军事行动能力

2024-05-19

军事行动能力(精选11篇)

军事行动能力 篇1

0 引言

新世纪新阶段,我国安全威胁的综合性、复杂性、多变性进一步增强。特别是在近一个时期,自然灾害、“三股势力”等非传统安全威胁日益凸显,人民军队维护国家安全稳定、履行非战争军事行动使命任务的重要性日渐突出。

“装备储备”是指“为满足部队需要而进行的预先有计划的储存”[1]。目前着眼国家安全形势,军队既需要时刻为打赢战争做好战备,又需要为随时遂行非战争军事行动任务预有准备。相对于长期经营的打赢战争装备储备能力而言,军队需要加快非战争军事行动装备储备能力的建设。

1 瞄准需求,科学设计储备内容

非战争军事行动样式众多,有反恐行动、有维稳行动、有安保行动、有抢险救灾行动等,其特点要求不尽相同,装备储备机构必须瞄准行动实际需求,科学设计储备内容。

首先,军队和国家储备部门应对非战争军事行动所动用的装备设备、所消耗的器材物资进行统计、总结、归纳,按照成体系、相配套、模块化的思路进行分门别类。理清非战争军事行动需要动用装备设备的种类、型号,查明非战争军事行动消耗物资器材的品种、类型。经过甄别筛选、科学评定后,将梳理出装备器材、物资设备的品种、类型作为制式储备内容确定下来。这里需要注意的是,目前非战争军事行动动用装备设备、物资器材中,有一部分不在编制体制内。对于有必要列编列装的装备设备和物资器材,经过科学论证后应尽快纳入军队编制体制[2]。

其次,军队和国家储备部门应研究非战争军事行动装备设备的动用特点,分析非战争军事行动物资器材的消耗规律。例如,中等规模的救灾行动一般需要消耗多少器材物资,中等规模的安保行动一般需要配备多少装备设备,等等。通过研究分析来制定储备量和储备规模。目前由于缺少数据、缺少资料等各种原因,这方面的统计的确很难,但这是一个必要的过程。相关责任部门可以参照国外类似行动的经验,或者利用模拟仿真等方法来确立储备装备设备数量和规模。

第三,军队和国家储备部门应制定相关计划,定期了解、关注国内外非战争军事行动装备设备的研发动态,根据形势变化适时调整储备内容。例如,对于市面上出现了优于原储备装备,且具有较好性价比的装备设备,就可以考虑更新换代,分梯次逐步替换原储装备、设备,并对替换下的装备、设备等进行恰当处理。

2 优化结构,合理构建储备布局

区分储备基地(站、点)的层次结构,谋划储备基地(站、点)的分配布局是建设储备能力的重要内容。非战争军事行动装备设备、物资器材高度的军民通用性,使得建立军民兼容、通专结合的储备结构布局成为必然。目前,按照我国国情、军情来看,可用于非战争军事行动装备储备的系统主要有以下四大类:军队储备系统、公安武警储备系统、国家政府储备系统、企业市场储备系统(注:由于公安、武警属于武装力量的特殊性,这里将其储备系统与国家政府储备系统加以区分)。这些储备系统建制不同、隶属不一、地域各异。非战争军事行动巨大的装备保障资源需求要求军队和地方必须把这一系列的储备系统优化组合、合理分配,联合构建强大的储备能力,为军队遂行非战争军事行动提供有力保障。

对于军队储备系统,其核心职能是为战争作储备,不能因为建设非战争军事行动装备供应保障储备能力而影响削弱其核心职能作用。但对于非战争军事行动必要的装备物资、器材设备等,军队应按照品种配套、功能互补、规模适度、满足急需的原则进行储备[3]。这里需要注意的是,目前军队系统对一些非战争军事行动必须的装备、设备等还没有列装,或是编制不足,对这类装备、设备、器材应抓紧论证列装或是增加编制。军队储备系统负责储备编制体制内的装备物资、器材设备。军队编制体制内的非战争军事行动装备物资、器材设备的储备,因结合部队任务、地域环境、安全环境、交通条件等进行区分布局。例如:对于易发洪涝灾害三江流域,军方应构建抗洪抢险类装备器材储备站点;对于宗教极端主义、民族分裂主义和恐怖主义“三股势力”活动比较频繁和猖獗的地区,军队应在这些地区部署建立反恐、维稳行动装备器材储备站点;在交通枢纽地区,军队应构建战略战役级非战争军事行动装备器材储备基地等。

对于公安、武警储备系统,其核心职能是保证社会安全、稳定,它的储备系统应担负反恐、维稳和安保行动的装备器材储备,并按照有关非战争军事行动军警联合行动预案,为军队在所属辖区内遂行反恐、维稳和安保行动任务提供装备器材保障,或者向辖区外行动提供支援保障。

对于国家政府储备系统,其职责和义务就包含有应对各种自然灾害、重大险情或突发事故的储备工作。那么涉及到非战争军事行动,国家政府储备系统应担负军队抢险救灾、安保等行动的装备器材储备。目前,全国共有天津、沈阳、哈尔滨、合肥、郑州、武汉、长沙、成都、南宁、西安10个中央级救灾物资储备库(即民政部救灾物资储备库)。省级建成救灾仓库建筑面积137 943m2(含中央级物资储备库),库容368 623m3。建库地市157个,建库县447个。中央物资储备库由当地省级民政部门实行代储管理,主要承担全国特大灾害的物资储备[4,5]。这些都为非战争军事行动装备器材储备奠定了良好基础。但是,目前国家政府的这些储备库存在着储备物品单一(以帐篷为主,装备器材基本没有)、储备库容不足、机械化自动化程度低、人员经费短缺等问题[5,6],需要国家机关从战略角度进行优化调整,拓展所辖储备库职能,将其纳入国家非战争军事行动储备体系,充分发挥其功能作用。

对于市场企业储备系统,其良好的市场流通性、经济效益性与品质服务性为军民通用装备器材的储备提供了非常好的平台。国家与军队应充分利用市场经济带来的各种有利因素,将军民通用性强的装备器材纳入市场企业经营性储供网络,采取社会化保障、合同商保障等有效措施,充分发挥市场企业储备系统对非战争军事行动的储备潜能。

3 多维筹谋,切实提高储备效能

非战争军事行动应对事件的突发性和不确定性,与非战争军事行动装备储备耗费是一对天然矛盾。通俗来讲,就是非战争军事行动所要应对的事件有可能马上发生,也有可能很久以后才发生,还有可能不发生。但是为了防范灾害事故、或者将灾害事故的损失降低到最小程度,国家和军队必须进行相关装备器材的储备。这就是“必须储备”与“不一定用”的矛盾。如果放任这一矛盾不管,那么就极易造成储备耗费巨大、储备质量不高、储备效能低下。那么如何降低这一矛盾程度,将储备耗费控制在合理范围之内,使储备系统发挥出最大效能,是非战争军事行动装备储备部门必须考虑的问题,也是构建非战争军事行动装备供应保障储备能力的重要内容。关系到储备效能的方面很多,非战争军事行动装备储备部门应多维筹谋、系统考虑,切实提高储备效能。

首先,非战争军事行动装备储备机构应引进吸收先进思想观念,以现代科学的工作思路来指导储备工作的开展。只有指导思想正确了、工作理念先进了,工作方向才能够正确、才能够更好地提高工作效能。目前,国内外关于储备效能建设的思想理论很多,例如合同商储备思想、社会化保障思想等。非战争军事行动装备储备机构应结合本职实际,选择接纳好的、先进的思想,来指导工作开展,提高储备效能。

其次,完善储备管理机制。当前,我国现行储备系统组织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不够完善,主要表现在现行储管管理机制是与计划经济体制相适应的,储备管理主要依靠行政手段,缺少配套法规依据和标准制度,操作性不强;储备实行按系统、分专业、多层次进行,职能交叉,协调难度大,制约了物资保障效能发挥。因此,非战争军事行动储备机构必须建立一套科学的储备管控机制,通过科学管控机制的运行提高储备效益[7]。

第三,采取灵活多样的储备方式。非战争军事行动储备系统涉及军内外多个系统,各系统的内部规则不尽相同。为了共同完成非战争军事行动储备任务、综合提高储备效能,应根据各系统运作特点,采取灵活多样的储备方式。例如:仓库储备与市场储备相结合的方式,实物储备与技术和生产能力储备相结合的方式、实物储备与资金储备相结合的方式、战略储备与流通储备相结合的方式、后方储备与一线预置相结合的方式,等等。

第四,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储备基础设施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储备效能的高低。从各类库室的营建、管控设备的安装到装卸机械的配备等,这些基础设施建设都能够有效提高储备工作效能。特别是目前先进的信息化管控设备,可以实现储备全程可视化管理,极大地提高了储备管理水平,降低了多种耗损。军内外的相关储备部门应不断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努力向现代化储备迈进,通过构建良好储备环境,推进储备效能的提高。

4 结束语

俗话讲未雨绸缪,预先有计划的进行针对性的装备储备对于军队遂行非战争军事行动任务、维护国家安全稳定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军队和国家储备职能机构应立足国家发展新安全观,以军队信息化建设为契机,聚合军地双方力量,共同推进非战争军事行动装备储备能力又好又快发展。

摘要:着眼于国家非传统安全威胁对军队装备储备能力的现实要求,从储备内容、储备结构布局和储备效能三方面进行分析,对非战争军事行动装备储备能力的建设进行了论述,为国家和军队非战争军事行动装备储备能力建设提供了思路。

关键词:非战争军事行动,装备储备,能力

参考文献

[1]龚传信.军事装备学教程[M].北京:解放军出版社,2004:177-178.

[2]张苍怀,翟伟民.应对非战争军事行动装备物资器材储备对策[J].海军杂志,2008(11):20-21.

[3]朱文玉.加强非战争军事行动装备保障建设的思考[J].装备学术,2008(4):7-10.

[4]宣勇.备灾2006[J].中国减灾,2006(3):18-22.

[5]高建国,贾燕,李保俊,等.国家救灾物资储备体系的历史和现状[J].国际地震动态,2005(4):5-12.

[6]刘利民,王敏杰.我国应急物资储备优化问题初探[J].物流科技,2009(2):39-41.

[7]任友样,程荣增,蒋银忠.战备物资储备存在的问题、困难与思考[J].军队审计,2006(8):52-53.

军事行动能力 篇2

观看了此部影片后,我的内心久久不能平静,一边为我国国力的强盛而感到自豪,一边为战士在战场上流血牺牲而心疼不已。通过观看此片我有如下想法:

一、团队协作的重要性:

要让祖国强大到他人不敢伤害,靠的不是某个人的力量,而是一群人的努力,靠的是一个团队的协作与配合。在我们的工作中亦是如此,新世界作为淮南市的标杆商业企业,每个周末都会有相应的企划活动。每场企划活动的开展涉及到商场的每个部门,从活动的策划、到活动的执行,靠一个部门单打独斗是做不到的。一个企划活动的完美执行是全体员工协作的结果。

二、团队分工、各司其责,确保每项工作的真正的落地、执行:

影片在很大一部分内容所展示的都是蛟龙突击队员在各种极端作战环境下如何协同行动, 甚至在与指挥部失联的情况下,队员之间行运流水般的协同配合。结合我们的工作,我们的“周例会会议纪录”、“月度品质巡检记录”都有记录,我们做这些工作的目的是通过会议及巡检,真正的发现问题,督促整改工作推进,确保任何制度不能流于形式。

三、勇于担当,以身作则:

当队长杨锐发现敌军手上的项链时, 为了获得黄饼的信息, 在关键时刻向阻击手下令”任务有变“, 做出正确的决定, 最终成功的将首领挟持在手上, 并获得了项链。 而蛟龙队的其它成员, 在解救人质任务完成后, 在面对危险与困难面前, “ 要扛,一起扛”, 面对困难勇往直前!在我们的工作中,经常会出现工作的中的磨合和分歧,我们有些同事往往会推脱“自己不知道这件事”。问题产生时,我们最重要的是寻找解决方法。

军事行动与手机 篇3

1996年4月22日凌晨4时,第一次车臣战争期间,逃亡中的杜达耶夫驱车到野外打电话,俄空军预警机截获了杜达耶夫与居住在莫斯科的战争调解人——俄罗斯国家杜马前议长哈兹布拉托夫之间的手机通信,并在全球定位系统的帮助下准确地测出了杜达耶夫所在位置的坐标。几分钟之后,俄空军苏25飞机在40千米外发射的两枚反辐射导弹呼啸而至,正用手机通话的杜达耶夫和4个贴身保镖当场被炸身亡。2002年3月,基地恐怖组织头目之一——阿布·祖贝达也因使用手机被美军活捉。

手机通过移动通信网络发送的电磁波信号传输到通信卫星,再辐射到受话人的手机所产生的电磁频谱,人们只要利用监视技术就能发现目标、识别目标、监视跟踪目标,并且能对目标进行定位,查清楚使用手机者的方位以及所讲述的语言,从中获得有价值的情报。因此,在战争中,绝对不能用手机。

中国军队严格按照《内务条令》第一百一十一条规定:“除工作需要并经师(旅)以上单位首长批准,军人不得使用移动电话、寻呼机等通信工具”,严格手机审批程序。相关部门在审批时更要了解所购手机是否是3G手机或是否已开通了3G功能。《内务条令》第一百七十八条又规定:“严禁将移动电话带入作战室、情报室、机要室、通信枢纽、涉密会场、军用飞机和舰船、重要仓库、导弹发射场等场所;在有有线通信工具的场所工作时,不得使用移动电话办理公务。”

美国军队为防止军事机密泄露,下令禁止全军使用手机、USB存储器、CD光盘等移动存储介质,违者将以军法论处。美军规定,不得随意带手机出入部队的作战指挥室、办公自动化机房、传真室及其他信息防护部门。

但手机也给军事行为带来全新的面貌。目前,美国陆、海、空三军都制定了各自的军用智能手机发展计划,在陆军已经取得明显成效。2011年2月,美国陆军实施了“旅级部队现代化项目”,其中一项重要内容便是为一线部队配备智能手机。可以预见,智能手机不久将会作为美军士兵标准配置,出现在战场上。美军一位体验手机技术的官员称,陆军只需几个月就能使用安全、为战斗作准备的智能手机。国家安全局将允许使用一种安全版本的安卓操作系统,负责密码标准的另一家机构也正在考虑iPhone、iPad使用的操作系统。美国得克萨斯州布利斯堡的未来军力整合事务局的迈克·麦卡锡说,通过国家安全局批准使用的智能手机,士兵将能连接到机密的任务指挥计算机系统,最终开启陆军的手机革命。美国陆军和波音公司正在研究智能手机应用于精确火力打击的设想:当一名特种部队人员想呼叫火力支援时,只需手持一部智能手机,打开“目标定位”程序,把数据传递到炮火支援上就可以了。有关目标数据也可以传递给作战飞机,甚至是针对高价值目标的全球快速打击武器平台上。美国奈特公司在M110狙击步枪上,开发出智能手机支架系统和软件,可以精密测算风速、子弹重力、地球运转等各种细微因素对子弹轨道造成的偏差,帮助狙击手修正弹道进而实施精准射击。2009年8月,驻阿富汗英军在1853米距离击毙一名塔利班指挥官,创下英军最远狙杀纪录,枪上配套的智能手机(据传是iPhone)功不可没。美国一家公司也为M110狙击步枪配置了类似的智能手机,通过手机上安装“苹果播放器”系统和相关软件实现了上述功能。

【责任编辑】林 京

军事行动能力 篇4

但随着执行此类任务的越来越频繁,由于经验的不足和机制的不完善,暴露出的问题也不在少数,例如指挥不通畅、军地协调不统一、信息传达通报机制不顺畅、各级职责不清等。

但随着执行任务的深入,一些问题已得到了相应改善和克服。但我作为来自基层部队的一名指挥员,仍感到有许多的方面需要尽快完善,特别是基层部队力量的建设和提高。例如汶川地震救援中,各支救援力量中最抢眼和最高效的是专业性的救灾队伍、工兵部队和消防武警;玉树抗震救灾行动中,表现抢眼的仍然是这三支力量,他们充分利用配备的专业装备和工具,搜寻生命迹象、挖掘被埋群众、处置高危建筑、修复毁损设施,在抗震救灾全过程有效发挥骨干作用。

虽然力量结构较第一次有了较大改变,专业力量加强了,但我们也应看到,军队去的人最多,最先赶到事发地点,最先进行救灾,但相反工具却是最简陋、最原始的,专业性工具不多,肩扛手挖的“人力型”救灾仍唱着主角,粗放型挖掘仍在救灾现场随处可见。

这对我有了极深的触动,如何尽快加强部队等非专业救援力量的专业性建设?我个人认为应从三方面入手:

一、要加强军队非战争军事行动能力建设中的装备建设

非战争军事行动的对象、性质、环境和方式不同于战争行动,在装备保障方面也体现出鲜明特点。

一是两用性。反恐维稳和国际维和等装备,与战争行动的装备用途类同,运输、通信、工程、医疗、救援等一些保障类装备亦可实现军民两用。此类装备能够同时满足应战与应急行动的要求,具有装备的通用性。

二是专业性。我们必须看到,一些特殊的非战争军事行动,如抗震救灾、抗洪救火、抗击“非典”等重大自然灾害和疫情,需要专业的装备器材和专业的操作技能。此类装备在战争行动及其军事训练中,均不涉及,需要专门建设和保障。

三是适应性。非战争军事行动的装备器材,必须适应反恐维稳、抢险救灾、安保警戒、国际维和、国际救援等不同种类行动的功能要求,适应相关非战争军事行动所处的地理环境、面临的相关政策等制约性特点。

上述特点,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非战争军事行动装备建设的规律性。军队装备建设的核心任务是打仗,部队不可能根据非战争军事行动的诸多种类配备多种专业装备。那又如何有效破解应战装备与应急装备建设的矛盾呢?我认为,可采取“军民统筹、分类管理”的办法。对于两用性装备,主要依托军队自我进行建设和保障。在进行装备论证、研发和验证考核中,要注重考虑非战争军事行动的特殊需求;在保障方式和力量建设、使用中,要兼顾非战争军事行动要求。对于专业性装备,主要依托国家进行建设、预置和保障,一旦有事,就近按需配发给行动部队,遂行相关任务,部队只对其使用方法进行阶段性的适应性训练。对于技术保障装备和人员,也按上述两类分工,分别建设和保障,分别配置相应专业力量。这样既有效发挥了装备的实际使用效能,又能解决部队在执行非战争军事行动中的专业装备储备不足的缺陷,同时又不过多地在这方面占用太多的人力与物力。

二、要加强非专业救援力量———民兵预备役部队的建设与训练

民兵预备役部队参与非战争军事行动的训练、指挥和任务的执行具有独特的优势和特点。民兵预备役部队实行军地双重领导,各级党委、政府和军事机关可以直接指挥动用,减少了中间环节;民兵预备役部队寓兵于民,亦兵亦民,数量庞大,能工巧匠多,分布范围广,环境熟、社情熟、情况熟,全程作为,担当突出队、保障队和外引内联的作用突出;民兵预备役部队就地就近就便,能够迅速集结起来展开行动,能在第一时间抵达现场发挥作用;民兵预备役人员大多是地方党政干部,工作经验丰富,群众威信很高,便于密切群众关系,稳定群众情绪,化解突出矛盾,促进社会稳定。但在这方面建设中,各级应注意解决好以下四方面的统筹。

一是民兵预备役部队参与非战争军事行动必须因地制宜。例如四川省,在民兵预备役部队的建设与使用编组上,力量分配合理,指挥运用较为科学(在汶川地震后,为完善救援机制,他们根据不同地区的潜在任务需求,在藏区组建了藏区常态民兵应急维稳连,在重点乡镇建立常态民兵应急排,在其他市(州)分别组建应急通信、医疗救护、卫生防疫、工程抢险、交通运输、供水保障、电力保通、燃气抢险8类专业救援队伍,调整组建“省、市、县、乡、村”五级应急队伍,形成以大中城市为中心、以主要方向为重点、以其他地区为补充、覆盖全省全域的应急力量布局,确保遇有不同性质的非战争军事行动任务,能够组织相应专业的民兵预备役部队参与行动,做到“专业对口”,发挥生力军和突击队作用。);

二是对民兵预备役部队要健全组织领导机制,依法明确地方各级党委、政府、军事机关和人大承担的责任;

三是要健全经费保障机制,把民兵预备役部队建设经费纳入各级政府财政预算,并对重大活动实施专项保障;四是要同时建立联训联演机制,定期组织各种类民兵预备役分队演练,开展军地联训联演,在增进了解、相互磨合中提高整体行动的能力。

三、高效快速的应急指挥是遂行非战争军事行动的关键所在

回顾近年我军非战争军事行动的实践可以看出,一些规模较大的非战争军事行动,尽管不是战争,但往往体现出一体化联合作战的诸多特征。军队遂行非战争军事行动,任务特殊,时间紧迫,情况复杂,较之作战指挥既有共性,也有很大不同。

一是协调关系广。许多行动往往军、警、兵、民等多方力量参与,领导、配属、支援等多种关系交织。军队有时是“主角”,有时是“配角”,有时“角色”难定,有时也出现军地职务倒挂、级别失衡、关系交叉和多头指挥的情况。

二是指挥幅面宽。遂行非战争军事行动,大多是跨部门、跨行业、跨战区、跨军种、跨军地甚至跨国界,涉及面广,动态性强;遂行海外相关行动,还需要指挥远离本土上万公里的广袤区域。

三是决策风险高。非战争军事行动涉及许多制约因素和敏感问题,决策指挥受现行政策体制的极大制约。处置初期往往情况不明、性质未定、走势难辨,缺乏决策判断的必要依据。涉外行动还要考虑国情军情不同、各方需求差异、力量构成有别等实际情况,解决诸多矛盾和分歧。

四是初期指挥难。主要体现在遂行应急处突任务中。行动初期,往往应急编组班子、临时搭配力量,既是处置突发事件的紧要关头,也是头绪较多、关系未顺、信息难通的困难阶段。提高行动的指挥效益,关键在于平时精心准备,重点是机制和预案,一旦有事,各级领导要果断指挥、敢于决策。保障任务执行的时限性和高效率。

总之,实现非战争军事行动与战争行动力量的融合建设,已成为当前我军军事新一轮改革需要把握的重要趋势,也成为我军在和平年代练兵、用兵、检验战斗力的重要平台。

摘要:近几年来, 随着自然灾害的频繁发生和社会环境的变化, 人民军队担任负着越来越多的诸如抗击南方冰雪灾害、汶川大地震救援、支援奥运安保、玉树抗震救灾救援、“7.5”“3.14”事件应急处置等多项非战争军事行动, 同时也显示出非战争军事行动越来越成为国家军事力量运用的重要方式, 成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实践核心价值观、履行职责使命的有机组成部分, 对实现党的十七大报告所提出的“提高军队应对多种安全威胁、完成多样化军事任务的能力”, 起到了重要而特殊的作用。

军事行动能力 篇5

关键词:遂行;非战争;军事行动;政治工作

军队的政治工作,是党在军队中的思想工作和组织工作,是我军的“生命线”和特有的政治优势,也是军队建设一系列基本原则得以贯彻实行的重要保证。

一、军队所处的历史方位和主要任务的变化,是催生遂行非战争军事行动政治工作快速反应

能力提升的动力源

政治工作面对我军不同历史阶段的主要任务具有不同的要求。根据军队所处的历史方位和主要任务的变化,与时俱进地推进政治工作能力建设的创新与发展,是我军政治工作的优良传统。

在革命战争年代,政治工作的主要任务是为夺取政权起服务保证作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为保证红军作战任务的胜利,我军创设了战时政治工作制度。抗日战争时期,为保证民族战争条件下人民军队的建设方向,政治工作保持了独立性,从而成为贯彻执行党的抗战路线、争取民族解放的有力工具。新中国成立后,军队所处的历史方位表明,我军已经从单一完成军事作战、夺取政权向执行巩固政权、维护国家主权的多样化任务转变,我军的主要任务开始由以战斗队为主向工作队为主转变。执行多样化军事任务,成为我军在和平环境下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毛泽东特别强调,为了适应这个转变,我军必须准备把210万野战军全部地化为工作队。据此,我军政治工作从服务保证我军夺取政权向捍卫政权、保卫国家主权和安全,参与经济建设、保障国家繁荣稳定、维护世界和平的多样化任务转变。从“万山之祖”的佳作到雪域高原架起通往北京的桥梁,从屯垦开荒到天山脚下牛羊肥、北大荒变成鱼米仓,从移山填海的“革命速度”到三天一座楼的“深圳速度”,从抗洪抢险、森林灭火到唐山、汶川抗震救灾,从抗美援朝到边境自卫反击,从国际灾难救援行动到联合军演,从反恐到亚丁湾护航……,在历次捍卫政权和安全,维护国家安全发展、有效地震慑和打击危害国家安全统一的各种分裂破坏行动中,在积极参与经济建设,为保障国家繁荣稳定、维护世界和平的多样化军事行动中,我们这支军队之所以能够无敌于天下,就在于强有力的政治工作。政治工作在帮助官兵铸牢精神支柱,确保我军听党指挥、服务人民的性质和宗旨,保证这支军队有灵魂、有方向、有力量,保证官兵具有一不怕苦二不怕死,英勇顽强一往无前的革命精神等方面的传统做法,直到今天仍然具有超越时空的借鉴力量。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说,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军遂行非战争军事行动中的政治工作实践经验,是推动政治工作向完成多样化军事任务转变的历史依据。

需要说明的是,军队完成非战争军事任务的范畴是动态的,在不同历史阶段会呈现出不同的阶段性特征。新世纪新阶段,我军主要任务已经从传统军事领域转向应对多种安全威胁带来的多样化军事行动。由单纯的确保在信息化局部战争中打得赢,拓展为包括在各种非战争军事行动中起作用在内的职能任务观;由单纯的服务保证以保卫祖国、维护主权安全为目的,拓展为包括应对危机、遏制战争在内的军事战略观;由单纯的服务保证打赢战争,拓展为包括有效化解危机、捍卫国家发展权益、维护世界和平在内的军事价值观。军队战略使命已经拓展到打赢信息化战争和完成多样化军事行动上,政治工作从传统军事领域任务向应对多种安全威胁、完成多样化军事任务转变,推进政治工作自觉地从保证机械化条件下政治工作向信息化条件下政治工作转变,主动地向打赢信息化条件下局部战争和多样化任务提供坚强有力的保证转变,是军队战略使命拓展对政治工作提出的时代新课题。

当今世界,在和平与发展的主题下,非传统安全因素急剧上升,非战争军事行动在宏观上的表现比传统安全威胁似乎表现的文明,但是从微观看,多样化军事行动实质上仍然充满血与火。多样化军事行动样式的复杂性、多变性、突发性,决定和规定了政治工作必须从保证完成机械化条件下完成向信息化条件下军事任务转变,向完成非传统军事领域多样化军事任务提供坚强有力的保证转变。因此,多样化军事行动新的实践要求,是推动政治工作向完成多样化军事任务转变的现实依据。

二、提高非战争军事行动政治工作快速反应能力,是完成遂行非战争军事行动的内在要求

政治工作与作战协同一致,是完成非战争军事行动的内在要求。我军执非战争军事行动是同政治工作密切联系在一起的。从一定意义上说,衡量一支军队战斗力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志,除了人员数额、武器装备、后勤保障等容易量化的指标,还有士气、意志、精神等软指标。“能柔能刚,其国弥光:能弱能强,其国弥彰:纯柔纯弱,其国必削;纯刚纯强,其国必亡”。纵观人民军队发展的历史,我军能够以弱胜强,以“非对称”力量,打败国民党800万军队,在抗美援朝战场上能够以“非对称”力量打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正是“政治仗”与“军事仗”相配合、政治工作与军事战场的作战协同一致、政治目的和军事目的相统一的结果。

新形势下,完成非战争军事行动对我军政治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相比较传统军事领域的行动而言,执行非战争军事行动要求军事力量在应对非传统安全威胁问题时要求有较高的政治思想水平;在采取非战争军事行动的时间、规模、范围、强度和样式上要服从政治上的严格要求;在完成军事任务的同时要达成政治目的;要求执行非战争军事行动任务的官兵要有“忠诚于党、服务人民、英勇善战”的政治军事素质,要有联合作战、整体制胜的意识和团结协同的精神,要有承受面对灾难残烈场面的心理素质等。可见,完成非战争军事任务的作战力量是一个“体系”,是涉及军事、政治等多种力量合力作用的结果。因此,提高政治工作遂行非战争军事行动的能力,是题中应有之义。

三、研究非战争军事行动的特点和特殊规律,加强政治工作遂行非战争军事行动的能力建设

政治工作是我军的一大法宝,是我军独有的政治优势,一部人民军队政治工作的历史,实际上就是一部不断推进政治工作改革创新的历史。正确地认识非战争军事行动的特点,是推进政治工作遂行非战争军事行动能力建设的逻辑起点。非战争军事行动包括抢险救灾、反恐维稳、国际维和……等,非战争军事行动任务重、领域新、爆发突然、应急性强,具有政治敏感性强,政治与军事交织,国内与国际相互影响等特点。遂行非战争军事行动的政治工作要求边开进、边动员、边展开工作,政治工作的针对性、主动性、灵活性、效率要求高。传统的政治工作显然存在与遂行多样化军事行动不相适应的矛盾,存在着非战争军事行动政治工作的需要与政治工作遂行能力不足的矛盾,存在着客观上政治工作改革要求与主观上创新动力不足的矛盾。如何打破传统,加强政治工作遂行应急能力建设:

一是在政治工作遂行非战争军事行动应急能力建设指导上,必须反对“左”和右的两种错误倾向。既要坚持军事服从政治的原则,也要破除过分夸大政治工作地位和作用的“左”的倾向;既要坚持军事核心力量地位,也要反对把政治工作置于边缘化的倾向。正确地处理政治工作能力与军事能力建设的关系,协调好军事作战能力和政治工作能力建设的战略目标,优化和整合好资源配置和发展机制。把政治工作应急能力建设纳入非战争军事行动能力建设体系中加以统筹。

二是在政治工作遂行非战争军事行动应急作战功能发挥上,必须明确政治工作的应急职能,加强“快反”能力建设。只有赋予政治工作相应的应急职能,才能提高我军政治工作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无庸置疑,我军政治工作具备一定的应付重大突发事件的能力,但是,多样化军事任务一旦产生,政治工作如何实现与应急在工作内容、体制、机制等方面的一体化牵引,按照上级的命令快速行动,力争在第一时间到达指定位置,迅速展开部署,控制态势,争取应急行动的主动权。在政治工作遂行非战争军事行动应急作战功能发挥上,必须明确政治工作的应急职能,加强“快反”能力建设。要充分借鉴我军以往制定战时政治作战行动预案的经验和成果,针对各类非传统安全威胁问题的特点,制定可行的遂行政治工作行动预案,把政治工作在遂行非战争军事行动中可能遇到的情况预想全、把力量运用好、把处置措施搞得实在管用。力争在事件灾害发生的第一时间到达指定位置,迅速展开部署,控制态势,争取应急行动的主动权。在领导指挥方面,秉承“精简、统一、效能”的作战指挥原则,来科学组建非战争政治工作行动指挥机构、指挥协调军地力量遂行任务、控制实施行动和进程,提高领导指挥效能。在能力建设方面,注重发挥核心能力的辐射作用,扩大人员、装备、技术等能力基本要素对战争军事能力和非战争军事能力的双向促进作用。以确保整个多样化军事行动协调一致,实现整体作战效能的最大化为目标。

三是要具备提供勇敢精神、顽强作风和纪律观念的能力。非战争军事行动实践是磨砺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的试金石,80多年人民军队的发展证明,打牢官兵的精神支柱,是我军在任何艰难困苦情况都能够历经磨难而不衰、千锤百炼更坚强的重要因素之一。继承传统才能不失自我,政治工作必须把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教育作为遂行非战争军事行动的教育课题。

四是要研究政治工作遂行非战争军事行动的“杀手锏”,提高渗透力。“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拥有“藏于九地之下”、“攻于九天之上”的技术装备,才能有更高层次的升华,技术装备是保证政治工作在遂行非军事行动任务中人员、内容、时间、质量四落实,增强政治工作解决现实思想问题的实效性,提高政治工作遂行非军事行动能力的基础。

五是要提高政治工作遂行非军事行动的“战场感知”能力,增强灵活性。政治工作从根本上说是做人的工作,要发挥“服务保证”作用,具备“春江水暖鸭先知”的感知能力,才能有万变的灵活性。恰当地将政治工作的思想工作和组织工作结合起来,将工作做到每一阶段、每个环节、每个行动、每个细节、每个战士的心中,从而转化为强大的战斗力。

军事英语阅读教学的行动研究 篇6

外语教育一直是国内教育界所关心的课题。当前外语教育存在的一个严重的问题就是理论与实践严重分离。理论与实践的分离成为社会科学领域的重大危机, 同时也是困扰外语教师的难题。以教师自我反思为核心的行动研究为此提供了解决该问题的途径和方法。行动研究将理论与实践结合, 是教师对自己课堂中的教学现象进行观察和研究, 对教学活动进行反思的探究活动, 也是教师不断改进教学, 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这种在实践中反思、研究的探索性活动对职业教师的自我提高有着深远的影响, 对提高教学成果可产生巨大的成效。

军校学员是不同于地方大学生的特殊群体, 军校学员的课堂学习有着自身的特点。在实践活动中, 必须从实际出发, 通过行动研究发现问题, 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并对成果进行评估, 探索适应军校学员的课堂教学模式, 只有这样才能切实提高英语课堂教学成果。

2 行动研究概述

行动研究这一概念是由美国的约翰·科利尔 (J o h n Collier) 提出的。20世纪50年代哥伦比亚大学师范学院院长斯蒂芬·考瑞 (Stephen Corey) 将行动研究引入教育研究领域。20世纪70年代和80年代, 教育界对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的关系、研究者与教师的关系等进行了长期的争论和研讨, 在此过程中, 行动研究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同时, 行动研究被介绍到中国。

国外著名学者Corey、Mckeman、Kemmis S.和Mc Taggart, R都分别对行动研究给出了定义。考瑞 (Corey) 在其著作Action Research to Improve School Practices中谈到行动研究时指出, “所有教育上的研究工作, 经由应用研究成果的人来担任, 其研究成果才不致白费。……学校的所有这些人员必须个别或集体采取积极态度, 运用其创造思考, 指出应该改变之处和如何改变的措施, 并勇敢地加以试验。并且讲求方法, 有系统地收集证据, 以决定新措施的价值。这种方法就叫行动研究。” (Corey, 1953)

Mckeman在A Hand-book of Methods and Resources for the Reflective Practitioner中对行动研究的界定是:“行动研究是对某一个问题领域进行反思的过程, 通过反思来提高实践质量或加深个人对问题的理解, 这种探究是由实践者进行的……行动研究是系统的自我反思的科学探究活动, 由实践者实施以改进实践。” (Mckeman, 1991)

Kemmis和Mc Taggart在著作The Action Research Planner中提出, 行动研究是一种自我反思的方式, 社会工作者和教育工作者通过这种方式来提高他们对自己所从事的社会和教育事业的理性认识和正确评价, 对自己的工作过程的理性认识和正确评价, 对自己的工作环境的理性认识和正确评价。 (Kemmis S&Mc Taggart R, 1982)

20世纪90年代以后, 行动研究在中国受到关注和重视, 并用于教育实践活动。著名学者吴宗杰提出了行动研究的概念, 认为行动研究是指教师通过对自己课堂中的教学现象进行考察和研究并从中获取知识、改进教学质量的一种探索性活动。 (吴宗杰, 1995) 国内著名外语教育家文秋芳等学者也对英语课堂口头报告行动研究做了方法论的阐述。

语言学家Mc Niff (1988) 将行动研究可以分为以下5个步骤:

1) 教师从教学实践中发现教学对象及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2) 提出并制定有针对性的解决办法;

3) 实施新的教学方案以期解决问题;

4) 评价教学行动;

5) 反思并确定下一轮研究目标。 (郑敏, 2000)

行动研究的过程是一个循环往复的过程, 教师通过不断的观察、制定方案、实施或修改方案等环节提高教学效果, 每个步骤都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细化或合并。

3 行动研究在军事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3.1 存在的问题

军校学员在学习通用英语的同时, 还应掌握军事英语。军事英语在词汇、句式及语体等方面都有着不同于通用英语的特点, 这些特点有时会造成学生阅读军事英语资料的障碍, 例如词汇含义。军事英语词汇有着不同于通用英语的独特的词汇含义, 如果没有掌握词汇的军语意义, 就根本无法理解文章的意思。许多学员虽然英语基础很好, 但在阅读军事英语文章时, 由于没有掌握军事英语词汇的含义, 因此无法正确地接收文章所传递的信息。

3.2 问题的量化

在军事英语阅读教学工作开展之前, 对本校2013级本科学员进行了一次词汇测试, 测试内容包括汉英、英汉词汇互译、军语缩略语、军语口令等。本次测试共收回问卷349份, 平均分16.4 (满分100) 。从卷面可以看出, 学生对军语词汇的认知理解很差, 对于一些常用的基本词汇的含义不甚了解, 见下图:

3.3 对策

1) 采用语义网络和联想记忆法进行词汇识记

根据语义场理论 (the Theory of Semantic Fields) , 语言系统中的词汇在语义场内是彼此相关的, 词与词在同一概念支配下可形成特定的语义场。由于词汇具有不同的内涵及外延含义, 任何一个词汇都能辐射出多个语义场, 而不同场型之间, 甚至同一场型中的不同子场之间都可产生联想关系。 (姜凌, 2009) 由此可见, 语言系统内的词汇之间并不是孤立存在的, 而是相互关联的, 只有建立语义网络, 才能在词汇识记方面取得成效。这常常是学生在词汇识记过程中忽略的地方。例如在讲授“service” (军种) 这一词时, 应帮助学生建立上下义的关系和平行关系, 即“service”的下义词有army (陆军) 、navy (海军) 、air force (空军) 和second artillery (二炮) 等。与其处于平行关系的词汇有arms (兵种) 。

联想记忆法是词汇识记中常用的方法。James Nattinger曾经说过:“词汇是以联想网储存和记忆的, 了解一个词的意义变为了解该词与其他词联想的任务。” (姜凌, 2009) 由于军事英语词汇自身的特征, 可采用词义联想的策略进行词汇识记。例如, 利用反义联想法, 即与其具有对比或相反意思的词汇共同记忆, 如“conventional war” (常规战争) 和“unconventional war” (非常规战争) , 及由此衍生出的“conventional weapon” (常规武器) , unconventional weapons (非常规武器) 。

2) 采用“讨论式”阅读法激发兴趣

军事英语文章的篇章特点不同于通用英语, 通用英语的文章题材多变, 可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军事类文章多以说明文为主, 内容和形式相对单一, 容易产生厌烦情绪。针对此问题, 可采用小组“讨论式”的阅读方式, 即将学生分为学习小组, 教师对学习小组分配任务, 在规定的时间内通过小组协作和讨论完成阅读任务。互助协作和讨论也是语言输出的一种方式, 该方式避免了单一输入的枯燥, 有利于阅读效率的提高。

3) 政治、军事新闻类文本的补充拓宽思路

较少接触军事类文章, 思路狭隘是造成学生阅读困难的主要因素。除军事类文章外, 应使学生多读国内外政治、军事类新闻。通过阅读新闻, 可拓宽思路, 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 同时有利于学生建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当代大学生, 尤其是军校学员, 早已不生活在象牙塔内“两耳不闻窗外事”, 而是需要建立积极正面的价值体系, 具有较高的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应在常规的教学活动中补充新闻阅读这一活动, 通过新闻阅读, 识记词汇, 归纳大意, 提高阅读能力。

3.4 实施行动

通过词汇测试和试卷分析, 笔者同项目组的其他成员研究了针对问题的对策, 制定了为期一学期的实施计划。

1) 在正常的教学活动之外, 每周讲授一篇军事类文章, 将阅读任务分派给不同的学习小组, 以小组为单位归纳文章大意, 教师协助讲授词汇的含义。

2) 教师在每周从BBC或VOA网站选取一篇军事或政治类新闻 (积极、正面为主) , 进行分析、讲授, 并要求学生阅读, 总结大意。军校学员每天都会观看汉语类新闻, 在此基础上补充英语类新闻, 学生较容易理解大意。

3) 每周有一位学生以口头报告的形式进行学习汇报, 即学生自选一篇军事类文章, 在课堂讲解。该形式不仅加深了学生对于军事知识的理解, 还提高了口语能力和演讲的技能。

3.5 评价及反思

3.5.1 评价

在学期中, 对于原有的测试对象进行了第二次词汇测试。第二次的测试结果表明, 学生对部分的词汇掌握明显好于第一次 (见下图) 。在第二次测试卷中, 除了保留第一次的测试题外, 还增加了战争背景知识的测试, 虽然很多学生对于第二次世界大战、越南战争等战争知识了解不全面, 但大部分接受测试的学生能够答对有关战争基本情况的问题。本次测试平均分61.6 (满分100) 。

3.5.2 反思

单一的词汇识记效果并不理想。如做完军事英语词汇测试后, 大多数学生所做的测试并不理想, 但没有学生主动要求被告知答案。在对所测试的词汇进行讲解后, 大量词汇一次性输入的效果不太好。应首先帮助学生建立语义网络, 使学生认识到只有通过建立语义网络, 才能使新词贮存在长时记忆中。

要通过阅读激活记忆中的新词, 牢固词汇的含义, 从而使阅读更加顺畅。如在初次遇到“veteran”这一词时, 很多学生没有掌握该词的含义, 教师的讲解只是完成了短时记忆。在随后补充的一篇关于美国总统奥巴马为非美裔老兵颁发红十字勋章的新闻时出现了该词, 通过新闻的阅读、分析及归纳大意后, 该词贮存为了长时记忆。

阅读能力的提高不是一蹴而就的, 而是需要长期的语言材料的输入和不断的有效的输出来完成的。除课上的阅读内容外, 教师应鼓励学生在课余时间进行相关材料的阅读, 通过小组学习的方式相互提高, 如成立“读书会”等学习小组, 保证在大量材料输入的同时可以有效地输出以巩固所接收的信息。

4 结语

行动研究不仅是以提高课堂授课效果为目的的研究, 更是教师自我反思为主的一种教学模式。通过行动研究, 教师将教学理论应用于课堂实践中, 在实践中验证理论, 同时将理论用于指导实践, 是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最好的方式。课堂学习不是教师单一的知识传授, 而是在合作中的有效学习。这种合作包括学生之间的合作, 也包括师生之间的合作, 该方式有利于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达到理想的学习效果。

参考文献

[1]Corey, S.Action Research to Improve School Practices[M].New York:Teachers College, Columbia University, 1953.

[2]Kemmis S&McTaggart R.The Action Research Planner[M].Victoria Australia:Deakin University Press, 1982.

[3]Mckeman, J.Curriculum Action Research——A Hand-book of Methods and Resources for the Refl ective Practitioner[M].London:Kogan Page Limited, 1991.

[4]姜凌.英语词汇联想与语义网络构建研究[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2009 (3) :49-55.

[5]吴宗杰.行动研究:外语师资教育新途径[J].外语教学与研究, 1995 (2) :48-53.

非战争军事行动经费保障问题研究 篇7

一、非战争军事行动对经费保障的要求

1、非战争军事行动具有突发性和多变性, 经费需求密度高, 要求提高应急反应速度, 确保经费保障快速有力。

对国家具有安全威胁的突发事件大都爆发突然, 没有前兆, 即便一些有先期预兆的事件也往往预警时间很短, 部队作为应付突发事件的主体力量, 每一项行动都是在紧急情况下受领任务。并且, 由于一些突发事件烈度大, 情况变化迅速, 短时间的延迟都有可能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 因此, 为了将损害降到最低, 部队必须在最短的时间内赶赴现场, 并根据事态的发展及时作出相应的军事反应。在这种情况下, 为加快部队武装和救援力量的投放速度, 及时控制事件的发展, 需要在短时间内作出基本的经费需求判断并投入大量的经费作为军事行动的支撑, 经费筹集和保障面临着短时间、高密度的财力需求, 经费保障任务紧迫而繁重。为此, 必然要求经费保障部门要在极短时间内作出快速反应, 确保随着多样化事件的发生发展和局势的不断变化, 在各种充满变数的条件下, 及时筹集到足额经费供应保障到部队, 满足部队应对各种紧急情况的经费需求。

2、非战争军事行动参与力量构成多元, 经费供管格局复杂, 要求理顺经费协调管理渠道, 确保经费保障实时顺畅。

非战争军事行动地域、规模、性质等都具有很强的不可预知性和不确定性, 部队在执行任务时往往需要尽可能的动员多地域范围内的多军种的多技术力量参与行动。以2008年发生的汶川地震救援行动为例, 全军和武警部队共发动了13余万人遂行紧急搜救和治疗任务, 其中包括了空降、运输、工程、医疗救护等多种类型的技术力量。在执行任务的过程中, 参与后勤保障的力量, 也不单单由军队后勤保障部队组成, 还包括了中央和地方党、政、警、民等多个领域的后勤保障力量, 共同参与经费和物资的保障供给。由于各种力量多元一体、隶属复杂、任务各异、需求不一, 任务现场人员流、装备流和物资流相互交织、错综复杂;各种力量之间既有纵向的隶属和配属关系, 又有横向的协调和配合关系, 还有交叉的支援和寓于关系, 经费来源渠道和供管关系十分繁杂。为此, 必须加强经费的统一筹划管理, 在军地之间、军队各系统之间建立互通互联的经费协调管理机制, 确保各任务主体经费需求及时上报, 并得到有效保障。

3、非战争军事行动类型复杂, 经费保障重点多变, 要求准确把握保障重心, 确保经费保障精确高效。

非战争军事行动类型复杂, 部队执行任务性质不同、处置情况多样, 不同性质的任务或同一任务不同阶段的工作重点不同, 其所需要参与完成任务的部队类型、技术力量组成、物资配备需求等也就有所不同, 经费保障的重点具有很大的差别。例如, 抗震救灾与反恐维稳两项任务相比, 前者在经费保障上重点侧重于保障救援力量维系、救援物资投放、救援器材维护;而后者在经费保障上则侧重于保障战斗力量维系和防恐装备和物资的配备、补给和维护。为此, 就需要实时掌握不同时期、不同阶段、不同类型任务的经费保障重心, 根据任务实际需要在经费的投向和投量上作出调整, 并加强经费使用过程中的管控监督, 确保将经费用在多样化军事任务重点需要保障的地方, 提高经费保障实效。

二、当前非战争军事行动经费保障存在的问题

1、经费应急保障体制不够健全。

非战争军事行动具有很强的突发性、广域性和持续性, 经费保障需求规模大、空间广、时效性要求高, 需要保障的对象多元, 一些大规模的军事任务, 所需耗费巨大, 单纯依靠独立的军队经费供管系统已不能够满足短时间内筹措大量资金的要求, 而需要依托整个社会的财经保障力量提供部队完成任务的经费。但目前, 我国应急保障体系建设尚不完善, 规范高效的财力动员保障体制尚未建立, 依托社会资金进行部队经费保障的“军地一体、军民一体”的大财务观念树立还不牢固, 在缺乏有效的应急经费统筹统管机构和应急经费准备机制的条件下, 仅仅依靠部队可动用的“家底”经费遂行任务, 不能够适应部队行动对经费需求剧增的现实要求。

2、经费供需协调机制不够顺畅。

非战争军事行动虽然都是由部队来作为完成任务的中坚主体力量, 并承担主体任务, 但大部分任务的完成却是在中央政府或地方政府的领导下进行的, 其在执行任务中的经费支付也主要由中央和地方政府财政承担。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 由于采取的是“先花费后核销”的经费保障方式, 部队在执行任务时所花销的自筹经费并不能够得到即时汇总、核销并予以补充。而且由于目前联勤财务供管体制尚不健全, 军队各系统之间缺乏相应的沟通协调渠道, 不能有效发挥联勤就地就便供应的优势作用, 各级各类部队所需专用物资和器材购置、指挥通信、装备维修、燃油、交通运输乃至日常补给所需经费仍然主要由各单位临时筹措, 依靠自我保障, 经费保障不能及时到位, 给部队力量的及时恢复和任务的完成造成一定影响。

3、经费使用管理不够科学规范。

一方面, 经费的拨付不够规范。紧急时期, 特别是大规模的突发事件发生后, 国家为化解危机将进行全面和局部经济动员, 大量的社会财力进入经济循环, 由于缺乏对经费划拨对口渠道和接收权限的规范, 分散在各地执行任务的部队可能会接收到来自不同供应渠道的资金, 在监督机制弱化的情况下, 极易造成经费的体外循环。另一方面, 经费的发放开支不够规范。在任务执行过程中, 部队调整、部署、机动频繁, 任务多变, 保障点分散, 不可测因素较多, 需求难以预料, 紧急开支较频繁, 零星采购项目多, 又往往缺乏相应的开支凭据, 经费审核程序不健全, 监管实施难度大, 很难确保部队完成任务后申请由上级核销的经费数额都是用于部队任务保障的经费开支。

三、非战争军事行动经费保障的对策建议

1、建立应急应战经费保障统管机构。

要树立“大后勤”、“大财务”的保障观念, 统筹战争和非战争军事行动的经费筹措和保障, 联合中央和地方政府相关部门建立应急应战经费保障统管机构, 充分依托社会财力资源保障包括非战争军事任务在内的多样化军事行动的完成。可考虑按照“战时应战、平时应急”的思路, 将国家国防动员委员会办公室和现有分设在各部委的防灾救灾领导机构, 重组整合, 平时领导防灾救灾和做好动员准备, 战时履行国防动员职能。下设应急应战经费保障统管机构, 对原分散于国家和军队有关部门的动员经费、防灾救灾等经费项目进行整合和统一管理。其主要职责是, 平时做好动员准备、开展动员演练的经费保障, 以及应急应战经费管理的基础工作, 负责对包括国家财政投入和社会募捐资金在内的所有应急应战基金的管理和经营;制定应对各种突发事件经费保障应急预案、紧急状态下的财经执行法规和制度。一旦发生突发紧急事件, 经费保障统管机构即成为经费管理指挥中枢, 负责召集军地相关部门进行经费保障需求分析、资金紧急动员、各部门资金需求统计和协调、物资采购和统一支付以及阶段性重点经费投入使用的监督和管理等工作。

2、建立军民一体的经费保障协调机制。

实践证明, 建立军民一体的经费协调机制, 打通军地之间经费流通渠道, 可以说是解决军队在执行任务时所需经费和物资得以及时供应的一条有效途径。建立军民一体的经费保障协调机制, 首先, 要明确军地双方协调主体及其职责。由国家发改委、总后勤部统一管理调度, 发生重大突发事件时即启动经费保障统管部门组织工作。发生大规模突发事件, 由国务院组织工作时, 总后勤部应急应战资金协调管理小组对口协调国家应急应战经费保障统管部门, 申请中央财政资金及时划拨应急保障;发生地区性突发事件或需要地方政府协助保障完成军事任务时, 各省国防动员委员会应急应战资金协调管理小组对口协调地方政府经费统管部门, 申请地方财政资金用于应急保障。其次, 要进一步理顺军队内部经费供应关系和经费需求上报渠道。军队内部要逐渐形成统计上报制度, 并保证军队内部各系统之间信息渠道的顺畅。最后, 要明确经费保障协调程序, 部队的经费保障协调工作可以按照“部队提需求—军队应急应战资金协调管理小组提资金保障方案—经费统管部门进行资金动员决策—组织协调政府相关职能部门运用中央财政、地方财政或其他基金进行资金保障—军队应急应战资金协调管理小组与保障对象及时沟通信息、并联合经费保障统管部门进行资金投入和使用情况的监督检查”的步骤和程序展开。逐步形成“军队提需求、经费保障统管部门搞协调、政府职能部门抓落实”的军地一体化的经费保障协调机制。

3、建立系统化的经费供管标准制度体系。

规范化的经费供管标准制度是经费供应保障的基本依据和法规遵循。一是要建立应急准备金制度。在中央层面, 财政应预留部分应急资金, 并把这部分应急资金列入国家预算, 作为处理紧急事件的专项资金;军队层面, 要建立应急战备资金储备制度, 加大重点战备区域和灾害多发区联勤保障机构的应急资金储备数额, 确保在各种情况下都能供得上。二是要进一步完善现行的经费供应标准制度。在现行的军队经费供应保障标准中增加非战争军事行动经费保障标准。三是要制定经费开支审核管理办法。根据非战争军事行动的性质特点, 明确实力统计审核办法、经费开支范围和审批权限、经费核销和采购物资集中清算管理办法等规定要求。四是要制定针对性和操作性强的经费保障工作规章。要通过制定条款详细、操作性强的规章和管理办法, 进一步明确联勤财务部门、各执行任务部队上级和本级财务部门在多样化军事任务经费保障工作中的具体职责、任务以及紧急情况下的协调办法、行动方式, 明确各地方协同部门在多样化军事任务经费保障工作中应承担的协同任务和协作办法, 使军地各部门、各环节在协同和保障部队完成多样化军事任务的经费保障活动中能够互相配合, 供需衔接。

4、强化经费保障监管力度。

科学规范的监控机制和制度是规范经费运行的保障。一是要建立全过程全方位监控体系。对非战争军事行动经费保障的监督管理工作要能够覆盖经费筹措募集、申请划拨、采购支付全过程, 真正做到横向到边、纵向到底、严密有效, 把所有经费保障活动全部纳入监督检查的视野。二是要形成内外监督协调配合的监控机制。要采取经费使用职能部门内部监管, 审计、纪检监察部门外部监管相结合的方式, 互通监管信息, 形成监管合力, 及时发现和处理经费管理使用中的违法违规问题。三是要将使用效益作为非战争军事行动经费监管工作的重点。按照科学化、精细化管理的要求, 对部队经费接收渠道是否合规、下拨支付是否及时、使用过程是否存在浪费、经费保障是否达到预期效果等等问题进行监督检查, 跟踪问效, 努力提高经费的使用效益。四是要充分发挥群众舆论监督的作用。继续把公开透明原则贯穿于经费管理使用的全过程, 主动公开资金来源、投向和使用管理情况;进一步完善监督信息反馈机制, 利用信息发布平台, 发挥群众舆论监督作用, 加大社会监管力度。

摘要:和平时期, 有效应对多重安全威胁, 全面提高遂行非战争军事行动的能力, 确保我国发展重要战略机遇期的安全稳定, 是我军一项重要的历史使命。作为一切军事行动的财力支撑和动力来源, 经费保障必须在保障部队完成非战争军事行动中发挥积极作用。文章在分析非战争军事行动对经费保障的要求和存在问题的基础上, 从建立应急应战经费保障统管机构、军民一体的经费保障协调机制、系统化的经费供管标准制度体系、强化经费保障监管力度四个方面提出了强化非战争军事行动经费保障的对策建议。

非战争军事行动油料保障训练研究 篇8

1 非战争军事行动油料保障训练的特点

非战争军事行动油料保障训练具有动态性,会在不同时期呈现出不同的特点。新世纪新阶段特定的使命任务和客观环境决定了我军非战争军事行动油料保障训练具有以下特点:

1.1 训练内容拓展化

无论是应对自然灾害和人为造成的救援行动,还是为遏制战争而进行的军事威慑行动、维护世界和平与地区维和行动,都具有很强的政治性、政策性、专业性和技术性。因此,非战争军事行动油料保障训练除了进行新大纲规定的训练内容以外,还要针对不同的非战争军事行动任务的特点展开不同的拓展训练,以便适应不同的非战争军事行动任务中的油料保障任务。如防恐维稳行动中,油料保障人员既是保障员、又是战斗员,因此油料保障人员除了必备油料保障基础技能外,还必须掌握恐怖主义和骚(暴)乱基本知识、防暴器材使用、国家相关政策和法律法规、宗教风俗文化以及国内外的相关案例等,突出训练内容的现实针对性,真正提高非战争军事行动油料保障能力。

1.2 训练模式联合化

非战争军事行动涉及的领域广、力量多,即涵盖政治、经济、文化、外交、军事等传统领域,也包括信息、科技、生态、资源、电磁等非传统领域。在力量方面,不仅涉及军队、民兵、预备役,还涉及公安、武警、国家安全部门和通信、交通、医疗等。后勤油料保障既要保障三军部队,又要保障地方力量,既要保障我军人员,又要保障外军人员,保障对象多样,保障方式复杂多变。因此,非战争军事行动油料保障训练,通常要打破传统的以军队为主、自成体系的封闭模式,筹划建立军、政、警、民联训机制,完善协作区域三军油料保障训练的联训模式、技术平台、训练方法和运行机制,注重训练中各种力量的协同,加强三军协同、军地协作、多方合作,提高非战争军事行动油料综合保障能力。

1.3 训练手段多样化

总参谋部明确指出,全军军事训练要大力推行模拟化、网络化等训练手段。因此,非战争军事行动油料保障训练既要传承传统手段,又要进行合理的扩展。要充分利用配发的训练器材和配发的油料装备,实施传统的油料保障训练,以夯实训练基础,节约训练资源,提高训练效果;要充分利用虚拟现实技术、模拟沉浸技术,仿真非战争军事行动特殊的战场条件和油料保障环境,使受训者感受到逼真的战场态势和真实的保障环境,用声像信息将一些看不见、摸不着和难以说清楚、难以演示的问题表现出来,打破传统时间、空间和地域的限制,增强油料保障训练的实战仿真程度,使受训者在沉浸虚拟的仿真环境中灵活运用专业技术,提高实战保障能力;要充分利用网络技术,构建大型开放式油料保障网络教育平台,并运用油料保障网络教学系统实施远程教育,让身处不同地点的各类油料保障人员能够共享一个油料保障虚拟环境,以实现军、警、民在时间和空间上互相耦合的联合训练和对抗训练,解决联合训练人员出得多、装备动得多、经费开支多等诸多问题。

1.4 训练保障复杂化

非战争军事行动油料保障训练,必须适应复杂多变的油料保障任务要求,在各种地域条件下运用多种方法手段进行训练,训练保障就显得复杂多变。究其原因,一是非战争军事行动油料保障训练内容本身就复杂,加之参训军兵种多,不同参训力量之间的组训协同与配合要求高。如油料保障实兵演练,通常是在广阔的空间进行,涉及保障环境复杂,诸军兵种对训练的要求高,实施保障地域点多、线长、面宽,流动性大,使得训练保障变得复杂;二是非战争军事行动油料保障训练通常在多维空间展开,对场地、装备、器材等硬件保障条件要求多样且高。如在不同地域实施不同背景下反恐维稳油料保障训练,肯定比一般情况下的训练要复杂得多。

2 非战争军事行动油料保障训练对策

按照新一代《军事训练与考核大纲》,我军后勤油料保障,在重点抓好油料保障应急力量建设的基础上,必须有的放矢地开展抢险救灾、反恐维稳、安保警戒、维护权益、联合军演、国际维和、国际救援等非战争军事行动油料保障训练,突出油料保障训练的针对性、实战性。

2.1 统筹抓好战争行动与非战争军事行动油料保障训练

要建立战争行动与非战争军事行动油料保障训练统筹机制,把非战争军事行动油料保障训练作为一项系统工程来谋划,将非战争军事行动油料保障训练纳入后勤训练统一计划、统一管理和统一保障,既要处理好作战行动油料保障训练与非战争军事行动油料保障训练的关系,又要处理好油料保障训练与军事训练的关系;将非战争军事行动油料保障训练列入军事斗争后勤准备的总体规划,纳入各级党委重要议事日程,专题研究、专门训练、专项考核,以非战争军事行动油料保障训练的质量作为考评单位全面建设的重要依据,掀起非战争军事行动油料保障训练的热潮;须着眼“战建训”一体化筹划非战争军事行动油料保障训练,把训练与油料战备建设、油料供应保障和油料业务改革无缝对接起来,达到全面发展、整体推进的目标。

2.2 重点推进非战争军事行动油料保障应急力量建设与训练

为落实军委新军事变革精神,适应我军应对多种安全威胁、完成多样化军事任务后勤准备的需要,实现油料保障适时、适量、适地的远程投送和精确保障,真正形成油料核心保障能力,针对作战部队队属油料保障能力弱、需要支援保障力量的现状,必须在战役层面,重点推进非战争军事行动油料保障应急机动力量建设,抽组形成新型油料保障实体,如战役野战油库分队、野战加油站分队、应急保障旅油料营编组、应急兵站油料保障分队编组等。抽组形成的非战争军事行动油料保障应急力量,必须按照“任务怎样完成,保障怎样训练”的思路,结合驻防地区和油料保障专业技术特点,完善应急油料保障方案,探索非战争军事行动油料保障训练的特点规律,有针对性地做好筹划部署,加大重点课题、课目的训练强度,在贴近实战的环境中把油料保障应急力量训实、训到位。

2.3 大力加强非战争军事行动油料保障重点科目训练

一是要狠抓油料保障官兵体能和心理训练。非战争军事行动工作强度大,生活条件艰苦,连续工作时间长,面临威胁和悲惨的场面多,很容易给现场油料保障官兵带来了强烈的生理和心理冲击。因此,大力度抓好油料勤务官兵的体能和心理训练,是完成非战争军事行动油料保障任务的前提。二是要大力加强油料装备的适应性训练。油料装备训练按照“未来战争需要保障什么,油料装备就适应性练什么”的原则进行,重点综合考虑天候、地理、地形、社民情和国际社会环境因素,从难从严筹划、设计训练方案,突出油料装备野战机动性和装备抢修保障训练。三是要强化信息战条件下油料保障拓展训练。结合驻地特点、可能执行的非战争军事行动任务,以及重大突发事件的特殊要求,有针对性地开展油料保障专项训练和油料保障常规之间的协同训练,提高油料保障快速反应能力,突出信息化条件下紧急抽组和机动展开训练。四是加强联合训练。按照预定方案,定期组织军、警、民和其他油料保障力量的抽组、野战应急机动、保障单元开设、装备操作、装备抢修、物资紧急收发、应急配送等科目的训练。着重突出恶劣自然地理条件、复杂社会环境、市场资源不足等背景下的联合演练,注重指挥、协调、保障一致性训练,确保组织指挥顺畅,确保油料保障力量全面展开,确保动得快、供得上,全面提升油料综合保障能力。

2.4 整合共享非战争军事行动油料保障训练资源

根据非战争军事行动军、警、民和国外支援力量联合行动的特征,油料保障除了自身训练以外,还要与地方政府、民间力量,以及国外力量进行协同训练。因此,在非战争军事行动油料保障训练资源上,应该充分整合、共享各种油料保障训练资源,比如,在训练场地、训练装备、训练设备设施、训练物资、技术保障力量建设等诸多方面,必须打破军民、军兵种和军区界限,统一调配使用,让各种油料保障训练资源得到充分利用、发挥最大效能,建成油料保障训练资源共享、互用平台,走出一条地方训练场地、部队训练基地、院校与部队之间的军民融合、共建共用的新路子。

3 结束语

非战争军事行动油料保障训练,必须以提高基于信息系统的油料体系保障能力为终极目标,深刻认识信息化条件下非战争军事行动油料保障力生成模式的变化规律,紧密结合任务性质和专业技术特点,着力把握深刻认识非战争军事行动油料保障训练的突出特点,深入探索反恐维稳、抢险救灾、维护权益、安保警戒、国际维和、国际救援、核化生救援等非战争军事行动油料保障训练的对策措施,以新的观念、新的方法和新的手段全力推进非战争军事行动油料保障训练模式的转变。

参考文献

[1]杨进,徐锋,徐立生.非战争军事行动概论[M].北京:军事谊文出版社,2008.

[2]李立春.非战争军事行动基础理论研究[M].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2008.

[3]高程,姜程,曲晓峰.非战争军事行动军需物资油料保障训练[J].仓储管理与技术,2010(3):61-62.

法国:利比亚军事行动“出风头” 篇9

“戴高乐”号原想装备称雄世界的美国“战斧”巡航导弹, 但美国不卖给法国。法国只好和英国联合开发“风暴阴影”导弹。“戴高乐”号服役不久, “风暴阴影”巡航导弹研制成功。法国人欣喜若狂, 很快把“风暴阴影”导弹装备到“戴高乐”号上。“风暴阴影”是世界上第一种隐形巡航导弹。

采用新型火控系统是“戴高乐”号的又一重大改进, 包括SAAM-FR系统和SAAM-IT系统。SAAM-FR系统由一套集成Arabal雷达在内的火控系统、SYLVER垂直发射装置和“紫菀”15导弹组成。SAAM-IT系统则由一套集成EMPAR雷达在内的火控系统、SYLVER垂直发射装置和“紫菀”15导弹组成。新型火控系统可用于执行多种任务, 对抗未来的各种威胁。

“戴高乐”号上的舰载“阵风”战斗机也仇仇仇进行了技术升级, 其功能有了很大扩展, 不仅有很强的空战能力, 还有一定的对地攻击能力。在海面上使用时, 地形跟踪系统已能保证“阵风”的飞行高度低至30.5米。将在2007年以前投入使用的“阵风”F3是种“全面的多任务型”战斗机。

法国航母发展之路

“贝亚恩”号航空母舰是法国的第一艘航母, 始建于1914年4月, 是由塞纳造船厂最初设计为诺曼底级战列舰建造的。该舰1923年底开始服役, 经过3年的改造后成为轻型航母。其排水量为28 400吨, 长128.60米, 宽27.30米, 航速21.5节, 舰员875人。该航母的机库可以搭载40架飞机:W75、LGL32歼击机、D376歼击机、PL4鱼雷轰炸机、PL7和PL10鱼雷轰炸机。

投入现役后, 该航母首先被派遣到地中海轻型舰队。1935年改装后, 被派遣到大西洋轻型舰队。由于航速太慢, 该航母被降级为训练平台。1940年, 该航母护送法兰西银行的一部分黄金储备去加拿大。在返回时, 应运送从美国购买的飞机。然而, 该航母收到命令去了安的列斯群岛, 在那里一直待到1943年。之后, 该航母到美国进行现代化改装, 没有参加军事行动。1945-1946年, 在参加了短暂的印度支那战役之后回到了土伦港, 被当作潜艇员的浮动平台使用。该舰于1967年退役并拆除。

世界上第二个拥有核动力航空母舰的国家

法国现有的2艘常规动力航空母舰“克莱蒙梭”号和“福煦”号, 自上世纪60年代初期服役以来已有40多年舰龄, 行将退役。在西欧一些国家倾向于建造搭载直升机和垂直/短距起降飞机航母的同时, 法国坚持继续发展能起降常规固定翼飞机的航能更有效地维护法国在海外的利益。为了不使研制费用过高, 核动力采用与凯旋级战略核潜艇相同的反应堆, 这样虽然使近4万吨的航空母舰最高航速受到一些限制, 但却节省了大量的研制费, 缩短了研制周期, 而飞机起飞所需速度方面的不足, 则由弹射器功率来弥补。到本世纪末, 戴高乐级首制舰建成服役后, 法国将是继美国之后, 世界上第二个拥有核动力航空母舰的国家。

参与对利比亚军事行动

法国当地时间2011年3月20号下午13点14分, 北京时间20点14分, 法国“戴高乐”号核动力航空母舰正式驶离法国的土伦港前往利比亚执行军事任务。据法国媒体报道, 航母上大约载有1 900-2 000人, 并载有20多架战斗机, 这其中就包括法国的“阵风”、“幻影”战斗机。

这艘戴高乐核动力航空母舰搭载的作战飞机的数量最高可达35-40架, 颇有大家风范。其中“阵风”战斗机具有三代半的水平, 能用于执行空战和对地攻击的任务。这架航母不仅是法国海军第一艘核动力航空母舰, 也是唯一一艘不属于美国海军的核动力航空母舰。

法国新航母设计工作继续进行

军事行动能力 篇10

关键词:非战争;士官学员;抢险救灾;心理训练

中央军委主席胡锦涛对我军提出了“三个提供、一个发挥”的新的历史使命,要求全军提高应对多种安全威胁、完成多样化军事任务的能力。当国家受到重大安全威胁时,部队能否“招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能胜”,不仅取决于物资储备、日常训练和宣传鼓动等,还取决于参战官兵良好的心理调适和科学的心理管理。

一、加强士官学员心理素质训练的意义

(一)士官学员在执行各类急难险重任务的任用不断突显

军委、总部领导高度重视士官人才队伍建设,中央军委主席胡锦涛曾多次接见优秀士官代表,强调重视士官队伍建设,加大对士官制度的改革力度。目前,在我军编制序列中,不管是数量还是岗位任职上,士官队伍都占据着重要地位。他们在部队建设中的重要性正在得到不断提升,是部队战斗力的重要组成部分。通常士官被认作是“兵头将尾”、“军中之母”,在急难险重任务面前,他们往往会冲锋在前,独挡一面,发挥先锋模范作用。作为在校学生,士官学员不仅要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军事技能,还应掌握一定的应对非军事行动的技能,因此需要利用在校时间,有针对性地开展各项训练。

(二)心理素质训练可有效提升战斗力

军人心理健康是军人心理素质的核心,是军人思想政治素质、军事专业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形成和提高的基础,是军人躯体健康的保证和动力。战争从来既是物质力量的较量,又是精神力量的较量。作为非战争军事行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救险救灾活动也不例外。

心理训练是发挥官兵军政素质作用和武器装备效能的前提条件,是培养官兵良好的心理素质、提高官兵心理承受能力的重要途径。心理素质良好、心理状态健康的军队,士气高昂,战斗力强,往往能够争取战场的主动,最终赢得战争的胜利。否则,未经心理减压训练的救援者,常会有“情感战胜理智”的情形,从而增加受“心伤”的风险,这必将导致战斗力下降。

军人生而为打仗,一心谋打赢是军人的职责所在、使命所系,应不断增强忠实履行我军职能使命的紧迫感、责任感。要用使命责任意识,爱国主义精神激励官兵,在执行非战争军事行动时,不怕吃苦,英勇善战。

(三)加强心理训练应对当前的新形势新任务

我国是自然灾害频发的国家,如飓风、地震、洪涝、雪灾以及火灾、恶性污染性疾病等频发。随着国家经济的不断发展,各类大型水利设施、交通要道、能源基地、核电站等的安全,时刻都与国家和人民利益密切相关。一旦这些核心部位受到人为或自然灾害的侵害,都会严重危害国家和人民利益,产生重大的政治影响。因此需要部队官兵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同时保持高度的心理戒备。只有不断加强心理管理和训练,才能把牺牲和损失降到最低点,尽早愈合灾难带来的心理创伤,从而产生更加强大的战斗力。

抢险救灾是部队官兵应尽的使命职责。参加抢险救灾,既是军队应对多种安全威胁、完成多样化军事任务挑战的要求,也是《军队参加抢险救灾条例》赋予部队的一项重要任务,是我军践行胡主席提出的“五句话”总要求的具体体现,是密切军政军民关系的重要途径。切实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有针对性的做好心理教育和训练,对于维护士官学员心理健康,加强部队建设,提高战斗力,具有十分特殊而重要的意义。

二、抢险救灾活动对于心理素质的挑战

(一)各类惨烈场景对官兵的身心影响巨大

在非战争行动中,特别是参与各类灾害抢救时,官兵要承受超负荷的生理和心理压力。面对艰巨繁重的抢险任务,持续死亡的惨烈场景,部分官兵会出现急躁、恐惧、厌倦、抑郁等心理反应。大多数官兵的心理压力会骤然加大,少部分的官兵还会出现较重的创伤后心理应激障碍。美军曾对参加海难救援的人员做过相关的调查,发现有30%左右的人出现了应激障碍。一旦出现救援不成功,救援者就很容易产生挫折感,出现烦躁情绪,导致工作效率低下,甚至自我价值的否定。

广州市南方医院心理科主任洪军指出,前往救援的工作人员如果没有受过相应的心理训练,直接暴露在这样惨烈的重大灾难中,很容易受到心理冲击。心理学研究证明,当人在突然面临险境时,会表现不同的心理反应,包括镇定或恐慌,惧怕或勇敢等。事过后,有的人能立即走出心理阴影,而有的人会依旧心事重重,甚至产生极端的心理思想。

(二)刺激造成心理危机潜伏期不一致

心理专家指出,灾害抢救活动造成的不良心理问题因人而异。有的即刻显示,但经过及时的心理疏导会很快趋于正常;有的因为缺乏心理管理,心理问题会持续很长时间;还有部分官兵的心理问题一直潜伏在心里,在执行任务的数月后才彻底显现出来。如果先期未经调节训练,灾害发生时又未及时进行心理疏导干预,很容易造成强烈的刺激,并引发进一步危机事件的发生。随着高科技的发展,灾区现象各种景象与苦难,尤其是各种血腥的画面与景象,都完整彻底地呈现在社会大众面前。在长时间大量接触这种画面之后,往往也会让参战官兵体验到焦虑、痛苦、无助等各种负面情绪,对于某些本身就存在着心理障碍的人群来说,更是会造成强烈的刺激。尽管存在一定潜伏期,但极易引发进一步危机事件的发生。

三、心理疏导和训练的若干种方法

面对危机四伏、复杂多变的非战争军事行动,士官院校应在平时的训练中加强士官学员的心理训练内容,以增强他们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保障部队战斗力的有效发挥。

(一)加强急难任务训练

心理训练一般包括两层含义,一是培养心理品质,使个体获得与职业相匹配的特殊心理品质;二是提高心理品质,使个体心理品质进一步优化,提高作业成效,更加胜任本职工作。在日常院校教训中,应有针对性组织士官学员进行耐饥渴、耐酷暑、抗寒冷以及长途奔袭、武装泅渡等生理强化训练,提高官兵在非战争行动中勇猛顽强、沉着冷静和面对生死考验无所畏惧等心理素质。

(二)采取模拟练习法

模拟练习法就是有计划地设置近似作战的条件,使军人的情绪处于一定的紧张状况但又控制其强度。通过训练使军人逐步学会运用自我调节手段,有效地控制自己的情绪。内容主要是通过声光电等手段,模拟危险情境的外部景象,如火灾、地震等效果,使官兵心理处于高度紧张和充分动员状态,提高心理应激水平,增强心理适应能力。同时,还需要设置危险障碍,使官兵在克服危险障碍的过程中得到心理上的锻炼。

(三)加强意质品质训练

心理训练首要突出革命英雄主义、革命乐观主义教育和无私奉献的价值观教育。用积极向上的思想武装官兵头脑,帮助其消除沮丧、恐惧、焦虑、紧张、失望、厌倦等不良心理重荷。加強官兵意质品质训练,重点是培养官兵战斗精神培养。一方面加强部队战斗意志和战斗作风的培养,另一方面在官兵中广泛开展马克思主义战争观教育、新时期我军历史使命教育、爱国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教育。通过持续不断的思想政治教育,在官兵中树立敢打必胜的坚定信心,培养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英雄气概。当国家安全和人民生命财产受到威胁的时候,培养的士官能毫不犹豫地挺身而出,沉着冷静处置险情。

(四)广泛开展心理教育和疏导

用思想教育代替心理疏导,不但不能解决问题,反而加剧了工作对象的心理负担。由于各种原因,我军院校的心理教育曾一度相对滞后,然而近年来随着意识和思想的提高,大多数院校都已开设心理教育与疏导等相关课程,并且设立了心理咨询室,但是仍有部分官兵的心理学知识相对缺乏。有的不能正确认识和理解心理现象,简单地把心理疾病当成思想问题。因此,应该大力加强官兵心理知识教育,有组织、有计划地抓好心理科学知识的普及。通过心理学知识学习,使广大官兵能够根据军事生活的需要,切实掌握心理学基本原理,学会分析心理现象,掌握维护心理健康和解决常见心理问题的基本方法。

应该紧密结合在校士官学员的日常生活和工作实际,广泛开展心理教育疏导。根据官兵不同的个性特征和行为差异,及时帮助他们解决心理问题、治疗心理疾病,从而保持良好的心理素质。一方面要构建和完善心理教育机制。应根据总部有关心理教育和疏导工作的指示精神,从院校实际出发,逐步建立规模合理、特色明显的心理教育系统,把做好官兵心理教育和疏导工作纳入职责范围,使广大官兵的心理问题和心理疾病的教育、疏导、咨询和治疗得到有效保障。另一方面,在开展人生观、价值观、婚恋观,以及培育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等政治活动中,聘请校内外心理专家进行授课、座谈,将心理知识通过潜移默化的方式融入士官学员头脑。

参考文献

[1]文茂林.提高强化战斗精神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N].解放军报,2005—04—07(6).

军事行动能力 篇11

一、高原寒区非战争军事行动野营保障的特点

1. 保障任务多样, 需求灵活多变

非战争军事行动表现形式多样, 其性质也各不相同, 具有极大的不确定性。特别是在我国高原寒区, 由于大部分地处地震高发带, 地质活动频繁;此外, 受特殊地理环境和地质结构影响, 冬季雪灾和夏季泥石流等自然灾害多发, 给当地居民与驻军的人身财产安全造成巨大损失。针对该地域野营保障需求头绪多、内容杂的特点, 需要对不同的非战争军事行动任务, 研究保障需求, 完善预案体系, 创新保障手段, 才能确保各项保障任务顺利进行。

2. 保障对象多元, 组织协调复杂

非战争军事行动参与力量多元, 包括陆、海、空、二炮、武警和民兵预备役等, 呈现出三军联合、军地联动的特点, 具有保障环节多、点多线长分散等问题。特别是对于地广人稀、通信不畅、交通不便的高原寒区, 其保障的整体协同、统一组织则更为困难, 对于保障过程中涉及民族宗教信仰等问题的还必须与地方政府有关部门实施协调。

3. 保障地域广阔, 注重机动性能

对于我国具有典型高原寒区特征的西藏自治区, 占地约120万平方公里, 人口不足300万, 大部分地域为人口极为分散的农牧区。因此, 在该地区进行非战争军事行动野营保障时, 除了要在城区内实施保障任务外, 还要进入野外执行任务。在2008年西藏特大雪灾期间, 就动用了大量军队及地方的人力、物力, 实施定点保障。同时, 应急突发事件没有预先号令, 险情就是命令, 哪里有任务, 部队就要开进哪里, 而相应的野营保障就要跟进到哪里。这就要求野营保障必须具备较强的机动性能, 能随部队的调动和需求变化不断做出调整。

二、高原寒区对非战争军事行动野营保障的影响

1. 自然环境恶劣, 野营保障难度大

随着海拔的升高, 装备效能将会降低, 直接影响作战能力。特别是对海拔4500米以上地区, 人员体力只及正常情况下的60%, 徒步速度较平原地区降低50%以上, 汽车耗油量增大约30%, 车速降低40~50%, 载重量减少25%, 通信距离缩短近40%。同时, 海拔升高、温度降低, 海拔4500米以上地区, 全年约有2/3以上天数的最低气温低于0℃, 使得供电供水等野营装备的效率显著降低。

2. 交通条件落后, 物资保障运输难

高原寒区的公路多为沿河谷、山脚、冲沟等自然地形改造而成, 质量较差、坡度较陡, 转弯半径小。因此, 道路受季节影响大, 冬季易受严寒、冰冻、雪崩和道路积雪等自然灾害影响;夏季易受泥石流、洪水、塌方阻断、泥泞阻碍等影响, 造成公路中断, 从而造成野营物资保障运输难度增大。在铁路运输方面, 2006年青藏铁路的建成虽提高了西南边境地区物资运输的方便性、快捷性。但由于格尔木至拉萨段为单行道, 且受气候和地理等因素的影响, 运输能力相当有限, 增添了野营保障运输的难度。

3. 保障队伍力量弱

(1) 建制野营保障队伍薄弱建制保障力量包括各级基建营房管理部门、预备役应急保障部队的营房机构等。受部队编制体制约束, 营房部门保障力量有限, 缺乏实体保障分队。如2008年汶川地震抢险救灾中, 由于缺乏专业的野营保障队伍, 成都军区营房部机关助理员都分散到各个救灾点, 担当具体的操作手。

(2) 地方支前队伍有限高海拔寒冷地区的各县市虽均设有民兵组织, 但普遍缺乏专业的野营保障训练, 且高海拔寒冷地区人口稀少, 分布不均, 可动员的地方支援力量有限。如西藏自治区80%的人口散居在农牧区, 多集中在南部和东部地区, 在广袤的土地上调动地方支援力量亦不容易。

(3) 保障动员受限高原高寒地区是少数民族聚居地, 尤其是藏族群众较多, 热点敏感问题多, 受藏独分子的挑动鼓吹, 可能对我军事行动不理解、不支持, 甚至产生敌对情绪。常规保障动员方案基本无法实施。

(4) 装备物资筹措难我军现行的野营装备配发标准是1979年8月颁发的《中国人民解放军战时营房物资配发标准与供应管理办法》。现各重点部队是按总后勤部2002年“后司字”第171号文件《各类型重点部队后勤装备编配标准》执行。虽然近年来野营装备的编配速度较以往有所加快, 第二代配备野营装备的数量有所增加, 但信息化、自动化程度低, 离满足未来信息化战争对于装备的高机动性、可视性、防卫性要求还有相当大的差距。

三、高原寒区非战争军事行动野营保障的对策

1. 建立联合保障机制, 制定应急保障预案

高原寒区非战争军事行动任务多样、突发性强、环境恶劣, 对野营保障的依赖性强。因此, 要着眼该地区非战争军事行动野营保障任务需求, 建立联合保障体系, 科学制定应急保障预案, 为部队遂行非战争军事行动实施快速、有效的保障。一是要构建军民联合指挥体系, 统一指挥诸军兵种野营保障力量和地方支援力量, 形成整体合力;二是要建立应急保障动员机制和法规制度, 使非战争军事行动野营保障应急动员的落实做到有法可依、程序规范;三是应制定野营保障应急预案, 科学预计保障任务需求, 预先筹划, 制定切实可行的方案措施。

2. 加强野营装备研制, 提升保障适应能力

应针对非战争军事行动的保障需求, 结合高原寒区部队所担负的作战任务和应急行动保障特点, 进一步加强野营装备研制。目前, 就供电和取暖设备而言, 高原适应性研究已有较大进展, 但就野营供电及取暖保障系统来看, 还有较大距离。一是要研究高原型增压柴油发电机组, 合理匹配高原型小功率汽油发电机组, 以解决发动机燃烧问题;二是要研究常用化学电池低温容量下降问题, 以保证动力装备的正常起动;三是要研究照明灯具, 尤其是荧光节能灯低温起动困难及光通量下降问题;四是在研制高原暖风机的基础上, 加大无动力取暖炉具高原燃烧课题研究和适应高原燃烧特点的新型燃油研究。

3. 加大野营物质储备, 优化空间布局模式

当前, 我军在高原寒区的野营物资战略储备方面, 对非战争军事行动考虑不够, 弹性不足, 需要抓紧调整优化。一是应健全储备种类, 增加储备数量。要在平时储备的基础上, 加强对消耗大、生产周期长的物资重点储备。野营物资储备量不仅要满足部队处突应急行动的需要, 还要能为临时入藏应急部队提供及时足量的物资保障;二是要在储备格局上, 既要突出战略重点、又要照顾战略全局, 既要确保战时需求、还应充分考虑高原寒区非战争军事行动多样、频发等实际问题, 有针对性地预置预储野营物资, 尽可能做到靠前储备, 关键时刻以空间换时间, 拉得出、供得上;三在储备方式上, 既要充分发挥传统储备方式优势, 又要多法并举、多元保障。建立军民兼容、富有弹性的野营物资储备体系, 把一部分物资储备在仓库里, 一部分编配在部队里, 一部分放在社会上, 使野营物资储备从单纯的实物储备, 向实物储备与合同储备、军队储备与社会储备、经费储备与技术储备等多元方式转变。

4. 强化保障力量建设, 完善野营保障体系

【军事行动能力】推荐阅读:

军事人员07-15

军事基础05-16

军事建筑05-19

军事战争07-01

军事07-05

军事力量07-07

军事斗争07-23

军事网络08-06

军事工程09-03

军事合作09-07

上一篇:价格决策下一篇:化工实训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