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事素质基础

2024-08-14

军事素质基础(共4篇)

军事素质基础 篇1

任职教育是现阶段我军培养岗位任职人才的主要途径之一, 如何以新观念、新思路和新举措推进任职教育的创新发展, 构建人才培养的新模式, 是岗位任职院校亟待解决的课题。

1 任职教育的概念和特点

任职教育是以培养学员任职所需的知识、能力、素质为目的的教育。我军院校的任职教育, 是指军官 (士官) 在完成基础学历教育的基础上, 为适应岗位逐级晋升需要而进行的职业教育[1]。同学历教育相比, 任职教育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是指向性。要按照岗位任职的需要进行教育, 在知识、能力、素质培养方面, 对生长军官要首先满足他第一任职的需要, 对在职军官要首先满足他现任职务或拟晋升 (转换) 职务的需要。

二是实用性。任职教育要着力解决岗位任职能力, 在课程选择上, 以岗位关键能力所需的知识、经验为主要内容。所选的内容讲求实用, 有针对性。

三是时效性。任职教育效益不能滞后, 学了之后很快就可以用得上, 说直白些就是现用现学, 因此, 在教育效果上时效性很强。

四是周期短。指挥军官排、团、军晋级培训, 学制一般在1年以内, 其他职务培训一般为3~5个月;机关参谋培训, 学制在半年以内;专业技术干部的晋级培训, 学制3~10个月不等, 各级各类干部的专题轮训, 学制在2个月以内[2]。

五是多样性。任职教育既有指挥军官培训, 又有技术军官培训;既有军官教育, 又有士官教育;既有培训, 又有轮训;既有职前培训, 又有职后培训;既有晋级培训, 又有岗位培训。

2 军事转型对任职教育的新需求

当前, 军事转型已成为世界军事变革的主题, 各军事强国纷纷顺应新的军事科技发展趋势, 加紧进行新一轮军事转型变革。军事转型的内容很广, 涉及军事技术、军事理论、编制体制、军事教育训练等各个领域, 包括条令、编制、训练、装备器材、领导艺术与教育、人员和设施等7个方面, 简称DOTMLPF。美军认为, 有效的转型要求智力变化先于物理变化, 人才使用、教育训练、思维方式等无形的内容, 在推动转型并最终赢得战争方面比新技术更重要。

对于我军来说, 如果要在未来信息化战争中掌握主动权, 不仅要有先进的装备, 还要有具备先进军事理念、过硬心理素质、能驾驭先进装备人才, 即具备高军事文化素质的人才。适应新形势的先进军事文化培育是实现我军成功转型、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首要因素。具有良好军事文化素质的人才队伍是支持转型的精神动力和智力保障。

随着新军事变革不断地深化, 我军实现由人力密集型向科技知识密集型转化, 军队建设急需大量应用型军事人才, 任职教育成为我军军事教育发展的主流。院校作为我军的重要组成部分, 必须服从并服务于我军的军事转型。为满足新军事变革对人才岗位的需求, 军队院校任职教育不仅要着眼当前需要, 更要充分考虑科学技术发展对战争状态的影响以及未来战争对军事人才的需求, 以培养学员的军事文化素质为目标, 在任职教育实施过程中, 展开有针对性的培训。

3 军事人才应具备的军事文化素质

随着新军事变革的发展, 信息化战争对军事人才提出了更高要求。军事人才应具备以下军事文化素质。

一是军事行为的主体认知能力。军事人才要有敏锐的洞察力, 能迅速地从诸多军事信息和现象中捕捉到其本质的东西, 从而准确把握战争发展趋势;在军事实践活动中善于归纳总结, 从中找出相关性、规律性的线索, 指导军事行动;能从军事实践活动中得到启发, 进行发挥和创造, 创造出新观念、新事物, 有效发挥和提升部队的战斗力。

二是军事信息的分析和整合能力。随着计算机、网络、传感技术和数据处理技术、人工智能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搜集、处理、评估及分送系统在军事领域内广泛应用, 能够准确获取、正确分析、充分整合和综合利用信息, 成为军事行动成败的关键。军事人才要能够在纷繁复杂的信息中快速获得有用信息, 对信息进行分析整合, 解决军事行动中遇到的各种问题。

三是军事技能的驾驭和提升能力。学习同样的知识和技术, 由于学员的能力素质不同, 所获得的知识数量、质量及运用的能力会有很大差异。能力素质强的学员领悟性高, 触类旁通, 常常事半功倍, 能够充分发挥先进作战装备的潜力, 进一步扩大与对手之间的差距。这些学员会在学习和实践中灵活运用所掌握的知识, 综合驾驭能力强, 可以在实践中不断地完善和提高自己, 有自己的独到见解, 善于解决在军事行动中出现的快速多变的问题。

四是军事行动的组织和快速决断能力。现代信息化条件下的军事斗争, 绝不是单兵或个别集团作战, 是各兵种、各作战单元依据战场态势与任务目标进行自适应协同的一体化联合作战形式。因此, 分析判断形势, 指挥军事行动, 不仅要考虑本部, 更要注重从战场全局出发, 符合大局要求。指挥员在执行军事任务时反应稍有迟钝, 处置稍有不当, 就可能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 甚至危及官兵生命安全。因此, 军事人才必须具备较宽的军事战略视野, 在纷繁复杂的形势面前能够处乱不惊、正确判断、临机应变、果断决策;具备团队组织与协作能力, 准确预测军事任务发展态势, 迅速、高效地组织人员展开行动, 或者配合其他部队进行联合作战。

4 培养军事人才军事文化素质的途径

一是高度重视思维方式的转型。美军倡导发展“由创造性和明智的冒险精神组成的文化氛围”, 使参战人员由机械化思维方式转变为信息化思维方式。任职教育除了教会学员应掌握的技能, 更要注重学员的交流协作、批判性思维、决策能力的培养。不仅要使学员具备任职岗位所需的基本操作技能, 更要教会他们如何学习。在教法上, 应突破传统的教学模式, 强调研究性学习、探究性学习、协作性学习和自主性学习等多种学习方式的整合, 充分体现学员主体地位。增强学员的战略意识, 培养学员的军事洞察力。树立牢固的信息意识, 能够从容适应不断变化的信息环境。

二是建立和完善联合教育体制。联合作战将成为未来战争的主要作战方式, 建立和完善联合教育理论和制度, 注重培训专业的融合, 增强培训军官的联合作战意识和指挥能力, 使学员能够更好地适应未来一体化联合作战的发展趋势。以部队为教学基地, 组织学员到部队锻炼、代职实习、参观见学、调查研究, 使他们熟悉部队, 掌握任职程序与方法, 提高岗位任职能力, 适应任职的需要。通过院校与部队展开“联教联训联考联研”的联合演练, 实现与部队之间的互联、互操作, 从而提高学员自身的信息素养、联合作战意识。可以从部队选拔优秀指挥官和参谋, 参与到学院综合演练方案的制定论证、导调评估及毕业学员岗位任职能力考核的过程中, 与学院协同构建带有实战背景的联合指挥人才培养模式。

三是充分利用地方教育资源。我军军事职业教育必须树立开放教育理念, 改变军校传统的封闭状态, 融入国家教育大系统、大循环, 置身于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之中[3]。军队院校和地方院校具有许多相同或相近的专业, 在许多方面地方院校具有较高的教学水平和雄厚的师资力量, 积极利用地方教育资源为军队培养技术人才, 能够提高军事任职教育效益、保持军队院校的精干高效。

参考文献

[1]王其华, 肖斌.中西方军队任职教育的主要差异分析及所谓“任职”即要能够胜任职务面对不断出现的新情启示[J].中国军事教育, 2007.

[2]周泉兴, 施永贵.论任职教育的内涵与特点[J].海军院校教育, 2004 (6) .

[3]刘向东.美军军官职业教育研究[M].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9.

军事素质基础 篇2

摘 要:培养高素质新型军事人才,是军队建设之基,是实现强军目标之本。我军高素质新型军事人才建设发展势头强劲,学历层次大幅提升,专业素质不断增强,信息素养逐步提高。但也有存在不容忽视的问题,如科学文化知识水平偏低,现代作战指挥人才缺乏,高科技专业技术人才紧缺等。培养高素质新型军事人才,至关重要的是营造培养高素质新型军事人才的良好环境,做到环境影响人,机制激励人。

关键词:培育;高素质;新型军事人才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习近平主席强调指出:“要牢牢扭住培养高素质新型军事人才这个中心任务,深入研究现代军事教育特点和规律,坚持走以提高质量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道路,努力培养造就能够担当强军重任的优秀军事人才。”落实习近平主席的重要指示,培养高素质新型军事人才,是军队建设之基,是实现强军目标之本。

一、认清高素质新型军事人才培育的意义和目的(一)人才强军是我党的一贯思想

从历史上看,我党一贯把人才队伍建设作为军队发展的根本大计。在革命战争年代,人才极其缺乏,我军多渠道挖掘人才。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特别强调:“今天我们迫切需要的,就是要有大批能够掌握和驾驭技术的人,并使我们的技术能够得到不断的改善和进步。”“尊重知识、尊重人才”,是邓小平人才思想的核心内容。在表彰为研制“两弹一星”做出突出贡献的科技专家大会上的讲话中,江泽民强调:要在科学技术的研究开发中取得重大突破,必须有一大批能够掌握和驾驭高新技术的高素质科技专家。新世纪新阶段,胡锦涛主席十分重视人才兴军。他明确指出“人才是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最重要的资源。要坚持人才强军、科技强军,着眼于履行新形势下军队历史使命对人才素质的要求,把大规模培养人才、大幅度提高人才素质作为军队人才建设的战略抓手,健全培养体系,拓宽培养渠道,完善培养机制,努力培养造就大批高素质新型军事人才。”这表明人才强军是我党的一贯思想。新世纪新阶段,实现强军目标,必须把培养高素质新型军事人才作为强军之本。

(二)实现强军目标靠人才

习近平主席指出:“建设一支听党指挥、能打胜仗、作风优良的人民军队,是党在新形势下的强军目标。”实现强军目标,需要做的工作很多,培养高素质新型军事人才是强军之本。“黄金累千,不如一贤”。“致天下之治者在人才,成天下之才者在教化”。对于军事领域来说,更是如此。翻开世界军事史,这样的事例俯拾即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戴高乐写出《机械化战争》一书,提出生产坦克打“闪击战”的思想,遭到法军首脑的冷遇。而希特勒花1.5马克买了这本书。戴高乐提出的生产坦克打“闪击战”的思想引起希特勒的重视。他指示德国装甲兵总监兼陆军参谋长古德里安建了3个坦克师。在二战初期的1940年5月,德军运用集群坦克闪击法国,横扫号称欧洲第一的法军,法国只支持了一个半月,就俯首称臣。人们戏称,德军花1.5马克赢得了战争。对我军来说,人才为政事之本,也是强军之本。没有高素质的军事人才,就无法创造先进的作战理论,无法形成高超的军事谋略和战法,武器装备再先进,也难以发挥应有的效能。越是先进的武器装备,越需要高素质的军事人才来掌握和运用。培养和造就一大批具有高度政治觉悟、掌握现代军事技术、懂得现代战争指挥艺术的优秀人才,是实现我军现代化之基,是实现强军目标之本。

(三)扭住强军之要靠人才

新形势下,习近平主席指出:“要扭住能打仗、打胜仗这个强军之要,强化官兵当兵打仗、带兵打仗、练兵打仗思想,牢固树立战斗力这个唯一的根本的标准,按照打仗的要求搞建设、抓准备,确保部队召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必胜。” 扭住强军之要,提高部队战斗力,靠的是人才。因为战斗力是军队克敌制胜的能力,它由人和武器装备两大因素构成。武器装备是战斗力的物质基础,人是战斗力的主体。毛泽东早就明确指出,武器是战争的重要因素,但不是决定因素。决定的因素是人不是物。武器装备无论怎样智能化、自动化、信息化,但它终究是由人来掌握的,不可能代替和取消人的主观能动性,人仍然是战争的主体。科索沃战争中,北约调动了军用卫星、精确制导等多种高新武器,但南联盟军队利用复杂的地形条件,采取各种隐真示伪措施,使敌方作战效能大打折扣,甚至用比较老式的装备击落了美国最先进的隐形战斗轰炸机。这表明在信息化现代战争条件下,武器装备的发展不仅没有也不可能削弱人的决定作用,相反却显得更加重要更加突出了。无论军事高科技怎么发展、无论武器装备如何改善,人的素质始终是影响军队战斗力建设的重要因素。基于此,实现强军目标,扭住强军之要,提高部队战斗力,靠的是人才。我们要遵照习近平主席的指示,牢牢扭住培养高素质新型军事人才这个中心任务,努力培养造就能够担当强军重任的优秀军事人才。

二、正视高素质新型军事人才建设的成就和问题

(一)我军高素质新型军事人才建设取得的成就

从我军高素质新型军事人才建设的现状上分析,经过这些年的努力,我军培养了大批人才,官兵的整体素质有了很大提高。

一是学历层次大幅提升。近年来全军生长干部培养基本实现本科化;研究生教育规模不断扩大,招生总量达到1万多名;全军共有博士学位授予点511个,硕士学位授予点1156个,形成了较为完善的研究生教育体系。目前,全军干部队伍中具有大学本科以上学历达到72.4%,其中研究生达到12.3%,分别比1995年提高51和10个百分点。

二是专业素质不断增强。适应军队建设转型、军事专业分工越来越细的需要,通过加强专业培训、更新培训内容、改进培训模式、强化岗位任职培训、组织新装备接装训练等措施,干部队伍专业素质明显提升。以复合型舰长柏耀平、全天候飞行员李中华、技术精湛的导弹发射指挥员曾满军、“陆航尖兵”孙凤阳、“航天英雄”杨利伟等为代表的一大批专业素质过硬的新型军事人才,正在军事斗争准备一线担当重任。

三是信息素养逐步提高。适应信息化条件下作战需要,注重加大教育训练的信息化含量,广泛开展高科技知识培训,加强网上对抗演练和计算机仿真训练,干部的信息意识和信息能力普遍提高。近年来,全军每年有超过10万人次通过国家计算机应用能力考试,作战部队干部普遍能够熟练使用相关信息化装备及信息应用系统。依托培养工作全面推开。已有117所普通高校签约为军队培养人才,共招收选拔国防生近7万名,已有3万名毕业补充部队。每年选送1800名专业技术干部攻读普通高校“强军计划”研究生。上述表明,近年来我军高素质新型军事人才建设取得的成绩是巨大的。

(二)我军高素质新型军事人才建设存在的问题

从我军高素质新型军事人才建设存在的问题分析,我军官兵在学历结构、现代科技知识水平等方面,与发达国家甚至一些发展中国家军队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与现代战争的要求还很不适应。

一是科学文化知识水平偏低。仅从学历来看,美国军官几乎都具有大学本科学历,其中拥有硕士和博士学位的军官高达近50%。在伊拉克战争中,美国陆军参战的第3机步师、第4机步师、第82空降师和第101空中突击师四个主力师师长,有3个是硕士,1个是博士,操纵“爱国者”防空导弹、“捕食者”无人驾驶飞机、“阿帕奇”武装直升机等高技术兵器的军人有1/3是技术专家。俄罗斯98%的军官都受过高等教育,指挥军官全部是大学本科毕业,并有相当数量的博士和副博士。日军和以色列军队要求军官必须全部达到大学以上文化水平,以色列军队还要求少校以上军官必须获得硕士学位。即使波兰、印度这样的国家,其军官90%以上是学士。而我军目前全军干部大学本科以上学历的达到72.4%,研究生学历的达到12.3%。虽然学历不完全等同于素质,但却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着素质的高低,并制约着素质的进一步提高。

二是现代作战指挥人才缺乏。各级干部特别是高中级指挥干部中仍然是经验型、管理型的多,熟悉军兵种知识、军政兼通、指技合一的复合型人才比较少,联合作战指挥能力普遍欠缺。当前,尤其是缺乏信息化条件下联合作战指挥人才。由于受主客观因素的制约,当前部队培养信息系统体系作战指挥人才的观念还比较滞后、思路还不够开阔、有效的方法不是很多,没有真正形成切合自身特有规律、符合部队客观实际的培养模式。我国联合作战指挥人才界定过宽,存在着范围扩大化的问题。此外我军对联合作战指挥人才的培养层次界定不明确,缺乏培养的连续性,尤其是对初级指挥人才培养的力度还不大。这样就导致我们对联合作战指挥人才的培养目标不明确、重点不清楚,使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效益不高,不能适应未来战争的需要。同时,我军院校培养模式还比较单一,难以形成适合信息化战场的有效战斗力。

三是高科技专业技术人才紧缺。作战部队专业技术保障干部缺编较多,全军通用装备科技干部紧缺。一些新建和扩编的部队不少技术岗位还是空缺,从事高新武器装备研制的高层次人才更是匮乏。特别是基层专业技术保障人员缺编,从事高新武器装备研制的高层次人才匮乏。这已成为影响和制约军队现代化建设发展的瓶颈。在军地之间,社会上的优秀拔尖人才也难以吸引进来,现在的人才资源开发利用不够,一些单位高学历年轻人才严重流失。在军队内部,人才存在逆向流动现象,造成人才资源布局失衡。正如江泽民所指出的:现在军队人才不但严重短缺,还严重流失。可见,如果不解决人才队伍建设这个“瓶颈”问题,我军的发展就受到严重制约。我们必须增强人才培养的紧迫感,把培养造就大批高素质新型军事人才作为军队建设的第一要务,视为军队建设之基,实现强军目标之本。

三、营造高素质新型军事人才成长的环境和机制

培养高素质新型军事人才,措施是多方面的,但至关重要的是营造培养高素质新型军事人才的良好环境,做到环境影响人,机制激励人。

(一)坚持用人的政治标准

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说:“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营造培养高素质新型军事人才的良好环境,要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真正把那些政治可靠、实绩突出、群众公认的干部用起来。“选拔人,第一个是政治条件。”这是邓小平用人标准思想的一贯要求。从 50年代开始,邓小平在讲到用人的标准问题时,就着重强调要坚持用人的政治标准。改革开放之后,面对国内外形势的发展变化和干部队伍中出现的新情况,邓小平对用人标准问题不断赋予新的内容。80年代初,他提出选拔干部一定要坚持“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标准,到了90年代,他对这一思想进一步充实和发展,从而形成了邓小平用人思想的完整体系。

(二)按战斗力标准选人用人

我们在高素质新型军事人才的使用上,要大力纠正用人不正之风,杜绝靠关系,找路子,跑官、要官等现象。坚持任人唯贤、唯才是举,让想干事的有机会、能干事的有舞台、干成事的有地位。引导他们以素质立身,靠成绩进步。对军事素质好,业务能力强,成绩突出者,要破格晋升职务,提前晋升专业技术等级。在部队要树起按战斗力标准选人用人的鲜明导向,努力形成人才竞相迸发的生动局面。为了确立正确的选人用人导向,突出“懂打仗、会打仗”的选拔标准,根据不同级别和方位,全方位综合选拔干部。如基层要突出一线“作战”能力,机关要强调指挥协调能力,司政干部则注重参谋助手作用,后勤干部要强化保障技能;营以下干部要求军政兼通,一专多能,营以上干部突出理性思维层次。

(三)搭建人尽其才的成长平台

要找到人才流失的症结所在,建立人尽其才的成长平台,形成才尽其用的发展机制。各级党委和领导必须坚持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战略思想,做到“深怀爱才之心、恪守为才之责、善谋育才之策、多办利才之事”,努力营造“事业留人、感情留人和适当待遇留人”和“引得进、留得住、用得上、干得好”的良好氛围。要遵循人才成长规律,充分考虑专业优长,量体裁衣、扬长避短、用其所长,做到专业对口、学有所用。坚持在事业发展中培养人才,在建设事业中造就人才,使事业发展与人才工作相互协调、相互促进,让人才创新有机会,干事有舞台,发展有空间。

(四)积极改善工作生活条件

各级党委和领导要当好“后勤部长”,关注高素质新型军事人才工作生活中遇到的困难。注重从政治上关心、从精神上减压、从生活上分忧,真心实意地为他们解难题、办实事。在高素质新型军事人才的婚恋、随军家属就业、子女入托入学、转业安置等方面的实际困难,积极申请上级和协调地方帮助解决。最大限度地调动官兵成长成才的积极性,把主要心思和精力聚焦到强军实践上来。在生活上坚持办好部队食堂,不断提高伙食质量,努力创造栓心留人环境,并注重对干部战士的人文关怀和精神抚慰。

(五)大力宣扬高素质新型军事人才的典型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高素质新型军事人才,不少同志立足本职工作岗位,埋头苦干,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业绩。为让他们香起来、响起来,引导大家见贤思齐,要大力宣扬这些高素质新型军事人才的典型。同时,通过大力宣扬这些高素质新型军事人才的典型,使他们看到自身的价值,可以更好地激励他们提高自身素质的自觉性和积极性。

参考文献

[1]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编印:《习近平关于国防和军队建设重要论述选编》,北京:解放军出版社,2014年版,第187页

[2]中华文本库-/f...2014-04-26

[3]《邓小平文选》第二卷,北京:解放军出版社,1994年版,第40页[4]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编印:《国防和军队建设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重要论述选编》,北京:解放军出版社,2010年版,第29―30页[5]《解放军报》2013年3月12日

军事素质基础 篇3

关键词:高校;军事体能训练;体能素质

中图分类号: G80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1069(2016)34-135-2

0 引言

军事体能素质是作为军人的必备考核素质之一,虽然在近现代化下,高科技武器占据重要的地位,实际上军人与军队处于主要地位。据调查,在许多高校运作期间,出现许多学生军事体能训练成绩不达标情况,造成军事体能素质较弱现象。

因此大多高校都十分注重于提高学生的军事体能素质,如何针对高校学生研究出一套合适的体育教育对策,这就成了重要的研究方向。

1 高校军事体能概况

1.1 高校军事体能现状

随着高校军事体能素质训练的推进,高校学生军事体能素质不高,不适应训练节奏的问题日益显著,当前就学术界而言,对高校军事体能素质提高对策的研究并不多,学者的大部分研究都比较偏向如何建立体育教育体系,或者是针对体育的教学,但是对于系统性的研究军事体能素质提高的对策的文章算是十分鲜有了。

1.2 研究军事的目的及实际意义

为了围绕如今各高校中军事体能训练的结果与培养过程,紧抓军事体能的训练效果提升,按照高校训练规律,将体育与军事结合,探讨高校对于军事训练素质提高的必要性与重要性,为接下来的高校军事体能素质培养的相关管理流程提供更具操控性的依据。

我国军队自建军来,十分注重军事体能的训练,从红军时代起至今,体能训练已十分普遍,如跑步、跳高、游泳和投弹等,体能培养是全面发展军人的指标,所以对高校学生的军事体能训练要求就是将高校学生培养出拥有军人的身体素质与品质,高校学生应抓紧军事体能训练的机会,去学习军事体能素质的基础,对推动我国高校学生关于体能素质的培养,产生积极效果。

2 影响高校学生体能素质提高原因

2.1 针对军事体能素质的培养体系尚未健全

军事体能素质是学生拥有坚定身心的基础,在关于军事体能的体育教育中占据重点地位,相关部门早已对关于高校学生军事体能素质培养方面出台过相应文件,具有规范性和指导意义,但就实际而言,这些文件的出台对于培养体系来说还不能说是合理健全而科学的,一个完整的高校体能素质训练体系包括以下四种:培养课程体系、关于培养教师的制度体系、评估学生培养效果体系与学生素质培养管理体系。所以,如何灵活地调整体系内容,将文字转换为规范的实践,是值得研究的。

2.2 军事体能提高训练的课程项目不合理

就国防生的军事体能训练法来说,课程的设置更能决定体能素质培养的成败,由于现代条件的影响,如今对国防生即军队的后备培育力量提出了更高更多的要求,他们的身心面临着更为严峻的挑战,所以特别对于国防生而言,就军事体能素质提高培养就更为重要了。通过调查作出柱状图,下图即为国防生训练项目的比较与分析:

图1所展示的是根据多方调查数据研究,国防生在高校期间,以力量训练、跑步训练和耐力训练这样的训练为主,在训练国防生的灵敏度和柔韧度方面鲜有涉及,但很多像关于武装越野、抗疲劳训练与攀岩类训练等却很少实施,所以应针对国防生训练多开发训练科目,让课程设置更加完善一些。

2.3 教育观念产生的矛盾

各高校的体育教育突出的是健康较重要,高校中军事体能训练是为了让学生建立完善的体格与健康的心理,通过军事训练得到更为全面的发展。而军队中的教育更为注重打胜仗,采取的训练也是与战斗相关,是为了保障国防安全,打胜仗的理念胜过于身体健康。

高校的训练方法较为多样,在提高学生体能素质上讲究使学生从体育中获取快乐,让学生自主地去感受体育带来的乐趣,而军事体育教育就比较单一了,而且相对具有一定的强制性,对学生下达命令造成学生处于被动地位,这就造成了教育观念的矛盾了,所以需要平衡高校体育教育与军事教育两者间的矛盾,找到合适的教育方法。

2.4 教育人员的专项体育素质不足

高校学生的军事体能素质提高训练较为复杂,因此相应的教员个人军事专业能力一定得有说服力,因为其不仅要懂得专业的军事体育理论还要很好地掌握军事的技能。一个好的教员给予学生的是非常直观的印象,直接影响到后期学生对动作技术的掌握。可以给学生的心理教育产生积极影响,让学生在接受军事教育时还可以获得更多的有价值的东西。然而,据调查很多从事高校学生军事体能训练的教员并不具备以上条件,更甚者甚至因为日常工作较忙很少参与体能训练,这对学生是非常不负责的,给高校学生的军事体能素质提高造成了很大阻碍。

3 应对学生体能素质提高对策

3.1 树立正确思想理念

高校军事教育应该指导学生树立起“练为战”的思想理念,让其明白军事体能素质的提高关乎于打赢战争,在战场上取得主动权,从而在生活中给自己时刻提醒自己。高校学生特别是国防生,应该明确自己的身份与坚定信念,国防生是未来国家军队的强健力量,所以要树立好正确的思想理念。将教育中的指向性转变,在军事体育教育实践后结果增强同时,也要就这个结果来促进高校体育教育的发展,转变军队战斗第一的宗旨。

3.2 注重在教育中对人才的重视

在军事体能训练中,不仅注重体能训练还要培养关于理论性的教育,还要注重人才的培养,在战争后,人们都把着重点放在枪炮弹药高科技武器上,而忽视了人的作用,人在战争中是真正取到决定性作用的,要充分清醒认识人才的重要性。对高校学生进行良好的思想教育,消除其不良思想,强化关于优良作风的学习,使其带给学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3.3 优化军事体能训练的管理

将高校学生编为以院、系、班为单位的训练队伍,这样更有利于整合队伍与更好地实现管理的便利性,对日常训练与比赛都有良好的管理效果,在训练时注重基本体能素质的提升,注重军队素质,建立评价考核制度与奖惩制度等,做到链接性强、无漏洞的管理制度。

3.4 展开适宜的体育活动

体育文化节在近几年在各高校十分受欢迎,在高校学习工作之余,空出一天或几天时间举办这样的体育活动,主要通过以班级和年级为单位的划分进行多人竞技比赛,竞技比赛让体育精神发挥到极致,从而形成一种良好的氛围,也让班集体增强了集体荣誉感,同时促进了学生们喜欢上体育,养成了良好的体育习惯,通过体育文化节也促进了高校学生进行交流。

将体育项目与军事体能训练相结合,可以开展体能比武活动,相对其他体育运动来说,这项体育活动更为充满“军味”,这项活动的军事性很强,需要提前严密地进行活动的设计与组织。

4 总结

军训是作为高校学生的一门特殊的课程,需要亲身实践,是我国国防教育的一种形式,既对高校学生关于身体素质与思想素质方面的培养有着不可磨灭的作用又对巩固我国的国防与现代化军队建设事业有着推动作用,因此需要全面地完善我国高校的军事体能素质提高的体育对策。虽然高校学生的军事体能素质需要提高,但是并不能生搬硬套军队原先的规矩,盲目进行军事体育教育,否则会违反高校教育规律,应该转变原先的教育观念,使用更为先进的方法,优化体育教育对策,提高教师的素质,密切与军队协调合作,改进现存的不足如管理体系的不明晰与教员水平的不足,针对高校体育训练的特点,合理建立起科学而完善的教育体系。

参 考 文 献

[1] 教育部.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Z].2009.

[2] 倪宏强.关于新形势下军人体能训练与军事体育教育的若干思考[J].解放军体院学报,2011(1):5-6.

技术院校学员军事素质的培养 篇4

关键词:技术院校,军事素质,培养

一、强化观念, 进一步明确军事素质培养在专业技术院校教学工作中的基础性地位

军事人才的培养质量, 是军事教育的生命, 江泽民同志根据我军现代化建设的跨世纪发展和世界军事变革及高技术战争的发展趋势, 对军事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要具备良好的全面素质, 具有复合的知识结构和综合能力, 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专业技术院校培养的人才, 直接为部队现代化建设和军事斗争准备服务。战争完成了向高技术战争的转变, 对人才素质, 专业技能, 知识结构提出了更高更严格的要求。只有培养高质量复合性人才才能满足军队各专业技术岗位的特殊需要, 才能有效地将先进装备转化为部队战斗力, 实践证明, 只有精专的专业技能, 不具备军事素质, 是完不成技术保障工作的。而军事素质的准确含义是什么呢?是指有一定的军事知识, 能熟练掌握手中武器, 懂得或精通某一军事专业知识, 有良好的技术和战术动作基础, 有较强的组织指挥能力, 有过硬的战斗作风和严格的组织纪律。

二、正视现实, 充分认识目前专业技术院校军事素质训练的现状

近年, 专业院校学员的军事素质, 在军事训练内容, 方法的改革下, 取得了较大的提高, 为培养复合性人才发挥了重要作用, 但从总体上看, 专业技术军官与部队的现代化建设的需要还很不相称。

(一) 在观念上, “重技术、轻军事”之风仍然盛行

专业技术院校要端正军事训练观念, 早已不是什么新观点, 但是到目前为止, 技术院校中重技能, 轻军事的现象仍然很盛行, 具不完全统计, 学员对待军事训练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1) 无用型, 认为学军事没什么用, 仗也一下打不起来, 即使打起来, 我也不一定投入战场。2) 过关型, 考试及格就行。3) 好奇型, 军事课打枪放炮很好玩。造成这些观点, 归根到底是学员国防观念淡薄, 对专业技术院校学员学习军事缺乏正确的认识。

(二) 教学设施, 教学手段较落后

主要体现在军事教材较老, 训练场地、装备较差, 具不完全统计, 大多技术院校的场地是十年前修建的, 年久失修, 而且部分院校缺乏必备的训练场地, 这主要有投入的资金少等原因。以地形学教学为例, 教学内容、手段、器材与20年、30年前一个样, 很多新的教学手段、方式、方法、器材等由于资金等原因几乎没什么投入。

(三) 教员队伍建设跟不上

现在的军事教员80%来自院校, 绝大多数是本科文凭, 少数大专文凭。基本上是以老带新, 继承传统, 不全面、不系统, 而且教员的继续教育跟不上。

(四) 课程设置不合理, 高技术含量少

当今世界, 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科学技术的发展, 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和国际经济、政治关系, 同时也有力地促进了世界新军事变革的发展。面对21世纪的新型战争, 我们都深深感到了世界新军事变革发展的迅猛浪潮。与上世纪九十年代以后美国发动的三场战争相比, 以伊拉克战争为标志的21世纪的新型战争技术含量更高、信息化特征更为明显, 反映了世界新军事变革加速发展的趋势。适应新军事变革的要求, 我军技术院校学员军事素质的培养也必须迅速走入快车道, 立足于我军特色开辟一条新型的技术院校学员军事素质培养之路。

三、专业技术院校加强军事素质培养应解决的几个主要问题

(一) 加强国防观念教育, 解决思想态度问题

究竟什么样的技术人才才是合格的军事技术人才, 是不是只要具有高超的技术就可以充当一名合格的军事技术人才呢?回答是否定的。一名专业技术军官除具有高超的技术外, 衡量其是否合格的关键是看他在部队作战、执行特殊任务时, 能否适应各种复杂的战场环境, 顺利完成技术保障任务。我们的学员到部队后, 如果作风松散, 纪律性差, 体质弱, 心理承受力差, 在保障部队野外训练和执行特殊任务时, 很难适应和胜任。技术保障是以有效地保障作战行动的顺利实施为原则, 一切技术保障活动必须与作战行动相适应。

(二) 优化教学内容, 确保军事训练落到实处

首先, 围绕培养目标, 建立合理的课程体系:军事共同科目应包括队列、射击、部队管理基础、军事地形学等等。旨在培养学员优良的军人作风, 一定的军事技能和知识。战术课程体系包括单兵战术、全同战术、军兵种知识、外军研究以及与本专业有关的战术课, 比如后勤防卫战术等课程。旨在提高学员战术水平和全同战术意识。军事理论课应包括军事高技术知识、局部战争概论、军事思想概要、军人心理等课程。旨在扩大化学员的知识面, 增强高科技意识和局部战争意识, 全面提高学员的军事理论素养。

(三) 加强教员队伍建设, 抓好军事素质培养的基础工程

教员是教学的主力军, 要抓好军事专业技术院校学员的军事素质, 必须切实加强教员队伍的业务素质建设。

首先, 要努力改善教员队伍的学历结构, 提高教员队伍的整体水平和层次, 有计划地安排优秀教员报考硕士、博士研究生。对有发展前途的教员实施再教育, 培养更多高学历、高层次人才, 满足军事教育需要。

其次, 进一步完善教员自身的结构, 提高业务素质, 信息时代、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 对教员的知识储备、更新、完善提出了更多更高的要求, 教员必须不断调整, 充实自己的知识储备, 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否则, 如果停在学校学到的知识水平, 就不能适应军事素质教育的需要, 因此教员要不断加强专业理论的学习, 使自己精通本专业的基础知识, 成为行家里手, 同时加强相关理论学习, 熟悉和掌握一些边缘学科尤其是要加强高技术学习, 完善前沿理论、了解最新学术动态。

第三, 要完善教员激励机制, 不断激发教学活力, 鼓励先进, 鞭策后进, 解决教员愿教的问题。同时抓好教员献身国防事业和理想信念教育, 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身观, 以奉献为乐, 投身于教学和科研工作。

第四, 改善教学方法, 突出人才创新精神和创造力的培养。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 也是军事进步的灵魂, 一支没有创新能力的军队, 是难于立于不败之地的, 军事领域是对抗和竞争最为激励, 因而也必然是创新多于模仿, 创新多于继承的领域。教学方法, 教学手段是实现教学目的, 提高教学质量的主要途径, 专业技术院校应根据军事课的特点和要求, 不断改进现行的教学方法, 注重培养学员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培养其独立思考的能力, 发挥教员在教学中的主体作用, 实现教学方法上的灌输式向启发式, 研讨式转变, 变单向输入为双向交流, 从而充分发挥学员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朱如珂.军事教育学[M].解放军出版社, 1987.07.

[2]王振兴, 王连水.军事教育心理学[M].解放军出版社, 2003.9.

上一篇:永州市厚朴生产现状下一篇:量子点含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