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军事教育(精选10篇)
比较军事教育 篇1
随着中国军队现代化的前进步伐,比较军事教育的研究成果直接进入军事训练改革和军队院校体制调整的决策程序,为中央军委和总部机关的宏观决策提供了理论依据与咨询参考。比较军事教育在促进机械化条件下军事训练向信息化条件下军事训练转变、培养高素质现代化军事人才所发挥的巨大作用,正被各级领导和广大教育工作者所认同。与此同时,比较军事教育的理论体系初步形成,教学基地建设不断完善,教学基地开设了富有特色的系列课程,培养了一批硕士、博士研究生。比较军事教育的学术组织和教学基地承担并完成了多项科研课题,撰写和出版了多种专著,取得了部分高层次的研究成果和奖项;已完成本学科基础理论专著的撰写。此外,比较军事教育的学科队伍也在日益壮大。
比较军事教育成为一个独立分支学科的基本条件已经具备。
一、具有特殊的研究对象、研究领域和研究方法
是否具有与其他学科不同的研究对象、研究领域和研究方法,是衡量与判断一个学科能否成为独立学科的重要标准。
比较军事教育将世界各国的军事教育训练作为研究对象,具体包括:外国军事教育训练的历史、现状与发展,以及特点、规律和趋势;外国重要历史人物的军事教育思想与实践;外国军事教育训练的领导体制与体系、法规与理论、管理与保障、技术与设备等。
比较军事教育的研究领域包括:军事教育训练的国别研究、比较研究;世界各国军事教育训练理论与军事教育思想、历史和比较军事教育特有的研究方法。
比较军事教育的研究广泛运用社会科学、教育科学和军事科学的研究方法,同时形成并运用学科自身特有的方法。这些方法主要有:军事翻译、情况整编、动向跟踪、专题研究、综合研究、超前研究、对策研究、借鉴研究等。
二、具有学科体系完备的上位学科,挂靠国家正式认可的学术组织
比较军事教育特有的研究对象、研究领域涉及教育学和军事学两个学科,属于这两个学科研究对象和研究领域的一个特殊部分,分别归属于教育学下设的比较教育学和军事学下设的军事教育训练学。因此,我们可以说,比较军事教育是涉及比较教育学和军事训练学的新兴交叉与边缘学科。
(一)具有学科体系完备的上位学科
比较教育学是研究世界不同国家、民族和地区的教育;在探讨其各自特点的基础上,研究教育的某些共同特点、发展规律及其总的趋势,并进行科学预测的学科。比较军事教育研究世界各国的军事教育训练,是比较教育学的重要分支,必然遵循比较教育学的一般规律。军事教育学是研究军事教育活动及其规律的学科。比较军事教育是军事教育的特殊领域,必然遵循军事教育的一般规律。因此,我们可以说,比较军事教育是跨比较教育学与军事教育学的交叉学科与边缘学科,它是比较教育学的分支和下位学科;同时,它又是军事教育学的下位学科。
比较教育学和军事教育学都有较长的发展历史,已经形成了较为完善的学科体系。它们都具有丰富的历史积淀,经过几个世纪的教育实践和教育知识的积累,特别是教育发展的客观需要,具有明确的研究对象,成为了专门的研究领域;形成了专门反映其各自本质和规律的教育概念、范畴以及概念和范畴的体系;具有了科学的研究方法;出版了专门的、系统的学术著作;形成了专门的教育研究机构。比较军事教育能够在这两门上位学科的指导下,运用科学的方法和手段,逐步完善其理论体系,使学科建设沿着正确的方向发展。
(二)挂靠国家正式认可的学术组织
借助一定的学术组织和交流平台,是促进学术交流,推进学科建设的必要条件。比较军事教育挂靠在全国教育学会比较教育分会和中国军事教育学会,这两个学会都是国家正式认可的学术组织,具有坚实的学术基础和广泛的群众基础。多年来,从事比较军事教育教学与研究的领导、教员、研究人员和研究生积极参加全国教育学会比较教育分会和中国军事教育学会的学术活动,与两个学会建立了密切的关系。比较军事教育的学科建设得到专业学会的认可、理解与支持。
三、初步形成教学基地,开设特色系列课程
1987年初,全军军事科学“七五”科研规划将比较军事教育学正式列为研究项目,从而确立了比较军事教育学作为一门正式科学学科的地位。1987年,总参谋部军训部组织编写并颁发的理论专著《军事教育学》中,在论述军事教育科学体系的构建时,将“比较军事教育”列为该学科的二级学科之一。[1]
1989年10月,军事教育学院正式开设了“中外军校教育比较”课程。以后,军队一些院校相继开设了有关课程。[2]2003年,比较军事教育学科依托和借助军事教育训练学,开设了全军第一个外国军事教育训练研究方向。比较军事教育已形成了本学科的教学平台,经过几年的努力与实践,已经开设了多门富有特色的课程。这些课程经过教学实践,不断改进与更新,教学效果良好。2007年9月,军队院校开始联合培养外国军事教育训练研究方向的博士研究生。几年来,军队院校已培养了一批外国军事教育训练研究方向的硕士和博士研究生。
经过中国军事教育学会正式批准,2011年4月在湖南长沙举办了首届比较军事教育学术研讨会。
四、获得高层次的研究成果和奖项,完成基础理论专著初稿
1989年10月,由李可锐等同志集体编写的《中外军校教育比较》一书正式出版。随后,又有姜廷玉编撰的《外国军事院校概览》、邱蜀林的《军队院校体制研究》、王春茅的《美国军事教育现状与发展展望》、方江等的《中外军校教育比较研究》、《军地高校教育比较研究》、邓忠党等的《中外士官教育比较》和《西点军校丛书》、《世界著名高等学府丛书·西点军校》、《外国军事院校系列丛书》、《世界新军事变革丛书———转型中的军事教育与训练》等比较军事教育学科的一系列重要著作陆续出版。这些著作系统、客观地介绍了外国军事院校的情况,对教育体制、院校结构、内在逻辑和发展历史等诸多因素进行了比较分析,拓宽了我军院校管理与教学工作人员的视野。[3]
2002年,军事学核心期刊《中国军事教育》正式开设了“比较教育”栏目,为全军比较军事教育的研究提供了一个重要的学术平台与阵地。近年来,通过“比较教育”栏目发表了大量这一领域的论文和学术成果,并聚集了一批有志于比较军事教育研究的人士,为学科的形成与发展奠定了学术基础,准备了人才队伍。
近年来,中央军委和总部机关对参考与借鉴世界各国军队教育训练的有益做法和成功经验越来越重视。比较军事教育的研究成果和研究方法在军事教育与训练中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从事比较军事教育研究的人员先后完成总部机关、国防大学、军事科学院、国防科技大学委托与组织的资料编译、专题研究与重点课题研究任务多项;参加并完成了全国教育科学“九五”、“十五”和“十一五”规划的国家重点课题,以及国家社科基金军事学项目的研究工作;参加了全军院校工作会议的论证与资料编撰工作。不少科研成果获得国家级、军队级、院校级优秀学术成果奖、优秀教学成果奖、优秀理论研究成果奖、优秀论文奖和科技进步奖多项。
五、拥有一定规模的学科人才队伍
多年来,一些最早从事比较军事教育研究的老前辈为这一学科的创建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全军机关、科研机构和院校的许多同志一直在这一领域从事研究,辛勤耕耘,形成了一支高素质的学科专业人才队伍。近几年来,随着这一学科研究生培养工作的开展,一批具有硕士、博士学位的高学历年轻人才相继加入到这个队伍中来,为比较军事教育人才队伍注入了新鲜血液,显示出比较军事教育学科人才队伍的兴旺发达。
结束语
中国比较军事教育的建设起步较晚,是一个年轻和尚未成熟的分支,仍处于初创时期。学科建设的前期工作已经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但学科体系仍未完全形成,仍然有大量工作尚待完善。
目前,中国军队所面临的新历史使命,对比较军事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比较军事教育研究的复杂性需要高层次的专门人才;比较军事教育方法的广泛应用要求比较军事教育学科的研究向深度、广度两个方向扩展,由一般现象描述向理论研究升华,客观上要求适当扩大现有的比较军事教育教学与研究规模和提高培训层次,逐步壮大学科队伍,提高研究的整体水平;更重要的是培养出这一研究领域的领军人物。
参考文献
[1]朱如珂.军事教育学[M].北京:解放军出版社,1988:14.
[2]蓝江桥.比较军事教育在军事教育转型中的使命与任务[J].中国军事教育,2009,(1):25~26,27.
秦国与斯巴达军事霸权的比较分析 篇2
[摘要]: 中国战国时期秦国与希腊古典时代斯巴达是两个军事大国,都曾在各自所 处的时代辉煌一时。本文从二者军事霸权的建立背景、结局、产生不同结局的原因三个方面对二者的军事霸权做了初步探析,最后以史为鉴,对当代我国的崛起提出了一些拙见。
[关键词]: 秦国; 斯巴达; 军事; 霸权
中国战国时期秦国与希腊古典时代斯巴达都曾是各自所处时代的强大军事集团。 二者军事霸权的建立背景、结局具有很强的对比性。 本文从这两个方面对二者的军事霸权做了初步探析,并详细分析了造成不同结局的原因,最后以史为鉴,对当代我国的崛起提出了一些拙见。
一 二者建立军事霸权时代背景、目的和方式的比较分析
(一)秦国与斯巴达军事霸权的建立在时代背景和方式方面存在很多共同之处。
1 二者都处于一个邦国林立的时代,各国之间战争不断,唯有建立强大的军事,才能求生存、求发展。
秦地处华夏民族的西部,在地理位置上与戎等少数民族接近。受西戎尚武的社会风气影响,秦人形成了尚武的性格。居住在周王朝西部的秦族的先人,由于抗击西戎有功,被封为西陲大夫[1]8,这是秦的根基。西周末年,因逐西戎,并派兵护送平王迁都洛邑,秦襄公被周平王封为“伯”, 并将歧之地封给了秦国。到这时,秦才成为一个正式的诸侯国[1]10。秦穆公时,因东进计划受挫,穆公转而将精力集中于西部,“益国十二,开地千里,遂霸西戎”[2]。到秦昭王时,秦在长平之战中大败赵军,东方六国再也无力与秦抗衡。可见,秦从周王朝西部的一个西陲大夫到最终霸权的牢固确立,每一步都与其军事力量的强大密切相关。
斯巴达人也并非南希腊的的土著居民,而是希腊北部多利亚人中的一支,长期过着迁居的生活,在与其它民族抗争的过程中,形成了武力至上的观念。公元前11世纪,他们侵入了希腊南部的哥拉尼亚平原,攻占了斯巴达城,后经不断扩张,占领了整个哥拉尼亚平原。但斯巴达人仍不满足,公元前8世纪,经过两次战争,彻底征服了邻邦美塞尼亚。后来,军事强大的斯巴达组建了伯罗奔尼撒同盟,称雄于伯罗奔尼撒半岛。随着势力的扩张,斯巴达与希腊诸邦中的另一巨头——雅典的矛盾越来越大,从公元前431年到公元前404年,以斯巴达为首的伯罗奔尼撒同盟和雅典为首的提洛同盟进行了27年的称霸战争,结果斯巴达获胜,确立了在整个希腊的霸权。由此可以看出,斯巴达从入据南希腊的蛮族到区域性霸权再到整个希腊的霸权的确立,也是以军事力量的强大为基础的。
2 二者都是通过改革变法为强大军事力量的最终确立奠定基础的。
秦孝公时任用商鞅变法,在军事方面,制定按功受爵制,兵士不论出身,只要得一敌首,即受爵一等;加强内部团结,禁止私斗。于是,秦人尚公战,少私斗,成为沙场上奋勇杀敌的将士。
斯巴达的来库古立法,使得国家生活的各个方面都以建立强大军事为终极目标。每个女子一生的责任是生育强壮的战士,每个男子一生的责任是成为强壮的战士。他们的婚姻、生育、教育都完全为军事服务。
(二) 但是,秦国与斯巴达建立强大军事力量的主要目的和具体方式有较大差异。
1 二者建立强大军事的主要目的不同。
秦国的主要目的是对外,为了保卫本国国土和开疆拓土。孝公即位后,任用商鞅变法,在军事方面实行一系列改革,直接目的是收复当时被魏国强占的河西地区。商鞅变法后,由于实行相对公平的按功受爵制和确立了一种崭新的制度——封建制度,因此秦国的阶级矛盾相对缓和。但是,秦强大起来之后,其他六国常常实行合纵政策,共同对付秦国,因此,秦需要建立一支强大的军事力量对付东方六国的挑战。
而斯巴达的主要目的是对内,为了镇压希洛人的频繁暴动,维护斯巴达人的统治地位。斯巴达人是斯巴达的统治阶级,其人口最多时只有9000户,而处于社会底层的奴隶——希洛人却有25万之多,再加上人身自由却无政治权利的被统治者庇里阿西人,被统治者至少有30万之多。斯巴达人对希洛人极其残酷,希洛人的反抗意识页特别强烈,这使得斯巴达人时常惶恐不安,即使在对外作战时,斯巴达人防范最大的也并非敌人,而是自己的盟友——希洛人[3],修昔底得在《伯罗奔尼撒战争》中有关于这方面的记载。因此,对于斯巴达人来说,镇压国内希洛人的反抗比对外争霸更需要其建立强大的军事力量。因此,它强兵的主要目的与秦国正好相反,是对内而不是对外。
2 二者建立强大军事的具体方式不同。
秦国强大的军事力量主要与商鞅变法实行的二十等军功制、先进的武器制造水平和名将代出密切相关。
公元前356年,孝公任命商鞅为左庶长,开始实行第一次变法。在军事方面,商鞅实行按功受爵制,规定不论出身,得一敌首,就可赐爵一等,军功越大赐爵越高,共二十等,贵族无军功不再受爵,得到爵位的同时还可获得相应的社会地位和岁俸财富。自此之后,普通百姓“勇于公战”,贵族要想加官进爵也“无由此也”,于是秦国军事力量日进。
秦国的兵器主要以青铜为原料。青铜剑是主要的近身攻击武器,秦人在铸造青铜剑时往其中加入了适量的锡,使得青铜剑坚硬而不易折断,攻击性很强;弩是秦国的远程攻击武器,实行标准化生产,部件可以互换,提高了武器的利用率,也有利于缓解长期作战中武器的供应压力[1]110-111。
秦国历代名将迭出。战国四大名将中的两位——白起、王翦都是秦国将领。蒙氏三代——祖父蒙骜、父亲蒙武、儿子蒙恬,也在秦灭六国、逐匈奴的过程中也立下了不朽功勋。
秦国兵、器、将三者齐备,其强大军事力量的确立,就是必然的了。
斯巴达强大军事力量的确立主要与来库古改革密不可分。来库古改革以建立强大的军事力量为唯一目标,对斯巴达公民从摇篮到坟墓的生活都做了具体安排,包括婚姻生育政策、国家体育教育制度、公餐制等。
nlc202309042014
斯巴达公民的婚姻以生育健壮的后代为主要目的。来库古立法规定,青年男女必须在国家规定的年龄阶段结婚,因为此年龄阶段是最佳生育期。同时,斯巴达人认为,母亲身体的健康状况对婴儿健康的影响是很大的,因此为了保证生育出的孩子健康状况良好,斯巴达的女子也必须接受和男子几乎同样的军事训练。斯巴达所有的孩子出生后都要经过长老会议的检查,并用酒精为其洗浴,如果没有出现抽风休克等现象,就被视为合格。否则,婴儿就会被扔到弃婴场[4]。
经过长老检查合格,并经受住酒精洗浴的婴儿就由父母抱回家去抚养到7岁,这期间母亲会教孩子长跑、起跳、掷铁饼等体育项目,增强孩子的体质。斯巴达实行国家教育制度,从孩子7岁开始,教育由国家统一管理。男孩被送进军营,接受严格的军事训练,一直到18岁,这种严格的国家体育教育制度使斯巴达公民成为机智勇敢的战斗机器[5]。
来库古认为,富贵奢侈会腐蚀人的灵魂,只有节俭朴素方能磨练人的意志。所以,斯巴达实行公餐制。公餐制的饮食十分简朴,最著名的是黑肉汤,据说喝过的人再也不想喝第二次。它除了避免人们暴饮暴食,公餐中长辈与晚辈的频繁接触还能促进对晚辈的教育。
二 二者军事霸权的影响和结局的比较分析。
(一) 秦国和斯巴达都处于一个弱肉强食的时代,他们各自经过几代人的浴血奋战,分别成为中国和希腊的军事霸主,都曾耀武扬威、辉煌一时,能够左右他国政局,这是其共同点。
(二) 然而,秦国和斯巴达的军事霸权在维持时间长短和最终结局方面又有较大差异。
秦的霸权长达百年之久,贾谊在《过秦论》中说:“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序八州而朝同列,百有余年矣”[6]。而且最终一统九州,北逐匈奴,“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抱怨”[6],南制百越,“百越之君,负首系颈,委命下吏”[6]。秦不仅统一了华夏地区,而且还将疆域扩展到了北狄南蛮之地。
相比较之下,斯巴达的霸权就短多了,在伯罗奔尼撒战争胜利的公元前404年,它最终确立在希腊的霸权,然后随即在公元前371年,斯巴达入侵希腊城邦忒拜,大败,国王战死。随后美塞尼亚独立,伯罗奔尼撒同盟解体,就失去了霸权。仅仅34年,斯巴达还来不及享受霸权的荣耀,它的霸权就陨落了。
三 同为各自所处时代的军事霸权,结局为什么迥然而异呢?仔细想一想,这意料之外的结局其实有着情理之中的深刻原因。
(一) 社会经济方面。
秦国商鞅变法以富国强兵为目的,富国是强兵的基础和前提。商鞅变法规定,“僇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7] 425,这大大提高了普通百姓生产的积极性。为了发展农业,秦国还大力兴修水利工程。关中的郑国渠,“渠就,用注填阏(淤)之水,溉舄[xì戏]卤之地四万余顷,收皆亩一钟,于是关中为沃野”;蜀中的都江堰“旱则引水浸润,雨则杜塞水门,故水旱从人,不知饥饿,则无荒年,天下谓之天府”。这些水利工程使得农业旱涝保收,为秦国强大军事力量的建立奠定了物质基础。对于一个崛起称雄的国家来说,经济、军事二者缺一不可,秦国二者齐备,因此霸业长固。
斯巴达的来库古立法忽视富国的目的。斯巴达全体公民不直接从事生产劳动,而是将这一任务交给了希洛人。希洛人受着非人的待遇和残酷的剥削,他们的生产积极性不高,更不关心生产技术的改进。因此,在经济上,斯巴达是一个物质缺乏的国家。斯巴达强大的军事没有雄厚的物质基础,因此霸业如昙花一现。
(二) 社会矛盾方面。
从春秋到战国,秦国的奴隶贵族衰弱了,地主阶级取而代之成了统治阶级,以前的奴隶成了农民。地主阶级作为新的统治阶级,在当时还是一个进步的阶级。变成农民的奴隶,获得了较大的人身自由,有了一些自己的私有财产,只要有军功即可得到相应的爵位,这就使得秦的社会矛盾比较缓和。
而斯巴达却不同。作为统治阶级的斯巴达公民与作为被统治阶级的庇里阿西人和希洛人之间的矛盾自不必说。而伯罗奔尼撒战争后,在作为统治阶级的斯巴达公民内部也越来越矛盾重重了。随着斯巴达霸权的确立,斯巴达从服从于它的城邦获得了大量的财富,然而这些财富并没有在全体斯巴达公民中进行平均的分配,而是集中在了少数贵族手中,这就使得斯巴达公民内部的贫富分化越来越严重,整个社会的矛盾十分激烈。
(三) 制度创新方面
秦国在商鞅变法之后又经过一系列改革,建立了一整套新的制度——封建制度,这在当时是一种极大的进步,符合战国社会大变革的趋势。而且当时秦国的封建制度比东方六国更完备,所以,秦国的经济军事实力更强。
而斯巴达从哥拉尼亚平原中的一个小城邦到平原称霸再到伯罗奔尼撒半岛的霸主乃至到后来的整个希腊的霸主,都一直走的是城邦制的道路[8]。而这种体制只适应小国寡民的城市国家,在斯巴达成为区域性霸主乃至整个希腊世界的霸主时,城邦制已不适应时代需要了。
(四) 对外政策方面。
秦国实行对外开明的政策,尤其是对于外来人才,不惜重金吸收。韩国的水利疲秦之计败露后,秦王嬴政认为外国人不可信,就颁发了逐客令。李斯也在被逐之列,在离开秦之前,他以敏锐的政治家的洞察力和妙笔生花的才气,给秦王上了一道《谏逐客令》,分析说:“今逐客以资敌国,损民以益仇,内自虚而外树怨於诸侯,求国之无危,不可得也”[8]。秦王是位开明的君主,立马废止了逐客。其实,在秦国强盛和统一过程中做出杰出贡献的名将名相多数不是秦国人,百里奚是虞国人,商鞅是卫国人,张仪、范雎是魏国人,吕不韦是韩国人,李斯是楚国人,祖孙三代连出名将的蒙氏家族是齐国人等等。对于外来人才对秦国发展的贡献,李斯在《谏逐客令》中有充分的评说。
秦国正确的对外政策还表现在争霸和统一过程中谋略的适当运用,主要是远交近攻的连横政策。秦的决策者认为,远方的地理位置不相联属的国家之间,矛盾较少,更易结成相对稳定的同盟关系,攻取临近国家扩张势力,增强自己的力量,会使远方的国家慑服,即使盟友变成了敌人,也不会腹背受敌。秦在统一过程中,和远方的齐结成长期而稳定的同盟关系;对较远地燕楚则不至于使双方矛盾激化;对于和它临近的三晋,则不断的攻城掠地。事实证明,这种谋略是非常正确的,有效的。
nlc202309042014
而斯巴达却是一个很封闭的国家,他们几乎不与外界交往。一般的人除有政治任务外是不允许进入斯巴达的。斯巴达对他邦有识之士的吸收也少之又少。
对外关系上,斯巴达也不善于运用外交手腕,来库古立法的规定使斯巴达人成为头脑简单、四肢发达的人,他们只知用蛮力制服对手,却不知在制服后怎样维护对对手的控制。斯巴达在称霸整个希腊后,其派往外邦的总督在那里只知大把的捞取财富,却不考虑怎样树立斯巴达的权威来维持对被制服邦国的长久统治[9]。在这一点上他们是大不如秦统治者的,这也是斯巴达霸权转瞬即逝的一个重要原因。
四、秦与斯巴达,两个霸权国家,一个霸业长存、最终一统江山铸就了划时代的大秦帝国;一个霸权刚建立就迅速陨落。他们的兴衰存亡,对我国当代的崛起有那些启示呢?
(一)、保持国内和平稳定的社会环境。当代世界和平发展是两大主题,发展才是硬道理,而和平稳定是发展的前提条件。和平稳定压倒一切,国内的安定平稳是一个国家的坚强后盾,只有本国自身状况良好了,才能有更多精力关注世界事务,增强本国影响力。
(二)、我国现在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要优先发展经济,建设防御性国防。当代的国防是以经济为后盾的。当代的国际竞争是以经济和科技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较量。科技的发展也必须强大的经济为依托。因此,经济发展是基础的基础,国防建设却不可超出经济的可承受范围。
(三)、坚持与时俱进,顺应时势,不断改革创新。改革是一个民族的灵魂、一个国家发展的强大动力,只有与时俱进的实施对内对外的改革,调整利益关系和战略目标,才能高瞻远瞩,把握正确的发展方向,促进我国较快的走向繁荣昌盛。
(四)、处理对外关系要注意谋略的适当运用。当代国际关系变化迅速、纷繁复杂,要想在其中游刃有余,除了依靠强大的国力外,还必须意识到灵活的外交谋略的价值,才能即树立大国的威信,又最大限度的维护本国的利益。
参考文献:
[1]童超.《大秦帝国:铁血铸就的一统江山》,昆明:云南教育出版社,2009.
[2]李斯.《谏逐客令》.
[3] 刘景华.《世界思想文化名著精读丛书:历史学卷》,广州:花城出版社,2002.
[4] 厉永平.《人性的扭曲文化的荒野—略论斯巴达军国主义教育》,载《松辽学刊(社会科学版)》,1994年第二期.
[5]张建政.《试论斯巴达军事体育教育的原始性》,载《解放军体育学院学报》,第24卷第1期.
[6]贾谊.《过秦论》.
[7]司马迁.《史记》,兰州:甘肃民族出版社,1998.
[8]古纯玉.《斯巴达的兴衰与色诺芬的政治思想——<拉栖代梦人的政制>综合研究,云南大学硕士毕业论文.
[9] 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古代史编 上卷》,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
作者简介:曹晋丽,女(1990-),山西人,1990年生,中国人民大学硕士研究生,研二,研究方向:中国史方向研究。
比较军事教育 篇3
战争是人类历史中一个难以回避的主题。无论是战争作为军事事件的起因、过程和结果的历史和时间信息,还是战争在特定地理环境和地点发生所留下的遗迹、要素等物质和空间信息,都是人类自身历史的客观真实反映。因此应正确、合理看待军事遗产的价值,通过保护其物质和非物质内容来正确认识历史。2005年2月,在巴黎召开的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ICOMOS)执委会第8次会议上,成立了国际要塞与军事遗产科学委员会(Internationa Scientific Committee on Fortifications and Military Heritage,Ico Fort)。其宗旨在于促进关于要塞、军事遗产及景观资源的研究,挖掘其历史、建筑、艺术和科学价值,鼓励对与之有关的实体和场地的保存、维护,同时也推动将最有价值的要塞、军事遗产和景观列入世界遗产清单[1]。这表明对军事遗产和景观的保护已成为国际性的努力。
在世界各国的军事史中有不少尺度巨大、构成复杂、内涵深厚的大型军事防御体系。如被称为“世界奇迹”、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我国万里长城。与人类其他文化遗产相比,这一类大尺度军事遗产体系具有独特的价值,如其大区域布防思想、丰富的军事工程与建筑技术、自然与文化相结合的军事文化景观以及其中蕴含的民族精神等。但其许多价值都与军事职能联系紧密,随着军事职能的消失也就难以存留。另外,尺度巨大、空间分散、元素多样造成其完整保护的难度很大。如长城目前仍为分段保护,连续的城墙被人为分为若干区段,各类防御要素之间以及与周边自然景观的整体性考虑不足,这使得“万里长城”无论是在概念上还是在物质实体上作为完整的军事防御体系的特征受到影响。而一些人为活动更是加剧了对其完整性和真实性的破坏。因此,对其进行整体保护以避免破碎化威胁无疑是一项艰巨而重要的任务。近年在世界文化遗产领域日益重视综合性项目、跨国项目和强调自然与文化相结合的文化景观项目,并逐步形成一种跨国界的、甚至包含若干国家的遗产保护单元的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网络[2]。在此指导下,在不同国家以及国家内部不同区域之间构建遗产整合保护网络,对保护遗产体系的完整性,缓解其破碎化及濒于消失的趋势会起到积极作用。
本文试图就两个案例展开探讨。中国四川南宋山地要塞群(Mountain Fortress Cluster)是我国中古时期紧密依托自然山水险要完整修建、系统设防的大区域尺度防御体系,曾发生过改变中国及历史进程的著名军事事件。而荷兰水上防线(Dutch Waterline)是世界上不多的以水为防御要素的大型军事防御体系,其部分段落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两处案例虽兴建年代和军事技术属不同时期,自然地理环境也有差异,但其在区域协同布防、巧妙利用天然要素进行防御、人工设施与自然环境巧妙互补等方面具有诸多共同点,都具有大尺度军事遗产体系的特点。通过对其价值、保护与利用等相关问题的分析和比较,可以得到一些有益的启发和借鉴。
二、两处案例的基本沿革
南宋山地要塞群处于山川叠嶂,地形险要的我国川渝地区。从古巴蜀文明开始,结合山水险要驻防在该区域就已出现,留下不少古城寨、栈道及古战场遗迹。南宋末年为抵抗元蒙入侵而系统修建的山地要塞群,最早始于1240年对重庆城和合川钓鱼城的加固和扩建。1243年余玠入川后,将此法推广,沿嘉陵江及其支流渠江、涪江以及沱江、岷江和长江干流,选择扼要之险峻处,在前后30多年间共修筑了80余座要塞城堡,构成了较为系统、完善的防御体系(图1)。这一由单个城堡及其所依托的险要山地和水系构成的多层防线多次给予蒙军重大打击。1259年蒙古大汗蒙哥就战死在钓鱼城下,从而使蒙军借攻占四川灭亡南宋的计划被迟滞达30多年。而该防御体系甚至坚持到宋朝灭亡(1279)之后。元灭南宋后将各地治所迁回原地并拆毁不少要塞,使其军事、政治、生活功能基本失去。但后代每逢战乱,这些地形险要、易守难攻的堡垒重又成为避乱屯守之所,如明末清初、清末民初之际。
荷兰水上防线的形成是与其国土东高西低且西部大部分低于海平面的特征紧密联系的。自16世纪,荷兰人就将其卓越的水利工程知识运用于军事防御目标。荷兰水上防线最早见于1573年抗击西班牙的80年战争(Eighty Years War,1568-1648)。但完整的第一条水上防御体系(旧水上防线,Oude Hollandse Waterlinie)建于1629-1672年的法荷战争中。该防线利用低洼地形,精心组织运河、水闸等一系列水利工程措施有效控制“人工洪水”,并在关键地点布防堡垒工事以弥补和完善防御效能,从而抵挡入侵之敌,保卫国土。1815年荷兰新水上防线(Nieuwe Hollandse Waterlinie)开始形成,拓展至乌德勒支东并逐步现代化(图2)。水上防线在一战、二战中的作用逐步减弱。冷战后,整个防御体系军事功能彻底消失。
综上可见,两例的共同特征包括:都具有“点—线—面”协同布防的思想,形成了空间分布虽“散”但借系统防御思想而形成的大区域防御网络;都充分利用了自然禀赋来组织防御体系,形成了人工设施与自然环境巧妙互补、融为一体的军事文化景观。
三、两处案例的军事遗产价值特征分析与比较
3.1作为军事文化遗产的历史价值
四川山地要塞群始建至今已近800年(一些城堡历史更久远,如万州天生城要追溯到三国时期)。虽然其历史与先秦长城等军事遗产相比并不算太久远,但其作为中国中古时期依托自然山水系统修建且保留至今的大区域防御体系却并不多见。目前遗留下来的一些要塞、古战场尚待进一步的考古、发掘和文献研究。但就此来讲,荷兰水上防线始建至今仅约400多年,其军事功能在冷战后才彻底失去。相比之下,四川山地要塞群作为中国南宋抗元史实的见证的历史价值也是相当突出的。
3.2军事防御思想和建筑工程技术等方面的科学价值
四川山地要塞群的防御主要是凭险固守,但有机组织的区域协防弥补了单个城池布防的不足,最大限度发挥了多重防御体系的作用,在当时是十分有效的[4]。另外,一些要塞在军事工程和建筑技术方面也有很高的水平。如钓鱼城在高处设指挥台,按阶梯地形在低处设二重城墙,还在城北建造深入水面的一字墙,对地形条件不足者以人工城墙、瓮城、炮台弥补,使每处城池都易守难攻[5]。另外火器在其防御中已逐步开始使用,蒙哥汗就是为火器所伤而毙命。加之其“攻——防”战术和技术较之前的发展,以及兼具的治所及军屯功能,总体体现了中国中古时期军事思想的转变发展。相较而言,荷兰水上防线则体现了另一种人工巧妙利用自然要素的积极防御思路。其“水”、“要塞”及环状防线和带状防线相结合的区域协防体系独具特色。而其以水面为核心防御要素突出表现了荷兰人在水系统管理和水利工程技术方面的高超水平,这也成为其世界遗产价值的最突出部分。
3.3体现民族特色的文化、艺术和美学价值
巴蜀自然山水是南宋山地要塞群的环境背景。每处要塞都与山形地貌、江河水系浑然天成,充分体现了中国传统山水形胜的意境(图3)。数十座城堡在大区域上层层设防形成规模宏大的防御网络,颇具一种雄浑壮美的气势。而多处要塞都包含寺庙、佛像、官署、名人手迹、碑刻遗迹,使其更具综合文化艺术价值。荷兰水上防线则鲜明地创造了一种荷兰风格的人工景观。其堡垒平面多呈星形或其他几何形态。掩体、炮位的外形轮廓大多应隐蔽性和防护性要求修整为平缓的矮坡,使之隐入周边景观。要塞周边的林木也多为行列式种植并延伸至堡垒、壕沟及炮位等防御单元中(图4、5)。其军事设施中也包含不少精美的雕塑、铸铁构件、桥梁等,也具很高的文化艺术价值。
综上可见,两处防御体系均具有综合的军事遗产价值,通过比较可以发现其独特价值。荷兰水上防线中的阿姆斯特丹防线于1996年依据(ii)、(iv)and(v)条标准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世界遗产委员将其核心价值定位为:作为当代一项宏大而完整的军事防御体系的杰出范例,自19世纪末期建成以来一直得到了完整保存和精心维护,具有突出的、世界性的价值,它还因荷兰人将其水利工程技术方面的天赋完美运用于保卫国家首都城市的防御体系之中的独一无二手法而举世闻名[6]。相比之下,四川南宋山地要塞群可谓尘封已久。虽近来日渐走入公众视野,但目前对其价值的认识、挖掘、保护和宣传还很不够。经过上述分析和比较,对四川南宋山地要塞群的整体遗产价值初步定位为:中国南宋四川抗元史实的历史见证,南宋军事防御战略和军事技术的物质载体,中国中古军事思想与山水形胜观结合的范例,体现了中华民族抵抗外侮的民族精神,总体可认为是中国古代大区域尺度山地要塞体系的杰出代表。
3-1合川钓鱼城3-2渝北多功城3-3万州天生城3-4南川龙崖城3-5泸州神臂城3-6云阳盘石城3-7清居城(淳佑故城)3-8金堂云顶石城
四、两处案例的完整性保护分析与比较
两处大尺度区域军事遗产体系的完整性可从整体结构、遗产与周边环境、遗产本身三个层次来认识。
4.1遗产体系的整体结构完整性
四川山地要塞群整体空间结构可描述为“要塞为点,大江为线,点线结合,网状分布”。80多座要塞作为防御核心,扼守要冲,前后相守,左右相望,互成犄角之势,组成了三重防线[3]。其中8座因地位突出,被称为“防蒙八柱”。而沱江、嘉陵江、岷江及长江各水系和州府道路则成为要塞间的防御链条,使要塞得以以水为链,以山口、峡口为支点而控制交通要冲。从理论上来讲,这种基于区域布防思想而形成的“点、线、面”空间关系是清晰的。但山地要塞群不同于长城一类的防御体系,其各要塞距离较远,较为分散,且无墙体之类的实体相连,因此随着防御职能的消失,其相互协防的关联性和整体性就逐渐为人遗忘。目前的“分散管理”机制也造成各要塞间缺乏对关联性和整体性的考虑,保护较低级也导致其面对破坏的抵抗力度很弱。
荷兰水上防线的军事功能消失较晚。其完整性虽早期受到私人购买和利用、农业、城市建设、交通等的影响[6,7],但总体来看,其整体空间结构仍较为完整。如其由拱卫重要城市的环状防线和区域带状防线组成的总体结构仍然清晰。前者如建于1880-1920年的阿姆斯特丹防线,后者如建于1815的荷兰新水上防线。两类防线本身都是由点(要塞)、线(道路)、面(水域)等要素组成的区域防御网络,它们共同又构成了国土防御网络。而水上防线总体尺度较小,布局相对紧凑,要塞与要塞之间的水面、运河、射击区等也属防线的一部分,通过对这些联系要素的保护,维护了空间结构的整体性。
4.2遗产要素与周边自然环境的完整性
四川山地要塞群充分利用天然险要修筑,并巧妙以人工设施弥补完善。大多要塞三面或两面临江,以山崖为墙,以江河为壑,充分发挥地形优势。其依托的红色砂岩山地往往四周陡峭,顶部平坦并且含水条件良好[3]。许多要塞得以聚兵屯田,长期固守。但目前大多数要塞缺乏对其山水和周边环境的整体保护。如钓鱼城周围的古战场遗迹相继消失[8]。
荷兰水上防线充分利用低洼地形,以水面作为防御元素,其堡垒一般位于军事要道、水域不相接之处、难以淹没的陆地等防线薄弱环节以弥补防线效能。因此堡垒和地形、道路、水面的关系十分密切。另外堡垒外围一般都有射击区,这部分区域于1853年就作为军事禁区而纳入了《禁建区法》(Prohibited Areas Act)。近年来通过将工事作为国家纪念物(National Monuments,新水上防线中有21个堡垒被列入)和周边地带作为国家景观(National Lanscape,如阿姆斯特丹防线),使堡垒与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得到了较好保护。如有的要塞对射击区、淹没区进行恢复,并作为绿带和建设自行车道和徒步道,有的还利用水面提供泛舟,既体现当时风貌,也使游客体验各要塞之间的联系[7]。
4.3遗产要素本身的完整性
四川南宋山地要塞群包含丰富的军事遗产要素。如城墙、堡垒、关隘等军事建、构筑物以及屯兵卫所、采石场等辅助设施。但随着自然侵蚀风化及当前人为破坏,许多要塞的完整性面临着严重威胁。如礼义城周边土地被其他建设占用,苍溪太获城的西门、南充清居城的北门和城墙都在近年公路、电站建设中遭拆毁[3]。巫山天赐城绝大部分已颓废,仅少数地段可见垒石痕迹,一些重要石碑也残缺不全[9]。
荷兰水上防线因历史较短,80%的堡垒工事保存完整[6]。保护法令不允许对原状做任何修改,强调防线本身所反映的历史、文化和技术价值。受保护要素既包括炮台、火炮和其他武器射击阵地、各种混凝土建筑物、弹药库、仓库和其它储存设施等军事设施,也包括防线的所有水利设施和工事以及非军事设施,如各种堤坝和附属物、进水口闸门、水坝、运河及木制警戒室等(图6)。
五、两处案例的可持续利用分析与比较
5.1品牌形象问题
整体而言,四川山地要塞群目前除个别要塞城池外(如钓鱼城),其整体知名度和旅游号召力还很低[3,4,9,10,11]。但这一方面是各要塞旅游发展“单打独斗”造成的,同时也因大众对其整体价值和总体形象认识不够所致。如何使要塞之间的关系从同质竞争、相互抑制转向合作、共赢,形成整体品牌效应,是应该努力的方向。
阿姆斯特丹防线自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其知名度大大提升,成为重要的旅游观光目的地和教育场所。荷兰从国土空间规划、城市规划、遗产保护、景观设计、旅游等不同层面对水上防线旅游整体形象的推动不遗余力。另外通过在欧洲的市场合作和品牌推广,荷兰政府已认识到水上防线作为文化遗产可以强化其独特性并作为发展的推动力,这是实现“在发展中保护”(preservation through development)理念的基础。
5.2遗产利用中的真实性问题
四川山地要塞群中的多处虽被列为各级文物保护单位,但近年诸多商业注资的所谓旅游开发和不合理改造使其真实性受到很大的威胁,不仅导致其物质实体材料、形式、质感的真实性的改变,还使其所蕴含的军事防御思想、工程技术、建造工艺等信息的彻底破坏和消失。
荷兰水上防线一些要塞冷战后被出售,对真实性带来不少破坏。有的为私人基金会拥有,但旅游发展和维护水平都不佳[12]。还有一些改作旅馆、博物馆、画廊、餐厅等,要对堡垒的砖石墙壁、内部空间进行改造,破坏了遗产真实性(图7)。另外要塞外围淹没区和射击范围也很容易被农业占用。但自申遗成功和受到立法保护之后,上述改造都被明确禁止。
六、结论与启示
两处防御体系各有特点。通过分析和比较可更清晰地认识其作为大尺度军事遗产体系的价值及保护与利用中的共性和差异性问题,由此得出两方面结论与启示。
6.1从多尺度、多维度出发保护大尺度遗产体系的完整性
7-1用作旅馆的斯特尔加特堡(Fort Steurgat)7-2用作乌德勒支大学植物园的霍夫迪克堡(Fort Hoofddijk)7-3林木生长繁茂的瑞纳文堡(Fort Rijnauwen)7-4产生裂缝的瑞纳文堡(Fort Rijnauwen)
防御体系的完整性无论对物质实体的保存,还是对文化信息的传承都非常重要。其总体防御系统、局部防御单元及大量单个防御要素构成了多尺度的空间结构。这一空间结构实际因区域布防思想而存在。随着军事职能的消失,各防御要素间的防御关联也就消失了。但经过对其军事防御思想的挖掘,看似并无联系的要素可以重新发现其空间结构关系。
对四川山地要塞群,可从前文的三个尺度考虑构建遗产保护网络:(1)区域总体尺度,更多体现要塞群布防思想的完整性,完全的空间结构关系虽无法恢复,但应在解说系统中重点表现各要塞共同构成的整套军事防御体系的独特价值;(2)要塞及周边尺度,包括具遗产价值的山水环境,尤其注重各遗产“点”之间的自然、文化空间联系,具体如河流、山脉、道路、防御工事等一些线性要素;(3)要塞本身尺度,对此应按照国际要塞与军事遗产科学委员会的条例,不仅保护军事建、结构物,也将军事景观环境及纪念物等一起保护[1]。该委员会十分重视与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下属其他分会的合作,其中就包括国际文化线路科学委员会(CIIC)[1]。通过文化线路(cultural routes)的方式,以重大军事事件为脉络,可以构筑起一个包括地区、国家和世界遗产、包括遗产和其周边环境、也包括各种自然或人工、物质或非物质遗产的完整保护网络,并促进跨行政边界的合作。这一国际经验实际可与本国实际相结合。如荷兰分别通过国家纪念物和国家景观保护军事遗产建、构筑物及其周边自然要素。军事遗址在我国也被作为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文物保护单位和风景名胜区来嵌套保护遗产和周边自然文化景观(如渠县礼义城周边设立的龙潭-汉阙省级风景名胜区[7])也不失为一种好的途径。由此可进一步据遗产体系的整体价值及空间结构的连续性、完整性建立遗产整体保护网络[13]。
6.2从多层面合作机制与保护立法、规划途径推动大尺度遗产体系的科学管理
荷兰的经验教训表明,历史的破坏虽难以弥补,但一个及时改进、完善的法律框架和良好的合作机制能够保证对保护利用方式及时做出调整,最终走向正确的方向。这是当前我国在管理体制创新方面所亟需的。
两处案例在其遗产价值未得到充分认识的情况下,都曾存在维护不佳的问题。荷兰提出的“在发展中保护”的思路强调将改善区域生活品质,增加工作、游憩机会等与保护水上防线的历史文化价值及保护环境协同考虑。这种方式带来的机遇与威胁并存,需解决好保护与利用的“度”的问题。一方面若遗产多种功能和价值的关系处理得好,可取得多赢局面,若缺少有效的立法、规划、政策和机制保障,就会带来破坏的后果。荷兰从政府、学界到志愿者等不同层面的一套有效的协商、合作机制十分重要,一方面可以就维护遗产体系的价值及其完整性达成共识,如利用网站、书籍及学术研讨会等对水上防线整体的研究、宣传及推动将整个水上防线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等,另一方面也有效增进了信息的交流,避免许多错误决策和行为的发生。这对南宋要塞群及我国类似遗产体系很有借鉴意义。我国在建设中常有不尊重遗产保护的决策和行为出现,对此除希望通过提高全民文化遗产保护意识解决外,建立一个良好的合作、协商及监督机制十分必要。四川南宋山地要塞群的整体保护,应以各县市及各管理部门的合作和协调为基础。借助有效的立法、规划和体制保障,由此可以树立“四川南宋山地要塞群”的整体形象,建立在整体形象之下的个体特色形象,改同质竞争为个性互补、组合开发。随着数据库和保护规划的完备,适时向国家、世界层次保护立法和政策看齐并申请更高保护级别。
摘要:分析和比较了中国四川南宋抗元山地要塞群与荷兰水上防线两处军事防御体系的基本特点,剖析了两者作为大尺度军事遗产体系的价值,从完整保护与可持续利用角度总结了其经验与教训,探讨了从保护遗产体系的整体价值及空间结构完整性出发建立区域遗产网络的思路与途径。
比较军事教育 篇4
【关键词】军事留学生教育 集中 分散
【中图分类号】G52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7-0037-01
2011年8月到12月笔者赴加拿大接受了为期四个月的培训,主要培训内容为军事外语教学。回国以来,常常会拿国内军事外训教育和加拿大的军事留学生教育相对比,感觉两者的培训模式和生活模式都存在很大的差别,差别的背后可以看出教学和管理理念的差别,甚至是两种文化的差异。笔者以为文化之间只有异同,没有高下,然而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不妨拿来看看或许可以收无心插柳之效。
1.加拿大军事留学生教育与我国军事外训教育的异同
1.1基本情况
笔者所参与的属于我国国防部与加拿大国防部的合作培训项目。该项目最初源于加拿大国防部针对非北约成员的发展中国家的援助,项目旨在为受援国培训专业外语人才,使受训人员达到北约通用的外语标准。根据加军方介绍,我国本来不在受援助国家之列,但是由于我国与加拿大的友好关系,在我国军方提出请求后,加方同意我军派遣人员参与该项目,但是所需经费由我军方承担。
与笔者同期赴加拿大学习的人员共分三个层次,在国内毕业于外语专业并具有专业八级资格的申请参加高端班;在国内毕业于非外语专业但是从事的工作与外语有关申请参加中级班;在国内承担外训任务并对法语有要求的参与法语班。正是由于该设计,2011年下半年与笔者同期赴加学习的共6人。其中笔者与军械工程学院的一位教员参与高端班的学习,其他4人参与中级班和法语班的学习。
高端班又叫英语教译员班,共有21位来自于16个国家的人员参与该班的培训,21人中有军人17人,相当于我们文员的4人,培训班的教学活动都在加拿大的首都渥太华进行,培训地点在加拿大国防部培训中心(Asticu Center)。
1.2学习情况
为期四个月的培训分为两部分,前两个月的时间主要是进行基础英语听说读写四项技能的培训;后两个月进行军事英语和普通英语的课程设计;最后,参训人员参加北约标准的听说读写技能考试和以加方军官为受众的试讲,通过后颁发合格证书。
1.3生活情况
在加受训期间,参训人员寄宿在当地的居民家中,通常每个家庭容纳2个寄宿学生。这些家庭统称为homestay。寄宿家庭负责每天的早饭和晚饭,协议规定寄宿家庭与学生吃同样的饭菜。我的homestay是一个年龄57岁的单身女性,有一个年龄20岁的儿子同住。在加期间,我几乎参与了这个家庭的所有活动,诸如家庭聚会、朋友聚会、外出游玩等,与房东以及她的朋友们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在加期间,我们的日常出行是由加方提供的类似于公交月票(Bus Pass)来支付。每月末,加军方联络官发给每个人下个月的公交月票。持有该月票的可以不限次数乘坐各路公交。
1.4我国军事外训教育的基本模式
与加拿大军事留学生教育相比我国军事外训教育主要特征在于“集中”。
第一是人员来源集中,参训留学生基本都来自非洲或者南亚的巴基斯坦、孟加拉以及东南亚的个别国家,欧洲和美洲基本没有覆盖。
第二是生活集中,也许是出于安全考虑,我们的军事留学生一般都集中住宿在军队院校的营区内,管理上几乎等同于在校的军校研究生,与外界社会以及普通民众没有太多接触。对社会文化的理解基本停留在对军营的理解上。
第三是学习集中,对留学生的培训模式基本等同于对国内本科和硕士生的教育,主流模式是教师集中讲解,学生记笔记。并且一般都会在课堂上配备随堂英语或者法语翻译,不强调留学生听懂汉语授课。
2.加拿大军事留学生教育对国内军事外训教育的启示
综合起来,笔者认为加拿大军事留学生教育对国内军事外训教育的启示如下:
2.1留学生教育的核心目标之一应该是获得并强化他国人员对目标国文化的认同
加拿大的保障模式为留学生提供了完全浸入式的生活经历。每个人从入境的那一刻就开始与当地文化全方位接触。每天坐公交、购物、与房东以及他们的朋友圈交流,甚至是沿着渥太华河的散步都在不知不觉中传播着本土文化,与我们将留学生封闭在一个相对单一的环境中,接触相对单一的文化相比,孰优孰劣,不言而喻。
不同来源的留学生朝夕相处,来自世界各地的人员的交流可以极大地提高不同语系、不同文化、不同民族的人员的交流能力,也可以提高留学生的国家意识,意识到了作为军人,在非正式场合为自己国家代言的责任之重大,也为自己将来更好的工作提供了第一手的资料。
2.2留学生教育的核心目标之二应该是赋予留学生实用性比较高的技能
加拿大外语教育在教学设计方面对于交流能力的重视可以为我们提供一个良好的抓手,培训的老师要求在课程设计上永远牢记“学生学会了什么?学生具备了什么样的交流能力?”。所以一切活动的设计都是围绕最终的目标而展开的。培训教师教学上近乎严酷的要求也可以给我们以启迪,特别是在教学设计阶段,几乎每一个人、每一个步骤都经过20多遍的修改才最终过关。而在准备给加军方人员的试讲时,每一个参训人员的试讲次数都不会少于20次。
2.3留学生教育的核心目标之二应该是给留学生留下长久乃至终身的记忆
培训教师总是能够将生活与工作截然分开。每天早晨8:30到下午4:30期间,培训老师是一丝不苟的严师,对参训学员业务训练近乎严苛。然而,每天工作结束,培训的教师总是会诚恳地邀请留学生一起到家里聚会或者到酒吧小坐,AA制的方式不会给任何一方带来压力。生活的细节往往会留下持久的印象。
比较军事教育 篇5
关键词:高等学校,军事课程,规范完善,持续发展
军事课作为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的一门必修课程, 它是根据国务院办公厅、中央军委办公厅转发教育部、总参谋部、总政治部《关于在普通高等学校和高级中学开展学生军事训练工作意见的通知》 (国办发[2001]48号) 要求,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兵役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教育法》等有关法律规定开设的一门必修课程。并按照教育部、总参谋部、总政治部修订的《普通高等学校军事课教学大纲》 (以下简称《大纲》) 要求进行实施教学。军事课程的设立不仅仅是一门必修课程, 更重要的是对国防的巩固, 国家保持可持续发展具有战略意义。军事课程包括军事技能训练和军事理论两部分内容。
从2001年开始, 天津市政府、天津市教委、天津警备区为了搞好天津市普通高等学校的军事课程建设, 确实下了很大的功夫。先后下发了各种有关规定及要求, 组织召开了各种有关如何搞好军事课程建设的交流会议、现场会议;组织统一编著教材, 举办了各种军事课程教师培训班和军事课程教师教学授课比赛等。还成立了天津市普通高等学校军事课程指导委员会, 负责帮助指导天津市各高等学校如何开设军事课程。
经过几年的不懈努力, 天津市普通高等学校的军事课程开展情况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和提高, 特别是在提高大学生的国防意识, 增强国防观念和对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等方面, 以其特有的教育形式, 发挥了重要作用, 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在发展过程中还应看到, 在天津市普通高等学校中, 个别学校在军事课建设方面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和不足。如:有些学校军事课程开了, 也纳入了学校的教学计划, 可是并不规范, 与《大纲》要求有一定的出入。从总体上看, 普通高等学校的一、二本院校好于三本院校, 而三本院校好于高职院校的现象。如何改变这一现象, 进一步规范完善军事课程的各个教学环节, 使其得到健康持续发展, 真正达到军事课程的教学目的, 是本篇论文研究的重点。
一、军事课程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和不足
(一) 军事技能训练方面
1. 军事技能训练时间不能严格按照《大纲》要求的本科生军事技能训练进行21天, 而有些院校只进行14~16天的军事技能训练。
2. 军事技能训练的内容不规范。
(1) 《大纲》中规定了“解放军条令条例教育与训练、轻武器射击、战术、军事地形学和综合训练”五个方面内容, 但是有些院校只进行2~3个方面内容的训练。
(2) 将军事技能训练作为一种活动进行, 而不是作为一门课程对待。主要表现为忽略了一些教学环节, 如:忽略了战术、军事地形学、综合训练等教学内容, 只重视队列训练和表演项目训练, 一切为了阅兵式、分列式进行。学生军训结束后, 没见过步枪, 什么是半自动步枪、全自动步枪、81式步枪, 什么是射击基本原理, 更谈不上实弹射击的感受了。
(3) 军事技能训练的基本设备缺乏。如:我们使用的军事课程教材中第七章《轻武器射击》, 上面介绍的是81式自动步枪, 训练中使用的是半自动步枪, 而实弹射击使用的却是冲锋枪。这三种武器的性能、特点和使用方法有所不同, 给教官授课带来不便;再有在战术训练中所使用的铁丝网、三角锥等, 一般区武装部没有。
(4) 有些承训部队的教官不具备讲授“地形学”“综合训练”等课程的能力。
(二) 军事理论课方面
1. 有些学校军事理论课授课时间不能按照《大纲》要求的36学时进行授课。
(1) 而有些院校课授课时间仅为16~24学时。
(2) 个别学校虽然将军事理论课纳入学校的教学计划。但是只上16学时的课程, 而另外16学时的教学课件挂在校园网上, 让学生自学。
2、虽然将军事理论课纳入学校的教学计划, 但是不像讲课而像讲座。其主要表现为:
(1) 一个课堂上课人数超过500人。
(2) 将军事理论课教学放在军事技能训练中进行。
(3) 集中在1~3周之内上完36学时所有课程。
(4) 军事理论课全部安排在晚上进行。
3. 军事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匮乏。
(1) 全天津市所有高等学校到目前为止, 从事军事理论课教学工作的专职教师人数仅有10余名, 并且包括天津警备区军事教研室人员在内。
(2) 有些学校至今尚未成立军事教研室。
(3) 虽然有些学校成立军事教研室, 但是没有一名专职军事理论课教师。
4. 军事课教师待遇难以保证。
(1) 到目前为止天津未有建立专门的军事课教师职称评审体系;
(2) 也未有明确军事课教师挂靠在某一体系下进行职称评审;
(3) 国防教育方面的科研课题较少, 普通军事课教师很难申请到, 对职称申报影响较大。
5. 军事课教师自身素质与能力有待提高。
(1) 有些军事课教师上课时不按规定着制式服装上课;
(2) 有些军事课教师备课不认真上课时把一些基本定义表述不准确, 甚至个别教师的授课内容中有脱离《大纲》现象;
(3) 有些军事课教师上课时使用的教学课件粗制滥造, 通篇全是文字, 失去了多媒体教学的意义。
二、进一步规范完善军事课程, 使其得到健康发展
(一) 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 提高对军事课程重要性的认识
从上述存在的问题中不难得出, 有些学校的领导对开设军事课程的重要意义认识不够。为了进一步规范完善军事课程, 使其得到健康持续发展, 建议由天津市教委、天津警备区组织一次由天津市各普通高等学校的党政一把手和主管教学工作的校长参加的“军事课程教学目的”培训班学习。提高学校领导对开设军事课程重要性的认识, 将对军事课程的健康发展起到促进作用, 使天津市高等学校军事课程再上一个新的台阶。
(二) 加强军事课程各个教学环节的监督管理, 规范军事课程的教学内容
军事课程的开设时间不长, 一些学校的经验不足, 需要帮助。所以加强军事课程各个教学环节的监督管理, 规范军事课程的教学内容十分必要。
1、军事技能训练方面。
首先, 明确军事技能训练是一门必修课程, 而不是组织的一项活动, 必修按照《大纲》规定进行施教。
其次, 根据大纲的规定本科生和专科生军事技能训练的时间、教学内容的不同, 进一步规范细化军事技能训练总的教学课时量和重点教学内容的课时量, 并留一部分课时量, 由学校可以根据自己学校的特点安排一些教学内容。这样的好处是重点突出, 便于组织操作, 也利于指导委员会的监督管理。同时, 也杜绝了为了最后的汇报表演和阅兵式而训练的现象。
再次, 军事技能训练看似容易, 只要交给承训部队去搞好就可以了, 其实不然, 他设计到的内容专业性较强, 有些承训部队的教官不具备像“军事地形学”“综合训练”等章节中的授课能力。所以, 建议举办军事课教师培训班, 重点对军事技能训练中的一些内容进行讲解培训。
2. 军事理论课方面。
军事理论课教学工作存在的问题, 与军事课程指导委员会的监督管理评估力度大小, 态度严厉与否, 有直接关系。
首先, 要明确军事理论课是一门公共必修课程, 作为一门课程有着一定的规定和要求, 如:教学《大纲》、教学目的、总学时、周学时、教学班人数等规定和要求。军事理论课在教学过程中同样也应遵守这些规定和要求, 除教学《大纲》规定的教学目的和总学时36学时外, 周学时一般应为2-4学时, 教学班人数保持在300人以下为宜。教师授课时应携带教材、教案、讲稿、学生 (考勤) 名册等, 教学要突出重点, 以作业和考试的形式记录学生的学习成绩, 杜绝军事理论课用讲座的形式代替。
其次, 军事课程指导委员会要建立监督管理制度, 定期对各学校进行检查评估。对检查出的问题不达标者及时通报, 限期整改。
再次, 在每个学年度初 (或每个学期初) 要求各高等学校向市教委、天津警备区主管军事课程部门或指导委员会报送本校军事理论课的教学计划和任课教师课程表。这样一方面便于军事课程指导委员会的监督管理指导;另一方面杜绝弄虚作假。
三、加强军事课教师队伍建设, 提高教学质量
1.建设一支政治强、业务精、素质高的军事课教师队伍, 是完成军事课程教学任务的前提, 是提高军事理论课教学质量的关键。也是能否使军事课程富有生命力, 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各学校要根据国家规定, 把加强军事课教师队伍建设, 纳入学校师资队伍建设的总体发展规划。
2.军事课教师队伍的配备, 各学校可以根据自身的特点和需要, 组建一支专职或专兼职相结合的军事课程教师队伍。选拔德才兼备、热爱军事课教学的具有较高学历的优秀人才担任。
3.市教委、警备区应定期组织军事课教师教学工作培训班或研讨会, 研究探索军事课程建设。组织优秀军事课教师进行教学示范, 帮助军事课教师提高教学水平。同时, 集中在全国和天津市军事理论教学比赛中, 取得优异成绩的教师及部分有经验的优秀教师, 协助军事课程指导委员会到基层学校进行教学指导。
四、提高军事课教师的待遇
军事课教师待遇, 能否与其它课程的教师待遇保持一致, 是能否持续发展的关键。
1.军事课教师发展体系的归属, 能否建立军事课程评审体系或归属到其它课程体系进行评审, 这对军事课教师个人发展非常重要。市教委、警备区要拿出明确的说法。不然就是建立了军事课教师队伍, 也不会维持多久。
比较军事教育 篇6
(一) 探索体育理论, 是军事体育科学发展的必然趋势
随着体育在世界各地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 军队官兵对军事院校体育教学训练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也就促使对学员体能要求不断提高。现阶段军事体能教学训练的理论发展相对于实践较为滞后。教员对学员进行体能训练很大一部分是结合自身过去体育训练经验, 有些甚至将体能训练等同于身体训练。直到现在较为完整、系统地论述有关, 如何加强军事院校军事体育课教学理论与训练方法的学科——军事体能训练学, 还没有形成一个系统完善的体系。因此, 军事院校军事体育教学训练理论的研究任重而道远。
(二) 加强体育理论研究, 是训练实践发展的迫切需要
现代军事院校军事体育教学训练实践有着丰富的内容, 而学员对体育教学训练的内容、价值、原则和素质发展的敏感期以及身体形态、身体机能、力量、速度、耐力、柔韧、灵敏 (协调能力) 、运动素质转移和各项群学员体能训练等问题, 有些还没有系统深入研究, 这样给军事体育科研人员提出了许多亟待解决的课题。
军事体育教学训练是运动训练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 根据各个运动项目的特征, 选择训练内容并通过各种有效地训练方法手段, 对学员集体施加适宜负荷, 充分挖掘学员的竞技潜能, 从而改造学员身体形态, 提高机体能力, 增进健康和发展身体素质。
(三) 学习外国体育理论, 是训练理论研究的必要性
军事体育教学训练是运动训练的一个重要部分, 但对体能训练问题的系统认识和研究, 却是上世纪50年代以后, 特别是上世纪70至90年代, 以一些军事体育发展水平较高国家的学者, 先后发表的一些有关身体训练的著作, 或在有关训练理论的著作和文章中探讨和研究了与身体训练有关的体能训练问题。如, 前苏联的渣土奥尔斯基、奥卓琳、斯切诺瓦、马特维耶夫、普拉托诺夫, 原联邦德国的葛欧瑟, 加拿大的博姆帕, 日本的猪饲道夫, 英国的狄克, 美国的霍克, 保加利亚的多波雷夫等人, 他们撰写的论文章和著作中, 都探讨了有关身体训练的许多问题。特别指出的是我国学者在这方面也做了不懈努力。例如, 过家兴、田麦久在其主编的著作中, 对身体训练和发展运动素质的问题进行了比较深入的专门探讨。
二、提高军事体育教育训练的有效措施和举措
军事体育课是军事院校教学计划中重要的基础课程之一, 也是院校教学的中心环节, 主要步骤分为训练准备、训练实施和训练结束。搞好军事体育教学训练主要考虑以下几点:
一要明确军事体育课的教学目的。
军事院校的军事体育课训练时间很有限, 要想达到课内实现技能自动化是不现实的, 那么它重点解决的问题是规范动作、统一标准, 传授教学方法思路、明确教育训练方法和步骤, 。所以, 从动作示范的角度来讲, 军事体育教员要加强自身专业素质训练非常必要, 确保自身动作要过硬, 让学员练标准, 学有榜样。教研室统一组织, 每天利用一小时进行专业素质训练, 所有人员必须参加, 并且施行“师徒”帮带制度。并且可以通过院校举办“岗位练兵, 质量排名”活动, 旨在提高教员自身军事技能素质。
二是要了解掌握学员情况。
一般情况下, 军事体育开课课前, 对学员体能摸底考核, 召开教学准备会, 座谈等方法步骤, 掌握学员的体能现实状况、伤病、运动史和心理素质等情况, 做到心中有数, 增强教学针对性, 这是搞好军事体育课教学的基础。
三是要认真备课, 安排训练密度。
军事体育课应根据课的任务, 训练内容和学员的特点, 进行周密的计划和准备, 合理地安排和确定各项活动的时间和份量, 从而保证课的顺利进行。军体课的密度包括练习密度、讲解示范的密度、组织措施的密度等。其中, 练习密度是课的核心密度。
四是要负荷训练, 探索合理运动负荷观。
军事体育课是以教育训练运动技能, 军体锻炼为主要内容的课程, 说明了军事体育课要有适宜的运动负荷, 也说明了军事体育课是“具有健身、锻炼程序和训练效果”的课。由此可见, 军事体育课与训练坚持合理的运动负荷, 不但是实施军体教学的必备因素, 也是评价一节军体课成功与否的重要因素。更是军事院校教育的重要突破口和主要教育训练工作。为落实军事院校关于提高学员基础身体素质要求, 增强他们身体体质, 实现军体课与军事教学合理的运动负荷思想显得特别重要。
五是要合理的运动负荷, 能激发学员的军事运动兴趣
适宜的运动负荷, 能有效地增强人体体质的同时, 也能使学员的训练情绪高涨, 在军事运动中获得体验——成功感、愉快感和自我价值感。教员合理安排运动负荷, 有意识地通过丰富多彩的训练内容和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 达到不断激发和保持学员的运动兴趣, 使学员从运动中体验到动作的内在魅力和练习过程中的愉悦心境, 促进学员形成运动爱好和专长, 促使学员自觉和积极地进行军事体育锻炼, 让他们牢固树立终身体育意识能力。
六是要加强课中的教育训练管理。
一堂好的军事体育课要实现练体能同练思想、练作风、练技能和练心理素质的多维一体的, 有机结合的这一教育训练效果。一是教员要以身作则, 为人师表, 作风严谨, 松紧有度, 注意一言一;二是教育训练要有次序, 严禁打闹嬉笑。如:单双杠训练, 游泳训练。
法国军事院校教育研究 篇7
除高等国防研究院外,三军参谋部高等军事教育局是领导军事院校工作的职能部门,负责制定招生计划、确定培养目标、拟制教学大纲等,并由各军种参谋部负责本军种院校的具体的业务。陆、空军参谋部均下设院校司令部和高等军事教育局,分别负责本军种初级军事院校和中级军事院校的教育工作。海军院校则由海军参谋长直接领导海军参谋部人事局及海军中级院校:海军学院。宪兵和武器装备部所属院校分别由宪兵总局和武器装备部下设的院校处领导。各院校的行政管理和后勤供应由其所在的军区负责。
1 院校教育体制与人才培养模式
法军院校教育历史悠久、结构合理,初、中、高的梯次配置,形成比较完善的军事教育体系。按隶属关系可分为国防部直属院校、陆、海、空、宪兵、装备部所属院校等;按培训的内容可分为指挥与技术两类;按培训的层次可分为初级军事院校、中级军事院校、高级军事院校3级。还有士官学校及训练士兵的训练基地和训练中心。现有各级各类院校113所,其中,高级军事学院3所,中级19所,初级91所。士官学校学校根据专业开设初等课程,学制不超过一年,毕业后授予相应的士官军衔。初等课程内容全面,可使学员获得实际操作的经验,养成良好的行为规范,分为三部分:第一是加强纪律观念和军事素质,以提高指挥训练的能力,使学员初步了解部队情况,掌握在训练中做教员的技巧,以便恰当地处理指挥训练中遇到的各种情况。第二是在国家训练指挥中心进行有关作战任务模拟实战训练,学会如何指挥部队;第三是体能和体育技巧训练。此外,学员还接受基础的军事、文化知识和行政及技术培训。法军初级军事院校包括指挥院校、军官培训学校、专业技术学校、训练中心及士官学校和军事中学,主要培训初级指挥和专业技术军官,校长为上校或中校军衔。设参谋部、训练部和后勤部3个机构。
2 教学内容及院校传统
法军要求军人时刻跟踪技术的发展,适应专业分工,掌握新的技术,以便能够在任何情况下有效地完成作战任务。因此,军校教学内容主要有:基础军事知识,教学训练法知识,战斗训练,身体素质和体育训练,行政管理与技术知识、文化知识等。以圣西尔军校为例,该校按文科类、理科类和经济类3个类型进行招生,经过2年大学预科或圣西尔专科预备学校的学习后,在通过考试成为圣西尔学校的学员后,开始3年的一般性基础技能培训和1年的专门性培训。专业训练分第一阶段,所有参训军官的训练内容都是相同的,训练的目的是使他们获得一些基本经验,并确定了自己从事工作;第二阶段,学习与自己的工作直接相关的内容。如在装备、职能或环境上的特殊要求。同时,初级军官的进修也属于专门性培训的范畴,一般安排在其接受初级军事教育结束后的3~5年内进行,培训对象主要是拟晋升上尉军衔的中尉军官,目的是要将他们培养成基层单位的主官。法军院校非常注重校风与传统教育。
3 法军院校教育主要特点
3.1 实行分级培训,注重实际能力
法军院校教育分为三级培训与高等军事教育相结合。初、中级指挥官的三级培训由各军种参谋部院校部所属的院校或训练中心负责。根据职衔到不同等级的院校完成培训。分为基础知识、应用、实习三个阶段。高等军事教育由高等国防研究院、高等军事教育与研究中心和诸兵种防务学院共同组织实施。同时,士官的培训由士宫院校负责。初级士官培训是使担任班(组)长的士官获得组织训练的能力。二级士官培训是使担任排长或副排长的士官获得分队的管理经验和训练所必须的军事知识和专业技术。
3.2 实行基础教育与专业教育分离
法军院校实行“2+3+1”模式,新生必须完成两年通科学习,获得国民教育部所属学会认可的有关文凭后,进行3年的基础军事训练、军官军事基础训练专业教育,并授予少尉军衔,成为一名真正意义上的军官,为了更好的打牵学员的职业军事基础,高级陆军学校可以让一部分学员经考试合格后,通过签订合同,先去地方院校选学一门科学技术时间为两年,然后再回该校学习两年军事。
3.3 强调士官的作用,重视士官教育
法军十分重视对士官的教育,很早就将士官的培养纳入军事教育体系之中。法军各军种都为各个岗位的士官设有有专门的学校。据统计,法军共有士官学校(含训练中心)55所,其中陆军21所,空军20所,海军5所,宪兵7所,全军性的2所。为所有长期服役的士官提供了教育保障。同时,也给予士官成为军官的机会,年轻士官可与预备役合同军官及同等文化程度的青年学生一起报考军官学校。
3.4 鼓励军人自学,加强院校人员交流
法军为了鼓励人员自学,并在学习时间和学习机会上给予充分的考虑。首先法军除规定的院校学习外,还实施院校与部队人员定期交流制度;其次,在院校学习期间的时间分配上,都给教员和学员一定比例的自由支配时间;最后,法军也鼓励人员到地方教育培训机构学习,并予以承认,有利地提高了军人的社会文化知识。
4 发展趋势
4.1 在教学方式上,走先基础后专业的培养路径
军官在初级院校进行通科学习、军事基础训练以及工程技术基础教育。在后续的岗位任职过程中,着力提高军官的专业技能成为法军的通行做法。规定:学员在任职前,必须到所属军兵种专业技术学校接受本军兵种的技术训练。中尉、上尉军官在晋升职务前,必须到所属军兵种接受专业技术进修训练。
4.2 在办学方式上,走开放与吸收并重的办学模式
法军院校走开放式办学,大量吸收外军学员,加强的教学交流,扩大教学面,在世界军事发展的潮流上,决定未来学员的任职方向,为未来的国际防务合作奠定了基础。法军院校除向国内开放外,大多数院校都向国外开放,每年要接收3500多名来自7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外国学员。各院校还经常结合教学内容,组织学员到部队、社会、甚至国外参观见学或短期实习。
参考文献
[1]徐忠.外军人才培养模式浅析及启示海军院校教育,2008,(5).
美军联合职业军事教育体系 篇8
一、联合职业军事教育的定义
美军将联合作战指挥人才教育培养称为“联合职业军事教育”(Joint Professional Military Education)。2006年2月1日颁布的《美国法典》第10编第107章第2151节,对“联合职业军事教育”的定义是:“包括各军种军官在为增进对联合事务,特别是所涵盖的相关事务的深入理解而设定的特定环境中所接受的严格而全面的教育与考试。联合事务所涵盖的相关事务至少包括以下各项:(1)国家军事战略;(2)战争各个级别的联合计划;(3)联合作战原则;(4)联合指挥与控制;(5)联合部队与联合要求的发展。”[1]
根据美军的正式官方定义,我们可以这样理解:联合职业军事教育是根据联合作战的需要,构建与教授联合作战知识体系,培养联合作战指挥人才和各军种人才联合作战素质的军事院校教育活动。
二、联合职业军事教育的领导与组织
(一)联合职业军事教育的领导体制
美军联合职业军事教育由国防部长(Seeccre tary Of Defense,SOD)通过负责人事与战备的副部长(Deputy Seccretary Of Defense (Personnel and Rediness),DSD)和参联会主席(Chairman of the Joint Chiefs of Staff,CJCS)实施统一领导。负责人事与战备的副部长负责监督制定与审查全军统一的军事教育训练政策和指导方针。参联会主席是国防部长有关联合职业军事教育问题的首席顾问,负责就联合职业军事教育的大政方针、教学内容、课程设置和教学规程等问题向有关单位提出指导性意见,就联合职业军事教育重大动向,定期向国防部长汇报。
联合参谋部负责协调联合职业军事教育事宜。联合参谋部主任(Director of the Joint Staff,DJS)担任军事教育协调委员会(Military Education Co ordination Conference,MECC)的主席,通过下设的人力人事局(J-l Manpower and Personnel Directorate’Joint Staff)掌握学员的学习情况和毕业生的使用情况,并对各有关院校的教学规模和人员构成进行协调;通过作战计划与联合部队发展部(Depsartment of Operational Plans and Joint Force Development)掌握联合职业军事教育与联合训练的配合情况,协调联合教学、联合演习以及联合作战理论之间的关系;通过联合参谋部主任办公厅(Director of the Joint Staff Office)掌握将官的联合教育情况。办公厅负责军事教育的副主任(Deputy Director,Joint Staff,for Military Education,DDJS-ME)具体落实联合职业军事教育的协调工作,定期审查联合教学大纲与课程,并提出修改建议。此外,他还担任军事教育协调委员会的秘书,对各战区级司令部司令、国防部作战支援局(CombatSupportAgency)局长、各军种参谋长以及联合军事教育界负责人提出的问题进行协调。美军联合职业军事教育的具体组织实施由国防大学和各军种院校分别负责。
(二)承担联合职业军事教育的院校
美军联合职业军事教育的具体实施依托现有军事院校体系,主要在国防大学所属各学院以及各军种中级和高级职业教育院校进行。
国防大学所属各学院包括:国家军事学院(National War College,NWC)(华盛顿特区);武装部队工业学院(Industrial College of the Armed Forces,ICAF)(华盛顿特区);联合部队参谋学院(Joint Forces Staff College,JFSC)(弗吉尼亚州诺福克兵营)。
军种高级院校包括:陆军军事学院(US Army War College,USAWC)(宾夕法尼亚州卡莱尔兵营);海军军事学院(Navy War College NWC)(罗得岛纽波特);空军军事学院(Air War College,AWC)(阿拉巴马州马克斯韦尔空军基地);海军陆战队军事学院(Marine Corps War College,MCWAR)(弗吉尼亚州匡蒂克)。
军种中级院校包括:陆军指挥与参谋学院(Army Command and General Staff College,ACGSC)(堪萨斯州利文沃斯堡);海军指挥与参谋学院(College of Naval Command and Staff,CNCS)(罗得岛纽波特);空军指挥与参谋学院(Air Command and Staff College,ACSC)(亚拉巴马州蒙哥马利);海军陆战队指挥与参谋学院(Marine Corps Command and Staff College,MCCSC)(弗吉尼亚州匡蒂克)。
三、联合职业军事教育体系
经过多年的努力,美军现已建成比较完善的联合职业军事教育体系,为培养高素质联合作战指挥人才提供了组织机制保障。
根据参联会颁发的文件,各军种相关院校和武装部队参谋学院于1990~1991学年开始实施两个阶段的联合军事教育计划。1998年,美国参联会主席颁发《参联会主席第1800.01号指令:军官职业军事教育政策》,将联合军官教育由两个阶段扩展为全程教育,共分为5级,即任命前联合职业军事教育、初级联合职业军事教育、中级联合职业军事教育、高级联合职业军事教育和将级军官联合职业军事教育。2004年8月,参联会主席又颁布新的《军官职业军事教育政策》,保留了原来的5个教育级别,但将其改名为预备联合职业军事教育、第一阶段联合职业军事教育、第二阶段联合职业军事教育、单独阶段联合职业军事教育和将级军官联合职业军事教育。[2]
(一)预备联合职业军事教育
预备联合职业军事教育主要进行“联合事务”(Joint Affairs)的基础性、介绍性教育,分为任命前和初级两个层次。承担这一阶段教学的院校主要是各军种的军官学校、候补军官学校、后备军官训练团、各军种初级或高级兵种学校等。
任命前教育是对拟担任军官职务的学员就“联合事务”进行的教学活动。
初级教育的对象是少尉至上尉军官,主要为联合部队司令部和联合特遣部队培养具有联合作战素质的军种军官。
(二)第一阶段联合职业军事教育
这一阶段的教育包括军种中级培训和高级培训两个层次,培训对象是少校、中校或上校军官。
军种中级培训的对象是少校军官,强调从参加联合作战的军种部队的角度教授联合作战行动,主要目的是增强学员对联合部队中军种部队战役战术运用的理解。承担这一阶段教学的院校有陆军指挥与参谋学院、空军指挥与参谋学院、海军指挥与参谋学院、陆战队指挥与参谋学院和海军研究生院等军种中级指挥院校。
军种高级培训的对象是中校、上校军官,主要教授国家军事战略、战区战略和战略规划制定程序;要求学员站在联合作战司令部、联合参谋部和国防部的高度,来考虑如何使用国家军事力量施行国家军事战略;强调培养学员的战略思维和联合思维能力,使学员树立“联合观念”。承担这一阶段教学的院校主要有陆军军事学院、空军军事学院、海军军事学院、陆战队军事学院等军种高级指挥院校,以及国防大学的国家军事学院、武装部队工业学院和联合部队参谋学院的联合与联军作战系。
(三)第二阶段联合职业军事教育
这一阶段的联合职业军事教育是第一阶段联合军事教育的继续,主要由联合部队参谋学院的联合与联军作战系实施,培训对象是在军种中级和高级培训中有望选任为“联合专业军官”的校级军官。2006年2月1日颁布的《美国法典》第10编第107章2155节明确了对第二阶段教学的要求:将重点放在拓展联合作战的专业知识和观念,提高联合作战技能,课程计划的构成必须能够保证培训学员为在多军种联合机构的职务上有效工作做好充分准备;使学员能够将第一阶段学习的联合事务基本知识提高到在联合领域有效工作所必需的专家水平。[3]
(四)单独阶段联合职业军事教育
这一阶段的培训对象主要是将在国家高层军政部门、国外有关机构工作的上校和文职官员,或准备提升为将军的上校军官。该阶段的培训与教学都在国家军事学院、武装部队工业学院和联合部队参谋学院的联合与联军作战系进行。
国家军事学院的教学重点是国家安全战略,目的是培养学员的战略思维以及制定和执行国家安全战略的能力,使他们能够在和平时期、危机时期或战争中,在一个统一的战略计划框架内,综合运用所有国家力量实现国家目标。
武装部队工业学院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员在执行国家安全战略过程中筹措、使用和管理国家战略资源和联合后勤资源的能力。
联合部队参谋学院联合与联军作战系的教学任务是,对经过挑选的、精通军种业务的校级军官学员进行研究生教育,培养他们制定、执行与管理联合战役计划的能力,教授其参谋业务知识。学员毕业后,大多分配到联合参谋部和联合作战司令部担任高级参谋工作。
(五)将级军官联合职业军事教育
将级军官联合职业军事教育是对高级军官(包括上校和将级军官)就“高层联合事务、跨部门和多国联合事务”进行的培训,主要由“拱顶石”(Capstone)课程、将级军官联合作战课程和“塔尖”(Apex)课程完成。这种培训着眼于最高层次的战略问题,目的是提高学员综合运用各种国家力量达成国家安全目标的能力。
“拱顶石”课程由国防大学承办,为期6周,每期学员约40名,培训对象是拟晋升准将的上校军官。其主要目标是使学员掌握联合条令阐述的联合作战基本原则,综合运用国家力量诸要素实现国家安全战略和国家军事战略目标途径与方法,联合行动、跨机构行动和多国行动对实现国家战略目标的作用。
将级军官联合作战课程是国防部高级军官的继续教育课程,由4个军种的4所高级指挥院校承办,为期2周,每半年举办1期,每期学员18名,都是各军种的少将军官;目标是培养联合作战司令部司令、军种部队司令和联合特遣部队司令的合格接班人。
“塔尖”课程也由国防大学承办,培训对象是准备担任联合或联军部队司令的将级军官,目的是使学员认清在不断变化的国际战略环境中的国家安全政策与目标,加强将这些政策与目标融人联合战役计划的能力,掌握先进的作战指挥艺术和直觉决策能力。
结语
1.美军联合职业军事教育由国防大学所属各学院以及各军种中级和高级职业教育院校进行。
2.联合职业军事教育分为5个级别:预备联合职业军事教育、第一阶段联合职业军事教育、第二阶段联合职业军事教育,单独阶段联合职业军事教育和将级军官联合职业军事教育。
(1)预备联合职业军事教育的教育对象是拟担任军官职务的学员和少尉至上尉军官,主要进行“联合事务”的基础性、介绍性教育,培养具有联合作战素质的军种军官。
(2)第一阶段联合职业军事教育包括军种中级培训和高级培训两个层次,培训对象是少校、中校或上校军官。其主要目的是增强学员对联合部队中军种部队战役战术运用的理解。军种高级培训的对象是中校、上校军官,目的是培养学员的战略思维和联合思维能力,使学员树立“联合观念”。
(3)第二阶段联合职业军事教育是第一阶段联合军事教育的继续,培训对象是在军种中级和高级培训中发现的有望选任为“联合专业军官”的校级军官。其目的是使学员能够将第一阶段学习的联合事务基本知识提高到在联合领域有效工作所必须的专家水平;为在多军种联合机构的职务上有效工作做好充分准备。
(4)单独阶段联合职业军事教育的培训对象主要是将在国家高层军政部门、国外有关机构工作的上校和文职官员,或准备提升为将军的上校军官。其目的是培养学员的战略思维,以及制定和执行国家安全战略的能力;在执行国家安全战略过程中筹措、使用和管理国家战略资源和联合后勤资源的能力;制定、执行与管理联合战役计划的能力。
(5)将级军官联合职业军事教育的培训对象是高级军官(包括上校和将级军官),主要包括“拱顶石”课程、将级军官联合作战课程和“塔尖”课程。其目的是提高学员综合运用各种国家力量达成国家安全目标的能力。
美国联合职业军事教育体系的建立始于20世纪80年代,其主要标志是1986年国会通过的《戈德华特-尼科尔斯国防部改组法》(Goldwater-Nichols Department of Defense Reorganization Act of 1986)。这部重要的法律反映了基于信息技术的新军事变革所产生的巨大影响。美国国家安全战略和军事战略也随之调整,以适应战争形态由传统军兵种协同作战向一体化联合作战的根本改变。军事教育必须能够培养出适应联合作战的新型军事人才。联合职业军事教育的宗旨就是使学习者在他们职业生涯的早期就建立起联合作战的概念,形成联合作战的思维方式,在掌握军种作战知识技能的基础上,掌握联合作战的知识和技能。联合职业军事教育强调培养学习者指挥跨兵种、跨军种、跨政府部门和跨国家作战的知识和能力,使他们具备了解和处理超出军事之外的政治、经济、宗教和文化事务的知识和能力。经过20多年的实践与调整,现行的美国联合职业军事教育体系比较完善,比较合理,能够实现基本的教育目标。
参考文献
[1]United States Code[EB/OL],Title 10 - Armed Forces, Subtitle A-General Military Law,PartⅢ- Training and Education,Chapter 107 - Professional Military Education, Sec.2151.Definitions.From the U.S.Code Online via GPO Access,wais.access.gpo.gov.http://www.law.cornell.du/uscode /html/uscodelO/usc_sup_01_10_10_A_20_I.html, 2011-09-08.
[2]Joint Professional Military Education[EB/OL].http://en. wikipedia.org/wiki/Joint_Professional_Military_Education, 2011-09-08.
对军事任职教育模式的研究 篇9
【关键词】军事 高校 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23-0115-01
引言:在时代发展的今天,一些军事学校在教育体制上还是遵循着我国传统模式的发展。虽然我们国家是军事强国,在军校的建立上非常具备实力基础,但是在教育模式上,我们仍旧需要创新和改进,真正的找到教育的重点,努力去弥补军事学校教育体制上的不足。因此我们面对的教学问题是未能够做到因材施教,真正找到教育存在的弊端,进而解决实际问题。
一、军事教育基本模式研究
首先比较想提到的就是军事类学校的基本教学模式,其实它一共分两个方向:一个就是基础方向的教育实践,也就是跟军队部队的管理有类似之处,它是考验一个军人基本的身心素质,包括作战能力、指导能力等等。另一个方向就是与军事学术培养为基础,这也是与基础的军事部队存在了一个本质性的区别,那就是进入到大学这个阶段之后,尤其对于高等军事学校来说,必须要以学员的学术能力为主。我们不仅仅要学会分析与军事方面有关的情况,同样也要培养大批在军事能力方面有所突破的军官。因此它在传统模式下的教育基本上分为两种:一种就是基本上对军人的一个体能训练和实践的要求。第二种就是导师协助学员去开发一个研究型团队,也就是学习军队知识方面的运用,这其中可以包括专业岗位的知识内容,军队精神道德品德培养等,其中也包括和党的发展有关的一切理论知识。
那么这种传统教育模式又存在哪些问题呢?基础的这部分是我们需要保持的地方,但是与此同时我们需要在原有的模式上进行改革与创新。我们在军事任职方面的教育模式存在的弊端就是有时候教育会为了某种教学目的而达到一种片面化,这对于我们的学员发展存在一定的限制。还有就是针对实践和军事学术方面的统一还不到位,对于这个阶段来说,学员存在单方面的优秀现象,比如说有些学员在实际演练当中非常优秀,但是他在学术讨论上却欠缺一些基础功底。所以如何改变固件模式存在的弊端和问题,成为了我们接下来研究的重点,笔者的想法是我们不仅仅要让自己的学员懂得学术理论知识,同样要让他们成为实践中的强者,教育者所采取的教育应该是双重培养,而不是单方面的。
二、军事任职教育模式策略分析
1.加强军事化理论的指导
我认为在这方面我们需要做的第一步就是加强军事化的理论知识。这其中包括如基本操作演练、军事策略和世界军事历史等相关的所有基础理论知识。换句话说,就是让军事化理论的指导真正的融入到学员当中来,不少学员进入到我们学院之后,开始在教员的指导理论上有所怠慢,因为他们认为军事化管理的实践和岗位需求是最重要的,因此忽略了基本知识的学习。这也是长期以来我们就是军事活动教育所面临的最直观问题,军校的学员认为实践才是最重要的,但是如果没有理论化实践不存在任何出口,所以任职任教的职责就是把一切与军队相关的理论知识彻底的规划好。不一定要让学员去死记硬背,而是真正的做到让他们把理论用到实际生活当中,彻底去理解前人的经验,进而总结出自己的经验,将基础知识稳固的扎实好。
2.与岗位需求结合的专业知识培养
在军事高校上,我们仍旧要需要面对这样一个问题,那就是在教育的过程当中,知识与就业岗位不太符合。很多学员在大学学习的东西也很全面,是经过岗位之后,他发现军队的工作非常的辛苦,而且在抗压能力上受到一定的影响。我们未来的岗位配置,军队岗位人员的生活没有想象中那样简单,因此在对于学员的培养上就要更加的严格,而且在知识的学习上必须具有针对性。笔者现在发现不少大学,在专业课设置上大都是综合化,而不是专业化。它不是在具体岗位的要求上进行这方面人才的专业培养,军事学校不同于其他学校的是我们需要的不仅仅是综合化人才,更多的是某一方面某一岗位的专业人才。我们的教育模式一定要具有独一性和针对性,这样才能都达到任职任教的目的需求。
3.对于军队实践进行结合
我们在任职角上还存在一个难点,那就是现在不少大学军校的导师很多都是从高等院校毕业在从事工作,这样就造成了缺乏专业的军队经验。也容易在课堂当中对学员非常想知道并渴望的知识不能给予满足。在教育的过程当中,老师其实可以发现很多潜力和资质非常不错的学员。而军校也要培养这一批高等军官,让他们为中国的强军目标做贡献,在老师身上的责任或学员需要面对的压力很大。但是实践经验过少成为了教育当中的难点,所以在师资的配备上要以多数的具有军队经验的教员为主。对于一些军校来说,他们每年都会聘请一些在军队上有实际作战经验的高等军官。采用间接性说课的模式,去给学员充分的指导,我认为这点非常具有实际意义。因此从现实的角度来说,老师有一定的实践能力,对于学员也要充分的考虑他们的岗位配置,我们要多去帮助学员寻找实践机会,而不是等到临近毕业之后,才让他们直接到岗位中来,不做好准备会造成不少学员的心理负担和压力。此外,我们的军事化管理应当更加严格,这种严格不仅仅是在体制上的,而是在实践上的,用高效的速率去完成培训。并且学会找到教育中的重点,要抛开糟糠取之精华,新模式应当简练且具备深化的内容点,而不是一遍一遍的反复说教。
结语:总的来说,我们想要在军事教育方面有一定的进步,就需要改变基础模式存在的一些问题,真正的找到学员需要学习的重点和任职任教需要教育的重点,任何教育都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慢慢积累形成的。在这方面需要教育工作者投入足够的耐心与时间力量帮助学员真正达到所学的实际效果与标准。
参考文献:
[1]《中国研究生教育质量年度报告(2012)》出版[J].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2013(01)
[2]苏青.面向社会搭建研究生教育质量信息发布平台——简评《中国研究生教育质量年度报告(2012)》[J].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2013(02)
[3]张小波.基于综合评价的研究生教育质量效率指数研究——对“985工程”一期34所高校的实证分析[J]. 中国高教研究. 2013(09)
[4]朱东敏,何国良,刘芯言,王希. 论考试模式的改革与军队院校学员创新素质的培养[J]. 出国与就业(就业版). 2010(02)
比较军事教育 篇10
关键词:叶剑英,教育,军事科学院
叶剑英的名字为人们所熟悉, 大都因为他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开国元勋, 是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其实, 纵观叶帅一生, 他为中国军事教育的奠基、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是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的优秀军事教育家。
身为共和国元帅的叶剑英, 从1917年夏考入云南陆军讲武学堂开始, 毕生便与军事结下了不解之缘。凭着自幼对军事的热爱, 叶剑英在军事学校学习、成长。他博览文史典籍, 苦练军事技术本领, 带着对祖国的热爱、对民主的向往, 走上了解放人民的道路。在以后六十多年的军事生涯中, 叶剑英以伟大军事家的远见强调军事科学的重要性, 强调军事科研工作的发展有赖于军事院校的建设和科研人才素质的提高。从1924年至1972年间, 叶剑英参与创建、发展了7所军事院校, 创校之艰辛、发展之欣慰、胜利之果实无不在诉说着他为军事教育的呕心沥血。本文以叶剑英创建的军事科学院为例, 根据相关资料整理他对中国军事教育所做贡献, 敬请指正。
一、创建军事科学院, 重视军事理论研究
笔者认为:叶剑英的军事教育思想是叶剑英思想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是指叶剑英同志对军事院校教育工作以及与军事院校教育相关方面工作的理论、指示、论述等所形成的思想体系。叶剑英元帅戎马倥偬, 久驰疆场, 当革命需要之时, 能够服从大局, 勇当教育经纶手。新中国成立后, 我军走出战场的硝烟, 步入了和平时期, 军队的职能由夺取政权转变为捍卫政权、巩固国防。同时,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飞跃发展, 军事科研工作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叶剑英以对国家安危和军队建设的高度责任感, 清醒地认识到新形势下进一步发展我军军事科学的紧迫性。经过深思熟虑、调查研究, 他于1956年冬向中央提出:少养一个步兵团, 办一个军事科学院。这一具有远见卓识的建议, 立即得到中央军委的批准。1958年3月15日, 军事科学院正式成立, 德高望重的著名军事家叶剑英任院长兼政委。从那时起直到1972年, 叶剑英一直亲自领导和主持军事科学院的全面工作, 并主管全军的军事科研工作, 长达14年之久。
恩格斯说过:革命将以现代的军事手段和现代的军事学术来与现代的军事手段和现代的军事学术作战。军事理论研究主要是研究战争规律和国防建设理论, 只有用先进的军事科学理论作指导, 才能建设现代化的国防。叶剑英在中国革命和建设中, 高度重视理论的指导作用。他指出:“我们要建设现代化的国防, ……研究军事科学、军事理论, 也是非常重要、刻不容缓的。如果只掌握现代化的军事手段, 而没有正确的军事理论作指导, 也不能有效地对付现代化的敌人, 至少要付出更多更大的代价”。为此, 他一贯倡导并组织军事科学研究工作, 使军事理论研究成为指导和平时期国防建设和军事斗争的一种具有非常重要意义的形式和手段, 让我国的军事理论研究有了很大发展, 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与此同时, 叶剑英认为:作为军事科学研究的任务, 就是要掌握外军的学术动向、军事发展, 当好侦察兵, 当好瞭望哨。在叶剑英纪念馆展厅内有一个巨型地球仪, 那是叶帅曾经使用的, 他经常说:要经常按住地球“脉搏”的跳动, 特别是主要大国脉搏的跳动。他以杰出军事理论家的学识, 亲自研究解决了许多重大的学术问题, 对军事科学研究的各个领域诸如作战训练、政治工作、军兵种建设、军事历史研究等等, 都提出过具有很高学术价值的意见。
二、关注人才队伍建设, 勇攀科学高峰
现代化军队建设, 关键在人才。没有一大批现代化的军事人才, 就不可能造就现代化的军队。叶剑英不仅是军事科学研究工作的卓越领导者, 而且是一位满腹经纶的学者。在领导军事科研的工作中, 他始终把人才的培养作为组织领导的重要职责。他深入研究、总结出对专业人才的培养, 有两种方法:一种是住学校, 这个培养是定期的, 是基础知识的培养;另一种是在工作中进行培养, 这是长期的, 就是活到老学到老, 边学习边研究, 在研究中学习和提高。他认为:革命是长期的, 学习也是长期的, 革命的人们应该是做一生, 学一生。叶剑英是这么说的, 也是这样做的。他经常向周围的同志和学员们推荐新出版的著作, 并提倡“一人读书, 众人受益”、“一是自学, 二是互教”等办法收获知识, 钻研学问。
为鼓励科研人员勇攀科学技术高峰, 叶剑英曾写下“攻关”诗一首:攻城不怕坚, 攻书莫畏难。科学有险阻, 苦战能过关。这不仅仅是叶剑英几十年战斗、学习的经验概括, 更表达出他对国家科学发展的关心和支持。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 叶剑英以自己的模范行为影响和带动着科研人员的学习。直到今天, 军事科学院的许多研究, 仍然沿袭他当年制定的方向。为奖励长期在军事科研岗位工作、有突出贡献的专家学者, 军事科学院于2006年专门设立了以第一任院长叶剑英名字命名的“叶剑英军事科研奖”, 至今已有6位学者获此殊荣, 更进一步激励着科研人员创新军事理论, 推动了当代中国军事科研事业的发展。
三、提高军事科学技术水平, 推进我军现代化建设
如何适应军队现代化建设的需要, 迅速提高全军的科学技术水平, 促进军事技术的发展?叶剑英高瞻远瞩, 首先提出在军事科学院建立一个包括各军兵种、各专业的技术教研馆。1963年, 在风光秀丽的北京西山下, 兴建起了一座规模宏伟的现代化军事建筑——解放军军事技术直观教研馆。军事技术直观教研馆竣工后, 叶剑英邀请刘少奇主席、朱德总司令、邓小平总书记、贺龙元帅等亲临技术馆视察。对于这样一个现代化的宏伟工程, 党和国家领导人十分高兴, 赞扬它是培训我军中高级干部的好场所。其间, 越南人民共和国胡志明主席和朝鲜人民军吴振宇大将以及两国当时的其他领导人先后来技术馆参观学习, 他们边看、边问、边记, 赞叹不已。与此同时, 国防科委、国防工办和总参军训部还分别在技术馆举办了新工艺、新技术和训练器材展览, 进一步丰富了技术馆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知识。一大批军队干部通过在教研馆的学习, 开阔了眼界, 增加了军兵种的专业知识和组织协同动作的知识, 看到了祖国国防建设的发展面貌, 增强了保卫祖国的信心。
在叶剑英的正确领导和精心组织下, 军事科学院在建院后不长的时间里, 就和全军同志一起, 经过艰苦努力, 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主要有:确定了军事科学院的科研方向, 建立了全军的科研机构和队伍;选编并出版了马恩列斯和毛主席的军事文选、军事论述摘录;组织编写了合成军队各级战斗条令以及《内务条令》、《纪律条令》、《队列条令》等建国后我军第一批具有我军特色的条令、条例;进行了外国军队和古代军事理论、军事历史的研究等等。这些都为推进我军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建设, 增强国防实力做出了重要贡献。
矢志共产宏图业, 为花欣作落泥红——叶剑英, 这颗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帅星, 一生致力于国家的独立、人民的幸福, 用辛勤的劳动为共和国培育着无数的军事新星, 护卫着新中国的崛起。总而观之, 叶剑英元帅以其特有的智慧, 在波澜壮阔的革命生涯中兼及教育事业, 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今天的我们将永远铭记这一生都为祖国而奋斗的军人教育家——叶剑英。
参考文献
[1]《叶剑英传》编写组著.叶剑英传[M].当代中国出版社, 2006.
【比较军事教育】推荐阅读:
军事任职教育07-20
国防军事教育06-03
军事教育理论06-28
军事思想教育10-03
大学军事理论教育方法10-10
军事理论论文_高校国防教育的益处07-25
跨国教育比较07-13
比较教育研究06-15
比较与国际教育07-03
中日家政教育比较研究07-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