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教育研究方法

2024-10-08

比较教育研究方法(共12篇)

比较教育研究方法 篇1

摘要:高校教育成本核算是高校教育成本管理的核心,但目前高校教育成本核算在实践中举步维艰。本文通过将高校教育成本核算方法进行比较研究,提出了将战略成本管理思想初步应用于高校教育成本核算中的新思路。

关键词:高校教育成本,作业成本管理,战略成本管理

西方国家早在20世纪60年代初就产生了利用成本核算手段建立教育成本信息系统的思想。高校属于非营利组织,而非营利组织是不计算盈亏、不核算成本的,因此高校的这种特性使教育成本核算理论和实践的发展受到了限制,教育成本核算一直停留在理论探讨阶段,实际应用很少。然而,随着高校管理层进行管理决策的意识加强,对成本的信息也有了前所未有的需求,需要更科学、更准确、更相关的成本信息。为了满足高校管理层对成本信息的需求,高校财务必须由不提供成本信息转变到提供科学、准确、相关的成本信息,这就需要运用科学合理的成本计算方法。

一、规范高校教育成本核算的意义

1、节省费用开支,降低办学成本。

目前高校同许多事业单位一样,采取以收定支、收支平衡的预算模式,这种传统预算模式不利于学校财务工作者扩大视野、放开手脚,不利于规范地核算教育成本。近几年高校扩张速度很快,资金量需求很大,资金筹措显得尤为重要。高校教育成本的核算可以为财务工作提供科学的依据,特别是在学校自有收入占总收入比例增大的新形势下,学校更应该对学生培养成本进行核算,在保证学生培养质量的前提下,努力节省费用开支,降低办学成本,注重资金的积累,保证学校的正常发展。

2、保证教学质量,提高办学效益。

核算高校教育成本除了要努力节约学校费用支出,更重要的任务是要保证教学质量,提高办学效益。学校只有将生均培养成本建立在规范、合理的水平上,才能保证教学质量,才能逐步建立自我完善、自我积累、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良性循环机制。

3、公示教育成本,为制定学费标准、调整收费政策提供依据。

解决教育收费问题的有效方法就是核定教育成本,调整收费政策,制定科学、合理的学费标准,并予以公示,同时建立高等教育的社会保障体系。这样,就能促使教育成本核算工作走上规范化轨道。

二、现行高校教育成本核算方法的种类及其比较

1、成本统计法

成本统计法是利用现有的教育经费统计资料,从中抽出与培养学生支出相关的部分作为成本数据进行相应的加和计算,现有的生均培养成本大多是通过这种方法统计出来的。由于该方法是基于现实的会计资料,按照成本核算的原则,通过对会计数据进行必要的修正得到成本数据,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和合理性,操作相对简便,是高校在现阶段提供成本信息的一种选择。然而,持成本统计法观点的学者认为,高校的教育成本核算并非一件简单的工作,需要对现行的高校财务制度和会计制度进行重大改革,高校从以经费支出为中心的核算转移到以成本核算为中心的轨道上来。因此,短期内建立并推行教育成本核算的可能性不大。此外,成本统计法的不足在于,它不是一种严格意义上的会计核算方法,而是一种统计方法,提供的成本信息资料比较粗略,不够精确。

2、会计调整法

该法是指利用现有会计资料进行转换计算教育成本的方法。其核心是按教育成本核算对象将教育事业支出明细科目的数据,调整转换为教育成本项目的数据。如要核算学校向学生提供一年教学服务所耗费的资源价值,可以从会计资料中取出各项教育经费明细支出数,剔除与教学无关的费用,增加未在经费支出中反映的应计费用,转换成各成本项目。与统计法相比,这种操作方法较复杂,但其准确性及合理性较高。缺点是没有权威部门制定的统一的调整规则,部分学者在力求教育成本的准确性而又不信赖统计方法得出的数据时通常采用这种核算方法。

3、会计核算法

会计核算法是高等学校成本费用的核算采用会计方法进行,通过设置教育成本明细账等会计账户,期末根据教育成本支出类会计账户的期末余额结转出教育成本的本期发生额,教育成本明细账是按照成本计算对象分别开设的,在归集与分配教育费用时,成本计算对象与成本明细保持一致,按成本计算对象归集与分配教育费用,用成本明细账记录费用。通过教育本明细账归集的费用之和,就是该成本计算对象的总成本,再按折合学生数计算学生的生均成本。

采用这种方法计算高等教育成本,计算出的结果比较精确,但工作量较大。目前,根据教育成本核算的不同思路,会计核算法又可分为:单轨制核算法和双轨制核算法。

(1)单轨制核算法

单轨制核算法就是要修改现行事业单位会计准则和高等学校会计制度,规定高校采用权责发生制作为记账基础,这种做法可以从制度上解决教育成本核算的问题,建立教育成本核算体系。其基本思路是:参照企业成本核算的要求,以权责发生制原则为基础设计会计科目,通过设置账户进行成本核算,提供成本信息。这种方法的优点是:对高校会计制度的改革比较彻底,教育成本核算程序比较规范,有助高校改变工作思路,树立成本意识,提高教育资源利用率。其不足之处是:不能很好满足国家预算管理的需要,同时受到高校现阶段内外部条件的限制。

(2)双轨制核算法

目前,财政拨款仍是我国普通高校教育经费的主要来源,因此,向政府管理部门报告教育经费的执行情况仍是高校会计的一项重要任务,同时,高校又面临着向政府、社会、学生个人及其家庭提供教育成本信息的外部需求和压力。

双轨制核算法就是在考虑了这两方面因素的基础上提出的一种解决思路:不改变高校现行的会计制度,对会计总账和明细账采用收付实现制与权责发生制的双轨制设计,高校在遵循现行事业单位会计准则和高校会计制度的前提下,按照收付实现制进行日常业务核算,向政府管理部门定期报告教育经费的执行情况;与此同时,对涉及教育成本的业务再以权责发生制为基础进行教育成本核算,提供成本信息。换句话说,就是在高校内同时采用两种会计基础,执行两套会计制度,实行双轨核算。

这种做法的优点是:不改变现行高校会计的核算基础,考虑了教育成本核算与现行高校会计制度的衔接,只对涉及成本核算的业务按照权责发生制核算,既能满足国家预算管理的需要,又能提供高校教育成本信息。其不足之处是:部分教育成本的记账凭证只记借方,不记贷方,采用单式记账,不符合常规记账方法;收入仍采用收费实现制记账方式,收入与支出不相配比。因此,本方法只能核算教育成本,而不能核算学校损益,期末“教育成本”账户余额无法结转,不能真正完整地反映学校财务状况。

4、作业成本法

作业成本法(ABC)无论是从形式上看还是从实质上看与传统成本法都有显著的不同。作业成本法为核算高校教育成本提供了一条崭新的思路和一整套系统的方法。它融合了作业管理、过程管理等先进的管理思想,不仅是一个成本分配、计算的过程,更重要的是依据因果关系分析资源流动的过程。

作业成本核算分为四个主要步骤:确定高校主要作业产品;将成本归集到作业中;选择每项作业的成本动因;将作业成本按照成本动因分配到产品中。这种方法的优点是:它有助于高校追踪整个高等教育作业流程,进行成本核算和控制。作业成本法为高校进行不同专业、不同层次学生的教育成本核算提供了科学的基础。

作业成本法可根据高校教育活动的作业链进行作业的增值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实施作业成本管理,降低增值性作业的成本,剔除非增值性作业,有针对性地提高教育资源利用效率,从而使高校教育成本的核算与高校的运行机制和管理体制统一起来。其不足之处是:作为一种新兴的成本管理制度,西方实践已证明其比传统成本计算方法更具合理性和科学性,但在我国并未获得制度上的认可,我国高校要实施作业成本还存在法律上的障碍。

结论:目前国外高校尤其是美国高校也在探讨成本核算的改革,即进行作业成本核算和过程核算。由于用该办法核算高校教育成本,不仅能够提高成本信息的准确性,而且有助于降低教育成本,提高高校教育经费的使用效益。此外,基于高校教育成本会计兼具有外部会计和内部会计的“双重属性”,高校教育成本核算具有间接费用多的特点,因此,笔者认为应以作业成本法为基础构建我国高校教育成本核算体系。

三、战略成本管理思想在高校教育成本核算中应用的初步设想

战略成本管理是指为了获得和保持成本竞争优势而采取的先进的成本管理方案。战略成本管理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从成本角度分析、选择和优化学校发展战略;二是对成本实施控制的战略。前者是从成本角度考虑高校总体发展的战略层面,后者是在前者的基础上为了提高高校日常成本管理的有效性而对成本管理实施科学、有效地核算与控制的战术层面。

战略成本管理是目前成本管理的高级形态,笔者认为将企业的战略成本管理思想运用于高校的教育成本核算与管理是一种新的尝试。此外,由于目前我国高校都处于市场经济竞争激烈的状态,要使高校具备自己独特的核心竞争力,高校管理层就必须重视将战略成本管理思想运用于高校的教育成本管理中。基本设想是:借鉴企业的战略成本管理经验,首先将同层次水平的高校进行竞争对手分析,分析比较出教育成本管理较为完善、科学的高校作为标杆,并据此作为本校教育成本改进的目标。

其次,既然是战略成本管理肯定与一般的高校日常成本管理有所区别,高校的教育成本主要受益者是学生,因此高校管理的各项决策都必须统筹兼顾,而不应盲目的以降低教育成本为最终目标,而应将高校的长远发展和培养核心竞争力为最终目标。这就必然涉及到教育成本核算中科研费用的支出、学生实验设备的更新如何科学核算和控制的问题。在以战略成本管理思想为总体策略的指导思想下,将作业成本法如何切实可行的运用到高校教育成本核算的体系中并且逐步将作业成本法提升到战略成本管理的高度仍是值得理论界和实务界进一步研究的课题。

参考文献

[1]阳秋林,张春丽.基于经济学模型下的我国高等教育成本分担探讨[J].教育财会研究,2008(,5)

[2]吴开俊,范先佐.高校学费依据教育培养成本收取的悖论[J].高等教育研究(武汉),2007(,1)

[3]曹苏铁.高校教育成本核算方法初探[J].会计之友,2007,(6):30-32

[4]马树超.高等教育的现状特征与发展趋势[J].中国教育报,2006,9.14:3

[5]胡汉祥.高等学校教育成本核算的有关问题探讨[J].经济师,2005(,2):32-35

[6]王耕.高等全日制学校教育成本计算问题的探讨[J].会计研究,1998(,6):45-47

比较教育研究方法 篇2

网络教育《专题讲座》

------学习报告

所选专题 论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地位和意义学生姓名 _刘念

专业教育管理

年级1209

学习中心辽宁锦州教师进修学院

报名编号12095064709002

专题教师姓名康秀云

(以上信息必须详细填写)

2014年6月28日

思想政治教育是我国精神文明建设的首要内容,也是解决社会矛盾和问题的主要途径之

一。思想政治教育既十分重要,又相当难做,尤其是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我国的思想政治工作存在着相对疲软的状况,很不适应现代社会发展要求。造成思想政治工作不力的原因很多,但其中重要的一个原因是长期以来我们忽略了人格教育及培养。我以为,人格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没有这个基础,思想政治教育就犹如无根的浮萍,总是漂流在人的思想表面而不能深入下去。原因在于:第一,人格是人生价值观念形成的稳定的心理基础。人的价值观念必须统一和稳定,而这就需要一个人的心理过程及其人格形态是统一而稳定的。否则,分裂的人格只能产生分裂的观念。第二,人格是形成特定世界观和人生观的内在心理依据。世界观是对于世界的认识,正确的世界观虽然来自于正确的理论指导和学习,但如果没有良性的人格形态作为内在心理依据,外在的观念灌输就很难起作用。第三,人格是形成特定道德素质的主要动力。人格具有品质化的特性,因此,人格一旦形成,人就具有了相应的内在质地,不同的质地会适应不同的道德倾向,良性的人格自然易于建立良性的道德素质。当然,人格的这些基础作用并不是绝对的,而往往是相对的,同时它还与人的价值观、世界观、人生观和道德意识发生相互的影响和转化作用。因而,人格既有统一性和稳定性,也有分化性和可变性,这些特性也决定了良性人格的不易养成。总之,人格状态可以说就是细微的、隐性的和原始的思想道德状态,而思想道德则往往是发展了的、成型的、成熟的、显性的人格表现。

缺失值处理方法比较研究 篇3

[关键词] 缺失值插补多重插补

缺失值是指粗糙数据中由于缺少信息而造成的数据的聚类,分组,删失或截断。它指的是现有数据集中某个或某些属性的值是不完全的。数据挖掘所面對的数据不是特地为某个挖掘目的收集的,所以可能与分析相关的属性并未收集(或某段时间以后才开始收集),这类属性的缺失不能用缺失值的处理方法进行处理,因为它们未提供任何不完全数据的信息,它和缺失某些属性的值有着本质的区别。

一、缺失值产生的原因

缺失值的产生的原因多种多样,主要分为机械原因和人为原因。机械原因是由于机械原因导致的数据收集或保存的失败造成的数据缺失,比如数据存储的失败,存储器损坏,机械故障导致某段时间数据未能收集(对于定时数据采集而言)。人为原因是由于人的主观失误、历史局限或有意隐瞒造成的数据缺失,比如,在市场调查中被访人拒绝透露相关问题的答案,或者回答的问题是无效的,数据录入人员失误漏录了数据。

二、缺失值的类型

缺失值从缺失的分布来讲可以分为完全随机缺失,随机缺失和完全非随机缺失。完全随机缺失(missing completely at random,MCAR)指的是数据的缺失是随机的,数据的缺失不依赖于任何不完全变量或完全变量。随机缺失(missing at random,MAR)指的是数据的缺失不是完全随机的,即该类数据的缺失依赖于其他完全变量。完全非随机缺失(missing not at random,MNAR)指的是数据的缺失依赖于不完全变量自身。

从缺失值的所属属性上讲,如果所有的缺失值都是同一属性,那么这种缺失成为单值缺失,如果缺失值属于不同的属性,称为任意缺失。另外对于时间序列类的数据,可能存在随着时间的缺失,这种缺失称为单调缺失。

三、缺失值的处理方法

对于缺失值的处理,从总体上来说分为删除存在缺失值的个案和缺失值插补。对于主观数据,人将影响数据的真实性,存在缺失值的样本的其他属性的真实值不能保证,那么依赖于这些属性值的插补也是不可靠的,所以对于主观数据一般不推荐插补的方法。插补主要是针对客观数据,它的可靠性有保证。

1.删除含有缺失值的个案

主要有简单删除法和权重法。简单删除法是对缺失值进行处理的最原始方法。它将存在缺失值的个案删除。如果数据缺失问题可以通过简单的删除小部分样本来达到目标,那么这个方法是最有效的。当缺失值的类型为非完全随机缺失的时候,可以通过对完整的数据加权来减小偏差。把数据不完全的个案标记后,将完整的数据个案赋予不同的权重,个案的权重可以通过logistic或probit回归求得。如果解释变量中存在对权重估计起决定行因素的变量,那么这种方法可以有效减小偏差。如果解释变量和权重并不相关,它并不能减小偏差。对于存在多个属性缺失的情况,就需要对不同属性的缺失组合赋不同的权重,这将大大增加计算的难度,降低预测的准确性,这时权重法并不理想。

2.可能值插补缺失值

它的思想来源是以最可能的值来插补缺失值比全部删除不完全样本所产生的信息丢失要少。在数据挖掘中,面对的通常是大型的数据库,它的属性有几十个甚至几百个,因为一个属性值的缺失而放弃大量的其他属性值,这种删除是对信息的极大浪费,所以产生了以可能值对缺失值进行插补的思想与方法。常用的有如下几种方法。

(1)均值插补。数据的属性分为定距型和非定距型。如果缺失值是定距型的,就以该属性存在值的平均值来插补缺失的值;如果缺失值是非定距型的,就根据统计学中的众数原理,用该属性的众数(即出现频率最高的值)来补齐缺失的值。

(2)利用同类均值插补。同均值插补的方法都属于单值插补,不同的是,它用层次聚类模型预测缺失变量的类型,再以该类型的均值插补。假设X=(X1,X2…Xp)为信息完全的变量,Y为存在缺失值的变量,那么首先对X或其子集行聚类,然后按缺失个案所属类来插补不同类的均值。如果在以后统计分析中还需以引入的解释变量和Y做分析,那么这种插补方法将在模型中引入自相关,给分析造成障碍。

(3)极大似然估计(Max Likelihood ,ML)。在缺失类型为随机缺失的条件下,假设模型对于完整的样本是正确的,那么通过观测数据的边际分布可以对未知参数进行极大似然估计(Little and Rubin)。这种方法也被称为忽略缺失值的极大似然估计,对于极大似然的参数估计实际中常采用的计算方法是期望值最大化(Expectation Maximization,EM)。该方法比删除个案和单值插补更有吸引力,它一个重要前提:适用于大样本。有效样本的数量足够以保证ML估计值是渐近无偏的并服从正态分布。但是这种方法可能会陷入局部极值,收敛速度也不是很快,并且计算很复杂。

(4)多重插补(Multiple Imputation,MI)。多值插补的思想来源于贝叶斯估计,认为待插补的值是随机的,它的值来自于已观测到的值。具体实践上通常是估计出待插补的值,然后再加上不同的噪声,形成多组可选插补值。根据某种选择依据,选取最合适的插补值。

多重插补方法分为三个步骤:①为每个空值产生一套可能的插补值,这些值反映了无响应模型的不确定性;每个值都可以被用来插补数据集中的缺失值,产生若干个完整数据集合。②每个插补数据集合都用针对完整数据集的统计方法进行统计分析。③对来自各个插补数据集的结果,根据评分函数进行选择,产生最终的插补值。

假设一组数据,包括三个变量Y1,Y2,Y3,它们的联合分布为正态分布,将这组数据处理成三组,A组保持原始数据,B组仅缺失Y3,C组缺失Y1和Y2。在多值插补时,对A组将不进行任何处理,对B组产生Y3的一组估计值(作Y3关于Y1,Y2的回归),对C组作产生Y1和Y2的一组成对估计值(作Y1,Y2关于Y3的回归)。

当用多值插补时,对A组将不进行处理,对B、C组将完整的样本随机抽取形成为m组(m为可选择的m组插补值),每组个案数只要能够有效估计参数就可以了。对存在缺失值的属性的分布作出估计,然后基于这m组观测值,对于这m组样本分别产生关于参数的m组估计值,给出相应的预测即,这时采用的估计方法为极大似然法,在计算机中具体的实现算法为期望最大化法(EM)。对B组估计出一组Y3的值,对C将利用 Y1,Y2,Y3它们的联合分布为正态分布这一前提,估计出一组(Y1,Y2)。

上例中假定了Y1,Y2,Y3的联合分布为正态分布。这个假设是人为的,但是已经通过验证(Graham和Schafer于1999),非正态联合分布的变量,在这个假定下仍然可以估计到很接近真实值的结果。

多重插补和贝叶斯估计的思想是一致的,但是多重插补弥补了贝叶斯估计的几个不足。

(1)贝叶斯估计以极大似然的方法估计,极大似然的方法要求模型的形式必须准确,如果参数形式不正确,将得到错误得结论,即先验分布将影响后验分布的准确性。而多重插补所依据的是大样本渐近完整的数据的理论,在数据挖掘中的数据量都很大,先验分布将极小的影响结果,所以先验分布的对结果的影响不大。

(2)贝叶斯估计仅要求知道未知参数的先验分布,没有利用与参数的关系。而多重插补对参数的联合分布作出了估计,利用了参数间的相互关系。

以上四种插补方法,对于缺失值的类型为随机缺失的插补有很好的效果。两种均值插补方法是最容易实现的,也是以前人们经常使用的,但是它对样本存在极大的干扰,尤其是当插补后的值作为解释变量进行回归时,参数的估计值与真实值的偏差很大。相比较而言,极大似然估计和多重插补是两种比较好的插补方法,与多重插补对比,极大似然缺少不确定成分,所以越来越多的人倾向于使用多值插补方法。

四、小结

插补处理只是将未知值补以我们的主观估计值,不一定完全符合客观事实。以上的分析都是理论分析,对于缺失值由于它本身无法观测,也就不可能知道它的缺失所属类型,也就无从估计一个插补方法的插补效果。另外这些方法通用于各个领域,具有了普遍性,那么针对一个领域的专业的插补效果就不会很理想,正是因为这个原因,很多专业数据挖掘人员通过他们对行业的理解,手动对缺失值进行插补的效果反而可能比这些方法更好。缺失值的插补是在数据挖掘过程中为了不放弃大量的信息,而采用的人为干涉缺失值的情况,无论是那种处理方法都会影响变量间的相互关系,在对不完备信息进行补齐处理的同时,我们或多或少地改变了原始的数据的信息系统,对以后的分析存在潜在的影响,所以对缺失值的处理一定要慎重。

统计预测方法实证比较研究 篇4

通过Excel软件, 可以实现多种统计预测方法。本文以1990~2009 年美国加利福尼亚失业率的统计数据为例, 根据其数据特征建立模型, 利用Excel工具对一次移动平均法、一次指数平滑法、时间序列预测法和温特线性与季节性指数平滑法等这四种方法的有效性和适用性进行比较研究。

二、实证分析

笔者收集的数据为1990 年1 月到2009 年9 月的每一年每一季度的平均失业率。时间跨度为20 年, 缺少2009 年第四季度的数据, 一共有79 个。由于失业率是周期性变动的, 因此首先选用时间序列分解法进行预测分析, 分析过程如下:

(一) 季节指数S的计算。季节指数的计算是先用移动平均法剔除长期趋势和周期变动, 然后再按月 (季) 平均法求出季节指数。由于一年有四个季度, 因此移动平均项数要取4, 需做两次移动, 移动平均结果见表1 的第 (5) 栏, 其中第 (5) 栏的第一个数据0.061 是经过以上两次移动平均求得的。 (表1)

将Y除以TC, 即得到了只含周期因素和不规则变动因素的序列SI, 见表1 的第 (6) 栏。将序列SI重新排列, 得表2。根据表2, 采用按季平均法, 即可求出各年的同季平均数, 由于各个季度的平均数之和为399.2132, 不等于400, 因此需要做出修正, 其修正系数为400/399.2132=1.001971。经过修正后, 即得该地区失业率的季节指数, 如表2 的最后一行所示。季节指数一般用百分比表示, 在本例中, 第一季度的季节指数为106.3091%。 (表2)

(二) 长期趋势T的计算。以时间t为自变量, 以失业率Y为因变量, 可求得如下回归方程:

T=0.0763-0.0002t

根据长期趋势方程, 即可求得各个季度的长期预测值, 如2009 年第一季度t=77, 其长期趋势为T=0.0763-0.0002×77=0.061。余下类推, 即可求得长期趋势因素T序列, 如表1 中的第 (7) 栏所示。

(三) 周期变动因素C的计算。将序列TC除以T, 即可得到周期变动因素C, 如表1中的第 (8) 栏所示。

(四) 预测未来的失业率。在进行预测时, 一般无法预测不规则变动因素I, 因此时间序列分解法的预测模型可以表达为:

在本例中, 如果预测2009 年第四季度的失业率, 则可按以下步骤进行:首先求出2009 年第四季度的长期趋势T, 这可以根据长期趋势方程求得。由于2009 年第四季度的t=80, 因此2009 年第四季度的长期趋势T为:

T=0.0763-0.0002×80=0.060922

2009 年第四季度的季节指数为0.9618, 但2009 年第四季度的周期变动C却需要用判断的方法来估计。根据表1 的周期变动C和失业率Y的历史资料, 笔者估计2009 年第四季度的周期变动C为1.2, 这样可以求得2009 年第四季度的失业率的预测值为:

Y^80=T80×S80×C80=0.060922×0.9618×1.2=0.070316

(五) 模型评价。由于b0, b1是通过一元线性回归计算出来的, 因此需对其进行检验。以失业率为y, 以长期趋势为Y^, 通过可决系数 (R2) 的公式, 可求得:

可以看出, 时间序列分解法求得的可决系数过低, 所以此方法不太可靠。

三、总结

经分析, 时间序列分解法的可决系数过低, 仅为0.107877, 不适宜做预测。由于本例没有明显的直线上升或下降趋势, 本文又运用了一次移动平均法、一次指数平滑法和温特线性与季节性指数平滑法进行预测。通过对每一种模型的分析比较, 可以看出使用温特线性与季节性指数平滑法, 得出的标准误差最小, 为0.000015, 且可决系数最小, 为0.9512577, 结合《失业率统计预测的实证研究》一文的研究成果, 如表3 所示。 (表3)

根据表3, 可以得出结论:使用温特线性与季节性指数平滑法进行预测较为准确, 预计2009 年第四季度加利福尼亚的失业率为13.04%。

摘要:通过Excel软件, 可以实现多种统计预测方法。本文以美国加州失业率为例, 利用几种常用的统计预测方法, 根据其数据特征建立模型, 比较其用于预测失业率的有效性和适用性。

关键词:统计预测,时间序列预测法,移动平均,指数平均

参考文献

[1]王立.失业率统计预测的实证研究.合作经济与科技, 2014.12.

[2]王维鸿, 张国平.EXCEL在统计中的应用.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4.

中美中学历史教学方法比较研究 篇5

摘 要:教育理念和教学方式的转变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任务。对中美两国中学历史教学方法进行研究,并探讨中美两国在历史课程改革方面的异同,可以帮助我们学习经验,为当今中国教育的发展提供一些有益的借鉴。

关键词:中学历史;教学方法;比较;中国;美国

教育观念和教学方式的改变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任务。本文分析研究中美中学历史常用的教学方法,探讨异同点,以期对我国历史课程的改革有所启思。比较

1.1 背景比较

1)文化的差异

中国在漫长的封建社会中,奉儒家思想为正宗。在师道尊严的文化氛围下教师的外在灌输与学生的死记硬背成为主要的教学方法并一直流传到今天。

美国是个移民国家,《独立宣言》向世人宣布“人人生而平等”,人们追求着自由,宽松和民主的氛围培育了美国人的自主意识、自我观念。教育者更多地是鼓励孩子自己拿主意处理问题,形成自己的见地。

2)目标的差异

中国的课程目标分为“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B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知识与能力”:知识层面由具体的史实和抽象的认识构成。能力层面包括历史技能的培养和历史认知能力的培养。“过程与方法”:通过系统的、有计划的教学活动,使学生在知识、认知和情感方面发生心理变化,形成个性的过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历史学习,树立以人为本、善待生命的人文意识;塑造健全的人格;培养坚强的意志和团结合作的精神;树立崇尚科学的精神。继承和弘扬优秀文化传统和民族精神,培养爱国主义情感。理解和尊重世界各地区、各民族的文化传统,进一步形成开放的世界意识。

美国历史教育的目标在于培养学生具有成为民主社会中良好公民的知识、态度与技能,欣赏并尊重美国的制度及其背景,批判与思考当前社会、政治、经济问题的能力,增进对世界的了解与宽容。[1]目标分为“历史思考”、“历史了解”,重视这两者的整合,注重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要求学生了解美国的发展过程,以增强爱国意识。具体目标是:一,了解美国的历史成就和存在的问题,培养爱国主义意识和对民主制的忠诚。二,让学生采用类推的方法去思考现代社会所面临的问题,对当前国内外的形势有一定的洞察力,形成自己有见地的观点。三,培养学生澄清问题和考证事实的能力,形成自己的价值观。四,让学生形成全球意识,分析、研究和认识全球和美国的关系。五,为学生学习其他社会学科的学习提供一些观察、分析问题的历史背景。

3)理论的差异

新中国建立后,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里,中学历史教学中总是围绕凯洛夫教学论来进行的。以知识为中心,在学习方法上以老师的讲授为主,学生通过接受学校统一的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和教科书的学习掌握系统的理论知识。而美国,深受杜威的教育思想影响。杜威主张以学生为中心,从儿童自身活动中进行学习,即“从做中学”,反对统一的、机械的学习方法,注重实践,学生有很大的主动性,与中国形成巨大的差异。共性

2.1 重视能力培养

学习历史不仅仅要掌握历史基础知识,更要掌握一定的历史学习能力,包括理解、分析、解释、研究能力和学习历史的方法。中美两国也一直都在强调历史学习要提升分析、解释历史问题的能力,尤其是探究能力的培养。

美国“做历史”教学方法中,从“历史问题”开始到最后“结论”,都以学生为主体,在教师的指导中学生自主地查阅、分析和运用资料来解决问题,得出自己的结论。学生学会了知识,也学会了学习,历史探究能力也得到了很好的培养。中国“讨论法”教学中,也不难看到教师改变了以往“一言堂”的教法,使学生的主体地位突显出来,教师通过设疑引导,学生自主分析、研究、讨论并得出结论,教学过程中体现着注重培养学生的分析,探究能力。当然,同样都重视培养探究能力,但在具体方面还存在差异:美国的历史教育,生动活泼具有创造性并善于结合学生实际,让学生从自身生活、社区生活和亲身的调查研究中来学习历史。强调学生应从不同的角度来研究和看待历史。而中国的历史教育,尽管课程标准提出了改变学生死记硬背和被动接受知识的学习方式和养成探究式学习的习惯的必要性,但这一状况还没有彻底改变。

2.2 重视教学方法

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中美都创造、总结了丰富多样的教学方法。美国有“做历史”、“角色扮演”,还有“演讲法”、“计划专题法”、“讨论法”等,在应用中都收到了较好的效果,但讲授法仍是主要方法,实际教学中,各种方法综合使用。“做历史”改进了学生的学习方式,将学习过程中的发现、探究、研究等认识活动突显出来,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角色扮演”让学生在自身的“体验”中学习历史,学会学习历史,这是能力的培养过程,也是合作学习的过程。在中国的教学实践中,不论是讲授法还是讨论法也都在改变原有被动的学习方式,运用各种方式、途径和策略引发和激励所有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中,使学习成为学生自己的活动,让学生从“学会知识”中转变中“学会学习”。

2.3 重视信息技术

中美两国在历史教学中都注重信息技术的积极运用。多媒体技术不仅可以让学生获得系统的历史知识,更好地接近历史,理解历史,把握知识间的纵横联系,促进有效地思维训练,同时也为历史教学本身注入了新的活力,它改变了传统教学模式,提供了更为广博、便捷的知识信息平台。

不论是“做历史”、“角色扮演”还是“讲授法”、“讨论法”,都必须有供学生探究、体验和自学的材料,需要借助于丰富,便捷的网络资源。在美国,大到国家、州,小到中小学都设有不同规模的图书馆,其中,世界上最大的美国国会图书馆,既有藏书近一亿册又能提供数据化的网络服务。该图书馆设有一个“Learning page”栏目,不仅提供了大量丰富的史料,还收录了大量的课例和教学心得,帮助教师有效地利用这些网络共享资源来指导教学,也帮助学生认识和使用这些资料。

在中国,也有许多相关的历史网站,如“中学历史教学网”、“历史风云网”都设有学史入门、政治史、经济史、文化史、战争史等专题,其中多数专题是根据普通高中历史教科书而设计的,有一线的教师上传的教案和教学心得等,但资料分类不明确,使用起来不如美国网站那样方便、快捷,这还需要我们进一步改进。差异性

3.1 教学内容的差异

中美两国历史教学中教学内容存在很大的差异。在美国历史课堂上,教师不仅仅会使用教科书,还要向学生介绍大量的文献资料,以合作学习的形式加以阅读,并对如何分析文献,老师都会设问来引导学习并对分析资料的过程作评价。然后要求每位学生来完成一篇论文。每课都有课文简介,教学手册,学生手册和史料这四部分。

在中国课堂上,教师主要围绕着一本教科书,其中也涉及到一些文献资料,但大多都是在课本中、题单中集选的只言片语,学生茫然不知其解,不会分析、辨别文献资料的真伪。教师在教学中也只是就题论题地解释相关文献资料。

3.2 教学效果的差异

在中国,不论是“讲授法”还是“讨论法”在教学过程中都在学习一个完整的、系统的历史事件。每个事件的背景、内容、结果、影响等,以便让学生掌握系统的知识,了解社会的发展规律,也只有掌握了这些系统知识才能应付考试。

在美国,不论是“做历史”还是“角色扮演”都注重的是学生亲身体验或亲身研习来体会和领悟历史。学生不仅仅是学会了“历史”,更重要是他们体验到了历史学家做历史所运用的技能,有助于?W生达到“会学历史”的境界。也激发了学生对历史的浓厚兴趣,加深学生对问题的认识,培养了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美国的这种教学方法所产生的教学效果就与中国不尽相同。

3.3 教学评价的差异

在教学活动中,教学评价是一个重要的环节,是对教学方法是否合理的一种反馈。在中美历史教学中教学评价存在差异。

在美国“做历史”中,我们看到:通过对文献资料分析、解释,得出自己的结论及最后撰写小论文。这一过程中,教师对学生学习的整个过程是进行跟踪测评的,这种测评方法不仅仅是对论文的评定,还是整个过程中的各种任务完成情况的评定。这种形式对师生来讲都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

评价方法在中国一般都是采用测试来进行的。如:“讨论法 ”中提到课堂内容结束后进行强化训练,是通过出示一些与课堂内容相关的练习题对学生进行测评,通常练习题都来自于题库中,题型主要有两种,主观题和客观题。这种传统的测试方式对于检测学生所要求掌握的各种研究能力而言较为乏力。虽然在课改中也提出了一些新颖、具有创造性的成绩评估体系来全面评价学生的掌握情况,但在实践中还是流于形式并没有起到真正实际的作用。结语

美国 21 世纪高中教育目标为:“培养学生善学、好学的品质,批判性思考的习惯和面对问题解决过程中莫衷一是的情形时乐此不疲的情怀,从而在知识、能力和情感等诸方面为中学教育做好充分的准备。”要把学生培养成各方面潜力都得到充分发掘而全面发展的人。中国课标中提出?s“改变了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了新的高中历史课程对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从单纯注重传授知识转变为体现引导学生掌握知识、能力培养以及学会学习、学会做人的全面发展”

1990 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世界性的教育主题定为“学会关心、学会生存、学会学习、学会交往”,随着21世纪的到来,“学会学习”这一主题显得越来越重

要。在对中美历史教学方法的研究中,我们发现任何一种教学方法都在致力于达到“学会学习”这个最终目标。教学方法的改革只有以“学会学习”的思想来指导才能使课程改革真正地落到实处。

4.1 改革教学方法

由于受固有教学观念和高考的影响,中国历史教师仍是唱独角戏,学生“学会学习”的目标难以实现。必须彻底转变教师观念,改革教学方法。可以将一些有效地教学方法移植到历史课堂教学中,例如美国的角色扮演、做历史、辩论、模拟以及讨论法等。其次是是改造和创新,对传统的教学方法进行改造和创新,突破旧模式,创造出适合中国学生的新的教学方法,适应新课改的要求。

4.2 改革教学环境

要使历史新课程所倡导的新教学方法真正进入中学课堂,还需要对教学环境(教具、教材、评价方式等)进行彻底的改革。当前,中国高中历史课程还存在一些弊端,首先表现为课程设计缺乏人文关怀,内容过于政治化,远离学生生活,其次是课程的思想教育与目标相差甚远,看似重视思想教育,实则降低了课程的吸引力和教育性。再次学习中忽视科学精神教育,在课标中提到让学生自己去探究“历史过程”,得出“历史结论”,而在教学中总是把现成的结果直接告诉学生,学生很少自己有机会收集、探索、过程、感悟科学精神。这些问题的出现既是与现在缺少大量史料、资料进行探究的教科书有关系,更与传统的考试评价方式是分不开的。

参考文献

[1]王铎全:《历史教育学》,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 1989 年版,第 26 页。

比较教育研究方法 篇6

【关键词】中美  思想政治  比较研究

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的不断深入与对外交往的不断扩大,西方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对国内产生了不小的冲击。高校学生正处于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且接受程度极高的阶段,这些新鲜事物的涌现势必会对学生的思想和行为产生影响,进而对我国思想教育工作提出了严峻的考验。因此,要想使我国高校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紧跟时代步伐,切实起到引导当代大学生培养积极向上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作用,就必须进一步研究如何加强、改进和完善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在众多的研究角度中,对中外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比较研究开拓了一个新鲜的领域,本文以中美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比较研究为引,进行了探索研究。

一、中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法的异同比较

1. 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法

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是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为完成一定的思想政治教育认为,在对高校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所采用的一切方式、办法或手段的总和。我国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按照我国社会发展要求和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培养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品德的社会实践活动。我国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施方法可以分为显性、隐形和特殊性三种实施方法。显性实施方法是指思想政治教育主题组织实施的,直接对教育对象进行公开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正规工作方式的总和,主要指对高校学生进行的马列主义的系统理论教育和组织引导高校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并运用所学知识提高思想觉悟和自身认识能力。我国高校开设的一些必修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例如:《马克思主义哲学》 《毛泽东思想概论》 《形式与政策》属于典型显性教育。相对与显性教育方法。隐形教育方法指运用多种手段,寓教于乐,通过渗透的教育方式,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我国高校举办的一些学生活动,例如,纪念“五.四”运动活动;纪念“一二九” 运动,开展主题团日活动,属于隐形教育。特殊性实施方法是针对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出现的特殊思想问题和行为而采用的教育方法,多指心理咨询法;也指辅导员或班主任对于特殊个体学生进行个别谈话教育。

2. 美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尽管美国大学没有采用“思想政治教育”这一概念,没有设置统一的思想政治教育机构,美国国家精神、民族意识以及资产阶级意识形态、价值观念的培养却是通过许多实际上发挥着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教育和活动来完成的。而所谓美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就是指美国社会为了培养合格的美国公民,用美国社会的统治思想、价值观念、道德文化对高校学生进行思想观念、政治知识、政治价值的灌输及思想道德的教化,使他们形成美国社会所要求的思想政治品德、成为资产阶级合格接班人的社会实践活动。美国高校的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有以下几种:道德认知发展方法,教育者通过引导学生对道德两难问题展开讨论,帮助学生树立作为团体成员的公正观,进而促进其促进积极的道德思维、促进道德判断发展;价值澄清方法,指让学生在具体的讨论、实践过程中提高分析和处理各种道德问题的能力,通过这个过程来使他们澄清自己的价值观念,减少价值观的混乱,使他们能够为自己的行为负起责任;榜样示范方法,美国高校的榜样示范方法更重视环境的影响,关注社会环境的净化、师长的表率作用、重视思想政治教育氛围的营造和相关情境的创设。

二、中美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优势比较

首先,我国高校注重思想政治理论知识的系统性。政府对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行全面干预,高校不但设有统一的大纲、教材和课时规定,有专门从事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师,而且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程设置非常注重系统性和理论性,教学上更是比较系统地讲授马列主义知识、比较注重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理论体系的整体性,强调的是通过理论学习促进思想转变。其次,我国高校不仅设立了专门的思想政治教育机构、成立了专职的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同时还非常重视党团组织建设,通过这种规范化的日常管理,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顺利实施提供坚强的组织保障。再次,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始终贯彻正面教育的原则,这一特点也同样体现在实施方法的运用上,可以说,不断加强对学生的正面引导已成为我国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施方法的一个显著优势, 它为学生提供了明确的学和做的参照体系,在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与我国不同,第一,美国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施方法具有较强的主体性,重视对学生的启发诱导。教师在施教过程中,较多地运用“道德讨论法”、“课堂讨论法”、“探究式讨论提高法”等方法,通过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这不仅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了他们独立思考的习惯,提高了他们的创造能力和自我教育的能力。第二,美国高校的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践性极强。美国政府不但支持高校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而且还为其提供制度及經费保障,重视实践基地的建设,广泛开辟实践场所,积极地与社区建立合作伙伴关系,为学生提供包括维护和平、环境保护、反对战争、反对种族歧视等方面多样化的活动。第三,美国高校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比较重视运用间接的实施方法。这些方法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有机地渗透到学科教学、学生的日常生活、教师示范等方面,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政治说服和道德熏陶,从而使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施方法具有较强的隐蔽性,使美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给人一种无意识的状态,增强了美国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三、完善我国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施方法的建议

第一,加强教育方法的民主性。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以灌输的方式培养学生的政治、思想和道德素质,以教师的主导权威压制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某种程度上限制了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我们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应该借鉴美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施方法在尊重学生自主性方面的积极因素,结合我国高校的实际情况,加强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施方法的民主性。

第二,增强师生之间的双向交流。通过增加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引导激发学生对问题的思考,帮助他们掌握认识问题的方法,提高处理问题和矛盾的能力,以形成正确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固定其思想的基本思路模式,达到使他们独立自主地判断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目的。

第三,重视教育实施方法的实践性。我们应借鉴美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充分发挥社会实践活动的成功经验,不断地丰富我国高校学生活动的内容和形式,并采取了相应的措施和手段激励和保证学生参加到这些活动当中,从而使学生在社会实践中提高了适应社会、自我教育的能力,增强爱国主义精神并树立为他人服务的道德信念。

三、总结

在经济全球化、知识经济以及现代社会生活方式变化的大背景下,不同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之间的冲突也会更加明显,意识形态内的斗争还会更加剧烈,社会现代化的发展必然带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领域的深刻变化,为其发展提供了条件的同时也对其提出了新的要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作为现代化建设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要使其紧跟时代步伐就必须努力借鉴和吸收中外有关思想政治教育的先进成果,不断提高完善。

【参考文献】

[1]陈义平.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2008

[2]刘民著.外国德育思想史.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0

企业经营业绩考核方法比较研究 篇7

笔者长期从事业绩考核的研究与实践, 通过对国外目前比较流行的业绩考核方法进行比较研究, 提出了国内企业业绩考核改进的方向和目标。

一、业绩考核方法概述

纵观企业管理的历史, 从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形成的以泰勒为代表的“古典管理”理论就提出了“工作定额原理”的概念。从20世纪20年代开始, “人际关系”或称“行为科学”的研究得到了飞速发展, 如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麦格雪戈的“X理论-Y理论”, 这些理论为未来的绩效考核方法奠定了理论基础。真正全面系统地提出对企业经营者进行绩效考核的是彼得·德鲁克的“目标管理法”, 即企业的目的和任务必须转化成目标。随着企业规模的不断扩大, 企业组织形式越来越复杂, 原有的“目标管理法”已不能适应企业经营日新月异的变化, 近些年来, 又逐渐出现了“经济增加值 (EVA) ”、“平衡记分卡 (BSC) ”和“360度反馈”等新的业绩考核方法。以下介绍几种国外比较流行的业绩考核方法。

(一) 关键绩效指标 (KPI)

关键绩效指标 (Key Performance Index) 是体现“目标管理”特点最直接、最传统的考核方法, 是通过提出与运行管理有关的一系列关键指标的组合 (重点是非财务指标) , 如产量、市场份额、安全性、正常运行时间、维护成本、利用率等, 将完成结果与指标进行对照, 从而进行考核和评价的方法。通过目标确定、目标分解、目标实施和结果评价等程序, 可以直观地评价企业经营者和相关职能部门的业绩。

(二) 经济增加值 (EVA)

经济增加值 (Economic Value Add) 是支持股东价值管理的一个概念, 创造了一个把企业各部门业绩连接起来的单一财务指标, 是指公司税后经营利润扣除资本 (包括债务和股本) 成本后的利润余额。其计算公式为:

经济增加值 (EVA) =税后净营业利润-资本成本

其中:

资本成本=资本成本率×公司使用的全部资本

EVA把公司内部行为和市场结合起来, 帮助企业引进并建立了价值创造的概念, 为企业提供了一个统一的价值指标。这种评价方法涵盖了企业战略、营运方针和绩效指标, 管理层能通过该指标更好地进行决策, 合理安排产品、客户、生产能力以及提高运营效率。

(三) 平衡记分卡 (BSC)

平衡记分卡 (Balanced Scorecard) 是20世纪90年代由罗伯特·卡普兰与大卫·诺顿博士开发的, 它超越了传统以财务会计量度为主的绩效衡量模式, 改用一个将组织的远景转变为一组由四项观点组成的绩效指标架构来评价组织的绩效。这四项指标分别是:财务 (Financial) 、顾客 (Customer) 、企业内部流程 (I n t e r n a l B u s i n e s s Processes) 、学习与成长 (Learning and Growth) 。目前, 平衡计分卡是世界上最流行的管理工具之一, 国外很多企业, 特别是跨国公司 (包括在中国的分支机构) 都采用了这一管理系统。当然采用平衡计分卡的不只是公司, 一些非盈利性组织, 如医院、政府部门, 甚至警察局也采用平衡计分卡系统。近年来, 平衡计分卡作为战略管理工具的理念和方法开始在中国受到重视和运用。

(四) 360度反馈

3 6 0度反馈 (3 6 0 D e g r e e Feedback) 是指帮助一个组织的成员 (主要是管理人员) 从与自己发生工作关系的所有主体那里获得关于本人绩效信息的过程, 这些信息来源包括上级、同级、下属和客户。360度反馈在国际上兴起并很快普及的最主要原因是全球化竞争所带来的压力和企业经营环境的变化。现代企业追求的是速度、灵活性、整合和创新, 而360度反馈从多个角度来进行考核, 使考核结果更加客观、全面和可靠。

二、业绩考核工具的比较

上述几种考核工具各有其优缺点, 也有其适用领域, 以下作简要的对照分析。

(一) 关键绩效指标

关键绩效指标适合生产型企业、中小型企业和成长性较快的企业。

1. 优点:

是企业全面计划管理和考核管理的工具, 容易理解, 方便推行;有利于增强经营管理人员对指标的责任感, 提高对资产的利用效益;便于将关键绩效指标层层分解落实。

2. 缺点:

缺少与财务指标的直接关联;对一些支持性的部门难以进行考核;难以反映员工的技能、素质和的实际表现;仅反映企业的当期业绩, 难以反映长期业绩。

(二) 经济增加值

经济增加值主要适用于对盈亏和资产使用有完全控制权的高级经理。

1. 优点:

使管理者与股东利益一致, 促使管理者为最终的股东利益最大化服务;有利于促进管理者在投资时审慎决策, 让资本得到更有效的利用;结束了多目标管理引起的混乱;考核结果不容易被管理层影响和操纵。

2. 缺点:

与公司战略没有直接关联, 前瞻性不强;难以被全体员工理解;国内企业使用时, 由于资本市场不健全、企业财务数据可信度不高, 使用效果难以达到预期目标;没有反映管理者的技能和素质因素, 不利于对关键管理者的培养。

(三) 平衡记分卡

平衡记分卡是将所有战略、财务、运营等要素结合起来的综合考核工具。

1. 优点:

是一个核心的战略管理与执行的工具, 有利于将企业战略转化为具体的行动;为企业提供了有效运作所必需的各种信息, 克服了信息的庞杂性和不对称性的干扰, 从而更有利于企业进行全面系统的监控;对组织中的每个人都适用;提供了一个可以实施KPI和EVA的平台。

2. 缺点:

需采集多方面的数据, 过程复杂, 建立体系的时间较长;较难被组织理解;没有包括对经营者的技能和素质的考核, 不利于对关键管理者的培养。

(四) 360度反馈

360度反馈更关注的是企业经营者的行为、技能和素质。

1. 优点:

可全方位、多角度进行评价, 有利于减少个人偏见和评分误差;适用于全面评估经营者的行为、技能和素质;有利于有针对性地制订对高级管理人员的培训和发展计划。

2. 缺点:

需要对收集到的大量表格和考核信息进行分门别类的统计和分析, 考核成本较高, 考核时间长;与财务指标缺少直接联系。

三、国内企业选择业绩考核工具需要把握的原则

(一) 业绩考核应注意与企业战略的结合, 体现企业的绩效价值观

业绩考核说到底只是一种手段, 不是目的, 不能孤立地为考核而进行考核, 业绩考核应与企业战略目标相结合, 以企业战略预算为基础来制订, 通过业绩考核来引导和约束企业战略的实施。在实践中, 应先由战略重点导出关键成功要素, 再由各个运营单位对关键成功要素进行阐述, 确定各自的工作重点, 最后制订明确的绩效标准。

(二) 考核指标要能被企业经营者所控制

不论是从激励的角度还是从学习的角度看, 考核指标的可控性都非常重要。影响工作绩效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受自身不可控制的因素影响越大, 不可控因素对绩效指标信息的歪曲作用就越大, 人们的努力也就越容易被这些不可控力量所压倒, 以至于很难将个人努力的作用和外在因素的影响区别开来。以一个不可控的指标进行考核, 是反映不出企业经营者的真实业绩的。因此, 在制定考核指标时, 应尽可能剔除那些不可控因素, 公平、合理地衡量企业经营者的努力和贡献。

(三) 考核体系要简单易懂, 要使企业经营者和员工能够理解和执行

从理论上来讲, 考核指标越复杂, 考虑的因素越多, 考核的准确性就越高。但过于复杂的指标也会带来负面影响, 其结果是企业的目标要么缺失, 要么发散, 企业上上下下迷失方向, 造成企业经营者和员工工作上的路线错误, 延长考核信息处理和评估的时间, 降低考核效率。因此, 考核指标概念要清晰, 表达方式要简单易懂, 数据来源要便于采集, 使企业业绩考核真正能够作为一种管理工具, 而不仅仅流于形式。

(四) 定量和定性考核相结合

定量指标较为具体、直观, 通过量化的评述, 使评价结果给人以直接、清晰的印象。但业绩评价又是一个多维的系统, 并不是所有反映企业业绩的因素都能被量化, 因此, 需要设计定性指标予以反映。定性指标不仅可以弥补定量指标的不足, 还可以纠正过于强调定量指标对企业长远效益带来的负面影响, 使业绩评价结果更具有综合性和导向性。在实践中, 定性指标可包括经营者如何达成成果, 如何与工作环境、工作伙伴和客户发生交互联系等。

(五) 既要重视短期激励, 也要重视长期激励

有些指标反映的是短期业绩, 但有的经营者的工作可能对企业长期有利, 应将对企业长期有利的贡献反映到指标中去, 否则易使经营者产生短期行为。比如, 利润总额只反映过去的行为, 而推出具有市场前景的新产品占总产品的比率, 就是企业未来的赢利能力所在。

四、结论

图像平滑处理方法的比较研究 篇8

关键词:图像增强,图像平滑

0 引言

图像增强的方法比较多, 有加噪音, 平滑, 锐化, 伪彩色增强等多种方法。本文重点对其中的平滑处理方法进行分析。图像的简单平滑是图像增强处理中最基本的方法之一, 它利用卷积运算对图像邻域的像素灰度进行平均化, 从而达到减少图像中杂点影响、降低图像对比度的目的。

本文分别选取了空域平滑处理中的均值法, 领域平均法, 中值滤波法, 巴特沃失低通滤波这几种平滑处理方法进行详细分析, 并对不同的方法进行比较总结出各种方法的优缺点和适用范围, 从而为人们在实际应用中选择合适的图像平滑方法提供实验依据。文中所有方法的实践均在MATLAB7.0环境中实现。

1 平滑处理方法

1.1 平滑处理的模板运算

设f (m, n) [符号f (m, n) 不仅可以表示二元离散函数f (m, n) , 而且还可以表示矩阵f中的元素f (m, n) , 以下g (m, n) 、T (m, n) 和h (m, n) 等符号的含义均相同。]为含噪图像信号, 则平滑处理后的图像信号g (m, n) 为:

undefined

式 (1) 可视为模板运算[3], 其中 (2M+1) × (2M+1) 阵列T称为乘积模板。其算法可分解为:

①将模板T在待处理图像中平移, 并将模板中心与图像中某个像素位置重合。

②将模板T上的系数 (矩阵元素) 与模板下对应的像素灰度值相乘。

③将所有乘积相加。

④将和 (模板的输出响应) 赋给处理后图像中对应模板中心位置的像素。

⑤重复上述过程, 直至模板T的中心遍历待处理图像中所有像素。

要达到平滑的目的, 模板T的系数首先应具有非负性, 即对于所有m, n, 有T (m, n) 0。因此该处理算法实际上就是进行 (2M+1) × (2M+1) 邻域的加权平均, 各权值 (模板系数) 不同, 平滑效果就不一样。此外, 还应该满足归一性, 即΢ (m, n) T (m, n) =1, 这是为了使图像的平均灰度值在处理前后不发生变化, 以及输出图像仍在原来的灰度范围内

尽管在空域算法中使用乘积模板的概念简洁清晰, 但要进行频域分析, 还须利用卷积模板的概念, 为此首先引入二维离散卷积的定义。二维离散信号f1 (m, n) 和f2 (m, n) 的卷积f (m, n) 定义为

这样, 式 (1) 可以写为

于是上述平滑处理系统可看作一个离散滤波器, 且是线性移不变的, 其冲激响应阵列h (m, n) =T (-m, -n) , 如图1所示。冲激响应阵列h又称为卷积模板, 当乘积模板T满足对称条件T (m, n) =T (-m, -n) 时, 有h=T, 这时h和T可以不加区别地统称为模板

1.2 邻域平均算法及其改进

在式 (1) 中, 若模板各系数均取常值:T (m, n) =1/N, 其中N= (2M+1) 2, 这时输出图像信号与原图像信号之间的关系为:

undefined

或表示为:

undefined

式中, S是以点 (m, n) 为中心的 (2M+1) × (2M+1) 邻域。在这种方法中, 对邻域中的各点平等对待 (权值相同) , 算法简单, 运算速度快, 并且仍然满足Σ (m, n) T (m, n) =1。可以证明, 平滑后的噪声标准差降低为原来的undefined, 因此邻域尺寸越大, 抑制噪声的效果越显著。

若要突出中心点的核心地位, 以及强调临近点的作用, 可将上述算法加以改进, 一种改进算法的模板与邻域平均算法的模板对比如下 (以3×3尺寸为例) :邻域平均和一种改进算法。

1.3 中值滤波

在中值滤波算法中, 对于孤立像素的属性并不非常关注, 而是认为图像中的每个像素都跟邻域内其他像素有着密切的关系, 对于每一个邻域, 算法都会在采样得到的若干像素中, 选择一个最有可能代表当前邻域特征的像素的灰度作为中心像素灰度, 这样就有效避免了离散型杂点对图像的影响。

明白了中值滤波算法的思路后, 如何有效地选择一个最有可能代表邻域特征的像素灰度就成了算法的核心问题。直观地, 邻域像素中灰度大小居中的点通常能很好地描述邻域的属性, 因此在中值滤波算法中, 中心像素的灰度是通过对邻域内像素灰度排序然后取中值来确定的。

1.4 巴特沃失低通滤波

1.4.1 分频

对一幅图像来说, 能量主要集中在低频分量中, 而噪声和图像细节信息主要集中在高频分量中。在图像处理过程中, 将两种分量分离开, 进行不同的操作与处理, 可以取得更佳的处理效果。分频的目的就是将输入图像的高频分量和低频分量分开。进行分频时, 既可以选择高通滤波器又可以选择低通滤波器, 都能达到分频的目的。本文实验的过程中使用的是低通滤波器。在诸多低通滤波器中, Buterworth低通滤波器没有“振铃”现象, 而且能够提高图像的细节清晰度。

Buterworth低通滤波器 (BLPF) 传递函数:

undefined

式中, D0为截止频率, undefined, 在D (u.v) =D0处, undefined;为阶数, 取正整数, 用来控制衰减速度。

对一幅输入图像f (x, y) , 可将其分解为高频分量fh (x, y) 和低频分量f1 (x, y) , 如下式所示:

f (x, y) =fh (x, y) +f1 (x, y)

将图像f (x, y) 通过2阶Buterworth低通滤波器g (x, y) , 即f (x, y) 与g (x, y) 进行卷积, 可得到图像的低频分量f (x, y) , 如下:

f1 (x, y) =f (x, y) *g (x, y)

其中, undefined为截止频率) 在图像f (x, y) 中减去低频分量f1 (x, y) 就得到高频分量:

fh (x, y) =f (x, y) -f1 (x, y)

1.4.2 低频分量均衡化

图像的能量主要集中在低频分量f1 (x, y) 中, 对图像的整体视觉效果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必然要对该分量进行直方图均衡。对低频分量f (x, y) 利用传统算法进行直方图均衡, 得到t1 (x, y) :

t1 (x, y) =HE (f1 (x, y) )

噪声存在于高频分量中, 如果直接进行直方图均衡, 必将使噪声得到增强, 影响图像质量。因此, 将fh (x, y) 乘上一个加权系数a得到th (x, y) :

th (x, y) =a*fh (x, y)

a的取值因具体情况而定:若图像受噪声影响比较严重, a的取值应小于1, 以免放大噪声;若图像受噪声影响比较小, a的取值应大于l。

输出图像f (x, y) 为高频分量fh (x, y) 和低频分量f1 (x, y) 之和:

f (x, y) =f1 (x, y) +fh (x, y)

所以, 输出图像f (x, y) 为fh (x, y) 和HE (f1 (x, y) ) 的线性组合, 即:

t (x, y) =a*fh (x, y) +HE (f1 (x, y) )

t (x, y) 就是希望得到的图像。

通过分频, 输人图像被分解为高频分量和低频分量, 对两分量进行不同的操作, 再经过线性组合得到最终的增强图像, 图像清晰度高, 细节信息丰富, 增强效果明显。

2 仿真结果与分析

利用MATLAB对图像平滑处理算法进行仿真, 结果如图1所示, 其中图1 (a) 是原始图像, 与受到噪声污染的图像, 图1 (b) 是原图像和均值法后的图像, 图1 (c) 是原图像和领域平均法后的图像, 图1 (d) 是原图像和中值滤波法后的图像, 图1 (e) 是原图像和巴特沃失低通滤波法后的图像。由仿真结果可知, 简单平滑的结果中不难发现, 平滑的邻域边长越大, 可以消除的杂点影响就越多, 同时图像的对比度下降也越多。使用简单平滑的方法进行杂点消除往往以大幅降低图像清晰度为代价。另外, 使用简单平滑处理实质上只能将杂点无限放大而使人眼不易察觉, 但不能真正消除杂点, 这是图像简单平滑处理的一大缺陷。图像的中值滤波很好地解决了图像杂点的问题, 然而对于细节较多的图像, 中值滤波处理常常导致图像信息的丢失。巴特沃失低通滤波算法的处理结果较传统算法与原图更为接近, 通过增强, 更好地将退化图像恢复出原始图像的信息, 并且还有了更为丰富的信息。采用Buterworth低通滤波器将图像分为高频分量和低频分量, 低频分量进行HE算法直方图均衡, 然后再将高频分量和低频分量进行融合得到最终处理结果, 这样可以突出图像的细节信息, 使图像整体视觉效果得到改善, 有利于后续图像处理工作的进行。

参考文献

[1]朱秀昌, 刘峰, 胡栋.数字图像处理与图像通信[M].北京:北京邮电大学出版社, 2002:67-84.

[2]陈廷标, 夏良正.数字图像处理[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 1990:255-271.

[3]张晓黎, 陆新华, 吴冲龙.模板运算的传递函数分析[J].计算机与现代化, 2001 (6) :20-23.

[4]阮秋琦.数字图像处理[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 2004.

[5]高浩军, 杜宇人.中值滤波在图像处理中的应用[J].电子工程师, 2004 (8) :35-36.

[6]夏良正.数字图像处理[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 1999:43-83.

[7]李俊生.一种图像平滑处理方法的空域算法与频域分析[J].江苏:常州工学院学报, 2004.

[8]冈萨雷斯.数字图像处理[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 2004:132-137.

[9]Kenneth R Cattlemen.Digital image processing[M].Englewood Cliffs, New Jersey, USA:Prentice Hall International, Inc., 1998.

[10]Tsurnoto S H.Extraction of knowledge from databases based on RS[C]//Proceedings of IEE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Fuzzy Sys-tems, New Orleans, Louisiana, USA, 1996:748-754.

生物资产价值评估方法比较研究 篇9

一、生物资产的特殊性

(一) 生物资产具有生物转化和自然增殖功能

生物资产与非生物资产相比最大的区别在于其具有生命, 生物资产可以通过生物转化功能不断自然更新和人为繁殖扩大, 这是一般资产不具备的。

(二) 生物资产具有强周期性、季节性

不同类型生物资产的生长周期差异较大, 这种强周期性特点, 人类一般不能随意改变。

(三) 生物资产具有高风险、未来收益不确定性

生物资产的高风险性和未来收益不确定性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方面是自然因素;另一方面是人为因素。若人为管理不善或人为故意制造灾害, 同样会造成生物资产数量或质量的降低。

(四) 生物资产具有附着物的不可分割性

一般来说, 植物资产依附土地, 渔业生物资产依附江河水系, 它们具有附着物的不可分割性, 即树木、农作物离开土地无法生长, 鱼儿离开水无法生存, 一旦它们离开其依附物, 将会失去生命, 亦即不再属于生物资产的范畴。部分生物资产与附着物的不可分割性, 决定了它们不能进行单独交易。

二、生物资产价值评估方法分析

市场法、收益法和成本法是资产评估的三种基本评估方法, 均得到世界评估业普遍认可。与一般资产相似, 生物资产价值评估方法从理论上讲同样有市场法、收益法和成本法三种类型, 但在具体运用中需结合生物资产的特殊性。

(一) 生物资产价值评估的市场法

1. 市场法。

也称现行市价法、市场价格比较法, 原称市场数据法 (M.Bravi, Italy, 1999) , 是指利用市场上同类或类似资产的近期交易价格, 经过对比调整, 确定被评估资产价值的一种评估方法。该方法充分考虑了市场因素, 评估所用数据资料均来自于市场, 因此运用市场法评估资产的价值首先要有一个活跃的公开市场, 再考虑公开市场上是否具有可比的资产及其交易活动, 如果没有活跃的公开市场, 可比的资产及其交易活动则无从谈起, 所以判断是否可以采用市场法的一个首要前提是“是否存在一个活跃的公开市场”。

2. 生物资产活跃市场分析。

生物资产依据生物特征的分类, 可以分为植物资产和动物资产。由于它们的生活方式不同, 其交易市场的活跃程度也不同, 那么生物资产“是否存在一个活跃的公开市场”?应该对植物资产与动物资产分别进行分析。

(1) 植物资产。植物资产“植根于”土地, 它们的价值不能与土地的价值完全相分离, 因此, 植物资产交易也和土地交易相关联。我国的土地属于国家或农村集体所有, 土地买卖与转让的只是土地的使用权。因此, 生长期间的植物资产市场交易非常有限, 不过偶尔也有交易的情形。由于植物资产按其所处的行业不同可以进一步划分为农作物资产与林木资产, 下面分别分析这两类生物资产“是否存在一个活跃的公开市场”。

(1) 农作物资产。未成熟的农作物资产偶尔也有交易的情形, 如国家和集体在征用农村集体所有土地时, 按照规定需要支付“青苗补偿费”, 该费用实质上反映的是生长期间作物的交易价格, 这种征用土地的情形只是偶尔发生, 不具有普遍性。生长期间未成熟的农作物资产, 大部分情况下没有交易市场, 同时也不存在市场交易的需求。但是农作物资产中有一类特殊的作物, 可以连通土壤进行市场交易, 那就是园艺作物中的花卉。处于任何生长期间的花卉均可作为交易对象。目前我国花卉市场交易极为活跃, 市场交易价格信息系统也比较完备, 不难在市场上找到同一品种花卉的交易价格。

(2) 林木资产。我国《森林法》把森林分为防护林、用材林、经济林、薪炭林和特种用途林, 其中防护林和特种用途林属于公益性生物资产, 产权属于国家, 基于其防护功能和公益性功能, 基本不存在市场交易行为。薪炭林主要解决山区和林区能源问题, 基本上不存在活跃的交易市场。用材林林木资产市场交易主要发生在采伐期间或成熟后, 不过交易市场最活跃的还是砍伐后的木材市场。经济林的活跃市场发展相对滞后, 人们需要的仅仅是经济林的产品, 并非经济林木本身, 所以在市场上活跃交易的是经济林产出的产品。再加上经济林依附于土地, 不能发生位移, 更限制了其交易。所以, 理论上, 经济林不存在公开的交易市场。现实中, 偶尔也有经济林交易的行为, 但是很少, 不具有普遍性。

(2) 动物资产。动物资产与植物资产不同的是, 动物资产能够移动, 土地资源对动物资产的生长及产出没有直接的关系, 类似于一般工业制品, 土地仅是它们的生活场所, 动物资产相比植物资产更容易进行市场交易。

(1) 畜禽资产。我国目前活畜活禽的交易非常活跃。既存在作为生产性生物资产的交易, 如种畜、种禽市场, 又存在消耗性生物资产的交易, 如肉畜、肉禽市场。既有成熟生物资产的交易、育成畜禽的市场, 也有未成熟生物资产的交易, 如幼畜禽市场。可以说, 畜禽资产是生物资产中交易最活跃的资产, 不但存在活跃市场的市价, 而且在公开市场上能够找到可比的资产及其交易活动。不过畜禽资产只是动物资产中的一部分, 并不是所有的动物资产都具有活跃的交易市场, 也有一部分动物资产类似于植物资产, 虽然不是根植于土壤, 却是生活在水体中, 例如渔业生物资产。

(2) 渔业生物资产。渔业生物资产属于水生生物资产, 依附江河水系, 具有附着物的不可分割性, 且自身具有生长繁殖功能。渔业生物资产的这些特点决定了渔业生物资产的数量或重量均难以精确或准确的计算和确定。因此, 处于水体中的渔业生物资产, 缺乏活跃的公开市场, 并且很难找到特征类似的参照物。但捕捞后离开水体形成的“水产品”或“离开水的鱼” (短期内具有生命, 实质属于农产品范畴) 交易市场十分活跃, 公开市场交易的对象主要是捕捞后的水产品。

3. 市场法估算生物资产价值。

对于存在公开交易市场, 在交易市场上能够找到可比的资产及其交易活动的生物资产便可采用市场法对其价值进行评估, 计算公式为:

式中, V:生物资产评估值;K:质量调整系数;KP:市场价格调整系数;P:单位市场价格;M:数量 (重量、材积) 。

(二) 生物资产价值评估的收益法

1. 收益法。

是在估测资产未来预期收益额及收益期限的基础上, 采用适当的折现率将预测的未来收益额折成现值, 然后再将各期收益折现值累加, 求得被评估资产价值的一种资产评估方法。运用收益法评估资产价值时, 是以资产投入使用后连续获利为基础的。所以判断生物资产是否可以采用收益法对其价值进行评估的首要条件是分析生物资产是否具有连续获利能力。

2. 生物资产连续获利能力分析。

(1) 农作物资产。我国《生物资产》会计准则把生物资产分为消耗性生物资产、生产性生物资产和公益性生物资产, 其中公益性生物资产不以获利为目的, 故本文不涉及。大部分农作物资产属于消耗性生物资产。消耗性生物资产通常在几个月或一年内完成整个生命和生产过程, 生长周期短。且包括两种情形:产出一次完成的情形, 如小麦、水稻、马铃薯等, 其产品一次收获;产出多次完成的情形, 如部分蔬菜。对于第一种情形, 其价值只体现在成熟后收获的农产品上, 且其价值仅有一次, 不具备连续获利能力, 不适宜采用收益法评估;对于第二种情形, 即使产出多次完成, 但其生长周期短, 通常在几个月或一年内完成, 在实践中可以不考虑折现问题, 一般不适合采用收益法评估其价值。

农作物生长周期以一年生为主, 也有部分多年生作物, 例如苜蓿等牧草。苜蓿属多年生草本植物, 寿命一般为5-7年, 长者可达25年以上, 并且在其寿命内可多次产出。且牧草的主要用途是将其全株作为饲料, 即使遭遇自然灾害以及病虫害侵袭时也会有一定的收获物, 因此牧草的未来收益较稳定, 具有连续获利能力。

(2) 林木资产。防护林和特种用途林基于其防护功能和公益性功能, 薪炭林主要解决山区和林区能源问题, 它们的产品不是用来交易, 至于它们的预期收益额目前还在探讨中, 其价值不适宜采用收益法评估。用材林属于消耗性生物资产, 只有达到成熟, 被砍伐作为木材出售时, 才产生仅有的一次收益, 不具有连续获利能力。

经济林属于生产性生物资产, 按其生长发育规律及是否产生收益大致上分为两个阶段:一是未结果阶段, 主要指经济林的产前期, 这一阶段属于经济林的幼龄阶段, 林木的生长以营养生长为主, 这一阶段只有成本投入即是投资投工最多的时期, 一般不产出产品, 没有经济收入, 使用价值较低;二是结果阶段, 主要指经济林的初产期、盛产期和衰产期。在林产品单位价格一定的情况下, 价值的变动主要受产量的影响, 只要准确预测经济林产品的产量, 即可计算价值。此阶段经济林资产的价值远远大于未结果阶段, 而且经济林资产在其寿命内能够多次产出林产品, 具有连续获利能力。

(3) 畜禽资产。畜禽资产按其持有目的也可分为消耗性生物资产和生产性生物资产。在畜禽资产中的消耗性生物资产例如肉牛、肉猪等, 它们对人类的价值只有一次, 且仅有一次, 不具有连续获利能力。而畜禽资产中的生产性生物资产, 如奶畜、种畜等, 在其寿命内可以多次产出产品或繁殖新的生物资产, 具有连续获利能力。

(4) 渔业生物资产。一般来说, 人类利用与农业活动相关的渔业生物资产的目的主要有两种, 一种是用于直接消费;另一种是为食用鱼养殖业提供鱼苗。用于直接消费的渔业生物资产属于消耗性生物资产, 在其成熟时只提供一次产品, 此后生命终结。这类渔业生物资产的价值最终体现在产出的水产品中, 它对人类贡献的价值体现在最后, 而且只有一次, 不具有连续获利能力;为食用鱼养殖业提供鱼苗的鱼叫做亲鱼。养殖亲鱼是为了产出鱼苗, 并且在亲鱼达到性腺成熟后可以在较长时间内分期产出鱼苗, 符合生产性生物资产的特征, 因此, 亲鱼属于生产性生物资产, 其对人类贡献的经济价值体现在不同期间产出的鱼苗, 具有连续获利能力。

3. 收益法估算生物资产价值。

通过上述分析, 收益法主要适用于生物资产中生产性生物资产的价值评估。收益法用数学公式概括为:

式中, V:生物资产评估值;Ri:生物资产在第i期的预期收益额;K:折现率;N:预期收益期数。

通过收益法公式可以看出, 收益法涉及三个基本参数:被评估资产的预期收益额 (R) 、折现率 (k) 与被评估资产取得预期收益的持续时间 (n) 。所以, 运用收益法的关键在于确定收益额、折现率及被评估资产取得预期收益的持续时间。

(三) 生物资产价值评估的成本法

1. 成本法。

是指在现时条件下重新购置或建造与被评估资产相同或类似的资产所花费的各种成本费用之和, 再扣除资产所发生的各种损耗, 所得到的差额即为被评估资产的价值。采用成本法评估资产应该具备4个前提条件:被评估资产的实体特征、内部结构及其功能必须与假设的重置全新资产具有可比性;应当具备可利用的历史资料;形成资产价值的各种耗费是必须的;被评估资产必须是可以再生的或者说是可以复制的。总体来说, 只要是符合成本法的前提条件并可以估算其成本的生物资产, 都可以采用成本法估价。

2. 成本法估算生物资产价值。

成本法估算生物资产价值是以按现时工价及生产水平, 重新种植或饲养与被评估生物资产相类似的资产所需的成本费用减去各种损耗, 作为被评估生物资产价值的方法。其计算公式为:

式中, V:生物资产评估值;k:质量调整系数;Ci:过去第i期投入以现时工价及生产水平为标准计算的生产成本;Di:过去第i期的各种损耗;r:折现率;n:生物资产年龄。

在生物资产中, 农作物资产、渔业生物资产的经营期一般较短, 畜禽资产中的消耗性生物资产的经营期相对较短, 在利用成本法时, 可以不考虑复利问题, 利用公式 (3) ;而林木资产的生长期长, 以及畜禽资产中的生产性生物资产的经营期相对也较长, 因此, 对于该类生物资产运用成本法时需要考虑资金的时间价值, 对分年度投入的成本要用复利计算, 可以利用公式 (4) 。

三、生物资产价值评估方法的比较

市场法、收益法和成本法从不同途径评估生物资产的价值, 这些方法都有各自的应用前提、特点及特定的操作步骤, 因此比较分析各种方法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对于正确选择评估方法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见上表) 。

四、结语

总之, 通过市场法、收益法、成本法的比较, 可见它们的评估原理不同、资产计价尺度不同、前提条件不同、适用范围不同。而各种评估方法的特点能起到相互验证或分析、修正某些误差因素的作用, 若恰当地将不同评估方法配合使用, 不但可以拓展评估的可行性, 还可以提高评估的准确性。

参考文献

[1] .胡海川, 张心灵, 范文娟.我国奶牛价值评估问题研究[J].价格理论与实践, 2012, (8) .

综合财务评价方法的比较研究 篇10

任何评价都是一个搜集信息、处理信息、得出结论的过程, 按照评价标准的复杂性, 评价可以分为单项评价和综合评价。单项评价是指采用单一的、明确的评价标准加以评价。综合评价则是相对于单项评价而言的。综合评价通常指对一个同时受到多个因素影响的复杂系统进行评价时, 需要依据多个相关指标采用多层次、多角度、复杂多项的、评价标准加以考察并得出结论。而综合评价法则是根据企业评价的目的, 以统计资料为依据, 借助一定的手段和方法, 对不能直接加总的、性质不同的项目进行综合, 得出概括性的结论, 从而揭示事物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的一种分析方法。

企业的财务评价涉及多个方面, 如:盈利能力、偿债能力、运营能力、财务风险等, 其中有些内容是容易量化的、有些内容是很难量化的, 如果单纯地采用单一评价方法是很难全面、客观地评价企业的财务状况的。针对企业财务评价的特点, 就需要将综合评价方法引入财务评价领域。运用综合财务评价方法进行企业财务可行性分析:首先, 能够有效地克服单一评价结果的片面性及不准确性, 增加评价结果的客观性及全面性, 为企业做出正确的投融资决策提供依据;其次, 能够对定性信息加以量化, 突出评价结果的科学性与有效性, 真正做到用数据说话, 提高决策的可信度;第三, 能够为企业财务评价及可行性分析提供一种新的思路, 有助于财务评价体系及财务评价理论的深层次多元化发展。近年来, 人们除了从现代统计学方法中寻找合适的统计评价方法外, 更多的是从众多的决策科学、系统科学中寻找适合财务评价的综合评价方法与思想。

2 综合财务评价方法存在的不足

综合评价方法以其评价更全面、更客观、更科学的特点被应用于财务评价领域, 但在具体的工作实践中也显现出一些问题及不足, 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第一, 多种综合评价方法所得评价结论的非一致性。目前, 对同一投资项目的财务可行性进行评价, 往往可以采用多种综合评价方法, 但由于运用这些方法的过程中要受到遴选专家组成、评价指标体系选择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经常会出现对同一评价对象使用不同方法进行评价所得结论差异较大的情况。这就需要进一步对评价对象加以分类, 从而研究不同类型对象最佳的综合财务评价方法。

第二, 综合财务评价方法的选择没有可依据的准则。目前, 关于综合财务评价方法的针对性研究较少。不同评价方法的机理各异, 对不同待评价对象的适用度有所不同。财务评价的对象可以是国民经济发展各个领域的综合财务状况, 也可以是不同类型的投资项目, 既有宏观评价也有微观评价, 既有多目标评价也有单目标评价。因此, 对于同一评价对象, 出于评价目的的不同, 所选择的评价方法就会有所区别。如何选择合适的综合财务评价方法, 目前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可供参考。

第三, 理论研究与实际工作需要相脱节。从目前国内外的研究成果来看, 综合财务评价研究呈现两大趋势:一是财务评价方法研究集中在针对某类问题创新的新思路与方法, 并运用实例说明方法的有效性;二是财务评价方法研究更侧重理论研究, 评价方法所用模型越来越专业、越来越复杂。这两大趋势所产生的最直接的问题就是研究本身会消耗大量的资源, 而研究成果又很难为广大实际工作者所掌握, 很难在实践领域加以推广。因此, 针对理论研究与实际应用相脱节的问题, 最好的解决方法就是针对原有方法在实践中的不足加以完善, 以满足综合财务评价工作的需要。

3 综合财务评价方法比较研究

结合目前综合财务评价方法在实际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本文针对现有综合财务评价方法加以比较研究, 以求对实际财务评价工作有所帮助。

3.1 改进的功效系数法

改进的功效系数法是利用多目标规划原理中的功效系数加以改进, 从而得到综合评判的分数, 并据此做出经营决策的方法。该方法的基本思路是:首先, 确定每个评价指标的满意值和不容许值;其次, 计算单项评价值即di=60+[ (实际值-不容许值) / (满意值-不容许值) ]×40;最后, 将单项评价值加权平均得到综合评价值。

改进的功效系数法在进行财务评价时的优势在于, 该方法的比较标准是用社会允许的共同尺度来衡量, 实际值经无量纲化后可比性增强;其次, 在财务综合评价时所建指标体系可以包含正指标, 也可以包含反指标, 且都是该指标评分越高, 评价结果越好, 评价指标不需要经过同向化处理;第三, 该方法下单项评价指标值一般在60~100之间, 削弱了单项指标值过大或过小对于综合评价值的影响。

该方法在综合财务评价时存在的不足也比较明显, 即满意值和不容许值很难客观、科学地界定。如果满意值及不容许值确定不准确则直接影响评价结果的准确性。因此, 改进的功效系数法更适用于评价指标明确且容易取得满意值及不容许值的行业及领域等。

3.2 层次分析法

层次分析法于20世纪70年代, 由美国运筹学家T homas L.Saaty提出。该方法运用系统分层分析, 将评价对象总体目标进行连续性分解, 并通过两两比较确定各层子目标的权重, 最后以最底层目标的组合权重定权, 加权平均求出综合指数, 并根据综合指数的大小来排序评定目标的实现情况。

层次分析法较好地避免了改进的功效系数法中存在的评价标准难以确定的问题, 并且也避免了综合财务评价方法中主观赋权重的问题, 使评价结果更为客观。层次分析法将复杂的问题进行分解并进行综合评价排序, 很好地解决了复杂问题排序的难题, 是一种很有效的、具有较强可操作性的综合财务评价方法。

与此同时, 该方法在应用过程中也存在着不足, 主要表现在:首先, 分解的子目标的层次数量要适中, 如果层次过多会增大计算的工作量, 降低该方法的可操作性;其次, 该方法需要进行一致性检验, 而一致性检验是在一定概率范围内进行的, 构造的判断矩阵不同得出的结果也会有差异, 容易造成评价结果的不一致性。因此, 层次分析法适用于总体目标不确定、分解的子目标层次数量适中, 且要求评价人员具备丰富的专业知识, 能紧密结合实际构造合适的判断矩阵进行一致性检验的情况。

3.3 因子分析法

子分析法以财务指标为基础, 从研究相关矩阵内部的依赖关系出发, 根据相关性大小把变量分组, 并在尽量减少信息丢失的前提下, 从众多指标中提取出少量的不相关指标, 然后再根据方差贡献率确定权重, 进而计算出综合得分的一种方法。

因子分析法最大的优点在于根据各因子的方差贡献率大小来确定权重, 避免了人为确定权重的主观性, 使评价结果唯一, 结论较为客观合理。而该方法的不足则体现在只是以单一的财务指标做评价的基础, 无法反映一些宏观因素及一些特殊因素对评价结果的影响, 因子分析本身的工作量比较大, 以整体进行分析, 对基础数据的准确度要求很高, 分析中如果出现数据错误不容易发现。因此, 在采用因子分析法进行综合财务分析时, 建议使用人员运用计算机软件以提高分析效率及准确度, 并结合其他评价方法, 将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技术水平及知名度等对企业核心竞争力有决定作用的无法量化因素纳入财务评价体系, 以更好地从不同角度对企业财务状况进行评价, 使评价结果更加客观。

摘要:随着公司制企业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 各利益相关者出于维护自身利益的需要更加关注企业各方面的财务评价结果, 而企业的财务状况又受到多方因素的影响, 因此, 各领域学者不断探索更科学、更客观、更有效的财务评价方法。本文通过对综合评价方法的介绍, 指出综合评价方法应用于财务评价领域所存在的问题, 并针对出现的问题对常规的综合财务评价方法进行比较研究, 提出不同方法的优缺点及适用领域, 目的在于促进最优综合财务评价体系的建立。

关键词:财务评价,综合评价,比较研究

参考文献

[1]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财务成本管理[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2012.

[2]周利芬.企业综合财务评价方法的比较[J].武汉冶金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11 (3) .

[3]刘召.基于AHP评标决策中的模糊综合评判模型[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 2010 (8) .

[4]孙利荣.现代综合评价理论的发展[J].中国统计, 2009 (6) .

产能利用率测度方法的比较研究 篇11

摘要:文章从理论基础、经济意义、优势劣势以及研究现状等多个维度对常用的产能利用率测度方法进行了比较研究。研究发现:任何一种测算方法都存在其约束条件和适用范围,综合利用不同方法对产能利用率进行测算研究是必要的;我国的产能利用率测度工作严重滞后,需要各界合力,学习构建美国的“三位一体”产能利用率监测体系。

关键词:产能利用率;测度;工程法;成本函数法;监测体系

一、 引言

产能利用率是一个重要的经济学指标。从微观层面看,产能利用率是企业优化决策的重要变量之一,理性企业在做投资决策的时候,通常在增加产能投资,或是提高现有产能的利用率之间选择。同时,产能利用率作为一个宏观经济指标,同样具有重要的经济意义:其一,产能利用率是衡量宏观经济周期的重要指标之一,与就业率和通货膨胀率之间存在着很强的相关性;其二,产能利用率是衡量行业产能过剩的直接指标。因此,在我产能过剩问题频发的经济时期,准确测度产能利用率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然而,无论在理论层面还是实践操作层面,当前国内学者对产能利用率的测度研究都存在一定的误区。从概念上看,许多学者对产能产出和产能利用率的理解存在偏差。在实践操作上,不同的产能利用率测度往往对应着不同的产能利用率定义。因此,不同来源的产能利用率数据往往具有不同的经济意义,不能轻易混淆使用,比如国务院近年所公布的行业产能利用率数据与韩国高等(2012)、何蕾(2014)以及董敏杰等(2015)学者所测度的产能利用率数据就各自具有不同的经济意义,相同数据所代表的产能过剩严重程度可能大不相同。但是,一些国内文献对于产能利用率指标的理解和使用却十分混乱。比如,韩国高等(2012)等学者就直接将成本函数法测度的产能利用率数据与美联储公布的过剩标准(79%~82%)进行直接比较,以评价产能过剩的严重程度;还有一些学者则将机构和学者所估算的产能利用率数据与统计局数据进行直接对比,得到一些似是而非的结论。基于此,本文认为有必要对产能利用率的概念内涵及其测度方法进行深入分析与比较,以明确产能利用率这一指标的理论意义和应用范围。为此,本文推进了两个点工作:一是对各种产能利用率的测度方法进行介绍和全方位对比,包括其理论基础、经济意义、代表性数据、优势与劣势等;二是结合我国的统计环境,对各种测度方法在我国的适用性及其前景进行介绍。

二、 不同产能利用率测度方法的比较与评价

产能利用率的测度测度方法很多,常见的包括统计调查法、成本函数法、峰值法、前沿面分析法、协整方法等。每一种方法都对应着不同的理论基础和经济意义,也有其适用范围和优缺点,下文将对其进行比较分析。

1. 统计调查法。统计调查法得到的产能利用率数据对应的是工程性质的产能概念。按照美联储的定义,工程法产能是指一个经济体在正常投入条件下(即不考虑延长工时,包含正常休假和维修),利用固定投入要素可能达到的最大产出水平。工程法产能概念是完全的物理过程性质上的产能概念,一般通过问卷调查直接获得,并没有考虑理性企业的优化决策因素;工程法产能是指企业一段时间内的可持续最大化产出,而非短期内通过非正常加班运营实现的不可持续的最大产能。比如,一套设备设计的每天工作的合理时间为16个小时,那么这套设备的产能即为16个小时的产出,而非全天运转的24小时产出。因此,通过观察美国的行业产能利用率可知,工程法的产能利用率偶然情况下可能超过100%。据美联储数据显示,美国1972年~2013年的平均产能利用率为80.1%;根据其经验认为:79%~83%的产能利用率属于合理区间,小于79%为过剩,大于83%则为产能不足。

统计调查法测度产能利用率的优点和缺点都十分明确。最大的优点就是测度结果的直观性和可比较性,以及数据获得的连续性。因此,统计调查法在实践操作中被广泛接受,成为当前世界各国的官方产能利用率指标。其缺点有二:一是工程法的产能概念缺乏经济学理论基础,该定义没有考虑成本以及市场需求等因素变化对企业行为的影响,只是一种特设(Ad Hoc)和经验意义上的定义,这一点也一直被学界所诟病。Berndt和Morrison(1981)认为,工程法产能利用率未能显示外界环境变化冲击下,企业最优产出的调整,可能引导出错误的实践;二是统计调查法的初始投入巨大,由于需要数以万计的企业问卷作为基础,启动工作尤其困难,一般只能由官方部门或者大型机构才能提供。当前,具有代表性的工程法产能利用率指标包括欧盟、美联储公布的官方产能利用率指标以及McGraw-Hill公司和Wharton商学院公布的产能利用率指数。

2013年,中国国务院第一次使用了官方产能利用率数据,据公报显示,2012年的钢铁、水泥、电解铝、平板玻璃、船舶产能利用率分别为72%、73.7%、71.9%、73.1%和75%,明显低于国际水平。这些数据同样是基于工程法概念形成的,统计方法与美国类似。然而,中国统计部门至今尚未建立起连续有效的官方产能利用率监测体系,因此未能像美国一样提供覆盖全行业的、连续性的产能利用率数据。

2. 成本函数法。成本函数法对应的产能概念是完全的经济学理论上的产能概念,即一定时期内,微观企业通过利润最大化决策所获得的最优产出水平。Berndt和Morrison(1981)等认为短期成本曲线与长期成本曲线相切点对应的产出即为产能产出,并根据经济学理论的产能定义总结出测度产能利用率的成本函数法,被西方学界广泛引用。国内学者中,韩国高等(2012)则用成本函数法测度了中国28个行业的产能利用率。

成本函数法的优点在于具有坚实的微观基础,其产能概念是基于企业最优化行为得到的,考虑了要素成本变化和市场需求对于产能的影响,在面对强大的外生条件冲击环境下更加具有说服力。成本函数法的缺点在于测度过程复杂,因此对数据质量要求相对较高,且测度过程中暗含诸多强假设。比如,在实际操作中,成本函数法假设为被测度的企业或行业具有相同的具有显性性状的成本函数;其次,成本函数法要求被测度企业或行业对于投入要素的价格具有足够的敏感性,以保证成本函数中各个解释变量系数的显著性,这一条件在竞争性市场很容易满足,但是,在市场化程度不高的环境下,企业对于要素价格缺乏敏感性,则容易造成成本函数法失效。我国的要素市场不完善,国有垄断性行业和企业较多,市场经济成熟度不高,因此,成本函数法对于测度我国的行业产能利用率的适用性有待进一步验证。

按照成本函数法的定义,一段时期内的最优产出定义为产能,因此,产能利用应该位于100%左右,上下不至于偏离太远。Berndt和Morrison(1981)利用成本函数法测度的1958年~1977年美国产能利用率区间为111%~127%;与美国官方统计调查法测算的工程法产能利用率波动规律大体一致,数据之间的彼此相关系数在0.4~0.6之间。相比之下,韩国高等(2012)用成本函数法测度的中国28个行业的产能利用率区间则在40%~360%之间,结果波动之大到难以令人信服。究其原因,在于中国经济的市场化程度不足,诸多行业的垄断性过高,许多企业对于要素成本不敏感,导致成本函数法测度的产能利用率失去准确性。不过,随着中国市场化改革的深入,成本函数法在中国的有效性会越来越高,就目前而言,该方法仅适合于市场化程度高的行业。

3. 峰值法和前沿面估计法。Klein(1973)将产能产出定义为一段时期内一个经济体达到的最大产出,并据此定义引申出“峰值法”(“峰到峰”方法)测度产能利用率。峰值法的核心思想是认为在产出达到一个峰值时,产能利用率为100%,其他时刻可以按照峰值的产出进行推演,因此,峰值法测算出的产能利用率区间一定在100%以内。峰值法测度产能利用率被广泛引用,国内学者沈坤荣等(2012)同样参考“峰值法”测度了中国35个工业行业的产能利用率。峰值法的优势是操作相对简单,数据要求不高;缺点是核心假设缺乏理论基础和证明,且在操作上具有较强的主观性,表现在每一段时期内峰值的选择不同,得到的产能利用率不同。

还有一些方法虽然与峰值法操作上存在差异,但是其核心思想与峰值法是一致的,其中最为典型的即为前沿面估计方法。前沿面估计方法的思想核心是将最优生产前沿的产出定义为产能,其他对象的产能利用率按照距离前沿面的距离进行刻画,因此,前沿面估计方法测度的产能利用率也在100%之内。常用的前沿面估计方法包括以数据包络分析(DEA)为代表的非参数估计法以及以随机前沿分析(SFA)为代表的参数估计方法。利用前沿面估计方法测算产能利用率的实证研究近年来越来越丰富;国内学者董敏杰等(2015)也利用DEA估计法测度了2001年~2011年间我国各省区各个行业的产能利用率水平。前沿面估计方法的优点在于数据相对容易获得,操作相对简单;缺点同样在于缺乏相应的经济学理论作为支撑,而且,前沿面估计方法所定义的产能概念的本质是最有效率产出,而非产能产出。

在我国当前的市场环境和统计环境下,峰值法与前沿面估计方法因其数据获取容易,操作简单,假设宽松等优势,具有较大的适用范围,近年来也得到了较为广泛的应用;但是这两种方法都是单纯的计量方法,缺乏经济学理论基础作为支撑,测度过程中具有较强的主观性,这一点在应用中应该得到重视。

4. 协整方法。协整方法测度产能利用率的构想由Shaikh和Moudud(2004)所提出,其测度的基本思路为:如果产出与固定资本存量之间存在协整关系,便可证明二者存在稳定的长期关系,可以理解为产出存在着一种由固定资本存量所决定的长期趋势,使得实际产出围绕这一长期趋势上下波动。将资本存量被看作是单一的固定投入要素,其所确定的产出长期趋势则可以定义为产能。在理想情况下,协整定义的产能概念与经济学理论上的产能概念一致——因为,企业在固定投入要素既定条件下的平均产出水平必然是其最优产出,即是成本最小化产出。协整的产能概念与工程法产能概念的区别则在于,工程法产能是指企业合理条件下的满负荷生产能力,而协整产能则是指企业长期性的平均产出水平,一般情况下,协整产能低于工程法产能。因为,即使在市场经济成熟的西方国家,产能闲置状况也被认为一种长期存在的经济现象。协整方法将长期性的产出趋势定义为产能,所以其平均的、最优的产能利用率为100%,低于100%则表示产能过剩,高于100%则表示产能不足。美国工程法统计的历史数据显示,美国企业的长期性平均产出水平维持在满负荷产能的79%~82%之间,即协整方法测度的100%的产能利用率大致相当于工程法的80%。

协整方法测度产能的优点和缺点是对成本函数法与工程法的折中。相比成本函数法,协整方法对于数据的要求简单许多,成本函数法要求投入产出所有要素的量价数据,协整方法仅仅需要产出和固定资产投入量的数据;成本函数法假设性更加严格,要求市场成熟,企业对要素成本敏感,协整方法仅需要证明产出和固定资本存量之间存在长期的稳定关系,即证明两者可以通过协整检验即可。与工程法以及峰值法等方法相比,协整方法最大的优势则在于并非简单的从数据到数据,而是具有相应的经济学理论基础。缺点则在于对于非周期性因素导致的产能过剩刻画不足,偏重于描述产能利用率的周期性特征;而且由于未来产出和固定资本投入的变化会影响长期性平均产出,进而影响到前期的产能利用率,使得测度结果会因时期选择而受到影响。

在应用方面,Shaikh和Moudud(2004)首次利用协整的方法对美国20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的制造业产能利用率进行了测度,结果发现协整方法与调查统计数据得到的产能利用率趋势高度吻合。国内方面,何蕾(2015)则将协整方法推广到面板数据使用,对1980年~2013年以来的中国工业行业产能利用率进行了测度。

三、 产能利用率测度方法的总结对比及其应用前景

综上所述,产能利用率的测度方法具有多样性,不同方法之间的理论基础以及测度结果的经济含义都具有显著区别,不能盲目的将不同测算方法得到的数据进行直接比较。而且,任何一种产能利用率测度方法都具有其优点和缺点,在不同的经济环境和统计环境下的适用性也不同(总结见表1)。在现实的应用研究中,需要深刻理解每一种方法的理论基础、经济意义及其适用环境,才能正确地理解产能利用率数据所代表的经济影响,才能合理的使用产能利用率对经济形势进行分析判断。

从表1可以看出,单独的任何一种测度产能利用率的方法都有其约束条件以及缺陷,因此,综合利用不同的方法从不同的角度对产能利用率进行考察是必要。目前,我国对于产能过剩以及产能利用率的研究方兴未艾。与发达国家相比,国内学界对于产能利用率的认识起步较晚;相对于经济发展形势而言,我国的产能利用率测度研究同样滞后。我国的产能过剩问题早在九十年代中期便已经出现了,但是产能利用率这一指标一直未能得到重视。2013年国务院公布的6个过剩行业的产能利用率是官方第一次使用这一指标。目前,我国官方公布的产能利用率在时间上不具有连续性,且在行业上不具有全面性,无法全面了解中国的产能利用状况。随着我国的产能过剩问题越来越被关注,近年来,不少学者对我国的产能利用率测度研究进行了推进。但是这些研究还远远不足以全面、深入地刻画中国的产能过剩状况。一方面,我国的产能利用率测度研究太少,文献深度不够,尤其缺少对于细分行业以及细分区域的测算研究;另一方面,一些测算方法运用不当,造成测算结果相互矛盾,彼此的结论都难以令人信服。

对于如何建立和完善产能利用率监测体系,美国是最好的参考对象。美国已经形成了政府官方、社会机构以及学者“三位一体”的产能利用率监测体系。首先,美联储建立了完备的官方产能利用率指标体系,产能利用率数据覆盖了1972年~2015年的制造业、采掘业以及公用事业部门,并且按月公布最新的细分行业产能利用率和宏观产能利用率数据;其次,McGraw-Hill公司和Wharton商学院等学术机构和商业机构也建立了大型的产能利用率数据库,同样采用统计调查方法获取工程法的产能利用率数据,可以及时跟踪企业和行业的产能利用率变化,并与官方的产能利用率数据形成对照;此外,经济学界对于产能利用率的测度研究十分重视,综合利用成本函数法、峰值法、前沿面分析法以及协整方法等各种方法对不同行业或者地区的产能利用率进行测度,对官方产能利用率形成了很好的对照和补充。相比之下,当前我国对于产能利用率的测度和研究仅仅局限在学术界,研究力量相对单薄,而官方统计部门、行业协会与科研机构的力量则出现缺位。因此,要改善中国的产能利用率监测质量,提高产能过剩的监测水平,一方面需要统计部门的努力,尽快构建好官方产能利用率监测体系,另一方面,同样还需要行业协会、科研机构以及学界力量的及时跟进。

参考文献:

[1] 韩国高,高铁梅.中国制造业产能过剩的测度、波动及成因研究[J].经济研究,2011,(12):18-31.

[2] 沈坤荣,钦晓双,孙成浩.中国产能过剩的成因与测度[J].产业经济评论:山东大学,2012,(2):48-53.

[3] 何蕾.中国工业行业产能利用率测度研究——基于面板协整的方法[J].产业经济研究,2015,(2):90-99.

[4] 董敏杰,梁泳梅,张其仔.中国工业产能利用率:行业比较、地区差距及影响因素[J].经济研究,2015,(1):84-98.

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经济稳定增长前提下优化投资与消费的动态关系研究”(项目号:12&ZD088);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短视认知偏差、偏好动态不一致与地方政府投资中的冲动或拖延:机制分析与管理建议”(项目号:71103094)。

作者简介:贺京同(1961-),男,汉族,北京市人,南开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协同创新中心研究员,研究方向为行为经济学、宏观经济学;何蕾(1986-),男,汉族,湖南省郴州市人,南开大学经济研究所博士生,研究方向为宏观经济学。

企业价值评估方法的比较研究 篇12

1 市场比较法

市场比较法是以类似企业或类似交易事项的相关财务数据为基础来估算目标企业价值的一种企业价值评估方法。其理论依据为市场是有效的,类似的资产应该具有类似的价值,评估出来的目标企业价值是相对价值,而不一定是其真正内在的价值。使用比较法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必须在一个相对的基础上进行,即需要对市场价格进行标准化,通常把市场价格转化为以每股收益、每股账面净资产或每股销售收入等财务指标。二是市场必须存在可比企业,才能根据可比企业的市场价值对目标企业进行估价。

市场比较法在西方国家是评估行业普遍采用的方法,在对企业价值评估中也是一种不可缺少的重要评估方法。国外企业价值评估准则均将此方法列为企业价值评估的三种方法之一。随着我国资本市场的不断完善,市场比较法在我国企业价值评估中的应用将会越来越多。

市场比较法中的乘数可以分为两类,分别是权益乘数和企业乘数。权益乘数是一个反映股东对企业财产索取权的财务指标,即针对的是企业的权益价值,也就是市场价值或价格。这类比率乘数常见的有企业价值/净利润,企业价值/净资产等。企业乘数则反映的是企业整体价值,包括权益价值和债务价值。典型的企业乘数有:企业价值/销售额、企业价值/EBITDA(息税折旧摊销前利润),企业价值/EBIT(息前税前利润)等。

从两类指标的原理来看,企业乘数在某些方面比权益乘数更具吸引力。首先,与权益乘数将注意力集中于权益持有者对企业财产的索取权不同,企业乘数更注重公司的整体情况。就这一方面而言,企业乘数比权益乘数的综合性更强。其次,由于企业乘数估算的是无杠杆效应条件下的企业价值,因此受资本结构差异的影响比较小。最后,企业乘数中使用了受会计政策影响程度比较小的财务指标,如EBITDA等。但在实际应用中,权益乘数中的市盈率和市净率远比其他乘数受欢迎,主要是因为这几个乘数计算所需的财务数据比较容易取得,计算的过程比较简单。特别是在证券市场或私募基金投资(PE)、风险基金投资(VC)的估值中,投资者只关心权益价值,而且这些乘数比较容易找到可比值。下面分别介绍市价/净利润比率模型,市价/净资产比率模型和市价/收入比率模型。

1.1 市价/净利润比率模型

市价/净利润比率,通常称为市盈率。

运用市盈率估价的模型如下:

目标企业股权价值=可比企业平均市盈率*目标企业的净利润

市盈率模型的优点:首先,计算市盈率的数据比较容易取得,并且计算简单;其次,市盈率把价格和收益联系起来,直观地反映投入和产出的关系;最后,市盈率涵盖了风险补偿率、增长率、股利支付率的影响,具有很高的综合性。

市盈率模型的局限性:首先,如果收益是负值,市盈率就失去了意义。其次,市盈率除了受企业本身基本面的影响以外,还受到整个经济景气程度的影响。在整个经济繁荣时市盈率上升,在整个经济衰退时市盈率下降。

1.2 市价/净资产比率模型

市价与净资产的比率,通常称为市净率。

模型假设股权价值是净资产的函数,类似企业有相同的市净率,净资产越大则股权价值越大。因此,股权价值是净资产的一定倍数,目标企业的价值可以用每股净资产乘以平均市净率来计算。

目标企业的股权价值=可比企业平均市净率*目标企业的净资产

市净率估价模型的优点:首先,净利润为负值的企业不能用市盈率进行估价,而市净净率极少为负值,可用于大多数的企业;其次,净资产账面价值的数据容易取得,并且容易被人理解;再次,净资产账面价值比净利润稳定,也不会像净利润那样经常被人为操纵;最后,如果会计标准合理并且各企业会计政策一致,市净率的变化可以反映企业价值的变化。

市净率估价模型的局限性:首先,账面价值受会计政策选择的影响,如果各企业执行不同的会计标准或会计政策,市净率就会失去可比性;其次,固定资产很少的服务性企业和高科技企业,净资产与企业价值的关系不大,其市净率的比较没有什么实际意义。因此,这种模型更适合于需要拥有大量净资产的企业价值评估。

1.3 市价/收入比率模型

市价与销售收入的比率,通常称为收入乘数。

目标企业股权价值=可比企业平均收入乘数*目标企业的销售收入

市价/收入比率模型的优点:首先,它不会出现负值,对于亏损企业和资不抵债的企业也可以估算出一个有意义的价值乘数;其次,它比较稳定、可靠、不容易被操纵;最后,收入乘数对价格政策和企业战略变化比较敏感,可以反映这种变化的后果。

市价/收入比率模型的局限性在于不能反映成本的变化,而成本是影响企业现金流量和价值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该模型主要适用于销售成本率比较低的服务性企业,或者销售成本率趋同的传统行业的企业价值评估。

综上所述,很容易看到市场比较法的优点:(1)效率高。使用乘数计算通常并不复杂,而且相对乘数可以很方便地从出版物、数据库或投资机构的报告中得到。因此使用该方法会非常的快捷和高效。(2)简洁性。企业之间,企业和行业,或行业之间都归结到一个简单的比率进行比较,使得结果显而易见。

当然市场比较法也有着相当多的缺点:(1)根据一个乘数和一组可比公司进行评估,非常容易忽略关键的价值决定变量,如风险、成长性、收益等,这可能会导致估值无法完全反应企业的基本面,使得评估结果和企业内在价值不符。(2)由于市场比较法是根据可比公司的市场价格展开的,当可比公司普遍被高估或低估时,评估结果也随之高估或低估。

所以,用市场比较法来评估目标企业的价值,要求企业所处的市场环境要相对有效,类似的资产要具有类似的价值,投资者要拥有充分的信息并能够根据相应的信息作出正确的选择。这样,用市场比较法评估出来的企业市场价值和其内在的价值就基本一致。

2 收益现值法

收益现值法是建立在持续经营假设前提下的企业价值评估,采用收益法即是把企业可预测的未来各年预期收益进行收益还原及折现处理,对企业收益现状的分析和判断是企业未来收益预测的基础,由此了解和掌握企业正常获利水平。实务中常用到的收益法主要是现金流量贴现法。

现金流量贴现法,又称折现现金流量模型(Discounted Cash Flow,DCF),是西方理财学中的基本理论之一,也是财务管理的重要工具之一。在考虑资金的时间价值和风险价值的情况下,把企业未来特定期间内的预期现金流量还原为当前现值。它就是按照预测的现金流量和估计的折现率来确定持续经营企业的价值。其基本思路是“现值”原则和“时间价值”原则,即任何资产的价值应该等于其预期未来全部现金流量的现值总和。由于企业价值主要还在于它未来盈利的能力,只有当企业具备这种能力,它的价值才会被市场认同,因此理论界通常把现金流量贴现法作为企业价值评估的首选方法,这也是一种非常主流且占据重要地位的企业价值评估技术。

任何资产都可以使用现金流量贴现模型来估价,其价值都是以下三个变量的函数:

公式中现金流量是指各期的预期现金流量。不同资产的未来现金流量表示的形式不同,在企业价值的评估中,现金流量可以是:股利现金流量,股权现金流量和实体现金流量。根据这三种不同的预期现金流量,企业价值评估模型也可以分为三种:股利现金流量模型,股权现金流量模型和实体现金流量模型。

(1)股利现金流量模型的基本形式:

(2)股权现金流量模型的基本形式:

(3)实体现金流量模型的基本形式:

公式中的资本成本是计算现值时使用的折现率。折现率是现金流量风险的函数,风险越大则折现率越大,因此折现率和现金流量要相互匹配。

公式中的n是指产生现金流量的时间,通常是用年表示的。从理论上说,现金流量的持续时间应该是资源的寿命。企业的寿命是不确定的,通常采用持续经营假设,假设企业将无期限的持续下去,即n=∞。

折现现金流量模型虽然在理论上非常完整,模型的假设前提也和现实情况相差不多,但是由于模型中的三个变量所需的数据在实务中很难准确估计,不管是未来的股利现金流量、股权现金流量还是实体现金流量,实务中都很难估计,未来的资本成本同样也是很难预期的。而且,企业价值评估的结果对资本成本的估计很敏感,资本成本的估计稍微差一点,评估出来的企业价值可能就会差很多。

综上所述,在应用折现现金流量模型时,要充分考虑模型中参数的确定,当企业的参数可以比较可靠的确定时,可以用折现现金流量模型比较准确地评估企业的价值。

摘要:随着近年来我国资本市场的发展,围绕资本市场展开的企业外部产权交易和企业内部投资、融资等活动都离不开对企业价值的评估,企业价值评估方法成了企业管理层和资本市场各方投资者关注的焦点。本文通过对市场比较法和现金流量法各自优缺点的比较分析,为不同的企业找到尽可能合适的企业价值评估方法。

关键词:企业价值评估,市场比较法,现金流量法

参考文献

[1]方天乐.企业价值评估方法的比较[J].金融经济,2007,(10).

上一篇:体育备考下一篇:法律的道德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