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儒家与道家道德教育思想之比较

2024-05-21

中国古代儒家与道家道德教育思想之比较(精选4篇)

中国古代儒家与道家道德教育思想之比较 篇1

中国古代儒家与道家道德教育思想之比较

儒家与道家道德教育思想,体系完整,内容丰富,在我国传统道德教育中占有重要地位与作用.本文从道德的`内涵、起源、人性论、价值取向、目标追求等方面将两者进行比较,是为了更好地把握它们的基本内涵及其现实意义.

作 者:邹强 王松 作者单位:咸宁学院,教育系,湖北,咸宁,437005刊 名:咸宁学院学报英文刊名:JOURNAL OF XIANNING COLLEGE年,卷(期):24(5)分类号:B82关键词:儒家 道家 道德教育思想

中国古代儒家与道家道德教育思想之比较 篇2

嵇康, 字叔夜, 三国魏著名文学家、思想家、书画家、音乐家。嵇康在思想上受老庄影响较大, 崇尚天道自然无为。其著作《声无哀乐论》集中体现了嵇康音乐思想。这是中国音乐史上“自律论”美学最早的典型表达。

儒家音乐思想和嵇康音乐思想是中国音乐美学思想两大潮流的源头。二者在如何看待音乐的本质等重大音乐美学问题上针锋相对。本文将从二者产生的背景、论音乐的本质、音乐的功能、音乐的审美等方面进行比较分析。

一、产生背景

西周以来执行了严格的礼乐制度, 以礼为核心, 即所谓“君子无物而不在礼”。乐是为礼服务的工具。公元前770年, 周平王在西周的衰落期间东迁洛邑 (今洛阳) , 史称东周。周天子逐渐失去共主的地位。与周政权共生的礼乐制也逐渐分解, 乐也从礼的束缚中得到相对独立的地位, 并发挥各自不同的作用。它的变化过程经历整个春秋时代近三百年。儒家音乐思想就是在这种背景下产生的, 它基本继承了西周的礼乐思想, 又把礼与乐不同的作用区分开来。

嵇康音乐思想产生于魏晋时期。魏晋是我国历史上政治黑暗、社会动荡的时代。随着大一统政权的崩溃, 士人们思想信仰发生了动摇, 儒学的独尊地位受到怀疑, 思想的多元化出现了。根源于道家思想的魏晋“玄学”对当时的政治、社会制度提出尖锐的批评, 同时它也提供了逃避现实的一种思想体系。这样, 一批“越名教而任自然”的清谈家应运而生。他们带着任冲动而生活的“风流”, 带着放大的浪漫资质, 构成了与传统儒学相抗衡的思想流派。

二、音乐的本质

《乐记》对于音乐本质的解释, 具有相当的深度。它提出“物动心感”的命题。即“凡音之起, 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动, 物使之然也。感于物而动, 故形于声。声相应, 故生变, 变成方, 谓之音。比而乐之, 及干戚羽旄、谓之乐。”它认为音乐不是外物在人心中的反映, 而是人的本性所固有的感情对外物的一种反应, 是本性在音乐中的显露。它区分了声、音、乐三个概念。声是一种生理现象, 它构成音和乐的基础。音和乐则虽然也是一种声, 但它们又属于一种特殊的声。音是按照一定规律组合起来特殊之声 (相应之声、成方之声) , 它是一种纯粹艺术形式;乐则是诗、歌、舞结合在一起的特殊之音 (比杂及干戚羽旄之音) , 它是一种社会艺术形式。音作为一种纯粹艺术形式, 是受情驱使的。这就是说, 音乐的产生与人的内心有关, 自然界的音响经过艺术加工产生了音乐, 这是由人的内心情感因素决定的。它肯定音乐是表达感情的艺术、它表现人的内心, 揭示人的精神状态。

嵇康认为音乐的本体是自然, 说“夫五色有好丑, 五声有善恶, 此物之自然也”, 这些产生于自然的音乐也具有自然的和谐特性, 有大小、单复、高埤、舒疾、猛静、善恶的变化。它们是音乐的自然之和, 并不因人的哀乐有所改变, 所以“音声有自然之和, 而无系于人情”。音乐本身并没有什么情感特征, 只有和谐与不和谐的区别。在此基础上, 嵇康明确否定了乐和感情之间的联系, 认为“心之与声, 明为二物”, 音乐不表现任何感情, 它只是音响的自然运动。如果听者有了哀乐之感, 那是因为他在欣赏音乐之前内心已先有了哀和乐, 并不是音乐使他产生了或哀或乐的感情。

三、音乐的功能

儒家学派突出强调音乐和政治的关系问题, 提出“声音之道与政通矣”的观点, 认为音乐和政治紧密相连, 有什么样的政治就会有什么样的音乐, 所以可“审乐以知政”:治世之音安祥而快乐, 乱世之音怨恨而愤怒, 亡国之音哀愁而悲伤。音乐既然和国家的兴亡有关, 就要非常重视音乐的教化作用, 要提倡礼乐治国, 用礼来区分等级, 用乐来调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以达到君臣和敬、长幼和顺、父子兄弟和亲的整个社会完全谐和的目的。它认为音乐是治理国家不可缺少的手段, 利用音乐的美感作用, 端正社会风气, 使整个社会达到和谐一致, 这就是先王制定音乐的目的。《乐记》还非常强调音乐的伦理教育作用, 指出音乐必须接受政治、伦理道德的制约。这种适应统治阶级文治武功需要而形成的音乐观, 在当时形势下, 无疑能产生一定的积极作用。

而嵇康则认为音乐不过是人感情的一种载体, 它本身是没有感情的, 那么儒家所说的“季子听声, 以知众国之风”是“欲儒妄记, 欲神其事而追为耳”。至于那“文王功德与风俗之盛哀”自然也就不能够“象之于声音”了。说到底, 音乐对人的心理虽然会产生感觉的作用, 但是它并不涉及到人的具体感情, 也就不会牵涉到人的观念和对社会的理性认知。《声无哀乐论》充分肯定了音乐的美感作用, 认为“宫商集比, 声音克谐, 此人心之至愿, 情欲之所钟”。和谐的音乐可以给人带来快感和美感, 而这些和谐的音乐正是人们最大的愿望。这些观点是对《乐记》等儒家思想的挑战。

两相比较, 儒家学派从治国的角度强调音乐的社会功能, 认为音乐与政治关系密切, 具有教化功能, 因此注重礼乐文化。而《声无哀乐论》强调音乐的功能主要是满足人们的娱乐需求, 而不仅仅是教化的工具。嵇康敢于肯定音乐的美感作用, 重视对音乐本身表现手段的研究, 不将音乐视为政治的附庸, 而是为艺术而艺术, 体现了音乐的自觉, 比《乐记》更有美学意义。

四、音乐的审美

儒家学派强调“美”其最重要的本质就是“乐”“善”合一。《礼记·乐记》说:“乐者乐也。君子乐得其道, 小人乐得其欲。”乐首先能带给人以感官上的快感。“乐”, 这是音乐“美”的基础。孔子对此十分重视、充分肯定, 因为这也是孔子把音乐作为教化手段的基础。但是正如《史记·乐书》所说:凡作乐者, 所以节 (节制) 乐。君子以谦退为礼, 以损减为乐, 乐其如此也。所谓“和”, 实指各种异质的谐和统一, 各种对立性质的消解。音乐的功能正在于和合人心, 当然只有“美”、“善”统一, “仁”、“乐”结合的音乐才具备这样的功能。强调“美”与“善”、“仁”与“乐”的和谐统一, 是儒家学派评价音乐的的重要标准。

嵇康认为音乐只有形式美, 音乐的本体是“和”, 这个“和”是大小、单复、高埤、猛静、善恶 (美与不美) 、舒急的变化、对比;并不表现人的思想、道德和哀乐之情, 人的感情是出自客观的外物影响。即对欣赏者的作用, 仅限于“躁静”、“专散”;即它只能使人感觉兴奋活恬静, 精神集中活分散。

总的来说, 儒家音乐思想更加注重研究音乐的外部关系, 强调音乐与政治的联系, 强调音乐的社会功能与教化作用。而嵇康音乐思想则深入音乐的内部, 注意研究音乐自身的规律、音乐的特殊性、音乐的美感作用与娱乐作用。以儒家音乐思想所代表的“礼乐刑政”并举的官方音乐思想与嵇康所主张的音乐脱离政治功利的音乐思想成为中国美学思想两大潮流的源头, 成为中国美学史上的两颗明珠。

参考文献

[1].刘荫浏.中国古代音乐史稿.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 1981:88.

[2]刘再生.中国古代音乐史简述.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 2006:156.

[3]孙继南, 周柱铨.中国音乐通史简编.山东教育出版社.1999:53.

中国古代儒家与道家道德教育思想之比较 篇3

古代教育主要以儒、墨、道、法为四大学派,除法家主张“以法为教”,用法制代替道德教育,其他三派虽然在德育内容、标准、途径和原则上有所区别,但对教育问题的重视是一致的。墨家讲“一同天下之义”;《道德经》也是儒家思想,它对我国教育影响时间最长,范围最广,其道德教育理论和经验也是最丰富的,儒家思想基本上涵盖了中国古代道德教育问题。

古代教育家从“以德治国”的政治主张出发,始终把道德与政治紧密联系在一起,并以此确定道德教育的地位与作用,强调把道德教育放在首位。

儒家思想把政治、伦理、教育综合为一体,以伦理道德教育为中心,认为政治上的成败与得失决定于伦理道德。

孔子主张“以德为政”,并认为“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抓住了各代教育思想的核心。

孟子主张“仁政”,认为“善政不如善教得民心”,把道德教育作为推行“仁政”的基本措施之一。善政只得民财,善教才得民心。得民心关键在于“明人伦”,也就是说通过德育教育,确立人与人之间的伦常关系。

《学记》说:“建国军民,教学为先”,教育又是以道德教育为中心。倡导“发虑宪,求善良……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就是通过道德教育化民成俗,道德教育应放在建国军民的第一位。

盛唐中叶,韩愈提倡“学所以为道”与“卫道”的政治主张紧密结合起来,恢复儒家“道统”。同时认为学先王之教的根本目的在于存古圣人之道,才能保证“不胥而为夷”,社会才能长治久安。教育的主要任务就是灌输儒家道德。

宋朱熹认为“存昔圣贤所以教人为学之意,莫非使人之讲明义理,以修其身然后退以及人”。“圣贤教人,只是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所谓学者,学次而已。”更明确的把道德教育放在的一位。

古代教育把伦理道德作为确定和调整一定生产关系下,阶级、集团、个人之间各种关系的准则和规范。道德教育既要求统治者“修己”“正己”,有要求被统治者安分顺从。

孔子早就提出“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孟子则说:“人伦明于上,小民亲于下”。

《大学》中明确提出“自天子以至庶人,一是皆以修身为本”。只有加强道德教育才能修身,只有修身才能齐家、治国、平天下。

我国古代德育教育的内容是建立在政治上以宗法制为基础,经济上以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农村小生产私有制为基础,因此,决定了古代社会的道德准则和规范是以家庭为单位来确定和调整人与人的关系:父子、夫妇、兄弟、朋友、长幼以及君臣上下关系。我国古代德育教育的内容是在这样的历史条件和社会背景下形成发展的。

孔子为中国道德教育内容奠基,他认为德育需先“学礼”“不学礼,无以立”,孔子所说的“礼”内容广泛,比较全面的规定了当时社会的各种关系的准则和规范。在“礼”的基础上,形成“仁者,爱人”,而“仁”的根本是“孝”—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也。是以家庭父子关系为基础推广到社会各方面,提出了忠、敬、孝、慈、恕、爱、信、义、睦、和、宽、庄等规范,并提出了许多个人道德行为和精神面貌方面的标准。

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关于仁和义的学说,把道德教育内容概括为:仁、义、礼、智、信,发扬恻隐、羞恶、恭敬、是非之心,特别强调君臣、父子、兄弟,人与人之间都不应该以利相接,而以仁义相接。

汉朝后,董仲舒把儒家传统伦理道德观念加以神化学解释,提出“三纲五常”的思想,成为封建道德教育的主要内容。

中国古代儒家与道家道德教育思想之比较 篇4

No·1,2010

Serial No·223

中国与韩国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之比较

艾政文

(开封大学马列德育部,河南开封475004)摘 要:韩国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灵活多样,主要有直接灌输法、实践教育法、隐性教育法和学校、家庭与社会三位一体综合教育法等。韩国的做法为我国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丰富与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价值。具体的启示有:要善于将显性教育法与隐性教育法有机结合起来;注重形成合力,全面优化思想政治教育环境;重视社会实践在育人过程中的积极作用;充分利用我国优秀传统文化资源,积极借鉴他国有益经验。

关键词:中国与韩国;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比较

韩国自20世纪60年代开始,经济持续保持高速增长,在短短的二三十年内迅速实现了市场化和工业化,创造了举世瞩目的“汉江奇迹”,一跃而成为著名的“亚洲四小龙”之一,被国际社会惊呼为“第二个日本”。其迅速崛起虽有多方面的原因,但韩国人将其根本原因归于政府对教育的高度重视,尤其是对公民思想道德素质教育的重视。虽然韩国的政治制度、社会意识形态与我国有着明显的差异,但韩国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方法与成功经验给我们提供了许多可借鉴之处。

一、韩国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方法 1·通过开设有关道德伦理课进行直接教育韩国是世界上最重视教育的国家之一,政府在发展教育的过程中始终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韩国政府始终把德、智、体作为衡量教育质量的三大指标,并强调德育第一,韩国宪法也明确阐明了德育的重要性。在韩国,德育目标主要是通过各级各类学校开设具体的公民道德伦理课来实现的。在小学阶段,学校通过开设“道德”和“生活”课对学

生进行基本道德知识和道德规范教育。在中学阶段,学校 通过开设“国民伦理”、“传统伦理”、“伦理与思想”等课程对 学生进行“伦理道德”和“国民精神”教育,以培养适应现代 社会的并具有爱国精神和民族精神的好公民。在大学阶 段,除了继续开设“国民伦理”作为必修课之外,还开设其他 有关政治理论的选修课。如汉阳大学开设的“国际政治”和 “朝鲜政治”等课程,学校通过开设这些政治理论课以增强 大学生对国家和民族的认同感,增强大学生对国家、社会和 民族的责任心和自信心。

2·通过开展社会服务活动进行实践教育

在韩国,政府和学校都非常重视把思想道德教育与社 会服务活动紧密结合起来,并积极引导学生参与各种社会 服务活动。政府部门每年都要从本财政收入中划拨一 定比例的专项资金作为支持学生开展社会服务活动的经 费。近几年来,有些学校还把学生参加社会服务列为必修 课,明确规定不获此门课程学分的学生将不能毕业[1]。学 校还通常会与当地的社区联系,认真组织学生参与社区的 各项活动。如组织学生为社区老人和残疾人服务,参与社 区环境治理以及各种爱心捐助活动等。通过这些活动的有

效开展,既锻炼了学生的思想,培养了学生良好的道德人 格,又磨砺了学生的意志,使学生的道德认知能力充分转化 为道德行为能力,从而达到了知与行的有机统一。3·利用本国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进行隐性教育

韩国学校在培育学生民族精神的教育过程中,不仅重视 课堂教育,更重视利用本国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对学生进行 教化。在韩国,从幼儿园到高等学校,在校园的走廊里、教室 内、图书馆里,都可以看到许多精美有力的汉字书法,其内容 基本上是历史先贤们关于做人的至理名言,还可以看到很多 韩国传统的山水国画。所有这些都有助于培养学生强烈的爱 国热情和增强学生对自己祖国的无限自豪感。此外,韩国的 大学几乎都是城市中最漂亮的建筑群。以韩国的岭南大学为 例,其校园面积达几十平方公里,校园内不仅环境优美,而且 还保留了许多富有韩国历史文化底蕴的代表性建筑。学校把 城市建设过程中需要拆迁的历史文化建筑移植到校园内,这 样既保存了国家宝贵的历史文化资源,又提高了本校的文化 品位,同时为学校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提供了活生生的教材,起 到了一举多得的社会效果[1]。

4·实施家庭、学校与社会三位一体的综合教育法 韩国思想道德教育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建立了学校、家庭与社会三位一体的综合教育体制[1]。韩国政府强调, 教育必须要由家庭、学校与社会共同来完成,只有通过三者

相互紧密配合,才能形成一个强大的合力。首先,韩国人非 常重视家庭的教育作用,因为家庭环境对一个人的成长会 产生极其重要的影响。因此,在韩国,父母要主动承担起对 子女的教育责任,家庭教育的内容主要是以传统的道德伦 理为主,如要求孩子讲“忠诚”和“孝道”,对父母要孝敬,对 国家要忠诚。其次,学校要成立家长联谊会,通常与家庭保 持密切的联系,以充分发挥家庭作为社会细胞的教育作用。再次,在韩国各地,有许多社会组织积极参与教育活动,如 韩国童子军协会、韩国青年团、红十字会等,它们通过各种 活动方式来支持学校德育,为学生提供一些必要的帮助,如 消除不良心理、救济贫困学生和开展一些传统的文化艺术 活动等。通过实施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教育方法, 大大增强了思想政治教育的育人效果。

5·在教育过程中不断整合东西方思想文化资源 韩国属于东亚儒家文化圈,一直处于文化次中心的地

位,它将儒家文化传播到日本及周边诸国,并形成了自成体 系的韩国儒家理论[1]。儒家伦理已深深扎根于韩国的文化 之中,融化在韩国人的思维方式和行为规范里。在儒家文 化的影响下,韩国形成了重视礼仪教育的优良传统。韩国 礼仪教育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五个方面:个人生活礼节、家 庭生活礼节、学校生活礼节、社会生活礼节和国家生活礼 节[2]。通过开展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道德伦理教育,提高

了公民道德素质,增强了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为培育新型 的韩国国民精神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与此同时,随着 国家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以美国为代表的现代西方价值 观也不断涌入韩国,日益影响着韩国青少年,以自由主义和 个人主义为核心的西方意识形态对传统儒家思想产生了一 定的负面影响。在此情况下,韩国政府更加强化了传统儒 家伦理价值观的教育,以试图实现一种融合东方传统和现 代西方价值观的道德教育观念[1]。

二、我国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方法 1·在学校统一设置政治理论课进行直接灌输

我国是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党和政府都非常重视思想

政治教育工作,要求在各级各类学校中设置政治理论课,统 一开展思想政治教育,以实现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在社会思 想意识形态中的主导地位。在小学阶段,通常开设“品德与 生活”、“品德与社会”课,授课方式主要是以教师讲授为主, 实施教师讲、学生听的传统模式。在中学阶段,主要开设

“思想品德”和“思想政治”课,授课方式比较单一,仍然是以 讲授为主,着重理论灌输。在大学阶段,全国统一开设“马 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 义理论体系概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思想道德修养与 法律基础”课,除了这四门必修课之外,还开设一些选修课。这些课程由教育部统一规定教学大纲和学时数,各个高校 和各级教育部门不得随意更改。在教学方法上虽然与小 学、中学阶段有所不同,但基本上是采取理论讲授加实践的 模式,即实行以课堂理论灌输为主,以实践教学方式为辅的 模式。通过系统地讲授这些理论课程,对学生主要进行四 个方面的教育:一是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进行系统的科 学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二是以爱国主义为重点,进 行弘扬民族精神教育;三是以基本道德为基础,进行公民道 德教育;四是以大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进行素质教育[3]。2·通过开展各种社会实践活动进行间接教育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我国各级学校在思想 政治教育方面也积累了诸多经验,除了大量运用传统的理 论灌输法之外,还运用了实践教育法。所谓实践教育法就 是指教育者组织、引导被教育者参加各种实践活动,不断提 高被教育者思想觉悟和认识能力的方法[4]。实践教育法大 体上可分为三种基本形式,即生产劳动、社会调查和社会服 务。生产劳动包括实习劳动、义务劳动和公益劳动等,学生 通过参加生产劳动既可以提高他们的劳动技能,又可以使 他们认识到劳动的价值和意义,从而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学生通过参加一定的社会调查,可以使他们深刻认识我国 的国情、民情和乡情,加深对国家方针政策的理解,加深对 我国改革开放以来所取得的伟大成就的认识,从而树立坚 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和信心。社会服务方式

主要体现在生产服务、科技服务、信息服务和咨询服务等, 通过参加这些活动,可以提高学生的服务意识和责任意识, 从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3·运用各种先进典型进行榜样示范教育

在我们的生活中常常可以看到许多先进人物和先进事 迹,各级学校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通常会利用这 些先进典型人物或事迹来教育和激励学生,要求学生积极 努力地向那些先进人物学习。这种教育方法我们通常称之 为典型教育法或示范教育法。典型教育法具有形象、具体、生动的特点,它与理论灌输法相比较而言,更富有感染性和 可接受性,是我们党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之一[4]。在 学校里经常开展的向雷锋同志学习和向孔繁森同志学习的 学习活动,就是要求我们的学生学习他们无私奉献精神,学习他们热爱党、热爱人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崇高精 神。通过对这些先进典型人物的学习,可以使我们的学生 具有高尚的人格品质和树立社会主义、集体主义观念。4·利用现代大众传媒进行广泛宣传教育

我们党历来重视发挥广播、电视等新闻媒体在思想政 治教育工作中的优势,始终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随着现 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信息化时代的到来,许多新型传播媒 介也不断涌现出来,如网络、手机、数字电视等。这些新型 媒体的出现给我们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一定的挑 战,同时也给我们提供了许多难得的机遇和有利条件。在 改革开放的新形势下,我们党和各级政府部门都十分重视 运用各种大众传媒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始终坚持马克思主 义在我国社会意识形态中的主导地位,坚持以科学的理论 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 秀的作品鼓舞人,思想教育工作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同时,各级学校也充分利用各自的校园广播、网络等有针对 性地开展以理想、信念为核心的思想政治教育,坚持把马克 思主义大众化与思想政治教育有机统一起来。

三、韩国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给我们的启示

通过对中韩两国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具体比较,我们 可以发现,虽然两国在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等方面存在较 大的差异,但韩国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所采取的灵 活多样的教育方法无疑给我们提供了许多有益的经验。概 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善于将显性教育法与隐性教育法有机结合起来 从以上的比较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韩国在开展思 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既非常重视显性教育法的运用,又巧 妙地运用了隐性教育法,不仅达到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 而且也收到了良好的效果。所谓显性教育法就是指教育主 体为了达到一定的教育目标,通过比较正规的方式或途径 直接使被教育者接受并消化教育内容的一种教育方法。例

如,在韩国,通过学校开设道德课、生活课和国民伦理课直 接向学生传授一些基本的道德伦理知识和道德规范,对学 生进行直接的道德教育。同时,韩国还非常巧妙地运用了 隐性教育法。所谓隐性教育是指隐藏教育主体和教育目 的,通过非正式的教育形式,将教育内容渗透于环境、文化、娱乐、制度、管理等教育对象日常生活工作所接触到的教育 性因素中,从而引导教育对象自主感知教育内容、自主选择 教育信息、自主内化教育内涵的一种思想政治教育方式[5]。如韩国学校充分利用本国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对学生进行 思想教育。这两种教育方法各有优势和弱点。显性教育突 出教育主体的主体性,忽视教育客体的主体性和差异性,因 而容易导致教育客体逆反心理的产生;而隐性教育法则突 出教育客体的主体性和选择性,但容易导致教育客体的随 意性和盲目性。因此,我们应善于把显性教育法与隐性教 育法有机结合起来,使两者取长补短,相互促进,相得益彰。2·注重形成合力,全面优化思想政治教育环境

韩国思想政治教育注重学校、家庭与社会三位一体密 切配合,形成合力,取得了良好的教育效果,这种方法值得 我们学习与借鉴。一方面,学生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首先 得益于家庭,父母从一开始就要重视孩子的道德养成教育。实践证明,良好的家庭环境为孩子的健康成长奠定了坚实 的基础。另一方面,学校对学生良好思想品德的形成起着 非常重要的作用。学校作为一个教育者除了要给学生提供 一个良好的教育环境之外,还要主动与学生家长联系、沟 通,建立学校与家庭共同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联动机制。此外,社会是一个大舞台、大学校,社会环境对学生的思想、道德和心理也会产生重要的影响,因为“近朱者赤,近墨者 黑”。因此,思想政治教育要真正取得实效,不仅要全面优 化育人环境,而且需要家庭、学校、社会各方面的通力合作, 在此基础上努力形成学校、家庭与社会三位一体相互协调、密切配合、形成合力的良好格局。

3·重视社会实践在育人过程中的积极作用

韩国思想政治教育取得成功的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重 视社会服务在培养人的过程中的积极作用,并为此而采取 了多种有效措施,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如政府提供经费保 障,学校把学生参与社会服务与毕业资格挂钩等。相比之 下,虽然我国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也认识到社会实 践在育人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由于缺 乏有效的机制和制度作保障,而多半是流于形式,其效果也 就可想而知了。对此,一方面我们要积极借鉴韩国的有益 经验,另一方面我们应充分考虑自身的特点,紧密结合本国 的国情,在有效地整合各种现有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基 础上进一步建立、健全有关制度,逐步建立起学生参与社会 实践活动的长效机制,真正做到社会实践活动的制度化与

常态化,从而为培养思想品德良好、社会实践能力强的有用 之才奠定坚实的基础。

4·充分利用我国优秀传统文化资源,积极借鉴他国有 益经验

从韩国思想政治教育的历史经验中,我们可以看到,韩 国正确地处理了东西方文化之间的关系,既很好地吸收了 东方儒家文化伦理的精华,又积极地借鉴了现代西方文化 的自由特质,更坚决地保存了自己民族文化的传统,充分体 现了古为今用、洋为韩用的特色[1]。中国作为东方儒家思 想的发源地,我们更应该加强对传统儒家伦理思想的研究、开发和利用,在此过程中我们要善于汲取其精华,剔除其糟 粕。儒家思想中的仁义观、忠孝观、诚信观和礼仪观等优秀 传统思想文化仍然值得我们去学习和发扬,这些传统的伦 理思想为我们有效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了丰富的 文化资源。与此同时,作为现代公民,我们还应具有世界性 的眼光,要在不断继承和利用我国优秀传统文化资源的基 础上,以开阔的视野及海纳百川的胸怀和心态,“大胆吸收 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吸收和借鉴当今世 界各国包括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一切反映现代化生产规律 的先进经营方式和管理方法”[6],真正做到古为今用,洋为 中用,从而不断推动我国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创新与发展。参考文献: [1]苏振芳·当代国外思想政治教育比较[M]·北京:社会科学文 献出版社,2009·

[2]俞亚芹·韩国重视礼仪教育对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J]· 浙江青年专修学院学报,2006(1)·

[3]冯益谦·中美大学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比较研究[J]·思想教育 研究,2007(1)·

[4]郑永廷·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9· [5]龙一平·论美国学校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途径及对我国的启示 [J]·教育探索,2009(6)·

上一篇:有这样一个女孩小学生作文下一篇:中国乡贤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