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信息披露的内涵

2024-06-06

会计信息披露的内涵(通用11篇)

会计信息披露的内涵 篇1

关于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论文

环境会计是现代会计的新兴分支,而环境会计信息披露则是环境会计最主要和最基本的问题,试论环境会计信息披露论文。20世纪70年代以来,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迅速发展,对自然资源的消耗加剧,而在环境管理方面未能同步赶上,致使环境污染日益严重。这种严峻的环境形势是企业忽视环境管理所造成的。由于传统会计没有把环境支出和收益纳入其核算体系,没有提供企业生态效益方面的信息,环境问题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因此,进行环境会计信息披露,揭示环境资源的利用情况、环境污染的治理情况,是消除严峻环境形势的必然要求。专家们一致认为,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数据对于减少污染而言,比20年的管制规定更有效”。

环境会计信息披露既是国民经济宏观管理的需要,也是企业内部管理的需要。由于我国传统企业实行的是一种资源消耗高、资源利用率低、废弃物排放量多的粗放型发展模式,极大地损害了社会的环境基础。所以,现代企业需要树立“绿色”生产经营观念:进行绿色设计、开发绿色产品、开展绿色营销、披露绿色会计信息,从而保证企业实现最佳的经济效益和社会环境效益。

一、环境会计信息披露模式的构建

环境会计信息是企业环境行为和环境工作及其财务影响的信息。其形式具有多样化:既有定性的信息,也有定量的信息;既有货币信息,也有以实物、技术等指标表示的非货币信息,经济学论文《试论环境会计信息披露论文》。对于环境会计信息披露,一方面可以借鉴财务报告的思路,利用财务报表、报表附注以及财务情况说明书来揭示因环境问题引起的财务影响;另一方面可以编制专门的环境报告来提供企业的环境绩效状况。

(一)财务报告。

1.会计报表。资产负债表、损益表、现金流量表及其附表是财务信息的主要载体,那么将环境问题引起的财务影响纳入其中也是实际可行的。具体方法是在会计报表内增加合适的项目,对与环境有关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指标进行单独的披露。例如,在资产负债表中设置若干单独的项目,以反映企业拥有的环境资产、承担的环境负债等;在利润表中增设专门的项目,以反映全部或部分的环境支出,控制环境污染和保护生态环境所获得的收益。

2.报表附注。环境会计报表的附注分为括号注释和底注两种形式。

括号注释不宜过长,以便于阅读。企业用括号注释揭示以下信息:

(1)环境会计的特定程序和方法,如直接环境效益采用影子价格法还是数学分解法;

(2)说明环境项目的特征,如某种环境负债有无优先要求权;

(3)按替代性计价方法得出的金额,如在按历史成本入帐的环境资产后面列示其现行市价;

(4)需要参见其他报表或本报表其他部分的说明。

报表底注是在报表正文下面用一定的文字和数字表示的补充说明。环境会计的报表底注可揭示:

(1)重要会计政策,如环境资产的计价与摊销政策,环境利润的确认政策;

(2)环境会计变更事项,包括环境会计方法的变更、报告主体的改变、会计估计的改变等。

3.财务情况说明书。企业应该在财务情况说明书中列明有关环境会计信息的内容,包括:

(1)企业对环境的损害情况及其治理措施,如:该会计期间耗用自然资源数量,消耗自然资源给环境带来的损失,由于环境污染而支付的罚款;

(2)企业控制污染的措施及其效果,如:企业用于环境保护方面的投资,治理环境污染或采取环保改进措施而获取的直接收益;(3)企业对有害的环境影响结果进行保险,以及政府对此的补助金运用情况;

(4)企业治理环境的长远目标及行动等等。

(二)环境报告。编制单独的环境报告便于信息使用者对企业的环境行为和环境工作有全面的认识。环境报告的内容应包括:

1.环境法规执行情况,包括执行的成绩和未能执行的原因。

2.环境质量情况。具体包括:

(1)污染物排放情况,包括排放总量及其所含的污染物质含量以及对环境和经济的危害;

(2)环境质量指标的达标率;

(3)发生的污染事故情况,包括污染性质、对环境和经济的危害;

(4)环境资源,包括水、电、煤、石油等的消耗用量;

(5)有毒有害材料、物品的使用和保管情况;

(6)厂区绿化率以及有偿或无偿承担的其他绿化任务。

3.环境治理和污染利用情况。主要是:

(1)污染治理项目完成数,污染物处理能力,污染物治理设施运行状况;

(2)从事环境治理、检测、研究的`机构和人员情况;

(3)本企业所建立的环境管理制度和管理体系的情况;

(4)污染物回收利用情况,包括对各种污染物回收利用的总量,回收利用的产品产量、产值、收入、利润等指标;

(5)其他污染治理措施和事项,如企业制定的环保规定、职工的环保培训、本企业取得的环保技术成果等。

编制环境报告可以同时使用表格、文字、图形等多种方法。在编制初期,为简便和易于操作,可先以文字、图形和数量、技术指标等为主;在经过一段时间的摸索之后,环境报告应该以列示一系列环境技术和货币指标的表格为主。也就是说,环境报告应该逐步成为一种正规、严谨的信息报告工具。值得一提的是,环境报告需要适应多方面的信息需求,以便使企业对外披露的环境信息能够发挥最大效益;同时,环境报告需要进行审查验证,以保证环境信息披露的客观性和可信性。

二、在我国开展环境会计信息披露工作的相关建议

由于环境会计在我国起步较晚,要在企业中全面、系统地披露环境会计信息存在诸多制约因素:如,环境会计的计量、成本确认等方面尚未形成共识,理论认识还不一致;与环境有关的法律法规不尽完善,难以协调企业逐利与社会可持续发展之间的矛盾;会计市场普遍存在信息披露不规范、内容不真实的现象等等。因此,当前要顺利地开展环境会计信息披露工作需要做出多方面的努力。

1.加强环境会计理论研究。由于环境会计方法体系的多元化,核算对象的复杂化,尤其是在计量环节上尚未突破,使得当前环境会计缺乏与实务相结合的理论支点,其结果是环境会计实务没有相应的理论指导,环境会计信息披露出现盲点。对此,会计理论界应对环境会计这门新兴学科进行深入地探讨与研究,力求解决诸如计量、成本确认等基本理论问题,以突破环境会计信息披露中的障碍。

2.健全法律法规,制定环境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以法律、法规的形式确定环境会计的地位和作用,使环境会计有法可依,使环境会计信息披露有统一的标准。例如,丹麦的环境保护法中明确规定:全国所有的企业在上交年度财务报告的基础上,必须附报一份绿色环境会计报告,用以监督企业环保义务的履行状况。借鉴国际先进经验,我们应该采取的做法是:

(1)将环境会计核算和监督列入《会计法》,以法律形式确定环境会计的地位和作用,这是将它付诸实施的最强有力的手段。

(2)制定环境会计准则,将涉及环境的内容列入会计要素,扩充报表体系。

(3)设立环境会计制度,即依据会计准则所规定的有关环境原则设计会计制度,使环境会计具有实际可操作性。

3.加强环境会计的社会和政府监督。企业从自身利益出发,往往不会全面、如实地披露对资源环境的社会责任履行情况。因此,应加强政府有关部门和社会中介机构的监督,包括行政管理、监督和专项环境审计。其中,由会计师事务所或国家审计机关进行的专项环境审计,可强化对环境会计的再监督,有助于环境会计的创建和不断完善。会计事务所或国家审计机关应根据国家有关的环保法律、法规以及相关的会计法规、制度和准则,对企业环境会计信息的合理性、合法性、全面性及真实性进行审查与鉴定,以取信于社会公众,强化国家宏观调控,并促使企业加强环境会计信息披露工作。

会计信息披露的内涵 篇2

关键词:会计信息,完善,制度,提供,披露,改进

1 提高信息披露的时效性和规范性

信息披露的及时性是预防内幕交易的关键所在。我国《证券法》对上市公司年报、中报、季报披露时间规定的过于宽松。目前,证监会要求上市公司于每年7~8月份披露半年报,于1~4月披露上年度报告、于会计年度前三个月、九个月结束后三十日内披露季度报告。这种信息披露制度很难保证信息的及时性,同时也为选择性披露和内幕交易的发生提供便利。因此,应缩短披露的时间。在这方面可以借鉴美国上市公司电子化数据收集、分析及检索系统。1983年美国SEC的信息技术办公室即着手进行有关证券信息披露电子化系统即上市公司电子信息收集检索系统的研究和开发工作。它的主要目的是通过加快具有时间敏感性的信息申报登记,增加证券市场的效率和公平,促进投资者、上市公司和市场的有效运行。

我国目前的会计信息披露采取指定报刊及网站披露的方式,各家上市公司披露的年报在内容与格式上也具有较大不同,不利于投资者进行分析。因此,建立一个以适应我国证券市场特点的电子化披露系统为主的跨媒体信息披露平台,使得信息披露更加及时、快速,且能够提供完整的、标准化的、格式化的资料和数据库,将大大促进公开信息的高效充分运用,提高证券市场信息的透明度、公开与公平性。监管机构能通过对信息披露内容的标准化和规范化管理,控制信息的质量和流向渠道,获得更好的监管效果。投资者也可以通过及时、规范的会计信息披露更好的进行投资决策。

2 改进信息披露内容

运用问卷调查的方法就投资者对上市公司会计信息的需求进行统计分析,并将调查结果与上市公司向投资者披露会计信息的现状进行比较,其中,关于上市公司会计信息的内容构成(如表1)的调查分析表明,财务报表所提供的会计信息还远远不能满足投资者的需求,其中部分会计信息已在现行会计报告中以报表注释、附表等形式进行披露,如会计方法的改变、报告主体的改变、资产抵押、或有负债和或有资产等;另外部分会计信息还未在现行会计报告中得到披露,如人力资源信息、财务预测信息、物价变动影响信息和管理部门对会计信息的分析等。

证券市场投资者正是以上市公司所披露的会计信息作为其投资决策的判断依据,目前的信息披露内容无法完全满足投资者的信息需求,部分投资者就会对证券分析师的分析报告、投资建议产生依赖,甚至会花尽心思试图去寻求“内幕信息”;而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不充分、不及时,给选择性披露和内幕交易的滋生创造了条件,使得一些会引起公司股价变动、影响公司未来发展的信息没有及时向所有投资者公开,反而通过一些不正常渠道流入市场,扰乱了证券市场的正常运行秩序。因而应该通过规范扩大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内容,变为部分自愿性信息披露为强制信息披露,使所有投资者能够充分了解公司相关会计信息。例如,加强预测性财务信息披露,财务预测性信息主要提供反映公司未来财务状况、经营业绩等的前瞻性财务信息,如果财务预测性信息质量可靠,这些信息将比财务报表提供的信息更具实用性。建立强制性披露的财务预测制度,会对公众投资者决策提供信息帮助。同时加强其他与投资者密切相关的信息披露。目前,我国信息披露制度过分倚重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在上市公司信息披露中又过分依赖上市公司财务信息披露,对于一些与投资者密切相关的其他会计信息,如市场面信息、政策面信息及上市公司非财务信息缺乏详细规定,应通过立法形式将这些信息提供数量、种类、范围等做出明确界定。

参考文献

会计信息披露的探析 篇3

【关键词】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信息质量;对策

一、我国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现状

(1)会计信息披露内容格式固定化,缺乏主动性。会计信息以会计报表的固定格式披露,纳入的项目必须符合一定的要素定义和计量原则,导致一些应该披露的重要信息无法反映出来。如人力资源、商誉等重要资源就无法在报表中得到很好的体现。同时,为了保护本公司利益,信息披露者基本都是被动地仅遵从会计法规规定的强制性披露的最低标准进行信息披露,不愿进行过多地进行自愿性披露。(2)会计信息披露不充分、不及时、不真实。一是披露有关事实时措辞含糊、模棱两可。母公司的汇总报表并未包含众多分支机构信息,导致分部信息披露的不充分。二是上市公司由于担心其所披露的信息会影响公司股票价格,往往不及时披露重大事件,使得信息滞后性严重,降低了会计信息的相关性、反馈价值,不能满足信息使用者对企业未来价值趋势预测信息的要求。三是规避不利信息不利事实。故意夸大部分事实,隐瞒部分事实,对本公司不利的信息丝毫未提,或做不详尽披露,误导广大中小投资者。(3)会计信息披露的内容不全面,不准确。一是信息披露中缺少对不确定性信息内容的披露;变化的信息也得不到及时披露,不全面完整。二是披露的基本是历史信息。现行的财务报告体系以过去的交易事项为基础,主要反映企业历史的经营活动,缺乏对未来情况的前瞻性。三是许多公司故意混淆会计估计、非重大会计差错以及重大会计差错的区别,滥用重大会计差错的会计处理准则操纵利润。(4)会计信息披露内容在国际上缺乏可比性。国际资本市场的全球化进程使得资本市场的参与者和会计信息使用者对更高质量、更透明、更具可比性的会计信息的需求愈加强烈,这必然会对建立和完善一套国际化的会计准则提出迫切需求。

二、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存在问题的原因

(1)上市公司自身的内在局限。一是公司利益的驱动;二是公司股东的产权约束弱化;三是公司缺乏有效的内部控制。(2)制度的不完全。一是新会计政策和会计处理方法的可选择性影响会计信息的真实性。二是新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的不确定性和不完整性。资产减值准备的会计处理仍留有可供操作的空间;无形资产内部研究开发项目支出的不易划分,可能为不规范操作带来方便。三是会计准则与其他法规的不协调性。会计准则与金融、税收等其他法规因目标、趋向不同,存在相互冲突的条款。(3)审计监督有效性不足。我国外部审计方面存在独立性不强、收费制度不规范、审计人员业务素质和职业道德水平不一致及不重视舞弊审计责任等问题,使得鉴证业务不能充分发挥应有的作用,纵容了低质量甚至虚假会计信息的披露。

三、完善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建议

(1)建立上市公司会计信息质量控制机制。上市公司会计信息质量控制机制由上市公司内部控制、注册会计师控制和证券监管部门控制三个要素组成,合理有效地设置会计机构,分立会计和管理部门,保证财务机构可以独立而不受干扰地行使本身的权利,避免联合勾通舞弊;加强内部审计制度建设,设置内部审计机构,归属监事会领导,对会计业务进行日常的内部审计监督。(2)完善会计信息披露制度。一是提高信息披露的时效性和规范性。目前,《证券法》要求上市公司于每年7~8月份披露半年报,于1~4月披露上年度报告、于会计年度前三个月、九个月结束后三十日内披露季度报告。这样的时间规定过于宽松,已难以确保会计信息的及时性,更不能排除时间差造成了会计信息披露的不完整性、不真实性和部分选择性,为内幕交易的发生提供有机可趁的可能。证监部门应加大监管,可以加速电算化的进程,使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进入电子化数据平台,提高证券市场的效率和公平,与此同时,将整个证券市场的管理纳入互联网电子化分析,出台相关规定保障信息透明、公开与公平,促进投资者、上市公司及市场的合理有效运行。二是改进披露内容。虽然新发布的企业会计准则体系扩大了强制披露的范围,也实施了分部报告的措施,但财务报表所提供的会计信息还远不能满足投资者的需求,应将部分重要自愿性信息披露改为强制信息披露,加强其他与投资者密切相关的信息披露,从数量、种类、范围明确界定。并且,由于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的引入,加大了上市公司会计处理的自由度。(3)加大证券市场会计信息披露的监管力度。参照国际惯例,对现行证券市场管理体制和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制度进行相应改革。建立完善上市公司信息监查员制度,实现从地方到中央的统一整体管理;制定切实可行监督管理办法,对违规行为予以明确界定;发展和完善注册会计师审计制度。

参 考 文 献

[1]贾秋菊.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存在的问题及建议[J].企业导报.2010(24)

会计信息披露制度的国际比较 篇4

会计信息披露制度的国际比较

会计信息披露制度的国际比较,也为我国会计信息披露制度建设提供借鉴和思考.主要论述了各国的政治、经济、法律、社会、文化等环境因素对各国会计模式的影响,阐明了由于各国所处的`社会环境不同,各国都根据自身特点制定适合自己的会计信息披露制度,发展自己适合的会计实务.

作 者:周剑峰 ZHOU Jian-feng 作者单位: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财务处,江苏,常州,213164刊 名: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英文刊名:JOURNAL OF CHANGZHOU VOCATIONAL COLLEGE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年,卷(期):5(1)分类号:F233关键词:会计信息 披露 国际比较

环境会计信息披露论文 篇5

环境会计信息披露论文【1】

【摘要】 随着人们对环境问题的关注,环境会计信息披露问题也备受重视,对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研究也提上日程,本文通过研究国内已有文献在披露内容和方式的最新动态,对其实证研究成果进行综述,指出我国现阶段环境会计所存在的问题,并对未来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对策提出自己的看法,以期为该领域的进一步探索提供有益的线索。

【关键词】 环境会计信息披露 披露内容和方式 对策 综述

环境会计又称绿色会计,它是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以有关法律、法规为依据,计量、记录环境污染、环境防治、环境开发的成本费用,同时对环境的维护和开发形成的效益进行合理计量与报告,从而综合评估环境绩效及环境活动对企业财务成果影响的一门新兴学科。

一、引言:

伴随着经济发展,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已经成为一个全球性的问题。

将环境活动纳入企业会计核算体系,真实反映企业经济活动,披露环境会计信息,成为传统会计面临的新课题。

要解决环境污染问题,需要把经济发展与环境问题协调起来,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开展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研究,促使企业在关注经济效益的同时关注环境效益,无论是对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还是对会计理论的创新和完善都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二、文献综述:

(一)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内容:

关于披露内容,黄嫦娇()提出对于环境资产、环境负债、环境净资产、环境收益、环境成本的披露,并且由于环境会计的特殊性,要求其信息的披露也必须在传统的三大会计报表的基础上再加以图表、文等形式来报告,对碳排放情况、碳排放权问题等信息进行详细的披露;张永杰()以江西省16家上市公司为例,表明我国企业环境会计信息披露内容应包括两方面:一是关于企业活动的财务影响信息; 二是关于企业活动的环境业绩信息;

另外,在进行披露内容探讨时,还有学者对披露的内容进行新的分类,例如陈薇()指出环境会计信息披露需要界定出定性环境信息和定量的环境信息,并在此基础上确定其具体需要披露的内容;秦嘉龙、吴玉芳(20)在分析青海省上市公司环境会计信息披露时提出,我国上市公司所披露的环境信息中,以货币形式和非货币形式或同时以两种形式披露。

田翠香(2010年)认为企业通过年报披露环境信息,应注意协调与其他环境信息公开方式的关系,有条件的企业仍然可以在年报以外,编制独立的环境报告或社会责任报告。

综上所述,对于环境会计信息披露内容,主要从会计要素入手,从货币、数量、定性、定量等方面反映一个会计主体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及现金流量

(二)环境会计信息披露方式:

由于我国环境会计起步较晚,没有统一、标准的披露形式,众说纷纭。

冯银波(2010年)认为环境会计信息披露有三种可选模式:在财务报告框架内披露、编制独立环境会计报告、在管理当局声明书中披露;李秋(20)基于低碳经济视角,提出不同规模企业应灵活地采取不同类型的披露形式:

①对大型企业如上市公司,可采用单独编制环境会计报表的形式在其中单独列示低碳治理信息;②对大中型企业可以采取在财务报表,财务报表附注或者董事会会议报表中单独反映二氧化碳治理的信息;

③对中小型企业可允许以非货币式计量的基础上以文字的方式阐述其为减少碳排放所付出的成本费用以及业绩效益等信息;戴悦、华楚慧、李玮玮(年)从环境产权角度出发进行探讨,认为有效的环境会计信息披露模式应该是以环境产权为核心的一个环境责任报告体系,该体系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是环境问题的财务影响信息,第二部分是关于环境绩效方面的信息,第三部分是更加充分的独立环境责任报告;

另外也有学者虽然从不同领域出发,仇淑平(2012年)认为独立报告模式将是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主要发展方向;同样的,刘灵芝、富晓丹(2010年)针对我国现阶段的林业企业的研究,认为我国林业企业应该采用表外披露的方式,编制补充的环境会计报告。

从以上研究中发现,普遍认为会计的信息披露应依托财务报告的形式来进行,或采取独立报表形式。

(三)环境会计信息披露影响因素:

王亚男、傅建设、冯烨彬(20)以沪深两市74家公司为样本,对上市公司环境信息披露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研究,表明股权制衡度、净资产收益率、公司规模是影响我国上市公司环境信息披露的重要因素;刘海英(2010年)整理了近几年国内外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研究成果,研究表明公司自愿环境会计信息的披露与以下因素正相关:

①公司规模及公司的`行业性质;②公司的股权分散度;③公司披露的环境诉讼以及环境罚款信息;

在针对具体行业,刘洋、赵伟(2012年)选取了山东省内53家强污染行业的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以统计学的相关理论,认证了国有股比例系数与环境会计信息披露水平正相关,上市公司规模与环境会计信息的披露水平正相关;戴蓬军、董淑兰(2010年)以在沪深两市上市的农业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

他们faxian 农业上市公司的经营管理能力、公司规模及发展能力是影响其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状况的显著因素,并且均呈显著正相关,而盈利能力、风险状况、现金流量状况、非农化经营程度和政策优惠情况对农业上市公司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状况影响不显著。

三、我国目前环境信息披露存在的问题:

通过对已有文献进行综述,分析了目前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最新的研究成果,我认为目前我国环境会计信息披露存在着一些问题:

1.从理论研究层面:

(1)理论研究的匮乏:随着对环境会计信息的需求越来越大,我国的理论研究并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不能很好的指导实际工作,导致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缺乏可比性;

(2)由于理论研究和实际工作起步较晚,没有形成统一而又成熟的披露模式; 2.从国家层面:

(1)环境会计法规、准则、制度建设滞后,目前我国已经相继制定了一系列法律法规,但是在所有的这些法律法规中均没有涉及到对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具体规定;

(2)缺乏专门的环境会计人员和审计人员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对环境信息的披露的完整性和质量;

(3)监督和执法力度不足;

3.从社会层面:

(1)披露主体范围较窄、比例不高,且集中在重污染行业,对环境信息披露仅仅是一种自愿行为,缺乏强制性约束;

(2)企业环境意识差,参与度不高;

(3)社会公众的环境意识不足,我国在环境保护实践方面做出了很大努力,公众的环境意识也明显增强,但是,从总体上说,当前我国公众的环境意识还有待于提高;

四、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对策:

1.加强理论体系研究,具体包括:

(1)积极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充分学习和借鉴国外已有的研究成果;

(2)鼓励相关人员进行研究,鼓励其在有关期刊杂志发表自己的观点;

(3)在高校开展环境信息披露的相关课程,从基础做起,加强理论的教育;

2.建立健全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相关法律法规体系,并且提高监督和执法力度;

(1)对上市公司建立诚信档案,详细记录他们在环境信息披露方面的行为;

(2)加强信息的透明度,发挥舆论监督作用;

3.培养具有专业胜任能力的环境会计人员以及审计人员,并且加强两者的独立性,同时加强合作;

4.在全社会提高公民的环境意识,培养人们对环境问题的重视;

5.针对环境会计信息的复杂性和评判的多样性,引入数学概念和方法,使指标体系固定化,同时配合相关的数学型人才,完善信息的披露。

公司会计信息披露研究 篇6

1.1责任体系不健全

由于法律责任制度的不健全和巨大利益的趋使,导致部分上市公司违规违法行为的发生,而对上市的违规处理主要以没收、罚款等行政处罚为主,

上市公司的违法行为极少会承担民事和刑事责任,这种以行政处罚为主的管理制度对于上市公司的违法行为起不到应有的震慑作用,更无法解决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的缺陷,导致了上市公司的违规违法行为屡禁不止,频繁发生。

1.2成本利益

成本利益是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问题存在的经济因素。

一方面,上市公司为了从股市上筹集到更多公司发展所需要的资金,从而获得超额利益,在巨大的利益诱惑下,对会计信息进行胡乱编造,造成大量的虚假信息误导投资者。

另一方面是违规成本低廉,随着上市公司数量的增多,虚假信息很多,被揭露的可能性很小,即使被查出,处罚力度也较小。

1.3公司内部的治理结构

公司内部扭曲的治理结构是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问题存在的制度原因。

当前上市公司实现了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在具体实践运行中实行委托代理机制,这种机制本身存在着不合理因素。

另外,公司内部的治理结构是要建立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以实现公司利益的最大化。

然而,当前上市公司治理结构中存在着一些不可调和的矛盾,促使上市公司在会计信息披露中存在问题。

1.4督管理力度不够

监管不力是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问题存在的主要原因。

一方面由于证监会的力量和权威性不够,证券市场矛盾与利益错综复杂,有些政府官员也插手管理,导致了证券监管力度不足。

另一方面,上市公司的财务报表都必须经过注册会计师的审计,而有些注册会计师为了经济利益,在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中并没有尽职尽责,不仅不揭露虚假的会计信息,而且还出具财务报告,这就失去监督约束功能。

2提高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质量的对策

根据以上关于我国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存在的问题分析和原因分析,本文提出如下对策建议。

2.1完善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制度建设

制度是行为规范的依据,上市公司信息披露问题的解决从根本上解决就需要不断完善制度建设。

目前由于对上市公司的违规违法行为的责任追究主要以行政处罚为主的体系不健全,导致上市公司违规违法行为不断发生,因此,要想改变这种不利局面,就需要完善法律责任体系。

此外,当前规范上市公司会计的规定不完备,无法及时解决存在的问题,因此,要制定相关法律法规,建立科学的会计规范制度体系,才能根本解决会计信息披露问题,保障会计信息披露健康运行。

2.2加大违规处罚力度

为了提高会计信息质量,保障上市公司的会计信息披露的发展,需要制定一系列的规章制度,主要包括《会计法》、《上市公司财务报表披露细则》等,这为上市公司的违规违法行为处罚提供了法律依据和制度保障。

当前,由于对于上市公司的违法行为主要以行政处罚为主,违法成本小,加之违法行为巨大利益的诱惑,很多的上市公司不惜铤而走险,知法犯法。

因此,改变这一现状需要加大对上市公司违规违法的惩处力度,适时引入民事赔偿制度,提高上市公司的违规违法行为成本,起到应有的震慑作用。

2.3完善上市公司治理结构建设

上市公司的治理结构主要由所有者、董事会和高级执行人员即高级经理组成,上市公司在会计信息披露方面存在的问题,与上市公司治理结构不完善有着密切的关系。

因此,要想解决会计信息披露问题,就需要完善上市公司的治理结构,建立有效的约束激励机制,推行和优化独立董事制度,提高监事会的监管职能,重构上市公司的内部监督制度,保证审计的独立性。

只有这样,才能保障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制度的健康发展。

2.4建立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信用评估机制

对上市公司的会计信息披露建立信用评估机制,可以制约上市公司违规违法行为的发生。

因此,为保障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制度的健康运行,需要主管部门按照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的质量进行信用等级评价,并及时公布评定结果,这很大程度上能制约上市公司的违规行为,减少违法违规行为的发生。

3结束语

总之,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问题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在资本市场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关于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思考 篇7

一、环境会计信息概述

环境会计的发展在不同阶段会表现出不同的特征, 因此其关注的内容范围亦会有所变化。现阶段对环境会计最基本的要求就是将对环境资源的管理活动纳入到会计核算的范围, 让企业正视其对环境污染和破坏的危害, 从而切实为改善周围环境质量而努力。随着环境会计发展的不断深入, 环境会计更高的一个发展阶段就是完全从社会责任的角度出发, 以提高社会福利为前提, 发掘环境质量改善的方法和渠道, 从而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三者协调统一的可持续发展的良性循环。

环境会计信息披露指的是与环境有关的行为主体对环境活动在财务报告中所反映的环境信息和与环境有关的财务信息, 按照环境信息披露规定的要求, 运用特定的披露方法, 采用一定的披露方式, 向环境会计信息的需求者提供环境资源的利用及受托责任的履行情况, 以充分满足其知情与决策的需要。它主要受对环境会计产生影响的政治、经济和科技发展水平, 法律约束、企业和职工道德素质和文化状况, 以及资源配置等因素的制约。

二、环境会计信息披露存在的问题及成因分析

(一) 环境会计信息披露存在的问题

1. 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相关法规缺乏。

目前, 我国尚未制定出完整的与环境会计有关的指导性文件, 对于上市公司的定期报告中也很少有关于环境信息的披露要求。

2. 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比例不高。

据资料显示, 各行业环境信息披露的总体比例占1/3, 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差距。根据一项对13个国家环境报告的调查, 披露环境信息的跨国性大公司, 在20世纪90年代即已达到3/4。

3. 环境会计披露的内容不全面。

主要反映的是历史性的信息, 并没有对不确定性信息给予反映。传统会计核算只考虑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 很少考虑环境因素, 由于缺乏科学的定量方法及切实可行的指标体系, 使得需用货币计量的环境资产、环境负债、环境成本和环境收益等信息的披露缺乏可操作性。

4. 环境会计的披露方式多种多样。

环境信息的披露主要包含在年度报告、内部工作会议记录、会计报表附注、董事长报告或上市公司的招股说明书中, 目前还没有一种占绝对优势的披露形式。

(二) 环境会计信息披露存在问题的成因分析

1. 公众对环境会计信息的披露意识不强。

事实上, 公众压力是促进环境会计发展的重要动因。环境会计信息使用者对信息的要求不迫切, 信息提供主体并没有感觉到公布环境信息对自身有何益处, 造成企业对环境会计信息的披露缺乏应有的动力。

2. 对环境会计的研究起步较晚。

直到20世纪90年代中期我国开始认识到环境会计的重要意义, 并确认可持续发展为基本战略目标。而在此时西方发达国家对环境会计及其披露已发展并运行起来了。我国于2002年才启动称为“绿色核算”的环境会计, 所以说, 我国环境会计及披露与国际上存在差距是必然的。

3. 环境会计理论与实务很不完善。

由于没有环境会计准则和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规定可以依据, 企业不会主动披露环境会计信息, 再加上披露方式多种多样, 缺乏可比性和可靠性。还由于环境会计方法体系的多元化、核算对象的复杂化, 尤其是在计量环节上尚未突破, 使得当前环境会计缺乏与实务相结合的理论支点, 使环境会计信息披露出现盲点。

三、解决环境会计信息披露问题的思路

(一) 环境会计信息披露要遵循一定的原则

1. 成本效益原则。

要求会计主体在选择环境会计信息披露模式时, 如果选择某种信息披露模式产生的经济效益大于选择该种模式的成本时, 该种选择行为是理性的;相反则是非理性的。因此, 我们应兼顾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 用尽可能少的成本获取较佳的综合效益。

2. 国际趋同原则。

环境会计披露制度必须与国际惯例接轨, 在制定时应考虑到国际上有关环保法规的影响。注重借鉴国外已有的研究成果, 利用后发优势, 争取早日与国际惯例接轨, 在环境会计信息披露方面与世界同步, 体现国际化原则。

3. 披露与鉴证结合原则。

随着对环境报告需求的不断增加, 为了保证环境会计信息的对称性, 维护各方利益, 应对环境会计信息的披露实行鉴证原则, 让审计组织作为独立的第三者, 对各经济组织披露的环境信息的真实合法性进行审查验证, 提供可信性保证。

4. 货币计量和非货币计量相辅原则。

由于现代科学技术的局限性, 很多环境资源难以测定, 使其价值消耗和补偿很难正确确定。因此, 在制定环境会计信息披露制度时, 要考虑到现阶段的科技水平, 能货币化的信息尽量货币化, 实在不能货币化的信息以其他可行的非货币化方式计量, 以达到全面披露环境会计信息。

(二) 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需求与供给主体要界定清楚

环境会计信息的供给者是指企业, 企业的利益相关者就是环境会计信息的需求者, 主要有企业内部的经理人员和员工、政府管理部门、投资者、银行及其他债权人、社会公众等。信息供需双方在信息披露过程中有各自不同的动机, 信息供需双方以各自的利益为导向, 对环境会计信息进行取舍。比如, 投资者出于对投资的安全性和收益性的考虑, 自然非常关心企业的环境对企业财务上的安全性和盈利能力上产生何种影响;企业管理当局为了实现其所承担的财务和环境责任, 帮助实施环境管理和经济管理, 会积极地获取全面的环境会计信息;政府因为将环境资源通过有偿或无偿的方式交付企业使用, 自然会关注企业的受托责任的执行情况及企业的生产经营与环境法规的一致性等等。而作为环境会计信息披露主体的企业必须让提供的信息满足这些利益相关者的需求。

(三) 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内容要完整

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内容要包括: (1) 环境保护贡献信息。这方面的环境信息可以反映企业环境保护目标、政策、落实情况和环保规划的执行情况, 如环境管理系统及标准、再循环利用率等总体能反映企业环境保护能力的变动信息等。 (2) 环境成本信息。由企业发生的经常性和非经常性的环保支出组成。前者包括依据排污数量和浓度征收的排污费、绿化费、专业环保机构经费、环境恢复费、污染治理费、环保设施折旧费等。后者主要包括环境罚款、环境赔偿和环境问题导致的限产、停产等经营损失以及在环保设施建设过程中会发生环保设施建设计费等。 (3) 环境负债信息。包括每一项重大环境负债 (含预计负债) 项目发生的原因、金额、偿还时间, 以及或有环境负债事项;环境负债的计量基础和计量属性等。 (4) 环境收入信息。主要包括直接收入和间接收入。具体包括废物利用收入、环保副产品收入, 环保措施机会收入, 环保奖励, 较原先节约的成本支出, 环保提升品牌价值等。 (5) 特定信息。比如, 与环境成本和负债相关的特定会计政策披露, 对既定政策的承诺, 如果企业日后确实发生了不能履行承诺的情况, 企业应在财务报表附注中披露这一事实和原因;政府对企业采取环境保护措施给予的鼓励, 如税收减免和拨款等的披露。 (6) 其他需要披露的信息。

(四) 要完善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方式

鉴于我国环境会计刚刚起步, 对环境会计信息的披露可以有两种方式。但无论企业采取哪一种, 均应尽量使环境会计信息披露做到内容完整、表述清晰、信息真实。

1. 采用独立环境报告披露方式。

针对一些环境污染比较严重、对国民经济影响比较大的如石油化工等行业, 要求其提供环境报告。在会计核算上, 环境会计的核算内容可以暂不纳入日常的会计核算体系, 可从现有的会计资料中取得与环境会计有关的信息。如果这些信息可用一些准确的数据指标显示, 则应充分利用这些指标予以披露, 并可辅之以文字说明;如果不能获取相对准确的数量信息, 则可用文字加以阐述。环境报告可采用报告式结构。

2. 采用专题报告披露方式。

以环境友好型的行业或者对环境污染比较小的行业为对象, 将可以用货币量化的环境会计信息包含在现行财务报告中, 分别在三大报表中增加一些和环境信息有关的科目和报表内容来披露, 将不可用货币计量的环境会计信息集中在一张会计报表中, 作为三大报表的附表。这些信息可以采用文字叙述方式, 也可以采取表格、图表等形式。信息可包括环境法规的执行情况;企业对环境损害情况及其治理措施;环境质量状况, 如污染物的排放情况、主要质量指标的达标率等;企业治理环境的长远目标及行动等等。

四、结束语

总之, 要解决现阶段我国企业环境会计信息披露存在的问题, 从宏观上说, 要加强政府在环境保护和治理上的参与度, 制定更加严格和完善的管理制度。此外, 有关方面应积极探索实现环境会计信息表内披露的途径, 研究与我国国情和企业的实践相适应的环境会计信息披露模式。从微观上说, 企业应该树立良好的环境保护意识, 严格执行有关规定, 主动披露环境会计信息。

摘要:环境会计是现代会计的新兴分支, 而环境会计信息披露则是环境会计最主要和最基本的问题。文章从环境会计信息概述出发, 列举并分析披露中存在的问题, 提出了解决环境会计信息披露问题的思路。

关键词:环境会计,信息披露,思考

参考文献

[1].方丽娟, 耿闪清.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国际动态述评.财会通讯, 2007 (2)

[2].夏媛媛.以利益相关者看环境信息披露.财经纵横, 2006 (5)

[3].黄静.环境会计信息披露初探.企业经济, 2007 (4)

[4].翟英敏.我国环境会计信息披露存在的问题和对策.财会探析, 2006 (6)

会计信息披露中的博弈分析 篇8

关键词:会计信息披露;信息不对称;博弈

中图分类号:D922.2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117(2011)06-0085-01

引言:随着资本市场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日益凸现,人们对资本市场的关注也越来越多。可以说,伴随着资本市场的产生,会计信息披露问题始终存在。在美国的安然、世通等一系列的公司舞弊造假丑闻曝光之后,在让投资者遭到惨重损失的同时,有关公司的会计信息披露问题也成为众矢之的。

众所周知,高质量的会计信息披露是资本市场有效性的基本前提和重要保证。然而,只有企业的管理层掌握着有关企业的真实信息,因为他们直接参与经营,了解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现金流量等信息。而外部投资者、企业的所有者、监管部门等只能通过管理层披露的信息来了解企业的经营业绩,这就导致了会计信息不对称。而又由于企业的各个利益相关者的目标不同,例如管理层关心经营业绩的增加能否给自己带来额外的经济利益,投资者关心企业的业绩和股票价值,所有者则关心自己的资产能否保值增值等,这些主体也就存在着不同的利益驱动,因此,围绕管理层应该怎样披露会计信息这个问题他们会产生利益冲突,由此会产生不同的行为选择,也就是进行博弈。

本文将主要讨论管理层与投资者之间的博弈以及管理层与监管部门之间的博弈。

一、企业管理层与投资者之间的博弈分析

投资者不能够直接参与企业的经营管理,无法直接观察到管理层的行为,只能够通过管理层提供的信息来了解企业的经营情况和未来的发展前景,从而做出自己的投资决策。

然而,管理层可能不愿意披露全部真实的信息。首先,在披露时他们往往会隐藏一部分不利的信息,以一种比较好的经营业绩展示在投资者面前,以获得投资者的青睐。另外,信息的披露是需要成本的。因此,管理层会通过披露虚假的会计信息以达到预期的目的。

当然投资者在投资前会意识到管理层造假的这种可能性,并在投资决策时给予充分考虑。而管理层在呈报财务报表时,也会知道投资者可能有这种反应。

显然,在这个博弈中,管理层的策略是披露真实的信息和披露虚假的信息,而投资者的策略是投资和不投资。根据双方的策略构建博弈模型,如图1。图中数字表示投资者和管理层采取各种策略时的得益。

根据上图,容易得到这个博弈的纳什均衡为(不投资,虚假),即管理层披露虚假的信息,投资者不投资。

然而这并不是一个令人满意的结果。管理层歪曲披露会计信息,投资者对其投资,从而导致投资者投资失败,股市日益萎靡,管理层不能筹集到资金。最后的结果是投资者退出资本市场,社会资源不能被有效地利用,这对经济发展是极为不利的。

这个博弈最好的组合应该是(投资,真实),即管理层披露真实的会计信息,投资者进行投资。这样,双方都能得到更高的效用,资金也不会得到无效利用。

那么,如何才能达到这一纳什均衡呢?这时候就有必要借助于监管部门的力量,对管理层造假的行为实施惩罚。但是,是不是只要监管部门实行监管,管理层就不会造假了呢?这就涉及到下面所述的管理层与监管部门之间的博弈。

二、管理层与监管部门之间的博弈

这里,监管部门的策略为监管和不监管。对于管理层来说,其策略仍然为披露真实的会计信息和虚假的会计信息。

假设管理层提供真实信息的收益为a,提供虚假信息的收益为b。监管部门监管获得的收益为c,对管理层造假的惩罚为d。得到管理层和监管部门进行博弈的博弈模型,如图2。

假设监管部门监管的概率为q,则管理层披露真实信息的得益为:q× a +(1-q)× a = a ;披露虚假信息的得益为:q×(b-d)+(1-q)×b = -qd + b。

要想管理层披露真实的信息,必须使管理层披露真实信息的得益大于其披露虚假信息的得益,即a > -qd + b,也就是 q >(b-a)/d。

如果d足够大,趋向于正无穷,那么(b-a)/d 就趋向于0,此时只要满足q > 0,管理层的策略就为披露真实的信息,这就意味着只要监管部门对企业管理层造假实施的惩罚足够大,就会使得管理层的策略为披露真实的会计信息,从而减少管理层的造假行为。

三、对我国的启示

我国对于违规造假的惩罚力度相差甚遠。因此,想要解决我国目前存在的会计信息披露造假现象,还必须出台适合我国经济发展的强有力的违规处罚措施,并严格执行。

作者单位:安徽大学商学院

参考文献:

[1]张文贤.会计理论创新[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2.

试论会计信息的属性及披露的监管 篇9

“会计信息是一种商品”,这是西方信息披露的三种基本理论之一――新古典经济学的一种假定,并且这种假定伴随着新古典经济学在信息披露理论方面的建树成为一些观点的核心基础,并由此而产生出一系列的会计监管理论和会计监管方法。而实际上,“会计信息是一种商品”的假定,不论是在会计理论上,还是在会计实务中,或是会计监管方面,都存在着较大的缺陷,并且这种缺陷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实证的检验,也越来越多。

一、会计信息经济属性的演变

公共物品的概念,经济学中是这样定义的:公共物品是与私人物品相对应的一个概念,具有消费的非竞争性、消费的非排他性、效用的不可分割性。如何从概念上去理解会计信息的经济属性,我们可以从会计信息经济属性的演变中去理解。

一般认为,会计信息包括财务会计报表及附表、财务说明书及其它的业务报告,是企业会计人员对企业发生的经济交易或事项的过程和结果进行确认、计量、分类、整理和记录,是运用文字、数据或其组合并以一定的方式(如账、证、表)表达出来以供人们利用的物品。随着两权分离的发生,企业的经营者和资源的提供者相应分离,企业的会计信息除了为企业内部的经营管理提供决策依据,为企业提高经济效益之外,向企业的外部利益各方提供企业经营状况和经营成果便成了披露会计信息的最主要的目的。此时,企业法人经营资源所有者提供的资源,以期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而外部的利益相关者则想获得资源投资回报的最大化,企业法人只有通过向外部的资源提供者(投资者、债权人、人力资本的提供者等)提供相关的信息以取信于他们,才能换取他们对企业的投入,而企业也只有获得外部资源的投入,才能生存、发展,从而不断地创造价值,最终实现企业的经营目标。因此,会计信息就由内部需要转向了外部需求,由“私益产品”演变成了“公共物品”。

二、会计信息的“公共物品”性

会计信息具有公共物品的一般特征,每个人可以机会均等地获取财务报表所传递的同样的信息内容并据此作出有利于自己的选择,而这种选择不会有损其他任何人对于同样信息的消费。同时,作为“公共物品”的会计信息又与其他的“公共物品”有一定的区别,这主要表现在:第一,一般公共物品是有形的,表现为具体的实物,如城市公共设施的建设;而作为“公共物品”的会计信息是无形资产,它是在既定规则下产生出来的,反映着一定的利益取向的公共选择,即不同的使用者从不同的使用角度出发,会收到不同的效益。第二,一般公共物品不具有排他性,作为“公共物品”的会计信息,一定时期内可能具有排他性。

随着公路施工企业的规模不断扩大,集团化经营势在必行,如何管理和控制点多面广、数量众多的工程项目部,是公路施工企业在其发展壮大过程中无法回避的问题。

三、会计信息的商品性――理论和实务的误区

假定会计信息是一种商品,它既存在会计信息的需求方(公司、政府、投资人及债权人),也存在会计信息的供给方(公司)。如果市场运作正常的话,那么,会计信息作为一种商品,就具有一般商品的经济属性――价值,按照经济学的原理,会计信息的需求方就会因为消费了这种商品而付出代价,而会计信息的供给方就会因有人消费会计信息得到补偿。而实际上,会计信息的需求方并没有因使用会计信息而付出任何代价,会计信息的供给方也不一定全部都能收到补偿,由此可见,会计信息是不具有价值的,也就是说,会计信息不具有商品性。那么,理论上无法证明会计信息的商品性,在会计实务中,是否能够找到实证呢?假定会计信息是一种商品,那么市场的力量就会激励信息供给方提供信息直至每一单位会计信息产生的边际成本等于所带来的边际收益,从而实现资源配套的帕累托效率。也就是说,市场具有强大的惩罚和激励机制促使自利的会计信息供求双方尽力披露和收集信息,任何第三方(包括政府)的干预都无济于事,会计信息的供求双方完全可以依靠市场的巨大作用完成双方的交换,而不必担心任何一方因了自己的私益而作出违反规则的行为。实际上,这种假定只是一种理想化的理论模式,现实中并不成立。

四、信息披露的监管一会计信息经济属性的必然选择

(一)法律监管即通过公司法、会计法、证券法等法律规范企业行为,制止企业的造假行为。(二)准则监管即通过会计准则规范企业会计信息的生产和提供,重点规范会计信息披露的数量、内容和形式。(三)道德监管即通过职业道德守则规范管理当局和会计人员的行为,重点是管本,也会扼制会计信息的信号功能。在政府适度的管制下,也应充分发挥市场的监管作用,市场的监管应主要由注册会计师承担,监管的对象为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注册会计师对会计信息的质量负责,通过有效的监管保证会计信息市场的有效运作。

五、结语

自从两权分离以来,会计信息从本质上说就演变成为一种公共物品,尽管会计信息从某些方面也凸现出一些商品的属性。并因此而产生出会计信息是一种商品还是一种公共物品的争议。其实,之所以理论界有这种争议,一个重要的原因还是会计信息的披露究竟要不要外界的干预?如果会计信息是一种商品,那么,就应该遵从市场规律,让市场发挥他的强大作用,来规范会计信息市场的有效运作。而如果会计信息是一种公共物品,那么,会计信息的披露就应该在一定的规则下施行,至少,政府应发挥对会计信息市场监管的作用。在信息市场不对称、市场尚不完全的情况下,对会计信息施行必要的监管,是监管部门的职责,也是会计信息的经济属性所导致的必然选择。按照责任会计的精神,把国家、集体和个人的利益紧密而充分地联系起来,使公路施工企业的集团化经营既放得开、又管得住。公路施工企业集团利用资金、技术、人才和市场准人的优势,在规模化经营中取得规模效益,将成为公路施工企业的合理选择。□

会计信息披露的内涵 篇10

伴随着国民经济全面迈向深入的步伐,以及全球经济走向一体化的必然趋势,我国金融市场系统风险日益凸现的客观现实已经引起管理层的高度重视,其中的隐患之一就是上市公司在法人治理结构上不够彻底,中介审计机构操作上不规范,会计信息披露方面不真实,经济泡沫成份严重。由于会计信息披露存在质量方面的问题,在某种程度上严重损害着广大投资者尤其是中小投资者的利益,严重影响我国资本市场的健康发展。

目前,上市公司在会计信息披露中呈现的问题,归纳起来大致有如下几个方面:

利用企业间的关联交易,提高经营业绩,粉饰财务报表

一般而言,上市公司大多属集团型企业,无论是从公司结构、组织形式、还是经营范围等,大多处于一种复合形的多元架构。其向公众披露的合并会计报表数据范围涵盖了母公司、子公司、各类合营公司及控制、共同控制等各类企业的经济活动情况。关联企业均各自独立核算,但关联企业之间往往在整个集团内又相互配套,这些都为上市公司通过内部交易调节合并数据提供了一个平台。在<<企业会计准则---关联方关系及其交易的披露>>发布之前,有相当一部分上市公司,利用内部关联企业的关系或与控股股东的关联企业的关系,通过采取诸如买卖商品、转让资产、提供劳务等各种手段,在关联企业之间进行非实质性转移交易,粉饰上市公司的财务报表。<<企业会计准则---关联方关系及其交易的披露>>实施以后,对关联方交易起到了一定的约束作用,但由于上市公司关联方关系错综复杂,如果上市公司或其控制的大股东故意向中介监督机构隐瞒关联关系和关联方的交易,中介机构的审计又不深入,利用关联交易粉饰财务报告的`情况仍然存在。通过突击重组等方式,追求一种华而不实的短期逐利行为综观我国证券市场,每到年底,各家“T”类或准“T”类公司为避免停市摘牌厄运,利用各种形式的重组和资产转让、股权转让等“一锤子买卖”方式调节报表,扭亏为盈,涉险过关。据全景网络统计,1999――间至少有45家上市公司进行了60起债务重组和资产股权转让,涉及金额80亿元,其中正是有一些公司企图利用债务重组和资产转让的“魔方”来一个蛇头虎尾,2001年中报显示老“PT”企业全线扭亏,是否是一种巧合,笔者对此存在质疑。这种通过债务重组和转让资产等方式所获得的非经常性收益并不是总能得到,由于主营业务没有实际成长,这些企业在业绩大幅提升一两年后,往往又出现大幅缩水的情况,投资者则因为只看重企业表面收益的增长而投资失败。统计表明,20市场涨幅最大的股票中,80%以上是资产重组股,许多公司尽管利润增加,股价上涨,但其主营业务利润并未同步增长,增长的来源主要靠非经常性收益支撑,中科创业、亿安科技事件浮出水面,凸现“泡沫重组”必然破灭的势头。

帐面资产与资产本身的实际价值背离,资产负债表中的虚拟资产大量渗透

仔细阅读2001年以前的上市公司财务会计报告,不难看出,在资产负债表中,列入上市公司资产类项目的待处理财产损溢、待摊费用、长期待摊费用等较直观的虚资产部分在许多公司中占有较大的数额,有的公司高达千万余元,成为未来必须用盈利来消化的包袱。还有一部分只有上市公司本身清楚的东西,即应收帐项中有多少收不回的坏帐?存货中有多少滞销、甚至报废的部分?固定资产中到底有多少与现实公允价值背离较远的部分,有多少已不能给企业带来可预见的经济效益但仍反映在报表上等等,往往只有在企业最终清算时虚实差别才显现出来,这也是为什么很多企业一遇到清算清盘时、重组时、改制时就会出现“大窟窿”的原因。

上市公司控股股东公开或隐形占用配股资金,风险揭示不明

由于改制不彻底,公司股权结构不合理,监管机制不完善,导致控股股东一股独大,在某种程度上左右着上市公司的经营行为,上市公司成为大股东的提款机就不足为怪了。猴王集团掏空猴王股份有限公司、“三九医药”大股东占用其配股资金超过25亿元,在上市公司中可谓管中窥豹,略见一斑。在挤占挪用的形式上,有直接的形式如通过内部融资、借贷,也有隐形的

关于事业单位会计信息披露的研究 篇11

摘 要 事业单位的主要职能是提供社会服务或者管理,以满足社会公共的需要。但是由于事业单位的特殊性,对会计信息披露系统的要求更高,因此提高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及使用率,对事业单位的长远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事业单位 会计信息披露 研究

当前事业单位的会计信息普遍质量不高、监管不力,因此需要加强法律与制度的约束行为。本文将对当前事业单位会计信息披露现状及提高信息披露质量的对策进行分析与阐述,以完善事业单位的会计信息体系。

一、我国事业单位会计信息披露的现状分析

1.会计信息披露不完整

很多事业单位将会计信息披露当作是一种负担,而没有主动承担起信息披露的义务,不能做到主动披露信息,很多单位对信息披露的态度就是能免则免,还有一些单位对利于自己的信息过度披露,而对于自身不利的信息则披露较少,甚至不提,造成信息披露不积极、不完整的状态。

2.缺乏信息披露的规范管理

很多事业单位在信息披露的方式与内容上十分不规范,存在发布小道消息、内幕信息、随意选择公布信息方式等情况,甚至有些公布的信息自相矛盾,难以判断真实性。另外,近年来我国事业单位在会计信息披露中常出现补充与更正公告的行为,常出现预测信息与实际值相差甚远的状态,出现信息不对称的问题。

3.会计要素表现不严谨

现行事业单位会计要素包括资产、负债、净资产、收入、支出五项,而其资产负债表的结构按“资产部类”、“负债部类”分设两列,这种做法是很不严谨的,资产就只能是资产,而不应把“支出”也划归到“资产部类”;把“净资产”、“收入”划归到“负债部类”也同样让人困惑。

4.缺乏有效的人事管理制度

当前,由于我国人事管理制度的相对落后,对会计信息披露失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会计信息与人的活动密切相关,因此人事管理制度会对人的意识及行为产生影响。目前事业单位的领导工作依赖于政治部门,这种形势造成了会计信息常需迎合政府领导的需求,造成了信息的失真。另外,由于当前事业单位的人事管理制度尚未市场化管理,不利于人员的流动,会计人员只能按照领导的意志开展会计核算,造成了会计信息无法真实反映实际情况。

5.法律治理不严格

当前我国法律法规对于信息披露的举证及诉讼规定并不利于维权行为,因此即使出现虚假的披露信息,很多单位也极少面对被诉讼的风险。我国法律对虚假信息披露所要承担的法律惩罚,远没超过有虚假信息而带来的利益,很多时候仅是行政处罚或力度较小的民事责任,而刑事处罚的情况则较少,因此纵容了事业单位披露虚假信息的选择。

二、提高事业单位会计信息披露质量的对策探讨

1.建立并完善信息披露制度

加强信息披露制度,是提高会计信息质量的有力保障,而加强会计信息的监管体系,也能保证会计信息透明度。因此,我国事业单位应制定并完善会计核算制度与会计准则,实现透明化的会计政策,建立有效的会计核算及财务报告规范,会计信息的滞后性和需求信息的超前性之间的矛盾,以成立表外信息与表外信息互补的财会报告体系,规范并完善信息披露体系。

2.落实审计监督工作

对于事业单位会计审计监督,为了有效保障会计信息的质量,应注重加强外部的客观监督,尤其是民间审计工作的公正与监督作用的发挥。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事业单位的自主权越来越大,造成一些管理者已经超出了单位内部管理体系的约束,内部会计的监督制度也形同虚设。因此,只有客观公正的外部监督,才能有效控制会计行为,提高会计信息质量。凡是由单位提交到政府部门、债权人或投资人的会计报表,必须通过注册会计师的审核及验证,注册会计师须对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可靠性做出客观的分析与评价,最终形成验证报告作为依据。同时对注册会计师的管理工作也要加强,防止注册会计师与被审计单位之间的联合作弊。

3.完善资产负债表

事业单位的资产负债表应以“资产=负债+净资产”的会计等式代替现有的“资产+支出=负债+净资产+收入”的会计等式作为编制依据,剔除收入类与支出类等时期动态项目,从而使资产负债表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反映事业单位在某一特定日期财务状况的会计报表,同时也达到更简洁明晰的目的。

4.加强事业单位的人力管理

事业单位的用人制度需向现代化的企业制度要求与程序发展,同时引入人才竞争机制,对于事业单位的领导者也要采取竞争上岗的形式,由单位的会计部门、上层领导等根据其所创造的单位利益来决定其去留问题。另外,事业单位还应建立评价机制,避免使用未经核查的会计信息作为单位经济的参考值,政府的人事管理部门应提供宽松的人才流动空间,不仅实行按劳分配,收入分配也应采用多种形式,如股票期权制、年薪制等。通过对单位成员建立一定的激励机制、缩小收入差距,能够有效避免管理者因私人利益而干预会计信息,导致会计信息的失真。

5.完善法律管理体系

若想提高我国信息披露透明度,应健全我国的法律监管体系,加强相关法律的协调,给会计信息披露提供良好的经济与法律环境。首先,应树立责任追究制度,让违反法律规定的虚假信息发布者受到惩罚;其次,提高报表附注的披露内容,真实反映会计主体的财务状况,以此加强会计信息的相关度,保障会计信息质量。

6.提高信息披露的信用评价

为了进一步提高事业单位会计信息的决策性,必须加强信息披露信用的考核评价体系。事业单位的主管部门应定期对其会计信息披露质量进行等级评判,并加强管理。若会计信息披露评判的级别较低,就意味着企业虚假信息披露的行为严重,就会降低其筹资能力,以此提高事业单位信息披露的透明度,规范事业单位的规范化运作,促进经济市场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张玉雪.提高会计信息披露质量促进事业单位良性发展.中国经贸.2010(12).

[2]梁长敏.加强行政事业单位会计信息披露的思考.现代商业.2010(29).

[3]童健芳.对事业单位会计信息透明度的思考.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10(6).

[4]孙琳.关于规避事业单位会计信息失真的几点思考.商场现代化.2010(20).

上一篇:汉服系统知识学习大纲下一篇:优秀干事申请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