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信息披露论文

2024-07-31

D信息披露论文(通用8篇)

D信息披露论文 篇1

企业的R&D能力是技术创新的重要源泉, 是构成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因素。企业的R&D能力能给企业带来技术创新, 并能对企业的长远发展产生积极影响, 所以R&D信息对内部管理者及外部投资者的决策具有重要作用。现行企业会计准则规定, 企业的R&D活动分为研究与开发两个部分。对于研究活动所发生的费用, 可以记入当期费用;而对于进入开发程序后所发生的费用, 符合相关条件的应予以资本化。我国自2004年创设中小板以来, 大量中小企业通过上市推进了企业的发展及创新活动, 本文基于中小板上市公司历年的年报并结合现行企业会计准则的实施情况, 分析中小板上市公司R&D信息披露的状况及存在的问题, 提出若干完善R&D信息披露的建议。

一、中小板上市公司R&D信息披露存在的问题

1. R&D信息披露政策鲜有补充说明。

上市公司在财务报告中披露的R&D信息应当包含两部分:一是企业R&D信息的披露政策, 用以说明企业如何披露企业的研发信息;二是企业的R&D情况。本文对中小板上市公司财务报告进行分析发现, 绝大多数中小板上市公司都说明了R&D信息的披露政策, 且大多数按会计准则的规定进行说明。但也有上市公司在董事会报告中提到R&D披露政策, 且很不规范, 过于随意, 这说明有些上市公司没有重视及充分披露R&D信息。

2. R&D投入金额信息披露不足。

R&D投入金额 (财务报告中多为研发费用、研发支出、研发投入等) 是上市公司最基本的披露内容。截至2011年, 从中小板上市公司公布的财务报告来看, 在披露R&D投入金额方面, 中小板上市公司披露的绝对数和相对比例都在增加 (见表1) , 但仍然有部分公司未对R&D投入金额予以对外披露。

3. R&D投入金额披露位置不规范。

按照现行企业会计准则的规定, 上市公司应该在无形资产项下的附注中对R&D投入金额等具体信息进行披露。但从中小板上市公司的财务报告来看, R&D投入金额有的在“研发支出”和“无形资产”中披露, 有的在年报中的董事会报告中披露, 有的在“管理费用”、“支付其他与经营活动有关的现金”等项目中披露, 有的上市公司在多个位置皆有披露, 甚至还出现披露数据相互冲突的情况。此外, 有的上市公司在财务报告中没有披露当年的研发费用, 却披露上年度的研发费用 (见表2) , 显然, R&D投入金额披露位置亟待统一规范。

4. R&D信息披露连续性不够。

上市公司的R&D活动一般都有一个较长的周期, 往往都超过一年, 有的甚至在5年以上。所以上市公司应连续地在年报中披露R&D信息, 说明R&D项目的进展情况。截至2010年, 中小板上市公司中披露过R&D信息的有501家, 占中小板上市公司总数 (531家) 的94.4%。其中, 中小板上市公司连续两年披露R&D投入金额的有449家, 连续三年披露R&D投入金额的有369家, 连续四年披露R&D投入金额的有245家。由此可见, 上市公司R&D信息披露连续性不够, 详见表3、表4。

二、不同类型企业披露情况

对于收集到的中小板上市公司2004至2010年R&D信息, 按行业2004~2010年进行整理后加以汇总, 如表5所示:

注:截至2010年, 中小板上市公司共有531家, 其中高新企业354家, 非高新企业175家。罗普斯金 (002333) 和山西证券 (002500) 两家公司由于在截至2011年4月底没有公布年报, 所以无法对这两家公司作出是否是高新企业的判断。

三、完善中小板上市公司R&D信息披露的建议

1. 规范和完善R&D信息披露的会计规范。

(1) 将R&D信息披露确定为强制性披露原则。在强制性披露制度安排不到位的情形下, 上市公司往往出于成本效益和竞争力等因素的考虑, 披露较为随意, 不愿主动详细地披露研发信息, 所以需要制度法规等强制要求其披露。

(2) R&D信息披露的连续性和主动性要求:R&D信息需要连续性披露, 上市公司每年的财务报告都必须公布当年的R&D投入金额等基本信息, 以及R&D信息披露政策。R&D信息披露政策用以向财务报告使用者解释公司披露R&D信息的依据, 这样才有利于财务报告使用者全面深入了解公司R&D信息。

某些特殊行业的上市公司如军工企业, 披露的研发信息可能涉及国家机密, 因此对这类企业的某些研发信息, 可以允许其有条件地不予披露, 但应在财务报表中向社会公众说明不予披露的原因。

(3) R&D信息披露格式需要规范。目前大多数上市公司披露R&D信息时没有统一的规范作标准, 这给财务报告使用者造成了很大的不便。建议在统一的位置、尽可能以统一的项目名称规范R&D信息的披露, 以便于财务报表使用者进行分析和比较。

(4) 设置一个“R&D投入”或“R&D支出”表外账户专门归集R&D费用。由于任何一项R&D活动都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 时间跨度也往往变化很大, 专门设置一个账户对一项R&D活动发生的费用予以归集, 可以使利益相关者直观地了解公司的R&D活动情况。

2. 鼓励中小板上市公司积极披露R&D信息并给予政策优惠。

我国应建立宏观配套政策, 鼓励上市公司在进行R&D活动的同时充分披露R&D信息。例如, 国家可以利用税收杠杆的调节作用, 使R&D支出在财务会计与税收会计上适当分离, 这样可以促进R&D会计政策的运用, 有助于推动上市公司技术创新活动, 进而激发上市公司披露R&D信息的积极性。根据对中小板上市公司R&D信息披露的分析发现, 高新技术企业更倾向于披露R&D金额等基础数据。

另外, 上市公司选择研发费用的资本化或是费用化处理会直接影响其财务报表中反映的利润。现行企业会计准则对于进入开发程序后所发生的费用, 符合相关条件的可以进行资本化处境, 以鼓励企业从事创新活动, 但这也会导致公司盈余管理行为。就目前来看, 主要问题还不在于研发费用资本化还是费用化处理的选择, 而是研发信息披露不充分不规范, 所以完善对R&D信息的披露才是当务之急。

摘要:本文基于中小板上市公司2004~2010年公司年报, 在分析R&D信息披露状况及存在的问题之后, 对如何完善中小板上市公司R&D信息披露提出相关建议。

关键词:中小板上市公司,R&,D信息披露,连续性

参考文献

[1].薛云奎, 王志台.R&D的重要性及其信息披露方式的改进.会计研究, 2001;3

[2].章俊.R&D信息的重要性及其加强披露的建议.江西农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8;1

[3].徐茜.计算机软件上市公司R&D信息披露研究.财会月刊, 2009;8

[4].梁莱歆, 王宇峰.我国上市公司R&D费用信息披露动因实证研究.财经理论与实践, 2007;5

[5].侯晓红, 干巧.我国上市公司研发费用披露现状分析及对策.工业技术经济, 2009;2

D信息披露论文 篇2

想要对于会计信息质量进行整体上的提高,主要的途径是通过对于资本投入者以及经营者之间信息的不平衡性,从而使得股票投资者在进行股票投机活动当中,降低股票的风险。

这样就能够使得股票流通顺畅。增强股票市场的稳定性。而对于企业的外部的资金投入者而言,公司平时对于公司内部的信息进行公告,这是其对于公司的发展情况、重大事件的公告以及企业信息进行了解的主要途径。当然,股票的投资者会根据企业所进行公告的的企业信息进行合理的判断,从而决定要不要对于该家企业进行投资。也正是由于这种原因,企业就主要以此种形式对于企业的财政信息进行公告。

受如今经济全球化的影响,信息的更新周期也在不断的缩短,这样投资者就需要对企业所进行公布的财政信息、企业管理信息进行实时观察,对于其企业所进行发布的每一条信息都要判断其是否对于该企业进行投资产生重大的影响。

企业对于信息质量的披露对于资金的投入者来说可谓是他们进行投入的标准和依据。如果企业能够发布精准具有科学性信息,就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使得投资者对于企业经济状况进行预测时,降低其风险程度。这样企业为此所进行的披露成本也会降低。综上所述,想要对企业的披露成本进行降低,其治本之策就是提高企业会计信息的质量水平。

一、会计信息的质量标准

如今,随着经济的日益发展,企业对于会计信息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下面我们将对于会计信息的质量标准进行详细的分析与介绍。当本企业的决策者在对其进行使用以求达到某种目的时,高质量的会计信息就成为公司获得利益的根本保障。会计信息的质量标准主要划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1.有效性

会计信息只有具有客观依据,才能够在进行信息运用的过程当中发挥作用与功效。如果该企业的会计信息出现错误或者是不精准的状况,这样公司管理者在进行运用时,就会对公司的经济效益带来损失。为了保证会计信息有效性,企业需要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对于公司所进行的交易、活动信息等各个项目内容进行仔细的排查、记录。对于那些符合计量标准和原则的会计信息形成报告的形式上交给有关的管理部门。

2.相关性

会计信息的相关性主要是指当企业对于公司内的财政信息进行发布时,对于该企业的资金投入者对其进行的反馈。就是企业的会计信息对于企业的投资者需求量造成了什么样的影响,它俩之间存在需求之间的变化,这就叫做相关性预测价值和反馈价值在此过程当中充当的是因变量的角色。

3.简明性

对于会计信息的简明性进行分析,其主要指的就是公司在对外部进行发布的会计信息,逻辑思维上都有利于企业外部投资者的理解。要求内容简单明了,避免企业外部投资者在对其企业会计信息理解时发生偏差的情况。但是由于其自身就比较难以理解,受这点局限性。企业管理者在对会计信息进行发布时,应该对于投资者影响较大的部分信息进行详细具体的披露。

4.可比性

会计信息的可比性指的就是对于企业进行提供的会计信息在同一阶段不同时期或者是同一时期不同阶段可以有一个对比分析。会计信息的可比性对于企业外部投资者是至关重要的,投资者通过对该企业过去的财政信息与现在企业发展状况进行比对之后,才能够为自己的投资方向有一个明确的定位。当然,进行比对的数据也不是固定不动的,对于不准确的数据也要进行及时的更新,但要确保逻辑思维体系的顺畅性。

5.时效性

对于企业的所进行发布的会计信息,对于时效性的要求标准是很明确的。对于企业进行的合作项目以及投资方向、效益估计这些方面。应该在第一时间对外进行公布。因为如果把握不住发布的最佳时期,会计信息所起到的作用就会大大降低,对于企业外部投资者进行投资时,也会有很大程度上的局限性。

6.谨慎性

谨慎性对于会计信息所起到的影响力是十分巨大的,稍有不慎就有可能对于企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所以要求企业的管理者、决策者在进行会计信息检测时,要挨项进行排查。对于企业所进行的资产收益情况要有着科学合理的判断,对于未来可能出现的风险进行预测,这样就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企业危机的发生。这也符合会计信息谨慎性的标准。

上述就是对于我国会计信息所进行的质量标准要求。企业也应该对于这些准则加以贯彻实施,确保企业收益呈现上涨趋势。

二、会计信息披露的成本分析

首先,我们将对于会计信息披露成本这一概念进行简单的介绍,以方便对于以下概念进行更好的理解。信息披露成本指的就是在企业对于自身的会计信息进行披露的过程当中,必定会对于一些基础设施技术进行使用,这就形成了会计信息披露成本。这是组成会计信息披露成本当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另外一个组成部分就是企业在进行会计信息的披露过程当中,对于企业经济会有一定程度上的损失。这两部分成本统称为信息披露成本。

1.信息加工成本

信息加工成本指的就是在企业建立财政信息系统为起始点,以企业所进行信息披露为终止点。在此过程当中,企业对其所花费的资金成本。据相关调查表明,自从21世纪开始,我国股份上市的公司对于信息加工其成本主要花费在以下几个方面。其分别是;企业需要定期在期刊杂志上对于本公司的信息进行披露费用、本企业的专职披露人员定期发放的奖金津贴、对于企业信息进行宣传的网络媒体所花费的资金以及中介费用等等。这些信息加工的金额数量大约占公司资源管理资金总额的1/20左右。由于进行这些信息披露的措施已经呈现常态化的趋势。这样信息加工成本在信息披露成本中将会占据大量的位置,成为主体地位。

2.审计成本

审计成本主要是通过企业债卷的诚信度来进行衡量的。其对于公司所进行投资活动,以求达到商业目的的过程当中,需要有专职人员对于这个过程进行审计分析,如果其对于财政预期目标进行科学合理的审计,就会使得企业外部的投资者对于本公司的信任度得以上升,在资金方面加大对于本公司的投资力度。这些情况都映射于企业债卷或者是股票的诚信度上。可以说它就是反映公司审计情况的晴雨表。

3.信息披露成本

企业在进行会计信息披露时,花费的成本较高。因为在其进行会计信息披露之前,要经过会计师、审计师的考核与检查,而这一过程需要对其进行付费,这就叫做信息披露成本。虽然对于会计信息进行披露的过程对于企业来说是很大一部分的财政支出,但是企业要将短期利益与长期利益进行结合,对于那些对企业外部管理者具有重大影响的会计信息进行披露。这也会使得公司的信誉度在无形中得以上升,为企业吸引更多的投资者。

4.诉讼成本

企业在对于本公司的会计信息进行披露时,容易在法律方面引起纠纷,这就叫做诉讼成本。当然专职人员在进行信息披露时往往受诉讼成本的限制,对待会计披露信息往往都会处理的十分细致,以求避免法律纠纷的情况发生。所以其往往会对可能引起法律纠纷的会计信息并不予以公示。

纵观我国现在的股份有限公司,其股份的构成情况以及内部组织机构大多数都是认购股份越多,在参与公司重大决策时,其投票权利大,往往具有一致性。而小股东对于自身的权益意识并不是很明显,因此在我国基于会计信息所引起的法律纠纷可谓是少之又少,企业因为会计信息质量所引起的诉讼成本几乎不存在。但正是基于上述情况企业对于影响公司效益的信息不予以大量披露,这样就导致信息披露质量整体水平降低,证券监管部门在对其会计信息进行监督检查时,往往由于其会计信息有隐藏性的行为,故此常常对于该企业进行经济上的处罚措施,企业在处罚上花费的资金成本较多。虽然处罚并不在诉讼成本的范畴之内,但是由于其处罚对象是证券监管部门,所以我们将其归类于诉讼成本当中。

三、降低成本、提高会计信息披露质量的.措施

1.改革会计信息的生产传播方式

如今,我国改革发展的步伐越来越快,经济发展程度也随之提高。我国推行的企业改革得到了显著成效。但是如今的会计信息的生产传播方式依然停滞在以纸质为媒介的传播方式当中,而且传播的对象呈现单一化的趋势,这种情况对于我国的会计信息改革十分不利。所以企业管理者在对于会计信息进行披露时,要注意披露应该朝着多元化的方向发展。利用现代的信息技术,网络媒介来对会计信息的生产传播方式领域进行扩展。

2.充分借助信息化的披露手段

如今,在对于会计信息进行生产传播时,应该充分借助信息化的披露手段。企业决策者在对企业信息进行使用时,往往通过网络联机的方式来对于会计电子信息进行获取。可以在进行数据输入的过程当中同时对于会计信息进行更新,这样被企业所进行权限设置的用户可以随时了解到该企业的最新动态,并对自己所需求的会计信息进行自主的运用。在公共平台上对于该企业的企业信息进行资源的共享。

3.实行分层次、差异化的信息披露制度

对于会计信息实行分层次、差异化的信息披露制度主要指的就是以企业所进行发布的会计信息为基点和判断标准,根据地域划分、公司类型划分、板块划分、公司行业划分对企业会计信息披露的内容和方式进行不同程度上的分类。在此过程当中,企业不能够单一的对于监管机构进行迎合,要真正的了解企业外部投资者的要求,了解到投资者的差异化需求。只有对于会计信息披露制度进行差异化、分层次的改革,才能够降低该企业在证券市场预测的交易风险。

4.加强披露制度的质量控制

如今上市公司在进行信息披露的控制时,存在一定程度上的弊端。较为突出和明显的问题就是如今进行披露的信息质量不高,存在虚假信息的存在。为了免受相关证券监管的处罚,往往企业对于一些会计信息不予披露,这样就造成了披露制度不完善的情况发生。这就要求证券监管部门加强企业披露制度的质量控制。切实使得会计信息披露总体质量进行提高。

四、总结

D信息披露论文 篇3

一、研发披露的动机及现状研究

新准则实施后, 企业对研发信息披露的情况有所改进, 而由于研发信息的自愿性披露, 管理层选择披露与否的主观性较大, 公司对研发信息披露的方式却仍较散乱、不规范。Denise A.Jones (2007) 通过分析企业年度报告以及非年度报告的方式考察公司研发自愿披露的情况, 尽管潜在的专有成本很高, 管理人员仍会选择就公司R&D活动的各个方面提供了大量的信息。王宇峰和苏逶妍 (2009) 结合实证研究, 相比2006年上市公司研发信息披露的情况, 2007年披露的频率显著提高, 且研发信息披露能显著加大公司研发强度;而梁莱歆和金杨 (2010) 以深市2007-2008年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 从不同的角度对R&D信息披露进行探讨得出, 尽管披露状况较新准则实施前有了明显改进, 但披露比例仍不高, 且披露方式不够规范。

管理层出于不同的动机, 会选择在报告的不同地方凸显研发相关信息, 在一定程度上会造成信息真实性欠缺, 从而误导投资者及其利益相关者的经济决策。

二、R&D披露在资本市场上的价值相关性研究

大多数研究发现, R&D信息的披露适当与否与企业会计信息含量水平有一定的关联性。2006年李丹发现R&D的信息披露具有很强的价值相关性, 相对于其他的盈余管理方式而言, R&D费用的资本化, 可以使对R&D投资予以资本化有疑问的投资者很容易将通过资本化确认的无形资产投资调整成费用化的结果。Denise (2007) 利用119家R&D活动密集型的公司, 对其研发信息披露情况进行研究发现, 可能是由于基本财务报表对市场价值的披露信息不够丰富, 账面市值比例较低的企业往往会披露更详细的有关R&D活动的信息。梁莱歆、赵娜 (2010) 运用实证分析了R&D信息披露对我国高新技术企业市场价值的影响。实证表明, 较之于未披露研发信息的企业, 披露研发信息的企业的会计信息对其市场价值的解释能力更强, 企业披露的研发信息与其市场价值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2010年刘斌等发现, 股价对R&D支出的信息披露皆存在选择性吸收, 投资者能判断出高科技公司的会计处理、披露的规范程度以及其公司性质;但对于非高科技公司则无明显反应。

对研发信息进行规范性披露, 企业在资本市场与产品市场都会得到较好的价值与市场评估, 从而减少与企业利益相关者的不对称, 进一步提升股价, 达到吸引更多投资者的效果。

三、R&D信息披露的市场认可度相关研究

研发披露是市场了解公司研发活动和未来发展潜力的主要方式, 但管理层在以何种方式披露的选择上具有很大自主权, 且市场对不同研发披露方式的认可度也是有差异的。谢小芳、李懿东、唐清泉 (2009) 发现, 在产品市场上, 消费者认同企业的研发投入价值, 针对于研发投入的市场效果而言, 高新技术行业与非高新技术行业的企业之间存在较大区别, 前者可获取更高的销售毛利率, 有更大的市场认同度。赵武阳、陈超 (2011) 通过对比不同披露方式在资本市场的价值相关性, 来检验不同研发披露方式的市场认同度。实证表明, 董事会报告的研发披露最受市场认同;而现金流量表附注的研发披露以附注披露的位置很难向投资者传达公司有意对市场的信号显示。故市场认同度虽高于有盈余管理的开发支出, 但却低于董事会报告的研发披露。此外, 支晓强, 何天芮 (2010) 采用内容分析法来衡量自愿信息披露质量, 表明包括研发费用在内的公司治理方面信息的非财务信息披露质量和权益资本成本呈正向显著的关系。

四、结束语

本文认为在我国新兴的资本市场背景下, 可以在研发信息披露的价值相关性领域做进一步的探索:如何衡量企业研发信息披露的质量?我国上市公司的研发信息披露质量的提高是否有助于降低其股权资本成本?甚至包括针对不同产权性质的公司, 披露质量对股权资本成本的显著性是否存在差异?

摘要:随着我国向市场与知识经济的转型不断深化, 无形资产 (如R&D) 在社会经济中的重要作用日益凸显。无形资产的信息披露便成为资本市场机构投资者、信息中介、以及评估机构所关注的重点。本文将对目前国内外有关R&D信息披露各价值相关性研究动态进行理论分析, 包括研发信息披露动机及现状、研发信息在资本市场的价值相关性与其披露的市场认可度。

关键词:R&,D,信息披露,相关性

参考文献

[1]Sougiannis.Theodore.The Accounting Based Valuation of CorporateR&D[J].Accounting Review, 1994 (69) :44-68.

[2]谢小芳, 李懿东, 唐清泉.市场认同企业的研发投入价值吗[J].中国会计评论, 2009 (09) .

[3]王宇峰, 苏适妍.我国上市公司研发信息披露实证研究[N].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 2009 (04) .

[4]支晓强, 何天芮.信息披露质量与权益资本成本[J].中国软科学, 2010 (05) .

D信息披露论文 篇4

关键词:软件上市公司,R&,D信息,披露质量

技术进步使得企业生产函数中知识资本比重不断增加,使得R&D在企业业绩中的重要性越发显著。而加大企业的R&D投入可加速企业的技术进步,进而提高企业的经营业绩。因此,广大投资者都十分关心上市公司的R&D投入,十分关注上市公司对R&D信息的披露。本文通过实证研究计算机软件上市公司关于R&D信息的披露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提出提高上市公司R&D信息披露质量的建议。

一、计算机软件上市公司R&D信息披露现状及问题

笔者以沪深两市43家计算机软件上市公司(沪深两市共有计算机软件上市公司46家,其中3家ST公司已排除)2007年年报为研究样本,提炼整理了这43家上市公司关于R&D信息披露资料,相关的数据具体见表1~4ㄢ

表1、表2和表3中的资料显示, 执行现行会计准则后我国计算机软件上市公司R&D信息披露取得了一定的进展, 首先在会计核算上对自创软件的研发费用在满足一定条件下已部分予以资本化;其次在2007年财务报告中增加了大量有关R&D的信息, 涉及R&D信息披露的有六个方面13项。披露项目有以下特征: (1) 软件研发费用会计处理更为规范; (2) 增加了人力资本信息; (3) 投入研发活动的现金流量信息更加完备; (4) 增加了研发资金来源信息; (5) 增加了研发导致的非正常损益信息; (6) 反映了管理层对研发活动披露的重视程度; (7) 披露了公司研发管理内容。但从现行会计准则的要求来看,软件上市公司R&D信息披露还存在以下问题:

1. 对R&D的信息披露重视不够。

表4资料显示,软件上市公司董事会和管理层对研发活动的投入及R&D的信息披露还不够重视。其中:董事会报告中未涉及R&D信息的公司达到了60.47%,虽有39.53%的软件上市公司在董事会报告中描述了公司研发活动现状、前景、技术风险等情况,但是具体披露R&D信息强度指标(研发费用/销售额)的公司仅2家,占4.65%;管理层涉及研发活动的公司只有1家,占2.33%,而未涉及研发活动的公司达到42家,占97.67%。

注:数据来源于巨潮资讯沪深证券交易所计算机软件上市公司2007年年报

2. 披露R&D信息的质量不高。

计算机软件上市公司披露R&D信息质量高的公司不多, 体现在:披露研发人员数量的公司只有9家,占20.93%;披露开发支出质量高的公司只有4家,占9.30%;披露管理费用质量高的公司只有4家,占9.30%;在筹资活动项目中披露研发活动质量高的公司只有6家,占13.95%;披露收到其他与经营活动有关的现金质量高的公司只有4家,占9.30%;披露支付其他与经营活动有关的现金质量高的公司只有7家,占16.28%。软件上市公司财务报告缺少足够的R&D信息,不利于投资者对公司革新活动所产生的效益进行客观的评价。

3. R&D的管理制度不完善。

2007年年报披露R&D内容的公司仅有1家,占2.33%(见表4)。R&D管理是企业管理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是确保R&D成功的直接保证, 其重要性在于:全球经济一体化使软件开发面临的技术风险越来越大;全球软件公司的竞争主要是知识产权及软件人才的竞争。而我国一些软件上市公司的管理层对这方面的认识还很不够,以致轻视对R&D的管理。

二、完善计算机软件上市公司R&D信息披露的建议

软件上市公司的资产大多是无形资产,公司价值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研发的投入及效果。信息使用者通过公司R&D信息来确定其投资决策,因此,上市公司对R&D信息的披露能增强投资者的信心,提高公司的市场形象。虽然R&D信息披露有可能泄露企业的商业机密,但适当的R&D信息披露会给软件公司带来更多的利益。因此完善公司的R&D信息披露制度,不仅有利于投资者做出投资决策,而且有利于上市公司提升自身的市场价值。

1. 督促软件上市公司严格按照现行会计准则要求做好R&D信息披露工作。

现行会计准则要求企业在附注中披露计入当期损益和确认为无形资产的研发支出金额,而计算机软件上市公司2007年年报中将研发费用在管理费用中列示的公司只有9家, 其中明确列示了研发费用明细项目及其金额的只有3家;列示开发支出的上市公司为10家,其中列出明细项目的仅4家,占9.30%。显然绝大多数计算机软件上市公司信息披露不充分。笔者认为,证监会和会计师事务所应加强R&D信息披露监督,确保上市公司按照现行会计准则的规定披露信息,提高R&D信息的决策相关性。

2. 上市公司R&D信息披露应扩展内容。

鉴于R&D信息对广大投资者和其他信息使用者的重要性,建议上市公司扩展R&D信息披露内容。其主要内容应包括: (1) R&D信息的强度指标; (2) 研发人员数量; (3) 资本化、费用化的研发费用,且应说明上市公司在本会计期间的具体研发费用投入项目及各项目的支出总数信息; (4) 公司所处行业涉及的核心技术发生的重大变化; (5) 新的开发机会和未来的市场潜力以及面临的风险。以上R&D信息扩展内容的披露有利于信息使用者正确评价公司价值及做出投资决策。

3. 加大R&D信息披露的监管力度。

计算机软件上市公司的研发费用是公司核心竞争力的主要组成部分,也是影响公司价值的主要因素。而非法操纵研发费用会计处理方法会给会计信息使用者带来很大的风险。由于研发费用涉及公司机密,一些计算机软件上市公司往往顾虑泄密而不愿披露R&D信息或披露R&D信息不完整。因此,为了既确保充分披露R&D信息,又确保上市公司的商业机密不被泄露,监管部门应协同相关服务机构制定有效措施,健全法律体系、加大监管力度、完善企业法人治理结构、建立社会监督机制,督促上市公司详细披露R&D信息。对于非法操纵研发费用会计处理方法的公司,情节严重的,应给予严厉的处罚。

4. 加强对企业R&D活动的管理。

从2007年年报披露R&D信息来看,软件上市公司中只有用友软件公司形成了较成熟的R&D管理体系。R&D管理体系是否健全直接影响到公司的核心竞争力和持续发展能力。为此,上市公司应加强R&D管理:一是借鉴先进的研发管理思想CMM(能力成熟度模型),建立全面的R&D管理规范和文件体系,规范和约束产品开发全生命周期和研发管理活动。二是根据财政部《企业加强研发费用财务管理的若干意见》(财企[2007]194号),加强财务管理。上市公司应当明确研发费用的开支范围和标准,严格审批程序,并按照研发项目或者承担研发任务的单位,设立台账归集核算研发费用。三是制定研发资产安全保密制度和使用管理流程,在管理技术上配合使用加密工具和资产管理系统的安全设置机制。同时加强对研发员工知识产权的安全保密教育,有效保护研发的知识产权。

参考文献

[1].艾瑞克.普雷斯著.张晓晓译.精通财务报表——掌握财务数据的25个诀窍.汕头:汕头大学出版社, 2004

[2].张若如, 许敏.信息技术行业上市公司研发费用披露探讨.财会月刊 (理论) , 2007;2

[3].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2006.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 2006

D信息披露论文 篇5

1. 国外有关R&D信息披露的现状分析

1.1 国外对披露内容的要求

国际会计组织以及许多国家都对研发费用的披露作出了明确的规定, 如国际会计准则第38号《无形资产》中, 要求企业在财务报告中对研发费用的披露内容要全面、充分, 除了披露本期费用化的研发费用金额外, 还要披露其采用的会计政策以及摊销方法、期限或摊销率等;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 (FASB) 则要求在财务报告中披露计入当期费用的研发费用金额;英国会计准则委员会 (ASC) 也要求企业在财务报告中对研发活动所采用的会计政策, 确认为资产的未摊销研发成本期初和期末之间的变动额和确认为资产的研发成本的摊余金额等信息做出披露。

1.2 R&D费用会计处理模式的探讨

一些学者认为投资者的短期行为, 迫使公司管理者放弃研究与开发, 以便达到短期收益的增长。根据配比原则的要求, 某个会计期间或某个会计对象所取得的收入应与为取得该收入所发生的费用、成本相匹配, 以正确计算在该会计期间、该会计所获得的净损益。一般来说研发费用带来的未来收益并不是立杆见影的, 它具有一定的滞后性。因此, R&D支出费用化的处理并不能为广大学者所认同。R&D支出在某些条件下是符合资产的确认条件的, 任何企业都不可能做与企业利益不相干的研发, 因此一般来说R&D支出可以导致有关的经济利益流入企业, 只是相对来讲研发失败的风险使这种可能性冲减了对收益的期望, 同时研发费用是可以可靠计量的。国外很多专家通过实证研究, 得到支持资本化会计处理的结论。

R&D处理方法的争议反映了R&D未来收益和风险的权衡。总之, 如果R&D未来收益的确定性较高, 能够抵偿资产确认的不确定性, 那么人们会倾向于选择资本化R&D支出。相反, 如果未来收益的风险过大, 不确定性太高, 费用化R&D或许更合理。

2. 国内有关R&D信息披露的现状分析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 资本市场的逐步完善, 我国也在不断加大R&D的投入力度, 但是企业会计准则并没有对其信息披露有明确的规范。2001年的企业会计准则中仅要求把R&D支出确认为当期费用, 这只是一种自愿披露行为, 而且披露很不规范。这样的规定对于市场正确评价企业的价值有着不利的影响, 市场无法认识R&D支出的真实情况, 可能低估企业价值, 从而打击企业进行研究与开发的积极性。2006年颁布的新会计准则, 将研发支出划分为研究阶段支出与开发阶段支出, 而且研究阶段支出全部费用化, 开发阶段的支出必须同时满足五个条件才能确认为无形资产, 并且要在附注中披露计入当期损益和确认为无形资产的研究开发支出金额。07年底, 证监会在《关于做好上市公司2007年年度报告及相关工作的通知》中也做了相关的要求:上市公司应当在2007年年报“董事会报告”中, 详细披露公司在报告期内的技术创新情况 (节能减排情况和环保情况) , 公司的研发投入, 以及自主创新对公司核心竞争力和行业地位的影响等, 可见我国已经开始重视R&D企业价值评估的影响。

目前为止, 我国R&D信息披露很不规范, 有些企业并未做披露, 而有些企业披露的科目比较散乱缺乏连贯性。具体来说在使用旧总则期间主要是在“管理费用”、“支付其他与经营活动有关的现金”、“长期待摊费用”和“预提费用”等科目披露;而从新总则实施以来在“研发支出”和“无形资产”中披露。在此方面的实证研究缺乏样本, 新准则的颁布使得07年与以往年度的信息并不是很具有可比性, 因此给实证研究带来了困难, 目前对数据的筛选并没有统一的标准。各行业对R&D投入不一样, 出于保密的原则, 企业一般是不愿意披露详细的R&D信息, 以防通过信号传递失去竞争力, 所以各行业对R&D信息披露的有用性值得斟酌。

3. 研究启示

强化企业研发费用支出情况的披露, 不仅可以增强投资者对企业的投资信心, 还可以约束企业利用研发费用的调节, 进行盈余管理和利润操纵的行为。在对R&D信息披露的研究中发现以下值得拓展研究的领域:首先, 要了解企业信息披露的动机, 这将会影响到所披露信息的有用性, 进而会影响到对企业价值的评估的准确性。其次, 费用化和资本化的界限其实并不是绝对的, 因此怎样约束通过R&D支出来进行盈余管理的行为是需要进一步去探讨, 这样才会与公司治理的研究结合起来。最后, 值得一提的是我国关于R&D信息披露在与国际趋同时, 更应结合我国的实际, 尤其是做实证研究, 一定要加强经济意义的分析和对现实的影响。

摘要:R&D是企业形成竞争优势的动力和源泉, 是培育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根本途径。本文在回顾和总结国内外有关R&D信息披露研究文献的基础上, 指出规范R&D信息披露对于正确评估企业价值具有重要作用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R&,D费用,披露

参考文献

[1]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第6号--无形资产[S].2006.

[2]胡玥.关于企业研发支出在无形资产计价中的思考[J].经济前沿, 2005.

D信息披露论文 篇6

关键词:会计信息,完善,制度,提供,披露,改进

1 提高信息披露的时效性和规范性

信息披露的及时性是预防内幕交易的关键所在。我国《证券法》对上市公司年报、中报、季报披露时间规定的过于宽松。目前,证监会要求上市公司于每年7~8月份披露半年报,于1~4月披露上年度报告、于会计年度前三个月、九个月结束后三十日内披露季度报告。这种信息披露制度很难保证信息的及时性,同时也为选择性披露和内幕交易的发生提供便利。因此,应缩短披露的时间。在这方面可以借鉴美国上市公司电子化数据收集、分析及检索系统。1983年美国SEC的信息技术办公室即着手进行有关证券信息披露电子化系统即上市公司电子信息收集检索系统的研究和开发工作。它的主要目的是通过加快具有时间敏感性的信息申报登记,增加证券市场的效率和公平,促进投资者、上市公司和市场的有效运行。

我国目前的会计信息披露采取指定报刊及网站披露的方式,各家上市公司披露的年报在内容与格式上也具有较大不同,不利于投资者进行分析。因此,建立一个以适应我国证券市场特点的电子化披露系统为主的跨媒体信息披露平台,使得信息披露更加及时、快速,且能够提供完整的、标准化的、格式化的资料和数据库,将大大促进公开信息的高效充分运用,提高证券市场信息的透明度、公开与公平性。监管机构能通过对信息披露内容的标准化和规范化管理,控制信息的质量和流向渠道,获得更好的监管效果。投资者也可以通过及时、规范的会计信息披露更好的进行投资决策。

2 改进信息披露内容

运用问卷调查的方法就投资者对上市公司会计信息的需求进行统计分析,并将调查结果与上市公司向投资者披露会计信息的现状进行比较,其中,关于上市公司会计信息的内容构成(如表1)的调查分析表明,财务报表所提供的会计信息还远远不能满足投资者的需求,其中部分会计信息已在现行会计报告中以报表注释、附表等形式进行披露,如会计方法的改变、报告主体的改变、资产抵押、或有负债和或有资产等;另外部分会计信息还未在现行会计报告中得到披露,如人力资源信息、财务预测信息、物价变动影响信息和管理部门对会计信息的分析等。

证券市场投资者正是以上市公司所披露的会计信息作为其投资决策的判断依据,目前的信息披露内容无法完全满足投资者的信息需求,部分投资者就会对证券分析师的分析报告、投资建议产生依赖,甚至会花尽心思试图去寻求“内幕信息”;而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不充分、不及时,给选择性披露和内幕交易的滋生创造了条件,使得一些会引起公司股价变动、影响公司未来发展的信息没有及时向所有投资者公开,反而通过一些不正常渠道流入市场,扰乱了证券市场的正常运行秩序。因而应该通过规范扩大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内容,变为部分自愿性信息披露为强制信息披露,使所有投资者能够充分了解公司相关会计信息。例如,加强预测性财务信息披露,财务预测性信息主要提供反映公司未来财务状况、经营业绩等的前瞻性财务信息,如果财务预测性信息质量可靠,这些信息将比财务报表提供的信息更具实用性。建立强制性披露的财务预测制度,会对公众投资者决策提供信息帮助。同时加强其他与投资者密切相关的信息披露。目前,我国信息披露制度过分倚重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在上市公司信息披露中又过分依赖上市公司财务信息披露,对于一些与投资者密切相关的其他会计信息,如市场面信息、政策面信息及上市公司非财务信息缺乏详细规定,应通过立法形式将这些信息提供数量、种类、范围等做出明确界定。

参考文献

D信息披露论文 篇7

会计信息披露在资本市场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运用披露的会计信息, 投资者不仅能够监督其投入资本的运用, 而且能够评价其投入资本的回报。外部投资者对会计信息的需求主要基于两个原因。首先, 是事前对会计信息的需求。公司管理层显然比外部投资者拥有更多关于公司现在和未来投资的预期盈利方面的信息, 这一信息不对称, 给外部投资者评估企业未来获利能力造成了很大困难。如果外部投资者无法评估企业未来获利能力, 他们就有可能在公司未来实际获利能力高时低估企业价值, 而在公司未来获利能力低时高估企业价值, 这样就可能导致市场失灵。其次, 是事后对会计信息的需求。公司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 导致公司的所有者对公司经营没有完全的决策权。为了解决代理问题, 在契约合同中会明确或隐含地包括一些会计信息, 如投资方向, 投资决策和投资回报率, 公司所有者在事后对这些会计信息进行评价。当他们能充分信赖这些会计信息时, 他们对事前投资报酬率的要求就会相应降低。公司并不总会自愿对会计信息进行披露,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 资本市场就会强制要求公司进行会计信息披露。目前的会计信息披露机制主要有两种, 即:自愿信息披露和强制信息披露。在国外成熟资本市场环境下, 关于这两种信息披露机制的利弊、成本效益以及对资本市场产生的影响, 学者们进行了大量的研究, 本文就这两种信息披露机制的研究成果进行综合评述。

二、自愿信息披露研究

(一) 自愿信息披露的动机

自愿信息披露的动机, 目前学术研究主要提出了三类动机, 资本市场交易动机, 管理层股权激励动机和用以解释不佳的股价表现。 (1) 资本市场交易因素。资本市场因素, 是公司进行信息披露最重要的因素。Meyers和Majluf (1984) 最先对这一问题进行研究, 他们发现当管理层认为外部投资者越是高估公司的价值时, 越会有动机去发行股票。Korajczyk et al. (1991) 将他们的研究扩展到更多期间, 发现公司更倾向于在包含更多好消息的盈利报告公布后发行股票, 这说明公司披露好的信息能够在资本市场上起到正向作用。Lang和Lundholm (1993) 研究发现, 分析师对信息披露政策的评级, 发行股票的公司比未发行股票的公司评级更高。在2000年的研究中他们又发现, 在股票发行的前六个月, 公司大幅度增加了对外的信息披露。类似的, Healy et al. (1999) 研究发现, 对于发行公共债券的公司, 分析师对它的信息披露政策的评级也较高。以上研究表明公司为了在资本市场上发行股票或债券, 会增加对外的信息披露。当公司有新的投资机会时, 公司对资金的需求会增加。然而, 新的投资机会又可能带来内部管理层与外部投资者更多的信息不对称。所以, 我们很难分辨增加的信息不对称或者其他因素会不会影响管理层的信息披露决策。所以在检验公司融资决策, 信息披露和资本市场的反应的关系时, 研究者应该控制那些会影响公司融资决策的外生变量。 (2) 管理层的股权激励因素。股权激励计划是公司给予管理层一定的股权, 以达到提高管理层积极性和努力程度的作用。Noe (1999) 研究发现, 在好消息公布后, 股价上升, 管理层倾向于高价卖出的公司股票来获利, 而在坏消息公布后, 股价下跌, 管理层倾向于低价购进公司的股票。Cheng and Lo (2006) 发现, 当公司内部人士购买更多的股票时, 外部投资者会认为未来有更多的坏消息, 这会降低公司的股价。Aboody和Kasznik (2000) 认为, 管理层选择自愿信息披露的时机, 是为了更大限度地获得股票期权奖励的益处。Nagar et al. (2003) 发现, 当CEO的利益对股价变动的敏感性越高, 分析师评价的公司信息披露的质量也越高。由此看来, 由于管理层持有部分股权, 所以他们会更多地选择进行自愿信息披露, 并且选择好自愿信息披露的时机, 以实现自身股权收益的最大化。然而, 由于股价表现的好坏与管理层的离职的可能性紧密相连, 所以管理层还可能会利用自愿信息披露来“解释”不佳的股价。然而关于管理层对职业生涯的担忧对自愿信息披露的影响, 我们目前的了解是非常有限的。

(二) 制度因素在自愿信息披露中的作用

发达的资本市场建立了较为完善的股东诉讼制度和公司治理机制, 这两种制度对自愿信息披露也起着重要的作用。 (1) 股东诉讼制度与自愿信息披露。Skinner (1994) 研究表明, 在给予管理层不对称的激励, 以使他们及时公布坏消息的情况下, 在会亏损的时期而非会盈利的时期, 管理层更可能公布非精确的内部预测报告。Francis et al. (1994) 研究发现, 收益的大幅下降并不足以引起股东诉讼, 尽早披露亏损信息并不能遏制股东诉讼, 而较晚披露亏损信息也未必一定引起股东诉讼。Baginski et al. (2002) 选择了股东诉讼发生较少的加拿大资本市场为研究对象, 他们发现加拿大公司的管理层更倾向于发布盈利预测, 不论它是好消息还是坏消息。这表明在股东诉讼发生较少的环境里, 公司更愿意进行自愿信息披露。与此相一致, Rogers和Van Buskirk (2009) 研究发现, 在发生集体诉讼后, 公司会减少对外的信息披露。但是Lowry (2009) 指出, Rogers和Van Buskirk的研究所采用的样本都是被控诉的公司, 这一研究结论并不能推广到那些未被控诉的公司。Skinner (1997) 的研究没有发现管理层预测的披露会增加撤诉的可能性, 但是证明了及时的信息披露降低了公司的诉讼成本。Field et al. (2005) 研究了信息披露与诉讼的因果关系, 他发现没有证据表明信息披露会引起诉讼, 相反, 某些信息的披露反而遏制了某些类型的诉讼。 (2) 公司治理机制与自愿信息披露。围绕公司信息披露与公司治理之间的关系是相互替代还是补充这一问题, 学者们进行了大量的研究。Bens (2002) 选取了FASB要求公司进行信息披露前 (1990-1993年) 的数据进行了研究, 发现自愿信息披露程度与股东的监督作用呈正相关关系, 他们指出股东的监督与信息披露是相互补充的关系, 而非相互替代关系。Bushman et al. (2004) 在研究中假设, 公司对投资者的有限透明将增加公司治理的需求, 以减少代理成本, 尤其是道德风险成本。他们发现所有权集中程度, 董事及高管的股权激励程度和外部董事的声誉与盈余信息披露的及时性成反比, 而所有权集中程度和董事股权激励程度与公司的复杂性成正比。然而董事会的大小和内部董事的比例与盈余信息披露的及时性和公司的复杂程度并没有呈现出显著的关系。Fan and Wong (2002) 运用东亚7个主要经济体的977家上市公司为样本研究了盈余的信息含量与所有权结构的关系。他们认为, 所有权集中和交叉控股引起了内部控制人和外部投资者之间的代理问题。当外部投资者认为公司的内部控制人是为了自身利益而进行信息披露时, 他们会对信息披露的真实性产生怀疑。这表明, 所有权集中会导致了盈余信息含量的降低。Francis et al. (2005) 比较了双重和单一所有权结构公司中的盈余和股利的信息量, 结果显示盈余包含的信息量较少, 而双重所有权结构公司的股利包含的信息量较多。作者对这一结论作出的解释是, 在对经营成果的衡量中, 双重所有权结构在降低盈余信息可靠性的同时增强了股利信息的有用性。Healy et al. (1999) 和Bushee and Noe (2000) 研究表明, 公司中机构投资者的增多会导致信息披露的增多, 这可能是由于机构投资者给管理层施加压力导致的。与此相反, Bushee et al. (2003) 研究发现拥有更多机构投资者的公司更不愿意召开公开的电话会议, 也就是说, 拥有更多消息和更强分析能力的机构投资者更不愿意进行自愿的信息披露。Ajinkya et al. (2005) 研究发现管理层预测的公布频率和实现的概率与外部独立董事占董事会的百分比呈现正相关关系, 即外部独立董事所占比例越高的公司所作出的未来盈利预测更加准确。Karamanou and Vafeas (2005) 发现拥有更好的治理机制的公司更倾向与披露管理层预测, 特别是不好的预测披露的可能性更大。这一证据表明, 更好的公司治理机制会降低股东与管理层之间的信息不对称, 尤其是当股东面临遭受损失风险的时候。Ali et al. (2007) 研究发现由创始人家族控制的企业会公布更加高质量的盈余公告, 在面临坏消息时更有可能对投资者提出警告, 但是对他们的公司治理情况披露得较少。同时, 他们发现, 家族企业会吸引更多分析师, 并且分析师提供的分析报告更具信息含量。同样Chen et al. (2008) 指出, 家族企业提供的盈利预测和电话会议较少, 但提出的盈利警示更多。在公司治理机制和信息披露研究中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是他们之间的因果关系和内生性问题。公司的信息披露环境, 公司治理机制和观察结果之间的内生性问题使得在他们之间很难建立因果关系, 并且很难确定他们之间的相互作用。

(三) 自愿信息披露质量的衡量

信息披露质量的研究是信息披露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 前人研究信息披露质量的主要方法有:AIMR排名法, 自构指标法, 报告盈余性质分析法。早期对信息披露质量的研究中, 众多学者采用了AIMR排名法。但是Healy和Palepu (2001) 指出, AIMR排名法存在着明显的缺陷。他们认为评级机构只对美国规模较大的公司进行了排名, 数量上存在一定的局限性。而且他们仅仅依据公司经营业绩和对公司未来发展的预期进行评定, 这样的结果可能存在一定的偏差。在1997年AIMR停止了对信息披露的评级, 这一方法便停止使用了。Botosan (1997) 在研究中最先采用了自构的指标来衡量信息披露的质量, 之后Francis et al. (2008) 和Shalev (2009) 也采用了这一方法进行衡量。但是, 由于指标的构建带有研究者较强的自主判断性, 所以其研究结果较难被复制和广泛运用。这种方法要耗费大量的劳力进行信息的收集, 所以仅仅适用在一些较简单的样本中使用。AIMR排名法和自构指标法的一个共同缺陷是它们衡量信息披露的质量都同时包括了自愿信息披露和强制信息披露, 所以这两种方法都无法单独衡量自愿信息披露的质量。近期, 越来越多的学者尝试采用一种更直接的方式来衡量信息披露的质量, 即对报告盈余的性质进行分析。Dechow和Dichev (2002) 用公司的现金流量和应计项目的相关程度来衡量应计项目质量, 然后用应计质量来代表整体信息的质量, 这样就衡量出了整体信息的质量。虽然Dechow和Dichev模型衡量信息披露质量的方法在后来的研究中得到了广泛的运用, 但是我们应当注意到这种方法在衡量盈余质量上还存在一定的问题。Wysocki (2009) 的研究证实了Dechow和Dichev模型在区分操纵盈余和真实盈余上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他对Dechow和Dichev模型进行了修正, 以获取公司现金流量与应计项目更多的相关性。现有文献表明, 衡量信息披露质量具有一定的难度, 现有的衡量方法存在着种种问题。其中最大问题是不能较好将自愿信息披露和强制信息披露分开衡量, 希望以后的学者能够探究出更好的方法, 以能区分自愿信息披露和强制信息披露, 分别衡量二者的质量。

综合以上自愿信息披露的研究, 我们可以发现, 由于分析方法的不完全适当, 自愿信息披露的实证研究受到一定的限制。首先, 大多数的实证研究在分析中并没有完整地包括自愿信息披露的所有成本和收益。其次, 自愿信息披露的研究还存在的一个重大难题就是关于计量的问题, 对于如何衡量信息披露质量, 目前还没有找到一个较适宜的方法。未来的研究, 应该关注如何寻找更好的方法来衡量信息披露的质量, 成本和收益, 并且寻求途径将自愿信息披露与强制信息披露更好地分开来进行分析。

三、强制信息披露研究

(一) 强制信息披露的基本理论

(1) 财务外部效应。当一个公司的信息披露不仅包括了本公司的财务信息, 还包括了其他公司的财务信息时, 我们就说这个公司的信息披露具有财务外部效应。公司在进行信息披露时, 很容易忽略披露的信息中包含的与其他公司相关的信息, 这种无意识披露所带来的积极的财务外部效应提高了社会的整体福利。 (2) 真实的外部效应。当一个公司的信息披露影响到其他公司的真实决策时, 我们就说这个公司的信息披露具有真实的外部效应。Pae (2000) 研究发现, 公司对未来盈利预测的披露, 会影响其竞争对手作出进入或退出这一市场的决定。同时, Hughes (2002) 的研究也表明, 公司披露其未来盈利预测, 会影响其竞争对手的产量决策。如果公司披露的信息可以使得其他公司作出更好的决策, 那么强制性地要求进行信息披露也能提高社会的整体福利。 (3) 代理理论。Holmstrom (1979) 年研究表明, 披露与经营相关的信息是很有价值的, 因为这使得公司所有者能与代理人签订更有效的契约或能更好地监督代理人。因此, 信息披露就应该成为契约中规定的一部分, 并且强制信息披露的规定是一种符合成本-效益原则的信息披露方式。Shleifer和Wolfenzon (2002) 指出强制信息披露对于新进入资本市场的投资者是非常有价值的。虽然很多与代理理论有关的研究指出更多的信息披露能降低代理成本, 但这并不能充分证明强制信息披露一定合理有效。原因如下:第一当代理人重视对资源的有效利用时, 这种资源利用带来的只是社会福利的转移。第二, 当代理人放弃了可盈利的投资机会时, 其竞争对手会抓住这一机会。为了从代理理论角度支持强制信息披露规定, 研究者需要证明公司所有者不能进行强制信息披露规定而监管机构能够做到, 并且降低代理成本能够提高社会整体福利。 (4) 规模经济。共同会计准则可以通过提高会计信息的可比性, 使得信息披露更具有效用。这可能使得投资者对单个公司经营的评估变得更加准确, 并且使得投资者在评估信息时产生规模经济效益。Mahoney (1995) 指出, 只要公司间的最佳信息披露水平基本相近, 强制信息披露规定就可以带来整体市场中资本成本的降低和效率的提高。虽然支持进行强制信息披露的理由有以上四点, 但是还不能完全充分证明应该进行强制信息披露, 因为公开信息的增加也会带来不利的影响。如强制信息披露会降低风险分散的可能性, 同时披露成本会带来社会整体福利的减少。此外, 强制性信息披露的增多会减少其他市场参与者提供的信息, 这样会导致整体市场价格信息量的减少。

(二) 2000年公平信息披露法规

Bushee et al. (2004) 研究发现, 当公平信息披露法规实行以后, 公司并没有减少信息披露, 一些公司反而还增加了信息披露。与此相反的是, Wang (2007) 通过实证研究证明公平信息披露法规实行以后, 代理成本较低的公司或专有成本较高的公司减少了盈余指导的发布。Kothari et al. (2009) 研究表明, 公平信息披露法规实施以后, 相对于好消息来说, 公司坏消息的发布量减少了。Gintschel and Markov (2004) 研究发现, 公平信息披露法规实施后, 分析师的盈余预测对股价的影响程度明显降低, 这表明公平信息披露法规的实施改变了分析师预测所包含的信息含量。Mohanram and Sunder (2006) 研究发现, 在公平信息披露法规实施前夕, 个人分析师减少了一些经常涉及的股票, 而增加了一些以前不常涉及的股票的分析。在公平信息披露法规实施之前, 大的经纪公司的证券分析师, 可能与其所分析的公司保持着较密切的联系, 能得到较多的内幕消息, 使其分析结果较为准确。然而在公平信息披露法规实施以后, 这些分析师的分析结果的准确程度却降低了。这表明公平信息披露法规对于营造了一个较为公平的信息披露环境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关于公平信息披露法规是否能够减少信息不对称这一问题, 也有着不同的研究结论。较早的研究, 如Eleswarapu et al. (2004) 得出的结论是公平信息披露法规减少了股票的买卖价差。但是最近一些学者的研究却得出了相反的结论, 如Sidhuet al. (2008) 研究表明, 公平信息披露法规导致买卖价差的逆向选择成分增加。Sidhuet al. (2008) 研究发现, 公平信息披露法规阻止了公司信息向资本市场的流动, 这导致那些内幕信息能够持续更长的时间, 这样就会增加股票的买卖价差。他们的发现意味着, 公平信息披露法规的实施并没有带来信息不对称成本的减少, 反而导致成本增加。Jorion et al. (2005) 对那些可以免于遵守公平信息披露法规的信用评级机构和必须遵守信息披露法规的证券分析师进行了对比。他们发现在信息披露法规实施以后, 相对于盈利预测, 信用评级结果可能包含了更多的信息含量。这一研究结果表明公平信息披露法规的实施改变了内幕消息的传播途径。Francis et al. (2005) 采用了在美国进行交易但是免于受公平信息披露法规约束的公司为样本, 研究了公平信息披露法规对公开信息和分析师信息的影响。他们的研究表明, 不是公平信息披露法规, 而是同期的其他事件, 对公开信息的有效性产生了影响。但是公平信息披露法规对分析师信息的影响更加明显。所以得出结论, 公平信息披露法规并没有对公开信息产生作用, 仅对分析师信息产生了作用。Duarte et al. (2008) 研究发现, 在公平信息披露法规实施之后, AMEX和NYSE的公司的资本成本并没有发生该改变, 而NASDAQ公司的资本成本有小幅的增加。与此相反, Chen et al. (2010) 研究表明, 对美国公司来说, 在公平信息披露法规实施之后, 股权资本成本有所降低。并且这一现象在大中型公司中较为明显, 而小公司中表现不明显。总之, 以上研究表明, 公平信息披露法规的实施, 可能增加了信息披露环境的公平性, 减少了分析师获得内幕消息的可能性。然而, 在同一时期, 证券市场也存在着其他的一些变革, 如投资银行之间的兼并和收购。我们无法排除其他不可控因素的影响, 因此无法清晰地辨别所得出的结论, 确是信息披露法规的实施导致, 还是由于其他变革因素导致。

(三) 2002年奥克斯-塞班斯法案

随着一系列失败的公司治理案件的出现, 人们意识到向投资者提供真实完整的会计信息的重要性。美国国会于2002年7月30日通过了《奥克斯———塞班斯法案》, 美国希望通过这一法案的实施, 能够加强对公司治理的监督, 能够更好地解决公司治理问题, 能够为资本市场信息披露带来较大的改善。Zhang (2007) 研究发现, 在塞班斯法案可能通过的一段时期内公司的累计异常报酬率呈现负值。与此相反, Jain and Rezaee (2006) 研究发现, 当一些相关信息表明塞班斯法案可能获得通过时, 公司的累计异常报酬率呈现正值, 而当一些相关信息表明塞班斯法案不能获得通过时, 公司的累计异常报酬率呈现负值。这一研究结果表明, 投资者认为塞班斯法案的通过带来的好处大于其可能造成的损失。还有学者发现, 在塞班斯法案通过前一段时间, 投资者对那些更符合塞班斯法案的公司的市场反应更为积极。Li et al. (2008) 研究了塞班斯法案通过前夕相关消息对股价的影响, 研究发现股价的波动与对塞班斯法案通过有利的消息呈现显著的正相关关系, 同时盈余管理程度也与该消息呈现显著的正相关关系。他的研究表明塞班斯法案能够约束盈余管理, 提高信息披露的质量, 特别是对那些过去经常进行盈余管理的公司。Cohen et al. (2008) 研究发现, 从1987年到塞班斯法案通过的2002年, 应计项目盈余管理逐年增多, 但是到2002年塞班斯法案通过后, 应计项目盈余管理大幅度减少, 而真实盈余管理在塞班斯法案通过后大幅度增加。这一研究结果表明, 在塞班斯法案通过后, 公司的盈余管理方式发生了转变, 由应计项目盈余管理向真实盈余管理转变。公平信息披露法规和奥克斯-塞班斯法案的实施所带来的影响, 不同的学者得出的结论不尽相同。但大多数学者都同时强调了这些法规的实施所产生的成本和收益, 并且尝试采用多种不同方法, 来分析强制信息披露对资本市场产生影响。然而强制信息披露的研究仍然还存在着一些尚未解决的问题。为何像美国这样的发达经济体还需要进行强制性信息披露?是什么原因导致发达经济体出现市场失灵, 从而必须采取强制性信息披露?与强制性法规相关的收益和成本是指的什么, 分别应该怎样测算?在什么情况下相应的成本会超过带来的收益?

四、结语

通过对自愿信息披露与强制信息披露这两种不同机制的研究评述, 发现这两种信息披露机制都是为了满足资本市场对信息的需求, 但是各自发挥着不同的作用。目前信息披露研究面临的最大问题, 是考虑不同披露机制之间的相互作用。关于公司自愿信息披露政策和强制信息披露政策之间的关系, 相关研究还较少, 对如何分别衡量自愿信息披露和强制信息披露的效果, 也尚未寻找到满意的方法。以后对这方面的研究应结合对企业、管理层、监管者、投资者之间的相互作用进行研究。

参考文献

[1]Myers, S., Majluf, N.S., Corporate fnancing and investment decisions when frms have information that investors do not have.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 1984.

[2]Cohen, D., Dey, A., Lys., T., Real and accruals-based earnings management in the pre-and post-Sarbanes-Oxley eras.The Accounting Review, 2008.

[3]Pae, S., Discretionary disclosure, effciency, and signal informativeness.Journal of Accounting and Economics, 2002.

[4]Holmstrom, B., Moral hazard and observability.Bell Journal of Economics, 1979.

D信息披露论文 篇8

随着2007年新企业会计准则实施,公允价值在会计计量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然而我们发现公允价值变动的报表信息披露并不完善,存在的问题影响会计信息质量,不利于企业进行公允价值的风险管理不利于信息使用者进行决策。本文基于宁波银行2009年年度报告,在指出公允价值变动信息披露不完备的同时提出了相应的改进建议,对如何改进及改进后的效果做了说明与分析。

2007年实行的新会计准则一大亮点是引入了公允价值计量属性。为了反映公允价值的波动,设置了公允价值变动损益科目,公允价值变动损益记录的是交易性金融资产、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投资性房地产等公允价值变动对上市公司当期损益的影响,反映的是未实现的损益,待损益实现后,再转入投资收益。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公允价值变动虽然计入权益(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但最终处置时也将转入投资收益项目。公允价值变动损益与投资收益分别组成了利润表中反映资产的未实现损益与已实现损益。公允价值变动损益是新会计准则下使用公允价值计量产生的一个账户,会计准则实施指南以及实践操作中,它的信息披露并不完善。

一、公允价值变动的披露情况与存在的问题

本文以宁波银行(002142)2009年年报会计附注部分对公允价值计量及公允价值变动损益的披露为案例材料,具体分析公允价值变动损益披露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改进的建议。宁波银行属于银行业企业,持有较多的以公允价值计量的金融资产,此外,投资性房地产也采用了公允价值计量模式,公允价值变动计入当期损益。宁波银行2009年度净利润近1.5亿。交易性金融资产、衍生金融资产和投资性房地产的公允价值变动收益达9.14亿,高达净利润的62%,其中,衍生金融资产8.04亿的公允价值变动损益对净利润的贡献率就占了55%。可以看出,金融市场业务是宁波银行利润的主要拉动因素。宁波银行2009年年报附注中关于公允价值计量的披露如表1:

表中反映的是宁波银行公允价值计量的项目,但报表信息使用者不能从中得到清晰、准确的信息。信息披露方面主要存在四个问题:

1.没有列示各个项目本期的增减变动情况。比较期初与期末金额,宁波银行2009年公允价值计量的项目均有较大幅度的增减,但仅从表中信息无法得知增减变动是由于公允价值的波动影响,还是来源于项目成本金额的增持或减持。需要查阅具体项目的报表附注,或根据期初金额、本期公允价值变动、期末金额倒算出资产(或负债)项目的增减情况。这种信息披露的不完全为报表使用者理解有关项目增加了困难。

2.本期公允价值变动损益反映的是公允价值变动的净值,即本期发生数与以前年度按照公允价值计价且变动计入公允价值变动损益项目的本期转出部分的数额。由于没有单独列示公允价值变动的转出金额(已实现部分),从披露的信息中难以看出公允价值变动损益与投资收益的对应勾稽关系。宁波银行2009年公允价值变动损益净值为37611千元,投资收益项目明细中处置金融资产所得为14450千元。公允价值变动与投资收益不具有可比较性,影响了会计信息质量。此外,仅列示变动净值容易造成报表使用者的误解,不利于正确的决策。如交易性金融资产本期公允价值变动均为负数,投资者可能会认为本期该资产的公允价值下降,发生了公允价值变动损失。但是,本期公允价值变动损益的负数金额可能是由于公允价值变动损失所致,也可能是由于本期处置该资产,公允价值变动损益转出所致,而后者对利润的影响是正的,即贡献了已实现的利润。

3.对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公允价值变动计入损益的资产项目披露本期计提的减值没有必要。宁波银行2009年没有减值准备的计提,但是仍列示了本期计提的减值一栏。根据新会计准则,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和投资性房地产价值变动反映在公允价值变动损益中,不涉及减值测试,无须计提减值准备。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只有在该资产期末价值下降的幅度较大或持续的时间较长的情况下,才需计提减值准备,否则可以按公允价值调整该资产期末账面价值,并将变动计入资本公积。因此,不需要特别列示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公允价值变动计入损益的资产减值的计提情况。

综合上述分析,公允价值披露的主要问题在于提供的信息不完全,未能清晰、完整的展现公允价值变动的明细情况。

二、公允价值变动披露的改进

结合宁波银行2009年年报信息,做出如下改进:

1.列示资产(负债)项目本期增、减持的情况。通过分析各项目的报表附注,可以得知交易性金融资产本期减持约9.22亿元,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本期增持约17亿元,投资性房地产本期约增加1.2亿元。

2.在列示本期公允价值变动损益的同时,披露其本期发生额与本期转出额,那么本期转出额则与投资收益的明细产生了对应关系。宁波银行2009年仅交易性金融资产有9.22亿元的处置金额。根据会计政策,交易性金融资产处置时,其公允价值与初始入账金额之间的差额确认为投资收益,同时调整公允价值变动损益。因此,投资收益的明细——金融资产投资交易差价14450千元为交易性金融资产处置时已实现的公允价值变动损益。

3.对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公允价值变动计入损益的资产项目无需披露本期计提的减值。完善后的公允价值计量情况表如表2:

若有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减值计提加以附注说明。

三、利润表中披露的完善

在报表附注中列示了公允价值变动损益的本期发生和转出额的同时,利润表的公允价值变动损益科目下也要区分未实现和已实现的损益。改进后的宁波银行2009年度利润表公允价值变动损益科目的列示如表3:

其中,未实现损益对应着本期公允价值变动发生额中计入当期损益的部分,已实现损益对应着本期公允价值变动转出额中损益转出的部分。

宁波银行2009年度受资本市场影响,以公允价值计量的资产及公允价值变动有较大的浮盈增减,并且公允价值变动收益是一种“敞口利润”,并未落袋为安,增加了未来的风险。因为一旦资本市场情况突变,公允价值波动加剧,会带来利润的不稳定性。因此,从报表附注到会计报表,完善的公允价值变动损益的披露有助于提高会计信息质量,有利于报表使用者进行投资决策。

单位:(人民币)千元

单位:(人民币)千元

单位:(人民币)千元

四、结语

上一篇:注塑制品下一篇:计算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