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信息自愿性披露

2024-05-19

碳信息自愿性披露(通用11篇)

碳信息自愿性披露 篇1

1 研究背景

随着 “十二五”规划的实施执行,低碳经济转型逐渐成为一种共识,低碳试点省市进入实际操作阶段,部分行业尝试推行自愿性的低碳认证与行业碳排放标准,国内碳市场趋向初步成型。作为公开低碳经济战略与节能减排状况的信号传递方式,碳信息披露开始引起利益相关者的普遍关注。事实上,碳信息披露并不是一个崭新的理念,国际碳信息披露项目( Carbon Disclosure Project,CDP) 从2002 年起就面向全球500 强企业开展自愿性碳信息披露,从2008 年起面向中国100 家市值最大的上市企业发出碳信息披露请求,采用标准化的CDP调查问卷格式披露低碳战略、碳减排核算、碳减排管理与气候变化治理等相关信息。2013 年 《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也体现了及时公布环境信息,健全举报制度,加强社会监督的指导精神。在强制性碳信息披露规范尚未出台的背景下,企业碳信息披露行为主要以自愿性披露为主,即基于投资者关系、公司声誉、环境保护等动机主动披露的相关信息。国际碳信息披露项目采用的非强制性回复问卷本质上也是邀请企业参与自愿性碳信息披露,企业回复方式包括填写问卷、提供信息、没有回复和拒绝回复四种结果。2008—2013 年中国受邀参与CDP调查的公司共计600 家,对CDP问卷的回应率为32. 33% ,自愿性碳信息披露意愿存在显著差异,见图1 所示:

图1 CDP中国报告2008—2013回复情况

本文正是基于这一现实背景,立足自愿性碳信息披露的前置因素,尝试从公共压力视角解释自愿性碳信息披露形成动因,提供股东、债权人、政府以及社会压力对于企业自愿性碳信息披露影响程度的经验证据,促进环境绩效与经济绩效的合作共赢。

2 文献回顾

国外碳信息披露研究源自英国贸工部2003 年发布的 《未来能源———创建低碳经济》 的能源白皮书,主要围绕碳信息披露内容与影响因素展开。( 1) 碳信息披露内容研究。Hassel等提出公司应该披露气候变化风险对财务状况的影响[1],Hesse指出CDP报告披露的碳信息无法满足投资者的信息需求[2],Bebbingtona和Gonzálezb强调全球气候变化( GCC) 以及温室气体排放带来了对碳排放非财务性信息披露的需求[3],Kiernan认为自愿性碳交易信息披露缺乏严格的审核与鉴证,可靠程度有限[4]。( 2) 碳信息披露影响因素研究。以标准普尔500 为样本,Stanny和Ely实证检验了公司规模、所有权结构、财务杠杆、经营收益等公司特征因素对于碳排放信息披露的影响程度[5]。以参与CDP报告的公司为样本,Burr研究了碳信息披露目标与市场反应[6]。Prakash等的研究发现产业特征、公司规模与自愿性碳信息披露程度正相关,负债水平与自愿性碳信息披露程度负相关[7]。

国内碳信息披露研究相对滞后,主要集中于碳信息披露内涵、碳信息披露质量与影响因素等层面。( 1) 碳信息披露内涵研究。基于国际碳信息披露项目内容的介绍与评价,谭德明和邹树梁构建了初步的碳信息披露框架[8]。陈华等梳理了我国企业碳信息披露基本内容,提出了碳信息披露指数构建思路[9]。 ( 2)碳信息披露质量研究。以CDP全球500 强公司为样本,贺建刚检验了碳信息披露透明度与管理绩效[10],方健和徐丽群研究了基于供应链信息共享及碳排放量与碳信息披露质量之间关系[11]。 ( 3) 碳信息披露影响因素研究。王仲兵和靳晓超、王君彩和牛晓叶、何玉等分别从企业价值、回应动机、资本成本等角度研究了碳信息披露影响因素[12,13,14]。

与信息披露领域的丰富研究成果相比,碳信息披露问题研究处于相对滞后的状态,国内外现有研究主要关注于碳信息披露方式与内容、碳信息披露与公司特征的相关性研究,基于公共压力的碳信息披露影响因素研究显著不足,这也佐证了论文研究的理论价值所在。

3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自愿性信息披露是管理当局在强制性信息披露之外提供的关于公司社会责任、环境保护、前瞻性预测信息等,旨在协调与利益相关者的关系。合法性理论( Legitimacy theory) 认为隐性社会契约客观存在与企业和利益相关者之间,自愿性信息披露是应对隐性契约带来外部压力的一种行为方式; 合法性理论是解释管理当局披露社会责任和环境信息的可能动机之一,也是化解企业社会压力和政治压力的调节器( Cho和Patten)[15]。

在制度背景和企业生存环境的共同影响下,企业要接受由内而外的公共压力,内部压力主要来自股东和债权人,外部压力主要来自政府和社会公众,内部压力和外部压力共同影响自愿性碳信息披露程度,公共压力表现形式如表1 所示:

3. 1 政府压力与自愿性碳信息披露

长期以来,资本市场有效解决了国有企业改革的资金来源与经营效率问题,建立了完善的公司治理机制,同时也衍生了国有控股这一政治关联问题。据统计,国有控股上市公司数量达到1000 余家,市值占A股上市公司过半。一般认为,政府对国有控制上市公司的控制力度相对较强,政策贯彻程度相对通畅,对企业的行政压力相对较大。倡导企业自愿性碳信息披露是政府实施低碳经济转型、保护生态环境的柔性举措,国有企业的性质决定了其参与社会公益事业、保障民生、推动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责任,在低碳经济转型期,国有控股上市公司有义务披露碳信息,从而发挥示范效应。Cormier和Gordon的研究结果表明国有企业年报中的环境会计信息披露充分性显著高于民营企业。对于公司管理当局而言,响应政府部门引导,实现政治目标的同时也有助于经营目标的完成,具备自愿披露碳信息的主动意识。由此,提出下列研究假设:

假设1a: 国有控股上市公司更倾向于自愿披露碳信息。

根据合法性理论,不同的行业由于具有不同的经营特点,所面临的合法性压力不同,所受的政治监管和社会监督也不同。早在2010 年,环境保护部出台了 《上市公司环境信息披露指南》 ( 征求意见稿) ,明确提出采掘业、水电煤业、石化塑胶业等16 类重污染行业上市公司应当发布年度环境报告,按时披露环境管理、环境守法、污染物排放等方面的环境信息。显而易见,重污染行业普遍面临环境保护的公共压力,具备碳信息披露意愿,满足监管要求。由此,提出下列研究假设:

假设1b: 属于重污染行业的企业更倾向于自愿披露碳信息。

3. 2 社会压力与自愿性碳信息披露

依据企业合法性理论,合法性可以看作是社会公众对企业的评判,而舆论在社会公众了解和评判企业、形成对企业的合法性评价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15]。社会压力主要源自媒体,媒体在资本市场的功能定位于信息披露、搜集与传播( Becker和Murphy) 。随着舆论监督与传播机制的建立,社会公众的环境保护意识日趋增加,企业面临的环境污染压力日益突出。而大多数的实证研究结论认为媒体关注数量能够改善企业环境信息披露水平,媒体负面报道数量越多,环境信息披露内容越充分( Brown和Deegan) 。本研究认为,随着雾霾治理与环境保护理念的社会常态化,媒体针对环境保护曝光程度以及媒体关注倾向性会给企业带来较强的环境合法性压力,企业具备自愿披露碳信息,获取良好媒体关注的内在动力。由此,提出下列假设:

假设2a: 媒体关注度较高的公司更倾向于自愿披露碳信息。

假设2b: 媒体倾向性较强的公司更倾向于自愿披露碳信息。

3. 3 股东压力与自愿性碳信息披露

股东作为公司决策的参与者,能够显著影响管理决策,在公司治理领域中发挥着控制与引导作用,外资投资者实质上是一种有效抑制管理层机会主义行为的监督机制。外资股股东面临的信息不对称程度相对较高,代理问题尤为突出,对于信息披露充分程度的要求更高。与此同时,外资股股东普遍具备良好的环境保护意识,关注经济绩效与环境绩效的和谐发展,尤其是在低碳经济转型期,能够引导和促进企业实施自愿性碳信息披露。对于企业自身而言,信息披露的充分性也能够发挥吸引外资注入的信号传递功能。由此,提出下列研究假设:

假设3a: 外资持股比例较高的公司更倾向于自愿披露碳信息。

参与公司治理是成为负责任、有作为、积极型机构投资者的一个重要标志。作为公司重要的外部股东,机构投资者能够影响信息披露决策。机构投资者愿意在信息搜集与处理环节支出较多的时间和成本( Shill和Pound) ,随着机构投资者数量和持股比例的提高,公司社会责任绩效显著提升( Grave) 。谭劲松的研究证实机构投资者持股比例与公司透明度正相关。在节能减排与雾霾治理的公共压力愈演愈烈的背景下,机构投资者更能够关注碳信息披露传递的公司可持续发展能力。由此,提出下列研究假设:

假设3b: 机构投资者持股比例较高的公司更倾向于自愿披露碳信息。

控股股东行为能够对管理层决策产生重要影响,以往的研究认为控股股东倾向于提高信息披露充分度,进而发挥良性的信号传递作用。当控股股东控制权较强时,其影响管理层决策的能力越突出。旨在满足利益相关者对于公司环境问题的关注,塑造良好社会形象,控股股东能够向管理层施加改善碳信息披露充分程度的内部压力,从而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

假设3c: 控股股东持股比例较高的公司更倾向于自愿披露碳信息。

3. 4 债权人压力与自愿性碳信息披露

根据委托代理理论,财务杠杆越高的企业,股东、债权人与管理当局之间的利益冲突越大,代理成本越高,迫于债权人的压力,因此需要披露更多的信息。Orlitzky和Benjamin的研究结果证实高财务杠杆的企业倾向于披露社会责任信息,而自愿性碳信息披露往往也会在社会责任报告当中涉及。债权人主要包括以商业信用为代表的企业债权人以及以贷款为代表的银行债权人,后者是企业负债的主要来源。随着2012 年中国银监会 《绿色信贷指引》的发布,要求商业银行发挥信贷杠杆作用促进环境保护与节能减排。可见,银行对企业的监督已经不再局限于传统的财务指标,积极倡导企业实施自愿性碳信息披露,避免环境成本与行政处罚可能产生的或有负债,保障信贷资金安全。由此,提出下列研究假设:

假设4: 银行贷款率较高的公司更倾向于自愿披露碳信息。

4 研究设计

4. 1 研究样本

本文研究样本主要来自于国际碳信息披露项目( CDP) ,邀请全球多家大型企业参加碳信息披露调查,采用标准化的投资者CDP调查问卷来披露应对气候变化的战略、温室气体排放和能源使用情况。从2008 年起,CDP开始向中国100 家市值最大的企业发出碳信息披露调查问卷,认可的回复方式包括填写问卷和提供信息两种,其中提供信息包括企业关于应对气候变化、节能减排、环境治理方面的政策和措施、企业环境报告等。见表2 所示:

资料来源:根据CDP中国报告整理。

资料来源: 根据CDP中国报告整理。

根据CDP的调查结果,碳信息披露具有明显的行业特征,高排放和低排放企业碳信息披露水平和积极程度明显不同。2008—2013 年中国受邀参与CDP调查的公司共计600 家,对CDP问卷的回应率为32. 33% ( 填写问卷94 家,信息提供100 家) ;为了保证研究样本可比性,剔除了信息缺失以及港股上市公司93 家,得到的有效样本为508 家。本文数据主要源自公司年报、社会责任报告等,所用的统计软件为Eviews6. 0。

4. 2 研究变量

4. 2. 1 被解释变量。本文研究的被解释变量定义为自愿性碳信息披露水平( Voluntary Carbon Information Disclosure Level,VCIDL ) ,CDP的碳信息披露调查结果分为填写问卷、提供信息、没有回复以及拒绝回复四种,实质上体现了自愿参与碳信息披露程度的差异。结合信息披露研究领域常用的 “内容分析法”量化思路,将以填写问卷方式参与碳信息披露赋值为3 分,以提供信息方式参与碳信息披露赋值为2 分。此外,考虑到部分企业缺乏调查问卷回复积极性,而是通过发布社会责任报告传递碳排放信息,这种方式可以理解为CDP报告的替代手段,但是存在针对性程度相对不足的缺陷,而且社会责任范畴相对宽泛。因此,对于没有回复和拒绝回复,但是发布了有关碳信息的社会责任报告,赋值为1 分; 对于既没有回复和拒绝回复,又没有发布有关碳信息的社会责任报告,赋值为0 分。

4. 2. 2 解释变量。本文研究的解释变量围绕政府压力、社会压力、股东压力与债权人压力展开,变量的操作性定义如表3 所示:

其中,选择媒体关注度和媒体倾向性作为社会压力的替代变量。首先,以中国知网( CNKI) 中的“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中收录的2008 年至2013 年五年间关于样本公司环境表现的报道篇数计量媒体关注度。随后,将其分为正面报道、负面报道和中性报道: 正面报道传递了企业良好的环境表现信息,如节能减排措施等,负面报道揭示了企业环境负面消息,如污染气体排放等,中性报道介于中间的状态; 将正面报道赋值为1,负面报道赋值为- 1,中性报道赋值为0。最后,采用国外研究中通行的Janis - Fadner系数( J - F) 来衡量媒体报道的倾向性。Clarkson、Aerts和Cormier、沈洪涛都运用该方法评价媒介监督给企业施加的合法性压力。其计算公式如下:

4. 2. 3 控制变量。旨在其他因素对自愿性碳信息披露的可能影响,考虑公司规模、盈利能力等作为控制变量,变量的操作性定义如表4 所示:

4. 3 研究模型

在建立回归模型之前,实施了DW检验: 模型的DW值为1. 502935,接近2,可以认为残差不存在自相关性。随后,将研究公共压力与自愿性碳信息披露的实证模型设定为:

其中,α 为常数项,β 代表解释变量的回归系数,ε 为随机扰动项。

5 实证分析

5. 1 变量的描述性统计

首先,实施对模型主要研究变量的描述性统计,见表5 所示:

自愿性碳信息披露水平( VCIDL) 平均值为1. 343284,均值与最佳披露水平之间存在较大差距,说明上市公司自愿性碳信息披露意愿不足。2008—2013 年CDP中国报告调查结果同样显示节能减排目标与碳排放数据等关键碳信息披露内容存在缺失,见表6 所示:

资料来源:根据CDP中国报告整理。

其次,实施对模型变量的相关系数分析,变量之间的相关系数普遍较小,说明存

在多重共线性的可能性较低,见表7 所示:

5. 2 多变量回归检验

多变量回归检验结果见表8 所示:

从外部压力变量来看,政府压力中的控股股东性质变量在5% 的水平上通过显著检验,但系数符号为负,与预期相反; 行业属性变量在5% 的水平上通过显著检验,系数符号为正,与预期相符。社会压力中的媒体关注度变量在10% 的水平上通过显著检验,系数符号为正,与预期相符; 媒体倾向性变量在5% 的水平上通过显著检验,符号为正,与预期相符。从内部压力变量来看,股东压力中外资持股比例在5% 的水平上通过显著性检验,但符号为负,与预期相反; 而机构投资者持股比例的检验结果符号为负,同时也未通过显著性检验,与预期相反; 控股股东持股比例在5% 的水平上通过显著性检验,系数符号为正,与预期相符; 债权人压力中的银行贷款率检验结果符号为负,同时未通过显著性检验,与预期相反。

5. 3 稳健性检验

考虑到CDP调查问卷的回复情况,将样本公司划分为两类,一类是填写问卷和提供信息的公司,即实施了自愿性碳信息披露; 另一类是没有回复和拒绝回复的公司,即不愿意实施自愿性碳信息披露。因此,将自愿性碳信息披露水平设置为二元虚拟变量,采用LOGISTIC模型进行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控股股东性质在模型1、模型2 中的系数分别为-1. 482024、 - 3. 924227,显著性水平均在1% 以上。行业属性比例系数在模型1 和模型2 中分别为-0. 520376、 - 1. 469245,显著性水平为10% 。媒体倾向性的系数在模型1 和模型2 中均在10% 水平上显著为正。除此之外,在控制变量中,独立董事比例的系数在模型1 和模型2 中在10% 水平上显著为正。上述结果显示研究变量的LOGISTIC回归结果与OLS回归结果没有实质性差异,研究结果稳健性较好。

6 研究结论

论文以2008—2013 年CDP中国报告涉及的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实证检验了公共压力对自愿性碳信息披露水平的影响程度,主要研究结论如下:( 1) 上市公司自愿性碳信息披露水平偏低,缺乏主动披露动机,碳信息披露程度存在显著差异,节能减排目标与碳排放数据等关键披露内容存在缺失。( 2) 政府压力中的行业属性和股东压力中的控股股东持股比例两个变量显著正向影响自愿性碳信息披露水平,重污染行业普遍面临环境保护的公共压力,具备碳信息披露意愿,从而满足监管要求; 控股股东能够向管理层施加改善碳信息披露充分程度的内部压力,进而发挥良性的信号传递作用。 ( 3) 社会压力中的媒体关注度和媒体倾向性显著影响自愿性碳信息披露水平,在信息化传播时代,舆论监督和传播机制给企业带来了较强的环境合法性压力,企业也具备自愿披露碳信息,获取良好媒体关注的内在动力。( 4) 控股股东性质与外资持股比例虽然通过显著性检验,但系数符号与预期相反,说明在低碳经济转型初期,控股股东与外资股股东仍然以经济效益为重心,针对碳排放、节能减排等自愿性碳信息披露的关注程度有限,未能向管理层施加有效的环境保护压力。 ( 5) 银行贷款率和机构持股者持股比例未能通过显著性检验,且系数符号与预期相反。这表明机构投资者参与公司治理的程度有限,对于碳信息披露重视不足; 尽管银行业积极倡导绿色信贷,但仍然没有向企业施加足够的外部压力,进而改善碳信息披露水平。

基于理论分析与实证检验结果,得到以下启示:第一,媒介关注度与倾向性所体现的社会压力能够有效提高碳信息披露水平,舆论产生的环境合法性压力有助于企业建立科学合理的节能减排机制。在低碳经济转型期,引导媒介合理监督企业环境表现,能够促进环境绩效与经济绩效的共赢。第二,国有控股企业应该积极倡导碳信息披露,发挥社会责任履行表率,促进碳信息披露整体水平的提高。第三,随着节能减排与雾霾治理公共压力常态化,外资股股东、机构投资者与银行应该积极参与公司治理,发挥股东压力与绿色信贷导向压力,倡导管理层碳信息披露意愿,提高企业持续经营能力。

摘要:以2008—2013年CDP中国报告涉及的上市公司为样本,实证检验公共压力对于自愿性碳信息披露水平的影响程度,研究结果发现,(1)上市公司自愿性碳信息披露水平偏低,碳信息披露程度存在显著差异,节能减排目标与碳排放数据等关键披露内容存在缺失;(2)政府压力中的行业属性和股东压力中的控股股东持股比例、社会压力中的媒体关注度和媒体倾向性能够显著促进自愿性碳信息披露水平;(3)控股股东性质与外资持股比例虽然通过显著性检验,但系数符号与预期相反,银行贷款率和机构持股者持股比例对自愿性碳信息披露的影响不显著。

关键词:公共压力,碳信息披露,自愿性披露

碳信息自愿性披露 篇2

摘要:近年来,随着我国国企股份制改革的不断深化、经济不断高速发展、证券市场的日臻完善,我国的会计信息使用者的数量呈爆发式增长且对上市公司所披露的会计信息质量提出了更高要求。但我国会计信息披露情况不容乐观,这就导致了人们对上市公司规范且有效的会计信息迫切需求同我国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状况不佳之间产生了巨大的分歧。该文章主要通过比较研究中美德三??上市公司的会计信息披露状况,沿着强制性和自愿性这两大主线展开比较。最后通过比较分析发现我国会计信息披露存在的问题,并对此给出合理建议。

关键词:会计信息披露;强制性;自愿性;美国;德国

随着会计逐渐成为世界通用“商业语言”和经济贸易逐渐展现全球一体化趋势,会计信息披露行为并不再单是公司的个体行为,而受到国内外资本市场、经济发展水平和管理部门宏观调控等多种因素的综合影响,会计信息披露的理论研究也越发成熟。总的来说,对于“会计信息披露”一词,国内外学者根据披露主体的意愿,大致将其分为两个部分,一个是强制性会计信息披露,一个是自愿性会计信息披露。强制性会计信息披露是指公司按照法律、法规等强制规定披露的要求和方式等,主动及时的对外报送披露信息的一系列过程。企业披露强制性会计信息大致包括公司基本简介,几张重要的财务报表、股东情况、公司治理结构和董事会报告等。自愿性会计信息披露是指企业根据监管部门等的有关要求,在强制性披露的会计信息之外并结合企业经营状况,向企业利益相关者和社会公众报送披露信息的一系列过程。企业披露的自愿性会计信息是对强制性会计信息的一个重要补充和深入解释,且其更加注重对非财务信息的披露,如社会责任承担情况、环境保护措施及人力资源价值等。

一、美国上市公司自愿性及强制性会计信息披露研究

(一)美国上市公司强制性会计信息披露

典型的美国上市公司的年报会计信息披露内容包括:管理层报告、独立审计师的报告、主要财务报表(利润表、资产负债表、现金流量表、综合利润表和股东权益报表)、管理层对经营成果和财务状况的讨论与分析、对财务报表产生重大影响的会计政策的披露、财务报表附注、选定财务数据的5~10年的比较、选定的季度数据、三年的可比信息(资产负债表为两年)。其上市公司还应当编制合并报表,并且公开发布的美国财务报告一般不包括母公司自身的个别报表。

年报的报送时间:美国的会计是每年的4月1日至第二年的3月31日,其对上市公司年报会计信息披露时间是根据公司的规模按层次规定的。SEC将美国的上市公司根据其规模具体分为三个类别。

(二)美国上市公司自愿性会计信息披露

在美国,会计目标定位于决策有用观,会计信息披露的根本目的是给现有及潜在投资者决策使用。美国政府部门及相关民间机构为了鼓励上市公司披露更多的自愿性信息、减少信息不对称带来的风险,制定了一系列完善且有效的法律法规对上市公司加以引导。其上市公司自愿性会计信息披露的主要内容集中在公司的核心竞争力、未来经营状况的前瞻性信息及一些隐蔽的财务数据上,从而公司的股价更接近其实际价值。美国对自愿性会计信息披露的发展起关键作用的部门及机构大致有三个,分别是:AICPA、FASB、SEC。

首先,AICPA对自愿性会计信息的推进最早表现于其对外公布的《改进企业报告:面向用户》报告中,报告首次从投资者对自愿性会计信息需求的角度进行说明,内容更多的涉及上市公司非强制性披露的各种财务及非财务指标、管理层信息及其他与公司相关的内部信息等。

其次,FASB在调查过众多美国的上市公司和行业之后,发布了《改进财务报告:提高自愿性会计信息披露》。该报告指出大公司更愿意主动的向投资者披露更多信息,此外为了能够帮助上市公司进行高质量自愿性会计信息披露,FASB自行构建了一套披露框架,即公司披露自愿性信息时应该考虑的实施步骤,具体分为5步。

最后,SEC对上述的自愿性会计信息披露做出了补充和深化,这些内容大致围绕一般信息、良好行为标准信息、公司政治成本信息、潜在负债信息以及衍生性金融工具的披露这五个方面展开规范。另外,为了避免上市公司因披露自愿性信息而承担潜在的风险,如投资者对上市公司的潜在诉讼而产生的大额成本,SEC建立起了一个“安全港”原则和预先警示原则为核心的会计信息披露系统。

二、德国上市公司自愿性及强制性会计信息披露研究

(一)德国上市公司强制性会计信息披露

典型的德国上市资本性公司的年报会计信息披露内容包括:致股东(给股东的信、监事会报告)、管理层报告(经营环境、经营成果概述、管理与治理结构、集团管理、风险管理、内部控制、经营预测)、财务报表(报表及附注、管理层声明、审计报告)、其他信息。除此之外,编制合并财务报表的公司还要求编制现金流量表和所有者权益变动表,而仅编制个别报表的公司则不要求。德国披露会计报告的时间是在会计终了之后,一般是在之后9个月内,不过小型公司要求可以降低,最多可延长到12个月。

德国会计信息披露基于区分对待、分层披露的原则,将财务报告根据其内容和形式、审计要求、公布范围和时间等方面,从低到高分类成4个层次。最低层次:对于不受《公开法》调整的非公司制企业,这些企业只需要按照《商法》规定的最低披露要求进行披露即可,无需审计和公开。中级层次:对于一些中小型的公司,应当按照《商法》要求对会计进行简要的编制和公开,审计的要求也不高。较高层次:对于受《公开法》调整的大型公司,要求按照《公开法》的规定对企业会计信息进行披露。除了要求他们进行规范完整的会计报表编制外,还要求会计信息广泛的公开并对这些信息进行严格的审计。最高层次:是指那些规模庞大的企业集团和上市公司,应按照《公开法》和《商法》的最高披露要求对会计信息进行充分披露。这类企业被要求披露最完整详细的财务报表和状况报告,还要求披露的会计信息应接受全国范围内最高级的审计人员(WP)的审计。

(二)德国上市公司自愿性会计信息披露

在德国,会计目标定位于受托责任观,会计信息披露的根本目的是使债权人了解企业管理层的受托责任的履行情况。德国相对于英美等发达国家而言,资本市场显得相对薄弱,股权高度集中在少数大股东手中。这是因为德国的银行业十分发达,其业务范围之?V是他们最显著的特点,德国的银行一直被称为“全能的银行”。一方面,德国企业的主要融资渠道是向“全能的银行”贷款,很少通过发行股票和债券等向证券市场公开融资。另一方面,由于“全能的银行”的存在,有投资需求的德国公民都将资金托管于银行,间接对企业进行投资,所以投资者对企业披露的自愿性会计信息的需求来说,也不是很高。综上,从供给和需求两个分析,投资者对企业披露自愿性会计信息的需求和公司主动披露自愿性会计信息的动机都不够强烈,这就导致了德国上市公司自愿性会计信息总体质量不高,一般仅能够达到德国会计准则规定的最低限度。

三、美德上市公司自愿性及强制性会计信息与我国比较及启示

(一)建立多层次的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机制

我国现阶段的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制度,不区分上市公司规模大小及社会影响力大小,统一按照相同的信息披露制度进行会计信息的披露。因而我国的披露制度层次性缺失,无法保证企业披露会计信息的保密性也没有考虑到“成本效益原则”。这种信息披露制度下,我国中小上市公司的利益很难得到保障。另外,我国现在的企业出现严重的两极分化,大型企业盈利能力较高、资金充足,而中小企业特别是那些民营企业,生存发展极端困难。所以我国更应该促进中小型上市公司的健康发展,学习德国多层次的会计信息披露、制定符合我国国情的多层次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制度显得极为关键。我国可以将国内上市公司划分为大中小三个披露层次,在合并会计报表、报表附注内容详细程度、自愿性会计信息披露内容、审计的严格程度及财务报告的内容格式和送报时间等方面区别对待。

(二)增加对财务报表可比信息的披露

美国的GAAP要求上市公司的财务报告中必须提供选定财务数据5~10年的比较和三年的可比信息,这无疑大大方便了美国会计信息使用者的使用。投资者不必再去通过其他渠道找到上市公司以前的财务数据,从而节约了决策作出的时间及成本。除此之外,投资者可以一目了然的发现该上市公司的发展走向及财务健康情况,一定程度上防止了上市公司在短期内操纵财务报告。而我国的会计准则仅规定上市公司年报里只需包括上一会计的可比财务数据即可。中国的外部投资者为获取企业以前的财务数据,往往要通过翻阅众多繁琐的历史信息去查找,而众多中小投资者因为怕复杂甚至仅关注当期及上一的财务数据,忽视了企业发展的连续性。这就导致许多中国上市公司操纵短期财务报告,即一年低估利润而下一年高估利润,造成我国证券市场极大的不稳定。另外,经济学上一直有经济周期之说,企业的财务状况也是如此,两年的比较数据看不出企业的经济周期,而数年的比较信息则可以更清晰的反映企业的经济走势。

(三)制定对上市公司自愿披露信息的法律保障制度

美国对于上市公司的自愿性会计信息披露采取了“安全港”原则和预先警示原则。而我国目前还没有专门的法律法规对上市公司披露的自愿性会计信息进行保护,其原因是我国还未大规模出现自愿性信息披露的诉讼案件。但随着我国资本市场越发成熟,投资者规模扩大且维权意识增强,那么我国上市公司将面临更多的因其披露的自愿性会计信息而引发的诉讼案。这将会增加企业信息披露的成本,从而影响我国上市公司披露自愿性会计信息的整体水平。所以,为了防范这种情况,我国监管部门可以采取类似于美国“安全港”原则:当该种诉讼案发生时,监管部门组织专门调查小组来区分该上市公司的自愿性信息的偏差是“故意操纵”还是“合理偏差”,并对这两种情况采取区别对待。前者将严惩不贷,对于后者,如果上市公司对公司信息进行自愿性披露时遵循诚实信用原则且有理可依,那么其可以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投资者的损失即视为正常的投资损失。

参考文献:

[1]Elizabeth C.Chuk,Economic Con

碳信息自愿性披露 篇3

自愿性会计信息披露;会计信息失真;会计监管

[中图分类号]F832.5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9646(2011)10-0007-02

由于会计信息具有公共物品性质,存在市场失灵,有必要对会计信息的披露进行强制性要求;由于资本市场交易动机、管理层报酬动机和信号作用的存在,企业也会自愿地披露额外的会计信息,所以,目前各国大都采用强制性披露与自愿性披露相结合的会计信息披露制度。自愿性信息披露是强制性披露的有力补充,它可以增加企业的透明度,缓解会计信息不对称现象,提高资本市场配置资源的效率。同样根据信号理论,企业对于自愿性会计信息披露存在“报喜不报忧”的倾向,又会加剧资本市场信息不对称的程度,误导会计信息使用者的决策。因此,有必要对上市公司的自愿会计信息披露进行适当管制,对不当的自愿性会计信息行为进行必要的矫正。

一、企业会计信息自愿披露的动因

市场具有配置资源的功能,而会计信息是市场配置资源的依据。强制的和自愿的会计信息披露,是资本市场发挥有效作用的基础。业绩良好的企业,利用会计信息的充分披露,增强企业的透明度,展示企业良好的形象,从而降低代理成本和融资成本,提升企业价值,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能力。反之,质量低劣的企业通过会计信息披露,会加速其灭亡的过程。资本市场正是依靠这一原理发挥配置资源、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的功能。

1.信息充分披露是资本市场有效运行的基础

按照市场理论,实现资源配置的有效性在很大程度上受制与投资者掌握信息的完全性和可靠性。因而企业会计信息是否真实可靠自然就成为了投资者关注的重点,加之会计信息的产生和使用的目的和动机极其复杂,导致了会计信息在市场参与者之间颁的严重不对称性。会计信息不对称是指市场中交易的一方比另一方拥有更多的信息。企业管理当局是会计信息的提供者,拥有外人所没有的私人信息,会计信息不对称的后果主要表现为公司不能及时地为证券投资者提供决策有用的会计信息,从而引起市场交易成本上升,投资回报的期望值上升,股票市场价格下跌。因而,会计信息自愿性披露有助于增加信息供给,缓解信息不对称现象,降低交易成本,增加企业的市场价值。

2.自愿性会计信息披露是强制性披露的必要补充

美国经济学家阿克洛夫在其1970年发表的论文《柠檬市场:质量的不确定与市场机制》中提出了著名的旧车市场模型,开创了逆向选择理论的先河。信息不对称中的逆向选择理论也可用于财务会计信息的自愿性披露研究当中。根据契约理论,契约具有不完备性,因而企业不可能完全披露信息,因而存在信息不对称现象。信息不对称如果发生于交易双方签约之前,拥有信息优势的一方会有意识地隐藏一部分信息,从而产生逆向选择;信息不对称如果发生于交易双方签约之后,拥有信息优势的一方会有意识地隐藏其部分行动,从而产生道德风险,即追求契约之外的奢侈消费和闲暇时间最大化,不完全按委托人的意图行动,从而扭曲会计信息。无论是逆向选择还是道德风险,都会对处于信息劣势的一方产生不利的效应,因而增加代理成本。因而自愿性会计信息披露可以缓解信息不对称,从而对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形成一定程度的制约。根据“经济人假设”,市场经济中的每一个个体都具有追求“自身利益”或“效用最大化”的倾向,各利益相关者尽量获取对自己有利的信息,隐藏对自己不利的信息,进而采取对自已有利的行动。现阶段,我国的资本市场仍处于弱有效状态,加之会计信息传递的滞后性,以及较高信息成本的存在,经理人与投资者之间的会计信息不对称现象仍然将长期存在。

自愿披露的会计信息通常属于非财务信息,这些信息由于不能够满足传统的会计要素定义与确认标准的要求,而被排除在财务报表之外。自愿披露的会计信息主要涉及公司经营数据、公司未来筹资、投资机会和财务风险、公司治理信息、财务预测性信息、社会责任会计信息、环境会计信息、人力资源会计信息、无形资产会计信息、外币信息,以及股价信息等等。FASB和队IASC(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均认为,对于上述财务信息首先应进行信息披露,待会计技术成熟之后,才能进行确认和计量。

二、会计信息自愿披露存在的缺陷

根据信号理论,企业自愿披露的会计信息大多为利好信息,因而高质量的公司倾向于充分披露会计信息,而业绩较差的企业因为担心对公司的形象受损,则很少会主动披露自愿性会计信息。但是,如果保持沉默将被视为隐瞒不利信息,因而业绩较差的公司也可能会自愿在披露一些额外的会计信息。但是,由于自愿性会计信息披露的内容与格式没有相关约束,公司管理当局在会计信息的自愿披露内容、时机、形式等方面具有很大的自主权,因而业绩较差的公司存在较高的道德风险,可能会披露失真的会计信息。

1.自愿性会计信息失真

企业管理当局是会计信息的提供者,其对自身内部管理水平、经营能力、公司财务前景和会计信息质量了如指掌,拥有不为他人所知的私人信息,有条件根据有利原则,有选择地披露于己有利的会计信息。如果没有适当的措施约束管理当局的信息披露行为,那么企业管理层很可能会利用自己所拥有的内部信息进行某些私下交易为自己谋利,或者误导投资者的投资决策。

2.增加了企业诉讼风险

自愿性会计信息披露主要是对企业现有的计划和未来可能发生的会计事项予以披露,而这些计划或未来可能发生的会计事项均具有较大的不确定性,如果投资者过分地依赖这些不确定的会计信息进行决策,很可能会导致投资失败,进而引发自愿性会计信息披露诉讼风险。

3.加大了会计监管难度

自愿性会计信息不受现有会计准则的约束,而且由于每个企业的特点不同,自愿披露的会计信息所涉及到的内容也不可能完全不同,其披露方式具有较强的自主性,必然会加大会计监管的难度。

三、强化企业会计信息自愿性披露的措施

透过我国《证券法》、《公司法》和《公开发行证券的公司信息披露内容与格式准则》中有关自愿性会计信息披露的有关规定可以看出,体现了我国会计监管部门对企业自愿性信息披露持有的基本态度是:审慎对待预测性的信息披露,适时披露公司重大风险及潜在风险,在公司处于困境或逆境的时候,加强与投资者的沟通。由此可以看出,我国会计监管部门对自愿性会计信息披露的态度显然不能完全约束企业管理当局在自愿性会计信息披露过程中存在的道德风险。

1.鼓励自愿性信息披露

法定的会计信息披露制度只是最低限度地要求企业公开会计信息,尚不能完全满足投资者的决策需要。因而自愿性会计信息披露可以增加会计信息供给,是对强制性会计信息的有力补充。而且自愿性会计信息披露的内容不受限制,可以视会计信息决策者的需要,灵活地选择会计信息内容和格式,以更好地满足投资者决策的需要。因此,会计监管部门可以在会计政策法规中引入相关条款,鼓励企业对诸如公司发展战略、核心竞争力、产业发展趋势、杜会责任、环保信息,以及具有前瞻性和预警性的信息进行自愿披露,以满足投资者对信息日益增加的需求。

2.加强自愿性会计信息披露监管

在市场竞争压力之下,企业管理当局自愿披露的会计信息可能是不充分和不完备的,甚至可能具有误导性和欺诈性,如果对其不加约束,自愿信息披露不但不能增强市场效率,反而会影响会计信息的可比性,进而影响资本市场对资源进行配置的效率。管制自愿性会计信息披露有助于提高信息披露质量,但也可能减弱管理者自愿披露会计信息的动机。因此,为了正确地引导企业自愿性会计信息披露,可以考虑出台自愿性会计信息披露指导性规范,以约束自愿会计信息披露行为;加强对自愿披露信息的独立审核,减少企业管理层恶意进行会计信息披露管理的动机。同时,还可以设置“安全港”规则,对自愿会计信息披露行为加以保护,降低其可能面临的诉讼风险,消除企业充分地披露自愿性会计信息的顾虑。

3.规范自愿性会计信息披露程序

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于2001年规定自愿性会计信息披露包括经营数据、管理当局数据的分析、前瞻性信息,有关管理当局与股东的信息,未在表内确认的无形资产等。我国可以借鉴FASB提出的自愿性会计信息披露框架,对企业自愿披露的会计信息进行评估,首先确定对企业成功至关重要的自愿性会计信息,其次考虑这些信息公开后是否对企业的竞争造成不利影响,再考虑是否符合成本效益原则,若确信信息披露是适当的,则应进一步考虑在何时,以何种方式披露这些信息。

[1]王雄元.严艳/强制性信息披露的适度问题[J]/会计研究.2003.(02).

碳信息自愿性披露 篇4

随着机构投资者队伍的不断壮大,我国投资者的决策日益理性化,因此公众对上市公司相关信息披露的公正性、完整性、及时性、有效性的要求也逐渐提高。我国大多数上市公司正逐渐转变对自愿性信息披露的认识,开始意识到建立和完善自愿性信息披露制度是提高上市公司信誉形象、增强市场竞争力、提高投资者投资信心、降低融资成本等的重要举措。因此从信息的需求者与供给者两方面都提出了自愿性信息披露的要求。

如今网络正以迅雷不及掩耳的速度改变着整个世界经济的运行方式。网络技术的进步正在改变企业会计信息披露和传播的方式、途径和方法。从信息披露的方式来看,上市公司自建网站进行信息披露并不是国家法律法规所强制规定的,属于相关监管部门的推荐方式,从这一意义上来讲,网站信息披露是自愿性信息披露的一种方式,对其进行进一步的研究具有创新意义。

2003年《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公司投资者关系管理指引》中首次引入自愿性信息披露这一概念后,引发我国管理学界、社会学界学者的广泛关注。在这份指引中认为自愿性信息披露是指上市公司可以通过投资者关系管理的各种活动和方式自愿地披露现行法律法规和规则规定应披露信息以外的相关信息。而后2005年证监会发布了《上市公司与投资者关系工作指引》,自愿性信息披露日益成为我国财会界的重点研究课题。

二、评价指标及研究方法、数据来源

(一)指标体系的建立

早在1999年海德林(Hedlin)将上市公司网站中的投资者关系版块分为三个依次递进的发展阶段:第一阶段被称为网络存在阶段,公司利用网站提供一般性的公司背景信息;第二阶段公司开始利用互联网向投资者提供更加有使用价值的信息;第三阶段公司则可以利用互联网的特有的技术优势与投资者进行直接沟通。而后著名学者格林(Jorn Geerlings)等在2003年对此进行了更进一步细化。这对后期关于自愿性信息披露的研究起了指导性作用,较多的研究都是在这三个阶段上进一步细化得出的。

本文在总结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提供一种相对综合直观的、数量化的研究指标体系,用以评价和对比中国上市公司与美国100强公司的网站信息披露的发展阶段和水平。具体指标体系见表1、表2和表3。

(二)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本文的研究方法主要是描述性统计,过程全部采用手工处理。通过巨潮资讯网、百度等网络搜索引擎和上市公司年报等方式方法找到上市公司的网站,然后登录其网站,根据其网站的设计和信息的披露对照评价指标进行统计。

中国样本公司的选取。本文中以全部上证A股公司为研究总体,共2348家。剔除A股、B股同时上市以及ST、*ST公司后,选取样本公司2 080家。剔除原因为A、B股同时上市的公司,其信息的披露不仅仅受到我国法律法规的影响与约束,还受到国外法律法规的影响和限制,因此其信息的披露不能完全反应我国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现状,故将其剔除。鉴于ST和*ST股票的特殊状况,为防止其信息披露水平不能反应正常上市公司的信息披露水平,本文中也将其剔除。由于样本的数据量过大,考虑到实际操作难度较大,在操作过程中,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1, 21, 41, 61·····)选取其中104家公司。

美国样本公司的选取。在本文的研究中认为,既然要进行对比借鉴,就应当选取相对优秀的公司来对比,以达到最优的借鉴效果。因此本文选取2011年《财富》杂志评选出的美国本土前100强公司。

本次调查网上观测和测试时间是2011年10月30日~11月30日,之前之后的情况可能会有一定的差别,但本文的研究仅限于此。

三、中美上市公司自愿性信息披露的对比分析

首先本文统计了所选取样本公司的网站可进入性及是否有投资者关系频道。在统计中,把没有网站或者网站不可访问无法读取数据的,归为一类,将其称之为网站信息不可获取的一类。将有投资者关系及类似频道的网站,统一暂归为设置了投资者关系或类似频道。而没有这些频道的,或者有相关频道但频道内无内容的归为无投资者关系频道或内容无法获取。

在这样的基础下,中国104家公司,美国100家公司的网站状况如表1。

由表1可以看出,中国上市公司的网站建设仍然很不健全。在调查中,美国所有的样本公司都有网站,且网站都可以进入,而且99%的网站都设有投资者关系相关频道,而中国约有85%的公司网站可以顺利进入,而且有近1/4的公司没有投资者关系或者类似的相关频道。由此看出,我国上市公司对网站的重视程度远远不够。

(一)对网站技术支持水平的统计分析

在这样的统计结果下,进而对网站可获取且设置了投资者关系或相关频道的样本公司进行进一步统计分析。本文首先对网站技术性支持水平进行统计分析,其统计结果见表2。

从整体上可以看到中美上市公司在网站信息披露的技术性支持水平上有着较大的差距:

1.在线交流

中国上市公司中仅有62%设有投资者在线交流,而在这其中,部分公司仅仅是设计了在线交流,但企业并未参与其中或者很少参与其中。相比之下,美国近82%的上市公司设立了在线交流,86.87%的公司网站都提供常见问题答疑,而且只要设置了在线交流的公司,企业都参与其中,方便了投资者详细的了解企业状况,实现互动交流。

2.定制服务

中国上市公司网站中仅有不到5%设置了公司信息的定制服务,而美国有近66%的公司都设有RSS定制,并与此同时,他们还提供了转发、分享、email等选项直接将信息分享的途径,这样可以方便投资者浏览信息,掌握投资公司的信息,保护自己的利益。

3.联系方式

在本文的统计中,负责人联系方式方面,不是简单的统计是否公布了董事会秘书,证券代表的联系方式,而是统计了投资者管理版块负责人的联系方式,在统计结果中可以看到中国仅有25%的公司公布了在线负责人的联系方式,这些联系方式包括在线QQ、邮箱、电话等其中的一种或几种,中国的上市公司大多只提供了一种,且以提供邮箱方式为主。而在美国82.83%的公司都公布了在线负责人的联系方式,而且其提供的联系方式往往不止一种,多数包括电话、邮箱等两种。这样进一步方便了投资者进行咨询,以对公司进行直接的了解。

4.在线财务分析工具

从表2可以看到65.66%的美国公司网站均提供了在线财务分析工具,而在本文所统计的样本中没有一家中国上市公司提供此服务。

5.相关链接

中美公司网站相比之下,我国上市公司网站建设在相关链接方面令人满意。我国上市公司中71%的公司网站都有相关网站的链接,这其中一半以上的公司都链接到了证券交易所、国资委网站,还有一部分链接到分公司网站、行业网站等,方便了投资者或者潜在投资者了解公司的状况。而美国公司仅有不到一半的公司建立了网站外部链接。

(二)信息披露内容指标的统计分析

本文对网站的信息披露内容的各项指标体系进行了统计,统计结果见表3。

由表3可以看出,中国上市公司网站信息披露内容的丰富程度远低于美国公司网站。本文仅就较明显的股票信息披露、强制性信息披露、社会责任信息披露进行分析。

1.股票信息披露

关于股票价格、分红等信息,美国超过90%的公司都会进行披露,而且不仅仅披露当前市场信息,还包括多年来的历史状况,最长远的历史甚至追溯到20世纪80年代。而中国80%的上市公司会公布股价信息,其中大部分仅仅公布了当前的市场信息,一般仅以一个趋势图说明。而关于股票的分红、配股、送股等信息,仅有43%的公司披露,这非常不利于投资者做出关于股票的判断。即使在当前股票价格信息的公布上,中美公司仍然存在较大的区别,美国公司在公布当前股票价格时一般会注明有15分钟或者20分钟的延迟,而中国上市公司网站在说明这方面的信息时,仅仅是简单的放一张图片在网站中,并没有进一步的说明。而关于股票分析的信息,中国没有一家上市公司网站提供了这方面的信息。而美国公司不同,通常都会在投资者关系版块中,单列一项关于股票分析的栏目,并且都列明信息来源及分析师联系方式等。方便用户了解股票信息,并且帮助其判断这些信息的可靠性。

2.强制性信息披露

在强制性信息披露方面,中美也存在较大差别。两国家法律法规明令要求上市公司进行披露的信息,虽然没有强制要求披露在公司网站上,但作为基本公司信息,理应进行一定的披露。美国公司全部进行了披露,中国上市公司在其网站进行披露的比例虽然达到了80%以上,但是与美国相比差距还较大。充分说明,网站信息披露的质量不仅受技术或者市场等客观因素的影响,更重要的是上市公司本身的主观意识。美国公司的网站不仅仅披露了当年度的信息,还披露了这些报告的历史档案:例如约翰·洛克菲勒的埃克森美孚公司,其历史信息可以追溯到近20年前;又如雪佛龙公司,它是由雪佛龙石油公司与德士古石油公司在2001年10月9日合并称为“雪佛龙———德士古公司”, 2005年5月9日雪佛龙德士古宣布,更名为“雪佛龙公司”而来,而在其网站关于强制性披露的信息的披露甚至都包括着合并之前两家各自的报告,可见美国公司关于强制披露的信息公布的重视程度之高。相比之下,中国很多上市公司都没有涉及到历史信息,即使涉及到,最多的也仅有最近5~6年的信息,当然这与我国证券市场起步晚、市场尚不成熟有关。

3.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

而关于公司的基本情况信息中,公司简介和公司产品与服务、公司新闻等的说明方面差别并不大,而在公司文化、公司战略规划、运营数据和社会责任方面存在着较大的差别,尤其是公司的社会责任。虽然证监会与原国家经贸委、深圳证券交易所等均颁布文件,指出上市公司应当关注社会责任方面信息的发布,但在实际的操作中,就目前统计来看,仅有大概16.5%的上市公司在网站上披露了此方面的信息,而其中大多数上市公司仅仅是将年度社会责任报告放在网上而已,或者仅仅是简单的公布了公司的几件社会慈善公益活动而已,很不规范。相比较之下,美国上市公司虽然很少有将社会责任报告放在网站上的,但是多数都设立了社会责任版块,里面分社区建设、环境、安全、员工等多方面进行信息的披露,十分详细,且更新十分及时。

四、结论

虽然上市公司在自己的网站中是否发布、何时发布、发布何种信息属自愿行为,但就目前的统计结果来看,从基础的网站建设到信息发布、投资者交流的技术性支持水平再到发布信息的内容来看,中国上市公司在这方面的意识较之于美国公司而言有着较大的差距。

本文以网站信息的披露为视角研究中美自愿性信息披露的差别,从这一角度来讲,中国在自愿性信息披露方面做的还远远不够,未来还需要进一步研究这一差异的产生原因,并寻找到切实可行的措施,提高我国上市公司自愿性信息披露水平,尤其是网站信息披露水平,真正实现信息的披露为投资者服务,保护投资者的利益。

摘要:本文根据总结前人的研究成果, 分析得出中美两国上市公司网站信息自愿性披露评价体系, 包括基础应用、技术性支持水平、信息披露内容3方面共计33项指标。根据该指标体系对104家中国上市公司和100家美国上市公司网站进行调查统计, 经过分析得出中国在自愿性信息披露方面相较于美国上市公司而言有着较大的差距。

关键词:自愿性信息披露,中美比较,投资者关系管理,股票信息

参考文献

[1]Christian Petersen, Thomas Plenborg.Voluntary disclosure and information asymmetry in Denmark[J]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Accounting, Auditing and Taxation, 2006 (15) :127-149.

[2]Jorn Geerlings, Laury Bollen, Harold Hassink.Investor Relations on the Internet:A survey ofthe Euronext zone[J]The European Accounting Review, (2003) (3) :567-579.

[3]Hedlin, P..The Internet as a vehicle for investor relations:the Swedish case[J]The EuropeanAccounting Review, (1999) 8 (2) :373-381.

[4]陈国辉.韩海文.自愿性信息披露的现状分析及对策[J]财政监督.2009, (10) :43-45.

[5]齐宣.自愿性会计信息披露研究[D]天津财经大学硕士论文.2009:34-45.

[6]陈玲.预测性财务信息披露方式的选择[D]西部财会.2009 (, 3) ::32-33

[7]梁爽.基于代理理论的会计信息披露研究[J]现代经济信息.2011, (6) .

[8]马玉珍袁翠翠.社会责任信息披露与公司价值的相关性研究[C]中国会计学会2011学术年会论文集.2011.

[9]齐萱宋金凤林颖松刘婷.上市公司自愿性会计信息披露国际比较与借鉴[J]公司治理评论.2010, (3) .

碳信息自愿性披露 篇5

关键词:自愿信息披露;组织效率;投资者利益保护

中图分类号:F275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3309(x).2012.10.15 文章编号:1672-3309(2012)10-41-03

一、《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的实施发挥了投资者保护的作用

财政部、证监会、银监会、保监会和审计署五部委于2008年6月28日联合颁布了《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该文对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有效性进行定期的自我评价做了相关的规范,并且根据评价结果出具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

随着《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的实施,内部控制报告成为我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基本途径。在这样的制度背景下,有关内部控制报告自愿披露向资本市场提供决策有用信息的经验证据将具有重要的政策意义。通过本文的研究,可以证明企业的组织效率、内部控制资源信息披露的质量都会影响投资者保护的程度。自愿信息披露能够显著提高信息的透明度,信息的传递有助于提高公司资本配置的效率,还能够减少投资者的投资风险,由此可以降低权益资本成本,使得向企业价值最大化的目标发展。

本文采用实证研究的范式,在进行理论推导和先前经验研究的基础上,以CSMAR数据库统计的我国沪市上市公司的数据和各公司年报、上市公司发布的自我评价报告等公开数据为样本,在控制了其他影响投资者利益保护的因素后,提出了可检验的假设,然后通过研究设计和实证检验,采用一定的计量模型和统计方法,对本文的假设进行验证,得出实证结论。

二、研究理论和研究假设

根据信号传递理论,管理层降低企业代理成本、减少代理冲突的有效手段即是企业的信息披露行为。上市公司管理层通过充分的信息披露来向投资者传递公司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企业的内在价值、企业具备的核心竞争力、发展潜力以及预期收益的信号,使投资者根据已经获得的信息来修正自己的投资决策。投资者在做出投资判断时需要的相关信息,其主要来源于上市公司所披露的信息,并且这种信息反映的公司经营状况透明度越高,投资者能够做出准确投资判断的可能性就越大;公司信息披露也为投资者投资于公平价格的证券创造了最基本的条件。

作为上市公司信息知情者的内部人,其拥有较多的私有信息,而外部投资者是不知情者,对上市公司内部信息知之甚少。因而上市公司内部人可能做出损害外部投资者的各种逆向选择和违法行为,从而损害投资者利益。由于我国针对内部控制的制度出台时间并不长久,各个方面尚不完善,内部控制制度也并未明确规定上市公司不自愿披露或者少披露公司的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所需要承担的法律责任,因此公司对于披露的程度具有可选择性。当上市公司内部控制的质量较高时,上市公司的管理层愿意披露更多更充分的关于内部控制的信息,以向市场传递公司治理完善的利好信息;反之,若上市公司内部控制质量较低,管理层考虑到如果披露虚假信息,谎称公司内部控制制度是完善的,则会承担一定的诚信风险,因此,选择不披露或者少披露应当是上市公司权衡之后的最优选择。

理论研究表明,无论是由于委托代理问题引起的管理层侵占广大股东利益的行为,还是由于信息不对称而引起的大股东侵占中小股东利益的行为,都不可能“堂而皇之”地进行。管理层或者大股东通常需要隐瞒一些内部信息,或者披露一些虚假的信息来给自己利益侵占的违法行为披上合法的外衣,或者为其利益侵占的违法行为提供合理的解释。否则一方面监管层会对上市公司进行相应的处罚,另一方面中小股东必然会采用“以脚投票”的方式表示对上市公司的不满,使得公司陷入融资困难的境地。

组织效率影响内部控制自愿信息披露质量,已经有学者进行了验证。内部控制自愿信息披露质量影响投资者利益保护,使得公司的组织效率间接影响投资者保护,但是由于存在舞弊行为的可能性,所以组织效率高并不能绝对保护好投资者的利益。

组织效率高的公司,在内部控制的约束下自愿披露公司信息,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杜绝管理层的舞弊行为,因此以组织效率和内部控制自愿信息披露的交乘项来验证其对投资者保护的影响程度。由此提出假设1和假设2:

H1:基于整体投资者而言,沪市上市公司的内部控制自愿信息披露意愿越高,披露公司的组织效率越高,投资者利益保护越好。

H2:基于中小投资者而言,沪市上市公司的内部控制自愿信息披露意愿越高,披露公司的组织效率越高,投资者利益保护越好。

在表1中,IP为被解释变量,是反映投资者保护的变量。IP包括两个指标,即IP1和IP2,IP1反映的是大股东对中小股东的利益侵占程度;IP2反映的是经理人与股东的代理成本的问题。管理费用是指企业的董事会和行政管理部门为管理和组织经营而发生的各项费用,并且企业高管人员的在职消费一般都应当计入管理费用(陈冬华等,2005)。因此,管理费用率(管理费用/营业收入标准化)作为衡量企业高管人员的工作效率,衡量股东和管理层之间的利益不一致和由此产生的代理成本,应当是合适的。

NKBG1为解释变量,是披露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指标,内控制度规定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是由企业董事会和管理层共同实施的,要求对企业内部控制系统的有效性进行评价,NKBG1为哑变量,如果变量取1,反映了公司较为充分地披露了关于上市公司内部控制的信息,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公司内部控制质量较高。

本文中关于组织效率变量Put的度量,以营业总收入除以员工人数的标准化以后的数字来衡量。股权集中度是影响组织效率的重要因素之一,本文拟取样本公司第二大股东至第十大股东持股比例之和来度量股权集中度;选择公司员工人数来反映公司的规模,并将其作为本文回归模型的控制变量之一。根据Rajan和Zin-gales的研究,资产负债率和公司绩效具有相关性,本文以负债占总资产的比率表示。综上所述,本文选择H2、SD、ROE1、Lever作为控制变量。

三、回归模型和结果分析

针对假设1设计如下回归模型:

通过上述回归的结果可知,组织效率和内部控制自愿信息披露的交乘项在1%的水平下显著,回归的系数为负。因为整体投资者保护的指标采用“管理费用率”来衡量。管理费用率越低,说明对整体投资者利益的保护越好;管理费用率越高,说明对整体投资者利益的保护越差,就出现了系数为负的结果,即组织效率越高,内部控制自愿信息披露质量越高,管理费用率越低,对整体投资者保护的程度越好,与预期相符合,由此验证了假设1。在控制变量中,只有年末资产负债率在1%的水平下显著,而其他控制变量不显著。回归模型修正后的R2为9.61%,整个模型检验的P值在1%的水平下显著,说明模型的拟合度较高。

针对假设2设计如下回归模型:

通过上述回归的结果可知,组织效率和内部控制自愿信息披露的交乘项在1%的水平下显著,交乘项的系数为负,是因为衡量中小投资者利益保护的指标是大股东对中小股东的资金占用,即其他应收款除以总资产的标准化,因此,反映企业组织效率的投入产出比越高,内部控制自愿信息披露越充分,大股东的违规资金占用越少,对中小投资者利益的保护越好,与理论推导预期相符合,由此验证了假设2。在控制变量中,只有年末资产负债率在1%的水平下显著,而其他控制变量不显著。回归模型修正后的R2为6.34%,整个模型检验的P值在1%的水平下显著,说明模型的拟合度较高。

四、结论与启示

内部控制信息披露具有一定的效率导向作用。这提示我们需要重新思考以往用财务业绩指标来衡量公司业绩的合理性。本质上财务管理中提出的“股东价值最大化”或“企业价值最大化”的理念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避免管理层的短视行为,但是我们需要从“效率”的理念出发,采取合适的政策措施比如提高组织效率来保护投资者利益进而弥补前者所带来的不足。

结合本文研究,我们认为,当前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一步完善上市公司的内部控制信息披露制度:制定明确的内部控制框架,作为制定、执行、评估和审核的基础;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应采用强制披露和自愿披露分步走相结合的做法;加强对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监管,考核管理层准确把握公司内部控制的实践水平和效果,避免在年报中出现大量空泛和模式化的内部控制信息;推行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报表式管理。

参考文献:

[1] 杨有红、汪薇.2006年沪市公司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研究[J].会计研究,2008,(03):35-42.

[2] 钟玮、刘洋.内部控制信息披露制度的选择与优化——以公司效率为分析视角[J].审计与经济研究,2011,(01):57-63.

[3] 杨德明、林斌、任英.内部控制、治理环境与投资者保护[J].证券市场导报,2010,(04):53-60.

上市公司自愿性信息披露 篇6

随着我国及世界其他国家上市公司虚假信息披露的案件不断出现, 上市公司以及相关中介机构的信誉受到了严重影响, 并由此引发人们对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制度和监管效率的怀疑。上市公司有效的信息披露制度是防止证券欺诈行为出现的一个关键因素, 与此相关的有两种理论:自愿披露理论和强制披露理论。目前, 我国对自愿性信息披露相关内容的研究和实务活动的开展还远为不够。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 现代企业经营活动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日益增加, 一方面现有的强制性信息披露势必很难满足用户的信息需求;另一方面面临我国资本市场的逐步发展, 资本市场有效性的日益提高, 企业管理部门也存在着自愿披露有关信息的动力, 自愿性信息披露将呈增长趋势。

二、自愿性信息披露的概念及特点

(一) 自愿性信息披露的概念。

信息披露可以提高会计透明度, 而就其内容来看, 分为强制性信息披露与自愿性信息披露。强制性信息披露是指上市公司按照公认会计准则和证券监管部门的要求披露公司的基本财务信息。与强制性信息披露方式相对地, 自愿性信息披露是企业自愿地披露除强制披露的财务信息以外的信息的方式, 一般包括公司的背景及战略信息、关键性财务与非财务信息及分析、预测信息、社会责任信息等内容。

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 (FASB) 在2001年发表的《改进企业报告:提高自愿性信息披露》将自愿性信息披露定义为上市公司主动披露的、未被公认会计准则和证券监管部门明确要求的、基本的财务信息之外的信息。我国深圳证券交易所在2003年4月推出的《上市公司自愿性信息披露研究报告》中首次正式提出自愿性信息披露, 该报告认为, 自愿性信息披露是除强制性披露的信息之外, 上市公司基于公司形象、投资者关系、回避诉讼风险等动机主动披露的信息。

(二) 自愿性信息披露的特点。

作为与强制性信息披露相对应的一种信息披露方式, 自愿性信息披露以上市公司主动提供而无需政府管制为主要特点, 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

1、企业自主决策性。

强制性信息是企业不得考虑成本效益而必须公开披露的信息, 国家对其内容和形式都做了统一规范, 企业只能遵照执行。而自愿性信息披露是企业的一种自主性决策行为。换而言之, 企业对自愿性信息披露拥有自由裁量权和决策权。

2、内容多样性。

自愿性信息一般包括公司的背景及战略信息、关键性财务与非财务信息及分析、预测信息、社会责任信息等内容。这些重要内容从空间范围来看, 既有内部环境信息, 又有外部环境信息;从时间范围来看, 既有既定的历史信息, 又有对未来的预测信息;从披露形式来看, 既有定量信息, 又有定性信息;从计量方式来看, 既有货币计量信息, 又有非货币计量信息。自愿性信息的多元化特征, 决定了它在内容上具有相对广泛性和多样化。

3、形式灵活性。

自愿性信息从国内外实践来看, 最常见的披露方式是运用文字和表格;有时为了说明有关项目的发展趋势, 还常常使用坐标图、圆形图和柱状图等各种图表形式。其披露的载体包括:年报、中报、临时报告、新闻发布会及与机构投资者的沟通等。自愿性信息披露的形式灵活性与内容多样性是相对应的, 多样化的内容需要灵活的披露形式。

4、不确定性。

这一特征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内容的不确定性。自愿性信息披露在内容上没有明确的制度规范或要求, 它主要取决于自愿披露事项的存在或发生的情况, 以及这些事项与企业财务的相关程度。二是披露的不确定性。自愿性信息披露在内容上的不确定性决定了其披露的载体、格式、指标设置以及排列方式等具有不确定性。

三、自愿性信息披露研究的理论基础

契约理论与信号传递理论是自愿性披露行为机制性解释的理论基础。

(一) 契约理论与自愿性披露。

在理性经济人假设条件下, 管理层和所有者皆追求各自利益最大化, 且两者之间的目标并非完全一致。所有者通过建立契约, 将管理层的报酬与企业剩余挂钩, 意图使冲突最小化。而在监督契约执行过程中产生的一系列代理成本, 则将最终影响到管理层的报酬。于是, 降低代理成本就成为管理层自愿向所有者披露信息的基本动因。

(二) 信号传递理论与自愿性披露。

信号传递理论认为, 在某些市场卖方会向买方发出传递产品质量信息的信号。为了吸引投资者, 公司管理当局有动力进行充分披露, 以向投资者传递公司健康成长、值得投资的信号。市场将会对公司的披露做出积极的反应, 披露公司的股票价格将会上涨, 而那些不披露的公司则被认为是有不好的消息, 其股价将会下降。因此, 在竞争激烈的资本市场中, 公司要想赢得稀缺资本, 进行自愿性信息披露是必要的。

四、自愿性信息披露产生的现实效果

上市公司自愿性信息披露的目的是向投资者描述和解释公司的投资潜力, 改善投资关系, 促进资本市场的流动性以使资本配置更有效率, 降低资本成本。

(一) 缓解利益冲突, 降低代理成本。

上市公司是“一系列契约的联结”。上市公司的基本特征之一是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根据代理理论, 代理人与委托人之间存在效用目标函数的不一致, 委托人为了监督代理人会发生代理契约成本, 从而可能降低经理的奖金、分红和其他报酬。代理人为了使代理成本最低, 便会自愿通过报告向委托方报告受托责任的履行情况。代理成本越高, 代理人自愿披露信息的动机就越强烈, 由此产生了一种代理人向委托人自愿披露信息的激励机制。

(二) 降低资本成本, 提高股票价格。

资本成本由无风险报酬率、经济风险溢酬和信息风险溢酬三部分组成。在某一段时间里, 经济风险溢酬和无风险报酬率是固定的, 而信息风险溢酬则随披露的程度而降低。投资者和债权人评价经济风险的唯一途径是通过信息。当没有信息以评价经济风险时, 投资者和债权人将会要求很高的资本价格 (股息或利息) ;当企业披露信息以帮助资本提供者理解和评价企业的经济风险时, 资本提供者要求的报酬相对降低。因此, 管理当局自愿披露有关信息, 降低投资者的投资不确定性和风险, 从而降低企业的资本成本。

(三) 吸引投资者, 并有利于投资者进行决策。

通过自愿性信息披露可以将公司的一些好的信息及时传递给信息使用者。这些信息往往对投资者具有很大的吸引力, 可以吸引更多的投资者前来投资, 同时也有助于维持和提升股价。由于经济环境的不断变化和经济业务越来越复杂, 而且上市公司的财务报表所提供的信息是一种浓缩化的信息, 单凭这些信息, 投资者无法合理、有效、全面地评价该上市公司。如果上市公司的自愿性信息披露能满足他们的要求, 无疑将大大提高投资者获取信息、进行决策的效率, 降低决策成本。

(四) 有助于树立公司社会责任方面的良好形象。

企业作为消耗社会经济资源并对社会进步和社会福利有着重要影响的组织, 承担着相应的社会责任。上市公司通过自愿披露社会责任等方面的信息, 表明公司在扩大就业、环境保护、人力资源使用、社会保险、参与社会公益活动等方面所做的努力和取得的成果, 可以树立良好的公司形象, 提高公司知名度, 赢得社会各界的支持和理解, 最终达到在良好的社会环境中顺利开展经营活动的目的。

五、自愿性信息披露应注意的问题

(一) 应该注意披露的适当性。

过多地披露信息, 会使信息使用者过滤、鉴别信息的使用成本增大, 容易使会计信息使用者无所适从, 难以判断、理解、掌握和接受, 甚至还会产生误解;过少披露信息, 则又无法满足投资者的需求, 容易使上市公司蒙受负面影响。总之, 对次要项目则应从略披露, 做到主次分明、轻重有别, 以便于信息使用者的有效使用。

(二) 要遵循成本效益原则。

任何信息披露都将发生成本, 但并非任何披露的信息都将为企业带来直接或间接的收益。自愿披露的事项中有很多是与信息使用者密切相关的重要信息, 对这些信息是否披露以及选择何种披露方式, 主要取决于对成本效益的比较。总之, 自愿性信息披露应在实现良好效应和预期的同时, 尽可能地降低成本。

(三) 要保护企业的商业秘密。

一方面自愿性信息披露可能会暴露企业的经营计划、投资项目等商业秘密, 可能会使企业蒙受巨大损失;另一方面企业应披露足够多、足够详细的自愿性信息以满足信息使用者的需求, 所以, 上市公司要做到既充分又恰当, 内外兼顾, 不失偏颇。

(四) 要具有一定的质量保证。

自愿性信息一旦披露也同样具有相应的经济和法律后果, 因此应具有一定的质量保证。企业应遵循以下原则:第一, 保证信息的相关性和可靠性;资料来源要真实可靠。第二, 信息表述要恰当充分。

(五) 要注意信息披露的效果。

公司应着重增加前瞻性信息的自愿披露, 突出公司的核心能力和竞争优势, 使投资者了解公司的竞争优势和发展前景, 对公司的未来更具信心。

参考文献

[1]李明辉, 何海.对自愿性信息披露的若干思考, 兰州大学学报, 2002.

[2]胡霞, 张陶勇.上市公司信息披露探讨, 经济与管理, 2002 (08) .

自愿性信息披露的文献综述 篇7

关键词:会计信息,自愿性信息披露,公司

一、概念界定

自愿性信息披露是指除强制性信息披露之外, 上市公司基于公司形象、投资者关系等动机主动对外披露的公司信息。这里所指的强制性信息, 是指相关法律、法规等文件中明确规定必须披露的信息。总体来说, 自愿性信息一般包括两大方面的内容:一是对强制性信息披露的细化和深化, 以提高强制性信息披露的完整性和可信度;二是对强制性信息披露的补充和扩展, 以突出公司的核心能力和竞争优势, 进而向外界展示公司未来的盈利能力和成长能力。

二、上市公司自愿性会计信息披露的内容

Meek、Robert和Gray (1995) 的研究中, 将上市公司自愿披露的信息分为战略性信息、财务信息和非财务信息。战略性信息包括公司特征、公司战略、收购和处置、研究和开发、公司未来发展信息;非财务信息包括与董事会有关的信息、与员工有关的信息、社会责任和附加值信息;财务信息包括分部信息、财务审查信息、外币信息、股价信息。FASB (2001) 的研究报告——《改进企业报告:对增进企业自愿披露的洞察》选取了汽车、化工、计算机、食品、石油、制药、区域性银行及纺织等8个行业的多家上市公司作为样本, 总结了这些公司自愿披露的内容主要涉及经营数据、管理层对经营数据的分析、前瞻性信息、管理层和股东的信息、公司背景、有关未确认的无形资产信息等。Singleton和Globerman (2002) 调查了自1990年以来在东京证券交易所上市的日本公司是否改变了其自愿披露行为。研究发现, 20世纪90年代以来, 日本由于受国际资本市场压力, 上市公司自愿性披露的数量明显增加, 其内容主要包括:背景信息、经营概况、关键非财务信息、新项目信息、管理层讨论与分析。Newson和Deegan (2002) 对来自于美国、加拿大、欧洲、日本的约150个机构投资者进行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 上市公司的自愿信息披露主要围绕公司的“核心能力”, 通过人力资本、公司战略、盈利预测、环境保护等具体信息的披露来达到“突出竞争优势, 展示公司未来”的披露目的。Chau和Gray (2002) 研究了1997年香港和新加坡上市公司自愿性信息披露的状况, 发现在自愿性披露信息中, 财务信息所占比重最低, 而战略性信息的比重相对较高。Chen、De Fond和Park (2002) 对美国上市公司的自愿信息披露内容进行的调查显示, 在2500多家样本公司中, 大约有三分之一的公司自愿披露资产负债表信息以增加盈利信息的可信度。样本公司资产负债表信息的自愿披露具有如下特征:在公布季度盈利信息时, 如果该盈利信息不是很确定、或者对未来盈利的预测能力很低时, 经理人员会自愿披露一些资产负债表信息以增加盈利信息的可信度。这一现象在高科技公司、报告净损失的公司、盈利预测不准确的公司、发生了公司兼并的公司、新上市公司和股价波动较大的公司表现的更为明显。

三、公司规模和自愿性披露

针对公司规模对自愿性信息披露的研究, 大多数学者都认为公司规模越大, 公司越愿意披露更多的信息。Foster (1986) 对信息披露政策进行了研究, 研究结果表明公司规模和自愿性信息披露呈现显著的正相关;Watts和Zmmeman (1986) 认为, 因为大公司对政治成本比较敏感, 所以大公司愿意披露较多的信息;King等 (1990) 依据交易成本假说, 认为由于利益相关者对大公司的信息需求量比较大, 大公司披露更多的信息时利润就更好, 因此信息披露质量与公司规模正相关;Lang和Lundholm (1993) 、Meek (1995) 研究表明, 规模大的公司准备信息的成本比规模小的公司要低, 而且媒体更加关注并且更愿意公布大公司信息, 因此小公司发布信息的成本较高;L.L.Eng (2003) 等的实证结论显示:上市公司的规模与自愿信息披露水平正相关, 规模较小的公司要比规模较大的公司信息披露水平低。此外, 国内学者范德玲等人 (2004) 通过对170家制造业上市公司的自愿性信息披露程度进行了实证分析, 结果发现, 对于我国上市公司来说, 公司规模与自愿性信息披露水平之间呈现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张宗新 (2005) 、殷枫 (2006) 、向凯 (2006) 研究得到的结论也和前面的学者一致, 即公司规模与自愿性信息披露呈现显著的正相关。

Smith和Watts (1992) 、Gaver (1993) 研究表明业绩增长的公司信息披露状况较好。Lang和Lundolm (1993) 采用FAF的评分等级研究了影响公司自愿性披露的因素。实证结果发现, 公司业绩越好, 披露的评分等级就越高。Mitchell (1995) 对澳大利亚129家上市公司的研究表明公司的盈余能力与自愿性信息披露关系不显著。Bemard Raffoumier (1995) 通过以瑞士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进行实证研究发现, 信息的自愿性披露程度与公司业绩呈现正相关关系。此外, Kenneth (2001) 以及Miller (2002) 都提出当上市公司预计有好的经营收益时, 信息披露将更加频繁。国内学者乔旭东 (2003) 以2001年沪深两市100家上市公司作为研究对象, 通过研究发现, 上市公司的自愿性信息披露水平与盈利水平呈正相关关系。蔡吉甫 (2005) 的研究表明, 上市公司的业绩越好, 更倾向于披露内部控制信息;张宗新等 (2007) 的研究表明, 信息披露质量高的公司, 其财务绩效也较佳;王斌、梁欢欢 (2008) 的研究表明, 信息披露质量与财务收益能力呈正相关关系。

Hossain等 (1995) 对新西兰上市公司的年报自愿性披露行为进行了研究, 发现上市公司的负债比例与信息披露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Meek等人 (1995) 研究发现, 公司自愿性信息披露与财务杠杆呈正相关关系。Mitchell (1995) 以澳大利亚石油行业的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进行自愿性信息披露的实证研究, 结果表明财务杠杆与信息披露的水平显著正相关。国内学者李建然 (1997) 指出, 公司的资产负债率越高, 公司管理层越倾向于主动披露盈余预测信息。陈美娟 (1997) 对我国台湾上市公司自愿性信息披露的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 发现公司的财务杠杆越高, 披露的信息越多, 即财务杠杆与信息披露水平呈正相关关系。范德玲等人 (2004) 通过对170家制造业上市公司的自愿性信息披露程度和财务杠杆进行了实证分析, 结果显示, 对于我国上市公司来说, 财务杠杆没有表现出足够的显著性。向凯 (2006) 研究发现, 资产负债率对自愿信息披露程度的影响不显著。

综上, 针对自愿性信息披露, 公司规模、盈利能力、财务杠杆等公司基本特征都是其影响因素, 且国内外学者基本上都认为公司规模与自愿性信息披露水平正相关, 公司规模越大, 自愿性披露的动力也会越大, 同样, 盈利能力、财务杠杆与自愿性信息披露水平也呈正相关关系, 因此, 针对本文内部控制鉴证报告自愿性披露影响因素研究, 同样可以以公司基本特征作为因素之一, 从公司规模、盈利能力、财务杠杆等能够反映公司基本特征属性的方面去研究本文观点。换言之, 本文除了从公司规模、盈利能力、财务杠杆等因素入手之外, 还可以继续增加上市年限、是否违规等因素。且孙烨和林斌 (2008) 以实证数据证明了上市时间短的, 没有违规的公司更愿意披露内控鉴证报告。

四、内审部门、控股股东比例及性质自愿信息披露

Wrigh (1996) 研究表明, 内审部门的设置能提高公司信息披露水平。Simon和Wong (2001) 实证研究了香港上市公司内审部门的设置与自愿性信息披露水平之间的关系。实证结果显示, 是否设置内审部门与自愿性信息披露水平呈显著正相关。孙烨和林斌 (2008) 通过对2007年沪深两市的186家上市公司的研究发现, 内审部门设置与内部控制鉴证报告的自愿性披露呈正相关关系。

Mckinnon和Dallmunthe (1993) 研究了澳大利亚多元化经营的上市公司自愿性信息披露的经济动机, 发现当公司的股权分散程度越高时, 公司披露的信息也越多。Raflbulnie (1995) 对瑞士上市公司自愿性信息披露进行研究, 发现股权集中度与自愿性信息披露呈负相关关系。Haskins (2000) 研究表明, 股权集中度与自愿披露水平呈负相关的关系。国内学者王惠芳 (2006) 对524家深市上市公司自愿性信息披露情况进行实证研究发现, 公司股权集中度对自愿性信息披露水平的影响不显著。钟伟强等 (2006) 以2004年沪深两市的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 抽取了260家上市公司作为研究对象, 通过实证检验发现公司的股权集中度与自愿性信息披露水平之间呈二次曲线的关系。

L.L.Eng和Y.T.mak (2003) 选取了158家新加坡上市公司作为研究对象, 对影响样本公司的自愿性信息披露水平的因素进行实证研究发现, 样本公司的国有股比例与自愿性信息披露水平存在正相关的关系。范德玲等 (2004) 对我国制造业170家上市公司进行研究后发现, 控股股东的性质与自愿性信息披露的关系不显著。国内学者黄志良 (2005) 研究发现, 深圳证券交易所公布的2004年度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考评优秀的公司中, 国有控股的公司占58%, 这一比例明显高于随机抽取61家公司的20%的比例, 说明国有控股的公司更倾向于披露更多的信息。方红星等 (2007) 实证研究发现:国有控股的上市公司有较强的动机披露内部控制信息。

综上, 是否设置内审部门、控股股东持股比例、控股股东性质等反映公司治理结构的变量, 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自愿性信息披露的范围。且国内外学者认为内审部门的设置能提高公司信息披露水平, 股权集中度与自愿披露水平呈负相关或二次曲线的关系, 上市公司的国有控股对自愿性信息披露水平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 因此, 针对本文内部控制鉴证报告的自愿性披露影响因素, 同样可以从反映公司治理结构属性的变量出发, 寻找公司治理结构这个因素对内部控制鉴证报告的自愿性披露的影响。

五、财务报告可靠性与自愿性信息披露的关系

内部控制的核心目标就是保证财务报表的可靠, 内部控制与财务报告可靠性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关系, 如果财务报告不可靠, 或者说注册会计师对一家上市公司出具了非标准无保留审计意见的审计报告, 就会在一定层面上反映出这家公司的内部控制设计和运行存在问题, 其对外披露信息的动力也会下降。

Mc Mullen等 (1996) 对1989—1993年的4154家样本公司进行了研究, 提出了内控报告和财务报告的关系, 认为财务报告有问题的公司不大可能提供内控报告, 内部控制信息披露与财务报告存在问题负相关。Holtzman等 (2005) 研究了SOX法案实施之后美国198家加速申报上市公司的2004年财务报告内控报告, 结果表明, 其中96家披露了无效的内控报告, 占总体的48.5%;方红星等 (2007) 实证研究发现:外部审计出具标准无保留意见的上市公司有较强的动机披露内部控制信息。李少轩等 (2009) 实证检验发现: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信息披露受公司的股权结构、公司治理、公司质量和审计中介等因素的制约。

综上, 财务报告可靠性对自愿性信息披露存在一定的影响, 如果这家公司被出具标准审计意见的审计报告, 公司就越会有动力充分披露内部控制信息, 因此, 我们可以在研究内部控制鉴证报告自愿性信息披露影响因素时, 考虑财务报告可靠性, 以丰富内部控制的理论研究。

六、结论

社会经济的发展促进上市公司自愿性会计信息披露的发展, 在资本市场全球化发展的大环境下, 我国上市公司自愿性披露将呈增长趋势, 它将随着自愿性会计信息披露监督机制的建立及上市公司自愿性会计信息披露战略地位的不断提升而逐步走向成熟。同时, 上市公司自愿性会计信息披露的完善程度也对资本市场健康有序发展、保护投资者等利益相关者的利益等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蔡吉甫.我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实证研究[J].审计与经济研究, 2005 (02) .

[2]陈关亭, 张少华.论上市公司内部控制的披露及其审核[J].审计研究, 2003 (06) .

自愿性信息披露的合约设计 篇8

现代制度经济学中最重要的两个理论就是交易费用理论和产权理论。根据产权理论和交易费用理论, 所有权分散使得股东直接经营公司的交易费用变得更高, 而让代理人 (经理) 代表众多的股东来直接管理公司, 可以使交易费用得以降低, 但这同时产生了委托代理问题。在资本市场, 对于委托人来讲, 他们关心的是投资的风险和回报, 而对代理人来讲, 关心的则是自身利益、企业的资本成本、融资等。委托人和代理人之间的这种目标冲突, 私人信息的存在, 使委托代理双方信息不对称, 进而导致市场的低效率。私人信息可以分为两类, 一类是不可证实的私人信息, 另一类则是可证实的私人信息。对于第一类信息是不能被独立第三方客观度量的信息, 而第二类信息则是可以被证明或被验实的, 对这些信息就需要信息拥有方去自愿地披露它。在很多情形下, 对这类可验证私人信息披露问题一种标准的管制措施是要求信息披露方进行强制披露。强制性信息披露是指由一国的公司法、证券法、会计准则和监管部门条例等法律、法规明确规定的上市公司必须进行的信息披露, 不得隐匿各种强制性披露的会计会计信息。初看起来强制性信息披露好象是克服某些信息不对称的有效措施, 但它也是存在很多争议的。博尔顿 (2008) 给出了很简单的理由:强制性披露可能会给合同各方带来不必要的成本, 而合同各方有足够的激励自愿披露信息。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 (FASB) 在2001年发表的《改进企业报告:对增进自愿性披露的洞察》将自愿性信息披露定义为:上市公司主动披露的、未被公认会计准则和证券监管部门明确要求的、基本的财务信息之外的信息。企业之所以要进行自愿性信息披露的主要目的在于向信息使用者提供更多有用的信息, 以来增加企业会计信息的透明度、使企业的价值在市场中得到承认, 从而有助于降低企业在资本市场中的融资成本和风险, 提高投资价值, 增加股票流动性。但需要指出的是, 自愿性信息披露也使企业面临着许多成本, 如何使企业更多自动自愿的进行强制性信息披露要求以外的其他会计信息, 就显得特别重要, 尤其是对外部信息使用者, 而自愿性信息披露合约的设计对此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本文首先就已收集的文献, 对当前国内外相关文献进行了归纳梳理, 提出了本文研究的主要创新点和切入点;其次对自愿性信息披露合约的相关理论进行了诠释, 以为下文分析框架奠定理论基础;接着, 运用分析性研究方法, 结合代理理论和信号理论, 对上市公司最优自愿性信息披露合约进行设计。本文将上司公司分为低未来盈利能力和高未来盈利能力两类公司, 设计出的两类公司的最优披露水平 (q L*, q H*) , 最优合约分别为 (W (q L*) , R (q L*) ) 和 (W (q H*) , R (q H*) ) , 它使得公司经理自愿的披露公司未来盈利能力状况, 并使股东财富最大化;最后, 本文就目前我国上市公司自愿性信息披露的现状提出了政策建议。本文的研究有助于为自愿性信息披露合约设计提供借鉴参考。

二、文献回顾

(一) 自愿性信息披露的动机

信息披露理论研究表明, 即使在一个有效的资本市场上, 上市公司经理仍然拥有相对于公司外部投资者更多有关本公司未来预期收益的信息。如果审计、会计信息披露与监管机制充分完善, 那么经理层的会计决策与信息披露则可以被公司外部投资者充分获取。但如果会计规则和审计不是很完善, 公司经理很大程度上会在做会计决策和向投资者披露更多公司业绩方面的信息之间进行权衡, 出于公司战略、公司治理等原因, 具有主动披露一定程度的公司信息的动机。Healy and Pale Pu (2001) 在对披露的经验研究文献进行回顾性的研究后指出, 自愿性信息披露的六大动机:资本市场交易假设 (Myers and Majluf, 1984;Healy and Palepu, 2001;Lang and Lundholm, 1996 et al) ;公司控制权竞争假说 (Warner et al, 1988;Brennan, 1999;Kwak, 2004 et al) ;股票报酬假设 (Noe, 1999;Aboody and Kasznik, 2000) ;法律成本假设 (Skinner, 1994;Francis, 1994 et al) ;经理人员才能示意假设 (Trueman, 1986;何卫东, 2003) ;独有成本假设 (Verrecchia, 1983;Darrough, 1993;Hayes, 1996 et al) 。

(二) 自愿性信息披露的内容

Meek、Robert和Gray (1995) 的研究中, 将上市公司自愿披露的信息分为战略性信息、财务信息和非财务信息。战略性信息包括公司特征、公司战略、研发、公司未来发展信息;非财务信息包括与董事会有关的信息、与员工有关的信息、社会责任和附加值信息;财务信息包括外币信息、股价信息、分布信息、财务审查信息。FASB (2001) 的研究报告:《改进企业报告:对增进企业自愿性披露的洞察》选取了汽车、化工等8个行业的多家上市公司作为样本, 总结了这些公司自愿披露的信息主要涉及经营数据、经理层对经营数据的分析、前瞻性信息、公司治理、环境保护与社会责任等方面。Singleton and Globerman (2002) 认为资源披露的主要内容包括:背景信息、经营状况、关键非财务信息、新项目信息、管理层讨论与分析。Newson和Deegan (2002) 认为自愿性披露主要围绕人力资本、公司战略、盈利预测、环境保护这五方面展开。Gray和Skogsvik (2004) 比较分析1984年至1998年瑞典和英国共6家样本上市公司自愿性信息披露情况则发现, 两国共同披露的信息包括:与研发相关的比较优势信息、公司成长性、股利政策、盈利持续性等。而瑞典上市公司更多关注投资者情况, 分部信息披露两国比较相似, 都不太愿意披露行业和地理分部利润情况。Petersen (2006) 将自愿性信息披露内容分为五方面:战略信息、竞争和前景信息、产品信息、营销战略和人力资本信息。

(三) 自愿性信息披露的影响因素

关于自愿性信息披露的影响因素主要是公司治理、公司规模、公司业绩等。就自愿性信息披露与公司规模之间的关系, 并未得到一致的结论, 主要有两者呈显著正相关 (Elibert and Parket, 1973;Lang and Lundholm, 1993) 、弱负相关关系 (Norgan, 1985;乔旭东, 2003) ;自愿性信息披露与公司业绩的相关研究基本取得一致, 研究发现两者呈正相关关系 (Bowman and Haire, 1975;Preston, 1978;崔学刚、朱文明, 2003) ;自从Williamson提出了信息披露质量与公司治理的研究框架, 研究许多学者从不同角度研究了自愿性信息披露与公司治理的关系, 主要有自愿性信息披露与股权结构 (Keim, 1978;Eng and Mak, 2003) 、董事会特征 (Eng and Mak, 2003) 、审计委员会 (Simon and Kar, 2001) 、董事长和总经理两职合一等方面展开的。

(四) 自愿性信息披露质量评价

就已收集的文献看, 目前国外对自愿性信息披露质量的衡量主要包括两大类, 即评级机构才采用的衡量指标体系和研究者自行构建的自愿性信息披露指数。国外对自愿性信息披露质量评级的评级机构主要有:美国财务分析师协会披露评价、美国投资者管理和研究协会披露评级、国际财务分析研究中心评价办法、标普的透明度和披露评价以及普华永道的“不透明指数”。而对于学者对自愿性信息披露的评价西方也取得了相对丰富的成果, 如Mc Nally et al (1982) 设计的41个项目对自愿性信息披露进行评分, 再如Depoers (2000) 设计了65个指标来衡量工业和商业上市公司自愿性信息披露的程度。在国内, 对自愿性信息披露的评价主要是研究学者, 如王咏梅 (2003) 在Botosan的基础上, 结合中国资本市场的实际情况, 设计了48个指标来衡量上市公司的自愿性信息披露水平。再如乔旭东、孙美华、巫升柱 (2007) 将自愿性信息披露项目分为五个部分, 分别从公司背景信息 (7个) 、历史信息 (5个) 、非财务信息 (12项) 、预测信息 (9个) 及管理层讨论与分析信息 (7个) 共计40个指标体系构建了自愿性信息披露指数。从已收集的文献看, 目前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 对自愿性信息披露的研究大多采用规范研究方法和实证研究方法, 抑或两者的统一。本文试图借助代理理论模型和信号理论模型, 采用分析性研究就自愿性信息披露合约本身进行研究, 为研究自愿性信息披露提供一种新的研究思路, 以进一步丰富自愿性信息披露的研究文献, 为企业公司治理提供借鉴参考。

三、理论分析

(一) 委托代理理论

在现代企业制度下, 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产生了所有者和经营者之间的委托代理关系。Jensen and Meckling (1976) 将代理关系定义为“一种契约, 在这种契约下, 一个人或更多的人聘用另一个人代表他们来履行某些服务, 包括把若干决策权托付给代理人。”他们认为, 外部投资者与经理人之间的委托代理关系和由此产生的代理成本是现代公司的根本弊端, 并进而提出了传统意义上的委托代理理论。传统代理理论将复杂的层级组织简化为“契约”, 企业则被看作是一系列契约的联结, 而企业的所有者和管理者则是众多契约中最为重要的。在委托代理理论中, 所有者和经营者都是理性经济人, 双方都以自身效用最大化为原则, 且拥有不同的效用函数。而双方签订的契约, 本质是信息, 会计信息是契约当事人订约的基础, 它反映的是委托代理双方的权责关系。所有者设计了一种合约机制, 授权给管理层从事经营活动, 并要求其最大限度地实现所有者的效用。但经济理性人假设使代理人不会总以委托人的最大利益而行动, 进而给委托人带来损失。为了监督管理者, 所有者通过订立契约来约束管理者的行为, 而对契约的执行情况的监督也会产生成本, 这种成本即为代理成本。Jensen and Meckling (1976) 将代理成本定义为委托人的监督支出、代理人的保证支出以及代理人的决策与使委托人效用最大化的决策之间的差异造成的委托人利益的损失等。委托代理理论认为, 管理者通过会计信息披露向所有者报告受托责任的履行情况, 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减轻所有者和管理者之间的利益冲突, 从而降低代理成本。因此, 当管理者的业绩评价和报酬至少部分地通过对外报告的质量来加以判定的话, 将代理监督成本最小化就成为管理者向外部所有者提供可靠会计信息的一个经济动机。当强制性信息披露无法满足管理者的这种需要, 自愿性信息披露机制则由此产生了。

(二) 信息不对称理论

在完全竞争的市场上, 资源能完全实现帕累托最优, 但这是建立在众多假设基础之上的, 其中之一就是信息完全对称。现实中, 由于人的有限理性、信息收集处理成本、信息垄断等等, 使信息不对称普遍存在。最为经典的就是乔治·阿克洛夫提出的“柠檬市场”, 开创了逆向选择理论的先河。该理论用以说明相关信息在交易双方的不对称分布对于市场交易行为和市场运行效率所产生的一系列重要影响, 其中最主要的即为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在运用到企业中, 当所有者和经营者信息不对称时, 就可能产生雇佣之前的逆向选择和雇佣之后的道德风险问题。因此, 当企业已经雇佣了管理者, 则就需要设计一种激励约束机制, 以使企业经营者的利益和所有者期望保持一致。但激励并不能解决道德风险所有的问题。利用监督机制来防止经营者隐瞒或说谎, 并将其纳入到事前的委托代理双方的契约中, 以诱使经营者披露企业真实的经营情况, 从而缓解代理问题, 这一间接地监督契约可以是自愿性信息披露。通过设计合理的自愿性信息披露合约, 能在一定程度上减轻所有者和经营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 进而减轻由此带来的道德风险问题。

(三) 信号理论

信号传递理论中, 最经典的莫过于Michael Spence的教育信号发送理论。他提出了这样的思想, 即进入劳动力市场前的教育状况可以作为未来生产力的一个信号。信号传递理论在委托代理的合约设计中, 能得到很好的运用。在合约关系中, 代理人总比委托人具有更多某些相关变量的私人信息, 但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 有信息的代理人总是会试图采取某种被观察的行动来将私人信息传递给委托人。与信号传递相对应的一个概念则是信息甄别, 它指的是委托人设计某种合约方案来主动识别代理人的私人信息。我们已经知道, 私人信息的存在使得资本市场变的低效率, 那在信号传递理论和信息甄别理论下, 什么样的合约机制对委托人是最好的, 又同时会使代理人说真话呢?使资本市场变得更有效率呢?我们把同时满足以下两个条件的合约称为最优合约:其一, 委托人设计的合约是让代理人说真话的合约;其二, 对委托人来说是最有效的合约, 在本中表现为能够让投资者获得最大收益的合约。传统的新古典经济学理论中, 当我们得出一个均衡解时, 我们要知道它是一个局部最优均衡还是一个全局最优均衡。同样的道理体现在合约设计问题当中。如果我们的分析没有建立在所有可供选择的合约中, 我们就不能说我们找到的最优合约是所有可能合约中最好的一个。此时, 则需要运用到显示理论。显示理论表明, 在最优合约的设计过程中, 合约设计方可以把合约菜单限制在如下程度, 即每一类型的代理人都有激励去如实披露他的私人信息。因此, 我们只需要关注那些让代理人如实披露, 即说真话的合约机制, 并用真话机制替代假话机制, 取得相同的均衡结果。

四、最优合约设计

(一) 研究假设

为便于研究, 假设高未来盈利能力企业为类型θH, 低未来盈利能力企业为类型θL, 且企业类型是θL的概率为β, 是θH的概率为1-β, 企业未来盈利能力高低是代理人的可验证私人信息。本文将代理人定义为企业管理层, 将委托人定义为投资者。设两类型企业的差异体现在自愿性信息披露的成本上, q为企业自愿性信息披露水平, 则高未来盈利能力企业的披露成本为θHq, 低未来盈利能力企业的披露成本为θLq。企业经理具有企业未来盈利能力的私人信息, 因此该信息在企业经理和投资者之间是不对称的。根据信号传递理论, 当企业具有较好的盈利前景, 则经理希望把这一信息传递给投资者, 以吸引投资者的投资, 拉动公司股价上涨, 从而为自己带来利益。企业经理可以通过很多渠道向投资者传递盈利前景信息, 其中资本结构就是一种能被投资者观察到的可行信号。把因这一信息的传递带给经理的收益用W (q) 表示, 因此, 企业经理人的效用U可表示为U=W (q) -θq。资本结构可以反映在资产负债率上, 较高的资产负债率增加企业的破产风险, 从而使经理失去工作。因此, 只有当企业盈利能力较强时, 企业才可以保持较高的资产负债率而不使企业有较大的破产风险。但如果企业盈利能力较差, 它更倾向选择权益融资, 否则, 就会使企业破产风险大大加大。所以, 对于高盈利能力的企业来说, 低盈利能力企业的信息披露的成本更高。鉴于此, 假设θL>θH, 所以, θLq>θHq。我们用R (q) 来表示披露水平给投资者带来的收益, 并假设它反映在企业股价上。当经理将企业未来盈利能力较强这一私人信息向投资传递后, 考虑到股价反映一企业未来盈利能力折现, 投资者的投资使股价上涨, 反映企业价值上升。因此, 我们假设R' (q) >0。企业价值可以表示为=R (q) -θq。所以投资者的合约设计问题就是在受约束之下使企业价值最大化或股东财富最大化。另外我们假设委托人为垄断的委托人, 即代理人没有讨价还价的能力, 要么选择接受合约, 要么选择离开。

(二) 最优合约模型

用 (qL*, qH*) 表示为两类公司各自的最优披露水平, 其各自的最优合约分别为 (W (qL*) , R (qL*) ) 和 (W (qH*) , R (qH*) ) 。则企业价值最大化可以表述为:

U0记为经理的保留效用。 (2) 和 (3) 式表示经理的参与约束, 它说明经理选择的配置必须不低于其保留效用, 否则, 他们没有参与该合约的动机。 (4) 和 (5) 式表示经理的激励相容约束。 (4) 式左边是一个θL型企业经理说真话的机制, 而右边则代表其说假话的机制, 该不等式表明, 要使θL型企业经理不说假话, 则至少要使他说真话所带来的效用不低于他说假话带来的效用。 (5) 式说明了同样的道理, θH企业经理选择自己效用更大的配置。

因为θL>θH>0, 故由 (2) 和 (5) 可推导:W (qH) -θHqH≥W (qL) -θHqL≥W (qL) -θLqL≥U0 (6)

所以可以删除参与约束条件 (3) 。事实上, 这是逆向选择问题的特点, 合约制定方, 即委托人必须关心的惟一参与约束是涉及到最低效率的代理人。因为, 最有效的代理人的激励相容约束表明, 他是不会去伪装成低效率的代理人, 而去降低自己的效用水平。而对于低效率的代理人, 也被保证了至少得到自己的保留效用。因此, 最有效率的代理人也必须被保证至少得到保留效用。已经知道, 要让高盈利能力企业经理不伪装成低盈利能力企业以获得额外的效用, 投资者就必须让高盈利能力企业的经理说真话时获得的效用至少不低于其说假话时的效用。根据理性经济人假设, 一个理性的投资者将会让这两个效用水平的差距足够小, 即寻找一个临界状态, 使 (5) 式中的等号成立, 故得:W (qH) -θHqH=W (qL) -θHqL (7)

在整个合约设计过程中, 合约设计方主要考虑的是如何激励高盈利能力企业经理, 使他不伪装成低盈利能力企业经理而不是相反。这是因为, 从效用函数

UL=W (qL) -θLqL和UH=W (qH) -θHqH可以看出, 在给定任何一个披露水平和经理收益 (Wi, qi) 下, 高盈利能力企业经理的效用要比低盈利能力企业经理的效用高 (θL-θH) q, 我们记△θ=θL-θH。反之我们可得到类似结论, 给定任何一个披露水平和经理收益组合, 低盈利能力企业经理获得效用一定低于高盈利能力企业经理效用。令U0=0, 此时, 在给定低盈利能力企业经理始终只获得零效用的情况下, 高盈利能力企业经理通过伪装获得额外效用△θqL。这样一来, 要使高盈利能力企业说真话, 必须使的说真话时获得的效用至少不低于△θqL。因此, 最优合约因同时满足:

由 (8) 式得:W (qL) =θLqL, 将其和 (9) 式带入企业价值最大化 (1) 中得:

对 (10) 求一介导数, 可得最优合约 (qL*, qH*) 满足:

根据显示理论, 此时, 高盈利能力企业经理有两种选择, 但得到的效用是一样的, 即△θqL。但两者却有很大区别, 一种是说假话得到效用△θqL, 而另一种的说真话得到的效用△θqL。因此, 对于一个理性的经理来说, 会选择说真话而不是说假话“偷偷地”得到效用△θqL。至此, 两类公司的最优披露水平分别为满足第 (11) 和 (12) 式中的 (qL*, qH*) , 最优合约分别为 (W (qL*) , R (qL*) ) 和 (W (qH*) , R (qH*) ) 。它使得公司经理自愿的披露公司未来盈利能力状况, 并使股东财富最大化。

五、政策建议

碳信息自愿性披露 篇9

一、利益相关者与环境会计信息强制披露

对于一个企业来说, 利益相关者就是指获得公司某种形式的利益或承受公司活动———财务、社会或环境活动, 产生风险的个人和群体。主要有企业内部的经理人员和员工、政府管理部门、投资者、银行及其他债权人、社会公众等。不同的利益相关者所需的环境会计信息各有不同, 对企业造成的影响也各异, 环境信息披露的目的就在于满足不同环境信息使用者的不同要求, 以便他们做出科学合理的决策。环境信息使用者通常包括:

(一) 股东。

投资者最关注的是企业的投资回报率, 投资者出于投资风险和收益的考虑, 会十分关心企业的环境绩效对企业盈利性的影响。其次, 随着“道德投资”理念的盛行, 以及一些环保概念股在股市上的良好表现, 投资者会首先关注那些具有良好的环境意识并主动承担环境责任的企业。那么, 这些投资者将会非常重视企业的环境绩效, 因此需要了解企业的环境会计信息, 以正确做出投资决策。

(二) 债权人。

银行等债权人所关注的是发放贷款的收回风险及减值的可能性, 在保证本金收回的基础上以利息的形式实现收益。同时, 由于全社会对环境保护问题的重视, 现代银行也日益把环境和环境保护问题作为重要的贷款依据, 甚至是作为优先考虑的问题。

(三) 企业管理当局。

企业管理当局作为环境会计信息的重要内部信息使用者, 一方面他们需要利用环境政策提高盈利能力, 另一方面管理当局作为环境责任的受托方, 他们需要利用环境会计信息以帮助解除所承担的财务和环境责任。

(四) 国家。

环境资源作为公共资源, 国家作为环境资源的代理所有权人, 有权通过有偿或者无偿的方式将环境资源交付给企业使用, 因此有权利了解和监督企业对环境资源的利用情况即环境绩效信息。另一方面国家有权知道企业在生产经营活动中对环境造成的影响, 以此作为政策决策的依据, 使环境资源得到合理配置, 保证整个社会的和谐运行。因此国家必然会成为环境信息的重要使用者之一。

(五) 职工。

职工作为产品的直接生产者, 会更加注重产品在生产过程中的环境污染, 因为这一方面直接关系到他们的身心健康问题, 另一方面, 职工注重环境对企业绩效的影响,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 这也关系着职工的前途命运。

(六) 社会公众。

首先, 企业的环境行为将直接使社会公众受害或受益, 他们无疑有了解企业环境信息的意愿。其次, 社会公众的态度对于企业具有更深远的影响, 甚至可以说, 社会公众的态度将决定着他们是否接受一个企业的存在, 因此企业有必要提供环境信息。社会公众中的媒体和环保主义者会通过种种方式将企业的环境形象公之于众, 进而严重地影响到一个企业在公众中的形象。社会公众出于不同的目的, 都需要了解企业的环境信息。

基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 环境因素已经成为利益相关者所关注的重要因素之一, 利益相关者对其有着迫切而强烈的需求。但是, 当前我国关于环境信息披露的规定散见于多个部门分别颁布的法规文件中, 如《公开发行证券的公司信息披露内容与格式准则第1号———招股说明书》、《环境信息公开办法 (试行) 》、《关于加强上市公司环保监管工作的指导意见》等, 主要原则是对重污染行业企业强制披露, 对其他企业鼓励披露, 对非上市公司更是鞭长莫及。2010年9月环保部征询意见的《上市公司环境信息披露指南》也并没有明确相关方的责任和义务, 没有相应的审核程序和奖励惩罚条款, 不具有强制性。而我国的企业对环境事项缺乏管理, 不能提供环境方面的信息;并且倾向于披露有利于树立良好形象的环境信息, 对容易带来负面影响的环境信息不作公开。据统计, 各行业上市公司总体的环境信息披露比例只有34.39%, 几个污染行业的披露比例也仅在50%至80%之间, 重污染企业的总体披露比例仅为55.75%。总体来说, 与发达国家企业相比, 我国企业环境信息披露的比例明显偏低, 公布的环境资料不全面且可比性差, 对环境信息的描述偏重文字定性描述, 缺少环境会计信息的披露。

相关法律法规尚不完善与政策的缺陷是造成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对于企业利益相关者所关注的环境信息, 尤其是环境会计信息, 必须从法律法规等制度层面加以规范, 制定一套可行的环境会计信息披露制度, 确保企业能够真实、完整、及时地披露环境信息。从利益相关者对环境会计信息的“刚需”角度出发, 对环境会计信息必须采取压力导向型, 采取强制披露制度, 只有如此, 才能使各类利益相关者及时准确地获取企业的环境信息, 尤其是负面信息, 以帮助其更好地做出相关决策。

因此, 我国应在环境会计理论的基础上加强建立和完善环境会计信息强制披露制度, 增大环境信息披露的压力, 提高企业环境信息的透明度, 满足环境信息使用者的要求。强制披露的强制性应体现在以下四方面: (1) 明确强制披露的公司, 应逐步扩大到所有上市公司, 对非上市公司中的重污染企业也应强制披露; (2) 明确强制披露的内容, 保证披露内容完整统一; (3) 规范披露形式和格式, 保证披露内容的可比性; (4) 建立和完善信息披露的监管制度和奖惩机制, 使企业有压力和动力进行环境会计信息的披露。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会计报告对环境成本、环境负债的披露问题做了专门的规定, 对上市公司提出了强制性的环境信息披露要求, 这为我国环境会计信息披露制度的建立提供了良好的借鉴。

二、环境会计信息自愿性披露的经济学解释

外部性理论认为一定的经济行为会对外部产生影响, 造成私人 (企业或个人) 成本与社会成本、私人收益与社会收益相偏离的现象。外部性可分为正外部性与负外部性。正外部性是指一种经济行为给外部造成的积极影响, 使他人减少成本, 增加收益。而负外部性则是指一种经济行为给外部造成消极影响, 导致他人成本增加, 收益减少。

企业在生产过程当中消耗自然资源、产生废弃物和产品的报废等形成的环境成本没有由企业自身来承担, 市场定价没有考虑负外部效应, 企业作出决策时没有考虑给社会带来的环境影响, 最终造成了低效率使用自然资源和环境恶化。而企业的管理当局和环境资源的委托人存在环境会计信息不对称, 与管理当局相比, 环境资源委托人处于企业外部, 不确切掌握企业的环境信息, 处于环境信息的劣势地位。一方面企业对环境可能产生负的外部性, 另一方面环境资源的委托人又处于信息不对称的地位, 因此需要企业披露环境会计信息。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和资本市场的不断完善, 投资者等利益相关者将上市公司披露的信息作为投资决策的重要依据。传统的强制性信息披露已不能满足投资者对信息的要求, 自愿性信息披露作为强制性披露的有益补充越来越受到重视。同样的, 环境会计信息的自愿性披露也会日益受到利益相关者的广泛关注, 它在一定程度上会成为环境会计信息强制披露的有效补充。

由于企业管理层掌握企业的环境信息, 处于信息的供给方。从信号传递理论的角度, 信息不对称导致逆向选择, 从而使得帕累托最优的交易不能实现, 损害资本市场资源配置的效率。但如果拥有信息优势的企业管理层主动传递信息给信息劣势的一方, 对所掌握的环境会计信息进行主动披露, 那么交易的帕累托改进就可以出现。这种情况更多地出现在具有“利好”性质的环境会计信息的披露上。如果企业对当地环境保护作出了贡献, 或者取得环境保护技术的重大突破, 企业及时地公布这样的信息, 有利于吸引更多的投资, 赢得更好的声誉。

从代理成本理论的角度出发, 监管成本、担保成本等代理成本是由企业管理者来承担的, 它们的发生将会减少经理人员的报酬, 经营者有动力将代理成本降至委托方可以接受的低水平上。企业管理者作为环境资源的经营使用人, 即使是不存在强制性披露管制, 也应当主动披露报告受托责任的履行情况, 从而使代理成本最小化。

环境会计信息的充分披露可以解除经营者的受托责任、消除负外部效应、遏制道德风险。具备良好环境绩效状况的企业通过环境会计信息的披露, 将企业采取的环境措施和策略、环境保护信息、环境信息的质量控制等传递给环境资源委托人和社会公众, 有助于消除市场上由于信息不对称而带来的负外部效应, 将自己区别于环境绩效较差的企业, 使得企业树立良好的形象, 在获得投资回报上取得相对优势。环境绩效中等的企业自然不愿意使自身混同于劣等企业而按两者平均环境绩效状况确定回报。因此, 这些企业也会像具备良好环境绩效状况的企业一样, 主动披露环境会计信息。从理论上讲, 这将形成一个良性循环, 能够鼓励企业加强环境管理, 对实现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的意义。

三、结论

我国企业当前的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现状与环境状态以及各利益相关者的需求严重脱节。从满足利益相关者的需求角度出发, 需要建立完善法律法规, 从制度层面对企业环境会计信息作出强制披露的要求。从企业自身来看, 理性经济学为管理层主动自愿披露环境会计信息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支撑。因此, 建立强制性和自愿性披露相结合的环境信息披露制度都有其现实性和合理性, 同时, 也需要环境会计工作者和政府机构相互合作共同努力, 以更好地满足利益相关者的需求, 推动经济社会环境的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蒋麟凤.我国环境会计信息披露动因研究[J], 财会通讯综合版, 2011, (1) .

[2].田翠香.我国上市公司年报中的环境信息披露[J], 会计之友, 2010, (1) .

[3].齐萱.上市公司自愿性会计信息披露研究[D].天津财经大学, 2009.

[4].夏媛媛.以利益相关者看会计信息披露[J], 财经纵横, 2008, (5) .

[5].包刚.利益相关者理论对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影响分析[J], 财会通讯, 2010, (10) .

[6].姜艳, 王翠兰, 杨美丽.国内外环境会计信息披露制度的比较研究[J], 财经视点, 2011, (01) .

论企业低碳会计信息的披露问题 篇10

关键词:低碳会计;信息披露内容;信息披露模式

企业会计信息的披露在市场经济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它既能规范企业的财务,又能有效满足企业相关利益者对企业财务状况的了解需求。随着低碳经济的兴起,我国企业也在逐步考虑低碳要素对企业经济状况和社会的影响,从而需要对低碳会计要素引发的企业财务变化一并予以披露。

一、低碳会计信息披露的现状

我国低碳会计信息的披露还处于起步阶段,企业实施低碳会计也只在逐步推行,而对于低碳信息的披露就更是遵循着自愿披露的原则,国家还没有出行相关的法律政策来督促企业披露其低碳信息。而随着低碳经济的发展,低碳会计成为一种必然的发展趋势,这就要求企业在追寻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同时也要考虑到环境的保护,从而在财务核算中添加低碳要素引起的财务变动信息,对低碳信息的披露也成为了一种必然趋势。

二、低碳会计信息披露的必要性

企业对低碳会计信息披露的必要性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企业而言,可以正确地确认、计量与低碳活动相关的投资和成本支出,更好地洞察这些支出带来的经济社会环境效益。二是对外部信息使用者而言,企业充分披露其低碳信息还可以满足外部信息使用者的需要。例如,政府部门需要了解企业的低碳会计实施情况,从而来为制定相关法律法规来做准备;投资者也需要了解企业的会计信息,包括低碳信息,因为一个企业对外的形象宣传是投资者考虑是否投资的一个关键因素,而企业自身的实际情况与宣传是否相符,投资者只能从企业对外披露的会计信息来判断。如果一个企业积极响应国家的号召,引入低碳会计,大力发展低碳事业,为我国的环保事业做出自己的贡献,这就表明该企业能积极承担其社会责任。相关金融机构为了解企业的偿债能力也需要了解企业的低碳会计信息,因为企业的低碳成本和费用会构成企业的偿债风险等。所以说,企业披露其低碳信息是必要的,是具有现实意义的。

三、低碳会计信息披露的内容

低碳会计与传统的财务会计一样,分为六个基本要素:低碳资产、低碳负债、低碳权益、低碳收入、低碳费用和低碳利润。在低碳会计信息的披露上,也应当从这六个方面来披露企业的低碳信息。例如,在低碳资产方面,企业应该披露企业购买的相关环保设备、开展节能减排与环境治理需要消耗的特殊材料、对产品进行低碳包装用到的特殊包装物、专设低碳管理部门日常所耗用的材料等的价值。在低碳负债方面,企业可能因为碳排放而应交未交的碳税或政府的罚金等也应该予以披露。在低碳权益方面,企业应该披露环保机构拨发的环保基金等。在低碳收入方面,政府给予企业的低碳补贴或企业因出售低碳资产等形成的收入都属于低碳收入。在低碳费用方面,有关低碳资产的折旧或日常维护所需要的费用都应计入其中,从而得出企业的低碳利润。

四、低碳会计信息披露的模式

在低碳会计中,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涉及的低碳活动对企业财务状况会产生一定的影响,企业应该对这些影响予以披露,但是究竟如何披露这些低碳会计信息,本文现提出如下两种模式。

一是在传统会计报表中增设低碳会计项目,在报表附注中增加披露诸如低碳能源的市场变动情况等非财务信息,以便更充分地反映企业经济活动的环境影响。例如,在传统的资产负债表中添列相关低碳资产科目,如低碳设备或低碳技术等。在负债中添加低碳负债,如长期低碳借款、应交碳罚款、碳预计负债等。在所有者权益中添加低碳权益,如低碳资本、低碳基金等科目。相应地,在利润表中也添加低碳收入科目(如低碳补贴)和低碳费用(如维护低碳设备所需的费用)从而得出企业的低碳利润。在企业的现金流量表里也要考虑低碳科目变化引起的现金流量的变化,如在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里添加政府给予的低碳补贴、出售低碳资产获得的收益、国家颁发的低碳贡献奖金、政府所发环保补助、税收减免收益、支付的低碳罚款支出、污染赔偿费、碳税、资源税、资源补偿费等;在投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中添加处置低碳资产等收回的现金、购买低碳资产等所支付的现金等;在筹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中添加借款引进低碳设备等碳资产所收到的现金流入、偿还购买碳资产所借款项及借款费用化利息等现金支出等科目。

二是单独制作有关低碳会计项目的资产负债表、利潤表和现金流量表等财务报表,作为传统财务报表的补充。参照传统的财务报表来设计低碳资产负债表和利润表等财务报表。

在低碳资产中通过设置低碳交易性金融资产(如有偿取得的碳排放权)、存货(如低碳材料)、低碳固定资产(如低碳设备)、低碳无形资产(如低碳技术)和长期待摊费用(如低碳耗费)等资产科目,设置应交碳罚款、应交碳负债和碳预计负债等负债科目,同时设置低碳资本、低碳基金、低碳盈余公积和未分配碳利润科目来制作单独的低碳资产负债表。

在低碳利润表中设置低碳收入(如碳补贴、碳排放出售利得等)、低碳费用(如低碳罚款支出或者为维护低碳设备而发生的费用)等科目,从而得到低碳收益。

除了上述能在财务报表里反映的货币信息外,企业的低碳会计信息中还包括许多非定量、非指标化的信息,这些信息不能用以上两种方式来披露。对于这些不能量化的低碳信息,应该采用文字叙述的方式加以报告。

低碳情况说明书应当包括以下内容。一是企业的低碳环境、方针政策、常规污染物和特征污染物达标排放情况。若存在超标排放,说明排放浓度、排放标准、超标原因和环保整改措施。二是与低碳负债、低碳成本等有关的确认和计量政策及采用的计量基础。三是放权交易的相关信息,包括购买碳排放权的目的、碳排放权的货币价值和交易指标数量及价格确认方法、碳排放权市场价格和交易数量变动情况。四是依法缴纳排污费的情况。五是碳减排任务完成情况等。

五、关于低碳信息披露的建议

一是财政部门要尽快制定低碳信息披露的相关准则来规范低碳经济下低碳会计信息的披露。

二是相关立法部门应要尽快制定针对实现低碳经济的相关法律法规,从而约束相关企业节能减排,履行企业自身应该承担的社会责任。当前企业都是根据自愿原则来披露自身的低碳信息,所以有些企业担心自身局部利益受损或考虑披露成本过高而不愿披露。因此,国家必须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来强制企业执行低碳会计信息披露,从而满足相关利益者的需要。

三是国家要鼓励企业对低碳科研创新的投资。如果企业积极实施低碳会计,国家应该给予相关补助来鼓励企业的低碳会计发展。

综上所述,低碳会计的理论体系在得到不断发展的同时,要注意不断完善信息披露机制,形成统一的信息披露体系,推动低碳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孟凡利.论环境会计信息披露及其相关的理论问题[J].会计研究,1999(04).

[2]李连华,丁庭选.环境会计信息披露问题研究[J].经济经纬,2001(01).

[3]郭海芳.企业低碳会计信息披露初探[J].会计之友,2011(12).

[4]AnsKolk,DavidLevy,JonatanPinkse. Corporate Response in an Emerg ing Climate Regime:The Institutionalization and Commensuration of Carbon Disclosure[J].European Accounting Review,2008(04).

[5]BebbingtonJ,CarlosL.CarbonTrading:Accounting and Reporting Issues[J].European Accounting Review,2008(04).

上市公司自愿性信息披露的研究 篇11

1.1 研究的意义

自愿性信息披露是指除强制性披露的信息之外, 上市公司基于公司形象、投资者关系、回避诉讼风险等动机主动披露的信息。近年来, 世界各国上市公司不断出现虚假信息披露的案例,

合理, 但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1) 2001-2009年, 在机械设备仪表行业与批发零售贸易两个行业上市公司的融资来源中, 虽然目前所占比重基本都低于20%, 但内部留存收益的比重越来越高, 表明这两个行业的上市公司逐渐更多地从公司内部融入资金;目前, 电力、煤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中公司的内部融资所占比重也是基本低于20%, 但内部融资的比重呈现下降趋势, 表明该行业的上市公司有加大外部融资的倾向。

(2) 2001-2009年, 3个行业的外部股权融资的比重均呈现不断下降的趋势, 表明上市公司的股权融资偏好不断降低。至2009年, 机械设备仪表行业的外部股权融资比重主要分布在15%~45%之间, 批发和零售贸易行业主要分布在15%~30%之间, 电力、煤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主要分布在15%~40%之间。

(3) 2001-2009年, 3个行业的外部债务融资的比重不断提高, 上市公司对于债务的依赖越来越大, 平均水平都超过了50%, 一些公司的资产负债率已经接近90%, 当然这也在一定程度上证明了一个国家公司负债率与国内证券市场的发展深度成正比[4]的观点。

(4) 从流量指标的变化可以看出, 2001年以来, 股权现金流入占比呈现波动向下的趋势, 这一方面印证了结论3的观点, 同时也可以看出外部股权融资与整体股票市场的走势和行情有一定的联系。

(5) 2001-2009年, 3个行业非流动负债在总负债中的比重呈现稳中有升的趋势, 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我国上市公司资本结构的优化, 但从广义债务融资结构比的公司分布区间可以看出, 目前非流动负债的规模还是小于流动负债的, 流动负债在上市公司中的地位还是稳固的。同样, 短期借款依然是上市公司最重要的债务资金来源。

不仅影响了上市公司以及相关中介机构的信誉, 而且使人们对上市公司披露信息的质量和监管产生质疑, 加之资本市场的不断发展和成熟, 使得投资者更趋于理性, 对上市公司信息的披露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而多数国家普遍采用的强制性信息披露远远不能满足投资者对上市公司信息多样化的需求, 自愿性信息披露显得格外重要。国外很多国家已经对自愿性信息披露作了很多研

(6) 2001-2009年, 3个行业上市公司的间接融资规模与直接融资规模的比值都在不断提高:机械设备仪表行业与批发零售贸易行业直接融资的规模更大, 但间接融资规模的增长更为迅速;电力、煤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的这种趋势更为明显, 从2006开始其间接融资的规模已经明显超过直接融资的规模。这表明上市公司对间接融资渠道的依赖增强了。

(7) 不同行业上市公司彼此之间的融资结构、融资行为存在着差异, 表明融资政策具有一定的行业特性。

主要参考文献

[2]阎达五, 耿建新, 刘文鹏.我国上市公司配股融资行为的实证研究[J]

会计研究, 2001 (9) :21-27.

[3]陆正飞, 高强.中国上市公司融资行为研究———基于问卷调查的分析

[J].会计研究, 2003 (10) :16-24.

[4]胡奕明, 曾庆生.企业财务管理实务发展前沿研究———一份基于经验

报道的统计分析[J].中国工业经济, 2001 (1) :74-79.

[5]黄少安, 张岗.中国上市公司股权融资偏好分析[J].经济研究, 2001

[6]刘星, 魏锋, 等.我国上市公司融资顺序的实证研究[J].会计研究, 2004

[7]刘力军.股权分置下我国上市公司偏好股权融资的实证分析[J].世界

经济情况, 2005 (9) .

[9]汪平.财务理论[M].修订版.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 2008

究, 而由于我国对上市公司自愿性披露的研究很少, 使得自愿披露的整体水平偏低。本文主要通过对我上市公司自愿性信息披露的研究, 希望能够更好地指导上市公司的自愿性信息披露, 从而提高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透明度。

1.2 国外自愿性信息披露的研究综述

国外学者对自愿性披露问题研究相对成熟。对自愿性信息披露动机方面的研究, Heayl, Pal Peu (2001) 认为, 外部投资者与经理层之间的信息不对称, 构成了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内在驱动原因;Skinner (1994) 发现, 经理人员对坏消息提前进行自愿性披露可以降低诉讼成本;Lang和Lundholm (1993) 的研究表明, 当公司将要发行证券时, 投资者对其信息披露研究等级提高了。对自愿性信息披露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 Chow (1987) 等人对墨西哥的52家制造业公司的自愿性披露作了实证检验, 选取了公司规模、财务杠杆和资产占用比例3个变量进行分析, 结果表明公司之间自愿性披露的差异很大, 而且只和公司规模有关系, 其他两个因素没有影响;Meek, Roberts&Gary (1995) 等人选择了116家美国的、64家英国的和46家欧洲大陆的跨国公司, 对其年报中自愿性信息披露的影响因素作了实证研究, 公司规模、公司所在国家和地区、上市情况和行业成为最重要的影响因素;Chen, Defond和Park (2002) 的实证研究发现, 公司利润的稳定性、股价的波动程度等是影响自愿性披露的主要因素。

1.3 国内自愿性信息披露的研究综述

国内学术界对上市公司自愿性信息披露的研究基本处于起步阶段, 有一定影响力的研究成果尚不多见。理论研究方面, 李明辉 (2001) 首先对自愿性信息披露进行了经济学解释, 并分析了我国为何较少进行自愿性信息披露的原因;何卫东 (2003) 认为, 上市公司有动力自愿披露的信息, 强制性披露不但没有必要, 还会降低信息披露的质量。他还指出, 在证券市场面临“诚信”危机的情况下, 资质较佳、业绩不俗的上市公司有动力自愿披露信息, 以突出公司的竞争优势, 向投资者发出公司未来前景看好的信号。

实证研究方面, 乔旭东 (2003) 利用100家上市公司实证分析了影响我国上市公司自愿性信息披露的主要因素, 结果表明自愿性信息披露程度与公司盈利能力、独立董事存在、公司发行股票种类均相关, 而与公司规模无关;李豫湘等 (2004) 的研究表明, 自愿信息披露指数与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呈U型关系, 规模大的上市公司, 更倾向于实施自愿信息披露。刘国亮、常艳丽 (2008) 通过对2006年396家上市公司自愿性信息披露质量的研究发现, 上市公司自愿性信息披露质量不高、披露差距较大。

2 上市公司自愿性信息披露主要动因的分析

2.1 提升公司价值

信息披露在向投资者传递信息的同时, 好比广告宣传与包装, 将其公司战略及其影响, 公司业务与产品等反映企业核心能力的信息传递给投资者, 不仅可以维护公司形象, 减少公司价值被低估的可能, 甚至能提升公司价值。

2.2 控制权争夺

公司较低的股票价格增大了恶意收购的可能性, 最终导致经理人被上市公司解雇。De Angelo (1988) 发现股东经常用公司盈利状况不佳作为更换经理人的理由。所以, 当公司经营不善盈利表现不佳时, 公司经营者为维护其对公司的控制权, 有动力主动披露相关信息来降低公司股票价值被低估的风险, 改变经营者的持股份额, 从而对公司是否被接管产生影响。

2.3 管理层股票期权激励

上市公司为激励经理人, 以股票或期权作为奖励。当股价能够准确反映公司价值时, 股票激励是对经理层最有效的激励, 否则经理层会要求额外的报酬来弥补公司价值被低估所承担的风险。Aoody和Kasznik (2000) 发现上市公司在股票期权到期前, 会延迟披露好消息而加速披露坏消息。因此, 实行股票激励制度的公司更倾向于对外自愿披露信息, 以降低股票价格与公司价值背离所带来的风险。

2.4 降低资本成本

当上市公司披露必要的信息时, 投资者对公司经营前景有了一定的了解, 就可以更好地理解和评价公司的经济风险, 资本提供者要求的报酬率就会降低。Botosan (1997) 的研究结果显示, 自愿性信息披露质量与公司资本成本呈现负相关关系。Sengupta (1998) 的研究发现, 披露指数增加1%大约导致公司总的利息成本减少0.02%。这表明为了减低资本成本, 公司管理者有动力自愿披露相关信息。

2.5 降低法律诉讼风险

管理者做出的信息披露决策会受到法律诉讼的威胁, 这种威胁来自两方面:一方面, 管理者会适当增加相关信息的披露;另一方面, 由于市场环境变化, 管理者会慎重披露一些预测性的信息。管理者对已经或基本确认的信息予以披露, 相反, 对不确定的事项不予披露, 降低诉讼风险。

3 对我国上市公司实行自愿性信息披露的构想

3.1 积极鼓励上市公司自愿性信息披露

目前中国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制度是以强制性信息披露为主、以自愿性信息披露为辅的, 我国只是在相关法规中对自愿性披露有所涉及, 但并没有同强制性披露更好地结合。因此, 自愿性信息披露需要有关部门在制度上引导, 积极鼓励上市公司自愿对外披露有效信息, 同时给出一个规范的标准作为评价自愿性披露信息质量的指标, 以促进和提高自愿性信息披露质量。

3.2 加强对自愿性信息披露的研究和指导

目前, 我国有关信息披露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强制性信息披露上, 而较少涉及自愿性信息披露, 从而导致上市公司及投资者对此没有足够的重视, 从这一个侧面体现了我国证券市场尚不成熟, 因此, 关于自愿性信息披露的理论依据、成本效益、披露内容与方式等都还需要进行大力的研究。在指导自愿性披露时, 应当遵循以下原则:

(1) 公平披露原则。公平披露原则的总体思想是:如果上市公司向某些人披露了重大的非公开信息, 它就必须向其他所有人提供。上市公司进行自愿性信息披露必须遵循公平原则, 避免选择性披露。

(2) 诚实守信原则。上市公司要保证其自愿披露的有关信息如公司经营状况、发展前景等信息的真实可靠性, 以帮助投资者做出理性的投资判断和决策。

(3) 充分完整原则。上市公司在自愿披露计划、预测、未确认无形资产等信息时, 应在后期持续披露计划的执行及结果、预测的实际情况、未确认无形资产的利用减损等。

(4) 客观适当原则。首先, 应客观披露信息, 避免管理当局主观判断。其次, 披露信息的程度要适当。

3.3 加强对自愿性信息披露的监管

由于自愿性信息披露的自由度大, 相对于强制性披露的信息可靠性稍微低一些, 因此对自愿性信息披露进行监管更具挑战性。监管部门可以从以下3个方面进行监管:一是建立基于声誉机制的经理人市场, 这是一种经营者自律的机制;二是建立基于法律的事后惩罚机制, 这是一种他律的机制, 如证券机构对恶意披露信息误导投资者的公司应当加以处罚;三是加强外部监管 (证券交易所、证监会等职能部门的监管、会计师事务所等中介) 、外部治理 (适度竞争、控制结构完善) 和内部治理 (审计委员会) 等对自愿性信息披露策略进行监管。

3.4 建立自愿性信息披露质量的保障机制

由于我国自愿性信息披露不够成熟, 保障其顺利实施的措施必不可少。为了提高上市公司自愿性信息披露的质量, 可从以下4个方面着手:第一, 建立健全公司各项会计基础工作, 为收集、处理、加工、披露自愿性信息提供良好基础;第二, 积极寻求公司可披露的自愿性信息与利益相关者要求披露信息的均衡点;第三, 上市公司在自愿披露具有一定预测性质的信息时, 应以明确的警示性文字来提示投资者可能存在的不确定性和风险;第四, 建立信息质量评价制度、赔偿制度和信息保险制度来保障自愿性信息披露的质量。

3.5 充分发挥中介机构的作用

上市公司的自愿性信息披露的质量、意愿与市场中介机构的发达程度关系密切。通过中介机构对上市公司自愿性信息的过滤, 既可以减少资本市场的信息不对称, 又可以促使上市公司披露更多、更有质量的信息。发达国家的实践表明, 在一个运转高效、成熟完善的资本市场中, 中介机构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中介机构越发达, 资本市场越完善, 市场主体行为也越规范。在我国, 要想发挥中介机构的作用, 一方面是开放市场, 允许境外的市场中介机构在我国的资本市场执业;另一方面是促进国内已有的市场中介机构重新整合以达到一定规模, 与国外市场中介机构竞争。

3.6 提高投资者素质

信息不对称是使中小投资者利益受损的根源, 投资者需要根据掌握的信息进行决策。这就要求投资者要学会理性分析, 充分运用公司提供的信息做出投资决策, 而不是盲目地相信所谓的内幕消息。投资者应加强对自身专业素质的培养, 在重视公司强制性信息的同时, 多关注公司核心竞争能力、预测性信息等自愿性信息, 一旦遭到严重的投资损失, 能够冷静分析, 借助法律武器保护自己的利益。

3.7 积极推广XBRL的应用

XBRL (可扩展商业报告语言, e Xtensible Business Reporting Language) 是XML (可扩展标记语言, e Xtensible Markup Language) 于财务报告信息交换的一种应用, 是目前应用于非结构化信息处理尤其是财务信息处理的最新标准和技术。XBRL可在全球范围内免费使用, 并且促进在各类软件应用中商业信息的自动交换和可靠提取。

XBRL的应用降低了信息交换成本, 提高了财务信息的可获得性、相关性, 为投资者或分析者使用财务信息提供了方便。区别于现有的信息披露格式 (PDF、Word) , XBRL便于计算机自动处理, 方便投资者检索、分析、统计、共享。

上市公司在财务报告中自愿披露相关财务信息时, 由于信息使用者有不同类别, 所需要的信息不同, 为了满足信息使用者的各种需求, 上市公司就要把所有的信息综合发布, 这样从信息使用者的角度来看存在信息过载问题。在XBRL环境下, 完整性和信息过载的矛盾将会得到解决, 庞大的信息量不会增加使用者的处理成本, 信息使用者能够快速各取所需, 不仅可以避免信息过载, 还可以提高财务报告的明晰性。

由于XBRL的开发比较晚, 为了在中国得到广泛的应用和推广, 财政部在2010年3月29日发布《积极推进可扩展商业报告语言 (XBRL) 应用的暂行规定 (征求意见稿) 》, 公开征求积极推广XBRL的意见。

4 结论

自愿性信息披露制度作为强制性信息披露制度的一种辅助制度, 降低了信息不对称, 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投资者的信息需求, 同时增强了信息的透明度, 从而促进资本市场的健康发展。但是, 和国际上市公司相比, 目前我国上市公司自愿性信息披露的整体水平比较低, 存在很多问题, 我国监管部门应该积极采取相应的措施, 在规范上市公司自愿披露行为的同时, 鼓励上市公司进行自愿性信息披露, 从而提高自愿性信息披露的质量。

参考文献

[1]余建耀.上市公司自愿性信息披露对权益资本成本的影响研究[D].杭州:浙江大学, 2006.

[2]陈伟, 张碧.制度背景下的上市公司自愿性披露的研究[J].北方经济:综合版, 2009 (12) :56-57.

[3]王雄元.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策略研究[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2008:35-38.

[4]汪炜.公司信息披露理论与实证研究[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 2005.

[5]成蕾.提高上市公司透明度:以自愿性信息披露为手段[J].中国管理信息化:综合版, 2006 (12) :43-45.

[6]陈国辉, 韩海文.自愿性信息披露的现状分析及对策[J].财政监督, 2009 (20) :10-12.

[7]周慧玲.我国上市公司自愿性信息披露问题探讨[J].财会研究, 2006 (1) :54-55.

上一篇:对比语义学下一篇:室外热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