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披露后果

2024-09-28

信息披露后果(精选4篇)

信息披露后果 篇1

公司披露的信息包括自愿性信息和强制性信息。强制性信息披露是监管部门管制的结果, 而自愿性信息披露是公司自愿性向资本市场传递信息的结果, 比如公司披露的社会责任报告、环境信息报告、产品信息、重大合同信息、盈余预测报告等。实际中, 公司在强制性信息披露中也面临一些选择空间。比如, 上市公司年度报告要求披露管理层讨论与分析的相关内容, 但是不同公司在披露的内容上存在较大差异。本文的综述中将同时考虑强制性信息和自愿性信息。Healy and Palepu (2001) 指出公司进行自愿性信息披露的动机包括:降低信息不对称, 传递信号, 缓解代理冲突。公司自愿性信息披露或者信息披露质量的高低, 在降低信息不对称上存在差异, 最终所带来的影响也不同。本文将简要回顾信息披露的短期效应 (市场反应、价值相关性、预测价值) 和长期效应 (资本成本和资源配置效率) 。

一、信息披露的市场反应

短期来看, 信息披露能够引起股票价格的变化, 市场对于不同类型信息披露的反应存在差异。朱晓婷, 杨世忠 (2006) 采用2002-2004年的上市公司为对象, 以上市公司年报时滞来衡量信息披露的及时性, 研究发现早披露年报公司的市场反应要显著强于晚披露公司的市场反应。孙亮, 刘春 (2010) 以三鹿事件引发的乳业危机为背景, 验证了我国证券市场信息传染效应的存在性。研究发现, 在[-1, 1]事件窗口中, 食品行业的非乳业上市公司的平均非正常损失为-2.369%, 股权集中度较高能够减弱负面信息传染给公司带来的非正常损失, 而董事会的特征没有显著影响信息传染效应的程度。邱冬阳等 (2010) 选取2006-2008年深圳中小板市场223家IPO公司, 得出:IPO公司上市首日开盘价对于有明确内控信息披露有显著的正向反应。

二、信息披露的预测价值、价值相关性

陈玉清, 马丽丽 (2005) 和宋献中, 龚明晓 (2007) 研究了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的决策价值。陈玉清, 马丽丽 (2005) 建立了上市公司对利益相关者承担社会责任的指标体系, 揭示了上市公司的真实社会贡献, 并实证分析市场对该信息的反应。研究结果表明社会责任信息与上市公司价值之间的相关性较弱。宋献中, 龚明晓 (2007) 采用内容分析方法, 对我国上市公司年报中披露的社会责任信息的质量和决策价值进行了整体的评价。总体发现, 我国上市公司年报中的社会责任信息质量水平较低, 决策价值也较低。

上市公司的财务报告不仅包括合并财务报告, 还包括母公司财务报告, 实务和研究中较多采用合并报告数据, 下面的研究表明两者之间的差异亦具有信息含量, 而且在不同的准则下信息含量的大小存在差异。陆正飞, 张会丽 (2009) 实证分析合并报表与母公司报表净利润之间的差异是否具有增量信息含量。研究发现:两者增量信息含量的差异在新旧准则下不同。在旧准则下, 该差异对母公司投资者的股票定价决策没有增量信息。而在新准则下, 该差异能够显著提高股票定价的信息含量。王鹏, 陈武朝 (2009) 采用2001-2007年的上市公司为对象, 对下面两个问题进行实证检验:一是合并报表是否比母公司报表更具价值相关性, 二是基于主体理论编制的合并报表与基于母公司理论编制的合并报表在价值相关性上是否存在差异。研究发现, 合并报表的价值相关性仅在部分样本区间高于母公司的财务报表, 但合并报表能够揭示公司的风险, 比如在偿债能力、盈利能力等方面。进一步发现, 基于主体理论编制的合并报表更加具有价值相关性。

三、信息披露与资本成本

公司自愿性披露信息:一方面向资本市场提供了更多决策有用的信息, 能够降低公司与投资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 从而降低了资本成本;但同时, 公司披露信息也会增加成本, 比如向竞争对手泄露一些私有信息, 带来更多资本市场的关注和质疑等, 从而可能进一步提高了公司的融资成本。汪炜, 蒋高峰 (2004) 采用2002年前在上交所上市的516家公司样本, 检验其自愿披露水平与上市公司权益资本成本之间的关系。他们发现, 上市公司信息披露水平越高, 权益资本成本越低。曾颖, 陆正飞 (2006) 发现公司的信息披露质量越高, 边际股权融资成本越低。张纯, 吕伟 (2007) 发现主动信息披露是解决信息不对称的有效方式, 发现信息披露能够降低公司的融资约束。

四、信息披露与资源的优化配置

资源配置效率是衡量证券市场发展程度的重要标志, 监管部门采取多项措施来降低信息不对称, 而通过增加公司披露信息的数量和质量是改善资源配置效率的重要方式之一。2003年12月8日, 中国股市信息披露规则发生变化, 买卖盘揭示范围由3个最优报价扩大为5个。董锋, 韩立岩 (2006) 以此作为事件, 研究披露规则的变化对于市场行为的变化。研究发现:透明度提高之后, 市场的流动性明显上升, 交易成本和市场波动性显著下降, 市场的信息传递效率也有所提高。张程睿, 王华 (2007) 研究了公司的信息披露透明度对投资者行为的影响, 研究发现透明度较低和信息不对称程度较严重, 扭曲了资本市场的股票定价功能。周中胜, 陈汉文 (2008) 首先构建了证券市场资源配置效率模型, 探讨了会计信息透明度与证券市场资源配置效率之间的关系。以1999年-2004年的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 研究发现:行业内的会计信息披露透明度越高, 证券市场资源配置的效率越好。张纯, 吕伟 (2009) 发现信息披露水平提高, 减弱了信息不对称度, 提高了公司的投资效率, 抑制了公司的过度投资行为。

信息披露后果 篇2

一、企业进行自愿性信息披露的动机

( 一) 资本市场交易假说

资本市场交易假说是基于企业在资本市场的融资效率来说的, 企业对外融资效率分为两方面: 可融得资金的数量以及融得一定数量资金所支付的成本。因为企业管理者和外部投资者之间信息不对称, 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导致资本市场资源配置不能达到最优, 损害到资本市场的有效性。企业进行自愿性信息披露可以给市场传递出企业经营管理良好的信号, 减少企业管理者与外部投资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 有助于企业以更低的资金成本获得更多的外部融资。

( 二) 控制权争夺假说

控制权争夺假说 ( Brennan, 1999) 认为企业的经营业绩和市场价值会影响到企业管理者的业绩考核成绩, 如果企业业绩较差或市场价值被低估, 那么股东会归咎于管理者没有很好地履行受托责任, 管理者将面临被解雇的危险。由于自愿性信息披露的信号作用, 管理者有动机通过自愿性信息披露传递公司价值被低估的信号, 从而实现企业价值回归, 以这种信息沟通的方式来保障自己对企业的控制权。

( 三) 股票薪酬假说

股票薪酬假说 ( Noe, 1999; Aboody和Kasznik, 2000) 认为自愿信息披露所传递的良好信号会使得公司股票市场价值随之升高, 而管理者的薪酬计划依赖于公司在股票市场的表现, 因此管理者有动机进行自愿性信息披露, 以使自己获得公司股票增值的收益。由于两权分离造成了委托代理问题, 上市公司通常采取股权激励的做法, 通过股权这一纽带协调管理者和投资者之间的利益基础。

( 四) 诉讼成本假说

诉讼成本假说 ( Skinner, 1994) 认为诉讼成本有两个方面的作用, 一方面管理者为了避免由于披露不充分引起的诉讼, 会自愿进行信息披露; 另一方面也可能为了降低诉讼风险而减少披露公司前景预测的信息。由于法律制度的日趋完善, 资本市场对投资者的保护程度越来越强, 管理者在信息披露方面可能面临的诉讼风险越来越大, 因此诉讼成本是影响企业管理者进行自愿性信息披露的一个重要动机。

二、自愿性信息披露的影响因素分析

( 一) 利益基础的不同导致自愿性信息披露水平的差异

1. 流通股与非流通股股东利益基础的一致性有助于提高上市公司自愿性信息披露水平。如果上市公司被控股股东所控制, 持有非流通股的控制性股东与广大流通股股东利益不一致, 公司治理缺乏共同的利益基础, 控制性股东为了获取个人私利会采用各种利益输送手段来掏空上市公司, 侵占流通股东的利益, 这样的上市公司往往隐瞒应该披露的信息, 或披露低质量信息, 以达到掩盖经济实质的目的。股权分置改革可以协调公司非流通股与流通股股东之间利益基础。为了研究股东利益基础的一致性是否可提高企业自愿性信息披露水平, 张学勇和廖理 ( 2010) 采用双重差分模型, 以2005 年内完成股改的企业为试验组, 以在2006 年12月31 日前还没有启动股改的上市公司为控制组, 分别对比这两组上市公司在2004 年和2006 年两年的自愿性信息披露。实证结果表明, 股权分置改革可以提高上市公司的自愿性信息披露水平, 特别是自愿性非财务信息披露。原因是股权分置改革通过协调公司流通股与非流通股股东之间的利益基础来改善公司治理, 而公司治理进而又促进了自愿性信息的披露。

2. 管理者和股东之间利益基础的一致性有助于提高自愿性信息披露水平。当管理者仅持有公司一部分股份时, 管理者和股东之间的利益会出现不一致, 管理者在经营管理中越有可能更多地考虑个人利益。罗炜和朱春艳 ( 2010) 将管理层持股比例作为代理成本的一种衡量方式, 认为代理成本随着管理层持股比例的上升而下降。他们研究中国上市公司2001 - 2007 年财务报表附注中关于 “支付的其他与经营活动有关的现金”的信息, 从实证上检验了代理成本对自愿性信息披露的影响, 得出的结论是:管理者持股比例越高, 管理者越倾向于自愿披露经营活动相关现金支出。这一结论在一定程度上也符合股票薪酬假说, 但Eng, L. L. 和Y. T. Mak ( 2003) 的研究结果却显示: 管理层持股比例越低, 企业自愿性信息披露越多。

( 二) 公司特征的差异使自愿性信息披露呈现差异

现有研究发现影响企业自愿性信息披露的公司特征主要是公司规模和内部治理结构, 已有的文献得出以下结论: 第一, 公司规模越大, 进行自愿性信息披露的可能性也越大 ( Lang和Lundholm, 1993) 。这是因为规模大的公司会受到更多的市场参与者关注, 公司将承担更大的诉讼风险, 为了减少诉讼成本, 这类公司会更倾向于自愿性披露信息。第二, 完善的公司内部治理结构会促进自愿性信息披露。一方面, 从独立董事所产生的影响来看, 董事会成员中独立董事所占比例越高, 越能促进公司更充分地披露信息 ( Jaggi和Yee, 2000) ; 另一方面, 从董事长和总经理的职位设置来看, 两职合一的公司更倾向于隐瞒对自身不利的信息 ( Forker, 1992) 。

( 三) 公司业绩对自愿性信息披露的影响

Singhvi和Desai ( 1971 ) 研究发现业绩好的公司更倾向于自愿性信息披露以向市场提供更多的信号, 从而获得融资等方面的好处, 这一结论与资本市场交易假说是吻合的。但是Skinner ( 1994 ) , Chau, Gerald K. 和Gray ( 2002) 发现公司在业绩差的时候会更可能进行自愿性信息披露。研究结论的差异说明公司在业绩差或好的时候都有动机自愿披露信息, 业绩好的公司通过披露有关公司财务和企业发展前景的信息来传递好公司的信号, 业绩不好的公司则通过自愿性信息披露传递公司价值被低估的信号, 从而实现企业价值回归。

( 四) 管理者个人特征对自愿性信息披露的影响

万鹏和曲晓辉 ( 2012) 选取了中国2008 -2010 期间披露了年度报告的上市公司为全样本, 研究了董事长个人特征对公司营收计划自愿披露的影响。实证研究结果表明: 董事长年龄越大、董事长为女性的公司自愿披露营收计划的可能性越大。这一研究突破了以往对自愿性信息披露影响因素的研究视角, 基于 “高层梯队理论”, 管理者在认知能力、感知能力、价值观等心理结构方面存在差异, 管理者的异质性可导致其决策过程有所不同, 进而影响到企业行为, 自愿性信息披露就是其中一方面。

( 五) 外部因素对自愿性信息披露的影响

外部因素对自愿性信息披露的影响分为两个方面: 第一, 公司聘请的外部审计机构对公司自愿性信息披露行为会产生影响。Xiao, Yang和Chow ( 2004 ) 研究发现高质量的审计机构促进公司进行自愿性信息披露, 其他一些文献研究也得出类似的结论, 如审计机构为四大会计师事务所时公司更可能进行自愿性信息披露。第二, 公司股票的市场表现会对自愿性信息披露产生影响。管理者更倾向于在公司股票下跌时自愿披露乐观的未来预测信息, 而股票上升时却不会积极披露关于公司未来前景良好的预测信息 ( Ewa Sletten) 。

三、自愿性信息披露产生的经济后果

( 一) 自愿性信息披露会降低公司对外融

资的资金成本

基于信号传递理论, 信号传递可用来解决信息不对称所引起的一系列问题, 因此信号传递理论在资本市场上得到了广泛运用。信号传递理论不仅可以用来分析公司自愿性信息披露政策的选择, 还可以用来解释为什么自愿性信息披露可以降低企业资金成本。管理者比外部股东拥有更多关于企业前景的信息, 如果这种信息不对称问题不解决, 对外融资的资金成本将会较高, 因此绩优公司会进行自愿性信息披露, 以传递好公司的信号, 而由于信息披露是有成本的, 绩差公司则很难模仿这种信息披露政策。张宗新等 ( 2007) 发现在公开融资前, 强化与外部投资者的信息沟通, 自愿披露有关公司财务和企业发展前景的信息, 传递好公司的形象, 成为有再融资需求公司的理性选择。

( 二) 以前披露信息的质量有所差异则现在的自愿性信息披露会引起股票市场不同的反应

Holly I. Yang ( 2012 ) 研究了管理者的信息披露风格与资本市场对所披露信息的反应两者之间的关系。研究结论为: 管理层以往披露的预测信息准确性不同, 股票市场对自愿性信息披露的反应就会随之有所差异, 并且信息的不确定性程度越高这种差异也就越明显, 也就是说当信息披露质量的可靠性存在较大不确定性时, 管理层以往披露的对未来预测信息准确性程度越高, 则公司股价在市场上的反应就越剧烈。这是因为如果投资者已经发现公司以前披露的关于未来发展前景的预测信息与现实不符, 那么他们将不再完全依赖企业所披露的预测信息来做出决策, 所以股票市场对公司自愿性信息披露的反应程度也会减弱。

本文主要是总结了已有文献的研究成果, 将自愿性信息披露的动机、影响因素和经济后果结合起来系统地进行论述, 克服了以往文献仅从某一方面来叙述自愿性信息披露时系统性和全面性不足的缺陷。最后, 笔者认为自愿性信息披露作为企业对外提供信息的一种手段, 其重要性已经受到了学术界的广泛关注, 但目前对自愿性信息披露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影响因素方面, 对其所产生经济后果的研究还不够全面, 因此这一问题还有待学术界更深入的研究。

参考文献

[1].方红星, 孙翯, 金韵韵.公司特征、外部审计与内部控制信息的自愿披露---基于沪市上市公司2003-2005年年报的经验研究[J].会计研究, 2009 (10) :44-52.

[2].罗炜, 朱春艳.代理成本与公司自愿性披露[J].经济研究, 2010 (10) :143-155.

[3].谭劲松, 宋顺林, 吴立扬.公司透明度的决定因素---基于代理理论和信号理论的经验研究[J].会计研究, 2010 (4) :26-33.

[4].万鹏, 曲晓辉.董事长个人特征、代理成本与营收计划的自愿披露---来自沪深上公司的经验证据[J].会计研究, 2012 (7) :15-23.

[5].张学勇, 廖理.股权分置改革、自愿性信息披露与公司治理[J].经济研究, 2010 (4) :28-39.

[6].Aboody, D.and Kasznik, R.CEO, Stock Options Awards and the Timing of Corporate Voluntary Disclosures[J].Journal of Accounting and Economics, 2000 (29) :73-100.

[7].Brennan, N.Voluntary Disclosure of Profit Forecasts by Target Companies in Takeover Bids[J].Journal of Business Finance and Accounting, 1999 (26) :883-918.

信息披露后果 篇3

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内, 我国以牺牲环境和资源为代价谋求社会的经济发展, 导致了生态环境的急剧恶化。而近年来频频发生的重大环境污染事故大多由上市公司环境管理不善所致, 并且此类事故的发生频率还在不断攀升。近年来, 我国政府为加大对上市公司环境履责和环境信息披露行为的监管力度陆续出台了《环境信息公开办法 (试行) 》等政策, 这对上市公司形成了一定的压力, 上市公司向外界传递其环境履责信息的主要途径——环境信息披露的重要性日益体现。基于以上背景, 本文对收集的142家制造业上市公司的有关环境信息披露事项展开了具体研究。并分析了股权投资者对不同程度的企业环境污染信息披露的反应, 找出了其决策与企业环境污染信息披露程度的关系。

2 研究设计

2.1 研究假设

企业的环境信息披露是用以反映企业环境资源利用和耗费补偿, 履行社会责任情况以及社会成本和社会效益的的重要信息。一般来说, 企业环境信息披露的内容包括环境保护方针、节能减排成效、年度资源消耗总量、环保投资情况、环境技术开发情况、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物处理以及企业自愿公开的其他环境信息。随着投资者在资本市场的资本运作开始由非理性行为转向理性行为, 投资者在投资时开始越来越多地关注环境信息等相关信息。基于此, 本文做出以下假设:上市公司环境信息的披露程度和质量与企业价值呈正相关。

2.2 样本选取及数据来源

中国证监会在2012年公布的《上市公司行业分类指引》将沪市A股上市公司分为13个行业大类。因为制造业直接体现了一个国家的生产力水平, 所以本文选取沪市制造业上市公司作为研究对象, 环境信息披露事项的选取上采用了样本公司的年度报告。截至2014年年底, 共有300多家制造业公司在沪市公开发行股票, 剔除2014年首次发行上市和2014年退出市场的公司、剔除ST公司、剔除发生其他影响股票价格事件的公司, 收集到A股样本共142个。

2.3 企业环境信息披露程度与企业价值的计量

本文主要采用企业环境信息披露指数 (EDI) 来衡量企业环境信息披露程度和披露质量。环境信息披露指数主要由环境信息披露相关指标和权重构成。为了使环境信息披露指标更具科学合理性, 本文结合制造业上市公司年报披露实际情况, 对原有指标进行了细化, 设计指标及权重赋值如表1所示。

2.4 企业价值的计量

在企业价值的计量上本文采用托宾Q值, 它是企业的股价与重置成本之比, 能够衡量公司业绩表现或公司成长性, 代表企业价值。由于难以获取重置成本, 所以本文以企业年末资产总额替代重置成本。其计算公式为:

其中:

2.5 检验模型

以杨璐璐 (2013) 、向志平 (2011) 及游春晖 (2014) 的模型为基础, 本文构建了企业价值模型, 并使用OLS回归分析方法检验本文的研究假设。

3 实证检验结果及分析

3.1 描述性统计

如表2~表5所示。根据表2, 样本上市公司EDI平均数是3.7, 最大值是8, 最小值是0, 标准差为1.99, 极端值差异较大, 说明样本公司企业环境信息披露的程度存在较大差距, 而且大部分环境信息披露不全面。同时由于我国上市公司环境信息披露行为受两方面影响:一方面是政府和社会公众会对企业施加压力, 使管理层不得不选择适当地披露环境信息;另一方面, 管理层为了避免给公司带来损失, 往往会选择披露正面环境信息或者模糊的披露负面信息。根据调查结果可以明显得出, 公司披露正面环境信息会微弱提升公司价值, 而负面环境信息会在短时间内显著降低公司价值。

3.2 相关性分析

3.3 回归分析

表5显示, 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 EDI指数与托宾Q呈显著正相关关系, 这说明上市公司的环境信息的披露减少了投资者与上市公司之间的信息不对称, 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投资者投资风险, 从而增加了投资者的投资信心, 提升了企业价值, 上文所提假设也得到了验证。

3.4 研究结果的可靠性分析

表5中各模型的F值都在1%以下, 模型的R2值均在0.20以上, 说明检验模型的拟合效果较好。此外, 本文对上述研究结果进行了敏感性分析, 结果表明, 表5的主要结论没有发生实质性的改变。

4 结论及建议

本文以142家泸市A股制造行业上市公司为样本, 研究了公司价值与环境信息披露指数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 我国制造业上市公司环境信息披露意识逐年增强, 环境信息披露质量逐步提高。对于大部分投资者来说, 他们搜集信息的成本较高且被动。特别是现阶段各公司进行环境信息披露基本都是通过公司年报进行简单的文字陈述, 从而很容易出现信息不对称, 进而影响投资者的投资决策。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 (1) 对投资者资金使用效果的影响。投资者在投资之后, 由于信息的不对称从而造成的决策失控。如果投资者与被投资者的这种矛盾关系持续时间较长, 则会造成投资者对未来投资环境的极大不信任。 (2) 对投资者投资方案选择的影响。投资者往往会通过强化风险管理环节来回避决策失误。

本文假定投资人不仅仅是经济人, 同时也是社会人, 他们在追逐经济收益的同时还希望得到社会认同价值。因此, 本文将上市公司披露的环境信息对企业价值的影响分为两个方面:一个是经济收益方面, 即企业披露的环境信息能够增加投资人的实际利益, 提高企业的预期收益;另一个是社会价值方面, 即企业披露环境信息能体现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形象, 由于投资者也是社会人, 于是在利益相同的情况下, 他们更愿意投资社会责任形象良好的公司。

但是投资者的这种行为偏好表达受资本市场制度的制约, 即在资本市场上, 投资者对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偏好表达存在衰减。由此可以再次说明环境信息披露与企业价值存在正向关系, 但这种关系不明显。基于以上结论, 我们提出以下建议:政府部门应该尽快健全与企业环境信息披露相关的法律、法规, 引导企业持续改善环境绩效与环境管理水平, 并鼓励企业进行自愿性披露, 同时建立环境信息审计机构, 对上市公司披露的环境信息的真实性、有效性、完整性进行鉴定。

摘要:本文从环境信息披露角度出发, 旨在通过研究股权投资者对企业环境污染信息披露的不同程度的反应, 找出其决策与企业环境污染信息披露程度的关系。主要研究结论如下: (1) 我国上市公司对环境信息披露的意识逐年增强, 披露的环境信息质量也在逐步提高。 (2) 环境信息披露与企业价值存在微弱的正向关系。 (3) 环境信息披露会对投资者造成一定的影响, 主要体现在资金使用的效果和投资方案的选择上。

关键词:环境信息,投资者决策,企业价值

参考文献

[1]张淑惠, 史玄玄, 文雷.环境信息披露能提升企业价值吗?——来自中国沪市的经验证据[J].经济社会体制比较, 2011 (06) .

[2]舒利敏.我国重污染行业环境信息披露现状研究——基于沪市重污染行业620份社会责任报告的分析[J].证券市场导报, 2014 (09) .

[3]李强, 冯波.环境规制、政治关联与环境信息披露质量——基于重污染上市公司经验证据[J].经济与管理, 2015 (04) .

[4]游春晖.环境信息披露、市场化进程与企业价值——来自中国化学制品行业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J].中国注册会计师, 2014 (02) .

[5]向志平, 孔祥峰, 张先美.我国股市对重污染行业环境信息披露的市场反应研究[J].金融与经济, 2011 (07) .

[6]卢馨, 李建明.中国上市公司环境信息披露的现状研究——以2007年和2008年沪市A股制造业上市公司为例[J].审计与经济研究, 2010 (03) .

信息披露后果 篇4

从1993年基本会计准则实施起, 我国会计体系经历了不断的改革和演进。经过连续的调整与适应后, 在几乎所有重大方面上, 国内上市公司会计处理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都显示出了很高的趋同度。2000年12月29日财政部出台了《企业会计制度》, 2001年在股份公司进行了实行。2005年11月, 我国宣布中国会计准则实现了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趋同。2006年2月15日我国发布了38项具体准则, 宣布2007年1月1日起在上市公司实行。

证券市场在此期间也得到了快速的发展, 2001年开始允许境内投资者购买上市公司在上海证券交易所发行以美元计价和在深圳证券交易所发行以港币计价的股票, 简称B股。并且规定, 同时发行A股和B股的公司 (后面我们简称AB股公司) 除对A股投资者出具审计报告外, 还需对B股投资者出具另外一份以国际会计准则为报告基础的审计报告, 即所谓的双重审计。随着我国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的趋同, 特别是2007年后在上市公司普遍施行了新的38项具体准则, 后中国证监会适时而动, 于2007年9月发布文件指明停止双重审计, 即发行AB股的公司只需出具一份审计报告。

2007年以后, 虽然不需要出具双重报告, 可是很多公司仍然在财务报告中披露依据国际会计准则调整的净资产和净利润。虽然补充披露的公司数量逐年减少, 可仍然有一些公司坚持着。那么它们补充披露的目的何在?补充披露的经济后果是什么呢?

本文的贡献在于: (1) 揭示了补充披露是否有助于改善企业形象。 (2) 发现了补充披露是否有降低权益资本成本和增加股票交易活跃度的经济后果。

二、相关研究

本文的思路来自于Macias Marta, 他关于欧洲公司双重会计系统的研究是本文的直接灵感。同时Leuz (2000) 提出补充披露的经济后果就是提高企业证券市场认可度, 增加股票交易量和降低权益资本成本。Easton (2004) 给出了权益资本成本的算法和经济意义, 此外还有一些前人的成果:

1.John L.Haverty, 他引用了我国在美国上市公司的数据, 证明在1996~2000年中国公司使用的准则与美国GAAP有着较大的差别。但是, Songlan Peng, 她用1999年和2002年两年国际会计准则和我国会计制度的逐条对比, 其结论有力地支持了我国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的顺利趋同, 其差异已经很小。他们的研究, 是本文的制度基础。

2.IFRS (国际会计准则) 使用的经济后果是如何, 就必须提到Amstrong (2007) , Comprix (2003) , Pae (2006) 等人的研究成果。

3.IFRS对金融和经济成长的贡献, King和Levine (1993) , Levine和Zeros (1998) 都有所提及。

4.Ahmad Zaluki, Nurwati, 他对马拉西亚公司IPO前后的盈余管理和东南亚金融危机对IPO的影响, 对本文的研究范围有着示范的作用。

5.本文借鉴了这一对比思路:Glaum, Matin的IAS和US GAAP对德国新市场的影响。

6.其他的有关IFRS的参考文献。

三、实证假设

中国会计准则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趋同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在这一过程的开始阶段, 我国证券市场会计信息质量比起发达国家市场必然有一定的距离。当证监会不再要求双重审计时, 有部分企业仍然继续补充披露国际会计准则下的净资产和净利润, 就是为了使投资者便于对比, 从而树立公司良好形象。而良好的公司形象其表现形式就是较好的财务指标, 因此提出以下假设:

假设1:在2007年后, 同时发行A股和B股的上市公司中仍然继续披露国际准则下净资产和净利润的公司, 其主要财务指标必然比不披露的公司优良。

由于公司财务指标好, 那么保持补充披露的公司在证券市场上筹措资本更容易, 其资本成本应该相对较低, 所以提出以下假设:

假设2:在2007年后, AB股上市公司中仍然继续披露国际准则下净资产和净利润的公司其所有者权益资本成本比较低。

公司财务指标好, 证券市场融资成本又低, 那么这样的公司其股票交投必然比较活跃。影响股票交易量的因素有很多, 补充披露只是其中的一个因素, 因此提出以下假设:

假设3:在2007年后, AB股上市公司中仍然继续披露国际准则下净资产和净利润的公司其B股市场交易额显著高于没有补充披露的公司, 其中补充披露因素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四、实证研究设计

(一) 指标选择和模型

我们选择公司规模、长期偿债能力、短期偿债能力、资产运营效率、盈利能力和公司增长能力来考察财务指标的优劣。具体指标包括总资产、资产负债率、剔除资不抵债公司后的资产负债率、流动比率、总资产周转率、总资产回报率和销售收入回报率, 这些指标从不同角度比较了公司的财务健康状况。我们使用Easton和Francis (2004) 使用过的权益资本成本模型推算资本成本:

KS为权益资本成本;epst+1为下一年, t+1年基本每股收益;pt为本年年末的B股市场价格;growtht+2为t+2年和t+1年的基本每股收益的增长率。

针对资本成本, 我们参照一些常用的模型, 并借助前述的财务指标, 剔除这些指标对资本成本的影响, 看国际会计准则补充披露因素对资本成本的影响, 也就是看ISA的系数。

ln KS为log (权益资本成本) , 根据Easton模型计算得到。使用自然对数使变量更符合正态分布, 并减少异方差。

In TA为log (总资产) , 公司规模越大, 承受风险的能力越强, 资本成本应该越低;但也可能投资者认为资产规模大导致股票盘子太大, 不容易通过投机获利, 因此反而使融资困难, 资本成本升高。我们认为, 总资产和资本成本是有关联的。使用自然对数使变量更符合正态分布, 并减少异方差。

TLTA为资产负债率, 总负债除以总资产。资产负债率越高, 企业财务风险越高, 资本成本越高;但也有可能是投资者认为负债多, 预期公司受银行体制保护, 权益资本成本反而下降。我们认为, 资产负债率和资本成本是有关联的。

TCATCL为流动比率, 流动资产除以流动负债。流动比率和资本成本应该是负相关的。

SALESTA为总资产周转率, 营业收入除以总资产。总资产周转率和资本成本应该是负相关的。

ROA为总资产报酬率, 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的净利润除以总资产。总资产报酬率和资本成本应该是负相关的。

SALEGROWTH为销售收入增长率, 本年销售收入与上年销售收入之差除以上年销售收入。销售收入增长率和资本成本应该是负相关的。

如果补充披露国际会计准则下的净资产和净利润, ISA取值1;否则取值0。

如果该公司当年资不抵债, NEGEQUITY取值1;否则取值0。

如果该公司当年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亏损, LOSS取值1;否则取值0。

YEAR为年度虚拟变量, 2007~2008年共2个变量。

a~k为变量的系数

针对交易活跃度, 我们借助前述的财务指标, 剔除这些指标对年度交易金额的影响, 来判断国际会计准则披露因素对B股交易活跃度的影响, 也就是看ISA的系数。

ln TRDAMTTA为log (年度B股成交金额/年末资产总额) , 除以年末资产总额是为了剔除公司规模的影响, 使用自然对数使变量更符合正态分布并减少异方差。

YEAR为年度虚拟变量, 2007~2010年共4个变量。

(二) 样本和数据

本文数据范围为2007~2010年, 同时发行B股和A股的上市公司共90家, 313个观察项, 详情如下:

其中TA_100m为总资产 (亿元) 。

为了减少异常值的干扰, 我们对样本winsorize 1%和99%, 将最大值端的1%和最小值端的1%, 取值为所有样本按大小排列的1%和99%处的值, 样本总数保持不变。

各个自变量的相关系数见表2, 所有反映企业财务指标的自变量没有很大的自相关, 因此这些财务指标能够独立的反映公司运营能力、盈利能力和增长能力。

五、实证分析结果

(一) 假设1

同时发行A股和B股的上市公司, 继续披露国际准则下净资产和净利润的公司其主要财务指标是否比不披露的公司优良呢?比较结果见表3:

注:*10%的水平上显著, **5%水平上显著, ***1%水平上显著 (后表相同) 。

2007~2010年, 曾经补充披露的有37家公司, 69个观察项;未披露国际会计准则的53家公司, 244个观察项。我们发现大公司倾向于补充披露, 平均总资产165亿元, 而未补充披露公司的平均总资产仅为66亿元, 且该差异在1%统计水平上显著;同时比较中值, Wilcoxon Z值是-3.677, 在1%的统计水平上有显著差别, 同样是补充披露公司的中值大。

补充披露公司的其他财务指标资产负债率、流动比率、总资产回报率和销售收入增长率都好于未补充披露的公司, 但是只有资产负债率Z值为1.66, 在10%的水平上显著;总资产回报率Z值为-3.95, 在1%的水平上显著。其他指标虽然较好, 但不具有统计显著性。

此外, 未补充披露公司总资产周转率要高于补充披露的公司, 但是不具有统计显著性。这可能是由于补充披露的都是大公司, 其资产周转速度不如小公司所致。

可见, 继续披露国际准则下净资产和净利润的公司其主要财务指标比不披露的公司优良, 补充披露的公司财务状况和企业形象是比较好。通过展示公司较好的形象, 有可能吸引到更多的投资者。但是, 这种优势并不具有全面的统计显著性, 因此也有可能起不到吸引投资者的作用。况且这些财务指标都属于正常披露范围, 不一定与补充披露因素相关, 我们认为假设1只是部分得到证实。

(二) 假设2

补充披露的效果就是获取经济利益, 那么AB股上市公司中仍然继续披露国际准则下的净资产和净利润的公司其所有者权益资本成本是不是比较低呢?

我们首先使用“模型一”计算得到公司的资本成本, 由于数据计算要用到t+2期, 因此只能计算得到2007~2008年的AB股公司权益资本成本, 共有96个观察项, 其中补充披露的观察项29个。因为B股分别用美元和港币计价, 我们全部数据使用2010年12月31日的人民币中间汇率, 以剔除汇率差异的影响。

我们发现补充披露公司的资本成本要高于未补充披露的公司, 但不具有统计上的显著性。我们借助“模型二”看国际会计准则补充披露因素对资本成本的影响, 也就是看ISA的系数。

我们发现, ISA的系数为0.293, 与资本成本正相关, 具有10%的水平上显著性。说明由于补充披露公司的资本成本反而增加, 这是因为补充披露公司都是大公司, 公司财务指标较好, 投资者自然期望更高的回报, 也有可能是因为公司规模大、发行股数多、市场流通性差, 融资成本也相应提高。In TA的系数为0.116, 10%以内的统计显著性也印证了大公司权益资本成本高, 这和我国证券市场是靠资金面支撑、大盘股不受欢迎的特点相符合的。

NEGEQUITY的系数1.070, t值是2.08, 说明资不抵债公司的融资成本较高。其他指标也基本符合证券市场规律, 但是都不具统计显著性。Year年度变量系数我们在这里省略了, 以后也不再讨论。

可见, 补充披露非但不能降低权益资本成本, 反而会因为证券市场特点和投资者期望而抬高资本成本。因此, 假设2不成立。

(三) 假设3

我们再来看看AB股上市公司中补充披露的公司所发行B股在证券市场上的交易额是否显著高于没有补充披露的公司呢?我们共有300个观察项, 其中补充披露的观察项有69个。

我们发现披露公司的B股年度成交额要高于未披露公司, 呈现统计显著性。我们借助“模型三”看国际会计准则补充披露因素对股票成交金额的影响, 也就是看ISA的系数。

我们发现ISA的系数是-0.350, 具有1%以内的统计显著性, 说明补充披露反而会降低B股市场交易活跃度, 这可能是因为补充披露的公司都是大公司, 股票盘子太大市场换手率比较低;也可能是因为2007年以后B股新投资者主要是国内散户和机构, 披露国际会计准则下的净资产和净利润反而造成困惑;还有可能就是补充披露带来的高披露成本和财务报告公布期的推迟降低了投资者对公司股票的兴趣。

ROA的系数是-1.341, 在1%以内显著;NEGEQUITY系数为0.905, 在5%以内显著;LOSS系数是0.430, 在1%以内具有统计显著性, 这3个变量系数说明我国证券市场的投机性很强, 越是亏损和资不抵债的公司, 越是容易被炒作。Year变量我们再次省略。

可见, 补充披露非但不能提高股票交易活跃度, 反而会因为证券市场特点和投资者的投机而降低成交金额。同时影响股票成交量的因素非常复杂, 不仅仅是财务指标能够完全涵盖的。总之, 假设3不成立。

六、稳健性测试

第一, 我们使用年度B股市场成交量In (TRDVOL/TA) 代替成交金额对“模型三”进行了测试, 得到了相同的结果。

第二, 我们直接使用年度B股市场成交金额 (TRDAMT) 作为因变量, 对“模型三”进行了测试, 结果完全相反, 得到支持假设3的结论。经深入检验, 发现成交金额 (TRDAMT) 是偏态分布, 而不像In (TRDAMT/TA) 是正态分布, 因此我们支持原结论:假设3不成立。

所有的稳健性测试的描述性统计和结果列表, 本文为避免篇幅繁冗而略去。

七、结论和建议

我们研究了同时发行A股和B股的公司, 在2007年以后, 虽然不需要出具双重报告, 可是这些公司仍然在财务报告中披露依据国际会计准则调整的净资产和净利润。我们发现这种披露对于提高公司股票交易活跃度、降低公司权益资本成本是没有作用的, 相反补充披露透露出的信息背景反而使资本成本提高和股票交易活跃度下降。虽然, 影响公司资本成本和股票交易的因素很复杂, 并不是简单的披露与否能概括的, 但经过检验我们认为没有证据表明补充披露能够给上市公司带来预期的经济利益。

因此, 我们建议: (1) 保持公司财务指标的正常披露即可改善公司形象, 吸引更多的投资者。 (2) 没有必要在B股报告中继续披露有关国际会计准则的事项。

摘要:本文研究了同时发行A股和B股的公司, 在2007年以后虽然不需要其出具双重报告, 可有些公司仍然在财务报告中披露依据国际会计准则调整的净资产和净利润。我们发现这种披露对于提高公司股票交易活跃度、降低公司权益资本成本是没有作用的, 相反补充披露透露出的信息背景反而造成权益资本成本的提高和股票交易额的下降。经过检验我们认为没有证据表明补充披露能够给上市公司带来预期的经济利益。

关键词:国际会计准则,信息披露,资本成本

参考文献

[1].Ahmad Zaluki, N., K.C., A.Goodacre.Earnings Managementin Malaysian IPOs:The East Asian Crisis, Ownership Controland Post-IPO Performance.Th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Accounting, 2011;46

[2].Ali A., L.Hwang.Country Specific Factors Related toFinancial Reporting and The Value Relevance of AccountingData.Journal of Accounting Research, 2000;38

[3].Defond, M., X.Hu, M.Hung, S.Li.The Impact ofMandatory IFRS Adoption on Foreign Mutual FundOwnership:the Role of Comparability.Journal of Accountingand Economics, 2011;11

[4].Dechow, Patricia M..Accounting Earning and CashFlows as Measures of Firm Performance:The Role of AccountingAccruals.Journal of Accounting and Economics, 1994;18

[5].Doidge, C., G.Karolyi, R.Stulz.Why are Foreign FirmsListed in the U.S.Worth More?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 2002;71

[6].Glaum, M., D.Street.Compliance with the DisclosureRequirements of Germany's New Market:IAS Versus USGAAP.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Financial Management andAcccounting, 2003;14

[7].Hung, M., K.Subraroanyam.Financial Statement Effectsof Adopting International Accounting Standards:The case ofGermany.Draf, 2004

[8].Macias, M., F.Muino.Examining Dual AccountingSystem in Europe.Th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ccounting, 2011;46

[9].Peng, S., R.Tondkar, J.Smith, D.Harless.DoesConvergence of Accounting Standards Lead to the Convergenceof Accounting Practices?A Study from China.The InternationalJournal of Accounting, 2008;43

[10].Schleicher, T., A.Tahoun, M.Walker.IFRSAdoption in Europe and Investment-Cash Flow Sensitivity:Outsider Versus Insider Economies.Th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Accounting, 2010;45

上一篇:西方大学教育体系下一篇:经皮穿刺置管引流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