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大学教育体系(精选12篇)
西方大学教育体系 篇1
我国正处于社会发展的转型期, 市场经济、民主政治、市民社会的发展都对个体公民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的良好公民, 应该成为大学重要的社会使命。目前, 我国大学公民教育在培养目标、内容、手段等方面都存在诸多问题, 对公民教育的实施成效产生影响。学习借鉴西方国家大学公民教育的经验有助于拓宽视野, 提升我国大学阶段公民教育的现有水平。
一、公民教育观
西方国家公民教育理念大致可以分为四种:自由主义公民教育观、共和主义公民教育观、社群主义公民教育观和多元文化主义公民教育观。
(一) 自由主义公民教育观。
自由主义思想肯定个人的自主性, 自由权利的优先性, 重视人的平等性和政治中立, 承认价值的多元性。[1]自由主义产生于古罗马、古希腊时代, 早期时由于过分强调个人主义, 认为只要国家的制度制定得合理, 公民就可以在享受个人私利的同时实现国家的共同利益。20世纪末自由主义开始重视个人对于公共领域所应当承担的责任和义务, 强调个人与国家的关系。自由主义公民教育认为公民意识的培养是重点, 在学校的教学中不应强制性地向学生灌输知识, 而应该培养学生的能力, 通过教师自身优良素质来熏陶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
(二) 共和主义公民教育观。
针对自由主义对于个性的过分强调, 共和主义公民教育观突出国家的共同利益, 在个人与国家的利益产生冲突之时, 国家的公共利益应作为首选, 个人应该具备可以为国家的公共利益而牺牲个人利益的德行。共和主义并非不重视个人自由, 相反其更加强调公民的自主性, 并期望在共和的前提下能得到更好的实现。自由主义不强迫个人参与政治事务, 共和主义则强调公民的践行, 个人应该积极地参与到公共领域的事务中来, 承担作为公民的社会责任。在学校的教育方面, 共和主义强调实践的重要性, 认为学生应该通过切身投入社会实践来培养个人的德行, 要有公民的责任感和参与实践精神。
(三) 社群主义公民教育观。
社群主义对自由主义过分强调个性及个体对政治事务的中立态度进行批判, 并在共和主义强调公民践行的基础上加以丰富和发展。在个人利益和公共利益的平衡上, 社群主义否定自由主义的个人利益优先, 同时也不赞成共和主义的牺牲个人利益而实现公共利益, 它提倡应将公共利益优先于个人利益。社群主义肯定了共和主义的践行、德行观, 并提出要培养公民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强调公民的义务。社群主义者提出了受教育权平等的观点, 并提议建立社区学校, 在学校教育方面要培养学生对所属社群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主动积极地参与到公共事务中来, 在实现国家共同利益的同时完成个人的人生理想。
(四) 多元文化主义公民教育观。
无论是个人主义强调的自由、平等、民主, 还是共和主义和社群主义强调的公共利益观, 都只注意到单一和均质的社会。社会是多元的, 许多弱势群体的利益需要得到有力的保障。多元文化主义的目的是为了培养世界公民, 在个人归属于一个社区、一个国家的同时也存在于同一个世界之中, 所以多元文化的包容性变得至关重要, 应该给予各种文化发展的空间, 了解认同并尊重不同民族各自的文化。在学校的教育过程中, 应该教会学生拥有宽容的态度, 并且要有解决冲突的能力, 对待特殊族群的文化应该给予保护, 保证其得以传承。全球化时代下现代社会的成熟公民需要接受多元文化, 尊重和包容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和价值。
二、西方国家大学公民教育的模式
西方国家大学公民教育模式大致可以分为三种:认知模式、情感模式和经验模式。所谓认知模式就是通过课堂教学让学生获得公民知识与能力;情感模式就是培养对国家和民族的忠诚感和公民之间的相互责任感;经验模式即通过各种经验锻炼, 使学生具备公民行为的能力。[2]西方国家的大学将公民教育视为重要的课程科目, 它是培养国家合格公民的关键, 是国家实现繁荣富强的根本。在教学形式上各国也尽其所能, 通过多种模式相结合的方式来培养学生的公民素养。
(一) 认知模式。
政治与公民知识的传授是公民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围绕着公民教育领域, 不同国家开设了诸如历史课、人文课、公民课、心理课等相关课程, 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法律、政治等方面的教育。课堂教学采用较为传统的教学形式, 教师传授给学生必要的公民知识。与此同时, 许多西方国家的大学更注重讨论、研讨等较为灵活的方式, 通过教师的引导, 鼓励学生对于当今社会热点问题或著名的历史事件等相互交流, 共同探讨, 以增进对于认知的理解和把握。
(二) 情感模式。
公民教育是知、情、意、行多个维度的结合。掌握公民知识并不必然成长为良好公民。现代大学公民教育要帮助大学生建立对于民族国家的归属感及对于社会的责任感。在公民认知基础上形成的归属感与责任感, 是将公民教育从外在灌输转向内在感悟的重要一步, 有助于公民教育实效的提升。因此, 西方大学公民教师在完成所教授内容的同时, 非常关注学生的心理成长与情感体验。通过多种方式的教育潜移默化影响学生。
(三) 经验模式。
西方国家的大学民主管理模式允许学生部分参与学校管理, 鼓励学生创办各种诸如学生代表委员会、初级学校委员会等学生组织, 依托学生的自主管理, 通过实践体验提高学生的管理能力、参与意识和公民能力。并且大学经常组织学生参与社区的各种实践活动和公益事业, 通过实践来加强学生的归属感与认同感, 并且在实践中将课堂上深化理解教师讲授的内容, 将认知内化成为自己的信念, 将情感稳定成为自己的意识。
三、西方大学公民教育的内容
大学公民教育的核心, 就是要使大学生能够正确认识自我, 认识社会, 积极负责地参与社会公共事务, 以维护和发展民族、社会、国家利益为己任。[3]西方大学公民教育内容以政治、思想、道德、法律等的教育为核心, 融入到日常课程中。
(一) 政治教育。
虽然每个国家的民主制度和政治生活都不同, 但西方大学公民教育中的政治教育一般都拥有着相类似的内核。在中小学公民教育的基础上, 西方大学阶段的公民教育都强调使学生在认知层面上进一步了解本国的政治制度, 在情感和意志层面上进一步热爱自己的国家, 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国家的政治事务中来。大学要培养学生对于本民族的忠诚、热爱, 要有认同感, 归属感和民族自豪感, 能够自觉积极地承担自己的责任并履行相应的义务。
(二) 思想道德教育。
个体公民的道德水平直接决定了整个民族国家的综合实力与发展后劲。西方大学非常注重个体思想道德水平的培养与教育, 尤其是公德的培养。其核心内容包括:在认知层面上使学生了解社会基本的公共道德规范、职业道德要求、家庭道德底线;在情感上拥有维护社会良好秩序的热情与意愿;在意志层面上树立正确的荣辱观和价值观;在能力方面上具备协助维护社会秩序的能力和良好的社会沟通交往能力。
(三) 法律法规教育。
法律法规的教育是一个国家实行法治、实现现代化的必要基础, 因此也必然成为西方大学公民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除了向学生传授法律法规的基本知识, 还要使学生理解并接受法律体系的权威性及其对现代社会的意义, 并使学生具备运用法律手段维护自身合法利益的能力与意识。这些是现代社会公民必须有的知识、素养与能力。
(四) 国际教育。
受到全球化的影响, 公民教育的内容日益突破民族国家的界限, 致力于培养适应全球化进程的现代社会的成熟公民。正确看待其他国家事宜, 处理本国与别国的关系、维护整个世界的和平和共同发展等问题是现代公民必备的基本素养之一。因此, 西方大学公民教育中越来越多地涉及国际教育的内容。包括国际知识、国际关系、国际和平等方面。大学公民教育要使个体具备“世界公民”的意识, 在学会本国文化的同时了解世界文化, 并正确处理两者之间的相互关系, 对国际事件有积极的态度与正确的观点。
(五) 环境教育。
环境污染问题已经对现代社会的发展构成严重的威胁。与环境相关的内容也成为现代公民培养的重要内容。西方大学普遍在公民教育课程中融入可持续发展、环境保护等内容, 通过学校教育、社区服务、志愿活动等形式, 让学生理解和深化环境基本知识及当今社会环境问题面临的重大威胁, 培养学生保护环境的意识与热情。
(六) 多元文化教。
育西方很多国家都是多民族多宗教国家, 对于文化的多样性问题都给予了高度的重视。特别是在全球化导致的文化一元化或文化同化的客观现实面前, 对于多元文化的保护、尊重和发展显得尤为重要。西方大学公民教育客观上扮演了促进多元文化交流与发展的作用。促使学生对包括自己民族文化在内的多元的文化样态给予必要的尊重与包容, 使学生具备正确处理由于文化差异导致的冲突的能力。
四、结语
大学作为知识传播与人才培养的专门场所, 因其自身的优势, 应该对现代社会的整体文明承担更多的责任。大学要培养的人首先应该是能够积极主动参与国家社会生活的现代公民, 其次才作为各行各业的专门人才。因此, 大学教育应该将现代社会公民素养的提升作为一项基本任务。西方的大学公民教育拥有悠久的历史, 有很多经验值得我们借鉴, 例如多样化的教育教学模式、多元化的教学内容, 等等。公民教育应该是一个系统的工程。我国大学应该在与中小学公民教育衔接的基础上, 通过整合多元的教学内容、创新教育教学手段, 进一步普及和提高大学生的公民意识, 增强法律观念, 增进个体公民对政治体系和民主程序的了解, 引导大学生以饱满的热情积极地参与民主政治进程, 最终成为现代化国家的合格公民。
参考文献
[1]胡艳蓓.当代西方公民教育思想评述[J].国外社会科学, 2002, (4) .
[2]唐克军, 蔡迎旗.当代西方公民教育的模式[J].环球瞭望, 2009, (1) .
[3]方建中.大学公民教育片论[J].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7, (3) .
西方大学教育体系 篇2
....《朝霞》
《悲剧的诞生》
《查拉斯图拉如是说》
《权力意志》
2、美国文学史上最具有唯美倾向的作家,被誉为西方现代派的远祖的作家是谁?
....爱伦·坡 兰波
麦尔维尔
波德莱尔
3、人文主义可以分为哪两种?
....人道主义与博爱主义
理想主义与现实主义
公民人文主义与基督教人文主义 人道主义与理性主义
4、英雄的特质和追求的目标是什么?
....F.宽容
忍耐
勇敢 智慧
5、司汤达的《红与黑》中主要描写了三个典型环境,分别是贝尚松神学院、维立叶市以及?
.巴黎市区...巴黎穆尔侯爵府 伏盖公寓
马赛
6、拜伦在《东方叙事诗》中的人物都是侠骨柔情的硬汉,这些主人公在文学史上被称为?
....风流英雄
恶魔式英雄
硬汉
拜伦式英雄
7、公元前6世纪至公元前4世纪初,是古希腊奴隶制全盛时期,被称为什么?
....传统时期
巅峰时期
古典时期 全盛时期
8、俄国现实主义美学理论和文艺批评的奠基者是谁?
....别林斯基 赫尔岑
杜波罗留波夫
车尔尼雪夫斯基
9、《安娜·卡列尼娜》中反映农奴制改革后俄国农村动向的是那一条恋爱线索?
...安娜与卡列宁
吉娣与列文 安娜与渥伦斯基
.奥布朗斯基与家庭教师
10、《神曲》中维吉尔象征的是什么?
....信仰
理性 理想
纯洁
11、卢梭在《爱弥儿》中提出了怎样的教育哲学思想?
....严格规训
功能教育
返回自然 放任教育
12、《威尼斯商人》的基本主题是?
....争取个人幸福、反对封建婚姻 用宽恕、和解来解决矛盾
对资本主义金钱作用的批判
表现野心、贪婪的丑恶性
13、薄伽丘在《十日谈》中宣扬的是?
....B.幸福在人间 大自然的奇迹
人权高于一切
科学、理性
14、被称为“英国诗歌之父”的是?....乔叟
托马斯·莫尔
斯宾塞
莎士比亚
15、根据希腊神话,宇宙最古老的神是哪一个?
....乌拉诺斯
克洛诺斯
宙斯
卡俄斯
16、以宙斯为首的庞大家族被称什么?古希腊神话的特点是什么?
....卡俄斯神统 神人同形同性
克罗诺斯神统 神人同形同性
乌拉诺斯神统 神人同形同性
俄林波斯神统 神人同形同性
17、《双城记》中作为狄更斯人道主义化身的是代尔那和谁?
....C.大卫·科波菲尔
梅尼特医生 冉·阿让
斯克鲁奇
18、斯蒂芬·茨威格的压卷之作是?
..《感觉的混乱》
《恐惧》..《人的命运转折点》
《象棋的故事》
19、昆提利安称谁是“抒情诗人之魅”?
....济慈
品达 雪莱
华兹华斯
20、整个19世纪关于“荷马问题”论战的主要内容集中在哪两者之间的论战中?
....湖畔派与恶魔派
“分辨派”与“统一派” 古典主义与浪漫主义
形式与内容
21、《日瓦戈医生》的作者是?
....帕斯捷尔那克 屠格涅夫
高尔基
陀思妥耶夫斯基
22、法国文学中第一个“世纪病”形象是哪一个?
....叶甫盖尼·奥涅金
勒内 缪塞
阿达拉
23、《基督山伯爵》的作者是()。
.梅里美.司汤达.大仲马
.小仲马
24、自传体长篇小说《世纪儿的忏悔》的作者是(.乔治•桑.缪塞
.司各特.雨果
25、《夜莺颂》是哪位诗人的作品()。
.华兹华斯.骚塞.雪莱.济慈
26、长篇讽刺诗《唐璜》的作者是()。
.雪莱.歌德.拜伦
.华兹华斯
27、英国“湖畔派”诗人不包括()。
.华兹华斯)。.柯勒律治.席勒
.骚塞
28、《浮士德》的作者是()。
.歌德
.席勒.雨果.莫泊桑
29、《少年维特之烦恼》的作者是()。
.席勒.司汤达.歌德
.雨果
30、《阴谋与爱情》是哪位作家的作品()。
.歌德.席勒
.司汤达.雨果
31、著名的诗句“如果冬天已经来到,春天还会遥远吗?”是哪位诗人的诗句(.拜伦.海涅.华兹华斯)。.雪莱
32、《人间喜剧》的作者是()。
....普希金
司汤达
巴尔扎克 莫泊桑
33、《叶甫盖尼.奥涅金》是谁的作品()。
....普希金 司汤达
莫泊桑
马克.吐温
34、卡尔登是哪部作品中的人物()。
....《罪与罚》
《红与黑》
《双城记》 《悲剧世界》
35、于连是哪部作品中的人物()。
....《双城记》
《红与黑》 《高老头》
《简爱》
36、罗切斯特是哪部作品中的人物()。....《巴黎圣母院》
《简爱》 《死魂灵》
《红与黑》
37、克洛德•弗罗洛是哪部作品中的人物()。
....《简爱》
《巴黎圣母院》 《死魂灵》
《双城记》
38、《白痴》的作者是()。
....普希金
福楼拜
易卜生
陀思妥耶夫斯基
39、《人间喜剧》的作者是()。
....福楼拜
雨果
狄更斯
巴尔扎克
40、《德国——一个冬天的童话》的作者是()。
..雨果
狄更斯..海涅 易卜生
41、《巴黎圣母院》的作者是()。
....欧仁.鲍狄埃
福楼拜
狄更斯
雨果
42、《九三年》的作者是()。
....福楼拜
欧仁.鲍狄埃
雨果 狄更斯
43、《包法利夫人》的作者是()。
....福楼拜 雨果
普希金
狄更斯
44、《红字》的作者是()。
....普希金
霍桑 福楼拜
欧仁.鲍狄埃
45、《上尉的女儿》作者是()。
....普希金 霍桑
福楼拜
欧仁.鲍狄埃
46、靡非斯特是哪部作品中的人物()。
....《李尔王》
《奥赛罗》
《浮士德》 《熙德》
47、苔丝狄蒙娜是哪部作品中的人物()。
....《威尼斯商人》
《李尔王》
《奥赛罗》 《贝姨》
48、考狄利亚是哪部作品中的人物()。
....《堂吉诃德》
《威尼斯商人》
《李尔王》 《奥赛罗》
49、夏洛克是哪部作品中的人物()。
.《俄底浦斯王》...《神曲》
《堂吉诃德》
《威尼斯商人》
50、贝阿德丽采是哪部作品中的人物()。
.《俄底浦斯王》.《神曲》
.《堂吉诃德》.《威尼斯商人》
51、王后伊俄卡斯忒是哪部作品中的人物(.《俄底浦斯王》
.《神曲》.《堂吉诃德》.《李尔王》
52、《天路历程》的作者是()。
.班扬
.莫里哀.拉伯雷.维吉尔
53、《太太学堂》的作者是()。
.薄伽丘.拉伯雷.莫里哀)。.卢梭
54、《巨人传》的作者是()。
....亚里士多德
薄伽丘
拉伯雷 埃斯库罗斯
55、《十日谈》的作者是()。
....亚里士多德
薄伽丘 维吉尔
埃斯库罗斯
56、《埃涅阿斯纪》的作者是()。
....亚里士多德
但丁
维吉尔 埃斯库罗斯
57、《诗学》的作者是()。
....亚里士多德 但丁
索福克勒斯
埃斯库罗斯
58、但丁的《神曲》不包括()。.《地狱》.《炼狱》.《人间》
.《天堂》
59、下面哪部作品不是索福克勒斯的
.《埃阿斯》.《俄狄浦斯王》.《安提戈涅》
.《被缚的普罗米修斯》
60、下面那部作品不是埃斯库罗斯的(.《被缚的普罗米修斯》.《波斯人》.《祈援女》.《俄狄浦斯王》
61、下面哪位不属于希腊三大悲剧家(.埃斯库罗斯.索福克勒斯.荷马
.欧里庇得斯
62、下面哪个属于荷马史诗()。
.《被缚的普罗米修斯》.《美狄亚》)。)。..《伊利昂纪》 《俄狄浦斯》
63、乔治·桑的代表作是?
....《康素埃洛》 《安吉堡的磨工》
《安蒂亚娜》
《魔沼》
64、流浪汉小说的代表作是?
....《小癞子》 《堂·吉诃德》
《恰尔德·哈洛尔德游记》
《破晓歌》
65、古希腊最早的一部以现实生活为题材的诗作是?
....E.《牧歌》
《胜利颂》
《神谱》
《工作与时日》
66、《俄狄浦斯王》主要表现的是?
....神力不可抗拒
人的意志在命运面前无可抗拒
个人意志与命运的冲突 人与社会的冲突
67、莫里哀在《吝啬鬼》中塑造的一个嗜钱如命的艺术典型是?
....答丢夫
阿巴贡 斯克鲁奇
葛朗台
68、马克•吐温后期的创作由幽默乐观转向悲愤嘲讽,代表作是?
....D.《镀金时代》
《败坏了赫德莱堡的人》 《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
《汤姆·索亚历险记》
69、被称为西班牙“民族戏剧之父”的是谁?
....卡斯特罗
塞万提斯
维伽 罗萨莱斯
70、最有名的普罗旺斯骑士抒情诗是?
....破晓歌 怨歌
夜歌
牧歌
71、哲理长诗《物性论》的作者是谁?
.雪莱.卢克莱修
.济慈.华兹华斯
72、英国诗人华兹华兹与柯勒律治在1798年合作出版的著名作品叫做什么?
.A.《忽必烈汉》.《抒情歌谣集》
.《湖畔集》.《西风颂》
多项选择题
73、大概 公元几世纪,经荷马整理完善了两部长诗,这两部诗分别是什么?
.公元前8、9世纪 《伊利亚特》、《奥德赛》
.公元前8、9世纪 《吉檀迦利》、《罗摩衍那》.公元6、7世纪 《吉檀迦利》、《罗摩衍那》.公元8、9世纪 《伊利亚特》、《奥德赛》
74、以下符合《堂·吉诃德》艺术特点的是?
.具有非常成熟的小说表现技巧
.幻觉与现实,动机与后果,主要人物之间都形成对比的张力
.情节发展上主要借鉴了流浪汉小说的特征,以主仆二人的游侠史为主线,插入了很多故事.悲喜交集的艺术风格,最主要是喜剧效果,这种效果的达成又运用了一系列对比
.艺术构思上有意识地采用了“戏拟”的方法,有意模仿骑士小说的语言
75、莎士比亚的四大悲剧是?
.《哈姆雷特》
.《李尔王》
.《麦克白》
.《奥赛罗》
.《罗密欧与朱丽叶》
76、以下哪些论述能够体现《巴黎圣母院》的浪漫主义特色和“美丑对照原则”?
.外貌美丑对照以及内心善恶的对照
.下层与上层两个社会的对照
.巴黎圣母院的建筑风格
.故事情节曲折离奇,环境描写色彩鲜明,人物形象极富夸张,时代背景色彩浓烈,心理刻画细腻传神.两个王朝和两个国王,两个法庭和两种审判的对照
77、以下属于契诃夫小说的创作特色的是?
.语言简洁明了,词汇丰富,比喻新鲜,富于节奏感
.结构精巧,内涵丰富,发人深思。结尾常是开放性的,给读者创造广阔的想象空间
.气势恢宏,震撼人心
.善于以日常生活为题材,通过平凡的现象,揭示深刻的生活哲理
.风格独特,含蓄、朴素、简练,具有强烈而深沉的艺术魅力
78、但丁《神曲》中分成哪几个部分?
.尘世篇.炼狱篇
.人间篇.天堂篇
.地狱篇
79、下面符合对流浪汉小说的描述有?
.....出现于16世纪中叶的西班牙,一般采用自传体形式。
主人公多是失业者,流浪汉,以描写城市平民的生活为主要内容,并通过主人公对各阶层人物加以讽刺
《小癞子》是流浪汉小说的代表,对欧洲文学有深远的影响
艺术上,以主人公的流浪汉生活为线索组织情节,人物性格单一。
语言通俗流畅,笔调幽默而辛辣,富有民间文学色彩
80、骑士文学的主要成就有?
....骑士叙事诗
骑士抒情诗
情诗
民间故事
81、以下符合对“自然派”描述的是?
.....文学题材上,多以描写“小人物”为主
极力忠实于自然即现实,抨击反动腐朽的农奴制度和专制制度,同情“小人物”的悲惨命运,呼吁妇女解放 19世纪俄罗斯文学中的一个派别,该派以果戈理的创作为楷模
主要作家有果戈理、屠格涅夫、冈察洛夫、陀思妥耶夫斯基
体裁上,多以小说为主
82、以下符合对《新约》描述的是?
....从文体上看,主要有福音书、史传、书信、启示书等四种
文学角度来看,它融汇了希腊文化与希伯莱文化的营养,是中世纪教会文学的典范
受到犹太人的极度尊崇
公元3世纪,教会从早期基督教文学中选出27卷编为《新约全书》
83、以下属于莎士比亚比较重要的喜剧作品的是?
.《威尼斯商人》
.《冬天的故事》
.《皆大欢喜》
.《仲夏夜之梦》
.《第十二夜》
84、以下符合对三一律描述的是?
.对亚里斯多德提出剧本中的动作或情节要一致的误读
.一出戏只演一件事,情节单线索,剧情必须发生在同一地方,一昼夜之内
.古典主义戏剧创作所遵循的基本原则
.内容是指时间、地点、情节三者的单一
85、以下符合答丢夫性格特点的是?
.熟悉各种人的心理,并不失时机地投其所好
.真诚深厚的博爱.伪善与巧猾
.一目了然的猥琐
.深厚的博爱与无情的残忍的对立,不食人间烟火的表白与狂热的生活欲望的对立86、下面那几部属于哈代的“威塞克斯小说”?
.《卡斯特桥市长》
.《无名的裘德》
.《德伯家的苔丝》
.《还乡》
.《绿荫下》
87、以下符合古希腊戏剧起源的描述是?
.古希腊戏剧的兴盛与民主政治无关.希腊悲剧起源于祭祀活动中的“酒神颂歌”
.希腊喜剧起源于祭祀活动最后的狂欢游行
.古希腊戏剧起源于酒神祭祀
88、以下哪些描述符合中世纪文学的精神?
.非正统的世俗思想的追求
.对拯救的渴望
.苦难意识或罪感意识
.忏悔与献身
.主要以教会文学、骑士文学为主要内容,同时也有一些新兴的世俗文学89、以下符合《卡门》中的吉卜赛女郎卡门性格特点是?
.勇于反抗
.多愁善感.讲究真诚
.热爱自由
.奔放而自由
90、下列属于加缪的小说有?
.《恶心》.《局外人》
.《苍蝇》
..《鼠疫》 《乡村医生》
91、以下属于《呼啸山庄》艺术特色的是?
.入 男女主人公均具有“雷电和火”一般的狂暴激情,他们那种生生死死的恋情,与维多利亚时代的爱情标准格
“奋斗—成功”的情节模式以及“绅士淑女”型的人物模式
具有符合时代标准的从容体面的风格
打破了流行的从容体面的风格,代之以狂热恐怖的哥特式风格,整个小说充满了阴森恐怖的气氛
以“复仇—毁灭”的新情节,显示了对维多利亚时代价值观念....92、以下描述哪些能说明莎士比亚悲剧对古希腊悲剧传统的创造性继承和转化?
...莎士比亚悲剧是性格悲剧,而古希腊悲剧是命运悲剧
外在的力量在前者往往是通过人物自身而起作用,而后者往往表现为一种不可抗拒的命运
人物的塑造在前者更多地采用独白、对白等手段,充分展现其内心的挣扎与战斗,而后者则充分证明命运的魔力与残忍,人物成为命运摆弄的玩偶
..论证逻辑过程严谨、准确、清晰
古希腊悲剧中命运的魔力转化为莎士比亚悲剧中超自然的因素
93、以下属于 歌德在狂飙突进运动中代表作品的是?
.....《少年维特的烦恼》
《浮士德》
《铁手骑士葛兹•冯•伯利欣根》 《威廉•退尔》
《赫尔曼与窦绿苔》
94、弗雷泽认为巫术遵循的原理是什么?....神灵附体
相似律
接触律
重复
95、以下符合感伤主义文学思潮的描述有?
.....主观题 18世纪中期产生于英国,流行于欧洲
哥尔德斯密斯是感伤主义的代表以及以扬格为代表的《墓园挽歌》
由英国斯特恩的小说《感伤旅行》而得名
感伤主义文学为世纪的浪漫主义流派的形成作了准备
比较重视个人感情的抒发,以大自然的风光和人的生、死为主要题材,作品中往往充满悲观失望的情调
96、希腊文明的精神特征是什么?
参考答案:
答案要点:
首先表现在社会家庭关系上,血缘联系与传统习俗等力量支配社会活动较农业文明社会淡薄,个人成为古希腊社的是个人价值,重视个人作用的发挥,个人才能的发挥,它的道德建立在对个人的尊重之上。其次,在政治思想的知识分子具有很强的独立性。
97、试分析苔丝悲剧的文化内涵。
参考答案:
答案要点:试分析苔丝悲剧的文化内涵
苔丝的悲剧主要是由英国文明一手造成的,其男权中心主义的思想、道德主义的传统,剧具有深刻的文化内涵。要结合作品进行层次清晰的论述。
98、简析《包法利夫人》中爱玛的悲剧。
参考答案:
答案要点:
爱玛是福楼拜在《包法利夫人》中塑造的一个艺术典型。她是一个在贵族资产阶级社会的腐蚀和逼迫下堕落和毁灭的妇女冷酷和堕落,批判了爱玛的庸俗和浅薄,同时也揭示了人性不可避免的悲剧性命运。她追求传奇式的爱情,却变成了别人的玩物;模仿贵族的风雅,却成了高利贷者盘剥的对象。她一次次被骗、遭遗弃、经
99、论析莎士比亚悲剧对古希腊悲剧的创造性传承。
参考答案:
答案要点:
首先莎士比亚悲剧是性格悲剧,而古希腊悲剧是命运悲剧,它们所关心的重心有所不同; 其次、外在的力量在前者往往是通过人物自身而起作用,而后者往往表现为一种不可抗拒的命运;
西方大学教育体系 篇3
关键词:西方礼仪教育;大学生;功能;缺陷;借鉴
一、西方礼仪教育的主要功能
(一)渗透自由平等观念的功能。西方礼仪渗透了西方自由平等观念,这对西方社会发展起到了积极的影响。西方国家的礼仪教育方式更加注重学生学习的自由性和主动性。由于西方的宗教色彩浓厚,教师要把礼仪教育与宗教教育相结合,慢慢实现学生对礼仪价值的社会价值和个人价值相统一的理解。
(二)加强公民道德教育的功能。公民普遍性的道德观念和言行举止的准则就成为符合社会上大多数公民意志的习俗化、惯性化的礼仪规范。礼仪教育与道德教育一样重要,并且被认为是和上帝接触的前提,只有礼仪规范得体的人才可以接近上帝。因此,西方礼仪教育有利于加强公民道德教育。
(三)完善学校道德教育的功能。在西方国家的礼仪教育课堂上,老师给学生教授“礼仪”的知识和规范时,老师会给每一位同学机会,让他表达自己心目中的“礼仪”,然后老师有针对性的进行讲解介绍。西方这种灵活多样的、结合实际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和礼仪常识的方法是值得我们学习与肯定的。
西方礼仪教育还有许多功能,我们要借鉴西方礼仪中科学合理的成分,为我国大学生礼仪教育吸收优秀礼仪文化知识。
二、西方礼仪教育的缺陷
西方礼仪是一种等级森严的社会制度下的产物,它反映了当时不平等礼仪教育制度的要求。法兰克王国对西欧封建制度的发展和罗马教会在西欧统治地位的巩固发挥了重大作用,更为欧洲上流社会尤其是宫廷礼仪的建立和发展作出了突出的贡献。法兰克国王的《撒利法典》规定:土地归封建主所有,而普通百姓成为被束缚在土地上的封建主的农奴。当时社会把人划分为僧侣、贵族、市民三等,并对三个等级的服饰、生活方式和礼仪等都做了不同的规定。如衣服的颜色、款式规定的十分详细:非贵族不得穿金戴银,不能穿丝绒、毛皮衣服;农民只能穿黑色、灰色两色;贵族可以追求华美。这种礼仪不平等以法律形式规定的“平等”更是一种贵族平民阶级在政治地位的不平等的延续。
在西方礼仪教育内容中,先进观念的提出是具有跨时代意义的,但是这种“自由”和“平等”的观念却被少数特权阶级所掌握,没有真正的得到普及与运用,对于大多数人来说,这种“自由”和“平等”意识显得过于虚假与卖弄。西方礼仪教育的内容和思想发生了扭曲,这是资产阶级社会性质所导致的必然结果。
三、对西方礼仪内容和教育方法的借鉴
(一)对西方礼仪内容的借鉴
英国礼仪教育要求绅士礼仪要做到“容貌、声音、言词、动作、姿势以及整个外表的举止都要优雅有力,使自己能够博得朋友的好评,使那些与自己交谈的人感到安逸和高兴”,“要按照个人的地位身份保持敬重与距离”,“举止更有丈夫气概”,“谈吐更能镇定自若。”
法国在学校礼仪教育方面,要求学生“与他人交往,要怀着博爱之心,对他人怀有一种感激和同情心。尊重、理解友情,有知心朋友,相互鼓励,相互提高。礼仪内容要尊重每个人的个性和立场,理解各种看法和思维方式,树立谦虚好学的宽阔胸怀。”
德国人特别强调日常礼仪,衣着并不花哨时髦,但是绝对干净、整洁,庄重、朴素。约会见面必须提前邀请,并且准时参加。在日常生活中若有随地吐痰扔垃圾、上公共厕所不冲水、过马路闯红灯等行为,属于违法行为。
美国人崇尚“实用主义”,非常讲礼貌,在公共场所就坐,一般都让长者或妇女坐在右边,走路时则让他们在左边。各种活动都要按时开始,迟到是不礼貌的。美国人与人交往时,惯于实事求是、坦率直言,往往不讲情面,按章办事。
西方礼仪崇尚“科学健康”、“简单实效”,这些都是一些比较先进的思想观念,也是国际社会所崇尚的礼仪标准。西方礼仪的思想与我国的现实国情还有一定的差距,某些西方礼仪并不符合我国大学生礼仪教育的目标,比如“基督教绅士”礼仪就带有很浓厚的神学思想;还有些礼仪原则并不适合中国人传统思想观念,比如“亲面礼”、“拥抱礼”等,但是西方礼仪中的先进思想和科学合理的礼仪教育方法,还是值得我们大学生礼仪教育去学习、借鉴和吸收的。
(二)对西方礼仪教育方法的借鉴
英国的绅士教育方法。一是榜样示范。洛克认为,与榜样相比,没有任何事情能这么温和而又深入地打动人的心扉,要为儿童树立榜样。二是反复练习。洛克认为,应该利用一切机会,甚至在可能时候创造机会,给他们一种不可缺少的练习,使它们在他们身上固定起来,这就可以使他们养成一种习惯。三是强调心育。洛克认为,父母不应该过分苛责举止上不周到的地方,因为一切谈吐中的文雅和外表上的礼仪,都是到了时候自然就会来到来的。
美国的渗透公民教育的方法。美国的公民教育是为学生参与公共的民主生活做准备的,其目的是为了培养热爱祖国、了解国家政治体制、了解民主制度、继承美国精神和社会价值观、具有良好伦理道德品质的合格公民的。美国的公民教育推崇人本主义教育理念,关注学生的发展,强调平等和自由、民主。他们会根据学生在成长过程中面临的实际问题而有针对性的进行教育,与学生的生活息息相关。例如,对于利己利他、暴力等现实性问题,他们会进行和平教育和人际关系教育。
西方礼仪教育的方法虽然受到国家和地区的限制,但是同样还有一些合理的教育方法是值得我们去借鉴吸收的。融合西方礼仪先进的思想和合理的教育方法,学习西方礼仪的教育方式,认真研究其中的合理成分,抛弃不适合我国国情发展和不符合大学生心理发展的西方礼仪教育内容和方法,我们要看到西方礼仪教育的不足之处。但是更多的我们要抱着诚恳学习的态度去吸收借鉴西方礼仪教育的优秀礼仪文化及其当代价值。
参考文献:
[1]刘明哲.中西方文化礼仪差异[J].改革与开放,2009,(7).
浅析中西方大学教育的差异 篇4
首先, 是学校对教师的管理。在中国, 可以说大学老师就相当于铁饭碗, 即使是其他别的不做, 一周只要上几次课, 可以不评教授, 永远做讲师, 也没有哪个老师被辞退。在美国就不同了, 教授分为聘任教授和终身教授, 前者是可以被校方辞退的。在美国的助理教授, 大概相当于中国的讲师, 需要和校方要签3年的合同, 3年期满后要接受考评, 如果不合格就会被辞退。还有一些教师则是退休后重新应聘的, 这些老师不拿工资, 他们只拿讲课费。
其次, 美国和中国的大学教育侧重点也有较大的区别。美国的教育更注重学生的基础性和创造性教育。在美国, 学生课程不涉及具体的产品, 更注重基础的应用, 而且学生是要求学基础的技术操作。例如在维多利亚, 学生的一门课程如果没有创新, 那么最多只能拿70分。并且他们几乎每一门课都有大作业, 也就是指老师只给出方案, 而不提供具体的方法, 这需要靠学生自己想办法来完成。而在中国, 考核大多的课程, 尤其是主要课程的方法主要还是通过考试最后的分数来决定等级。
再次, 美国和中国对大学生的培养方式也有很大的不同。主要体现在几个方面:第一, 学生在刚进大学的时候没有专业的区分, 所学课程都是公共课, 然后各个专业便会派出其最好的老师讲自己专业的经典课, 以供学生选择。相反, 在国内, 学生踏进学校的时候就已经决定了自己的专业, 而且4年都不变, 不管喜不喜欢或者适不适合。第二, 尤其重要的是美国的大学生需要将学习和工作相结合, 他们一学年分为3个学期, 只有1、2学期只是完全上课, 然后就是一个学期上课, 一个学期工作。而且有老师专门负责联系学生的工作, 这样学生就可以半工半读, 工作一个学期后要交技术报告, 而如果应聘不到工作就算没完成任务。第三, 也是一个中国大学几乎没有的, 每一学年结束, 都有一部分学生被要求退学, 因为他们不适合这个专业或者这个学校。辞退后他们可以换专业, 或者换学校, 找到自己更适合的学科、这一点, 我想在中国几乎没有哪个学校能做到, 除非该学生极为特殊, 不然恐怕会是99%的可能从这个学校, 这个专业顺利毕业。第四, 在美国, 没有考查课, 所有的成绩都以学分体现, 最后加权平均。所以说如果学生一科落下去, 那么就很难补上, 美国的大学会越来越难进。在中国, 我们的大学现在是越来越好进了, 而只要进来, 那就容易出去。
不仅如此, 西方的教育方式对成绩排在前面的30%~40%的学生非常有益, 因为这些学生不需要按部就班地学习, 学校赋予他们权利选择学习的方式, 他们可以自己自由发展, 因此拥有很强的创造性和灵活性。而中国的教育模式对排在后面的30%~40%的学生有好处, 他们通过按部就班的训练, 可以成才, 而且成才之后可以跟比他们聪明的人竞争, 因为他有扎实的知识, 可以了解很多不是几天就可以学会的东西, 但仅仅是机械的模仿和表面的理解, 思维禁锢在狭窄的空间上, 有序, 但缺乏创新。我们现行的学校教育是努力地培养“学业智商高”的人才, 注重积累知识的能力以适应各种标准化考试的选择, 培养的是学习型的人才, 而忽视了培养社会所需的多层次创造性人才。
虽然中国和美国的教育方式有很大的不同, 但是中国的大学教育也不能生搬硬套, 不能把人家的拿来就用, 因为我们其他方面的政策不配套。但是我们可以做到取长补短, 使我们中国大学的教育理念、教育观念、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能跟上时代发展的要求。
摘要:中国提出“素质教育”已有些年头了, 但是素质教育在中国施行的效果究竟如何, 能不能达到预期的目的呢?中、西方大学教育到底存在哪些差异呢?本文针对这个教育热点问题, 浅析了中西方大学教育之差异, 希望大学生们能理性地面对中、西教育。
关键词:中西方大学教育,差异,创新,教师
参考文献
西方大学毕业典礼致辞 篇5
(2010-05-06 13:31:10)
毕业典礼致辞:那些触动灵魂的声音
(原载《教师月刊》2010年第5期)
周玉龙 译
译者前言:毕业典礼是西方大学教育非常重要的一个传统,它是学生步入社会前在大学接受的最后一课。各校都会邀请社会名流或知名人士作毕业典礼致词,为毕业生现身说法,并对他们走向社会提出鼓励和鞭策。以下是美国《时代周刊》选发的十篇经典毕业典礼致辞的精华部分及其所作的点评。
大卫·华莱士
美国著名小说作家、评论家,代表作《无尽的玩笑》入选《时代周刊》“百部最佳英文小说” 凯尼恩学院,2005年 精彩语录
思考能力的培养关键就是控制好注意力,你必须清楚地知道自己的关注点是什么,并且善于从个人经历中总结出有价值的东西,这种能力的培养对于日后从容面对现实社会大有裨益。《时代周刊》点评
这篇文章堪称华莱士的代表作,作者以简洁洗练的行文向读者揭示了深邃的人生哲理,不仅谈及了平凡的日常生活,还就个人意识的重要性发表了独到的见解。“我所讲的内容可能不会使人觉得轻松愉快,也不会引人深思,但在我看来却是公认的真理,是关于人生的真理。如果能够参悟这些道理,你在30岁或50岁以前就不会有自杀的想法。”尽管如此,华莱士本人却并未活到50岁,他在46岁时结束了自己的生命。事后看来,这篇文章读起来像是作者写的遗言草稿。尽管读起来有些骇人,这篇文章还是颇具启发意义,值得读者细细品味。作者以一种幽默风趣的口吻将见地深远的人生感悟娓娓道来,向听众讲述了如何从残酷现实中解脱出来的种种办法。
史蒂夫·乔布斯
苹果电脑创始人,声名显赫的“计算机狂人” 斯坦福大学,2005年 精彩语录
没有人想死。即使那些想上天堂的人,也想活着上天堂。但是死亡是我们共有的目的地,没有人逃得过。这是命中注定的,因为死亡简直就是生命中最棒的发明,是生命变化的媒介,送走老人,给新生代留下空间。现在你们是新生代,但是不久的将来,你们也会逐渐变老,被送出人生的舞台。很抱歉我讲得这么戏剧化,但这就是现实。
你们的时间是有限的,所以不要浪费时间活在别人的生活里。不要被信条所迷惑,盲从信条就是活在别人的思考中。不要让别人的意见淹没了你内在的心声。最重要的是拥有跟随内心与直觉的勇气,你的内心与直觉多少已经知道你真正想要成为什么样的人„„求知若渴,虚心若愚。《时代周刊》点评
“有时候,人生会用砖头打你的头。不要丧失信心。”在这篇激情饱满的讲话中,读者可以明显地体会到乔布斯的行文风格:简短轻快、感情真挚、发人深省。乔布斯——这位苹果公司的合作创始人围绕着生活、爱情和死亡为听众弹奏了一曲激情澎湃的华美乐章。
柯南·奥布莱恩 美国著名脱口秀主持人 哈佛大学,2000年 精彩语录
失败的经历总是萦绕着我的脑海,因为取得成功是每一名哈佛大学毕业生的责任。你必须把每一件事都做得无可挑剔,这种感觉就像穿上了一套华丽的白色燕尾服,刚开始兴奋异常,可后来却极度小心,生怕把衣服弄脏或是弄坏。我逃离了哈佛大学的光环,从电视节目《周末夜现场》的枷锁下解脱了出来,电视节目《辛普森一家》的失败也并未把我压垮。每一次当我从杂乱喧闹和令人窒息的困境中挣扎而出时,我会感到身心俱疲。但失败也把自由还给了我。所以今天我对成功和失败都秉持着一颗怀念之心。
这就是我想对你们说的,每一个人都应获得成功,并承受失败。当你跌倒时,当你做事一团糟时,当你偶然违反了某种规定时,一定不要灰心,天不会塌下来,一切还会继续。《时代周刊》点评
2000年,当柯南·奥布莱恩在哈佛大学发表演讲时,他谈到了很多关于哈佛大学的轶事。奥布莱恩于1985年毕业于这所久负盛誉的大学,同时他也让母亲背负了沉重的财务负担。他在发言时说:“为了上哈佛大学,我的花费超过了11万美元,如果我给你们留下了歇斯底里的印象的话,请诸位原谅。”
奥布莱恩同时谈到了他在创作喜剧时遇到的困难,他曾是电视节目《周末夜现场》和《辛普森一家》的作者,后来成为《午夜脱口秀》的主持人。面对一次次的挫折和失败,他始终坚持不放弃的信念。当他负责的电视试播节目完全失败时,观众的反馈意见糟糕透顶时,他在纽约这个大都市失业时,他都从未陷入绝望或者怀疑自己的能力。奥布莱恩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告诉哈佛大学毕业生,面对挫折,永不言弃,成功终将到来。
拉塞尔·贝克
《纽约时报》专栏作家,1982年普利策奖获得者 康涅狄格学院,1995年 精彩语录 偶尔尝试用心去倾听,你会听到令人惊叹不已的声音。在炎炎夏日的田间,你可以听见玉米杆生长的声音;在炙热的阳光下,你可以听见屋顶白铁皮伸展的声音;在安静的旧式客厅里,你可以听见灰尘落在平绒布沙发上的声音„„你可以听见莫扎特创作的令人心旷神怡的天籁之音,虽然以前你可能从未听过;你可以听见你曾挚爱的人正与你谈心,虽然他早已故去。当你高谈阔论洋洋得意时,当你自我陶醉忘乎所以时,请暂停片刻,倾听自己内心的声音,这有助于净化你的灵魂。下次,也许你就不会大声喧哗自命不凡,毫无廉耻之心了。《时代周刊》点评
作为普利策奖获得者和专栏作家,贝克先生深谙教导大学生的方法,他谈吐幽默,极富个人魅力,但从不愤世嫉俗,听众总能从他的人生感悟中获益良多。
温斯顿·丘吉尔 英国前首相 哈罗公学,1941年 精彩语录
决不屈服,决不屈服,决不,决不,决不,决不——除了对于荣誉和智慧的信念,不向任何事物低头,不管是宏大的还是渺小的,不管是重要的还是琐碎的。《时代周刊》点评
丘吉尔的演说能力也许历史上无人能出其右。他的演讲就像是战场上的呐喊,具有非常鲜明的特色。这篇“永不放弃”的演说日后被公认为一个传奇,其“永不放弃”的精神演变为丘吉尔的个人符号,永远被哈罗公学的学生们所铭记。
乔治·马歇尔
美国将军、政治家,出任国务卿期间推出“欧洲复兴计划” 哈佛大学,1947年 精彩语录
美国应该尽一切能力维持世界经济的健康发展,世界的和平与安宁,这样才能确保各国政治平稳。我们的政策并不是针对某个国家或是某种理念,而是要减少饥馑与贫困,构建充满希望与有序发展的世界。我们的最终目的是使世界经济在自由宽松的政治环境和社会环境中不断向前发展。《时代周刊》点评
如果以传统的评判标准,马歇尔的演讲听起来给人以枯燥乏味之感,但是简洁平白的字里行间却蕴涵着寓意深刻的隐喻。细心的读者不难发现马歇尔在文中勾勒出的欧洲战后重建计划,他的名字也因此与欧洲重建计划紧密相关。对于今天的读者来说,马歇尔的演讲好像有些不合时宜,但在当时,这篇文章却是拯救欧洲大陆的政治宣言。
约翰·肯尼迪 美国前总统 美国大学,1963年 精彩语录
让我们审视一下对和平的看法。我们当中很多人都认为和平不可能保持,还有很多人认为不可能有真正的和平。然而这种想法是很危险的,失败主义总在人们的头脑中作祟。它会使人们得出结论:战争是不可避免的,人类注定要灭亡,一种无法控制的力量束缚着人们。
我们不能接受这种看法。所有问题都事在人为,人们一定有能力解决好。人类命运的问题也同样可以解决。人类曾经依靠理智和精神解决了一些似乎无法解决的难题。今天我们相信自己同样可以做到。《时代周刊》点评
还记得当今总统谈论的焦点话题吧,例如猪肉桶花费(注:猪肉桶花费指美国国会议员为了本区选民的利益所争取到的联邦政府拨付的地方建设经费)和全民医疗体系改革。两相比较,你会发现这篇文章了无生气,乏味至极。当今世界是实用主义的天下,很多政治家提出具有远见的解决方案都以失败告终。尽管如此,肯尼迪总统在1963年发表呼吁世界和平的演讲还是提醒了我们,当今的政治讲话在很大程度上已经毫无远大抱负;另一方面,也说明肯尼迪总统制定的计划足以改变世界历史。
布拉德利·惠特福德 美国著名电影演员 威斯康星大学,2006年 精彩语录 立刻行动起来。因为发生在身边的每一件事都是你采取行动的结果,每一位你所崇拜的领袖都是通过具体行动取得成功,即使是一些微不足道的小事也是通过行动完成的。面对人生,你可以有不同的选择,你也许会被动地接受周遭的环境,但你也可以积极面对,主宰自己的生活。应对冷漠、讥讽和绝望的唯一解决方法就是采取行动。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从失败中获得经验,然后继续前进,你一定会取得成功。当你走到生命的尽头,人们记住的是你曾经取得的成就,而不是你跌过的跟头。《时代周刊》点评
作为演员,惠特福德最为人熟知的角色是在电视剧《白宫风云》中饰演乔希·莱曼。乔希·莱曼是一个实用主义至上的政客,为了获得成功不择手段,即使用子弹击穿仇敌的膝盖也毫无怜悯之心。而在现实中,惠特福德向听众提出的真挚建议却是如何克服困境,这和他在电视剧中的角色大相径庭,但毋庸置疑他的演讲感情饱满,全文贯穿着激荡心灵的力量。
芭芭拉·金索佛
美国现代著名作家,代表作《毒木圣经》 杜克大学,2008年 精彩语录
当被问到“要钱还是要命时”,你可能会说“要命”。那么接下来,你会看到身边所有的东西都消失了,你家的豪宅也被毁掉了。一颗幼小的树苗在废墟中慢慢发芽,这就是你的全部。
历史轮回比人们的想象久远得多,她总是在曲折中不断发展。曾经我们废除了奴隶制,赋予每一个公民选举的权力。曾几何时,我们完成了那么多艰难困苦的事情。其实,历史每一次进步都是通过两类人的争斗取得的,一类人不敢想象改变规则的后果;另一类人则坚持:我们已经做到了,我们使这个世界焕然一新——最艰难的事情莫过于使人们相信这种可能性,并且坚持下去。《时代周刊》点评
作为《毒木圣经》的作者,金索佛在杜克大学的演讲涉及了众多热点问题。她将气候变化的危害、贪图财富的后果、数字化时代导致的人性淡漠等问题逐一列举。演讲的最后,她满怀希望地指出:“那些积极面对现实的人群正在壮大,他们肩负着改变世界的希望。”
斯蒂芬·科尔贝尔 美国喜剧演员、电视主持人 诺克斯学院,2006年 精彩语录
最后,我向你们提两条建议:第一,即使已经通过银行信用审核,你也不一定马上就申请信用卡。第二,最佳的职业发展建议就是通过电视展示自己,其后期回报是非常高的,你可以很快成为名人,并最终轻而易举地获得博士学位。《时代周刊》点评
2006年诺克斯学院邀请斯蒂芬·科尔贝尔为该校毕业生作了一场精彩的毕业演讲。很难说清楚他到底是喜剧演员,还是电视名流。当他站在讲台上开始演讲时,没有人知道他要说些什么。他既是政治讽刺家,又是电视喜剧《科尔贝尔报告》主持人。他自己也打趣说:“我自己也不知道今天会说些什么,听完后你们就会知晓的。”
西方大学中的中国传统戏剧研究 篇6
我是莱顿大学1968年毕业的,毕业时我想到中国留学,那个年代美国人都是到了台湾学到标准国语,但荷兰政府是和中国大陆的政府建交的,而当时中国的大学都是封闭的,所以不可能到中国留学。说起来国家和国家之间政治交流关系对学生来说基本不太重要,可教育部与教育部如果没有交流,那就没有奖学金,就无法出去,当时国际旅行很贵。于是我去日本留学,学了半年社会学,不太喜欢,看到同学看的中国古典小说,我觉得太好玩,于是待了一年改学中国文化。幸运的是,我在京都的研究所学习时遇到了田中谦二教授,他看到我没有研讨会没有活动,就给我们国外来的研究生开了一个元曲阅读会。我从那时开始看元杂剧,从那时开始对中国戏曲有兴趣。回到荷兰后就继续这个工作,到了70年代末开始与美国汉学家奚如谷(Stephen H.West)合作研究,至今有四十多年了。
欧洲对中国戏剧研究一方面可以说是历史悠久。18世纪前半叶有位耶稣会传教士把《赵氏孤儿》翻译成法文,但需要注意,他翻译的只是宾白,曲文不翻译。很有意思的是《赵氏孤儿》原刊本只有曲文没有宾白,宾白大概是后来才加的。可是《赵氏孤儿》的宾白特别丰富。为什么传教士要把杂剧翻译成法文?不是为了戏剧不是为了文学,是为了语法学进行文法研究。那时欧洲的汉学家研究中文的人觉得有文言文和白话的区别,但文言文有持续的翻译本,白话在当时还没有人翻译,所以他们麻烦传教士选择一部戏翻译成法文。
为何选择《赵氏孤儿》?我觉得一个理由是宾白特别多,没有曲文还可以理解,另一个理由是从欧洲的悲剧概念看,好像《赵氏孤儿》最合适。都是地位比较高的人物,没有打诨的部分,所以对传教士来说,《赵氏孤儿》是一部可以翻译的中国悲剧,印刷的时候题名为“中国悲剧”。后来王国维看到题名非常高兴中国也有悲剧,从那时《赵氏孤儿》的地位忽然提高了。因为(按)清末之前(的看法),《赵氏孤儿》是没有什么特别地位的杂剧。是王国维看到法国人写的,就觉得中国也有悲剧,除了《赵氏孤儿》之外,还选择了《窦娥冤》。
《赵氏孤儿》的翻译本对欧洲的戏剧发展非常重要,被改编为歌剧、话剧,特别是伏尔泰的《中国孤儿》影响很大。一般说起来欧洲在18世纪的时候戏剧演出时穿的衣服与中国传统戏曲一样,都是半古典半现代,都是古来相传的衣服,不是时装。可是他们觉得这是一个中国故事,所以他们穿的衣服一定需要注意到东方的样子。所以《赵氏孤儿》全欧洲都穿中式的衣服——对欧洲人来说是中式的衣服,这对现实主义做了主要的贡献。但是这部戏剧后没有继续翻译其他作品。
欧洲的(专业)汉学可以说从19世纪初的大学研究机构发端。特别是法国,他们设立了汉语课。第二代做中文研究的教授像儒莲对中国戏曲很有兴趣,翻译了很多剧。因为那时中国还是封闭的,在中国的外国人,中国政府不让他们学中文,外国人没办法了解到中国人具体的日常生活,所以他们通过戏曲或小说等故事性的文学了解中国日常生活情况,这就是为何19世纪第二三代的汉学家对中国戏曲的兴趣那么大。
到了19世纪后半,欧洲汉学就对戏曲没有大兴趣了。因为到了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外国人可以自由到中国去,在中国旅行来了解中国国内情况,不需要小说戏剧做帮助,而且真正的汉学家是模仿中国清朝考据学的方法,研究的是中国的诸子百家、先秦两汉的学说,一直到20世纪前半叶依然如此。
因此不是外国人对中国戏剧没兴趣了,是兴趣与以前不一样了。从1870年以后,有在中国的外国人戏迷,开始的时候人很少。很早就有了这样一批西方人,他们很喜欢批评中国传统戏曲,说音乐不行、演出不行等等。但同时每个时期也有一批人对中国戏剧非常喜欢,可是他们的研究的题目(只)是京剧。
为何不是研究昆曲呢?因为昆曲当时在演出不多,在剧场能看到的是京剧,昆曲是中国文人的个人爱好,外国人看不到。所以外国人对京剧感兴趣。到了20世纪前半叶出现了几部规模比较大的介绍京剧的著作。西方人很早注意到梅兰芳,而梅兰芳和齐如山也很早注意到外国人,而且是沪上的(外国人)。香港京剧不多,可是很有意思的是20年代初香港的英国人邀请梅兰芳到香港演出,不是他们本地的中国人。(香港)本地人喜欢看粤剧。所以19世纪后半20世纪前半大部分搞中国戏剧研究的人都是在中国的外国戏迷,他们研究的大部分都是京剧,编的书大部分是全面介绍京剧的,有剧目、有演法、有角色等,但对京剧历史的研究不多,都是当代的。
第二次世界大战前,汉学还是欧洲的学问,在美国搞汉学的人非常少。欧洲的汉学是19世纪初开始的。他们的(课程模式)是效法古典学、阿拉伯文学,意思就是说先要学好说话、看书,了解中国文化后慢慢选择自己的题目,选定要研究的题目后再看看所需方法论。
美国大学在20世纪前半叶(的模式)很不一样。费正清教授说汉学是个美好的学问,要搞中国研究的人先需要学好他们的方法,他们的学科,历史也好、经济学也好、人类学也好,任何学科都是按照学科而分,学好你的学科就可以研究中国了,你的中文能力不好麻烦不大,可以找中国助手帮忙翻译。现在不是这样子,现在历史系研究中文的人大部分中文都特别好。而且到了现在,区别已经没有以前那么大了,因为现在美国很多地方觉得按照学科学中文的人与汉学创作的人对照(有差距)。
以前大部分是这样,但现在不这样了。(以前)在美国的话,如果做中国文学研究,就是中文系,这个中文系的内容就是语言学与文学。语言学的意思就是讲中文,不是研究中国语言。中文系讲的都是中国文学,而且教员一部分是从中国过来的受到了五四运动影响的中国学者,还有一部分是三四十年代在中国留学在中国受到了五四运动影响(的外国学者)。他们研究的是中国小说和中国戏剧,这与英文的英文系研究的英文小说不一样。所以到了五六十年代在美国有很多人研究中国戏剧和小说,而欧洲(汉学)七八十年代受美国影响也去研究传统中国戏剧和小说。
nlc202309081332
一般说来五六十年代研究当代(中国)文学的人非常少,因为五六十年代中国大陆和台湾受政治影响太厉害,而且不太容易到中国大陆去(留学)。东欧的人在五十年代研究中国现当代文学,小说、话剧都有,但是到了六十年代也不行。这是整体的情况。
而且美国还有另外一个情况,美国是liberal arts,(这个词)不是自由艺术——意思就是说学生们进入大学先要看看所有的学科,学了一年、一年半后再选定要学的主课。荷兰乃至欧洲都与中国一样,进入大学后已经决定你的主课是什么,中文系就是中文系学生。美国不同,进入大学的学生,你试试看学习中文,试试看学习中国文学。怎么学呢?因为大学本科的人不会说中文也不会看,所以在美国可以用已经翻译过的文本来讲中国文学。(对于美国的这种做法)我在做学生的时候,我的教授们都觉得太可笑了,讲中国文学怎么可以用翻译文,一定得用正本,一定要用中文。所以我是到三四年级才开始慢慢看中文,都是看,不是讨论。而美国用翻译文本,就没有语言问题,可以讨论内容怎样结构怎样。
可是因为要用翻译本,需要翻译,可用的翻译本很少,所以到了六七十年代、八十年代,在美国出了很多中国古代小说戏剧的翻译本。一定需要提到的名字就是美国汉学家Cyril Birch伯克利大学的白芝先生,《牡丹亭》的翻译者,他还出了非常重要的《中国文学选本》(Anthology of Chinese Literature),两个厚厚的选本,第一部是一直到元末明初也包括元杂剧,另外一部是从明代到当代也包括传奇京剧。另外一位是密歇根大学的柯润璞(James Crump),他一辈子研究中国元杂剧和元代散曲。
白芝先生带的一批学生都研究明代传奇,Crump教授带的一批学生都研究元杂剧。所以白芝的学生大部分都是研究传奇的,Crump的学生比如说奚如谷也是继续做元杂剧研究的。
可以说七八十年代还是元杂剧的黄金时代,到了80年代有点变化。文化大革命结束,中国大陆开放了。台湾解严以后,文化传播情况也非常活泼,那个时候来中国的(外国)留学生都对当代中国情况非常有兴趣。我这个年代我们的先生们都做先秦两汉的研究,我们做明清文学研究已经算太现代了,可是我们的学生80年代到中国来,碰到很多新的血液,话剧也好、京剧也好、电影也好,对他们来说都是非常有兴趣的题目。
京剧呢,想做京剧的人有是有的,但大部分想学习演戏。比如夏威夷大学的魏莉莎教授(Elizabeth Wichmann-Walczak)在南京大学学了京剧以后回美国,特别注意京剧唱法。而且她带学生每年要学习一部日本韩国中国原来的戏,很少有其他的学校有这样的创作。
现在杂剧的研究恐怕没有七八十年代那么多,传奇的研究就多一点,可是非常集中在《牡丹亭》《桃花扇》《长生殿》,尤其前两者。大多数研究从文学比较出发,把它看作文学作品,与中国文学史研究的做法很相似。
如果是学京剧的,你们一定注意到两位。一个是Joshua Goldstein的Drama kings讲的是京剧 1870-1930年的现代化。我们现在看得到的京剧与清朝的京剧不太相似,现代化了很多,不管是从剧场、演出、演员的情况,还是从仪容的情况。他这本书写得很好,资料非常丰富。另一位是Colin Mackerras,他的研究题目就是1770-1870年的京剧(Rise of the Peking Opera, 1770-1870)。Andrea S.Goldman发表的论文Opera and the City,对清朝京剧所在的时代做了研究,说京剧的不太多但很详细。
如果是当代话剧,研究话剧的不太多。如果是欧洲的话,欧洲现在还是汉学传统,专门搞研究的不太多,专门搞(中国)戏剧研究的人到现在还是很少,比美国还少,如果是法国的话,法国在19世纪前半叶是欧洲人研究中国人的佼佼者,可是后来对中国戏剧的研究很少。 (本文据哈佛大学原东亚系主任伊维德教授在上海戏剧学院所作演讲整理,有删减)
整理/张郢格 忻颖
西方大学教育体系 篇7
一、中国大学生创业教育模式
我国创业教育起步较晚, 它的提出与实践始于上世纪末。直到2002年, 教育部正式发文确定清华大学等9所高校率先进行创业教育试点工作, 探索我国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基本方法和发展模式。同时, 国内其他院校也开始以不同形式大胆地进行创业教育探索与研究工作, 在此过程中相互交流、相互借鉴、相互合作成为一种必然趋势。但是从目前我国高校开展创业教育的情况来看, 无论是理论知识上, 还是实践探索上都处于初始阶段, 大力倡导开展大学生创业教育的理论研究, 形成一套较为完整系统的创业教育模式, 对于指导大学生创业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 中国大学生创业教育模式的类型
目前我国高校创业教育模式可分为课程模式和创业实践活动模式两个方面。
1. 课程模式的三种类型
一是综合性的课程模式。即由多种类型的课程组合构建而成。包括开设专门的创业教育学科课程;课内外结合的科技活动、社会实践活动等活动课程;通过舆论导向, 宣传媒介作用的环境课程;边学边做、学做结合的实践课程。此模式的代表是中央财经大学[2]。
二是单一性的课程模式。即开设一门创业教育课程, 通过一套系统化的创业教育课程完成教学任务。目前大部分学校都是采用这种课程模式。
三是课程与科研活动相结合的模式。是指一方面把学科课程、实践课程、活动课程和环境教育结合起来进行综合性的创业教育, 另一方面, 把教学和研究结合起来, 以课程教学带动科研, 以科研推动全校的创业教育工作。
2. 创业教育实践活动模式的三种类型
一是以提高学生整体素质、能力为侧重点的非功利性创业教育模式。爱因斯坦说:“学校的目标应当是培养有独立行动和独立思考的个人, 不过他们要把为社会服务看作是自己人生的最高目标。”此模式是将创业教育融入素质教育之中, 强调创业教育“重在培养学生创业意识, 构建创业所需的知识结构, 完善学生综合素质”, 将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相结合开展创业教育。
二是以提高学生创业知识、创业能力为侧重点的功利性创业教育模式。其特点是商业化运作, 设置专门机构, 开设创业教育课程, 建立大学生创业园等, 此模式以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为代表。该校通过成立“创业管理培训学院”“北航科技孵化器”等搭建了创业教育实践平台, 并设立300万的创业资金, 支持学生创业[3]。
三是综合性的创业教育模式, 即上述两种模式的结合运用。胡锦涛总书记说:“实践永无止境, 创新永无止境。”此模式一方面将创新教育作为创业教育的基础, 在专业知识的传授过程中注重学生基本素质的培养;另一方面, 实施科技英才计划, 资助学生科技创新活动, 为学生创办公司提供创业资金和技术咨询, 使学生创新成果走向产业化。这种模式以上海交通大学为代表。
(二) 中国大学生创业教育模式的特点
由于我国大学生创业教育尚处于起步阶段, 学术界对大学生创业教育模式的研究多少带有外国经验的烙印, 但这并不妨碍对创业教育模式的思考和探索。综观现有的大学生创业教育模式有一些长处, 但同时也不可避免的存在缺陷。
1. 从课程模式方面来看, 高校创业教育的课程实现了多元化的形式, 不再是单一的课程模式。
(1) 综合性的课程模式具有综合性的特点。它由多种类型的课程组合构建而成, 使大学生全面的接受综合知识的同时培养大学生的综合能力。
(2) 课程与科研活动相结合的模式更具实践性。它是把学科课程、实践课程、活动课程和环境教育结合起来进行综合性的创业教育模式, 它同时还把教学和科研结合起来, 以教学的方式推动科研的发展, 反过来, 科研也进一步的推进了创业教育的工作。在相互促进的过程中增加了实践的可行性。
2. 在创业教育实践活动方面, 形成了相互互补, 相互取益又各有侧重点的模式。
(1) 非功利性的创业教育模式是一个强调素质与能力的模式, 这个模式的特点是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 完善学生的创业能力, 主张一二课堂的结合。
(2) 功利性创业教育模式最大的特点就是商业化的运作。它的侧重点是知识和能力的培养。这种模式是把创业教育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的商业活动中, 让创业的理论变为现实。
(3) 非功利性的创业教育模式和功利性创业教育模式的结合更具综合性。这两个模式为创业教育实践活动的开展提供了更多实践平台, 同时也加强了学校创业教育模式的综合发展。
虽说我国大学生创业教育模式有着诸多优点, 且创业教育模式也在逐渐的完善中, 但在课程模式的设置方面还缺乏全面性, 在实践活动方面缺乏多样性。
二、国外大学生创业教育模式
高校创业教育最早产生于1947年的美国, 以哈佛大学商学院教授迈尔斯·梅斯创设MBA学员为对象, 含有职业训练目的的创业课程——新创企业管理为肇始。然而在当时“创业”并未受到重视, 直到20世纪60年代末美国硅谷创业奇迹的出现, 高校创业教育开始倍受各国的关注。随之英国、德国、日本等国家的创业教育也蓬勃发展起来, 并形成了较为成熟的模式体系。
(一) 国外大学生创业教育模式现状
1. 美国大学生创业教育模式
美国的创业教育是以教学对象的年龄、心理、知识面、知识需求为依据, 将课程分类设置, 对学生进行分类指导。而且美国创业教育注重非课程式创业实践。目前美国高校主要有两类创业教育组织模式:一是聚焦模式, 该模式的所有活动都在商学院/管理学院内部开展, 其目标是培养专业化的创业人才以及培养创业教育师资和研究者。二是全校性的创业教育模式, 即创业课程和活动针对全校的学生开展, 该模式将创业作为一种实践性的工具, 培养不同学科背景学生的创业精神和创业意识[4]。
2. 欧洲地区大学生创业教育模式
在英国, 创业教育是一种创业精神和创业意识的培养。它是在社会的支持下开展起来的, 英国财政部直接拨款加强和推进创业教育, 各个地区发展局与地区内高校及其他创业支持组织建立伙伴关系, 为大学生创业提供必要的支援。且英国政府成立了国家科学创业中心和半官方机构全国大学生创业委员会, 全面负责创业教育。德国人将高校作为“创业者的熔炉”, 重点培育大学生创业精神、独立精神。德国校长会议于2000年提出明确的要求:在今后5到10年间, 通过对大学生创业精神的培养, 每届20%~30%的毕业生要独立创业[5]。同时, 德国政府要求大学开设与创业培训的相关课程, 让学生了解创业的相关知识;例如“模拟公司”是创业教育中最早、最有影响力的实践教学方法之一, 已形成了较为完善的创业教育体系[6]。德国应用科技大学重视学生解决问题的实践工作能力和实际动手能力, 项目教学、实验教学、技术实习是学校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重要体现[7]。
3. 亚洲其他国家大学生创业教育模式
日本高校逐渐形成“以创业精神培养”为主线的创业教育概念, 认为创业教育是培养学生具有勇面社会挑战的能力和冒险精神的资质能力。目前日本高校存在以下四种典型的创业教育模式:以培养实际管理经验为主的创业家专门教育型;以培养系统的经营知识、技能为主的经营技能综合演习型;创业技能副专业型;以培养创业意识、创业精神为主的企业家精神涵养型[8]。新加坡高校创业教育采取文凭教育模式, 并实行了较为灵活的学分制, 借鉴国际领先创业教育课程体系, 系统地开设了许多国际性的课程。印度高校的创业教育模式与我国情况类似, 高校的创业教育也是围绕解决就业问题为出发点的, 它的创业教育模式是根据学生学习生命周期的规律变化而精心设计的, 大致可分为师徒制被动学习策略和导师制自主学习策略[9]。
(二) 国外大学生创业教育模式的特点
综观欧美地区和亚洲地区的创业教育模式, 理论较成熟, 并已在高校中普遍实施, 形成了较为鲜明的特色, 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有许多我们值得学习和借鉴的地方。
1. 教育理念更强调战略性
它们将创业教育定位在战略高度, 各个高校在教育理念上表现出前瞻性和长远性。比如美国强调创业教育应当着眼于为美国大学生的价值取向。在英国, 创业教育是一种创业精神和创业意识的培养。日本创业教育的理念注重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新加坡高校的教育目标是培养出一大批能够和国际接轨的、具有创业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新型人才。德国人将高校作为“创业者的熔炉”, 重点培育大学生创业精神、独立精神。
2. 课程设置凸显系统性
它们创业教育课程普遍具有课程设置系统性、开放性、针对性等特点。美国高校创业教育课程内容和课程设置丰富多样。英国高校创业教育课程涵盖了在新企业创立、管理过程中的显性知识和在识别和把握机会等方面的隐性知识。新加坡高校采用了较为灵活的学分制, 并系统地开设了许多国际性的课程。
3. 教学过程突出体验性
它们十分注重创业教育形式和方法, 让学生亲自体验创业的过程。美国高校创业教育善于利用网络教学, 教学方法多种多样, 充分体现学生的参与性。德国职业院校的“模拟公司”的实践教学方法更是大受学生的欢迎。
4. 资源整合体现有效性
高校有效整合各种资源, 让其共同支持和参与到创业教育过程中。美国高校积极与社会各界建立广泛的外部联系, 以形成一个大学、企业、社区良性互动的创业教育网络。新加坡高校善于整合国际资源, 与众多发达国家高校积极开展有关学生创业教育的国际合作。还有英国高校的创业教育本身就是在社会的支持下开展起来的。
三、国外大学生创业教育模式对中国大学生创业教育发展的启示
创业教育模式的形成对创业教育的实施意义重大, 且先实行创业教育的国家已形成了较为成熟的创业教育模式, 从横向比较上看, 我国高校的大学生创业教育仍旧比较薄弱, 与国外特别是美国相比还存在较大的差距。我国大学生创业的比例不到毕业生总数的1%, 而在发达国家, 大学生创业的比例一般占到20%~30%, 鉴于以上对欧美和亚洲部分国家创业模式的简单分析, 我们可得出以下几点启示:
(一) 加强本土化创业教育模式研究
从各国高校创业教育模式可以看出, 各国高校的创业教育都是紧密结合各国情况推出的适合本国情况的课程模式, 我国创业教育起步较晚, 教育模式还在不断完善中, 我们在借鉴各国的优秀模式的同时要更要结合我国国情及各地方的地域特点, 学生的发展特点, 形成有中国特色的切实有效的创业教育模式。这就要求大力开展创业教育。那么, 大力开展创业教育就要先完成教育理念的转型。在传统的教育观念中, 大学生毕业面临的选择只有就业、考研、考公务员等几种, 整个社会和家庭缺乏对孩子创新精神与创业意识的培养教育。因此, 高校大力开展创业教育的前提是改革教育理念, 完成从就业教育向创业教育的转型, 树立结合自身资源优势的创业教育理念。比如美国和英国的创业理念就值得我们借鉴。
(二) 与企业合作增加教学实践环节
目前我国高校创业实践主要通过由上级组织的类似“挑战杯创业设计大赛”或学生处组织的一些活动让学生体会创业教育。在创业教育模式上我国也借鉴了国外高校的很多做法, 但整体来看, 我国创业教育还多是以课堂教学为主, 缺少与企业的联合, 学生的实习实践环节较少, 使得创业教育课程缺乏实践性。国外高校的创业教育, 针对不同阶段学生开展不同的创业实践。如对低年级大学生开展创业启蒙教育活动, 工厂企业参观, 举办创业者系列讲座;对中高年级大学生注重创业实践教育, 如组织创业计划大赛、参加创业技能培训、创业项目研究等;对研究生则给其直接参与真实创业实践的机会, 如进驻创业基地和孵化器, 参与社会创业等;因此, 中国企业要积极主动地与学生的创业实践活动形成良好的互动, 为大学生提供创业实战演习场所。同时, 高校应为学生配备由创业成功企业家组成的创业导师, 对实际创业的学生提供一系列的咨询服务, 使大学生在创业过程中享受到免费的陪伴式辅导。
(三) 构建开放的创业教育课程体系
创业教育课程是创业教育的核心, 国外高校的创业教育课程设置给我们提供了可借鉴的思路:构建合适课程体系, 促使课程设置层次化、立体化, 实现创业课程与专业课程相结合。原有专业是实现创业的基础, 而创业课程讲授的是实现创业的方法, 所以实现大学原有课程与创业知识的完美结合不失为一种有效方案。
(四) 科学设置教学环节
目前中国高校的创业教育模式大多数还局限于课堂式创业教育, 在教学环节设置上偏重于创业知识的传授。国外高校的创业教育模式是从创业理论的系统学习到具体案例的分析, 从学习创业到模拟创业再到实践创业, 通过不同的渠道让学生全方位接触创业, 从而使学生乐于参与, 增强教学效果。此外, 加强实践型师资队伍建设。我国高校创业教育师资力量不足, 且大多数是高校的专兼职教师, 我们应多元化师资队伍, 使一些企业家、咨询顾问、知识产权律师、风险投资商等等都成为教学队伍中的一员。当前我国高校主要通过国际劳工组织项目KAB、SYB等定期培训创业师资, 对于相对庞大的创业教育需求而言, 创业师资存在较大缺口, 培训效果也不理想。参考国外高校创业教育的师资培养, 可以在产学合作机制的保证下, 通过学校与企业的互动, 如“社会人讲师派遣制度”“教员企业研修制度”“企业参观会制度”等方式使创业师资在理论与实践两方面相交融, 通过把握企业动态、市场前沿知识带给学生全新的创业思路。
参考文献
[1]邬大光.高等教育大众化理论的内涵与价值——与马丁·特罗教授的对话[J].高等教育研究, 2003 (6) :6-9.
[2]许进.高校创业教育模式:基于案例的研究[J].教育研究, 2008 (4) :99-102.
[3]杨涛, 柳艳鸿.中美大学创业教育模式比较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 2008 (9) :23-24.
[4]梅伟惠.美国高校创业教育[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 2010.
[5]绍清.国外大学生“以创业促就业”的做法与启示[J].中国人才, 2009 (13) :53-55.
[6]常建坤, 李时椿.发达国家创业活动和创业教育的借鉴与启示[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高等教育版, 2007 (3) :39-43.
[7]伟建, 车巧巧, 郑玉珍.德国应用科学大学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特色之路[J].中国电力教育, 2009 (5) :227-228.
[8]経済産業省.平成21年度大学大学院における起業家教育実態調査報告書[R].株式会社大和総研, 2009.
西方大学教育体系 篇8
一、可持续发展教育课程设置的学科整合策略
21 世纪以来, 可持续发展问题全面凸显于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的丧失、能源和食品安全等诸多领域, 促进了各门学科之间更广泛的合作与参与。可持续发展研究正在突破学科之间的壁垒, 将所有资源吸引在一起, 共同应对人类社会所面临的最严峻的挑战。可持续发展教育是一个从环境科学到人类与环境资源关系的综合性范畴。联合国“可持续发展教育十年规划宣言” ( 2005 - 2014) 指出, 可持续发展“是一种横跨多门学科的观点或视野”。在可持续发展教育中要打破传统的教育计划, 遵循以下原则: 一是超越学科界限, 进行跨学科与整体性的学习; 二是批判性学习而不是记忆性学习; 三是综合性的方法路径; 四是让学生参与做决定; 五是强调大学与本地社区关系[4]。面对可持续发展及其未来人才的综合性要求, 学科整合就成为可持续发展教育课程建设的首要策略。
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教育的目标, 大学的各门学科之间需要进行整合, 但如何实现学科整合则是西方大学面临的最大挑战之一。学科整合策略对大学的传统教学体系产生的冲击体现在两个层面: 一是学校层面, 大学的教师资源、科研基金、经费预算以及学科归属等面临着很多现实的难题, 如应该将可持续发展教育课程安排在哪个院系或专业[5]。二是学生层面, 对不同专业的学生如何讲授可持续发展教育课程。西方各国大学在进行可持续发展教育的战略规划时都认为, 可持续发展教育应成为所有学生教育经历的一个组成部分, 其课程设置必须面向所有学生。但是如何将可持续发展的内容嵌入所有专业已有的课程体系中就成为课程设置所面临的难题。传统教学体系并没有因为可持续发展教育课程而产生整体结构的改变。
虽然西方大学在实施学科整合策略时遇到诸多现实难题, 但还是有很多大学根据自身实际, 通过多年探索形成了较为成熟的创新模式, 如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的“一个大学”课程模式。俄亥俄州立大学是美国最大的大学之一, 其可持续发展教育课程模式的特色, 是以“培养参与和负责任的全球公民”为目标, 将所有学科之间整合和联结放在一个优先发展的位置上, 通过设立专门的跨学科教学科研机构, 在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之间建立紧密联系, 共同提供可持续发展教育课程。俄亥俄州立大学的可持续发展教育课程主要由环境与自然资源学院整合其他相关学院的学术力量, 共同承担整个大学的可持续发展教育课程教学, 并形成了指导其教学与科研的“生态范式”, 这一范式包括了四个领域: 环境相容性、社会责任、经济可行性和生产效率[6]。
在西方大学可持续发展教育课程设置中, 面向所有学生的课程一般是可持续发展概论性质的课程, 如佛罗里达海湾海岸大学开设了一门《可持续发展未来》的大学专题讨论课程, 所有学生要拿到学位必须要选修这门课程[7]。除了形成跨学科的整体课程模式之外, 西方各国大学也在探索将可持续发展嵌入不同学科的具体课程结构的策略。这些具体课程涉及科学、技术、工程、数学、工商管理、法律、旅游、医学保健、社会工作等多门学科。
二、可持续发展教育课程设置的国际化策略
在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 不同国家生态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与渗透不断增强。虽然气候变暖、多样性丧失、贫困、疾病与暴力冲突等问题显现出地区性特征, 然而, 深层次的原因是与其他地区、国家乃至全球社会联系在一起的, 这就需要世界各国协调一致、共同合作来解决。将来的决策者, 不管其职业如何都要面对跨越国家、文化以及地理界线进行合作的挑战。可持续发展的国际合作对可持续发展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 即培养学生特定的能力、知识、技能与态度, 包括对文化差异和历史渊源的敏锐观察力、在特定环境下解决问题的协调能力、灵活运用生态科学知识框架并将其运用于本地实际的能力、跨学科整合知识的能力、跨文化的合作能力等。为了适应这一要求, 课程的国际化随之成为很多西方大学可持续发展教育课程设置的重要策略选择。
为学生提供海外交流学习的机会是国际化可持续发展教育课程的最为有效的方法之一。近年来, 西方各国大学之间的可持续发展教育联盟组织日益增多, 这些国际化的大学联盟组织为各国学生之间的交流学习项目提供了有力支持。美国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促进协会 ( AASHE) 成立以来就开设了17个可持续发展教育的国际化课程项目, 为各国大学的学生提供多样化的跨文化交流和学习的机会。学生通过异国文化经历亲身感受世界的相互依赖性, 对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方式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当然, 可持续发展教育不一定都要到其他国家进行, 关键是要超越社会、文化和政治的界限, 学习和实践可持续发展的知识和生活方式。
近年来, 很多比较成熟的国际化课程模式已经逐渐显现出来, 如西方国家40 所大学所组成的国际化课程模式Global Seminar ( GS) [8]。1999 年, GS开始于美国的康奈尔大学, 当时美国、瑞士、丹麦、澳大利亚、荷兰等国的7 所大学共同开设一系列可持续发展教育讲座。经过十多年的发展, GS现已成为世界40 所大学的联合体。在GS课程模式中, 不同文化背景和专业领域的教师与学生共同学习可持续发展理论, 具体方法是“混合和增加” ( mixing up andadding on) , 即各国大学在可持续发展的项目框架下将自然科学和人文学科混合起来进行教学, 同时将新的科目增加到原有的教学计划中。GS课程模式有来自美洲、欧洲、非洲、大洋洲、亚洲等国家的教师和学生, 以主题辩论会的形式将参与者组织起来, 辩论会的主题是可持续发展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在不同国家学生之间的交流中, 学生体验到世界的多样性, 意识到彼此之间的偏差和成见, 并且学会尊重文化之间的差异。关于可持续发展的不同观点, 也有助于帮助学生理解事物的复杂性。由于有自己亲身的体验, 更有利于学生加深对可持续性的更全面的印象。GS课程模式主要采用个案讨论的教学方式, 在不同国家的课堂上以本土的可持续发展案例作为教学材料, 这一方法也促进了不同国家参与者之间的交流与理解。
可持续发展教育课程的国际化, 是大学以系统化的努力对全球化社会、经济和劳动力市场的要求所做出的回应。国际化的课程模式采用不同于传统的教学方法, 凸显了体验式学习的优势, 旨在将知识的学习转化为学生价值观和行为方式的转变。GS课程模式主要通过互联网加强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本地的教学团队可以进行经常的交流, 参与式的互动使师生随时进行对课程组织、课程顺序和内容的对话与讨论。
三、可持续发展教育课程设置的学生“关键素质”培养策略
可持续发展教育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环境教育或其他学科教育, 在学生培养上有着独特的目标和过程。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的“关键素质”是西方大学可持续发展教育课程的重要策略之一。所谓可持续发展的“关键素质” ( key competencies in sus-tainability) , 即学生在面对现实世界的可持续发展难题、挑战和机会时所能运用的知识、技能和态度等, 是指学生将可持续发展理论与现实相结合的综合素质, 具体包括系统思考、预测与规划、规范、战略规划、人际关系等方面的素质[9]。围绕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的关键素质目标, 可持续发展教育课程的教学模式从“以教师为中心”转向“以学生为中心”, 相对于理论知识的积累, 更加重视培养学生的应变、适应和创新能力。为学生提供学会思考的机会, 注重“如何思考”, 而不是“思考什么”[10]。
为了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的“关键素质”, 西方大学注重倡导“基于问题学习”的教学模式, 学生面对真实世界里的问题, 拥有问题的解释权, 并作为专家来解决这些问题。“基于问题学习”的教学模式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理解可持续发展原则并参与实践的素质和能力。同时, 西方各国大学也普遍意识到可持续发展教育中转变学生思考方式的重要性, 提倡“批判性思考”, 使学生进行“反思性学习”或者“深入学习”。
西方大学可持续发展教育所贯彻的学生“关键素质”培养策略, 往往超越具体的课程设置, 作为一个整体贯穿于大学可持续发展教育的全过程之中。美国德克萨斯州立大学的“共同经历” ( Common Ex-perience) 的创新活动就体现了学生可持续发展素质培养策略的系统性。2010—2011 年间, “共同经历”的活动主题是“可持续发展: 科学、政策和机会”, 全校学生打破学院和专业界限, 就当前地区、国家以及世界所面临的经济、环境、社会等综合性问题, 进行研讨和交流对话。这一活动也促使社区成员和学生一起, 共同参与可持续发展的知识学习和实践活动, 改变生活方式和社会政策, 科学理解当地和世界的环境问题[11]。
四、可持续发展教育课程设置的教师能力建设策略
可持续发展教育的课程教学是教师向学生传授可持续发展的知识、价值、理念, 塑造学生可持续发展的态度与行为的过程。教师从各自专业的角度熟练地运用可持续发展原则是可持续发展教育成功的关键所在。在1993 年联合国的《21 世纪宣言》中就已经明确提出加强教育者在生态环境方面的培训。只有教师真正参与到可持续发展教育中来, 才能使大学的可持续发展教育具有实际的意义和成果。加强教师能力建设已成为西方国家大学可持续教育课程设置的一种重要策略, 在很多可持续发展课程建设模式中都有教师能力建设的内容。
为了促进可持续发展教育课程建设, 必须了解教师对于可持续发展教育课程的理念以及倾向。一般而言, 由于具备较高的文化素质和知识水平, 大学教师对于可持续性发展的原则与理念都是赞同并接受的, 认为将可持续发展引入大学课程不仅正确而且必要。据2011 年西班牙一所大学的调查, 很大比例的教师愿意将可持续发展内容引入自己所教授的课程之中, 有兴趣修订自己授课计划, 以适应可持续发展课程要求。但大学教师却很少参加可持续发展教育课程的培训, 很大比例的教师是以自修的方式补充可持续发展教育课程所需要的知识[12]。大学教师缺乏相关课程设置的进修计划和实践知识, 也是目前西方大学可持续发展教育课程存在的问题。
教师能力建设也需要创新。西方很多大学根据可持续发展教育的要求, 采用教师团队学习的方式, 如在瑞士乌普萨拉大学的可持续发展教育硕士计划中, 由学校管理层召集各专业高水平的师资力量, 通过教师之间经常性和制度化的交流与合作, 对可持续发展教育课程的教学理念、内容与方法进行综合讨论, 最终达成共识并付诸于实践。教师团队学习给教师提供了检查和修正自己观点的体验, 同时将体验转变为教学实践, 转变教师的态度, 并有助于缓解跨学科教学对教师以及学生所带来的压力[13]。
美国梅瑞迪斯学院 ( Meredith College) 的教师团队学习则采用了“教学圆环模式” ( SustainabilityTeaching and the Learning Circle, STLC) 。这一模式由学校管理者召集开设可持续教育课程的专业教师, 整合形成专业的工作团队, 共同讨论可持续发展教育课程的发展方向。教师之间共享教学和科研项目, 并在教学中相互支持。通过“教学圆环模式”, 促进了不同专业教师之间的相互合作, 教师讲授可持续发展课程的能力得到明显提高[14]。西方大学的教师能力建设一般针对教师的特点, 采用灵活多样的形式, 包括长期开设的讲座、不同系和专业的培训团体、焦点小组等, 从而有效提高教师可持续发展教育的必备能力与素质。
五、可持续发展教育课程设置的社区参与策略
大学在可持续发展中的角色不仅体现在正式的可持续发展教育课程, 而且也体现在大学作为可持续发展的典范参与所在地区、城市和社区的生态文明建设。2008 年, 美国众议院通过了大学可持续发展法案 ( Higher Education Sustainability Act, HE-SA) , 鼓励大学积极参与当地可持续发展的行动和计划以推进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西方大学历来重视大学与社区之间的关系, 可持续发展作为催化剂更加促进了大学与社区的互动合作。社区参与因而也成为西方大学可持续发展教育课程设置的重要策略之一。
为了发挥大学在地方可持续发展中的作用, 西方国家的很多大学与政府、社区联合起来, 以专门的综合组织机构整合当地各类高等教育机构的知识资源, 形成可持续发展教育的网络体系, 共同应对地区性的可持续发展问题。如, 2005 年成立的加拿大多伦多“可持续发展专家中心”, 是由多伦多大学等多所大学、学院和中小学、政府部门、环境非营利组织和社区代表共同组成, 旨在加强和推动多伦多地区的可持续发展教育。其发展目标包括, 促进公众的环境意识、提高公共教育和课程发展的质量、鼓励多伦多市民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行为习惯和生活方式、开展特定专业的学习项目等。多伦多大学在“可持续发展专家中心”中承担着核心的角色, 多伦多大学的学生也积极参与到“可持续发展专家中心”的活动和研究之中[15]。
可持续发展教育课程的社区参与, 还体现在可持续发展教育课程与大学服务学习和社会实践活动的结合。美国肯尼索州立大学 ( Kennesaw State Uni-versity) 的一项个案研究表明, 服务学习项目与可持续发展教育连接起来可以为学生提供实际体验可持续发展的机会。运营管理专业的学生通过参与校园节能减排的服务学习项目, 将可持续发展与传统的运营管理课程内容有机结合起来。学生组成4 ~ 5个团队收集数据, 对今后20 年的校园温室气体排放进行预测, 通过收集数据、构建预测模型等, 对学校近期和长期的节能减排规划提出建议, 由此学生得到了实际锻炼的机会。这一服务学习项目使学生和学校共同受益[16]。大学对当地生态环境保护的直接贡献, 为大学的社区参与开拓了新的视野。
西方国家很多大学还通过大学的成人教育与继续教育将可持续发展教育扩展到大学所在的城市和社区。如, 加拿大维多利亚大学通过继续教育部与其它专业学院的合作, 为大学之外的社会成员提供灵活多样的可持续发展教育课程。这些课程由一系列的实践教学课程、入门课程和研讨会组成, 主要内容是关于校园和周边社区的可持续发展。这些可持续发展教育课程也面向学生个人和职业发展的需求, 为提高社会成员可持续发展的知识、能力与素质作出了贡献[17]。
西方大学教育体系 篇9
在西方二战以后,由于高科技的速猛发展,社会各大企业对实用人才的需求,迫使西方发达国家的高等教育从培养纯学术型人才逐渐向职业实用性人才转变,以适应社会对大学毕业生人才的新要求。西方发达国家高等教育如何解决这一转变的呢?分折其现状与特点,并结合我国目前重化工发展迅速的现状,有助于进一步推动我国高等化学化工教育的健康发展,为缓解我国化学化工类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提供一些有益的借鉴经验。
1 西方发达国家高等教育职业化的表现
1.1 法国高等教育职业化的表现
二战后,法国高等教育职业化倾向的具体表现要有四点:第一点是短期技术大学(IUT)的出现和入校人数的猛增。从1966年之后,法国的短期技术大学成为主要的高等职业教育机构,学制二年,从高中会考中招收毕业生,主要培养职业技术骨干,学生要接受强化专业教育和到工厂中实习,有专业教师指导,分小组进行实际操作。至1998年止,法国有大学技术学院98所,在校学生达到11.26万人[7]。第二是从1991年开始,大学职业学院(IUD)的出现。这种学院学制三年,招收受过一年高等教育的学生,专业课程内容具有明显的职业性。第三是1984年颁布的《高等教育法》,它从法律的角度推动了高等教育的职业化 [8]。第四,在教学内容上和学制改革上,向职业教育倾斜。
1.2 德国高等教育职业化的表现
二战之后,德国的职业教育是培养技术工人的主要来源,也是该国经济曾一度腾飞的秘密武器。当前,德国高等教育职业化趋势的表现有以下方面[9]:
将原来在中等教育、职业教育中的“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引入高等职业教育领域。通过国家教育立法的手段,把职业教育写入高等教育法条文之中。加大高等课程的改革和注重大学生实践练习的培养[10]。
1.3 英国高等教育职业化的表现
英国高等教育职业化倾向的表现具体有四方面:
首先,加大开办多科职业技术学院的力度,至2005年,全国有多科技术学院30多所,在校大学生23万余人。其次,通过国家教育立法的形式,把高校的人才培养与社会工商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密切结合起来[11]。再次,为了解决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高校与工商企业签订工业用人合同。聘请工商企业家到大学里参加董事会,与大学共同联合聘请教学和科研人员。同时,还请企业家在大学内开设工商企业人才讲座,开办教学公司、商业俱乐部和科学公园,目的是加强大学与地方企业和社区的联系,以便大学毕业生能有更多机会了解企业,认识社会,从而提高他们毕业后的就业率。最后,英国高等院校很注重“双向参与机制的建立”,即高等学校参与社会,为社会服务;同时,社会参与高等院校的办学与管理和高技学校的人才培养工作,其结果是导致了高等院校与工商企业的紧密融合[11]。
1.4 瑞士高等教育的职业化表现
瑞士高等教育中的职业化倾向主要有以下三个特点[12]:
(1)高级专科学校是承担高级实用人才的主要场所。(2)瑞士高等教育的职业化倾向的另一个特点是注重高等教育与地方经济特色的结合。(3)政府高度重视制定各种法律来促进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
1.5 美国高等教育的职业化表现
当前,美国高等教育很重视对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强调扩大专业口径,通过教育,让大学生毕业后能符合社会的广泛需求,目前美国高等教育职业化的特点是:
(1)通过国会立法方式,要求高等学院在办学时就注意大学生毕业后的就业问题。例如,1994年,美国国会通过了《学校-就业机会法条》[13]。(2)通过把高等院校的等级划分,把职业教育定在专科教学型大系上。具有分工的明确性[14,15]。其中社区学院毕业生在工农业生产中起着巨大的作用,除社区学院外,专科学院还有工程技术学院、健康职业学院、法律学院、商业与工商管理学院。这些学院主要开设满足社会企业需要的,以实用技术为主的课程,体现出了美国高等教育职业教育倾向的实用特色。
2 解决化学化工类大学生就业难的建议与对策
目前,我国大学生就业的形势十分严峻,2001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为115万。2002年145万,2003年增加到212万,2004年高达250万。2003年约有64万大学生毕业找不到工作单位,2004年上升到约75万[16]。而到2010年我国高校毕业生将超过650万,比2009年多出近40万。下表是我国化学化工类相关大学生教育部2009年统计数据,由表中可以看出化学化工类工学毕业学生数目超过19万,加上理学毕业生超过25万人[17]。
我国的化学化工教育开始于1920年左右,在1990 年以后,中国化学化工教育规模快速增长,化学化工教育的机遇与挑战并存。我国化学化工高等教育规模在1985年左右就已与西方发达国家相当,在1998年扩招之后,中国化学化工教育在数量、规模上处于世界前列。然而在教育的层次与结构方面,与20 世纪90 年代末普通高等教育学校化工类专业招生人数明显增长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中等职业教育招生规模大幅度下降。中职教育中的化工类专业1999 年的招生数比1998 平均减少20 %,2000 年又比1999 年平均减少50 %。与此同时,高等院校同类专业招生数却大幅度增长。显然,职业技术教育与1999 年开始的高校扩招背道而驰。2002 年,全国开设化学化工类专业的普通高校由164 所增加到298 所,同类普通中职学校却由110 所减少至不到50 所[18]。
当前,我国重化工业平均技术水平仍然相对落后,资源利用效率依然较低。我国单位GDP 的能耗是世界平均水平的2 倍以上。2008年我国电力、石油、化工、钢铁、建材、有色等耗能工业多数产品单位能耗仍然低于2004 年的国际先进水平。从目前情况看,通过运用国际先进技术装备和管理手段,我国重化工业节能和环保水平仍然具有较大的提升潜力[2,3,4,5]。重化产业具有高关联度特点,不仅带动第二产业内部相关行业发展,同时也带动了第三产业的发展。从产业整体上看,由于重化工业具有产业链条长、前后向投入产出联系效应大的特点,在加速发展重化工业的同时,会增加与重化工业关系密切的上下游产业的就业需求。从长期看,重化工业的发展是第三产业发展的物质基础[5]。中国第三产业发展相对滞后,到2005年我国第三产业产值比重不足40%,而在世界平均收入的国家中,第三产业产值比重就在60%以上。同时我国的服务业主要集中在消费品服务业,而信息含量高的生产型服务业发展不足。由于重化工业投资规模大、投资周期长、中间产品比重高、产业链条长,因此重化工业的加速发展必然会对资金、原料、能源、信息等生产要素及各种中介服务产生旺盛需求,这为现代金融、信息服务等第三产业的发展带来了机遇。产业结构的升级是产业整体协调发展,互相促进的过程。同时,第三产业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在我国的三次产业中,第三产业的就业弹性最高,所以重化工业在带动第三产业的发展的同时必将促进我国就业的发展[19,20,21]。
根据我国重化工发展迅速的情况,并借鉴外国高等教育职业化倾向的经验,进一步拓宽我国化学化工类大学生就业的渠道,增加就业机会,是社会各界应当高度重视的一个问题。
2.1 借鉴西方国家高等教育职业化经验,进一步改革我国化学化工高等教育教育方式
我国的化学化工教育要重视对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强调扩大专业口径,通过教育,让大学生毕业后能符合社会的广泛需求。我国高等院校的专业设置职业化的倾向不够,高校紧密结合社会企业人才市场的需求来培养人才的措施还不十分完善。其表现之一是化学化工专业的大学生专业素质较低,对于本专业所需求机械、电子、自动化、信息等方向不甚了解,只是针对本专业开设的基本课程进行学习,不能够对将来有所需要的知识进行储备。需要加强对于本行业的知识普及教育,赋予大学生以危机感,能够主动学习,转变现有的被动学习的局面。并结合与企业加强联系,促使企业在化学与化工类学院高校设立奖学金,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大学生的学习状态。表现之二是高等院校组织大学生们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机会少,许多大学生社会实习,到企业实践的时间少,职业技能和技巧不够。在人才应聘会上,得不到用人单位的欢迎。因此,高等院校应加强与化工企业的联系,设立实践与实习中心,改善化学化工类大学生的实习环境,加强学生的动手能力,能够达到双赢的目的,即学生学到有用的知识,企业招聘到合格的员工[22,23,24]。
2.2 通过开办校办专业型网站、就业指导课的开设等各种方式,建立起一套完善的促进化学化工类毕业生就业的体系和机制
根据日本国厚生劳动省和文部科学省联合进行的大学毕业生就业情况调整,2001年3月大学毕业生就业率达到92.1%。其中期大学的女大学生的就业率为91.5%。为何日本大学生的就业比我国要高呢?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是原因之一是日本有一个全国性的大学生就业机制。其次,在高等院校开设“学生就业指导课”也十分必要。在日本,大学就业指导课的课长主要工作之一是联络各企业人事部门,与其保持良好关系,并不断向社会各企业介绍本校优秀的大学毕业生[25,26,27]。
我国的重化工的发展需要大量的化学化工类人才,但是对于该类型的企业进行专业的培训与指导,树立起具有针对性的培养方针与政策。现代重化工企业,例如煤化工,在钢铁、煤转化、合成氨、能源等领域均有关联,因此,需要有针对性的建立起就业指导中心,能够帮助大学生找到合适的工作,替企业招聘到优秀的员工。
2.3 建立高等院校大学生职业教育和就业法规,运用法律手段帮助大学生就业
我国虽然在1996年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但是由于传统升学观点的影响,许多家长和高中生都以读普通高等院校为荣,轻视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因此,转变家长和大学生的择校和就业观念也是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措施之一。其次,加强国家对大学生就业法规的制定,运用法律手段来输通各种渠道也是十必要的,据报刊报道,我国教育部目前正在加紧制定《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管理规定》。这一法规从就业工作扩大到整个毕业生就业范围,包括有“毕业生与用人单位的权利与义务”、“双向选择与就业市场”、“就业指导与服务”、“违反协议的处罚”等项内容。化学与化工生产过程中需要大量的操作工人,需要转变大学生到企业也是搞生产管理的理念,需要埋头苦干,真正掌握操作技能,消化引进的设备与工艺,为进一步提高我国化学化工生产技术水平贡献一份力量。
2.4 鼓励大学生自己创业,实现多元化就业
在美国,大学毕业生的自己创业人数较多。据2000年统计,在美国参与创业的人口比例高达21%,即每5个美国人中就有一个人参与创业[22,23]。相比之下,我国少数大学毕业生还存在传统的就业观念。寄希望与父母和国家,不但要求工作岗位轻松体面,而且还要求工资高,因此,转变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增加大学生自强自立意识,强化学生的刻苦奋斗精神,实现多元化的就业也是十分必要的。随着我过重化工的发展,重化工业高关联性的特点不仅为大企业的进一步发展创造了条件, 也为小企业的发展提供了良机。这将导致产业分工的进一步细化, 催生出众多为大企业提供配套和服务的中小供应商, 形成包括产品专业化体系、生产工艺专业化体系和为之配套的服务体系的完整的产业体系。国际上工业化国家发展的一个普遍经验就是通过发展大企业来形成规模经济、技术竞争力。通过发展中小企业来增加竞争活力, 解决就业问题。因此,需要鼓励一部分有条件有能力的大学生能够创办小企业小型的公司,为大企业提供原材料、设备、信息等服务。
3 结 语
西方大学教育体系 篇10
“90后”没有经历过历史和政治上的动荡, 也没有经历过大的经济波动。由于计划生育政策的影响, “90后”的大部分都是独生子女。“90后”大学生出生在物质生活条件相对优越的时代, 有开明的成长环境, 丰富的情感经历与脆弱的心理抗挫能力。生长在变革的时代, 为愈加复杂的社会现象和思想环绕, 尤其是西方社会思潮以新奇、现代、时尚的面貌吸引着他们, 资本主义私有化、政治多元化、新自由主义、历史虚无主义、后现代思想、普世价值观等通过媒体网络等新兴的传播方式, 悄无声息地影响着他们。西方经济的发达为其文化霸权奠定了基础, 也为其文化渗透提供了说服力, 尤其青年学生容易接受“新事物”, 因此产生对西方文化的盲目崇拜。面对多元社会、多元标准和多元的社会思潮, 尚不成熟的价值观面临考验。许多人尊崇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个人主义、无政府主义、民族虚无主义, 理想信念虚无、价值观扭曲变形。
面对西方社会思潮影响, 需要对“90后”大学生加强价值观的教育和引导。
一、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
把西方的思想与文化视为优越和世界共同的价值取向, 使我国原本稳定的主流意识形态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甚至威胁。以后现代思潮影响为例, “排斥整体性、同一性, 主张运用多元化的方法论”。“怀疑主义、虚无主义、无政府主义和价值论上的多元化, 使学生精神世界产生了一种流浪意识。”“使大学生放弃了对社会、对他人的责任, 放弃了道德原则、真诚原则, 抛弃了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取向, 进而以极端个人主义、利己主义作为自己的人生哲学, 从而使自己的行为习惯更加随意化。”[1]后现代等用其批判、解构、多元来冲击和威胁我主流意识形态, 反其道而行之, 弘扬建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弘扬主旋律引领杂乱的价值观领域, 占领价值观主阵地是我们的不二选择。放眼世界各国多元社会思潮存在是普遍的想象, 但其主流意识形态都是一元的。当今的时代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差异性、选择性明显增强, 尤其“90后”大学生更追求个性独特、与众不同, 适应社会的发展我们尊重差异、包容多样, 但并不意味着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的放任自流, 我们要高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多元的社会思潮。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内容丰富, 既扎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厚土壤又体现了时代精神, 既有高深的理论性又联系百姓日常生活。“对民族而言, 他可以保持中华民族在现代化进程中的理性态度和清醒立场, 思考自己的前途和命运;对社会而言, 它协调着不同领域、不同成员间的相互关系;对个体而言, 它引导与协调身心的全面健康发展。其终极的根本作用是对主体价值自觉的培养和价值选择的引导, 帮助人们确定生活的方向和意义。”[2]拨开云雾见月明, 面对复杂多元的价值思潮,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无疑是最鲜明的旗帜, 为徘徊迷茫的学生指引了方向。胡锦涛同志曾在全国教育会议上指出:“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 深入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 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大学生理想信念模糊、价值取向扭曲在很大程度上与主旋律教育不能跟上时代发展有很大关系, 依托课堂主阵地、利用思想政治理论课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牢固树立在学生的思想中心是对大学生进行价值观引导的主要渠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完整的有机统一整体, 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思想是灵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主题、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是灵魂、社会主义荣辱观是基础。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在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 它凝聚了中国共产党人探索实践的智慧和心血, 科学地回答了当今时代和实践提出的重大问题, 理解领会其精神对于青年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有强大的感召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崇高的社会理想, 是实现个人理想的基础, 明确这个方向对于青年学生有强烈的凝聚力;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相辅相成、贯通古今, 是中华儿女团结奋斗的精神支柱, 掌握其内涵能激发起青年学生的爱国热情、鼓舞起为中华之复兴而奋斗的热情;社会主义荣辱观是社会主义思想道德的集中体现, 为社会主义条件下社会成员做出道德选择、判断行为得失提供了最基本的价值取向, 青年学生领会和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能够在纷繁的社会中辨别善恶美丑, 端正自己的思想和行为。
二、继承和弘扬中华传统美德
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基础, 是维系民族团结的精神纽带。中华文化绵延了五千年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傲立世界。然而, 近些年来这些为世人称赞和羡慕的精神瑰宝在许多青年人那里却被美国大片、日本动漫、现代摇滚冲淡了、挤跑了。我们的近邻韩国一直热衷并受滋养于中华传统。尤其尊崇儒教, 据说韩国对青少年的思想政治教育中传统道德一直占很大比重, 学校道德课除平时讲授“孝”和礼仪外, 寒暑假还要回校听“忠孝”讲座, 并且“面对来自西方价值观的冲击, 韩国借鉴了孔子提出的‘和而不同’的多元文化观, 在大力引进西方市场经济和先进技术的同时, 也采取吸收精华, 剔除糟粕的措施, 摒弃西方价值取向中个人主义、金钱至上、淡化人情等弊端, 倡导儒学的敬业乐群精神。”[3]韩国资源匮乏, 却能以近乎发达的经济和文化为世界瞩目, 在相当程度上得益于吸收中华优良传统。20世纪末, 世界诺贝尔奖获得者聚会巴黎, 发表了著名的《巴黎宣言》:“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 必须回首2500年前, 从孔子那里汲取智慧。”
传统美德是中华传统文化中的的瑰宝, 对她的不屑较多地存在于青少年中。其实传统美德在中华大地有深厚的土壤, 勤劳勇敢、诚实守信、自强不息、尊老爱幼……内容丰富、意味深长, 不仅蕴含于存量巨大的史书典籍、引人入胜的民间故事、意味隽永的诗词歌赋之中, 而且扎根于田间地头、大街小巷。在我国有取之不尽的教育资源和辽阔宽广的教育环境。精忠报国、孔融让梨、爱人者, 人恒爱之;敬人者, 人恒敬之、士皆知有耻, 则国家永无耻矣、人而无信, 不知其可也、路漫漫其修远兮, 吾将上下而求索、富贵不能淫, 贫贱不能移, 威武不能屈、先天下之忧而忧, 后天下之乐而乐、多行不义必自毙、博学之, 审问之, 慎思之, 明辨之, 笃行之……朗朗上口世代相传, 铭记于心受益无穷, 丰富精神世界、增强精神力量。将祖先的智慧发扬光大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 祖先的赠予是我们取之不竭的宝贵教育财富, 在今天仍有无尽的魅力和说服力。
三、巧妙借鉴西方有益文化
费孝通先生早就提出“各美其美, 美人之美, 美美与共, 天下大同”。西方文化之所以得到世界普遍认同, 是因为必有其过人之处, 西方文化有太多精华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 只不过我们需要擦亮眼睛摘出借现代之名滥竽充数的粺草。开放包容、兼收并蓄是中华文化的特色和之所以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富有生命力的原因之一。面向世界博采众长为我所用, 对于教育青年学生用他们易于接受的西方文化则可谓顺势而为。比如西方发达国家较早发展市场经济因而其法律规范往往比较成熟完善, 拿来作为教育素材就很有效。最近我国出现几起由于人们交通避让意识淡漠造成贻误救人救火的事件, 而德国法律给予执行任务的消防车以充分的“特权”, 任何车辆听到消防车的笛声必须立即让行, 而且法律的执行力度、公众意识都相对更高。与我国诚信缺失的社会问题形成对比的是西方诚信意识深入人心。有这样一个故事:一个年轻人到德国的公司应聘, 但没有一个公司录用他, 最后他得知这都是因为他逃了三次公交车票。将这些讲给学生, 与他们探讨, 他们很感兴趣, 教育的效果潜移默化、水到渠成。
四、善于运用教育艺术
教育是一门艺术, 他需要教师的创造性活动, 尤其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理论性强, 如果直接说教难免枯燥乏味, 对于以各种鲜艳夺目的形式包裹着的外来文化就难有抵抗力。马克思说:“理论只要彻底就能服人。”据说法国知名哲学家福柯讲授课程时三百人的教室能挤五百人不留一点空隙, “没有演说效果只是透彻、非常有感染力”, “福柯的艺术是通过历史斜角度地看待现实, 听众总能从中得到当下和他同时代的事件的一种看法。”[4]于丹的魅力很多在于善于把深奥变得简单、把抽象变得具体、把古人的智慧用来指导人们今天的生活。
思想政治教育有诸多的艺术手法可供选用。如用隐性教育方法, 于无声处胜有声, 潜移默化的教育学生, 古语云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比如说语言的艺术, “一句知心的话语也许胜过万钧雷霆%一声亲切的呼唤%能有起死回生的力量”, 语言的关心贴切, 生动活泼、幽默风趣在任何时候都是滋润学生心田吸引学生注意的灵丹妙药。再比如讲一个故事、引一句名言、欣赏一首歌曲、朗诵一首诗歌、放一部动人的片子、开展个辩论赛。引起了学生的兴趣, 打动了他的心灵, 触动了他的思索。有个老师讲社会主义荣辱观没有说一句话, 播了几个中央台如小孩为母亲端洗脚水的广告片和感动中国道德模范的视频, 他发现全班都聚精会神甚至专注得鸦雀无声最后只能听到擦眼泪的声响。教育应以人为本, 而人是情感动物, 情感是人的精神世界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情感和理性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煽情也是很有效的艺术手法。人接受理论教育需要情感的滋养, 融入情感教学内容就会有血有肉生动鲜活起来, 思想政治教育不仅要以理服人而且要以情感人, “真理是规律性与价值性的揭示, 事理是规律性与价值性的体现、情理是规律与事理的内在融合。只有真理、事理与情理相结合, 才是真正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 才能强化思想政治教育效果”, 正所谓动之以情晓之以理。[5]
五、采用深入浅出、灵活多样的教育方式
网络传媒能最大限度地超越时空限制, 汇集来自世界各地的信息, 最大限度地发挥沟通、传递、共享的强大功能, 因而成为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 同时也是西方价值观出口到全世界的终端工具。“90后”被称为鼠标一代, 网络是他们活动的舞台、交流的窗口、喜欢的渠道, 他们的文化信息很多来自网络。网络世界是色彩斑斓的, 它既可以通过灵活而有吸引力的表现方式, 传播科学文化知识, 采用大家喜闻乐见的方式使人们潜移默化地接受正确的价值观消费观;也会借消遣娱乐的名义以荒诞庸俗的内容迎合低级趣味传播落后腐朽。这是一个学生喜欢的平台, 也可以成为我们接近学生教育学生的平台。《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指出:“强化信息技术应用。提高教师应用信息技术水平, 更新教学观念, 改进教学方法, 提高教学效果。鼓励学生利用信息手段主动学习、自主学习, 增强运用信息技术分析解决问题能力。”思想政治课教师可以利用微博、QQ群、电子邮箱等大家喜闻乐见又便捷经济的交流方式, 探讨时事、讨论大家感兴趣的话题, 并从中因势利导、澄清是非、整合优秀的网络资源传递给学生, 并可以与学生交朋友、帮助学生解决思想问题。
社会实践是对学生进行价值观教育常用而有效的方法, 它将理论和实际相结合, 化抽象的理论为具体的行动从而在亲身的体验和感受中增强对理论的理解、接受和消化吸收, 同时也弘扬了理论、增强了理论的说服作用。这就如同我国古代就提倡的修身, 在践行理论中可以不断反思和调整自己的行为。社会实践能够使学生在理论与现实的碰撞中沉淀思想、净化灵魂, 提升自我、激发创造力。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对学生进行价值观教育的主渠道, 当前明显存在现有考核方法很难对教育效果做出准确评价的问题, 因此对考核方式做出改革很有必要。为此我们可以借鉴美国大学的考试形式, 美国大学的学生考试成绩通常由多种形式的考试综合决定。例如“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高等教育课程”的成绩构成是:学生课堂参与占15%, 一篇回应性论文占15%, 一片反思性论文占20%, 另篇回应性论文占20%, 在家完成的考试占30%。”[6]这样虽是被动调动学生, 却能使学生在参与交流中潜移默化地得到境界的提升, 思想政治教育课采用综合的评价方法更适合学科特点。
参考文献
[1]陈宁香.后现代主义思潮对当代大学生的影响[J].新学术论坛, 2008. (6) .
[2]曹清燕.以共识引领多样:价值多元背景下高校德育的使命[J].中南大学学报, 2011 (6) :166-169.
[3]靳义亭.论韩国对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的成功经验与启示[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 2011 (5) :172-175.
[4][法]米歇尔·福柯:主体解释学[M].北京: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5, 致读者第2页.
[5]郑永廷·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特点与研究前沿[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2011 (4) :1-5.
走近西方教育 篇11
2000年,我作为上海市建平中学常务副校长,被浦东新区社会发展局选派到澳大利亚麦夸里大学进修学习,和我一同前往的共有10位校长。这是我第一次走出国门,虽然只是到被称之为“西方农村”的澳大利亚,但也足以使我非常震撼,那里的学校教育、社区教育,那里的校长、教师、学生、家长,都实实在在地打动了我。我开动大脑,一方面比较它和国内的不同,一方面寻思着现象背后的原因;我把每一天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记录下来,与朋友们分享。澳洲之行开启了我出国访学、阅读他者之旅。
2002年,建平中学被上海市教育委员会、上海市环境保护局命名为“绿色学校”,作为分管校长,我参加了上海市环保局组织的赴欧洲考察环保教育的团队,这次德国之行让我看到了发达国家在环境保护方面的作为。在飞机上我们就看到大片森林覆盖的德国,所到学校,用老房子拆下的旧砖盖新房,物理老师带领学生开发太阳能,用沼气发电,等等,无不冲击着我们的眼球和内心。
2006年1月,我被浦东新区社会发展局派到伦敦教育学院培训。一方面听取了伦敦大学教育学院教授的理论授课,接受了英国皇家督学、英国资深校长关于学校办学的实践经验分享;另一方面我用双脚几乎走到了伦敦所有主要的文化场所,充分感受了英国的文化氛围,那种皇家文化,那种博物馆文化,那种渗透在每个角落的读书文化,令我感慨万分。
2007年4月,我第一次到美国,参观了和建平中学结对的纽约威郡的几个学校。
2008年,我受上海市教委派遣到美国加州参加“影子校长”培训,在蒙特瑞、洛杉矶参观考察了许多学校,近距离地了解了美国公立学校、私立学校的共同属性和个性特征,以及他们的教育理念、他们的课程设置、他们的教师教学。这两次访问,让我见识了美国学校,也见识了美国作为世界头号强国所体现的文化样貌。
2009年5月,我赴美参加女儿硕士研究生毕业典礼,顺便参观了塔福茨大学、西点军校、耶鲁大学,虽然是走马观花,但还是看出了一点美国的大学精神所在。在西点军校,听到了西点军校前校长戴夫·帕尔默将军说过的一句话:“随便给我找个人,只要不是精神分裂症,我就可以把他培养成一流、优秀的领导者。”这是西点军校所有教官奉为真理的一句话,也是西点军校领导力大师伊德·鲁杰罗奉若神明的一句话。西点军校能够让这些未来的领导者最终获取成功的一个秘诀是——允许失败。进入西点军校的学生虽然都是经过严格挑选的优秀学生,但在学校教育中毫无例外地要经受各种考验、各种锻炼、各种失败。
2010年8月,我考察芬兰的一所中学,学校的一位哲学教师告诉我们:在PIZA考试中,芬兰连续三次在阅读、数学、科学三个方面都获得世界第一,很多国家的教育同行都来考察他们的教育,都想了解他们为什么考第一。他分析了几个原因,最主要的是“少就是多”的辩证法:一是芬兰政府教育投入少,但收效大;二是学生在学习时间上投入少,但考试结果好。他认为芬兰讲究教育公平、均衡,注重学生的内在动机,不搞外在的奖励,学生真正出自兴趣爱好而学习,而不是出自家长、教师的压力,因此收效大。这多与少的教育哲学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思考。
分享经验
在学习他人的过程之中,我们也和欧美国家的校长进行交流,我曾经多次十分自豪地介绍自己学校的办学经验。
2005年4月在上海中学召开的国际名校长论坛上,在听了许多专家、校长反思我们国家的教育问题,过分贬抑自己,贬抑自己的校长、自己的老师之后,我很不是滋味。轮到我发言,我毫不谦虚地高调介绍建平中学的办学成绩,引起了与会中外校长强烈的兴趣。
2006年4月,我应邀参加欧盟教育基金会在英国伦敦举办的校长论坛,在伦敦南部的德威士学院,我向中英双方的校长报告了建平中学实施课程改革的经验和学校文化建设的经验,赢得一致好评,很多校长向我提问,我一一予以解答。伊顿公学校长托尼·理特对我的发言非常欣赏和肯定。
2008年10月,我出席“2008年亚太国际教育会议”,在会上作了题为“建平学校课程构建”的报告,一位美国教授在我发言之后提了一个问题:“假设20年之后我们的社会出现了灾难性的危机,比如环境严重恶化,金融严重危机,面对这样的问题,你如何思考你的学校教育,你的教育将如何改变?”我当时不假思索地回答:“教育就是要面向未来的,我们今天的教育就是为未来的社会服务的,刚才我提到了‘领袖气质’的培养目标,其重要的指向就是培养学生面对社会勇于担当的责任。我们的学生课题有研究身边的河流——荻材浜水环境问题,我们还组织学生到长江的源头去考察,这就是一种基于未来的责任意识;我们组织学生到重庆奉节建平希望小学去义务支教,让我们的孩子了解什么叫中国,明确自身的责任。”
当时主持会议的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基础教育处的处长也提了一个问题:“我的女儿没有做一个伟人的宏大理想,我觉得也未尝不可,像她这样的学生在建平中学是找不到自己位置的吧?”我也是即兴回答:“我刚才提到建平中学的培养目标‘领袖气质’,起码包括三层含义:自我牺牲、责任意识、组织协调管理能力。大家知道,当下和未来社会需要团队精神,而团队精神的营造需要有一个核心人物,他把团队成员团结起来,围绕一个目标去奋斗,这个人物就是领袖,领袖不是天生的,我们必须培养。但在建平中学我们尊重所有学生的合理意愿,你的孩子在建平中学也能够找到自己的位置,我们尊重每个孩子的梦想,我们尊重每个孩子的兴趣爱好,尊重每个孩子设想的未来生活、人生规划。然而这并不排除我们对学生提出更高的要求,这就是教育的辩证法。”场内即刻响起热烈的掌声。
2013年10月,我应邀参加了在美国耶鲁大学举办的世界名中学联盟会议,会议的名称是“WLSA Annual Conference 2013”,翻译成中文就是“2013年世界名中学联盟年度大会”,会议主题是“发展21世纪学生:分享东西方最佳实践经验”。我做了题为“创建有文化含量的智慧课堂”的发言,之后联盟主席、伊顿公学校长专门请了一个翻译对我说:“你的发言很精彩,几个案例及其分析很有启发性。”现场的同声传译跑到我的面前说:“你的发言太精彩了,我越译越有劲。”还有一位与会者对我说:“听了你的发言之后非常振奋,你一下子就把我抓住了。”
我认为“国际化”的重要特征就是可理解性、可交流性、可对话性,就是与其他国家的人能够正常交流、对话,国际化不是“取长补短”后的千篇一律,不是失去个性的一体化、一元化,而是在保持个性的前提下发展国际间的相互理解、相互交流和对话,以实现各自充分发展的多元化。就像生物种类的多样化才能赢得生物的健康发展,文化种类的多样化才能赢得文化的健康发展。
我对西方教育的认识
多次的出国访学,多次的中外交流,使我对西方教育有了一定的认识。归纳起来大概有以下几点:
第一,西方教育是自由教育,是不均衡教育。西方教育重视自由,鼓励选择,突出个性化发展;但同时也存在扩大学生差异、学生随心所欲、教师听其自然的现象。西方教育在学校的课程设置上为学生创造选择的空间,开设多种类型、多种内容、多种样式、多种层次的课程,出发点无疑是好的,对那些热爱学习、自觉主动、智商很高的学生而言,无疑会有积极的促进作用。但是对那一部分对学习本无兴趣,缺乏必要的来自家庭、社会的外在压力的学生,其实就是降低要求,这样做的结果就是学习标准一降再降,学生基本能力素质一低再低。
新加坡教育部在给校长的委任状上称:“你的手中是许许多多正在成长中的生命,每一个都如此不同,每一个都如此重要,全都对未来充满着憧憬和梦想。他们依赖你的指引、塑造及培育,才能成为最好的人和有用的公民。”作为校长,想必都知道这样的道理,但到底如何来实现这种指引,就是一个问题。
不能说西方的学校没有对学生进行指导,但是可以肯定的是这种指导是一般意义上的指导,一个学校虽然设置了两三个或三五个这样的专职指导教师,但指导更多地停留在泛泛而谈的层面。
第二,西方教育是开放教育,是生活教育。西方教育由于其自身的文化自信,表现在课程内容上是非常开放的。美国的中小学课程教材种类很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自己编写的教材就更多,基本上是各校自行其是,教师自行其是,没有一统化的教材,没有那种必考的“圣经式”的教材,这样一来,教学内容的开放性可想而知,教学资源的开放性可想而知。
我在美国看到,许多老师上课根本不用什么教材,更看不到像我们国内那种统一的练习册,老师用得最多的就是自己制作的教学课件,就是一排排放在教室里的书籍,就是相关的实物,我曾亲眼见到生物老师养了大蟒蛇在学校,养了巨大的蜥蜴在教室里。
西方的教育很重视博物馆的教育作用,重视大自然的教育作用。我所到访的英国、法国、美国、澳洲的学校,许多老师都爱把学生带到博物馆去学习,带到自然中去学习,充分利用社会资源、自然资源进行教育教学。当然这样开放也必然会带来新的问题,就是很有可能一些教师过于自行其是,导致教学任务根本没有完成,课程标准的基本教学要求没有实现,导致学生似懂非懂,因此PISA考试美国人考分不高是再正常不过的事了。但是站在更高层面去看,这也没有什么不好,知识点固然重要,考试分数固然重要,但打开孩子的视野更加重要,让孩子了解自然、理解社会更加重要,让我们的学生对自然和社会保持适度的敏感力更加重要。
西方国家非常重视学生的实际生活能力的培养,我所到的高中几乎都有电工、木工、钳工、修理工之类的课程设置。一个学生高中毕业之后,除了基本的文化知识学习,自食其力的生活能力远远高出中国学生,如家电维修、汽车维修、家庭木工、烹饪技术等等。美国学校没有职高、普高之分,几乎所有的学生都会几样基本生活技能,今后的生活质量也会因此提高许多。
第三,西方教育是底线教育,是守底德育。和我们中国的教育相比,西方的教育真的定位很低,他们更多的是上不封顶,下有底线。知识学习的要求,没有高限,大学先修可以,学习硕士课程也未尝不可,但底线的确很低,一个高中毕业生,只要数学相当于国内的初二数学知识水平就可以了。
至于德育,也是如此,走进许多公立学校的校园,经常可以看到荷枪实弹的警察在校园里转悠,这是专门用来对付有暴力倾向的学生,这是德育底线。学生不能吸毒,不能有暴力倾向,违法是绝对不允许的。至于未婚先孕带着小孩来上学,学校不会鼓励,但也是允许的,并且提供相应的条件,比如给哺乳期的妈妈学生提供喂奶的方便。他们没有非常高调的德育目标,没有培养接班人的宏大愿望,他们有的是非常具体的甚至有些琐碎的德育内容,比如遇到歹徒强暴应该如何从容应对,当歹徒把你双手控制住带进电梯,你可以用脚把所有的楼层刷亮,让歹徒无下手的时间机会。英国学校有这样的小学生守则:“背心、裤衩覆盖的地方不许别人摸。生命第一,财产第二。小秘密要告诉妈妈。不喝陌生人的饮料,不吃陌生人的糖果。不与陌生人说话。遇到危险可以打破玻璃、破坏家具。遇到危险可以自己先跑。不保守坏人的秘密。坏人可以骗。”这些“德育”看似琐屑,但却非常实用,守住底线是学校教育的基本任务。
对学校教师的要求也是这样,我到访过许多西方国家的学校,从来没有听他们说过一次“教育家办学”,从来没有听说过他们的政府官员要把校长培养成教育家,从来没有听说过他们的校长要把教师培养成教育家型的教师,而听到的是每个教师每周的工作量是上满23、24节课,或25、26节课,听到的是教师只要不违法、不性侵学生、不体罚学生,学校就不能把教师除名,他们更多的是守住底线,他们懂得优秀教师不是学校培养得出来的,杰出的校长不是政府培养得出来的,更多的是来自他们内心的强烈动力,源自于他们内心对教育的无比热爱。
第四,西方的教师培训主要是职前培训,职后培训主要是自学。走进西方许多国家的学校,大都是拥有硕士学位的人当教师,职前这一关把得好,称职的才能到学校当教师。一旦进入教师队伍之后,他们的培训远远达不到我们的时间量,西方教师职后培训的时间少之又少,每个学年一般不会超过3~5天,客观上他们的教师都承担满负荷的教学工作,每周高达25、26节的课时,没有时间接受培训,基本上只能各自独立教学,教研活动几乎无可能,像我们这样的理论培训,或者是听课、评课基本无法进行,因此职后的教师培训更多的是教师个体行为,是独立的反思。这种方式当然会带来教师成长的相关问题,但是至少有减少投入的作用,他们是把有限的教育经费用在必要的教师收入上。
不能说我们培训教师、培训校长的初衷不好,但是我们培训的方式值得商榷,我们更多地是把培训校长、培训教师的任务交给了大学,交给了大学教授,大学教授擅长的就是理论,于是给未来教育家型的校长、教师做培训,往往就是理论充电,就是课题研究。现实中理论工作者以专家自居,喜欢对实践工作者指手画脚、评头论足,其结果可想而知。实践工作者有一种理论自卑,崇拜理论,特别是在表述自己的经验之时,粘贴理论的表皮,写出来的东西“四不像”,皮笑肉不笑,结果是把最宝贵的东西遗弃了。正确的做法是:理论工作者应该走近实践,学习和认识实践,为实践工作者提供最佳的服务;实践工作者应该学习理论,激活思想,丰富思想,清晰地原生态地叙述事情,本真地表述自己的实践。
西方校长、教师在介绍办学和教学的时候基本不谈理论,他们谈论的基本上就是自己做了什么,怎么做,有什么效果云云,其中涉及到他们对教育的基本认识,就是他们的教育哲学,不能不说这是一种值得学习的务实态度。
在教育领域中即使看上去只是一个操作性问题,如果不断追问,最后都将成为一个哲学问题。在西方,杰出的校长、优秀的教师比其他大多数校长、教师应该有深刻的教育哲学思想、教育理念,这就使得他们能够清楚地表达别人可能只会模糊地意识到的各种问题和愿望。把问题的根源揭露出来,从而促进教师们对教育问题的认识。因此他们其实就是教育理念的守门人,是广大教师的启蒙者。
走近西方教育,你会有许多感知,你会有许多联想,你会情不自禁地与中国教育相比,与自己所在的学校对照,于是就用文字记下来了。我仍要强调一点,作为一个长期在一线学校任职的校长、教师,我会不自觉地带上自己的思维习惯,目光更多地投向具体的事情,类似于瞎子摸象,难免会以偏概全。为了避免读者误解,干脆挑明,就以“瞎子摸象”作为题目,让读者自己斟酌判断
西方大学校训与文化思潮关系探析 篇12
由于受到较强宗教文化和古希腊文化的影响, 西方校训多出自《圣经》, 并且多用拉丁文写成。从某种意义上说, 基督教是西方文化的母体, 《圣经》已成为西方传统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所以大学校训的文化作用是弘扬传统文化, 以期达到传承传统文化的目的。西方大学文化受基督教和古希腊文化的影响, 体现出宗教与科学的辩证统一。
此外, 西方大学的创立大多数是在教会的主持下进行的, 但这并不妨碍思想家们追求真理的道路。因此文化教育受宗教的影响, 宗教下的大学教育具有时代性。然而, 部分学校并不敢公开反对教会的统治形式, 只能通过隐忍方式证明自己对真理的渴望, 这一点在校训中得以体现。如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校训:Fiat Lux (英语:“Let There Be Light”, 中文:“让知识绽放光芒”) 。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校训:Numen Lumen. (英文:The divine within the universe, however manifested, is my light or God, our light.) 牛津大学校训:Dominus illuminatio mea. (英文:the lord is my light.中文:上帝照耀我心。) 由此可见, 西方大学校训大多言简意赅、崇尚自由, 有一定的宗教色彩, 有一定的思想启蒙作用。并且校训一旦确立, 就会一直留在校园文化中, 除非少数因为学校历史变迁, 或者重大科学发现及思潮涌动引发的历史节点而做出改变。
二、校训的传承
从某种程度上, 校训的延续反映的是一所大学文化的传承, 大学文化的核心价值观相对来说比较稳定, 所变的是核心价值观外的浅层次文化, 即本质没有变, 变化的是外围的形式。成立于1209年的剑桥大学, 是一所历史悠久的世界著名大学, 其校训是“从大学 (母校) 里, 我们可以得到知识” (here light and sacred draughts, 拉丁文为:Hinc lucem et pocula sacra) , 该校训从1600年沿用至今;加州伯克利分校的校训“让知识绽放光芒” (Let there be Light, 拉丁文为:Fiat lux) , 延续一百三十多年至今未变。
三、西方大学的发展受文化思潮的影响
1. 起源———智者运动。
智慧一直为哲学家们关注, 如苏格拉底提倡“美德即知识、美德即智慧”;柏拉图提倡“最高的美德即智慧”;亚里士多德认为求知是人的最根本特性, “主智”、“求真”的理性主义与道德论思想相区别, 对西方文化和教育发展的影响作用是经久不衰的。英国人纽曼在《大学的理念》中写道:大学乃一切知识和科学、事实和原理、探索和发现、实验和思维的高级保护力量;它描绘出理智的疆域。这种“主知”思想为后来大学理念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最早的大学“university”其本意就是将追求科学知识和精神生活的人聚集在一起相互切磋、开展研究。同时, 美国文化体现出浓厚的“重神”宗教性思想, 但是宗教信仰与科学求知精神在西方并不是水火不容的关系, 而是一种辩证统一关系。因此, “真理、知识、科学”等词汇频繁地出现在西方大学的校训中。
2. 萌芽———教会教育。
西欧中世纪早期教育的一个明显特点是“僧侣们获得了知识教育的垄断地位, 因而教育本身渗透了神学的性质”, 即基督教学校几乎是这个时期唯一的教育机构, 主要灌输宗教知识, 同时进行初步的读、写、算知识教学。到中世纪晚期, 教区学校发展较快成为当时最普遍的学校教育形式。
3. 发展———文艺复兴。
随着城市经济的发展和新兴市民阶层力量的逐渐壮大, 新的教育机构和形式开始出现, 其中最值得注意的是中世纪大学和城市学校, 最初的中世纪大学是在自由研究和讲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如西欧中世纪最早的大学意大利萨莱诺大学, 其前身是一所学校。犹太人修士君士坦丁·阿弗利堪那斯 (Constantius Africanus) 在学校将希腊和阿拉伯人的医学名著翻译成拉丁文, 吸引各国青年纷纷慕名而来, 在此基础上建立西欧中世纪第一所大学。13世纪以后, 各国学者和世俗封建主竞相建立大学。中世纪大学的基本目标是培养目标和教学内容显然不同。因此, 中世纪大学不但是一种新的教育机构, 而且代表一种新的思想。
4. 高潮———启蒙运动的影响, 城市学校。
为了适应新兴市民阶层的需要出现了一种新的教育机构———城市学校, 它不是一所学校的名称, 而是为市民阶层子弟开办的学校的总称, 它包含各种不同种类和规模的学校, 如由手工业协会开办的行会学校, 由商人联合会设立的基尔特学校等。与传统学校相比较, 它本质上属于世俗性质, 打破基督教对学校教育事业的垄断。其次, 在培养目标上, 城市学校主要是满足新兴城市对从事手工业、商业等职业人才的需要, 因此城市学校虽然主要是初等学校, 但具有一定的职业训练性质。最后在教学内容上, 城市学校强调世俗知识, 特别是读、写、算的基础知识与商业、手工业劳动有关的各种知识的学习。有的城市学校, 尤其是一些程度较低的学校, 一般用本民族语进行教学, 这与用拉丁语讲授的基督教学校完全不同。至15世纪, 几乎西欧所有大城市都办起城市学校。城市学校的兴起和发展对处于萌芽阶段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成长起到了促进作用。
5. 再发展———职能转变, 服务职能的出现。
1862年, 美国总统林肯签署了《莫雷尔土地赠予法》, 赋予美国高等教育一项新的职能---服务。由此成立的赠地学院一改美国传统学院的办学思想, 更多地关心农业, 实用知识和推广技术。担任威斯康星大学校长的查尔斯·范·海斯在1904年的就职演说中系统地阐述了大学服务于社会的目标和理念。他提出:“教学、科研和服务都是大学的主要职能。更重要的是作为一所州立大学, 他必须考虑到州的实际需要。”由此形成著名的“威斯康星思想”。按照这一思想, 学校把大学教育与社区普及性教育结合起来, 为此专门设立大学推广部并在各地建立地区推广教育中心。他认为大学不应该有任何边界, 应当具有开放性, 走出象牙塔, 面对社会。大学应考虑社会需要, 在与社会的经济互动中使区域经济发展收益, 为社会提供服务, 发挥其社会价值, 他认为教学、科研和服务都是大学应具备的职能, 即以大学的知识资源为依托, 以知识应用为途径, 以直接服务为方向, 以其他两项职能为基础。
四、结语
西方大学校训是根据当时实际办学需要提出来的, 因此, 校训是某一历史时期的产物, 具有一定的时代性。不可否认, 西方大学的建立与当时宗教社会色彩盛行息息相关, 每一次思想热潮都会带给这些大学新的生命力和活力, 总是给知识青年以启迪, 使他们更多关注自己和周遭的世界。因此, 笔者认为, 深入了解校训背后的文化思潮, 对于研究西方大学的发展及现状很有必要。
参考文献
[1]李承先, 徐辉.大学校训与大学理念——兼论道德论大学理念[J].高等教育研究, 2005 (6) .
[2]高永晨.从大学校训看中西方价值诉求的特点[N].南京林业大学学报, 2010 (4) .
[3]赵俊芳.西方名校“活力”探源[J].高等教育研究, 2001 (3) .
[4]刘晓琼.校训文化的实践与思考[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2010 (9) .
[5]罗先凤.中外著名大学校训价值取向比较研究[J].消费导刊, 2009 (7) .
【西方大学教育体系】推荐阅读:
中西方大学文化08-22
复旦大学西方经济学07-26
复旦大学西方哲学试题10-17
西方传统节日文化对当代大学生的影响的调查06-14
西方教育与西方文化07-05
西方教育哲学10-20
西方教育思想08-06
中西方教育10-29
西方自由教育思想11-02
中西方教育理念0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