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披露的动因论文

2024-07-08

信息披露的动因论文(共9篇)

信息披露的动因论文 篇1

摘要:在低碳经济的时代背景下, 越来越多的企业自愿进行碳信息披露, 本文从信息不对称与信号传递理论、合法性理论、自愿性信息披露理论和利益相关者理论进行分析研究碳信息披露的动因, 对这一现象作出了解释。

关键词:碳信息披露,动因,理论分析

一、概念界定

碳会计信息的涵盖面很广, 根据目前碳信息披露领域最权威的CDP (Carbon Displosure Project) 项目发放的调查问卷, 碳信息披露包括企业对气候变化有关风险的识别、应对气候变化的战略、企业实现的减排绩效、与利益相关者的沟通等内容。它是指企业按照碳会计信息披露的有关法律政策, 对碳会计信息进行确认、计量、记录以及对外披露的过程。

二、理论分析

本文分别从信息不对称与信号传递理论、合法性理论、自愿性信息披露理论、利益相关者理论对企业碳信息披露动因进行理论分析。

1. 信息不对称与信号传递理论

信息不对称理论是指在经济活动中, 人们对有关信息的掌握程度不同, 掌握充分信息的人会处于比较有利的地位。可以将信息不对称理论应用到企业碳信息披露领域, 企业是否履行低碳减排的责任, 是否遵守相关环境保护法规, 对外部利益相关者来讲, 都处于信息劣势地位。如果企业能够充分披露履行碳减排责任的信息, 会向投资者传递积极的信号, 使投资者认为进行碳信息披露的企业相对于没有披露的企业更具有竞争优势。同时, 投资者会认为进行碳信息披露的企业面临的环境监管成本更少。通过披露碳信息可以改善公众形象, 从而影响投资者的决策, 进而对公司的财务与绩效产生积极的影响。

2. 合法性理论

合法性理论认为一个社会组织必须与社会主流的观念、价值观保持一致的时候才能生存下去并可能获得成功。企业除了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 还必须履行对利益相关者的社会责任, 才能维护其“合法性”, 从而获得社会大众的认可。将合法性理论应用到碳信息披露领域, 在全球变暖问题日益严重的今天, 企业充分披露碳信息能够向社会传递企业承担环境责任的信息, 展示企业的社会责任感。另外, 许多学者研究发现, 由于重污染行业对环境的影响程度较大, 受到社会公众和监管部门的更多关注, 相对于非重污染企业有更大的动力实现自身的“合法性”, 也承担着相对更多的碳减排责任。可能会更主动、更充分地进行碳信息披露, 以达到相应监管部门的要求, 同时建立良好的企业形象、履行自身的社会责任。

3. 自愿性信息披露理论

自愿性信息披露是指除强制性披露信息之外企业管理层主动披露的信息, 企业可能为了维护公司形象、投资者关系、避免诉讼风险等动机主动披露如履行社会责任等方面的信息。根据公司治理理论, 信息不对称问题和代理问题的存在阻碍了资本市场资源的有效配置, 而自愿信息披露可以有效缓解这些问题。公司社会责任信息的披露有助于消除信息不对称, 对碳减排责任履行较好的企业可能为了与碳减排责任履行较差的企业相区分, 会主动进行碳信息披露, 从而向利益相关者传递企业积极履行社会责任的信号, 影响投资者决策, 解决企业价值被低估的问题或避免可能的监管成本。

4. 利益相关者理论

利益相关者理论是指企业的经营活动不能仅仅以追求盈利为目标, 还必须平衡股东、债权人、消费者、供应商、居民、社区等各个利益相关者的利益, 其否定了股东至上的传统理论, 认为企业追求的是利益相关者的整体利益, 公司的发展离不开各利益相关者的参与。在全球气候变暖日益严重的今天, 节能减排与利益相关者的生存发展都密切相关, 企业进行碳信息披露反映企业走低碳经济、节能环保的道路, 维护其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同时, 企业履行碳减排的责任会得到社会公众的认可, 为企业建立良好的声誉与社会形象。因此, 企业倾向于披露其碳减排投入、取得成效等方面的信息, 从而能够获得利益相关者的认可。比如监管部门会对充分披露碳信息的企业减少环境污染处罚, 投资者会根据取得的碳信息对企业竞争力重新评估, 从而达到提高企业价值的目的。

本文借鉴企业信息披露的理论分析框架, 将信息不对称与信号传递理论、合法性理论、自愿性信息披露理论、利益相关者理论创新性的应用于碳信息披露领域, 对碳信息披露的动因进行分析, 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了企业自愿披露碳信息的目的, 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

参考文献

[1]孟凡利.论环境会计信息披露及其相关的理论问题[J].会计研究, 1999 (04) .

[2]张彩平, 肖序.国际碳信息披露及其对我国的启示[J].财务与金融, 2010 (03) .

信息披露的动因论文 篇2

商业银行信息披露特别规定

证监会计字[2003]3号

各上市公司:

为进一步完善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规范体系,提高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质量,保护投资者的合法权益,我会制定了《公开发行证券的公司信息披露编报规则第18号—商业银行信息披露特别规定》,现予发布,请遵照执行。

公开发行证券的公司信息披露编报规则第18号

商业银行信息披露特别规定

第一条 为规范公开发行证券商业银行(以下简称商业银行)的信息披露行为,保护投资者的合法权益,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证券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银行法》等法律法规及中国人民银行、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以下简称“中国证 监会”)的有关规定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 商业银行为公开发行证券编制招股说明书、上市后编制报告、财务报表附注时,除应遵循中国证监会有关招股说明书、报告内容与格式准则以及财务报告的一般规定外,还应遵循本规定的要求。

第一章 招股说明书

第三条 商业银行应披露下列各种风险因素,分析其对财务状况与经营成果的影响:

(一)信用风险,包括:

1.重点分析信用风险分布情况、信用风险集中程度与信贷质量,例如目前的贷款组合、客户集中性等情况;

2.银行管理层用于信用风险管理及控制的主要政策与组织安排。

(二)流动性风险,包括:

1.说明管理层对此的明确政策,是否已建立用于监控此风险的管理信息系统和其他内部控制制度,对流动性风险管理水平的评估情况;

2.分析自身的规模和所处的经营环境,结合财务报表及其附注,说明流动性如何受到不利因素的影响,这些不利影响因素包括(但不限于):信贷需求的大幅度增长、大量履行各种贷款的承诺、存款水平剧减、国内或国外利率的急剧变化等;

3.分析资产与负债在期限、结构上的匹配情况,其对某一类资金来源的依赖程度,银行短期可兑现的流动资产、短期融资能力和成本,银行在货币市场上的信誉,同时应披露银行是否有紧急融资计划来处理突发事件; 4.分析资本充足率对流动性的影响。

(三)披露因汇率变化而产生的风险,如汇率变化对外汇交易、对持有外币资产和负债的影响等。

(四)披露因利率变动而产生的风险,如银行所采用的利率政策、利率的变动对银行获利能力和财务状况的影响,并对此种影响进行敏感性分析。

(五)披露技术和人为因素而产生的风险,如电脑系统不可靠、舞弊、欺诈行为和资产保全措施不得当等产生的风险。

(六)披露因国家法律、法规、政策的变化而产生的风险,如税收制度、经营许可制度、外汇制度等的变化对银行的影响。

(七)其他风险,如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更多的外资商业银行被允许进入中国信贷市场等所产生的风险。

银行在分析上述风险时,应明确说明对法规规定的有关资产负债指标的遵循情况。第四条 商业银行应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并在招股说明书正文中专设一部分,对其内部控制制度的完整性、合理性和有效性作出说明。

商业银行还应委托所聘请的会计师事务所对其内部控制制度及风险管理系统的完整性、合理性和有效性进行评价,提出改进建议,并以内部控制评价报告的形式作出报告。内部控制评价报告随招股说明书一并呈报中国证监会。

所聘请的会计师事务所指出以上三性存在严重缺陷的,商业银行应予披露,并说明准备采取的改进措施。

第五条 商业银行计划将所募集资金用于增设分支机构的,应披露所需资金数额、拟设地点等内容;募集资金仅用于增加资本的,可不必说明其具体投向;募集资金用于更新设备、收购兼并等其他用途时,需详细披露募集资金投向。

第六条 商业银行应在介绍发行人情况时详细披露其所属分行各自的名称、地点、职员数和资产规模以及各支行、储蓄所数量及地区分布等基本情况。

第七条 商业银行应披露贷款损失准备计提以及贷款损失核销制度的审慎性与有效性情况,说明其是否满足如下要求:

(一)定期进行细致的信贷风险质量分析;

(二)关注所有贷款(无论是以单个贷款为基础或是以贷款类别为基础);

(三)将贷款按相似的风险特征分类,考虑不同风险的实际影响;

(四)考虑影响贷款可收回程度的所有已知的内部及外部因素,并以可靠的最新数据为基础;

(五)采用系统的合乎逻辑的方法综合估算预计损失,并确保按照会计制度、准则的要求计提贷款损失准备。

(六)方法的采用遵循一贯性,在必要时根据影响可收回程度的新的因素及时调整该方法;

(七)由胜任的专业人员进行分析、估计、审阅及其他与确定贷款损失准备相关的工作;

(八)编制完备的书面资料,清晰阐明有关的政策、分析及依据;

(九)管理层定期对贷款损失准备计提以及贷款损失核销制度进行检查与调整。第八条 商业银行应披露如下不良资产信息:

(一)最近三年年末贷款损失准备的计提情况,包括:

1.最近三年年末贷款的“五级”分类情况,各级贷款的金额以及损失准备计提比例 2.最近三年年末特种准备的计提比例; 3.最近三年年末一般准备的计提比例。

(二)从发放时间、区域分布等方面分析不良贷款的期限与结构。

(三)逾期贷款的期末余额、期限结构及逾期情况。

(四)应收利息和其他应收款项坏账准备的提取情况,坏账核销程序与政策。

第九条 商业银行应披露资本充足情况,包括列示(应列明简单的计算过程)最近三年每年年末的风险资产总额、资本净额的数量和结构,以及最近三年每年年末和按月平均计算的核心资本充足率、资本充足率,并分析其在最近三年的变化趋势、原因和其他情况。第十条 商业银行应披露前三年主要贷款类别按月度计算的年平均余额及年平均贷款利率。第十一条 商业银行应就其所持政府债券和贷款披露如下内容:

(一)持有金额重大的政府债券的有关情况,包括面值、利率、到期日;

(二)重组贷款金额及其中逾期部分金额;

(三)贷款的集中度,即贷款量列前十名的客户贷款金额占贷款总额的比例;

(四)贴现占贷款总额比例超过20%(含20%)的,披露其金额及重要构成。

第十二条 商业银行应披露前三年主要存款类别按月度计算的年平均余额及年平均存款利率。第十三条 商业银行采用纳税影响会计法核算所得税费用,递延税款借方金额较大的,应分析递延税款的转回期间及转回金额。

第十四条 商业银行存在逾期未偿付债务的,应对其金额、利率、债权人、未按期偿还的原因、预计还款期等作详细说明。

第十五条 商业银行应披露最近三年每年年末和按月平均计算的年平均如下财务指标(应列出简要的计算过程):贷款质量比例、存贷款比例、短期资产流动性比例、拆借资金比例、国际商业借款比例、利息回收率等。

对以上各指标在最近三年的重要变化趋势、原因以及其他有关情况,还应作出简要分析。第十六条 商业银行应披露可能影响其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主要表外项目的总额及其重要情况,这些表外项目包括银行承兑汇票、融资保函、非融资保函、开出即期信用证、开出远期信用证、贷款承诺、外汇合约、有追索权的资产销售、重要的空白凭证等。

第十七条 商业银行应聘请有商业银行审计经验的、具有执行证券期货相关业务资格的会计师事务所,按中国独立审计准则对其依据中国会计和信息披露准则和制度编制的法定财务报告进行审计。此外,应增加审计内容,聘请获中国证监会和财政部特别许可的国际会计师事务所,按国际通行的审计准则,对其按国际通行的会计和信息披露准则编制的补充财务报告进行审计。

增加审计时需关注的内容包括:损失准备的提取及不良资产的处置情况;重大表外项目及其对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影响;不同服务对象、经营项目及经营区域的资产质量、获利能力和经营风险;法定财务报告与补充财务报告之间的主要差异等。

招股说明书正文中的财务资料均应摘自法定财务报告。补充财务报告作为招股说明书附录披露,供投资者判断商业银行财务状况和投资风险时参考。

第二章 报告

第十八条 商业银行应披露截至报告期末前三年年末如下财务数据:风险资产总额、资本净额的数量及结构、贷款损失准备、总负债、存款总额、长期存款及同业拆入总额、贷款总额、各类贷款余额。

商业银行应披露截至报告期末前三年年末及按月平均计算的下述年均财务指标:核心资本充足率、资本充足率、贷款质量比例、存贷款比例、短期资产流动性比例、拆借资金比例、利息回收率。

第十九条 商业银行应按前述第七条的规定,披露其贷款损失准备计提制度以及贷款损失核销制度的有关情况。

第二十条 商业银行董事会应在其报告中披露如下事项:

(一)下属分支机构情况(包括名称、地址、职员数、资产规模、下属网点数量及地区分布);

(二)报告期末的资本结构,包括核心资本、附属资本和资本净额(以上项目按中国人 民银行计算口径和国际银行业计算口径分别列示)

(三)信用风险状况。包括信用风险管理、信用风险暴露、信贷质量和信用风险缓释技术利用情况等,具体分为: 1.产生信用风险的业务活动; 2.信用风险管理和控制政策;

3.信用风险管理的组织结构和职责划分; 4.资产风险分类的程序和方法;

5.报告期末贷款的“五级”分类情况,各级贷款损失准备金的计提比例:

6.贷款损失准备的期初数、本期计提数、本期转回数、本期核销数及期末数;一般准备、专项准备和特种准备应分别披露;

7.列示报告期末前十名的客户贷款余额占资本净额的比例;同时描述对贷款客户集中度的风险控制;

8.贷款的行业、地区和客户类别集中度分析; 9.不良贷款分析;

10.重组贷款的年末余额及其中逾期部分金额;

11.本年主要贷款类别按月度计算的年均余额及年平均贷款利率; 12.本年主要存款类别按月度计算的年均余额及年平均存款利率; 13.信用风险缓释技术利用情况。

(四)流动性风险状况。包括能反映其流动性状况的有关指标,分析影响流动性的因素,说明本行流动性管理策略。

(五)操作风险状况。包括由于内部程序、人员、系统的不完善或失误,或外部事件造成的风险,并对本行内部控制制度的完整性、合理性和有效性作出说明。

(六)其他风险状况。包括其他可能对本行造成严重不利影响的风险因素。以上风险因素能作定量分析的应作定量分析;定量分析时应披露分析的方法。

(七)待处理抵债资产的构成和减值准备计提情况;

(八)不良资产的报告期末余额,本年为解决不良资产已采取及拟采取的措施;

(九)可能对商业银行财务状况与经营成果造成重大影响的表外项目的年末余额及其重要情况;

(十)前一报告期末所披露风险因素本年内给商业银行造成的损失情况。

第二十一条 商业银行应聘请有商业银行审计经验的、具有执行证券期货相关业务资格的会计师事务所,按中国独立审计准则对其依据中国会计和信息披露准则和制度编制的法定财务报告进行审计。此外,应增加审计内容,聘请获中国证监会和财政部特别许可的国际会计师事务所,按国际通行的审计准则,对其按国际通行的会计和信息披露准则编制的补充财务报告进行审计。

增加审计时需关注的内容包括:损失准备的提取及不良资产的处置情况;重大表外项目及其对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影响;不同经营业务及经营区域的资产质量、获利能力和经营风险;法定财务报告与补充财务报告之间的主要差异。

报告正文中的财务资料应与法定财务报告一致,补充财务报告应作为报告的附录披露。

第二十二条 商业银行应对内部控制制度的完整性、合理性与有效性作出说明。

商业银行还应委托所聘请的会计师事务所对其内部控制制度,尤其是风险管理系统的完整性、合理性与有效性进行评价,提出改进建议,并出具评价报告。评价报告随报告一并报送中国证监会和证券交易所。

所聘请的会计师事务所指出以上三性存在严重缺陷的,商业银行董事会应对此予以说明,监事会应就董事会所作的说明明确表示意见,并分别予以披露。

第二十三条 商业银行编制报告摘要时,应包括上述第十八条至第二十二条的主要内容。对其中的财务指标,可不必列出计算公式。法定财务报告与补充财务报告之间存在重大差异的,应在摘要中予以说明。

第三章 财务报表附注

第二十四条 商业银行应在主要会计政策中披露如下内容:

(一)说明贷款的种类和范围,应计贷款转为非应计贷款的标准,及非应计贷款的会计处理方法。

(二)说明贷款五级分类情况以及计提贷款损失准备的范围和方法,一般准备、专项准备以及特种准备的计提比例及确定依据。根据个别贷款的实际情况认定的准备,应说明认定的依据,如根据对借款人还款能力、财务状况、抵押担保充分性等的评价。

(三)说明回售证券的计价方法、收益确认方法。

(四)利息收入的确认方法。

(五)对于外汇交易合约、利率期货、远期汇率合约、货币和利率套期、货币和利率期权等衍生金融工具,应说明其计价方法。采用公允价值的,还应说明公允价值取得方法,如市场比价、未来现金流量等。

(六)对于投机活动的衍生金融工具及用于套期保值目的的其他衍生金融工具,应说明损益的确认方法,及将衍生金融工具确认为套期保值的标准。第二十五条 商业银行在财务报表主要项目注释中应披露:

(一)分类列示存放中央银行款项,披露计算依据。

(二)按存放境内、境外同业披露存放同业款项。

(三)按拆放境内、境外同业列示拆放同业款项。

(四)按贷款性质(如信用贷款、保证贷款、抵押贷款、质押贷款等)分类披露短期贷款的期初数、期末数。

(五)应按如下格式披露应收利息及其坏账准备:

期 初 期 末

金 额 比 例 坏帐准备 帐龄 金 额 比 例 坏帐准备

合 计

(六)应按性质(如国债、金融债券回购)披露回购证券。

(七)应按下列格式披露中长期贷款:

期初数 期末数

合计

1-5年

5年以上 合计

1-5年

5年以上 性质

信用贷款 保证贷款 抵押贷款 质押贷款 合 计

(八)按贷款风险分类的结果披露贷款的期初数、期末数。对不良贷款,还应按性质(如信用,保证,抵押和质押)分类披露。

以上第四款、第五款、第七款、第八款中如有持本公司5%以上(含5%)股份的股东单位贷款,应在各项目注释中说明。

(九)应按下列格式披露贷款损失准备情况:

类别 期初数 本期计提

本期转回

本期核销

期末数

一般准备 专项准备 特种准备

1.若本期某些贷款计提损失准备的比例或金额较大,应说明计提的标准和理由; 2.说明对某些金额较大且逾期账龄较长的贷款不计提或计提损失准备比例较低的理由; 3.以前计提损失准备的比例或金额较大的贷款,如在本期全额或部分收回,应说明原确定计提比例的理由及现收回的原因;

4.在本期大幅度改变损失准备计提比例或金额的贷款,应说明原确定计提比例的理由及本期发生重大变化的原因。

5.如已批准核销的损失贷款的金额较大,应说明其性质和金额。若实际核销的损失贷款涉及关联方款项,还应单独披露。

(十)应按下列格式披露同业拆入:

拆入性质 期初数 期末数

境内同业拆入 境外同业拆入

合 计

(十一)应按下列格式披露存入承兑汇票保证金、信用证开证保证金、外汇买卖交易保证金等短期保证金: 款项内容

期初数 期末数

合计

(十二)应披露应付利息的计提方法、余额及变动情况。

(十三)应按下列格式披露发行的短期债券:

债券名称 面值 发行日期

到期日 发行金额

(十四)应披露银行承兑汇票、融资保函、非融资保函、贷款承诺、开出即期信用证、开出远期信用证、金融期货、金融期权等表外项目的年初数、年末数及其他具体情况。第二十六条 商业银行应披露委托交易的期初数、期末数。

第二十七条 商业银行应披露金融工具的风险头寸,如信贷风险、货币风险、利率风险、流动性风险等。

第二十八条 商业银行应披露资本充足状况,包括风险资产总额、资本净额的数量与结构、核心资本充足率与资本充足率。

第二十九条 商业银行应按下列格式披露按币种列示的资产负债情况:

项目 人民币 美元

港币

其他币种合计

折合人民币合计

资产项目

负债项目

资产负债净头寸

表外项目净头寸

贷款承诺

第三十条 商业银行应按如下格式披露贷款分布情况: 1.按行业分类的贷款情况

行 业 年初数 年末数

合 计

减贷款损失准备

贷款净余额

2.按地区分类的贷款情况

地 区 年初数 年末数

合 计

减贷款损失准备

贷款净余额

第三十一条 商业银行应按以下格式披露资产流动性情况:

项目 已逾期 即时偿还

3个月内 3个月至一年 1至5年 5年以上 总额

资产:

存放中央银行及存放同业

贷款 拆放

债券投资 其他资产 资产合计 负债: 存款

同业存款 其他负债 负债合计

表外头寸流动性

流动性净额

第三十二条 本规定由中国证监会负责解释。

企业环境信息披露动因探讨 篇3

一、企业环境信息披露动因理论基础

(一)企业环境信息披露动因的理论分析

关于企业信息披露的动因有四种观点,其中受托责任论和决策有用论类似传统会计信息下的动因,另有更得到重视的外部压力论和自愿披露论。

外部压力论认为,企业进行信息披露是由于其所受外部压力带来的结果。外部压力来自两个方面:一是政府施加的压力,一般通过某种法规的形式实现,是一种直接压力,影响较大,属于硬性的约束;二是社会公众施加的压力,是通过舆论的形式或市场行为实现的,是一种间接压力,较隐蔽,属于软约束。社会公众压力论下又有正当性理论以及利害关系人理论。公司是社会体系的一员,当公司创造的价值与社会认同的价值一致时,这种状态或情境便称为“正当性”。当两种价值体系相左时,公司的正当性便出现实质或潜在的威胁(Lindblom,1994)。若主要利害关系人对公司绩效失去信心,正当性权力可以收回,如顾客停止购买产品、股东出售股票、员工失去忠诚与最佳努力、政府停止补助或给予罚款,以及环保主义者的控诉等。若公司不能弥补所失去的利害关系人利润,则公司会“违法”或“死亡”。因此,企业的社会责任源自于企业须满足“所有”利害关系人的需求(Moir,2001)。

自愿披露论认为,外部压力论虽然具有一定的道理和说服力,但并不能解释企业对环境信息披露中的全部现象,因为有些企业并没有受到非常明显的压力,却自愿性地披露了环境信息。这种观点认为,如果信息用户知道某种信息的存在却对其内容又缺乏充分了解时,企业信息披露不充分会使信息用户对企业投资价值打折,甚至可能将其列入最糟糕之列,这会对企业融资和未来发展带来很大危害。因此,企业为了表明自己不是最差者,同时也为了避免信息用户在信息缺乏的情况下对企业做出不利猜测而愿意公开更多信息。

上述每种理论解释各有侧重。受托责任论强调企业披露环境信息的义务和责任,决策有用论强调环境信息的使用价值和用途,这两者基本上是从环境信息的需求角度出发的,表明了社会对环境信息的需要。外部压力论和自愿披露论,从企业这一环境信息供应者的角度解释了企业进行环境信息披露的动因,弥补了前两种观点的不足。实际上,企业披露环境信息具有复杂的内外部原因,既有外部社会和政府法规压力方面的因素,也有企业自身主动性和自愿性的因素,而且这两者经常是交织在一起的,只是在不同的社会中有所侧重和不同的表现而已。

(二)企业环境信息披露动因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国外近十年的有关研究结果如下:影响企业环境信息披露的主要因素有公司的财务状况、信息成本、强势利害关系人即股东的需求、法律规范、公众形象、企业规模、行业种类等。企业管理层认为在年报中披露环境信息有助于提升企业形象,是企业与社会大众建立良好公共关系的工具。然而利害关系人对公司自愿披露的信息持怀疑态度,因此管理当局采取了选择性披露的策略,它充当了公司达到正当性的良好工具。环境敏感性产业的管理当局表示,对公司正当性的修复会体现在公司年报的披露上。社会大众对公司自愿披露的信息持怀疑态度,公司披露的信息越多,越会引起社会大众关注其披露内容的真实性,反而扩大公司所承受的社会压力,因此披露的程度均不高。对于公布敏感信息的担忧是阻碍其进行环境信息披露的原因。

国内近十年有关影响企业环境信息披露因素的研究发现:早期主要影响来自包括环境法规及行业的政策政府压力,来自社会公众的压力则很低。近几年公司规模、公司绩效、法人股比例或流通股比例、独立董事比例是显著影响因素。企业环境信息披露的酌意性较强,即倾向于选择反映正面的环境业绩,而隐匿环境违规等负面信息。张春蓉、金德庆(2007)研究发现仍有占样本总数33%的公司未进行任何环境信息披露,另有几家披露的内容仅局限于环保战略方面,并没有具体的环保措施,只有单独的文字叙述,没有数据支持,缺少实用价值。肖华、张国清(2008)研究发现,我国公司当发生重大环境事件时,管理层会利用年报中的环境信息披露来抵减重大环境事件对其生存正当性所带来的负面影响,以维护企业良好的社会形象。即公司环境信息披露取决于时期和事件,在现有的制度背景下基本上可以解释为一种为“正当性”辩护的自利行为,是对公共压力作出的反应。在当前环境信息披露缺乏相关监管制度的情况下,公司存在操控行为,不披露那些对会计盈余和现金流量可能造成不利影响的环境信息,而披露那些对自身有利的环境信息。其研究发现负面的环境信息披露项目如“罚款与赔偿”、“环境事故”等的披露频率很低,正面的环境信息披露项目如“改正行动”、“环境研究和开发”等的披露频率也很低。蒋麟凤(2009)研究了中日企业环境信息披露情况进行分析后指出,我国企业的融资带有行政色彩,使投资者和债权人对企业环境信息披露的影响不大,企业缺乏披露环境信息的主动性、自觉性,只是在法规的要求下做出有选择的、有限的披露,存在避重就轻现象,因此关键因素法律力量不能形成推动的强大动力。

二、企业环境信息披露动因的具体分析

(一)我国部分企业开始自愿披露环境信息

近年来率先编制企业环境报告主动披露环境信息的大连等地企业,如《中国环境报》报道的,充分认识到了主动披露的益处。北车集团大连机车厂体会颇深:企业要想创造更大的发展空间,坚决不能回避环境问题,要在自身压力和社会舆论监督下更好更快地做好自身环保工作;另外,广大公众在其关注的环境问题公布之后就能快速了解企业态度,有助于企业获得公众理解与支持。天然气大连石化分公司表示:定期编制和发布可持续发展报告,以报纸、网络等大众传媒为载体公告公司履行和落实承诺的情况,接受政府和社会监督,既可以促进节能减排和社会公益事业,也使企业自身进入了发展的新阶段。佳能大连办公设备公司表示:环境报告反映的的都是公司已经做到和落实的要求,公司有专门委员会负责环境报告的推动工作,每半年向管理层汇报推进情况,并由管理层协调解决一些问题;报告中的改进措施对公司总体环境目标的实现具有明显的推进作用。各企业分别根据自身现状和特点在绿色采购、清洁生产、环境友好产品、环境风险管理、节能减排等方面进行有益探索和总结;作为通过IS014O01环境管理体系认证的企业,其在履行环境法律法规、污染治理、环境管理等方面都是规范的,该体系本身就要求企业管理的目标、计划、持续改进和完成过程并取得绩效,因此这些企业完全能够实事求是地履行其承诺的环境与社会责任。

可见,政府机构和专业管理机关要求的法规不断出现,环境危机感加深的社会公众对企业环境治理有更多要求,企业的环境信息披露无疑会直接影响其社会形象和经济利益的取得,企业已逐渐感受到要求公开其环境信息的压力,同时也希望公众充分了解其在环境保护方面所做的各种努力,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通过自愿发布环境报告书等形式向社会披露其环境治理计划和结果,展示企业社会责任,以树立企业良好形象、提高社会亲和力和市场竞争力。

(二)英国某些企业将环境报告作为面纱

2008年英国可持续发展报告奖的ACCA仪式上,最高奖颁给了BT集团有限公司,因为其报告展示了“可持续性考虑与核心商业战略的强大结合”(ACCA,2008,P.8)。通常战略与行动有复杂和传播的关系,但是企业和咨询公司的环境报告讨论仍较多关注战略的变化,而较少关注行动变化。中小企业并列奖颁给了公平交易领域的主要英国搬运商Traidcraft,及苏格兰的一个地方可持续发展组织Reap。评判人对这两组织主要注释于它们确实在做的及对其的报告、评估,然而对BT的更多强调置于“战略”、“目标”、“将来”及其发展计划。相比Traidcraft和Reap的行动定位,BT的报告中显示出更多存在于报告意旨领域,相对其他获奖报告中的一些确实提议,这个领域可能有理由在提醒对环境和可持续性报告基本内容的进一步调查。BP公司投资于巨大绿色广告节目以勾画其较小部分业务的实务和宗旨,而同时它却保持投资于一种三倍于常规石油生产碳排放的石油资源(焦油沙),且正有生态多样性的毁灭性后果(Jowit,2009)。所以环境和可持续业绩的报告方式值得探讨。

加强企业环境信息披露是希望使企业环境活动和结果更可见,但可见性不仅是该领域企业报告的仅有可能结果。假如公司将报告作为面纱,那么在保护组织内部工作不受外部观念干扰的同时,提供了新面孔给外部世界。如果凭技巧和计划去运行,那么一些报告模式可能加厚面纱,以致公司很少被了解,虽然其报告是公开的。

三、企业环境信息披露动因应对措施

(一)建立健全法律法规制度

我国目前还比较缺乏与企业环境信息披露关系更为密切的法规和标准。现行有关制度规定了企业“必须”和“自愿”公开环境信息的内容与方式,但规定过于简单,在具体执行中效果不佳。国外经验表明,只有以国家环保管理机构为主,联合财政部门、注册会计师协会等组织,共同研究制定出适合本国国情、适合不同规模企业的环境信息披露准则、指南,分行业确定必须记载的具体项目和标准,明确对企业环境信息披露的具体要求,才能促使企业重视信息手段在环境管理中的作用,提升社会公众的环境意识,将环境保护和环境信息披露工作从强制披露转化为自愿披露。财政部应在现有会计准则体系的基础上,增加制定环境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对环境资产、环境负债、环境成本和环境绩效等环境会计要素的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进行明确规定,使企业披露的环境信息具有很强的可靠性、完整性和可鉴定性。还可配套制定专项的环境会计审计准则,使得企业财务报告的审计结论包含对环境信息的评价,推动环境会FHC财务风险传导计信息披露逐步走向规范化。

(二)加强监管和激励

主要措施有:

一是加强政府部门、中介机构和社会公众的监督和指导。应考虑由指定的政府部门加强对企业环境信息披露实效性和数据质量的管理,让市场正确评价企业环境风险,避免由于环境事故导致财务报表的重大错报而误导信息使用者。应该迫使污染企业的外部成本内在化,促使企业从自身利益出发增加污染控制和治理投入、减少排放,降低外部成本;同时,内在化了的外部成本体现在会计成本和收益中,实现环境信息的表内刚性披露,有效遏制环境信息披露时的操控行为。也要引导和规范不能在表内披露的环境信息实现有效的表外披露。还应确定重污染行业及重污染企业名单,建立全国性的企业上市公司环境报告数据库,加大上市公司环境信息报告的透明度。也要积极采取各项措施使公众参与环境决策,尽可能发挥公众在涉及环境影响的重大决策中的重要作用,让公众对企业环境行为进行有效监督。

二是强化企业披露环境信息的内在驱动力。加入WTO后,我国不少有远见的企业为参与国际竞争、适应国际社会的要求,积极申报ISO14001认证,企业进行环保的内在驱动力不断增强。但是环境事项具有复杂性,环境管理对企业财务绩效也可能具有负面影响,既然披露环境信息需要付出一定成本,激发企业自愿披露的动力是必要的。所以,要将政府法规政策和补贴、奖励等经济手段结合起来,执行优惠的财税、信贷和投资政策,设立专项补贴,对那些积极环境保护并披露环境信息的企业进行补偿,奖励其为环保做出的努力,让企业在披露环境信息的行为中真正得益,促使其自觉披露。这些专项补贴可以从那些污染严重的企业高额的排污费、税收及罚款中拨付。这种良性循环将有利于提高我国企业的环保意识,促进环境改善。可由注册会计师协会负责对企业环境信息披露方面的奖励。

(三)完善报告方式

详细的内部案例研究和更深理解相关管理当局、媒体和政治圈等方面的相互作用有助于环境问题的披露,但当这种研究关乎公司声誉时,允许详细探究的可能性很小。广大公众对环境领域的已有了解并非都是通过公司的披露活动获得的,这样一种信息资源的平衡在将来几年可能不会改变。所以不能将报告视为环境领域公司透明度出现的足够方法,还应关注增加公司活动信息目录的多重方法。但这不仅要求新知识和新制度机制,而且要求提升相互作用的有关方面权力的相对平衡。取得信息、单独让较基本权力变化公诸于众的能力可能离不开权力的场所和权力分配的变化。

认识到由于政治因素等原因在不远的将来不可能有各方权力平衡的重大提升,所以英国有研究团队至力于让环境问题被视为更主流的一部分业务以约束企业界,推出了一种公司环境报告方式——《联合的报告框架》。该框架被视为朝着环境报告更趋全面、而且开始认识到碳和其他环境约束可能变成21世纪重大因素的实质性一步。它寻求描述经济、财务和环境、可持续性两方面的信息如何都能、且都应以联合的方式呈现,显示更多环境考虑的经济成本和经济效益。在管理关注面的边界,并非环境问题被视为“不在这里”,情况恰恰是希望将环境问题联系到经济、财务方面。该框架不是仅有报告的战略目标,也有明确的意向将动力元素引入组织中。在允许的前提下细究公司环境报告方式,寻求扩展现行公司政策、行动而非短期内更彻底改变它们,该框架背后的这些思考方法依然值得进一步考虑。该框架寻求将组织变化过程十分明确的考虑结合到一个报告系统设计中。

参考文献

[1]孟凡利:《环境会计研究》,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2]肖华、张国清:《公共压力与公司环境信息披露》,《会计研究》2008年第5期。

[3]杨安丽、陈延平、赵冬梅:《怎样让企业自觉发布环境信息》,《中国环境报》2009年1月16日第006版企业。

[4]吴翊民:《企业社会责任与环境信息披露研究》,《上海经济研究》2009年第1期。

[5]厉欣岩:《企业可持续发展与环境信息披露》,《企业研究》2009年第12期。

[6]Anthony G.Hopwood.Accounting and the environment[J].Accounting,Organizations and Society.2009

会计信息披露的法律监管论文 篇4

一、我国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法律监管制度的现状及问题

我国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法律监管制度的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1)监管主体的独立性减弱

首先从证监会的监管独立性来说。证监会是我国主管证券发行和交易的政府单位,但证监会作为国务院所属正部级事业单位的地位,使其不可避免地承受国务院的部分职能,体现在监管政策上为监管还要为其他政府目标的妥协;而且证券会在各地派驻的监管部门,受地方行政力量的干涉,导致自身的监管职能受到很大的制约。其次从上市公司的独立董事制度来说。上市公司的独立董事制度一个重要的作用制约上市公司的行为,监管公司的不法和违规行为。独立董事独立履行职责,不受上市公司主要股东、实际控制人或者其他与上市公司存在利害关系的单位或个人的影响。但是近年来独立董事这种独立监管作用逐渐减弱,在监管公司行为中起不到显著作用。

(2)监管主体的职业道德缺失

注册会计师事务所的注册会计师对上市公司向公众披露的财务信息进行审计。然而有部分人员,为了追求个人利益或是迫于上级的压力,而放弃甚至沦丧了职业道德,由于其具有专业技能使其作假账具有高超的处理能力,操作极具隐蔽性,一般检查较难发现,易于逃避外部监督。如红光实业管理舞弊案中的成都蜀都会计师事务,张家界管理舞弊案中的湖南会计师事务所等,这些事务所帮助上市公司一同造假,共同虚构不存在的利润,导致了所披露的会计信息严重不真实,起不到其应有的监督和管理作用。

(3)监管进程的滞后

对会计信息的监管中存在着法律普通存在的监管滞后的问题。监管部门本来应该在审核公司上市材料的时候应该及时发现问题,但是实际会计信息披露造假事件中,证监部门面对上市招股说明书均存在着严重的弄虚作假的行为却形同虚设,而是在事件曝光后才进行严厉的查处,明显存在监管进程的滞后性。

(4)监管形式的单一

政府对于会计信息披露方面的监管主要包括派驻工作组进行审计、不定期抽查等方式,这种监管方式有其积极的作用,然而也存在一些弊端:一方面,会计信息的产生是个动态的流程,这就要求法律需要全方位、全过程的监督,单一的检查只能找到一个点上的信息是否符合法律的规定。另一方面,有限的检查难以完整、精确地找到一个会计期间中作假的地方。

二、完善我国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法律监管体系的措施

(1)完善公司的治理结构

会计信息披露制度的不规范,其主要原因还在于公司内部体制的不健全和治理结构的不完善。这就需要上市公司要先完善公司的治理结构:一方面,要增强董事会的职能。建立董事会的独立的领导权,使董事会成为一个独立的强有力的决策机构,还要增加独立董事的比例,吸收一部分小股东的代表,真正保护小股东的.合法利益;董事会内部设立专门委员会,建立独立董事和内部董事的制约关系;还要建立一套全面有效的董事会自我评估机制,这样可以及时发现董事会运行存在的问题,使董事会更好地创造股东长远利益。另一方面,要优化经理人激励制度。不能以公司利润的单一指标对经理人进行考评,因为这样容易助长经理人为了追逐利益而披露虚假财务信息,而是应当建立一套长期有效、多方位的经理人的评估、激励机制。

(2)加强对中介机构的管理

企业内部控制信息披露动因解析 篇5

许多学者进行了企业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动因研究。本文拟从内部控制的风险评估、内部监督、信息和沟通等角度, 分析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经济动因及市场效应。

一、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经济动因

1. 降低权益资本成本, 提升企业价值。

随着企业经营规模的不断扩大, 需要越来越多的资本金投入。通过披露内部控制信息, 使投资者更全面、具体地了解企业经营状况和发展潜力, 从而增强投资者投资的信心。因此, 内部控制质量高的企业更倾向于披露内部控制信息。

每个企业都面临着不同的内部风险和外部风险, 内部控制的目的就是要控制这些风险。开展风险评估时, 首先应当准确识别与实现控制目标相关的内部风险和外部风险, 确定相应的风险承受度。风险承受度是企业能够承担的风险限度, 包括整体风险承受能力和业务层面的可接受风险水平。控制风险就是对风险进行分析和排序, 在风险识别、风险评估的基础上, 针对企业存在的风险因素, 对已经识别的风险进行定量和定性分析, 确定关注重点, 制定应对措施和整体策略, 以消除风险因素, 或减少风险因素的危害。

风险评估过程应当考虑可能会影响目标实现的内部风险因素和外部风险因素, 并分析这些风险因素, 为管理这些风险因素提供依据。外部投资者依据企业披露的风险因素, 判断哪些是系统性风险 (如政策风险、经济周期性波动风险、利率风险和购买力风险等) , 哪些是非系统性风险 (如经营风险、流动性风险等) , 从而采取相应的投资策略。潜在投资者和其他利益相关者通过内部控制信息披露更真实地了解企业的财务状况, 可降低投资决策风险。企业若能很好地识别风险、评估风险、应对风险, 则企业承受风险的能力强, 能吸引大量的投资者, 从而降低融资成本, 增强盈利能力, 提升企业价值。

2. 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 提高资本市场的效率。

信息不对称来源于内部交易及内部信息不透明。企业管理人员和其他内部人员, 比外部投资者掌握了更多的有关企业当前状况及未来前景的信息。管理者和其他内部人员出于自身利益考虑会通过各种途径, 以牺牲外部投资者的利益来谋取他们的信息优势利益, 由此导致了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由于信息的不完全, 外部投资者难以做出正确的决策, 最终导致证券市场效率低下。内部控制信息的充分、及时披露可以有效地控制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问题。外部投资者借助披露的信息可以了解企业治理情况、管理层的诚信和道德价值观、管理层对特定岗位的胜任能力。因此, 为了能够监控管理层的经营目标和经营战略、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以及重大协议条款, 必须充分、及时地向投资者披露信息。而及时地披露信息可以减少内部人利用信息优势谋取私利的机会。内部控制信息的公开可提高资本市场的透明度, 使资金流向内部控制设置健全、执行有效的企业, 从而提高资本市场资源的配置效率。

3. 提高管理者在劳动力市场上的声誉, 使其在人才竞争中处于优势。

披露内部控制信息的实施主体是企业, 而企业的运作是由管理人员组织实施的。管理层作为企业的代理人, 他们需要为内部控制的设计和实施作出努力, 承担着改革的压力和失败的风险, 如果内部控制给他们带来的预期收益大于预期成本, 他们会乐于披露内部控制信息。所以, 高素质的管理者对于建立披露内部控制信息诚信机制具有重要意义。管理者经营有方, 便能将获取的内外部信息在组织中向下、平行和向上以及与组织外部各方之间都进行有效的沟通。内部沟通需要做到让所有的员工清楚地知道自己所应完成的特定任务以及在控制系统中所承担的责任。外部沟通应该与顾客和供应商建立开放的沟通渠道, 以便获悉改善企业内部控制功能的重要信息。企业业绩卓著, 管理者将获取丰厚的报酬和更多的晋升机会。因此, 经营有方的企业经理倾向于披露更多的内部控制信息, 以公开其经营业绩, 展示其才华, 扩大其知名度。同时, 披露内部控制信息还能约束管理者的行为, 使其管理透明化。因此, 必须完善企业用人机制, 引入竞争机制, 通过市场的优胜劣汰, 实现人才的自由流动, 使诚实守信的经理人成为企业的管理者, 保证诚实守信披露信息。

4. 提高财务报告信息质量和增强投资者信心。

良好的内部控制可以产生可靠的财务信息, 对于可能导致报表错误或报表重述的错误或遗漏, 内部控制可以起到事前预防和事后及时检测、纠正的作用。因此, 企业应披露与投资者决策相关的内部控制信息, 增加财务报告的信息含量。内部控制信息披露要符合质量要求, 必须进行及时、准确、完整的信息披露, 而且这些披露必须建立在完善的计量基础之上。信息的及时性是指信息在不影响投资者做决策之前提供给投资者。信息披露制度要求企业管理当局在规定的时间内依法披露信息, 防止有关人员利用内部信息进行内幕交易, 这对增强企业透明度、降低监管成本、规范企业管理当局的经营行为、保护投资者的利益具有重要的意义。信息披露完整性包括形式上和内容上的完整, 要求企业提供全面的信息, 不得忽略、隐瞒重要信息, 使信息使用者了解企业治理结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现金流量等, 使投资者了解企业全貌、重大事项的实质和结果。内部控制信息的披露经过公众的监督, 使企业财务报告的信息更加真实可靠, 从而赢得投资者的信赖。

二、内部控制信息披露带来的市场效应

1. 对企业股票的股价和成交量有一定的影响。

如果证券市场是有效的, 则股票价格具有充分的信息含量。内部控制信息的披露作为企业对外财务报告的一个组成部分, 它在有效的证券市场中能增强股票交易的流动性和对股价产生一定的影响。内部控制信息充分披露有利于投资者全面地了解企业的经营状况, 并对企业发展前景做出较为合理的预测。因此, 为投资者及时披露有用的信息, 可降低投资者的投资风险。国内外许多学者做了关于信息披露和公司股价变动之间关系的实证研究, 例如我国张俊生、曾亚敏对2001~2003年沪深两市120家因信息披露失信行为受到谴责的公司进行研究, 结果发现随着企业信息披露失信行为的增加, 整个股票市场的风险波动也被放大。当内部控制信息为“利好”消息时, 便引起公司股价迅速上涨, 从而可达到公司融资的目的。

2. 推动证券市场有效性的形成。

有效证券市场是指市场上任何时候的证券交易价格都能正确地反映所有为公众所知的与该证券有关信息的市场。它有以下几个基本含义:第一, 市场价格的有效是针对公众所知的信息而言的。第二, 市场的有效性是个相对的概念, 证券市场“有效”并不意味着证券市场没有“噪音”, 并不能表明市场价值始终能真实地反映公司的基本价值。第三, 如果市场是有效的, 投资便是一个公平的游戏, 这意味着投资者不能从股票或投资组合上获得高出正常预期收益的异常收益, 这里的正常收益已经包含了风险因素。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目的是让所有的投资者都能公平地获取信息。管理者应积极披露对投资者来说收益大于成本的信息, 其原因有两个方面:首先, 市场有效性意味着当投资者竭力提高自己对未来收益的预测时, 他会使用所有可获得的相关信息, 这样, 新增加的信息就不会被“浪费”掉。其次, 公司披露有关自己的信息越多, 公众便知道得越多, 这样就增加了投资者对证券市场的信心。信息披露使公司股票价格能更真实地反映公司的价值, 促进证券市场有效性的形成。

三、结束语

根据上述分析, 企业应加强内部控制管理, 实现内部控制目标, 为企业正常发展把好关。董事长应对本公司内部控制的建立健全和有效实施负责;总经理应根据法定职权、公司章程和董事会的授权, 负责组织领导本公司内部控制的日常运行;公司高层管理人员有责任制定并完善信息披露管理制度, 明确重大信息披露事项的判定标准和报告程序, 确定信息披露事项的收集、汇总和披露程序, 不断强化为投资者、债权人和社会公众提供真实、可靠、完整的会计信息及依法披露其他信息的法制意识和责任意识。内部控制信息的披露为投资者提供了全面了解企业的信息平台, 有利于投资者做出正确决策, 进而推动资本市场的健康发展。

企业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是内部控制监督检查的一项重要内容。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应当采取相对固定的格式, 报告内容符合《基本规范》的要求。企业管理当局对财务报告内部控制的评价应当遵循比较统一的标准。会计师事务所应参照主管部门有关规定, 对企业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认真进行核实评价。各方应各尽其责, 不断完善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 提高会计师事务所的核实评价水平。

摘要:内部控制信息的披露作为企业对外信息披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对降低企业融资成本、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增加企业经营管理的透明度、提高资本市场的效率和提高投资者信心等起着重要的作用。本文从内部控制的风险评估、内部监督、信息和沟通等角度, 分析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积极作用及带来的市场效应。

关键词: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经济动因,市场效应

参考文献

[1].李享.美国内部控制实证研究:回顾与启示.审计研究, 2009;1

[2].程新生.信息披露与透明度评价.上海立信会计学院学报, 2007;6

[3].林斌, 饶静.上市公司为什么自愿披露内部控制鉴证报告?——基于信号传递理论的实证研究.会计研究, 2009;2

[4].张俊生, 曾亚敏.企业信息披露失信行为的经济后果.审计与经济研究, 2008;2

[5].杨玉凤.内部控制信息披露:国内外文献综述.审计研究, 2007;4

[6].周勤业, 王啸.美国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发展及其借鉴.会计研究, 2005;2

[7].黄秋敏.上市银行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状况分析——以2001~2006年度报告为研究对象.审计研究, 2008;1

[8].缪艳娟.英美企业内部控制信息披露制度对我国的启示.会计研究, 2007;9

[9].威廉R.斯科特著.陈汉文, 夏文贤, 陈靖等译.财务会计理论.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7

信息披露的动因论文 篇6

关键词:上市公司,碳会计,信息披露动因,发展方向

近年来, 气候问题成为全世界范围内关注的焦点, 低碳经济、低碳生活成为各国政府积极应对的策略。这也表现在很多国家要求其上市公司对其公司的碳会计信息进行披露。我国的碳会计信息披露项目刚刚起步, 没有强制规定上市公司主动对其碳会计信息进行披露。虽然2012年英国机构碳会计信息披露项目 (CDP) 向我国上海证交所上市的100家市值最大的上市公司发出问卷, 企业参与度达有史以来最高, 但是大部分企业对碳会计信息的披露还存在很大的主观性。充分披露碳会计信息可以衡量我国企业应对气候变化的最新进展, 对开展碳衡量与管理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和借鉴。因此, 探究我国上市公司披露碳会计信息的动因显得尤为重要。

一、我国上市公司碳会计信息披露现状

目前, 对碳会计信息披露动因的研究主要从企业层面来分析, 只有个别学者从国家层面上考察企业碳信息披露的影响因素, 而从现有研究看, 公司特征是影响企业碳信息披露的重要因素。但值得注意的是, 除公司特征等企业内部因素外如制度因素、文化因素等也将对企业碳信息披露行为产生重要影响。

在披露的企业数量方面, 我国进行碳会计信息披露的上市公司数量仍很有限。2011年我国2, 234家上市公司中, 仅有569家披露了碳会计信息, 披露比例仅为25.47%。英国机构碳会计信息披露项目 (CDP) 发布的《碳会计信息披露中国报告2013》对流通市值在中国排名前百的上市企业进行问卷研究发现:32%的企业对碳会计披露项目予以回应, 虽然此次是我国上市企业自加入碳会计披露项目以来参与度最积极的一次, 但在数量方面仍仅有32家填写了调查问卷。

在披露的方式上, 我国上市公司的碳会计信息披露几乎都选择将碳会计信息体现在现有的财务报告中, 并且多集中于董事会报告和财务报告部分, 这主要由我国财务报告的重要性所决定的。我国的财务报告是上市公司全年重要信息的全面体现, 并且必须经过第三方独立审计。

在披露的内容方面, 披露的内容和项目大多是企业主观规定的, 也就是对企业发展有利的信息积极披露, 对企业发展不利的项目披露极少甚至不披露。主要是因为我国到目前为止没有对上市公司的碳会计信息披露的内容没有统一的规范。这样就导致企业披露项目不同, 内容各异, 各企业之间无法进行直接比较。《碳会计信息披露中国报告2013》统计发现, 我国企业对碳会计定性信息的回答率高于定量信息, 这说明我国企业即使拥有全面的数据, 但是能够将自己的碳排放数据进行全面披露的仍属少数。

二、影响上市公司碳会计信息披露动因分析

(一) 上市公司来自政府的压力, 迫使其不得不对碳会计信息进行披露。

目前, 我国上市公司性质中有很多是国有控股, 其国有性本身会受到政府更严格的监督和管理, 同时重污染企业其行业性质决定政府对其监管的力度也比较大。一般而言, 上市公司是不会主动向社会披露其非财务信息。但是对于这些在政府监管下的国有上市公司, 政府需要依据其披露节能减排和污染排放的情况进行奖惩, 政府也需要通过法律法规来对这些上市公司进行监管, 对上市公司对气候变化带来的风险与机遇进行评估, 无形中会对这些上市公司形成压力。这样就可能导致国有控股上市公司由于受到政府较多的监管, 其碳信息披露程度高;重污染上市公司受到政府环保部门的监管, 碳信息披露程度高, 而轻污染企业碳信息披露程度则较低。

(二) 市场和社会带来的经济压力, 迫使上市公司不得不披露其碳会计信息。

随着气候环境恶化, 公众对企业节能减排, 执行低碳经济会更加关注, 所以上市公司本身会提高参与低碳环保的参与度。当上市公司面临对未来经济效益的压力时, 投资者和债权人都会关注到企业推行节能减排的成效, 这样经济效益较好, 盈利能力较强的上市公司本身已经具有良好的形象和较强的市场竞争力, 其更愿意披露碳会计信息, 目的是获得更好的竞争力和声誉。而对那些想获得更好的竞争力, 本身盈利能力较差, 负债水平较高的上市公司, 为了赢得更多的投资人投资和打消债权人的顾虑, 也会在非财务信息中披露其自身在节能减排, 环境保护方面的成果, 以增加债权人对企业的关注, 确保未来会获得资金。所以说, 盈利能力较强的公司愿意披露其碳信息, 而那些负债水平较高的公司比负债水平低的公司更愿意披露其碳信息。

(三) 上市公司的战略决策需要其不得不披露碳会计信息。

上市公司的战略态度决定其对节能减排, 环境保护实施的重要因素。上市公司是否设立专有的环境保护部门对企业的能源消耗, 污染物排放等相关碳信息的统计与分析, 既体现公司对环境保护和节能减排的态度和决心, 又有助于公司对节能减排方案的实施与改进, 在英国机构碳会计信息披露项目 (CDP) 的调查问卷中也将企业是否设立专属的环保部门作为重要的调查因素之一。而同时公司获得ISO14001环保认证也是其是否推行环境保护, 节能减排的态度, 获得ISO14001认证有利于树立企业良好的社会形象。因此设有专属环境保护部门的企业更愿意披露企业碳信息;获得ISO14001的企业更愿意披露其碳信息。

三、规范我国上市公司碳会计信息披露发展方向

目前, 我国对上市公司还没有出台相应的碳会计信息披露方面的法规, 碳会计实务缺乏相应的理论指导, 所带来的披露碳信息内容不统一, 报告格式也不规范, 给碳会计信息披露的监管方带来了困难。因此, 为了提高上市公司自愿披露碳会计信息的积极性, 提高信息的可信度和决策有用性, 必须做好政府、企业、市场及社会方面的工作。

(一) 政府应该加强市场监管、建设法规体系, 鼓励上市公司自愿积极披露碳会计信息。

政府应该加强对其披露行为的市场监管, 保证碳会计信息的完整性、系统性、持续性和广泛性。同时应着手制定碳会计信息披露规范, 以其对上市公司的碳信息披露给予规范指引, 从而保证披露内容的持续和完整。我们可以借鉴西方国家的做法, 从节能减排的政策体系出发, 制定具体的规章和指引, 强制要求重污染企业披露有关减排目标、减排战略、减排措施、减排绩效和碳排放核算方法等信息, 对于非重污染企业, 则可以鼓励他们进行自愿披露。政府部门应当制定恰当的政策, 激励企业积极进行碳会计信息的披露。如对于那些有相对较为完整的碳信息披露的公司, 政府可以在税收、贷款、补贴等方面给予一定的优惠。同时, 建立公平有效的奖罚制度。对于在节能减排、降低能耗等方面表现优秀的企业, 给予适当的荣誉和奖励;对于在碳信息方面不合规、不合理的披露, 监管部门应当对其进行严厉处罚, 以维护证券市场良好秩序、保护投资者利益。

(二) 企业改变单一的利润最大化经营目标, 加强会计人员的专业素质, 提高上市公司中碳会计信息质量。

碳会计信息披露全面且注重环保的企业将能够在二级市场取得超额收益率, 资本市场能对碳会计信息进行有效的评判, 给予相对正确的估值与回报, 上市公司应抛开单一关注财务指标的传统观念, 从根本上转变盈利思路, 将更多注意力转到节能环保方面。同时提高会计人员应对新经济形势下会计问题的专业素质, 除了具备必需的会计工作相关知识, 还需要深入了解碳会计信息相关理论, 这样才能对相关碳会计的计量、确认、报告和记录。内部审计人员还需要为上市公司的会计核算人员提供辅助的监管作用, 可以对上市公司的碳会计信息进行分析与检查, 对碳会计日常核算及低碳管理控制体制等多个方面展开审计, 这将有利于提高企业碳会计信息分析、核算方面的水平, 帮助上市公司合理评价低碳经营的经济价值。

(三) 组建碳交易市场, 培育中介机构, 对碳会计信息的真实性进行鉴证。

随着资本市场的发展, 一些发达国家陆续成立了规模较大的碳交易市场, 我国虽然陆续成立了四个碳排放权交易所, 但是交易所的交易合约不够标准, 信息透明度不高, 使得我国企业在国际市场上失去了碳排放权交易价格上的话语权, 经常在谈判中处于被动和弱势地位, 因此有必要组建适合我国国情的国家级碳交易市场。同时, 为确保企业披露的碳信息的真实性, 就必须培育中介机构, 进行第三方鉴证。市场中介机构在对公司的内部信息掌握和分析之后, 应结合自己的能力和专业判断, 认真分析公司可能面临的风险和机遇, 最后将得到的结论告知利益相关者。为了让投资者深入理解上市公司的碳会计信息披露情况, 证券监管部门应当采取措施, 促使上市公司改进碳会计信息披露, 如对上市公司披露的碳信息进行定期检查或不定期抽查, 并及时公开检查的结果, 向公众出具权威性的意见。

参考文献

[1]Ans Kolk, David Levy, Jonatan Pinkse, Corporate Responses in an Emerging Climate Regime:The Institutionalization and Commensuration of Carbon Disclosure[J].European Accounting Review, 2008.17.4.

[2]张彩平, 肖序.国际碳信息及其对我国的启示[J].财务与会计, 2010.3.

[3]刘美华, 施先旺.碳经济业务的会计确认研究[J].当代财经, 2012.6.

[4]孙玮.碳信息披露发展研究综述[J].经济与管理, 2013.8.

[5]张慧.碳信息披露及其动因研究综述[J].财政监督, 2013.8.

信息披露的动因论文 篇7

国际城市发展报告 (2014) 》指出, 北京的生态问题成为城市升级的最大短板, 污染指数接近极值, 目前已经近乎达到不适合人类居住的水平;另一则消息是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我国必须努力加强对雾霾等环境问题的治理。随着全球经济的飞速发展, 生态环境受到严重破坏, 雾霾天气日益严重, 致使与其相关的呼吸道疾病的发病率大幅度上升, 重污染行业企业是雾霾问题的主要污染源, 只有将重污染行业治理好, 才能解决当下的环境问题。企业对环境信息的披露是提供企业环境治理情况、提高环境治理效果的重要渠道, 因此对重污染行业环境信息披露方面的研究对环境污染问题的治理至关重要。

二、环境信息披露的理论基础

外部性理论:外部性是指企业一定的经济行为对外部的影响, 造成私人 (企业或个人) 成本与社会成本、私人收益与社会收益相偏离的现象。一般来说, 外部性有两种, 可以分为正面和负面。正面外部性指的是企业的经济行为对外部形成的积极影响, 通常可以降低成本或者增加收益。负面外部性是指企业的经济行为对外部造成的消极影响, 通常会带来成本增加或者收益减少。

内部性理论:企业的经营管理者是环境信息的内部使用者, 经营者在做出经营决策时也需要了解包含环境信息在内的各类会计信息, 要认真考虑企业经营活动造成的环境问题给企业发展带来的影响。除了经营者, 企业内部的员工也和企业的环境活动紧密联系, 企业员工会关注企业的环境问题给自身利益造成的影响, 自己有没有获得与环境问题相关的职工福利等等。由于企业的经营者和内部员工对环境信息都有需求, 企业为了自身发展前景和战略利益, 就会主动向内部利益相关者公布企业的环境信息。企业的环境信息与经营者决策息息相关, 为了满足经营者的决策需求, 从经济利益方面考虑, 企业会主动向经营者披露环境信息。

三、重污染行业环境信息披露的动因

1. 外部压力观

外部压力观认为, 重污染行业之所以主动对外披露环境信息, 是在外部法律、法规以及相关信息使用者的强制要求下进行的。也就是说, 重污染行业对环境信息的披露主动性是在外部压力下被动形成的, 这也就是环境信息披露现状不够完善的原因。政府部门的强制要求、社会公众的监督压力都会提高重污染行业对环境信息的披露完整度, 这也是驱动重污染行业加强信息披露的一个重要动力。

2. 决策有用观

企业的信息使用者为了在决策过程中做出最正确的决策, 必须拥有最完善的企业信息。在当前时代下, 环境信息对企业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信息使用者为了获取最大的投资收益, 避免投资风险, 就会加强对企业环境信息的需求, 重污染行业企业为了获取投资者的青睐, 就会积极披露环境信息。这就是决策为重污染行业进行环境信息披露带来的动力。对政府来说, 通过了解重污染企业披露的环境信息, 可以合理评估环境治理效果, 及时发现环境问题;对社会公众来说, 可以通过重污染企业披露的环境信息保护自身的健康权益, 这些外部的信息需求都会促使重污染行业加强对环境信息的披露。

3. 自愿披露观

重污染行业的经营管理者为了获取外部投资, 吸引投资者的注意力, 提高自身在整个市场中的竞争力, 改变外界对高污染行业的恐慌, 通常会及时主动的披露一些环境信息。随着经济的发展, 可持续发展观越来越深入人心, 为了满足社会大环境的需要, 重污染行业在重视盈利的同时, 会逐渐重视环境效益。因为企业是社会的参与者, 其经济利益与整个社会的利益息息相关。企业出于自身发展的需要, 会重视社会责任, 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 以便于求的长期发展。

4. 受托责任观

在重污染行业企业的经营活动中, 企业应当对外部信息使用者, 尤其是不参与经营活动的投资者负起受托责任, 使受托人了解晚上的企业经营业绩和活动信息, 从而做出最正确的决策。企业的环境信息披露对企业的绩效也会造成重要的影响, 同时是市场参与者和企业的信息使用者非常关注的问题。对重污染企业而言, 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 为了实现自身价值的最大化, 也会关注自身对环境的治理带来的财务绩效, 主动对外披露环境信息。

四、如何完善我国重污染行业的环境信息披露

完善我国环境信息披露的法律、法规准则, 积极改进重污染行业环境信息的披露质量, 规范重污染行业对环境信息的披露。相关的法律法规制定部门要尽快完善针对重污染行业环境信息披露的制度, 在立法时要注重法律、法规在实际中的可操作性, 建立健全相关法规, 从计划到执行实施要公开化、透明化, 从而促进我国重污染行业企业在环境信息披露方面更加快速健康的发展。

转变重污染企业的经营理念, 提高重污染行业披露环境信息的主动性。重污染行业对整个社会的发展有着重大的影响, 企业的发展与社会的发展是相辅相成、息息相关的。企业对环境信息的披露不仅仅在承担其应负的环境责任, 更重要的是对自身的发展有着深远的意义。重污染行业在经营活动中应当转变观念, 不应当只注重眼前利益, 更应当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注重外部联系, 主动进行环境信息披露, 争先树立环保企业的良好社会形象, 提高自身的竞争力, 获取最多的融资效益, 最终实现企业价值的最大化。在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下, 绿色发展理念深入人心, 政府应当加强对重污染行业环境信息披露的要求, 应当主动实施环境保护措施, 降低重污染给环境造成的危害, 建立一个多样化业绩评价体系。通过多样化业绩的评价标准, 将长期激励和短期激励相结合, 使企业管理者树立长远发展理念, 从长远目标出发, 积极应对环境问题, 履行环境义务, 重视环境信息的披露。

转变外部投资者观念, 综合评价重污染企业的企业价值。随着社会对企业的环境要求越来越高, 政府对重污染行业的企业监督力度也越来越大。重污染企业只有遵守政府部门环境信息披露的要求, 才能在市场中立于不败之地, 才能战胜其他竞争对手, 取得可持续的发展, 在整个市场中生存下去, 这对投资者是至关重要的。投资者在作出投资决策时, 一定要加强对重污染行业的环境信息需求, 从外部给经营者压力, 关注环境风险对投资回报的影响, 从而促进经营者主动积极的披露环境信息。投资者越重视, 经营管理者越主动, 重污染行业的环境信息披露质量就会越高。

加强社会监督, 充分发挥社会公众对企业的监督作用。各类媒体以及环保团应当加强对环境信息的重视程度, 通过宣传、曝光等手段从外部给重污染企业施加压力。例如, 某些化工行业废水的排放, 矿产资源业对土地的破坏, 某些强污染药品业废气的排放等环境事故, 及时将潜在的环境风险呈现在大众的视野, 强制性重污染行业企业披露完善的, 真实的环境信息, 提高重污染行业对环境信息的披露主动性。同时, 我们应当加大宣传力度, 通过传媒使社会公众明白重污染企业的环境问题对公众生活的影响, 提高社会大众对重污染企业环境信息的监督力度。

综上所述, 为了提高我国重污染行业对环境信息披露的质量, 增强雾霾问题的治理力度, 改善我国居民的生活质量, 切实推行可持续发展战略, 政府应当制定并完善对重污染行业环境信息披露的法律、法规, 改进环境信息的披露制度建设, 加强对重污染行业的环境信息披露监管力度。同时, 应当大力提高社会大众对重污染行业的环境信息需求, 增强社会大众舆论的监督力度, 提高投资者等外部信息使用者对环境信息的重视和需求, 转变投资者的传统理念, 多角度评价企业的价值。

参考文献

[1]侯瑜乾.企业环境信息披露的动因分析——以重污染行业为例[D].内蒙古大学, 硕士论文.

信息披露的动因论文 篇8

近年来,食品安全问题却频频发生,尤其是一些恶性食品安全事件,如“三聚氰胺”事件,“塑化剂”风波,“速成鸡”事件等,让人们不禁谈“食”色变,使得食品行业的形象大打折扣。在当前食品安全事件频频发生的背景下,尤其需要食品企业披露社会责任会计方面的信息,使利益相关者知悉企业的情况,缓解信息不对称的现状,为利益相关者的决策提供帮助。当前我国食品行业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发布独立的社会责任报告来披露其社会责任信息,还未发布独立的社会责任报告的企业也在其年度报表和企业网站中披露了社会责任方面的信息,并专门对其与利益相关者的关系进行阐述。这从侧面反映出食品企业整体社会责任意识的觉醒,积极履行社会责任,关注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和需求。笔者在相关学者研究的基础上总结了食品行业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的动因,并针对当前存在的一些问题提出改进对策,以期进一步提高食品行业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的有效性,真正发挥出信息披露的作用。

二、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的动因分析

(一) 有利于企业价值的提升信息传递原则表明企业信息披露这一行动可以向外界传递企业的信息,给予外界某种暗示。当前有关企业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与公司价值的相关性还未形成统一的结论,但众多学者的研究表明社会责任会计信息的披露有利于企业价值的提升,有助于企业树立良好的形象。钱红光、杨君(2008)在研究中提出管理者有动机在强制性披露要求之外另外披露有关信息,以表明其经营业绩优良,从而增强投资者对企业的信心,购买企业债券,提高企业的市场价值。研究中还引用了邹相义、王一川等学者的实证研究成果来佐证这一观点, 结果表明企业对职工、政府、投资者、社会福利事业、环保等的贡献率与公司价值之间显著正相关。Dongmin Kong (2012) 也通过对43家食品行业的企业数据进行分析得出,投资者的投资决策和企业社会责任之间存在着正相关的关系。可以说企业的治理层和管理层希望通过社会责任信息的披露表明其对职工、消费者、政府、投资者、公益事业、环境保护等方面做出的行动,以此表明企业是具有社会责任感的,是良好的企业公民,在树立良好形象的同时, 提升企业价值。

(二)迎合制度的需求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当前,我国相关制度已对社会责任提出要求。早在200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修订案中就明确提出公司要“承担社会责任”,同样在2006年,国家电网公司发布了我国首份中央企业社会责任报告。证券机构等也在积极引导企业的社会责任行为,比如《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公司社会责任指引》在一定程度上规范了企业的行为。近年来,可持续发展战略和企业社会责任运动逐渐成为世界各国的共同选择,这些制度和理念的提出无疑对生存发展于这样的背景下的食品企业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在企业的信息披露方面,促使企业环境报告、安全卫生报告、社会绩效报告、可持续发展报告等非财务绩效报告的不断发展,对企业社会责任的重视程度日益提升。万里霜(2012)在合法性理论的基础上,研究得出我国企业开始越来越多的重视其自身在经济社会中地位,认识到合法经营的重要性,在其所处行业发生重大危机的情况下,将信息披露作为与社会交流的重要的工具,以期改变公司的形象,保障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张志华(2013)研究表明在建设和谐社会和可持续发展观念的指导下,在重视消费者及其他利益相关者利益的背景下,食品企业推行社会责任会计势在必行。食品安全问题事关国计民生,是维持国家长治久安不可或缺的因素。 这一现实使得制度层面不得不做出规定。在三鹿奶粉事件后,国家对于食品行业不再设立免检品牌。通过制度的改变,防止企业打“擦边球”,充分体现出政府对于食品安全问题的重视,基于此笔者认为在这样的背景下,食品企业愿意迎合制度的需求和可持续发展这一时代的大背景要求,以求得生存和发展。

(三)满足信息使用者的需求随着社会进步,人类对可持续发展问题的紧迫性认识的增强和食品安全问题频发等方面原因,使得食品企业的利益相关者的意识觉醒,开始关注企业的社会责任,以满足他们对组织绩效表现方面信息的需要。食品企业通过披露社会责任会计信息,为企业自身与利益相关者就食品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情况提供了交流的平台,尤其是在食品安全问题上,食品企业的消费者需要企业提供产品方面的信息,如产品的成分信息,使用添加剂的情况,当产品出现问题时企业的应急措施、产品的召回制度等,以此推断企业是否把食品安全放在重中之重。张志华(2013)认为财务信息和非财务信息能够帮助利益相关者做出相关决策,当前的食品安全问题频发的背景下改革以往食品企业会计信息披露制度非常必要,以更好的为信息使用者所用。

(四)食品企业战略规划的影响战略规划是企业基于长远发展制定的一系列计划目标,对于企业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Jeremy Galbreath(2010)在实证研究中提出企业正式的战略规划对企业社会责任的履行存在着积极意义的假设,并且实证研究也证实了这一假设。研究还验证了企业文化的作用,人文文化对于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有积极的促进作用。所以食品企业为其自身发展制定长期战略规划,追求的是企业的长远发展,也就不能把目光定位在短期的投入产出情况,不能聚焦在短期的财务绩效上,其关注的是履行社会责任这一行动带来的长远的利益,员工的忠诚度,安全高质量的产品,顾客满意度和忠诚度,这从长远来看,这些社会责任的履行给食品企业的可持续发展的战略规划落里增添了动力。

三、食品行业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现状

(一)食品行业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存在的问题尽管存在着以上几方面的动因促进食品企业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越来越多的食品企业加入发布社会责任报告的队伍中来,但不可否认的是,当前食品企业的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方面还存在着很多的问题,整体水平不高。 张志华(2013)提出食品安全信息公布机制还不规范,信息公布方式和渠道比较狭窄,且包括《食品安全法》在内的相关法律法规尚未对食品安全主体企业在信息公布和披露上所承担的权力义务做出规范,而法律规范和会计信息披露的实践中,强制对外披露会计信息只是针对上市公司而言,中小企业主动对外报送和公开披露信息的也很少,但现实情况是我国的食品企业绝大多数都属于中小企业,食品行业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总体披露水平不高,而且食品行业,上市公司食品质量、安全和风险控制等信息没有充分披露。另一方面尽管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发布社会责任报告,但是在食品行业中的比例还是不高,周虹(2013)研究表明这一比例在30%左右,而且发布的报告未形成固定的制度,一些食品企业的报告存在着中断的现象,信息缺乏连续性。发布的社会责任报告缺乏统一认可的编制依据, 处于自愿性的披露阶段,从而结构和形式都比较散乱。披露的信息参差不齐,披露水平有待提高,尤其是消费者类信息,在食品行业被视为关键性的指标,其披露的比例都不足65%,也就不能满足社会公众的需要。在披露的内容方面,对信息的描述也比较粗略,会计基础型的信息较少, 更多的是对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行为进行文字性的描述, 且存在着避重就轻,对于企业的负面信息不愿过多提及, 甚至只字不提,而且发布的社会责任报告未经独立的第三方审计,大大降低了信息的可信度。这些发布社会责任报告的食品企业,虽然走在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的前列, 尚且存在着诸多问题,行业的整体水平令人堪忧。

(二)成因分析当前存在的这些问题与制度的缺失以及食品企业自身现实条件的限制等息息相关。张志华 (2013)研究表明目前我国食品企业绝大多数为中小企业, 对社会责任会计的重视程度还不够,因而整体上缺乏实施社会责任会计的积极主动的意识,且提供社会责任会计的信息成本较传统的会计信息较高,也正因为如此,社会责任会计推行不够,政府监管不到位,食品行业中出现一些企业以牺牲消费者和社会公众的利益为代价来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的现象。企业在编制社会责任报告的过程中没有统一的具体编制指南,针对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的内容和形式等做出完整规定。当前有关社会责任会计的理论研究不完善,尤其是计量问题未得到解决,不能为实务提供指引,使得社会责任会计信息的披露遇到阻碍。笔者认为食品行业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还处在初步阶段,在食品企业意识有所觉醒的阶段,亟待完善理论的研究,制定完善的法律法规,来提供指引,以提升其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的水平,提高信息的有效性,真正为信息需求者所用,从而实现信息公开和透明化,方便公众的监督。

四、完善食品行业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的对策

(一)加大宣传力度,提升社会整体的责任意识通过分析,不难发现当前食品行业的企业在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中还存在着诸多问题,但其社会责任意识已经开始觉醒,越来越多的食品企业参与到社会责任报告的发布中来,积极的进行着社会责任会计信息的披露。应充分抓住这一有利时机,在食品安全问题还未得到有效解决的现阶段加大宣传力度,提升企业和消费者的食品安全意识和社会责任意识。使消费者充分认识到食品安全问题带来的危害,积极抵制劣质食品,用手中的购买力投出有力的一票; 通过宣传使食品企业将社会责任由意识逐渐上升到信念的高度,将社会责任融入到企业文化的建设中去,在产品的生产销售中从严选择质量标准,做具有社会责任感的企业公民,使食品企业明确社会责任不单单是慈善捐赠活动,而是全方位的关注企业的利益相关者,真正实现共赢。 张志华(2013)就曾提出我国食品企业在风险控制方面还有待加强,急需要建立起有关食品安全的风险控制系统。 在信息不对称的现状下,食品企业要充分、真实可靠的披露食品商品相关信息,并将这些信息纳入到会计信息体系当中,作为企业非财务信息的重要内容,与财务会计信息一起定期上报给政府的食品安全监管部门,并同时向社会公众披露,以此缓解信息不对称的现状,让公众来监督食品企业,以减少食品安全问题的发生。

(二)完善法律法规建设,制定统一的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规范当前食品企业的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多是自愿性的,没有统一的标准做出规范,因而导致质量参差不齐,格式不统一,发布的社会责任报告也是未经审计的,大大降低了食品企业披露的社会责任会计信息的可信度,这就迫切要求政府部门建立并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来保证实施,制定统一的标准和规范来引导社会责任会计信息的披露。如明确提出食品企业要披露相关的食品安全问题,在信息披露过程中不能避重就轻,趋利避害,针对添加剂的使用建立明确的标准。张志华(2013)建议要对食品企业实行强制信息报告和披露制度,定期向政府卫生和食品安全监管部门上报食品安全与质量方面的信息,执法必严,违法必究。要扩大信息披露的范围,要让食品企业认识到披露的社会责任会计信息不仅仅是对企业功绩的罗列, 还要据实披露其所收到的处罚,所涉及的一些违规情况, 出现的产品质量问题和食品安全事故等负面消息。报告食品企业有关产品成本方面的信息,是否存在着为追求利益最大化而以次充好以降低产品成本的行为。基于我国食品企业多是中小企业,缓解食品企业披露社会责任会计信息的压力,笔者认为可以通过食品行业内龙头企业的示范试点,来循序渐进的推进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的进程,像伊利集团的“开放工厂”活动,通过邀请社会公众和消费者来参观工厂,真切的感受企业的生产过程,实行生产公开透明化,可逐渐扩散到更多的企业中去。针对那些确实存在困难的食品企业可通过报告企业在食品安全方面的质量信息和生产许可、产品质量认证和安全认证以及在保障食品安全和质量方面的投入、产出该和效果等信息来逐步过渡。

信息披露的动因论文 篇9

任何事物都有某种客观需要, 在特定条件下产生并遵循一定的规律向前发展演进的, 作为社会经济生活中重要组成部分的审计亦是如此。审计动因是指审计产生、存在与发展的动力和原因。主要的审计动因理论包括信息理论、代理理论、委托责任理论、保险理论、冲突理论。其中, 保险理论认为审计动因是风险的分担;代理理论认为审计动因在于促进股东利益和企业管理者人员的利益达到最大化并缓解两者之间的矛盾;信息理论认为审计动因在增进财务信息的价值, 提高财务信息使用者决策人员的利益达到最大化。本文从代理理论假说、保险理论假说、信息理论假说角度来研究上市公司自愿披露内部控制鉴证报告的动因。

一、代理理论假说

财产所有权与经营管理权的分离, 这种分离必然形成了所有者与管理者之间的委托和受托这样一种经济责任关系, 也就是委托人和代理人的关系。由于委托人和代理人的目标不一致, 导致了委托代理问题。正是由于委托人与代理人存在着利益冲突, 使得委托人往往倾向于通过与代理人达成的契约来解决因目标差异而产生利益冲突。对行为责任的履行情况进行报告正是所有者能够用以监督管理人履行契约关系的一种手段或途径, 而管理者则有责任和义务是如实地向所有者反映行为责任的落实与执行情况。由此可见, 信息披露制度是缓解管理者和所有者冲突的有效的制度设计之一, 也说明了代理理论为信息披露制度提供了理论依据。

就上市公司自愿披露内部控制鉴证报告而言, 管理者有责任确保公司内部控制的合理完整有效, 保证公司的正常有序高效的运转, 从而披露内部控制鉴证报告有利于管理者证明其工作并检验其对公司的诚信;所有者不仅仅通过财务报表了解公司的财务情况更要通过注册会计师的内部控制鉴证报告的披露了解公司的业务运转情况和财务信息是否得到有效合理的处理和反映。上市公司内部控制鉴证报告的披露合理有效的缓解了管理者和所有者之间的矛盾使两者利益最大化。

二、保险理论假说

上市公司披露财务报告信息需要注册会计师的审计, 一方面各方报表使用者可以理智的获取信息, 另一方面上市公司通过注册会计师的审计可以规避风险, 对自身的财务信息进行审核并做出正确的披露, 给信息使用者一个透明的信息。但在一些列虚假财务报表曝光使信息使用者对其上市公司丧失信心的时候, 上市公司开始注意到仅仅通过财务报表的披露是远远不够的, 逐渐认识到内部控制对于财务信息的重要性, 为了重塑披露信息在证券市场上的重要地位, 各大上市公司开始寻求资深注册会计师对公司的内部控制进行鉴证和披露, 从而降低信息使用者的风险, 有利于提高企业形象和分散风险的作用。但目前, 有人认为保险理论在中国并不能做到, 由于证券体制的不健全和使用者取证难的现实状况, 保险理论在中国难以实现。

三、信息理论假说

自愿审计动机与信号假说有着天然的联系。审计是一项有成本的行为, 在有关法律、法规未作强制审计要求的情况下, 上市公司之所以愿意负担审计成本, 自愿聘请注册会计师对其内部控制进行审计, 其动机很可能是向财务信息使用者发送信号。事实上, 上市公司自愿聘请注册会计师对其内部控制进行审计这一行为本身就是信号, 意在向外界表明自己提供的财务信息可靠, 增加信息的可信性。

1. 会计信息与内部控制相关性需要披露内部控制鉴证报告。

由于公司的会计信息与内部控制密切相关, 注册会计师进行内部控制鉴证有助于发现公司内部控制的缺陷;注册会计师进行内部控制鉴证有助于寻找并改善内部控制的薄弱环节;注册会计师进行内部控制鉴证有助于促进企业内部控制的健康发展。

上市公司聘请注册会计师对公司进行内控控制鉴证, 首先, 避免了企业内部审计师作为公司员工的关系, 内部审计师对公司的内部控制状况有所隐瞒, 或者碍于内部管理人员个人之间的关系不愿按原则披露;其次, 内部审计师所接触和了解到的企业内部控制状况不如外部注册会计师了解该行业及企业内部控制状况全面, 外部注册会计师更加熟悉和掌握企业内部控制流程及有效合理性;最后, 注册会计师较企业内部审计师更加注重其在审计市场中自身的声誉, 注册会计师在审计过程中会更加严谨, 以便提供给报告使用者以清晰透明的企业内部控制鉴证报告。

任何一个企业有序高效的运作都离不开有力的内部控制机制。会计信息与内部控制的关系就如同水与过滤系统的关系, 水在经过各各过滤环节都会有效的去除杂质最终得到纯净水, 如果某一过滤环节出现问题最终不会得到我们想要的纯净水。内部控制在上市公司中它设计的是否完整、是否合理、是否有效都将影响会计信息的真实有效性。仅仅通过财务报表的披露并不能让信息使用者更加清晰了解上市公司的整体情况, 只有通过内部控制信息的有效披露才可以让使用者了解企业, 达到信息披露的目的。

可见, 上市公司聘请注册会计师对公司进行内部控制鉴证, 加强内部控制制度建设, 从而提高会计信息的质量, 并完善内部控制制度, 有利于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质量的提高。

2. 上市公司的筹融资动机需要披露内部控制鉴证报告。

对于有新发行证券再融资的公司来说, 银行等金融机构会要求借贷款企业提供近三年的财务报告和最近的中期报告, 并对企业年度报告进行审计要求, 对企业的内部控制报告并没有要求但中国近几年也要求一些金融企业提供内部控制鉴证报告而其他企业没有相关规定;并且, 在筹融资的过程中, 存在信息不对称的问题, 一类是签订贷款契约之前的信息不对称导致的逆向选择问题, 另一类是签订贷款契约之后的信息不对称所导致的道德风险问题。诸如上述问题归根结底就需要有一个良好资金流向监管, 而它则需要上市公司有着有效的内部控制做保证, 从而上市公司内部控制鉴证报告的披露势在必行。

3. 审计声誉和审计质量促使上市公司自愿披露内部控制鉴证报告。

声誉常指获得社会公众信任和赞美的程度, 通常由知名度、美誉度和信任度构成。高质量审计的声誉则可以认为社会公众对会计师事务所的审计质量予以信任和赞美的程度。既然审计质量可以理解为审计师发现并报告客户财务报告错报的概率, 如果一个会计师事务所想要获得高质量审计的声誉, 他就必须提供高质量的审计服务, 比如发现并且报告更多客户财务报告的错报。

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每年对中国的注册会计师进行职业培训和监管并且对一些违规注册会计师进行处罚, 说明中国政府为力求塑造一个良好的审计市场不断努力;上市公司也力求四大会计事务所和具有良好声誉的注册会计师进行鉴证。相信中国审计市场的良好声誉渐渐形成。对于投资者来说, 会偏重相信那有良好声誉的审计师所做的鉴证报告, 这就促使上市公司寻求具有良好声誉和良好审计质量的审计师进行审计, 期望通过审计师的审计对该公司的内部控制做出正确的评估和内部控制进一步的改善, 并提供给投资者透明的信息, 从而给上市公司带来融筹资的机会。可见, 无论从投资者的角度还是从上市公司的角度都倾向于相信具有良好声誉的注册会计师, 从而上市公司会自愿寻求审计声誉良好的注册会计师对其进行内部控制鉴证。

4. 企业的规模和企业的形象可促使上市公司自愿披露内部控制鉴证报告。

大部分上市公司其涉足的领域较多, 例如原本以房地产经营为主的上市公司, 由于企规模的扩大不断涉足其他行业比如食品加工、外贸等行业, 这就造成投资者和其他相关信息使用者怀疑该上市公司的经营管理能力和企业的运作状况。上市公司渐渐意识到在资本市场上筹融资的重要性, 让投资者更加对企业有信心就有必要提供给投资者更加可信和透明的企业内部控制信息, 使其相信企业具有良好的运作情况和内部控制机制, 确保给投资者以更大的回报。上市公司的内部控制鉴证报告便成为信息使用者较为可信的信息来源, 这就促使上市公司自愿披露内部控制鉴证报告。并且, 最近财务丑闻不断出现, 企业信誉也成为考量企业的一把尺子, 财务报表的披露已不能满足信息使用者的需要;信息使用者逐渐意识到内部控制信息的披露更加重要, 更为可靠。上市公司同样逐渐意识到内部控制信息的披露有助于提高企业良好运转的形象, 并有助于企业改善内部控制使其健康发展。可见, 企业的规模和企业形象可促使上市公司自愿披露内部控制鉴证报告。

通过从代理理论、保险理论、信息理论的研究分析, 可见, 在国家法规的不断完善、监管力度的加大及信息使用者对信息质量要求不断提高的情况下, 上市公司不断意识到披露内部控制鉴证报告不仅有利于信息使用者, 也有利于上市公司自身的完善和发展。

参考文献

[1]喻少华.自愿审计动机与质量研究[M].大连:大连出版社, 2008.

上一篇:丹蛭胶囊下一篇:坚定信心创佳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