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比语义学(精选12篇)
对比语义学 篇1
一、贾彦德《汉语语义学》、石安石《语义论》、詹人凤《现代汉语语义学》三本书的共同特点
(一) 都是语言学的语义学专著
这三本专著都是以汉语的语义为中心, 都是把语义作为语言的一个组成部分, 研究它的性质、内部结构及其变异和发展、语义之间的关系。
(二) 都是体系严密、重点突出, 精炼明确、可读性强的好书
三本书各有自己的体系和侧重点。贾著用了三章的篇幅重点阐述义素、义位、义素分析法;石安石先生用最简洁的语言把富有争议的问题用典型的例证阐述得很清楚, 道出其实质;而詹人凤先生的精炼明确则体现在严谨清晰的结构、透辟精要的论析。
(三) 借鉴国内外理论成果, 结合现代汉语的实际
这三本专著都强调了要把国外现代语义学、传统训诂学与汉语结合起来, 根本的一点是要把现代语义学的理论与方法同汉语语义方面的材料与实践结合起来。
(四) 客观公允, 实事求是
客观公允是指作者对前人研究成果的评价;实事求是, 既指作者对语义问题研究的态度, 也指作者对前人研究成果的态度。能够对国内外学者提出的概念进行分析, 又能对不同学术流派或学术观点的贡献和缺陷公允地加以评述。
二、贾彦德《汉语语义学》、石安石《语义论》、詹人凤《现代汉语语义学》三本书的不同点
(一) 侧重点不一样
贾本的突出特点是阐发了义素、义位这两个概念, 并阐述了义位演变的规律、原因和结果, 讨论了属于结构语义学范畴的语义场理论, 然而对歧义、模糊、笼统等阐释就很少;石本突出特点则侧重作者研究的兴奋点, 重点阐述模糊语义、歧义、蕴含和预设、寓意等方面内容;詹本突出特点是运用语言层次性原理分析语义, 他认为语义是层次的, 语义可以划分为不同的单位, 单位和单位之间可以有聚合关系, 也可以有组合关系。这三部著作代表着对以词义研究为主要对象的传统训诂学的某种突破。
(二) 同一问题不同的表述或看法
1、不同的表述方式表达同样的意思
比如对于歧义问题, 贾著认为歧义就是语义的不明确, 对语义的其他方面如意义、作用, 分类等都很少涉及。石著从歧义本身出发对其内部的格式做界定并对歧义的意义、分类做了较全面的研究。詹著则把歧义分为词汇性歧义和组合性歧义, 并把歧义与语境结合, 但较少提及歧义的分类、意义问题。
2、对同一问题存在不同的看法
乍一看这三本书几乎没有什么重合之处。如, 石本对语言成分在组合中有两种不同性质的关系, 分为语法关系和语义关系。而詹本则把这种关系成为显性的语法关系和隐性的语法关系。我倾向于石安石先生的看法, 我觉得显性与隐性的提法有问题, 因为任何一个词语组合都同时具有一定的实现了的语法关系和语义关系, 从来没有人认为音位之间的组合关系是语法关系, 那么语义间的组合关系也可不必叫语法关系。
(三) 三本书中作者最有代表性的观点和突出鲜明的特色
1、贾彦德《汉语语义学》的闪光点
(1) 贾著肯定了语义是可以分析研究的。
(2) 贾著着重论述了义素、义位、语义场问题, 开创了运用汉语实例分析汉语语义, 和汉语语义成系统有重点地分析的先河, 这些都给后来的学者进行语义分析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和模式。
2、石安石《语义论》的思想闪光点
(1) 对模糊语义的研究, 石安石先生曾说过:“模糊不是歧义”。歧义属于言语范畴, 歧义有可能被消除, 模糊却不能被消除。
(2) 对语义蕴含问题, 石著在吸取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 独辟蹊径, 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
3、詹人凤的《语义学》一书的特色
(1) 充分考虑汉语特点和汉语语义研究的传统, 在汉语事实的发掘方面显得格外细致深入。
(2) 詹著一直努力贯彻语义研究与语法形式、语用规律相结合这一原则。
(3) 重视语境在语义分析中的作用, 并把歧义与语境联系起来进行研究。
三、三本书的不足之处
(一) 贾著个别地方说得不太清楚。
第34页说:“语法作为语言中的一个层次, 同语言以外的现象没有直接联系。”而218页则说“句子由语法显示的语义结构可以叫做句义的表层结构”。我觉得这个论断在理解上容易出现误差, 作者说它是“纯语言现象”, 但是每个说汉语的人, 在记忆里就储存着大量的以词的形式出现的, 具有“音响现象”的汉语义位和它们的句法结构模式, 因此贾先生这个论断不严谨。
(二) 石著不尽如人意之处的主要表现是作者对某些问题未能展开充分地论述。
比如虽对涉及句义问题的蕴含、预设、寓意等方面着墨较多, 但对如何从语义角度分析句子即对句子语义结构的分析则语焉不详。
(三) 詹著各部分的论述不够均衡, 有些问题的讨论还不够深入。
比如短语义和句义的部分都还稍嫌薄弱, 语义组合的框架还不够明确。另外, 一些当前国内语义学的热点问题在书中反映较少。
四、三本书的成就和影响
贾彦德先生的《汉语语义学》被誉为“是我国大陆学者撰写的第一部语义学专著”[1], 标志着现代汉语语义学与传统训诂学的分野, 也可以说这本书是第一本联系汉语本体所作的语义学著作;石安石先生的《语义论》被誉为:“深入浅出, 雅俗共赏, 是语言理论研究的一部上乘之作”[2];詹人凤先生的《现代汉语语义学》被专家誉为“佳处纷呈, 创见迭出[3]”、“既在理论上高屋建瓴, 又切近汉语实际 (1) ”。总体来说, 这三本书各有特色。紧接着贾彦德《汉语语义学》、石安石《语义论》、詹人凤《现代汉语语义学》之后, 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关注语义研究, 语义研究的分支越来越兴旺, 促进了文化语义学、情境语义学、动态语言学等的产生和发展。但无论将来语义学理论如何发展, 往哪些方向发展, 我想我们都不能忘记贾彦德、石安石、詹人凤三位先生开创性和奠基性的汉语语义学理论研究, 我想他们也期待从他们开始, 语义学的发展将会被不断地推向新的高度。
参考文献
[1]、史金森.现代汉语语义研究新收获[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01, 2:127-128.
[1]石安石.语义论[M].北京市王府井大街5号:商务印书馆, 1993, 05:3.
[2]王远新.语义研究的新进展[J].语言文字应用, 1994, 3:105-109.
[3]史金森.现代汉语语义研究新收获[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01, 2:127-128.
对比语义学 篇2
英汉语篇逻辑语义特征对比
英汉语篇逻辑语义特征的异同是当前国内语言学界讨论较多并有争议的一个话题.以Halliday提出的逻辑语义关系理论为依据,通过对英汉样本语篇的.组构方式进行对比分析,发现英汉语篇逻辑语义特征存在以下两点异同:英汉语篇逻辑语义存在着显性或隐性的差异,但是这种差异是相对而言的;英语语篇的语义联系更多地依赖逻辑联系语,而汉语语篇的语义逻辑联系更多地依赖语境.
作 者:郭梦秋 作者单位:安徽财经大学,外语学院,安徽,蚌埠,233041刊 名: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英文刊名:JOURNAL OF HUABEI COAL INDUSTRY TEACHERS COLLEGE(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年,卷(期):29(3)分类号:H04关键词:英汉语篇 逻辑语义 联系语 对比
对比语义学 篇3
隐喻是一种重要的认知模式。它是将熟知的、具体的概念通过相似点投射到陌生的、抽象的概念上,进而达到对新事物的认识和表达的目的。研究词汇的隐喻对于我们理解词义、建立词汇的网络结构具有重要的意义。在日常交际中,动词的作用巨大,它能够描写和表达人们的意愿,也能够确切地反映出人们的认知思维。实际上,学习一门语言的重点就在于如何解构和使用这门语言的动词上。可见,分析英汉动词的语义不同有利于揭示人们的认知规律,并促进学习者对英语语言的学习,为英语教学提供参考。本文将运用隐喻概念从词汇概念结构来分析“walk”和“走”的语义。
1.“walk——走”的隐喻认知
根据不同的语义关系,可从语义标准,词汇概念结构和句法行为这三个角度对英语动词进行分类。
1.1英语动词“walk”
通过查阅《牛津高阶英汉双解词典》的释义,笔者将“walk”的几种常用意义做了简单的整理。
Walk:
①move on foot(行走);
②cause(sb/sth)to walk,esp.by accompanying him/it
使(某人[某物])行走(尤指与之同行);
③go along or over(sth)on foot
步行沿(某处)走或走过(某处);
④leave some place;离开,离去
⑤be appointed to(a job)without having to make an effort;
轻而易举完成某事;
⑥strike against sth/sb while walking
走路时撞上某物、某人
⑦go on strike suddenly(指工人)突然罢工
⑧treat sb badly or unkindly 恶意地或刻薄地对待某人
⑨move at the slowest pace 闲逛,慢走
1.2汉语动词“走”
通过查阅《现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第五版)和《汉语大字典》对“走”的解释,将其常用意义做了个简单的整理。
“走”:
①步行;
②逃跑;
③往,奔向某地;
④泄漏;
⑤丧失,失去;
⑥遵循;
⑦拜访,访问;
⑧死亡、逝世;
⑨散步,慢走
2.“walk”与“走”的语义相同点
首先,“walk”与“走”的原型意义均为“行走,步行”,可见“走”和“walk”所指的动作基本相同,均指行动的方式。如:
(1)How old was the baby when she started to walk?
(2)He walked into the room.
(3)走来走去
(4)走路回家
其次,“walk”和“走”从其原型意义中都引申出“闲逛,散步,慢步”的意义。如:
(5)We are going walking in the Alps this summer.
(6)(6)I like walking.
(7)慢步走
(8)走一走,逛一逛
另外,这两个词都从空间概念上进行了隐喻:“移动”表示物体远近的方向变化,引申为“离去,离开”的含义。如:
(9)He had a row with his wife and just walked out on her.
(10)(10)Somebody has walked off with my pen.
(11)把桌子搬走
(12)公交车已经开走了
而且“walk”和“走”都可以表示完成动作时经历一定的“位置移动”。如:
(13)walk the fields looking for wild flowers
(14)走棋
3.“走”与“walk”的认知不同点
由于中西不同文化间的差异,“走”和“walk”的隐喻投射有很大的区别。
3.1“walk”与“走”的语义不同点
3.1.1“走”隐喻义分析
1、“走”可指“移动”,经过一些步骤,完成一个动作或达到某个结果,在概念意义上投射到“贯彻,执行”。如:
(15)我们必须走改革开放的道路。
2、由于空间位置发生变化,从“物体不在原来的位置上”投射到事物的改变,有“失去原样”,“泄露”的含义。如:
(16)招生堅持择优录取的原则,严禁走后门。
(17)走私
3、从“失去原样”的隐喻投射,引申出“逝世”的含义:
(18)这个老人昨天夜里走了。
4、从“走”这个动作投射到“做某事”。如:
(19)走个程序
5、“走”有空间位置的变化,从“走”的目的性上引申出“拜访,访问”的含义:
(20)他们两家走动得很勤。
(21)走娘家
3.1.2“walk”隐喻义分析
1、“walk”可以是一个人/物走,也可以是多个人/物走,投射到“和…一起走”,“陪伴”的意思,在指物时,可以投射到“牵着…走”,“遛…”如:
(22)He walked her to her car.
(23)Hes out walking the dog.
2、由于“walk”是经常进行的动作,因而其容易性可以投射到“轻而易举完成…”,如:
(24)She walked away with two first prizes.
3、从人的身体经验出发,“walk”是指脚踏地面,而地承受人体的重量,投射到“撞上”,“粗暴对待”,如:
(25)She wasnt looking where she was going and walked straight into me.
(26)You mustnt let him walk over you like that.
4、作为一个动作,“walk”还可投射到“(鬼魂等)出动、显灵”,如:
(27)It was the sort of night when phantoms might walk.
5、“walk”还可以借助介词或副词的空间概念进行隐喻投射,如:
(28)walk away偷走某物:Somebody has walked off with my pen.
(29)walk into出乎意料陷入某境地(尤指因不慎):They set a trap for him and he walked right into it.
(30)walk out离开岗位,罢工:walk out(of sth)suddenly and angrily
对比语义学对英语教学的启发 篇4
关键词:对比语义学,理性意义,范畴,语义对等
一、引言
在中国, 大学英语的教学内容虽然主要是词汇、课文精读、翻译写作等, 但无可争议的是, 二语习得是跨越两种语言的一门学科, 对于中国的英语学习者来说, 每一个学习活动都涉及了英汉两种语言的对比、比较。在笔者的工作生活体验中, 许多学习者总是拿英文单词直接套一个或几个中文名词, 死记硬背所谓的汉语对等词。实际上, 但凡学习英语有些时日的, 都知道词的用法是要区分语境的, 近义词的语义之间时常有巨大的区别, 一个英文单词是不能够直接套死在一个或几个汉语词上的。比如chance一词, 中国学习者喜欢翻译为“机会”, 机会的含义指“有利的时候, 时机”[1]。而chance作为名词的主要语义包括以下三项:a possibility of something happening, a suitable time or situation when you have the opportunity to do something, 以及an unpleasant or dangerous possibility[2]。根据《牛津高阶英汉双解词典》的注解, 可知chance并不能够完全等同于汉语的“机会”一词。假如二语学习者没有在这个层次上对英语单词的语义范畴进行透彻的理解, 而只是一味地生搬硬套, 英语学习的效果肯定是不尽如人意的, 甚至会造成许多沟通上的误会, 进而也就没有所谓的英语交际效果了。因此, 笔者认为, 在大学英语教程里面, 最好能够增加“语义对比”一项, 即使是本科一二年级层次的学习者, 都可以了解语义范畴、语义差异, 进而明白单词的具体语义范畴, 这才是掌握其完整用法的根本途径, 避免了从小学到初高中十年英语学习死记硬背、呆板又事倍功半的学习方法。
对于大学英语教师来说, 其教授每一项英语内容, 都必然会在语义上进行剖析。借助中国人的认知手段, 学习英语, 是否得心应手、手到擒来呢?显然, 答案是否定的。以英语为母语的人群, 主要使用何种认知手段, 对于中国人是否适用?笔者通过对汉语研究的文献进行批阅, 认为英汉语言的认知手段是存在巨大差别的。笔者试图从俄语研究者提出的对比语义学这一概念入手, 试图剖析英汉语言在语义这个层次上的异同, 从而在认知的层面上, 尽力促使二语习得者们高屋建瓴地了解英语的认知方式, 进而理解每一个英语词汇其多义词的语义范畴, 并了解其由来。
二、俄语言学研究者提出的对比语义学
语义学是一门古老的学科, 最早可以追溯到公元前五世纪的印度哲学著作。到了20世纪, 自索绪尔的《普通语言学教程》问世后, 30年代德国学者Й.Трир又创立了结构语义学[3], 提出了语义场理论, 语义学研究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现代语义学时期。语言学语义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 始于英国语言学家St.Ullmann于1963年出版的著作《语义学原理》。他提出, 语言学语义学的研究对象是语言的思维内容, 即自然语言的词、词素、语法形式、句法结构所负载的内容。在此之前的语义学, 主要是词汇语义学, 是一门研究词汇意义的学说, 其最初的任务是研究词源和词的历史。学派众多, 语言学家们从各自感兴趣的领域, 从心理、词义变化、表意、历史文化各个角度进行了分析。
俄语语义学的研究内容, 主要是语言系统内部的意义和语言的意思。对比语义学, 是对比语言学的一个分支。比较、对比, 是两个近义词;作为语言学里的两个学科, 比较语言学和对比语言学, 其差异主要在于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的不同。比较语言学是历史比较语言学的简称, 包含历史语言学、比较语文学, 起源于19世纪, 主要理论著作为《斯拉夫诸语言的比较语法》、《斯拉夫语探讨》, 比较语言学的研究对象是同一语系里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语言它们之间的共同点, 采用的研究方法是历时比较法。对比语言学, 将亲族语言或非亲族语言的语言体系进行比较, 偏重描写分析语言结构, 其对比方法是共时的, 在对比语言的数量上, 主要是两种语言的对比, 很少进行几种语言的比较[4]。对语言现象进行不同语言之间的历时比较, 是比较语言学的任务;对语言现象进行不同语言之间的共时比较, 则属于对比语言学的任务。历时、共时是两门学科的主要区分点, 比较语言学侧重研究“同”, 对比语言学则着眼于“异”。二者所使用的术语也不同, 比较为comparative, 对比则为contrastive[5]。
对双语进行共时的对比分析, 主要包括三个部分:语言规范、语言类型和语言体系。对比语义学侧重语言规范上的语义对比研究, 着眼于使用中的语言, 是以语义相同为条件的不同语言单位间的功能对比[1]17。在不同的语义范畴之间进行对比, 具体可从三个角度进行对比:从语义功能角度比较同一语义内容在两种语言中不同的表达方式, 从概念范畴角度研究所比语言现象对应程度及表达方式, 以及从语际转换角度研究所比语言现象在两种语言中的语义对等和语用对等。
笔者主要着力于从概念范畴角度, 比对汉英语言现象的对应程度及表达方式。
三、意义和语义的区别联系
无论是学习词汇、翻译句子、阅读作品, 还是撰写文章, 二语习得者们都得把握住英汉语言之间语义的对等程度及表达方式。要想有效地完成学习任务, 就要求对语言现象的意义和语义有明确的把握。语言的意义是西方语言哲学研究的核心问题, 无论是词义 (即词的意义) 、句子的意义、文章的意义, 词的意义是承载信息的主体, 在使用中千变万化;同时, 意义不像语法那样有生成性, 它只有解释性。因此, 语言学家应能够多视角、多层次地观察意义和解释意义。从语言学的角度讲, 意义包括六个层次, 即:
指称意义———表示作为符号的词语所代表的一类事物的指称关系。
概念意义———反应对该事物固有属性的认识。
意象意义———表现对该事物的表象特征的感知。
情感意义———体现对该事物的态度。
联想意义———表达对该事物与其他相关事物的关系的感受。
文化意义———传达该事物与特定文化现象的历史性的象征关系。
以上六个层次, 指称意义处于意义结构的核心;概念意义和意象意义通过两种思维路线———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分别表现出来, 处于意义结构的中层;其余三项不反映事物的固有属性, 但由此引发带有社会性的文化心理活动意义, 处于意义结构的外层[5]10。
语义学semantics这一术语源自希腊语semantikos, 于1839年首次由德国学者Christian Karl Reisig引入语言学, 他在著作中提出语义学作为一门科学, 其任务是研究意义的发展。1883年, 法国语文学家Bréal发表了一篇论文, 把语义学这一新学科的目标, 明确规定为研究意义的变化及其原因, 并根据逻辑学和语文学等标准, 对意义变化的方式和变化的原因进行分类[6]。
与“意义”区别不大的“语义”, 在现代语言学大师Leech的《语义学》著作中, 被概括为主要七种类型, 即理性意义、内涵意义、社会意义、情感意义、反映意义、搭配意义、主题意义[7]。其中, 理性意义归为第一类, 其他六项则归属为第二类, 即非理性意义。理性意义是语言交际的核心, 是信息赖以传递的基础, 反映了人们对词所指称事物的理性认识。词的非理性意义是词在交际过程中产生和获得的, 是人们在使用语言时附加给语言的, 也称为交际意义。
至于“意义”与“语义”的区别, 从现代广义符号学观点来看, 一切具有符号功能的形式指称, 皆称为意义。现代语言学的研究对象, 并不单单指“人类的语言”一项, 还包括“行为语言”, 比如体态语、人工语言、旗语、手语等, 这一切都可视为符号现象, 因此都可以进行释意, 都具有某种意义。但是, 这些“意义”并非语义, 语义是指自然语言符号所凝结的意义, 不包括非自然语言形式所携带的意义, 即非语言意义。因此, 意义与语义的关系可以概括为:意义=语义+非语言意义, 从另一个角度讲, 也就是:语义=意义-非语言意义[5]11。
笔者从事大学英语教学工作多年, 对词汇教学、写作翻译等内容所涉及的语义范畴转换深有感触。对一个事物的深入研究, 前提条件应该是先明确其定义。笔者在对语义学之“语义”一词之定义进行了解时, 翻阅了国内外几个主要著作, 虽然各家有不同的定义, 但笔者认为, 主要是在狭义与广义之间有些出入。俄语研究者的这个定义, 是笔者认可的中规中矩、清晰明确的一个准确定义。
有关Leech对构成语义的七个范畴, 笔者还是着重于第一项即理性意义, 以其进行分析、衡量英汉词汇是否语义对等的标准。因为理性意义是语言意义的核心, 反映着人们对语言的理性认识, 至于其余六项, 则容笔者以后另外撰文絮诉。
四、语义三角形
谈及语义, 势必要提起C.K.奥格登和A.I.理查兹共同提出的著名的“语义三角形”理论[8]。图例如下:
奥格登与理查兹先生的“语义三角形”理论正确地区分了符号、思想、客观事物三种相关却性质不同的事物, 摆正了三者的关系, 在语义学研究上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该图表明:语言符号表示的是思想, 思想是对客观事物的反映, 语言符号与思想之间的关系是直接的, 而与客观事物之间的关系是间接的。也就是说, 语言符号是客观事物在思想中的反映。
五、英汉同一语言现象语义范畴的转换
语义范畴是语言的思维形态, 是意义的抽象概括, 是对立的统一体。语义范畴是指进入该范畴内的诸语言单位在其固有的特征功能上所表现的词义概括和表达形式的统一[9]。语义范畴转化是语言思维在词汇物质外壳上一种最活跃的运动, 是最富于创造性的活动。在转化过程中, 语言信息可以得到最大限度的激活, 有关概念的网络信息可以得到最充分的调动。因此, 词义的最终界定往往通过语义范畴转化方能实现。对语义概念范畴的界定, 可以产生这些效果:学习、计划、交际和经济, 即根据有限的标准知道某一个体属于某一范畴, 可以获得有关该个体的更广泛的知识[10]。根据经典范畴理论, 所有具有某一特征或某一相同特征的事物, 形成一个范畴, 这样的特征形成了定义这一范畴的必要和充分条件。
以引言出现的单词“chance”和汉语“机会”为例进行语义对比, 区分其语义范畴是否完全一致。现代语义学的一个重要观点, 认为语言意义以整个网络的形式呈现。某一个词项的规约意义必须包括其所涉及的整个网络, 而不是其中任何一个孤立的节点[11]。按照笔者在第三部分结尾提出的原则, 根据“理性意义”原则对这一语言现象进行分析, 如图:
从图2的分析可以看出, 只有两个灰色区域的语义是对等的。许多中国学生在学习英语的时候, 容易囫囵吞枣、生搬硬套、一知半解, 时常会说:“说不定, 智利会有chance拿世界杯冠军。”“这是一个很好的chance, 我一定要珍惜!”或“四级考试的报名已经结束, 没有chance了。”这些句子有错有对, 反映了说话者在其思想里, 对chance这一语言符号的语义认知程度, 反映了其是否掌握chance在图2中所包括的各个语义。
六、规避语误的产生, 强化学习效果, 提高交际效率
笔者试图引入俄语研究者提出的对比语义学观点, 通过采用共时比较法, 对语言现象进行汉英之间的共时比较。在大学英语的教学岗位上, 笔者深深体会到, 二语教学内容, 都必须涉及英汉语义的对比:同一个语言现象, 只有在英汉语义上达到语义的对等, 它才是一个合理的翻译或写作;一个英语学习者, 要想掌握英文的词汇、语法, 必须先了解该语言现象完整的语义结构。
笔者深感语言学的理论著作并非只能束之高阁、供学者研究生们纸上谈兵、撰写复杂深奥的论文著作, 它是人类对自己认知过程的反思和凝练, 是中国人学习外语的利器。除了教师应该具备完整的语言学知识, 并且能够在教学的过程中熟练运用这些语言学理论, 大学一、二年级的学生, 其实也可以开始了解语言学的相关知识。譬如, 本文谈及的语义学、对比语义学的理论知识, 都可以作为语言学常识 (注意, 是“常识”) , 在英语课本里面的每个单元里适当加以介绍。大学一、二年级的学生, 经过了近十年的英语学习, 其实已经积累了足够的感性认识, 他们需要在理性层次上, 了解、知道英语的语言与汉语有哪些不同、有哪些特点。所谓登高望远、高屋方能建瓴, 大学英语的教与学, 都不该只是单纯的教与学, 应该涉及初步的理论阐述, 帮助二语学习者开始涉及理性的思考, 学会事半功倍地学习。
七、中国英语学习策略略述
笔者翻阅近两年的出版有关教师教育、外语学习策略的著作, 很是同意束定芳先生提出的一些观点。他在新作里描述了我国英语教育现状:中国的外语教学领域缺乏宏观的规划与指导, 甚至在某些方面乱象丛生, 根本的原因之一是理论研究薄弱。外语教学的各个环节和方面还缺乏理论的指导, 甚至存在着有关领导、教育行政管理部门、从业人员轻视外语教学理论的指导作用的现象。我们一方面没有现车的理论研究成果可资借鉴, 另一方面有关部门更多的是从自己的主观愿望和感觉出发, 未经证实论证便仓促地出台相关的规定和要求。而且, 有些课程标准的设计、教材的编写、评估标准的设定往往不是长期研究的成果, 缺乏科学的理论指导[12]5。笔者希望在未来, 我国的本科英语教学能够开始注重语言学理论知识的直接介绍和演练, 当然, 这涉及如何对大学英语教学进行定位的问题。诚如束定芳先生所言:关于大学英语教学的定位问题, 我们认为应研究欧洲国家“用英语开设学位课程”的做法, 把大学英语教学的目标设定为高等教育国家化服务。根据这一目标, 我们的大学英语教学的课程要求、教师培训、教学评估等将需要进行革命性的大调整。具体措施共有三步:第一, 部分大学英语教师, 今后应该利用英语的优势, 成为某一领域的专家, 成为国际化课程师资的一部分———这个领域可以与语言学有关, 也可以是其他人文社科领域;第二, 大部分大学英语教师, 根据自己的专业方向及学校现有的条件和资源, 逐步争取用英语开设某一人文社科方向的学位课程;第三, 其他部分英语教师, 可以专门研究“学术导向英语”或“ESP”, 为学生开设相关英语培训课程, 帮助学生适应英语授课的要求[12]13。
中国的英语教育, 肩负着“认识世界、传承文明”的重任。特别是大学英语的教学过程, 是在对非英语专业的学习者们揭示语言学习特别是英语学习的规律;把人类文明史的优秀成果, 特别是有关英语、英语学习和英美文化的优秀成果, 包括卓越的语言学知识等, 继承下来, 发扬光大。笔者等在一线教学岗位工作的教师, 每天的教学过程, 其实就是在使用我们的语言学理论成果, 为千千万万人的学习和使用外语, 提供指导, 提供学习方法。
参考文献
[1]新编学生汉语现代词典[K].长春:吉林教育出版社, 2010:283页.
[2]牛津高阶英汉双解词典[K].牛津大学出版社, 2013年6月.
[3]郭贵春, 刘伟伟.德国语义学发展的历史趋势及其内在特征——逻辑实证主义之前语义学的诞生与兴起[J].科学哲学技术研究2010年第1期:7-14.
[4]潘文国, 谭慧敏.对比语言学:历史与哲学的思考[M].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6:7-9.
[5]王秉钦.语义学、对比语义学与翻译[M].南开大学出版社, 1998:13-17.
[6]束定芳.认知语义学[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8:24.
[7]Leech, Geoffrey N.语义学[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98:33.
[8]C.K.奥格登&A.I.理查兹, 意义之意义———关于语言对思维的影响及记号使用理论科学的研究[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0:11.
[9]Л.А.Ноъиков, Семантикарусскогояэыка[M], 1982:189.
[10]Croft&Cruse, Cognitive Linguistics[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4:75.
[11]Langacker, R.W.Concept, Image and Symbol:the Cognitive Basis of Grammar[M], 1991:3.
对比语义学 篇5
本文以Halliday提出的逻辑语义关系理论为依据,通过对数篇英汉样本语篇的组构方式进行对比分析,发掘英汉语篇潜在的逻辑语义结构特征,归纳英汉语篇逻辑语义结构模式的差异.通过对比研究发现,英汉语篇逻辑语义结构存在异同:英汉语篇是语义上的`统一体.英语语篇偏向于更多地使用形式词语来体现语义关系,而汉语语篇则相对地偏向于依赖语义的逻辑联系.
作 者:唐品芳 Tang Pinfang 作者单位:长沙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湖南长沙,410076刊 名: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英文刊名:JOURNAL OF INNER MONGOLIA AGRICULTURAL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 EDITION)年,卷(期):10(6)分类号:H313 H030关键词:英汉语篇 逻辑联系语 语义结构 对比
对比语义学 篇6
关键词:语料库 life 语义韵 德伯家的苔丝
一、引言
语料库研究表明,词项的搭配行为显示出一定的语义趋向:一定的词项会习惯性地吸引某一类具有相同语义特点的词项,构成搭配。由于这些具有相同语义特点的词项与关键词项在文本中高频共现,后者就被“传染”上了有关的语义特点,使语境内弥漫着某种语义氛围。这就是语义韵(semantic prosody)[1][2]。语义韵是语料库语言学迄今为止发现的重要语言运作机制之一[3],它可以大体分为积极语义韵(positive prosody)、消极语义韵(negative prosody)和中性语义韵(neutral prosody)三种。如果节点词吸引的词项几乎都有积极涵义,那么该词具有积极语义韵。相反,如果节点词吸引的词项几乎都有消极涵义,那么该词具有消极语义韵。如果节点词吸引的词项中,一些有积极涵义,一些有消极涵义,那么该词具有中性语义韵[4]。
将语料库应用于文学作品也是语料库研究的一个热点。根据文学文本情节复杂的特点,语料库检索工具可以对其主题、人物和情节发展等进行趋于理性的加工、分析和统计,从巨量的文字库中提取出骨架,再结合文义,进而从一个全新的角度对文学文本进行研究。托马斯·哈代的《德伯家的苔丝》是一部非常经典的悲剧作品,讲述了出生于没落贵族家庭的女主人公苔丝最终没能逃脱悲惨的命运而死于绞刑的故事。她的一生充满了悲剧色彩,因此本文从文本中提取“life”一词,结合语料库对其进行语义韵分析,并与LOB语料库进行对比,通过对比差异深入分析哈代为渲染主题而采用的技巧。下面首先简要介绍语义韵研究的一般方法。
二、语义韵研究的一般方法
卫乃兴(2001)对语义韵的一般研究方法进行了归纳与总结。他认为,语义韵的研究主要有三种方法:1.建立并参照类联接,用基于数据的方法(data-based approach)研究;2.计算节点词的搭配词,用数据驱动的方法(data-driven approach)研究;3.用基于数据与数据驱动相结合的方法研究。
(一)建立类联接,基于数据来概括和描述关键词的语义韵
类联接是词语搭配研究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指语法范畴间的结合。类联接不是与词语搭配平行的抽象表述,而是高一级的抽象[5]。Mitchell[6]认为,类联接是关于词语组合类别的抽象表述,搭配则是类联接的具体实现。换言之,类联接是一种句法结构,是从文本中概括或抽象出来的用句法范畴表述的搭配类,用来描述词语的典型语法功能。一个类联接代表了一个搭配类(collocational class),类联接建立后,便可以观察、概括和描述关键词的语义韵。
(二)计算搭配词,用数据驱动方法研究语义韵
这种方法主要是利用软件,对语料进行自动检索,并对搭配进行计算和统计测量。目前使用的统计手段主要有Z值、T值或MI值,以检验搭配词与节点词共现的显著程度。当Z和T值达到2.0,或MI值达到3.0时,搭配词可以视为显著搭配词。所谓节点词(node word),即研究人员要在语料中检查其搭配行为的关键词。跨距(Span)是由节点词左右词项构成的语境,以词形为单位计算,不包括标点符号。一般来说,将跨距界定为-4/+4或-5/+5是最适宜的[7]。所有落入跨距的词项都视作节点词的搭配词(collocates)。这种研究方法的特点是:研究者头脑中没有太多先入为主的观念,而是由数据引导进行研究和描述,人为因素较少,主要靠自动化程序进行检索、提取和统计测量。
(三)基于数据与数据驱动相结合,建立语义韵结构
这是一种比较折中的方法,是将上述两种方法结合起来使用。一般做法是:先从语料库随机抽取一定数量的索引,然后界定跨距、提取搭配词、建立和参照类联接、检查和概括搭配词的语义特点,最后建立节点词的语义韵结构。
三、研究设计
本研究以自建的托马斯·哈代《德伯家的苔丝》语料库和LOB语料库为基础。自建Tess语料库库容量约为30万词。LOB语料库建于上世纪70年代初,由英国Lancaster大学和挪威Oslo大学以及Bergen大学建成,库容量约为100万词次。
本研究首先采用数据驱动的方法,主要通过AntConc 3.2.1w软件进行检索,利用Collocates计算“life”的搭配词的MI值。当MI≥3.0时,表明该词与节点词之间有较强的搭配力(Church & Hanks,1990;Hunston,2002;Stubbs,1995)。因此,本文用跨距为±4,相互信息值MI≥3.0的标准分别提取自建Tess语料库和LOB语料库中“life”的搭配词。在此基础上,对“life”在两个语料库中搭配词的语义内涵进行对比分析,以此来考察哈代的写作手法。为了研究结果的准确性以及权威性,本文同时采用了基于数据的方法,即利用AntConc软件中的Concordance功能,分别提取“life”的索引行,然后建立类联接,进行语义韵分析。
四、研究结果与讨论
(一)基于数据驱动的方法
本文利用Collocates统计出在自建语料库(Tess)中,“life”搭配词的MI值≥3.0的共计417例,节点词“life”所吸引的显著性搭配词主要有“Modern,impractical,crisis,brokenly,unreasonable,destroy,burden,wasted,universe,rough”等,在此只列举具有典型代表性的几例。本文以同样的方法提取了从LOB语料库中所检索到的符合要求的“life”显著搭配词。
通过观察表格不难发现,“life”的显著性搭配词无论是在自建语料库(Tess)中,还是在LOB语料库中,都呈现较高的MI值,说明节点词“life”具有较强的语义选择趋向,吸引它们相互聚集。在Tess语料库中,这些搭配词有如下特点:“impractical,crisis,brokenly,unreasonable,destroy,burden,wasted,rough”这8例均呈现出明显的消极性语义,“modern”和“universe”呈现出中性语义内涵。这说明在Tess中,和“life”搭配的词多是表现悲观的生活态度和消极情绪的词语。而在LOB语料库中:“single,uneventful,antecedent,everyday,the,tranquil,inner”这7例呈现中性语义,“comfortable”呈现出明显的积极语义,“dully”呈现出明显的消极语义。对比表明,LOB语料库与Tess语料库在“life”的搭配词方面表现出了明显的差异性,在LOB语料库中,“life”的搭配词多呈现中性意义,而在Tess语料库中却多呈现出消极语义。通过搭配词的语义差别对比可以推测出,在《德伯家的苔丝》这部小说当中,作者托马斯·哈代为了渲染整个故事的悲剧色彩,特别是为了着墨苔丝的悲惨命运以及她落魄无助的生活,运用了悲剧化搭配词的写作手法来实现理想的情感目的。
(二)基于数据的方法
通过AntConc的Concordance检索发现,“Life”一词在自建语料库(Tess)中共有131条索引,其中有1条索引重复,剔除重复的1条后,剩下有效索引130条。在LOB语料库中,检索到711条索引,本文采用系统随机抽样法,即每隔四行取一次的方法抽取了共计142条有效索引。限于篇幅,现仅将两个语料库中的前10条索引显示如表2和表3。
本文对在这两个语料库中所提取的索引分别进行了归纳和总结,并建立了类联接,在此基础上分析“life”的语义韵。表4为Tess语料库中“life”的相关类联接及语义韵,表5为LOB语料库中“life”的相关类联接及语义韵。
对比表4和表5可以发现,“life”的类联接与语义韵在Tess语料库与LOB语料库中既有相似之处,也存在差异性。通过观察得知:“life”的类联接形式在这两个语料库中存在很大的共性,都包含六种类联接,即N+N,PREP+N,DT+N+PREP,ADJ+N,PRON+N,V+N+PREP。每个类联接在这六个类联接中所占的比重相似,其中,ADJ+N和PRON+N占的比重较大,两者大约占总数的一半,其余四项类联接比重较小且比例相当。这充分说明了托马斯·哈代《德伯家的苔丝》中“life”一词的用法遵循了英语的一般用法,符合英国人的表达习惯。
值得一提的是,“life”一词的语义韵在这两个语料库中呈现出了较大的差异,主要表现在:在自建语料库(Tess)中,“life”的语义韵积极涵义和中性涵义所占比重相当,分别为25.38%和27.69%,而消极涵义接近半数,占到了总数的46.92%。这说明在Tess中,“life”多呈现消极意义,具有浓厚的悲观主义色彩,这一点与哈代的宿命观是一致的。在LOB语料库中,“life”的积极语义韵和消极语义韵比重相当,分别为21.12%和19.72%,中性语义韵超过半数,为59.15%。通过这两个语料库的前后对比,可以很清晰地看到哈代的写作手法,悲观色彩贯穿作品全篇。通过运用这种词汇手段来渲染苔丝的悲惨命运,为小说的悲剧结局埋下了伏笔。通过基于数据的分析,本文得出了与基于数据驱动的分析相一致的结论,进一步证明了本文数据的有效性。
五、结语
语义韵研究可以丰富人们对语言规则的认识,加深对语言运作机制的理解,促使人们重视词语行为模式(卫乃兴,2002)。为了增强研究结果的可靠性和权威性,本文分别采用了数据驱动的方法和基于数据的方法,对《德伯家的苔丝》中的“life”一词进行了语义韵研究,并与LOB语料库进行了对比。研究表明:在自建语料库(Tess)与LOB语料库中,“life”一词的类联接形式具有很大的共性,都有六种类联接:N+N,PREP+N,DT+N+PREP,ADJ+N,PRON+N,V+N+PREP,并且各自所占的比重相当。但是“life”在这两个语料库中呈现出的语义韵却存在较大的差异性,主要表现在:在LOB语料库中,“life”多呈现中性语义韵,而在自建语料库(Tess)中,“life”多呈现消极语义韵。这种显著性差异充分说明了:在小说《德佰家的苔丝》中,作者托马斯·哈代多用消极悲观色彩词来描述命运与生活,通过运用这种词汇手段来渲染苔丝的悲惨命运,充分体现了作者的宿命观,悲观主义色彩贯穿全篇,为小说的悲剧结局埋下了伏笔。
(本文为广东外语外贸大学高层次人才引进联合项目“认知翻译学的理论及模型建构”[GWTP-YJ-2015-07]和广东省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翻译学研究中心2015年招标项目“认知翻译学的学科理论基础及体系建构研究”[CTS201503]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Sinclair,J.Corpus,Concordance,Collocation[M].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1.
[2]Louw,B.Irony in the Text or Insincerity in the Writer?The Diagnostic Potential of Semantic Prosodies[A].In M.Baker,
G.Francis &E.Tognini-Bonelli(eds.).Text and Technology:In Honour of John Sinclair[C].Amsterdam:John Benjamins,1993.
[3]卫乃兴.基于语料库学生英语中的语义韵对比研究[J].外语学刊,2006,(5):50-54.
[4]Stubbs,M.Text and Corpus Analysis[M].Oxford:Blackwell Publishers,1996.
[5]Firth,J.R.Papers in Linguistics 1934-1951[C].London: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57.
[6]Mitchell,T.F.Principles of Firthian Linguistics[M].London:Longman,1975.
[7]Jones,S & J.Sinclair.English Lexical Collocations:A Study in Computational Linguistics[C].Cahiers de Lexicoligie,
1974,(2):15-61.
对比语义学 篇7
20世纪80年代,文化语言学在中国迅速发展,主要以研究语言与文化的相互关系为主。
语言是文化构成的基础,根植于民族的文化的传承是以语言为基础的。语言也不脱离文化而存在,就是说,不脱离社会流传下来的、决定我们生活面貌的风俗和信仰的总体[1]。文化与人类本身联系在一起,即使那些住在保持传统保守习惯、风俗和态度的复杂网络系统中最贫贱的野蛮人亦是如此(笔者译)[2]。习语,一般是指一定形式的词组,包含成语、谚语、俗语、歇后语等,在漫长的语言文化生活中逐渐丰富起来。从内容上看,习语生动形象,反映人们的思维方式,生活习惯,认知理念等。形式上看,习语易读易记,有些习语是劳动人民根据生产劳作需要而编成的。不可否认,习语已经作为一种社会现象或普遍文化,与其他性质的文化一样平行发展,是经过历史积淀的综合体系。投过习语研究民族审美意识具有普遍意义。
二、习语的文化特征
作为一种文化象征和标识,习语具有自身独特的语言特色,笔者认为至少应有以下几个方面:
1、相对稳定性
习语的相对稳定性主要表现在语言形式上的统一性。虽然从量上看,习语有着不计其数的例证,并且有些习语的意义正在发生变化,但就整体而言,每一个独立的习语,其表达方式从共时语言学上说,都是处在稳定的状态。不可否认,语言本身处在不断发展的动态过程中,因此这种稳定性并非绝对的,单一的,它可以在历时性的研究中被打破。
2、语境指向性
习语在使用中和语境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依赖于语境的习语在脱离喻意或更换语境等情况下意义可能发生改变。例如,“敲竹杠”这一说法,在现代汉语中表示:利用别人的弱点或借某种口实抬高价格或索取财物[3]。追本溯源,其最早出处为晚清时期小说家李宝嘉所著的《官场现形记》第十七回:“兄弟敲竹杠,也算会敲的了,难道这里头还有竹杠不成?”在我国广西壮族自治区有着每年“三月三”的民俗文化活动,其中一项重要的项目是千人跳“竹杠舞”表演[4],摆在地上的一排排竹杠(竿)由十几或二十个演员变换节奏地来回敲打,壮族青年在竹杠的空隙之间共舞。这时的“敲竹杠”就摆脱了这一习语本意特征,但可以说成为了壮族文化特有的习语。
3、文化关联性
作为语言的重要部分,习语都打上了鲜明的文化烙印。文明和文化可以自外部引入或者从内部发展出一些先前不为一个民族所知的概念,就这一点来看,关于语言依赖文明和文化的关掉无疑是正确的[5]。
三、习语中的审美意识
审美观构成人们价值观的一个重要方面,是人们沉淀的文化心理结构。英国形式主义美学家克乃夫•贝尔(Clive Bell)提出了著名的“美”是“有意味的形式(significant form)”的命题,是消除了利害关系的审美情感。我国哲学、美学研究专家李泽厚先生在其著作《美学四讲》中提到了审美理解的两层含义,其中之一即是对对象内容的认识。“如果你不懂十字架的含义、‘桃园三结义’的故事,天鹅湖、魔笛的情节背景,你就没法‘看懂’、‘听懂’那些绘画、戏剧、舞蹈、歌唱。”[6]不同的艺术种类有着其特有的存在方式。美国著名学者韦勒克•沃伦探讨了描述和分析艺术品不同层面的方法,总结为八个方面:
(1)声音层面,谐音、节奏和格律;(2)意义单元,决定形式上的语言结构、风格与文体的规则;(3)意象和隐喻,即所有文体风格中可表现的诗的最核心的部分。(4)存在于象征和象征系统中的诗的特殊“世界”等等[7]。
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学观念往往崇尚将客观融入主观的表现手法。如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等。中国传统书画要追寻的是一种物我与本我的有机统一。如我国传统水墨画的画面布局、线条处理、明暗对比等营造出虚实相生、聚散偏侧的效果。
和中国不同,西方民族对美和艺术的认知则强调艺术创作中的再现和模仿,往往重理性,重写实。古希腊著名美学家亚里士多德在《诗学》中提出了三种不同的摹仿对象,即艺术创作对象。他说:“既然诗人和画家或其他形象的制作者一样,是个摹仿者,那么,在任何时候,他都必须从如下三者中选取摹仿对象:(一)过去或当今的事,(二)传说或设想中的事,(三)应该是这样或那样的事。”[8]亚里士多德的美学观点即认为艺术的本质与最高境界是摹仿、再现。“史诗的编制,悲剧、喜剧、狄苏朗勃斯的编写以及绝大部分供阿洛斯和竖琴演奏的音乐,这一切总的来说都是摹仿。”[8]27这种观念随即深刻地影响了西方文化生活领域的方方面面,例如,英国的哥特式建筑,设计结构严谨,宽敞气派,以及宏伟的尖拱形、尖顶形设计,无不体现出“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
这种审美元素应用到语言表达传统中尤其是广为流传诵记的习语上,自然就形成了简洁明快,充满理性,逻辑性强的风格。例如,Actions speak louder than words.Like teacher,like pupil.符合盎格鲁撒克逊民族的审美习惯。说到和玉的内敛含蓄不同,钻石的美在于其清澈透明,闪耀明亮。说到同一句“玉不琢,不成器”时,英语中往往用The finest diamond must be cut的表达。钻石作为英国的国石,被认为是纯洁美丽、尊贵圣洁的宝石,之所以在英国乃至欧洲都受到人们的追捧,不仅在于其昂贵奢华的价值,更在于它迎合了西方民族的审美方式和文化理念,将毫无保留、张扬十足的个性以一种有形的方式呈现出来,其本身的价值也得到了升华。英国民间就流传着很多与“diamond”有关的谚语:Diamond cut diamond.(强中更有强中手)A barely-corn is better than a diamond to a cock.(对于公鸡来说,麦粒胜过钻石)。
日本大和民族人民主要受到四面临海的地理特征影响,且山地、丘陵众多,有着追求自然、崇尚自然的心理特征,在审美方式上也近乎偏向于对自然的崇拜,以及对日月星辰、山川草木等的信奉。日本国文学者芳贺矢一其著《國民性十論》中,将日本的国民特征归纳为十点,其中“喜欢草木、热爱自然”为重要一点。在日本,作为国花的“樱花”自然享有很高的盛誉。日语中的惯用语受到这一美学思想的影响,流传了很多与之有关的惯用语,例如:
桜切る馬鹿梅切らぬ馬鹿(因材施教、因地制宜)
桜の7日 樱花七日(绚烂一时随即凋谢。)
此外,日本人似乎对猫也有着特殊的感情,从招财猫到现代的卡通人物,都和猫有关。另外,日本著名作家夏目漱石的《吾辈は猫である》(《我是猫》),都以猫为主题。日本的习语中以猫为对象的习语更是数不胜数,如:上手の猫が爪を隠す(真人不露相)、猫の額(巴掌大)、猫の目(变化无常)、猫に小判(对牛弹琴)。小判(こばん)是日本江户时代的货币,直译过来就是“扔金币给猫”。无独有偶,英语中也有类似的说法,但选取的意象发生了变化:Cast pearls before swine,字面意思是“珍珠投在猪前面”。这个习语源自《圣经》中的《新约•马太福音》第七章:”Give not that which is holy unto the dogs,neither cast ye your pearls before swine,lest they trample them under their feet,and turn again and rend you”.可以看出,不同的文化宗教背景传递出了习语形成所需的不同的审美认识观,即便在表达的最终目的上契合,但无论是其词汇化组织模式、语言结构框架或范式,均存在脱域性现象。
自然环境本质上不属于文化的范畴,但可以成为文化关注的对象,被引入人类精神的中间世界中,并在语义上反映出来[9]。人类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一套观察、描述和解释世界的模式,这一模式并非永恒固定的,它是随着人类的发展尤其是心智的发展而渐发展。每个民族对事物的认知观主要与其民族的文化息息相关。在不同文化意识下成长的人们的认知理念的形成和变化映射了语言的特点,而这种影响,恰恰是语言本身的文化性和审美性的结合。
四、结语
如前所述,由于各民族文化观念的固生性及与语言之间密不可分的联系,并由此带来了审美习惯的差异,深刻地影响到了语言尤其是习语的表达。从中英日3个民族的文化和审美认知方式角度入手,探索分析了由于不同的文化背景所塑造出的不同的民族审美性格所带来的语言差异,可以看出,这种审美原则差异对习语的影响十分显著,同时,习语中的意象选择、结构形式等方面都渗透出了本民族所特有的存在于民族意识中的审美原则。本文的研究基于人们对审美认知的独特把握,以期对习语的内涵有更丰富的理解,特别是在跨民族、跨文化的交流过程中对习语的进一步准确诠释。
摘要:作为制度文化层次的重要方面,语言承载了文化的意蕴,是文化得以继承、发展、创新的重要基础,也是保持文化多样性的核心内容。另一方面,各民族不同的审美习惯和文化传统对语言的产生及发展方向有着限定作用。从文化语义学的研究层面选取了习语作为研究语料,探究语言表达模式与民族文化系统下的审美方式之间的关系特征。
关键词:语义,文化,习语,审美方式
参考文献
[1]爱德华·萨丕尔.语言论---言语研究导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5:186.
[2]Edward Sapir,Culture,Language and Personality[M].London: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1949:79-80.
[3]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第五版[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1098.
[4]周华.千人同跳竹杠舞[EB/OL].(2006-04-01)[2012-12-10].http://www.gx.xinhuanet.com/newscenter/2006-04/01/content_6625703.htm.
[5]威廉·冯·洪堡特.论人类语言结构的差异及其对人类精神发展的影响[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33.
[6]李泽厚.美学四讲[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148-150.
[7]雷·韦勒克,奥·沃伦,刘象愚,邢培明,陈圣生,李哲明译.文学原理[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4:165.
[8]亚里士多德陈中梅译注.诗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177.
英汉微型语义系统对比分析 篇8
关键词:英汉语,微型语义系统,封闭性,异同
近年来,现代语义学在研究范围与方法上同传统语义学相比有了较大的发展。它在语义的研究方面,深入阐明语义关系,进行微观层次分析,同时还把视野扩大到与其他语言进行比较研究。在跨文化交际语言研究中,语义比较是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英汉两种语言语义比较还未形成成套的理论体系,因此,对该领域研究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英汉两种语言在语义方面存在着共性和差异性,如它们都具有许多共同的微型语义系统。微型语义系统是指由一个支配词统辖的语义场,它包括该支配词统辖的下义词。在这个语义场中,支配词与下义词之间的关系呈纵向性、过渡性、相容性、包含性和一般性与特殊性。而各下义词之间的关系则呈横向性,构成共下义词,具有特殊性、非过渡性和不相容性。英汉微型语义系统封闭性特征明显,尤其是汉语微型语义系统,其封闭语义系统特征独特。英汉微型封闭语义系统包括二员系统、三员系统、四员系统、五员系统、七员系统、九员系统和十二员系统,其最大特点是下义词的成员数目固定。本文拟从封闭语义系统的视角,对英汉微型语义系统的封闭性进行对比分析,以期探讨其异同。
一、英汉二、三员系统
英汉二员系统由性别系统(sex/gendersystem)、父母系统(parentsystem)、配偶系统(spousesystem)、子女系统(offspringsystem)和兄弟姐妹系统(siblingsystem)组成。
英汉共有的三成员系统为物态系统(physicalstatesystem)。
1. 英汉二、三员系统的相似性
在英汉共有的二员性别系统中,英语成员词有二对:
male—female、masculine—feminine
汉语成员词则有三对:
男—女公—母雄—雌
二员父母系统中,英语成员词有六对:
father—mother dad—mum daddy—mummy papa—mama/mamma pop—mom poppa—mommy
汉语父母系统成员词有三对:
父亲—母亲爸爸—妈妈爹—娘
英汉配偶系统中,英语成员词有:
husband—wife
汉语中有二对:
丈夫—妻子老公—老婆
子女系统中英汉成员词各有一对:
son—daughter儿子—女儿
英语兄弟姐妹系统为二成员系统,其成员词为:
brother—sister
汉语兄弟姐妹系统则为四成员系统,其成员词有二对:
哥哥—弟弟姐姐—妹妹
物态系统中,英语成员词有:
solidliquidgas
相应的汉语为:
固体液体气体
2. 英汉二、三员系统的差异性
在二、三成员系统中,英汉存在差异,如:汉语有独特的阴阳二员系统,英语则没有。
阴阳系统是中国哲学的一对范畴。阴阳最初的意义是指日光的向背,向日为阳,背日为阴。历来引申为气候的寒暖,方位的上下、左右、内外,运动状态的躁动和宁静等。中国古代的哲学家们进而体会到自然界中的一切现象都存在着相互对立而又相互作用的关系,就用阴阳这个概念来解释自然界两种对立和相互消长的物质势力,并认为阴阳的对立和消长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进而认为阴阳的对立和消长是宇宙的基本规律。
老子说:“万物负阴而抱阳。”肯定阴阳的矛盾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易经》作者进一步提出“一阴一阳之谓道”的学说,把阴阳交替看作是宇宙的根本规律。阴阳系统成员词为:阴(yin)、阳(yang)。
汉语还有独特的三成员系统:三军系统(thethreearmedforcessystem)和三废系统(thethreewastesystem)。三军系统包括:陆(army/groundforce/landforce)、海(navy)、空(airforce)。三废系统包括:废气(waste gas)、废水(wastewater/liquidwaste)、废渣(wasteresidue/industrialwaste)。
二、英汉四、五员系统
英汉共有的四员系统为季节系统(seasonsystem)、方向系统(directionsystem)、算术基本运算系统(fundamentalsystem)、扑克系统(playingcardssystem);五员系统为:五指系统(fivefingerssystem)和感觉系统(fivesensessystem)。
1. 英汉四、五员系统的相似性
方向系统的成员词中,英语为:east、west、north、south。汉语包括:东、西、南、北,其顺序为东西南北、或东南西北。英汉方向系统均可由“四面”扩展为“八方”构成八成员系统,英语方向成员增加词:northeast、southeast、northwest、southwest。汉语增加词:东南、东北、西南、西北,但英汉构词顺序不同,例如:northeast为“东北”,southwest为“西南”。此外,英汉方向系统还可由“八方”扩展为“十六方”构成十六成员系统。英语成员词增加了:northeast-by-north,north-by-east,northeast-by-west等,汉语成员词则增加了:东北偏北、东北偏东、西北偏西等。
英语季节系统成员词涉及:spring、summer、autumn/fall、winter。汉语则为:春、夏、秋、冬。
英汉具有共同的算术基本运算系统,英语成员词为:addition、subtraction、multiplication、division。汉语相应的成员词为:加法、减法、乘法、除法。
英语扑克牌系统的成员词为:hearts、spades、clubs、diamonds。汉语为:红桃、黑桃、梅花、方块。
英汉共有的五员系统涉及五指系统和感觉系统。英语五指系统成员词包括:thumb/pollex、indexfinger/forefinger/secondfinger、middlefinger/thirdfinger、ringfinger/fourthfinger、littlefinger/fifthfinger。汉语相应的五指系统成员词包括:拇指、食指、中指、无名指、小指。英语感觉系统包括:sight、hearing、smell、taste、feeling。汉语包括: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
2. 英汉四、五员系统的差异性
汉语具有独特的五成员系统,分别为五官系统(thefivesenseorganssystem)、五味系统(thefiveflavors system)、五脏系统(thefiveinternalorganssystem)、五金系统(thefivemetalssystem)、五色系统(thefivecolors system)和五行系统(theFiveElementssystem)。
五官系统成员词包括:耳、目、口、鼻、身(舌)。五味系统成员词包括:酸(sour)、甜(sweet)、苦(bitter)、辣(pungent)、咸(salty)。五脏系统成员词包括:心(heart)、肝(liver)、脾(spleen)、肺(lungs)、肾(kidneys)。五金系统包括:金(metal)、银(silver)、铜(copper)、铁(iron)、锡(tin)。五色系统成员词包括:朱(红)(red)、黄(yellow)、蓝(blue)、白(white)、黑(black)。五行系统成员词包括:金(metal)、木(wood)、水(water)、火(fire)、土(earth)。
中国古代人民在长期的生活和生产实践中认识到木、火、土、金、水是必不可少的最基本物质,并由此引申认为世间一切事物都是由木、火、土、金、水这五种基本物质之间的运动变化生成的。这五种物质之间,存在着既相互资生又相互制约的关系,并在不断的相生相克运动中维持着动态的平衡,这就是五行学说的基本涵义。
以上所述,在英语虽有相应的词,但没有这种五员系统。这些汉语中独有的五员系统反映了古代中国人民对自然的基本构成物质,对金属种类和基本色彩等的认识。
三、英汉七员系统
1. 英汉七员系统的相似性
英汉共有的七员系统是星期系统(weeksystem)。星期系统英语成员词包括:Sunday、Monday、Tuesday、Wednesday、Thursday、Friday、Saturday。汉语为:星期日/天、星期一、星期二、星期三、星期四、星期五、星期六。但汉语星期系统表述顺序与英语有差异,汉语顺序为:星期一、星期二、星期三、星期四、星期五、星期六、星期日/天。此外,汉语星期系统成员词还有:礼拜一、礼拜二、礼拜三、礼拜四、礼拜五、礼拜六和礼拜天。
2. 英汉的差异性
英语封闭性微型语义系统中,没有六员系统,而汉语则有。汉语中独特的六员系统分别包括:六神系统(thesixinternalorganssystem)、六亲系统(thesixcloserelativesystem)和六畜系统(thesixdomesticanimals system)。
六神系统成员词包括:心(heart)、肺(lungs)、肝(liver)、肾(kidney)、脾(spleen)、胆(gallbladder)。道教谓人的心、肺、肝、肾、脾、胆各有神灵主宰,称为六神。
六亲系统成员词包括:父(father)、母(mother)、兄(elderbrother)、弟(youngerbrother)、妻(wife)、子(son)。按《吕氏春秋》的说法,以父、母、兄、弟、妻、子为“六亲”。
六畜系统指马(horse)、牛(ox)、羊(sheep)、猪(pig)、狗(dog)、鸡(chicken)六种家畜。《左传·僖公十九年》:“古者六畜不相为用。”《韩非子·难二》:“务于畜养之理,察于土地之宜,六畜遂,五谷殖,则入多。”
四、英汉九员系统
1. 相似性
英汉共有的九员系统是太阳系九大行星系统(thesolarsystem withnineplanets)。
英语九大行星系统成员词由Mercury、Venus、Earth、Mars、Jupiter、Saturn、Uranus、Neptune、Pluto组成,而汉语由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冥王星组成。英语成员词命名以希腊罗马神话为理据,汉语则以五行和中国神话为理据。
2. 差异性
英汉没有共同的八员系统和十员系统。
汉语独特的九员系统是九族。在封建社会里,一人犯罪株连九族。“九族”的说法有二:第一种说法是以本人以上的父、祖父、曾祖父、高祖父和以下的子、孙、曾孙、玄孙为九族;第二种说法是以父族四、母族三、妻族二为九族。不论那种说法,株连“九族”都要牵涉许多人。
汉语独有八员系统,如八卦系统(theEightDiagramssystem),其成员词为:乾(heaven)、坤(earth)、坎(water)、离(fire)、震(thunder)、艮(mountain)、巽(wind)、兑(marsh)。《易传》作者认为八卦主要象征天、地、雷、风、水、火、山、泽八种自然现象,并认为“乾”、“坤”两卦在八卦中占特别重要的地位,是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一切现象的最初根源。
汉语十员系统为天干系统或十干系统(theTenHeavenlyStemssystem)它包括: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
五、英汉十二员系统
1. 相似性
英语和汉语共有的十二员系统为月份系统(monthsystem)和十二宫系统(theZodiacSignsSystem)。
英语月份系统成员词来自拉丁语,其包括January、February、March、April、May、June、July、August、September、October、November、December。
汉语月份系统分为公历月份系统和农历月份系统。公历月份系统的成员词包括:一月、二月、三月、四月、五月、六月、七月、八月、九月、十月、十一月、十二月。农历月份系统的第一个月为“正月”,最后一个月叫“腊月”,其余的与公历相同。
汉语黄道十二宫系统,俗称星座系统,源自西方。古代把黄道带分为12等份,叫作黄道十二宫,每宫包括一个星座。他们的名称,从春分点起依次是:白羊座、金牛座、双子座、巨蟹座、狮子座、室女座、天平座、天蝎座、人马座、摩羯座、宝瓶座、双鱼座。由于春分点移动,现在十二宫和十二星座的划分已不一致。英语十二宫成员词均来自拉丁语,包括:Aries、Taurus、Gemini、Cancer、Leo、Virgo、Libra、Scorpio、Sagittarius、Capricorn、Aquarius、Pisces。
2. 差异性
在十二员系统中,汉语有生肖系统(theTwelveAnimalsystem)和地支系统(theTwelveEarthlyBranchessystem),英语中则无。
汉语十二生肖系统,又称十二属相,由十二种动物名称组成,具体为:鼠(mouse/rat)、牛(ox)、虎(tiger)、兔(hare/rabbit)、龙(dragon)、蛇(snake)、马(horse)、羊(sheep/goat)、猴(monkey)、鸡(chicken/rooster)、狗(dog)、猪(pig)。
生肖系统是我国民间特有的计算年龄的方法。它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对我国的民俗产生了很大影响,甚至关系到人们的婚姻、生育等大事。
地支系统包括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该系统与生肖系统相配合,即子鼠、丑牛、寅虎、卯免、辰龙、已蛇、午马、未羊、申猴、酉鸡、戌狗、亥猪。
六十年中有子年、丑年等各五年,子年称为鼠年,丑年称为牛年,余类推。
天干系统和地支系统组合成为干支系统。以十干和十二支循环相配,可成甲子、乙丑、丙寅……等六十组,常叫作六十花甲子。古代用来表示年、月、日和时的初序,周而复始,循环使用。现今夏历的年和日仍用干支。
干支在我国古代有广泛的用途,主要有:(1)用干支依次组合的方式纪年,即以天干的单数配地支的单数,天干的双数配地支的双数。如甲子、乙丑、丙寅等纪年,六十年一循环。古人称年龄相同为“同甲”或“同庚”。(2)用地支纪月。按阴历(夏历),寅为正月,卯为二月,余类推。(3)用干支配合的方式纪日,六十日一循环。(4)用干支纪时。一昼夜分为十二时辰,称子时、丑时等。夜半子时(23点至1点)称子夜,也称午夜。古人又分一夜为五段,即甲夜、乙夜、丙夜、丁夜、戊夜,又称五更或五鼓。(5)用地支表示方位。子是正北方,午是正南方,酉是正西方,卯是正东方。天干也表示方位,甲、乙在东,丙、丁在南,庚、辛在西,壬、癸在北。(6)用干支作为人名。如商代帝王太乙(商汤)、太甲、盘庚、文丁、帝辛(商纣)等。文丁或他的后人称文丁的母亲为“母戊”。到了西周,用干支作人名者很少,而用伯(孟)仲叔季行第称谓作人名者渐多。这大概也是商周文化传统不同的一种表现。
此外,汉语还有独特的二十四成员系统,英语则无。该成员系统为中国特有的二十四节气,其成员词为:立春(thebeginningofSpring;FirstSpringday)、雨水(RainWater;Rain-fallingDay)、惊蛰(ThewakingofInsects;Torpid-ArousingDay)、春分(TheSpringEquinox;VernalEquinox)、清明(PureBrightness;Clearand BrightDay)、谷雨(GrainRain;Rain-for-GrainDay)、立夏(theBeginningofSummer;FirstSummerday)、小满(GrainFull;PrimeFill-upday)、芒种(GraininEar;Grain-in-Earday)、夏至(SummerSolstice)、小暑(Slight Heat;Mid-heatDay)、大暑(GreatHeat;Scorching-HeatDay)、立秋(thebeginningofAutumn;FirstAutumn Day)、处暑(theLimitofHeat;Limit-of-heatDay)、白露(WhiteDew;Pearl-Dew Day)、秋分(AutumnalEquinox)、寒露(ColdDew;Cold-Dew Day)、霜降(FrostDescent;Frost-DescendingDay)、立冬(theBeginningof Winter:FirstWinterDay)、小雪(SlightSnow:Little-SnowDay)、大雪(GreatSnow;HeavySnow)、冬至(Winter Solstice)、小寒(SlightCold;Moderate-ColdDay)、大寒(GreatCold;SevereCold)。
二十四节气的划分,起源于我国黄河流域,它是根据太阳在黄道上的位置(黄经),将全年划分为二十四个段落,包括雨水、春分等十二个中气,立春、惊蛰等十二个节气,统称二十四节气。以节气的开始一日为节名,则各月的中气必在夏历该月出现(如雨水必在正月出现),没有中气的月,作为闰月。但节气则可在夏历本月或上一个月出现(如立春可在正月或十二月出现)。
中外跨文化交际语言研究中,语义比较研究既是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也是一个比较棘手的问题。因为不同语言之间的语义比较研究还未形成整套的理论体系,而且该领域涉及面广,其研究涉及哲学、逻辑学、语言学、文学、社会学、心理学、历史学等众多的领域。本文仅从微型语义系统的视角,对英汉微型语义系统的封闭性进行了对比分析,探讨了两种语言之间的共性和差异性。希望本文能对该领域的比较语义学研究理论、方法和原则的建立,以及理论体系的形成有一定的理论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LEECHG.SEMANTICS,The Study of Meaning[M].Harmondsworth:Penguin Books Ltd,1981.
[2]KEMPEN R M.Semantics Theory[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0.
[3]MATHESIUS V.A Functional Analysis of Present Day English on a General Linguistic Basis[M].The Hague:Mouton,1975.
[4]王逢鑫.英汉比较语义学[M].北京:外文出版社,2001.
[5]何英玉.语义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5.
视觉动词的英汉认知语义对比 篇9
关键词:视觉动词,对比分析,认知语言学,投射
1. 引言
对于动词,语言学家们一直在致力于对它的深入研究。在动词中,视觉动词是五官动词中的一种,但是对于视觉动词进行的专项研究的论文并不太多见。我们在英汉对比和认知方法的启发下,用这两种方法对视觉动词的语义和隐喻认知义进行研究。
2. 背景介绍
2.1对比语言学
人类认识世界、研究事物的一种常用方法是比较,这也是语言学研究的一种基本研究方法。对比语言学(contrastive linguistics)这一术语是美国人类学家沃尔夫 (B.Whorf) 于1941年提出来的。拉多(R.Lado) 1957年出版的《跨文化的语言学》(Linguistics Across Culture)一书则是美国对比语言学建立的标志。20世纪90年代中国对比语言学创立后,刘重德,刘宓庆,许余龙,杨自俭,潘文国等语言学家对于英汉对比作出了巨大贡献。我国语言学教授许余龙(1992)进一步进行了研究:对比语言学的任务是对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语言进行共时的对比研究,描述它们之间的异同,特别是其中的不同之处,并将这类研究应用于其他有关领域。
2.2视觉动词的语义认知
Eve Sweetser (2002)认为英语中表示视觉的词语往往可以用来表示智力活动。“眼睛是心灵的窗口”。因此我们不难想到人类对于语言的认知是由具体的感官视觉开始的。胡佩迦(2005)认为词语意义是由具体的感官经验为基础向抽象的精神活动领域,依靠两个概念域之间的相似性和关联性进行隐喻投射的运作。
2.3视觉动词的研究情况
从资料的收集情况来看,专门对视觉动词这类词进行语义研究对比的文章很少,对视觉动词和一般动词的语义,构词的异同性考察得更少。符淮青(1995)对视觉动词的分类进行过研究。赵彦春、黄建华(2001)则把视觉动词主要分为视觉动作动词、视觉感知动词、视觉联系动词三类。王文斌教授(2004)在《外语教学与研究》上发表文章主要谈论了英汉“看”类动词不同的语义成分、语义容量和词化偏爱。刘华、刘坤(2006)从典型的视觉动词入手,通过语用行为考查动词语义结构的动态成分,指出这些成分不仅本身具有动态特征,而且有特定的语用因素。张晓丽(2007)对视觉动词的引申意义做了一定的研究。
3. 两种语言外部的对比分析
3.1英汉两种语言的对比
英语与汉语是两种截然不同的语言体系,汉语是极富审美感性的语言(刘宓庆:1-2)。因为汉语是一种直观的图画文字,它的文字注重形象化,其语言具有复杂的感性特征,而且每一个中文字本身都具有其固定的声调。英文是一种字母语言,更多的是代表抽象的概念化。虽然英语中每一个单词都有其固定的重音,但是一旦进入句子运用,往往就会改变它的语音语调。
汉语的重点是在意义的联合,一旦意义产生后,其句法功能就不再重要,这就是“中文总是形散而意合”。英文则是相反的情况,英文是注重形式的语言,它的句法在一定情况下决定了句子本身的意义。
汉语还是一种寓“理”于“意”的语言:它的语法呈现出隐性(刘宓庆:21)。汉字不具备形态发生的可能性,因而不能产生以形态变化为标志的显性语法规范和显性语法范畴。英语则是一种显性的语法规范,主要表现在动词上。如果人称是第三人称单数,那么动词跟着要变成相符合的动词形式;如果时态是过去时,那么动词一定会变成过去式;如果是进行时态,那么动词会在词尾加上-ing形式,用来标识进行时态。这些都充分说明了英汉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异性。
3.2英汉动词对比
不同的语言有着不同的思维模式、不同的语言系统。语言的系族不同,其思维与形式的结合机制也有所不同。但是无论英语还是汉语,甚至是其他国家的语言,动词毫无疑问地都在本国语中占据着突出的重要位置。英语和汉语在谓语方面有着很大的区别。
一方面,汉语中谓语动词处在一个比较灵活的句法位置上,而且充当谓语成分可以多种多样。汉语中动词作为谓语的句法灵活性方面,英语赶不上汉语。刘宓庆(2006:113)认为在英语句子中的谓语动词,只集中于动词形态变化,具有相对稳定的范式。动词必须与其关系最密切的主语进行句法搭配,而不能任意离开主语,更不能独立成句。因为汉语是比较注重意合的一种语言,所以汉语中的动词拥有极强的独立性,可以不必与主语搭配而独立成句。
另一方面,汉语与英语相比,它的动词与主语的连贯性远远不如英语来得紧密。汉语的动词本身不存在各种形态变化,因此它与主语之间完全不存在所谓的性数配合。而在英语中,我们可以明确地找出这样一条规则:Concord。保持一致性是SV构架中重要的一种规范,也具有绝对的强制性。
4. 英汉视觉动词认知上的相似性
提起视觉动词,人们总会先想起英文中的“look”和“see”,而在中文中,人们则会想起“看”和“见”。张磊在他的博士论文中提出:汉语视觉动词“看”、“见”和英语视觉动词“look”、“see”的语义特征,语义分布有着较高的对应性,而且它们拥有相同的认知演变机制。
汉语的视觉动词与英语的视觉动词既存在差异性,又存在着认知上的相似性。汉语视觉动词“看”具有表达“视觉行为”、“认知、情态”,以及“因果推理”的含义和充当“话语标记词”的功能;而英语视觉词“look”只用于表达“视觉行为”、“认知、情态”,以及担任“行为动词”和充当“话语标记词”的功能。与此同时,汉语视觉动词“见”的语义演变以表示“视觉行为”为起点分别拓展为表示“被动行为”和“因果推理”,其功能已经演变成“连接词”和“动词的词缀”;英语视觉动词“see”在功能性上只具有“行为动词”和“连接词”的功能(张磊,2006)。但是我们发现,无论是说英语还是讲中文的人们,他们在视觉动词上的认知都有着惊人的相似性。
4.1英汉视觉动词的语义投射
认知语言学为语义的研究提供了一种新的视角。词汇语义变化主要指的是从一个认知域向另一个认知域的隐喻投射,通常是由具体域向抽象域投射(L&J:58)。虽然英汉两种语言在宏观上来看差异性很大,但是从认知来看,英汉的视觉动词存在着认知语义上的相似性。
4.2视觉动词向心理空间投射
心理空间指的是人类的思维活动空间。一般人往往通过眼睛观察事物,从而形成一定的意象,为人类的思维活动提供非常抽象的符号。因此,从视觉向心理空间的投射,在英汉中存在共同的认知。
(一)视觉动词的看表示“思考,考虑,理解”的意思。例如:
(2)看问题一定要深入而全面。
(4)小王拍着小李的肩膀说:“我们还真是英雄所见略同啊!”
(二)视觉动词的看表示“预测或是预见”
视觉动词在表示预测或是预见时,其实是一种抽象的“看”。通过根据事物的特征或者趋势走向,做出某种逻辑上的判断。例如:
(6)再过几年,你就会看到中国的腾飞啦。
(8)还没到比赛结束,怎么见得中国队不会赢呢?
4.3视觉动词向社会关系域投射
人是不能独立存在于这个世界上的,因此人与人之间必须形成各种错综复杂的社会关系。通过搜集例句,我发现视觉动词“看”也可以投射在各种的社会形态之中。
视觉动词的看表示“拜访,会晤,约见”,例如:
(10)张三很久没有李四的消息了,决定今天晚上去看看他。
(12)刘先生生气地说:“我今天没空见其他人!”
4.4视觉动词向其他知觉域投射
人有五官,因此人的知觉也分为五个部分:视觉、听觉、嗅觉、味觉和触觉。我们研究发现,这五种知觉域之间也会发生隐喻投射。在这里,我们主要列举的是视觉域向听觉域的投射。在英语中我们经常说“Seeing is believing”,在汉语中我们通常说“通感”,这说明无论是英语还是汉语都存在知觉域之间的互动。例如:
视觉动词表示“听觉”,例如:
(13)父亲见他这样说,便不再追究。
(15)小王拉着小李气愤地说:“这事弄成这样,走,看他怎么说?”
5. 结语
我们通过对英汉两种语言的宏观对比,揭示了英汉在本质上有着明显的差别,同时这也反映了两种语言自身的特点。无论英语还是汉语,动词在句子中都占有显著的句法地位。我们从视觉动词入手,发现虽然英汉视觉动词存在句法上的差异性,但是在其认知上面有着很多的相似性。本文只是在英汉视觉动词的认知语义方面进行了初探,但是对于视觉动词的语用方面没有过多的涉及,因此这一方面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Sweetser, E.From Etymdogy to Pragmatics:Metaphoricaland Cultural Aspects of Semantics[M].Cambridge:CUP, 1990.
[2]Lado, R.Linguistics Across Cultures:Applied Linguisticsfor Language Teachers[M].Michigan:University of Michigan, 1957.
[3]Lakoff, G., Johnson, M.Metaphors We Live by[M].Chica-go: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80.
[4]符淮青.词义单位的划分和义项[J].辞书研究, 1995, (01) :76-84.
[5]胡佩迦.汉语中感官知觉词的隐喻认知义考察[J].湖北师范学院学报, 2005, (02) :73-77.
[6]刘华, 刘坤.从几个视觉动词看动态语义学的实质[J].宁波大学学报, 2006, (05) :45-50.
[7]刘宓庆.新编汉英对比语翻译[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2006.
[8]许余龙.对比语言学的定义与分类[J].外国语, 1992, (04) :12-17.
[9]王文斌, 周慈波.英汉“看”类动词的语义及词化对比分析[J].外语教学与研究, 2004, (06) :412-419.
[10]张晓丽.现代汉语视觉动词研究述评[J].现代语文, 2007, (10) :18-19.
[11]赵彦春, 黄建华.英语感官动词模块性的语义分析[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 2001, (04) :11-14.
俄汉语上下义语义场对比 篇10
关键词:上下义语义场,同构,异构
引言
场, 是从自然科学引进来的概念。场, 原指物理场, 即相互作用场, 例如电磁场、引力场等。语义也有“场”, 一群具有共同语义特征的词就处于一个语义场当中。语义场就是由具有共同特征的一群词在语义上类聚而成的系统, 或语义场就是词义所存在的场合或类聚范围。语义场也是语义系统性的一种表现形式。本文通过对俄汉语上下义语义场的对比, 初步探讨二者的异同及其实用价值。
1 俄汉语上下义语义场的差异。
上下义语义场是语义场中最常见的一类, 它是指一词在上, 表示总的概念, 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词在下, 表示具体概念。在上者称作总义词或上义词, 在下者称作特义词或下义词。
在俄汉两种语言中, 同一概念所形成的上下义语义场基本相同, 但有时也会有很大差异。比如汉语中的“小麦”, “大麦”, “黑麦”, “荞麦”, “燕麦”同属于“麦”这个语义场, 而俄语中没有“麦”这一语义层级, 只有相应的пшеница, ячменьовёс, гречиха, рожь.这里体现的是两种语言中语义场的纵向差异。在比如汉语中的“手”, “臂”, “胳膊”在俄语中合为一个词рука, 汉语中的“腿”, “脚”在俄语中也合为一个词нога。这里体现的是两种语言中的语义场的横向差异。
2 同构的俄汉语上下义语义场
俄汉两个民族的生活环境、文化背景中具有许多相同或相似的地方, 这样就可能形成完全同构的上下义语义场。
俄汉语中同构的上下义语义场有很多, 其中包括:
2.1 表示与人类生活最为密切的自然事物的词汇所构成的上下义语义场。
比如对于“季节”, 俄汉语中都分为весна (春) , лето (夏) , осень (秋) , зима (冬) 。“月份”在两种语言中的划分也是相同的。再比如对于“自然方位”的划分:восток (东) , юг (南) , запад (西) , север (北) юго-запад (西南) , юго-восток (东南) , северо-восток (东北) , северо-запад (西北) ;对于“运动方向”的划分:вперёд (向前) , назад (向后) , налево (向左) , направо (向右) , вверх (向上) , вниз (向下) ;对于“家用电器”的划分:телевизор (电视机) , радио (收音机) , видеотелефон (录像机) , фотографическийаппарат或фотокамера (照相机) , холодильник (电冰箱) , микроволноваяпечь (微波炉) , духовка (烤箱) , комтьютер (电脑) 等等。
2.2 表示最基本的人类思维和情感的词汇所构成的上下义语义场。
这来自于不同民族思维的一致性, 比如“情感”语义场包括:радость (快乐) , удовольствие (高兴) , восторг (狂喜) , волнение (激动) , беспокойство (担心) , грусть (忧郁) , нервность (烦躁) , любовь (爱) , ненависть (恨) , страх (恐惧) , надоедливость (讨厌) горе (痛苦) 等等。
2.3 专业术语词汇所构成的上下义语义场。
这来自于科学的规范性, 比如:“科目”语义场包括:математика (数学) , история (历史) география (地理) , физика (物理) , химия (化学) , филогогия (语文) , иностранныйязык (外语) , политика (政治) , физкультура (体育) , музыка (音乐) , художество (美术) физиология (生理) ;再比如“金属”语义场包括:золото (金) , серебро (银) , медь (铜) , железо (铁) , цинк (锌) , олово (锡) , алюминий (铝) , никель (镍) 等等。
需要指出的是, 这些同构的上下义语义场中的词汇都带有相对较少的民族文化特征。
3 异构的俄汉语中的上下义语义场
由于上下义语义场具有层级划分的特点, 所以俄汉语中的上下义语义场的差异可以分为横向和纵向两种。横向的差异是指在同一个层级的语义场中, 俄汉两种语言划分的详略不同, 也就是处于同一个层次上的义位的数量有所不同。俄汉语上下义语义场的横向差异体现了不同的文化和世界观对语言的影响。下面我们就分两种情况来看一下俄汉语上下义语义场横向的差异。
3.1 汉语上下义语义场的义位数量多于俄语的。
比如“烹饪”语义场, 在汉语中划分的极为详细:煮, 炖, 熬, 炒, 煎, 炸, 烤, 熘, 烩, 蒸, 腌, 烙, 煨, 拌, 焖, 煸, 熏, 酱, 烀, 烘……。由此可见, 汉民族饮食文化之发达。而俄语中只有варить (煮、炖、熬) , солить (腌) , парить (蒸、焖、炖、烀) , жарить (炒、炸、煎、烤) тушить (煨、炖、焖) , , печь (烤、烙、烘) , коптить (熏制) размешивать (本义表示拌匀) 在俄语中想表示“熘”, 只能用解释性的词组жаритьсдобавлениемкрахмала (加入淀粉炒) 来说明。
再比如汉语中的“亲属”语义场也极为庞大, 俄语中显然远不能及。
3.2 俄语中的上下义语义场的义位数量多于汉语的。
比如俄语中судно (船) 的上下义语义场所包含的义位就比汉语丰富:баржа (驳船, 平底船) , буксир (拖船) плот (木筏子) , паром (轮渡) , дощаник (大平底船) , лодка (小船) , моторка (小汽艇, 摩托艇) , шлюпка (小艇, 舢板) , барка (平底船) , баркас (汽艇, 大舢板) , парусник (帆船) , барк (远洋帆船) , пароход (轮船) , танкер (油轮) , корабль (海船) 等等。表示“马车”的词也比汉语丰富:телега, возарба, экипаж, извозчик等。这表明船、马车在俄罗斯民族文化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纵向差异是指对于同一个概念, 俄汉语的上下义语义场的结构层次不同。这里也分两种情况:
1) 汉语中的层次多于俄语的。
汉语中的“交通工具”语义场分“车”, “船”, “飞机”三个子场, 而“车”这个子场以下又可划分出“火车, 汽车, 轿车, 货车, 自行车, 手推车”等。而在俄语中没有“车”这一层次的概念, 俄语中的машина多指“小汽车”, 并不完全等同于汉语的“车”。
2) 俄语中的层次多于汉语的。
比如“面包”在汉语中已是最小子场, 而在俄语中还可以进一步划分为булкабуханка, батон, хлебецплетёнка, сдобаporyлька, баранка, сушкакалач, сухарь等。
4 结语
以上我们从纵横两方面对俄汉语的上下义语义场进行了对比, 需要指出的是, 任何一种语言中的语义场都是动态的、开放性的, 随着语言的发展变化, 同一义位的上下义语义场的构成也会发生变化。正因为如此, 我们只能对语义场进行共时的比较。对俄汉两种语言的语义场进行比较具有重大的意义, 它可以使我们更好地理解俄汉语中的不对应词, 从而更好地为教学和翻译服务。
参考文献
[1]戴庆厦.社会语言学教程[M].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
[2]路广正.训诂学通论[M].天津古籍出版社
对比语义学 篇11
关键词:英语;汉语;短篇小说;小句复合体;语义逻辑;对比分析
引 言
近年来我国学者在英汉对比领域进行了大量研究,尤其在语音、词汇、语义方面涉及较多。相比之下,英汉语言现有结构对比方面则偏少,且大多集中在小句层面,很少在小句复合体层面进行比较与研究。
从功能语法出发,Halliday认为小句复合体由主句及其他修饰主句的小句构成,小句通过某种语义逻辑关系彼此组合起来形成小句复合体。汉语中也有类似的定义,“一个复句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单句构成的。构成复句的单句成为分句。复句中各个分句在意义上有各种各样的关系”。由此看来,小句复合体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依赖某种内在语义逻辑关系而联系在一起的小句构成的句子。为了弄清英汉小句复合体各自的语义逻辑特点,本文拟从当代英汉短篇小说这一文体出发,对其中的英汉小句复合体内部语义逻辑联系进行较为系统的对比分析。
一、语义相关性
英语小句复合体中的小句之间与汉语复句中的单句之间在语义上通过相关性联系起来。Li 和 Thompson首次提出用“是否话题突出”与“是否主语突出”两组语言特征来划分自然语言,并将汉语划为典型的“话题突出型”。自那以后,人们普遍认为汉语为“话题突出型”,而英语为“主语突出型”。英语句法特点是全句按主谓一致原则在主句主干上进行空间架构,且动词形态变化多样;而汉语的话题与述题之间没有“主谓一致”,动词也无形态变化,句子结构复杂灵活,复句中单句间的联系就更多地依靠语义相关性了。英汉语小句复合体中的语义相关性主要通过照应与词汇衔接来实现。
(一)照应
照应关系的产生是由于一个词语的解释不能从该词本身获得,而必须从该词所指的对象中去寻求。照应有人称照应、指示照应、与比较照应三种方式。英汉短篇小说小句复合体中都大量地使用第三人称照应,且为了使指称关系明确,都较多地使用了回指手法。英语小句复合体中的人称照应还可通过关系代词who, whom, that等来实现,但在汉语复句里出现类似情况则常用人称代词表示照应。汉语复句里的指示照应里,由于没有定冠词,因此需用“这”、“那”或零指称对应英语“the”的指称作用。一般而言,汉语注重达意,凡是能不用照应手段就不用,而英语由于要求结构完整必须将指代关系一一表明。
(二)词汇衔接
词汇衔接有复现与搭配两种:复现包括重复、同义词(或近义词)、上义词及泛指词;搭配则指词汇项的习惯性共现。英汉短篇小说小句复合体在词汇衔接方面也存在一些差异。汉语复句中词汇重复手段的使用比英语小句复合体更为频繁,仅孙梨的《山地回忆》一文就有31处之多,而英语则倾向于采用同义词或近义词,因为英语表达通常要求避免因重复造成的单调,当碰到同一所指时,常用同义或近义词代替,而汉语则不太刻意避免重复,相反为了表达情绪或结构的对称,还会有意识地使用修辞性重复。英汉语小句复合体中词汇项的习惯性共现由于中西文化差异,共现的具体词项及人们对具体词汇的心理预期也不相同。
二、逻辑异同
形合/意合是英汉对比研究中一对重要的概念。英语注重形合,句子结构可以借助各种连接手段加以扩展和组合,形成纷繁复杂的长句;汉语注重意合,少用甚至不用连接词语,因而语段结构流散,但语意层次分明。这种连接手段或连接词语就是英汉小句复合体小句的一种内在逻辑。小句复合体的逻辑是指各小句间的语序具有象似性,既符合时间律、空间律、因果律或轻重律等。按是否有标记来划分,逻辑又可分为显性逻辑与隐性逻辑。
(一)显性逻辑
显性逻辑是指小句复合体中用起连接作用的词(及其形态)、短语或标点符号来标示内部各小句之间的关系。英语小句复合体中标示逻辑关系的这类词或短语包括连接词、介词(短语),以及非限定小句中的动词非限定标记;标点符号包括标示言语投射的逗号与引号,表示小句间并列关系的分号等。
现代汉语复句里也有表示单句间显性逻辑关系的并列连词与从属连词,统称关联词,但大概只有一半的复句使用形合手段标示小句间的关系。例如,毛泽东《论持久战》一文中的870个复句中,456个为形合句,占52%;鲁迅的《阿Q正传》中的531个复句中240个是形合句,占55%。再者,汉语复句里没有类似英语非限定动词及其标记。汉语复句中的言语投射标示通常用冒号,而不是像在英语中那样用分号。汉语复句中的标点符号标示还有表示并列关系的分号,表示详述的冒号与破折号等。
为了进一步对比英汉小句复合体中显性逻辑差异,笔者分别从地道的当代英汉短篇小说中各选出6篇,共12篇,1568个小句复合体进行分析归纳,分析结果请看表(1):
英语短篇小说小句复合体中大量使用连接词,更加明确了小句之间的逻辑关系,同时起连接作用的介词或介词短语使用较少,而汉语短篇小说复句中的关联词使用量远不及英语短篇小说小句复合体。同时,英汉短篇小说都有大量使用了标点符号标示的小句复合体,基本上为用双引号标示的直接话语投射。由于短篇小说篇幅有限,它的语言浓缩性特点要求用尽可能少的语言文字来传达最丰富的意义内涵。而直接话语投射直接、生动,对塑造人物性格起很重要的作用,成为短篇小说中刻画人物性格最重要的语言手段。
(二)隐性逻辑
A.语序象似性
汉语语序具有高度象似性,采用的是“直接投射模式”,而英语则是“间接投射模式”。 刘宓庆认为汉语在表达思想时采用的是思维向语言直接外化的方式,而不是像屈折语那样,采用间接的方式;后者中间必须有一个形式/形态程序装置,接受思维的投射,才能转化为语言的表层结构。徐通锵则将印欧语称为间接编码型语言,汉语为直接编码型语言。前者需要用语法手段调整语言范畴与概念范畴的关系;后者则无需这样的调整,因为现实在直接编码型语言中得到直接的反映,语言范畴与概念范畴趋于一致。汉语的这种语序象似性在汉语复句中具体表现为汉语构句时音义语块按事情发生的顺序(时间律)、事理发展的逻辑顺序(因果律)、观察的空间顺序(空间律)及心理感觉的轻重度(轻重律)向右作线性铺陈,逐步交代、层层推进。复句生成依据的时间顺序又可细分为现实的时间律、抽象的时间律和心理的时间律。
B.话题有关性
话题是汉语句子语义结构中的某个语义成分,是述题所关涉的对象,而有关性则是构成主题的必要条件和唯一条件。屈承熹认为,无论是透过语义或语境,只要这个‘有关性能成立,那么就可以确定该指称对象是一个话题,而该命题也就可以确认为述题。正是由于话题与其述题之间存在的这种关涉性联系,即复句中的所有单句或音义语块共有相同话题,共同话题统辖全句,成为复句内部的关键性逻辑连接。
笔者从中国当代短篇小说中选出6篇经典作品,对其中小句复合体话题有关性进行分析归纳,分析结果请看表(2):
从上面的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到,话题省略是构成当代汉语短篇小说中小句复合体小句间隐性逻辑关系中比较常见也是最主要的手段之一。
三、结论
英汉当代短篇小说小句复合体中小句之间的语义逻辑关系的差异在于:英语短篇小说小句复合体中小句之间的语义逻辑关系主要依靠形态变化、连接词及介词(短语)标示;而汉语短篇小说小句复合体中小句之间的显性逻辑不及英语小句复合体多,小句间关系比英语更多地依靠语义相关性,其意合句内在的语义逻辑关系主要依靠话题的统辖功能、遵循逻辑律的语序以及语境来实现与表达。存在于当代英汉短篇小说小句复合体中的语义逻辑差异有英汉语形态、句法及思维模式的原因。认清英汉当代短篇小说里小句复合体中小句之间语义逻辑关系的异同对于英语短篇小说教学、写作具有重要意义,同时对英汉当代短篇小说互译,提高翻译质量与可读性也具有重要启示。
参考文献:
[1]Halliday, M.A.K.& Matthiessen,C.M.I.M. An Introduction to Functional Grammar, third edition [M]. London: Hodder Arnold, 2004.
[2] 廖序东. 廖序东语言学论文集. [M]. 北京: 商务印书馆, 2004.
[3] Halliday, M. A. K., Ruqaiya Hasan. Cohesion in English [M].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001.
[4] 朱永生, 郑立信, 苗兴伟. 英汉语篇衔接手段对比研究 [M]. 上海: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1.
[5] 苏建红. 英汉小句复合体内部衔接对比研究 [J]. 江苏大学学报(社科版), 2006(6).
[6] 连淑能. 英汉对比研究 [M].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3.
[7] 周志培. 汉英对比与翻译中的转换 [M]. 上海: 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 2003.
[8] 申丹. 叙述学与小说文体学研究 [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1.
[9] 刘宓庆. 汉英对比研究的理论问题 [A]. 李瑞华. 英汉语言文化对比研究 [C]. 上海: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96.
[10] 徐通锵. 语义句法刍议 [A]. 李瑞华.英汉语言文化对比研究 [C]. 上海: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96.
[11] 申连云. 汉语复句的生成规律与英汉翻译 [J]. 湖南行政学院学报, 2002(2).
[12] 吴中伟. 现代汉语句子的主题结构 [M].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4.
英汉否定极项语义对比研究 篇12
在英汉语中, 我们常常见到下列句子 :
(1) a.I did not say anything.
b.*I said anything.
(2) a. John does not like drinking coffee at all.
b. *John likes drinking coffee at all.
(3) a. 我从来没去过法国。
b.* 我从来去过法国。
(4) a. 她根本不会在意这样的流言蜚语。
b.* 她根本会在意这样的流言蜚语。
所有例句中a句都是正确的, 而b句都是错误的。这些只能用于否定结构中的词汇短语结构, 必须受到否定环境限制的表达式, 如英语中anything, at all, 汉语中的“根本”、 “从来”等, 被称为“否定极项”。英汉两种语言的否定极项虽属于不同语法范畴, 但都具有一定规律性。本文从语义的角度分析这种现象, 旨在找出英汉两种语言在否定极项方面存在的共性与个性, 探索语言规律。
1、否定极项
Quirk (1985) 称否定极项为“ 非断定项” (non assertive items) 。Haegeman (1995) 等学者根据这类表达项本身所具有的特征以及其与否定算子之间的关系, 把它称为“Negative Polarity Item”。Hoeksema (2000) 把否定极项定义为:Expressions with limited distribution, part of which always includes negative sentences.
关于否定极项的研究由来已久。Klima (1964) 提出否定极项必须与否定算子“同构” (in construction with) ; Linebarger (1980) 认为“否定极项的允准必须受到严格的句法结构规则的制约, 被允准的成分只能在算子的直接辖域内得到允准”;Horn (1978) 、Hoeksema (1994) 就否定极项与否定算子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 他们一致认为“一个表示数量最小的概念, 以否定极小量的方式进行全量否定”;Fauconnier (1980) 主张用语用层级理论 (Pragmatic Scale) 来解释微量概念的否定极项的允准条件;Ladusaw (1980) 则运用“向下蕴含关系” (downward entailment) 解释否定极项的允准条件, 即:a is a trigger for negative polarity items in its scope if a is downward entailing.
国内对于否定极项也有研究。沈家煊 (1999) 提出了“极性词”。他认为否定极项形成的原因跟语用原则和认知规律有关。沈提出:“语义程度小于中等的词语较多的用于否定结构, 语义程度大于中等的词语较多的用于肯定结构”。石毓智 (l992, 2001) 则“量”的概念出发, 认为:“语义程度极小的词只能用于否定结构, 相反, 语义程度极大的词只能用于肯定结构中”, 这就是“自然语言的肯定和否定公理”。 石 (2001) 还认为否定极项的用法不受语法范畴的限制, 语义程度才起到根本作用, 对一个最小量的否定意味着全量否定。国内还有学者对否定极项的允准条件及具体的一些典型否定极项展开了研究。
从目前的研究中, 我们可以发现, 英汉语中的否定极项在一些概念及对允准环境的选择上有相似之处, 但是也存在着差异。本研究旨在从语义角度找出英汉语中否定极项的共性与个性, 为英汉语对比研究提供依据。
2、英汉语否定极项语义特征
Fauconnier (1976) 指出人们在表达最大量和最小量的句子时都含有极性意义, 否定极项则会出现在表达极量的否定结构中。英汉语中不乏这样的例子:
(5) I cannot afford the cheapest apartment.
(6) 他最简单的题都不会做。
在例 (5) 中, 通过对“the cheapest apartment”这一最小量的否定, 从而否定了“all the apartments”, 在例 (6) 中“最简单的题”也属于最小量, 否定了“最简单的题” 也就达到了否定“所有题”的效果。石毓智 (2001) 也认为“语义程度极小的词只能用于否定结构, 相反, 语义程度极大的词只能用于肯定结构中”。那么为什么表达“最小量”的词会成为否定极项呢?
从词语的语义特征上来看, 量化词可以分为全称量词和存在量词。从逻辑角度看, 否定极项是一个存在量词, 具有 “最小量”的语义特征, 用来表示量级含义中的最低值, 所代表的是一个肯定程度很少的量, 其自身的微量语义程度决定了它们进入句子后不以肯定形式出现, 而总是和否定算子相连。通过否定, 存在量词隐含了全称量词的意义, 因此对最小量的否定意味着全量否定。
另外, 从否定范围与被否定范围的关系来看, 被否定范围内的量越小, 否定的范围就越大;被否定范围内的量越大, 否定的范围就越小, 因此否定一个小量或微量就否定了一个较大的量, 甚至极量。否定范围与被否定范围的关系如下图所示:
虽然英汉语中大部分的否定极项都表达着“极小量”, 但是我们也应看到英汉语中都有一些情况是通过否定“最大量”即语义程度大的词来达到全面否定的目的, 这些词通常和感官动词一起使用, 如“看”、“听”、“闻”等。例如:
(7) I cannot hear the loudest voice.
(8) 他最大的那个字都看不到。 (测视力)
在例 (7) 、 (8) 中, “the loudest voice”和“最大的字” 都表示最大量。因此我们认为否定极项一般是含有极性意义的, 不管是“极大量”还是“极小量”。但是无论否定极项由“极大量”还是“极小量”充任, 在否定结构中否定极项都不是理解否定含义所必需的, 因为否定算子含有最基本的否定意义, 否定极项只是作为搭配词, 处在附加语位置, 其本身并不含有否定意义, 但是否定极项的存在却使得被否定语义内容成为焦点, 加重了全句的否定语气。否定算子通过约束否定极项, 构成了一个稳定的语法意义, 用来表达全量否定, 这也是一种质的否定, 是极性表达的一种方式。
鉴于英汉语中大部分的否定极项都是表示“极小量”, 所以本文主要以英汉语中表示“极小量”的否定极项为基点, 探讨其与否定算子共存时的语义问题。
3、英汉语否定极项极性语义特征对比
英汉语中可以充当否定极项的词有很多, 有一些动词、 副词、限定词及情态词和连接词。本文主要对比一些典型的动词性否定极项、副词性否定极项及限定词性否定极项。
3.1英汉语动词性否定极项对比
首先, 我们来对比表示极小量的动词作为否定极项的用法。先看下面的例句:
(9) a. 没有人理睬我。
b.* 有人理睬我。
(10) a. He won’t budge on this issue.
b.* He will budge on this issue.
以上两个例句中的“理睬”和“budge”一般只用于否定句。这是因为它们都表示了最小的量。“理睬”是指“对别人言行给以注意并表示态度”, “理”的本意是指“玉石的细小纹路”, 所以“理睬”一词表达了最小的量, 故一般用于否定句中。汉语中类似的词还有“搭理”、“理会”“挂齿”“介意”等。“挂齿”字面意思为挂在牙齿上, 其实就是挂在嘴边的意思, 相比其另外一些近义词如“提起”、“说起”“谈论”“叙说”等词, 其语义程度明显很小。“介意”是指“把不高兴的事情放在心上”, “介”的本意指“两者之间”, 相比其近义词“记得”“铭记”等, 其表达的语义程度很小。
汉语中大概有5% 的动词只能用于否定结构, 有91% 的动词既可以用于肯定结构, 也可以用于否定结构 (石毓智, 2001) 。另外, 我们还注意到汉语中还有一些“开口词”和 “闭口词”, 比如“吭声”、“做声”、“吱声”、“启齿”、“搭腔” 和“缄口”、“住口”、“闭嘴”、“灭口”、“噤声”等。一般而言, “开口词”通常用于否定句, 而“闭口词”通常用于肯定句中。 这是因为只是“开口”完成不了说话的动作, 故语义程度小, 而“闭口”却终止了说话的动作, 故语义程度很大。
关于“budge”, 其本意是“move very little or sightly”, 语义程度很小。英语中类似的词还有care、 mind、brook等。Care是指be worried, concerned, interested。 Mind是指feel annoyed。Brook的意思是to not allow or accept something。相比其近义词like, oppose, tolerate, 它们的语义程度小很多。和汉语一样, 英语中一般只出现在否定结构中的动词也很少。
3.2英汉语副词性否定极项对比
英汉语还有一些副词可以充任否定极项, 如英语中的 “ever”、“any more”、“at all”, 汉语中的“根本”、“从来”、 “压根儿”。相比较而言, 英语中只能用于或一般用于否定句中的副词很少, 汉语则有很多, 这或许是汉语的一大特色。 由于英语中这些副词只起到加强否定语气的作用, 并没有实质性的意义, 不表示极性语义, 本文就不一一赘述。然而, 与英语不同的是, 汉语中还存在一些表示“极小量”的副词, 如“丝毫”“一点”, 并且一些“极大量”的副词也只能用于否定结构, 比如“万万”, “全然”等。
(11) a. 这么多年过去了, 他丝毫没有变化。
b.* 这么多年过去了, 他丝毫有变化。
(12) a. 我一点也不喜欢他。
b.* 我一点喜欢他。
(13) a. 我万万没想到他是这样的人。
b.* 我万万想到他是这样的人。
(14) a. 对于此事, 我全然不知。
b.* 对于此事, 我全然知道。
3.3英汉语限定性否定极项对比
除了一些本身含有极性语义的词外, 英汉语中都有一些限定性否定结构也表达着极性的意义。虽然英汉语属于不同的语法范畴, 但是在否定极项上面有很多结构是对应的, 比如限定性否定极项“a + NP”与“一量+NP”, “any +NP”与“任何+NP”。下面本文将一一对比分析这两组结构。请看下面的例句:
(15) a. John did not give me a thing.
b.* John gave me a thing.
(16) a. 老王不喝一滴酒。
b.* 老王喝一滴酒。
在例 (15) 中, “John什么也没给我”, 通过否定“give me a thing”这一最小量达到了否定全部的效果。例 (16) 中, “老王不喝一滴酒”表明老王不喝酒, 其对应的肯定句为“老王喝酒” (请注意“老王喝一滴酒”与“老王喝了一滴酒”的区别) 。
在英语中还有一些a +NP和特定的动词结合的, 是否定极项的一种特殊表达。这些名词短语有的可以自由地和不同的动宾搭配, 比如a jot, a red cent等, 有的必须和特定的动词构成动宾习语, 如lift a finger, sleep a wink (Israel, 2005:715) 。例:
(17) Marry did not sleep a wink last night.
(18) He won’t budge an inch.
值得注意的是, 汉语的“一量+NP”结构有时会有宾语前置现象出现。“一量+ 否定”格式表示的是一种完全否定, 而“否定+ 一量”格式通常也表示全量否定, 但也可以是部分量的否定。比如:
(19) a. 他一杯酒也没喝。
b. * 他一杯酒也没喝, 只喝了一半。
(20) a. 他没喝一杯酒。
b. 他没喝一杯酒, 只喝了半杯。
例 (19) 表示的是完全否定, 通过否定最小量答到全部量否定的目的, 而例 (20) 中既可以表示对全量的否定, 也可以表示对部分量的否定。
此外, 汉语中对进入到“一量+NP”结构中的量词有所制约。汉语中量词可以分为个体量词和集合量词, 都处于量级序列的最低级次位置。一般而言, 个体量词可以自由地进入否定结构中, 但是集合量词能否进入否定结构取决于它的级次位置。如:
(21) 房间里一个人都没有。
(22) 桌子上一双筷子都没有。
(23) * 这里一群人都没有。
例句中“一个”是最低量级次, 不可再分, 因此例 (21) 成立。“一双”、“一群”都是集合两次, 但是“一群”却可以继续下分, “一双”筷子虽然也可以下分为“一根”筷子, 却失去了筷子“成双”的属性, 不符合人们的认知方式, 所以“一双”作为量的最低级次可以进入到“一量+NP”结构中。
汉语中“一量+ 否定”有着独有的特征。很多成语是由这种结构组成的。例如:一言不发, 一文不值, 一尘不染, 一窍不通等。
另外, 英汉语中限定性否定极项结构“any+ NP”和“任何+NP”其实也表达着极性语义。例:
(24) a. I cannot hear the loudest voice.
b. I cannot hear all the voice.
c. I cannot hear any voice.
(25) a. 他连最轻的石头都搬不动。
b. 他搬不动所有的石头。
c. 他搬不动任何石头。
在例 (24) (25) 中, 我们可以看到a句蕴含b句, b句又蕴含c句。所以两个例子中的c句也隐含着极性的语义。
蕴含关系最早是运用在数学上的。定义为“如果p为蕴含式的先行条件 (antecedent) , q为结果 (consequent) , 则要求p和q既有必然性又有相关性。”当p蕴含q, 当p为真, 我们可以推导出q也为真, 数学表达式为p □ q, 这时p是q的充分条件, q是p的必要条件。当p蕴含q, 且q也蕴含p, 则p和q互为充分必要条件。
在例 (24) 中, “最大的声音听不见”□“所有的声音听不见”□“任何声音都听不见”, 反过来“任何声音都听不见”□“所有的声音听不见”□“最大的声音听不见”, 所以a、b、c三句都互为充分必要条件。同理, 例 (25) 中的a、b、c也互为充分必要条件。因此英汉语中限定性否定极项结构“any+ NP”和“任何+NP”其实也表达着极性语义。
4、结束语
本文主要探讨了英汉语中否定极项语义的共性与个性, 其中对比分析了英汉语中动词性、副词性及限定性否定极项的语义特点。总体而言, 英汉语中的否定极项都含有极性语义, 大部分都表示“极小量”, 不同的是汉语要稍微复杂一些, 比如有些表达“极小量”和表达“极大量”的副词都只用于否定句, 英语“a + NP”结构与汉语“一量+NP”结构有一定的对应, 同时汉语的“一量+ NP”要更加复杂。由于篇幅所限, 本文所探讨的否定结构只局限于显性否定标记, 对于否定极项的语法范畴, 本人也无法一一列出英汉语中所有的否定极项加以分析对比, 只列举了几项典型的加以对比。 本人关于英汉语否定极项的研究还有很多不足, 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
摘要:英汉语都存在一些只能用于否定结构, 受到否定环境限制的表达式, 被称为否定极项。否定极限在英汉两种语言中虽然属于不同的语法范畴, 但都有一定的共性。本文从语义的角度通过对比分析英汉语一些典型的动词性、副词性及限定性否定极项, 发现英汉语否定极项都有着极性语义, 都必须依赖否定算子而存在, 且相较而言, 汉语的否定极项较复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