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语义学pdf

2024-07-06

认知语义学pdf(共8篇)

认知语义学pdf 篇1

防火墙的语义演变过程-基于认知语义学的视角

语义在语境中产生,指向具体的事物及特征,其变化动因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人类的认知能力.文章从认知语义学的视角,运用语义链模式从语义框架建构和隐喻策略使用两方面分析汉语名词“防火墙”的.词义演变过程,对把握语言的发展脉络及创造新词新义有一定的帮助.

作 者:李春晓 LI Chun-xiao 作者单位: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河南,郑州,450015刊 名: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英文刊名:JOURNAL OF ZHENGZHOU INSTITUTE OF AERONAUTICAL INDUSTRY MANAGEMENT(SOCIAL SCIENCE EDITION)年,卷(期):200827(3)分类号:H030关键词:认知语义学 语义演变 隐喻 防火墙

认知语义学pdf 篇2

现代语义学的发展与现代语言学的发展密切相关。但与语言学研究发展过程不同的是,它的发展既有语言学的传统,又有哲学的传统。尤其是在十九世纪末和二十世纪前半世纪,语言哲学的研究对现代语义学的发展产生了重大而深刻的影响。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以后受逻辑学研究和语言哲学影响而蓬勃兴起的形式语义学和语用学研究就与语义学研究形成了重要的交叉。

二、研究意义的语义学及哲学基础

1. 传统语义学研究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逻辑学家Richard Montague提出了以模型为本的语义理论。其理论核心是模型,用这个形式结构来表述语义的构成。与以往的语义理论一致,是客观主义(objectivism)的语义理论,认为理性思维是抽象符号操作,通过与客观世界发生关系而获得意义,与生物个体的理解无关;符号集与客观世界相对应,形成客观世界的表征,因此大脑似乎仅是一架与计算机基本相同的操作抽象符号的抽象机器,正确的思维反映似乎也应是外部世界的逻辑结构或是自然的镜像,等等(熊学亮)。

形式语义学最初是为形式语言,即与自然语言相对的逻辑和数学语言,提供一种精确的语义解释。但是由于自然语言意义模糊、有歧义,句法也不精确,许多逻辑学家认为形式语义学不可能应用于自然语言。但是Montague坚持认为形式语义学的分析方法完全可以应用到英语句子意义的分析中。但是形式主义理论在运用到具体语义现象分析时,都表现出诸多缺陷,无法解释语义场中的模糊现象。比如,并非所有东西都有明显的界限。以称呼“老田”中的“老”为例,哪个年龄段的伙伴姓氏前都可以被冠以“老”,这个时限不好界定。比如笔者的他人称呼有“小徐”和“老徐”。这种某些过渡阶段呈现亦此亦彼的特性,我们称为范畴边界的模糊性。而形式语义学所要求的精确此时不能解释清楚。

2. 认知语义学的哲学基础和兴起

认知语义学兴起于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 主要把语义研究同认知学科相结合, 试图从认知角度来解释语义。它的哲学基础是经验主义哲学。经验主义哲学家杜威明确提出:“相对每一个事物都有一个‘探究’的过程。”这是有机体同它的环境之间的相互调节的一种过程。杜威认为人的认识是把原始模糊不清的经验转变成为明确的对象, 把混乱的经验变成有条理的过程 (林新华) 。

基于这样的哲学观基础, 认知语言学学家认为:人的思维是不能脱离身体的, 即用来连接概念系统的结构来自于身体经验, 并从身体经验而获得意义。外部世界是由各种形状和不同的性质的千差万别的事物构成, 那么人在面对和认知这些事物时自然要将它们分类。这种不自觉的分类即范畴化, 产物就是概念范畴。认知语义学注重分析、描述和解释人类语言的意义系统在构造上的认知功能基础, 主张自然语言是概念化的现实的符号表达, 语义结构在相当程度上不是任意的、自主的, 而是有认知因素的动因, 有人的身体经验、认知策略、文化规约相关 (朱跃) 。

受现代语言心理学和认知心理学的影响,众多语言学家对从认知角度考量语义作出了深刻的论述,并在二十世纪下半叶还有很多长足的发展,如:二阶逻辑(second-order logic)、类型论(type theory)、模态逻辑(modal logic)、时态逻辑(temporal logic)、类型—逻辑语义法(Type-logical Grammar)等。形式语义学不但对语义研究作出了巨大贡献,而且已成为语言学、哲学、数学、逻辑学、计算机科学和人工智能研究的交汇点(王寅)。

三、认知语义学的理论假设

认知语义学特别否定的一种观点是,语义结构可以被简化为一组特征或语义标记,它同样否定所有意义都可以直接通过语义原子而得到描述的观点,即反对长期统治语义学研究的客观主义语义学的观点(熊学亮)。认知语义学也有几个重要的流派,例如,Jackendoff (1984, 1997, 2004)的概念语义学,Talmy的“认知语义学”,Lakoff等人的隐喻理论,以及一些主要讨论语法的认知语言学流派,虽然认知语义学尚未形成一个统一的理论框架,但研究不同课题的认知语义学家有着几个共同的理论假设。

1. 意义就是概念化(conceptualization),也就是说,某一词语的意义等于听话者大脑中被激活的概念。

根据这一观点,意义被认为是词语和大脑之间的一种关系,而不直接是词语和世界之间的关系。

2. 词语和更大的语言单位被看作是进入开放型的知识网络的入口。

要完全解释某一词语的意义常常需要考虑意象、隐喻联想和普通百姓对世界的理解。因此,一个词的意义一般无法通过词典定义之类的形式来解释。

3. 范畴不是通过标准—特征模型或者是由必要和充分条件决定的成员身份而确定的。

相反,范畴是围绕原型、家族相似和范畴内部成员之间主观的关系而组成的。

4. 是否合语法的判断涉及范畴化,因为说话者认为某一话语是某一公认的语言模式可以接受的成员之一。

因此,合乎语法性的判断是渐进的,不是非此即彼的情况。这种判断依赖语境的微妙关系和语法规约。

5. 在一般认知方面寻找语言的对等物。

心理学方面有关人类范畴化、注意、记忆等的研究成果被用来直接解释语言现象。

6. 句法被看作是语音赖以传达意义的规约模型。

因此句法不需要自身特殊的原始形态和理论架构。语法知识通过设立说话者通过接触实际出现的词语而获得的规约化或已确立的形式模型得到描述。

四、辩证看待认知语义学

1. 认知语义学是建立在对传统语义学的客观主义理论的批判之上,强调基于身体的经验和想象,把注意力真正转向人类的推理,对隐喻、换喻、寓比、百科观、意象图式等的推理性研究,再也不是禁区了。这种理论强调自身的实践体验,是一种唯物主义,强调的是现实,认知语义学在这方面是正确的。但是这种认识方法过于强调推理,主观推理的色彩很浓。

2. 认知语义学的隐喻观强调的是人类的认知和推理将一个概念域对应地映合到另一个概念域,而人类的思维就是建构在这种隐喻之上。但是隐喻并不是都来自身体经验。如同“恋爱就是放风筝”,这种观念在不同的经历的人都能理解。那么对于没放过风筝的人也是能知道这其中的隐喻的意义。语言中的隐喻有一部分是来源于身体经验,还有一部分不一定来源于身体经验。它与社会文化因素有着密切的关系。另外隐喻认知理论主要强调映射的单向传递,而实际上常常可双向映射。该理论还忽略了语境对隐喻理解的制约作用。

3. 认知语义学强调的人们对于强调的思维反应过于模糊。因为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反应。知识经验的差别、年龄的差别、地域的差别往往产生很大差别。那么人类相互交际基于什么基础之上?一个对传统语义学的语义特征分析方法还是必要的。最好这两种方法结合起来则会对语义有更全面的了解。

4. 人脑的概念化也就意义在头脑中的归纳,然而对事物的对“可视事物”意义的归纳要求语言使用者对其特征的高度抽象要能使得别人根据这些抽象的特征去识别被定义的“可视事物”,这就存在一个问题,即把一个事物的区别性特征抽象出来以“意义”的形式存在。人们很多时候是通过可视事物符号的形式出现在他们脑海中的心理图像的来联系事物的。比如说笔者对酸菜鱼中的酸菜和一起就餐的同学产生争执,然而在服务员说明酸菜是腌渍的芥菜后,大家其实并不能描述出芥菜的区别性特征,但是在区分时头脑中的这个名字帮助大家统一了分歧。单纯的认知强调的直接体验形成意义很多时候会出现交际的困难,需要借助于形式主义语义学的事物符号理论。

5. 正如4中所说,认知结构反映的是人类对世界在大脑中的知识化的结果,虽然这种知识化的结果作为认知语境贮存于人脑中使得人们可以脱离现时的语境中依靠认知语境进行交际。但它得依靠和语言语境、情景语境和文化语境等的互相互补的关系。总之,由于人的感官系统的感知方式不同和个体经验的不同,人们对于语言符号的意义的存在方式可能不同。语言交际者还是要结合认知语境和别的语境才能有效理解意义。

五、结语

本文从回顾了认知语义学的兴起和哲学基础、理论假设及其主要几个观点,从其本身理论出发来辩证思考,从认知角度研究语义方法的意义和不足。认知语义学作为新兴学科,其发展空间广阔,尤其是在解释人脑对意义的形成和记忆方面有着独到的见解。特别是认知语义学应用于教学上,能发挥建设性的作用。然而正是认知的隐喻基于个体经验等的不同让其理论说服力不足和普适性有所欠缺。

摘要:认知语义学兴起于二十世纪下半叶, 和认知哲学的发展紧密相连。认知语义学注重分析、描述和解释人类语言的意义系统在构造上的认知功能基础, 主张自然语言是概念化的现实的符号表达。本文通过比较认知语义学和传统语义学, 总结认知语义学的主要理论假设, 辩证地提出对认知学的评价, 旨在对认知语义学的进一步发展提供指导意义。

关键词:认知语义学,传统语义学,理论假设

参考文献

[1]Lakoff, George, Johnson.Mark Philosophy in the Flesh:The Embodied Mind and its Challenge to Western Thought, Basic Books, 1999.

[2]王寅.认知语义学[J].四川外语学报, 2002, VOL18, (2) :58-62.

[3]林新华.认知语义学及其哲学根源[J].莆田学院学报, 2004.12, VOL11, (4) :22-24.

[4]朱跃.语义论[M].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6:44.

[5]熊学亮.认知相关、交际相关和逻辑相关[J].现代外语, 2000, (1) :13-24.

形名组合的认知语义学研究 篇3

关键词:形名组合  概念整合  语义建构

一、引言

“形容词+名词”的形名组合在形式上看似很简单,然而其语义的建构过程却极为复杂。以往对形名组合的研究大都以组合性原则为前提来探讨语义的构建过程,组合性原则认为复杂词组的意义完全是由其结构和组成成分的意义决定的。本文在总结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将形名组合的语义关系分为三类(形容词不改变名词的属性,形容词不改变名词的属性,一词多义),并从概念整合的角度探讨其语义关系,以验证概念整合理论对形名组合的解释力。

二、概念整合理论

概念整合理论也称融合理论,是探索意义构建信息整合的理论框架(Fauconnier,1997),它涉及到心智空间网络动态认知模型合并的运作过程(Fauconnier, 1994)。概念整合理论涉及四个基本的空间:输入空间Ⅰ、输入空间Ⅱ、类属空间和整合空间。输入空间内的相关信息经首次组合后投入到类属空间,经认知上的加工处理,将相关的输入信息投射到合成空间,合成空间对已经完善的信息进行扩展,产生新创意义。新创意义的产生就是不同的心智活动相互作用的结果,是阐释概念整合的关键。概念整合理论在形名组合的语义研究方面同样具有强大的解释力。

三、形名组合的认知语义分析

Warren(1988)认为分析形名组合是语义学中一个较难处理的问题,其语义分析对自然语言加工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形名组合在形式上看似简单,其意义的建构却极为复杂。Fauconnier(1994)把话语的意义建构看作是通过激活两个或多个心理空间并对其进行合成,以产生新空间,及形成新概念的过程。言语交际中意义的构建存在着一个概念整合的过程(王文斌、林波,2003:34)。若将形容词看作输入空间Ⅰ,将名词看作输入空间Ⅱ,那形名组合意义产生的过程就是这两个输入空间概念整合的结果。由于语言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形名组合词的意义也不断更新。组合后的词语有的保留基本义,有的产生引申义。

(一)形容词不改变名词的属性

有些形名组合没有改变名词的属性。如“红花”还是“花”,这里只是将“红”的特征映射到“花”上,“红”的作用是说明“花”的属性。然而,有些形名组合,形容词虽然没有改变名词的属性,但其作用不再是指定名词的属性,而是激活一系列的认知场景。如:

(1)crying face

(2)crying heart

(3)crying machine

(4)crying need

以上四个例子中,“crying”与不同的名词搭配。其中,名词有具体名词和抽象名词。在这一形名组合中,“crying”激活的基本上都是字面义,即“流泪的”“哭泣的”。然而,同一形容词和不同的名词搭配会激活不同的心理空间。

例如,“crying face”会激活这样一个场景:小孩子哭得泪流满面。这一场景包含许多元素,每个元素都可能唤起“crying”(输入空间Ⅰ)和“face”(输入空间Ⅱ)两个输入空间之间的概念整合。“crying”是人们表达情绪的行为方式,它可能带动一系列的行为反应,如:喊叫、流泪、捶胸跺脚,破口大骂等。因此,“crying”为人的行为方式提供了基本框架,构成输入空间Ⅰ。而“face”是人身体的一部分,是感情的载体,人们的任何情绪都有可能通过面部表情的改变显露出来。因此,“face”为人的复杂情绪提供了基本框架,构成输入空间Ⅱ。这两个输入空间里的信息是概念整合的前提。然而,概念整合并不是所有信息的整合,而是部分相关信息的整合。如“crying”的行为方式“流泪”激活了情绪的载体“face”,架起了“crying”和“face”两个框架之间的链接,产生新义“泪流满面”。因此,“crying face”义为“哭泣的脸”。

若将“crying face”放在另外一个语境中,例如:A、B两个小孩子在打架,A把B打哭了。当C把整个事件告诉老师时,就可能用“the crying face”来代表哭的那个人,也有可能用它来强调B哭了这一事实。可见,同一概念在不同的语境中有不同的解读。

形名组合意义的建构不仅取决于语境,还取决于形容词和名词空间中激活区的选择。与例(1)“crying face”相比,例(2)“crying heart”的感情色彩要更强烈。这是因为在这两个词中,输入空间Ⅰ和输入空间Ⅱ的激活区发生了变化。在例(2)中,输入空间Ⅰ“crying”的激活区不再是它所带动一系列的行为反应,而是它带来的一些后果,如“鼻酸、眼疼、心痛”等。输入空间Ⅱ的激活区由“face”转为“heart”,聚焦于“heart”的特性。从生理上说,“heart”是维持生命的关键,它的变化影响着整个人的成长与发展。从情感上来说,“heart”是情感的感应器,任何情感都是通过心感受到的。在概念整合中,“crying”这一行为激活了“heart”的特性,经组合、发展和完善产生新义。“crying face”只是聚焦于哭所带动的行为方式,交代一个事实。而“crying heart”聚焦于“cry”所带来的后果,交代一个人的心境。由此可见,形容词和名词的激活区不同,形名组合的意义也就不同。

除此之外,在形名组合中,名词的角色决定形容词的意义。在例(3)“crying machine”和例(4)“crying need”中,“machine”和“need”的角色决定了“crying”的词义。“machine”显然不会哭泣,这里是指机器因运作不灵活而产生“吱吱嘎嘎”的声音。这种声音会使人联想到人的哭泣声,人在不舒服的时候也会哭泣。因此“crying machine”可理解为机器出故障了,该修理了。“crying need”中的“need”是指人们的需求,“crying”使人联想到人们在争抢东西时大喊大叫的场景。“need”和“crying”两个输入空间进行整合,产生新义,即“迫切需求”。在这一过程中,受众要理解自然话语的意义就必须展开联想,从一个心理空间跨越到另一个心理空间,进行推导和“填空”(苏晓军、张爱玲,2001:33)。

从上面的例子可以看出:在形名组合中,形容词的作用不仅指定名词的属性,还激活一系列的场景。形容词和名词的激活区不同,意义的构建也就不同。并且,名词的角色决定了形名组合中形容词的意义。无论是哪一种形式,形名组合的意义构建过程都离不开概念整合。

(二)形容词改变名词的属性

有些形容词和名词组合在一起后,名词的属性就改变了。如:

(5)counterfeit money:假钞

(6)fake guns:假枪

在例(5)中,“counterfeit money”不再是“money”。在例(6)中,“fake guns”不再是“guns”。这些形容词和名词组合在一起时,形容词改变了名词的属性。Kamp(1975)称这种形容词为否定形容词(privative adjective),并把其定义为“No AN is a N”。在含有否定形容词的形名组合中,形容词的特征映射到名词上,名词赋予新的属性和意义。对这一类形名组合的理解离不开人的概念整合能力。

在例(5)中,输入空间Ⅰ“counterfeit”和输入空间Ⅱ“money”进行整合,产生新义。“counterfeit money”保留了“money”的图案、形状和色彩,以及“counterfeit”的特性。因此,“counterfeit money”与“money”在形式上具有相似性,但不具有流通功能。在具体的语境中,“counterfeit money”可架起虚拟场景和真实场景之间的链接,促使语境意义的产生。比如,在“花店店主收到一张假钞”这一具体语境中,顾客付假钞是一个真实场景,而店主心理空间中的真钞是一个虚拟场景。在顾客的心理空间里,假钞在某种程度上保留了真钞的特性。在店主的心理空间里,假币被赋予真币的特性。在概念整合的过程中,真实场景与虚拟场景之间进行映现,“counterfeit money”欺骗性就凸现出来。这种欺骗性超越了“counterfeit”和“money”各自的特性。

否定形名组合并不完全排除非否定义(张辉、范瑞萍,2008:45)。例如:当我们吃坚果的时候,坚果的壳很硬,拨不开。在这一语境中,就可以用“hard nut”指代硬壳的坚果。这里的“hard”没有改变“nut”的属性,表达的是非否定义。另外,“hard nut”在表否定义的时候指代“思想顽固的人”。形名之间的相互作用不是事先储存好的,而是现在的解释和推理过程(张辉、范瑞萍,2008:39)。在不同的语境中,形名组合之间的关系不同,所表达的意义也不同。形名组合的意义不是固定的,也不是随意的,它依赖于具体的语境和解读者的心理空间。在概念整合的过程中,解读者要充分调动已有的背景知识和社会体验来构建心理空间,并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建立具体语境与心理空间之间的联系,这样才能保证新义的合理性和适用性。

(三)形名组合中一词多义的现象

有些形容词和名词组合在一起后,会有多种词义。一般来说,形名组合中的词义包括基本义和引申义或比喻义。如:

(7)red flag(红旗):① The color of the flag is red.(红色的旗帜)② It is a flag that is red and is used as a symbol of communism and socialism.(代表共产主义或社会主义的红旗)③ It is a flag that is red and is used as a warning sign that you should stop.(释义停止危险信号的红旗)④ danger signal (危险信号)⑤ something that makes someone angry(惹人生气的事物)

“red flag”的引申义是“red”和“flag”两者在输入空间整合的结果。表示颜色的词“red”激活了人的心智空间以及一系列与“red”相关的信息,如“像血一样的颜色”“喜庆和成功”“危险”“警示”等。这些信息作为输入空间Ⅰ“red”里的成分和输入空间Ⅱ“flag”里的信息进行整合。输入空间Ⅱ中的信息涉及“flag”的形状、颜色和功能。输入空间Ⅰ里的相关信息“像血一样的颜色”和输入空间Ⅱ里“flag”的形状进行整合,便产生释义①。释义①是“red flag”最基本的意思,指“红色的旗帜”。再看释义②的意义构建过程:在中国,红色是革命的象征。因此,两个输入空间里的相关信息经组合后产生新的意义,即“代表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红旗”。释义③和④是“red”表“警示、危险”这一信息和“flag”的功能进行整合产生的。在靶场或路障中,经常用“red flag”表示“危险的信号”。“红灯”象征着“停止”,这一象征义也引申到“red flag”这一词语上。在比赛中,裁判举红旗表示“停止比赛或传达结果无效”等信息。在“red flag”的前四个释义中,“red”都没有改变“flag”的性质。然而,在释义⑤中,“red”改变了“flag”的性质。“red flag”不再指“红旗”,而是指“惹人生气的事物”。在西班牙,“red flag”会使人联想到斗牛表演,公牛看到红布就处于愤怒的状态。因此,“red flag”引申为“惹人生气的事物”。

从上面的例子可以看出:形名组合会产生多种意义,有本义和引申义。引申义的形成离不开思维概念的整合,它是人的心智空间组合、加工、完善的产物。其次,不同社会环境下,人们的文化积淀和思维方式都不同,对某一概念的理解也就不同。Fauconnier & Turner(1997)认为意义的构建随着我们的思维和交谈而向前推进,属于高层次而复杂的心理运作过程(王文斌,2004:7)。受这些因素的影响,形名组合的概念整合带有强烈的文化色彩。

四、结语

形名组合的意义建构过程依赖于形容词和名词之间的关系。在形名组合中,有的形容词不改变名词的属性,但名词的角色决定着形容词的意义。有些形容词改变了名词的属性,这类形容词为否定形容词,但否定形容词并不排除非否定义。还有的形容词和名词组合在一起后产生了多种意义,这些意义包括形名组合的基本义和引申义。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形名组合意义的构建过程也是概念整合的过程,是人们对输入空间里的信息进行加工、处理的过程。正如张辉、李佐文(2001:39)所说,形容词和名词的意义由形容词和名词所代表的两个输入空间的概念整合决定。由此可见,概念整合理论在形名组合意义的构建方面具有强大的解释力。

参考文献:

[1]Fauconnier,G.Mental Spaces:Aspects of Meaning Construction

in Natural Language[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4.

[2]Fauconnier,G.Mappings in Thought and Language[M].

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7.

[3]Warren,B.Ambiguity and Vagueness in Adjectives[J].

Studia Linguistica,1988,(42).

[4]王文斌.概念合成理论研究与应用的回顾与思考[J].外语研究,

2004,(1).

[5]王文斌,林波.英语幽默言语的认知语用探究——兼论RT与CB的

互补性[J].外国语,2003,(4).

[6]张辉,范瑞萍.形名组合的意义建构:概念整合和物性结构的杂

合分析模式[J].外国语,2008,(2).

[7]张辉,李佐文.从“redpencils”和“fakeguns”谈起:形名组

合的认知语义学研究[J].外语研究,2001,(2).

pdf转换与在线PDF转换方式 篇4

用软件批量转换,迅捷PDF转换器是一个可以批量转换格式的软件。

第一步:安装后运行PDF转换器,添加批量文件,单击“添加文件/文件夹”按钮,弹出打开文件夹窗口,展开树状目录,找到并选定需要转换的PDF文档所在的文件夹,然后按住Ctrl键,将选定文件夹中的文档批量添加进来。如果是单个文件的话,则直接用鼠标拖曳到文件列表中便可。

第二步:选定格式。单击软件左侧的“文件转Word”类别,同时在输出选项中选出一个适合存放Word文档的目录,方便查找的路径是“自定义文件夹”,当然你也可以单击“浏览”按键,在浏览文件夹中重新修改路径,

通过在线转换器转换格式

在线PDF转换方法比较简单。

第一步:选取需要转换格式的文件,选择转换后的格式 “PDF转Word”;

第二步:单击“选择文件”按钮,在弹出的窗口中上传PDF文件,每次上传的文件大小为2M;

第三步:点“生成Word文档” (搞定,一会就会把转换好的DOC格式发到桌面上).

两种方法都可以轻松搞定PDF转DOC格式,针对不同的文本数量大家择取合适的方法操作便可。是不是很简单呢。

认知语义学pdf 篇5

Word转化为PDF老出错!一天心情不爽,重装Adobe Acrobat好几次!求助于网络,高手总是雪中送炭呀!

在这里和大家分享我找到的资料!

1,首先关闭 Word。

2,打开目录C:Documents and SettingsAdministratorApplication DataMicrosoftTemplates(Administrator是当前登录名;如果不能显示ApplicationData目录,则显示隐藏文件即可)。

3,备份后删除目录内.dot文件(备份是为了以防万一,其实不备份也行)。4,打开Word,进入帮助->关于Microsoft Office Word->禁用项目。5,在弹出窗口中,选择“xxx pdf xxx”(很长的名字)的启用项后,点击启动。"

然后关闭 关闭 Word关闭后,问题就解决了。

古今对联pdf 篇6

楹联者,对仗之文学也。就是说对联讲究的是对仗工整,那么古今对联中又有哪些经典呢?

金石长不朽

丹青本无双

[清]李瑞清

异代不同时,问如此江山,友蜷虎卧几诗客

先生亦流寓,有长留天地,月白风清一草堂

[清]顾复初题杜甫草堂

红友忧分贤圣品

绿卿看长子孙枝

[清]邓石如

旧书细谈犹多味

佳客能来不费招

[清]黄钺

游者当知山所向

静时犹有水能听

[清]何绍基题鼓山星聚堂

西山载酒云生屐

南浦寻梅雪满舟

[清]何绍基

花笺茗碗香千载

云影波光活一楼

[清]何绍基题成都望江楼

拣茶为款同心友

筑室因藏善本书

[清]张廷济

碧露新滋三秀草

紫云长护九如松

[清]张廷济

学术各门庭,与子平生无唱和

高情同骨肉,俾予后死独称悲

[清]纪昀挽朱笥河

四镇多贰心,两岛屯师,敢向东南争半壁

诸王无寸土,一隅抗志,方知海外有孤忠

[清]康熙挽郑成功

奇松诡石天然净

涧草山花自在芳

[清]乾隆

遗失慕庄周,睡去能为蝴蝶梦

学诗类高适,老来始作凤凰鸣

[清]吴步韩自寿

常如作客,何问康宁。但使囊有余钱,瓮有余酿,釜有余粮,取数页赏心旧纸,放浪吟哦。兴要阔,皮要顽,五官灵动胜千官,过到六旬犹少

定欲成仙,空生烦恼。只令耳无俗声,眼无俗物,胸无俗事,将几枝随意新花,纵横穿插。睡得迟,起得早,一日清闲似两日,算来百岁已多

[清]郑燮六十自寿

室雅何须大

花香不在多

[清]郑燮

汲来江水烹新茗

买尽青山当画屏

[清]郑燮题焦山自然庵

从来名士能评水

自丁高僧近斗茶

[清]郑燮题茶馆

删繁就简三秋树

领意标新二月花

[清]郑燮

木稼曾闻达官怕

山颓今见哲人萎

[宋]王安石挽韩琦

爽气西来,云雾扫开天地憾

大江东去,波涛洗尽古今愁

[宋]苏轼题武昌黄鹤楼

门前莫约频来客

座上同观未见书

[宋]楼钥

天边将满一轮月

世上还钟百岁人

[宋]吴叔经贺友寿

露花倒影柳三变

桂子飘香张九成

[宋]李清照

佩苇遵考训

晦水谨师传

[宋]朱嘉

东墙倒,西墙倒,窥见室家之好

前巷深,后巷深,不闻车马之音

[宋]朱熹赠友

春风阆苑三千客

明月扬州第一楼

[元]赵孟頫题扬州迎月楼

光依东壁图书府

心在西湖山水间

[元]杨瑀

破虏平蛮,功贯古今人第一

出将入相,才兼文武世元双

[明]朱元璋赠徐达

海无波涛,海瑞之功不浅

林有梁栋,林润之泽居多

[明]高刚

赤手挽银河,公自大名垂宇宙

青山埋白骨,我来何处吊英贤

[明]王守仁题于谦庙

未必串关别名教

须知书户孕江山

[明]徐渭题青藤书室

风云三尺剑

花鸟一床书

[明]左光斗

一水抱城西,烟霭有无,拄杖僧归苍茫心

群峰朝阁下,雨晴浓淡,倚栏人在画图中

[明]杨慎题昆明华庭寺

是何意态雄且杰

不露文章世已惊

[明]杨继盛

岂有文章惊海内

漫劳车马驻江干

[明]王百穀

每闻善事心先喜

得见奇书手自抄

[明]祝枝山

天为补贫偏与健

人因见懒识误称高

[明]陈继儒

塔顶葫芦,尖捏拳头捶白日

城头箭垛,倒生牙齿咬青天

[明]冯梦龙

德从宽处积

福向俭中求

[明]王时敏

托钵归来,不为钟鸣鼓响

结斋便去,也知盐尽炭无

[明]普荷禅师题昆明筇竹寺

鱼有化机参活泼

人无俗虑悟清凉

[明]董其昌题杭州灵隐寺小方池

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

家事、国画、天下事,事事关心

[明]顾宪成

少作书生,未见长堂入室

老为庙祝,粗知扫地焚香

[明]李贽

斗酒纵观廿四史

炉香静对十三经

[明]史可法

涧雪压多松偃蹇

岩泉滴久石玲珑

[明]史可法

史笔流芳,虽未成名终可法

洪恩浩荡,不能报国反成仇

[明]黄石斋回绝洪承畴劝降

清风有意难留我

明月无心自照人

[明]王夫之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何处更着点尘

茶烟乍起,鹤梦未醒,此中得少佳趣

[清]朱彝尊题桂园

老拳搏古道

儿口嚼新书

介词behind的认知语义 篇7

意象图式结构和隐喻结构是人的思维结构的重要部分,是人们进行新的联想,形成新的经验的基本方式。其物质基础来自人本身与外部世界相互作用的完形与动觉经验。意象图式是我们在与日常生活的互相作用中产生的简明、基本的认知结构,它是人类经验和理解中一种联系抽象和具体意象的组织结构, 是反复出现的对知识的组织形式,是理解和认知更复杂概念的基本结构。人的经验和知识就是建立在这些基本结构和关系之上的。Lakoff (1987) 曾指出,认知模式是人与外部世界互动的基础上形成的认知方式,即对我们的知识进行组织和表征的方式。意象图式模式是认知模式中的一种,是认知语言学家用来分析介词的工具。所有意象图式都涉及空间结构,所以凡是涉及到形状、移动、空间关系的知识是以此模式存储的。

人体本身就是一个容器,有里外、上下、左右、边缘中心等。人们认识外界都是源于自身的经验而人最初的经验是来自于空间经验的。这些基本的空间概念和结构是通过隐喻成为人们理解其他概念的基本模式。隐喻的认知基础是“意象图式”。

图形和背景之间的关系可看作方位关系, 而这种关系往往是通过方位介词来得以实现的。也就是说,方位介词的意义可以通过图形/背景关系来理解或进行解释。图形(figure)与背景(ground)是认知语言学中的重要概念。图形指某一认知概念或感知中突出的部分,即注意的焦点的部分;背景即为突出图形而衬托的部分。在认知语法中,Langacker (1987) 用射体(trajector)和界标(landmark)这对术语。他认为意象图式主要由射体、界标和路径 (path) 三部分组成, 表现的是TR与LM之间某种不对称的关系, 射体代表结构中突出的部分,而界标代表与射体形成一定关系的其他部分。TR所经过的路径称为PATH意象图式可标示TR与LM之间的动态关系, 也可标示二者之间的静态关系, 当所标示关系为静态关系时,PATH为零。

1 Behind的基本句式和语义

介词behind表现的是TR和LM之间的前后关系。请看下列例句:

1) The sun had dropped behind the rooftops.

2) He walked back to the village behind his brother.

3) Behind the gramophone there were some records.

4) Who's the girl standing behind Richard?

5) The golf course is behind our house.

例1)句中TR是“The sun”, LM是“the rooftops”;例2)句中TR是“He”, LM是“his brother”;例3)句中TR是“some records”, LM是“the gramophone”;例4)句中TR是“the girl”, LM是“Richard”。例(5)句中TR是“The golf course”, LM是“our house”。我们可以看到这几个例子表现的都是明显的空间位置的关系。Behind的基本语义为“在……的后面”,表示TR和LM之间的前后位置关系。我们可以将behind的基本句式概括为TR+behind+LM。TR处在LM的后面。在TR、behind和LM三者的关系中,behind和LM的关系密不可分,形成固定语块,而TR作为一个动体可以根据需要而滚动。TR所经过的路径 (PATH) 为零。也就是说,在behind的基本句式中,表示的空间关系是静态关系。

2 Behind句式的认知分析

隐喻是从一个概念域向另一个概念域的映射,即从“始发域”向目的域的映射。反映在句法上,始发域为结构形式,目的域为表达的概念内容。意象图式首先有一个基本的中心图式。Oxford Advanced Learner's English-Chinese Dictionary (2001) 中behind的释义为“在或向某人或某事物的后面(in or to a position at the back of sb./sth.)”,而描述这一意义的图式就成为中心图式,它可以用来解释behind的基本意义。但是,仅有中心图式还远远不能够解释behind的全部意义,因为即使是中心图式本身就有许多可变的组成成分,即并非所有情况下使用的behind的图式都全部符合中心图式的所有特征。如:

1) hide behind a tree

2) Behind the curtain she found a door.

3) The sun disappeared behind the clouds.

4)…father who are hidden behind the paper.

这几个例子中behind指的是在某人或某事物的另一面 (on the other side of sb./sth.) 。

2.1 behind句式的引申机制

2.1.1 路径的引申

在基本句式中,动词是延续性的,所表示的关系为静态关系,路径为零,但当句式中出现短暂性动词时,可引申为动态关系,即移动关系。移动关系的主体是个动态实体,其定位关系面是主体从始端移动到终端上面的路径。如:

1) He looked up as Gant shut the door behind him.

2) She glanced behind her.

3) Don't forget to lock the door behind you, i.e.when you leave.

在例1) 中,TR为“the door”, LM为“him”,由于外力的推动,TR从始端移动到终端 (LM) 的后面;在例2) 中,TR为她的眼睛 (目光) ,LM为“her”,由于自身力的推动,TR从始端移动到终端 (LM) 的后面;例3) 中TR为“the door”, LM为“you”。因此“behind+sb.”可表示出入时随手关门 (to shut a door or a gate) 。由于运动时间延续短暂,TR的路径隐含着让人的视觉几乎感觉不到移动的存在。

2.1.2 TR和LM的引申

在基本句式中,TR和LM都是有形的实体名词,但常引申为抽象名词表示抽象概念。如:

1) The mayor attempted to explain the reasons behind themeat shortage.

2)…one of the strongest drives behind the women's movement.

3) He was the moving spirit behind this venture to the Arctic.

4) I knew that she was behind my being victimized.

四个例句中TR分别为“the reasons”,“one of the stronges drives”,“the moving spirit”,“she”。前三句中的都不是有形的实体名词。LM分别为“the meat shortage”,“the women's movement”,“this venture to the Arctic”,“my being victimized”。这些都是抽象名词或抽象概念。我们可以得出可以用“the reason or person behind something”表示引致某事发生的原因或应对某事负责的人。四个句子表达的意思分别是“市长试图解释造成肉类短缺的原因”,“……女权运动最强的动因之一”,“他是这次北极探险行动的幕后推动人物”和“我知道是她使我成了牺牲品”。

2.1.3 句式语义的引申

在基本句式中,句式语义是字面意义,在引申机制中,其隐喻意义是根据意思的相似与差异,保留其原来的形式,通过字面意义的联想而产生的。如:

1) Stage 1 was eventually completed nearly two years behindschedule.

2) We were running behind schedule when we boarded abus for Suva.

这两个例子中behind schedule并不是字面意思,而是需要通过字面意思联想而产生的隐喻义,表示某事比原定计划延迟了。两个句子表达的意思分别是“比计划延迟几乎两年后,第一阶段最终得以完成”和“我们乘上开往苏瓦的汽车时已经迟了”。

2.2 Behind的辐射网络

Dirven (1993) 认为,介词像其他的词类范畴一样,它构建了人的经验世界中语言所独有的主观关系,介词对物理空间的构建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心理空间中的概念,基本空间的概念化能够映现到“心理”中去,形成了覆盖诸如时间、状态、方式、原因等概念的意义链。在基本句式中,behind是处所域,在其引申机制中,可形成自己的辐射网络,向不同的目标域辐射。

2.2.1 Behind的空间位置意义映射到时间域:

1) He already had one divorce behind him.

2) I wanted desperately to get that part of my academic lifebehind me.

3) With the first fifteen exercises behind him, he stoppedfor a rest.

4) The accident is behind you now (i.e.in the past) , so for-get about it.

5) We're already well behind schedule.

前四个例句中都用到了“an experience is behind somebody”表示某次经历已成过去,现在不再发生。五个例句分别理解为“他过去已离过一次婚”,“我极想结束我那段学习生涯”,“完成前15项练习后,他停下来稍作休息”,“那场事故现在已经过去了,把它忘了吧”和“我们已经远远落后于计划了”。

2.2.2 向原因域辐射

1) What's behind the smart suit and eager smile?

2) I wonder what's behind his sudden change of plan.

3) Of course, behind the Cabinet decision lay two major po-litical considerations.

2.2.3 向方式域辐射

1) This decision was taken behind my back.

2) Such decisions are made behind the scenes, without pub-lic knowledge.

3) Discussions have been going on behind closed doors.

这几个例句中behind短语都是表示秘密地暗地私下里做某事。

2.2.4 向状态域辐射

1) Well, emotionally, I'm very much behind Michael Foot on this.

2) The whole of our organization is behind you, at every minute.

3) They have funds behind them and can carry on for a while.

这里,“behind+sb.”引申为支持某人的一种状态、做法或态度等。三个句子的意思分别为“呃,从感情上说,在这点上我非常支持米歇尔·伏特”,“我们整个组织每时每刻都支持你”和“他们有基金支持,尚能支撑一段时间”。

4) I guessed that Miss Crabbe, behind that impassive veneerhad a very nasty temper.

5) It was a good indication of the ability that lay behind hisdeficiency in literacy skills.

这两个例句是用“behind someone's outside appearance”指某种不明显的特点隐藏在外表之后。意思分别是“我猜克来比小姐冷漠的虚饰外表后是极糟糕的脾气”和“这一点正好揭示出他因欠缺读写能力而被掩盖的才华”。

6) In the Championship he finished 11strokes behind Watson

7) These children are only a matter of weeks behind chil-dren of non-working mothers.

8) She had fallen behind the rest of the class.

这三个例句中“behind+sb.”表示没有别人那样成功、落后于别人或比别人进步得慢。三个句子的意思分别是“在高尔夫球锦标赛上,他落后华生十一杆”,“这些儿童在发育上仅比有母亲在家照料的儿童迟缓数周”与“她已经比班上其他人落后了”。

4 结束语

隐喻是“我们对抽象范畴进行概念化的有力的认知工具”,“是理解人类认知能力的惟一方法,也是解决语言理解和语言学习中的不可缺少的工具”。意象图式是分析方位介词的有效认知工具。本文将Langacker (1987) 的认知语法理论作为behind句式的认知基础,通过对behind句式的引申机制和behind辐射网络的探讨,我们发现:

1)在behind句式中,如果TR或LM是无形的抽象概念,其表达的则是隐喻义;

2)如果behind句式不是字面意思,其表达的则为隐喻义;3)如果behind句式表示动态关系,其表达的则为隐喻义;4) behind的辐射网络都是隐喻义。为此,我们在学习介词behind的用法时,要紧紧抓住其基本句式语义和特点,充分发挥我们的想像力和悟性,把握其隐喻用法。在过去的学习中,大多数人没能认识到隐喻思维的重要作用,常将它归到惯用法中死记硬背,不能灵活运用。而空间概念隐喻作为一种思维方式和认知手段,给人们提供了无尽的想象空间,它将给英语教学带来积极作用。

摘要:英语介词主要表达事物间的相互关系, 反映在句子结构上就是一种句式。behind句式中各个成分的隐喻使得behind在英语中广泛应用。该文从认知角度出发, 以意象图式为基点, 主要研究介词behind句式的引申机制和辐射网络。

关键词:behind,句式,意象图式,隐喻

参考文献

[1]Dirven R.Dividing up Physical and Mental Space into Con-ceptual Categories by Means of English Prepositions[C]//Zelin-sky-Wibbelt C, de Gruyter M.The Semantics of Prepositions:from Mental Processing to Language Processing, 1993.

[2]Ungerer F, Schmid H J.An Introduction to Cognitive Linguis-tics[M].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003.

[3]Saeed J.Semantics[M].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Blackwell Publishers Ltd, 2000.

[4]Sinclair J, Cobuild C.英语语法系列1介词Prepositions[M].北京:外文出版社, 香港:商务出版社, 2000.

[5]Lakoff G, Johnson M.Metaphors We Live By[M].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80.

[6]Langacker R W.Foundations of Cognitive Grammar:Theoreti-cal Prerequisites[M].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1987.

[7]Longman Dictionary of Contemporary English[M].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004

[8]Oxford Advanced Learner's English-Chinese Dictionary[M].The Commercial Press,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1.

[9]王晓驷.介词in的句式探微[J].周口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0 (7) .

介词over的认知语义分析 篇8

[关键词]介词 概念意义 核心意义 隐喻延伸意义

OVER是一个典型的多义词,在现代英语中出现的频率相当高,但因其用法千差万别,加上隐喻的广泛运用,使得学习者很难驾驭。迄今为止,国内外已有很多的文献从多方面对OVER进行了探讨和研究,如BRUGMAN,LAKOFF(1988),刘家荣(1997)等。他们在分析中都着重探讨了OVER多义现象的各种内在联系及其规律。另一方面,基于认知语言学的观点,John I. Saeed在《语义学》一书中提出了以下的论断,人类只有通过头脑中的概念范畴(conceptual category)才能接触现实,语言中反映的现实结构是人类心智动作的产物;意义是以约定俗成的概念结构(conceptual structure)为基础的,和其它认知领域一样,语义结构反映人的心理范畴;语义学就应重点研究语言运用是如何反映概念框架和认知过程的。同时,LAKOFF和JOHSON(1980)认为,“我们通常的概念系统在本质上是隐喻的”。受此启发,本文将结合LAKOFF的概念隐喻,对多义词over作为介词使用时的多个意义的形成原因及其概念意义的隐喻化延伸进行分析。

范畴化及其相关理论

对范畴化的研究有着悠久的传统,也因此形成了多个理论。但是人们对范畴化的基本认识是,它是人类用语言符号将对经验世界进行抽象和类化的结果进行固定化,以成为人类进一步认识世界的工具的过程。介词OVER的多个意义也因其相互之间或多或少地存在着某种相似性关系而构成一个语义范畴。这个范畴是由其中的某个意义核心通过语义扩展而形成的。有关这个核心意义的确定,有两个最典型的理论:一种理论认为,核心意义与同一语义范畴内的其它意义之间就有最大数量的共同特征。据此TAYLOR(1989)认为OVER所形成的语义范畴的核心意义是:垂直在上,不相接触。而BRUGMAN(1981)则认为OVER所形成的语义范畴的核心意义应是:垂直在上,不相接触、动态关系。尽管对这个核心意义是如何确定的这一问题,很多学者都有着不同的看法,但是他们大都认为一个多义范畴正是通过对这个核心意义的语义扩展而形成的。这个过程是一个历时的过程。它是从一个范畴的中心开始,向外推进,直到边界为此。然而,LAKOFF 和BRUGMAN(1986)对此却提出了不同的看法,他们认为应从共时角度对其相似性范畴的内部结构进行分析,把它们看成是语言使用者识别共时联系的一种认知语义。所为说这个核心意义就成了在语义上能与这一多义范畴内所有其它意义进行最有效最合理联系的意义。也就是说它的语义派生能力和延伸扩展能力是最强的。

OVER句式的基本形式和语义

隐喻的认知基础是“意象图式”(IMAGE SCHEMAS)。LANGACKER(1987)认为,意象图式主要由动体(TRAJECTOR,TR)、陆标(LANDMARK,LM)和路径(PATH)三部分构成,表现的是TR和LM之间某种不对称的关系,TR是这一不对称关系中的文体,其空间位置待定;LM是参照物,为确定主体的方位提供参照。TR移动的路径就是PATH。在意象图式中既可标示TR与LM之间的动态关系,又可标示它们之间的静态关系,只是当所标示的关系是静态关系时,PATH为零。

所以,根据LANGACKER(1987)的认知语法理论,现在可以将介词OVER所构成的句式概括为:TR+OVER+LM(TR和LM分别表示两个物体,OVER则表示这两个物体之间的空间关系)。由此概括出这个句式的的基本语义就是:其中一个物体处于另一个物体相关的某一点。如:

(1) A plane is flying over the city.

(2) The light is over the table.

在例(1)中,TR为A plane,LM为the city,OVER表示A PLANE处于与THE CITY所处位置相关的某一点,也既是THE CITY的上方。在例(2)中,TR是 the light,LM则是the table同样表示的是THE LIGHT 处于THE TABLE的上方。只不过在例(1)中意象图式所表示的TR和LM之间的空间关系是动态关系,例(2)中意象图式所表示的则是TR与LM之间的静态空间关系,也就是说TR所经过的路径(PATH)为零。

OVER概念意义的隐喻化延伸扩展

认知语言学认为,作为一种基本的认知模式,隐喻让我们通过相对具体、结构相对清晰的概念去理解那些抽象、缺乏内部结构的概念。这样就形成了不同概念之间相互关联的认知方式即隐喻认知。它是人的思维认识、组织、归纳客观事物的重要媒介(John I. Saeed,2000)。隐喻认知实质就是从一个概念域(conceptual domain)向另一个概念域的映射,即从“始发域”(source domain)向目的域(target domain)的映射。反映在句法上,始发域为结构形式,目的域为表达的概念内容。“形式”是借助先前已确定的“充实的符号”,内容被“抽干”后成为空洞的“能指”,然后又被赋予新的“所指”,成为“充实的符号”。可见,隐喻就是语义产生、发展和变化的动力和理据。正是因为有了隐喻,人类的语言才变得更加丰富多彩。同时,也正是隐喻促成了语言的变迁和一词多意现象的出现。以下就将探讨隐喻在促成介词OVER的一词多义现象的形成,即其概念意义的发展延伸这一过程中所起的不可或缺的决定性作用。

首先,从上文我们可以看出,OVER的概念意义是其隐喻概念意义形成和发展的基础。对其概念意义的描述也就尤显重要。OVER作为一个表示方位意义的介词,它的基本概念意义就是它所指的空间域中某个实体与另一实体之间的方向位置关系。介词OVER具体表达了哪些空间位置关系以及它们都具有什么样的特征,我将通过以下的几个例子来进行说明。例:

(1) There is a lamp over the table.

(2) The sky is over our heads.

(3) Tie a piece of paper firmly over the top of the jar.

(4) He spreads his handkerchief over his face to keep the flies off.

(5) He jumped over the brook.

(6) Who lives over the village?

从以上6个使用了介词OVER的例句中我们可以看出,OVER所表示的是动体与

上一篇:高考语文文言文断句的指导下一篇:兰湖游五年级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