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义变化

2024-06-07

语义变化(共6篇)

语义变化 篇1

摘要:委婉语是世界各国语言的普遍现象, 为了避免使用令人不愉快的, 粗鲁无礼的, 听起来刺耳的词语, 人们喜欢用委婉语达到愉悦和模糊的效果。本文从语义学的角度出发, 研究委婉语的语义特征以及由联想意义引起的各种语义变化。

关键词:委婉语,语义功能,语义变化

前言

本文是从语义学的角度研究英语委婉语的语义特征和语义变化的。从语义学观点出发, 委婉语有扬升性﹑模糊性﹑民族性和间接性的特征, 对语义特征的描述揭示了委婉语的构成和使用的内部机制-联想意义。随着时间的推移, 委婉语的联想意义不断变化导致新的委婉语不断出现, 旧的委婉语或被新词代替或被废弃使用。

一、委婉语的语义特征

1、扬升性特征

委婉语的基本特征就是用一种令人愉快的、委婉有礼的、听起来不刺耳的词语来代替令人不快的、粗鲁无礼的、听起来刺耳的词语。一般来说, 语义扬升型委婉语是以借代或比喻, 对不光彩的或令人不快的事物进行雅称, 以达美化之目的。这类委婉语一般指用于职业的委婉语。人类社会职业分工各有高低不同, 为了体现人人平等的现代意识, 人们往往对某些不够体面的职业使用委婉语加以美化、扬升, 从而使一些“卑微低下”的职业名称变得悦耳动听、令人羡慕。例如:把plumber (管道工人) 说成pipe engineer (管道工程师) 。

2、模糊性特征

委婉语的模糊性特征是指把秘而不宣或令人厌恶、恐惧的事物在语义上进行淡化、泛化或模糊化, 从而冲淡人们的嫌恶或恐惧心理。语义模糊型的委婉语一般用于描述生﹑老﹑病﹑死的词语上。例如:把old people婉称为senior citizens;把old age (衰老) 婉称为getting on (in) years等。用缩略词或简化词来表示一些疾病的名称。

3、民族性特征

每一个民族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 都形成了自己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一个特定的时代、地区、社会所产生和流行的委婉语就是这一时代、地区和社会的道德、民俗、政治和社会心理等文化现象的一面镜子。

英语中有关“死”的很多委婉语都来自《圣经》或基督教, 如be safe in the arms of Jesus, be in Abraham’s bosom, be promoted to glory (“荣升天国”, 这是基督教救世军常用的委婉语) 。

4、间接性特征

在任何一个民族的语言中, 都有禁忌语和委婉语, 前者为直接指称语, 后者为间接指称语。为了避免有伤大雅和令人不愉快的话, 人们喜欢用迂回的方法陈述事实, 这种绕圈子的表达方式能起到婉转含蓄的作用。

二、委婉语的语义变化

英语委婉语引起的语义变化是指词的联想意义的改变, 词汇的概念意义没有改变。根据英国著名语义学家利奇的理论, 联想意义包括内涵意义、社会意义、情感意义、反映意义和搭配意义。

1、内涵意义

内涵意义是人们在使用或听到一个词语时, 这个词语使人们所联想到的“真实世界”中的经验。人们在言语交际中可以用内涵意义是褒义或中性意义的语词 (委婉语) 来替代含有贬义的词 (禁忌词) , 以扫除交际障碍, 顺利达到交际目的。

由于内涵意义可以因人、不同的社会、国家或时代而异, 对一个词所附加的内涵意义可以逐渐的增加。委婉语的使用中也存在这种现象, 许多委婉语在使用一段时间后, 人们又会把它与所指称的事物或现象联系或等同起来, 从而使这些委婉语增加了禁忌词所带有的内涵意义, 逐渐失去了原先所具有的中性意义或褒义。

2、社会意义

社会意义是一段语言所表示的关于使用该语言的社会环境的意义。委婉语的使用具有性别差异。人们在与异性进行语言交际时, 要比在同性之间更多地使用委婉语:女性要比男性更多地使用委婉语。其次, 社会地位不同, 对委婉语的使用也不同。人们在“权势关系”的语境中往往要比在“亲密关系”语境中更多地使用委婉语。不同行业的用语也存在差异。通常, 法律用语、外交政治性用语和广告用语中委婉语使用较多, 而科技语体需要使用精确词语, 因此通常较少使用委婉语。

3、感情意义

感情意义是用来表达说话者的感情或态度的, 它不是一种独立的意义, 它要通过慨念意义、内涵意义、社会意义才能表现出来, 例如“sacrifice one’s life”是“die”的一种委婉说法, 这个词带有称颂悼念的感情。选择不同的委婉语或甚至选择禁忌语往往体现出说话者不同的态度和感情色彩。

4、反映意义

利奇认为, 反映意义能引起听者 (或读者) 的联想。有一些多义词, 其中某一个意义会引起不好的联想, 因而成为禁忌词。出于避讳或礼貌, 人们在交际中都避免用这些词。然而, 语言是在不断变化、发展的。用来替代禁忌词的委婉语, 由于长期用来指代禁忌的东西也逐渐获得禁忌词的联想意义, 以至于失去委婉效果, 又被新的委婉语所替代。

5、搭配意义

利奇认为, 搭配意义是由一个词所获得的各种联想构成的, 而这些联想则产生于与这个词经常同时出现的一些词的意义。例如intercourse一词原来常用在以下搭配中:friendly intercourse, social intercourse。

结语

委婉语不仅是一种普遍存在的语言现象, 同时也是一种社会文化现象。对委婉语的研究有助于揭示人类交际的规律, 人类的交际心理, 以及社会、文化的特性。从语义的角度分析委婉语的语义特征和语义变化, 可以帮助我们更深刻地认识英语委婉语的工作机制。对于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内涵, 社会习俗, 扫清跨文化交际中的语言障碍有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伍谦光:《语义学导论》, 湖南教育出版社。

[2]陈治安、文旭、刘家荣:《模糊语言学概论》, 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3]包惠南:《文化语境与语言翻译》, 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2001年。

[4]陈原:《社会语言学》, 上海学林出版社, 1983年。

[5]叶建敏:《汉英流行委婉语的跨语言对比》, 山东外语教学, 2004, (3) 。

[6]高丽佳、田平:《英汉委婉语的语义特征》, 广西社会科学, 2006, (10) 。

[7]辜同清:《英语委婉语语义分析》, 四川师范学院学报, 2001, (5) 。

[8]禹淑英:《从语义学角度谈英语委婉语的文化内涵》, 湘潭师范学院学报, 2007, (1) 。

佛教成语在社会使用中的语义变化 篇2

关键词:佛教成语;使用概况;语义变化

一、佛教成语的使用概况

本文以《佛教成语》中收录的四百多条成语为对象,分别统计了它们在百度网和人民网上的使用数据。百度网上相关网页篇数体现的是网民大众的使用,其中包括对这些成语意思的提问与回答、文章中的使用和博客等的命名等。人民网上相关项数体现的是主流媒体之一《人民日报》的使用,主要是新闻标题和正文中的使用。一种是非正式的使用,一种是正式的使用,但是统计结果显示,排列前十的高频成语重合率高达70%。

这十个成语我们都耳熟能详,它们都几乎没有明显的佛教名词。乍一看,我们可能不知道它们来源于佛教。经过对四百多条佛教成语的统计分析,我们可以看出佛教成语大多来自汉译佛经和中国佛学家的禅宗语录等,而且大多是直接出自原文(不知不觉、独一无二、自然而然、自由自在、四面八方等)、原文的缩写或者换字(脚踏实地、恍然大悟、无与伦比等),大多是原义或者原义的引申。

二、佛教成语的语义变化

(一)宏观角度

很多佛教成语的语义基本没有变化,它们本来就是佛经、禅宗语录中佛菩萨、高僧等直白的话语或者为了生动地阐释佛理而使用的比喻,只是在传承中淡化或者脱落了佛教色彩,用于日常生活,成语本身的语义几乎没有变化。如不知不觉、四面八方、锦上添花、雪上加霜等。有些佛教成语语义产生了比较小的变化,主要是把佛教领域的专用字词通过引申泛化到社会生活中,如恍然大悟、自由自在、大千世界、皆大欢喜等。还有少量佛教成语语义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主要是佛教一些特有的字词对社会大众来说逐渐陌生化,于是渐渐字面化,产生了那些字词基于现代社会常用语义的变化。如忍无可忍、一丝不挂、想入非非等。

(二)微观角度

以上是以语义变化不同程度为依据,对佛教成语进行的宏观上的大致分类。现在再从微观上来看佛教成语语义变化,有很多种类型。主要包括整体语义的改变、个别字义的改变和感情色彩转变等。下面分别进行举例分析,语料例子来自人民网人民日报版块。

1.整体语义的改变

(1)扩大化

有很多佛教成语语义从佛教领域里的专指扩大到日常生活的人和事物。这个上面已经提到过,下面再以“开山祖师”和“五体投地”这两个例子证明。

“开山祖师”原指最初在某座山上建立佛寺的僧人。金乔觉就是九华山的“开山祖师”。现在这个成语用来比喻首创某一学术派别、技艺派别或者事业的人。

宋代思想家周敦颐被后世公认为理学的开山祖师。

把左右膝、左右肘和头顶等五个部位着地行礼,是佛教最为敬重的礼节。《楞严经》卷一:“五体投地,长跪合掌,而白佛言。”现在这个成语用来形容敬佩到极点,对象不一定是佛。

例句:尽管笔者遇到过一些对古德里安佩服得五体投地的人,但笔者还是选择了这两个人,因为他们属于那种极富批判精神的人。

(2)具体化

佛教是一种哲学,很多佛教成语都是一种哲学思考的凝练,都是抽象的概念。人们在使用过程中,或许是因为大众缺乏佛学知识而受字面意思的影响,或许是因为具体化的意思在日常生活中更实用,把很多佛教成语的语义具体化了。下面以“一尘不染”为例来说明。

《心经》:“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佛教把“色、声、香、味、触、法”叫做“六尘”,把“眼、耳、鼻、舌、身、意”叫做“六根”,并且认为六尘产生于六根,因此把六根清净叫做“一尘不染”。原指内心的清净,现在多用来形容环境、物品等十分洁净,有时也用来形容人心灵的纯洁。

例句:国土所再往前就是新建县望城工商分局,分局内办证大厅一尘不染,宽敞明亮,却没有一个人上班。

两袖清风一尘不染,自警自醒远离犯罪,始终保持清配头脑永葆清廉本色。

(3)寓意改变

有些佛教成语,原本在佛教上是一个寓意,到了日常使用中已经变成另外一个寓意,甚至还有正好相反的寓意。下面分别以“灰头土脸”和“大海捞针”为例。

灰头土脸,字面意思是满头满脸都是灰尘。禅宗把生活在尘世之中因不勤奋修行而被污染叫做“灰头土脸”。如《五灯会元》中的对话:

曰:“如何是尘中子?”

师曰:“灰头土脸。”

这个成语现在多用来比喻懊恼、消沉的样子。

例句:昨天,洛杉矶人在夏洛特输了20分,灰头土脸地奔赴克利夫兰。

《法苑珠林》:“一针投海中,求之尚可得。”成语“大海捞针”就是由此产生,意义却发生了根本改变,同样的一个比喻,寓意从事情可以办到变成办好事情的希望极其渺茫。

例句:次数多,来往人员复杂,要获取案件线索,找到侦查突破口,如同大海捞针。

2.个别字词导致的语义改变

(1)从佛教特殊语义到现代常用语义

有些成语含有佛教专用词语,意义比较特殊,在日常使用中失去了原本的佛教意义,而成了跟现在社会生活密切相关的常用字面意义。如忍无可忍、想入非非、花花世界等。

在佛教里,“忍”是一种修行方式,也是修行者必须具有的美德。《六度集经》:“忍不可忍者,万福之原”。成语“忍无可忍”由此产生,意义由“能忍受不堪忍受的”转变成“实在无法忍受”。这里的“忍”从佛教的主动忍耐之义转变为现代社会常用的被迫忍受之义。

例句:日本媒体报道称,从今年活动的气氛来看,无论官方还是民间,对俄罗斯实际控制“日本领土”的行为已经“忍无可忍”。

(2)个别字义的脱落

有些佛教成语在社会传承中逐渐对佛教专用词语进行了语义替换,也有一些直接脱落了一些字义。如不可思议、大千世界等。

《维摩诘经》以描写“解脱”境界的神秘奥妙为主要内容。《维摩诘经·不思议品》里面说:“诸佛菩萨有解脱,名不可思议。”东晋僧人慧远的《维摩诘所说经义记》卷1里面解释:“不思据心,不议据口,解脱真德,妙出情妄,心言不及,是故名为不可思议。”佛教称“解脱”境界为“不可思议”,指思维和言语都不可及的境界。作为成语,现在形容不可想象或难以理解。“议”的字义便消失了。

例句:女性居然开始崛起了,在有的人看来,这是一个不可思议的事了!

(3)个别文字的衍变

有些佛教成语并不是直接来自佛教原文,而是作了一些换字等调整。如至理名言、空谷传声等。

“至理名言”由梁武帝《摩诃般若忏文》中的“至理绝言”衍变而来。“至理绝言”的意思是最根本的道理不是言语所能够表达的。“名”,本指眉眼之间的部位,引申为高明。“至理名言”的意思是最根本的道理,最高明的言论。

例句:有一句至理名言:“离基层越近,离真理越近”——这也是他半生磨难的感悟。

3.感情色彩转变

还有一些佛教成语字面意思没变,感情色彩却发生了转变,大多是转为贬义。

(1)中性转变为褒义

头头是道、如梦如幻等。

比如“头头是道”,这是一个禅宗用语,表示禅理无所不在。《续传灯录》:“头头皆是道,法法本圆成。”现在“头头是道”用来形容说话或做事有根有据,条理清楚。

例句:可是,一些人却把国情抛在脑后,他们台上作起反腐倡廉报告滔滔不绝、头头是道,而行动中却另辟新径、又是一套。

(2)中性转化为贬义

清规戒律、大吹法螺、摇头摆尾等。

“清规戒律”原指佛教寺院所订立的规则和戒律,现在多用来形容束缚人的死板的规章制度。

例句:对这类孩子的要求严点,是防止他们的鲁莽行为损伤自己或危害别人,所订的规矩能达到目标就行,不宜制定过多清规戒律。

(3)褒义转变为贬义

天花乱坠、唯我独尊、道貌岸然等。

“天花乱坠”,即美妙的花朵纷纷坠落。《梁高僧传》里说,云光法师讲经极其生动、透辟,以至于出现了“天花乱坠”的情景。自此,“天花乱坠”引申为口才好、说话动听。现在已经从褒义转成贬义,形容语言过分夸大,完全不切合实际。

例句:广告上说得天花乱坠,事实上没一样兑现。

综上所述,佛教成语在日常使用中或大或小地产生了语义变化,这是语言在社会发展中的必然现象。但是,成语是一种文化积淀凝练成的语言,多了解其来源及发展变化有助于我们更加深入地理解其内涵。

浅析词汇语义变化的原因 篇3

词汇语义的变化包括语义扩大、语义缩小和语义转移等形式,关于语义变化的形式已有很多相关研究,本文不再赘述,本文将重点分析词汇语义变化的内外因尤其是内因。

一、词汇语义变化的外因

本文认为词汇语义变化的外因主要由社会因素、历史因素和外来词影响三方面构成。

(一)社会因素

随着人类社会不断进步与发展,新事物、新观念层出不穷。为了表达这些新事物、新观念人们有时会创造新词,但大多数情况下人们不会这样做而是将新的语义赋予旧词。如果一有新事物出现就造一个新词,那么词汇量就会越来越大,加重人们记忆的负担,同时也不符合人们做事的经济原则。而通过赋予旧词新意的方式人们能在较短的时间内将其记住。比如,mouse(老鼠)一词用来指电脑的“鼠标”,head(头)用来指“领导”或“头目”等,这样人们就可以节省记忆词形的时间,只需将新的语义记住即可。

(二)历史因素

历史因素指词汇的形式不变,而其所指改变引起语义的变化。随着历史的变迁,人类的认知水平不断提高,许多词语被人们赋予了新的语义。例如:pencil一词源于拉丁语指“小尾巴”或“小毛刷”类似于中国毛笔,而现在虽然这种笔的材料已被铅和木头代替,但人们仍用pencil一词表铅笔。

(三)外来词影响

在许多语言中都或多或少存在一些外来词,为了区分语义相近的本土词汇和外来词汇,人们往往会在本土词语义上作一些改变以示区别。例如:pig, sheep和cow在古英语中他们分别指动物“猪”、“羊”和“牛”或“猪肉”、“羊肉”和“牛肉”。但后来由于法语词pork, mutlon和beef传入了英语中,特指“猪肉”、“羊肉”和“牛肉”,因此人们为了区别,就将pig, sheep和cow用来只指动物“猪”、“羊”和“牛”。

二、词汇语义变化的内因

语义是人类赋予词汇的,人们在赋予某个词汇语义时往往会先考虑该语义与这个词汇是否有关联,因为关联性越大越便于人们熟悉和记忆。语义变化也一样,为何增加、减少或完全改变某个词的语义都是人类为了交际方便和需要,将要增加、减少或改变的语义与该语言中的词汇进行比照,最终挑选出最佳词汇的结果。而这整个过程都是由人类的认知思维完成的。因此认知思维在创造新词和词汇语义变化过程中起着决定性作用。

在认知语言学中,认知指包括感知觉、知识表征、概念形成、范畴化、思维在内的大脑对客观世界及其关系进行处理从而能动地认识世界的过程,是通过心智活动将对客观世界的经验进行组织,将其概念化和结构化的过程。在概念形成和推理过程中,人的生理构造、身体经验及人的感知觉能力(观察、选择、注意力)和人的想象力(图式组织、心理意象、隐喻和转喻认知方式)扮演了重要角色[3]。在人的认知思维中,对语义变化起决定作用的主要是隐喻思维。

这里所讲的隐喻并不是人们传统意义上的修辞手法,而是一种思维方式。隐喻的本质是通过一种事物来理解或表达另一种事物[1]。隐喻这种抽象的认知能力来源于对两个概念的“相似”的认识[3]。隐喻不仅是词汇发展的动因,还是语言结构组成的动因之一,例如,人们实际上是通过源范畴money(金钱)来思考和概念化目标范畴time(时间)的,所以我们日常生活中才有以下表达:

(1) You’re wasting my time.%你在浪费我的时间。

Can you give me a few minute?%能给我几分钟吗?

How do you spend your time?%你怎样利用你的时间呢?

We are running out of time.%我们没有时间了。

这些例子中wasting, give, spend, running out本是用于描述money(金钱)的,time(时间)作为一种抽象的概念,人们为了能形象理解把握它,于是将对它的认知模式转向与之相似的具体事物money(金钱)上。因此这些描述money(金钱)的词也就自然而然用到了time(时间)上。隐喻思维对词汇语义变化的作用主要通过以下几种方式完成:

(一) 通过建立人体部位与其他事物的相似链接

人类在发展过程中首先认识的是自我,为了理解其他事物,几乎人体的所有部位都已经被人们不知不觉用到隐喻中。吴静[4]指出由于人本身是一个具有三维空间的实体,比如有边界、上下、左右、前后和内外等,因此为人们认识世界万物提供了最好的参照。例如:face(脸/面)是人最明显的部位也是最受他人关注、最易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部位。后来人们将其特征影射到其他事物上用以表示其他事物最明显、最引人注意的部分,便有了face of a mountain(山面),face of a building(墙面),face of a watch(表面)等表达,汉语中也有“桌面”、“地面”、“画面”等。类似的例子还有:

(2) hands%%%of a watch, of an altimeter/speedometer

(3) arm%%of a chair, of the sea, of a tree, of coat or jacket, of a record player

(4) eye%%of a potato, of a needle, of a hurricane, of a butterfly, in a flower

(5) mouth%%of a hole, of a tunnel, of a cave, of a river

(6) lips%%of a cup, of a jug, of a crater, of plate

(二) 通过建立已知事物与未知事物的相似链接

人们为了表达新事物,往往会先找新事物与已知事物之间的联系,以便找到最便利、最形象的表达方式。一些日常用语进入计算机领域就是例子之一。比如,run(运行)指机器等在工作,windows系统在工作这一情景就需要有合适的词来描述,于是人们将它与生活中的已知现象进行比较,发现它与机器工作相似,于是便用run一词表示Windows系统在工作。类似例子还有:

(7) menu:click the menu

(8) crash:the system has crashed

(9) file:save the file to disk

(10) e-mile:send an e-mile

(三) 通过建立具体域与抽象域的相似链接

为了使抽象的事物更易于理解,人们习惯于用具体的事物来表示它们。在这个过程中人们会首先找出抽象域和具体域之间的相似性,然后建立二者间的相似链接。李国南[2]认为当人们谈论抽象概念时,通常会从具体领域找词语来表达。尤其是在解释一些科学概念或技术术语时特别常见。赵艳芳[3]举了一些例子:苏格兰物理学家麦克斯韦尔(J.Maxwell)用lines of force, dance of molecule形象地解释了磁力的形状和分子的运动;著名丹麦物理学家玻尔(Niels Bohr)发现电子绕原子核运行,恰似行星绕太阳运行一样,于是在此基础上应用轨道运行的隐喻(orbit metaphor)建立了原子结构理论(atomic structure theory):Atoms are solar systems.生物学家将基因叫做镶嵌体或马赛克(mosaic),将DNA分子描述为spirite stairway(螺旋体)或zipper(拉链)。在解释DNA决定生物传代中细胞的遗传特性时,科学家用信息传递的概念说明遗传概念:生物密码(biological code),遗传信息(genetic message),传递信息(transmit information),密码转译(code translation),密码编排(editing),密码编码(encoding),密码解读(reading)等。

(四)通过建立一个经验域与其他经验域的相似链接

这种情况往往出现在以经验域是人们非常熟知的而其他经验域比较生疏或陌生的情况,通感就是典型例子之一。例如:light(轻的)本来是表示重量的词,人们把它用到视觉(ligh color(浅色))、听觉(light music(轻音乐))等感官上。类似例子还有:

(11) heavy:heavy news, heavy food, heavy weather

(12) sharp:sharp outline, sharp ears

本文对词汇语义变化的原因进行了简单分析,打破了将词汇语义变化的原因归结于社会历史因素或词汇内部结构特征的疆域,为研究语义变化及其原因提供了新的思路,同时也为广大师生理解语义变化提供了新的参考。

摘要:词汇作为一个系统, 可以从共时和历时两个角度对该系统进行观察。传统语言学的研究主要是从共时角度对单个词语的考释, 本文将从历时的角度分析词汇语义变化的原因。词汇语义变化和万物变化一样是内外因共通作用的结果。本文认为词汇语义变化的内因是人的认知思维尤其是隐喻思维, 外因是社会历史因素、外来词等。

关键词:词汇语义变化,内外因,认知思维,隐喻

参考文献

[1]George Lacoff&Johnson Mark.Metaphors We Live by[M].Chicago: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80.

[2]李国南.科技语言中的隐喻[J].中国科技翻译, 2003, (4) .

[3]赵艳芳.认知语言学概论[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1.

形容词重叠的语义变化考察 篇4

词语重叠是使某语言形式重复出现的语言手段, 是汉藏语系、南岛语系、南亚语系等亚太地区语言中常见的现象。重叠之前的形式成为“基式”、重叠之后的形式称为“重叠式”。

词语重叠分为非词重叠、词语重叠和语句重复三大类。非词重叠的基式为一个音节 (如“猩、乎”) 或一个语素 (如“哥、妈”) , 重叠后构成一个词 (“猩猩、哥哥、妈妈”) 或一个构词成分 (“乎乎”) , 是构词法层面的重叠。词语重叠的基式为一个词或一个短语, 重叠后构成一个超词成分, 如:家——家家, 通红——通红通红, 是构形法和句法层面的语法手段。语句重复的基式是一个词、一个短语、一个句子乃至一个句群, 重叠之后构成一个短语、一个句子、一个句群或语篇, 属于句法和超句法层面的重叠。

二、形容词重叠及其种类

形容词重叠属于词语重叠的一种。

关于形容词重叠的种类, 学界有很多观点。

邢福义, 汪国胜在《现代汉语》 (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3) 中指出形容词可以按AA或AABB的方式重叠, 重叠后强调度量, 附加“很”或“相当”的意思。如:好→好好, 热闹→热热闹闹。有些带有贬义的双音节形容词还可以按“A里AB”的方式重叠, 重叠后也附加“很”或“相当”的意思。如:马虎→马里马虎, 慌张→慌里慌张。有些带类似前缀成分的双音节形容词可以按ABAB的方式重叠, 重叠后同样也是强调度量。如:雪白→雪白雪白, 笔直→笔直笔直。

兰宾汉, 邢向东在《现代汉语》 (北京:中华书局, 2006) 中指出大部分形容词可以重叠使用。单音节形容词的重叠形式是AA (儿) 式, 如“红→红红”“高→高高”。双音节性质形容词的重叠形式是AABB式, 如“漂亮→漂漂亮亮”“高大→高高大大”。部分状态形容词的重叠形式是ABAB式, 如“笔直笔直”“冰冷冰冷”。形容词重叠以后, 其语用功能是增强描写的效果, 表示程度加深。

李宇明在《汉语量范畴研究》 (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0) 中详细谈了双音节性质形容词的重叠问题。他认为双音节性质形容词的一般重叠方式是AABB。例如:平平常常, 大大方方。但是在某种情况下某些双音节性质形容词也可以采用ABAB式重叠。例如:“飞越要回去住, 让他回去住住吧。分开几天, 让他们俩人都冷静冷静。” (柯云路《夜与昼 (上卷) 》, 《当代》1986年第1期第16页) 。他认为双音节性质形容词的ABAB式重叠是一种口语现象, 就所收集的语料看, 这种重叠绝大多数都是出现在人物的话语中。在表义上, 这种用法都具有“致使性”, 即让某人处于某种状态、获得某种体验、发生某种变化等等。使用较多的句法格式是“让/使/叫+某人+ABAB”之类的“使让句”。且这种重叠式一般都可以变换为“AB一下、AB一次、AB一回、AB一会儿”等。例如:让他们两人都冷静冷静→让他们两人都冷静一下。

三、形容词重叠的语义变化

1、义项范围的缩小

部分形容词重叠后义项范围会缩小。例如:

“大”的义项有: (1) 在体积、面积、数量、力量、强度等方面超过一般或超过所比较的对象 (跟“小”相对) :房子~。 (2) 大小的程度:那间房子有这间两个~。 (3) 程度深:~红色。 (4) 用于“不”后, 表示程度浅或次数少:不~爱说话。 (5) 排行第一的:老~。 (6) 年纪大的人:一家~小。 (7) 敬辞, 称与对方有关的事物:尊姓~名。 (8) 用在时令或节日前, 表示强调:~清早。 (9) 姓。而重叠为“大大”时则只用来强调数量很大或程度很深。例如:费用大大超过了预算。

“老实”的义项有: (1) 诚实:忠诚~。 (2) 规规矩矩;不惹事:这孩子很~, 从来不跟人吵架。 (3) 婉辞, 指不聪明。而重叠为“老老实实”时只表示规规矩矩, 不惹事的意思。例如:这孩子一直都是老老实实的, 从来不撒谎。

“冷静”原本有两个义项: (1) 人少而静;不热闹:夜深了, 街上显得很~。 (2) 沉着而不感情用事:~下来好好想想。重叠为“冷静冷静”后则只有“沉着而不感情用事”这一义项。例如:让他们两人都冷静冷静。

“痛快”的义项有: (1) 舒畅;高兴:看见场上一堆一堆的麦子, 心里真~。 (2) 尽兴:这澡洗得真~。 (3) 爽快;直率:队长~地答应了我们的要求。可是重叠为“痛快痛快”后只表示尽兴的意思。例如:你让俺痛快痛快吧。

从中可以看出, 部分形容词的义项范围在重叠的过程中有所缩小, 重叠式只保留了基式的部分常用义, 而较少使用抽象的引申义, 这同重叠式的表义特点和语体特征有一定的关系。

2、语义的增量

一些形容词重叠式有加重、强调的意味。

例如在“她冷冷静静地, 不动一点声色”中, “她不动一点声色”可以充分说明她“很冷静”, 由此可见“冷冷静静”是加深程度的。又如在“他全身上下没有一点儿水, 干干净净。”中, “没有一点”带有一定的夸张语气, 表现出“他”身上的干净程度很高, “干干净净”表达了较高的程度。

形容词重叠式放在数量短语前更能够表示程度的加重。比如“他给我炖了嫩嫩的一碗鸡蛋。”此句如果按常规表达法, 应该说成“他给我炖了一碗嫩嫩的鸡蛋”。之所以将“嫩嫩”提到数量短语的前面, 就是为了强调“嫩”的程度。虽然“嫩嫩”处于定语位置, 但它却表示程度加强。此外, 前句的“嫩嫩”还能从定语位置前移到状语位置, 如“他给我嫩嫩地炖了一碗鸡蛋”, 这从另一个侧面说明了“嫩嫩”的程度义。

3、形容词重叠后多表示事物或行为的状态

形容词基式大多表示事物抽象的性质, 而重叠式则表示事物或行为的状态, 所以人们习惯上把重叠形容词称作“状态形容词”或“状态词”。

例如:a.她的皮肤白。

b.她的皮肤白白的。

a句只是指出她的皮肤具有“白”这一性质, 并以此来区别皮肤黄、皮肤黑等, 而b句则说明她的皮肤处于“白白的”这一状态中, 并能激发起人们对“白白的皮肤”这一形象的感受。

再如“凄凄惨惨”, 其基本意义就是“十分凄惨”, 但它同时却力图向人们展示一种过于凄惨所造成的形象, 而这是基式“凄惨”所无法替代的。即便是一些能指明事物形态的词, 如“大、小、长、短”等, 它们也只是把形态当作一种性质来说明, 以区别不同事物, 如“粗”与“细”相对等, 所以形容词重叠式在语义上呈现出很强的状态性。

4、形容词重叠后往往带有人的主观因素

例如:a.孩子的脸红。

b.孩子的脸红扑扑的。

a句“红”只表明说话人对孩子的脸色作一客观叙述, 我们看不出说话人的任何感情色彩, 而b句“红扑扑”虽也指红色, 但它却明显带有说话人肯定、喜爱的感情色彩。

又如:a.天黑。

b.天黑漆漆的。

a句“黑”只表明说话人对天色作的客观描述, 我们看不出说话人的任何感情色彩, 而b句“黑漆漆”虽也指黑色, 但它却明显带有说话人厌恶、害怕的感情色彩。

四、结论

综上所述, 形容词重叠后会使义项范围缩小, 会增强语义, 形容词重叠式多表示事物或行为的状态, 而且往往带有人的主观因素。

摘要:形容词重叠是词的重叠的一种, 是现代汉语中很重要的一种语法手段。本文在参考前辈对形容词重叠语义研究的基础上, 认为形容词重叠后会使义项范围缩小, 会增强语义, 形容词重叠式多表示事物或行为的状态, 而且往往带有人的主观因素。

关键词:形容词,重叠,语义变化

参考文献

[1]邢福义, 汪国胜.现代汉语[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3.

[2]兰宾汉, 邢向东.现代汉语[M].北京:中华书局, 2006.

[3]李宇明.汉语量范畴研究[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0.

[4]元传军.现代汉语形容词重叠式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硕士论文, 2002.

[5]徐建波.现代汉语形容词重叠研究[D].上海:上海外国语大学硕士论文, 2009.

[6]王翔.AABB式和ABAB式形容词重叠形式与对外汉语教学[D].包头:内蒙古师范大学硕士论文, 2011.

从语义变化看高职英语学生的阅读 篇5

高职英语学生的阅读水平相对本科生来说较差, 对单词的识记不准确;对单词的把握不具体;对语义的变化方面分析不全面。高职英语学生的阅读水平特别受语义变化的影响, 高职英语教师在这方面感同身受。表面上高职英语学生能够认识必要的英语单词, 但是一旦这些单词放到文章里头, 高职英语学生往往不能准确全面地剖析每个词语的具体意思。语义变化有五种类型:词义扩大、词义缩小、词义转移、词性变换和俗词源。了解语义的变化并帮助高职英语学生掌握语义的变化对提升高职英语学生的阅读水平十分重要。

2 语义变化的五种类型

语义变化有五种类型:词义扩大、词义缩小、词义转移、词性变换和俗词源。每种类型有各自语义变化的方式;从根源上了解这五种语义变化对高职英语教师的教学大有用处, 特别是高职英语学生的阅读教学。

词义扩大就是指把意思从原来的意思推广到更为广阔的含义。比如:bird本意是小鸟, 我们可以把它推广到任何一种鸟类。再比如:dog的本意是狗, 我们可以把它推广到任何忠诚或下流的人或物。词义扩大在阅读中经常可以碰到, 这要求学生有根据上下文做出概括的能力。

词义缩小是与词义扩大相反的一个过程, 词义缩小了或局限于一个词义上。比如:animal本意是动物, 我们可以把它缩小到某种小动物。再比如:girl指年轻人, 我们可以把它缩小到女孩。词义缩小在阅读中经常可以碰到, 这要求学生有根据上下文做出猜测的能力。

词义转移更多的是利用隐喻的手法, 词的意思发生了转移。比如:bead愿意是祈祷, 我们可以把意思隐喻指念珠或玻璃、金属或木头质料的小圆珠子。词义转移在阅读中经常可以碰到, 这要求学生有对文章修辞的基本认识, 并培养对语境的熟悉度。

词性变换指单词的词性从一种转换成另一种。比如:I like drinking water.中的water一词的含义是水, 而My mouth waters.里头的water指的是流口水。两个单词的形式是一样的, 但是在词性上有根本的区别。词性变换在阅读中经常可以碰到, 这要求学生能够掌握最基本的词性, 并对单词的具体用法有统领的能力。

俗词源指通过对单词的错误背景归类使词又具有了全新的意义。比如:bitch的意思是母狗。在一些骂人的场合, 这个词指的是杂种。俗词源在阅读中经常可以碰到, 这要求学生能够顺藤摸瓜, 根据上下文和人文知识确定单词的本质和含义。

3 从语义变化的五种类型分析高职英语学生的阅读

语义变化有五种类型:词义扩大、词义缩小、词义转移、词性变换和俗词源。语义变化的五种类型对高职英语学生的阅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高职英语学生的基础比较薄弱, 笔者在平时的高职英语教学过程中经常采取听写的手段考察高职英语学生的单词掌握程度, 结果往往不尽如人意。高职英语学生虽然能认识基本的单词, 但是很难准确识记每个单词。这要求高职英语教师尽量多地给学生补充词根和词缀的相关知识, 同时在构词方法方面多给高职英语学生补充内容。经过词根和词缀的教学补充, 高职英语学生能够增加对英语单词的识记率, 同时增加了对英语的兴趣并培养了对英语学习的信心。在讲述单词的过程中, 不仅仅看到一个单词最基本的意思。高职英语教师可以根据词根词缀的相关知识让学生根据例句猜测词语更多的意思。教师可以循序渐进和顺藤摸瓜地让学生体会到词义扩大、词义缩小、词义转移、词性变换和俗词源。学生对语义的变化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这对高职英语学生的阅读很有好处。

在高职英语学生的阅读过程中, 我们可以碰到各种各样的词汇。高职英语学生的词汇量本来就偏小, 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高职英语学生的阅读成绩。但是, 我们可以看到:高职英语学生的成绩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我们可以让高职英语学生深刻领悟到已经学得的词汇。同时在语义变化方面引导学生领略上下文的意思, 对词汇进行概括总结和分析剖析。词义扩大在阅读中经常可以碰到, 这要求学生有根据上下文做出概括的能力。词义缩小在阅读中经常可以碰到, 这要求学生有根据上下文做出猜测的能力。词义转移在阅读中经常可以碰到, 这要求学生有对文章修辞的基本认识, 并培养对语境的熟悉度。词性变换在阅读中经常可以碰到, 这要求学生能够掌握最基本的词性, 并对单词的具体用法有统领的能力。俗词源在阅读中经常可以碰到, 这要求学生能够顺藤摸瓜, 根据上下文和人文知识确定单词的本质和含义。

4 提升高职英语学生阅读水平的重要性

从语义变化的五种类型中, 高职英语教师可以深刻体会到:英语作为一种语言, 有很大的灵活度。词义扩大、词义缩小、词义转移、词性变换和俗词源都可以在语义上赋予语言更多的生动性和多变性。这给英语阅读增添了很多不确定性, 同时也让高职英语教师感受到了提升高职英语学生阅读水平的重要性。词义扩大、词义缩小、词义转移、词性变换和俗词源可以帮助高职英语学生提高自己的阅读水平。

作为高职英语教师, 我们有必要从以下几点提升自己的高职英语教学水平, 这样学生才能提升自己的英语阅读水平:

第一, 在单词和短语的讲解过程中更多地关注词性、句型和固定搭配。如果有的单词具有多样的词性、句型或固定搭配, 高职英语教师应该从源头上提醒自己的学生对这些变化进行识记。另外, 词根和词缀的补充也很有必要。学生可以从词根和词缀的角度深化对单词的理解。当理解文章中的一个单词时, 高职英语教师可以综合以上的方法让高职英语学生体会词义扩大、词义缩小、词义转移、词性变换和俗词源的用法。

第二, 在课文的引入过程中多增加日常生活中的场景和讨论。生活中的场景和讨论可以加强高职英语学生的立体思维能力, 同时可以让学生先不知道一些重点词语的详细意思, 而让学生通过场景和讨论来猜测它们的具体含义。并让高职英语学生在猜测之后反复进行练习和识记。这对高职英语教师的组织和管理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第三, 在课文的讲解过程中掺杂入一些零碎的语法知识和背景介绍。零碎的语法知识可以让学生通过阅读课文掌握最基本的文法和词法;背景介绍可以培养学生根据实际情况确定单词意思的良好习惯。

第四, 在课后鼓励学生记日记和参加实习。记日记可以培养学生的语言创造能力, 学生可以在运用的过程中掌握单词的基本用法。经过记日记和参加实习, 高职英语教师可以深入纠正学生不正确的语法和概念, 在批改作业的过程中对错误的词汇和概念做以更新。

总之, 语义变化要想让高职英语学生全部掌握仍然有一定的难度。但是, 我们应该更进一步地提高对高职英语学生的要求。在高职英语教学的过程中加强对高职英语学生的引导。词义扩大、词义缩小、词义转移、词性变换和俗词源的应用可以体现在高职英语教学和高职英语阅读的方方面面。作为高职英语教师, 我们有必要提升高职英语学生的阅读水平, 运用词义扩大、词义缩小、词义转移、词性变换和俗词源提高高职英语学生的学习成绩。

参考文献

语义变化 篇6

根据森田 (1978) 分析复合动词前后项语类型、寺村 (1984) 分析前后项动词是否保持原有词素义及姫野 (1999) 分析复合动词的构造的基础上, 本文认为「V+V」型复合动词前后项动词的语义变化可以有以下三种现象:前后项动词语义的弱化、前后项动词语义的丧失、前后项动词语义的对等。

1 前后项动词语义的弱化

前后项动词语义的弱化, 是指在「V+V」型复合动词中, 前项或后项的基本语义被弱化, 只是起着修饰与被修饰、补充与被补充的现象。在汉语中多以状语的形式出现, 语义弱化的一项动词往往表达方法、手段、状态、原因等。此类现象又可分为前项动词语义弱化和后项动词语义弱化。

1.1 前项动词语义弱化

前项动词语义弱化, 在语义表达上, 必然会导致后项动词担任核心角色, 而前项动词则起着修饰的作用, 动词的核心语义部分被分配到后项动词上。例如:

1) 世界中から食材をかき集めているのが現状だ。

2) 前途を心配しつつ、一方で期待も抱きながら。91年、大学構内で何者かに刺し殺された筑波大助教授の五十嵐一さんである。

例1) 「かき集める」中的后项动词「集める」的语义得到了强化。如替换成“世界中から食材を集めているのが現状だ”句子的基本含义并未发生太大的变化, 「掻く」为后项动词的行为方法或状态。例2) 「刺し殺す」中「殺す」则为核心词汇, 「刺す」为后项动词的行为手段。可以看出这类动词中后项动词的语义构成了复合动词的中心意思, 前项动词作为状语表达后项动词的方法、手段、状态等。

1.2 后项动词语义弱化

这类动词的核心语义部分被分配到前项动词上, 后项动词对前项动词起着修饰作用。往往表达前项动词的状态、程度等。例如:

3) a.無我夢中で踊り続けるとき「自分をピンと張られたワイヤのように感じる」;b.無我夢中で踊るとき「自分をピンと張られたワイヤのように感じる」。

4) 「アメリカ民主主義の宗教的起源」。そんなテーマを、哲学者とともに掘り下げたりした。

例3) 从a、b两句话的对比中可以明显看出「続ける」是「踊る」的状态, 例4) 中动词「下げる」则是对前项动词「掘る」的程度修饰。

2 前后项动词语义的丧失

复合动词中前后项语义的丧失, 只是相对意义上失去原有的词素义。之所以需要这样构词, 是为了加强某种意义或增添某种语气的需要, 而且往往会出现词缀化现象。在汉语中多以程度补语的形式出现。此类现象笔者认为可以分为前项动词语义丧失、后项动词语义丧失及前后项动词语义均丧失三大类。

2.1 前项动词语义丧失

这类复合动词中的前项动词原有的语义基本失去, 只是起到加强某种意义或增添某种语气的作用。例如:

5) 甘さのない厳しく引き締まった容貌のことだ。

6) 単純には笑えなかったのが、大阪近鉄バファローズが打ち出した球団名の売却構想だ。

例5) 「引き締まる」中的后项动词「締まる」语义为“紧张、拘束”, 而「引く」的语义则基本上消失了。例6) 中「打つ」仅是用来对后项动词起到一个强调作用, 基本上看不出原有词义的痕迹了。除此之外还有「取る」「ぶる」「突く」等词构成的复合动词也属于此种现象。例如:

7) a.鈴木さんはたくさんの外国の切手を取り集めた;b鈴木さんはたくさんの外国の切手を集めた。

例7) 可以看出前项动词「取る」只是对于后项动词增加一种强意作用。

2.2 后项动词语义丧失

笔者认为这里所说的后项动词语义多表示经常反复或习惯性做某事。例如:

8) 同じ回顧録で彼女は、BBCをはじめ放送界への苦情も多々言い立てている。

9) 人間とは、まことに都合のいいものである。したいと思うことなら、何にだって理由を見つけることも、理屈をつけることもできるのだから

从例8) 、例9) 可以看出「立てる」、「つける」基本语义已近不复存在了。例8) 可以译为“经常说、反复说”。虽然例9) 中我们似乎找不到“经常反复”的涵义, 但是从整句来看却能体会出这是「人間」的一个“习惯”。

2.3 前后项动词语义均丧失

前后项动词语义均丧失这一类型的符合动词相对较少, 主要以熟语动词的形式出现, 即前项动词和后项动词的组合就想惯用句一样, 密不可分, 单纯从前后项动词的语素义难以推测出复合动词的词义。例如:

10) 「先生、神戸制網の略ですよ。先生は、ラグビーみないんですか」と食い下がる。

「食い下がる」在句子中表示的是辩解的涵义, 需要通过前后文脉和语境来判断。此类动词还有「落ち着く」、「切り回す」等。它们语义融合在一起, 在句子中不能具有格支配关系, 已经一词话了, 其结构是固定的。

3 前后项动词语义的对等

表示对等关系的复合动词前后项动词处于对等关系, 在句子中对名词具有相同的格支配关系, 此类动词的前后项动词在自他性上是一致的。

3.1 前后项动词语义的并列

语义的并列是指前后项动词所表达的意思是相同或相近的, 而非绝对的并列。例如:

11) 拘束されながら目指すのは、天空である。動作は上へ上へと向かう。女はつま先立ちで地表から浮き上がろうとする。

12) 日中戦争から太平洋戦争までの外交を吉田元首相が若手外交官らに検証させた機密報告書を小倉和夫·前仏大使が読み解いた。

例11) 、12) 在自他性上是一致的。同时所表达的意思也是相同或相近的。

3.2 前后项动词语义的相反

此类复合动词极少, 以至于有的学者认为其不复存在。他们认为“如果两个词义完全相反的动词结合到一起, 那么这个复合动词承接名词时, 必须有一者失去原有的词素义和对名词的格支配功能, 便无法构成并列关系了”。但笔者通过查阅《详解日汉辞典》还是找到了此类动词。例如:

13) 彼は数年間ダムの建設に明け暮れていた。

例13) 中「明け暮れていた」由「明ける」和「暮れる」构成, 而「明ける」的基本词素义是“天明、天亮”, 「暮れる」的基本词素义是“日落、天黑”, 这是两个完全相反的意思。但它们组合在一起, 却是能成立的。值得注意的是这类动词组合在一起时事实上前后项动词语义已经不复存在了。

4 结束语

本文通过分析复合动词前后项动词语义的变化, 对复合动词作了分类, 即前后项动词语义的弱化、前后项动词语义的丧失、前后项动词语义的对等。本文的例句几乎都出自《天声人语》, 由于查阅的资料有限, 本文还留下了不少问题, 笔者将其作为今后的研究课题进行进一步的探讨。

参考文献

[1]野山太郎.石井正彦.複合動詞資料集[R].国立研究所報告, 1987.

[2]森田良行.日本語の複合動詞について.講座日本語14[J].早稲田大学語学教育研究所, 1978:69-86.

[3]寺村秀夫.日本語のシンタクスと意味Ⅱ[M].くろしお出版, 1984.

[4]姫野昌子.複合動詞の構造と意味用法[M].ひつじ書房, 1999.

[5]毛文伟.试论表示瞬间继起的复合接续助词.日语学习与研究[J].日语学习与研究, 2003 (25) .

[6]杨晓敏.论复合词中「打ち」意义的变化.日语学习与研究[J].日语学习与研究, 2008:50-54.

[7]刘云.日语复合动词前后项的结合条件.日语学习与研究[J].日语学习与研究, 2008:33-38.

[8]吕文辉.关于复合动词「~つける」―分类与前项动词的语义特征[J].日语学习与研究, 2007:31-38.

[9]皮细庚.日语概说[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97:215-216.

上一篇:病毒性皮肤疾病下一篇:双轴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