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式语义

2024-10-06

模式语义(精选12篇)

模式语义 篇1

引言

句子作为交际单位, 表达相对完整的思想。因此, 对句子的研究历来受到语言学家的青睐。句子的结构模式和句子的语义结构反映了同一语言符号的两个方面, 即句子的形式与意义。从形态角度看, 句子形式方面的符号就是句子的结构模式;从语义角度看, 句子内容方面的符号就是句子的语义结构。

一、句子结构模式与语义结构

句子结构模式是一种抽象样板, 它由造句所必需的最小数量的成素组成。«80年语法»认为, “述语性基础 (предикативнаяоснова) 也叫结构模式 (структурнаясхемапредложения) , 指有形式结构与语言意义的句法模式。它是从无数具体句子抽象出的, 又是造非扩展 (最基本的) 句子的依据。 (信德麟, 张会森, 华劭2000:493) 句子结构模式是对句子形态组织描写的一种新形式, 是从形态角度对句子进行的抽象。如:Отецслушаетмузыку.可抽象为:名词第一格+行为动词+补语。句子的语义结构是从语义方面对句子信息内容类型的概括, 注意到了句子中词的词汇意义, 具有概括的类型意义, 上述句子可概括为主体的动作。

1. 不同的结构模式可表示相同的语义结构。如:

Тишина.其结构模式为N1 (静词句) ;Стоиттишина.其结构模式为N1—Vf (主谓句) 。它们的语义结构都表示存在着某种事物表现的状态。

类似的情况还有:Егоневидать.结构模式为Inf (不定式句) ;Егоневидно.其结构模式为Praed (副词句) 。

2. 同一个结构模式可能有几个不同的语义结构。如:

结构模式为Inf (不定式句) 可表示四种不同的语义结构。

(1) 表示希望出现某种状态的意义。如:Хорошетьнашемугороду![我们的城市定会日臻美好!]

(2) 表示主观上认为是合理的、及时的。如:Ещёразувидетьеё![顶好能再一次见到她!]

(3) 表示生理上的感觉, 理性上的领悟、认知。没有必然先决的意义, 而有性质评价鉴定的因素。如:Этомуконцаневидать.[这事没头儿。]

(4) 表示客观动作、状态的同时, 兼含主观态度与评价。如:СтранныелюдиэтиКрессе!Сказатьпримальчишкетакуювещь! (Булг.) [这些克列谢真是怪人!竟当着孩子说这样的事!]

二、句子结构模式的语义 (模式意义) 和句子的语义结构

语义结构是一种抽象出来的语言意义, 与模式意义相比, 较具体, 明确。如:

(1) Поездидёт.[火车在行驶。]

(2) Ребёноквеселится.[小孩高兴。]

(3) Собакикусаются.[狗咬人。]

上述三句中共同模式意义是“主体及其特征 (动作与过程状态) 之间的关系。由于各句子中词汇意义不同, 其语义结构分别表示“主体及其动作”, “主体及其状态”, “主体及其性能”。

三、语义结构决定结构模式

从理论上讲, 句子的语义结构应决定结构模式。因为它们之间的关系是内容与形式的关系, 即前者是第一性的, 后者是第二性的, 是从前者派生的。但在80年«语法»中没能解决好这一关系。如:

Явстретилего.按80年«语法»只能归纳到N1-Vf的结构模式中Явстретил。由此可看出, 语义结构似乎是由结构模式决定的, 这样, 在实践上必然无法生成信息完整的句子, 在理论上颠倒了句子语义结构与其结构模式的派生关系。

结语

在一般情况下, 结构模式和句子的语义结构二者是对等的, 即每个结构模式总是有其相应的语义结构。但有时二者又往往不对等。这也说明意义与形式都具有无限性和它们之间关系的复杂性。同一意义可以有多种的表现形式, 同一形式也可以表现或容纳不同的意义。

参考文献

[1]Русска яграмматика, АН СССР, М., 1980.

[2]信德麟, 张会森, 华劭, 苏联科学院1980年《俄语语法》简编[M], 北京,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0:490-493.

[3]程雨民, 《语言系统及其运作》[M], 上海,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97:3-8.

[4]宁琦, 《现代俄语简单句的结构模式、语义结构及模型》[J], 《中国俄语教学》1998年第4期.

[5]程芝婉, 《俄语简单句的语义结构》[J], 《中国俄语教学》1983年第3期.

模式语义 篇2

为期四周的形态语义课程结束了,感觉过得好快。整个课程下来,我学到了很多,比如说由开始不懂得此课程为何要学习,到现在学习结束可以了解此课程开展的意义所在。所以,这短暂的四周课程对我来说是十分有意义的。

首先了解了形态的语义,形态的语义是形态所包含的意义和寓意特点:指示性、说明性、象征性。产品形态语义特征是形态语义特征是形态语言作为一种符号,它具有一般语言符号的特征,这些特征具体表现在它的符号性、感知性、认知性、形象的统一性、逻辑性、创造性六个方面。符号性—形态语言是一种符号,具备表达、传递和交流思想的符号功能特征;感知性—形态语言脱胎于情感符号,它具有表达形态的感知特性,具有表达形态的视觉和触觉的感知特性;认知性—形态语言上作为一种语言,具备与文字语言相同的认知性质,也服从社会习惯,在表达上同样受到约定俗成的认知因素约束;统一性——形态语言在表达形态的语义时具有行义对应和词义统一的特征,形态语义的统一性就是形态概念所指涉的语义、词义和形态的概念语义所对应内容的统一;逻辑性—形态语言所组合的语言结构具有一定的逻辑推理性质,形态语言单位按一定的规则组成,具有一定的语序特征;创造性—形态语言研究的目的是创造新的形态,形态语言的逻辑结构特征决定它具有一种天生的发展形态内容的能力和产生新的形态语义的能力,折合设计形态语义本身的定义是一致的。

这次我们的作业有两个。先说说第一个作业,第一个作业是用泥巴或石膏做一个表现推、旋、按、拨的按键,不同的操作方式需要不同的键钮形态与之相适应,所以这四个各做一个。我做的第一个则是旋的键钮,因为它是我认为这四个里面最好表现的一个,旋让我第一反应则是用花瓣为主题来做一个,于是二话不说就用石膏开始做起来,花瓣还真不是很好雕,做的过程中困难还真是有,有几次差点都被小刀给割伤了手,经过两小时的认真雕琢终于成型,而且效果还是挺满意的。趁着高兴劲儿,啥都没想,于是开始做第二个,我准备第二个做按,按这个键钮还藏有一个小典故,有一次我上新浪微博,然后眼睛一个劲儿的盯着它的图标看看,脑袋灵机一动,于是我就用新浪微博的图标来表现按,因为太高兴了,所以就没有多想,到最后做出来才发现有点小,但是效果并没有影响。经过前两个的经验,推和拨也很快出炉了。在课上,我把这四个的成品给老师看了,老师也很细心的给我指出了一些细微的不足。同样我也听取了老师的建议。作品随之变得更加的锦上添花。

模式语义 篇3

【关键词】OUT OF 意象图式 原型范畴理论 多义网络

认知语言学家认为介词多义现象是指一个介词拥有许多相互关联却又具有区别性的意义的现象,诸多区别性意义围绕核心意义形成一个语义网络或多义网络。不少语言学家已对部分英语介词开展深度研究,如George Lakoff已基于意象图式和概念隐喻等理论研究介词OVER的多个义项。Tyler和Evans于2003年提出了的“原则性多义模式”来解释这一现象。但国内外对介词研究多集中在in,on,over,up,down,through,beyond等。例如,Claudia Brugman等学者对介词over进行研究。Boers F.研究了up和down、front和back。Tyler和Evans介词In进行了研究。聂亚宁研究了“beyond”的中心—边缘图式和空间概念隐喻意义。诚然如此,但鲜有学者研究英语介词词组OUT OF。因此本文以英语介词词组OUT OF为研究对象,以原则性多义模式作为理论模式,对英语介词词组OUT OF的多义网络结构进行构建。

一、OUT OF的运动途径

本文选取五个典型例句来阐述每个句子语境下OUT OF的运动途径。

1.The baby threw the rattle out of the buggy.在小孩将拨浪鼓扔出之前,拨浪鼓是在童车中的。“扔”的动作结束后,拨浪鼓不在童车中。运动轨迹有两种,一是水平抛出,二是向上抛出,需要相关百科知识才能完全理解。

2.I threw the cat out of the back door.因为猫是有生命的,可以从高处将其投下,而且落地之后,猫可以继续运动,或者停止。也可水平将猫扔出。运动轨迹有两种。

3.I tore up the letter and threw it out of the window.值得注意的是当信被撕毁后,射体是有多个的,即有碎片。但根据百科知识,我们知道仍可以将其看做一个整体。人们可以靠窗将其扔下,也可向上或向下抛下,因此运动轨迹可能有三种情况。

4.I threw the tennis ball out of the house.因为球是有弹性的,所以运动轨迹会稍显复杂。球可以向上或向下扔出。可以落地后马上静止,也可以弹起,直到能量消失才静止。也可以像扔保龄球一样将其扔出,因此它的可能运动轨迹有七种。

5.I threw the flowers out of the vase.首先花是在花瓶中,可以将其垂直拿出,也可以倾斜拿出。运动轨迹有两种。

二、OUT OF的多义网络结构

不难看出OUT OF虽有多重义项,但其中心意象图式为

此外多部权威词典也给出了OUT OF的义项,例如《韦氏高阶美语英汉双解词典》中介词词组OUT OF的义项有:

Not within; Beyond the reach of; Not in a condition of; Without/lacking; From within; Because of/owing to; Made of/constructed from

《牛津高阶英汉双解词典》中介词词组OUT OF的义项有:

sth comes from or is obtained from sth/sb; sb/sth does not have any of sth; sb/sth is not or no longer in a particular state or condition; the reason why sth is done

通过分析研究,笔者认为OUT OF的多义网络如下图所示,

结语

基于上文分析以及通过收集OUT OF的词典义和从词典中收集的相关例句,作者对OUT OF的意义进行归类,结合相关理论对OUT OF的原型义项和独立义项进行分析,从而构建原则性多义模式理论框架下OUT OF的多义网络结构。一定程度上对语言学理论建设有贡献。

参考文献:

[1]Brugman.1981.Story of Over[M].MA thesis,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Berkeley, Reproduced by LAUD.

[2]Boers,F. 1996. Spatial prepositions and metaphor:a Cognitive Semantic Journey Along the Up-Down and the Front-Back Dimensions. Language in Performance12.Tubingen:Gunter Narr Verlag.

[3]Lakoff,G & Johnson,M. 1980. Metaphors We Live By[M]. Chicago, London: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4]Oxford Advanced Leaner’s English-Chinese Dictionary[M]. Beijing: The Commercial Press;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4.1219-1220.

[5]Quirk et al.1985. A Comprehensive Grammar of the English Language[M]. New York:Longman Group Limited.

[6]Random House Webster’s Dictionary of American English[M].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006.1363.

模式语义 篇4

一研究现状: 基于不同观察角度的一组学术命名

学者们观察与解释语用环境中的语义变异, 所用术语各不相同, 主要有: 境迁语、语用义、 话语义、言语义、语流义变、情境义变、存在编码、文本语义、义位变体、亚义位、自设义位、空义位、临场概念、临时范畴等。

这一组术语可以看作学术关联度较高的同类汇聚, 术语指涉的核心问题, 是语用环境中的语义变异。不同的术语背后, 隐含着研究主体不同的参照点和解释角度的选择, 大致可以归入四种类别。

( 一) 以固定语义为参照点, 着眼于临时语义的学术命名: 境迁语、语用义、话语义、言语义、语流义变、情境义变

为明确各概念术语的具体所指, 同时避免过多引述, 本文以最简的方式, 转述其核心内容, 择举相关文献的代表性例证。这些例证在各相关作者的学术文本中代表了语义变异的一种类型:

沈家煊 ( 2010) 讨论的“境迁语”, 属于外延和内涵随语境迁移而变动的词语, 意义理解依赖语境。脱离语用环境, 临时语义不成立。

( 1) 演员是个动词。①

方梅 ( 2011) 将“境迁语”归入修辞转类, 对照句法转类, 认为境迁语可类推性较弱, 句法特征不充分, 比喻用法的“动用”在句法上存在明显的弱动性表现。

( 2) 虎着脸。

徐盛桓 ( 1992) 考察的“语用义”, 是词在语言运用时产生的临时意义, 包括语用环境中词的仿义、反义、增减义、变义。其中涉及词性变通, 属临时改变词性, 所举鲁迅语例“酱在一起”, 类同方梅 ( 2011) 分析修辞转类的境迁语。

邢福义 ( 2000) 挖掘语言事实, 观察并解释现代汉语“最”义级层的多个体涵量, 变异用法之丰富, 与《现代汉语词典》《现代汉语八百词》解释的“最”的词汇意义有别:

(3) 房屋、衣服是最具体的代表。 (朱邦复《东尼!东尼!》)

(4) 我当时最羡慕、最崇拜的是三种人:老干部、解放军和工人阶级。

( 季羡林《牛棚杂忆》)

(5) 那些天, 我是《屈原》最忠实的观众。 (王朔《浮出海面》)

从邢福义强调词义语法语用结合研究考虑, “最”义级层的多个体涵量, 似可看作语用义。

同类变异用法另如现代汉语量词“位”, 见于陆俭明 (2007) 的观察与解释:

( 6) 服务员: 请问几位客人。

客人: 五位。

例中“位”的固有词汇意义没有改变, 从陆俭明挖掘的语例和解释, 以及作者据此建立现代汉语新的会话原则———“应答协调一致性原则”来看, 量词“位”从用于他人 ( 含敬意) , 变异为用于说话人自身, 也可以看作语用义。

郑远汉 ( 2008) 讨论的“话语义或语用义”, 是同类语义变异现象的不同表述。强调相对于语言义的一般性和固定性, 话语义具有具体性和临时性。具体的话语义, 是进入语用环境的词汇意义; 临时话语义, 是语用环境中的语义变异, 后者包括语法意义的临时转换:

(7) 我从来没有“后辈”过你。 (《李健吾致师陀书》)

许皓光 (1997) 讨论的“言语义”, 包括言语词汇义和言语语法义。例证如:

( 8) 二楼三楼———厂长书记; 四楼五楼———亲属“关系”; 工人阶级———顶天立地; 知足常乐———咱不生气。 ( 《中国青年报》1981 -01 -04)

( 9) 他似乎很怕变成张大哥第二, “科员”了一辈子。 ( 老舍《离婚》)

骆小所 ( 1997) 分析“词语的语言义向言语义转化”产生的“语流义变”和“情境义变”, 前者指词语在连续的语流中受邻近词语意义的影响, 或在语流中所处位置不同发生的义变; 后者指词语受情境影响发生的义变。所举例证均涉及隐喻:

(10) 女人不是月亮。 (电视剧名)

(11) 我知道这看起来阴森森的村庄里还埋着星星点点的火种。 (王愿坚《党费》)

常敬宇 (1991) 讨论“语言义向言语义转化”, 属于多义词在语用环境中的单义化, 例:

( 12) a. 我先去副食店打点油, 回来再谈。 b. 他们白天打球, 晚上打扑克。

c. 我刚才给小王打电话了, 他不在。 d. 他爱人一边看电视, 一边打毛衣。

( 二) 以词典释义为参照点, 着眼于临时释义的学术命名: 存在编码、文本语义

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米兰·昆德拉《小说的艺术》提出“存在编码”概念, 指的是一个词在另一个人的“存在编码”里有不同的意义:

( 13) a. 隐瞒: 掩盖真相, 不让人知道。 b. 隐瞒: 不用盖章的密封。

( 13b) 不同于“隐瞒”的词典语义, 昆德拉命名为“存在编码”, 但未作详解。谭学纯 ( 2009a) 解释为自然语义的修辞化变异, 是相对于公共经验的个人修辞, 修辞义在文本语境中确认。

孙绍振 ( 2006) 提出的“文本语义”是与词典语义相对、而与“存在编码”相类的概念。作者强调: 相对于词典语义来说, 文本语义是艺术家创造出来的新意义。文本语义如果脱离动态的语用环境, 回到静态的语义系统中, 往往因为意义的固定和普通, 因为人们对这些固定和普通的熟知化, 而屏蔽了其中潜藏的精神含量。

( 14) 现在你看墙上还趴着最后一片藤叶, 你不是奇怪为什么风吹着它也不飘不动吗? 唉, 亲爱的, 那是贝尔曼的杰作, 在最后一片叶子落下来的晚上, 他又在墙上补上了一片。

( 杰克伦敦《最后一片叶子》)

“杰作”的语义可以在语用环境中区分:

a.“杰作”的词典语义:超过一般水平的好作品。 (记作“杰作1”)

b.“杰作”的文本语义:超过一般效果的高能量。 (记作“杰作2”)

( 14a) 连续几次见于《最后一片叶子》, 使用的都是词典语义, 带有反讽意味: 一个作画四十年但一事无成的老人, 无法提供“超过一般水平的好作品”。 ( 14b) 在文末出现, 语义产生了修辞化的临时变异: 老人画出一片叶子, 燃起了女画家乔安西快要熄灭的生命之火。凄风苦雨中顽强地传递着生命信息的叶子, 成为一种生命能量的象征, 唤回了乔安西几近绝望的生命感觉。但老贝尔曼却因为雨中作画, 受了风寒, 得了肺炎, 失去了生命。孙绍振的解释是: “贝尔曼的杰作”应为“杰作2”, 是对应于 ( 14b) 的文本语义。理解文本语义, 需要走出词典语义指向的客观世界, 走向人的心灵世界。文本语义“隐藏着作者和人物的心灵密码”, 而“心灵密码”, 是米兰·昆德拉“存在编码”术语来源《小说的艺术》另一个译本的译名。所以我们说孙绍振的“文本语义”与上例“存在编码”同类。

( 三) 以固定义位为参照点, 着眼于临时义位的学术命名: 义位变体、亚义位、自设义位、空义位

叶南 ( 2009) 分析相对于义位常体 ( 语言的) 的“义位变体” ( 言语的) , 后者包括:

1. 常规义位变体 ( 语言使用者正常运用语言的结果)

( 15) 你什么屎没拉过? 别叫我往外说你的那些事。 ( 老舍《骆驼祥子》)

2. 非常规义位变体 ( 语言使用者故意打破符号能指和所指的正常关系, 临时建立能指和所指非正常关系的言语变异) :

(16) 他的话“水分”太大, 需要“拧干”了听。

(17) 形象设计春了中老年。

谭学纯 ( 2009b、2011) 尝试提出的“亚义位”“自设义位”“空义位”, 以词的固定义位为参照点, 观察和解释语用环境中的语义变异。详见后文。

( 四) 以固定概念或范畴为参照点, 着眼于临时概念或范畴的学术命名: 临场概念、临时范畴

蒋严、袁影 ( 2010) 讨论的“临场概念”, 属于“应特定场合之需而形成的临时性概念”, 是根据初始概念C而构建的临场概念C* 所指谓的范畴:

( 18) 伊拉克是我们这个时代的越南。

例中凸显初始概念C ( 越南) 的某些性质, 抑制其他性质, 加入初始概念“越南”原来没有的一些性质, 构建临场概念C* ( 作为伊拉克喻体的越南) 。

温锁林 ( 2012) 讨论的“临时范畴”, 包括三小类: 本来不属于某一范畴的对象, 临时置于这一范畴; 本来属于某一范畴的对象, 临时排除出这一范畴; 对范畴进行临时处理。三类语义变异现象, 因“临时处理”的共性, 记作一个语言格式“有一种X叫Y”。

( 19) 有一种生命状态叫行走。

以上研究, 有的也见于专著, 如张志公 ( 1992) 、常敬宇 ( 1996) 。考虑到专著中指向此类语义变异现象的研究成果通常会以单篇论文形式发表, 且发表时间一般先于专著出版, 因此, 本文梳理学术文献, 以论文为对象。

二相关问题及本文研究思路和解释框架

上文所涉一组学术命名指向的研究对象类同, 研究成果的学术价值不言而喻, 其中有些研究挖掘新的语言事实, 超越了具体的现象描述, 上升到了规则的发现或探寻, 乃至学术研究方法论, 如邢福义 ( 2000) 、陆俭明 ( 2007) 、沈家煊 ( 2010) 。但是, 一组内涵和外延相近的学术命名, 进入学术传播, 也可能存在一些术语运用和理解方面的麻烦。

(一) 相关问题:类聚术语的区别特征似不够凸显, 部分术语似有名实纠缠

观察同类相聚的术语命名, 可以提取共有的义素:

[+ 固定的词条身份 –固定义位 –固定语义+ 语义识别依赖语境]

与类聚术语可提取的共有语义特征相比, 它们的区别特征比较复杂, 也容易掩盖:

1. 指向临时语义变异/ 固定语义变异的术语命名区别性不够凸显

境迁语、语用义、语境义、言语义、话语义、临时义、偶发义、语流义变、存在编码、文本语义、 非词典释义、义位变体、临场概念、临时范畴等术语指向的语义变异, 主要包括:

Ⅰ. 静态词义系统内部发生的语义变异, 即语词在不同义位发生的固定语词义变异。表述为: 源语义 ( 自然语义X) →目标语义 ( 自然语义Y) 。

Ⅱ. 从静态词义系统向动态语义的修辞化建构转移的语义变异, 即语词在固定义位和临时设定的义位之间发生的变异。表述为: 源语义 ( 自然语义) →目标语义 ( 非自然语义) 。

Ⅲ. 介于Ⅰ和Ⅱ之间的模糊形态。目标语义是新产生的公共语义, 但未进入词典记录, 是否可以看作一种准词义化现象? 表述为: 源语义 ( 自然语义X) →目标语义 ( 自然语义Y') 。自然语义Y', 表示该语义已经固定, 最终能不能被词典记录, 取决于Ⅲ语义的社会接受度:

( 20) a. 不出宅门, 却很新潮。 b. 很宅, 也很潮。

(21) a.阳台种菜成为新时尚。b.初次见面, 她觉得他有点菜。

(22) a.食品真空包装。b.女星真空出镜。

( 20) ~ ( 22) b例, 均发生了未被词典记录的、相对于a例的语义变异, 新产生的语义基本固定, 并有比较稳定的社会接受群体。其中b例“宅”和“潮”由a例的语素义变异为词汇义。 b例“菜”“真空”的词汇义发生了变异。

Ⅰ ~ Ⅲ的源语词和目标语词的语义关系分属三种不同类型, 但相应术语命名似不能凸显区别特征。

2. 模糊了语义变异源语词和目标语词的身份差异及语义生成机制

Ⅰ ~ Ⅲ的共有特征是源语词和目标语词同形, 但语言事实存在源语词和目标语词异形的语义变异, 即Ⅳ类。

Ⅳ. 类似Ⅱ但不同于Ⅱ。表述为: 源语义 ( 自然语义) →目标语义 ( 非自然语义') 。非自然语义', 表示目标语义的承载体不具有词典记录的词条身份。由于Ⅳ类的语义变异都存在源语词的框架引导, 语义生成机制也有别于Ⅰ ~ Ⅲ类。

( 23) 性福指数进入问卷调查视野。

可以解释 ( 1) ~ ( 22) 例语义变异的概念术语, 似难覆盖 ( 23) 例。区别在于, 例 ( 1) ~ ( 22) 所涉语词, 共有一个特征: [+ 固定词条身份], 而“性福”未作为词条收入词典, 语义变异的生成机制也不同于 ( 1) ~ ( 22) 例。 ( 23) 例隐含的源语“幸福”如何生成目标语? 生成机制及其动因需要解释, 也需要能够覆盖此类语义变异现象的概念术语来称说相应的语言事实。

挖掘和比较Ⅰ ~ Ⅳ的差异, 还可以观察到一些不宜忽略的细节。

3. 似未区别不同类型的语义变异路线和变异语义共享范围

观察Ⅰ ~ Ⅳ的源语义—目标语义, 可以描述不同的语义变异路线; 从变异语义的共享范围观察, 可描述的梯度倾向于: Ⅰ﹥Ⅲ﹥Ⅳ﹥Ⅱ。

Ⅰ的语义变异路线为: 自然语义X→自然语义Y, 理论上和语言事实均包括: 多义词不同义项之间的变异和同音词不同义项之间的变异, 后者如:

( 24) 酷暑看酷片。

前一个“酷”是语素, 表示程度深, 不能单独使用。后一个“酷”是形容词, 为英语cool的译音, 语义比cool ( 冷) 更丰富。两个“酷”处于相同的语法位置, 是语义不同的同音同形语素。 但仍可在“自然语义X→自然语义Y”的语义变异路线中描述。不管语义变异是发生在多义词不同义项之间, 如例 ( 12) ; 还是发生在同音词不同义项之间, 如例 ( 24) , 目标语义都在语言使用和理解的公共经验框架内, 不改变源语义的共享范围。

Ⅲ的语义变异路线为: 自然语义→自然语义Y', 二者分别对应词典记录和尚未记录的公共经验, 目标语义共享范围缩小。因未见于词典记录, 所以语义共享范围小于词典记录的词汇意义Ⅰ; 又因其具有新的固定的词汇意义, 所以语义共享范围大于临时性的个人语义Ⅱ。

Ⅱ的语义变异路线为: 自然语义→非自然语义, 即由客观化的公共语义转向主观化的个人语义。由于语用主体的经验储存和经验可激活程度不一样, 语义共享范围进一步缩小。

Ⅳ的语义变异路线为: 自然语义→非自然语义', 临时语义共享范围小于Ⅲ。由于变异后的临时语义受隐在的源语义引导 ( 如“幸福”引导“性福”的语义认知) , 带有一定的自明性, 因此语义共享范围大于Ⅱ。

4. 指向语义变异的部分概念术语似有名实纠缠

本文梳理的指向语义变异的概念术语, 部分存在名实纠缠, 可能带来术语使用与理解的麻烦: 比较例 ( 8) 和例 ( 12) , ( 许皓光) 言语义≠ ( 常敬宇) 言语义。后者是语词的自然语义X, 如何转化为自然语义Y的问题; 比较例 ( 12) 和 ( 10) ( 11) , ( 常敬宇) “语言义向言语义转化”≠ ( 骆小所) “语言义向言语义转化”。前者是词汇意义之间的转化, 后者是词汇意义向非词汇意义转化。

此外, ( 蒋严、袁影) 临场概念= ( 骆小所) 语流义变之隐喻+ 情境义变之隐喻= ( 叶南) 常规义位变体之隐喻+“以隐喻为触媒的”非常规义位变体; ( 许皓光) 言语义之言语词汇义“顶天立地” ( 例8) , 并不是词汇义, 而是将“顶天立地”固有的词汇义别解为临时修辞义, 意指无权无势的工人分到的房子都是最高层和最底层; ( 许皓光) 言语义之语法言语义= ( 徐盛桓) 语用义之临时改变词性= ( 郑远汉) 话语义/语用义之语法意义的临时转换= ( 叶南) 非常规义位变体之词性义素功能转化= ( 方梅) 境迁语之修辞转类。例证分别为: 许皓光所举老舍语例 “科员了一辈子”; 徐盛桓所举鲁迅语例“酱在一起”; 郑远汉所举李健吾语例“后辈过你”; 叶南语例“春了中老年”; 方梅语“虎着脸”。 ( 徐盛桓) 语用义之反义= 反语修辞格。徐盛桓和许皓光视为语用义和言语义的修辞格, 都是源语词和目标语词的词汇意义固定不变, 发生变异的是目标语词在语用环境中的临时意义。

5. 语义变异研究: 分类观察和系统考察的不同要求

单项观察同类汇聚的十几个概念术语及其指向的语义变异事实, 它们各有命名的理据, 各有立论的基础和解释的信度, 其中有些解释深入而细致。但是如果系统考察这组术语所涉各类语义变异, 可能需要考虑:

1) 基于不同观察角度, 称说和解释语义变异现象的术语不统一, 是学术研究中可以发生的, 但减少或避免由此带来的术语使用与理解的麻烦, 也是需要的。为此似宜尽量减少概念交叉、重叠和名实纠缠, 尽量避免概念术语名同实异或名异实同。

2) 指向语义变异的概念术语似宜尽可能覆盖丰富复杂的语言事实, 至少覆盖本文所涉各类语义变异类别。

3) 方便区分语义变异是发生在固定的词义系统内部, 还是发生在词义系统之外?

4) 方便区分承载语义变异的目标语有无固定的词条身份?

5) 方便区分从源语到目标语的语义变异路线。

6) 方便区分变异语义的共享范围。

能不能兼顾以上六个方面的因素, 构拟一个简约的解释框架呢?

( 二) 本文研究思路和解释框架的设定

1. 由于语用环境中的语义变异是开放性的, 理论上是一个无穷集合, 而规则是有限的。把握有限规则, 开放性集合的语义变异可以成为可控的对象。这是我们尝试构拟由简约规则支持的解释框架的驱动因素。

2. 由于语用环境中的语义变异是动态的, 而观察和解释动态的语义变异现象及成因机制, 需要确定一个静态的固定参照点。义位作为语义系统中最小的、自由的、基本语义单位, 适合用作观察语义变异的参照点。这是我们在一组概念中选择义位作为固定参照点的理由。

3. 由于语义变异是从不变的源语义到可变的目标语义的转移过程, 本文采用“参照点— 变动项”的研究思路和流动视点。参照点的观察对象是义位, 变动项的观察对象是义位变体, 据此构拟“义位—义位变体”解释框架。

4. 作为参照点的义位可以根据词典释义提取; 作为变动项的义位变体则需要下位概念支撑。筛选本文所涉十几个术语命名, 考虑概念术语之间的关联度, 同时考虑尽量减少概念所指的交叉与重叠, 设定参数条件: 语义变异的承载体是否具有自然语言的词条身份? 语义变异的承载体是否具有词典记录的固定义项? 语义变异的承载体是否可以依据词典释义概括出相应义位? 依据以上参数条件, 尝试选择处于变动项的“亚义位”“自设义位”“空义位” ( 谭学纯, 2009b、2011a) , 作为“义位变体”的下位概念。

依据给定的参数条件, 似可区分义位、亚义位、自设义位、空义位。从+ 、- 符号分别标示的具有或不具有某参数观察, 只有义位具有全部条件, 记作[+ + + ]; 亚义位、自设义位、空义位分别记作[+ ~ -][+ - -][- - - ], 这样似较利于排除概念内涵与外延方面的交叉, 也便于识别。处于亚义位的语义已经凝固, 但未进入词典记录的静态词义系统。从有无词典记录的固定义项观察, 它不完全“有”, 也不完全“无”, 所以表1用“~ ”标示。

遵循“参照点—变动项”的研究思路, 以义位是否转移, 判断语义变异; 依据语义变异呈现的义位转移路线, 提取相应模式:

将本文全部例证带入表2语义变异类型, 产生表3, 据此检测上文所列十几个概念术语交叉覆盖和未覆盖的语义变异现象, 似未见交叉重叠和未覆盖的语义变异类型:

谭学纯 ( 2005、2008、2009a/b、2011a) 的前期探讨似可部分地支持表3的归纳。②

任何解释框架都只是解释的一种可能性, 也都不可避免地存在这样那样的局限, 这是学术研究的宿命, 也是学术研究不满足于现状的创新动能。 ( 谭学纯, 2004; 高群, 2013) 表2、表3需要在后续研究中进一步修复不完善的设计, 减少解释力无法达及的语义变异事实, 尤其是减少解释例外或排除反例的理论缺失和技术障碍。

三减少重复性研究: 学术关注相对不足的领域及延伸话题

现有同类研究为观察和解释语用环境中的语义变异积累了丰富的学术资源, 也为后续的延伸性探讨竖起了减少重复性研究的警示牌。表2、表3构拟的解释框架及提取的相应模式, 将观察与解释的重点放在现有研究较少关注的领域。总体上说, 关于语用环境中的语义变异, 现有研究的修辞解释较少, 广义修辞学的解释更少 ( 高万云, 2013 a/b) :

1. 同类研究较少解释语言事实与语言规则的匹配在自然语义或语法、逻辑层面断开后进行修辞连接的认知动因与机制, “义位—义位变体”解释框架尝试这方面的探索, 解释的重点和难点, 是修辞意图驱动下源语词和目标语词的语义结构中变异因子的相互作用。

2. 同类研究较少解释自然语义的修辞化变异如何在语篇框架内被追踪, 以及如何推动语篇叙述, “义位—义位变体”解释框架尝试这方面的探索, 注重观察进入“话语—权力”关系中的语义变异如何从语词层面扩展到语篇层面, 如何在语篇构架中成为推动语篇生成的正能量或负能量 ( 义位转移导致论述性语篇的核心概念语义转移) , 注重解释语义变异推动的语篇叙述及其可推导性。 ( 谭学纯, 2011 a/b、2012; 郑敏惠, 2013)

3. 可延伸研究

1) 沈家煊 ( 2010) 转述Clark & Clark ( 1979) 的遗憾———认为目前主流语法学界研究“人类的语言创造能力”没有包括创造“境迁语”的能力 ( 黑体字为笔者标示, 下同) 。Clark & Clark的遗憾, 针对的是30多年前的学术状况。至沈家煊转述Clark & Clark遗憾的2010年, 国内语言学界面向汉语事实, 研究创造“境迁语”的能力, 成果仍不多见。

“境迁语”在“义位—义位变体”解释框架中属于“义位→自设义位”转移模式, 这是语用环境中的语义变异最活跃、最丰富的形式, 表2、表3的解释框架, 尝试解释包括“义位→自设义位”模式在内的四种模式及其转化形态, 探讨创造和理解同类相聚的“境迁语”的能力。由此延伸至一个未经充分解释的研究领域: 如何调整认知主体语言能力的认证标准、认证参数?是否需要调整基于语言能力培养的语言教育理念? ( 谭学纯, 2011b、2012)

2) 对于科学化、技术化要求更高的中文信息处理来说, 语用环境中的语义变异, 是一块难啃的骨头。2012年10月, 江苏师范大学举办“当代语言科学创新与发展国际学术研究讨会暨 《语言科学》创刊十周年庆典”期间, 本文作者曾就此与黄昌宁、俞士汶教授交流, 均感到这里可以开发的空间很广阔。有无可能为高端技术支持的中文信息处理提供更灵活、更精细的语义识别和排歧参照? 如何促进象牙塔内的学术研究与象牙塔外语言应用的有效链接? 如何看待区别于同类研究的修辞解释? ( 谭学纯, 2013; 朱玲, 2013)

这些, 有待于更为深入的探讨, 期待学术界的智慧。

四小结

境迁语、语用义、话语义、言语义、语流义变、情境义变、存在编码、文本语义、义位变体、亚义位、自设义位、空义位、临场概念、临时范畴等概念术语指涉的核心问题, 是语用环境中的语义变异。不同的术语背后, 隐含着研究主体不同的参照点, 以及学术命名和解释角度的选择。

如果分类观察本文所涉术语及其指向的语义变异事实, 它们各有命名的理据、立论的基础和解释的信度; 如果系统考察语用环境中形态丰富、类型复杂的语义变异, 需要综合考虑: 1. 指向语义变异的概念术语尽可能覆盖丰富复杂的各类语言事实; 2. 尽可能减少指向语义变异的概念术语交叉、重叠和名实纠缠; 3. 方便区分语义变异是发生在固定的词义系统内部, 还是发生在词义系统之外; 4. 方便区分承载语义变异的目标语有无固定的词条身份; 5. 方便区分从源语到目标语的语义变异路线; 6. 方便区分变异语义的共享范围。兼顾以上六个方面的因素, 本文采用“参照点—变动项”的研究思路和流动视点, 构拟“义位—义位变体”解释框架; 依据设定的参数条件, 提取“义位—义位变体”四种模式: 义位A→义位B、义位→亚义位、义位→自设义位、义位→空义位。对照本文涉及的14个概念术语指向的各类例证, 该解释框架似可照顾到以上需要综合考虑的问题。

基于语义识别分析论文 篇5

[关键词]隐喻;语义推断;语义识别

一、隐喻的本质和发展

传统的观点认为隐喻是一种修辞格,是一种修饰话语的手段,是一种范畴错位。而认知语言学认为隐喻是“我们对抽象范畴进行概念化有力的认知工具”[1]。Lakoff和Johnson在合著《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TheMetaphorWeLiveby)》一书中指出:人类的思维分类并非映照自然的结果,在一定程度上是由想象的过程(诸如隐喻,形象思维)决定的。隐喻的实质是用一种事物理解和体验另一种事物。文化中最根本的价值观与表达文化中最根本概念的隐喻结构是相符的,因为文化的内在概念系统在本质上就是带有隐喻性质的。这种以经验主义的隐喻认知理论,把隐喻上升到人类的认知高度认识,以此来解释人类概念的形成、思维的过程、认知的发展、行为的依据。

在认知语言学中,隐喻不单纯是词或语言表达式的问题,而是一个概念问题,即用一个概念去思考另一个概念的问题,因此,隐喻在本质上是概念的,是有价值的认知工具。概念隐喻通常被解释为把一个源域的结构直接映射另一个目标域的隐喻。一个概念隐喻通常包含四个基本要素:始源域、目标域、经验基础和映射。源域中的某一概念在目标域映射的过程中,与从语言表达中想象的语义结合起来,并受隐喻概念的限制或影响成为有机的系统。因此,源域的隐喻映射实际上是从某个特定的基本层次范畴,或在该层次范畴之上或之下的范畴里挑选与目标域相匹配的属性。从认知的角度看,上述这种相匹配的属性是认知主体在不同事物之间建立的共同特征或关系。

二、隐喻语义推断

一般来说,隐喻的理解分两个阶段:一是隐喻的识别,二是对隐喻意义的推断。对隐喻的识别一方面可根据明确的隐喻信号,如一些信号词,另一方面可根据话语字面意义与语境冲突的性质。隐喻意义的推断主要根据喻体与本体的相似性。隐喻的理解不但受到语境信息数量的影响,而且还与语境信息的特征有密切的关系。根据会话理论,隐喻是违反会话原则的结果,需要按照下述程序来确定隐喻性会话的“会话含义”:确定话语的字面意义——对照语境评估字面意义的适切性和真实性——推断出符合语境和合作原则的非字面意义。因此,比喻性语言的理解需要额外的认知力。由此可以推论:第一,字面意义的理解是首要的,可以在理解隐含意义的条件下得到。话语的字面意义是通过语义识别,而隐含意义则是通过语用知识来获得的。第二,发现字面意义有缺陷是隐喻理解的前提。第三,符合语境的比喻意义要经过额外的推理才能获得。在“我是回民,我不会吃你的”这句话中,就要求说话人和听话人具有共同的文化知识背景,进而通过对字面意义的推敲﹑加工,提炼出话语中暗含的语义信息。

此外,隐喻的理解过程实际上是将喻体的显著语义特征转移到本体上。但喻体本身具有多种意义特征,隐喻真正含义的确认不但取决于说话者的意图,同时还取决于听话者如何选择合适的喻体特征映射到本体上。由于隐喻的典型结构是“x是y”,而x和y是属于两个完全不同的范畴类别,因此隐喻的一个显著特征是将两种不应该等同的事物等同了起来,从而形成了语义上的不相容。所以在听到语义上异常的句子时,听话者往往并不放弃对其意义的理解,而是从其他角度来猜测其可能的意义,最通常的办法就是把它当作隐喻或其他的修辞手段来理解。如:(在汽车上)被挤者挖苦道:“猪年都过了,还一个劲地拱!”对方也不示弱:“敢情是狗年到了,汪汪叫。”这里,“拱”和“汪汪叫”分别是“猪”和“狗”的显著特征之一,说话者省略了本体,话语字面上好像与实际语境无关,但隐含的主语都是话语对方,因此构成了隐喻理解[2]。

由于话语理解中人们既可以采用自上而下的方法,也可以采用自下而上的方法,因此对话语的理解总可以在更大的语境中得到修正[3]。因此一个从经验和概念角度看来异常的话语意义,可能在语境范围扩大后获得与第一性意义相符的意义。而如果从第一性意义角度理解完全可以接受的句子在语境扩大后,反而可能需要作第二性意义的理解。譬如“我是回民,我不会吃你的”这句话在理解上就存在着很大的模糊性。但把它放在不同的语境中却有着截然不同的意义。若是在一般的情况下,当听到这句话时,明白其言外之意,就知道它是一句不带脏字的骂人的话语。然而现在猪在广大年轻人的心目中已经不再是龌龊,邋遢,肮脏的代名词了,而是可爱,傻乎乎的象征了。同学,好友之间,情侣之间的昵称,精品店里货架上的毛绒猪玩具,还有以猪为主题的歌曲,一时之间似乎给猪彻底正了名声。因此,从深层来理解,这句话只不过是用来博取大家开心一笑的玩笑话而已。在不同的语境中,由于每个人的生活阅历和认识水平不同,对事物概念的内涵和外延的理解是完全有可能不同的,因而对隐喻中抽象事物概念也可能会有不同理解。

另外,由于一个词不仅有它的本意还有别的意思,因此,如何识别说话人在具体语境所要表达的意思是值得进一步探讨的问题。塞尔提出,一旦确认应该从隐喻角度来理解某一句子,听话者有一套求解R值的可能值的原则,其中之一可以表述为:当你听到sisp时,要知道p的可能值,可以寻找s与p可能相似的方面;要确定s与p可能相似的方面,可以寻找p类事物明显的﹑众所周知的﹑不同于其他事物的特征,依此来筛选在语句中实际使用的词语的意思。在这种情况下,听话者可以调动和利用所有的经验知识,如在听到“我是回民,我不会吃你”时,听话者可能会立刻联想到回民不吃猪肉,肥胖﹑贪食﹑肮脏是猪的显著特征。这些联想就提供了R(relative)的可能值。

三、隐喻语义识别

卫柯、卢梭、尼采等人都说过:“整个语言都是隐喻性的(Alllanguageismetaphorical)。”在现实生活中,人们使用的语言具有模糊性的特点,由此类推,隐喻也应该是模糊性的。隐喻中的“相似”和“类似”也是模糊的概念。如某些民族认为是相似或类似的东西,在其他民族则不然,不同的民族色彩决定了隐喻表述的不同性。譬如在中国“龙”被认为是吉祥的图腾,是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而在西方却把“龙”看做是邪恶力量的化身。可见,文化的差异会导致隐喻理解的差异。另外,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大红花是幸福﹑快乐”的象征,由此,在汉语中,还有“喜悦是心中的花”这样的隐喻。而在英语中却没有这种文化象征,因为在英语中红色被认为是“流血”和“死亡”的象征,因此英语中也就没有这样的隐喻表达。由以上讨论可见,民族文化特征对隐喻的产生、取向、发展及理解产生的影响是多面和多样的。不同民族由于生活环境、心理因素、宗教信仰、认知方式、思维定式和文化背景的不同,人们总是按照自己的思维定式和价值尺度去赋予概念隐喻以自己民族的文化内涵,由此产生的隐喻表达也就存在差异。可见,在人类交流活动中,对隐喻意义的模糊理解是由不同民族的不同文化背景知识来进行补全的,而只有在理解不同文化的背景前提下,才能对隐喻的模糊意义有所理解。这就是说,在理解模糊隐喻时应拨开表面字义,深入发掘一些文化潜在信息。

四、结束语

“我是回民,我不会吃你的”看似简单的一句话,却暗藏着弦外之义,在识别这一隐喻时,要考虑到以下特征:

(1)句子的表面意义;

(2)句子的深层意义。而要理解深层意义,不仅应该考虑民族之间的共性,也应该考虑不同民族的文化背景,把握其差异性,这样才能正确地识别和理解隐喻。

[参考文献]

[1]Ungerer,Friedrich,HansJorgSchmid.AnIntroductiontoCognitiveLinguistics.London[M].Longman.1996:114

[2]束定芳.隐喻学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197

美感的语义 篇6

关键词:美感;审美;心理

如同美一样,美感在日常语言和理论语言中有非常复杂的意义,往往是模糊的和歧义的。如当欣赏到一片美丽的风景和一幅著名的画作之后,我们常常会说,它给与了我们美感。当品尝了一杯陈年美酒之后,我们也会说,感觉真美。这无非表明,一般所说的美感就是好的感觉和愉快的感觉。当然这种美感的范围过于宽泛,并不是严格的美学意义的。我们所要讨论的美感只限于相关于纯粹的美的存在者的美感。

即使这样,美感仍然是多义的。人们一般将美感分成狭义的美感和广义的美感。狭义的美感指对于美的感觉,如感知或者情感等。这是审美心理现象中的相关于感觉的个别环节。人们描述这种审美感觉的作为感觉的一般特性,同时也指出它作为审美感觉而不同于一般感觉的特性。广义的美感则指出美的感觉之外的这个审美心理结构,它包括了感知、想象、理解、意志和情感等要素,因此它可以等同于整个审美心理。但现代审美心理的研究具有十分宽广的领域。除了实验心理学外,如精神分析理论、格式塔学说和人本主义心理学都对于审美心理提出了自己的思想。

但不管是狭义的美感,还是广义的美感,它们都只具有心理学的意义。在对于美感进行心理学研究的同时,人们还探讨了美感的哲学意义。在此美感指审美意识、审美理想、甚至审美理论和审美文化等。它们不再是关于美的感觉的心理学,而是关于美的思想的认识论。但关于美感的心理学的研究和认识论的研究有什么关系?后者当然是建立在前者的基础上的,后者是对于前者的分析和反思。只不过前者具有直接性,后者具有间接性;前者具有个别性,后者具有一般性。

让我们看一看美感的事实吧。当我们置身与海南岛亚龙湾的蓝天碧海中,当我们在欣赏宋元山水画或者是在倾听古曲《春江花月夜》时,我们的确是有狭义的审美感觉,看到了,听到了,此外还有广义的审美感觉,整个心理都为之感动。在审美心理活动的同时,我们的审美认识也活动了,审美意识、审美理想、审美文化和审美理论都直接和间接地发生作用。但是在审美心理和审美认识这些事实一起显现的是这样一个更根本的美感事实:人置身于美之中。人不仅是感觉美,也不仅是认识美,而是已经和美共同存在了。这就是说,我们与风景、绘画和音乐的关系,首先是一种存在的关系,然后才是一种感觉和认识的关系。人与美的共在是一个比美的感觉和认识更本原的事实。

基于这样的事实,美感在根本上既不能理解为狭义的审美感觉,也不能解释为广义的审美心理,当然也不能表达为在此基础上的各种认识论的规定。美感必须理解为美的经验。经验不是人作为主体对于客体的体验。它既不是一个心理学的事实,如感觉,也是不是认识论的概念,如感性认识,而是人对于美的存在最直接的把握方式。

因此我们必须放弃关于美感的狭义和广义的规定,也必须走出心理学和哲学认识论的种种设定,而回到美感呈现的原初事实。当我们把美感规定为美的经验的时候,我们不仅可以把握美感的本性,而且可以洞察美感和美最深刻的内在关系。

不管人们在何种意义上理解美感,都会遇到美感的本源以及美感和美的关系问题。

唯物主义的美学认为美感的本源是物质性的。这就是说,美感不是源于感觉和它所属的精神自身,而是与之相对的物质世界。这个物质性的世界既是美自身的存在之所,也是美感产生的根源。美感不过是关于物质性的美的感觉而已。与此相关的是,美感不仅是对于物质性美的反映,也是人的物质性的生理本能。它是人的生理结构的一种特别的机能,即一种感受美和欣赏美的能力。因此美感根源的物质性可以分为世界的物质性和人的物质性两种。

与此相反,唯心主义的美学认为美感的本源是精神的。它们认为对于美感而言,最根本性的不是那个引起美感的对象,而是美感自身。这是因为美的对象都是美感的构成物。作为美感自身,它当然是精神性的。但精神一般分为主观精神和客观精神,与此相应的就有所谓的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前者将美感归于主观性的感觉,如直观和情感等;后者则归于客观性的精神,主观性的感觉不过是对于它的回忆和觉悟而已。

与上述两种观点不同,马克思的历史唯物论认为美感作为人的一种特别的感觉是物质和精神交互生成的。但使物质和精神得到统一的不是其它什么东西,而是人的实践。它是人类能动地改造自然的活动。在实践的历史中,一方面是外在自然的人化,也就是说自然成为了人性的自然。由此诞生了美。另一方面是内在自然的人话,人的身体和感官成为人性的身体和感官。于是感觉在成为人的感觉的时候便成为了美的感觉。由此便产生了美感。

在这种种关于美感本源的规定中,人们其实已经规定了美感和美的关系。这在于美感作为感觉一方面是情态性的,即感觉是美的;另一方面是意向性的,它是对于美的感觉和朝向美的感觉。因此美感自身不是独立的,而是包含了关系的,并且自身就是关系。具体而言,美感就是它自身和美的关系。

一般而论,将美感看成物质性的观点认为美是第一性的,美感是第二性的,因此美决定美感。与此相反,将美感看成精神性的观点认为美感是第一性的,美是第二性的,因此美感决定美。至于历史唯物论从实践出发规定美的本源,也就确定了美和美感的相互作用的关系。

虽然上述三种理论及其变式对于美感以及美感与美的关系的规定在许多方面有所不同,但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点,即美与美感的分离。正是在这样的基础上,人们才展开了关于美与美感关系的各种可能性。

美感和美首先被设定为分离的,不同属一起。人们甚至可以设想一种极端状态:没有美的美感,或者没有美感的美。于是美感或者美具有自身的绝对性。这样唯物主义美学和唯心主义美学才可能各执一端。它们不过是将一种孤立的美或者美感绝对化了。

在美感和美原初分离的前提下,人再试图建立美感和美的关系。它们或者是从美走向美感,或者是从美感走向美。但它们无非试图表明,美在何种程度上是相关于美感的,而美感又在何种程度上是相关于美的。美感和美之间一般构成了一种特别的关系,即主客体关系。美感是主体性的,美是客体性的。因此美感是主体的感觉,美则是被感觉的客体。这样一种主客体关系的思想贯穿了心理学和认识论的美感研究。无论是美感反映美,还是美感构造美,它们都是主客体关系的各种可能形态。

当然各种美学理论并不只是设定美感和美的关系的差异及其关系,而也是追求美感和美的同一。这种同一表现为美感对于美的感觉的实现,即美感反映美或者构造美等形态。但这种同一自身仍然是具有差异性的。要么是美同一到美感那里去,要么是美感同一到美那里去。这也就是说,同一并不表现为美感和美是同等的,是合一的。

模式语义 篇7

在异构环境中,传统的中间件技术(例如 CORBA,COM或EJB)实现了一种通用的分布式计算方法,然而这些技术并没有得到完全的应用。一方面,这些技术基于面向对象架构的,并要求在使用中技术必须统一,同时要求硬件底层必须创建连接。目前因特网的不断发展为中间件的发展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平台,其中主要还是由于在异构分布式环境中web服务技术为应用程序的整合提供了一种解决方法,这些Web服务可能提供各种计算服务,他们之间在进行通信和数据交换时通常使用标准的因特网协议和数据格式,例如Http协议和XML技术。但是,没有一个标准的程序能够让这些服务很好的协调工作。为了这些Web服务更好的协同,必须考虑互联网两个方面的问题,首先从技术方面来看,通过Http协议进行通信通常是同步的,但是在分布式环境中异步并发计算依然需要。其次如何处理因特网的真实行为:如何保证互联网通信的可靠性和安全性。

在本文中,提出了一种基于Web服务来解决分布式异构环境中存在的Web服务协同问题。我们的目标是采用互联网作为分布式计算平台,考虑到不同语言开发的应用系统中语义协同,甚至不同编程方式。我们主要通过一种协调处理模型,这种模型扮演一种“信息收集者”的角色,将每个分散的组件信息集中到一起。目前应用比较广泛的Linda模型[1],他由两种抽象元素组成:元组和元组空间,元组空间中进行模式匹配处理后得到元组,我们提出的方法也是基于这种处理方式的基础上,如果将Linda模型中简单的匹配策略换成复杂的策略,那么一般情况下各种组件协同都可以实现。为了实现这个目标,我们将Linda模型中的元组采用键值对描述的方式,类似于XML文件中的数据定义。我们将通过在Linda模型中使用这种XML上下文,实现网络中组件的协同、通信和合作的功能。

在Linda模型中,使用XML实现结构化和语义匹配功能,目前已经可以处理Web服务的协同,我们主要采用JavaSpace技术,方便我们重写元组和使用元组空间。在JavaSpace的基础上,我们开发了一种基于Web的协同处理服务,主要实现以下几个目标:

(1)协同操作主要通过HTTP服务接口,使用XML数据格式描述交换消息;

(2)采用统一方法处理复杂模式匹配(包括语义模式和结构化模式);

(3)使用pushlet技术,实现一种基于事件的异步通信处理方式;

(4)通过创建内部的代理来代替外部的Web服务,并实现他们之间的协同。

2 Web服务协同处理模型

Web服务是一种独立的,模块化的应用程序,他可以被描述、发布和发现,并可以通过网络进行调用[2]。基于Web服务的协同处理模型必须包括以下几个必要元素:

(1)组件接口必须是基于Web的,并提供了信息收集的接口,该组件可以发布到网络中并可以被其他程序调用;

(2)必须提供一个统一的中间件用来处理数据交换,并保证互操作性;

(3)协同服务模型充当了信息收集的角色,将不同的组件信息收集起来。由于分布式应用程序环境的特殊性,必然需要创建一个服务来获取不同应用程序提供服务组件的相关信息。

在分布式计算环境中,每个Web服务可以看作一个独立的实体,他需要与其他Web服务进行通信和同步,或者通过互联网收集用户的请求信息[3]。许多Web服务使用不同的程序语言创建,并且运行在不用的环境中。但是,我们提出的基于Web服务的协同处理模型必须要面对这样的运行环境。

3 基于Web的协同服务模型(WCS)

我们采用一个基于Web的协同服务来实现Web服务的协同。基于Web的协同服务是一个基于互联网访问的应用软件,他提供一系列服务用来实现异构环境中Web服务之间的通信和同步,并提供了低耦合的Web服务个体或者一组通信服务。每个分布式应用程序,不管服务运行的硬件平台还是运行的操作系统、不同编程语言使用的编码方式还是中间件自身,必须保证在他们中间能够协同访问这些服务。我们采用互联网通用协议HTTP协议,并使用标准的数据传输格式XML文件。

基于Web协同服务主要分由3部分组成,如图1所示,它们分别担任的角色如下:

XML处理空间:这个组件基于JavaSpace技术开发,并封装在收集许多处理XML文档方法的交互空间中,通过提供的接口这个组件可以协同处理XML文档。除此之外,这些XML文档可以在执行时定义,我们扩展了Linda架构中结构化元组概念,将XML文档中创建一系列的键值对。这些XML文档作为一个Java对象存储在交互空间中。XML处理空间提供了比JavaSpace更灵活的处理方法。

Java协同组件:这个组件是基于Web的协同服务的核心,他提供了许多协同操作,他被分成两个不同接口:基础协同接口和高级协同接口。基础协同接口提供一系列简单的通信和同步操作,在阻塞调用的操作时必须等到操作完成或者同步环境已经实现。对于高级协同接口可以创建一些特定类型的事件,可以将这些事件发布出去并接受特定类型事件。

HTTP协同组件:这个组件充当了Web访问接口的角色,并分成两类不同的接口,HTTP基本协同接口和HTTP高级接口,与Java协同组件一样收集协同操作信息。这些描述协同操作的接口都是基于Web访问协议和通用数据格式来实现的。

4 模式匹配和语义消歧

根据Linda模型,执行in(X?)操作时,试图在元组空间内匹配元组X?,如果匹配成功,元组将从元组空间中分离出来,否则直到合适的元组出现[4]。对于in()操作的参数可以是一个带通配符的查询元组,像in[“zhang”, ??]。我们在这种方法基础上,如果将简单的匹配策略替换成一种复杂匹配,那么一般情况下各种协同处理都可以实现。为了实现这个目标,我们将Linda模型中的元组采用键值对的方式来描述,如[(author,”zhangsan”),(year,2007)]。尽管这里没有具体的类型设置,但是如果在不同约定下调用in()操作,有的“author”项并没有使用,使用了“creator”,如果在各个实体间提供合适的映射,那么请求[(creator, ??),(year,2007)]仍然可以成功调用。我们通过互联网和XML技术实现了语义匹配功能。

为了实现语义模式匹配,我们必须解决语境中的歧义,这可能是词汇中自然语言处理面临最大的问题,并可以应用于信息检索、机器翻译、语言组织和模式匹配。消除歧义问题的关键在于引起歧义单词在特殊环境下所处的语境,语境的变化取决于环境的变化。

目前有一些可用的解决方法主要依靠提供的歧义词汇,每个歧义词汇都会根据它所处的上下文环境提供了相应的注解。在此基础上,建立一个分类器能够正确的对词汇进行分类。另外,对于无监督多义词的方法,主要依赖于词汇资源或电子词典。

我们消除歧义的方法采用基于WordNet分层结构下无监督的消除歧义方法,WordNet根据词条的意义将它们分组,每一个具有相同意义的字条组称为一个同义词组,类似于投票系统,我们将采用从词库中取词,这些词汇按照树形节点组织,并保持了和其词义相近的词汇之间的关系,并在当前分支中确定一个和当前上下文中语境最接近的词汇。

基于XML的空间组件采用了JavaSpace技术,它提供了保存这些XML元组的控件,不需要重新开发一个新的XML元组空间[5]。然而,JavaSpaces匹配的规则不能采用这种结构化的对象,只是对象完全匹配,并不能匹配对象内具体的信息。这主要是由于对象序列化存储到空间,在进行比较时只是对对象值进行了相等运算。如果存在结构化的字段,那么它的值就是序列化后的对象。一般情况下,java对象被编码为使用XML元组节点来存储XML元组的结构字段,这个通用对象有两个结构化的字段来存储XML元组的键值。

因此,有必要增加JavaSpace的规则,允许匹配带结构字段的内容。为了解决规则的限制,将操作分成两个步骤:首先在使用原始模板时,将模板复制一份,并将复制的模板中元素对应的值设为空值,当JavaSpace接口使用这个模板执行一个读操作时,返回一个具有相同XML模式的XML元组对象作为模板,因为只通过标签名称字段进行匹配。其次,JavaSpace 接口调用一个特定的匹配方法检索对象,使用原始模板作为一个实参,这个方法检查模板中每个非空组件的值字段是否和返回对象中的值字段具有相同的值。如果相同,返回对象将匹配使用XML元组匹配规则的模板,检索的对象使用具有相同的XMLSchema 为模板,但它不匹配通过第二个匹配规则的XML 元组的模板。然后,再由第一步,直到通过XML的元组匹配规则检索到匹配对象。

如果标签名称字段或者标签值字段已经从词库中提取出来,将在第二个步骤中执行匹配操作,充分使用词汇和语义资源,如图2所示。像WordNet和我们提出的消除歧义方法,我们可以通过语义模式匹配丰富XML空间组件,重新检索基于结构化和语义相近的XML文档。

5 实例研究

我们将采用基于Web的协同服务来解决一些经典问题。我们将采用并行计算来解决经典的哲学家问题,如图3所示。

在我们的方法中,多个分布式的哲学家采用不同的编程语言,通过Http和XML技术在互联网上实现协同工作。当一个哲学家A加入时,此时进行请求的操作如:

http://.../CoordinationServlet?Request=

< xmlversion="1.0" > <CoordinationService>

<function>out</function>

<tuple>

<examplePhilosopher>

<chopstick>A</chopstick>

</examplePhilosopher>

</tuple>

</CoordinationService>

同时,将介绍他左边和右边对应的一些关系,当加入新的哲学家时他们都将使用新的关系代替原来的邻里关系,这个操作使用元组[(Left, ??),(Right, ??)]来实现。例如,关系[(Left,E),(Right,B)]。在恢复关系时,使用元组来描述,A在 E的左边,在E的右边,通过这些工具很容易描述整个过程。

此外,WCS的模式已经为解决现实问题提供了概念基础,基于位置的服务(LBS)的框架,其功能可以通过互联网被整合到任何终端中使用,像ERP和CRM。LBS框架需要整合地理信息服务,定位服务和通讯服务。要求服务必须符合Web的服务方式,并提供标准的规定和公开的接口,以确保互操作性[6]。

6 结束语

本文中我们提出了一种基于Web的协同服务,运行在创新通信模型的基础上的分布式环境中,并使用了Java技术和互联网技术,像HTTP和XML,并可以在独立的分布式中间件和面向服务架构的模型中。服务协同功能保证了时间和空间的低耦合,并实现了实体间的语义匹配。

参考文献

[1]N.Busi,R.Gorrieri,G.Zavattaro.Proccess Calculi for Coordination:Frame Linda to JavaSpaces[J].Lectures Notes in ComputerScience 1816(2000)198-212

[2]江红.XML在Web服务中的应用[D].武汉:武汉理工大学.2006

[3]汪维华,汪维富.基于Web服务的分布式计算模型研究[J].计算机工程与设计,20081,7

[4]E.MataJ,.A.BanaresJ,.Guti'errez,P.R.Muro-MedranoJ,.Rubio.Semantic disambiguation of thesaurus as a mechanism to fa-cilitate multilingual and thematic interoperability of geographical information catalogues[J.]in Proceedings 5th AGILE Conferenceon Geographic Information Science,Universitat Illes Balears(2002)61-66

[5]朱文华,王茜.基于JavaSpaces的分布式计算技术研究[J].2005-02

模式语义 篇8

英语介词是较常见,而且较复杂的多义词类之一。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外认知语言学家(Brugman&Lakoff, 1988)对介词多义现象进行了广泛而又深入的研究。他们一致认为介词的语义结构是一个极为连贯的范畴,都有一个基本中心意义,其他不同意义通过意象图示或隐喻拓展引申而成。近年来,国内也有学者从认知的角度研究空间介词的语义结构,其中大多数的研究只是粗略地描述某个或几个介词的各种不同意义,或对某个介词的概念从认知的角度作英汉对比,大多数的研究带有极强的主观色彩。鉴于前人研究中的问题和不足,Tyler和Evans (2001, 2003)在实例分析的基础上,探析出一套确立空间介词的原型意义以及各个不同义项的标准,被称为“原则性多义模式”,该模式提供了一个系统的介词语义分析框架,大大地缩少了过去研究的主观性,使得认知观对介词语义结构的分析更具理据型。

本文在认知语义学的理论框架下,以Tyler和Evans的“原则性多义模式”为依据,系统、全面地分析介词beyond的认知语义结构。

2. Tyler和Evans的原则性多义模式

Tyler和Evans (2003)在其新著《英语介词语义学:空间场景、体验哲学与认知》中提出用以解释介词语义结构的新模式———原则性多义模式。该模式首先确定了判断介词原型语义的标准有五条:第一,是否为被证实最早出现的义项;第二,是否在整个语义网络中占主导地位;第三,是否以组合方式出现;第四,与共同组成同一语义场的其他空间介词的关系;第五,语法预测性。

在分析介词多义时,也得借助意象图式,Langacker (1987)认为,意象图式主要由射体、界标和路径三部分组成,表现的是射体与界标之间某种不对称的关系,射体为这一不对称关系中的主体,其空间方位有待确定,界标为参照物,为主体的方位确定提供参照。

确定独立义项的标准有两条:第一,具有原型意义以外的非空间意义或不同于原型场景的射体—界标结构图式;第二,有实例证明此义项不会因语境的变化而变化。

“原则性多义模式”从语义学的角度肯定了人类的认知能力对语言的影响,反映了认知语义学在体验哲学方向的最新研究成果,为介词多义网络研究提供了更为系统的理论依据。

3. 介词beyond的认知语义结构分析

3.1 介词beyond的原型语义

介词的原型语义是表示实体与实体之间的空间关系,处于词义范畴的核心位置,是其他语义结构分析的起点。以下运用Tyler和Evans在“原则性多义模式”中提出的五条判断介词原型语义的标准来判断介词beyond的原型语义。

第一,被证实最早出现的义项。根据《牛津高阶英汉双解词典》,介词beyond的基本意义为空间上的“在(某物)远处”,即“射体在界标的远处”。

第二,在整个语义网络中占主导地位。Tyler和Evans (2001)直接把语义范畴中处于主导地位的义项解释为能在介词语义范畴的大多数成员中体现的空间关系。也就是说,语义网络中的大多数义项都应与原型语义多表示的空间场景相关联。

第三,以组合的方式出现,介词beyond可以和其它词语组合成短语,例如:beyond belief, go beyond等。

第四,与其它介词的关系。每个集合里的介词之间也互相限制并呈现互补分布状态。如over与under, on与off等。介词beyond所表达的方位关系意义“射体处在界标远处”取决于它与其对立项的关系。在“I could hear the sound beyond the house.”例句中,射体“the sound”处在界标“the house”的远处;而在“I could hear the sound within the house.”例句中,射体“the sound”处在界标“the house”的范围内。因此,beyond的方位关系意义“射体处在界标远处”,即“在(某物)远处”成为这一对立体的核心语义。

第五,具有语法预见性,即原型意义有派生其他意义的功能,任何不是由原型语义直接派生出的义项都可以追溯到一个直接源于原型语义的义项。例如,介词beyond在“Her beauty is beyond compare.”中表示非空间关系的意义“超出某范围”可以在原型语义中寻求解释。

从以上五条标准分析判断,介词beyond的原型语义为表示方位关系的“射体处在界标远处”,即“在(某物)远处”,其它义项都可能是由它引申出来的。

3.2 介词beyond的独立语义

根据“原则性多义模式”的标准,一个独立的空间义项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该义项呈现一个不同于原型场景的射体—界标图式,二是该义项必须独立于具体语境。beyond的原型语义所表示的概括性图式就是“射体在界标的远处”,以下是介词beyond在原型场景基础上经过意象图式转换演变而成的独立义项。

3.2.1 射体向界标无限延伸

介词beyond的原型语义体现的空间场景是射体与界标有一定的距离,例如:

(1) There is a village beyond the river.

(2) The new housing estate stretches beyond the playing fields.

在例(1)中,射体“a village”处在界标“the river”的远处,“a village”与“the river”肯定有一定的距离,而在例(2)中,射体“the new housing estate”向界标“the playing fields”无限延伸。该意义可以不依赖具体语境而独立存在,可构成语义网中的一条独立义项。

3.2.2 射体朝向界标的方向运动

介词beyond作为表示动作方向的语义“越过”,使得原来表示静态的方位“射体处在界标的远处”的意象图式具有了“射体越过界标”的动态意义。例如:

(3) He runs beyond the castle into the forest.

在例(3)中,射体“he”沿着一定的路径向界标“the little girl”的方向运动,这是一个与原型语义不同的空间图式。

介词beyond在原型场景的基础上,经过意象图式的转换构成了上述两个独立语义,它们也是介词beyond的语义扩展的一个重要基础。

3.3 介词beyond的隐喻语义

人类认知世界总是遵循由简单到复杂的原则。空间介词首先是对物理空间进行建构,然后通过隐喻,从空间域投射到抽象的概念域。以下是介词beyond根据原型语义与独立义项衍生出的非空间义项。

3.3.1 表示时间上“迟于,超过”

空间和时间的概念在物理世界是一对孪生姐妹,它们相辅相成,彼此之间又可以相互转换。从人类认知顺序来说,空间域总是先于时间域,空间域是具体、可体验的,而时间域是抽象、难以掌握的。隐喻帮助人们把beyond的空间概念结构映射到时间概念结构中,使得beyond的语义得到拓展,产生了“(时间上)迟于,超过”的意义。例如:

(4) The TV show won’t go on beyond midnight.

3.3.2 表示程度上“大于;深于”

介词beyond的空间原始意义“射体处在界标的远处”即射体与界标在同一水平线上,即可处于横坐标位置,但映射到程度域中,既可以用横坐标表示,也可以用纵坐标表示,即表示程度上“大于;深于”。例如:

(5) His aunt must be beyond 50.

(6) Don’t swim beyond your depth.

3.3.3 表示范围上“越出”

beyond的原型意义指“射体处在界标的远处”,那么可以引申为超出某一范围,例如:

(7) The bicycle is beyond repair.

例(7)中,射体(the bicycle)已超出修理的范围之内。

3.3.4 表示品质,习性“处于……之外”

beyond的原型空间意义“在……的远处”,即超出一定的极限,不可能做某事,那么可以引申为“处于……之外”,例如:

(8) She is beyond this kind of thing.

3.3.5 表示“除……之外”

介词beyond的空间原始意义“在……的远处”和表示“除……之外”好像从字面意义上看没有直接联系,但隐喻的神奇之处就是能够使人们把具体与抽象、熟悉与不熟悉、已知与未知联系起来,从而产生出丰富多彩的语义拓展,例如:

(9) Your sister didn’t know anything beyond spending money.

4. 结语

本文运用Tyler和Evans的“原则性多义模式”对英语介词beyond的认知语义结构作了分析和讨论。论证了beyond的原型语义为“射体处在界标远处”,即“在……的远处”,通过意象图式转换和概念隐喻转换生成了五个非空间义项。对多义介词语义结构的分析不仅使学习者对介词的用法有全新的认识,而且还能拓展学习者的联想力,从而帮助学习者解决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的一词多义、多义词歧义、同义词的区分等问题,它也将会给语言教学、语言研究、语言使用等带来积极的作用。

摘要:空间介词是认知语言学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研究对象。本文在认知语义学的框架下, 以Tyler和Evans的原则性多义模式为依据, 系统地分析英语介词beyond的认知语义结构, 以期客观、全面地解释其中心意义产生、各个义项生成的原则, 使语言使用者更加深刻地理解、记忆和使用介词beyond的多义结构, 并证实Tyler和Evans的原则性多义模式在分析解释介词多义性方面的理据性。

关键词:原则性多义模式,空间介词beyond,认知语义

参考文献

[1]Brugman, Claudia&Lakoff, George.Cognitive Topology and Lexical Networks[A].Ed.S.Small, G.Cottrell&M.Tanenhaus.Lexical Ambiguity Resolution[C].San Mateo, CA:Morgan Kauf-man, 1988:477-507.

[2]Langacker, Ronald W.Foudations of Cognitive Grammar, Vol.1:Theoretical Prerequisites[M].Stanford: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1987.

[3]Tyler, Andrea&Vyvyan Evans.Reconsidering preposi-tional polysemy networks:The case of over[J].Language, 2001 (4) :724-765.

[4]Tyler, Andrea&Vyvyan Evans.The Semantics of English Prepositions:Spatial Scenes, Embodied Meaning and Cognition[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3.

[5]A.S.Hornby.牛津高阶英汉双解词典 (第7版) [Z].北京:商务印书馆, 2009.

[6]陈音稳, 尹德谟.For及其短语动词的认知语义研究[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8 (5) :111-115.

[7]王寅.认知语言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7.

[8]鄢春艳.介词的认知语义结构:On的个案分析[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外语版) , 2006, (6) :24-28.

模式语义 篇9

随着我国奥运会的闭幕和世博会的临近, 研究大型活动中可能出现的安全问题就变得十分有必要。这就需要为大型活动 (通常发生在大型的场所之中) 建立安全风险的快速评估机制。其中包括数据的采集、风险的定义、根据采集数据对风险的估算, 以及风险高时的应急措施等。数据的采集有很多实现的方法, 例如:视频采集、图像采集等等。采集点也有不同。为了将采集点的数据能够有效地综合在一起, 除了必须有统一的方式来描述采集的数据, 以及数据采集的后期处理结果之外, 还必须将采集点的空间位置等数据综合在一起。所以本文提出实现描述城市场所安全的语义网, 作为较大规模场所安全集成系统的语义基础。

1 应急决策系统软件的总体框架

应急决策系统软件的总体框架如图1所示。软件系统采用模块化设计, 在模型管理系统基础上, 结合GIS软件开发平台, 将事故模拟预测模型、应急预案、应急调度决策模型和人员疏散模型有机地整合起来, 建立城市重大事故应急决策的仿真模型, 实现各个环节的空间决策模拟, 包括灾情模拟分析与分级、应急预案、应急力量配置与调度、最佳调度路径分析、人员疏散等。

2 描述城市场所安全语义网的构建

在构建一个语义网之前必须要优先确定几件事:语义网数据的来源, 数据的描述语言以及数据结构等问题。

本文所采用的编辑器时Altova XMLSpy 2006企业版, 它提供工具以可视化编辑的方式编辑XML Schema, 编辑时的界面如图2所示。

这次需要构建的语义网所描述的对象是城市特定场所的安全, 选取的数据应符合安全监控反应等方面的需求, 使用相对较为简单的XML Schema进行描述。在数据结构上, 选择了树形结构对其进行描述。

2.1 结构分类以及对场所的表述

下面开始正式研究具体的监控数据的问题。作为一个场馆, 除了必须的监控数据之外, 具有自己的固有特征, 包括名称、地址、所举办的活动类型等等, 这些属性需要优先标出, 以方便从全局的角度对所有场馆的现状加以了解和管理。如图3所示, 添加可选属性备注, 以便在需要时对场馆的某些特殊属性进行描述。

每个游客区域除了监控数据之外的固有特征, 它们就是区域号以及位置。区域号用于独立标示每个区域, 通过这个属性可以知道区域之间相对之间的位置关系, 便于进行管理。位置属性用于表示每个区域的具体方位。

接下来讨论监控数据。首先要考虑的要素就是人数, 因为我们考虑的地区都是人口密集区, 所以对于人数的监控很重要, 另外由于是外部区域, 游客人数没有明确上限, 因此对于人数的判断需依赖经验, 即是要根据一段时间人数的平均值来考虑。接下来要考虑人流速度, 在大量的人群之中要监控个别人的行动几乎是不可能的, 所以对人群行动模式的判断, 最好的方法是根据人群的移动速度。例如如果现在速度大大低于标准速度, 那么可以认为是某一部分人流出现堵塞状况, 需要排遣工作人员处理;如果现在速度又大大高于标准速度, 那么可以怀疑是某一部分人流产生突然移动 (比如斗殴或骚乱) , 可能引起其他事件, 也需要排遣工作人员进行处理。接下来的数据是对环境温度的监测, 这个值也有标准值和现在值。如果局部温度过高, 可以判断出现了火灾, 就需要紧急处理。

内部场馆另一个比较重要的区域分类为出入口, 出入口对于封闭场所内部区域是不可或缺的, 它直接影响到了进入场馆内部时的人流速度, 出现特殊情况时的逃生效率等重要问题。出入口的数据结构如图4所示。出入口是工作人员和游客都需要使用的部分, 所以需要明确使用权限。这里使用权限给出了四个可选值:正常使用 (指的是游客和管理人员都有权限使用) , 管理人员专用, 紧急逃生用以及设备搬运用。这四个值一般可以覆盖出入口可能出现的所有需要用途和权限。

出入口是进出封闭场所内部的唯一方法, 所以时刻保证其通行状况良好十分重要。这里考虑到的出入口通行状况一般有三种:正常通行、拥堵和关闭。一旦出现拥堵, 则必须安排工作人员进行疏导, 以免发生事故, 或突然出现紧急情况而无法应对。关闭状态则是针对一些特殊权限的出入口。

2.2 基于突发事件语义网本体的构建

上文给出了基于场所分类的语义网本体的结构及数据描述, 建立以上结构的目的是对于所有举行活动的场馆进行监控, 以做到预防突发事件的发生或在突发事件发生的第一时间就能获得信息从而有所反应。本节建立了一个基于突发事件的语义网来实现这个目的。

基本数据结构如图5所示。与基于场所的语义网本体相比, 突发事件的描述结构相对较简单, 但是, 描述数据方面则显得更为复杂。下面对此本体的数据进行详细分析。

发生时间记述了突发事件发生的时间, 作为参考数据, 与之后的元素现在时间相结合可以确定从事件发生到目前为止一共经历了多少时间, 提供一个相关的参考数据。发生地点作用十分重要, 它标明了事件的发生位置, 使得我们在需要解决事件时, 可以就近调派人员分析。发生时间记述了突发事件发生的时间, 作为参考数据, 与之后的元素现在时间相结合可以确定从事件发生到目前为止一共经历了多少时间, 提供一个相关的参考数据。发生地点作用十分重要, 它标明了事件的发生位置, 使得我们在需要解决事件时, 可以就近调派人员前往事件地点, 对事件进行控制, 为之后更大规模的救援活动争取时间。

3 结束语

本文构建了一个简单的描述城市场所安全语义网。构建时, 采用了XML Schema作为数据描述语言, 并利用工具Altova XMLSpy 2006企业版来辅助描述。在描述具体内容时, 尝试从两方面着手, 一是基于场所的描述, 另一个是基于事件的描述。两者分别针对不同的应用目的, 描述了各自所需的安全数据。在实际应用时, 这两个本体可以作为描述数据的基本框架, 统一描述标准, 为进一步的拓展应用提供一个一致的数据标准。

现在的研究成果仅仅是一个语义描述的框架结构, 距离一个成型的城市场所安全描述系统还有很大的距离, 例如:数据的存储问题, 和其它数据本体 (例如气象信息本体, 交通信息本体等) 的交互问题, 这些都是在未来的研究中需要进一步解决的实质性问题。

参考文献

[1]廖光煊, 翁韬, 朱霁平, 等.城市重大事故应急辅助决策支持系统研究[J].中国工程科学, 2005 (7) .

[2]刘士兴, 张永明, 袁非牛, 等.城市公共安全应急决策支持系统研究[J].安全与环境学报, 2007 (2) .

[3]张敏, 陈锦富.城市规划视角的城市公共安全[J].城乡建设, 2007 (1) .

模式语义 篇10

面向语义网的语义搜索引擎可以分为三种方式:首先,是常规的基于关键词技术对网络语义数据进行重点处理的搜索引擎技术;其次,是建立在以本体为重要组成部分的中心式语义数据数据处理技术的搜索引擎;最后,是以本体作为背景,对网络中的数据信息进行分析、推理并提供相应的数据处理能力的搜索引擎技术。这三种形式的基于语义搜索引擎技术都这有各自的数据处理功能和特点,具体分析如下:

第一种关键词技术的语义搜索引擎可以对网络中的相关概念性信息、三元组以及语义标签进行分析处理,通过匹配关键词的方式来获得相应可能的语义数据,作为响应用户的查询请求,这种搜索引擎技术以google最具有代表性,此外在语义文档上通过建立倒排索引和单独建立针对本体文档的N-GRAM索引,可以使用户更加快速的查询定位到相应的语义文档。第二种搜索引擎技术则是以实体为主要的搜索引擎处理单元,并提供给用户相应的需求单元,用户获得的通常是通过关键词技术得来的实体集合。而第三种语义搜索引擎技术是包含实体,同时还可以实现语义的集成,是一种综合性的新型语义搜索引擎关键技术。

2 面向语义网的语义搜索引擎关键技术的特点

2.1 面向语义网的语义搜索引擎技术是更高层次描述方式

语义网技术集成了当前网络终端用户的情境模型和搜索引擎结构中的语义网技术应用,是对目前的WWW网络制式的进一步扩展,是促进计算机和人类之间更加紧密合作的一项新型人机智能化应用技术。语义网技术通常采用多层次形式表示框架XML,并在其中加入文档模式来表示文档结构,但就XML本身来讲,是不具有描述结构本身语义功能的,如果不对XML语义的元素解析,计算机是无法读懂信息内容的。因此,语义网技术中基于语义搜索引擎技术的更高层次的描述语言——RDF就可以定义相关元素的语义,也就是常说的具有三元组集特性,语义网中集合了XML和RDF就实现了语义网络的人工智能,可以进行相关事件的简单推理。另外,完整的语义网还需要一个标准的概念体系,也作本体(Ontology)。而本体实际上是需要RDF子集的OWL进行描述的,XML、RDF和Ontology三者之间构成了完整的计算机引擎分析系统的基础,是语义搜索引擎更具智能化的重要组分。

2.2 面向语义网的语义搜索引擎是三种引擎技术相互关联的统一整体

语义网的语义搜索引擎技术是将用户情境模型和搜索引擎技术相结合在一个系统结构中的,通过语义网和本体技术对用户情境模型收集到的信息进行处理,然后对情境信息进行结构和特征方面的形式化描述,转化成可以被计算机理解的形式,最后在搜索引擎使用终端进行呈现和使用。也就是说,面向语义网的语义搜索引擎关键技术在于实现实体之间对情境信息完成语义理解,并根据已知本体的情境信息进行推理,对搜索引擎找到的搜索结果进行过滤、选择和推荐,以满足用户的查询需求。通常情况下,用户端的搜索关键词都具有某种联系,通过语义网技术我们可以明确不同用户使用搜索引擎过程中关键词的这种内在关联,当用户进行关键词检索时,语义网中的RDF就可以描述这种关系,并采用OWL对这种关系进行解释说明,达到明确关键词之间关联的目的,再通过三元组的形式将这种关联存储在本体中,以不同的意义标识嵌入到相关网页内容中,从而实现相关关键词内容信息的快速查询和呈现。简而言之,面向语义网的语义搜索引擎关键技术实际上是包含关键词之间关联内容的统一整体。

2.3 面向语义网的应用搜索引擎关键技术的精准性

在用户使用搜索引擎进行信息资料的检索过程中,系统的情境管理分配的信息链接,也就是用户检索历史信息,都可以作为扩展搜索引擎的叙词表,并根据用户选取的最终检索结果进行跟踪、定位、过滤和积累。对于检索关键词之间的关联信息,需要将一些独立的关键词信息从结果中过滤出去,只吸收和包含关键词又包含相关内容关系的信息反馈给用户,从而实现搜索引擎检索结果的精简和准确,为用户提供真正需要的信息资料。

2.4 面向语义网的应用搜索引擎中的标引技术应用

对用户使用搜索引擎的未来情境要进行一系列的复杂推理,需要通过检索历史在本体技术上建立证明树,并产生相应的可在网络中进行查询的语义标记描述,将用户的情境和对应的信息库的范围尽量放大,从而提取并贮存用户未来可能需要的情境信息,也可以在此基础上适时为用户推荐相关可能需要的信息资源。此外,还要善于管理和利用公共领域的本体资源,加强语义网的语义搜索引擎对于自然语言的解读能力,再通过本体技术和语义网技术对相关信息进行统一规范整理,建立起相似类目的使用规则和资源体系,实现信息资源库构建和搜索引擎标记技术的统一,为用户提供更好的信息资源和检索体验。

3 面向语义网的语义搜索引擎关键技术的应用

3.1 用户检索情境模型的建立与搜索引擎相结合

通过收集用户的检索爱好,包括:习惯、目标、心理、性格、行为、问题、专业、交流和文学创作以及工作内容等方面的综合信息,建立起适用于用户的个性化动态情境模型,对用户的兴趣、长期计划、目标进行动态关注,并进行相应的信息存储、描述和推荐,将搜索引擎技术同情境模型相结合既可以实现搜索引擎的个性化定制,又可以建立起以用户为中心的信息资源库,满足用户各项检索需求。

3.2 面向语义网的语义搜索引擎情境管理器模型的代理技术应用

由于搜索引擎的用户群体广泛,涉及的问题十分复杂,范围广,数据信息庞杂,每时每刻计算机都要通过交互作用来获取用户的情境信息,因此,必须加强情境管理器的配置和管理。通过应用不同的代理技术可以分摊情境管理器的压力,诸如采用情境接收器代理、情境文献知识代理、查询信息代理和集成服务代理,通过设置语义网的交互协议,可以根据用户使用的喜好提出更加合理的建议,在语义网协议管理的条件下可以实现代理的自适应性,实现搜索引擎技术的个性化定制服务和智能化集成应用。

4 结束语

Unless语义分析 篇11

Unless的基本含义

Unless可以用来引导条件从句,其基本含义是“如果不……”或“除非……”,在语义上相当于“if … not”。请看下面一组例句。

1.a. You won’t pass the test unless you study hard.

b. You won’t pass the test if you don’t study hard.

解析:这里a、b两句意思是一样的,a句可译成“除非你用功学习,否则你就不会通过考试”,b句可译成“如果你不用功学习,你就不会通过考试”。其实,unless一词的英文释义是“except on the condition that …”(除了在……的条件下)或“except under the circumstances that …”(除了在……的情形下),也就是把unless之后所陈述的条件排除了。所以,上面的a句从字面含义来看,应该这样解释:除了在你努力学习这一条件下,你是不能通过考试的。

我们再来看一个有关unless的例句。一位美国老师指出,中国学生因为“面子”问题而不愿在口语课上开口说英语,于是对于应该如何处理中国学生的“面子”问题,他给出如下建议。

2.Discussions about “face” can be difficult if one is not familiar with the significance and importance attached to it by many Asian people. It does have different meanings to different people and, unless a teacher is “comfortable” with broaching the subject, it is best left alone.

亚洲人非常看重面子问题,如果你对此不熟悉的话,讨论面子问题就会很困难。对于不同人,面子的意义是不同的。除非老师很善于把握这个话题,否则还是不要涉及为好。

Unless与“if … not”的区别

从含义角度来看,unless的意思等同于“if … not”,所以unless可以被替换成“if … not”。但从用法角度来看,unless与“if … not”并不完全等同,有时候“if … not”不能被unless替换。简言之,unless都可以被“if … not”替换,而“if … not”未必能被unless替换。下面我们就来分析“if … not”不能被unless替换的两种情形。

情形一:虚拟语气中不能用unless替换“if … not”

在谈论与事实相反的情况时,我们可以用“if … not”,但不能用unless。因为上面说过unless的英文含义是“except on the condition that …”,其后面要接一個真实的条件(即尚未发生的情况),而不能接虚拟的条件(即对已发生的情况进行虚拟)。请看下面的例句。

3.a. You wouldn’t have passed the test if you had not studied hard.

b. You won’t pass the test if you don’t study hard.

解析:在a句中,我们谈论的是一个与过去事实相反的虚拟情形,句意为“你当初要是没有努力学习,就不能通过考试了”。实际情形则是“你努力学习了”,并且“你通过了考试”,此时“if … not”就不能被替换成unless,因为unless后面应接一个没有真正发生的条件。而在b句中,我们谈论的是一个将来可能发生也可能不发生的情形,句意为“如果你不努力学习,就不能通过考试”。这时我们可以用unless替换“if … not”,把句子说成:“You won’t pass the test unless you study hard.”

我们再来看一组例句。

4.a. If he weren’t so broke, he’d help me out.

b. If he is not broke, he will help me out.

解析:在a句中,我们谈论的是一个与现在事实相反的虚拟情形,句意为“他要不是那么穷的话,就会帮我了”。实际情形则是“他很穷”,并且“他帮不了我”。此时“if … not”就不能替换成unless。与a句不同,在b句中我们谈论的是一个将来可能发生也可能不发生的情形,句意为“如果他不是很拮据,他会帮我的”,即他可能没钱也可能有钱。这时候我们可以用“if … not”,也可以用unless这样说:“Unless he is broke, he will help me out.”

情形二:主句以then开头时不能用unless替换“if … not”

如果句子的主句以then开头,那么从句不能用unless引导。请看下面的例句。

5.a. If you don’t study hard, then you won’t pass the test.

b. Unless you study hard, you won’t pass the test.

解析:Then的基本含义是“那么”,英文含义是in that case (在那种情况下)或 accordingly (因而),所以then后面的主句内容是顺承前面的从句内容的。我们可以说“If A, then B”,意思是“如果出现A,那么就会出现B”。所以上面的a句正确,句意是“如果你不努力学习,那么你就不会通过考试”,语义通顺。但我们不能说“Unless A, then B”,这是因为unless与then之间存在语义冲突。含有then的主句与从句有顺承关系,但是unless表示“除非”,存在转折含义,无法与含有then的主句构成顺承关系。我们暂且去掉a、b句中条件从句的引导词,以此来体会then的顺承含义及其与unless的语义冲突。

nlc202309032333

c. ___ you don’t study hard, then you won’t pass the test.

d. ___ you study hard, then you won’t pass the test.

在c句中,去掉if后,逗号前后的两个分句(“你不努力学习”和“那么你就不会通过考試”)在逻辑语义上有很好的衔接,前后语义不矛盾。但在d句中,去掉unless后,逗号前后两个分句(“你努力学习”和“那么你就不会通过考试”)在逻辑语义上存在矛盾。由此可知,unless填入后能起到语义转折的作用,使主句与从句的逻辑关系产生逆转。汉语里会说“除非……,否则……”,而不能说“除非……,那么……”。英语里如果用“unless …, then …”的表达,就相当于在汉语里说“除非……,那么……”一样别扭,因而不对。此时把then去掉即可,即上面的b句。

Unless与only if的联系

Only if是if的加强版,而unless是“if … not”的加强版,所以only if与unless是存在内在联系的。这一点从二者的基本语义也可以看出:unless表示“除非从句情形不发生,主句情形才发生”;only if表示“只有从句情形发生,主句情形才发生”。二者表达的逻辑关系刚好相反。我们来看下面一组例句。

6.a. You won’t pass the test unless you study hard.

b. You will pass the test only if you study hard.

解析:上面a句的含义是“如果你不努力学习,你就不能通过考试”,b句的含义是“你只有努力学习,才能通过考试”。二者意思其实是一样的,只不过表达方式不同而已:unless所在句子的主句谓语是否定形式(won’t pass),而only if所在句子的主句谓语是肯定形式(will pass)。据此我们看到二者之间有如下关系:否定谓语+ unless do =肯定谓语+ only if do。

我们汉语里常说的“除非万不得已……”或者“只有万不得已……”用英文表达就是unless it is absolutely necessary或only if it is absolutely necessary。请看下面的例句。

7.a. We cannot use the emergency funds unless it is absolutely necessary.

b. We can use the emergency funds only if it is absolutely necessary.

解析:我们可以把a句译成“除非万不得已,否则我们不能动用这些紧急资金”,把b句译成“只有万不得已,我们才能动用这些紧急资金”。显然两句话的意思是一样的。

模式语义 篇12

所谓“句法—语义”接口( 或界面) ,从其内涵看,主要包括两种类型: 一是围绕动词与句法结构之间的关系展开,其基本假设是动词语义和其论元的句法实现之间有必然的联系。研究内容主要着眼于动词语义中的哪些部分或特征与句法结构相关、与句法相关的那部分语义如何表征、动词语义对句法结构的影响或制约如何实现、动词论元的句法实现有何规律等。一是围绕句子的语义结构与句法结构之间的关系展开,特别是句子的语义解释与句法规则之间的关联。( 沈园,2007) 两种研究模式角度不同,各有特色。本文基于大规模语义知识库,从词汇语义和句法语义两个维度,按照“词汇单位—角色转化—范畴排序—句法实现”的思路,探讨现代汉语“词汇—句法语义”之间的关联和实现关系,即接口问题。在研究方法上,本文力图吸收已有研究模式的合理之处,结合汉语的特点展开。

一词汇—句法语义接口研究的回溯与评介

国外对词汇—句法语义接口或界面问题的关注可以追溯到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从研究者的理论派别或研究内容看,涉及生成语法、生成语义学、GPSG、HPSG、格语法、系统功能语法、认知语法、构式语法等多个理论流派。由于各位学者在研究方法或研究视角方面的差异,其研究模式也互有异同。

( 一) 词汇与句法语义关联的五种观点

刘宇红( 2013) 根据研究学者或研究内容之间关系,把接口或界面研究的相关成果梳理为三个类型: 一是具有亲缘关系的同质互补的乔姆斯基阵营,包括生成语法、GPSG、HPSG、生成语义学、格语法; 二是具有异质互补特点的以社会学、认知科学和神经科学为理论起点的阵营;三是具有自身互补特点的构式语法。在词汇与句法关系方面,大致包括以下五种观点: ( 1) 词汇语义决定句法。如Fillmore( 1968) 提出语义格决定句法观点; Jackendoff( 1990) 提出题元层面( 如Theme、Path、Location) 和动作层面( Agent、Patient) 可以决定句法; Foley & Valin( 1984)和Valin( 1990) 提出宏观角色决定句法。( 2) 词汇结构决定句法。如Baker( 1988) 提出相同题元关系在深层结构上表征为相同的结构关系; Tenny( 1994) 的体接口假说理论认为题元结构和题元之间的投射受动词体特征的制约。( 3) 句法语义影响词汇。如Croft( 1991) 提出的解释事件结构的因果链方法。( 4) 句法结构影响词汇。Hoekstra & Mulder( 1990) 提出句法结构可以改变动词的体特征; Hale & Keyse( 2002) 认为可以从句法关系解释词汇的题元结构,并把句法关系概括为“中心词+ 补语”和“修饰语+ 中心语”两种类型。以上四种观点的共同点是研究的单向性。( 5) 构式语法的模式。构式语法认为词汇义和构式义之间具有互动关系。动词语义对构式作用体现为: 动词使构式的意义更加具体,为构式提供动态作用力关系,动词所对应的动作成为构式的前提关系,表达与构式同时进行。同时,构式对词汇的反作用表现为: 构式可以解释词汇语义之外的语义内容,可以剥夺动词的参入者角色,可以把参入者角色强加给动词,过滤语义不合格动词等( Goldberg,1995、1997) 。

( 二) 词汇—句法语义接口研究的不足

通过对研究现状的回溯梳理我们发现,目前接口研究,在研究内容上主要集中于动词词汇语义如何表征句法、语义角色体系的建构、语义角色句法投射等方面。在研究模式上,以单向研究模式为主。构式语法作为双向互动模式,对接口认识更为深刻,但也存在若干问题。如研究对象仅限于具体构式,覆盖的范围相对狭窄。尤其是动词词汇语义中的哪一部分会影响句法结构、词汇单位如何实现为语义角色、语义角色如何投射、投射时词汇语义制约特点等,涉及甚少,尚未把词汇语义和句法语义作为一体化描写。已有的分析方法和接口模式多是基于印欧语进行的,在汉语中是否合适也有待考察。具体言之,目前接口研究尚未涉及或有待于深化的问题主要包括: ( 1) 现代汉语的“词汇—句法语义”接口问题; ( 2) 词汇单位如何转化为语义角色范畴; ( 3) 如何利用大规模语义知识库为接口研究提供支撑; ( 4) 词汇与句法结构如何互动制约; ( 5) 词汇语义如何在接口中凸显或变化。本文试图基于大规模语义知识库,探讨现代汉语“词汇—句法语义”接口的相关问题。

二语义知识库的标注信息介绍

基于语义知识库考察“词汇—句法语义”接口问题,这就决定了知识库的加工重点是词汇语义和句法语义范畴信息。词汇语义指词汇的所属义类。句法语义范畴指句子中语块所对应的语义范畴信息,包括核心范畴、角色范畴、情态范畴、超句范畴,后两个范畴目前暂不标注。基于北京大学现代汉语语料库等采集语料,进行词汇语义和句法语义范畴信息标注,形成了100 万字符的深加工语义知识库。为了便于语义形式化,标注时采用字母标记,对所涉及范畴采用汉字对应拼音的首字母来表示。如果同一类中首字母重复,采用某范畴对应第一个汉字拼音首字母和第二个汉字拼音的次字母表示。主要标注信息如下:

( 一) 词汇语义标注信息

目前词汇语义标注系统包括10 大类32 小类。如表1:

( 二) 句法语义范畴标注信息

根据汉语句子谓词特点区分为动核和名核结构两种形式。其中动核结构信息包括: 陈述核8 类20 种,基本角色9 类36 种,附加角色5 类28 种,合计84 种。本文仅以动核基本角色范畴为例说明,名核结构另文讨论。

三基于语义知识库的“词汇—句法语义”接口研究例说

我们认为“词汇—句法语义”接口具有层级性,是通过“词汇单位—角色转化—范畴排序—句法实现”逐层实现的。在接口过程中,词汇对句法结构的制约和句法结构对词汇的反制约具有双向互动关系。基于受限研究的理念,本文仅以现代汉语的手部动词“打”为典型个案,借助于词汇义征分析,寻找该子场内词元的句法范畴义征(1),基于范畴义征考察手部动词在组合结构中所涉及的主客体范畴,考察能够进入主客体的词语,并对手部动词在组合层面所涉及的语义角色范畴进行范畴义征分析,如果进入主客体范畴的词语所抽象出的范畴义征能够符合角色的范畴义征要求,这些词语就具有了进一步转化为某一角色的可能性,最终实现从词汇单位到某一角色的身份转化。在此基础上考察角色排序和句法投射等问题。

( 一) 词汇单位的角色实现

筛选并确定接口研究的基础工作。“打”作为汉语中最典型的手部动词之一,《现代汉语词典》( 第6 版) 列出了24 个义项。因篇幅等方面的限制,本文仅就与手部动作直接相关的意义进行分析,引申义以及非手部动作义暂不考察。最后筛选出7 个义位,依次编号为: 打1( 用手或器具敲击物体) 、打2( 殴打) 、打3( 搅拌) 、打4( 捆) 、打5( 编织) 、打6( 揭、凿开) 、打7( 举,提) 。基于孙道功( 2011) 建构的《词汇义征标记集》( 2689 个) 对筛选出的“打”子场成员进行语义分析。

1. 词汇单位与范畴义征的衔接

对“打”子场7 个义位进行词汇义征分析如下:

打1: [+ 手部动作][+ 人类][+ 手/持具][+ 敲击][+ 物体][± 出声]

打2:[+手部动作][+人类][+手/持具][+攻击][+人/动物][+受伤害]

打3:[+手部动作][+人类][+手/持具][+搅拌][+物体]

打4:[+手部动作][+人类][+手/持具][+捆绑][+物体]

打5:[+手部动作][+人类][+手/持具][+编织][+材料]

打6:[+手部动作][+人类][+手/持具][+凿开][+物体]

打7: [+ 手部动作][+ 人类][+ 手][+ 向上][+ 把持][+ 物体]

基于词汇义征[+ 手部动作]以及[+ 敲击][+ 攻击][+ 搅拌][+ 捆绑][+ 编织][+ 凿开][+ 把持],该义场可抽象出范畴义征[+ 动作性][+ 支配性]。[+ 动作性]涉及主体范畴,要求动作主体具有[+ 施动性]; [+ 支配性]涉及客体范畴,要求动作客体具有[+ 被支配性]。基于语义知识库考察发现,所涉及主体角色是施事,客体角色是受事和成事。因此“打”子场关涉词元进入组合结构时实现的基本角色是施事、受事和成事。

“打”子场词元的词汇义征序列决定了动作主体必须具有范畴义征[+ 施动性],意味着进入该范畴的词语必须具有[+ 有生性]。而词汇义征[+ 人类][+ 手]进一步对动作主体加以限定,仅为人类义场。人类义场非常复杂,通常可以分为泛称、亲称、社称和拟称四个子场。泛称子场又包括统称、代称、属性; 亲称子场包括直系、亲戚; 社称子场包括名字、长幼、詈称、谑称、关系、职业、身份; 拟称子场包括拟人和拟物等。人类义场词元包含的共同义征[+ 人类],基于此可进一步抽象出[+ 有生性][+ 施动性]。根据义征缠绕或相容性原理( 孙道功2011) ,人类义场可能与“打”子场发生语义关联,从而与相关词语组合构成“施事—动作”关系。基于知识库考察发现,实际用例中,各个子场均有涉及。泛称子场内出现的词语如你、我、他们、孩子等,亲称子场如爸爸、爷爷、阿妈等,社称子场如林冲、武松、几个公安等,拟称子场如童话中的动物等。

“打”子场包含的词汇义征[+ 敲击][+ 攻击][+ 搅拌][+ 捆绑][+ 编织][+ 凿开][+把持],决定该子场词元必须要有支配对象或动作结果,从而可以抽象出范畴义征[+ 支配性][+ 结果性]。根据义征缠绕原理,其支配对象即受事必须具备范畴义征[+ 被支配性],动作结果即成事必须具有范畴义征[+ 结果性]。基于知识库考察发现,出现在“打”子场客体位置上的词语,虽然具有[+ 被支配性]或者[+ 结果性],但在词汇语义上差别很大。包括两大类:

第一类是受事类。如打1表敲击义,所涉及的客体是受事。受事位置上的词语通常是具体物,包括两小类: 一是建筑部件类,如门、窗等,一是乐器类,如鼓、锣鼓、竹板等。值得关注的是,知识库中有例句“打一把刀”,虽然“打”也包含了敲击义,但更多是锻造,故在“打”子场中没有分析。打2表殴打义,所涉及客体也是受事,受事位置上的词语包括三小类: 一是人类,有些是具有泛指义的指称词,如人、小孩、家伙; 有的是拟称词,如白骨精、妖精; 还有些专有名词,如洪教头、林冲等; 比较特殊的是表示指称义的短语结构。二是动物类,如老虎、疯狗、野牛等。三是身体部位类,如你的狗头、他的屁股等。打7表提举义,所涉及的客体是受事。如果细化分析,包括提义和举义两小类,前者关涉词语如灯笼,后者关涉词语如标语、旗子、伞等。

第二类是成事类。如打4表捆绑义,所涉及客体是成事。成事位置上的词语包括两类: 一是行囊类,如包裹、行李等; 一类是结扣类,如蝴蝶结等。打5表编织义,所涉及的客体成事包括三小类: 衣物类如毛衣、草鞋等; 日常用品类如帘子、席子、绳子等; 毛发类如辫子。打6表示凿开义,所涉及的客体成事,如井、洞、眼子等。比较特殊的是打3,表示搅拌义,所涉及客体兼有受事和成事两种类型。其区别表现为受事具有[+ 先存性]特征,成事不具有该特征,属于动作完成后的结果。受事位置上的词语主要是蛋类,如鸡蛋、鸭蛋等。成事位置上的词语有两类: 一是糊类物,如浆糊、面糊等; 二是馅料类,如饺子馅、肉馅等。

基于语义知识库考察发现,“打”子场的七个义位在施事位置并没有区别,都是人类义场词语,这是由“打”的词汇义征决定的。但是受事位置上的词语受到各个义位区别性词汇义征的制约,差异性很大。

“打”子场所涉及的外层角色,按照知识库中出现频度高低排序为: 结果( 1176) > 工具( 953) > 处所( 456) > 计量( 324) > 方式( 322) > 时间( 289) > 材料( 101) > 条件( 78) > 依据( 60) > 方位( 21) 。实际上语料中多个外层角色可以同现。同属外层角色,但仍有较大差异性,有些角色如时间、处所等,普遍性强,从理论上讲在所有句子中都可以出现,此类角色只要词语满足范畴义征即可投射到句子中,词汇义征的制约性弱。但语料中时间、处所的频度并不占优势,我们认为这是在某些语境中缺省的结果。非普遍性外层角色,在满足范畴义征的前提下,仍然受到较强的词汇义征制约。此外,在词汇义征序列中存在的外层角色,出现频度相对较高。如打2词汇语义分析中要求有工具,那么工具角色在实际使用中频度就较高。换而言之,词汇义征序列蕴含了组合层面的语义角色范畴。

2. 范畴义征与角色范畴的衔接

句法语义范畴包括语义“枢纽”“语义角色”和“情态”。范畴义征作为句法语义范畴的属性要素,任何语义角色都可以分解为若干范畴义征。如果某义场词汇成员可以概括出符合某语义角色的范畴义征,那么就表明该义场成员具有充当某一语义角色的可能性。“打”子场所涉及的动核以及内层角色的范畴义征具体如下:

动作:[+动作性][+支配性][+可控性];施事:[+有生性][+自主性][+施动性];

受事:[±有生性][+先存性][+受动性];成事:[+客体性][+结果性][-先存性];

符号“± ”,表示具有两种选择性。但在句法组合结构中,这种选择性一旦承担某一角色时就转化为确定性。

就施事而言,人类和生物义场的词语都具有[+ 有生性],若加上[+ 施动性]限制,生物中的微生物子场就被排除在外。如果再用[+ 自主性]加以限制,能够进入施事范畴词元进一步狭化为人类义场和动物子场的部分词语。此外,“打”子场内词元所共有的词汇义征[+ 手],进一步限定进入施事范畴的只能是人类义场和拟人子场的词语。

就受事而言,具有[± 有生性][+ 先存性][+ 受动性]义征的词语都具有转化为受事的可能性。实际上,并非如此宽泛,要想完成到受事的身份转化,仍然受到“打”子场内词汇义征的制约。“打”子场带受事的是打1、打2、打3以及打7。打1的受事必须是具体物,如建筑物类、乐器类,这是受词汇义征[+ 敲击]制约的结果。敲击的对象只能是具体物,抽象物被排除在外,同时敲击对象必须具有一定受力面积,微小物体也被排除在外。打2的受事可以是人、动物或身体部位。打3的受事主要是蛋类,打7的受事是灯笼类、标语类、旗帜类等,这都是词汇义征对组合对象制约的结果,即并非某词语只要具备了[± 有生性][+ 先存性][+ 受动性]特征就可以实现为受事角色。就成事而言,具有成事范畴义征要素的词语都有转化为成事的可能性。但受“打”子场内各个词元词汇义征的制约,充当成事的词语并不相同。如打3只能是糊状类,打4是行囊类和结类,打5是衣物类、日常用品类和编织类,打6是坑洞类和建筑物类。比较特殊的是打3,兼跨两个类型,但是对应的词语义类不同。

概括言之,词汇单位借助范畴义征最终实现为某一角色,其规律是相同的范畴义征决定了相同的句法结构,相异的词汇义征制约了具体的组合对象。( 孙道功,2011) 外层角色衔接时,词汇义征的制约性相对较弱,只要满足范畴义征的词语大多可以转化为某一角色。词汇义征的制约除了表现为对角色需求词语的义类制约外,还体现在角色的频度上。基于语义知识库以及“打”子场词汇义征序列的考察发现,工具、结果出现频度远远高于其他外层角色,这是因为工具和结果内含于“打”子场的词汇义征序列中。词汇单位借助范畴义征与角色范畴发生衔接,最终转化为语义角色。

( 二) 语义角色的排序模型研究

基本思路是根据与动核搭配的基本角色类型进行大类划分,然后依据具体角色的出现位置进行小类描写。基于语义知识库考察发现,除了“打”独立成句外( 独词句只涉及一个词,不存在排序问题) ,内层角色施事受事通常需要同现。根据所关涉的角色类型,“打”子场共归纳出两大类55 种句模形式。两个大类分别是JS + JSS + HXD + ( WC) 和JS + HXD + JCH +( WC) ,其中前者包括40 种,后者15 种。因篇幅所限,仅分析第一类。JS + JSS + HXD + ( WC)的含义是在模式中包含了施事( JS) 、受事( JSS) 、协动核( HXD) 以及外层角色( WC) 。其中WC出现位置具有自由性,是否出现具有不确定性,加括号表示。根据序列内部的JS / JSS两个角色成分的是否同现,又可以分为两个小类。

1. JS / JSS同现

根据内部语义成分排序情况,分为三个小类,分别是JS + HXD + JSS + ( WC) ; JS + JSS +HXD + ( WC) ; JSS + JS + HXD + ( WC) 。各小类包含的成分完全相同,区别仅表现在排序模式不同。基于知识库考察发现,JS + HXD + JSS + ( WC) 使用频度最高,对应的语义模式最多,包括11 种下位句模,属于该类的核心类型。具体如下:

( 1) JS + HXD + JSS

该模式含义是施事+协动核+受事,在语义知识库中的频度是954,如:

李老师[JS]打【HXD】学生[JSS]。

( 2) JS + JGJ + HXD + JSS

该模式含义是施事+工具+协动核+受事,在语义知识库中的频度是911,如:

林冲[JS]棒[JGJ]打【HXD】洪教头[JSS]。

( 3) JS]+ JCS + HXD + JSS

该模式含义是施事+处所+协动核+受事,在语义知识库中的频度是876,如:

他们[JS]在贝加尔湖畔的沼泽地[JCS]打【HXD】野鸭[JSS]。

( 4) JS + HXD + JJG + JSS

该模式含义是施事+协动核+结果+受事,在语义知识库中的频度是744,如:

那个乞丐[JS]打【HXD】断[JJG]了流浪狗的腿[JSS]。

( 5) JS + JFV + HXD + JSS

该模式含义是施事+范围+协动核+受事,在语义知识库中的频度是492,如:

外婆[JS]只[JFV]打【HXD】他一个人[JSS]。

( 6) JS + JFS + HXD + JSS + JGJ

该模式含义是施事+方式+协动核+受事+工具。在语义知识库中的频度是321,如:

车长[JS]狠狠地[JFS][打]了【HXD】他[JSS]一巴掌[JGJ]。

( 7) JS + JGJ + HXD + JJG + JSS

该模式含义是施事+工具+协动核+结果+受事,在语义知识库中的频度是56,如:

我[JS]一拳[JGJ][打]【HXD】烂[JJG]你的狗头[JSS]。

( 8) JS + HXD + JSS + JGJ

该模式含义是施事+协动核+受事+工具,在语义知识库中的频度是43,如:

泰森[JS]打【HXD】了他[JSS]一拳[JGJ]。

( 9) JS + JYY + HXD + JSS

该模式含义是施事+原因+协动核+受事,在语义知识库中的频度是41,如:

你[JS]凭什么[JYY]打【HXD】我[JSS]?

(10)JS+JMD+HXD+JSS

该模式含义是施事+目的+协动核+受事,在语义知识库中的频度是10,如:

他[JS]为了老婆[JMD]打【HXD】了警察[JSS]。

( 11) JS + JSJ + JCS + JFS + HXD + JJG + JSS

该模式含义是施事+ 时间+ 处所+ 方式+ 协动核+ 协动核+ 结果+ 受事,在语义知识库中的频度是1。如:

武松[JS]酒醉后[JSJ]在景阳冈[JCS]赤手空拳[JFS]打【HXD】死[JJG]了老虎[JSS]。

综上所述,该类中频度最高的是JS + HXD + JSS,有954 次。频度最低的是JS + JSJ + JCS+ JFS + HXD + JJG + JSS,仅有1 次。无论频度高低,该类句模都是在核心模型JS + HXD + JSS的基础上添加外层角色形成的。其中在动核前添加一个外层角色,可以形成五种下位形式,分别是JS + JMD + HXD + JSS、JS + JYY + HXD + JSS、JS + JCS + HXD + JSS、JS + JGJ + HXD + JSS、JS + JFV + HXD + JSS。在动核后添加一个外层角色,可以形成两种句模形式,分别是JS + HXD+ JJG + JSS、JS + HXD + JSS + JGJ。在动核前后各添加一个外层角色,可以形成两种形式,分别是JS + JGJ + HXD + JJG + JSS、JS + JFS + HXD + JSS + JGJ。最复杂是添加四个外层角色形成的句模JS + JSJ + JCS + JFS + HXD + JJG + JSS。从理论上讲,所有外层角色都可以添加到核心模型JS + HXD + JSS中形成新句模形式,本文的模式和数据都是基于知识库的真实文本归纳统计得出的。虽然进一步扩大语料规模,对应的下位句模形式可能会进一步增加,但无论如何都会符合基于核心模型基础上添加外层角色形成新模式的规则。

另外,JS + JSS + HXD + ( WC) 小类,对应了五种模式,分别是: JS + JSS + HXD、JS + JSS +HXD + JJG + JJL、JS + JSS + HXD + JJG、JS + JGJ + JSS + HXD + JJG、JS + JSS + JCD + HXD。JSS+ JS + HXD + ( WC) 小类,对应了两种模式,分别是: JSS + JS + HXD + JJG、JSS + JS + JGJ +HXD + JQX。因篇幅所限,不再举例。

2. JS / JSS不同现

JS / JSS不同现,表现为句模中JS或JSS缺省,或全部缺省。实际上,JS / JSS缺省的各个类型,也可以认为是JS + JSS + HXD + ( WC) 的变体形式。共对应了22 种模式,因篇幅所限,不再列举。如果抛开大类差异,“打”子场中频度最高的句模形式是JS + HXD + JSS。除JS +HXD + JCH类外,其他形式都是在其基础上添加外层角色,或缺省内层施事或受事角色形成的派生句模,共包括40 种形式。统计发现,其中带一个外层角色的有26 种,带两个及以上外层角色的有14 种。不难看出,高频原型句模JS + HXD + JSS和在其基础上添加一个外层角色形成的派生句模是“打”子场句模的主体。

( 三) 语义角色的句法实现研究

角色句法实现的考察从内层和外层两个层面进行,通过对映射句法成分的频度分析,构建角色映射的选择序列,从而揭示角色映射的原型位置和映射特点。

1. 内层角色的句法实现

“打”子场所涉及的内层角色有施事、受事、成事。基于知识库考察发现,施事在句法层面的映射位置有主语和宾语,其频度分别为2676、213。主语位置是施事句法实现的原型位置,实现为宾语仅出现在被动句中。受事在句法层面的实现位置有宾语、主语、状语,其频度分别为2246、376、267,宾语位置是原型位置,受事实现为主语仅出现在遭受义句子中,实现为状语仅出现在致使义句子中。成事实现位置有宾语和主语,其频度分别是357、18,宾语位置是原型位置,实现为主语的相对较少,仅出现在表状态义句子中。

2. 外层角色的句法实现

从角色与映射位置之间的对应关系看,外层角色的句法实现分为单一映射和多重映射。单一映射中,工具( 953) 、处所( 456) 、方式( 322) 、条件( 78) 、原因( 65) 、范围( 63) 、依据( 60) 、方位( 21) 仅可以映射为状语,结果( 1176) 、趋向( 386) 仅映射为补语。需要注意的是,结果和趋向角色与动词的联系非常紧密,尤其是手部动词,有些在语感上已经被视为一个词。为了细化研究的需要,文中将其作为手部动词与结果或趋向的组合结构体。在多重映射中,计量最为复杂,可以映射为状语、补语和宾语,频度分别为221、93、10,状语是原型位置。时间可以实现为状语和补语,频度分别为217、72,状语是原型位置。材料可以实现为状语和宾语,频度分别是76、35,状语仍是原型位置。此外,考察还发现两个义位义征序列的相似性与角色投射位置一致性具有正相关,即包含的相同义征数量越多,角色范畴特别是外层角色在投射位置上一致性就越强。本文认为绝非偶然,这是词汇语义对角色句法实现制约的体现。因篇幅所限,角色句法实现的诸多问题需专文讨论。

四结论

本文基于语义知识库,以汉语“打”子场为典型个案分析了“词汇—句法语义”接口问题。其接口机制主要表现为: ( 1) 接口具有层级性,按照“词汇单位—角色转化—范畴排序—句法实现”的思路逐层实现的。( 2) 词汇单位首先实现为语义角色,其规则表现为词汇义征和范畴义征的双向互动制约,即相同的范畴义征决定了相同的句法表现,相异的词汇义征决定了具体的组合对象。词汇义征和范畴义征互动制约关系呈现动态变化,尤其在外层角色的接口上,范畴义征制约性增强,词汇义征制约性趋弱。( 3) 词汇单位实现为角色范畴后,会形成若干序列模型,但是各种句模的地位并不均等,存在原型和非原型之别。所有的非原型句模都符合基于原型句模添加外层角色递归形成新句模这一机制。( 4) 词汇单位实现为角色范畴后,在句法实现时存在优先选择序列。每一个角色范畴都存在一个句法实现的原型位置,该位置处于选择序列的顶端。任何角色的句法实现都是优先选择其原型位置。

接口问题非常复杂,无论是词汇语义还是句法语义层面,都尚有诸多问题需要继续探讨,尤其是词汇与句法的双向互动制约模型、角色句法实现的语用制约机制、词汇语义在句法结构中的凸显变化等。在后续研究中,通过对这些问题进一步深化,希望对本体和应用研究发挥更大作用。

摘要:自然语言处理研究进入句处理阶段以后,无论基于规则还是基于统计的策略,都面临“句法—语义”接口或界面问题。本文基于大规模语义知识库,从词汇语义和句法语义两个维度,按照“词汇单位—角色转化—范畴排序—句法实现”的思路,以手部动作义场中“打”子场为典型个案,考察词汇单位凭借范畴义征实现为角色范畴的机制、角色的排序机制以及角色的句法配位规律,揭示了词汇语义对角色范畴句法实现的制约特点,以及角色的排序模式和句法实现的位置特点。

上一篇:信息化考评体系下一篇:文化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