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语义

2024-08-12

文化语义(精选12篇)

文化语义 篇1

台风和飓风都是发生在热带海洋上空的强烈气旋涡, 因发生的地域不同, 名称各异。出现在西北太平洋和我国南海的强烈热带气旋称为“台风”, 发生在大西洋、墨西哥湾、加勒比海和北太平洋东部的称为“飓风”。从2000年1月1日起, 凡是活跃在西北太平洋地区的台风, 一律使用亚太14个国家 (地区) 共同认可、具有亚太区域特色的一套 (140个) 新名称。

中国内地选用的10个汉语台风名称, 具有浓郁的中华民族传统特色, 它们分别为龙王 (现更替为“海葵”) 、悟空、玉兔、海燕、风神、海神、杜鹃、电母、海马、海棠。

同为华夏民族的中国香港是一个中西文化融合的地方。中国五千年文化的熏陶, 加上一百五十多年的殖民岁月, 营造了香港独特的面貌和个性。香港所选用的台风名称体现了香港中西兼容的文化特性和它别树一帜地区特性。

香港所选用的台风名称是:启德、万宜、凤凰、彩云、马鞍、珊珊、玲玲、白海豚、狮子山、榕树。

一、以地名命名的香港台风名称

以地名命名的台风名称有五个, 分别为:启德、万宜、凤凰、马鞍、狮子山。

启德

“启德”指启德机场, 是1925年至1998年7月5日期间香港的民用机场。20世纪初, 何启爵士和区德先生 (又名区泽民) 合资经营“启德投资公司”, 在九龙湾北岸进行填海工程, 填海地域以二人名字命名, 称作“启德滨”。后来, 这个地区被政府征用为机场, 机场以原址地名“启德”为名。

为什么要用启德来给台风命名呢?这是有特定缘由的。启德机场位于香港市区之内, 九龙半岛南岸, 维多利亚港之滨。机场范围以外是九龙城闹市, 三面环山, 只有一条伸入维多利亚港内的跑道, 是在九龙湾填海而成。特殊的地理环境使飞机升降于启德颇具挑战性, 所以启德机场也有“世界十大危险机场”之称。香港空运及客运增长迅速, 启德机场在20世纪90年代的设计乘客量为每年2400万, 但它关闭前的实际客量却达到2800万, 再加上150万公吨货物, 国际客运量全球第三, 货运更达全球第一。

由于启德只有一条跑道, 平均每小时要升降班机达36次, 繁忙时间接近每分钟一班。此外, 早期的启德机场和住宅区相距还比较远, 但随着住宅区和机场不断扩展, 机场的位置和住宅区变成只被太子道东一街之隔。最终由于种种条件的制约, 1998年7月, 香港国际机场正式迁往赤鱲角新机场。

启德机场现在虽然已被关闭, 但73年的历史已经成为香港人集体回忆的一部分。作为曾经是世界最繁忙的机场之一, 其工作效率之快、灵活而严谨等特点仿如香港人奋发图强的缩影。

万宜

“万宜”指万宜水库, 是香港储水量最大的水库。万宜水库所在地原先有一座百年古村, 原名“烂泥湾村”后更名为“万宜村”, 为了纪念被淹没的万宜村, 便以村名为水库名。至今, 在水库底部仍保留着古村的房屋等, 更曾有潜水员打捞出过瓦片送还村民留念。

万宜水库位于香港西贡区, 容量达600亿加仑, 折合约2.73亿立方米。万宜水库于1971年动工, 1978年完工, 是当时世界上最高的岩填大坝。

香港在20世纪五十至七十年代兴建过多个大型水塘, 但人口暴涨, 水塘仍不敷应用。万宜水库的建成, 使香港存水量增至5.86亿立方米, 大大缓解了香港的食水压力。因此对香港的生产、生活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

凤凰

“凤凰”指香港凤凰山。在香港, 游人必去的两座山分别是大屿山和太平山, 而凤凰山则为大屿山的最高峰。同很多香港山峰一样, 凤凰山由两个山峰组成, 主峰为“凤”, 副峰为“凰”, 故合称为“凤凰山”。凤凰山又名“烂头山”, 因为山顶就如一个缺失了一部分的头部;凤凰山还有一个别称为“鸦雀口山”, 因为山峰好似仰天张口的乌鸦。

凤凰山海拔高934米, 是香港境内的第二高山峰。凤凰山四周没有遮挡, 可360度观景, 是香港观日出、赏云海的胜地, 每逢假日均有大批游人披星戴月, 夜登凤凰山, 观赏日出那一瞬间的美景。

中国境内以“凤凰”命名的山, 有记载的至少有十座。此外, 以它命名的县名, 及其他事物的名称也不在少数。这也反映出汉民族对凤凰的喜欢, 即使是“离家”一百多年的香港也不例外。

凤凰, 也作“凤皇”, 是古代传说中的鸟王。雄的叫“凤”, 雌的叫“凰”, 通称为“凤”或“凤凰”。其形据《尔雅·释鸟》“鶠凤其雌皇”郭璞注:“鸡头, 蛇颈, 燕颌, 龟背, 鱼尾, 五彩色, 高六尺许”。它标志着吉祥、太平和政治的清明。凤和龙一样, 被历代帝王当作是权力和尊严的象征, 凤冠、凤车等与凤有关的东西, 只有皇家和仙人才能使用。不过, 后来凤凰也成了民间百姓的吉祥物。尤其在中国传统的婚礼上, 凤凰成了新娘礼服和头饰上的装饰, 代表着吉祥和喜庆;在民间传统的图案纹样中, 凤凰也被广泛应用着, 还常和其他吉祥物配合成纹图, 如“龙凤呈祥”、“凤麒呈祥”等, 寓意着吉祥和太平。

以凤凰为题材形成的俗语、歇后语中, 有很多是表现人们对凤凰的喜爱, 属于这类的有:凤凰无宝处不落、凤凰头上戴金花、凤凰上供桌———大显花俏、凤凰头上戴牡丹———美上加美。在这些俗语、歇后语中, 还有许多是将凤凰和人民生产生活中最常见的动物“鸡”联系在一起的, 使意思表达得更加鲜明生动, 这样的俗语、歇后语有:凤凰落在鸡群里、凤凰落架不如鸡、凤凰掉鸡窝———落魄了、凤凰关鸡笼———毛羽尽折、凤凰下鸡———一辈不如一辈、凤凰落到鸡窝里———太可惜。最为常用的应该就是“凤凰落地不如鸡, 虎落平原被犬欺”了。凤凰俗语、歇后语的出现和普遍运用, 也从一个侧面说明了“凤凰”的影响力。

马鞍

“马鞍”指香港马鞍山。马鞍山也是由两座山峰组成, 较高的俗称“马头顶”, 高702米, 是新界东部最高的山峰;副峰叫做“牛押山”, 六百多米高。两峰之间形成一条很长的弧线, 形如马鞍, 故被称为“马鞍山”。

马鞍山属于香港十八区的沙田区, 最初是一个小小的村落, 居民从事农业、渔业等传统乡村经济活动。近代日本企业来到这里开采磁铁矿, 使马鞍山顿时成为工业重镇, 鼎盛时期有几千个工人在此居住。但到了上世纪70年代, 因为石油危机、新市镇发展等事件, 开矿成本大增, 加上港英政府决定开发马鞍山为新市镇, 矿场也随之在1976年结束。现在, 经过政府几十年的努力, 马鞍山成为屋邨、商场林立的大型住宅区。马鞍山的变化, 反映出香港人通过努力, 将传统的“靠地吃饭”的经济模式发展变为都市化、现代化的商业模式, 这也是香港自身变化的一个过程。

狮子山

“狮子山”是位于九龙的九龙塘及新界沙田的大围之间的一座山峰, 因山顶似俯伏的狮子而得名。香港流传着一个关于狮子山的传说, 相传香港九龙岛过去有九条龙为患, 所以上天派了一只狮子下凡镇压。现在的八仙岭就是其中被制服了的八条龙, 而余下的一条则被狮子压着。那狮子就是现在的狮子山, 而被压着的第九条龙就是九龙山, 但已在日本占领香港期间因为扩建启德机场而夷为平地。

狮子山海拔虽然只有495米, 如今在三四十层高的政府公屋的环伺下, 狮子山愈发显示不出高大, 它甚至也没有出现在香港旅游手册里。然而, 狮子山却成为艰苦打拼的香港精神的化身。

1974年至1994年期间, 香港播出了一套名单元剧《狮子山下》, 轰动全港。这部200多集、播出跨度长达21年的电视剧, 讲述了香港普通市民逆境自强的励志故事。《狮子山下》是电视版的香港历史, 狮子山同样见证了香港由一个小渔村到今日国际化大都市的艰辛历程。2002年, 香港经济萧条期间, 时任财政司司长的梁锦松在宣读他的首份预算案后, 朗诵起《狮子山下》歌词, 勉励港人在经济困境中咬紧牙关、踏实苦干、彼此帮助关爱;而后时任国务院总理的朱镕基, 向香港市民深情吟诵起这份歌词, 号召香港人民发扬狮子山的精神。最终, 狮子山成为香港精神的象征, “狮子山在, 精神就在, 香港就在”。

语言可以揭示出普遍性的文化心理, 在香港台风名称中有一半名称都是以启德、万宜、凤凰、马鞍、狮子山等地名来给台风命名, 体现了香港特有的地域文化, 反映了香港人拼搏、自强、坚韧、进取的精神。

二、以叠音女孩名命名的香港台风名称

在香港首次命名的10个台风名称中, 有四个为叠音女性名字。她们分别是珊珊、玲玲、欣欣、婷婷, 后欣欣和婷婷被白海豚和狮子山这两个台风名称所代替。

早在二战期间, 女性名称来命名台风就已经流行。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 在美国空军和海军中供职的气象学家, 常用自己的妻子或女朋友的名字来给飓风命名, 这有点近乎闹着玩的味道。二战末期, 美国首先确定了以英文字母 (除Q、U、X、Y、Z) 为字头的少女名给大西洋飓风命名。到上世纪70年代, 美国妇女解放运动组织对此种给台风命名的做法提出了强烈抗议, 声称把女性充满柔情和温馨的名字送给张牙舞爪、十恶不赦的狰狞风暴的行为严重歪曲了妇女的形象, 是对女性的性别歧视和诋毁。在美国妇女的强烈呼吁和反对下, 从1979年起, 命名表中就变成一半男性一半女性的名字。在2000年首次公布的140个台风名称中, 有12个以女性名字命名的台风名称。

如今, 用叠音的女性名称来命名可怕的台风, 早已没有了戏谑的成分, 而是给人以温柔娇美的感觉, 她们承载的是人们追求安宁、期盼风调雨顺的美好愿望。

中国传统上对男女有着不同的角色期待, 要求男秉阳刚之气, 女赋阴柔之美, 因而女性取名用字也多是柔婉娇美一些。叠音名叫起来顺口、动听、活泼, 所以更适合用于女性群体。在汉语中, 用叠音来命名, 往往带有亲昵、柔美色彩, 现在甚至成为一种时髦。这种潮流在同为中华民族、同样使用汉语的香港也非常流行。

近几十年来, 中国非常流行使用叠音名给一些重要的动物、事物、吉祥物等起名。在给国宝大熊猫起的名字中, 半数以上都为叠音名。此外, 由我国承办的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吉祥物———福娃, 这五个深受大家喜爱的卡通形象的名字也都为叠音名。不仅如此, 熊猫盼盼 (1990年北京亚运会吉祥物) 、福牛乐乐 (2008年残奥会吉祥物) 、金丝猴灵灵 (1999年昆明世界园艺博览会吉祥物) 等不同活动的吉祥物名字都是叠音名。因此, 香港台风名称用珊珊、玲玲、欣欣、婷婷等叠音名赋予了喜气、疼爱、吉祥的色彩, 用在台风上仍然具有这样的感情色彩, 表达出人们祈求吉祥的愿望。

三、以自然物名命名的香港台风名称

彩云、白海豚、榕树是以自然物名命名的香港台风名称。

彩云

云是悬浮在空中由水蒸气上升遇冷所形成的大量水滴或冰晶组成的可见聚合体。《说文解字》曰:“云, 山川气也。”香港所选用台风名称“彩云”是指天上五彩缤纷的云。

天上的云彩千变万化、千姿百态, 一直为人们所喜爱和赞赏。自古以来, 以“云”为咏叹对象的诗文不胜枚举。唐诗有首咏云诗, 名曰《来鹄》。诗曰:“千形万象竟还空, 映水藏山片复重。无限旱苗枯欲尽, 悠悠闲处作奇峰。”诗中强烈地体现出诗人表面憎云实际上亟盼甘霖的祈望。白居易《岭上云》有“岭上白云朝未散, 田中青麦旱将枯”的诗句, 刘禹锡《观云篇》有“兴云感阴气, 疾足如见机”咏叹, 韦庄《春云》有“春云春水两溶溶, 倚郭楼台晚翠浓”佳句。

千百年来, 我国劳动人民在生产实践中根据云的形状、来向、移速、厚薄、颜色等的变化, 总结了“看云识天气”的经验, 并将这些经验编成大量内容丰富的农业谚语, 这类谚语有:“天上钩钩云, 地下雨淋淋”、“天上灰布悬, 雨丝定连绵”、“云往东, 一场空;云往西, 马溅泥;云往南, 水潭潭;云往北, 好晒麦”、“云十翻, 冲倒山”、“乌云接落日, 不落今日落明日”、“云霓满天似鱼鳞, 来朝日头晒煞人”、“云吃雾下, 雾吃云晴”等。除此之外, 关于“云”的俗语也有很多, 常见的有:云里摆手———高招、云头里翻跟头———没着落、云层里盖房子———空中楼阁、云海里观山景———不识真面目、云彩眼里走路———没门儿、云彩里点灯———高明等。

白海豚

“白海豚”指的是“中华白海豚”, 香港地区还选用了“白海豚”作为台风名称。中华白海豚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体长约为2米多, 身体浑圆, 呈现优美的流线型体态, 眼睛乌黑发亮, 全身都呈象牙色或乳白色, 背部散布有许多细小的灰黑色斑点, 生活在热带、亚热带靠近海岸, 或内海的港湾及河口一带。中华白海豚性情活泼, 在风和日丽的天气, 常在水面跳跃嬉戏, 有时甚至将全身跃出水面近一米高。

中华白海豚与香港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在香港西面水域经常可见到三五成群的中华白海豚出没, 中华白海豚是海洋里的珍贵动物, 被誉为“海洋中的大熊猫”。中华白海豚喜欢群居, 具有强烈的家族依恋性, 尤其是雌性白海豚对幼仔的爱护非常周到, 当幼仔在渔网附近, 因贪食已上网的小鱼而被缠住时, 雌性白海豚会在网边急躁地徘徊, 寻求营救幼仔的方法, 甚至不惜冒着生命危险去冲击渔网来拯救幼仔, 其亲情令人感动。此外, 中华白海豚每年都会游回珠江三角洲等地繁殖后代, 拥有不忘故土、热爱家园的品质。所以中华白海豚也是1997年香港回归庆祝活动的吉祥物。选择“白海豚”来为台风命名, 体现了香港人民热切期待回归祖国怀抱的真切情怀。

榕树

榕树是世界上树冠最大的树。常言道“独木不成林”, 可是自然界唯有榕树能“独木成林”。榕树是属于桑科的常绿大乔木, 分布在热带和亚热带地区。它的树冠之大, 令人惊叹不已。榕树叶茂如盖、四季常青、枝干壮实、不畏寒暑、傲然挺立, 它的根紧紧抓住地面。

在香港, 榕树的分布和种植相当广泛, 它是香港绿化的主要植物之一。香港曾拨款700万港元, 用于保护一棵位于住宅区内的罕见百年大榕树。香港还有不少以“榕树”来命名的地方, 如“榕树湾”、“榕树岭”等。选择“榕树”来为台风命名, 体现了开拓进取、奋发向上、永不放弃的香港精神。

以这些自然物来为台风命名, 一方面体现了香港人对自然的崇尚, 而更重要的是在于这些自然物背后所蕴含的象征意义。语言的意义对于文化来说, 具有反映性和抽象性的特点。它对各种事物, 各种文化现象, 包括人们认识的自然现象, 具有指称作用, 反映人们的主体认识, 而不是自然现象本身。正如“榕树”作为台风名称, 并不单单指这种植物本身, 而是反映人们的主体认识, 即“榕树”所象征的坚实进取之意。这种反映性, 实际上是文化意识的物化。语言不是事物的简单代替物。语言的意义是事物共生的抽象和概括。各种意义都是人类思维的成果, 也可以说是人类文化的结晶。

语言体现民族经济、文化、心理素质等各方面的特点, 规范着一个民族看待世界的样式, 规范着一种文化的深层结构。香港作为华夏民族文化共同体中的一员, 必然受着共同体的主流文化的统摄, 然而作为一个亚群, 香港势必带有不同于其他亚群的文化特征。香港人最早是广东移民, 长期被英国殖民统治。港人身上兼具东西方的性格特征:东方的含蓄, 西方的直白;东方的煽情, 西方的冷淡;东方的情感, 西方的客观。多数港人对自己的血脉传承从没有自我贬低, 也不会自我否定, 比较普遍的心态是“爱国爱港”。1997年至今, 香港人对祖国的认同感已经不是什么问题, 甚至民间的爱国分子, 比内地还要激进。香港地狭人多, 因此竞争空前激烈, 也造就了精明强干、坚忍不拔、脚踏实地、紧张忙碌的性格。香港的这种文化特征, 既包括中华民族主流文化的文化特征, 也包括香港某些独特的文化特征, 体现在了台风名称的命名当中。概括地说, 香港地区选择的台风名称与中国内地所选择的台风名称相比, 中国内地台风名称更加注重历史性、文化性, 神话色彩较浓, 而香港台风名称更多地体现了地区性、时代性、情感性和认同性。

文化语义 篇2

语义场:文化差异研究的线索

不同民族的文化彼此有差异,而某一文化的特征被其所采用的语言所编码.语义场理论认为任何一种特定语言的词汇都是由诸多语义场构成的网络体系.不同语言中的.语义场因文化背景不同而相互有所差别.一些人类学家发现,对语义场的探索在研究不同文化群体的信仰体系以及推理的本质方面很有帮助.本文试从语义场角度来研究文化差异,最后得出结论:不同语言对应语义场的差异在某种程度上是文化差异的反映,语义场为文化差异研究提供了线索.

作 者:侯杰 罗亦君 温宇 作者单位:成都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成都,610059刊 名:湖北教育学院学报英文刊名:JOURNAL OF HUBEI INSTITUTE OF EDUCATION年,卷(期):24(9)分类号:H085.3关键词:语义场 不同语言的对应语义场 文化差异

文化语义 篇3

【关键词】汉英 词汇 文化差异 语义不对应

语言学家John Lyons认为,“地层结构”和“上层结构”共同制约着语言系统,所谓底层结构,就是人类共同的世界原有结构和生理特征,其令人类语言逐渐变得有共同之处,而“上层结构”也可以称之为“超结构”,也就是不同的文化结构,它将会导致各民族从语言上表现出差别,形式上呈现各民族语言的各种各样的差异。因为语言的共性,各民族语言之间存在着相互关联的对等成分,但是因为各民族文化存在一定的差异,各民族的风俗习惯、生活习惯、思维方式以及民族心理等方面存在差异,会造成某些词义会在其他语言中找不到对应的词来代表其含义。产生这种不对应关系很重要的原因是一种自然现象,也从一定程度上反映和体现各民族的文化差异,同时还体现了民族文化的特异性在国际文化交际中的表现。在语言中词汇是最基本的要素,是民族语言大体系能够生存发展的重要支柱,因此词汇是文化差异的最为重要的体现。

以前有学者对汉英词语进行了简单的研究,但其仅仅是从语言本身上,很少会去研究文化因素的影响。即便是有的学者的研究涉及到了,但其也没有对语言文化背景作深入探讨。因此,本文就从探讨汉英语言词汇语义不的不完全对应关系出发,分析语言文化渊源,找出文化的独特性。

一、汉英语义不对应关系和对应关系

1.汉英语义的对应关系。对于英汉语义关系可以分为两种:一是对应关系,二是不对应关系。对应关系很好理解,比如:chemical 对应汉语中的意思就是“化学”,read 所对应的汉语意思是“读”。这些在实际生活的运用中,是不会出错的。在汉语语言词汇中有很多的词语是在英语语言中找不到对应的词的,很多即使是表面上对应的但其文化含义还尚不能够完全对应起来。所以,对文化的研究的重点应当放在语义不对称关系上。

2.汉英语义不对称关系。语义的不对称关系可以分为,完全不对称和部分不对称两种。所谓部分不对称就是指不同的语言,在部分领域在同一个平面上,但是更多的还是处于不同层次上的,比如:intellectual 同“知识分子”虽然在词义上有重合的地方,其都是指那些有文化修养的人,而在汉语文化中“知识分子”可以指大学生、医生、教师、工程师、从事脑力劳动的人以及受过高等教育的社会主义劳动者。但是在欧美国家里,intellectual 所涵盖的范围要小的很多,其只包括从事大学教育工作的教授以及具有很高学术地位的人员,其并不包含一般的大学生。在特殊的情景里intellectual 还会有一定的贬义含义。

在英汉这两个语言中存在着很多,完全不对称的现象。首先,在涉及到具体的人、事物和抽象概念时,没有词语相互对应。比如:中国的二十四节气表中的春分、秋分、立夏等虽说这些在英语中有对等的词(Spring equinox、Autumnal equinox、Summer begins)。但像清明、霜降、小雪、惊蛰之类的节气词语在英语中却找不到对应的单词。在汉语中的一些传统的概念,“上火”、“阳气”、“太极”、“寒”、“元亨利贞”等在英语中更是找不到对应的词汇,所以,我们在翻译的时候就只能用语言来描述这些。即便这样,还是很难令西方人明白这些概念的含义。其次,汉语本身具有特殊的形式很容易引起语义的不对称,例如:汉字中经常出现的对联、拆字、成语典故、歇后语、回文、双关语和联绵词等现象,这些在英语语言中很难找到对应词和类似的意义。

二、英语语义不对称文化差异的渊源

1.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的差异。我国传统的价值观是以道家、佛家和儒家为理论基础的伦理道德观,是建立在这些的基础上的集体主义观念和等级观念。中国长期的封建社会造成了在中华民族心理形成了两个特点:其一是对血缘系统的高度重视;其二是过分强调等级差异。中华民族受到传统文化的影响很深,使得我国人民有着谦让、内敛、反对野心、少私寡欲等良好的品质。

说起西方文明,其起源于古罗马文化和古希腊文化,在西方文化中,很重要的思想是在上帝眼中个人靈魂是非常重要的。西方人是个人主义的价值观。他们用观念的形式和心理保存艺术、宗教、风格、伦理、哲学、政治法律、道德规范等文化现象,必然从一定程度上影响语言文字,造成中西方语言文字的差别。

2.历史文化、生活习惯的差异。古罗马文化和古希腊文化中的神话故事都是很发达的,是欧洲文化中“神”的传说的主要组成部分,很多的神的名字都被西方文化吸收了,比如:太阳神阿波罗、爱之神丘比特、主神宙斯、文艺女神缪斯、索菲亚等等。中华文化中也有很多神的传说,比如:女娲、后羿、伏羲、太上老君等,这些和西方文化中的神相差甚远。

综上所述,因为价值观的不同,以及历史原因和风俗文化生活习惯的不同,导致英汉语义上出现很多不同,这也从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了文化的特异性。

参考文献:

[1]宁健林,鸿飞.基于改进潜在语义分析的跨语言检索[J].中文信息学报.2010(3).

[2]穆惠峰.基于英汉词汇语义关系研究的大学英语词汇教学[J].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Z2).

国情文化语义与外语教学 篇4

词作为语言符号, 由两部分组成, 一是表概念的部分, 另一部分表文化背景信息, 前者是词义的主体, 而后者是词义的附加部分, 但意义却十分重要。在外语教学过程中, 由于我们对词汇背景的研究工作尚不全面, 学生不能正确理解母语与所学语言两种语言中概念上等价的词在词汇背景方面的差异, 对这些词所包含的民族文化信息把握不准, 因此交际过程中产生语言国情干扰和文化休克, 如许多中国学生不理解在俄语的语句中为什么会有“奶奶睡在炉子上”的表达, 其原因就是他们没有完全掌握词汇背景。可见, 研究如何在外语教学过程中兼顾词汇的国情文化语义教学对成功实现跨文化交际具有重要的意义。

1. 词汇背景的理论研究。

词汇背景是语言国情学的主要研究对象, 语言国情学产生于上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根据俄罗斯两位著名的语言学家韦列夏金和科斯达玛拉夫的观点, 一个词的词义由词汇概念和词汇背景构成, 词汇概念是把现实中的实务、现象加以区别的工具, 它能确定一个词的类别属性, 而词汇背景是词义中所有非概念义素的总和, 它不参与词的分类, 却包含所有的民族文化信息。近些年来, 国内许多学者致力于词汇背景的理论研究, 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对词汇背景的产生、变化以及在跨文化交际中的作用都有理论论述, 但较少有人从对比角度对两种语言中词汇背景进行分析。而结合外语教学, 对中国学生常常遇到的外语词汇的背景与其概念相同的汉语词汇进行对比尝试, 分析词汇背景的文化国情语义与外语教学的关系, 正是本文的写作目的所在。

2. 外语与汉语中概念相同的词汇背景对比。

在两种语言中有许多词所表达的概念义素相同, 但词汇背景却有很大差异, 如, 英语中“plumber”与汉语中“管子工;水暖工;铅管工”所表达的概念义素基本相同, 但自“五角大楼文件”泄密发生后, 白宫就设立了专门的特供机构, “plumber”就用以指调查政府官员泄密的特工。如果学生不知道该词的这一词汇背景知识, 就容易造成对句子、篇章理解的偏差。我们知道, 汉语中的“龙”对中国人来说, 龙是权利、力量、幸福和顺利的象征, 是中国人的庇护之神, 我们把自己称为龙的传人, 而对西方人来说, 龙是残酷、不幸及邪恶的代名词。如果学生对词汇的背景意义没有掌握, 往往会影响正常的交际。又如在俄汉语中的“茶”, 都有相同的义素“花茶”、“一包茶叶”、“泡茶”、“喝茶”, 但与汉语不同, 俄语中“茶”还有一些义素, 如“加糖的茶”、“加牛奶的茶”。正是这些词汇背景影响了中国学生对俄语的理解, 造成了交际的困扰。比如, “别墅”一词, 汉语释义是在郊区或风景区建造的供休养用的园林住宅, 而在俄罗斯人眼中, “别墅”也可以解释为在郊外建造的供夏季休息的住所。两者在概念义素上基本相同, 因此当中国学生读到“俄罗斯人夏季每到休息日都去别墅度假”或是“俄罗斯几乎每个家庭都有自己的别墅”时感到无法理解。因为别墅在中国是优雅舒适漂亮的建筑, 通常比较豪华, 是富有的象征, 更是让平民百姓咂舌羡慕的。相反, 在俄罗斯, 由于地广人稀, 很多家庭都有自己的“别墅”, 俄式的别墅通常较小, 建在河边或林地附近, 木质结构, 周围是小菜园, 春天人们来这里种植蔬菜和水果, 夏天来度假和收割, 夏天周末他们常常举家前往, 冬天只是偶尔来检查一下, 一般不用。俄式的别墅可以是自己的, 也可以租用。而在中国很少听说别墅用来出租。如果教师对这一词的背景义素没有讲解给学生, 就会造成他们对语句、篇章的理解产生歧义, 这会直接影响到交际的顺利进行。

3. 在外语教学中加强背景词汇的国情文化语义教学。

通过以上分析, 我们发现, 汉语与其他语言中一些常用的词汇, 尽管它们有相同的词汇概念, 但所具有的词汇背景不同。正是这些不同背景影响中国学生对外语词汇的准确理解, 因此常常把词汇背景偷换或是混淆, 影响了正常的交际。因此, 如何在教学的过程中让学生掌握概念相同的词汇的同时, 能够把握不同的词汇背景, 这对于教学是非常重要的。

文化语义 篇5

防火墙的语义演变过程-基于认知语义学的视角

语义在语境中产生,指向具体的事物及特征,其变化动因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人类的认知能力.文章从认知语义学的视角,运用语义链模式从语义框架建构和隐喻策略使用两方面分析汉语名词“防火墙”的.词义演变过程,对把握语言的发展脉络及创造新词新义有一定的帮助.

作 者:李春晓 LI Chun-xiao 作者单位: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河南,郑州,450015刊 名: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英文刊名:JOURNAL OF ZHENGZHOU INSTITUTE OF AERONAUTICAL INDUSTRY MANAGEMENT(SOCIAL SCIENCE EDITION)年,卷(期):200827(3)分类号:H030关键词:认知语义学 语义演变 隐喻 防火墙

文化语义 篇6

关键词:传统文化;形态语义;产品语义;产品设计

一、形态语义学

语义学即探索研究语言意义的学科。是以符号学为基础,借用语言学中的语义学概念。形态语义学属于非文字语言的情感符号系统,其形态语言具备表达信息和传递思想的功能特征,它基于人的感知体系,从外部认知事物的内涵特征,包括内在本质的含义与外部特征的关系。在表达过程中具有逻辑推理性和秩序统一性,其解读方法既服从社会习惯,受普遍认知规律的制约。传统文化不是凭空存在的,“任何生命体的创造首先要有形态的物质基本要素。”通过人类文明的发展史——石器时代,青铜时代,铁器时代到现代文明开端的蒸汽、电气时代,及至今日的信息社会,可以看出人造物始终伴随着社会进步,是社会文明的评价标准。起决定力量的科学技术对物质文明和文化发展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为形态语言的发展奠定了基础。生产技术的革新使人类对自然的控制能力增强同时也改变着物质需求标准。生活质量的提高与经济的快速增长进一步促进了精神文明的发展。此时人造物的需求不仅是为了提供使用功能,更多的成为精神层面的延续,一种文化的载体和象征。苏珊·朗格认为艺术是人类情感符号形式的创造。形式语言的艺术表现便是精神情感的创造性活动,并区别于其他艺术活动。

二、传统文化形态语义

在我国传统文化中对于生活艺术的趣味培养渊源已久,对感性生活的追求在历代文人身上都可以看到执着的坚守,并在他们的影响下各具特色。反应了在传统哲学思想熏陶下的古代文人,对仁义礼信高尚品格的追求。做工精致,形式简洁,体现了明式家具的造型洗练,形象浑厚,风格典雅的艺术特点。意义丰富且形态富有变化,通过对文字艺术的完美运用,显示出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卓越的审美品味。

美的目的是达到心理与视觉的平衡。在对历史文化的继承中,人们将对环境的理解抽象成为丰富的形式图案,寄托在居住环境的方方面面。例如,传统建筑中将固定屋檐瓦片的石雕刻画成仙人走兽的题材,满足使用功能的同时还有驱邪镇宅保护住宅的寓意;园林景观的门廊被设计成“瓶”的形状,不仅生动美观,还带有“出入平安”的祝福;保护住宅隐私的影壁上,装饰有意味长寿多福的龟纹等等。时光倒退千百年,生活在没有现代科学技术支持的古人,沿承历史传统,将对自然现象的敬畏和对美好生活的期望,通过联想、双关等抽象方法对自然元素进行精炼、提取,并附加在日常事物上。经过反复的实践经验积累,完成人们对形式美的认知过程。这一活动不仅让物摆脱了单调与乏味,也与使用者之间建立情感联系,产生思想共鸣。

三、产品设计语义

乌尔姆设计学院率先在20世纪60年代开始探索符号学在设计领域的应用,并在80年代作为完整概念被提出。产品语义学以研究设计对象的含义、符号象征以及使用的文化环境、社会心理等为学科任务。认为制造物不仅要具有特定的物理机能,同时还应该能够向使用者揭示或暗示操作流程,甚至构成一定的象征意义,从而自然融入生活环境中去。当新技术发展对功能表达的限制日趋减弱的时候,市场和消费者对多样性的期望,使以物为中心的“形式追随功能”传统单向设计模式,向以用户为中心的“人机情感”互动模式方向转移。一个好的产品,不仅有明确的功能意義表达,同时是象征意义与情感的输出。在产品的语义表达中需要考虑的是使用者认知行为的物理与情感需要,而不是拘泥于内在结构对外型表述的限制。产品语义学研究的是产品自身的一些符号,以及这些符号的表达方式。从认识论角度解释,人们认识事物总是先由外部开始的实践活动。通过对事物表象的感觉、知觉到实践活动,再上升的概念认识来完成对事物的理解。产品通过其外在形态,如色彩、材料、质感、图形等来强化产品的符号特征。从本质与特征来看,这与设计艺术形态语义本身的含义是一致的。

四、传统文化形态语义在产品设计中的运用

产品设计是时代的艺术,在产品设计活动中存在设计者、设计对象以及使用者三个部分。传统文化的形态语义是对文化遗产的抽象概括,与设计活动相辅相成,构成反应某一时段人文面貌的人造物形态。运用在现代产品设计中的传统文化,须符合当下时代的认知模式和使用语境。首先是认知共识。与使用者建立共同的认识基础,包括感性经验认识与理性经验认识,以及社会经验认识。通过了解使用者的感知觉模式、审美趋向等内容,分析使用者的感性认知经验。形态感知语言的思想交流性会让使用者产生立体空间、运动知觉的感受,同时也会形成愉悦、痛苦、忧郁等情绪性反应。使用者在操作技术、知识等方面的积累则决定了其理性层面的认知方式。社会文化背景差异对语义传达同样起决定性影响。社会伦理情感语言包括对文化历史风格的承袭与怀旧,对生存环境的危机意识,道德理念与自身荣誉感。在充分了解文化原形的艺术特征之后,对其内涵做出分类归纳。再与生活使用环境做契合对比,以产品设计形式美原则为依据,抓取文化原形中的艺术精髓在设计活动中采用描摹与结构等艺术语义修辞手法,如“仿拟”、“联想及象征”、“比喻”与“借代”等。将传统文化融合到现代产品功能形态中。为其寻求新的价值观和审美体验。

五、结语

随着世界交流日益频繁,不可避免的全球化浪潮向传统文明的个性化特征袭来,商品时代的快节奏消费也冲击着基础的文化土壤。我国的传统文化元素资源丰富,却大多因缺乏有效合理的开发利用而濒临消亡的边缘。存在于生活中的才最为深入人心,让传统文化通过设计活动走进人们日常生活,用活动的市场给传统文化带来新鲜血液,才能延续文化的生命力。

【参考文献】

[1]吴琼.基于产品系统理论的文化衍生品开发[J].艺术百家,2013(03)

[2]原研哉.设计中的设计[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6

[3]陈慎任.设计形态语义学—艺术形态语义[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5

[4]邱春林.设计与文化[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9

[5]赵克理.顺天造物[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8

颜色词的语义认知和文化原型 篇7

1 颜色词的语义认知

在世界各国语言中“颜色”被认为是一种自我“包括”的语义领域。颜色词的认知也有其文化的显著性, 每种语言虽有各自完整的系统, 但不同的语言间却没有等值的颜色术语, 如:英语的blue在俄语里有两个对应词;英语词brown在法语中并没有相应的词。即使不同语言间有相同的颜色术语, 但不能应用于确切相同的区域, 如, 传统日语中的red和yellow相当于英语中的orange和turquoise (青绿色) , 古汉语的“蓝色”包括了“青”、“碧”、“苍”等颜色。可见不同语言的颜色词系统有不同的结构。

1969年美国语言人类学家Berlin和文化人类学家Kay发表的《旧金山湾区居民的20种语言调查》、《基本颜色词汇》曾指出, 在颜色的连续体上有11个心理定位的焦点或地区。所有只有两种颜色词的语言, 它们的焦点只会在white和black的区域上, 所有只有三种颜色词的语言只会有white, black和red颜色。

下面我们就针对白、黑、红这3种颜色词的中西方文化原型的差异加以相应分析。

2 不同颜色词的文化原型

2.1 白色 (white)

从感情色彩的角度来看, 无论中西方文化, 白色象征意义主要着眼于其本身色彩, 表示纯洁无暇, 清白, 善良, 娇弱。例如:童话中的白雪公主 (snow white) 是纯洁和善良的象征, White lie指的是善意的谎言, white man指洁白无暇、正直公正的人。

白色 (white) 在中西方文化中也存在着不同的认知。如:在中国文化中, 白色也是丧色, 中国人在办丧事时穿白色孝服, 戴白花;而在西方文化中, 白色是崇尚色, 新娘在教堂举行婚礼时, 才穿白色婚纱, 戴白手套。而如今很多中国年轻人在婚礼上学西方人的作法穿白婚纱, 也正客观上表现了中西文化的融合。另外, 白色在西方人眼里是权力和地位的象征。例如, White House指白宫, 美国政府;Whitehall白厅, 指英国政府。

2.2 黑色 (black)

无论在汉语还是英语中, 黑色 (black) 都可以是感情色彩的词语, 表达人的情绪不好。例如:在汉语中, 他气得脸色铁青。这里的“青”, 指的就是脸色发黑。在英语中黑色 (black) 被称为“死色”, 常与“不好的”, “坏的”, “邪恶的”相联系, 象征着苦难, 遭劫和不幸。例如:black list黑名单;black sheep败类、害群之马;a black lie不可饶恕的谎言;a black deed恶劣的行为;Blackman恶魔等。

黑色 (black) 在中西方文化中也存在着不同的认知。如:在西方文化中, Black (黑) 在表示经济色彩的时候, 除了带有贬义之外还存在“盈利”之褒义。black figure (盈利) ;in the black (有盈余) ;black figure nation (国际收支顺差国) 。Black (黑) 既象征死亡, 罪恶和灾难, 同时也象征庄重, 威严和尊贵。例如, black suit and black dress是西方人最崇高的传统服装, 在庄重场合, 达官贵人, 社会名流都喜欢身穿黑色。

2.3 红 (red)

从感情色彩的角度来看, 无论中西方文化, 鲜艳的红色常与喜庆吉日, 庆祝活动有关, 表达热烈, 欢快, 热情, 激昂, 奋发向上的精神状态。例如, 在英语中, red-letter days一般指圣诞节或喜庆的日子 (日历也常用红色字体印刷) ;red-blooded指精力充沛, 体格健壮, 活泼有力的 (人) 。同时,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 红色代表繁荣, 喜庆, 顺利和成功。传统的婚礼中, 新娘裹红挂彩, 新郎胸前一朵大红花, 洞房内贴一对红双喜字, 这是爱情美满的象征。“开门红”表示好运气, 旗开得胜。“红光满面”不仅指身体健康, 更表示喜气洋洋。“满堂红”更是圆满, 成功的象征。

另外, 红色在中西文化中都可以引申来表达人的兴奋, 激动, 害羞, 气愤等情感状态。例如, 他红着脸, 不知怎样来表达自己的心情。 (He flushed red, not knowing how to express him-self.) become red-faced指脸红, 害羞的意思。He turned red.意为难为情。

美国著名语言学家伦纳德·布隆菲尔 (Leonard Bloomfield) 说过:“外语中的任何一个词或句子的意思总是有别于本族语中一个近似的、相应的词或句子。”正是这种不对等易使我们对不同语言的运用产生偏差。在跨文化交流中, 颜色词作为一种符号系统在汉英两种语言里具有不同的用途及文化价值、文化意蕴, 我们只有了解中西方文化的差异, 才能更好的运用颜色词。

参考文献

[1]Geoffrey Sampson.Schools of Linguistics[M].London:Hutchinson&Co (Publishers) Ltd, 1980.98.

[2]F.Unger H.J.SchmidAn Introduction to Cognitive Linguistics[M].Addison WesleyLongman Limitd1996.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001.6:26.

[3]John Lyons.Language and Linguistics[M].Lon-don: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7.

[4]唐振华, 符号学与颜色词在跨文化交际中的运用[J].深圳大学学报, 1996, 8.

[5]苑逸飞, 季明平.英语颜色词的社会文化意义分析[J].郑州大学学报, 1997, 3.

文化语义 篇8

自古代以来,龙一直是中华名族的象征。在中国文化中,“龙”是吉祥富贵的象征,古代帝王都自比为“真龙天子”。当这个词翻译成英文时,为“dragon”。但是在西方,“dragon”被认为是一种好斗残暴的怪物。龙的形象往往使得不了解中国历史文化的西方人产生误解,这与“dragon”这个词所引发的文化联想有关。

1 龙和dragon的不同

两个词在字典中的释义分别为:

在《汉语大词典中》,龙的释义是“传说中的一种神异动物。身长,形如蛇,有鳞爪,能兴风降雨,为水族之长”[1]。

在《朗文英文语言与文化字典》中,dragon的意思为“一种大的想象中的动物,有翼,能吐火”[2]。

龙和dragon是不同的动物,尽管它们都不是现实中真实存在的。首先,这两个词的指示意义不同:前者指的是体长、像蛇、有鳞爪、为水族之长的一种动物,而后者指的是有翅膀能吐火的一种动物。

另外,二者的情感意义也不同:前者常用来指称帝王,是褒义的;而后者常用来指称邪恶的东西,是贬义的。

中华民族常用“龙”来形容自己。比方说,他们将自己称为“龙的传人”。父母往往希望自己的孩子有远大的前程成为国家的栋梁时,人们将这称为“望子成龙”。中国人非常敬重龙,但是在西方,比如英国,dragon的文化意义与怪物、恶魔联系在一起。

语言与文化有密切的联系[3]。不同语言之间的交流可能导致极大的冲突。中西方之间的文化差异体现在它们各自语言的文化语义的不同。当碰到一个生词时,我们应该理解语言和文化的关系,也即这个语言符号与其文化语义的关系。文化语义是语言很重要的一部分,应被给予高度重视。

2 文化语义

从以上对这两个词的分析来看,我们可以看出汉语中的“龙”被错误地翻译成了英语中的“dragon”。据Hudson说,“一种语言中的有些词表达的意思在其它语言中并没有对应的词表达相同的意思。在很难翻译与文化相关的语言的时候,比如对不同习俗(生日聚会)、物体(气垫船,香肠)、机构(大学)等的名称翻译,这一点很明显。想一想便会发现有多少日常词汇是与特定的文化观念相联系的——这些观念在其它文化中就根本不存在。”[4]例如这些英文词汇brown,monkey,chair,jug和carpet几乎很难翻译成法语,因为没有哪个法语词汇能够精确地表达相应的英语词汇所表达的意思;因此在不同的场合必须选择不同的词汇,尽管在每个场合英语词汇表达的显然是相同的意思。不同的语言提供了表达相同意思的不同方式,但从根本上来说它们也是不同的,每种语言表达的意思都不会完全相同。

英语中有“carpet”这个词,但是法语中没有。当然,相应地在法语中有些观念在英语中也没有对应的词汇来表达。但是,在不同的语言中,词汇意义的这种对应不当还是可以表达的。

为了消除西方人的误解,我们可以在英语词汇中增加一个词“long”,用来指中国的“龙”,而让“dragon”这个词指代它的原来所指。

3 注重文化语义的翻译

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而翻译是一门双语的艺术。翻译过程不应被认为是两种语言之间的事,而是涉及到“跨文化迁移”的两种文化之间的事。美国学者Engene Nida认为翻译是通过最相近以及自然对等的转换对原作信息的再现,好的译者非常注重所翻译作品信息的对等传达,这样的话目标语的读者对译文的反应就与源语言的读者对原作的反应相似。[5]

《韦氏新世界词典》对“communication”的解释是“通过交谈、手势或书写对信息、信号或消息的传达。”[6]所以作者将跨文化交流定义如下:讲母语的人和讲非母语的人通过言谈、图像或书写传递思想或信息等。在这里我们主要讨论英语和汉语的跨文化翻译。

翻译从根本上来说是从一种语言到另一种语言信息传递的过程。所有的翻译都必须经历理解和表达的过程,也就是说,先透彻地理解原文,然后用另一种语言忠实地表达原文的意思。透彻的理解是精确表达的基础,而精确的表达是透彻的理解的体现。这两个过程密切相关。如果我们只是逐词地翻译某篇文章而没有弄明白文章的原意,那是毫无意义的,只不过是对词的机械翻译罢了。下面我们来看几个例子。

如果这句话“She is a cat”被翻译成汉语“她是一只猫”,那么译文恰恰与作者(讲话的人)要表达意思相反。因为在中国文化中,猫是安静、温柔、顺从和可爱的象征;而在西方文化中,猫是狡猾、阴险和残忍的象征。对于“醋”这个词也是一样。在汉语中,“吃醋”常用来形容嫉妒的丈夫(男朋友)或妻子(女朋友);但在英语中,“vinegar”完全没有这个意思,当被用来形容人时,它的意思是“”坏脾气”或“不开心。有时在两种语言中两个词的指示意义是相同的,但是在一种语言中一个词可能有语用意义,而在另一种语言中对应的词却没有。这时,就应将源语言词汇的语用意义翻译出来。比如在这句话中“If the world’s most powerful countries ever start dropping nuclear bombs on one another,the world would be in a pretty pickle”,英语习语“be in a pretty pickle”的意思是“处于混乱之中”,而“泡菜”(pickle)在汉语中却没有这样的语用意义,因此这句话应翻译成“如果世界强国间开始相互投掷核弹,那么世界将处于可怕的混乱之中”。

由于文化差异,翻译时在不同的语言中很难做到语意一致。从广义上来说,语言是一个民族的象征,它包括这个民族的历史文化背景以及他们的生活方式和思想习惯;特定的语言、语音、词汇、句法和语篇结构以及文体可能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人们某方面的思考方式[7]。下面这个例子是对《雷雨》[8]中汉语双关语的很好的翻译:

鲁大海:(挣扎)放开我,你们这群强盗!

周萍:(向仆人)把他拉下去!

鲁侍萍:(大哭)这真是一群强盗!(走到周萍面前)你是萍,……凭—凭什么打我儿子?

王佐良[9]将其译为:

Hai:(struggling)Let go of me,you hooligans!

Ping:(to the servants)Hustle him outside!

Ma:(breaking down)You are hooligans,too!(go across to Zhou Ping)You’re my---mighty free with your fists!What right have you to hit my son?

周萍是鲁侍萍的儿子,但是自从她离开周朴园(周萍的父亲)后她就再没见过他。当她在这种情景下碰巧见到自己的亲生儿子时,内心情感是非常复杂的,于是情不自禁地喊出了“你是萍……凭什么打我儿子?”但她还是突然把“萍”变成了“凭”。在汉语原文中这个双关语的使用是为了表现她复杂的心情。翻译成英语时,这个双关语被译成“you’re my—mighty free with your fists”。英语读者能够理解“my”后面应该是“son”,但是却硬是说成了“mighty”。这样的翻译是非常成功的翻译,不仅原作的意思完全传达到了译文中,并且在形式和内容上都做到了与原文的一致。

“green with envy”是什么意思呢?当人嫉妒时便变成了“绿色”吗?在这句话中,“green”的意思显然不仅指的是颜色,它还有别的意思,与英语文化有关。除了“green with envy”,英语中还有这样的短语“green-eyed”,它们都是嫉妒的意思,即“眼红”“害了红眼病”。在英语中,“green”也用来指人缺乏经验,锻炼或知识。比如这句话:“You’re expecting too much of him.He is still green,you know”,应该翻译为“你对他的要求太高,他还没有经验嘛”。同样,“greenhorn”这个词的意思是缺乏经验的人或不熟悉某地地方习俗的新来者,带有点贬义,翻译成汉语便为“无经验的人”。

4 结论

Eugene Nida曾说,翻译就是意思的翻译。当我们翻译时,我们应尽力将原文中所有的意思传达给目标语的读者。由于语义与文化关系密切,并且在特定的语境中语义是由作者的意图决定的,因此了解相关的两种语言的文化之间的相似与不同之处是非常重要的,以便于目标语的读者对于译文的反应就像源语言的读者对原文的反应一样。这样,成功的跨文化交流在讲母语的人和讲非母语的人之间也能实现。

摘要: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而翻译是一门双语的艺术。本文通过对汉字“龙”和英语单词“dragon”的分析,主要讨论了文化语义的翻译。

关键词:龙和dragon,文化语义,翻译

参考文献

[1]罗竹凤.汉语大词典[M].上海: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97.

[2]Summers,D.Longman Dictionary of English Language and Culture[M].Shanghai:The Commercial Press,2005.

[3]胡壮麟.语言学教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4]Hudson,R.A.Sociolinguistics[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Press 1996.

[5]Nida,E.A.Language,Culture&Translation[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3.

[6]Guralnik,D.B.Webster’s New World Dictionary[M].New York:Webster's New World,1988.

[7]Lyons,J.Linguistic Semantics:An introduction[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5.

[8]曹禺.雷雨[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4.

浅谈汉英文化交际中的语义迁移 篇9

1“迁移”概念

“迁移”最初由行为主义心理学家提出, 指的是通过对已有的知识进行重新利用的过程, 从而达到学习新知识的目的。语言迁移是指学习者在学习第二语言的过程中, 学习者母语的发音、词义、结构规则等对二语的使用、理解等产生的影响。所谓语义转移, 指把已知词项的语义特征投射到与之搭配的词项中去, 在词项的形态限定和句法限定保持不变的情况下, 语义限定发生变化, 创造一种新搭配, 提供新信息。简单来说, 语义迁移指的是一种语言 (母语) 从语义的层面上对另一种语言 (目标语) 的使用发生的影响。语义迁移也分正、负语义迁移。当母语和目标语的语义是一致的, 为正迁移;反之, 是负迁移。但是, 我们知道任何两种语言不管是多相似, 语义不可能对等。因此, 在本文里所谓的语义迁移指的是语义的负迁移。

以汉语为母语的英语学习者在语言文化交际的过程中, 由于中国文化的影响所产生的语义迁移现象是跨文化交际中的一大障碍, 为了避免这一障碍, 人们有必要了解汉英文化的差异性, 从而减少跨文化交际中的语义负迁移。

2汉英中不同的社会应酬语

应酬语, 又称为问候语或招呼语, 是一种特殊的社会交谈, 它的构成方式是一些无意义的表达, 但却具有维持调和人际关系的重要功用。不同国度民族, 由于文化的差异性, 应酬方式也就有所不同。

(1) 问候语产生的语义迁移

两个初次见面的人相互打招呼, 中国人会说“你好!”, 英美人会说“Nice to meet you!”两个熟悉的中国人见面应酬和同样情形下两个英美人的应酬的方式截然不同:英国人喜欢议论天气, 所以人们打招呼方式常为Nice day, isn’t it? 而中国人由于历史文化缘由, 他们之间的应酬语通常为“你吃了吗?”“干嘛去?”等等。构成这种差异的缘由是文化具有民族性。言语作为文化的载体, 表现了这一差别。西方人都比较注重个人隐私, 所以选择议论天气既能避开谈个人信息又能到达经过应酬缩短人与人之间的间隔。在中国, 自古以来老百姓们最关注的是温饱问题, 所以“你吃了吗?”, 既简单又能真实地表达人们相互关怀的心情, 成了典型的应酬方式。如果按照中国文化的方式向英美人打招呼, 对方会感到惊讶, 会误认为你是邀请他吃饭或者约会。这便产生了语义迁移。

(2) 道别语产生的语义迁移

不同的文化有着不同的告别模式和言语规约。如果把一种文化中的告别模式移栽到另一种文化上面就会造成交际障碍。在中国, 客人向主人辞别时习惯说“我走了”, 在多人访问要先行离开的客人会说“我先走了”, 这让英美人觉得很唐突或者很不礼貌, 他们认为先行离开的客人只需要向主人辞别, 然后不声不响地离去, 以免打扰到别的客人, 所以当中国人说I’m leaving now或者I’ll go f irst时, 会让对方感到莫名其妙。又比如, 在中国, 主人送别客人时常常会说“慢走”“路上小心”等等, 而英美人听到后会很反感, 心里会想“我为什么要慢走, 我又不是两三岁的小孩, 难道不懂得照顾自己吗?还需要别人来指点吗?”正是由于文化的差异性, 交际中语义负迁移产生, 如果对英美人的文化传统有一定的了解, 那么则可以避免这种语用失误。

3汉英中不同的文化习俗

文化习俗是一个民族在特定的历史条件和地理环境中发展和承袭下来的, 是一种文化形态的象征和体现, 是一个民族的价值观念、社会心理和道德传统的反应和体现, 它有助于维系良好的人际关系。

(1) 自谦语产生的语义迁移

中华文化讲究谦恭有礼, 在语言上表现为敬语和谦语的使用, 所以在中国, 当受到别人的赞美和夸奖时, 人们常常会说“您过奖了”“哪里哪里”“我做的还不够”“这是我应该做的”“不敢当”等等。而在中美文化中, 人们往往会说thank you, thank you very much等等。比如当某外教称赞一名中国学生英语讲得好时, 这位中国学生也许会说No, my oral English is poor, 而当一名汉语老师夸赞一名外国学生汉语讲得好时, 他会大方地回答Thank you。在英美人看来, 中国人的回答会被认为是虚伪、缺乏自信的表现, 使英美人觉得自己的话受到了直言否定, 从而认为中国人不礼貌;而在中国人看来, 英美人缺乏谦虚的美德。正是汉英文化中不同的风俗差异才产生这样的语义负迁移, 从而影响正常的交际行为。

(2) 致谢语产生的语义迁移

在汉语中, 用道歉的话表示感谢是表达谢意的一种重要方式, 说话人认为自己的受惠给对方带来了不便和麻烦, 于是用道歉的方式表达自己的谢意, 明白无误地向对方传达了自己欠对方人情的信息, 比如, “让您破费了”“麻烦您了”“不好意思, 让您受累了”等等, 这种道歉式的致谢更加体现了汉语致谢中情真意切的文化特征。但在英语文化中, 除了Thank you之外, 更恰当的表达则是Thank you for giving me your time。在英美人看来, 汉语的这种道歉式致谢方式是有意否定了别人的功绩, 认为别人付出的劳动只是浪费时间而已, 容易引起误解。例如, 当英美国家的人邀请中国客人来家里吃饭时, 如果客人说“给您添麻烦了”, 主人就会理解成对方认为他的邀请不是心甘情愿的善举, 而是一种感到不快的麻烦事。

除此之外, 在中国, 越是亲密的关系越少说“谢谢”, 道谢的话一般是在与陌生人交往时或者在正式场合使用, 熟悉的人或者好朋友之间一般不用道谢, 即使致谢, 对方也常常会说“自己人, 客气什么”, 家庭成员之间更不用致谢。亲密的人之间说“谢谢”往往会被认为是“见外”“不给面子”, 而且, 中国还有“大恩不言谢”之说;但是在英美国家, 即使亲密无间的朋友甚至家庭成员之间, 在对方为自己做了事情之后, 也会直接致谢。由此可见, 语义迁移和文化差异息息相关。

4汉英中不同的文化价值观

每一种文化都有着独特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因而也形成了独特的价值观。价值观是社会文化的核心部分。文化的差异在很大程度上可以体现在价值观上的不同, 因此, 汉英中不同的文化价值观也会产生语义迁移。

(1) 个人隐私观念产生的语义迁移

隐私问题是汉英文化交际中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 因为西方人的隐私观和中国人的差别很大。由于传统观念的影响, 中国人喜欢询问对方的姓名、籍贯、年龄、工资等个人信息, 这体现出了朋友之间的友好和关心;西方人强调个人隐私, 即一个人怎样生活在不造成对他人危害、没有干扰别人的情况下, 谁也管不着。如私人信件不能随便拆阅, 私人的事情不能随意打听、更不能随意传播等等。因此当一个中国人询问外国朋友的年龄、工资等个人信息时, 会被认为是侵犯了自己的隐私, 是属于粗鲁的行为。

在时间观念上, 中西方也是截然不同的。在中国, 朋友可以不敲门就“登堂入室”, 这对西方人来说是不可思议的事。所以中国人想要拜访外国朋友时, 最好事先告知对方, 否则他们会认为被冒犯而拒绝接待你, 即使是一件小事要问, 也需要先打个电话。如果忽视了这一点, 就必然会引起负迁移, 从而影响交际的顺利进行。

(2) 个人自立观念造成的语义迁移

在中国, 家长要求孩子顺从、听话, 他们会为孩子做好一切准备, 甚至决定孩子未来走什么样的道路, 过什么样的生活;而西方却截然不同, 个人的生活自己负责, 不依赖父母和他人。子女年满18 岁, 多数开始自立生活, 即使家里很富有, 也要自己找工作养活自己。再例如, 中国人讲究面子, 喜欢显摆, 即使条件不允许, 为了自己的面子也要请客吃饭, “打肿脸充胖子”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然而与中国形成鲜明对比就是, 无论吃饭、购物, 甚至是买票, 西方人也都各自付款, 他们并不认为这是人情淡漠, 而认为是尊重个人作用和价值以及不坐享其成的表现。他们从小就受到独立自主精神的熏陶, 这正是西方人独立自主、白手起家、个人奋斗精神的体现。因此当中国人执意要请外国朋友吃饭时, 会让对方产生反感的情绪。所以这两种不同的个人自立观念在交际过程中相互迁移就不足为奇了。

由于汉英文化的差异性, 在交际过程的许多方面都会体现出语义迁移这一语言现象, 尤其是中国文化对英语学习者所造成的语义负迁移更是人们交流中的障碍。为了交际的顺利进行, 我们必须了解汉英文化中的差异, 减少母语文化对英语学习的语义负迁移, 以提高我们的语言文化交际能力, 从而避免文化交际中的语用失误。

5结语

汉英文化迁移在交际过程中, 还有许多其他方面的表现, 这些无时不在影响人们的交际成效, 特别是这两种文化的负向迁移, 更是人们交际的障碍。这些问题都必须引起人们足够的重视, 以提高我们的语言文化交际能力, 减少应用语言和社交语言的失误。

摘要:以汉语为母语的英语学习者在掌握了自己母语的基础上学习英语时, 在很多方面会产生语义迁移, 尤过分析汉英文化中的差异来解释汉英文化交际中的语义迁移, 从而避免文化交际中的语用失误。

关键词:语义负迁移,跨文化交际,文化差异

参考文献

[1]蔡婧.浅谈外语词汇学习中的负迁移[J].科技信息 (科学教研) , 2007 (31) :240.

[2]郭晓燕, 曲静.中美文化价值观的比较[J].唐山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6 (1) :51-53.

[3]姜孟, 邬德平.语义迁移的六类证据及其解释[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3 (1) :144-151.

[4]李沿围.语义迁移与汉英文化交际[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6 (3) :141-142.

[5]屈萍, 石秀珍.从跨文化角度试析汉英致谢语的交际差异[J].牡丹江教育学院报, 2009 (5) :31-32.

文化语义 篇10

词汇空缺现象是指由于文化和语言的差异,一种语言有的词在另一种语言中也许没有完全对应或契合的词。这些词语有的源于对客观世界的认识的不同,有的源于社会生活的不同。例如英语中的American Dream(美国梦),指美国标榜的立国精神,人人自由和机会均等;Halfway house指康复医院等。从另一方面看,有些汉语也无法在英语中找到对应的词语。例如,由于文化上的差异,汉语中出现了许多围绕“吃饭”问题所建立的词语和表达法,但在英语中很难找到对应的表达,如,“吃闲饭”(lead an idle life)、“吃香”(be very popular)等。本文从三方面来分析英汉语言文化中词汇的空缺现象。

1. 英汉词汇中历史典故、宗教信仰形成的不同习语出现的词汇及语义空缺现象。

英汉两种语言中还有大量由历史典故形成的不同习语,这些习语结构简单,意义深远,往往是不能单从字面意义去理解。如汉语中的成语“东施效颦”、“名落孙山”、“叶公好龙”等,在英语中很难找到与之完全匹配的词语。而英语典故习语多来自《圣经》和希腊罗马神话,如Achilles’heel(唯一致命弱点),meet one’s waterloo(一败涂地),Penelope’s web(永远完不成的工作),Pandora’s box(潘多拉之盒,[喻]灾难、麻烦、祸害等的根源)等。

自古以来,中西方就存在着宗教信仰的不同,与宗教信仰有关的习语也大量地出现在英汉语言中。佛教传入中国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人们相信有“佛主”在左右着人世间的一切,与此有关的习语很多:“借花献佛”、“闲时不烧香,临时抱佛脚”等。在西方许多国家,人们信奉基督教,相关的习语,如:God helps those who help themselves.(上帝帮助自助的人),God sends fortune to fools.(傻人有傻福),God is always on the side of the strongest battalions.(上帝总是站在实力雄厚的军队一边),Whom the gods love die young.(神所爱的人多夭折/好人不长寿)等。

2. 数字与颜色词汇在英汉语言中的词汇与语义空缺现象。

英汉语言中数字与颜色词汇和语义基本上是完全一致的,但在有些情况下也并不是完全对应一致,有时它们存在着不同的对应关系。

在英语国家的人们往往认为单数吉利,如:在表示更深程度时,常在整百整千的偶数后再加上“一”:one hundred and one thanks译作“十分感谢、千恩万谢”,have one thousand one things to do(日理万机)等;基督教文化的三位一体(the trinity)确定了“三”的神秘文化内涵,人们习惯于把事物存在的量或其发展过程一分为三(而非一分为二),以图吉利。然而“十三”却被视为凶数,对其避之惟恐不及,楼房的第13层常用“12A”代替,飞机、火车、剧院等没有第13排,每月的第13日都不宜进行庆典的喜庆活动。与之相反,中国传统文化则认为双数是吉利的数字。人们喜欢双数的偶合意义,追求“好事成双”,渴望“双喜临门”,形容交通便利为“四通八达”,百事顺心为“六六大顺”,美不可言为“十全十美”。

英语中的颜色词也颇具特色。下面这段文字,中国人读起来可能有些费解,可一旦懂得这些颜色词的用法和文化内涵,就能明白其真正含义了:

Mr Brown is a very white man.He was looking rather green the other day.He has been feeling blue lately.When I saw him, he was in a brown study.I hope he’ll soon be in the pink again. (布朗先生是一位忠实可靠的人。那天他脸色不好。近来他感到闷闷不乐。我见到他的时候,他显得心事重重。我希望他早点振作起来。)

汉语中的“红茶”在英语中应用“black tea”,英语中的“black coffee”在汉语则是“浓咖啡”,汉语中的“浓茶”在英语中则是“strong tea”。

3. 英汉语言的搭配意义存在着词汇与语义的空缺现象。

搭配意义主要是指词与词之间的横向组合关系,搭配往往也是约定俗成的,不能用汉语的搭配规律套用到英语学习中去。如:汉语中的“雨后春笋”、“多如牛毛”、“挥金如土”在英语中应用“spring up like mushrooms(蘑菇)”,“as plentiful as blackberries(黑莓)”,“spend money like water(水)”。汉语中的一些特定语义在英语中出现空缺,只能用另一种形式表达,如:“狗腿子”(lackey),“狗患子”(son of a bitch),“狗急跳墙”(a cornered beast will do sth.desperate),“狗嘴吐不出象牙”(A filthy mouth can’t utter decent language.)等。英汉语言中“狗”和“dog”除了本义相偶合以外,其引申义、喻义基本属于语义彼此空缺的范畴。

在中国过生日穿“生日新衣服”是天经地义的事,而在美国英语中“birthday suit”则是“一丝不挂”的委婉语。汉语中的“自由恋爱”意为不受父母包办干涉的自由式恋爱,而英语中的“free love”则是“泛爱、滥爱”之意,指未经合法结婚的自由同居。“National Trust”则指负责英国博物馆中珍贵陈列品的维护和保养的机构,而不是“国家托拉斯”。

参考文献

[1]申小龙.语言学纲要[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3.

文化语义 篇11

【关键词】文化语义学 文化负载词 意义 《红楼梦》

一、文化语义学

早在19世纪上半叶,就有学者将语言与文化结合起来研究。德国语言学家洪堡特在其代表作《论人类语言结构的差异及其对人类精神发展的影响》中首次讨论了语言结构和人类精神的关系。20世纪60年代美国的跨文化交际学的兴起和60年代末70年代初前苏联的语言国情学的出现,推动了中国的文化语言学的产生。随着文化语言学成为国内专家学者研究的热点之一,许多学者将目光投在了语义和文化的关系上。其中,吴国华教授的《文化语义学》和马清华教授的《文化语义学》,这两部专著都对文化语义学做了比较系统的研究。随后,吴建平教授,更是将文化语义学的研究层面扩大,使其不仅局限于句子层面,而将其延伸到篇章和话语层面,这样,文化语义学的理论体系变得更加完善。本文将依据吴建平的文化语义学理论,来探讨《红楼梦》中文化负载词的英文翻译。

吴建平(2007:49,50,51)指出,词汇意义一共有五种,分别是概念意义 (Conceptual meaning),内涵意义(Connotative meaning),文化意义(Cultural meaning),结构意义(Structural meaning),语用意义(Pragmatic meaning)。其中内涵意义可分为情感意义(Affective meaning),修辞意义(Figurative meaning),语体意义(Stylistic meaning);文化意义可分为文化独有意义(Culture-specific meaning)和 文化关联意义(Culture-associative meaning);结构意义可分为语法意义(Grammatical meaning)和搭配意义(Collocative meaning)。对于词汇的这五种意义分类中,只有内涵意义(情感意义、修辞意义、语体意义),文化意义(文化独有意义、文化联想意义)和语用意义是文化语义学所应关注的。(吴建平2007:49,50,51)

二、红楼梦与中国传统文化及文化负载词

《红楼梦》的问世至今已有二百多年,但是学界对他的研究活动却从未停止,它如此强大的生命力让许多学者惊叹不已。而这强大生命力的背后,笔者认为,是它所蕴含的浓重的中国传统文化,这是《红楼梦》这部巨著的根基所在。甚有学者认为,《红楼梦》就是“中国文化的百科全书”(洪涛 1996:306),笔者认为,这种比拟恰如其分。正因为《红楼梦》它的独特的魅力,让许多学者乐此不疲地将它翻译成各种语言。对《红楼梦》的翻译并不是一件易事,因为太多的内容是与中国传统文化相关,其中著作中包含的大量的文化负载词,让译者们头疼不已。“文化负载词是指特定文化范围内的词汇,它是民族文化在语言词汇中直接或间接的反映”。(胡文仲 1999:244) 文化负载词不仅仅包含概念意义,同时它还反映了一个民族丰富的文化内涵。它不同于一般词汇,在一个民族词汇系统中能够最直接敏感地反映民族的文化个性特征,是民族文化的镜象。所以,如何巧妙地处理这些文化负载词,成为学界关注的焦点。许多学者纷纷对《红楼梦》中的文化负载词做了研究,并且提出了相应的翻译技巧,但是这些研究仅仅是从翻译的视角来看问题,没有理论依托,使得研究散乱,没有系统性和概括性。所以,本文的作者,试图从文化语义学这一理论出发,来探讨《红楼梦》的文化负载词的翻译。

三、红楼梦中文化负载词的翻译

《红楼梦》中的文化负载词,比比皆是,而对其的翻译也是各有千秋,各有不同。《红楼梦》中的文化负载词大致可以分为三个方面的词汇,分别是物质文化词、制度习俗文化词、精神文化词。下面本文,以文化语义学理论为依据,从这三个方面,对文化负载词的英文翻译进行分析。

1.物质文化词

例1.“……等我性子上来,把我‘醋罐子打个稀烂,他才认的我呢!”

(《红楼梦》第20回)

在这里,“醋罐子”这一文化负载词包含的是文化联想意义。“醋”,在中西方都有,但其文化内涵却大不一样。在汉语中,“醋”可引申为男女关系上的妒忌心理,而英语中“醋”则比喻尖酸刻薄之人。同时“醋罐子”这里还包含修辞意义,用“醋罐子”来代指熙凤。所以,如果要保持原文的原汁原味,“醋罐子”的文化联想意义和修辞意义,就必须都翻译出来。下面是霍克斯(1973)的译本和杨宪益夫妇(1994)的译本。

霍译:“… One of these days when I get my temper up Im going to lay into that jealous bitch and break every bone in her body!

杨译:“…One of these days when I really lose my temper,Im going to give that vinegary bitch a good beating to show her whos master here.”

在这里,霍克斯采用的是意译法,“醋罐子”的文化联想意义和修辞意义都没有得到保存,但是霍译本达到了信息的正确传递;杨宪益夫妇采用的直译法,此译本保存了文化联想意义,但是信息没有得到正确的传递,“vinegary bitch”让西方人联想到的是“尖酸刻薄之人”。而修辞意义也同样没有在译本中体现出来。

2.制度习俗文化词

例1.贾母见无人,方说道:“我听见你替你老爷说媒来了。你倒也三从四德,只是这贤惠也太过了! ……”

(《红楼梦》第47 回)

“三从四德”这个文化负载词,包含着文化独有意义。它是根据“内外有别”、“男尊女卑”的原则,由儒家礼教对妇女的一生在道德、行为、修养上进行的规范要求;三从是未嫁从父、既嫁从夫、夫死从子,四德是妇德、妇言、妇容、妇功。在这里,“三从四德”还包含修辞意义和语用意义。在古代“三从四德”属于褒义词,用于夸奖妇女良好的品德。但在这里,“三从四德”是贬义词,是王夫人责备邢夫人过分顺从丈夫,使得事情变得不妥,这里“三从四德”是反语,这也是它的修辞意义和语用意义。所以,在翻译这个文化负载词的时候,应该将这三层意思都翻译出来,才算得上是个好译本。下面是霍克斯(1973)的译本和杨宪益夫妇(1994)的译本。

霍译:“I must congratulate you on your wifely virtue though I must say,I think that in this case you are carrying wifeliness a little far.”

杨译:…“I hear youve been doing some matchmaking for your husband.Quite a model of wifely submission and virtue,arent you? Only you carry this obedience too far.”

在霍克斯的译本中,“三从四德”被翻译成“wifely virtue”,只保留了它的文化独有意义,但却没体现修辞意义和语用意义,信息传递不足。在杨宪益夫妇的译本中,译者不仅保留了文化独有意义,而且通过一个反意疑问句,体现了原文的修辞意义和语用意义。杨宪益夫妇的翻译,可谓是恰如恰如其分的。

3.精神文化词

例1.“难道这也是个痴丫头,又像颦儿来葬花不成?”因又笑道:“若真也葬花,可谓东施效颦了;不但不为新奇,而是更是可厌。”

(《红楼梦》第47 回)

这里的“东施效颦”,源自一个典故。在春秋时期越国有个美人,名叫西施,她有心痛的毛病。犯病时手扶住胸口,皱着眉头,比平时更美丽。同村女孩东施学着西施的样子扶住胸口,皱着眉头,因其本来就长得丑,再加上刻意地模仿西施的动作,装腔作势的怪样子,让人更加厌恶。“东施效颦”这个词包含了文化独有意义,在英语中找不到对应词。同时,在原文中,“东施效颦”还有修辞意义,说话人用“东施效颦”来比拟听话人的行为。所以,在翻译的过程中应该将它的文化独有意义和修辞意义都体现出来。下面是霍克斯(1973)的译本和杨宪益夫妇(1994)的译本。

霍译本:“Can this be some silly maid come here to bury flowers like Frowner!”He wondered.This reminded him of Zhuangzis story of the beautiful Xi- shis ugly neighbor,whose endeavors to imitate the little frown that made Xi- shi captivating produced an aspect to hideous that people ran from her in terror.The recollection of it made him smile.“this is ‘imitating the frownerwith a vengeance,”he thought“,—if that is really what she is doing.Not merely unoriginal,but down- right disgusting!”

杨译本:Can this be another silly maid who has come to bury flowers like Dai- yu? If so,shes “Tung Shih imitating His Shih”,which isnt original,but rather tiresome.

His Shih was a famous beauty in the ancient Kingdom of Yurh.Tung Shih was an ugly girl who tried to imitating her ways.

霍克斯的译本翻译出了“东施效颦”的文化独有意义,它采用增译法,不仅解释了这一典故的来源,而且说明了这一典故的含义,但它的译本没有体现原文的修辞意义。杨宪益夫妇的译本采用的是直译加注的形式,既传递了文化独有意义,又体现了原文的修辞意义。两者相比较,笔者认为,后者的翻译更好一些。

四、结语

本文以文化语义学为理论框架,从文化负载词的三个方面——物质文化词、制度习俗文化词、和精神文化词,分析了《红楼梦》中文化负载词的英文翻译。通过文化语义学的理论概念,笔者对文化负载词的含义进行一层一层地剥离,使得对其含义的理解更加清楚,这样在翻译过程中就可以做到有的放矢了,笔者通过分析发现,文化语义学对于文化负载词的理解和翻译,起到积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Hawkes,David & Inford,John.(trans).The Story of the Stone by Cao Xue-qin and Gao E[M].UK:Penguin Group,1973-1986.

[2]Yang Hsien-yi &Gladys Yang.A Dream of Red Mansion[M].Beijing:Foreign Language Press,1994.

[3]洪涛.从语言学看《红楼梦》 英译本的文化过滤问题[J].红楼梦学刊,1996,(2):306.

[4]胡文仲.跨文化交际学概论[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244.

[5]吴建平.文化语义学理论结构探索[M].北京:现代教育出版社,2007:49-51.

文化语义 篇12

关于文化创意产业, 国内外学者主要集中在对文化创意的概念以及创意企业的研究, 理查德提出“3T”指标技术 (Technology) 、人才 (Talent) 和包容 (Tolerance) 概括文化创意产业的特点。陈清华等认为对创意型企业而言, 员工所拥有的经验、知识、创造力就是企业的财富, 这些特殊性使得其价值难以得到合理的评估, 他将模块化思想引入创意型企业的价值评估中。

关于项目投资决策, Tyebjee和Bruno在定性阐述评价指标因素的基础上, 率先运用问卷调查法和因素分析法得出了美国的项目评价模型。该模型表明管理能力与市场吸引力对项目决策有重要影响。Fried和Hirsch (1994) 提出了“六阶段模式”, 认为管理团队的重要性无论怎么强调都不过分, 他们认为风险投资评价标准中最重要因素是管理团队。

在文化创意现有研究中, 关于文化创意项目的投资决策还没有涉及, 其实际操作都是依据决策者主观经验进行的, 没有相应的评价模型, 其结果往往会因为决策者的不同使得结果的偏差较大。本文针对文化创意项目特点, 建立基于二元语义的文化创意项目投资综合评价模型, 望对文化创意发展有指导意义。

1 文化创意项目评价指标体系建立

1.1 鱼骨图分析方法

鱼骨图是一种发现问题“根本原因”的非定量工具, 要解决的问题总是受到一些因素的影响, 通过头脑风暴找出这些因素。在最初的草案阶段, 对于鱼骨图的大骨通常采用6M方法分别是:人力 (Manpower) 、机械 (Machinery) 、物料 (Materials) 、方法 (Methods) 、测量 (Measurement) 、环境 (Mother-nature) 。

1.2 鱼骨图建立评价指标体系

本文结合文化创意项目的特点以及项目实现过程, 运用鱼骨图分析法建立文化创意项目评价指标体系。文化创意项目是从创意产生到创意价值实现的过程, 项目流程可以概括为如图1所示。

我们将主骨标记为文化创意项目, 代表该鱼骨图分析文化创意项目构成情况, 将创意团队、创意能力、环境以及财务作为鱼骨图的大骨, 如下图2所示。

2 基于二元语义的文化创意项目投资评价模型

2.1 二元语义信息决策方法

二元组语言信息是由Herrera和Martinez建立的一个模糊语言描述模型, 由于客观事物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以及人类思维的模糊性, 人们在对事物评价时往往按照习惯直接用自然语言以“好”、“一般”、“不好”等语言形式给出评价信息。二元语义信息决策方法一般适用于复杂模糊性问题多个指标群决策评价。文化创意项目本身创意来源、创意转换过程以及未来价值都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 加上信息不对称, 评价者较难给出准确的评价数值, 模糊的评价方法更适合此类项目的评价。所以本文采用了基于模糊理论的二元语义信息决策方法对文化创意项目进行评价决策。

2.2 二元语义文化创意项目投资评价步骤

首先引入二元语义概念及其运算算子, 二元语义模型的基本组成元素是有一个语言术语s∈S1和一个实数α∈[-0.5, 0.5]组成的二元组 (si, α) , α表示评价结果与s的偏差, α∈[-0.5, 0.5]。二元组加权平均算子:设 ( (s1, α1) , (s2, α2) , …, (sn, αn) ) 为一组二元

组, 且w= (w1, w2, …, wn) T其加权向量, 并满足下列条件:wi≥0 (i=1, 2, …, n) , ∑wi=1, 则称

undefined

为二元加权平均算子。然后利用归一法确定各属性的权重系数, 最后利用二元语义决策信息进行加权集成, 具体步骤如下:

步骤1:设决策者用语言评估标度 S={ S-4=极差, S-3=很差, S-2=差, S-1=稍差, S0=一般, S1=稍好, S2=好, S3=很好, S4=极好}对备选方案 Ai∈ (A1, A2, …, Am) 关于属性Gj∈ (G1, G2, …, Gn) 进行评估, 对属性Gj∈ (G1, G2, …, Gn) 的属性权重Wj∈ (W1, W2, …, Wn) 进行评估, 得到矩阵R= (rij) m×n;

步骤2:利用均一法和归一法计算得出属性权重

(1) 利用均一法算出方案属性权重平均值

undefined

(2) 利用归一法得出方案属性权重系数Wi (w1+w2+…+wn) ×ζ=1W1=ζw1W2=ζw2 … Wn=ζwn

步骤3:结合二元语义算子算出各备选方案综合属性值Zi

undefined

步骤4:根据综合属性值的绝对值Zi考虑该方案是否值得投资, 根据Zi的排序得出备选方案的优劣。如果Z1=2.2, 则说明方案1的属性值为2.2, 对应的语义是在“好”与“很好”之间, 就单个方案来说是值得投资的, 与其他方案相比则比较属性值的大小, 属性值大则相对来说值得投资。

3 算 例

某公司现有3个待决策的项目, 以这三个备选项目为例说明二元语义模型在文化创意项目评价决策的基本过程。投资企业决策层利用语言评估标度S={s0= (很差) , s1= (差) , s2= (一般) , s3= (好) , s4= (很好) }对三个备选项目的四个属性进行评估, 利用语言评估标度undefined (十分不重要) , undefined (比较不重要) , undefined (一般重要) , undefined (比较重要) , undefined (十分重要) }对四个属性的权重进行评估。

步骤1:评估结果如下矩阵R

步骤2:利用归一法计算得出属性权重W1=0.25 W2=0.33 W3=0.25 W4=0.17

步骤3:结合二元语义算子算出各备选方案综合属性值

方案一的二元组值计算,

undefined

所以, 方案1的二元组为 (s2, 0.2)

同上, 方案2的二元组为 (s3, 0.16) , 方案3的二元组为 (s2, 0.38)

步骤4:根据综合属性值Z2>Z3>Z1得出在三个备选方案中, 第二个方案为最佳选择。其次根据计算得出的结果对应语言标度, 方案2为好, 方案1和3都介于一般和好的程度之间。

4 结 论

本文通过对文化创意项目及其评价特点的分析, 首次通过将二元语义法与简单的归一法有机结合运用到投资决策中, 基于二元语义的文化创意项目投资决策方法, 考虑了决策者思维的模糊性以及习惯性评价标度, 在评价对象及其评价指标信息模糊不确定情况下, 在多数信息不对称情况下, 决策者只需对项目信息大致了解, 既保留了其经验分析和判断, 又有助于决策者掌握决策影响因素, 快速有效地进行项目投资评价。

摘要:文化创意产业作为新兴产业发展迅速, 逐步成为投资者追捧的热点, 由于文化创意本身的创新性、高附加值性以及不确定性等特点, 决定了它的评价过程与一般的创业投资不同。本文针对文化创意项目特点, 提出了基于二元语义的文化创意项目投资综合评价模型, 为实现快速且有效的项目投资决策提供参考。

关键词:文化创意,二元语义,投资决策

参考文献

[1]杨玉龙.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要素研究[J].经济论丛, 2010.

[2]陈清华, 李向民.论创意型企业价值评估:基于模块化视角[J].江海学刊, 2008 (2) .

[3]Tyebjee.T.T, Bruno.A.V.A model of venture capitalist in-vestment activity[J].Management Science, 1984, 30 (9) :1070-10676.

【文化语义】推荐阅读:

经验语义10-15

语义类型06-05

语义数据06-06

语义变化06-07

语义模型06-17

语义比较06-20

语义检索07-04

语义指向07-27

语义知识07-29

语义运用08-14

上一篇:泵站无线监控系统设计下一篇:投入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