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义翻译

2024-11-04

语义翻译(精选11篇)

语义翻译 篇1

语义翻译是一种以原文的形式和原作者的原意为中心的翻译方法, 不是以目的语语境及其表达方式, 更不是把译文变成目的语文化情境之物。语义翻译尽可能地在目的语的语义和句法结构所允许的范围内, 提供一种忠实于原文的精确的译文, 尽可能准确地再现原作上下文的意义, 通常适用于文学, 科技文献和其他视原文语言与内容同等重要的语篇体裁。交际翻译是纽马克提出的两种翻译模式之一, 其目的是努力使译文对目的语读者所产生的效果与原文对源作者所产生的效果相同。根据交际式翻译理论, 翻译是一种交际过程, 译者尽可能地将源语文化转换成目的语文化。译者在把一种文本移植到另一种文化中去时, 要求力使目的语读者理解源语作者的思想世界, 使目的语读者和源语读者享有共同的思想意识内涵。不同于语义翻译, 交际翻译不考虑使用场合。交际翻译的重点是根据目的语的语言、文化和语用方式传递信息, 使译文不论是在内容上还是在语言形式上都能为读者所接受, 而不是尽量忠实地复制原文的文字。译者在交际翻译中有较大的自由度去解释原文, 调整文体, 排除歧义, 甚至是修正原作者的错误。由于译者要达到某一交际目的, 有了特定的目的读者群, 因此他所生产的译文必然会打破原文的局限。

一、语义翻译与交际翻译的区别

第一, 交际翻译和语义翻译本质的区别在于二者强调的重点不同。在交际翻译中, 翻译的基本单位是句子;而在语义翻译中, 翻译的基本单位是词。交际翻译是功能性的, 语义翻译是表达性的。交际翻译不拘泥于源语文化背景, 而语义翻译是以源语文化为基础的。在语义翻译中, 被翻译的每个词的意义都部分缺失。而在交际翻译中, 被翻译的词组几乎没有意义缺失。交际翻译是主观性的、直观的, 语义翻译是客观性的、认知性的。交际翻译是具有普遍性且可译的, 语义翻译具有相对性, 有时是不可译的。

比如:2011年热映的美国动画片《功夫熊猫》中, 对很多有着浓重中国元素的词汇, 译者采用了以源语文化为基础的语义翻译, “Shifu” (师父) “Konfu” (功夫) 等。由于在西方文化里没有“师父”这一概念, 而翻译成“teacher” (老师) 只是指代上课传道授业解惑的学者不能表达出在中国古代甚至现代不以课堂教学为中心模式传授武功或是生活技能的人。而相对而言, 也有很多交际翻译方面的例子。比如, 中国有句谚语叫“谋事在人, 成事在天”。如果用交际翻译方法翻译出来应该是:Man proposes, God disposes.在这里“天”是中国古代文化中自然界的主宰, 而在西方文化尤其是西方基督教徒心中上帝是自然界的主宰, 如果单纯的把“天”翻译出来, 西方人会不理解为什么平时看起来根本无任何灵性而言的天空会主宰自然界, 而翻译成上帝, 西方读者会很容易的理解这一内涵。

第二, 在交际翻译中, 翻译的基本单位是句子;而在语义翻译中, 翻译的基本单位是词。交际翻译是功能性的, 语义翻译是表达性的。交际翻译不拘泥于源语文化背景, 而语义翻译是以源语文化为基础的。在语义翻译中, 被翻译的每个词的意义都部分缺失。而在交际翻译中, 被翻译的词组几乎没有意义缺失。交际翻译是主观性的、直观的, 语义翻译是客观性的、认知性的。交际翻译是具有普遍性且可译的, 语义翻译具有相对性, 有时是不可译的。

比如:“But to live--to wear on, day after day, of mean, bitter, low, harassing servitude, every nerve dampened and depressed, every power of feeling gradually smothered, --this long and wasting heart—martyrdom, this low, daily bleeding away of the inward life, drop by drop, hour after hour, --this is the true searching test of what there may be in man or woman.” (在英汉翻译中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的应用, 2010.3)

A:“但是活下去吧, ——一天一天的时间过去, 在卑贱, 辛苦, 低微, 折磨的奴隶之中, 每一根神经都感到挫折与抑郁, 每一种感觉的能力都被遏制, ——这长期损耗在心上的痛苦牺牲, 这缓慢的, 一天天血在流去的内心生活, ——一滴复一滴, 一小时又一小时, ——这是对于男男女女的彻底考验, 看他们到底是何等样人。”

B:“可是要活下去, 在卑贱, 痛苦, 下贱, 恼人的奴役下一天一天消沉。颓唐麻木不仁地推下去, 这种精神上的长期损耗和折磨, 这种内在生命一点异一滴, 一个时辰, 一个时辰, 一天一天的消蚀, 这才是对人的本质最彻底的考验呢。”翻译A一字一句地翻译了这段文字, 对原文没有任何的改变。这似乎是对原文的彻底忠实。但由于翻译太局限于原文有些地方有勃于中文的表达方式, 所以很难解释。这是很典型的语义翻译。翻译B的翻译改变了原文的语言表达方式而采用了中文的表达习惯。整个句子不但忠实地传达了原文的意思同时还保留了原文简单连贯的风格。

二、小结

在翻译的过程中, 任何一种单一的翻译模式都难以忠实地再现原文的全部内涵。“在翻译中绝对只用交际法或语义法是不可能的。事实上大部分情况下两种翻译法是交叉使用的。一个译者可能用其中的一种译法更多一些, 即使同一个部分或句子也可能有些地方采用了交际法而其他地方采用了语义法。” (New mark1981) 交际翻译和语义翻译是两种不同而又相辅相成的翻译方法, 两种方法的取舍在于是否能够恰倒好处地“忠实于原文”, 即译出原文的表面含义有兼顾原文的深层含义。只有找到了两种翻译方法的契合点才能达到忠实有效的翻译。

摘要:语义翻译是一种以原文的形式和原作者的原意为中心的翻译方法, 不是以目的语语境及其表达方式, 更不是把译文变成目的语文化情境之物。不同于语义翻译, 交际翻译不考虑使用场合。交际翻译的重点是根据目的语的语言、文化和语用方式传递信息, 使译文不论是在内容上还是在语言形式上都能为读者所接受, 而不是尽量忠实地复制原文的文字。本文简述了在实际翻译过程中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的区别。

关键词:语义翻译,交际翻译,区别

语义翻译 篇2

谈英汉翻译中的语义走失

依据英汉翻译的理论原则,本文对不同的英语原文和汉译本进行了对比,分析了翻译实践中造成译文语义走失的`不同表现,并探讨和总结了走失的原因,为正确翻译原文、避免语义走失提出了一些合理化的建议.

作 者:田占敏 TIAN Zhan-min  作者单位:河南科技大学外语学院,河南洛阳,471003 刊 名: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英文刊名:JOURNAL OF XIHUA UNIVERSITY(PHILOSOPHY & SOCIAL SCIENCES) 年,卷(期): 27(2) 分类号:H315.9 关键词:英汉翻译   语义走失   原文   译文  

语义翻译 篇3

关键词:语义翻译;交际翻译;文学翻译;交替使用

彼得·纽马克的翻译理论虽然不如奈达的翻译理论那么深刻、系统,但他的理论注重翻译实践,对翻译专业的人来说却是不可不知的。而且翻译是一门注重实践的学科,所以纽马克注重实践的翻译理论对译者帮助非常大。

一、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提出的背景

纽马克的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理论的提出是在直译和意译存在争议的背景下提出的,当时直译和意译之争是以语篇为基础,很少将翻译目的、读者情况和感受以及语篇类别等因素考虑进去。在此背景下,纽马克认为两元模式由于没有考虑到读者等诸多因素,对译者工作造成一定阻碍,所以他另辟蹊径,列举出了八个翻译方法,在这八个翻译方法中,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是核心。这两种翻译方法在翻译界是独树一帜,引起了巨大反响。

二、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的定义

语义翻译也是以原语为考虑对象,但区别于忠实翻译,它忠于原文语篇,更多考虑原语的美学因素,而且对一些不十分重要的文化词可以用文化上中性的,但功能相似的词来译。而且在一些非重要的地方,译者愿意为读者多考虑一点。

交际翻译大致相当于奈达的功能对等概念,它忠于译文读者。交际翻译重现原文内容和准确的上下文意义,而且是以读者可接受、可以懂的方式翻译。交际翻译更加注重信息传递的效果,即接受者的理解与反应。我们注意到,交际翻译把翻译的服务对象定位在译文读者,译文的内容和语言都要以读者的理解和接受为准则。

三、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理论下的翻译过程

如何运用两种翻译方法?这就需要看实际的语篇,看一下语篇题材然后决定采用哪种翻译方法。我们一般以题材区别语篇类型,如文学类、科技类等。但是纽马克发现这种区分对语言本质的揭示不够深刻,因此他以B?hler的语言功能分类为基础,从新的角度列举了语篇类型,即表达功能类文本、信息功能类文本和呼唤功能类文本。

文学作品、私人信件、自传、散文等语篇的核心是一作者为中心的语篇,以作者表达自己为主,比较主观,作者独特的语言形式和内容应同等重要,所以这类语篇的翻译应以语义翻译为主。而非文学作品、教科书、学术论文、期刊等语篇的核心是语言之外的现实世界,重点是语言所描写的客观内容,所以这类语篇的主要翻译方法是交际翻译。

The Bear Came Over the Mountain属于表达文本,但在翻译过程中,笔者是交际翻译和语义翻译灵活使用。根据纽马克的理论,笔者对整个翻译过程中具体的例子对两种翻译方法进行探讨和比较。在此语义翻译简写为ST,和交际翻译简写为CT。

例1:A curly-haired gloomy-looking foreigner was courting her —she said he was a Visigoth.

(1)一个卷头发长很阴沉的外国人正在追求她,她说这个人就是个野蛮人。(CT)

(2)一个卷头发长很阴沉的外国人正在追求她,她说这个人就是个西哥特人。(ST)

文化是一个民族有别于另一个民族重要的特征之一。世界上各个民族有不同的历史和文化传统,该文章就体现了很多冰岛文化。翻译过程中,除了存在语言的不同,通常还存在着许多文化背景的差异,在翻译中就会出现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即文化之间存在不对等现象,冰岛特定文化背景下的事物,在中国文化中缺乏基本概念,以致中国大部分读者可能会无法理解。正如张培基先生所言:“翻译不仅是文化接触的中介,而且也反映着不同文化之间极其深刻的差异。”因此,如何反映好这种差异是翻译的一个重要问题。我们看到,这里选取小说原文中的两个句子都带有非常浓厚的文化色彩:Visigoth,西哥特人,是当时摧毁代表灿烂文明的古罗马帝国两个野蛮部落的其中一个;一些中国的读者可能就不知道这样的文化背景,如果按CT翻译,读者很可能理解不了。

语言中存在着许多标有其文化中特有事物的词、词组,这些词汇反映了其特定民族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逐渐积累了有别于其他民族的独特的生活方式。由于不同语言之间在语言特色、文化背景等方面不同,在某些情况下语义翻译难以很好的将原文特色忠实地传递到译文中。因此,如果在原文中如果有译语读者不能接受的信息,而原文又不是很重要,译者可以采取交际翻译的方法,用译语读者容易接受的语言来替换原文信息,让原文信息能够成功转译。因此,交际翻译服务的对象是译入语的读者,翻译的内容和语言都要以读者能够理解和接受为准则,强调的是再现原文的要旨。

例2:Just driven away without a care in the world and forsook me. Forsooken me. Forsaken

(1)就这样毫不在意地离开,然后抛弃我。抛弃我。抛弃。(ST)

(2)就这样毫不在意地离开,然后抛弃我。(CT)

所有翻译活动最终还是要落实到词、句的处理上。例2中我们可以看到,在这里采用语义翻译又要比用交际翻译的效果更好,语义翻译的句子在与以上尽可能准确地再现原文上下文意,句法结构接近原文的形式,结构和词序的安排都很贴近原文。我们可以在例子中看出,采用语义翻译的译文在文体、结构、意义等方面与原文都有很强的对等性。在某些程度上语义翻译试图在译文语的语义和句法结构允许的范围内传达原著的确切上下文意义。语义翻译为了能够表现原作的思维过程,强调尽量地保持原作的语言特色和独特的表达方式,有利于将原文的风格如实地反映于译文之中,达到形神兼顾的目的。

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这两种方法是紧密结合在一起的,其区别仅在于不同文本有不同的側重点。因此,在翻译中往往是没有绝对的语义翻译,或绝对的交际翻译,译者不可能只采用一种翻译方法。对于一个特定的文本来说,是很难定义说用哪种翻译方法是最好的。在同一篇作品中,往往有的部分须采取语义翻译,有的部分须采用交际翻译,二者相辅相成,互为补充。只有灵活把握两种方法,才能在翻译实践中游刃有余,创造出高水平的译文。(指导老师:刘凤山)

参考文献:

[1]Newmark, Peter. Approaches to Translation. London:Prentice Hall,1988a

[2]廖七一 《当代西方翻译理论探索》 南京:译林出版社,2002

浅谈语义翻译 篇4

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是彼得·纽马克翻译理论的核心。尤金·奈达在给《翻译问题探讨》写的序言中是这样说的:彼得·纽马克提出语义翻译与交际翻译的新概念, 是他毕生最大的成就 (Newmark, 2001) 。所谓理想的翻译是需要在表达原文意思的基础上, 把阅读者本身阅读特性融入其中, 也就是说需要翻译者把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相互统一。

2 语义翻译和其他翻译策略的比较

(1) 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的特点

纽马克把翻译方法分类为八种, 即逐字译、直译、语义翻译等。然而我们所提及到的语义翻译法拥有逐字翻译、直译和忠实翻译的优越性, 而交际翻泽法则融集了归化、意译和地道翻译的特点。只有合理利用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 才能够达到最好的翻译效果。语义翻译重视的是原文的形式和原作者的原意, 要求在翻译的时候尽量符合原文的意思, 往往表现为复杂、笨拙等, 其主要是表达原作者的思想, 缺乏对内涵的理解。相反, 交际翻译对于翻译人员或者是原文读者产生的效果都是大致相同的 (Newmark, 2011:39) 。它主要是为了表达内涵思想, 意在启发读者的思维能力, 使语言在思维和交际方面都有所提高, 同时可以正确地传递信息。

就理论而言, 交际翻译是以目的语为语言基础来进行文化和语言方面的传达, 读者在阅读的时候自我感受、自我理解, 从客观上促进了信息传播。而语义翻译注重的是原文, 在翻译时以语义和句法为基础, 不改变原文的语言特点, 使原文的含义能够正确无误地得到传达, 而不会只针对目的语的表达及读者的阅读水平来翻译, 所以趋向于直译和忠实翻译。它适合于信息性较强的文章和书籍的翻译。语义翻译讲求精确, 以原文和原作者的语意为基础, 翻译原文的语义, 只有在原文的含义得不到理解的时候才会有所注释。相反, 交际翻译比较随性, 它是以翻译者的反应为依据, 翻译时会尽可能地做解释说明, 使读者容易接受, 通俗易懂。也就是说, 翻译人员在保留原文寓意的基础上对语意进一步修正, 使翻译能够更通顺、更婉转。但其译文往往显得累赘、复杂, 且容易引起意义丢失。由于语义翻译首先忠实于原作者和原文, 因此适用于哲学、宗教、政治、文学等领域的文本翻译。

(2) 语义翻译与交际翻译的区别

(1) 语义翻译的侧重点是原语文本, 交际翻译的侧重点则是译语读者。 (2) 重心有差异。语义翻译是客观性的、认知性的, 交际翻译是主观性的、直观的。 (3) 进行语义翻译时, 译者注重的是原文, 贵在使用源语文化, 仅对原文作出解释以此来使读者了解大致含义;交际翻译注重的是目的语读者, 应该想办法遏制甚至是杜绝阅读时产生的不必要的麻烦 (Newmark, 1986:38) 。 (4) 语义翻译比较精确, 在原文语义的翻译时需要更加确切, 只有读者在对原文语义不理解的情况下才会加以解释及说明;交际翻译则较为笼统, 更关注的是传递的效果和译语读者的接受程度, 译者尽力去除文本中的疑点或晦涩之处以使译文有助于读者理解。 (5) 语义翻译与交际翻译在表达形式上也有不同。在信息内容和效果不统一时, 前者更在乎译文效果而后者则偏重于译文内容。

(3) 语义翻译与直译和忠实翻译的区别

文章在直译的时候不用顾虑场合划分, 语义翻译就需要更多地顾及到原文的审美观, 明确不同层面的场合, 不同的场合需采用不同的方法, 译者在翻译带有文化特色的文章时, 假如内容不重要, 可以忽略不计或者是换用其他的相关语进行翻译;相比之下, 忠实翻译不会运用放弃的手法, 而是对原文实行一对一翻译, 没有创新, 因循守旧。

3 结语

综上所述, 交际翻译和语义翻译各有其局限性, 但二者恰好可以互相弥补不足之处。两者的差别是以是否能够忠实原文为参考点的。此外, 译者也不能忽视文化、社会、翻译目的等其他方面。是否能在译作上得到认可, 就必须在语言风格、内容形式、思想内涵等因素上与原文保持一致, 做到译文读者和原文读者能够达成共鸣, 使译文的内涵能够与原文相融合, 做到协调统一。综上所述, 由于文本的多样性, 为了达到最佳翻译效果, 应该合理使用两种翻译方法, 甚至将两种策略合二为一。

摘要:英国著名翻译理论家彼得.纽马克在《翻译问题探讨》中指出交际翻译和语义翻译的不同含义。这不仅使西方翻译界受到很大的波动而且还为直译和意译的争辩提出了新的挑战, 一时之间变为界内人士津津乐道的新议题。

关键词:语义翻译,交际翻译,直译,意译,翻译策略

参考文献

[1]Newmark, Peter.Approaches to translation[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001.

[2]Newmark, Peter.A Textbook of Translation[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001:39.

语义翻译 篇5

【关键词】语义翻译 交际翻译 翻译实践 《独立宣言》

【Abstract】Peter Newmark proposed semantic translation and communicative translation methods, which made great contributions to translation practice. This paper aims at analyzing the applications of these two methods in five translated versions of The Declaration of Independence.

【Key words】semantic translation; communicative translation; translation practice; The Declaration of Independence

一、引言

彼得·纽马克在前人的研究基础上将文本类型分为:表情文本、信息文本和呼唤文本。纽马克指出,文本的划分并非是绝对的,大多数文本都同时具有这三种功能,只是其中一种或两种占主导地位。同时,他提出了八种具体的翻译方法,按来原语到目标语的侧重程度依次为:逐字翻译、直译、信实翻译、语义翻译、交际翻译、地道翻译、意译和编译。其中,只有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充分满足了翻译的两大目标,即准确性和简洁性。此外,他认为不同的文本类型对应不同的翻译方法,语义翻译适用于翻译表情文本,而交际翻译则更多用来翻译信息文本和呼唤文本。《独立宣言》(The Declaration of Independence)是美国最重要的立国文书之一,属于表情文本范畴中的权威性法律文献。本文选取五个具有权威性的汉译本从历时角度来探讨交际翻译和语义翻译在其中的应用。

二、纽马克的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

纽马克摆脱了直译意译之争,最先提出了“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的概念。纽马克认为“语义翻译是指在目标语语义和句法结构所允许的范围内,尽可能准确地再现原作上下文的意义。”即语义翻译重视原文形式和原作意图,力求保留原文本的语言特点和表达方式。而交际翻译“则试图传达原文确切的语境含义,就内容和形式而言,采用译语读者更易理解和接受的译文”,即交际翻译以译语读者为中心,强调原文语境意义应优先于语言形式。

语义翻译与交际翻译相互区别,李治对二者做了如下比较:1.语义翻译屈从于原作者和原语文化,讲究准确性,客观性较强;交际翻译屈从于译语和译语文化,主观性较强,以目标语读者的反应为重,力求使读者毫不费力地理解原文意义。2.语义翻译的形式更接近原文,并尽量保留原文声音效果;交际翻译则重组单词、句法结构,运用更为常见的搭配和词汇,使译文通俗易懂。3.当信息内容与效果发生矛盾时,语义翻译重内容而非效果,交际翻译则重效果而非内容。4.语义翻译试图再现原文的原汁原味,注重再现作者选词造句的思维过程而非意图,交际翻译则同时注重二者。5.语义翻译采用比原词更专业的特指词,因而显得较复杂而笨拙,属于超额翻译;而交际翻译使用更为具体的泛指词处理难译之词,显得较顺畅明了,属于欠额翻译。其中,最显著的差别在于译语表达形式,语义翻译要求译文形式与原文接近,在词序和结构方面力求贴近原文,而交际翻译则更注重译文接收者的理解和反应。

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纽马克指出语义翻译更多地用于翻译表情文本,而交际翻译更多用来翻译信息文本和呼唤文本,这只是相对文本类型而言。但在具体文本的翻译中,两者并非对立关系,而是相辅相成互为补充的,共同构成一个互补的整体。因为没有纯粹的语义翻译,也没有绝对的交际翻译。

三、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在《独立宣言》5个汉译本中的应用

在对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有了清晰的了解后,笔者将通过实例分析这两种翻译方法在《独立宣言》五个汉译本中的具体应用。

1.语义翻译在《独立宣言》5个汉译本中的应用。语义翻译力求传达原作者所表达的全部意义,并且尽可能保留原语文本的语言特点和表达方式。《独立宣言》作为一种表情文本,译者在翻译时均不可避免地采用语义翻译法来传达原作意义。

例1:

ST:We hold these truths to be self-evident, that all men are created equal, that they are endowed by their Creator with certain unalienable Rights, that among these are Life, Liberty and the pursuit of Happiness.

TT1: 天下之人皆同此心,心同此理。上帝生民,大小同体,生以性命,各安其分。

TT2: 余辈信一自然明白之公理,其理惟何即一切人皆自有生以来一律平等之理是也。盖一切人皆受造物之赐,有不可夺灭之权利,所谓不可夺灭之权利者,如生命、如自由、如其他种人群所当享之福乐是也。

TT3: 我们认为这些真理是不言而喻的:人人生而平等,他们都从他们的“造物主”那边被赋与了某些不可转让的权利,其中包括生命权、自由权、和追求幸福的权利。

TT4: 我们认为下面这些真理是不言而喻的:人人生而平等,造物者赋予他们若干不可剥夺的权利,其中包括生命权、自由权和追求幸福的权利。

TT5:我们认为以下真理是不言自明的:人由天造,一律平等,从他们的造物主那里禀受了某些不可剥夺的权利,其中包括生命权、自由权和追求幸福的权利。

TT1在表达原文的语境意义时,用了“上帝”一词代以“Creator”,这是因为译者稗治文作为传教士,当时来中国旨在传播基督文化,因此采用了语义翻译方法,保留了原语文化,传达了人人生而平等的语境意义。 TT2中“余辈……公理”,“一切人皆自有生以来一律平等”,“不可夺灭之权利”在意义和形式方面与原文完全一致,属于语义翻译。同样,TT3-TT5亦用语义翻译法,在传达原文语境意义的同时,其语言形式,句式结构均与原文保持一致。此例中,五位译者均采用了语义翻译法,说明对于同一文本的翻译,不同时期的不同译者可能会以交际翻译为主。

2.交际翻译在《独立宣言》5个汉译本中的应用。相比语义翻译,交际翻译选取目标语读者更易理解和接受的译文来传达原文确切的语境含义。这一点在《独立宣言》五个汉译本中表现的更为突出。

例2:

ST:He has erected a multitude of New Offices, and sent hither swarms of Officers to harass our people and eat out their substance.

TT1: 旧例各省弁兵,亦有定数,粮饷亦民备办,兹英吉利王擅自增设调派于各省,亦不商之于衿耆。

TT2: 英王新设无数官吏派驻我邦,以为美人财力之蠢。

TT3: 他滥设了许多新的官职,派了大批的官吏到这边来箝制我们人民,并且盘食我们的民脂民膏。

TT4: 他滥设新官署,派遣大批官员,骚扰我们人民,并耗尽人民必要的生活资料。

TT5: 他滥设新职,派遣大批官吏来钳制我们的人民,鲸吞民脂民膏。

TT1采用交际翻译法,增加了“旧例各省弁兵,亦有定数,粮饷亦民备办”的信息,使得原文前半句的意义更清楚,但此处未将“harass …substance”译出。TT2亦属交际翻译,采用目的语词序结构,行文简洁明晰,使原文意思清楚明了,但同样未译出“harass …substance”的语境意义。TT3在符合汉语表达结构的前提下传译了原文的语境意义,属于交际翻译法。TT4-TT5亦用同一译法,其中“滥设”、“箝制”、“派遣官吏”、“钳制人民”、“鲸吞民脂民膏”等词形象地表达了原文的意义。此例中TT1-TT5都采用了交际翻译法,说明为了使目标语读者更好地理解原文,对于同一文本,不同时期的不同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可能以交际翻译法为主。

3.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在《独立宣言》5个汉译本中的结合使用。对于同一文本的翻译,不同时期的不同译者有时采取语义翻译法,有时采取交际翻译法,当然,这两种翻译方法并非是对立的,也有二者结合使用的情况,以下将举例说明。

例3:

ST :And for the support of this Declaration, with a firm reliance on the protection of Divine Providence, we mutually pledge to each other our Lives, our Fortunes, and our sacred Honor.

TT1: 自新政既立,则遍示各国,使普天下闻知焉。

TT2: 敬此宣告,借上天之灵,同胞之力,天地同休,国运永吉。

TT3: 为了拥护此项“宣言”,怀着深信神明福佑的信心,我们谨以我们的生命、财产、和神圣的荣誉互相共同保证,永誓无二。

TT4: 为了支持这篇宣言,我们坚决信赖上帝的庇佑,以我们的生命、我们的财产和我们神圣的名誉,彼此宣誓。

TT5: 为了拥护此项宣言,我们怀着至尊上帝保佑的坚定信心,以我们的生命、我们的财产和我们神圣的荣誉,相互共同保证,永誓无贰。

TT1采用了交际翻译传达了原文“要独立的决定,并将其昭告天下”的意思,但并未完全忠于原文,只是便于译语读者理解罢了。TT2调整了汉语句序,传达了原文宣告独立的意思,但增加了:“天地同休,国运永吉”的信息,属于交际翻译。这里我们着重讨论后三位译者的译法,TT3-TT5采用了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相结合的方法,前半句“为了……,怀着……信心”完全跟原文的形式一致,是语义翻译,后半句译文都按照汉语的表达习惯来翻译,属于交际翻译。此例中TT3-TT5将两种翻译方法相结合,达到译文读者易于理解原文的目的。

四、结语

前文对比了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在《独立宣言》不同汉译本中的应用,笔者发现从总体上看出于不同时期的需要,针对同一文本,五位译者有时选取语义翻译法,有时使用交际翻译法,必要时将两种方法结合使用。正如纽马克所言,虽然两种方法所强调重点不同,但却构成一个互补的整体。因此,在翻译一个具体的表情文本时,不能将二者割裂开来,而要根据需要采取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结合的方法,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达到翻译目的。

参考文献:

[1]Newmark,P.2001.A Textbook of Translation[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李治.纽马克的文本类型分类及其翻译方法探讨[J].疯狂英语,2010,(10).

[3]羊皮卷英文版《独立言言》http://www.ushistory.org/declaration/document/index.htm

[4]裨治文.近代史资料.1838,(92).

[5]未署名译者.美利坚民主国独立文,民国报,1911,(11).

[6]郭圣铭.一七六五一一一九一七年的美国[M].三联书店,1957.3-8.

[7]赵一凡.美国的历史文献[M].三联书店,1989.

[8]刘克苏.美利坚十三个联合邦国的共同宣言,http://www.17xie.com/read.php?pid=27516,网络版,2006.

[9]Newmark,P.2001.Approaches of Translation[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10]廖七一.当代英国翻译理论[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 2004:181.

语义翻译与交际翻译的区别及应用 篇6

一、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的定义

英国翻译理论家彼得·纽马克在著作《翻译研究途径》(Approaches to Translation)中首次引入了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两个概念。他认为,忠于作者、充分表达作者原意的叫做“语义翻译”(semantic translation),忠于读者、便于读者接受的叫做“交际翻译”(communicative translation)[2]。

语义翻译的目的是“在目标语言结构和语义许可的范围内,把原作者在原文中表达的意思准确地再现出来”[2]。语义翻译重视的是原文的形式和原作者的愿意,而不是目标语语境及其表达方式,更不是要把译文变为目标语文化情境之物。在纽马克看来,交际翻译的目的是努力使译文对目标语读者所产生的效果与原文对源语读者所产生的效果相同[2]。交际翻译的重点是根据目标语的语言、文化和语用方式传递信息,而不是尽量忠实地复制原文的文字。

二、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的区别

语义翻译在源语文化的基础上只是解释原文的涵义,帮助目标语读者理解语篇的意思[5]。与直译相比,它是一种更侧重源语的翻译方法,更注重上下文,尽量保留原作的语法、词法特点,更多考虑原作的美学价值[6]。但是语义翻译重在再现原作的思维过程,易导致译文不够流畅、自然,并容易造成超额翻译(over-translation)。交际翻译更侧重目标语,强调准确传达原文的语境意义的同时,其内容和形式更易为目标语读者所接受。与意译相比,交际翻译更注重原作的交际意图,侧重效果,因此译文更加流畅、符合目标语习惯,但容易造成欠额翻译(under-translation)[7]。

例1.We care to provide service above and beyond the call of duty.

语义翻译:我们愿意提供高于或超越责任感的服务。

交际翻译:殷勤有加,风雨不改。

通过对比,我们可以看出语义翻译更强调原文的内容,而交际翻译则打破了原文的语义和句法结构,用中国人熟悉的四字词语,使广告词更加简洁、朗朗上口。

例2.to shed crocodile tears

掉鳄鱼的眼泪(语义翻译)

猫哭耗子(交际翻译)

“crocodile tears”鳄鱼的眼泪(或假慈悲)指的是一种虚伪的、不真诚的情感展示,比如伪善者假装悲伤而流下的眼泪。该成语来源于一个古老的故事,鳄鱼在吞食猎物时会流下假惺惺的眼泪,事实上是鳄鱼当离开水时间过长,眼睛发干时,泪腺会分泌眼泪,润滑眼球,这使他们看上去似乎是在哭泣。

如果将该成语用语义翻译法译为“掉鳄鱼的眼泪”,也许很多中国人不太理解,也没有听过鳄鱼在吞食猎物时会留泪的故事。运用交际翻译法译为“猫哭耗子”,刚好与中国的一句成语相对应,比喻假慈悲,伪装同情。所以,此处的交际翻译更贴切,更易于被中国读者接受。

由此可见,语义翻译需要遵从原文,有时会造成译文不够流畅,或意义功能上的缺失;交际翻译更注重译文的效果,但会导致译文内容上的缺失。因此,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并不是对立矛盾的,在翻译实践中,要根据上下文,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三、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的应用

语义翻译强调的是保持原文的“内容”[2],交际翻译强调的是译文的“效果”[2]。在翻译实践中,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各有用处,往往相辅相成,互为补充,二者的区别只是相对的。

1. 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在广告翻译中的应用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见到将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结合使用的例子。

例3.GOLDLION金利来(交际翻译+语义翻译)

服饰品牌GOLDLION如果以语义翻译法译为“金狮”,狮为百兽之王,喻示在服饰行业里独占“男人世界”的鳌头,有创出中国名牌、世界名牌之意。但是,粤语中“金狮”和“今输”谐音,为避免有的顾客忌讳,该品牌便把GOLDLION译为“金利来”,具有喜庆吉祥的象征。该商标的翻译既体现了原文的语音形式,又融合了广告的功能效应。

例4.My God!My Guinness.

此酒只应天上有!(交际翻译)

这是一则阿瑟·吉尼斯公司的啤酒广告,Guinness(健力士)是世界第一大黑啤酒品牌。如果将广告语进行语义翻译为“我的上帝,我的健力士”,那么广大的中国消费者一定无法将“上帝”在西方基督教中的重要性和健力士啤酒联系起来,甚至会觉得滑稽可笑。此处采用交际翻译法,套用唐代诗人杜甫《赠花卿》中的名句“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这样的译文不仅使该广告富有中国韵味,传达出浓厚的中国文化底蕴,而且表现出该啤酒品牌的上乘品质,给中国消费者一种心理暗示“人间能得几回尝”,让他们产生购买和消费的欲望。这样的译文无疑是成功的。

2. 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在菜谱翻译中的应用

例5.霸王别姬:stewed chicken with tortoise soup(交际翻译)

“霸王别姬”是江苏徐州地区的传统名菜,源于中国的一个典故“霸王别姬”,故事来源于在垓下被汉军包围的西楚霸王项羽与虞姬的生死离别的爱情故事。此菜的主食材是鸡和鳖(又称甲鱼),借“姬”与鸡、“别”与鳖谐音,形象地烘托这一历史题材,含义委婉,意境甚妙。此处用交际翻译法,使外国游客能够一目了然地了解这道菜的主要食材。如果在向外国游客介绍的时候,再说明此菜的典故来历就会更好。

例6.四喜丸子:Four Happiness Meatballs(语义翻译)

diced meatball braised with soy sauce(交际翻译)

四喜丸子是经典的汉族传统名菜之一,由四个色、香、味俱佳的肉丸组成,寓人生福、禄、寿、喜四大喜事,常用于喜宴、寿宴等。四喜丸子做法与狮子头基本一致,只是四喜丸子限用四个肉丸。

此处如果采用语义翻译就会令外国游客感到疑惑甚至导致误解,以为是“四个快乐的肉丸”,而用交际翻译则无法体现该道菜的寓意。本文认为把两种方法结合使用,译为four diced meatballs braised with soy sauce(symbol of happiness)。这样既说明了菜式的主要食材和烹饪方式,又突出了交际功能。

四、结语

在翻译实践中,彼得·纽马克认为“等效只是一个理想中的目标”[2],也就是说,任何一种单一的翻译方法都无法忠实、完整地再现原作的风格和文化内涵。作为译者,他(她)既要让译文在风格和语言上忠实、贴近原作,又要兼顾译入语读者的文化背景和语言表达习惯。一篇好的译文一定是结合了不同的翻译方法。彼得·纽马克所提出的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无疑为翻译研究开拓了新的思路,对翻译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是两种相辅相成的翻译方法,在实际翻译中,译者可以将两种方法交替、结合使用,既保持原文的“内容”,又注重译文的“效果”,使译文达到最佳的翻译效果。

摘要:本文对彼得·纽马克提出的两个概念——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进行分析和评价。语义翻译侧重源语,更注重上下文;交际翻译侧重目标语,注重原作的交际意图。它们的本质区别在于前者强调的是保持原文的内容,而后者强调的是译文的效果。通过比较它们的差异可以看出,二者的区别只是相对的。在翻译实践中,两种翻译方法交替使用才能使译文达到最佳的翻译效果。

关键词:彼得·纽马克,语义翻译,交际翻译,区别

参考文献

[1]白靖宇.文化与翻译[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3:4.

[2][3][4][8][9][10]Newmark,P.Approaches to Translation[M].London:Prentice Hall.1988a:48,22,22,39,15,48.

[5]张美芳.翻译研究的功能途径[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6:76.

[6]Newmark,P.A Textbook of Translation[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1b:45-46.

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的区别及应用 篇7

关键词:语义翻译,交际翻译

一、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的定义

首先, 笔者将对这两种翻译方法进行辨析并对它们之间的异同进行评论;此后, 笔者将说明对这两种不同的翻译方法在不同文体的文章中割裂应用的不妥之处。而后我会提出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可以在同一篇文章的翻译中加以应用, 而不必管它是什么类型的文体。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这两者之间的差异主要是:语义翻译的形式坚持更贴近“直译”而交际翻译则是更关注文章的整体意义。语义翻译——“语义翻译更加接近原文, 更关注文字本意;它是最贴近原文的词意和原文的结构的翻译方法, 这种方法适合翻译已有很高的地位的文本, 如宗教文章、法律文献或高级领导人的演讲稿等等。而“交际翻译”呢, 它则较为灵活、自由, 以交流和信息传达为要旨。它侧重于可读性和流畅性, 并适合翻译具“实用”性的文章, 即原文的形式与它所产大的含意关联性并不强。所谓翻译就是源语言和目标语言的以等价的方式进行沟通。翻译最早出现于公元前两千年。然而在这段历史长河中, 翻译始终不断现以语义翻译为准还是交际沟通为优先的争议。有时, 语义翻译对于目标语言的成语及惯用语的翻译会出现无法令人理解的情况, 但这些新词汇的使用也丰富了目标语言的词汇。而交际翻译, 是将源语言塑造成目标语言的形状。英国诗人和翻译家, 约翰德莱顿 (John Dryden) 形容翻译为:“明智的混合使用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 用同义的词汇来翻译目标语言:当翻译者脑中出现一个对应的词时。如果字面上看它很的优美, 但却损害了作者的原意, 那么这个词就应该毫不留情地予以抛弃。但是当一个词在源语言中是美丽的, 然而其对应的词在目标语言中如果是野蛮的或是豪无意义时, 这时就不应把限制翻译者的思维局限在作者的狭小世界里, 翻译者可以在不破坏文章愿意的情况下进行修正。”译者一般都表现出谨慎的灵活性, 寻求等值。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的概念体现了彼得·纽马克对翻译理论做出的重要要贡献。在他的翻译方法论书作中, 有2个章节都在讨论如何结合使用这两种翻译方法并举例说明, 以比较他们之间的异同。纽马克Newmark的翻译方法是他在深思熟虑地分析了翻译目的之后所提出的, 他考虑了读者的特性以及文本的类型。然而在前面的探讨中也提到了, 作者、译者和读者也会彼此识别。根据定义, 交际翻译的目的是对读者产生的影响使读者尽可能地接近源语言。另一方面, 语义翻译试图尽量确切地体现出源语言的语义和句法结构。语义翻译是准确的, 但可能在沟通方面有一定问题;而交际翻译沟通得好, 但可能不是很准确。为了区分他的翻译方法与其他方法, 现列出四种注重源语言的翻译方法: (1) 逐字翻译; (2) 直译; (3) 忠实原著的翻译; (4) 语义翻译。还有四种偏重目标语言的翻译方法: (1) 调整译法; (2) 自由译法; (3) 习语翻译; (4) 交际翻译。在对各组翻译方法对比后, 我们不难发现, 纽马克提出的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之间的差距是最小的。纽马克的论述比奈达Nida的分类更广泛。译文必须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 即既能准确地表达语义又能够保持原作的写作风格…笔者认为翻译首先要承认的是, 任何翻译必然是一种语言的妥协。这些文本广告, 旅游宣传册, 者必须承认, 任何一种译法都不可避免地需要做一些语言上的妥协。只有对于以下类型的文本, 如:广告、旅游手册、产品介绍、说明书, 使用手册等, 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两种方法殊途同归。当我们再次回顾彼得纽马克翻译理论后, 有人会认为, 不论是语义翻译、交际翻译, 或其他方法, 只应存在一个最佳的译法。从理解文章含义上讲, 翻译的方法和途径是截然不同的。因此, 纽马克曾遭到批评:因为其拒绝区分词语意义的语言含意, 而这会导致他更见偏重语义翻译, 甚至发展成逐字翻译, 更可能纠结于字面意思而无法挣脱。不同的文本, 一种需要用交际翻译方法 (如:公示) 另一种文本则最好采用语义翻译方法 (如:诗歌) , 用来强调各种不同文体的侧重点。

1、语义翻译

语义翻译是两种翻译模式中的一种, 其目的是“目标语言的结构”和内容的准确语义化, 即最大限度地准确复制原作者要表达的语义 (纽马克1981/1988:22) 。

2、交际翻译

交际翻译是两种翻译模式中的一种, 其目的是“使译文对目标语言读者产生和源语言读者一样的影响 (纽马克1981/1988:22) 。

二、比较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

1、交际翻译的特点

根据定义, 交际翻译试图对译文读者产生的尽可能与源语言读者一样的效果。它根据目标语言的习惯和文化传统来传递信息, 译者可以更加自由地翻译文本、调整结构, 减少歧义, 甚至修改原作者的错误。交际翻译的译本行文流畅, 易于理解, 内容清晰、直接。如果文本很难翻译, 译者可使用通俗的词汇。尽管它可能不是很精确, 但是能够使译文的读者的充分了解原作者想要传达的信息。它使译者在形式上有更大的发挥空间和灵活性, 导致文章的语义有所偏差。但可以通过调节文字来向另一种文化的读者充分表达原作者的思想。如果我们翻译小说或诗歌, 采用交际翻译法的译者可被视为不逊于原作者的艺术再创作——在传递作品灵魂上、措辞上, 写作技巧上以及风格选取上的重新创作。交际翻译中, 译者在艺术表达方面应与原文作者拥有同等水平的修养, 能够使得另一种文化的读者产生原作读者一样的震撼。交际翻译一个重要特点是注重文化和社会环境的影响;在交际翻译方法中, 词汇知识和语法规则只是机械的技巧, 完全服务于独立、完整的个人经历或学科知识, 使用这种翻译方法需还具备充分体会文章的语境并将译文加以调整以适应文风的能力。总之, 只有真正的专业人员才可以使用交际翻译法。

2、语义翻译的特点

另一方面, 语义翻译是在目标语言语法允许的情况下, 力图使译文的语义和句法结构与源语言接近原文的意思。这种翻译方法注重准确地表达原文的内容和形式, 再现原作者原本的意图, 以及力求传达所有原作者的思想和风格。语义翻译停留在源语言的文化限制中的。这是更为复杂、更详细的翻译方法, 并力图在译文中含有所有原文的特征。原文中的每个词汇在翻译时都被视为是神圣的、译者追逐着原作者的思维轨迹, 而不是在解释文意, 因此有时导致语义的矛盾、模糊甚至错误;语义翻译全面、深度再现原文的意思并不断探索词义的细微差别。语言的主要目的不再是交流, 而是表达作者的思想和主要观点, 语言表达占主导地位, 传达信息的功能则退居其次。使得文章的人际交流功能和社会功能被忽略。换句话说, 语义翻译重视翻译中的思维过程, 它更加客观, 译文往往传达原文的语义。当原意是非常难被读者理解时, 语义翻译需要继续将信息传达给读者, 因此, 如果文章不是现代作品, 译文必须使用现代语言;如果读者不理解, 译者要尽可能使它容易理解。语义翻译准确, 但沟通并不流畅;语义翻译就是尽量忠于原文, 它侧重于表达真实的意思, 而不能确保读者充分的理解文章。

综上所述, 纽马克的两种翻译模式都有自己的优点, 但却没有完美的翻译方法。

三、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的应用

1、纽马克的观点

纽马克认为, 语义翻译方法应适用于文学作品、科技文章, 而交际翻译方法则应该用于新闻报道、教科书、公告的文章的翻译。

2、两种翻译方法的应用

从词汇和句法方面讲, 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是相辅相成的。语义翻译的使译文忠于源语言文化, 它不改变原文的文化观念和语言特点, 以及原文作者独特的表达方式, 并且再现了原文的美学价值。因此, 译文的结构和语序是接近原来的文本;相对而言, 交际翻译更关注读者, 力求对使译文读者获得与源语言读者相同的感受, 因此它使原文的文化理念与译文的语文化相符合, 从而令译文的文法更加规范化。在翻译过程中, 在一篇文章中, 两种译法往往同时使用, 而不用计较文章的类型。

四、结论

通过以上的分析, 我们可以发现, 在翻译工作中, 不能单独使用一个翻译方法、我们不能只采用一个单一的技能, 即采用语义翻译或交际翻译, 都无法顺利完成译文。在翻译实践中, 我们应结合使用这两种方法, 让他们互相补充。

参考文献

[1]马克·彼得.翻译教程[M].普伦蒂斯霍尔国际 (英国伦敦) 有限公司, 1988.

英汉介词的语义、运用及翻译 篇8

一、英、汉语介词的语义特征

介词的语义指的是介词在句子结构中所表示的语法意义, 而非词汇意义。英、汉语介词相比, 其语义特征具有显著的差异:英语介词大多具有多义性, 即一个介词能表示多种意义;而汉语介词一般则呈相反的特征———具有单义性, 即一个介词只表示一种语法意义。如汉语的介词“把”, 只表示引介动词的受事;“被”只用引出施事或表示被动;“比”仅用于比较关系等;“为了”只表示目的等。仅有个别是多义性的, 如“在”能表时间、处所、范围等多种意义。而英语中一个介词表多种意义则是极为普遍的。现以“for”为例, 英语介词的多义性则可见一斑。

(1) Exercise is goal for health.

运动对健康有益。

(2) She was punished for her crime.

她因犯罪受处分。

显而易见, 英、汉语介词具有不同的语义特征。同时, 我们亦可看到英语介词的多义性具有两个突出的特点:其一, 兼有介词的多种语义;其二, 兼有动词或其他词类的多种语义。

英语介词何以会有多义性呢?这个问题较为复杂, 亦值得深入研究。但我们以为以下三点不容忽视。

其一, 基本介词的内向性。

英语介词可以分为基本介词、短语介词和分词介词三类, 其中基本介词为其核心部分。就基本介词而言, 其突出的特点是内向性。这种内向性是指其再生能力差, 其衍变、发展、滋生的趋势主要靠内部转化, 而不能从其他词类转化而来, 相反, 英语的介词还会转化为其他词类 (当然, 靠着基本介词的内部衍化也使英语增加了一些短语介词, 但仍然不敷所用) 。英语介词的内向性特点便促使其基本介词不得不向多义性发展 (一词多用) , 以弥补其量的不足。这一点, 与汉语介词明显不同, 汉语的介词大部分是从动词转化而来 (即外向性的) , 且这种演变的趋势还在发展, 如“通过”、“用”等等。

其二, 使用意义的精密性。

英语介词使用意义比较精细, 而原有介词数目有限, 这也使其不得不向多义性发展。汉语的“登在报上”、“写在纸上”、“在房间的角落”都用同一个“在”, 而英语则分别要用in, on, at;in the paper, on paper, at the corner of the room。又如:他对我发脾气。 (He become angry with me.) 我对科学有爱好。 (I have a love of science.) 他对学校负责。 (He is responsible to the school.) 这几个句子分别要用with, of, to。这样多样化的使用介词, 意义既精密、细致, 表达也灵活多变, 而且上述各例中的介词in, on, at, with, of, to本身的语义又丰富多彩。

其三, 语法功能的单一性。

不同语言, 其语法特点不一。汉语词类语法特点之一便是其语法功能的多样性, 即词类与句子成分不是简单的一一对应关系。如名词、形容词、代词都可以充当状语, 动词亦可充当定语等。而英语则不行, 英语的动词、名词、形容词、代词在句中充当什么成分是比较固定、单一的, 即词类与句子成分间基本是一一对应的关系。当需要表示出名词、动词、形容词等意义时, 英语则往往要用介宾短语来代替, 如“墙上挂了很多画。”英语必须写成“There are a lot of pictures on the wall.”“烈士纪念碑。”要说成“The monument to the martyrs.”“后天我乘快车到上海。”可以两个动词连用, 英语“The next day, l left for Shanghai on the express.”只许可用一个动词谓语, 另一个动词“来”就要用介词“on”来替用。诸如此类, 英语介词用途增多, 也必然促使介词向多义性发展。

二、英语介词的运用和翻译

由于英、汉语介词及其结构的不同、意义上的差异、语言表达方式的悬殊, 因此, 介词及其词组的运用和翻译就难以找出固定的模式和规律来, 但了解了英语介词的多义性和汉语介词的单义性, 无疑对介词及其词组的运用和翻译是大有裨益的。以下就英语介词的运用和翻译提出几条原则, 供学习英语的人们参考。

1. 英语介词的运用

英语介词语义繁多, 用法复杂, 在运用方面给我国英语学习者带来了很多困难。其运用上的错误大致有四种状况:误用、多余、残缺相混用。

误用:英语介词与其前面的动词、形容词有一定的搭配关系, 介词搭配错了, 称为误用。如:not from、aim at, objection to等。

多余:不该用而用, 称为多余。如:answer (相当于reply to) , 只能说“please answer my question.”不能说“please answer to my question.”

残缺:该用而不用, 称之为残缺。如“ask for a thing”, 不说“ask a thing”。

混用:该用甲介词而用成了乙介词, 称为混用。如, 不能说“We come at school every morning.”应该说“We come to school every morning.”

造成以上运用错误的原因很多, 概而言之, 应该说是与其不能正确地了解英语介词的多义性和汉语介词的单义性是密切相关的。细细分析, 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

(1) 用汉语介词的意义去套英语介词。

We are advancing toward the right direction. (我们朝着正确的方向前进。)

[toward应改为in]

(2) 由于把汉英词的类属相混造成。

We acrossed the bridge and soon to a hut. (我们过了桥, 不久来到小屋前。)

[across是介词, “过”是动词, 不能把across作汉语“过”来用。这句应改为“We walked cross the bridge and soon came to a hut.”]

(3) 由于英汉语动词的及物不及物的不一致所造成。

We arrived the cinema in time. (我们及时到达电影院。)

[arrive是不及物动词, 须加介词“at”或“in”再带宾语。汉语“到达”可以直接带宾语, 此句应在arrived后加介词。]

(4) 由于汉语能以动词作宾语造成。She is always fond to talk. (他喜欢说话。)

[fond之后不能带不定式动词做宾语, 一定要在fond之后加介词of才能带动名词作宾语。此句应改为“She is always fond of talking.”]

(5) 其也原因造成的误用。

I lost the key of the room. (我丢了房间的钥匙。)

[英语表示定语的介词不限于“of”, 因受汉语结构助词“的”的影响, 误用“of”, 此句的“of”应为“to”]

2. 英语介词的汉译

英语介词的汉译问题, 论者颇多, 但真正能就汉语句法的结构特点加以论述的, 并不很多。这里试就此提出几个应注意的方面。

(1) 用对等的介词来译。这种方法最明确, 也跟句子的结构相适应, 应尽可能采用这种方式 (有时虽然也显得比较生硬, 但总比意译精确得当) 。例如:

There are a lot of people walking along the river.

很多人沿着河边散步。

(2) 用介词翻译时, 有时要在介词宾语后再添上名词、方位名词或其他词类, 形成“在……上”、“在……下”、“从……来”等格式。例如:

We shall come back within an hour.

我们在一小时之内回来。

(3) 用动词来译。英语介词能在句中表达出动词表达出的意义, 这类介词要用动词来译。这是汉译的特殊方式。例如:

I have studied English for one year.

我学英语有一年了。

(4) 用名词、代词、形容词、副词来翻译, 而句子成分大多数不变的。例如:

There are a lot of pictures on the wall. (墙上有许多画。)

[名词“墙上”变成主语。]

(5) 倘若采用以上方式翻译很勉强、不自然, 则可采用意译的方法。例如。

The ground was covered with snow.

遍地是雪。

英汉词汇语义对比及其翻译研究 篇9

1 英汉词汇语义比较及分析

利奇 (G.Leech) 在1974年第一次出版的《语义学》中提出了颇具影响的词汇的七种意义:1) 概念意义:逻辑的, 认识的, 或者外延的内容。2) 内涵意义:通过语言所指所传达的意义。3) 社会意义:指所传达的关于语言使用的社会环境的意义。4) 感情意义:指所传达的关于说话人或作者感情、态度方面的意义。5) 反射意义:指通过联想同一表达式的其他意思所传达的意义。6) 搭配意义:指通过联想词语的常用搭配而传达的意义。7) 主题意义:通过由顺序和重音组织信息的方式所传达的意义。上述七种词义类型中, 概念意义构成了意义的核心部分。随着对词汇意义的研究, 公认的词汇意义分为四大类:一是指称意义 (denotation, dictionary meaning, literal meaning) , 指词的确切和字面的意义, 也叫外延意义, 或认知意义, 是词的基本意义, 表现为词与语言外部的物质实体或抽象概念之间的联系, 反映语言使用者对语言外部世界的认识。语言间的可译性就是由指称意义的基本对等决定的。指称意义往往具有多重性, 即一词多义性。如美军成功地登上小岛。“登上”这个词有几种翻译法:1) American army climbed onto the island successfully.2) American army landed onto the island successfully.3) American army got on the island successfully.4) American army stepped up onto the island successfully.二是蕴含意义 (connotation, what it suggests beyond what it expresses, the overtones of meaning., 是指词语内含的情感和联想意义, 也就是词汇的隐含意义。这种意义反映了该民族特有的思维方式和社会文化。词的蕴含意义在不同语言中相差甚远, 甚至同种语言内类似指称意义的词汇的蕴含意义也不尽相同。例如:1) 他是个纸老虎 (He is a paper tiger.) 2) 咱俩的事, 一条绳上拴着两个蚂蚱, 谁也跑不了。 (We are like two grasshoppers tied to one cord, neither can get away.) 。三是语用意义 (pragmatic meaning) , 词的语用意义是词在语言运用时以概念意义为基础而产生的临时意义, 是情景和上下文对该词的词形、词音特别是词义作用的结果, 是一定的语言运用环境的产物。词汇的意义随着环境的变化而变化, 因此语用意义实际是指词的语境意义 (contextual meaning) 。如:A cat has nine lives.It’s quite considerate of you to sing so loudly while I was asleep。四是语法意义 (grammatical meaning) , 词的语法意义又称词的功能意义或结构意义, 表现为词与词之间的联系, 反映了语言使用者在造句时的语言能力。依据词的语法意义, 词可以划为不同的词类。英汉两种语言中的词类划分基本一致, 有实词和虚词之分, 都有名词、动词、形容词、副词、介词、数词等基本词类。但汉语中有量词, 而英语中没有。汉语中针对不同对象的需要, 使用不同的量词配置来限定和修饰, 突出事物的主要特征, 营造意境, 表情达意, 触发人们的联想, 如:“一尾鱼、一匹马、一头驴、一轮太阳、一缕白云、一朵彩云、一道闪电”等, 从一个侧面体现了汉民族的诗性。英语中使用a piece of, , sheet of, a cup of, a bunch of等词组表示所修饰名词数和量的概念, 没有单独的词类。

2 英汉词义转换关系

由于英语和汉语产生于中西方两种截然不同的文化背景之中, 两个民族对同一个词所产生的联想有共性, 也有差异性, 有时甚至完全相悖。根据上述词义的分析对比以及从翻译的角度来看, 英汉词汇的语义关系大致有以下几种。

2.1 同义关系

指英汉词义完全对等, 没有歧义。由于人们的感官功能基本相同, 对世界的认识存在相似性, 英汉语中的部分词汇所指意义基本一致, 如, orange桔子、橙子, sheep绵羊, water水, student学生等实词。此外, 这些词还包括只含有指称意义的科技术语、专有名词等没有文化色彩的词。例如, 核弹nuclear bomb, 环保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微软Microsoft, 美国国际商用机器公司IBM, 海明威Hemingway, 俄罗斯Russia, 纽约New York, 联合国United Nations。再如, 香港Hong Kong, 克林顿Clinton。但要注意的是, 有些专有名词并不一定完全对等。例如, (1) China is a hard white substance made from clay.It is used to make things such as cups, bowls, plates, and ornaments.在这个句子中China.指“瓷或瓷料”的含义。 (2) He was shanghaied.句中的shanghai并不是地名“上海”, 而是“被人拐骗或胁迫”的意思。

2.2 交叉关系

交叉关系是指英汉词义有相同的部分, 但也有稍微差异的词。有些词的指称意义、语用意义同时具备, 在汉英两种语言中意义基本对应。例如, 心heart在汉语和英语中都指心脏器官, 同时又都可表示感情、品格、重要部分、中心等等, 如, 好心肠kind-hearted, 问题的核心the heart of the problem, 市中心the heart of the city。但是, heart还有“鼓励, 激励”的含义。又如:头head可指动物身体的最前部分, 人身体的最上部分。例如, 猫头cat’s head, 他头上戴着一顶帽子He has a hat on his head.还有统治者、组织机构的一把手的意义。例如, 政府首脑head of government, 公司头头儿head of the company, 校长head of a school等。但英语的head还有泡沫, 酒沫, 美俚语舰船上的厕所, 而汉语则无此义。再如, 手hand都可指人的一个身体部位, 同时也指工厂和农村的劳动力的人手, 还可指伸出援助之手的手。但英语的hand还可用来指钟表上的指针和数量词4英寸的含义, 而汉语无此义。

2.3 并行关系

并行关系是指有些词尤其是习语在语用意义上或情感意义上基本相通。例如, 红糖brown sugar, 小菜一碟a piece of cake, 肝肠寸断heart-broken, 笑掉大牙laugh off one’s head, 沧海一粟a drop in the ocean等。这类词的语用意义一致, 但采用的具体形象不同, 表面上不对应。在东西方文化中都将把狐狸fox的形象视为狡猾、凶险、诡计多端的代表, 赋予负面的意义。例如, as sly as a fox像狐狸一样狡猾。中文经常说狐朋狗党、狐假虎威, 而在英语中也有Deal with a fox, think of his tricks若与狐狸打交道, 就要当心其花招;The fox changes his skin but not his habit狐狸可以改变皮毛, 但不能改变习性。老鼠rat/mouse常被视为鄙视的对象。如, A rat crossing the street is chased by all老鼠过街人人喊打。狼在中国人眼中是凶狠而又贪婪的动物, 有狼心狗肺, 狼子野心, 狼狈为奸等成语。英文中也有a wolf in sheep’s clothing, 用来形容假装友善但心怀恶心的人。

2.4 空缺关系

空缺关系是指英汉两种语言的词语或词义的非对应现象。中西方文化如生活方式、思维观念、宗教信仰、风俗习惯等方面存在很大的差异。文化的不同必然导致英汉语言按照各自的方式形成不同的词汇体系, 必然会使英汉两种语言的词汇和意义难以一一对应从面产生词汇或词义的空缺现象。文化色彩特别浓厚的词往往出现词义空缺现象。如, 在实物质名词和专有名词、文学典故、神话传说、哲学文化等方面。如, 汉语中表示中国特有的传统食品粽子zongzi、饺子jiaozi、汤圆sweet dumplings、腊八粥、rice porridge with nuts、冰糖葫芦Candied haws等词。此外, 还有麻将mahjong、叩头kowtow、功夫Kungfu、旗袍Cheongsam、红白喜事Weddings and Funerals、风水Fengshui。还有称谓词干爹adopted father、干妈adopted mother、大舅wife’s older brother、三姑the third aunt。关于文学典故的词汇, 中国人家喻户晓的智多星mastermind、岳母刺字tattooing Yue、人在曹营心在汉live in the Cao camp but with one's heart in the Han camp (one's attitude stands on one's side apparently but actually on another's) 等等人物典故, 对不了解中国文化的老外来说, 肯定是一头雾水。同样, 夏洛克、罗密欧、汤姆叔叔等来自英语文学典故, 在西方妇孺皆知的人物, 我们中国人大多也摸不着头脑。中国宗教文化源远流长。如, 礼、义、仁、智、信这些词在英语中分别被译成ceremony, justice, benevolence (humanity) , wisdom, confidence (credit) , 但译文没有凸显出其文化内涵。汉语中的历史故事“叶公好龙”、“画蛇添足”、“三顾茅庐”、“负荆请罪”等几乎家喻户晓, 均有浓厚的历史文化背景, 在翻译成英语时, 如果不加注释, 西方老外很难理解内在含义。同样的, 具有浓厚文化色彩的词汇hippies、cowboy、fair play, 也很难用汉语中的词语表达出来。至于哲学思维方式, 也产生了大量的文化空缺词语。例如, 中国传统哲学和中医中的“阴yin、阳yang”等在英语中却无法找到与其相对应的词。由于太过玄妙, 即使借助词典的解释, 西方人仍然难以理解这类词的真正涵义。

3 英汉词汇空缺的形成及翻译

词汇的翻译涉及到所包含的文化内涵, 在翻译时强调两种语言的意义大致相同, 所追求的是两种效果之间的对等, 而不是语言形式的机械对等。根据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 对于常见的词义完全对等、词义基本对等、词义并行情况, 一般采取直译、意译、直译加注三种具体方法。对于英汉词汇或词义空缺现象来说, 在翻译时, 的确给汉英互译带来很多障碍与困难, 但可以通过对两种语言语义关系的比较, 找出原因所在, 并采取以下几种不同的翻译方法, 从而忠实准确地传达原语的意思。

3.1 自然及生活环境的差异引起了词汇空缺。

语言是客观世界的反映, 人们生活在什么样的环境里, 就会产生什么样的语言。在我国, 吃饭问题长期以来都是人们特别关心的问题, 因而成了人们经常谈论的话题。人们见面时总是要问一句:“吃过了吗?”, 在一般情况下, 说话人并不十分关心听话人是不是吃了饭, 只是打个招呼罢了。由于这种文化上的差异, 汉语中出现了许多围绕"吃饭"问题所建立的词语和表达法, 但在英语中很难找到对应的表达法。比如, 我们说吃“闲饭”lead an idle life, "吃香"be very popular, "吃不消"more than one can stand, too much等等, 译成英语就无法逐字对译了。像中国内陆是一个多山的国家, 借助山来表达意义的词就大量出现。如:开门见山、半壁江山、恩重如山、山盟海誓、愚公移山、寿比南山等。英国是个和岛国, 渔业, 航海业, 造船业相当发达。结果就出现了大量的与sail, fish, sea有关的词汇和短语。如:sail under false color (船) 挂着别国国旗航行、欺世盗。sail before the wind获得成功、发迹。trim the sail to the wind见风使舵、a fish out of water感到不自在的人、like shooting fish in a barrel很容易成功、a cold fish一个冷漠的人、drink like a fish牛饮、豪饮, a big fish大人物, 大亨、all at sea茫然;困惑;不知所措、follow the sea当海员;做水手;从事航海、half seas over喝酒太多;有点醉。对于汉语出现的这此词汇可以采用直译加注释的方法或用意译的方式。如, 愚公移山 (the foolish old man moved the mountains, an old Chinese story telling an old foolish man removed mountains.Later, the story is compared to the determination to win victory and the courage to surmount every difficulty) .又如, 东施效颦Dongshi imitates Xishi (The ugly imitates the beautiful in such a distorted way that the ugliness of the ugly becomes worse) 。

3.2 风俗习惯的差异导致的词汇空缺

这主要体现在颜色及数字方面的词汇上, 如, 红色在中西方会产生不同的理解和联想。“红色”对汉语文化的人而言, 表示喜庆、幸福、吉祥成功、受重视、欢迎, 但在英语国家的人眼中红色则意味着流血、危险、暴力、亏欠等含义。中国人把娶媳妇、过生日称为红喜red-letter day。但在西文化中“红”的含义则可能相反。如, a red battle血战、in the red有赤字;亏空;负债、see red怒不可遏, 火冒三丈 (源于斗牛, 公牛看到红色就会发怒) 。绿色Green在英语中可以表示嫉妒、眼红, 如, green with envy, green as jealousy, green-eyed monster都是指十分嫉妒的意思。汉语中表示嫉妒意义的眼红, 应该翻译为green-eyed而不能翻译为red-eyed。黄色yellow在英语和汉语中的引申含义大相径庭。在英语中, yellow可以表示“胆小、卑怯、卑鄙”的意思, 例如, a yellow dog可鄙的人, 卑鄙的人, a yellow liver胆小鬼。汉语中黄色一词有时象征低级趣味、色情庸俗、下流猥亵的意思, 如黄色电影、黄色书刊、黄色光碟等等。这些名称中的“黄”与英语中的“yellow”无关。表达汉语黄色意义的词汇有pornographic色情的、vulgar庸俗下流的、obscene猥亵的等。然而, 英语中另一个颜色词blue却常用来表示汉语中这类意思, 如blue jokes (下流的玩笑) , blue films (黄色电影) 等。英语中的白色white有时表达的含义, 与汉语中的“白色”没有任何关系, 如, a white lie善意的谎言、the white coffee牛奶咖啡、white man善良的人, 有教养的人。在英语互译颜色词汇时, 切忌望文生义, 须先了解其文化背景, 采取意译或意译加直译的方式。此外, 中国人也常用带数字的成语表达思想。如, 一日三秋One day seems three autumns, 六亲不认disownallone’srelatives andfriends, 三教九流the three religions (Confucianism, Buddhism, Taoism) and the nine schools of thought (Confucianism;Buddhism;Taoism;the Confucians;the Taoists;the Yin-Yang;the Legalists;the Logicians;the Mohists;the Political Strategists;the Eclectics;the Agriculturists) 。在翻译这些带数字的词时, 根据具体情况可以采用直译或意译, 也可用直译加注的方式。

3.3 价值观的不同引起的词汇空缺

对于同一客观事物, 在不同文化里可能包含不同的价值, 引起不同的联想。如汉语和英语中"狗"的含义就大不一样。在西方, 狗是忠诚的伴侣宠物;但在中国, 人们通常对狗有种厌恶的心理, 通常拿狗来骂人。如, 汉语的狗腿子lackey, 狗崽子son of bitch, 狗急跳墙a cornered beast will do something desperate, 狗嘴吐不出象牙a filthy mouth can't utter decent language。英语中的love me, love my dog爱屋及乌、top dog最重要的人物、lucky dog幸运儿。西方文化中, ”狗“具有褒义。在中国文化中, “龙”象征着吉祥、权威、高贵和繁荣。在西方人们却认为dragon是邪恶的代表, 是一种狰狞的怪兽, 是恶魔的化身。在中英互译要采用意译的方式, 以便充分体现其中的文化内涵。

由于中西方文化背景和思维方式存在着很大差异, 两种语言词汇语义也一样, 切忌望文生义。只有充分了解英汉词汇的语义差异, 理解原文中所蕴涵的历史文化背景, 才能准确地进行英汉互译, 有效地提高跨文化交际的能力。

参考文献

[1]胡壮麟.语言学教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5.

[2]王福祯.中国人最易误解的英语词语[M].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 2006.

[3]刘宓庆.英汉翻译技能指引[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2006.

[4]汪福祥.英美文化与英汉翻译[M].北京:外文出版社, 2002.

语义学理论在翻译中的应用 篇10

关键词:语义学;翻译理论;翻译实践

语义就是语言的意义,是以语音形式为载体所表现出来的语言和言语的信息内容。语义学是研究语言符号意义的生成,传递与理解规律的学科。翻译是通过语言转换进行跨文化交际的重要手段,语言转换涉及意义的转换。语义翻译是在目的语语言结构和语义许可的范围内,把原作者在原文中表达的意思准确地再现出来。

一、语义学与翻译

翻译是通过语言转换用目的语把源语言中的内容重新表达出来的跨文化交际手段,语言转换必然涉及意义。本章从语义学、翻译与翻译学和翻译理论与实践中相关的语义学理论三个方面加以阐述。

(一)语义学

语义就是语言的意义,是语言形式所表达的内容。语言的意义可分为两个层次:一是涉及语言形式如何与它所指代的现实世界发生联系;二是涉及语言与使用者的关系。语义学是研究语言意义的一门既古老又年轻的学科。语义学的内容非常复杂,涉及语言研究的各个层面,呈现出跨学科和多维度等特点。

(二)翻译与翻译学

翻译是许多语言活动中的一种,它是用一种语言形式把另一种语言形式里的内容重新表现出来的语言实践活动,它是通过语言转换进行跨文化交际的重要手段,是将源语言的表达方式转换成相目的语的表达方式的过程。翻译既是两个语言社会之间的交际过程,也是交际工具。翻译学,一开始视为归纳式的经验总结,到后来成为演绎式的科学研究;翻译学是研究翻译的规律和艺术的学科。

(三)翻译理论与实践中相关的语义学理论

翻译是语言之间的转换活动,语言转换涉及意义的转换,语义与翻译紧密相关。框架语义学、文化语义学和认知语义学对翻译理论研究和指导翻译实践具有重要意义。框架语义学是一种通向理解及描写词语和语法结构的意义的途径。文化语义学的研究对象主要在词汇方面。认知语义学主要研究人类的概念系统、意义和推理。

二、语义学理论在翻译中的应用

语义学与翻译密切相关,通过语义学理论在翻译中的应用的研究,对促进翻译理论研究与指导翻译实践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本章对框架语义学、文化语义学和认知语义学在翻译中应用的研究加以阐述。

(一)框架语义学理论在翻译中的应用

框架语义学, 又称场景-框架语义学(scenes-and-frames semantics), 为 Fillmore在上世纪七十年代所提出。框架语义学是一个跨学科的理论, 综合考虑语境、原型、感知、个体经历等因素, 为意义的形成提供了全面、整体的解释。框架语义学从认知角度出发, 认为译者翻译的不是文字, 而是凭借文字表现出来的框架;它在翻译研究的一些基本问题上,如翻译关系、翻译标准和译者角色等方面, 框架理论提供了另一种审视思维。

(二)文化语义学理论在翻译中的应用

翻译的重点在于意义的传达,可见,以研究文化意义的为中心的文化语义学与翻译之间的关系十分密切。翻译不仅是语言符号层面上的转换,更是涉及到两种语言之间认知方式的对应和冲突。因此,文化语义学对于文化词语的翻译具有现实的意义。了解文化背景下的语义有利于准确恰当的理解和表达,从而避免误译。词义的对应分为三类:等值对应,近似对应和零对应。例如:亏本汉语中叫赤字,英语里叫red figure,典型的等值对应;红茶和black tea,是近似对应;而红歌和Hong Ge or revolutionary songs 是零对应。

(三)认知语义学理论在翻译中的应用

认知语义学主要研究人类的概念系统、意义和推理。认知语义学的主要观点包括:经验观、概念化、互动观、百科观、原型观、意象图式观、认知模型观、隐喻观、寓比观、概念整合观、相似观、联想观、激活观和整合观。语言的意义来源于人与客观世界互动的认知,来源于人对世界的理解。翻译的本质就是对文本意义的理解和诠释,认知语义学的理论对于正确认知源语言语义的开放性、不定性,消除原文中的理解障碍,发挥译者的主体性,正确认知和诠释原文文本的语义,有效地生成译文文本具有主要的指导作用。

三、结论

本文对框架语义学、文化语义学和认知语义学在翻译中应用给与了研究和总结。

我们可以看到,语义学与翻译密切相关,语义学理论在翻译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希望本文对今后的翻译学习、实践和研究有所启发和帮助。

参考文献:

[1]高彦梅.语言学论丛:语篇语义框架研究[M].北京大学出版社,2015.04.

[2]马青华.文化语义学[M].江西人民出版社,2000.

[3]束定芳.认知语义学[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8.03.

语义翻译 篇11

翻译实践是人类进行文化交流和文化传播重要的活动之一。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迅速发展,国际交往的日益频繁,语言文化交流越加受到人们的重视,怎样有效的进行文化交流活动呢?怎样才能更标准的表达而提高口语沟通能力呢?根据英国著名翻译理论学家彼得纽马克的翻译理论,翻译要达到准确和简洁的标准,并结合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的翻译方法,达到更为完美的效果。

2. 彼得纽马克的翻译理论

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是彼得纽马克翻译理论中最重要,最具有特色的核心部分,而他也自称,交际翻译和语义翻译是他对普通翻译理论最重要的贡献。

2.1 语义翻译

语义翻译试图尽可能地在目的语的语义和句法结构所允许的范围内,提供一种忠实于原文的精确的译文,尽可能准确地再现原作上下文的意义。语义翻译重视的是原文的形式和原作者的意愿,而不是目的语语境及其表达方式,更不是要把译文变为目的语文化情境中之物。

2.2 交际翻译

交际翻译的目的是努力使译文对目的语读者所产生的效果与原文对源语读者所产生的效果等同。交际翻译的重点是根据目的语的语言、文化和语用方式传递信息,使译文不论是在内容上还是在语言形式上都能为读者所接受。由于交际法赋予译者很大的权力,译者可以根据需要,对原文进行修改或润色。因此他所生产的译文必然会打破原文的局限。

一般说来,交际翻译的译文流畅、自然,用词造句清楚明了。语义法的译文则比较复杂、拗口,“洋腔洋调”多一些。

3. 口译的特点和标准

口译又称传译,是指译员用一种语言把另一种语言所表达的思想或情感表述出来的一种语言实践活动。口译有很多种类型,其应用于实践中的形式也更为丰富,但各种口译活动都有其共同特点:即时性,灵活性,现场性,复杂性的特点。

准确是最基本的口译标准,口译的准确性不仅包括在语法,语域和形式和信息的完整性,还要同语言社会文化功能相一致,要忠实于谈话者的本意。在准确的理解谈话者内容前提下,传递信息,确保双方的顺利进行。

流利,译员对内容的输出,不仅要让听众容易理解,表达上还要通顺,流畅。在口译活动进行中,口译者在语言表达上力求清晰,语音语调要自然。

迅速,在交流的过程中,口译者应在有效的时间内准确的表达信息内容。有经验的译者会有意识的控制自己表达的速度。总而言之,口译者在时间的把握上应该遵循又快又好的标准。

4. 汉英口译中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的应用

(1)由于汉英两种语言表达方式,句子结构,逻辑顺序不同,汉语表达注重意合,英语表达重形合,所以汉英口译时,当汉语表达过于冗长,经常出现重复性词语时,要适当省略不必要的词句,采用交际翻译方式,使读者容易接受。

例如:假如人民币贬值了,将对东南亚国家经济进一步冲击,那他们可能货币进一步贬值,人民币该第二轮再贬值呢?如我们进一步贬值,它又再贬值。那这样下去,双方全部是受损失的呀!

The devaluation of RMB will further hit the economies of South East Asia,and provoke another round of devaluation.So there will be no end to this process and both sides will be hurt in the final analysis.

(2)由于汉语注重意合,所以经常采用四字短语的表达方式,四字短语用最简洁的方式表达丰富的内涵,具有中华民族语言的特点,因此在汉英口译的翻译过程中,可忠实于原语作者的意愿,通过增加介词短语,名词性短语等方式使句子整齐而内容丰富,对原语做出恰当的解释。

例如:今天,中国提出构建和谐社会,就是要建设一个法制、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

Today,China is endeavoring to build a harmonious society.It is a society of democracy and rule of law,fairness and justice,integrity,fraternity,vitality,stability,order and harmony between man and nature.

(3)汉语句式结构松散,口译者通常要快速的通过句子结构重组相应信息来表述讲话者的意图,比如,汉语的句子多采用谓语动词,而翻译成英文时,往往只用一个动词做谓语成分。

例如:奥林匹克公园的规划将着眼于城市的长远发展和市民物质文化生活的需要,成为一个集中体育竞赛、会议展览、文化娱乐和休闲购物于一体的,空间开阔、绿地环绕、环境优美,能够提供多功能服务的市民公共活动中心。

The long term development of the city and the needs of the local residents will be taken into an account in the designing of the Olympic Green.The Green with its open space,green land and natural landscape will become a venue for sports,conference and exhibitions,cultural entertainment activities after the Games.

结语

然而,单一的翻译方法不能准确而生动的把说话者的目的表达出来,译者应根据情况,正确的选择翻译方式,达到沟通和交流的目的。在纽马克的翻译理论中,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各有利弊,恰当的把二者结合起来并运用于口语表达中,从而提高口语交际的质量。

摘要:在国际交往日益频繁的现代社会,汉英口译实用性强,在各个领域应用型广泛,越加受到人们的关注。根据英国理论学家纽马克皮特的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理论,同时结合口译的特点等理论特点,根据汉英实例分析其相应的策略,将理论应用于汉英口译的实践当中。

关键词:语义翻译,交际翻译,汉英口译

参考文献

[1]Newmark,P Approaches to Translation.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1a.

上一篇:定量CT下一篇:未来新型能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