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义交际翻译论文

2024-10-09

语义交际翻译论文(共9篇)

语义交际翻译论文 篇1

语义翻译是一种以原文的形式和原作者的原意为中心的翻译方法, 不是以目的语语境及其表达方式, 更不是把译文变成目的语文化情境之物。语义翻译尽可能地在目的语的语义和句法结构所允许的范围内, 提供一种忠实于原文的精确的译文, 尽可能准确地再现原作上下文的意义, 通常适用于文学, 科技文献和其他视原文语言与内容同等重要的语篇体裁。交际翻译是纽马克提出的两种翻译模式之一, 其目的是努力使译文对目的语读者所产生的效果与原文对源作者所产生的效果相同。根据交际式翻译理论, 翻译是一种交际过程, 译者尽可能地将源语文化转换成目的语文化。译者在把一种文本移植到另一种文化中去时, 要求力使目的语读者理解源语作者的思想世界, 使目的语读者和源语读者享有共同的思想意识内涵。不同于语义翻译, 交际翻译不考虑使用场合。交际翻译的重点是根据目的语的语言、文化和语用方式传递信息, 使译文不论是在内容上还是在语言形式上都能为读者所接受, 而不是尽量忠实地复制原文的文字。译者在交际翻译中有较大的自由度去解释原文, 调整文体, 排除歧义, 甚至是修正原作者的错误。由于译者要达到某一交际目的, 有了特定的目的读者群, 因此他所生产的译文必然会打破原文的局限。

一、语义翻译与交际翻译的区别

第一, 交际翻译和语义翻译本质的区别在于二者强调的重点不同。在交际翻译中, 翻译的基本单位是句子;而在语义翻译中, 翻译的基本单位是词。交际翻译是功能性的, 语义翻译是表达性的。交际翻译不拘泥于源语文化背景, 而语义翻译是以源语文化为基础的。在语义翻译中, 被翻译的每个词的意义都部分缺失。而在交际翻译中, 被翻译的词组几乎没有意义缺失。交际翻译是主观性的、直观的, 语义翻译是客观性的、认知性的。交际翻译是具有普遍性且可译的, 语义翻译具有相对性, 有时是不可译的。

比如:2011年热映的美国动画片《功夫熊猫》中, 对很多有着浓重中国元素的词汇, 译者采用了以源语文化为基础的语义翻译, “Shifu” (师父) “Konfu” (功夫) 等。由于在西方文化里没有“师父”这一概念, 而翻译成“teacher” (老师) 只是指代上课传道授业解惑的学者不能表达出在中国古代甚至现代不以课堂教学为中心模式传授武功或是生活技能的人。而相对而言, 也有很多交际翻译方面的例子。比如, 中国有句谚语叫“谋事在人, 成事在天”。如果用交际翻译方法翻译出来应该是:Man proposes, God disposes.在这里“天”是中国古代文化中自然界的主宰, 而在西方文化尤其是西方基督教徒心中上帝是自然界的主宰, 如果单纯的把“天”翻译出来, 西方人会不理解为什么平时看起来根本无任何灵性而言的天空会主宰自然界, 而翻译成上帝, 西方读者会很容易的理解这一内涵。

第二, 在交际翻译中, 翻译的基本单位是句子;而在语义翻译中, 翻译的基本单位是词。交际翻译是功能性的, 语义翻译是表达性的。交际翻译不拘泥于源语文化背景, 而语义翻译是以源语文化为基础的。在语义翻译中, 被翻译的每个词的意义都部分缺失。而在交际翻译中, 被翻译的词组几乎没有意义缺失。交际翻译是主观性的、直观的, 语义翻译是客观性的、认知性的。交际翻译是具有普遍性且可译的, 语义翻译具有相对性, 有时是不可译的。

比如:“But to live--to wear on, day after day, of mean, bitter, low, harassing servitude, every nerve dampened and depressed, every power of feeling gradually smothered, --this long and wasting heart—martyrdom, this low, daily bleeding away of the inward life, drop by drop, hour after hour, --this is the true searching test of what there may be in man or woman.” (在英汉翻译中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的应用, 2010.3)

A:“但是活下去吧, ——一天一天的时间过去, 在卑贱, 辛苦, 低微, 折磨的奴隶之中, 每一根神经都感到挫折与抑郁, 每一种感觉的能力都被遏制, ——这长期损耗在心上的痛苦牺牲, 这缓慢的, 一天天血在流去的内心生活, ——一滴复一滴, 一小时又一小时, ——这是对于男男女女的彻底考验, 看他们到底是何等样人。”

B:“可是要活下去, 在卑贱, 痛苦, 下贱, 恼人的奴役下一天一天消沉。颓唐麻木不仁地推下去, 这种精神上的长期损耗和折磨, 这种内在生命一点异一滴, 一个时辰, 一个时辰, 一天一天的消蚀, 这才是对人的本质最彻底的考验呢。”翻译A一字一句地翻译了这段文字, 对原文没有任何的改变。这似乎是对原文的彻底忠实。但由于翻译太局限于原文有些地方有勃于中文的表达方式, 所以很难解释。这是很典型的语义翻译。翻译B的翻译改变了原文的语言表达方式而采用了中文的表达习惯。整个句子不但忠实地传达了原文的意思同时还保留了原文简单连贯的风格。

二、小结

在翻译的过程中, 任何一种单一的翻译模式都难以忠实地再现原文的全部内涵。“在翻译中绝对只用交际法或语义法是不可能的。事实上大部分情况下两种翻译法是交叉使用的。一个译者可能用其中的一种译法更多一些, 即使同一个部分或句子也可能有些地方采用了交际法而其他地方采用了语义法。” (New mark1981) 交际翻译和语义翻译是两种不同而又相辅相成的翻译方法, 两种方法的取舍在于是否能够恰倒好处地“忠实于原文”, 即译出原文的表面含义有兼顾原文的深层含义。只有找到了两种翻译方法的契合点才能达到忠实有效的翻译。

摘要:语义翻译是一种以原文的形式和原作者的原意为中心的翻译方法, 不是以目的语语境及其表达方式, 更不是把译文变成目的语文化情境之物。不同于语义翻译, 交际翻译不考虑使用场合。交际翻译的重点是根据目的语的语言、文化和语用方式传递信息, 使译文不论是在内容上还是在语言形式上都能为读者所接受, 而不是尽量忠实地复制原文的文字。本文简述了在实际翻译过程中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的区别。

关键词:语义翻译,交际翻译,区别

语义交际翻译论文 篇2

关键字:语义翻译;交际翻译;电影片名汉译

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6)10-0193-01

一、引言

翻译是人类交流史上不可缺少的环节,在促进各国经济、政治、教育发展等方面拥有很重要的作用, 如何实现有效的翻译一直是翻译界乃至其他学科学者争论不休的问题。在电影翻译中,也存在很多这样的争论。电影上映前期,如何跨越文化的鸿沟,将西方电影的实质内容传递给大众,是电影宣传者以及翻译者考虑的首要问题。

二、理论背景

1.语义翻译的定义和特点。英国翻译理论家皮特·纽马克在他的Approaches to Translation书中介绍了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语义翻译是忠实于原文的翻译,以源语作者为中心,力求保持原作品的语言特点和表达方式;更在意每个字、词、句子的翻译, 因此语义翻译更多的是运用在内容较客观、 讲究准确性的问题当中。

2.交际翻译的定义和特点。交际翻译对于译者来说有更自由的空间,因为交际翻译目的是实现语言的交流和引起读者的共鸣,在表达形式上也更自由;交际翻译注重如何能使目的语读者获得与源语读者相同的阅读感受;注重原文真正含义。例如:Rob Peter to Pay Paul 这个俗语如果直译, 因为在汉语文化里,并没有相关的文化意象,读者可能不明其意;而如果地道地译成:“拆东墙,补西墙”, 汉语读者立刻就明白了谚语的意思。

三、语义翻译与交际翻译在电影片名汉译中的案例

根据皮特·纽马克的观点,采取什么样的翻译方法取决于文本类型。 他根据不同的功能特性将文本分为三类:表达功能文本(expressive)、信息功能文本(informative )和呼唤功能文本(vocative) (Newmark, 2001) 。表达功能主要是关注作者本身,抒发作者情感、思想,例如小说、自传。 信息功能文本主要是对客观世界的忠实描述, 例如科技类文本。 而呼唤功能文本的主要目标是读者,目的是说服、引导读者,例如广告、电影宣传文体。 电影名的翻译属于呼唤功能的文本和部分信息文本;因此可以不用刻板的去逐字译,选择交际翻译更佳。

1.语义翻译在电影片名汉译中的案例。

Ant-Man 蚁人 Superman 超人

The Hunger Games 饥饿游戏 Sleepless in Seattle 西雅图夜未眠

2.交际翻译在电影片名汉译中的案例。

Ghost 人鬼情未了 Gone with the Wind 乱世佳人 Leon 这个杀手不太冷

Catch Me If You Can 猫鼠游戏 Fast and Furious 速度与激情 Flipped 怦然心动

四、电影片名翻译的三原则

1.弥补观众对于电影内容的空白, 传达电影的主题。

在尊重原作品的基础上,有时候为了更好的电影主题,汉译的片名有必要弥补出译入语读者知识的空白区。电影 Doubt,中文名《虐童疑云》采用了交际翻译。中文译名对影片的内容做出了补充。 如果按照字面意翻译,就是“怀疑”,毫无亮点。该片讲述的是一所天主学校里,阿洛伊修斯修女因怀疑弗林神父娈童,两人之间发生的关于信仰、道德以及权威的争辩和冲突的故事。修改后的汉译片名在一定程度上暗示了故事的主线,存在美感,从商业和市场的角度来说,值得推崇。

2.以译入语为主,克服文化差异。作为译者,翻译片名时,要尊重东西方的文化差异,切不能生搬硬套。必要时考虑交际翻译,把差异带来的文化阻隔减少到最小。迪士尼公司出品的《疯狂动物城》 Zootopia 引入中国后,影迷观影的热情空前高涨。 在西方世界,“乌托邦”是理想社会。而这样的文化意象如果直译为“乌托邦动物城”, 由于缺少文化基础,影迷或许会因为不熟悉“乌托邦”这个概念,而对影片大失兴趣。如果把名字改成地道的“疯狂动物城”,会更迎合中国电影观众的喜好和口味。电影是通俗文化的代表,标题用词尽量不要用冷僻的词和有伤大雅的汉语表达。另外, 西方表达直接而东方追求深邃含蓄之美。例如Sex and City 译名是《欲望都市》, 更符合中国人传统的价值观。

3.译名需坚持美学价值。汉语是充满了韵律之美的语言。为了符合汉语的语言习惯和审美观点,可以适当的对片名进行润色; 翻译者可以采用四字标题; 这样不仅观众朗朗上口,片名也容易得到传播。 历史电影 The Other Boleyn Girl 中文译名《鸠占鹊巢》,影片讲述的是英国亨利八世时代的故事。有人曾将其译为《另一个波琳家的女孩儿》, 而对比之下,笔者认为前者翻译得更地道。“鸠占鹊巢” 是中国习语,很容易让汉语读者产生文化认同感。

五、总结

电影标题作为一部电影情节的浓缩,很难用一个固定的套路去解读,简单的说语义翻译好还是交际翻译好,都是片面的。 译者不仅要有超高的翻译技巧,还需要遵照翻译的三个原则,既忠实于原文,又要考虑到文化差异,兼顾翻译的艺术性、商业价值以及受众的需求。 为了达到更好的翻译效果, 译者应该顾及整部电影的交际效果,电影的精神内涵、观影人群的兴趣特点, 进行必要的深加工。交际翻译和语义翻译相辅相成,译者为了追求更好的翻译效果,应该将两者结合使用。

参考文献

[1]Nida E. Language, Culture, and Translation[J]. Journal of Foreign Languages, 1998.

[2]Peter Newmark. Approaches to Translation[M].上海 :上海外语教育 出版社 , 2001.

[3]龙千红. 英语电影片名佳译赏析--兼谈电影翻译对译者的要求[J]. 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 2003, 11(3):22-24.

从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看二元对立 篇3

在中国传统翻译理论中, 二元对立理论已经是老生常谈的话题。二元对立最早体现在佛经翻译中的文与质、美与信之间的对立和统一。但是之后出现的名与实、音与义、信与达、形与神、意与味、信与顺、化与滞等理论也都是二元对立的体现, 这些二元中的元素一般直接对应我们讨论较多的直译与意译, 本文从翻译理论的角度出发, 运用语言学的相关原理来阐释翻译理论中的二元对立理论。

英国当代翻译家、翻译理论学家彼得·纽马克提出了许多著名的翻译理论。他运用现代语言学的理论来分析和解决具体的翻译问题。通过对文本的研究将文本分为表达性文本、分析性文本和号召性文本。后来在文本类型分类的基础上, 纽马克在《翻译问题探索》中提出了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的翻译方法。

1二元对立理论

1.1二元对立的哲学概念

二元对立是批判理论上一对相反的概念。结构主义者认为二元对立理论是解释人类基层思想、文化和语言的一种强有力工具。二元对立理论的基本概念是指一对相互矛盾又相互统一相互依存的有机体。这一哲学思想认为世界上任何事物都可以一分为二地看待, 任何事物本身都是矛盾的统一体。我们经常提到的物质与意识、形式与内容、静止与运动等都是二元对立的经典例子。

1.2二元对立理论在语言学中的运用

语言学中的很多理论其实都有着深刻的哲学根源。瑞士著名的语言学家索绪尔在其著作《普通语言学教程》中, 以二元对立为方法论, 对语言学中的一些语言现象和语言规律做出了研究。索绪尔作为现代语言学的奠基人, 他关于语言学的理论不仅对现代语言学有着深刻的意义, 同时也深深地影响着西方哲学的发展。

2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

2.1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的概念

根据纽马克对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的解读, 语义翻译指译者在目的语的语义和句法结构所允许的范围内, 尽可能地提供一种忠实于原文的精确的翻译, 使译文最大限度地再现原作上下文的意义。因此语义翻译是使译文停留在源语言文化中, 只有目的语文化因素对原文的基本信息再现构成障碍时, 才想办法在翻译过程中通过转化等技巧帮助读者。语义翻译要求译文在形式、结构和词序安排上都要尽量贴近原文。这和我们通常所说的直译较为相似。

交际翻译指译作对目的语读者产生的效果尽量等同于原作对原文读者产生的效果, 也就是说, 交际翻译的目标是目的语读者, 目的语读者不希望翻译中有晦涩难懂的东西, 他们期望必要时将外国文化中的事物完全转化为自己文化中的事物和自己的语言。交际翻译的重点是根据目的语的习惯, 使译文不论是在内容上还是在语言形式上都能为读者所接受, 而不是遵照忠实原则复制或者死搬原文内容。为了使译文流利、顺畅, 译者在交际翻译中有较大的自由度, 他们可以重新组织语言结构、调整文本顺序, 甚至可以修正原作中的错误。这和我们通常所说的意译较为相似。

2.2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的区别

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从理论上讲区别十分明显。首先它们强调的重点不同, 语义翻译是表达性的, 以源语言文化为基础, 它的基本单位是词;交际翻译是功能性的, 不以源语言文化为基础, 它的基本单位是句子。其次, 从形式上看, 语义翻译为了表现原作的思维过程, 力求保持原作的语言特色和独特的表达方式, 对原文语义的翻译只在原文的内涵意义构成理解障碍时才加以解释, 因此语义翻译较为客观, 讲究准确性, 语义翻译注重原作者的思路和源语言文化特点;而交际翻译的主要目的在于传递信息, 让读者去思考、去感受、去行动, 因此交际翻译文本不可能死扣原文, 有时甚至会和原文有较大的出入, 但这正是发挥了交际翻译中语言“传达信息、产生效果”的功能, 因此交际翻译较为主观, 偏重译文读者的反应, 尽量不给读者留下理解上的难点。另外, 二者在表达方式上也有差别, 由于语义翻译偏重于原作者和源语言文化, 因此语义翻译下的译文和原文的形式更为接近, 原文的某些特征得以比较完整地呈现, 比如谐音效果和某些独特的文化因素;而交际翻译主要用于传递信息, 尽可能为读者创造理解上的便利, 因此交际翻译下的译文在表达上主要考虑的是目的语读者的理解习惯和目的语的表达方式。最后在译文长度上, 交际翻译下的译文通常要比语义翻译下的译文长, 原因是较之交际翻译, 语义翻译中没有帮助读者理解的多余的词汇和句子。

2.3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的联系

当然, 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的区别是相对的, 两者之间还相互依赖、相互联系, 而且往往有重合, 因此我们不能绝对地将二者区分开来。首先, 两种翻译方法都建立在认识论的基础上, 都要反映原作品的思想内容。其次, 当原作品表达的是一个普遍的主题, 不带有文化特殊性, 或者译文读者对原文文化和语言十分了解时, 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就重合甚至对等了, 应该说这是最理想的翻译。这时译者既能忠实于原文作者又能照顾到目的语读者, 例如翻译重要的宗教、哲学和科学文献时, 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都会产生彼此相似的效果。再者, 在翻译的过程中往往需要从实际出发,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有的部分需要语义翻译, 而有的部分需要交际翻译, 这时两种翻译方法就能共存, 这也反映出二者之间的划分常常没有绝对的界线。

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理论的创造者纽马克对这两种翻译方法都持肯定态度。他的理论、观点大多来自于他自己的实践, 他认为何时采用语义翻译何时采取交际翻译主要要看翻译的目的, 当要强调原文时, 采用语义翻译, 当要为读者着想时, 就要采用交际翻译。

3语义翻译和直译、交际翻译和意译

从形式上看, 语义翻译和直译是对应的, 交际翻译和意译是对应的, 但是我们此处说的对应绝不是对等。当人们讨论直译和意译时, 人们的焦点是具体的操作方法;当人们讨论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时, 他们的焦点是语言的意义及其交际功能。

语义翻译和直译都尊重原文, 传达原文意义, 体现原文风格。但是语义翻译尊重语言的使用场合, 考虑原文的审美价值, 有时只译出原文的部分意义, 直译却不考虑语言的使用场合, 没有折中的考虑或方法, 译文看起来更为呆板。

交际翻译和意译下的译文都比较靠近目的语或目的语读者, 但相比而言, 意译的灵活性更大, 交际翻译和语义翻译都可以看作直译与意译之间的中庸之道, 因此, 交际翻译比意译更规范, 更靠近原文。

语义翻译/交际翻译不仅仅和直译/意译相对应, 中国传统翻译理论中的其他二元因素也和语义翻译/交际翻译遥相呼应, 比如佛经翻译的文/质、美/信, 比如僧睿在《大品经序》中提到的名/实问题, 比如严复的信、达、雅, 再如陈西滢提出的形/神, 再如金岳霖把翻译分为译“意”和译“味”的侧重, 再如林语堂从翻译的单位着眼, 提出的“字译”和“句译”, 还有信 (忠实) 与顺 (通顺) 之间的争论, 还有以钱钟书的“化境”说为基础而衍生出的化与滞的对立。

4结束语

纽马克的翻译理论对当代翻译理论和翻译实践有很强的启发性和指导意义, 他除了对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的分类外, 还根据语言功能理论将所有的文本划分为表达性文本、信息性文本和号召性文本三大范畴。这三种不同文本类型适用不同的翻译方法, 即语义翻译适用于表达性文本, 交际翻译适用于信息性文本和号召性文本。据此, 纽马克的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实际是反应翻译理论中二元对立理论的代表, 对于其他各式各样的标准, 我们都可以将其和语义翻译、交际翻译对应起来。

在中国传统的翻译过程中, 我们的译者要么是重视忠实度, 以原文为出发点, 紧扣原文翻译, 尽量做到完全呈现原文文化面貌, 要么是重视译文读者, 处处为译文读者着想, 尽量减少读者在阅读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障碍。而通过研读著名语言学家的理论以及对实际翻译过程的研究, 我们可以看出, 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其实是处在同一翻译过程中的一对具有辩证关系的有机体, 二者并非非此即彼的对立面, 而是相互矛盾相互统一相互依存的。因此在翻译过程中, 译者应该灵活运用翻译技巧, 做到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相统一。

摘要:在中国传统翻译理论中, 二元对立理论最早体现在佛经翻译中的文与质、美与信之间的对立。这些二元中的元素一般直接对应我们讨论较多的直译与意译, 本文从翻译理论的角度出发, 运用语言学中纽马克的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的理论来阐释翻译理论中的二元论。

关键词:翻译理论,语言学,二元对立,语义翻译,交际翻译

参考文献

[1]Newmark, Peter.A Textbook of Translation[M].New York:Prentice Hall, 1988.

[2]Saussure, Ferdinand De, Meisel, Perry, Saussy, Haun.Coursein General Liguistics[M].New York:Columbia UniversityPress, 2011.

[3]陈凯, 张建辉.彼得·纽马克翻译理论浅析[J],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 2008 (6) :142-144.

[4]陈军.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简评[J], 杭州师范学院学报, 1994 (2) :121-122.

[5]方汉泉.二元对立原则及其在文学批评中的运用[J], 外语与外语教学, 2004 (7) :37-41.

[6]顾小颖.简论纽马克的翻译二分法: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 2008 (7) :116-117.

[7]原虹.论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J].中国科技翻译, 2003 (2) :1-2.

[8]袁卫民.二元对立的哲学思想在英语阅读教学中的运用[J], 安徽文学, 2010 (4) :149-150.

语义交际翻译论文 篇4

关键词:英汉翻译;词汇;语义;词汇语义;翻译策略

[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2831(2013)08-0198-4 doi:10.3969/j.issn.1006-2831.2013.03.050

1 . 引言

语言对比是探究翻译理论和提高翻译技巧的基础之一,而快速理解和准确掌握词汇语义对比更是英语学习者必备的基本功之一。有的语言表达法涉及一些惟妙惟肖的含义以及特殊的文化意蕴、民族习俗等,其中大部分在另一种语言中找不到对应的表达方法,翻译时往往需要许多艰辛的创造性劳动(宋天锡、吴文梅,2011:114)。英、汉两种语言既有相似之处,又有不同之点。许多情况下,英汉互译的极大障碍正是由于这两种语言之间所存在的诸多差异。障碍之一是如何巧妙处理两种语言使用时的差异,障碍之二是如何寻觅译文的近似值表达。因此,英语学习者若想驾轻就熟地掌握英汉词汇语义对比和翻译策略,那么就必须通过对它们的异同进行彻底的分析、比较以及需要大量繁杂的创造性劳动。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提高自己的翻译技巧,也才能把原文的语言风格、文体风格、作品中人物的语言特点等鲜活地再现出来(ibid., 2011:9)。

一般来说,一个人在学习第二语言时都会受到其母语或正面或负面的影响。当母语和第二语言的特点有相同或相似之处时,母语对第二语言的习得会起促进作用。英语和汉语无论是词类划分、句子要素或是基本句型,都有许多相同或相似之处。这样,在不少情况下就有可能实现近似对立的互译。研究分析这些共相,对提高译技是大有裨益的(ibid., 2011:111)。

2 . 词汇结构分析

英语属于印欧语系(I n d o-E u r o p e a n Family),它是世界上使用最广泛的语言之一;而汉语则属于汉藏语系(Sino-Tibetan Family),它是世界上最古老的语言之一。英语文字具有一定的形态发生机制,形态变化本身可以承载语法信息。而汉语词汇不具备形态发生机制,因为汉字不是可以发生形态变化的拼音文字,而是方块字。汉字只能附加与黏合,也就是“简单对接”(刘宓庆,2006:438)。

汉语词类的划分主要依据词义,即词义的实与虚、动与静、具体与抽象等;英语的词类划分依据是语法,词类与句子成分有严格的对应关系,词义倒在其次(张威、董娜,2011:11)。

简而言之,在汉语句子的组织中,汉语的一个词往往无需转换词类即可充当句中的多种成分。例如:

节俭:(形容词或名词)

[例1] 应提倡节俭地生活每一天。(状语)

[例2] 有关节俭的格言应大力宣传。(定语)

[例3] 节俭是安邦定国的法宝。(主语)

[例4] 事业成功人士的生活大都很节俭。(谓语)

[例5] 那老人一生在生活上都非常注重节俭。(宾语)

恰恰相反,由于英语一个词可以充当的句子成分较少,因此要表明句子不同成分时,往往要转换词类。例如:

fright:

[例6] The cobra picked up its head and stuck out its tongue which gave everyone a fright.

那条眼镜蛇突然昂起头,吐出芯子,每个人都吓了一跳。(宾语,名词)

[例7] The Egyptian policemen fired into the air, hoping that the noise would frighten the demonstrators off.

埃及警察向空中开枪,希望枪声能把那些游行示威者吓走。(谓语,动词)

[例8] The Rwandan Civil War in Africa began with the frightful genocide on April 6, 1994.

非洲卢旺达内战始于1994年4月6日那次令人惧怕的种族大屠杀。(定语,形容词)

[例9] In the still night her rapping sounded frightfully loud to Mike.

在这静静的夜里,她的敲门声在迈克听来响得可怕。(状语,副词)

[例10] The horrors of nuclear war is frightening to most people.

核战争的恐怖状况对大多数人来说都是可怕的。(表语,形容词)

3 . 词汇语义分析

一般说来,英语词义比较灵活,词的含义范围比较宽,比较丰富多变,词义对上下文的依赖性比较大。汉语词义比较严谨,词的含义范围比较窄,比较精确固定,词义的收缩性和对上下文的依赖性比较小(刘宓庆,2006:439)。整体上讲,英汉词汇的语义关系主要表现在词义相符、词义交叉、词义空缺、词义引申、词义虚假对应和词汇意义与语境等六个方面。

3 . 1 词义相符(Semantic Correspondence)

在英汉两种语言中,源语中某个词汇的语义范畴在译语中有着基本相符的解释。

[例11] 查尔斯的机敏和狡猾是人所共知的。他简直是一只狡猾的老狐狸。

Charles is known for his cleverness and cunning. He is simply an old fox.

(在中西方文化和语言中,狐狸〔fox〕有着基本一致的引申含义和概念意义,一般用来描述那些具有狡诈而多疑性格的人。)

[例12] I can say without exaggeration that Miss Alma is an angel among the girls.

我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艾玛小姐在那帮女孩中可爱得就像一个天使。

(西方文化中“angel”一词源自于希腊语angelos,即“上帝的使者”,其语义范畴和汉语文化中的“天使”有着基本一致的解释。两者均代表“善良或纯洁”,一般指具有“内心和善、 天真可爱的人”。)

3 . 2 词义交叉(Semantic Intersection)

汉英部分词汇语义并非完全一致,在各种意义层次上也存在着相互交叉、大小不一的情况且往往存在各种意义的层次之中。如汉语中的“事”(或事情、事件、事物)可以对应为英语的thing、matter、event、affair、incident、instance等多种表达,相互间的语义也存在细微差异(张威、董娜,2011:13)。再如汉语中“意思”在不同语境中的选词:

[例13] 在传统中国文化中,我们往往不好意思谈论自己的才干和技能。

In our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we tend to be bashful about our talents and skills.

[例14] 夜色中这场景是绝对正确的,它使每个瞬间都有点意思。

Under the night the scene is infallible, to make every moment come alive.

[例15] 约翰好像对爱丽丝小姐有意思了。

John seems to behave amorously to Miss Alice.

[例16] 你还好意思向你年迈的父母借钱?

Do you have the nerve to borrow money from your aged parents?

[例17] 这点礼物是我们的一点小意思。

This is our little gift as a token of our gratitude.

再如,英语中“poor”一词的语义范围较广。英译汉时,要密切分析其在汉语中的相应表达,这样才能进一步确定语义和传达信息。

[例18] So far, the outlook for detente on the Korean Peninsula is poor over the short time.

到目前为止,朝鲜半岛在短期内实现缓和的希望渺茫。

[例19] There are unconfirmed reports that Europeans take melons for a preventive against being a poor sailor.

据报道欧洲人有以吃瓜来预防晕船,但尚未得到证实。

[例20] The Department of Justice was reluctant to bring poor cases into court.

司法部不愿意将毫无胜算的案子拿到法庭上。

[例21] For one of the top ten releases in rock history, the record sold in a poor state.

作为摇滚音乐史上的十大唱片之一,它的销量却差强人意。

3 . 3 词义空缺(Semantic Gap)

语言变化以及文化因素的影响使得源语词汇的某些意义在译语中难以表达。这主要是英语中的一些新词,包括专用名词、术语以及一些能够反映英美社会特殊风气及事物的词(张培基,2008:20)。

[例22] Every time I switch on the TV, therere advertisements. Its overkill.

我每次打开电视都是广告节目,真是受不了。

(“overkill”一词原指“过度的杀伤威力”,现可用来表示宣传活动等方面不必要的过度行为。)

[例23] I havent seen him for ages, but he is still a flat-earther.

多年不见,可他依然还是个老顽固。

(“flat-earther”一词原指“地球扁评论者”,现可用来表示思想守旧之人。)

[例24] The United States Secret Service had planted its plumbers and informers in some key positions in its industry of that country.

美国联邦特勤局已将特工和密探安插在那个国家工业部门的某些重要工作岗位上。

(“plumber”一词原指“管子工、水暖工”,现可用来表示调查政府雇员泄密事件的特工。)

3 . 4 词义引申(Semantic Extension)

英译汉时,有时会遇到某些词在英语词典上找不到适当的词义,如任意硬套或逐词死译,会使译文生硬晦涩,不能确切表达原意,甚至造成误解(张培基,2008:38)。此时,应从该词的基本含义入手,根据其在上下文的逻辑关系加以引申,选择较为恰当的汉语词汇进行表达,这样的译文才能自然、流畅。

[例25] There used to be a mixture of the ape and the tiger in the character of that guy.

过去,那家伙生性既狡猾又残暴。

(此句中的“ape”和“tiger”分别指代有具体形象的“猿”和“虎”。译文中将其译为“狡猾”和“残暴”是由两个具体形象的属性引申而来。)

[例26] The invention of machinery had brought the world into a new era—the Industrial Age. Money had become King.

机器的发明使世界进入了一个新纪元即工业时代。金钱变成了主宰一切的权威。

(此句中的“King”在英文中其含义虽然清楚,但译成汉语时还需做具体化的引申,否则句子意思就不够清楚。)

3 . 5 词义虚假对应(False Correspondence)

英汉互译时要杜绝出现指称意义相似而实际意义背离的现象。参看以下例词(左面括号内是纯粹只顾字面意义的错误译文,右面括号内是参考译文):

早恋(early love)(puppy love)

酸奶(sour milk)(yoghurt)

horseplay(马戏)(嬉戏、胡闹)

dry law(干法律)(禁酒令)

3 . 6 词汇意义与语境(Lexical Meaning and Context)

词汇意义的表达和判断与词汇所处的具体语言环境息息相关。在英汉互译时,要充分考虑其上下文、文化背景和前后搭配等多种因素。

[例27] 他们这所谓的委员会只不过是一块空招牌。

This so-called committee is nothing more than a figure-head.

(此句中的“招牌”是指“挂名的首脑或傀儡”,不能想当然地译作“sign”或“notice”等词。)

[例28] That guy represents himself to be the president, but his company is just a Mickey Mouse Taobao online shop which he runs near his neighborhood.

那小伙自称为公司总裁,但他的公司只不过是在自己小区附近经营的一家微不足道的淘宝网店。

(此句中的“Mickey Mouse”即“米老鼠”,它是世界各地家喻户晓的卡通人物形象,此处是指微小、不足挂齿、无足轻重的意思。)

4 . 结语

英汉互译的一切翻译理论、方法和技巧都建立在两种语言的对比上,因此对于翻译实践来说,对比英汉两种语言的异同,尤其是相异之处,从而掌握它们的特点是十分重要的(张培基,2008:19)。英汉互译时,译者不仅要把一种文字转变为另一种文字,还需特别关注原文中那些独具民族和地方色彩的历史文化信息。社会生活的不断变迁,民族文化的迅猛发展无不在词汇中得到迅速和直接的反映。英汉两个民族不同的自然环境、文化传统、社会历史、思维方式等因素会直接影响着两种语言词汇的产生、语用意义及存在情况。词汇和语义能够充分、生动地反映出不同民族生活的各个侧面。正确辨析英汉两种语言词汇的语义差异,从跨文化角度去特殊处理那些 “貌似神离” 的词汇语义,尽量揭示其内涵所赋予的文化意义,对我们从事英语学习以及跨文化交际等都有一定的积极指导意义。译者只有充分了解英汉词汇的语义差异,才能使翻译实践活动更形象、更生动,也才能更有效地提高跨文化交际的能力。

参考文献

刘宓庆.新编汉英对比与翻译[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6:438-439.

宋天锡、吴文梅.英汉翻译教程[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11:9,111,114.

张培基.英汉翻译教程[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8:19,20,38.

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的区别及应用 篇5

关键词:语义翻译,交际翻译

一、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的定义

首先, 笔者将对这两种翻译方法进行辨析并对它们之间的异同进行评论;此后, 笔者将说明对这两种不同的翻译方法在不同文体的文章中割裂应用的不妥之处。而后我会提出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可以在同一篇文章的翻译中加以应用, 而不必管它是什么类型的文体。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这两者之间的差异主要是:语义翻译的形式坚持更贴近“直译”而交际翻译则是更关注文章的整体意义。语义翻译——“语义翻译更加接近原文, 更关注文字本意;它是最贴近原文的词意和原文的结构的翻译方法, 这种方法适合翻译已有很高的地位的文本, 如宗教文章、法律文献或高级领导人的演讲稿等等。而“交际翻译”呢, 它则较为灵活、自由, 以交流和信息传达为要旨。它侧重于可读性和流畅性, 并适合翻译具“实用”性的文章, 即原文的形式与它所产大的含意关联性并不强。所谓翻译就是源语言和目标语言的以等价的方式进行沟通。翻译最早出现于公元前两千年。然而在这段历史长河中, 翻译始终不断现以语义翻译为准还是交际沟通为优先的争议。有时, 语义翻译对于目标语言的成语及惯用语的翻译会出现无法令人理解的情况, 但这些新词汇的使用也丰富了目标语言的词汇。而交际翻译, 是将源语言塑造成目标语言的形状。英国诗人和翻译家, 约翰德莱顿 (John Dryden) 形容翻译为:“明智的混合使用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 用同义的词汇来翻译目标语言:当翻译者脑中出现一个对应的词时。如果字面上看它很的优美, 但却损害了作者的原意, 那么这个词就应该毫不留情地予以抛弃。但是当一个词在源语言中是美丽的, 然而其对应的词在目标语言中如果是野蛮的或是豪无意义时, 这时就不应把限制翻译者的思维局限在作者的狭小世界里, 翻译者可以在不破坏文章愿意的情况下进行修正。”译者一般都表现出谨慎的灵活性, 寻求等值。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的概念体现了彼得·纽马克对翻译理论做出的重要要贡献。在他的翻译方法论书作中, 有2个章节都在讨论如何结合使用这两种翻译方法并举例说明, 以比较他们之间的异同。纽马克Newmark的翻译方法是他在深思熟虑地分析了翻译目的之后所提出的, 他考虑了读者的特性以及文本的类型。然而在前面的探讨中也提到了, 作者、译者和读者也会彼此识别。根据定义, 交际翻译的目的是对读者产生的影响使读者尽可能地接近源语言。另一方面, 语义翻译试图尽量确切地体现出源语言的语义和句法结构。语义翻译是准确的, 但可能在沟通方面有一定问题;而交际翻译沟通得好, 但可能不是很准确。为了区分他的翻译方法与其他方法, 现列出四种注重源语言的翻译方法: (1) 逐字翻译; (2) 直译; (3) 忠实原著的翻译; (4) 语义翻译。还有四种偏重目标语言的翻译方法: (1) 调整译法; (2) 自由译法; (3) 习语翻译; (4) 交际翻译。在对各组翻译方法对比后, 我们不难发现, 纽马克提出的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之间的差距是最小的。纽马克的论述比奈达Nida的分类更广泛。译文必须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 即既能准确地表达语义又能够保持原作的写作风格…笔者认为翻译首先要承认的是, 任何翻译必然是一种语言的妥协。这些文本广告, 旅游宣传册, 者必须承认, 任何一种译法都不可避免地需要做一些语言上的妥协。只有对于以下类型的文本, 如:广告、旅游手册、产品介绍、说明书, 使用手册等, 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两种方法殊途同归。当我们再次回顾彼得纽马克翻译理论后, 有人会认为, 不论是语义翻译、交际翻译, 或其他方法, 只应存在一个最佳的译法。从理解文章含义上讲, 翻译的方法和途径是截然不同的。因此, 纽马克曾遭到批评:因为其拒绝区分词语意义的语言含意, 而这会导致他更见偏重语义翻译, 甚至发展成逐字翻译, 更可能纠结于字面意思而无法挣脱。不同的文本, 一种需要用交际翻译方法 (如:公示) 另一种文本则最好采用语义翻译方法 (如:诗歌) , 用来强调各种不同文体的侧重点。

1、语义翻译

语义翻译是两种翻译模式中的一种, 其目的是“目标语言的结构”和内容的准确语义化, 即最大限度地准确复制原作者要表达的语义 (纽马克1981/1988:22) 。

2、交际翻译

交际翻译是两种翻译模式中的一种, 其目的是“使译文对目标语言读者产生和源语言读者一样的影响 (纽马克1981/1988:22) 。

二、比较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

1、交际翻译的特点

根据定义, 交际翻译试图对译文读者产生的尽可能与源语言读者一样的效果。它根据目标语言的习惯和文化传统来传递信息, 译者可以更加自由地翻译文本、调整结构, 减少歧义, 甚至修改原作者的错误。交际翻译的译本行文流畅, 易于理解, 内容清晰、直接。如果文本很难翻译, 译者可使用通俗的词汇。尽管它可能不是很精确, 但是能够使译文的读者的充分了解原作者想要传达的信息。它使译者在形式上有更大的发挥空间和灵活性, 导致文章的语义有所偏差。但可以通过调节文字来向另一种文化的读者充分表达原作者的思想。如果我们翻译小说或诗歌, 采用交际翻译法的译者可被视为不逊于原作者的艺术再创作——在传递作品灵魂上、措辞上, 写作技巧上以及风格选取上的重新创作。交际翻译中, 译者在艺术表达方面应与原文作者拥有同等水平的修养, 能够使得另一种文化的读者产生原作读者一样的震撼。交际翻译一个重要特点是注重文化和社会环境的影响;在交际翻译方法中, 词汇知识和语法规则只是机械的技巧, 完全服务于独立、完整的个人经历或学科知识, 使用这种翻译方法需还具备充分体会文章的语境并将译文加以调整以适应文风的能力。总之, 只有真正的专业人员才可以使用交际翻译法。

2、语义翻译的特点

另一方面, 语义翻译是在目标语言语法允许的情况下, 力图使译文的语义和句法结构与源语言接近原文的意思。这种翻译方法注重准确地表达原文的内容和形式, 再现原作者原本的意图, 以及力求传达所有原作者的思想和风格。语义翻译停留在源语言的文化限制中的。这是更为复杂、更详细的翻译方法, 并力图在译文中含有所有原文的特征。原文中的每个词汇在翻译时都被视为是神圣的、译者追逐着原作者的思维轨迹, 而不是在解释文意, 因此有时导致语义的矛盾、模糊甚至错误;语义翻译全面、深度再现原文的意思并不断探索词义的细微差别。语言的主要目的不再是交流, 而是表达作者的思想和主要观点, 语言表达占主导地位, 传达信息的功能则退居其次。使得文章的人际交流功能和社会功能被忽略。换句话说, 语义翻译重视翻译中的思维过程, 它更加客观, 译文往往传达原文的语义。当原意是非常难被读者理解时, 语义翻译需要继续将信息传达给读者, 因此, 如果文章不是现代作品, 译文必须使用现代语言;如果读者不理解, 译者要尽可能使它容易理解。语义翻译准确, 但沟通并不流畅;语义翻译就是尽量忠于原文, 它侧重于表达真实的意思, 而不能确保读者充分的理解文章。

综上所述, 纽马克的两种翻译模式都有自己的优点, 但却没有完美的翻译方法。

三、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的应用

1、纽马克的观点

纽马克认为, 语义翻译方法应适用于文学作品、科技文章, 而交际翻译方法则应该用于新闻报道、教科书、公告的文章的翻译。

2、两种翻译方法的应用

从词汇和句法方面讲, 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是相辅相成的。语义翻译的使译文忠于源语言文化, 它不改变原文的文化观念和语言特点, 以及原文作者独特的表达方式, 并且再现了原文的美学价值。因此, 译文的结构和语序是接近原来的文本;相对而言, 交际翻译更关注读者, 力求对使译文读者获得与源语言读者相同的感受, 因此它使原文的文化理念与译文的语文化相符合, 从而令译文的文法更加规范化。在翻译过程中, 在一篇文章中, 两种译法往往同时使用, 而不用计较文章的类型。

四、结论

通过以上的分析, 我们可以发现, 在翻译工作中, 不能单独使用一个翻译方法、我们不能只采用一个单一的技能, 即采用语义翻译或交际翻译, 都无法顺利完成译文。在翻译实践中, 我们应结合使用这两种方法, 让他们互相补充。

参考文献

[1]马克·彼得.翻译教程[M].普伦蒂斯霍尔国际 (英国伦敦) 有限公司, 1988.

语义交际翻译论文 篇6

关键词:语义翻译,交际翻译,意境美,文化传递,具体美

西方的翻译研究学派自20世纪60年代兴起以来, 涌现出一大批卓有建树的翻译理论家。彼得·纽马克就是20世纪二战后英国主要翻译理论家之一, 他的翻译理论以简明扼要、短小精悍见长, 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和系统性。1981年, 他的专著《翻译初探》由英国普卡蒙出版社出版。在这部专著中, 他首次收入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这两个概念, 并指出语义翻译旨在帮助目的语读者理解文本的意思, 使译文和原文的形式更为接近;在交际翻译中, 旨在为读者排除阅读或交际上的困难与障碍, 推动交际顺利进行, 使译文和原文的形式不受约束。在翻译过程中将二者合用, 使翻译更为流畅, 更为传神。

一交际翻译与语义翻译在诗歌翻译中的结合, 有助于再现诗歌的意境美

诗歌是文学中的文学, 其语言精炼、优美、含蓄。其声音、色彩之美难以描绘;暗示、双关之妙更难以表达。诗歌的灵魂是意境, 是诗人的情感表达。此意境之美由音美、行美、意美三美构成。

1. 二者的结合有助于再现行美

汉语诗歌与英文诗歌在形式结构上的不同, 汉语诗歌与英文诗歌的形式美也不同。外形整齐是中国古诗的固有特征, 而英文诗歌则长短不齐。因此如何将诗歌的行美在翻译时充分再现是翻译的重要问题, 而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相结合会对此问题的解决起到重要作用。如金昌绪的《春怨》及其译文:

莫教枝上啼……

不得到辽西。

Their songs awake poor me…

Far off on the frontier.

在译文中, 译者采用语义翻译的方法, 完整表达原诗所要表达的意思, 同时结合交际翻译的方法将实际上只是一个完整的英文句子断开而成三个诗行, 中间未加任何标点符号, 形成跨行连续。整首诗歌长短缩进的形式保持了译诗与原诗在形式美的一致性。译诗的第一行为铺陈, 后三个跨行对首行“打起黄莺儿”的原因进行解释, 形断意连, 上下连通, 一气贯注, 将思妇春梦被扰之后的苦思之情、娇憨之态淋漓尽致地再现出来。与此同时, 译者采用语义翻译的方法将原诗句尾押韵的特点体现于英译诗中, 分别以“tree”、“me”、“dear”和“frontier”在句尾押韵。然而, 原诗一韵到底的情况在英诗中较为少见, 因而译者采用交际翻译的办法将其处理为中间换韵的情况, 使第一、二诗句中“tree”和“me”的[i:]韵换为“dear”和“frontier”的[iə]韵, 从而使译文更符合英诗的韵律风格。译者通过这样的结合, 将诗歌的行美展现给读者。

2. 两者的结合有助于意美的再现

诗的解读从意象开始。在翻译中, 除了力求行美, 译者同样需要发挥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各自的优势, 还应忠于原诗, 将诗文的意象在译文中体现出来。

3. 两者的结合有助于音美的再现

音美的语外要素体现了音义之间的密切联系, 因而可以突出原诗意美;其语内要素则体现为语音的重复, 而语音的完全重复通常意味着语词的重复。译者可以将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结合, 考虑诗歌翻译中的音似, 以展现给读者音美的享受, 让译文读者像原文读者一样, 产生如闻其声的效果。

二交际翻译与语义翻译在诗歌翻译中的结合, 有利于传递诗歌的文化精髓

翻译是一种跨文化的转换。由于两种文化背景的差异, 英汉两种语言在表达方式和词语的使用上存在诸多差异, 因为对同一事物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中往往具有不同的理解。交际翻译与语义翻译的结合, 能够帮助译者解决翻译过程中的文化障碍, 因为语义翻译的原则有助于译者尊重对方的文化, 而交际翻译的原则又有助于译者翻译出合乎语言本身习惯表达方式的译文, 达到传递诗歌的文化精髓的目的。

三交际翻译与语义翻译在诗歌翻译中的结合, 有益于再现模糊语言的具体美

汉语重模糊, 英语重明晰。汉语的表达重整体感应, 是一种意境美的语言, 而英语则讲究逻辑, 重在形合。汉诗英译的一大障碍是如何重现原诗中的模糊词语。互译时译者结合交际翻译和语义翻译, 注意各自的思维特征和文化内涵, 注意模糊词语涉及的汉英文化方面的差异, 实现模糊语言翻译后的具体美。

综上所述, 纽马克的语义翻译与交际翻译对诗歌翻译具有宝贵的实践价值和理论指导意义。两者的恰当结合和巧妙运用, 对于再现诗歌的意境美, 模糊语言的具体美, 传递诗歌的文化精髓, 具有十分重要且深远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廖七一等编著.当代英国翻译理论[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 2004

语义交际翻译论文 篇7

翻译实践是人类进行文化交流和文化传播重要的活动之一。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迅速发展,国际交往的日益频繁,语言文化交流越加受到人们的重视,怎样有效的进行文化交流活动呢?怎样才能更标准的表达而提高口语沟通能力呢?根据英国著名翻译理论学家彼得纽马克的翻译理论,翻译要达到准确和简洁的标准,并结合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的翻译方法,达到更为完美的效果。

2. 彼得纽马克的翻译理论

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是彼得纽马克翻译理论中最重要,最具有特色的核心部分,而他也自称,交际翻译和语义翻译是他对普通翻译理论最重要的贡献。

2.1 语义翻译

语义翻译试图尽可能地在目的语的语义和句法结构所允许的范围内,提供一种忠实于原文的精确的译文,尽可能准确地再现原作上下文的意义。语义翻译重视的是原文的形式和原作者的意愿,而不是目的语语境及其表达方式,更不是要把译文变为目的语文化情境中之物。

2.2 交际翻译

交际翻译的目的是努力使译文对目的语读者所产生的效果与原文对源语读者所产生的效果等同。交际翻译的重点是根据目的语的语言、文化和语用方式传递信息,使译文不论是在内容上还是在语言形式上都能为读者所接受。由于交际法赋予译者很大的权力,译者可以根据需要,对原文进行修改或润色。因此他所生产的译文必然会打破原文的局限。

一般说来,交际翻译的译文流畅、自然,用词造句清楚明了。语义法的译文则比较复杂、拗口,“洋腔洋调”多一些。

3. 口译的特点和标准

口译又称传译,是指译员用一种语言把另一种语言所表达的思想或情感表述出来的一种语言实践活动。口译有很多种类型,其应用于实践中的形式也更为丰富,但各种口译活动都有其共同特点:即时性,灵活性,现场性,复杂性的特点。

准确是最基本的口译标准,口译的准确性不仅包括在语法,语域和形式和信息的完整性,还要同语言社会文化功能相一致,要忠实于谈话者的本意。在准确的理解谈话者内容前提下,传递信息,确保双方的顺利进行。

流利,译员对内容的输出,不仅要让听众容易理解,表达上还要通顺,流畅。在口译活动进行中,口译者在语言表达上力求清晰,语音语调要自然。

迅速,在交流的过程中,口译者应在有效的时间内准确的表达信息内容。有经验的译者会有意识的控制自己表达的速度。总而言之,口译者在时间的把握上应该遵循又快又好的标准。

4. 汉英口译中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的应用

(1)由于汉英两种语言表达方式,句子结构,逻辑顺序不同,汉语表达注重意合,英语表达重形合,所以汉英口译时,当汉语表达过于冗长,经常出现重复性词语时,要适当省略不必要的词句,采用交际翻译方式,使读者容易接受。

例如:假如人民币贬值了,将对东南亚国家经济进一步冲击,那他们可能货币进一步贬值,人民币该第二轮再贬值呢?如我们进一步贬值,它又再贬值。那这样下去,双方全部是受损失的呀!

The devaluation of RMB will further hit the economies of South East Asia,and provoke another round of devaluation.So there will be no end to this process and both sides will be hurt in the final analysis.

(2)由于汉语注重意合,所以经常采用四字短语的表达方式,四字短语用最简洁的方式表达丰富的内涵,具有中华民族语言的特点,因此在汉英口译的翻译过程中,可忠实于原语作者的意愿,通过增加介词短语,名词性短语等方式使句子整齐而内容丰富,对原语做出恰当的解释。

例如:今天,中国提出构建和谐社会,就是要建设一个法制、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

Today,China is endeavoring to build a harmonious society.It is a society of democracy and rule of law,fairness and justice,integrity,fraternity,vitality,stability,order and harmony between man and nature.

(3)汉语句式结构松散,口译者通常要快速的通过句子结构重组相应信息来表述讲话者的意图,比如,汉语的句子多采用谓语动词,而翻译成英文时,往往只用一个动词做谓语成分。

例如:奥林匹克公园的规划将着眼于城市的长远发展和市民物质文化生活的需要,成为一个集中体育竞赛、会议展览、文化娱乐和休闲购物于一体的,空间开阔、绿地环绕、环境优美,能够提供多功能服务的市民公共活动中心。

The long term development of the city and the needs of the local residents will be taken into an account in the designing of the Olympic Green.The Green with its open space,green land and natural landscape will become a venue for sports,conference and exhibitions,cultural entertainment activities after the Games.

结语

然而,单一的翻译方法不能准确而生动的把说话者的目的表达出来,译者应根据情况,正确的选择翻译方式,达到沟通和交流的目的。在纽马克的翻译理论中,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各有利弊,恰当的把二者结合起来并运用于口语表达中,从而提高口语交际的质量。

摘要:在国际交往日益频繁的现代社会,汉英口译实用性强,在各个领域应用型广泛,越加受到人们的关注。根据英国理论学家纽马克皮特的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理论,同时结合口译的特点等理论特点,根据汉英实例分析其相应的策略,将理论应用于汉英口译的实践当中。

关键词:语义翻译,交际翻译,汉英口译

参考文献

[1]Newmark,P Approaches to Translation.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1a.

语义交际翻译论文 篇8

关键词:语义交际翻译,习语,意象重构,对比

习语是语言精华, 集中体现独特文化, 习语意象更体现着一国文化特色。英汉民族因地理环境、风俗习惯、历史文化、宗教信仰等不同而形成了不同的文化意象, 给意象转换带来了很大困难。因此, 对比研究意象重构不仅能够帮助我国读者更好地理解和运用英语习语, 而且能够有效促进东西方经济发展与文化交流。本文选出Jane Eyre[1]中的典型习语, 运用语义交际翻译理论[2], 深入细致地对比研究祝庆英[3] (以下简称祝译) 和黄源深[4] (以下简称黄译) 两位译者的习语意象重构, 分析译者翻译时考虑翻译目的、读者特点等因素而选择适当的翻译方法产出不同的译文, 以此证明译者的翻译目的、读者对象不同, 译文可能也会不同, 希望拓宽理论研究的视野, 丰富研究成果, 提高读者对习语意象重构的认识。

一、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

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是英国著名翻译理论家彼得·纽马克提出的。这是他翻译理论中最重要、最有特色的组成部分, 他曾说这是他“对普通翻译理论的主要贡献”[5]。他认为, 语义翻译中, “译者应在译语的语义和句法结构允许的条件下, 尽可能准确地再现原作的上下文意义”。交际翻译中, “译作所产生的效果应力求接近原作, 力图传译出原文确切的上下文意义, 使译文不论是在内容上还是在语言形式上都能为读者所接受”。可见, 语义翻译以原文的词汇和句法结构为中心, 追求词义上的细微差别, 译文通常比较复杂、累赘、啰唆和过于译尽, 使译文尽可能贴近原文, 以词、短语和分句为基本翻译单位。相比之下, 交际翻译注重再现原文要旨, 以读者为中心, 重视译文的社会影响和价值, 强调语言要自然、流畅、简明, 合乎社会规范, 尽可能以句子或段落为基本翻译单位。语义翻译与思维有关, 考虑译文的准确性, 重视原文的形式和原作者的原意, 译者尽力追踪原作者的思想过程, 强调保持原文的“内容”, 保留原语文化。交际翻译与言语有关, 考虑译文的可读性, 即使翻译难度较大的语篇, 也会较多地使用通用词汇, 注重译入语读者的理解和反应, 即信息传递的效果。纽马克指出, 译者采用何种翻译方法不仅与文本功能有关, 而且与译者的翻译目的和读者特点有密切联系。

二、英汉习语意象重构对比研究

英汉民族文化不同, 习语意象也大不相同。意象是“使语言生动、形象、具体, 使形式简练而意义深刻的手段之一”[6]。英汉习语翻译必然会涉及英汉意象转换。意象转换又直接关系到文化交流与信息传递。下面从翻译目的、读者对象及翻译单位三方面对比分析意象转换。

(一) 翻译目不同

目的论认为, 人类的任何行为都是有目的的。翻译作为一种特殊语言文化转换行为, 必然也有特定目的。语义交际翻译理论认为, 译者翻译时, 一定会考虑翻译目的, 才能选择相应的翻译方法, 产生恰当的译文。例如:

(1) This is you, who have been as slippery as an eel this last month, and as thorny as a briar-rose? (281)

(2) You thought you were as dead as a herring two hours since, and you are all alive and talking now. (215)

上例中, 通过对比分析, 译文对意象的处理略有不同。祝译追求词义上的细微差别, 语言比较准确和过于译尽, 贴近原文, 是语义翻译。黄译则注重再现原文要旨, 语言自然、流畅、简单明了, 符合译语的表达方式, 合乎社会规范, 取得较好的整体效果, 是交际翻译。例子中, eel和herring是英国读者熟悉的鱼类, 用它们比喻人物性格非常贴切、形象, 符合原语海洋文化, 而“鳗鲡”、“鲱鱼”对熟悉农业文化的多数中国读者来说都比较陌生。语义翻译“鳗鲡”、“鲱鱼”忠实准确地保留了原文意象传递的文化信息, 旨在再现原文作者的思想过程, 给读者思考的空间, 激发读者采取实际行动查阅相关信息, 达到文化交流的目的。交际翻译侧重语言表达方式, “鳗鱼”、“死鱼”淡化了原语文化, 采用了译语读者熟悉的通用词“鱼”字, 意义一目了然, 一读就懂, 译者考虑到读者感受和译语文化特征, 达到了传递信息的目的。译者对as thorny as a briar-rose的意象作了同样的处理, 译文也略有差异。祝译“蔷薇”忠实、准确, 给读者想象的余地;黄译“野蔷薇”一语中的, 一个“野”字乃传神之作, 将人物性格刻画得淋漓尽致, 跃然纸上。

(二) 读者特点不同

翻译过程中, 译文最终要交给读者检验。语义交际翻译理论认为, 翻译时, 译者同样不可忽视译文的读者特点, 应根据指向的读者群体, 选择相应的翻译方法, 结合读者特点对译文遣词造句, 满足特定读者的心理感受和需求。例如:

(3) Literally, I was (what he often called me) the apple of his eye. (456)

(4) the very name of love is an apple of discord between us. (414)

通过对比分析, 译文对习语意象的处理有所不同。the apple of one’s eye“语出圣经《旧约·诗篇》, 指眼中的瞳仁。瞳仁之于人是十分宝贵的, 因此人们就把自己最喜爱因而精心加以保护的东西称为‘the apple of the eye’”[7]。an apple of discord直译为“不和女神的苹果”, 是引起特洛伊战争的“金苹果”。可见, 两个习语都体现西方独特文化, 我国一些读者并不十分了解。祝译“瞳人”、“争夺的苹果”准确迻译源语, 一字不差, 贴近原文, 注重细节, 比较累赘、啰唆, 译文旨在还原作者的思想过程, “引进外域文化, 大体上保存了原作的风貌”, 读者特点“决定了她在翻译中主要采取直译的方法, 忠实地传达原作的内容与形式”[8], 译者预想读者应该了解一些西方文化或起码能督促读者去思考、行动, 译文是语义翻译。黄译“眼珠”、“争端”重新组织语言, 使用读者熟知的常用词汇, 直截了当地再现原文要旨, 译文自然、流畅、简单明了, 合乎汉语表达习惯, 可读性强, 没有翻译腔, 译文屈从于译语语言与文化, 符合读者的阅读口味与习惯, 考虑读者的理解与反应, 以读者为中心, 强调整体效果, 侧重传递信息, 译者预设读者不十分了解西方文化, 旨在阅读消遣获取信息, 译文是交际翻译。

(三) 翻译单位不同

语义交际翻译中, 翻译方法决定翻译单位, 这一定会影响译文表达形式和接受效果。语义翻译以词、短语、分句为基本翻译单位, 认为原文语言形式很重要, 译文应尽可能准确地表达出原文的上下文意义, 力求再现作者的思维过程, 让内容贴近原文, 译文通常比较复杂、累赘、啰唆。交际翻译以句子或段落为基本翻译单位, 重视传递原文信息及读者的接受效果, 译文会自然、流畅, 像原文作者用译语写作一样。例如:

(5) and now she and her sister lead a cat and dog life together;they are always quarrelling. (91)

(6) ‘As white as clay or death, ’was responded. (341)

通过对比分析, 译文稍有不同。祝译是语义翻译, 黄译则是交际翻译。两位译者采取的翻译方法不同, 翻译单位就不同。西方文化认为猫狗之间水火不容, 用来比喻两人生活的矛盾, 中国文化虽有此动物, 但人们一般不会产生如此联想。祝译为了准确再现作者思维, 保留源语表达方式, 介绍源语文化, 以短语、分句为基本翻译单位。黄译则考虑信息交流与接受效果, 以句子为翻译单位, 译文自然、流畅, 符合汉语行文习惯和读者阅读心理。祝译“像猫和狗在一块过活似的”、“像泥土或死人一样苍白”是以短语为翻译单位, 忠实于原文, 保持原文特色和内容。黄译“像猫和狗一样不和”、“色如死灰”是以句子为翻译单位, 译文将英语习语表达的深层意义“不和”再现出来, 运用汉语四字结构, 简洁易懂, 发挥汉语结构美的优势, 体现汉语特色, 更重要的是, 译者考虑到译文的整体表达效果, 将原文描写对象“ (脸) 色”再现出来, 符合译语TR结构, 方便读者阅读接受信息。

英汉习语意象体现文化特征, 意象重构即是文化与信息的交流。正如庞德所说“意象本身即是语言”[9]。因此, 对比研究英汉习语意象重构, 有助于读者理解译者翻译时考虑的翻译目的、读者特点和采取的翻译单位, 从而开阔视野, 做到有的放矢, 产出理想的译文。总之, 翻译是一个比较复杂的思维过程。翻译目的、读者特点及翻译单位仅仅是思维过程的三个方面, 其他方面有待读者进一步探索研究。

参考文献

[1]Charlotte Bronte.Jane Eyre[M].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1996.

[2]廖七一.当代英国翻译理论[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 2004.

[3]祝庆英, 译.简·爱[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7.

[4]黄源深, 译.简·爱[M].南京:译林出版社, 2007.

[5]Peter Newmark.About Translation[M].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006.

[6]廖七一.英汉翻译中意象的处理[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 1995 (1) :63-70.

[7]张野.英语成语典故[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 1986.

[8]吴南松.谈译者翻译立场的确立问题——兼评祝庆英译《简·爱》[J].中国翻译, 2000 (4) :36-40.

语义交际翻译论文 篇9

英国翻译理论家彼得·纽马克在1981年第一次提出“语义翻译” (Semantic Translation) 和“交际翻译” (Communicative Translation) 。

语义翻译更重视原文的表达形式和原作者所要传达的信息, 为原作者服务, 最大限度地再现原作的文体风格, 探究词义的细微差别。而交际翻译强调的是原文的精神, 以目的语的读者为服务对象, 翻译的语言, 表达方法, 理解和接受的程度都考虑译入语的读者, 重视翻译可能带来的社会价值。

通过比较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 可以看出两种翻译方法各有千秋, 也各有不足。这样来说, 一篇翻译不能单是语义翻译, 也不能都是交际翻译。而是要两者相结合, 相辅相成, 互相补充。在林语堂翻译的《浮生六记》中, 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进行了很好的结合。

2. 语义翻译与交际翻译在《浮生六记》中的运用

2.1 语义翻译的运用

《浮生六记》描述了作者和妻子陈芸情投意合, 想要过一种布衣蔬食而从事艺术的生活, 由于封建礼教的压迫与贫困生活的煎熬, 终至理想破灭。

林语堂在译本后记中曾经写道:“素好《浮生六记》, 发愿译成英文, 使世人略知中国一对夫妇之恬淡可爱生活。”为了让译入语的读者能够更加了解中国的文化, 向西方介绍中国, 林语堂在翻译的时候运用了语义翻译的方法, 尽可能多的展现中国文化。

自此耳鬓相磨, 亲同形影, 爱恋之情有不可以言语形容者。

And so every day we rubbed shoulders together and clung to each other like an object and its shadow, and the love between us was something that surpassed the language of word.

其中“耳鬓相磨”中, 鬓:鬓发;相:互相;磨:擦。耳与鬓发互相摩擦。形容亲密相处的情景。指小儿女的相爱。这里描写两人夫妻感情非常好, 作者没有改变“耳鬓相磨”的字面内容, 将其内容直接译出来, 耳与鬓发的相互摩擦, 体现关系亲密。译者并没有引申的表达其恩爱的意义, 保持了原作的原汁原味。译文读者也可根据这亲密的动作, 以及后面所译的“爱恋之情” (love) 来了解“rubbed shoulders together and clung to each other like an object and its shadow”所表达的含义。这里恰当运用的语义翻译充分再现了中国式爱情的温婉。

语义翻译, 既保留原文的内容形式, 同时介绍了中国的文化, 不失为一举两得。

2.2 交际翻译的运用

交际翻译强调的是原文的精神, 在句法结构上运用更常见的搭配和词汇, 有时也会将目的语中固有的搭配与之相对应。使译文流畅地道, 简单易懂。

又在扬州商家见有虞山游客携送黄杨翠柏各一盆, 惜乎明珠暗投。

Once I also saw at the home of a merchant at Yangchow two pots, one of boxwood and one of cypress, presented to him by a friend from yushan, but this was like casting pearls before swine.

此处“明珠暗投”典出《史记·卷八十三》, 原意是明亮的珍珠, 暗里投在路上, 使人看了都很惊奇。比喻好东西落入不识货人的手里。原文中“黄杨翠柏”为珍贵的盆景, 主要是文人雅客赏玩, 此处由于被送给了庸俗商人, 有种“明珠暗投”之感。Casting pearls before swine的意思是“珍珠投在猪猡前面”。这个成语源自《新约·马太福音》第7章:“Give not that which is holy unto the dogs, neither cast ye your pearls before swine, lest they trample them under their feet, and turn again and rend you”.由于to cast pearls before swine, 比喻确切, 在后世不断引用中而成为一个国际性成语, 常用来表示to offer something valuable or beautiful to those who can't appreciate it;to give what is precious to those who are unable to understand its value等意思, 含有轻蔑嘲笑色彩。这和原文中“明珠暗投”正好吻合, 而且对于译文读者来说, 既亲切又易懂。这里交际翻译方法运用的恰当好处。

3. 结语

一部作品中, 不是只有语义翻译或是交际翻译, 任何一种单一的翻译方法是无法全面再现原著内涵的。不仅要在内容和形式上忠实原文, 也要考虑文化的差异, 考虑对译入语读者产生的效果是否与对原文读者产生的效果相同。面对文化差异, 是斟酌字词之间的差异还是让读者更好的理解内容, 都是译者要考虑的, 也是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结合的重要意义。由此, 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两者是相辅相成, 共同作用的。

参考文献

[1]沈复.《浮生六记》.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999.

[2]Peter Newmark.A Textbook of Translation.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001.

[3]许书光.论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青年文学家, 2011 (21) :148.

上一篇:互联网广告下一篇:水利工程项目施工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