框架语义模式

2024-08-20

框架语义模式(精选7篇)

框架语义模式 篇1

语义表达和理解在动态语境中呈现出丰富鲜活的变异形态, 但是语义研究的目光却比较多地关注静态的词义系统。为此,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申报指南曾连续几年引导语言研究关注 “语用环境中的语义变异”。目前这方面的研究多有高质量的成果, 也存在研究基础相对薄弱的领域和一些值得再探讨的问题。本文的讨论, 以此为观察与思考的起点。

一研究现状: 基于不同观察角度的一组学术命名

学者们观察与解释语用环境中的语义变异, 所用术语各不相同, 主要有: 境迁语、语用义、 话语义、言语义、语流义变、情境义变、存在编码、文本语义、义位变体、亚义位、自设义位、空义位、临场概念、临时范畴等。

这一组术语可以看作学术关联度较高的同类汇聚, 术语指涉的核心问题, 是语用环境中的语义变异。不同的术语背后, 隐含着研究主体不同的参照点和解释角度的选择, 大致可以归入四种类别。

( 一) 以固定语义为参照点, 着眼于临时语义的学术命名: 境迁语、语用义、话语义、言语义、语流义变、情境义变

为明确各概念术语的具体所指, 同时避免过多引述, 本文以最简的方式, 转述其核心内容, 择举相关文献的代表性例证。这些例证在各相关作者的学术文本中代表了语义变异的一种类型:

沈家煊 ( 2010) 讨论的“境迁语”, 属于外延和内涵随语境迁移而变动的词语, 意义理解依赖语境。脱离语用环境, 临时语义不成立。

( 1) 演员是个动词。①

方梅 ( 2011) 将“境迁语”归入修辞转类, 对照句法转类, 认为境迁语可类推性较弱, 句法特征不充分, 比喻用法的“动用”在句法上存在明显的弱动性表现。

( 2) 虎着脸。

徐盛桓 ( 1992) 考察的“语用义”, 是词在语言运用时产生的临时意义, 包括语用环境中词的仿义、反义、增减义、变义。其中涉及词性变通, 属临时改变词性, 所举鲁迅语例“酱在一起”, 类同方梅 ( 2011) 分析修辞转类的境迁语。

邢福义 ( 2000) 挖掘语言事实, 观察并解释现代汉语“最”义级层的多个体涵量, 变异用法之丰富, 与《现代汉语词典》《现代汉语八百词》解释的“最”的词汇意义有别:

(3) 房屋、衣服是最具体的代表。 (朱邦复《东尼!东尼!》)

(4) 我当时最羡慕、最崇拜的是三种人:老干部、解放军和工人阶级。

( 季羡林《牛棚杂忆》)

(5) 那些天, 我是《屈原》最忠实的观众。 (王朔《浮出海面》)

从邢福义强调词义语法语用结合研究考虑, “最”义级层的多个体涵量, 似可看作语用义。

同类变异用法另如现代汉语量词“位”, 见于陆俭明 (2007) 的观察与解释:

( 6) 服务员: 请问几位客人。

客人: 五位。

例中“位”的固有词汇意义没有改变, 从陆俭明挖掘的语例和解释, 以及作者据此建立现代汉语新的会话原则———“应答协调一致性原则”来看, 量词“位”从用于他人 ( 含敬意) , 变异为用于说话人自身, 也可以看作语用义。

郑远汉 ( 2008) 讨论的“话语义或语用义”, 是同类语义变异现象的不同表述。强调相对于语言义的一般性和固定性, 话语义具有具体性和临时性。具体的话语义, 是进入语用环境的词汇意义; 临时话语义, 是语用环境中的语义变异, 后者包括语法意义的临时转换:

(7) 我从来没有“后辈”过你。 (《李健吾致师陀书》)

许皓光 (1997) 讨论的“言语义”, 包括言语词汇义和言语语法义。例证如:

( 8) 二楼三楼———厂长书记; 四楼五楼———亲属“关系”; 工人阶级———顶天立地; 知足常乐———咱不生气。 ( 《中国青年报》1981 -01 -04)

( 9) 他似乎很怕变成张大哥第二, “科员”了一辈子。 ( 老舍《离婚》)

骆小所 ( 1997) 分析“词语的语言义向言语义转化”产生的“语流义变”和“情境义变”, 前者指词语在连续的语流中受邻近词语意义的影响, 或在语流中所处位置不同发生的义变; 后者指词语受情境影响发生的义变。所举例证均涉及隐喻:

(10) 女人不是月亮。 (电视剧名)

(11) 我知道这看起来阴森森的村庄里还埋着星星点点的火种。 (王愿坚《党费》)

常敬宇 (1991) 讨论“语言义向言语义转化”, 属于多义词在语用环境中的单义化, 例:

( 12) a. 我先去副食店打点油, 回来再谈。 b. 他们白天打球, 晚上打扑克。

c. 我刚才给小王打电话了, 他不在。 d. 他爱人一边看电视, 一边打毛衣。

( 二) 以词典释义为参照点, 着眼于临时释义的学术命名: 存在编码、文本语义

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米兰·昆德拉《小说的艺术》提出“存在编码”概念, 指的是一个词在另一个人的“存在编码”里有不同的意义:

( 13) a. 隐瞒: 掩盖真相, 不让人知道。 b. 隐瞒: 不用盖章的密封。

( 13b) 不同于“隐瞒”的词典语义, 昆德拉命名为“存在编码”, 但未作详解。谭学纯 ( 2009a) 解释为自然语义的修辞化变异, 是相对于公共经验的个人修辞, 修辞义在文本语境中确认。

孙绍振 ( 2006) 提出的“文本语义”是与词典语义相对、而与“存在编码”相类的概念。作者强调: 相对于词典语义来说, 文本语义是艺术家创造出来的新意义。文本语义如果脱离动态的语用环境, 回到静态的语义系统中, 往往因为意义的固定和普通, 因为人们对这些固定和普通的熟知化, 而屏蔽了其中潜藏的精神含量。

( 14) 现在你看墙上还趴着最后一片藤叶, 你不是奇怪为什么风吹着它也不飘不动吗? 唉, 亲爱的, 那是贝尔曼的杰作, 在最后一片叶子落下来的晚上, 他又在墙上补上了一片。

( 杰克伦敦《最后一片叶子》)

“杰作”的语义可以在语用环境中区分:

a.“杰作”的词典语义:超过一般水平的好作品。 (记作“杰作1”)

b.“杰作”的文本语义:超过一般效果的高能量。 (记作“杰作2”)

( 14a) 连续几次见于《最后一片叶子》, 使用的都是词典语义, 带有反讽意味: 一个作画四十年但一事无成的老人, 无法提供“超过一般水平的好作品”。 ( 14b) 在文末出现, 语义产生了修辞化的临时变异: 老人画出一片叶子, 燃起了女画家乔安西快要熄灭的生命之火。凄风苦雨中顽强地传递着生命信息的叶子, 成为一种生命能量的象征, 唤回了乔安西几近绝望的生命感觉。但老贝尔曼却因为雨中作画, 受了风寒, 得了肺炎, 失去了生命。孙绍振的解释是: “贝尔曼的杰作”应为“杰作2”, 是对应于 ( 14b) 的文本语义。理解文本语义, 需要走出词典语义指向的客观世界, 走向人的心灵世界。文本语义“隐藏着作者和人物的心灵密码”, 而“心灵密码”, 是米兰·昆德拉“存在编码”术语来源《小说的艺术》另一个译本的译名。所以我们说孙绍振的“文本语义”与上例“存在编码”同类。

( 三) 以固定义位为参照点, 着眼于临时义位的学术命名: 义位变体、亚义位、自设义位、空义位

叶南 ( 2009) 分析相对于义位常体 ( 语言的) 的“义位变体” ( 言语的) , 后者包括:

1. 常规义位变体 ( 语言使用者正常运用语言的结果)

( 15) 你什么屎没拉过? 别叫我往外说你的那些事。 ( 老舍《骆驼祥子》)

2. 非常规义位变体 ( 语言使用者故意打破符号能指和所指的正常关系, 临时建立能指和所指非正常关系的言语变异) :

(16) 他的话“水分”太大, 需要“拧干”了听。

(17) 形象设计春了中老年。

谭学纯 ( 2009b、2011) 尝试提出的“亚义位”“自设义位”“空义位”, 以词的固定义位为参照点, 观察和解释语用环境中的语义变异。详见后文。

( 四) 以固定概念或范畴为参照点, 着眼于临时概念或范畴的学术命名: 临场概念、临时范畴

蒋严、袁影 ( 2010) 讨论的“临场概念”, 属于“应特定场合之需而形成的临时性概念”, 是根据初始概念C而构建的临场概念C* 所指谓的范畴:

( 18) 伊拉克是我们这个时代的越南。

例中凸显初始概念C ( 越南) 的某些性质, 抑制其他性质, 加入初始概念“越南”原来没有的一些性质, 构建临场概念C* ( 作为伊拉克喻体的越南) 。

温锁林 ( 2012) 讨论的“临时范畴”, 包括三小类: 本来不属于某一范畴的对象, 临时置于这一范畴; 本来属于某一范畴的对象, 临时排除出这一范畴; 对范畴进行临时处理。三类语义变异现象, 因“临时处理”的共性, 记作一个语言格式“有一种X叫Y”。

( 19) 有一种生命状态叫行走。

以上研究, 有的也见于专著, 如张志公 ( 1992) 、常敬宇 ( 1996) 。考虑到专著中指向此类语义变异现象的研究成果通常会以单篇论文形式发表, 且发表时间一般先于专著出版, 因此, 本文梳理学术文献, 以论文为对象。

二相关问题及本文研究思路和解释框架

上文所涉一组学术命名指向的研究对象类同, 研究成果的学术价值不言而喻, 其中有些研究挖掘新的语言事实, 超越了具体的现象描述, 上升到了规则的发现或探寻, 乃至学术研究方法论, 如邢福义 ( 2000) 、陆俭明 ( 2007) 、沈家煊 ( 2010) 。但是, 一组内涵和外延相近的学术命名, 进入学术传播, 也可能存在一些术语运用和理解方面的麻烦。

(一) 相关问题:类聚术语的区别特征似不够凸显, 部分术语似有名实纠缠

观察同类相聚的术语命名, 可以提取共有的义素:

[+ 固定的词条身份 –固定义位 –固定语义+ 语义识别依赖语境]

与类聚术语可提取的共有语义特征相比, 它们的区别特征比较复杂, 也容易掩盖:

1. 指向临时语义变异/ 固定语义变异的术语命名区别性不够凸显

境迁语、语用义、语境义、言语义、话语义、临时义、偶发义、语流义变、存在编码、文本语义、 非词典释义、义位变体、临场概念、临时范畴等术语指向的语义变异, 主要包括:

Ⅰ. 静态词义系统内部发生的语义变异, 即语词在不同义位发生的固定语词义变异。表述为: 源语义 ( 自然语义X) →目标语义 ( 自然语义Y) 。

Ⅱ. 从静态词义系统向动态语义的修辞化建构转移的语义变异, 即语词在固定义位和临时设定的义位之间发生的变异。表述为: 源语义 ( 自然语义) →目标语义 ( 非自然语义) 。

Ⅲ. 介于Ⅰ和Ⅱ之间的模糊形态。目标语义是新产生的公共语义, 但未进入词典记录, 是否可以看作一种准词义化现象? 表述为: 源语义 ( 自然语义X) →目标语义 ( 自然语义Y') 。自然语义Y', 表示该语义已经固定, 最终能不能被词典记录, 取决于Ⅲ语义的社会接受度:

( 20) a. 不出宅门, 却很新潮。 b. 很宅, 也很潮。

(21) a.阳台种菜成为新时尚。b.初次见面, 她觉得他有点菜。

(22) a.食品真空包装。b.女星真空出镜。

( 20) ~ ( 22) b例, 均发生了未被词典记录的、相对于a例的语义变异, 新产生的语义基本固定, 并有比较稳定的社会接受群体。其中b例“宅”和“潮”由a例的语素义变异为词汇义。 b例“菜”“真空”的词汇义发生了变异。

Ⅰ ~ Ⅲ的源语词和目标语词的语义关系分属三种不同类型, 但相应术语命名似不能凸显区别特征。

2. 模糊了语义变异源语词和目标语词的身份差异及语义生成机制

Ⅰ ~ Ⅲ的共有特征是源语词和目标语词同形, 但语言事实存在源语词和目标语词异形的语义变异, 即Ⅳ类。

Ⅳ. 类似Ⅱ但不同于Ⅱ。表述为: 源语义 ( 自然语义) →目标语义 ( 非自然语义') 。非自然语义', 表示目标语义的承载体不具有词典记录的词条身份。由于Ⅳ类的语义变异都存在源语词的框架引导, 语义生成机制也有别于Ⅰ ~ Ⅲ类。

( 23) 性福指数进入问卷调查视野。

可以解释 ( 1) ~ ( 22) 例语义变异的概念术语, 似难覆盖 ( 23) 例。区别在于, 例 ( 1) ~ ( 22) 所涉语词, 共有一个特征: [+ 固定词条身份], 而“性福”未作为词条收入词典, 语义变异的生成机制也不同于 ( 1) ~ ( 22) 例。 ( 23) 例隐含的源语“幸福”如何生成目标语? 生成机制及其动因需要解释, 也需要能够覆盖此类语义变异现象的概念术语来称说相应的语言事实。

挖掘和比较Ⅰ ~ Ⅳ的差异, 还可以观察到一些不宜忽略的细节。

3. 似未区别不同类型的语义变异路线和变异语义共享范围

观察Ⅰ ~ Ⅳ的源语义—目标语义, 可以描述不同的语义变异路线; 从变异语义的共享范围观察, 可描述的梯度倾向于: Ⅰ﹥Ⅲ﹥Ⅳ﹥Ⅱ。

Ⅰ的语义变异路线为: 自然语义X→自然语义Y, 理论上和语言事实均包括: 多义词不同义项之间的变异和同音词不同义项之间的变异, 后者如:

( 24) 酷暑看酷片。

前一个“酷”是语素, 表示程度深, 不能单独使用。后一个“酷”是形容词, 为英语cool的译音, 语义比cool ( 冷) 更丰富。两个“酷”处于相同的语法位置, 是语义不同的同音同形语素。 但仍可在“自然语义X→自然语义Y”的语义变异路线中描述。不管语义变异是发生在多义词不同义项之间, 如例 ( 12) ; 还是发生在同音词不同义项之间, 如例 ( 24) , 目标语义都在语言使用和理解的公共经验框架内, 不改变源语义的共享范围。

Ⅲ的语义变异路线为: 自然语义→自然语义Y', 二者分别对应词典记录和尚未记录的公共经验, 目标语义共享范围缩小。因未见于词典记录, 所以语义共享范围小于词典记录的词汇意义Ⅰ; 又因其具有新的固定的词汇意义, 所以语义共享范围大于临时性的个人语义Ⅱ。

Ⅱ的语义变异路线为: 自然语义→非自然语义, 即由客观化的公共语义转向主观化的个人语义。由于语用主体的经验储存和经验可激活程度不一样, 语义共享范围进一步缩小。

Ⅳ的语义变异路线为: 自然语义→非自然语义', 临时语义共享范围小于Ⅲ。由于变异后的临时语义受隐在的源语义引导 ( 如“幸福”引导“性福”的语义认知) , 带有一定的自明性, 因此语义共享范围大于Ⅱ。

4. 指向语义变异的部分概念术语似有名实纠缠

本文梳理的指向语义变异的概念术语, 部分存在名实纠缠, 可能带来术语使用与理解的麻烦: 比较例 ( 8) 和例 ( 12) , ( 许皓光) 言语义≠ ( 常敬宇) 言语义。后者是语词的自然语义X, 如何转化为自然语义Y的问题; 比较例 ( 12) 和 ( 10) ( 11) , ( 常敬宇) “语言义向言语义转化”≠ ( 骆小所) “语言义向言语义转化”。前者是词汇意义之间的转化, 后者是词汇意义向非词汇意义转化。

此外, ( 蒋严、袁影) 临场概念= ( 骆小所) 语流义变之隐喻+ 情境义变之隐喻= ( 叶南) 常规义位变体之隐喻+“以隐喻为触媒的”非常规义位变体; ( 许皓光) 言语义之言语词汇义“顶天立地” ( 例8) , 并不是词汇义, 而是将“顶天立地”固有的词汇义别解为临时修辞义, 意指无权无势的工人分到的房子都是最高层和最底层; ( 许皓光) 言语义之语法言语义= ( 徐盛桓) 语用义之临时改变词性= ( 郑远汉) 话语义/语用义之语法意义的临时转换= ( 叶南) 非常规义位变体之词性义素功能转化= ( 方梅) 境迁语之修辞转类。例证分别为: 许皓光所举老舍语例 “科员了一辈子”; 徐盛桓所举鲁迅语例“酱在一起”; 郑远汉所举李健吾语例“后辈过你”; 叶南语例“春了中老年”; 方梅语“虎着脸”。 ( 徐盛桓) 语用义之反义= 反语修辞格。徐盛桓和许皓光视为语用义和言语义的修辞格, 都是源语词和目标语词的词汇意义固定不变, 发生变异的是目标语词在语用环境中的临时意义。

5. 语义变异研究: 分类观察和系统考察的不同要求

单项观察同类汇聚的十几个概念术语及其指向的语义变异事实, 它们各有命名的理据, 各有立论的基础和解释的信度, 其中有些解释深入而细致。但是如果系统考察这组术语所涉各类语义变异, 可能需要考虑:

1) 基于不同观察角度, 称说和解释语义变异现象的术语不统一, 是学术研究中可以发生的, 但减少或避免由此带来的术语使用与理解的麻烦, 也是需要的。为此似宜尽量减少概念交叉、重叠和名实纠缠, 尽量避免概念术语名同实异或名异实同。

2) 指向语义变异的概念术语似宜尽可能覆盖丰富复杂的语言事实, 至少覆盖本文所涉各类语义变异类别。

3) 方便区分语义变异是发生在固定的词义系统内部, 还是发生在词义系统之外?

4) 方便区分承载语义变异的目标语有无固定的词条身份?

5) 方便区分从源语到目标语的语义变异路线。

6) 方便区分变异语义的共享范围。

能不能兼顾以上六个方面的因素, 构拟一个简约的解释框架呢?

( 二) 本文研究思路和解释框架的设定

1. 由于语用环境中的语义变异是开放性的, 理论上是一个无穷集合, 而规则是有限的。把握有限规则, 开放性集合的语义变异可以成为可控的对象。这是我们尝试构拟由简约规则支持的解释框架的驱动因素。

2. 由于语用环境中的语义变异是动态的, 而观察和解释动态的语义变异现象及成因机制, 需要确定一个静态的固定参照点。义位作为语义系统中最小的、自由的、基本语义单位, 适合用作观察语义变异的参照点。这是我们在一组概念中选择义位作为固定参照点的理由。

3. 由于语义变异是从不变的源语义到可变的目标语义的转移过程, 本文采用“参照点— 变动项”的研究思路和流动视点。参照点的观察对象是义位, 变动项的观察对象是义位变体, 据此构拟“义位—义位变体”解释框架。

4. 作为参照点的义位可以根据词典释义提取; 作为变动项的义位变体则需要下位概念支撑。筛选本文所涉十几个术语命名, 考虑概念术语之间的关联度, 同时考虑尽量减少概念所指的交叉与重叠, 设定参数条件: 语义变异的承载体是否具有自然语言的词条身份? 语义变异的承载体是否具有词典记录的固定义项? 语义变异的承载体是否可以依据词典释义概括出相应义位? 依据以上参数条件, 尝试选择处于变动项的“亚义位”“自设义位”“空义位” ( 谭学纯, 2009b、2011a) , 作为“义位变体”的下位概念。

依据给定的参数条件, 似可区分义位、亚义位、自设义位、空义位。从+ 、- 符号分别标示的具有或不具有某参数观察, 只有义位具有全部条件, 记作[+ + + ]; 亚义位、自设义位、空义位分别记作[+ ~ -][+ - -][- - - ], 这样似较利于排除概念内涵与外延方面的交叉, 也便于识别。处于亚义位的语义已经凝固, 但未进入词典记录的静态词义系统。从有无词典记录的固定义项观察, 它不完全“有”, 也不完全“无”, 所以表1用“~ ”标示。

遵循“参照点—变动项”的研究思路, 以义位是否转移, 判断语义变异; 依据语义变异呈现的义位转移路线, 提取相应模式:

将本文全部例证带入表2语义变异类型, 产生表3, 据此检测上文所列十几个概念术语交叉覆盖和未覆盖的语义变异现象, 似未见交叉重叠和未覆盖的语义变异类型:

谭学纯 ( 2005、2008、2009a/b、2011a) 的前期探讨似可部分地支持表3的归纳。②

任何解释框架都只是解释的一种可能性, 也都不可避免地存在这样那样的局限, 这是学术研究的宿命, 也是学术研究不满足于现状的创新动能。 ( 谭学纯, 2004; 高群, 2013) 表2、表3需要在后续研究中进一步修复不完善的设计, 减少解释力无法达及的语义变异事实, 尤其是减少解释例外或排除反例的理论缺失和技术障碍。

三减少重复性研究: 学术关注相对不足的领域及延伸话题

现有同类研究为观察和解释语用环境中的语义变异积累了丰富的学术资源, 也为后续的延伸性探讨竖起了减少重复性研究的警示牌。表2、表3构拟的解释框架及提取的相应模式, 将观察与解释的重点放在现有研究较少关注的领域。总体上说, 关于语用环境中的语义变异, 现有研究的修辞解释较少, 广义修辞学的解释更少 ( 高万云, 2013 a/b) :

1. 同类研究较少解释语言事实与语言规则的匹配在自然语义或语法、逻辑层面断开后进行修辞连接的认知动因与机制, “义位—义位变体”解释框架尝试这方面的探索, 解释的重点和难点, 是修辞意图驱动下源语词和目标语词的语义结构中变异因子的相互作用。

2. 同类研究较少解释自然语义的修辞化变异如何在语篇框架内被追踪, 以及如何推动语篇叙述, “义位—义位变体”解释框架尝试这方面的探索, 注重观察进入“话语—权力”关系中的语义变异如何从语词层面扩展到语篇层面, 如何在语篇构架中成为推动语篇生成的正能量或负能量 ( 义位转移导致论述性语篇的核心概念语义转移) , 注重解释语义变异推动的语篇叙述及其可推导性。 ( 谭学纯, 2011 a/b、2012; 郑敏惠, 2013)

3. 可延伸研究

1) 沈家煊 ( 2010) 转述Clark & Clark ( 1979) 的遗憾———认为目前主流语法学界研究“人类的语言创造能力”没有包括创造“境迁语”的能力 ( 黑体字为笔者标示, 下同) 。Clark & Clark的遗憾, 针对的是30多年前的学术状况。至沈家煊转述Clark & Clark遗憾的2010年, 国内语言学界面向汉语事实, 研究创造“境迁语”的能力, 成果仍不多见。

“境迁语”在“义位—义位变体”解释框架中属于“义位→自设义位”转移模式, 这是语用环境中的语义变异最活跃、最丰富的形式, 表2、表3的解释框架, 尝试解释包括“义位→自设义位”模式在内的四种模式及其转化形态, 探讨创造和理解同类相聚的“境迁语”的能力。由此延伸至一个未经充分解释的研究领域: 如何调整认知主体语言能力的认证标准、认证参数?是否需要调整基于语言能力培养的语言教育理念? ( 谭学纯, 2011b、2012)

2) 对于科学化、技术化要求更高的中文信息处理来说, 语用环境中的语义变异, 是一块难啃的骨头。2012年10月, 江苏师范大学举办“当代语言科学创新与发展国际学术研究讨会暨 《语言科学》创刊十周年庆典”期间, 本文作者曾就此与黄昌宁、俞士汶教授交流, 均感到这里可以开发的空间很广阔。有无可能为高端技术支持的中文信息处理提供更灵活、更精细的语义识别和排歧参照? 如何促进象牙塔内的学术研究与象牙塔外语言应用的有效链接? 如何看待区别于同类研究的修辞解释? ( 谭学纯, 2013; 朱玲, 2013)

这些, 有待于更为深入的探讨, 期待学术界的智慧。

四小结

境迁语、语用义、话语义、言语义、语流义变、情境义变、存在编码、文本语义、义位变体、亚义位、自设义位、空义位、临场概念、临时范畴等概念术语指涉的核心问题, 是语用环境中的语义变异。不同的术语背后, 隐含着研究主体不同的参照点, 以及学术命名和解释角度的选择。

如果分类观察本文所涉术语及其指向的语义变异事实, 它们各有命名的理据、立论的基础和解释的信度; 如果系统考察语用环境中形态丰富、类型复杂的语义变异, 需要综合考虑: 1. 指向语义变异的概念术语尽可能覆盖丰富复杂的各类语言事实; 2. 尽可能减少指向语义变异的概念术语交叉、重叠和名实纠缠; 3. 方便区分语义变异是发生在固定的词义系统内部, 还是发生在词义系统之外; 4. 方便区分承载语义变异的目标语有无固定的词条身份; 5. 方便区分从源语到目标语的语义变异路线; 6. 方便区分变异语义的共享范围。兼顾以上六个方面的因素, 本文采用“参照点—变动项”的研究思路和流动视点, 构拟“义位—义位变体”解释框架; 依据设定的参数条件, 提取“义位—义位变体”四种模式: 义位A→义位B、义位→亚义位、义位→自设义位、义位→空义位。对照本文涉及的14个概念术语指向的各类例证, 该解释框架似可照顾到以上需要综合考虑的问题。

尊重同类研究, 同时减少重复劳动, 该解释框架及提取的相应模式解释的重点和难点为: 修辞意图驱动下源语词和目标语词的语义结构中变异因子的相互作用, 挖掘语言事实与语言规则的匹配在自然语义或语法、逻辑层面断开后进行修辞连接的认知动因与机制; 探讨语义变异如何从语词层面扩展到语篇层面? 如何在语篇构架中为语篇生成能量? 注重解释语义变异推动的话语建构、语篇建构、人的精神建构及其可推导性。由此延伸至一个未经充分解释的研究领域: 如何调整认知主体语言能力的认证标准、认证参数? 是否需要调整基于语言能力培养的语言教育理念? 如何为科学化、技术化要求更高的中文信息处理提供更灵活、更精细的语义识别和排歧参照?

框架语义模式 篇2

随着我国奥运会的闭幕和世博会的临近, 研究大型活动中可能出现的安全问题就变得十分有必要。这就需要为大型活动 (通常发生在大型的场所之中) 建立安全风险的快速评估机制。其中包括数据的采集、风险的定义、根据采集数据对风险的估算, 以及风险高时的应急措施等。数据的采集有很多实现的方法, 例如:视频采集、图像采集等等。采集点也有不同。为了将采集点的数据能够有效地综合在一起, 除了必须有统一的方式来描述采集的数据, 以及数据采集的后期处理结果之外, 还必须将采集点的空间位置等数据综合在一起。所以本文提出实现描述城市场所安全的语义网, 作为较大规模场所安全集成系统的语义基础。

1 应急决策系统软件的总体框架

应急决策系统软件的总体框架如图1所示。软件系统采用模块化设计, 在模型管理系统基础上, 结合GIS软件开发平台, 将事故模拟预测模型、应急预案、应急调度决策模型和人员疏散模型有机地整合起来, 建立城市重大事故应急决策的仿真模型, 实现各个环节的空间决策模拟, 包括灾情模拟分析与分级、应急预案、应急力量配置与调度、最佳调度路径分析、人员疏散等。

2 描述城市场所安全语义网的构建

在构建一个语义网之前必须要优先确定几件事:语义网数据的来源, 数据的描述语言以及数据结构等问题。

本文所采用的编辑器时Altova XMLSpy 2006企业版, 它提供工具以可视化编辑的方式编辑XML Schema, 编辑时的界面如图2所示。

这次需要构建的语义网所描述的对象是城市特定场所的安全, 选取的数据应符合安全监控反应等方面的需求, 使用相对较为简单的XML Schema进行描述。在数据结构上, 选择了树形结构对其进行描述。

2.1 结构分类以及对场所的表述

下面开始正式研究具体的监控数据的问题。作为一个场馆, 除了必须的监控数据之外, 具有自己的固有特征, 包括名称、地址、所举办的活动类型等等, 这些属性需要优先标出, 以方便从全局的角度对所有场馆的现状加以了解和管理。如图3所示, 添加可选属性备注, 以便在需要时对场馆的某些特殊属性进行描述。

每个游客区域除了监控数据之外的固有特征, 它们就是区域号以及位置。区域号用于独立标示每个区域, 通过这个属性可以知道区域之间相对之间的位置关系, 便于进行管理。位置属性用于表示每个区域的具体方位。

接下来讨论监控数据。首先要考虑的要素就是人数, 因为我们考虑的地区都是人口密集区, 所以对于人数的监控很重要, 另外由于是外部区域, 游客人数没有明确上限, 因此对于人数的判断需依赖经验, 即是要根据一段时间人数的平均值来考虑。接下来要考虑人流速度, 在大量的人群之中要监控个别人的行动几乎是不可能的, 所以对人群行动模式的判断, 最好的方法是根据人群的移动速度。例如如果现在速度大大低于标准速度, 那么可以认为是某一部分人流出现堵塞状况, 需要排遣工作人员处理;如果现在速度又大大高于标准速度, 那么可以怀疑是某一部分人流产生突然移动 (比如斗殴或骚乱) , 可能引起其他事件, 也需要排遣工作人员进行处理。接下来的数据是对环境温度的监测, 这个值也有标准值和现在值。如果局部温度过高, 可以判断出现了火灾, 就需要紧急处理。

内部场馆另一个比较重要的区域分类为出入口, 出入口对于封闭场所内部区域是不可或缺的, 它直接影响到了进入场馆内部时的人流速度, 出现特殊情况时的逃生效率等重要问题。出入口的数据结构如图4所示。出入口是工作人员和游客都需要使用的部分, 所以需要明确使用权限。这里使用权限给出了四个可选值:正常使用 (指的是游客和管理人员都有权限使用) , 管理人员专用, 紧急逃生用以及设备搬运用。这四个值一般可以覆盖出入口可能出现的所有需要用途和权限。

出入口是进出封闭场所内部的唯一方法, 所以时刻保证其通行状况良好十分重要。这里考虑到的出入口通行状况一般有三种:正常通行、拥堵和关闭。一旦出现拥堵, 则必须安排工作人员进行疏导, 以免发生事故, 或突然出现紧急情况而无法应对。关闭状态则是针对一些特殊权限的出入口。

2.2 基于突发事件语义网本体的构建

上文给出了基于场所分类的语义网本体的结构及数据描述, 建立以上结构的目的是对于所有举行活动的场馆进行监控, 以做到预防突发事件的发生或在突发事件发生的第一时间就能获得信息从而有所反应。本节建立了一个基于突发事件的语义网来实现这个目的。

基本数据结构如图5所示。与基于场所的语义网本体相比, 突发事件的描述结构相对较简单, 但是, 描述数据方面则显得更为复杂。下面对此本体的数据进行详细分析。

发生时间记述了突发事件发生的时间, 作为参考数据, 与之后的元素现在时间相结合可以确定从事件发生到目前为止一共经历了多少时间, 提供一个相关的参考数据。发生地点作用十分重要, 它标明了事件的发生位置, 使得我们在需要解决事件时, 可以就近调派人员分析。发生时间记述了突发事件发生的时间, 作为参考数据, 与之后的元素现在时间相结合可以确定从事件发生到目前为止一共经历了多少时间, 提供一个相关的参考数据。发生地点作用十分重要, 它标明了事件的发生位置, 使得我们在需要解决事件时, 可以就近调派人员前往事件地点, 对事件进行控制, 为之后更大规模的救援活动争取时间。

3 结束语

本文构建了一个简单的描述城市场所安全语义网。构建时, 采用了XML Schema作为数据描述语言, 并利用工具Altova XMLSpy 2006企业版来辅助描述。在描述具体内容时, 尝试从两方面着手, 一是基于场所的描述, 另一个是基于事件的描述。两者分别针对不同的应用目的, 描述了各自所需的安全数据。在实际应用时, 这两个本体可以作为描述数据的基本框架, 统一描述标准, 为进一步的拓展应用提供一个一致的数据标准。

现在的研究成果仅仅是一个语义描述的框架结构, 距离一个成型的城市场所安全描述系统还有很大的距离, 例如:数据的存储问题, 和其它数据本体 (例如气象信息本体, 交通信息本体等) 的交互问题, 这些都是在未来的研究中需要进一步解决的实质性问题。

参考文献

[1]廖光煊, 翁韬, 朱霁平, 等.城市重大事故应急辅助决策支持系统研究[J].中国工程科学, 2005 (7) .

[2]刘士兴, 张永明, 袁非牛, 等.城市公共安全应急决策支持系统研究[J].安全与环境学报, 2007 (2) .

[3]张敏, 陈锦富.城市规划视角的城市公共安全[J].城乡建设, 2007 (1) .

框架语义模式 篇3

早在1983年吕叔湘就对组合结构引发的语义褒贬化进行了相关研究, 他在《中性词与褒贬义》一文中指出, 有些中性意义的词, 连起“有”字来用就有褒义或贬义, 首先对“有+N”框架进行了研究。此后许多学者在此基础上对“有+N”框架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但是当时学者并没有把这种现象归为系统的褒贬化研究, 这从他们对其命名———语义偏移———可见一斑。其中最有影响的是邹韶华对名词语义偏移的研究 (1986) 。他的学生王碧辉从词典释义的角度对“有+N”框架中的“N”进行了分类 (2009) 。张家桦结合汉俄语言的不同分别探讨了两种语言中的语义偏移现象, 其中提及最多的就是“有+N”框架 (2005) 。张志毅把语义组合的褒贬化称为中性义位的倾向化, 并且归纳出了褒化和贬化的几种框架, 中间也涉及了“有+N”框架 (2001) 。孙道功从微观的义征层面分析了“有+N”框架 (2011) 。

一、“有+N”框架的褒贬化分析

“有+N”框架, 最常见、最能产的一种语义褒贬化框架, 很多名词进入该框架都会发生褒贬化。名词进入“有+N”框架一般会发生褒化即增加积极意义 (有水平=有很高水平) 或贬化即增加消极意义 (有情绪=有不好的情绪) 两种倾向, 这种倾向比较固定单一, 但也有一个框架既可以看作发生褒化也可以看作发生贬化 (有味儿=有好闻的气味=有难闻的气味) 。研究发现该框架发生褒贬化的情况出现的频率并不是对称的, 换言之发生褒化和贬化的情况并不均衡, 其中积极意义与消极意义的分布大致为七比三, 这是对常用5000词中积极意义与消极意义词汇使用频率比较的结论 (邹韶华, 2001) 。“有+N”框架中“有”的意义为“《现代汉语词典》:【有】:动词;表示领有 (跟“无、没”相对) ”, 其意义是已经固定不变的, 但是其褒贬频率却不平衡, 这也就说明影响“有+N”框架褒贬化的关键因素在“N”部分, 因此对“N”进行详尽的语义分析才能更深入的解释“有+N”框架的褒贬化机制。

二、“有+N”框架中“N”的语义分析

(一) 语义分类及语义组合

关于该框架的构成类型, 邹韶华 (1986) 和王碧辉 (2009) 已经做过深入的研究, 认为常见的能够进入此框架并发生褒贬化的名词有具体事物名词、抽象事物名词、外在条件心理特征和属性类名词三类。具体言之:1具体事物名词主要是表人体部位的名词, 如:脑子、腰身、身材等。2抽象事物名词主要是表示抽象内涵和概念的名词, 如:文化、道理、价值等。3外在条件、心理特征和属性类名词, 这类名词又分为:感觉知觉类 (感情、心情、心思) ;性格、特点类 (风度、修养、气质) ;看法、主张类 (意见、态度、看法) ;外表特征类 (年头儿、年纪、身材) ;条件技能类 (学问、技术、经验、条件、本事、能力) ;心理状态类 (胸襟、追求、信念) 。王碧辉虽然对进入“有+N”的名词类型进行了分类 (2009) , 但是他的分类比较笼统, 有些不合逻辑, 还有一些明显重复, 如抽象事物类名词在外在条件心理特征和属性类名词中又多次提及。因而我们在分析“有+N”框架中“N”的语义类型时, 不得不选取更精细的语义分类方法。

赵春利在分析形名组合的语义模型时把名词分为五种 (2012) , 他以哲学上的逻辑观点为依据把具有认识能力及实践能力的主体“人”与作为认识对象和实践对象的客观物体区别开来。他首先根据能动性智力特征把名词分为主体名词和物体名词两种;接着考虑主体和物体的发展、变化和消亡把名词分为事体名词;然后根据主体物体的存在、运动、变化的基本形式把名词分为时空名词;最后借助主体在改造客观事物的过程中自身的理解和价值趋向把名词分为逻辑名词。赵春利 (2012) 的语义分类方法更符合人们认识事物的一般规律, 逻辑性更强, 因此, 在具体的分析过程中我们借鉴他的分析方法, 并参考《语义词典》 (2012年版) 的语义分析方法。由此, 我们对能够进入“有+N”框架并发生褒贬化的190个名词进行了分类研究, 并考查了“有+N”框架中“有”与“N”的语义选择情况。为了语义形式化的需要, 我们对其语义选择情况进行形式化描写, 主要采用字母标记形式进行描写。具体的方法是取对应义类汉语拼音的首字母, 如果首字母重合, 依次采用第二个字母表示。经验证认为能够进入“有+N”框架并发生褒贬化的“N”可以分为4大类26小类, 形成的语义模式具体如下:

一) Y+ZT:即“有”+主体名词

1.Y+RM:即“有”+容貌类“N”

经考察发现, 能与“有”组合的容貌类“N”有8个, 占总数的4.21%。具体实例如:有相貌、有模样、有脸蛋

2.Y+ST:即“有”+身体属性类“N”

经考察发现, 能与“有”组合的身体属性类“N”有11个, 占总数的5.79%。具体实例如:有身材、有身段、有身量、有腰身

3.Y+MB:即“有”+面部表情类“N”

经考察发现, 能与“有”组合的面部表情类“N”有5个, 占总数的2.63%。具体实例如:有神情、有神色、有表情

4.Y+XG:即“有”+性格类“N”

经考察发现, 能与“有”组合的性格类“N”有3个, 占总数的1.58%。具体实例如:有性格、有脾气、有个性、有品性

5.Y+ZL:即“有”+智力类“N”

经考察发现, 能与“有”组合的智力类“N”有5个, 占总数的2.63%。具体实例如:有头脑、有脑子、有天资

6.Y+QG:即“有”+情态类“N”

经考察发现, 能与“有”组合的情感态度类“N”有11个, 占总数的5.79%。具体实例如:有心情、有情绪、有感情、有心思

7.Y+YS:即“有”+意识类“N”

经考察发现, 能与“有”组合的意识类“N”有21个, 占总数的11.05%。具体实例如:

8.Y+NL:即“有”+能力类“N”

经考察发现, 能与“有”组合的能力类“N”有14个, 占总数的7.37%。具体实例如:有能耐、有能力、有本领、有才能

9.Y+ZS:即“有”+知识类“N”

经考察发现, 能与“有”组合的知识类“N”有6个, 占总数的3.16%。具体实例如:

10.Y+PZ:即“有”+品质类“N”

经考察发现, 能与“有”组合的品质类“N”有18个, 占总数的9.47%。具体实例如:有风度、有修养、有气质

11.Y+GX:即“有”+关系类“N”

经考察发现, 能与“有”组合的关系类“N”有3个, 占总数的1.58%。具体实例如:有交情、有缘分、有人缘

12.Y+XL:即“有”+心理活动类“N”

经考察发现, 能与“有”组合的心理活动类“N”有9个, 占总数的4.74%。具体实例如:有包袱、有创意、有见识、有经验、有想象、有心眼、有指望、有追求、有滋味

二) Y+WT:即“有”+物体名词

13.Y+WD:即“有”+味道类“N”

经考察发现, 能与“有”组合的味道类“N”有2个, 占总数的1.05%。具体实例如:有味道、有味儿

14.Y+WX:即“有”+外形类“N”

经考察发现, 能与“有”组合的外形类“N”有6个, 占总数的3.16%。具体实例如:有款式、有形象、有形状、有样子、有样儿、有造型

15.Y+JZ:即“有”+价值类“N”

经考察发现, 能与“有”组合的价值类“N”有17个, 占总数的8.95%。具体实例如:有价值、有档次、有地位、有分量

17.Y+SX:即“有”+属性类“N”

经考察发现, 能与“有”组合的属性类“N”有7个, 占总数的3.68%。具体实例如:有范儿、有名次、有气性

18.Y+CX:即“有”+成效类“N”

经考察发现, 能与“有”组合的成效类“N”有5个, 占总数的2.63%。具体实例如:有成效、有速度、有效率、有成果、有结果

19.Y+FW:即“有”+范围类“N”

经考察发现, 能与“有”组合的范围类“N”有8个, 占总数的4.21%。具体实例如:有规模、有架势、有排场、有气势

20.Y+FS:即“有”+非生物构件类“N”

经考察发现, 能与“有”组合的非生物构件类“N”有2个, 占总数的1.05%。具体实例如:有脸面、有面子

三) Y+SK:即“有”+时空名词

21.Y+SJ:即“有”+时间类“N”

经考察发现, 能与“有”组合的时间类“N”有2个, 占总数的1.05%。具体实例如:有日子、有时间

四) Y+LJ:即“有”+逻辑名词

21.Y+FF:即“有”+方法类“N”

经考察发现, 能与“有”组合的方法类“N”有12个, 占总数的6.32%。具体实例如:有办法、有计谋、有对策

22.Y+JH:即“有”+机会类“N”

经考察发现, 能与“有”组合的机会类“N”有3个, 占总数的1.58%。具体实例如:有机会、有机遇、有机缘

23.Y+QJ:即“有”+情景类“N”

经考察发现, 能与“有”组合的情景类“N”有2个, 占总数的1.05%。具体实例如:有状况、有风浪

24.Y+QC:即“有”+趋程类“N”

经考察发现, 能与“有”组合的趋程类“N”有2个, 占总数的1.05%。具体实例如:有前途、有前景

25.Y+YG:即“有”+因果条件类“N”

经考察发现, 能与“有”组合的因果条件类“N”有4个, 占总数的2.11%。具体实例如:有逻辑、有条件、有问题、有原因

26.Y+XX:即“有”+信息类“N”

经考察发现, 能与“有”组合的信息类“N”有4个, 占总数的2.11%。具体实例如:有结论、有证据

根据“有”与“N”义类的语义选择情况, 共归纳出26种语义组合模式, 参照“N”义类出现的频率, 可以形成如下的等级序列:意识类>品质类>价值类>能力类>方法类>身体属性类、情态类>心理活动类>容貌类、范围类>属性类>知识类、外形类>面部表情类、智力类、成效类>因果条件类、信息类>性格类、关系类、机会类>味道类、非生物构件类、时间类、情景类、趋程类

(二) 语义褒贬分析

基于上述语义分析的结果我们接着考查了190个名词在组合结构中发生褒化和贬化的情况。

褒化是指感情向积极的一面:高、大、重要、好、多等变化, 同时也包括范围扩大、数量增加、程度加深等。在190个名词中发生褒化的有179个, 占总数的94.21%。贬化是指感情向消极的一面:低、小、不重要、坏、少等变化, 同时也包括范围缩小、数量减少、程度变轻等。在所选的190个名词中发生贬化的名词有11个, 约占总数的5.79%。

发生褒贬化的N的义类如下:

通过“N”的语义分类褒贬倾向的分析, 我们发现在这26类“N”中绝大多数“N”在组合结构中发生褒化, 少部分“N”在组合结构中发生贬化, 只有味道类“N”在组合结构中发生褒贬化两种倾向, 从分析的结果来看并没有哪一类“N”在组合结构中只发生贬化而不发生褒化。这也说明正是“N”的语义类别影响着“有+N”框架褒贬化的实现。

三、结语

框架语义模式 篇4

1.“吃+受事”。

“吃”后面的名词可以是具体的食物, 如饺子、药、饭等;也可以是以食物作为比喻或借代取其引申义的。“吃”后面的名词皆出现转义, 名词都不能作为食物吃下去。这一类与“吃”搭配的食物类词语, 由于食物的某些属性较为突出, 引起施事的注意和认知联想, 产生隐喻意义。第一, 被凸显的食物属性或是形状, 或是性质, 或是功用。在此类结构中, “吃”的原型意义并没有发生改变, 如吃鸭蛋——考试得零分、吃花生米——被枪毙等。第二, 基于性质凸显的隐喻映现。凸显的可以是食物本身的属性, 如软、硬、酸等, 产生隐喻映现。例如, 吃醋:醋是调味品, 因其味酸, 指酸溜溜的嫉妒心理。凸显的属性也可以是由前置的修饰和限定成分所赋予的。在与“吃”构成词语后, 该属性产生隐喻映现, 用于表达所吃之物以外的其他概念。例如, 吃软饭——男人不工作, 靠女人养活。第三, 功用突显, 即由食物的功用产生隐喻映现。比如, 吃蒙汗药——听了欺骗性的话而致使神志不清。

2.“吃+来源”。

“吃”后面带的是表示依赖对象的名词。与食物的来源相关, 如吃利息、吃父母、吃救济等。此类与“吃”搭配的宾语所表示的意义不再是理性义, 而是出现了一定的转喻, 表示依赖……生活。比如, “利息”、“救济”、“父母”等转指钱财。

3.“吃+处所”。

“吃”后面所带的名词或名词性短语表示与“吃”的处所相关, 即吃的场所、方式和谋生手段转指食物, 如吃馆子、吃食堂、吃大排档、吃肯德基等。其中, “馆子”、“食堂”、“大排档”是提供食物的场所的名称, “肯德基”则是店招名称, 这里借店招名称来转指餐厅。当然我们也知道, 并非所有的店招都可以与“吃”连用。比如, 吃川妹子 (火锅) 就不可以。

4.“吃+工具”。

“吃”后面的名词还可以是“吃”使用的工具。烹饪的炊具和装食物的餐具转指食物, 如吃大锅、吃大碗等。这些“吃”后面作为工具的名词是用来盛食物的容器。

5.“吃+方式”。

“吃”后面是表示方式的名词, 如吃快餐、吃西餐、吃小灶等。这些表示方式的名词都是指烹饪的方式。

此外, 还有一些N是抽象名词的。比如, 吃苦头——受苦受罪;吃官司——坐牢, 犯罪判刑。这些短语中的“吃”均包含“遭受”之意。又如, 吃回扣——收受佣金回扣;吃老本——比喻依赖原有的钱财、知识或功劳过日子。这二个短语指依靠某种事物来生活。

二、与汉语“吃”的动作的隐喻

在所有文化中, 人类进食的动作都是基本相同的。“吃”的原型意义是:“把食物等放到嘴里经过咀嚼咽下去 (包括吸、喝) ”。“吃”的行为作为一种空间结构, 隐喻投射到与该结构类似的抽象认知域, 产生一系列的隐喻性映现。笔者认为, 以吃的动作作为源域的概念隐喻可以归纳如下。

1.依赖是吃。

“吃”是人类的普遍存在方式和生存手段。“吃”的行为与“吃”的受事共同作用产生“依靠”之义, 延伸为“依靠某种事物来生活”的含义。与“吃”搭配的这一类名词往往是“吃”的财源和资源所在, 是食者赖以生存的手段, 如吃老本、吃低保、吃劳保等。

2.理解是吃。

食物被身体消化、吸收, “吃”的动作中包含对食物的品尝、慢慢体会之意, 由此派生出对事物或概念的“领会、理解”之义, 可以引申为对事物的估计、理会和把握, 如吃教材等。

3.消耗是吃。

“吃”是要花费力气的, 食物被吸收的过程是食物从有到无的过程, 由此引申为“消耗”或“耗费”, 既指物质的耗费, 又指精神或精力的消耗, 如吃力、吃劲等。

4.遭受是吃。

这一概念隐喻只从“吃”的行为单方面较难理解, 是“吃”的施事和行为共同作用的结果。以什么样的方式“吃”, 在什么地方“吃”, 以及食物进入体内后, 食者的感受如何, 让人联想到所受到的待遇的好坏以及施事承受能力的强弱等, 如吃官司、吃批评、吃黄牌等。

5.进入是吃。

“吃”较为直观的空间结构是“进食”, 由此延伸出“一物进入另一物体”之义, 如吃水、吃刀等。“进入”是一物被另一物吞没, 由此派生出“吞没”、“消灭”之义, 如吃炮等。

三、与汉语“吃”的动作的转喻

1.接受和获取也是吃。

“吃”与锅、灶等炊具、餐具, 以及馆子、食堂、大户等处所相结合, 构成转喻, 如吃小灶、吃大锅饭、吃大户等。另外一些结构, 如吃父母、吃原告等, 从认知模式和映射方式来看, 是具有指称和替代功能的转喻。

锅、灶等具体事物不是吃的内容, 但和吃的内容有密切的关联。由于它们与“吃”同处于一个认知框架, 与吃的内容具有相邻近的关系, 并有凸显的特点, 因此, 很自然地被用来转指这些地方的饭菜, 这样的转指具有易感知、易理解、易记忆的转喻的特征。所以说, 接受和获取也是吃, “吃”的行为和与之搭配的受事共同作用, 派生出“接受”、“获取”之义。与“吃”搭配的该类受事一般转指钱财或贵重物品, 如吃回扣、吃甜头、吃差价、吃利息、吃贿赂等。

2.“吃+N”的“N”转喻生成的条件。

认知理论认为, 转喻形成的主导条件是概念之间的客观联系以及基于这种联系的认知框架的建立, 同时, 人们对认知对象及其相互关系的熟悉和认同程度, 也影响着语法转喻的运用。

用于表述事物的最简洁最便于知觉、记忆、学习和使用的名称, 其所代表的概念属于基本层次范畴。比如, “食堂”、“馆子”是基本层次范畴, 而“××餐厅”、“××饭店”则不是。范畴具有层级性, 不同层次的范畴在整个范畴系统中有不同的地位和作用。基本层次范畴居枢纽地位, 其作用最大。人们常常通过基本层次范畴把握认知对象, 指称认知对象。用途广泛、用法灵活、使用频率较高, 是基本层次范畴的突出特点。正是由于基本层次范畴的这些特点, 人们才在用一个范畴转指另外一个相关范畴时, 优先使用基本层次范畴。

显而易见, 凡是能进人“吃+处所”格式的名词都具有知名度广、接受度高的特点。食堂、馆子、大排档等都是通指性成分, 代表基本层次范畴, 与人们日常生活关系密切, 接受度高。而同样是通指性、基本层次范畴的餐厅、酒店, 其组成“吃餐厅”、“吃酒店”的频率就远不如“吃食堂”、“吃馆子”。原因在于, 餐厅、酒店往往都是装修豪华的高档场所, 普通大众一般消费不起, 离人们的生活较远, 其熟悉度和接受度远不如食堂、馆子、大排档等大众消费场所, 所以难以进人“吃食堂”的格式。然而, 不能进人此格式并不意味着它们不符合此类格式的语义要求, 我们也不能排除存在“吃餐厅”、“吃酒店”这种说法的可能性。既然“吃餐厅”与“吃食堂”没有句法语义特征的区别, 随着“餐厅”越来越成为上班族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那么, 它作为一个成活的形式出现就是完全有可能的。只是因为“吃食堂”已经占据了这一语用空格, 先来居上, 所以“吃餐厅”才显得有点别扭, 但我们绝不敢说“吃餐厅”永远不可能为大多数人所接受并使用。

“吃食堂”类短语成活必须满足这样两个条件:第一, N必须是提供服务和饮食的场所。因此, 像“厨房”这类不提供服务的场所, 或者“车间”、“办公室”、“教室”等不天然地提供饮食的场所, 均不能被人们接受。第二, N必须属于基本层次范畴或者具有广泛的知名度和熟悉度, 否则可接受度较低, 如“餐厅” (熟悉度不够) 、“梦溪一号楼餐厅” (不属于基本层次范畴, 并且熟悉度低) 等。

实际上, 像这样的说法也不是完全不能说, 只是限定于特定的人群而已。

参考文献

[1]谭爽.“吃+N (NP) ”短语的语义多层分析[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 2010, (5) .

基于框架语义学下的英语词汇教学 篇5

Wilkins (1972: 11) 指出词汇学习的重要性:若无语法,能表达的内容很少;若无词汇,什么都不能被表达。词汇是语篇建构的基础,且语篇意义主要取决于每个词的意义。(Daneman, 1981: 137) 杨达复(1999) 研究发现词汇运用错误是外语写作学习中最常见错误之一。

2 、框架语义学相关概念

2.1框架

框架是许多相关概念集结的系统,要理解其中任何一个概念都有必要理解整个系统,介绍其中某个概念其他相关概念也会随之而出。(Petruck, 1996:1) 每个词都能激活某个特定的框架并且引出该框架内的其他相关元素。例如“妈妈” 这个词能够激活“温暖、爱、关心、家庭”框架。

2.2原型背景框架

原型即是相关文化中的主流绝大部分,并且该文化中的词的定义与理解也是基于它。例如“寡妇”一词,它只能在背景文化中被理解成一个在过去某时嫁给某人的女人,她的丈夫去世因此现在她单身着。原型理论对意义理解的好处在于不用涉及该词义的所有方面。根据原型理论,满足“寡妇” 需要满足以下三个条件:一个女人过去结过婚,丈夫死去, 现在单身。但请看以下几个英文句子:A. Catherine is living as a grass widow; her husband has been abroad for ten years. B. Jane once was a widow, but now she has a happy family now. A句中的Catherine符合第一个条件,勉强满足第三个条件,第二个则完全不符合;B句中的Jane满足第一二个但不满足第三个。尽管它们都不完全满足寡妇的三个条件,基于原型理论它们仍然能够以寡妇一词用并在句中被正确使用理解。

2.3侧面

Langacker(1987) 例举半径和圆的关系来率先阐释侧面这个概念:如果不想象整个圆的画面,就无法在脑海描绘半径的图像,半径是侧面,圆是基体;侧面指单词所象征的概念,基体指由侧显概念所呈现的知识或者概念结构。

3、 词汇教学的重要性及现状

词汇不仅是一系列单个的词也是多个词组成的短语表达以及成语等。词汇对我们日常的学习交流都非常必要,其重要地位不可否认。然而在词汇教学中存在一些误区:一些老师觉得没必要教学生词汇,学生只管死记硬背就行或者有些老师只灌输词汇而忽视了其在实际中使用意义的变化。这些误区会导致学生觉得学习词汇不重要,或者没有相关记忆技巧来记,也无法灵活使用理解相关词汇。

4 、框架语义学理论在词汇教学中的运用

4.1建立激活框架

要理解词义,首先需要建立包含一系列元素的概念框架。其中每个元素都独立于框架,每个元素相互作用,谈及其中一个会自动激活其他元素。如果将一个词放进一个相关框架进行讲解,词汇教学会很有趣有意义。例如讲解buy时, 教师可以通过情景设置建立激活一个虚拟的商业框架,老师提供商品让学生扮演买者和卖着进行虚拟的商业交易活动。 在这活动中,商业框架的相关概念诸如“支付,价格,质地” 等都会被激活。

4.2原型背景框架理论的运用

学习词汇不仅需要掌握其发音、拼写及意义,也需要将其放在特定的文化背景下去理解。比如orphan翻译成汉语就是孤儿的意思。但是orphan有个特定的背景框架:孩子在某个年龄,他的父母去世不能照顾他,此时我们叫他orphan。这是一个典型的框架,因为一个人在二十岁能够独立时他父母去世,那么就不能叫他orphan。因此老师应当讲解词汇的原型背景框架,让学生正确地运用该词避免因为经验不足、文化差异造成的错误。

4.3侧面概念的教学启示

根据侧面的概念我们可以将其理解为视角。对于同一场景我们可以从不同角度去理解。这样我们可以语用侧面或者视角概念去理解学习同义词。例如当描述某个人不怎么花钱,我们可以选择stingy或者thrifty。但是如何区分这两个词呢?我们运用侧面或者视角概念分析如下:stingy相对于慷慨而讲,而thrifty相对于浪费而讲。再者,当描述从水面看陆地时我们用shore,而从陆地看水面时我们用coast。因此巧妙运用侧面概念讲解同义词非常清晰明了。

5、结论

鉴于词汇教学的重要性和存在的一些误区,而框架语义学为其提供了新的视角。本文阐释了框架语义学中的相关重要概念,并列举其在词汇教学的运用,希望词汇教学是一种有趣的有意义的教学。

摘要:词汇之于英语教学就好比砖块之于建筑。本文将从框架语义学的角度探讨如何进行有效的词汇教学。先对相关概念理论进行介绍,再将其与词汇教学结合为词汇教学提供一种新的学习视角。

框架语义模式 篇6

1 框架语义学理论

与形式主义语义学不同,框架语义学出自经验主义语义学传统,从根本来说是基于我们对世界的体验,即我们是以什么方式来感知世界的,以及怎样对世界进行概念化的。美国语言学家Charles Fillmore是框架语义理论的核心代表人物,将“框架”的概念引入到语言学研究中(Fillmore 1982;Fillmore&Atkins 1992)。Fillmore认为“框架”是概念系统,是人类经验、思维的结构背景,想要理解系统中的任何一个概念,都要首先理解它所在的整体结构。在建构概念框架的过程中,人们将语言知识分门别类地归入到各个认知域和框架中,框架语义学的焦点在于建构这些概念框架结构,以及语言的使用是如何反映它们的。框架语义学反对将词义归结提炼为一组充分必要条件,认为框架是理解和界定词义的基础,对框架中任何一个概念的阐释势必要参照植根于生活体验的结构、信念和实践经验。

举例来说,英语中hypotenuse(斜边)一词,斜边是一条线段,但不是一条普通的线段,它的定义依赖于对直角三角形结构的理解。也就是说,斜边与直角三角形这两个概念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直角三角形就是理解斜边概念的框架。当然一个框架支撑的概念可以很多,如直角三角形的框架还涉及其它以其为框架的概念,如直角边、等边、直角等。框架语义学有助于建立词汇相关的概念系统,提供词汇意义在语言中存在以及在话语中使用的背景和动因。

2 框架语义学对大学英语词汇教学的启示

2.1 语义框架与词汇理解及扩展

框架语义学认为理解概念系统中任何一个概念的意义必须首先理解它所适应的框架,语言理解正是将语言传递的内容与已知框架进行匹配的过程(Charniak 1980:62)。在大学英语学习中,学生面对的通常是以词汇表形式出现的孤立词汇,词汇教学也多是教师对词汇的独立讲解。这种方式一方面不利于学生对特定单词含义的多方面理解,同时也不利于词汇的扩展。

例如在讲解accuse一词时可以结合司法框架来帮助学生理解。通过把框架呈现给学生,在框架内解释单词的具体含义,并引出框架内其它相关词汇,如suspect,innocent,guilty,judge,jury,sentence等。这样一方面能够帮助学生深入理解accuse一词的使用场景,条件,所涉及参与者等各方面含义,也有助于学生有效扩展司法框架内的其它相关词汇。这种方式可以在学生头脑中留下一个有结构,成体系的概念框架,每当学生看到accuse或任何一个框架内的词汇,都会闪现框架引发的其它相关词汇,促进单词的记忆效果。

2.2 概念槽凸显与多义词

框架语义学领域学者认为,框架是一种多维的概念结构,由一系列概括性概念范畴组合而成,而这些范畴有各种相应的详细说明(specification),概括性概念范畴即概念槽(slot),详细说明也称为填充项(filler)。概念槽和填充项的可变性都会引发意义的差异:首先,一个框架内强调的概念槽不同,会引起对同一框架内不同方面的凸显,产生不同词义;其次,框架内同一个概念槽可以有不同的填充项,也会引起不同词义。在大学英语词汇教学中,学生经常会困惑于同一单词的不同含义,难以有效组织、理解单词的多种意义,概念槽凸显和填充项可以从新的角度促进学生对多义词的认识。

对于概念槽凸显不同引起的多种含义,例如school框架所包含的概念槽有:

概念槽1:building(学校所在的建筑物)

概念槽2:function(学校内进行的活动)

概念槽3:participant(学校活动的参与者)

凸显概念槽1时,school的意义是“学校”这一具体空间建筑和范围;凸显概念槽2时,school的意义是“教育机构”;凸显概念槽3时,school指的则是“学生和教职工”。

对于同一概念槽,不同填充项也会引起多种含义,例如英语中动词destroy框架包含的概念槽和填充项如下表所示:

上表中“受影响的事物”这一概念槽可以有不同的填充项。如果填充项是“具体或抽象的物体”,destroy意为“毁灭,使不存在”(to destroy a building or a lifelong friendship);如果填充项是“动物或人类”,意思则为“杀死”(The farmers had to destroy entire herds of cattle);如果填充项是“人的思想、精神”,含义则是“精神上伤害”(The loss of his wife finally destroyed him)。

通过概念槽的不同凸显和不同填充项的分析,有助于学生整体上把握同一单词的各种含义,并促进学生在不同语境中对单词具体表达的理解。

2.3 视角与近义词辨析

视角(perspective)是语义框架中的另一个重要概念,指的是说话人看待问题界定概念的角度。对于同一个情景,如果选择不同的框定(framing)方式,或者说从不同的视角进行理解,则会产生不同的词汇表达。大学英语中的一些易混近义词可以通过视角理论进行分析以促进透彻理解。

例如在形容不花钱时,可以使用stingy或thrifty进行描述。如何理解这两个近义词的具体含义则可以从视角概念进行分析。Stingy(小气)与generous(慷慨)作对比,而thrifty(节俭)则与wasteful(浪费)相对照。也就是说,选择stingy来形容不花钱时,说话者的视角关注的是行为者的处世和对待金钱的态度,而使用thrifty来表达不花钱时,说话者的视角则是行为者的花钱能力和智慧。

再如英语中shore和coast都可以翻译理解为“岸”,但如果仅仅从指称含义来记忆对应的汉语词汇,学生很难在不同的场景中恰当灵活地使用这两个单词。而从框架语义学的视角概念分析,shore的视角是从水中望向陆地,coast的视角则是从陆地望向水中。

通过视角维度的分析,可以帮助学生深入理解一些通过单纯的讲解记忆难以区分清楚的易混近义词,促进词汇的恰当使用。

3 结束语

基于经验主义传统的框架语义学理论为大学英语词汇教学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通过对词汇语义框架的有意识关注,能够促进学生对特定词汇概念的深入理解,并帮助学生通过语义框架有效扩展相关词汇。同时,框架语义学理论中的概念槽凸显及视角理论,有助于学生对词汇学习难点中的部分多义词和近义词的理解和掌握。

参考文献

[1]Croft W,Cruse D A.Cognitive Linguistics[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4.

[2]Fillmore,Charles J.Frame Semantics[A].In the Linguistics Society of Korea(ed.)Linguistics in the Morning Calm[C].Seoul:Hanshin,1982.

[3]程琪龙.认知语言学概论——语言的神经认知基础[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1.

[4]范娜.框架语义理论与大学英语词汇教学[J].江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19(4):52-53.

[5]李福印.认知语言学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6]刘立胜.框架语义学与英语词汇教学[J].安阳工学院学报,2009(3):91-93.

[7]彭建武.认知语言学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J].山东科技大学学报,2005,7(4):101-104.

框架语义模式 篇7

电子商务供应链管理(E-Commerce Supply Chain Management,E-SCM)是利用电子商务技术保证企业间高效信息传递和业务合作,实现供需各环节协调运行的供应链管理模式,已作为企业提升竞争优势的有效途径获得广泛应用。但传统的电子商务技术如电子数据交换(Electronic Data Interchange,EDI)、企业应用整合(Enterprise Application Integration,EAI)等均采用复杂连接、紧密耦合的开发模式,使E-SCM系统缺乏良好的集成性,难以快速响应环境变化、及时扩展新业务逻辑或修改电子商务对象与流程。因此需要研究和设计基于新技术架构的轻量灵活的E-SCM系统解决方案[1]。

语义Web服务是以Web为平台的商务智能应用新技术。它克服了传统技术模式的缺陷,采用接口简单的可重用服务组件封装电子商务业务,并为其提供精确语义,提高系统自动化操作程度[2]。将语义Web服务技术应用于E-SCM系统中,不但能降低系统复杂度和成本,而且使其具有动态集成能力,必将成为E-SCM系统开发的新方向。因此本文设计了一种基于语义Web服务的E-SCM系统框架,该框架运用基于流程的管理思想,实现语义Web服务对企业内外部不同层次工作流的表示与封装,较好地解决了供应链中跨企业的商务应用集成问题。

1 语义Web服务描述规范

基本的Web服务实现以WSDL、UDDI和SOAP三个规范为标准[3],但它们不支持基于语义的服务发现和调用。而语义Web服务描述规范能为服务提供精确语义,通过形式化语言描述服务组件的接口、功能和行为,提高服务的自动化程度。目前业界还没有统一的语义Web服务描述标准,但许多组织和研究机构制定了各类满足不同需求的描述规范。经过比较,选择DAML-S、BPEL4WS和WS-CDL三种规范用于E-SCM系统框架中的Web服务语义描述。

1.1 DAML-S

DAML-S是基于DAML+OIL语言开发的Web服务本体。它通过Service Profile、Process Model和Service Grounding三部分描述Web服务。Service Profile说明Web服务能做什么,它包括三组描述属性:第一组为服务基本信息属性,包括服务名称、文本描述和服务提供者联系信息;第二组为服务功能属性,包括服务的输入、输出、前提条件和预期结果;第三组为服务附加信息属性。Process Model是对Web服务内部的详细透视,说明Web服务如何工作,它详细描述Web服务的子任务集合,规定其执行条件和顺序。Service Grounding说明如何使用Web服务,它规定调用Web服务所用的传输协议、消息格式及网络寻址等规则[4]。

1.2 BPEL4WS

BPEL4WS是IBM提出的业务流程执行语言(Business Process Execution Language for Web Services),它包含一组流程控制元素,可描述Web服务间的交互行为,达到合成服务并构建业务流程的目的,例如:通过invoke元素调用某Web服务上的操作,通过receive接收来自其他基本服务的消息,通过reply回复响应消息等。BPEL4WS还支持复杂结构化活动的定义,如通过sequence元素定义串行活动序列,通过switch定义条件分支活动,通过while定义循环活动等[5]。

1.3 WS-CDL

WS-CDL(Web Services Choreography Description Language,Web服务舞编描述语言)是W3C组织提出的标准化服务合作模式控制规范。它包含一组行为描述元素,从全局观点定义各方Web服务在业务合作中应表现的共同或互补行为。其中一部分元素说明业务合作的基本信息,如ParticipantType说明合作的参与者,roleType说明参与者可代表的行为角色,relationshipType说明两行为角色间的合作关系等。另一部分元素描述多个参与者间的消息交换顺序和交互行为模式,如活动编排(choreography)、交互(interact),操作(operation)、消息通道(onChannel)、消息发送者(fromRole)和接收者(toRole)等。WS-CDL描述的内容是合作各方共同认可的行为规则,各方只需按照规则履行自身承担的责任,便可实现共同的业务目标[6]。

综合运用DAML-S、BPEL4WS和WS-CDL三种语义描述规范,可满足E-SCM系统中不同层次与范围的Web服务行为描述需求。其中DAML-S主要针对单个Web服务的行为和过程进行描述,为服务提供计算机可理解的语义标记,适合于定义E-SCM中基本业务行为;BPEL4WS善于描述多个Web服务在同一业务流程中的协同关系,可用于构建复合Web服务,适合于描述E-SCM中较为复杂的业务逻辑和工作流;WS-CDL主要从全局观点描述交互各方的合作,不考虑各方实现自身行为逻辑所用平台,具有较好的平台独立性,适合于描述E-SCM中跨组织、跨企业的业务合作。

2 基于语义Web服务的E-SCM系统框架

基于语义Web服务的E-SCM系统框架利用语义Web服务的智能性、良好封装性、松散耦合性和平台独立性,实现业务组件和业务流程的语义匹配、动态构建和自动执行,以较低的成本集成和进化供应链管理系统,满足全球化电子商务应用的需要。

2.1 概念模型

在基于语义Web服务的E-SCM系统框架设计中,运用了流程管理思想。即将业务问题定义为各种层次与级别的工作流,低层工作流描述具体、简单的业务逻辑,而高层工作流描述抽象、复杂的业务逻辑。在执行过程中,高层工作流被分解转包为低层工作流,而低层工作流又可进一步分解为更低层的流程元素。为实现这种流程分层与组配机制,需进一步将语义Web服务技术与企业业务建模结合起来,以服务组件封装工作流和流程元素,利用语义Web服务特有的智能、实时集成能力实现业务流程的组合与分解。

图1显示了基于语义Web服务的E-SCM系统框架的概念模型,该模型由三部分组成,分别负责执行三个层次的业务逻辑。其中,跨企业的业务合作被定义为企业外部工作流,位于最高层;企业部门间的业务合作被定义为企业内部工作流,位于中间层;而企业中的基本业务问题被定义为企业基本Web服务,位于最低层。每部分又依据其作用和特点分别采用不同的语义Web服务描述规范。外部工作流由参与合作的各企业内部工作流编排而成,采用WS-CDL描述,内部工作流则由企业基本Web服务组合而成,采用BPEL4WS描述,而企业基本Web服务则用DAML-S描述。为降低开发成本,提高系统可重用性,对工作流采用模板定义机制,即抽取常用流程定义为服务模板,应用时只需根据模板创建具体服务实例。由于不同级别的工作流受组织、资源、环境和规则的约束各不相同,因此其定义机制也各不相同。外部工作流受约束较小,结构相对稳定,采用静态定义机制;而内部工作流和基本Web服务受约束较大,变化较多,采用静态定义和动态创建相结合的机制[7]。

2.2 功能模块

基于语义Web服务的E-SCM系统框架由企业基本Web服务层、企业内部工作流层和企业外部工作流层三个模块组成。通过各模块的联合运作,实现各层业务的动态组合,达到敏捷构造供应链商务应用的目的。

2.2.1 企业基本Web服务层

企业基本Web服务层由DAML-S引擎、UDDI节点库、DAML-S数据库和DAML+OIL企业本体组成。该层将企业业务逻辑中的基本操作定义为Web服务模板,每个模板都包含一个WSDL文档和一个DAML-S文档。其中WSDL文档提供Web服务接口的基本描述,并存储于全球服务注册中心的UDDI节点库,使服务能通过Web灵活地定位和激活;DAML-S文档则以DAML+OIL企业本体作为统一的语义参考,在WSDL的基础上补充语义级描述,并存储于DAML-S数据库。

DAML-S引擎在UDDI节点库和DAML-S数据库的基础上工作,实现基本Web服务的匹配、合成与调用操作:

(1)语义匹配Web服务

DAML-S引擎通过语义推理,自动查找与服务请求相匹配的企业基本Web服务。其基本过程为:首先访问Web服务的WSDL文档,与用户请求进行基于关键词的精确匹配,如果匹配成功则返回服务接口信息并调用执行;如果匹配失败则继续解析该服务的DAML-S文档,进行基于概念和语义约束的模糊匹配,直至找到合适的Web服务为止。

模糊匹配主要针对DAML-S的Service Profile部分进行。首先,DAML-S引擎以企业本体为参考,采用DAML+OIL推理机对服务基本信息属性进行概念匹配,获得满足约束条件的Web服务初始集合。然后依据初始集合中服务的功能属性做进一步筛选,逐个检查每个Web服务的输入和输出,如果输入集合是请求者所要求输入集合的子集,且输出集合包含请求者所期望的输出集合,则保留该服务。最后,根据每项约束条件的符合度综合计算各Web服务的总相关度,总相关度最高的服务即为所选[8]。

(2)自动合成Web服务

DAML-S引擎对现有企业基本Web服务进行基于语义的组合,自动构建新服务,以便在请求者所需服务不可用时作为替代方案。其基本过程为:根据请求者对所需服务的描述,运用人工智能规划(AI Planning)方法从DAML-S文档库中选择一系列基本Web服务,并确定其组合顺序。

在运用人工智能规划方法时,首先要将服务合成问题表示为规划问题。假设给定一组基本Web服务s!w1,sw2,…,swn",需构建复合服务csw。则此问题可表示为五元组:

〈S,S0,G,A,Γ〉

其中,S0和G分别代表复合服务csw的初始状态和目标状态,A是活动集合,每个基本服务swi均被看作A中的一项活动,可改变csw的当前状态。规划的任务就是通过在A中选择并执行活动,使csw由初始状态S0转换到目标状态G。每项活动的具体内容在关系集合Γ中描述,Γ记录活动的执行前状态和执行后状态,即每个基本服务swi的前提条件和预期结果,以反映swi对复合服务csw状态的影响。在DAML-S中,Service Profile的相关属性可被直接映射到Γ。五元组中的S是csw的所有可能状态集合,包含S0、G以及每项活动执行后csw的中间状态[9]。将Web服务合成表示为规划问题后,可应用情景演算法、层次任务网络法等求解最佳组合方案。

(3)自动调用Web服务

DAML-S引擎接受Web服务的调用请求,确定服务的可用性后,自动执行服务并返回结果。其基本过程为:首先访问被调用服务的DAML-S文档,根据Service Profile内容检查服务的前提条件是否已满足、输入数据是否正确完整。然后按照Service Grounding定义的通信方式与服务提供者进行交互,在确认该服务可用后,发送调用请求、提交数据并等待执行,如果Web服务器在规定时间内返回执行结果,则检查结果和输出的数据,并通知服务请求者执行完成;如果Web服务器没有按时响应,则自动重发调用请求。在自动调用过程中,若发现服务不可用或已达到最大重试次数,则通知服务请求者执行失败。

2.2.2 企业内部工作流层

企业内部工作流由BPEL4WS引擎和BPEL4WS数据库组成。内部工作流定义企业内各种实体间的复杂行为和关系,是由企业基本Web服务组合而成的复合Web服务。每个企业内部工作流模板都被定义为一个BPEL4WS文档,并存储于BPEL4WS数据库。由于BPEL4WS文档只是描述基本Web服务合成的脚本,独立于各服务的具体执行,因此对内部工作流的操作不会影响底层的企业基本Web服务。

BEPL4WS引擎在BPEL4WS数据库的基础上工作,实现内部工作流的查询、构建与执行操作:

(1)查询内部工作流

BEPL4WS引擎接受对企业内部工作流的查询请求,在BPEL4WS数据库中自动匹配符合请求的工作流,如果成功则返回其BPEL4WS文档;如果失败则返回错误信息。

(2)动态构建内部工作流

BEPL4WS引擎接受构建新工作流的请求,将需求信息转换为DAML-S引擎接受的格式(包括对输入输出数据、前提和结果等条件的描述),启动DAML-S引擎的自动合成操作,获取基本Web服务序列及其组合方案,返回本层,最后由BPEL4WS引擎将服务序列转换为BPEL4WS格式的工作流模板,存入文档库中。

(3)执行内部工作流

BEPL4WS引擎接受对企业内部工作流的执行请求,访问其BPEL4WS文档,创建工作流实例并执行活动。如果在内部工作流的执行过程中需要调用底层基本Web服务,则由BPEL4WS引擎启动DAML-S引擎,执行基本Web服务的语义匹配和自动调用,并将结果返回本层。如果需要与本层其他内部工作流交互,则由BPEL4WS引擎自动查询该工作流的模板,创建实例并解释执行;如果找不到所需的工作流,则根据活动上下文初始化需求信息,动态构建符合要求的工作流。

2.2.3 企业外部工作流层

企业外部工作流层由WS-CDL引擎和WS-CDL数据库组成。企业外部工作流以企业联盟的共同目标为基础,从全局角度定义企业合作中各实体的行为和关系,由各企业内部工作流整合编排而成。每个企业外部工作流模板都被定义为一个WS-CDL文档,并存储于WS-CDL数据库。由于WS-CDL文档具有平台独立性,因此对外部工作流的操作不会对下层各企业内部工作流产生影响。

WS-CDL引擎在WS-CDL数据库的基础上工作,实现外部工作流的查询与执行操作:

(1)查询企业外部工作流

WS-CDL引擎接受对企业外部工作流的查询请求,在WS-CDL数据库中自动查找符合请求的工作流,如果成功则返回其WS-CDL文档;如果失败则返回错误信息。

(2)执行企业外部工作流

WS-CDL引擎接受对企业外部工作流的执行请求,调用其WS-CDL文档,创建工作流实例并执行。在执行过程中如需调用企业内部工作流,则由WS-CDL引擎启动BPEL4WS引擎,查询所需的内部工作流并调用执行,执行后返回本层调用点;如果所需的内部工作流不存在或不可用,则根据调用点的上下文初始化需求信息,由BPEL4WS引擎动态构建该工作流。如果需要启动其他外部工作流,则由WS-CDL引擎自动查询该工作流的模板,创建其实例并执行。

3 实例分析

下面以供应链中的基本销售采购过程为例分析此E-SCM系统框架的运行机制。

在本例中,合作的参与方共有三个:(1)企业A,其角色为供应商supplier;(2)企业B,其角色为客户Customer;(3)金融机构C,其角色为信用管理者CreditManager。三者间的合作被定义为企业外部工作流,由各方提供的内部工作流构成。图2显示了此外部工作流的内视图。

如图2所示,Customer是此次外部工作流的发起者,它的两个内部工作流“采购议价流程”、“产品定购流程”与Supplier的两个内部工作流“销售议价流程”、“产品销售流程”进行交互,实现产品的议价与定购;Supplier的“产品销售流程”则与CreditManager的“信用信息管理流程”进行交互,查询Customer的信用度,以确认是否同意定购。

可以看出,外部工作流中的角色须承担各自的行为责任,如Supplier要负责议价和销售,CreditManager要负责客户信用管理等。这些行为责任的定义是从全局角度对工作流的角色进行观察得出的,与各企业类型和采用的系统平台无关,因此外部工作流的定义独立于企业,具有较强通用性。

被定义的外部工作流由WS-CDL引擎执行,其中的内部工作流由BPEL4WS引擎执行。内部工作流由多个基本Web服务构成,以Supplier的“产品销售流程”为例,它包含“客户订单检查”、“客户信用评价”“订单存储”等基本Web服务,基本服务由DAML-S引擎执行。图3是UML顺序图表示的“产品销售流程”执行过程。

4 结束语

从紧密耦合的单一系统发展为松散耦合的动态绑定组件系统是经济全球化对E-SCM系统的必然要求,本文的研究表明引入语义Web服务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有效途径,可提高系统的智能性与灵活度,降低成本,增强B2B应用。本文设计的E-SCM系统框架实现了语义Web服务、业务流程管理思想与E-SCM系统开发理论的有效结合。通过综合应用DAML-S、BPEL4WS和WS-CDL三种语义描述规范,将供应链中的业务逻辑封装为基本业务组件、内部工作流和外部工作流,利用语义Web服务的松耦合性与平台独立性实现各层次业务的动态灵活组配。本文的研究为开发E-SCM系统提供了基于Web的、轻量灵活的技术框架,对实现经济、敏捷的全球商务应用集成具有重要参考意义。

参考文献

[1]林玲玲.供应链管理[M].2版.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

[2]宋庭新,黄必清,熊健民,等.语义Web服务在业务协同与供应链集成中的应用[J].中国机械工程,2008,19(4):410-413.

[3]Kreger H.Web服务概念性体系结构[EB/OL].(2010-12-20)[2011-04-25].http://www.ibm.com/developerworks/cn/webservices/ws-wsca/part1/index.html.

[4]佚名.DAML-S(and OWL-S)0.9 Draft Release[EB/OL].(2010-11-28)[2011-04-25].http://www.daml.org/services/daml-s/0.9/.

[5]Weerawarana S,Curbera F,Khalaf R,et al.使用BPEL4WS的业务流程[EB/OL].(2011-01-12)[2011-04-25].http://www.ibm.com/developerworks/cn/webservices/ws-bpelcol/index.html.

[6]Kavantzas N,Burdett D,Ritzinger G.Web Services Choreography Description Language Version 1.0[EB/OL].(2011-01-18)[2011-04-25].http://www.w3.org/TR/ws-cdl-10/.

[7]Gomez J M,Hernandez G A,Olmedo J O,et al.A B2B Conversational Architecture for Semantic Web Services Based onBPIMS-WS:ICECCS'05 Proceedings of the 10th IEE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Engineering of Complex Computer Sys-tems[C]//Washington:IEEE Computer Society,2005:252-259.

[8]周中成,孙荣胜.基于语义的Web服务自动发现、匹配及执行平台[J].计算机应用,2005,25(1):233-235.

上一篇:检察队伍职业化建设下一篇:科学记数法如何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