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察队伍职业化建设

2024-08-20

检察队伍职业化建设(共11篇)

检察队伍职业化建设 篇1

检察队伍是检察事业的基础, 没有过硬的队伍, 检察工作就得不到科学的发展, 因此, 检察队伍建设事关检察事业的根基和未来。如何密切联系实际, 抓好检察队伍建设, 是当前各级检察机关应着力思考的问题, 对于基层检察机关来说, 显得更加重要。

一、基层检察队伍建设的重要意义

基层检察机关是直接与基层群众打交道的法律监督机关, 是检察机关的窗口, 正如曹建明检察长所言:“基层检察院是检察机关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 任何时候都必须高度重视、抓紧抓好”。 (1) 在今年3月召开的全国检察机关队伍建设工作会议上, 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长曹建明强调, 检察队伍建设要始终立足法律监督工作的全局、始终促进检察干警的全面发展、始终把检察队伍建设的重心放在基层检察机关, 注重面向基层、贴近基层、服务基层, 把各项政策措施认真落实到基层检察机关, 以夯实检察工作科学发展的根基。 (2)

二、当前基层检察队伍中存在的问题

检察机关恢复重建三十多年来, 从最高检到地方各级人民检察院都很重视检察队伍的建设, 使检察队伍从无到有、从少到多、从多到专, 一步一步得到了加强。但是, 对于基层检察机关来说, 检察队伍建设还存在着不少的问题:

(一) 基层检察队伍人数偏少, 但案件却逐年增多, 案多人少的矛盾越来越突出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 各类案件越来越多, 检察工作任务也越来越繁重, 但是检察队伍却没有跟上形势的发展而不断壮大。《检察官法》要求检察官必须达到法律本科学历的硬性规定和必须通过全国统一司法考试的严格要求, 从长远来看, 有利于提高检察队伍整体素质。但是, 由于突然提高了取得检察官资格的门槛, 给取得检察官资格带来很大难度, 加之我国当前对检察官的薪金和待遇与普通公务员相比并没有特别明显的优势, 与自由且收入高的律师相比, 更是相形见绌, 而检察官的工作量和工作压力却远远大于普通公务员和律师, 因此, 有很多通过司法考试的人首选的职业也不是检察官。而随着岁月的推移, 老一辈检察官很多都已经退休, 或者因为身体的原因而转移到非业务岗位, 有的中青年骨干由于在检察院的晋升渠道有限, 为了个人发展而离开检察院, 有的检察骨干力量业务能力强, 但因为付出和回报严重不成比例而日渐失去对检察官职业的热爱, 而转行做律师或到企业做高管, 使得具有检察官资格且能从事检察业务工作的检察官严重不足, 且在短时间内无法有效解决。

(二) 基层检察队伍总体业务素质不高, 与日益发展的检察工作不能相适应

随着三十多年的发展, 特别是近年来由于各级检察机关都非常注检察人才的引进和培养, 使整个基层检察队伍的素质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 但相对于庞大的基层检察队伍来说, 高素质的人才还是非常有限, 特别是在中西部地区和东部省份经济比较落后的地区, 高素质的检察业务人才更是少之又少, 体现在侦查方面, 侦查队伍的专业化水平低, 侦查能力有限, 侦查技巧单一, 主要依赖对嫌疑人的审讯, 获取嫌疑人的有罪供述而定案, 缺少司法会计、物证、电子证据、鉴定等方面的专业人才, 影响了职务犯罪侦查工作开展;在民事行政检察业务方面, 由于基层检察机关以往长期有重刑轻民的思想, 不注重对民事行政检察业务人才的引进和培养, 而民事行政检察监督是专业性和实践性很强的业务工作, 没有相关的专业背景和实务经验, 就很难开展监督工作。随着新《民事诉讼法》的贯彻实施, 赋予了检察机关对民事诉讼活动全面的监督权, 对民行检察队伍的专业技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三) 少数基层检察干警宗旨观念不强, 不利于检察工作的顺利开展

群众路线是我们党取得革命胜利的力量源泉, 也是检察工作科学发展的根本保障, 尤其是基层检察工作更是离不开群众。我们很多的案件线索是来源于群众的举报和申诉, 我们的调查取证工作离不开群众的支持与配合, 我们的息诉和解工作离不开群众的理解和信任。但是, 少数基层检察干警却没有深刻认识到这一点, 对待群众态度生硬, 工作中不注重也不会和群众打交道, 使得很多工作开展得步履维艰。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的复杂化、检察机关责任和任务的加重, 使得部分检察干警容易被非主流甚至负面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左右, 过于注重个人利益得失, 社会责任感弱化, 缺乏对社会感恩和反哺的情感, 为群众服务的意识和能力较弱。

(四) 部分基层检察干警的思想作风不严谨, 不利于检察工作的健康发展

近年来, 基层检察队伍工作作风建设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但是也存在一些问题: (1) 在工作作风上存在懒、散、松现象, 少数干警办案、办事拖沓, 工作效率低, 敬业精神不足, 工作责任心不强, 精神萎靡不振, 上下班迟到早退;有的不求实效, 热衷于做表面文章, 搞形式主义。 (2) 在思想作风上, 少数科室负责人甚至院领导工作思路因循守旧, 不思进取, 对工作成效满足于一般化, 缺乏在法律规定和允许范围内的开拓创新精神, 得过且过。 (3) 在生活作风上, 少数干警缺乏艰苦奋斗的精神, 贪图安逸, 考虑个人的利益得失多, 个别干警在执法办案中不注意小节, 不注意自身形象, 结交一些社会上背景和生活环境复杂的人做朋友, 出入一些检察官不应该去的场所, 严重影响检察队伍的整体形象。

三、加强基层检察队伍建设的路径选择

(一) 要拓宽引进人才的渠道, 在扩大检察队伍数量上下功夫

对于具有政法专项编制的人员招录, 要根据当地组织人事部门的统一安排, 通过统一的公务员考试进行招录;对于特殊岗位人才——譬如司法会计、刑事侦查、民行检察人员等的招录, 可以通过定向选调的方式进行招录;对于检察文员和合同制书记员, 可以由基层检察机关根据本院的实际工作需要来进行招录。另外, 基层检察机关要会同当地组织人事部门一起制定政法专项编制检察人员的发展规划, 要结合本地的经济社会发展现状、刑事案件的增长速度、职务犯罪的发案率及民行案件的增长等具体的业务数据来确定本院检察干警的扩编计划。

(二) 要推进基层检察队伍职业化建设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政法委书记孟建柱在今年的全国检察机关队伍建设工作会议上强调, 坚持把检察业务能力建设置于法律监督工作的基础性、先导性的位置来抓, 加强职业化、专业化建设, 进一步提升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水平。曹建明检察长要求各级检察机关要深入推进人才强检战略, 大力推进检察队伍专业化、职业化建设。 (3) 作为基层检察机关来说, 要抓住这一契机, 强化培养措施, 在提高人才素质能力上下功夫, 搞好检察队伍职业化建设:一是要注重多方树才, 积极开展各类检察业务人才的均衡培养, 既要培养刑事检察业务人才, 也要培养职务犯罪侦查人才和民事行政检察业务人才;二是要注重系统化培养, 给各类检察业务后备人才提供充分的学习机会和物质上的保障, 提倡和鼓励在职检察官参加高层次学历学位学习;三是要积极推进岗位练兵, 注重实践能力培养, 要加强对修改后的刑事诉讼法和民事诉讼法的学习培训, 要全面深入地学习领会修改后的两大诉讼法, 学习领会修订后的刑事诉讼规则、民事行政办案规则, 以及刚刚颁布的检察机关执法工作基本规范, 要不断提高运用法律的实际能力; (4) 四要重点推进检察人员分类管理改革。认真落实《关于人民检察院工作人员分类管理制度改革意见》, 科学设置各类检察人员员额比例, 确定检察官职务序列和职数, 制定检察辅助人员管理办法等配套规定, 逐步建立分类科学、结构合理、权责明晰、管理规范的检察人员分类管理制度, 使广大检察干警各得其所、各展其才。

(三) 要强化宗旨观念, 树立核心价值观, 抓好基层检察队伍作风建设

基层检察队伍建设必须紧紧抓住强化宗旨观念这一核心命题, 切实强化以人为本、执法为民的司法理念, 加强检察干警的群众观念教育, 消除群众观点淡薄的问题;加强群众路线教育, 解决脱离群众的问题;加强检察院人民属性教育, 解决为谁执法的问题。 (5) 新时期政法干警的核心价值观是“忠诚、为民、公正、廉洁”, 这也体现了党和人民对检察队伍的根本要求。在基层检察队伍建设中, 我们要以核心价值观为指导, 并结合本院的检察实践, 充分发挥核心价值观的主导和引领作用。针对基层检察队伍思想作风存在的问题, 要抓好公正执法理念教育、艰苦奋斗作风教育和检察职业道德教育, 树立新时期检察官的良好形象。

(四) 完善检察队伍管理制度建设, 推进基层检察队伍建设工作科学发展

加强管理制度创新是提升基层检察队伍建设工作科学化水平的重要保障, 也是检察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实践证明, 在法律和政策允许的框架内创新检察队伍管理体制机制, 通过管理提高检察队伍战斗力, 向管理要办案质量, 向管理要办案效率, 是新形势下加强基层检察机关队伍建设的重要途径, 重点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 深化干部任免制度改革, 以科学的激励机制和人文关怀营造良好的工作氛围。推行中层领导竞争上岗、一般干警双向选择制度, 将竞争机制引入到干警职务的晋升和主诉、主办检察官的任命上来, 逐步形成“过者罚、功者奖、庸者让、能者上”的竞争激励机制, 创造让想干事、会干事、能干成事的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用人环境; (2) 制定科学的符合检察工作规律的任务动态量化考核指标, 建立与干警利益相挂钩的奖惩机制, 并严格考核, 兑现奖惩, 将目标责任与评先评优、奖金发放、干部任免相挂钩, 不搞一团和气的平衡和照顾; (3) 合理整合现有力量, 挖掘内部潜力。因院制宜搞好基层检察院内设机构的人员整合。对于刑事检察、自侦部门要配足配强办案人员, 对于民行部门要调配专门性人才, 力争做到用好一个人、带动一个科室, 对于控申、监所部门, 可以充分发挥老同志社会阅历丰富的优势, 对于政工、办公等综合部门, 可以充分发挥军转干部的作用。通过内部优化组合, 有效缓解当前基层检察院干警总量少, 人员结构不合理的矛盾。

参考文献

①正义网:《曹建明:基层检察院是检察机关全部战斗力的基础》, 2013-03-2611:19:00发布。

②正义网:《曹建明:检察队伍建设要做到“三个始终”》, 2013-03-2610:41:00发布。

③全面推进检察机关队伍建设系列评论之一:《抓住主题主线全面推进检察队伍建设》, 载《检察日报》2013年3月31日, 第一版。

④徐盈雁:《着力推进高素质专业化检察队伍建设》, 载《检察日报》, 2013年3月2日, 第3版。

⑤陈俊平:《强化宗旨观念始终是检察队伍建设的核心命题》, 载《检察日报》2011年3月18日, 第3版。

检察队伍职业化建设 篇2

一、人员编制基本情况

(一)全市人员情况

编制情况。全市共有检察专项编制1065名,检察干警936人。

年龄结构。25岁以下19人,占干警数的2%;25至30岁66人,占干警总数的8%;31至35岁104人,占干警总数的12%;36至40岁166人,占干警总数的20%;41至45岁137人,占干警总数的17%;46至50岁161人,占干警总数的20%;51至55岁114人,占干警数的14%;56岁以上54人,占干警总数的7%。

文化结构。研究生19人(第一学历5人),占干警总数的2%;本科学历600人(第一学历96人),占干警总数的73%;专科学历171人,占干警总数的21%;专业证书15人,占干警总数的2%;中专及以下16人,占干警总数的2%。

职级结构。厅级1人,占干警总数的0.1%;正处级1人,占干警总数的0.1%;副处级31人,占干警总数的4%;正科级135人,占干警总数的16%;副科级201人,占干警总数的24.8%;科员级以下人员452人,占干警总数的55%。

检察官分布结构:现有检察官470人,占干警总数的57%,非检察官354人,占总人数43%。其中检察长9人,副检察长23人,检察委员会委员47人,检察员273人,助理检察员118人。女检察官108人,占检察官总数的23%。

二、干部管理措施

(一)注重加强领导班子建设工作。确立治检先治长、从严治长的思想,把加强领导班子建设作为加强队伍建设的关键。

1、作为做好干部协管工作的重点,充分发挥协管职能,切实选好配强领导班子。上半年市院一名副检察长提任党组副书记,按照检委会组织条例规定,提请市人大任命了3名

检委会委员。

2、加强对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的管理和监督。派员参加下级院的每一次党组民主生活会。加强对基层院检察长的管理和监督,强化对下级检察院的领导,实行基层院检察长向市院述职述廉制度,从而有力推动了基层院领导班子建设。

(二)加强后备队伍建设。中共中央《2009-2020年全国党政领导班子后备干部队伍建设规划》和高检院《2010-2020年全国检察机关领导班子后备干部队伍建设规划》下发后,两级院党组对贯彻落实《规划》十分重视,一是将《规划》列入党组中心组学习内容,认真组织学习和讨论,深刻理解和掌握精神实质。二是严格按照《规划》培养后备干部,把好后备干部的选拔调整关、培养关和任用关。目前,市院和各基层院正积极同当地党委组织部门协商,积极开展后备干部的调整补充工作。

(四)积极引进人才,改善队伍结构。为及时补充新鲜血液,有效缓解人才匮乏、队伍青黄不接等实际困难,今年上半年,结合我市检察机关工作实际,科学设置招录职位共申报招录了41名公务员招录计划,其中,市院8名,基层院33名。同时申报招录政法干警定向培养6名。

三、存在的问题

(一)历史遗留的未资格审查问题突出。

(二)进人缺乏自主权。由于我市检察机关工作量大、检察官数量少,案多人少的矛盾十分突出,造成检察官办案任务十分繁重,工作压力极大,一些干警长期超负荷工作。其主要原因是检察机关人、财、物属于地方管理。在现行的干部人事制度下,未能体现检察人员的司法特征。一是检察机关招录人员,必须纳入地方公务员招录计划统一进行。招录一名检察人员,既要通过公务员考试,又要通过司法考试,门槛太多。现实中有的不具备公务员身份的人通过了司法考试,有些具备公务员身份的又多次通过不了司法考试。而且在公务员招录均有市公务员管理部门进行招考,我们缺乏主动权,只能被动配合,对基层院而言只在政审环节才有可能参与。而且公务员招录设置条件较为苛刻,如:今年规定申报计划中应确定不

少于12%的计划数,用于定向招录大学新生村官、三支一扶人员、农村特岗教师等;不低于70的计划数用于招录有两年基层工作经历的人员等等(去年市院按照规定设置一名具有两年基层工作经历职位,但报名时只有7人报考,笔试时只有5人参加笔试)。二是地方吃财政饭的行政编制进入指标控制相当严格,尽量少进人或不进入。一方面空有大量编制,另一方面急需人才进不来,造成检察队伍青黄不接的现象。希望省院积极同省委组织部、省人社厅协商,加大公务员招录协管力度。

(三)整体素质不够高。目前,检察队伍学历层次虽有所提高,但大部分人员都是通过在职函授、电大、远程教育等业余学习形式取得的学历文凭,文化和专业基础不够扎实。在部分年轻干警中还存在高学历低能力的现象。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一部分人员纯粹是为了拿学历而上学,虽有文凭,却无真才实学。还有一部分人员,虽然学到一定的理论基础知识,但由于没有经过系统性、针对性的业务培训,缺乏参与办理案件特别是大案、疑难案件等实践的磨练,存在着业务素质相对较低的情况,突出表现在实践经验少,办理案件能力差,在业务上不能独当一面。而在“出口”问题上,由于体制的原因,有些素质不高、不适合做检察工作的人,又难以调出检察机关。而离开检察机关的,却均具有全日制本科学历,并具有检察官资格的检察优秀人才。其中不少是全国、全省优秀公诉人或侦查能手。从而使原本人才就十分紧缺的检察院“雪上加霜”。去年以来市院有3名公诉部门优秀检察官到经济发达地区工作。

(四)从优待检没有得到很好的落实。由于体制等各方面的原因,从优待检政策没有得到较好的落实,不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干警的工作热情和积极性,也造成了人才的大量流失,粗略统计98年以来共流失110人。在政治待遇方面。劳人薪(1988)5号文件规定的检察干部的职级比例,已不能适应新形势下检察工作的需要。受职级比例的限制,相当部分干警职级待遇长期得不到解决。在经济生活待遇方面。受地方经济发展水平和财政状况的影响,干警的工资福利待遇偏

加速推进女检察干警队伍建设 篇3

一是抓好“学”字,育好品德。该院组织全体女干警学习“全国优秀派驻女检察官”王海萍、“全国模范检察官”程然、河南省平顶山市新华区检察院侦监局张起与南阳市卧龙区检察院公诉局毕冬云等同志的先进事迹,观看《女检察官》等影视作品,教育引导她们树立自身正确的职业目标,培育好自身良好的职业道德。

二是抓好“训”字,提升素质。采取培训交流、在线学习、结对帮扶、技能竞赛、鼓励深造“五位一体”培训方式,帮助女干警进一步提高政治水平和业务能力。同时,对条件成熟且潜力较大的优秀女干警,适时调整到办案一线或综合部门负责人的职位,并进行为期一年的轮岗试用,待试用期满后,对她们的工作情况进行综合考核,对工作成绩突出、素质好的女干警进行优先提拔。此外,该院还注重挖掘女干警的特长,鼓励她们参加演讲比赛,撰写检察信息,开展检察理论研究和宣传工作,营造钻业务、比技能的浓厚氛围,充分展现女检察官扎实的理论功底和“巾帼不让须眉”的精神风采,提升综合素质。

三是抓好“爱”字,凝聚力量。坚持从优待警,优先认真落实女干警职称与级别待遇。针对女干警职业角色、社会角色和家庭角色的多重压力,院党组成员经常与女干警们谈心交心,倾听她们的困惑,积极为女干警排忧解难;对女干警请婚假、产假、病休等方面尽量在时间上给予理解和照顾。同时,以妇委会为依托,定期召开座谈会,倾听女干警的意见和建议,加强和改进女干警的培养工作。(文/马志全 张宇)

检察队伍建设中“初心”维度考量 篇4

“不忘初心”的含义非常深刻, 它是对全体党员干部提出的新要求。是全体党员干部修养身心的立足点, 是做人做事的基本准则, 是为人民服务的重要衡量点。“不忘初心”的精神要求全体党员在跟着时代向前走的同时, 不能忘记自己的初衷, 要坚守信念。走得再远、走到再光辉的未来, 也不能忘记走过的过去, 不能忘记为什么出发。 (1)

(一) 静以修身, 守护信仰

《检察官法》修正案中做了明确规定:高文化专业素质则是检察队伍增强服务党和国家工作大局、服务人民的本领的基础条件。初级检察官每年参加各种培训时间不少于12天。 (2) 检察官高素质不仅体现在扎实的法学专业知识硬性条件, 还体现在检察官内心的一片“静土”。

现代社会中, 物质文化的迅速发展对检察队伍管理要求越来越高, 犯罪的手段和类型也不断智能化。检察队伍需要不断更新已有的思想观念, 并能够根据社会管理创新提出的新要求, 明确自己工作领域的无为和有为。另一方面, 人民的需求要求检察干警的服务意识相应加强, 检察干警应提供相应的有效、优质的司法服务。

在我国法律发展的领域中, 由于国际化发展, 检察人员要尽可能地适应新时期的变化和发展。在掌握法律法规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在精通我国法律法规的基础上, 更要具备掌握国外法律和案例的能力。在充满新事物的社会园子中, 检察队伍坚守精神信仰的领地, 守静之心更为重要。唯守一方宁静之心, 方能稳住自身。非淡泊无以明志, 非宁静无以致远, 敞开心怀去拥抱“无事此静坐, 一日当两日”的胸怀。

(二) 守拙处世, 坚持正义

检察队伍建设是检察事业的重中之重, 人民对检察队伍的服务方式、服务重点越来越关注。在这种责任感和使命感的前提要求下, 检察队伍更应该以一份真诚的拙心去守住自身。这不仅是个人问题, 更是检察机关群体形象、检察机关公信力的问题。

“涉世浅, 点染亦浅;历事深, 机械亦深。故君子与其练达, 不若朴鲁:与其曲谨, 不若疏狂。”《菜根谭》。检察机关应当履行维护社会正义与公平的职责, 在法律监督的这道防线上培养自己的具有高素质的检察干警人才。这支队伍离不开一种实在朴拙之心的支撑, 而不是飘得太远, 太高。这支队伍离社会越远, 离人民越远, 就会忘记当初的信仰, 检察队伍不需要“逞利口”, 需要“守拙心”。新时代的检察队伍永葆初心, 看中的是一份实实在在的“朴鲁”之心, 是一份坦荡大度, 不拘小节的“疏狂”。

(三) 洞察明性, 修养党性

检察工作选准方向, 明确思路, 检察人员要强化自省意识。“吾日三省吾身, 见贤思齐焉, 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孔子的话成了后世修身养德的座右铭。洞察明性, 进行自我反省和检查。正如理学家朱熹有言:日省其身, 有则改之, 无则加勉。自省和领悟是一个人一种积极的生活态度, 是一种充满睿智的工作方式。

检察事业需要一支特殊的检察队伍, 即内质上充满蓬勃朝气, 精神上焕发昂扬锐气, 立场上显示浩然正气。检察干警的气质不仅是职业上的潜化而成, 更是一种内在的修养培育而成。工作上积极解放思想, 正视自己的不足, 自我思考, 明确自己的工作努力方向。毛泽东同志曾说:情况是不断地变化, 要使自己的思想适应新的情况, 就得学习。检察队伍建设, 关键提高检察队伍的素质, 领略做人做事的基本要求, 充实更新检察工作的基本方式, 从而提高自己工作能力。

工作能力建设从根本上属于提高人的能力素质的建设, 可以有利于人的正常能力的充分发挥的同时, 还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提高社会的客体建设。 (3) 检察官身上的工作能力不仅仅体现在具体的工作职责, 还要把自己放在复杂的社会关系链当中, 看透事物的表象, 洞察世事人情。“世事洞明皆学问, 人情达练即文章”, 检察队伍建设需要用心领悟自身, 选对方向并坚持方向。

二、遵循“不忘初心”要求, 加强检察队伍建设

“不忘初心”要求, 直接指向党员队伍中目前存在的一些问题, 检察队伍建设, 就是要培养和建设一支政治坚定、坚守初心的检察人员。这是从根本上解决检察队伍中的作风问题, 力求队伍的正风肃纪。为检察工作的发展提供重要的基础和保障。因此, 以“不忘初心”要求为指导的检察队伍建设应着重围绕“为民”、“务实”、“清廉”作文章, 以此增强检察工作的有效性和针对性。一名合格的检察官, 需要不断加强职业道德的培养和锤炼, 具有积极的做人品格和公正的执法监督风范。构成“忠诚、公正、清廉、文明”检察官队伍的核心价值体系。这将是检察文化的核心与灵魂, 是检察官的政治意识、法律信仰、法律思维、司法理念、职业道德和创新精神的融合。 (4)

(一) 为民

2013年2月5日, 最高人民检察院曹建明检察长指出, “为民”是检察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 是检察机关义不容辞的责任。“务实”需要与人民群众保持密切的联系, 需要坚持从实际出发, 遵守客观规律, 从而为检察工作提供重要的保障。“清廉”主要体现在清正廉洁的品质, 它本身就是共产党员在政治上的重要要求, 也是人民检察官的基本职业道德操守。其次, 它又进一步彰显了宪法对检察机关的职能定位。我国宪法是这样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检察院是法律监督机关。人民检察院依照法律独立行使检察权, 不受行政机关、社会团体和个人的干涉。

宪法对检察机关的定位折射了三层含义。一是对党的忠诚性。检察队伍建设力图职业化, 从一定程度上就是要培养这样的一个群体。从对党的忠诚性开始, 突出在政治上宪法赋予检察机关的使命。二是对人民的服务性。检察机关的权利是人民赋予的, 工作职权必须符合人民的利益, 符合人民在现今社会经济发展中的需求。因此, 检察机关行使职权必须符合人民群众对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 不但要追求法律监督的法律效果, 还必须从政治和社会效果的角度来考量自己的执法作为, 客观上要求检察队伍的职业化。三是对法律的监督性。检察机关是依法独立行使检察权的专门机关, 对法律的监督是检察权的集中体现。

(二) 务实

一是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队伍建设的基本点和落脚点就是做人的工作, 通过加强教育和管理, 提升人的综合素质。作为检察机关最根本的是要增强干警的法律监督能力。不同的个体由于成长条件、工作经历、个人学习程度不同, 这种差异性会明显地反映在个人的思想认识、观念、性格和个人爱好当中。因此, 在思想政治工作中要尊重个人的差异性, 从不同的角度运用不同的方法。这就是以人为本、务实的观念。在检察队伍建设中, 检察工作也应该注重个体的差异性, 时刻关注人民群众所需。以“不忘初心”为指导, 按照关注民生的要求, 以民生状况作为检验检察工作成效的实践标准。 (5)

二要牢固树立法治意识。社会发展的过程中, 人们对自身的权利意识也在不断地增强, 对平等、公正的诉求的愿望不断强烈。同时, 当自己权利受到侵害的同时, 对自身能权利维护的意识也在增强, 从而不断地寻找手段予补救, 采取各种各样的诉求的方式。这种情况下, 更需要检察干警最为监督法律的代表人更应该带头树立法律意识, 尊重当事人的人身权利和自由, 坚持理性、平和、文明、规范的执法要求规范自己的言行, 不耍霸道、不玩特权。进而使整个社会建立在规则之治、权利平等的基础之上, 实现社会管理的良性循环。

(三) 清廉

清廉在检察队伍建设中首先表现为监督机制的完善。在内部监督上, 检察人员规范执法活动, 在“从严治检”的方针下防止检察权的滥用。检察干警要明确岗位职责, 在具体的事务中完善法律监督环节, 让业务部门不脱离纪检监察部门, 确保检察权实施规范公正。外部监督方面, 加强检务公开力度, 加大与与人大代表及政协委员的联系。

其次是检察院要重视检察廉政文化的建设, 廉洁自律的意识养成, 离不开检察人员自身能够认识到廉洁自律的重要性。要鼓励检察人员加强相关政治理论和检察法律知识的学习, 并使之认识到在具体的工作中把廉政作为自己行为的衡量点, 真正做到廉洁自律, 以此来提升自己的思想境界。检察机关的工作职能虽然主要体现在检察的各项业务工作上, 但离不开相关的各项检察工作来统一实现的。 (6) 检察工作的各项业务是综合的表现, 各项检察工作的实现更是个人素质的综合体现, 清正廉洁, 公正执法是检察干警在实际工作中的具体体现, 是检察队伍建设的重要要求。

三、结语

当今发展中的新机遇新挑战, 检察队伍应该积极适应人民的新期待, 站在检察队伍的新高点, 谋求检察队伍建设的长远发展, 提高检察队伍的整体素质, 凝聚检察力量, 铭记最初的信仰, 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端正自己的心态, 敬畏规则, 坚守底线, 从而为检察机关履行好自身职责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2]<检察官培训条例>最高人民检察院, 2007.7.

[3]杨世文, 雷鸣.论能力建设及其意义[J].新视野, 2006 (4) :57.

[4]朱洛夫谈检察官队伍建设的精神维度[J].法制与经济 (下旬) , 2010 (11) .

[5]王雁飞.关注民生、走进群众:检察工作发展的出发点和立足点[J].人民检察, 2008 (12) .

检察队伍建设工作会议总结 篇5

会议要求全市检察机关要以“五过硬三化三提升”建设为载体,全面加强队伍建设。要坚持“五过硬”的总要求,以信念坚定为政治灵魂强化政治过硬,以公平正义为价值追求强化业务过硬,以敢于担当为党性原则强化责任过硬,以清正廉洁为职业操守强化纪律过硬,以法为民为本质要求强化作风过硬。要坚持“三化”建设方向,以管理规范为标准推进正规化建设,以检察工匠为导向推进专业化建设,以职业精神为内核推进职业化建设。要坚持“三提升”的目标引领,以信念坚定、业务精通、作风优良、清正廉洁提升队伍素质,以融入大局、法治引领、释法说理、科技支撑提升司法水平,以公正司法、规范司法、廉洁司法、阳光司法提升司法公信。

会议确定了全市检察机关司法改革改革是以司法责任制为中心的改革,要求全市检察队伍全面准确理解改革精神,把各项改革的`内涵、政策措施和具体要求吃透把准,确保改革正确方向。各级检察机关要组织好队伍结构、办案数量等基础情况摸底调查,做到底数清、情况明、问题准、测算精。要结合省院和试点院的改革方案,深入分析论证,广泛听取意见,研究制定符合本地实际,便于操作的改革方案和配套文件。要主动向党委及其政法委汇报,争取有力支持,推动破解难题。加强与法院、组织部门、编办、财政部门等沟通协调,凝聚改革共识,形成改革合力。

检察队伍职业化建设 篇6

[关键词] 基层检察院 司法警察 队伍建设

司法警察是检察机关的一支重要执法力量,对维护社会稳定,保障检察官办案安全和服务检察工作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随着检察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发展,检察机关司法警察在促进社会矛盾化解、推进社会管理创新方面的作用日益重要,加强基层院司法警察工作规范化建设、科学化管理,是全面提升司法警察队伍素质、整体推进司法警察工作的有效途径,对确保司法警察依法履行职责,更好地为检察中心工作服务,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下面,笔者结合自身工作实际,就如何加强基层检察院司法警察队伍建设谈一些粗浅认识。

一、司法警察在新时期的职能作用

在当今市场经济逐渐趋于完善的情况下,我们广大人民群众对司法警察的工作也有了新期待和新希望,如何充分发挥司法警察在新时期的职能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司法警察职能的服务性

司法警察是人民检察院的武装力量,法警工作是为检察工作服务的。在检察工作中,处于各种矛盾冲突的最前沿,担负着排除险阻,保障司法安全的神圣职责,尤其是押解犯罪嫌疑人,参与办理案件等“危难险重”任务,具有很强的对抗性和危险性,稍有懈怠就可能造成无法挽回的不良后果。司法警察作为检察工作的一个组成部分,工作出发点就是为检察工作服务的,为检察工作提供良好工作环境,满足检察工作需要。如保护人民检察院直接立案侦查案件的犯罪现场;执行传唤;参与搜查;执行拘传,协助执行其他强制措施,协助追捕逃犯;提押、看管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和罪犯;送达法律文书;负责检察机关专门接待群众来访场所的秩序和安全,参与处置突发事件等。因此,要充分发挥其服务职能作用。

(二)司法警察职能的参与性

人民检察院司法警察参与执法工作是一项基本职责,作为一名司法警察,不仅要精通应具备的业务技能,还要熟知警务管理的各项规定,对各个环节牢记心中,打牢理论基础,践行于执法工作中。司法警察参与执法办案工作有利于人民群众了解人民检察院司法警察在执法工作中的作用和地位,有利于保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维护正常的社会经济秩序,为检察工作任务的顺利完成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三)司法警察职能的权威性

司法警察是人民检察院组织体系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地位和作用是检察官和其他检察人员所不可替代的。比如执行拘传是司法警察保证刑事诉讼活动顺利进行的职务行为。规范司法警察执行拘传活动是司法权威的要求,司法权威是通过行使司法权,达到让人们信服法律的力量和威望的状态。司法权威完全是由实体的公正和程序的公正与效率来实现,执行拘传的职能很大程度上就是排除任何蔑视执法行为的发生,就是在维护程序的公正与效率,就是在维护司法权威。而且这种保障职能是非司法警察不可替代的。由此可见,司法警察的权威性是神圣不可取代的。

(四)司法警察职能的广泛性

司法警察肩负着保护犯罪现场;执行传唤;参与搜查;执行拘传,协助执行其他强制措施,协助追捕逃犯;提押、看管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和罪犯;送达法律文书;负责检察机关专门接待群众来访场所的秩序和安全,参与处置突发事件等职责。司法警察的职责涉及面非常广,是展示人民检察院形象的窗口。如果司法警察的形象不佳,将直接影响人民检察院的整体形象。

二、在社会管理创新中勇当主力军

在工作中,基层检察院司法警察部门要强化措施,狠抓实施,加强警务保障,在深入推进社会矛盾化解、社会管理创新、公正廉洁执法三项重点工作中发挥积极作用。

(一)突出司法警察职能,力促社会矛盾化解

一是以办案工作区为平台,强化协作,努力打造一流的现代化办案工作区,确保办案安全。邯山区检察院按照上级要求,在原有的警务工作区的基础上,重新装修了讯问室、询问室、接谈室、医务室、案件讨论室、法警值班室、专用卫生间并加装了报警系统、工作区内外的监控录像设备等高科技含量、高安全系数的现代化设备,实行工作区全封闭办案,将职务犯罪案件中的羁押、讯问等全部集中在工作区内进行,讯问室、询问室、卫生间等均实行了软质材料包装,所有设施均作安全技术处理,并安装了温、湿度计,通风取暖等设备,并按照可靠、有效、超前、实用的标准,安装了全程同步录音录像监控系统。同步录音录像工作按照“全面、全部、全程”的要求达到“三个毫不例外”,该系统不但具备录音录像功能,同时具备了远程指挥、对讲等功能,为实现规范办案、文明办案打下了良好的基础,确保了办案安全。今年上半年,按照高检院《人民检察院司法警察装备配备暂行规定》的要求,经院党组研究,拨付专款3万余元,购置了警服、警棍、头盔、警绳、抓捕网、防弹衣等警用装备,进行了更新和裝配,并按规定配备了警车和囚车及专用通讯设备。今年5月底,省、市院办案工作区准用验收小组对所有整改的22项科目进行验收,均获通过,7月份省检察院颁发了办案工作区准用证书,办案工作区正式投入使用。

二是以服务大局为己任,积极参与办案,维护社会稳定。为保障自侦部门依法办案顺利进行,确保被调查人及犯罪嫌疑人的人身安全,该院法警大队干警在配合业务部门办案中,认真履行职责,为保证办案安全发挥了积极作用。如今年6月份,该院司法警察汲永梅同志在与反渎局办案人员到峰峰矿区初查一起渎职侵权案过程中,不怕吃苦,不怕炎热,积极配合办案人员调查取证,先后到学校、医院、村庄找被调查人取证。当办案人员在医院询问一女医护人员时,因该被调查人曾为他人出具一份虚假出生证明,在接受询问时因心里紧张致使脸色变白、行为急躁。为保证被调查人人身安全和取证工作顺利进行,汲永梅同志一方面为其减压,一方面密切注意其一举一动,避免了意外情况的发生,为办案安全作出了积极的贡献并受到办案部门的好评。

nlc202309032318

三是以完善职能为先导,健全机制,避免在办案中引发新的上访案件。该院司法警察参与到办案全过程,依法履行职责,切实担负起应承担的全部责任。在办理自侦案件、重大刑事案件诉讼过程中保护办案检察官的人身安全;在刑事诉讼中要保证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证人不发生意外,防止案件当事人自杀、自残、逃跑的事件发生,构建检察官、司法警察在办案中内部监督机制,有效防止办案中因违法违纪问题和不规范的执法行为而引发新的上访案件。

(二)转变履职思维,推进社会管理创新

一是强化组织意识。把司法警察当做一支准军事化队伍,始终强调服从命令、听从指挥这一根本要求,树立良好的形象。在组织纪律观念上,要求当模范作表率;在具体行动上,要求不折不扣地完成院党组交办的各项工作任务;在培养过硬的作风上,树立良好的行为形象、执法形象、职业形象和人格形象,努力打造队伍军事化,管理制度化,执法规范化的司法警察队伍。

二是强化规范意识。加强司法警察规范化执法教育,强化司法警察严格执法、规范自律的意识,严格规范用警,从申请出警、派警、用警反馈等各个环节规范司法警察执行警务的各种行为,并以审批表、执行职务派警令、反馈意见表等表格为载体记载用警的全部流程;针对现场保护、执行传唤、拘传、参与搜查、协助执行拘留、逮捕、提押、押解、看管、送达、值班、处理突发性事件预案等司法警察具体执行职务行为作出细则规定。

三是强化素质意识。围绕当前检察工作重点,强化警务保障工作在抓好社会矛盾化解、社会管理创新和公正廉洁执法三项重点工作中的配合和服务意识;强化司法警察在履行职责活动中的法治意识,在执行警务保障任务时,严格履行审批手续,坚持依法执法;练就良好的体能素质和优秀的心理素质,增强在执行采取强制措施工作中的预防、制止、惩治违法犯罪行为的能力;制定确实可行的应急预案,加强应急处置演练,不断在演练中提高快速反应能力,遇有突发事件,沉着应对,有效处置。

(三)强化自身建设,保证公正廉洁执法

一是加强思想政治和职业道德教育,打牢警务保障的基础。认真学习好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不是只把工作精力放在具体事务性工作上,时刻以新时期共产党员先进性的标准要求自己,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不断开阔思路,开阔胸襟,着力提高自身的政治素质,提高队伍向心力、凝聚力。加强对司法警察的职业道德素质教育,坚持“忠诚、公正、清廉、严明”的职业道德标准,建立一支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有战斗力的司法警察队伍。

二是加强业务技能培训,提升警务保障能力。按照中政委、高检院作出的各项廉政、勤政规定,严格要求,不断增强防腐拒变能力,树立公正执法的意识。制定司法警察内务管理规定,把司法警察的着装佩戴、警容风纪、出勤、请假等作为执行纪律的大事来抓,增强组织纪律观念,树立形象,文明执法、文明办案。制订以岗位技能练兵为主要内容的培训、考察、考核制度,进行法律知识、检察业务和队列、擒敌拳、提押、实弹射击等多种形式的基本技能的培训和训练,使其成为一熟、两懂、三会的合格警务人员。此外,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使司法警察做到有章可循,有规可依,以进一步保障司法警察的作用得以充分发挥。

三是加强司法警察规范化管理,发挥警务保障作用。根据司法警察执行职务规则,具体业务具体确定到位、到人,符合“职责明确、分工合理、协作配合”的要求,形成“谁的职责谁履行、谁的工作谁负责,谁的问题追究谁”的工作格局。建立司法警察工作考核评比制度,在确定的工作目标、任务、职责的基础上,对司法警察工作进行细化、量化,确定司法警察工作各项内容的分值,通过比较总分的高低反映司法警察工作规范化建设水平,并对司法警察人员实行“绩效挂钩”,以实绩评先、用实绩选人,增加司法警察的紧迫感和责任感,有效发挥警务保障的作用。

三、加强基层检察院司法警察队伍建设

在充分认识司法警察工作特点的基础上,从日常养成抓起,切实加强法警队的内部管理;从点滴做起,务实地抓好法警队的建设,开拓进取,真抓实干,坚持“内强素质,外树形象”,在实践中不断总结、充实、完善,立足现实,以崭新的思维方式认真履行职责,创建一支政治坚定、纪律严明、技能过硬的司法警察队伍,使司法警察队伍的规范化建设与管理在新的历史时期跨上一个新的台阶。

(一)准确定位,强力推进司法警察规范化建设

要始终坚持以服务检察工作全局为中心,高标准严要求,高起点定位,全力推进司法警察工作规范化建设。

一是坚持高定位,增强思想认识。随着我国依法治国方略的实施,对检察机关依法、规范执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积极顺应形势的发展,要深刻领会各级领导关于规范执法行为,提高办案质量以及关于依法用好用活司法警察这支队伍的一系列重要指示,着眼于整体提高检察机关的法律监督水平,不断深化对加强司法警察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基层院的领导班子要带头转变观念,提高认识,自觉从检察机关整体行使检察权的大思路中准确把握司法警察工作。

二是坚持高效率,优化机构设置。近年来,由于一些基层院没有充分认识最高人民检察院明文规定的司法警察要实行单列设置和归队管理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使司法警察队伍管理處于被动状态,削弱了基层院司法警察大队与其他业务科室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因此解决领导层面对机构设置和统一编队管理的思想认识问题,是加强司法警察队伍建设的首要条件,只有领导形成共识,高度重视,才能切实按照条例规定和最高人民检察院的要求,真正把司法警察工作全面开展起来,才能不断适应高效率、快节奏的办案工作需要等问题,提高司法警察工作的规范化水平。

三是坚持高素质,完善队伍建设。通过开展“政法干警核心价值观”等主题实践活动,教育引导司法警察立足本职,爱岗敬业,增强履职的责任感和荣誉感。要不断加强警务训练规范化和业务学习制度化。紧密结合本院司法警察工作的实际搞好训练工作。做到集中训练和岗位训练相结合、普遍训练和重点训练相结合,教材学习与实际操作相结合。训练中推行案例教学、现场教学等有效方式,增强训练的针对性和时效性,以训练促提高。在提高司法警察业务水平、技能的同时,要加强法律和科学文化知识的学习,全面提高司法警察的素质,以适应检察工作和形势发展的需要。

nlc202309032318

四是坚持高标准,强化装备保障。从着眼实战和应对各种突发事件的需要,优先保障法警大队警务装备建设。除配齐办公用品外, 还需配备专用警械(具)柜、钢盔、高压电警棍、高压应急灯等专用警械具;优先保证法警大队警务用车等,为规范司法警察履职搭建良好的工作平台。

(二)认真履职,保障检察业务工作顺利开展

人民检察院司法警察的基本职责,是为检察工作提供服务和保障。因此,服务检察工作应作为司法警察执法工作的基本指导思想。 随着新时期检察改革的不断深入,对担负着为检察工作提供警务保障职责的司法警察提出了新的要求,对警务保障工作的任务、原则、方法和范围也提出了新的课题,使得警务保障要求更高、任务更重、范围更广、质量更严。

一是树立服务意识,全面履行职责。要牢固树立“履职就是服务”的责任意识,自觉将司法警察工作融入检察办案之中,主动与业务部门沟通协调,及时了解用警需求,做到在履职中体现服务,在服务中提升履职水平和质量。

二是突出工作重点,保障办案安全。要始终把确保办案安全作为司法警察履行职责的工作重点,做到事前有预案,即办案前,先召集参与办案的司法警察,对个案可能出现的不安全因素进行分析研究,提出防范措施,制订工作预案,明确各自在办案中的具体职责;事中有落实,即在讯问过程中,担负看管任务的司法警察按照看管工作细则的要求和预案的安排,认真执行各项安全办案措施,防止出现犯罪嫌疑人自杀、自残、脱逃、伤害等事件;事后有小结,即对安全办案情况,坚持每案一小结,总结经验教训,在进一步实践的基础上进行再实践再总结,有效地保证正常的办案秩序。

(三)强化规范,不断提升司法警察履职水平

要严格按照《人民检察院司法警察暫行条例》和《人民检察院司法警察执行职务规则》的有关规定,结合开展警务工作实践,执行《司法警察工作流程》、《办案工作区管理规定》、《司法警察执行看管任务规定》、《保障办案安全应急预案》等规章制度,突出以确保办案安全为目标,以办案工作区为平台,以有序、协调、量化为运行原则,使法警工作既有章可循、有据可依,而且具体明确、易于操作。司法警察的性质,决定了这支队伍必须按照军事化的要求从严管理。因此,要把“严”字贯穿于规范管理的全过程,确保制度落实到位。

一是体现在严格管理上。不但要高标准制订各项工作制度,而且还要严格要求,保障警务活动行之有规。无论是完成重大任务,还是平时的日常工作,都必须做到严格执行规范,按工作流程依法履行职责。

二是体现在严肃纪律上。纪律是无情的高压线,任何人不得违反,努力培养司法警察“忠诚、公正、清廉、文明”的职业道德和执法为民的思想,促进司法警察养成严守纪律、公正执法的作风。

三是体现在严于律己上。分管检察长和法警大队长不但要敢抓敢管,敢于批评和纠正不遵守工作制度的行为,而且要严于律己,发挥表率作用,用自己的模范行动去影响和带动大家共同严格执行规章制度。

(四)创新机制,展现司法警察队伍建设成效

工作实际中,要将队伍专业化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放在全面履行职责上,用履行职责的水平检验队伍建设的成效。要善于总结司法警察队伍建设的经验,要把弘扬司法警察精神作为队伍建设的主线,让拼搏、奉献成为每个司法警察的自觉行动。要把整体作战,保证办案安全作为抓好业务工作的基本手段,要把司法警察警务机制改革创新作为规范化建设创新发展的根基,进一步科学配置警力资源,进一步强化训练演练,进一步提高果断出击、快速反应能力,强化实战效果,用实实在在的工作成效检验推动警务机制改革创新,不断提升司法警察执法形象,为做好各项检察工作提供坚强的队伍保证。

谈检察官队伍建设的精神维度 篇7

一、检察机关精神文化引领检察官队伍建设的功能作用缺失

(一) 表现

检察官队伍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与检察机关精神文化功能作用缺失密切相关, 具体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法律信仰缺失。相当一部分检察官面对工作压力甚或生活拖累, 仅仅以及时结案、不办错案、案结事了为追求和理想, 除了参加院里组织的业务培训, 几乎没有时间学习, 或者只是遇到疑难案件才被迫翻书。

2.职业尊荣感缺失。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现实, 一些检察官的功利心理日渐膨胀。

3.职业道德缺失。近年来, 检察官队伍中不少检察官职业道德严重失范, 许多人崇拜金钱, 追逐权势, 缺乏基本的职业操守, 甚至知法犯法、徇私枉法。

4.人文精神缺失。检察机关精神文化建设存在肤浅化现象, 有的检察院仅仅重视外在形象的塑造, 把格言挂在墙上, 动辄冠之以“文化”字样, 而忽视了检察官内在精神文化的养成;有的检察院盲目仿效其他院的做法, 不切实际地简单模仿、生搬硬套, 无视国情、地情、院情;还有些检察院片面地将检察院精神文化等同于组织检察官文化活动, 缺少检察官群体精神培育引领机制, 缺失长远的文化战略构建理念。这些现象都是将精神文化肤浅化, 没有深入到精神文化的核心和灵魂, 没有体现出检察官个体和群体精神的存在, 缺少一股核心精神持续的引导力量。

(二) 原因

1.传统法律文化的阴影映射。中国传统法律文化是一种信念意义上的法律伦理主义, 它追求道德上的正义性而非严格的法律规范性, 规则之治难以真正建立。与此相对应的是形成了一种浓厚的“青天”情结、“帝王”文化与鄙视司法职业相互交织的独特法律文化, 其阴影一直伴随中国社会的现代化进程。 (1) 其现实的映射就是, 民众观念认为政府官员才是“官”, 而检察官不是“官”, 非“官”自然无法取得与“官”相同的地位、荣誉和尊重。

2.社会现实的两难纠结。司法工作对于检察官来说, 不仅是谋生的职业, 更应是为之献身的事业。然而在物质至上、金钱崇拜已成为现实社会潜在的通行准则的时候, 检察官思想观念往往被潜移默化地影响着, 少数检察官职业道德低下, 耻辱感下降, 办人情案、关系案、金钱案, 甚至利用权力徇私舞弊, 从而造成了不良的社会影响。

3.心理亚健康的隐形作用。检察官职业的特殊性决定了对检察官心理素质的要求更高, 因为检察官的司法行为需要按照法律的逻辑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这都需要超过一般的心理和智力支持。只有心理健康的检察官才能更好地以实际行动弘扬法的精神, 实现司法的公平正义。但检察官尤其是基层检察官的心理健康状况明显不如普通人群。 (2) 因此, 检察官是否真正将法律至上、公平正义等理念内化于心值得怀疑。

二、检察机关精神文化引领检察官队伍建设的价值取向

(一) 法意与民意融合

法具有历史承继性。“立法者应当具备的精神是适中宽和的精神。” (3) 检察机关精神文化应当把法律所代表的法意与传统文化所代表的民意有机结合起来, 融入法意的“适中宽和”和民意的“中正仁和”。

1.渗透“和谐司法”理念。中国传统文化的最高价值原则是主张万物和谐, 当前我国司法理念倡导恢复性司法。检察文化应当以促进社会和谐为己任, 追求历史与现实、法律与文化的和谐, 才能将和谐理念渗透到检察官的职业思维并在司法实践中寻求司法和谐。

2.载入“司法为民”意识。孟德斯鸠说:“使自己的民众生活平静, 这是中国立法者们的主要目标”。 (4) 司法为民是司法行为社会价值的外在表现。检察机关精神文化把法意与民意联系起来, 在理性文化的培育氛围中增强检察官群体的司法为民方向认同, 在司法实践中诠释司法民主理念, 才能体现法律为人民谋求福祉的现实价值。

(二) 理性与感性统一

检察机关精神文化是一种理性文化, 追求公平正义的理性文明是检察院精神文化永恒不变的核心价值。社会公众对检察文化、法律规范以及司法效果的认知基本上都处于感性认识阶段。因而检察院理性文化和公众感性认知的统一应为检察机关精神文化的题中之意。

1.树立“兼容”理念。司法的表达形式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增添司法的权威性和严肃性, 但一般民众还无法理解其法律文化内涵的。因此必须将外在的形象转化为内在的精神, 一是要通过检察机关精神文化指导下的检察官队伍建设以及检察官的司法活动, 来消除检察文化建设中司法神秘的负面形象;二是通过必要的法制宣传来帮助公众感受检察机关精神文化的理性价值, 在监督司法活动中促进检察官队伍建设。

2.融入“认同”效应。检察机关精神文化建设在于培植高品质的检察官群体, 在于赋予检察机关设施、制度规范等外在事物以内在精神, 能够让检察机关精神文化以具体的方式表达检察官的司法理念和法律思维, 即通过检察官感性的司法活动来诠释检察机关精神文化的抽象性, 从而增强社会公众认同度。

三、正义价值观——引领检察官队伍建设的精神维度

“忠诚、公正、清廉、文明”构成检察官群体的核心价值体系, 是检察文化的核心与灵魂。 (5) 它融入了检察官的政治意识、法律信仰、法律思维、司法理念、职业道德和创新精神, 是检察官队伍建设强大的精神信仰、精神动力和精神方向。因此, 将检察机关精神文化的核心内容与检察官队伍建设共融于同一维度, 才能实现检察院队伍建设的总体目标。正义价值观包含了丰富多维的内容:

1.法律信仰。对法律的信仰, 应是检察官与生俱来的天然品性。检察官队伍建设的关键必须要有一个信仰法律的团队。塑造信仰法律的检察官群体精神是检察文化的内在要求, 主要包括检察官崇尚法律、忠实践行法律和自觉遵守法律。即崇尚法律就是要增强法律至上的权威意识;忠实践行法律是检察官从事司法职业的职责所在;自觉遵守法律更要求检察官成为社会公众守法的楷模。

2.法律思维。逻辑和经验是检察官实现公平正义的基本支撑。因此, 强化检察机关群体成员的司法思维, 其重心在于法律方法养成。法律方法能够反映出检察官在司法过程中的创造性智慧, 更能体现检察官司法能力的综合素质。

3.司法良知。良心是一个社会基本的是非观、善恶观、价值观, 是常识、常理、常情在每一个人心目中的反映。检察官司法过程的人性化、司法行为的人格化, 离不开检察官的厚德善良, 正直重义, 一个具有良好修养的检察官是不会让职业技巧胜过自己的职业良心的。而法律本身是有价值体系支撑的良法, 法律最本质的价值精神就是追求幸福, 因此, 只有当检察官对法律适用以善意的方式进行才能使民众体验到自我尊严、感受到幸福。

4.职业道德。检察官作为法律秩序和社会正义的最后守卫者, 不仅要具有一般的社会公德, 更应该具备从事检察官职业所要求的特殊的职业道德规范, 严格遵守《检察官职业道德基本准则》, 审慎、公正、廉洁地行使手中的司法权, 将对法律职业的理解从浅表的、僵化的、功利的层面上升到理想的、善良的、精神的层面, 以法律之正义、善良为人民谋求幸福, 体现司法道德的力量, 是检察官群体的职业义务和道德责任所在, 也是满足人民群众对检察官队伍公正廉洁高效司法最本性的善良要求和期盼。

5.司法民主。脱离人民的司法将会导致司法公信和司法权威缺失, 从而对检察官职业的尊崇就会丧失。当今我国司法正面临着不可忽视的权信危机, 需要重塑我国司法权威。 (6) 路径之一就是要实现公开、公信的司法民主, 让人民参与司法、了解司法。 (1) 从理念到实践。最高人民检察院在全国检察院普遍开展“恪守检察职业道德、促进公正廉洁执法”主题实践活动, 体现了司法民主理念的实践特色。 (2) 从形式到内容。当前, 各级检察机关正在推行“阳光检务”, 一是建立“检察开放日”制度;二是召开各类座谈会, 广泛征求社会各界对加强和改进检察工作的意见建议;三是强化“为民、便民、利民”意识, 建立检务公开大厅、门户网站等;四是建立和公布案件办理情况查询机制;五是推行申诉案件公开审查制度以及检察文书说理制度;六是加大宣传力度, 建立和完善新闻发布会和新闻发言人制度, 不定期发布检察机关重大专项工作开展情况、重大活动和社会关注的有重大影响的案件。这些措施一方面增强了检察官把握社情民意的亲民司法能力, 另一方面促使公众更加有效地接近司法, 正确了解司法, 在介入司法中体验司法为民的人文关怀。

司法民主更多地体现为尊重和保障人权。构建民意沟通表达机制, 倾听人民的声音, 听取人民的意见, 依法满足人民的各种利益与需求, 将为民司法的理念和实践上升为尊重和保障人权的现代法治思想。

四、结语

检察文化建设方兴未艾, 正确领悟检察机关精神文化之于检察官队伍建设的司法价值和意义, 才能坚定我们的信念。只有植根于本土文化, 融入中国国情, 体现法治理想的检察官群体正义价值观才会有经久不衰的旺盛生命力, 才能作为检察官队伍建设的精神导向。

参考文献

(1) 武树臣著:《中国传统法律文化》, 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第27-29页。

(2) 胡锋云:《检察官心理健康应引起重视》, 载《人民检察》2009年第20期, 第60页。

(3) [法]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 彭盛译, 当代世界出版社2008年版, 第273页。

(4) 同 (4) , 第151页。

(5) 种松志:《检察文化的核心:忠诚、公正、清廉、文明》, 载《检察日报》2010年1月29日第六版。

检察队伍职业化建设 篇8

近年来, 随着国家经济与科技的迅速发展, 侵犯社会公共利益的案件呈现了高发态势。此类案件类型主要分三个方面。一是经济型案件, 例如经济垄断, 侵犯众多消费者知情权等;二是环境污染型案件, 侵犯不特定群体的健康权;三是行政机关的不正确履职导致的侵犯公共权益的案件, 例如行政性垄断、国有资产的非正常减少、行政行为侵权等。

随着检察改革的推进, 检察官责任制、员额制、检察人员分类管理成为了此次改革的重要举措。随着检察制度改革, 检察机关的内设机构也将进行整合。检察机关的主要业务应划分为刑事检察、职务犯罪侦查、诉讼监督、综合业务四个方面。检察人员分为检察官、司法辅助人员 (检察官助理、司法警察、书记员、技术人员) 、司法行政人员。本文以公益诉讼的属性与特征为切入点, 深入研究检察改革后的检察机关公益诉讼办案机制, 进而提出了笔者的构想。文章主体分为三个部分, 结合我国当下检察改革的实际, 提出了公益诉讼办案队伍建设的构想。由于公益诉讼的本着维护公共利益及民事、经济法律正确实施的宗旨, 笔者认为公益诉讼权是民事检察权的延伸, 但并不等同于民事行政检察权, 因为公益诉讼并没有完全体现出法律监督, 而公权力介入则意味着国家加强经济活动的监管, 行政机关及其做出的行政行为譹) 的约束。检察机关的公益诉讼业务, 应当设立专门承担这种诉讼活动的内设机构, 此内设机构是独立于民事行政检察部门的。而检察机关也应当设置专门的公益诉讼部门与办案组, 确保国家对公益诉讼的资源与智力上的倾斜。

二、公益诉讼办案人员的产生

笔者认为, 公益诉讼部门办案组人员构成可以参照检察官遴选, 而又不完全照搬检察官的产生机制。公益诉讼部门检察官的来源分为三类:一是通过内部选拔机制。本院未被选任进入检察官序列的并且具有一定的工作经验的助理检察官或书记员可以参加公益诉讼部门检察官考试成为公益诉讼部门检察官;二是公开遴选机制。鼓励通过司法考试并且具有一定的法律工作经验譺) 的政法干警通过遴选考试加入公益诉讼检察官队伍。三是社会招考机制。允许符合检察官任职条件的民商法、行政法律师、法学家通过笔试、面试, 担任公益诉讼部门检察官。

通过检察官任职考试的人员, 在试用期满合格后, 由本院党组提名, 经同级人大任命取得检察官资格。如果公益诉讼部门检察官符合其他业务部门检察官的任职条件, 可以实行内部人员流动, 担任其他业务部门的检察官。公益诉讼检察官助理是通过公务员考试或遴选产生, 实行严格的分类招录制度。公益诉讼检察官助理应通过国家司法考试与公务员考试, 试用期满合格后任命为检察官助理。针对书记员的招录, 应当要求其具有相应的速录能力或资格, 可在书记员招录的面试环节中应当增加速录能力考试。

三、公益诉讼办案组

(一) 办案组人员组成

公益诉讼办案人员包括公益诉讼部门检察官、检察官助理、书记员三类。笔者建议, 检察院公益诉讼部门一般由15至20人组成, 包括正副负责人各1人, 内勤1至2人, 下辖3个办案组, 分别为“消费者公益诉讼办案组”、“行政公益诉讼办案组”、“环境公益诉讼办案组”, 每个办案组由4至6人组成, 检察官1人, 检察官助理2至3人, 书记员2至3人, 司法警察1人。办案组人员及人数的具体安排视承办案件的复杂程度, 由公益诉讼部门负责人决定。

(二) 办案组人员分工

检察官的职能是在决定立案之后统筹调查工作的开展, 调查方案应同负责人共同制定, 公益诉讼部门检察官对本人承办的案件终身负责。在案件调查终结后代表检察机关出庭参与公益诉讼。

检察官助理与书记员属于司法辅助人员序列, 接受检察官的业务指导, 具体负责实施调查活动, 执行调查方案以及其他程序性业务。调查工作结束后负责制作《XX公益诉讼案件呈请初查报告书》、《XX公益诉讼案件初查结论》、《XX公益诉讼案件呈请立案报告书》、《XX公益诉讼案件审查起诉报告书》等法律文书。调查活动结束后与检察官助理共同制作案件卷宗。在诉讼活动中, 书记员负责协同检察官助理记录案件的《询问笔录》、《庭审笔录》, 内勤可由书记员担任, 负责日常行政性以及事务性工作。司法警察负责检察官、检察官助理、书记员在调查取证环节中的人身安全, 也可以参与调查取证工作。

(三) 办案人员的待遇与职级晋升

公益诉讼部门检察官实行按期晋升的制度, 连续取得“称职”评价满4年即可晋升, 如果有立功表现的可以提前1年晋升。检察官助理及书记员的级别分为5级, 也是实行按期晋升制度。工作满5年、符合条件的检察官助理可以参加公益诉讼部门检察官遴选考试。在待遇方面, 公益诉讼部门检察官与检察官助理可以略高于同级别其他业务部门的检察官与检察官助理, 增加专项办案津贴。具体标准由各省一级检察院会同财政部门、社会保障部门视本地区经济情况制定;公益诉讼办案组的书记员待遇与职级晋升同其他部门书记员基本一致。

四、结语

公益诉讼制度历史悠久, 在发展历史上要早于检察制度。公益诉讼是普通共同诉讼, 是实现请求权的诉讼, 而不是确认某种法律关系是否存在, 也不是变更或终止某种法律关系。公益诉讼的目的具有公益性, 这也是其区别于一般民事或行政诉讼的本质特征。在公益诉讼中, 检察机关的介入只是充当“社会公共代理人”的角色, 并不是公益诉讼的当事人。所以, 公益诉讼部门检察官不完全是在履行国家法律监督职能, 主要是在维护社会公共的利益。

检察机关建立公益诉讼的有关制度, 是响应国家司法改革的一项重要举措。民事诉讼法及最高法出台的关于公益诉讼的司法解释都是这一举措的反映。公益诉讼不同于民事行政检察, 前者着重保护社会公共利益, 后者以法律的正确实施为宗旨。检察权介入公益诉讼的直接目的在于维护公益与法律正确实施, 体现了法的秩序与正义的价值。公益诉讼本质上是民事诉讼或行政诉讼, 这种诉讼较为特殊, 不仅仅是维护个体利益, 也有社会公共的利益, 公益诉讼重在自由的价值, 是民事行政检察权的延伸。公益诉讼是一项要投入更多人力、物力活动的业务, 在公益诉讼过程中, 办案人员要进行大量的调查取证工作。确定权益受到损害群体的范围以及具体的程度, 给社会造成的影响, 这也可以说是一种化抽象为具体的工作, 具有一定的难度、较一般的民事行政检察工作的工作量较大。笔者认为, 公益诉讼权的正确运行, 需要专业的法律职业者进行操作。这就亟需构建公益诉讼官制度, 这不仅能够解决检察权与公益诉讼权的矛盾, 也有助于实现一些专工民商法与行政法的检察干警人尽其才, 提高工作的积极性与能动性。

笔者提出建立一套独立的公益诉讼办案机制。一是建立独立于民事行政检察部门的公益诉讼部门, 受检察机关党组的直接领导。二是建立公益诉讼办案程序, 经过“案件受理-线索初查-立案-调查取证-审查起诉-提起诉讼-诉讼监督”的程序, 诉讼监督贯穿于公益诉讼的始终。线索初查、立案、审查起诉、提起诉讼、诉讼监督等程序的启动由检察长或者检委会决定, 案件调查取证的策略、方案由检察官决定, 由检察官助理负责实施。检察官与检察助理负责出庭参诉, 案件的记录或其他事务性工作由书记员负责执行。

摘要:公益诉讼制度历史悠久, 在发展历史上要早于检察制度。公益诉讼是普通共同诉讼, 是实现请求权的诉讼, 而不是确认某种法律关系是否存在, 也不是变更或终止某种法律关系。公益诉讼的目的具有公益性, 这也是其区别于一般民事或行政诉讼的本质特征。检察机关被赋予了公益诉讼权能, 因而公益诉讼业务也应当成为检察机关的一项独立业务, 检察机关的公益诉讼活动应由专门人员承担, 文章从公益诉讼与司法改革的两个角度出发, 浅谈公益诉讼办案队伍的构建。

关键词:检察机关,公益诉讼,办案队伍,构建

参考文献

[1]贺海仁.公益诉讼[M]北京:中国检察出版社, 2006年2月.

[2]江伟.民事诉讼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3][法]卢梭.社会契约论[M]何兆武译.北京:商务印书馆, 2003, 72.

[4]史彤彪, 谷春德.西方法律思想史[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6, 7.

检察队伍职业化建设 篇9

一是后备干部队伍建设亟待加强。现有班子成员6人出生在1962年10月—1966年12月时间段, 年龄偏大, 且结构不成梯次, 尚无全日制法律本科毕业。

二是“四难”消减发展后劲。因为基层检察院, 既不同于其它政法机关, 像法院、公安局、司法局, 它们分别下设基层法庭、派出所、司法所等独立的副科级单位, 而基层检察院下面没有“腿”;也不同于其它科级单位, 像乡镇、县直单位干部纵向、横向经常流动。只有检察院“一潭死水”, 除一些高学历的年轻人考“来”又考“去”, 留下来的基本上是从进院到退休一个院里工作, 上不了, 下不了, 出不了, 有的“检察官当了几十年, 退休还是小科员”。人员流动难、职级晋升难、经济待遇低、工作头绪多要求高是基层检察院管理面临的四大难题。

三是检察系统对基层院要求科室设置过多, 分工过细, 造成职能相近部门重复设置、不便协调, 也造成人员招的越多越不够用的情况。如, 舒城县院1人科室3个, 2人科室4个, 3人科室3个。

四是从优待检不够到位。舒城县院内设13个机构仍为股级, 除政工、反贪、反渎部门负责人高配外, 其余10个机构正职享受副科, 也没完全落实。有2位内设机构正职任职已满3年仍未解决副科级别, 有1位党组成员任职已满3年仍未解决正科级别。人社部、财政部《关于人民法院和人民检察院工作人员法定工作日之外加班发放补贴的通知》也落实不了。有关信访补贴也没批。

五是有利于稳定检察队伍、稳定基层的政策尚需出台。

二、对策建议

(一) 职级问题

建议上级出台文件, 落实县级“一府两院”中的“两院”按副处级设置, “两长”同副处职, “两院”其他班子成员为正科职;内设机构按副科级设置 (同基层法庭、公安派出所、司法所) , 内设机构负责人按副科职配置;一般检察员工作满10年享受副科待遇, 副科级检察员工作满10年享受正科级待遇。

(二) 分类管理

按照检察职业化建设要求, 推进检察人员分类管理改革, 完善实施检察官单独职务序列和司法警察单独职务序列, 科学设置员额比例, 制定检察辅助人员职务设置等配套规定。但要在基层院实施, 有些问题还须正视和解决:

其一、没有疏通出口。对占着有限编制、耗着紧缺资源而不适应检察工作的人员如何妥善处置是改革的焦点。建议实行末位淘汰制或外向交流制。

其二、没有解决“同工不同酬”的根本问题。检察官有检察津贴倒也无可厚非;但法警有警衔津贴, 且比同一机关同职同级人员高出许多就显失公平。正因为如此, 检察官转为行政人员、司法警察转为书记员就是一句空话;司法行政部门缺乏吸引力也不足为怪。

其三、基层院司法行政人员比例应上提到20%左右。因为基层司法行政人员分布在政治处、纪检组 (监察室) 、工会、党组织、办公室、计财科等6、7个部门, “上面千条线”都得从下面“一根针”穿, 其工作除涵盖政工、党务、行政事务、后勤管理等工作外, 还承担纪检工作、每年各级部署的主题教育实践活动、文明创建、文化建设、效能建设以及地方性中心工作等等, 没有一干人马是难以为计的。

其四、基层院人少事多, 工作中一人多岗、一岗多能的现象较为普遍, 正所谓“上面分科局、下面一锅熟”, 不宜分工过细, 各起炉灶。否则, 必然造成职能相近部门重复设置、政出多门不便协调的弊端, 必然造成人员招的越多越不够用的尴尬。建议按工作性质分大类管理:刑检类 (侦监科、公诉科、监所科) ;自侦类 (举报中心、反贪、反渎、法警大队、预防科) ;行政类 (政治处、纪检组、党总支、工会、调研室、办公室、计财科等) ;群众工作类 (控申科、民行科) 。

其五、政工等司法行政人员, 既不享受检察官待遇, 又沾不到“警察职务序列”的边, 长期被“边缘”, 工作缺乏吸引力和原动力。

(三) 经费保障

按照财政部、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制定县级人民检察院公用经费保障标准的意见》, 省检察院、省财政厅《县级检察院公用经费保障标准》, 人均1.7-5万元四个档次, 目前执行的是四档1.7-2万, 根据实际需要应提高档次。上级出台的有关津补贴、加班费政策应予兑现。

(四) 人员编制

县级检察院应按不低于总人口万分之一的标准核定编制人数, 舒城100万人口, 编制应达到100人 (目前编制仅68人) , 且足额招录, 不留空编, 以解决案多人少、检察官断档的问题。

(五) 基层建设

上级应出台有利于稳定检察队伍、稳定基层的政策。

检察队伍职业化建设 篇10

关键词:人事改革,检察,队伍建设,方法途径

党的十七大把不断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 着力造就高素质干部队伍和人才队伍, 作为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6项任务之一, 单独列题进行阐述和部署。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 是党的建设的重要内容, 也是政治体制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 更是加强检察队伍道德建设, 提高检察执法公信力的重要手段。深入推进干部人事制度改革, 可以提高干部人事工作的科学化、民主化、制度化水平, 为建设高素质检察队伍, 为推动检察工作科学发展、建设和谐社会提供坚强组织保证。党的十七大以来, 各级检察机关按照中央决策部署, 积极探索、开拓创新, 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和检察队伍建设在许多方面取得了重大进展。但也要看到, 干部人事工作和检察队伍建设中一些深层次矛盾和问题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 新情况新问题也不断出现。如何跟上时代的前进步伐, 提高检察队伍建设水平, 防止司法腐败、维护司法公正, 是我们当前面临的重要课题。

一、当前干部人事制度和检察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

改革开放30多年来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取得了巨大成就, 但是, 一些深层次矛盾和问题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 主要体现在:一是检察机关的人事话语权少, 与地方党政部门的外部交流不够, 制约了干部发展的空间。二是内部干部选拔任用的民主机制不够健全, 民主程序流于形式, 民主推荐、民主测评的科学性、真实性不高。三是干部竞争择优机制不够完善。论资排辈、平衡照顾现象仍然比较突出。四是队伍的约束及晋升机制不完善。管理失之于宽、失之于软, 尤其是对一把手缺乏严格有效的监督;干部任期制执行不够严格;职级晋升制度不完善, 一些干警干到临近退休仍是一个普通科员, 严重影响工作积极性。五是干部队伍年龄、知识和专业结构不合理, 与新时期检察工作要求不相适应的问题日益明显。以上问题尽管不是人事工作和检察队伍建设工作的主流, 但抑制了干部队伍的活力, 阻碍了各项检察工作的向前发展。六是经济欠发达地区引进人才困难, 供需严重失衡, 检察人才流失现象严重。

二、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对建设高素质检察队伍建设意义重大

第一, 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 是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的迫切需要。只有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 形成干部选拔任用科学机制, 才能更好地选干部、配班子、建队伍、聚人才, 为检察工作全面发展提供组织保证。

第二, 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 是推动检察政治工作发展的迫切需要。人事工作是检察政治工作的重要内容, 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 才能更好地保证用对人, 确保检察工作的正确方向。

第三, 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 是解决当前干部工作中突出问题、建设高素质检察队伍的迫切需要。有效解决这些问题, 实现吏治的风清气正, 关键在改革、希望在改革、根本出路在改革。

三、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建设高素质检察队伍的基本目标

通过坚持不懈的努力, 逐步形成广纳群贤、人尽其才、能上能下、公平公正、充满活力的检察干部人事制度, 健全竞争择优机制, 促进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广开举贤荐能之路, 选人用人渠道进一步拓宽, 选拔任用方法进一步完善, 竞争性选拔力度进一步加大, 形成各类人才公平竞争和优秀人才不断涌现、健康成长的生动局面。培养造就一支适应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和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要求的高素质检察干部队伍。

四、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建设高素质检察队伍的方法和途径

(一) 加强对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建设高素质检察队伍的中长期问题的研究探索。

1.加强在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中同步推进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建设高素质检察队伍的研究探索。研究探索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 如何坚持党管干部原则, 完善党管干部的体制机制, 改进党管干部的方式方法;研究探索干部合理流动和优化配置;研究探索适应发展党内民主和扩大人民民主的要求, 如何丰富内容、拓宽渠道、改进方法, 从体制机制上保障和落实干警在选人用人中的民主权利;研究探索在司法改革进程中, 如何按照公正执法的要求, 推进干部人事工作制度建设, 完善对检察队伍的依法管理。

2.加强对长期制约干部人事工作发展、检察队伍建设的重点难点问题的研究探索。研究探索如何立足于未来对领导人才的战略需求, 研究探索如何着眼于解决干部人事工作中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 从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上破除“官本位”的影响, 树立正确的权力观, 巩固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思想基础。

3.加强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检察队伍建设的理论研究探索。深入研究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检察队伍建设的时代特征、历史责任和发展趋势, 深化对改革方针原则、目标任务和推进方式的认识;深入研究检察机关重建以来干部人事工作改革、检察队伍建设的实践经验, 进行理论概括, 深化对规律的认识;着力构建检察人事工作、检察队伍建设理论体系, 充分发挥理论研究对改革实践的指导作用。

(二) 加强舆论引导, 扩大透明度。加强党的干部路线方针政策和中央关于深化干部人事制度

改革的决策部署宣传, 加大干部人事信息公开力度, 确保干警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 切实提高公选的公信度, 在更大范围内选拔一批适应振兴发展需要、有能力、能干事的优秀领导人才;坚持德才兼备, 以德为先用人标准, 打破身份、学历和任职条件等限制, 促进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坚持把严格监督贯穿始终, 将公选的各个环节全部置于有效的监督之下, 有利于确保公选公开、公平、公正, 赢得广大干部群众的信任和支持。

(三) 建立有效的对外干部交流工作机制, 拓展干部发展空间。站在全局的高度, 按照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和德才兼备的标准, 推荐综合素质较高的优秀人才。上级检察机关要加强对下级检察机关干部人事工作的指导, 建立两级院干部对外交流工作协调小组, 加强与地方党政部门的沟通, 解决干警职级待遇问题, 减少人才流失, 形成人事信息畅通、沟通交流及时、高效的长效机制, 破解制约基层干部发展空间的《瓶颈》。

(四) 建立公开透明的选拔任用机制, 确保选拔任用公信度。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坚持正确的用人导向, 按照德才兼备, 注重实绩, 群众公认原则选拔干部, 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公信度”三个字出现在党的纲领性文件中, 受到了十七大代表的好评。公开选拔是竞争性选拔的重要方式, 也是干部群众认为最有效的一项改革措施。当前基层干部的选拔任用制度基本上是完善的, 但在实际操作的某些环节透明度不够, 民主性打了折扣。比如面试, 很多单位是不公开进行的, 这给暗箱操作开了通道, 选出的干部往往群众认可度不高。“以公开促公正”不能只挂在嘴上, 要将之引入干部任用选拔任用当中来, 积极探索多种形式竞争性选拔干部办法, 完善程序方法, 改进考试测评工作, 提高竞争性选拔干部工作的质量。

(五) 建立科学的干部考核评价体系, 规范干部的任、离职工作。一是建立岗位职责规范。根据岗位的性质、任务和要求, 逐步建立健全干警岗位职责规范及其能力素质标准, 作为干部考核评价的基础和依据。二是强化考核结果运用。把考核结果作为干部选拔任用的重要依据, 并与干部的培养教育、管理监督、激励约束等结合起来。三是合理界定干部不适宜担任现职的情形, 规范调整的原则、程序, 及时调整不适宜担任现职的干部。拓宽干部调整后的安排渠道, 完善相关保障性配套措施, 逐步做到调整不适宜担任现职干部工作常态化、制度化。

(六) 建立科学的管理机制, 全面推进队伍管理规范化建设。将学习教育与管理有机结合起来, 建立完善学习引导激励机制, 把学习教育和思想政治建设作为考察、考核干部和评先评奖的重要内容, 把理论素养、学习能力作为选拨任用干部的重要依据, 调动广大干警的学习积极性。加强干警八小时以外的管理。以延伸教育为根本, 以制度管理为保障, 以家庭和社会监督为防线, 以健康文娱活动为载体, 建立机关、家庭、社会防范网络, 形成管理约束严格, 权力责任统一, 激励措施完善, 保障体系健全的干部管理长效机制。

积极推行检察人员分类管理改革, 加快检察人才队伍专业化建设的步伐。认真抓好检察人员分类管理改革试点, 按照检察机关的职能需要和各类人员的岗位特点, 将检察人员分为检察官、检察事务官 (检察官助理) 和检察行政人员。要依据工作职能、职责权限, 合理设置和划分各类人员职位和职务层次, 实行规范化管理。通过分类管理改革, 建立符合检察工作特点和司法规律的检察人员管理机制, 促进检察人才队伍的专业化建设, 提高检察机关的执法水平和工作效率。

(七) 创新干部教育培训制度, 提升检察队伍素质。完善干部教育培训管理体制, 创新干部教育培训方式方法, 增强教育培训实效。不断加大教育培训工作力度, 形成党校培训、专题培训、基地培训、境外培训、菜单式选学、在线学习“六管齐下”的大培训格局。以提高干警的学习能力、思维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目标, 扩大教育培训规模, 增强教育培训效果。不断改进培训办法, 拓宽培训渠道, 深入探索分类培训、需求培训、有针对性培训的方法途径, 满足不同层级、不同类别人员的培训需求, 加强硬件设施建设, 进一步完善相关制度和措施, 推进教育培训工作步入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

检察队伍职业化建设 篇11

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长曹建明强调检察队伍建设要始终把重心放在基层。然后由于基层检察院受到外部环境和自身管理等因素的瓶颈制约,严重影响了基层检察院“四化”建设进程和科学发展,加强队伍建设是基层检察院面临的紧迫任务。

关键词:基层检察院;队伍建设;机制

一、问题表现

(1)队伍的整体素质较低,资源配置缺乏竞争性。目前基层检察院具备法律知识又懂财会、经济等知识的专业复合型人才非常缺乏,现有干警中除近年来通过统一招录进入检察机关的人员具有全日制法律专业本科以上学历以外,其他人员的第一学历、学历层次和专业参差不齐。

(2)检察官待遇偏低,人才流动缺乏稳定性。基层检察院受地理位置、经济发展等因素的影响,收入水平、享受的公共服务水平等远远比不上经济发达地区、市级部门或市区所属单位,且基层检察人员的政治职级待遇与其他党政部门相比明显缺乏优势,造成一些检察业务骨干心理失衡,想尽办法通过调动或考试途径到党政部门从事党政工作,导致基层院人才流失较为严重。

(3)考评机制不健全,年终考核缺乏科学性。大多数基层检察院没有建立对干警个人的考评机制,年终考核结果往往是“干多干少一个样,干好干坏一个样”,业务能力较强的干警,往往工作量非常大,而业务能力较差的干警则分在较轻松的部门。

(4)人才结构不合理,人才使用缺乏脱节性。基层检察院人员大多以法律专业为主,综合文秘、检察宣传、检察调研、计算机、财会类人才严重短缺。受机构编制、招录人才体制、经济政治待遇等因素,导致年轻检察官得不到及时补充,使得检察官队伍结构比较老化。

(5)工作作风有等加强,检察形象缺乏模糊性。受历史、现实及自身因素的影响,少数干警特权思想较重,有法不依、执法不严、办人情案、关系案、金钱案仍不同程度地存在,甚至个别干警做出严重损害群众利益的违法乱纪行为,严重损害了检察队伍形象。

二、原因分析

(1)教育培训流于形式。基层检察院干部参加培训的时间和机会不多,培训时间与繁重工作任务之间的矛盾也比较突出,抓教育培训力度不够扎实,检察官培训基本上流于形式,实用性、操作性不是很强。

(2)用人机制不健全。实践中干警的提拔重用往往决定权在于主要领导,有少数人因为其关系网,即使其本人不是业务高手,甚至是对业务根本不懂,也可以不断升迁,坐上领导的座位,而老实本份的干警,工作兢兢业业,虽然获得的荣誉很多,但晋升的机会却很少,很大程度上影响了队伍稳定。

(3)检察管理地方化。受检察管理地方化影响,不仅在执法办案时容易受到外部干扰,而且造成对人事管理权的弱化,导致检察人员进出渠道不通畅,检察队伍庸、懒、散现象比较严重。

三、加强基层检察院队伍建设路径选择

(1)健全完善检察职业保障体系。健全符合检察工作规律相适应的检察官晋升机制,将检察官物质待遇与检察官等级制度相挂勾的保障制度,取消检察业务人员的行政级别,将检察官的政治、工作、生活待遇同检察官等级挂钩。建立独立的检察经费保障体系,赋予检察机关统一的财政控制权和物资调配权,以增强保障的及时性、有效性。

(2)建立人才兴检工作机制。基层检察院要牢固树立“人才是第一资源”的意识,充分认识抓好基层院人才队伍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把培养、使用、管理检察人才工作纳入议事日程,坚持从优待检,通过帮助干警解决政治、工作、生活上的实际困难与问题,逐步推动建立落实检察人员职级待遇的相关制度,适当提高干警福利待遇。要畅通基层院检察人员进出机制,在广泛吸纳优秀人才进入检察队伍的同时,建立科学可行的淘汰机制,避免出现“能进不能出”现象。

(3)健全完善竞争激励机制。改革完善选人用人机制,树立正确的用人导向,积极推行竞争上岗和双向选择,坚决破除论资排辈、唯文凭论、唯关系论、“能上不能下”等陈规陋俗的禁锢,扩大竞争范围,力求使现有人才能够学有所用,人尽其才。优化人才资源配置,要根据各内设机构工作任务多寡轻重合理设置岗位,科学设定各内设构实际工作需要岗位数量和人员数量,建立健全干警横向、上下轮岗交流机制,使每个干警有干事、成长、锻炼的机会和舞台。建立健全考核评价机制,科学制定工作目标管理考核细则,探索实行检察工作精细化管理模式,量化工作责任,细化考核指标,严格兑现奖惩,扩大结果运用。

(4)健全完善教育培训机制。健全完善检察人员教育培训工作机制,增加培训经费投入,科学设置培训内容,切实增强培训教育实效。建立人才培养机制,对年轻干警、具有高层次法律教育学历背景的干警及其他具有专业特长的复合型人才要制定有针对性、有目的性、分门别类的培养计划和具体方案,使干警的成长不再仅仅依靠同事带、自己学的“传、帮、教”方式,缩短成长时间,促进成长成才。要有针对性的培养基层院领导班子后备干部,使想干事、能干事、会干事的优秀人才能够进入领导班子。

上一篇:鸡支原体病下一篇:框架语义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