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义特征分析(精选12篇)
语义特征分析 篇1
楚国作为先秦的诸侯国之一, 有着光辉灿烂的历史。在楚文化的基因里, 集合了荆楚文化、巴蜀文化、吴越文化、中原文化的诸多元素, 使其成为极有特色的文化样式, 丰富了后世的人文精神和文化传统。有学者将楚文化归结为六个要素, 即青铜冶铸、丝织刺绣、髹漆工艺、老庄哲学、屈子文学以及美术乐舞。说明楚文化的辉煌成就既有精神层面的, 也有物质层面的;既有文字范畴的, 也有器物范畴的。面对这个复杂的文化综合体, 本文由其具有典型性的部分器物入手, 对于器物所显现出来的文化符号系统进行分析, 从而深入探讨楚文化器物所承载的精神特质和审美意义。
一、楚国文化符号的载体和类型
伴随着越来越多的文物出土, 楚地的器物所呈现的特质也越来越明晰, 对于楚文化载体的器物的研究也越来越深入。结合当代对于楚器物和楚文化的研究, 有一个比较确定的结论是“楚文化符号种类繁多, 它们是古代能工巧匠从自然界和社会生活中撷取素材, 进行艺术加工、构思和演绎, 使之典型化、图案化、规律化和抽象化, 运用线条、块面轮廓、结构和色彩进行组合的结果。”作为楚国文化符号的载体, 青铜器、漆器、陶器、玉器、琉璃器、金银器等形态, 以及民间玩具、乐器、神像面具、生活用品、祭祀用品上都镌刻着楚国特有文化符号的痕迹。
楚国样式的青铜器, 不像北方中原地区的青铜器那样雄浑博大, 在体量上无法与中原出土的青铜器相提并论, 但是楚地的青铜器也形成了自身的艺术风格和特点。它们具有造型优美, 做工精细, 想象丰富, 表现夸张, 器物形制大胆突破常规的特点。在纹饰方面, 形式多样且富有变化莫测的魅力。楚青铜器的纹饰有抽象的“卷形云纹、勾连云纹、点纹、目纹、方块形纹、三角形纹、菱形纹、带纹、雷纹等, 还有作为象征性形象应用的凤纹、变形凤纹、鸟羽纹、龙纹、兽面纹、蟠缡纹等都是楚图案的典型纹样。”也就是说, 楚国的青铜器在流传变化的过程中, 脱离了中原文化的造型观念的影响, 形成了自身具有特色的楚式器型, 成为自成一格的青铜器符号系统。
在日常的生活用品和祭祀用品上面, 不仅楚艺术特有的曲线形符号在这类器物中得到了全面的体现。更重要的是, 楚文化的符号系统表现并不是对于现实生活的生硬模仿, 超越了对现实形象的一味的忠实描绘, 而将现实存在的形象进行系统的抽象化处理, 并在抽象的过程中融入多样变异, 分解变形, 拼贴置换等多种手法进行处理, 对传统的意义、功能、结构样式进行了变形, 从而达到一种寓新奇于平俗, 超越整一性达到不同凡响的审美效果。楚国式样的漆盘、漆盒、漆棺上的植物图案, 往往被分解、变异、抽象, 从而以雷纹、卷云纹、勾连云纹等纹饰形式出现;将动物、自然景象等物象类型, 尤以龙、凤、虎、鹿等动物物象, 进行抽象、拼贴和置换, 从而形成独具特色的楚文化符号。
作为中国绘画艺术史的肇始, 帛画作为最古老的绘画艺术样式, 是研究中国绘画艺术史的代表, 也是在楚地出土。这其中的代表有两个, 其一是人物龙凤帛画, 其二是人物御龙帛画。其独特的构图, 线性描绘的方法, 充分体现了“绘事后素”思想之于造型艺术的重要意义。中国艺术的基本特质和精神在于利用线条的飞动去栩栩如生的描摹物象, 而楚地的艺术则是超越了现实的物象, 对于物象的把握是根据一系列的抽象、变形、措置等手法, 从而形成一种浪漫、诡谲的艺术效果。
二、楚文化符号的语义和内涵
据考证, 楚之先民源自中原大地。《史记·楚世家》载:楚之先祖出自帝颛顼高阳。高阳者, 黄帝之孙, 昌意之子也。高阳生称, 称生卷章, 卷章生重黎。重黎为帝喾高辛居火正, 甚有功, 能光融天下, 帝喾命曰祝融。共工氏作乱, 帝喾使重黎诛之而不尽。帝乃以庚寅日诛重黎, 而以其弟为重黎后, 复居火正, 为祝融。作为主管火的官员逃避战乱至江淮流域, 远离中原, 在现实的生活中淡化了中原的礼法, 而将浪漫主义情怀发挥到极致, 在造型艺术中充分展示自己恣意汪洋的艺术创造力和想象力。
在楚文化符号系统中, 多有一些表现鬼神、天地与人间的神奇场景。这些场景是楚文化中特有的语义表述方式。在传统的儒家文化系统里, “子不语怪力乱神”, “未知生焉知死也”, 蕴含着儒家对于死亡、鬼神问题的回避。与中原儒家的传统观念不同的是, 楚文化语义体系中对于这些问题进行认真面对, 甚至是比较热衷。如楚国曾经鬼神之道倡炽, 巫觋之风盛行, 楚国人并不否认鬼神作为一种现实力量的存在。《汉书·地理志》记载 :“楚人信巫鬼, 重淫祀。”《吕氏春秋·异宝篇》曰 :“荆人畏鬼而越人信祀。”这是楚人泛神论自然观和万物有灵论观念的一种体现。在楚文化的表意系统里, 将自然视为一种生命的力量的存在, 并在人物夔凤图帛画, 人物御龙图帛画中进行表现。这些画作中, 将天上的神仙世界, 人间的世界和地下的鬼神世界融入一体, 全面展现, 是楚人万物有灵论的自然观的形象表达。
楚文化符号系统中, 多是借助游动的飞龙和飘飞的凤来表现楚文化的精神实质, 因此在楚文化的语义系统中, 具有灵动和飘逸气质。这种飘逸是超越了现实生活的羁绊, 是一种恣意汪洋的美感体现。对于这种特征, 刘勰《文心雕龙·神思篇》有云:“寂然凝思, 思接千载;悄焉动容, 视通万里。”这是从创作的角度论述了这种灵动发生的机制, 而这种灵动和飘逸带来的感受, 陆机《文赋》有云 :“精鹜入极, 心游万仞。观古今于须臾, 抚四海于一瞬”。以上的论述, 就从根本上指出楚文化的精神实质的内涵。
除此之外, 楚文化的浪漫情怀和生命精神, 都在具体的楚文化代表符号中有着明确的体现。对于楚文化符号的凝视和品读, 就是一个发现积极审美意义的过程。
三、楚文化的成因及意义
楚文化的类型丰富多样, 创造的文化载体各具特色, 其鲜明风格的形成有着诸多方面的原因, 其主要的价值和意义离不开产生楚文化的基础根基, 除此之外当时的社会环境, 时代特征也是产生楚文化的丰沃土壤。参照丹纳的观念:“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性质面貌都取决于种族、环境、时代三大因素”。这三种因素促成了楚文化符号系统和文化意义。
楚人的个性特点和革新精神, 对于楚文化的形成起到一种决定性的作用。因为一切文化的形成, 都是源于“人化”, 人的聚集和改造, 形成了文化特有的质素和样式。在楚人的祖先筚路蓝缕逃亡至江淮流域的楚地之后, 远离了严苛中原礼乐的桎梏, 从而极大的解放了楚国人的创造力, 使得楚人可以在健康积极的价值观念的指引下极大的解放人的创造力。冯友兰先生指出 :“楚人虽不沾周文化之利益, 亦不受周文化之拘束”, 所以以一种超越的价值实现了对于另一种新价值和新世界的发现, 并以灵动的方式表现出来, 极大的提升和丰富了艺术的表现力和创造力, 实现了文化的多样成果。换言之“楚文化成长的历程表明, 楚人有不惮践等破格的进取精神”。楚国从肇始至被秦所灭, 大约经历了八百年的时间, 楚文化的形成并非一日之功, 是一个慢慢提炼和凝聚成魂的一个过程。这一发展的过程之中, 是不断的吸取各处优秀文化, 从而壮大自身的过程。“楚文化的成长历程还表明, 楚人有不分此珍彼域的开放气度”。荆楚文化、中原文化、吴越文化、巴蜀文化等文化系统一道, 共同构成了楚国文化瑰丽多姿, 丰富多彩的样式与风格。作为浪漫主义艺术传统的楚国艺术, 因其特殊的从而使楚文化成为先进的充满活力的文化。
楚国特殊文化意义系统的形成, 是和地域性的特点相匹配的。在偏安南方一处的楚国, 长期没有战乱从而得以休养生息, 再加上其地广人稀, 物产丰饶, 所以没有中原战乱频仍居无定所无食裹腹的担忧, 这一点司马迁在《史记·货殖列传》中有着较好的描绘:“楚越之地, 地广人稀, 饭稻羹鱼, 或火耕而水耨, 果隋蠃蛤, 不待贾而足, 地艺饶食, 无饥馑之患。”在这个意义上讲, 楚国的文化是植根于江淮流域的丰沃土壤之中, 在没有饥馑且少战乱的情形下, 形成了特有的文化发展的氛围, 在这种情形下, 审美的精神和文化的观念得以最终形成。
楚文化的系统深深的影响到后期的文化艺术样式, 作为浪漫主义的集大成之作《离骚》, 和现实主义的代表作《诗经》一道, 共同构成了中国审美类型的两大类型。《离骚》作为楚文化的代表, 其意义超越了居于江淮的楚地, 扩展到了更为广大的地域, 从而形成了特有的文化传统和审美类型。
四、结语
楚文化符号以铜器、漆器、陶器、玉器、琉璃器、金银器等器物为载体, 民间玩具、乐器、神像面具、生活用品、祭祀用品上都镌刻着楚国特有文化符号的痕迹。这些文化符号体现着楚文化的浪漫情怀和生命精神。其成因是源于特殊的江淮流域, 加上楚文化的创作者楚人的创造, 以及形成楚文化的所特有的孕育期和成熟阶段。楚文化对于中华文化传统中的浪漫主义形成有着深刻的影响。
参考文献
[1]皮道坚.楚艺术史[M].湖北:湖北教育出版社.1995.
[2]左汉中.中国民间美术造型[M].湖南.湖南美术出版社.2003.
[3][法]丹纳傅雷译.艺术哲学[M].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7.
[4]张正明, 刘玉堂.荆楚文化志[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8.
[5]涂又光.楚国哲学史[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 1995..
[6]张正明, 刘玉堂.荆楚文化志[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8.
语义特征分析 篇2
英汉委婉语的语义特征
委婉语是普遍存在于不同社会中的常见的语言现象.英汉两种语言都存在着大量的委婉语.英汉委婉语的.语义特征主要体现在语义扬升性、泛化性、间接性、幽默性、民族性五个方面.
作 者:高丽佳 田平Gao Li-jia Tian Ping 作者单位:吉林大学外语教学与研究中心,吉林,长春,130000刊 名:广西社会科学 PKU英文刊名:GUANGXI SOCIAL SCIENCES年,卷(期):“”(10)分类号:H030关键词:委婉语 语义特征 英汉对比
语义特征分析 篇3
摘 要:汉藏语系的语言多数都有动量词,从语言类型学的视角看,不同语言动量词与动词搭配的语义选择是有区别的。通过对汉藏语系多种语言动量词语义的考察,分析出动量词系统的语义特征,并对其进行细化描写,在此基础上与现代汉语普通话动量词语义参项进行对比分析,总结出多语言动量词语义参项的共性和个性。
关键词:类型学 动量词 语义特征 对比
现代汉语语法的一个特征是有丰富的量词,而汉藏语系的很多语言也有量词词类。在有动量词的语言中,动量词都是一个封闭的系统,这个系统中的动量词是和动词搭配使用的,动量词和动词的搭配有一定的规律,这种规律具体表现是什么?不同语言的搭配规律有什么共性和差异?能否通过跨语言比较的类型学研究找出动量词的普遍语义参项?这一点,目前的研究鲜有涉及,因而是我们要探讨的课题。
一、现代汉语动量词系统的语义特征
现代汉语动量词和动词的搭配有一定的规律,动词的语义特征和动量词的语义特征是相互选择的过程。我们在整理分析现代汉语动量词语料的基础上,对动词作出更细化的语义分类。通过分析与之搭配的动量词的语义特征,总结出现代汉语动量词编码的语义参项,在此基础上对每一个动量词进行详细的语义分析,进而总结出了汉语动量词系统的语义特征①。
现代汉语动量词的语义参项分三个层级,其中一级语义参项为:通用属性、时间属性、人类动作属性和非人类动作属性。二级语义参项为:时间属性下的短时属性、长时属性,非人类属性下的自然界风雨动作,人类动作属性下的行走位移动作、言说动作、手的动作、文体活动动作、饮食动作、农耕动作。三级语义参项为:行走位移动作下的一般行走位移动作和环绕义行走位移动作。现把以上语义参项列表如下:
表1:现代汉语动量词系统的语义参项表
语义参项 动量词
一级参项二级参项三级参项
通用属性 次、回
时间属性短时属性 下1、下2
长时属性 气、阵、场1
人
类
动
作行走位移动作一般行走
位移动作趟、遭1
环绕义遭2
言说动作 番、通、遍
手的动作 把
文体活动 场2
农耕动作 茬
饮食动作 顿
二、藏缅语族动量词系统语义特征
刘丹青(2002)认为,藏缅语量词的发达程度受地域的影响超过受谱系的影响。地理位置偏东的属于量词较发达的东群,西群则属于量词不发达型。彝语、缅甸语属于东群,藏语、景颇语属于西群。徐悉艰(1994)指出现代彝缅语各语言都有丰富的量词,动量词在彝缅语中不发达,数量较少,其中各语言均有使用频率较高的动量词“次”。
本文主要参考了刘丹青认为的量词发达的东群的缅甸语、彝语和量词不发达的西群的景颇语,以及与景颇语同一语支但量词丰富的独龙语的材料②。下面根据收集整理的材料对这几种语言动量词进行分析。
我们考察了缅甸语、彝语、景颇语、独龙语这四种语言的动量词情况,发现这几种语言的动量词语义分类比较简单,下面做一总结:
缅甸语有通用量词kha22和?e?22,相当于汉语的“次、回”;有时间量词?e?44,主要表短时义,相当于汉语的“下2”;没有长时量词,有计量打骂动作的量词?hi22,相当于汉语的“顿”。缅甸语不像汉语一样同时计量吃喝类动作,有同时计量行走位移和言说动作的量词khau?44,汉语中这两类动作要用不同的量词计量。
彝语有通用量词t?ho21,短时量词?i21,相当于汉语的“下2”,有2个长时量词pho33、l?21,有用于打骂动作的gu?33,有行走类动作量词“b???21”(步),有专门用于打架动作的量词“g?21”(架)。
景颇语动量词数量少,有2个通用量词31、3131,有计量行走位移动作中的环绕义动作的量词31,相当于汉语的“遭2”,只是这一量词还同时表示动作的时间,景颇语没有专门计时的量词。
独龙语有通用量词kt?、,有长时量词p?,但是没有短时量词,计量打骂类动作没有专门的动量词,而是使用通用量词计量,有计量行走位移动作中的环绕义动作的量词??,相当于汉语的“遭2”,有计量睡眠休息类动作的量词??。
通过比较发现,这几种语言都有通用量词,有的有一个,有的有两个。在和动词搭配时有的有细微的差别,如独龙语量词kt?和在与动词搭配范围上有细微的不同,景颇语量词3131只与数词“一”组合,31与所有数词组合。
多数有计时量词,只有景颇语没有专门的计时量词,缅甸语只有短时量词,独龙语只有长时量词,彝语像汉语一样既有短时量词又有长时量词。
四种语言都有专门计量行走位移动作的量词。缅甸语的量词khau?44除了计量行走位移动作,还同时计量言说动作;彝语计量行走位移动作的量词b???21强调的是行走时两脚间的距离;独龙语和景颇语都有专门计量行走位移动作中环绕义动作的量词。
缅甸语、彝语都有计量打骂动作的量词,缅甸语的?hi22和彝语的gu?33计量打骂类动作,相当于汉语的“顿”,而独龙语和景颇语都用通用量词计量此类动作。
彝语有计量打架动作的量词,独龙语有专门计量睡眠休息类动作的量词。
另外,据我们对藏缅语族的土家语、羌语、扎巴语的观察,土家语有通用量词?hie55,短时量词to?55,计量饮食、打骂类动作的量词mo?55;羌语③有通用量词?aχi,短时量词?a?,长时量词?et?e,计量行走位移类动作中环绕义动作的量词?a?k,计量一般行走类动作的量词?at?an,计量饮食动作的量词?e??i;扎巴语有通用量词nt??55和短时量词t?55。
下面对藏缅语族语言动量词语义参项列表比较。
表2:藏缅语族语言动量词语义参项对比表
缅甸语彝语景颇语独龙语土家语羌语扎巴语
一
级二
级三
级
通用
属性 kha22
?e?22 t?ho2131
3131kt?
?hie55?aχint??55
时间
属性短时
属性 ?e?44?i21 to?55?a?t?55
长时
属性 pho33
l?21 p?
?et?e
人
类
动
作饮食 ?hi22
(打骂)gu?33
(打骂)
mo?55
(饮食打骂)?e??i
(饮食)
打架 g?21
睡眠 ??
行走
位移一般
行走khau?44
(行走言说)b???21
?at?an
环绕义 31?? ?a?k
三、壮侗语族动量词系统语义特征
壮侗语族属汉藏语系,在国内包括三个语支:壮傣语支(壮语、布依语、傣语),侗水语支(侗语、水语、仫佬语、毛难语),黎语支(黎语)。在国外,泰语、老挝语也属于这个语族。
刘丹青(2002)指出,紧邻壮语的壮侗语,如布依语、水语、侗语、仫佬语等基本上与壮语同属量词强势型语言,离壮语区较远的傣语、泰语量词的强势程度略低一些。本文选择壮语、布依语、黎语、泰语几种语言来考察动量词的情况。
我们考察了壮语、布依语、黎语、泰语四种语言的动量词情况,就目前所掌握的材料观察,发现这几种语言的动量词语义特点有共性,也有区别。壮语、布依语、黎语动量词语义单一,泰语动量词语义较丰富。下面做一总结:
壮语有通用量词baez、mbat,没有计时量词,有专门计量言说动作的量词coenz和计量饮食动作的量词gaemz。
布依语有通用量词pai2、ta?u5,没有计时量词,有强调打的动作的量词tan5。
黎语有通用量词kw?n53、kai24,没有计时量词,有表示殴打动作的量词foi53,计量殴打动作的量词不能与其他动词组合,例如:55 33 53(打一下),相当于汉语的“打一下”,可以是用棍子打也可以是用拳头打。
泰语有通用动量词,有长时量词,有计量行走动作的量词;有计量言说动作的量词;有计量饮食动作的量词;有计量手的动作的量词;有计量殴打动作的量词;有计量文体动作的量词;有计量打枪和约会、会议动作的量词。
四种语言都有通用量词,只有泰语有长时量词,其他三种语言没有计时的专用动量词,但是都有借用时间名词的量词。布依语有计量打的动作的量词,黎语有专门计量殴打动作的量词,壮语农耕动作不用量词。
下面对壮侗语族语言动量词语义参项列表比较。
表3:壮侗语族语言动量词语义参项对比表
语言
语义参项壮语布依语黎语泰语
一级二级三级
通用属性 baez mbatpai2 ta?u5kwen53
kai24
时间
属性短时属性
长时属性
人
类
动
作饮食 gaemz
(饮食)tan5
(打)foi53
(殴打)(饮食)
(殴打)
行走位移一般行走 (步行、跑步)
手 (叠东西)
言说 coenz
文体 (打拳)
四、苗瑶语族动量词系统语义特征
国内学者认为苗瑶语族属于汉藏语系,分苗语支和瑶语支,而苗瑶语言属于名量词发达语言,那么动量词情况如何?我们选择苗语滇东北次方言和炯奈语进行考察。苗语属于苗语支,炯奈语是瑶语的分支,是瑶族使用的语言。
就目前所掌握的材料看,苗瑶语族的苗语滇东北次方言和炯奈语这两种语言的动量词数目少,通用性强,语义单一,两种语言都没有时间量词。苗语滇东北次方言除了通用量词,还有专门计量自然界风雨的量词,计量饮食打骂动作的量词;而炯奈语则只有一个通用量词,计量不同语义的动作主要使用借用动量词。
另外,我们考察了瑶族人说的布努语(毛宗武、蒙朝吉,1986),发现布努语动量词的特点和炯奈语很像,也是只有一个通用动量词p?3,其他均为借用动量词。我们还查阅了同属于苗瑶语族的畲语(张赪,2009),发现除了通用量词pai5,还有短时量词se6,其他多为借用动量词。
下面对苗瑶语族语言动量词语义参项列表比较。
表4:苗瑶语族语言动量词语义参项对比表
语言
语义参项苗语滇东北次方言炯奈语
一级二级三级
通用属性 gaob、nges、njil?e43
非人类自然界风雨 bangk
人类动作饮食 dlas(饮食打骂)
五、现代汉语和其他语言动量词系统语义对比分析
我们通过对汉藏语系十几种语言的考察,当然由于材料占有的程度不同,有的语言考察得较详细,有的语言考察得比较简单。除了个别语言进行了实地调查,其他如缅甸语、泰语,多数语言参考的为二手文献。我们尽量地查阅较有权威的文献,但还是免不了会有遗憾。有的语言的量词研究,材料较少,我们收集材料受局限,在多语言动量词的考察中难免会有问题,但通过多种语言的对比,也发现了一些动量词语义的规律。下面我们参照张赪(2009)对汉泰语名量词语义系统进行对比分析的方法,把汉语和多语言的动量词语义系统进行对比分析,看看多种语言动量词语义的共性和个性分别是什么。
通过前文对汉语动量词语义的分析,我们总结出了汉语动量词的语义参项:
一级语义参项:通用属性、时间属性、非人类属性、人类属性。
二级语义参项:时间属性下的短时属性和长时属性④;非人类属性下的自然界风雨动作;人类属性下的行走位移动作、言说动作、手的动作、文体活动动作、饮食动作、农耕动作。
三级语义参项:行走位移动作下的一般行走位移动作和环绕义行走位移动作。
首先,我们对汉语和藏缅语族几种语言动量词的语义参项进行比较:
一级语义参项汉语动量词涉及到通用属性、时间属性和人类属性,没有非人类属性。藏缅语族多数语言也都涉及到了通用属性、时间属性和人类属性,只有土家语、扎巴语没有人类动作属性,所有语言都有通用属性,所有语言都没有非人类属性。其中彝语涉及到的语义参项最多。
二级语义参项汉语有短时属性和长时属性。藏缅语族只有彝语、羌语有短时属性和长时属性,其他几种语言有的只有短时属性,如缅甸语、土家语、扎巴语,有的只有长时属性,如独龙语。
人类动作下的饮食动作汉语只有“顿”,同时还计量打骂动作。藏缅语族只有土家语的mo?55和汉语的“顿”一样,计量饮食动作和打骂动作,缅甸语?hi22、彝语gu?33只计量打骂动作,不计量饮食动作,羌语?e??i只计量饮食动作,不计量打骂动作。
汉语行走位移动作下既有一般行走位移动作又有环绕义行走位移动作,藏缅语族多数语言也有行走位移动作,羌语和汉语一样,两种行走位移动作都有,而缅甸语、彝语只有一般行走位移动作,景颇语、独龙语只有环绕义行走位移动作,缅甸语的khau?44既计量一般行走位移动作又计量言说动作。
汉语有农耕动作,彝语有打架动作,独龙语有睡眠休息动作。
其次,我们对汉语和壮侗语族几种语言动量词的语义参项进行比较:
汉语和所有语言都有通用属性,汉语有时间属性,壮侗语族只有泰语有长时属性,其他语言都没有时间属性,所有语言都有人类动作属性,但没有非人类动作属性。
二级语义参项中人类动作下的饮食打骂动作几种语言都有涉及,但是侧重的动作不同,壮语只有饮食动作,布依语和黎语只有殴打动作,泰语两种动作都有,但不像汉语两种动作用一个量词计量,泰语是用两个不同的量词计量。
黎语、泰语都有一般行走位移动作,但没有环绕义行走位移动作,我们所考察的壮侗语族语言中都没有专门的环绕义动作。
泰语有手的动作,与汉语不同的是泰语强调手叠东西的动作。壮语、泰语有言说动作,泰语强调的是念经、说话动作。
泰语有文体动作,主要计量打拳的动作,汉语文体动作强调文娱、体育、考试动作。
汉语有农耕动作,而壮语的农耕动作不用量词计量。
第三,我们对汉语和苗瑶语族两种语言动量词的语义参项进行比较:
通过对苗瑶语族苗语滇东北次方言和炯奈语两种语言动量词的分析,我们发现这两种语言动量词语义参项都很单一,与汉语有很大不同。
一级语义参项中没有涉及的是时间属性(参考畲语时发现有短时属性),两种语言都有通用属性,苗语有人类属性和非人类属性。
二级语义参项中苗语有人类动作属性下的饮食打骂动作、非人类动作属性下的自然界风雨动作,炯奈语除了通用属性,其他参项都没有。
我们认为,苗瑶语族专用动量词语义参项少可能跟语言中借用动量词多有关系。另外,这两种语言中没有专用计时量词,但有借用的计时量词。
总之,通过对汉语和汉藏语系其他语言动量词语义的比较,我们发现汉语和这些语言动量词的语义参项有共性也有差异。汉语的动量词语义比较丰富,计量动作时分类较细,其他语言动量词语义相对单一,尤其是苗瑶语族的语言。下面对汉语和其他语言动量词的共性和差异做一下归纳。
共性:
1.都有通用量词。
2.汉语和多数语言都具有饮食动作⑤这一属性。
3.汉语和大多数语言都具有人类动作属性,只有土家语、扎巴语、炯奈语没有,其中多数语言具有人类动作属性下的行走位移动作。
4.汉语和多数语言没有非人类动作属性,只有苗语和越南语有自然界风雨属性,其他语言都没有。
差异:
1.除了汉语、彝语和羌语,多数语言没有同时具有短时量词和长时量词两种属性的,如果只有一种,则侧重短时量词的较多。
2.汉语有农耕动作量词“茬”以及它的引申用法,其他语言没有发现,尤其是壮语中的农耕动作不用量词计量。
3.饮食打骂动作,汉语、土家语、苗语用一个动量词计量,其他语言不同,要么只计量饮食动作,要么只计量殴打动作,要么两种动作分开计量。
4.行走位移动作,汉语有计量一般行走位移动作的“遭1趟”,还有计量环绕义行走位移动作的“遭2”。羌语和汉语相似,两种动作分开计量,而多数语言没有环绕义动作,但藏缅语族景颇语、独龙语则只有环绕义动作。
5.文体动作,汉语一个量词能计量文艺、体育、考试类动作,涉及语义相对丰富,其他语言只涉及一方面。泰语侧重打拳动作,日语侧重体育比赛,韩语侧重戏剧,其他语族的语言没有发现文体动作这一属性。
6.彝语中的打架动作属性是汉语没有的,汉语中用借用量词计量这一动作,而我们查阅的彝语材料是把这一量词作为专用动量词描写的。
7.越南语中,手的动作分两类:射击、打针动作和砍伐动作;泰语中,手的动作侧重叠东西。
(本文系国家民委一般项目“类型学视野下的汉藏民族语言动量词语义研究”[项目编号:14HSZ005]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注释:
①具体论证过程详见何青霞、尉春艳《类型学视野下的汉泰语动量
词语义系统对比》,《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对外汉语教学与研究版),2013年第3期,第75-77页。
②据孙宏开《独龙语简志》介绍,“独龙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
经初步比较研究,它与景颇语比较接近,有划为同一语支的可能。”“独龙语有较丰富的量词。”
③羌语量词与数词结合紧密,下文动量词中的?a/?e为数词“一”。
④在汉语中还有专门的计时量词,如“年、月、日、小时”等,不
属于本文的研究范围。这里说的短时、长时,是指语义已经虚化的专用量词在计量动作时强调动作的时间性。
⑤因为汉语的“顿”计量饮食动作和打骂动作,其他语言有的跟汉
语一样用一个量词计量这两种动作,有的两种动作分开计量,有的只计量一种动作。我们在提取语义参项时只有饮食动作,而打骂动作是放在这一语义参项下考察。
参考文献:
[1]刘丹青.所谓“量词”的类型学分析[Z].北京语言大学对外汉语
教学研究中心演讲稿,2002年12月18日。
[2]徐悉艰.彝缅语量词的产生和发展[J].语言研究,1994,(1).
[3]黄布凡,周发成.羌语研究[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6.
[4]蒙朝吉.瑶族布努语方言研究[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1.
[5]毛宗武、蒙朝吉.畲语简志[M].北京:民族出版社,1986.
[6]张赪.类型学背景下的汉泰语量词语义系统对比和汉语量词教学
[J].世界汉语教学,2009,(23).
毕淑敏散文比喻的语义特征分析 篇4
摘要:比喻是毕淑敏散文最主要的、最具亮点的、最有代表性的修辞手段。文章从矛盾性、模糊性、局部性和多样性四个方面探讨了毕淑敏散文比喻的语义特征。
关键词:毕淑敏,散文,比喻,语义特征
参考文献
[1]毕淑敏.今世的五百次回眸[M].石家庄:花山文艺出版社, 2006
[2]毕淑敏.我很重要[M].长春:时代文艺出版社, 2005
[3]毕淑敏.素面朝天·后记[M].海口:海南出版社, 1996
[4]李桦.论毕淑敏散文中的比喻艺术[J].阅读与写作, 2006, (09)
[5]陈望道.修辞学发凡[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1997
英语双关语的语义特征探微 篇5
英语双关语的语义特征探微
英语双关语运用词语或短语多义性来暗示两层或两层以上的意义及不同的语义关联,或运用词语的同音异义或近音异义性进行多层次的.语义暗示,体现了英语语言的诙谐与幽默,承载着与其它修辞手段不一样的语义特征.其语义特征主要有双重性、审美性和游戏性.
作 者:陆莲枝 LU Lian-zhi 作者单位:百色学院外语系,广西百色,533000 刊 名:百色学院学报 英文刊名:JOURNAL OF BAISE UNIVERSITY 年,卷(期): 21(2) 分类号:H315 关键词:英语双关语 双重性 审美性 游戏性语义特征分析 篇6
关键词:中性名词 语义偏移 语义特征
在《名词在特定环境中的语义偏移现象》一文中,邹韶华提到中性词“一旦出现在特定的语言环境里,虽然没有受到形容词的修饰,意义也会向积极方面或消极方面偏移”。这种现象的出现“受两个因素制约,一个是名词本身的性质,另一个是需要出现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本文通过“有/没(有)+N”格式,借助北京大学现代汉语语料库相关语料着重分析说明该格式里中性名词的语义偏移情况。
在北大现代汉语语料库中,如果我们只用“有/没(有)+N”这一格式进行检索,就会发现能够进入到该格式中的词语数量众多,成分复杂;如果在此格式前加上“比较、相当、很、十分、最”等程度副词后,“N”(名词)的类型则发生了很大变化。下面我们选择使用频率比较高的程度副词“很”,把“有/没(有)+N”换为“很有+N”格式进行检索,结果发现,出现在该结构中名词的数量大量减少,以抽象名词居多,并且“有”在语义色彩上也体现了不同的类型。我们选取其中的中性名词进行分析。
中性词单独出现本来没有褒贬之义,可是当它出现在一定的句法结构中以后,整个结构会赋予它或褒或贬的色彩意义,也就是说句法结构会对中性词语义偏移产生影响。在这种情况下,中性词语义的褒贬倾向比较明显。如:
意义:借鉴意义 教育意义 现实意义 积极意义 启发意义
价值:参考价值 审美价值 推广价值 欣赏价值 实用价值
其他:务实精神 开拓精神 发展潜力 长远眼光 启迪作用
艺术造诣 战略头脑 民族特色 平等权利
如果贬义词进入此结构中,则贬义的程度也会有所增强。如:政治手腕、不同意见。
需要指出的是,“味道”一词为中性词,如果前面不加修饰语,“很有味道”,是偏向褒义的,但如果前面出现修饰语,也有向贬义偏移的倾向。如:没落阶级的味道、势力之交的味道。这样的中性词语义发生的偏移,不仅是受到结构的影响,也受更大的语境的影响。但是,带有修饰语的情况并不多,结构中出现更多的是前面无修饰语的中性名词。本身就带有明显褒贬指向的词其词义未产生偏移,如“很有优势、很有声望”,“很有缺陷、很有法术”。
大量无修饰语的中性名词出现在“很有+N”这个结构中,语义会偏向积极义,如“很有办法、很有原则”等。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与人们通常更乐于接受积极信息的心理有关。邹韶华(1988)在《中性词语义偏移的原因及其对语言结构的影响》一文中说,“语言成分甲(如“水平”)经常与另一个修饰性的语言成分乙(如“高”)在相同的语境中(如“有高水平”)连用,乙的性质就影响到甲,从而潜存于甲中,最后在和原来相同的语境中只出现甲而不出现乙时,甲就有可能体现乙的性质。这种语言感觉叫作语境频率联想。”
在汉语当中,有一小部分中性名词出现在“很有+N”结构中会产生消极意义的偏移,如“意见、手腕、招数”。它们在《现代汉语词典》中有中性义和贬义两种义项,后者使用频率更高。因为它们常与某些固定的有消极意义的修饰成分连用,通过语境频率联想,这些中性名词带上了原有修饰成分的色彩。如“意见”,一义项指“对事情的一定的看法或想法”,另一义项指“(对人、对事)认为不对因而不满意的想法”,常用的是第二个义项。
“很有+N”结构中的中性名词带有程度量的特征,在“很有”和“N“之间,经常会出现表示程度量的词。如:
很有些名气、很有些年头、很有些战斗力、很有些普遍性、很有些说道、很有点兴奋、很有几分魅力、很有几分深沉的使命感、很有把年纪、很有点“才下眉头,却上心头”的感叹、很有点没落阶级的味道、很有点势力之交的味道。
这也是由于“有+N”这一结构本身带有的包含程度差别的含义,即“褒贬、顺逆、高低、大小、多少”,从而使这些名词具有量的特征,并可以受到程度副词的修饰。刘顺在《现代汉语名词的多视角研究》中提到,“程度副词+有+N的形式可能演变成后来的‘程度副词+N的形式。”“因为现代汉语中既有‘很有威风、很有理智、很有礼貌、很有热情的说法,也有‘很威风、很理智、很礼貌、很热情的说法,这两种说法意思差不多。……‘很有个性、挺有样式、特有情调、最有经验比‘很个性、挺样式、特情调、最经验要通畅得多。这说明前者是更普通的说法,而后者是新出现的说法。”这既说明了这个结构所具有的程度含义,也预测了这个结构的变化和发展。当然,并不是所有进入到“很有+N”结构中的名词都会发展为“程度副词+N”的形式。
在句法上,“很有+N”可以充当状语、补语、定语。如:“沿海一个乡领导很有感触地说……”“那一个个鲜活的农家形象,显得很有感染力。”“这会是一支很有希望的队伍。”这也说明了该结构由于带有了程度义而具有了修饰限制的功能。
通过以上的考察和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很有+N”结构中的中性名词,由于受到结构的影响而带有程度上的差别,这些中性词产生了语义偏移,而且多偏向于积极义,并且含有了程度义,为进一步转变为“程度副词+N”提供了基础。
参考文献:
[1]邹韶华.求真集:对汉语语法问题的一些思索[M].北京:生活·读
书·新知三联书店,2004.
[2]邹韶华.名词在特定环境中的语义偏移现象[J].中国语文,1986,
(4).
[3]刘顺.现代汉语名词的多视角研究[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3.
自动词与他动词的语义特征分析 篇7
我们先来看几组自动词和他动词:
仔细观察可以得知, 无论一个词根下有几个相互对应的自动词或他动词, 他们的词尾实际上都可以归为以下几类:
如上图所示, 自动词可以分为三种类型: (1) 词尾以“ウ”段假名为结尾的。 (2) 词尾以“ウ”段为结尾, 倒数第二个假名是“ア”段音的。 (3) 词尾以“ウ”段为结尾, 倒数第二个假名是“エ”段音的。他动词也可以分为三种类型: (1) 词尾以“ウ”段假名为结尾的。 (2) 词尾以“す”假名为结尾的。 (3) 词尾以“ウ”段为结尾, 倒数第二个假名是“エ”段音的。我们就可以分别把自动词和他动词的三种类型的语义语法进行比较研究, 达到准确掌握的目的。
一、自动词的语法意义
(1) “-u”自动词
以“ウ”段结尾的自动词, 是属于真正意义上的自动词, (而倒数第二个假名以“ア”段音“エ”段音的自动词是从真正意义上的自动词引申出来的) , 真正的自动词表示动作主体发出的动作。如“走る、笑う、咲く”, 如果动作发出者是有情物 (人或动物) 该动词就属于意志动词, 如“走る、笑う”等。否则就是非意志动词。如“咲く”。
(2) 自动词与被动态
[5]ドアを開けられた。
[6]ドアが開いている。
自动词与被动态在某些方面看有些相似的地方, 但是仔细分析有很大的不同。被动态所表达的语法意义侧重点在于动作的“被动表现”, 古日语中被动句与情感有关, 是表示人受到伤害, 所以没有“非有情物”作主语的现象, 但是后来受西方语言的影响, 逐渐出现了“非有情物”作被动句主语的现象。例句[5]中的“開ける”是他动词, 被动态强调的是门被打开的动作表现, 强调的是动作的主体, 而例句[6]中的“開く”则没有把重点放在门被打开的动作表现上, 而是强调门这个客体, 一种静止的状态, 至于动作过程是谁做的并不重要。这就明显看出了自动词与被动态的不同之处。
(3) “-aru”自动词
而倒数第二个假名以“ア”段音的自动词是从真正意义上的自动词引申出来的自动词, 不完全表示动作主体发出的动作, 还有其他的情况。
[7]公园には木が植わっている。
[8]壁には絵が挂かっている。
例句[7]句中主语“木”明显不是表示动作主体发出的动作, 因为树本身不会种植自己。[8]句中“絵”也不表示主体发出的动作。这种自动词的词义重点在于动作后持续下来的状态。
(4) “-eru”自动词
而倒数第二个假名以“ア”段音的自动词也是从真正意义上的自动词引申出来的自动词, 也不完全表示动作主体发出的动作。那么从这点上看就可以说这两种自动词是相同的吗?从以下的例子我们就可以看出这两种引申的自动词也有区别。例如:
[9]ロープが切れた。
[10]コンピューターが壊れた。
[7][8]和[9][10]相比, 最大的差别就是是否有人的行为参加, [7][8]明显有人为的动作发生, 而[9][10]则不具有人为的含义。也就是说, “-eru”自动词只强调受动者的状态。其它特征和“-aru”自动词基本一致。
二、他动词的语法意义
(1) “-u”他动词
词尾以“ウ”段假名为结尾的是真正的他动词, 真正的他动词表示动作的主体涉及的某些客观对象, 受动对象用“を”表示。例如:
[11]野菜を切る。
[12]钉を抜く。
当然也有例外, 但毕竟是少数, 例如:“おなかを壊した。”“財布を落とした。”等就不表示意志。
(2) “-su”他动词
词尾以“す”假名为结尾的他动词也是从真正意义上的他动词引申出来的他动词, 带有使动的意思, 受动对象是補语 (对象语) 。例如:
[13]子供は花を枯らす。
[13]中“花”是作为补语出现的, 所以以“す”为结尾的他动词带有使动的意思。
(3) “-eru”他动词
词尾以“ウ”段为结尾, 倒数第二个假名是“エ”段音的他动词也是从真正意义上的他动词引申出来的他动词, 也带有使动的意思, 受动对象是補语 (对象语) 。例如:
[14]大工さんが家を建てた。
[15]父が壁に穴を空けた。
三、结语
通过以上的归纳分析, 我们总结出自动词可以分为三种类型: (1) 词尾以“ウ”段假名为结尾的。 (2) 词尾以“ウ”段为结尾, 倒数第二个假名是“ア”段音的。 (3) 词尾以“ウ”段为结尾, 倒数第二个假名是“エ”段音的。他动词也可以分为三种类型: (1) 词尾以“ウ”段假名为结尾的。 (2) 词尾以“す”假名为结尾的。 (3) 词尾以“ウ”段为结尾, 倒数第二个假名是“エ”段音的。我们就可以分别把自动词和他动词的三种类型的语义语法进行比较研究, 达到准确掌握的目的。
摘要:由于日语自动词与他动词的语义特征、语法功能是不明显区分的, 而且日语的自动词与他动词还涉及到意志行为与非意志行为的问题, 所以, 对于中国语为母语的日语学习者来说难度较大。本文试图根据自动词和他动词的词尾特征进一步分析其语义特征、语法功能。以便于日语学习者更好地掌握自动词和他动词的语法功能。
语义特征分析 篇8
语篇是意义相关的句子通过一定的承接词语合乎逻辑地组织起来的语义整体, 它是一个社交语义单位, 所要表达的是意义而非形式。语篇的衔接和连贯则是语篇研究的核心 (胡壮麟, 1994:iii) , 其中衔接是话语或语篇内不同句子间或句子内不同成分间的表层语法、词汇接应关系, 而连贯是话语语句意义或语篇句子意义的深层功能连接关系。因此, 完整意义上好的语篇既要语篇的内部衔接也要意义上的连贯。对于however的语篇功能国内外学者有不少研究, 如Brown&Yule (1983) , Halliday (1994) , Johannessen (2005) , 屈承熹 (1991) , 胡壮麟 (1994) , 王江 (2005) 原苏荣 (2009, 2011) 等, 但对于however的专题研究还不够。本文主要讨论作为连接副词的however的语篇连接功能, 集中分析连接副词however的句法特点和语义特征。
1 However的基本语法意义
关于however的语法意义, 前人已有所研究, 如Fowler (1926) , Peters (2004) , Procter (1978) 和郭志良 (1999) 等都对however的语法意义作了一定分析和研究, 本文专论however的句法和语义特征, 包括语法意义。
在一些具有代表性的词典中, 我们主要选取其中一本的释义Longman Dictionary of Contemporary English (Paul Procter, 1978) :
However: (conj.) In whatever way:
In one’s own home one can act however one wishes.
(Adv.) a.to whatever degree:
However cold it is, she always goes swimming.
I refuse, however favourable the conditions.
b.in spite of this;nevertheless
It is raining hard.However, I think we should go out.
c.not formal (showing surprise) =how
However did you find it?
对however的释义, 正如上面所列举的解释, 其他各家也都大同小异。根据Pan Peters 2004年在The Cambridge Guide to English Usage一书中把however分为Indefinite however和Contrastive however, 他认为只单独充当副词或连词作用且无转折含义的however称为Indefinite however, 例如:
However hard they walked, they would not get back before dark. (adverb)
However they went, it would take half a day. (conjunction)
而Contrastive however则表示however是作为对上下文具有转折对比作用的连接副词 (conjunctive adverb) , 且在句中的位置比较灵活。本文主要是对作为连接副词的however进行分析讨论。
2 However的句法特征分析
however作为连接副词, 连接句子或大于句子的结构成分, 一般位于后续句子中, 且位置灵活多变, 可位于后续句句首 (主语之前) , 句中和句尾。本文所选用的例句都来自于英国批判现实主义时期著名的小说家们的经典作品。
2.1 位于句首
位于句首的however用来修饰其后的整个句子, 表示对前一个句子或语篇意义上的转折或强调, 并通常用逗号隔开。例如:
(1) He told me to put on my cloak and run to Gimmerton for the doctor and the parson.I could not guess the use that either would be of, then.However, I went, through wind and rain and brought one, the doctor, back with me. (Emily Bronte Wuthering Heights)
(2) They say she had nearly burnt her husband in his bed once:but I don't know about that.However, on this night, she set fire first to the hangings of the room next her own, and then she got down to a lower storey, … (Charlotte Bronte Jane Erye)
(3) “Dear boy!”she said—“he is just like my—”Emotion choked her further utterance, but Amelia understood, as well as if she had spoken, that Becky was thinking of her own blessed child.However, the company of her friend consoled Mrs.Crawley, and she ate a very good dinner. (William Makepeace Thackeray Vanity Fair)
在这些例句中, however都位于第二个语段的头上, 位于句首, 且都有连接上下文的作用, 使句义逻辑清晰。
2.2 位于句中
2.2.1 位于主语后
位于句中的however把所修饰的句子主谓部分断开, 它只修饰后面的谓语部分, 一般however前后都用逗号隔开, 且however前面的主语一般由名词性成分 (名词/代词/名词短语) 充当。例如:
(4) These, however, were only the exceptions required to prove the rule that the sparrows in the plane-tree behind the house, and the echoes in the corner before it, had their own way from Sunday morning unto Saturday night. (Charles Dickens A Tale of Two Cities)
(5) Mary, however, was too much interested by the wonders of the deep to perceive the incredulity with which Job Legh received. (Mrs.Gaskell Mary Barton)
(6) Most of Mr.Spray's hearers, however, were incapable of following his subtleties, and many old-fashioned Dissenters were much pained by his“siding with the Catholics”;while others thought he had better let politics alone. (George Eliot The Mill on the Floss)
可见, 例 (4) 位于代词之后;例 (5) 位于名词之后;而例 (6) 位于名词短语之后。
2.2.2 位于短语 (介词性短语/谓词性短语) 之后
当however在一个句子内部, 连接A和B两个部分, 从句法分析的角度, 它通常是在A和B两个部分之间, B部分的前面。A部分通常为介词性短语或谓词性短语, B部分为主句, 且用逗号隔开。例如:
(7) Instead of pulling out a book, however, he pulled open a cupboard, only inhabited by a lazy housemaid's broom and duster, at which he looked exceedingly discomfited. (William Makepeace Thackeray The Book of Snobs)
(8) In spite of her care, however, he was always in debt. (William Makepeace Thackeray Vanity Fair)
(9) Being very tired with his walk, however, he soon fell asleep and forgot his troubles. (Charles Dickens Oliver Twist)
从这些例句中可知, (7) 位于介词性短语之后; (8) 位于介词性短语之后; (9) 位于谓词性短语之后。
2.2.3 位于小句之间
however用在一个复句内部, 连接句子前后两个部分, 意义上具有转折含义, 并用逗号隔开。例如:
(10) My Spring is gone, however, but it has left me that French floweret on my hands, which, in some moods, I would fain be rid of. (Charlotte Bronte Jane Erye)
(11) It seemed to me so long, however, since I had been among such boys, or among any companions of my own age, except Mick Walker and Mealy Potatoes, that I felt as strange as ever I have done in my life. (Charles Dickens David Copperfield)
(12) It was not for Alice, however, you may be pretty sure;no, they knew each other too well. (Mary Barton)
2.2.4 位于句中其他位置
however在句中的位置较比灵活, 基本上可出现在任何位置, 有转折或对比强调之义, 且前后一般都用逗号隔开。例如:
(13) He recovered himself so quickly, however, that Mr.Lorry had doubts of his business eye. (Charles Dickens A Tale of Two Cities)
(14) When it came to my turn, I drank, for I was thirsty, but did not touch the food, excitement and fatigue rendering me incapable of eating:I now saw, however, that it was a thin oaten cake shared into fragments. (Charlotte Bronte Jane Erye)
(15) Perhaps the insults of the men were not, however, so intolerable to her as the sympathy of certain women.Mrs.Crackenbury and Mrs.Washington White passed through Boulogne on their way to Switzerland. (William Makepeace Vanity Fair)
(16) Maggie sat apart near the table where the books and work were placed, doing nothing, however, but listening abstractedly to the music. (George Eliot The Mill on the floss)
2.3 位于句尾
however位于句尾的情况并不多, 它的转折之义比较弱, 主要起衔接作用, 一般however前用逗号隔开。例如:
(17) Her face cleared up as she read the document, however.The idea of sharing poverty and privation in company with the beloved object is, as we have before said, far from being disagreeable to a warm-hearted woman. (William Makepeace Thackeray Vanity Fair)
(18) The Jew rubbed his hands;and, sitting down at the table, affected to laugh at the pleasantry of his friend.He was obviously very ill at ease, however. (Charles Dickens Oliver Twist)
3 However的语义特征分析
从以上的句法结构分析中可知, however作为篇章接连成分主要用于句子或大于句子的结构之中, 它的功能就是连接前后两项, 使篇章更加连贯。从语义角度看, however主要有两种语义功能:一是表转折, 二是表对立。
3.1 表转折
however在表转折关系时, 指在句子或语篇中, 后一部分意义不是顺着前一部分的意思往下说, 而是逆着说或从另外一个角度说, 是对前面预期事实的不同面的叙述, 且要表示的重点往往是后一部分的意义。例如:
(19) This was no very great consolation to the child.Young as he was, however, he had sense enough to make a feint of feeling great regret at going away. (Charles Dickens O-liver Twist)
(20) “Dear boy!”she said—“he is just like my—”Emotion choked her further utterance, but Amelia understood, as well as if she had spoken, that Becky was thinking of her own blessed child.However, the company of her friend consoled Mrs.Crawley, and she ate a very good dinner. (William Makepeace Thackeray Vanity Fair)
在例 (19) 中, however被用于句中, 表示句子内部的转折, 虽然他 (Oliver) 还很年轻, 但他有足够的意识来佯装另一种感觉。
在例 (20) 中, however被用于句首, 属于语篇上的意义转折, 使语篇更加连贯。由前一句句义可知, 虽然Becky情绪激动, 话语哽咽;紧接着下一句, 然而在她朋友的安慰下, 情绪有所恢复, 并开心地吃下晚宴。
3.2 表对比
however在表对比关系时, 是指前后语段意义上对立或有明显的差异, 后一部分的意义是与前一部分意义相反的叙述。所要表达的重点是突出对比而并非着重强调哪一部分。例如:
(21) How long they might have sat and looked at each other, in a state of uncertainty not the most pleasant of its kind, it is difficult to guess.It is not necessary to make any guesses on the subject, however;for the sudden entrance of the two young ladies whom Oliver had seen on a former occasion, caused the conversation to flow afresh. (Charles Dickens Oliver Twist)
(22) He told me to put on my cloak and run to Gimmerton for the doctor and the parson.I could not guess the use that either would be of, then.However, I went, through wind and rain, and brought one, the doctor, back with me;the other said he would come in the morning. (Emily Bronte Wuthering Height)
在例 (21) 中, however位于复句中, 前半部分表明宾客的谈话并非必要, 但however之后的语段意义则明显谈话自然且流畅, 在意义上形成对比。
在例 (22) 中, however位于句首, 意义上表前后语段的对比, 既主人公心里所想的和所做事情的比较。“我” (Mrs Heathcliff) 心里并不认为去请医生和牧师有用, 可“我”还是去请了。however在此用于连贯语篇, 且意义上表对比。
4 结语
语义特征分析 篇9
对于“这么”的历史考察, 主要观点认为“这么”的出现最早在元曲选的宾白里, 大量出现是在《红楼梦》中。现代汉语中, “这么”已经成为“这一”类指示代词的一大主力, “这么”的句法位置灵活, 分布广泛, 功能多样, 在现代汉语中具有重要的地位。
(一) “这么”作状语
“这么”在现代汉语中作状语, 主要用于指示程度、方式。
1. 指示程度
(1) “这么”修饰性质形容词或者是形容词短语, 指示程度, 如:
63岁的郭金然大妈带着一家4口来到定门城楼广场观赏夜景。郭大妈说:“政府花钱把永定门城楼修复的这么漂亮, 广场这么大, 老百姓也有了锻炼身体、休闲散步的地方。”
(2) 当然, 事情不像我叙述的这么简单和冷静, 里面有不少让人动心的细节, 以致事过多年, 那位女导演对我讲起时还热泪丝丝。
(2) “这么”修饰心理活动动词, 指示程度, 如:
(3) 邻居家的女人看着凤霞这么喜欢, 便手把手教她。这么一教可把她们吓一跳, 凤霞一学就会, 才三四天, 凤霞织毛衣和她们一样快了。
(3) “这么”修饰动宾短语 (动宾短语中的动词主要是心理活动动词) , 指示程度, 例如:
(4) 作为省委书记, 要抓的大事太多了, 而他却这么关心一群失学的山里娃, 人们不禁感慨万千, 唏嘘不已。
(5) 为什么群众这么爱护解放军?因为解放军是人民的子弟兵。
(4) “这么”还可以修饰主谓短语, 指示程度, 如:
(6) “没有想到我这么命苦!……我出来留学, 完完全全是为了他, 为了让他也能出来……我每隔两三个月就给他汇一笔美元。”
需要注意的是, 在这里能够被“这么”修饰的主谓短语基本上是用来表示人的内心主观感受的, 所以短语中的主语可以提到“这么”的前面, 即以上句子可以改为:“没有想到我命这么苦……”
2. 指示方式
(1) “这么”位于动作行为动词或者动词短语前面作状语, 指示方式, 如:
(7) “更有些局外人士为此担忧, 搞市场经济要不要有一定规范, ‘囤积居奇’能不能搞?他们这不是过去资本家‘哄抬物价’的损招吗?大企业都这么搞, 市场的秩序不就乱了?”
(8) 姚崇说:“这件事就这么定了, 请你不必再说。如果不杀蝗虫, 到处都是荒地。河南百姓, 统统饿死, 这难道不伤和气吗?”
(2) “这么”可以位于动宾短语, 状中短语或者偏正短语前作状语, 指示方式, 如:
(9) 当时我弄的只是一个草稿, 我就随手写上了“寒冷克星”, 这是让剧组的编剧、导演看的, 是为了提醒他们这一集是专门为“加来腾”写的, 没料到, 《广告人》的书就这么随随便便出版了。
(10) “我们主任在传达上级的指示时, 都会忘了时间……”, 被别人背后这么议论的上司, 如果你认为这位上司是一位责任感很强的人, 那么你一定是根据上述沟通意见的动机来下判断的。
(二) “这么”作定语
1.“这么”可以直接修饰数量:“这么+数量”结构, 往往用来指代数量范围, 或者是强调数量的多少, 如:
(11) 总的要求, 或者说总的原则、总的指导思想, 就是这么三条。
(12) “我着实犹豫了好几个星期, 是不是接受这个富有挑战性的公共职务?人们说, 你这么多年一直在谈论自由贸易, 现在让你干了, 你就应当干。”
例 (11) 强调数量“三条”, 例 (12) “多年”强调时间久。
2.“这么”可以直接修饰“数量名”结构, 往往用来指代上文或者下文出现的内容, 如:
(13) 先把经济搞上去, 一切都好办。现在就是要硬着头皮把经济搞上去, 就这么一个大局, 一切都要服从这个大局。
(14) 1993年初春的一个晚上, 在华东地区某省辖市电视台电视节目“点歌台”的荧屏上闪过这么一串文字:“李某 (即大李) 在此向当年因为‘千万不要忘记’而惹恼的H表示歉意!”
例 (13) 中“这么一个大局”在上文中有所交代, 例 (14) 中“这么一串文字”在下文中有具体的交代。
(三) “这么”作主语和谓语
“这么”作主语和谓语, 代替某种动作或者方式, 在现代汉语中不常见, 没有作状语和定语普遍, 如:
(15) 第二天朋友知道了, 都笑他傻:按当时的车行情, 这么使一次身份证对方最少该付“5棵” (500元) , 即使不要钱, 也该先收了当押金, 哪能这么就把身份证给个陌生人?
二、“这么”的语义指向
“这么”作为一个指代词, 必定有指代的对象, 因此, 可以分为“所指” (对象) 和“能指” (这么) , 根据所指在句子中所处的位置, 在指示的方向上, 可以分为“自指”、“前指”、“后指”、“外指”。
(一) 自指
“自指”指的是指称当前的人或者事物。在这种情况中, “这么”的语义指向紧跟在它后面的成分。两者在语义上互相照应, 表现在句法结构上, “这么”同它语义指向的成分往往构成偏正关系, 如:
(16) 易玛是一个世界各民族传统艺术的爱好者, 加之又交上了刘效松这么个作京剧演奏员的朋友, 便常常去中国京剧院看排练, 看演出。
(17) 队员见了她, 如遇救星, 把心都掏给她了, 她见到这么纯洁可爱的运动员被种种妨碍发挥的心境困扰, 使命感油然而生。
(二) 前指
“前指”指的是指称对象在前, “这么”在后。“这么”用来复指上文已经说过的情况或者状态, 是旧信息。“这么”的前指有超句前指和句内前指两种类型, 超句前指是指“这么”和其所指不在同一个分句, 而句内前指是指“这么”和其所指在同一个分句, 如:
(18) “我不管名次, 就管一场一场地把球打好。”在被问到中国队小组出线前景时, 哈里斯还是这么说。
(19) 被誉为“推销之神”的日本明治保险公司理事原一平说:“只要自己坚信是正当的, 就在事前顾虑过多, 要紧的是要有先冲过去再说的这么一股勇气, 万一失败, 也不至于严重到对方会要你的命。”
(三) 后指
“后指”指的是指称对象在后, “这么”在前。“这么”用来指下文将要表述的具体内容, 是新信息。语义后指的“这么”常常出现在状语位置和宾语修饰语 (定语) 位置上。
“这么”后指主要有两种形式, 一是“这么+数量名”结构, 二是“这么+动词”结构, 而且“这么”后指往往有一些形式上的标记, 如用冒号“:”或者是破折号“———”, 如:
(20) 记得我在刚到工厂里实习的时候, 有一位老师傅曾对我说过这么一句大实话:“哪一个人背后不说人, 哪一个人背后不被别人说?”
(21) 许多乡镇党委书记都这么说:“我们这几年经济能够不断发展, 一是吃改革饭, 二是吃教育饭。今后教育方面的事, 要怎么办我们就怎么办。”
(四) 外指
“外指”指的是指称对象在话语中没有出现, 它只是在语境中客观地存在。“这么”外指时, 往往和“那么”对举连用, 用来指一定范围内的各种情况, 如:
(22) 他这么打打, 那么打打, 打了半天才打出火星来, 点着柴禾烧了壶水来。
参考文献
[1]吕叔湘.现代汉语八百词 (增订本) [M].商务印书馆, 1999.
[2]吕叔湘.近代汉语指代词[M].学林出版社, 1985.
[3]司红霞.现代汉语插入语研究[M].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9.
[4]王灿龙.说“这么”和“那么”[J].汉语学习, 2004, (1) .
[5]徐秀芬.“这么”与“那么”辨析[J].烟台师范学院学报, 2003, (1) .
[6]刘芳.析言说义动词“说”的语法化[J].语文学刊, 2009, (2) .
[7]赵询思.“说”一字在现代汉语中的虚化情况[J].广西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6, (11) .
语义特征分析 篇10
关键词:委婉语,语义功能,语义变化
前言
本文是从语义学的角度研究英语委婉语的语义特征和语义变化的。从语义学观点出发, 委婉语有扬升性﹑模糊性﹑民族性和间接性的特征, 对语义特征的描述揭示了委婉语的构成和使用的内部机制-联想意义。随着时间的推移, 委婉语的联想意义不断变化导致新的委婉语不断出现, 旧的委婉语或被新词代替或被废弃使用。
一、委婉语的语义特征
1、扬升性特征
委婉语的基本特征就是用一种令人愉快的、委婉有礼的、听起来不刺耳的词语来代替令人不快的、粗鲁无礼的、听起来刺耳的词语。一般来说, 语义扬升型委婉语是以借代或比喻, 对不光彩的或令人不快的事物进行雅称, 以达美化之目的。这类委婉语一般指用于职业的委婉语。人类社会职业分工各有高低不同, 为了体现人人平等的现代意识, 人们往往对某些不够体面的职业使用委婉语加以美化、扬升, 从而使一些“卑微低下”的职业名称变得悦耳动听、令人羡慕。例如:把plumber (管道工人) 说成pipe engineer (管道工程师) 。
2、模糊性特征
委婉语的模糊性特征是指把秘而不宣或令人厌恶、恐惧的事物在语义上进行淡化、泛化或模糊化, 从而冲淡人们的嫌恶或恐惧心理。语义模糊型的委婉语一般用于描述生﹑老﹑病﹑死的词语上。例如:把old people婉称为senior citizens;把old age (衰老) 婉称为getting on (in) years等。用缩略词或简化词来表示一些疾病的名称。
3、民族性特征
每一个民族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 都形成了自己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一个特定的时代、地区、社会所产生和流行的委婉语就是这一时代、地区和社会的道德、民俗、政治和社会心理等文化现象的一面镜子。
英语中有关“死”的很多委婉语都来自《圣经》或基督教, 如be safe in the arms of Jesus, be in Abraham’s bosom, be promoted to glory (“荣升天国”, 这是基督教救世军常用的委婉语) 。
4、间接性特征
在任何一个民族的语言中, 都有禁忌语和委婉语, 前者为直接指称语, 后者为间接指称语。为了避免有伤大雅和令人不愉快的话, 人们喜欢用迂回的方法陈述事实, 这种绕圈子的表达方式能起到婉转含蓄的作用。
二、委婉语的语义变化
英语委婉语引起的语义变化是指词的联想意义的改变, 词汇的概念意义没有改变。根据英国著名语义学家利奇的理论, 联想意义包括内涵意义、社会意义、情感意义、反映意义和搭配意义。
1、内涵意义
内涵意义是人们在使用或听到一个词语时, 这个词语使人们所联想到的“真实世界”中的经验。人们在言语交际中可以用内涵意义是褒义或中性意义的语词 (委婉语) 来替代含有贬义的词 (禁忌词) , 以扫除交际障碍, 顺利达到交际目的。
由于内涵意义可以因人、不同的社会、国家或时代而异, 对一个词所附加的内涵意义可以逐渐的增加。委婉语的使用中也存在这种现象, 许多委婉语在使用一段时间后, 人们又会把它与所指称的事物或现象联系或等同起来, 从而使这些委婉语增加了禁忌词所带有的内涵意义, 逐渐失去了原先所具有的中性意义或褒义。
2、社会意义
社会意义是一段语言所表示的关于使用该语言的社会环境的意义。委婉语的使用具有性别差异。人们在与异性进行语言交际时, 要比在同性之间更多地使用委婉语:女性要比男性更多地使用委婉语。其次, 社会地位不同, 对委婉语的使用也不同。人们在“权势关系”的语境中往往要比在“亲密关系”语境中更多地使用委婉语。不同行业的用语也存在差异。通常, 法律用语、外交政治性用语和广告用语中委婉语使用较多, 而科技语体需要使用精确词语, 因此通常较少使用委婉语。
3、感情意义
感情意义是用来表达说话者的感情或态度的, 它不是一种独立的意义, 它要通过慨念意义、内涵意义、社会意义才能表现出来, 例如“sacrifice one’s life”是“die”的一种委婉说法, 这个词带有称颂悼念的感情。选择不同的委婉语或甚至选择禁忌语往往体现出说话者不同的态度和感情色彩。
4、反映意义
利奇认为, 反映意义能引起听者 (或读者) 的联想。有一些多义词, 其中某一个意义会引起不好的联想, 因而成为禁忌词。出于避讳或礼貌, 人们在交际中都避免用这些词。然而, 语言是在不断变化、发展的。用来替代禁忌词的委婉语, 由于长期用来指代禁忌的东西也逐渐获得禁忌词的联想意义, 以至于失去委婉效果, 又被新的委婉语所替代。
5、搭配意义
利奇认为, 搭配意义是由一个词所获得的各种联想构成的, 而这些联想则产生于与这个词经常同时出现的一些词的意义。例如intercourse一词原来常用在以下搭配中:friendly intercourse, social intercourse。
结语
委婉语不仅是一种普遍存在的语言现象, 同时也是一种社会文化现象。对委婉语的研究有助于揭示人类交际的规律, 人类的交际心理, 以及社会、文化的特性。从语义的角度分析委婉语的语义特征和语义变化, 可以帮助我们更深刻地认识英语委婉语的工作机制。对于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内涵, 社会习俗, 扫清跨文化交际中的语言障碍有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伍谦光:《语义学导论》, 湖南教育出版社。
[2]陈治安、文旭、刘家荣:《模糊语言学概论》, 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3]包惠南:《文化语境与语言翻译》, 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2001年。
[4]陈原:《社会语言学》, 上海学林出版社, 1983年。
[5]叶建敏:《汉英流行委婉语的跨语言对比》, 山东外语教学, 2004, (3) 。
[6]高丽佳、田平:《英汉委婉语的语义特征》, 广西社会科学, 2006, (10) 。
[7]辜同清:《英语委婉语语义分析》, 四川师范学院学报, 2001, (5) 。
Unless语义分析 篇11
Unless的基本含义
Unless可以用来引导条件从句,其基本含义是“如果不……”或“除非……”,在语义上相当于“if … not”。请看下面一组例句。
1.a. You won’t pass the test unless you study hard.
b. You won’t pass the test if you don’t study hard.
解析:这里a、b两句意思是一样的,a句可译成“除非你用功学习,否则你就不会通过考试”,b句可译成“如果你不用功学习,你就不会通过考试”。其实,unless一词的英文释义是“except on the condition that …”(除了在……的条件下)或“except under the circumstances that …”(除了在……的情形下),也就是把unless之后所陈述的条件排除了。所以,上面的a句从字面含义来看,应该这样解释:除了在你努力学习这一条件下,你是不能通过考试的。
我们再来看一个有关unless的例句。一位美国老师指出,中国学生因为“面子”问题而不愿在口语课上开口说英语,于是对于应该如何处理中国学生的“面子”问题,他给出如下建议。
2.Discussions about “face” can be difficult if one is not familiar with the significance and importance attached to it by many Asian people. It does have different meanings to different people and, unless a teacher is “comfortable” with broaching the subject, it is best left alone.
亚洲人非常看重面子问题,如果你对此不熟悉的话,讨论面子问题就会很困难。对于不同人,面子的意义是不同的。除非老师很善于把握这个话题,否则还是不要涉及为好。
Unless与“if … not”的区别
从含义角度来看,unless的意思等同于“if … not”,所以unless可以被替换成“if … not”。但从用法角度来看,unless与“if … not”并不完全等同,有时候“if … not”不能被unless替换。简言之,unless都可以被“if … not”替换,而“if … not”未必能被unless替换。下面我们就来分析“if … not”不能被unless替换的两种情形。
情形一:虚拟语气中不能用unless替换“if … not”
在谈论与事实相反的情况时,我们可以用“if … not”,但不能用unless。因为上面说过unless的英文含义是“except on the condition that …”,其后面要接一個真实的条件(即尚未发生的情况),而不能接虚拟的条件(即对已发生的情况进行虚拟)。请看下面的例句。
3.a. You wouldn’t have passed the test if you had not studied hard.
b. You won’t pass the test if you don’t study hard.
解析:在a句中,我们谈论的是一个与过去事实相反的虚拟情形,句意为“你当初要是没有努力学习,就不能通过考试了”。实际情形则是“你努力学习了”,并且“你通过了考试”,此时“if … not”就不能被替换成unless,因为unless后面应接一个没有真正发生的条件。而在b句中,我们谈论的是一个将来可能发生也可能不发生的情形,句意为“如果你不努力学习,就不能通过考试”。这时我们可以用unless替换“if … not”,把句子说成:“You won’t pass the test unless you study hard.”
我们再来看一组例句。
4.a. If he weren’t so broke, he’d help me out.
b. If he is not broke, he will help me out.
解析:在a句中,我们谈论的是一个与现在事实相反的虚拟情形,句意为“他要不是那么穷的话,就会帮我了”。实际情形则是“他很穷”,并且“他帮不了我”。此时“if … not”就不能替换成unless。与a句不同,在b句中我们谈论的是一个将来可能发生也可能不发生的情形,句意为“如果他不是很拮据,他会帮我的”,即他可能没钱也可能有钱。这时候我们可以用“if … not”,也可以用unless这样说:“Unless he is broke, he will help me out.”
情形二:主句以then开头时不能用unless替换“if … not”
如果句子的主句以then开头,那么从句不能用unless引导。请看下面的例句。
5.a. If you don’t study hard, then you won’t pass the test.
b. Unless you study hard, you won’t pass the test.
解析:Then的基本含义是“那么”,英文含义是in that case (在那种情况下)或 accordingly (因而),所以then后面的主句内容是顺承前面的从句内容的。我们可以说“If A, then B”,意思是“如果出现A,那么就会出现B”。所以上面的a句正确,句意是“如果你不努力学习,那么你就不会通过考试”,语义通顺。但我们不能说“Unless A, then B”,这是因为unless与then之间存在语义冲突。含有then的主句与从句有顺承关系,但是unless表示“除非”,存在转折含义,无法与含有then的主句构成顺承关系。我们暂且去掉a、b句中条件从句的引导词,以此来体会then的顺承含义及其与unless的语义冲突。
nlc202309032333
c. ___ you don’t study hard, then you won’t pass the test.
d. ___ you study hard, then you won’t pass the test.
在c句中,去掉if后,逗号前后的两个分句(“你不努力学习”和“那么你就不会通过考試”)在逻辑语义上有很好的衔接,前后语义不矛盾。但在d句中,去掉unless后,逗号前后两个分句(“你努力学习”和“那么你就不会通过考试”)在逻辑语义上存在矛盾。由此可知,unless填入后能起到语义转折的作用,使主句与从句的逻辑关系产生逆转。汉语里会说“除非……,否则……”,而不能说“除非……,那么……”。英语里如果用“unless …, then …”的表达,就相当于在汉语里说“除非……,那么……”一样别扭,因而不对。此时把then去掉即可,即上面的b句。
Unless与only if的联系
Only if是if的加强版,而unless是“if … not”的加强版,所以only if与unless是存在内在联系的。这一点从二者的基本语义也可以看出:unless表示“除非从句情形不发生,主句情形才发生”;only if表示“只有从句情形发生,主句情形才发生”。二者表达的逻辑关系刚好相反。我们来看下面一组例句。
6.a. You won’t pass the test unless you study hard.
b. You will pass the test only if you study hard.
解析:上面a句的含义是“如果你不努力学习,你就不能通过考试”,b句的含义是“你只有努力学习,才能通过考试”。二者意思其实是一样的,只不过表达方式不同而已:unless所在句子的主句谓语是否定形式(won’t pass),而only if所在句子的主句谓语是肯定形式(will pass)。据此我们看到二者之间有如下关系:否定谓语+ unless do =肯定谓语+ only if do。
我们汉语里常说的“除非万不得已……”或者“只有万不得已……”用英文表达就是unless it is absolutely necessary或only if it is absolutely necessary。请看下面的例句。
7.a. We cannot use the emergency funds unless it is absolutely necessary.
b. We can use the emergency funds only if it is absolutely necessary.
解析:我们可以把a句译成“除非万不得已,否则我们不能动用这些紧急资金”,把b句译成“只有万不得已,我们才能动用这些紧急资金”。显然两句话的意思是一样的。
语义特征分析 篇12
语料库语言学是基于大规模的语言实例对语言的某个方面进行研究的新手段, 通过语料库所反映出来的语言事实对现行的语言研究进行批判纠正。[1]语义韵研究作为语料库研究的一个新的视角, 能够发现基于经验的研究所不及的词语搭配特征。这一研究越来越受到国外语言学研究的重视。
传统的词汇研究立足于内省法, 以静态内省的方式在十分受限的语言实例中进行传统的词汇词性、语义、功能分析, 这不能很好理解一个词的实际用法, 宜从动态的语言实例分布角度, 以随机采样的方式收集有代表性的真实语言材料, 基于更丰富语料进行考察。[2]现行一般可通过语料库统计Z值考察得出词汇语义韵, 而目前语义韵研究多立足于二语学习进行英语语料的考察, 少见对汉语的语义韵考察, 更遑论将语义韵与认知分析的结合研究。本文将基于语料库 (主要是北大CCL语料库) 来考察“情绪”一词的搭配, 进而统计得出其语义韵, 在此基础上再探析其认知特性, 这样可以较为全面地从共时层面反映出词语的意义及其认知特点, 以弥补材料实证不足、分析精确度不高、语用认知解释力不足的缺陷。亦权为对汉语词汇进行语义韵和认知结合研究的尝试, 以此示例推动语料库语言学词汇研究的深入发展。
二、传统释义考察
从传统释义角度来看, 情绪一词有如下解释:
Ⅰ《同义词词林》 (1) 把“情绪”同归到大类的小类之下, 进一步归为细类, 详如下:
心情 (~舒畅) %%情绪 (~高涨) %%心境 (~不太好) %%心气 (~不顺)
心绪 (~不宁) %%意绪%%心思 (没~看戏) %%心怀%%情怀
实际上, 这种同义 (近义) 词类同例并举的方式就是同义词语义场释义的雏形, 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把词义差别通过对比展示出来, 如上例就可以把“情绪”和“情感”等区分开来。但其所举示例“情绪高涨”中的“情绪”与含褒义的“高涨”一词对应, 这一解释实际反映不出真实语料下“情绪”一词的搭配特点。
Ⅱ《现代汉语词典》 (2) 收录“情绪”词条释义为:
情绪:[名]
A.人从事某种活动时产生的兴奋心里状态:生产~/急躁~/~高涨
B.指不愉快的情感:闹~/他有点儿~。
以上释义用义素分析法可分析为:
情绪[+人][+活动][+主动产生][+心里状态][+兴奋][+不愉快]
通过义素分析, 可以看出词典解释认为“情绪”是[+主动产生], 且既能够与积极情绪词搭配又能和消极情绪词搭配。但这不能反应出“情绪”一词的实际搭配和使用特点。立足于一定规模的语料库, 我们则可能弥补以上不足。
三、语义韵考察
语义韵律 (semanticprosody) , 是指“超越词语界限的联想色彩”。[3]词汇在语境中表达时, 会出现附加意义的变化, 如褒贬、庄谐, 这些语言使用者的态度倾向往往表现为语篇线性搭配的倾向, 即它们习惯性地吸引某些具有相同语义特点的词项构成搭配, 由于关键词习惯性地和具有某语义特征的一些词共现, 因而也被感染上有关语义特点, 其语境也就呈现出特殊的语义氛围, 如积极、消极等。[4]比如英语中的“rather”和“quite”就呈现出不同语义韵律搭配:前者主要是与“imprecise”、“unpromising”等消极词汇搭配, 呈现出消极的语义韵律;后者则与“honest”、“placid”、“happy”搭配, 多呈现积极的韵律色彩。[5]
语义韵研究需要建立类联接, 基于数据来概括和描述关键词的语义搭配, 进而总结出语义韵特点。[6]
1. 关于“情绪”语料库使用频数统计
词频统计可大致了解该词的入库情况。通过查找北大CCL语料库、教育部语言所语料库在线以及台湾中研院现代汉语平衡语料库三个语料库 (平衡语料库) , 我们的检索结果如下:
(人工查找, 暂未发现“情绪”中的歧义组合。)
由上表可见三大语料库中的“情绪”一词使用分布概率相对较高。以北大语料库为例, 其比例大概占1/15000。以上可以保证统计搭配语义韵时的效度和信度。
2.“情绪”的类联接及语义韵分析
语言学研究组合关系和聚合关系, 组合关系是词语的线性搭配关系, 具有真实性发生的特点;而聚合关系是语义意义潜势所在, 具有可能性联想的特点。[7]传统语义学者多重视探讨聚合关系, 认为聚合关系比组合关系丰富, 而实际上, 基于统计归纳的实例来探讨共时组合关系更具有可行性和真实度。
英国学者Firth (1957:12) 提出:“You shall know a word by the company it keeps.”即从词的搭配了解该词。研究语义韵, 就需要了解词项的结伴规律、结伴词项间的相互期待与相互吸引 (mutualexpectancy, mutualattraction) 、搭配成份的类联接 (colligation) 关系。[8]首先是把握词语的类联接关系。类联接是词语搭配研究的重要概念, 是对具体搭配的语法范畴组合搭配关系的概括。一个类联接即表示一个搭配类如N+V等。
通过关键词检索和索引随机提取, 我们可以得到“情绪”检索索引示例如下:
群众的[情绪]更高了, 学习信心更坚定了
过去部队中存在着的若干消极[情绪]与不良行为
她无法使自己从糟糕的[情绪]中解脱出来
那时你脑子受刺激, [情绪]很激动, 你的病根就是那时留下的
她们的串连技术不太好, [情绪]波动大
全义似乎还难以从刚才那[情绪]的阴影里挣脱出来。
他没有任何一个时候, 像这样[情绪]饱满
海南听他说她不是个平庸的人, [情绪]回升了一点
说到这里, 老革命的埋怨[情绪]更大了
像跳动的琴键拨动了我的心弦, 使我[情绪]激动起来
病人最初明显的[情绪]反应是焦虑
并能起到稳定[情绪], 稳定生产, 稳定销路的作用。
对索引进行归纳:
情绪+A (高、高昂) ——A (糟糕、消极) + (的) +情绪
情绪+V (沸腾、回升) ——V (稳定、闹) +情绪
情绪+ (的) +N (反应、阴影) ——N (我、孕妇、思想) + (的) +情绪
上述搭配类联接可整合成如下句法搭配系列 (表示可视为句法整体的界限标志) :
V+[N/A+ (的) +情绪];
[N/A+ (的) +情绪]+V;
[N/A+ (的) +情绪]+A;
以上搭配类联接中“[N/A+ (的) +情绪]+V”中的动词多为不及物动词。且[N/A+ (的) +情绪]中的“情绪”不能与N或A交换位置, 这表明“情绪”不具备很强的定语修饰力, 若交换位置, 则由定中结构变成了主谓结构。
类联接是词语搭配的抽象化概括, 而作为具体的搭配词语, 其共现能否达到统计学上的显著程度是形成语义韵的前提[9], 要考察共现的显著程度则可在搭配词提取后需要进行统计测量, 检验各搭配词与节点词之间的相互预见和相互吸引程度。这里采用Z值法测算其显著程度, 但鉴于汉语测算存在词汇统计上的困难, 拟采用约数估算值。[10]
根据公式:
(其中C1为搭配词在库中的观察频数;C2为节点词与搭配词共现频数;N为节点词在库中的观察频数;W为总库容;E为搭配词与节点词的期望频数;SD为搭配词分布的标准差)
北大语料库库容为307, 317, 060字频, 这里暂按两个字节摇一摇个词北来大计CCL算语, 料故库总检词索频教育数部为语约言为文1字.5应亿用词台次湾, 中节研点院现词代直汉接语按摇1摇来计系算统。 (网这络里版把) 跨距S研调究整所所为语5。料库节在点线词平频衡语数料 (库N () 网“络情版绪) (检N索 (例2) 次结”) 果为1111550707次。9581107
根据统计查找, 与“情绪”共现词的Z值如下:
(由于本统计是从语料库网页上进行词频统计, 检索共现词时系统仍从全文语料检索而不受跨距S控制, 故值有偏大, 所以为近似值。)
通过表2可以看出, 与“情绪”搭配的词有“低落”、“高涨”、“激动”、“悲观”、“激昂”、“抵触”、“消极”、“急躁”等。这些词实际上是节点词“情绪”的结伴词项, 与其共同表达一定的意义。这些词虽有“高昂”、“激昂”等呈褒义的词, 但更多的是“低落”、“悲观”、“抵触”、“消极”、“急躁”, 他们具有较高的z值, 呈显著搭配, 而这些词又多是带消极色彩词汇, 导致“情绪”在使用中产生消极性语义韵特征, 这种倾向性即使是讲母语的人仅凭其语言直觉也不一定能作出确切的判断, 二语习得者则通常会出现偏差。[11]由于“情绪”的语义韵搭配上有要求, 像出现“你今天情绪很好”这样的情况, 就会让我们在日常问候中不太接受。
传统的分析如《同义词词林》只能把握“情绪高涨”这种具体搭配, 无法统计“情绪”的消极语义韵特点。《现代汉语词典》中“情绪”可以与正面和负面情绪搭配的用法实际在使用中多与消极词汇搭配, 并且在词汇搭配上, “情绪”不是“主动产生”而是“被动刺激”并显出消极情绪的倾向。比如“情绪化”, “情绪”本无贬义, 但在语义韵的惯性作用下, “情绪化”一词却表达了贬义的特征。
四、认知解释
“情绪”多与消极意义的搭配, 组成“跨越”词语界限的消极语义韵。但这种语义韵的形成实际上用一定的认知理据可讲。
从“情绪”的搭配词群来看, 如“低落”、“高涨”、“激动”、“悲观”、“激昂”、“抵触”、“消极”、“急躁”等词, 他们在认知上呈现出明显的容器隐喻和结构隐喻特征, 即在人的认知经验作用下, 将人体视为容器, 情绪则是液态内容物, 情绪可以波动, 可以发泄, 可以低落高涨等等, 这是人的认知经验的映射。[12]把水的特点和情绪对应起来, 形成“情绪如潮水”的结构隐喻, 这个结构隐喻又建立在“人是容器”的隐喻基础上, 处在人身体的情绪则是装在容器中的水。如下例:
例1:家庭自然成了他们发泄情绪的场所。
例2:病人入院后往往情绪低落。
例3:滞留机场的旅客情绪平静。
人的情绪变化这种经验映射到人的认知过程中, 使得“情绪”天然开始带上了“动向”, 即潮水总会出现波动的过程, 而波动往往有升 (积极) 有降 (消极) , 但这种“动向”却走向了消极的一端。因为根据上述统计显示, 上述表达消极意义的搭配词的Z值较高, 具有较高的使用惯性, 发生语义感染, 从而让“情绪”带上了消极“动向”, 像“情绪化”便是如此。
出现这种消极倾向, 人的认知因素起到了重要作用。认知语境会把不显著的东西调整得相对显著, 把原来显著的部分变得相对不显著。[13]在人的经验中情绪有好有坏, 但实际上在环境的刺激下正面情绪是人们所倾向的, 负面情绪则往往是需要回避调整的, 这就形成人们的焦点 (图形) 与背景选择动机。认知上负面情绪逐渐成了凸显对象, 在情绪的集合中, 正面情绪和其他情绪成了背景, 是默认状态。而在表达中正面情绪往往需要特别凸显, 这就形成正面情绪的标记。如:
例1:他今天情绪高涨。
例2:他有点高涨。
例3:他今天情绪低落。
例4:他有点情绪。
通过比较以上四例, 可以看出“情绪高涨”和“情绪低落”并不对称。“高涨”实际是突出情绪良好“动向”的标记, 负面情绪则是“动向”的典型发展模式。不用标记, “有点情绪”就是“有点 (消极不好的) 情绪”。“情绪”的这种消极动向性, 还能从与近义词“情感”的对比中看出, 如:
有情绪—有情感
没有情绪—没有情感
上述反映的是否定的不对称性。这种不对称实际与“情感”和“情绪”的语义韵律有关。“有情感”一般不说, 它需要加上关于情感性质的标记词, 而“情绪”则不用, 它带有倾向性, 可以自足表达消极情绪。[14]
从上述语料库统计中产生的韵律搭配实际上反映出了语言发展的词汇化特点。由于个别搭配词跨距短, Z值高, 会形成半固定的共现关系词组。由特定的词与“情绪”形成半固定结构, 如“思想”、“状态”等词, 这种半固定的形式实际上是在上述认知因素的作用下, 使得句子表达的词汇语义产生了词汇化, 形成相对凝固性的结构, 从而促成新的语法手段 (包括语法结构) 产生。[15]
五、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