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词汇语义的变化与发展

2024-09-22

论词汇语义的变化与发展(通用5篇)

论词汇语义的变化与发展 篇1

论词汇语义的变化与发展

词汇作为语言的.一个组成部分,它的演变和发展是个极其复杂的过程.词义的演变是语言外部因素和内部因素协同作用的结果.掌握词汇语义变化的规律,有助于学生更好地学习外语.

作 者:朴金凤 PIAO Jin-feng 作者单位:安徽工业大学外国语学院,安徽,马鞍山,243002刊 名: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英文刊名:JOURNAL OF ANHUI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SOCIAL SCIENCES EDITION)年,卷(期):200825(3)分类号:H313关键词:词汇 语义 语言外部因素 语言内部因素 语义类型

论词汇语义的变化与发展 篇2

词汇语义的变化包括语义扩大、语义缩小和语义转移等形式,关于语义变化的形式已有很多相关研究,本文不再赘述,本文将重点分析词汇语义变化的内外因尤其是内因。

一、词汇语义变化的外因

本文认为词汇语义变化的外因主要由社会因素、历史因素和外来词影响三方面构成。

(一)社会因素

随着人类社会不断进步与发展,新事物、新观念层出不穷。为了表达这些新事物、新观念人们有时会创造新词,但大多数情况下人们不会这样做而是将新的语义赋予旧词。如果一有新事物出现就造一个新词,那么词汇量就会越来越大,加重人们记忆的负担,同时也不符合人们做事的经济原则。而通过赋予旧词新意的方式人们能在较短的时间内将其记住。比如,mouse(老鼠)一词用来指电脑的“鼠标”,head(头)用来指“领导”或“头目”等,这样人们就可以节省记忆词形的时间,只需将新的语义记住即可。

(二)历史因素

历史因素指词汇的形式不变,而其所指改变引起语义的变化。随着历史的变迁,人类的认知水平不断提高,许多词语被人们赋予了新的语义。例如:pencil一词源于拉丁语指“小尾巴”或“小毛刷”类似于中国毛笔,而现在虽然这种笔的材料已被铅和木头代替,但人们仍用pencil一词表铅笔。

(三)外来词影响

在许多语言中都或多或少存在一些外来词,为了区分语义相近的本土词汇和外来词汇,人们往往会在本土词语义上作一些改变以示区别。例如:pig, sheep和cow在古英语中他们分别指动物“猪”、“羊”和“牛”或“猪肉”、“羊肉”和“牛肉”。但后来由于法语词pork, mutlon和beef传入了英语中,特指“猪肉”、“羊肉”和“牛肉”,因此人们为了区别,就将pig, sheep和cow用来只指动物“猪”、“羊”和“牛”。

二、词汇语义变化的内因

语义是人类赋予词汇的,人们在赋予某个词汇语义时往往会先考虑该语义与这个词汇是否有关联,因为关联性越大越便于人们熟悉和记忆。语义变化也一样,为何增加、减少或完全改变某个词的语义都是人类为了交际方便和需要,将要增加、减少或改变的语义与该语言中的词汇进行比照,最终挑选出最佳词汇的结果。而这整个过程都是由人类的认知思维完成的。因此认知思维在创造新词和词汇语义变化过程中起着决定性作用。

在认知语言学中,认知指包括感知觉、知识表征、概念形成、范畴化、思维在内的大脑对客观世界及其关系进行处理从而能动地认识世界的过程,是通过心智活动将对客观世界的经验进行组织,将其概念化和结构化的过程。在概念形成和推理过程中,人的生理构造、身体经验及人的感知觉能力(观察、选择、注意力)和人的想象力(图式组织、心理意象、隐喻和转喻认知方式)扮演了重要角色[3]。在人的认知思维中,对语义变化起决定作用的主要是隐喻思维。

这里所讲的隐喻并不是人们传统意义上的修辞手法,而是一种思维方式。隐喻的本质是通过一种事物来理解或表达另一种事物[1]。隐喻这种抽象的认知能力来源于对两个概念的“相似”的认识[3]。隐喻不仅是词汇发展的动因,还是语言结构组成的动因之一,例如,人们实际上是通过源范畴money(金钱)来思考和概念化目标范畴time(时间)的,所以我们日常生活中才有以下表达:

(1) You’re wasting my time.%你在浪费我的时间。

Can you give me a few minute?%能给我几分钟吗?

How do you spend your time?%你怎样利用你的时间呢?

We are running out of time.%我们没有时间了。

这些例子中wasting, give, spend, running out本是用于描述money(金钱)的,time(时间)作为一种抽象的概念,人们为了能形象理解把握它,于是将对它的认知模式转向与之相似的具体事物money(金钱)上。因此这些描述money(金钱)的词也就自然而然用到了time(时间)上。隐喻思维对词汇语义变化的作用主要通过以下几种方式完成:

(一) 通过建立人体部位与其他事物的相似链接

人类在发展过程中首先认识的是自我,为了理解其他事物,几乎人体的所有部位都已经被人们不知不觉用到隐喻中。吴静[4]指出由于人本身是一个具有三维空间的实体,比如有边界、上下、左右、前后和内外等,因此为人们认识世界万物提供了最好的参照。例如:face(脸/面)是人最明显的部位也是最受他人关注、最易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部位。后来人们将其特征影射到其他事物上用以表示其他事物最明显、最引人注意的部分,便有了face of a mountain(山面),face of a building(墙面),face of a watch(表面)等表达,汉语中也有“桌面”、“地面”、“画面”等。类似的例子还有:

(2) hands%%%of a watch, of an altimeter/speedometer

(3) arm%%of a chair, of the sea, of a tree, of coat or jacket, of a record player

(4) eye%%of a potato, of a needle, of a hurricane, of a butterfly, in a flower

(5) mouth%%of a hole, of a tunnel, of a cave, of a river

(6) lips%%of a cup, of a jug, of a crater, of plate

(二) 通过建立已知事物与未知事物的相似链接

人们为了表达新事物,往往会先找新事物与已知事物之间的联系,以便找到最便利、最形象的表达方式。一些日常用语进入计算机领域就是例子之一。比如,run(运行)指机器等在工作,windows系统在工作这一情景就需要有合适的词来描述,于是人们将它与生活中的已知现象进行比较,发现它与机器工作相似,于是便用run一词表示Windows系统在工作。类似例子还有:

(7) menu:click the menu

(8) crash:the system has crashed

(9) file:save the file to disk

(10) e-mile:send an e-mile

(三) 通过建立具体域与抽象域的相似链接

为了使抽象的事物更易于理解,人们习惯于用具体的事物来表示它们。在这个过程中人们会首先找出抽象域和具体域之间的相似性,然后建立二者间的相似链接。李国南[2]认为当人们谈论抽象概念时,通常会从具体领域找词语来表达。尤其是在解释一些科学概念或技术术语时特别常见。赵艳芳[3]举了一些例子:苏格兰物理学家麦克斯韦尔(J.Maxwell)用lines of force, dance of molecule形象地解释了磁力的形状和分子的运动;著名丹麦物理学家玻尔(Niels Bohr)发现电子绕原子核运行,恰似行星绕太阳运行一样,于是在此基础上应用轨道运行的隐喻(orbit metaphor)建立了原子结构理论(atomic structure theory):Atoms are solar systems.生物学家将基因叫做镶嵌体或马赛克(mosaic),将DNA分子描述为spirite stairway(螺旋体)或zipper(拉链)。在解释DNA决定生物传代中细胞的遗传特性时,科学家用信息传递的概念说明遗传概念:生物密码(biological code),遗传信息(genetic message),传递信息(transmit information),密码转译(code translation),密码编排(editing),密码编码(encoding),密码解读(reading)等。

(四)通过建立一个经验域与其他经验域的相似链接

这种情况往往出现在以经验域是人们非常熟知的而其他经验域比较生疏或陌生的情况,通感就是典型例子之一。例如:light(轻的)本来是表示重量的词,人们把它用到视觉(ligh color(浅色))、听觉(light music(轻音乐))等感官上。类似例子还有:

(11) heavy:heavy news, heavy food, heavy weather

(12) sharp:sharp outline, sharp ears

本文对词汇语义变化的原因进行了简单分析,打破了将词汇语义变化的原因归结于社会历史因素或词汇内部结构特征的疆域,为研究语义变化及其原因提供了新的思路,同时也为广大师生理解语义变化提供了新的参考。

摘要:词汇作为一个系统, 可以从共时和历时两个角度对该系统进行观察。传统语言学的研究主要是从共时角度对单个词语的考释, 本文将从历时的角度分析词汇语义变化的原因。词汇语义变化和万物变化一样是内外因共通作用的结果。本文认为词汇语义变化的内因是人的认知思维尤其是隐喻思维, 外因是社会历史因素、外来词等。

关键词:词汇语义变化,内外因,认知思维,隐喻

参考文献

[1]George Lacoff&Johnson Mark.Metaphors We Live by[M].Chicago: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80.

[2]李国南.科技语言中的隐喻[J].中国科技翻译, 2003, (4) .

[3]赵艳芳.认知语言学概论[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1.

论词汇语义的变化与发展 篇3

关键词:构式语法;生成语法;题元结构

一、引言

构式语法以认知语言学为基础,包含构式语法、认知构式语法、激进构式语法以及具身构式语法等。构式语法与Chomsky为代表的生成语法派认为语言具有心智性,但是也认为构式语法与生成语法有很大的不同。生成语法认为学习者天生具有学习某种语言的能力,而构式语法认为语言更多是形式与意义的结合体,学习者需要依赖于自身的经验去主动习得语言。

二、生成语法中词汇语义与句法的相互“串通”

在词汇语义与句法的界面研究方面,生成语法认为词汇语义以题元角色的形式决定句子的合法性。一些语言学家还采用了化学中化合价的概念,以give为例,多数语言学家认为give是三价动词,题元结构由动词本身决定,即give 。但是,在实际语言应用过程中,许多常见的动词的题元结构并不是固定不变的,以动词kick为例,至少可以出现在八种不同的题元结构中:(1)Tom kicked the wall. (2) Tom kicked Bob black and blue. (3)Tom kicked the ball into the pool.(4)Tom kicked at the ball.(5)Tom kicked his foot against the wall.(6)Tom kicked Joy the ball.(7)Horse kicks. (8)Tom kicked his way out of the room.

如果认为动词能够直接决定它所跟的补语结构类型,那么kick就应该是一个二价动词,并且是一个及物动词,二价分别是施事、受事。但是在(6)中,kick是作为三价动词出现的,即作为双及物动词。同样,在(3)中,kick也是一个三价动词,也是一个双及物动词,但在这一情况下,kick的题元结构发生了改变,句法上表现为加直接宾语和介词短语作补语。这两个例子都表明,动词kick可以出现在不同的题元结构中。kick能够出现在何种题元结构中以及与何种补语结构搭配,是由句子中动词kick与哪一种特定的补语结构共同出现这一事实决定的。这种循环模式使得词汇语义与句法结构相互“串通”。

三、构式语法对于“串通”的避免

在构式理论的框架下,从最简单的词素、词等小的语言单位到熟语、句子等这些大的语言结构,只要不能从组成它们的结构成分中推断出它们形式或者语义中所具有的某些特征,都被定义是构式。在词汇语义与句法界面研究方面,构式语法表明,尽管动词包含了句子中大部分的语义和句法信息,但其对于句子整体意义的解释力度并没有预想的要强。因为:

第一,对许多句子而言,动词不能总是决定句子的句法和语义。

第二,一个动词可以出现在多种题元结构的框架中(Bencini&Goldberg,2000)。表1说明句子的语义是如何由题元结构决定的。

对与上述动词kick中出现的循环问题,即“当且仅当动词与某一种补语共同出现时,动词才会出现在特定的题元结构中,从而动词能够搭配特定的补语类型”。构式语法认为,动词出现在何种题元结构中并不是由动词所能搭配的补语类型决定的。因此,将动词意义与构式意义相融合,成功地避免了词汇语义与句法之间相互“串通”,同时也避免了动词词汇语义的复杂化。

四、结语

构式语法在避免词汇句法相互“串通”问题上做出的解释也为二語习得中语法知识的习得提供了一种新的途径。传统教学只是告诉学习者语言的规则是什么,并不能提供具体解释。构式语法是建立在认知语言学上的理论,让二语习得更多依赖于学习者语言使用的经验以及他们如何运用这种经验去学习,使其多根据自身的理解去学习。英语构式语法的提出,为语言的研究以及习得提供了新的视角,但作为一种新的理论,构式语法在很多方面还存在着不足,在理论的构建上面还需要进一步研究和完善。

参考文献:

[1]Chomsky,Noam. Lectures on Government and Binding: The Pisa Lectures[M]. Holland: Foris,1981.

[2]Goldberg, A. E Construction:A Construction Grammar Approach to Argument Structure[M].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95.

[3]董燕萍,梁君英.走近构式语法[J].现代外语,2002(2):142-152.

[4]徐维华,张辉.构式语法与二语习得:现状、问题及启示[J]. 当代外语研究,2010(11):23-27.

法律词汇语义关系辨析 篇4

法律词汇语义关系辨析

本文从语义学的观点出发,对主要的法律英语词汇语义关系,即同义关系、同形异义关系、反义关系、多义关系、上下义关系等进行认真的剖析,旨在阐明在法律英语翻译过程中,了解并有意识地进行这些关系的.辨析对提高译文质量所起的重要作用.

作 者:宋雷 作者单位:西南政法大学外语学院,重庆,400031刊 名: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 PKU CSSCI英文刊名:JOURNAL OF SOUTHWEST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年,卷(期):25(10)分类号:H033关键词:翻译 词义 关系 辨析

论词汇语义的变化与发展 篇5

关键词:认知语言 语义学 词语释义 词汇

引言

语言是一种人与人之间沟通的基本方式,需要经过人的思维与认知的共同作用才能达到交互信息的目的。所以如果要对语义进行更加深入的理解,需要对人的认知系统形成进行系统的研究。可见,现代语义学的革新受到现代语言学的影响。现代语义学的不断发展没有改变语言学的基本框架,对于相关的哲学框架也没有任何的影响。随着人类步入了工业时代,现代语义学发生了巨大的变革。最终在二十世纪末,语用学逐渐和语义学以及哲学有了交叉学科。

一、认知语义学理论综述

随着修辞学以及语文学的不断进步,现代语义学也取得了较大的发展,其中在二十世纪初期发展出的历史比较语言学与修辞学的关系极其紧密。语义学发展之初,将语义的不同种类、变化方式及其原因作为重点的研究对象。所以早期的语义学不可避免地与传统修辞学有着密切关联,但是新的语义学不仅仅限于修辞学,还融合了现代发展较快的哲学、心理学等相近的学科。在这些学科中语义学获取了许多的发展新思路。现代语义学能够有效对语句进行分析,但是仍然受到结构主义语言学的影响。这是由于结构主义把语言固定在框架的范围内,缺少灵活的分析。这是它的理论基础之一,结构系统的组成成分之间是互相依赖的关系,成分的存在意义由结构中其他成分来决定。这一原理后来被语义学家广泛地应用到了语义变化的研究中去。

随着语义学的不断发展,语义与世界变化之间的联系逐渐地密切,语义学由形式语义学拓展为认知语义学。认知语义学观点认为词义的产生和人类认知方式之间有着莫大的联系,将词义的产生看作是概念化的结果。认知语义学较为关注的是语句的概念、隐喻及推理等,可见该学派把关注点设置到对语句结构与语法、系统义等方面的问题当中。可以对语句的空间、时间等维度上表达的词义进行系统的分析,将词义的分析与优化语句结构放在了解析语义的首位,为认知语义学分析复杂句法结构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相比于形式语义学的论点,认知语义学提出了更加符合现代语言发展的新论点。认知与医学更加关注语法结构的优化与语言功能的多样性。形式语义学则只将语言的形式固定为某种结构,成为一种模式的语句。可见,两种语义学的关注点不同导致了分析语义过程中使用的方法与目的均有差异。与形式语义学相同之处为认知语义学分为不同类别的流派。较为重要的有概念语义学、隐喻理论以及一些主要讨论语法的认知语言学流派,它们对语义的看法、对语法和语义关系的研究也是认知语义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语义词汇表征的多视角分析

语义当中词汇表征是十分重要的环节,它是在解析语句含义的过程中固定的语言表达结构或者某些具有特殊含义的实体在人类大脑中的反映。语言是用来表达各种含义的,这也是语言作为交流沟通的最基本作用,将其称为“语义”,其含义就是特指通过语言所表达出来的意义,而非经由绘画、音乐等方式表达的含义。最初的话语分析源自于语言学领域,最终也会回归到语言学领域,人类对于话语的认知也会逐渐融入到人类对于语言本质的认知之中,话语理论研究也会融入到语言学理论之中,经由此建立起来的语言学理论,最终不仅仅是更好地描述和解释语言的诸多现象,而且还会给话语分析提供更加有力更加可靠的理论分析框架。在自然语言心理表征当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为心理词库,该词库当中的词语搭配具有固定的结构形式,根据长期的积累以独有的方式储存语义,通过言语和外界交互。自《语义结构理论》出现之后,存在这样一个广泛被大家认可的观点,那就是语言的作用主要是为了将心理表层结构同词语意义之间的反映表达出来,即语义的表现形式。现阶段,出现了以下几种颇具代表性的观点。

其一,解释语义学派认为语义的表达形式与句法结构不同,在对整句话进行语义分析的过程中,表达形式相当于语义结构分析,对词项进行分析的过程中,语义表达式应当称为语义特征。

其二,概念语义学派观点认为,概念结构才是语义的心理表现方式,和语义系统通过特定的方式联系在一起。

其三,认知语法学派认为语义表达形式与语法的发展息息相關。语义内容的结构框架就是语法。深入分析可知,每一个语义统一体都是由语法当中所涉及到的词汇、语句结构、句法等构成的,所以统一体是语法及语义二者相互作用的产物。语法可以理解为是语音形式和语义两大部分构成的,每一组语法单元都具有其丰富的意义。

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语言的象征意义并不是唯一的,因为概念只能算作是意义的一部分。语言的意义是一个集合体,是由语法、语境、语言结构等多种因素相结合构成的。由此,语句的意义表征是一个复杂的认知语义结构,要利用多种方法才能够深入地对意义表征进行全方位的分析。此外,需要从更多的角度、更多的层面详细观察语言活动,进而更好地了解人的语言认知、习得机制和语言交际机制。

三、基于认知语义的语篇衔接

语篇的涵义可以理解为不受语篇的长度与传达方式的限制,能够完整地传递语义的语段。由此可见,语篇不是若干语法可以组成的单位,而是语义的单位。所以语段与语篇有着明显的不同,语段能否构成语篇,重点是判断该语段是否流畅地表达含义,能否与整个语篇的上下文衔接得当。

所以,衔接顺畅和连贯是语段成为语篇的关键因素,也是语篇最为明显的特征,更重要的是,这二者还是分析语篇的主要议题。系统功能语言学认为语段构成语篇的基本条件在于需要具备形成语篇的特征,这种特征是由意义与内容共同组成的。而语篇的特征为采用多种衔接手段表达抽象概念。该衔接手段是语篇中词汇与语法的桥梁。韩礼德非常重视衔接手段,将衔接手段定义为连接语义关系的关键,在语篇当中某些语言信息传递需要采用另外的语言成分进行更加详尽的解释,这就需要衔接手段完成,衔接关系由此产生了。

韩礼德与哈桑对语篇衔接的相关研究较为深入,取得了很好的成果。他们认为:在固定的语境当中,语篇是一个连贯的整体,所以在连接上下文处需要进行衔接处理,增强语篇的连贯性。语篇的连贯指的是在某一固定的语境下,整个语篇涉及到的内容与情节都是在同一模式下开展的。

从认知语义观的角度来看,威尔逊(1993)认为良好的语言表达不是编码概念,而是编码程序,这都是语篇的连接类型。编码概念类型一般情况下会对语言的真实内容产生影响。例如“但是”、“尽管”、“虽然”等等。从认知主义的观点来看,人类在思考过程中,主体是起着决定性作用的,主体操作着客体的反映。但是,在语言的使用过程中,语言同事实之间并非绝对是一一对应关系。语言不是对客体的简单模仿,而是将事物之间的抽象联系表达出来的手段。客体必须依据主体自身的认知进行转和匹配。语言表达的最终目的是将某一客体指向人的心理表征,并不简单地表现为客观现实的表征。

语篇的衔接词汇的引用是一种必要的语言结构衔接方式。通常整个语篇都是在某一种语境下表达同一事物,即以命题的形式进行表达。但是命题形式与往常人们理解的命题有所区别。这是由于命题可以分为真假,而命题形式不能用真假进行明确的区分。换而言之,在表征相关联的命题时,人们通常会明确命题关系,形成一个固定的模式,最终能够在语篇当中明确的表达出来。在此过程中会选择恰当的衔接词汇,将映射的关系明确地表达出。在语篇中出现的这种衔接词语都会是命题构建过程中的关系网络。众多的概念形成了命题,所以,这些起到衔接作用的词语往往被称作是概念连接词。换而言之,人类在表征不同的命题形式过程中,大脑实际上没有利用认知表征出抽象的关系,只是对某一情境或者行为进行简单的处理,最终形成一个复杂相互影响的命题形式语言网络。针对不同的命题形式,其处理的思维模式与程序也有所不同,这反映出利用不同的语言,得到不同的表达效果。所以针对不同的模式就要选取不同的连接词语,得到最符合语篇的衔接词汇。这里所选择的连接词本身必须是具有意义的,例如“但是”、“而且”等等表示转折或者递进关系的词语,这些连接词最大的作用在于给人类大脑的思维模式做好标记,进而方便后续人脑对语篇的加工处理,因此,很多时候也会被称为是程序连接词。程序连接词和概念连接词有着很大的区别,在语篇中常常会将程序连接词省略掉,但是概念连接词却是必不可少的。

结语

本文通过研究词汇表征与语篇理论为基础,将其与认知语言学相结合。根据语言经验,全方位多角度地剖析语词意义的表征结构,才能够更符合学生习得的认知心理机制。语篇的衔接词汇选取是语义连贯的关键内容,所以本文针对语篇衔接词汇选取进行了深入的分析,为形成连贯通顺的语篇提供科学的思路。利用认知关联的方法对语篇衔接连贯进行判定,能够较好地補充韩礼德提出的衔接词汇选取模式。最终确定了语篇衔接主要作用是对显性表述语义进行延伸,填充句与句之间的语义空缺,实现语篇的连接与连贯。

参考文献

[1]章宜华.语义学与词典释义[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2.

[2]翁向华.莎士比亚戏剧文本模糊语言的语用分析[J].语文建设,2015(2).

[3]束定芳.现代语义学手册[Z].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9.

[4]李慎柱.概述语言的语义和语境分析研究[J].语文建设,2015(2).

[5]胡敏.基于交流语境的写作教学研究[J].语文建设,2014(31).

[6]束定芳.《语言能力的结构》评述[J].当代语言学,2002(1).

[7]陈嘉映.语言哲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上一篇:教师师德测试题下一篇:阅读教学存在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