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义研究的哲学观(共4篇)
语义研究的哲学观 篇1
摘要:“鬼”字取象来源于人, “人所归为鬼”, 反映了人之死是生命的回归。《说文》中鬼部及从“鬼”孳乳的字群纯粹鲜明地构成了鬼怪世界的图景, 披露了古代社会鬼神的观念形态, 也体现了鬼、神同源的最初哲学思维。
关键词:鬼,人,死,神
“鬼”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是一个十分重要的概念, 而作为一个字, 它的原始字形是存在很大争议的。综合归纳起来, 古今中外主要有五种解释:死人说、异族丑人说、类人动物说、骷髅说和头神像说等等。[1]
在甲骨文中, “鬼”字作:而在金文中则写作小篆写作。这些“鬼”字都“象人身巨首之异物, 以表示与生人有异之鬼。”[2]我们可以看到, “鬼”字的构形乃是“人”字的变异。无论是甲骨文、金文还是小篆, “鬼”字从“人”的特点是显而易见的。李孝定先生说:“人死为鬼, 盖先民既有之观念, 遂仿人字为鬼, ……鬼字仿人, 有必欲有以别之, 则惟变其头部之形状, ……非谓先民果见鬼之作此形也。”[3]而“鬼”字的“大头”主要就是为了区别于人。
“鬼”这个观念出现得很早, 在甲骨卜辞和铜器铭文中, 它主要是表示死去的人, 例如:
《礼记·祭法》曰:“大凡生于天地间皆曰命。其万物死皆曰折, 人死曰鬼。”《说文》曰:“人所归为鬼。从人, 象鬼头。”《尸子》曰:“古者谓死人为归人。”《韩诗外传》写道:
鬼者, 归也。精气归于天, 肉归于地, 血归于水, 脉归于泽, 声归于雷, 动作归于风, 眼归于日月, 骨归于木, 筋归于山, 齿归于石, 膏归于露, 手归于草, 呼吸之气归复于人。
可见, 古人视“死”如“归”, 视“鬼”为“归”, 认为死亡是生命的回归。这是由于他们认为人死之后肉体虽然会消失, 但灵魂——鬼——还是存在的, 它“视之无形, 听之无声” (《淮南子·泰族训》) , 却能在冥冥之中永远存留。正是缘于这种认识, 所以“鬼者, 死人之精也” (《论衡·讥月》) ;“鬼者, 归也, 精气消越、骨肉归于土也” (《风俗演义·怪神》) 。《礼记·郊特牲》说, 人死之后, “魂气归于天, 形魄归于地。”但无论如何, “鬼”都不外乎是人的“转型”, 或者是人死后的幻化。这一人、鬼同构的现象, 突出体现了人死变为鬼, 鬼不过是人的延续的观念。郭沫若先生曾经说过:
灵魂不灭的观念确立以后, 世界化成了双重的世界:灵的世界和肉的世界。上帝永存的观念随着灵魂不灭的观念发生出来。幽明世界好象只隔着一层纸, 宇宙是鬼和人共有的。有这样的鬼世界, 所以中国人用不着天堂, 用不着地狱。鬼是人的延长, 权力可以长有, 生命也可以长有。[4]
“鬼是人的延长”说明了“‘鬼’的观念的形成与汉字‘鬼’的创制是同步的, 可以说‘鬼’字是‘鬼’的观念的逻辑起点。”[5]
“鬼”的概念是来源于原始先民对梦境等他们无法解释的事情而产生的:
在远古时代, 人们还完全不知道自己身体的构造, 并且受梦中景象的影响, 于是就产生一种观念:他们的思维和感觉不是他们身体的活动, 而是一种独特的、寓于这个身体之中而在人死亡时就离开身体的灵魂的活动。从这个时候起, 人们不得不思考这种灵魂对外部世界的关系。既然灵魂在人死时离开肉体而继续活着, 那末就没有任何理由去设想它本身还会死亡;这样, 就产生了灵魂不死的观念。[6]
而由灵魂不死, 又产生了万物有灵的观念。因此, 在原始先民那里, “鬼”、“神”是浑而不分的。
《说文·鬼部》中“鬼”字之下就是“”字。《说文》曰:“, 神也, 从鬼, 申声。”《山海经·中山经》曰:“青要之山, ……武罗司之。”郭璞注:“, 即神字。”而由“”字来看, “至少在汉代以前的人们的观念中, 鬼神浑而不别, 并未见出十分清晰的分野。鬼即等于神, 神亦即是灵, 灵又就是魂, 魂也就是鬼。……鬼神共存一体。”[7]
“鬼”、“神”、“鬼神”浑用而无区别, 古例甚夥, 如《论语·先进》:“季路问事鬼神, 子曰:‘未能事人, 焉能事鬼?’”《管子·心术》:“思之思之, 思之不得, 鬼神教之”, 而《吕氏春秋·博志》:“精而熟之, 鬼将告之。”《史记·秦本纪》由余对缪公曰:“使鬼为之, 则劳神矣, 使人为之, 亦苦民矣”, “鬼”与“神”、“人”与“民”、“劳”与“苦”, 均互文等训。观《墨子》之书尤明。如《尚同》中:“洁为酒醴粢盛, 以祭祀天鬼;其事鬼神也, 酒醴粢盛, 不敢不蠲洁”;《天志》上:“其事上尊天, 中事鬼神, 下爱人……其事上诟天, 中诟鬼, 下贼人”;《明鬼》下:“今执无鬼者曰:‘鬼神者固无有’……故古圣王必以鬼神……此吾所以知夏书之鬼也……古今之为鬼, 非他也, 有天鬼, 亦有山水鬼神者, 亦有人死而为鬼者。”《墨子》此类语多不胜举。“天”“鬼”或分而并列两类, 或合而专指一类……汉以前固通而不拘, 赅而无辨。天欤、神欤、鬼欤、怪欤, 皆非人非物、亦显亦幽之异属 (the wholly other) , 初民视此等为同质一体 (the daemonic) , 惧戒避之未遑。[8]
可见, “鬼、神”的概念都源出于“有灵时代”。我们知道, “申, 像雷电之闪现光辉曲折形, 古人以之为神。申、电、神古为一字, 同时金文尚用申为神。《说文·虫部》虹字下:‘申, 电也。’又申字下:‘申, 神也。’”[9]所以, “神”字取象滥觞于自然, 而“鬼”字应当出于人事了。
我国传统文化属于伦理型文化, 这种伦理气息很早就影响了人们的鬼神观念。本来, 如上所说, 在原始初民那里, 不论天、神、鬼、怪都是“同质一体”的, 在甲骨文、金文中还有从“示”的“鬼”字“”——。我们可以得知, 在原始先民那里, “鬼”和“神”一样都是受到景仰和祭祀的。
起先, “鬼”的概念是简单的对死亡的描述和猜测, 并没有复杂的、可怕的意义在其中, 但是, 人死之后的“鬼”的状态是活者无法体会的, 只能靠想象和幻觉来描绘。原始先民面对神秘莫测的大自然, 几乎是无能为力的, 而“鬼”就被认为是有超能力、能够控制人事的、万能的。这也是它在早期同“神”一样受到祭祀、崇敬的原因。
古人所迷信的鬼魂的最重要的超人能力是它能变化形态, 并在暗中起作用, 而活人无法事先觉察, 于是人们把一些好事当成鬼魂的庇佑, 把坏事和怪事当成鬼神在作祟。[10]
这种迷信心态在文字中表现得十分明显。“畏”甲骨文作“”, 是鬼手中拿着木杖的样子, 神秘变化的鬼手中持杖, 自然就让人生畏, 《说文》曰:“恶也。”又如“”字, 《说文》曰:“鬼变也。”《论衡·订鬼篇》曰:“鬼者, 本生于人, 时不成人, 变化而去。天地之性, 本有此化, 非道术之家不能论辩。”可见, “鬼”本身就含有不可控捉的意思。渐渐的, “鬼”、“神”平等的格局被打破了。
积时递变, 由浑至画, 于是渐分位之尊卑焉, 判性之善恶焉, 神别于鬼, 天神别于地祗, 人之鬼别于物之妖, 恶鬼邪鬼尤沟而外之于善神正神;人情之始祇望而惴惴生畏者, 继亦仰而翼翼生敬焉。[11]
天成了神鬼之首, 《春秋繁露·郊祭》曰:“天者, 百神之大君也。”鬼神之间也有了高下之分:
《周礼·春官·大宗伯》:“掌建邦之天神、人鬼、地示之礼。”《礼记·郊特牲》:“帝牛必在涤三月, 稷牛唯具, 所以别事天神与人鬼也”, 乃典制之定名。《礼记·祭义》宰我不解鬼神之名“所谓”, 子曰:“气也者, 神之盛也, 魄也者, 鬼之盛也”, 又学术之名。[12]
所以, “为鬼、神明等第, 分贵贱, 显然是出于礼的需要。”[13]鬼与神被分开, 并被区别善恶。《说文解字注》曰:“神鬼者, 鬼之神者也。”大致来说, 鬼分善鬼、恶鬼, 恶鬼代表丑陋、凶恶, 善鬼代表美好、善良, 而善鬼又常被称为“神”。他们是“鬼”中间的神圣者, 或法力无边, 或声名远扬, 或可镇邪压魔, 所以能够享受人间香火祭品的供养和人们的膜拜, 比如关羽和钟馗。
“鬼”的不可控捉和它的与“人”不同, 使得从“鬼”的一系列字有了“怪异”的意义。如“傀”字, 《周礼·大司乐》曰:“大傀异”, 烖注:“傀犹怪也。”而“瑰”在《说文》中是“傀”字的或体, 《文选·西京赋》:“瑰异日新”, 薛注:“瑰, 奇也。”又如“魁”字, 《大戴礼·官人》曰:“奇鬼者不仁”, 《荀子·修身篇》作“倚魁”, 杨倞注:“倚, 奇也, 魁, 大也;谓偏僻狂怪。”
这样一来, 人们便由敬鬼、畏鬼, 而变得讨厌鬼了。在《说文·鬼部》中收有17文, 4个重文, 大徐本又“新附”3文。另外, 还有一系列以“鬼”为声符孳乳的字群, 如:巍、魁、傀、瑰、槐等。这些字从意义上可以分为三大类:“一是指向各种鬼怪奇异的语汇, 一是反映神秘世界 (即和肉体世界相对应的那个世界) 的语汇, 一是传达丑恶可怕的概念的语汇。这三类语汇异常纯粹鲜明地构成了鬼怪世界的图景, 披露了古代社会鬼神的观念形态。”[14]仅从《说文·鬼部》来看, 其中第三类的有:醜、魇。从中我们可以看到, 到了汉代时, “鬼”已经被丑化、恶化了。
正因为如此, 汉字中许多从“鬼”的字都含有丑恶、可怕的意思, 其中的代表字就是“醜” (丑) 字了。“醜”, 甲骨文作“”。《说文》曰:“醜, 可恶也, 从鬼、酉声。”《释名》曰:“醜, 臭也, 如臭秽也。”《战国策》曰:“又身自醜于秦”, 注云:“与秦恶也。”再如“魔”字, 本来写作“磨”, 据《南史·梁本记》载, 梁武帝将“磨”改为“魔”是因为, “魔”“鬼而带贼, 非魔何也?”
从《汉语大字典》我们可以看到, 《说文》之后出现的“鬼部”字的意义大都与丑恶、可怕等贬义概念有关了:[15]
不仅如此, 汉语中“鬼”组成的语词也多半带有贬抑、否定的色彩, 如“鬼哭狼嚎”、“鬼鬼祟祟”、“心怀鬼胎”、“鬼混”、“鬼话”、“赌鬼”等等, 就连侵略我国的外国人也称之为“鬼子”。
因此, “鬼”既有鬼性, 又通人性;既让入敬畏, 又惹人嫌厌;它本为人所造, 又终为人所制, 人们对它“信”而不“仰”, 惧而不怕, 而这就反映了人们对死亡比较客观的认识。
总之, “文字的产生是以人们在实践中获取的经验为基础, 对客观现实及人的主观心理的概括。”[16]“语言文字建构了人们意识中的世界, 在语言文字中可以呈现一个民族深层的思维和意识结构。”[17]而“鬼”字取象于人, 鲜明地体现了先民人之死是生命的回归、神鬼一源的最初哲学思维。
语义研究的哲学观 篇2
摘要:本文根据俄语动词前缀化的特点,从语义研究的角度,对俄语构词中的某些具有普遍意义的问题作了论述:前缀构词与体学的关系,前缀的构词结构语义,前缀的功能语义,以及构词的词汇-语义场等,并对一些有疑义的命题提出了独到的见解。
主题词:构词,功能语义,前缀化
词缀化是俄语构词的重要手段,借助这一手段,可以构成不同词类的同根词。在词缀化方法中,前缀因其对词汇的构成和派生所起的特殊作用,尤其是动词前缀化的语义及结构十分复杂,动词的前缀化构词研究始终在构词学中占有十分重要和特殊的地位。
本文拟根据俄语动词前缀化的特点,从语义研究的角度,就俄语动词前缀构词中的某些具有普遍意义的问题,作以论述。
1.构词与体的关系
动词前缀化与动词体的关系问题,或者说,词缀问题是否属于体学范畴,不仅是一个复杂、且尚无定论的问题,也是许多研究者刻意回避的一个问题。
动词前缀的传统描写方法是在语言学的两个相对独立的领域中形成的:前缀学研究一方面是体学的组成部分,另一方面又是构词学的组成部分(至少在俄语学研究中是如此)。然而,体学和构词学各自有着完全不同的研究视角和范围:无论是对前缀学这一研究领域总的立场和纲领的确立,还是具体的研究任务、研究对象和描写方法都完全不同。体学研究首先关心的是前缀化与完成体之间的关系、行为方式的语义、由前缀构成的动词体的对偶、以及相应的所谓前缀的纯体性意义等;而构词学的兴趣在于前缀的形式特征、派生现象、以及能产动词与派生动词之间的关系、同一前缀的构词类型及它们之间的关系等。尽管体学与构词学的观点和兴趣有如此大的差异,但现代前缀学研究的重点恰好处在这两个领域在这些问题的交汇点上。使这两个不同领域的研究相互作用和相互配合,是前缀学研究的传统任务。然而,在实际研究中,对于前缀学,乃至构词学和体学中的许多问题,如某些具体问题究竟应该纳入哪一学科的研究范围,学者们仍然是各执一词,智者见智。准确地说,在目前的俄语词缀化构词研究中,并存着许多不同的词缀学理论和研究方向,其中有些新观点、新方法要证明其科学性和合理性,并得到学术界的广泛认可,尚待时日。
2.动词前缀的零位意义与语义重叠
关于动词前缀的零位意义的提法已存在近一个世纪了。在这一漫长的时期中,对该问题一直存在着不同的看法,围绕着‘如何理解和阐释“零位意义”这一概念’,‘它对动词前缀的普遍意义’,以及‘零位意义在语言系统中的作用和地位’等问题一直存在着争议。直到二十世纪的五、六十年代,才开始了较为切实的、有理有据的研究。首先是捷克的语言学家提出了独到的见解,证实了从结构上解释前缀与动词结合时产生零位意义的可能性,用一种新的结构模式,取代了把很多前缀定义为意义空缺的纯体学意义的传统模式。在这种新的模式中,零位意义被解释为前缀与动词相互作用的规则。这种规则恰好解释了前缀的某些选择性搭配的特点。西方的大部分俄语学研究人员都接受了这种理论观点,但俄罗斯的语言学家和我国的俄语学家们对此观点的看法却不尽相同。
从语义研究的角度来看,任何前缀都有自己的意义,而不可能等于零。事实上,所谓零位意义的存在是指,当前缀意义中的某种语义与基础动词意义中的某种语义完全相吻合时,表现出的一种零位效应。例如,前缀ПРО-与表示带有时间限定过程语义的动词АНАЛИЗИРОВАТЬ,ЦИТИРОВАТЬ组合,构成ПРОАНАЛИЗИРОВАТЬ,ПРОЦИТИ-РОВАТЬ时;或前缀С-与表示带有创造语义的动词ДЕЛАТЬ,СТРЯПАТЬ组合,构成СДЕЛАТЬ,СОСТРЯПАТЬ时,动词和前缀所表示的最终意义完全一致,此时,前缀的语义表现为形式上的无意义,或者说,只具有纯体学意义。这种现象是前缀语义和基础动词语义完全对应,或者说是语义重叠。在这种情况下,无论是前缀,还是基础词所表达的语义真值是相同的。
构词语义研究的实践证明,类似的语义重叠也仅仅是存在于个别的或某一些例证中,还没有经过所有带前缀动词体的对偶的检验。例如,前缀ПРО-在与某些动词组合时会获得具体语义,而并未与动词的语义发生重叠,而是增添数量和质量的语义如:ПРОЛИТЬ(洒出,溢出),ПРОВЕРТЕТЬ(钻透,钻出),ПРОКУРИТЬСЯ(吸很多烟,吸烟吸坏了身体),ПРОКРИЧАТЬ(呼喊,喊叫一声)等。由此看来,并不是所有前缀都可能与基础动词发生语义重叠,都能显现出语义上的‘空白’。即便是同一个前缀,当与不同的基础动词组合时,也会出现不同的情况。在以词汇和篇章材料为基础,对大量的带有各种前缀的动词进行系统的历时分析的研究也证明这一点。
综上所述,作为语言学术语,“动词前缀的零位意义”这一称谓本身缺乏准确性和科学性,似应称作“动词前缀的语义重叠”更为准确和贴切。
3.前缀动词的形态结构语义
俄语中带前缀动词是语言连续统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动词前缀化是俄语动词派生系统中能量很大,功能很强的一种派生手段,前缀是一种语义复杂的多义性构词单位。前缀的这种词汇潜能使得它们可以传递各种各样的语义,并能保证词缀变化中的语义含量。前缀的意义中有构成语义聚合体的结构。不同的前缀具有不同的语义结构,因而,它们对与其组合后所构成的带前缀动词的意义变化的影响也不同。
前缀动词的各种形态结构语义变体,是由前缀的具体的空间意义加上动词的概括性意义构成的特殊‘产品’。前缀的形态结构语义变体和动词的词汇语义变体是前缀化动词构词的物质基础。这些语义成分的相互作用的结果,在构词系统的框架内形成各种不同类型的构词体系。在这种情况下,前缀的意义就成了某一类型的派生动词所特有的构词意义形成的基础,如体学意义,阶段转变意义,数量意义,质量意义等。
前缀在与基础动词组合构成完成体动词的同时,常常会使动词发生不同类型的词义转义:明喻转义、隐喻转义等。各种不同的转义语义的产生是前缀的形态结构语义与各种类、别和组、群的原始动词相互作用的结果。每个动词前缀的语义特征不同,与其构成的动词的行为方式也不同。因此,在描写前缀语义变化的过程中,可以利用动态模式的概念,以便弄清不同前缀意义之间的联系,弄清这些意义中一个意义在另一个意义基础上发展的具体途径;从而建立各种构词意义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的分类体系,揭示构词结构语义在语言及其使用中的普遍规律。
在明喻转义机制中,前缀的‘行为方式’意义起重要作用。与体的传统范畴不同,关于前缀的行为方式的概念,是把带前缀的动词的功能意义称为‘行为方式’,以便明确指出,某一行为是怎样进行、完成的,以及该行为存在的方式。例如,动词ВЕРНУТЬ加不同前缀时,词义发生的转义变化:ВЫВЕРНУТЬ——旋转着拧下来,卸下来;НАВЕРНУТЬ——缠绕着安放上——戴上、穿上;ПРОВЕРНУТЬ——使旋转着穿过去,拧过去。从语义研究的角度看,由于前缀语义的作用,这种带前缀的动词,实际上在其语义中包含着两种行为概念:‘行为方式’和‘行为结果’——‘旋转着’‘拧下来’。在俄语词典中,通常使用副动词来标注‘行为方式’的语义,例如:ВЫВЕРНУТЬ--ВЕРТЯ,СНЯТЬЧТОСЧЕГО;НАВЕРНУТЬ--ВЕРТЯ,ПОМЕСТИТЬ,НАДЕТЬЧТОНАЧТО;ПРОВЕРНУТЬ--ВЕРТЯ,ПРОПУСТИТЬСКВОЗЬЧТО-Л等。在这种转义中,新的意义构建于前缀?钠毡橐庖濉占湟庖宓呐缮硎拘形姆较蛐院湍康男裕《实幕居镆逄卣鳌慌偶返降诙唬涑闪饲鹩镆逄卣鳌形绞健拧?BR>在隐喻转义过程中,由于‘语义弱化’,动词基干部分的语义会发生‘丢失’,导致动词的语义特征与其搭配的前缀的语义特征不相符。在这种情况下,前缀语义取代了动词基干的相应语义,成了新的词义产生的基础,在此基础上,带前缀动词的词义发生变化,出现转义。这种转义在很大程度上受其它语言因素的影响,特别是受它所支配的题元的词汇语义的影响。仍以动词ВЕРНУТЬ为例:НАВЕРНУТЬКАРТОШКИ——吃了很多土豆;ВЫВЕРНУТЬСЛОВО——脱口说出(不该说的话或全部想说的话);很明显,在上述转义中,转义是在前缀的某一语义特征上发生的,而不是在基础动词的语义特征上发生的[杜桂枝,1996]。再如,动词КРУТИТЬ加前缀НА-:НАКРУТИТЬ(ЧТО,ЧЕГО)——机灵、狡狤地搞出,弄出(一些怪名堂,一些新花样);绕着弯子说出或写出(令人费解的话)。在类似的转义现象中,前缀的语义起了重要的作用。
4.动词前缀的功能语义
关注前缀的功能语义是现代俄语构词学中一个新的研究视角。当从功能的角度,也就是从交际的立场出发,把语言作为交际工具来研究时,构词的机制就呈现为一个不断变化的动态过程。把构词过程置于话语的生成和理解中,置于活的语言环境中来研究,也就是把具体的构词过程放在话语结构中,从功能的角度研究语言本身的活的动态行为特征。具体地说,构词学的首要任务,就是弄清构词与话语的关系,即构词的功能语义:构词在话语构建中的作用,什么样的具体话语条件能促使派生词的生成,什么因素能激发语言使用者在交际过程中创造新的词汇等。
Е.А.ЗЕМСКАЯ在《构词是一种活动》一书中对于这些问题作了比较透彻的分析和描述,提出了两种互为补充的构词学研究角度:一种是研究构词学在篇章中的作用和功能;另一种是在篇章研究中揭示构词机制。换句话说,关于构词与话语的关系问题至少有两个研究方面:对篇章而言的构词学(СЛОВООБРАЗОВАНИЕДЛЯТЕКСТА)和对构词而言的篇章学(ТЕКСТДЛЯСЛОВООБРАЗОВАНИЯ)。从这两个基本观点出发,划分并描写构词在话语中的行为特点,分析各种句子成分在话语中的构词能力和类型,研究各种构词手段在言语环境中的使用情况和功能,以期能够进一步深入研究构词学机制,全面揭示其在交际中的功能等问题。
构词与话语的关系问题的研究表明,动词的前缀在话语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这首先是指偶然性词汇、新词、动词词干的语义空缺以及同一前缀动词多次重复等情况。在这些情况下,对话语的理解常常要求首先理解前缀的意义,而不是整个词汇单位的意义。在许多情况下,前缀事实上限定了话语的内容,换句话说,前缀意义成了话语的语义中心,例如,ЕХАТЬ—ПОЕХАТЬ—ПРИЕХАТЬ:ОНПОЕХАЛ(1);ОНПРИЕХАЛ(2);在例句(1)和(2)中,说话人关注的焦点并不是行为的方式(怎么“走”的和“来”的,是否乘车),而是前缀所表达的基本语义:他走了;他来了。因此,研究前缀在话语中的这种‘创造性’潜力,是研究构词的功能语义的重要课题之一。
此外,前缀不仅具有表示客观实际的真值语义,在具体的话语过程中,前缀还能获得表示主观情态的语用语义,试比较下面两句话:
1)--ЭТОХОРОШАЯКНИГА,СТОИТЧИТАТЬ.
--ЛАДНО,ПОЧИТАЮ.
--这本书很好,值得读。
--好吧,我读一读;
2)--ЭТОХОРОШАЯКНИГА,СТОИТЧИТАТЬ.
--ЛАДНО,ЯПРОЧИТАЮ.
--这本书很好,值得读。
--好的,我一定通读一遍。
在这两个语境完全相同的句子中,不同的前缀给予了动词不同的情态色彩,表示说话人对这本书的感兴趣程度有所不同。
值得指出的是,前缀不仅对与其组合的动词的语义产生重要的影响,而且对动词的支配和组合行为也产生重要的影响。有些动词在加前缀构成了带前缀动词后,其支配关系也发生了变化,对搭配的词汇要求做某些语义限定。例如,СИДЕТЬ加前缀ПО-,构成ПОСИДЕТЬ时,常与时间副词НЕМНОГО搭配,构成短语ПОСИДЕТЬНЕМНОГО;当加前缀ПРО-,构成ПРОСИДЕТЬ时,则常与表示相对较长时间量的词组搭配,如:ПРОСИДЕТЬЦЕЛЫЙДЕНЬ(ЦЕЛЫЙЧАС)等。
前缀的功能语义研究从一个侧面表明,构词本身是一个功能系统,它有能力在语言的内部特征和语言外因素的相互作用下,在交际过程中独立形成。
5.前缀动词的词汇语义群研究
随着语义学研究的深入发展,把词汇-语义群、词汇-语义场等概念和方法引入和应用到构词学研究中,是近几年俄语学研究中的一大成就。与构词学中常用的构词族、构词链和构词聚合体概念不同,构词中的词汇-语义群是把意义上相关的词(同根或不同根)放在一个语义群中,研究它们在构词类型上的联系、特点及其与语义的关系。
前缀意义的不变体的研究是构词的词汇语义群研究的可行途经之一。关于不变体理论,大致上有两种观点:(1)传统的观点认为,不变体是前缀的共同意义,前缀的所有附加意义都是相互交叉的;(2)另一种观点认为,不变体是前缀意义的某种深层本质特性。
关于在前缀意义中存在不变体的设想,也就是在所有的前缀中存在有一个共同部分的设想,既有其明显的合理成份,也有明显的不足:一方面,意义不变体可以特别简单、又特别苛刻地把带前缀动词的词义部分的语义变体联合在同一个标记下,并试图寻找它们之间的相互联系;另一方面,由于前缀意义的不变体永远是相当抽象的,因此,很难把它与纷繁众多的具体的伴随意义相对应,发现并建立起联系。可以说,探索直至建立从意义的不变体到意义的多种变体的转变模式的机制,是前缀意义的不变体理论的中心任务,亦是其最终目标。
КРОНГАУЗ[1995]提出了建立另一种语义结构的构想:把语义的不变体概念转变成语义网络或语义系统概念。他对这一概念的理论依据作了描述和论证,并试图用最简单的形式展示前缀的各种附加意义之间的联系。他认为,尽管前缀的所有附加意义彼此之间都有联系,但这种联系不一定必须通过不变体意义,呈辐射状联系,而很可能表现为连环式联系。显然,找出语义的局部联系要比找出总的全面的联系要简单得多,也现实得多。然而,在实际研究中,不同的研究者对语义网络的理解也各有不同。这主要与两个基本概念有关:前缀的典型意义(ПРОТОТИПИЧЕСКОЕЗНАЧЕНИЕ)和前缀语义网络系统的多层次性(МНОГОУРОВНЕВОСТЬСИСТЕМЫ)。
所谓典型意义,或者称作前缀的主要意义,通常,是指前缀的最具体的空间意义。采用不同的方法,可以从这一典型意义中得到前缀的其它意义。把典型意义的思想引入前缀语义网络,便可显现出这类语义网络的特点:区分出一个意义作为典型意义,而且,所有其它意义与其之间的关系都具有指向性。与不变体概念相比,这种语义网络的观点虽然较为宽泛和温和,但仍然具有较强的假设性。事实上,并不是在所有的前缀中都能很容易地划分出典型意义,例如,在前缀ПО-,У-的意义中就很难区分出典型意义,而前缀С-则具有至少两个典型意义。
解决这些问题的途径之一,是建立前缀语义描写的多层次模式。这种模式应能体现出带前缀动词意义分析和综合的复杂性,以及其各种意义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关系。采用多层次模式,可以沿两个方向对语义进行描述:从深层向表层,或从表层向深层,从而避免了上述网络的指向性和假设性等不足。鉴于语言材料的庞杂及语义的多样化,对语义网络的研究还没有达到应有的深度,对网络的.整个机制——从抽象到具体或反之——还没有作出一个系统性地完整描述。尽管有许多问题尚需进一步的探讨和研究,但前缀意义的多层次语义网络概念的提出,毕竟是朝问题的解决前进了一大步,对前缀动词的词汇语义群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在研究词类典型意义时,已经发现,在动词类别中,除了典型的过程意义外,还有表示物体空间状态的一组词。按照语义特征可以把这组词划分成三个小组:1)表示物体在空间的状态特征的四个动词:СТОЯТЬ,СИДЕТЬ,ЛЕЖАТЬ,ВИСЕТЬ;2)表示主体在空间的状态的改变的四对动词:СТАТЬ–СТАНОВИТЬСЯ,СЕСТЬ–САДИТЬСЯ,ЛЕЧЬ–ЛОЖИТЬСЯ,ВИСНУТЬ–ПОВИСНУТЬ;3)表示使客体在空间的状态改变的四对动词:СТАВИТЬ–ПОСТАВИТЬ,САЖАТЬ–ПОСАДИТЬ,КЛАСТЬ–ПОЛОЖИТЬ,ВЕШАТЬ–ПОВЕСИТЬ。每一组动词的派生能力、构词类型、构词关系、以及派生词与基础词在语义和结构上的联系均对动词构词行为产生不同的作用和影响。用语义场理论对这些词汇进行语义成分划分后,得以证实这些动词可以构成一个独立的子系统。在这一系统中,‘空间存在’(或广义讲,‘空间状态’)语义特征与‘改变状态’、‘使役状态’以及‘独立存在’等语义特征之间不仅仅在词汇方面,而且在结构-构词方面都存在着一定的相互关系。这种研究方法一方面促进了词汇-语义群及语义场理论在构词学领域的应用,大大拓宽了构词学研究的视野:不仅研究派生词汇在形式结构上与基础词的联系,而且研究它们之间在语义上的联系和相互作用,研究基础词和派生词在语义场中的地位和作用;另一方面,从构词学的角度,揭示出语义组、语义群以及语义场中词汇在意义上相互联系的内部根源和机制。
6.动词前缀构词语义的研究方法
传统的描写方法是以统计相互毫无关系的意义的形式来表现前缀语义,而在传统的词典学概念中,这些相互毫无关系的前缀应看作是同音异义现象[ИСАЧЕНКО,1960]。然而,语言学家的直觉,甚至是语言持有者的直觉告诉我们:前缀是一个统一的词义部分。只有找出前缀不同意义之间的联系,才能使这些意义在统一的符号特征下联合起来。
在现代俄语动词前缀构词学的语义研究中,相对于意义作用的四种类型,前缀语义研究可以划分出四个层次:(1)在一个前缀的范围内的研究;(2)在整个前缀构词学的范围内的研究;(3)对前缀与动词基本语义相互作用的研究;(4)对前缀与更宽的语境语义相互作用的研究。前两种类型属于聚合关系的相互作用,后两种类型是组合关系的相互作用。
在聚合关系的研究和描写中,重要的是实现对前缀语义关系的全面而完整的描写。因为,哪怕是只为一个前缀建立一套完整的相互有联系的语义网络,也是对每一个假设的最切实可行的检验。这种完整的语义网络应包括:单个的具体意义,语义转变(从一个意义向另一个意义转变的规则),意义在话语中的实现规则(根据动词词干和上下文语境的语义-语用类型进行排列),以及更高层次的意义(局部的不变体意义和总的不变体意义)。然后建立适用于全部十九个前缀的这种整体性语义网络。只有在这样描写的基础上才有可能建立前缀构词学的内部分类,及其元语言的标准化。
前缀语义关系中的组合关系目前研究的比较少。然而,前缀与动词词干的语义的相互作用正日益成为研究人员注意的中心。许多学者在研究中都指出了研究组合关系的必需性和可能性。1993年КРОНГАУЗ提出了一种假设:前缀与动词可搭配性在语义上是可证明的。他认为,具体前缀的选择以及带前缀动词意义的组合是由动词词干的语义决定的,更准确地讲,取决于动词词干中是否存在某种语义成分。这一假设提供了两个方向的研究:第一,描述动词与前缀搭配的规律及‘计算’出相应的带前缀动词的意义的规则。在这种情况下才可以讲建立语义语法的问题;第二个方向与之相反:从语义上来解释相应的语言现象,即语言中存在某些具有一些特定意义的带前缀动词这一现象。既然从一开始就认为,动词与前缀的搭配性是可以从语义上证明的,那么,这种可搭配性就可以而且应该成为无前缀动词语义分析时的重要语言区别特征。这样,可以根据其前缀的相关概念来确定无前缀动词的意义。
★ 程度副词语义、句法、语用研究
★ 常用英语动词的介绍
★ 英语动词的语法
★ 汉语存现句动词的语义特征分析论文
★ 英语非谓语动词语法
★ 英语不规则动词巧记
★ 中考英语重点动词短语
★ 动量词下、次语义特征的比较研究
★ 语义及语用视角下的英语量词
语义研究的哲学观 篇3
前人对动物成语的研究有很多, 但多集中于文化、翻译以及对比研究等视角。有些关于动物成语的研究其对象比较宽泛, 没有对动物成语进行明确的分类, 且大多是个例分析, 比较零散, 缺乏严谨的数据统计。本文以含有十二生肖动物的四字成语为研究对象, 基于《新世纪汉语成语词典》 (2006) 对其进行了数据统计, 从体验哲学的视角出发, 试图探索这类生肖成语语义生成的认知理据。
1 体验哲学
Lakoff & Johnson在《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一书中指出体验在建构人类概念、思维、推理和语言中起着首要的基础性作用, 明确提出了“心智具有体验性”的观点。Lakoff在《女人、火和危险事物》中提出了经验主义 (Experientialism) 的观点, 这可谓是体验哲学的前身。后来两人在1999 年合著的《体验哲学——基于身体的心智及其对西方思想的挑战》一书中正式提出了“体验哲学”这一术语, 并对其进行了系统阐述, 总结出体验哲学的三条基本原则, 即心智的体验性、认知的无意识性和思维的隐喻性, 其中“心智的体验性”最为基础和重要。体验哲学观认为, 语言是人们在与客观世界互动体验的基础上经过人类主体的认知加工形成的, 语言的形式、结构和意义在很大程度上受人类对于世界经验的制约。因此语言研究应该从人与世界的互动体验和人类的认知加工两方面入手, 生肖成语的研究也不例外。
Lakoff & Johnson (1999 : 497) 指出:“概念是通过身体、大脑和对世界的体验而形成的, 并只有通过它们才能被理解。概念是通过体验 (embodiment) , 特别是通过感知和肌肉运动能力而得到的。”人类初民最初是通过自己和周围的空间而认识世界的。人类凭借自身的生理结构运用特殊的方法来感知世界, 以自己为参照点, 区别出“前后”、“上下”等空间概念, 因此身体部位和空间概念是人类原始思维的出发点。例如, 人拥有头、腰、脚等身体部位, 当他们观察周围所处的世界时, 就用自己的身体部位来给周围世界命名, 因此就有了“山顶 (头) ”、“山腰”、“山脚”等概念。概念和意义是基于身体经验的, 是人类通过自己的身体和大脑与客观世界互动的结果。体验哲学观认为人类的范畴、概念、推理和心智是基于身体经验形成的, 其最基本形式主要依赖于对身体部位、空间关系、力量运动等的感知而逐步形成。归根结底, 认知是基于身体经验的。人类能用特殊的方法来感知客体、他人、空间以及其间的种种关系, 在此基础上, 人们通过隐喻等认知策略建构出其他概念 (包括抽象概念) , 从而建构出概念系统, 并通过词汇化形成了语言, 因此语言具有体认性。当然, 生肖成语的语义生成同样具有体认性。
2 语料收集
本文基于《新世纪汉语成语词典》 (2006) 共收集到含有十二生肖动物的四字成语500 条。这里收集到的生肖成语必须满足以下任一条件:1) 成语中直接含有生肖动物且其意义和动物本身直接相关, 例如“虚与委蛇”虽直接含有“蛇”, 但读音为“yi”, 且意义与蛇无关, 故排除;2) 成语中虽非直接含有生肖动物, 但其意义与生肖动物无异, 例如“丧家之犬”中“犬”的意义为“狗”, 故被收录其中。
笔者对收集到的语料按生肖进行了分类。当一个成语同时含有2 个生肖动物时, 按出现的顺序进行分类, 如“土牛木马”虽同时含有牛和马, 但牛出现在前, 应该归属牛类成语, “龙争虎斗”属于龙类成语, “虎斗龙争”属于虎类成语。这里把“龙争虎斗”和“虎斗龙争”视作两条成语是遵循了构式“语言形式不同, 意义也不同”的原则, 此类成语还有很多, 例如“行同犬彘”和“行若狗彘”也属于两个成语。
3 生肖成语语义生成的认知理据
汉语十二生肖动物四字成语的生成深深根植于汉民族与外部世界的互动体验以及生肖文化, 这类成语语义的生成充分反映了人对动物世界的认知文化加工。生肖成语语义的生成具有体认性, 且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1) 对生肖动物生理特征的体认, 如外形特征;2) 对生肖动物生活习性的体认, 包括行为和生活习惯。
3.1 基于生肖动物生理特征的体认性
人与动物长期共处于自然界, 通过人类的感官和身体运动, 首先观察并了解到动物的外形特征, 并把这种动物文化概念投射到人身上, 通过词语固定下来, 创造了内涵丰富的动物成语。
鼠的眼睛小, 视力极差。经过人们的观察, 就学会用鼠的外形特征来描述人的特点, 创造了诸如目光如鼠、鼠目寸光等来形容人目光短浅、见识浅陋;獐头鼠目、贼眉鼠眼等来形容人相貌猥琐。此外还可用鼠牙、鼠头、鼠肝作比喻, 如鼠牙雀角、贼头鼠脑、虫臂鼠肝等。
牛体躯高大, 人们由此创造了“牛高马大”这一成语比喻人身材高大、身体强壮。牛鼎烹鸡为何能比喻大材小用?用能够煮整头牛的鼎来烹煮一只鸡, 着实是浪费, 这是基于人类实践经验的总结。牛体不仅高大, 且多毛, 因此人们在形容数量多时, 会说多如牛毛, 若是几头牛的毛加起来, 就更加数不胜数了, 于是九牛一毛就比喻极大数量中微不足道的小数目。
虎头大而圆, 体形较长, 体格强壮。在人与动物界的长期交往与互动中, 学会用虎的外形特征来形容人, 如用虎背熊腰来形容人身体魁梧健壮。
兔子拥有长长的耳朵、红红的眼睛、短短的尾巴, 令人甚是喜欢。成语龟毛兔角是说龟生毛, 兔长角, 这怎么可能?据我们观察, 龟身上并不生毛, 兔子头上也不会长角, 所以以此来比喻不可能存在或有名无实的东西。
在十二生肖中, 龙是现实中唯一不存在的动物。龙在中国家喻户晓, 但是龙长什么样谁都不知道。据说, 龙的形象大体是牛首、象鼻、鹿角、蛇躯、鳞身、鳄刺、鱼尾、鹰爪, 总之龙集世上一切威猛、俊美之形于一身, 具有灵性, 受国人崇拜。龙虽是人造的动物, 但绝不是凭空捏造, 一定有现实中的原形。很多学者认为龙的原形为蛇, 成语也常常龙蛇并举, 如一龙一蛇、龙蛇混杂等。
蛇身躯圆滚、细长、蟠蜷, 于是斗折蛇行形容河流道路等曲折蜿蜒。蛇可以吞食比自己头部大得多的食物, 且身藏剧毒, 令人十分畏惧, 蛇蝎心肠、佛口蛇心就用来形容人心肠歹毒。蛇本无足, 画蛇添足, 无中生有, 多此一举。
马本无角, 马生角, 乌鸦白头, 人们用马角乌头来比喻不可能实现的事。
羊体格小, 力量弱, 如遇虎、狼, 自然会陷入险境, 因此羊落虎口, 有死无生。羊肠曲折, 故人们用羊肠小道来指像羊肠一样曲折而极狭的小路。
猴属哺乳动物中的灵长目, 人们常说人是由猴子进化来的, 表明其与人类的亲缘关系最近。也许正是由于两者有颇多相似之处, 削弱了人类在自然中的优越感, 使得与猴有关的成语并不多产且多含贬义, 如尖嘴猴腮, 猴子的面颊比较瘦, 此成语形容人长相丑陋。
鸡的皮肤多皱, 因此人们就用其来形容人容颜衰老, 如鹤发鸡皮、鹤骨鸡肤。鸡骨比喻瘦骨嶙峋, 如鸡骨支床就形容人身体瘦弱。鸡毛没有多大价值, 鸡毛蒜皮就比喻无关紧要的小事。
用狗和猪的生理特征来创造的四字成语极少, 如狗头军师, 以狗头来形容军师, 实际是蔑称专事出谋划策但并不高明的人。
3.2 基于生肖动物生活习性的体认性
生肖动物语义的生成不仅基于对这些动物外形特征的观察, 也基于对其生活习性的了解, 包括行为和生活习惯。
老鼠钻洞入穴, 昼伏夜出, 出洞时探头探脑, 鬼鬼祟祟, 警惕性极高, 因此就有了首鼠两端、抱头鼠窜等成语。两鼠斗穴是因鼠住在洞穴中, 因此才需要 (罗雀) 掘鼠, 这里的“掘”字无疑证实了语言具有体认性。老鼠有四大罪状:争食、毁物、溃堤、传病, 堪称人类的公敌, 因此与鼠相关的成语基本上都是贬义, 如鼠窃狗盗、胆小如鼠等。
在农耕文明的时代, 牛是重要的生产工具, 为人类的生存、发展和社会进步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牛吃苦耐劳, 任劳任怨, 在农耕社会里, 耕田犁地拉货驮物主要靠的就是牛。马和牛一样, 也是农村家庭中供役使的工具, 是人类的好帮手, 于是牛马搭配组合的成语也不少, 如敲牛宰马、牛骥同槽等。
根据我们的经验, 虎生活在大山、森林中, 又其额上有似“王”形斑纹, 再加上它的凶残勇猛, 被誉为山中之王、百兽之王。因此有了放虎归山而不是放虎去山, “归”表明虎是回家, 而“去”并无此意, 可见人类在创造成语时确是基于自己的体验。因虎与狼有共同的特点——凶猛残忍, 形象威严可畏, 故成语中常将它俩一起搭配组词, 如狼吞虎咽、引虎拒狼等。假虎张威, 虎才有威严可供借助, 如若说成假鼠张威, 岂不令人笑话?
兔善跑能逃, 动作敏捷, 如乌飞兔走形容时光飞逝。当然兔子也有逃脱不了的时候, 如遇上狩猎能手鹰或犬, 见兔放鹰、见兔顾犬就证明了这一点。兔子生性狡猾, 因此有狡兔三窟或狡兔三穴的说法。都说很多成语来源于历史典故, 事实上历史典故也是来自历史事实, 归根结底来自人类的体验。若不是古人看到有只撞死的兔子, 就天天守着那树桩, 心存侥幸, 荒芜了田里的庄家, 怎么会有守株待兔来比喻心存侥幸地坐等意外的收获?
龙和凤是古老中国图腾文化的两翼, 龙是众兽之君, 代表着阳刚, 是力量的象征。凤是百鸟之王, 代表着阴柔, 成为美丽的化身。由此, 龙凤的结合成为力和美的结合, 两者之间美好的互助合作关系通过象征着阴阳和谐的“龙飞凤舞”, 相辅相成、交相辉映, 表达出中国传统“和”文化的最高境界——龙凤呈祥。因此龙凤结合的成语基本上都是褒义, 如龙章凤姿、龙楼凤阁等。虎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据着极其重要的地位, 仅次于龙。龙飞在天, 虎行于地, 龙虎结合成为吉祥昌盛的象征和美化权威的典型形态。龙虎并提的成语有很多, 如龙争虎斗、龙盘虎踞等。
蛇通常栖息在杂草中, 由此人们创造了打草惊蛇、拨草寻蛇、惊蛇入草等成语。
马刚健雄壮, 威武昂然, 人类选中并驯化它参与作战, 驰骋疆场, 马为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立下了赫赫功劳。由于马与战争关系密切, 在有关马的成语中, 与战争相关的占了多数。古代作战有徒步、车战、骑兵三种, 后两种皆与马有关。车战之车需以高头大马驾, 且马必须驯养有素, 以便作战时严整有序, 相互照应, 如此方能马到成功。骑兵以一人一骑为单位, 比战车运动灵活, 但也需兵强马壮, 战士听从指挥, 唯马首是瞻, 一马当先, 快马加鞭、马不停蹄、勇往直前, 争取立下汗马功劳;若是弊车羸马, 人困马乏, 即便是千军万马, 也会搞得人仰马翻, 甚至马革裹尸, 战死疆场。在古代, 马还是重要的交通工具, 如车马盈门、车水马龙等无不体现了马在促进人类交流过程中所起的重要作用。
羊性格胆小怯懦, 羊质虎皮指羊披上老虎的皮, 依旧外强内弱, 虚有其表。羝羊触藩是说公羊的角缠在篱笆上, 进退不得, 因此人类才运用自己智慧的大脑以此比喻进退两难, 由此进一步证实语言具有体认性。
沐猴而冠, 人看见猕猴带上帽子, 装成人样, 心想只不过是虚有其表, 这一成语既包含了人与客观世界的互动体验 (看见猴子戴帽子) , 又体现出人类的认知加工 (虚有其表) , 这与体验哲学和认知语言学所讲的语言的生成原理完全吻合。
古人观察到每当晨曦照到大树时, 公鸡就开始啼鸣, 以此学会判定时间早晚, 所以就有了鸡鸣而起、闻鸡起舞等成语。鸡与犬是旧时农家经常饲养的动物, 成语中两者同时出现的频率较高也就不足为奇, 真实反映了农家生活情景, 也进一步证实了语言来源于生活, 如鸡犬桑麻, 俨然一副农家乐的升平景象;鸡飞狗跳也是旧时乡村生活的真实写照。
狗见人就颠屁股, 摇尾巴, 狗颠屁股就比喻殷勤献媚、摇尾乞怜的丑态。狗也喜欢狂叫撕咬, 令人厌烦, 加上狗过分依赖主人的特点, 增强了人们对它的厌恶, 因此与狗相关的成语多含贬义, 如狗仗人势、狼心狗肺等。猪狗并提的成语也不少, 大概是因为猪生性懒惰, 不讲卫生, 还有些贪婪, 遭人嫌弃, 于是成语“行若狗彘”形容卑鄙无耻;“狗彘不若”指斥人的品行卑劣无耻。
4 结束语
语言是在人与客观世界互动体验的基础上经过人类的认知加工形成的, 语言具有体认性。汉语十二生肖动物四字成语的生成深深根植于汉民族与外部世界的互动体验以及生肖文化, 这类成语充分反映了人对动物世界的认知文化加工。由此可以进一步论证体验哲学和认知语言学对语言具有充分的解释力, 从而批判了客观主义哲学。
摘要:体验哲学和认知语言学认为, 语言是在人与客观世界互动体验的基础上经过人类的认知加工形成的, 语言具有体认性。汉语十二生肖动物四字成语的生成深深根植于汉民族与外部世界的互动体验以及生肖文化, 该类成语的生成充分反映了人对动物世界的认知文化加工。由此进一步论证体验哲学和认知语言学对语言具有充分的解释力, 从而批判了客观主义哲学。
关键词:体验哲学,体认性,生肖成语
参考文献
[1]Lakoff G, Johnson M.Metaphors we live by[M].University ofChicago press, 2008.
[2]Lakoff G.Women, fire, and dangerous things:What categoriesreveal about the mind[M].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press, 1990.
[3]Lakoff G, Johnson M.Philosophy in the flesh:The embodiedmind and its challenge to western thought[M].Basic books, 1999.
[4]王寅.语言的体验性——从体验哲学和认知语言学看语言体验观[J].外语教学与研究:外国语文双月刊, 2005, 37 (1) :37-43.
语义研究中的原型范畴理论 篇4
语义研究中的原型范畴理论
原型范畴理论认为,范畴内各成员的地位是不平等的,有中心成员和边缘成员之分;范畴间的界线是模糊的;范畴是围绕其原型,而不是凭充要条件建立起来的.原型范畴理论的这些观点可以用来解释语义范畴的内部结构,如多义词的.各个释义有中心义和边缘义之分,题元角色是围绕原型施事和原型受事组织的,等等.本研究证明,原型范畴理论能为多义词范畴的词义扩展机制和题元角色的界定提供更有说服力的阐释.
作 者:戴瑞亮 DAI Rui-liang 作者单位:中国石油大学,外国语学院,山东,东营,257061刊 名:中国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英文刊名:JOURNAL OF CHINA UNIVERSITY OF PETROEUM(EDITION OF SOCIAL SCIENCE)年,卷(期):25(6)分类号:H0关键词:经典范畴理论 原型范畴理论 语义研究
【语义研究的哲学观】推荐阅读:
认知语义研究11-24
语义出版应用与研究09-01
成语语义的熔铸11-18
一阶逻辑的内涵语义10-12
基于语义网的信息检索09-29
英美文学作品的语义论文08-18
论词汇语义的变化与发展09-22
刍议认知语义理论之间的联系09-23
经验语义1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