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阶逻辑的内涵语义

2024-10-12

一阶逻辑的内涵语义(共5篇)

一阶逻辑的内涵语义 篇1

递进的逻辑语义基础及相关问题

本文以范畴为出发点,从显性与隐性、多层与转化、一致性与差异性等角度分析递进关系的建立与分类,最后分析逻辑语义在建立汉语递进范畴中的作用:语义决定形式,形式反过来又影响语义.递进的.构成基础就是递进项在逻辑语义上的兼容性与梯度性.

作 者:作者单位:刊 名: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 PKU CSSCI英文刊名:JOURNAL OF SOUTHWEST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HUMANITIES & SOCIAL SCIENCES)年,卷(期):26(10)分类号:H14关键词:递进 逻辑 语义 形式

一阶逻辑的内涵语义 篇2

万维网是由分散在全球范围内相互链接的Web文档构成的网络。近年的发展证明, 万维网已经成为开放的、具有良好扩展性的信息载体。不过万维网上的信息匮乏语义描述, 不利于机器自动处理, 限制了万维网的进一步应用。Tim Berners Lee等提出语义Web的设想, 希望通过在Web文档上附加机器能理解的语义标注, 将万维网从文档Web扩展成为数据Web, 使得知识可以以机器理解的方式发布, 智能代理可以集成知识和对知识进行推理, 人们可以利用各种智能服务和设施而生活和工作。语义Web从此成为万维网发展的主要方向。

1 语义Web的本体语言

语义表达是语义Web最基本的问题, 语义表达的目标就是要把应用领域概念化, 也即语义建模, 其研究内容属于本体理论研究的范畴。语义Web的语义表达因而可归为本体理论在语义Web中应用的问题。

本体理论的基本概念是本体, 语义Web应用和研究也大多是围绕本体这个核心来进行的。关于本体, 信息技术应用领域中普遍接受的一种定义是:本体是对某一个领域概念化的显式、形式化的描述。这个定义强调两点: (1) 概念化必须是形式的, 因而允许机器自动推理; (2) 实用的本体是面向特定应用领域的, 而不是包罗领域对象的所有属性, 否则, 机器难以进行有效推理。显然, 出于本体应用的机器自动推理的需要, 这个定义比哲学的本体定义更严格, W3C提出的语义Web本体语言OWL体现了这个定义的要求。

OWL建立在XML之上, 适于Web应用通过Web交换本体信息和进行机器推理。在OWL之前, 还有一些建立在XML之上的本体语言, 它们已实际应用于各种语义Web应用中, 如CKML、DAML+OIL等。但不管是OWL, 还是CKML、DAML+OIL等, 这些描述语言有一个共同的特点, 即都有描述逻辑的基础, 或者说, 用它们描述的本体都可以转换成某种对应描述逻辑描述的本体。

2 语义Web的逻辑基础

描述逻辑是一种知识表示的形式化语言, 它建立在概念和角色之上, 可由构造算子从简单概念和角色构造出复杂概念和角色, 适合表示关于角色、概念和概念层次结构的知识。描述逻辑统一了早期基于框架、语义网络、面向对象表示以及语义数据模型等知识表示方法的逻辑基础, 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 定义良好的语义和表示能力; (2) 基于逻辑的推理能力; (3) 保证计算复杂性和可判定性; (4) 明确的推理算法, 如知名的基于Tableaux的算法; (5) 现有工具的有力支持, 如高度优化的推理器Fa CT++等。

传统描述逻辑DLs (Description Logics) 是一族有不同表达能力的知识表示语言, 不同描述逻辑的表达能力因其所拥有的不同构造算子集合而不同, 一个语义Web本体语言对应一个具有特定构造算子集合的描述逻辑。DAML+OIL、OWL是最常用的语义Web本体语言, 由于OWL由若干有包含关系的子语言构成, OWL DL是在具有推理可判定性的前提下、表达能力最强的OWL的语言子集, 所以DAML+OIL、OWL DL的逻辑基础常被看作是语义Web的逻辑基础。Horrocks等先后证明DAML+OIL与描述逻辑SHOIQ (D) 等价, OWL DL与描述逻辑SHOIN+ (D) 等价。

由于对应关系的存在, 语义Web本体语言的本体描述、推理问题的理论研究就可以归为对应描述逻辑的研究。描述逻辑不仅在语义Web的理论研究中非常重要, 在其具体应用中也非常重要, 例如:在对本体推理时, DAML+OIL或OWL本体可以直接转换成对应描述逻辑的公式 (技术上来说, 这只要机器在两者间做一遍翻译工作) , 之后推理问题的计算过程交给描述逻辑推理机完成就可以了。这样, 本体应用系统中的推理核心可以复用现有的描述逻辑推理机。

描述逻辑推理机是语义Web应用的推理核心。通过研究SHOIQ (D) 和SHOIN+ (D) 的推理问题, 可以帮助研究人员设计出支持OWL等语言的优化描述逻辑推理机, 为语义Web的推理提供支持。描述逻辑的常规推理问题, 如概念包含、概念等价、实例检验、知识库一致性检验等, 都可以归约到可满足性推理问题。蒋运承等证明SHOIN (D) 、SHOIQ (D) 存在可判定的可满足性推理算法, 为语义Web本体的推理和推理机的设计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支持, 面向语义Web的描述逻辑推理机研究的重点转向推理机的实现和优化。

目前, 描述逻辑推理机主要采用基于Tableau的算法。其中, Fa CT++、Pellet等推理机支持OWL DL的大部分语言成分, 提供面向语义Web的推理。在国内, 有一些对此类推理机进行优化的研究。例如, 牛悦等提出了一种基于边界的公理模块提取方法, 该方法可以减少推理机的搜索空间, 提高推理效率。而叶育鑫等则在Tableau算法基础上引入回跳和布尔约束传播技术, 提出一种SHOIQ (D) 的本体一致性检测算法, 可用于优化推理机设计。不过, 总体而言, 国内尚缺乏独立设计的、支持OWL的优化描述逻辑推理机。

3 面向语义Web的描述逻辑扩展

在实际语义Web建设和应用中, 有些本体有特殊的描述和推理需求, 这些需求超出了DAML+OIL、OWL等本体语言及其对应描述逻辑的能力之外, 需要对DAML+OIL或OWL及其对应的描述逻辑进行扩展才能解决, 这些特殊需求包括:

3.1 不一致本体推理

在作为语义Web建设的基本工作的本体建设中, 最好机器能自动集成不同的本体, 以复用别人的工作。由于语义Web是开放的、常变的, 有可能需要整合的本体出现不一致的情况, 那么, 就需要提供一种描述逻辑支持不一致推理服务, 能实现本体对齐、映射和集成。这种需求同样可能出现在其它一些语义Web应用中, 如知识管理、知识挖掘、信息抽取、语义Web搜索等。它引发了面向语义Web的描述逻辑在超协调推理方面的研究任务。

吴尽昭和马跃等分别借鉴了拟经典逻辑QCL语义和4-值语义, 提出拟经典逻辑超协调QCDLs和4-值描述逻辑ALC4, 以支持不一致的本体推理, 两人均证明在描述逻辑为ALC时, 他们提出的扩展描述逻辑合理、完备且具有可判定的可满足性推理算法。当描述逻辑为SHOIN (D) 或SHOIQ (D) 时, 拟经典逻辑超协调QCDLs或4-值描述逻辑是否还有可判定推理算法, 这值得进一步研究。

3.2 不完备知识推理

人类对于世界的认识往往是不精确的, 这导致在领域知识中存在大量不完备知识。不完备知识推理往往具有非单调性, 即新获得的信息可能推翻以前的结论。不完备知识在语义Web中同样存在, 这就需要提供一种描述逻辑能对不完备的语义Web本体进行非单调推理。这种需求引发了面向语义Web的描述逻辑在缺省扩展方面的研究任务。

马应龙、董明楷和王淞昕等分别尝试在逻辑基础上增加缺省规则和不完备概念公理, 以支持缺省推理。马应龙、董明楷均给出他们构造的基于ALC缺省扩展系统的可判定概念缺省可满足性的推理算法, 而王淞昕没有给出其缺省扩展系统的推理算法。和不一致本体推理类似, 描述逻辑为SHOIN (D) 或SHOIQ (D) 时的缺省扩展系统的推理算法及其复杂性值得进一步研究。

3.3 动态服务支持

Web服务是面向服务的分布式计算体系SOA (Service Oriented Architecture) 的一种实现, 是一种重要的Web应用。人们现在希望机器对Web服务也能自动做一些事情, 基于语义的Web服务及其自动化技术的研究由此成为语义Web研究的一个热点。语义Web服务的自动化技术包括:Web服务的自动发现、匹配、组合和执行等。为了实现这些自动化技术, 需要设计一种形式系统描述过程知识和提供动作推理服务。在此基础上, 最好还能使用逻辑的形式推理跟踪、验证组合Web服务。这两种需求引发了面向语义Web的描述逻辑动态和认知、线性时态扩展的研究任务。

史忠植等提出以动态描述逻辑DDL以支持动态服务, DDL混合描述逻辑和动态逻辑的特点, 在描述逻辑的基础上引入了动态维, 用于描述和推理动态领域的知识。史忠植等和常亮等还分别给出基于ALC和ALCQO、ALCQIO的动态描述逻辑的公式的可满足性Tableau判定算法, 证明了其算法的可终止性、可靠性和完备性。此外, 彭晖和史忠植等将DDL分别应用到语义Web服务的自动服务匹配和自动发现、组合、执行各个方面。首先, 和不一致本体推理类似, 描述逻辑为SHOIN (D) 或SHOIQ (D) 时的动态描述逻辑的推理算法及其复杂性值得进一步研究。其次, 动态描述逻辑的认知、线性时态扩展在国内还是一个未开发的研究领域。

3.4 分布式支持

由于语义Web是开放的, Web上的数据分散, 这就需要有一种逻辑系统能描述分布式环境的本体, 并完成分布式环境下的本体集成。还有, P2P和语义网格都是现在语义Web在分布式计算环境下的重要应用对象。在P2P和语义网格中, 可以把原子Web服务作为分布计算单元, 那么, P2P和语义网格的语义Web服务的自动化也应该考虑分布式环境的要求。这些需求引发了面向语义Web的描述逻辑分布式扩展的研究任务。

蒋运承等提出在一种分布式动态描述逻辑D3L及其推理算法, 并证明D3L断言公式集推理可归约到动态描述逻辑DDL的推理。还有, 马应龙等基于分布描述逻辑DL SHOQ (D) , 提出了优先分布式知识库PDK的概念, PDK可用于语义Web服务的动态自动发现。

3.5 模糊知识和推理

Web是多媒体环境, 语义Web下的多媒体, 如图像、视频等媒体的语义不可能很清晰。那么, 这就需要设计一种描述逻辑, 能对语义Web中的模糊的概念或实例进行推理。这种需求引发了面向语义Web的描述逻辑模糊扩展的研究任务。

国内模糊描述逻辑研究文献较多。其中, 蒋运承提出基于SHOIN的模糊描述逻辑FSHOIQ, 并给出FSHOIQ的可满足性推理算法, 为语义Web的模糊知识表示和推理提供了理论基础。王海龙等基于模糊描述逻辑FSHOIQ进一步提出了模糊描述逻辑F-SHOIQ (G) , F-SHOIQ (G) 能够表示含有自定义模糊数据类型及自定义模糊数据类型谓词的模糊数据, 该逻辑的可满足性推理是可判定的。和不一致本体推理类似, 描述逻辑为SHOIN (D) 或SHOIQ (D) 时的模糊描述逻辑的推理算法及其复杂性还值得进一步研究。

3.6 规则扩展

Horrocks提出OWL及其对应描述逻辑在表达属性知识的存在不足, 这会对一些语义Web应用造成不良影响。而一阶谓词逻辑擅长于描述对象属性, 那么, 能不能在描述逻辑的基础上引入一阶谓词公式, 以弥补其不足呢?例如horn规则。这也就是面向语义Web的描述逻辑的规则扩展, 也即描述逻辑程序研究的任务。

杨方凯等提出了一种描述逻辑和与逻辑程序相结合的杂合系统DLclog及其非单调限制NMC语义, 以支持语义Web本体中对象属性的表达和推理。杨方凯证明在描述逻辑取ALCIO或ALCQO, 且不允许角色出现在规则中的失败否定 (NAF, Not As Failure) 之后的情况下, 混合系统在NMC语义下可满足性推理是可判定的。首先, 和不一致本体推理类似, 描述逻辑为SHOIN (D) 或SHOIQ (D) 时的描述逻辑程序的推理算法及其复杂性还值得进一步研究。其次, 如何在规则部分支持表达能力更强的一阶谓词语言成分也还值得进一步研究。

4 结束语

逻辑应用研究需要首先厘清应用背景、研究现状和研究方向。本文从语义Web研究的核心本体出发, 先阐述了语义Web本体语言的逻辑基础, 接着分析了语义Web中一些本体在描述和推理方面的特殊需求, 这些需求引发了不同的描述逻辑扩展研究, 通过分析它们的国内研究现状, 明确了后续研究可做的工作, 为我们语义Web的逻辑研究提供了指导方向。

摘要:阐述了语义Web的本体语言和逻辑基础, 针对语义Web本体的一些特殊描述和自动推理的需要, 提出对应的描述逻辑扩展研究任务和研究需求, 完成语义Web的初步逻辑研究。

In Case的逻辑语义分析 篇3

Leave your key with your neighbor you lock yourself out one day. (2012年辽宁卷)

A. as long as B. even though C. in case D. as if

不难看出,本题的正确答案为选项C。在本句中,in case之前的部分“leave your key with your neighbor”是主句;in case之后的部分“you lock yourself out one day”是从句,表达一个将来可能出现的情形——有一天“你”把自己锁在了门外。

我们知道,in case在句中通常都会译成“以防”“万一”,但我们还需要知道,在不同句子中in case所连接的主句与从句间的逻辑语义关系不尽相同。下面我们就来分析一下in case连接的主句与从句之间的逻辑语义关系,以便让读者更加深入透彻地理解in case的意义和用法。

In Case表示的逻辑语义关系

In case在句中所表示的主句与从句间的逻辑语义关系通常有因果、目的、条件三种。下面我们来具体分析。

In case表示原因

In case可以表示原因。请先看下面的例句:

1.a. I have my umbrella with me just in case it rains.

我带伞了,以防下雨。

对上面这句话进一步分析,我们会发现:该句的主句“I have my umbrella with me”表示结果,in case后的从句“it rains”表示原因,即“我带伞”的原因是考虑到可能出现“下雨”的情形。因此,我们可以把in case换成引导原因状语从句的连词because,于是就有了下面这句话:

b. I have my umbrella with me because it may rain.

我带伞了,因为可能下雨。

注意,由于in case本身暗含将来的某种可能性,所以在原因状语从句中增添了有推测含义的情态动词may。

In case表示目的

In case也可以表示目的。请看下面的例句:

2.a. Leave your key with your neighbor in case you lock yourself out one day.

放一把钥匙在你的邻居那儿,以防有一天你把自己锁在了门外。

一般来说,目的既可以表示希望另一件事发生,也可以表示防止另一件事发生。进一步分析例2的a句我们会发现,主句所述情形的出现是为了防止从句所述情形的发生,即“放一把钥匙在你的邻居那儿”的目的是防止“有一天你把自己锁在了门外”。因此,我们可以把in case换成引导目的状语从句的so that:

b. Leave your key with your neighbor so that you won’t lock yourself out one day.

放一把钥匙在你的邻居那儿,这样你才不会某天把自己锁在门外。

注意,由于主句所述情形的出现是为了防止某事发生,所以在so that从句中需要增添否定词not以及表示将来的情态动词will,合并为won’t。

在有些情况下,主句所述情形的出现是为了促成从句所述情形的发生,请看例句:

3.a. I’ll give you my phone number in case you need to get in touch with me.

我把我的电话号码给你,万一你需要联系我。

b. I’ll give you my phone number so that you can get in touch with me.

我把我的电话号码给你,这样你就可以联系我。

比较例3的a、b两句,我们看到b句没有添加否定词not,因为这里从句所述情形是主句主语希望发生的。

In case表示条件

In case也可以表示条件。请看下面的例句:

4.a. I’ll try to be there on time, but in case I’m not, please start without me.

我会尽量按时赶到,但万一我没赶到,你们就开始吧,别等我了。

在这句话中,in case引导的从句表达条件,即如果“我不能按时到”,就可以“先开始”。如果用if引导的条件状语从句改写此句,就可以得到下面的句子:

b. I’ll try to be there on time, but if I’m not, please start without me.

我会尽量按时赶到,但如果我没赶到,你们就开始吧,别等我了。

In Case同时表示多种逻辑语义关系

经过上面的分析,我们了解到in case可以表示因果、目的或条件这三种逻辑关系。但是这三种关系并不是相互排斥的,in case有时可以兼有两种甚至三种含义。

同时表示因果和目的

In case可以同时表示因果和目的这两种逻辑关系。我们再回到前文例2的a句:

2.a. Leave your key with your neighbor in case you lock yourself out one day.

nlc202309031911

放一把钥匙在你的邻居那儿,以防有一天你把自己锁在了门外。

上面已讨论过这个句子可以改写成目的状语从句(例2的b句)。其实这句话中的in case也可以表示因果关系,因此也可以改写成原因状语从句,如下所示:

c. Leave your key with your neighbor because you may lock yourself out one day.

放一把钥匙在你的邻居那儿,因为有一天你可能会把自己锁在门外。

同时表示原因和条件

In case还可以同时表示原因和条件这两种逻辑关系。请看下面的例句:

5.a. Take your skates in case you decide to go skating.

把冰鞋带去,说不定你们会决定去滑冰。

这句话中的in case可以表示因果关系,改写成because引导的原因状语从句如下:

b. Take your skates because you may decide to go skating.

把冰鞋带去,因为你们可能决定去滑冰。

除了表示原因,in case在这里也可以表示条件,我们可以将a句改写成条件状语从句,如下所示:

c. Take your skates if you decide to go skating.

如果你们决定去滑冰,把冰鞋带去。

同时表示因果、目的和条件

在有些情况下,in case可以同时表示因果、目的和条件这三种逻辑关系。在前文的例3中,我们讨论了其a句中的in case可以表示目的关系:

3.a. I’ll give you my phone number in case you need to get in touch with me.

我把我的电话号码给你,万一你需要联系我。

b. I’ll give you my phone number so that you can get in touch with me.

我把我的电话号码给你,这样你就可以联系我。

其实,in case在这句话中也可以表示因果关系和条件关系。如果我们把a句改写成原因状语从句和条件状语从句,就得到了下面两个句子:

c. I’ll give you my phone number because you may need to get in touch with me.

我把我的电话号码给你,因为你可能需要联系我。

d. I’ll give you my phone number if you need to get in touch with me.

如果你需要联系我,我把我的电话号码给你。

经过以上讨论我们看到,对于in case这一短语,我们不仅要知道它的意思,还要对它有更加深入的理解。在不同的句子中,in case所表达的主句与从句间的逻辑语义关系可能有很大差异。读者了解了这些差异,才能够灵活地进行句式替换,让自己在写作时做到游刃有余。

一阶逻辑的内涵语义 篇4

If-条件句的内涵语义分析--兼论if-条件句式和when-句式的相似性

自然语言中,if-条件句有时可以和when-时间句互相转换,有时却不行.两种句式能否互相转换与条件句的语义内容有关.这个特点也应该在条件句的形式语义描写中反映出来.首先,条件句的内容表现为一定的客观性和可实现性.条件内容的客观性指的是条件内容的`命题性,以此为标准,条件范畴是从极度客观到极度主观的连续统.可实现性指条件内容是否可以实现,以可实现性为标准,条件范畴是从反事实条件到已实现事实的连续统.再者,条件句的语义内容具有模态性,模态谓词不仅统辖条件命题,还统辖逐句命题.相对于条件句出现的语境,条件模态和每一个具体的语境相关联,其结果是进一步限制条件所描写的可能世界,指出该语境中哪些可能世界里,条件命题和结论命题都是真的.在条件的内涵定义中,语境确定条件在这两个连续统的位置.因此if-条件句的形式表达中,模态不是单纯意义上的可能世界之间的可及关系,而是相对于语境的可能世界之间的可及关系.自然语言中,when-句式也可以用来表示两种事态的时序关系,类似于条件句式.在内涵逻辑中,条件句与时间句的相似性在于if和when都是模态谓词,他们的形式作用都是挑选出那些从句命题为真的可能世界,并且在这些可能世界中,主句命题为真.

作 者:吴炳章 Wu Bingzhang  作者单位:中国海洋大学 刊 名:现代外语  PKU CSSCI英文刊名:MODERN FOREIGN LANGUAGES 年,卷(期): 28(4) 分类号:H030 关键词:条件句   时间句   语境关联性   内涵语义学  

一阶逻辑的内涵语义 篇5

一语义分析逻辑传统的诞生与建构

综观19世纪德国语义学的发展脉络, 康德纯粹直观的语义缺陷, 尤其是他以“哥白尼式革命”为旗帜所开创的认知理论模式成为了语义学家们理论建设的基础和哲学批判的对象, 这集中地反映在语义学理论范畴的建立和意义分析思路的展开等方面。正是在对以康德为代表的德国古典哲学传统批判和反思的基础上, 19世纪的德国语义学开始趋向于寻求更加科学、更具合理性的语义分析工具。

1.古典哲学传统中康德诉诸于纯粹直观的先验理论成为了19世纪德国语义学发展的巨大障碍。其原因在于, 康德式的唯心论传统并没有真正认识到先验性问题的理解与概念命题和意义之间具有本质的关联, 并且语义学概念的分析是先验性问题理解的基础。因此, 步入19世纪之后, 伴随着对于康德先验理论的批判过程, 以意义和概念理论研究为核心的德国语义学开始逐步诞生。

首先, 康德认为概念和分析之间的关联并不是绝对的, 在这方面他具有典型的经验主义倾向和意义表征的物理主义色彩。我们知道, 意义和概念的本质紧密相关, 因为概念的理解就是下定义, 而定义本质上就是分析, 因此意义与概念的本质紧密相关。客观来说, 概念的明晰和确定是哲学分析的基本原则, 然而康德所理解的概念明晰性却完全依赖于心理表征, 他认为我们达到概念明晰的过程就是所谓的分析:“关于明晰, 首要的是由概念而实现的分析或论证的明晰”[1]。为了达到概念的明晰, 分析过程就必须达到某种不可分解的原子概念, 意义的理解就主要体现在概念分析的解释过程中。在此过程中, 康德划分了心理表征概念和概念本身之间的绝对界限, 然而他并没有认识到两者在心理基础上的统一性, 而这种统一性恰恰是概念分析和认识活动的基础。因此, 在康德的理念中概念与分析之间的稳固关联并没有得以确立。

其次, 康德认为综合判断并非建立在纯粹概念的基础上, 而是建立在直观的基础上。就综合判断原则的基本内涵来说, 康德认为在综合判断中把概念联结起来的成分必须包含直观, 同时综合判断只有在直观强调了主体的概念时, 才具有可能性。另一方面, 康德把分析性和纯粹概念混淆起来, 然而实际上分析的基础是概念理解, 对概念的分析要求对概念本身的理解。因此, 尽管康德认为分析知识的基础是复杂性概念, 但是简单概念并不依赖于直观, 同时它也是先验知识的基础, 这进一步说明了我们对于概念的理解不能只根据它的结构特征或逻辑构造, 而且也必须与分析判断的基础结合起来。

再次, 康德在先验判断基础的考察中强调其存在的主观性而忽视了对客观性的考察。康德认为分析与综合的区分是概念分析的结果, 分析借助于意义在逻辑上具有真值, 同时概念只有通过分析的过程才能为知识奠定基础。此外, 判断的分析性与概念分析之间的关联并不是直接的, 概念分析是分析判断得以实现的途径。这样, 康德把概念理解中分析和综合的区分应用于判断, 但是分析性与先验性的区别在于它并不具有真理的必然性。因此, 先验真理并非建立在概念分析的基础上, 而是建立在先天判断的基础上。在这里, 康德把知识的语义基础完全归诸于范畴分析, 但是在此综合判断的语义基础问题并没有引起他的重视。

总的来说, 康德认为综合判断并非建立在语义学的基础之上, 这样意义问题就成为了理解的核心和关键。同时, 康德的先验性理论也构成了概念判断命题发展的障碍, 这就意味着语义学的发展必须摒弃先验哲学和唯心论的思维桎棝, 而这也正是19世纪德国语义学产生和发展过程中的必然趋势。

2.新康德主义的逻辑观为语义分析的形式化走向奠定了基础。随着19世纪非欧几何等精确性算术科学的提出与发展, 人们开始反思命题直观性的思想基础。在德国古典先验哲学趋向于瓦解的过程中, 新康德主义仍然选择了康德的纯直观作为理论分析的基础, 这不可避免地构成了其局限性所在。与此同时, 新康德主义的马堡学派在康德先验论的基础上, 提出了语言形式纯粹逻辑构造的设想, 为现代规范语义学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首先, 马堡学派强调感性直观与逻辑思维之间的紧密关联。我们知道, 在先验认识论中, 康德承认了时空结构作为感性形式的先天性, 但是也隐含了对感性内容客观性的理解, 其原因在于自在之物对于感性形式的作用。在马堡学派看来, 感性事物是由纯粹思维产生的主观构造, 思维规定了事物的形式和结构, 因此感觉与思维具有内在的统一性。在这里, 认识作为思维形式并非源于感性知觉, 而是建立在内部的抽象思辨过程中。因此, 柯亨认为, “感性知识并非先于逻辑, 思维的原因在于自身, 而不在其外”[2]。在这里, 马堡学派实际上是主张通过严格的科学理性将精确自然科学发展的规律与康德批判哲学相结合, 这也体现了新康德主义的一大普遍特征。

其次, 马堡学派在意义理解的过程中, 强调纯粹逻辑方法论的建构, 坚持语言与世界绝对二元对立的狭隘语义理论, 认为意义的真理性就存在于逻辑分析的过程中。同时, 马堡学派的逻辑主义特征还表现为“反心理要素”的倾向, 为此赫尔茨海指出:“在马堡学派看来, 认识批判的有效性在于排除认识中经验和实证的心理要素”[3]。另一方面, 在纯粹思维的结构中, 逻辑范畴具有先验性, 同时逻辑的结构与世界的结构具有统一性, 因此逻辑原理构成了世界存在的基础。这样, 在康德先验式的逻辑构造中思维与认识对象的结构具有了同一性, 逻辑的结构与世界的结构也就具有了对应性。

由上可知, 马堡学派逻辑方法论的实质就在于用逻辑的结构来阐释世界的结构, 把哲学的任务归结为知识的逻辑分析, 并且力图为科学理念和经验判断奠定绝对化的逻辑基石。从德国语义学后来的发展来看, 新康德主义马堡学派语义分析的逻辑形式化构造与逻辑实证主义的主张不谋而合, 其共同的实质就在于主张将逻辑语言作为科学描述的基础, 进而把经验事实的研究还原为理性的物理分析。

3.弗雷格的语义学理论开创了逻辑语形分析的历史传统。在语义学发展史上, 弗雷格最大的贡献在于突破了传统形式逻辑纯粹数学规则推演的历史传统, 在逻辑与意义之间建立了有效关联, 并且把意义的理解建立在稳固的逻辑基础上。弗雷格的反心理主义意义分析和逻辑主义纲领被后来逻辑实证主义的发展所继承, 成为他们科学阐释和分析的重要手段, 对分析哲学、语言哲学的兴起产生了重要影响, 同时也使其成为了德国现代语义学发展史上奠基性的历史人物。

首先, 弗雷格针对传统形式逻辑中的范畴类型提出了逻辑推理和证实的基本原则。历史上, 形式逻辑主张主谓结构的区分, 弗雷格则用功能和对象的区分代替了主谓区分, 他认为系词作为非饱和性 (unsaturatedness) 概念中的组成部分并非是连接主谓的独立要素。同时, 在自然语言的句型中, 词的关联与概念结构并非完全对应, 其中也包含了非表征特征的事实和要素。在这里, 弗雷格实际上是认为思想中的逻辑和客观因素与心理因素无关。他认为只有“表征意义的符号”及其相关的符号关联才有意义, 为此他认为“必须严格地把心理和逻辑的东西区分开来, 把主观和客观区分开来”[4]。这就是说, 客观表征区别于主观表征的原因就在于它主要体现在联结基础上的功能, 由此弗雷格的这种语义态度就构成了其知识论的基础。

其次, 弗雷格提出了意义问题的研究, 强调意义与逻辑真值的关联性。我们知道, 命题理解的功能在语义学中具有重要地位, 在历史上相当长的时期内, 意义问题的研究并没有得到哲学的重视。弗雷格的转变就在于他把命题态度看作实体的存在, 认为理解并不是考察命题态度的有效方式。同时, 意义与实际事态并不等同, 而是与世界中的真值紧密相关。在这里, 由于语法单元并不包含命题意义的基础, 而是与世界中的真值特征相关, 因此具有真值的意义一定是某种确立关联性的机制。

再次, 弗雷格考察了概念起源的基础以及指号、意义和指称的关系。在弗雷格的语义学中, 概念具有最为重要的意义, 它与可能判断内涵的理解密切相关。弗雷格认为, 概念的形成是从判断开始的, 它具有多种指称的解释力, 并非源自于抽象。在这里, 我们可以看出弗雷格把从判断到概念的推理过程看作某种数学程序, 而不再简单地把表层语法和主谓形式看作概念分析的工具。此外, 弗雷格认为“意义、指号和指称之间的关联在于意义对应于相应的指号, 指称对应于相应的意义, 然而与指称相对应的指号并不一定具有唯一性”[5], 这表明弗雷格的语义学已经内在地融合了意义理论和指称理论, 这是语义学发展中的一大进步。

综上所述, 弗雷格的语义学思想突出地体现了在现代逻辑和精确性数学分析工具兴起之后, 语义学家们力图在客观主义的基础上建立统一完善的语言分析工具的迫切愿望, 这使其彻底地与传统语义学主观主义和心理主义的狭隘性划清了界限, 同时他所采取的逻辑语义分析的策略和手段也鲜明地标示出了现代语义学发展的典型面貌与主要特征。

二心理语义分析和语义意向性的提出

19世纪德国语义学的发展同时受到德国思辨哲学传统和心理哲学的影响, 对于词的意义开始在心理表征中去寻求, 把意义看作是与词相关联的心理表征。同时, 受到布伦塔诺意向性理论的影响, 语义学家们开始将意向性分析与意义的理解结合起来, 开创了意向性语义分析的先河。在这里需要指出的是, 心理语义性和语义意向分析之间具有直接的关联, 因为意向性研究涉及心理内容的基础, 在某种程度上意向性问题就是心理内容问题。另一方面, 意向性问题本身不是心理现象最根本的属性, 而心理状态则是由于具有特定的心理内容或语义性才具有了意向性, 因此“心理状态的意向性根源于心理表征的语义性”[6]。从这个意义上来说, 对19世纪语义学发展中的心理语义分析思想和意向语义分析理论进行认真的总结和梳理, 就显得尤为重要。

1.意义的心理表征和心理语义分析。从本质上来说, 科学语义学的建设必须回答意义与心理的关系以及意义与表征系统的关联问题。我们知道, 心理状态借助于心理表征表现为命题态度, 而命题态度是主体与心理表征的心理语句关系, 同时心理表征的语义属性意味着心理语句也有意义和真值条件, 这种命题态度的根本特征就是心理语义性。在这里, 心理语义性的问题就是意义问题, 因此19世纪德国语义学家们自觉地从心理表征的状态出发, 对概念和意义问题进行了全面考察。

首先, 语义学家们在康德表征理论的基础上, 结合心理学的方法和原则, 为语义学的概念和范畴赋予了新的理解。Resig认为, 意义可以理解为某种心理表征, 心理表征之间特定类型的关联决定了意义的变化。Hey认为语义学建立在心理学方法的基础上, 为此应该分析语义现象的心理类型和原则, 这样才能确立语义学的科学性。赫尔伯特 (Herbart) 认为, 与心理学相关的事实应该得到解释, 它与感觉印象的观念和表征心理状态的相互作用有关, 统觉范畴只是一种心理的能力。伍德特 (wundt) 则强调了态度和行为中心理因素的重要性, 认为语言是心理活动的外化, 我们只有通过心理内部活动的外部表征, 才能实现对统觉内在过程的理解, 同时只有通过对语义现象的心理过程的分析, 才能实现概念意义的理解。由上可知, 19世纪语义学家们在意义理解和分析的过程中已经自觉地融合了心理状态和心理表征的理论, 这就不仅打破了康德先验逻辑的独断论, 而且为意义问题的解决提供了更多的在科学性上可以突破的途径。

其次, 语义心理主义建立在经验主义立场之上, 这种心理学的经验论不是把语义分析看作是心理表征理解的基础, 而是将心理状态和过程的理解当作语义分析的基础, 这既是其立论的前提, 同时也是其不可避免的局限性所在。赫克特 (Hecht) 认为, 心理学方法是语义分析的重要基础, 其中经验心理学具有重要意义, 在心理活动中包含了当经验对象与显现相关联时由心灵产生的新的意义。拉扎鲁斯 (Lazarus) 则强调语言是一种客观心理的构造, 是一种普遍的集体心理活动的系统结果, 这种系统性区分了不同的客观心理和语言, 因此语义学应该研究这些系统的运动和转换。总体来看, 心理主义语义学把心理分析当做科学认识的重要工具, 然而心理学本质上是以事实为基础的经验科学, 它以作为事实性存在的共同体心理作为研究对象, 因此语义心理分析的基础也必然是共同体存在的事实。

再次, 语义学的心理分析在意义理解的过程中, 普遍存在着一种心理“纯粹化”和绝对化的趋势, 而这种心理活动的结构并不能完全解释逻辑的构造和概念规律的形成。斯坦达尔 (steinthal) 企图用纯心理的机制替代概念的逻辑分析, 为此他把概念区分为感觉、直观和表象等三个层次, 直观将感觉加工为表象, 表象作为心理简单层次是一种直观的直观。在语言的发展中, 纯统觉具有重要意义, 统觉既构建了意义, 也可以产生不同概念, 这样在统觉基础上形成的词语便具有了新的感知能力, 产生了意义的外延, 因此词语的意义和形式是实现统觉的一种工具。值得一提的是, 胡塞尔早期也持这种心理主义立场, 为此还曾受到弗雷格的批评, 因此在《逻辑研究》中胡塞尔对这种意义的心理主义进行了反思。他认为, 心理主义的关键在于它没有理解本质直观的明证性是本质自身“原本的被给予性”[7]。由此, 明证性被当作了心理实在的感觉, 结果是混淆了逻辑关联与心理实在的联结。

总而言之, 我们在这里对19世纪德国心理语义分析的思想进行总结, 其目的在于说明在近代语义学诞生和发展的初创阶段, 语义学家们对于意义和概念理解的界域是相当广阔的, 其中注重语义学理论的心理建构是其中一大重要特征, 尽管它作为一种分析的手段和方式还并不完善, 存在种种缺陷, 但它至少从理路上证明了心理分析作为科学研究的重要方法对科学理论的构造和概念的理解具有重要意义。这既是被后来的逻辑实证主义所忽略的一大领域, 同时也是当代语义学的发展必须倍加重视的一个方面。

2.在语义学的意向性分析过程中, 19世纪德国意向理论的发展明显受到了奥地利心理学家布伦塔诺意向理论的影响, 对此这一时期意向理论的代表人物如胡塞尔和梅农 (Meinong) 等人也正式予以承认。其中, 胡塞尔是意义与意向分析理论的集大成者, 他将意向性理论与语义学分析结合起来, 一方面使得语义学分析成为意向性理论进一步展开的基础, 另一方面也使得语义学的发展不再局限于逻辑语形分析的狭隘视域, 从而开辟了意向语义分析的路径, 为语义学的发展提供了崭新空间。

首先, 胡塞尔考察了作为意向性语义分析基础的知识对象和心理分析的关系, 这与19世纪之前的认识论形成了很大差异。我们知道, 17世纪德国的莱布尼兹曾经认为, 对对象的理解没有必要直接将思考付诸于实践, 而只需拥有这种思考力, 这种能力不仅是感知能力, 而且包括我们不必通达事物而表征事物的方法。康德也认为, 为了表征的目的, 表征本身与它的对象具有同晶性。布伦塔诺曾经认为, 心理状态的导向性产生对象的意图, 同时意向性强调了意向语境中的语义学。胡塞尔则认为, 数学知识的精确性是有限的, 我们可以理解具体的事物, 但对于抽象事物却很难把握, 其原因在于表征的心理经验并不把对象当作隐性内涵包括在内, 而是在某种意义上对事物的意向。由此, 胡塞尔对于语义真值的理解就摆脱了二元对立的逻辑观, 倾向于对真理的直接把握。其原因在于, 意识活动既是认识的基础, 同时也是意向活动的结果, 因此认识的真理性无需辩护, 是一种本质直观的显现。

其次, 胡塞尔认为意向行为本身具有意义, 是语言意义的基础, 这就使得胡塞尔的语义理论与康德的理性主义彻底划清了界限。胡塞尔认为意义具有三个层次的要素:1.具有意义的行为——意向性。2.此类行为的内容或表征的意义。3.此类行为的对象或者表征的客观性。其中, 意向行为乃是指意识活动本身, 意向内容则是指意识活动的意义, 而对象则包括观念和实在的事物。同时, 语言的意义在于它表述了说话者意向行为中的意向内容和说话者的表述意图。为此, 胡塞尔反对实用主义把意义与实现意义的行为相等同的做法, 认为命题的意义与主体的行为无关, 只有意向性才具有决定作用。

再次, 胡塞尔在逻辑理性主义反叛的基础上将意义理解的意向性分析过程与现象学理论的展开紧密结合起来, 他的现象学还原作为一种哲学“语义上升”的过程, 为20世纪现象还原方法论的建立作出了重要贡献。在意向结构中, 胡塞尔强调直观和体验的重要性, 他认为命题的意义源于以体验方式获得的意识行为本身, 具有一种自明性。同时, 意向与意义是一种通过内省而实现的客观性的先验性原则, 这种所谓“内省”就是一种在主观知觉之外的先验式思维。因此, 我们必须通过反思以考察我们意识活动中直接呈现的经验, 同时意向性意义的显现也就成为了现象学分析的目标, 我们可以通过研究意向活动的构造达到对象事态的理解。

概而言之, 以胡塞尔为代表的德国19世纪意向论者, 力图在意义分析的过程中对意向性的本质特征和结构属性进行阐述和说明, 从而使得语义和意向性具有了内在的关联。同时, 胡塞尔在布伦塔诺意向性理论基础上所引入的现象学方法论路径, 拓宽了意向性的研究领域, 深化了意向性分析的理论体系。从现代语义学的视角来看, 意向性分析本身就是语义学理论中的重要领域, 它消解了理性论和感性论的冲突, 超越了单纯逻辑形式的分析, 为20世纪逻辑实证主义终结之后心理学的回归和语言学的转向奠定了基础, 并且进一步成为了当代语义学成长和前进的重要生发点。

三语义学的语用分析和语境思维的产生

站在当代科学语义学发展的立场上, 回顾德国语义学演变的历史趋势, 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从19世纪到20世纪初的语义学家们在科学思维与科学理性逐渐成长的过程中, 不断地为语义学的发展注入新的血液, 其语义分析思维的触角是灵活的, 所倚赖的背景是广阔的, 他们并没有把语义学狭隘地局限于概念范畴的演绎和扩展, 而是自发地选择了语境作为意义理解的基石, 从语义学逻辑形式化的建构到心理意向的分析再到“语用语义学”概念的提出以及文化历史背景中的语义建构, 其中越来越鲜明地彰显出在语境视野中语义分析的必要性和价值所在。

1.命题语境在意义理解中具有基础性的地位。

命题语境是语境的重要组成部分, 历史上语义学家们一直认为词语是语言构造的原子要素, 弗雷格则敏锐地意识到了只有判断句型即命题才是意义构成的基本单位。弗雷格的这一思想也直接启发了维特根斯坦关于语言的基本单位是命题以及命题与事实关系的思想, 并且影响到后来逻辑实证主义维也纳学派的意义理论和证实标准。

首先, 弗雷格认为, 概念与对象之间的关联并不是固定的, 只有在命题语用中才具有确定性, 其中命题语境对于意义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也就是说, 词语和句子是隶属关系, 词语意义的表达要由作为整体的句子来决定, 词语的功能体现在句子的语用中, 由此句子或命题便具有了原子要素的意义。弗雷格认为, “必须在句子的语境中考察语词的意义, 而不能孤立地研究语词的意义”[8], 这就意味着在句子中, 我们不能孤立地研究词的意义, 而必须在语词的关联中分析句子的意义和思想。

其次, 弗雷格主张用意义的语境原则来取代意义的指称理论。他认为意义的指称理论是相当局限的, 尤其是在涉及到诸如数和逻辑的抽象对象时显得并不适用, 更为严重的是意义指称理论有可能把虚构的心理表象同所指称的对象混淆起来。在逻辑语形的构造中, 对于分析命题中所涉及的词的意义, 我们是根据规律和定义来理解的。由于定义和规律必然要用句子来表达, 所以只有在句子中才能弄清楚分析命题所涉及的概念的意义。在此单纯的追问其所指称的对象并没有意义, 只有通过分析它在句子中使用的语境才能了解它们的规律和定义。

再次, 弗雷格强调句子意义的真值与世界的实际事态相关。在规范语义学和自然语言语义学的理论对立和关联中, 弗雷格一方面认识到日常语言的缺陷和他所建立的以命题逻辑和谓词逻辑为基础的理想语言的完善性和合理性, 另一方面他也充分意识到理想语言不能取代自然语言的全部功能。为此, 弗雷格探讨了语句的认识价值和真值的关系问题, 他认为句子的意义在于它的真值, 这种真值并非由意义单独决定, 而是和意义与实际事态关联的方式有关。

总而言之, 从命题语境的分析过程来看, 弗雷格语义学所采取的基本态度是开放的, 他所理解的意义理论也区别于纯粹哲学逻辑分析的范畴。在这里, 意义构造实际上就是语境构造, 意义的内涵空间超越了逻辑语形的构造, 在语形、语义、语用相结合的语境平台上达到了意义的沟通与交流, 这充分显示了在语境中诸多要素之间所具有的内在的统一性和整体性。

2.人类历史和群体文化是语义阐释和理解的基本背景。

在人类发展的长期历史中, 语言是人类思想和知识的载体, 它与人类思维和实践的发展同步, 因此语言本身就是包括历史、文化和自然等多种因素在内的综合体。在历史和文化系统中, 语境包括形式表征和心理意向等多种要素, 因此语言命题的基础是文化和历史的存在。站在历史和现实的角度上, 德国语义学发展过程中这种理论趋向的形成, 既与德国古典哲学人文传统有着一脉相承的关系, 同时也与19世纪以“主体回归”为口号的新康德主义思潮在语言科学研究领域的影响和渗透不无关联。

首先, Resig认为语义学的基本规范与人类思维的一般原则相关, 为此他强调在历史中研究文本的必要性。Resig认为词汇具有意义的特性, 但这种意义既不依赖词源, 也不依赖句法规则, 因为这种意义不仅由表征一个观念的功能构成, 而且也由一般语言状态和依据一定方式的词的使用决定。另一方面, Resig强调语言是一种历史和群体的产物, 通过社会群体中人的交际而进行扩展, 并且其演化受制于语言的使用, 因此在意义的理解中存在着历史动因以及文化和社会的因素。在文化中, 概念的指称发生转换而产生新的指称和术语, 因此语言的历史是一种共时态的语言使用现象, 这种语用的阐释就为意义的理解奠定了基础。

其次, 斯坦达尔 (Steinthal) 强调了语义学研究中历史事实的基础性作用。他认为, 语言的演化包括表征的历史以及建立在语义学基础上言语的历史。在人类语言从简单反射到抽象语言的转变中, 语形和语义的分析都与人类的认识过程相关。总的来看, 人类语言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 即拟声词阶段、词源学阶段和纯粹指谓阶段。其中, 最重要的是抽象纯粹的指谓阶段, 其特征在于语言的使用抛弃了对于元初意义的探索, 也就是说词语在命题的表述中本身并没有意义, 而只有在语用中确定的表象或意义才能够得以应用, 从而完成认识的过程。

再次, 拉扎鲁斯 (M.Lazarus) 在意义理解的过程中提出了历史语义学的概念。他认为意义的真值只有在整体的社会和历史背景中才能确定, 语言是人类的“客观”心理表征, 在历史中它处在一种不断演化的过程中。就语言本身而言, 它是建立在人类历史活动基础上的系统活动, 其中源于言语历史的系统性可称为自然系统性, 源于科学的系统性可以称之为人工系统, “我们必须研究这种系统的历史演化, 因此只有历史语义学才能揭示心理的内在活动”[9]33。在这里, 我们可以看出拉扎鲁斯实际上是在意义转换的过程中否定了语言是一种绝对确定思想的简单表征, 进而凸显了在个体之间交流过程中对意义的建构。

总体而言, 德国语义学发展中这种将意义的内涵与历史或文化的语境相关联的态度与方式是有意义的。任何语言形式都不是空洞的存在, 任何意义的形成也不是脱离时空历史的虚构, 语形的构造要依赖于语用的推演, 语义的理解也要满足语形的需要, 同时语境的整体系统性也决定了思想表征中语言的形式及其意义结构。这种语境系统性为意义的理解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体现出其社会交往和文化价值功能, 由此使得意义的理解不仅包含了语义分析, 而且包含了文化历史的语用, 进而这种意义的语用分析过程也为意向和语境奠定了物质基础。

3.具体的公共生活实践和有效的个体交流是意义理解的重要环节。

本质上, 语境是以实现人类交流为目的而存在的一种认知结构, 语境构成了公共实践的具体形式。从德国早期众多语义学家们语义分析过程的展开来看, 朴素的语境整体论视野已经萌芽或者得以应用。在语境整体论的视野中, 语形、语义和语用具有内在的关联, 意义的理解就建立在交流和理解的基础上。在这其中, 逻辑形式化的演绎不再具有绝对性的意义, 命题真值的判断也不再仅仅依赖于与命题关联的语境存在, 而是紧密地与整体语境中的实践经验相关。在这一点上, 我们必须承认, 它不仅标示出了德国早期语义学所理解的语境平台的开放性和所投射的语境视野的科学性, 而且也充分启发了当代世界语义学发展的趋向和未来前进的道路。

首先, 瓦格纳 (Wegner) 在语言交流和理解的基础上提出了意义理解的“语言生活理论”。他认为词语本身并不具有意义, 只有在完整的语境中以及主客体的理解中才能获得意义, 同时语用先于语义和句法, 而意义和语法都源自于交流。语言的功能性作用在于, 语言的交流超越了纯粹的词汇语义学, 从而使得言者和听者在语用语境中以一种互动的关联实现意义的理解。在他看来, “个体的存在属于表征的社会群体, 个体之间具体意义的交流和活动具有典型的意向性和目的性”[10]——我们可以看出, 瓦格纳所理解的作为意义基础的语境已经将具有能动性结构的主体包括在内, 并且力图在自然语言意义的语用建构中实现逻辑性和意向性的整体统一, 从而使得语境的推演逐渐成为意义理解的基本背景。

其次, 保罗 (Paul) 的语义学在意义分析的过程中也涵盖了系统的语境因素。为此, 保罗区分了一般意义和具体意义, 所谓一般意义是指具体意义的共性, 而具体意义则建立在一般意义的基础上, 包含了讲话者的意图, 在语境中被阐释和重构。他认为, 这种具体意义的语境依赖性表现为依赖于某种由听者和言者共同拥有的背景、先于言语的内涵以及具体的言语场合等因素。他说, “具体意义是一般意义的衍生, 具体的意义只能指称某种具体的事物, 而一般意义则指称抽象的事物”。[9]91在这里, 保罗清楚地意识到了词语的内涵和界限是变化的, 因而意义也是相对的、不确定的, 在使用中具有极大的灵活性和变动性。

再次, 额尔德曼 (K.O.Erdemann) 提出了意义交往和理解的网状结构理论。他认为在日常语言中, 我们对于词的意义的描述仅仅是一种线状网络, 并不是完全固定的, 它根据外延来界定, 这种界定的途径不仅通过对外部世界的指称, 而且也是通过对语言使用者定势思维的指称来实现的。在使用过程中, 词语通过与句子中其他词语的关联而得到意义的明确, 但是其中最重要的还是具体语境中个体之间的沟通和交流。为此, 额尔德曼认为, 我们必须理解词的价值, 即词的经验建构, 同时也必须结合各种语境类型以及说话者的立场和行为——在这一点上, 额尔德曼对后来奥格登 (Ogden) 和理查德 (Richard) 意义分析的语境理论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站在历史的高度上, 从19世纪到20世纪初德国语义学发展的总体态势与其后逻辑实证主义 (在德国以柏林学派为代表) 兴起的时空承续和内在历史逻辑关联来看: (1) 自康德开始所强烈突出的哲学分析传统所强调的对于概念和逻辑的重视成为了逻辑实证主义语义理论的纲领和旗帜, 由此逻辑实证主义所主张的形式规范传统在先进的自然科学理性工具的指引下越来越倾向于对语言的分析和对数理逻辑的推崇。 (2) 从19世纪开始迅速扩张和膨胀的科学革命 (如物理学和数学的变革) 所带来的对于“精确性”和“实证性”工具方法的过度迷恋, 表现为重视经验操作和经验观察, 这种思维倾向在19世纪的语义学研究中已经逐渐渗透和渐趋深化, 而随后兴起的逻辑实证主义则进一步将其纯粹化和极端化, 由此意义确定的标准和“科学主义”的证实性紧密关联起来, 命题的意义只有在逻辑的证明和实证的观察中才能具有有效性。 (3) 尽管19世纪德国历史科学和精神科学所研究的语义主题和范围是宽广和丰富的, 但是它从根本上并未被逻辑实证主义的严格“科学”纲领所采纳, 在其中意义确定的心理分析、历史考察和社会学探索成为了空白。因此, 在德国尽管对于意义分析的语用和语境理解已经具备了19世纪深厚的文化历史积淀, 但是同一时期“语境”意义分析的理念尚局限在语言学的界域之中, 在逻辑实证主义理论建构中意义的“语境”分析与社会和文化的因素也自然保持着严格的距离。

综上所述, 在以逻辑实证主义为代表的, 同时以严格主客二元对立为特征的语义分析理论走上20世纪现代语义学发展的历史舞台之前, 德国19世纪到20世纪初的语义学发展所取得的成果是丰富的, 理论分析的过程是深刻的。在此过程中, 意义的理解不断远离词源学的关联而接近于语用语境的分析, 语言的形式和结构及其内在意义逐渐被看作是整体思维中的结合物, 同时语境要素分析的整体性和公共实践的具体性也逐渐取代了严格的逻辑推演。在德国古典哲学高度发达的抽象逻辑思维和深厚人文精神的氛围中, 这一时期德国语义学的发展同时紧密结合了同时代最新科学分析的理念和手段, 从而使其不仅站在了同时期欧洲乃至世界语义学理论发展的前列, 而且引领了德国现代语义学分析的崭新旗帜, 成为了德国现代语义学崛起的先声, 并且跨越时代为我们当代科学语义学的建设和发展提供了可资借鉴的思想材料和分析路径。

参考文献

[1]康德.纯粹理性批判[M].韦卓民, 译.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0:10.

[2]Hermann Cohen.The Logik der Reinen Erkenntniss[M].Berlin:Hildesheim Press, 1902:12.

[3] (德) 赫尔茨海.新康德主义中的认识论与逻辑[M].哥尔腾堡, 1980:10.

[4]弗雷格.算术基础[A].王路, 译.北京:商务印书馆, 2001:9.

[5]Frege.On Sense and Reference[A].Schick P, Clark M.Ox-ford:Blackwell&Mott Press, 1981:58.

[6]Fodor J.Psychosemantics or:Where do Truth ConditionsCome from?[J].Lycan W.Mind and Cognition.Basil:Blackwell, 1990:313.

[7]胡塞尔.逻辑研究[M].倪梁康, 译.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6:49-51节.

[8]Frege.The Foundations of Arithmetic[M].Translated byAustin J L.Second Revised Edition.NewYork:Harper andBrothers Press, 1960:22.

[9]Nerlich B.Semantic Theories in Europe 1830-1930[M].Amsterdam:Benjamins Publication Company, 1992.

上一篇:本科生助学金申请书下一篇:测报阶段考试题1带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