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汇语义学(精选11篇)
词汇语义学 篇1
“语言词汇是最明显的承载文化信息、反映人类社会生活的工具”[1]。在英语课堂上, 词汇学习是一个极其复杂的过程, 它涵盖了英语的很多方面, 其中的语义、词法、句法、语音在英语学习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 如果不能够很好地掌握词汇意义, 势必会影响词汇相关知识的学习。这就要求学习者要对某个具体词汇的词源、搭配、语义引申及语义环境做到很好的了解, 而对语义学的深入了解能够有助于对词汇的更好掌握。
1. 理论简介
1.1 英语词汇
英语如果从公元450年的古英语算起, 至今已有一千五百多年的发展历史。在这一历史时期, 英国经历了外族入侵、中世纪的封建社会、资产阶级革命、工业革命、海外殖民、扩张等历史阶段, 形成了与众不同的历史文化和语言文化。语言, 作为人们的交流工具, 一方面随着社会新事物、新概念的出现, 不断增添和补充新的词汇。另一方面, 原有的词汇基本含义不变, 但词义有了新的扩展。英语也是以这样的方式不断地变化着, 其社会的变迁和民族文化的发展无不体现在英语词汇含义的层面上。
1.2 英语词汇教学
英语词汇内容丰富而复杂, 如何教授是一个需要仔细研究的课题。可以说, 国内英语教师可以大致分为两类, 一类是对词汇教学不甚热心, 另一类是热心研究英语词汇教学, 出版著作。国内近些年有很多关于英语词汇教学方面的书籍与读者见面, 1983年, 陆国强出版了《现代英语词汇学》, 以后陆续问世的有张韵斐的《现代英语词汇概论》 (1986) 、杨承章的《英语词汇学引论》 (1987) 、曹务堂的《简明英语词汇学》 (1992) 等。威尔金斯一贯认为, “没有语法, 人们能说的话很少, 没有词汇, 人们一句话也说不出”。以此看出英语词汇教学的重要性。教师在教授学生学习单词的过程中, 可以适当介绍所学词汇的相关意义, 这样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3 语义学
语义学研究词汇的意义, 对于英语词义的研究, 国外已有大量的文献。英国著名语言学家Geoffrey Leech在其《语义学》 (Semantics) 一书中, 就把语义划分为7种类型[2]:概念意义、内涵意义、搭配意义、情感意义、文体意义、联想意义和主题意义。Leech认为第一种意义, 即概念意义, 是最核心的, 所关注的是一个词汇和它所指的事物之间的关系。内涵意义是指在日常会话中额外表现出来的情感意义, 它与搭配意义、情感意义和文体意义一起共同归属于联想意义。而最后一种主题意义, 由于它仅由句子中的词汇的重要性决定, 故而属于比较外围的意义。下面着重介绍其中的概念意义、内涵意义、搭配意义、文体意义。
2. 注重英语词汇各种意义促进词汇教学
2.1 重视词汇概念意义
概念意义 (Conceptional Meaning) 是词义的核心, 它直接明确地表示所指对象, 因此概念意义也称为“所指意义” (Referential Meaning) 。从概念意义的角度来理解一个词汇的意义, 我们至少可以用以下三种方法来解释它。
假如你初学英语不知道“chair”这个词的意义, 并且向别人询问这个词的含义, 对方可以用手指着物体告诉你这就是“chair”;也可以把“chair”描述为“装有四条腿的坐具”;或者向你解释为“凳子的一种, 装有靠背”。
第一种方法会出现在大人和小孩的对话中, 因为孩子的词汇量太少, 用实物的方法便于他们理解, 老师在教学的过程中, 如果有条件不妨也可以使用这种方法。第二和第三种方法通常用于单语字典对于词汇的解释, 并有时辅助以插图便于读者理解。对于学习者而言, 从概念意义的多方面来进行理解词汇, 有助于加深他们的记忆, 尤其是记忆那些较抽象的词汇, 但这同时给老师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促使他们在向学生教授词汇的过程中要从多角度对生词加以阐释。
有一点需要注意的是, 正因为在学习词汇时概念意义占有相当的比例, 因此拥有好的工具书就显得格外重要。教师由于上课时间和教材篇幅都有限, 无法提供学生所需要的全部词汇知识, 但有一件事必须做好, 那就是为学生推荐一些好的词典, 以及告诉他们如何使用这些词典。钥匙交给了学生, 他们才能打开知识宝库。
2.2 注重词汇的内涵意义
内涵意义 (Connotative Meaning) 不能单独存在, 是附加于概念意义之上的意义。一些词汇意义可能因社会、国家、时代的变化而引申出一些内涵意义。例如:
fox狐狸 cunning狡猾
lamb羔羊 tamed温顺
honey蜜糖 dear宝贝儿亲爱的
doll洋娃娃 blond金发
cock公鸡 conceit洋洋得意自满
dish菜盘子 beautiful girls漂亮姑娘
bull-head牛头%obstinate impetuous固执倔强
英语中像这样具有内涵意义的单词为数不少, 所以在记忆的时候要多加注意和总结。
在学习词汇内涵意义的同时, 要注意它们是褒义词还是贬义词。比如:generous (慷慨的) , loyal (忠诚的) , loving (充满关爱的) , selfish (自私的) , jealous (妒忌的) , self-important (自大的) 。有一些词既可以是褒义, 也可以用作贬义。比如:incite作褒义词时译作“激励”, 作贬义词时译成“煽动”;preach可以翻译成“谆谆劝诫”, 也可以译作“鼓吹”, 这些词应该从上下文的语境来理解它们。
另外不同的国家和文化, 某些词的内涵意义也不一样。“龙” (dragon) 在中国象征着“庄严、肃穆、神圣”, 而在西方神话中, 它是一种巨大的蜥蜴, 长着翅膀, 身上有鳞, 拖着一条长长的蛇尾, 能够从嘴中喷火, 是邪恶的象征。除了“龙”之外, 这种因文化不同词义有差别的词汇还有猫头鹰 (owl) 、孔雀 (peacock) 、狗 (dog) 等, 在学习的时候要多注意这样的词。
2.3 加强对词汇搭配意义的理解
搭配意义 (Collocative Meaning) 在词汇教学过程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搭配是词与词或词组与词组之间经常结合使用的一种关系。学习者在记一个词的时候, 经常能从这个词获得各种联想, 而这些联想则产生于与这个词经常同时出现的一些词的含义, 某些词虽然词义特别相近, 但是它们却有着自己习惯的搭配。
如:pretty和handsome在意义上都是nice-looking, 但是它们的搭配语义不同, 这是因为pretty和handsome同现的词不同, 如pretty常和girl同现, handsome常和man同现。
再以able为例, 当able作为独立表语使用或作为形容词修饰另一个名词时, 可以与very, really, quite搭配, 但是不可以与pretty, well, totally搭配, 如:
Mary is very (really, quite) able.
Mary is a very (really, quite) able student.
Mary is perfectly (well, totally) able.
Mary is a perfectly (well, totally) able student.
显然, 第三、四句的搭配是不合理的, 但是在be able to do sth.这样的句型中, very不可以与able搭配, 然而really, perfectly, well, totally却可以与able搭配。在记忆单词的时候, 这些固定搭配是要特别注意的, 教师在讲解单词的过程中要多加以介绍。
不过有一点需要提出的是, 随着语言的不断发展, 我们发现越来越难以在搭配语义和非搭配语义之间找到一个明确的分界限。Leech认为“两个搭配语义有时可能会重叠……”, 如handsome woman和pretty woman都是可以接受的, 这两个形容词的搭配关系表明了不同类型的美。所以学习者在学习的过程中要注意, 有些区别性语义特征并不是一成不变的。
2.4 关注文体意义
文体意义 (Styllistic Meaning) 主要研究文体对语义的影响, 文体所传递的意义一般属于社会意义。文体的改变体现的是社会意义的改变, 体现的是人际关系的改变。具体地说, 由于使用场合的不同, 要使用特定的词汇。例如:军人一般不讲制服“领扣”, 而习惯称之为“风纪扣”;在部队院校, 学员对教师的称呼为“教员”等。
同样, 在英语词汇中, 也存在这种文体意义上的差别, 并且这种差别主要体现在正式用语和非正式用语上。比如说“居住”用英语可以翻译成live和reside, 在平常和朋友闲谈的时候, 如果说“今晚你就住在这儿吧”, 这种场合应该用live, 而不能用reside, 后者属于正式文体用语。英语中的正式用语和非正式用语有很多, 如excellent (gorgeous) , start (com-mence) , hell (inferno) , think (assume) , leave (depart) , die (demise) , get (obtain) 等。
文体意义所蕴含的文体信息属于蕴含语义的一部分, 在一般情况下, 交际中文体越随便表明交际双方的关系越亲密, 交际中礼节性的内容也就越少。进一步来说, 文体可以传递有关人的诸如“教育程度”、“社会地位”、“社区依附程度”等社会信息, 它调节着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
3. 结语
Lewis指出:“词汇应是语言教学的核心。”[3]词汇教学是语言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为了帮助学生高效快速地学习词汇, 必须遵循它特有的规律。教师通过对语义学中各种词汇意义的了解, 有利于促进课堂上的词汇教学, 因此教师应在平常要多注意区分和总结相关知识, 探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词汇教学方法。
参考文献
[1]牛津现代高级英汉双解词典 (OALD) [K].北京:商务印书馆.香港:牛津大学出版社, 1988.
[2]费尔南德·莫塞著.水天同, 刘世沫译.英语简史[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990:167.
[3]Lewis.The Lexical Approach[M].London:Oxford Univer-sity Press.LTP, 1993.
词汇语义学 篇2
论词汇语义的变化与发展
词汇作为语言的.一个组成部分,它的演变和发展是个极其复杂的过程.词义的演变是语言外部因素和内部因素协同作用的结果.掌握词汇语义变化的规律,有助于学生更好地学习外语.
作 者:朴金凤 PIAO Jin-feng 作者单位:安徽工业大学外国语学院,安徽,马鞍山,243002刊 名: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英文刊名:JOURNAL OF ANHUI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SOCIAL SCIENCES EDITION)年,卷(期):200825(3)分类号:H313关键词:词汇 语义 语言外部因素 语言内部因素 语义类型
词汇语义学 篇3
关键词:认知语言 语义学 词语释义 词汇
引言
语言是一种人与人之间沟通的基本方式,需要经过人的思维与认知的共同作用才能达到交互信息的目的。所以如果要对语义进行更加深入的理解,需要对人的认知系统形成进行系统的研究。可见,现代语义学的革新受到现代语言学的影响。现代语义学的不断发展没有改变语言学的基本框架,对于相关的哲学框架也没有任何的影响。随着人类步入了工业时代,现代语义学发生了巨大的变革。最终在二十世纪末,语用学逐渐和语义学以及哲学有了交叉学科。
一、认知语义学理论综述
随着修辞学以及语文学的不断进步,现代语义学也取得了较大的发展,其中在二十世纪初期发展出的历史比较语言学与修辞学的关系极其紧密。语义学发展之初,将语义的不同种类、变化方式及其原因作为重点的研究对象。所以早期的语义学不可避免地与传统修辞学有着密切关联,但是新的语义学不仅仅限于修辞学,还融合了现代发展较快的哲学、心理学等相近的学科。在这些学科中语义学获取了许多的发展新思路。现代语义学能够有效对语句进行分析,但是仍然受到结构主义语言学的影响。这是由于结构主义把语言固定在框架的范围内,缺少灵活的分析。这是它的理论基础之一,结构系统的组成成分之间是互相依赖的关系,成分的存在意义由结构中其他成分来决定。这一原理后来被语义学家广泛地应用到了语义变化的研究中去。
随着语义学的不断发展,语义与世界变化之间的联系逐渐地密切,语义学由形式语义学拓展为认知语义学。认知语义学观点认为词义的产生和人类认知方式之间有着莫大的联系,将词义的产生看作是概念化的结果。认知语义学较为关注的是语句的概念、隐喻及推理等,可见该学派把关注点设置到对语句结构与语法、系统义等方面的问题当中。可以对语句的空间、时间等维度上表达的词义进行系统的分析,将词义的分析与优化语句结构放在了解析语义的首位,为认知语义学分析复杂句法结构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相比于形式语义学的论点,认知语义学提出了更加符合现代语言发展的新论点。认知与医学更加关注语法结构的优化与语言功能的多样性。形式语义学则只将语言的形式固定为某种结构,成为一种模式的语句。可见,两种语义学的关注点不同导致了分析语义过程中使用的方法与目的均有差异。与形式语义学相同之处为认知语义学分为不同类别的流派。较为重要的有概念语义学、隐喻理论以及一些主要讨论语法的认知语言学流派,它们对语义的看法、对语法和语义关系的研究也是认知语义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语义词汇表征的多视角分析
语义当中词汇表征是十分重要的环节,它是在解析语句含义的过程中固定的语言表达结构或者某些具有特殊含义的实体在人类大脑中的反映。语言是用来表达各种含义的,这也是语言作为交流沟通的最基本作用,将其称为“语义”,其含义就是特指通过语言所表达出来的意义,而非经由绘画、音乐等方式表达的含义。最初的话语分析源自于语言学领域,最终也会回归到语言学领域,人类对于话语的认知也会逐渐融入到人类对于语言本质的认知之中,话语理论研究也会融入到语言学理论之中,经由此建立起来的语言学理论,最终不仅仅是更好地描述和解释语言的诸多现象,而且还会给话语分析提供更加有力更加可靠的理论分析框架。在自然语言心理表征当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为心理词库,该词库当中的词语搭配具有固定的结构形式,根据长期的积累以独有的方式储存语义,通过言语和外界交互。自《语义结构理论》出现之后,存在这样一个广泛被大家认可的观点,那就是语言的作用主要是为了将心理表层结构同词语意义之间的反映表达出来,即语义的表现形式。现阶段,出现了以下几种颇具代表性的观点。
其一,解释语义学派认为语义的表达形式与句法结构不同,在对整句话进行语义分析的过程中,表达形式相当于语义结构分析,对词项进行分析的过程中,语义表达式应当称为语义特征。
其二,概念语义学派观点认为,概念结构才是语义的心理表现方式,和语义系统通过特定的方式联系在一起。
其三,认知语法学派认为语义表达形式与语法的发展息息相關。语义内容的结构框架就是语法。深入分析可知,每一个语义统一体都是由语法当中所涉及到的词汇、语句结构、句法等构成的,所以统一体是语法及语义二者相互作用的产物。语法可以理解为是语音形式和语义两大部分构成的,每一组语法单元都具有其丰富的意义。
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语言的象征意义并不是唯一的,因为概念只能算作是意义的一部分。语言的意义是一个集合体,是由语法、语境、语言结构等多种因素相结合构成的。由此,语句的意义表征是一个复杂的认知语义结构,要利用多种方法才能够深入地对意义表征进行全方位的分析。此外,需要从更多的角度、更多的层面详细观察语言活动,进而更好地了解人的语言认知、习得机制和语言交际机制。
三、基于认知语义的语篇衔接
语篇的涵义可以理解为不受语篇的长度与传达方式的限制,能够完整地传递语义的语段。由此可见,语篇不是若干语法可以组成的单位,而是语义的单位。所以语段与语篇有着明显的不同,语段能否构成语篇,重点是判断该语段是否流畅地表达含义,能否与整个语篇的上下文衔接得当。
所以,衔接顺畅和连贯是语段成为语篇的关键因素,也是语篇最为明显的特征,更重要的是,这二者还是分析语篇的主要议题。系统功能语言学认为语段构成语篇的基本条件在于需要具备形成语篇的特征,这种特征是由意义与内容共同组成的。而语篇的特征为采用多种衔接手段表达抽象概念。该衔接手段是语篇中词汇与语法的桥梁。韩礼德非常重视衔接手段,将衔接手段定义为连接语义关系的关键,在语篇当中某些语言信息传递需要采用另外的语言成分进行更加详尽的解释,这就需要衔接手段完成,衔接关系由此产生了。
韩礼德与哈桑对语篇衔接的相关研究较为深入,取得了很好的成果。他们认为:在固定的语境当中,语篇是一个连贯的整体,所以在连接上下文处需要进行衔接处理,增强语篇的连贯性。语篇的连贯指的是在某一固定的语境下,整个语篇涉及到的内容与情节都是在同一模式下开展的。
从认知语义观的角度来看,威尔逊(1993)认为良好的语言表达不是编码概念,而是编码程序,这都是语篇的连接类型。编码概念类型一般情况下会对语言的真实内容产生影响。例如“但是”、“尽管”、“虽然”等等。从认知主义的观点来看,人类在思考过程中,主体是起着决定性作用的,主体操作着客体的反映。但是,在语言的使用过程中,语言同事实之间并非绝对是一一对应关系。语言不是对客体的简单模仿,而是将事物之间的抽象联系表达出来的手段。客体必须依据主体自身的认知进行转和匹配。语言表达的最终目的是将某一客体指向人的心理表征,并不简单地表现为客观现实的表征。
语篇的衔接词汇的引用是一种必要的语言结构衔接方式。通常整个语篇都是在某一种语境下表达同一事物,即以命题的形式进行表达。但是命题形式与往常人们理解的命题有所区别。这是由于命题可以分为真假,而命题形式不能用真假进行明确的区分。换而言之,在表征相关联的命题时,人们通常会明确命题关系,形成一个固定的模式,最终能够在语篇当中明确的表达出来。在此过程中会选择恰当的衔接词汇,将映射的关系明确地表达出。在语篇中出现的这种衔接词语都会是命题构建过程中的关系网络。众多的概念形成了命题,所以,这些起到衔接作用的词语往往被称作是概念连接词。换而言之,人类在表征不同的命题形式过程中,大脑实际上没有利用认知表征出抽象的关系,只是对某一情境或者行为进行简单的处理,最终形成一个复杂相互影响的命题形式语言网络。针对不同的命题形式,其处理的思维模式与程序也有所不同,这反映出利用不同的语言,得到不同的表达效果。所以针对不同的模式就要选取不同的连接词语,得到最符合语篇的衔接词汇。这里所选择的连接词本身必须是具有意义的,例如“但是”、“而且”等等表示转折或者递进关系的词语,这些连接词最大的作用在于给人类大脑的思维模式做好标记,进而方便后续人脑对语篇的加工处理,因此,很多时候也会被称为是程序连接词。程序连接词和概念连接词有着很大的区别,在语篇中常常会将程序连接词省略掉,但是概念连接词却是必不可少的。
结语
本文通过研究词汇表征与语篇理论为基础,将其与认知语言学相结合。根据语言经验,全方位多角度地剖析语词意义的表征结构,才能够更符合学生习得的认知心理机制。语篇的衔接词汇选取是语义连贯的关键内容,所以本文针对语篇衔接词汇选取进行了深入的分析,为形成连贯通顺的语篇提供科学的思路。利用认知关联的方法对语篇衔接连贯进行判定,能够较好地補充韩礼德提出的衔接词汇选取模式。最终确定了语篇衔接主要作用是对显性表述语义进行延伸,填充句与句之间的语义空缺,实现语篇的连接与连贯。
参考文献
[1]章宜华.语义学与词典释义[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2.
[2]翁向华.莎士比亚戏剧文本模糊语言的语用分析[J].语文建设,2015(2).
[3]束定芳.现代语义学手册[Z].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9.
[4]李慎柱.概述语言的语义和语境分析研究[J].语文建设,2015(2).
[5]胡敏.基于交流语境的写作教学研究[J].语文建设,2014(31).
[6]束定芳.《语言能力的结构》评述[J].当代语言学,2002(1).
[7]陈嘉映.语言哲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词汇语义学 篇4
在词汇教学过程中, 很多教师偏重于词汇的灌输, 而轻视词汇运用的教授。虽然学生通过背诵懂得词义, 但因其对词、短语和句子缺乏深入研究, 应用之时便会出现诸多问题, 如词汇贫乏、用词不当、搭配有误等。英语词汇虽然很多, 但它们并非杂乱无章, 利用语义学的意义关系知识来指导词汇教学是种有效的途径。
二、语义学部分理论对词汇教学的辅助指导作用
结构语义学及框架语义学都是现代语义学的重要分支, 它们对英语词汇教学都有着显著的指导意义。
(一) 结构语义学对词汇教学的辅助指导作用
传统语义学只是单纯地研究词汇的语义现象, 而忽略词汇之间的语义关系。而结构语义学主要研究的对象是“含蓄的”语义关系 (Implicational-Relations) , 它注重探究词与词之间的“语义关系”。含蓄的语义关系主要分为:上下义关系 (Hyponymy) 、反义关系 (Antonym) 和相对关系 (Relativeness) 。
上下义关系又叫语意内包, 指个别概念的词内包。如上义词vegetable (花) , 下义词onion (洋葱) , potato (土豆) , tomato (番茄) 等。上义词是指同类概括词, 下义词是相对具体的词。利用上下义之间的语义关系, 在英语词汇教学过程中, 教师可通过同类关系帮助学生归纳总结整理同类单词来扩大其词汇量。
反义关系主要指:1.词义矛盾或对立的词, 例如single——married;dead——alive。2.词义相反的词, 例如young——old;cold——hot。利用反义关系, 学生可以在趣味中学习, 在对比中掌握单词。
相对关系, 存在于既相互对立又相互依存的一对词之间。例如husband——wife;above——below。学生学习相对关系可以扩大词汇量, 灵活运用词汇和句型。在中学英语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善于把独立的英语单词连成网, 帮助学生找出词与词之间的关系, 利于学生记忆。教师可灵活将这些结构语义学中的这些语义关系融入于教学, 从而增加学习趣味, 降低学习难度。
(二) 框架语义学对词汇教学的辅助指导作用
根据框架语义学, 人类大脑中的概念可以描述一个语义框架, 一个语义框架涉及到不同的词汇和情形。框架语义学理论对中学生英语教学有着很多指导性的启示作用。
1. 词汇理解及扩展。
框架语义学认为要理解概念系统中任何一个概念的意义必须先了解它所适应的框架, 语言理解正是将语言传递的内容与已知框架进行匹配的过程。教师以这一理论为基底指导教学, 有利于帮助学生理解并扩展词汇。由于词汇总是处在某个语义场之中, 场中的单词概念具有相似性。一个语义场就形成了一个语义框架。若先将语义框架呈现给学生, 然后在框架内讲授相关的新词汇, 把这些单词联系起来, 就能让学生脑中形成一个紧密联系的概念结构, 经久不忘。例如, 在讲解accuse一词时, 就可以将accuse一词结合司法框架帮助学生理解学习词汇。在框架内结合单词的具体含义, 并引出若干其他相关词汇, 如suspect, charge, crime, guilty, innocent, sentence等。这样既让学生深入理解accuse本身的含义, 也帮助学生扩展司法框架内的其他相关词汇。
2. 词汇推测与提取。
在框架语义学的理论模式中, 词汇及短语总是属于在人的大脑中有概念映像的某个语义框架, 学生只要了解某个篇章的主题, 就可以依据主题法用从上到下的方式来理解篇章。学生经过多年的英语学习, 已经掌握了一些词汇量。因此, 他们就能以他们本身所掌握的词汇量为基础来推测同一个语义框架下的其他相关词汇的意义。词汇教学不是简单的词义解释, 而是帮助学习者通过找寻词汇间的联系来准确地理解、掌握以及运用词汇。框架语义学为教师选择教学方法上提供了指导思想, 教师可以在其指导下巧妙而灵活地选择教学方法。
三、结语
词汇教学是英语教学中至关重要的一环, 对学生的英语学习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但繁杂的词汇让人望而生畏, 不知从何下手。教师利用结构语义学和框架语义学的理论指导英语教学, 可让学生在茫茫词海中找到路径, 将分散的词汇联系在一起, 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
参考文献
[1]Allen, V.F.Techniques in Teaching Vocabulary[M].Oxford:Oxforduniversity Press, 1983.
[2]Leech (著) , 李瑞华等 (译) .语义学[A].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87.
[3]王寅.语义理论与语言教学[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1.
[4]黄建竾.运用语义学理论指导英语词汇教学[C].外语教学.西安外国语学院学报, 1995 (02) :67.
[5]杜宇, 李晶.结构语义学与英语词汇教学[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2007:476.
[6]李宗宏.语义学与英语词汇教学方法探索[J].甘肃高师学报, 2000 (03) :40-43.
[7]钱德明, 周庆芳.框架语义学对英语词汇的教与学的启示[J].苏州教育学院学报, 2005.
语义场理论与英语词汇扩展 篇5
[关键词]语义场 词汇 上下义 联想
一、引言
词汇学习是英语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掌握词汇的多少,直接影响学生目的语言能力的发展与提高。在传统的外语教学中,词汇教学是围绕语法教学进行的。但是,传统的词汇教学没有注意词汇之间的有机联系,学生对词汇的掌握主要靠大量的孤立式强化记忆。而语义场理论是现代语义学研究的一个重要成果,该理论认为语言系统中的词汇在语义上是相互联系的,它们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的词汇系统,为词汇教学提供了系统的理论依据。本文试通过对语义场理论的探讨,探索促进学英语词汇教学的策略与方法。
二、语义场理论
语义场理论(semantic field theory亦称field theory)最早是20世纪20-30年代由德国与瑞士的一些学者提出的。其中最著名的是德国学者特雷尔(J. Trier )。该理论认为:语言系统中的词汇在语义上是相互联系的,它们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的词汇系统。该理论主要包含三层涵义:其一,语言中的某些词,可以在一个共同的概念的支配下,结合在一起组成一个语义场。例如,由triangle、 square、rectangle、circle、oval、oblate、pentagon、hexagon等词组成shape这个语义场;其二,属于同一语义场的词,不仅在语义上相关,而且在语义上是相互制约、相互规定的。其三,指这个完整的词汇系统是很不稳定的,处于不断变化之中。
三、语义场的类型
根据对共同义素的分析角度不同,语义场相应的区分为不同的类型,主要包括:分类义场、上下义场、同义义场、反义义场等(束定芳,2000)。
(一)分类语义场。分类语义场是由类义词(因为组成义位的某些义素相同而以类相聚的一群词语)组成的语义聚合体。例如以matter为义素的语义场可以分为solid、liquid、gas等三个分义场。
(二)上下义义场。上下义义场是指一词在上表示总的概念,两个或三个以上的词在下,表示具体概念,在上者称为上义词,在下者称为下义词。上下义义场又分为两元的和多元的。两元的是指一个上义词只包括两个下义词,例如couple这个义场包括husband和wife两个词。多元的是指一个上义词包括三个或三个以上的下义词,如plant这个义场包括tree、grass、flower、vegetable等多个词。
(三)同义义场。同义义场是指由指称意义相同的义素形成的语义聚合体。在同义义场中,绝对同义词是比较少见的,许多同义词在中心意义上相似的,但其在语体风格、感情色彩、搭配关系上等存在着差别。
1.风格不同,如:die为一般用词,pass away/on为委婉语,用于正式的场合,而kick the bucket是俚语,不能用于正式场合。
2.感情色彩上差别,如:resolute是坚决的、果断的意思,是褒义词,而stubborn是顽固的、执拗意思,是贬义词;再如:childlike是孩童般的、天真無邪的意思,是褒义词,而childish是幼稚的、不成熟的意思,是贬义词。
3.搭配关系差异,如question常与ask和answer等词搭配,problem常与pose和solve等词搭配;属于同一语义场的reproach、blame、scold和reprove等词都有“责怪”、“谴责”等基本意义,但它们与之搭配的介词有所不同: reproach…with/for…, be to blame, scold…for…, reprove…for…。
(四)反义义场。反义义场是按意思相反、相对或矛盾的属于同一词性和同一范畴的一组词构成的语义场。它可以分为关系义场、互补义场和两极义场。
1.关系义场,又称换位义场,是指语义既相互对立又相互依存的一组词构成的语义场。一方的存在以另一方的存在为前提,双方形成对立的统一体如win/ lose、give/receive、ask/answer、teacher/student、interviewer/interviewee等词之间的关系。
2.互补义场,就是指在语义场上互相排斥的词组成的语义场,它们两者之间没有中间地带。例如,alive/dead、male/female,是绝对反义关系,二者是非此即彼的关系。
3.两极义场,亦称为可分级义场,是由语义相对,形成两极的词组成的语义场。例如:high和low,就是一对两极义场,因为在high和low之间,可以有neither high nor low的中间地带,它们之间是一种逐渐递增或递减的关系。再如:wet与dry之间可以插进damp、humid、moist等词。
四、教学启发
语义场理论说明,词汇不是一个个孤立地储存在人的记忆中,而是分门别类地储存起来的。因此,在词汇教学中,教师不应该只满足于用解释词义或让学生死记硬背单语及双语词汇表等方法来讲授词汇,他们还应该利用其他可强化和循环词汇的活动,以促进学生词汇的自动增长。根据这一理论,可以用以下两个策略指导英语词汇学习。教师在讲解一个单词时,应该引导学生展开联想,把这个词放在不同的语义场中,使之与其它不同词建立联系,从而帮助学生深刻理解词汇,扩大词汇量。例如教师在讲解hostility这个单词时,引导学生联想到其它的同义义场的词汇:unfriendliness,enmity,dislike,disapproval,hatred,hate等词;放在它们的反义义场内联想到amity、friendliness、like、love、approval、kindness、affection、fondness等词。还可以以某一个词的义素为核心,将与这一核心相近、相同的词组织在一起进行归纳、比较,来加强记忆。例如在学习tell…into…这个词组时可以把表达意义基本相同的词组进行归纳,cheat…into…,persuade…into…,talk…into…,force…into…。教师可以用形象手段对各个语义场进行分类、归纳,帮助学生理解、消化、吸收、创新所学词汇,同时要引导学生对它们进行分析、比较,注意它们的细微差别,提高他们词汇的活用能力与语言运用的灵活性。
五、结语
教师的课堂教学活动应该帮助学生建立新的语义网络或者巩固、完善及扩大已有的语义网络。利用语义场理论指导英语词汇教学,对已习惯用传统方法进行词汇教学的教师带来挑战,对教师的学科素养与信息素养提出了较高的要求。总之,运用语义场理论来教授词汇是一种值得尝试的新方法。
参考文献
[1] Cater R. Vocabulary Applied Linguistic Perspectives[M].London:Allen & Unwin,1987
[2] 汪榕培 卢小娟. 英语词汇学教程[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
基于框架语义学下的英语词汇教学 篇6
Wilkins (1972: 11) 指出词汇学习的重要性:若无语法,能表达的内容很少;若无词汇,什么都不能被表达。词汇是语篇建构的基础,且语篇意义主要取决于每个词的意义。(Daneman, 1981: 137) 杨达复(1999) 研究发现词汇运用错误是外语写作学习中最常见错误之一。
2 、框架语义学相关概念
2.1框架
框架是许多相关概念集结的系统,要理解其中任何一个概念都有必要理解整个系统,介绍其中某个概念其他相关概念也会随之而出。(Petruck, 1996:1) 每个词都能激活某个特定的框架并且引出该框架内的其他相关元素。例如“妈妈” 这个词能够激活“温暖、爱、关心、家庭”框架。
2.2原型背景框架
原型即是相关文化中的主流绝大部分,并且该文化中的词的定义与理解也是基于它。例如“寡妇”一词,它只能在背景文化中被理解成一个在过去某时嫁给某人的女人,她的丈夫去世因此现在她单身着。原型理论对意义理解的好处在于不用涉及该词义的所有方面。根据原型理论,满足“寡妇” 需要满足以下三个条件:一个女人过去结过婚,丈夫死去, 现在单身。但请看以下几个英文句子:A. Catherine is living as a grass widow; her husband has been abroad for ten years. B. Jane once was a widow, but now she has a happy family now. A句中的Catherine符合第一个条件,勉强满足第三个条件,第二个则完全不符合;B句中的Jane满足第一二个但不满足第三个。尽管它们都不完全满足寡妇的三个条件,基于原型理论它们仍然能够以寡妇一词用并在句中被正确使用理解。
2.3侧面
Langacker(1987) 例举半径和圆的关系来率先阐释侧面这个概念:如果不想象整个圆的画面,就无法在脑海描绘半径的图像,半径是侧面,圆是基体;侧面指单词所象征的概念,基体指由侧显概念所呈现的知识或者概念结构。
3、 词汇教学的重要性及现状
词汇不仅是一系列单个的词也是多个词组成的短语表达以及成语等。词汇对我们日常的学习交流都非常必要,其重要地位不可否认。然而在词汇教学中存在一些误区:一些老师觉得没必要教学生词汇,学生只管死记硬背就行或者有些老师只灌输词汇而忽视了其在实际中使用意义的变化。这些误区会导致学生觉得学习词汇不重要,或者没有相关记忆技巧来记,也无法灵活使用理解相关词汇。
4 、框架语义学理论在词汇教学中的运用
4.1建立激活框架
要理解词义,首先需要建立包含一系列元素的概念框架。其中每个元素都独立于框架,每个元素相互作用,谈及其中一个会自动激活其他元素。如果将一个词放进一个相关框架进行讲解,词汇教学会很有趣有意义。例如讲解buy时, 教师可以通过情景设置建立激活一个虚拟的商业框架,老师提供商品让学生扮演买者和卖着进行虚拟的商业交易活动。 在这活动中,商业框架的相关概念诸如“支付,价格,质地” 等都会被激活。
4.2原型背景框架理论的运用
学习词汇不仅需要掌握其发音、拼写及意义,也需要将其放在特定的文化背景下去理解。比如orphan翻译成汉语就是孤儿的意思。但是orphan有个特定的背景框架:孩子在某个年龄,他的父母去世不能照顾他,此时我们叫他orphan。这是一个典型的框架,因为一个人在二十岁能够独立时他父母去世,那么就不能叫他orphan。因此老师应当讲解词汇的原型背景框架,让学生正确地运用该词避免因为经验不足、文化差异造成的错误。
4.3侧面概念的教学启示
根据侧面的概念我们可以将其理解为视角。对于同一场景我们可以从不同角度去理解。这样我们可以语用侧面或者视角概念去理解学习同义词。例如当描述某个人不怎么花钱,我们可以选择stingy或者thrifty。但是如何区分这两个词呢?我们运用侧面或者视角概念分析如下:stingy相对于慷慨而讲,而thrifty相对于浪费而讲。再者,当描述从水面看陆地时我们用shore,而从陆地看水面时我们用coast。因此巧妙运用侧面概念讲解同义词非常清晰明了。
5、结论
鉴于词汇教学的重要性和存在的一些误区,而框架语义学为其提供了新的视角。本文阐释了框架语义学中的相关重要概念,并列举其在词汇教学的运用,希望词汇教学是一种有趣的有意义的教学。
摘要:词汇之于英语教学就好比砖块之于建筑。本文将从框架语义学的角度探讨如何进行有效的词汇教学。先对相关概念理论进行介绍,再将其与词汇教学结合为词汇教学提供一种新的学习视角。
词汇语义学 篇7
随着素质教育的开展和新课程改革的实施, 我国大学英语教学有了新的突破, 教学重点开始转向提高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 而词汇问题成为能否提高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的关键。传统的英语词汇教法仅仅要求学生识记单词的发音、拼写、汉语意思, 这就导致学生学习的单词是孤立的, 从而出现学生无法辨别近义词、词语搭配不当、英语“汉化”等现象。如何让学生正确快速地学会词汇, 是每个大学英语教师应该关注的话题。本文针对学生在词汇学习中常出现的问题, 结合笔者的教学经验和语义学理论, 归纳出以下教学方法, 旨在激发学生兴趣, 提高大学英语词汇教学质量。
二、语义学在大学英语词汇教学的运用
(一) 并置理论
并置理论是研究英语中某些词与另一些词之间的一种相关的关系。如mother (母亲) 这个词在语言的应用中经常与nail varnish (指甲油) , son (儿子) , father (爸爸) 等词一起使用, 而很少和shave (刮胡子) 连用。由此可见, 并置理论不是指词汇的含义, 而是指词与词之间的搭配关系。这种搭配关系是人们在长期使用语言的过程中的习惯用法。
然而目前大学生在学习英语中普遍出现词语搭配不当的问题, 学生只记住了英语词汇的汉语意思, 而不了解词语的习惯用法和潜在含义。例如:grow children (应为rear children) 。此外学生由于受汉语思维干扰, 往往按照汉语的习惯来进行词语搭配。如:I very like to play football. (应为I like to play football very much.)
因此, 在大学英语词汇教学过程中, 英语教师可以利用并置理论指导学生学习词语的合理搭配。在指导过程中, 教师应向学生明确指出, 词语的结伴关系具有可能性和限制性, 词语的合理搭配会受很多因素制约。比如有时受语法决定, 有时受词的语义特征制约, 有时约定俗成, 等等。这些需要教师根据具体情况具体教学。另外, 教师还需要向学生特别指出词语的破格搭配。一些词语在一般情况下没有结伴关系, 但在特殊情况下可以搭配。例如:lash the waves (白费力气) 。除此之外, 在习语中、文学作品中及新词语中常出现破格搭配, 因此, 学生需要注意平时积累。
(二) 结构语义学
结构语义学主要研究“含蓄的”语义关系 (Implicationa Relations) , 这种理论更关注某些词或词组与另一些词或词组之间的“语义关系”, 而不是像传统语义学那样只是孤立地研究词汇的语义现象, 而忽略词汇之间的语义关系。含蓄的语义关系主要分为:下义关系 (Hyponymy) 、反义关系 (Antonym) 和相对关系 (Relativeness) 。
下义关系又叫语意内包, 指个别概念的词内包。如上义词flower (花) , 下义词tulip (郁金香) , violet (紫罗兰) , rose (玫瑰) 等。上义词是指同类概括词, 下义词是相对具体的词。tulip, violet, rose在语义关系上是同类关系词。在大学英语词汇教学过程中, 教师利用同类关系词理念可以帮助学生归纳整理同类单词, 扩大词汇量;帮助学生利用同类概括词, 使行文简练。通过对词汇下义关系的分析也可以避免学生词义混乱, 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反义关系主要指: (1) 词义矛盾或对立的词, 例如male—female;dead—alive。 (2) 词义相反的词, 例如:young—old;cold—hot。前者在语义上互相矛盾, 不能同时并存, 后者在语义上并不矛盾, 它们表示性质相同、但程度不同的词。比如young—middle-young—old。在英语词汇教学中, 引入反义关系可以帮助学生更清晰地理解单词涵义。平时在讲解单词时, 教师普遍使用近义词进行解释, 其实有些单词用近义词解释并不容易解释清楚, 利用反义词进行解释, 学生会更容易理解。例如, rude的反义词是polite (rude是新单词, 学生不知道涵义, 引导学生polite是rude的反义词, 学生就很快明白新单词的基本意思了) 。通过引导学生分清词义矛盾或对立的词、词义相反的词, 教师可以帮助他们选用恰当的词语进行英语表达。另外, 也可以利用反义词进行修饰文章, 避免文章呆板。
相对关系又叫converses, 存在于既相互对立又相互依存的一对对词之间。例如:husband—wife;above—below, 两者是对立统一关系, 语义学称此为“强相对关系”。还有一种相对关系存在于三个词之间, 称之为“弱相对关系”。学生学习相对关系可以扩大词汇量, 灵活运用词汇和句型。
因此, 结构语义学的理论应用在大学英语词汇教学中, 可以帮助学生准确理解和合理利用含蓄词汇, 从而提高英语的表达和运用能力。
(三) 框架语义学
框架语义学是一种独特的语义学理念, 它属于认知语言学的一支。它能为英语词汇的教学提供一种全新的方法。词汇是大学生学习英语的一只拦路虎, 尽管教师和学生花大量的精力学习词汇上, 但结果往往并不理想。如何解决这一难题, 框架语义学为我们提供了新的思路。简言之, 框架语义学立足于人的认知, 从不同的视角, 将英语动词分类并放入相对应的框架中, 然后针对每一个相对应的框架, 将相近的名词根据其熟悉程度进行分类, 进行分层次教学。至于其他词性也可参照名词和动词的做法进行学习。例如学习money这一单词, 可以设置买卖交易框架, 根据不同视角 (sell, spend, buy等) 归纳成买家和卖家两类, 每个框架设有不同元素, 可以将要学的单词纳入框架, 根据熟悉程度进行系统性的有条理的学习。
(四) 语义成分分析
在英语教学过程中, 学生会因为辨别不清近义词词义而出现错误搭配。如何帮助学生识别近义词从而进行正确搭配?对于这个问题, 教师可以在课堂中引入语义成分分析理论进行解决。利用语义成分分析理论研究语言学已经有很长一段历史了, 它主要研究Conceptual-lexical Relations (概念上的词汇—语义关系) , 观点是任何词的“意义”都可以分解为某些不同的“语义成分”, 这些“语义成分”又可以加以系统地分类。我们可以利用此理论来解释词语, 例如:bachelor———[Human]+[Male]+[Unmarried]。这一理论也有利于帮助学生比较清楚地认识同义词之间的差别及搭配, 从而做到在不同的语境中能正确而熟练地运用词汇。另外, 语义成分分析法还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翻译能力。在进行英汉对译的时候, “选词”不是随意的, 而是要受语义成分限制的。准确得当的翻译应建立在认识词汇的正确涵义上。在目前的英语词汇教学上, 如何使学生正确地掌握词汇是每一个英语教师所苦恼的, 语义成分分析法为英语教师提供了一种方法, 它可以帮助学生准确牢固地掌握单词, 对于词汇教学有一定的意义, 从而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教师的难题。
(五) 格语法
格语法是一种比较严谨、别出心裁的语义学理论。这种理论是1968年著名美国语言学家菲尔莫尔首先提出的, 他概括出一个新的结论:每一种语言都有表深层结构的“语义格” (Semantic Case) , 每个语义格都与某个介词相联系。如Agent格与介词by相联系;Object格与介词with相联系;Instrument格与介词with相联系。菲尔莫尔还认为, 从深层结构的角度来看, 所有的noun phrases都是介词短语, 不但可以在句子中移换位置, 甚至可以省略。动词是英语句子中一个重要成分, 菲尔莫尔认为在深层结构中, 动词总是和某些语义格连用的, 因此他主张对动词采取深层格框的方式来处理。这对语义研究有着重要的意义, 我们可以通过这个方式把不同的动词加以分类。此外他还提出了三条检验规则来确定各个语义格在句子中的相互关系, 探讨语义格在句子中的地位。在菲尔莫尔理论提出后, 一些语义学家对此理论进行了不断的深入研究和完善。在英语词汇教学中, 教师引入关于语义格与深层格框的理论, 有助于学生从语义的角度去分析英语句法, 正确应用某些动词。例如:hit———[+—AO (I) ];enjoy———[+—EO], 从中可以看出某一类动词与某些语义格的关系在深层格框中被明确地表示出来。如果学生掌握了动词的深层格框, 就能学会动词的正确用法和句型。
三、结语
有效的大学词汇教学离不开正确的语言学理论去指导, 利用语义学相关理念进行词汇教学, 可以更好地引导学生高效地学习词汇。以上笔者探讨了五种当代语义学理论在英语词汇教学中的应用。其实语义学在大学英语词汇教学中的作用不止这些, 这仍需要英语教师在实际学习与工作中不断地探究, 以提高我国英语教学水平。
参考文献
[1]Allen, V.F.Techniques in Teaching Vocabulary[M].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83.
[2]杜宇, 李晶, 结构语义学与英语词汇教学[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2007, (476) .
[3]刘英莲.谈英语语用学与语义学的应用[J].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4, VOL6, (3) .
[4]钱德明, 周庆芳.框架语义学对英语词汇的教与学的启示[J].苏州教育学院学报, 2005, VOL22, (2) .
浅析词汇语义变化的原因 篇8
词汇语义的变化包括语义扩大、语义缩小和语义转移等形式,关于语义变化的形式已有很多相关研究,本文不再赘述,本文将重点分析词汇语义变化的内外因尤其是内因。
一、词汇语义变化的外因
本文认为词汇语义变化的外因主要由社会因素、历史因素和外来词影响三方面构成。
(一)社会因素
随着人类社会不断进步与发展,新事物、新观念层出不穷。为了表达这些新事物、新观念人们有时会创造新词,但大多数情况下人们不会这样做而是将新的语义赋予旧词。如果一有新事物出现就造一个新词,那么词汇量就会越来越大,加重人们记忆的负担,同时也不符合人们做事的经济原则。而通过赋予旧词新意的方式人们能在较短的时间内将其记住。比如,mouse(老鼠)一词用来指电脑的“鼠标”,head(头)用来指“领导”或“头目”等,这样人们就可以节省记忆词形的时间,只需将新的语义记住即可。
(二)历史因素
历史因素指词汇的形式不变,而其所指改变引起语义的变化。随着历史的变迁,人类的认知水平不断提高,许多词语被人们赋予了新的语义。例如:pencil一词源于拉丁语指“小尾巴”或“小毛刷”类似于中国毛笔,而现在虽然这种笔的材料已被铅和木头代替,但人们仍用pencil一词表铅笔。
(三)外来词影响
在许多语言中都或多或少存在一些外来词,为了区分语义相近的本土词汇和外来词汇,人们往往会在本土词语义上作一些改变以示区别。例如:pig, sheep和cow在古英语中他们分别指动物“猪”、“羊”和“牛”或“猪肉”、“羊肉”和“牛肉”。但后来由于法语词pork, mutlon和beef传入了英语中,特指“猪肉”、“羊肉”和“牛肉”,因此人们为了区别,就将pig, sheep和cow用来只指动物“猪”、“羊”和“牛”。
二、词汇语义变化的内因
语义是人类赋予词汇的,人们在赋予某个词汇语义时往往会先考虑该语义与这个词汇是否有关联,因为关联性越大越便于人们熟悉和记忆。语义变化也一样,为何增加、减少或完全改变某个词的语义都是人类为了交际方便和需要,将要增加、减少或改变的语义与该语言中的词汇进行比照,最终挑选出最佳词汇的结果。而这整个过程都是由人类的认知思维完成的。因此认知思维在创造新词和词汇语义变化过程中起着决定性作用。
在认知语言学中,认知指包括感知觉、知识表征、概念形成、范畴化、思维在内的大脑对客观世界及其关系进行处理从而能动地认识世界的过程,是通过心智活动将对客观世界的经验进行组织,将其概念化和结构化的过程。在概念形成和推理过程中,人的生理构造、身体经验及人的感知觉能力(观察、选择、注意力)和人的想象力(图式组织、心理意象、隐喻和转喻认知方式)扮演了重要角色[3]。在人的认知思维中,对语义变化起决定作用的主要是隐喻思维。
这里所讲的隐喻并不是人们传统意义上的修辞手法,而是一种思维方式。隐喻的本质是通过一种事物来理解或表达另一种事物[1]。隐喻这种抽象的认知能力来源于对两个概念的“相似”的认识[3]。隐喻不仅是词汇发展的动因,还是语言结构组成的动因之一,例如,人们实际上是通过源范畴money(金钱)来思考和概念化目标范畴time(时间)的,所以我们日常生活中才有以下表达:
(1) You’re wasting my time.%你在浪费我的时间。
Can you give me a few minute?%能给我几分钟吗?
How do you spend your time?%你怎样利用你的时间呢?
We are running out of time.%我们没有时间了。
这些例子中wasting, give, spend, running out本是用于描述money(金钱)的,time(时间)作为一种抽象的概念,人们为了能形象理解把握它,于是将对它的认知模式转向与之相似的具体事物money(金钱)上。因此这些描述money(金钱)的词也就自然而然用到了time(时间)上。隐喻思维对词汇语义变化的作用主要通过以下几种方式完成:
(一) 通过建立人体部位与其他事物的相似链接
人类在发展过程中首先认识的是自我,为了理解其他事物,几乎人体的所有部位都已经被人们不知不觉用到隐喻中。吴静[4]指出由于人本身是一个具有三维空间的实体,比如有边界、上下、左右、前后和内外等,因此为人们认识世界万物提供了最好的参照。例如:face(脸/面)是人最明显的部位也是最受他人关注、最易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部位。后来人们将其特征影射到其他事物上用以表示其他事物最明显、最引人注意的部分,便有了face of a mountain(山面),face of a building(墙面),face of a watch(表面)等表达,汉语中也有“桌面”、“地面”、“画面”等。类似的例子还有:
(2) hands%%%of a watch, of an altimeter/speedometer
(3) arm%%of a chair, of the sea, of a tree, of coat or jacket, of a record player
(4) eye%%of a potato, of a needle, of a hurricane, of a butterfly, in a flower
(5) mouth%%of a hole, of a tunnel, of a cave, of a river
(6) lips%%of a cup, of a jug, of a crater, of plate
(二) 通过建立已知事物与未知事物的相似链接
人们为了表达新事物,往往会先找新事物与已知事物之间的联系,以便找到最便利、最形象的表达方式。一些日常用语进入计算机领域就是例子之一。比如,run(运行)指机器等在工作,windows系统在工作这一情景就需要有合适的词来描述,于是人们将它与生活中的已知现象进行比较,发现它与机器工作相似,于是便用run一词表示Windows系统在工作。类似例子还有:
(7) menu:click the menu
(8) crash:the system has crashed
(9) file:save the file to disk
(10) e-mile:send an e-mile
(三) 通过建立具体域与抽象域的相似链接
为了使抽象的事物更易于理解,人们习惯于用具体的事物来表示它们。在这个过程中人们会首先找出抽象域和具体域之间的相似性,然后建立二者间的相似链接。李国南[2]认为当人们谈论抽象概念时,通常会从具体领域找词语来表达。尤其是在解释一些科学概念或技术术语时特别常见。赵艳芳[3]举了一些例子:苏格兰物理学家麦克斯韦尔(J.Maxwell)用lines of force, dance of molecule形象地解释了磁力的形状和分子的运动;著名丹麦物理学家玻尔(Niels Bohr)发现电子绕原子核运行,恰似行星绕太阳运行一样,于是在此基础上应用轨道运行的隐喻(orbit metaphor)建立了原子结构理论(atomic structure theory):Atoms are solar systems.生物学家将基因叫做镶嵌体或马赛克(mosaic),将DNA分子描述为spirite stairway(螺旋体)或zipper(拉链)。在解释DNA决定生物传代中细胞的遗传特性时,科学家用信息传递的概念说明遗传概念:生物密码(biological code),遗传信息(genetic message),传递信息(transmit information),密码转译(code translation),密码编排(editing),密码编码(encoding),密码解读(reading)等。
(四)通过建立一个经验域与其他经验域的相似链接
这种情况往往出现在以经验域是人们非常熟知的而其他经验域比较生疏或陌生的情况,通感就是典型例子之一。例如:light(轻的)本来是表示重量的词,人们把它用到视觉(ligh color(浅色))、听觉(light music(轻音乐))等感官上。类似例子还有:
(11) heavy:heavy news, heavy food, heavy weather
(12) sharp:sharp outline, sharp ears
本文对词汇语义变化的原因进行了简单分析,打破了将词汇语义变化的原因归结于社会历史因素或词汇内部结构特征的疆域,为研究语义变化及其原因提供了新的思路,同时也为广大师生理解语义变化提供了新的参考。
摘要:词汇作为一个系统, 可以从共时和历时两个角度对该系统进行观察。传统语言学的研究主要是从共时角度对单个词语的考释, 本文将从历时的角度分析词汇语义变化的原因。词汇语义变化和万物变化一样是内外因共通作用的结果。本文认为词汇语义变化的内因是人的认知思维尤其是隐喻思维, 外因是社会历史因素、外来词等。
关键词:词汇语义变化,内外因,认知思维,隐喻
参考文献
[1]George Lacoff&Johnson Mark.Metaphors We Live by[M].Chicago: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80.
[2]李国南.科技语言中的隐喻[J].中国科技翻译, 2003, (4) .
[3]赵艳芳.认知语言学概论[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1.
词汇语义变化的隐喻研究 篇9
关键词:词汇语义变化,隐喻,认知
1 隐喻语言的产生
隐喻不仅仅是语言中的修辞现象,也是人类理解周围事物,感知并形成概念的工具。对于隐喻语言的起源问题,格特鲁德·巴克在《隐喻:修辞心理研究》一书中阐述了两种观点:第一种观点认为隐喻源自早期人类思维不发达性。这种观点已经被现代认知理论推翻,因为至今为止,人们还在源源不断地去创造隐喻,而这些创造均是出自人们表达的需要。第二种观点认为隐喻的产生源自人类的需求。最初,隐喻被用来填补语言使用中词语的空缺,后来由于其强大的表达力而成为语言中不可或缺的部分。无论是哪一种语言,人们所创造的原始词汇都是表达具体事物的,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人们逐渐获得了抽象思维的能力。这时,人们往往借助已有的具体词汇来表达抽象概念,于是产生了隐喻性语言。这种隐喻来源观点与认知语言学的观点是一致的,为多数语言学家所采用。莱考夫和约翰逊在《人们赖以生存的隐喻》一书中将隐喻归为三类:第一种是结构隐喻。结构隐喻用一种概念去构造另一种概念,两种概念相叠加,用谈论一种概念的语言去谈论另一种概念, 通过这一过程实现词汇语义变化。第二种隐喻被称作空间隐喻。空间隐喻将空间结构投射到非空间结构上,赋予该非空间概念一个空间方位。这类隐喻基于人体经历,如:站立、躺下等。第三种隐喻为本体隐喻。本体隐喻将本来抽象的“思想”、“情感”、“心理活动”等概念看作为具体概念,对其进行谈论、量化等。
2 隐喻的心理学基础
20 世纪30 年代诞生于德国的完型心理学提出了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的观点,为隐喻提供了心理学基础。完型心理学理论认为人们在观察事物的过程中,容易将其看作是有组织的整体,而非单个元素,知觉在认知过程中具有组织和解释的作用。具体内容可以划分为如下两个原则:
2.1 相似原则
相似原则是指人们倾向于把相同或相似的东西看作是一个单位。例如,在图1 相似原则中,虽然每横行和每竖行的距离和图形的数量都相等,但是观察者更容易将每一横行看作是一个整体,因为这些图形之间具有相似性。
2.2 顺接原则
人们在认知的过程中,倾向于识别与自身相似或变化小的个体。例如,在图2 顺接原则中,人们容易将(a)看作是(b)和(c)的组合,而非(d)和(e)的组合。
3隐喻与词汇语义变化
3.1词汇语义变化类型
3.1.1语义的扩大和缩小
语义的扩大是指词汇从指代某些特定意义转变为指代普遍意义,词汇的新义所使用的语境范围远远大于旧的意义。例如:“arrive”一词原指“到岸”,后来延伸为“到达”;与之相反,语义的缩小是指词汇从指代普遍意义转变为指代特定意义,词义使用范围减小。
3.1.2 语义的转贬和扬升
语义的转贬是指词汇意义从褒义或中性义转向贬义。例如,“villain”原指“农奴”或者“村民”,后来演变成“恶棍”或“罪犯”。与之相反,词义的扬升是指词义由贬义或中性义朝褒义发展。如:“knight”原指“仆人”或“侍从”,现发展为“骑士”或“爵士”之意。
3.1.3 词性转化
词性转化是指一个词改变了原有词性,被赋予新的词性。其中最常见的是由名词向动词的转化,如:“weed”起初是一个名词,译为“杂草”。后由名词转化为动词,译为“除草”或“铲除”。词性转化引起的词义拓展现象在英语中很常见,除了名词转化为动词之外,还有动词转化为名词,如:“have a look”;形容词转化为动词,如:“calm down”;形容词转化为名词,如:“look after the poor”, etc. 有时,一个词会发生多次词性转化。以“corner”为例,“corner”的词义变化如图3 所示。
3.2 隐喻在词汇语义变化中的作用
3.2.1隐喻与涟漪式词汇语义变化
正如“涟漪”所示含义,涟漪式词汇语义变化中的词义由中心向四周扩散。以“arm”为例(见图4)。“arm”本意为胳膊,打斗的时候,胳膊起到防护和进攻作用。人们通过隐喻认知,将“arm”从人体组成部分这一认知域投射到战争这一认知域,并通过联想认知,使用“arms”来表示“武器”。因为两者在功能上具有相似性,见图4(a);从外形上看,椅子的扶手类似于人类的胳膊。依据这个相似性,短语“the arm of a chair”表示“椅子的扶手”,见图4(b);从人体的构造方面看,大脑是人体的总司令部,统领和支配着身体其他部分,胳膊是人体的分支机构并受到大脑的控制。通过隐喻联想,短语“the arm of a firm”表示“公司的分机构”,见图4(c);此外,根据机器上某些部件和人的手臂在外形上相似性,“the arm of a machine”用来表示“机器的臂状物件”,见图4(d);大部分人的右手臂灵活于左手臂,右手臂在工作和生活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如果一个人在某种情况下愿意将自己的右手臂割舍掉,证明这个人愿意付出一切代价。英语中“give your right arm”表示“愿意付出一切”,见图4(e);人在准备打架的时候首先会举起双臂放在身体前面用来防卫和攻击,所以当这种姿态出现时便预示着一场战斗的到来。根据这种联想,“be up in arms”用来表示“气愤的准备打架”,见图4(f)。通过“arm”词义的变化过程,我们可以看出,隐喻思维主导着词汇语义变化,相似性联想原则在涟漪式词汇语义变化中起到引导性作用。
3.2.2 隐喻与竹筒式词汇语义变化
竹筒式词汇变化就像竹子的生长方式一样,笔直向上,没有枝杈。竹筒式词汇变化的特点是:从原始词义派生出第二个词义,第二个又派生出第三个词义,依此类推。我们能明显看出第三个词义和第二个词义之间的联系,却很难看出它和第一个词义之间的联系。如图5 所示,“board”原始义是“木板”,木板这种材料可以用来做桌子,于是人们将“board”从材料认知域投射到作用认知域,衍生出“桌子”这个含义;从使用角度,桌子可以用来开会,所以“board”从“桌子”细化为“开会用的桌子”之意;之后这个词进一步变化为“使用桌子的人”,例如“评议员”;由于使用桌子的人不止一个,很多时候是一伙人,所以“board”又衍生出“全体委员会”,如“董事会”的含义;在此基础上“board”进一步指代“董事会成员”。通过以上过程我们可以看出,“board”的词汇语义变化是环环相扣,呈现竹筒式的变化规律,它的每一次变化都通过隐喻认知来实现。
3.2.3 隐喻与仙人掌式词汇语义变化
词汇语义在变化过程中,往往不是以单一模式去演变,而是涟漪式和竹筒式结合的变化过程。这个过程就像植物仙人掌一样,呈现出朝着多个方向生长的模式。如图6 所示,总结单词“sponge”的含义,我们能够发现,“海绵”、“吸水性强的材料”、“寄生虫”这三个词义是以原始义“一种海洋动物”为中心,以涟漪的方式向四周拓展的,因为“海绵”具备和“sponge”这种海洋动物相似的外表。人们通过隐喻认知,将词义由生物域投射到生活材料域。接着,“海绵”又以涟漪词汇变化方式衍生出“蛋糕”和“多孔渗水金属”的词义。类似的,“吸水性强的材料”具备和“sponge”类似的作用,“寄生虫”具有只索取和不奉献的这种特点,和“sponge”在功能上具有相似性。我们再来纵向看一下如下这些拓展词义,“sponge”通过原始意义隐喻出“吸水性强的材料”,这种材料又隐喻出“外科用的纱布”、“像海绵一样吸收大量的东西”和“大量饮酒的人”;此后“像海绵一样吸收大量东西”又隐喻出“擦”、“揩”以及“骗取”,这些词义都是从原始域中的含义开始以竹筒式发生词义变化的结果。通过以上变化,我们可以总结:“sponge”在发生词义变化的过程中,并非是以单一的形式进行,而是综合了涟漪式和竹筒式,呈现出仙人掌式变化,无论是哪种变化方式,这些词义的变化和延伸都具有认知理据,通过隐喻认知来实现。
4隐喻与大学英语词汇教学
4.1 大学英语词汇教学现状分析
实践证明,传统英语词汇教学缺乏有效的教学法,过于强调词语的每个意义却忽视了这些意义之间的联系。学生学到的每个词义都是孤立存在的,词义之间的联系以及单词在语境下的不同理解往往被忽视。认知语言学及其相关理论的出现,为大学英语词汇教学的改革带来了启示。认知语言学认为,隐喻是实现词汇语义变化的重要方式。隐喻所带来的词汇语义变化基于人们的联想认知,能够体现不同词义之间的联系。其实,词的每个意义之间都是具有联系的。如果仔细地研究每一个词的词源,就会发现它们身上都存在隐喻的影子。因此,将隐喻机制引入英语词汇教学可以打破传统词汇教学机械而枯燥的教学法。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引导学生去思考每个单词多个意义之间的相似性并通过隐喻认知来解释词义之间的联系。这样不仅可以提高词汇的学习效率,还能够为学生清晰地展示词义变化的过程和规律。
4.2 隐喻词汇教学法
4.2.1 熟悉隐喻的思维方式
作为一种思维方式,隐喻是不同文化中存在的一种共同现象。皮德敏认为教师应当将隐喻作为词汇教学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从一开始就将隐喻思维与词义的联想认知结合起来。例如,我们起初很难将“surf”与“上网”联系到一起,而隐喻相似性却巧妙地将这两种活动联系在一起。“冲浪运动”和“上网”的共同点在于它们都是“无拘无束、新奇并且刺激”的活动。于是,我们用“surf the Internet”来凸显人们对于畅游网络世界的感受。因此,词汇教学须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隐喻思维能力,使他们能够意识并利用隐喻思考词汇意义。只有这样,词汇的多个意义才能形成有组织框架,便于记忆和使用。
4.2.2 了解隐喻的文化特征
尽管不同地区使用不同的语言,但是人们的基本生活方式以及认知方式是相同的。因此,无论扎根于哪一种文化,隐喻可以为人们带来思想上的共鸣。例如,英语词汇“dead”相当于汉语中的“死的,没有生命的”。英语中有“dead silence”这样的表达,汉语中也有类似的“死一样的沉寂”的说法。但是,在使用隐喻的过程中,我们也不排除文化差异性所引起的词义选择和表达上的不同。因为,词汇是语言的基本组成部分,也是民族文化和价值观的体现。在词汇教学中,教师应当引导学生多去了解英语民族文化,这样才能体会隐喻在词义变化中所体现的独特文化色彩。
4.2.3 语境下的词汇认知
生活中,当我们听到“It's cold here”时,在不同情况下,我们会给出不同的理解。如果,当时的场合与天气相关,而说话者又穿的很单薄,那么这句话所表达的就是其字面意义。但是,如果说话者在工作场合受到了冷遇,那么这句话所表达的就是其隐喻意义,用来形容说话者当时糟糕的心情。这个例子说明语境知识与隐喻的主观感受相似性理论应当结合起来,去理解词语的意义。教师在词汇教学中,应为学生提供相应的练习,使学生更准确地把握词汇在不同语境下的意义。
5 结语
语义场视角下的法语词汇学习 篇10
关键词:语义场;法语词汇
一、引言
法语词汇学习是一个艰巨困难的任务。采取多样的手段学习词汇,除了对词汇进行解释举例、情景造句这些常见的学习法语词汇的方法外,还可以使用分类、联想、对比方法来学习法语词汇。借助语义场理论找到有效的方法,不仅能有效地扩充法语词汇的量,而且可以准确地掌握法语词汇的用法。
二、关于语义场的阐述
语义场理论是德国学者特里尔最先提出来的。特里尔的结构语言学理论主张用联系、发展的观点去研究语言。场原是物理学中的一个概念,指相互作用的范围,如磁场、电场等。场的概念被借用到语言学研究中,场具有不同的性质,表达同一范畴活动的词汇集合是同类关系,语音相同是同音异义关系,词义有共同点是同义关系,或者由同一个词派生出来而形成的词群则是同族关系。用场的概念研究语义,就有了语义场。某些词汇中存在共同的义素,其能够表达特定的概念,把这样的词汇集合起来,就是语义场。语义场又称为词汇场合领域,是关于词汇系统中词义分析的学说,是指在意义上相互关联的词组成的完整而又变化的词汇系统。语义场理论的核心是探讨词所体现的类概念和种概念之间的关系。
语义场主要包含三层含义:第一点,语言中的某些词,可以在一个共同的概念的支配下,结合在一起组成一个语义场。例如:在fruit这个共同的概念下,由banane,pomme,ananas,melon,pêche,pasthèque等词构成一个语义场,在这个语义场中,fruit表示类概念,即一般概念,banane等词表示个别概念,这些语义场中的词汇在语义上是相互关联的。代表个别的banane是代表一般的fruit的下位词,fruit则是banane的上位词。Fruit表达的是类概念,banane是种概念。同时要注意与词汇的整体与部分关系区别开来,例如:visage:nez,yeux,bouche,oreille,joue;corps:tête,ventre,bras,jambe。这两组例子表现的是词汇的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可以说banane是一种fruit,但是不能说ventre是一种corps或者说nez是一种visage。但是对于抽象意义的名词来说,表示整体部分关系词汇也可被视为上下位关系。例如ruse(奸诈)是vertu(德行)这个整体概念的一部分,也可以被视为vertu的下位词。对于表示动作活动的词,其整体关系也可视为上下位关系,例如:frire(煎),sauter(炸),bouillir(煮),griller(烤)等与做饭这个行为相关的词汇都可视为cuisiner(烹饪)的下位词。第二点,属于同一语义场的词不仅在语义上相关,而且在语义上是相互制约的。要确定一个词的意义,首先必须比较这个词语在同一个语义场中与其它词在语义上的联系,以及这个词在语义场中的位置。例如:要确定petit一词的意思,可以通过grand这个词与petit呈现的反义关联来了解。对形容词petit来说,grand的意思是“大的,高的”,如Il est grand(他很高);对形容词serré来说,grand的意思是“宽阔的”,如une grand forêt(大片的森林);对于形容词faible来说,grand的意思是“强烈的,激烈的”,如grand vent(强风);对于形容词ordinaire来说,grand的意思是“特别的,非常的”,如un grand jour(一个特别的日子);对于名词adolescent(青少年)来说,grand的意思是“成年人”。第三点,词汇通过语义联系集合在一个语义场里,构成一个词汇系统,但是这个系统不是固定不变的,随着社会的发展,词汇随之变化,新词的产生和旧词的消亡,会导致这个系统处于不断的变化当中。
三、语义场在法语词汇学习中的运用
由于词汇的语义是在一个完整的系统中相互联系、相互制约,且不断发展变化中确立下来的,那么,一个词汇的真正含义只有通过比较语义场中词与词之间的语义关系才能知晓。所以应该在语义场中学习词汇,不应该对词汇进行单独学习。
语义场理论给法语词汇学习提供了伦理依据。因此在词汇学习过程中,就不应该把词汇和其语义场的关系割裂开,而是根据不同的语义场类型,使用各种语义场学习法语词汇。不同类型的语义场给法语词汇学习提供了方法。
1.使用上下义义场
由一个共同概念集合起来的词是一个上下义场,上义场词具有概括意义,被上义场词的意义包含的词是下义场词,上义场词的意义能够概括下义场词的意义。具体到法语词汇学习时,如Chaussures作为上义词,概括的意义为普通意义的鞋子,各个种类的鞋子就是它的下义词,有souliers(皮鞋)、bottes(靴子)、pantoufles(拖鞋)、sandales(凉鞋),chaussures de sport(运动鞋)等。这些不同种类的鞋子构成了鞋子场。还可以继续把chaussures de sport作为上义场词,不同类型的运动鞋则成为其下义场词,如les chaussures de course(跑鞋)、chaussures de tennis(网球鞋)等,这些词构成了运动鞋场。可以看出,下义场词比是上义场词的一种,如此能大量扩充法语的词汇量。
2.使用同义义场
由于语言词义的丰富性,一个意思可以由不同的词汇来表达。同义义场指的是相对的同义义场,有上下文的情况下,词汇的意义基本相同或相近,虽然发音、拼写、习惯用法等方面不同,但在某种程度上可以互换,这样的词可以构成同义语义场。同义词在一定的上下文中可以替换,没有绝对相同的两个词。因此,法语词汇学习也要注意同义语义场在感情色彩、语体风格等的区别。如pour,afin de都可以表达“为了”的意思,但是有使用语域的差别,pour相对是口语,afin de一般用于笔语。再如具有感情色彩差异的同义义场:chauffeur(司机)是中性词,chauffard是贬义词,指开车行为恶劣的司机。通过同义义场学习词汇,能够更加准确地掌握法语词汇之间的差异。
3.使用反义关系语义场
反义义场由意义相反或相对的词汇组成。反义义场相反的关系指的是一种语义上的差别,并不是严格科学意义上的对立。如beaucoup(多)和peu(少),这组反义词指量上的对立,但只反映了人对事物的心理认知,并不是绝对的多和绝对的少。根据逻辑关系,反义场有三种类型:矛盾关系的反义场、互补关系的反义场和对立关系的反义场。矛盾表现为互相排斥:vivant(活的)和mort(死的);互补关系表现为相互对应,没有femme(妻子)就没有mari(丈夫),两个词互相对应存在;对立关系表现为程度两端的对立,如grand(大)和petit(小),这两个词是相对程度的对立。要注意的是,反义义场不是绝对意义的存在,必须有一定的语境,才能确保法语词汇使用的准确。
4.使用整体与部分义场
词与词的关系是整体与部分的关系,某个词的含义包含了另一个词,另一个词是这个词的一部分。如année(年)为整体义的词,部分义的词则为janvier(一月),février(二月),mars(三月)等12个月份词。注意整体与部分义场区别于上下义义场,可以说janvier是année的组成部分,不能说它是一种année。
四、结语
通过语义场理论对法语词汇中语义关联情况的探究,笔者发现法语词汇并不是孤立的存在。在一定的语境下,词与词之间存在不同的关联,与其他结构或有联系的或有制约的一个因素。在法语词汇学习中,应该重视语义场理论的指导作用,将词汇学习放在语义场中认识、理解和掌握。
参考文献:
[1]束定芳.现代语义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2]束定芳,庄智象.现代外语教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6.
[3]王寅.语义理论与语言教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
英汉词汇语义对比及其翻译研究 篇11
1 英汉词汇语义比较及分析
利奇 (G.Leech) 在1974年第一次出版的《语义学》中提出了颇具影响的词汇的七种意义:1) 概念意义:逻辑的, 认识的, 或者外延的内容。2) 内涵意义:通过语言所指所传达的意义。3) 社会意义:指所传达的关于语言使用的社会环境的意义。4) 感情意义:指所传达的关于说话人或作者感情、态度方面的意义。5) 反射意义:指通过联想同一表达式的其他意思所传达的意义。6) 搭配意义:指通过联想词语的常用搭配而传达的意义。7) 主题意义:通过由顺序和重音组织信息的方式所传达的意义。上述七种词义类型中, 概念意义构成了意义的核心部分。随着对词汇意义的研究, 公认的词汇意义分为四大类:一是指称意义 (denotation, dictionary meaning, literal meaning) , 指词的确切和字面的意义, 也叫外延意义, 或认知意义, 是词的基本意义, 表现为词与语言外部的物质实体或抽象概念之间的联系, 反映语言使用者对语言外部世界的认识。语言间的可译性就是由指称意义的基本对等决定的。指称意义往往具有多重性, 即一词多义性。如美军成功地登上小岛。“登上”这个词有几种翻译法:1) American army climbed onto the island successfully.2) American army landed onto the island successfully.3) American army got on the island successfully.4) American army stepped up onto the island successfully.二是蕴含意义 (connotation, what it suggests beyond what it expresses, the overtones of meaning., 是指词语内含的情感和联想意义, 也就是词汇的隐含意义。这种意义反映了该民族特有的思维方式和社会文化。词的蕴含意义在不同语言中相差甚远, 甚至同种语言内类似指称意义的词汇的蕴含意义也不尽相同。例如:1) 他是个纸老虎 (He is a paper tiger.) 2) 咱俩的事, 一条绳上拴着两个蚂蚱, 谁也跑不了。 (We are like two grasshoppers tied to one cord, neither can get away.) 。三是语用意义 (pragmatic meaning) , 词的语用意义是词在语言运用时以概念意义为基础而产生的临时意义, 是情景和上下文对该词的词形、词音特别是词义作用的结果, 是一定的语言运用环境的产物。词汇的意义随着环境的变化而变化, 因此语用意义实际是指词的语境意义 (contextual meaning) 。如:A cat has nine lives.It’s quite considerate of you to sing so loudly while I was asleep。四是语法意义 (grammatical meaning) , 词的语法意义又称词的功能意义或结构意义, 表现为词与词之间的联系, 反映了语言使用者在造句时的语言能力。依据词的语法意义, 词可以划为不同的词类。英汉两种语言中的词类划分基本一致, 有实词和虚词之分, 都有名词、动词、形容词、副词、介词、数词等基本词类。但汉语中有量词, 而英语中没有。汉语中针对不同对象的需要, 使用不同的量词配置来限定和修饰, 突出事物的主要特征, 营造意境, 表情达意, 触发人们的联想, 如:“一尾鱼、一匹马、一头驴、一轮太阳、一缕白云、一朵彩云、一道闪电”等, 从一个侧面体现了汉民族的诗性。英语中使用a piece of, , sheet of, a cup of, a bunch of等词组表示所修饰名词数和量的概念, 没有单独的词类。
2 英汉词义转换关系
由于英语和汉语产生于中西方两种截然不同的文化背景之中, 两个民族对同一个词所产生的联想有共性, 也有差异性, 有时甚至完全相悖。根据上述词义的分析对比以及从翻译的角度来看, 英汉词汇的语义关系大致有以下几种。
2.1 同义关系
指英汉词义完全对等, 没有歧义。由于人们的感官功能基本相同, 对世界的认识存在相似性, 英汉语中的部分词汇所指意义基本一致, 如, orange桔子、橙子, sheep绵羊, water水, student学生等实词。此外, 这些词还包括只含有指称意义的科技术语、专有名词等没有文化色彩的词。例如, 核弹nuclear bomb, 环保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微软Microsoft, 美国国际商用机器公司IBM, 海明威Hemingway, 俄罗斯Russia, 纽约New York, 联合国United Nations。再如, 香港Hong Kong, 克林顿Clinton。但要注意的是, 有些专有名词并不一定完全对等。例如, (1) China is a hard white substance made from clay.It is used to make things such as cups, bowls, plates, and ornaments.在这个句子中China.指“瓷或瓷料”的含义。 (2) He was shanghaied.句中的shanghai并不是地名“上海”, 而是“被人拐骗或胁迫”的意思。
2.2 交叉关系
交叉关系是指英汉词义有相同的部分, 但也有稍微差异的词。有些词的指称意义、语用意义同时具备, 在汉英两种语言中意义基本对应。例如, 心heart在汉语和英语中都指心脏器官, 同时又都可表示感情、品格、重要部分、中心等等, 如, 好心肠kind-hearted, 问题的核心the heart of the problem, 市中心the heart of the city。但是, heart还有“鼓励, 激励”的含义。又如:头head可指动物身体的最前部分, 人身体的最上部分。例如, 猫头cat’s head, 他头上戴着一顶帽子He has a hat on his head.还有统治者、组织机构的一把手的意义。例如, 政府首脑head of government, 公司头头儿head of the company, 校长head of a school等。但英语的head还有泡沫, 酒沫, 美俚语舰船上的厕所, 而汉语则无此义。再如, 手hand都可指人的一个身体部位, 同时也指工厂和农村的劳动力的人手, 还可指伸出援助之手的手。但英语的hand还可用来指钟表上的指针和数量词4英寸的含义, 而汉语无此义。
2.3 并行关系
并行关系是指有些词尤其是习语在语用意义上或情感意义上基本相通。例如, 红糖brown sugar, 小菜一碟a piece of cake, 肝肠寸断heart-broken, 笑掉大牙laugh off one’s head, 沧海一粟a drop in the ocean等。这类词的语用意义一致, 但采用的具体形象不同, 表面上不对应。在东西方文化中都将把狐狸fox的形象视为狡猾、凶险、诡计多端的代表, 赋予负面的意义。例如, as sly as a fox像狐狸一样狡猾。中文经常说狐朋狗党、狐假虎威, 而在英语中也有Deal with a fox, think of his tricks若与狐狸打交道, 就要当心其花招;The fox changes his skin but not his habit狐狸可以改变皮毛, 但不能改变习性。老鼠rat/mouse常被视为鄙视的对象。如, A rat crossing the street is chased by all老鼠过街人人喊打。狼在中国人眼中是凶狠而又贪婪的动物, 有狼心狗肺, 狼子野心, 狼狈为奸等成语。英文中也有a wolf in sheep’s clothing, 用来形容假装友善但心怀恶心的人。
2.4 空缺关系
空缺关系是指英汉两种语言的词语或词义的非对应现象。中西方文化如生活方式、思维观念、宗教信仰、风俗习惯等方面存在很大的差异。文化的不同必然导致英汉语言按照各自的方式形成不同的词汇体系, 必然会使英汉两种语言的词汇和意义难以一一对应从面产生词汇或词义的空缺现象。文化色彩特别浓厚的词往往出现词义空缺现象。如, 在实物质名词和专有名词、文学典故、神话传说、哲学文化等方面。如, 汉语中表示中国特有的传统食品粽子zongzi、饺子jiaozi、汤圆sweet dumplings、腊八粥、rice porridge with nuts、冰糖葫芦Candied haws等词。此外, 还有麻将mahjong、叩头kowtow、功夫Kungfu、旗袍Cheongsam、红白喜事Weddings and Funerals、风水Fengshui。还有称谓词干爹adopted father、干妈adopted mother、大舅wife’s older brother、三姑the third aunt。关于文学典故的词汇, 中国人家喻户晓的智多星mastermind、岳母刺字tattooing Yue、人在曹营心在汉live in the Cao camp but with one's heart in the Han camp (one's attitude stands on one's side apparently but actually on another's) 等等人物典故, 对不了解中国文化的老外来说, 肯定是一头雾水。同样, 夏洛克、罗密欧、汤姆叔叔等来自英语文学典故, 在西方妇孺皆知的人物, 我们中国人大多也摸不着头脑。中国宗教文化源远流长。如, 礼、义、仁、智、信这些词在英语中分别被译成ceremony, justice, benevolence (humanity) , wisdom, confidence (credit) , 但译文没有凸显出其文化内涵。汉语中的历史故事“叶公好龙”、“画蛇添足”、“三顾茅庐”、“负荆请罪”等几乎家喻户晓, 均有浓厚的历史文化背景, 在翻译成英语时, 如果不加注释, 西方老外很难理解内在含义。同样的, 具有浓厚文化色彩的词汇hippies、cowboy、fair play, 也很难用汉语中的词语表达出来。至于哲学思维方式, 也产生了大量的文化空缺词语。例如, 中国传统哲学和中医中的“阴yin、阳yang”等在英语中却无法找到与其相对应的词。由于太过玄妙, 即使借助词典的解释, 西方人仍然难以理解这类词的真正涵义。
3 英汉词汇空缺的形成及翻译
词汇的翻译涉及到所包含的文化内涵, 在翻译时强调两种语言的意义大致相同, 所追求的是两种效果之间的对等, 而不是语言形式的机械对等。根据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 对于常见的词义完全对等、词义基本对等、词义并行情况, 一般采取直译、意译、直译加注三种具体方法。对于英汉词汇或词义空缺现象来说, 在翻译时, 的确给汉英互译带来很多障碍与困难, 但可以通过对两种语言语义关系的比较, 找出原因所在, 并采取以下几种不同的翻译方法, 从而忠实准确地传达原语的意思。
3.1 自然及生活环境的差异引起了词汇空缺。
语言是客观世界的反映, 人们生活在什么样的环境里, 就会产生什么样的语言。在我国, 吃饭问题长期以来都是人们特别关心的问题, 因而成了人们经常谈论的话题。人们见面时总是要问一句:“吃过了吗?”, 在一般情况下, 说话人并不十分关心听话人是不是吃了饭, 只是打个招呼罢了。由于这种文化上的差异, 汉语中出现了许多围绕"吃饭"问题所建立的词语和表达法, 但在英语中很难找到对应的表达法。比如, 我们说吃“闲饭”lead an idle life, "吃香"be very popular, "吃不消"more than one can stand, too much等等, 译成英语就无法逐字对译了。像中国内陆是一个多山的国家, 借助山来表达意义的词就大量出现。如:开门见山、半壁江山、恩重如山、山盟海誓、愚公移山、寿比南山等。英国是个和岛国, 渔业, 航海业, 造船业相当发达。结果就出现了大量的与sail, fish, sea有关的词汇和短语。如:sail under false color (船) 挂着别国国旗航行、欺世盗。sail before the wind获得成功、发迹。trim the sail to the wind见风使舵、a fish out of water感到不自在的人、like shooting fish in a barrel很容易成功、a cold fish一个冷漠的人、drink like a fish牛饮、豪饮, a big fish大人物, 大亨、all at sea茫然;困惑;不知所措、follow the sea当海员;做水手;从事航海、half seas over喝酒太多;有点醉。对于汉语出现的这此词汇可以采用直译加注释的方法或用意译的方式。如, 愚公移山 (the foolish old man moved the mountains, an old Chinese story telling an old foolish man removed mountains.Later, the story is compared to the determination to win victory and the courage to surmount every difficulty) .又如, 东施效颦Dongshi imitates Xishi (The ugly imitates the beautiful in such a distorted way that the ugliness of the ugly becomes worse) 。
3.2 风俗习惯的差异导致的词汇空缺
这主要体现在颜色及数字方面的词汇上, 如, 红色在中西方会产生不同的理解和联想。“红色”对汉语文化的人而言, 表示喜庆、幸福、吉祥成功、受重视、欢迎, 但在英语国家的人眼中红色则意味着流血、危险、暴力、亏欠等含义。中国人把娶媳妇、过生日称为红喜red-letter day。但在西文化中“红”的含义则可能相反。如, a red battle血战、in the red有赤字;亏空;负债、see red怒不可遏, 火冒三丈 (源于斗牛, 公牛看到红色就会发怒) 。绿色Green在英语中可以表示嫉妒、眼红, 如, green with envy, green as jealousy, green-eyed monster都是指十分嫉妒的意思。汉语中表示嫉妒意义的眼红, 应该翻译为green-eyed而不能翻译为red-eyed。黄色yellow在英语和汉语中的引申含义大相径庭。在英语中, yellow可以表示“胆小、卑怯、卑鄙”的意思, 例如, a yellow dog可鄙的人, 卑鄙的人, a yellow liver胆小鬼。汉语中黄色一词有时象征低级趣味、色情庸俗、下流猥亵的意思, 如黄色电影、黄色书刊、黄色光碟等等。这些名称中的“黄”与英语中的“yellow”无关。表达汉语黄色意义的词汇有pornographic色情的、vulgar庸俗下流的、obscene猥亵的等。然而, 英语中另一个颜色词blue却常用来表示汉语中这类意思, 如blue jokes (下流的玩笑) , blue films (黄色电影) 等。英语中的白色white有时表达的含义, 与汉语中的“白色”没有任何关系, 如, a white lie善意的谎言、the white coffee牛奶咖啡、white man善良的人, 有教养的人。在英语互译颜色词汇时, 切忌望文生义, 须先了解其文化背景, 采取意译或意译加直译的方式。此外, 中国人也常用带数字的成语表达思想。如, 一日三秋One day seems three autumns, 六亲不认disownallone’srelatives andfriends, 三教九流the three religions (Confucianism, Buddhism, Taoism) and the nine schools of thought (Confucianism;Buddhism;Taoism;the Confucians;the Taoists;the Yin-Yang;the Legalists;the Logicians;the Mohists;the Political Strategists;the Eclectics;the Agriculturists) 。在翻译这些带数字的词时, 根据具体情况可以采用直译或意译, 也可用直译加注的方式。
3.3 价值观的不同引起的词汇空缺
对于同一客观事物, 在不同文化里可能包含不同的价值, 引起不同的联想。如汉语和英语中"狗"的含义就大不一样。在西方, 狗是忠诚的伴侣宠物;但在中国, 人们通常对狗有种厌恶的心理, 通常拿狗来骂人。如, 汉语的狗腿子lackey, 狗崽子son of bitch, 狗急跳墙a cornered beast will do something desperate, 狗嘴吐不出象牙a filthy mouth can't utter decent language。英语中的love me, love my dog爱屋及乌、top dog最重要的人物、lucky dog幸运儿。西方文化中, ”狗“具有褒义。在中国文化中, “龙”象征着吉祥、权威、高贵和繁荣。在西方人们却认为dragon是邪恶的代表, 是一种狰狞的怪兽, 是恶魔的化身。在中英互译要采用意译的方式, 以便充分体现其中的文化内涵。
由于中西方文化背景和思维方式存在着很大差异, 两种语言词汇语义也一样, 切忌望文生义。只有充分了解英汉词汇的语义差异, 理解原文中所蕴涵的历史文化背景, 才能准确地进行英汉互译, 有效地提高跨文化交际的能力。
参考文献
[1]胡壮麟.语言学教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5.
[2]王福祯.中国人最易误解的英语词语[M].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 2006.
[3]刘宓庆.英汉翻译技能指引[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2006.
[4]汪福祥.英美文化与英汉翻译[M].北京:外文出版社, 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