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愿性内部控制

2024-06-16

自愿性内部控制(精选12篇)

自愿性内部控制 篇1

一、引言

近年来,随着一系列的会计造假丑闻的曝光,内部控制越来越受到监管机构的重视。内部控制信息披露也开始进入人们的视角。2008年6月,在五部委联合发布的《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中提出了上市公司应当披露年度自我评价报告。《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自2009年7月1日起适用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设立的大中型企业(包括上市公司)执行,同时鼓励小企业和其他单位参照其内容建立与实施内部控制。随后,2010年4月26日,五部委又联合发布了《企业内部控制配套指引》。《内控指引》中除了要求企业为其内部控制的设计与运行情况进行全面的评价、披露年度自我评价报告外,还要求上市公司和非上市大中型企业聘请符合资格的会计师事务所,根据规范和配套办法和相关职业准则,对企业财务报告内部控制的有效性进行审计并出具审计报告。该规定自2011年1月1日起在境内外同时上市的公司施行,自2012年1月1日起在上海证券交易所、深圳证券交易所主板上市公司施行,同时鼓励非上市大中型企业提前执行。

二、自愿性信息披露的含义

内部控制信息披露包括上市公司的管理层或指定的人员定期对上市公司内部控制的设计和执行情况进行评价,并出具评价报告,同时注册会计师对此报告出具审核意见,最后披露内部控制报告或者连同注册会计师的鉴证报告一并对外披露。根据《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和《企业内部控制配套指引》可知,自愿性信息披露包括两层含义:第一层含义是指2009年7月1日前自愿披露年度自我评价报告的大中型企业(包括上市公司)以及2009年7月1日之后自愿披露自我评价报告的小企业和其他单位。第二层含义是指2011年1月1日前自愿披露年度自我评价报告以及内部控制审计报告的境内外同时上市的公司以及其他公司,2012年1月1日后自愿披露自我评价报告以及内部控制审计报告的非上市大中型企业。

三、自愿性信息披露的动机

(一)信号传递动机

信号传递理论认为,上市公司的内部控制质量越高,就越有动机主动向外部披露该公司的内部控制鉴证报告。由于信息具有不对称性,管理层通常通过高质量的内部控制鉴证报告向投资者传递其公司高质量的信号(比如较高的盈利能力、较好的发展潜力以及较好的内部控制等),从而促使投资者购买本公司的股票,促进本公司股票价格的上升。同时,通过主动披露内部控制鉴证报告消除信息的不对称性还能够降低投资者对公司未来不确定风险的评估,从而起到降低资本成本的作用。

林斌、饶静(2009)以2007年沪深两市主板1298家A股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对上市公司进行自愿性内部鉴证报告的披露进行了实证检验,研究结果发现,设置了内部审计部门的公司、内部控制质量高的公司比其他的公司更愿意披露其内部控制鉴证报告,而内部控制质量不高、财务状况比较差、存在违规行为的公司更不愿意披露内部控制鉴证报告;研究结果还发现,有再融资需求的公司比没有再融资需求的公司有更强烈的动机披露其内部控制鉴证报告。研究结果说明了公司自愿披露其内部控制鉴证报告是为了向投资者传递其经营业绩好、内部控制质量高的信号。蔡吉甫(2005)以2003年A股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实证研究结果发现上市公司经营业绩越好、财务报告质量越高,越倾向于披露其内部控制信息。而财务状况异常(即被中国证监会ST处理)的上市公司,往往不愿意披露其内部控制的信息。

(二)减少代理冲突动机

代理理论认为,在现代公司治理结构中,由于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存在着公司管理层和所有者的委托代理关系。由于存在这种委托代理关系,委托人与代理人所处的地位不同,从而会导致两者在目标取向和行为趋势上会发生偏离。因此,两者都会从各自的利益出发,追求各自的利益最大化,甚至出现代理人以牺牲委托人的利益来实现自己利益的最大化,这就产生了所谓的“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正是由于存在着这种代理冲突,因此,代理人会通过自愿性地披露内部控制鉴证报告以减少代理冲突,降低代理成本。

方红星、戴捷敏(2012)通过实证研究发现,有再融资需求、内控质量高的上市公司更有动机披露其内部控制鉴证报告,以降低代理冲突。曹建新、詹长杰(2010)对2008年在沪深两市上市的764家A股公司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结果显示,股权集中度高、财务杠杆水平高、高固有风险、外部独立董事占所有董事比率高以及审计质量高的公司更倾向于披露其内部控制鉴证报告,以向市场传递其良好的业绩和完善的内控的信息,减少代理冲突,降低代理成本。杨玉凤等 (2010) 研究也发现,内部控制信息披露能有效地抑制隐性代理成本,因此,内部控制信息披露能够降低代理成本。

参考文献

[1]杨玉凤, 王火欣, 曹琼.内部控制信息披露质量与代理成本相关性研究[J].审计研究, 2010 (01) :82-88.

[2]蔡吉甫.我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实证研究[J].审计与经济研究, 2005 (03) .

自愿性内部控制 篇2

本大纲依据CCAA《自愿性产品认证检查员注册准则》(以下简称注册准则)制定,旨在通过统一的笔试,客观、公正、全面地考核参加考试人员满足注册准则中2.4.1 所要求的程度,为CCAA评价自愿性产品认证检查员注册申请人的能力提供依据。 2.考试要求 2.1考试对象

拟向CCAA申请注册为自愿性产品认证检查员的人员。 2.2考试方式

考试形式为全国统一笔试,考试时间为2小时,考试过程中不允许参阅任何资料,考试试题由CCAA统一编制。

考生应严格遵守考场纪律(见附件一),并自觉服从监考人员等考试工作人员管理。 2.3考试时间及地点

依据《CCAA认证人员注册全国统一考试计划》安排,在北京和选定的国内城市设立考点。CCAA约在考试前40天在网站发布报名通知,申请人可在设立的考点范围内选择考点,报名并参加考试。 2.4考试费用

CCAA根据《认证人员注册收费规则》收取考试费用。 报名截止后,无论是否参加考试,考试费用将不予退还。 2.5考试的题型及分值

― 3 ―

1. GB/T19000中的术语和定义 约占15%

分值分布

2.与产品认证有关的合格评定标准 约占60% 3.法律法规 约占25%

题 型 单项选择题 多项选择题 2.6考试合格判定

试卷满分为120分,96分(含)以上合格。 2.7 考试结果发布

CCAA将在考试结束后45天(遇法定节日顺延)内,公布考试合格人员名单,本名单可作为向CCAA申请自愿性产品认证检查员注册的考试合格证明。

3.考试范围和内容 3.1 考试范围

1)GB/T19000《质量管理体系 基础和术语》中的术语和定义 2)与产品认证有关的合格评定标准 3)与产品认证有关的法律法规 3.2 考试内容

3.2.1 GB/T19000《质量管理体系 基础和术语》中的术语和定义 标准中“3 术语和定义”的全部内容。 3.2.2 与产品认证有关的合格评定标准

理解和有效应用相关合格评定标准,各标准占比如下:

标准

― 4 ―

占比%

数 量 80第一文库网 20

单题分值(分)

1 2

小计分值(分)

80 40

GB/T27067《合格评定 产品认证基础和产品认证方案指南》 GB/T27065《合格评定 产品、过程和服务认证机构的要求》 GB/T27053《合格评定 产品认证中利用组织质量管理体系的指南》 GB/T27023《第三方认证制度中标准符合性的表示方法》

25% 20% 15% 10%

GB/T27027《认证机构对误用其符合性标志采取纠正措施的实施指南》 10% GB/T27028《合格评定 第三方产品认证制度应用指南》 GB/T27030《合格评定 第三方符合性标志的通用要求》

10% 10%

需重点掌握以上标准的: a. 标准的目的和范围; b. 基本理论及主要术语;

c. 与自愿性产品认证相关条款的要求。 3.2.3 与产品认证有关的法律法规 《中华人民共和国产品质量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计量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化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认证认可条例》 需重点掌握以上法律法规的: a. 法律法规的目的和适用范围; b. 与自愿性产品认证相关条款的要求; c.与自愿性产品认证监管相关的要求。

― 5 ―

附件一:考场纪律及考试违规认定与处理 一、考场纪律

考生应严格遵守以下考场纪律,并自觉服从监考人员等考试工作人员管理,不得以任何理由妨碍监考人员等考试工作人员履行职责,不得扰乱考场及其他考试工作地点的秩序。

(一)考生应重道德、讲诚信,互相尊重。

(二)考生应携带《准考证》等规定证件,在规定时间和地点参加考试。

(三)考生应按规定向监考人员出示相关证件,并按准考证号(座位号)入座。将《准考证》等相关证件放在指定位置以便核验。

(四)考生进入考场除考试用蓝、黑签字笔外,其他任何物品不准带入考场。

严禁携带各种通讯工具(如手机、电脑及其他无线接收、传送设备等)、电子存储记忆录放等设备进入考场。严禁随身夹带文字材料及其他与考试无关的物品。

(五)考生在领到试卷后,应在指定位置清楚地填写姓名、准考证号、座位号等信息。

(六)考生应使用蓝、黑签字笔作答,不得使用红色等其他颜色笔或铅笔答题。

考生应将答案书写在试卷指定位置,不准在答卷上做任何标记。 使用规定以外的笔答题或未在试卷指定位置作答的答案,均视为无效答案,不记成绩。

(七)考生在考场内必须保持安静。 ― 6 ―

不准吸烟,不准喧哗,不准交头接耳、左顾右盼、打手势、做暗号,不准夹带、旁窥、抄袭或有意让他人抄袭,不准传抄答案或交换试卷、草稿纸。考场内不得自行传递文具、用品等。

(八)考试结束前要离开考场的.考生须先将试卷反扣在桌面上,再举手提出离场,经监考人员允许后才准离开考场。离开考场后不得再次进场续考,也不准在考场附近逗留、交谈、喧哗。

(九)考生不得将试卷、草稿纸、考试用标准等考场上所发的任何考试材料带出考场。

二、违规认定与处理

考生不遵守考场纪律,不服从考试工作人员的安排与要求,有下列行为之一的,认定为考试违纪行为:

(一)携带规定以外的物品进入考场或者未放在指定位置。 (二)未在规定的座位参加考试。

(三)考试开始信号发出前答题或者考试结束信号发出后继续答题。 (四)在考试过程中旁窥、交头接耳、互打暗号或者手势。 (五)在考场或者禁止的范围内,喧哗、吸烟或者实施其他影响考场秩序行为。

(六)未经考试工作人员同意在考试过程中擅自离开考场。 (七)将试卷(含答题纸等)、草稿纸等考试用纸带出考场。 (八)用规定以外的笔或者纸答题或者在试卷规定以外的地方书写姓名、考号或者以其他方式在答卷上标记信息。

(九)其他违反考场规则但尚未构成作弊的行为。

考生违背考试公平、公正原则,以不正当手段获得或者试图获得

― 7 ―

试题答案,有下列行为之一的,认定为考试作弊行为:

(一)携带与考试内容相关的文字材料或者存储有与考试内容相关资料的电子设备参加考试。

(二)抄袭或者协助他人抄袭试题答案或者与考试内容相关的资料。 (三)抢夺、窃取他人试卷、答卷或者强迫他人为自己抄袭提供方便。

(四)在考试过程中使用通讯设备。 (五)由他人冒名代替参加考试。

(六)故意销毁试卷、答卷或者考试材料。

(七)在答卷上填写与本人身份不符的姓名、考号等信息。 (八)传、接物品或者交换试卷、答卷、草稿纸。 (九)其他作弊行为。

考生如有考试违纪行为之一的,取消该科目的考试成绩;考生如有考试作弊行为之一的,取消其当次报名参加考试的各科成绩;考生如扰乱考试工作场所秩序,拒绝、妨碍考试工作人员履行管理职责的,终止其继续参加该科目考试,其当次报名参加考试的各科成绩无效。

违规考生如具备CCAA认证人员注册资格的,还将按照《注册人员资格处置规则》进行相应的资格处置。

抄送:国家认监委认可部、认证部 存档(2),存档(2)。

自愿性信息披露的“功”与“过” 篇3

[摘要] 本文在研究我国自愿性信息披露的制度背景基础上,深入分析了自愿性信息披露的积极意义和产生消极影响的原因。结合我国近年来相关制度的具体内容,有针对性的提出了关于自愿性信息披露的两个引导方向。

[关键词] 自愿性披露 上市公司 会计信息

会计信息是公共产品,产出过程出现的信息不对称以及缺乏一致性等问题造成了市场机制的失灵,从而导致市场之手不能最有效地调节会计信息的供求,因此,必须借助政府或行业管理机构加以干预来实现会计信息披露机制的规范。这种强制性的干预不仅有力保障了强制性信息披露的及时性、可靠性和相关性,还同样能够对上市公司自愿性信息披露行为进行约束。上市公司自愿披露信息的目的是向投资者介绍和解释公司的投资潜力,促进资本市场的流动性以使资本配置更有效率,在完善信息披露过程中更有效地与投资者进行沟通。

但是,信息披露一旦成为上市公司的自愿行为,会产生信息披露意愿的强化和弱化两种动机。强化动机是公司为了塑造公司高股价、高成长性的强势形象,倾向于主动发布、多发布好消息,从而导致投资者损失风险增高。弱化动机是上市公司担心主动披露行为会带来违规受罚或成本上升的风险,而倾向于披露不充分甚至不披露非强制信息,从而给上市公司带来竞争弱势,使资本成本提高,市场效率降低。这两种动机都会给资本市场带来消极影响。

因此,对于自愿性信息披露“功过是非”的辨析,直接关系到上市公司、信息使用者的合法权益和证券市场效率的提高。

一、我国自愿性信息披露制度的演进

2001年,中国证监会在《公开发行股票公司信息披露的内容与格式准则》1~6号的有关披露内容的条款中“不限于此”的表述,表明上市公司有主动披露信息的空间。

2002年,在中国证监会发布的《上市公司治理准则》中规定,上市公司除按照强制性规定披露信息之外,应主动、及时地披露所有可能对股东和其他利益相关者决策产生实质性影响的信息。这就进一步推动了我国上市公司自愿性信息披露的进行。

2003年,在深圳证券交易所颁布的《上市公司投资者关系管理指引》中,首次提到了上市公司“自愿性信息披露”的表述。

中国证监会在2005年7月发布了《上市公司与投资者关系工作指引》,鼓励上市公司通过自愿性信息披露,进一步加强与投资者之间的信息沟通。

可以看出,我国证券市场对自愿性信息披露的认识是一个逐步发展的过程,尽管我国已经初步建立起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相关制度,但是由于其滞后于证券市场的实践,还不够完善,致使在我国证券市场上自愿性信息披露行为还没有得到很好的规范和发展。因此,探寻恰当的路径,来引导上市公司自愿性信息披露行为,已成为我国证券界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自愿性信息披露的积极意义

1.自愿性信息披露可以更有效的减少信息不对称

投资者通过收集、分析相关的会计信息,可以对投资风险和预期收益进行价值评价。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导致投资者与经营者之间客观存在着信息的不对称,投资者只能通过与经营者签订契约来对管理当局进行监督。于是,经营者和投资者双方逐利的过程,产生了委托人的监督支出、代理人的保证支出以及剩余损失等代理成本。这样,经营者就试图通过主动对外披露会计信息,向投资者揭示公司的实际价值,以便降低代理成本。

因此,自愿披露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更有效的解决公司内部管理者和外部投资者之间信息不对称的问题。

2.自愿性信息披露可以增强上市公司的筹资能力

投资者由于公司内部会计信息的有限性,不能充分了解IPO公司或配股公司的市场机会和风险的大小,因而不能正确地对公司价值进行评价,无法确定以什么样的价格买入发股公司的股票才合适,从而发生交易决策过程中的逆向选择行为。为了避免投资者的“逆向选择”,上市公司有主动披露公司未来现金流量、预测净利润等内部信息的意愿,以向市场传递有关公司未来获利能力和市场竞争潜力的积极“信号”,证明该公司发行的股票定价合理并且还有较大的增值潜力。自愿披露盈利预测信息和公司的发展信息可以向投资者充分展示公司的内在价值和增长潜力,从而增强上市公司的筹资能力。

3.自愿性信息披露可以降低资本成本,有助于公司获得比较优势

资本市场上,投资者进行投资决策实际上是收集公司经营信息进行分析评价,对一些相互竞争的上市公司进行权衡之后的一种结果。由于投资者不能直接参与经营管理的所有行动,对非强制性信息的主动披露是降低投资者决策成本的重要途径。

投资者往往愿意分析企业的战略目标、主营业务、组织结构等经营信息,但是面对错综复杂的市场,投资者很难评价某个上市公司有无核心竞争力。这种情况下,上市公司适时的披露公司未来战略、市场风险分析、前瞻性预测信息、通货膨胀的影响等信息,可以为投资人在投资的风险性、收益性和流动性之间进行权衡提供参考。从而,具有比较优势的公司就会在众多上市公司当中脱颖而出。

三、自愿性信息披露产生消极影响的原因

1.自愿性信息披露有“报喜不报忧”的天然倾向

自愿性信息披露因为是公司的一种战略选择行为,往往是公司有好消息时,上市公司便会积极的通过各种渠道对外发布,以便更充分的反映公司的价值和发展潜力。当公司经营面临困境时,更是愿意披露利好消息,来恢复投资者的信心。然而,面对一些坏消息,只要不是证监会要求的强制披露的内容,上市公司往往又“三缄其口”。

2.上市公司和会计师事务所往往不愿意承担自愿披露带来的风险

由于自愿性信息披露没有强制披露那样的规范标准,尤其对于一些预测信息的披露,更是充满了公司内部和外部各种不确定性因素的影响,主动披露的风险往往难以准确估计。这样必然会增加披露成本和诉讼风险成本,以及信息的复杂性引起不同经济结果的机会成本。例如:我国关于盈利预测披露的规定改为自愿披露以后,IPO公司和会计师事务所似乎越来越不愿去冒着一旦预测出现超过10%的差异就要造成违规受罚的风险,能不披露就不披露。自愿披露盈利预测出现了有效供给不足,即所谓的“上市公司盈利预测信息自愿披露悖论”。

3.自愿性信息披露不能避免被“内部人”操纵的可能

自愿性信息披露的质量,与上市公司的公司治理环境密切相关。由于我国上市公司股权结构中,流通股在总股本中所占份额较小,而流通股股东作为“外部人”,获取公司会计信息的渠道单一,与“内部人”之间存在严重的信息不对称,其持股比例越低,“用脚投票”现象越严重。从这个意义上而言,上市公司发行的流通股所占比重越小,自愿披露信息被内部人操纵的可能性就越大,所披露信息的真实性和可靠性就可能越差。自愿性信息披露一旦偏离了它本來的方向,对公司经营者、投资者以及其他信息使用者来说就丧失了披露和使用的价值。因而,在资本市场上对自愿性信息披露被内部人操纵的质疑声不绝于耳。

四、关于自愿性信息披露的引导方向

1.自愿性信息披露的制度引导

我国上市公司自愿性信息披露仍然处于初始发展阶段,应该逐步发展相关的制度规范建设,给予积极的引导,充分发挥自愿披露的积极作用。同时,在建立和完善中介服务机构的过程中,一方面发挥中介机构对上市公司自愿披露行为的引导和信息质量的控制,另一方面,要强化对中介机构的监管力度和相应的处罚措施。中国证监会在2007年1月公布施行的《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管理办法》,第五十三条就已经开始在完善相关的规范,明确要求为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出具专项文件的保荐人、证券服务机构,应当遵循勤勉尽责、诚实守信的原则,按照本行业的业务标准和公认的道德规范发表专业意见,并对所出具文件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完整性承担责任。证监会2006年施行的《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并上市管理办法》中,也进一步强化了IPO公司上市自愿信息披露过程中保荐人、会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资产评估机构等中介机构的监督、指导和审慎核查责任。可见,投行需要承担的责任正在逐渐增大。

因此,对于自愿性信息披露的制度引导,发挥中介服务机构的作用,明确中介机构审慎核查的责任是我国当前改进自愿性信息披露的重要发展方向。

2.自愿性信息披露的内容引导

在约束上市公司自愿性信息披露的同时,还应该注意到上市公司和中介机构的正当利益与投资者的利益一样也应该受到保护。应该出台关于自愿性信息披露内容的指导性规范,细化披露的项目、披露的格式以及细化违规责任层次。对于自愿披露信息的偏差应该通过细则给予合理界定,保护上市公司善意的披露行为。证监会2006年施行的《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并上市管理办法》与1996年的规定相比,盈利预测的差异免责范围适当放宽了,违规受罚的责任人和处罚方式也更加清晰、更加理性。这样的变化,正是在保护投资者利益的同时,兼顾上市公司合理的盈利预测自愿披露行为的体现。

至此可以看出,随着我国证券市场的不断完善,自愿性信息披露行为将逐渐规范。随着市场的进一步发展,自愿性信息披露也将逐步回到它本来的方向,在增强上市公司信息透明度、降低代理成本和提高市场效率方面,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李玲:盈利预测信息披露:动机、质量及监管[J].经济评论,2004,6:113~115

[2]李桂荣朱丽敏:上市公司盈利预测信息自愿披露悖论:提出与解读[J].商业经济与管理,2005,12:51~57

[3]王惠芳:上市公司盈利预测信息自愿性披露实证研究[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5,8:138~140

自愿性内部控制 篇4

审计委员会制度被认为是保障会计信息真实性,完善公司治理的有效途径。我国于2002年正式将审计委员会制度引进,《上市公司治理准则》建议董事会可以设立单独的审计委员会,独立董事在审计委员会中占多数,并且必须有一名会计专业人士。审查公司的内控制度是审计委员会的主要职责之一。我国财政部等五部委于2008年发布《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明确要求审计委员会负责协调内部控制审计及其他相关事宜等。由于我国创业板上市公司治理结构不完善,考虑到审计委员会在加强公司治理、提高信息披露质量方面的重要性,本文针对创业板上市公司2009-2012年年报中自愿披露内部控制鉴证报告的行为,实证考察审计委员会对自愿性内控鉴证报告的披露以及质量的影响。

二、文献综述

(一)审计委员会相关研究

目前对审计委员会的实证研究主要涉及审计委员会的设立动机和审计委员会的治理效率。国际上相关文献主要检验董事会特征、审计师质量、公司规模、权益和负债代理成本、财务杠杆等代理变量对设立审计委员会的影响(Adams,1997;Carson,2002;Piot,2004;Gerald&Patrick,2006)。吴清华和田高良(2008)发现,股权结构影响对审计委员会的需求动因,并且控制权性质、行权方式等深层次经济实质因素进一步激发或抑制了对审计委员会的需求。王咏梅和任飞(2011)发现,国家控股上市公司与民企控股上市公司相比,有更强的动机建立审计委员会。Beasley等(2000)发现审计委员会独立性越高,盈余管理水平越低(Klein,2002),发生财务舞弊的可能性也越低。Eng&Mak(2003)却发现审计委员会独立性越高,公司自愿性信息披露程度反而越低。唐跃军和左晶晶(2011)认为审计委员会的设立、独立性和勤勉度,有助于提升财务报告质量、制衡管理层的审计意见购买行为。

(二)自愿性内部控制鉴证报告相关研究

国外鲜有文献研究内部控制鉴证报告,大量研究关注内部控制重大缺陷(张然等,2012)。国内有关自愿性内部控制鉴证报告的实证研究主要集中在披露动机和披露作用方面。佟岩等(2012)检验发现,随着市场从高度分散向相对集中变化,非国有企业更倾向于披露内控鉴证报告以获取一定的优势,但较多的金字塔层级会减弱这种披露动机。施继坤(2012)、袁放建等(2013)研究表明,上市公司自愿性内控鉴证信息可以显著降低权益资本成本,并且审计师声誉(施继坤,2012)、终极控制人性质(袁放建等,2013)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该信息质量。张然等(2012)研究发现,国有和非国有控股公司披露内控鉴证报告会降低公司的资本成本。孙贺捷和张利娴(2012)发现,内控鉴证报告披露水平与业绩有显著正相关关系。

三、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根据信号传递理论,为了在激烈的上市融资中脱颖而出,企业必须向市场传递能够表明自身高素质的信号(陈汉文,2012)。内部控制质量高的公司更愿意披露内控鉴证报告。公司治理影响内部控制信息披露质量,内部控制信息披露质量与独立董事比例、董事会规模、董事长是否兼任总经理等显著相关(何建国等,2011)。作为公司治理的重要方面,审计委员会的存在性和独立性会提高公司内部控制水平。基于以上分析提出假设1。

假设1:审计委员会的存在性和独立性与自愿披露内部控制鉴证报告的可能性正相关。

我国更倾向于整体的内部控制鉴证,但整体的内控鉴证会增加审计师的鉴证成本和风险。为了降低成本和风险,审计师会倾向于将鉴证范围限定在与财务报告相关的内部控制上。鉴证报告根据其保证程度分为有限保证和合理保证。有限保证以消极方式提出低水平保证的结论,仅需指明没有发现内部控制存在重大缺陷。合理保证以积极方式提出高水平保证的结论,需指明内部控制是有效的,不存在重大缺陷。为了降低成本和风险,审计师会倾向于提供有限保证。随着资本市场中自愿披露内控鉴证报告的现象越来越普遍,好公司不仅要通过披露鉴证报告来传递内控运行有效的信息,同时更需要通过提高报告质量向外界传递内控质量提升的信号,所以促使其要求审计师提高鉴证报告的质量。据此提出假设2和假设3。

假设2:审计委员会的存在性和独立性与出具内控整体鉴证报告的可能性正相关

假设3:审计委员会的存在性和独立性与出具合理保证鉴证报告的可能性正相关

四、研究设计

(一)样本选取与数据来源

本文选取2009-2012年深市创业板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剔除IPO、出具非标鉴证意见以及数据不全的样本后,最终得到355家上市公司的825个样本。文中内部控制鉴证报告的披露信息根据巨潮资讯网和深交所公布的公司报告手工收集,其余财务数据、公司治理数据及股权数据均来自国泰安数据库。

(二)变量定义和模型构建

有关变量及其定义见表1。

通过构建下面的回归模型来实证检验创业板上市公司审计委员会的存在性和独立性与是否出具内控鉴证报告之间的关系,进一步通过将被解释变量ICAR分别替换为RICAR和DICAR来检验创业板上市公司审计委员会的存在性和独立性与出具内控整体鉴证报告和合理保证鉴证报告可能性之间的关系。

五、实证分析

(一)描述性统计

从表2看出,自2009到2012年,自愿披露内控鉴证报告的创业板上市公司数量和比重逐年增加,到2012年已有196家上市公司(占当年创业板上市公司总数的55.2%)自愿披露内部控制鉴证报告。在全部内控鉴证报告样本中,有385份(占总样本的91%)仅针对财务报告相关内部控制发表鉴证意见,只有40份(占总样本的9%)倾向于对整体内部控制发表鉴证意见,说明审计师不愿扩大鉴证范围,避免鉴证范围可能超出其执业水平和能力,增加鉴证成本和风险。倾向于对整体内部控制发表鉴证意见的报告全部提供了合理保证,仅针对财务报告相关内部控制发表鉴证意见的报告有97.9%也提供了合理保证,只有8份鉴证报告(占此类样本的2.1%)提供了有限保证。

从表3可知,约有92%的样本公司设立了审计委员会,且审计委员会中独立董事平均占比为37%。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最高达68.87%,最低仅为8.77%。48%的样本公司董事长和总经理两职合一,仅有4%的样本公司为国有企业,有39%的样本公司聘用国内五大作为审计师。

(二)相关性分析

本文借助SPSS17.0计算了被解释变量、解释变量和控制变量之间的Spearman和Pearson相关系数及其显著程度,从而对研究变量之间的相关性进行了检验。Spearman和Pearson相关系数及其显著程度的检验结果基本一致。创业板上市公司是否自愿披露内控鉴证报告与审计委员会的存在性显著正相关,而与审计委员会的独立性显著负相关。内控鉴证报告的鉴证范围与审计委员会的存在性显著负相关,而与审计委员会的独立性显著正相关。内控鉴证报告提供的保证程度与审计委员会的存在性和独立性不存在显著相关性。尽管有些解释变量、控制变量之间的相关系数显著,但解释变量、控制变量之间的相关系数全部小于0.3,绝大部分在0.2以下,说明不存在较强的多重共线性。

(三)回归分析

通过表4可以看出,是否披露内部控制鉴证报告与审计委员会的存在性在5%的水平上显著正相关,即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设立审计委员会的公司更倾向于出具内部控制鉴证报告;但是,是否披露内部控制鉴证报告与审计委员会的独立性在5%的水平上显著负相关,表明审计委员会独立性越高的公司越不愿意出具内部控制鉴证报告。由此假设1部分成立。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和总资产净利率与是否披露内控鉴证报告均在5%的水平上显著负相关,说明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越高、公司的总资产净利率越高,越不愿意披露内控鉴证报告。其他控制变量与被解释变量之间不存在显著相关性。表5显示,审计委员会的独立性和内控鉴证报告的鉴证范围在5%的水平上显著正相关,说明审计委员会的独立性越高,审计师越愿意扩大鉴证范围;而审计委员会的存在性与鉴证范围之间没有显著关系。假设2部分得到验证。审计师特征与鉴证报告的鉴证范围在1%的水平上显著正相关,说明高声誉的审计师更愿意出具与整体内部控制相关的鉴证报告。从表6可以看出,审计委员会的存在性和独立性对内控鉴证报告的保证程度没有显著影响。除管理层持股比例外,其他控制变量与被解释变量间也没有显著关系。在全部标准鉴证意见的鉴证报告样本中,有98.1%的报告提供了合理保证,只有1.9%的报告提供了有限保证,说明审计师提供的保证程度更多的是符合我国内部控制审计的相关要求,与审计委员会和控制变量无显著关系。

六、结论

研究发现:(1)设立审计委员会的公司更倾向于出具内部控制鉴证报告;但是审计委员会独立性越高的公司越不愿意出具内部控制鉴证报告。(2) 审计委员会的独立性越高,审计师越倾向于对整体内部控制发表鉴证意见,即扩大鉴证范围;而审计委员会的存在性和鉴证范围没有显著关系。高声誉的审计师更愿意出具与整体内部控制相关的鉴证报告。(3)审计委员会的存在性和独立性对内控鉴证报告提供的保证程度没有显著影响。从以上研究发现可以看出,我国创业板上市公司审计委员会的存在性和独立性对自愿性内部控制鉴证报告的披露以及质量有一定显著影响,但并没有完全起到应有的作用。因此,需进一步研究如何完善我国创业板上市公司审计委员会制度,切实改善审计委员会的运行机制,充分发挥审计委员会的应有功能。

摘要:本文以2009年至2012年我国创业板上市公司为样本,研究了审计委员会对自愿性内部控制鉴证报告的影响。研究表明,我国创业板上市公司审计委员会的存在性和独立性对自愿性内部控制鉴证报告的披露以及质量有一定显著影响,但并没有完全起到应有的作用。

关键词:审计委员会,自愿性内部控制,鉴证报告,创业板上市公司

参考文献

[1]吴清华、田高良:《终极产权、控制方式与审计委员会治理需求——一项基于中国上市公司的实证研究》,《管理世界》2008年第9期。

[2]王咏梅、任飞:《谁更愿意设立审计委员会?》,《会计研究》2011年第6期。

[3]唐跃军、左晶晶:《审计委员会、盈余质量与意见购买》,《商业经济与管理》2011年第11期。

[4]佟岩、冯红卿、吕栋:《市场集中、控制权特征与内部控制鉴证报告披露》,《会计研究》2012年第6期。

[5]施继坤:《内部控制鉴证、审计师声誉与权益资本成本》,《云南财经大学学报》2012年第4期。

[6]袁放建、冯琪、韩丹:《内部控制鉴证、终极控制人性质与权益资本成本》,《审计与经济研究》2013年第4期。

[7]陈汉文:《实证审计理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

[8]刘明辉:《内部控制鉴证:争论与选择》,《会计研究》2010年第9期。

[9]Adams,M.Determinants of Audit Committee Formation in the Life Insurance Industry:New Zealand Evidence.Journal of Business Research,1997.

[10]Carson.Factors Associated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Board Subcommittees.Corporate Governance,2002.

[11]Piot C.,The Existence and Independence of Audit Committees in France,Accounting and Business Research,2004.

自愿性内部控制 篇5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了推进我市自愿性清洁生产工作,规范自愿性清洁生产审核及验收程序,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清洁生产促进法》、《清洁生产审核暂行办法》及《广东省清洁生产审核及验收办法》的规定,制定本实施细则。

第二条 本实施细则适用于佛山市行政区域内所有自愿性清洁生产审核及验收活动。国家及广东省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

第三条 佛山市经济贸易局(下称市经贸局)会同市环境保护局、科学技术局负责组织、协调、指导和监督全市的自愿性清洁生产审核及验收工作。市经贸局牵头制定全市自愿性清洁生产计划,对申请自愿性清洁生产审核验收的企业组织现场验收。市辖区经济贸易行政主管部门(下称区经贸部门)会同同级环境保护、科学技术行政主管部门负责督促落实本辖区内企业的自愿性清洁生产审核及验收工作。区经贸部门牵头负责本辖区内的自愿性清洁生产促进工作,对省、市两级清洁生产企业的持续清洁生产进行日常管理。市经贸局委托佛山市经科清洁生产促进中心(下称经科中心)负责全市申请自愿性清洁生产审核验收企业的材料收集、分发派送、资料复核、与广东省清洁生产中心日常联系等工作。

第四条 清洁生产,是指不断采取改进设计、使用清洁的能源和原料、采用先进的工艺技术与设备、改善管理、综合利用等措施,从源头削减污染,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或者避免生产、服务和产品使用过程中污染物的产生和排放,以减轻或者消除对人类健康和环境的危害。

第五条 清洁生产审核是指按照一定程序,对生产和服务过程进行调查和诊断,找出能耗高、物耗高、污染重的原因,提出减少有毒有害物料的使用、产生,降低能耗、物耗以及废物产生的方案,进而选定技术经济及环境可行的清洁生产方案的过程。

第六条 清洁生产审核验收,是指依据相应的标准对企业开展清洁生产审核过程、绩效和审核报告进行全面检查、核实和评定。

第七条 自愿性清洁生产审核验收是指在鼓励企业自愿开展清洁生产审核、制定清洁生产审核报告的基础上,由相关部门按照相应的标准和程序,对企业开展清洁生产审核过程、绩效和清洁生产审核报告进行全面检查、核实、评定的过程。

第八条 佛山市鼓励在工业、农业、建筑业、服务业、公共机构等领域广泛开展自愿性清洁生产审核。纳入省、市节能监管名单的重点用能单位、省循环经济试点单位(园区)、资源综合利用企业应率先开展自愿性清洁生产审核。第二章 自愿性清洁生产审核验收的程序及内容

第九条 自愿性清洁生产审核以企业为主体。企业的清洁生产审核工作可以由企业自行组织开展,也可以委托符合规定条件的清洁生产咨询服务机构协助完成。自愿实施清洁生产审核的企业自行组织开展清洁生产审核的,应具有高级职称并经国家或广东省培训合格的清洁生产审核师。

第十条 自愿开展清洁生产审核的企业,应在正式启动审核程序后一个月内向所在区经贸部门递交《佛山市自愿性清洁生产审核企业登记表》(附件1)以及清洁生产审核人员(单位)名单及资质证明材料(复印件),以便区经贸部门制定验收计划。

第十一条 佛山市申请自愿性清洁生产审核验收的企业应符合以下条件:

(一)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清洁生产促进法》和相关规定;

(二)符合国家和广东省、佛山市相关产业政策,没有使用国家明令淘汰的落后生产工艺装备,没有生产国家明令淘汰的落后产品;

(三)在投资、技改、生产过程、产品包装、综合利用等方面采用国家和广东省公布的清洁生产工艺和技术,或开发清洁产品、研发清洁生产新技术和新工艺;

(四)各类污染物排放达标、验收当年污染物排放总量未超过地方人民政府核定的排放总量控制指标,并通过环保部门建设项目“三同时”验收,且无擅自改、扩建现象;

(五)制定完整的清洁生产审核报告;

(六)实施清洁生产审核方案取得一定的绩效,无、低费清洁生产方案 100%实施,中、高费清洁生产方案实施率达到50%以上;

(七)有健全的清洁生产工作机构,建立了清洁生产规章制度、激励机制和持续清洁生产工作计划。

第十二条 佛山市申请自愿性清洁生产审核验收的企业应提交以下材料:

(一)《佛山市企业自愿性清洁生产审核验收申请表》(附件 2)及《广东省企业自愿性清洁生产审核验收申请表》(附件3)各六份;

(二)清洁生产审核报告(一式十二份及电子版本);

(三)当地县级以上环保部门出具的污染物排放监测报告(复印件)和无环境违法及验收当年无超标超总量排污的守法证明;

(四)建设项目环境保护“三同时”相关资料(包括建设项目环评批复和环保竣工验收意见等)和排污许可证正、副本复印件;

(五)其他相关材料。第十三条 申请验收企业将自愿性清洁生产审核验收所需材料提交给所在区经贸部门,区经贸部门收到材料后会同级环境保护、科学技术行政主管部门在 10 个工作日内对验收材料进行资料初审,视情况需要进行现场初审。经初审符合验收条件的企业,由区经贸、环保、科技部门在《佛山市企业自愿性清洁生产审核验收申请表》上加盖公章。

第十四条 经区初审合格的企业将验收材料提交经科中心,由经科中心在10 个工作日内完成资料复核,并将复核意见反馈区经贸部门,由区经贸部门督促企业补充完善验收材料。经科中心复核合格后将验收材料分发至市经贸、环保、科技部门,上述部门在 10 个工作日内对材料进行资料复审,并将复审意见反馈给经科中心。

第十五条 经市复审合格的企业,由经科中心派送验收材料至省经信部门,并由市经贸局将验收计划报省经信部门,由省经信部门组织验收专家组参与现场验收。验收具体行程由经科中心负责与省衔接,确定后由市经贸局下发验收通知,由区经贸部门督促企业做好现场验收准备工作。

第十六条 现场验收由市经贸局组织,验收人员由省验收专家组、市经贸、市环保、市科技部门人员组成,区经贸部门派员负责联络工作。省验收专家组实行独立评审,提出评审意见,任何人员不得干预专家组评审工作。第十七条 审核验收依照国家发展改革部门颁布的行业清洁生产评价指标体系执行;没有颁布行业清洁生产评价指标体系的行业,按照国家环境保护部门颁布的行业清洁生产标准执行;国家尚未公布指标体系和行业标准的行业,应在污染物排放达标的基础上,参照国内同行业先进水平执行。

第十八条 现场验收程序包括:

(一)听取企业汇报清洁生产审核过程、取得成果、存在问题、持续清洁生产计划;

(二)专家组查阅、核实清洁生产相关材料,包括企业清洁生产审核过程是否规范,数据是否准确,分析核算是否合理,员工对清洁生产的认识程度;

(三)考察生产现场管理状况、设备情况、工艺流程、水及能源监测计量设备、节能措施、污染治理设施是否有效可行。

第十九条 根据审核报告和现场验收情况,专家组按照《广东省企业自愿清洁生产审核验收考核表》对企业清洁生产审核评定、打分,并形成专家组现场验收意见,报市经贸局。第

二十条 自愿性清洁生产审核企业验收评分60 分以上为合格,评分80 分以上为良好。第

二十一条 自愿性清洁生产审核验收评分为良好的企业,由经科中心将企业的《广东省企业自愿性清洁生产审核验收申请表》交由市经贸、环保、科技部门加盖公章,并于评分之日起20 个工作日内将企业修改完善的清洁生产审核报告、《广东省企业自愿清洁生产审核验收考核表》、专家现场验收意见上报省经信部门,由省经信部门复核、公示后会同省有关部门授予“广东省清洁生产企业”称号。

第二十二条 自愿性清洁生产审核验收评分为合格的企业,由市经贸局会同市环保、科技部门授予“佛山市清洁生产企业”称号,颁发匾牌、证书,并向社会公布。

第二十三条 “佛山市清洁生产企业”证书的有效期为两年。在有效期内变更企业名称的,经批准重新核发“佛山市清洁生产企业”证书。

第二十四条 佛山市清洁生产企业可以在证书有效期届满前 30 日向所在区经贸部门提出换证申请,并提交以下材料:

(一)《佛山市清洁生产企业换证申请表》(附件4);

(二)新一轮的清洁生产审核报告;

(三)当地县级以上环保部门出具的污染物排放监测报告;

(四)当地县级以上环保部门出具的无环境违法及换证当年无超标超总量排污的守法证明。区经贸部门会同级环保、科技部门对企业提交的材料进行核实,出具意见后报市经贸局。市经贸局会同市有关部门对企业的换证申请进行审查,对符合条件的企业予以办理换证手续。逾期不递交换证申请的企业,“佛山市清洁生产企业”称号自动取消,并予以公告。

第二十五条 验收企业在验收现场将《广东省清洁生产企业实施情况表》(附件5)分别提交给省清洁生产中心和市经贸局,将《佛山市清洁生产咨询服务机构服务情况问卷调查表》(附件6)提交给市经贸局。

第二十六条 企业应按计划实施持续清洁生产,并于每年末向所在区经贸部门报告持续清洁生产情况。市、区两级经贸部门对持续清洁生产实施跟踪管理,及时指导和监督企业开展持续清洁生产工作。可视情况需要,不定期对企业进行现场检查。第三章 清洁生产咨询服务机构管理

第二十七条 清洁生产咨询服务机构应当按照国家、省、市有关法规政策为企业提供咨询及技术服务,协助企业开展清洁生产审核。严禁弄虚作假、违规操作,或采取不正当手段进行恶性竞争,扰乱市场秩序。对有违规操作行为的咨询服务机构,市经贸局将提请省经信部门取消其清洁生产技术依托单位资格。

第二十八条 为了规范清洁生产审核服务市场,加强行业自律,佛山市经贸局对在佛山市行政区域内开展业务的清洁生产咨询服务机构实行考评制度。

第二十九条 考评内容以清洁生产咨询服务机构的清洁生产审核绩效与编制的清洁生产审核报告质量为主,统筹考虑咨询服务机构的服务质量、实际效果、验收组织情况等工作内容。评分体系中:省级清洁生产企业验收通过率权重占40%,清洁生产审核报告专家评审意见权重占30%,企业反馈意见权重占15%,市、区经贸部门评价意见权重占15%。每年末由市经贸局对咨询服务机构进行考评,按计权得分评出优秀、良好、一般、较差四个等次,考评结果予以通报并上报省经信部门。

第四章 奖惩措施

第三十条 建立清洁生产表彰奖励制度。对清洁生产企业和清洁生产工作中成效显著的单位 4 给予财政奖励。

第三十一条 对获得省、市清洁生产企业称号的企业在申报国家、省、市节能专项资金(项目)时,给予优先支持。

第三十二条 对通过自愿性清洁生产审核验收的企业有以下行为的,由市经贸局会同有关部门撤销“佛山市清洁生产企业”称号或提请省经信部门撤销“广东省清洁生产企业”称号,并予以公告:

(一)在清洁生产审核验收中弄虚作假的;

(二)污染物超标排放或污染物排放总量超过地方人民政府核定的排放总量控制指标;

(三)使用国家明令淘汰的主要工艺和设备的;

(四)能耗水耗等指标严重超标的;

(五)其他不符合自愿性清洁生产审核验收条件的。

第五章 监督管理

第三十三条 佛山市自愿性清洁生产审核验收不得向企业或技术依托单位收取任何费用,不得收受企业任何形式的礼品礼金。

第三十四条 各级政府部门以及清洁生产咨询服务机构应为实施清洁生产审核的企业保守商业及技术秘密。

第三十五条 任何单位和个人有权向主管部门举报、揭发在企业清洁生产审核中的弄虚作假行为。第六章 附则

第三十六条 本实施细则由佛山市经济贸易局,科技局,环保局负责解释。

自愿性内部控制 篇6

当今世界,标准已成为经济和科技发展的重要技术基础之一,深入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为法律法规提供了技术支撑。但显然,生活中人们对标准的认识还存在不足。而对于标准相关事件种种追问的思索与解答,还得建立在对国内标准体系和WTO《TBT协定》的了解基础之上。

我国标准体系和自愿性标准

我国的标准工作始于新中国成立之初,标准化体系形成于计划经济时代,标准制定以政府为主体,按照行政管理体系进行管理、审定。1989年施行的《标准化法》规定:“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分为强制性标准和推荐性标准。”强制性标准一般是指在一定范围内通过法律、行政法规等强制性手段加以实施的标准,具有法律属性,一经颁布,必须贯彻执行,不符合强制性标准的产品,禁止生产、销售和进口。强制性标准以外的标准是推荐性标准。可见,我国《标准化法》使用的是“推荐性标准”的提法。

《TBT协定》中对技术法规和标准的解释采用的是ISO/IEC指南2(2004年修订)的定义。技术法规对产品特征的遵守是强制性的,也就是说,技术法规具有强制性特征,即只有满足技术法规要求的产品才能销售或进出口。《TBT协定》中标准的定义是:“为了通用或反复使用的目的,由公认机构批准的规定产品或相关加工和生产方法的规则、指南或特性的非强制执行的文件,标准也可以包括或专门规定用于产品、加工或生产方法的术语、符号、包装标志或标签要求。”

《TBT协定》没有对自愿性标准进行明确定义,在美国材料与试验协会(ASTM)的说明中有如下定义:ASTM标准是自愿制定和自愿采用的,只有当政府机构在法规或在合同中引用时,ASTM标准才具有法律约束力。通常,自愿性标准要求有关各方协商一致,公开、公正、公平,依靠其市场影响力和权威性吸引有关各方执行,所以只有真正源于实际需求的标准才能够有实用价值,才能在市场中存活、发展。自愿性标准体系主要由企业、公民社会、工会、政府共同制定、管理,并日益构成一种非政府、以市场为导向的国际治理体系。可见,《TBT协定》中的标准基本与自愿性标准的含义一致。

我国标准术语与《TBT协定》的规定不太相同,没有“技术法规”一说,标准也与《TBT协定》的规定不同。我国的强制性标准尽管称之为“标准”,并以标准形式公布,但与《TBT协定》规定的“技术法规”的定义相符。

那么,我国的推荐性标准是不是对应国际上通用的自愿性标准呢?比较二者的含义,可以看出,自愿性标准与推荐性标准都是自愿的,非强制性的,是有关方面推荐使用的。但是,二者也有不同,自愿性标准由标准化组织制定,技术委员会由各方自愿参加。而我国标准技术委员会的各成员代表由标准行政主管部门推荐产生,不是完全自愿的。自愿性标准的特征是“协商一致”,标准化委员会的会议是开放的,保证标准的各利益相关方均衡、平等地参加国家标准和管理决策,保证标准的充分协商一致,使所制定的标准具有广泛的市场适应性。而我国推荐性标准的批准要经过行政主管部门,主管部门既是发布者也是推荐者,强调推荐使用,而自愿性标准强调的是自愿采用。我国推荐性标准具有很强的官方色彩,而国际上通用的自愿性标准完全是民间组织制定、可自愿采用的标准。

制定自愿性标准应符合“良好行为规范”

对于标准的制订、采用和实施,《TBT协定》要求应由成员方保证其中央政府标准化机构接受并遵守附件3“制定、采用和实施标准的良好行为规范”(以下简称“良好行为规范”)。具体来说,有以下几个基本原则:

一、正当目标

在《TBT协定》的序言中,就提到了制定技术法规、标准和合格评定程序的正当目标,包括国家安全、防止欺诈行为、保护人类健康和安全、保护动植物生命和健康以及保护环境等。这也是缔结《TBT协定》的出发点。

二、国民待遇原则

“良好行为规范”规定了国民待遇原则,禁止同类产品源自国外而遭受较低待遇,仅允许成员方在同类产品越境时采取特别措施,禁止成员方运用国内税收和法律规定实现贸易限制的目的。

三、透明度

“良好行为规范”规定,各标准化机构须至少每6个月出版一次工作计划,包括其名称和地址、正在制定的标准以及前一段时间已批准的标准。在批准一个标准之前,标准化机构须留出至少60天的时间让其他WTO成员境内有利害关系的各方对标准草案提出意见。

四、其他实质性条款

“良好行为规范”还规定了非歧视、不阻碍国际贸易、以国际标准为基础、积极参加国际标准制定、按产品性能阐述标准等原则。另外,各成员方遵守“良好行为规范”的义务,并不以标准化机构接受该规范为其前提,即不论该国的标准化机构是否已经接受规范,但成员方政府都应履行相应义务。

发达国家和地区的自愿性标准体系

当今,发达国家均已建立了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技术标准体系,基本上划分为国家标准、团体标准和企业标准三个类型。标准的形式包括标准、技术守则、标准案例、补遗和公告等。近年来,又出现了协议标准和事实标准等新模式,充分体现了标准应尽快反映技术进步和市场需求的原则,一些专业团体学会和协会在标准化工作中也发挥了主导作用。

美国标准体系以私营领域为主导,联邦政府充当积极参与者及合作伙伴的角色。这是由美国自由的政治体制和完全的市场化经济体制所决定的。美国国家标准学会(ANSI)建立于1918年,不是美国政府部门,而是一个非赢利性的民间标准组织,作为美国自愿性标准体系的管理者和协调者,其自身并不参与标准制定,主要负责标准制定者的资格认定和美国国家标准的审核批准。ANSI承担了越来越多的公共事业职能,协调并指导全国标准化活动。美国政府在制定国家技术法规体系时,采用自愿性标准,使之具有强制执行力,在实施政府采购时利用合同引用确立其采购标准的地位。1995年国会通过《国家技术转移和进步法》(NTTAA),从法律上确立了美国私营领域主导、政府参与的自愿性标准体系。

nlc202309040435

欧盟作为发达国家集团,在长期的实践中,逐步建立起一整套相对完善的自愿性标准体系。欧洲标准化委员会(CEN)、欧洲电工标准化委员会(CENELEC)、欧洲电信标准学会(ETSI)是欧洲的三大标准化组织。欧洲标准化系统绝大多数活动经费来源于私营领域,私营领域为欧洲标准化系统提供强有力的支撑和服务。同时,私营领域参与标准化过程反过来也有利于满足市场需求,推广创新成果。2010年,欧洲标准化系统评议专家团(EXPRESS)向欧盟委员会提交的一份报告中规划了欧洲标准化的愿景,即到2020年,欧洲标准化系统将成为一个能够满足商业、社会和政府当局需求,能够对世界快速变化的需求,包括技术的发展和融合、产品安全性和公民福利的提高、气候变化和能源管理的挑战等做出反应的欧洲标准化系统,标准化庞大的、可量化的经济效益将持续增强。

俄罗斯作为中等以上发达国家,为了适应国际标准化发展,在前苏联标准化工作的基础上,进行了许多改革,逐渐向欧洲现行的标准化管理体制和标准体系过渡。2002年出台了《技术调解法》,主要目的是建立技术法规体系和自愿性标准体系,任何人均可成为国家标准的制定者。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可以包括联邦行政机构、科技组织、独立的组织、商界的公共协会和消费者的代表,都平等自愿参加标准制定。无论是国家机构还是私营机构制定的标准,都应该符合国际标准和技术法规的要求。

近年来,韩国政府和行业组织通过公平竞争、公开透明和开放共享的途径来发展自己国家的相关技术标准,所有参与研制者都经过法定程序而获得机会,评估内容和手段也是公开透明的,韩国标准得以顺利推广。

对我国标准化体系工作的建议

我国现行标准化体系在计划经济时代形成并发展,在一定历史阶段发挥了重要作用。但随着竞争的全球化和区域经济的一体化的迅速发展,对国际标准的需求会不断增长,标准的国际化、采用国际标准,将成为全球普遍发展的趋势。政府的人力、财力有限,无法满足高速经济发展对标准化工作的要求,原有标准化管理方式已经无法完全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求。借鉴发达国家标准化工作的经验和做法,有利于我国树立企业作为标准制定主体的地位,有利于制定更加符合市场要求、具有生命力的标准,有利于我国标准的推广和使用。

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自愿性标准体系引入我国,出口型企业必须满足贸易伙伴的要求,成为推动中国企业执行自愿性标准的主要推动力。然而,众多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缺乏对自愿性标准体系的了解,没有能力参与自愿性标准体系,也不愿执行自愿性标准。即使是国有企业,由于缺乏政府部门、行业协会的明确指导,也对自愿性标准敬而远之。建议我国政府在标准化工作方面,推广自愿性标准体系,鼓励社会团体制定标准,为企业参与自愿性标准提供指导,鼓励企业参与标准制定,引导企业采纳自愿性标准。

自愿性内部控制 篇7

任何事物都有某种客观需要, 在特定条件下产生并遵循一定的规律向前发展演进的, 作为社会经济生活中重要组成部分的审计亦是如此。审计动因是指审计产生、存在与发展的动力和原因。主要的审计动因理论包括信息理论、代理理论、委托责任理论、保险理论、冲突理论。其中, 保险理论认为审计动因是风险的分担;代理理论认为审计动因在于促进股东利益和企业管理者人员的利益达到最大化并缓解两者之间的矛盾;信息理论认为审计动因在增进财务信息的价值, 提高财务信息使用者决策人员的利益达到最大化。本文从代理理论假说、保险理论假说、信息理论假说角度来研究上市公司自愿披露内部控制鉴证报告的动因。

一、代理理论假说

财产所有权与经营管理权的分离, 这种分离必然形成了所有者与管理者之间的委托和受托这样一种经济责任关系, 也就是委托人和代理人的关系。由于委托人和代理人的目标不一致, 导致了委托代理问题。正是由于委托人与代理人存在着利益冲突, 使得委托人往往倾向于通过与代理人达成的契约来解决因目标差异而产生利益冲突。对行为责任的履行情况进行报告正是所有者能够用以监督管理人履行契约关系的一种手段或途径, 而管理者则有责任和义务是如实地向所有者反映行为责任的落实与执行情况。由此可见, 信息披露制度是缓解管理者和所有者冲突的有效的制度设计之一, 也说明了代理理论为信息披露制度提供了理论依据。

就上市公司自愿披露内部控制鉴证报告而言, 管理者有责任确保公司内部控制的合理完整有效, 保证公司的正常有序高效的运转, 从而披露内部控制鉴证报告有利于管理者证明其工作并检验其对公司的诚信;所有者不仅仅通过财务报表了解公司的财务情况更要通过注册会计师的内部控制鉴证报告的披露了解公司的业务运转情况和财务信息是否得到有效合理的处理和反映。上市公司内部控制鉴证报告的披露合理有效的缓解了管理者和所有者之间的矛盾使两者利益最大化。

二、保险理论假说

上市公司披露财务报告信息需要注册会计师的审计, 一方面各方报表使用者可以理智的获取信息, 另一方面上市公司通过注册会计师的审计可以规避风险, 对自身的财务信息进行审核并做出正确的披露, 给信息使用者一个透明的信息。但在一些列虚假财务报表曝光使信息使用者对其上市公司丧失信心的时候, 上市公司开始注意到仅仅通过财务报表的披露是远远不够的, 逐渐认识到内部控制对于财务信息的重要性, 为了重塑披露信息在证券市场上的重要地位, 各大上市公司开始寻求资深注册会计师对公司的内部控制进行鉴证和披露, 从而降低信息使用者的风险, 有利于提高企业形象和分散风险的作用。但目前, 有人认为保险理论在中国并不能做到, 由于证券体制的不健全和使用者取证难的现实状况, 保险理论在中国难以实现。

三、信息理论假说

自愿审计动机与信号假说有着天然的联系。审计是一项有成本的行为, 在有关法律、法规未作强制审计要求的情况下, 上市公司之所以愿意负担审计成本, 自愿聘请注册会计师对其内部控制进行审计, 其动机很可能是向财务信息使用者发送信号。事实上, 上市公司自愿聘请注册会计师对其内部控制进行审计这一行为本身就是信号, 意在向外界表明自己提供的财务信息可靠, 增加信息的可信性。

1. 会计信息与内部控制相关性需要披露内部控制鉴证报告。

由于公司的会计信息与内部控制密切相关, 注册会计师进行内部控制鉴证有助于发现公司内部控制的缺陷;注册会计师进行内部控制鉴证有助于寻找并改善内部控制的薄弱环节;注册会计师进行内部控制鉴证有助于促进企业内部控制的健康发展。

上市公司聘请注册会计师对公司进行内控控制鉴证, 首先, 避免了企业内部审计师作为公司员工的关系, 内部审计师对公司的内部控制状况有所隐瞒, 或者碍于内部管理人员个人之间的关系不愿按原则披露;其次, 内部审计师所接触和了解到的企业内部控制状况不如外部注册会计师了解该行业及企业内部控制状况全面, 外部注册会计师更加熟悉和掌握企业内部控制流程及有效合理性;最后, 注册会计师较企业内部审计师更加注重其在审计市场中自身的声誉, 注册会计师在审计过程中会更加严谨, 以便提供给报告使用者以清晰透明的企业内部控制鉴证报告。

任何一个企业有序高效的运作都离不开有力的内部控制机制。会计信息与内部控制的关系就如同水与过滤系统的关系, 水在经过各各过滤环节都会有效的去除杂质最终得到纯净水, 如果某一过滤环节出现问题最终不会得到我们想要的纯净水。内部控制在上市公司中它设计的是否完整、是否合理、是否有效都将影响会计信息的真实有效性。仅仅通过财务报表的披露并不能让信息使用者更加清晰了解上市公司的整体情况, 只有通过内部控制信息的有效披露才可以让使用者了解企业, 达到信息披露的目的。

可见, 上市公司聘请注册会计师对公司进行内部控制鉴证, 加强内部控制制度建设, 从而提高会计信息的质量, 并完善内部控制制度, 有利于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质量的提高。

2. 上市公司的筹融资动机需要披露内部控制鉴证报告。

对于有新发行证券再融资的公司来说, 银行等金融机构会要求借贷款企业提供近三年的财务报告和最近的中期报告, 并对企业年度报告进行审计要求, 对企业的内部控制报告并没有要求但中国近几年也要求一些金融企业提供内部控制鉴证报告而其他企业没有相关规定;并且, 在筹融资的过程中, 存在信息不对称的问题, 一类是签订贷款契约之前的信息不对称导致的逆向选择问题, 另一类是签订贷款契约之后的信息不对称所导致的道德风险问题。诸如上述问题归根结底就需要有一个良好资金流向监管, 而它则需要上市公司有着有效的内部控制做保证, 从而上市公司内部控制鉴证报告的披露势在必行。

3. 审计声誉和审计质量促使上市公司自愿披露内部控制鉴证报告。

声誉常指获得社会公众信任和赞美的程度, 通常由知名度、美誉度和信任度构成。高质量审计的声誉则可以认为社会公众对会计师事务所的审计质量予以信任和赞美的程度。既然审计质量可以理解为审计师发现并报告客户财务报告错报的概率, 如果一个会计师事务所想要获得高质量审计的声誉, 他就必须提供高质量的审计服务, 比如发现并且报告更多客户财务报告的错报。

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每年对中国的注册会计师进行职业培训和监管并且对一些违规注册会计师进行处罚, 说明中国政府为力求塑造一个良好的审计市场不断努力;上市公司也力求四大会计事务所和具有良好声誉的注册会计师进行鉴证。相信中国审计市场的良好声誉渐渐形成。对于投资者来说, 会偏重相信那有良好声誉的审计师所做的鉴证报告, 这就促使上市公司寻求具有良好声誉和良好审计质量的审计师进行审计, 期望通过审计师的审计对该公司的内部控制做出正确的评估和内部控制进一步的改善, 并提供给投资者透明的信息, 从而给上市公司带来融筹资的机会。可见, 无论从投资者的角度还是从上市公司的角度都倾向于相信具有良好声誉的注册会计师, 从而上市公司会自愿寻求审计声誉良好的注册会计师对其进行内部控制鉴证。

4. 企业的规模和企业的形象可促使上市公司自愿披露内部控制鉴证报告。

大部分上市公司其涉足的领域较多, 例如原本以房地产经营为主的上市公司, 由于企规模的扩大不断涉足其他行业比如食品加工、外贸等行业, 这就造成投资者和其他相关信息使用者怀疑该上市公司的经营管理能力和企业的运作状况。上市公司渐渐意识到在资本市场上筹融资的重要性, 让投资者更加对企业有信心就有必要提供给投资者更加可信和透明的企业内部控制信息, 使其相信企业具有良好的运作情况和内部控制机制, 确保给投资者以更大的回报。上市公司的内部控制鉴证报告便成为信息使用者较为可信的信息来源, 这就促使上市公司自愿披露内部控制鉴证报告。并且, 最近财务丑闻不断出现, 企业信誉也成为考量企业的一把尺子, 财务报表的披露已不能满足信息使用者的需要;信息使用者逐渐意识到内部控制信息的披露更加重要, 更为可靠。上市公司同样逐渐意识到内部控制信息的披露有助于提高企业良好运转的形象, 并有助于企业改善内部控制使其健康发展。可见, 企业的规模和企业形象可促使上市公司自愿披露内部控制鉴证报告。

通过从代理理论、保险理论、信息理论的研究分析, 可见, 在国家法规的不断完善、监管力度的加大及信息使用者对信息质量要求不断提高的情况下, 上市公司不断意识到披露内部控制鉴证报告不仅有利于信息使用者, 也有利于上市公司自身的完善和发展。

参考文献

[1]喻少华.自愿审计动机与质量研究[M].大连:大连出版社, 2008.

自愿性内部控制 篇8

近年来, 内部控制的理论和实践发展迅速, 企业内部控制日益受到重视, 而外部鉴证是内部控制制度的重要保障。加上资本市场的高风险以及投资者的经验不足, 也使得内部控制鉴证业务日益受到关注。从国外的经验来看, 内部控制鉴证业务发展初期源于监管部门的需求。我国也不例外, 随着资本市场的发展, 证监会对内部控制鉴证业务的需求将是长期稳定且呈扩大趋势。企业内部控制鉴证报告是指会计师事务所接受委托, 对企业与财务报告相关的内部控制的有效性等内容是否达到相关的鉴证标准所提供的专业意见。从内部控制鉴证演进过程可以看出, 内部控制鉴证经历了从无到有、审核到审计、自愿性鉴证到强制性鉴证的演进过程。随着《上市公司内部控制指引》、《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及企业内部控制配套指引的相继出台, 我国对未界定清晰而理论界存在争议的概念进一步厘清, 对会计师事务所实际操作提出了更详尽、规范的要求。由此, 我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鉴证报告开始由自愿披露向强制披露转变, 它的最终目标是向外部信息使用者提供决策有用的高质量信息。

二、文献回顾

2002年以前, 美国内部控制信息的披露属于自愿披露, 2002年之后属于强制披露。自愿披露阶段, 学术界关注的是自愿性内部控制披露的动机挖掘、因素影响及效用发挥 (Gibbins 1990, Tanner 1992, Hermanson 2000, Healy2001, Bronson 2006) , 强制阶段则更加关注内控缺陷披露的影响因素和信息含量 (AShbaugh—SKAife 2006, Doyle2007) 。国外内部控制信息披露市场反应的研究, 主要基于信号传递理论。如Benjamin P.Foster等 (2005、2009) 对内部控制鉴证报告中局限性表述的重要性进行了实验研究, 发现这一表述可能降低外部使用者对财务报告可靠性的认同度。Beneish, Bilingsand Davis Hodder (2007) 和Hermanson (2000) 等人从信息含量的视角研究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信息含量, 认为强制性要求公司披露内部控制报告能够改善公司财务状况。Thomas J.Lopez等 (2009) 立足于财务报告使用者的角度, 分析了内控审计意见类型对财务报告使用者的影响, 研究发现, 审计师对内部控制出具的审计意见对财务报告的使用者提供了有价值的相关信息。

我国关于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研究始于2001年, 之前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信息分布非常零散, 且上市公司并没有普遍认识到内部控制对企业可持续发展的促进作用。由于我国目前的内部控制信息披露处于自愿披露阶段, 而且披露的内容缺少信息含量;同时, 我国对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着重于某年、某个特殊行业, 缺少考虑内控信息披露的整体性和持续性。如周勤业、王啸 (2005) 认为, 管理当局的内部控制报告必须经过注册会计师验证, 以增强财务报告内部控制报告的可靠性以及信息披露的可信度;同时, 对内控鉴证也不会过分增加注册会计师的风险和成本。陈汉文 (2010) 收集截至2009年4月的上市公司公开资料, 从全样本看, 约有34.4%的上市公司披露了内部控制鉴证报告。总体来看, 出具了内控鉴证报告的公司内部控制水平优于未出具内控鉴证报告的公司。深证市迪博公司2008-2011连续四年的研究均表明, 沪深两市披露了内控自我评估报告和出具会计师事务所内部控制鉴证报告的上市公司整体内控水平优于未披露的上市公司。一般而言, 现有研究者大都认为内部控制鉴证业务的执行可以增强投资者对内部控制质量的信心, 提升了公司披露的内部控制信息质量, 有利于投资者对管理层内部控制行为和自身的投资风险作出正确的判断和决策。

三、内部控制鉴证报告披露的描述性统计分析

本文选取2008-2010年沪深两市三年的年报数据作为研究对象。为了使所调查的资料最大限度地反映我国上市公司披露的整体状况, 确保样本数据的完整性, 对沪深两市公司作出了如下筛选: (1) 剔除金融保险业公司。因金融保险业公司有其特殊的内部控制信息披露政策, 该行业内部控制信息披露规定实施时间较长, 披露行为趋于规范, 与其他行业的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状况没有可比性。 (2) 剔除ST、PT公司, 这类公司财务状况异常, 不适合作为研究对象。 (3) 剔除数据不全的样本公司, 财务数据缺失的公司使分析结论可靠性差。最后选取了3 162家上市公司作为样本, 相关的数据和信息取自沪深证券交易所及巨潮资讯网。经过调查发现, 近三年我国内控鉴证呈现以下特点:

(一) 鉴证报告披露比例大幅度提高, 内控水平逐年提升

我国上市公司的内部控制水平呈逐年提升的趋势, 2010年上市公司的内部控制整体水平与2009年相比提升了22.40%, 与2008年相比提升了28.57%。自愿披露内控鉴证报告的公司数量由2008年的212家增长到2010年的377家, 披露比例由2008年的20.58%上升到2010年的34.21%, 表明具备且愿意进行内控鉴证的公司数量正在快速增长。

(二) 鉴证报告披露质量呈现行业和地区差异

2008年沪深两市建筑业和房地产业整体内部控制水平处于行业前二位;北京地区的上市公司整体内部控制水平居于全国首位。2009年与2010年鉴证报告披露情况见表1和表2。

(三) 内控鉴证报告披露的持续性有待加强

在“鼓励自愿”的政策指导下, 内部控制的鉴证报告不像财务报表的审计报告, 其是否出具有着很强的随意性。内部控制鉴证报告并没有成为上市公司的“习惯性选择”, 每年仅根据需要进行取舍。如深市2008-2010年间连续两年出具内部控制鉴证的行业:房地产, 占比14.29%;机械设备, 占比12.36%;建筑业, 占比8.33%。

(四) 上市公司外部对内部控制信息的需求不足

上市公司自愿披露内控信息的动力很大程度上来自外界对相关信息的需求, 如果外界对内控的需求不足, 则导致公司自愿披露的动机不足, 披露的信息也流于形式。目前, 内控信息的需求者主要是监管机构、债权人、机构投资者。对于机构投资者来说, 由于我国股票市场正处于以散户为主体的市场向以机构为主体的市场转变的过渡时期, 机构投资者受其自身规模和外部环境的限制, 其整体规模还非常小, 对内部控制信息的需求也较为有限。从债权人来说, 目前, 我国公司债券不发达, 缺乏债权人信息需求, 内控信息披露的融资成本效益无法体现, 也使公司缺乏披露内控信息的动力。

四、改善我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鉴证报告信息披露的思路

目前, 我国已经颁布一系列相关法规来规范上市公司的内部控制行为, 但上市公司造假现象仍层出不穷, 内部控制鉴证由自愿向强制性过渡的声音日益增强。虽然上市公司已逐渐认识到内控的重要性, 在内部控制体系的执行和评价等方面均取得长足进步, 内控信息也不断的充实和完善, 但是内控信息披露缺乏主动性;内控信息分布比较零散, 不利于利益相关者的捕捉和比较, 内部控制鉴证报告随意性强, 缺乏持续性。这有待新的监管法规来约束内部控制信息披露, 以避免流于形式。

(一) 内控鉴证报告披露要体现社会公平正义, 有利于和谐社会的建设

公平正义是衡量一个国家或社会文明发展的标准, 也是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特征之一。内部控制已成为现代公司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有效的内部控制贯穿于公司运营的各个方面, 能够为上市公司严格执行国家法律法规以及公司内部规章制度、遵照合理的授权使用和处置公司资产、按照会计准则和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要求对外提供真实可靠的财务报告提供合理保证, 同时也为公司未来平稳发展奠定了基础。内控鉴证制度作为独立第三方对公司管理当局披露的内控信息进行鉴证, 保证了公司披露的内控信息公允、恰当地反映企业的现实状况, 受到越来越多利益相关者的重视。

(二) 内控鉴证报告披露要考虑社会成本

强制性披露和自愿性披露是两个不同层次的要求, 对披露主体的约束类似于法律和道德对人的约束, 其区别在于:强制性规定是基本的要求, 是“底线”。自愿性披露属于“较高”层次的要求。规范制定者在两者间做出选择时, 通常需要考虑披露制度的成本与效益之间的比较。如果证券市场大样本中强制性披露的成本大于由此产生的效益, 则应采取鼓励性披露的办法。因为, 基于大样本考虑和基于上市公司个案考虑进行成本与效益比较的结果具有差异性, 对于具有信息供给基础的上市公司而言, 在鼓励性制度的指引下进行自愿披露将是最佳选择。

(三) 加强内控建设, 提高上市公司的投资资本回报率

投资资本回报率反映了企业投入与产出之间的关系, 是衡量企业经营效率的综合指标。依据深圳市迪博企业风险管理有限公司2008、2009、2010年的《中国上市公司2011年内部控制白皮书》的研究结论, 内部控制与投资资本回报率之间存在着正相关关系。因此, 建议上市公司完善自身的内部控制体系建设, 控制好企业经营管理中存在的风险, 提高投资资本回报率。

(四) 财务造假不断, 提升注册会计师相关职业能力

经过几十年的发展, 我国资本市场已经拥有2 000多家上市公司和数千万投资者。然而近年来, 我国资本市场频繁发生大股东侵占挪用上市公司资金、大股东欺诈中小投资者、信息披露违规误导等现象。随着内控报告鉴证业务的不断深入开展和完善, 注册会计师需要不断提高自身素质, 更好地进行内控报告鉴证工作, 注册会计师对上市公司内部控制的审核评价, 其实是对上市公司内部控制建设的一种社会监督, 是政府监督的一种有力补充, 是公司内部审计监督的一种有力保障, 注册会计师应深化对内控报告鉴证业务的执业内容及评价标准的掌握, 不断增强自身的专业素质。

参考文献

[1].周勤业, 王啸.美国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发展及其借鉴[J].会计研究, 2005, (02) .

[2].杨有红, 汪薇.2006沪市公司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研究[J].会计研究, 2008, (03) .

[3].于忠泊, 田高良.内部控制评价报告真的有用吗——基于会计信息质量、资源配置效率视角的研究[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2009, (10) .

[4].黄寿昌, 李芸达, 陈圣飞.内部控制报告自愿披露的市场效应——基于股票交易量及股票收益率的实证研究[J].审计研究, 2010, (04) .

[5].宋蔚蔚.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信息披露发展路径与现状研究[J].山东经济, 2011, (09) .

[7].朱翠华.内部控制质量对内部控制鉴证报告自愿披露的影响研究[J].湖南大学硕士论文, 2010.

美国自愿性标准体系评析 篇9

1 美国自愿性标准体系构成

美国标准体系包括自愿性标准体系和强制性技术法规体系两个部分。自愿性标准体系主要由美国国家标准、学 (协) 会标准和联盟标准构成。自愿性标准的特征是自愿参加制定, 自愿采用。

美国国家标准 (ANS) 是由美国政府委托美国国家标准学会 (ANSI) 组织协调并批准发布, 由ANSI认可的标准制定组织 (SDOS) 制定的标准。截至2013年10月1日, ANSI已经认可了278个标准制定组织, 包括了ASTM国际标准组织、美国机械工程师协会 (ASME) 、美国电气和电子工程师协会 (IEEE) 、美国石油协会 (API) 以及美国保险商实验室 (UL) 等在内的著名学 (协) 会组织和联盟组织。学 (协) 会作为一种自发组建、自愿参加的非营利性组织, 具有广泛的代表性和公开性, 主要是从事各种学术活动和行业服务活动。美国学 (协) 会标准是由各种学 (协) 会组织、所有感兴趣的生产者、用户、消费者以及政府和学术界的代表通过协商程序而制定, 适用于本行业 (专业) 的标准。联盟不同于学 (协) 会, 它以快速制定反映产业最新技术的联盟标准为主要任务, 由多个企业自愿结盟而成, 旨在获取共同利益。联盟标准则是联盟成员在联盟范围内, 经过协商一致所制定的满足联盟需要的规范性文件。

2 美国自愿性标准体系历史渊源

与其他国家不同, 美国标准制定组织最先出现在私有部门, 制定标准是为了满足这些私有部门的特殊要求和解决生产和工程中的问题。最早的标准化组织是一些科学和技术学 (协) 会 (如1852年成立的美国土木工程师学会 (ASCE) 、1880年成立的ASME、1898年成立的ASTM) , 以及贸易协会 (如1855年成立的美国钢铁学会 (AISI) ) , 这些学 (协) 会从一开始就制定自己的标准。

以ASME为例, ASME于1880年由一些杰出的工程师发起成立。在当时, 有关工程的学院和机构发展非常迅速, 由于工程还是一个新专业, 工程师经常需要与土木、工业、机械和采矿等专业打交道。蒸汽作为主要动力驱动火车、轮船、工厂、机械和采矿设备运行。由于锅炉爆炸事故时有发生, 引起了民众强烈抗议, 要求企业改善锅炉及相关设备的安全状况。为此, 1911年ASME成立了锅炉规范委员会, 并在1914年至1915年期间发布了《锅炉机械标准》, 之后该标准被纳入到美国大多数州和地区以及加拿大各省的法律中。这些以及其他早期的美国标准 (如建筑规范和防火设备标准) , 是在公众压力和工程专业协会的支持下得以制定的。事实上, 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这种原始动机仍然对现在ASME制定标准产生极大的影响, 这也充分解释了为什么美国工程师一直以来都与美国自愿性标准体系保持着很深的联系, 同时也体现了美国标准制定过程中存在着分散决策的悠久历史。

另一个对美国自愿性标准体系的形成具有影响的事件是美国铁路标准化。到1897年, 美国已经有1158家独立的铁路公司, 共铺设了超过24万英里的轨道, 这些轨道几乎是在没有政府帮助的情况下连接起来的。这不仅要求铁轨采用标准化的规格, 而且采用标准化的机车和设备, 统一的程序和货物分类, 以及标准化的时间。正如美国经济历史学家Chandler总结的那样:“企业间合作对形成一个综合性全国交通网络是必不可少的。如果没有这种合作, 那么将要花很长的时间才能实现不同铁路设备和操作程序的标准化, 才能实现快速高效地将乘客和货物从一条线路转移到另一条线路 (Chandler, 1977) 。”

从上述例子和事件可以看出, 美国的标准体系是在私有部门制定的自愿性标准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这种自愿性标准能够有效地促进产业发展, 降低工程复杂性。在美国标准体系形成过程中, 联邦政府的作用非常有限。有学者评价, 美国标准体系正由于是一种自下而上的结构, 所以是一个非常成功的体系 (Powers, 2009) 。当然, 其中隐含的则是对以政府为中心的标准体系的高度不信任 (Ernst, 2012) 。

3 美国自愿性标准体系的特点与优势

3.1 分散自治

美国自愿性标准体系的特点是以企业为主体, 以学 (协) 会为核心, 高度开放、自愿参加 (李凤云, 2004) 。在标准体系运行过程中, ASNI自己不制定标准, 而是通过认可标准制定组织并向其提供程序性文件来管理和协调国家标准的制定工作。ANSI认可的标准制定组织以及其他学 (协) 会机构各自组建制定标准的技术委员会, 形成各自的标准制定体系, 制定ANSI委托的国家标准和各自的学 (协) 会标准和联盟标准。国家标准由ANSI批准发布, 协会标准由各协会自己批准颁布。技术委员会由各自的协会管理, 秘书处都设在各自的协会里, 自成体系, 不受ANSI领导。技术委员会的成员包括了各利益相关方, 突出公开自愿的原则。

3.2 以市场机制为驱动, 满足用户需求

美国的标准化体制是建立在其经济体制基础之上。在市场经济体制下, 标准化以市场为导向, 以满足用户需求为目的, 同时密切跟踪行业发展, 以企业为主体, 贸易需要什么标准, 就制定什么样的标准, 用户要求制定什么标准, 就制定什么标准。标准体系充分体现了协商一致、公开透明、科学合理的特性。标准化的目的是获得最佳秩序, 实现品种控制、可用性、兼容性、互换性等, 进而改进产品质量, 提高生活质量, 加强在国内外市场中的竞争能力, 促进经济的发展。美国是典型的市场经济, 其标准化体制完全体现了这种市场经济体制赋予的特征。

3.3公私协同制定标准

美国政府在其标准体系中所起的作用不能简单地归为直接或间接类型。美国标准体系是一种由公共部门与私人部门共同参与的独特类型, 其中私人部门占有主导地位, 政府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David Hart认为, 美国创新系统的一个基本特征——政府的作用在于补救“通过企业间合作, 以及企业与政府的相互作用所产生的市场信息失灵”问题 (Hart, 1998) 。本质上来说, 美国标准体系最典型的一个特征是“私人部门与公共部门协同制定标准” (Russell, 2007) 。至少从原则上说, 这种多边合作能够使政府、产业以及顾客这些不同的利益相关方聚集到一起, 表达他们在标准化过程中的诉求, 这也增加了标准最终被采纳和使用的可能性。在美国智能电网升级改造项目中, 联邦政府通过与私人部门合作, 提高了智能电网标准的制定速度, 加快了智能电网的改造进程。

3.4 体现了“谁使用, 谁受益”的原则

政府不需要在标准制定方面投入经费。各标准化团体的生存依赖于会员的会费以及销售标准文本的收入。因此, 会员参加踊跃、标准被广泛认可的标准化团体就是好的团体, 因此也能长期生存下来。很显然, 这个机制体现了市场经济的资源配置原则。

4 美国自愿性标准体系的缺点

美国自愿性标准体系尽管具有诸多的优势, 但这种体系从它建立一开始就存在着不足, 主要表现为以下几方面。

4.1 冲突激烈以及对公共利益的忽视

虽然不同主体都可以参与标准化活动, 但这也为美国标准化带来了更多的冲突和竞争, 最后影响美国标准体系的有效性和公平性, 如公开文档标准 (如微软的OOXML和ODF标准) 之间的竞争, 使得美国标准体系效率降低 (Cargill, 1989) 。美国国会的技术评估办公室 (OTA) 在1992年的《全球标准:构建未来的基石》报告中也提到, “美国标准体系最初是一个务实、灵活、自下而上的体系, 它能对行业需求快速地做出反应。但是经过时间推移, 到今天, 该体系的局限性已经超过了它最初的优越性……标准内部的竞争给我们提出了这样的问题:这种自愿性的标准组织能否实现公众的信任。”此外, 美国这种分散的、市场驱动的自愿性标准体系是由盈利性企业主导标准化过程, 这可能造成与标准支撑公共政策的目标相违背。特别是对于那些重要的战略标准 (如智能电网标准) 来说, 这些标准对于驱动创新以及国家创新能力建设非常重要, 制定和维护重要的战略标准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 但如果私人利益在标准化过程中占据了重要地位, 这些战略标准的公共利益难免会被忽视 (Ernst, 2012) 。

4.2 美国政府作用缺失, 缺乏有效协调

美国标准体系一个重要的缺点是, 美国政府发挥的作用非常少。美国一直以来信奉市场在社会经济中的作用, 政府很少干预。现实中, 标准化是一个竞争的、不断变化的领域, 由于标准在建立市场和减少竞争方面的重要作用, 使得同一领域中不同技术标准的竞争非常激烈。因此, 政府不应仅仅是标准的使用者, 更要扮演标准化活动的监管者和协调者角色, 但事实上美国政府在这些方面的作用是缺失的 (Ernst, 2012) 。美国自愿性标准体系的另一个缺点是, 在数百个竞争性的私人标准制定组织之间缺乏一种有效的协调。NIST没有协调职责, 而ANSI作为一个私人部门, 虽然在这种自愿性标准体系中扮演了协调者角色, 但是其作用有限, 无法降低美国标准体系中各种私人标准组织之间的竞争与冲突而且, 对于ICT领域中涌现出的数百个联盟, ANSI也没法吸引它们加入进来。ANSI的这种弱势地位主要是由于政府机构的参与很少。Alic (2009) 认为美国标准体系“依赖众多竞争性企业之间的协商一致这可能会导致一种内部技术锁定。如果没有政府部门的参与, 标准制定过程就有可能受到一些特殊利益群体的控制”。总体来说, 依赖于私人公司之间合作的美国标准体系虽然具有活力、有利于创新, 然而由于缺乏有效的协调, 美国标准体系将会长期处于一种冲突状态。

4.3 滥用专利战略

随着技术竞争的加剧, 企业要想在竞争中取胜, 一个重要手段就是取得标准的“必要专利”。Blind (2004) 将必要专利称之为战略武器, 它可以对标准化过程产生重要影响。现有市场领导者利用名义上“开放”实际上还是“私人”的标准寻求市场主导地位, 这些标准有效地阻止了竞争者和新人的进入, 这在信息和通讯技术 (ICT) 领域尤为普遍。一些企业通过必要专利战略, 成功地阻止了竞争者的加入, 攫取了超额利润。这种专利战略使美国标准体系的“公开可获得”原则的实现变得非常困难。由于美国标准的主要驱动者是拥有大量必要专利的企业, 因此美国标准体系的一个根本弱点就是标准使用者 (包括实施者, 尤其是最终用户) 在其中缺乏话语权。

4.4 开放标准的概念模糊

由于缺乏有效的协调, 美国标准体系另一重要缺陷是开放标准的概念模糊不清。开放标准已经成为了美国标准体系的一个信仰, 然而“所有供应商都只是在口头上说开放体系, 而并没有真正达成一致的协议 (Libicki, 2000) ”, 市场领导者很少愿意公开他们的标准。关于开放标准概念的模糊, 最典型的是“自愿协商一致的标准” (voluntary consensus standard) 的概念 (Ernst, 2012) 。自愿协商一致的标准是美国标准体系的核心, 《美国技术转移和促进法》 (NTTAA) 将其定义为“通过一定程序制定的, 获得普遍的但非完全一致同意的标准, 该程序包含公开、透明、利益平衡、正当程序/申诉程序和协商一致等基本原则 (OMB A-119通告, 1998) ”。虽然该定义给出了标准制定的公开原则, 但是它却明确允许其他私营部门的标准可以包括 “非协商一致标准”、“企业标准”以及“事实标准”等未经过包含上述原则的标准程序制定的标准, 这与美国联邦管理和预算办公室 (OMB) 对标准的开放性所做的定义不一致, 上述问题表明美国标准体系中开放标准概念模糊, 实践中难以得到贯彻。

5 启示

美国自愿性标准体系的形成, 得益于美国雄厚的经济技术水平, 市场化能力和崇尚自由、民主的文化传统。以市场为导向的分散自治的自愿性标准体系能够很好地反映不同利益相关方的诉求, 是美国成功实现工业创新的重要源泉, 当然它也有自身的一些问题。因此, 在全面推进我国标准化体制改革的今天, 借鉴美国的标准体系经验的同时, 还需要认清以下几点。

一是要充分认识美国自愿性标准体系的优缺点及其适用基础。一个国家经济制度、发展水平、经济增长模式以及历史文化的独特性会影响一个国家的标准体系。当各国标准化面临相似的任务时, 不同国家的标准化过程具有明显的差异, 因此全面复制美国标准体系的做法具有明显的局限性。二是充分重视民间标准化组织的作用, 特别是要依靠学 (协) 会等社会团体, 逐步建立以企业为主体, 协会为核心的标准制定体制, 形成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自律有序的标准化运行机制。三是注重政府的监管与协调作用。美国自愿性标准体系中由于政府作用过于弱小, 导致冲突较多, 缺乏对各利益相关方有效的协调, 这对有效的、开放的标准化过程已经构成了限制。因此, 我国一方面要发挥市场配置标准化资源的决定性作用, 另一方面应重视政府在建立公平竞争环境, 提供标准化公共服务等方面的宏观管理与协调作用。

参考文献

[1]李保红, 刘建设, 吕廷杰.基于美、日、欧比较的中国标准化模式探究[J].科技管理研究, 2008, (2) :61-63.

[2]Chandler, A.D.The Visible Hand.The Managerial Revolution in American Business, The Belkap Press of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Cambridge, Mass., 1977, P.143.

[3]Dieter Ernst.America's Voluntary Standards System—A"Best Practice"Model for Innovation Policy?East-West Center working papers, Economics Series, No.128, February 2012.

[4]李凤云.美国标准化调研报告 (下) [J].冶金标准化与质量, 2004, 42 (4) :55-61.

[5]徐京悦.美国标准化体制评介[J].中国标准化, 2001, (4) :48.

[6]Blind, K.et al.2004, Interaction between Standardization and Intellectual Property rights.Final Report, Technical Report EUR21074 EN, pp.248.

上市公司自愿性信息披露 篇10

随着我国及世界其他国家上市公司虚假信息披露的案件不断出现, 上市公司以及相关中介机构的信誉受到了严重影响, 并由此引发人们对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制度和监管效率的怀疑。上市公司有效的信息披露制度是防止证券欺诈行为出现的一个关键因素, 与此相关的有两种理论:自愿披露理论和强制披露理论。目前, 我国对自愿性信息披露相关内容的研究和实务活动的开展还远为不够。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 现代企业经营活动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日益增加, 一方面现有的强制性信息披露势必很难满足用户的信息需求;另一方面面临我国资本市场的逐步发展, 资本市场有效性的日益提高, 企业管理部门也存在着自愿披露有关信息的动力, 自愿性信息披露将呈增长趋势。

二、自愿性信息披露的概念及特点

(一) 自愿性信息披露的概念。

信息披露可以提高会计透明度, 而就其内容来看, 分为强制性信息披露与自愿性信息披露。强制性信息披露是指上市公司按照公认会计准则和证券监管部门的要求披露公司的基本财务信息。与强制性信息披露方式相对地, 自愿性信息披露是企业自愿地披露除强制披露的财务信息以外的信息的方式, 一般包括公司的背景及战略信息、关键性财务与非财务信息及分析、预测信息、社会责任信息等内容。

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 (FASB) 在2001年发表的《改进企业报告:提高自愿性信息披露》将自愿性信息披露定义为上市公司主动披露的、未被公认会计准则和证券监管部门明确要求的、基本的财务信息之外的信息。我国深圳证券交易所在2003年4月推出的《上市公司自愿性信息披露研究报告》中首次正式提出自愿性信息披露, 该报告认为, 自愿性信息披露是除强制性披露的信息之外, 上市公司基于公司形象、投资者关系、回避诉讼风险等动机主动披露的信息。

(二) 自愿性信息披露的特点。

作为与强制性信息披露相对应的一种信息披露方式, 自愿性信息披露以上市公司主动提供而无需政府管制为主要特点, 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

1、企业自主决策性。

强制性信息是企业不得考虑成本效益而必须公开披露的信息, 国家对其内容和形式都做了统一规范, 企业只能遵照执行。而自愿性信息披露是企业的一种自主性决策行为。换而言之, 企业对自愿性信息披露拥有自由裁量权和决策权。

2、内容多样性。

自愿性信息一般包括公司的背景及战略信息、关键性财务与非财务信息及分析、预测信息、社会责任信息等内容。这些重要内容从空间范围来看, 既有内部环境信息, 又有外部环境信息;从时间范围来看, 既有既定的历史信息, 又有对未来的预测信息;从披露形式来看, 既有定量信息, 又有定性信息;从计量方式来看, 既有货币计量信息, 又有非货币计量信息。自愿性信息的多元化特征, 决定了它在内容上具有相对广泛性和多样化。

3、形式灵活性。

自愿性信息从国内外实践来看, 最常见的披露方式是运用文字和表格;有时为了说明有关项目的发展趋势, 还常常使用坐标图、圆形图和柱状图等各种图表形式。其披露的载体包括:年报、中报、临时报告、新闻发布会及与机构投资者的沟通等。自愿性信息披露的形式灵活性与内容多样性是相对应的, 多样化的内容需要灵活的披露形式。

4、不确定性。

这一特征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内容的不确定性。自愿性信息披露在内容上没有明确的制度规范或要求, 它主要取决于自愿披露事项的存在或发生的情况, 以及这些事项与企业财务的相关程度。二是披露的不确定性。自愿性信息披露在内容上的不确定性决定了其披露的载体、格式、指标设置以及排列方式等具有不确定性。

三、自愿性信息披露研究的理论基础

契约理论与信号传递理论是自愿性披露行为机制性解释的理论基础。

(一) 契约理论与自愿性披露。

在理性经济人假设条件下, 管理层和所有者皆追求各自利益最大化, 且两者之间的目标并非完全一致。所有者通过建立契约, 将管理层的报酬与企业剩余挂钩, 意图使冲突最小化。而在监督契约执行过程中产生的一系列代理成本, 则将最终影响到管理层的报酬。于是, 降低代理成本就成为管理层自愿向所有者披露信息的基本动因。

(二) 信号传递理论与自愿性披露。

信号传递理论认为, 在某些市场卖方会向买方发出传递产品质量信息的信号。为了吸引投资者, 公司管理当局有动力进行充分披露, 以向投资者传递公司健康成长、值得投资的信号。市场将会对公司的披露做出积极的反应, 披露公司的股票价格将会上涨, 而那些不披露的公司则被认为是有不好的消息, 其股价将会下降。因此, 在竞争激烈的资本市场中, 公司要想赢得稀缺资本, 进行自愿性信息披露是必要的。

四、自愿性信息披露产生的现实效果

上市公司自愿性信息披露的目的是向投资者描述和解释公司的投资潜力, 改善投资关系, 促进资本市场的流动性以使资本配置更有效率, 降低资本成本。

(一) 缓解利益冲突, 降低代理成本。

上市公司是“一系列契约的联结”。上市公司的基本特征之一是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根据代理理论, 代理人与委托人之间存在效用目标函数的不一致, 委托人为了监督代理人会发生代理契约成本, 从而可能降低经理的奖金、分红和其他报酬。代理人为了使代理成本最低, 便会自愿通过报告向委托方报告受托责任的履行情况。代理成本越高, 代理人自愿披露信息的动机就越强烈, 由此产生了一种代理人向委托人自愿披露信息的激励机制。

(二) 降低资本成本, 提高股票价格。

资本成本由无风险报酬率、经济风险溢酬和信息风险溢酬三部分组成。在某一段时间里, 经济风险溢酬和无风险报酬率是固定的, 而信息风险溢酬则随披露的程度而降低。投资者和债权人评价经济风险的唯一途径是通过信息。当没有信息以评价经济风险时, 投资者和债权人将会要求很高的资本价格 (股息或利息) ;当企业披露信息以帮助资本提供者理解和评价企业的经济风险时, 资本提供者要求的报酬相对降低。因此, 管理当局自愿披露有关信息, 降低投资者的投资不确定性和风险, 从而降低企业的资本成本。

(三) 吸引投资者, 并有利于投资者进行决策。

通过自愿性信息披露可以将公司的一些好的信息及时传递给信息使用者。这些信息往往对投资者具有很大的吸引力, 可以吸引更多的投资者前来投资, 同时也有助于维持和提升股价。由于经济环境的不断变化和经济业务越来越复杂, 而且上市公司的财务报表所提供的信息是一种浓缩化的信息, 单凭这些信息, 投资者无法合理、有效、全面地评价该上市公司。如果上市公司的自愿性信息披露能满足他们的要求, 无疑将大大提高投资者获取信息、进行决策的效率, 降低决策成本。

(四) 有助于树立公司社会责任方面的良好形象。

企业作为消耗社会经济资源并对社会进步和社会福利有着重要影响的组织, 承担着相应的社会责任。上市公司通过自愿披露社会责任等方面的信息, 表明公司在扩大就业、环境保护、人力资源使用、社会保险、参与社会公益活动等方面所做的努力和取得的成果, 可以树立良好的公司形象, 提高公司知名度, 赢得社会各界的支持和理解, 最终达到在良好的社会环境中顺利开展经营活动的目的。

五、自愿性信息披露应注意的问题

(一) 应该注意披露的适当性。

过多地披露信息, 会使信息使用者过滤、鉴别信息的使用成本增大, 容易使会计信息使用者无所适从, 难以判断、理解、掌握和接受, 甚至还会产生误解;过少披露信息, 则又无法满足投资者的需求, 容易使上市公司蒙受负面影响。总之, 对次要项目则应从略披露, 做到主次分明、轻重有别, 以便于信息使用者的有效使用。

(二) 要遵循成本效益原则。

任何信息披露都将发生成本, 但并非任何披露的信息都将为企业带来直接或间接的收益。自愿披露的事项中有很多是与信息使用者密切相关的重要信息, 对这些信息是否披露以及选择何种披露方式, 主要取决于对成本效益的比较。总之, 自愿性信息披露应在实现良好效应和预期的同时, 尽可能地降低成本。

(三) 要保护企业的商业秘密。

一方面自愿性信息披露可能会暴露企业的经营计划、投资项目等商业秘密, 可能会使企业蒙受巨大损失;另一方面企业应披露足够多、足够详细的自愿性信息以满足信息使用者的需求, 所以, 上市公司要做到既充分又恰当, 内外兼顾, 不失偏颇。

(四) 要具有一定的质量保证。

自愿性信息一旦披露也同样具有相应的经济和法律后果, 因此应具有一定的质量保证。企业应遵循以下原则:第一, 保证信息的相关性和可靠性;资料来源要真实可靠。第二, 信息表述要恰当充分。

(五) 要注意信息披露的效果。

公司应着重增加前瞻性信息的自愿披露, 突出公司的核心能力和竞争优势, 使投资者了解公司的竞争优势和发展前景, 对公司的未来更具信心。

参考文献

[1]李明辉, 何海.对自愿性信息披露的若干思考, 兰州大学学报, 2002.

[2]胡霞, 张陶勇.上市公司信息披露探讨, 经济与管理, 2002 (08) .

婚检:自愿还是强制 篇11

从3月1日开始,广东省广州市恢复婚检。这一作法引起社会关注。记者了解到,恢复婚检和广州市的“人口出生缺陷干预”政策有较大关系。

2011年12月,广州市政府常务会议审议通过《广州市人口出生缺陷干预工程实施意见》,把新生儿出生缺陷重点病种的筛查时限,从婚姻登记前3个月及婚姻登记后1个月内延长至怀孕3个月内,实际上是通过延长免费婚检的时间限制,把婚检与产检结合起来。

2003年10月1日,新《婚姻登记条例》施行,广州市和全国一道推行自愿婚检,取消了强制婚检。据广州市2011年公开发布的信息显示,取消强制婚检之前,广州的婚检率约在93%左右,取消之后仅有7%,部分区甚至只有4%。同时,新生婴儿中地贫儿(患有地中海贫血的儿童)的比例最高时候超过了17%。

为扭转婚检率过低的局面,广州市从2007年率先实施免费自愿婚检。在免费婚检的项目中,提供包括地中海贫血、G6PD缺乏症(蚕豆病)等广州地区常见遗传病的检查,这些项目一人的费用约为200元,即一对夫妻可享受约400元的免费服务。

免费自愿婚检推出之后,婚检率有一定回升,但在婚检率最高的2010年也仅仅为45.3%,很少有地方超过50%。

“如果当时做了孕检,就不会这样遭罪了!”一位何姓母亲告诉记者,孩子一出生就患有地中海贫血,需要定期输血、除铁,需要等待干细胞移植。

广东省地贫防治协会会长、南方医院儿科主任李春富介绍说,人口出生缺陷带给社会和家庭的沉重压力不言而喻,目前地中海贫血的治疗成本对于一个普通家庭来说是极其庞大的,每月上万元费用,终生必须依靠治疗。

据了解,广东省是地贫大省,每9个广东人中有1个地贫基因携带者,每年广东省都要新增地贫患者3000人左右。唐氏综合征(先天愚型)的发病率在普通人群中也达到1/750。

李春富表示,要预防重症地贫儿出生并不难,但婚检应该是第一道关。

因此,有广州市人大代表提出“把好新生婴儿出生第一关,保障人口的整体素质”,呼吁重视婚检。也有广州市政协委员建议推行免费婚检,并在一定区域内实行强制婚检。

婚检率与出生缺陷率到底有没关系?恢复强制婚检在现阶段是否有必要?对于这些问题,目前仍存在很大争议。

“强制婚检太麻烦。”广州市民黄小姐说。但她同时表示,如果怀孕,肯定去做一个详细的孕前检查。

据记者了解,在取消强制婚检9年以后,在医务工作者中倾向赞同强制婚检的不少。广州医学院附属医院副院长赖永洪认为,实行婚检最大意义在于让现阶段不适宜怀孕的妇女及时知情,避免新生婴儿出现缺陷。

“恢复强制婚检在现阶段还是很有必要。”作为一位医务工作者,南方医院的高护士看到过太多的贫儿家庭的痛苦。她认为,在市民婚检保健主动意识不高的情况下,政府采取一些强制措施是必要的。

针对广州市恢复强制婚检的做法,中国政法大学法学院教授、卫生法研究中心执行主任解志勇认为:从近些年的情况来看,我国婚检率在逐渐降低,每年有大量的先天缺陷儿童出生,不进行婚前体检是一个重要因素。因此,广州市强制婚检的做法是对以前的法律规定的修正,也可以说是实践对理论的修正。实行起来可以采取一些灵活的方式,不应该由一个部门统一婚检;婚姻登记者只要是在正规的医院进行了相应检查,都应该得到承认。此外,强制婚检还应该是免费的。因为出发点是为提高整个国家、民族的人口素质,所以财政理应埋单。

(摘自《人民日报》本文作者:张彦春)(图片201205-51-1)

论会计信息的自愿性披露 篇12

1.1 自愿性披露的定义及特点

自愿性信息披露是指上市公司基于公司形象, 投资者关系等动机根据自己意愿主动向相关主体或公众披露的强制性信息之外的补充性、说明性和预测性信息。

自愿性信息披露受自由市场经济的影响很大, 认为政府不直接干预资本市场, 希望利用市场自身力量解决投资者与证券发行人之间的关系, 但这种披露制度存在以下问题: (1) 投资者利益不能完全得到保护, 资本市场上容易产生欺诈现象; (2) 会导致资本市场监管软弱无力, 市场正常秩序难以保证。

1.2 自愿性信息披露的内容

1.2.1 赢利预测性信息

在西方, 有关法规要求在招股说明书中披露赢利预测外, 定期财务报告则无要求。许多公司往往自愿披露赢利预测信息。

1.2.2 价值或现行成本信息

一些国家在物价变动剧烈时曾采用现行成本会计, 由于现行成本会计比较复杂, 加之近些年来物价变动趋向平静, 许多国家将其改为鼓励披露。

1.2.3 社会责任、人力资源和环境保护信息

如职工报告、环境保护等信息有力地减少了外部对企业的误解, 改善了企业的公共关系。

1.2.4 背景信息和经营性数据

美国的上市公司目前没有要求报告高层次的经营数据和业绩指标, 但有不少企业自愿提供了这方面的信息。

1.2.5 前瞻性信息

包括机会和风险、管理部门的计划、实际经营业绩与以前披露的机会和风险以及管理部门的计划的比较。

2 自愿性信息披露的理论基础

2.1 委托代理理论

Jensen 和 Meckling (1976) 分析了所有权和控制权分离而产生的代理问题。他们将代理关系定义为“一种契约, 一个人或更多人 (委托人) 聘用另一个 (代理人) 代表他们来履行某些服务, 包括把若干决策权托付给代理人”。在委托代理理论中, 企业被看作是一系列“契约关系的综合”。

委托代理理论假定, 公司的价值会由于代理成本的存在而被永久折损, 因此知道利益冲突的投资者将不会愿意忍受由此带来的成本。披露及时、相关、可信的信息会使得投资者以有效的低成本方式评价公司及其经理人员, 从而通过降低代理成本来创造股东价值。但由于外部股东不能直接观察经理的行动, 所以他们就愿意与经理签定契约来对经理进行监督, 由于监督代理契约的执行要耗费成本, 这些成本不但会降低投资报酬, 还有可能降低经理的奖金、分红和其他报酬, 因此经理就有使监督成本保持最低的动机。

2.2 竞争性资本市场理论

竞争性资本市场理论认为:一定时期内, 资本市场资金量总是有限的, 各个公司为了筹集自身所需资金, 必然存在着一定竞争关系。这种竞争关系的存在使公司产生了自愿披露信息的内在动力。因为, 在资本市场中, 公司要筹资, 必然要向投资者公开公司相关信息。公司信息越透明, 越公开, 公司形象才可能越好, 才能取得投资者信任, 从而投资者才能产生购买愿望, 公司股票才能发行得出去。

2.3 信号理论

对于证券市场上的信息不对称和逆向选择问题, 企业的自愿性披露起到了信号传递作用。根据信息传递理论, 好消息的公司将通过传递信号将其与坏消息公司区别开来, 市场也会做出积极的反应, 好消息公司的股票价格就会上涨, 而那些不披露的公司则被认为是坏消息的公司, 其股价就会下降。因此, 拥有关于企业未来现金流量等私人信息的高质量企业的管理当局就有动力进行充分披露, 通过这种自愿披露企业真实状况的信息, 可以减少投资者对公司前景的不确定性和对公司的误解。投资者通过这些信息, 将那些较高质量的企业与低质量企业区分开来, 进而愿意以较高的价格来购买其证券, 纠正市场对公司股票的错误定价, 企业的价值就会得到正确的估计。

3 我国自愿性信息披露的现状

目前, 我国的信息披露机制是强制性披露为主, 自愿性披露为辅。在现实中, 我国上市公司自愿性信息披露不论是内容还是质量, 都远远不能满足监管部门、证券专业人士以及投资者的要求, 绝大多数上市公司只愿意按照证券法规的最低要求披露信息, 即使自愿披露也是一带而过, 在上市公司年报、中报 (包括季报) 中有许多是不确定性和容易产生理解偏差的信息。总之, 上市公司多数选择定性的、边缘的、外围的、表面的信息予以披露, 而回避那些核心的、关键的、定量的信息, 从而极大地削弱了信息的相关性。究其原因, 主要有:

3.1 资本市场不发达

我国资本市场仍属于弱式市场, 存在诸多问题。如:上市公司良莠不齐, 整体质量不高, 赢利能力较差, 投资回报较少, 投资者更倾向于短期投资, 对公司长远发展方面的信息兴趣不大, 因此, 上市公司没有自愿披露的意识, 认为只要按照证监会发布的《年度报告准则》规定的事项进行披露就可以了。

3.2 上市公司公司治理结构存在缺陷

国有股“一股独大”加上流通上的限制, 造就了低效的产权结构。其一, 国有股股权主体缺位, 以致对全面的信息缺乏要求;另外, 社会公众受持股比例的限制以及“搭便车”的心态, 即使提出全面披露信息的要求, 影响力也十分有限。博弈的结果使上市公司只会选择按照有关规定强制披露信息, 而尽量避免自愿披露信息。

3.3 其他方面

如对会计信息披露监管不力, 强制性信息披露尚不能保证充分、可靠的披露, 大量企业在进行利润操纵, 企业就更不会自愿披露其他信息, 尤其是不利的信息了。

我国资本市场还属于弱式有效市场, 近期内, 应以完善强制性信息披露为主, 鼓励公司进行更多的自愿性信息披露, 并逐渐推进与国际信息披露规则一体化的进程。

摘要:会计信息披露从规范制约上看, 分为强制性披露和自愿性披露。其中自愿性信息披露是指上市公司基于公司形象、投资者关系等动机根据自己意愿, 主动向相关主体或公众披露的强制性信息之外的补充性、说明性和预测性信息, 是对强制性信息披露的补充和深化, 它对提高公司信息披露质量, 展示公司未来价值具有重要作用。委托代理理论、竞争性资本市场及信号理论是会计信息自愿性披露的理论基础。目前, 世界各国证券界对自愿性信息披露予以越来越多的关注和研究。

关键词:会计信息,证券市场,自愿性披露

参考文献

[1]陈艳.会计信息披露方式的经济学思考[J].会计研究, 2001, (8) .

[2]戴新民.现代会计前沿问题[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 2003, (5) .

[3]蒋顺才, 刘雪辉, 刘迎新.上市公司信息披露[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4.

[4]牟韶红, 吕以强.中国上市公司自愿性信息披露问题的思考[J].齐鲁珠坛, 2006, (4) .

上一篇:铁路纵断面下一篇:日本地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