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大学生创业模式(精选12篇)
高校大学生创业模式 篇1
1. 大学生创业模式的研究背景与重要性
1.1 大学生创业的兴起
近年来大学生创业已成为一种时尚, 分析我国大学生创业兴起主要由三大方面的原因:第一, 就业压力的增加。近年来, 高校毕业生的数量迅速增加, 加上金融危机的影响, 在残酷的现实面前大学生开始思考多元化的就业方式, 创业意识越来越明显。第二, 社会观念的转变。社会已转变了大学生包分配的观念, 以正常的心态接受了大学生多元化的就业方式。第三, 国家的提倡和时代的呼吁, 各级政府和众多高校纷纷出台优惠政策, 鼓励大学生创业。第四, 大学生个性发展和自身的需要。大学生不能满足于做工资阶乘促使自我更好的发展。针对优良的创业环境与优越的创业政策, 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尝试加入创业队伍, 大学生创业成为当今研究的热门话题。
1.2 大学生创业模式选择的重要性
在创业之初选择合适的模式进行创业显得有为重要。不同的创业模式, 要求的素质是不同。选择合适自身素质要求的创业模式显得很重要。特别是在校大学生创业涉及学习、就业以及高校素质教育、管理等诸多障碍。解决好这个问题更有利于高校创业教育发展, 也会为大学生在进行创业实践时提供必要的理论指导, 提高大学生应对市场挑战的能力。
2. 大学生创业模式分析
大学生的创业模式, 按照大学生参与创业的时间可以划分为以下三种:兼职创业、休学创业和毕业后创业。这三种模式是大学生创业实践的选择结果。本段将分别讨论他们的特点, 并且对这三种模式进行比较。
2.1 兼职创业
兼职型创业是指学生不放弃或中断大学学习而采取的在课余时间从事创业活动的创业模式。我国目前的大学生创业者对于这种模式倾向性很高, 这种模式要求学生在创业的同时不能影响大学课程的学习, 因此在创业活动中所涉及的行业通常都是对创业者时间投入要求较灵活的行业, 而创业者本人对于学习和创业的时间、精力安排必须合理, 否则将会是一事无成。兼职型创业模式的特点:1) .经营模式多样性, 由于创业者不仅要面对创业的风险和挑战, 还要完成繁重的大学课程, 只能利用课余时间从事创业, 而由于我国教育体制不灵活的原因, 企业的运营模式只能根据创业者的实际情况进行调整。2) .企业组织形式的多样性, 一方面这是因为创业资金来源的多样性造成的, 另一方面由于大学校园相对于社会的独立性, 一些创业者的创业活动仅局限于校园中, 甚至没有正规的法律形式。3) .创业企业的平均科技含量较低, 这一方面是由于我国创业大学生的整体现状决定的, 另外一方面在校大学生尤其是低年级的学生, 在专业技术知识上的不完备也是一个重要的原因。
2.2 休学创业
休学创业是指学生为了创业而申请休学从事创业活动的一种模式。这种模式受教育体制的影响较大。因为我国高校中现在还有很大一部分实行的是学年制, 学生由于创业提出的休学申请很难获得批准。选择这种模式的大学生不仅要面对创业的风险和挑战, 还要应对周围环境的压力。从另外一个角度, 由于这部分创业者创业失败后还有其他选择即回到大学继续读书, 所以在创业过程中, 要有充分的应对风险和困难的准备, 否则容易半途而废。休学创业模式的特点:1) .创业大学生有较为充裕的时间和精力进行创业, 休学可以为大学生创业者提供更为充足的时间和精力, 这对于创业的成功是大有裨益的。2) .创业者承受失败的能力相对较强, 在同等条件下这种模式又给创业者提供了一种退出机制。3) .可变性, 由于休学的时间限制, 最终大学生创业者还要根据休学期限的实际情况, 在其余两种模式之间做出选择, 转变为其余两种模式中的一种。
2.3 毕业后创业
这种模式是指大学生在结束大学课程之后走上创业的道路。选择此种模式的大学生其动机通常都是出于自我实现或就业的需要。创业者在接受高等教育的过程中实践能力、自身知识水平等各方面素质也会有较大提高, 同时由于自身素质的提高, 其在创业的过程中可选择范围也较大。从大学生的从业意义角度来讲, 这种模式的大学生创业对于社会经济发展和缓解大学生就业压力都具有积极的作用。毕业后创业的特点:1) .对高等教育冲击较少, 大学生已经基本完成了高等教育的使命, 可以全身心地投入到创业和就业当中去。2) .创业企业的组织形式、经营模式相对稳定, 大学生毕业后创业直接面对市场经济的机遇和挑战, 正规的企业形式是不可缺少的, 因此选用此种模式要求创业者必须提高自己的管理技能。3) .创业企业的平均技术含量较高, 大学生在接受完大学教育之后, 自身的专业技能、社会实践能力都有很大的提高, 使得利用自有技术创业的可能性得以增大, 同时对于相关技术领域的发展也会更好的把握。
3. 大学生的创业模式要融入教学与实践
要充分发挥教学在大学生创业中的积极作用, 教学要走出象牙之塔, 要更贴近学生生活, 更贴近学生的就业实际。
3.1 要把创业教育融入教学中
一是课堂教学的教师要宣讲大学生创业, 形成一个大学生创业教育的氛围;二是要把创业教育融入教学课程内容之中。从以上对大学生的创业模式分析来看, 教学、专业对大学生的创业具有深远的影响, 因此, 要通过课程教学培养大学生的创业素养、创业能力;三是要把创业教育融入课程考试之中, 考试是对学生记忆知识、理解知识、运用知识的测评, 大学生的考试更应侧重于理解知识、运用知识以及创造知识, 使大学生不仅成为一个就业者, 而且成为一个工作岗位的创造者。
3.2 要把创业教育融入专业建设中
打造专业创业优势, 以专业创业孵化个体创业每个专业都有自己的专业创业优势, 如艺术专业可以通过与企业项目挂钩直接溶入日常教学中去;旅游专业可以通过实习、就业基地拓展学生的视野, 创办旅游服务项目;农业专业通过种植和销售绿色食品, 如香瓜、番茄、茄子、菜椒、玉米等无公害蔬菜瓜果项目创业。要注意发挥创业的示范作用和指导作用, 以便更好地促进大学生创业。
3.3 要把创业教育融入院系的就业服务体系中
高等院校要充分发挥院系在大学生创业中的主导作用, 大学生的就业工作要突出抓好两个问题:一是就业质量问题;二是弱势群体的就业问题, 如身有残疾的大学生、性格内向的大学生以及家是偏远地区的大学生的就业问题。要解决好这两个问题就必须突出创业教育, 就要突出以创业带动就业。如安排有创业经验的教师提供必要的创业指导;设立创业资金, 在资金上给予必要的支持等。
4. 大学生创业模式的风险与建议
大学生在选择创业模式中尤其要注意防范以下风险。
4.1 政策性风险
国家的产业政策对创办企业具有重要的指导价值。国家在发展什么产业, 创业者必须有一个清晰的了解。比如现在国家提倡绿色产业, 在提倡环保的时代, 若要创办污染性企业, 就要冒很大的风险。因此, 创业不能闯红灯!
4.2 项目性风险
大学生要创业首先考虑的是选择项目, 这些项目的赢利点在什么地方。在项目的选择上要做到:一是选择自己熟悉的领域。对熟悉的领域自己容易甄别真伪作出决策, 如果自己什么都不清楚, 那只能凭直觉、感觉来判断, 难免会有失误。二是选择自己擅长的领域。选择自己擅长的领域在创业初期可以节约成本, 一些工作可以自己做。三是选择自己具有优势的领域。可以利用优势, 实现项目的良性发展。
4.3 质量性风险
质量性风险是在企业生产过程中最重要, 也最普遍的风险。质量是企业生存的生命线。如果所创办的是生产性企业, 那么所生产出的就是产品, 如果所创办的是服务性企业, 那么产品就是服务。产品或服务的质量是企业生存的基础, 如果没有了质量, 企业就失去生存的社会价值。有时不是你不愿意保证质量, 而是技术水平不高, 在管理的环节上有疏漏, 因此必须严格、科学管理, 确保产品或服务的质量。服务创业模式卖的就是服务, 服务的质量更为重要。
4.4 道德性风险
人的品德比能力更重要。道德性风险主要是指用人上的风险。创业可能是独自创业, 也可能是合伙创业或团队创业, 但无论哪种形式创办产业都不可能靠一个人来支撑, 独自创业仍需要招聘各类员工。如果招聘的员工或合作的伙伴有道德瑕疵, 将会给企业带来巨大损失。
摘要:近年来, 大学生创业已成为高校研究的热门话题, 创业模式的选择是创业者创业成功的最要因素, 文章通过对大学生创业模式背景的分析, 运用创业理论分析了大学生的创业模式及创业模式选择的风险防范, 积极探索了以创业带动就业的大学生创业模式, 以期为大学生的创业计划提供借鉴和帮助。
关键词:大学生,创业模式,创业教学,创业风险
参考文献
[1]李家华.我国创业教育发展状况[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8.
[2]郑翘楚.高校的创业型人才培养模式[J].经营与管理.2008.
[3]万细梅, 朱光喜.我国大学生创业模式探析[J].青年探索.2007 (1) ;20-21
[4]钟发亮.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实施教育评论[J].教育评论.2004 (5) ;38
高校大学生创业模式 篇2
[摘 要]鼓励大学生创业已成为摆在政府和各高校面前的十分重要的课题,然而当前高校创业类课程在授课上还存在诸多不足。本文意在通过探讨高校创业类课程的教学模式,为创业类课程的有效开展和实施提供借鉴。
doi:10.3969/j.issn.1673-0194.2015.12.183
2015年3月召开的两会上,李克强总理提出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作为政府施政的重要方针之一,创业已然成为当今社会的大趋势。许多高校也为此开设了SYB(Start Your Business,即“创办你的企业”)创业课程,为高校大学生提供创业前的实操培训。然而,与积极开设创业类课程相对应的是,目前我国高校创业类课程在授课方式上,还明显落后于欧美高校,课程设计也存在诸多不合理之处,这势必会影响到我国以创业促发展的大局。本文意在通过指出高校创业类课程在授课上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创业类课程合理有效的教学模式。高校创业类课程存在的主要问题
1.1 课程学习过于理论化
当前许多高校创业类课程学习较为理论化,与实践脱节较大。调查显示,大多数学生认为课程的实践性程度是影响课程效果的关键因素。有些高校创业类课程的教师虽然力求将教材中的内容与实践相结合,但由于其缺乏创业经验及先进的教学经验,只能把教材上的理论转化为教师口头上的另一种理论,距离实践落地还有较大进步空间。
1.2 授课模式过于单一化
高校创业类课程目前在授课模式上相对单一化,依然沿袭填鸭式教学,主要由教师讲述,学生参与式教学相对缺乏。这对于讲求情境化、模拟实践的创业类课程来说是极为不利的,学生无法通过角色模拟扮演,体验创业中面临的决策问题,教师也没办法在此创业情境中针对学生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和改进方案,因此教学效果不佳。
1.3 评价机制过于简单化
高校创业类课程在最终成绩评价上也过于简单,仍然是由教师掌握课程成绩的主导权,缺乏开放的、多样化的评价机制。与一般课程不同的是,创业类课程非常讲求创业体验和情境模拟,这决定了仅靠授课教师判断会受限于其自身的经验和认知。因此,加入其他来源的评价一定程度上纠正授课老师的单一认识,有助于更加客观地评价创业课程学习。
高校创业类课程教学模式探讨
基于上述创业类课程面临的普遍问题,本文提出如下方式进行解决。
2.1 设置创业主题
授课教师应首先确定多个创业主题,尤其可以根据当前的大环境进行设定,如“近日,柴静的《穹顶之下》对雾霾问题的剖析将环保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治理雾霾既是一项挑战,更是一个重要机遇。如果你是一位创业者,在这一机遇中你将会做出何种判断?请给出一个完整的商业策划”,又如“2012年我国老年人口数量达到1.94亿,老龄化水平达到14.3%,未来如何养老是许多年轻人需要面临的重要课题。如果你是一个创业者,请设计出一个完整的方案,以企业运营的方式来实现个人利益、企业利益与社会利益的协调发展,尤其须指出商业模式的创新之处”等。这些创业主题虽设定了相应的创业方向,但又不会过于限制学生,为学生进行创造性策划提供了可能。
2.2 分组讨论
确定好主题之后,就需要对学生进行分组,每组的规模控制在8人以内。选择主题的原则是,各组按照自己的兴趣挑选,当出现多个组选择同一个创业主题时,采取抽签方式进行。同时,小组成员必须有清晰的角色分工,如果按照每组8个人的话,需要确定出首席执行官(CEO)、首席财务官(CFO)、首席运营官(COO)、首席营销官(CMO)、首席人力官(CHO)、首席信息官(CIO)、首席技术官(CTO)、首席公关官(CPO)这8个角色,如果少于8人,则可以酌情减少部分角色。每组由CEO带领大家进行创业项目策划与交流沟通,并在规定期限内将各组的创业策划书和演示PPT发给授课老师和其他各组同学。
2.3 项目调研与文案撰写
分组之后,就到了项目调研环节。要求每一个创业小组都要围绕着创业主题,通过调研和资料搜集的方式明确最终的项目,并在调研和小组讨论的基础上完成创业策划书的文案撰写,内容包括但不限于环境分析、战略定位、选址、竞争者分析、消费者分析、营销策略、Logo设计、客户关系管理、人员管理、可行性分析等。
2.4 项目路演
经过分组,每一个组既可以扮演创业组的角色,又可以扮演风险投资者的角色。在项目路演(Road Show)环节,创业组的同学根据各自角色分工分别阐述在项目策划中的内容,重点强调其项目实施的可行性与商业模式的创新性,而其余各组则以风险投资者的身份对展示内容进行提问,授课老师则承担主持人的角色。经过创业组和风险投资者之间进行数轮答疑之后,由创业组进行总结陈词,结束路演环节。同时,根据路演环节过程中风险投资者的提问或建议,创业组需完善其创业策划书,并将最终版本交予授课老师。
结 语
本文通过阐述高校创业类课程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切实有效的教学模式,这对培养学生的创新、设计与动手能力,提高学生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重要意义,亦可为相关授课老师和相关高校进行创业课程设计和规划时提供借鉴和参考。
高校创业教育模式初探 篇3
一、创业教育的基本概念
创业教育最早起源于美国。1970年美国设置了第一个创业教育课程,1980年百森商学院、南加州大学和贝勒大学创办了第一批本科创业教育。我国在1989年开始提出创业教育的理念,强调实现以关心所有人为基础的社会公正目标,强调通过教育培养适应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的人才和劳动者。
高校里的创业教育从广义上理解,旨在培养具备开创性的个体,通过系列课程体系提高大学生的创业能力和综合素质,使其具备独立的工作能力、创新精神、创业能力以及基本的社交、技术和管理能力。对于大众而言,是要培养一种首创精神和开拓意识。从狭义上来说,创业教育的目的在于通过系统的学习和实践,培养学生创办企业的能力,使得一小部分学生开展创业行动,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基本才能和现有技术以入股、寻求合伙人、筹集资金等方式创立新的经济实体,不仅解决了自己就业的问题,也带动了其他同学就业,为社会创造了新的劳动岗位。
创业教育带来的积极作用不容忽视,但与此同时,由于一些现实原因,我国的高校创业教育在很多方面还存在不足之处。首先,从观念上来说,一些学生对创业教育的态度不够重视,甚至有部分老师不理解创业教育课程的重要性,教学手段和教育模式需要及时更新;其次,创业教育是一种新型的教育形式和内容,对传统的教育理念提出了挑战,其学科的特殊性要求创业师资需要具备传统课堂教学的理论,以及创业管理的实战。因此,我国高校创业教育工作任重而道远,要做好克服困难的准备。
二、高校创业教育的主要任务
初出茅庐的大学生一毕业就创业,困难重重,无论是专业技能还是商业运作,以及社会资本积累,都不占优势。创业教育课程的推广是人才培养的一个重要途径,它不仅灌输给学生基本的金融、市场、人事、法律法规知识,还培养学生踏实务实的作风、提高组织协调的能力、增强为人处事的技巧等。毫无疑问,学习是学生的首要任务。当代大学生在校期间要学好基础知识,提高基础本领,筑实基础研究,不仅要向书本学习,也要向实践学习。与此同时,还应鼓励勇于打破常规创新创业的开拓精神。因此,即便学生在校期间不去创业,也具备了较高的就业素质,这就为以后的创业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从大学生个人意志和兴趣爱好出发,创业未必会成为每个人的选择。大学生的性格特质不同,人生价值取向各异,爱好兴趣更是千差万别,这就决定了创业并非适合每个人。但是,创业教育作为一门综合性学科,可以完善学生的知识体系、锻炼学生的综合适应能力。通过提升大学生的创业能力、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促使他们自我追求与自身价值的实现方式由“权为本位”转变为“能力为本位”,这是大学生增强自身核心竞争力的必然选择。
总体来说,创业教育的目标在于以下两点:一是进一步完善学生的知识体系,培养创业精神、激发创业意识、增强创业能力:二是帮助学生进一步探索自我,发现自己的兴趣和特长所在。从这个角度出发,衡量创业教育的成效,并不在于每年有多少学生去创业、多高的成功率、为社会创造多少财富。基于教育成果的滞后性,使得创业教育的效果可能若干年后才能看得见。“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核心在于激发人的创造力,尤其在于激发青年的创造力,大学生要在时代的浪潮中勇于担当,积极发挥引领示范作用。青年愿创业,社会才生机盎然;青年争创新,国家才朝气蓬勃。
三、高校创业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一)教学模式有待改进
受传统教育模式的影响,创业教育的模式也较为落后,而教育体制是由我国现实状况所决定,要想在短时间内有明显改变则困难重重目前我国高校开展的创业教育课程缺少与其他课程的联系,有的院校是以选修课的形式开展,很难形成系统完备的教育模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注重创业理论的学习,忽略了创业意识和创业技能的培养,没有做到理论与实践密切结合,相应地也未将其转化为创新能力的提高,与创业教育的理念大相径庭。
(二)师资力量不强
目前我国多数高校对创业教育的师资投入不足,也没有设置大学生创业教育专门的教程,研究创业教育的人员多是来自其他领域,从事创业教育的人员也不多。许多教师是在接受相关创业教育的知识培训之后为大学生授课,在授课过程中,对不同专业的学生多采取同一模式授课,忽略了学生个性的培养。而创业教育的课程化、学术化模式,并不能真正培养大学生的创业意识和能力。创业教育的主讲师资配置上,可由企业家或者创业人士来兼职,虽然客观上会改善“学院派”的单一,但却缺乏组织协调、制度保障和资金支持,最令人堪忧的是这些企业家缺乏教学经验,教学效果有待改进。
(三)课程体系不够完善
西方国家大学中,普遍通过开设创业教育课程来传授创业知识与技能,创业教育体系比较完善。在我国,大多数高校是根据教育部的要求在学校开设了创业教育课程,但是由于设施不够完善等原因,教育涉及范围过于狭小,难以普及到多数学生,而且开设的都是最基础的创业教育,注重了理论性,忽略了创业意识和创业技能的培训,加上实践不够,导致学生对实际操作缺乏切身感受。而创业活动的配套支持是创业教育成功的必须条件,有些潜能资源如校企合作的校内外实习实践基地、创业后续服务的专家支持,未能得到充分的开发和利用。还有就是缺乏专业的创业教育讲座,难以满足学生对创业教育的高度需求。调查结果表明,高校创业教育体系虽有部分优秀的创业教育模式或案例,但是创业教育质量控制环节比较薄弱,尚未形成科学合理、规范的创业教育质量控制体系,未能有配套的跟踪评价丰富创业教育素材。
四、促进高校创业教育健康发展的积极措施
(一)以“体验”式教学为核心
创业教育的最终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創新精神和创业能力,建立健全的教学体系,不仅要介绍创业流程,使用创新方法,还要把学生的专业知识和创业教育相融合。简单的知识传授还不够,难以让学生感同身受,因此从教学手段上可以结合教学内容设计课堂:情景模拟,融资实战、角色扮演、创业设计比赛等,充分调动学生参与体验,在实践中逐步积累经验。在体验中鼓励学生思考和感悟,增强学生对创业理念的理解,促使自身成长,为以后创业打下基础。同时,加强“主体参与”和“制度激励”等环节的支持,鼓励学生学以致用。后续的辅导也要跟上:为学生团队提供法律、政策、会计核算、财务分析、税务,专利及国际合作等方面的咨询和服务。让创业教育形成体系,增强创业战略支持,健全创业机制,营造校园创业氛围。
(二)培养高素质的师资力量
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主导力量,对学生的学习和行为有极大的引导作用,高素质的师资团队是推进创业教育课程数学成功的基本保证。构建专业的师资队伍,首先要对教师进行专业的创业知识和能力的培训,积极引进高素质的教师和先进的创业教育教学方法。加强创业教育师资培训是推进高校创业教育深层次发展的基础所在,基于创业教育的特殊要求,可以培养具有经济学或管理学背景的专职教师,以及负责学生就业的行政教师,逐步建立一支专兼职结合的师资队伍。邀请成功的企业家、专家学者、政府官员等成员,加强组织协调,聘请的这些师资要给予教学方法的指导,提高其教学效果。充分加强校内外交流合作,优化创业教育环境,优势互补、共同发展,培育校园创业文化。
(三)开创新的教育模式
创业教育应立足于社会需求,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开展不同层次的创业教育,运用科学的教学方法,逐步培养学生创业思维。对参加过创业教育的学生进行跟踪、协助,指导他们顺利创业;搭建有效的线上线下平台,为学生提供全面的创新技法和创业案例,同时为学生提供问题答疑,通过虚拟的网络平台辅助实体教学,增强学生创业动力;组建学生创业群体,定期交流信息和经验,分享创业感悟;开启校企直通车,参观创业典型企业,进行企业家访谈,提升企业经营管理能力;充分发挥创业孵化园和大学科技园的作用,在条件允许的高校开设创业实践基地,在工商登记、经营场地等方面给予支持和帮助,加强创业教育的实践性和有效性,为学生提供完备的创业基地。
五、结束语
创业教育契合时代发展潮流,符合时代主流精神,是适应经济社会和国家发展战略需要而产生的一种教学理念,是国家发展战略在教育领域中的新确证和新响应。它以如何培养受教育者的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为根本目标,是新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改革的实践,并正在成为高等教育创新的一个亮点。
从社会发展的要求来看,大学生如能在进入社会之前就掌握一定的创业能力,把握创业教育提供的机会,对于学生的未来发展是极其重要的。在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前提下,将创业能力和创新精神培养归纳到实践教学体系中,能为学生未来就业和立业打下牢固的基础。虽然创业教育在逐步推进的过程中有一些理论、方法、实践等问题还需要探索,但这是创业教育在其发展过程中必然会遇到的问题。
浅析高校大学生创业模式 篇4
(一 )可行性
21世纪是一个充满机遇与挑战的时代 , 知识经济对现代社会发展正在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而目前我国知识产业的发展程度仍然很低,迫切需要具有丰富知识、先进技术、创新意识的大学生加入。知识经济是以现代高技术为主导的经济,其本质是创新。知识经济发展的这一特点,要求掌握现代科学技术和富有创新精神的年轻大学生担负起创业的历史责任。知识经济的资源特征也为大学生创业提供了资源优势。在知识经济社会里,知识、信息取代原材料、资本和劳动力成为最重要的资源,成为大学生创业的资源优势。总之,每一个时代发展的核心推动力都是人才。知识经济影响着中国,也孕育着一个创业的时代,需要敢于奋起直追的人,需要通过创业英雄的引领和示范作用改变社会上一些陈旧的观念和意识,推动经济进一步发展。大学生要适应时代的发展需要,响应社会变革的召唤,积极创业,主动创业,为社会的进步贡献才智。
(二 )必要性
1.大学生就业形势不容乐观
当前,人才市场竞争激烈,大学生就业形势日趋严峻,金融海啸导致企业用工需求下降。因此,大学生走自我创业之路不失为一种发展自我和完善自我的新途径。
2.国家及地方政府的政策扶持
为了减轻就业压力,上海市、天津市、重庆市、厦门市及其他各省市都出台了力度不一的优惠措施,鼓励大学生创业。同时各高校纷纷开展了创业教育,激发学生的创业意识,提高他们的创业技能。
3.社会需求日益多样化的要求
消费领域的不断扩大,消费结构越来越多元化、个性化,必然使生产的多品种、小批量成为其显著特点,势必导致新产品和新行业不断涌现。这种社会需求的特点,给大学生创业提供了广阔天地。
目前,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加入创业队伍,把创业作为其职业生涯中的一种选择。然而就目前情况看,大学生创业的成果并不十分理想。在已经进行创业的大学生中,首次创业成功的比率是非常低的。从大学生创业低成功率来思考大学生创业的现状,可以发现大学生创业存在一些常见误区。
二、大学生创业实践常见的误区
(一 )不知深浅型
很多大学生凭着创业的冲动、对创业认识不足,个人自信心膨胀,市场认识浅薄,在没有进行市场分析、市场环境扫描、消费市场细分和定位、财务分析的情况下,盲目进行原材料采购、机械设备安装、员工招募等一系列企业行为,结果在产出等于零的时候,投入就几乎耗尽了创业团队的现金流。
(二 )眼高手低型
大学生创业需要具备企业注册、管理、市场营销与资金融通等多方面的知识,在缺乏相应知识的情况下,仓促创业不仅难以融到必需的资金,而且因为他们对社会缺乏了解,特别是市场开拓、运营经验相当匮乏,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处于劣势。在这种情形下,大学生很难拥有关于创业的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大学生创业会遇到各种不可预见的问题。因此综合素质不高的大学生在创业初期会出现眼高手低的现象。
(三 )朝三暮四型
创业者必须坚定且果断,有解决问题的恒心,愿意牺牲个人的利益,完全投入到创业行列当中。然而大学生创业的通病是看了这个好就做这个,看了那个好就做那个,时间就这样很快地过去了, 而许多大学生却把有前途的商业机会轻率地舍弃而错失了良机。因此大学生把创业作为职业生涯中的一种选择,必须付出倍于常人的代价,必须承受倍于常人的压力。
因此,选择适合自己的创业实践模式,是大学生创业成功的关键。在结合实际的基础上,笔者对高校大学生选择何种创业模式作出如下分析和阐述。
三、高校大学生创业模式分析
对一个创业者来说,一个真正好的模式应该是适合自己的,即有能力操作而且能对现有的资源有效整合配置。目前大学生创业主要有三种创业模式:技术型创业模式;资本型创业模式;服务型创业模式。
(一 )技术型创业模式
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来自三个方面: 一是政府建立企业孵化器和创业中心;二是海外留学生回国创业;三是风险投资。在这三个方面的技术型创业模式中,当前大学生基本不具备这些条件,但并不表示大学生不能从事技术型创业。互联网的飞速发展不断改变人类社会的生活习惯, 也改变了经济发展模式。基于网络领域的技术型创业模式,一方面可以充分利用大学生在学校学到的知识,另一方面,在创业初期也不需要大量的资源和资金, 非常适合于目前我国大学生进行初次创业。在网络经济时代,谁能吸引更多的眼球,谁就有可能赢得市场。
(二 )资本型创业模式
资本型创业模式,风险很大,因此在财务和管理上必须有远见,要注意市场的定位和市场的驱动。资本型的创业模式需要有一定的启动资金, 但是大学生几乎是由父母支持完成学业,并没有很多资金。因此,如何成为拥有一定资金基础的资本型创业者是选择这一类创业模式的大学生首先应该考虑的问题。
选择资本型的创业模式需要的创业资金,就目前情况而言,可以通过以下三种途径来获取:
1.利用家族自筹资金 ,这样承担的责任会很小 ,背负的债务也会较少,创业者的压力较小。
2.寻找合伙人 。 创业者可以通过合资 、入股的方式说服他人参与投资项目,吸收合伙人的资金。
3.通过借贷方式。目前各金融机构纷纷响应国家对新创企业的扶持政策,为自主创业的大学生贷款方面提供贷款手续、利息、税收等方面的方便和优惠。
大学生通过以上三种方式获取了足够资金后,如向具有发展潜力的新建企业或中小企业提供股权资本,但这种实现高资本增值收益的资本运作方式风险很大, 因此不提倡大学生通过这样的方式创业。通过资金加盟连锁企业对于大学生来说不失为一个很好的资金型创业选择。连锁企业会向加盟者提供很多信息,包括广告等真实、准确的宣传资料,且会对产品进行不断改进、服务和营销,并向加盟者提供指导、援助和合理的培训,使加盟者获得成功。
(三 )服务型创业模式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 服务业在我们的生活中已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服务型企业当中,大学生适宜在智力服务领域创业。智力是大学生创业的主要资本。大学生创业应该发挥自身的知识优势, 选择一些需要知识和专业的智力服务。例如,设计工作室、专业性较强的咨询公司等,非常适合大学生创业。大学生可以发挥自己的特点在这个日新月异的国际化时代开一些有创意的小店,比如创意的蔬果店、甜品店等。
高校大学生创业模式 篇5
摘要:本文基于我国目前所处的经济时期所面临的创新创业教育问题,借鉴亚洲邻国在创新创业教育发展上的先进经验,从加快高校创业教育课程改革、提高师资水平、完善网络服务模式和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四个方面展开探讨,推动高校创新创业型人才的培养。
关键词:创新创业;日韩高校;教育模式
一、引言
现今,我国正处于经济转型时期,在“互联网+”的趋势下,中国制造由生产型制造业为主向服务型制造业为主转型,正逐渐走入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经济是以创新为动力,以知识、信息和技术为基础。知识经济时代的开始,标志着经济发展的驱动力不仅仅是资本驱动,而更多表现为知识驱动和创新驱动,信息技术和创新型人才的竞争将会替代传统的资本、能源、产品的竞争。不同的经济发展模式对应着不同的就业格局,这是人力资本这一生产要素重新优化配置的必然过程,“创新创业教育”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应运而生的。在此背景下,如何推进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如何构建行之有效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已经成为各高校的积极探索的重要课题,值得我们深思和研究。
二、日韩高校在创新创业教育的先进经验
现代创新创业教育起源于美国,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历史较为悠久,模式相对成熟。但东西方文化存在较大差异,无论是社会环境、经济形态,还是思维方式、生活习俗都有很大不同,西方国家高校的某些成功的教育理念和实施方法不一定能在我国推广开来。而亚洲作为一个整体,存在更多的文化共性,以亚洲邻国,如日本、韩国等国高校进行创业创新教育的经验来分析借鉴,更适合我国当前国情和市场环境。
1、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政策
创新创业教育作为教育领域的一种新兴概念,区别于传统就业教育,是一种顺应时代潮流,适应于社会发展需要的新理念。创新创业教育的三大要素在于创新、创业、教育,强调让学生创造性地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日本高校的创业教育理念在于注重培养创业意识和创业精神,通过教育提升学生的创业技能和面对社会挑战的能力。在创新创业教育的扶持政策上,日本高校设立了创业援助部门,作为扶植学生创业的专门指导机构,同时还设立了创业后援基金,用于资助学生开展创业活动、提供风险投资。日本高校充分利用校友资源,通过校友会、优秀毕业生组建援助团体或募集基金,将创业教育与创业扶植有机结合起来。韩国将高校创业教育与国民素质的提高紧密联系,作为一个注重传统文化的国家,政府鼓励大学生在传统学科创新领域深入钻研。在“21世纪智力韩国”计划中,就有30%的资金是投向入到传统学科领域的。为了促进韩国产业的平衡发展,政府还提出回乡务农创业扶持政策,对于自愿返乡进行新型农业产业创业的大学生给予奖励。
2、制定完整的课程体系
我国创业教育课程设置还没有形成系统性、逻辑性和操作性较强的课程体系。高校对于如何将创业教育课程与专业教育相融合、与普通教育相结合缺乏研究。日本高校把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分为三大类:一是创业基础知识类课程,如企业管理、市场营销、金融和法律等方面的知识;二是创业实践训练类课程,如让学生亲自参与的互动实践型课程,或者是有助于开展商务活动、进行商务沟通和拓展商务渠道的课程;三是创业实务讲座,聘请创业成功者为学生传授创业经验和技巧。日本最成功的是层层深入的实践教育,根据学生的不同层次安排不同的实践内容。安排低年级学生参观企业、工厂,举办讲座方面的创业启蒙教育;对较高年级的学生,则进行专业技能培训、参与项目研发、参加创业比赛的创业参与教育;而对更高层次的学生,则安排到创业园、高校创业孵化基地进行创业实践教育。韩国高校的创业教育注重课程体系的多样化,以创业技能培养为主线,以全面覆盖培养目标所需技能来安排课程。创业教育以1:2的学时比例来分配理论课与实践课,注重培养创业实践技能。很多韩国高校还特别注重多方位补充传统教育模式,开设网络教育课程,定期举办创业专项培训班,邀请优秀创业先锋和企业高级管理人员授课。
3、引进多元化的师资队伍
日本高校为了确保创业教育顺利发展,精心打造了多元化的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师资团队由两部分组成:校内师资和校外师资。校内师资中超过50%是专门从事经济学或者管理学的教师,37%是理工科背景的老师,其中拥有创业经验的超过40%。校外师资包括企业经营者、金融机构从业者、律师、职业经理人以及杰出校友。校内师资讲授理论课程,为学生打下理论基础;校外师资实践性较强,涉及领域广泛,在创新创业方面有一定的发言权,主要参与针对学生创业的专业知识讲座,制定创业计划,研讨创业经验等活动,让学生接触到创业第一线。韩国高校创业理论课程主要由在校教师讲授,任课教师一半以上有多年在企业或研究部门工作的经验,要求授课教师必须在企业帮助下制定教学计划和教学内容,到相关企业进行调研学习,经企业承认后才能在学校授课。会邀请国内具有丰富的创业经验并且又有学术背景的资深人士作为校外师资担任创业教学推动工作,以多样化的师资保障创业教育的实践性。
4、注重培养创业素养和实践能力
创业需要学生具备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将知识转化为生产力的宝贵品质,参与创业实践能刺激学生的创新欲望,加深理解所学知识,树立社会责任感,使学生的综合创业能力得到全方位的优化。日本高校非常注重培养企业家精神,并以此为基础培养学生发现、分析、解决创业问题的能力。各高校会根据学生的知识储备和区域经济环境,为学生量身打造创业机会。日本高校还在众多日本企业的积极参与下推进创业计划比赛改革,改变创业比赛的形式和内容,使之脱离纸笔,现于实践。韩国高校的创业实践主要以实践基地为主,设有创业实践支援中心、创业孵化产业园等机构,学生创业者可以得到包含各项创业辅助的便捷服务。很多学生既在创业实践基地中通过具体工作得到了锻炼,又可以积累创业启动资金,可以为毕业后的`创业提供经济基础和经验支持。
三、构建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有效措施建议
通过分析日韩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发展的先进经验,为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开展提供了以下几点有益的启示:
1、加快高校创业教育课程改革
高校应该形成集合基础教育、孵化培养、精英培育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课程体系,以连贯性、递进式、金字塔式的方式全方位、分层次的设置课程。首先面向所有学生开设创新创业基础必修课程,普及基础知识。面向有创业潜质和意向的学生开设选修课程,针对企业创办和经营管理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常见难题,引导学生掌握分析问题的方法及解决问题的技巧,注意结合学校的学科优势或地区优势。面向已经开始创业实践的学生开设创新创业高端课程,引导他们在掌握现代企业管理理论和方法的基础上,不断提升企业领导力、管理水平和运营水平。通过上述课程体系,对不同类别的学生开展不同层次的培养,有利于将学生培养为具有创新创业意识并掌握创新创业知识和能力的应用型人才。
2、提高师资水平
通过分析日韩高校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的先进经验,有以下几点可值得我们借鉴和参考:一是鼓励高校教师在业余时间进行创业实践。我国教师大多缺乏创业经验,很多都是两课教师或者是行政人员,这使得授课教师缺乏对创业深刻的认识。因此,高校教师只有自己亲身体验过创业的过程,紧跟时代发展,更新授课内容,才能更有针对性的指导学生。二是引入国际师资,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模式等方面学习先进经验,加强国际交流,提升师资水平;三是采取区域高校创业教育合作培养机制,可以在区域范围内各高校共设课程、共享教学、共用设备、交换老师、互认学分等,推动整体教学质量的提高。
3、完善网络服务模式
网络经济和大数据发展给先进社会带来了巨大变革,网络对教育产生了革命性的影响,使教育从课堂走入生活。开设创业教育网络课程作为课堂教学的补充,可以给学生提供更丰富、更便捷的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学校还可以成立创业公众号,及时发布创业信息,让学生可以以他们喜欢的方式实时获取创业资讯。完善和发展网络服务模式,可以促进教学方式的多样化,使创业真正深入学生生活。
4、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在激发大学生的创业意识后,要让学生明白创业不是只需要一个想法,而是要实际完成。在完成的过程中并不总是一帆风顺,那需要创业者具备驱动他们勇往直前的使命感和责任心,具有创新意识和冒险精神作为创业的根源,有着正直诚信的人格魅力和面对挑战能坚韧执著的品质。创业者不仅要具备专业知识,更要掌握各类综合性知识和管理科学知识。而战略规划、团队组建、沟通协调、决策力和执行力等也是一个成功创业者必不可少的素质。因此,在今后的创新创业教育工作中,高校应该在加强基础理论课程以及实践课程的教育之外,着重的对学生的综合素质进行培养。鼓励学生根据自身资历合理创业,培养学生勇于承担创业风险的坚韧意志,提倡个性发展,敢于尝试多种创业实践。
四、结语
新理念往往昭示着新模式,创新创业教育必将带来教育模式的大变革。在现有教育模式下我们的学生缺乏创新意识,想象力不足,实践能力较差,这极大的阻碍着经济的变革发展,高校不能为社会提供人才支撑和创新动力保障,所以我国高校要注重创新创业教育的理念和模式,适当学习和借鉴国外先进经验,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和实践能力,使学生在教学实践中提高创新创业能力。
参考文献:
[1]陈婷.中韩大学生创业教育比较研究[D].沈阳:沈阳师范大学,2015:22-24
[2]周文华.国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发展特点及启示[J].江西:新余学院学报,2015,20(3):141-143
[3]华静雨.美日高校创业教育的成功经验及其启示[J].湖南:创新与创业教育,2014,5(3)
[4]武超英.浅谈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J].河南: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14,(7)
高校大学生创业模式 篇6
关键词:美国;高校创业教育;创业人才培养模式
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人才,越来越受到世界高等教育的关注和重视,创业教育则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的重要方式。正如埃温·考夫曼基金会(Ewing Marion Kauffman Foundation)主席卡尔·施拉姆(Carl Schramm)所提到的,美国若想在世界上处于经济和政治的领先地位,就必须重视其核心竞争力。除了创造力和创新精神,其他因素都不具备提升一个国家引领国际的能力[1]。由此可见,创业教育在美国高等教育领域具有重要地位。美国高校创业教育兴起于20世纪40年代,其教育模式在满足社会对创新人才需求的过程中不断发展和完善,形成了自己独有的特点。
一、 发展历程
美国高校的创业教育是美国历史进程中的必然产物,与美国的政治经济、教育发展、就业有着密切的关系。总体来看,美国高校的创业教育按照发展历程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萌芽阶段、发展阶段和完善阶段。
(一)政府政策为创业教育提供发展土壤
19世纪末,美国经历了南北战争、西进运动、世界大战等几次大规模的社会变革,政治、经济等领域都受到了很大影响。为了稳固其在世界上的霸主地位,美国开始实施一系列经济复苏的政策,如鼓励创新、支持竞争、成立专利局等。在此大环境下,为满足创业者的需求,1947年哈佛大学商学院教授迈尔斯·梅斯(Myles Mace)开设了“新企业管理”课程。这一课程被后来许多学者称为创业教育的第一课程。美国高校的创业教育由此诞生。
(二)经济危机促进创业教育迅速成长
二战后,美国进入大工业时期,经济得到了飞速发展。1933年罗斯福新政颁布之后,美国社会的经济结构制约了中小企业和创业教育的快速发展。1970年,全美提供创业教育课程的学校只有16所。1973年,非洲东北部与欧亚大陆西南部地区爆发了严重的石油危机,美国受到了影响,经济严重倒退,国家陷入通货膨胀、工人大量失业的处境。为改变这一局面,美国政府相继颁发了一系列促进中小企业发展壮大的政策法令。在中小企业的带动下,创业教育迅速发展起来。
(三)时代特色推动创业教育不断发展完善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全球化竞争不断加剧,中小企业及其产品的生命周期急剧缩短。在当今瞬息万变的信息化时代,企业若想寻求适合自己生存发展的环境和模式,就必须不断地在复杂多变的环境中抓住商业机遇、提高风险意识、创新管理。为迎合社会发展需求,美国高校致力于丰富创业教育的研究。时代变迁和社会发展的需求促进了美国高校创业教育体系的不断完善。
二、核心特征
创业教育模式是指在创业教育活动中以一定的教育理念和社会需求为指导,为实现培养目标而形成的应用形式,一般包括组织模式、指导理念、课程设置、师资队伍等要素,并由这几大要素构成一个相互作用的动态变化系统。
(一)先进的创业教育理念
起初,美国高校并没有固定的创业教育指导思想。随着创业教育理论和实践的不断发展,教育界逐渐形成了基于百森商学院杰弗里·蒂蒙斯(Jeffry Timmons)教授的以“设定创业遗传代码”为主导的教育理念,即创业素质理念说。
该教育理念的转变源于20世纪70年代美国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化。中小企业的迅速发展壮大为美国创造了巨大的社会财富。美国高校为适应创业者以及创业活动的不断发展,在其内部逐渐形成了创业教育的概念。最初的创业教育以追求实际功效,即“企业家速成”的教育理念为指导。这一时期的代表人物所罗门(Solomon)指出,创业教育的核心价值和目标是帮助创业者找到各种商业机遇和商业点子,最大限度地为美国社会创造利益和价值[2]。随着研究的深入,这一带有功利主义色彩的思想逐步演变为以培养创业精神和创业素质为核心的非功利主义创业教育指导思想,即创业遗传代码。创业的成功与简单地通过知识技巧创办企业生成财富不同,它需要创业者具有完备的创业素质和持之以恒的创业精神[3]。这种新的创业教育理念不仅解决个人就业问题,而且根据个人特长和兴趣爱好促进创业综合素质的发展,将“比尔·盖茨”式的创新精神和创业特质传递给个人,并内化为自己的创业素质,培养革命性的创业一代。创业教育理念由功利主义到非功利主义的转变体现了创业教育指导思想的进步性和前瞻性。
(二)多样化的创业教育组织模式
美国高校创业教育迅速有效地发展得益于其个性化的培养方式和多样化的组织模式[4]。从总体上看,美国高校创业教育的组织模式主要有三种:聚焦模式、磁石模式和混合模式。三种组织模式分别依据不同院校的培养目标设立,旨在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业技巧。
聚焦模式是较为传统的教育模式,哈佛大学商学院是这一模式的典型代表。该模式具有高度系统化和专业化的课程内容,日常的教学管理和经费筹措由商学院或者管理学院负责。在此模式下,学生逐步获得认同感、使命感及创业热情。目前,哈佛大学MBA毕业生中有40%的学生追求创业型的职业生涯,如创业者、风险投资者以及创业咨询顾问。[5]
磁石模式是基于学科的交叉融合及学生间的思想交流与碰撞形成的。该模式一般会在学院成立创业教育中心,开设面向全校所有学生的课程。大学的商学院和管理学院负责磁石模式所有项目的规划和运作,包括教师招聘、经费筹集和项目实践。目前,磁石模式是创业教育模式中最为普遍的一种组织形式,其比例约占所有模式的58%。杜克大学、麻省理工学院、百森商学院等都采用这一模式。
混合模式又被称为全校性的创业教育模式。该模式由学校成立的创业教育委员会协调指导,不同学院分别负责与其相关的师资、项目以及经费;在课程设置方面,依据不同专业的学生,将创业教育的课程和他们的学科背景结合在一起,并强调全校教师的参与。这种组织模式不仅有助于不同学科背景的学生进行创业知识和技能的共享,而且有助于不同专业的教师进行交流和沟通。美国用此种组织模式的高校比较少,典型代表有斯坦福大学。
(三)系统的创业教育课程体系
经过60余年发展,美国的创业教育课程已普及到小学、中学和高等学校。有关创业教育课程调查表明,1979年,美国提供创业教育课程的学校有260多所,2005年增加到1600所,并设置了2000多门创业教育的相关课程和100个创业教育研究中心[6]。美国在创业教育的课程设置上注重内容的系统化,主要呈现出两个特点:一是打破学科之间的壁垒,让创业基础课程和学科专业课程深度融合,加强学生的通识教育;二是单独开设一些与社会的政治经济联系紧密的课程。学生在创业过程中需要学习三类最基本的课程:一是创业知识类,即学生需掌握相关的战略管理、财务会计、市场营销、电子商务、法律法规、经济学等理论知识;二是创业技能类,学生要学会如何组建一个新的公司、开发新产品和市场、融资方法、招聘员工等技能;三是创业素质类,即个人的能力、态度、意志、性格以及价值观方面的内容。这些类型的课程体系相互关联并相辅相成,构成了创业教育课程的整体,服务于多样化的创业组织模式,从而保证了创业人才培养的有效性。
(四)专业化的创业教育师资队伍
美国高校创业教育的师资队伍由专职和兼职教师组成。兼职教师大都有着丰富的教学经验和社会实践经验,采用案例研讨、论坛、实地参观学习等方式为学生提供指导。如商界精英、英特尔公司前任董事长安迪·格鲁夫(Andrew Grove)从1991年起至今一直担任斯坦福大学商学院的兼职教师[7]。还有一些教师与企业进行长期的科研合作,并在企业担任相关职务。他们不仅有专业领域的知识,而且有丰富的商业经验,在教学中能够融入亲身经验,实现创业教育中经验知识与实践运用的有效融合。
美国高校十分重视创业教育的师资培训,并给予一定的激励措施,鼓励教师提升自己的专业素质。例如,百森商学院普莱斯-百森伙伴项目(Price-Babson College Fellows Program,PBCFP)从1984年到2008年培训了全球52个国家的495个学术机构、政府组织和科研基金会的1600多名研究人员和创业者,切实提高了创业教育师资队伍的专业性。[8]
三、启示
(一)培植社会和高校的创业文化
美国的清教徒文化对于美国社会的自由、进取、敢于冒险的精神具有深远影响。清教徒崇尚乐观、自由、进取、务实的生活态度引领着美国人开疆扩土、追求财富。因此,美国先进的创业教育理念中包含许多清教徒的文化和精神。这种敢于创新、奋力进取、大胆求实的美国精神促进了美国研究型大学的创立和创业教育的繁荣发展。
我国是一个深受传统文化影响的国家,诸如谨小慎微、墨守成规的训条制约着人们创新精神的培养。要培植高校的创业文化,应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上不断推陈出新,激发人们的创业精神和意识。当创业文化融入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并成为引领社会文化的主流时,创业教育才能在中国的教育体系中蓬勃发展。
(二)创建良性互动的创业教育生态系统
英国著名的植物学家坦斯利(A.Tansley)于1935年提出了“生态系统”一词。他认为,任何一种生物的生长都离不开其他的生物群落,在这样一个巨大的生态系统中,每个个体必然与其他个体有着紧密的联系[9]。此概念反映到创业教育中,则是内外因素相互作用、共同制约和调控创业教育的发展。
在创业教育的生态系统中起决定作用的是政府、企业和高校。首先,政府颁布的相关政策和提供的资金支持是创业教育能够开展的坚强后盾。其次,社会资源的巨大潜力是高校创业教育开展的有力保证,其中校企互动模式是社会资源融入学校教育的最佳典范。在该模式中,高校师生进入企业不仅可以获取最直接的实践经验和项目的资金支持,而且教师可以将自己的科研成果借助企业的平台进行转化,产生商业价值。这种校企互动模式可以加强学校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能力和对社会需求的敏感度,使学校内部学术的商业价值得以体现[10]。因此,我国高校应尝试构建一个政府、企业和高校良性循环互动的创业教育生态系统,依靠多因子合力整合社会资源,促进高校创业教育的不断发展。
(三)提高创业教育师资队伍的专业性
创业教育的有效开展离不开专业的师资队伍。创业教育较强的实践性特点要求教师必须有先进的教育理念和丰富的创业实践经验。我国高校的创业教育起步较晚,目前还停留在就业教育阶段,学校很难将创业教育的文化精髓传递给学生。在此情况下,我国高校应聘请知名企业家、技术专家、成功的校友企业家做兼职教师,他们可以通过讲座、专题教学、咨询顾问等方式向学生传递真实、生动的创业经验,提供最新的创业信息。由于专职教师在日常教学、课程设置及目标实现方面起主导作用,高校应鼓励教师去企业学习和实践训练,以加强师资队伍的专业性,保证创业教育得以有效进行。
(四)构建跨学科的创业教育课程体系
经过多年实践,美国探索出了系统而完善的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涵盖了创业意识、创业知识、创业技能和创业实践四大方面。基于多样化的创业教育组织模式,其课程涉及全校不同的学科,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结合所学专业进行多样化选择。我国高校的创业教育课程资源相对匮乏且内容零散,缺乏针对性、系统性、操作性和相容性。目前,一般的创业教育课程只限于商学院和管理学院,其他院系的学生很难根据自己专业的特点选择合适的创业教育课程。
第一,我国高校在构建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方面可以尝试文理工结合,形成跨学科的综合课程体系。例如,在教育学科背景下开设计算机网络课程、市场营销课程,并将其设置为各学院的选修课,以打破学科之间难以融合的局面。
第二,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和创业精神,高校可以开设相关课程的必修课,以帮助学生转变就业观念,树立创业信心。
第三,高校应建立创业教育的实践操作平台,发挥不同学科的优势来组建创业团队,实现不同学科创业的相互融合。
参考文献:
[1]The Aspen Institute(2008) Youth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in America:A Policy Maker's Action Guide Guide[EB/OL].http://www. aspeninstitute. org/sites/default/files/content/docs/pubs/YESG_Policy_Guide.pdf, 2014-05-15.
[2]George Solomon An Examination of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in the United Stated[J]. Journal of Small Business and Enterprise Development, 2007(2):168-182.
[3]Geimure K. 7 Key Qualities of A Successful Entrepreneur[EB/OL].http://www.wooPidoo.com/articles/geimure/entrepreneur—articles.htm, 2014-01-25.
[4]梅伟惠.美国高校创业教育研究[J].比较教育研究, 2008(5).
[5]National Agency for Enterprise and Constru-ction.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at Universitya Benchrnark Study[EB/OL].http://www.ebst.dk/file/3053/Entrepreneurship_2004.pdf, 2014-06-20.
[6]Solomon GT,Weaver KM,Femald LW.A Historical Examination of Small Business Management and Entrepreneurship Pedagogy[J].Simul.Gaming, 1994(3):338-352.
[7]王常宇.美国大学创业教育课程设置探析[J].中国民族教育, 2006(7).
[8]Entrepreneurship Action[EB/OL]. http://www.Babson edu/ESHIP/outreach-envents/sylnposia/,2008-03-15 ProjectID=756, 2009-11-30.
[9]刘月秀. 生态系统视域下美国高校创业教育探析[J].中国高教研究, 2012(10).
[10]胡瑞. 传统伦理与世俗消解:英国高校创业教育发展及启示[J].中国高教研究, 2013(1):59.
高校大学生创业团队培养模式研究 篇7
一、高校创业团队培养存在的问题
1. 高校创业教育实际中创业团队培养不够重视
近几年高校积极推进创业教育工作, 经过几年来的摸索, 取得一些成功的经验, 并形成了有代表性的几种创业教育模式, 但这些模式大都重在帮助学生构建创业所需的知识结构, 完善学生的综合素质, 提高学生创业技能, 或是建立大学生创业园进行全真的商业化运作, 为学生创业提供资金资助以及咨询服务, 成立创业工作室为特色。虽然也强调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 但对创业团队的认识比较淡漠, 对创业团队的培养不够重视、不够全面。
2. 团队成员组织结构单一, 跨专业较少
在现有多数高校创业教育的实践团队中, 大多以本班级同学为主, 也有的注重到了年级结构的均衡, 但本专业的学生参与多, 跨专业参与的少。这种组织形式虽然既保证了团队专业知识扎实, 也便于学校的管理;但创业活动仅靠某专业知识和技能是远远不够的。由于创业团队缺乏与创业密切相关其他综合知识, 如营销、财务、管理等, 这就限制了创业发展的空间, 降低了创业教育及活动的实效。
二、创业团队培养的目标
1. 培养团队成员的创业精神和能力
创业教育是专业知识与精神能力培育相统一的教育, 创业教育的目标应当是培养学生的创业精神和能力, 帮助学生成为敢于迎接挑战, 具有坚强意志的人才创新精神和个性发展是相辅相成的, 创新精神的培养有赖于个性的良好发展, 个性发展促进着创新精神养成。因此, 创业团队培养首先是开发和提高学生创业素质, 培养学生的事业心进取心和开拓精神, 其重心并非一种知识和技能的传授, 而是从事某项事业企业商业规划活动的综合能力培养创新意识的增强积极创新敢于尝试精神的培养创业能力的提高才是创业教育的真正核心, 也是创业团队培养的首要目标。
2. 培养团队科学合理的运作机制
大学生创业团队多是由一些因私交很好而在一起的伙伴或在老师的指导下组团来共同创业, 多是由人际关系来寻找共同创业的伙伴, 可以说, 人际上的交集是成为群体性创业团队成员最重要的条件。因此, 这种团队在成立之初就在机制上存有先天缺陷, 只有建立了科学运作机制, 创业团队才能规范长远发展。因此, 培养团队科学合理的运作机制, 将现代企业制度移植到创业团队的实践运作中, 会避免创业团队产生分裂, 有助于创业团队的稳定与发展。
三、建立学生创业团队直接参与企业创新的商业平台
由于技术、人口、商业经济和世界的深刻变革, 我们正在进入一个前所未有的大众参与经济活动的新时代。开放、对等、共享及全球运作已经成为21世纪最重要的商业法则。新的大规模的协作正在改变公司和社会利用知识和能力进行创新和价值改造的方式, 这种变革影响了社会的各个阶层和管理的方方面面。企业尤其是以创新为生存之本的大型企业需要一定的内部研究和创新能力来确保它能实现外部技术的增值, 同时, 它们需要与外部的组织或个人进行合作它需要通过商业网络寻找可以升级, 改造和销售的产品和技术。高校学生并不缺乏活力、智慧、求知欲和创新潜力。高校的专业设置与社会企业的需求结合愈来愈紧密, 高校由于具备科研与服务社会的功能, 所以与企业有紧密的联系。基于以上几点, 我们可以认为高校拥有了培养学生创业和企业创新经营结合的土壤。学校应该积极有效合理的引导学生组建自己的创业团队, 学校应该建立由相关部门和校内外专家组成的创业指导机构。创业团队的组建要与学生社团、课程兴趣小组以及优秀生的培养结合起来。创业团队组建完成以后, 应该制定初步的创业计划, 这个计划的制订应该尽可能地遵循市场规律, 具备较强的可操作性。高校的创业指导机构一方面要引导学生组建创业团队制定创业计划, 另一方面要根据本校的办学特色和学生特点积极寻求那些需要外部合作尤其是高校学生创新合作的企业。在这一过程中, 要有学生创业团队成员的参与即学生创业团队要参与到与企业的双向选择合作的过程中, 这一过程对创业团队的培养有很重要的作用。在学生创业团队与企业的初步磨合过程中, 学生创业团队可以通过考察思考企业的需求, 适当的调整团队的创业计划与此同时, 学生创业团队一定要保持自身的独立性, 以模拟法人的身份与企业合作要防止学生创业团队与企业的关系演变为雇佣与被雇佣的关系, 如果这样, 就背离了创业的本义。经过学校就业指导机构的组织协调, 学生创业团队与企业达成一定的共识, 即可建立一个有合同保证的关系:以学生创业团队为主体, 由企业高校及学生共同参与的创业创新合作平台由此而建立。
四、结语
在高校开展就业教育是大学生创新教育及素质教育发展的需要, 也是社会需求发展的需要学生创业团队的培养作为高校就业教育的重要内容应该引起高校的重视在知识经济甚至数字经济已经在全世界占据重要地位的今天, 对学生创业团队培养模式进行探讨变得尤为重要这种积极的探索必将对大学生的创业教育乃至大学生毕业以后的就业和创业产生深远影响。
摘要:高校创业团队平台在推进创业教育实践营造良好的校园创业氛围方面做了有益的尝试和探索, 但仍存在问题及不足应从当前我国大学生创业团队存在的问题入手, 明确了高校创业团队培养的目标, 并提出了加强创业团队培养的途径逐步完善高校大学生创业团队建设。
关键词:高校,创业团队,建设
参考文献
[1]侯锡林.企业家精神:高校创业教育的核心[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2007 (2) :31-34.
高校大学生创业模式 篇8
关键词:贵州高校,在校大学生,创业实践模式
近年来, “大学生创业”日益成为教育界一个热门的国际性课题。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不仅明确提出创业能力是“第三种能力护照”的全新理念, 更是从世界发展的角度重新定位合格大学生的角色———成功企业家和工作岗位的创造者。中国的有识之士指出“21世纪失业大军的主体是大学生”这一不容忽视的社会发展趋势。现实的就业压力, 未来社会发展的潜在要求都要求高等院校在学生创业能力的培养上做更多努力, 而创业课程的开设只是努力的第一步。而结合某一特定地区社会经济实际情况展开的实践研究则是必不可少的第二步, 本次研究正是以贵州为样本, 对大学生的创业实践模式作针对性的实地调查分析, 以便更全面地了解目前大学生创业实践的开展状况。
一、数据来源
本次针对大学生创业实践的调查方案在形式、内容和学科上做到了最大限度的平衡和全面。开放和封闭两类问题的设计兼顾数据统计分析的便利性和个人实际情况的特殊性, 调查内容涉及创业意愿、动机、条件、学校和家庭对创业行为的态度、政府扶持等多个影响要素, 所涉及大学生的学科包括经济、管理、工、医等主要学科, 保证了调查样本的全面性和客观性。
根据调查的目的要求, 选择贵州财经大学、贵州大学贵州师范大学、贵阳医学院、贵州民族大学、贵州商业高等专业学校和贵州交通职业技术学院等几所贵州代表性大学的大学生作为调查对象。
对于样本的选择, 先采取分群抽样的方法, 确定要调查的几所高校;后采取随机抽样的方法, 确定各高校的被调查者, 采取面谈调查法和网络调查法的方式进行调查。对于资料的整理, 由专业的统计人员完成, 并经过多次审核, 力求确保无误。对于资料的分析方法, 整体上是定性分析方法和定量分析方法相结合。
大学生创业调查问卷共发放问卷1100份, 收回问卷995份, 其中有效问卷812份, 并且包含25份网络调查问卷, 具体情况如表1所示。
二、贵州高校大学生创业状况
本文研究涉及大学生创业的多个方面, 既包括大学生心理素养和实践状况, 又包括大学生创业所处的外部环境状况, 以下对调查资料进行了多角度的全面分析。
(一) 创业意愿高, 具体实践少。
在本次调查的贵州大学生中, 具有强烈创业意愿的大学生占抽样总体的26.93%, 而参加过创业竞赛的仅占4.72%;有过创业想法的占53.86%, 而讨论过创业问题的仅占35.28%;根本不想创业的仅占 4.77%, 而没有参加过任何创业方面活动的占56.02%, 如图1和2所示。由此可见, 创业意识的深入人心网和络实问卷践意愿的薄弱是调查样本中存在的一对显著矛盾。
从表2中各科人数在创业意愿上所占的比例和综合数据来看, 学科和创业意愿之间并不存在显著的相关性。
(二) 创业动机呈理性, 基础服务业受青睐。
如图3 (经多项选择题统计) 所示, “自己兴趣和理想所在”, “有好的机会和条件”, “自己所学专业的优势”是大学生创业的三大动机, 这种动机的分布说明其创业意愿是一种理性思考的结果而非盲目的抉择。而在创业目的的选择上, 如图4相当大一部分学生 (接近60.39%) 又呈现出了思想上不成熟的一面———创业仅仅是经验积累的一部分。通过开放式问题的回答, 这种不成熟性得到了进一步的体现。有相当部分的大学生将创业项目集中到了餐饮、服装等第三产业, 同时, 资金、时间、经验、学习等因素成为了大学生放弃创业的主要原因, 这两个现象都在一定程度上说明大学生对于创业的理解还仅仅停留在泛泛的愿景之上。
(三) 多数家庭支持, 学校态度相对保守。
创业不是一个孤立事件, 而是一个系统工程, 学校和家庭无疑是大学生创业系统中最为重要的两环。调查结果如图5所示, 给了我们一个不容乐观的现实, 家庭的支持和学校的保守观望形成了较为强烈的对比。
(四) 敢想敢做, 不局限于实践经验。
大学生在选择创业的时候, 首先会考虑的就是具备什么样的条件才适合创业, 才算是做好了创业的准备。这个准备与年龄无关, 有的人可能二十几岁就已经做好了准备, 而且创业成功的人比比皆是;四十几岁没有做好创业准备而创业失败的例子也不在少数。所以说, 大学生创业不在其年龄的大小, 而在于他们掌握资源的多寡, 这种资源不仅包括自身心理素养、自身具备的知识技术条件, 也包括外在的物质条件和社会网络关系等。
对于大学生来说, 他们有自己的认识。在此次调查中, 选择创业激情、具体合理的创业计划及外在的创业资金和家庭帮助等物质条件的大学生各在70%左右;只有44%的学生选择有过实际经验, 这样大学生对个人心智和创业平台的期许较实际经验的期许要高三十个百分比左右, 自然可以看出, 大学生注重创业经验的积累, 却也不局限于此, 如图6所示。
在创业过程中, 创办人要关注的因素可能很多, 像市场开拓、团队建设、财务状况及开发人力资源等。每个创业者对于要重视什么要素, 或者说先注重发展什么, 然后发展什么, 都有自己不同的见解。对于大学生, 他们关注的角度可能不同。在大学生最需关注的因素调查中我们发现:资金和团队各有20%的人看重;企业运作管理、创业平台及掌控市场风险、信息和创意各有15%左右的大学生选择;社会关系和专业技术的统计结果是11%, 这方面还没有引起大学生的足够重视, 如图7所示。总之, 大学生在创业过程中关注的因素各有不同, 而且关注点比较分散, 这也说明大学生没有创业的实际经验, 他们的关注点也仅仅是他们想象中的样子, 可以看做个人管理风格的缩影。
(五) 对创业教育期许很大, 注重创业能力培养。
从样本统计的数据来看, 大学生对于创业教育有非常明确和强烈的需求, 超过80%的被调查者都明确表示:涵盖创业意识、创业心理品质及创业实践机会的学校教育是非常有必要的。更进一步的调查结果如图8所示, “开创创业教育”、“开展创业计划和活动”、“成立创业服务机构”、“提供一定资金”是学生对学校创业教育的具体落脚点。
(六) 资金是最大障碍, 看重政府扶持。
现阶段, 大学生对于政府的支持和优惠政策抱有相当大的期待, 不过超过80%的受调查者对于相关政策的了解还处在一个相当模糊的状态。
对于大学生创业, 大学生认为最需要获得支持的选项如图9所示, 资金占绝对优势, 其次是政府政策和专业指导, 这三者占了绝大部分, 其他对创业环境也有一定的要求。另外, 在对大学生做“你认为大学生创业最大的障碍”的调查中, 资金也是最大的障碍, 其次是从业经历, 其余的像个人能力、创业平台等也占据了一定的比例。
综上所述, 大学生在创业准备的过程中, 资金被看做是首要的因素, 政府扶持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一些问题, 但更应该形成一个创业平台, 一个互动空间, 让大学生们参与进来, 切切实实地了解创业的有关信息。
调查中, 创业行业多为第三产业的基础行业, 类似开餐馆、开服装店之类的创业较多, 而新兴产业和知识型产业较少。这也难免调查中对人际关系的作用看得不高, 毕竟低端创业更看中启动资金。另外, 创业管理观念多种多样, 千奇百怪, 这也反映了大学生个性比较突出, 反而不利于创业。
三、创业实践模式及成败因素
(一) 创业实践模式。
对于大学生自主创业, 我国已经形成了较为立体的政策支持环境。贵州省在2009年的3月份制定出台了《贵阳市鼓励和扶持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办法 (试行) 》, 并出台了相配套的扶持措施, 不过总体而言还存在很多不确定因素, 也就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创业模式的单一化, 具体表现为接受度高的创业模式仅有以下几种:
1.加盟连锁模式。加盟连锁模式是指大学生以区域代理、加盟营销或购买特许经营权的方式销售某种商品或服务的创业模式。其主要特点为资金来源单一 (个人或合伙) , 项目品类较为集中 (主要为商业零售和餐饮) , 管理模式有章可循, 创业风险较小, 配套支持水平较高, 自主性和成长性不足, 利润率较低。
2.积累发展模式。积累发展模式是指创业者白手起家, 通过发展积累把企业从小做大, 完全独立的创业模式。其特点表现为创业门槛低, 资金需求的弹性较大, 项目选择性大, 管理灵活, 企业成长性蕴含较大风险, 等等。
3.市场发现模式。市场发现模式是指大学生通过对市场的调研、分析, 发现市场潜在的商机, 或者发现自己在某些领域的才能和天赋, 想通过创业的方式实现自己的目标或理想。其特点主要为定位明确 (如贵州当地土特产品的产业化) , 创业的基础好, 运营风险较高, 等等。
4.技术入股模式。技术入股模式是大学生用自己拥有的专长或技术发明作为资本参与企业的建设。其特点为专业性强, 融资渠道单一, 创造性高, 个人发挥空间较大, 市场不确定性较高。
5.创业竞赛模式。创业竞赛孵化模式是大学生经过高校创业大赛与创业孵化园区的影响而进行的创业模式。其主要特点为创业门槛较低, 创新性和开放性较高, 项目运营的风险较小, 政策扶持度高, 等等。
6.概念创新模式。概念创新模式是大学生通过自己的创新点子、创意、想法进行的创业活动, 概念创新主要集中于网络、艺术、装饰、教育培训等行业。其主要特点为创新性极强, 经营方式灵活, 创业成本较低, 风险度高, 等等。
从以上列举的模式中看出, 贵州省大学生创业实践整体发展较快, 已经具有多种模式类型, 但是必须看到省内大学生创业实践人数较少, 创业模式还比较单一, 结构相对简单, 所以创业还应该从多领域、多层面进行发展, 大学生创业面临巨大的社会压力, 大学生创业实践的发展还远远不够, 所以需要社会的管理者为大学生创业实践创造更多平台。
(二) 创业成败因素分析。
大学生进行创业实践首先要具备自信独立、富有挑战精神、富有责任感、善于团结协作的心理素质, 其次要具备扎实的知识和技能, 此外, 还应掌握一定的管理、营销、财务、法律等方面的知识。以下这五个案例中反映出来的问题在我省目前大学生创业实践活动中是比较有代表性的, 下面具体分析大学生创业的成败因素:
1.大学生要充分发挥个人的核心竞争力。贵州盛达创业团队之所以能够取得成功, 根本原因就在于他们将自身的最大资本———专业技能和创新性———转化为了坚实的项目资本, 专利技术和审慎的项目选择最终促成了创业团队的成功。这一点恰恰是很多大学生创业者所忽视的, 他们将太多的精力放在追赶别人的优势之上, 而忘记了什么才是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2.能否正确选择创业的方向是创业能否成功的关键。纬度文化传媒的张喆认为创业是一件“稳赚不赔”的事, 很好地体现出一个成功创业者所应具备的心理状态。创业和赚钱相关, 但远远不仅限于赚钱, 对于还身处大学校园的创业者而言更是如此。
3.发挥大学生的优势, 将勤补拙, 弥补不足。当代大学生年轻、有活力、富于激情、勇于拼搏、学习能力强、具有创新精神。然而, 自身能力不足、缺乏社会阅历, 浮躁、不能吃苦流汗等是大学生创业中的普遍现象。大学生创业容易三分钟热度, 跟着感觉走, 随大流。
4.大学生应充分准备, 敢于创业。创业不可能一蹴而就, 创业需要激情, 更需要创业素质和创业能力的培养。不能对创业做太多理想化的假设, 对创业过程中可能遭遇的各种问题要有心理和能力上的准备。
5.性格因素和环境因素也是决定大学生创业成败的一个关键。一般来说, 性格开朗的外向型、社会阅历相对丰富的实践型学生及具备营销专业知识的学生, 更适合自主创业, 而且成功几率相对较高。其次, 成长环境, 职业素养的培养都会对大学生创业产生一定影响。如遵义、铜仁等黔北地区, 文化中有着较为强烈的商业文化基因, 有经商创业的历史文化传承精神, 我们接触的这几个案例中的大学生多数来自以上地区, 具有比省内其他地区的大学生更为强烈的创业意识和梦想。
四、创业发展新思路
通过对贵州在校大学生的现状调查分析与个案解剖发现贵州大学生的创业理念或是创业方式都存在一些误区, 创业环境也有待改善, 为此我们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 贵州高校要转变态度, 积极配合在校大学生创业。
高校的现行体制, 是以行政管理为主的管理模式, 考核大学生素质方式不因人而异, 而是一刀切的分数、绩点, 这样的考核方式难以培养出高素质、多元化的人才, 难以培养出与市场需求相一致的人才, 至于创业人力资本的输出就更少了。在对贵州大学生的调查中发现, 大部分学生都认为学校的学业教育很重要, 想在这样的教育中提升自己的创业能力, 就可以说明这一点。既然, 现行的教育方式没能为大学生带来较好的创业能力, 那么在大学生创业的时候, 应当积极配合大学生, 学校有创业方面的资源也应优先考虑大学生, 至少在一些关于学业的政策上给学生开绿灯, 而不应采取现在的保守态度。
(二) 政府应建立一个大学生创业平台, 为大学生创业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
政府可以为大学生创业设立专门的创业基金, 形成一个基金库。调查中, 大学生创业最想得到的是资金支持, 有了基金库以后, 政府一方面可以培育想创业的在校大学生, 另一方面大学生可以以专利发明为基础, 申请基金。政府还可以聘请专家培训大学生, 为大学生的创业提供支持。另外, 在公司注册审批上应给予大学生优待。
(三) 社会应该为大学生营造良好的创业氛围。
很多大学生都只有创业意愿, 却很少有人真正去创业。无论是在校园内还是在校外社会上, 大学生就业还是主流趋势。因此, 无论是社会、学校亦或是政府, 应当积极营造这种气氛, 这样, 一方面创业的大学生不用愁就业, 另一方面因创业而新创造的岗位又缓解了就业。
(四) 贵州大学生应该利用自己所学, 选择自己具有竞争力的行业创业。
在调查中发现, 大部分学生创业选择行业都是一些基础服务业, 如餐饮业、服装业。在这些传统/基础行业里面, 大学生作为社会上的新人与其他同行相比, 是缺乏竞争力的, 即使能创业成功也仅仅是一个生存型的创业, 一方面只能养得活自己, 另一方面为社会带来的价值很小。所以, 大学生创业应该避开传统的基础行业, 充分利用自己所学, 贵州盛大创业团队就是这样成功的。
(五) 大学生在学习课本知识的同时, 要积极参加社会实践, 了解社会经济的发展动态, 这是创业成功的先决条件。
高校大学生创业模式 篇9
一、研究民办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必要性
民办高校是由国家机构以外的社会组织或者个人(如企业组织、事业单位、社会团体等),通过应用非国家财政性经费,向社会依法举办的高等学校。近年来,民办高校凭借自身办学机制的灵活性优势,结合地方经济发展的需求,在教育教学方面进行积极探索,其对教育事业进步所做的贡献有目共睹,并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同。在2010年,教育部提出“在高等学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积极鼓励高校学生自主创业”以来,民办高校开始关注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2015年,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在这样的形势下,民办高校应该加强对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开发与培养,积极探索符合地区经济发展特点与学校特色的创新创业教育模式。
二、现有民办高校创新创业的教育模式分析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以创新创业课程教学及相关实践活动为依托,充分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学生创新能力,让学生能够结合自身所学知识、实践经验及社会需求进行创新创业活动。在国家政策的指导下,各民办高校根据自身学校和区域经济发展的特点,积极探索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教育模式。以山西工商学院为例,学校高度重视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主要的教学途径有学校创办的创业孵化园、学校为学生开展SYB培训、学生入学时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和相关的就业教育,各学院会根据各专业特点组织学生参加相关专业竞赛,包括大学生创新创业比赛、品牌策划大赛等,通过这些途径来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
总体而言,民办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还是比较薄弱,无论是创新创业基本理论方面,还是学校自身在创新创业课程开发和建设方面,都需要进行进一步的研究和探索。在创新创业教育理论方面,相关书籍较少,现有创新创业教育的书籍基于职业教育的比较多,而且一些创新创业书籍在借鉴国外创新创业教育模式的同时,较少立足中国国情,导致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模式的发展意义不大。民办高校相对于公办院校而言,办学体制比较灵活,但是在引进企业家进入创新创业课堂方面相对不足。在这种情况下,有些高校开始探索自己创办企业,让学生参与到真实的企业环境中,比如齐齐哈尔工程学院,提出了“校企合作、工学结合、顶岗实习”,做到“建一个专业、办一个企业、创一个品牌”。但是多数民办高校目前并不具备相关条件,因此还需不断探索,形成符合自身学校特色的创新创业教育模式。
三、民办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模式的探索
民办高校在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方面,应该结合国家有关政策,依托区域经济发展,结合学校办学目标、学科特点及学生学习特点等进行有针对性、个性化的创新创业教育。从提高创新创业教育的认识开始,合理设置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加强学生创业实践能力的开发与培养,加强对相关教师的实践能力培养等。
(一)提高对创新创业教育的认识
要想做好创新创业教育,首先应该要提高高校学生对创新创业的认识。戴丹、徐格(2016)在“创新创业教育对大学生就业影响程度分析”中,通过网络调查法与实地调查法,调研发现有创业想法的占87%,说明大学生创业意愿较强,但是对创业的条件、如何创业等方面了解不足,尤其是对刚进入大学校园的大一新生而言,其对创新创业的认识还处在模糊阶段。部分大学生认为自己正处于知识学习阶段,对在校期间进行创业及参加相关创新创业类竞赛缺乏信心,认为自身对相关问题的理解和认识还不足以进行创新创业等,从而影响学生创新创业积极性。学生应该认识到创新创业是渗透到每个人的学习、生活和工作等领域的,自己应该平时就注意创新能力的培养,看到自身创新创业的优势,提高创业信心。
(二)合理设置创新创业的相关课程
要想不断提高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除了提高对创新创业的认识外,还需科学合理设置相应课程。合理设置相关课程可以从两方面来展开,一方面在原有课程中加入创新创业的理念和思想,另一方面增加创新创业教育课程模块,比如创造学、创新思维训练等课程。
民办高校学生虽然入学时分数相对公办院校的学生低,但是他们思维都比较活跃,教师在专业课程教育中要根据课程特点及相关岗位对本模块内容的需求,进行启发式的创新创业教育理念的教育和引导,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这一过程其实也是在对学生进行创新创业教育。再者,民办高校应该从构建创新创业教育课程模块出发,在专业课程体系中加入创新创业教育模块,让其和专业其他课程有力结合,提高创新创业教育的有效性。在创新创业课程设置方面,民办高校可以借鉴国外一些高校的有效做法,比如斯坦福大学,在专业课程之外,开设了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创新创业类课程,并且规定本校学生至少选修其中的一门创新创业课程。
(三)增加学生创新创业的实践机会
民办高校根据创新创业课程的需要,要开展相关创新创业实践活动。传统专业课程的实践教学体系侧重于根据课程培养目标及要求进行相关案例教学、方案设计等,其形式比较单一,涉及的内容侧重于对理论知识的验证和专业技能的简单操作。而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更多的还是停留在知识的表层,不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业能力。创新创业课程的开设,不能只有创新创业理论的教授,应该结合学生、专业、行业特点等为学生提供创新创业的实践机会。
民办高校应重视为创新创业教育搭建相关实践教学平台,让学生在掌握创新创业理论的同时,从实践教学平台得到验证启发,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为培养创新创业的高水平应用型人才提供个性化的创新性实践平台和发展空间。民办高校开展创新创业实践活动,可以在学校为学生提供创新创业有利条件的创业孵化园,可以通过校企合作,为在校生提供专业实践机会;可以组织学生参加相关竞赛,以赛促进,提高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创业能力等。
(四)加强创新创业师资力量建设
师资力量是保证创新创业教育成功展开的重要因素之一。目前在民办高校中既有教学经验又有创新创业经验的教师比较匮乏,教师自身在创新创业实践方面比较薄弱。因此,要对高校教师进行培训,提高教师的创新创业实践能力,以培养优秀的师资队伍。高校教师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应该深入社会,到企事业单位进行挂职锻炼或调研等,以提高自己的实践创新能力。与此同时,民办高校可以利用自身优势,聘请企业家作为学生创新创业的导师,可以利用自己已培养出来的优秀创业毕业生返校为自己的学弟学妹讲述自己在创新创业过程的经验等,以此加强民办高校创新创业的师资力量。
四、结语
目前,民办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还处在探索过程中,仍需完善和加强。民办高校应利用自身办学机制的灵活性优势,对外整合社会资源,与相关企业建立长期有效的合作机制;对内优化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形成完善的创新创业教学体系和实践教育体系。为此,民办院校应从引与教、训练与实践等多个方面入手,以真正实现民办本科院校培养创新型人才的目标。
参考文献
[1]张杨.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机制探析[J].教书育人·高教论坛,2014(10).
[2]张昭,陈立新,周世慧.高校大学生创业教育培养模式探析[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5(15).
[3]裴莹.民办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初探[J].新西部(中旬刊),2015(1).
高校大学生创业模式 篇10
一、大学生创业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一) 必要性。
1.社会经济发展需要。我国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 经济高速发展, 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然而, 随着改革红利的减少, 发展动能的减弱, 我国经济下行压力正在不断增大。“大众创业, 万众创新”的举措能激发13亿人口、9亿劳动力资源所蕴藏着的无穷创造力, 促使千千万万个市场细胞活跃起来, 汇聚成发展的巨大动能。同时, 也可以扩大就业、增加居民收入, 还有利于促进社会纵向流动和公平正义。面对严峻的大学生就业形势, 挑战与机遇并存, 创业为大学生实现人生理想指明了方向。
2.高等教育发展需要。随着高等教育的改革和发展, 高等教育大众化效应已初步显现, 高等教育质量不断下滑, 已不能适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高等教育改革势在必行。教育部着重发展职业教育已经提上日程, 推动地方本科高校转型为应用技术型大学的想法似乎很难执行, 对庞大数量的地方本科高校的发展方向和定位依然不明朗。但是, 创业教育已经被列为大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或许会成为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突破点。在校大学生创业实践活动是开展创业教育的有效载体, 是开展创业教育的重要内容。
3.学生全面发展需要。人的全面发展最根本是指人的劳动能力的全面发展, 即人的智力和体力的充分、统一的发展。同时, 也包括人的才能、志趣和道德品质的多方面发展。大学生通过创业实践所受到的创业教育, 能培养学生具有创业精神。创业精神是指在创业者的主观世界中, 那些具有开创性的思想、观念、个性、意志、作风和品质等。具体来说, 创业精神的五大要素, 也即五种性格特征:激情、积极性、适应性、领导力、雄心壮志, 都是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 可行性。
1.国家政策支持。为支持大学生创业, 国家和各级政府出台了许多优惠政策, 涉及融资、开业、税收、创业培训、创业指导等诸多方面。譬如:大学毕业生在毕业后5年内自主创业, 到创业实体所在地的工商部门办理营业执照, 允许0资本办理营业执照;大学毕业生新办企业或经营单位, 经税务部门批准, 可免征企业所得税一到两年;各银行要为自主创业的毕业生提供小额贷款, 并简化程序, 提供开户和结算便利, 贷款额度、期限、利息都有适当优惠;政府人事行政部门所属的人才中介服务机构, 免费为自主创业毕业生保管人事档案 (包括代办社保、职称、档案工资等有关手续) 2年等。
2.创业机遇丰富。改革开放初期, 大批人员下海经商, 投入创业大潮, 塑造了一批像刘永好、鲁冠球等那样的知名企业家。三十多年后的今天, 中国经济再次面临转型升级, 创业机遇层出不穷, 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兴产业形态迅速壮大, 通过“淘宝”、“微商”等平台创业成功的年轻人已比比皆是。农业作为我们国家第一产业, 转型升级工作也是迫在眉睫。农科大学生在这个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期将会大有作为。
3.个人条件具备。当前, 在校大学生主体为“90后”, 这是一个具有独特心理和时代特征的群体。崔景贵在《“90后”大学生心理发展的基本特征》明确指出“90后”的典型心理特征:一是“我的个性我喜欢”, 个性张扬、自信自主、有激情;二是“我的青春我做主”, 乐于表现自我、主动积极;三是“我的大学我能行”, 向往美好, 努力适应;四是“我的事情我来做”, 思想独立、早熟老练, 有领导能力;五是“我的未来不是梦”, 职业目标务实, 有雄心壮志。这些心理特征恰恰是创业精神的五大要素, 是创业成功的必备条件。
二、农科大学生创业模式探索
大学生的创业模式, 按照大学生参与创业的时间可以划分为以下三种:兼职创业, 休学创业和大学毕业后创业;按照大学生参与创业的形式可以划分为以下五种:积累演进模式, 依附式创业模式, 知识风险模式, 模拟孵化模式和网络创业模式。此外, 大学生参与创业从创业切入点上还可以划分为以下三种模式:市场需求型、产品推广型和政策支持型。
(一) 市场需求型。市场需求型是指大学生参与创业是因为发现了市场需求, 才展开的创业实践活动。譬如:四川外国语大学“快递超市”的创建。当前, 网络购物已十分普遍, 校园快递却让人头疼。邮件一般只送到校门口或固定收件点, 取件时间不固定、取件等待时间长、邮件有丢失等情况, 让人怨声载道。见此情况, 四川外国语大学学生仇志伟和陈杰从中发现了商机。于是, 由仇志伟和陈杰负责的学生创业助学团队就在学校开起了一个“快递超市”, 专门帮全校师生收发快递, 经过不断努力, 很多快递公司均与快递超市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 如顺丰、圆通、申通等。相对较大的行李, 则通过与德邦等大型物流公司的合作来实现。“快递”超市加强内部管理, 运用电脑管理收发邮件、发明编号取件方法、回收循环使用包装盒等做法达到了师生取件时间自由、取件等待时间短、寄邮件便捷、邮件安全有保障等目标, 实现了盈利, 得到了师生的认可和信任。这是典型的市场需求型创业模式。
(二) 产品推广型。产品推广型是指大学生参与创业是因为自身拥有某种产品或服务, 才展开的创业实践活动。譬如:天津市兰艺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校园营业点创业项目。天津农学院农学专业学生梁园一直以来都想创业, 她在校园内摆摊卖水果一天营业额曾达到1, 000元, 但这都不是她的梦想, 她想从事与专业相关的创业项目。一个偶然的机会下, 她认识了天津市兰艺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王彬 (她的学长) , 该公司是一家以城市家庭原生态园艺产品的生产、营销、服务为主的公司。城市家庭原生态园艺产品是指在家中庭院、屋顶、阳台、窗台、客厅、墙面以及空闲区利用园艺设施所种养的各种新鲜、有机蔬菜瓜果 (盆栽) 。公司主要客户群为城市白领, 如公务员、医生、银行职员、高校教师等, 且公司正准备在高校开拓市场。两人一拍即合, 在天津农学院成立了校园营业点。然而, 经过一段时间的经营和推广, 业绩始终上不去, 最后只能不了了之。这是典型的产品推广型创业模式。
(三) 政策支持型。政策支持型是指大学生参与创业是因为政府有资金或其他支持, 才展开的创业实践活动。譬如:天津闯先生网络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简称“闯先生”) 的成功运营。“闯先生”是南开大学在校学生于2014年2月创建的一个高校创业孵化平台, 获得了天津市科委授予的天津市“创新型孵化器”挂牌。2014年12月8日, 《中国青年报》头版以《李克强激励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与“闯先生”的创业梦》为题进行报道,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网站头条转载, 多家门户网站均进行转载。同时, 天津团市委携“闯先生”在天津各大高校推动“众创空间”建设, 让天津高校有创业想法的大学生都知道了“闯先生”。目前, 在“闯先生”平台上已经聚集了1, 000多位创业者, 同时还有几百位创业导师、天使投资人以及创业服务商和上下游产业链供应商。2015年, “闯先生”还入选了科技部首批国家级“众创空间”。这是典型的政策支持型创业模式。
三、一个农科大学生创业案例的分析
天津农学院农学专业学生梁园主持的天津市兰艺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校园营业点创业实践项目是有了自我感觉良好的产品后, 而开展的产品推广型创业实践, 最后以产品销路不畅失败告终。但整个创业过程并非一无所获, 参与该项目的大学生都经历了一场最好的创业教育, 体会到了创业的艰辛, 也发现了影响创业成败的因素。
(一) 市场需求是关键。大学生开展创业实践活动, 首先是了解创业项目的市场需求状况, 要做市场调研。如果在不了解市场需求或没有发现商机的情况下, 盲目创业, 可能会面临失败的结果。通过市场调研, 创业者可以了解到包括受众需求, 市场空缺, 价格趋势等等一系列的宝贵信息, 为制定正确的营销策略奠定基础。在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的现代经济中, 仅靠保证产品质量、提高服务水平等想获得创业成功, 变得越来越难。
(二) 资源获得是基础。不论有多好的商机, 如果你无法提供该产品或服务, 创业就无从谈起。资源基础理论 (RBV) 强调有价值的、稀缺的、不可模仿的和不可替代的资源是企业取得卓越绩效的基础。大学生创业所需资源主要通过其人际关系获得, 其主要人际关系是父母、老师和同学, 接触社会面很窄, 获取创业资源的难度较大。能否获得创业资源成为制约大学生创业成败的一个重要因素。
(三) 资金充足是保障。当前, 大学生创业资金来源主要有以下3种途径:一是获得风险投资, 二是进行小额贷款, 三是亲朋筹借。启动资金对大学生创业者至关重要, 筹集启动资金是大学生创业遇到的第一个难题。解决大学生创业资金筹集难问题, 需要政府、高校及社会三方面的共同作用, 建立完善的大学生创业资金支持系统。
(四) 学校支持是动力。大学生创业, 尤其是在校大学生创业, 离不开学校的支持和鼓励。大学生有激情和雄心壮志, 但缺乏社会历练和经验, 在创业过程中会遇到许多困难。若学校能给予大学生创业者更多的关心, 指导或帮助他们度过创业初期的困难, 创业者可能会因此获得成功, 否则可能会半途而废。
四、对高校开展大学生创业工作的对策建议
(一) 提高认识, 切实重视大学生创业工作。目前, 创业教育已逐渐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 但是高校对于其重要性认识还不够, 没有把它放到应有的重要位置上, 创业教育还只是停留在初步发展阶段, 没有全面融入高校人才培养目标和教学计划中。希望更多高校能尽早认识到, 创业教育是我国深化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突破口, 应把大学生创业工作提升到战略层面进行规划, 切实系统、全面地开展大学生创业工作。
(二) 加强创业教育, 积极营造良好的创业氛围。创业文化与氛围能够直接影响某个区域的创业水平。追求自由、创新和富有冒险精神的文化有利于创业活动。一个良好并且宽松的创业环境有利于广大师生充满激情地创业。高校应当经常举办师生乐意参与的创业活动, 加强与外部资源的互动, 聘请企业家来校讲座或授课, 坚持理论教育为创业实践服务, 为创业教育和活动提供更多资金支持, 在校园内形成人人谈创业、人人想创业、人人能创业的良好氛围。
(三) 精选优质项目, 全面细心孵化成创业典型。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 一个“闯先生”的成功推动了整个南开大学的大学生创业工作。先进典型的倡树, 是一门学问。不少先进典型树起来、推出后, 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 产生了“一花引来万花开”的效应。高校要积极发掘和培育萌芽中的大学生创业项目或创业团队, 切实帮助他们解决创业过程中的困难, 并推动其创业成功。通过成功创业者的示范作用, 带动有创业意愿者进行创业。
参考文献
[1]姚圣梅.当前大学生创业的机遇与挑战[J].思想教育研究, 2010, 5
[2]王巍.大学生创业模式研究[D].吉林大学, 2004
[3]谭立章, 钱津津.以创业实践为载体提高创业教育实效性研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2015, 1
高校大学生创业模式 篇11
关键词:民办高校;市场营销专业;“专业+创业”教育模式;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17-0293-02
自1999年我国高校扩招后,2003年起,随着高校毕业生人数的迅速增加,就业压力呈不断上升趋势。麦可思研究院发布就业蓝皮书《2012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指出,2011届就业的大学毕业生有14.0%处于低就业状态,根据本研究之前的分析,我国2011届就业的大学毕业生约为499万人,按比例推算,2011届大学毕业生中,有约70万毕业生处于低就业状态。严峻的现实迫使不少毕业生走上了自主创业之路。创业教育在实践层面也因此急速推进,并引发社会广泛关注。创业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与国际接轨的结果。1988年10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发表的《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优先行动框架》中指出,“高等学校必须将创业技能和创业精神作为高等教育的基本目标”。我国于1999年1月公布了《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提出要加强对教师和学生的创业教育。2012年8月,教育部印发了《普通本科学校创业教育教学基本要求(试行)》(以下简称《基本要求》),首次将创业教育纳入本科生必修课程体系。《基本要求》强调,各高校可以创造条件,面向全体学生单独开设“创业基础”必修课,该课程应不少于32学时、不低于2学分。从选修到必修,创业教育完成了具有实质意义的跨越。
虽然各界对创业教育呼声高涨,但实际的教育却收效甚微。部分高校在开设创业课程、探索教学方法和创业管理研究等方面初步取得了一些成果,但直到目前,在我国大部分高校中仍然是少部分师生的“创业活动”,而不是多数人的“创业教育”。本论文研究了在低就业背景下民办高校市场营销专业“专业+创业”教育模式改革的意义,以期对促进我国民办高校创业教育模式的发展起到一定的指导。
一、民办高校市场营销专业及该专业特点
1.民办高校特点
民办高校作为新型的社会办学力量,其基本办学设施、财务、管理独立,人才培养模式等方面较公办高校更具灵活性。民办院校所开设的专业具有应用性、职业性特点,适应社会对各种专业、专门人才和实用型职业人才的需求,以培养立体型、复合型的“社会职业人”为目的。并且在人才培养过程中,从专业设置、课程开发、教材设计、教学过程等方面注重与社会相关职业或职业群的紧密结合,保持动态的衔接,围绕所需的综合素质来培养人才。
2.民办高校市场营销专业特点
市场营销是一门高实践应用性的学科,社会对该专业的需求也侧重于重视实际运作和创新能力的应用。这就要求在市场营销教学中把知识整合应用,综合素质培养作为重中之重,尤其是要强调市场营销的应用实践型特点。然而目前民办高校教学由于各方面条件的限制,并没有很好地体现市场营销专业的这一特点。
3.民办高校市场营销专业学生特点
我国目前民办高校以三本教育为主,高考录取分数偏低,导致整体学生基础理论知识薄弱。和公立重点大学的学生比较,大部分学生性格开朗,活泼好动,现实性功利性比较突出。他们对自己的就业有比较明确的认识,会主动倾向那些要求动手能力较强的领域,参与实践的热情较高,也显示了一定的创新意识;而且,同本校其他专业学生比较,该专业学生显示了比较高的情商水平。营销工作是直接与人打交道的工作,要求工作人员乐观自信、能够在一定压力下工作,从某种意义上说,情商对营销专业学生尤为重要。
二、民办高校市场营销专业“专业+创业”教育模式改革意义分析
随着现代高等教育改革趋势的发展,创业教育成为热点,而民办高校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就业问题比较突出的形势下,民办高校开展创业教育,对顺应教育发展变化,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和促使民办高校自身发展等方面都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发展专业+创业教育,深化我国高等教育改革
在如今知识经济时代,合理的知识结构越来越重要。越来越多的企业要求高素质人才既有精深的专业知识,又有广博的知识面,要具有事业发展实际需要的最合理、最优化的知识体系。专业+创业教育可以使大学生在学习专业的基础上了解金融、财务、人事、市场、法规等方面的基本知识,拓展了知识结构,转换了思维方式,开阔了视界范围。就此而言,创业教育是大学生综合素质提高的必要环节,是社会发展对高校人才培养的进一步要求,弥补了原有教育中的某些缺失,顺应了社会实践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开展创业教育,是国家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人力资源强国的战略举措,对我国高等教育的改革起到了一定的深化作用。
2.促成新企业诞生,拉动地区经济增长
大学生的创业实践活动是知识经济发展的必然成果。美国的创业竞赛项目孵化出的新企业成倍增长就是一个很好的案例。20世纪五六十年代,当时美国每年只有5~6万家公司成立,而到了20世纪90年代,每年都有近百万家新公司成立。据麻省理工学院的统计显示,1990年以来,麻省理工学院毕业生和教师平均每年创建150个新公司,对美国特别是麻省的经济发展做出了重大的贡献,仅1994年,这些公司就创造了110万个岗位,创造2320亿美元的销售额。如今,美国表现最优秀的50家高新技术公司有46%出自麻省理工学院的创业计划大赛。
3.推动民办高校自身良性发展
据国家教育部《2010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数据,截至2010年12月31日,全国共有民办高校676所(含独立学院323所),招生146.74万人,在校生476.68万人,分别占全国普通高校总数、高校本专科招生总数、高校在校生总数的28.6%、22%、21.3%,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指出,民办教育是我国教育发展的重要增长点和教育改革的重要力量,明确了大力支持民办教育发展的方针。民办校高校从无到有、从弱到强、从少到多的发展之路,本身就是一条坎坷的创业之路。每一个民办高校都有其创业的传奇故事,创办者都有极其丰富的创业经历,通过开展创业教育,可以提供学生学习、借鉴和模仿的创业榜样,增加学生爱校荣校的观念。通过创业教育建设,民办高校更易于用先进的理念武装办学决策者、管理者和广大教职员工,推动学校本身在教学、校园文化、素质教育、管理、服务等方面的大力改革。因此民办高校应善用创业教育的影响,使之成为民办高校自我思考、自我监督、自我促进、自我改革的督促机制,推动自身的良性发展。
4.专业+创业教育提升民办高校学生综合素质和就业竞争力
创业教育除了其狭义上的作用之外,更重要的是创业教育是一种创新、创造精神的启蒙和自立能力的锻炼。清华大学经管学院创业研究中心教授高建认为,“创业精神是创新、进取、执著、学习,是社会进步的推动力量,这是所有大学生需要接受的人生教育。”创业教育引导大学生创立基业、开拓业绩、创建新职业、新行业和新岗位等,其内涵在于协助大学生体验开办、创造成果过程中的困难与艰辛,使其具备开拓性和创造性。而从更大意义出发,是在于培养大学生具有开创性的个性。民办高校学生虽然存在理论知识不扎实等问题,但是这些学生活动能力强、思想活跃、兴趣广泛、职业意识强,价值取向和就业定位更趋于务实等优点,其中更不乏调皮但大胆、勇于接受挑战的学生。各种形式的创业实践给民办学生提供接触社会、自主创业的机会,能使大学生清楚地感知、忧患并懂得克服职业选择中“等、靠、要”等消极思想,重视自身素质提高和自身能力提升,最终培养民办大学生积极进取的创业观、就业观。
5.专业+创业教育凸显民办高校专业发展特色
民办高校所开设的专业主要以经济贸易类、语言类、技术技能类居多,偏重应用。而创业教育以应用和实践为重要特征,所以在民办高校开展专业+创业教育模式,能更好地凸显民办高校高效的市场适应性和灵活性。专业+创业教育能加快专业教学内容的更新速度,提高教学内容的时效性,利用先进的多媒体教育,在专业教学中渗透创业教育的理念和内容,引导学生形成创新思维,树立创新意识。
参考文献:
[1]马奇柯.国外大学生社会实践的经验和启示[J].中国青年研究,2003,(3).
[2]牛长松.英国大学生创业教育政策探析[J].比较教育研究,2007,(4)
[3]HEFCE(2006).HigherEducationInnovationFundRound3[EB/
OL].http://www.hefce.ac.uk/pubs/hefce/2006/06_30/06_30.pdf,2006-6-30/2006-9-14.
[4]缪晨霞,孔悦.民办高校“招研”要走应用型路线[EB/OL].http://edu.sina.com.cn/kaoyan/2011-10-31/1416316896.shtml
[5]刘洋.中外高校创业教育模式比较研究[J].徐州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6).
高校大学生创业模式 篇12
一、高校大学生创业行为的特征分析
创业活动是创业者在不确定因素下与外部环境因素作用下达成特定共同目标的复杂过程, 是一种不断推理和实践的行为方式, 这种行为方式是由创业者的内心思维与外部行为互相协调的作用过程。高校大学生创业过程同样是大学生内心思维与外部行为相互作用的过程, 但是高校大学生创业者与社会人员创业者的差异在于高校大学生创业者受限于自身经验和心智成熟程度等条件的制约, 在个体思想和行为上表现出诸多不成熟的特征。目前而言, 我国高校大学生的创业成功率较低, 据不完全统计数据显示我国高校大学生创业成功率不足1%, 明显低于欧美发达国家高校大学生的创业成功率。因此, 应针对高校大学生创业过程的不同阶段和心智及生理年龄深入分析其思想行为特征。
创业筹备初期, 高校大学生创业者的最大特征是“意识超前、筹备不足”。高校大学生群体的主体价值意识以及创业实践意识强烈, 创业项目创新性高而落地难度大, 对于创业的基本原理和实务操作缺乏研究和经验, 同时也缺乏用户中心思维和营销管理技能。创业决策阶段, 高校大学生创业者面临的最大任务是整合创业资源、明确创业方向。经历过创业筹备阶段的高校大学生思维主要表现为思维跳跃型和思维稳健型两种类型, 前者容易局限于思维的主观性大, 忽视创业项目分析和市场调研, 对创业项目的各项风险评估不足, 后者倾向于过于担心市场风险和行业竞争, 过于求稳容易贻误战机。创业实施阶段, 高校大学生创业者通常采用团队合作创业模式, 团队合作创业模式能够弥补创业者个体自身的短板和不足, 也能够给不同个体提供互相学习的机会。高校大学生群体具有较强的集体观念和服从意识, 但也有少数部分高校大学生追求自我价值和个性发挥, 经常对创业团队的良好沟通合作带来较大的挑战, 不利于创业团队的融合和创业项目的顺利推展。创业动机具有潜在性和隐蔽性的特征, 在创业初期因共同理想追求不会明显地表现出来, 而一旦创业行为遇到困难瓶颈则会因为创业动机的差异呈现出矛盾。高校大学生创业者既有群体性共有的特征, 也有个体性特有的特征标志, 因此需要构建适当的引导机制协助高校大学生创业者开展创新创业行为。
二、工作室模式引导高校大学生创业行为的作用机理
20 世纪80 年代末,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面向21 世纪国际教育发展趋势研讨会”上, 提出了“创业教育”这一教育理念, 要求高等院校应将创业技能和创业精神作为高等教育的基本目标。当前在我国, 创业教育已经由部分学者的倡导、部分高校零散的实践, 逐步演变为政府的要求和社会的呼吁, 尤其是2015 年国务院大力提倡全社会化的创新创业行为并鼓励进行创业实践, 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风向标, 不同高校对于高校大学生创业人才培养的模式不尽相同。根据高校大学生创业者的诸多特征表现, 高校引导高校大学生创业行为应从课程建设、师资配备、平台实践以及评价标准等多个环节系统着手开展工作。高校大学生在校期间获得知识则可以明确地分为两大类: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从两大类知识分类的标准上不难分析, 显性知识可以通过口头相传、文字期刊、参考资料、教科书、视听媒体和数据库等方式获得, 具有易学性的特点, 高校构建完善的创业教育体系基本能够完成创业知识中显性知识的传播。隐性知识与显性知识相反, 是那些难以表述的知识类型, 如人类的直觉、价值观、洞察力、感悟力、心智模式、团队默契和组织文化等因素属于隐性知识范畴。高校大学生创业行为实施过程中, 对于隐性知识的获得和依赖程度较强, 因此高校大学生创业行为引导体系应着重于隐性知识的培养塑造。工作室模式引导高校大学生创业并非是刚刚提出, 在整个高校创业教育方式中工作室模式一直占据着一定的理论和实践阵地, 但是在现实的操作过程中却因为各高校实际性和差异性导致工作室模式效果不同。上海电机学院创业指导工作室在引导高校大学生创业行为方面的切入点着重于高校大学生隐性知识获得的作用机理。
上海电机学院于2014 年批准成立了创业指导工作室, 由学校从事学生工作且具有创业经验的教师带头组建实施, 创业指导工作室直接面向上海电机学院全校学生开放, 负责学校学生创业项目的咨询指导、创业困惑的解答帮助、创业项目的实施运作、创业项目的融资协助、创业团队的搭建等事项。创业指导工作室在运营过程中不断接收到高校大学生创业者的咨询和创业项目指导, 工作室对于可行性高的项目和团队齐整的创业项目都会手把手式地指导, 从创业项目的市场定位、产品的营销运营、团队的分工管理到合伙人的股权分配等细节问题进行详细介入指导。针对高校大学生创业者创业经验缺乏的显著问题, 工作室推出了创业导师合伙创业的方式绑定有经验的创业者作为创业导师, 创业导师有来自学校有创业经验的教师、企业有创业经历的企业家、正在从事创业活动的大学生, 创业导师合伙创业制度的推出有效地调动了创业导师的热情, 同样也在最大程度上为高校大学生创业者保驾护航走好创业第一步。针对高校大学生创业者创业资金缺乏的问题, 工作室积极联系校外创业孵化机构和创业投资人, 将工作室指导的高校大学生创业项目推到创业孵化机构和投资人面前, 在高校大学生创业项目初期所需资金体量较小的前提下, 工作室也会吸引有创业投资意向的个体资金作为融资, 在很大程度上也能够缓解高校大学生创业项目的资金需求, 另外, 工作室也积极了解国家对于高校大学生创业支持扶持的政策, 适时地将有资金需求的创业项目与国家扶持资金进行对接, 在一定程度上也缓解了高校大学生创业者的资金需求。上海电机学院创业指导工作室自成立以来, 将工作室定位于服务好学校高校大学生创业者并尽最大能力提高高校大学生创业项目的存活率和成功率, 围绕工作室模式带动高校大学生创业行为实施了多方面多方式的有效尝试。
三、工作室模式引导高校大学生创业行为的策略分析
与发达国家相比较, 我国高校的创业教育尚处于起步阶段。有统计资料显示, 我国大学生毕业后创业比例不到毕业生总数的1%, 而美国等发达国家一般却达到20%~30%。这虽然不是评价创业教育成效的唯一指标, 但也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我国高校创业教育存在的问题, 问题的背后有着错综复杂的成因和机理, 需要采用针对性和个性化的引导策略和教育模式。
(一) 高校大学生创业引导策略应注重个性化的因材施教
我国有较多的研究者认为, 我国高校创业教育的成效不高, 除了社会经济环境、文化氛围等一系列的因素之外, 现有的高校创业教育运行模式适应面窄、系统性差是一大原因。但是通过笔者近两年的工作室工作经历来分析, 现有的高校创业教育运营模式适应面窄并不是主要的问题, 因为每所高校的创业文化、专业文化、学生特质以及历史积淀等要素不同, 高校创业教育运营模式恰恰应当建立有针对性和个体性的创业教育运营模式, 通用式的创业教育运营模式在理论上或许行得通, 但是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极易遇到水土不服的现实窘境。同时, 高校大学生创业行为属于商业领域范畴, 商业运营的差异性直接关系到创业企业的成败与否, 商业运营差异性的存在同时也需要个性化的创业教育运营模式。在工作室对于高校大学生创业行为的引导和推动过程中, 笔者发现创业氛围和创业文化的发展对于形成良好的创业机制相当重要。鉴于创业行为属于团队性实践行为, 在健康的创业氛围和创业文化下, 高校大学生创业者的创业行为是相互吸引和相互推动的, 并且这种吸引和推动行为是高校大学生创业者自愿主动积极的, 极易形成传帮带的良好氛围和传统, 对于高校大学生创业行为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创业指导工作室对于大学生创业行为的推动多采用传帮带形式和主题沙龙头脑风暴形式, 能够较大程度的根据创业团队和创业项目的个性特征安排采用不同形式不同主题的创业教育策略推动。
(二) 高校大学生创业行为引导应注重官产学的平台建设
纽约州立大学社会学家亨利·埃茨科威兹和阿姆斯特丹科技学院的罗伊特·雷德斯多夫教授提出的“官、产、学三螺旋理论”认为:大学、企业和政府是推动城市和区域发展的三大核心驱动因素, 三者交互作用, 形成螺旋上升的画面, 该理论强调的并非谁是创业创新主体的问题, 而是三者之间的合作关系的重要性问题。上海电机学院在学校教学历史上未构建完善的创业教育教学体系, 在高校大学生创业教育领域属于空白地带, 鉴于这种历史性的特点分析, 创业指导工作室根据学生创业项目的咨询以及创业学生的特点, 不断根据学生创业项目的特点和要求对工作室指导高校大学生创业的方式方法进行调整修改, 争取在引导高校大学生创业行为上做出接地气的指导方式和协助内容。工作室在运营过程中不断拓宽和利用校外资源, 例如已与有地缘优势的临港地区的港城集团、临港集团、临港创业苗圃等企业建立联系和对接, 并拟与有天使投资经验的上海指端科技有限公司建立合作关系, 成立上海电机学院创业基金, 同时已与浦东新区人保局就业促进中心合作设立高校大学生创业指导工作站。同时, 工作室负责人员在不断推进创业实践的过程中还进行相关创业理论的研究和探讨, 形成“官、产、学”一体化的创业服务体系。当前世界范围内对于创业行为的研究都一致同意政府、企业和大学的良好互动关系对于创业行为的引导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薛明扬.学生与创业教育: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新战略[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2.
[2]邓建平, 李巧芬.大学生创业行为特征及其教育对策研究[J].思想理论教育, 2009, 11 (16) :71-75.
[3]李道建, 李洪波, 陈文娟.高校大学生创业引导策略研究[J].江苏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3, 3 (2) :63-67.
[4]赵恒平, 文亮.大学生创业行为及其影响因素模型[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 2010, 8 (15) :185-188.
【高校大学生创业模式】推荐阅读:
高校大学生自主创业论文10-16
高校学生创业能力培养09-20
高校对大学生创业态度10-14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创业基地建设和促进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实施意见09-11
高校学生科技创业实习基地申请报告09-10
搭建民办高校大学生就业创业平台研究论文06-26
高校留学生的入学教育模式论文06-29
国外高校学生资助模式及其对我国的启示05-20
大学生创业模式研究09-12
兵团高校大学生07-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