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教学几点体会

2024-09-20

初中数学教学几点体会(共12篇)

初中数学教学几点体会 篇1

生活中,人们常常把写作水平的高低作为衡量一个人语文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准。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教师把作文教学也放到了重要的地位。语文教学要培养听、说、读、写等能力,这就是说,把“写”作为语文教学中的一种重要能力来培养。这一个字看上去很简单,但在作文的实际写作过程中,却难倒了许多初中的学生,他们常常是“无米下锅”“无处着手”“作文内容空洞,言之无物,长落于泛泛而谈。”课堂上,无论老师如何强调作文的写法,都是无济于事,这让我们当语文教师的十分尴尬,经过笔者在语文作文教学中的分析和探索,深深的认识到教师应该注重一定的作文教学方法,从而帮助学生喜欢写作文并能够独立的完成作文。

一、重视“读”在写作文中的作用

古人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亦会吟”,其实这都是古人在用最简洁的文字描述“读和写”之间的关系。不难看出能够“吟诗”和“写出好文章”的前提条件是“熟读”和“深思书”。同时,重视阅读,也能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在平时的教学中,笔者也深深地体会到读书对于写作的重要性及影响力。因此,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可以选择一些优秀的文章范读,在这个环节中,教师一定要注意不是让学生早自习的时候读相关的课文就可以了, 而是广泛的阅读记叙文,可以是一篇语言优美的散文,也可以是一篇名人小故事,甚至是一篇写的较好的学生习作,当然在读的过程中,要引导学生采取一定的方法,对于优秀的文章要求学生要熟读并深思,对于形式新颖但内容平常的文章只范读就行了。

在读的过程中,要有目的的引导学生学习范文中主题的含义、立意的设计、结构的安排、表达方式的运用及修辞手法的运用等,在教学中可以建议学生一周自读两篇记叙文,并抽恰当的时间,让学生在班上自主交流所读文章的心得体会,或在小作文本上写一写读后的感想。

在教学中,老师还可以先布置一个内容,如“我的一天”“最美的老师” “假期生活”等,让学生广泛的收集,再让学生在全班朗读范文,师生共同学习,同一主题用不同方式来表达的方法,在泛读学生自己的作品时,教师最好亲自对学生的作品进行欣赏、点评。这一个环节,不仅让学生读了文章而且激发了学生的写作兴趣和自信,笔者建议在读的过程中老师一定要扮演一个参与者的角色,而不是一个主宰者的角色,让学生和自己一起平等地走近文章、欣赏文章、学习文章。

读是一个收集材料、积累知识的过程,读之后,建议学生将优秀的文章摘抄在积累本上,经验告诉教师学生自己动手写一本《优秀文章集》,这比买一本作文书更有意义。

二、消除畏难情绪,激发写作兴趣

心理学家告诉我们,浓厚的兴趣是获取知识、形成技能、开发智力、推动学生积极作文的巨大动力。人总是被感兴趣的事物紧紧吸引并给予高度的注意。教学中我发现不少学生怕写作文,一看到文题就愁眉苦脸。面对这些对作文有畏难情绪的学生,教学中我尝试从以下几方面入手,消除其畏难情绪,激发其写作兴趣: 1根据学生活泼好动的特点,经常开展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活动,将作文教学渗透到活动之中,使学生寓写于乐,激发他们的写作兴趣; 2根据学生争胜好奇的特点,开展快速写作竞赛、佳作交流、自编小报、向报刊推荐好文章等活动,使学生品尝到写作的快乐; 3根据学生喜爱表扬的特点,凡是写得出色的文章,都要实行高分鼓励,特别是后进生的文章,哪怕有一处闪光的地方,都不吝啬赞美的语言,及时指出并加以表扬,使之产生强烈的自豪感和自信心等。这样由“要我写”变成了 “我要写”。

三、优化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要做好“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

现代化教学,教师必须力争登上时代和科学的制高点,才能有所作为, 有大作为。正如常言所说: “打铁还需自身硬”。那么,作为语文教师就应该树立高尚的师德、文德、掌握过硬的业务功底、扎扎实实地工作,从而强化自身、优化自己,最后达到优化教学之目的。因此我想: 在作文教学中教师的引导应该是适度、适时和得法。讲的过多,面面俱到,会妨碍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挥; 讲的太少,如蜻蜓点水,隔靴搔痒,又起不到点拨的作用。 比如,作文前的指导,要变教师讲为学生观察或讨论,变“一言堂”为“群言堂”,让学生主动参与、广泛加入,增强兴趣,活跃思维,以其达到从容成文之效果。如学习了《愚公移山》后,可让学生讨论“移山哪如搬家”; 学了 《最后一课》后,可让学生讨论“韩麦尔先生重返讲台后,小弗郎士该怎样学习”; 学了《猫》后,让学生讨论“第三只猫的死说明了什么”; 学了《荔枝蜜》 后,让学生讨论“作者梦见自己变成一只小蜜蜂的深意在哪”,等等。大家经过反复地讨论,既明白了范文的匠心,更觉得可写的内容很多,恨不得立竿见影,一吐为快。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兴趣提高,作文的思路理顺,下笔自然从容不迫了。教学实践表明: 这种“先说后写”的方法,每次讨论的时间虽短,效果却是事半功倍,有助于学生养成作文前认真思考的习惯。初中学生已具备一定的作文基础,讨论的过程既是围绕审题、立意、选材、谋篇等交流方法、各抒己见的过程,更是集思广益、激发作文表达欲望的过程。从讨论中,学生明白了作文的目的,获得了许多可写的材料,受到了 “谋篇”方法的启发,作文变得不再是难事了,学生肯定会“有话写”,“乐于写”。这样的“主导”就真为作文教学的整个过程起到保驾护航的作用了。

教师在辅导学生掌握了一定的在写作方法后,还应告诉学生在写作的路上没有捷径可走,只能持之以恒的练习。总之,“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要全面提高初中作文教学水平,迫切需要语文教师大胆地探索改革, 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出发,处理好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的关系,真正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使之养成良好的作文习惯,扬长避短,在具体的写作实践中逐步地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让“作文教学是老大难中的老大难”永远地成为过去。

初中数学教学几点体会 篇2

数学复习教学是整个教学工作的重要一环,也是提高数学质量的重要措施。如何组织数学教材,采用什么教学方法以提高复习效率是全体教师、教育工作者长期以来探讨的一个重要课题。下面就本人从事初中数学复习教学与研究的实践,谈如下体会.一、全面覆盖透视考点重构知识落实双基

初中数学“双基”的教学是数学教学的基本目的和基本任务,也是复习教学的重点。复习教学应花较多的时间,精心组织,合理设计。强化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再认、再构,对数学技能的掌握与巩固。在知识教学与技能训练中,形成数学思想,掌握数学方法,培养数学能力。

1.清理知识,透视考点.组建初中数学复习教学体系。初中数学教材对知识结构的安排由于考虑到数学学习的阶段性,往往将同类知识分段安排,螺旋式推进。而复习教学需再组知识结构,将同类或相近知识归类,再构初中数学的知识体系。初中数学义教教材的编写共22章,涉及知识点几百个。复习教学不可按原教材重授,可按自然章构建,将有关章节合并,也可按知识内容的类别再构。如代数部分可分为:数与式,方程和方程组,不等式与不等式组,函数及图象,统计初步。几何部分可分为:线段与角、三角形、四边形、相似形、解直角三角形、圆等;大点分可分为:直线型、圆、解直角三角形。具体怎样构建,应根据学生基础而定。

另一方面,如何把握复习教学要求,要依据数学大纲总体要求,考虑各地中考数学具体要求,并结合教学实际综合构思。并具体弄清:①那些知识内容是一般了解不作考试要求的;②那些知识是不可能单独命题考试的内容;③所考查知识可能以什么样的体型出现,放在什么样的位置;④那些知识是重点、难点,中考所要考察的重点。针对复习总体要求,决定取舍,在综合整理的基础上拟出“双基”细目表。(略)

2.基础知识复习序列化、问题化、在解决问题中建立完整的知识结构。

一是设计“问题群”(如几何习题的“阅读思考”)模式,在学生自学复习的基础上边提问边归纳,使知识序列化,沟通一类知识的联系,纳入整体认知结构。

二是设计“习题群”模式,在序列训练的基础上归纳一类知识。对重点知识可设计多角度思考,多方位联系的习题组来训练。如绝对值是重要知识点,它是许多知识的基础,应让学生有透彻理解,可设计题组:

⑴∣-3∣=____,∣3∣=____,∣0∣=____。(顺向具体思维归纳)

⑵绝对值等于1/3的数是____,(逆向思维理解)

⑶∣a∣=_____,∣a∣=-a,a的取值是____。(抽象思维深化)

⑷∣a+1∣+∣b-2∣=0,a、b的取值是_____,负数a和它的相反数的差的绝对值是_____。(综合思考应用)

这样从正向进行归纳,从逆向进行思考,从层次难易上由具体到抽象,从知识内容上从单一到综合,使学生对绝对值概念有更加深刻的认识。

三是表格归纳模式,揭示一类知识的关系。如义教几何第二册教材“小结和复习”对几种特殊四边形的性质采用表格式从四边形的角、边、对角线、对称性几个方面进行对比归纳,形成较完善的知识结构,有利于学生理解记忆。又如二次函数的图象及性质、直线与圆、圆与圆的位置关系等,均可采用类似的形式,让学生在复习的基础上自己填表归纳。

3.典型例引,以一反类,知识归纳与技能训练相结合.例如全等三角形的复习,教师首先给出一个凹四边形:

Ⅰ.如图,已知AB=AC,补充什么条件可证得△ADC≌△AEB。(揭示四条判定定理。)

Ⅱ.就Ⅰ图补充条件:若OA=OB,能否证得∠B=∠C。(简单添辅助线,基本应用。)

Ⅲ.连结BC,延长AO交BC于F,图中有多少对全等三角形。(适当综合,深化应用,培养能力。)

4.边复习边综合,纵横联系,逐步提高学生应用知识的水平。例如相交弦定理,切割线定理,切线长定理统称圆幂定理,均是两条直线与圆相交所处不同位置截得的线段的等积关系。相交弦定理是交点在圆内的情形,割线定理是交点在圆外情形,切割线定理,切线长定理是交

点在圆外的特殊情况。这四个定理再作扩展可得到圆的半径、切线长、交点与圆心的连线长之间的等量关系。

即如图所示:

PA·PB=PC·PD=PA2=PO2-r

2在变化图形归纳的基础上,再将直线型的知识应用于圆中,即沟通了一类知识的联系,又培养了综合应用能力。

5.及时评价,查找知识缺漏,有效进行补赏教学。每复习一部分知识,应根据知识重点,透视考点,设计一套训练题进行评价分析,对所存在问题再次补赏教学,扎扎实实过好“双基”关。

二、专题讲授例题分析方法指导训练思维

专题复习是在系统复习的基础上,综合运用所学知识,依据初中数学成题规律,分题型组织的复习。让学生了解数学知识的相关应用范围,组题规律,对提高学生解综合题的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是不可缺少的环节。.探讨规律,把握题型,专题指导。

近几年中考数学试题一般出现的有填空题、选择题、解答题、作图题、应用题、阅读分析题、证明题、综合题(创新题、压轴题)等——这类题多为自编,不具有现存的模式。在复习教学中:一是根据分类介绍不同题型的特点,所考查知识的主要内容、目的、意义。二是教给学生一些解不同题型的一般方法,注意在方法指导上应是具有普遍性的方法,不能硬套,应灵活掌握。

2.题例教学题组化,专题讲授,专题训练。

⑴搭桥讲授,拆桥训练。一是设计浅进深出的一组题例,通过对该类问题涉及的知识的回顾,典型题例的议讲与概括,然后进行题组式的训练。二是题组分析归纳,题组训练,可搭桥归类讨论,以照顾不同层次的学生,拆桥训练以培养优生。

⑵题型变换,训练思维。一是结构变换。如将题设与结论变换,或是变换条件,或是改变结论,训练学生思维的灵活性。二是题型变换。如几何证明题与计算题的变换,应用题中行程问题与工程问题的变换,方程与函数问题的变换。通过题型变换,掌握解同类问题的不同特点或不同题型所具有的共同规律。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效果。

⑶探求方法,揭示规律。大纲要求在数学教学中要“注重解题思路的探索过程,解题方法和规律的概括过程”。在复习教学中特别是在专题复习教学中,教师教学的重要任务是方法指导与规律揭示。一是解题的通用方法。如关于证三角形全等或相似常用的添辅助线(截取相等线段,作平行线,作垂线等)的方法,转移比证明等积、等比式的方法等。二是重视初中数学蕴含的数学思想方法,如:代数中的配方,换元、化归、数形结合、待定系数等的方法。三是把握中考热点题型所用的方法。如分类讨论的方法。(几何知识中的点、直线三角形、圆之间所处不同位置的不同数量关系。函数、方程、不等式中字母系数分类讨论等)。实际问题数学建模的方法,条件或结论不确立性问题(开放性问题)解题方法。四是揭示解典型题的一般方法及规律。如应用题的图表分析法,几何证明的常用分析思路。使学生在解题中思考有向,有序,有通常规律可循。

三、整体构造综合训练综合评价培养能力

综合训练(或适应性训练),是学生对知识掌握及解题能力的实际检验与强化,也是考试经验的积累,心理适应的训练。是考前的温习和热身。通过这阶段的复习,进一步熟练的把最佳的竞技状态带入考场。

1.精心设计,精心组织综合训练

一是精心设计综合训练题。训练题的设计要把握住全面覆盖初中数学知识,突出教材重点,明确中考的特点与热点。在模拟训练题的具体设计上应考虑到,考教材上那些内容,考查那些思想方法和能力,以什么样的题型反映,设计那些思维障碍,从框架上,题型上把握我地中考的特色。拟定或选编3——4套综合训练题。二是精心组织综合训练。依据复习总体安排对训练程序、时间、方式进行认真构思,要把双基、能力训练、心理训练、规范训练有机结合起来,重在能力的提高。

2.以练为主,讲、练、评有机结合.综合训练复习要以练为主,讲、练、评有机结合,切忌“考试+讲题”的方法。应通过一套试题的训练,认真分析学生的答卷,答题错误是知识缺漏,还

是方法不当,还是综合应用能力差,还是粗心和不良习惯所致,还是教师对知识、方法的传授有误。在对存在问题进行归纳整理的基础上,组织评讲。

评讲不可逐一照试卷讲题,应从培养能力入手,加强辨析,归因分析,展示命题人的命题心理(想考什么知识,什么思想方法)和考生答题心理(如简单问题复杂化、紧张、期望值过高等不良心理)。重在导析、导思、导法。

3.综合训练,综合评价,培养能力。综合训练不仅是对“双基”的强化训练和知识缺漏的补赏,对能力(包括解题速度、应试经验的积累)培养的强化与提高,而且包括对学生的心理训练,良好习惯与品质的训练。要注重综合考查、综合评价,培养能力、提高整体水平。

四、着眼素质改革方法激励进取提高效率

初中毕业复习阶段,是九年义务教育的终结阶段。中考试卷具有检验合格与选拔人才双重功能。复习教学不仅要使学生中考获得一个好的成绩,而且要使全体学生的数学素养有一个大的提高,因而需在复习教学中不断改进教法,激发全体学生的进取心与学生积极性,以提高整体效益。

1.面向全体学生,改革教学方法。

注重分类要求,因材施教,充分调动中差生的学习积极性。一是要“把和差生破裂了的感情重新建立起来”,加强对差生的辅导,给予他们更多的帮助,培植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二是实施分类要求,分层训练,使不同水平层次的学生通过复习达到相应的学习水平。

在方法上,注重处理好教学中的四个关系:一是主导与主体的关系,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要求要适当,使每位学生要主动参与,且有较多的相对独立的学习活动时间。二是教材与资料的关系。复习教学要依据大纲,把握教材,贴近生活,选题源于教材,可有别于教材:辅助资料要有,要精选,不可照搬照套。三是讲与练的关系复习课要避免讲满堂,练满堂的简单做法,讲要讲在点子上,重在导方法、导规律,例题不可一例到底,要加大复习课的课堂训练量。四是知识与能力的关系。注重知识的纵横联系,不罗列知识,重理解,强化应用,多方位培养能力(观察、分析、探索、概括等能力)。

2.注重良好学习习惯和学习品质的培养

一是培养学生自学的习惯,如阅读教材,整理笔记、选用资料等。二是自制的习惯,如合理安排学习时间,独立研究数学问题,不畏难题等。三是数学学习规范。如解题规范,书写规范等。

3.注重收集整理信息,避免盲目猜题押题.来自各方面的信息(包括试题),要分析整理,不可照搬照用,无目的训练,不然会造成得不赏失。

初中数学高效教学的几点体会 篇3

关键词: 初中数学 高效教学 概念教学 例题讲解 能力培养

高效课堂是针对低效、无效而言的。高效课堂不仅指教师教学的高效,更指学生学习的高效;不仅教师教学效率高,而且学生学习效率高;不仅教学结果高效,而且教学过程高效。对高效课堂,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有的老师认为高效课堂是指圆满完成了教学任务的课堂,有的老师认为高效课堂是指学生学到了尽可能多的知识,也有的老师认为高效课堂是指信息容量很大、效率很高的课堂……在高效课堂上,学生反应积极,思维活跃,热情高涨,师生配合默契,同学团结协作,教学效果良好。然而打造高效课堂并非易事,需要广大教育工作者付出艰苦的努力。下面我就在初中课堂教学中如何打造高效课堂谈谈体会。

1.注重概念的教学

一些教师在教学中往往忽视概念的教学,只是把概念讲解一下,就让学生死记硬背,之后便投入例题讲解,让学生做大量练习,一味实行题海战术。殊不知,这种做法本末倒置,学生只是记住了概念,并没有真正理解,长此以往,导致学生基础不牢固,对知识不求甚解。如“对称”和“全等”的概念,很多学生易产生混淆。如判断题:平面上两个全等的图形关于某条直线对称( )。看似很简单的一道题,很多学生却作出了错误的判断。其实这道题只需从概念入手,就能迎刃而解。“全等”是指两个图形能完全重合,而“对称”是指两个图形成轴对称,全等图形不一定关于某条直线对称。概念教学要遵循以下步骤:引入概念—生成概念—明确概念—理解概念,缺一不可,如此打造高效课堂才有了坚实的基础。

2.注重例题的讲解

很多学生拿到题目就直奔问题而去,不仔细审题,不善于分析题意,这与很多老师在课堂教学中的讲授有很大的关系。要打造高效课堂,教师就要优化例题讲解策略,教会学生读题、审题。如列方程解应用题:某鞋店以2000元的成本进了一批货,按百分之五十的利润定价,产品滞销,于是决定降价销售,第一次降价仍卖不出去,又降价一次,鞋子很快卖完。经结算,净赚430元,如两次降价百分率相同,求降价百分率。教师要教会学生仔细审题,按百分之五十的利润定价就是指售价是成本的百分之一百五十,430元是净利润,销售总额是2430元,若设每次降价百分率为x,则第一次降价后的售价是原来的(1-x),如此分析便不难列出正确的方程式。这样学生遇到类似的问题也能像这样把题意分析透彻,从而顺利解决问题。要打造高效课堂,例题讲解尤为重要,学生一旦掌握了解题策略就能解一题通一类,学习自然高效。

3.注重方法的传授

一是合理渗透方法。在教学中要深入挖掘教材中的重要学习方法,适时渗透学法指导。二是相机点拨方法。教师要有学法指导意识,在教学中把握住最佳时机,给予方法点拨。三是及时总结方法。在传授知识、训练技能时,教师要根据教学的实际情况,及时引导学生总结归纳所学知识,逐步加以完善,并找出其中的规律。四是方法迁移训练。总结所学内容,及时反思方法,并适时迁移运用,在训练中掌握方法。方法的传授是打造高效课堂的重要途径之一,只有学生掌握了有效的学习方法,学习才能高效。总之,高效课堂离不开方法指导。

4.注重能力的培养

数学教学中能力的培养主要包括思维能力、观察能力和合作能力等的培养。只有学生能力得到发展的课堂才能被称为高效课堂。下面主要谈谈教学中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

4.1教授数学思维方法。我们在平常教学中应着重强调思维过程。不仅要教会学生如何解题,还要让他们知道为什么要这样解题,在课堂教学中完整展现思维的全过程。特别是如何发现解题思路的,这个环节要作为教学重点。在练习课教学中,要教会学生仔细观察,认真审题,敏锐地发觉题目中的隐含条件及重要信息,有效加以分析,会用数学符号、语言表达。

4.2培养良好思维品质。加强思维能力训练,提高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加强逆向思维训练,提高逆向思维能力;加强一题多解训练,提高发散思维能力。加快学生运算速度,使学生掌握数学概念的本质。增强问题变化性,使学生能多角度考虑问题,并迅速探索出解题思路。

4.3调动内在思维能力。精心设计教学过程,创设有效教学情境,激发学生求知欲和学习兴趣。指导学生运用已学知识和方法解决自己熟悉的实际问题。灵活处理教材,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对于稍难的教学内容可减缓坡度,分散难点。要求学生仔细观察、分析问题,形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和品质;鼓励学生敢于发表不同的见解,多给予赞扬、肯定,促其思维发展。

5.注重动手操作

“实践出真知”,动手实践一直是人们探索、获取和体验新知识的重要手段。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很多知识就是通过大量实践得出的,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反推知识论证过程,带领学生通过自主实践,亲身体验知识。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开展自主学习探究,必须将学生动手实践纳入教学环节。数学操作活动不仅能帮助学生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而且是提高学生多种素质的有效手段。操作活动是为实现教学目标而采用的一种教学手段,其形式多种多样,不受空间和时间的限制,教师应将多种手段和方法结合起来,收集各种材料,将素质教育、能力教育有机地渗透于教学活动中,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地发展。

6.注重分层设计

6.1分层次进行教学。在实施分层教学之前,教师首先必须了解不同层次学生的水平,明确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有效区分不同层次学生能够掌握的教学内容。在课堂教学中,对于优等生,要在巩固其基础的同时训练他们的发散思维,鼓励他们挑战难题,使他们在打好基础的同时发展创新能力;对于中等生,一方面要巩固基础知识,加强练习,以便对所学知识能应用自如,另一方面要鼓励他们尝试解决难题,不断挑战自己,向优等生的行列迈进;对于后进生,要加强辅导,了解其不足之处,并及时进行辅导。此外,还要多给他们传授解题的小窍门和技巧,帮助他们更好地吸收知识。

6.2分层次布置作业。作业和测试是教师检测学生学习效果,了解学生情况的重要途径。以往教师布置的作业都是一样的,太困难中下等生做不出来会有挫败感,失去学习信心,太容易对于优等生来说起不到提高的作用。在分层教学中,教师要按照学生不同的层次布置难易程度不同的作业,针对优秀、中等和后进的学生布置难度由高到低的层次性作业,让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巩固和提高,以便教师更清楚地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接受程度。

初中数学教学的几点心得体会 篇4

1.揭示数学价值, 渗透数学情感

数学课堂教学中, 教师要善于将那些枯燥、抽象的教学内容设计成若干有趣、 诱人且易于接受的问题, 恰当地运用故事、图片、动画和实际生活事例等方式, 创设与渲染情境和氛围, 从而让学生产生思想情感共鸣, 使学习过程始终处于自觉的激发状态, 使教学系统优化发展。 比如在“变量之间的关系”这章内容的引入教学中, 有一个“青春期男女孩身高曲线统计图”, 如果直接提出常量、变量、统计图等概念, 八年级学生就会感到非常抽象。 可以让学生观察统计图:在什么年龄段, 男孩的平均身高大于女孩的平均身高? 在什么年龄段, 女孩的平均身高大于男孩的平均身高? 然后问:“你的身高是大于、等于、还是小于平均身高? ”学生感受到数学课堂上还有这么多与自身息息相关的信息, 于是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 课堂学习效果很好。

2.在定理学习过程中渗透数学思想方法

初中数学中有大量定理需要学生掌握, 很多教师并不注重定理的获得过程, 只是单方向地强调定理的使用, 这显然让学生失去了很多学习数学思想的机会, 应该加强学生对定理的由来与定理的论证学习。 著名数学家华罗庚曾说:“学习数学最好到数学家的纸篓里找材料, 不要只看书上的结论。 ”可以说定理是压缩了的知识链, 教学中应该遵循“过程教学原则”, 我们应该启发学生去感受、体验, 弄清知识的来龙去脉, 弄清每个结论的因果关系。 也应该利用这个机会采用适当的方式渗透数学思想方法。 例如, 在讲解勾股定理时, 可以用边长为3、4、5的直角三角形引入新课内容, 引导学生猜想勾股定理的内容, 再通过多种方式证明定理, 其中涉及公理化思想、转化思想、割补转换思想方法等。 然后, 适时利用多媒体展示勾股定理的文化价值, 如:中国古代的陈子定理、赵爽的代数方法证明、华罗庚等建议采用勾股定理的名称、古希腊《 几何原本 》 中的证明、2002 年国际数学大会的会标、 和外星人通讯使用的图案等。 这些数学文化的欣赏可以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加深学生对数学史的理解。 数学文化的欣赏, 是数学思想方法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对数学文化的欣赏能揭示数学思想的本源及数学知识生长的社会背景, 提高学生的数学文化素养。

3.课堂提问应把握好 “度”

要做到这一点, 教师首先应该深钻教材、研究学情, 把握教材的重点、难点, 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和心理特点, 找准诱发他们思维的兴趣点来精心设问、 发问。 提问要避免过于简单, 避免头脑中闪现出一个问题时, 不加斟酌, 就脱口而出, 这往往会造成无效提问。 赞可夫认为“教师提出问题, 课堂内一两秒内就有多数学生举手回答是不值得称道的”。 提问要有思考的价值, 如问学生“是不是”、“好不好”、“能不能”、“对不对”等, 学生齐答了事, 根本没有动脑筋, 就失去了提问的价值。 而提问太难, 学生回答不上来不说, 且易造成“问而不答, 启而不发”的尴尬局面, 同时增大学生的压力, 抑制他们的思维, 打击他们的兴趣, 致使课堂氛围陷入尴尬的境地。 过易过难都不能激发学生积极思维, 都会影响学生学习兴趣和信心。 有位教育家说得好, “要把知识的果子放在让学生跳一跳才能够着的位置”。 教师要把握好课堂提问的难易度, 应该让学生跳一跳———开动脑筋、积极思考后获得正确的答案。 学生只有通过自己的思维劳动取得成果才会感到由衷的喜悦。

4.对学困生进行学法指导

4.1 用眼。 课堂上要注意看老师讲课中的示范和板书内容, 注意看老师的面部表情和手势表达的意思, 把老师讲授的内容和教材中的内容挂钩。

4.2用耳。 在课上一定要专心听讲, 注意听老师讲课内容的重点和难点, 注意听同学的发言, 尤其注意倾听自己在预习过程中不明白的问题。

4.3用手。 在课上要勤于动手。 注意跟上老师的教学进程, 动手完成老师布置的练习题, 并写出详细的解题过程, 注意把老师讲课内容的重点和难点, 解题的思路和方法做笔记。 如果在听课过程中不能解决某些问题, 就应该及时记下, 留给自己课下解决或请教老师。 记下后, 要继续认真听老师讲课, 不能因为一个问题没听明白, 影响后续听课。 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 笔者发现数学学困生在解题时, 不爱动手, 解题步骤大多不规范。 培养学生的解题习惯, 通过日常观察和测验, 可以发现大部分数困生在解决问题时, 不敢动手写解题过程, 写出的过程大多不规范, 字迹潦草。 通过历年来的中考数学阅卷分析可以看出, 数学书写的规范性直接影响学生得分的高低。 教师要在平时鼓励数困生写出解题过程, 分析题目中所列出的已知条件, 由已知条件能够得出什么结果, 由已知你能想到什么, 都写出来, 逐渐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使学生敢于动手解题。 同时, 加强学生书写的规范性训练。

5.教师要有精练的教学语言

初中作文教学的几点体会论文 篇5

在平时的作文教学中,老师们常发现学生积累了许多好词佳句却写不出什么像样的作文。这是为什么呢?那积累还有意义吗?

积累是写好作文的关键。当代著名诗人郭沫若写过这样一句诗:“胸藏万汇凭吞吐,笔有千均任翕张。”这句诗道出了积累对表达的重要意义。“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学生如果没有大量的阅读积累,没有一定数量的美句名篇储备,这样腹中空空毫无写作素材而硬要挤出几百字的作文来,那只能是缘木求鱼了。

但是语言是思想与情感的载体,没有思想的语言是乏味的,没有渗透情感的言辞就像是炎炎夏日下蝉的聒噪。语言可以借鉴和模仿,但思想是不能的。当思想没有达到相应的高度,仿用别人优美的语言,那只能是鹦鹉学舌,对作文的能力没有很大的作用。

很多老师很注意学生对好词佳句的积累,但相对忽略了学生运用这些材料的能力与技巧的指导,致使学生运用时错误百出,学生积累的多少是作文语言优美与否的一个因素,但不是最重要的一个因素,更不是唯一因素。积累有限,但只要运用的能力强,同样能写出一篇不错的作文。尽管语言不优美,可以流畅;辞藻不华丽,可以平实;修辞不多样,可以少用;毕竟,语言流畅也是一种美。语无惊人处,情也千千结。

如何指导学生进行有效的阅读和积累呢?我在语文教学中有这么几点体会:

一、用实教材 活用教材

语文课本中有大量的佳作美文,写人、叙事、描景、状物,无不充满着迷人的语言美、形式美、形象美和意韵美。连思想品德课本中的美文名句也很是令人耳目一新,例如写语言文明的谚语有“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写比较评价的名句有“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还有珍惜时间和描述青春的的优美句子“当错过太阳时,你在哭泣,那么你也会错过月亮和星星。――泰戈尔”“青春是一串多彩的风铃,它时刻在召唤着自由的风;青春是一匹骏马,跑起来四蹄生风;青春是一首金曲,唱起来红光满面;青春是一段劲舞,跳起来彩霞满天;青春是一串笑声,笑起来连上帝也羡慕。”…… 在学习时要善于挖掘教材中潜在的因素。日常生活中大量的多层次的阅读,是积累写作素材、学习写作技巧的重要途径和有效方法。平时我要求学生每天自由读1至2篇课外文章, 并做读书笔记,摘抄优美句子或写写读后的感受。值日生每天在黑板上抄写一句名言或一句优美的句子,班里每个学期举行一次名言背诵比赛。通过这样的方式,学生积累了很多知识,还明白了许多做人的道理。

二、指导阅读 把关质量

梁启超曾说:“阅读是写作的前提和基础,要指导学生作文,首先应教会其如何读书。”的确,阅读与写作是密不可分的。叶圣陶曾把阅读与写作比喻为“吸收”和“倾吐”的关系,不吸收丰富的`养料,就写不出好的文章。所以,在作文教学中指导学生“多读”是关键所在。要提高学生写的能力,必须先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每一个人,凭直接经验,对社会的了解总是有限,要积累素材,也不可能样样亲历,这就必须学会多积累间接经验。而获取间接经验的最有效途径便是阅读。阅读是写作的基础,是获取写作范例的重要途径。“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劳于读书,逸于作文”这是前人在读写实践中总结出来的经验。读书是吸收、积累的过程,思想、素材、感受以至语言的表达方法都在不知不觉中储存起来。一旦需要,这些储存就会蜂拥而至,跳出来供你应用;你可以很自然地随手拈来,不费思索而顺理成章,进而推陈出新,把自己的情意表达得生动、完美。多读的确是一条通向学好写作的成功之路。

增加阅读量的同时应做好指导。学生有时写不出好作文并不是缺少可以写入作文的材料,而是缺少对生活的理性的思考与梳理,欠缺一种潜心思考生活的精神。而这是受其阅历和情感所限的。对身边发生的,可以作为写作素材的事情无动于衷。要让学生明白,感人肺腑的事未必就是轰轰烈烈的大事。要善于从目之所及、耳之所闻的小事中体会人生的哲理、生活的真谛、人性的光辉。语文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说过:“生活是作文的源泉,作文如溪水;源泉丰富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而流不歇”。我鼓励学生让生活走进作文,用自己手中的笔来描述生活。其实,要让学生写好作文并非易事,“滴水穿石非一日之功,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我相信,只要长期持之以恒,做生活的有心人,多观察,勤积累,多思考、多练笔,就一定能培养出学生对作文的浓厚兴趣,提高写作能力。

三、激发兴趣 给足空间

我多年来一直进行“自由练笔与规范作文相结合”写作教学的实践探索,既让学生完成一学期写八篇大作文的任务,更重视的是学生每学期不少于十五篇的随笔。随笔内容不限,体裁不限,自己命题,以自己最想写的东西为内容,持之以恒的练习最终都让他们达成了这样的共识:用真心去写,很畅快,是倾诉后的一种快感,生活中还不能少了它。以“我”为先,使他们的笔端流泻着活泼的个性。缘于“情”而作,为自己的真情,为自己的个性,学生崇尚真实,敞开心扉的袒露正是学生的主体意识觉醒历程。

发表欲,是学生共有的心理。学生总期待着能将自己的成绩展示给大家。即使是差生,表现也是他们梦寐以求的事情。班上朗读,这是口头发表。还要做好精彩的课前三分钟演讲,训练内容有:交流生活中的所见、所闻、所感。交流的内容要体现出是自己最满意的一次演讲。每节课训练1人,轮流演讲,要求人人能上台表演。通过演讲,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提高了,作文水平提高了。除此以外,还以大组为单位办小手抄报,每半个月出一期,让每个人都投稿。当学生看到自己的作品收到小报上、贴到墙上,心里真是比吃上蜜糖还甜。我相信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可爱之处,每个学生的潜能都是无限的,多给学生表现的机会,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让学生写出好作文,首先要让学生喜欢作文,当他们看到自己的辛勤耕耘有了收获,自然会对自己所做的事情产生极大的兴趣。给了学生一个展示的舞台,我发现学生都能积极、主动的练笔,作文水平也有了明显的提高,班级里形成了一种喜欢作文的氛围。

四、理解欣赏 鼓励修改

首先要学会理解和尊重学生对生活的认识和情感体验。不要用挑剔的眼光来审视学生在作文中表达的思想和感情。任何一篇文章都能挑出毛病,即使经典之作。对于学生作文的评改,当然应该指出问题所在,并指出问题之后帮助他们找出原因,但是,最重要的最主要的应是发现、发掘学生在作文中所表现的语言表达、思维发展的优势和特长,并帮助其进一步发展。

其次,要学会欣赏。在以往的作文评价中,教师缺乏欣赏的意识和心情,即使学生写出了在教师看来是“优秀”的作文,教师给予的往往是“表扬”而不是欣赏,更不是激赏。表扬是馈赠,是“我”与“他”的关系,而欣赏才是平等的交流,是“我们”的情感共鸣;表扬诉诸价值判断,而欣赏诉诸审美价值。欣赏更易于通达学生的心灵,让学生享受到尊重、理解的快乐。因而,对于学生中的优秀作文或作文中的某一闪光点,最重要的不是堂而皇之的表扬,而是发自内心的激赏。一次对学生作文发自内心的激赏,往往会影响学生的作文态度和精神生活。

语文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说过:“生活是作文的源泉,作文如溪水;源泉丰富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而流不歇”。我鼓励学生让生活走进作文,用自己手中的笔来描述生活。其实,要让学生写好作文并非易事,“滴水穿石非一日之功,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我相信,只要长期持之以恒,做生活的有心人,多观察,勤积累,多思考、多练笔,就一定能培养出学生对作文的浓厚兴趣,提高写作能力。

【参考文献】

1 韩雪萍;张春林;鲁宝元;《应当建立一门阅读学》,华夏出版社, 6月期

2 董蓓菲,《语文教育心理学》上海教育出版社,】

3《中学语文课程标准》,人民教育出版社。

4《文章写作与修改》,人民教育出版社。

初中英语词汇教学几点体会 篇6

【关键词】初中英语;词汇教学;教学方法; 成果巩固

很多学生抱怨英语词汇太多,且无规律可循。还有学生在词汇学习方面存在误区,喜欢背一些偏难生僻的单词。有的虽然背了很多单词,但当口语交流或写作时就词穷,所以词汇学习一直都是学生学习英语难以突破的瓶颈。突破英语词汇学习的难关,寻求一个有效地帮助学生记忆英语单词以扩大词汇量的方法,一直是英语教师研究的课题。

一、听说领先,形音结合

词汇教学一定要贯彻听说领先的原则,按照我国九年制义务教育英语教学大纲的要求,在初中年级,特别是七年级,一定要贯彻听说领先的教学原则。因此,词汇教学也一定要首先是听。即教师在教单词时,先让学生听,让学生去辨音,教师所展示的不是课本里的文字,而是每个词是由几个音素、几个音节构成,重音在什么地方,这样才能从听的意义上掌握词汇。因此,在词汇教学中,要注意音和形的统一与结合,使学生把一定的音同可能对应的形联系起来,又把一定的形同可能对应的一定的音联系起来,通过反复练习在大脑中建立起来一类一类词的音、形模式联系。这就解决了学生掌握词汇的一个很重要的问题——拼写单词。同时也为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奠定基础。

(1)在学习字母表时就结合字母音和在其单词中相同读音进行拼读训练。学习字母a时,可列出name,same,hate,让学生拼读。

(2)学生在读完一个单词之后,可将辅音变换进行替换练习,如将hate中的h替换成b,m,n,p,r,s,t等以培养学生的拼读能力。

(3)利用构词法进行词汇教学。英语中的很多词汇是借助构词法变化的。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用构词法知识来辨认和记忆英语单词。

构词法包括合成、派生、转化等方法。其中,派生法可以帮助学生掌握大量单词。派生法是通过加前缀、后缀的方式构成其他单词的方法。学生掌握此方法就可以推测出一类词的意思。另外,转化词也需特别提醒学生注意。

二、重视语境

注重语境是进行词汇教学取得实效的基本原则。《英语课程标准》以学生“能做某事”的描述方式设定了各级目标要求。要培养学生的这种能力,教师就要创设有意义的课堂教学情境,帮助学生在真实的交际活动中体会词的意义、搭配和用法。

E.g. find out可通过语境来教学。

T:Tom,what subject do you like best?

Tom:I like English best.

T:Very good. Please find out what subject Mike likes best.

Tom:Mike,what subject do you like best?

Mike:I like math best.

Tom:He says he likes math best.

三、词汇教学成果的巩固

学习词汇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会使用这些词汇,只有通过一定量的练习,才能够让学生真正会运用所学到的词汇。同时,词汇学习不可能是一劳永逸的,一段时间不用就会忘记,要和“遗忘”作斗争就得时常复习。所以,练习和复习是巩固词汇教学成果不容忽视的两个环节。

1.设置语境化练习,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词汇

“练习”是一种有目的、有步骤、有指导的活动,它不是简单机械的重复。只有在练习中才能检验学习的效果,才能发现问题。要学好词汇就需要有足够的练习次数和练习时间。练习在时間上应该有适当的分配。一般来说,适当的分散练习比过度的集中练习优越。

2.运用记忆规则减少遗忘

对刚学过的词汇应及时不断重现,不断加深学生对词汇的进一步理解,并在运用中强化记忆,而不应等到已经遗忘后再来追忆或重新学习。对刚学过的材料应该及时多加复习,复习的本身就是重复。随着记忆巩固程度的提高,复习的次数可以逐渐减少,间隔的时间可逐渐加长。重复的次数越多,忘得越慢。把单词进行科学分类,不仅可以帮助记忆,还可以引发联想,激发学生兴趣。

3.加大阅读量,提高单词重现率

单词必须经过多次重现,才能记住。阅读是最有效的语言输入途径之一。学生通过阅读能在具体的语篇环境中接触更多的词汇,增大输入量,重新与学过的词汇见面,再一次加深记忆,同时,这也是对词汇的一种运用过程。在阅读过程中,教师应指导学生借助语境推测掌握词的真正含义。

我对初中数学教学的几点体会 篇7

关键词:初中数学,行为习惯,学习兴趣

我是一名农村初中数学教师, 已经在这个岗位上工作了22年, 数学教学中如果要达到“教师教得轻松, 学生学得快乐, 学得会, 学得快”真是一件不容易的事!但我们广大师生一直在努力实现这个目标!在这个过程中我认为:只要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准确地进行思想教育, 就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我们在数学教学中一定要注意备课时要备学生的“思想”。一旦学生有了正确的思想作指引, 他们就会在学习、纪律和生活中变得主动起来。那么如何做到呢?我觉得要从以下几方面努力。

第一, 在教学中要与学生建立互信。注意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备课中尽量从学生日常生活中能接触到事物作为切入点, 来引入新知识。让学生们感受数学的魅力。例如, 有这样一道函数应用题, 要求学生用函数计算一个漏水的水龙头一小时漏多少千克的水, 可是有的学生没有考虑计算单位, 结果等于1000多千克, 于是我引导学生体会他们的计算结果与实际的联系, 什么样的家用水龙头一小时漏水1吨多?水龙头开着时一小时能流多少水?学生渐渐发出了笑声, 开始觉得自己的计算结果是个笑话。于是找原因, 注意到了单位。教师的耐心和幽默能树立教师在学生中的高大形象, 为取得学生的信任打好基础, 以便给学生布置学习任务时, 能让学生对“完成了教师布置的任务就能让自己进步”深信不疑, 这样学生就能主动去学习, 去完成作业。当然教师同时必须拓展自己的知识面, 钻研教材教法, 用自己渊博的知识和良好的行为习惯去吸引学生。

第二, 用具体良好的行为习惯对学生进行健康的思想教育, 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思想。在数学教学中, 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要注意循序渐进, 我是一名班主任, 于是我尽量将学生每天要做的事情具体化, 将全班的事分给全班的同学做。例如:点名、检查卫生、检查作业、擦黑板、学习中的互助 (一帮一) 、每天的学习情况小结等, 只要教师和学生能想到的, 都分给学生去做, 甚至班长、组长也可以轮流当, 但是每一名同学都要将自己每天所做的事作好记录, 并在班会课上进行点评总结。就像魏书生老师说得那样, 每个学生每天都做好自己应该做的那几件事, 因为事情具体、简单, 学生就能做好了, 学生的价值体现出来了, 他们自然就有了成就感, 也快乐了!本学期, 我在班内开展了一项活动———“今天我是班长!”实行轮流当班长, 结果调动了每个学生的积极性, 学生们都想在自己当班长这天来表现自己, 对班内卫生和学生作业的检查都很认真, 而且详细写好工作记录, 甚至还有的人写了对自己的评价。这对于培养他们克服困难的信心是很有帮助的!

第三, 教师要多用鼓励性的语言来评价学生。在具体的数学教学中, 由于数学抽象的特点, 难免有学生会掉队, 掉队的学生很需要及时得到帮助, 如果学生之间不能解决他们的问题, 这时候教师就应当是他们坚强的后盾, 及时给予他们关心和帮助, 尤其是心理上的辅导, 让他们以积极的态度去面对挫折。我们要知道, 一个学生的思想产生波动, 变得消极, 会直接影响到别人, 因为我们的教学中学生是主体, 他们之间最容易互相影响。所以我们在关注和解决这类问题时一定要注意方法。

第四, 为了给学生做思想工作时少走弯路, 教师要多和家长联系, 全面了解学生, 千万不要认为和家长沟通只是班主任的事, 学生是很容易被教师的关心感动的。只是我们在和家长沟通时要注意自己的语言和态度, 一定要以自己是学生的好朋友的心态来进行。在教学中, 我每个星期都要和几个学生家长联系, 了解学生的思想波动, 以及他们在业余爱好、性格特点、对老师的印象上有什么变化, 学生在家中做作业的时间和家庭有什么困难。我发现开始请学生家长到校时, 学生大多数是不高兴的, 后来看清了我的真实用意, 是为了能让他们更好地学习, 学生们更加信任我了。家长们开始时也不太配合我, 有的说:“我把孩子交给你了, 想打就打, 想骂就骂, 我没有怨言, 我们家长不会教给孩子知识, 全指望你们了!”也有的说:“有什么大事啦, 我还着急上班呢, 能不到学校去吗?”或者有的家长来校后只是“嗯!嗯!”不发表自己的看法, 还有的家长说:“自己管不了孩子, 孩子想怎样就怎样吧。”每次遇到这种情况, 我都是耐心对待, 说服家长认识到要和老师联合起来动脑筋想办法积极管理学生, 不能单靠老师或家长, 更不能简单地过早给孩子的未来下结论, 这才是对孩子负责。经过几个月的努力, 家长们的态度有了很大的改变, 变得更加关心自己孩子的成长, 不再认为成长是孩子自己的事, 不能单靠“管孩子就是孩子要钱给钱, 要衣服给衣服就行了”, 甚至主动来学校了解自己孩子的近期学习和在校表现情况。教师也要和同行多教研, 寻找最好的教学方法。我每天都要和各位科任教师交流, 了解我班学生的上课情况, “哪位学生上课认真听讲, 积极回答问题”、“哪位学生上课精力不集中, 做小动作”、“哪位学生作业不认真”等。以便给学生做思想工作时有的放矢。

初中物理教学的几点体会 篇8

一、抓好入门教育

物理课是初二年级的一门新学科, 刚接触这门课的学生对其往往有一种新鲜感, 表现出极大的兴趣, 但这种兴趣仅仅是停留在表面的一种新奇, 如不及时深化, “热”的时间是短暂的。因此, 教师在上序言课时应认真设计教案, 上好第一堂课。比如通过演示“三棱镜分解白光”、“纸盒烧开水”、“被纸片封闭在倒转的玻璃杯中的水不会流出来”等操作简单、现象明显的实验来引起学生的疑问, 激起他们求知的欲望;再描绘一些生活中看得见、摸得着的现象, 如“插入水中的筷子会弯折”、“同样是电, 通入不同的用电器会产生不同的作用”等, 使学生感觉到学物理有趣, 为他们今后的奋发学习打下良好的开端。

二、精心设计教案, 认真备课

由于探究教学的开放性决定了教学的具体过程不可预测, 因此, 新课程的课堂教学对教师的备课要求大幅度提高。教师在设计教案时, 要对教材和学生状况加以分析, 对比新旧课程理念, 尽可能多角度、大范围地预测学生可能的思维方向和在教学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及因应策略, 并将这一切尽量融入实验器材的准备和多媒体课件的设计制作中。这样教师既能确保教学过程的开放, 又能提高对整堂课的驾驭能力。

三、创设情境, 精彩导入

科学探究是学生参与式的自主性学习活动。教师创设情境, 导入尤为重要。从课堂座位的安排、纪律的制定、教室的布置到纯正的普通话、优美的语言和各种教学情境的准备等, 这一切无不影响着探究教学的气氛和效果。例如, 教师可以突破传统教室的课桌布局, 将座位排成若干U形单元, 采用六人学习小组, 形成开放性结构, 以便于学生交流合作;整堂课不受约束, 学生可自主学习、自由讨论、举手发言, 无须起立, 等等。在教学《运动与静止》时, 我用多媒体播放夜空中的流星、暴雨前的乌云、小溪的流水等画面, 让学生深切感受自然界的运动。在教学《科学探究: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时, 我先播放各种各样学生熟悉的声音, 再引导学生通过各种途径发出声音, 研究声音产生的原因。在这样真实的活动情境中, 学生满怀兴趣地通过仔细的观察、身体的触摸去感知发声体的振动, 亲身经历了科学探究的过程, 深刻领会了物体发声的原理。在《科学探究:摩擦力》教学时, 我请学生帮助打开瓶盖沾上油的饮料瓶。学生轮番上台, 都未能打开, 于是学生开始积极地想各种方法 (裹上麻布、增大压力等) , 最终打开了瓶盖, 于是我很自然地引入了“摩擦力和哪些因素有关”的探究教学。实践表明, 在新课程的实施中, 创设情境、精彩导入是课堂教学中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 它能如磁石一般吸引住学生, 并快速地将师生的情感融合在一起, 从而放飞学生的思维, 让学生主动地、全身心地参与进科学探究中来。

四、循序渐进, 开展探究教学

新课程提倡科学探究式的课堂教学, 这种探究式教学给了学生更加宽松的思维和活动空间, 在实验教学之初, 教师往往会遇到两难的局面:一方面, 教师若指导过度, 学生就无法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自主学习和自主探究。另一方面, 教师若指导不到位, 学生的探究和学习活动又会杂乱无章、盲目无序, 从而无法完成学习任务。两者仿佛形成了一个“解不开”的“结”。如何处理教师指导和开放式教学之间的关系呢?如何在教学过程开放的同时尽量减少探究活动的盲目和无序呢?针对这些问题, 我摸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做法:首先, 教学方法“循环探究, 逐步深入”。先将新课内容划分为几个大问题, 再将每一个大问题分为若干个环环相扣的小问题, 从而让学生的思维和探究教学形成一个先散后聚, 不断聚散交替的循环探究过程。同时将探究教学的相关内容延伸至课外。比如:对学生而言, 可以提前布置学生预习新课、简阅课文、查询资料、自制自带实验器具等, 将课堂上没有探究完的内容带至课外, 课后布置学生写“探究报告”和“学习心得”等。对教师而言, 课前认真备课, 课中用心教学, 积极应对课堂上出现的问题, 课后撰写教学实录和教学反思。这不仅有利于学生探究学习任务的扎实完成, 而且有利于教师在新课程的实践中不断地完善教学, 发展自我。

五、联系生活实际, 让物理生活化

物理知识来源于实践, 又服务于实践, 它与实际生活联系十分密切。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物理教学要注意联系实际, 加强实践活动, 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物理基础知识, 能够运用这些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初中物理知识与学生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 在一定程度上, 学生的生活经验影响着学习的效果。因此, 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 从生活实际中引出物理问题, 让学生体会到物理就在身边, 感受到物理的趣味和价值, 体验到物理的魅力, 从而强化学生的物理意识, 培养学生的物理应用能力。

六、加强信息反馈, 及时调整教学计划

初中语文写作教学的几点体会 篇9

在九年义务教育初中阶段语文教学中, 衡量学生语文综合素质的一个重要标准就是学生作文水平的高低。作文是人们系统地表达知识和经验、思想和感情的书面语言形式, 又是一种具有高度综合性、创造性的语言活动。作文教学是语文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基础教育阶段学生必修的以培养书面表达能力为主要目标的重要环节。因此, 作文教学理所当然地应作为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内容。然而, 在生活中, 学生极怕写作文, 把它当作一件苦差事, 常常应付了事。对于广大学生来说, 作文不是件容易的事, 甚至可以说是件可怕的事。但怕归怕, 写还得写。在这几年的语文教学实践中, 本人摸索了一些作文教学的方法, 希望与大家共同探讨, 以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一、激发兴趣, 提高写作水平

兴趣是学生乐于学习的动力源泉。“留心观察事物, 养成勤于思考和乐于动笔的习惯。能不拘形式, 自由地把自己的见闻和想象写下来。”这就明确地告诉我们作文指导要从兴趣入手。孔子曾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教会学生面对, 是培养学生作文兴趣的基本手段。因此, 引导学生观察事物, ---读-写课-堂---

掌握观察方法, 提高观察能力是培养作文兴趣的基本手段。初中学生观察事物往往只有一个粗略的印象, 往往是看了之后, 无法用评议表达出来, 这就需要教师教给学生观察的方法。观察的一般方法是要求学生观察事物必须按照一定的顺序, 现时要抓住不同事物的不同特点, 进而进行深入的观察, 使学生认识观察的重要性, 养成自觉观察的习惯。在作文教学中, 学生有了兴趣, 就可以形成一种强烈的乐于动笔的愿望。在这种愿望驱使下, 他们乐意主动地、自由地写出自己的见闻和想象, 不把作文当成一件苦差事, 而看成一种快乐的享受、美好的倾诉。有了兴趣做基石, 然后指导学生写出自己的文章, 渐渐地使学生的作文水平得以提高。在具体的写作训练中, 给出适合学生的作文材料, 精心设计作文题目是很有必要的。好的文题能让学生兴致盎然。只要贴近学生实际、标新立异, 就能调动他们的写作热情。命题要贴近学生生活, 善于捕捉他们生活中闪光的情景。脱离学生的写作是无源之水, 脱离学生生活的命题则无异于缘木求鱼。现在的学生, 生活丰富多彩, 接受新鲜事物快, 教师必须善于观察他们、熟悉他们, 才能命出符合学生口味的题目来, 进而激发他们的写作兴趣。

二、坚持写日记, 磨炼意志

伟大的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说过:“生活犹如源泉, 文章犹如溪水, 源泉丰盈而不枯竭, 溪水自然就活泼泼地流个不歇。”生活中由于各人的生活环境、人生经历不同, 因而人生的体验感受也会不同。如生活在农村和城市的学生, 生活在经济发达地区和封闭落后的学生, 他们对生活的观察、体验和感受, 就会有很大的差别。当作文和生活搭起桥来, 源源不断的“源头”“活水”就会流进学生的作文, 成为学生“取之不尽, 用之不竭”的写作资源。如果学生常写日记, “无话可说”“无话可写”的写作困境无疑将会被打破。当学生将自己的特殊经历和独特的感受写进作文里, 学生作文就会“鲜活”起来, 富有生活的气息。

写日记有利于发展孩子的智力。写作是个综合性的脑力劳动, 既要认真观察索取素材, 又要加强注意和记忆, 还要开展丰富的想象和积极的思维, 这对全面发展孩子的智力是个很好的锻炼。孩子天天写日记, 天天刺激强化大脑的兴奋中心, 也会加速孩子智力发展;写日记能培养孩子持之以恒的毅力和顽强的革命意志。闻名世界的作家列夫·托尔斯泰, 从19岁开始写日记, 一直到82岁他的心脏停止了跳动前, 除特殊原因偶有间断外, 一直坚持写。托尔斯泰的名著《昨天的事业》, 就是根据他的日记整理的。写日记虽然是件小事, 但并非人人都能坚持做到。学生如果从小学开始, 就能坚持不断写日记, 那对于他们的意志和毅力是多么大的锻炼啊!的确, 写日记的好处是多方面的, 只要多观察、多积累、多练笔, 思路自然开阔, 想象自然丰富, 文笔自然通畅, 只要坚持不懈, 持之以恒, 日记就会为写作训练撑起一片自由的天空。

三、学会仿写, 培养文风

模仿是人类学习、掌握技能的重要方法之一, 也是学生的心理特点之一。模仿的特点在于针对性强, 有法可循, 既降低了学习的难度, 又收到了明显的效果。学生的模仿性很强, 仿写范文对逐步提高他们的写作水平是非常有益的。老师在指导学生作文时, 便可训练学生仿写句子、仿写片段和仿写范文, 让学生从范文体会各种写作方法的技巧和语言。当然, 仿写只是写作的开始, 并不是目的, 只有通过仿写, 才能达到缩写、扩写、续写、改写, 最后达到自己能写的目的。但模仿并非目的, 而只是手段。

老师在教学生写作过程中不能使学生的思维受到约束, 而要让他们有自己的思维特点。实际上学生进行模仿性写作训练时, 创造性思维之光就在其中闪耀。他们的习作, 正是张开的创造性思维的双翅, 慢慢地他们就能搏击长空。

对初中作文教学的几点体会 篇10

一、作文教学的课外功夫

(一) 督促学生做好课外阅读量的积累

“问渠哪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在作文教学中我们经常发现学生常有意犹未尽以及行文单调枯燥的弊病, 究其原因无非是“源头少活水”, 即词汇储备少, 素材积累少, 作文规则少。常读书, 常读好书, 好多精妙词汇, 典型事例及作文技巧会在无意识状态下不断进入学生的思想。试想, 有了这些储备, 学生每拿到一个命题便不难妙笔生花。所以, 在学生的课余生活中作为语文教师要不遗余力地提倡, 鼓励学生博览群书, 这是写出好文章的最关键因素。

(二) 培养学生养成“耳听六路, 眼观八方”的习惯

学生作文中缺少真实感, 缺少生活气息, 缺少时代感的弊病也经常存在, 我认为主要原因是学生平时对周围的生活“听而不闻, 视而不见”, 说“有眼无珠”也不为过, 甚而部分学生对自己的经历及感受都会“麻木无知”。正因如此, 每写作文, 他们就会顾此失彼, 瞎吹胡编, 任由自己空想乱猜, 这样写成的文章当然毫无生气, 更不用说时代感了。语文教师一定要让学生们明白“艺术源于生活”的道理, 明白不关注现实生活就不会写出锦绣文章。我们可以让学生留心他们家, 他们邻居, 亲戚以及同学、朋友们的变化与轶闻趣事, 我们可以让学生在他们回家的路上, 在一次外出, 在自己独立干某一件事的时候多用耳朵听听那些在当时毫无关系的声音, 用眼睛看看哪些在当时索然无味的一株小草、一颗石子等等。设想, 当这种习惯久而变为一种不可缺少的生活内容, 我们何愁学生写作文没有真情实感。

(三) 走进生活, 开展情境教学, 激发写作热情

传统的作文教学都是在课堂内完成的, 这样做的优点是教师可以集中给学生方法上的指导, 可以一起鉴赏美文等。但这种“闭门造车”的作文教学模式很难激发学生自主写作的热情, 在这种环境中学生完成的习作很多时候是无病呻吟之作, 没有激情, 缺少新意, 胡编乱造都有可能在作文中出现。最好的作文方式是把学生带到特定的现实生活中去, 让他们自由去感受、评价、判定。不难想象, 在这种鲜活的现实生活情境中, 学生描写一幅景观, 评价某种现象, 发表一些观点时都是源自内心, 有感而发的, 这样的文章可能会少一些虚假做作, 多一些真情实意。

二、作文教学的课内功夫

(一) 重视写作方法指导

初中阶段学生的写作水平一般要求达到能顺畅地叙述事件, 能清楚地抒发情感, 能用较典型事例阐述观点就行了。对于大多数学生而言, 凭借他们已有的生活经历, 寻找值得一写的事件、情感以及观点并不困难。困难的是如何筛选素材, 布局行文, 做到详略得当, 主旨清楚。许多学生在行文时, 不会去认真考虑素材的筛选, 文章的布局以及情感、观点的表达。他们只是一味地盲目组合素材, 最终写出的文章要么拖泥带水平白无味, 要么内容空洞大而无当, 更有甚者离题万里不知所云。造成这一系列问题的根本原因就是学生忽视写作方法在写作中的重要性, 随意成文。

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共有必读作品180篇 (首) , 课外阅读作品60篇 (首) , 这些例文均为各类体裁的美文, 它们几乎涵盖了所有重要的写作方法。这些文章是学生获取写作知识和技巧的第一手资料。因此, 教师应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凭借这些美文适时从审题、立意、谋篇、布局各方面给学生悉心指导, 让他们知道万事都需按规则行事, 做事如此, 作文亦然, “不以规矩, 不能成方圆”。我们千万不能小瞧写作方法指导的重要性。

(二) 片断练习, 陈清利弊

作文教学中, 课外长时写作需要, 课内短时训练, 亦不可忽视。在作文课上, 我们可以就某学生的一个眼神、一个动作或校园内的一株花、一颗树进行片段练习, 通过现场评比, 让学生明白其中优劣, 时间久了定会产生“指物作诗立就”的效果。

(三) 经典推荐, 师生共赏

在作文课中, 我们可专门设立一堂名为“经典品评”的课堂, 即把学生在课外阅读中看到的名篇佳句推荐给全班学生, 师生共同品评, 领略其中的精妙之处, 写景佳句也罢, 抒情名段也好, 只要是学生认可的, 我们在课堂上细嚼慢咽, 只要学生多多少少品评出点好的理由来, 这难道不是一大收获?这样既锻炼了学生鉴赏文章的能力, 又增添了他们课外阅读的动力和兴趣, 是两全其美之举。有时, 教师也可推荐一二, 师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侃侃而谈, 真是其乐无穷, 何乐而不为?

(四) 多管齐下, 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提高学生想象力的途径很多, 比如让学生扩写《木兰诗》中“木兰从军归来”的场景及人物肖像和心理, 续写《我的叔叔于勒》的结局等。在学习《天净沙·秋思》一文时为了让学生体会作者营造的凄凉意境, 我特意在课上让学生们根据自己的理解先画了一幅《秋思图》简笔画, 然后又布置了作文———扩写《天净沙·秋思》。结果有一部分学生写的的确不错, 其中有位学生是这样写的, “这时, 他看到小溪里的溪水也在结伙成伴的往下流, 而我呢, 却是单身一人。”还有一位学生写道:“当他思念家人时, 他觉得大自然的每一样事物都在针对他, 秋风是那么刺骨, 枯藤和老树像仇人似的紧紧盯住他, 几只可恶的乌鸦在残阳斜照的树上哇哇叫着。明明水流很慢, 可他觉得水也好像要回家和家人团圆似的, 流得很快。他一个人在晚霞映红了的天空下, 孤独地骑着瘦马在漫无目的地走着。”不同的言语, 但都准确地写出了作者当时的心境和文章所营造的凄凉意境。教师经常要求学生进行扩写、续写, 可以有效的激发学生丰富的想象力, 从而帮助学生写出佳作。当然教师还可借助一个实物, 一幅漫画等具体物象激活学生的思路, 展开奇思妙想。还可适当创设情境让学生打破时空局限, “穿越”一下。

摘要: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头戏, 让学生写出言辞优美、富有新意的文章, 不但要做好作文教学的课外功夫, 还要强化课内训练。

提高初中数学教学质量的几点体会 篇11

关键词:初中数学;教学质量;提高;体会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06-264-01

一、优化课堂教学氛围

良好的课堂氛围有利于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在以往的课堂教学中,有的老师上起来轻松愉快,有的老师整堂讲得沉闷,为什么?因为他们关于和谐师生关系创设良好的课堂气氛,她们不单是演讲者,观察者,更是发现者,不断用心去感受,用眼去观察,上课有激情,用感情去点燃学生的智慧,激荡学生的情感波澜。后者老师也用心备课,教案无可挑剔,目的明确,内容完备,方法科学,上课有条理,但学生却没有反映,老师只是一个现场播音员,把教案中所写的从头到尾讲一遍,与学生无关,甚至似乎与学生有仇,整节板着脸,是为了上课而上课,然后上完课大叫“学生不配合,没办法教”,而事实上是教师本身没有努力,去创设和谐的课堂气氛。而前者是带着强烈的感情走进教室,做到入课堂则情满课堂,登上讲台则情溢讲台,达到开人心智,启人思维的效果。

二、精心设计备课环节

俗话说得好:“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这就说明课前准备的重要性。备课时,要紧紧围绕课程标准,认真钻研教材,明确教学目标,明确教学重点、难点。要备出突破重、难点的最简洁的措施,要用最明了、最直观的方法去一语道破重、难点。不要让学生带着模棱两可两可的态度去“攻克”习题。一般说来,一节课中学生要掌握的主要知识就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学生在领悟和接受上存在困难的地方就是教学难点。因此,教师要把握住重点和难点,当教学内容确定以后,教师应认真考虑:通过教学应使学生领悟和掌握哪些知识,那些主要的、关键性的知识就是教学的重点;学生在学习时会遇到哪些困难,那些学生难以领悟、容易出错的知识就是教学的难点。

三、注重基础知识教学

在传统的课题教学中少,老师往往会强制性要求学生去死记硬背某些概念,把复杂的数学学习过程简单地认为只需要记忆,而不需要理解。这种现象是一种本末倒置的行为,没有好的基础,是不可能有大的提高的。其中最明显的缺陷是数学教学中,忽略了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数学思想方法是数学教学过程中最重要的环节,也是基础知识的重要部分。学生受到学校压力和升学压力的影响,盲目地去做一些名校的习题,和自己的教育背景相脱轨。过分依赖某名师的押题思维,当他们无法解决这些难题时,就会将其解答方法记忆下来。数学是一门变化万千的专业,死记硬背是应付不来的;数学考试题型变化莫测,不是某个专家或者名师能够预测到的。受外界的影响,学生都不能够正确地看待数学的基础知识的重要性,即使了解了解题方法,那也只能是纸上谈兵。急功近利即使会带来短期的学习效果,但是从长远看,这对学生的发展是非常不利的。当学生发现这种方法对提高成绩有一些效果后,就会更加重视这方面的学习,从而导致对基础知识的忽略,最终会造成成绩下滑,学习能力下降。

四、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

多媒体技术是现代教育技术的一种,运用这一技术制作的课件图文并茂,具有信息量大、动态感强等传统教学技术无法具有的优点。多媒体信技术、多媒体教学软件可以为教学提供强大的情境资源,能展示知识发生的过程,注重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多媒体课件采用动态图象演示,让静态知识动态化,让抽象知识具体化,其突出的较强的刺激作用,有助于理解概念的本质特征,促进学生在原有认知的基础上,形成新的认知结构。多媒体技术特别适用有关几何图形和函数图像知识的教学。在常规教学中,由于受客观条件的限制,有些概念的理解,用常规的教学手段难以达到一定的效果。而用多媒体技术制作的课件能给学生深刻的印象,使学生获得直观的感知,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提高学习效果。

五、重视课堂精讲多练

讲练结合这种方法有利于让学生动口、动手、动脑,在参与中思考、学习,充分利用课堂四十五分钟,不仅可以减轻学生负担,还能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心理学家的实验表明:青少年,特别是处在初中阶段的学生有一个心理特点不容忽视,就是青少年的注意力集中不能持之以恒,具有间断性的特点。第一次集中注意力只能持续十几分钟后开始发散。第二次十分钟左右,依次递减。针对学生这种特点,教师应当把握好讲课时间,做到精讲多练。例如,"平行线的判定"其主要内容是平行线的判定公理及判定定理,我做了这样的尝试:引先导学生得出平行线的判定公理,然后让学生完成与判定公理相适应的练习,加予讲评。这样学生在注意集中时接受了判定公理,在练习中精神得到放松,使已经产生的疲劳,通过练习的时间得到消除,为下面的内容做好了准备。再分析内错角在什么条件下满足判定公理,得出判定定理: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并配合与之相适应的练习,最后小结。学生在讲与练交替的过程中,显得精神饱满,不仅能很快掌握知识要点,还能正确地应用知识解题。如此讲练结合,能抓住教材重点把知识讲明讲透,在此基础上加予练习,就能避开听觉疲劳的毛病,又能当堂消化新课,对新知识进一步巩固、理解,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总之,数学教学过程实质是一个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解决问题没有固定的模式,但在教学中要注意帮助学生给习题分类,同一习题思路有相同之处,这样就能把学生从茫茫题海中解脱出来,避免浪费不必要的时间。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凡是在教学中能符合教学规律,遵循学生认知规律的教学方法,都能使课堂效率有所提高,都能让你的课堂流光溢彩。

参考文献:

[1] 徐建輝.浅谈如何提高初中数学的教学效率[J].教育界,2012(35)

[2] 余凤燕.浅谈如何提高初中数学课教学效率[J].中华少年2013(21)

初中数学教学几点体会 篇12

今天, 信息技术对教学的支持是全方位的, 教师和学生可以利用技术的强大功能, 实现过去课堂中完全做不到的事情。例如, TI-nspire CAS计算器的功能设计就充分考虑到了教学 (特别是学生学习) 的实际需要, 强调如下的设计理念:为学生的数学学习提供“应用套件”, 形成数据、图形、方程、模型 (函数) 等的联动, 使代数、几何、数据等不同数学分支实现真正的融合, 为学生的探究活动提供强大的技术支持, 为有不同认知风格、不同表达习惯的学生提供数学理解的机会。

借助于TI-nspire, 可以产生tns格式的文件 (可与其他存储格式兼容) , 对作业过程进行随时存储、调用和修改, 从而真实、完整地记录学生的思维过程, 给教师和学生分析学习过程提供依据和方便。

Navigator (无线网络系统 ) 为数学课堂创建了即时互动、共同学习的环境, 可以帮助教师观察学生的学习过程, 为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交流互动提供有力的工具。教师可以通过这一系统即时了解学生的学习进展情况, 展示学生的作业, 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对自己的作业展开讨论, 利用课堂教学中即时生成的教学资源, 启发学生的思维, 促进学生的理解。

这些设计理念集中到一点, 就是从学生学习需要出发, 为学生提供内容丰富、形象化、动态化的学习工具, 帮助学生理解数学, 提高学习效率, 增强学习效果。

2.应用信息技术有助于拓宽学生的数学视野

使用信息技术, 学生有比以往更多的机会思考所学知识以外的问题。如有的学生利用Z+Z验证等腰三角形两底角相等时, 拖动三角形的顶点改变等腰三角形的腰长, 很容易发现顶点越远离底边, 两腰就越长, 两底角就越接近于90°, 同时计算机屏幕上的图形看上去像矩形。于是学生产生疑问:两个底角会不会达到90°?如果达到90°, 由两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知两腰平行, 那么此时两腰是相交还是平行?可它是将等腰三角形两腰拉长得到的, 此时顶点在哪儿呢?利用信息技术可以得到感性认识。还有的学生利用Z+Z智能软件设计几何图案时需要画出椭圆, 而软件设计要求学生必须给出椭圆方程才能画出相应图形, 这样学生可能会在兴趣的引导下自发地探究未知知识, 并积极地学习如何运用。在兴趣的引导下, 学生自然拓宽数学视野。

数学相对于其他学科来说更抽象、更枯燥。正因为这样, 所以不喜欢学数学的学生较多。心理学告诉我们:“兴趣是人们对事物的选择性态度, 是积极认识某种事物或参加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它是学生积极获取知识、形成技能的重要动 力。”计算机以其特有的感染力, 通过文字、图像、声音、动画等形式对学生形成刺激, 能够迅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使学生产生学习的心理需求, 进而主动参与学习活动。

3.让学生自己动手加深领悟

在以往的数学教学中, 由于注重讲解, 不太考虑学生的感性经验和直觉思维, 学生常常难以深刻理解数学中的一些问题。新的教学模式取代了靠老师讲授、板书的灌输式教学模 式, 使学生通过计算机从“听数学”转变为“做数学”。几何画板可以帮助学生在动态中观察、探索和发现对象之间的数量变 化关系与结构关系, 因而能充当数学实验中的有效工具, 让学生利用几何画板进行“数学实验”。

4.增加容量, 省时高效

当今社会新知不断涌现, 学生必须学会快速高效地汲取大容量新知的本领。如何充分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让学生汲取更多的知识营养呢?多媒体教学当属我们的首选。多媒体教学一改传统教学中教师在课堂上因大量板演, 过多占用时间的现象, 老师可按需要调用, 对“症”下“药”, 多次重复播放重难点, 刺激学生的感官, 加深印象;多媒体能为我们培养学生快思、快做、快算的能力提供便利, 使练习容量增加、形式多样、灵活多变, 更具针对性和实效性。如学习解一元一次方程时, 一道题从分析到完整解答, 教师要板书一黑板, 且很难体现出重点, 可谓耗时、低效;而利用多媒体教学, 不仅省时、美观, 更重要的是有足够时间让学生独立分析思考, 培养思维能力。过去需要学生课外完成的作业, 现在可在课内完成。通过师生面对面交流, 利用实物投影反馈学生的学习情况, 及时加以矫正, 真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5.动态模拟, 提高效率

有些概念的引入, 由于学生想象思维层次的不同, 内容抽象, 学生难以掌握、理解, 这时可以通过多媒体动态模拟演示。如我在讲二次函数y=ax2+bx+c的图像时, 教师在黑板上画出二次函数的图像, 引导学生观察, 发现其中的规律, 然后进行总结。由于黑板上的图像是死的, 即使教师花了九牛二虎之力, 相当一部分学生也还是难以理解图像的变化过程, 只能靠死记硬背结论“掌握”知识。而现在用《几何画板》展示y=ax2+bx+c的图像, 只要分别输入几组a、b、c的值, 就可以真实地观察到函数图像的变化及相互关系, 很好地完成教学任务, 实现教学目标, 大大缩短讲解时间, 提高教学效率。

6.利用信息技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初中数学可以看做学生在自己数学世界中自主进行分析、探索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 老师应重视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 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帮助学生更好地发挥自身的主体作用, 从而使学生的数学学习变得更积极主动。如教学相似性这一内容时, 老师可以要求学生判断哪些图形形状相同、大小不同, 从而引出相似图形的概念。先利用Powerpoint软件展示出大小不同、形状相同的五角星等图案, 由学生辨认进而得出定义。在课堂教学中, 这些鲜艳、明亮的图片对学生视觉的冲击力很大, 他们的积极性很高。在教学中, 我尊重学生的想法和创新观点, 给学生创造表现自我、展现自我的机会。这样的学习过程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 更重要的是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了充分发挥。

7.将多媒体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结合 , 有利于及时反馈 、 有效评价

上一篇:高校学生创业能力培养下一篇:物流园区的选址与布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