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创业园(共12篇)
高校创业园 篇1
1. 新理念的提出
1.1 背景
近年来, 针对高校大学生创业园运行模式, 国内学者作了不少有益的研究探讨, 部分高校也作了实践探索, 取得了一定的理论成果和实际价值。在实践探索上, 高校的创业园定位基本相似, 在管理规范性、资金运作、培训咨询、项目开发等进行了探讨与实践, 侧重场所供给、智力支持、实践平台的功能发挥, 其运行模式基本为“学校划拨专门场地, 提供适当资金支持;相关部门管理;创业团队入驻实践”, 此种模式运行机制较为顺畅, 但也存在一定的不足, 如多数指导老师未进行过创业活动, 存在纸上谈兵的现象;学生的创业模拟性较强, 缺乏针对性指导和市场化运作经验;尤其在结合学校自身学科专业及学校实际方面有所欠缺。
高校大学生创业园是着重于培养创业实践能力的重要平台, 高校开展创业教育工作理念的差异决定了高校大学生创业园的形态、运行模式和效果的不同, 因此亟需一种工作理念指导创业园的建设和运行。
1.2 新理念的内涵
“学科引领、教师参与、学生为主体、市场化运作”的工作理念是在深入分析我国高校创业教育发展形势, 全面总结大学生创业园的建设经验而提出来的一种全新的工作理念, 它既可作为构建高校大学生创业园运行模式的有力支撑, 也可以作为落实高校创业教育的指导思想。它由“学科—教师—学生—市场”四个要素构成, 强调紧密结合学科专业, 利用各种资源, 发挥相关要素作用, 遵循市场规律。
2. 新理念在高校大学生创业园运行中的应用
2.1 新理念注重“学科引领”在创业园运行中的核心导向作用
新理念所提出的“学科引领”是指高校发挥学科的专业优势和特色, 注重学科间的交叉融合, 利用各种设备、技术、信息资源, 倡导学生依托专业实现创业, 保证所创之“业”与专业紧密相连。要在创业园运行中充分发挥学科引领的核心导向作用, 高校应做好以下工作。
2.1.1 要理清学科专业教育与创业教育之间的辩证关系, 解决一个认识问题
学科引领在创业园运行中体现之一是创业项目, 其落脚点在于高校对创业教育的认识, 理清学科专业教育与创业教育的辩证关系, 能有效的避免学科引领的盲目性、片面性和孤立性。首先, 学科专业教育与创业教育的目标都是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高级人才, 在高等教育中相辅相成。其次, 学科专业教育是创业教育的基础。创业教育不是游离于专业教育之外的技能训练活动, 而是寓于专业教育的人才培养教育理念。再次, 创业教育的知识广度需求促进学科专业教育。学生利用专业创业, 利于解决创业与学业相脱离, 影响学业的问题, 激发其专业学习的兴趣。
2.1.2 要制定合理的发挥学科专业优势方案, 解决一个措施问题
学科发展水平是衡量一所大学国内外地位的重要标志, 每所高校的学科建设和专业发展情况不同。高校要在创业教育中做好学科引领, 首先要做到全面掌握学校学科专业发展状况, 能对师资、实验室等软、硬件资源的合理利用。其次, 还要做到与国家政策相结合, 与行业趋势相结合, 与学校发展规划相结合, 比如与创业型城市建设、国家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等相结合, 与绿色、节能趋势相结合, 使教育的方向满足国家、社会的发展需要。再次, 还应引导教师在专业教育中渗透创业理念, 更新教学内容, 使之紧紧与市场相联系, 让学生树立市场意识, 引导学生基于专业寻找创业途径和机会, 开展特色创业。
2.2 新理念倡导“教师参与”在创业园运行中的优势保障作用
新理念所提出的“教师参与”是指高校为保障创业园和学生创业团队实践运行效果, 发挥广大教师教学、科研优势, 参与创业教育研究、培训、创业指导、项目运作等全过程。高校大学生创业园创业项目的运行由于学生自身经验的不足, 亟需创业指导教师的参与, 要发挥“教师参与”在创业园运行中的优势保障作用, 应做好以下工作。
2.2.1 要在提高教师思想认识方面广泛发动, 解决一个想要参与的问题
高校应重视培养教师的参与意识, 增强教师对此项工作的认识。首先, 要广泛宣传动员。通过与不同岗位上的教师交流, 针对在实践中如何适时地介入与指导, 在创业中怎样体现师生的合作进行广泛交流、座谈、讨论, 切实解决教师在参与什么、怎样参与等方面的困惑, 加深教师对“教师参与”深层次的理解和把握, 使广大教师提高其参与积极性。其次, 要创造实践体验机会。通过在教师中开展创业体验式培训, 或提供到企业挂职, 接受市场运行实践体验的机会, 感受企业文化, 丰富其创业知识储备, 培养其参与创业的热情。
2.2.2 要在完善教师参与方式方面采取有效措施, 解决一个如何参与的问题
高校要制定并不断完善教师参与方案, 指导相关部门和教师做好如何参与创业园的运行。首先, 高校应着力整合优势师资资源, 打造专业化的教师队伍。如引导具有一定研究、工作基础的教师参与事务管理, 具有一定创业教学经验的教师参与培训, 具有一定学术造诣的教师参与学生创业团队的专业项目指导, 具有一定企业经营经验的教师参与学生创业团队的市场运营指导或共同实践。其次, 要制定有效激励机制。为参与教师提供创业研究、教学和实践的平台, 制定职务晋升、职称评定政策, 为教师的进步拓展空间。
2.3 新理念遵循“学生为主体”在创业园运行中的主旨地位
新理念所提出的学生为主体指的是高校大学生作为创业教育目标群体和创业园运行的重要组成部分, 饰演不同主体角色, 参与创业园全方位工作。要遵循“学生为主体”在创业园运行中的主旨地位, 应做好以下工作。
2.3.1 要建立完善的学生主体参与保障机制, 解决一个积极性的问题
作为学生创业园, 其入驻主体应定位于在校学生, 高校应建立学生主体参与保障机制, 让学生便于参加、乐于参加、敢于参加。首先, 创业园地点选择要符合学生需求, 让学生主体便于参加。地点可选在濒临学校的商业区, 使学生直接地接触到社会, 缩短从学校走向社会的距离, 做到“就业不离大学, 在校即可创业”。其次, 学校要设立一定的政策保障, 让学生乐于参加。比如设立创业基金, 为创业团队提供资金扶持。再次, 创业园的功能要有效的弥补学生自身的不足, 让学生敢于参与。要提供全程“保姆式”服务, 为学生实现创业的愿望提供舞台。
2.3.2 要创新学生主体参与的方式, 解决一个主体如何做的问题
创业园的市场化运作和创业教育功能的决定了学生的受益主体、管理主体、运作主体三重行为表现模式。首先作为受益主体, 全员接受创业教育。学生可通过市场调研活动和创业培训, 培养自身高层次的技术、经营和管理人才。其次, 作为管理主体, 全方位参与创业园运行。高校可成立学生管理团队, 吸收优秀学生参与, 作为创业园服务辅助主体, 实现学生创业自助, 自我服务, 体验创业, 实现服务创业与自我提升的功能。再次, 作为运作主体, 全过程参与市场化运营。创业团队所有成员作为领导者、策划者、参与者和实践者共同经营项目, 提高其市场竞争力。
2.4 新理念坚持“市场化运作”在创业园运行中的运行模式
新理念所提出的“市场化运作”是指高校大学生创业园通过独立或与企业合作成立创业服务类公司, 采取市场拉动型运作模式, 以市场需求为导向, 竞争的优胜劣汰为手段, 实现资源充分合理配制, 效率最大化目标的机制。要坚持“市场化运作”在创业园运行中的运行模式, 应做好以下工作。
2.4.1 要明晰创业园和高校创业教育的辩证关系, 解决一个管理机制的问题
公司化运营的高校大学生创业园, 进行企业实体化运作的同时, 兼顾创业教育要求, 实现公司化运营和创业教育效果的有效结合, 要明晰创业园和高校创业教育的辩证关系, 解决管理运行机制问题, 它应该是双重管理机制。首先, 创业园作为高校创业教育有效组成部分, 在工作模式和内容上, 要履行其教育人、培养人的职责, 切实为广大教师和学生服好务。其次, 作为创业服务公司, 要采取完全的企业化运作模式, 在管理体系、机构设置等方面与市场接轨。通过创业园、团队管理、团队运作的三级化市场化运作, 放手大学生进行创业实践, 使社会的市场环境因素成为大学生创业拉动力。
2.4.2 要充分考虑垄断保护与自由竞争的关系, 解决一个战略措施的问题
公司化运营的高校大学生创业园有其特殊的运行特点, 要充分考虑垄断保护与自由竞争的关系, 解决一个战略措施的问题。首先, 作为高校大学生创业园, 要充分借用公司的优势为所辖团队提供保障措施, 为学生在创业园经营提供便捷和优惠条件, 使其一定程度上降低创业风险。比如针对大学生市场经验不足, 对于未注册公司的团队, 可以公司名义对外开展业务, 增强市场竞争力。其次, 作为创业服务公司, 要将“敢于竞争, 善于转化”作为高校创业园建设的推动力量, 不断提高其社会效益与品位, 为社会经济发展发挥重要作用。
结束语
“学科引领、教师参与、学生为主体、市场化运作”的工作理念作为高校创业教育教学改革的有益探讨, 充实了创业教育理论基础, 利于克服创业园功能定位不足及与市场脱轨缺陷, 拓展了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的操作性研究。在运用该理念开展创业教育实践中, 高校要正确处理其要素之间的关系, 并因地制宜, 结合自身实际, 才能有效推广, 发挥最大效能。
参考文献
[1]陈心浩, 刘凝芳.大学生创业主体教育研究初探[J].《科技创业月刊》, 2010 (1) .
高校创业园 篇2
1月11日,北京高校大学生创业园2019新年联谊会暨创业团队交流会在北京高校大学生创业园理工园成功举办。
市教委、市公安局、良乡高教园区管委会、中关村软件园、北京中关村智酷双创人才服务股份有限公司和招商银行北京分行的领导和嘉宾出席活动。来自北京高校大学生创业园三园的100余支入驻团队共200余人参加活动。
“创新创业成创举,大创园里话丰年”。活动现场,大家共同观看了新鲜出炉的《北京高校大学生创业园宣传片》,重温了大创园的发展历程和阶段性成果。
参会领导为大学生创业者们带来了诚挚的问候和节日的祝福,并表示将继续为大学生创业者保驾护航。
40支在园创业团队进行了分享展示,并提供150余份大创产品用于抽奖,现场派发:戴乐科技“空气拨片”展示科技创新带来的音乐魅力;文韵中萃将创新与文化相融合。
宇观科技带来科技发展进步带来的奇妙体验……此外,活动的餐饮服务、设计支持、现场布置、摄影摄像均由在园团队根据各自特色自发提供,也体现了北京高校大学生创业园生态平台搭建的成效。
“硕果累累辞旧岁,创新创业展新姿”。在北京高校大学生创业孵化、创新创业实践教育、示范引领等主要功能基础上,北京高校大学生创业园一致致力于为在园团队搭建生态平台,凝聚在园团队感情,积极加强团队间交流,推动团队间合作,促进创业团队业务对接,打造大资源共享平台。
北京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主任匡校震出席活动并致辞,他首先对社会各界和友好单位一直以来对北京高校大学生创业园的支持和帮助表示感谢。
二是对创业团队一年来的收获表示祝贺,创业路上充满艰辛,无论成功与否都值得祝贺。
三是希望创业者要有更大的格局、更高的境界,在实现自身理想和个人价值的同时要有广阔的胸怀,以创业者的责任担当和企业家的精神为经济转型升级、民族伟大复兴作出贡献。
四是表达了对创业者的新春祝福,希望创业者在大创园里有家的归属感,抱团取暖,共同进步,来年取得更丰硕的成果。
北京高校大学生创业园是北京市教委落实国家和北京市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重要举措,是北京市“一街三园多点”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孵化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北京地区高校大学生创业团队孵化和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基地。
北京高校大学生创业园孵化体系建设从3月全面启动以来,经过三年的建设发展,目前已完成体系布局,管理规章基本完善,工作运行有序展开,规模效益初步显现。
北京高校大学生创业园,包括了市级“三园”和高校分园。市级园包括了位于北京理工大学国防科技园的“理工园”,位于中关村软件园的“软件园”,位于房山区良乡高教园区的“良乡园”。
高校分园包括了北京大学全球大学生创新创业中心、北京科技大学创业园(贝壳创空间)、北京工业大学大学生创业园(G星系创客空间)、北京服装学院BIFT WORKS创新创业中心、北京财贸职业学院创业孵化中心等16个高校分园,为大学生创业提供免费场地支持和全方位创业孵化服务,以良好的创业环境和优质的创业服务为大学生创业者保驾护航,进一步提升创业孵化成效。
其中由理工园、软件园和良乡园三个市级大学生创业园(以下简称“三园”)作为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孵化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截止目前,北京高校大学生创业园市级“三园”,在园孵化团队282支。
高校创业园 篇3
关键词:美国高校;创业生态系统;创业教育;启示
中图分类号:G720 文献标识码:A
一、美国创业教育发展状况概述
美国高校的创业教育自20世纪40年代后期开始,已经历了近70载的发展历程。在美国的众多高校当中,哈佛大学最先于1947年开设了创业教育课程,此后美国的其他高校也相继开始进行创业教育。与此同时,与创业教育相关的创业研究、创业刊物、会议、特殊兴趣团体、社区实践中心、学生团体、学习社区、创业竞赛、校园创业项目、创业基金项目也迅速发展起来。现阶段美国创业教育日臻成熟,其主要特征是:一是创业教育与学科发展、技术研究实现了有机的结合;二是充分利用全社会资源营造出可自持的生态体系。
二、美国高校创业生态系统的含义与特点
所谓“创业生态系统”是指“将整个大学的教学、研究和拓展活动相关联、整合并扩展到社区领域以实现培养创业思维和扶持创业活动的目的。在此系统中,战略、基础设施、教学和学习、拓展活动、发展与各种资源相互作用而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美国高校的创业生态系统的特点是:以美国的高校为主体和中心,政府、非政府机构、金融机构、行业协会、企业等共同参与;高校通过教学、研究、拓展活动与其他各种相关要素相整合以提升企业家精神和創业能力为目标;美国高校创业系统致力于区域经济和社会财富增长,是一个自持性的一体化创业支持系统。美国高校创业系统从根本上看,是一种整合了各种社会社会资源的自给自足的体系构建,是一个独特、复杂不断演化的创业环境生态系统。
三、美国高校创业生态系统的构成要素及运行机制——以美国麻省理工学院为例
作为世界大学排名前10的美国麻省理工学院(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以下简称“MIT”)在创业教育方面取得了突出的成就,MIT所建立的“创业生态系统”成功地培育出一大批极具创新思维的MIT创业企业家。MIT校友已在美国创办了2万余家企业,每年收益总计超过20000亿美元,此外每年新办企业数百家。
(一)创业中心:MIT创业生态系统运行的核心
MIT的创业中心成立于1996年,它的具体功能包括:
一是直接对学生创业提供支持和指导。
二是为学生提供有关创业方面的学术课程。
三是从事外部拓展活动以及教师开展创业领域方面的研究。
自成立以来,创业中心组织和开展了各种教育计划,培养了大批卓越的成功创业者。
MIT以创业中心为辐射中心,不断加强与市场及政府之间的交流与协作,使自身的智力资产、创业人才以及外部资金有机地结合在一起,逐步形成了一个吸纳了各种创业活动的创业聚集体。MIT的创业中心将科学研究与创业教育进行了对接,将理论学习与实践历练进行了对接,同时将校内人才与校外资源进行了对接。在此过程中,高校的商业化的科研成果与校外商业资本实现了交换,创业中心也从外界获得了资金、政策法规、技术需求等各种支持,保证了高校的科学研究和创业活动能够不断进行,最终形成了高校创业教育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社会经济反哺高校创业教育的良性循环的运作机制。
此外,浓厚的创业文化作为MIT创业生态系统运作的一个关键要素也在创业人才的培育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创业文化不仅激发了大学生的创业热情,而且在社会上营造了一种支持创业、宽容失败的良好环境氛围。MIT的创业教育突出体现了校企之间密切合作,特别注重知识创新和成果转化,使高校、企业、政府与大学生之间形成彼此关联、彼此促进的可自持的良性“生态系统”。
(二)创业教育机构——校方组织、学生社团和社会机构“三管齐下”
在MIT,创业精神是该校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与该校倡导“利用所学对世界产生影响力”的精神一脉相承,从创新到创业成为诸多校友实现自我追求的重要实践。MIT创业主要集中在以知识创新为基础的高新技术产业,该校创业教育也主要针对以高新技术为基础、具有高增长或国际化潜力的项目。聚焦科技创业使该校的创业支持系统有了凝聚力,也与该校技术大学的定位相符。
麻省理工学院的校方管理层对学生创新创业以及以创业带动高校科技能力转化秉持一贯重视和积极支持的态度。MIT管理层认为,从创新到创业的产学研转化过程主要包括7个步骤,即创意阶段、技术发展阶段、商业化计划阶段、企业计划阶段、形成企业阶段、早期成长阶段和高速增长阶段。为了满足不同阶段的需求,MIT校方先后建立多个官方组织提供创业教育,其名称和功能如表1所示:
除以上官方组织以外,MIT还成立了多种多样的学生社团组织,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创业的积极性与参与度。例如,全球创业工作坊(Global Startup Workshop)、创业者俱乐部(MIT Entrepreneurs Club)、创业社区(MIT Entrepreneurship Society)等社员组织为学生之间的信息流通、创意激荡、经验分享提供了平台。风险资本和私人直接投资俱乐部(The MIT Venture Capital & Private Equity Club)等风投组织协会则为创业教育生态系统提供了宝贵的资金支持。
此外,各种多元化的社会机构也对支持MIT学子创业做出了重要的贡献,这些社会组织和机构包括各种科技园、风险投资机构、创业培训机构、创业资质评定机构、小企业开发中心、创业者校友联合会、创业者协会、青年创业家大使联盟(YEK)、创业基金会(EF)、柯夫曼创业中心等。这些组织大多是非营利性组织,他们通过开展创业教育宣传,开发创业教育课程,提供创业知识和专业训练,为创业者出谋划策,提供创业经费赞助,奖励优秀学生等方式,促进了MIT创业实践和创业教育成果的市场化运作和转化。
(三)创业教育课程——全方位立体化的课程体系构建
MIT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涵盖了与专业相关的创业知识普及课程、创业计划类课程、创业实践体验类课程,覆盖了创业从知识到理念,从创业设计和规划到创业实施的全过程,具体包括:
一是与专业相关的创业知识普及类课程:此大类不仅包括“公司创业”“社会创业”“创业营销”“设计和领导创业组织”“创业金融”等创业知识普及课程,还包括“创业管理者法律知识”等有关创业法律知识的普及课程。
二是创业设计与规划类课程:该类课程主要教授大学生如何将创意形成创业计划,包括“商业计划的具体细节”等课程。
三是创业实践体验类课程:该类课程将来自于不同学院不同专业的学生组成团队,参与高科技企业管理,使参加成员亲身体会如何成立与运作一个新创企业。
此外,MIT还设立和发展了大量的文理交叉、理工交叉的跨学科课程,并允许学生跨专业、跨学科、跨学院学习。一方面强调科学和人文的联系,加强理工科专业的人文(包括经济)科学课程的比重,培养了学生从工程科学与社会人文两个方面的综合处理问题能力;另一方面,MIT还跨学科聘请教师,向学生提供大量知识新颖、交叉性强、水平较高的课程和讲座,不断丰富和更新学生的知识结构,培养其前沿意识和创新能力。
例如,M I T成立了“科学、技术与社会规划(STS)”学院(Program in Science, Technology, and Society),实现了在自然科学、技术科学与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等学科领域进行跨学科交叉的创新创业教育。
(四)创业活动——以竞赛形式激励创业人才在竞争中历练成长
MIT组织了丰富多样的创业活动,特别是以竞赛的形式激励创业人才在竞争中历练成长。MIT每年一度的10万美元创业大赛是MIT最有影响力的赛事,该大赛自1990年创办以来,每年有5到6家企业诞生于此,在美国表现最优秀的50家高新技术公司中,有46%出自此项比赛。可以说,10万美元创业大赛已经成为了“创业生态系统”中重要的一环。
1990年开始的M I T创业大赛由斯隆管理学院新型风险投资协会(MIT Sloan New Ventures Association)和以工科学生为主的创业俱乐部(MIT Entrepreneurs Club)联合创立。这一基于工科产品创意与斯隆管理运作经验相结合的创业竞赛,在校友和社会资源的支持下,不仅实现了奖金从1万到5万再到10万美元的跳跃,培育了高存活率、高技术含量和高利润的企业,而且通过完善的比赛程序、有力的组织结构和强大的支持网络,打造出独特的创业教育平台,构建了与世界一流大学相匹配的创业文化。
四、美国高校创业生态系统对我国创业教育的启示
与国外相比,我国创业教育起步较晚,基础薄弱。我国的创业教育始于20世纪90年代末期,完备的创业课程体系尚未形成。可以说目前我国的创业教育还仍处于探索阶段,需要借鉴国外成熟创业教育经验,提高我国的创业教育的层次和水平。美国高校创业生态系统是以高校为核心,整合了政府、社区、企业等多种资源的一套成熟先进的创业支持系统,值得我国学习和借鉴,对我国的创业教育具有如下启示:
(一)深化创业教育理念,营造校园创业文化
浓厚的创业文化作为创业生态系统运作的一个关键要素在创业人才的培育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创业文化不仅可以激发大学生的创业热情,而且在社会上营造了一种支持创业、宽容失败的良好环境氛围。当前,在我国“全民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背景下,在高校深化创业教育理念,营造校园创业文化,发挥大学生创业典型的积极带动作用,形成大学生“敢于创业、善于创业”的良好风气和氛围将为我国高校创业生态系统的构建奠定良好的精神基础。
(二)创业教育与专业学科发展、技术研究相结合
创业是连贯各学科知识的一个良好载体,而技术和创业的结合正是美国当前创业教育的重点。美国高校创业生态系统强调将技术转换成现实的生产力,转换成有商业价值的项目和成果,通过一系列的研究、教育和项目,着力培养具有领导力、创新能力和成熟技能的创新创业人才是美国创业教育的落脚点。我国的创业教育应注重创业在高校科技能力转化的重要作用,支持创新到创业的产学研转化,为了满足大学生创业者不同阶段的需求提供有力的与专业相关的创业课程和经验支持。
(三)创业教育注重生态体系营造,实现各类资源的有机整合
美国创业教育注重实践并有效地开发和利用全社会创业资源。创业教育体系中不仅包括了创业课程的普遍开设、本科和研究生创业管理专业的设立,还包括高校创业中心、创业教育研究会等的建立;不仅在校园内营造浓厚的创业文化氛围,还与社会建立了广泛的外部联系网络。我国的创业教育可以借鉴美国高校的做法,以创业中心为轴心,建立各种孵化器和科技园、风险投资机构、创业培训机构、小企业开发中心、创业者校友联合会、创业者协会,有效地开发和整合了社会创业资源,形成高校、社区、企业良性互动式发展的创业教育生态系统。
参考文献
[1]Antal N, Kingma B, Moore D, et al. University-Wide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J]. Innovative Pathways for University Entrepreneurship in the 21st Century (Advances in the Study of Entrepreneurship, Innovation &, 2014.
[2]中国科技在线.中美创业教育概览与案例分析[EB/OL].http://www. zgkjzx.com/html/cytz2/cy/2014/0324/126761.html.
[3]Isenberg D. The entrepreneurship ecosystem strategy as a new paradigm for economic policy:Principles for cultivating entrepreneurship[J].Presentation at the Institute of International and European Affairs,2011.
[4]Todd A. Finkle, Donald F. Kuratko and Michael G. Goldsby. An Examination of Entrepreneurship Centers in the United States: A National Survey[J]. Journal of Small Business Management, 2006,44(2):186.
高校创业教育探讨 篇4
(一) 大学生创业素质亟待提高。
首先, 传统的应试教育影响较深, 创新意识和创业动力不足, 创业积极性不高;其次, 创业观念过于理想化, 与实际相脱离, 或过于教条化缺乏创新思维等;再次, 社会经验不足, 导致创业初期盲目乐观, 对失败挫折缺乏预见性和必要的心理准备, 一旦经历创业挫折和失败, 就会痛苦迷惘甚至放弃。因此, 培养优秀的创业素质势在必行。
(二) 创业教育师资力量薄弱。
创业教育者既需要有一定的理论知识, 又要有一定的创业实践经验。目前, 创业教育者大多由辅导员、企业管理学科教学教师、就业工作指导教师或思政课教师兼任, 缺少一支既有较高理论水平, 又有一定企业经营管理经验尤其是创业经验经历的专职教师队伍。许多教师对创业教育课程的教学特点、规律等缺乏足够的了解, 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 难以满足创业教育的需求。
(三) 创业教育课程体系不完善。
首先, 课程内容单一。创业课程以传授理论知识为主, 脱离社会实践, 课程内容枯燥乏味;其次, 缺乏创业教材。很多高校将管理类课程教材作为创业教育课程教材, 缺少统一权威性的创业教育教材, 没有结合高校自身特色自编教材或讲义;最后, 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相脱离。一些高校的创业课程仍停留在对创业设计竞赛的指导和毕业就业指导层面上, 与专业课程相比, 缺乏系统性、针对性、可行性和长期性。创业教育课程没有融入学校的整体教学体系中, 与专业教育相脱离, 很多学生创业激情有余而专业内功不足。
(四) 创业教育方式方法落后。
很多高校创业教育仍采用“灌输式”教育方法, 不利于学生创业能力的培养。就业教育一味强调理论知识的传授, 忽视社会实践环节, 不利于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一些高校虽然成立了大学生就业创业指导组织与机构, 但仅仅是对创业政策、创业法律法规等的宣传教育, 对大学生的创业实践活动帮助不大。
(五) 创业教育环境氛围不浓。
目前, 高校的大学生创业教育活动表面上开展得轰轰烈烈, 其实大多仅停留在简单社团文化活动的层面上。部分学校存在重视程度不够、支持力度不大等问题, “谈起来重要, 做起来次要”, 创业教育缺乏浓厚的氛围和良好的环境。
二、高校创业教育对策建议
(一) 重视理论教育, 提高思想认识
1、理想信念教育调动创业热情。
培养学生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相结合的伟大目标, 并落实到具体实践中去。把理想信念教育与创业相结合, 积极支持大学生创业, 勇于承担社会责任, 立志为国家分忧解难, 用实际行动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2、职业道德法制教育规范创业行为。
社会主义职业道德是创业者必备素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 大学生必须对相关的法律法规有一定的认知和了解,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 必须努力实现职业道德、法制教育与创业的有机结合, 培养大学生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法律素养, 规范创业行为, 从而保证创业实践活动的有序健康运行。
3、心理健康教育调适创业心态。
创业充满着无数挑战与曲折, 大学生在创业过程中, 首先必须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 才能面对种种困难和挑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努力实现心理健康教育与创业相结合, 发挥二者的合力。具体而言, 就是培养大学生正确的创业心态, 养成乐观向上、自信勇敢、开放合作的优良品质和精神风貌。
4、形势政策教育助力创业成功。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必须把形势和政策教育与创业结合起来, 宣传党和国家关于大学生自主创业方面的相关优惠政策, 帮助学生科学地分析目前就业创业形势, 解读创业政策, 鼓励和支持一部分有条件的大学生积极主动创业。
(二) 采用多种方式, 提升创业素质
1、创新创业教育理念。
高校要改变传统教育理念, 深化改革人才培养模式, 从单纯就业教育向创业教育转变, 确立以培养大学生的创业基本素质为前提的教育观, 紧紧围绕培养和提升学生的创业能力为目标, 注重培养学生创业意识、创新精神, 由被动等待就业向积极主动创业转变。
2、培养创新思维品质。
创新性思维素质是创造力的源泉, 是进行创业的思想基础。要转变“不需要文化素质教育, 仅靠技术和能力就行”的错误观念, 全面强化素质教育, 注重创新性思维的培养, 实现科学精神和人文素养的有效结合, 真正做到科学创业。
3、端正就业创业态度。
创业实践的挫折和失败在所难免, 如果没有过硬的创业品质、良好的创业心态, 很难适应复杂多变的环境。因此, 高校在创业教育中要加强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树立积极乐观的良好心态, 增强抗挫能力, 健全人格。
(三) 加强教师培训, 优化师资队伍
1、加强教师培训。
要通过多种方式, 加强对创业就业指导教师的教育培训。首先, 转变传统思想观念, 由理论灌输到结合实践, 由依靠教材理论到亲身实践总结等;其次, 定期开展教师培训, 组织教师互相交流教学经验。学校可以邀请创业教育方面的优秀教师、专家等做创业教育辅导讲座, 提高教师教学科研水平和指导学生创业实践能力;最后, 丰富教师的创业实践经验, 组织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 鼓励教师支持参与一些创业项目, 提高教师创业实践指导水平。
2、优化师资队伍。
高素质创业教育教师必须具备相关的理论知识、较强的研究能力、丰富的创业实践经验等, 还应具备运用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知识和技能的能力。在注重选拔优秀创业教育教师的同时, 聘请职业指导师、风险投资家、企业家等走进课堂, 担任创业教育的兼职教师, 优化师资队伍。尤其要邀请创业成功人士加入队伍, 通过介绍创业经历和成功经验, 使学生面对面更加真切地感受到创业氛围。
(四) 推进教学改革, 完善课程体系
1、创业教育课程内容系统化。
第一, 开设基础类创业课程。介绍一些创业基本常识, 如市场动向分析、创业目标制定、创业计划制定与实施、创业团队组建等, 为创业奠定基础;第二, 开设专业类课程。针对创业活动中所需的专业知识设置课程内容, 如生产经营、市场销售、日常管理、创业相关法律法规方针政策等, 通过系统的专业化创业教育, 进一步提高大学生的创业能力;第三, 开设特色类课程。结合专业特点开设一些具有本校特色的专业类创业技能课。
2、结合学校特点选用精品教材。
在创业教材的选择上尽量使用国家级或省级精品教材。同时, 编写具有本校特色的教材。创业教育与生活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生活变化必然引起创业教育内容的变化, 教材内容自然也要相应发生变化, 要保持创业教育课程能够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
3、专业教育渗透创业教育内容。
各专业课教学要将创业教育融入到学科专业教学的全过程, 渗透到学生学习的全过程, 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学生的创业素质。内容包括培养创业意识、激发创业精神、提升创业能力、培育创业品质、积累创业知识等。特别应结合学生的个体特征, 激发创业潜能, 积极引导学生从“要就业”向“要创业”转变。
(五) 转变教育方法, 注重实践活动
1、改变传统教育方法。
首先, 讲解理论知识应结合专业相关科研课题、项目等, 并与学生交流讨论, 实现师生良性互动;其次, 转变教育方式。由针对毕业生的就业创业指导培训向面向全体学生实施系统创业教育转变, 由短期阶段式教育向长期全程式教育转变, 由简单培训、选修课向开设必修课转变;最后, 改变教育方法, 举办专业人士讲座、成功案例研究、模拟创业、创业话题辩论等各种形式的研究型学习讨论活动。
2、开展丰富实践活动, 创业综合素质的培养必须与具体的创业实践相结合。
支持学生组建多种形式的创业实践团体, 设立创业指导中心, 充分利用学校提供的各种服务条件, 开展创业竞赛、模拟创办公司等多种形式的实践活动。与地方、企业建立合作关系, 利用暑期深入企业参与实践活动, 在实践中学习更多的创业知识、创业技能, 使学生在成为认识主体的同时, 真正成为实践和创造的主体。
(六) 优化服务机制, 营造环境氛围
1、优化创业服务环境。
高校应设置大学生创新创业指导机构, 系统地组织学生开展各种创新创业活动, 并协调各方关系提供良好的服务。资金是制约学生创业的一大难题, 学校可以制定一些创业优惠政策, 联合校友、爱心人士、企业、地方政府等共同设立创业风险投资基金, 由大学生先提交合理的创业项目, 经评审合格后, 可申请创业风险投资基金。另外, 还可以联合企业、地方建立创业孵化基地, 作为学生创业的实验平台, 为学生创业积累宝贵实践经验。在贯彻落实国家相关政策的基础上, 改革学生管理制度, 积极探索“管严”与“管活”的新方法, 给学生更多空间和时间去进行创业实践。
2、营造创业文化氛围。
高校应加强创业教育校园文化建设, 通过广播、校报、橱窗、网络等多种渠道, 广泛宣传创业文化、创业优惠政策等, 同时重点宣传本校创业成功案例, 营造勇于创新、敢于冒险、乐于创业的校园文化氛围。组织开展各种形式的创新创业活动, 如创业成功者的现身演说、创业文化论坛、创业主题竞赛、创业项目分析预测评估等, 形成浓厚的校园创业文化氛围。
参考文献
[1]席升阳.我国大学创业教育的观念、理念与实践[M].科学出版社, 2008.71.
[2]张桂春.高等学校学生创业教育的若干问题探析[J].教育科学, 2011.4.
[3]王本贤.高校创业教育的构建模式及实施策略研究[J].现代教育科学, 2012.11.
[4]俞金波.大学生创业教育培养模式的科学构建及其运行[J].高教探索, 2012.2.
[5]卢新文.试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创业教育的关系[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2010.11.
[6]于波, 孙官耀.新形势下大学生创业教育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 2012.15.
[7]肖开红.大学生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建设[J].教育与职业, 2012.23.
[8]孙秀丽.试论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有效衔接[J].教育发展研究, 2012.7.
[9]燕波涛, 赵恩超.创业教育融入专业课教学的探索[J]教育与职业, 2011.2.
[10]陈春琳, 薛勇.把创业教育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J].中国成人教育, 2011.4.
[11]姜莉莉.大学生创业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J].教育探索, 2012.11.
高校创业前景论文 篇5
摘要:中国高校创业教育在蓬勃发展,创业教育已经成为一种独立的教育心态。中国高校创业教育的发展从1997年至今大致分为三个阶段:自主探索阶段、多元探索阶段与全面推进阶段。在过去20年的发展历程中,创业教育既取得巨大的成绩,也存在一定的问题,对于成绩与问题需要同等视之。综合分析,面向全体学生、形成特色鲜明的教育模式和纵深发展的教育体系是其未来发展的趋势。
关键词:高校;创业教育;发展历程;成绩;问题;未来趋势
当前,“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已经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引擎,创新创业的意识已经深入人心。作为培养创新创业人才的高校创业教育也蓬勃发展,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但纵观整个社会,民众对创新创业相关知识以及创业教育的发展历程、取得的成就以及存在的问题还缺乏了解。因此,有必要对高校创业教育的发展历程以及其在理论和实践中的一些做法进行梳理,从而有助于认清创业教育的发展方向和趋势。
一、中国高校创业教育的发展历程
(一)自主探索阶段
(1997年至2002年4月)相比于发达国家,中国开展创业教育的实践较晚。然而,实际上,早在1989年胡晓风等人已在理论层面上对创业教育进行深入的探讨。当年,胡晓风教授就发表《关于更新教育思想进行创业教育的探讨》一文,这可谓中国提出创业教育的第一人和第一篇文章,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后来,他与其他两名学者发表题为《创业教育简论》的文章。在文章中,他们提出不同于以往的教育新模式———创业教育,并明确地概述了其内涵[1]。但是,在中国当时的政治、经济与文化条件下,创业教育难以对中国高等教育产生深入的影响,中国高校中并未开展相应的创业教育实践。直至1997年,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在MBA培养计划中,仿照美国高校的做法,提出工商管理学科中开展创新创业的研究方向,并设立MBA创新创业教育中心,中心的主要成员为创新与创业课程的教师,这才被视为创业教育在中国兴起的标志,成为高校开展创业教育的新纪元。1998年,在与麻省理工学院联合培养工商管理硕士项目中,清华大学系统、深入了解到麻省理工学院开展创业竞赛的情况,汲取了丰富的经验,经过一段时间的筹备与组织,在清华大学举办首届创业计划大赛,取得较好的效果,推动创业教育的发展。清华大学的创业计划大赛的成功经验,推动了以创业计划大赛推动创业教育开展的先河。
1999-2002年间,共青团中央、中国科技协会、教育部、全国学联等中央单位联合各大学、地方省级人民政府共同举办三届全国“挑战杯”创业大赛,给各高校的大学生提供一个更广阔、更权威的实践平台。创业竞赛是一次有益的尝试,是创业教育在初期最常见的形式,其为今后高校创业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中国大学生的创业潮。1999年颁布的《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是中国首次正式回应创业教育题的重要政策文件。它强调:“各高校应该充分利用自身的专业优势、学科优势来为经济产业结构调整服务,增强高校与行业、企业之间的产学研合作,推进高校技术成果在实践中的转化速度,鼓励有条件的大学生开展创业计划,强化对教师与学生的创业教育,激励他们自主创立高新技术企业。”无疑,该计划的提出不但为中国创业教育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与方向,而且营造了良好的创业教育政策环境。此后,教育部为了推进高校创业教育的开展,出台一系列的政策文件予以支持。
2000年,教育部颁布《大学生、研究生休学创业保留学籍的暂行规定》,在这个文件中提出高校学生创业可以保留学籍,为高校学生开展创业活动提供了宽松的政策保障,消除了高校学生开展创业活动的后顾之忧。2002年4月,教育部正式将清华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武汉大学等9所高校列为开展创业教育的试点高校,并为其提供政策与经费等方面的支持,要求试点高校起到示范引领作用,集中精力探索创业教育的理论与实践。同时,教育部在2002年4月20日在北京召开了首次试点高校兴办创业教育座谈会,明确了高校开展创业教育的方向与政策支持力度,为试点高校兴办创业教育提供了强大的动力。当然,这一时段中国高校的创业教育基本上是处于自我探索阶段,其主要还是依赖于国外实施创业教育的先进经验,缺乏对创业教育系统、深入的研究与探索。除了9所试点高校对创业教育的发展方向、教育过程、人才培养方式具有一定的认知以外,其他高校基本上还未能对创业教育内涵、发展有清楚的认知,更不用谈及有规划、系统性地进行创业实践。
(二)多元探索阶段
(2002年5月至2010年)在各级政府的大力支持下,试点高校的创业教育取得一系列成果,形成几种典型的创业教育模式,逐渐形成创业教育的中国经验。整体来看,主要有三种模式:以武汉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为代表的创业综合素质教育模式;以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清华大学为代表的创业技能教育模式;以上海交通大学为代表的创业教育综合模式[2]。
与此同时,其他非试点高校及地方高校在吸取试点高校开展创业教育的先进经验基础上,也开始注重结合实际情况竭力摸索具备自身特点的创业教育模式。其中,温州大学的创业教育实践尤为引人瞩目。经过多年的有益探索与实践,温州大学形成“全校层面—专业层面—试点班层面”逐层推进的以岗位创业为导向的创业教育新体系,为创业教育的改革提供了新方向[3]。以此观之,创业教育进入以试点高校为主,其他高校协同发展的多元化探索阶段。随着高校创业教育进入多元化的探索阶段,创业教育的师资不足问题逐渐暴露,引起教育部的高度关注。从2003年开始,教育部便委托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开办首届创业教育师资培训班,对来自各高校的从事创业教育的200名教师进行有关创业教育理论知识的系统培训。此次培训标志着政府愈加重视如何有效地开展创业教育教学,强化创业教育师资队伍的建设。为了进一步提升创业教育的师资水平,在举办创业教育师资培训班的基础上,2005年团中央、中国青联主导下开展了KAB(KnowAboutBusi-ness)创业教育(中国)项目。
该项目由共青团中央、中华全国青年联合会以及国际劳工组织合作推动,不但为高校教师提供专业的创业培训,而且是一项针对大学生的教育项目。其开发了“大学生KAB创业基础”课程,该课程主要以市场为导向,在内容上注重创业知识与技能的传授,在功能上重视对大学生的“企业家精神”教育,旨在培养大学生的创业意识与创业能力。总体而言,在此时期,我国政府愈加重视高校的创业教育,对开展创业教育工作取得的成绩给予充分的肯定。在政府的引领下,各高校的创业教育取得体系化的发展,基本上形成多元化的创业教育模式。当然,这些模式中也存在一定的问题,如在培养目标上出现偏差,诸多高校片面地理解创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导致创业教育在形式与内容上呈现出表面化倾向[4]。
(三)全面推进阶段
(2010年至今)通过前期的发展,虽然高校创业教育取得丰富的经验,但也暴露出一系列亟待解决的问题。在新时期,如何突破创业教育面临的困境,推动其深入的改革与发展日渐成为政府、高校探讨的焦点。2010年,教育部颁布《全面推进普通高校开展创新创业与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在该意见中,首次将创新创业一起表述,将“创新”这个概念引入创业教育中。要求各高校特别是教育部直属高校应该通过创新意识培育来推进创业教育;强化创新创业教育的实践教学,创建全方位的创业支持平台;落实与完善大学生自主创业扶持政策,强化创业指导与服务工作;加强领导,形成推动高校创业教育与大学生开展自主创业活动相结合,形成创新创业教育与创业实践的合力。该意见的出台,标志着我国高校的创业教育进入全面发展阶段。2010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出台《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在这个文件中,也明确提出各级政府需要加强对高校创业教育的支持力度。除了通过政策扶持,2010年5月还成立了教育部高等学校创业教育指导委员会,以进一步推动创业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研究,起到宏观统筹、指导与咨询的作用。
具体而言,教育部高等学校创业教育指导委员会要求高校更新教育教学理念,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教学中,与专业教育相结合,贯通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另外,对创新创业教育的实践教学、创业教师队伍等方面也提出相应的要求。随后,每年教育部或有关部门就如何更有效地开展创业教育、培养创新创业型人才陆续出台一系列政策。这些政策在一定程度上营造了良好氛围,指导着创业教育的开展。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互联网+”时代已然来临,高校创业教育也呈现出新面貌。2015年10月,举行了第一届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此次创业大赛的特点在于其以互联网平台为基础,设置“互联网+”传统产业、“互联网+”新业态、“互联网+”公共服务、“互联网+”技术支撑平台等四种类型,以敦促大学生紧跟时代潮流,开发出更多基于互联网的创新创业新项目。综上所述,在过去的20年时间里,在各级政府的扶持、引导与高校自身的不断探索中,我国高校的创业教育取得很大的发展,基本上形成创业教育的中国模式,为社会培养大批具有创新精神、创新意识和创业能力的专业人才,对“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形势的发展起到良好的助推作用。
二、中国高校创业教育在发展中取得的成绩与存在的问题
经过多年的探索与发展,高校的创业教育逐渐走上多元化发展道路,取得的成绩是有目共睹的,但同时也存在一定的问题,需要予以正视。
(一)成绩
1.明晰了创业教育的基本内涵,即创业教育是以启发大学生创新、创业意识的,致力于提升其创业能力与素质的教育;是可以与专业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相结合的,可以通过渗透的方式在这些教育领域实施的具有独立的价值和精神的一种教育形式。经过多年的探索与发展,各高校基本上在创业教育的概念、实施方式、精神价值与实践意义等方面达成共识,而且明确了创业教育与普通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之间的关系,为推动创业教育在不同教育类型中的发展提供了理论与实践的依据。
2.界定了创业教育的教学内容。首先,明确了创业教育的外部范畴。这个方面极为重要,创业教育作为一种新的教育形式,其“外部范畴是什么”必须明确,这既是开展创业教育的前提,也是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结合的基础。目前,各高校对此基本上形成一致的认知,即创业教育的外部范畴应该包括创业教育的社会背景、价值理念、价值模式,创业教育在高等教育中的地位与作用、创业教育教学过程的管理等。其次,明确了创业教育的内部框架。在界定创业教育的外部范畴之后,必须明确其实施框架。这方面各高校在探索中也基本上取得共识,即创业教育是一种综合学校办学特色、专业特色的教育方式,其在发展过程中需要确定其基本原则、教育方法、教育内容、教育形态、课程体系、评价机制、实施模式、实践教学等问题[5]。最后,明确了创业教育外部范畴与内部框架之间的关系。这个方面实际上是要明确创业教育自身发展与高等教育发展、经济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体现创业教育的服务性、动态性的变化过程。
3.形成创业教育实施的基本模块。对于创业教育模块,各高校在长期的探索与发展中也已经达成共识,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的模块:理论模块、素质模块、实践模块、实施模块。首先,理论模块。这个方面的内容主要体现的是创业教育的基本理论问题,包括其目标、内容、实施方式、教育内容等。其次,创业教育的素质模块。这个模块要阐释的是创业教育所需要的素质是什么,包括创业的意识、心理、能力等。再次,实践模块。该模块注重于创业教育的实践教学,包括实践教学模式、创业模拟方式、实习基地方式,突出创业教育的实践性特色。最后,实施模块。主要是明确创业教育的实施方式,以及创业教育在具体实践中如何与在成人教育、职业教育、普通高等教育、现代远程教育中的结合、渗透、辐射等问题,如在成人教育领域适宜采取辐射模式,在职业教育和普通高等教育领域适宜采取结合模式,在远程教育领域适合采取渗透模式[6]。由此确立了创业教育发展的领域及其发展的价值。
(二)问题
1.创业教育的过程功利化倾向突出。无疑,当前的社会就业形势是十分严峻的。在这种情况下,各高校将创业教育作为扩大就业,提高高校就业率的一种途径,这本是无可厚非的。但是各高校在开展创业教育过程中,对创业教育内涵的理解存在偏差,认为创业教育仅仅是缓解就业的一种手段,而忽视了创业教育的本质。很多高校将创业教育等同于如何教学生去开办企业,在教育过程中侧重于教学生具体的创业技能,并采取了一些急功近利的做法。比如,很多高校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常常采取专题竞赛或者讲座的形式进行,教育学生去创办各类小微企业,过于注重小微企业的数量,而不从人才培养计划上对创业教育进行整体设计,导致创业教育看起来效果不错,实际上却没有起到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与能力的作用。故此,从这个角度看,创业教育并没有起到育人的作用,更没有形成系统性的课程体系。我们必须看到,高校的创业教育绝不能成为缓解就业压力的权宜之计,而是应该将创业教育纳入素质教育体系中,侧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创业意识,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创业教育不至于偏离其本质目标。
2.创业教育的目标工具化倾向明显。如前所述,创业教育的过程功利化倾向突出,许多高校将创业教育当作就业培训的工具,以促进学生就业或创业。所以,教育主管部门在考核高校就业成果及创业教育成果的时候,经常将学生参与创业教育的数量作为主要评价指标,这种政策导向无疑刺激了高校将创业教育作为一种促进就业的工具。这种工具化的目标歪曲了创业教育的本质,在这种目标观念的引导下,创业教育自然就沦为简单的创业知识传授与创业技能的训练,认为只要学生开办了企业就实现了创业教育的目标。这种过度工具化的教育理念实际上是背离了创业教育的目标。从本质上看,创业教育的目标不是促进就业,而是通过这种教育提升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培养学生创业意识,这种创业意识不仅仅是开办企业,而是培养学生在特定的环境下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帮助学生合理设计其个人职业生涯,培养学生成为社会所需的创新型人才[7]。
3.创业教育的对象精英化倾向严重。创业教育应该是素质教育在创业领域的具体化,从人才培养目标上看,其面向的对象应该是全体学生,惠及每一个人。但是当前各高校在开展创业教育的时候,其教育对象往往被限定为某些具有创业愿望的学生,也就是一些所谓具有创业能力的“精英学生”,这种偏颇的对象定位背离了创业教育的本质,创业教育作为一种教育资源,不应该为少数学生所垄断[8]。当前,各高校为了鼓励学生创业,出台了很多的鼓励措施与支持政策,一大批高校科技园、创业孵化器纷纷建立。此外,各高校在创业实训基地建设、师资建设等方面投入大量的资金,为学生创业教育提供较好的实践平台。但这些资源在创业教育对象精英化的情况下,为少数学生所占据,大多数学生却不能从中受惠,最终使得创业教育成为少数学生的创业培训教育。创业教育本质上是一种素质教育,其必须面向全体学生,必须与人才培养计划相适应,为每个学生提供均等的教育机会,提升每个学生的综合素质及创新能力。
三、中国高校创业教育发展的未来趋势
(一)面向全体学生
创业教育不应该是精英教育,不是少数学生的专利,而是一种普惠式的教育形态,必须面向全体学生,致力于提升全体学生的创新能力与创业素养。为此,教育部分别在2010年、2012年两次在创业教育政策文件中,提出“创业教育是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素质教育形式”,“创业教育的发展需要与学校办学特色、专业教育相结合,引导学生在专业学习的基础上实施创业计划探索”。无疑,这些政策文件提出创业教育发展的导向问题,就是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与专业教育相结合,从不同专业、学科的角度设计出创业教育的具体目标、内容与教育理念,从而保证这些目标、内容与理念能够面向全体学生、所有专业,努力提升各个专业学生的创业意识、知识与技能,从而全面提升学生的创新意识、创业能力,进而提升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与素养。有学者生动形象地描述了面向全体学生的意义,认为面向全体学生就是一种广谱式的创业教育,创业教育在任何专业、任何年级均可以开展,是一种典型的素质教育[9]。确实如此,面向全体学生就是要提升学生在创新创业上的素质,提升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与能力,而不应该是培养学生去创办一个企业。
(二)形成特色鲜明的教育模式
当前,各高校的创业教育基本上是有三种模式:校本模式、区域模式与行业模式。在这三种模式中,校本模式是主导方式。在未来的发展趋势中,在坚持校本模式的同时,需要向区域、行业两种模式发展,推进这三种模式的结合,进而形成“三位一体”之局面,保证这三种模式之间的统筹与协调,共同发挥创业教育的最大效果。高校创业教育在未来的发展中,应该以创业教育的实际效果为目标,准确把握各校的专业特色、地域特色、行业特色,找准其与区域、行业之间的契合点,积极探索学校特色、专业特色与区域特色、行业特色的融合,发挥地方政府、地方企业的积极性,促进产学研相结合,共同推进创业教育的资源在学校、区域、行业内的良性循环与互动,最终达到资源整合之目的,形成可持续的相互协调的创业教育发展模式。
(三)形成纵深发展的教育体系
创业教育体系的主要方面是课程体系和实践体系,未来的发展趋势是这两大类体系之间的融合发展,达到课程实践化和实践课程化的目标,做到知识体系和实践体系相融合。
第一,课程体系实践化。这方面主要包括课程内容与教学方法的双重实践化。就课程内容实践化看,要求创业教育在开展的过程中,其具体的教学内容必须是面向实践的,实践性课程应该占据主导地位。当然这也并不是要弱化课程的理论性,而是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通过丰富的创业案例、实例来丰富理论上的知识。就教学方法实践化看,要求在创业教育教学过程中必须综合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包括案例讨论、互动讨论、开放交流等多种方法,倡导模拟式、体验式、参与式的教学方法,增强学生对创业行为的体验和理解,保持对创业过程的全程感知,增强学生创业的实践技能及应对困难的方法。
第二,所谓实践体系课程化。就是要求创业教育实践体系必须在科学规划的基础上,完善现有的体系,强化实践的育人价值。具体有四个方面:首先,将创业实践教育与专业实践实习相结合,保证创业教育不偏离专业教育;其次,转变创业教育的实践观念,即创业教育实践必须是参与式、体验式的实践,是动手的实践,而不是流于形式实践;再次,要规范创业实践教育的过程,教师应该做好全程跟踪与辅导;最后,强化创业实践教育的考核机制,在考核过程中需要重视能力的养成,注重创业实践的实施过程,而不应该重视创业结果评比。
参考文献:
[1]胡晓风,姚文忠,金成林.创业教育简论[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9(4):1-8.
[2]赵金华,孙迎光.中国高校创业教育研究22年回顾与启示[J].现代教育管理,2012(11):83-88.
[3]黄兆信,等.以岗位创业为导向的高校创业教育新模式———以温州大学为例[J].高等教育研究,2014(8):87-91.
[4]施永川.我国高校创业教育十年发展历程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2013(4):69-73.
[5]王占仁.中国创业教育的演进历程与发展趋势研究[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6(2):30-38.
[6]苌庆辉,冯江涛.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研究热点知识图谱分析———基于2005-2015年的数据[J].创新与创业教育,2016(6):1-5.
[7]严毛新.高校创业教育的两难选择及展望[J].浙江社会科学,2009(2):83-87.
[8]柴旭东.论大学创业教育的精英化误区[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9(5):75-80.
高校创业园 篇6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复合型人才受到社会青睐。高等教育作为人才培养的基地,担负着为国家和地方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的重任。但目前的大学生在校期间接受的仍然是基础扎实的专业教育,已不能满足社会多元化发展对复合型人才需求。目前,从国内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活动的开展情况和大学生自身发展的需求来看,由大学本科生主动承担并积极参与的创新创业项目还不是很多。一方面是因为大学生的主要精力放在了学习专业理论知识上,创新创业活动大部分是在课余时间参加,另一方面则是因为他们的科研及创新创业能力没有真正地培养和激发起来。
长期以来,社会赋予高等教育的职能主要是培养高级专门人才,是高层次的专业化教育。德州学院作为应用型地方本科院校,已经意识到了目前的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脱节的现状,德州学院经济管理学院已经在人才培养模式上进行改革,开始注重培养有国际视野、有独立思考能力、有社会责任感、有文化修养的创新创业人才。
一建立系统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教学体系
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教学体系,包括培养方案、课程体系和教学要求。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培养知识面宽、综合素质高、实践能力强的复合型人才。能力目标是:树立创业意识,培养良好创业心理品质,形成创业心理结构,培养创业实践能力。发展目标是:有国际视野,有独立思考能力,有社会责任感,有文化修养的创新性创业型人才,从而提升综合素质和就业竞争力。首先我们对大学本科课程设置进行了修订,将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作为本科生的必修课,包括以掌握间接经验为主要任务的创业教育学科理论课程和以掌握直接经验为主要任务的创业型活动课程。在低年级开设系统化的综合课程、创业实训课程,主要是培养学生创业意识的形成和进行创业知识的积累。高年级主要开设创业案例教学课程和创业项目实训课程,目的是培养学生创业实战经验。同时,德州学院经济管理学院还为学生实践提供创业机会和创业基地,把创业教育实践课堂搬进企业、车间,聘请校内外指导教师,全面开设创新创业教育选修课程。大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专业特长,选择创业项目,组建创业团队,使学生在系统理论和教师指导下开展创新创业实践活动。通过制定明确的教学任务和目标,建立行之有效的管理机制,有效地将创新创业教育纳入常规教学和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体系。
二建设创业教育精品课程群,进行教学改革
德州学院经济管理学院以引导学生形成创新创业意识与理念为突破口,以培养创新创业能力为目标,以模拟创新创业过程为核心,以典型教学任务为载体,构建“学生为主体,教师为引导”的创新创业教育精品课程群。开发了特色鲜明的精品课程教学网站,精心制定创新创业教育教学计划。改革教学方法,实施师生互动、情景模拟、角色扮演、案例教学等教法,实现课程体系与相关技能平台、创业实践平台、创业实践项目的相互支撑,在培养学生专业能力方面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在全新教学理念引导下,构建了课程建设平台,优化课程内容,重组课程结构,全面开展教学改革,努力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针对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目标,精选教学内容,加强实践教学环节,校内实训与校外实训有机结合、相辅相承,理论教学与课外科技活动齐头并进,从而有效地解决了理论与实践相脱节的问题,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得到了显著提高。针对学生社会经验缺乏、课堂气氛不活跃、发言不积极等问题,教师采用多种形式的授课方式,如案例分析、视频教学、情景模拟、课程论文等,有效地利用了课堂时间,学生得到充分锻炼,提高了学习兴趣,取得较好的效果,得到了师生的好评。将单一的课堂进行了有效延伸,利用校园信息化渠道进行教学资源共享,保证学生在任何时间、任何地方都可以进行自主学习,以提高学习主动性和各类教学资源的利用率。我们建立了一批校外实习基地,组织了数批学生外出参观、见习,在企业、车间开设创业实践课程。通过校外实训,有效地解决了高校教育与市场需求相脱离的矛盾,让学生尽早接触社会、接触实际的管理活动,带着问题去学习和思考,使学习更有目的性、针对性,有效缩短了从学校教育到社会就业之间的适应过程。
三编写适合本校学生的创新创业类教材,面向全校学生首开创业公选课
为适应学生创业素质形成及当地产业结构调整和发展的需要,我们编写并正式出版了适合本校学生实际的教材《大学生科技创新教育》、《创业基础》和《创业基础案例与实训》,并且选配对创业工作有热情且有实际工作经验的教师组成创业教育教学团队,面向全校学生开设创业基础公共选修课,用以指导在校大学生的创业教育活动。为在校大学生创业提供了方法指导,对学生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的培养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我们编写的创新创业类教材是以教育部提出的“创业基础”教学大纲(试行)为框架编写的,充分体现了四位一体教育理念(创业教育是素质教育、知识教育、能力教育和就业教育四位一体的教育),有助于普及创业教育和选拔创业型人才。按照创业教育实验区提出的“培养创业意识、激发创业热情,提高创业能力”的导向,教材以创业基础知识为脉络,以创业素质和能力教育为重点,以风险控制为核心,是侧重应用、特色鲜明、集教学和选拔为一体的应用型教材。教材内容涉及创业案例、教学内容、案例分析、创业实训、创业案例深度思考等,实用性很强。通过师生的反馈得知,教学效果良好。特别是在提升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为在校大学生顺利走向社会提供了专业课之外的创业理论和实践的补充。
四创办创新创业实验班,为省级创新实验区建设奠定良好基础
德州学院于2011年3月17日制定了《关于培养创新性应用型人才的实施意见》。提出了培养创新性应用型人才的教育改革思路。2011年10月,决定以经管类创业教育创新实验区建设为试点,集全校之力,开展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工作。同时明确了创业教育创新实验区的任务,即扎实开展创业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总结培养创新性应用型人才的经验和教训,为创建山东省应用型人才培养特色名校提供理论支持和工作经验。2012年8月,基于四位一体理念的创业教育创新实验区,被山东省教育厅评为省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创新实验区对德州学院创业型人才培养目标,从政治方向、知识结构、应用能力、综合素质、就业岗位、办学定位和办学特色等七个方面进行了综合描述,对经管类人才培养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和综合素质三个方面进行了规格设计。针对每一项规格制定了相应的课程、实验、实习实训、专业创新设计、科技文化竞赛等教学环节培养方案,形成了以能力为主干,以创新为核心,素质、知识、能力和就业和谐统一的理论教学体系、实践教学体系和创新创业教学体系。为适应德州学院创业型人才培养战略,根据省级创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创办了创新创业实验班。充分运用校外实训基地,把学生领进企业、车间上创业实践课。将创业教育分为创新创意、产品(创意)研发、创业企业设计和创业企业孵化等四个阶段,形成了“课堂教学—创新实验—项目训练—企业孵化”这一创业教育体系。endprint
五课赛结合,开展创业教育实践活动
创业实践是创业教育的高级层次,也是提高创业教育实效的基本途径。没有创业的实践,创业教育的目标就不能有效实现。创业实践能使学生形成正确的创业目标和价值取向,全面提升创业的综合素质。德州学院经济管理学院非常注重创新创业实践平台建设,每年获批各级各类创新性项目几十项,为学生的实战创造了良好条件。有十多个创业项目已经实施,完成注册并开展经营活动。这些企业为社会提供就业岗位百余个,创业带动就业已初见成效。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已规范地纳入了本科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之中,将过去由学生会、团委和院系组织的科技创新活动,系统和规范地纳入了常规教学过程之中。同时,为了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培养经管类创新创业型人才,鼓励广大学生参与大学生科技文化竞赛活动,我们组建了五个竞赛项目组:综合竞赛项目组、全国大学生创业大赛项目组、全国大学生会计专业竞赛项目组、全国大学生市场营销大赛项目组和全国大学生国际贸易大赛项目组。学生在科技竞赛、学术研究和创新创业方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在科技竞赛方面,获得国家级奖励103项,省级奖励156项。突出项目有:“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国家二、三等奖;全国电子商务创新创意创业挑战赛国家特等、一等、二等、三等奖;全国大学生节能减排社会实践与科技竞赛国家二等奖;用友杯沙盘模拟经营大赛全国总决赛三等奖;新加坡国际市场营销大赛国家一等、二等、三等奖;全国市场营销国家二等、三等奖;用友杯会计信息化技能大赛国家一等、二等、三等奖。另外,为充分利用教师承接的科研项目,采取措施激励学生参与教师的科研活动,提升学生的专业素质,培养他们的创业能力。学生在科研项目教师的带领和指导下,已发表各级各类论文200余篇。
经过多年的努力和探索,德州学院经济管理学院在本科生整体培养方案和创新教育体系构架上,建立了一套系统的、操作性强的和特色鲜明的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体系。每年有上百名教师加入到创新实验区,积极引领大学生参加创新创业活动,参加教师的科研项目研究。每年申请参加大学生研究计划项目的学生近300人,每届本科生有近30%的学生参加大学生研究计划项目,学生发表论文的数量和质量明显提高。每年参加大学生科技竞赛项目的学生数达数百人,每届本科生有40%以上的学生参加,一些学生获得省级以上大学生科技竞赛奖励。目前,创新创业教育得以全面开展,成效显著。
参考文献
[1]许晓鸣.创业教育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变革[C].第二届“创新型创业教育与实践”国际研讨会,上海理工大学,2010-11-24.
高校创业园 篇7
关键词:高校,创业教育,对策
高校毕业生数量逐年增加, 就业形势不断严峻, 大学生就业问题已成为当今社会亟需解决的民生问题之一。2016年毕业生人数达到765万人, 再次创历史新高, 再加上往年未就业和失业的人员, 今年将有一千万人需要就业。面对越来越严峻的就业形势, 提倡创新创业是解决就业困难现状的有效途径。大学生创业不仅能解决自身就业问题, 而且还能带动一大批人就业。目前, 我国创业教育教学经过十几年的发展, 取得了不可否认的成绩, 但是随着创业活动的不断壮大, 大学生在创业实践过程中依然存在很多问题, 导致大学生创业成功率不高。因此, 本文主要针对如何进一步加强大学生创业教育研究提出相应的对策, 进而推动大学生创业带动就业发展。
1 大学生创业教育的现状
1.1 创业教育观念落后
一些高校虽然设置了创业课堂, 但很多教师依然采用传统教育教学模式, 进行创业理论性知识灌输, 课堂缺乏多元的教学互动, 而且课外实践机会也少之又少。再加上学校往往注重学校就业率指标完成, 忽略学生创业教育教学良性发展, 一味地将创业当作缓解就业的权宜之计。学生创业意识也较为薄弱, 对创新创业存在狭隘的认识, 毕业后选择公务员、国企和私企的比例远远大于创业的人数。有的学生去参加创业比赛, 甚至完全为了比赛而比赛, 即使获得比赛奖金, 最后因为受到各种因素制约, 未能真正的将创业计划付诸实施。
1.2 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有待完善
目前大部分学校开设了创业教育课程, 但是主要是以选修课为主, 创业比赛活动为辅的创业教育教学模式。创业课程设置安排不合理, 没有形成系统的创业课程群。课程内容单一, 不能体现地方发展特色, 而且多以大型企业创业的历程为案例, 不能满足大学生创建小公司的发展需求。然而现有的创业教育模式受传统观念的影响, 主要以教师授课为主导, 未把创业教育和学生创业素质培养相结合, 从而限制了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1.3 创业教育师资力量不足
创业教育教学离不开教师传道授业解惑。目前, 我国许多高校的从事创业教育的师资队伍不仅数量上严重不足, 而且质量上也不能满足创新创业教育的需求。很多担任创业教育课程和创业培训的教师, 大都是负责学生就业工作的教师兼任, 他们本身缺乏创业或投资的实践经验, 不了解创业教育的内涵和本质, 单凭依靠自身间接了解到的创新创业教育知识。在创业教师极度缺乏且创业教育专业知识不够过硬的情况下, 对学生进行创业培训指导时, 难免会影响创新创业教育的质量, 从而严重制约高校创业教育教学系统化发展。
1.4 创业教育实践环节薄弱
创业教育不仅要强调理论课程, 而且还要注重实践。为了给在校大学生提供创新创业的服务平台, 目前我国大部分高校成立了大学生科技园和创业孵化基地, 但创业实践形态过于单一, 且大多流于形式, 在指导学生进行创业培训、融资、孵化等创业实践瓶颈处难以发挥实际作用, 不能满足学生的创业教育需求。很多学生参加“挑战杯”创业计划比赛, 做出了很好创业项目和计划, 但是比赛结束后并没有按照计划书去实施创业项目, 与当时参加创业计划大赛的初衷相差甚远。
1.5 学生创业能力偏低
很多大学生就业观念陈旧, 对自主创业认识肤浅, 认为创业就是大学生开大公司、企业, 像成功企业家马云、王健林赚钱盈利, 而且很多学生对创业积极性不高, 缺乏创业精神和勇气, 毕业后面临各方面压力, 更缺少了创业的动力, 最后不得不选择就业。真正有创业意愿的学生, 由于缺乏创业实践经验, 尤其面临处理创业团队之间或团队和外部之间的各种复杂关系, 这种人际关系处理能力又需要长时间的历练才能获得, 创业项目经常被搁浅。很多大学生因一时兴起进行创业投资, 但前期缺乏市场调研, 盲目跟随市场热流, 因为准备不充分, 错过很多良机, 因此很容易造成创业难以持续发展。
2 加强高校创业教育对策思考
2.1 培养学生创新创业意识
高校应转变传统的就业创业观念, 把创新创业课程发展为必修课程, 根据学生专业特色、学生层次、兴趣爱好进行因材施教。从大学刚入学就培养学生创新创业意识和精神, 在课堂上或者在生活上, 有意无意地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各项活动, 提升自身学习能力和承受能力, 使大学生尽早获得创业的必备素质。利用好校园媒体, 加大对创业优惠政策和创业成功典型案例的宣传推广, 营造创业教育浓厚氛围, 为激发学生创业激情架好桥梁。
2.2 建立健全高校创业教育教学体系
高校要对传统的创业课程进行一定的改革, 合理设计创业教育教学内容, 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创业教师不能只注重课程理论教学, 还要注重丰富学生的创业实践体验, 把创业教育延伸到课堂外, 通过各种各样的第二课堂活动, 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和精神。采取灵活多样的创业教育教学模式, 开展创业比赛、创业调研等配套教学活动, 为学生增强创业实践能力打下基础。另外还要完善网络创业培训课程, 通过网络课堂创业教育, 让学生挖掘创业案例、获取创业资讯。
2.3 提高教师创业教育教学素质
打铁还需自身硬。高校创业教育教学师资队伍的素质对高校创业教育的成败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学校应逐步打造一支师德高尚、知识过硬、实践丰富的创业教育教学师资队伍, 可以从以下方面进行努力:首先, 选派一些优秀的年轻教师进行创业教育教学的专业培训, 提高创业教育教师专业化水平, 建设一支相对稳定的创业教育教学团队, 学习其他高校先进的创业教育经验, 及时更新授课内容, 从而顺利指导学生创业。其次, 鼓励学校教师进行创业实践, 亲身体验创业历程, 或去企业进行挂职, 不断丰富创业教育教学知识, 提高创业指导的专业性。最后, 聘请一些成功的创业者、企业家担任学校创业教育教学的兼职教师, 强化创业教师队伍建设, 使他们成为创业实践指导老师的源头湖水, 从而带动学生创新创业动力。
2.4 搭建创业教育实践平台
学校要利用好本校的大学生创业园、科技孵化园, 切实为大学生创业提供资金、政策、智力等多渠道扶持, 为有创业意愿的学生提供低成本、低风险的创业实践基地, 激发学生的创业热情, 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助推大学生在自主创业实践中获得经验和成功。定期举办创业设计大赛、创业实训、沙盘模拟等创业教育活动, 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意识, 同时组织优秀的创业者参与活动, 给学生及时提供针对性的建议和指导。学校还可以争取有实力的企业展开校企合作, 组织学生到企业进行实习, 了解公司的运作流程, 培养学生创业所需要的技能。另外, 邀请创业成功的优秀校友回校传授自己的创业经验和讲述心路历程, 激励创业意愿的同学度过初创时期的困境。
2.5 发挥大学生个人在创业教育中的主体作用
创业不仅需要扎实的专业知识, 而且对一个人的综合素质能力也是一种考验。大学生应该敢于创业, 积极创业, 并不是都去创业或者休学创业, 而是在学习好自己专业的同时, 应该多参加一些创业实践活动, 积累一些创业经验, 做好创业知识储备, 为毕业后就业多一种出路。面对当今严峻的就业压力形势, 大学生应主动转变传统的就业观念, 加强培养创业意识, 根据自己的兴趣去选择一些门槛低、操作简单、风险低的服务业项目进行投资, 如开网店、开水果店, 多维度加强创业素质锻炼, 提升创业能力, 积累实践经验。但是应该注意的是, 作为创业者不能盲目创业、重复性创业, 以提高创业的成功率。
3 结语
虽然最近几年高校创业教育迅速发展, 在提高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方面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但是在创业教育实际发展的过程中, 创业教育教学存在的矛盾和问题日渐突出。高校创业教育教学需要培养学生创新创业意识, 建立健全高校创业教育教学体系, 提高教师创业教育教学素质, 搭建创业教育实践平台, 注重学生个人主体作用发挥, 最终促进我国高校创业教育良性发展, 进而使创业带动就业。
参考文献
[1]陈婷.中韩大学生创业教育比较研究[D].沈阳:沈阳师范大学, 2015.
[2]孙萍.地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模式研究[J].教育评论, 2014 (3) .
创业胜任力视角下的高校创业教育 篇8
创业胜任力的研究起源于人们对创业者特质的关注。一些研究者认为创业的成功同创业者的特质有关, 完善的人格特质能够保证创业的成功性。企业家个人特质包括独特性、创新性、人格与心理特征、开拓新事业和谋求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创业的效果 (李君, 2010) 。创业胜任力作为研究创业者特质的一个视角, 在20世纪70年代受到学者的关注与重视。Mc Clelland (1973) 首先提出了“胜任力” (competent) 概念, 他把创业胜任力定义为识别、预见并利用机会的能力, 认为这是创业者的核心能力。创业胜任力能够帮助人们认识成功创业者的特质, 从而为高校创业教育提供参考和依据。为此, 本研究将以创业胜任力为视角, 探究高校创业教育体系的构建策略。“胜任力” (competent) 概念由哈佛大学Mc Clelland教授提出。创业胜任力反映的是个体识别、预见并利用机会的能力, 是创业者的核心能力 (苗青, 王重鸣, 2003) 。学者们对创业胜任力模型及特征维度进行了分析, 讨论了高绩效创业者所应具备的知识、技能、能力和特质。同时, 他们还从心理学、行为学、社会学等角度分析创业者的个体心理特征和认知行为。研究者发现自信和创新意识、不确定性容忍、风险承担倾向、内控倾向、成就动机等被认为是创业者一般应具有的能力和素质 (Shane, 2000) 。在创业胜任力研究中, Thomas (2002) 综合了前人的研究, 并结合自身研究成果, 提出了创业胜任力模式。他认为这一模式包括机遇把握、人际交往、市场决策、组织管理、战略实施和业务推广等六个维度。根据这一理念, 高校开展创业教育可以以这些内容作为基点, 并以此形成完善与科学的教学策略。
2 创业胜任力视角下高校创业教育
2.1 构建三级创业教育体系
根据创业者胜任力模型, 创业者所需要的能力是多维的。这就要求高校在开展创业教育的时候, 应该建立多层次的体系。高校可以建立“知识教育—实践训练—实体操作”的三级创业教育体系。
知识教育体现为创业课程与创业知识宣传。创业知识教育能够丰富大学生的知识结构, 为其市场决策、组织管理与战略实施提供理论支撑。为此, 高校应该建立完善的创业教育的课程体系, 为学生创业知识的学习提供重要的条件。在国外来看, 国外开展创业课程教育较早, 许多大学已经形成了完善的课程计划, 这些课程覆盖了本科生和研究生阶段, 创业教育课程也已经细分为数十门课程。课程涵盖市场营销、企业管理、财务管理等方面的内容, 促进学生形成系统的创业知识结构。为此, 我国高校可以借鉴外国的经验, 建立相应的创业课程体系, 提升大学生的创业胜任力。同时, 高校还可以积极开展创业知识宣传。学校应该依托各种知识传播平台, 对创业的理念、特点、风险与技巧进行全面的介绍。这对于优化高校创业教育具有基础性的作用。
实践训练体现为创业比赛与创业活动。在创业教育中, 创业比赛与创业活动能够对学生的机遇把握、人际交往与市场决策进行有益的训练。在参与这些活动中, 学生不仅需要对市场机遇进行把握与利用, 而且还需要同其他成员进行合作与协调。为此, 高校在创业教育中应该关注与重视创业训练, 并促进学生将创业知识迁移到创业实践之中。比方说, 高校应该认真做好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的组织与管理工作。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是国家改革人才培养模式, 强化创新创业能力训练的一项重要措施。在这一活动中, 国家将向立项的学生团队提供一万元的项目资金, 保证项目顺利进行。高校应该充分利用这一平台, 做好项目的宣传与申报工作, 并在立项之后做好相应的指导与扶持工作。这可以推动大学生创业能力的提升。
实体操作体现为创业企业的运行。组织管理、战略实施和业务推广等方面的能力难以通过知识的宣传与简单的创业实践获得。创立学生创业园, 指导学生进行创业企业的实体操作是训练这方面能力的关键措施。基于此, 高校可以在校园中成立学生创业园, 为大学生的创业实体操作提供平台。同时, 高校还可以设立创业基金, 帮助学生解决创业初期的资金问题。这些措施能够激发学生的创业动机, 并促使他们在创业实体操作中实现创业胜任能力的提高。
2.2 打造“双师型”创业教师队伍
个体创业胜任力要受到创业者能力的影响 (Bird, 1995) 。创业教育师资的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创业教育的水平。创业学是管理教育中学科跨越最多、最具综合性的学科, 也是一门实践性最强的学科, 课程以行动为导向, 经验引导的体验多于概念规则的讲授, 对创业教育的师资要求较高。创业胜任力模式提出了满足创业需求的六种能力, 这六种能力的形成不仅要求创业教育者具有一定的创业理论知识, 而且还要求他们拥有相应的创业实践。但是, 我国不少高校的创业教育老师主要是商学院或者学生事务工作的老师。这些老师绝大部分缺乏创业方面的实践经验, 这影响了他们指导创业实践的效果。为此, 高校在开展创业教育中, 需要建立一支“双师型”创业教师队伍。“双师型”教师指同时具备教师资格和职业资格。建立一支“双师型”创业教师队伍, 教师可以从两个方面进行努力。一方面, 在校教师应该增强自身创业实践能力。创业教师可以利用课余时间开展创业实践活动。这能够丰富创业教师的实践经验, 为他们开展创业教育提供事实性的支撑。另一方面, 高校可以聘请创业者担任创业兼职教师。高校可以聘请具有丰富创业经验的个人担任兼职教师。这一群体积累了大量的创业经验。他们可以将自身的创业经验植入创业教育之中, 对大学生创业胜任力的培养提供更多的帮助。基于此, 学校应该利用各种社会资源和校友网络, 聘请具有丰富创业和经营管理经验的社会人士, 真正实现创业教育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 推动大学生创业胜任力水平的提高。
2.3 建立创业扶持机构
创业胜任力其不仅仅强调的是内在因素, 同时也强调创业环境与创业过程的相关性 (木志荣, 2008) 。因此, 除了创业者内在的综合素质以及创业文化素养的不断提升之外, 学校同样也应该不断优化创业环境, 通过合理的创业教育理念的灌输与职能的转变服务于创业学生。这便要求高校建立专门的创业扶持机构, 并依托这一机构实现高校教育资源的有效整合。但是, 我国不少高校将创业教育工作归属于就业指导中心, 并没有设置专门的创业教育机构和配备专门的人员。这极大限制了创业教育资源的优化。为此, 高校应该根据大学生创业胜任力的发展需求, 重构创业教育管理机构。
高校应该建立专门化的创业扶持机构, 并将其居于创业工作机制的核心。这一机构可以协调与整合全校的创业教育资源, 强化同创业专业教师与团委、就业机构等相关机构的联系, 同其形成合力, 共同促进学生创业胜任力的提高。同时, 创业扶持机构应该配备相应的专职人员, 保证工作开展的人力基础。专职人员能够将工作重点聚焦于创业教育工作, 并依据创业教育需求完善自身的知识结构。这可以提升创业教育工作的专业化程度。另外, 学校应该对创业扶持机构提供充分的物质基础。学校可以在每年进行预算的时候, 对创业扶持机构的经费进行单列, 这可以保证该机构具有充分的资金保证, 为大学生创业胜任力的培养与提高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
2.4 发展学生创业社团
目前, 不少高校已经成立了学生创业社团, 这些社团的成立对营造良好的校园创业氛围与提升学生的创业能力提供了重要的平台。高校应该积极依托学生创业社团, 培养学生的创业能力。学校可以依托学生创业社团培养学的人际交往与组织管理能力。学生创业社团管理所需要的人际与协调能力也是创业成功的必要条件。为此, 学校可以积极发挥学生创业学生社团的作用, 将其打造成培养学生人际交往与组织管理能力的重要平台。另外, 学校还可以依托学生创业社团开展创业实践活动, 培养学生的把握机遇、市场决策、战略实施与业务推广等方面的能力。学生创业社团的构成是学生, 其对学生喜欢的创业活动类型具有更为深刻的理解。为此, 高校可以积极支持学生创业社团开展各项创业实践与创业比赛, 丰富创业的教育主体, 推动学生创业胜任力的形成与发展。基于此, 学校可以从资金与专业指导两个方面对学生创业社团进行扶持。资金支持能够解决学生创业社团的资金问题, 使活动的开展具有更为稳固的经济基础。专业指导则能够保证活动的方向与效率, 增强活动实效, 为学生创业胜任力的培养提供更为专业的机会与条件。
参考文献
[1]李君, 陈寒松.我国创业环境研究的文献综述[J].市场周刊 (理论研究) , 2010.6:2-6.
[2]苗青, 王重鸣.基于企业竞争力的企业家胜任力模型[J].中国地质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3.3 (3) :18-24.
[3]毛翠云.创业胜任力综合测评研究[D].镇江:江苏大学, 2003.
[4]Shane, S.Prior knowledge and the discovery of entrepreneurial opportunities[J].Organizational Science, 2000.11 (4) :448-469.
[5]Thomas W.Y.Man.The competitiveness of small and medium enterprises A conceptualization with focus on entrepreneurial competencies.Journal of Business Venturing, 2002.17:123-142.
[6]Bird, J.B.Time and entrepreneurship[J].Entrepreneurship theory and practice, 1995.22 (2) :5-10.
高校创业园 篇9
受外界因素的刺激, 高校毕业生的创业热情往往比较高, 但创业技能却相对比较缺乏, 最终真正进行创业的人很少, 失败的案例比较多。鉴于此, 我们认为很有必要对学生的创业态度和创业意向、个性特质及高校在学生创业态度和创业意向形成过程中的作用进行深入的探讨。
一、文献综述
先前的研究者认为, 某些特定的个性特质是创业不可或缺的先决条件, 是识别创业机会必需的素质[2]。拥有这些个性特质的创业者, 往往都具备识别市场供需失衡而形成的创业机会的独特能力, 从而使他们产生了通过创业活动改变这种不平衡的想法[3]。创业者往往具有突出的想象力、灵活性、创造力和创新力以及与生俱来的系统思考能力。他们视各种变化为商机, 敢于冒险、事业心强, 拥有实现个人想法的极大自信和渴望独立的远大理想。
有学者对个性特质论观点提出了挑战, 他们认为某些个性特质只是创业活动的必备条件, 创业态度和创业意向才是创业行为中具有决定性的因素[4]。按照这种观点, 创业态度和创业意向的形成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创业教育。创业态度是创业意向形成的基础, 创业态度包括个人独立性、风险承担能力、工作努力度和收入等要素。因此, 为加强学生创业能力的培养, 首先应加强对学生创业态度的积极引导。如果学生对上述因素持积极的态度, 他们可能会走向创业之路并愿意承担创业活动带来的风险。创业意向对创业者来说很重要, 先前的研究者们已建立了多种创业意向研究模型。这些研究模型大都采用态度和行为相关理论, 把创业前期活动作为研究的重点。计划行为理论认为意向先于行为, 并认定意向是产生行为的前因, 只有行为指向的某种态度才能促成这种行为的发生[5]。创业事件模型认为创业需求认知和可行认知对创业活动产生影响较大[6]。自我效能理论解释了创业者对自己能力所能达到效果的信赖程度[7]。创业意向结构模型表达了创业意向与创业态度及环境因素之间的直接关联程度, 包含冒险意向和内控能力两个最为重要的个性特质, 同时还强调高校在创业意向培养方面所扮演的重要角色[8]。对于高校来说, 则要重点研究和培养开发创业型人才最为核心的技能或能力。
基于上述态度和行为有关理论, 结合当前国内高校创业教育的现状, 本文通过调查, 以经济学、管理学和机电一体化专业为对象, 重点探讨了成人高校在校学生的个性特质、创业态度和创业意向等相关方面的内容, 同时还就成人高校在培养学生创业意识和创业技能方面所发挥的作用进行了调查分析。
二、研究方法
1.问卷设计。
调查问卷设计的目的测量被调查者所持的创业态度和创业意向以及对成人高校在创业教育中所扮演角色的意见和建议。问卷由两部分构成:被调查者的基本信息, 包括年龄、专业和学历层次;影响创业态度和创业意向的个性特质等调查题项。每个题项均使用李克特五级量表进行评价, 即:5为完全同意, 4为同意, 3为既不同意也不反对, 2为不同意, 1为完全不同意。题项内容主要是借鉴先前国内外专家学者先前研究提出的比较成熟的指标, 结合成人高等教育及成人学生的特点, 咨询有关创业教育专家和部分创业成功人士, 形成最初调查问卷。为检测最初问卷各指标的合理性, 我们进行了初始问卷预调查。对预调查回收的48份有效问卷数据进行了有效性分析, 根据分析结果筛选确定了本研究的最终问卷。
2.调查数据收集。
本研究选择了浙江某三所成人高校经济学、管理学和机电一体化等专业在校学生作为研究对象, 通过集中发放问卷的形式进行调查。我们共发放问卷400份, 最终回收有效问卷346份。通过统计数据, 分析判断被调查者所持的创业态度和创业意向与其个性特质之间的关系以及成人高校在学生创业教育中的作用。
三、调查数据分析
通过调查数据统计分析, 我们初步掌握了被调查者所持的创业态度、创业意向和其个人基本特质, 对创业时间的预期和意欲创业的最初动机。我们还了解到被调查者对成人高校在创业教育方面的期望。
1.创业态度与创业意向。
为全面了解学生的创业态度和创业意向, 要求被调查者就他们是否已创立企业或是正在创办企业或是打算创业等相关问题表达意见。数据显示, 绝大多数被调查者对创业持积极态度——67%的被调查者曾想过创业, 6.7%的被调查者已创办了自己的企业。近27%的被调查者表示没有创业的意向, 2.8%的被调查者表示过去办过公司但现在已不干了。表1较为全面地反映了被调查者的创业意向基本情况。
如果综合调查时被调查者已有创业想法或已经创业的情况来看, 年龄20-30岁的学生对创业表现得更为乐观。经济学和管理学专业学生的创业态度更为强烈一些, 他们更具有在近期内就打算创业的意向, 机电一体化专业学生并没有在近期内创业的打算和准备, 有36%的被调查者还不确定他们将来是否会去创业。总体来讲, 近25%的被调查者表示近期内会创业, 绝大多数受访者认为将在未来某个时间里创业。从调查数据统计情况看, 大多数学生尽管对创业持积极态度, 但并未打算在近期内即刻着手创业, 这可能与个性特质和商业环境等因素影响有关。
从理论上讲, 积极的创业态度是促成创业意向和行为的关键因素。我们透过获得自由的意欲度、自我实现欲望和其他促动因素等创业动机分析评价被调查者所持的创业态度。从调查结果数据总体情况看, 有创业意向的被调查者, 创业动机表现更为强烈;从未想过要创业的被调查者, 创业动机则表现得比较弱 (详见表2) 。从专业角度看, 经济学和管理学两个专业的被调查者认为, 拥有自由度和自我实现更为重要, 机电一体化专业学生则认为实现个人的创新性思想和技术创新更为重要。从年龄角度, 20-25岁年龄段被调查者的创业动机侧重于获得更大的自由度和可观的收入, 而30岁以上年龄段的被调查者倾向于获得更大的自由度, 26-30岁年龄段的被调查者则兼而有之。被调查者的创业动机受其他促动因素影响比较大, 其原因可能在于成人高校学生都是在职学习, 他们不愿意放弃现有工作带来的安全感和现有稳定的收入。我们根据调查数据对影响创业的动机进行了排序, 排在前五位的为:获得更大自由度;挣更多钱;做自己的主人;自我尝试;获得更高的社会地位。由此可见, 被调查者对通过创业获得更大自由度的动机最为强烈, 自我实现排第二, 最强烈的促动因素则是找机会赚更多的钱。
同时, 我们还对被调查者的创业动机和创业时间意向基本情况进行了调查。统计结果显示, 被调查者的创业态度与创业意向在创业时间分布上相关程度较为紧密。被调查者的创业态度越强烈, 则在近期内创业的意向越明确;被调查者的创业态度越弱, 则近期内创业的意向越不明确, 创业的时间预期也越模糊。
2.个性特质与创业意向。
为深入了解创业者及其在创业方式之间是否存在差异, 我们要求被调查者就个性特质与创业意向相关的问题作出回答, 表3给出了较为详细的调查统计结果。从表3可以看出, 被调查者认为对创业意向产生影响最大的四个个性特质为:开创事业的雄心、成就事业的决心、个人的自信心和成就事业的坚强毅力。此外, 被调查者还认为良好的健康状况、充沛的精力以及自我掌控力等也是影响创业意向的很重要的因素。后者则强调其对个人职业生涯影响的重要性而非对环境适应的重要性。被调查者认为, 成就事业的决心、社交能力和合作能力同样是创业者所应具有的个性特点, 他们还列出了创业者共有的一些重要个性特质, 如成就事业的雄心大、个人的自信心强、社交能力和合作能力较为突出等。
调查结果还显示, 不管被调查者在我们做问卷调查时是否已有创业意向或者是否在创业或已创业, 他们对个性特质和个人行为习惯对创业产生影响所持的态度差异比较明显。比方说, 没有创业意向的被调查者对创业者共有的个性特质的评价比较低, 那些已放弃创业想法或是已经创业的被调查者对这一问题给出的评价同样很低。更为有趣的是, 三年以前已创业的被调查者对这些问题的评价还要低, 但所占比例非常较低不具有代表性。因此, 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 总体上讲, 由个性特质激发出创业激情的人, 其创业意向更加强烈。我们以被调查者对创业的时间预期来评价分析被调查者个性特质与创业意向之间的关系, 得出了类似的结论, 即如被调查者有意向在近期内创业, 则其创造性个性特质表现就超强;如被调查者打算在未来某时段内创业, 则其创造性个性特质表现就比较弱。
由此可见, 个性特质与创业意向之间存在着较为密切的联系, 而创业意向的形成受高校教育的影响比较大。因此, 我们应该对成人高校所提供的教学内容和教育方法进行认真的反思, 要看其是否适合或满足学生创业行为培养的需要, 是否能够激发学生的创业热情, 是否能够增强学生的创业意向。
3.成人高校在学生创业态度和创业意向形成方面的作用。
先前有研究表明, 高校在学生创业意识培养方面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本研究中, 我们要求被调查者就成人高校在创业态度和创业意识形成过程中的作用给出个人的意见和建议。有超过75%的被调查者认为, 学校开设的商务管理类课程对他们的创业意识的产生和形成影响最大, 在一定程度上对他们今后创业会有很大的帮助。超过半数 (57%) 被调查者表示, 参加学校组织的带有创业性质的活动在某种程度上激发了他们的创业兴趣和热情。高达64%的管理学和经济学专业的被调查者认为, 在学校获得的知识对创业帮助最大。相比较而言, 机电一体化专业被调查者则表现得更中立一些, 这可能是由于该专业课程设置中经济和管理类课程比较少的缘故。
从课程设置角度看, 经济学和管理学两个专业的被调查者普遍认为, 对创业有较大影响的课程包括创业学、市场营销学、商务交际、管理学、管理会计学、商业会计学和物流管理等。被调查者认为更能刺激他们产生创业动机的课程包括商务计划、商法、应用会计学和外语等。除此之外, 被调查者也表示, 多数创业者在创业前都缺少创业实践、创业经验和足够的创业自信。他们期望了解更多具有实际指导作用的创业操作流程。所有被调查者均表示, 如果创业, 他们在创业第一年里都需要创业方面的咨询。但让他们感到遗憾的是, 成人高校缺乏他们期望的创业类课程和培养创业意识的活动, 学校的课程设置基本沿用普通高校全日制教学的模式, 不能满足成人高校学生的学习需求。由此可见, 在培养学生的创业技能方面, 成人高校很有必要改进其课程设置和教学方式, 以促进学生创业态度和创业意向的形成。
本文主要探讨了成人高校学生的创业态度、创业意向和个性特质以及学校在学生创业态度和创业意向形成方面的作用。调查统计结果显示, 绝大多数被调查者表示他们会考虑在毕业之后某一时段内进行创业, 这可能与学生的个性特质、创业知识和创业技能、商业环境等影响因素有关。
我们通过分析被调查者的创业动机进而评价了他们的创业态度。研究发现, 获得更大自由度和自我实现被调查者认为是最重要的创业动机, 寻找更好的赚钱机会则被认为是最主要的促动因素。被调查者所持创业态度与创业时间意向之间存在着非常紧密的关系, 即创业动机越强, 近期创业的意向越强。被调查者认为, 创业者个性特质与其创业意向之间呈紧密正相关, 即创业意向越强, 个性特质表现程度也越强。由此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 被调查者个性特质越强、创业意向也越强, 则其在未来某个时间创业的可能性就越大。但是, 我们也发现, 因学生的现状、所学专业和学历层次不同, 也存在一些例外。
成人高校课程设置和教学方法等对学生创业态度和创业意识的形成有一定的影响。研究发现, 缺乏创业意识、创业知识与创业技能等因素是被调查者提到最多的创业障碍, 这可能与他们对创业、商业机会评估技能和其他必需的创业知识的缺乏有关。尽管他们对成人高校在创业态度和意识培养方面的作用持肯定的态度, 但他们认为学校还应该加强商业计划、商法、应用会计学和外语等课程的教学和实践, 同时也希望在创业过程中得到更多的专家建议和帮助。
加强成人高校在培养学生创业意识和技能方面的作用很有必要也很重要, 学校要增加学生的创业知识, 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创业思想, 寻找和评估商务机会, 教授学生在创业过程中所必需的一些实用操作知识。同时, 成人高校要在课程设置和教学方式上注重学生个性特质的开发和创业技能的培养, 促使学生最终形成正确的创业态度和创业意向。
参考文献
[1]朱泽民, 熊飞.发展创业教育对促进中国现阶段经济增长的作用[J].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3, (9) :75-80.
[2]韦雪艳.中国背景下农民工创业成长的过程机制[J].心理科学进展, 2012, (2) :197-207.
[3]李雪灵, 景涛, 任月峰.创业者信息资源的形成及对机会识别的作用[J].情报科学, 2009, (7) :1089-1093.
[4]刘旭明.成功创业者的关键性特质[J].中国就业, 2009, (3) :56-57.
[5]段文婷, 江光荣.计划行为理论述评[J].心理科学进展, 2008, (1) :315-320.
[6]Kuehn, Kermit W.Entrepreneurial intentions re-search:implications for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J].Jour-nal of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2008, (11) :87-89.
[7]丁明磊, 杨芳, 王云峰.试析创业自我效能感及其对创业意向的影响[J].外国经济与管理, 2009, (5) :1-7.
高校创业园 篇10
关键词:创业类竞赛,创业教育,模式
在我国高校毕业生严峻的就业形势和国际创业教育发展潮流的影响下, 我国高校的创业教育从最初的起步阶段, 历经自主探索阶段和试点阶段逐步迈入如今的全面发展阶段。在政府的大力推动之下, 许多高校都设立了创业中心和创业实习基地。创业教育的范围不断扩大, 程度不断深化, 各高校也逐步摸索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创业教育模式。在诸多创业教育模式之中, 基于竞赛的创业教育模式被许多高校所尝试。这种模式存在许多优势, 也有一些不足亟待改进。
一、什么是基于创业类竞赛的创业教育模式
创业教育是培养人的开拓性素质和事业心的教育, 其本质在于激发创业意识、培养创业能力和培育企业家精神。和其他教育一样, 创业教育在实施的过程中也具有一定的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在一定目标的指导下, 创业教育活动中各要素逐步形成了相对稳定的结构、组合方式及运作模式, 这就是创业教育的模式。高校创业教育模式是在高校创业教育目标的指导下形成的一整套方法体系, 是高校的课程、师资等各种资源有机结合、共同运作的方法体系。根据不同的分类方法, 我们可以把高校的创业教育模式分为不同的类型。例如, 根据创业教育实施对象和传播方式, 有的学者将创业教育模式分为聚焦模式和全校模式。根据创业教育实施的主要手段, 我们也可以对创业教育模式进行划分。基于创业类竞赛的创业教育模式是从创业教育实施手段这一层面来说, 它是指高校以培养学生参加创业类竞赛为基础和主要手段, 整合课程、师资、孵化基地、企业等其他各种资源来开展创业教育的教育模式。这一模式的重心在培养和推进学生参加创业类竞赛, 在竞赛的基础上进一步整合资源, 提升学生的开拓性素质和创新创业能力。国内的创业类竞赛始于1997年清华大学举办的创业计划竞赛。随后, 共青团中央、中国科协、教育部和全国学联主办了“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 这一竞赛掀起了全国高校创新创业比赛的浪潮。除了“挑战杯”创业计划大赛外, 国内陆续出现了各种创业类竞赛, 一些创业类竞赛与特定的学科、专业相结合, 各具特色。例如, 教育部与财政部于2008年批准资助全国高校“创意创新创业”电子商务三创挑战赛;中国教育信息化理事会也在2008年开始举办“全国大学生创业大赛”, 大赛由金蝶软件 (中国) 有限公司承办, 以创业计划书为基础, 采用“电子对抗系统”结合“ERP管理软件”为信息化环境的竞赛平台。近几年来, 在政府的大力支持和推动下, 国内的创业类竞赛得到了迅速发展, 种类繁多, 为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训练和展示提供了广阔平台。随着创业类竞赛的发展, 国内许多高校也在培养学生参赛的过程中, 逐步摸索创业教育的方式方法, 形成了以创业类竞赛为基础的创业教育模式。这一模式以培养指导学生撰写创业计划书, 参加创业类竞赛为创业教育的出发点。在此基础上, 引入相关课程、指导老师和企业人士的指导, 激发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 提升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 让学生通过比赛的实践环节深入体会和了解创业的相关知识。
二、基于创业类竞赛的创业教育模式的优势和不足
根据收集到的文献资料和对这一模式下的高校学生进行的调查问卷, 我们大致可以分析出基于创业类竞赛的创业教育模式存在的一些优势和不足。
基于创业类竞赛的创业教育模式的优势主要在以下两个方面。
1.能够较好地激发大学生的创业意识, 提升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当前的“90后”大学生追求个性, 渴望展示自己, 功利心较重, 讲究实际。推动学生参加竞赛, 可以让学生在竞赛中展示自己, 锻炼自身能力, 让学生在实践中体会和领悟。这种方式相较于单一的课堂教学来说, 更容易被“90后”大学生们所接收。根据调查, 有65%的学生表示愿意参加比赛, 有43%的学生参加过竞赛。调查还发现, 参加过竞赛的学生比未参加过竞赛的学生更愿意创业, 并且在创业能力方面占据明显优势。可见, 基于创业类竞赛的创业教育模式使学生在比赛中创业意识不断增强, 并帮助学生学习创业的相关知识, 提升了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创业教育本身就是培养人的开拓性素质和事业心的教育, 创业教育的本质就在于激发创业意识、培养创业能力和培育企业家精神。基于创业类竞赛的创业教育在创业意识的激发和能力培养方面展现出了其独特的优势。
2. 能够为有创业潜质的学生提供良好的平台, 便于学校有针对性地开展创业教育和推进学生实现创业梦想。基于创业类竞赛的创业教育模式通过竞赛对学生进行创业教育和培训。在竞赛的过程中, 一些有创业潜质的优秀学生可以脱颖而出, 一些优秀的创业计划也会凸显出来。竞赛不仅仅为学生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展示平台, 也为学校和社会发现具有创业潜质的优秀人才提供了平台。学校可以对一些有创业潜质的学生开展有针对性的创业教育工作, 帮助这些学生提升创业能力, 实现创业。社会上的一些企业和风投公司也可以找到较好的创业计划, 帮助这些学生实现创业梦想, 合作共赢。
当然, 在研究中, 我们也发现了这一创业教育模式的不足和问题, 主要是以下两个方面。
1.创业类竞赛本身存在一些问题使得这种创业教育模式存在自身局限。当前, 我国的创业类竞赛种类繁多, 良莠不齐。许多竞赛与实际创业相距甚远, 竞赛的指导教师和专家评委大多来源于学校, 而学校中的许多老师实践经验相对缺乏, 对作品的指导和评价有一定的局限, 学生对于社会了解不足, 往往只是依赖书本知识和自己的想象闭门造车, 许多参赛作品的实践性和可行性存在较大问题。基于创业类竞赛的创业教育模式是以指导和推进学生参加创业类竞赛为基础, 目的是为了提高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 但是在实际运作中, 许多高校都将获奖的多少和获奖的层次作为办学能力的体现, 难免陷入功利化的怪圈, 偏离教育的初衷, 从而出现过分追求学生的获奖率, 而忽视学生真正能力培养的情况。在此种模式的影响下, 一些学生也容易产生为比赛而比赛, 为拿奖而拿奖的思想, 学习浮于表面, 功利心强。在比赛结束后, 许多学生的作品就束之高阁, 学生们也并未进一步地学习创新创业知识, 进行创业实践。
2.对创业教育的课程体系建设重视不足, 缺乏指导教师的甄选、培养和激励机制。在基于创业类竞赛的创业教育模式下, 学生接受创业教育是不系统的。他们是在一次次比赛的过程中, 在指导老师的帮助下逐步吸收和学习创业方面的知识和理论。这种模式虽然比单纯的课堂教学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但却忽视了系统的创业课程教育的重要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 缺乏系统性和连贯性。同时, 这一模式对学生的关注较多, 对指导教师的关注较少。学校将大量资金都用于组织、激励学生参加比赛, 对指导教师的甄选和激励却缺乏重视。指导教师是整个模式中非常重要的一环, 学生是否真正获得锻炼和提升, 学生的作品是否真正得到完善和提高都依赖于教师的指导, 但是在模式的实际运行中, 指导教师并没有专门的甄选机制, 大多是学生团队自己寻找而来的较为熟悉的专业教师, 出于义务帮助和指导学生。对于指导教师, 学校也缺乏有力的激励机制。指导教师良莠不齐, 对学生的指导投入也不一样。这种情况极大地制约了创业教育的发展。
三、进一步完善基于创业类竞赛的创业教育模式的几点建议
1.建立和健全系统的创业课程体系。在基于创业类竞赛的创业教育模式下, 高校不能忽视创业课程体系的建设。高校应建立系统的创业教育课程体系, 以实际创业中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为目标, 设立相应的课程, 让学生全面修习。学生在学习了系统化的课程之后, 在竞赛的过程中进一步演练和深化所学知识和技能, 才能更好地促进创新创业能力的提升。
2.加大投入, 整合资源, 重视对指导教师的甄选、培养和激励。高校应充分重视创业教育师资队伍的建立和发展。在对指导教师的甄选上应严格把关, 加大对指导教师培养的投入, 建立完善的激励机制, 提高指导教师的积极性。在资金有限的情况下, 高校应走向社会, 与企业合作, 整合资源, 甄选一些优秀的企业人士和校友加入到创业教育的指导之中。同时, 高校自身的一些MBA、EMBA课程班里的学员资源也可以投入到创业教育中, 为学生提供指导和帮助。
3.有选择性地引导学生参加创业类竞赛, 走出功利化误区, 加强与企业和社会的联系。当前, 创业类竞赛种类繁多, 良莠不齐, 因此高校在引导学生参加比赛时应该注意对创业类竞赛的甄选, 推进学生参加高质量的创业类竞赛。在对学生的指导过程中, 高校要注意对学生的“去功利化”的引导, 改变传统的应试性的培养方法, 让学生在竞赛中真正得到提高和锻炼。同时, 在进行创业教育的过程中, 高校应加强与企业和社会的联系, 积极邀请企业人士和成功校友参加创业教育, 帮助学生走进企业、走进社会, 了解创业的实际环境, 体验创业的实际过程。
参考文献
[1]刘万兆, 西凤茹, 李学东.创业教育本质与高校创业教育体系的完善[J].辽宁科技大学学报, 2011, (34) :96-100.
[2]竞赛模拟视角下研究型高校创业教育体系探析[J].北京教育, 2014, (10) :14-17.
高校要高举创新创业大旗 篇11
一、以转变理念为先导,使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成为一种行动自觉
促进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必须转变教育理念,把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建立、创新创业意识的培育、创新创业精神的树立、创新创业思维的启迪、创新创业能力的提高,以及创新创业品质的锤炼渗透到高校人才培养全过程各环节。一要更新教育思想观念。高校要紧紧围绕“培养什么样的创新创业人才”“如何培养创新创业人才”开展大讨论,引导广大师生树立先进的教育思想,使创新创业成为管理者办学、教师教学和学生求学的理性认知与行动自觉,实现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由“两张皮”向有机融合转变,由注重知识传授向注重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培养转变,由单纯面向有创新创业意愿的学生向全体学生转变。二要坚持立德树人基本导向。立德树人是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是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之魂。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必须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为创新创业人才成长提供良好环境和机制,着力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三要明确创新创业教育目标要求。各高校的办学定位、服务面向和优势特色各不相同,但都要将创新创业教育贯穿于人才培养全过程各环节,明确创新创业教育的目标要求,将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指标。
二、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不断拓展深化创新创业教育工作
在新的形势下,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既要坚持过去行之有效的好传统、好办法,更要适应新形势新要求,在继承中创新,在创新中加强,努力探索创新创业教育的新内容、新途径、新方法和新机制,使创新创业教育工作不断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一要深化人才培养机制改革。高校要全面修订和完善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构建“体系开放、机制灵活、渠道互通、选择多样”的多样化人才培养体系。通过开展专业综合评价,完善学科专业设置,探索建立需求导向的学科专业结构和创业就业导向的人才培养类型结构调整新机制。要大力推进校政企所协同育人,促进高等教育与科技、经济、社会紧密结合,把校内校外的各类资源特别是优质资源集聚整合起来,投入到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上,建立结构调整、多样合作、交叉培养的新机制。二要深化课程体系改革。这是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着力点,高校要根据培养定位和创新创业教育目标要求,促进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有机融合,调整专业课程设置,挖掘和充实各类专业课程的创新创业教育资源,在传授专业知识过程中加强创新创业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开发开设研究方法、学科前沿、创业基础、就业创业指导等必修课和选修课,并纳入学分管理。要进一步加强创新创业课程体系建设,规范课程开设,组织学科带头人、行业企业优秀人才编写具有科学性、先进性、适应性、特色性的创新创业教育教材。三要深化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方法改革。这是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关键,从教学内容上讲,要推动教师把国际前沿学术发展、最新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融入课堂教学内容,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和创造性思维,突破束缚创新创业灵感的桎梏;从方式方法上讲,要大力推进启发式、讨论式和参与式教学,强化课堂互动,推动本科教育的主体从“以教为主”向“以学为主”转变。要加强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加快推进在线开放课程的建设,打造满足教学需要的慕课平台。四要深化教学管理制度改革。要建立有利于支持学生创新创业、能够把其创新创业的激情充分激发出来的更加科学合理的教学管理制度。要建立个性化培养教学管理制度,优先支持那些参与创新创业的学生转入相关专业学习;要探索推行休学创新创业,允许学生休学创新创业,放宽修业年限,简化审批程序,全力支持大学生创新创业选择;要改革学生学业考核评价办法,改革考试考核内容和方式,破除“高分低能”积弊。
三、以实践平台为基础,大力提升学生创新创业实践能力
加强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是十分重要的一个环节。邓小平同志曾说过:“听过枪响和没听过枪响的部队大不一样。没有打过仗的经过训练可以打仗,打过仗的经过训练更能打仗。”我们的大学生现在最缺的就是走上战场、听听枪响。高校只有打造更多的有效实践平台,创造更加有利的实践条件,才能有效提升学生创新创业能力。一要加强实践教学资源建设和共享。重点是要加强专业实验室、虚拟仿真实验室、创业实验室和训练中心建设。同时,要创造条件鼓励大学生参与教师科研活动,各级各类研究基地、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科技园等科技创新资源原则上都要向全体在校学生开放,开放情况要纳入相应的评估标准。二要加强创新创业实习实训平台建设。在加强大学科技园、大学生创业园、创业孵化基地等学校实习实训平台建设的同时,要积极向校外拓展,以市场机制为准则,以提高创新创业实战能力为前提,依托各类企事业单位和机关院所建立校外创新创业见习基地,为在校大学生提供岗位见习的机会,不断积累创新创业经验。三要加快培育创新创业学生社团。学生社团对推动创新创业教育深入开展、培育高素质创新创业人才发挥着重要作用。各高校要重视创新创业社团建设,将其纳入创新创业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加强规划指导,要鼓励支持不同专业背景、不同年级的学生,围绕共同感兴趣的创新创业课题,跨院系、跨学科组织团队,共同开展探索研究乃至创办企业。四要加强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活动。高校要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采取切实措施,突出区域特色、专业特色,积极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活动。要积极支持高校举办各类科技创新、创意设计、创业计划等专题竞赛,努力把赛事打造成为有效整合创新创业要素、营造创新创业氛围的重要载体,以及展示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成果的重要平台。要为大学生搭建一个集政策扶持、创业指导、创业培训和综合服务为一体的省级大学生创业孵化服务平台。同时,要组织开展省级示范大学创新创业园(众创空间)评选活动,打造一批国家和省级示范创新创业基地。
四、以师资建设为关键,大力提升创新创业教育水平
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教师是关键。要把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特别是提升教师创新创业教育的意识和能力作为最重要的基础性工作来抓。高校所有教师都承担着创新创业教育责任,要进一步完善专业技术职务评聘和绩效考核标准,加强创新创业教育的考核评价,使所有教师全员参与。一要按照业务精湛、师德高尚的要求,建设一支高素质创新创业专职教师队伍。必须在科学测算的基础上,确定合理的师生比,从数量上配齐配足专职教师队伍。要加强教师创新创业教育培养培训,将提高高校教师创新创业教育的意识和能力作为岗前培训、课程轮训、骨干研修的重要内容。要创造条件组织专职教师到创新创业一线学习考察,进一步增强对创新创业政策、实际操作流程的了解,开阔眼界,增长见识,丰富教学素材,使理论和实践更好地结合起来。二要按照要精、要管用的要求,加快创新创业兼职教师队伍建设。特别是聘请知名科学家、成功创业者、企业家、风险投资人等各行各业优秀人才,担任创新创业课授课或指导教师,让亲身参与过创新创业的人进到校园里、站到讲台上,使之成为创新创业师资的重要组成部分。要组建全省高校创新创业咨询导师和指导教师专家库,研究建立表彰激励机制,让更多的创新创业人才涌现。高校要加快建立一批“技术大师工作室”,为高技能人才开展技术研修、技术攻关、技术创新和培养人才、传授技艺创造条件。三要建立完善创新创业教师培训体系,加强教师岗前培训、课程轮训、骨干研修,建立相关专业教师、创新创业教育专职教师到行业企业挂职锻炼制度,提高教师创新创业教育的意识和能力。要鼓励高校科研人员以知识产权、管理和技术等要素入股创办企业或离岗创业,通过政策、资金等方面的支持提高教师从事创新创业教育工作的积极性。
五、以培育创业精神为核心,大力营造良好的创新创业氛围
高校创业园 篇12
关键词:美国创业教育,中国创业教育,学生创业素质
引言
基于创业教育已有的大量研究, 总结了国内外创业教育的不同特点, 找出了在创业教育发达的各国中我们应借鉴的先进经验和我国创业教育中需要改进之处, 也宏观上提出了针对政府、社会、学校等各方面的很多对策和建议。本文认为, 我国创业教育发展滞后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其中学生创业素质培养无疑有至关重要的影响, 如果只是单纯地借鉴和移植制度, 只会造成我国创业教育的畸形发展。
一、美国高校创业教育的发展及特点
美国是较早进行创业教育的国家。1947年, 哈佛商学院率先开设的“新创企业管理” (Management of New Enterprises) 被众多的创业学者认为是美国大学的第一门创业学课程, 是创业教育在大学的首次出现。1968年, 百森商学院 (Babson College) 第一个在本科教育中开设创业方向 (Entrepreneurship Concentration) 的课程。南加州大学于1971年设立了有关创业的硕士学位。经过50多年的发展, 创业教育已成为美国教育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而美国也是世界上实行创业教育最成功的国家之一。大学生创业已成为美国经济直接驱动力之一。据麻省理工学院1999年的一项统计显示, 该校的毕业生已经创办了4 000多家公司;该学院的毕业生和教师平均每年创办150家新公司, 仅1994年这些公司就雇佣110万人, 创造了2 320亿美元的销售额。
(一) 教育理念的战略性
美国大学生创业教育是美国大学关于“为了每个学生的自由发展服务”的承诺, 目标是为学生的多元化发展服务, 并非仅仅是获得一份工作的“就业式教育”。百森商学院强调发展适应“创业革命”时代的大学创业教育, 不以追求眼前的功利为目的, 而着眼于为美国的大学生“设定创业遗传代码”, 以造就“最具革命性的创业一代”为其价值取向。“美国精神”的主体就是实用主义, 在经验和现实的基础上, 形成了美国人勇于冒险、乐观进取、讲求实际的民族性格。对美国人而言, 失败、贫困和压迫是旧世界的特有, 而进步和发展也不是抽象的概念, 只是他们日常的生活经验。创业时期的美国资产阶级提出正视现实和追求实效, 只要发扬开拓进取的精神, 就可以解决社会迅速发展而面临的实际问题。
(二) 教育资源的整合性
美国的政府、社会、学校为大学生创业者提供了便利的条件, 包括简便的新公司申请手续、健全的信用制度、充足的资金支持、广泛的社会援助等。同时, 灵活的教育体制还为大学生创业提供了充裕的时间。这样, 就形成了一套“政府、社会、学校”相结合的、良性互动的创业教育生态系统, 为大学生创业提供了有力保障。美国高校管理层对创业教育的高度重视有力地推动了创业教育的发展, 很多学校的校院级管理者都在创业教育体系中担任重要职务。
(三) 师资队伍的专业性
美国十分重视对教师的创业教育培训, 首先, 教师要求参加创业模仿活动, 获得创业体验;其次, 对教师进行培训, 使之能够了解有关创业教育教学知识;再次, 召开讨论会, 互相交流创业教育经验, 从而提高教师的创业教育水平。有的高校建立创业研究所从事独特的创业教育研究, 例如伊单诺伊大学1982年就成立了创业研究所。百森商学院有35名专职从事创业教育和研究的教师, 共计开设33门课程。
(四) 学生素质培养的创新性
“美国精神”的主体就是实用主义, 在经验和现实的基础上, 形成了美国人勇于冒险、乐观进取、讲求实际的民族性格。对美国大学生而言, 失败、贫困和压迫是旧世界的特有, 而进步和发展也不是抽象的概念, 只是他们日常的生活经验。创业时期的美国资产阶级提出正视现实和追求实效, 只要发扬开拓进取的精神, 就可以解决社会迅速发展而面临的实际问题。这种独立创新精神造就了微软创始人比尔盖茨、苹果创始人乔布斯等许多世界知名企业家, 使得美国高校成为青年企业家的孵化器。
(五) 课程设置的系统性
美国从小学、初中、高中、大学乃至研究生阶段, 都普遍开设就业和创业教育课程。在基础教育中, 创业教育主要以提高职业兴趣为目标, 除了开设创业课程外, 还按照个人兴趣自行学习某些职业技能。特别是到了高中阶段, 每人必须修满10个学分的职业教育课程。截至2006年, 美国已有1 600多所高等院校开设有关创业课程, 并且已经形成了一套比较科学、完整的创业教育教学和研究体系。美国大学生创业实践活动不仅丰富多彩而且意义深远, 实现了课堂教学与实践的结合, 是对学生进行创业教育的一种有效形式。“创业计划”项目是指一无所有的创业者就某一项具有市场前景的新产品或服务向风险投资家游说, 以取得风险投资的可行性商业报告。
二、中国高校创业教育的现状及思考
我国创业教育起步较晚, 1998年清华大学的“创业计划大赛”掀起了我国的创业热潮, 之后许多高校设立创业中心, 开设创业课程, 创业教育在我国取得了很大程度的发展。
(一) 对创业教育的理解与认识有待提高
随着我国创业教育的推进与发展, 目前我国许多高校也积极开设创业教育课程、举办创业设计大赛、进行相关的创业指导, 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 大多学校在创业教育课程开设中简单地把创业教育等同于就业课程, 目的是提高学生的就业率, 很少将创业教育融入素质教育, 对创业教育课程的特殊性认识不足, 缺乏明确的课程培养目标, 创业教育课程设置上大多停留在对美国及其他高校创业课程的模仿阶段。高校大部分领导和教师对创业教育的内涵及外延缺乏了解, 这就导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缺乏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 课程体系不完善, 课程结构缺乏灵活性
目前我国的创业教育课程体系还不完备。从全国范围来看, 创业教育课程发展情况参差不齐, 没有统一的目标规划和经典教材。创业教育课程缺少全国统一的大纲, 培养目标也有很大的校际差别。创业教育课程大都由学校统一安排, 在课程种类上主要是以选修课或者公共课的形式开展;在课程结构上主要是以理论学习为主, 实践课程比例小。
(三) 创业教育支持体系不健全
创业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 离不开社会各界的支持。我国出台了一些大学生创业优惠政策, 但是与之配套的法律、金融等设施还不完备, 毕业生害怕投资风险, 创业实践效果不强, 往往是“纸上谈兵”。加之创业教育在我国起步较晚, 人们对于创业教育的认识有待提高, 企业或者风险投资商很少主动与大学生创业者联系。
(四) 缺乏有效的课程管理评价机制
目前, 我国高校的创业教育课程大多归属于就业指导系统, 课程多以学期或学年设置, 没有专门的教学和科研管理部门。在课程评价上各高校也没有统一的方法。学生了解学习创业教育知识的热情度不高, 很少主动从就业指导中心获得创业教育信息和帮助。创业教育本身又有较强的实践性, 经费缺乏、基地建设的不足等现实问题, 课程评价基本上都是以传统的考试方式进行。
结语
高校创业教育应首先从学生创业素质培养入手, 从小培养学生的独立创新精神和文化素质, 美国创业教育协会提出, 创业是一项终身的学习过程, 创业教育是一个涵盖从初等教育到高等教育的全方位教育体系。从小学开始, 全面普及创业教育, 贯穿教育全过程。1998年开始实施的《金融扫盲2001年计划》, 向中学生普及金融、投资、理财、营销、商务等方面的“超前教育”, 积极培养未来的经理人。纵观中国今年的创新企业发展也不乏大学毕业生创业成功的范例, 从俞敏洪创办的新东方教育到马云创立的阿里巴巴电子商务平台都说明中国大学生的聪明才智。但要取得这些骄人的成绩必须要有敢想敢做的创业精神和扎实的商业投资、经营管理、互联网技术、外语能力、法律知识等综合素质。许多大学生头脑一热就盲目地跑去开公司做生意, 结果只会无功而返。据统计, 美国大学生大多熟练掌握两门以上外语、熟悉应用互联网技术, 并有国际企业实践工作经验。反观中国大学生创业者现状, 很多人都是没有找到合适的就业岗位就被动的选择自谋职业, 没有明确的创业目标, 缺乏扎实的综合素质和有效的创业指导。
高校应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和建立创业型社团, 哈佛大学校友创建的世界排名第一的社交网络平台Facebook就是基于高校社团活动创建的, 所以, 社团活动对于学生的激励作用是不可估量的。例如, 广西外国语学院的市场营销协会积极参加全国大学生市场营销计划大赛, 获得佳绩并转化为企业合作项目, 有效地锻炼和提高了学生参与创业的实践能力。
我国大学生创业教育有着强劲的内生动力和成长空间, 我们应积极借鉴国外已有理论和成功经验, 结合我国国情、高校教育改革和大学生就业创业的现实需要, 树立全新的创业教育理念, 建立科学的创业教育体系, 营造浓郁的创业氛围, 培养专业师资队伍, 建设系统的创业教育课程, 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创业教育活动, 努力实现创业教育的长足发展。
参考文献
[1]Katz, J.A.The chronology and intellectual trajectory of American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J].Journal of Business Venturing, 2003, (2) .
[2]叶纪林.国外创业教育的特征及对我国的启示[J].中国校外教育, 2009, (1) :6-7.
[3]梅伟惠.美国高校创业教育[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 2010.
【高校创业园】推荐阅读:
高校创业07-28
高校创业教育12-07
高校教师创业08-08
高校创业文化培育07-11
创新创业高校调查07-13
高校教师创业能力10-11
高校创新创业政策06-16
中美高校创业教育比较09-19
高校学生创业能力培养09-20
高校创新创业成果汇总05-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