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初中历史教学与德育的有机渗透

2025-01-19

论初中历史教学与德育的有机渗透(共11篇)

论初中历史教学与德育的有机渗透 篇1

论初中历史教学与德育的有机渗透

徐晓枫

(江苏省昆山市淀山湖中学)

摘 要:在素质教育理念广泛推广与普及的大环境下,初中历史教师除了要向学生讲解一些基础的历史理论知识,更要积极创造条件、想方设法进行德育的有机渗透。结合教学实践经验,对初中历史教学与德育的融合所带来的积极效果进行了细致的分析与研究。

关键词:初中历史;德育;品质

同以往相比,新一轮的历史课程教育改革提出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一立体的三维教学目标,这就表明在新课改的大背景之下,初中历史教学并不能仅仅局限在以往单纯教授给学生基础理论知识的简单层面,更应突出发挥历史学科的独特人文性特征,灵活而巧妙地进行德育的有机渗透。如此,方能真正实现“教书”与“育人”的完美平衡与结合。鉴于此,我在日常的教学实践中,进行了诸多尝试,现将个人的教学感悟总结、归纳如下。

一、渗透德育,有利于学生形成积极向上的爱国主义情感

爱国主义情感,即是人们在国家和民族的历史发展长河中逐渐积累、形成的对祖国、对国家、对人民的一种浓厚的拥护态度,对于推动历史不断前进、不断取得进步起着非常积极的影响与作用。也正因为如此,爱国主义教育自始至终以德育中的重头戏而存在。

而翻开初中历史教材,我们不难发现,其中蕴含着丰富的爱国主义素材,这就为我们教育工作者在历史教学中巧妙融入爱国主义情感教育提供了诸多便利条件,有利于真正收获预期中的理想教育教学效果。

例如,在教学“辉煌的隋唐文化”这节内容时,我借助专业的史学材料向学生列举了如下事实:“大化改新”运动中,日本仿照隋唐的官衔制度从中央到地方进行了大规模的官员制度改革,并参照隋唐的律法制定、颁布了日本历史上有名的《大宝律令》;日本仿照长安的建筑布局构建了其都城平城京(今奈良),并照搬照抄了长安城中的部分街道名称,像“东市”“西市”等,随后,出于政治层面的考虑,日本又将都城迁移到平安京(今京都),但其都城建筑布局仍在很大程度上仿效长安的布局模式;新罗在公元650年开始普遍采用唐朝的年号与历法,在教育上仿照隋唐的科举制度,通过科举考试进行人才的选拔,除此之外,更是仿照唐朝的官员制度进行国家政权结构的设置,上设六部,下设郡县……这样一来,不仅扩宽了学生的视野范围,丰富了其学识与见识,而且更为重要的一点是借助这些真实的历史材料让学生更加深刻地认识到隋唐文化的灿烂与辉煌,而这恰恰极大地满足了其民族自信心、自豪感以及自尊心,进而为其树立积极向上的爱国主义情感、立志振兴中华、建设祖国等正确价值观的形成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真正将爱国主义情感教育的德育目标落到了实处。

二、渗透德育,有利于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心理品质

初中生正处于身心迅速发展的青春期,身心尚未真正发展成熟,因此,在这一阶段他们既容易接受外界中的积极事物,与此同时也极容易受到外界不良事物的诱惑与恶劣影响,这是青春期的初中生区别于成年人最显着、最根本的特征。鉴于此,初中历史教师可以充分利用教材上或正面或反面的事例,灵活而巧妙地对学生进行性格的养成教育。

如,在学习“民族政权并立的时代”这节内容时,我向学生列举了两个对比鲜明的人物形象:秦桧与文天祥,并向他们详细阐述了这两个人物形象背后的历史故事:公元1140年,金军大举南侵,岳飞等宋朝将领带兵誓死抵抗,有效制止了金军对宋朝的进一步侵略;在此背景下,秦桧却怂恿宋高宗连发十二道金字牌迫使岳飞班师回朝,致使岳飞准备乘胜追击、进兵汴京的计谋搁浅;公元1141年,秦桧更是怂恿宋高宗解除岳飞、韩世忠等将领的军权,并以虚无的谋反罪状致岳飞于死地;在此基础上,与金朝签订了屈辱的绍兴和议,向金称臣、纳贡、割地,秦桧在任职期间极力贬斥主张抗金的官员,压制抗金舆论;公元1275年,元兵长驱东下大举对宋进行侵犯,文天祥自卖家产、组织义军,积极带领有志之士抵抗蒙古骑兵的大肆侵略;即使战败被俘,他也宁死不屈,从容而淡然,面对高官厚禄更是不为所动,甚至直言痛斥通敌之人以及蒙古汗国,以此表明其心志,最终慷慨殉国。

如此,借助这两个对比鲜明的`人物形象,既让学生认识到了爱国志士刚正不阿、坚贞不屈、凛然大义的崇高气节,又让他们深刻地了解到民族败类背国叛祖、献媚异族,严重损害中华民族利益的不耻行为,这都有利于他们从中汲取教训,引以为戒,而这一情感因素除了有利于帮助学生形成自觉维护祖国尊严、荣誉、利益的积极价值观之外,更有利于他们明善恶、辨是非能力的发展,从而为其自身逐渐形成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心理品质提供了充足的保障。

三、渗透德育,有利于学生形成科学的环境保护意识

可持续发展的大时代背景下,保护环境作为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而存在,因此,有意识、有目的地对学生进行环境保护的教育,使其具备科学、正确的环保意识就成为德育的重要内容之一。

针对这一情况,我在自身日常的教育实践中也总是会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有选择性地向学生渗透环境保护方面的德育,迄今为止,也都收获了非常不错的教育效果。如,“中华文明的起源”这章内容涉及“黄河是华夏文明的起源地之一”这一知识点,有的学生向我提出了质疑:“黄河水中含有大量的泥沙,而且有时肆虐而暴力,给周围的百姓带来极大的负面影响,它是如何成为我们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呢?”针对这一棘手问题,我向学生详细阐述了黄河的一些基本情况:先秦时期,黄河流域水流清澈、温顺和缓,为农作物和植被的发展创造了优良的条件,《孟子・滕文公上》也曾有“草木畅茂,禽兽繁殖”的记载;战国以后,华夏文明的政治、经济中心逐渐向关中方向迁移,此外,生产力的迅速发展以及人口的大幅度增长以及封建时期“重农抑商”政策的推行都使得黄河流域以及黄土高原的植被、水源遭到极大的破坏,森林植被覆盖率大大降低……无限制地开垦放牧使得黄土高原逐渐失去了天然的保护层,引起了严重的水土流失,最终致使我们的母亲河――黄河由最开始的河面宽阔、水量充沛、水流清澈变成了如今风沙处处、含沙量极高的水域……

这般一来,通过讲解,既巧妙地解答了学生心中的疑问,又使他们懂得:黄河已经遭到了我们人类的严重破坏,对此,我们不但要彻底停止对黄河沿岸自然环境、自然资源等的肆意破坏,更要在“可持续发展”思想的指导下有意识、有步骤地开展植树造林、绿化植被等环保工作,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改善黄河流域附近地区水土流失的恶劣情况,有效地避免黄河泛滥带给我们的灾害,从而从根本上有效地改善黄河母亲的这一现状……如此,便将环境保护教育自然而然地落到了实处,为学生真正从心里形成爱护环境、保护环境的环保意识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总之,在素质教育理念广泛推广与普及的大环境下,初中历史教师除了要向学生讲解一些基础的历史理论知识,更要积极创造条件、想方设法进行德育的有机渗透。这样,才能真正将德育寓于教育教学实践活动之中,也才能培养出更多知识丰富、道德修养高尚的高品质人才。

论初中历史教学与德育的有机渗透 篇2

一、结合教材对学生进行德育

对学生进行德育, 历史课程相对于其他学科更有优越性。特别是优秀的历史人物和重大的历史事件, 更是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的好教材。在教学中, 我利用初中历史课本包含着的非常丰富的德育元素, 不失时机地对学生进行德育。

在教学古代文化时, 博大精深的中华思想文化中儒家思想的礼义廉耻、明礼诚信, 教给学生做人的准则;古代优秀技术成果特别是“四大发明”, 激起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增强他们积极进取的爱国热情;郑成功从荷兰殖民者手中收复台湾, 戚继光英勇抗倭, 并赋诗明志“封侯非我愿, 但愿海波平”等历史人物故事, 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在教学近代文化时, 近代落后挨打的历史耻辱, 让学生明白国家的信念, 明白只有把自己的国家建设得更加强大, 才不至于被人欺负, 才不会任人宰割;历史上为一己之利而出卖民族大义的龌龊之辈, 最终将遭到历史的唾弃, 使学生认识到维护民族利益、正人正己的重要性。

二、结合时政, 对学生进行德育

培根说:“读史使人明智, 读诗使人灵秀, 数学使人周密, 科学使人深刻, 伦理之学使人庄重, 逻辑修辞之学使人善辩。”学习历史的目的就是使人明白道理。在教学中, 我总是结合时政要点, 对学生进行德育, 让学生明白更多的道理。教学时, 我总要结合当今我国的改革开放政策, 让学生谈体会, 谈身边的变化, 谈自己的变化。让学生明白改革使国家富强, 民族兴旺, 闭关锁国只能使国家衰败, 人民受苦。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明白了改革开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三、结合学校开展的活动, 在历史教学中进行德育

每年学校都会开展一系列活动。清明节组织全校师生到新建烈士陵园祭奠烈士, 是重庆市永川区张家初中 (以下简称“我校”) 德育的主要活动。作为历史老师, 我总是抓住时机, 对学生进行革命传统教育。并结合历史教材中的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 卢沟桥事变、南京大屠杀等材料, 让学生明白, “忘记过去就意味着背叛”, 我们应该牢记中华民族近代的屈辱史, 不忘国耻。

我国是礼仪之邦, 尊重人、关心人、帮助人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又一个鲜明特性。每年三月我校都会开展文明礼貌月专项活动。结合历史教学, 我总要挖掘历史题材, 让学生找出历史上有关文明礼仪的小故事、人物等, 让学生在学习历史知识的同时, 自觉养成文明礼仪好习惯。

“五四”青年节学生要搞庆祝活动、文娱演出, 许多同学要加入团组织。我总要结合历史教材中的“五四”运动, 对学生进行教育。让学生在活动中温习知识, 在活动中使爱国情感得到升华。

四、利用课堂活动对学生进行德育

课堂效率的高低取决于老师对课堂的组织。历史教学中渗透德育, 光靠简单的说教、空洞的说服, 是达不到效果的, 只有认真做好课堂组织教学, 采取多种方法, 调动学生的兴趣, 教学力求让学生在“动”中思, 在“动”中学, 在“动”中感悟, 在“动”中发展, 才能实现德育渗透。

在教学《康乾盛世和闭关锁国》时, 我组织学生进行辩论。正方:改革开放好。反方:闭关锁国好。学生用所学知识, 结合实际, 用自己的所见所闻, 旁征博引, 最后得出结论:还是改革开放好。改革开放是国家富强、民族兴旺的必由之路。学生在活动中, 丰富了自己的历史知识, 又获得了理论的升华。

在教学近代中国落后挨打, 百年屈辱历史的时候, 我都会组织学生进行讨论:近代中国为什么那么落后, 为什么老是挨打?说明了什么?假如你生活在当时, 你该怎么办?通过讨论, 同学们都会体会到, 闭关锁国造成国家落后, 而国家落后、贫穷, 是清政府的软弱导致的。我们应该好好学习, 立志报国。

历史教学中进行德育的方法很多。教师应本着新课标对学生的要求, 大胆尝试, 及时点拨、引导、鼓励、归纳, 才能顺利达成教学任务。教师应该充分重视历史学科的德育功能, 寓德育于历史教学之中, 晓之以理, 动之以情, 导之以行, 为培养适应时代需要的“四有新人”做出应有贡献。

论初中历史教学与德育的有机渗透 篇3

关键词:中学历史教学 德育

勤劳而智慧的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创造了五千年的悠久历史,中华民族对世界文明做出了应有的贡献,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今天,每一名历史教师,应以历史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挖掘历史教材中的德育因素,对学生进行行之有效的德育教育。下面,本文作者从四个不同的层面谈谈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方法和内容。

一、历史老师要树立正确的育人观与师生观

新课程改革对现代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使传统的历史教学感到了压力和困惑。历史教师应以发展的眼光,把握时代的脉搏,将培养有理想、有能力的一代社会主义新人作为育人目标,对学生进行民族历史文化的认同感教育,使之树立民族自信心、自豪感,培养学生社会主义价值观、人生观,培养学生求真、务实、创新的科学态度,培养学生的民主意识与和法制观念;教师要遵循历史学科自身规律,根据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点,培养学生成为具有人文精神的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教师应该改变传统的教育理念,真正做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把学生放在课堂主人的位置上,以人为本,重视学生积极情感的培养,对全体学生全面发展负责。总之,教师应发扬教学民主,培养学生能力,发展学生智力,与学生一道学习,一起探索问题,一起成长提高,做到教学相长。

二、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和唯物史观教育

清初思想家顾炎武提出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至今仍激励着每一个普通的中国人为祖国的独立、繁荣而不惜流血牺牲,这是中国古代人民爱国主义的集中体现。在中国历史长河中,一大批仁人志士留下了无数可歌可泣的爱国主义的感人事迹。这些事迹耳熟能详,无需赘言。自古以来,每当外敌入侵,国家兴亡的危急关头,都会有一大批英雄人物不惜牺牲身家性命,舍身为国。作为历史教师,应该引导学生从中学习爱国主义精神,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在中学历史教学中,教师应在引导学生在学习历史学科知识,提高学生文化水平,发展学生智力的同时,还应对学生进行唯物史观教育。在新的时代条件下,以实践创新为中心,以人的全面发展为内容,使学生完成由传统的唯物史观向现代的唯物史观的转变。

三、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和近现代国情教育

去其糟粕,取其精华,在扬弃和继承中发展,这是我们对学习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态度和方法。几千年来,中国出现一大批政治家、思想家,他们的言行思想给我们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先秦时期,儒家的德治思想与法家的法治思想的交相辉映,老子关于生老病死的朴素的辩证思想,“民为贵、君为轻,社稷次之”的民本思想,“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奉献思想,“等贵贱、均贫富”的平等思想, 这些传统文化中的精髓,对于今天乃至后世都有着永不磨灭的借鉴意义。作为历史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适时地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的教育,与新的时代形势结合起来,使学生形成积极的道德情感和道德水平。

教师可以通过对近现代史教学,对学生进行国情教育,能够使学生认识到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的道理。特别是近百年来,洪秀全领导的太平天国运动是中国历史上最大规模的农民起义,被中外反动势力联合绞杀了,农民阶级不能救中国;资产阶级改革派康有为、梁启超领导的维新变法运动的失败,资产阶级革命派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胜利果实被袁世凯篡夺了,资产阶级也不能领导中国革命走向胜利。五四运动后,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推翻了三座大山,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建立了新中国,在社会主义制度下,中国取得改革开放的重大成功。通过历史学习,学生明白: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在中国近现代史教学中,对学生进行革命传统教育,教育学生热爱党、热爱社会主义,为社会主义建设做出自己的贡献。

四、对学生进行良好品德教育和创新教育

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内容很多,比如勤劳俭朴、自强不息、居安思危、为民请命、与人为善、不畏强权等等。历史老师应该让学生明白中华民族的自身特色,激发民族自豪感、自尊心,让学生懂得落后就要挨打,珍惜历史传统,知道幸福生活来之不易,激发学生为民族命运和祖国未来而学习的动机。在历史教学中,教师要深入钻研历史教材,发掘其中的德育资源,大而言之安邦定国,小而言之举止言谈,对一个人的一生发展受益无穷。历史教师不仅要掌握历史文化知识,还要了解其他学科的知识,引导学生做到学科贯通,比如,在学习“西亚经济的发展”中,让学生联想到二战以后,西亚经济发展的原因主要是石油工业的异军突起,最大特点是石油工业发展迅速。

总之,历史教师除了以身作则,敬业爱岗,热爱本职工作外,还应勤奋好学,谦虚谨慎,以德育德,让学生在自己的教学中受到启迪,使学生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一代新人。

论初中历史教学与德育的有机渗透 篇4

织金县思源实验学校

周发贵

内容摘要 新课程理念强调以人为本,强调通过初中历史教学让学生具备一定爱国主义精神和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旨在通过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德育渗透,让学生初步具备社会主义民主法治意识和社会公德,加强对学生的社会主义责任感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关键词 初中历史 教学 德育渗透

历史是一门以历史史实为基础的学科,它有其本身的知识结构,也含有其德育的结构。以史育德,既体现历史教学上的史论统一,又实现了历史在全面发展教育上的德育与智育的统一。在教学的过程中,通过各种途径方式和手段让学生了解熟悉民族的历史和文化,感受民族的优良道德传统、淳厚民风和崇高气节,学习体现时代精神的先进典型,将民族精神内化为青少年的思想素质和精神品格。最终将德育转化、落实到学生的行为规范中去,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处事、学会做人。那么如何在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以下是笔者多年从教的一点体会。

一、历史老师必须是心灵美的合格“人师”,它包括两方面的要求

(一)是有心。就是说,历史教师对历史教学渗透德育有充分的、深刻的认识,并形成一种职业习惯。有没有正确的思想认识,是不是把渗透德育视为一个首要问题,这看起来是一个老生常谈无多大意义的事,其实不然。只有处心积虑,才会见缝插针。没有思想认识上的高度重视,就不会有教师真正的感情投入,当然也就谈不上真正的德育渗透。要做到有心,在当前情况下,特别要正确理解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的关系,摆正考试分数与育人的关系。人们往往把应试与素质、分数与育人对立起来,似乎水火不容。这种认识实际是片面的。它们之间完全应该,也完全可能结合起来。我以为“应试”是“素质”的一部分,“素质”包含了“应试”;同样“分数”的高低也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育人的效果。育人成功与否在“分数”问题上也有一定的体现。因为“应试”能力与“分数”高低,实际上是道德思想、知识能力、身心素质在一种特殊氛围中的直接或间接反映,应该说是能较好检验教学效果的。

(二)是有德。历史老师必须自己首先学会做人——爱党爱国的人、律己严格、治学严谨的人,感情充沛、好合作共处的人,胸襟坦白、诚实正直的人,诲人不倦、爱生并希望学生胜过自己的人。一句话,心灵美的人。是否取得这一人师的资格,这非常重要。老师是学生获得知识的导师和引路人,不论老师自己是否意识到,其言行处世态度都会被学生或多或少地视为自己的榜样,这种向师性是一种非人为的自然属性。问题的关键,不是导与不导,而是导多导少,导向何方?人们有理由疑问,老师不爱国,何以引导学生爱国?老师不爱党,何以引导学生爱党?老师治学不严,何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学风?老师缺少真情,何以激发学生情感的浪花?只有心灵美的人师,才可能培养出心灵美的学生,而不称职的“人师”是会误人子弟的。

二,是合格的“经师”

历史教师要有宽厚的历史专业知识。历史上下数千年,纵横数万里,囊括了政治、经济、军事、民族、外交、科学、艺术、宗教、民情、风俗等各个方面。而每一历史人物、每一历史事件、每一历史现象的评述,往往需要综合运用前后左右相关知识,以大量的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知识内容为背景。初中历史固然是古今中外历史中最基本的知识,但是,即使如此,其涉及的知识也是极其广泛的。这就对历史老师提出了一个最基本的硬要求——渊博、专精、扎实的专业知识功底。一些历史老师或者未受过正规、严格的历史专业训练,缺少系统的专业理论和知识;或者虽然受过专业训练,但长期以来拘泥于初中历史课本和教学参考书涉及的内容,不是随时注意吸收历史研究、历史教学的新成果,不注意中国通史、世界通史方面继续不断拓宽自己的历史知识面,吐故纳新,掌握更多更丰富的历史材料,而是吃老本,因而在历史材料的掌握上不是与时俱进而是停滞不前甚至日渐贫乏。这样的老师虽然随着舌耕岁月的推移而积累一定的教学经验,虽然上课时教材内容面面俱到点点落实,也条理清楚,但缺乏信息量和剖析事理的深度,讲不清历史的来龙去脉原因影响,揭示不出历史现象掩盖的历史发展规律,因而难免实际上的照本宣科,缺乏德育渗透的力度,少有刻骨铭心的教育效果。我们常讲给学生一杯水,老师必须有一池不断更新的水。这是有深刻的哲理和事实依据的。历史老师的表述,看似浅显,但浅显的背后却有深厚的依据。唯有掌握较为渊博的历史知识,才可能形成知识综合、知识迁移的能力;才可能在备课中见微知著,讲课中深入浅出;才可能在渗透德育中不断启迪学生心智,碰撞出思想的火花。

三、善于捕捉德育渗透契机

学习是为了借鉴、为了创新,借鉴历史离不开评价历史。历史教师要通过引导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正确认识、评价历史问题、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从而使学生自身受到启迪、受到教育。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善于抓住德育契机,利用教材中大量的优秀历史人物的可歌可泣的感人事迹,使学生得到熏陶和感染,使其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致力于学生人格的塑造,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感的优秀公民。初中历史教学道德知识的教育,主要是借助历史道德形象对学生进行道德行为规范、道德判断和道德评价等道德知识的教育,并在此基础上初步形成道德观念与道德信念。初中历史教学道德品质教育,主要是通过历史的道德知识去教育学生。古往今来,人民群众和无数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科学家、军事家、文学艺术家所表现出来的优秀的道德品质和情操铸成的中华五千年美德,正是建设我国社会主义道德大厦的基石。历史课肩负着向学生灌输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重要任务,而历史名人和社会英雄,他们的成长过程以及言行,为学生提供了人生榜样和精神坐标,是进行人生观教育的鲜活教材。学生从这些人身上定会有所启示和感悟,悟出许多做人的道理。

四、在分析对比中进行德育渗透

历史老师首先要对历史人物的道德行为作出分析和概括,使学生逐步建立起道德规范,认识道德行为的是非、善恶、美丑等原则,优秀历史人物的道德行为丰富多彩、各具特色,如忧国忧民、报效祖国、以死殉国、天下为公、至大至公、舍生取义,求索攻坚、追求真理、不畏艰难,尊师敬业、谦虚礼让,勤俭节约、崇俭反奢,诚实正直等等。历史教学在选择提供典型的道德形象及丰富的评价材料时,既要选取正面的历史人物,也要注意选取反面的历史人物,使学生在鲜明的对比中深化对道德评价标准的认识。例如在中国近代史上,面对外国列强对中华民族的侵略,既有一批前仆后继、为国捐躯的民族英雄,也有一撮贪生怕死、投降求荣的卖国贼。对爱国者和卖国贼对比可以提高道德评价的水平和效果。另外,历史教师要充分利用教科书上以醒目的方式记录的杰出人物的名言、名句、名联,通过名人故事的宣讲,对学生进行说理教育和思想品德教育,完美其人格,使其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因为这些名言、名句、名联,从不同角度展示了这些历史人物的崇高思想和道德风貌,不公概括了他们的道德观念,而且带有强烈的情感色彩。例如文天祥的“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于谦的“粉身碎骨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等等,都是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生动教材,也是我们教育所要实现的目标。历史教师要把这些内容作为培养学生道德情感的良好凭借,把其用好、用活、用实,使学生学有所获、学有所思。

论初中历史教学与德育的有机渗透 篇5

体育教师根据本学科特点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对受教育者施加思想、政治和道德的影响,调动学生积极的认识、体验与践行,不断培养学生思想道德品质的行为。初中阶段正是学生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重要阶段,在这个阶段,德育渗透教育可以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实现学生综合素质提升。教育无小事,事事皆育人。当前,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之下,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已经成了各学科教师的共同追求。初中体育教学中,德育教育在课堂教学中的渗透,不仅是新课程改革的需要,还是促进初中体育教学理念创新的需要。就目前初中体育教学来讲,德育教育渗透还一片空白,如何在初中体育教学中贯彻实施德育教育,是众多初中体育教师应当认真思考的问题。初中体育教师要进一步转变教育教学思想,充分认识到体育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的重要意义。它不仅影响到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有效的德育也能够有效反哺于体育教学。初中体育教师要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德育渗透的方法路径,使德育有机融于体育教学,实现两者的完美结合。中学体育教学工作对整个学生的综合素质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可以促进身体素质提升、思想意识健康、心理素质不断加强

一、初中体育教学中德育渗透的基本原则

(一)学生主体性原则。

在体育教学中渗透德育,老师的主导作用是重要的,但是其中整个学生的思想意识活动对整个教学工作带来巨大的影响。教育只有符合学生的内在需要,通过学生的积极参与、认同接受,才能起到良好的效果。因此,在体育课渗透德育教育时,要特别强调确认和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启迪和引导学生的主体意识,把外在的教育要求转化为自身内在的需求,从而提高自身素质。新课程改革强调教师在教学活动中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从哲学角度讲,教学活动中,学生是课堂教学的内因,教师是外因,外因必须通过内因起作用。因此,教学过程中,教师一定要重视“内因”的作用,强调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这样,通过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方能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

(二)全面性的原则。

在初中体育教学中进行德育滲透,不能只将眼光局限在部分学生身上,而应当面对全体学生。德育教育是一个全局性问题,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当将德育渗透与各项体育运动结合起来,全面促进学生综合素质提升。此外,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性,对于一些学生的思想偏差问题,应当予以及时纠正。时刻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促进学生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不发生偏离。

(三)系统性原则。

德育渗透的系统性原则指教师在体育教学活动中对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和教学模式应当有一个系统规划,不应该零零散散,毫无规律。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当根据自己的课堂教学内容,制订详细周密的教学计划,规划课堂教学中的德育渗透策略,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

二、探索初中体育教学中德育渗透策略研究

(一)通过体育发展史感染学生。

初中体育教学中,我通过介绍体育发展史,介绍历代中国运动健将在世界舞台上的魅力与拼搏,介绍他们为国争光的故事,以感染和鼓舞学生,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让民族意识在学生心目中成形,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实现德育渗透在初中体育教学中的目标。

(二)体育运动是培养学生团队意识和团队精神的良好阵地。

在社会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团队合作是任何一个组织和个人取胜的法宝。体育活动中,我通过集体活动,让学生深刻明白:“没有团队意识和集体意识的队伍,将永远不可能成功”的道理。

论初中历史教学与德育的有机渗透 篇6

广东省广州市天河中学 李铜玉

课程资源是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一个亮点。2001年、2003年教育部颁布的《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稿)》和《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的课程“实施建议”部分,明确提出了历史学科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问题。“凡是对实现课程目标有利的因素都是课程资源。课程资源的利用与开发水平同教学质量的高低密切相关,充分利用和开发历史课程资源,有利于历史课程目标的实现。”音乐作为一种重要的历史课程资源进入历史课堂,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探究问题能力,陶冶情感,塑造健全的人格,为师生交往、互动构建平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音乐,在人们生活中无处不在,有些乐曲、歌词往往是历史的一个缩影,它向我们展示着历史的智慧,传递着历史的遗韵。法国大文学家雨果说:“开启人类智慧的宝库有三把钥匙:一是数字,二是文字,三是音符。”俄国著名文学家列夫·托尔斯泰说过:“音乐的魔力,足以使一个人对未能感觉的事有所感觉,对理解不了的事有所理解,使不可能的事变为可能。”正是这特有的魅力使音乐成了历史教学中的珍贵资源,在历史新课程背景下,音乐作为一种课程资源在历史教学中有了新的价值取向。

一、历史学科与音乐

历史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时间上纵横古今,空间上囊括中外。历史教学不仅要使学生掌握知识,促进智力的发展,进行审美教育,更要使学生通过学习历史学会做人,成为一个品格高尚、全面发展的人。

音乐是一门古老而常新的艺术,深刻而全面地影响着人们的精神状态和生活品质。音乐是情感的艺术,比其他艺术更直接诉诸于人的情感,而德育中行之有效的方法是“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这其中,情是关键,正如列宁所说“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一个“情”字,将音乐与德育紧密的联系起来了。一首优秀音乐作品的播放让学生在优美的音乐中了解美,认识美,接受美,以美导真,以美引善,使千姿百态的美有所依附,促使学生形成高尚的情操,达到德育渗透的目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指出“美育不仅能陶冶情操、提高素养,而且有助于开发智力,对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音乐对社会的发展,尤其是对历史的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历史激发了音乐的灵感,音乐又推进了历史进程。尤其是那些世代传唱的革命歌曲,耳熟能详,影响了几代人的成长,每首歌都像历史的一面旗帜——引导当时的人,触摸后来的人。音乐与历史连在了一起;同时歌曲也琥珀般地凝固在了历史中。

二、历史教学中运用音乐渗透德育

1、运用音乐,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学生对历史课普遍缺乏兴趣,这种情况由来已久。据教育部1997年对北京市2107位学生的调查,在学生对“最不愿学的课”的排序中,历史课居前3位之列;在学生对15门课程喜欢程度由低到高的排序中,历史课居第2位;在学生对“枯燥、没意思的课”的排序中,历史课居前5位。本来应该很有趣的历史课,何以受到学生如此的冷落?究其原因固然有多种因素,如教学方法的滞后,考试评价的制约等等,但这种状况与历史课程资源极其单调乏味的状况有很大关系。

音乐的运用是历史直观教学的一种手段,它不是画图又胜似图画,真实、形象,使课堂气氛活跃。在教学过程中,引入音乐作为开场白,可创设一种氛围,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能让每一个同学“入戏”。音乐是具体历史画面活生生地再现。以中国的抗日战争为例,虽然时间已过去半个世纪,但只要一播放音乐,就把健在的革命先辈带回到那腥风血雨、烽火连天的峥嵘岁月之中,使没有经历过战争的后人体会到当时全民抗战、同仇敌忾的历史氛围。音乐作为一种重要的历史课程资源,以其形象具体、生动活泼和学生能够亲自合唱等特点,给予了学生多方面的信息刺激,丰富了历史课的内容和情趣,使学生能够在轻松高雅的学习活动中掌握知识,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史兴趣,这是传统单一的课程资源所无法比拟的。如学习《全民族的抗战》时,先播放歌曲《松花江上》,形象地再现了那个特定时代的历史。全曲贯穿了叹息性的音调,采用北方妇女在坟上哭诉亲人的哀婉哭声,集叙述、抒情、悲怆为一体。歌曲的第一乐段以第一人称抒情地诉说家乡故土的富饶和美丽。第二乐段表现反对侵略,强烈要求打回老家去的思想情感。“我的家在松花江上,那里有森林煤矿,„„”沉重而悲凉的音调饱含着愤怒的情绪,对东北同胞家破人亡的悲惨遭遇寄予深切的同情,“九一八,九一八”反复出现四次,感情层层递进,把东北人民反对侵略者,要求收复失地的思想感情充分地表现出来。“爹娘啊,爹娘啊”悲痛声中蕴藏了东北同胞要起来斗争的力量。这一切深深感染着学生,学生的求知欲被激发了,学生迫不及待想了解“九一八事变”的前因后果。这时教师适时引导学生分析“九一八,九一八,哪个悲惨的时候”为什么会出现?“九一八对中国产生了什么影响?”学生会主动学习、积极探究。这与直接让学生分析九一八事变背景、经过、影响的传统教法相比,效果大不相同,歌曲起到烘托铺垫、激发兴趣的作用,学生由“要我学”变为“我要学”。这样,有效地利用音乐资源就起到先声夺人、激发学生主动学习之效。

2、运用音乐,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究问题能力

“探究式学习”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自主地发现问题、探究问题以获得结论的学习方法。探究不仅是追求一个结论,更是一种经历,是学生亲身体验、感知学习与认知的过程,它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一种重要形式。音乐作为一种重要的历史课程资源,能更多地成为学生参与活动的过程,使学生成为历史学习的主人。

“创新的动力来源于疑问”。教师要根据情景材料设计相关的思考题或由学生自己设疑。如讲述《经济体制改革》时,我播放歌曲《走进新时代》,并以《走进新时代》的歌词设置问题:“我们唱着东方红,当家做主站起来”,“我们讲着春天的故事,改革开放富起来。”“继往开来的领路人,带领我们走进那新时代,高举旗帜开创未来。”这几句歌词提到了哪三首歌?一首歌标志一个时代,标志一代领导人,哪三代领导人?“当家做主站起来”,中国人民何时当家作主的?如何取得当家作主地位的?“改革开放富起来”,以自己的所见所闻来说明?中国人民是如何以主人翁的身份开创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呢?“高举旗帜开创未来”,高举什么旗帜?在一种轻松愉悦的气氛中,学生热烈讨论并回答,课堂气氛活跃,学生们努力搜索着自己的所见所闻来说明改革开放取得的显著成就。如学习《邓小平理论》时,播放歌曲《春天的故事》:“一九七九年那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神话般地崛起座座城„„”我设计若干问题,促使学生积极思考。如歌词中“一九七九年那是一个春天”,这一年中国实施了什么伟大决策?“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是指确立了四个经济特区,其中属于广东省有哪几个?“春雷唤醒了长城内外,春晖暖透大江两岸”喻指什么?“一九九二年又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写下诗篇。天地间荡起滚滚春潮,征途上扬起浩浩风帆”喻指什么?学生仔细辨析歌词并结合相关知识进行讨论。然后要求学生结合政史地知识综合思考“为什么要实行改革开放?”“从影响工业布局因素的角度看,我国设立沿海经济特区有哪些有利条件?”“歌词深刻地反映了个人与社会发展的关系,试以唯物史观予以说明。”这样既拓宽、加深了学生的基础知识,也发展学生了探究历史的能力和学科综合能力。

3、开启智能,培养历史思维能力

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步的源泉。”运用与教学内容紧密相联的音乐歌曲导入新课,能调动学生的学习情绪,让学生的联想、想象等心理活动同理解、思维等能力相互配合、促进,从而推动学生历史思维的发展,使情感与智力因素融为一体,加深对学习内容的记忆和印象,教学也收到了良好效果。如讲授《在抗日烽火中成长》内容时,先播放一首学生熟悉的歌曲《南泥湾》,让学生在优美的歌声中感觉到南泥湾由“杂草众生、没有人烟”开辟成“到处是庄稼,遍地是牛羊”的过程。听完后,我提问学生:这首歌曲反映了了抗日战争时期的什么事情?当时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抗日根据地正面临什么情况?面对这种情况,中国共产党采取了哪些措施?以此导入教学。“横断山,路难行,敌重兵,压黔境”“雪皑皑,夜茫茫,高原寒,炊断粮”,这些歌词生动地再现了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的艰难,把学生的思维引向了长征的征程。“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又使学生对英雄红军的崇敬之情油然而生。

4、有利于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反映时代精神的优秀音乐作品、高雅音乐和艺术歌曲,如《义勇军进行曲》、《黄河大合唱》、《东方红》等,犹如历史的一面镜子,以歌叙史,它们以流畅奔放的旋律、完整宏伟的节奏、质朴无华的情感、独具特色的音乐风格,塑造了众多鲜明生动的音乐形象,不仅能展现历史的丰富内涵,而且具有强烈的吸引力和感染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之在音乐欣赏的愉悦中启动思维、激发想象力,进而获得历史知识,培养形象思维能力,更在情境交融中陶冶性情,塑造健全的人格。如《义勇军进行曲》,全曲铿锵有力,浑然一体。前奏曲像嘹亮的进军号;“起来!起来!起来!”把音调立即推向高潮;结尾的“我们万众一心,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前进!前进!进!”不仅坚定有力,而且使人有歌声并未结束,仍在耳边回荡的感觉,宛如战斗的中华儿女正在前仆后继,勇往直前,表达了中国人民对帝国主义侵略的强烈愤怒和反抗精神,体现了中华民族勇敢、坚强、面对外敌团结一心的优良传统。“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东方红,太阳升,中国出了个毛泽东”,这发自人民肺腑的声音胜过了千言万语的解释。

5、有利于学生在愉快中学习,增长知识、开阔视野,提高人文素养

音乐歌曲是美的,音乐的美使人振奋、使人愉快、使人忘记烦恼和忧愁,从而对生活充满美好的憧憬,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对学生乐观情绪的培养、坚定意志力的形成和奋发向上精神的树立,都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音乐作品中渗透了文学、历史、地理等知识,涉及到经济、政治、风土人情、自然常识等各个方面,可以使学生领略到我国五千年丰厚的文化底蕴,激发民族自豪感,在音乐欣赏中增长知识、开阔视野,心灵得到净化、道德情操得以升华,使之逐渐形成高尚的道德品质。

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把教学看成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中学生普遍喜爱音乐,让音乐进入历史课堂,能充分调动学生心理因素,启发学生的想象力,促其形象思维的强化,能为师生交往、互动构建平台。音乐会使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飞到当年历史事件发生的氛围内,由此便不难理解许多历史现象和历史大事发展的前因后果的必然性,并培养他们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和方法观察分析历史现象的能力,进行革命传统和爱国主义教育。历史事件的过去性和久远性从音乐中一目了然,从而使音乐成为语言历史“文物”,具体教学时可信“口”拈来,“操作”简便,其教学效果是其他的直观教学手段所不能替代的。音乐作为历史教学中珍贵的课程资源,但音乐不能完全等同于历史。所以在历史教学中要精选音乐歌曲创设情境,不可“喧宾夺主”,要注重实效,不能流于形式。这样音乐才会给历史教学引来活水,注入生机。

浅论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篇7

新的课程标准把德育教育放在十分重要的地位。新课程的培养目标指导我们,要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要使学生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这充分说明了德育教育在整个教育教学中的重要地位。那么怎样才能在数学教育教学中更好地渗透德育教育呢?作为初中数学教师,我有下面的一些方法。

一、充分发挥教师在教学中体现的人格魅力,寓德育于情感教育之中

德育过程既是说理、训练的过程,又是情感陶冶和潜移默化的过程。教师自身的形象和教师体现出来的一种精神对学生的影响是巨大的,也是直接的。教师的板书设计、语言的表达、仪表等都可以无形中给学生美的感染,从而陶冶学生的情操。比如,为了上好一堂数学课,教师应事先做大量的准备,课堂上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这样学生不仅学得很愉快,而且在心里会产生一种对老师的敬佩之情,并从老师身上体会到一种责任感,对以后的学习工作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

二、充分利用教材挖掘德育素材

在中学数学教材中,大部分思想教育内容并不占明显的地位,这就需要教师认真钻研教材,充分发掘教材中潜在的德育因素,把德育教育贯穿于对知识的分析中。例如在教学七年级的《一百万有多大》时,我没有局限于课本上的几个例子,而是鼓励学生大胆举例,描述自己心目中的一百万。学生积极发言,我列出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一些数据让学生进行练习。这样学生一方面掌握了知识,另一发面也从中体会到我们国家取得的辉煌成就。又如在教学八年级第一章《勾股定理》时,介绍中国古代数学家们对于勾股定理的发现和证明,在世界数学史上具有独特的贡献和地位。尤其是其中体现出来的“形数统一”的思想方法,更具有科学创新的重大意义。这样既可以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自尊心和自信心,从而转化为为祖国建设事业而刻苦学习的责任感和自觉性;又可以学生培养不畏艰难、艰苦奋斗、刻苦钻研的献身精神,可以说是一举多得。这样的例子在数学中还很多,只要教师充分挖掘教材,就可以找到德育教育的素材。

三、在教学过程中进行德育渗透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比如研究性学习、合作性学习等。在数学中,有很多规律和定理如果仅凭老师口头传授是起不到作用的,这时候就可以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共同思考,总结,这样可以培养他们团结合作的能力。拿教学方法来说,我们可以采取小组合作学习法,学生们一起学习,既要为别人的学习负责,又要为自己的学习负责,学生在既有利于自己又有利于他人的前提下进行学习。在这种情景中,学生会意识到个人目标与小组目标之间是相互依赖关系,只有在小组其他成员都成功的前提下,自己才能取得成功。

四、利用数学活动和其他形式进行德育教育

德育渗透不能只局限在课堂上,应与课外学习有机结合,我们可以适当开展一些数学活动课和数学主题活动。在教学中,我常常配合所学的知识内容,有目的地组织学生开展活动,使学生在开放的实践空间中,学习数学,应用数学。如结合我校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请同学们自愿组合小组,自备工具,帮助总务处测量、计算出:如果按校园内有60个垃圾桶,1千克油漆可漆5平方米计算,一共要买多少千克的油漆?活动中,学生表现出了出乎我意料之外的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造性。比如在量底面周长时,很多小组在没有可以弯曲的软尺能直接测量的情况下,积极动脑筋,想办法。有的小组先用玻璃丝绳量,再用直尺量绳的长度;有的小组仔细认真地量前后两个投放垃圾口的长、宽的长度;有的小组用一把米尺,测量底面直径时,只见他们把米尺的“0”刻度线固定在圆周上,然后旋转米尺,当量得的长度最长时即为直径。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既积累了实物测量的经验,又培养了以变通的思维方式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样学生既掌握了有关数学知识,又接受了环保教育。另外要根据学生的爱好开展各种活动,比如知识竞赛,讲一讲数学家小故事等,相信这样一定会起到多重作用的。

在数学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也要注意它的策略性,一定不要喧宾夺主,要提高渗透的自觉性,把握渗透的可行性,注重渗透的反复性。我相信只要在教学中,结合学生思想实际和知识的接受能力,点点滴滴,有机渗透,耳濡目染,潜移默化,就能达到德育、智育的双重教育目的。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渗透德育 篇8

一、在历史教学中渗透德育的重要性

1.历史教学具有突出的德育功能

爱国主义是在历史长期发展中培育和巩固起来的对祖国的深挚感情及其理性升华,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在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增强学生的民族意识和国家观念,是历史学科最突出的德育功能。司马迁狱中忍辱负重,谱写出历史巨作《史记》;张骞不惧路途的遥远与劳累,出使西域;李时珍尝遍百草,终于完成《本草纲目》等鲜活的历史事例,都是培养学生自信心,激发学生民族自豪感的最好教材;鸦片战争后,清政府签下的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南京大屠杀、火烧圆明园等近代史实是一部西方侵华的罪恶史,也是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斗争史。学习中国历史,能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国家观念与民族意识,为国家的繁荣、民族的进步作出贡献。

2.历史教学能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

培养初中生的合作意识,促进人格的健全。马克思与恩格斯的合作,开创了无产阶级的新天地,有效证明了合作可以将个人的力量放大,扬长避短。初中是性格塑造的关键时期,教师必须抓住这个关键期,利用历史课堂,通过交流、讨论、观看影像资料等多种形式,正确引导学生,培养学生勇敢、诚实、坚强、谦虚等多种良好品质,促使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

3.历史教学能培养学生勇于创新的品质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对于民族的未来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作为社会主义建设接班人的初中生,觉得发明创造是科学家的责任,离自己很遥远,殊不知创新其实就在自己身边。教师必须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善于挖掘他们的创新潜能,告诉他们历史上很多人最初都是普通人,只是他们善于发现常人熟视无睹的事物,对此产生疑问,积极研究,反复推敲,坚持不懈,才取得了创新的成果。如伟大的发明家爱迪生、飞机制造者莱特兄弟、改良蒸汽机的瓦特,正是因为他们的不懈努力,才发明出改变生活的东西。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教师可以列举此类例子,以吸引学生的注意,鼓励他们积极发现身边的事物,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二、在历史教学中渗透德育的策略

1.培养学生的忧患意识

教师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引导他们学会从生活中看历史,以科学的态度讲述历史上的辉煌与耻辱,使忧患警钟长鸣。如在教学明清史时,教师可以指出曾经先进的封建社会制度已经落后腐化,守旧不革新就会被时代所淘汰;又如在教学近代列强发动侵华战争时,教师不仅要痛斥列强的罪恶,而且要与学生讨论,认识失败的结果和不平等条约的出现都是国力、制度的巨大差异导致的,理解强盛国力是一雪前耻、振兴国家的根本所在;再如在教学共和国史时,教师可以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讨论三大改造及全面建设时期的成败得失以及对今后的启示,让学生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逐步养成重视社会隐患,善于发现问题和联系现实的学习品质。

2.课堂教学必须与实际紧密相连

在我国近代史中,沙俄割占了我国150多万平方公里的领土,这是由清政府的腐败无能造成的。在教学这段历史时,笔者建议学生比较今天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疆域图和鸦片战争前的疆域图,看看蒙古和库页岛、黑龙江以北地区、乌苏里江以东地区、乌孜别里山口以西地区等在不在今天的疆域范围内,从而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清政府的腐败无能,爱国之情油然而生。

3.注重语言表达艺术

语言是历史教学渗透德育的首要媒介,教学语言是教学艺术的创造,教师不能仅用书面语平铺直叙,而应该投入感情,充满激情地上课,或褒或贬,都具有极强的感染力,激发学生学习历史、探索历史的兴趣,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接受崇高的精神和道德的感化,逐渐成为情趣高雅、热情向上的人,促使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格。

初中化学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篇9

化学以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为研究对象。其基本概念、基本理论与辩证唯物主义如出一辙,互为表里,元素及化合物知识、化学实验是唯物辩证法、方法论、认识论的具体运用,化学发展认识史是科学态度、科学精神的具体体现,表现出了科学性和思想性的高度统一。

从化学学科特点出发,贯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方针,为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奠定基础,重视思想政治教育,把思想政治教育寓于本学科教学之中,应是初中化学教学的重要指导思想。实践经验告诉我们,初中化学教学中渗透德育有以下基本途径。

一、在绪言导语中渗透

初中化学课是学生学习化学的启蒙阶段。在开设化学课之前,学生虽然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接触过大量的化学事实,使用过大量的化学制品,甚至自身的生存、发育、成长无不与化学有着密切的关联,但他们却没有机会自觉的意识到:什么是化学,为什么要学习化学,怎样才能学好化学等问题。

作为启蒙化学课的绪言,为引起学生的兴趣,对这些问题作出明确的回答。绪言以较大的篇幅介绍了化学跟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跟国民经济各部门的关系,从而说明学习化学的意义。引导学生仔细品味这些内容,可潜移默化地把爱国主义教育、理想前途教育渗透到教学过程中去,并且通过我国古代居于世界领先地位的化学成就等史料作了进一步强化。学科教学中渗透了德育,德育的潜能又激发了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这样使学生产生了一个好的学习开端,甚至在学习化学的终生志愿上打上了一个深深的烙印,更重要的是,明确的学习目的会导致良好的学习动机,收到良好的学习效果。

二、在实验教学中渗透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学科,化学所探讨的问题只能通过科学的实验来考证。利用这一特点,通过实验观察、分析研究,激发学习的自觉性和积极性,培养探究问题的科学态度等优良品质是行之有效的方法。尤其是在分组实验中,组装仪器,配合操作,这就客观上要求学生必须具有集体主义观念,具有团结协作的精神。如此进行的教育既没有强制性,也不存在丝毫的虚伪性,可以说是融思想品德教育于学科教学的最佳结合点。同时,化学实验基本操作中的有关规定如:“注意节约药品。应该严格按照实验规定的用量取用药品。如果没有说明用量,一般应该按最少量取用:液体1至2毫升,固体只需盖满试管底部。”(初中教科书《化学》第194页),这也是对培养学生认真工作、一丝不苟、精打细算、勤俭节约等优良品质的自然渗透。当然,对实验结论的归结更能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因此,实验教学不仅是对基础知识的巩固,基本技能的训练,它还是多功能教育的载体。

三、在化学计算中渗透

化学计算是初中化学四大结构板块的基本内容之一,在计算过程中可以通过量的逻辑分析渗透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认识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规律;通过准确审题、分析题意,找出已知、未知之间的内在联系,抓住解题关键和得出最佳解题方案,解题格式的规范化等内容可以渗透合理规范的审美教育,从而培养学生分清善恶、明辨是非的高尚品质;通过检验复核培养学生严谨的学习态度;通过化学计算又是化学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重要环节进行理论联系实际作风的培养;通过一题多解、一题多变渗透特殊和一般的观点以及发散和创造思维等个性品质的培养,这也能自然诱导学生去追求更高的人生目标,从而激发学生更加热爱自然、热爱社会、热爱祖国的情感。

化学计算从客观上就要涉及到许多数据的处理,在这些数据的计算处理过程中,渗透对任何事情都必须认真负责的道德品质的教育不可忽视。只有从小就养成了认真负责的习惯,今后才有可能以高度的责任感去履行所在岗位的具体职责。同时,有许多应用题实际上也就 1 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巨大成就的数据档案,对这些成就的认识,可以渗透爱国主义教育,可以通过这些数据激发学生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而刻苦学习的情感。

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篇10

武汉市第十一初级中学 方世超

在今年教师节纪念活动中,胡总书记殷切寄语广大教师:“静下心来教书,潜下心来育人。”充分体现了党和国家对教育工作的高度重视,同时,也进一步阐明了教书与育人并重的教育观。

为了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纠正当前数学教学中重视知识传授和学科能力培养,忽视德育因素,德、智脱节的现象,以促进学生德、智、体、美等诸方面的健康发展,培养创造型人才,就必须加强数学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1.在学生将来的生活和学习中,能被直接应用的现成数学理论知识很少,真正起作用的是学生在数学学习中培养出来的数学意识。新课标教材非常重视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从引言到例题、习题都特别注意联系实际,还安排了“帮助家庭记录一个月(或一周)的生活收支账目”,“收集现实生活中你认为非常大的数据的实例,体会科学记数法和近似数等在实际中的应用”,“从报刊、图书、网络等收集一些数据,分析其中的等量关系。看看能不能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决这些问题”,“结合某次实际的体育比赛,运用数学知识预测比赛结果,并写出简单的预测报告”,“查阅有关资料,根据某两个时间段前后的某项指标的统计数据,计算平均每个时间段内这项指标的变化率” „„ 等实践活动。在数学教学中,应结合这许许多多的生动例子,加强数学源于现实又能应用于现实的思想教育,增强数学建模意识和学数学用数学的意识,并且结合有关材料歌颂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伟大成就,积极开展爱国主义教育。

2.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应该让学生了解数学发展史上的重大转折和里程碑事件,如三次数学危机,几何作图三大问题,“李约瑟难题”和“陈省身猜想”等等,使学生懂得数学落后即科技落后,就会挨打,就会丧权辱国,从而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增强责任感,培养学生热爱数学和追求真理的良好品质。新课标教材特别注重对学生进行数学史的教育,采取“阅读与思考”、“小贴士”等形式介绍我国乃至世界数学史料知识。在实施教学过程中,应通过“中国人最先使用负数”,“一次方程组的古今表示及解法”,以及“勾股定理”与“毕达哥拉斯定理”,“杨辉三角”与“牛顿二项式定理” „„ 大力宣扬我国古代数学史上的优秀成就,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还应通过展示古今中外数学家为真理而献身的伟大人格和崇高精神,如希帕萨斯因发现无理数而葬身大海,阿基米德因醉心数学而被乱兵所杀 „„ 教育学生认识到只有经过自己奋斗才能取得激励人和鼓舞人的成就,从而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与毅力。

3.在数学的发生与发展过程中,概念的形成与演变,重要思想方法的确立与发展,重大理论的创立与沿革等,无不体现唯物辩证法的核心思想——发展、运动与变化。例如,在已出现自然数、正小数等的基础上,为表示“具有相反意义的量”而产生了负数;又如,从只研究具体的数的性质与运算的算术,发展到“用字母表示数”而更具一般性的代数;又如,由实数的分类(实数可分为有理数和无理数,而有理数又可分为整数与分数),可以类比推广到代数式的分类(代数式可分为有理式和无理式,而有理式又可分为整式与分式);又如,近几年中考压轴题之热点“动点定值问题”,体现了运动变化中的不变,而其解题关键“动点特殊化”则体现了由特殊到一般,再由一般到特殊的辩证观点;又如 „„ 我们应结合数学教学,让学生了解唯物辩证法,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科学的世界观和良好的道德品质的形成要经历一个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渐变过程,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要根据每学期的教学内容和德育目标制定德育计划,长期地熏陶、渗透,才能水到渠成,见到功效。

4.俗话说“一是一,二是二”,这恰好体现了数学的严谨性。数学让人不迷信权威,不屈服于权贵;数学让人坚持原则,忠于真理。因此,数学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的自尊、自信、自爱,培养学生独立的人格。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特别注意培养学生的良好学习习惯,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读题习惯,规范地书写,完整地叙述,正确地计算,严格地论证,并及时进行检查、检验,做到精益求精,万无一失。应加强一题多解的训练,培养学生从不同角度去观察、思考问题的良好习惯;应加强多题一解的训练,培养学生从纷繁复杂的问题中总结、归纳普遍规律的良好习惯;应加强一题多变的训练,培养学生用运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的良好习惯。

5.数学不但拥有真理,而且具有广泛而深刻的美。如数学概念言简意赅,数学公式完美和谐,数学定理富于哲理,数学图形生动形象,数学知识具有系统性、协调性、对称性,数学模型具有概括性、典型性和普遍性 „„ 在数学教学中,学生时刻感受到数学美的熏陶,既有利于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也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创造能力。如当前中考的一种重要题型“图形变式问题”的教学中,通过“点在某线段上”变为“点在该线段的延长线上”,“点在某个圆上”变为“点在该圆外”或“点在该圆内”,“点在某三角形的内角平分线上”变为“点在该三角形的外角平分线上” „„ 让学生充分感受到几何图形的运动变化之美的同时,深切感受到这类题目“结论大同小异,证法基本一致”的解题规律之美,并且真正体会到事物是普遍联系而有不断发展变化的。

6.新课标教材安排了大量学生易于理解的市场经济问题,如“商品销售问题”,“储蓄问题”,“股票买卖问题”,“平均增长率问题”,“多方案投资成本最低的问题”,“多方案获取最大利润的问题” „„ 通过这些问题的教学,不仅能较好引导学生运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身边的实际问题,初步树立正确的金钱观和理财意识,并结合这些问题的背景材料歌颂我国科技、经济大发展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辉煌成就,而且,由于经常需要讨论最大值、最小值和最佳解题对策等问题,因此,数学教学可以使学生从事物发展的众多可能性中寻找最佳途径,培养优化意识。

论初中历史教学与德育的有机渗透 篇11

关键词初中历史 教学 德育

一、以自身素质的提高确保德育理念在教学中的有效实施

我们要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首先要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因为在某种意义上教师是学生的榜样和偶像,教师的一举一动学生都会模仿,因此,教师要以身作则,为学生树立一个好的榜样。德育在历史教学中的渗透,是一个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过程,如果教师在课堂上讲得很好,但是在实际生活中让然我行我素,就不可能产生良好的教学效果。要提高教师的自身素质和修养,就必须做到以下三个方面:一是通过不斷地学习提高自身文化素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熟悉教材中所涉及的基本知识,还要广泛涉猎其他与教学有关的的知识,不断丰厚自己的知识基础,逐步完善自身知识体系,特别是在信息化和文化多元化不断推进的今天,从学生的需求角度来讲,教师仅仅局限与教材是远远不够的。同时,如果没有扎实的知识基础,就不可能很好地领会教材中所蕴含的德育思想,依据教学内容进行德育教育也只能是一句空话。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采取上网搜索、多读书籍等多种方式丰富自己的知识,提高自身文化素养,为有效推行德育教育创造条件;二是对教学活动进行科学设计,为进行德育渗透提供环境。一节课的教学目标是否能够实现与教师的课堂教学方案有着直接的关系,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采用合适的教学手段,巧妙导入德育理念,为学生接受良好的德育教育提供一个优良的环境。在教学技巧方面,我们可以根据教材内容灵活掌握,比如,我们可以在导入阶段为学生讲述与教材内容相关的故事,或者在教学过程中为学生展示一些历史人物在特殊时期所创作的诗歌、散文等,在活跃课堂气氛的同时,向学生传递德育方面的信息;三是教师要注意自身形象,不断锤炼自身思想品德,努力建树独特的人格魅力。学生在求学阶段因为还没有完全走向社会,他们所接触的人使有限的,在大部分学生的心目当中,是很崇拜老师的。因此,教师要在日常生活中努力历练自己的思想,给学生一个好的印象,让学生从教室的身上能够找到德育这一思想的闪光点。

二、以教材内容为基础科学实施德育教学

在我们的初中历史教材中,实际上蕴含着丰富的德育元素,不仅涉及到中国的、也有世界的,不仅有文化领域的、政治领域的饿,也有经济领域、社会领域和科学技术领域。因此,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挖掘教材中的有关资源,并进行必要的整合,在授课过程中抓住有利时机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艰苦奋斗、诚信等方面的教育。

(一)坚持不懈地推行爱国主义情感教育。

爱国主义教育是德育教育的重要内容,更是中华民族几千年不变的优良文化传统,这是一个有良知的中国人对自己伟大祖国的深厚感情。在现行的初中历史教材中不乏这样的素材,在中华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无数仁人志士在爱国方面为我们树立了很好的榜样,因此,我们要善于挖掘教材资源,用好现行教材,适时地对青少年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比如:在初中历史教材中明确指出,我国的四大发明在当时曾经领先于世界上其他任何一个国家,在讲到这些内容的时候,就要注意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激励他们要努力学习为国家的强大贡献自己的力量;在讲到“敦煌莫高窟”、“长城”等相关知识的时候,要让学生认识我国灿烂辉煌的历史文化,增强青少年的民族自豪感,进而激发他们的爱国情感;在讲到一些历史人物的时候,要以这些人物的事迹教育学生,比如,戚继光、郑成功、林则徐、邓世昌、丁汝昌等。

(二)加强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方面的教育。

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思想也是德育教育的重要内容,特别是在我国这样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更需要我们加强民族团结,力促祖国统一。在我国历史上,个民族之间通过多种手段促进民族团结的实例很多,涌现一大批维护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的英雄人物,例如:昭君出塞、文成公主入藏、张骞出使西域、康熙平定三藩与准格尔叛乱等。我们在讲解这些内容的时候,要重点激发学生地民族气节和民族感情,逐步形成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的思想情感。

(三)以历史人物为典范加强学生的诚信教育。

我国是文明古国、礼仪之邦,实守信乃传统美德,现代社会不同程度地存在着诚信缺失现象,加强诚信教育势在必行。教材中诚实守信的典范人物很多,我们要以这些人物为典范,加强学生的诚信教育。例如:在讲授“商鞅变法”的有关内容时,让学生了解商鞅“立木为信”的意图,让他们了解到正是由于商鞅言而有信,其新法才能得到百姓拥护,助秦国成为“七雄之首”。通过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让学生认识到诚信的重要性。

参考文献:

[1]张兴奇.初中历史教材中的德育元素分析[J].中学政史地,2011.

[2]崔玲霞.新课标下中学历史教学改革初探[J].教育教学论坛,2010.

上一篇:为高三加油励志名言下一篇:村里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