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财务管理内涵

2024-07-21

农村财务管理内涵(共10篇)

农村财务管理内涵 篇1

一、农村财务管理的实质是处理各方面的利益关系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社会产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体。农村的经济管理工作与再生产过程也表现为使用价值的生产和交换过程及价值的形成和实现过程的统一。在这个过程中, 农民将生产中所消耗的生产资料的价值转移到产品中去, 并且创造出新的价值, 通过实物商品的出售, 使转移价值和新创造的价值得以实现。在农村再生产过程中, 资金的实质是再生产过程中运动着的价值的表现。

在农村生产经营过程中, 实物商品不断地运动, 实物商品的价值形态也不断地发生变化, 由一种形态转化为另一种形态, 周而复始, 不断循环, 形成了资金运动。所以, 农村的生产经营过程, 一方面表现为实物商品的运动过程, 另一方面表现为资金的运动过程。

资金运动不仅以资金循环的形式存在, 而且伴随再生产过程的不断进行, 资金运动也表现为一个周而复始的周转过程。资金运动是以价值形式综合地反映着再生产过程。农村的资金运动, 构成农村经济活动的一个独立方面, 具有自身的运动规律, 这就是农村的财务活动。而资金运动过程的各阶段总是与一定的财务活动相对应的。所谓财务活动, 是指资金的筹集、投放、使用、回收及分配等一系列行为。农村的资金运动, 从表面上看是钱和物的增减变化。其实, 钱和物的增减变化都离不开人与人之间的经济利益关系。

农村财务是指农村在再生产过程中客观存在的资金运动及其所体现的经济利益关系。财务管理是基于农村再生产过程中客观存在的财务活动和财务关系而产生的, 实质是处理各方面财务关系的一项经济管理工作。

二、农村财务管理的基本内涵

财务管理的内涵是财务管理对象的具体化。财务管理对象是农村再生产过程中资金的循环和周转。所以, 财务管理的内涵就是农村资金运动所表现出来的各个具体财务活动及其所体现的经济关系。就一般状态下, 资金运动通常具体表现为资金的筹措、资金的投资、利润的分配及日常资金的运动等方面。通常将这4个方面称为财务管理的基本内涵。特殊状态下还会产生财务管理的派生内涵。

1. 筹资管理。

投资是农村组织生产经营的基础, 而筹资又是进行投资的前提, 从这一意义上讲, 筹资管理是现代财务管理的首要环节。事实上, 在农村发展过程中, 筹资及筹资管理是贯穿始终的。无论在各种事业的创立之时, 还是在追求规模扩张的成长过程中, 甚至在日常经营周转过程之中, 都需要筹措资金。筹资管理需解决的问题是多层次的。首先, 筹资管理必须注重资金结构的合理安排, 保证财务既有稳定性又有灵活性。其次, 筹资管理还必须注重成本的控制, 因为任何资金提供者都要求获得报酬, 但它们之间又存在差异, 故必须进行广泛的比较与选择。此外, 筹资管理还应该注意密切配合投资和生产经营的实际需要, 做到适时、适量、适度。

2. 投资管理。

投资管理是现代财务管理的重要环节, 投资决策对经营成败具有根本性的影响。广义而言之, 投资包括长期投资和短期投资两个方面。投资管理的基本内容是投资决策分析, 投资管理的首要任务是如何进行投资方向的选择, 如多元化投资、一体化投资及专业化投资等。不同的投资方向选择意味着不同的发展路径和不同的业绩。因此, 投资方向选择是一个非常具有战略意义的问题。在具体的投资决策分析中, 一方面要谨慎地结算现金流量, 另一方面还要充分考虑投资风险。在投资项目形成之后, 还应注意加强跟踪管理, 以确保投资项目在实施过程中取得预期效果。

3. 利润分配管理。

利润分配管理主要是农村合作组织实现的税后净利如何进行分配, 即多少用于发放股利, 多少用于留存扩大再生产。在进行利润分配决策时, 股东的近期利益与长远利益是一对需要权衡的矛盾。股利分配水平过低, 会使股东的近期利益得不到满足, 影响投资积极性;而股利分配水平过高, 会使合作组织保留盈余过少, 不利于合作组织长期发展。因此, 农村合作组织需要依据法律的有关规定, 合理确定分配规模和分配方式, 确保合作组织取得最大的长期利益。具体而言, 利润分配管理需要研究解决的主要问题包括: (1) 股东对分红的要求; (2) 合作组织发展对保留盈余的要求; (3) 影响利润分配政策的各种具体因素; (4) 股利政策的连续性。

4. 营运资金管理。

营运资金管理的基本任务是筹措短期资金, 提高短期资金周转效率。营运资金管理的基本目标是通过有效地进行资金的日常调度和调剂, 合理地配置资金, 以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增强短期资金流动性。需要确定营运资金的持有政策、合理的营运资金的融资政策以及合理的营运资金管理政策, 包括:现金和交易性金融资产持有计划的确定;应收账款的信用标准、信用条件和收账政策的确定;存货周期、存货数量、订货计划的制订;短期借款计划、商业信用筹资计划的确定等等。营运资金管理的首要任务是合理安排流动资产与流动负债的比例关系, 确保农村合作组织具有较强的短期偿债能力。其次, 加强流动资产管理, 提高流动资产周转效率, 这也是农村合作组织改善财务状况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方面。此外, 农村合作组织还应该注意流动资产与流动负债各自内部结构的优化, 使能够顺利进行短期资金周转、维持短期信用能力。

三、农村财务管理的派生内容

特定条件下农村财务管理的派生内涵是因“条件”变化而产生的。例如, 在通货膨胀的条件下, 农村派生出“通货膨胀财务管理问题”;当农村合作组织进入破产清算状态时, 合作组织又派生出“破产清算财务管理问题”。诸如此类派生内涵的一个共同特点是, 它们并非任何条件下的任何合作组织所共同面临的财务管理问题, 而是特定条件下企业所面临的特殊财务管理问题。

农村合作组织融资与投资活动相互影响。获取收入以发生支出为前提, 投资以融资为前提, 负债本息的偿还及红利分配均要求农村合作组织经营获利 (或) 获得新的资金来源。农村合作组织应在这一系列的复杂业务关系中始终保持现金的收支平衡。

显然, 从这一平衡可以看出, 财务管理所要求的“收支平衡”, 并不是机械的收支相等, 而是留有余地的平衡, 即保持财务的合理弹性。这是因为, 有限量的现金余额给合作组织带来的资金成本负担是有限的, 而现金短缺对合作组织而言是不允许发生的———除非有办法弥补临时的短缺。此外, 环境的多变性也决定了财务预算只能是一种大致的估算, 不可能完全准确无误。因此, 农村合作组织财务管理中只有保持一定弹性的平衡, 才能使合作组织出现财务拮据乃至破产的风险降低到最小限度。

摘要:农村财务管理的内涵是农业和农村再生产过程中资金的循环和周转, 一般情况下表现为资金的筹措、资金的投资使用、利润的分配、日常资金的运营等, 特殊情况下还包括派生的资金运营方式。

关键词:农村财务管理,基本内涵,运营方式

浅谈农村薄弱学校的内涵发展之路 篇2

校长怎样才能提高自身的素质,从而带领教师群体的发展?我认为,可以从中国的气功术中得到启发。气要运行时,当讲方法,不可逆行,贵在顺行。气功强调把阴阳、刚柔、动静结合在一起,才能完成它的作用。校长练好“气功”,要抓住五个关键。

一、蓬勃向上之朝气

鲁迅先生说,人总是要有点精神的。有人认为:“教育的生命即生命的教育。”一个人只要有了精气神,就会焕发出如朝霞一样喷薄而出的朝气。校长只有保持蓬勃向上的朝气,才能与教师融为一体,真正做到听其声、知其需、想其想。校长怎样始终保持蓬勃向上之朝气呢?一是必须做到理念新、业务精、思路清、情感深;二是校长必须具备锐意进取的精神,要敢于迎难而上、开拓进取、勇挑重担,要胜不骄,败不馁,勇往直前,决不回头;三是校长要有高涨的工作激情、后发先至的战略眼光、提档提速的拼搏精神、跨越发展的开放情怀、跑步前行的实干作风;四是办事雷厉风行、果断决策,决不优柔寡断、拖泥带水。

二、刚正不阿之正气

古人云:“其身正,不令也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正气是校长的立身之基、行为之本、力量之源。校长的一身正气,能带动学校良好风气的形成。校长必须坚持自重、自省、自警、自励,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做到不正之风不染,不义之财不取,不法之事不干。堂堂正正做人,干干净净为官,踏踏实实干事。要充分发扬民主,广泛采纳教师建议,尊重教师的诉求。应自觉接受群众的监督,增加工作的透明度和教师的知晓度。原则面前敢于碰硬,对教职工的不良行为不能包庇和纵容,必须杜绝一嘴酒气,满脸霸气,浑身俗气。校长对于事关荣誉、奖励、职称评定、奖金分配、人事任免等涉及教师个人利益的问题,一定要公正对待。

三、海纳百川之大气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校长的大气,不是呼号子、吹调子、走步子、看面子、摆场子,而是要有大气的办学理念、办学行为、处事方法、工作作风,真正做到以教师为本、以学生为本,重点关注教师的幸福、学生的成长、家长的满意。有位名校校长提出:“大气的教育首先来自教育者的理想、胸怀、远见与良知。”这就是说,大气的校长要有崇高的理想、宽广的胸怀、开阔的远见、高度的良知。大气的校长不仅要善待优秀的老师、出众的学生,更要宽容有缺点的老师、有不良行为的学生。校长要能包容一切、善待一切。校长应虚怀若谷,有海纳百川的气度,有容人容事的雅量。校长在利益面前,不与人争利,不斤斤计较。要善于倾听老师中的不同声音,吸纳积极的建议。校长要能忍辱负重,以诚相待,赢得众人的尊重与信任。大气的校长不可事必躬亲,要善于授权,舍得放权,让班子成员有位、有职、有权、有责、有为。大气的校长要善于发现苗子、指出路子、多压担子、常给点子、敢让位子。

四、学富五车之才气

马卡连柯说:“学生可以原谅老师的严厉、刻板,甚至吹毛求疵,但是不能原谅老师的不学无术。”这句话同样适用于校长。所以,校长要努力成为教育家。校长既是领导者,更是教育教学的领头羊。当校长首先要做学者,争当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行家里手,教育科研的专家名手,能言善辩达成共识的演讲高手。校长怎样才能成为教育家?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校长应该“到教师中去,到学生中去,到课堂中去”。校长要讲究领导艺术,改进领导方法,从平常琐事中解脱出来,上好课,常听课,会评课。“力大胜一人,智高敌千军。”智从何来?唯有读书。所以校长要多读书、读好书,不断丰富自己的才气。

五、善待师生之客气

校长要有亲和力。校长要树立教师是学校发展的第一生产力和“办学大计,教师为本”的理念。校长要放下架子,用温暖的笑脸面对教师的真情诉说,了解教师的疾苦,知道他们的酸甜苦辣与喜怒哀乐;用春风化雨般的话语去与教师交流,去分享工作上的成败得失、生活上的喜怒哀乐。校长要关心教师的专业成长和心理健康,不但要关心教师的物质需求,更要关心教师的精神家园。

校长要带着感情管理学校。“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比如:看望生病住院的老师,同样的慰问品,校长亲手送比叫随行人员送更能令生病老师感动。因为校长亲自送,送去的不仅仅是慰问品,更是校长的关心、爱护与深情。

总之,只要校长拥有蓬勃向上之朝气、刚正不阿之正气、海纳百川之大气、学富五车之才气、善待师生之客气,学校就一定能走出一条独具特色的内涵发展之路。

农村文化内涵建设探析 篇3

关键词:农村,文化内涵,建设措施

广大的中国农村,生活着全国人口60%的农民。加强当前农村文化内涵建设,是促进现代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1,2,3,4],是解决现代农业发展中存在的先进技术和举措与落后的农村文化素质矛盾的主要办法,是解决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之间矛盾的重要途径,从而为促进现代农业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5,6]。近年来,党和政府不断地深化改革,为广大农民减轻负担、增加收入而实施不少农业扶贫政策和改革方案,但农村文化基础薄弱、农民文化素质低,使得农村的很多工作存在推动速度慢,工作成绩不佳,发展不连续等问题。农村文化建设,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前提,是农村发展进步的保证。农村农民文化内涵建设的成果直接关系到我国农村改革的成败。为此,搞好新时期农村文化内涵建设,是促进现代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为进一步落实科学发展观、协调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建设与薄弱的农村文化的矛盾,解决制约现代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绊脚石,切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作,应采取以下措施。

1 搞好农村剩余劳动力从业转业培训

要发展三农,核心是如何解决好农民的问题。解决农民问题的关键是让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因此,大力加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培训,不断提高农民素质,是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化沉重的人口负担为人力资源优势的最有效途径之一,更事关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而要解决此矛盾,必须得解决农民的从业培训问题,解决沉重的人口负担,转为非农产业和城镇的人力资源并非就舍去了三农的发展,相反能更进一步促进三农的发展,通过从业、转业培训到就业,提高了农民的素质,提高了他们的收入,以此自然地链接城市与农村市场,通过培训实践就业对加强农村文化内涵建设、发展三农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2 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改变

制约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主要原因是农民的文化基础薄弱,跟不上当代农业发展的步伐。要加快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发展的进程,首先应该把如何提高农民农村文化内涵建设作为首要工作来抓,这是解决“三农”问题的主要措施之一。当然在这个工作的实施过程中,运行成本和工作阻力较大,但是可以搞试点逐一推开来进行,或者转变政府职能、市场管理工作和通过政策引导优势行业反哺农业的发展。

3 保护和挖掘农村历史风俗文化,为发展乡村文化旅游长廊作保障

历史上以农村为主体的中国社会,曾是众多民间文化与工艺的舞台中心。民间的手工制作、戏曲、传统习俗等,都是农村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传统文化,有的需要继承和发扬,有的需要发掘和保护,更需要的是充实其符合时代进步的内涵。尊重和发展好农村历史风俗文化,对有技巧地抓好农村文化内涵建设,发展三农有着非常大的意义[7]。

发展乡村文化旅游长廊,要让农民自己充分认识其宝贵性,充分理解传统文化、特殊文化在农村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民间的传统的手工制作、戏曲、传统习俗可谓无价之宝,政府要进行引导和开发,并使其体现出具体的价值,让农民感到实惠。同时,进一步加工和包装,用来作为乡村文化旅游的代表性作品来抓,带动地区区域化特色经济的发展。

4 支持和引导村民和村干部参加学历职业教育

要切实抓好农村文化建设,抽取部分年轻农民、村干部、农村妇女参加学历教育,切实做好文化扶贫。2006年,安顺职业技术学院与安顺市西秀区区委联合办学,成功举办了西秀区各村村干部“农业技术与农村行政管理”专业中职学历班,学员人数达342人,已于2008年完成第1期村干部学历教育培训班。通过教育培训,切实提高了村干部的素质;2007年,安顺职业技术学院又与关岭县举办了2007级学历教育班。通过这些学历教育,提高了村干和村民的素质,为三农发展提供了智力支持。

5 建设乡村数字信息系统,切实做好“三百工程”

建成农村数字信息系统,实行村村通宽带,培育新型的信息化农民,使他们能利用现代互联网掌握农业生产技术、农业市场信息、农业区域定位等方面的知识,组建自己的市场信息系统。成就自主农业发展,降低行政成本。同时,整合资源为新农村建设服务。开展“三百工程”是新时期“惠民、富民”实践中提出的具有一种典型意见的农村科技创新模式,它既具有科技服务的统一指挥职能,又具有科技服务的分散指导特点,其核心是整合农业科技资源、发挥农业科技支撑作用。科学技术的指导需要有诚信的企业、专家和科研院校去提高农村文化建设,提高他们的技术水平,为农村生产力服务。文化扶贫要结合产业扶贫并驱进行,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步伐。

6 建设科技示范园,促进现代农业发展

农业科技示范园是采用先进的设施、先进的种植和养殖技术,可使农民、学生、游客等领略到现代农业全新发展模式。同时,生产的瓜果蔬菜、畜产品堪称绿色食品,倍受游客青睐。使园区成为科研、教学、实习、培训、推广、旅游的基地,是对农村文化内涵建设进行科普教育的理想场所。

为切实抓好“三农”工作,2007年,顶云乡党委政府决定在全乡大力推进土地“打包经营”模式,探索土地增效空间。在这个模式探索的过程中,政府发现规模经营土地不仅是整合土地问题,关键是农民的种植技术水平、养殖技术水平跟不上,于是引进安顺市安科种业发展有限公司在顶云乡石板村建成了1个4 hm2的生态示范种植基地,取得很好的成效,带动全乡搞了多次农民科技种植示范培训,带动全乡农户种植蔬菜逾200 hm2,切实为顶云乡建设完成颇有成效的科技文化示范。目前,已有一批教授、专家进园开展科研、教学、生产活动,并引进了一批国内外先进的技术成果,旅游参观者络绎不绝。这种模式对于抓好农村文化内涵建设在培训效果上直观而迅速,有效促进了现代化农业的发展[8,9,10]。

7 结语

综上所述,建设新时代的农村文化,需要党和政府的积极引导,赋予其新时代的主题。要引导广大农民,学习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现代社会基本知识;要引导他们有一种放眼国家发展,关心外部世界的思维;要引导他们认识到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和谐相处的重要性;要引导他们培养法治观念、民主思想、公德意识和科学文化技术,使他们正确理解“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并为这个目标自我服务。中国农村最需要的是一种以开放思维、进取精神去做好新时期农村文化内涵建设。

参考文献

[1]赵学清.科学发展观学习读本[N].人民日报,2008-01-15.

[2]朱启臻.中国农民问题研究报告[M].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08:1-15.

[3]朱启臻,鲁可荣.乡村旅游与农村发展[M].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08:1-21.

[4]聂华林,张贡生,李泉.中国西部三农问题报告[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1-5.

[5]蔡昉.民生经济学:“三农”与就业问题的解析[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1-5.

[6]邓鸿勋,陆百甫.走出二元结构:农民就业创业研究[M].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04:1-5.

[7]中国人民共和国农业部.2004中国农业发展报告[M].北京:农业出版社,2004:1-7.

[8]中国科学院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组.2005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报告[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1-7.

[9]吴毅.乡村中国评论[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7:1-9.

农村财务管理内涵 篇4

关键词:中国新农村建设;内涵;发展方向

之所以如此重视新农村的建设,原因在于其重大的现实意义。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有效措施。对于缩小城乡差距相当有利,并且能促进现代农业及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根据大会的精神,新农村的建设离不开城市的大力支持,同样地,工业化的建设也是其中一项重要内容。新农村建设的内涵和发展方向与城镇化和工业化之间能否等同起来一直困扰着人们,在这里通过讨论为大家揭晓答案。

一、有关新农村建设的言论及实施方案

不管是上层官员还是基层干部,亦或是业内学者都对我国新农村建设的内涵和发展方向发表自己的看法。那么多言论实际上大致意思都差不多。概括起来就是工业化与城镇化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核心。

部分专家和学者也提出了有建设性的方案。农村城镇化就是使农村逐步向城镇转型,农民数量减少,在生存方式上不再仅仅依靠农业。随着现代化进程的深入及全面化,工业的理念不再是城市的专利,在农村也应该得到大力推进。现在这些方案不仅仅只是形式上的,在许多地区都已经开始了实践。像山东省认为工业化就是现代化的标志,在农村积极推进工业化。一些不够发达的地方更是在新农村建设中将城镇化和工业化摆在首位。

二、正确理解新农村建设

农村的城镇化并不是说在形式上把农村变成城镇,尽量使农村人口变成城市人口,而是在物质和精神生活上有实质性的提高,使其发展与城市相协调。虽然新农村建设的内涵不等同于城镇化和工业化,但是两者之间存在着必然的联系。城镇化和工业化作为外部推动力促进农业发展,反过来,建设好了新农村,又为城镇化和工业化创造了条件。两者在今后很长一段时间都将相辅相成、共同发展。

胡锦涛总书记代表中央精神也加新农村建设列入发展战略,指出三农问题在实现全面的小康社会和现代化建设中的重要性。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建设新农村的艰巨性,并做好长期奋斗的思想准备。部分地方领导也积极响应中央号召,抓紧推进新农村的建设。在城镇化和工业化的同时,要保留地方文化和特色,避免顾此失彼。

三、借鉴国外成功的经验

鉴于中国现在的经济情况,对新农村的建设可以说是大势所趋。我国的城乡差距日益增大,加上综合国力的增强,要实现全国人民的共同富裕,加强新农村建设势在必行。我国如今的情势堪比上世纪七十年代的韩国,我们可以借鉴其新村运动的经验,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韩国新村运动的目的、口号都具有正面能量,并且配以灵活的运动方式,在物质建设的同时不忘精神层面,以自愿为前提自上而下全民行动。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其建设新农村却丢了新农村的后果,大规模的农村人员流失令建设空置,失去了建设的意义。鉴于这样的教训,我国的新农村建设应该正确理解其内涵,找准发展方向,切不可简单照搬国外的形式,西方以牺牲资源和环境为代价的工业化老路实在不应该效仿。在学习韩国成功经验的同时,将新农村建设与城镇化、工业化两手抓,齐头并进。可以说实现农村城镇化和工业化是实现城乡一体化的基础,是最终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所在。中国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有自己的创新理念。

四、对新农村建设与城镇化、工业化的关系理解得意义

正确理解新农村建设与城镇化、工业化的关系,绝不能相互替代。认清两者之间的关系,无论是从短期还是长期来看都具有战略意义。由于我国地域宽广,各地的发展水平显然不在一个层次上。根据实际情况,确定新农村建设与城镇化、工业化的地位很有必要。对一些城镇化和工业化程度非常低的市县和乡镇,突出新农村建设的地位才行。从长远角度考虑,正确的理解对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发展相当有利。之所有具有独创性,与中国深厚的文化底蕴和良好的物质基础不无关系。

农村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的区别甚至可以当作区分不同国籍的标准。因为我国的城市文明和城市工业文明几乎是跟其他国家一样的。中国要想真正发展起来,生搬硬套别人的模式是不太现实的,必须得有自己的特色。我们就得在农业文明上下足功夫,积极推动新农村建设。

五、总结

中国新农村的建设不仅对中国的经济发展具有推动力,并且对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意义深远。我们必须从各种言论中自省,吸取经验教训,全面理解中国新农村建设的内涵、正确把握发展方向,争取早日实现新农村的建设任务。

参考文献:

[1]刘德喜.论中国新农村建设的内涵和发展方向[J].中州学刊,2006,11,10(6):21-25.

[2]任志涛,姚国强.中国新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必要性分析[J].建筑经济,2007,7,30(S1):27-29.

[3]任军利,朱晓锋.我国新农村建设与韩国新村运动的比较[J].求实,2008,7,10(7):93-95.

[4]安虎森,高正伍.韩国新农村运动对中国新农村建设的启示[J].社会科学辑刊,2010,5,15(3):83-87.

建设新农村的内涵动力及阻力分析 篇5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主要体现在新设施的建设上,以往农村的道路、教育、以及医疗设施发展都很不完善,为解决农村上学难,看病难的问题,建设新农村首要的一点就是要建立完善的基础设施和社会保障的制度,模糊农村与城市的界限。

从本质上讲,建设新农村体现了“以人为本”的重要思想。要以农民的需要为主,抛弃的了原来政府主导型的农村生活模式,为了发挥农民的能动性,选择自己喜欢的工作,不但提高农民群众的积极性,还提高了农民的工作效率。建设新农村本质上就是为农民提供一个平等的自我发展空间。

从一定程度上来说,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个历史的必然选择。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时切忌不要急功近利,要循序渐进。政府的财政收入一定会向农村进行倾斜。但依据我国现在的国情,正处于经济发展的重要时期,社会的各个产业都需要大量的经济投资。减少对城市产业的投资,就会影响城市经济的发展,这对于政府的财政也是一种考验。欧美国家推进并建设新农村也需要上百年的时间,中国要防止急于求成,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2 建设新农村的动力与阻力

2.1 不明确建设新农村的内涵

建设社会新农村不仅是将原来的土路变成板油马路,将破旧的房屋变成别墅,新农村建设就大功告成了。不对原有的生产方式进行改革,仅仅是在物质上进行支持,那么新农村的建设只能是纸上谈兵。新农村的目的是让农民真正的意识到自己的价值所在,依靠自己的技能并结合实际,从而走向致富的道路。

2.2 不合理的收入分配

建设新农村能不能增加自己的收入是老百姓最关心的。由不合理分配所引发的社会矛盾不在少数。目前在我国,人们之间的收入差距还是十分明显的,这不但会引起小范围人群的不满,还会间接地影响和谐社会的稳定。

2.3 管理体制的陈旧

农村的管理体制陈旧也是新农村建设的阻碍之一,有些村干部的工作方式过于直接粗暴,不按照国家规定的政策办公,办事效率低下。群众怨声载道,降低了政府在人民群众心中的公信力,削弱了政府的群众基础,为新农村的建设形成群体性的阻力。

3 解决建设新农村阻力的对策

3.1 让农民成为新农村建设的主力

近几年,随着新农村试点的不断增多,政府在实践中发现,农民才是建设社会主义的主力。在德国的法律中有明确的规定,要设立土地整理审判委员会,委员会成员中必须要保证至少有2名具有农场经营管理经验的农场主,只要土地整理涉及公共利益,则公共利益代表机构的代表就要参与土地整理过程。保证了的民众参与度,激发了民众参与公众事物的热情。

3.2 农村合作组织建设

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过程中不能过度盲目激发农民的热情,还要鼓励农民建立各种形式的合作组织。在合作社讨论的过程中,使用经济的手段来促进组织内部制度的完善,适时的进行人员的更替,要以长远角度作为合作社合作的基础。

不光可以成立经济体合作社,还可成立老年公社,妇女协会这样的组织,丰富农民的生活,开展一些文艺活动来提高农民的文艺素养。

3.3 地区企业的带动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不能只依靠政府的支持,为了新农村建设的有效推进,还需要企事业单位以及社会经济机构共同的努力。在一些资源条件较好的农村地区,新农村建设应充分利用该地区的原有的经济产业优势和资源条件。通过对农业的高科技改造,来提高农业的生产力。与合理规划乡村土地的方法相结合,去改善农民基础生产的设施条件,构建集约型农村经济。企业可以发挥自己在社会融资等方面的能力,通过增加融资渠道,继而提高工作效率。确保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顺利展开。

4 结束语

我国地区经济的差异十分明显,东西部差异巨大,建设新农村的目的就是为了保持全国的经济水平发展一致。在建设新农村的过程中,要对农民进行培训,提高农民的自身素养;要提高农民的专业技能,实现个人价值,只有将人民的素质专业技能进行提升才能进一步的推进新农村的建设。

参考文献

农村财务管理内涵 篇6

一、内涵与外延:西部农村社会阶层分化的度衡

1.阶层划分标准及其西部农村社会阶层分化的含义

社会阶层是指社会垂直分化产生的各个社会地位层次以及分处于这些地位层次上的人群。[1]我国幅员辽阔, 各地农村差异很大, 要能科学、全面地比较和反映西部农村社会阶层分化状况及其得出一些有价值性的结论来, 就必须首先厘清农村社会阶层分化的划分标准问题, 即到底是以农民的什么为标准来进行阶层划分呢?

实践中划分阶层的标准有很多种, 如可以按照收入多少、职业类型、人口特征、年龄大小、受教育程度指标对社会进行阶层划分, 应该说不同的划分标准就可能意味着不同的含义和对应着不同的结论。不过, 为了能够清楚地把握西部农村社会发展的状况, 本文结合“布劳和邓肯的职业分层学说、韦伯的多元分层学说与马克思的阶级学说, 以职业及职业所赋予的财富、权力、声望为主要划分依据, 兼顾生产资料占有情况, 以及在生产中的地位情况”[2]来对西部农村社会的阶层分化情况进行研究, 即主要是以职业作为阶层划分标准进行分析。依此理解, 我们说西部农村社会阶层分化就是指在社会转型以及现代化进程中, 西部农村社会成员即农民由传统的单一的农业生产者逐渐转变为其他行业和领域的生产者和建设者, 并形成具有不同生产生活方式、不同类属特点、不同利益需求的且因社会资源和社会机会占有或把握上的不同而无形中被社会区分为位序不一的社会阶层或团体的过程。

2.西部农村社会阶层分化中的层级结构

陆学艺等人依据职业分布情况将农村社会划分为八大阶层, 即①农业劳动者阶层, 是指承包集体耕地, 从事种植业、养殖业劳动, 全部或大部分依靠农业收入作为生活来源的农民。②农民工阶层, 是指常年或大部分时间在城镇从事第二、三产业劳动的农民工人。③雇工阶层, 是指为了获取更高收入而愿意受雇于私营企业或个体工商户的农村工人阶级。④农民知识分子阶层, 是指在农村从事教科文卫等智力型职业的知识分子。⑤个体劳动者和个体工商户阶层, 是指在农村从事某项专业劳动或经营小型的工、商、服务行业的劳动者和经营者。⑥私营企业主阶层, 是指生产资料私有、自主经营、以营利为目标且雇工在8人以上的企业主。⑦乡镇企业管理者阶层, 是指乡村集体所有制企业的经理、厂长以及主要科室领导和供销人员等。⑧农村管理者阶层, 是指乡村两级的农村基层干部, 他们一般不脱产, 其个人身份仍是农民, 家里承包有土地。[3]

应该说这种阶层划分方法给我们的研究提供了很好的思路和启示。不过, 基于笔者对西部农村社会的实证调查, 此种阶层划分法有需要“修正”和调整的地方:①“农民工”一般指农民工人, 即他们有着农业户口, 其身份还是农民, 但在职业上却从事着非农业工作的工人。显然, 在当前的中国用“农民工阶层”来代替所有进城务工人员这一群体是不太准确的, 因为如今的进城务工人员在职业选择上不只是一味地追求“农民工”, 他们中的一部分人还可能因在城市“自主创业”而成为了个体工商户和个体劳动者、私营企业主等, 且他们的生产生活方式或多或少都带有一定的“都市味”, 其价值理念也会受都市文化潜移默化影响, 不再等同于单纯在农村从事同类工作的劳动者, 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说, 用“都市农民阶层”[4]代替“农民工阶层”较好。②“乡镇企业管理者阶层”这一提法也不太准确, 因为随着市场化改革的深入以及社会的转型, 传统意义上的乡镇企业[5]以此为借鉴, 本文将主要从个体性影响因素和空间影响因素两个层面来实证探讨西部农村社会阶层分化的深刻机理, 而对阶层分化的条件因素因篇幅限制将略去。

1.西部农村社会阶层分化的个体性影响因素

西部农村社会发生阶层分化的一个主因就是农民个体的人口学特征及其家庭的生产生活状况。这里主要考察5个人口学特征变量 (性别、年龄、民族、婚姻状况、文化程度) 对西部农村社会阶层分化的影响。

(1) 性别与西部农村社会阶层分化。

据笔者调查, 在1159个男性农村劳动力中有554人仍在从事农业劳动, 也就是说有605人已经分化出来从事非农职业, 即分化程度为52.2%;而683个女性农村劳动力中只有206人发生了职业分化, 即分化程度仅为30.2%, 比男性分化比率低22个百分点。综合来看, 西部农村社会整体分化比例仅为44.0%。即便如此, 西部农村社会阶层分化的主导性因素之一还是由男性劳动力非农就业所致, 其对阶层分化的贡献率为74.6%, 而女性劳动力非农就业对其阶层分化的助推作用即其贡献率仅为25.4%。据调查, 出现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是西部地区农村女性文化技能水平更低、非农就业能力更差以及传统家庭的角色分工困境等, 因此要提高阶层分化程度、形成合理阶层结构还必须努力提高西部地区农村女性劳动力的人力资本存量, 要学会用“两条腿”走路, 即要形成一个男女性农村劳动力合理、有序分化的格局。

(2) 年龄与西部农村社会阶层分化。

据笔者调查, 西部地区不同年龄段农村劳动力的职业选择及由此所致的社会分化程度有很大的差异。如16岁~25岁的农村劳动力中从事非农职业的人数有246人, 其分化比例为70.5%;26岁~35岁、36岁~45岁、46岁~55岁年龄段的农村劳动力分化比例则分别为56.3%、41.9%、26.4%, 而56岁以上的农村劳动力中绝大部分都在家从事农业生产劳动, 其分化比例仅为13.2%。由此可以看出, 随着年龄的递增西部地区农村劳动力分化比例不断下降, 阶层分化速度也明显趋缓。

另外, 在已分化的农村劳动力中, 农民的行业选择与年龄变量也存在一定的相关性, 似然比卡方检验的结果 (Sig=0.000<0.05) 也证明了这一点。如在16岁~25岁年龄段且已实行非农就业的农村劳动力中, 所选行业居前三位的分别是都市农民、个体工商户、其他职业 (如表1) , 占该年龄段全部劳动力349人的比重分别为41.8%、14.6%、5.2%, 应该说这种数据结果是很符合西部农村社会的实际情况的。一般来说, 如果这个年龄段的孩子没有继续读书, 那么他们中的绝大部分人都会流转到城市打工, 很少有留守在家直接从事农业劳动, 即使在城市找不到理想工作, 他们宁愿失业, 也不屈就于做农活。

数据来源:笔者调查所得。

注释:职业是指:1—农业劳动者, 2—都市农民, 3—雇工劳动者, 4—农民知识分子, 5—个体工商户, 6—各类企业经营者, 7—农村管理者, 8—兼业劳动者, 9—其他职业。

通过表1, 我们还可以得出如下几点启示:

第一, 西部地区农民职业阶层分化中, 16岁~25岁年龄段是分化比例最高、分化速度最快、分化过程最为活跃的一个年龄段。据统计, 在此年龄段的都市农民阶层中, 有约75%的人是所谓的“农民工”, 即在所谓的城市非农部门打工。

第二, 在16岁~25岁、26岁~35岁、36岁~45岁、46岁~55岁的四个年龄段农民中选择最多的一个职业阶层就是都市农民阶层, 但随着年龄的增长, 都市农民人数占各自年龄段农民总数的比重逐渐下降。且在其具体的行业选择中也呈现出一定差异, 年龄越小的农民可能在城市工业部门打工, 如从事机械加工、零部件生产等方面工作;而年龄越大的农民则更多地是在建筑业或服务业部门工作。另外, 这四个年龄段农民非农职业选择排序在第二位、第三位的职业阶层则不尽相同。

第三, 在55岁以上的农民群体中选择最多的一个职业阶层不再是都市农民阶层, 可能是由于年龄和精力缘故, 这部分人不太能胜任城市部门工作, 或不太习惯城市生活节奏和城市文化。对他们来说, 在自己所熟悉的农村社会做点小生意、搞点手工艺劳动如刺绣、做点木匠活以及修理也许是最优最明智选择, 或者利用自己的影响、阅历和经验窍门干一些有利于村庄社会发展的事件, 如从事村组管理、民族民间文化传播与推广工作。

(3) 文化程度与西部农村社会阶层分化。

据调查, 西部地区农民的受教育程度与其职业选择也存有显著差别。具体来看, 初中以下文化程度的农民中有超过50%的人都在从事农业工作, 尤其是文盲或小学以下文化程度的农民中从事农业工作的比重更是高达85.7%;不过高中或高中以上文化程度农民中从事农业劳动的人数相对较少, 占同组人数的比重也明显下降, 如高中或中专文化程度农民中只有33.7%的人选择从事农业劳动, 大专及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农民中更是只有16.0%的人在从事农业劳动。可见, 随着文化程度的提高, 西部地区农民分化比例也在逐渐提高。这可能是由于文化水平越高, 农村劳动力人力资本存量就越高, 其择业面就越广、择业能力越强、择业成功的概率也越大, 从而越有利于西部农村社会阶层分化向纵深层面跨越。

(4) 民族与西部农村社会阶层分化。

影响西部农村社会阶层分化的诸多变量中“民族”因素应该是一个很重要的变量。笔者所调查的1842名农村劳动力主要分布于17个民族, 即汉族、白族、回族、布依族、苗族、土家族、蒙古族、维吾尔族、彝族、仡佬族、藏族、壮族、水族、傈僳族、撒拉族、瑶族等, 卡方检验结果证明了不同民族农民的职业分化比例明显不同。调查结果显示, 汉族农民分化比例为48.4%, 而一些典型民族如蒙古族、藏族、维吾尔族农民分化比例则分别为32.0%、20.0%、12.9%, 其职业阶层分化程度明显低于汉族农民, 应该说这与汉族农民的整体文化水平较高、市场意识和就业能力更强有关, 即在某种程度上说汉族农民更有文化、更懂技术、更会经营。

(5) 婚姻状况与西部农村社会阶层分化。

据对1431名 (有部分缺失值) 农村劳动力的婚姻状况统计显示, 在33名未婚者中有18人从事着非农职业, 所占比重为54.5%, 而1398名已婚者中发生职业分化的有505人, 所占比重为36.1%, 比未婚群体的职业分化比例低18.4个百分点, 这说明在一定的条件下未婚者往往是农村社会阶层分化的主体。因为在当今的西部农村社会, 未婚者的“形象”往往就是年青、不安于现状、敢于挑战生活, 有一种强烈的要走出大山、尽快赚“大”钱的冲动, 从而就提高了其阶层分化比例;而已婚者要承担更多的家庭责任, 所作所为更多地是求稳, 在进行职业选择如从事个体劳动时往往以风险最小化为前提, 即使要从事兼业劳动, 也要首先保证有一份稳当而又能解决一家人基本生活需求的职业, 这也就是已婚农民中个体劳动者和个体工商户所占比重低于未婚者而兼业劳动者所占比重又高于未婚者的原因。

2.西部农村社会阶层分化的空间影响因子

空间影响因子更多地是从经济层面进行的一种分析。一般而言, 地区经济增长速度、经济增长方式和产业结构变动都对农村劳动力的就业结构产生深刻影响, 从而诱致社会阶层发生不同程度的分化。

(1) 经济增长速度对西部农村社会阶层分化的影响。

很显然, 经济增长速度越快, 其带动劳动力就业的人数就越多, 只不过因不同地区就业弹性系数不同, 同样一个百分点的GDP增长速度所带动的就业人数就会不同。国家统计局提供的数据表明, 上世纪80年代我国的GDP每增长一个百分点可以拉动200多万人就业, 这一比例到上世纪90年代下降到了100多万, 21世纪以来基本徘徊在100万左右, 有时候GDP增加一个百分点, 只能拉动80多万人就业。同样原理, 若在就业弹性系数一定情况下, 西部地区经济增长速度越快, 对促进西部地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及其由职业选择所引起的阶层分化也是有加速效应的。

(2) 产业结构变迁对西部农村社会阶层分化的影响。

合理的产业结构一方面可以促进西部地区经济以较快速度发展, 从而有助于农村劳动力的非农就业, 另一方面西部地区产业结构若从“一、二、三”向“三、二、一”的分布格局升级变迁, 不仅可以直接减少农业劳动力数量, 而且还因第二、三产业尤其是第三产业具有较强的吸纳劳动力就业能力, 也会进一步促使农村劳动力非农化, 从而引起农村劳动力就业渠道趋向多元化及其职业阶层结构的改变。目前, 西部地区各产业发展状况明显滞后于东中部地区, 各产业产值占全国份额较小, 如2010年西部地区第三产业产值占全国同类产业总产值的比重为17.0%, 大致和中部地区的16.9%相当, 但不及东部地区58.3%的1/3, 且西部地区第一、二产业所占比重同样也比东中部地区小。这种经济总量上的差距实际上反映出西部城镇社会就业容量较小, 所能吸收消化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的能力也是有限的。如西部地区在第一产业就业劳动力比重达47.7%, 比东部地区高22.1个百分点, 而在第二、三产业就业劳动力比重分别为19.7%、32.6%, (2) 几乎都大幅低于东中部地区同类比重, 这也许就是西部农村社会阶层分化速度较慢、阶层结构相对单一的原因。

(3) 经济增长方式对西部农村社会阶层分化的影响。

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主要走的是一种高投入、高产出的路子, 即依靠要素的投入来促使经济保持一定的增速, 其中的要素之一就是劳动力要素, 经济增长速度越快, 所需劳动力相对也越多, 否则, 就越少。然而, 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要积极推动我国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 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应该说在这种思想指导下的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对农村劳动力就业尤其是西部地区低素质农村劳动力非农化就业会有一定的阻碍作用。因为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以科技进步和高效的劳动生产率为最显著特点, 也就是说, 在资本有机构成不断提高的情况下必然会出现资本、技术等排挤劳动力的现象, 即短期内会减少对劳动力的需求。而西部地区农村劳动力素质普遍较低, 人均受教育程度为7年左右, 如2009年青海省农村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就只有5.8年, 比北京市农村劳动力平均10.8年的受教育年限整整少5年, (3) 且绝大部分农村劳动力没有一技之长, 有些边远少数民族地区农村劳动力还不会讲汉话, 一辈子未下过山、未出过远门, 显然在这样的一种经济增长方式转变过程中其就业竞争力就处于绝对的弱势地位, 在某种程度上也限制了西部地区农民的职业分化和延缓了西部农村社会新阶层的生成。

四、理性归结:对西部农村社会阶层分化的反思

1.随着经济社会的转型发展, 即使在最落后的西部农村社会, 其阶层分化也已真实来临

对此, 我们应该这样认识这种“新生事物”:不要将阶层分化视为“洪水猛兽”, 更不能轻易地将它定性为诸如贫富差距拉大的“麻烦制造者”;相反, 一定程度的阶层分化是有利于西部农村走出贫困陷阱、实现后发赶超的。

2.不同村寨社区阶层分化的层级结构不尽相同

总体来看, 当前的西部农村社会不是阶层分化过度, 而是阶层分化相对不足。因此为了摆脱贫困与落后以及为了早日实现西部农村的“中国梦”, 促进其阶层快速分化已是题中应有之义。具体就是要从提高阶层分化的“广度”和“深度”两方面入手:一是要加大教育培训, 不断提高西部农村劳动力尤其是少数民族劳动力的人力资本存量;二是要调整完善阶层分化的瞄准机制, 要采取抓重点对象和重点人群的方式来促进西部农村社会阶层分化, 即在坚持抓好诸如35岁以下、高中以上文化程度且未婚的男性青年转移就业的同时, 也要进一步采取措施以促进35岁以上、具有初中文化程度的中青年尤其是女性及少数民族劳动力转移就业, 亦即要学会“两条腿”走路;三是要加快调整西部地区产业结构, 要结合地方资源优势大力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如农产品加工业、乡村旅游业, 要给予政策支持大力扶持当地农民自主创业;四是要加快转变西部农村以“农”为主的发展方式, 进一步做大做强“经济蛋糕”, 以创造更多的非农就业岗位等;五是要消除阶层分化中的一些制度性障碍, 如城乡二元户籍制度、就业歧视制度以及一些隐形的、不成文的诸如地域歧视、性别歧视甚至是民族歧视政策。

3.阶层分化的策源性特点

阶层分化绝不是西部农村社会唯一存在的分化形式, 实际上在阶层分化基础上还可能会衍生出诸如利益分化、价值观分化等, 若从这个角度来说即阶层分化具有策源性特点。

因此, 当西部农村社会的阶层分化发展到一定程度时还必须要构建完善的社会整合机制, 一方面以协调好西部农村社会各阶层的利益关系, 另一方面以帮助各阶层农民树立健康的价值观, 这也是和谐社会构建的必然要求。

参考文献

(1) 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 (第三版) [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3.

(2) 杨建华.分化与整合——一项以浙江为个案的实证研究[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9.

(3) 陆学艺.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研究报告[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2.

(4) 周运清.都市农民的二次分化与社会分层研究[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 , 2003, (01) .

农村财务管理内涵 篇7

1 农村职业教育的内涵辨析

要探析农村职业教育的内涵, 首先我们需要对农村教育和职业教育的概念有一定的认识。

1.1 农村教育和职业教育

从概念的范畴来看, 农村职业教育是属于农村教育一个方面。农村教育是什么?对于这个问题, 现有的一般观点可以归结为:“一般把发生在农村、以农村人口为对象并为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的教育称之为农村教育。对于多数发展中国家来说, 农村教育是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过渡、出现城市与农村二元社会、农民处于不利条件的历史背景下进行的旨在使农村人口获取知识和劳动技能、现代公民意识与创业能力的教育”。[1]农村是一个和城市相对应的历史的、动态的概念, 是指以农业为基础产业的地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秘书处认为, 农村教育是指“农村地区的基础教育、职业技术教育和成人教育, 包括有文凭的全日制正规学习和非正规的成人扫盲学习以及技能培训。”还有的学者把农村教育归纳为“由扫盲教育、基础教育、职业技术教育、成人继续教育所组成的为农村发展服务的综合化体系。”从农村的地域概念来讲, 农村教育一般被认为是县以下地区包括农村小城镇的教育。[2]通过对许多关于农村教育概念阐述的分析, 我们认为农村教育是为农村地区发展服务的, 以农村人口为教育对象的, 旨在提高农民素质和促进整个社会和谐发展的教育。

从另一个角度, 也不难理解农村职业教育是属于职业教育类型的。何为职业教育?职业, 是个人在社会中所从事的并以其为主要生活来源的工作的种类。《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第三条规定:职业教育是国家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劳动就业的重要途径;国家发展职业教育, 推进职业教育改革, 提高职业教育质量, 建立、健全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社会进步需要的职业教育制度。《教育百科辞典》认为“职业教育指在一定文化和专业基础上给予受教育者从事某种职业所需的专门化教育。目标是培养实践应用型专门人才, 即各行各业所需的技术、管理人员、技术工人和城乡劳动者, 其内容包括文化和专业知识教育, 职业技术技能教育、职业管理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简明教育辞典》认为“职业技术教育给予学生从事某件职业和生产劳动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的教育”。对以上关于职业教育概念理解的基础上, 我国许多学者对职业教育具有代表性的观点是“职业教育就是在一定普通教育的基础上, 对社会各种职业、各种岗位所需要的就业者和从业者所进行的职业知识、技能和态度的职业教育和职后培训, 使其成为具有高尚的职业道德、严明的职业纪律、宽广的职业知识和熟练的职业技能的劳动者, 从而适应就业的个人要求和客观岗位需要, 推动生产力发展”。[3]这里还需指出的是, 本文所指的职业教育是等同于国外的职业教育和技术教育之和, 即包括职业教育和技术教育。

综合以上关于农村教育和职业教育的阐述, 我们可以对农村职业教育的内涵进行一些探讨。

1.2 农村职业教育的内涵

农村职业教育, 现在一般将其理解为:发生在农村地区, 以农村人口为对象, 对农村社会各种岗位所需要的就业者进行教育和培训, 从而服务于农村社会发展的教育[4]。但随着社会的发展, 这一概念的表述已经不能准确表达现时代农村职业教育的内涵, 农村职业教育是工业化社会发展和不断进步的产物, 并且这一教育随着社会文明的进步而不断得到外延和内涵的扩张。在创建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社会背景和政策环境下对农村职业教育提出了许多新的要求, 这一教育具有很强的政治功能和经济功能、甚至包括文化功能。必须从农业“内”和“外”两方面来理解, 不仅要从农村职业教育的教育属性来考虑还要从社会大的环境和整体社会的发展角度来考虑, 笔者认为农村职业教育的内涵可以从以下方面来进行理解:

1.2.1 从农村职业教育的发生地来看, 农村职业教育虽然服务于农村, 但不一定发生在农村。事实上, 大部分农业中专都办在城市。因此对农村职业教育的内涵理解不应机械的认为只有发生在农村地区的职业教育方可纳入农村职业教育范畴。

1.2.2 从农村职业教育的培训对象来看, 农村职业教育的主要培训对象的确为农村人口。但将培训对象界定为有志于服务农村、从事与农相关行业的职业者, 似乎更为妥当。

1.2.3 从农村职业教育的内容来看, 其不应局限于“农、林、牧、副、渔”的大农业, 而应跳出农业, 将教育内容扩展到“加工、运输、服务等方面的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只要是有利于农村社会发展的、与农有关的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 都可以成为农村职业教育的内容。

1.2.4 从农村职业教育的目标来看, 服务农村发展是农村职业教育的终极目的, 是农村职业教育发展应始终围绕的主题。对农村职业教育内涵的理解应该在坚持这个目标的基础上更加灵活、务实。在我国当前的社会背景下, 在城乡二元社会结构的条件下, 我们应更多的从农村职业教育的目标去考虑, 是农村职业教育这一历史概念具备更大的现实意义。

2 农村职业教育的特征分析

农村职业教育作为农村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具有农村教育的一般属性, 对于农村教育的一般属性这里不再赘述, 本文主要对农村职业教育所具有的一些特殊属性进行研究。

2.1 分散性。

这一点从前文对农村职业教育的内涵分析中可以获得一些启发, 例如地域的分散性等等。主要体现于教育活动主体分散性, 教育活动的主体从教育的一般意义上主要包括:教育者、教育媒介及受教育者;首先农村职业教育的教育者除了一部分农村职业学校的专职教师外, 许多从事农村职业教育的人员是在某一行业具有一定实践经验的从业人员, 尤其是在城镇进行的许多农民工培训等;其次可利用的用于进行农村职业教育的媒介或者说是教育资源具有很大的偶然性和分散性, 不同于普通教育机构有固定场所和固定的教育资源 (例如书本和实验室等) , 一般需要利用当时当地对职业的具体要求和当地所能提供的条件对受教育者实施教育, 从某种程度上是利用各种分散的资源根据需要进行利用;再者从受教育者来说, 接受农村职业教育的对象除了部分职业农村职业高中和农村职业中专的学生外, 大部分接受农村职业教育的人员都是在从事与“农”相关的行业过程中为适应行业和技能发展的要求进行的培训和学习, 具有较大的流动性和不稳定性。

2.2 多样性。

农村职业教育的多样性, 主要体现在办学主体的多样化和办学层次的多样性等方面。办学主体的多样化表现在承担农村职业教育的除政府这一行为主体外, 还有相当一部分的是自发于农村和农民中间的以及由许多企业实体根据行业发展需要进行教育的行为。例如许多在农村进行个体经商的农民自助式地接受教育以及许多企业为提高生产效率为农民工进行的教育等。办学层次的多样性主要体现在, 农村职业教育贯穿于初等教育至高等教育整个过程, 在农村的职业高中教育之外, 普通农村小学和中学也开始提倡在普通教育过程中逐渐培养孩子的职业技能和职业意识, 逐渐培养一些基本的从业技能;最近又有学者提出要逐步发展农村的高等教育, 提出“农村职业教育学校学制将会逐渐提高到以高中毕业为起点的职业技术教育, 即向中等教育后层次高移, 甚至培养‘高级农民’、‘农民研究生’、‘农民学者’”[5]另外农村职业教育的多样性更多地体现在许多学校学制教育之外的短期职业培训教育方面;也就是说农村职业教育涵盖了正规的职前、职后职业教育, 非正规的各种培训等正式的职业教育以及非正式的职业教育。

2.3 特定的收益性。

经济学认为, 在技术系数不变的条件下, 生产中某一要素投入达到一定程度后, 会出现收益递减的趋势;而作为教育经济学理论基础之一的人力资本理论认为, 通过教育 (包括在职教育、自学等) 可以提高劳动者的工作能力、技术水平, 从而增加个人收入并推动经济增长, 在人力资本形成的各种途径中, 教育是一条最重要的途径[6]。职业教育是直接面向生产一线要求的一种实用型教育, 通过职业教育开发农村人力资源, 即进行人力资本投资却具有收益递增的特征。农村职业教育的特定收益性在于相比于其他教育形式, 其收益性更为直接和快速, 主要因为农村职业教育直接面向职业岗位的需要, 一般能有“立竿见影”的效果;另一方面在于农村职业教育可以比较有效地促进劳动力的转移, 在教育经济学看来, 迁移是实现劳动力有效配置的重要途径, 通过劳动力的迁移, 可以实现部门间、地域间和国家间劳动力的余缺调剂;在社会、经济环境变化很快许多行业正在消失和萎缩, 又有许多新兴行业兴起的形势下, 劳动力也必须随经济环境的变化做出调整, 不断学习与新行业相适应的技能;农村职业教育在这一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优越性, 在促进发展中国家由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进步、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方面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这不仅是人力资本中的经济收益问题, 而且具有更深远的社会结构调整和促进社会经济整体水平发展的作用。

3 农村职业教育的战略定位

发展是农村职业教育的主题, 在整个农业和农村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的历史阶段时要促进农村职业教育健康快速发展, 必须对整个农村职业教育发展有新的战略定位。何谓战略定位?战略的原意是指导战争全局的计划和策略, 现在一般用来比喻决定指导某一全局的规划和策略。所谓某一全局, 可视为社会大系统中任何一个不同层次—宏观、中观、微观, 以及不同范围、区域内的社会群体组织, 如企业、学校、事业单位, 或各级地方政府与部门、军营、社会团体等。农村职业教育的战略定位指的就是承担农村职业教育的办学主体及与其相关的各个社会组织 (包括政府部门) 在某一发展阶段的一系列发展规划和策略。本文拟从以下方面对我国农村职业教育的战略定位进行阐述。

3.1 指导思想的定位

作为引导农村职业教育发展的各级政府部门要真正采取措施转变轻视农村教育的观念。我国由于近代经济欠发达, 加上传统文化的影响, 普通民众尤其是农民对职业教育缺乏认识。要进一步改革, 发展我国的农村职业教育, 就必须从政策上加以引导。这种指导思想的定位依赖于政府职能部门正确的政策导向, 以培养新型农民的理念来确定农村职业教育发展的方针和策略。这种指导思想大概可以这样来阐述:农村职业教育是职业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途径;农村职业教育是“面向人人”的教育, 是实现有志于从事农村事业发展的人们获得理论和实践知识的教育, 是培育新型农民和创建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力量;农村职业教育是面向农村事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以及农民更新知识和技能的需要、服务于农民的教育, 也是实现我国当前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重要渠道。各级政府应把农村职业教育终身教育体系和创建学习型社会的一项工程来确实加以实施, 并为农村职业教育提供一定的经费保障。

3.2 办学思想的定位

办学思想的定位主要是指农村职业教育的办学资源的获取和分配及承担办学的主体自身的价值取向。

国家农调总队有一项统计数据表明, 我国现有农村劳动力近85%未经任何专业技能培训。[7]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80%以上的职业学校出现生存危机, 生源困难。如何来解决农民对职业教育存在巨大潜在需求和职业学校却“等米下锅”这样一对矛盾是农村职业教育的一大难题, 要解决这一大难题必须首先做好办学思想的定位。第一, 必须打破职业教育的城乡分割局面, 所有职业学校都可以面向农村, 不再把农村职业教育限于县及县以下职业高中和农林专业学校的狭隘范畴, 而要使所有职业学校都服务于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第二, 在职业学校的专业设置和学制方面应该进行改革, 例如当前我国的中职教育处于低谷时期其主要原因很大方面在于其专业设置不符合市场需求, 职业学校要面向农村、面向农民就必须进行教学改革, 尤其是自身专业设置如何更好地符合农民就业的需要。

3.3 办学主体的定位

当前我国农村职业教育的办学主体不明确并且单一, 不明确在于进行农村职业教育的主体并不真正明确自己的办学目标, 并没把自己当成农村职业教育的承担者。有的在市场竞争中失去了应有的地位, 只能勉强维持生存。并且现有的一些农村职业教育的机构都集中在农村职业高中和农村中专学校, 这些学校的办学大部分都是各级政府。但是我国的现状却表明单纯依靠政府是无法承担我国巨大数额的农村劳动力的职业技能培训和教育的, 开拓不同的办学主体是缓解当前农村职业教育资源缺乏问题的关键, 必须调动企业和其他社会组织参与到农村职业教育当中来, 现有的一些企业对外来打工农民进行的一些培训就是很好的举措, 但要将这些参与农村职业教育的行为进行规范并形成一定的规模还有待于在办学主体的战略定位上进行研究。例如我们可以借鉴国外的劳动准入制度, 尽快完善各行业、各工种职业资格标准, 并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 对非法雇佣不具备职业资格人员的企业实行各种制裁。把职业教育和职业资格标准相挂钩, 使雇佣者和被雇佣者都能自觉地接受职业教育。另一方面我们可以根据教育成本分担理论中的“谁受益谁支出”的原则确定用人单位在农民职业教育和培训中的责任承担者的角色。形成以企业和社会力量为主体、政府为主导的农村职业教育办学体系, 并依据各地特色创办适合各地经济发展的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体系, 企业实体可以根据自身的工作需要做到教学内容规范、灵活, 适合从事各层次工作的人群以更利于农村劳动力在外就业和在本地致富。

参考文献

[1]陈敬朴.农村教育概念的探讨[J].教育理论与实践, 1999.

[2]杜育红.农村转型与农村教育发展的战略选择[J].新华文摘, 2005.

[3]刘春生, 徐长发.职业教育学[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2.

[4]刘春生, 刘永川.“三农”背景下农村职业教育内涵探析[J].职教通讯, 2005 (9) .

[5]余永德.农村教育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0.

[6]曲恒昌, 曾晓东.西方教育经济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0.

农村财务管理内涵 篇8

教育内涵式发展尊重的是科学合理的教育规律, 需要的是潜心育人的教育精神, 强调的是春风化雨的教育细节, 追求的是润物无声的教育艺术, 注重的是全面发展的教育质量。据此我校提出了“直面‘三大’问题的策略, 助推农村小学教育质量后发先至”的内涵式发展思路。

一、“六步走”——让教师育人思想闪亮登场

问题剖析:广大的农村小学教师缺乏明确的育人思想, 这几乎是当前一个不争的事实。2011年春期, 我校利用和教师交心谈心的机会, 以“我的教育思想是……”为主题进行了一次谈话式调研, 结果是:将近12%的教师比较明确清晰地阐述了自己的育人思想, 将近20%的教师直接回答“不知道”, 其余教师的阐述都是答非所问、言不由衷。经过综合分析后我们还发现:育人思想明确的教师教学思想先进、教学方法巧妙, 基本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 育人效果非常优秀。而育人思想不明确的教师表现出来的状态却是:对于教学活动通常采用“走到哪儿黑就在哪儿歇”的方式, 对于学生管理普遍运用“谁出问题批评谁, 见到什么管什么”。对于“我将以什么教育思想引领自己的工作”从未思考过, 对于“几年之后我将把孩子带向何方”也不曾考虑。教师育人缺乏明确的思想引领将难以产生明确的育人目标, 更不会有系统的育人方法, 教育质量亦成无本之木, 令人堪忧。

应对策略:县教委始终坚持“后发先至”战略思想统领给我们的启示是:一所学校的发展离不开校长先进的办学理念, 一个孩子的成长更需要教师优秀思想的感召和熏陶。俗话说“愚笨的教师教知识, 聪明的教师教方法, 智慧的教师教思想。”可见教师的育人思想和学校的育人质量息息相关。经学校多方研究提出了实施“六步走”策略, 让教师育人思想闪亮登场:第一步——“文化浸润, 孕育思想”;第二步——“寻找偶像, 启迪思想”;第三步——“专题培训, 树立思想”;第四步——“广闻博识, 丰富思想”;第五步——“实践探索, 践行思想”;第六步——“多方交流, 弘扬思想”。

文化的力量是巨大的, 学校巧借阳光文化的思想内涵, 以阳光之精神作为教师们育人思想生成的催化剂。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 学校以“寻找心中的偶像”主题活动为切入口, 引领教师们选择自己崇拜的偶像, 将偶像的选择过程作为启迪思想的过程。学习的功能是强大的, 学校一方面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育人思想专题培训, 通过培训引领教师们树立起自己的育人思想, 一方面广泛开展“散文创作式”学习活动, 倡导教师运用“形散神不散”学习方式, 广闻博识, 不断丰富自己育人思想的内涵。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 教师们积极行动起来, 将自己的育人思想溶入到教育教学工作中, 通过“实践——反思——总结——再实践——再反思——再总结”方式, 不断践行和完善自己的育人思想。主题论文评选、主题演讲比赛等交流平台的搭建, 让教师们的育人思想得以弘扬、得以升华。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师德有问题、教学理念落后、教学方法不佳, 主要源于缺乏教育思想的引领。“六步走”策略力图全面提升教师育人素质, 为农村小学内涵式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四整合”——让教育资源汇成源头活水

问题剖析:学校教育资源不足将直接导致教育活动成无源之水。我校是一所典型的农村乡镇小学, 以我校为例, 教育资源不足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图书数量不多, 全校师生共计2667人, 图书室的藏书仅只有两万余册 (如果除去其中重复的部分, 只有一万两千余册, 人均五本不到, 书香校园难以提及。二是教学用具不齐, 无论是语数学科教学用具、科学学科实验器材、还是音体美等教学用品, 配备都很欠缺, “只带一本书来, 不带一个问去”的教学现象屡见不鲜。三是实践资源不够, 实践是素质教育实施的核心内容, 我校建立的德育实践基地、劳动实践基地、科学考察实践基地分别只有一个, 对于两千五百多学生来说, 这无疑是杯水车薪, 素质教育重要内容之一的社会实践活动多数情况下都只能是纸上谈兵。

应对策略:“实施‘创拓引购’四整合策略, 让教育资源汇成源头活水”是我校内涵式发展的又一举措。具体做法有四:

一是创新校本资源:学校以校园文化建设为契机努力让每一种标志能说话, 让每一个角落成资源, 让每一处场景皆育人;尽量做到让开展的每一个活动都成资源, 每一次研究都有资源。

二是拓展社会资源:学校以寻求政府支持为突破口, 多渠道整合社会资源。通过“家校合一”整合家庭资源, 通过“校企合一”整合企业资源, 通过“村校合一”整合社区资源。目前我校已成功引进“梦想空间教室”、“少年宫建设”等项目;和天然气公司、脱硫厂、玻璃厂等多家企业联系建立了多个社会实践基地。

三是引进网络资源:学校推行办公自动化, 通过多种网络平台引进丰富的远程教育资源。

四是购置专业资源:学校投入专项资金用于购置音、体、美、科学等专业学科所需的各种硬件资源。

“问渠那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创、拓、引、购“四整合“策略, 力图让丰富的教育资源多渠道汇聚, 为素质教育的实施不断注入源头活水。

摘要:内涵式发展既是教育自身发展的必然, 也是学校可持续发展的必须。本文着重阐述了当前农村小学走内涵发展之路所面临的问题, 并结合实践提出了解决这些问题的策略。

关键词:内涵发展,问题,对策

参考文献

农村财务管理内涵 篇9

加强校本教研制度建设,促进学校内涵发展;依托学校内涵发展的内在需要,促进学校的校本教研不断向前推进,形成这样一种良性循环的局面,仍旧是个深刻的课题,还有很多问题值得教学管理部门、学校和教师去研究,但重点是要做好以下两个方面的工作:

一、从教育管理部门来说,需要给农村学校开展校本教研、实现内涵发展提供真正的政策支持

没有一定数量的学生,没有几个优秀的教师,要想开展有质量的校本教研,难度可能会很大。现在,很多的农村学校生源流失严重,这一方面是由于一些农村学生父母在城内买了房,或是在城内就业发展,学生跟着到城内学校就读;另一方面,更多的却是由于随着经济改善和对教育的重视,很多农村学生家长向往优质教育资源,想方设法把学生往城内学校送,再加上很多城内学校为了增加学校生均经费收入,没有严格按学区招收学生,对农村学生来校就读大开绿灯。这样一来,不少农村学校规模日益缩小,很多农村学校,一个年级就一个班,就是想开展集体备课都难,更别谈开展其他校本教研。当然,假如这样的学校,有一两个能力强的教师,这样的学校,也确实能开展好一些校本教研,甚至帮学校找到一条特色发展之路,从而提升学校内涵。但是,事实是,最后留在这些学校的教师,大多能力平平,由于看不到学校发展的希望,有能力或是有办法的,多调入条件更好的学校去了,留下来的教师,虽然也会在形式上进行一点校本教研,但水平不可能高到哪儿去,往往只是模仿别的学校做下样子应付下检查。

所以,要让农村学校能真正进行校本教研,推动学校内涵发展,教育管理部门首先应该认真做好教育规划,规范城内学校招生,确保农村学生不违反规定外流到城内学校就读;然后,要真正推动城乡教师轮岗,进一步提高农村学校教师待遇,使优秀农村教师能待在农村学校,使城市优秀教师能来农村学校引领农村教师开展校本教研。

现在,江西省正在实施农村学校标准化建设工程,进一步大力改善农村学校办学条件,这必将为农村学校开展校本教研创造更好的条件。

二、从农村学校来说,要明确并坚持自己的办学理念,搞好校本教研,走特色发展之路,促进内涵发展

近些年,在城市学校的挤压下,农村学校的生存空间日益狭小。这些农村学校简单地以为,只要把教学成绩搞上去,自己学校就会超过城内学校,学生就不会流失,以后学校的日子就会好过了。于是他们把提高教学质量作为维系学校生存的最后一根救命稻草,但是,这些学校多数不会走以提高教研水平促进教学质量提升的路子,它们更信奉简单的苦干、硬干精神。

这些学校,虽然也标榜“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但在骨子里,其实还是在搞应试教育,一切向成绩看。再加上这几年,个别地方为了提高教学成绩,倒过来又从小学三年级到九年级搞起了抽考、统考,这更助长了一些农村学校一切向成绩看的底气。它们往往像城内学校一样,要求学生中午在学校吃饭,一点就要求学生和教师进教室上课。这些农村学校,把校本教研的要求,简单理解为规范学校教育教学管理,规范教师教学行为,再模仿城内学校让学生背背《三字经》《少年中国说》之类的经典、念念《饭前感恩词》之类的东西、唱唱《感恩的心》之类的红歌进行点缀。很显然,这些学校自己无意识地被城内学校在形式上同化了,但又没能够学到人家内在的东西,结果学生学得很辛苦,教师教得很辛苦,学校在麻木愚昧中迷失了自己的特色,真是可悲!

要改变这种情况,就必须放弃唯分数论的办学理念,全面理解素质教育的内涵,充分挖掘学校的资源,开展有特色的校本教研,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促进学校内涵发展。江西省萍乡市安源区联星学校在这方面就进行了有效的尝试。该校从2008年开设农村劳动实践校本课程,开发学校后山建成学生劳动实践基地,分片承包给全校各班种植各类蔬菜,每星期都组织各班到自己责任地块上劳动。该校还和市内学校结成“劳动实践手拉手”兄弟学校,不定期邀请萍乡电视台小记者团来校劳动体验,每次市内兄弟学校学生和市电视台小记者团来时,联星学校学生都给他们当起小教师,教他们种蔬菜,在劳动之余,联星学校的学生还把劳动体验心得写成文章,每期评比编辑成册,学生们还自发把劳动瞬间的场景用相机拍下来组织摄影展。通过劳动实践,同学们不仅学会了许多关于农业生产的劳动技能,也提高了劳动品质,培养了团队合作精神,提高了与人交往和写作的能力,提升了审美能力和科学探索能力。这些能力的提高使同学们的综合素质有了提高,反过来促进了学校教学质量的提高。

以上事实证明,只要找准定位,充分挖掘学校的资源,开展有特色的校本教研,就一定能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使学校实现内涵发展,办好人民满意教育。2014年11月,北京市教委发布文件,规定“今后,小学阶段将禁止统考、统测,只记录学习习惯的养成以及参与社会活动、文体活动等学生成长情况。物理、化学学科将学生初中三年参与开放性科学实践活动的成绩纳入中考考试评价体系。”这样一种导向性文件,必将使更多的学校不再把分数作为唯一评价手段,而是重视开展类似于联星学校这样的校本课程,打造特色學校,以活动促进学生进步,教师成长,学校发展。

农村财务管理内涵 篇10

一、农村职业美术教育内涵

1. 农村职业美术教育的概念

农村职业美术教育基本概念的科学性、准确性直接影响农村职业美术教育事业的发展和农村职业美术教育目标的确立。要界定农村职业美术教育的概念, 首先必须先界定农村教育和农村职业教育的概念。农村教育、农村职业教育是在政府官员的讲话中、在国家文献资料中、在教育学术语境中出现频率较高的术语, 但又没有一个较明确和统一的说法。于是就出现了仁者见仁, 智者见智的局面。总的来说, 把农村教育和农村职业教育定位为区域概念的占据了主导地位。如, 研究农村教育的学者李少元指出:“县城是县域所属各乡 (镇) 村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它包括了农、工、商、党、政、财、文等各个方面, 是一个社会及经济功能比较完整的基本单元, 从这个意义上说, 县城作为农村之首的地位更具特殊意义, 因此我们把县城也划分在农村的范围。这样看来, 在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农村教育就是指县和县以下的教育, 包括县、乡 (镇) 、村的教育。”1农村职业教育是农村教育的组成部分。何云峰等在《农村职业教育内涵、特征及基本规律探析》一文中指出:“农村职业教育是相对城市职业教育而言的, 针对农村的经济、地理环境、人文特征等区域特点而提出来的, 是指县、市以下的经济区域开办的职业教育。”2农村职业美术教育是农村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也是职业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需要指出的是, 在当前的农村职业美术教育的研究和实践中, 通常也是把它作为一个区域概念, 是指县域区域范围内的职业美术教育。

在这样的主旨思想下, 可以把“农村职业美术教育”的基本概念界定为, 即在县域范围内的职业学校以及相关专门学校和机构开展的一种职业性和专门性的美术教育活动。具体来说, 它是以培养实用型、创新型工艺美术专业人才、推动工艺美术产业发展、促进农村地区就业为教育目的, 以县和县以下的乡 (镇) 、村等为施教区域, 对适龄对象施以传统工艺技艺、艺术设计技能以及一些新兴的专门性美术技能为教学内容的职业教育和培训。

2. 农村职业美术教育的范畴

目前, 我国的农村职业美术教育事业, 从办学主体上来说, 在总体上属于地方办学, 但同时交叉着某些部门办学、企业办学、私人办学及多种形式的联合办学。农村职业美术教育包括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其中学校教育从办学层次上来说, 涵盖中等职业教育、高等职业教育以及成人教育等多种, 中等职业教育是农村职业美术教育的主要力量, 少数经济发达地区也有高等职业教育。实施农村职业美术教育的学校主要是专门的职业美术学校, 以及职业学院、职业高中、中专、技校等职业学校开设的美术类专业。从专业类别上来说, 主要包括传统工艺美术类专业、现代艺术设计类专业以及一些近几十年兴起的专门性美术技能类专业。传统工艺美术类专业有木雕、石雕、陶瓷、染织、民间版画、刺绣等专业。现代艺术设计类专业有视觉传达设计、环境艺术设计、工业设计、服装设计、广告设计、动漫设计等专业。专门性美术技能类专业有商品油画、婚纱摄影等专业。社会教育主要是指民间的耳耳相传以及作坊内师傅带徒弟的传统授教模式。本研究主要针对学校教育, 下图为农村职业美术教育 (学校教育) 的范畴图示。

二、农村职业美术教育的辨析

以下对农村职业美术教育与基础美术教育、城市职业美术教育、传统农村职业美术教育等相近概念加以辨析, 以探寻其特有的基本规律。

1. 关于职业美术教育与基础美术教育

基础美术教育一般指的是义务教育阶段和高中阶段的普通美术教育, “是指在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思想指导下, 学校教育体系中使学生形成基本的美术综合学力, 并以此完善学生的人格学科”。3基础美术教育的主要目的不是培养美术家, 而是提高全体学生的人格素质, 使受教育者掌握美术史论初浅知识, 培养多种美术方面的能力, 如形象感知力、形象思维能力、想象能力、形象表现和创造能力、提高审美修养等。职业美术教育与基础美术教育有着密切的联系, 但又有着根本的不同, 它除了素质教育的目的外, 更侧重于培养受过一定基础教育的受教育者成为专门的实用美术人才, 使其能运用美术知识、技能进入物质生产和服务领域, 直接作用于社会。不难看出二者的培养目的是不同的, 其教学目标、内容、方法、评估也必然迥异。

2. 关于农村职业美术教育与城市职业美术教育

农村职业美术教育和城市职业美术教育在性质上是同一的, 但因“所居场所”相殊异, 决定影响着两者的发展方向有所不同, 相应的层次结构、服务对象、专业设置、培养目标、办学模式等都有所差异, 教育也会有着不同的表现和特色。

近年来, 城市职业美术教育如雨后春笋, 在各地蓬勃发展起来。相对来说, 城市地区经济发达, 教育发展条件优越, 有利于职业美术教育活动的开展和先进教育理念的引进。城市职业美术教育在人才培养层次上, 正走向扬弃低层次的中等职业教育发展战略, 转向重点发展本、专科层次、甚至是研究生层次的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战略。对于城市地区来说, 具有明显的产业发展优势, 如资金、技术、人才等远远优于农村地区。近几十年, 艺术设计类产业在城市地区发展迅猛, 这也使得社会对艺术设计人才需求的与日俱增, 艺术设计类专业便成为了我国各大城市高校中发展最快的专业之一, 目前开设了艺术设计类专业的院校占全国院校总数的一半以上, 达到了相当的规模。由此, 艺术设计类专业成了城市职业美术教育中的主要专业, 如视觉传达设计、环境艺术设计、工业设计、染织与服装设计、广告设计、动漫设计等专业较普遍。各地有趋同化倾向, 专业特色不明显。

而农村地区, 经济相对落后, 还有我国教育制度的种种设置与安排存有突出的“城市取向”, 致使农村的人力、物力、财力等教育资源普遍贫乏, 以及农村劳动力的劳动技能的要求、劳动力素质偏低等现状, 决定了我国农村职业美术教育在总体上都是以培养初、中级美术职业人才为重点, 以中职教育为主, 以低层次为基本特征。很多地方的农村职业美术教育普遍存在规模小, 水平低以及招生困难等问题。总体上看, 当前中国的农村职业美术教育与城市职业美术教育存在着明显的差距, 有许多问题亟待解决。当人们言说农村职业美术教育之时, 或明或暗的会存在轻视农村职业美术教育的倾向。但是, 农村地区独特的文化资源条件是一些现代化程度很高的城市地区所无法比拟的。各地的农村职业美术教育除了开设艺术设计类专业外, 更多的是打造与本地传统手工艺相关的专业, 如陶瓷专业、木雕专业、刺绣专业等, 专业特色明显。由于农村经济发展不平衡与文化资源各异, 所以各地农村职业美术教育的专业设置、人才培养模式不会趋同。农村职业美术教育因其有地域性特点, 它直接为当地农村经济、文化和社会发展服务, 在推动传统文化生产性保护与传承, 求解农村发展命题, 服务民生等方面展现出比城市职业美术教育所缺少的功能。

3. 关于现代农村职业美术教育与传统农村职业美术教育

现代农村职业美术教育与传统农村职业美术教育不仅是时间的区分, 更重要的是两者之间教育结构、体制和方式等方面的不同。

传统农村职业美术教育有着悠久的历史。孔子有言:“述而不作, 信而好古。” (《论语·述而篇》) 这种教育思想在美术教育中所强调的就是模仿、师承和传统, 在体制上表现为一种师徒授受的模式。人类为了生存和繁衍, 在生产力水平低下、科技落后的情况下, 产生了父传子、长传幼, 口传手教, 能者为师的美术教育方式。传统农村职业美术教育主要是对艺术产品生产者的教育, 如木工雕花、刺绣、剪纸等, 其教育的主要内容是技巧与技能。因其被统治阶级看作是一种低下的工作, 就很难有专门的学校和专门的教科书, 学徒以师傅的作品为摹本, 以师傅积累的实践经验为圣经, 除了一些儿歌式的口诀之外, 无系统的理论可言, 也就难以主动地创新, 倾向于“非艺术的年代改革开放的契机应运而生。进入90年代后期, 各地区相继建立了职业美术中专、职业美术高中及普通中学美术特色班, 形成了以职高、中专为主体的多形式、多层次、多规格的办学格局, 成为向社会和高一级美术院校输送美术人才的主要渠道。现代农村职业美术教育是现代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严格的专业性教育, 具有很强的科学技术先进性和职业操作规范性。它承担着培养合格美术实用性人才、提高劳动者的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的任务。现代农村职业美术教育不同于传统农村职业美术教育的手口相传、随机无定, 而具有一套从教育科学理念出发的教育体系:有专门的学校、教师、学生;有课程设置、实习基地;有教学设计、教学实施和教学评价体系。相比于传统农村职业美术教育, 现代农村职业美术教育占据更多的优势, 主要表现在五个方面:职能专门化、教学系统化、体系严密化、设施完备化、秩序稳定化。多年来, 我国各级各类农村职业学校培养了大批活跃于生产服务第一线的应用型美术人才, 整体提升了我国劳动者的素质, 也为农村发展与农民生活提高做出了贡献。

三、农村职业美术教育的特点

农村职业美术教育除了具有一般职业教育所具有的行业性、技术技能性和职业定向性等特点外, 还具有以下特点:

1. 地域性

《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规定职业教育必须“为本地区经济建设服务”。农村职业美术教育作为“特定区域”的职业美术教育, 已经规划了自身的服务范围, 直接为当地农村经济、文化和社会发展服务, 为当地的工艺美术产业培养对应的实用美术人才。同时, 农村职业美术教育的发展也必须从本地域的经济发展趋势和文化资源状况出发, 结合县域工艺美术产业, 来确立所需的人才层次、标准以及学校的教学模式、专业设置、实践基地建设等。农村职业美术教育也只有立足于当地的经济、文化和社会, 打造地域性的特色, 才能生存和发展, 才能吸引大众的目光。

2. 美术教育特性

农村职业美术教育, 它具有美术教育的特性, 美术教育以其特殊的教育形式, 在教育过程中注重提高学生对“美”的认识能力、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 进而影响学生的美学观与人生观, 使学生的身心能够健康全面地发展。因此, 农村职业美术教育除了培养学生的投入行业服务实践的动手能力外, 更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造型艺术方面的创新精神, 这是职业美术教育区别于其它类型的职业教育的独特性。

3. 灵活性

新形势下的农村职业美术教育不再是固定的、僵化的、一层不变的教育, 具有很强的灵活性。在不偏离大的职业教育方针、人才培养方向的前提下, 其在微观上可以灵活多变。开展农村职业美术教育的学校可根据自身特点, 结合当地的经济、文化等实际情况和社会需求, 灵活的设置专业、构建人才培养模式。不同的地方、不同的学校可以有不同的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模式, 不拘一格, 形式多样。真正体现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的办学原则。

4. 主动性

当前的农村职业美术教育发展的一个共同趋势是:冲出学校的围墙, 进入社会的中心。可以说, 农村职业美术教育在新形势下由被动逐渐转为主动, 越来越深入地介入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它发挥自身的强项优势, 主动地为开发当地文化资源提供人力和技术支持, 主动地去引导和带领工艺美术产业的发展, 主动的与当地政府合作构建产官学合作机制等。农村职业美术教育也只有加强其服务功能, 主动为当地的经济、文化和社会服务, 才是出路所在, 才能得到长足发展。

总而言之, 农村职业美术教育有自己的内涵、基本规律和特点, 它不同于基础美术教育, 不同于城市职业美术教育, 不同于传统农村职业美术教育, 只有清楚认识农村职业美术教育的内涵、基本规律和特点, 才能正确把握农村职业美术教育前进的方向, 才能真正搞好农村职业美术教育。

摘要:目前, 在中国, 无论是教育界, 还是从整个社会来说, 对农村职业美术教育的内涵、特点存在认识不清, 又常常与其它相关概念模糊的问题, 导致教育、教学上的偏差, 因此有必要加以阐明和辨析。本文对农村职业美术教育的内涵予以界定, 对农村职业美术教育与其他相近概念加以辨析, 对农村职业美术教育的特点给以阐明, 以正确把握农村职业美术教育前进的方向,

关键词:农村职业美术教育,内涵,辨析,特点

注释

11 .李少元.农村教育论[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 2000:1-2.

22 .何云峰, 赵志红.农村职业教育内涵、特征及基本规律探析[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 2009 (7) :114-116.

上一篇:有线电视宽网网络下一篇:话语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