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趋同进程

2024-06-25

国际趋同进程(精选10篇)

国际趋同进程 篇1

一、 我国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历程考察

会计准则国际趋同是一个国家经济发展和适应经济全球化的必然选择。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与发展, 我国会计准则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国际借鉴到协调以至国际趋同的过程。 早在1985 年财政部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外合资经营企业会计制度》中, 就吸收了许多国际会计通用惯例, 迈出了我国会计制度向国际借鉴的重要一步。 1992 年, 财政部先后颁布了 《企业会计准则》、《行业会计制度 》、 《 企业财务通则 》 和《行业财务制度 》, 即 “两则两制”, 初步建立了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并与国际会计惯例相协调的新会计制度体系。 2000 年, 财政部颁布了《企业会计制度》, 要求自2001 年1 月1 日起暂在股份有限公司范围内执行, 并鼓励国有企业和其他企业执行。统一会计制度不仅积极贯彻了国际通用的稳健会计原则, 在很多重要会计原则和处理方法上进一步实现了与国际会计惯例的协调。 2003 年财政部完成了会计准则委员会的改组, 正式启动会计准则体系的建设工作。 2005 年11 月8 日, 中国会计准则委员会与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 (IASB) 签署联合声明指出: 我国将趋同作为会计准则制定工作的基本目标之一, 旨在使企业按照中国会计准则编制的财务报表与按照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编制的财务报表相同, 但趋同的具体方式则由中国确定。 2006 年财政部修订颁布了新的《企业会计准则》, 要求自2007 年1 月1 日起在上市公司范围内施行, 并鼓励其他企业执行。现行《企业会计准则》顺应了当前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 实现了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实质趋同, 对于维护市场经济秩序, 深化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具有重要意义。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之后, 我国作为全球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和新兴市场经济国家, 为应对此次国际金融危机, 响应二十国集团 (G20) 峰会关于建立全球统一高质量会计准则的倡议, 于2010年4 月发布了《中国企业会计准则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持续全面趋同路线图》, 旨在实现我国企业会计准则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持续趋同。

二、 高端会计人才培养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培养会计高端人才的主要途径在于会计教育, 大学阶段的会计教育是造就高端会计人才的重要阶段, 对形成高端会计人才的特质发挥基础性作用, 主要包括教育目标、教育内容、教育方式等方面。

国外关于高端会计人才培养方面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1) 关于教育目标方面。 1989 年, 在当时世界著名的八大会计师事务所资助下, 美国会计学会 (AAA) 成立了会计教育改革委员会 (AECC) , 旨在系统地从事会计教育改革的研究, 同时资助和监督13所高等教育机构实施会计教育改革。AECC在广泛调查研究的基础上, 发表的第一号公报《会计教育的目标》指出:学校会计教育的目的不在于训练学生在毕业时即成为一个专业人员, 而在于培养他们未来成为专业人员应当具备的学习能力和创新精神, 要使其终身学习。 Albrecht和Sack (2000) 强调会计教育应教会学生如何寻找答案及如何学习, 以此凸现会计基本原理/基础原则的教育和技能培养;强调高水准、宽口径的课程, 而非深入的专业教育。 (2) 关于教育内容方面。 1988 年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 (AICPA) 通过决议, 敦促各州将至少接受150 学分的大学教育作为法定要求。 AICPA还提出示范性课程表:通识教育 (General Education) 60-80学分、 工商企业管理教育35-50 学分、会计教育25-40 学分。 而英国会计本科专业一般学制三年, 尽管学制较短, 但经常开设一些学分较少的专题课程, 聘请客座教授、实务界专家讲授, 拓宽学生知识面。 此外, 英国会计团体咨询委员会 (CCAB) 下设的会计教育课程鉴定委员会 (BAEC) 专门负责对各高等院校的会计专业课程进行鉴定, 以核定该专业毕业生可以获得会计职业资格考试豁免考试的课程, 这使得英国的会计资格认证与会计高等教育完美衔接。 (3) 关于教育方式方面。 美国会计教育改革委员会 (1989) 认为, 会计教育的方式是以目标为导向的会计教育方式, 强调学生要积极地参与学习过程, 而非仅是被动地接受教授们的知识。 由教师主讲转变为启发式, 教师授课应从单向式的演讲改变成和学生讨论为主的双向性的教学方式。 教学应注重多元化地思考问题, 注重问题的发现, 鼓励学生寻找有关的资料, 提供多元化的解决办法, 并强调表达与说服的能力;Biggs (1989) 运用“预示、过程、绩效” (即:Presage Process Performance, 3P) 模型分析, 突出强调了在会计教学方式上学生的参与可能引导学生深入学习, 教师的授课可能会从三个方面影响学生学习绩效:附加、互动和背景;Ramsden (2003) 研究表明不适当的会计教学方式可能会诱导学生肤浅地学习, 相反, 有效和高质量的教学、对教学负责以及对学生良好的态度, 会鼓励学生深入的学习;Richard (2009) 研究发现在会计教学中使用团队模型可以促使学生掌握从重要的社会经验中获取知识的方法, 通过团队合作, 学生不仅增长了会计工作中必需的人际关系和团队合作技巧, 也为处理非常规会计问题提供了准备;Mercedes Marzo-Navarro (2009) 的研究证实了教学方式的改变可以提高学生获取实务知识、 团队合作以及沟通交往等技巧, 可行的措施是教与学要以小组作业及其随后的公开演讲为主线展开。

近年来, 国内很多学者对于高端会计人才的培养问题也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许萍、曲晓辉 (2005) 在对中外会计现状与发展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高端会计人才的能力框架;刘永泽 (2008) 在总结了我国会计教育改革30 年的成就的基础上, 剖析了会计教育改革进程中出现的问题, 由此提出发展我国会计教育事业及高端会计人才培养的相应对策。 王妹等 (2009) 运用调查研究, 阐明了高端会计人才的素质要求。周守华 (2010) 认为在培养高端会计人才以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过程中要大力发挥各级行业协会、 会计学会的职能作用。徐经长 (2011) 认为, 为了使高端会计人才的培养能系统化, 专业硕士项目 (如MPAcc、MV) 是未来培养硕士研究生的主要方向。 刘丽华、李旭 (2011) 立足于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会计人才培养方案, 从培养目标、课程体系、教学模式方面提出了关于国际化会计人才培养的建议。 但是, 在会计准则国际趋同进程中, 我国高端会计人才的培养模式尚未得到统一的认识, 对该问题的研究仍处在探索之中。

三、高端会计人才的现实需求及其特质分析

(一) 高端会计人才的现实需求

《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 年) 》指出, 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 加快人才发展是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赢得主动的重大战略选择。 《会计行业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 (2010-2020 年) 》 (以下简称《会计人才规划》) 也强调, 未来十几年, 是我国基本建成创新型国家、全面实现小康社会建设目标的重要时期, 是我国会计行业发展的重大机遇期。 要着眼于提高会计理论创新能力和会计审计标准制定国际话语权;要通过培育具有国际水准的会计理论高层次人才, 促进我国会计理论和会计教育持续繁荣发展。 可见, 《会计人才规划》的发布实施, 对于实现我国人才战略, 推动会计人才队伍建设, 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尤其为培养高端会计人才工作指明了方向、明确了任务。 会计准则的国际趋同不仅仅局限于国际社会共同建立一套高度趋同的会计准则, 更应该强调我国在会计审计标准制定中的国际话语权, 关注在国际化背景下我国会计准则的制定、执行及影响研究, 关注我国会计人才与国际的交流与合作。 财政部2010 年颁布的《关于加强行业人才培养工作的指导意见》 明确提出, 要着力培养能够承担国际业务、符合行业国际化发展要求的高层次专业人才和会计师事务所管理人才。 财政部原副部长王军曾一再指出, 中国培养高层次、 国际型会计人才的工作已刻不容缓。 目前, 在我国约1 400 万会计从业人员中, 获得高级会计师资格的有11.6 万人, 占比约0.8%;而具有硕士研究生以上学历的只有4.2 万人, 占比仅为0.29%。 可见, 高端会计人才依然缺乏, 离《会计人才规划》所提出的战略目标仍存在较大的差距, 培养高端会计人才是当前紧迫而艰巨的任务。 因此, 培养高端会计人才是会计准则国际趋同进程中的必然要求。

(二) 高端会计人才的特质分析

高端人才是一个相对概念, 不同国家、地区、行业、时期有不同的内涵和外延, 也表现出不同的特征。在当前会计准则国际趋同背景下, 高端会计人才主要是指能以其创造性劳动, 为我国社会或组织的会计事业发展做出重要贡献的会计专业人员。 其特质可以表现为层次性高、创造力强和影响力广。 其中:层次性高是指其能够对会计学科、会计行业、会计实务的发展产生重大突破、 重大变革或重大影响, 其资历深厚、阅历丰富, 且居于重要的科研和管理岗位, 具有高学历、高职称、高职位、高发展空间的会计人员;创造力强是指具有创造性思维, 即追求思维方向的异质性、 思维结构的灵活性、思维表达的新颖性、思维进程的飞跃性, 其理论研究能力和实务操作能力强、综合性强, 且知识面宽, 能够把握会计理论与实务发展的动态, 专业敏感度高, 能够把不同领域的知识技能融会贯通;影响力广是指其对经济、文化和社会发展具有先导、 引领的作用, 是有着重大、 深远的社会公众影响力与号召力的会计领军人才。

四、会计准则国际趋同进程中高端会计人才培养的实现路径

(一) 高端会计人才应具备的能力结构

从上述高端会计人才应具备三个方面特质的分析可知, 高端会计人才最为本质的特征应该是综合能力优势, 它可以概括为信息能力、表达能力、沟通能力、职业能力和创新能力。其中, 信息能力是指个体有目的地搜集、鉴别、存储、利用信息过程中所具有的一种复合性技能, 是会计人才最基本的能力要素, 主要包括信息意识、信息技术、信息品质等方面的能力。表达能力是指个体有目的地运用语言、文字、图表准确阐明观点和意见、抒发情感的技能。沟通能力是指个体在事实、情感、价值取向等方面有效地与人交流以求认识一致和信息通畅的社会能力, 主要包括组织、授权、冲突处理、激励下属等方面的能力。职业能力是个体为胜任特定的专业岗位, 将知识、技能和态度迁移与整合而形成的, 能顺利完成职业任务所必备的专门技能, 表象外显的是专业知识、技能, 潜在内隐的有职业动机、偏好、态度、行为等要件, 主要包括职业规划能力、职业判断能力、职业操守等内容。创新能力是指由一定的知识、方法、思维等共同构成并相互作用, 能够产出和获得一定新技术、新经验或新思想的复杂能力, 这种能力的发展有一个由低到高的过程。主要包括应用创新能力、集成创新和再创新能力以及原始创新能力等方面。创新力是高端会计人才培养的价值追求目标, 其形成与教育目标、教育内容及教育方式相关。

可以看出, 在高端会计人才能力结构中, 信息能力、表达能力以及沟通能力是基本能力, 主要由高等院校培养; 职业能力和创新能力是高层次能力, 需要高等院校与社会共同培养;而职业能力与创新能力的相互融合, 就会产生高端会计人才, 但这是一个循序渐进、潜移默化的过程, 需要个体不断地自我调适以适应社会, 做终身学习以不断地创新创业。 高端会计人才的能力结构如图1所示。

(二) 高端会计人才培养的实现路径

在会计准则国际趋同进程中, 为培养高端会计人才, 高等院校需要在培养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式等方面进行配套改革, 强化实践教学。

1.明确培养目标。 高端会计人才培养的关键是能力教育, 而能力教育的核心就是提升会计专业学生的内在素质和外显技能, 让学生有健康的求职动机、客观的自我评价、正确的职业价值观和宽泛的国际视野, 培养学生从事一种工作的综合能力。因此, 学校培养的目标是要加强创新思维与基础能力的培育。

(1) 强化创新思维的培育。 培育创新思维就是要突破思维定势, 而思维定势是随着人们掌握知识、 经验的积累, 进而形成的固定思考、 解决问题的方式。 思维定势对解决一般问题、常态问题是有效的, 但难以适应国际化、信息化、多元化的挑战。 培养创新思维就是要培养会计专业学生的自我适应、自我创新的品质, 即具有不断探索创新的兴趣、 敏锐的洞察力和丰富的想象力, 勤于思考、打破常规、突破传统, 善于发现并提出问题。创新能力的发挥既有赖于个人的主观因素, 也与其所处的环境息息相关, 尤其是学校会计教育, 在创新思维培养方面起着奠基性作用。 因此, 学校应积极营造活跃的创新环境, 形成宽容的、自由的学习氛围, 为培养高端会计人才夯实思想基础。

(2) 重视基础能力的培育。 信息、表达、 沟通是学校会计教育的基本理念和行为, 很多学生欠缺信息能力、表达能力、 沟通能力这一作为社会人必须具备的素质, 忽视基本能力的提高。学校会计教育应以社会及学生全面发展的需求为导向, 按照现代人才观和质量观, 充分认识基础能力的培养在学生成长成才中的重要地位和意义, 把基础能力培养目标纳入人才培养方案 (包括培养目标、课程体系、教学方法、考核方式等) , 体现目标相对的独立性和针对性, 强调高端会计人才不仅专业知识过硬, 而且具有敏捷的信息获取能力、良好的表达与沟通能力。而这些能力的培育, 学校会计教育在这方面起着基础性作用。

2.拓展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的拓展关键是设置和优化课程体系。 课程体系的设置对会计教育培养什么样的人、 实现什么样的人才培养目标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传统的会计课程大都是知识驱动型, 教师根据教学大纲和教材讲授会计的各专业课程, 课程及其内容关心的是专业考试和获得正确的答案, 学生所受的教育是记忆性的, 而非能力培养。优化课程体系的核心是实行课程综合化, 其目标是为了促进培育学生的综合能力。 根据高端会计人才的能力要求, 多渠道优化课程体系, 如缩减课堂教学的总学分、增加实践实习课程的比例, 为学生自主学习创造宽松的环境; 真正实行弹性学分制、主辅修制、双学位制, 跨学院、跨专业, 甚至跨校选课等, 克服目前专业设置和课程体系的专业口径过窄、课程体系固定死板的弊端, 促进学生专业知识由单一型向交叉、 复合型转变; 开发一套体系完整的基础能力训练课程, 加强基础课程的建设, 培养学生敏锐的信息意识、 准确的表达方式和强力的沟通欲望;注重文理渗透、经管交融、中外比较, 以提高会计专业学生的文化品位、审美情趣和国际视野。

3.丰富教学方式。 授课观念应该体现“量体裁衣”的原则。“量体”就是结合课程特点与学生特性, “裁衣”就是授课策略的选择, 丰富教学方法, 提高学生的课程参与度。在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模式下,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起着指导者、 帮助者和促进者的作用, 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得到充分发挥, 学生在创新中学会学习, 学会思考;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应当更新教育观念, 营造民主、平等的学习环境;引导教师创新教学方法, 改革课堂讲授模式, 积极探索启发式、讨论式、问题式和研究式教育教学方法, 让教师在课堂上给学生留出足够的时间去思考与提问, 并通过教师的引导、启发、点评以及师生、学生之间的互动, 提高学生认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促进创新能力的发展;积极探索教学手段改革, 如引入幕课 (MOOCs) , 尽可能地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和国内外先进的教学方法, 展示新成果、新知识和新思想。

4.强化实践教学。 针对当前高等院校实践教实习的时间和空间不足且多强调理论性、结构化的现状, 实验教学应减少验证性、 演示性的模拟程序, 增加设计性、综合性的操作流程;提高本科生导师制的效用, 建立以项目为导向实践实训机制; 丰富校园文化活动, 充分发挥第二、三课堂的作用, 为学生提供沟通、创新实践平台;促进产学研合作办学, 引进企业、研究单位参与学校的教学, 在合作过程中充分体现校企互动、需求导向和以人为本的理念, 实现多赢的局面; 发挥实践实习基地的功能, 重视与各种类型的企事业单位建立联系, 使学生能真正的接触生产和业务活动, 增长感性认识。 另外, 应鼓励学生通过参观访问、社会考察、咨询服务、科技开发、勤工助学等多种形式把所学到的理论知识应用于社会实践, 提高职业能力和创新能力。 会计专业毕业生应当主动调整自己的职业动机、 价值观、自我形象和社会角色等潜在素质要素, 在面对未来的职业选择时, 要充分认清自己、明确自己的追求目标和实现自身价值的通道, 以一种开放、务实的心态投入到学习中, 为将来成长为高端会计人才做好实践能力储备。

参考文献

[1] .中宣部.2010.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

[2] .财政部.2010.会计行业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 (2010—2020年) .

[3] .花双莲, 张月玲, 付莉.能力培养导向的会计本科授课观念与授课策略[J].高等财经教育研究, 2012, (6) .

[4] .刘玉廷.对我国高级会计人才职业能力与评价机制的探讨[J].会计研究, 2004, (6) .

[5] .周宏, 张巍, 宗文龙, 杨霁.企业会计人员能力框架与会计人才评价研究[J].会计研究, 2007, (4) .

[6] .AICPA.1999.Core Competence Framework for Entry into Accounting Profession.New York.www.aicpa.org

[7] .FAC.IEP 2:2003.Towards Competent Professional Accountants.New York.www.ifac.org

[8] .Sue Drew, Rose Bingham.The Student Skills Guide-The Learning Turn in Education and Training:Libratory Paradigm or Oppressive Ideology?[J].Journal of European Industrial Training, 2004, vol.28, NO.8/9

中国会计准则的国际趋同 篇2

摘 要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资本市场国际化的迅速发展,国际社会对会计准则国际化的要求越来越强烈,世界各国正在加快与国际会计准则接轨的步伐,我国也在积极地朝着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方向努力。我国在会计准则国际趋同中面临诸多问题,需要采取相应措施加以解决,从而全面贯彻、实施新会计准则,稳步推进我国会计的国际化进程,适应国际会计发展的高质量的会计准则体系。

关键词 中国 会计准则 国际趋同

一、前言

经济全球化和资本国际化的迅速发展,客观上要求作为国际商业语言的会计必须采用相同或相近的会计准则,以提供真实、公允和可比的会计信息。因此,会计准则国际协调是大势所趋、潮流所向。

二、新准则国际趋同的表现

(一)内容架构趋同

我国企业会计准则体系由基本准则、具体准则和应用指南构成。其中,基本准则是纲,在整个准则体系中起统驭作用,基本相当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中的《编报财务报表的框架》具体准则是依据基本准则原则要求对有关业务或报告做出的具体规定,现有具体准则已经基本涵盖了所有的业务内容应用指南是补充,是对具体准则的操作指引,类似于与各项国际财务报告准则一并发布的应用指南和实施指南以及相关的解释公告。可见,我国企业会计准则体系在内容架构上已基本实现了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趋同。

(二)具体准则内容趋同

1.将公允价值引人新会计准则体系。国际财务报告准则比较侧重于公允价值的应用, 以体现会计信息的相关性。我国原有会计准则都几乎不涉及公允价值, 此次新的会计准则体系则主要在投资性房地产、非货币性交易、债务重组、非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和金融工具等方面采用了公允价值。

2.债务重组变革。原有会计准则规定企业发生的债务重组按照账面价值进行账务处理,债务重组收益计入资本公积,而国际会计准则规定应计人当期收益。新的会计准则借鉴了国际会计准则的做法,将原先因债权人让步而导致债务人豁免或者少偿还负债而产生的债务重组收益计人营业外收人但规定限制条件。对于实物抵债业务,则引人公允价值作为计量属性。

3.无形资产人账的会计处理变化。旧的会计准则对于企业自行开发并依法申请取得的无形资产仅将注册费、律师费等费用资本化,研发费用则全部采取费用化的会计处理方法。而国际会计准则认为,研究阶段的支出或费用应确认为当期损益,但开发阶段可能会产生应予确认的无形资产,某些符合无形资产确认条件的开发费用应予资本化。新企业会计准则规定,将企业的研究与开发费用区别对待,允许开发费用资本化。

4.非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采用购买法。从现行实务来看,我国企业合并一般采用权益结合法。而国际财务报告准则中是禁止采用权益结合法的。在新准则中规定在非同一控制下,”购买方在购买日作为企业合并对价付出的资产、发生或承担的负债应当按照公允价值计量,公允价值与其账面价值的差额,记人当期损益”,从而将非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的会计处理方法规定为购买法。

三、对中国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认识

(一)“中国特色”是由我国当前具体国情决定的,趋同不等于相同

我们应看到世界各国毕竟在经济、环境、法律制度、文化理念和会计人员素质等方面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差异。我国新会计准则的制定过程是在充分考虑到中国国情的前提下与国际会计准则的趋同过程,“中国特色”是由我国客观经济环境和特点决定的。例如,对公允价值的应用采取谨慎性原则,是由当前我国市场经济还不完全发达、资本市场和产权交易市场还不完善、市场竞争还不很充分、公允价值的取得和计量不像西方发达国家容易,公允价值的计量存在一定的困难的客观情况决定的。因此,新会计准则在国际趋同的过程中,一方面尽量与国际会计准则协调,另一方面立足我国国情,有取有舍,是充分考虑了我国国情的国际趋同,是规范和解决中国当前的会计问题上的创新。

(二)“中国特色”是我国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过程表现和必要手段

会计准则国际趋同是必然趋势。趋同是缩小差异,意味着现在不同,经过一段时间逐步相同。会计准则国际趋同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建立在一定的经济发展水平、法律环境、文化环境基础之上,跨越一定经济环境一步到位的国际趋同是不可取的,是不现实的,因此,会计准则国际趋同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我国新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存在差异,是由我国具体国情决定的,“中国特色”也正是我国会计准则国际趋同渐近过程的表现,国际上很多发达国家例如欧盟会计准则的实施,都遵从了会计准则逐步国际化的规律,国际趋同不可一蹴而就。只有遵从这个规律,才能更好地达到国际趋同的效果。

(三)“中国特色”需要今后的经济发展检验证明

只有在经济中检验合格的准则才是好准则。会计准则国际趋同是一个动态前进的过程,随着新准则的实施与执行,不断修正新准则实施中出现的问题,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使会计准则对经济发展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我国新会计准则在国际趋同的同时保留了“中国特色”,与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趋势不相违背,是充分考虑我国国情的国际趋同。我们一方面要看到“中国特色”的客观性,另一方面也要认识到“中国特色”国际趋同的动态性,加强会计准则的有效执行,加快国际趋同的步伐,在我国国情的基础上实现更大程度的国际趋同与等效。

参考文献:

[1]吴丽娜.新会计准则的特色与国际趋同.合作经济与科技.2008(18).

[2]张华,杨贞斌.我国新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中国特色".国乡镇企业会计.2008(10).

国际趋同进程 篇3

早期国际会计准则 (IAS) 是由IASC于1973年至2000年间发布的, 缺乏规范性和可比性, 被戏称为“国际会计实务的大拼盘”。2001年, IASB成立之后, 集中精力致力于开发一套可供全世界采用的统一会计准则。IASB对部分IASs作出俢订, 并建议对其他IASs进行修订和以新IFRS取代某些IASs, 而对原IASs未涵盖的议题则采纳或建议新的IFRS, 以在世界范围内提供高质量、透明和可比的会计信息。同时, 通过下设的委员会, IASC和IASB均发布了准则的解释公告。已有120多个国家要求其上市公司遵循IFRS, 近40%的全球财富500强企业已经实现了与IFRS的趋同, 数以百万计的中小企业在采纳IFRS之后降低了融资成本, 投资者、债权人等能获得更准确的信息, 做出更有利的投资决策。IFRS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主要在以下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

(一) 提高可比性与加强披露

IASB主要从提高准则一致性与加强信息披露两个方面着手。在提高准则一致性方面, 取消并购会计中的权益合并法, 共同控制实体的按比例合并法, 养老金费用的人为摊薄法, 存货成本计价的后进先出法及损益表中的特殊事项;统一会计政策变更、会计估计调整和差错更正, 借款费用, 航空公司与其他企业对客户忠诚度计划等的会计处理方法;要求按公允价值对更多类型的金融工具进行计量, 并要求多数结构性实体, 证券化工具及其他可控资产和负债项目, 如实质性融资, 须在资产负债表中进行列示并在附注中披露;改进金融衍生工具报告准则;禁止收入和费用类项目直接计入权益。在加强报表披露方面, 要求披露管理层运用会计政策时做出的重大判断及计量不确定性时的关键假设, 及对持有未合并结构实体投资的性质、程度及风险;加强关联方披露;显著改善金融工具披露要求。

(二) 取得的其他显著性成就

具体包括:统一了公允价值的定义并提供指引以便理解, 采纳了功能性货币和列报货币的概念;确认了股票期权和股权激励的成本计量方法;加强了合并时的控制原则;要求对具有不同使用年限的资产组成部分单独进行折旧, 估计其剩余价值和使用年限并及时进行更新, 并要求定期对重新估值企业的财产、厂房及设备进行评估并以市场公允价值进行计量;制定了每年逐渐改进IFRS的计划;发布了中小企业会计准则。编制出适用于中小规模企业的IFRS是IASB头十年工作中取得的重大成就之一。虽然许多国家要求中小规模企业提交并公布其财务报告, 但并不需要承担与上市公司类似的公众责任, 为中小规模企业制定出单独简化的会计准则已成为一项全球性需求。在IASB运行初期, 制定一套适合中小规模企业且具体要求可与IFRS的对应要求不同的单独准则的观点曾遭遇了大部分IASB内部成员的反对, 直到IASB为此项准则开发出概念性基本理论之后才逐渐消退。目前, IASB已制定出了一套独立且完备的中小规模企业会计准则, 满足中小规模企业财务报表使用者的特定需求。自2009年发布以来, 此项准则在世界范围内得到较好的反应, 已有超过70个国家采用了或表示将在不远的将来采用此项准则。

二、IFRS全球趋同进程

IASB规定只有当财务报表遵循了每一项适用的准则和解释公告的所有要求时, 才能声称该财务报表遵循了国际财务报告准则。但由于IASB没有权力要求任何一个实体或国家使用其准则, 能否获得使用群体和维护独立性对IASB至关重要。欧盟采用IAS/IFRS的决定和取消美国GAAP的调整要求, 先后成为IASB的重要分水岭, 为IASB带来了很多使用群体, 并催化其他国家和地区接受IAS/IFRS。目前, 要求上市公司采用IFRS的国家已经从最初屈指可数的几个国家增长到了120多个, 其中, 欧盟各成员国、澳大利亚及其它几个国家是最早将IFRS用于本国实践的国家。

(一) 在欧盟各成员国的运用

2002年, 欧盟通过了一项会计法规, 要求自2005年后所有在欧盟挂牌的公司须按照IFRS编制其合并财务报表。截至2007年, 暂时豁免同时在欧盟及非欧盟地区上市并采用美国GAAP作为其会计准则的公司, 及只公开交易债券的公司采用IFRS。2005年, 欧盟境内所有的上市公司已按要求采用了IFRS。此举适用于欧盟所属的27个国家和其它3个欧洲经济共同体国家, 创造了欧洲单一资本市场。同时, 欧盟成员国将适用IFRS的要求也扩展到了非上市公司及企业本身的单独财务报表上。IFRS在欧盟上市公司和非上市公司的运用使在欧洲资本市场内流通的财务报告更具透明性与可比性。根据欧盟的法规, IFRS中的具体准则须经欧盟下设的会计监管委员会 (ARC) 审议后, 方可批准在欧盟境内采用。认可程序具体包括:将IFRS翻译为各个欧盟国家使用的语言;欧洲财务报告咨询小组 (EFRAG) 的私人经济分部向欧洲委员会提交建议;欧洲委员会的准则建议小组 (SARG) 针对私人经济分部的建议向欧洲委员会提出意见;欧洲委员会的ARC发出认可建议;欧洲委员会的27个成员国正式投票认可。由于ARC由欧盟成员国政府代表组成, 并接受由会计专家组成的EFRAG的指导。因而, 欧盟所采用的IFRS具体准则与世界其它国家、地区的可能会不同。例如, 《国际会计准则第39号:金融工具确认与计量》最初有部分未获得ARC的通过。欧盟此后对其作出修改, 删除了以公允价值计量金融负债的选择权。截至2008年4月底, 除了IFRICs12、13及14, IFRS 8、IAS 1、IAS 23、IAS 32及IFRS 2的新修订条文, IAS 27及IFRS 3的新修订版本外, 欧洲委员会已投票认可了所有现行的IAS、IFRS及其解释公告。

(二) 在亚太各国的采纳情况

澳大利亚会计准则委员会 (AASB) 已发布了《IFRS在澳大利亚的等效条例A-IFRS》, 将8项IFRS准则编为AASB1-8号、34项IAS准则编为AASB101-141号。以上条例均自2005年1月1日或以后的报告期生效。在制定A-IFRS的过程中, AASB从澳大利亚的会计主体出发, 对IASB发布的准则作出了许多修改, 以将IFRS澳大利亚化。这些修改主要包括:取消了IFRS在具体会计处理上的选择权;引入了额外的披露要求;对非盈利性的会计主体提出了额外的要求。这些修改并非是对IFRS的偏离, 按照A-IFRS编制报送财务报表的盈利性经济实体通常都可在有关IFRS的合规性审查中获得无保留意见。但澳大利亚国内也有人呼吁AASB直接采用IFRS, 使AASB探索在澳大利亚采用IFRS的其它替代方式。在中国香港, 自2005年, 《香港财务报告准则》与IFRS相差无几, 所有2003年的IFRS修订、2004年及2005年修订后的IFRS具体准则亦于2005年起在香港生效。但是仍有部分未获接纳, 包括IAS 32和IAS 39。2006年, 土耳其会计准则委员要求所有在伊斯坦布尔证券交易所上市的土耳其公司均须按IFRS编制和披露财务报告。2006年2月, 中国依IFRS发展出一套新的会计准则, 自2007年开始适用于上市公司的合并及单独财务报表。该新准则包含1号新的基本准则、38号新的中国会计准则及相关指南, 除少数例外, 其主要规定大致与IFRS相同。此外, 中国财政部于2010年4月发布了《中国企业会计准则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持续趋同路线图》, 再次向国内外表达了我国与IFRS持续趋同的原则立场和明确态度, 同时提出了我国下一步企业会计准则建设的方向。2011年, 加拿大要求境内以盈利为目的的公众企业采用IFRS。此外, 印度特许会计师协会 (ICAI) 已启动相关项目, 以求在2011年完成修订印度所有现行的会计准则, 以与IFRS相匹配。日本会计基准委员会同意在2011年前消除现有日本公认会计基准与IFRS之间的差异。

(三) 与美国GAAP的逐步趋同

以往, 在SEC登记的美国公司须按美国GAAP编制报送财务报表。发行股票的外国私人公司须按照美国GAAP编制报送的财务报表, 或按照所在地的会计准则或IFRS编制, 并须将报表自所在地准则或IFRS调整至美国GAAP下的注释。类似的报表调整给同时在美国及海外上市的公司增加了额外的费用。说服SEC废除外国发行人必须采用美国GAAP这一强制性的要求, 是IFRS全球趋同进程中必须攻克的最大障碍。2002年10月, 在美国康涅狄格州诺瓦克, IASB与美国财务会计准则理事会 (FASB) 举行了自IASB成立以来的首次会晤, 签署了题为《诺沃克协议》的谅解备忘录, 致力于尽快实现双方既有财务报告准则的全面兼容。该项战略的目标是实现两套准则的趋同, 其首要任务是说服SEC放弃会计差异调节要求, 最终目标是实现在美国境内采用IFRS。谅解备忘录签署后, 两个机构便着手会计准则的趋同工作并持续至今。首先, 实现撤销会计差异调节调整要求的目标会早于大家的预期。2005年4月, 针对那些按照IFRS编制财务报告的外国非上市企业发行人, SEC时任首席会计师唐·尼古拉森提出了一项路线图, 提议撤销按照美国GAAP调节会计差异这一规定, 宣布将致力于2009年以前消除对采用IFRS的外国私人公司编制差异调节表的要求。2007年11月, SEC通过了尼古拉森的提案, 一致同意撤销会计差异调节要求;同时, 投票通过新法令, 未来在美国挂牌的外国私人公司可选择依IFRS或美国GAAP编制其财务报表, 选择采用IFRS的公司无须另行编制美国GAAP下的调节信息。在IASB寻求美国支持、最终让IFRS成为全球统一的高质量会计准则的漫漫征途上, SEC的此项决议无疑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通过撤销会计差异调节要求, SEC实际上认可了IFRS在美国境内资本市场上的运用。此外, 由于SEC已经承认美国投资者可以使用和解读按IFRS编制的财务报表, 因此美国本土发行人越来越呼吁以IFRS取代美国GAAP;在美国跨国公司中, 已经有越来越多的下属公司和海外分支机构采用IFRS编制财务报告。同时, 不管是出于外部报告还是内部管理需要, 在整个集团内部使用单一会计准则的益处日益明显, SEC面临的压力将不断增大。其次, 实现在美国境内采用IFRS的目标还需很多努力。2008年8月, SEC全体委员一致同意发布提案并制定了趋同路线图, 拟同意美国发行人按照IFRS编制并提交财务报表。路线图分阶段设置了目标, 最快将在2010年允许某些公司按照IFRS编制财务报告, 并在2014年推广至所有公司。2008年, IASB和FASB对谅解备忘录进行了更新, 确定了9项待完成的重大项目, 发布了概念框架, 将双方关注的重点转移到美国本土企业采纳IFRS的问题上。2009年, IASB和FASB更新了2006版谅解备忘录, 重申将努力逐步趋同两套会计准则, 同时力争在2011年实现谅解备忘录所设定的重要目标。至2010年, 公允价值计量、合并、终止确认和离职福利这4个项目已经完成或者接近完成。但由于双方在一定程度上秉持不同的标准制定理念, 拥有不同的员工队伍和不同的办公场所, 截止2011年, 双方仍须在租赁、收入确认、金融工具、财务报表列示以及具有权益性质的金融工具这5个重大项目上付出更多的努力。尽管在第一个十年接近尾声的时候, 部分重大项目仍未完成, 但IFRS与美国GAAP的趋同取得了重大的进展, 已搭成了与美国GAAP趋同的基本框架。SEC允许外国发行人按照IFRS提交财务报表, 而不用按照美国GAAP进行调整, 即承认了IFRS能够满足美国投资者的需求, 实现了第一个目标。

对于未来与IFRS的趋同, 我国应从以下方面展开工作。首先, 我国应支持建立全球统一的高质量会计准则, 积极推进中国会计准则持续国际趋同。在现阶段, 各主要经济体采用IFRS的策略各不相同, 趋同策略是采用IFRS的有效机制。在实现全球统一高质量会计准则目标的过程中, 我国应鼓励趋同策略, 继续坚持趋同互动的原则, 积极向IASB在准则制定的过程中提供关于新兴市场和转型经济国家的意见。邀请IASB成员到中国进行调研和座谈, 以在相应准则制定和修订的过程中吸收中国成熟的经验和做法。呼吁IASB在建立全球统一的高质量会计准则的过程中允许国家或地区会计准则制定机构在IFRS确定的原则下, 对本国或本地区存在争议的问题提出解释意见。其次, 明确中国企业会计准则与IFRS持续趋同的时间表和主要任务。我国应按照路线图的要求, 根据我国法律制订程序结合IFRS的制定修订情况, 综合考虑我国企业实施会计准则的具体问题, 拟定会计准则工作计划, 启动我国企业会计准则的修订工作, 以保持我国会计准则与IFRS持续全面的趋同。最后, 继续积极参与IASB的工作, 包括继续派员参加IASB的工作、积极参与IASB从受托人、咨询委员会委员、解释委员会委员到未来的项目工作组成员等各个层面的工作等。同时广泛组织动员企业、专家学者等各方面力量参与研究制定和修改准则工作, 对各国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新情况、新变化和新进展, 进行跟踪研究, 深入研究分析其变化之后的深层次问题, 为我国会计准则国际趋同提出好的意见和建议, 共同推进我国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进程。

参考文献

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成本收益分析 篇4

关键词:会计准则;趋同度;成本收益

中图分类号:F2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3100(2007)11-0135-03

Abstract: The convergence of the international accounting standards is a double-edged sword. In the process of convergence with international financial reporting standards, the changes of the national accounting would trigger transitional cost and benefit. The paper explores the cost and benefit that might occur in the process of convergence. Based on cost-benefit analysis, the paper explores the model that would be used to determine the expected level of convergence and convergence strategy of China.

Key words: accounting standards; convergence; cost-benefit analysis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会计国际协调量化研究成为国际会计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会计准则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趋同程度的研究可以从两个方面进行:一是根据现行的会计准则,确定实际的趋同度;二是根据国家和国际环境确定期望趋同度。

关于我国会计准则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实际趋同度,已有学者进行了观测、比较,此类研究只能客观评价趋同度,不能评价测量结果是否为期望值。本文试图通过分析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成本与收益,确定我国会计准则期望趋同度,以其对我国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策略提供科学依据和参考。会计准则的期望趋同度可以从成本与收益的角度考虑,当会计准则趋同的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成本时,便形成了会计准则均衡状态,即达到期望的趋同度,此时国家也可从会计准则的国际趋同中获得最大的收益。

1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收益

实施会计准则国际化是为了国家利益,为了经济发展和改革开放的需要。从总体上看,近20年来,我国会计准则的国际化,对于改善投资环境、吸引外商投资、扩大国际经济贸易,促进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发挥了重要作用。会计准则趋同的收益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1.1会计准则的国际趋同有助于促进国际贸易的增长

当今世界经济发展趋势是经济全球化,产品市场已突破国家界限。实行与国际会计准则相一致的会计处理方式,可以提供公允、可比的会计信息,有助于各交易方更加了解产品成本及企业财务状况等相关信息,增进贸易双方的相互理解。

1.2会计准则的国际趋同有利于促进我国外商投资的增长

改革开放之初,为开展招商引资工作,我国就颁布了《中外合资经营企业会计制度》,以适应当时的经济环境。20多年过去了,我国已是世界贸易组织的成员,按照该组织的协议,我国的市场将进一步开放,所有企业都将享受国民待遇。在此种环境下,外国企业和资本将会以更快的速度进入中国市场。如果我国仍采取与国际不一致的会计准则,将会增加外国企业和外国资本进入我国市场的成本,由此形成国外资本进入我国市场的障碍。

1.3会计准则的趋同,有助于我国企业开展境外经营与投融资活动

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趋势下,我国的经济不仅要“引进来”,更需要“走出去”,后者既包括我国企业开展境外经营与投资业务,也包括我国企业赴海外证券市场进行融资活动。我国企业开展经营与投资业务时,必然涉及到经营成果或投资收益的会计核算与财务报告;在海外证券市场进行融资时,要按照国际财务报告准则或所在地的会计准则进行财务信息披露。因此,会计准则的国际趋同,使得我国会计处理与国际取得一致,可以降低我国企业在海外经营与融投资的成本,可以鼓励更多的企业向海外发展。

1.4会计准则国际趋同,有助于维护我国在WTO中的利益

会计作为通用商业语言,其国际化趋势日益加强。在我国加入WTO以后,我国的会计国际化问题更加紧迫。这一点在对华反倾销中尤为明显。事实上,中国已经成为国际反倾销的“最大受害国”之一。从1979年我国第一次遭受外国反倾销调查至今,国外对我国发起的反倾销调查已有500余起。且近两年呈增长趋势,每年都在30起以上,多时可达40~50起。有关部门估算,中国出口产品遭受国外反倾销每年平均损失800多亿人民币。中国企业之所以在反倾销案件中连连败诉,很大部分原因也是由于不能提供有关产品生产的准确会计资料。以欧盟为例,其否决中国企业市场经济待遇申请的原因中最重要的一项就是:企业缺乏经过正确审计的财务账目。欧盟认为大多数中国企业提交的是不完整的账目,其中相当部分根本未经过审计或没有按照国际会计标准进行审计,尤其是在资产折旧方面。会计准则国际趋同,可以使我国获得“市场经济地位”的待遇,可以使我国提供更为详尽的、符合国际认可的会计信息,从而使我国在WTO中的利益得到维护。

2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成本

国际会计准则基本上反映的是发达国家的情况,而对发展中国家或是转型经济国家的情况考虑很少。因此,我国会计准则的国际趋同,必然给我国带来较高的制度变迁成本。我们从环境和人员素质方面考虑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成本。

2.1我国现有的经济体制将增加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成本

国际会计准则适应于较为成熟的市场经济体制,而我国的经济制度是从20多年前的计划经济体制转型的,尽管现在市场化程度已大大提高,但与发达国家的市场化程度相比仍存在一定的差距。我国当前的外汇市场、货币市场、资本市场还没有完全放开,国际上一些会计领域我国还未涉及或还没有完全涉及。这种情况下,由于我国没有的达到相应的市场化程度,完全采用国际会计准则,可能会产生于其他经济社会制度的冲突,增大会计准则变迁成本。

2.2我国会计准则支撑环境的调整成本也是一个很大的制度变迁成本

会计准则的支撑环境包括执行会计准则所涉及的各种要素,这些要素直接关系到会计准则能否被恰当的执行。在有弹性的会计准则下,当公司治理结构缺乏效率时,易于导致盈余操纵;审计执业水平不高时,审计师更加无所适从;缺乏经理人市场时,经理人的行为因缺乏市场评价机制而难以形成自我约束,在自利的驱动下会出现机会主义行为;当市场结构以散户为主时,由于分析评价财务信息的能力有限,会计信息并不能对此提供多少帮助;法律诉讼机制缺乏或不完备时,管理层因盈余操纵而面临的诉讼风险小而使盈余操纵行为肆无忌惮(王跃堂,2003)。因此,我国会计准则在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趋同过程中,必须考虑我国会计准则支撑环境的调整成本。

2.3会计准则制定成本以及会计人员培训成本

一项新会计准则的制定和颁布要经过大量专家、学者的讨论、起草、征询意见和听证以及制定,还要经过后期的多次修订,这无疑要耗费很大的成本。另外,我国会计从业人员众多,但大部分从业会计人员不能很好的理解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留给会计人员更多的职业判断空间,我国大部分会计人员尚不具备这种能力。因此,要实现我国会计准则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趋同,需要花费大量的成本以提高我国从业会计人员的水平。

3会计准则趋同的成本收益分析

会计准则趋同是一个过程,而趋同度是一种状态,可以理解为国家会计准则在向国际财务报告准则趋同过程中的一个点。会计准则趋同度与会计准则变迁的成本和收益存在一定的相关性。

3.1会计准则趋同度与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收益之间的关系

设会计准则的趋同度为C,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收益为TS,则二者存在如下的关系:

(1)若C=0,则TS=0。如果国家会计准则完全保持本国特色,则国家不能从会计准则的国际趋同中得到任何收益。

(2)会计准则的趋同度与收益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即国家会计准则越是接近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国家获得的收益越大。当国家完全采用国际财务报告准则时,会计信息的国别差异将完全消除,国家可获得最大的收益。

(3)国家会计准则在向国际财务报告准则靠拢的过程中,引起的收益的增加额会逐渐减小,即边际收益呈下降趋势。这也表明随着趋同度的不断提高,收益也不断增加。但随着其收益增加的潜力逐渐被挖掘完,边际收益趋于下降。

根据会计准则趋同度与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收益之间的关系,可以确定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收益曲线。将收益曲线假定为线性形式,虽然在会计改革过程中,趋同度是不连续的点,但在此分析中应用连续曲线,并不会影响结论的有效性。如图1所示,收益曲线,开始比较陡峭,逐渐变得平坦。

3.2会计准则趋同度与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成本之间的关系

设会计准则趋同的成本为TC,则TC与趋同度C存在如下关系:

(1)若C=0,则TC=0。如果国家不与国际财务报告趋同,不会因会计准则趋同而耗费任何成本。

(2)会计准则的趋同度与准则变迁成本也存在正相关关系。国家会计准则越是接近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准则与现在的经济制度矛盾越大,为准则执行所要进行的其他制度的调节成本也会增加,新会计准则制定和培训成本也越大。

(3)国家会计准则在向国际财务报告准则靠拢的过程中,随着趋同度的增加,国家会计准则在制定过程中,遇到的阻力会增大,也就是说,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边际成本呈上升趋势。

根据会计准则趋同度与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成本之间的关系,可以确定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成本曲线。同样假定成本曲线为线形形式,如图1所示的成本曲线,开始比较平坦,逐渐变得陡峭。

3.3期望趋同度的确定

既然会计准则的国际趋同存在成本和收益两个方面。权衡成本与收益,可以确定一个期望的趋同度,从而使国家的利益达到最大化。下面我们根据前面所作的分析,探讨期望趋同度的确定。前面已论述了成本与收益曲线的确定,当边际成本与边际收益相等时,就可以确定期望的趋同度,此时,会计准则趋同获得的收益最大,如图1。

3.4两种极端情况

会计准则的国际趋同存在两种极端情况,即完全多样化和完全趋同状态。完全多样化是指国家会计准则完全保持本国特色,除非制度变迁的边际成本始终大于制度变迁的边际收益,国家才应该以采取这一点。完全趋同是指国家完全采用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如果国家会计准则变迁的边际收益始终大于变迁的边际成本,那么完全趋同状态就应该是国家会计准则趋同的期望值。实际上,由于各国环境存在差异,会计准则完全一致是很难达到的,但由于全球经济一体化、全球资本市场的迅速发展,不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趋同,势必损害国家的利益。因此,大部分国家期望趋同度都保持在两者之间,即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趋同,但同时体现国家特色。

4我国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策略

4.1会计准则渐进式改革策略

中国的市场经济改革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是一个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政府逐步退出相关领域、市场调节功能逐步释放的过程。在市场经济制度不完善的环境下完全采用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引发的制度变迁的边际成本势必超过变迁的边际收益。然而,随着市场经济的逐步完善,会计准则改革的成本逐渐降低,这引起制度变迁成本曲线会向左下方移动,期望的趋同度会增加。实际上,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我国会计准则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趋同度确实是在不断提高。

4.2积极参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制定

参与制定国际会计准则的国家都从自身利益出发,力求获取会计准则国际化的最大利益、最低成本。发达国家参与制定国际会计准则,倾向于在国际会计准则中体现更多的本国特色;将国际会计标准体现本国特色,可以减少本国制度变迁的成本,从而从会计国际化中获取更多的利益。事实上,英、美等国家对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制定的干预,已使得当前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制定已体现了更多的英美特色。然而、我国在争取对国际财务报准则制定全的过程中,也采取了积极的态度,当前的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制定过程中,已考虑到了中国问题。例如,2007年2月22日,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宣布拟修订《国际会计准则第24号——关联方披露》,并公开征求意见,征求意见截止期为2007年5月25日。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此次对关联方披露准则的修订主要涉及豁免一些国家控制企业披露关联方信息和修订“关联方”的定义,并将借鉴中国企业会计准则中行之有效的方法。这也说明,随着中国经济地位的提升和会计准则国际化程度的日益提高,中国的声音越来越受到国际组织的关注,中国在融入和参与全球性会计规则的制定方面有了突破。

参考文献:

[1] 葛锐,李森香. 透视会计标准国际化的制度变迁成本[J]. 山东审计,2003(10):24-25.

[2] 冯淑萍. 中国对于国际会计协调的基本态度与所面临的问题[J]. 会计研究,2004(1):3-8.

[3] 袁庆明. 新制度经济学[M]. 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05.

[4] 魏益精. 会计准则国际协调的障碍分析[J]. 经济师,2006(9):206-207.

[5] 陈瑜. 我国会计准则国际协调研究——历程及对策[M]. 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4.

[6] 王建新. 我国会计准则制定及其效果评价[M]. 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5.

[7] 王治安,万继峰. 会计国际协调的衡量[J]. 财经科学,2004(6):104-107.

[8] 王跃堂. 经济环境是否制约会计国际化的进程:理论分析与经验证据[J]. 管理世界,2003(1):34-42.

国际趋同进程 篇5

随着新时期全球经济的飞速发展,世界各国已对全球建立统一的会计准则达成一致共识,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后,世界经济衰退,各国已经意识到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重要性,金融体系改革使国际会计格局面临重大调整。以美欧主导的国际会计准则格局逐步被打破,新兴经济体国际地位渐渐提升,包括中国在内的新兴经济体已开始参与制定国际财务报告准则。

目前世界各国对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应用形式各不相同,一些国家采取直接采用国际准则形式,一些国家采取与国际准则趋同的策略,还有某些国家对国际准则的应用态度始终不明确,如美国和日本,美日两国是世界主要经济体,美日两国会计准则是否能同国际财务报告准则一致关系到全球经济的发展,应密切关注其发展方向。

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始终希望世界各国不仅仅采取趋同方式,而是能够完全应用国际财务报告准则,为此,各国应积极同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沟通交流,在国际会计改革过程中结合本国国情,为自己国家争取应享有的利益,积极的同国际会计准则趋同做出互动,在听取各国意见后对国际会计准则修订,制定出全球认可的高质量会计准则。

二、我国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发展历程

任何制度和准则的制订和实施都需经历不断发展和完善阶段,我国会计准则的国际趋同同样经历漫长的发展过程,我国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发展历程大致经历以下三个主要阶段:

(一)我国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初步接轨阶段(1978年—1991年)

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全面实施改革开放政策,对外开放使大量外资企业纷纷涌现。当时的会计政策难以满足日益增加的外资企业的发展需要,财政部开始研究商讨制定适合中外合资企业的会计制度,并于1985年3月发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外合资经营企业会计制度》,4月颁布《中外合资经营工业企业会计科目和会计报表试行(草案)》,这是我国首次引进和借鉴国际通用会计处理方法制定的会计制度,初步实现与国际会计准则接轨,开始了我国会计制度国际化的发展进程。

(二)我国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逐步协调阶段(1992年—2005年)

1992 年至1993年间,财政部连续发布《企业会计准则》、《企业财务通则》、13 项分行业会计制度和10 项行业企业财务制度,即“两则”和“两制”,全面借鉴国际会计准则对我国会计行业做出规定,吸收国际会计准则中的基本概念和国际通用的记账方法。随后财政部又相继发布《股份有限公司会计制度》和《会计法》等法规,2000 年出台《企业会计制度》等,进一步规范了企业会计核算方式,完成了与国际惯例初步协调的进程。

(三)我国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趋同阶段(2006年至今)

2005 年11 月,我国会计准则委员会发布声明,实现我国会计准则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趋同,允许在特殊问题上同国际会计准则存在部分差异。2006 年2 月财政部发布企业会计准则,适应了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国际经济一体化趋势,既适应我国国情又同国际财务报告准则趋同。2009年世界银行评估认为我国会计准则的国际趋同制定和实施成功有效。2010年财政部发布《中国企业会计准则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持续趋同路线图》,指出中国将同国际财务报告准则保持持续趋同,实现了我国会计准则国际化。财政部于2014年相继修订四项具体准则,

新增三项具体准则,此次改革表明我国已逐渐掌握话语权,并保持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持续趋同。

三、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策略选择

(一)明确立场,趋同并非等同,不能盲目照搬国际准则

在经济一体化进程中,虽然各国面临的现状各不相同,但会计准则同国际财务报告准则趋同始终是发展方向,但趋同不是直接采用,不是照搬照抄,趋同应结合我国市场经济发展和企业的特点自行决定。国际会计准则并不能完全符合中国的经济发展现状,我国应对国际财务报告准则进行深入研究,密切跟踪了解相关最新进展和修订情况,结合本国实际情况参与国际会计准则的制定,而不是盲目的照搬。明确立场,选择适当的趋同策略有利于推进企业会计准则逐步向国际趋同,完善我国的企业会计环境,为企业不断发展提供有利条件。

(二)深度参与国际会计准则的制定和修改,提升国际影响力

为了实现会计准则的国际趋同,我国应积极同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等国际组织加强沟通交流,积极参与国际准则的制定和修改,逐步完善当前企业会计准则,实现同国际财务报告准则之间保持持续互动,使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全面了解各个国家和地区的基本情况并权衡考虑,通过积极努力,争取在未来国际会计改革过程中提升话语权和主动权,保证经济的发展与稳定,维护国家和企业应有的利益,全面提升国际影响力。

(三)企业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同时更需保证贯彻实施

目前我国仍实行企业会计制度与企业会计准则并存的会计体系,从长远来看,现行的企业会计准则如实现同国际会计准则的完全趋同,需完成从企业会计制度向企业会计准则的转变,转变过程需借鉴其他国家的成功经验,兼顾我国目前的会计环境,提高会计准则的可操作性。我国实现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过程中,更需完善法制建设,加强对实施情况和效果的检查和监管,保证准则的贯彻实施,实现同国际财务报告准则趋同,从而提高会计信息质量,促进经济持续发展。

(四)全面提高会计人员素质,提升相关人员业务水平

实现企业会计准则的国际趋同需要会计人员全面了解我国和国际会计准则,准则随经济发展不断更新变化,为了提高会计信息质量和职业判断力,必须加强企业从业会计人员的日常培训,提升相关人员的能力,提高会计人员综合素质,鼓励更多高学历的专业人员从事会计岗位,加快我国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步伐。

摘要:在世界经济全球一体化和资本流动国际化背景下,国际经济贸易迅速发展,大量跨国公司纷纷壮大,会计准则国际趋同已成为全球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目前我国建立并执行的会计准则基本在内容上实现了国际趋同。本文简述新时期下国际会计趋同形势的现状,介绍我国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发展历程,并对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策略选择进行相关探讨。

关键词:企业会计准则,发展历程,国际趋同

参考文献

[1]杨蕊帆.论我国企业会计准则的国际趋同策略及发展前瞻[J].山东工业技术,2014

我国会计国际趋同研究综述 篇6

(一) 会计国际化

国际化是一个宽泛的概念。汪祥耀 (2001) 认为, 会计国际化是指会计实务跨越国界, 并对其他国家的会计实务发生影响。常勋 (2003) 认为, 会计国际化是一个广泛意词, 会计实务从一国的范围内跨越国界而走向国际, 这也导致对会计实务和理论的研究在视野上超越国界而放眼于世界。所以, 国际化是一个外延非常广泛的概念, 不论是会计实务还是会计研究, 只要超越本国界线, 都属于会计国际化研究的范畴。会计的国际化, 既包括会计思想、会计观念、会计理论与会计原则的国际化, 也包括会计规范、会计监管、会计准则、会计信息披露制度的国际化;还包括会计组织、会计职业活动、会计教育、会计业务及其处理方法的国际化等。

(二) 会计标准化

标准化是会计国际化的理想状态, 更是众多国际机构、会计组织和职业团体所追求的终极目标。标准化意味着对所有的会计事项采用一种会计准则或规则, 不仅要消除各国会计准则之间的差异, 更要实现各国会计实务的统一。陈瑜 (2005) 认为, 标准化是一个严格的概念, 意味着强制要求执行非常严格和选择范围很小的规则, 甚至在所有情况下都执行单一的准则或规范。葛家澍、林志军 (2006) 认为, 标准化是要制定和实施全球统一的会计准则来取代各国的会计准则。

(三) 会计国际协调

Samuels and Piper (1981) 认为, 协调化就是意图归纳不同的体系, 把多样化的实务并入和组合成能产生共同合作结果的有序结构的过程, 是减少差异的过程。Arpan and Radebaugh (1992) 认为, 协调化是一种缩小各种标准和实务差异以形成一套严密的可接受的标准和惯例的过程。Nobes and parker (2000) 认为, 协调化是通过对会计惯例的差异程度加以限制从而增加其可比性的过程。Saudagaren (2001) 认为, 协调化是旨在增强不同国家会计规范下生成的财务报表的可比性的过程。乔伊、米克 (2007) 认为, 协调是指限制各国会计实务的差异从而增加其一致性的过程。经过协调后的准则不存在逻辑上的冲突, 并且应该提高财务信息在不同国家或地区之间的可比性。

(四) 会计国际趋同

趋同是自2006年才被广泛应用的概念。陈毓圭 (2005) 认为, 趋同是熟练、缩小差异, 现在不同, 经过一段时间后逐步相同, 最后消除差异。曲晓辉 (2005) 认为, 会计准则全球趋同是资本市场国际化达到一定程度的产物, 是指受经济全球化的推动, 各国国内会计准则在不断的国际比较和协调中, 在国际强势集团的推动下, 向建立全球通用的会计准则目标发展这样一种动态的过程。

可以说, 会计国际化是随全球经济发展尤其是经济全球化发展而发展的, 会计作为一种商业语言, 必然要为经济建设服务。会计标准化是会计发展的理性状态, 是一种世界各国追求的最终目标, 也是目前努力的方向。而比较现实的出路是会计国际趋同, 即求大同而存小异, 在此框架内加强会计信息的交流与经贸往来。会计国际趋同不是与生俱来的, 它是建立在各国政治、经济、文化发展、各种体制不断健全, 尤其是会计制度不断完善的基础之上, 经过各国相互磨合、相互协调、共同推进而产生的。会计国际趋同是不断协调甚至妥协的产物, 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会计国际趋同的研究正是基于这一思路, 不仅进行横向的研究, 而且进行纵向的研究;不仅进行规范研究而且进行实证研究。

二、会计国际趋同的研究思路及相关理论评述

(一) 会计准则国际趋同是一个渐进的互动过程

会计准则国际趋同并非意味着制定等同的会计准则, 必须考虑到各国以及地区经济环境的差异。在这一过程中, 应把财务报表使用者和编制者的需求摆在重要位置。政府在建立包括会计准则在内的监管和法律框架中扮演重要角色。趋同是在国际会计框架内为寻求恰当解决方案而进行的双边或多边互动过程。

各国的政治、法律、文化、教育都或多或少存在差异, 这些差异又进一步反映在会计准则的执行中, 从而削减会计形式趋同的成果, 降低会计实质趋同的程度。甚至说, 只要法规存在差异, 会计结果差异几乎是必然的。《国际会计准则1号——财务报表列报》规定对于不同法律管辖下的会计处理, 允许适度背离。只要各国国体和政体不同, 各国法规的差异是永远的。在会计趋同化的过程中, 必须保持头脑清醒, 既求同又存异, 或者说求大同而存小异。而对于如何克服“小异”, 会计准则的等效认证制度是一个有效的解决办法。

(二) 会计国际趋同的局限性

各利益集团的利益之争, 使得会计趋同必须在博弈与协调中进行。在会计准则国际化过程中, 如果各国 (尤其是发展中国家) 的会计准则均一味的向国际会计准则或英美等国会计准则靠拢, 那么会计准则国际化的改革成本实际上便由这些发展中国家承担了, 而英美等国不仅没有或者很少发生改革成本, 反而充分享受了会计准则国际化的效益。对发展中国家的利益侵害, 最终会成为会计趋同过程的发展障碍。各国由于国情不同, 相应有不同的政治制度、法律制度、经济制度, 这些制度是会计主体实施的外在环境。会计环境的差异不仅会使会计趋同产生局限性, 即会计制度形式趋同存在难度, 而且会使产生的会计数字存在实质意义上的差异。从会计主体的行为选择来说, 会计政策具有一定的主观选择空间。同样的经济业务, 同样的会计准则, 不同的会计人员会计处理的结果可能不同, 这极大地影响了会计结果的横向可比性。因此, 应当加强各国会计机构和会计人员的交流, 增强了解, 提升素质。

(三) 趋同背景下全球会计国际化进程的新特点

国际会计标准的一元化趋势明显。21世纪初期, IASC进行了重大改组, 美国占据主导地位的国际会计准则逐步走向统一。改组后的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 (IASB) 在其章程中明确该组织的首要目标是“本着公众利益, 编制一套高质量, 易理解并且具有强制力的统一会计准则”, 全球会计国际化的步伐加快。美国主导IASB后, 凭借其政治和经济力量, 已经使新的国际会计准则在国际上迅速得到广泛采用。

国际会计标准则表现出更高的强制性。改组后的IASB不仅得到世界100多个国家的认可和支持, 而且得到美国的支持, 具有了权威国际组织所应具有的条件, 成为真正的国际准则制定和管制机构。IASB在新章程中将“推动这些准则的使用和严格的适用”列入其组织的三大目标之一。

三、会计国际趋同研究的主要方法

(一) 规范研究

会计的国际协调乃至全球趋同是国内外会计界近年的热点问题。随着会计全球趋同趋势的日益明显和迅速发展, 近年来这方面的研究迅速增多, 成为当今会计国际学术论坛上的主流问题, 并逐渐形成主导趋势。早期的会计国际协调研究大部分属于规范研究。其研究成果主要有:纵向的研究———以时间为序列进行分段阐述, 如我国很多学者把1978年作为会计趋同的开端。曲晓辉 (1999) 、汪祥耀 (2006) 、王清刚 (2006) 等国内学者都对我国的会计准则发展历程进行了划分, 并指出这一历程同时也伴随着我国的会计准则体系日趋与国际准则走向趋同。横向的研究———主要把我国会计准则和国际会计准则进行比较, 并找出异同点。这种比较性研究的过程也是新的研究起点的开始。

(二) 实证研究

近年来会计研究者把实证研究逐步引入国际会计领域, 其数字化的推理与论证, 使得会计研究更为准确和有新意。其中主要有构建实证模型、收敛性分析、参数假设检验、指数法、统计检验法、盈余管理测定法、收益影响估计法、可比性测定法、距离分析法、相关系数分析法、多变量回归分析等。

四、我国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对策及建议

(一) 确定符合我国国情的趋同策略

会计准则的国际趋同是大势所趋。但是趋同并不是等同, 切不可犯教条主义, 照抄照搬, 而要根据我国的国情, 在吸收中发展。不同的经济事项采用不同的趋同策略。经济业务具备了国际趋同的环境条件的, 也不能因为国情问题而因噎废食, 应坚决趋同;不具备相应的经济条件的, 应仔细研究, 认真对待。刘玉廷 (2009) 指出, IASB作为国际会计准则制定机构, 应当着力促进全球范围的会计趋同, 不应受某一国的约束。

(二) 建立健全我国财经法规

会计准则的有效执行有利于我国会计准则的国际化。目前我国已经形成了一整套会计法律法规体系。《会计法》是我国会计行业的根本大法, 《企业会计准则》是会计操作的刚性规范, 另外还有一些与会计有关的配套法律, 如《公司法》、《证券法》等, 可以说自上而下的法规已经基本健全。但不可忽视问题的存在, 法规执行不力, 会计信息虚假, 极大地伤害了会计的生命力, 阻碍了经济的发展。这就要求在继续推进会计国际化进程、加快会计标准的制定和完善工作的同时, 应强化会计监管, 确保会计标准制定后得到有效的实施。要严格按照《会计法》以及其他有关法规的规定, 强化单位内部监督、社会监督和国家监督, 发挥会计监督三位一体的整体功效;界定清楚财政、审计、证券、金融、税务、会计等监管的职能和范围, 合理分工、落实责任、形成合力;做到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加大对会计违法行为的处罚力度, 以真正起到惩戒作用。

会计趋同的研究是随着会计的发展而发展的, 在每一个历史时期会计的特点不同, 其研究的侧重点就不同。目前关于会计趋同的研究无论是广度还是深度都达到了较高的水平, 而且广泛运用各种研究方法, 这都极大地推动了会计趋同研究的发展。会计趋同是大势所趋, 但在趋同化的道路上会遇到一些问题, 因此结合各国或各地区情况进行研究将是未来的研究趋势, 其研究领域广阔而深远。同时, 如何求同存异仍是未来一段时间研究的热点。

参考文献

[1]汪祥耀:《会计准则的发展:透视、比较与展望》, 厦门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2]常勋:《解读国际会计协调化》, 《会计研究》2003年第12期。

我国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研究 篇7

1.1 应对国际金融危机, 响应G20、FSB倡议的需要

2008年, 美国的次贷危机以及之后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加速了国际会计趋同的步伐。二十国集团 (G20) 峰会和金融稳定理事会 (FSB) 在系统研究金融危机成因和应对策略后, 倡议建立全球统一的高质量会计准则, 虽然金融危机的根本原因不在于此, 但自金融危机爆发以来, 我们逐渐认识到高质量的财务报告对于提升金融市场透明度、维护全球经济和金融体系稳定的重要意义, 所以G20各成员国及其他有关国家或地区加快了趋同的步伐, 争取尽快制定一套全球统一的高质量会计准则并严格执行以确保财务报告的高质量。

1.2 经济全球化、贸易国际化的必然结果

当今世界已不再是互相隔离、封锁的状态, 而逐渐成为一个联系更加紧密, 交流更加频繁的地球村。世界经济的发展也是如此, 早已打破了国界, 走向一个经济全球化的新领域。特别是跨国公司的发展, 大大促进了世界贸易的增长, 使得会计不再局限于一国之内, 随着贸易活动的日益频繁, 进出口方面的会计、国外直接投资会计、合并财务报表等等新兴会计领域逐渐被探索和开发, 国际间频繁的商业活动和投资活动促使这些跨国公司既要了解从事国外经营活动所在国的会计原则, 又要适应会计准则协调中许多国际机构的要求, 会计的国际化随之出现, 并且对会计准则的国际趋同也更为迫切。

1.3 完善我国会计准则, 提高我国国际地位的需要

自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已经成为世界上吸引外资最多的国家之一, 与此同时, 为响应我国企业走出去的号召, 海外市场中上市的中国企业也日渐增多, 使我国成为近年来从国际资本市场融资最多、增长最快的国家之一, 国际贸易总量跃居世界前列。我国的经济与世界经济紧密相连, 其发展牵涉到各方面的利益, 从而促使我国企业会计信息的质量为全球所关注。在这样的背景下, 我国于2010年发布了《中国企业会计准则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持续趋同路线图》, 顺应国际会计准则趋同的大势, 积极承担全球公共受托责任, 维护社会公共利益, 是我国作为负责任大国的具体体现, 有利于我国国际地位的提高和国际影响力的增强。

2 我国会计准则的发展与趋同之路

改革开放30多年以来, 我国一直致力于会计制度的完善以及与国际会计准则的趋同工作 (见表1) 。2005年之前, 我国会计工作的重心主要放在国内会计制度和会计准则的修订与完善上, 经过不懈的努力和探索, 在参照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基础上, 我国于2006年建立和形成了新会计准则体系, 不同于以往的以会计制度为导向, 本次发布的新会计准则体系包括1项基本准则和38项具体准则, 均以会计准则为导向, 符合国际会计准则的要求。

此后, 在新会计准则体系的基础上, 我国加快了与国际会计准则趋同的步伐, 派出专家进入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治理的各个层面, 包括在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基金会中担任受托人、派出代表出任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理事、咨询委员会委员和解释委员会委员, 并且能够在工作层面直接参与国际准则的制定与修改。

不仅如此, 我国作为新兴经济体中最大的发展中国家, 致力于增强新兴经济体在制定高质量国际财务报告准则过程中的话语权和关注度, 积极推动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成立新兴经济体工作组, 并于2011年将其联络办公室设在了北京, 旨在维护新兴经济体的利益。

除了上述表格中列举的各事项外, 我国还积极与澳大利亚、马来西亚、韩国、日本等国的会计准则制定机构共同协商并成立了亚洲-大洋洲会计准则制定机构组, 努力与其他有关国家或地区成员协调立场, 以整体的声音传达亚洲、大洋洲国家和地区的主张和关切, 切实维护好亚洲、大洋洲国家和地区的利益, 逐步使这一机构组织成为建立全球统一的高质量财务报告准则中不可忽视的力量。此外, 我们也注重与欧美发达国家的沟通与交流, 譬如与美国签署了合作备忘录, 并且还定期召开会议, 建立了有效的定期沟通机制。目前, 在加强双方会计合作, 强化人员交流, 以及积极推动建立全球统一的高质量会计准则并协调双方在国际财务报告准则中的立场等方面, 达成了许多共识。

纵观我国会计准则的发展与趋同之路, 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随着国与国之间经济交流与合作的日益频繁, 我国会计准则的制定、修改与完善工作不可能仅仅局限于一国之内, 我国会计准则的趋同之路一定是一条与各国、各地区、各会计组织机构以及各工作组密切联系、定期沟通和积极合作的道路, 并且这也是一条漫长曲折的道路, 会计准则的修改与制定不可能一蹴而就, 需要经过我国国内自身以及与国际社会反复的协商、探讨。此外, 我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 应当肩负起大国应有的责任, 更好地代表发展中国家, 积极向国际会计准则组织反映发展中国家的实际情况, 使其在制定全球统一的高质量财务报告准则时能更多地关注发展中国家, 努力维护发展中国家的利益。

3 对我国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几点建议

第一, 坚持“持续趋同”的模式和“互动趋同”的原则。

趋同指的是我国企业会计准则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实质是相同的, 但实现方式的选择以及具体的操作流程可能与国际上惯用的方法不同, 简言之, 即表现形式不同, 但最终的效果还是保持一致的。

趋同这一模式的选择是在充分考虑我国国情的基础上确立的, 我国的会计法明确规定了“国家实行统一的会计制度”, “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由国务院财政部门根据本法制定并公布”, 也就是说我国的会计准则、会计制度必须由我国自己制定, 这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我国制定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的独立性和自主性, 而趋同很好的满足了这一要求。我国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保持本质上的一致, 但其具体的实现方式必须基于我国的国情, 必须适合我国企业的特征以及会计人员的具体操作。而“持续趋同”模式的提出, 也说明了趋同这一道路的漫长曲折性, 在持续趋同的过程中, 我们还有很多困难和挑战需要面对。对于趋同过程中应对国际会计准则变化的具体方法, 又进一步提出了“互动趋同”的原则进行补充说明, 从而促使我国的趋同之路更加完善。互动趋同着重强调, 在趋同的同时必须更加重视我国在统一高质量的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制定过程中的发言权问题, 需要国际社会更多地考虑我国会计工作的实际情况, 更加重视维护我国的权益。对于这一点, 近年来我国一直积极努力争取, 包括在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制定机构等各个重要组织中争取了一定的席位, 拥有了一定的发言权, 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但其影响力和关注度还有待进一步提升。

总结来看, 我国会计准则的趋同之路还存在一定的曲折, 但只要坚持持续趋同这一道路和互动趋同的原则, 相信前途会是一片光明。

第二, 增强与国际会计组织的交流沟通。

近年来, 在遵循“互动趋同”的原则下, 我国十分重视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制定机构的沟通和交流合作, 我国积极参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制定各个层面的工作, 加快了我国直接参与国际准则制定工作的步伐, 同时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也更加重视了解我国会计环境的特殊情况, 给与了更多的关切, 从而使得这一合作不断的深入和务实。

增强与国际会计组织的交流沟通是我国加快趋同步伐的必要选择, 它能够使我们更多地把握主动权:首先, 与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建立定期的磋商机制, 定期就国际会计准则趋同的最新动态、策略创新和产生的问题交换意见, 借此机会, 我国可以积极地向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反映我方的意见, 并争取达成共识, 促成有关国际准则的修改;其次, 为了能够更好地把握主动权, 我国应该及时跟踪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最新修订情况, 对于国际上新发布、新修订的准则, 我国应当及时地了解其在中国的应用问题, 并组织采用多种方式征求国内各方面的相关意见, 积极向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提供高质量的反馈意见;最后, 为保证国际会计准则在我国得到更好的适用, 我们需要积极邀请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进行实地调研, 以保证国际会计准则的修订充分考虑我国的特殊情况, 使其能更好地服务于我国具体的会计工作。

第三, 健全和完善我国企业会计标准体系。

按照《中国企业会计准则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持续趋同路线图》的部署, 我国应进一步修订完善企业会计准则, 发布实施小企业会计准则, 构建涵盖《企业会计准则》和《小企业会计准则》相统一的企业会计标准体系。

目前, 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对于一些项目还没有发布具体的最终准则, 而对于已经发布的最新变化, 我国应该仔细研究, 并及时根据最新的国际会计准则发布我国新修订或新制定的会计准则。积极完善我国企业会计准则体系, 还要努力做好新企业会计准则的实地测试、宣传推广与培训教育工作, 力求新企业会计准则与会计实务的无缝对接。此外, 针对我国存在大量的中小型规模企业的实际情况, 我国会计准则的趋同之路不能忽略中小型企业的会计工作, 可以说中小型企业在我国会计准则的改革和完善中占据重要地位, 其发展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以及解决的对策能为我国特殊国情下的会计工作提供一定的参考意见, 所以必须积极推进《小企业会计准则》的贯彻落实。在2013年1月1日正式施行以前, 截止2012年9月, 《小企业会计准则》已经在全国24个省市进行了全面的宣传工作, 为其今年在全国范围内得到高质量、高效率的实施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随着《企业会计准则》和《小企业会计准则》的切实贯彻落实, 我国的会计准则体系将更为健全和完善, 为我国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的趋同之路扫除障碍。

第四, 加强会计人员专业能力建设。

会计人员是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的改革者和推动人, 国家的各项会计制度执行效果的好坏与会计人员的专业素质密切相关, 所以必须重视提高我国会计人员的专业能力, 特别是高端会计人才的培养工作, 使其成为推动我国会计改革与发展的中流砥柱, 从而保证我国会计工作的高质量运作。为此, 国家发布了全面实施《会计行业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 (2010-2020) 》的文件, 旨在建立健全与国际接轨的会计人才的培养选拔和评价机制, 健全高端会计人才培养的长效机制, 从而进一步增强我国会计人才的竞争优势, 推动建设国际一流的会计人才队伍。

摘要:2006年, 我国颁布并实施了新企业会计准则, 同时开启了我国会计准则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趋同之路。多年来, 面对新的国际环境和我国自身的不断发展变化, 我国会计准则的国际趋同之路呈现出了一定的特点。通过分析我国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背景, 揭示其趋同的必要性, 并在总结我国会计准则国际趋同过程与特点的同时, 进一步提出如何更好地实现趋同, 完善趋同之路。

关键词:会计准则,国际会计准则,国际趋同

参考文献

[1]李虹.我国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思考[J].会计之友, 2012, (7) .

[2]汪祥耀.论我国会计准则发展的国际化路径[J].会计之友, 2010, (12) .

[3]财政部.中国企业会计准则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持续趋同路线图[Z].2010-4-2.

[4]杨敏, 陆建桥, 徐华新.当前国际会计趋同形势和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策略选择[J].会计研究, 2011, (10) .

[5]刘玉廷.积极推进全球高质量的统一会计准则的制定——关于中国企业会计准则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持续全面趋同的若干问题[J].财务与会计, 2009 (10) .

我国会计准则国际趋同分析 篇8

收录日期:2012年10月22日

一、我国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必然性

20世纪九十年代以后, 世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明显加快, 国际贸易、国际投融资以及跨国公司均呈现良好的发展态势, 资本市场日益壮大, 跨国兼并活动日益频繁并愈演愈烈, 资本流动也日渐迅速, 各国经济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在此背景下, 国与国之间会计准则的差异已明显成为国际资源有效配置的障碍。为适应经济的发展, 各国必须减少会计准则的差异, 充分发挥会计“国际商业通用语言”的功能。对我国来说, 也是如此。我国会计的国际化是随着经济的国际化在不断发展。

(一) 资本跨国流动的推动。

随着经济全球化, 资本跨国流动的趋势增强, 这促使区域或全球资本市场的加速形成。由于各资本市场之间的联系日益紧密, 投资者和公司都在不断寻找跨越国界的机会, 因此对世界通用商业语言的要求也就更为迫切。随着改革开放, 我国和国际资本市场之间的联系日益紧密, 投资者和公司都在不断寻找跨越国界的机会, 因此对减少我国会计准则体系和IFRS差异的愿望更为迫切。资本的国际流动不仅解决了我国的资金需求, 而且优化了上市公司的治理结构, 对壮大这些企业的发展, 促进我国经济的增长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这其中, 按照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编制的财务报告在沟通境外投资者方面起到了十分积极的纽带作用。但我们也必须看到, 企业在国际资本市场上融资时就要对我国会计准则进行比较, 这大大提高了信息披露的成本, 妨碍了国际投资的发展和资本市场的国际化。因此, 资本全球化内在地决定了会计准则必须予以全球化, 这对降低全球投融资的成本, 提高决策的有效性, 促进资本市场的整合是至关重要的。

(二) 国际贸易发展的推动。

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 其对外贸易的发展速度是令人瞩目的。特别是加入WTO后, 越来越多的成员国针对我国出口产品提起反倾销诉讼, 而某些成员国因不承认我国完全市场经济地位, 拒绝接受运用我国会计标准所计算的成本资料, 并要求采用国际会计准则或者第三国的生产成本资料作为依据, 从而使我国企业在反倾销诉讼中处于不利的地位。在国际贸易纠纷中, 产品的成本计算将直接影响到被调查产品的正常价值乃至于最终确定倾销是否存在, 而成本计算又直接受会计准则的影响, 按不同的会计准则披露的会计信息来计算同一产品的成本, 也可能会得出不同的结果。会计准则的差异妨碍了各方对成本的衡量, 不利于贸易纠纷的解决。在这种情况下, 目前我国有些企业在按照我国会计准则的要求编制财务报表的同时, 通常还需要按照国际会计准则的要求对报表进行调整。我国近年来虽然一直以积极姿态参与会计国际趋同, 但仍需进一步加强, 以提高我国企业会计信息的可比性。

(三) 跨国公司经营效益的推动。

跨国公司作为经济全球化中最重要的基础和载体, 将全球化浪潮推向了世界每一个角落。另外, 跨国公司通过设立研发中心, 发展与当地企业的配套协作, 提高了相关产业部门的整体竞争力。据统计, 高科技领域的跨国公司已在北京、上海等地设立100多家研发中心, 其中仅摩托罗拉公司在电子信息领域就设立了18家研发中心。与此同时, 我国企业积极在国外寻找投资机会。除了在海外设厂, 跨国并购也是我国企业国际化的重要手段。在跨国经营中, 一套统一的内部管理制度对跨国公司高效率经营显然是重要的, 但会计准则的差异, 十分不利于跨国公司内部报表折算和合并处理费用等信息处理, 而且直接影响到跨国公司的经营效率。由于跨国公司在不同国家拥有子公司, 而子公司按照所在东道国的会计准则编制会计报表, 这样, 母公司在编制合并报表时就面临着如何有效地将分布在世界各地的子公司的财务报表合并成口径统一的报表的问题。因此, 跨国公司的发展客观上要求在全球范围内存在一个统一的会计准则。为进一步发挥跨国公司对我国经济的推动作用, 加强会计国际趋同也是十分必要的。跨国公司的发展, 是推动会计准则国际化的最直接动因之一。因此, 我国会计准则国际趋同是世界经济一体化和资本市场全球化的必然要求, 是在资本跨国流动的推动、国际贸易发展的推动、跨国公司经营效率的推动下共同作用的结果。

二、我国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可行性分析

(一) 会计的技术属性。

会计的性质自然取决于会计的对象。会计的对象一般可表述为:再生产过程中价值运动的数量方面。而再生产过程, 作为最抽象从而是最简单的物质资料的生产, 即使用价值的生产过程或劳动过程, 在任何社会是没有什么本质区别的。在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都同样要耗费物化劳动和活劳动, 都需要把投入和产出进行比较, 以确定经济效益的大小等等。这些都是生产过程的本质, 而作为生产职能的附带工作, 即为管理生产而提供信息的会计, 它同生产技术存在着密切的联系, 对不同的社会来说也同样没有什么本质的区别。如果有, 也只是会计的技术水平的不同而已。在此过程中, 会计主要体现为一个专门技术方法的集合体, 会计所反映的是价值运动的量的方面而非质的方面, 它主要运用货币计量的方法与技术, 揭示客观存在的社会经济活动的数量方面, 并予以客观评价, 最终把加工后的数量信息传递给信息使用者, 以达到为决策提供依据, 进而提高经济效益的目的。会计技术方法是没有国界的, 作为全人类共同财富, 无论什么社会形态的国家, 只要客观需要, 都是可以采用的。因此, 从会计协调的角度来看, 会计的技术方法在各国之间是可以而且容易协调的, 并可进而实现统一化。由于过去的国际交流较少, 国际贸易往来不多, 国际投资的影响力较弱, 所以, 会计的作用仅仅限于为本国的经济活动提供服务, 会计的国际化问题并不是很迫切, 各个国家只要根据自己的国情选择能准确对本国会计事项进行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的会计准则就行了, 这样就形成了一个多准则并存、分别割据的局面。但是, 随着时代的变迁, 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明显加快, 全球资本市场的逐步形成, 一个国家在选择会计准则时, 不能再单单考虑对本国会计事项的准确记录, 还必须考虑国际间会计信息的可比性, 有利于国际间投资者的投资、融资决定, 有利于国际资本市场的形成。

(二) 信息技术革命为会计和会计准则国际化提供了技术支持。

18世纪的工业革命, 导致人类创造财富的基本方式由农业转向了工业, 同时也促成了传统财务会计的产生和发展;20世纪下半叶掀起的信息技术革命, 是人类历史上的又一次划时代的产业革命, 它使得信息技术正逐渐替代机器大工业而成为生产方式的主导, 这一场革命不仅对财务会计核算的内容和要求产生了革命性的影响, 同时也对会计信息的输入、加工、处理、传递、使用产生了深远影响, 尤其是互联网的迅速普及和应用, 使得会计信息超越国界, 在全球范围内传递和共享由梦想变为现实。会计信息使用者不仅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加工、处理在网上获得的财务报告信息, 而且可以将按照世界各国会计标准编制的财务报告信息转换成按照国际会计标准或本国会计标准编制的财务报告信息, 从而向真正实现会计作为国际通用的商业语言的目标迈出了可喜的一步。因此, 可以这么说, 信息技术革命为会计和会计标准的国际化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持, 且加速了会计的国际化进程。

参考文献

[1]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2002[Z].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 2008.

[2]冯淑萍.关于我国当前环境下的会计国际化问题[J].会计研究, 2009.2.

[3]盖地.大同小异:中国企业会计标准与国际会计准则[J].会计研究, 2009.7.

国际会计趋同对我国的影响研究 篇9

关键词:国际会计趋同;新准则;机遇与挑战;措施

1 、国际会计趋同发展状态

当今世界国际会计准则趋同主要有两种观点:一个是一字不变照搬国际会计准则,把自己国家先前制定的准则完全废掉;另一个是,趋于相同,即使在原则和实质内容上与国际国际财务报告准则一致,具体内容仍具有各国特色。现今已有一百多个国家准备或已经采用了国际财务报告准则,有加拿大、日本、墨西哥、美国等国家,中国也在2005年建立了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IFRS)趋同的企业会计准则体系,其中澳大利亚是完全废除自己的准则而采用国际会计准则。特别是在2008年经济危机后,国际会计趋同的步伐日益加快。

日本在2009年提出采用指定的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巴西也宣布争取在2010年底取消本国会计准则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差异,2010年年报实现所有上市公司和金融机构采用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国际会计趋同已成为时代的要求,中国也加入了这个行列。

2、 我国国际会计趋同中应考虑的因素

(1)政治环境

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而很多参与国际会计趋同的国家是资本主义国家,我们应该认清形势。国际会计趋同中受美国和西欧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影响很大,特别是美国。在政治制度不同下,考虑各方利益会有所不同,我们是社会主义国家,更多的是考虑和谐,协调企业和其他各方利益。

(2)经济条件

毫无疑问我们还是发展中国家,尤其是经济方面还不能与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相比。经济基础决定了许多层面的东西,例如发达的市场经济及人才。

在国际会计趋同中,公允价值的运用十分广泛,我国在新颁布的会计准则中,公允价值的运用有十多处,这是国际趋同的表现。但是我国更应该考虑实际,公允价值是指在公平交易中,熟悉情况的交易双方资源进行交易的价格,而我国市场经济不成熟,价格难以反映价值,绝大多数资产的公允价值难以取得。而且由于信息交流也不很发达,交易的双方很难拥有共同知识。虽然可采取估值技术,但是由于时间价值和风险很难预测未来现金流量及折现率,估计出来的价值具有主观性也不准确。采用公允价值不仅取得成本高,而且容易高估资产。不进公允价值的取得不易,而且公允价值的取得往往成本较高,有时需要聘请专业人士对资产或负债进行估值,这就加大了企业的成本。在2008年的金融危机后,很多经济学专家将它归因于公允价值的使用,导致高估资产,泡沫经济产生。中国在这次危机中所受挫折算是少的,担任导致了各方面的危机,最直接的就是就业,这给本来就竞争激烈的人才市场更添压力。

然而,公允价值的运用可以更好的计量企业资产和负债的实际价值。例如一个固定资产价值30万,折旧5年,但由于物价水平变动可能变为50万,如果仍按照历史成本30万计量,那可能会高估收益,还要按虚增的收益多交所得税和支付股利,最后会形成虚盈实亏的情况,进而使企业所有者的产权资本受到侵蚀,也不利于设备的更新,可能会削弱企业的生产经营能力。因此对公允价值的使用应考虑我国实际情况,经济才会发展更好。

(3)文化环境

不同的价值观会有不同的结果,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一直强调的是集体主义的价值观。国际会计趋同,我国考虑更多的是大多数人的利益,而不是少数企业。而且中国人都比较保守传统,不喜欢冒险,喜欢采取稳健的措施。因此中国企业在对外披露会计信息时,一般比较谨慎。同时中华民族又是一个包容性很强的民族,能够积极吸取国外会计趋同的经验教训,建立自己的国际会计趋同道路。

3、 国际会计趋同对我国的机遇与挑战

一方面,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特别是加入WTO以后,会计更需要准确和客观的反映企业复杂的经济业务。国际会计趋同有助于中国吸取其他各国在趋同道路上的经验与教训,也有助于世界了解中国。特别是中国的跨国公司,他们迫切需要融入全球资本市场,并且熟悉掌握另一个国家的会计准则,亦有利于企业的规划、管理与发展。同时,国际会计趋同在某些程度上降低了企业成本,跨国企业或上市公司在编制财务报表时就方便很多,不用花大量成本去聘请国际会计人员帮忙做账。另一方面,我国的会计人员在国际交流中,能明确自己的不足,加强业务学习;国家和企业也会更加重视会计人员,投入更多的资金,培训会计人员。从而带动整个财务会计行业的发展,这样又会促进企业管理水平的提高,促进整个国家经济的发展。我国的一些投资者也能更了解外国公司的情况,有助于跨国的投资。

另一方面,国际会计趋同对我国来说也是一项挑战,我们看到了国家市场经济的不健全,特别是证券交易市场、生产资料市场等,对我国用公允价值计量带来了挑战,会计估值技术不发达等弱点暴露出来。而且在趋同过程中很容易迷失方向,一味的对照国际会计准则,没有按企业实际情况反映或者无法满足企业相关人员的需求。而且国际会计准则中可能会有让会计人员难懂的地方,这也就加大了工作量,也会要求企业投入资本去培训或聘请专业人才,加大成本。同时采用国际会计通用语言,可能会使报表使用者难以理解复杂的财务报表和其他披露资料,不利于企业管理者的决策,影响企业发展。特别是一些投资者,对难以看懂的财务报表可能会做出错误的投资决策。

4、 面对国际会计趋同,采取的措施

我国在国际会计趋同的道路上,正在认真学习各国会计准则,尤其是美国等一些重要资本主义国家的会计。并且广泛听取有关部门专家、社会各界人士的意见和建议,动员社会各界全面参与准则的修订,将会计理论和实务结合起来,理论和实务共同支撑编制了新的会计准则,为深化会计改革和发展献出一份力量,制定了有中国特色符合我国国情的会计准则。截止2009年底,这套会计准则体系已经在所有上市公司和全国35个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的非上市大中型企业执行,到今年年底前,企业准则有望在我国所有大中型企业实现全面覆盖。

针对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不足,政府正在发挥积极作用,与市场、社会媒体等实施监管,提高市场公平性和效率性。我国在新准则中也广泛使用了公允价值,这也意味着我国正在积极建立一个健全经济体制,使公允价值的取得更方便,计量更加可靠,更能反映事物的真实价值。另外,针对2008年金融危机后对公允价值的质疑,我国财政部会计司目前已经设立了公允价值计量重大研究课题。

我国在会计趋同道路上会遇到很多挫折与挑战,需要大量的专业型人才在发展带路上披荆斩棘。国家在教育方面加大了投入,使各种专业型人才汇聚一堂,通过相互吸收、取长补短,加快了会计专业的发展,翻过来促进了该行业及相关行业在深度广度上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张玉廷. 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国际趋同走向纵深发展阶段 2010

[2] 冯淑萍.关于我国当前环境下的会计国际化问题[J]. 会计研究,2003,(2).

我国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研究 篇10

一、我国会计准则国际趋同取得的成果

我国现行企业会计准则出台将近十年, 覆盖范围也由上市企业扩展到大中型企业, 在经济上取得了十分明显的效果。财政部加强了对企业财务工作的监督和检查, 通过对上市公司的财务报告分析得出结论, 现行企业会计准则在限制企业的短期行为方面成效明显。现行的准则中关于无形资产的规定做出了改变, 改变了以前只能将研发支出费用化的规定, 将研发支出分为研究阶段和开发阶段, 开发阶段符合资本化的支出可以形成无形资产。无形资产在资产中所占的比重的增加, 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增强的自主科研能力。近年来, 上市公司开发支出资本化金额呈现出了逐年增长的势头, 这说明开发支出资本化政策取得了十分积极的经济效果。

世界银行曾发布过一份报告, 对我国这些年会计工作进步和企业会计准则的发展和取得的成绩做出了比较深入客观的评估和分析, 报告高度评价了我国会计准则改革发展取得的丰硕成果, 称赞中国会计准则改革的有益经验可以作为其他国家和地区的榜样。

二、我国会计准则国际趋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经过多年努力, 会计准则的国际趋同是很成功的, 取得了许多积极明显的经济效果, 积累了大量丰富的工作经验, 也得到了国际社会的高度肯定。但总的来说, 还有许多问题要解决, 还有许多困难要克服。

(一) 会计准则执行力度不够。2006 年, 我国颁布了现行的企业会计准则, 这套准则具有较高的质量, 覆盖业务面非常广。然而, 高质量的准则只能从理论上保证财务信息的质量, 会计准则最终取得良好效果的关键是其执行力度是否足够。

会计准则的执行力度上不去, 准则的国际趋同永远只能停留在理论上, 永远只能是专家学者们自娱自乐的文字数字游戏。所以, 加大执行力度是必然选择, 这样做的根本目的是通过运用最新会计政策实实在在地改善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 增强我国企业的国际竞争力。逆水行舟, 不进则退, 这是颠扑不破的真理。

而我国会计准则在执行过程中恰恰有这样的情况:由于制度环境、企业内部控制环境、会计人员整体素质、监督检查等方面存在的不足, 导致我国会计准则执行不够彻底, 新制定和新修订的准则不能够最大程度地运用在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中, 新政策的实施效果不能够完全体现出来, 对根据新政策的实施效果分析下一步的准则改革方案造成了困难。

(二) 会计准则国际趋同不够主动。相对国际财务报告准则来说, 我国会计准则明显具有滞后性, 亦步亦趋, 有一点儿被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牵着鼻子走的味道, 为什么会出现这个问题呢?首先, 在修订会计准则的过程中脚步跟得不够紧, 并且没有完全做到主动要求参与国际财务会计准则的制定和修改。追溯到十年以前, 我们会发现, 参与研究制定修订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几个组织机构中竟然连一名来自我国的成员都没有。为了提高趋同的效率, 必须制定一套更加积极的趋同策略。

(三) 精通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专业人才缺乏。在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趋同这条路上走了这么多年, 有喜有悲, 有得有失, 我国培养出一批杰出的高级会计专业人才, 他们为会计准则和政策的修订做出了十分重要的贡献。但是总体上来说, 精通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和世界政治经济形势, 同时又了解我国实际情况, 最重要的是具有深厚专业知识修养的高级人才还是少, 我国在这方面仍然面临着巨大的人才缺口。经过多年发展, 我国高校会计教育在规模、质量和体系上都取得了很大的发展, 然而在巨大成功的同时, 仍然存在需要解决的问题。

专业划分不尽合理的情况比较突出, 一些课程之间连接不上, 而有的内容却重复, 如所得税、或有事项到底应该划分到高级财务会计还是中级财务会计是值得考虑的;而成本会计和财务管理在货币的时间价值、存货管理方面存在知识的重叠。我国的会计教育偏重国内会计政策教育, 对国际会计知识的重视不够。偏重理论而忽视实践能力, 这些都影响到了高校会计人才的培养。

三、我国会计准则进一步国际趋同的对策

积极探求影响会计准则趋同的因素, 发现这些问题, 找到对策, 解决这些问题, 这对于我国企业加速开拓国际市场, 更加有利地参与国际竞争, 提升我国市场经济在国际上的地位和影响力具有十分重大的现实意义。针对以上列示的准则趋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笔者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寻求对策:

(一) 加强会计准则执行力度, 确保会计准则得到贯彻, 这是我国会计准则国际趋同工作深入的基础性工作

1、加强财政部门和企业的沟通。只有沟通交流才能增进互相了解, 财政部门和企业之间要在现有的良好基础上, 通过各种途径加强相互之间的交流, 完善沟通机制。可以尝试在企业设立会计联络员的做法, 还可以经常性的深入企业走访, 实地调查研究, 加强与企业的沟通和交流, 及时掌握最新的会计政策在经济活动中的应用情况, 以便及时掌握会计准则执行中的相关障碍和问题, 为企业解决会计工作中的实际困难提供指导, 同时明确准则修订和趋同工作的方向。加强监督检查力度, 在必要的时候依法采取惩罚措施以确保准则政策的执行。

2、加强注册会计师的作用。应该充分发挥会计师事务所和注册会计师的作用, 通过会计师事务所的培训、咨询工作, 将他们对最新会计政策的理解有针对性地传递给企业尤其是其财务人员。最关键的是利用注册会计师的审计工作, 检查企业执行最新会计政策的情况, 对执行不到位的方面, 与企业协调, 提出相应的改进建议, 并向社会和有关部门如实反映, 通过规范注册会计师的工作加强新政策的执行力度。

(二) 积极主动地参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制定和修订。必须改变我国在准则趋同过程中的被动情况, 坐以待毙, 不如主动出击, 要未雨绸缪, 把工作做在前面。因此, 以更加积极的姿态和更高涨的热情, 对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制定和修改提出更多切实的建议, 在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建设中争取更大的作用。

充分考虑我国的实际情况, 使国际财务报告准则能够更多地顾及广大发展中国家。随着我国在世界上逐渐增强的影响力, 应通过各种方式积极参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相关工作。努力向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委员会申请更多席位, 向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委员会推荐我国精通国际财务报告准则、了解我国实际情况、了解全球经济发展大势的优秀专业人才进入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委员会及相关机构任职。在发展同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委员会的官方友好关系的同时, 发展同其成员的私人关系也是十分有效的沟通手段, 争取在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委员会中拥有更多的发言权。

(三) 培养更多精通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人才。有句话叫作“21 世纪最宝贵的是人才”。在会计准则的国际趋同这个问题上同样如此, 离开优秀的高级会计人才的支持, 会计准则国际趋同就成了无本之木, 无水之源, 必将举步维艰, 具有深厚专业知识修养的学者为我国准则改革和趋同提供强劲的动力。

在我国经济体制改革过程中, 高校教育体制也随之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目前我国的高校会计人才培养, 总体上说, 成绩很大, 问题不少。提高院校教育, 可以从以下角度展开;在会计人才教育这个问题上:首先, 要加入足够的全球化的理念, 应花更多的精力培养全球化意识, 开阔学生的视野, 塑造具有先进国际思维的理论和实务财务人员;其次, 要继续深化改革课程设置, 协调好课程之间的衔接, 充实国际化的知识, 加大对国际会计和会计英语的重视程度, 教学内容上要多结合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和政策的新变化展开, 使国际化的经济贸易知识深入人心。

要花力气认真完善促进会计硕士和会计博士教育的发展, 会计硕士学位和会计博士学位是非常重要的平台, 对塑造高质量会计人才非常重要。在培养会计学硕士和会计学博士的时候, 立足实际情况, 各学院应结合自身的师资力量和专业特色, 明确各自的培养目标, 分清层次, 各有侧重, 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 科学设定专业培养方向。

随着世界经济的大发展, 各个国家和地区之间的联系也愈发紧密, 世界范围内对会计信息一致性的要求也愈发强烈, 所以世界范围内的会计准则趋同是大势所趋。因此, 国内也好, 国外也好, 会计准则的国际趋同都是各个经济体的共识。在这条路上, 我们还有重大而艰巨的任务, 这条路并不好走, 我们需要合作, 需要各国各地区一起推动。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制定应当充分考虑各个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发展现实, 站在全球的视野上, 让国际财务报告准则逐渐成为各个经济体都认可的标准。我国要主动解决在财务语言和其他方面的交流障碍, 加快会计准则国际化的步伐, 以在全球化的浪潮中更好的立足。

参考文献

[1]杨敏, 陆建桥, 许华新.当前国际会计趋同形势和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策略选择.财会学习, 2011.2.

[2]刘晓华.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经济后果.财会通讯, 2011.15.

[3]王松年.经济全球化和会计准则的国际趋同.会计与经济研究, 2012.1.

[4]杨有红, 王海滨.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研究评述与展望.会计之友, 2011.6.

上一篇:渗透压力下一篇:企业责任会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