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化策略

2024-08-21

同化策略(共11篇)

同化策略 篇1

英汉语言中存在着大量的比喻性短语, 因为语言中的比喻用法和其所属的文化密切相关, 所以不同民族的人们赋予喻体特定的情感和喻义。而喻体和喻义的结合与各民族的地理环境、生产劳动、宗教信仰等因素紧密相连, 因此这种结合的可能性在英汉语言中就不尽相同。

比喻性的词语都深深地烙着民族文化的印记, 隐含着民族文化的内涵, 所以文化缺省现象在所难免。由于译文读者缺乏原文读者头脑中的文化图式原型而会造成语义真空。所以译者在翻译的时候, 就要特别注意克服文化缺省造成的理解障碍, 以传达出原文所蕴涵的文化信息。文化因素的处理策略一般分为两种:以译语文化为归宿, 即同化;以原语文化为归宿, 即异化。

1 同化策略

从跨文化语言交际和文化交流的角度来看, 同化强调的是译语的文化和价值体系。一般在以下情况下采用同化的策略:

首先, 词汇形象所承载的喻义在译语里习惯上由另外一种形象来承载, 如果这个形象与原语文化之间又没有抵触的话, 可以采用同化方法, 用译语形象替换原语形象。例如:“to drink like a fish” (牛饮) 、“goose bumps” (鸡皮疙瘩) 、“a black sheep” (害群之马) 、“to grow like mushrooms” (雨后春笋) 。

这些比喻性短语虽然舍弃了原语中的文学形象, 但却比较准确地传达了原语的喻义, 同时使译文自然流畅, 也更能满足译语读者的审美观。

此外, 有些词语在译语中只有指称意义, 并无相应的联想意义, 或联想意义相差甚远时, 可以采用同化方法。其缺点是原文的艺术表现形式在译文中有变形, 甚至会丧失原文比喻形象给读者提供的想象空间。

“鸳鸯”在汉语文化中是爱情鸟, 通常用来比喻爱情的忠贞和美满。“蝙蝠”也因与“福”字谐音而被中国人赋予了幸福、康宁的文化内涵。而对英美读者来说, 由于文化背景知识的差异, 这两种在汉语文化中表示爱情、福寿的动物, 在他们的头脑中是不会产生与此相关的联想的。在西方文化中, 蝙蝠的形象与邪恶和黑暗联系在一起。比如英语有“as blind as a bat”的用法, 这与蝙蝠在汉语中的文化内涵毫无关系。

2 异化策略

异化指用移植手段处理语言中的文化因素, 即在译文中尽可能地保留原语言文化。如果两个文化系统中没有相同或相近的对等物, 就只能将概念移植。异化可以帮助译语读者了解异国文化。译语文化不是通过翻译去消除原语文化的特色, 而是在译语文化的发展过程中吸收原语文化, 给译文读者打开一扇通向异国文化的窗户。

成语、典故、民族节日所负载的文化信息通常反应了一个民族的文化传统和民族心理, 采用异化手段保留其原有的形象特征, 有利于保留原语的民族特色, 也有利于英汉民族的文化交流和融合。在翻译这一类词语时, 可以采取恰当的注释加以解释, 如“Juda’s kiss” (犹大之吻, 指表面友好实际上坑害人的行为) 、“sour grapes” (酸葡萄, 比喻因得不到而被故意贬低的事物) 、“forbidden fruit" (禁果, 喻指非份的欢乐或因禁止而更想得到的东西) 。

译文读者对文化缺省的部分总要经过从不了解到逐渐了解的过程, 译者在这样的过程中就起到了传播文化的重要作用。随着文化交流的增多, 许多中国读者已经能在不同程度上克服文化缺省造成的理解上的障碍。比如在西方文化中橄榄枝和鸽子代表和平和希望, 这一喻义已经被中国读者所理解和接受, 已无需加以注释了。

中华文化同样也对西方文化产生着影响, 西方人已知道中国有“孔子” (Confucius) 、“长城” (Great Wall) 、“中国功夫” (kung fu) 等等, 在西方人眼里这些词语都代表着中国文化。

从目前中西方文化影响的力量对比来看, 西方文化明显地处于较强的地位, 这与国家的经济和科技水平紧密相关。随着中国嫦娥探月计划的顺利实施, 我们深信会有越来越多的西方读者去了解中国的神话传说。经济和科技实力的增强对于传播民族文化可以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此外, 异化移植原语文化将丰富译语文化及其语言表达方式。

通过中西文化的交流, 大量反映西方文化的词语已逐渐融人中华文化之中。如“鳄鱼的眼泪” (crocodile tears) 、“替罪羊” (scapegoat) 、“黑市” (black market) 、“跳蚤市场” (flea market) 、“黑马” (dark horse) 等都在汉语言文化中得到了认同。

语言的融合现象在中国历史上早已有之。从东汉到唐宋的佛经翻译过程中, 翻译家们在采用同化译法的同时, 就大量采用异化移植的方法, 引入了许多反映印度佛教文化的词语, 如“浮屠”、“菩萨”、“观世音”、“道高一尺, 魔高一丈”等。这些外来佛教词语历经千载、家喻户晓, 已经成了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常用词语, 丰富了汉语言的表达方式。

同时, 中华文化也不可避免地对西方文化产生影响, 反映中华文化的词语也收集在英语词汇中, 如“丢脸” (lose face) 、“纸老虎” (paper tiger) 、“儒教” (Confucianism) , “阴” (yin) 、“阳“ (yang) 等已作为正式词汇而成为西方文化的组成部分。

3 结束语

译者必须根据不同的翻译目的、读者对象而采用不同的翻译策略。在实际的翻译过程中, 译者必须避免过度地同化或过度地异化。同化和异化这两种策略相辅相成、互为补充一, 共同承担着翻译过程中语言转换和文化移植的重要职责, 也是翻译喻体、喻义文化缺省的有效策略。

参考文献

[1]包惠南.文化语境与语言翻译[Ml.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2001.

[2]邓炎昌, 刘润清.语言与文化[M].北京:外语与教学研究出版社, 1989.

童话教学不宜“同化” 篇2

【关键词】低年段儿童;语文;童话教学;阶梯式阅读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一、缘起

什么是童话?在《现代汉语词典》中,对童话一词的解释是“儿童文学的一种体裁,通过丰富的想象、幻想和夸张来编写适合于儿童欣赏的故事。”《辞海》中,童话的基本解释是“儿童文学的一种,经过想象、幻想和夸张来塑造艺术形象,反映生活,增进儿童性格的成长”。童话是一种儿童喜闻乐见的文学形式,它按照儿童的心理特点和需要,借助奇特的想象力,摆脱了时间和空间的常规束缚,用浅显易懂、充满童趣色彩的语言文字,把平凡而普通的人类世界幻化成一个美丽而又神奇的境界。

德国著名童话作家威廉·豪夫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童话是个美丽可爱的仙女,是想象王国的大公主。”儿童阅读童话,在为童话中曲折动人的故事情节吸引的同时,还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对社会生活有一个初步的认识和了解。作为一种从儿童视角出发进行创作的文学载体,童话不仅能够促进儿童美好心灵的形成和发展,还能够帮助儿童在不知不觉的阅读中,通过对童话世界的体验,结合自身的日常生活,建立起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真真正正地体会到童话中所蕴含的美好的精神品质。由此可见,童话在儿童世界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也因此成为小学语文课程中一种非常重要的课文形式。在人教版的教科书中,尤其是在低段课文中所占篇幅尤为突出。

通过表格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童话作为一种儿童喜闻乐见的文学体裁,确实得到了越来越多的教材编写者的“青睐”。那么,童话在课文中所占比例如此之大,教师到底有没有教好童话呢?

二、小学语文童话教学中的现状与误区

语文课文选自不同的文学形式、不同的文学类型和不同的文学内容,其教学功能自然而然不大相径庭。因此,语文教师在进行教学时,应当根据课文类型的不同以及课文内容的不同来恰当地定义课文的功能,进而恰当地选择教学的手段和方法。很多语文教师都认识到了这一点,因而在进行童话教学时,能够依据童话的语言特点和情节发展线索安排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然后,在实际教学中,许多语文教师却没有真正理解儿童的世界,忽视了对儿童的特点和需要的解读,使得小学语文童话教学呈现了一种平面化的趋势与状态,教学无层次,具体表现为以下几点:

(一)逢童话必演

童话具有较鲜明的故事情节,故事性强,人物形象立体生动,因此一上童话课,学生就显得很兴奋。许多老师在教学童话时,喜欢让学生扮演角色进行表演。不可否认的是,如果使用恰当,表演确实是一种有效的童话教学策略,不仅符合了学生好奇、爱动的特点,满足了学生的表演欲,还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能够帮助学生理解童话中的形象。然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表演却仅仅只是作为一种热闹的形式。学生没有很好地理解童话的内涵,没有与童话的作者和主人公进行深入的交流,他们只是热闹地表演——课文怎么写,他们就怎么演,只追求表面的热闹和好看。尤其是在一些语文公开课中,表演只是一种作秀,学生只是将书上无声的文字“翻译”成有声的语言,却并没有融入其自己的感情,童话的想象和幻想也只是停留在作者的想象和幻想中,学生并没有因此得到想象力的锻炼和培养。

(二)人文占主导

我国几千年来的教育传统都注重“文以载道”的教育思想,而语文教学更是肩负着对学生真、善、美的思想道德教育。因为语文课程的基本性质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自古以来就是“文以载道”的思想体系实践的体现。大部分童话,都蕴含着一些抽象的道理和道德观念,因而成人世界的道德原则让童话背负了太多知识传授和道德教育的使命。具体反映在童话教学中,就出现了以下两种过于强调教育功能、有失偏颇的行为。

很多语文教师认为在“每篇童话教学中,通过分析和挖掘都要‘告诉儿童一个道理,完成道德训诫和思想教育的使命。”因此,在教学童话时,这些教师对每一篇童话都要深入挖掘,掘地三尺,“都要挖掘一个主题思想,都要挖掘出一个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的切入点,都要让学生进行一次道德教育”。殊不知这样的做法与儿童的阅读习惯是相违背的,不仅破坏了童话在儿童心目中的美好滋味,长此以往,还会让学生养成讲“假大空”话的不良习惯。

(三)工具性过强

“语文作为交际工具、思维工具和传承文化的工具,对它的掌握并臻于熟练始终不能脱离语言的工具性,因此学好语文非下苦功不可。脱离或忽略语言工具特点的语文课都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语文课。”很多童话教学的过程,教师在课堂上完成的学习任务无非就是认字、写字、背诵课文,偏重于对字词的讲解和对课文逐字逐句的分析。教师更多的是关注学生知识技能的训练:学生在这篇课文当中认识了哪些生字新词?通过这篇课文要对学生进行哪些听说读写的训练?教师站在成人的角度解读童话,对童话的肢解破坏了儿童视角中童话所蕴含的意境美和意蕴美。

三、阶梯式阅读教学的内涵

(一)什么是阶梯式阅读教学

同化策略 篇3

策略一:全面探寻已有固定观念

同化学习就是以学生已有认知结构中的相关概念作为固定点来吸纳、同化新概念, 这些相关概念就是固定观念。因为概念之间的联系是丰富的, 因而与所学新知相联系的固定观念应该是多样的。同一新知的学习, 往往有多个不同的固定观念。这些固定观念从学习时间上来说, 有的离新知比较近, 有的离新知比较远;从外在特征上来说, 有的比较外显, 有的比较内隐;从清晰程度来上说, 有的比较明朗, 有的比较朦胧;从同化作用上来说, 有的比较强, 有的比较弱。

面对如此复杂而丰富的固定观念, 在概念教学中, 首先要全面分析同化新概念的固定观念, 由近及远, 由显性到隐性, 并预测其在新知学习中的同化作用, 以其同化作用的强弱为主要依据, 抓住重点, 兼顾其他, 组织教学。但在实际教学中, 受感知觉中强刺激的影响, 人们常常将离学生比较近的、比较外显的、比较明朗的观念作为固定观念, 而忽视甚至漠视因时间的延长、记忆的衰退或条件的内隐而变得模糊, 但同化作用却比较强的固定观念。例如, 对于小数来说, 人们很快能将刚学的十进分数作为它的固定观念。但是教学实践表明, 如果仅仅用十进分数作为固定观念, 教与学总免不了肤浅和生硬。再仔细深究我们就会发现, 小数其实是人们对整数的一种仿写———把十进分数仿照整数写成不带分母的形式。显然, 整数不带分母的简便书写特性也是小数的固定观念之一。此外, 如果我们再进一步思考, 为什么十进分数可以仿照整数写成不带分母的形式?我们不难发现, 这是缘于整数部分和小数部分都遵循十进制计数法。这样十进制计数法也应该是它的固定观念之一。只是“满十进一”的思想十分隐蔽, 是一种隐性的固定观念, 在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中, 这种观念学生很少用语言表达, 但却经常不自觉地在使用, 应该说这个固定观念缄默而稳定, 对理解小数产生, 同化小数概念及其运算, 都具有极大的作用。

对于这些同化作用特别强, 但外在朦胧而隐蔽的固定观念, 教学中不仅要充分发掘, 而且要尽可能通过复习、重组、改造等方式使之显性化, 并使其具有更合理的同化结构。可以说, 多种固定观念的多重联系, 使学生对小数的产生及其意义获得了通透的理解, 有效地促进了小数概念的同化学习。

策略二:架构立体的同化模式

根据奥苏贝尔的认知同化理论, 概念同化应该有三种形式:即下位学习、上位学习、并列结合学习。三种学习模式各有特点:下位学习本质上是一种知识的迁移;并列结合学习需要学习者在已有认知结构中寻找相关观念的潜在的吻合因素即“同构态”, 并将这种相同的结构抽象出来, 因而并列学习本质上是一种结构迁移;而上位学习本质上是一种更高层次上的认知结构的重组、提升。相比较而言, 下位学习的进行比其他两种学习形式要容易一些, 因为演绎性获取相对来说要比类比性获取和归纳性获取更省时、省力, 且易于保持。

由于数学概念逻辑联系的多样性, 概念同化的三种学习模式在数学概念教学中的运用既有分别, 更有联系。在概念同化学习中, 同一概念的学习往往不能仅靠其中一种模式完成, 而必须综合采用两种或三种模式同时作用才能完成。根据新旧知识之间的逻辑联系, 可以把各种模式之长有机组合起来, 构建最牢固的认知“脚手架”, 最大限度地放大已有认知结构同化新知识的内驱力, 从而提高概念教学的有效性。

例如, 教学小数概念, 如果将小数仅仅与十进分数相联系, 小数概念的同化模式可以用下图表示:

显然这属于并列结合学习, 而且是一种一对一的转换式的并列结合学习。

如果将小数不仅与十进分数, 而且与整数、十进制计数法建立起联系, 那么同化的模式应是这样的, 可用下图表示:

从左面的图式可以看到, 引导学生建构小数概念, 可以先利用整数的写法和十进分数两个观念的组合, 初步建构小数, 这是一种组合式的并列结合学习;初步认识小数后, 再引导学生比较整数和小数, 感悟其共同点———都遵循十进位值制, 理解正是它们都遵循十进位值制, 十进分数才可以仿照整数的写法, 写成不带分母的形式。这样又使学生将新学的小数概念纳入已经十分熟悉且概括性、包摄性更强的十进位值制的思想之下, 这又是一种相关下位学习。显然, 通过下位学习, 能使学生对小数获得更为深刻的理解。这样来看, 学生有效同化小数概念的模式应该是并列学习和下位学习的有机组合。其实在前文所列举的教学准备片段中, 在建立小数与十进分数联系的同时, 笔者又通过引发学生的类推猜想, 旨在帮助学生建立不易注意的小数与整数的联系, 变单一的并列转换学习模式为网络化的并列组合学习, 从而最大限度地扩大新旧概念的“同构态”, 使学生对小数概念的认知实现一种结构性的迁移, 进而顺利地从购物情景拓展运用到例题的测量情景中。

策略三:逐级提升同化水平

概念同化的本质就是揭示新旧概念的联系。皮亚杰的儿童智力发展阶段理论认为小学生主要处于具体运算阶段, 形式运算能力较差而形象思维活跃。因此, 小学数学概念同化学习中, 新旧概念联系的复杂性、抽象性决定了学习者对新概念的精确建构不可能一蹴而就, 像概念形成一样, 也应该遵循由感知———表象———抽象的认识规律。

例如, 引导学生认识小数, 学生对小数意义的理解, 特别是对其中蕴涵的十进位值思想的感悟需要经历一个逐步抽象的过程, 需要引导学生的认知结构实现一种渐进式的转换和提升。具体来说可以设计成以下几个环节:

1.情景感知。生活中有两种情况经常用到小数, 这就是购物情景和测量情景。本节课是学生第一次认识小数, 教材从测量的情景引入, 引导学生将测量的结果即不足1米的课桌的长和宽, 先用整数表示, 再用分数表示, 然后在此基础上引入小数。如果从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考虑, 应该是购物的情景学生更为熟悉, 积累的数的经验也更丰富。因此, 有必要在测量情景前增加购物的情景, 以此为切入点。像前文列举的准备性教学片段中所述, 通过猜想类推, 激发学生运用已有的整数、分数、小数等数经验实现对小数的自主建构:小数与十进分数等值, 它也是对整数形式的一种仿写。接着, 引导学生把购物情景中获得的认知迁移到测量的情景中;然后, 借助两种不同生活情景的启示, 初步建构纯小数的位值雏型;最后再返回到购物的情景, 以纯小数为基础, 建构带小数的位值雏型。相机完成教材中“想想做做”第2、4题, 初步形成关于小数的数感。

2.数形结合。《九章算术》日:“析理以辞, 解体用图。”古往今来, 数与形密不可分。数形结合具有双向性, 一方面“以形助数”———借助形的生动和直观来阐明数与数之间的联系, 形为手段, 数为目的;另一方面, 以数助形———借助数的简洁性和概括性来提炼事物 (图形) 的本质, 数为手段, 形为目的。显然, 在认识小数的过程中, 给学生提供了实际生活情景后, 可以采用以形助数的手段, 对小数位值雏型进行形象的解剖和精确的刻画, 使小数位值雏型转化为直观的位值模型。教材中“想想做做”第l、3、5题等练习, 提供米制直观图以至脱离了具体量的正方形图、数轴图等, 这些都是为学生理解小数提供丰富的直观支撑, 使学生形成有关小数的清晰表象, 为概念的抽象概括提供坚实的基础。

3.抽象概括。在学生根据米尺图、正方形图填写好有关的分数和小数后, 引导学生归纳纯小数的本质属性:不管是l元、1米、1个正方形……只要平均分成10份, 那么十分之几都可以用零点几表示;反之, 零点几就表示十分之几。在学生填写完数轴上的小数后, 适时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从中能发现什么规律?使学生明确:数轴上0-1之间都是零点几;1-2之间都是一点几;2-3之间都是二点几……从而深化理解带小数的意义。

概念同化的学习方式虽然从本质上说是一种从概念到概念的过程, 但是新旧概念之间联系的建立, 不是一种简单空洞的逻辑链接, 同样需要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组织一个生动丰富的学习过程:情景感知———数形结合———抽象概括。只有这样才能使新概念真正在已有的概念体系中“落脚”, 获得心理意义。

策略四:同化与分化有机整合

奥苏贝尔在同化理论的基础上还提出了学习组织的四大原则。其中第一条原则就是渐近分化的原则。该原则主张在学习新知识的同时, 明确新旧知识的区别, 并使新旧知识的联系与区别协调整合。因此, 学生对数学概念的心理建构还应该是一个从同化到分化的过程。当然, 根据唯物辩证法的观点, 这种分化应该是与其对立面———同化有机统一的过程。在概念同化过程中, 如果说同化是寻找新旧概念的共同特征, 那么分化就是辨析新旧概念的区别特征。同样, 对小学生来说, 这种分化也应该是渐进式的。例如, 在引导初步认识小数后, 可以通过如下两个层次的设计逐步实现新旧概念的精确分化。

1.联系具体量析数。例如对于36.6℃来说, 要使学生明确, 同样是“6”, 前者表示6℃, 而后者表示6/10℃。

2.析抽象的数。先出示现代使用的小数, 如768.6, 然后由近及远, 出示远古使用的小数, 如6 7 85|4 76 3等, 让学生辨析小数部分位值与整数部分的异同, 将数学史的介绍与对小数的位值辨别有机结合起来, 不仅能实现小数与整数位值意义的分化, 而且能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有效激发学生的数学思维。

话题、协同化及话题性 篇4

话题、协同化及话题性

话题(主题)-述题(说明/评述)是所有语言的初始语法化的结果.话题的进一步发展即是主语化和话题化.主语化只是话题和述题强协同化的结果.协同化的强弱类型与协同类型动势的强弱的配合导致了自然语言在话题突出或主语突出上的种种不同.在汉语中,话题化的结果产生各种不同程度的话题性.因此话题在汉语中是相对的`.可以根据五种典型的话题特征来测试所有被怀疑有无话题可能的句中成分,得出从0到1的话题性程度,其中1-0.8为强话题性,一般可称为强话题;0.7-0.4为弱话题性,也可称为弱话题;0.3-0的话题性缺乏话题价值,归人非话题.

作 者:史有为 Shi Youwei 作者单位:日本明海大学/大学院,浦安市,日本,279-8550刊 名:语言科学 PKU CSSCI英文刊名:LINGUISTIC SCIENCES年,卷(期):4(3)分类号:H146关键词:话题(主题) 协同化 话题化 话题性

克服栏目趋同化 篇5

一、由追求大众化向追求分众化过渡

长期以来,我们在栏目定位中存在着一个误区,即:有些制片人希望把自己的栏目办成一个类似于中央电视台春节晚会那样的能满足不同层次、不同品位、老少皆宜的节目。在电视频道已发展到几十个、上百个的今天,一个电视栏目要想达到这一境界很难。而这种一味地追求老少咸宜的高收视率的效果是造成栏目趋同的重要原因。那么,要想在众多的频道中独树一帜,只有从研究观众入手,走出那种一味地追求高收视率的误区,转而追求稳定的收视群。具体说,就是要细分观众群,使栏目定位更为准确、更有针对性。

我们以往划分电视栏目总是笼统地分割为少儿、青年、妇女、老人,或是新闻、经济、文艺、体育,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各台同类节目的大同小异。但如果我们能进一步细分观众群,情况则会大为改观,比如女性收视群,尽管她们会有一些作为女性的共性,但不同的社会阶层、不同的年龄段,不同的生活方式会使她们对节目的需求迥然不同。比如:月薪数千元的外企白领阶层的女性和下岗女工所关心的问题就会大相径庭。如果我们能针对这些不同领域的女性制作不同的栏目,就不仅能满足各阶层女性的不同需求,使节目更具针对性,同时,也能使我们的电视栏目避免雷同,走出栏目各板块设置和内容上大同小异的困境。

二、展示不同的文化特色和文化内涵

在当今世界,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我们居住的地球正在变小,“地球村”正在成为现实,随着世界经济的一体化,各国的政治、文化交流大大增强,相互融合的东西也越来越多,因此出现了一种趋向。而作为现代电子媒介的电视更是如此。现代高科技手段为电视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人们在地球的不同地区同时收看同一套电视节目早已成为现实,而要想在这种趋势中生存发展,保持自己独有的特色则显得尤为重要,这也是在众多节目竞争中的安身立命之本。而如何形成風格,首先应搞清特色是什么?从深层讲,特色的背后是文化,是文化底蕴的体现。只有具有本民族文化特色的艺术才能在世界艺术之林中找到立足之地。那么,推而广之,在国内也应是如此。

我国幅员辽阔、民族众多。不同的地域文化造就了多种的艺术形式和流派,但令人不可思议的是,在今天的电视节目中却出现了南北大同现象。其实,只要我们注重吸收自己本地域的文化,即使是同一类型的栏目也同样能具有不同的风格。在这一点上,很多地方台人士认为,上星电视是面向全国的,因此应走出地域的圈子树立一种国家台的水准。但事实上,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固定的生活圈子,都会有一种了解自己圈子之外的人和事的欲望,有一种对未知领域的好奇心。而电视恰恰是以声像完美结合来满足这种需求的最好媒介。因此,展示自己的地域文化特色,不仅不会失去本地区以外的观众,反而会赢得更多更广泛的观众的青睐。凤凰卫视在这方面是做得较为成功的,它将“开拓新视野,创造新文化”作为立台之本,可以看到它在社会转型期致力于文化重组和创新的勇气和魄力。在香港这个竞争异常激烈的城市,凤凰卫视就是充分利用它的地缘优势,构建了“雅俗共赏、雅俗分享、多元一体的格局”。至今,陈鲁豫的“说”新闻形式,窦文涛的“侃”新闻形式,吴小莉的“评”新闻形式,董嘉耀“讲”新闻的形式,都各具特色,树立了品牌节目。从整体来说,建立在不同文化背景上的各具特色的栏目风格,也正是电视栏目走出趋同怪圈的重要手段。

三、广纳社会多方精英为电视栏目所用

我国电视业起步较晚,电视从业人员普遍较年轻。如今在一些地方台的一线采编队伍中30多岁的就已是老大哥、老大姐了,电视业似乎成了年轻人的天下。而各台在招聘人员时也过多地强调了年轻化,把年龄设定在35岁,甚至30岁以下,而且注重是否能操作摄像机、编辑机等摄录设备,这就造成电视队伍重技能轻素质的状况。电视栏目的雷同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国电视从业人员整体素质偏低。那么,如何改变这种状况,笔者认为,除了加强培训提高从业人员文化素质外,更为行之有效的途径是广纳各方精英。电视台在招聘人才时,不应把年龄和是否从事过电视,是否会使用编辑机和摄像机作为重要条件,而应注重人员的综合素质。报纸、杂志、文学、科技等方面精英的加盟,势必会使电视从业人员队伍整体素质有较大改观,为电视节目注入更多的养分,使电视艺术这棵大树成长得更加茁壮。

(作者单位:周口电视台)

同化学习策略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篇6

美国著名教育心理学家奥苏伯尔创立的认知结构同化论指出, 学生从事有意义学习时必须有适于新知识学习的原有认知结构, 学生的学习就是同化和发展自身认知结构的过程, 同化的实质是新旧知识的相互作用, 也就是说, 有意义学习是通过新信息与学生认知结构中已有的有关观念的相互作用才得以发生, 这种相互作用的结果导致了新旧知识的同化.

奥苏伯尔根据新知识与原有知识概括和包容水平不同提出了三个不同的新旧知识相互作用模式, 即上位学习、下位学习、并列学习, 并在此基础上把学习分为相关类属学习、并列结合学习和上位总括学习, 它们与先行组织者教学策略放在一起统称为同化学习策略, 也有的称为利用原有知识作为固定点来固定新知识的有意义学习策略. 这种学习过程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学习的迁移过程. 而要实现有意义学习的关键, 主要是看原有认知结构中是否有适当的起固定作用的观念可以被利用, 我们可以把这些起固定作用的观念比作码头上的锚桩, 把新学习的知识看作是驶入大脑这个码头的船. 如果新知识找不到适合于它的锚桩, 船必然不可能停泊, 新知识必然无法掌握, 并且很快遗忘, 若恰好有一些能充当锚桩的原有知识, 就可以把新的知识固定在原有知识的锚桩上, 停泊在码头中, 新知识也就被理解了、记住了. 所以我们说只有利用原有知识固定点教学策略进行教学, 才能使学生的学习变得容易而有意义.

利用原有知识固定点教学策略进行教学, 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可以作为固定点的知识观念本身是否牢固和具有固定效果. 一般把那些抽象概括性水平高的, 较一般化的观念, 叫作上位观念; 被上位观念所包容所概括的较具体观念, 叫作下位观念; 把非同类知识观念, 或同类中没有上下位包含关系的同等包摄水平的观念, 叫作同位概念. 在教学实践中, 我们可以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 选择最熟悉的或在某方面与新知识中需要理解和记忆的内容最相似的具有鲜明生动特点的观念, 作为固着点来同化新知识.

下面以初中教材中函数知识的教学谈谈同化学习策略的应用. 函数不仅是一个重要的数学概念, 而且是一种重要的数学思想, 它在整个教材知识结构中起着承前启后的关键作用, 而从学生认知结构上看, 它又是学生认知观念上的一个飞跃, 本章内容与以前学习过的知识有着密切的联系, 并且在顺序安排上也基本符合固定点教学策略的要求, 但基本思想知识体系对学生来说又是比较陌生的, 特别是函数的概念、各种函数图像性质、数与形的某种关系较难理解且容易混淆. 因此教学中应该分清各种知识在整个体系中的地位, 分清与以前学过的知识以及本章各知识之间的联系, 进而寻找出合适的固定点.

1. 关于函数概念教学, 对于这一内容采用的是上位总括学习策略, 考虑到学生原有认知结构中有一些具体的函数实例, 它可以作为固定函数概念这一上位观念的下位固定点, 也就是把函数概念“锚”在这些下位观念的锚桩上. 教学中首先列举学生以前熟悉的关于圆面积公式: S = πr2, n边形内角和公式: ( n - 2) ·180°, 等速运动公式s = vt, 等等, 引导学生回顾过去是怎样应用这些公式的, 突出一个量变化另一个量也随着变化, 一个量确定另一个量也相应确定的变化对应观点, 从而对函数概念有一个初步的理解, 然后再结合教材中的例子, 让学生亲自动手求出s = 60t中, 对于t的每一个确定的值s的对应值, 从而使学生对下位观念产生更清晰更牢固的认识, 进而作为最佳下位固定点, 使其通过这一变化对应的实例得出函数的概念, 顺利实现利用原有知识观念 ( 实例) 对新知识观念 ( 函数概念) 的同化, 即把函数概念同化为学生主观认知结构的一部分.

2. 各种函数图像性质的教学, 函数性质的导出, 大都以下位观念为固定点, 如正、反比例函数图像性质的固定点是以描点法得出的具体函数图像, 一次函数图像的性质是以正比例函数作为下位概念, 一般二次函数y = ax2+ bx + c的图像是以特殊二次函数y = ax2作为下位观念固定点的. 但是, 对每种函数的性质学生感到较难记忆, 很容易混淆, 这就需要教学者重新为学生提供一个同类或不同类仅仅在某些方面意义上有相似关系的观念作为固定点, 即采用并列结合学习策略, 如反比例函数性质教学, 就是以正比例函数图像性质作为同位观念固定点, 对比两种图像性质, 找出其相似之处及不同点, 这样做使两者的相同点自然融为一体, 不同之处被相同之处拴住, 所以记忆和理解效果都非常理想.

从以上分析我们可以进一步看到, 利用原有知识固定点教学策略进行教学, 确实能够促使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利于把握所学各个知识点之间的联系, 利于取得“举一反三”的学习迁移效果, 但学生原有知识中可作为固定点的观点, 并不是单一的, 这就需要教者科学地把握教材, 准确地掌握学生原有的知识结构, 从而选择最切实可行的教学策略.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 利用上位观念作为固定点的固定效果最佳, 但只要作为固定点的上位观念清晰牢固, 并有广泛的迁移能力, 下位观念的学习也必然很容易.而作为并列结合学习策略, 一般是在有了上下位观念作固定点的情况下, 为增进对问题难点的理解、重点的记忆而采用的教学方法. 实际上中学数学教材体系安排大体上是符合固定点教学策略的, 一些教师的讲授实质上也是按照这种策略进行的, 只不过有些是无意识的, 还没有认识到它是一种策略, 由于缺乏理论指导, 所以也很难应用得恰到好处.

我们知道利用原有知识固定点教学策略进行教学的关键是怎样寻找固定点, 这就要求教学者对教材内容和教学目的进行透彻分析, 明确所讲内容在整个知识体系中的作用及与其他知识的联系, 并对学生原有知识结构有一个全面的了解, 特别是对能够充当固定点的定理、定义、法则等要使学生牢固掌握; 否则, 因为固定点不稳定, 同样影响迁移效果, 如二次函数y = ax2+ bx + c的图像性质, 实际上教材已为这一节的学习安排了下位观念, 即y = ax2的图像和性质, 可有些教师没有意识到这一点, 不重视这一节的教学, 而把力量集中到一般二次函数的教学上, 结果造成学生学习固定点不稳固, 事倍功半.

同化策略 篇7

指导学生进行知识建构应该包括主动顺应与主动同化。所谓主动顺应, 就是侧重于知识存在的客观性, 是学习主体在尊重客观事实的前提下, 通过严密的逻辑思维使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 使知识在脑子里扎根着床的过程。主动顺应还包括依靠实验事实和逻辑的力量, 纠正一些先入为主的错误认识, 为知识往纵深方向发展扫清障碍。

所谓主动同化, 则是关注新旧知识之间的横向联系, 通过分析比较归纳类比等思维活动来发现规律, 使新旧知识相互融合在一起, 以利于知识在被使用时能轻而易举地被提取出来。

简单地说, 主动顺应就是学习主体顺应客观事实和逻辑推理而使知识在脑子里扎根的接受知识过程, 而主动同化则是对新旧知识进行梳理的横向整合过程。没有知识的牢牢扎根就不利于知识的横向整合, 没有知识的横向整合就不利于知识的存贮、提取和运用。在实际课堂教学过程中, 面对一个个特定的知识点, 如何操作才更为有效呢?

在教授高中化学必修1中氨气的溶解性这个知识点的时候, 教材是这样编排的, 首先引导学生成功完成氨气的喷泉实验, 要求学生描述实验现象和思考形成喷泉的原因, 然后归纳出氨气的色、态、味、溶解性等物理性质, 指出氨气的溶解度及其与水反应的产物, 以及NH3·H2O的不稳定性和弱碱性, 最后以资料卡片的形式介绍氨气与水反应的可逆性。显然, 教材的编排思路是非常合理的, 既重视了学生的感性认识, 又重视了化学逻辑思维的培养, 最后还给出正确的结论作参照。至于如何指导学生进行思考, 这正是教师最值得花心思进行设计之处。

教师:喷泉是怎样形成的?喷泉的形成说明了什么?在课文中有什么数据支持?

学生:大气压强大于瓶内气压时, 水槽中的液体会被压入瓶内, 从而形成喷泉。喷泉的形成说明了氨气极易溶于水并溶解得很快, 在常温下, 1体积水大约可溶解700体积氨气。

教师:喷泉呈红色, 这说明了什么?

学生:酚酞在碱性溶液中显红色, 显然, 氨气溶于水生成了碱!

教师:氨气与水反应生成了NH3·H2O, 你能写出氨气与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和NH3·H2O的电离方程式吗?

学生: (略)

教师:当打开一瓶浓氨水 (补充实验) , 你能观察到什么现象?说明了什么?

学生:闻到了强烈的刺激性气味, 说明浓氨水有挥发性, 也说明氨水中NH3与NH3·H2O共存, 显然, 氨气与水的反应是一个可逆反应!

教师:你所写的化学方程式需要修正吗?NH3·H2O是一种弱碱, 你所写的电离方程式需要修正吗?

学生:都要使用可逆符号。

学生: (略)

在这一问一答的过程中, 围绕氨气的喷泉实验, 以实验事实作基础, 通过引导学生一步一步不断深入地思考, 使认识不断提高——氨气易溶于水→氨气与水反应生成了碱NH3·H2O→NH3·H2O是一种弱碱→NH3·H2O不稳定→氨气与水的反应和NH3·H2O的电离都是可逆的→氨水中含有多种分子和离子。就这样, 依靠事实和逻辑的力量, 使知识在学生的脑子里自然而然地扎根了, 这就是课堂教学中知识建构的主动顺应。这样的教学效果, 是那些越俎代庖式讲解和让学生死背结论的教法所无法比拟的。

在教学过程中, 为了避免新知识孤立地存在, 应引导学生进行横向梳理, 促进新旧知识的整合。如在讨论了喷泉的成因之后, 提出以下问题:“对于氨气喷泉实验的引发, 如果使用单孔塞 (即没有带胶头滴管) , 你能引发喷泉吗?”“你能使用二氧化碳、二氧化硫、二氧化氮、氯气、氯化氢等气体做成喷泉实验吗?”而在讨论了氨水的微粒种类之后, 可让学生讨论前面学习了的氯水中的各种微粒。这样, 既强化了新知识, 又复习了旧知识, 既促进有关原理和方法的掌握, 又提升对新知识的类比迁移能力。这样的新旧知识的整合, 就是课堂教学知识建构中的主动同化。

由此可见, 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 应该为学生的感性认识提供帮助, 为学生的理性思考提供指导, 通过预设有利于知识的顺应和同化的问题来指导他们对知识的自主建构, 高效地学习课本的间接经验知识。

在学生的认识过程中, 不可避免会产生各种各样的错误认识。如在学习了酸的通性之后, 总有不少同学认为硝酸也会与锌等金属反应生成氢气, 还会认为硝酸不会与金属活动性顺序氢后面的铜等金属反应。面对这样的错误, 怎么办呢?事实胜于雄辩!最简单也是最有效的纠错方法就是实验验证, 学生的主观认识会不得不顺应于客观事实!然而, 在认识得到纠正的同时, 学生原有的知识结构将会被动摇, 这会迫使学习者做出反思, 意识到共性之中的特殊性, 这就为硝酸强氧化性的学习提供了机会, 出现了新的知识生长点。至于这个新的知识生长点是否成熟, 学生是否能顺利地进行知识拓展, 这是时机问题。教师不能在初中介绍酸的通性时就勉强学生进行探究, 因为此时的知识贮备尚未充足。教师可在高中学习了氧化还原知识和离子反应知识之后才提出来, 因为此时的时机已经成熟。由此可见, 学生知识的发展不是一帆风顺的, 这是一个需要同化与顺应反复协同作用的过程, 是一个迂回曲折循序渐进的过程。所以, 教师要注意充分了解学生实际情况, 因为, 只有度身定做的教学设计, 才能带来高效的课堂效果。

综上所述, 知识建构过程包括顺应和同化两个过程, 是同化和顺应相互作用协同发展的过程。在课堂教学过程中, 为了学生高效学习学科间接经验知识, 在保证学生主体地位的前提下, 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既要依靠科学事实 (如实验等) 和逻辑推理的力量来促进知识的扎根着床, 又要发挥分析比较归纳类比等思维的同化作用来促进知识的横向整合, 以提高学生自主建构知识的质量。

参考文献

[1]车丽萍.试论智力发展与同化、顺应的关系──皮亚杰基本理论的启示[J].内蒙古师大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1997 (2)

煤矿协同化管理机制研究 篇8

1 煤矿生产协同化管理概述

1.1 煤矿生产协同化管理问题的提出

国内煤炭生产企业内部生产协同化管理方面普遍存在一些较为突出的问题。主要表现为资源配置不合理或不够优化, 管理系统内每个成员的管理职责不够明确清晰, 承担不同管理职责的成员间缺乏沟通或沟通不畅等, 这些问题对于煤矿生产工作的安全顺利开展十分不利。同时, 在煤矿生产管理模式方面, 一直以来也都存在不够系统化、标准化的问题, 对于各类资源的配置方式也缺乏科学合理性, 各生产环节之间无法做到妥善的协同管理。因此, 为了促进煤矿生产工作的协同化, 提升相关管理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 煤炭企业就必须对协同化管理问题进行探究分析[1]。

1.2 煤矿生产协同化管理的内涵

在煤矿生产工作中应用协同化管理方式, 对煤矿资源开拓、掘进、回采等流程均进行协同化管理分析, 积极创造行之有效的协同化管理模式, 尽快建立起一整套无缝衔接式的协同化管理机制。在此协同机制中再加入各种煤矿生产要素, 将其变成一个极为严谨、紧密化的生产组织体系, 实现整个系统的优化整合, 这样就能够运用人力资源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影响, 采取积极的协调方式来实现优势互补化管理, 积极创造出最大化的管理价值。对于煤炭生产企业而言, 对其生产工作中的各个环节都提出具体的协同管理要求并全部落实到位, 就能够实现对企业整体生产工作的全面控制与有效管理。

2 煤矿生产协同体系特点

由于井下工作对于整个煤矿生产工作的重要性不容小觑, 因此这里主要是对煤矿井下工作的协同化特点进行分析。

煤矿井下工作的协同管理特点主要分为时间特点和过程特点两大方面。

第一, 时间特点。时间特点主要是指依照时间发展的顺序, 对煤矿井下工作的各个工作环节进行分时段化处理, 以此对生产过程进行更为细致、科学及合理化的管理。每一个井下工作项目均具有生命周期。通常状况下, 生命周期主要分为四大阶段, 即启动、前期准备、执行实施及结束阶段[2]。在一个项目的生命周期中还包含着一些更为细微化的生命周期, 如果是站在单项工程角度分析, 其生命周期又可分为设计、施工及验收三大阶段。煤矿工程周期现被归属于煤矿工作面的生命周期之中, 各个工程的周期实现前后连贯、相互连接, 这样能够为煤矿井下工作的生命周期及各工程之间的协同问题的妥善解决提供强大的助力。

第二, 过程特点。过程特点是指以项目管理所涉及的知识领域作为主要的划分依据及标准, 在某一个项目的各生命周期中, 主要的管理工作过程被分为五大分项:启动、规划、执行、监管及结束。项目管理中各过程之间的贯通与衔接, 是运用输入、输出而实现彼此关联的关系, 项目管理中的各工作过程之间在时间上可能会出现交叉、重叠的状况。

对于煤矿生产的井下工作, 需采用极具针对性的管理方式进行协同化的管理, 以此促使井下工作的全面动态管理和协调整合优化得以实现。

3 煤矿生产协同化管理机制

3.1 协同管理目标

煤矿生产的协同管理目标一般分为初级管理目标和高级管理目标两部分。

其中初级管理目标为:确保井下工作的安全、质量、工作进度及其投入的资金成本均能够达到相关要求, 以此来实现煤矿生产的安全、精细、协同及高效率。而高级管理目标则是指实现煤矿生产的自组织状态。所谓自组织状态即是指在不出现外部指令的状况之下, 系统自主自动的依照彼此之间达成的默契规则, 各自尽责且协调化、有序化地完成生产工作。而且整个系统在运行中也会自主进行更新进化, 能够实现整个系统长期化的持续改进及创新。

3.2 生产管理过程的协同化

煤矿生产协同化管理机制的主线构成为其生产管理流程, 主要包括:生产设计、施工、控制、验收以及分析。煤矿井下的各生产环节也就是指井下工程的各生命周期[3]。在煤矿的生产管理工作中, 设计、施工及验收均是极为重要的工作流程, 而协同化管理机制的应用也正是由此开始。在煤矿设计、施工、验收三大阶段中进行相关协同化管理, 能够有效地提升管理效率。

第一, 设计阶段的协同管理。设计阶段主要包括的内容为:前期准备、会审、优化设计及最终成果的完成及下发。将总的设计流程作为主线, 尽管各设计阶段中均具有完全不同的内容, 但是通过各设计阶段相互之间的协同化管理, 形成一种针对整个设计阶段的协同化管理体系。

第二, 施工阶段的协同管理。煤矿生产的施工阶段主要包括的流程有:策划、准备、组织以及控制。将总的施工流程作为一条主线, 在此主线上的各个阶段中均包含了各类内容, 通过各个内容之间的相互协同发展, 便能够形成一种煤矿生产施工阶段的协同化管理体系。

第三, 验收阶段的协同管理。煤矿生产验收阶段主要包括的流程有:检查验收、相关问题的处理及考核。将总的验收流程作为一条主线, 其各阶段流程中均涉及了各种内容, 各个内容之间的相互协同, 最终形成了验收阶段的协同化管理体系。

3.3 煤矿生产工序的紧密衔接

针对煤矿生产工序的协同化管理工作, 其核心为一系列的井下工作, 主要包括开拓、掘进、安装、回采及回撤五项工作, 这些工作相互之间, 无论是在时间上还是空间上均存在着较为紧密的关联。对这些井下工作的协同性进行分析研究, 实现井下各工作之间的紧密衔接, 是煤矿生产协同化管理工作的主要内容。

煤矿协同化管理工作的开展使得五位一体的生产管理体系得以建立, 实现了煤矿开采在技术、生产、经营及安全方面的完美融合。使整个煤矿生产工作的效率及工作质量均能得到有效提升, 进而获取更好的经济效益。

煤矿生产工序的衔接协同主要分为两大部分。

第一部分, 将回采作为核心而进行的各个工序之间的协同管理。煤矿生产的协同管理, 中心活动为一系列的井下工程, 将回采工作程序定为井下工程的核心, 积极建立一种统一化的施工标准, 其他各个工作程序均需将回采作为考量重点。在煤矿生产中只有确保开拓、掘进及安装工程的顺利开展, 才能使各系统满足回采工作的基本需求, 以期实现各个生产工序之间的紧密衔接。

第二部分, 依照各工序流程的施工顺序进行协同管理。各类井下工程要秉持上道工序为下道工序负责的思想, 实现各个生产工序之间的紧密衔接。对于一些能够在上道工序中完成的工作, 绝不将其放置于下道工序中完成。这便可促使煤矿生产的五大井下工序在施工中实现管理标准化、进度步调统一化。

3.4 煤矿生产管理信息协同

煤矿生产管理信息的协同化对于整个井下工作顺利开展而言, 是一项极其重要的保障。信息协同管理工作的主要载体为生产管理信息系统。将大量的生产信息进行集成化、融合化管理, 能够进一步实现煤矿生产管理的事先设计、事中施工、事后验收的整体信息管理目标, 而此种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也是煤矿生产协同管理的强力保障。

4 煤矿安全协同管理措施

4.1 针对职工实际状况选取协同管理方式

在煤矿安全生产管理工作中, 对于生产职工的协同管理问题, 应充分考虑其自身特点, 积极选取适宜的协管方式。为了更为全面准确地掌握职工状况, 彻底清除生产安全隐患, 不仅需要及时建立职工的基本信息档案, 同时还需要妥善建立好相关的动态信息网络, 全面的开展“三访”工作。“三访”工作主要是指:对探亲回归、家属探亲、违反规章制度的职工实行必访活动, 以此帮助管理人员更为全面地掌握职工思想状况。

4.2 创新安全协同管理宣传方式

安全生产协同管理工作所采取的宣传方式应充分呈现多样化特点, 尽可能地选取一些群众喜欢、接受度较高的方式。如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橱窗等载体进行宣传, 或者积极举办一些与煤矿安全生产相关的展览会、讲座。也可以在一些重要的节假日期间开展一系列的回报社会、奉献爱心活动, 还可以给煤矿生产人员发放一些印有安全生产口号、安全警示标语的日常所需用品。与此同时, 还可在企业内部设立全家福宣传栏。在职工家属的照片下面写下其对于家人安全生产方面的嘱咐, 从而使职工能够更加主动地接受安全生产的思想。

5 结束语

在煤矿生产协同化管理机制应用中, 主要的应用对象为生产管理的过程、工序、信息及安全四大部分。此四大部分内容中涉及的具体内容较多, 如设计、施工、验收、回采等。加强对各煤矿生产程序的细致化管理极为重要, 只有这样才能够有效帮助提升生产效率及工作质量。在煤矿产业发展中, 生产管理的重要性不容轻视。为了更好地促进这一产业的良好发展, 积极运用协同化管理体系、机制, 实现对生产工作的时间、过程双重协同化管理极为重要。

参考文献

[1]刘双勇, 等.煤矿生产协同化管理机制研究[J].中国煤炭, 2014, 3:5-8.

[2]张志强, 等.煤矿协同化管理理论与实践[J].中国煤炭, 2014, 12:15-18.

同化策略 篇9

尽管土壤湿度十分重要, 但是土壤湿度观测数据在时间和空间上都很有限, 阻碍了土壤湿度和气候关系的研究, 因此借助于不同复杂程度的陆面过程模式对陆面水文过程进行模拟从而获取土壤湿度资料, 已经广泛应用于研究土壤湿度对区域乃至全球气候异常的影响[3]。朱乾根等[4]利用OSU两层大气环流模式来考察土壤湿度和地表反射率变化对中国北方气候的影响, 认为在短期气候变化中, 土壤湿度对大气的影响较大, 而在更长的时间尺度上, 地表反射率变化对大气的影响更大。杜川利等[5]利用NCEP/DOE再分析数据作为强迫数据, 驱动CLM3.0模式对中国区域的土壤湿度进行了模拟, 指出模式基本可以反映土壤湿度的变化。李明星, 等[6]建立基于气象台站观测资料的陆面模式大气驱动场 (Obs FC) , 驱动CLM3.5模拟了中国区域1951~2008年的土壤湿度变化, 结果表明CLM3.5/Obs FC合理再现了中国区域土壤湿度的时空特征和长期变化趋势。熊明明等[7]利用CLM3.0及普林斯顿大学的全球大气外强迫场资料, 对中国地区1948~2001年的土壤湿度进行了离线模拟并进行了评估。最近, 朱晨等[8]利用风云卫星数据和NCEP/NCAR数据构造中国区域高时空分辨率的大气强迫场, 驱动CLM3.0陆面模式模拟得到了中国区域10km分辨率的日平均土壤湿度数据集, 认为在 (0~10) cm和 (10~20) cm深度上, 模式模拟的土壤湿度结果从空间分布和时间变率上均与观测数据有很好的一致性。

近年来, 陆面模式不断发展, 国家气象信息中心师春香研究员发展了中国气象局陆面数据同化系统 (CLDAS) , 利用自动站观测数据, NCEP/GFS数值产品并通过LAPS/STMAS实现了气温、气压、湿度和风速的融合, 以及风云卫星数据和CMORPH卫星数据构建强迫场, 驱动CLM3.5进行土壤湿度产品的制作。现利用2012年226个土壤湿度自动站的逐小时观测数据, 对CLDAS的 (0~10) cm土壤湿度产品进行评估, 并且将CLDAS与全球陆面同化系统 (GLDAS) 中四个陆面模式 (CLM、Mosaic、Noah以及VIC) 输出的表层土壤湿度产品进行比较, 以期检验和评估CLDAS和GLDAS对中国区域土壤湿度的模拟能力, 为陆面模式的改进提供一定的参考。

1 资料与方法

1.1 观测数据

观测数据来源于国家气象信息中心整理的中国区域2012年226个土壤湿度自动站逐小时的观测数据。土壤湿度的观测在垂直方向上分八层 (0~10) cm, (10~20) cm, (20~30) cm, (30~40) cm, (40~50) cm, (50~60) cm, (60~80) cm, (80~100) cm。土壤湿度自动站观测仪利用频域反射法原理来测定土壤容积含水量, 它由一对电极 (平行排列的金属棒或圆形金属环) 组成一个电容, 其间的土壤充当电介质, 电容与振荡器组成一个调谐电路, 用100 MHz正弦曲线信号进行扫描, 传感器电容量与两极间被测介质的介电常数成正比关系。由于水的介电常数比一般介质的介电常数要大得多, 所以当土壤中的水分增加时, 其介电常数相应增大, 测量时传感器给出的电容值也随之上升。根据传感器的电容量与土壤水分之间的对应关系, 即可测出土壤体积含水量。

研究表明[9], (0~10) cm土壤湿度对于气候研究十分重要, 而且 (0~10) cm土壤湿度对于农作物生长的影响非常大, 因此选取了 (0~10) cm土壤湿度作为研究对象。为了减少模拟验证时站点尺度匹配比较所带来的不确定性, 参照聂肃平等[10]和熊明明等[7]的研究, 并结合土壤湿度观测值的分布, 将中国分为5个区域。

1.2 CLDAS土壤湿度产品

CLDAS由国家气象信息中心师春香研究员主持开发, 利用数据融合和同化技术, 对地面观测、卫星观测、数值模式产品等多种来源数据进行融合, 获取高质量的温度、气压、湿度、风速、降水和辐射等要素的格点数据, 进而驱动陆面过程模型, 获得土壤湿度等陆面变量。目前投入业务运行的版本是CL-DAS 1.0。

CLDAS土壤湿度产品的覆盖范围为东南亚 (0°~60°) N, (70°~150°) E, 空间分辨率是1°/16, 时间分辨率是1 h, 实时产品滞后3 h, 近实时产品滞后时间为2 d 3 h, 在垂直方向上分为6层 (0~5) cm, (0~10) cm, (0~20) cm, (10~40) cm, (40~80) cm以及 (80~200) cm。为了方便与GLDAS土壤湿度产品进行比较, 本文所使用的CLDAS土壤湿度产品是近实时土壤湿度产品。

1.3 GLDAS土壤湿度产品

GLDAS数据是美国航空航天局 (NASA) 戈达德空间飞行中心 (GSFC) 和美国海洋和大气局 (NOAA) 国家环境预报中心 (NCEP) 联合发布的基于卫星、陆面模式和地面观测数据的同化产品, 它能够提供多种驱动数据, 这些数据来源于大气同化产品、再分析资料和实际观测。目前, GLDAS结合Mosaic, Noah, CLM (the community land model) , VIC (the variable infiltration capacity) 4个陆面模式提供了大量的陆面数据。本文所使用的GLDAS土壤湿度产品是利用GLDAS数据驱动Mosaic, Noah, CLM和VIC模式, 输出的土壤湿度数据, 空间分辨率是1°, 时间分辨率是3 h。由于GLDAS土壤湿度产品的单位是kg/m2, 根据以下公式转换为体积含水量

为了便于比较, 将四种GLDAS土壤湿度产品分别线性插值到 (0~10) cm。

2 结果与分析

2.1 土壤湿度的空间分布和模拟偏差

在研究模式土壤湿度资料与土壤湿度观测资料的具体差异时, 采用双线性插值法将模式土壤湿度资料插值到观测站点, 将其与相应时间的观测数据进行匹配, 以便进行分析。当进行模式土壤湿度资料与实测数据进行比较时, 如果观测数据是缺测, 将对应的模式模拟数据也视为缺测, 不进行比较与评估。

由图2 (a) 可以看出, 东南地区是土壤湿度的高值区, 体积含水量都在 (0.3~0.4) m3/m3之间, 而河套地区是土壤湿度的低值区, 体积含水量在 (0.05~0.15) m3/m3之间, 土壤湿度从西北地区向东南和西南地区递增。从 (0~10) cm土壤湿度空间分布来看, 华北地区较为干燥, 而东南和西南地区较为湿润, 这样的土壤湿度分布特点与孙丞虎等[11]和张文君等[12]的研究结果较为一致。

从图2 (b) ~图2 (f) 可以看出, 5个模式对中国东部土壤湿度的模拟结果也呈现出从西北地区向东南和西南地区递增的特点, 但略有差异。5种模式对河套地区土壤湿度的模拟均出现了高估现象, 而对于东南地区和西南地区的土壤湿度模拟得很好。从空间相关系数来看, 5种模式与观测值之间的相关系数均通过了0.05的显著性检验, 其中最高的是CLDAS模式, 相关系数为0.585, 最低的是VIC模式, 相关系数为0.388。

为了定量评估多个模式的模拟结果, 本文将模式模拟值和观测数据在空间和时间上进行匹配后, 对5个模式分别计算了各个观测站点的模拟值与观测值的偏差和相关系数。

2.1.1 偏差

从图3和图4可以看出, 相比较而言, CLDAS的模拟结果最好, 仅在华北地区的站点出现了较大的正偏差;CLM、Noah和VIC模式的土壤湿度模拟值在河套地区出现了相似的高估, 而CLDAS尽管使用了clm3.5模式进行模拟, 却没有出现明显的高估, 这是由于CLDAS使用的驱动数据来自地面观测数据和国家气象信息中心以及国家卫星气象中心提供的小时格点数据, 因此能够较为准确地模拟河套地区的土壤湿度分布状况, 而GLDAS驱动数据相对于CLDAS使用的驱动数据, 还存在一些需要改进的地方。Mosaic模式整体出现低估现象, 尤其是在华北地区, 最大偏差大于18% (体积百分比) , 平均偏高15%左右, 但是对于河套地区土壤湿度的模拟偏差很小。图5给出了五种模式模拟值与观测值的偏差的分布区间。从偏差的分布区间来看, 五种模式的偏差主要在±10% (体积百分比) , 这表明模式对于土壤湿度的模拟是可信的。CLM模式的正偏差和偏差的站点个数相差不大, Mosaic模式的负偏差站点个数大于正偏差站点个数, 而其他三个模式的正偏差站点较多。VIC模式在79个站点上的模拟偏差大于10% (体积百分比) , 表明VIC模式在刻画土壤湿度分布过程中存在一定问题。总体来看, CLDAS模式好于其他四个模式, 但是模拟结果主要偏湿, 还需要进一步的改进。

2.1.2 相关系数

图5给出了五种模式的土壤湿度模拟值与观测值相关系数的空间分布。总体来看, 大部分站点的模式模拟值与观测值的相关系数通过了0.05的显著性检验。Mosaic和Noah模式在河套和华北地区的部分站点的模拟值与观测值出现了负相关, 这表明Mosaic模式和Noah模式在模拟土壤湿度的变化部分, 还需要进一步的改进。而CLM、VIC和CL-DAS模式仅出现了零星负相关站点, 其中在河套地区, 仅CLDAS与站点的相关性很强, 大部分站点的相关系数大于0.6。从相关系数的分布来看, CLM、VIC和CLDAS模式与观测的相关性很强, 相关系数主要在0.4~0.8之间;Noah模式表现得略差, 相关系数主要在0.2~0.8之间, 有8.4%站点的模拟值与观测出现了负相关;Mosaic模式表现地最差, 25.2%站点出现了负相关。总得来说:模式与观测的相关性较好, 但是对于某些地方的土壤湿度模拟, 模式并不能很好地模拟出土壤湿度的变化过程, 出现了负相关。

2.2 各区域土壤湿度模拟结果与观测的比较

在模式模拟结果与地面观测数据之间的对比析中, 由于模式代表一个空间网格内的平均状况, 而地面观测仅仅代表一个点的观测, 因此二者在空间的代表性是有差异的[8]。因此, 在分析了站点尺度土壤湿度比较结果的基础上, 在区域尺度上对模式的土壤湿度模拟值与观测值进行了对比分析。

为了更为清楚地看到各区域模式与观测的土壤湿度变化情况, 图7给出了各区域土壤湿度观测值与模拟值的时间序列。

从各个区域的的情况来看, CLDAS在五个区域都表现得较好, 能够与观测值很好的对应, 而且在内蒙古地区, 只有CLDAS能够很好地模拟土壤湿度的变化, 但是在西南地区出现了轻微的低估 (最大偏差<0.05 m3/m3) , 而在其他四个地区出现了轻微的高估。CLM模式的表现仅次于CLDAS, 但是在冬季的西北地区和内蒙地区, 模拟值并不能反映土壤湿度变化的真实状况, 这表明CLM模式在冬季冻土地区的土壤湿度模拟方面还需要进一步的改进。Noah模式和VIC模式的土壤湿度模拟结果比真实值更为湿润, 在东南地区和江淮区域的模拟要比其他三个地区好, 而且表现最差的地区都是内蒙地区;Mosaic模式在东南和西南地区与观测值对应较好, 而在其他三个地区, 模拟值变化幅度很小, 不符合真实情况。

表1给出了5个区域土壤湿度模拟值与实测值的偏差、相关系数和均方根误差。总体来看, CLDAS的模拟好于其他四个模式。CLDAS在西北1区和河套3区与实测的相关系数均超过了0.9, 而且偏差均小于10个体积百分比, 这表明CLDAS对于土壤较为干燥地区的土壤湿度模拟得很好;而在东南5区, 也是土壤湿度较高的地区相关系数为0.841, 偏差约为0.015 m3/m3, 也抓住了土壤湿度的变化状况。但是在江淮和西南地区, 尽管相关系数通过了0.05的显著性检验而且偏差为-0.02和0.031, 但是相对于其他三个区域来说, 仍需要改进。

而在GLDAS的四个陆面模式中, CLM模式表现得较好, 在所有区域, 偏差均小于0.1 m3/m3, 除在江淮地区与观测相关系数略低于VIC模式外, 在其他四个区域, 相关系数均高于其他三个GLDAS模式。其次是VIC模式, 在五个区域与观测的相关系数均通过0.05的显著性检验, 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描述土壤湿度的变化, 但是在西北和河套地区出现了严重的高估, 偏差分别为0.106 m3/m3和0.119 m3/m3, 均方根误差分别为0.111m3/m3和0.129m3/m3, 而且相关系数也大幅度低于CLDAS和CLM模式, 。Noah模式在江淮和东南表现得较好, 相关系数分别为0.836和0.759, 偏差也小于0.1 m3/m3, 但是在河套地区出现了与高估, 相关系数没有通过0.05的显著性检验;Mosaic模式表现得最差, 仅在江淮和东南地区的相关系数较高, 分别为0.723和0.573;在西北和河套地区土壤湿度较低的地区, 出现了负相关系数, 以及相差一个数量级的偏差和均方根误差, 这表明Mosaic模式在刻画土壤湿度较干燥地区的土壤湿度变化过程上存在缺陷。

注:偏差和均方根误差的单位是m3/m3, Ⅰ区为西北地区, Ⅱ区为西南地区, Ⅲ区为河套地区, Ⅳ区为江淮地区, Ⅴ区为东南地区。

3 结论

运用中国区域2012年226个站点的0~10 cm土壤湿度观测数据, 比较和评估了中国气象局陆面同化系统 (CLDAS) 以及全球陆面同化系统 (GL-DAS) 的四个陆面模式 (CLM、Mosaic、Noah以及VIC) 的土壤湿度表层产品, 主要结论如下。

(1) 就土壤湿度的空间分布而言, 中国东部地区的土壤湿度呈现东南和西南较为湿润, 而西北较为干燥的空间分布特征;五个陆面模式的土壤湿度模拟结果均能够反映这种分布状况, 但是在河套地区都出现了高估现象;从模拟值与观测值的相关系数和偏差的分布来看, CLDAS的表现最好, 主要问题是对于土壤湿度存在轻微的高估, 还需要进一步的改进。

(2) 从区域尺度的土壤湿度模拟状况来看, 在五个分区中, CLDAS仅在江淮地区略差于VIC模式, 在其他四个分区, 均好于其他四个模式;CLM在GLDAS的四个陆面模式中表现得最好, 但是在模拟冬季冻土的土壤湿度方面存在一定的问题, 而Mosaic模式表现得最差, 尤其是在土壤较为干燥的西北和河套地区, 出现了与观测值负相关的现象。

以2012年中国区域的土壤湿度观测数据为依据, 对CLDAS的表层土壤湿度产品与GLDAS四个陆面模式的表层土壤湿度产品进行了比较, 证实了CLDAS在模拟中国区域土壤湿度方面存在一定的优势, 可以应用于干旱监测和土壤湿度研究。

参考文献

[1] Chahine T M.The hydrological cycle and its influence on climate.Nature, 1992;359:373—380

[2] 马柱国, 符淙斌, 谢力, 等.土壤湿度和气候变化关系研究中的某些问题.地球科学进展, 2001;16 (4) :563—566Ma Zhuguo, Fu Congbin, Xie Li et al.Some problems in the study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oil moisture and climate change.Advance in Earthsciences, 2001;16 (4) :563—566

[3] 林朝晖, 刘辉志, 谢正辉, 等.陆面水文过程研究进展.大气科学, 2008;32 (4) :935—949Lin Zhaohui, Liu Huizhi, Xie Zhenghui, et al.Recent progress in the land-surface and hydrological processstudies.Chinese Journal of Atmospheric Sciences, 2008;32 (4) :935~949

[4] 朱乾根, 兰红平, 沈桐立.土壤湿度和地表反射率变化对中国北方气候影响的数值研究.气象学报, 1996;54 (4) :493—500Zhu Qiangen, Lan Hongping, Shen Tongli.Numerical study of the influence of soil moisture and surface albedo on climate of north part of China.Acta Meteorologica Sinica, 1996;54 (4) :493—500

[5] 杜川利, 刘晓东, WU Wanli.CLM3模拟的1979—2003年中国土壤湿度及其对全球变暖的可能响应.高原气象, 2008;27 (3) :463 —473Du Chuanli, Liu Xiaodong, Wu Wanli.CLM3-simulated Chinese soil moisture during 1979—2003 and its possible response to global warming.Plateau Meteorology, 2008;27 (3) :463—473

[6] 李明星, 马柱国, 杜继稳.区域土壤湿度模拟检验和趋势分析—以陕西省为例.中国科学 (D辑) , 2010;40 (3) :363—379Li Mingxing, Ma Zhuguo, Du Jiwen.Regional soil moisture simulation for Shaanxi Province using SWAT model validation and trend analysis.Science China Earth Science, 2010;40 (3) :363—379

[7] 熊明明, 陈海山, 俞淼.CLM3.0对中国区域陆面过程的模拟试验及评估Ⅱ:土壤湿度.气象科学, 2011;31 (1) :1—10Xiong Mingming, Chen Haishan, Yu Miao.Simulation of land surface process over China and its validation PartⅡ:soil moisture.Scientia Meteorological Sinica, 2011;31 (1) :1—10

[8] 朱晨, 师春香, 席琳, 等.中国区域不同深度土壤湿度模拟和评估.气象科技, 2013;41 (3) :529—536Zhu Chen, Shi Chunxiang, Xi Lin, et al.Simulation and assessment of soil moisture at different depths in China area.Meteorologic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2013;41 (3) :529—536

[9] Wang W Xie P, Yoo S-H, et al, An assessment of the surface climate in the NCEP climateforecast system reanalysis, Climate Dyn, 2011;37 :1601—1620

[10] Nie Suping, Luo Y, Zhu J.Trends and scales of observed soil moisture variation in China.Advance in Atmosphere Science, 2008;25 (1) :43—58

[11] 孙丞虎, 李维京, 张祖强, 等.淮河流域土壤湿度异常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其与气候异常关系的初步研究.应用气象学报, 2005;16(2) :129—138Sun Chenghu, Li Weijing, Zhang Zuqiang, et al.Distribution and variation features of soil humidity anomaly in Huaihe river basin and its relationship.Journal of Applied Meteorological Science, 2005;16 (2) :129—138

不要让优点在“同化”中泯灭 篇10

这家公司的工资是按照工龄、学历等划分的。老总的本意是不想让员工之间竞争得那么激烈,大家一起把工作干好,有饭大家吃,有钱一起挣,同等资历员工之间的收入不要差异太大。

开始的时候,杜雷并不认同这种工作方式,觉得这样的规定不利于提高大家的工作积极性。但是,当听到一个同事感叹“这样的单位真是舒服,没有压力,不用那么累”后,杜雷的想法就转变了。的确,与其他同学整天抱怨竞争激烈、压力大的情况比起来,杜雷觉得自己的工作环境真是太棒了。

从此,杜雷的工作积极性消失了,基本上是老员工指派自己干什么,他才会去干什么。没有人指派的时候,他就假装上网查资料,其实就是在那偷偷地用QQ聊天。

因为杜雷工作不努力,部门经理很有意见,经常批评他。杜雷一气之下辞了职,跳槽到同行业的另外一家公司。

这是家比较保守的公司,之所以“保守”,是因为老总不想把大量的资金投资在新产品的研发上。老总比较喜欢那种打擦边球的“模仿”,即仿制一些同类著名企业的成熟产品。大公司“吃肉”,他们的公司跟着喝汤。很快,杜雷就“适应”了这个公司的“山寨版研发”的工作方式,疏远了以前自身所具备的“创新精神”。

擦边球打多了,终归有失手的时候。这个公司最终被一家大公司抓住把柄,告上了法庭。老总觉得这种经营方式比较“危险”,于是改行,准备开大型超市。

已经习惯这种工作方式的杜雷适应不了公司的新制度,于是,他又跳到了第三家公司。这家公司有个技术人员老高,特别贫。时间久了,杜雷也就染上了能吹牛、说大话的毛病。

大学毕业没几年,杜雷在职场上倒是学到了许多“新本领”,比如,安于现状、不思进取、能吹牛,等等。此后,杜雷在各个公司之间打转,成为一个职场“混子”,要么过不了试用期,要么虽然过了试用期,但是人家给的薪金不高。杜雷不明白自己好歹也是有几年职场经验的人,怎么身价就这么低呢?

职场是个大浪淘沙的地方,像杜雷这样的人会被“淘”、逐渐被边缘化。时间久了,领导见他的工作能力与年龄严重不匹配,就会炒他鱿鱼。因此,他们的职场道路注定会很艰辛、曲折。

职场中,难免会遇到一些有着各种“职场缺点”的同事,如果不严格要求自己,就会染上同事的职场缺点,使自己在职场中贬值。唯一保护自己的方法就是严格要求自己,力求在职场中不断进步,千万不要随波逐流,不要让自己的优点被别人的缺点所侵蚀、同化。只有保持清醒的头脑和奋进的精神,才能成为职场上的“常青树”,才能够笑傲职场、傲视群雄。

中英文报刊标题的同化趋势 篇11

中英文报刊使用两种不同的语言, 代表两种不同的文化, 其新闻报道的结构形式和写法各不相同, 而具有“点睛之效”的标题自然也呈现出迥异的特点。

中英文报刊新闻标题的不同特色

中英文新闻标题都具有提示或浓缩消息要点的作用, 这是它们的共性, 但对比诸多的中英文标题, 我们会发现它们实际上各有特色。首先, 中文标题多为多层式, 不仅有主标题, 标出新闻中最新最重要的事实, 还附之以引题或称眉题来交代事实背景, 烘托气氛, 并在主标题之下配以副题, 补充主标题之不足。主标题一目了然, 独立成句;引题和副题也各有分工, 前者主虚后者主实。相比之下, 英文标题只是新闻主体的“梗概”, 其形式比中文标题简单, 较多采用单层式, 较少采用引题和副标题。其次, 中文标题在揭示新闻事实的精华内容方面倾向于“全面性”, 着眼于尽可能详尽、完整地囊括新闻内容, 全文概要尽现于标题。而英文标题在揭示新闻内容方面远没有中文标题那样的深度与广度, 英文标题采用的是“重点化”, 更着力于以精练的文字概括出新闻中最重要的某一点或方面来吸引读者。根据张健在2004年7月8日至7月10日对《人民日报》、《文汇报》、《泰晤士报》、《今日美国》4家报纸所做的抽样比较, 《人民日报》和《文汇报》所使用的两个要素以上的新闻标题比两份英文报纸多, 达到39比7;而《泰晤士报》和《今日美国》的单要素标题要比中文报纸多, 达到28比8。由此可见, 中文标题通常比英文标题包含更多的要素。再者, 英文报刊新闻标题几乎从不以动词开头, 同时为力求报道内容的准确性、语言文字的简洁度和文章结构条理上的清晰感, 即遵循所谓的ABC原则, 英文报纸很少在标题中使用形容词或副词。与之相反, 形容词和副词在中文标题中却频频出现, 中文报刊也常常偏爱使用动词来引出一条标题。此外, 二者还有其他诸如时间表述、编排形式等方面的差异, 这里不再一一赘述。总之, 中英文新闻标题各有千秋。

中英文报刊新闻标题的同化趋势

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 中文报刊不断发展, 并进行了深入的调整, 其整体编排吸收了诸多西方媒体英文报刊的经验, 其中中文报刊新闻标题的变化尤为显著, 融入诸多新的元素, 并由此形成中英文新闻标题的同化趋势。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

直白化。从历史上看, 中文报纸的新闻标题, 经历了一个从无到有、从简到繁、从繁到精, 再到多样化的演变过程。过去出于追求工整对仗的目的, 硬生生添加在新闻标题中的各种各样华而不实的修饰语, 在今天的中文报纸上正渐渐失去往日的风采;相反, 从不同角度用新闻事实来说明问题的方式被普遍采纳。除了多行式标题外, 中文报刊还经常采用修饰语少、简单明了、在英文标题中常见的单行式标题, 努力使每一个词都实实在在, 有确凿具体的含义。事实上, 具有直白化特点的单行式标题正逐步成为中文报刊编辑日常使用频率最高的标题种类之一, 中文标题的这一特点, 在国际新闻方面表现得尤为明显。在如今快节奏的学习和生活情况下, 求短、求浅、求表现形式的新颖力度成为人们对新闻标题的必然要求。只有如此, 读者才可能从学习和工作的疲惫和麻痹中被激活, 从而产生阅读兴趣。

重点化。之前, 中国新闻标题一向倾向于“全面性”, 以高度凝练、概括见长, 着眼于尽可能详尽、完整地囊括新闻内容。从某种意义上说, 中文标题本身就是一条“超微型新闻”, 读者只需一览标题, 即知全文概要。而英文标题则相对趋于“重点化”, 只抓一点, 不计其他, 为读者留下充足的阅读空间, 客观上增强了新闻报道的悬念感, 调动了读者强烈的阅读欲望, 同时也增加了标题制作的灵活性。这种“部分事实标题”的独特魅力使之在中国国际新闻等版面上也越来越多地被启用, “重点化”已成为中英文报刊新闻标题的共同特色。

中英文标题趋于同化的原因

新闻的信息传播作用。为顺应商业信息传递的需要, 报刊首先诞生在欧洲大陆, 不论是15世纪发源于意大利的手抄小报, 还是17世纪末、18世纪初诞生于英国的印刷报纸, 从一开始就注定以信息传递为主要作用。反观中国, 真正意义上近代报纸的出现是在19世纪, 当时中国正处于社会动荡时期, 报纸自诞生之日起, 就肩负着更大的宣传思想的使命, 直到新中国成立, 报刊依然被视作政府的宣传喉舌, 这自然要求中文报纸新闻标题承载更多的内容, 用引题说明意义几乎成了中文新闻标题制作的一条不成文的准则。但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 尤其是进入21世纪之后, 经济生活日益成为中国人生活的最主要内容, 报刊日益显现出其大众化或大众性的特点。基于这种变化, 中文报刊从业人员的新闻观在很大程度上发生了转变, 他们重新确立了新闻传递信息的首要任务, 于是一些不必要的意义表述、华而不实的辞藻越来越为新闻编辑所摒弃。中国报刊的新闻标题正充分发挥其信息传播作用, 最大限度地帮助读者迅速锁定自己所需要阅读的新闻, 更快、更准确地获得信息。

时代的客观要求。进入全球化信息时代后, 人们的生活理念和方式随之改变, 互联网的出现与普及使人们处于信息的包围之中, 人们对信息的选择、接收越来越“快餐化”。现代中国人几乎很少有人能将一份报纸从头看到尾, 更多的人拿到一份报纸之后的第一件事就是浏览标题, 即成为所谓的“标题受众”, 这些读者并不在意新闻标题对仗是否工整、文采是否卓越, 他们看重的是手中的报纸能否使他们以最快的速度找到想要的信息。如今, 新闻传播正逐步进入“读题时代”, 新闻标题能否简洁、醒目地抓住读者的视线, 在实现新闻信息有效传播的过程中具有更为重要的作用。相比之下, 传统的面面俱到的多行式标题就显得过于繁琐, 逐渐被摒弃。删繁就简, 以简明扼要、立意新颖、精辟动人的文字浓缩新闻的基本内容, 出色地担当“向导”任务, 使读者一览而知其大概, 然后根据需要有选择地阅读新闻内容已成为时代对新闻标题的客观要求。

商业化运作模式的要求。中国在成为世贸组织 (WTO) 成员的同时, 也引入了媒体竞争。商业化运作模式使今天的媒介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 报纸的版面越办越活跃, 也越来越珍贵。为了迎合广大读者的“看书看皮, 看报看题”的快节奏心理, 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报纸编辑们在新闻标题的制作上做足了文章, 千方百计地使新闻标题既达意醒目, 又快捷有效益, 在这样的背景下, 英文报刊某些标题的优势更加凸显。一方面, 英文报刊的单行式标题制作显然比中国报刊编辑所青睐的对仗式标题制作来得更方便、更快捷;另一方面, 为了增强文章的可读性, 报纸越来越强调标题的信息应有所保留, 只把最富冲击性的内容展示出来, 吸引读者往下读。在以秒为计算单位的当今媒介竞争中, “事实标题”自然便成为当代中文报刊的新宠。

中英文标题的同化趋势, 自然有英文报刊对中文报刊所产生的巨大影响, 但更重要的是中国媒介自身内在文化的自我更新的结果, 是其树立全球视野、顺应时代潮流、服务读者、发展自己的结果。事实上, 传统中文标题形式多变、信息量丰富、言简意赅的优势依然在中文报纸上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汉语言文字的独特魅力仍是英文所望尘莫及的, 也是我们这个民族永远不可能割舍的。中文标题的西化是中国媒介摒弃狭隘的民族眼光、融入英文新闻标题之长, 而又张扬中文自身特色的勇敢跨越。它所带来的这种新的标题语体方式, 为中华民族文化更畅通无阻地与其他语系进行沟通与交流打开了一条通道, 有了这条通道, 我们的信息、我们的声音会更远更真切地传到世界的每个角落。

参考文献

[1].张健:《报刊英语研究》,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7年版。

[2].左克:《标题鉴赏录》, 北京:新华出版社, 1998年版。

[3].彭朝丞:《新闻标题制作》, 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2000年版。

[4].刘宓庆:《文体与翻译》, 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1998年版。

上一篇:经济增长转变下一篇:低励限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