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工程项目文化

2024-05-26

创新工程项目文化(精选12篇)

创新工程项目文化 篇1

现代企业管理理论认为,企业文化建设尤其是企业伦理道德建设是无形和有形的统一,抽象和具体的统一,同时也是观念性和实践性的统一,经济性和社会性的统一,具有吸收性、时代性、系统性、隐蔽性、特殊性、动态性等特征。一个企业的生存和持续发展,其实就是企业价值观的维系,以及通过长期的历史的企业生产经营实践活动,实现企业大多数员工对价值观的认同和自觉行动,也是企业核心能力与核心竞争力的培育过程。

一、围绕企业愿景,进一步提炼企业核心价值观

1. 用石油工程建设企业愿景引领企业文化的个性和特征。近年来,

中国石油天然气第一建设公司胸怀石油工业的快速发展大局,努力做“国内最强,同时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化工石油专业建设公司”,明确了“调整、规范、效益、和谐”的工作方针,坚持“成本优先、质量至上,安全第一、以人为本”的经营管理原则,在“发展、转变、人才、和谐”等方面下工夫,形成企业成员共同接受的价值观,并以此来协调工程队伍的人际关系,促进工程队伍整体素质的提升。这就使我们能够在该企业的战略指导下,研究企业文化的方向和位置,并彰显该企业文化的个性和特征。

2. 从石油工程建设企业文化要素及其关系着手把握文化内涵。

企业核心价值观是企业员工和社会共同接受的价值观。企业文化建设的过程就是企业人才队伍建设的过程。石油工程建设企业需要结合企业发展实际,不断凝练和提升企业核心价值观。中国石油天然气第一建设公司坚持把“铁的信念、铁的意志、铁的纪律、铁的作风”融入到公司生产经营活动中,不断丰富和发展了“铁军”文化,为集团公司建设综合性能源公司,实现又好又快、科学和谐发展做出了新的贡献。本文认为需要在继承传统文化和国内外先进文化精髓的基础上,赋予企业价值观新的内涵,努力实现传统与现代的统一。

二、塑造企业品牌文化,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

1. 总结经验,树立典型,

树“铁军”精神。多年来,中国石油天然气第一建设公司在伦理道德建设方面注重采用“立标杆,树形象”的方式,激励先进,鞭策后进,规范员工行为;使职工队伍“能征善战,敢打硬仗,善打硬仗,奋发进取”,促进了企业员工整体道德水平的提高,推进了企业管理水平的持续提升。在石油工程建设企业文化创新过程中,企业党建思想政治工作者要自觉履行人类灵魂工程师的神圣职责,展现高举旗帜、爱党爱国的坚定信念,无私奉献、服务人民的高尚情怀,以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精神状态,默默耕耘、爱岗敬业的工作作风,不断挖掘先进人物、先进典型,积极弘扬“铁军”精神,为推动企业又好又快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2. 干工程,

带队伍,再造企业文化。通过对中国石油天然气第一建设公司调研,我们知道该公司代表着中国石油集团公司石油炼建和石油化工建设领域的先进生产力,拥有一个团结务实的领导班子,拥有七个项目管理分公司,三个专业分公司,三个管理作业团队的工程处,近五十多个战功显赫、执行力强、敢于挑战极限的工程队。面对“十二五”新形势新任务,公司应脚踏实地,面向工程、面向客户、面向员工,在干工程的过程中锻炼队伍;在干工程的过程中坚持把“铁的信念、铁的技能、铁的作风、铁的品质、铁的使命”融入到公司生产经营活动中,用先进文化凝聚人,用科学管理塑造人,积极营造“炼建报国、勇夺第一,科技先导、出手过硬,求真务实、三老四严,精细管理、诚信服务,保障有力、和谐发展”的企业文化氛围,突出员工队伍素质养成,不断提升公司核心竞争力,谱写公司“十二五”科学发展新篇章。

3. 建章立制,

用长效机制让企业文化落地。企业文化建设,不仅需要先进的思想指导,更离不开完善的运行机制保证。企业文化运行机制包括组织领导机制、教育培训机制、人事机制、奖惩机制、工作机制四个部分。企业文化建设重要一环是领导重视,领导不重视一切工作都无从谈起,由专门领导来负责企业文化建设。企业文化有效运行需要设立专门机构,有专职人员来负责企业文化的实施,明确职责,责任到人,力求实效。通过对企业文化内涵的分析和讨论,我们认为企业文化建设必须融入企业制度建设和各项工作流程运作,并不断优化企业工作流程。

三、加强沟通,凝心聚力,推进企业文化建设

1. 从领导开始,

积极倡导和垂范企业文化。所谓“影响力”就是一个人在与他人交往中影响和改变他人心理和行为的能力。一个企业有什么样的领导就有什么样的文化。喊破嗓子,不如做出样子。因此,企业文化创新要从领导言传身教开始。在“十二五”期间,石油工程建设企业的领导干部一定要提高对转变企业发展方式重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牢记党的根本宗旨,全心全意依靠人民群众办企业;积极营造“炼建报国、勇夺第一,科技先导、出手过硬,求真务实、三老四严,精细管理、诚信服务,保障有力、和谐发展”的企业文化氛围;用“铁军”精神提升企业全体员工的素质,用“铁军”精神打造一流诚信队伍。

2. 加强沟通,

消除障碍,传播优秀企业文化。沟通是指实质意义上的传递和理解。企业要实现有效沟通,应从管理沟通的七要素(听众、信息源、信息、目标、环境、媒介和反馈)入手,系统全面地考虑管理沟通的策略。石油工程建设企业是国有企业,具有党建思想政治工作优势。石油工程建设企业是劳动密集型企业,需要通过有效沟通,鼓舞士气、凝聚人心,使员工接受企业核心价值观,建成一支敢打硬仗的优秀员工队伍。因此,企业党政“一把手”要多与班子成员沟通、协商,善于总揽全局,充分调动班子成员的积极性;要实现企业内部上下级之间、上下工序之间、员工与员工之间、部门与部门之间的零距离沟通,在合作共事中,不断提高班子和员工队伍凝聚力、战斗力。

3. 经营人心,

让员工把文化理念转化成自觉行动。经营企业就是经营人心。坚持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本质要求;就是要以实现企业全体员工自由与全面发展为本,从员工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员工的心就是企业的根。石油工程建设企业要突出项目现场管理,要在关注员工物质需求的同时,更加尊重员工个人精神需求的满足,努力使员工精神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以充分调动员工服务项目生产作业的积极性、创造性。同时,要努力培养员工创新精神,鼓励员工开拓创新,在实现企业价值、社会价值的同时,最大限度地实现其自身价值,保证人的自由与全面发展,让员工把企业文化理念转化成自觉程服务水平。

行动,提高企业工

四、加大组织力度,推进企业文化创新迈上新水平

1. 完善网络,

改进企业文化传播手段。网络是企业文化建设的最佳保障。企业文化有效运行需要设立专门机构,有专职人员来负责企业文化的实施,明确职责,责任到人,力求实效。行为科学的代表人物如梅奥等人认为,工人是“社会人”,除了金钱方面的需求外,还有社会、心理方面的需求。同时,在企业的正式组织之中,还存在“非正式组织”,它对企业人际关系和生产率的提高有很大影响。伴随着石油工业的创业史,中国石油第一建设公司创造了一个个炼建丰碑,形成了一建人的文化:不讲条件,吃苦耐劳,敢打敢拼,勇于奉献。企业文化建设实质上是“一把手工程”,文化网络对企业文化理念的推广落实能够起到推动作用。石油工程建设企业需要设置专门领导来负责企业文化建设,积极发挥新闻媒体的舆论引导作用,通过报纸、广播、电视、网络等新闻媒体,宣传企业文化,发挥主渠道作用。

2. 耳濡目染,

营造良好的企业文化氛围。近年来,中国石油天然气第一建设公司“铁军文化”,在企业党建思想政治工作中发挥着重要的功能,如导向功能、熏陶功能、激励功能等等。该公司承担中国石油集团公司大型项目建设任务多,如兰州、独山子、抚顺、成都、大庆等石化公司百万吨/年乙烯装置建设任务。因此,该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关系到现场工程管理的策略,如现场工程管理活动中的文明施工管理,是施工企业“品牌”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

3. 创新载体,

让员工积极践行企业文化。近年来,石油集团工程建设企业“五型”班组创建活动,有效地培养了员工个人的良好作业习惯,极大地推进了企业“三基”建设,其实质是个人与社会的互动,是精神文明建设的时代创举,也是企业文化建设的载体创新。目前从技能水平看,该公司技能水平较高的职工年龄偏大,而新生力量大部分是近几年入厂的协作工,从文化层次和个人素质上还不能适应工程处队伍建设的需要,队伍整体上呈“哑铃型”结构。加之目前公司施工规模总量呈现跨越式发展态势,导致了施工队动迁频繁,组织分散,管理跨度大,给企业队伍管理造成很大的困难。因此,公司要推进队伍素质建设,要突出加强各级班子建设,突出多元化员工管理,注重多方沟通与协调,通过企业文化建设,实现员工发展、企业发展,作到服务到位,保障有力。石油工程建设企业要通过抓现场管理促进队伍建设,通过队伍建设推进工程技术服务水平的全面提升,尤其是确保安全生产,为建设一个完善的工程建设公司管理文化营造氛围。

4. 努力学习,

不断丰富企业文化。企业只有通过不断学习和实践,才能与时俱进跟上社会发展的步伐,与时俱进,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本文认为该公司应紧紧围绕生产经营开展企业文化建设,以群众性实践活动为主要载体,突出文化载体、管理载体、网络载体的综合应用,积极创建“学习型”组织,扎实开展“六个一”党支部建设,通过开展以“七塑七带”为主要内容的“塑型工程”活动,使党员干部实现“六优目标”,全面提升企业员工综合素质,为石油工业的快速发展做出新的贡献。石油工程建设企业要以学习型党组织建设为契机,针对企业项目点多、面广的特点,充分利用互联网、手机等新兴媒体,探索学习型组织的有效载体。通过加强学习型班组建设,强化员工终身学习的理念和意识,提高员工综合素质,增强创新能力。企业要定期组织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进行经验交流,并把学习心得与员工共享。学习对于企业来说,是一个持之以恒的过程,需要利用各种方式和途径,不断地学习获取新知识,不断地把知识运用到实践中,以增强企业学习和创新能力,推进企业和谐稳定持续发展。

创新工程项目文化 篇2

经济学家于光远有句名言:“国家富强靠经济,经济繁荣靠企业,企业兴旺靠管理,管理的关键在于文化。”可见项目文化在企业管理中的重要地位,同样项目文化在施工管理作用也不小,它能推动施工管理向良性发展。施工管理只有拥有自己的项目文化,才能使企业具有生命的活力。

项目文化是在生产经营实践中,逐步形成的,为全体员工所认同并遵守的、带有本组织特点的使命、远景、宗旨、精神、价值观和经营理念,以及这些理念在生产经营实践、管理制度、员工行为方式与企业对外形象的体现的总和。第一项目部成功地运用项目文化,将“竞优文化”、“和谐文化”、“铁路文化”融入施工管理中,共同创建与工程施工特点相适应、与施工现场环境相协调、与生产一线员工精神需求相吻合的文化氛围,推动了施工管理,并获得了2010中华全国铁路总工会颁发的“火车头奖杯”的殊荣。

项目文化作为一种以施工管理为核心的企业文化,对于施工项目的经营和发展起着愈来愈重要的作用。在新时期,如何丰富项目文化内容,创新活动载体,增强企业职工的凝聚力和战斗力,使企业与员工达到共赢,一直是基层单位项目文化的发展方向,结合近年来的努力成果和今后的工作方向,浅谈以下几点:

一、坚持“思想领先”,传承和创新宣传文化工作

思想是行动的指南。只有“思想领先”,才能观念创新,行动一致,目标同向。第一项目部党支部紧密结合生产经营实际,注重思想建设与项目文化的优势互补,有针对性地开展“创先争优”大讨论、“共谋发展,共担责任”大讨论、班前宣誓、“保持党的纯洁性教育”、“党风廉政建设”等一系列主题宣传教育活动,并把主题活动作为培育企业核心理念的平台,使党建思想政治工作与企业文化建设更加体现企业和员工的共同意愿。同时,拓宽企业文化宣传渠道,注重强化舆论宣传和文化引领的作用,加强对内宣传以增强内部和谐度,适度对外宣传以提升外部美誉度。

1、可以组织编印《企业文化辑录》等方便携带的宣传手册,宣传自我。内容中可以包含项目文化建设原则、目标、发展口号、理念等,充分利用企业理念识别系统(MI)将其系统化、特色化,在阐述一航理念的基础上更能展现项目部专长,在有上级领导视察和兄弟单位来参观时,可以向他们赠送项目文化宣传手册,以达到良好的广告效应和传递效应。

2、可以利用项目部的橱窗文化展示项目文化活动和取得的成效。在项目部驻地建立多个板块的文化橱窗而非集中一区,图文并茂,增强项目文化的生动性与时效性。同时,可以根据公司推动的活动和国家倡导的文化精神制作专题文化看板,有针对性的发动全体职工参与到制作中去,使项目文化更贴近大众,营造了良好的人文环境和舆论氛围,搭建展示企业软实力的平台。

3、可以通过网络资源开通博客宣传企业文化,与兄弟单位交流经验。网络已成为大众获得信息、资讯的主要来源载体,项目部职工大多以年轻人为主体,工作生活离不开网络,通过引进时下流行元素,展示项目文化,搭建项目部与职工交流平台,以其零成本、高速度和广泛传播力将项目文化深入到职工内心,也能快速的了解职工对于项目文化的需求,随时调整工作方向。

二、加强“以人为本”,将项目文化向分包队伍延伸

施工项目是劳动密集型企业,生产力构成人的因素比重大,劳动者的个人素质、协作意识、责任意识直接影响工程进度与施工产品质量,而分包队伍大多文化水平不高,这就要求项目文化要采取多样性和灵活性的方式向工人灌输基本理念,加强项目文

化的辐射力和渗透力。

1、建设一支作风过硬的项目团队。将分包队伍视为企业内部团队,使分包队伍在企业中找到归属感和认同感。四公司每年会更新合格分包商名录,这些记录在册的分包商大都与公司常年合作,能够熟悉企业制度并适应管理模式,从某种程度上讲他们已经接受了四公司的企业文化,而成为合格分包商也是四公司对于他们施工产品的一种认同,使他们在实现项目目标的同时也是实现自我价值的过程,最大限度的调动工人工作生产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提升项目的竞争能力。

2、创造一个轻松和谐的工作环境。把经营管理思想,项目管理目标,实现目标的途径以及实现目标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困难等问题多和分包队伍进行沟通,注意倾听他们的意见和建议,营造一个既有民主,又有集中的组织氛围。例如今年项目部实行了“红黄绿牌”制度,根据月初制定的施工计划到月底进行考核,分包队伍也参与了施工计划的拟定和奖罚制度的制定,使他们更多的参与到项目的管理中去。

3、搭建一线工人发展的培训平台。在满足项目施工生产需要的同时,尽量提高工人的综合素质,对分包队伍的作业人员进行培训,一专多能,帮助他们树立信心,让每个工人通过辛勤工作感受到个人知识、经验和能力上的不断提高,从而增强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他们良好的行为规范,正确的职业理想,高尚的职业道德,娴熟的职业技能,严格的职业纪律。将一航精神贯彻给每一位工人,培育工人的责任感和对企业的归属感,4、建立一个公平有效的奖励机制。在公司开展劳动竞赛的基础上,项目部内部也分工区进行小组劳动竞赛,根据项目部制定的“红黄绿牌”制度,实行月度考核,将考核成绩与分包队伍的经济挂钩,加大奖罚力度,采用激励机制,促进分包队伍互相

比拼,保质保量的加快完成施工任务。

三、提倡“多元发展”,整合项目文化资源

项目文化作为一种潜移默化的精神力量,最终通过活动载体得以表现。它可以使项目文化化无形为有形,让文化建设看得见、摸得着、感受得到。如何使项目文化独具特色,一直是我们的探索方向,那么文化活动的多元发展,无疑是增加了这种目的实现的可能性。对于施工企业来说,加强职工的文化活动建设,丰富业余生活更显得尤为重要,所以在每一个项目的施工前期,都会加大对职工的基础设施建设。例如建设篮球场地、羽毛球场地、乒乓球室、职工书屋等,购买文体活动器材,在工作之余多运动多活动,使身心得到放松。同时,定期举办一些体育竞赛,可以加强职工的沟通和交流,也提高了员工的团队意识。每逢节假日,举办联欢晚会,使员工能够感受到企业大家庭的温暖,同时晚会节目由员工自编自排,满足不同员工对于文化活动的需求。通过举行形式多样的项目文化活动,提升项目文化品位。

创新工程项目文化 篇3

井店镇位于涉县东北部,境域东部、西部为山区,辖区面积108平方公里。有28个行政村,人口4.1万。是涉县人口大镇、经济强镇、文化名镇。2004年时任中央领导中央省市领导先后到该站视察和指导工作,对井店镇文化站的工作给予了充分肯定。

打造全省一流乡镇宣传文化站

2002年,镇党委、政府筹措资金300多万元对文化站进行了扩建。扩建后占地面积4335平方米,建筑面积2120平方米,专职人员4名,内设图书室、阅览室、多功能活动室等8个活动园地,活动室器材齐备,有电脑20台,大型健身器材4件,藏书3.2万册。2005年获省“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专项经费11万元,完成了“资源共享基层中心”建设,是全镇干部群众进行文化交流、开展文体娱乐活动的重要场所。

村村都有文化室 户户都有文化人

抓住“河北省文化示范村”和“太行山革命老区宣传文化工程”的建设契机,争取省、市投资50万元,镇村投资200余万元,村村建起了宣传文化室。现在,全镇村村都有文化户,户户都有文化人。

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

满足群众精神文化需求。

镇文化站实行全天候免费开放,开展了棋类、球类、书法、绘画、美术、歌咏等各类比赛活动,成立了摄影协会、象棋协会、文学美术协会等组织,组织了电子琴培训、电脑培训、摄影类培训。各村文化站主要利用元宵节、国庆节、庙会、物资交流会等节庆期间,采取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组织开展了丰富多彩的群众性文化活动,其中小品《考妹夫》获省燕赵群星奖。传统民间花会表演节目《上刀山》在中央4台和省电视台播放,被河北省人民政府、河北省文化厅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

创新文化活动方式服务百姓文化社会

文化站不断组织送文化下乡活动,深入农户开展普法宣传、技术培训、医疗保健、文艺演出活动,演出节目20余场,送科技图书近万册,发放明白纸5万余份,开展无偿医疗活动60多次。文化站还积极搜集、整理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展示、宣传活动。

创新工程项目文化 篇4

本刊讯从财政部获悉:2013年中央财政支持实施97项文化科技创新工程, 主要分布在网络文化、文化旅游、文化艺术、广播影视、新闻出版、文化科技服务等领域。

为充分发挥科技创新对文化发展的重要引擎作用, 深入实施科技带动战略, 增强文化领域自主创新能力和文化产业核心竞争力, 2012年国家启动实施了国家文化科技创新工程, 中央财政通过国家科技支撑计划给予大力支持。2012年投入3亿元, 2013年投入2.97亿元。

财政部表示, 国家文化科技创新工程主要包括加强文化领域共性关键技术研究、促进传统文化产业的优化和升级、推动新兴文化产业的培育和发展、提升文化事业服务能力等相关内容。该工程的实施, 围绕文化领域重大科技需求, 着力突破一批共性关键技术, 有利于提高重点文化领域的技术装备水平, 加强文化领域技术集成创新与模式创新, 促进传统文化产业的调整和优化, 推动新兴文化产业的培育和发展, 提高文化事业服务能力, 促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崔文苑)

创新工程项目文化 篇5

2015年度课题的通知

各有关单位:

根据市社科联有关市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课题立项工作的通知精神,经研究,杭州市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传播与杭州文化创新研究中心(以下简称“中心”)2015年度课题开始申报,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和各项改革发展措施,尊重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规律,立足于杭州经济社会发展现实和传播与文化创新实践,致力于科学研究的理论性与应用性相结合,更好地为杭州经济社会发展和文化体制机制创新服务,为哲学社会科学的研究发展创新服务。

二、课题性质

立项的基地课题为杭州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

三、立项计划

2015年拟立项课题7项。其中重点课题2项,成果形式原则上为著作;一般课题5项,成果形式可以是著作、研究报告或论文。论

文或研究报告的研究时间均不超过一年,著作时间为1-2年。

四、相关要求

(一)课题方向

为提高研究质量,推动研究创新,基地确定本年度课题不设具体参考选题,申请人可根据个人研究特点和研究积累,自主设计具有创新个性的研究课题。选题范围、研究方向和研究重点,可参考基地两个基本研究方向:传播与媒介影响研究、文化产业与公共文化创新研究等。要注重突出区域特色,把传播影响研究与杭州社会文化发展研究相结合,注意研究网络新媒体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联,以及对文化产业和公共文化的发展创新影响,鼓励从传媒与文化产业角度探讨大众创新创业的专题研究。选题要注重学理性与应用性相结合,优先考虑已有前期研究成果的申请项目,对没有明确研究对象或问题指向的申请,一般不予受理。

(二)申请者条件

本次课题申报面向省内外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社会团体等单位及其他经审查符合条件的机构组织和个人。每位项目负责人只能申报一项课题,且不能作为课题组成员参加其他项目的申请。承担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浙江省和杭州市社科规划课题未完成者不得申报基地课题。

(三)经费资助额度

重点课题经费资助标准为2-3万元,一般课题经费资助标准为0.6-1万元。

(四)申报程序

请项目申请者严格按照基地选题要求,提交《杭州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基地项目申请书》一式4份、《杭州市社科规划课题基地项目设计论证(活页)》一式8份(A4纸正反双面打印),并提交电子版一式1份到学院科研秘书处,由学院统一递交科研处。

五、受理时间

企业创新需要创新文化 篇6

企业发展需要创新早已成为共识。实践中我们注意到创新的整体性,即创新是全面的,包括设计创新、技术创新、产品创新、制度创新、管理创新、服务创新、文化创新等,而且需要组织成员全员参与;注意到创新的协调性,即各项创新之间的衔接和相互促进;注意到创新的经常性,即任何创新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要不断创新。但到此还不够,还需要有个统领的条件和文化——创新文化。

广而言之,不单是对企业,包括全社会都需要处理好文化创新和创新文化的关系。两者的含义不同,侧重点不同。文化创新主要是指对现有文化的创新,涉及面很广。创新文化是指为所有创新,包括文化创新在内,提供进行创新所必须的风气、氛围和舆论。我们知道,所有创新都是需要担当一定风险的。从孔子的“仁”与“恕”,到现代的宽容和包容;从民间的“敢为人先”、“失败是成功之母”,到我们党倡导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都是创新文化的内涵和表现。而“不求有功但求无过”、“枪打出头鸟”之类,则是阻滞创新的陈腐文化的表现。

创新工程项目文化 篇7

近日,由河南省科技厅、河南省委宣传部、河南省财政厅、 河南省文化厅、河南省广电局、河南省新闻出版局六部门联合编制的《河南省文化科技创新工程实施方案》印发,标志着河南省文化科技创新工程正式启动。

到2015年底,河南省力争培育5家以上省级文化科技融合示范基地,争创1家国家级文化科技融合示范基地;重点扶持20家骨干文化科技企业;建设10家以上文化科技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加强文化科技重点攻关,取得20项以上重大文化科技成果并推广示范;到2020年,将河南省建设成为在全国有较大影响力的区域文化科技融合中心。

下一阶段,河南省文化科技产业将以加快转变文化产业发展方式为主线,积极构建文化与科技融合发展的体制机制, 建立健全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文化科技创新体系。

创新工程项目文化 篇8

中国户外音乐节在经过了多年发展后, 逐渐形成了以摇滚乐为基础, 多种音乐形式并存的发展模式。在全国各地, 每年都会举办多场此类音乐节, 且呈现“井喷”之势。在户外音乐节中, 各种风格的歌手、不同层面的乐队都参与其中, 观众也因此得到了平等、自由的参与感受, 这对本土音乐的传播、对全民音乐素质的提升大有裨益。在多元文化背景下, 我国户外音乐节在项目管理方面表现出了独有的特征。

(一) 多元文化的即时互动

户外音乐节最为重要内容是在音乐现场进行表演, 虽然会因场地等因素的影响, 导致声音信号难以借助扩声设备达到更好的效果。但是, 正是这种音乐传播形态使得户外音乐节更倾向于自然, 也更能得到观众的认可和推崇。

实际上, 在户外的现场演绎中, 不同的音乐作品在与观众的多元互动中, 被赋予了更为鲜活的生命, 任何一个音乐作品都能得到人们的共鸣。此外, 作为一种特殊的音乐传播形式, 户外音乐节同时具有另一个显著特征——这种形式的音乐活动能够满足音乐表演者和观赏者之间的情感交流, 两者都处在同一时空界面, 能够面对面地完成音乐表达、交流和反馈, 这是其他音乐形式无法做到的。

(二) 积极乐观的文化引导

从世界各国已经开展的户外音乐节的主题来看, 大多倡导积极乐观的文化指引, 如和平、环保、友爱、互助等, 不一而足。总之, 随着户外音乐节的发展和繁盛, 其中增加了越来越多的全球性公益的元素, 音乐人在现场阐释激情和希望的同时, 也弘扬了积极的、正面的价值观, 使得户外音乐节在艺术气质与人文关怀方面表现得更为丰富。

在我国, 户外音乐节的举办也彰显出了这一特征, 比如在每年一度的“迷笛音乐节”中, 都倡导通过音乐节的主题与口号, 不断启迪和鼓舞中国年轻人实现梦想的动力;在“哈尔滨音乐节”上, 观众能够通过集体签名的方式, 倡导环保主张, 并将自己的感想、感言等发送到微信、微博等多媒体平台上。这样一来, 会有更多的人来到绿色场地参与文化互动, 呼吁更多人参与其中。当然, 一些户外音乐节宣扬的主题和价值理念十分直接, 在其名字上就可见一斑, 如“低碳生活, 户外你我”的焦庄户外音乐节、“大爱音乐节”等。由此可见, 户外音乐节既能传播音乐作品和音乐讯息, 也可以为社会发展填补更多的社会核心价值观。

(三) 空间开阔的文化场景

在人类音乐文化的发展历程中, 音乐表演空间和表演形式不断发生变化, 而为了适应不同的音乐表演需要, 一些新的形态被不断开发出来。在不同时期, 音乐舞台、戏剧舞台、古戏台等扮演了不同的角色, 对音乐文化的传播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后来, 为适应人们对音乐的即时性需求, 街头行进乐队的即时表演得到了人们的认可, 广场音乐文化活动也逐渐被人们熟知。

由此可见, 户外音乐节的历史悠久, 有较强的社会文化背景。此类音乐节以户外开阔的自然空间为文化场景, 以多元的音乐风格与文化理念为基础, 无论是流行音乐歌手还是乐队的现场演绎, 其独特的魅力可以就此呈现出来。与传统意义上的演唱会、音乐厅等形式不同的是, 户外音乐节选择的是开放的、整体的、高度自由化的演出空间。无论是城市的公园还是海滨、沙滩, 无论是在雪山之下还是在湖边林地, 都能随意地、自由自在地被改造成户外音乐演出场地。

(四) 平等自由的文化参与

户外音乐节的音乐内容多与流行有关。在当前的音乐生活中, 这些音乐在汲取了民间音乐与古典音乐要素后, 逐渐形成了“音乐生活化”的特征, 对人们的感受和情感给予了更多关注, 同时, 也更加关注当下的生活, 音乐中更能反映当代人的生存和生活状态。这样一来, 户外音乐节也就同时体现了音乐价值和生活功能以及两者之间的关联, 无论是审美趣味还是受众群体, 都与演唱会区分开来。

更为重要的是, 户外音乐节强调的是公众的平等自由的文化参与。比如, 在户外音乐节上, 无论是广大流行音乐爱好者还是普通民众, 都可以通过更低的观演门槛, 只需花费较低的金钱就能获得等同的门票, 较之于音乐厅的门票要便宜很多。此外, 观众在入场后也不用按照票面价值到制定的等级位置就坐, 而是可以随意选择观看演出的位置。不但如此, 观众由于身处草地、沙滩、林地等自然环境中, 可以选择站、坐、躺等方式观看演出而不被人打扰, 也可以依据自身兴趣对想要观看的舞台进行自由选择或者改换, 文化的平等性在这里一览无余。

二、多元文化视角下户外音乐节项目管理的瓶颈

经验表明, 考虑到多元文化的户外音乐节, 其项目管理的策划、组织与实施是一项十分艰巨与复杂的系统工程, 而为了成功实现国际化与本土化的衔接, 专业化与平民化的融合, 最大限度地展示策划者、组织者的管理能力和水平, 要充分认识到我国户外音乐节的发展还处在初级阶段, 在盈利模式、组织管理等方面还存在诸多不足, 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 组织管理不善

举办户外音乐节不但对资金筹备情况、现场演出的准备情况提出了严格要求, 更需要在组织管理方面进行全方位的系统布置。但是, 目前国内的一些户外音乐节, 只在开演之前强化宣传, 让观众看得眼花缭乱。

可是, 当节目开始之后, 就会因为项目组织管理的滞后, 使得音乐节难以得到观众的认可, 在结束之后也会招来批评。比如, 在众多问题中, 反映最为集中的要数演出的配套服务, 由于项目管理缺乏整体性和衔接性, 使得一些负面影响不断增多, 不但消弱了音乐节的宣传效果, 也不利于户外音乐节品牌的形成和发展。

(二) 管理资源分散

在举办户外音乐节的过程中, 一些主办方为了标新立异、与众不同, 往往会选择位置偏僻、道路交通状况较差的地区作为演出场地。因此, 为了参加音乐节, 通常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金钱, 浪费资源。另一方面, 由于一些非著名旅游目的地通常在承办大型户外音乐节方面缺乏经验或者没有实力, 往往将户外音乐节变成了一种短期行为。加之其与市场之间的衔接和融合较差, 最终有可能使这一特色鲜明的文化市场萎缩。比如, 一些户外音乐节的举办地点远离城市, 时间无法按照实际情况进行灵活安排。这样做的结果是, 不但难以积累筹办经验, 还会流失观众, 失去生命力。

(三) 赢利模式单一

从经济效益的角度讲, 我国很多户外音乐节的项目管理运营还处在赚人气的时期, 能够最终赢利的比例较低。而在分析其原因后发现, 户外音乐节单一化的赢利模式是影响其运行绩效的关键因素。

较长一段时间以来, 我国户外音乐节的主要收入来源为广告赞助与门票销售。但现实情况是, 当户外音乐节还处在初创时期时, 很难吸引到有价值的赞助商, 门票收入较之于其他形式的音乐节也逊色不少。因此, 这种模式很难实现赢利, 如果不敢变其盈利模式, 不在项目管理上下功夫, 将会使户外音乐节陷入恶性循环的怪圈, 难以形成互利发展的局面。如户外音乐节的主办方可以基于音乐节主题不断拓展赢利方式, 在弘扬音乐的同时走市场化发展的道路。

(四) 项目特色不鲜明

户外音乐节自诞生以来, 就是作为一种大型的体验式休闲娱乐活动存在的。因此, 在我国, 为了体现多元文化下的音乐节特征, 就要基于项目管理的要求, 进一步营造出独具特色的节日氛围, 这种氛围与平常节日或者节假日等不同。在参与者看来, 户外音乐节不单纯是提供音乐欣赏的地方和场所, 更是能宣泄与展示音乐人、观众情感的机会。

但从已有的音乐节举办实际来看, 一些音乐节在好听、好看、好玩方面下的功夫不够, 要么追求听觉刺激放弃了视觉感受, 要么注重娱乐性而忽略艺术性, 总之, 自己的特色并不鲜明。实际上, 从国内目前的形式来看, 除了“迷笛音乐节”与“摩登天空音乐节”外, 企业类型的音乐节大多不具备这种意识, 要么缺少新颖的创意与科学的策划, 要么是成熟音乐节模式的复制品, 难以令人耳目一新。

三、多元文化视角下户外音乐节项目管理的创新模式

越来越多的经验表明, 户外音乐节的项目管理是一个复杂的过程, 项目的流程需要经过前期计划、预算, 中期节目单制作、住宿安排及后期的项目跟踪与整体评价等。因此, 为了提升多元文化视域下户外音乐节的项目管理绩效, 要创新项目运作方式和项目组织, 创新项目策划流程与项目服务体系等。

(一) 创新项目运作方式

户外音乐节的组织者、管理者们应不断借助音乐节的良好声誉与世界各国的音乐团体、音乐人、艺术家们保持广泛联系, 通过创新项目运行方式, 提升项目的档次和水平;通过与市场对接, 借助社会力量和民间团体, 使音乐节的经费能够在相对较长的时间内保持稳定和合理使用。在这个问题上, 户外音乐节的主办方应给予更多思考, 只有获得了持续的经费支持, 才能保证艺术项目得以正常运行。此外, 户外音乐节还应在回报社会方面做出一些尝试, 尤其是在吸收社会赞助的同时, 要为企业的品牌增值做出应有的贡献。

(二) 创新项目组织

对户外音乐节来说, 初级阶段的管理程序相对简单, 但在音乐节的推广与演出环节, 需要更为专业化的管理手段和技巧。因此, 可以考虑构建科学的项目管理机制, 通过成立专门的项目管理小组、艺术工作委员会等机构, 进一步完善户外音乐节的运作模式, 提高运行绩效。此外, 还应通过制定和完善相关制度, 进一步保证户外音乐节的顺利进行, 并在这一过程中, 扩大音乐节项目的影响力和凝聚力。而在户外音乐节项目组织层面上, 主办方还应成立音乐节筹备部门, 通过全面考虑每一个细节, 保证音乐节项目的正常、高效运行。

(三) 创新项目策划流程

户外音乐节项目管理的策划工作需要从流程开始总揽全局, 借助统筹谋划不断调整整体结构。比如, 要在演出类别的选择方面做出深入调整和优化, 在节目分配方面确定合理的比例。此外, 节目的内涵要和整个音乐节的主题保持一致。为此, 在项目策划方面, 要对节目顺序、演唱与演奏以及舞台搭建和舞美灯光设计等, 进行全面、系统的研判和资源的搭配, 并将音乐节项目策划管理活动贯穿整个音乐节的始终, 使观众能够在表演进程中不断得到美的感受和心灵的呼应。在项目管理的过程中, 各部门之间要保证协调与配合, 策划者和管理者要全面考虑与之相关的要素, 以达到最佳的演出效果。

(四) 创新项目服务体系

经验表明, 户外音乐节的规范化程度和服务水平, 是衡量其演出是否顺利、是否成功的关键因素, 只要达到了只一点, 才能为音乐节的进行提供有力保障。为此, 首先要强化服务的规范性, 通过优质的服务管理吸引更多、更优秀的艺术团体与艺术家参与其中, 吸引更多忠实观众;其次, 在户外音乐节项目管理中, 音乐节要不断坚持户外流行的特征, 将更多的流行和时尚元素加入其中, 在脚踏实地、追求卓越方面做出更多努力;再次, 要对户外音乐节的主题进行深入探索, 向着更高水平、国际化、专业化的方向挺进, 以更专业的管理水平促使演出获得更大成功。

参考文献

[1]汪克会.国内户外音乐节发展浅析[J].艺术评论, 2014 (4) :41-44.

[2]张笑梅.中国户外音乐节的文化特征解读[J].音乐传播, 2014 (2) :53-58.

[3]王竞雄.对多元发展态势下的音乐节项目管理的思考[J].中国音乐, 2015 (1) :45-48.

创新工程项目文化 篇9

“文化是城市的生命”——《城市文化》刘易斯·芒福德。

呼和浩特有着悠久的历史和光辉灿烂的文化,是华夏文明的发祥地之一,是胡服骑射的发祥地,是昭君出塞的目的地,是鲜卑拓跋的龙兴之地,是旅蒙商家互市之地,是游牧文明和农耕文明交汇、碰撞、融合的前沿。

一个现代化城市的规划与建设不仅仅是市政设施、修马路、盖房子的问题,而是一个系统的文化艺术的创造过程。呼和浩特这样具有悠久历史和鲜明地域特色的历史文化名城的现代化建设更是如此,城市规划与现代化建设也应充分利用这些资源。

1 蒙元建筑风格

文化传统是在历史的延续中积淀起来的,又是随着历史的发展而变迁。没有延续和积淀就谈不上传统,同样没有发展和变迁也就没有传统,因此,不同历史时期的传统,其内涵是发展变化的。随着历史的发展,一些传统会成为历史的陈迹而被送进博物馆,另一些传统则在经过调整(提取、开发、创新)以后,与新生的文化因素和社会环境建设相结合而被承继下来,并发展为新的传统。蒙元建筑风格的传承发展可以说是一种新的传统。

1.1 蒙元建筑造型风格依据

蒙元建筑自成体系,上承汉唐,下接明清。蒙古式建筑风格自古至今依然被传承着。蒙元建筑具有雄伟、豪华、敦实的建筑风格,而且蒙元建筑的空间形态表现出“博大、舒展、自由、开放”的鲜明特点。

丰富多彩的蒙古族传统图案必然有一些成为新文化所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现在蒙元建筑设计的重要方法是在现代建筑的基础上大胆附加民族文化符号,从而创造出现代民族主义风格。

1.2 圆形建筑风格

圆形建筑风格是蒙元建筑的最大特点,至今保留下来的蒙古包就是最好的实例。蒙古包的外形和内形都是圆形的。蒙古族人把蒙古包造成天地日月组合的独特形状,充分体现了蒙古民族天人合一和人地和谐的科学自然观。因此,圆形和弧形建筑符号是蒙元传统建筑的重要特点。

1.3 方圆有机结合性建筑风格

人类在历史时期创造房屋建筑的世界性基本形制只有圆形和方形两种,蒙古族人生活在欧亚大陆之间的大草原上,相比之下其城市房屋建筑的最突出特点之一就是方圆结合的形状。

1.4 塔式建筑风格

蒙元时期庙宇建筑十分发达,不仅建造了很多佛塔,而且也出现塔式建筑风格。塔式建筑风格充分体现了蒙元建筑的雄伟、敦实、稳重。

1.5 蒙欧式建筑风格

蒙元建筑在发展过程当中形成了多种风格,其中,蒙欧式建筑风格是使用最为广泛,也是最被认可的建筑风格。蒙欧式建筑风格是以欧式建筑的基本造型为基础,融合了蒙元建筑的局部结构和装饰符号,形成了新型的、非常具有地域特色的建筑形式。

2 项目实践

2.1 项目概况

成吉思汗大街是呼和浩特市的城市主干道,位于呼和浩特市北侧,对呼和浩特市的经济及社会有着深远的影响,同时作为内蒙古自治区未来的民族特色街区,也扮演了重要的历史文化角色。

中铁诺德龙湾花园蒙元特色文化街区项目位于成吉思汗大街西端与西二环交接处,成吉思汗大街以北,预备役师西路以西,二环西路以东,用地性质为居住和商业用地,用地面积约2.14公顷。成吉思汗大街西端已建成永恒之门蒙元文化主题广场(见图1)。

上位规划将该片区打造成为:呼和浩特市新兴的城市地标,功能复合且充满活力的蒙元街区,自然山水与城市形象相结合的特色组团。

规划设计条件要求:建筑特色符合成吉思汗大街蒙元特色街区控制要求,体现浓郁的蒙元文化特色,符合二环路景观特色及城市设计要求(见图2)。

2.2 设计目标

成吉思汗大街是呼和浩特最具代表性的蒙元文化景观大街,其内容主要以蒙元文化为特色,融合了东西方文化的精髓,体现了蒙元文化极大的包容性和多元性特点。项目建成后将是呼和浩特最具有本土文化特色的高端住宅区之一,是成吉思汗大街上的一个亮点,对成吉思汗大街成为全自冶区最典型的蒙元文化景观大街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本项目蒙元文化的打造也直接影响着成吉思汗大街的整体形象。

2.3 设计构想

1)合理布局

流线简洁,景观轴线和广场是为人们创造有目的的外部环境。它是建筑与建筑、建筑与街道之间有序的人造环境,可以视它为“没有屋檐的建筑”。主要景观轴线由南向北贯彻整个小区,模糊了空间界限,达到由此及彼,相互紧密结合的空间形态。同时,也增加了空间和景观的层次,形成空间的过渡,产生了所谓的空间序列感。

2)生态

尊重自然,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着重思考“人一建筑一健康一自然”这个四元体之间的关系,充分利用和改造原有的一些环境。着重于打造园林式的住宅环境,强调创造和谐温馨园林式的氛围。

3)美观

通过设计丰富的住宅类型,合理的规划布局,蒙元风格的建筑造型,创造端庄、典雅、舒适的高端住宅区。

4)以人为本

设计流畅且经济实用的道路系统。营造宁静、舒适、美观、符合人体尺度的居住空间。

2.4 总体布局的文化传承

马头琴是最具有代表性的蒙元符号之一,因琴杆上端雕有马头而得名。马头琴的历史悠久,从唐宋时期拉弦乐器奚琴发展演变而来,成吉思汗时期已流传民间。它能够准确地表达出当地人的生活,如:辽阔的草原、呼啸的狂风、悲伤的心情、奔腾的马蹄声、欢乐的牧歌等。

哈达是蒙古人民作为礼仪用的丝织品,是社交活动中的必备品。哈达类似于古代汉族的礼帛。蒙古族人表示敬意和祝贺用的长条丝巾或纱巾,多为白色,蓝色,也有黄色等。哈达是献给尊贵客人的物品,是蒙古族人民最圣洁和最高贵的象征,是吉祥、安康的祝福。

马头琴和哈达都是蒙古族的象征,也是蒙元文化的最重要代表之一。本项目规划形态以此为设计理念,立意新颖贴切而不落俗套。经过元素的提取和适当的变形,将马头琴和哈达的意向融人总体布局之中(见图3)。

总体功能布局提取草原大地上舒缓的天际线与建筑群的天际线相契合。南面做蒙元风情街,塑造蒙元特色街区,北面和西面布局高层建筑,内部住宅,错落排序,产生空间序列感;建筑3~15层错落有致,形成优美的韵律,诠释“建筑是凝固的音乐”。主人口设计上以宗地规划路为基准,视觉无障碍设计,形成人口处敞开的空间形式。

2.5 建筑风格的文化表达

本项目采用蒙欧式建筑风格,在整体规划布局与景观环境的打造方面,采用了草原城市的舒展、开阔性特点和英式小镇庄重精致的特点,也结合了成吉思汗大街永恒之门广场的文化内容,在社区当中设计了文化景观雕塑及小品,与成吉思汗大街形成一个整体,在建筑风格方面主要以英伦建筑的基本造型为基础,结合了蒙元建筑的敦实、富有力量感的造型特点。

通过对传统蒙古装饰构件进行抽象并用现代手法进行诠释,使建筑同时具备时代感和传统精神。如屋顶主要依据蒙古包和蒙古帽的原型进行设计,组合运用纹样,利用曲直线的变化,表现不同的感情,将直曲矛盾的不同形式相结合,达到和谐统一。纹样精美且具有地方特色,在外立面设计时被巧妙地利用。蒙古民族厚重的气质被提炼为相应比例的柱式,并将完整的柱式组合形成气质统一的建筑形象(见图4)。

民族符号性极强的元素经过巧妙的设计布置于环境中,提升各节点的可感知度,将具有蒙古民族特色的景观元素运用于街道空间,起到强化主题的作用。

3 结语

传统总是要发展的,过去的传统发展到现代的传统是一个不断变化、积累、代谢的过程。传统代表过去,但传统又是过去的现代,现代的古代。在该项目实践中,将传统的蒙古族民族文化符号中的一些精神内涵和构图原理运用到现代建筑中,做到把城市的“神”保留下来,建筑虽然是现代的建筑,做到形象上和技术上不是照搬老祖宗,但精神上和意识上是再现传统文化的精神。只要有传统理念在里面,就不会失去对地方文脉与民族精神的传承,这才是城市的生命和活力所在。

参考文献

[1][美]刘易斯·芒福德城市文化[M].宋俊岭,李翔宁,周鸣浩,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

[2]候新华,王超,黄国磊,等中国中铁呼和浩特诺德龙湾花固项目规划设计方案[R]2013.

[3]赵尔斯.蒙元建筑文化表皮的研究[J].四川建筑,2012(1):39-40.43.

[4]王毂承,潘冬梅.用蒙元文化丰富现代园林的人文内涵[J].北方园艺,2011(22):93-96.

[5]宝音.论蒙古族传统文化的开发与利用[J].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1):6-9.

[6]楼庆西.中国传统建筑装修[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9.

[7]俞孔坚,李迪华.城市景观之路:与市长们交流[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

创新工程项目文化 篇10

王战:实施“创新工程”有助于提升上海的城市文化软实力。 提升城市文化软实力,关键是提升宣传舆论的影响力、文化产业的竞争力、理论成果的说服力、核心价值观的感召力。为此,上海必须加快推进哲学社会科学的创新,为上海宣传思想文化的改革创新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促进影响力、竞争力、说服力、 感召力的提升。

实施“创新工程”是社科研究机构改革发展的基本趋势。中国社科院已率先启动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工程,通过几年建设,在集聚优秀人才、调动工作积极性、提升科研质量、规范和加强管理等各方面都取得了很大进展和成效。国家教育部于2012年启动了“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即“2011计划”),投入大量资源推进高校创新,提高为党和政府服务的能力;一些兄弟省市的社科院也正在积极谋划、准备实施具有自身特色的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工程。加快哲学社会科学机构的改革创新,已经成为社科院系统的普遍共识和急切期望。

实施“创新工程”是加快上海社科院全面发展的必由之路。 近几年来上海社科院快速发展,取得了很大成绩,但也面临着优秀成果不足、领军人才断层以及外部竞争激烈等问题的挑战。 “创新工程”的实施,有助于解决上海社科院的投入洼地问题,有助于加快优秀人才的脱颖而出,有助于加快优秀成果的产出,有助于加快管理和服务质量的提高,是加快上海社科院全面发展的必由之路。

记者:王院长,贵院为实施“创新工程”做了哪些筹备工作。

王战:上海社科院用了将近一年时间,通过深入学习调研、 广泛听取意见、反复修改完善,认真筹备“创新工程”,不断提高工程建设方案的科学性、针对性和可行性。

一是推进改革创新,加强前期准备。近几年来上海社科院推出了多项改革创新举措,为“创新工程”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在科研制度方面,修订了科研考核办法、学术成果奖励办法和核心期刊目录,引导研究人员根据“创新工程”目标重新定位科研重心;在科研管理方面,初步形成了涵盖课题预研、申报、研究、结项以及成果宣传推广等环节的全过程管理体系,为“创新工程” 的管理积累了经验;在机构改革方面,开展了研究室大调研,推动各研究所对研究室进行调整重组,根据“创新工程”需要进行研究力量的优化组合。

二是深入学习调研,做好筹备工作。“创新工程”建设事关社科院未来发展全局。为做好“创新工程”的筹备工作,院领导班子认真学习领会中央和市委关于繁荣和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文件精神;到全院各单位调研,了解干部职工对“创新工程”的需求和建议,增强“创新工程”方案设计的针对性;与市委市政府相关部门紧密沟通,落实“创新工程”所需的资金和政策保障。

三是充分听取意见,完善工程方案。院领导班子多次召开专题会议,讨论研究“创新工程”的思路、目标、实施条件和主要内容,制定了筹备“创新工程”的工作计划,确定了“创新工程”的整体框架,指导相关处室制定了具体管理办法。在“创新工程”方案初稿形成后,通过院网、邮箱等渠道公开有关材料,部署各单位和处室组织专题讨论,院领导带队到总部和分部主动听取群众对“创新工程”的意见和建议,五上五下,不断完善。通过这些措施,一方面让“创新工程”充分吸收和体现全院智慧,另一方面也为“创新工程”做了前期宣传动员。

记者:王院长,请您谈谈贵院“创新工程”的主要内容。

王战:根据“创新工程”建设方案,上海社科院将全面推进智库、学科、人才等三大创新,努力把上海社科院打造成为一流的综合性和创新型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机构。

第一,创新型智库。十八届三中全会做出了“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的重要决定,韩正同志在社科院视察时也特别指出,“上海社科院理所当然应当成为具有影响力和竞争力的智库”。上海社科院将以“建设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社会主义新智库”为目标,聚焦重大理论与现实问题,加强高层次应用对策研究和前瞻性、战略性研究,不断提高社科院的决策服务力和智库影响力。

第二,创新型学科。提升理论成果的说服力是提升上海文化软实力的必然要求,也是社科院作为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镇的重要使命。上海社科院将以创新型学科建设为抓手,推进学科体系、学术观点、科研方法创新,壮大优势学科、发展特色学科、促进新兴学科,建设一批在全国和上海位居前列的创新型学科,形成一批具有时代特征、中国特色、上海特点的重大理论研究成果。

第三,创新型人才。提升上海文化软实力,改革创新是关键、 人才队伍是根本。上海社科院将以“创新工程”为契机,加快首席专家、特色人才、优秀青年人才的选拔、使用、培养和引进,逐步形成一批在上海和全国具有相当学术地位和影响的创新型社科文化人才。

记者:贵院实施“创新工程”采取了哪些创新举措呢?

王战:“创新工程”的关键是推进社科院体制机制改革,加快人事制度、组织制度、科研方法和经费使用方式的创新,建立符合科研发展规律、适应社会发展要求的新型科研组织管理方式。

第一,改革和创新人事制度。“创新工程”按照扶优、扶强、扶特的宗旨,充分体现公开竞争、优中选优、可进可出的原则。一是采取有限覆盖原则,将进入“创新工程”的最终人数控制在全院总数的60%~80%,并按三年逐年分步推进实现,防止“创新工程”变成大锅饭工程。二是引入竞争上岗体制,全院所有人员无论职称、职务和所在部门,都必须通过公开申报、资格审查、专家评审、集体讨论和全院公示等环节,才能进入“创新工程”,既确保“创新工程”建设过程的公开公正,也促使优质研究资源向想干事、能干事、肯干事的人倾斜,充分解放和发展科研生产力;三是建立工程退出机制,团队或个人进入“创新工程”后并非一劳永逸,而是必须按申报书确定的时间节点完成相应的研究任务, 年度报告和中期检查如不能通过,将停止资助。

第二,改革和创新科研组织。在研究所层面上,制订《所长任期目标责任制考核办法》、签订“所长任期责任书”,明确所长三年任期考核与管理目标;在研究室层面上,突出学科发展导向, 实行研究室主任竞争上岗并明确任期目标责任制,通过个人自主选择和全所统一调配相结合的方式来确定研究室组成人员; 在研究团队层面上,坚持老中青搭配,促进院内外结合,鼓励国内外合作,建设开放化、国际化研究团队,大力提升团队研究水平和竞争优势。

第三,改革和创新研究方法。“创新工程”通过设立技术支撑团队,大力推进科研方法和工具的创新。一是扶持科研信息网络、数据库、调查中心等科研支撑平台建设,积极推进科研手段现代化,提升科研工作创新力;二是加快期刊、报纸、出版社、网络、论坛等科研传播平台建设,打造名报、名刊、名网、名社、名坛,增强科研成果传播力,提高科研成果转化率。

第四,改革和创新管理机制。“创新工程”根据科研发展规律,完善科研评价考核方式和科研经费的拨付、使用、监管方式, 激发科研人员的积极性。一是强化目标责任考核,团队或个人在申报“创新工程”时,必须按照可统计、可检查的原则,明确设定研究周期内各时间节点应完成的具体量化目标,作为中期检查和期末考核的主要依据;二是建立过程监管机制,团队或个人进入“创新工程”之后,研究进展如何、取得哪些成果、目标实现多少,每年要有报告,中期有评估,期末有考核,做得好的有奖励, 做得一般的要整改,做得差的要中止;三是严格成果质量审查, “创新工程”管理办法除要求创新团队和个人完成一定数据的科研成果之外,更要求形成具有全国影响力的“标志性”成果。通过科研管理体制创新,社科院将加快形成有利于出一流成果、出一流人才、出一流影响的科研环境。

目前上海社科院已分院所两级召开了“创新工程”动员大会,首批项目也将很快启动。上海社科院将按“创新工程”的总体规划,有序推进工程建设,促进上海社科院事业不断迈上新台阶。

文化自觉与文化传承创新 篇11

从历史来看,中国的统一与辽阔的疆域,是中国各民族共同缔造开发的,绵延不断的文化是56个民族及其祖先在几千年发展过程中共同创造的。春秋战国时期形成“百家之学”的争鸣,这是中国优秀文化中的原创性文化。秦朝的统一对中国产生了深远影响,为中华民族认同和文化认同作出了重大贡献。汉承秦制,儒家与其他学派的发展,以及丝绸之路的开辟,为汉代国力强盛与文化软实力奠定了坚实基础。隋唐时期的民族融合、人口迁徙与民族间的文化交流促进着文明的全面进步,提升着民族的文化创造力。宋明时期儒学有了新的更大的发展,力求构建融通天、地、人的理论,使中华民族的理论思维达到一个新的境界。这些都体现了中国古代历史上民族融合和文化会通的精神。

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我国理论学术论坛上关于文化自觉的呼声,反映了人民对文化建设的迫切需要。文化自觉没有终极,它是一个历史发展的过程。前人在文化自觉方面的研究成果,可供今日借鉴,但它不能代替今人在文化自觉方面的新创造。国家和民族的进步发展促进了人们文化自觉的提高;从这个意义上说,文化自觉才是文化强国的巨大动力。

创新工程项目文化 篇12

一、营造氛围, 树立以人为本理念

古今中外的案例一再表明, 再好的战略企图都必须靠优秀的士兵去体现。对于航空交通服务行业来说, 没有满意的员工, 就没有满意的旅客;没有人心的凝聚, 就没有企业的发展。江西机场集团在发展过程中, 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 思想上尊重员工, 感情上贴近员工, 工作上依靠员工, 真诚倾听员工呼声, 真实反映员工愿望, 真情关心员工疾苦, 始终与员工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

为了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 江西机场集团把“创设适宜员工进行创造性工作的氛围”作为最重要的管理内容, 集团领导以身作则, 班子成员到位而不越位, 补台而不拆台, 思想上合心, 工作上合力, 行动上合拍, 决策前, 通过问卷调查、座谈会、个别征求意见、民主生活会、党内活动等形式, 广泛征求员工意见, 了解员工的真实想法和意愿, 全面评估可能影响员工利益的各种问题, 充分考虑员工承受能力。各级管理者也形成了共同的认识:只有满意的员工, 才能创造成功的企业!他们在工作生活中, 以自觉投身企业改革的形象, 正确对待利益关系的奉献者形象, 勤于学习的自强者形象, 实事求是的务实者形象出现在员工面前, 通过每月舆情分析, 对于员工情绪上的不良倾向和苗头, 及时疏导, 帮助员工转弯子, 解扣子。极其负责地解决员工思想上、工作上、生活上遇到的各种矛盾和困难, 广大党员也积极投身到创先争优活动中, 以自己的模范带头作用感染员工。同时通过在全体员工中开展各种形式的教育活动, 进一步发扬“勇担重任, 敢闯新路, 协同奋进”的企业精神, 努力营造以人为本干事业的良好氛围。不论是在江西机场各单位的办公场所、工作现场, 还是在具体工作中, 人本为上的语言和举措随时听得到, 看得到, 感觉得到。中国企业文化研究会的各位老师在为江西企业文化诊脉的访谈调研中, 对江西机场集团以人为本创事业的诸项作法给予肯定。他们说江西机场有好的传统, 有好的员工, 企业的发展离不开江西经济社会的外部环境, 但真正发展的内在动力还是人企和谐的内部氛围。

二、文化引领, 拓宽统一员工意志精神的新思路

企业文化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江西机场集团公司充分认识到这一点, 将企业文化建设摆在应有的位置, 在响应和对接首都机场集团“三调整、一再造、一优化”的重点战略转型期间, 拓展企业文化动作的空间, 利用文化的力量凝聚全体干部员工的共识, 成为江西机场集团的首选动作。首先根据《首都机场集团公司企业文化建设发展纲要》和《首都机场集团公司企业文化推广工作方案》要求, 在集团内掀起宣贯首都机场集团企业文化体系的高潮, 在全员上下树立起“江西崛起, 机场有责”的责任观念, “改革只会越改越好”的改革观念, “用发展的办法解决发展中的问题”的发展观念。思想通, 一通百通, 其它问题也就迎刃而解。其次加快了自己的企业文化建设步伐, 专门成立了由集团公司党委书记、总经理挂帅的江西省机场集团公司企业文化建设工作领导小组, 同时抽调集团内的精兵强将, 借助中国企业文化研究会这个外力, 开展了企业文化创新工作, 提炼出既符合首都机场集团文化体系, 又具有鲜明江西机场特色、得到广大员工认可的“务实开放, 鼎新图强”这一江西机场的子文化体系。通过文化进T2、文化进宿舍、文化演讲赛、文化培训及宣贯等多种形式, 在员工心中扎根, 使践行中国服务, 助推江西崛起, 成就员工价值这一企业使命融于员工自觉行动, 实现个体目标和团队目标, 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 物质利益和精神需求的统一, 激发干部员工的责任感、荣誉感和归属感。在南昌昌北国际机场T2转场工作中, 江西机场集团公司在加强思想政治工作的基础上, 注重企业文化的感召力和引领力, 以企业文化统一员工的思想, 以企业文化凝聚员工的意志, 一个愿景、一个声音、一致行动, 克服时间紧、任务重、要求高的困难, 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秉承“关注所有细节, 发现问题就是成绩;穷尽一切问题, 及时解决就是提升”的理念, 充分发扬“5+2”、“白+黑”及连续作战的精神, 废寝忘食、全力以赴, 圆满实现了扩建工程的全面接收和新区的顺利转场。展现了江西机场集团全体员工齐心协力、团结奋斗、顽强拼搏和无私奉献的精神, 首都机场集团公司领导对南昌昌北国际机场T2转场做出了“堪称捷报、可喜可贺”的高度评价。

三、积极创新, 尝试提高员工满意度的新路径

在实施员工满意度工程, 增强员工凝聚力中, 江西机场集团公司从创新机制入手, 将为员工服务职能, 提升员工满意度工作统一到一个部门办理, 在二级机构中新成立了员工服务中心, 这在首都机场集团成员企业中独此一家, 显示了江西机场集团的信心和决心。员工服务中心主要为员工提供各项人力资源及行政事务手续办理服务;提供面向员工的各项人力资源政策咨询服务;为员工发展提供考试信息、心理测评、心理咨询、劳动法律咨询等服务;为员工提供一站式的手续服务;征集员工对内部服务的意见受理投诉;负责人力资源信息系统的日常信息维护;协同公司相关部门, 组织丰富员工生活等, 真正达到高效服务的目的。

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 品牌的竞争, 企业的竞争, 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江西机场集团深谙此理, 为了让想干事业的员工有机会, 能干事业的员工有舞台, 江西机场集团积极推进“二项制度改革”, 建立了公平、公开、公正的选人用人机制, 通过公开竞聘中层管理人员和三级机构管理人员, 特别优秀人员实行选聘, 在用人方面形成新的突破, 让优秀人才在公司的主战场和第一线实现自己的价值。使干部能上能下, 收入能高能低成为现实, 大大地提高了广大员工的积极性。另外江西机场集团从制度上探索打通员工晋升的通道, 员工升级, 待遇随之提高, 同样企业也在员工的成长中获得了丰厚的回报, 员工和企业结成了事业共同体, 利益共同体, 命运共同体。

四、狠抓培训, 探索提高员工素质的新模式

江西机场集团高度重视员工知识的多样性, 坚持以人为本, 把提高员工队伍素质作为一项基础工程来抓, 积极组织员工学习科学文化, 大力推行岗位培训和在职教育制度, 不断提高员工的文化素质和专业技能水平, 并提供良好环境, 把培训当成员工的福利做实做好, 使员工发挥最大的潜质, 不断进步和发展。同时不放过任何一个拓宽干部员工视野的机会, 用政策引导, 措施保证, 坚持做到员工干什么学什么, 缺什么补什么, 急需什么培训什么, 包括入职培训、在岗培训、技能培训、心态培训、管理培训、团队培训、北大EMBA培训班、集团百名管理人才进修班、党群管理人员研修班等等, 年有计划, 月有安排, 培训结束有考核。完善的培训制度, 进一步强化全员上下的危机意识, 让干部和员工认识到学习和培训的重要性, 主动自觉地参加学习, 使企业人力资源得到有效开发, 全员素质明显提高, 为可持续发展增添了后劲。2010年至2011年, 全集团共举办各类业务、营销及管理等培训班上百期, 受训人数达2000余人次。

五、共创和谐, 开创集团发展的新局面

和谐企业的一个特征就是企业富有团队精神, 而富有团队精神的企业将无敌于天下。但团队精神首先是通过领导者的人格魅力和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锻造融合而成。江西机场集团在创建和谐机场的过程中, 把促进和谐作为保持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和长远的价值取向, 最大限度地增加企业和谐因素。其主要作法就是“拉大情感弹性, 让员工感受企业温暖, 激发持续动力”, 并将“为江西经济助力, 与江西机场共成长”这个和谐共赢的理念深深烙入员工心中。一是拓宽沟通交流的渠道, 集团领导不同时期以不同专题如创先争优、班组建设等, 深入基层一线调研, 与员工开展双向交流、平等对话, “零距离”接触员工, 了解员工的心理动态, 解决基层工作和生活的实际问题, 让每一位员工都有机会、有渠道向企业领导倾诉心声, 表达诉求, 让员工真正体会到企业经营的艰辛和执行力的重要, 从而增强员工的主人翁意识, 有效地激发了员工的工作热情。二是以班组建设为载体, 完善内部管理机制, 形成规范的、有章可循的“以制度管人, 而非人管人”的管理机制。促使员工保质保量地完成各项工作指标, 提升企业的执行力。三是民主管理, 搞好厂务公开, 集团公司敢于向员工公开各种可以公开的信息, 包括成绩和问题, 同时建立了信息直通车, 职代会、员工代表座谈会、企务公开栏、内部刊物《江西空港》、集团网站论坛、总经理信箱等, 实现了企业与员工的交流互动, 及时回答员工对企业所关注的问题, 增强了员工对企业的信任度和责任感。四是积极开展平安机场建设, 党政工团齐抓共管, 形成了员工来信联接, 矛盾纠纷联调, 突发事件联处, 治安防范联抓, 和谐平安联创的工作机制。健全了员工利益协调机制、诉求表达机制、矛盾调处机制、权益保障机制, 全面落实领导干部定期接待员工制度, 切实健全社会舆情汇集和分析机制, 完善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制度, 把矛盾化解在基层, 解决在萌芽状态。江西机场集团成为连续五年的江西省平安单位、连续十六年的江西省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先进单位、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先进单位。五是以文体活动为载体, 在员工中倡导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 成立了篮球、足球、羽毛球等各类体育协会, 定期举行文娱活动, 如春节联欢晚会、红歌会、秋季运动会等。六是通过人文关怀, 创建和谐温暖家园。建立了劳模先进疗养制度、员工体检制度;新建了6000平方米的室内体育馆、网球场和足球场, 新建了10000平方米值班用房和单身宿舍, 为提高离退休老同志的业余文化生活品质, 对离退休活动中心进行了改造, 投入较大人力物力改善员工用餐环境、提高饭菜质量, 启动了职工食堂改造工程;每年坚持开展送温暖、送清凉等活动, 提高员工满意度。

上一篇:园林制图课程教学改革下一篇:日光温室环境调控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