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实用土木工程(共10篇)
创新+实用土木工程 篇1
1.引 言
教育部在《关于深化教学改革,培养适应21世纪需要的高质量人才的意见》中明确指出:“改革教学方法是深化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要重视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要改革‘灌输式’及在教学中过分偏重讲授的教学方法, 积极实践启发式、讨论式、研究式等生动活泼的教学方法”。吉首大学土木工程专业根据教育部精神, 在不断摸索实验教学经验的基础上, 提出“创新+实用”的实验教学模式 ,大力改革我校土木工程实验的教学方法和手段。
2.“创 新+实 用 ”模式的前提条件
2.1“创 新+实用 ”模式的定义
创新,是现代社会对大学生能力的普遍要求,也是人类社会进步的核心动力和源泉。江泽民同志说:“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胡锦涛同志强调:“要全力建设创新型国家 ,要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的自主创新道路,到2020年中国要成为创新型国家。”这些都体现了国家对创新性人才的迫切要求。亲自动手参与实验,是最容易激发大学生创新意识的手段。
实用,指实验的内容要紧贴实际社会的需要,能试而有用。华而不实的实验,会使学生感觉无用,进而丧失做实验的兴趣和乐趣。而实用的实验,则能够使学生产生成就感和兴奋感。
2.2“创 新+实 用 ”模式的前提条件
要体现实验教学的“创新+实用”性,并非易事,需要实验教师付出更多精力。即,教师在引导学生实验的过程中,既要使实验充满趣味性,又要让学生有一定的发挥余地,富有创新性,此外,还要兼顾实验的实用性。要想做好这样的实验吸引学生,实验内容的设计和实验的开展过程都要巧妙设计。这不仅有赖于先进的教学设备, 还有赖于教师对教学内容的极度熟悉和对现代教学方法、手段的娴熟运用。
目前,我校有良好的校内实验室条件,已建成了“土木工程结构与力学实验室”、“土木工程基础实验室”、“虚拟现实与模型制作实验室”和“规划与设计基础实验室”四大实验室。该系列实验室在国内同一学科领域整体处于先进水平, 为土木工程专业实验教学方法、手段改革的研究提供了基础硬件条件保证。
我校拥有较先进的教学设备。不仅大多数的教室里配备了齐全的多媒体教学设备,如希沃智能一体机、投影仪、音响、白板等,而且在“虚拟现实实验室”中配备了先进的3D投影显示系统,能让学生更直观生动地了解实验学习内容,激发学生模拟小型土木工程实验动画设计的兴趣。这一系列的教学设备,也为改进土木工程实验教学手段提供了前提条件。
3.“创 新+实 用 ”的实验模式
我校对土木专业实验教学方法、手段的研究基于“创新+实用”模式的理念,从以下四方面展开。
3.1进行一定数量的传统破坏实验演示型视频教学
包括试验准备、试验过程、试验结果分析的完整录像资料。由于破坏性实验复现工作量较大,要求投入经费较多,通过录制破坏性实验教学资料, 可以在理论教学和实验之间建立缓冲段,一方面可以作为破坏实验的预习内容,另一方面当破坏性实验由于条件所限无法大量开展时, 此视频将作为破坏实验演示型教学内容。
3.2开设大批量流水式 “小而精 ”的土力学实验项目
我校拥有土力学实验分室,利用该实验分室的仪器设备,开设大批量流水式“小而精”的土力学实验项目,从土的变形和强度等工程特性方面出发, 对武陵山片区的土质状况进行实验研究。该系列实验难度不大,“小而精”,可以大批量流水式展开。
3.3实施一批混凝土材料等创新实验项目
在土木工程实验中,混凝土材料实验特别重要。从水灰比的设计,到添加物的称量,再到现场搅拌施工的过程,既能培养学生认真谨慎的实验态度, 又能展示其大胆精心的设计理念,还能锻炼学生吃苦耐劳品质,是一项特别有意义的实验项目。
3.4开展系列服务地方的实验项目
在土木工程实验项目的设置上,要考虑地方需求,依据自身实力和条件,开展一定数量服务地方的实验项目。譬如,开展地方性混凝土设计(粉煤灰混凝土、矿渣混凝土、高性能混凝土、自密实混凝土等)、结构无损检测、地基土样分析等应用于地方的服务性实验项目。
4.“创 新+实 用 ”模式的成果
吉首大学土木工程专业师生在“创新+实用”实验教学模式的带动下,累积了一定的实验教学经验,取得了一定成绩。
卓德兵老师已经开始了实验视频教学的初步探索和研究。其制作的“钢筋拉伸试验”视频改变过去单一的直观演示实验模式,采用多媒体及视频技术,记录钢筋拉伸破坏的全过程。这不仅大大节约了实验的耗材成本,而且让实验的全过程清晰、反复地展现,激发学生对土木软件及视频制作的兴趣。该视频在“湖南省教师现代教育技术应用竞赛”直观展现,并助卓老师获得省一等奖。
王子国老师带领学生从事防爆抗冲击仿生混凝土材料的研发。该混凝土的制作利用仿生学原理,具有显著的防爆抗冲击能力。这样的研究性实验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热情和兴趣。学生一有空就进入实验室忙着查阅资料、记录数据、制作模型等相关实验内容,改变了过去在学校无 事可干 ,只知道打游戏的懒散学风, 同时激发学生认真学习课堂知识的意愿。
孙宇雁老师带领学生以参加混凝土设计学科竞赛为契机,从事自密实混凝土方面的实验教学研究,且获得了国家级的实践技能奖。
此外, 龙自立老师正打算带领学生从事高性能粉煤灰透水再生混凝土的实验研究。陈柯达、周沙溆老师初步进行了土力学方面的实验教学。
5.结 语
在制定科学合理又特色鲜明的土木工程实验项目内容与体系的基础上, 让教师自主地进行土木工程实验教学方法和手段的大力改革, 变传统呆板的实验教学模式为活泼生动的“创新+实用”教学模式 , 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面向武陵山片区“干得好、下得去”的应用性创新人才,丰富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经验,提高能力。
学校根据自身土木工程专业定位及实验室建设情况,积极探索行之有效的实验教学方法,不断改良实验教学手段,能使师生踊跃参与到各类适合实际需要的实验实践项目中。进而,增强和补充我校土木工程学科的办学实力,使学校成为武陵山片区高层次土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摇篮、科学研究与成果转化和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地。
土木工程师生要不断积极参与实验实践,科学地研究土木工程专业实验教学方法,不断改革实验手段,提高师生参与实验的积极性和兴趣,富有重要的研究意义。这对其他地方院校开展土木工程实验教学方法、手段的改革也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此外,重视现代教育手段和技术的开发与应用,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积极推行电化教学、计算机辅助教学、计算机模拟仿真等教学方式,并应用到教学中,配备多媒体设备和实践教学软件,使教师逐渐脱离“粉笔+黑板”的传统教学模式,提高实践教学质量,对于实验教学体系的完善非常关键。
摘要:作为硬工科专业,土木工程广受社会重视。其实验教学效果,是该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衡量指标。目前,各高校都在大力改革土木工程专业实验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作为武陵山片区唯一一所省属综合性大学,吉首大学的教师在不断摸索和积累土木工程实验教学方法和经验的基础上,提出“创新+实用”的实验教学模式。
关键词:土木工程,实验教学,“创新实用”模式
用户至上创新实用 篇2
关键词:创新实用宏观收词微观释义中观关联
一、 引言
由我国著名词典学家黄建华教授主编,依托广东外语外贸大学词典学研究中心,由国内外法语和汉语领域的专家学者通力合作,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重点建设的国家辞书出版重点规划项目《汉法大词典》(以下简称《汉法大》)历时16载编纂,于2014年12月出版发行。该词典共2271页,累计720万字。这一鸿篇巨制填补了继1991年商务印书馆出版的《汉法词典》之后我国在汉法大型词典独立研编上25年的空白,具有跨世纪的重大意义。
《汉法大》在编纂之初就提出,编者要以用户为主,“力避重复而无新意的拼凑之作”,“编出有个性的词典来”(黄建华2001: 198)。因此,根据相关理论和社会实际的需求,《汉法大》将总的指导思想定为编纂一种“立足本土、兼顾海外”的双向词典。基于该指导思想,在吸收国内外词典学、词汇学研究新成果的基础上进行框架和体例设计的《汉法大》,遵循用户友好的原则和二语学习的语言认知规律,在宏观、中观和微观层面均有很多独到而新颖的设计,体现了极大的创新性。
本文试图从宏观收词、微观释义和中观关联三个层面对《汉法大》进行分析和评论,指明其在先进的辞书编纂理念指导下,为实现“最大限度地满足读者需要”的编纂宗旨而呈现的创新特色,以期为未来的汉外词典编纂提供一些启发和参考。
二、 宏观收词的时代性
词汇是语言中最能直接反映社会生活变化的要素,对词汇的客观记录和忠实描写也是体现当代词典编纂描写性原则的一个重要方面(吴建平等2010: 54)。《汉法大》牢牢抓住时代命脉,及时收录了近年来出现的新词、新义,使之成为反映当代中国社会生活的一面镜子。
《汉法大》收词的时代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收录了不少旧词的新意义或新用法,如“山寨、囧、雷、奴”等,展现了汉语词义的发展变化;二是收录了大量普通日常生活、流行文化新用语及政治、经济、科技新术语,如“拼车、宅男、微信、团购、城管”等。这些新词新义及时反映了中国新时期出现的新事物、新概念和人们的新意识、新价值观,满足了学习者对新词新义用法的查询和表达需要。
三、 微观释义的实用性
词典编纂的核心内容是释义,词典释义就是揭示和表述语词的意义(章宜华,黄建华2000: 68)。“词典工作者对语词意义特征了解越多,他们的工作就会越出色。”(Zgusta 1971)
现有汉外词典释义存在的一个根本性瓶颈问题是译义的实用性不足。(素欣2004: 6)受双语词典对等论的影响,一般的汉外词典往往将源语与译语这两套语言符号的对应简单化(黄建华2001: 128),认为对应即提供或罗列词目的翻译对应词。不可否认,多个对应词的提供对丰富外语写作和翻译确有帮助,然而,由于两种语言中完全相等的对应词是极少的,这种对应词的提供往往只考虑单一的对等而忽视语词使用的语境,显得实用性不够。用户在查阅了汉外词典后,还需查阅外汉或外语单语词典,以求得外语对应词的语法、语用、语体等各方面的信息。多数外语学习者出于省力或省时的原因,在实际的二语产出过程中往往不加审视地随意选择汉外词典中的某个对应词使用,造成同义替代错误或误用。
词典释义是对语言意义属性的综合描写(章宜华,杜焕君2010: 50),因此“双语词典的编者不能局限于寻找对应符号的研究”(黄建华2000: 43),而应考虑语种的社会实际需要(黄建华2000: 274),全面阐述语词的语义属性。在这一编纂理念的指引下,《汉法大》贯彻读者至上的原则,极力追求词典的实用价值,针对中外学习者的学习特征和习得困难,充分考虑到中外学习者的不同需求,在提供释义时并不是简单地罗列对等词,而是根据两种语言语词之间的多维交叉特征,在例证、括注、用法提示、量词匹配和文化信息等的标注方面有很多独特的设计和创新,将语法、语义、语用的说明融为一体,力求实现释义的实用性。
1. 适用于中国学习者需求的释义实用性设计
针对中国学习者学习法语的特殊需求,《汉法大》在例证、搭配和标签的实用性上下了大功夫,对学习者查询最多的语词释义提供丰富的搭配、例证、习语和包括标签在内的各种用法提示。
1) 例证典型丰富
词典中的词不仅在静态中描写(释义),还要在动态中描写(举例),亦即通过例证来完成语言到言语的过渡(黄建华,陈楚祥1997: 75)。例证作为释义的必要补充,可以揭示词的实质,说明其内涵和外延,提供典型语境,显示搭配关系,提示语法功能和文体信息(Drysdale 1987;黄建华2001;黄建华,陈楚祥1997;章宜华,雍和明2007;李明,周敬华2001;徐海2009)。因此,例证对提高释义的信息量,帮助学习者从语词的各种语境用法中掌握词义,从而更好地记忆并理解所查阅的语词大有帮助。
《汉法大》对每一个常用或难懂的词条或义项均有配例,如“多”字词条仅第一个义项(beaucoup)的例证就多达41条。整部词典总用例则多达十万余条。用这些丰富而典型的例证及其译文展现语词的不同用法,呈现语词的使用语境,对区别词义有很大的帮助。试举“写”的第一个义项为例来说明《汉法大》例证的典型和丰富。
“写”这一词条的法语对应词仅有一个écrire,而例证则提供了13条。这13条例证除了展示与“写”的法语对应词écrire相关的典型搭配(动宾、动补)和语法结构(主动态、被动态、自反形式、不定式、命令式、无人称句等)之外,还针对“写”可能搭配的语义成分,提供了在实际的用法中可能会出现的除écrire之外的多样化表达方式。如:
写écrire写字écrire des mots‖……这字写得差。Ce mot est mal écrit[orthographié].‖这是他亲笔写的。Cest écrit de sa main.‖……他不会读也不会写。Il ne sait ni lire ni écrire.‖……他们常写信。Ils sécrivent régulièrement.‖这是白纸黑字,写得清清楚楚。Tout cela est écrit noir sur blanc.‖请把你的名字写在本子上。Veuillez écrire[inscrire, noter] votre nom sur le registre.‖请在信上写明你的地址。Mentionnez[Ecrivez] votre adresse sur la lettre.……
除了为“写”的对应译词écrire提供合适的例证外,《汉法大》还为翻译不同语境中的“写”提供了écrire的不同替换词——orthographier、 inscrire、 noter、 mentionner。这些多样化的表达方式为学习者提供了活泼、生动的翻译样例,有助于解决学习者在语篇表达时存在的语词贫乏、千篇一律和枯燥乏味的问题。同时,也说明了在不同的语境中要使用合适的替换词,如“这字写得差”中écrire的替换词仅能使用orthographié,不能使用mentionner、 inscrire、 noter等其他替换词。这种既注重概括性又注重语境现实性的词条编纂方式,不仅揭示了语词的原型翻译对应词,又通过不同的例证明确了各法语对应词之间的用法差异,有助于法语学习者在掌握基本原型词的基础上根据语境选择更精确的语词来表达词义。
除此之外,《汉法大》例证的收录还考虑到了中国学习者查询和记忆法语词汇群的需要,如“馅儿饼”一词的例证中加入了几个法语文化词的汉译。“干酪馅儿饼raton,圆馅儿饼tourte,意大利馅饼pizza”,让学习者通过“馅儿饼”一词对西方的各种馅饼说法均能有所了解。
2) 括注提供潜在搭配,方便读者
现代语言学的理论和实践证明,语词的意义不是孤立的。语词之间具有横向组合和纵向聚合的语义联系,其中横向组合联系即语词之间的搭配。要想说出地道的外语,必须了解词与词之间的常用稳定组合。对译词的横向组合进行限定实质上也是对词目含义的辨析,因为词目与译语词完全等值的机会是极其稀罕的,因此一般都得在两相对照时揭示其间的差异(黄建华2001: 137)。
《汉法大》以括注的方式提供法语释义对应词的句型或潜在语义搭配,不仅使词义和用法挂钩,也揭示了源语词目与目的语对应词之间的差异性。如:
宾语搭配: 虚度perdre[gaspiller](du temps)pour rien
主语搭配: 虚高(prix)plus élevé que la valeur réelle
状语搭配: 求签consulter le sort en tirant une fiche(dans un temple bouddhique);取景choisir un paysage( photographier, peindre)
其中,“虚度”对潜在的宾语搭配成分(du temps时光)进行了括注,而“虚高”则对主语搭配成分(prix价格)进行了凸显,“求签”“取景”则分别对事件发生的地点(dans un temple bouddhique寺庙)和目的( photographier, peindre为了摄影或绘画)进行了补充说明。
这些括注提供的搭配成分,不仅提高了语词译义的精确性,也方便了学习者在实际的交际活动中能直接选择潜在成分进行遣词造句。
2. 针对外国学习者学习汉语的释义实用性设计
《汉法大》针对外国学习者潜在的学习难点和认知需求,对汉法词条的释义有很多实用性的创新设计,主要体现在丰富的用法提示、量词标注和汉语语词自由度的标志上。
1) 丰富实用的用法提示
《汉法大》通过用法提示专栏的设置,针对外国学习者的实际需要给出了丰富而实用的词目用法提示。在以“REM(注意)”为题头的用法提示专栏中,《汉法大》专门对易混淆的音、字、词、词群进行警示或重点阐释,提示各种用法和语用信息,以提醒学习者着重注意或消除学习者的疑惑,帮助其尽快掌握语词用法。其主要提示功能有:
a. 对可能发生的易混淆错误(发音、词或字)的警示
这些警示主要包括对外国学习者易混淆的发音、易混淆的字或词的预防性说明,以提示其避免错误,正确使用语词。如:
臧REM La prononciation《zàng》est éviter.
泄REM泄≠泻*
协同REM协同≠偕同*
b. 同义辨析注释
用法提示栏还对易与词目混淆的近义词进行了详细而精准的辨析,以方便学习者对同义词的区分和使用。如对“协议”和“协定”的辨析:
协议REM 《协议》 est différent de 《协定》: 1) 《协议》 peut être fait verbalement ou par écrit, alors que 《协定》 est un accord écrit.2) 《协议》 est fait entre unités de travail ou entre individus, alors que 《协定》 se conclut plutt entre pays ou associations.
该辨析栏揭示了“协议”和“协定”的两个用法区别: 其一,“协议”既可用于口头,也可用于书面,而“协定”仅指书面的条款;其二,“协议”一般见于工作单位或个人之间,而“协定”则更多地是在国家或组织机构之间签订。
这些详尽的辨析提示充分考虑到了外国学习者的实际需要,能有效促进其对汉语易混淆词的理解,帮助其避免产生语言错误。
2) 对量词的标注
量词是对外汉语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之一,原因在于很多语言(如法语)缺乏对应的量词这个词类,而且汉语量词丰富,其和名词的搭配也具有开放性,难以通过类推来系统地理解与掌握(胡清国2012: 48)。因此,很多外国学习者对量词的学习感到犯难,容易犯诸如“一匹牛、一个书、一只树、一只香烟”等量词搭配错误。因此,《汉法大》针对外国学习者的实际需求,十分关注量词用法标注。
首先,在名词可做量词使用时,在相关的义项下用量词符号(Q.)(全称quantitatif,意即量词)进行标示,提供法文对应词或进行搭配提示,并在例证中提供量词的具体使用场景,使读者对汉语量词的用法一目了然。如:
朵〈q.〉[sappliquant la fleur, au nuage ou aux choses qui ressembent la fleur ou au nuage]一朵花une fleur‖一朵白云un petit nuage blanc……
上例对量词“朵”用符号〈q.〉标注,但“朵”并未提供对应词,因为法语中表达数词+量词+名词的概念时,多数时候是直接用数词+名词的形式表达的,就是说,法语中相对“朵”这一量词存在语义空缺。针对这一情况,《汉法大》在释义中给出了解释性注释: 用于花、云朵或像花、云朵的物体前。这一搭配性注释方便了外国学习者对量词“朵”的理解和使用。
其次,《汉法大》对某些量词的多义用法进行了分项释义,分别提供意义相符的对应词,并给予合适的例证以消除因多义造成的歧义。如:
只②〈q.〉A)[semploie avec des oiseaux, des insectes, certains reptiles, certains mammifères et certains animaux aquatiques]两只老虎deux tigres‖三只母鸡trois poules‖五只蜜蜂cinq abeilles B)[un élément dune paire ou une paire non considérée comme un tout]两只手les deux mains‖一只手套un des gants C)[semploie avec des navires]一只小船un navire
“只”作为量词,有三种用法: 一是与表示鸟、昆虫、某些爬行动物、某些哺乳动物和某些水生动物的名词搭配使用;二是与表示一双物件中或不被看作整体的两个物件中的一个的词搭配;三是与“船”搭配使用。《汉法大》不仅详细说明了这三种用法,还在例证中给出了典型的例证(如两只老虎,一只手套,一只小船等),让外国学习者对“只”的用法有了十分清晰和具象的认识。
再次,《汉法大》还对量词做了文体标记,如〈pol.〉(礼貌):
位〈q.〉〈pol.〉三位客人trois invités
上例中指明,“位”作为量词一般在礼貌场合使用,并列举了适当的例子进行说明。这就避免了外国学习者对量词使用场合的误用,造出“我有一位弟弟”这样的错句来。
最后,除了对可用作量词的词进行标注外,《汉法大》还为多数常用名词配备了最常用的搭配量词。如: 哀思(Q.缕),鞋(Q.只,双),写字台(Q.张,个),鞋带(Q.根,副),信件(Q.封,沓,包),西装(件,套)等。在提供搭配的量词时,《汉法大》主要考虑其常用性,较为罕见的量词搭配未展现,充分体现了用法优先的原则。
外国学习者往往不知该如何选择汉语量词,经常出现类似“一个哀思”的错误。《汉法大》为常用名词标注量词搭配,充分考虑到了外国学习者对量词搭配的习得难点和查询需求,使其在遣词造句时可以不再为选择什么量词搭配名词而犯难。
3) 标注汉语语词使用的自由度
《汉法大》吸取对外汉语教学的经验(黄建华2000: 267),针对外国学习者难以掌握的汉语语词的使用自由度做了各类特殊的标注。
首先,《汉法大》对不能自由使用的字进行了标注。这些字主要包括: “啤”“纷”“氛”等词根语素字(以〈morph.〉标明),“第”“儿”“老”等词缀语素字(以〈aff.〉标明),“琵”“琶”“蟋”“蟀”等只表音的非语素字(以〈syll.〉标明)。如:
啤〈morph.〉bière f
第①〈aff.〉[marquant lordre]
琵〈syll.〉●cidessous
琵琶pipa(guitare chinoise quatre cordes)
其次,对于使用时可离合的词目,在其拼音中用“//”予以标注。如:
谢幕xiè//mù
谢罪xiè//zuì
词素和离合词均为外国人学习汉语的难点。对词素的标注避免了外国学习者误将词素当做词使用,而对离合词的标注则有助于学习者明了这些词的词素有一定的自由范围,并正确使用。这些标注切合了学习者对难点的习得需求。
四、 中观结构的系统关联性
现代词典的条目大多以字顺法编排,打乱了语义之间的系统联系。要在以字顺法编排的词典中重构语义网络,必须在中观结构层面在词典中重建心理词库中的词汇和语义网络,把要解释的语言单位放到语言的系统关系中考虑(章宜华2008: 361)。
《汉法大》通过各种关联手段凸显中观结构的系统关联性,将被割裂的语义网络重新组构起来,通过设立参照信息、参照条目等方式给出与词目存在语义关联的词语(同义词、近义词、反义词、逆序词)等,通过例证展现与词目相关的语义场成分和相关搭配,从而在不同的词语之间建立纵横聚合联系,以帮助词典使用者创建完整的语义网络,从整体上更全面地掌握语言系统的知识。
首先,《汉法大》在词条内部通过例证聚合了语义场关联词汇,构建语词使用的语义场和交际框架,并力求穷尽常见搭配(包括主谓搭配、动名搭配、偏正搭配、动补搭配等)以强调配例的系统性。如在对“鞋”进行释义时,不仅提供了“鞋”的一般对应词,更在例证栏目中聚合了许多与“鞋”相关的语义场词汇,如“皮鞋、高帮皮鞋、胶底鞋、运动鞋、高跟鞋、单底鞋、芭蕾舞鞋、便鞋”等关于鞋类的纵类聚合,同时在横类聚合上考虑到了鞋的搭配特征,提供了该词和动词的搭配(穿鞋、擦鞋),和量词的搭配(穿几码的鞋)及和购鞋地点的搭配(鞋店)。这让学习者不仅能掌握“鞋”这个单词的对应词,更能灵活地运用和“鞋”相关的框架情景。
这种词汇聚焦的方式以词目为节点,以语义为核心,以例证为呈现方式,根据使用者的产出性需要和词语的特点为词目合理配置了最有用的聚合信息,弥补了词典因按字顺编排而割裂词语之间语义联系的缺陷。
其次,《汉法大》对同义词、近义词、反义词、逆序词等均做了详细的参见标注,其参见网络严密,而且对应具体的义项,让学习者便于查找其间的关联并易于掌握。如“西子●=西施”“西方●=西天②”“闲荡●≈闲逛”“小产●≈流产”等等义或近义参见,“下里巴人◎←阳春白雪”“下铺◎←上铺”“行得通◎←行不通”“大乘◎←小乘”等反义参见,“息止≈止息*”“摸排=排摸*”等逆序参见等。
在设置中观参见时,《汉法大》特别注意其回应参照的认知经济性和系统完整性。常用词设为主词条,非常用词设为参见词条,不仅有助于学习者的认知,也节省了纸质词典的释义空间。如“闲荡”参见常用词“闲逛”,“闲逛”条则不回参“闲荡”。而当两个相关联的词均为常见词时,《汉法大》采用互参的方式。如“下落”条有“下降”作为参见,“下降”条下也将“下落”作为相应的回参,以构成一个完整的闭环参见系统。
五、 结语
综上所述,《汉法大》收词丰富,时代性强,释义实用,注释完备,例证典型,参见系统,是一部用户至上、创新实用的经典巨著,对传播中国文化和价值观,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亦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其实用创新特色也吸引了越来越多的读者,成为中外法语和汉语学习者、研究者和翻译工作者的理想案头必备工具书。该词典所体现出的编纂新理念和创新亦标志着我国汉法词典编纂出现了质的飞跃。
参考文献
1. 胡清国.中高级留学生汉语量词习得的调查与分析.语言教学与研究,2012(5).
2. 黄建华.词典学研究.北京: 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0.
3. 黄建华.词典论.上海: 上海辞书出版社,2001.
4. 黄建华,陈楚祥.双语词典学导论.北京: 商务印书馆,1997.
5. 李明,周敬华.双语词典编纂.上海: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
6. 素欣.第四代汉英词典的编纂新理念——《新世纪汉英大词典》评介.外语教学,2004(2).
7. 吴建平,陈玉珍,吴佳蕾.稳中求变与时俱进——《新英汉词典》(第四版)评介.辞书研究,2010(5).
8. 徐海.中国学习者需要什么样的例证.辞书研究,2009(2): 107—119.
9. 章宜华.学习词典的中观结构及其网络体系的构建.现代外语,2008(4).
10. 章宜华,杜焕君.留学生对汉语学习词典释义方法和表述形式的需求之探讨.华文教学与研究,2010(3).
11. 章宜华,黄建华.语言学理论对词典释义的影响.现代外语,2000(1).
12. 章宜华,雍和明.当代词典学.北京: 商务印书馆,2007.
13. Drysdale P D. The Role of Examples in a Learners Dictionary.∥Cowie A P.(ed.) The Dictionary and the Language Learner: Papers from the EURALEX Seminar at the University of Leed(13April, 1985). Tübingen: Max Niemeyer, 1987: 213—223.
14. Zgusta L. Manual of Lexicography. The Hague: Mouton, 1971.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词典学研究中心,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研究中心广州510420)
创新+实用土木工程 篇3
关键词:教学模式,实用,创新,人才培养
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是一个以培养具备电子技术和信息系统的基础知识, 能从事各类电子设备和信息系统的研究、设计、制造、应用和开发的高等工程技术人才为目标;以现代化技术进行电子信息控制和信息处理为手段, 主要研究信息的获取与处理, 电子设备与信息系统的设计、开发、应用和集成的软硬件结合的专业。该专业理论和实践并重, 要求学生既要有扎实的理论功底, 又要有很强的实践能力。
在信息高速增长的今天, 高新技术发展迅速、更新加快、人才流动加速。企业为了生存, 势必对人才提出更高的要求, 对员工基本技能的培训已转嫁到学校。那么高校如何提高学生的理论与实践的能力, 培养实用型的创新人才, 就是当前一个亟待研究和探讨的课题。本文将从专业的特点出发, 重点分析如何培养实用型创新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人才。
一、理论教学模式改革
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是一个技术发展很快, 新元器件、电路日新月异且基础理论成熟、系统性强的专业。传统灌输式、只注重考试成绩的被动教学模式, 已很难满足当前培养社会所需要的实用型创新人才的需要。为了让学生从简单的应付考试到对理论知识的主动掌握, 从被动接受直到转变为主动探索研究, 就必须改变陈旧的教学内容组织方式和考核模式。
1. 优化课程设置, 加强理论教学环节
该专业是一个电子和信息工程方面的较宽口径专业, 学生主要学习信号的获取与处理、电子设备与信息系统等方面的专业知识, 其目的是使学生具备设计、开发、应用和集成电子设备和信息系统的基本能力。在课程设置上应本着“宽”而不“散”的基本思想, 让专业突出重点和优势。因此在课程设置上分为了信息处理基础和工程应用两大类, 如图1所示。这种设置既可以加强学生专业知识的基础又可以让学生真正深入到实际的工程应用中去。
教师除了讲授基本的知识点, 还应将实际应用的途径和领域相结合以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着重介绍得出结论的方法和途径, 在理论知识点的讲授过程中可以采用设定疑点, 以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在课后可以安排相关的案例让学生去主动寻找最优解决方案, 培养锻炼学生积极主动地将相关知识整合起来解决问题的能力, 这样可以巩固和加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融会贯通。
2. 利用教学辅助工具激发学习兴趣
本专业的多数理论课程都可以用现有的一些软件工具进行验证的, 那么这些工具的应用也是课堂教育的最主要手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学生用于完成作业的重要工具。专业核心课程像《信号与系统》、《数字信号处理》等公式复杂, 理论性较强,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MATLAB软件对一些抽象理论进行教学辅助。同样在《电子系统设计》课程中用PROTEL或ORCAD进行电路设计;用MODELSIM, QUARTUS或ISE对VHDL和VERILOG等进行仿真和综合。利用多样化工具的应用来实现复杂理论的直观反映, 使学生的理解能力加强, 为将来的实践做好准备。
3. 改变传统考核方式
在考核上, 传统的办法是在完成课程教学内容后举行考试, 其成绩在最终成绩中占绝大部分比重, 应付考试成了很多学生的学习目标。这也是很多不良现象 (逃课、考试作弊、上课讲话、干与课堂无关的事即隐性逃课等) 的重要根源。要改变这种状况就要加大对学习过程的监控和效果的考察, 除了传统的点名外, 还要加强与学生的交流讨论以及设疑解答和作业的完成与质量的考核, 并提高它们在最终成绩中的比例, 避免高分低能的产生。扎实的理论知识是一切实际应用的前提条件, 也为后面实践教学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 从而为培养实用型创新人才提供保证。
二、实践教学模式改革
传统的实践教学模式主要是认知实验和验证实验且学时偏少, 这种模式已经不能满足当前需要。因此必须调整和整合实验教学内容和资源。针对企业招收有一定实际工作经验人才要求, 学校的实践教学面临新的挑战。实践教学内容的制定必须以市场需求为导向, 目的在于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即首先达到实用的目的。高校可以根据行业的发展开设综合性实验, 突出培养学生根据实际情况思考、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以提高学生的创新技能。
1. 加强基础实验
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本科学生可以通过C语言编程、MATLAB仿真、电工实习、电路焊接、单元模拟和数字电路设计、单片机和CPLD硬件实验、PROTEL电路及PCB设计等基础实验, 加强学生对基础理论的理解和对工具的熟练使用, 提高实践能力。
在认知和验证实验的基础上, 增加排错实验, 在巩固理论知识的同时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另外应该安排一定的学时让学生提出自主实验方案、设计过程和预定结果并验证, 以此来锻炼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
2. 增加综合性设计性实验
基础性实验是巩固学生理论基础知识的必要环节, 培养创新性人才必须具备更高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因此, 在各种实验课教学中, 除必要的验证性实验外, 要大量增加探索性、设计性、综合性实验, 使学生发挥其主观能动性, 有目的地进行探索和做一些简单的研究。大力提倡自主设计、自行实验,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让学生在这一过程中认识自我和肯定自我, 建立自信和培养创新意识。这样一方面锻炼了学生的能力, 另一方面也使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结合起来, 真正做到融会贯通。
3. 开设综合性课程设计
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一些课程只靠基础实验是不能达到让学生对整个课程体系的总体认知, 这就有必要进行系统的课程设计或综合创新设计来帮助学生建立系统和项目的概念。比如C语言、数据结构和数据库三合一设立一个《高级语言程序设计综合课设》;数字信号处理与DSP技术或FPGA设计可以设立一个《信号与信息处理综合课设》。选题上难度、新颖性要跟当前的应用相结合, 要求学生自行提出相应的方案、功能模块划分和预期目标等。综合应用设计一般采用学生分组并在专业教师的指导下完成的方式, 按选题、方案设计、程序设计、验收答辩和提交设计实体及报告的流程完成整个设计。这样既锻炼学生的团队意识和合作精神, 也让学生经历了项目设计的部分流程, 让学生在校期间具有一定的实践经验, 为今后实际工作能力的培养打下艰实的基础。
三、实践创新模式探索
1. 与企业联合共建实验室
我院在建国家级电工电子实验示范中心加强与企业的交流与合作, 与美国德州仪器公司联合建立了数字信号处理方案实验室、与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东方地球物理公司共同建立了地球物理仪器与信号处理研究室、与ALTERA联合共建了EDA/SOPC实验室。学校把培养一批IC设计与制造方面的高级人才作为电子信息类专业发展的一个长远规划, 本着推动电子信息领域的科学与技术向纵深发展和高水平成果的创造, 以及提升我校办学水平和创建科学研究和高层次人才培养平台, 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理念, 促使我校电子信息学院的教学、科研更好地适应科学技术的发展, 从而培养出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的优秀学生。
2. 设立开放性创新实验室
提倡学生课外自主设计、自行实验、发挥主体性, 并为学生提供开放的创新实验室。我们从二年级开始选拔一些动手能力强、有创新意识的学生, 让他们走进创新实验室重点培养。学生可以从教材中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内容, 到实验室完成设计制作的过程, 也可以跟着老师做一些的课题。在创新实验室我们配备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指导教师, 对学生在实践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加以指导, 同时指导教师还可以和学生一道搞一些开发创新, 这样十分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使学生学会从选题设计、项目实施到方案修改、数据处理、报告撰写一整套科学实验的方法。每一个走进创新实验室的学生都感到自己的能力有很大的提高, 让学习的积极性感染身边的每一位同学, 优化学习氛围。
3. 积极参加各种赛事, 以赛促学
参加各种竞赛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一个有效途径。本专业注重参与国家和各大公司举办的多项赛事, 如国家级和省级大学生电子设计大赛、ALTERA主办的FPGA和NIOSII竞赛、TI公司的DSP竞赛等。参与和举办比赛是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和视野, 使学生对理论知识能更好的理解和灵活应用, 以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培养学生在实用中的创新能力为目标, 按照培训、选拔、再培训和参赛的模式进行。培训是其中最重要的一环, 第一次培训以大多数同学为对象, 因此以基础性知识的基本综合应用为内容, 结合实际应用中的案例为手段。其新颖性和实用性在吸引学生的同时也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 从而调动其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取得比课堂教学更好的效果。让每一个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目标、有激情, 同时参加各种比赛也能让我们的学生在学习期间有一定的成就感和自信心, 从自身意识到自己是当代的创新型人才。
四、结论
实用型创新人才的培养既要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又要站在学生的立场不断探索和思考, 并引入新的思维。笔者认为首先应该保证培养的学生能满足用人单位“来之能用”的要求—实用性, 在实用这个平台上才能谈有所创新。同时这也对教师提出了挑战, 如何提高教师自身素质和指导水平、如何针对不同的学生选题、如何更有效的引导学生和消除学生畏难情绪等问题, 以及如何选择适合培养实用型创新人才的理论教材特别是实践教材上还需要进一步的探索和研究。
参考文献
[1陈金鹰, 郑恭明, 罗凡.对学生创新能力的研究[J].四川省高等教育学会2006年学术年会论文集, 2007
[2]彭咏虹.关于大学教学模式的思考[J].高教探索, 2006, 4
[3]刘亚兰.深化高校考试改革培养创新人才[J].教育与职业, 2007, 2
[4]江龙华.论基于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高校教学模式改革[J].现代大学教育, 2007, 5
[5]苏文平, 薛永毅.加强实践教学培养应用型人才研究[J].实践技术与管理, 2006, 11
计算机实用性创新教学 篇4
一、计算机实用性创新教学的必要性
前几年,计算机设备落后,教师教学观念陈旧、教学手段单一,很少注重计算机实用性创新教学,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教学效果,影响了毕业生的就业安置,遏制了学校的跨越式发展。因此,创新计算机教学的必要性就越发重要。创新教育的价值就在于通过创新性教育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使学生从创新的教育走向创新的人生。
二、实现计算机实用性创新教学的措施
组织实习指导教师带领学生定期下企业参观学习,不仅检验了学校专业教学水平的高低,更重要的是,使学生在实践中学到和提高了专业知识和技能,开阔了视野,在以后的教学中更加贴近社会生活、了解社会就业现状,把课堂上的理论运用到实践中,增强了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和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工作能力,真正实现了教学与企业的零接轨;锻炼了学生吃苦耐劳的精神。使他们体验到了团结协作的温暖,亲历了市场竞争的激烈,感悟了企业文化的魅力,进一步提高了对职业道德的深层次认识,为今后走上工作岗位做好了充分准备。
计算机信息中心充分调动年轻教师的积极性,借助“设计开发名片系统,探讨相片处理与打印”项目,通过外出学习、查询网上资料以及教师们的教研探讨,促使教师掌握照相、相片冲印及加膜技术、名片制作技术、酒店菜单制作、编辑刻录VCD、DVD摄像技术、证卡制作技术及成本核算等,更好地贴近了现实生活教学。
鼓励教师使用行为引导型教学、小组教学、技能俱乐部教学、远程网络教学、网上办公平台教学等多种组织形式的教学方法。其次,由原来以教师为中心的,基于知识归纳型或演绎型的讲授式教学方法转变为情景创设、主动探索、协作学习、问题提出等多种新型教学方法与学习方法。
在实习教学方面,提出“10、8、6、3、1教学工程”,目的是提高实习课教师的教学水平,活跃实习课课堂气氛。教学工程内容具体如下:10,指10件学生作品,每学期完成10件不同的学生作品;8,实习8步曲,实习教学按“实习指导教师教学8步曲”共8个步聚进行:6,即“6S”管理,严格按“6S”管理实施教学(“6S”指整理、整顿、清扫清洁、素养、安全);3,即“3名”工程,争创名专业,争做名教师,多培养高素质的学生;1,把育人放第1位,培养学生要从“先成人,后成才”的理念出发。
设计活动贯穿实习教学的始终,是实习指导教师的基本做法,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有效方法。一般采用学生设计作品、演示作品和评价作品三步曲。例如,利用DreamWeaver设计网页,这是一项综合性很强的实习课程,既要选好主题、设计版面、排版文字等,还要综合运用Flash、Photoshop等软件处理。好的作品必然渗透了其它学科的知识,如动画、美术基础等,否则作品将索然无味。教师和学生在评判学生作品时,可以从学生那里学到许多东西。这样的实习课题,通过评价和交流,使大家彼此互相借鉴,互相启迪,从而使教师和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都得到提高。
三、以提高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为目标,优化实践教学环节
以夯实实践教学为基础,从培养计划、教学组织与管理到专业建设、课堂教学、考试改革,都要根据社会对技工学校的质量要求进行调整和完善。努力实现教学与生产及与学生就业的有机结合。培养学生面向实际分析和解决与计算机有关的问题的能力是十分重要的,如综合处理能力、系统分析设计能力以及实施方案的灵活性、操作的技能技巧等等。为此,可结合不同专业的特点,采用与工作实际密切相关的内容进行教学。
中国式创新:谈中国实用新型专利 篇5
一、现状
(一) 中国实用新型专利申请量逐年提高, 国内本土申请人青睐实用新型。中国国家知识产权局 (SIPO) 数据显示:1997年, 中国实用新型专利申请量突破5万件, 首次居世界第一;2008年实用新型专利申请量突破20万件;2009年申请量突破30万件;2010年申请量突破40万件;2011年则达到了58.6万件。……每10万件的增长的周期越来越短。截至2011年12月, 中国实用新型专利申请量已接近300万件。
从实用新型专利占比情况来看, 1985-2011年此类专利占全部专利申请的32.22%。值得一提的是, 国内本土实用新型专利自2009年以来, 就一直高于平均线, 在2011年占比更接近40%。可见, 国内申请人在专利申请上, 十分青睐于实用新型专利。 (图1)
(二) 国外来华实用新型申请量增速明显, 国外大型跨国企业布局中国市场。近年来, 国外在中国的实用新型专利申请量持续快速增长, 申请量居前6位的国家依次为日本、美国、德国、韩国、瑞士和法国。其中, 来自日本和美国的实用新型专利申请分别约占1/3和1/4。
中国国家知识产权局数据显示:自2008年以来, 国内本土实用新型专利申请增速与国外来华申请增速胶着不下, 2011年国外来华实用新型专利申请量的增长更是较上一年度提升了60%, 远高于国内本土申请40%多的增长率。从申请人排行来看, 2011年国外来华实用新型专利申请量排名前10位的申请人均为著名的大型跨国公司, 这些跨国公司除了使用其总公司的名称申请外, 其在中国的子公司、独资公司和合资公司的实用新型专利申请量也较多, 如美国苹果公司的实用新型专利申请同比增长268%。
资料来源:国家知识产权局网站.2013.3.
(三) 中国实用新型专利制度不断完善。从制度上看, 作为中国专利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 实用新型专利制度也在不断的趋于完善。从下表可以清晰看到中国实用新型专利制度不断完善的过程。 (表1)
二、问题
(一) 申请不能代表保护。众所周知, 专利的本质是“用公开换保护”, 所有的专利申请最终的目的都是希望通过专利内容的公开来换取对专利权的独占, 从而实现在一定范围的保护力。
我国对于专利产出的统计一般会以申请量作为基础的衡量标准, 尤其对于利用国家科研经费的科技机构和得到研发支持的企业而言, 专利申请数量是用来衡量其业绩的最直观的重要指标之一。因此, 对于以应用科研为主的机构而言, 只要申请了足够多的专利, 就可以表明自己的工作成绩。尤其是中国实用新型专利, 由于其“公开即授权”的特点, 使得实用新型专利的审查流程相对简单, 审查周期也相对较短, 因此成为很多申请人 (专利权人) 进行专利保护的利器。
但是如此大规模的申请量背后, 其有效专利情况却不容乐观。1985~2011年, 中国本土实用新型有效专利约为110万件, 仅占全部申请量的37.29%;而同时间段内, 国外来华实用新型有效专利占比则为50.74%, 差距十分明显。
(二) 数量不能代表质量。同样, 专利数量也并不代表专利质量。在中国专利申请量不断提高的光环下, 中国专利的质量也遭到越来越多的诟病。尽管近年来中国高度重视实用新型专利质量问题, 并采取了一系列有效措施, 加大对抄袭现有技术和重复申请等非正常专利申请行为的打击力度, 建立专利审查质量的外部反馈体系, 并接受公众对包括实用新型专利在内的专利审查工作的监督与投诉。但是中国实用新型专利、尤其是本土申请专利的质量依然堪忧。
2012年12月由国家知识产权局发布的《中国实用新型专利制度发展状况》显示:截至2011年年底, 国内有效实用新型专利中, 维持3年以上的实用新型专利占52.8%。维持6年以上的实用新型专利占12.9%。这一数据听起来似乎不错, 但进一步研究, 我们则发现, 在这些高维持率的有效专利中, 国外来华申请的贡献率更加高。
三、方向
(一) 从政策制度上保证实用新型专利的创新质量。目前, 世界范围内共有57个国家、地区或组织施行实用新型专利制度, 但尚没有关于实用新型专利的专门国际条约, 只有巴黎公约对实用新型专利作了一般性规定。中国实用新型专利制度符合巴黎公约有关国民待遇原则、独立保护原则、优先权原则等原则的要求。
中国实用新型专利制度虽然起步较晚, 但是符合国际公约的基本原则, 并与大多数国家做法基本一致。中国政府正积极采取有效措施, 努力提升实用新型专利质量。
从审查制度、保护客体、专利权评价报告制度、创造性标准、避免重复授权等方面, 中国与目前大多数国家的原则基本保持一致。而在新颖性标准上, 比多数国家相对较高:多数国家对实用新型专利新颖性标准采用相对新颖性标准;中国实用新型专利对新颖性判定中的现有技术标准与发明专利相同, 采用的是绝对新颖性标准。
这些举措, 从制度层面上保证了中国实用新型的创新特性, 为提升实用新型专利质量提供了法律保障, 为后续的技术转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 从中小企业入手挖掘实用新型专利的创新价值。中小企业作为创新主体, 在世界市场上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中国也不例外。专利制度建立之初的中国, 科技创新能力相对薄弱, 众多中小企业发明创造水平较低, 创新成果多是小发明、小创造。这类小发明、小创造虽然技术含量低于发明专利, 但同样有利于促进科学技术进步和经济社会发展, 同样需要得到适当的保护。中国实用新型专利制度正是为保护这类发明创造而建立的。
而申请实用新型专利, 已成为中小企业实施知识产权战略、促进自主创新的重要手段。尤其是受制于成立时间短、资金有限、人员不足等原因, 中国中小企业很难对复杂的专利制度有透彻的了解, 但随着中国实用新型专利申请流程的简化, 审查周期的缩短, 申请费用的减少等政策, 为众多的中小企业开启了专利之门。
尤其是中国有很多科技型中小企业, 通过实用新型专利有效保护自己的技术创新, 企业参与市场竞争的能力得到增强。而实用新型专利在中国中小企业的发展之初, 为企业创新提供了强有力的保护, 为企业的日后发展壮大奠定了基础。实用新型专利权保护期限为10年, 其法律效力与发明专利相同。权利人有权阻止他人未经许可对实用新型专利所保护的发明创造进行任何商业上的使用。
(三) 从专利运营上开拓实用新型专利的创新转化。随着我国知识产权融资、专利技术产业化资金支持等方面的逐步完善, 中小企业通过知识产权质押融资评估、产学研合作等方式开拓专利的多渠道运营模式。对于中国中小企业而言, 目前存在的几个难点主要在于:专利成果转化、产业化较难实现, 缺少专利经营管理人才和缺乏统一开放的专利交易平台。很多中小企业甚至从未进行过专利转让或者许可等专利交易活动。因此, 在政府扶持的基础上, 企业自身也应当积极与相关金融机构进行接触, 寻求专利技术交流平台, 以便更好的购买或出售专利技术。
摘要:2012年12月11日, 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发布的年度报告数据显示:中国已取代美国成为世界最大专利申请国, 中国人和中国公司在2011年向专利部门提出52.6万项申请, 将近占全球总申请量的1/4。同时, 另一种关于“中国创新假象”的声音也不绝于耳:创新百强的门外汉、专利数量与质量之间的落差、科技成果与实际经济利益之间的鸿沟……近些年来, 这些问题一直被外界所争论。
关键词:创新,专利,中国实用
参考文献
[1]中国实用新型专利制度发展状况[N].中国知识产权报, 2012.12.21.
[2]付刚, 杨平, 陈佶.提高实用新型专利授权质量发挥实用新型专利制度特色[A].2013年中华全国专利代理人协会年会暨第四届知识产权论坛论文汇编第二部分[C].2013.
[3]黄永杰.浅议实用新型专利的创造性[A].实施国家知识产权战略, 促进专利代理行业发展-2010年中华全国专利代理人协会年会暨首届知识产权论坛论文集[C].2010.
酶工程制药实用技术 篇6
酶作为生物催化剂普遍存在于动植物和微生物之中, 可直接从生物体中分离获得。虽然也可以通过化学合成法合成, 但由于各种因素的限制, 目前药用酶的生产主要是直接从动植物中提取、纯化和利用微生物发酵生产。早期酶的生产多以动植物为原料, 经提取纯化而得, 接至至今有些酶仍然还用此法生产, 如从猪顿严腺中提取激肪释放两、从菠萝中提取菠萝蛋白酶等。但随着酶制剂应用范围的日益扩大, 单纯依赖动植物来源的酶, 巳不能满足要求.而几动植物原料的生长周期长、来源有限, 又受地理、气候和季节等因素的影响, 不宜十大规模生产。近十多年来, 动植物细胞培养技术取得了很大的进步, 但因周期长、成本高等问题, 实际应用还有一定困难, 所以目前工业大规模生产一般都以微小物为主要来源。
2 药用酶的生化制各法
生化制备法的主要生产过程如下:
选取符合要求的动植材料一生物材料的须处理一提取
2.1 原料选择应注意的问题
生物材料和体液下虽普遍具有酶, 但在数量和种类上不同材料却有很大的差别, 组织中酶的总量虽然不少、仅各种酶的含量却非常少。从已有的资料看, 个别酶的含量在0.0001%一1%, 如表1所示。因此在提取酶时应根据各种酶的分布特点和存在特性选择适宜的生物材料。
2.2 生物材料的预处理
生物材料中酶多存在于组织或细胞中, 因此提取前需将组织或细胞破婶, 以便酶从其中释放出来, 利于提取。由于酶活性与其空间沟象有关, 所以预处理时一般应避免剧烈条件;但如是结合酶, 则必须进行剧烈处理, 以利于酶的释放。生物材料的预处理方法有以下几种。
2.2.1 机械处理
用绞肉机将事先切成小块的组织绞碎。当绞成组织糜后, 许多面都能从颗粒较粗的组织糜中提取出来, 但组织糜颗粒不能太粗, 这就要选择好绞肉机板的孔径, 若使用不当, 会对产率有很大的影响。通常可先用粗孔径的机板绞, 再用细孔径的机板绞, 有时甚至要反复多绞几次。如是速冻的组织也可在冰冻状态下直接切块纹碎。采用绞肉机, 一般并不能破碎细胞, 而有的则必须在细胞破碎后才能有效地提取, 对此则需采用特殊的匀浆工艺才行。实验室常用的是玻璃匀浆器和组织捣碎器, 工业上可用高压匀浆机。对于用机械处理仍不能有效提取的酶, 可用下述方法处理。
2.2.2 反复冻融处理
将材料冷冻到一10℃左右, 再缓慢溶解至室湿, 如此反复多次。由于细胞中冰晶的形成及剩余液体中盐浓度的增高, 可使细胞中颗粒及整个细胞破碎, 从而使酶释放出来。
2.2.3 制备丙酮粉
组织经丙酮迅速脱水干燥制成丙酮粉, 不仅可减少酶的变性, 同时因细胞结构的破坏使蛋白质与脂质结合的某些化学键打开, 促使某些结合酶释放到溶液中, 如鸽子肝脏乙酰氧化酶就是用此法处理。常用的办法是将组织糜或匀浆悬浮于0.01mol/L。 (pH6.5) 磷酸缓冲液中, 再在0℃下将其一边搅拌, 一边慢慢倒入10倍体积的一15℃无水丙酮内, 10mol后, 离心过滤取其沉淀物, 反复用冷丙酮洗几次, 真空干燥即得丙酮粉。丙酮粉在低温下可保存数年。
3 酶的提取
3.1 水溶液法
常用稀盐溶液或缓冲液提取。经过预处理的原料, 包括组织糜、匀浆、细胞颗粒以及丙酮粉等, 都可用水溶液抽提。为了防止提取过程中酶活力降低, 一般在低温下操作;但对温度耐受性较高的酶 (如超氧化物歧化酶) , 却应提高温度, 以使杂蛋白变性, 利于酶的提取和纯化。
水溶液的PH选择对提取也很重要, 应考虑的因素有:酶的稳定性、酶的溶解度、酶与其他物质结合的性质。选择p H的总原则是:在酶稳定的p H范围内, 选择偏离等电点的适当PH。
3.2 有机溶剂法
某些结合酶, 如微粒体和线粒体膜的酶, 由于和脂质牢固结合, 用水溶液很难提取, 为此必须除去结合的脂质, 且不能使酶变性, 最常用的有机溶剂是丁醇。
丁醇具有下述性能:亲脂性强, 特别是亲磷脂的能力较强;兼具亲水性, 0℃时在水中的溶解度为10.5%;在脂与水分子间能起表面活性剂的桥梁作用。
用丁醇提取方法有两种。一种是均相法:用丁醇提取组织的匀浆然后离心, 取下相层, 但多酶在与脂质外离后极不稳定, 需加注意。另一种是二相法:在每克组织或曲体的干粉中加5m1丁醇, 搅拌20mm, 离心, 取沉淀 (注意:均相法是取液相, 二相法是取沉淀) , 接着用丙酮洗去沉淀上的丁醇, 再在真空中除去溶剂, 所得干粉可进一步用水提取。
4 酶的纯化
酶的纯化是一个复杂的过程, 不同的曲, 岗件质不问, 其纯化工艺可有很大不同。评价一个纯化工艺的好坏, 主要看两个指标:一是酶比活, 二是总活力回收率。设计纯化工艺时应综合考虑上述两项指标。
参考文献
[1]吴剑波.微生物制药--现代生物技术制药丛书[D].化学工业出版社2002.
创新+实用土木工程 篇7
1 当前药学实验的模式
药学专业是应用性很强的专业,学生从入学的第一学期到毕业,实验课一直贯穿其中。实验教学作为整个药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教学质量的优劣,直接影响到药学专业学生培养目标及该课程目标的实现。目前,药学实验存在着许多问题:
(1)教学模式比较单一,内容陈旧、过程死板,很多统编的实验教材已有10多年的历史。教师根据实验讲义指定实验材料、实验仪器等,实验教学的目的只是为了验证学生对课堂理论知识的理解,忽视了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
(2)学生的实验还是按照实验目的、原理、过程、注意事项、讨论的格式,停留在验证性实验为主的基础上,学生自己不能设计实验,学生在实验中很少能提出自己的见解和想法,只是照本宣科被动地完成实验,学生实验时积极性和主动性不够,兴趣也很难提高。
(3)由于实验设备、方法、步骤等多年一成不变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应答游刃有余,养成了教师实验带教的惰性,创新意识不强,知识更新速度慢。
(4)学生自身的惰性,很少有学生在实验课前认真预习实验,一旦进入实验室就直接按照实验讲义机械地操作。而且学生实验一般都是2~3人1组,有些学生经常旷课,抄同组同学的实验报告。在实验报告书写时学生对于数据中出现的错误不能正视,不善于总结经验教训,涂改或抄袭别人数据的现象也屡见不鲜。
如此环境下培养出的学生,缺乏实验学习的热情、主动性和实践能力,不能满足现代社会对人才在操作技能、实用创新能力方面的要求。从培养学生熟练的分析操作技能,独立工作能力,创新性思维和运用药物分析理论及有关基础与专业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出发,这些问题亟待我们去面对和解决。
2 改革传统实验内容
2.1 更新实验内容
近几年来,随着自然科学的研究发展,一些新技术、新方法、新材料不断发现。实验改革除保留一部分传统经典的实验方法之外,还应适当引进新技术、新方法的介绍及使用。比如超临界流体萃取Fsupercritical nuid extracti0n.SFE技术,超微粉碎技术。这样,学生既掌握实验的基本操作技能又对当前药物研究和生产所使用的新技术有所了解,拓宽学生的知识面,跟上药物研发时代的步伐。以天然药物化学为例,实验课可安排给学生一种中药,让他们通过查阅文献,了解该中药的所含成分,自行设计有效成分的提取、分离、精制和鉴定的整体实验方案,教师对实验方案给予适当的指导,学生自己操作实验过程,进行药物的提取、分离、鉴定,最后将研究结果整理成论文。做完这个实验,学生就基本系统地掌握了天然药物成分提取、分离和鉴定的方法。在实验过程中学生掌握了大量知识,可能会发现一些新现象、新问题,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动性,从而有助于发挥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2 开展学生的综合性、设计性实验
综合性实验是指实验内容涉及本课程综合知识或相关课程知识的实验。设计性实验是指给定实验目的、要求和实验条件,让学生自己查阅和收集文献资料,学生自己设计方案,在教师的指导下确定和完善实验方案。实验结束后,指导学生撰写实验报告,要求学生对实验过程中出现影响实验结果的因素进行充分、具体、深入地分析,以科技论文的形式提交。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需综合多门学科的知识和各种实验原理来设计实验方案,充分发挥学生的独立工作能力。学生能做到“以我为主”,进行调查研究、查阅文献、分析论证、制订方案、设计实验、分析总结等方面的独立能力训练。例如中药药剂学具有综合性、应用性与创新性强的特点,与临床上用药息息相关,这势必会增加学生的好奇心和兴趣,我们可在药剂学实验中安排开设多种剂型的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如给定学生一个传统中药丸剂“西黄丸”,改进为“西黄软胶囊”。这就要求学生先查阅有关资料,提出剂型改进的理由,进行处方分析,设计西黄软胶囊的提取、制备工艺方案,并对改型后的软胶囊初步拟定实用可行的定性、定量质量控制标准,最后通过实际操作制备出合格的产品,进行稳定性观察,有条件的还可进一步进行药理、毒理实验,设计成一个新药的研发过程,让学生通过这样的综合性实验,系统掌握了药物研发的程序和步骤,努力培养主动性、实用性人才。
2.3 改革实验室管理模式
传统的实验教学中,实验课是严格按照课程表安排进行的,学生只能在实验课时间进入实验室进行实验教师把实验仪器试剂都准备好,学生只是根据实验步骤被动的做一些验证。为了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我们改革实验室管理模式,拿出一些实验室向学生开放,鼓励一部分学有余力、有创造激情的学生进入实验室做实验。他们可以自带实验项目,也可以参与教师的课题只要他们列出切实可行的实验方案并写出申请报告,就可以在课余时间进入实验室进行实验,为学生提供一个自主研究,独立探索的良好氛围和空间。
2.4 培养高素质的实验技术人员
实验技术人员是实验室的主体,只有提高实验技术人员的素质,才能提高实验教学质量。现在许多高校年轻的实验技术人员都是硕士以上学历,他们希望能够带教,让自己的知识学以致用。而实验技术人员参与实验带教,对实验课程有充分的认识和了解,对实验的准备工作就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在一些实验细节问题上就会加以改进和提高,更好的促进实验教学质量。作为实验室管理人员还应注重实验成本的核算,节约实验资金。
3 结束语
丁肇中先生说过:“我是通过自己实验得到诺贝尔奖金的中国人,希望从此以后能够摆脱中国人轻视实验、过分重视理论的旧传统。”可见实验教学在培养人才方面的重要性。所以实验改革直接影响到人才素质的培养。只有不断地思考、探讨、改进药学的实验教学,从层次、内容、形式逐步完善,把实验改革落实到实处,确实把培养具有创造意识和实用性强的人才作为出发点,才能为中国医药行业培养出更有潜力的高素质实用创新型人才。
参考文献
[1]郭垒.CO2-SFE的萃取原理及其在天然药物化学成分提取中的应用[J].研究进展,2008,5(9):29~30
创新+实用土木工程 篇8
1 高等职业教育的特点
高等职业教育以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技能为出发点,重点培养学生熟练掌握常规操作技能的实践能力。就是要培养学生熟练运用先进工艺技术,按规定操作的能力,强调熟练性、规范性。
高等职业教育是直接面向职业岗位(群)设置专业,围绕职业岗位要求组织教学内容和训练操作能力。高等职业教育不追求理论知识的系统性、完整性,以“够用”为基本特征,尤其要突出实践能力的综合性、实用性。高职院校培养的对象是在生产、管理、服务第一线的实用技术型人才。以我校物流专业为例:
其培养目标为:培养具有良好职业道德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从事集装箱仓储、运输、国际货运代理、企业采购、生产、销售物流等工作的高素质、高技能人才。
目前该专业分两个培养方向,即国际物流、企业物流方向。
国际物流方向的培养目标:面向外贸、航运、快递、货代、船代、港口等企业,培养熟悉报关、报检等国际物流业务实务的高素质、高技能、应用型人才。
企业物流方向的培养目标:面向生产制造企业、商品流通企业、物流服务企业,培养能从事原材料零配件采购、组织原材料、零配件供应的高素质、高技能、应用型人才。
该专业直接面向采购岗位群、仓储管理岗位群、国际物流岗位群、配送岗位群、物流信息岗位群等职业岗位(群)设置专业,围绕职业岗位要求组织教学内容和训练操作能力,使其达到职业岗位对学生能力的要求(见表1)。
一定意义上来说,我国高职院校对学生的培养重在“实用”,培养学生应在具有必备的基础理论知识和专业知识的基础上,一定具备从事本专业技术领域实际工作的基本能力和基本技能,熟练掌握各职业岗位要求的专业技能,为创新能力的培养打好坚实的基础。
2 高职院校实用型人才创新能力培养的意义
中国工程院一项调查结果表明,目前我国高校毕业生的专业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比较扎实,具备一定的实践能力,但受传统观念、学校教育和工作环境的影响,其创新精神和综合素质与时代要求有较大差距。高校毕业生的创新动力、创新目标和创新毅力都十分缺乏。主要反映在以下能力的欠缺:市场需求分析能力、创意与策划能力、语言文字表达能力、领导组织能力和抗挫折能力。因此,高校毕业生在就业很长时间内无法适应所在岗位的职业要求及业务发展要求,造成了毕业生就业率低或者频繁更换工作等一系列问题。相对于普通高等院校,高职院校对学生实践能力及创新能力的要求更高一些,那是因为高职院校的学生在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方面相对弱于普通高校学生,实践能力及创新能力是他们在激烈市场竞争中占据优势的手段,只有大力培养及提高这两方面的能力,高职院校的毕业生才能不被市场所淘汰。
从世界教育改革趋势来看,西方发达国家都一直把高职教育改革的重点放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上。美国20世纪80年代强调实践能力、思维能力的培养,将一名合格的毕业生应具备的能力与素质归纳成6个方面:(1)正确判断和解决工作的实际问题;(2)具有很好的交流能力、合作精神以及一定的商业和行政领导能力;(3)懂得如何去设计和开发某个具体的工作项目;(4)了解自己的工作与社会其他行业间的关系;(5)胜任跨专业的合作;(6)养成终生学习的能力与习惯,以适应和胜任多变的职业领域等。
由此可见,在重视加强科学基础的前提下,当前更应该强调的重点是工作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表达交流沟通能力、终生学习能力等。
建国60年来,高等职业教育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支持。从总体上看,我国目前的大学课堂仍然沿袭传统教育观念,受“重学轻术”的思想制约,我国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仍在走学术型人才培养之路。应用型与学术型之间的培养方式没有显著差异,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我国实用型创新人才的缺乏。
要加强创新人才培养,就必须首先转变教育观念,将以课堂内教师讲解为主的传授知识方式,转变为以在实践环境中学生操作为主的学习方式。通过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的改革,实现从单向传授的教学方式向个性化、多样化的教学方式转变,从理论知识的课堂传授,转向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3 高职院校实用型人才创新能力的培养途径
3.1 实践能力是培养创新能力的关键
高等职业教育中的实践教学对培养学生的能力,特别是工程新技术应用能力显得尤为重要。只有坚持长期不懈的实践才能保证大学生创新能力的顺利培养。一个没有经过实践训练的大学生,很难想象会有较强的创新能力。实践可以更好地促进创新能力的培养,同时也是创新能力中所应具备的基本能力之一。
对于高职院校的学生,创新能力表现在解决实际工作问题时,能用创新思维去分析和解决问题,实践能力就是要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综上所述,创新能力必须来自于实践,脱离了实践的创新只能是空中楼阁。
高等职业教育为了突出实践能力的培养,把实践教学环节的学时数控制在教学计划总学时的50%以上。在专业课程中,应大大提高新技术、新工艺训练的比例,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实践能力和独立工作能力。
为了加强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我校实践性教学环节包括了军事训练、商业与公益劳动、社会专业调查、校内模拟实习、校外专业实习、顶岗实习及毕业设计等环节。
(1)军事训练:通过军事训练,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组织纪律、国防意识及优良传统与作用教育,提高学生的思想素质、心理素质和身体素质。
(2)社会与专业调查:通过社会调查对学生进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国情教育,树立理论联系实际,深入社会生活,艰苦奋斗、自立自强的观念,培养学生的调查研究、沟通交流、撰写调查报告的能力。时间安排在寒暑假期间。
(3)物流企业调查与认识:组织学生参观相关物流企业,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进一步明确学习方向。
(4)顶岗实习:通过顶岗实习培养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为走向工作岗位做充分的实战准备。时间为一个学期。
(5)专业实习及毕业设计:通过毕业论文的撰写和答辩,进一步训练学生综合运用专业知识的能力,提高理论水平,时间安排在第6学期。
3.2 课程体系改革是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环节
高等职业教育理论知识的教学应当以“够用”为原则,坚持与职场岗位需求相结合。然而,在课程体系改革中,有一种倾向就是一切模仿、照搬西方的模式,在高职院校中也推行所谓的“通识教育”,实施“宽口径、厚基础”,结果是理论课程偏多、课时比重过大,实践环节偏少,课程内容对如何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反映不够。
建立一个适合创新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至关重要,高等职业教育课程体系按照不同培养要求可分为基础课程组、专业基础课程组、专业模块课程组、专业选修课程组进行设置。
以上课程分别以公共平台课、专业群平台课、岗位群平台课、工作岗位方向模块课程等安排在不同的学期进行(见表2)。
专业课程体系是上述三类课程的某种组合形式,这种组合形式是由专业的导向性和培养目标决定的,是不断随市场变化调整的,是以反映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为主要内容,是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为目的。
例如:进出口贸易实务课程,该课程主要分析与研究国与国之间商品和服务交换的一般规律。主要内容有国际贸易理论与学说、各国的国际贸易政策措施及手段等,通过一个国际贸易模拟训练平台,使学员在仿真的国际商务环境中切身体会商品出口交易的全过程主要操作技能。
综合性的专业课程模块,要特别强调教学内容的针对性、应用性、实践性和先进性,同时要注意对传统教学内容的更新,特别是专业课程要及时将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等科学技术成果纳入教学内容。总之,高职教育课程的教学内容要根据企业发展的需要,根据职业岗位实际工作任务需要的知识、能力、素质要求,进行科学的组织与周密安排。
总之,课程体系的构建要遵循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基本规律,以职业岗位的真实工作过程为依据整合、优化教学内容,实现理论与实践一体化,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奠定良好的基础。
4 结束语
我国第十二个“5年计划”的实施,必将加速对工程技术人才的需求,特别是面向生产一线具有一定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人才,这就对高等职业教育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高职院校不仅要培养学生具有熟练地操作技能,更要具备拓展专业知识的潜力,也就是说要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人才培养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学校必须与企业合作,坚持教学、科研、生产三结合,使学生在真实的工作过程中得到技能训练,将所学的知识在实践过程中得到应用和创新,只有坚持长期不懈的实践才能保证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摘要:由于对实用型创新人才的培养重视不够,实用型创新人才的缺乏已成为约束经济持续发展的瓶颈。高等职业教育必须以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技能为主,通过课程体系的改革,实现对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综合培养。
关键词:职业教育,课程体系,实践能力,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邓元龙.基于能力培养的工科专业课教学模式改革与探索[J].理工高教研究,2005,8:48~50
[2]水志国.美国高等工程教育“工程化”发展研究[J].中国电力教育,2006,2:22~25
[3]姜远平.密西根大学高等职业生参与工程实践的剖析[J].理工高教研究,2005,8:80~85
如何加强和创新实用性文本的教学 篇9
祝禧,著名特级教师,现为海门市东洲小学校长。江苏省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成员,江苏省基础教育小学语文学科指导委员会专家组成员。多年来致力于“文化语文”教育研究,倡导让语文教育走在“回家”的路上,研究成果获江苏省第二届基础教育教学成果特等奖。
语文课程要学习的不只是“语言”和“文字”,而是“语言文字的运用”。我们素来重视“学以致用”,实际上就是重视学习语言文字的运用。语言文字的运用包括实用性的语言文字运用和艺术性的语言文字运用。实用性的语言文字运用指的是学生通过学习,能在日常生活、交往、学习和工作中自如地听说读写,这是日常生活中经常使用的。艺术性的语言文字运用指的是学生学会表达对人、事、物、景的感受、体验和思考,通过形象抒发自己的情怀。
要问怎样“教”语文,前提是要正确理解并回答生活中怎样“用”语文。在日常的阅读教学中,有必要考虑实用性的语言文字运用和艺术化的语言文字运用的区别,从而避免张志公先生曾说过的“两败俱伤”。
问题1:实用性文本和艺术性文本的教学价值取向有什么不同?
各种不同的文体在语言表达上的特点不同,教学价值也就不一样。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必须提供足以达到语文教学目的的教学内容。
实用性文本,尤其是叙事、论述的功能性和应用性非常强的实用性文本,一般学习的是科学性、说明性、介绍性、叙事性的语言,具有很强的工具性。其目的是为学生将来运用语言敏捷高效率地处理学习生活和工作中的实际问题,或在一些较为正规的社交场合与社会交往中能顺畅地使用语言知识、运用语言做准备。比如,苏教版的《谈礼貌》《陶校长的演讲》《奇妙的国际互联网》等等,给学生实用性的语言储备。再如语文综合性学习中的社会调查报告、科学研究报告、班级活动报告等等,都属于实用文范畴。在实用文中,往往也有许多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有一些诗句、格言的引用,这些虽是艺术化的表达,实际仍在实用文的视野中,起着修饰、说明、强化的作用。阅读实用性文本,关注的是语言的词句表达,篇章的层次、结构、论证、说明等基本方式。实用性的语言必须准确、明白、清晰、平实、通顺、流畅,就好像你要告诉别人药怎么吃,路怎么走一样,让人听清楚听明白才行。这就是儿童实用的基本的语言素养。现在老师们指导学生写作,不管写什么,比较喜欢让儿童用上华丽的辞藻,这是和日常生活用语相脱离的。语文教育要回归人的生活,说“人”话。面对不同的场合、环境、对象说(写)恰当得体的话,达到形式和内容完美结合的表达。所以实用性文本要加强的是日常的语言教育,重视语言的程序性知识学习,特别是语言的实践技能训练。
艺术性文本,其语言是审美经验的特殊表达,是一种有意味的形式。其目的是让儿童现在和将来过一种诗意浪漫的文化生活,在他们的心里播撒高贵的精神的种子,培养起高雅的美的气质。它绝不是简单地学习语言的技巧,而是要通过感受、品味语言形式的美,陶冶人性,追求真、善、美的境界。艺术性文本的阅读为儿童建立起一个超越世俗的永恒而完美的世界。像《祖父的园子》《爱之链》《桂花雨》等等,让儿童的心灵产生感动、悲悯和无限美好的遐想。当然,艺术性文本的语言也有工具性,比如虚构、幻想、叙事方式、修辞手法、诗歌意象、诗词格律、韵律、平仄声等等,文学语言的工具性是有意味的形式,使得人、事、物充满感染力。阅读艺术性的文本,很努力地去提炼语言规则、修辞手法,作为培养儿童的实用语言材料进行习作指导,并告诉学生这种手法有什么审美意义,力图在两者之间找到结合点,以便对儿童日常的语言素养的提升提供帮助。事实上,日常语言和艺术语言之间没有截然分开的鸿沟,二者相互渗透,相辅相成。
问题2:如何提升实用性文本教学的“技”与“艺”的水平?
既然学习实用性文本语言文字运用是提升儿童日常语言素养的基本途径,那么如何提升实用性文本教学的“技”与“艺”的水平呢?丹麦当代语言学家叶斯柏森曾说,学语言的最好办法是“让孩子们投入到语言的海洋里去游泳”。实用文教学语言素养提升的途径一定来自活动、实践与训练。要减少教师的讲授,给学生自主阅读、思考和语言实践活动的空间和时间。以《谈礼貌》教学为例,就是关注“谈论”“演说”的语言实践活动,进行真正的“谈”的训练,避免琐碎的内容分析和机械的语言训练。
1.角色扮演,回归语境。汉语结构化弱,重情境、重具象、重神韵、重意会、重诗趣、重虚实,这些文化特性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得到重视?让儿童在情境中理解词语、理解句子、理解段落、理解篇章,并在情境中进行阅读和语言表达的运用训练。我在教学《谈礼貌》一课时,创设“去小校场问路”的情境,进行初级、中级、高级三个层次的语言训练活动。学生扮演“岳飞”“牛皋”和“老人”进行对话,扮演不同身份的旁观者进行评论与辩论,一练概括讲事例,说道理。二练具体讲事例,有说服力。三练演说事例,有感染力。在真实的谈论表达观点的实践活动中学会说理的方式,学习“在这样的环境中怎么说话”“怎么把话说得更好”的礼节性语言。训练准确、清楚、明白地“谈论”的技巧以及摆事实讲道理的方法,做到以理服人。
2.举一反三,推进建构。《谈礼貌》教学中,重点关注文本语言本身的表达,语言基本的使用方式以及不同场合的表达特点,找到言语的对象与主体,分层练习,逐级推进,把学到的技能迁移到“踩裙”“伤脸”的谈论说理中。让学生根据自身条件自主选择级别进行训练,在体验、比较、综合、概括等方式中,举一反三,提升言语表达智慧。
3.读写结合,有效延伸。《谈礼貌》课尾,把阅读和习作结合起来,提供生活情境,辅之以名人名言,通过口头和书面语言的实践训练,把学到的“谈礼貌”技能运用到真实的生活中,充分体现学以致用。自始至终,训练学生把话说明白、清楚、通顺、流畅、准确、合理,达到文从句顺。■
(作者单位:江苏省海门市东洲小学)
阅读延伸
当前许多语文教师面临一个实际问题,如何深入理解不同文体语言的价值,掌握不同文体语言表达的特点,让学生的语言素养在科学的指导下得以提升。在语文教学中,语体理论可以帮助选编教材和改进教学方法,更有效地促进学生不同语体的习得和转换。
“语体”是什么?定义项特别多。李熙宗在《关于语体的定义问题》一文中讲到一种“语文体式”认为“语体”就是运用语言时组织言语所形成的模式性、整体性的一定的言语结构形式、格局或类型。学体学涉及诸多的因素,致使语体的分类呈现出不同的结果。按照不同的交际场合所发挥的不同,交际功能分为了口语语体和书面语体,口语语体包括日常谈话语体和专业谈话语体,书面语体包括文艺语体、政论语体、科技语体和公文语体。语文教师要加强语体相关知识的学习,提高实用文和文学文体教学的水平,以下文章或者论著能给大家以帮助。
1.《试论语体与语文教学》(周梅珍、顾黄初,扬州师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89年第3期)
2.《论艺术语言和科学语言的区别》(李全华,楚雄师范学院学报,2002年第4期)
3.《语体略论》(王德春,福建教育出版社,1987年)
4.《语文教学内容重构》(王荣生等,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年)
创新+实用土木工程 篇10
建筑功能创新是指人们在设计和使用建筑的过程中,为了使建筑满足人们的各种需要,而应用新途径和新方法的活动及其结果。建筑功能创新的表现形式丰富多彩,建筑实用功能创新和建筑精神功能创新是从建筑功能创新的角度进行建筑设计创新评价的两个主要评价视角。
1 建筑实用功能创新的评价
建筑实用功能创新的评价视角是从建筑所具有的与实际用途直接有关的功能创新的角度,进行建筑功能创新评价。依照建筑实际使用需求的不同,可以分为活动尺度评价视角、生理性评价视角以及使用性评价视角等三个具体视角。
1.1 活动尺度的评价视角
人在建筑所形成的空间内活动,建筑就是为了满足人们的各种使用需要。活动尺度的评价视角是从建筑实用功能创新的角度进行建筑设计创新评价的重要视角。随着科学技术进步以及研究手段的不断改进,建筑人类工程学以及环境行为心理学的迅速发展,以这些研究成果为基础,依据人体活动尺度,可以进行建筑实用功能创新。
1.2 生理性的评价视角
建筑需要为人们提供能够满足基本生理活动的空间和设施,并能够保证自身发挥其作用。人的生理需求主要包括对建筑物的朝向、保温、防潮、隔热、隔声、通风、采光、照明等方面的要求,它们都是满足人们生产或生活所必需的条件。还有一些建筑室内环境对人体舒适度产生影响的有:热环境、照明、噪声、振动、粉尘以及有毒物质等。生理性的评价视角是从建筑实用功能创新的角度进行建筑设计创新评价的一个重要视角。
1.3 使用性的评价视角
任何建筑物都具有为人所用的功能,不同类型的建筑物具有不同的功能要求,因而每个具体的建筑都有各自的使用特点,来满足人们既定行为的需求。不同的使用特点,成为建筑功能创新的依据。
因而,任何建筑物都具有为人所用的功能,不同类型的建筑物具有不同的功能要求。每个具体的建筑都有各自的使用特点,来满足人们既定行为的需求。使用性的评价视角是从建筑实用功能创新的角度进行建筑设计创新评价的另外一个重要视角。
2 建筑精神功能创新的评价
由于人具有思维和精神活动的能力,因而供人居住或使用的建筑应考虑它对于人的精神感受上所产生的影响。建筑精神功能创新是与使用者的精神感觉、主观意识有关的功能创新。从建筑精神功能创新的评价视角进行建筑设计创新评价,可以从三个具体评价视角入手进行评价,即安全感和舒适感的评价视角、美学的评价视角以及含义性的评价视角。
2.1 安全感和舒适感的评价视角
建筑创新不仅仅可以满足人们的实用需求,还可以需要满足人们情感需求。建筑作品通过创造或调节人们的感受,从而满足人们的情感需要。人类对建筑功能最基本的要求之一就是:安全感和舒适感。因而,安全感和舒适感的评价视角是从建筑精神功能创新的角度进行建筑设计创新评价的重要视角。
精神病学人际关系理论的代表人物沙利文认为人类行为的动力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对满足的需求,一类是对安全的需求“前者是生物性的需求,包括食物!睡眠和休息!后者是心理性的,包括他尊!自尊!友谊和爱!归属和依赖等超出身体组织和器官需求之外的一切活动的需要”。建筑心理学应用沙利文观点认为建筑功能不仅仅要满足人类的生理需求,还要重视人们的心理感受:安全感和舒适感。
影响人们安全感和舒适感的物理因素,有室温、湿度以及风向风速等。当这些因素综合作用于人体,并处于最佳组合状态时,能使人体产生安全感和舒适感。通常安全感和舒适感还与心理感受、热感觉、视觉感受相关。美国的建筑理论家亚历山大就曾经对“有效空间与舒适空间”进行详细研究。认为建筑的舒适空间还与景物、声音、方向、表面、高度、光线和地面变化有很重要的关系。
从满足安全感和舒适感的功能创新的评价视角进行建筑设计创新评价是一个涉及多专业的研究领域,涉及建筑形态、建筑技术、建筑环境行为心理等。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相关科学成果的支持以及相关技术的应用,尤其是人工智能技术在建筑技术中的应用。只有多学科和多种技术的综合应用、交叉和相互渗透,才能确保建筑功能创新满足人们对建筑安全感和舒适感的需求。
2.2 美学的评价视角
美学的评价视角是从建筑精神功能创新的角度进行建筑设计创新评价最重要的视角。建筑美学一般称作“建筑美”,属于技术美学和实用美学范畴。美学评价评价视角一方面涉及建筑材料美、结构美、施工工艺的美和环境美等;另一方面还涉及建筑的比例、尺度、节奏、韵律、虚实、色彩和肌理等建筑的形式美。
2.3 含义性的评价视角
含义性的评价视角是从建筑精神功能创新的角度进行建筑设计创新评价的另外一个重要视角。建筑含义性是建筑创新的内在层面,属意识范畴,主要反映建筑创新的社会性属性,例如社会价值、文化价值、宗教价值、环境生态价值等等。
各种建筑流派都希望通过建筑来表达自身的观念。建筑具有承载人类意识的精神功能。“这类建筑包括国家性、文化性、标志性的大型公共建筑或纪念性、旅游性的建筑,保存至今的传统建筑如宫殿、园林、教堂和寺庙、陵墓等大多也属此类。”
后现代主义建筑在建筑含义性功能创新方面有突出贡献。后现代主义建筑的形式不受任何法则束缚的多元和折衷。建筑的形式既要反映建筑的时代性,又要反映大众化、历史化、地方化的特征。后现代主义将建筑创新的重点放在历史传统文脉上。它们都主张回到历史传统中去,从传统中寻找失去的“意义”。以后现代主义的观点,不同的建筑“结构”也存在着不同的形式逻辑,其中,构造方法对形式起着支配作用,而构造方法不仅受到材料、技术的影响,也受到自然环境、历史和文化传统的影响。后现代主义注重流行的或地方性的沟通符号及城市文脉。在建筑形态上,主要体现为在外部装饰上,将新技术和旧的式样相结合,以追求感观上的刺激。装饰表现出象征的、多元的、复杂的、折衷的特征。
3 结束语
建筑设计创新评价主体在建筑设计创新评价中占据着主导地位,直接影响着评价的结果。建筑设计创新评价本身就是关于建筑设计创新评价主体对人与建筑创新、社会与建筑创新的利益关系的目的性价值取向的判断活动。建筑设计创新评价活动的实现,必须要依据两大要素:建筑设计创新评价主体与评价客体。所以建筑设计创新评价主体研究是建筑设计创新评价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
参考文献
[1]邹广天.建筑设计创新与可拓思维模式[J].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2006,(7):120-122.
[2]王涛.论可拓策划理论与建筑设计创新的方法[R].首届全国博士生学术论坛,2003.
【创新+实用土木工程】推荐阅读:
“创新实用”模式12-19
实用为先的创新08-21
创新实用性人才05-16
实用型创新人才11-04
【实用】创新作文400字集合07-17
提高音乐院校师生科研创新能力的实用指南08-14
土木工程各种实用表格05-14
工程实用性07-28
实用型物联网工程09-28
装修工程承包合同实用版08-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