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生差异

2024-11-03

师生差异(精选6篇)

师生差异 篇1

师生关系的质量对教育教学效果具有重要影响, 直接关系着教育教学的质量, 因此, 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一直受到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关注。素质教育的目的是要实现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 这就要求教师在具体的教育教学过程中既面向全体学生, 又照顾个体差异, 努力发现和发展学生的潜能, 促进学生发展最优化。使学生不仅在知识、能力上得到提升, 更能在情感、思想、品德等方面得到改善。因此, 关注学生的性格差异, 建立和谐师生关系, 可以在帮助学生优化自身性格的基础上促进教育教学工作的深入。

一、性格的心理学内涵

性格是心理学中一个重要概念, 它表现为个体对现实的态度和行为方式中较为稳定而有核心意义的心理特征, 是一个人心理面貌本质属性的独特结合, 是人与人相互区别的重要方面。性格既指那些表现在人对事物的一贯态度上的特征, 也指那些表现在恒常的行为方式上的特征。例如, 一个学生具有诚实的性格特征, 那么他不论校内校外, 不管教师是否在场都会表现出忠诚老实、实事求是的特点。尽管性格是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 但性格并非完全不可改变, 对于处在发展中的中小学生来说, 完全可以通过适当的教育使其不良的性格特征得到纠正或改善, 良好的性格特征得到培养和发展。

二、关注学生性格差异的重要性

1.关注学生性格差异是师生进行有效沟通的前提

“在教育实践中, 能否成功地把握住学生的性格差异是取得教育成效大小的关键。学生在现实中的性格差异影响着积极情绪的产生和高尚情感的培养, 影响着意志力的磨砺和自信心的树立。”[1] 良好的师德修养是建立良好师生关系的前提, 特别是教师的情感投入在师生关系中起着重要作用。可以说, 教育是需要通过师生关系来构建的, 倘若师生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和交流, 这必将对教育教学效果产生很大的负面影响。然而, 学生们的性格差异是客观存在的, 有人独立、傲气、泼辣;有人热情、开朗、活泼、外露;有人深沉、内向和多思;有人大胆自信有余, 耐心仔细不足;有人耐心细致有余, 大胆自信不足;有人快中易粗, 粗中易错;有人却慢条斯理, 有条不紊……因此, 教师只有在了解学生性格的基础上, 才能针对学生的特点采取适当的沟通方式、方法和内容, 做到有的放矢。从而建立起和谐的师生关系, 提高教育教学的效果, 达到面向全体学生、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发展的教育追求。

2.关注学生性格差异是进行因材施教的基础

“人的性格具有稳定性, 所以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没有必要也不可能去完全改变学生的性格。教师所要做的应该是针对不同学生的性格特点给予不同的任务, 以使人尽其才。”[2] 教育所面对的学生从来都是置身于广阔的社会背景之下, 同时又是富于自身特色的、能动的集体和个体, 所以教育的基本职能理应是两个:推动社会的发展和促进学生个体的社会化与个性化。随着社会的发展, 人类的生存、生活环境变得日益开放、丰富和多样化, 同时, 社会和个体都表现出对人的丰富个性的强烈需求。然而, 传统的教育实践, 特别是基础教育, 对学生的个性发展的追求与对社会职能的追求相比显得苍白无力。但从古今中外的历史发展经验来看, 这种单纯的“社会本位”取向, 其结果往往适得其反, 社会发展反而缓慢;而一个尊重人的个性发展的社会则往往是人才辈出、欣欣向荣且发展迅速, 所以, 新时代的教育必须是把发展社会和发展个体有机统一起来的、在普遍的基础上强调特色的教育。所以, 若要发现每个学生的特点, 并依此为基础对学生进行针对性的教育, 发展其特点、特长, 对学生性格的关注是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 是进行因材施教的基础。

3.关注学生性格差异可以融合师生关系

当前, “全纳教育”的理念在教育界得到了比较广泛的提倡, “‘全纳教育’下的师生关系是一种师生相互尊重、相互悦纳的, 在这种师生关系中学生才会在学校愉悦地健康成长, 在离开学校时学生才能作为一个快乐的人、一个有用的人、一个与社会和谐的人。”[3]

学生的性格固然千差万别, 但教师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 也有自己的性格特点, 这必然会对师生关系产生作用, 因此, 师生之间存在着复杂、丰富而多样的关系模式。同一个教师面对众多的学生, 对每个学生产生的影响必然会存在差异, 这些差异会以显性或隐性的方式存在, 而且有些影响的产生是有意和无意相互交错而成的。然而, 教师这个职业具有独特性, 教师在教育教学中的态度、方法等方面, 不仅直接影响教育教学效果, 还可能对学生的成长、发展带来长远的影响。因此, 作为教师在检测和反思自己性格特点的基础上, 加强对学生性格的关注, 不但有利于融合师生关系, 还可以预防或减少某些冲突或矛盾的产生。

三、关注学生性格差异, 构建和谐师生关系的策略

1.教师要了解自身的性格特点

在师生关系的构建过程中, 教师起着重要的主导作用。一个受到教师肯定、尊重、温暖并平等相待的学生, 往往积极乐观, 对生活充满信心, 也容易养成热爱集体、尊重老师的品质;反之, 一个受到教师否定、排斥、冷漠而不公正待遇的学生, 易产生敌对情绪, 养成消极颓废、自卑等性格特征。具有良好性格特征的教师往往会受到学生的欢迎, 在学生中享有较高的威信, 学生对他们的教育也会心悦诚服。俗语有云:“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因此, 为了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 以促进教育教学的顺利进行, 教师对自身性格特点的了解和把握是必不可少的环节。教师要得到学生的爱戴, 学识固然重要, 但其内在的人格魅力更是学生关注的要点。由此, 教师要清楚自己性格中的优劣势, 自觉提高自身修养, 努力完善自己的个性, 使自己拥有热情、真诚、宽容、负责、幽默等富有个性魅力的人, 并扬长避短, 尤其是要避免由于性格因素对学生造成伤害, 甚至对师生关系造成负面影响。

2.了解学生的性格特点

对学生性格特点的把握, 是师生进行有效沟通、做好因材施教工作、构建和谐师生关系的重要基础。只有了解了学生, 对学生的教育才能做到有的放矢。学生的性格既是教育工作的依据, 也是教育工作的结果。

如何判断学生性格呢?一般情况下, 老师会依靠自己的经验对学生的性格进行鉴定, 这很容易出现错误。由于性格鉴定与能力或其他心理方面的鉴定相比, 存在特殊的困难, 至今还没有一种有效的鉴定方法。鉴于性格的极端复杂性, 人们往往采用多种方法来鉴定它。

(1) 从掌握学生家庭状况入手。

性格是在人和生活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逐渐形成和发展的, 家庭是影响个体性格最早、最深刻、最持久的环境。家庭所在的社区环境、家庭的成员组成及其关系、经济情况、父母的文化水平及职业等状况都会影响学生性格的形成, 特别是父母的教养态度和方法会直接影响个体的性格特点。

(2) 可以通过性格测量。

通过对学生性格的测量, 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学生的性格特征, 预测其行为, 这对于因材施教、塑造学生良好性格、选拔人才以及合理使用人才等方面都具有重要意义。具体来说, 主要包括如下几种方法:问卷法, 这是比较常用的测量性格的方法。由于可以群体测试, 而且被测者可以在相同的条件下, 对同样的问题做出回答, 个体的性格特点更容易得到揭示。这种方法具有快捷、高效的特点, 但要注意学生对问题回答的真实性, 还需注意对测量结果进行保密;访谈法, 这种方法常用于对学生的性格做一般性的了解。它是通过与学生谈话直接了解其性格特征。这种访谈可以单独进行, 也可以同时和几个学生一起, 但要注意创造宽松的谈话环境, 这样学生才可能最大程度上展现出自然、真实的自我;行为评定法, 这种方法通常在需要纵深了解一个人性格时才使用。它主要是在自然条件下观察、评定一个人的性格, 具有真切、客观的特点。这就需要教师注意用心留意学生在学校中的行为表现, 包括课堂表现和课外表现。还可以通过各科教师间的交流互动, 或者通过其他同学的评价来进行间接的了解。但要尽可能避免个体观察者的主观性, 当然还需要教师具有分析和辨别不同评价的真实性和有效性的能力。

3.对教师的几点建议

学生的性格差异是客观存在的, 作为教师, 自己要摆正态度, “要用一种宽容、豁达的心态, 来看待学生与你自己的性格差异。

(1) 教育者要摒弃个人偏见。

认识到彻底改变一个人的性格是不可能的。”[4] “不要以自己的喜好来要求和规范自己的孩子, 要知道每个孩子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 有自己独特的性格、兴趣和爱好。”[4] 这就要求在教育过程中, 教师要努力摒弃个人偏见, 尽可能避免与学生发生正面冲突。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会自我反思、换位思考的同时自己也要学会反思, 学会换位思考。素质教育追求的是实现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 为此教育要关注不同孩子的性格特点, 使“教”“学”两个方面更好地结合起来, 使教更好地为学生的学服务, 真正体现教育面向全体学生的宗旨。

(2) 尊重、公平对待学生。

尽管学生之间性格各异, 但性格本身并无好坏优劣之别, 在人格上、在发展权上, 学生个体之间都是平等的。这种平等, 既受到法律的保护, 也是教育的使命。每个学生的生存权、发展权、受保护权以及参与家庭、社会生活的权益都应当受到尊重。作为教师, 更要尊重、信任学生, 公平地对待学生, 热情地激励、鼓舞和唤醒学生的自主性, 帮助学生建立起学习和生活的自信心。帮助学生寻找适合自身发展的道路, 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 而不是压抑、消磨学生丰富多彩的个性。如此, 师生心灵才能彼此敞开、融洽对话, 学生才可能主动参与到学习中来, 体会到学习的快乐。

(3) 理解、赏识学生。

古语道:“人无完人, 金无足赤”。学生性格的形成是个长期缓慢的过程, 具有稳定性。对此教师要保有清醒、客观的认识, 在对学生进行批评教育、表扬、教学中都要注意性格差异:一方面努力完善学生的性格, 另一方面, 要更懂得发展、发掘学生性格中的优势, 因为在更多时候取长比补短更有效。因此, 教师要注意发现学生的“闪光点”, 帮助学生建立学习和生活的自信心, 找到适合其自身发展的道路;教师在教育中要用真情去关爱每一个学生, 善于和学生沟通, 理解学生, 给学生以情感上的归属感, 特别是那些自卑、有性格缺陷的学生, 要善于发现他们的闪光点, 及时鼓励, 让他们对学习和生活充满信心。只有以爱为基础, 在信任和理解中, 学生才尽可能的释放所有的潜能, 发展其天赋与个性。

摘要:师生关系的质量对教育教学效果具有重要影响, 直接关系着教育教学的质量, 因此, 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一直受到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关注。要构建和谐健康的师生关系, 对学生性格差异的关注是重要一环。这需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 以学生的性格为出发点, 在完善学生性格的基础上, 扬长避短, 并努力发现和发展学生的“闪光点”, 促进学生实现最大程度的发展。

关键词:性格差异,师生关系,扬长避短

参考文献

[1]庞宁生.把握性格差异是进行心理教育的关键[J].教育探索, 2000 (11) :44.

[2]徐立群.学生的性格差异与英语教学[J].教育实践与研究, 2002 (11) :47.

[3]邹燕.“全纳教育”理念及其师生关系[J].法制与社会, 2009 (2) :317.

[4]郑乐平.容忍孩子与自己的性格差异[J].家庭教育, 2001 (9) :1.

师生差异 篇2

一造成教育公平的师生视角差异的原因

(一)教师与学生在师生观上的差异是造成教育公平师生视角差异的历史原因

中国自古以来特别推崇教师的地位和作用,竭力倡导尊师,荀子更是把天、地、君、亲、师并提,把师生关系等同于君臣关系、父子关系。历经两千多年的教育史,当代教师不可避免地受到这一观点的影响,一些教师认为,教师的权威地位不可动摇,学生要被动地接受教师施予的一切行为。于此形成鲜明的对比,因此在学校课堂中,学生得到平等对待的愿望极其强烈。

(二)教师与家长、学生对教育公平认知差异是造成教育公平师生视角差异的主观原因

教育公平是人的一种主观价值判断,每个人对教育公平的理解和认识是迥然有别的。有的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始终坚持公平的理念并积极践行,然而,有的学生和家长却认为教师这样做是不公平的。因为每个家长都渴望自己的孩子被教师关注,希望教师给自己的孩子更多的锻炼和展示的机会。

(三)应试教育是造成教育公平师生视角差异的根本原因

成功的教育应该是每个学生在受教育的过程中都得到公平对待,并能充分发挥自身的潜能。然而,由于我国常年实行应试教育,全国上下都在追求升学率。教师仍然较多地关注学生的学习成绩、考试分数,以学生分数的高低来评价学生;上级对教师的评价也是以其所教学生的成绩为标准,有的学校甚至把学生的考试成绩同教师的奖惩、职称晋级直接挂钩。这就导致一部分老师会有意识或无意识地把学生分成不同的等级,他们对学习成绩好的学生另眼相看,而对学习成绩相对比较差的学生则关注较少甚至放弃。

在应试教育评价体制下,对学生评价的不公平是不可避免的。

(四)教师修养的缺失是造成教育公平师生视角差异的重要原因

教育的对象是人,教师不仅要传授知识,而且要通过自己的人格、品质和道德力量以及自己的行为去影响和感染学生,要求教师公平地对待每一位学生。但是,由于每个教师的道德品质、教学能力、专业水平及其个人心理等因素的影响,教学方法、教学管理以及教学能力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教育教学公平的实现。

二教育公平的师生视角差异对学生成长的影响

教育活动中的公平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如果师生对其理解和体验出现了不一致,就会对学生的成长造成不利影响。

(一)不利于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和人格

学生很在意老师对自己的态度和看法。教育教学中每个学生是否受到同等的对待,是否有同样的机会,关系到学生自尊与自信的建立,健全的人格培养,它有时甚至比单纯地传授某种知识或技能更重要。

(二)不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

能否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是教育教学成功的关键,而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的“公平”与否,直接影响着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形象,影响着教育教学工作的成效。

对学生个体而言,教师对优等生的偏爱和对后进生的忽视或其他不公平的对待就既不利于优等生又不利于后进生的积极性的发挥。这种现象在升学年级尤为严重。

对于班集体来说,不公平的教师行为还会引起优等生和后进生的敌视,人为地造成学生集体的分裂。其结果当然是集体生活和集体建设的动力减退,集体对学生个体在德育和智育等方面的教育成效降低。

因此教师只有坚持公平教育,才能赢得全体学生的尊重,才能更好地完成教书育人的任务。

(三)不利于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

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思想与行为、作风和品质,在每时每刻感染、熏陶和影响着学生。在学生的心目中,教师往往是公平、正义的代表,教师在与他们的交往中如果做到办事公平,他们就会感觉到公平的美好和必要,从而奠定他们树立科学公平观的心理基础。反之,当他们发现老师不能公正无私时,不仅会伤害他们对于老师的美好的情感,而且会让他们怀疑德育课程所教授的公平本身的合理性,从而妨碍他们的道德成长。

学生如果默认了教师教育不公平的存在,就等于受到了“社会进化论”的优胜劣汰法则的熏陶。他们在校时认为,只要个人优秀便可理所当然地享受与占有更多资源,进入社会后有可能较少考虑社会公平公正等社会基本问题,从而对一般社会大众与弱势群体的利益漠不关心。最可怕的是,他们很有可能还会加入到破坏公平者的行列,结果必然是社会不公平的行为现象泛滥丛生,助长不良社会风气。这对建设民主公平的和谐社会是不利的。

三解决教育公平的师生视角差异的对策

造成教育公平的师生视角差异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也是复杂的,要想解决这个问题,必须由政府、学校和社会共同参与,其中国家政府层面的政策和行动起着主导作用。在国家加大财政投入、合理配置教育资源的前提下,学校内部应该采取以下对策:

(一)大力推进素质教育,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

教育教学评价体制,是学校教育教学的导向,直接影响到教师对待学生的方式,直接涉及到学校教育教学的公平。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的发展。

建立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就是建立多元化教学评价体系,具体包括:

第一,注重对学生的日常学习和发展过程的评价。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点滴进步和变化,使学生能够及时了解自己的进步和不足,从而改进自己的学习。

第二,注重评价内容的多元化。学科教学目标不但包括知识和技能,还包括学习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非学业内容,所以在日常的教学实践和评价改革中,对学生的非学业方面也要给予关注。学生评价内容的多元化可以从根本避免由于单一评价带给学生的心理负担或给学生造成的嫉妒、不合作等个性缺陷。

第三,注重评价主体的多元化。主持评价活动的主角可以由多人组成,改变过去单独由教师评价学生的状态,提倡多主体参与评价,鼓励学生本人、同学、家长等参与到评价中,建立以教师、学生、家长共同参与的评价制度。

(二)全面提高教师的个人素质,提升教育教学质量

教师的素质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教育公平实现的程度,因此要想改变教师与学生对教育公平的理解的差异,必须努力打造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解决问题的方法具体来说,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首先要严格教师行业准入机制,从源头上提高教师素质,加强教师的专业资格认证制度和培训工作,在必要的情况下,还可通过惩罚性措施对不负责任的教师给予处罚。其次,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特别是要加强师德建设,建立师德建设的长效机制,全面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再次,推进教师教育课程与教学改革,不断提高教师业务能力,增强其专业修养。

此外,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

(三)提高教师的公平意识,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公平观

引起教育公平的师生视角差异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有许多不可控的因素,因此要想让教师与学生在教育公平上感到一致是项艰巨的任务。作为教师,必须提高公平意识,克服自我意识心理和行为上所表现的偏见和不公平,时刻提醒自己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并随时对自己不公平的教学行为作出适当的调整,才能让教育教学活动无限接近公平。

对于学生来讲,树立正确的公平观有助于形成科学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更好地融入社会,参与社会竞争与合作。引导学生树立科学的公平观,是每个家长和老师的责任。我们要让学生明白,任何公平都不可能是绝对的,只能是相对的。因此,学生不应该只站在自己的角度来评价教育是否公平。我们还要帮助学生塑造健全的人格,培养其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心理素质,当遭遇不公平或其他挫折时,要用积极乐观的心态去面对。

(四)以人为本,推进学校教育的和谐发展

教育是培养人的事业,教育的主体是人,教育的对象是人,教育的目的是塑造人,促进人全面、和谐的发展。因此各级学校都应该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发展观,在教育管理、教学活动、教育内容方面都应当体现对人的尊重和关注,把教师、学生的利益放在首位。

总之,追求教育公平是社会文明进步的必然趋势,由于教育教学过程中包含着许多不可控的因素,决定了充分实现教育教学公平的长期性和艰巨性。我们应当相信,在国家、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和关心支持下,教育不公平的现象会得到改善乃至解决,保证每个学生都得到全面、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胡清仁.一线观点关注微观层面的教育公平[N].中国教育报,2006-09-20(8).

[2]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N].中国教育报,2004-07-27(2).

师生差异 篇3

在对待孤儿学生时, 就需要老师能够多一分关心, 对其富有同理心, 能够更加宽容、耐心地进行沟通, 让孤儿学生感觉到关爱, 建立“关爱型”师生关系。这就要求老师要对学生进行关爱, 对于学生的培养目标应该是使其成长为关爱他人的人, 师生之间的关系为关爱构建的教学关系、社会伦理关系、情感关系。老师对学生的关爱能够表示出尊重来, 每个学生个体差异不同都需要老师尊重, 每个学生的自尊心得到了照顾, 其就能够明白老师的苦心, 这样的教育才能够达到效果。

老师不要一直严厉和高冷端着架子, 要跟学生成为朋友, 注意跟学生沟通时的技巧。学生的心理较为脆弱, 容易产生自卑和逆反心理, 要结合孤儿学生的心理特点较好地进行沟通, 可以从其兴趣爱好出发使学生和老师之间能够真心交流。这就为良好的师生教学关系打下了基础, 使教学能够得到较好的效果。

老师和学生之间以关爱为基础, 在教学过程中要深知这不是一个简单的传递知识的过程, 更要注重感情的交流。老师不能一味地当统治者, 必须要通过合适的方法启迪学生, 在一个较为良好的学习氛围中获得知识并且熟练掌握。在中职学习的孤儿, 老师要适时引导其制订学习计划, 帮助其制定合适的近期、中期、远期目标, 鼓励其完成, 激发成功的欲望, 以此来树立他们学习信心。

拥有良好的师生关系, 能够让学生在学习方面有所提高, 对于老师的指导能够更好地接受。以此为前提, 老师能够逐步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用合理的方式进行学习, 让学生做到预习、复习, 并且提高学习效率等。良好的学习习惯一旦养成, 必定会对学习起到促进作用。日常生活上的关心, 可以使学生更加信任老师, 在课堂上, 学生也会对老师敞开心扉, 老师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学生, 能够有针对地对学生感兴趣的东西进行深入讲解, 这就使学习过程没有那么的枯燥乏味, 学生在潜移默化下就能够掌握知识。

每堂课后, 老师将自己的期望进行传达, 但是不能采用同一个标准, 要根据学生自身的情况有所不同, 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够感受到老师的期望, 认可老师的关心, 逐步进行自主学习。老师也需要有合适的竞争机制, 使处于弱势地位的孤儿学生能够得到重视。同时也应对学生有评价机制, 对学习过程中的努力和进步都要进行及时的肯定。长此以往, 学生得到了足够的关心和爱护, 可以更加自信, 对待学习也会更为积极、向上, 使其能够重拾学习的信心, 降低学习的抵触情绪。

孤儿是独立的个体,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长, 唱歌、跳舞、运动、画画, 每个人的优势不同, 这就要求老师要充分发掘, 并且有计划地进行培养, 让有特长的学生能够得到发挥和表现, 会使其自信心增强, 学习也会更好。

作为一个较为特殊的群体———孤儿, 他们需要关爱是毋庸置疑的, 老师必须要合理引导, 使其能够有自信、积极的态度去生活和学习。老师和学生之间构建“关爱型”师生关系不是一个简单的过程, 没有一个较为固定的模式能够建立, 这就要求老师用心去体会和感受, 在教学工作中不断地总结和摸索。

参考文献

[1]刘伟清.中等职业学校“关心型”师生关系的构造[D].广西师范大学, 2008.

师生差异 篇4

1.研 究 方法

随机抽取某中医药院校1260名在校大学生, 利用课题组讨论设计的包括25个问题的师生关系问卷,以班为单位进行无记名调查,回收有效问卷1208份,有效率95.9%[3,4]。其中独生大学生543人,非独生大学生665人。将全部有效数据录入Excel表中, 运用spss18.0软件对独生和非独生大学生各个问题选项百分比进行统计和χ2检验[4]。

2.结 果

对独生和非独生大学生师生关系问卷的选择答案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显示,大部分问题的选择答案没有显著性差异仅有4个问题有显著性差异。

2.1在 学习 生活中 遇 到 问 题 时 所 找 倾诉 对 象 的 差 异 比较

在学习、生活中遇到问题时,无论是独生还是非独生的大学生选择最多的是朋友,但是相比而言,独生大学生找父母教师倾诉的人数更多一些,非独生大学生对同学、朋友、网络的求助更多些,二者选择呈显著性差异(见表1)。

2.2影响师生 关系最大 障碍的因 素差异比较

表2显示,独生与非独生在对影响师生关系的障碍因素选择上呈现显著差异, 虽然两类大学生都认为影响师生关系的最大障碍因素是“缺乏一个合适的沟通平台”,但是独生大学生认为“缺少相互的理解”和“社会的功利化所带来的师生的转型”略多些,非独生大学生选择“价值观、人生观等观念的不同”和“缺乏一个合适的沟通平台”略多些。

2.3多媒体形 式教学对师 生关系的影响 差异比较

大学生认为对多媒体形式教学对师生关系的影响不同,非独生子 女认为多 媒体教学 拉大师生 关系的人 数最多 ,占45.3%,独生子女 认为没影响 的人数最多 ,占39.0%,二者的选择呈显著差异(表3)。

2.4高校不断扩 招对师生关 系影响的差 异比较

表4表明,两类大学生认为高校扩招会影响师生关系(分别占88.8%、84.8%),但是二者的选择具有显著性差异,独生大学生认为有影响的更多些,非独生认为没有影响的较多。

3.讨论与建 议

本研究结果表明,两类大学生在学习、生活中遇到问题倾诉的对象首要选择的是朋友,而不是求助于教师;两类大学生都认为影响师生关系的最大障碍因素是“缺乏一个合适的沟通平台”, 大多数学生选择多媒体教学及高校扩招密切了师生关系但在上述四个选项中呈现出显著差异, 独生子女大学生遇到问题更愿意求助于父母、教师,非独生子女大学生更倾向于求助同学、朋友、网络;非独生大学生认为缺乏一个合适的沟通平台,多媒体教学对师生关系的拉大作用更明显, 独生大学生认为高校扩招对师生关系的影响更显著。有研究显示,独生与非独生大学生经济状况和家庭成长环境的差异, 导致两类大学生之间存在一定的行为和心理上的差异,如性格、经济用度及行为选择上出现众多不同,比如独生子女受到父母更多的关注,被寄予了更高的期望,有着更多非独生子女难以比拟的优越资源,独生子女的性格更偏向外向性格,更乐于直接表达自己的观点[5]。因此,独生大学生遇到困惑往往易于求助家长和老师,而非独生更倾向于自己承担,更倾向于求助于朋友和网络;非独生大学生多内向不善于沟通加之经济条件的限制,电脑、智能手机等电子产品的相对匮乏,相对缺乏沟通平台,导致对多媒体教学的不适应;扩招所造成的班级容量加大势必会影响独生子女独享教学资源的机会。可见,大学校园应该建立起更加便捷、有效的师生间的沟通平台,如QQ群、BB教学平台、微博、微信、论坛等[6];教师在教学中应给予非独生大学生更多关注。

摘要:本研究应用自编师生关系问卷对中医药院校独生与非独生大学生进行调查,探讨两类大学生师生关系的差异。结果显示,两类大学生在遇到困难时的倾诉对象、影响师生关系最大障碍的因素、多媒体形式教学及高校不断扩招对师生关系的影响四个问题的选择上存在显著差异。

师生差异 篇5

1 调查资料与方法

研究采用整群抽样的方法, 选取武汉市某中职即将毕业的2009届护理专业全体实习生为调查对象, 并以其实习单位 (武汉市同济医院、湖北省肿瘤医院和武汉市汉阳医院) 的带教教师为实习带教方调查对象, 以实习生实习中期考查为调查形式, 调查当前中职护理实习生的实习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调查内容涉及实习双方对专业实习的理解及改进意见。回收167名实习生调查问卷150份, 121名带教教师调查问卷115份, 采用Epidata 3.1软件录入, 并运用SPSS12.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实习生与带教教师对护理专业实习的认知比较

带教教师与实习生对于临床实习目的的理解基本一致, 112名 (97.4%) 带教教师与125名 (83.3%) 实习生认为“护理实习的目的是在实践中学习和锻炼临床操作技能, 以达到护理人员临床工作的基本要求”, 另有19名 (12.7%) 实习生认为“护理实习是完成学业, 是满足毕业的必需环节”。绝大部分带教教师 (93.0%) 与实习生 (92.7%) 认为学校在实习生实习中发挥着积极、必要的沟通作用。实习生与带教教师认为在实习前实习生需掌握的信息比较见表1, 经配对t检验发现, 两方在信息掌握上无统计学差异 (P>0.05) 。

2.2 实习生与带教教师对实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的认知比较

131名 (87.3%) 实习生赞成实习前的培训考核制度, 即在实习前进行培训考核, 考核不合格的继续培训。128名 (85.3%) 实习生认为实习分配的方式应结合实习生的个人志愿, 学校应根据实习生的意见, 统筹分配实习单位。

对于在实习过程中实习单位带教方面存在的问题, 实习生的处理态度不一, 结果见表2。92.1%的带教教师希望实习生及时指出带教教师在带教过程中的不足之处, 以促进其改正、改进。

而对于在实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学生” (如专业知识薄弱、动手能力差) , 112名 (97.4%) 带教教师表示在努力带教的同时, 会及时与主管部门和学校沟通, 从各个环节促使实习生改进。108名 (72.0%) 实习生也期望在实习过程中带教教师或实习班主任能及时与其沟通, 及时发现并指出其实习过程中的不足, 以方便其在此后的实习中及时改进。

2.3 实习生与带教教师对提高实习生实习质量的认识分析

实习带教教师认为, 在提高实习生实习质量的管理方面应考虑3个方面:学校对实习的分配和对实习生的管理 (83.5%) 、带教教师的带教水平和态度 (79.1%) 、医院护理部 (科教科) 对实习工作的组织和管理 (68.7%) 。具体到提高实习生实习质量的相关因素, 实习生与带教教师的观点见表3, 经配对t检验发现, 两方观点有显著性差异 (P<0.05) 。

根据带教教师的带教经验, 护理实习生在实习过程中容易出现以下3类问题:实习生的操作安全和操作规范 (90.4%) ;与他人 (医生、带教教师、患者) 的沟通和交流 (53.0%) ;对护理操作的理解和领悟 (50.4%) , 而护理实习生的工作纪律及思想状况一般不会出现问题[2]。带教教师认为, 影响实习生实习质量的最主要因素在于实习生自身的专业知识水平和理解领悟能力。实习生的操作安全和操作规范是实习生最容易出现问题的两个方面。

3 讨论

3.1 切实解决实习双方对实习的认知差异, 促进实习双方的良好沟通

对于实习的目的、实习中学校的角色定位以及实习前双方应掌握的信息, 实习生与带教教师在认知上无显著性差异 (P>0.05) , 而在实习中出现的问题以及提高实习生实习质量的相关因素上, 双方观点出现差异, 带教教师对于提高实习生实习质量的相关因素的认可程度较高, 均高于实习生的认可程度 (P<0.05) , 尤其认可实习生自身的专业知识水平和理解领悟能力是影响实习生实习质量的第一要素, 而实习生认为影响实习质量的第一要素是学校的管理模式及管理强度。实习生关于自身因素对于实习质量影响的认可程度远远低于带教教师 (P<0.05) , 这可能是由于对专业的理解程度不够。两者出现差异的原因在于其身份的不同, 带教教师是实习生实习的指导者与领航者, 指导实习生掌握实践技能与沟通技巧是实习带教教师的共识, 但带教教师同时又是医院的职业护士, 在整天应对繁重的护理工作之余对于带教的实习生难免会重视不足[3]。实习是实习生踏入社会, 走向工作岗位的开始, 他们与职业护士对工作职责的认识、专业的理解及社会阅历都有明显差距, 这些都会造成实习生与带教教师在实习认识上出现不同意见。对于实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的解决改进, 会直接关系到实习生的实习质量, 所以在实习中出现问题时, 带教教师要正视问题, 实习生要勇于提出问题, 学校要使实习生与带教教师加强联系, 这样就能消除实习双方在实习过程中的认知差异, 提高实习生的实习质量, 同时又能改进带教教师的教学质量。

3.2 强化学校、实习生以及实习单位间的沟通联系, 有利于及时解决实习中出现的问题

实习生需要在医院里重点学习临床操作技能、综合知识以及必备的人际沟通能力, 这3个方面的学习直接关系到护理专业实习生的实习质量与学习成效。护理人员良好的沟通能力可以增进护患关系, 减少医院医疗纠纷的发生, 提高护理质量, 促进患者健康。沟通能力已被列为现代护理人才的一项必备核心能力, 是护理人员要求必备的第一素质, 有学者甚至认为, 与患者、同事、管理者的交流与沟通比技术更为重要[4]。实习中所有出现的不足及问题在很大程度上与相互沟通不足有关, 学校与实习生沟通不足, 未能及时发现实习分配方案对于学生实习主观能动性的影响;实习生与带教教师沟通不足, 在实习带教中出现的问题难以得到解决;学校与实习单位协调不足, 不利于学生实习质量的提高。另外, 实习生操作不安全、不规范也是带教教师沟通交流不够、理论知识不扎实的反映[5]。强化三方的沟通, 重点在于学校的积极主动, “学校是实习生实习的管理主体、实习生与实习单位沟通的桥梁、发现和解决问题的执行者”。学校应主动与实习生沟通、与实习单位交流, 带动实习生与实习单位的沟通。通过实习生实习动员大会、实习中期交流会、进实习单位了解学生实习状况、召开实习总结经验交流会等形式, 促进三方的沟通。通过沟通, 实习生积极反映实习中的困难、带教教师带教中存在的问题, 有利于中职护理实习带教模式的改进;带教教师及时指出实习生的不足, 有利于学生在进入工作前进行改正提高;带教双方的沟通协调有利于学校完善专业实习的管理模式, 提高中职实习生的实习效率及质量。

3.3 转变学校实习管理模式, 致力于提高实习的效率与质量

学校相关管理部门在实习生实习过程中起的作用是非常大的, 要通过合理的方案分配实习生, 协调学校和实习医院的关系, 对实习生的实习计划、内容做宏观把握和指导, 关注实习生反映的问题, 并予以协调和改进。具体建议有以下4点: (1) 学校加强和医院的联系与沟通, 随时把握实习生实习中的问题, 并予以沟通和指导, 实现动态管理。 (2) 针对医院带教不足的方面, 学校正面反馈给医院, 并介绍其他医院好的带教方法。 (3) 学校在能把握本届实习整体工作的情况下, 针对存在的问题进行研究和改进, 为下一届的实习工作提出借鉴。 (4) 强化实习前培训考核制度, 目的在于尽量使实习生在实习前满足临床实习的基本要求, 有针对性地加强对实习生的岗前教育。如可增加培训学时, 将医院感染知识培训和职业防护培训分次讲授;针对护理专业实习生最关注的锐器伤进行重点讲解, 除重点示教规范性操作外, 强调发生锐器伤后正确有效的处理措施及上报医院有关部门的方法[6], 做好暴露后的预防处理工作, 这样也能减少实习生实习中不安全、不规范的操作, 提高实习效果。

参考文献

[1]黄金银, 程云, 郭玲玲.高职护生临床实习体验的质性研究[J].护理学杂志, 2010, 25 (17) :54-56.

[2]王世泽, 施红英, 施秀剑, 等.护生实习前心理健康状态与知识能力的相关性分析[J].医学与社会, 2008, 21 (11) :55-57.

[3]游细玉.中职护理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全科护理杂志, 2010, 8 (8) :2053-2055.

[4]李映兰, 曾凯.护理本科实习生沟通技能态度及行为评估[J].护理学杂志, 2010, 25 (2) :8-10.

[5]张玲芝, 邬维娜.护理专业实习生安全护理现状调查与对策[J].医学与社会, 2010, 23 (3) :102-104.

师生差异 篇6

一、分论坛研讨活动

分论坛分别设在北京市石景山区金顶街第二小学与北京市第九中学分校。“基于班级发展论坛”围绕“基于班级发展——关爱学习困难学生、促进学生发展”的议题, 由石景山区京原小学、北京市苹果园中学分校、天津市滨海区塘沽大庆道小学、北京第二O六中学、石景山区杨庄小学、朝阳区樱花园实验学校的教师代表向与会者介绍了自己在学困生转化工作方面所获得的经验和认识, 北京教科院德育中心主任、研究员谢春风, 北京教育学院石景山分院副院长刘红对各校教师代表的发言作了专家点评。

“基于学科发展论坛”围绕“基于学科教学——关注学生课堂学习、促进学生发展”的议题, 由东城区国子监中学、北京教育学院石景山分院附属学校、丰台区辛店学校、西城区育华中学、北京九中初中部、石景山区古城第二小学的教师代表作了主题发言, 北京教科院基教研中心物理教研室主任、特级教师陶昌宏, 北京教育学院石景山分院副院长孙淑萍作了专家点评。

在中小学课堂教学的展示与研讨中, 围绕“关注差异、创设绿色课堂、促进师生共同发展”这一议题, 石景山区金顶街第二小学、石景山区杨庄小学、石景山区京原小学、北京九中、石景山分院附属学校、北京市苹果园中学分校等学校进行了12节课堂教学的展示, 北京教科院基础教育研究中心小学数学教研室主任、特级教师吴正宪, 北京教科院基教研中心中学数学教研室主任康杰分别对这些展示课以及观课教师的讨论作了精彩的点评。

二、大会交流

此次会议由北京教科院德育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谢春风主持。会议伊始, 谢春风主任隆重宣布会议开始, 第六届“关注差异、关爱学生, 促进师生共同发展”交流研修会在大家热烈的掌声中拉开序幕。石景山区教委主任郝显军致辞, 介绍石景山区在深化教育改革、学校文化特色建设、学生创新培养等方面统筹协调发展所取得的成果。随后, 原北京市教委副主任、北京市教育学会会长李观政宣读了此次年会征文获奖论文的名单, 并为获奖代表颁奖。

北京师范大学基础教育研究院执行副院长梁威率领项目研究团队进行了成果汇报。石景山区教育委员会副主任于秀云, 以“绿色教育理念引领、区域推进学困生干预研究”为题, 从健全机制、加强研究和积极整合三个方面介绍石景山区教委在推进“学困生”项目方面的具体工作情况, 以及取得的可喜的成果。

梁威副院长以“提高北京市群体干预、解决学习困难学生预警跟踪及提升学习质量的行动实践”为题作了项目工作报告, 从项目实施制度、开展专题研究、搭建交流平台、加强专业引领、开展调查研究等七个方面对工作进展进行系统梳理, 重点介绍研究所取得的成效, 即关注学困生从理念走向实践、学困生问题研究从尝试走向成熟、学困生干预从教师个体走向群体、学困生问题研究从局部走向全面、形成多方合作的研究机制、建立系统丰富的项目研究档案并形成一 系列的研究成果。同时, 梁威副院长还提出下一阶段的工作设想, 即完善项目管理模式、做好培训工作、深入开展研究工作、深入挖掘数据资源、搭建研究与展示的平台、完善学困会组织机构。

密云县十里堡中学教师王艳珍作为一名农村教师, 以“关注中小衔接、共促师生发展”为题介绍自己通过参加学困会的活动, 特别是北师大的项目, 在密云县中小学衔接问题研究中成长的经历。另外, 全校仅有200余名学生的普通农村中学——大兴区定福庄中学的张凤云主任以“农村初中校以班级合力促进学困生转化的实践探索”为题做了汇报, 从研究背景、研究理念及指导思想等角度, 和参会人员分享如何建立教师群体干预模式、关注每一位学生的经验。

此外, 原北京市教科院副院长、研究员文喆对大会发言进行点评。他首先对项目组六年来所做出的成绩表示祝贺, 接着谈到自己的三点感受:一是项目组从“关注学生”发展到“关注中小学衔接”的问题, 都体现出“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要继续将这种理念传承下去。二是项目组一直以来就非常重视研究方法、策略和工具的开发与运用, 这些可操作性的方式将来也可以移植到其他项目的研究中去。三是“以人为本”的理念在不断深化, 不论是学生还是教师, 在项目研究过程中, 都很好地体现出群体合作的优越性。

北京教育学院杨文荣教授则精辟地总结道, 这次年会的主题是“发展”, 其中关注是态度, 差异是前提, 发展是目的, 项目组从“关爱生命”的角度展开理论与实践的研究, 与绿色发展实验区特点相一致, 体现出“关注差异”的三个关键点。一是树立差异教育观, 因材施教。教育工作者要重新梳理课题团队的思路和方法, 对思维的差异性要由个性研究走向共性研究, 以个性研究共性。二是教师要注意课堂教学的局限性。当前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如何解决差异教学的问题, 如何为每位学生提供合适的教学。项目组关注学生的差异性和主体性, 这是对传统教育诟病的一种挑战。三是教育要实行差异性评价。针对基础教育的异化, 我们要探讨如何根据每位学生的个体发展进行评价。

最后, 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基础教育一处副处长徐志芳进行总结发言, 他谈道, 在梁威教授的带领下, 中小学生学习困难研究能坚持做20年, 这是值得称赞的。“双预”项目在北师大项目组的引领下做了大量的工作, 所取得的成效也是显著的。项目组坚持理论引领和实践推动的紧密结合, 通过多方参与, 从育人和教学的角度推动学困生的研究与发展, 从提升能力和培养兴趣两个方面来解决学困生问题, 为学生今后的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三、名师大讲堂——专家报告

北京师范大学脑与认知科学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边玉芳作了“尊重规律、科学育人”的专题讲座。她指出, “好的教育动机未必有好的教育结果”, 从心理学角度出发, 介绍了基于发展性评价的学生成长规律和育人策略研究, 指出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学业表现、行为习惯、认知发展、自我意识与人际关系, 并对基础教育发展的五大误区进行具体阐述, 强调要克服教育的盲目性、随意性, 增加教育的科学性和针对性。

上一篇:创新+实用土木工程下一篇:农业展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