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生合作

2024-11-02

师生合作(通用12篇)

师生合作 篇1

教学从本质上说是一种沟通与合作的活动,可以理解为一种语言性沟通或语言性活动,是师生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没有沟通就不可能有教学,失去了沟通的教学是不可想象的。作为教师要懂得比传授知识更重要的工作是激发学生接受知识的愿望。这是学生诸多学习潜能中最重要的潜能,这种本质潜能不能得到充分激发,再先进的课程标准,再完备的教科书,再完善的教学理念与方法,都将成为一句空话,一纸空文。

初中语文教学中有一个很重要的环节就是背诵。背诵作为传统的语文学习经验应当坚持。可以这样讲,背诵是学语文行之有效的方法之一。古人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 说得就是这个道理.让学生熟背诗词名作、散文精品,对学生来说,将是终身受益的。因此,检查背诵也就理所当然地成为教师的一项任务。如何检查呢?我的做法是与学生合作交流、共同发展.让学生克服畏难情绪,让他们懂得“书读百遍,而义自见”“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的道理,从内心里让学生懂得多读书的好处。与此同时,教师要发挥榜样示范作用。我要求学生背诵的课文,自己首先背得很熟,这样便于指导和纠正学生背诵中的错误,从而提高课堂效率。教师自身的素质也得到了提高,对学生起到了潜移默化的影响。这种影响是积极、向上的。有些课文较长,学生一时难于理解,死记硬背,影响效果。作为教师应先指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理清文章的结构层次,变机械识记为意义识记,这样背诵时就能全局在胸,不致漫无头绪。我在教学朱自清先生的散文《春》时,先让学生从大处把握作者的抒情线索“盼春、绘春、颂春”,然后教学绘春的五幅图画时,每节课都留出一些时间让学生练习背诵。这样,一篇课文结束了,学生大体上都能背诵,也能更好地领悟作品丰富的意蕴和内在情感。

检查过程中,我针对不同学生的记忆特点,给他们提出不同的要求。有记得快的,有记得慢的,检查的时间、地点、方式也不固定,比较自由。可在课上,也可在课后;可在教室里,也可在操场上;可个人独背,也可集体齐背。这样的形式,学生非常喜欢。我有切身体会,以前,我是逼着学生到我面前来背,现在学生是争着到我面前来背。这种情况是我始料不及的。除了课本上指定的背诵篇目外,我还从《古诗文诵读》里面精选了一些名篇名句,让学生尝试背诵,每个同学都能根据自己的情况实现预定的目标。另外, 我还定期举行班级诗歌朗诵会,培养学生阅读古诗文的兴趣,提高他们阅读、分析、鉴赏古诗文的能力,从而提高他们的语文综合能力。这样的方式,我也学会了一些我没学过的诗词,教学相长。

总之,新课程改革对我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样,新的时代也为我们每个人的发展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让我们俯下身来和学生交朋友,合作交流、共同发展。

师生合作 篇2

家长会发言稿--师生合作

雨水是冷的,心是热的,感谢家长在百忙中抽出时间来参加这个家长会。

一、看分数,更应该看态度 学生的分数当你见到的时候,已经是个定局,但是学生的态度却可以清楚地反映出他的发展方向。

二、问学生,更应该问老师 家长和学生的代沟,应该来说是普遍存在的,学生不可能把学校里所有的事情都一一告诉你,特别是对他不利的信息,更是能瞒则瞒,因此与其问学生,还不如当着着学生的面打电话问老师,这样可以警觉孩子,其实老师和父母是相通的。

三、有目标,更应该有方法 这个应该和学生一起制定。

师生互动,合作学习 篇3

[关键词]高中语文师生互动合作学习方法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6)240015

传统语文教学模式局限性强,并不能真正地提升学生的语文能力。若能在语文课堂中合理导入互动、合作式教学模式,则可以更有效地实现理想中的高效课堂。众所周知,师生互动,合作学习,这是最常见,也最具实效性的一种课堂教学模式,它可以有效加强学生和教师之间的往来,提高学生之间的合作效率和意识,从而让学生在参与和操作的过程中渐渐提升自身的能力,并塑造出良好的学习意识和学习习惯。但是,如何打造出行之有效的师生互动、合作学习课堂,这却是值得我们认真思考的问题。

一、打造互动平台,奠定合作课堂基础

打造互动平台,奠定合作学习基础,这是实现课堂目标要求的重要前提。所以在开展教学期间,我们首先要摒弃传统教学思想,尊重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做到课堂教学中的民主、平等。在具体操作方法上,以苏教版高中语文《劝学》为例,我在教学之前,先是给学生提出了一个问题:学习的意义?当然,这个问题的开放性很强,不同的学生个体给出的答案都不一样。有的学生说是为了证明自己,有的学生说是为了更好地提升自身能力,也有的学生说为了以后找到更好的工作。当然,不论学生如何回答,方向总是积极向上的。而在这个基础上我又点出了我对“学习的意义”的看法,并在阐述的过程中间接融入《劝学》的中心思想,让学生在聆听的过程中可以对新课有一个初步的印象。当我阐述完毕之后,我又继续说:“学习是一个拥有特殊意义,且自古便被人视为高尚的行为,那么古人是如何理解‘学习的呢?”随后,翻开教材,带领学生进入《劝学》的世界。有趣的是,《劝学》一课也提出了学习的方法和态度,而“学”和“教”之间存在着天然的互动行为,所以在这节课中,我鼓励学生按照《劝学》一文中指出的方法进行学习,而我也围绕相同的思想态度进行教学,从而让《劝学》的思想真正地贯彻在课堂中,让学生在与我的互动中把握知识。

二、多向提问引导,实现课堂合作

如果说打造互动平台的目的是为了落实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点燃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那么多向提问则是实现课堂互动,提高学生合作积极性的重要途径。在此期间,我们可以将全体学生划分为若干小组,然后在课堂中以抢答的形式提出问题,并鼓励小组内部合作探究,最后派选代表指出问题的答案,这样不但可以活跃课堂气氛,还能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在教学《劝学》期间,我首先提出问题:在论述学习的意义期间,作者利用“青”、“冰”的比喻论证了哪些问题?作者利用“轮”、“木”、“金”的比喻论证了什么问题?作者的意图是什么?这三个问题中,前两个相对简单,在熟悉了课文之后,学生可以很快寻出确切的答案。但是,第三个问题的开放性和延伸性则很强,所以不同的学习小组往往会给出不同的答案。而根据每个小组提交的答案,我们可以在课堂中开展辩论活动,从而让课堂互动进入到高潮中。当然,互动、合作在形式上无需拘泥于某个环节,我们也可以鼓励学生向我们提出问题,这样不但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学生,而且还能间接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探究意识。特别是在融入了竞争机制之后,每个小组都可以极尽全力地挖掘课文中的疑点,这比我们单方向地向学生提问来讲更具意义。

三、任务驱动并行,互动引导合作

在传统合作学习中,我们往往把合作学习理解为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合作。但我认为,建立在师生互动基础上的合作学习也可以是学生与教师之间的合作。在这期间,教师既担任授课人,也担任“合作伙伴”,这样不但可以更好地拉近学生和教师之间的情感联系,并且还能让语文课堂变得与众不同。例如《劝学》一课,在学生向我提问的环节中,我导入了任务驱动模式,鼓励合作小组探究课文,寻找问题,然后再在向我提问的基础上进行师生合作探究,共同寻找问题的最终答案。例如:分析“南方蒙鸠之巢”“西方之木”“蓬生麻中”“白沙在涅”“兰槐之根渐之滫”等五个比喻的精髓和妙处,以及作者如此撰述的意图等。然后再在这个基础上联系到当前的学习生活,由此让学生在理解作者意图的同时明白环境对于学习的影响。另外,《劝学》中还运用了大量的比喻手法,所以我们不妨要求学生整理有关比喻的段落,然后围绕课文内容及其中心思想分析文中的比喻的精髓所在,并挖掘它的意图,由此帮助学生在脑海中形成完善的知识框架。当然,我们也可以充分利用Moodle平台进一步打造语文互动平台,并围绕语文活动激发学生的合作意识,从而让合作小组在平台上展开竞争,而我们则可以在这个过程中充当裁判和评委,在评价的同时进行点拨,由此让活动更加正规。

师生合作设计教学练习 篇4

新课标指出:数学课程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 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 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 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数学学习最终目的还是看学生能否运用所学的知识去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例如:一年级学生学习了“元、角、分”, 掌握了元、角、分的化聚后, 我在引导学生设计这课的练习, 让学生班上开设一个“小小超市”, 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参与积极性非常高, 许多学生拿出自己的小物件、小饰品标上价格, 用卡纸做出20元、10元、5元、2元、1元、5角……。在“小小超市”里, 学生们有的推销、有的购物、有的结账。虽然, 这样的练习准备起来工作量大, 时间占得多了点, 购物过程中也有一些错误, 但是, 学生应用知识能力、实践能力就可以从这一次小小的购物活动中得到萌芽和发展, 同时也激发了学生在生活中发现数学、应用数学的兴趣。

二、练习设计要注重基础

新课程理念强调“人人都获得必需的数学”, 这体现了数学是一门基础性学科, 是人们生活、劳动和学习必不可少的工具, 它为其他学科提供了语言、思想、方法, 是一切重大技术发展的基础。因而, 教师在放手让学生设计练习时, 必须让学生明确每项练习的目的, 使每项练习都突出重点, 充分体现练习的意图, 做到有的放矢, 使练习真正有助于学生理解新学概念, 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

如:在教学四年级《运算律》后, 为了帮助学生巩固所学新知、形成基本技能, 我组织学生开展一次设计最有效练习题的比赛, 学生的积极性很高, 有的设计应用题、有的设计填空题、有的设计用简便方法计算题。题型多样, 内容丰富, 同学之间相互评比, 谁的练习题最有价值、最能巩固所学新知。通过设计练习这一活动的开展, 帮助学生加深对基础知识的认识和理解, 促进基本技能的形成。

三、练习设计要不同层次

《新课程标准》指出“人人学有用的数学”, “不同的人学习不同的数学”, “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习题的设计要有坡度, 分层要求, 照顾两头带中间。练习题材要能体现分层要求, 既有基础知识掌握的情况, 促使知识的内化, 教学目标的落实。对于成绩中等的学生, 设计发展性练习, 通过练习一些稍有变化的、比教学内容稍有发展的题目, 检查他们对知识掌握的程度和运用知识的能力。对于拔尖的优等生, 设计综合性练习, 检查他们对新知识掌握的程度和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

四、练习设计要富有思考性

练习的目的不只是为了巩固知识, 形成技能和技巧, 还要重视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如果题目带有一定的思考性, 就易于集中学生的注意力,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在设计练习时, 可设计一题多变, 一题多解的题目以及数学游戏等。例如, 在上“比较分数大小”这一节课, 安排了如下思考性较强的题目:将下列各数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又如“组合图形的面积计算”中设计了一题多解的题目:求下列阴影图形的面积。求阴影部分的面积可以用大长方形的面积减去空白部分图形的面积, 也可以沿着阴影部分的边剪下, 然后将阴影部分拼成一个长方形来思考等。

五、练习设计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动手操作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和手段。而活动又是儿童的天性, 对于形象思维为主的学生来说, 数学是枯燥的、机械的、严肃的, 重复的作业尤其令人乏味。根据这些特点, 练习应转变作业方式, 把机械单调的练习转变为学生自己的有声有色的活动, 让学生在实践中去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和交流。让学生通过操作来理解题意, 解答习题, 学生学得比较主动, 不会出现干坐着一筹莫展的情形。简单的“摆一摆”、“拼一拼”、“画一画”、“放一放”等操作活动, 很大程度上可以使学生在活动中找到解题的突破口, 增强学习数学的信心, 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因此, 练习不能仅仅停留在单一的“书面练习”和“口头练习”等形式上, 还要重视学生练习的操作性。

总之,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同样也是练习的主体。在设计练习的过程中, 教师要善于与学生合作, 敢于把设计练习的权利教给学生, 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练习, 这样, 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掌握数学思想方法, 发展概括能力, 让学生获得知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发展, 促进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 才能让学生从题海中解放出来, 顺利地吸收新知识自如地运用已有的知识, 使学生爱学习, 爱学数学, 成为主动学习的学生。

参考文献

[1]《小学数学备课手册》

合作教学促进师生的共同发展范文 篇5

常州市浦前中心小学

张惠芬

我校英语组是典型的老、中、青结合的教研组,多年来,在民主、合作的教研气氛中,我组的区重点课题《创设情境,提高小学生的会话能力》和《立足阅读教学,提高读写能力》的研究成果两次获区二等奖,目前已经申报的市级课题《开放的小学英语教学》正在研究之中。在教学和研究中,我组的合作主要体现在以下三方面:

一、师师合作

我组教师人数不多,却是典型的老、中、青结合,每位教师的教学风格各有千秋,老年教师工作严格严谨、认真,教学扎实,但不够活泼;中年教师稳重,富于创新,但缺乏经验。在几年教学研究过程中,我组形成了民主、合作的教研氛围:中老年教师主动帮助青年教师熟悉教学工作,掌握教学技巧,传授教学经验;青年教师虚心向中老年教师听课学习,主动帮助中年教师学习英语口语和课堂用语;老教师不耻下问,请青年教师纠正自己的语音错误。通过定时和不定时的集体备课,集思广益,取长补短,研究教法。在办公室,经常看见

某位教师谈自己成功的教学环节或步骤,让大家共享成果,或是某位教师谈教学或班级管理的困惑,大家共同讨论解决。教师间基本不用预先打招呼,可随时听课学习。师师合作促进了教师的英语素质和教学能力的提高,最终促进学生的发展。

二、生生合作

现行的小学英语教材来源于学生的生活,是围绕情景展开的交际话题,可以这么说,没有生生合作,就没有英语学习,学生是在合作中学会语言,学会交际,学会学习的。

我校的英语教师通过几年的研究,形成了生生合作学习英语的模式,并在教学中逐步完善,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自主性进一步提高,发展了学生的能力。生生合作的主要形式是小组合作,分“常式”和“变式”两种模式。

1、常式:

根据学生座位就近的原则,4个人一小组,自己选任小组长,小组中有编剧和导演,他们同时也担任演员的角色,学生根据英语话题的内容自愿轮流当编剧和导演,他们利用课内和课外的时间,表演课本剧或自编对话,练习用英语进行交际,提高语言能力。

2、变式: 根据英语话题的角色的需要,学生可随意拆组重新组合,2—3人一组或5—6人一组,这样,学生在表演自编对话时,可尽情发挥自己的创造力,不受人数的约束。

三、师生合作:

师生合作体现在教学的每个环节中,教师在合作中的角色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学习兴趣的激发者、学习方法的指导者,学习成果的评价者。学生在师生的合作中产生并保持英语学习的兴趣,学会英语学习的方法,在学习中获得成功感。

通过几年的研究,我们发现,有效的评价是激发并保持学生学习兴趣,促其主动学习的最佳方法。评价的对象是学生的对话表演,评价由教师和学生共同完成。

在每堂课开始的7—8分钟内(学生特别精彩的表演可延至10分钟),由合作小组学生表演课本剧或自编对话,根据教师提出的“表演真实自然并富于表情、道具准备充分、语言清晰流畅”等要求让学生用10分制打分,打分时还应充分考虑团队合作精神、新旧话题整合的合理性,课代表当堂记下成绩,这是基础分。另外还有加分:

1、对通过听录音、查字典、向他人求教的方式自主学习课本上或课本外的新语言的小组加分;

2、对编剧在团体分值上加1分,这样,学生

会争当编剧;

3、对能认真听、看同学的表演,并正确评价表演的优缺点的同学另加1—2分;一学期累计积分作为口试的平时成绩。

为了能得到同学和老师的认可,学生在课上认真学习语言,在课后主动合作自编、练习对话,再回到课上表演交流,形成了良性循环,学习自主性得到充分发挥,听说读写能力得到提高。经常有学生因为没有机会表演对话,对教师提出强烈抗议。

通过师师、生生、师生合作,有效地提高了英语教学的质量,使我校英语教学焕发勃勃生机,在近几年中,英语组先后六次被评为区优秀教研组。

作者姓名:张惠芬

别: 女

出生年月:1967年10月 教

龄:16年

任教学科:英语

职务:副校长

职称:小教高级 通讯地址:常州市浦前中心小学

邮编:213014

师生和谐合作 提高教学效率 篇6

一、教师做好课前准备,学生做好课前预习

首先,明确初中数学课的课型,做好充分的教学准备,是概念课,公式、定理课,还是练习题课、复习课等。要了解学生的准备状态,教学的主体是学生,学生的实际情况是教学的出发点,教师不了解学生的已有水平和准备情况,其教学必然是盲目的、无效的。还要根据课型进行合理的课堂教学设计。教学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的活动,在教学之前进行科学的教学设计可以减少教师教学的不确定性,找到一种方向感、自信心和安全感,从而提高教学效益。

其次,课前学生要做好充分的预习。学生应明确预习的意义,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会自主学习,掌握自学的方法,为终身学习打下基础。预习有助于了解下一节要学习的知识点、难点,为上课扫除部分知识障碍,通过补缺,建立新旧知识间联系,从而有利于知识系统化;有助于提高听课效果。对于学生来说,理解前面的数学概念、定理、公式等基础知识是解题的前提。一般来说,在概念课或命题课之后,教师会留一些有针对性的作业题,学生只要认真完成作业就可以了。在讲评课前,学生要先看作业或试卷,重新审视做错的习题,针对出现的错误进行原因分析,明确听课的重点。

二、采取分层差异教学,引导学生主动交流

在数学课中,学生的数学基础不同,学生对知识理解的心理反应各异,学生综合心理品质参差不齐,要使不同层次的学生达到应有的提高,分层教学势在必行。分层教学,它强调了教师的教要适应学生的学,它的核心是面向全体学生,正视学生的个体差异,研究各自特征,制定各自专项策略。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应注重以下两方面的分层探索:

1.根据学生的接受差异分层。不同的学生对同一个知识常常有不同的认同与接受方式,学生的这种个别差异是一种可供开发利用的教育资源。教学中教师需要尊重学生现有的认知水平和个性差异,坚持主导原则下的平衡兼顾,从多个角度对知识加以分析与诠释,变换教学方式以适应有不同思维习惯的学生。

2.根据学生的心理差异分层。教师在组织教学中要根据学生不同的性格特点启发、评价。在教学中,尽量避免使性格内向的学生难堪;尽量给想要提问的学生留足表达观点的机会;尽量为那些少有成功体验的学生多创造成功的机遇。我们的目标就是:对待各种不同性格特点的学生,都能投其所好,把他们的特点转化为特定场合下的优点。

三、组织合理讨论形式,引导合理小组讨论

形式要构建搭配合理,讨论小组的建立要合理。以往的讨论一般按原先的座位同桌讨论,或者是前后排的学生讨论,这样可能导致有的小组学习力量强,有的小组学习力量弱的局面,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应根据学生的学习成绩、学习习惯、性格、兴趣、需要等因素加以分组,分组时不仅要重视学生智力因素的发展,而且要重视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每组各个层面的学生都应兼顾,这样才能取长补短,使每个学生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参与。

课堂讨论主要有集体讨论和小组讨论两种形式。集体讨论比较适合于围绕教材的重点、难点或争议较大的问题,它具有人多面广的特点,有利于集思广益,并使教师及时了解学生对问题的看法和意见。小组讨论要根据所讨论的实际情况,有时集体讨论与小组讨论交替进行,但无论采用哪一种形式,都应该考虑是否能实现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多向思维互动;是否有利于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是否能通过讨论促进学生增长知识、提高能力、培养良好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四、正确把握学生心理,增进学生自然互动

在数学课堂上会出现“学生的交流只指向于教师”的现象,责任在于教师,教师始终难以脱去“权威”的外衣,未放弃“指令”的权杖,教师充当着信息的“中介者”,信息交流以“生→师→生”的模式进行着。只有教师摆正自己的角色位置,才能创造出一种清新自然的互动型的课堂。

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数学教学是教与学的双向活动,唤起学生的主动认识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是主动的探索者,积极的思考者。在数学课堂上要提高学会交流的实效性,就要求学生能够有根据地思维,并把自己的观点清楚地表达出来,要达到这一目的,往往是通过说连贯的、合乎逻辑的话进行训练的。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内心深处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究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通过让学生去展示,让学生在做中学、辩,真正体现以生为本。抓住学生的好胜心理,把课堂的冲突、矛盾很好的转化开来,使学生很乐意通过自己的思考去解决问题,培养思维品质。

师生合作助推语文高效课堂 篇7

怎样打造语文高效课堂?这是新课程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为此, 新课程强调“教师与学生的合作学习, 积极倡导师生形成‘互动性的学习共同体’”, 从而助推高效课堂。在实际教学中, 我认为, 师生合作学习要注重以下两个方面的操作策略。

一、以小组合作为基础, 注重交流的过程, 突出学生主体地位。

新课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新型学习方式, 小组合作学习被越来越多地引入到教育教学活动中。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 学生是主体, 教师和学生的交流必须立足于使学生进行思考, 也就是根据文本的内容, 进行个性化的解读, 并重构新的意义。

1. 教师在合作学习前要统筹安排, 确定学习任务, 明

确学习分工, 加强师生、生生之间的互动交流, 提升组员的思维能力。

教师需在小组合作活动之前先计划好, 确定整个任务的完成需要多长时间, 组内成员如何分工合作, 与其他小组的任务有什么关系等。学习分工有两个层次:在小组的层次上, 要做的是每个组的任务分配;在组内层次上, 应当让每个成员明确各自要完成的任务, 担负起相应的角色。合作学习强调师生间、学生间形成多向信息交流网。

教师不仅要注意引导学生运用合作的学习方式进行学习, 更重要的是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合作品质。只有具有了这种合作的意识, 学生的合作学习才会具有内驱力。合作学习阶段, 要求学生在个体活动的基础上进行集体活动, 围绕重点、难点各抒己见, 培养研讨能力与合作能力。教师根据学生的研讨情况提供信息, 指导读书, 帮助学生把握讨论结果, 使学生通过反馈信息及时调整自己的学习过程, 从而促成学生高品质的合作学习的思维能力的提高。

2. 教师要成为小组合作学习的组织者和参与者。

教师在设计活动时, 就要预设整个活动的全过程, 只有自己心中有底了, 才能做好学生的组织指导和参与工作。如我在教学《桃花源记》时, 采用了分组活动的方法, 让学生开展语文合作学习。我首先提出了学习要求, 明确了学生的学习任务。然后, 指导学生先认真阅读课文, 查阅工具书, 研究文本。最后在指导学生全面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上, 尝试让学生通过合作交流完成思考题。指导学生根据预习提示, 仔细思考: (1) 渔人是怎样发现桃花源的?又是怎样进入桃花源的? (2) 桃花源人见到渔人有何反应?说明了什么? (3) 我们应当怎样评价文章所表现的社会理想?最后, 再指导学生进行相关资料的收集进行合作探讨, 并参与到学生之间的讨论中去。在这个过程中, 注重指导整个合作小组整体的学习, 对个别学生的疑问, 只作启发式的点拨, 意在激发学生产生新的思想火花, 让学生保持主题的丰富性和思考的条理性。

3. 教师要成为合作学习过程中学生思维的引导者和调控者。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 教师不仅要根据学生认知过程的特点合理设计学生合作学习的教学环节, 更要在“善导”上狠下工夫。教师要在教学进程中了解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情况, 使“导”更具针对性。对课文重点、难点处, 教师要善于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主动性, 精讲精问, 巧为点拨。同时, 抓住合适时机, 运用教学机智, 或提供讨论程序, 或指点学习方法, 或提出合理建议, 引导学生体味文字背后蕴含的意味。比如, 在教学《湖心亭看雪》时, 引入新课部分我提出了关于西湖有这样的说法“晴湖不如雨湖, 雨湖不如月湖, 月湖不如雪湖”, 激发学生对西湖雪景的探求兴趣。然后用投影提供几首古代描写西湖的诗词, 再要求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 共同探究作者张岱的思想感情。在表达、倾听、理解、吸收、辩驳的过程中, 我们明白, 有时, 语文活动会出现争论甚至分歧, 讨论也会有偏离主题或受阻的时候, 但只要教师及时引导并带头示范, 反而能让学生在过程与方法、情感与能力等方面得到收获。所以, 教师在合作学习中的调控非常重要。

当然, 有效的合作学习, 还应该做到学生自我评价、小组评价与教师评价相结合。在合作学习中, 大家各司其职、角色互补, 努力扩大学生的思维空间, 提高学生思维的批判能力。

二、以问题为中心, 以合作为桥梁, 加深对问题的探索和讨论。

新课程合作学习不仅使教师的角色有了一个较大的转变, 从“权威—服从”变成“指导—参与”的关系, 而且使学生的意识有了明显的转变, 就是以“问题”作为合作学习的载体, 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这包括学生的“问题”与教师合作, 教师的“问题”与学生结合, 从而把合作学习落在实处。

1. 学生的“问题”:与教师合作。

曾经听过这样一节课, 当铃声响起, 一位语文老师走进教室, 微笑着说:“同学们这节课我们一起欣赏陶渊明诗歌的代表作《归园田居》, 请靠黑板的同学板书课题和作者名字, 请熟悉作者的同学给大家介绍陶渊明。”说完自己也找个地方坐了下来。一位同学起立介绍了陶渊明的简单生平, 描绘了他的理想世界桃花源;老师起立, 给同学们背诵了《五柳先生传》, 补充讲了魏晋时代的社会面貌和陶渊明的官场生涯;一位同学讲述了“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故事。课就这样开始了。

接着, 一位同学朗读《归园田居》。同学们指出读音和停顿的错误和不足后又自读, 边读边想诗中的画面。几位同学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生动地描绘了所想象的画面:远山近水, 绿树炊烟, 鸡鸣桑树, 牧童横笛。一位同学说, 自己不熟悉农村生活, 但理解“笼中鸟”向往无限天空、“池中鱼”渴望江河海洋的心情。同学们边听边丰富着自己的“田园风光”。

一位同学发表不同看法, 认为现在的农村生活也未必那么美好, 何况那时。贫穷饥饿、破败愚昧, 应该是那时生活的写照。老师要他想想, 未必好的农村生活, 陶渊明为什么喜欢。

这引起了对陶渊明所选择的生活道路的争论, 很快形成两种意见, 一种赞成陶渊明的选择, 认为他是远离污浊, 解放身心, 活出自我;一种批评陶渊明的软弱和逃避, 并且为逃避而自我安慰。很快两边各有代表开始面对面的引经据典, 唇枪舌剑。进而一派爱屋及乌, 由喜欢作者思想到喜欢陶渊明诗歌的明白如画、自然淳朴;另一派则认为既然是掩饰, 不免虚假。老师也走上前, 赞扬同学们有自己的不同见解而且持之有故, 同时老师也谈了自己“仅供参考”的观点。

最后这节课在优美的音乐声中, 全班学生共同诵读课文而宣告结束。

2. 教师的“问题”:与学生合作。

鲁迅在《故乡》的末尾写道:“我想希望是本无所谓有, 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 走的人多了, 也便成了路。”学生对这一具有哲理性的语句往往不容易一下子理解, 教学中可以抓住“路”和“希望”的关系让学生思考:“鲁迅先生这里所说的路, 真正指的是地上的路吗?它实际上比喻的是什么?”学生思考后回答:“比喻人生之路, 社会之路。”教师再进一步问:“走的人多了, 也便成了路, 说明了什么?”通过思考, 学生又领悟到:“希望是靠人们的共同奋斗才得以实现的。”

一般情况下, 教学可以在此画上一个圆满的句号, 但执教者却将话题一转:“其实地上本有路, 走的人多了, 也就没了路———尤其没有自己的路。”当老师把这个问题抛给学生以后, 无疑是给他们传统的思维注射了一支兴奋剂, 他们迅速思考:老师所说的意义角度是什么?这种思维的“碰撞”, 同时也是一种“碰创”, 撞击传统思维, 同时要激活、刷新思维模式, 创设新的观点、新的思想、新的平台。同学们顿时七嘴八舌地各持己见, 畅所欲言, 迅速达成共识:人需要个性化创造的生活, 要善于开拓创新。再与原文主题一对比, 同学们不仅加深了对鲁迅作品的认识, 而且获得了新的启迪。

3. 教学的“启示”:互动的合作。

教师要完成好“传道、授业、解惑”的任务, 贵在指导。对于今天的语文教学, 要坚持摈弃对课文讲透, 肢解课文, 照搬教参, 把教参的结论硬塞给学生的行为。要打破以讲为主的课堂格局, 尽量使学生自己了解, 自己动脑、动口、动手, 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卓有成效的学习与训练。语文有自身的特点, 学语文主要靠学习者自己读书、自己领悟、自己观察、自己写作。教师要把时间还给学生, 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 解决问题, 从而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新课程合作学习给我们的教学观念、教学方式、教学行为带来了深刻的影响和变化。如何适应新时期的教育, 真正做到“减负增效”。我认为只有真正从教学实际出发, 反思教学现状, 加强师生之间的合作教学, 才能真正营造出既适合自己才能发挥又适合学生发展的合作学习的高效课堂教学。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实验稿)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

[2]朱小曼.教育的问题与挑战.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0.

[3]王坦.合作学习——原理与策略.学苑出版社, 2001.

师生合作 篇8

一、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是英语高效课堂的前提

教师要做一个爱学生的老师, 做一个有心人。这一点很重要。拿我个人举例, 我喜欢英语的原因源自我的每一任英语老师都很亲切。做了老师以后, 我也一直以我的每一位英语老师为榜样。正所谓“亲其师, 信其道”, 学生最喜欢和蔼亲切、幽默感强的老师。上这样老师的课, 学生会感觉很轻松, 会特别盼望上这样的老师的课, 对这样的老师所教的科目也就会产生特别浓厚的兴趣。而兴趣恰恰又是最好的老师。因此, 传授知识固然重要, 但是心灵的沟通更为重要, 正是因为我善于和学生交流, 所以我的课堂总是显得轻松愉快。这样的课堂自然也就高效。

二、教师充分地备课是英语高效课堂的关键

作为一门语言学科, 英语想要出效率必须给学生足够的时间, 但是实际上, 每天能够教给学生知识的时间也就那么45分钟。所以这45分钟显得是那么的宝贵, 容不得我们有哪怕一分钟的浪费。怎样才能提高45分钟时间内学生的学习效率呢?

(1) 要认真地备重点、难点和教法。这节课到底要达到什么三维目标, 讲解哪些内容, 用怎样的讲解形式才能让学生易于接受;某些知识点的讲解如何拓展, 举什么例子, 让学生们进行什么活动, 配合什么样的练习, 包括课堂上要提哪些问题, 提问哪些学生, 课堂上会出现什么意外情况, 学生学习上会遇到什么困难等, 这些都是备课的范畴。教师要精心考虑课堂中的每一个环节, 不说一句废话, 中间不走题。

(2) 要备自己的语言、表情和肢体动作。进教室之前就要调整好自己的心情, 无论心情好坏, 都不能将自己的情绪带进课堂。要让学生感觉老师是满面春风走进教室的, 这会让学生的心情也跟着愉悦起来。关于每一句话用什么样的语气、配以什么样的表情和肢体动作来表达也很重要, 要让课堂显得轻松活泼而不是随意散漫。评价学生的用语也要注意, 俗话说“一句话能使人笑, 一句话能使人跳”, 课堂上要尽可能多地让学生笑起来而不是“跳”起来。要能够在下课铃响时让学生有一种意犹未尽的感觉, 觉得一节课的时间太短而不是太长。要让他们觉得原来英语是那么的有趣, 而不是枯燥乏味, 这样的英语课堂才是名副其实的高效课堂。

三、严谨、规范的课堂风格是英语高效课堂的保证

(1) 作为一名教师, 必须具有严谨的教学风格。这体现为:一是对课堂具有较高的驾驭能力。这是因为学生毕竟是小孩子, 他们的自控能力差, 稍不留神就开了小差, 天长日久, 势必会影响学习。而英语又是不同于语文、数学等其他学科的一门特殊学科。前面的课不认真听, 不投入, 后面的内容就会越来越听不懂, 到最后就会感觉像听天书一样, 这样, 学生坐在教室里简直是一种折磨。因此, 在整个教学的过程中, 教师一定要保持高度的注意力, 关注课堂每一个学生的反应。千万不能自顾自地讲下去, 自己在上面讲, 学生在下面讲, 长此以往, 课堂将会成为失控的课堂, 开小差的学生将会越来越多, 学生的学习效率也会越来越差。尤其是刚接手一个新班级的时候, 宁可少讲一点, 也一定要将课堂纪律管好, 使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二是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这个良好的习惯不仅包括认真听课的习惯、主动参与课堂活动的习惯, 也包括课后提前预习、及时复习、认真练习和书写的习惯。习惯的养成很重要, 一开始可能是被动的行为, 要老师带着养成, 慢慢的就会成为学生的一种自觉行为。

(2) 一位优秀的英语老师必须能够使用规范的课堂用语。英语课堂不同于汉语课堂, 英语课堂上的活动较多, 形式也多样, 用汉语组织课堂显然是不可行的。因此, 老师的课堂组织用语特别重要。每日活动的课堂组织用语要显得简洁规范, 意图明确, 千万不能啰唆冗长, 意思模糊不清。要能让学生一下子就明白要他们做什么, 怎么做。比如讨论, 可能是两人一组, 也可能是三人或四人一组, 此时的指令要明确简洁。两人一组可以说“work in pairs”, 三人或四人一组可以说“discuss in three/four”。表扬学生的时候可以说:“Great!Well done!Excellent!”这些比起“You did quite well.You did quite a good job”而言就显得简洁一点。当然, 对于要讲解的知识该详细讲述的还是要详细讲述, 知识的讲解与课堂组织用语毕竟是两码事。

在小组合作学习中激发师生智慧 篇9

场景二:国庆长假结束了, 校园大道上。“某某不是说要在网上对答案的吗?”“你怎么没有上QQ啊, 我有题目不知该怎么做呢?” “唉, 我妈不让上网。”……

场景三:教室里, 化学辅导课。“化学作业做好的同学可以做其他作业。”“你的作业不是好了吗, 快做其他的呀。”“同桌有问题要我讲给他听。”化学老师心想: “我在这干什么呢?学生为什么有问题宁可问同学而不愿问老师?”

从本校学生情况来看, 大多数同学性格开朗, 容易受外界干扰, 只计较成绩, 而不注重重点, 对老师的批评比较敏感, 因此他们更多时候愿意与同学交流而不愿与老师交流。这种情况下, 小组合作学习则是进行合作性学习、体现伙伴学习关系比较有效的学习方法之一。

化学教学中, 组织学生分组讨论问题或进行实验是常有的事, 但是有的教师并没有观察到这种学习方法的好处, 没有重视小组学习可以成为促进学生发展的优势。那么, 到底是哪个环节出了问题?这是因为大家通常把小组合作学习理解为“小组讨论”, 实际上小组合作学习所指远非“小组讨论”所能涵盖。小组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 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

我们怎样充分利用小组合作学习这种方式营造出宽松自由的学习环境, 使每位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得到发挥、个性得到张扬、实现有效学习呢?

一、组织合作学习的关键是设计中等难度的的问题

为了使合作学习的任务能完成, 问题的设计最好选择中等难度的、有挑战性的、答案不唯一的题目。一般性的问题人人会解决, 无需讨论, 没有成就感;难度太大的问题, 很少有人解决, 大多数人没有兴趣, 合作学习就会遇到障碍。学生之间合作学习讨论的时间不会太长, 有挑战性的和答案不唯一的题目, 容易激发大多数学生的兴趣, 学生容易获得成就感。因此, 选题是否适当可行, 成了教师实施课堂教学活动的关键。

例如, 在进行金属钠一节的教学中, 可以探究的问题很多, 比如对NaH2O的反应现象的探究, 对NaCuSO4溶液反应现象的探究, 对NaO2反应现象的探究等, 到底把其中的哪些问题作为提供给小组的合作学习任务, 这就需要教师在其中做出选择。考虑到Na与水及与O2的反应是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 结合合作学习的任务要求和学生的能力及知识基础, 最后我在课堂上的设计为:对Na与水反应合作实验并探究其实验现象与实验原理之间的关系;演示NaCuSO4溶液的反应, 根据现象要求小组讨论反应原理;演示并讲授NaO2反应现象和原理。在学生分组进行实验和讨论前先给出需要讨论的问题:①实验中要注意观察各种现象并及时记录;②钠与水反应的现象反映了钠的哪些性质?③钠与水反应的产物可能是什么?设计实验检验钠与水反应的产物。④回忆铁与硫酸铜溶液反应的现象, 对比钠与硫酸铜溶液反应的现象有什么不同, 为什么?

二、教师加强对小组合作学习技巧的指导

学习任务明确了, 并不代表每个学生都能独立解决。学生存在着个性差异, 情感智能发展不均衡, 如何通过教学手段, 让学生们在化学课堂中都能得到个性发展, 多方面、多角度完成学习任务, 获得成功体验, 养成积极的思维能力和动手能力, 还取决于合理配置小组成员, 明确学生之间的分工与合作。

例如, 做钠和水反应的操作实验时, 事先给学生进行合理分工, 就可以发现, 肢体运动型的学生愿意动手实验, 逻辑思维型的愿意解释推理等。又如在进行有机物结构的教学时, 讲解就显得抽象空洞, 学生不易理解把握, 为了更好地理解, 我采用了角色扮演这一形象做法, 让小组成员分别扮演碳原子和氢原子进行表演, 努力再现碳原子和氢原子的各种结合方式, 这时你可以发现, 不同类型的学生在这里会充当不同的角色。同学们兴趣盎然, 主动参与, 积极展示交流, 不时有新的创意点产生。作为教师, 看到同学们之间平等地交流与质疑, 感受到同学们迸发出的创造的火花, 深深感到“智慧”不仅是老师的, 更是学生的。

三、教师积极参与学生小组活动并做出学情反馈

小组的活动表面看来轰轰烈烈, 效果如何还要教师即时观察, 迅速反馈, 最好的方法就是教师直接参与学生的小组活动。在活动中, 教师能及时了解学生学习存在的困难, 给与方法点拨, 和学生一同分享快乐, 不时予以赞赏与鼓励。

在《化学反应率的影响因素》的教学观摩课上, 开课的老师事先把学生分成9组, 用竞赛的口吻宣布, 每个小组在本节课至少要争取一次机会和教师单独交流分享学习心得。学生的兴趣被调动起来后, 各抒己见, 学生边交流, 教师及时指导, 从交流中教师得到学习情况的反馈。那么教师选择在哪些活动中与哪些小组交流, 用多长时间交流等细节问题, 需要教师兼顾不同的需要, 更需要教师在教学时间中不断地揣摩。如在小组讨论环节, 学生讨论什么问题、需要多长时间, 教师要善于控制。如在交流评价的环节, 时间充裕可以让每个小组尽情分享, 时间不允许的话, 可以随机点名代表性的小组分享, 其余小组在课外自己找时间交流分享, 或以收集相关素材以及展示实验装置设计图等形式进行分享。

四、在课堂之外的学习中也可进行小组合作学习

构建合作与对话的新型师生关系 篇10

关键词:教师,学生,师生关系,合作与对话

教师和学生是教育活动中最基本的因素,师生关系也是各种教育关系中最基本的关系,它体现在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贯穿于教学过程的始终,直接关系到学校办学质量,鉴于此,它历来是教育理论关注的焦点之一。今天,在社会、科技、文化大变革的时代背景下,传统的师生关系已经与时代要求不相适应。因此,如何构建新型的师生关系,成为现代教育工作者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一、传统的师生关系模式

师生关系是指教师和学生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形成的相互关系,包括彼此所处的地位、作用和相互对待的态度。学校的教育活动是师生双方共同的活动,是在一定的师生关系维系下进行的。因此,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教育教学活动取得成功的必要保证。然而,由于受传统主体哲学的影响,我国对师生关系问题的理论考察长期囿于二元对立的思维框架中,形成了传统的极端主客体对立的教学论观点。这种教学论认为教与学、教师与学生都是一对矛盾,其中,学生为教师教育的对象,知识为学生学习的对象,矛盾中对象的确立,就意味着主体的存在,对象就是客体,主体与客体是独立的、分离的。由此,二元对立的教学模式建立,从而形成了二元对立的师生关系。传统的师生关系主要有以下两种极端的模式。

(一)“教师中心”模式。

这是一种以赫尔巴特为代表的“传统教育派”的师生观,这种教育思想强调教师主宰教育的全过程,学生完全成为被动控制的对象,教决定学,教师成为学生的监管人和塑造者,决定学生的学习和成长,学生缺失主体性,成为教师任意控制和改造的物品,教学具有浓烈的强制性、灌输性。这种师生关系,是典型的权威性师生关系的表现,其中,教师是教学过程的权威,学生只是被动接受知识和教师指令的容器。

(二)“学生中心”模式。

这是以杜威为代表的“现代教育派”的师生观,它是针对“传统教育”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暴露出的弊端提出的一种相对立的教育思想,强调学生是自主发展的主体,主张儿童积极性和主动性的发挥,教师只是学生学习和整个教学过程的指导者,处于从属地位。师生关系中,以学生为中心,教师的任务是努力创设一个尽可能活的学习环境,在学生的“做”中给予帮助和指导。这就使师生关系走向了与“传统教育派”相对立的另一个极端。

传统的师生关系模式,从本质上说都未超出“主体—客体”的认识范畴。这造成教师和学生相互对立、相互利用、相互分离的状态。

二、合作与对话:新型的师生关系

新的知识观对教师和学生的决策形成了强大的冲击,民主意识和民主精神的弘扬为我们定位师生关系提供了思路。新的知识观要求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的合作与共建,民主意识和民主精神倡导师生间的对话与沟通。因此,合作与对话的师生关系将成为21世纪新型的师生关系。

教学活动中,教师、学生、教学活动构成了一个教学过程不可分割的整体,三者交织在一起,并不存在一个逻辑的行为发出主体,而是师生的活动共同构成了教学过程,教师与学生共同卷入并融合到教学情境中,共同遵守教学规则,共同为完成教学任务发挥着各自的主体性,相互交往合作,对话沟通,教学中真正的客体应该是教师为与学生发生相互关系而借助的教材、教学手段、语言文字等。有了合作与对话,师生主体间的交往关系便建立了。

合作与对话的师生关系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是知,二是情。在知的方面,合作与对话意味着教师不再是权威、知识的占有者,学生不再是知识的空白者、被动接受者。教学过程中不再采用僵化的“教师教—学生学”的模式;教师与学生在知识的获得上只是先知与后知的关系,教师与学生通过合作共同为教学创设良好的情境,共同寻找学生新、旧经验的建构基点;教学成为师生合作中教师引导、帮助、促进学生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师生通过对话达到相互沟通、相互理解,及时发现问题,合理调整教学策略,顺利解决问题。在情的方面,合作与对话关照了教师与学生作为活生生的有情感、有人格的主体的存在。当今教育要求培养知情统一的和谐发展的人,传统的缺乏情感、缺乏精神的知识容器型的人已不适应时代发展的需求。合作与对话的师生关系保证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在帮助、促进学生主动建构知识的同时自然地播下情感培养的种子,教学也不再是知识的获取与发展的理性过程,同时弥漫着情感的发展和精神生活的丰富。如此,既达到了教育教学的目的,又将教学变成了充满智慧、洋溢情感的活动,真正对学生产生了巨大的吸引力,学习成了一件愉快的事情,学习质量也提高了。因此,唯有师生之间形成合作与对话的主体间关系,教育才能得以焕发新的生机。

此外,合作与对话的新型师生关系深刻蕴含着平等、民主、尊重与理解的教育理念,并将进一步推动这种教育理念的深入。在师生共同参与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只有放下“师道尊严”的架子,走下主控教学的位置,平等、民主地对待学生,重视学生在教学中应有的地位和作用,给予他们充分自由展示、主动发挥的空间;尊重与理解学生对知识的看法、活动开展的见解及个性差异,这样合作与对话的关系才能实现,同时,在合作与对话师生关系的教学过程中,平等、民主、尊重与理解的教育理念又得以再度提升与深化。

三、新型师生关系的构建

构建合作与对话的新型师生关系,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教师要有正确的“学生观”。

教师的学生观是教师对学生的本质特征和培养方向所持的根本观点,即如何正确地认识和看待学生的问题。教师的学生观是教师教育思想的反映,有什么样的教育思想就会有什么样的学生观,也就会采取相应的态度和选择相应的教育方向,产生相应的师生关系。教师首先要明确学生是具有主动性与自我意识的人,他们有自己的感受、认知、情感、人格,是完全活生生的主体。其次要明确学生是尚待发展的未成熟个体,他们需要教师对其感受、情感、人格等方面的尊重与理解,需要教师的引导与帮助。

(二)形成教师正确的自我角色认知。

在人际交往中,交往双方都会以一定的社会身份和对方进行交往,这种对自己在社会中的地位、职责、权利、义务及与之相应的行为方式的认识就是社会角色认知。在师生关系中,交往双方能否正确认知自己所扮演的社会角色,并表现出相应的角色行为,以及能否对另一方角色正确认知和期待,将影响师生关系的状况。在合作与对话的师生关系构建中,教师一方面要对自我角色有明确认识,明了自己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帮助者、促进者,明了自己与学生是相互沟通的平等对话者,是与学生知识、情感的共建与共享者。另一方面也要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自我角色认知,使其明确自己是与教师共同合作参与教学活动的主体,自己对学习可以发挥应有的主动性。

(三)教师密切与学生的交往。

交往是师生关系得以形成的基本条件和途径。师生交往的有效性,既取决于师生交往的时间和空间,又取决于师生交往的次数,即交往频数。从时空上说,师生交往的时间越多、空间越广、范围越大,越有利于师生相互的交流、沟通与了解,也就越有利于师生关系的建立。在学校环境中,师生既可以在课堂上或学校内进行交往,即正式时空的交往,又可以进行非正式时空的交往。这种交往对于师生之间情感的共融,相互理解,以及合作与对话关系的形成将更有效。从频数上说,师生交往次数越多,相互熟悉度越高,越容易建立良好的关系。因此,教师要提高与学生交往的频数。教师需要发挥主动性,并掌握交往的技能和技巧,与学生进行更多的双向交往和多向交往。

(四)教师尝试运用新的教学模式。

在师生共同参与的教学过程中,不同的教学模式意味着教师和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地位与作用不同,因而会形成不同类型的师生关系。教师尝试运用新的有助于师生之间合作与对话的教学模式,对新的师生关系的构建是很有必要的。

在构建合作与对话的师生关系时,除了参与其中的教师和学生要作出努力外,作为管理层次的学校组织也要给予相应的辅助与支持。首先,学校领导者要给予教师充分的自由和主动性,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允许教师灵活地采用各种有效的措施与模式建立合作与对话师生关系,而不是害怕影响教学效率和学校升学业绩而一味地限制教师于严格规定的课堂讲授的框架之中,甚至反对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合作与对话。其次,学校领导者要倡导合作与对话师生关系的构建,创设和谐的人际关系和良好的学校氛围。学校中的人际关系通常包括领导者之间的关系,领导者与教师、学生、职员之间的关系,教师之间的关系,教师与学生、职员之间的关系,学生之间的关系等。学校领导者一方面要倡导并主动推行与教师、学生、职员的合作与对话的关系,带头树立新型的学校人际关系,使教师和学生自觉感受并自觉发挥主动性积极构建这种师生关系。另一方面,学校领导者可以组织管理者、教师、学生之间的讨论、座谈,彼此倾听意见和建议,不断推动合作与对话师生关系的建立。

师生关系是教育教学中最基本的关系之一,教育教学活动就是在师生关系中开展和进行的,师生关系的性质和质量会直接影响教育教学活动的成效,以及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合作与对话师生关系将为教师和学生的双重发展、教育教学活动质量的提高开辟一个崭新的前景。

参考文献

[1]邓宝发.谈谈师德教育的途径[J].教育与职业, 1988, (04) .

[2]王木水.新课程与学校师生关系的重新构建[D].福建师范大学, 2002.

[3]张天宝.试论教育对话及其基本特征[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 2005, (03) .

[4]杨晓.后现代教育学中的师生关系重构[J].教育科学, 2004, (05) .

师生合作 篇11

关键词 合作式 多样性 进步

随着新课程标准的深入推进和广泛实施,在合作中学习,在合作中共进,培养具有合作精神的人,已成为不可逆转的世界潮流。心理学研究表明:“教学中,学生之间的互动能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和社交能力,改善人际关系,形成良好的品质。”瑞士教育心理学家皮亚杰说:“真正的学习,并不是教师传给儿童,而是出自儿童本身。”基于上述现代学习理念,我们把它迁移到作文教学中,对作文教学进行“合作式”作文教学尝试。

“合作式”作文教学就是在作文教学的全过程中,以学生为主体,以活动为载体,贯穿合作式,体现合作学习与合作精神,展示合作成果,注重发展学生个性和具有自主性、交互性、开放性的模式 。限于篇幅,这里仅对合作式作文教学的策略进行简述。

策略1——创设民主的学习氛围

心理学研究表明,轻松和谐的氛围能让学生产生积极的情绪,能使学生精神振奋,注意力集中,促进学习活动的开展。因此教师要努力与学生建立平等、民主、友爱、相互尊重的师生关系,让学生在愉悦的环境中无所顾忌、畅所欲言,构建相互交流、合作的关系。

课堂上老师要放下“唯我独尊”的大架子,带着“良师”和“益友”两种身份走入孩子的内心世界。热爱学生、尊重学生,热情鼓励学生大胆提出自己的想法,并給予积极引导。要注意保护学生的创新意识,即使提出的问题价值不大,也要给予适当的鼓励性评价,激励学生今后继续探索。要真正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并和学生一起共同解决问题,共同探索,共同分享成功的果实。

民主的学习气氛在于实践,以前我指导学生作文,喜欢出一个试题,让学生写,不少学生往往无从下笔。改变策略后,我让学生们自己找作文题目,找到后,再让学生讨论今天写哪一个。顺着学生的思路,最后确定两三个题目让学生们自己选择。这样,学生们成了作文的真正主人,能够很快带着愉悦的心情走进文章中去。

策略2——注重培养学生的信息素质

荀子在《劝学》中写道:“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作文涉及一个人搜集、贮存、加工、处理、检索、利用和传递信息的方方面面,作文教学实现创新的关键问题是培养和提高学生的信息素质。信息素质的提高十分有利于学生自觉寻求各种信息,正确吸收、利用有益于自身成长的信息,从而促进学生自身个性的发展。其一是拓宽素材积累空间,促使学生建立素材“信息库”,对素材进行分门别类,提高信息的搜集、贮存、加工、处理能力。给学生提供交流各自生活经历的机会,对学生间接获得生活经验进行指导,实现信息资源共享,奠定素材积累的基础。比如,班里经常性地召开新闻发布会或者素材交流会,同学自行交流自己的近期所得材料和感想,既可以是口头的,也可以是书面的。其次是拓展素材积累的幻想空间。幻想是一种与自我生活愿望相结合,指向美好未来的想象。富于幻想是初中生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在作文教学中往往容易忽视滋养学生作文成长的这一方沃土。开发好这一土地,我们的作文教学就大有可为。第三是拓宽学生的阅读空间。学生许多的素材来源于他们的阅读,加强课外的导读活动可以弥补学生生活的单一性和见识的狭窄性之不足。

策略3——激励评价与多向评价

完善评价机制是作文教学实现创新的重要保证。

1.成功激励

心理学家盖兹说得好:“没有什么比成功更能增加满足的感觉,也没有什么东西比成功更能鼓起进一步追求成功的动力。”让学生放手写作,并给予成功激励,拓宽获得成功体验的途径。比如,开辟习作园地,学生想写就写,想评就评,作品想贴就贴;组织学生向报刊广播电台投稿;参与各类作文竞赛;编订班级优秀作文选或鼓励学生编订自己的习作集;师生间通信交流沟通等等,树立“重在参与”意识,通过多种实践,摘取成功的果实,获得成功体验。

2.多向评价

评价能力是学习能力的一个重要成分,在作文教学中,改变以往由教师单向评价为多向评价,即教师评价、自我评价、学生互评相结合,充分发挥评价的作用,激发学生的自我意识、参与意识,提高学生的评价能力。学生在学会评价的过程中也可学会相互间借鉴,达到取长补短,为提高学生的作文能力发挥积极的作用。作文批改是作文教学中的重要环节,它对于提高学生写作水平,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但由于作文批改面广量大,老师感觉力不从心,学生也仅仅是看看评语就结束了。可是作文批改的目标应该是让学生修改作文的能力得到提高,基于此,作文批改应该师改、互改与自改相结合。这样学生就了解了自己作文的优点和缺点,写作思路也得以拓宽。学生在合作、探究创新的学习氛围中,跟上了学习的步伐,没有掉队的,大面积地提高了学生的创新作文水平。

听过一位教师的作文跟帖课,感觉到很新鲜。他根据网上论坛跟帖的火热,又想到现在的学生都喜欢上网。让每一位学生看完其他同学的作文后,进行点评跟帖。学生感觉到很新鲜,热情很高,课堂气氛活跃,评价很见水平。

总而言之,“合作式”作文教学的方式有很多种,但是中心只有一条,那就是教师要尊重学生的学习规律,尊重学生的内心,在作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对学生少一些限制,多一些自由写作的空间。教师应想方设法为学生营造条件,引导其对作文产生深厚的兴趣并从中感受创新的快乐,从而提高作文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

[2]盖兹,《走进成功的心理学》

师生合作 篇12

一、教学过程是一个师生的双边活动过程

教学过程, 是在教师的引导和学生参与下的教与学统一活动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 应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引导学生掌握知识, 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要把整个教学过程建立在师生共同活动这一基础上, 把教和学的活动有机统一起来, 激起学习热情, 使教学双方在和谐愉快的课堂气氛中完成共同的教学任务。

1. 教学不带任何强制性

这是合作教学的显著特点。合作教学必须在非常融洽的、和谐的课堂气氛中完成。它不同于传统的强迫教育。传统的教育教师处于完全主动的地位, 学生则被视为一种按某种需要加以塑造的素材, 处于完全被动的地位。教学过程纯粹是一种单向的传输, 达不到应有的教学效果。

2. 师生合作是合作教学的主要内容

在合作教学中, 教师作为教学的主导, 学生作为教学的主体, 两者地位应该是平等的。教师必须通过一定的教学媒体, 采用恰当的教学手段, 向学生传输教学信息。要研究和发现学生自身的主体性规律, 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3. 师师合作与生生合作是合作教学的有力补充

完整的合作教学还包含教师与教师之间以及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合作。正所谓“众人拾柴火焰高”, 教师与教师的合作和交流能大大减少备课过程中的重复性劳动, 使教学活动更趋于优势化。而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合作, 即“同伴教学”也是合作教学的一个重要方面, 优生要关心同学, 乐于助人;差生要尊重他人的劳动, 乐于接受他人的帮助。这样的合作, 会使优生和差生都能获益。

二、合作教学的方法

在教法上应注意提高教师协调教材、学生、教法的能力, 扩大教师优选教学方法、方式和手段的可能性。具体来说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1. 改变独白式的讲解, 加强师生之间的合作与对话, 适当延长疑难问题的讨论和交流的时间

2. 改变单一的课堂结构, 加强教学过程的多样化和创造性, 选择优化的学习方案

要变思维信息的单传递为思维的多边交流, 最大限度地提高思维信息的转化率, 使学生在整个教学活动中处于主体地位。

3. 充分发挥现代化的教学手段

为了使学生开阔视野, 提高学习效率, 教师应告别一支粉笔走天下的传统教学模式, 而是多媒体进课堂, 结合课文内容, 把教学课件穿插到教学活动中来, 使学生兴趣盎然。如《罗布泊, 消逝的仙湖》一文描写了罗布泊过去的壮丽与现今的干涸。学生不能亲眼目睹这种现象是很难理解课文内容的。而观看大屏幕, 在动情的朗读声中欣赏着罗布泊的多幅图像的学习形式, 使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就在学生的一片唏嘘声中轻松地完成了。

上一篇:产品全生命周期管理下一篇:项目实训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