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师生

2024-09-24

校园师生(通用12篇)

校园师生 篇1

北京师大二附中数字校园建设研讨会会议

赴新加坡学习与交流

数字校园建设子项目验收会

在学校人文、自主的文化精神指导下, 北京师大二附中秉承师生共同发展的教育理念, 以项目团队运作模式, 实践研究的工作方式, 开展了学校智慧校园建设。

在理论探索上, 先后提出了构建数字校园五大中心 (即数据资源中心、课程中心、指导中心、发展中心、服务中心) 的业务规划, 及系统建设的五层模式, 形成了服务于学校特色、支持师生发展的数字校园整体解决方案;并基于建设实践, 提出了项目的建设与推进三大策略, 即“体验、服务、支持与共享”的建设策略;开发典型应用, 实现“骨干人员参与带动全体师生应用”的建设策略;以应用整合与文化融合为导向的个性化集成建设策略;先后发表实践研究论文近10篇, 专用手册两本。

在软硬件环境建设上, 先后建成了支持下一代互联网访问的网络基础设施、校园一卡通系统与校园无线网络, 在校内已基本形成泛在的数字网络环境;独立研发或集成了软件资源 (或平台) 百余项, 通过子项目团队运作机制, 已在校内形成了数字校园应用基本面。2012年9月起, 学校创办了数字化学习特色班, 开启了数字课堂互动教学实验, 目前已研究形成了支持数字教学实验的相关保障机制, 开展数字课堂实验的班级也扩展到高中三个年级共9个班。现学校被教育部评定为全国首批教育信息化试点单位, 并正在探索面向学生个性学习与自主发展的智慧校园建设。

学校数字校园建设、研发团队

教学团队探讨问题

数字课堂上的主题研讨

校园师生 篇2

幸福:什么是幸福?我们认为,幸福就是人的需要得到满足而产生的一种愉悦的感觉。

一、学校现状分析

学校基本情况:

2003年秋天,江华县全日制寄宿学校试点在我校正式启动!学校曾经辉煌过。我校的办学模式曾得到过县、市、省多家新闻媒体报导,学校已录入全省名校录。

我校现有在职在岗的教职工20人,学生186人。教师年龄45岁以上的12人,学校女教职工7人。当前学校教职工逐步趋于老龄化,年龄结构欠合理。

另外,当前码市镇6所完小以上学校已有5所创省合格学校,仅剩下我校未作规划。学校现在已有两栋宿舍楼是60年代建造的,因破旧而安全隐患大,现已将学生撤出并分散到教学楼住,学生都是2人挤在一张小床上,住宿条件特别紧张。学校锅炉房及学生澡房墙体出现多处裂痕,存在很大隐患。学校厕所紧靠学校食堂,这个厕所犹如一颗“炸弹”随时都有引爆的危险,急需改建。当前,合格学校建设项目可为我校解决这一难题。

学校迟迟未能申报的原因是牵涉到学校2003年办寄宿制学校时,政府无偿划拨原新铺管区(约3177平方米)给我校使用,而对于这部分土地的权属又无文字依据,则学校一直没有办理好土地权属证,学校也无从规划,则合格学校建设的项目就一拖再拖。

合格学校建设到2014年立项结束,我校能否搭上合格学校建设这趟末班车,从而圆“美丽校园、幸福师生”的瑶山教育梦,当前亟待办好学校土地权属证,从而尽快搞好校园规划,及早申报争创省合格学校。

在当前学校各项设施处于弱势的情形下,如何来破解这一困惑,迎难而上,向“美丽校园、幸福师生”瑶山教育梦迈进。根据教育局的安排,我校积极调研,现将我校实施“美丽校园、幸福师生”的教育梦方案拟定如下。

三、创建”幸福校园“活动存在的不

(硬件方面的不足略,只谈认识方面的)

1.师生幸福感不同

从学生层面上看:有一调查材料显示:当前我国中学生幸福感普遍缺失,其原因是学校的办学指导思想偏颇、家长过高的期待和对中学生在青春期的引导教育和关注不够造成的。老师抓得太紧、玩的时间太少、父母期望值过高、作业太多等,成为初中生”不幸福“的源头所在。近七成的学生表示对学习缺乏兴趣,自己是”不得不学“,学习是在家长和教师的压力之下的行为。学生们学习方法的失当,使得学习困难难以及时得到解决,成绩提升不易,在学习中没有成就感,这也使得高达72%的受访学生对学习”没有信心“。我们虽然未做过此类调查,但肯定有同感。这是其一。其二,个别教师对学生没爱心,特别是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有时不管不问,甚至讽刺挖苦,给学生造成极大的伤害,这对学生来说,何谈幸福?尤其是随着社会信息化的不断发展,快速便捷的网络带来了形形色色的文化潮流,而学生们在使用网络的同时也难免受到一些不良信息源的影响,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不少教师发现,由于学生们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尚未形成,而一些不健康的视频和充斥暴力游戏不断腐蚀他们的心灵,甚至一些学生出现厌学和消极的思想。面对这些,我们不难看到校园是学生们学习成长的乐土,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无疑是滋润幼苗的春雨,更是素质教育的源泉所在,所以大力建设校园文化高地,构建具有本校特色的校园文化德育框架,成为了此项工作的中心所在,二者的持续健康发展必将使促进校园文化成为影响学生身心发展的主流文化,从而从根本上扭转思想教育只停留在说教上的落后局面。

从教师层面上看:我们的教师在池北二中工作幸不幸福 我们从未有过调查,也无法有比例来说明幸福指数有多少。但平时的交谈中能感受到二者兼而有之,感受到幸福的人占绝大多数,不幸福的人也有,但这都是针对一时一事的感觉而已。从教师的职业来说,缺乏幸福感是导致教师职业倦怠的主要原因。由于长期辛勤工作,身心疲惫,出现职业倦怠感和心理健康等问题。2007年3月,武汉市对7城区1300名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工作压力状况进行调查结果显示,武汉市中小学教师的心理问题检出率达40.4%,明显高于国内正常成年人,而头痛是中小学、幼儿园教师患病率最高的身心疾病,高达51.3%。调查发现几乎80%以上的教师每天工作超过8小时,有的甚至在十几个小时以上,教师还承受着社会、学校、家长的三重压力。教师普遍感到工作辛苦、精神疲惫、报酬偏低,就是说缺少幸福感。

2.教师对幸福、追求幸福、给别人带来幸福的认识不高。

四、创建”幸福校园“的理念、目标、内容及措施

理念:因我的存在给别人带来幸福,因你的存在让我感到幸福,用一颗平常的心去对待周围的一切,是最大的幸福。

目标:创人民满意学校,建和谐幸福校园。按照”环境美、生活乐、人际谐、育人优、心理健“的构建思路,确保学校建设出精品,文化活动上层次,制度建设有特色,师生生活有品位。使”幸福校园“成为全校师生人生追求的目标与境界,从而激发全校师生工作、生活、学习的激情与热情。

内容:1.从领导层面力争做到”管理有为,做幸福的校长“

2.从教师层面力争做到”育人教书有为,做幸福的老师“。

3.从学生层面力争做到”学习有为,做幸福的学生“。

措施:

创设学校的幸福与快乐

⑴学校管理者要积极打造全校的共同愿景,并使集体的愿景通过分享成为共同的理想和追求。要善于并积极听取师生员工的意见建议,认真组织教职工集思广益,让他们参与到学校规划、计划和各项规章制度的制定等工作中来,让他们了解学校决策的全过程,增强学校管理以及用人选人的透明度。在这些事情上,不怕师生员工知道得多,就怕师生员工不知道。以此不断增强对学校的认同感和归属感,进而提高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引领同类学校的发展前景,形成一定的高地效应,提高学校的美誉度和知名度。

⑵ 成立以校长为组长的”强化校园文化认同感、构建和谐幸福校园“工作领导小组”,制订《池北二中开展创建幸福校园活动方案》。

(3)在全校师生中开展建设幸福校园的宣传发动活动,通过大小会议,标语横幅,板报橱窗,广播文稿,校园网络等平台,大力宣传这项活动和幸福校园的内涵。同时进行幸福观大学习、大讨论,组织学习名家名著,观看专家讲座,开展说身边事,谈幸福感,进行问卷调查,了解师生的幸福指数,树立正确的幸福观。

(4)开展建设“幸福校园”、“幸福校长”、“幸福教师”、“幸福年部”、“ 幸福教研组”、“幸福班级”、“幸福学生”、“幸福家长”等系列活动。

(5)开展以“三乐三心三爱三强”为主题的师德教育活动(三乐即乐于吃苦,乐于受累,乐于奉献;三心即要有良心,真心,爱心;三爱即爱事业,爱本职,爱学校;三强即强化责任感,强化制度管理,强化校风)。希望教师成为“幸福教师”,坦然于清贫的生活,能感受幸福;热爱自己的工作,能品味幸福;提升自己的专业品德,能创造幸福;分享自己的感悟所得,能传递幸福。

(6)为师生提供一个优美、舒适、安逸、现代化的工作学习环境。学校乘着“创建幸福校园”的东风,将把校园内外粉刷一新,让干净成为最大的美丽;栽树种草,绿化校园,让校园充满生机与活力;架设光纤,改善教师的办公条件;为每个办公室配备饮水机、小书架,对办公室进行绿化,增添小装饰,让教师感受到家的温暖;更新校园墙体文化,让每面墙壁都成为育人天地。

(7)实行阳光政务,打造阳光财务。贯彻执行校财局管的精神,张贴教育局有关学校经费管理规定和学校经费预算与开支一览表,公示每月经费开支情况,解答教职工的疑问,把学校经费开支情况全部晾晒在阳光里。

(8)制度文化建设体现着管理层的管理理念。学校以《教师量化考核办法》为总领,修订《常规考核办法》、《师德考核办法》等,让每一项制度更加人性化、弹性化、科学化,让各项工作的评价都有法可依。

关注教师的幸福

有人说:幸福是人的需要得到满足而产生的一种愉悦的感觉。那么如果以金钱和物质的满足来衡量幸福,学校或校长能给的就非常有限。但是,学校或校长可以给教师尊重、信任,可以为教师创造一个和谐的环境和一个成长的舞台。所以,学校或校长能给教师的其实也很多。

⑴给教师一个团结的集体。每个人都有归属的需要,学校是每个教师成长和发展的摇篮,建设好一个团结向上的集体,能够影响教职工的行为和思想,能够促进教职工认同感和归属感的形成和沉淀,能让大家感受到来自学校团体的帮助和温暖。

⑵给教师缓解压力。平行分班、取消节假日补课、平等竞争,公共考核等,同时结合全民健身运动,经常开展“我运动、我健康、我快乐”活动,组建篮球、羽毛球、乒乓球、踢毽子等各类活动兴趣小组,鼓励教师在工作之余积极参加体育锻炼,打造健康体魄,缓解工作压力,给教师创设一个宽松、平和的工作环境。⑶给教师一个成长的机会。积极构筑教职工发展的平台,通过选派教师参加国培、各类骨干教师培训、以学校教研组为抓手,深入开展优质课、研讨课、示范观摩课、汇报课、说课、教学设计、优秀教学论文评比等竞赛活动,为教师成长搭建平台。同时积极开展“青蓝工程”,通过师徒结对,促进广大青年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和教学水平的提高,激发骨干教师的引领、辐射、示范作用。

④要重视人文关怀。学校要关注教职工的生日和纪念日,及时了解教职工的思想动态,关注教职工的生活,贴近教职工,帮助教职工,特别是要帮助困难教职工解决实际问题,增强他们的知足感和幸福感。坚持开展“四个一活动”,每年一次的开心教师节、每年一次的三八节健康体检活动、每年一次的元旦联欢活动、每年一次的初三教师假期旅游活动等。让教师的朗朗笑声洒满整个校园,让教师的幸福感印在你我心中。

让学生在校园里幸福的成长

(1)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学生,继续实施“有教无类”的教育理念。老师要善于发现每一个学生身上的优缺点,特别是对后进生,如果不能平等的对待,会给他们造成心里的阴影,严重影响他们的发展。

⑵让每一位学生充满自信,继续实施“成功”教育理念。在课堂上,伴随着“高效课堂”的逐步实施,给每个学生等同的空间和平台,让他们充分展示学习、合作、探究的能力,倡导教师适时地给予鼓励,给他们以自信。,使学生获得学习的动力,从而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潜能,使学生最大限度地获得学习的快乐。在课外活动方面,学校要不断创设平台,让学生体验成功。如朗读比赛、故事会、歌咏会、体育比赛、绘画等。

⑶培养学生正确的幸福观。利用各种形式开展“健康与幸福、习惯与幸福、品德与幸福、学习与幸福、劳动与幸福”的讨论与认识,让学生由浅显的、基本的幸福观逐渐上升至对高一层次的幸福观的认识和理解。即五个方面与幸福的关系:健康是幸福之基,习惯是幸福之友,品德是幸福之魂,知识是幸福之本,劳动是幸福之源。我们要求,通过六年的小学学习,学生能够把这些名理深记,并能内化。每学年开展一次“我喜爱的幸福名言”评比活动。我们希望通过幸福文化的建设,让幸福名言内化到师生心灵中,外化为师生的行动,伴随师生的幸福人生。

(4)切实减轻学生负担。我校严格控制学生在校集中教学活动时间,每天不超8小时,严格按照国家课程计划开齐开足全部课程,不随意增减课程和课时,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从严控制考试次数,考试不排名次,保证每天一小时的阳光体育锻炼,坚持“健康第一”,把时间空间还给学生,把健康快乐还给学生,把兴趣爱好还给学生。

(5)继续坚持创建平安校园活动。牢固树立没有安全就没有稳定,没有安全就没有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没有安全就没有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创建平安校园,是师生最大的幸福,学校应该为师生的平安保驾护航。

五、保障机制和评价措施

1.组织保障:成立校长为组长的 “争创省合格,创建美丽校园、幸福师生”的工作领导小组“,制订《新铺完小创建美丽校园、幸福师生活动方案》。

2.制度保障:根据当前已有的制度,进一步完善《新铺完小绩效管理办法》、《师德考核办法》、《年度考核办法》、《教学奖励办法》等,让每一项制度更加人性化、弹性化、科学化,让各项工作的评价都有法可依。由有关部门做具体督促、检查、反馈。

3.经费保障:确保各项创建活动的正常开展。

4.总结表彰。建设美丽校园、幸福师生是一项长期的工作,为使活动持续开展下去。学校将在创建中,大力表彰在建设美丽校园、幸福师生活动中涌现的先进个人和班级,推动幸福师生建设活动可持续发展。

5.评价措施:对教师的评价,在《教师量化考核方案》基础上,采用他评与自评相结合、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硬性与弹性相结合的评价方式,打破只关注教师课堂行为表现而忽视学生参与学习过程的传统课堂评价模式,建立”以学论教“的发展性课堂评价模式,引导学生参与课堂评价,使教师的教真正服务于学生的学。在学生评价方面,一是采用多样化的学业成绩评价方式。二是重视过程性评价,强调评价的阶段性、指导性;这些做法将有助于促进课堂改革的开展与推进。

师生诵经典 书香满校园 篇3

立足实际,回归传统

谈到兴起国学教育的缘由,毛桂团校长介绍道:“我校由旧时的新会书院发展而来,学校传统文化积淀较为深厚,加上南宁成为中国—东盟博览会、中国—东盟商务与投资峰会的永久举办地后,各国文化交流日益频繁,学校在传承民族传统文化方面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在这样的背景下,我校萌生了开展国学教育的想法。”

2004年6月,南宁市教育局要求各学校充分利用现有的珍稀市级文物资源,大力弘扬国学文化,对学生进行民族主义、爱国主义教育。解放路小学领导班子紧抓机会,组织教师进行“根文化”系列调查,对学校历史进行研究梳理,还利用课余时间调研学校周边的民俗风情,形成调查报告。

在此基础上,2008年8月,该校制定了《学校文化建设实践与研究实施方案》,2009年3月成立了国学文化办学特色发展规划专项领导小组。至此,该校上下达成共识:狠抓学校文化建设,在“解放思想、以文化人、滋润心灵、和谐发展”办学理念的指导下,将传承国学文化作为学校新时期的使命,形成“解小特色”,促进师生的和谐发展。

建设“书香校园”是解放路小学开展国学教育的重要举措。2007年4月,该校争取到了校园改造工程项目,投入600万元对校园进行全面改造:将现代化的教学楼改造成明清风格的建筑,在校园内设置人文景观雕塑,如孔子塑像,还建设了文化长廊、读书长廊,改造学校大门;在校园内醒目位置张贴或书写创建“书香校园”的宣传画和警示语、口号等;出版了《论语精选》《弟子规》《三字经》等板报;各教室、功能室设计了“与经典同行

与圣贤为友”“荣誉殿堂”“温馨提示”“我们是一家人”等栏目。“我们不仅要打造外观上与传统文化相符的校园建筑,还要在内涵上向国学文化靠拢,培养一群从思想、谈吐到行为等方面都体现儒雅的学生。”毛桂团校长说。

融入课程,开展活动

“我下这一步。”“嘿嘿,看我的。”每周的围棋课上,解放路小学二至四年级的学生就会在教室里“开战”。近年来,该校以“广博”为理念,结合学校实际开设了经典诵读、围棋两门校本课程。经典诵读课以古诗文和《三字经》《千字文》《弟子规》《论语》等为内容,为低、中、高三个年级的学生推荐合适的阅读篇目供他们选读,并辅以教师的讲解。围棋课是为二至四年级开设的,每周安排1-2节,内容为普及性围棋教学,还以兴趣小组、校围棋队、段级拔尖的形式对学生进行分层训练。

毛桂团校长说:“我们强调棋理事理并重,棋德艺德双修,不仅传授围棋知识、技巧,更重视学生文明礼仪、行为习惯的熏陶,让学生学会交往礼仪,正视成败,形成良好心态和坚毅品质。”几年来,该校的围棋课不仅锻炼了学生严谨的逻辑思维能力,增强了记忆能力、判断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还培养了学生的竞争意识和良好品格,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现就读于南宁市新民中学初二年级的陶泽康就曾是该校的一员围棋“猛将”。他自小喜欢围棋,该校开设围棋课后,他又得到了教师的悉心指导,技能快速提高,在各级比赛中多次获奖。他的母亲何女士说:“学校开设的围棋课很不错,既锻炼了孩子的思维,也磨练了孩子的心智,现在他做事情更努力了,对待学习上的起落也更平和了。”据统计,该校围棋队中95%以上的队员在其他学科的各级比赛中均取得过优异成绩;一批学生在各种围棋比赛中崭露头角,棋艺水平不断提高,如今学校已拥有业余4段棋手1名、2段2名、1段1名。

该校还在各科教学中渗透国学教育。在古诗教学中,教师让学生通过绘画、编演等方式再现诗文,引导学生自读自悟;数学课上,教师将九章算术、勾股定理等古代数学原理以小故事、小游戏等喜闻乐见的形式展现出来;美术课上,教师让学生给古诗配画,根据书籍的纲要创作连环画、读书想象画、故事插图、手抄报等;在体育教学中,教师传授中华武术……

该校的国学文化熏陶还体现在活动中。每天下午两点半,该校的“雏鹰”广播站准时开播,播放的内容有经典小故事、经典诗文赏析、古曲欣赏等。每周二下午放学,该校的“春晓诗社”也是一派热闹景象,朗诵、绘画、春晓诗报创作等活动纷繁多彩。为鼓励学生多创作诗文,该诗社还与“雏鹰”广播站合作,利用广播站诵读学生的优秀作品。此外,学校每月还组织1-2次与经典著作有关的活动,如读书故事会、优秀读书笔记展评、读书演讲比赛、古诗词诵读大赛、我最喜爱的图书推荐评选活动等,热烈的活动场面已成为该校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夯实基础,凝练课题

2012年5月24日上午,一阵悠扬的古筝声从南宁市兴宁区政府礼堂里传出,由兴宁区教育局主办、解放路小学承办的“启迪智慧,成就梦想”五月读书分享会拉开帷幕。会上,广西著名作家彭匈以及城区各学校的校长分享了自己的阅读经验和心得,并向与会教师推荐好书,在场的教师纷纷表示,这次活动让他们对读书的重要性及如何快乐阅读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

“教师队伍建设是学校发展的基础,要走特色办学之路,就要打造一支强劲的教师队伍。”该校主管教学工作的副校长黎斌说道。该校要求教师加强基本功训练,树立“教、学、研”合一的思想,鼓励教师学习新课程、新理念,成为学习型教师。该校每月都会举行两次教学业务学习研讨活动,组织教师系统地学习国学知识、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讨论教学中的收获与困惑,以此提高教师的专业技能。

该校大力倡导教师多读书、读好书,特别是多读国学经典书籍和外国名著,如《论语》《大学》《孟子》《三字经》《千字文》等,扩大知识面,提升文学修养,并要求教师随时记下自己的体会和收获,期末上交一篇自己最满意的论文或读后感;每年召开至少两次读书交流活动,定期举行读书笔记展,评选出优秀的读书笔记,实现资源共享。

“教、学、研”合一的培养方式让教师们迅速成长起来,他们将自己的收获逐渐凝结成一个个课题。2008年6月,该校被确定为兴宁区文化建设第一批示范校,参与“兴宁区学校文化建设与推进的实践研究”,同年8月,学校向城区教育局申报了子课题“国学文化建设的实践与研究”。2012年,该校成功申报南宁市B类课题“学校教育传承国学文化的有效途径研究”。

黎斌副校长说:“课程是培养人的载体,是培养人的有效途径。特色课程更是一所学校有别于他校的核心标志之一。”为此,该校潜心研发校本课程,成立了办学特色发展规划专项组和校本课程研发课题组,制定了《经典诵读校本课程实施纲要》,按照学生的年龄特点选名篇佳作编成了校本教材《经典诵读》。这套分为低、高年级两个版本的教材,每个主题都精选了中国古代诗词、经典文章。

随着国学教育的有效开展,解放路小学踏上了新的发展台阶,先后被评为广西经典诵读优秀学校、南宁市文明单位、南宁市中小学校常规管理示范学校、南宁市“爱科学月活动”先进集体、南宁市少先队红旗大队、南宁市优秀“青少年维权岗”等,国学教育已成为该校的一大亮点。

关山初度尘未洗,策马扬鞭再奋蹄。毛桂团校长说:“在国学教育取得成效的基础上,下一步,我校将继续丰富国学教育内涵,提练核心办学理念,即‘和合文化’,通过构建和合管理体系,打造和合团队,创建和合课堂,培养崇文尚礼、团结合作的现代少年。”

校园:师生共同成长的文化家园 篇4

校长:行走在校园里的文化符号

校长在学校文化建设中承担着怎样的责任和使命是每位校长必须深刻思考问题。校长在学校文化传承与创造过程中, 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对整个学校的文化建设起着引领作用。从某种意义上讲, 校长应是每天行走在校园里的文化符号。作为校长应该从这一整体角度出发, 既要寻找到理想的策略传承人类优秀文化成果, 又要结合学校实际创造出特色化的学校文化。校长一要注重内在文化的修炼, 二要注重外在文化的引领。内在文化要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持续提升自身的文化素养。校长的阅读既要“泛读”, 又要“专读”;既要广泛地阅读不同门类的书籍以拓宽自己的知识视野, 又要阅读专业书籍以更好地服务于学校特色文化建设。

行为文化与课程文化比翼齐飞

在把学校打造成师生共同成长的文化家园过程中, 我校从多个层面去构建学校文化, 重点突出两个方面的文化建设内容:一是养育良好的行为文化, 二是构建多元的课程文化。

学校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 让每个学生都努力成长为有着良好行为文化修养和气质的社会个体。学校从学生的实际特点和需要出发, 制定了 《盘锦市第二完全学生日常行为规范》。 《规范》 中涵盖的内容既是一名合格中学生的行为规范要求, 更是作为一名合格的社会公民所应遵循的行为准则。如果让 《规范》 落实到行动中, 必须通过一定的载体加以实施。“讲文明、知礼仪示范岗”的设立、“行为习惯示范班”的评比是我校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文化的重要载体。教学楼内设立了32处“讲文明、知礼仪示范岗”, 让学生一走进教学楼就可以见到学生文明、自律、知礼的示范形象, 培育学生养成良好的文明礼仪习惯。

在学校多元课程文化建设上, 我们坚持“国家课程校本化、校本课程活动化、活动课程个性化”的建设思想。“国家课程校本化”, 即把国家课程根据学生个性学习的需求进行校本化改造, 让国家课程更适合于学生学习。统一的国家课程标准、统一的国家课程内容、统一的国家课程实施过程是导致学生丧失学习兴趣的重要原因。课程的实施过程必须充分考虑到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校本课程活动化, 即学校根据学生成长需要所设置的校本课程更多属于活动课程类型。校本课程的设置要突出活动性, 必须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成长需要。只有学生乐于参与, 课程才会取得理想的实施效果。每个学生都是独特的文化存在, 学校教育为学生所提供的课程应该全面观照不同个性学生的文化需要, 为其创造更多适合其长成需要的“文化场”, 使学生在这个富于个性的“文化场”中自由翱翔, 实现其美好的人生梦想。

科研文化助推学校文化生产力

(一) 加强科研文化建设

多年来, 我校一直坚持每位教师每个学期承担一项科研课题的研究。课题研究具有针对性、现实性和实效性。我们把基于教育教学实际开展的课题研究称之为校本微型课题研究。开学初, 每位老师填写校本微型课题研究申报表, 申报学期研究课题。课题申报结束后, 学校各教研组组织召开校本微型课题立项研讨会, 保证课题研究的意义和价值。学期末, 教师撰写校本微型课题研究成果。学校组织评审小组评选优秀研究成果, 并在学期末召开全校校本微型课题优秀成果表彰会, 实现校本优秀微型课题研究成果共享。

(二) 总结教师的科研成果

我校每个学年度都要围绕如何深化课堂教学改革开展教学比赛。教学比赛在致力于遵守教学常规, 体现学校课堂教学改革整体要求的基础上, 着力打造具有鲜明个性化艺术风格的课堂教学。教学比赛就是教学研究成果的展示平台, 是教师个性化智慧的创造舞台。学校把教师在课堂教学比赛中展现出的优秀成果编辑成册, 先后出版了 《新课堂教学模式》 《青春课程》 《成长的课堂》 三本书籍。在推进班级文化建设过程中, 我们把打造“温馨教室”“文化班级”作为班级文化建设的主题, 集中全班同学的智慧, 创造了独具特色、温馨和美的班级文化。我们把班主任在班级文化建设过程中总结出的经验集中在一起, 出版了《品位班级》 一书。我校以教育科研为主要载体, 促进学校文化的传播, 打造美好的文化家园的发展愿景。

书香文化夯实学校文化底蕴

在学校文化建设过程中, 我们引入了“书香文化”一词。“书香文化”是学校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书香文化”建设过程中, 我们秉持“书香是修养文化气质”的建设思路, 在师生阅读经典过程中, 提升个人的文化内涵和文化气质。学校培养学生阅读兴趣、给学生提供阅读的时间和空间, 是建设书香校园的必然选择。学校明确规定:每周每个班级都要走进学校图书馆上一节阅读课, 学生根据自身的阅读兴趣选取阅读材料, 阅览室丰富的藏书足以满足孩子们的阅读需要。每个班级均设有“图书角”, 学生把自己喜爱的书籍拿到学校放在班级“图书角”里面, 与同学们分享彼此的书籍。与此同时, 在师生的倡议下, 校刊 《墨竹留香》 诞生了, 这是一本学生书写自己人生体验的刊物。一名学生写道:“我们的文字流淌出的诗情与画意, 激情与梦想, 希望它能感染着我们每一名现在的以至将来的学子, 让我们以校刊为载体, 挥洒青春, 盛放年华……”在学校文化建设过程中, 学生是生产学校文化的生力军。有了学生的积极主动参与, 学校文化建设才会呈现出多姿多彩、个性飞扬的局面。学校每周开辟一节课的时间, 让全体教师走进校阅览室埋头读书, 也使静静的阅览室绘就着学校最美的文化风景。在假期里, 每位教师阅读一本名著, 书写心中的感受。

为了构建真正意义的“书香家庭”, 学校每逢假期便开展“家长和子女共读一本书”活动。家长和孩子共读一本书, 在共读的过程中相互交流读书心得, 各自书写读后感。一个热爱读书的家庭一定是有着高雅、向上生活品位的家庭。这便是学校所期待的最为理想的家庭教育环境。

书香浸润校园 师生共同成长 篇5

阅读改变人生,阅读丰富生活,阅读提升智慧。人类的一切教育活动都是从读书开始的,可以说没有阅读的学校就不是真正的学校。为此,近几年来濮阳县二实小扎实开展了一系列的读书活动。具体总结如下:

一、阅读目标:

通过读书丰富师生的文化内涵,为师生的生命发展打造亮丽的精神底色,同时在阅读的过程中,让师生享受读书的快乐,体验读书幸福,开阔师生的视野,提高师生的综合素养。

二、阅读保障:

(一)借助全县中小学全面启动学生阅读课程的东风,学校将晨诵、午读、暮省纳入校本课程,并聘请教育局领导和外校专家来学校进行关于读书的指导和讲座,加强了宣传和发动。

(二)学校开展了每学期向教师赠书作为放假礼物的活动和毕业生为学弟学妹捐书的活动,学校还结合教研室推荐书目,为老师和学生购进新图书,进一步充实了图书室,为师生提供了丰厚、优质的阅读资源。

(三)学校在教室走廊、内墙壁上悬挂读书格言,在学校甬道两边的展示牌上宣传身边的“阅读之星”,使师生进入校园就时时处处置身良好的读书氛围之中。

(四)学校为每个班购置了新的图书柜,成立班级图书角,师生把家中藏书存放于图书角,供全班同学借阅,实现资源共享。为给家长减负,学校以年级为单位举行图书漂流活动。

三、阅读策略:

师生同读,共同成长。要想要学生爱读书,我们的老师就必须先爱读书。因此,我校老师利用早读及中午的时间和学生同读,加强学习。每天早晨7:50——8:10为学校晨读时间,诵读我们的校本教材《经典》读本。冬天1:30——2:00,夏天:2:30——3:00为学校午读时间,师生同读与单元主题相关的名著,每星期两节固定的语文阅读和数学阅读课,借助《同步拓展阅读》或师生共同搜集和推荐的阅读材料进行阅读积累或阅读方法的指导。

(一)教师方面 1.读书,成了教师生活的常态。

读书活动开展以来,为了让教师养成每天读书的好习惯,学校统一印制了教师读书笔记,命名为《教海拾贝》,其内容包括每日读书时的摘录和感悟,配发了精致的教育随笔记录本。现在我们的老师已经养成了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勤于做读书笔记,写好心得体会。每天确保一小时的读书时间,读书已成为教师的自觉行动,学习以成为教师的一种需要。并充分利用网络,进行网上阅读,了解、把握教育教学的信息和动态。并在我们的教育家园博客上即时分享自己的读书感悟。

朱永新教授说过,一个人的阅读史就是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对教师而言,阅读就是一种长期的备课,更是引领教师专业成长生命提升的重要捷径。为了让老师过上一种高雅而有品味的生活,学校每年寒暑假都要给老师赠书。几年来,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一百个建议》成了一线教师的教育宝典;朱永新的《我的教育理想》不知点燃了多少老师的激情;李希贵老师的《36天,我的美国教育之旅》,李虹霞老师的《创建一间幸福教室》和张卓玉老师的《构建新教育模式》等专业书籍,不断为老师们的专业素养注入鲜活的营养。

2.交流,让教师体验到了读书幸福。

在品味书香中,老师们思想观念渐渐地有了变化,行动也有了质的改变。同时我们每学期都定期召开读书交流会,交流会上,教师们畅谈自己读书的心得,或叙说案例,或阐述观点,或畅谈体会,言语中溢满激情和喜悦,让大家尽情地分享了读书的快乐。通过一次次的读书交流,教师感悟得以共享,收获满满。在交流和共享中,不知不觉就生长出成长的欲望。其间我校有9名青年教师获评2014年濮阳县教育阅读人物,多名教师撰写的读书随笔在濮阳县教研室博客上发表。

(二)学生方面 1.高效教学,拓展阅读。

为了高效有效教好教科书,节省时间拓展课外阅读,我校全面实施语文超越计划。我们的语文超越计划无论是课内超越,还是课外超越,都强调大量的自主阅读。所谓课内阅读,就是指用1/3的时间学完教材,用其余2/3的时间在老师指导下自主、自由的阅读。这种阅读的基本前提是,运用我校的品牌----自主体验教学法,我们的这种教学法,转变了以往的教学方法,有效的提高了课堂效率,在充分发动学生及其家长的前提下,让3----6年级的孩子每周达到10万的阅读量。针对不同的课型,我们采用了不同的教学模式:“1+X”模式——一课带多课的辐射式教学方法;以一篇必修教材的文章为点向面上辐射,把从必修教材一篇课文中学习到的知识,尝试运用到多篇“推荐同步阅读文章”的学习中,解决阅读中遇到的问题,或者扩大学生的阅读面,从而提高学生的运用能力,阅读能力。“X+1”模式——“反三归一”:先选择“推荐同步阅读文章”,学完之后反过来让学生自学必修教材中的1篇文章。“X+Y”模式:学完必修教材一个单元的几篇文章,再整体补充一册书或一组“推荐同步阅读文章”。通过这样的课内阅读,我们濮阳县第二实验小学的学生,慢慢地学会了在静读中有所收获,在思考中趋向成熟,在交流中彰显睿智,在积累中逐渐成长。

2.校本课程,推进阅读。

我校还通过开设“晨诵、午读、暮省”课程来推进课外阅读。所谓晨诵,就是每天上午利用上课前的晨诵课,让我们的学生诵读古今中外的经典诗歌,通过诵经典、唱经典、演经典的不同形式,让学生在诗歌的陪伴下开启新的一天;而午读则是利用课堂之外、闲暇假日,让学生海量阅读,通过老师荐读、学生竞读、亲子互读的形式,让3---6年级的学生平均每周达到10万字的阅读量,让美丽的童书滋润着孩子的童年,让他们在阅读中快乐成长。另外,我们并不是让学生一味地静心阅读,还适时给学生提供一个交流的平台,让他们把积蓄在心中的阅读情感倾吐出来,让他们在行云流水般的自由畅说中发表自己的看法。我们的读书交流会,让我们的孩子们学会了在阅读中思考,在思考中阅读,让孩子们燃烧出了激情,彰显出了个性,喷射出了智慧。暮省就是在傍晚时分,学生通过记日记、写随笔、写读书笔记等形式来反思自己一天的学习和生活,记录自己点滴的收获,留下暮省的足迹。

3.亲子共读,促进交流。

父母是学生最好的老师,只要亲身力行,就能大力激发孩子的读书兴趣。我校利用家长会向每个学生家长发出了“亲子共读”的倡议,目的要求家长同逛书店、同读好书、共同交流、共同沟通。活动开展以来,我校有两个家庭被评为“濮阳县书香家庭”,24个家庭被评为“二实小书香家庭”并利用学校读书节进行总结表彰。

四、阅读评价

(一)活动评价,搭建展示舞台。

以活动来检阅课外阅读,不仅可以使学生的阅读兴趣持久保持,还能深化课外阅读的效果。因此我校非常注重将课外阅读与各项活动相结合,从学生的实际需要出发,通过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载体和活动方式,让学生在活动中充分展示自己的读书收获,如我校开展的办主题读书手抄报展示活动、年级开展的“读书笔记展评”、“好书推荐交流会”等活动。

(二)竞赛评比,激发阅读兴趣。

在课外阅读评价中,引进竞争机制,组织孩子们参加各种形式的阅读竞赛,可使他们在激烈而又友好的竞赛中,体验阅读的乐趣。如开展“积累大赛”,看看谁积累的成语、谚语、好词佳句多;开展“读书征文比赛”,看看谁的感悟最深刻。我们校组织了大型的读书竞赛活动,如“我与书的故事”征文比赛;诗歌朗诵比赛;经典诵读年级评比活动„„

我们也在每个学期评比各种读书先进:“阅读之星”“书香家庭”等,对表现突出的学生给予适当的物质和精神奖励。形式多样的评比活动,让热爱读书的孩子动力更足,同时激励更多的孩子也能投入到课外阅读活动中来。

五、收获与反思

(一)收获 :在阅读中思考,在阅读中成长。

阅读,让贫乏与平庸远离了我们,让博学和睿智丰富了我们。阅读成了老师们最简单、最快捷、见效最快的成长方式,在勤读书、爱读书、和学生共读一本书的过程中,学会了思考、记录。刘文利老师在她的读书笔记中这样写道:“阅读才是真教育!阅读有利于提高教师的教育素养;阅读是给学困生减负的一剂“良药”; 阅读能为师生建构丰富的智力背景;阅读是自我教育最有力的的手段。没有阅读,就没有真正的教育,因为没有获得阅读熏陶的孩子,他的精神成长是缓慢的。

(五)2班的杨宗冉曾经这样感言“阅读不一定能马上改变我们的成绩,但一定能改变我们的一生。自从学校开展了晨诵、午读、暮省的读书活动,我每周读一本书。现在,虽然我的成绩提升不太明显,但改变了我浮躁的心情,做什么事都充满了信心。” 总之,阅读,让我校的师生真正享受到了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

(二)反思

近几年来,我校开展了系列的读书活动,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和成绩,但我们也感觉到了困难和困惑。读书兴趣、读书习惯的养成和读书效果的显现都不是短期内能够完成的。一些教师思想观念没能够彻底转变,仍然把读书学习看作工作之外的一种负担,对于学生的阅读,教师缺乏系统的方法性的指导等这些都是我们今后努力的方向。

浅谈构建校园师生和谐关系 篇6

在学校,对学生影响最大的是老师,所以在实际的工作中老师要特别注意时刻改进工作方法,随时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以便更好地开展工作,促进和谐校园建设。

【关键词】和谐关系 师生关系 校园建设

校园的和谐与否,直接影响培养学生的质量,而培养社会需要的合格人才是高校的根本任务,和谐校园建设与学生品行教育相互促进,大学期间是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形成的关键时期,而育人环境的好坏,对于人才培养至关重要。和谐校园内良好的政治环境和民主氛围,能够激励和引导学生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和党心连心,和人民共命运;良好的道德环境和道德氛围,能够培养学生明礼诚信,团结友善,敬业奉献,自觉抵制社会上那些丑陋的现象,腐败的风气和低俗的行为。因此,把高校建设成和谐校园对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将起到重要的保证作用。

良好的学术环境和深厚的学术氛围,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探索精神和创新思维,校园和谐也有利于学生在校园健康愉快成长,养成积极向上,乐观进取,团结友爱,团队合作,宽容沟通等品性。良好的文化环境和健康向上的娱乐氛围能够促使学生继承和弘扬民族精神,陶冶情操,充满活力,奋发向上,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四有”新人。

教师的作用是教授学生为人处世的道理和未来生存所需要的职业技能,帮助学生解答生活的疑问与困惑。师生之间的感情是建设良好班集体、做好学生的管理与服务工作的必要前提。

教师的人格力量来自于学术水平与道德情操的完善统一,要想在学生心目中树立好的形象,必须博学多才,除了要靠自己学术上的影响力,更重要的是靠自己人格上的感召力,因为人格魅力在学生思想道德建设中会发挥极大的作用,所以老师要在自己的学科上有所造诣,在各方面努力提高自己的水平,注重自身师德建设,树立献身教育、敬业爱岗的师德风范,提高教师思想政治觉悟,为人师表,教书育人,这样才能做好学生学习道路上的引路人。

每一个学生都希望得到老师的肯定。表扬可以是多样的,老师的肯定、表扬就是他们前进的动力。对待学生的进步要及时表扬,哪怕是一些微不足道的进步,可以是公开场合,当面单独表扬,也可以通过第三者传到被表扬者的耳中,而且这种方式收到的效果往往更佳。关心学生疾苦,深入学生心灵,做学生的知心朋友,要适当奖惩,批评要有理、有据、有节、有度,该惩治时绝不手软。要关心学生疾苦, 深入学生心灵,做学生的知心朋友。

一个好的教师,高尚的师德,就是一部好的教科书,对学生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深刻的、长远的,终身受益的。教师要引导学生在自主、合作、学习中全面、自由、和谐地发展。爱是建立和谐师生关系的桥梁,在平等的和谐氛围之中,采用多种方法进行交流,经常和学生谈心,体贴和关爱学生,学生才能直言面对教师。

在管理中善于运用表扬和批评的手段,和蔼可亲,在和学生想处中多些微笑,多些表扬,表现出教师爱的真情,才会给学生一种自然、明朗的感觉,这样会在师生的心灵深处碰撞出和谐而愉快的火花,有助于形成学生积极、愉快的心情,建立一种和谐长久的师生情感和关系。只有在这种和谐的氛围之下,学生才能够自觉而愉快地接受教师的教,才能够激起学生自觉地学习、乐于学习的愿望,老师要以自身的人格力量去感染和教育学生。建立起一种新型的、相互尊重、平等的师生关系,克服过去学生怕老师是因为老师“凶”的现象,建立起一种长久而和谐的情感,从而使他们全面发展。在实际工作中既要了解学生的学习思想动态,及时发现并解决日常出现的各种问题, 更要在生活上心理上多关心关注他们, 以便更好地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学生。

我们应该相信爱的力量。坦率、真诚、务实都该是组成关爱所谓“差生”的主要因素。老师应该用情感用心去关爱自己带的班上的每一个学生,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感受到老师的关心。这样使平时称谓的所谓“差”学生,包括性格固执偏激、个性古怪孤僻、学习或品德不足的,或背负着家庭、学习、生活等等方面压力的一些学生,学生往往心理上,如及时得到合理的化解,免去了程度不等的“破罐子破摔”以至厌世愤世心理。这个时候, 我们的教师能给予真诚的关心和爱护、生活上关心、学业上引导、思想上指导,以一颗真诚的、平和的心去和学生交流,仔细倾听, 详细了解,尽可能取得他们的信任。满怀信心、关爱、真诚,多了解学生,给他们多一点尊重和理解,多一点信任和支持,多一点表扬和鼓励,多一点爱护和体贴,要像对待自己的子女一样,爱与严有机结合,千万不要产生焦躁心理,用打压的方式简单处理。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一定程度上消除自卑和偏激心理,另外要及时帮助他们排忧解难,经济上有问题的, 要尽力资助,这样可使学生安心学习生活,进一步融入到班集体当中。

参考文献:

[1] 陈宜大.关于构建和谐高校校园的思考[J].高等农业教育,2005,08

[2] 任权民. 构建新型师生关系.重庆晚报.2005(9)

[3] 李瑾榆. 关于师生关系本质的认识.教育评论.1998(4)

创特色书香校园促师生和谐发展 篇7

一、营造书香校园

环境熏陶, 让书香弥漫时空。走进学校大门, 首先是古香古朴的“特色文化墙”, 在校园教学楼的醒目位置, 我们镶嵌上了“营造书香校园, 师生和谐发展”十二个烫金大字。学校的宣传栏, 定期更换内容, 使孩子们常看常新。在楼梯拐角处、教室走廊里等一切可利用的地方, 我们都精心设计了小版块, 有介绍国内外一流大学的, 有宣传名人读书的, 有古诗词介绍等等。每个教室外, 有班级的“阅读推介袋”, 使孩子们随时都能徜徉在知识的海洋里。

解决书源, 提供文化点心。根据“新教育实验”推荐的书目。学校挤出资金, 建立了图书馆, 对孩子们全天开放, 使他们借阅图书就像超市里购物一样方便。每班都配有图书柜, 成立了班级“小小图书角”, 孩子们每人至少捐书5本, 课余时间和同学们一起阅读, 做到资源共享。学校为全校师生每人配了一本《中华经典诵读本》, 并按年级分配了必背书目。这样, 孩子们每天都能畅游在书的海洋里, 与书本为友、和大师对话, 其乐融融。

稳步实施, 让阅读伴孩子成长。自实施新教育实验以来, 每到阅读时间, 教室里, 师生共读《论语》《三字经》《唐诗宋词》等名著, 一起沉浸在浓浓的书香中。在办公室里, 每位老师都有学校推荐的必读书目:“留一点时间给阅读, 陶冶我们因繁杂生活而麻木的性情;找一点时间给阅读, 矫正我们因忙碌而迷失的方向;挤一点时间给阅读, 开启我们因机械工作而遮盖了的心智。”

二、师生共写随笔

教师随笔提倡每周一篇, 写出自己的教学反思、案例或对学校新近发生的一些事例的看法等;定期举行随笔交流活动;每学期写出一篇高质量的论文及工作总结。每学年出一本教师随笔集、一本教学案例集。学生日记要求低年级以写话或图画日记为主, 中高年级以写话日记与图画日记相结合, 提倡每日一篇;语文教师做好日记后指导和批阅工作;鼓励学生在家长的帮助下写成长日记;每学期出一本优秀日记选集。

校园师生 篇8

关键词:思想品德,师生关系,和谐校园

人际关系是指人与人之间通过交往和相互作用而形成的心理联系。在学校的诸多交往形式中, 师生交往是学校教育中最基本、最重要的人际关系。它影响着校园和谐气氛的形成, 影响着教育教学效果的达成, 更影响着育人的全过程。只有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学生才会“亲其师、信其道”, 才会朝着预定的方向发展。因此, 和谐的师生关系是构建和谐校园的起点。但是, 在日常的教育教学过程中, 在日常的思想品德教育教学实践过程中, 师生之间经常发生情感冲突, 教师的教学体验与学生的学习体验也时常存在着一定的差别, 而思想品德课教育的影响要想真正的实现, 只有通过学生的外在的学习转化为内在的体验才会被接受。只有实现以课堂教学中教与学两个方面的和谐, 才能促进学生素质的不断提高, 学生体验不断加深, 才能真正地构建和谐校园。为此, 作为思想品德课教师必须做好以下几个方面工作:

一、加强学习, 提高自身素质

在学校教育教学活动中, 每个人都是信息源, 都在影响着别人和接受着别人的影响。“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因此作为思想品德课教师首先要当一名“阳光教师”, 锤炼自己的思想, 注意自己的言行, 以自己的人格魅力感召学生;其次要做一名思想者, 努力寻找唤醒学生心灵的途径和方法;另外, 还要做一名博爱者, 爱一草一木、一虫一鸟、爱自己、爱他人、爱国家、爱社会、关爱每一位学生, 心地善良, 心胸开阔。而这一切都要求教师在做到是教育者的同时, 必须成长为学习者、探究者和创造者。要博览群书, 开阔视野, 要结合新课改的要求, 在教师群体中积极参与团队学习, 积极与同事交流与分享, 提高自身的素质, 为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奠定基础。

二、转变角色, 做学生的朋友

千百年来, 我国受传统师道尊严的影响, 师生关系一直是不平等的, 教师处于绝对的权威地位。多年来, 教师已习惯了按照自己设计的思路进行教学, 总是千方百计地让学生按照自己的要求“模式化”“规范化”。然而, 思想品德的教育过程需要师生双方的互动, 教师要不断引导学生, 把社会需要能动地转化为自身需要。思想教育的成功与否, 很多时候决定于对方的情绪状态, 日常生活中每个人都希望得到别人的理解和别人的认可, 处于成长阶段的中学生尤其如此。为此, 作为思想品德课教师要以师生之间平等作为逻辑的起点, 作为教师要树立民主平等的思想, 努力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 要变传统的教育者与被教育者为民主平等的朋友关系。在思想教育过程中, 教师不是“权威”, 更多的应该是与学生的探讨, 学会聆听学生的愿望和要求, 精心呵护学生的好奇心和创造性, 只有这样才能达到彼此认同, 达到师生的共同成长与进步, 也才能使师生互动关系保持最大限度的张力, 化解师生之间的情感矛盾。

三、注重实例, 贴近学生心理

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 教师不能将学生成人化, 不能只讲大道理, 否则, 学生就会感到厌烦乏味, 产生逆反心理, 甚至部分学生一上政治课就是睡觉课, 不仅达不到预定的教育教学效果, 还会造成思想教育的不和谐。为此, 作为思想品德课教师要积极开展实例教育的研究, 要从心理学的角度去分析青少年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 要深入学生了解学生感兴趣的事, 尤其是发生在学生身上、身边的事情, 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育教学手段, 将这些实例概括、再现, 然后组织学生讨论、分析、比较, 让学生认识事情的是与非, 与教师达到情感的共鸣, 提高德育工作的实效性。例如:在讲到“珍爱生命”这部分内容时, 通过多媒体展示一组5.12地震中的图片和一组非典蔓延时人们带着口罩的场景, 让学生在感到地震和非典可怕的同时, 体会到人们对生命的保护和生命的弥足珍贵;在讲到“积极参加公益活动”时, 我主动带领学生走向街道, 打扫卫生, 看到行人的欣赏和赞叹, 学生们“累并快乐着”, 一种服务社会也体现自己人生价值的感悟就会由衷而发;在谈到“我国的环境问题”时, 我首先播放了采集到的黄金周过后各个旅游景点一片狼藉的片段, 组织他们讨论, 然后结合本校实际对他们进行引导教育, 让他们认识到随手乱丢垃圾不只是习惯问题, 而是环境意识问题, 是个人素质、社会公德问题;在讲到“我国的文化”时, 一首周杰伦的《青花瓷》, 让学生在欣赏的同时体会到中华文化的厚重与优美、博大与精深。总之, 从实例出发, 用实例分析教育, 更贴近学生心理, 让他们更容易接受教育, 有利于教育的和谐统一。

四、化解矛盾, 抓住教育契机

我们面对的是学生, 是未成年人, 他们各方面都还不成熟, 思维比较单一, 由于他们和教师之间年龄、阅历、知识等各方面的差异, 因此, 在教育教学过程中, 发生师生之间的情感冲突在所难免, 当情感矛盾出现时, 教师不能强硬要求, 也不能置之不理, 更不能讽刺挖苦。而应认识到这正是思想教育的契机, 顺势的启发与引导可能会是一个节外生枝的问题, 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丰富课堂学习的内容, 活跃课堂气氛。甚至对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培养科学的学习方法, 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都具有积极的作用。

校园师生 篇9

一、让传统“活”起来,弘扬 传统文化,奠特色校园文化之韵

优良传统是民族的根。同样,校园优良传统文化是学校的魂,是学校办学特色的韵味之源。弘扬校园传统文化, 就是要让传统“活”起来,让前辈中的优秀师生“活”起来,让特色校园文化凝聚思想,教育师生,激发灵性,激活创新, 奠定特色校园文化之韵。

一要让学校的校训、校歌、校风、教风、学风、办学理念、办学思路“活”起来。校训、校歌、校风、教风、学风、办学 理念、办学思路等,不仅是学校历代师生通过实践、探索、思考、凝炼、积淀而成的思想, 也是一所学校的办学纲领, 而且是历久弥新、富有活力和感召力的校园特色文化。应在校园显著位置以“朝圣朝拜 ”虔诚的态度、用精美的设计将校本特色文化同学校硬件建设、教育教学活动、绿化美化亮化建设恰当巧妙 结合起来进行展示, 凝聚师生思想,鼓足师生干劲,激发师生前进。并通过集会、广播、典礼、橱窗、纪念日、校庆、活动、校报(刊)等载体不断诠释内涵。不断用当前学校师生创造的佳绩、好的经验、好的方法、好的事迹丰富其内涵,赋予校园特色文化新的活力与生命力,让校园特色文化的思想根植于师生心中, 受其熏陶,践其宗旨,焕发活力,彰显特色。

二要让学校办学传统特色“活”起来。优良办学传统是校园文化的根,是校园文化的瑰宝。学校经过办学历史的积淀、选择、凝聚,形成学校优良传统文化特色,这些传统特色让学校魅力经久不衰,透射其独特的感染力、凝聚力和震撼力,陶冶和启迪一代又一代的莘莘学子,影响师生的价值取向、人格塑造、思维方式、精神风貌、道德情感等。如道德教育传统、艺术教育传统、创新教育 传统、实践教育传统、科技教育传统、民间民艺教育传统……特色校园文化建设就是要将这些传统发扬光大,不断拓展其内涵与外延, 通过举办艺术节、科技周、运动会、航模日、环保节、劳动节、优秀作品展览、手工作品展览等活动, 让优良传统“活”起来,丰富师生文化生活,促进特色校园文化建设。

三要让前辈中的优秀师生“活”起来。优秀园丁是学校的金字招牌和对外 宣传的靓丽名片,优秀校友是学校育人史中的杰出代表,也是学弟学妹们争先崇拜、模仿的对象。学校要组织专门力量深入挖掘前辈中优秀师生的典型事 迹,利用媒体、宣传窗、宣传展板、校史馆、校友风采、校报(刊)等形式深度报道,大力宣传,让前辈中的优秀代表在校园中“活”起来,打造榜样力量,激励后来师生奋发有为。通过身边熟悉的典型榜样,开展讲座、报告会、签名会、演讲会、校友会等活动,分享成功经验,感悟人生真谛,开启师生心智,树立远大理想,通过榜样的力量激发师生不断追求进步, 形成创先争优浓厚的文化氛围。

二、让教师“亮”起来,打造 师德文化,铸特色校园文化之魂

教师是学校教育、教学、科研、管理、文化建设的实践者、组织者、引领者,教师中的表率、模范、榜样不仅影响学生的言行和价值取向,也必将影响教师间的言行和价值取向。古希腊哲学家塞内加说:“榜样就是捷径。”大力加强师德文化建设,铸就师德文化就是打造校园的精气神,让教师“亮”起来,让热爱学校、关心学生、积极进取、团结协作、爱岗敬业、钻研创新、追求卓越的精神、正能量、 正思维洋溢在校园的每个角落, 引领、激励师生努力拼搏,铸特色校园文化之魂。

一要为教师搭建“亮”起来的平台。学校不乏优秀教师,缺乏的是让优秀教师“亮”起来的平台。学校应完善制度, 全面建立优秀名师评价标准、评价办法,多角度、多层面、定期开展名优教师评选活动。例如开展爱校模范、爱生标兵、教学能手、科研名师、教学名师、最 受学生欢迎教师、服务模范、优秀才艺教师、师德标兵、优秀班主任、优秀处室主任、研究型教师……让每位教职工焕发出生命激情, 让每位教职工的自主性、积极性、创造性迸发生机,让每位教职工获得工作的成功和精神的满足,让每位教职工拥有成长成功的平台和机会,让教职工快乐工作,幸福生活,让教职工的热情、追求、灵魂闪亮在校园的每个角落。通过“亮”化教师,推进教师队伍建设,让师德高尚、富有学识、爱岗敬业、勤于钻研、勇于创新、为人师表的名师在学校云集, 名师云集的校园,一定会爆发出原子弹般的力量。

二要让名师“亮”在校园的每个角落。 让名优教师“亮”起来,“亮”在校园的每个角落,就是要尊重、挖掘、宣传榜样的精神、事迹、功绩,让榜样感染、影响、教育、激励身边的师生,发挥榜样的力量, 这是校园文化建设者的重要任务。让名优教师“亮”起来,主要通过如下途径:一是“上墙壁”。将名优教师的基本情况、主要事迹、主要业绩、好的经验、好的方法、好的精神等内容,以名师像、群英谱、宣传画、名师言等形式,在学校宣传栏、主校道、办公室、校史馆等地方展示出来,让名优教师“亮”起来。二是“报告会”。通过有序、定期组织、安排名优教师进行事迹报告会、经验介绍 会、业绩展示会、现场演示会,让名优教师的精神、事迹、经验、方法在校园“亮”起来。三是“进教材”。 在校本德育教材、校本教学研究、校报(刊)等校本教材中,将名优教师的事迹、业绩、经验、方法、才艺等进行推介,让名优教师闪亮在师生心中, 让榜样时刻激励师生、感染师生。四是“表彰会”。借助开学典礼、 结业典礼等盛大集会, 表彰名优教师, 让精神、事迹感人的、业绩突出的各类教师走上神圣的红地毯、神圣的领奖台,让教师的幸福感、成就感、使命感迸出追求上进的火花,让良好师德文化之花在校园绽放。

三、让学子“动”起来,创建 激励文化,谱特色校园文化之歌

学生是学校所有教育工作的主体, 是教育工作的受益者、检验者、参与者、创造者, 也必将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主体。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的任务在于, 为每一个学生都开辟一个领域,在这个领域里,他们的能力能够被唤醒并得以充分发挥。”校园特色文化建设的根本方法就是要让学生“动”起来,让他们发现美、分享美、创造美,让良好习惯得到传扬,让心灵受到洗礼,让理想展开翅膀,创建激励文化,谱写特色校园文化之歌。

让学子“动”起来,成为特色校园文化建设的参与者、创造者、受益者,积极创建激励文化, 谱特色校园文化之歌。主要可通过如下途径:

一是让优秀学子成为学生的榜样、偶像,创建激励文化。学校从来不缺乏各个领域中的优秀学子,缺乏的是将这些优秀学子的事迹作为校园文化建设来抓的慧眼。教育的主要作用就是要唤 醒学生的灵魂,激发学生的兴趣,鼓励学生追求上进,培养学生拥有作为未来人才所需的良好品质、知识素养和人身修养。在教育过程中,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应将各类优秀学子的事迹、成绩、风采通过宣传栏、广播、校报(刊)、“名人像”、广告画的形式大力宣传出来,让优秀学子成为学生的榜样、偶像,发挥榜样力量,创建激励文化,让优秀学子的事迹成为校园最亮丽的风景。

二是积极加强班级文化、寝室文化建设,发挥学生的智慧,美化校园。让学生珍惜自己学习、生活的空间,开展班级文化、寝室文化建设评比、创建活动, 美化校园,净化心灵,激发学生发现美、追求美、享受美、创造美的情感,培养学生的才艺,丰富学生的精神生活。可积极开展书香班级创建、优秀班报、最美教室评比、最美寝室、优秀黑板报、最佳 凡人凡语、环保教室、绿色寝室等评比活动,让教室、寝室、食堂成为校园亮丽的风景线,成为学生精神的殿堂,成为校园文化建设最具灵性、个性、创造性的阵地。

校园师生 篇10

一、创设快乐生活, 让教师幸福工作

罗曼·罗兰曾经说过, “要播撒阳光到别人心里, 先要自己心里有阳光”。教师在教育活动中占据主导地位, 要让教育变成快乐的事情, 首先要老师快乐, 这样学生才会快乐, 教育才会快乐。因此, 将快乐的元素植入教师的职业生活, 让教师快乐学习, 快乐工作。

一是快乐读书。读书是教师成长的重要途径, 但是读书却需要兴趣, 需要乐趣。在“快乐读书”思想指导下, 学校组织教师开展“读书讲坛”活动, 每位教师都要登上讲台, 就自己当月所读书目作读书演讲, 演讲结束后, 在场所有教师参加投票, 评出演讲优胜者, 学校对优胜者奖励一本图书, 以此激励教师读书。在“读书讲坛”活动中, 教师乐享同伴的读书演讲, 乐享 “读书优胜者”的荣耀。此外, 学校还定期向全体教师赠书, 教师根据自己的阅读兴趣和需要向学校提交图书订单, 学校根据教师给出的订单统一订购, 将图书逐一发放到教师手中, 教师读自己想读的书, 自然能享受到读书的乐趣。教师获得赠书后, 要向学校提交一篇所赠图书的读书体会, 并组织专人审查, 读书体会没通过学校审查的, 不能享受下次学校赠书。现在, 教师认真读书, 用心撰写读书体会, 已经蔚然成风, 在读写结合中, 教师收获的是文化素养的提升, 收获的是真知灼见, 教师不仅体验到赠书的快乐, 阅读的惬意, 更感受到成长的幸福。

二是快乐教学。教学方式落后, 教师教得累;作业负担重, 教师批改压力大, 这些都是教学不快乐的原因。因此, 学校从提高教学效率和减轻作业负担入手打造“快乐教学”。教研组每周召开一次学科教研会, 学校每月主持召开一次全校大型教学研讨, 教研组长、教学业务干部与任课教师一起分析教材、研究学生、研讨教法, 为教师提供贴心指导, 解决教学困难, 让教师教得轻松, 教得开心。深化作业改革, 合并同类作业, 取消低效作业, 教师批改与学生批改相结合, 减轻教师负担。比如, 语文“大作文”与“小练笔”合并成一本习作作业, 语文、数学取消“生活乐园”作业。同时, 突出基础训练, 语文、数学、英语增加基础知识作业本。作文本, 教师精批三分之一, 学生批改三分之二;基础训练, 教师精批四分之一, 学生批改四分之三;基础知识作业, 由教师指导学习小组长全批全改。这样, 就减轻了教师批改的工作量, 教师可以用更多的时间备教材、备教法, 课堂效率得到提高, 让教师充分享受教学的快乐。

三是快乐育人。班级学生人数多, 日常管理事务繁杂, 班主任工作压力大, 这样的状况无法使班主任快乐起来。因此, 提高班主任的科学管理水平, 减轻班主任的工作压力是“快乐育人”的关键。每月组织班主任学习一本班级管理书籍, 每周举行一次班级管理座坛, 让班主任在学习交流中提升班级管理艺术, 提高班级管理效率, 减轻工作压力。同时, 分批组织班主任外出参加高层次班主任培训, 更新班主任教育理念和教育技术;班级实行班干部竞争上岗、动态管理, 加强学生自治, 让班主任从班级“事务堆”里走出来, 保持快乐心情, 科学管理班级。学校还购买了电动音乐按摩椅, 由医务室保管, 面向班主任开放, 让班主任在繁重的工作之余, 消除疲劳, 放松身心。

四是快乐生活。学校是教师生活的基本场所, 在纷繁的教育教学生活中, 特别注意调适教师的心情, 让教师拥有快乐的生活。在“三八妇女节”组织家庭趣味运动会, 为女教师献上一盆鲜花, 为教师创造节日的快乐;教师过生日, 学校为教师送去生日礼物及贺卡, 为教师送去祝福和喜悦;组织教师参加 “快乐大课间”活动, 学习太极拳二十四式、跳健身舞, 举行跳绳比赛、转呼啦圈比赛, 让教师在锻炼中享受运动的乐趣;成立教师自行车俱乐部, 利用节假日, 组织教师参加自行车野外骑行活动, 让教师释放压力, 愉悦心情。

二、构建快乐课堂, 让学生乐学会学

“乐学”的课堂有两大“要义”:一是学中有乐趣;二是学后有成功体验。从乐趣入手, 创新学习形式, 让学生享受全新的学习, 解决学生“爱学”的问题;从效率、质量入手, 引领教师践行“四给”理念, 让学生体验学习成功之乐, 深入构建“乐学”大课堂。

一是活动激励与专家指导, 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开启乐学之旅的基础。从读、写、坐姿入手, 抓学生的学习习惯, 让良好的学习习惯助力学生学习的成功, 进而创造学习成功之乐。在班级开展“争做小榜样”活动, 将“小榜样”学生的正确读写姿势拍成照片, 在教室展出, 同时, 在 “争星台”上给“小榜样”加星奖励, 激励学生学习“小榜样”的正确学习姿势;在全校开展寻找“最美学习习惯班级”活动, 不定时地检查评比各年级的读写姿势正确率, 评出“最美学习习惯”班级, 在教学楼大厅展示板张贴宣传。通过立标、评比, 学生历练良好学习习惯的主动性被空前调动起来, 课堂上, 主动保持正确读写姿势的学生多了。为了让学生的学习习惯培养达到科学化和自主化, 又推出了“专家进校园”活动, 让专家给学生授课, 指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2014年4月, 邀请了烟台市硬笔书法家协会副主席温秀军老师举行“实用写字讲座”, 为全校学生进行写字指导, 促进学生良好书写习惯的养成。

二是开展趣味十足的学科专题活动, 夯实学生的基本能力。一成不变的单调的学习活动很难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为此, 学校适应学生争强好胜的心理, 设计了多种多样的学科竞赛活动, 让学生乐于学习。计算达标对抗赛、汉字听写大赛、阅读能手擂台赛、拼音大PK、英语口语挑战赛、基本能力竞技大舞台等趣味十足的学科专题活动, 让学生在紧张刺激和快乐当中提高了书写、计算、阅读、口语表达等学科基本能力。

三是开展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 调动学生的读书兴趣。从培养读书兴趣做起, 开启快乐阅读。学校建起了植物园、紫藤长廊、蔷薇长廊、观光走廊等绿化带, 所有绿化区域都安装了舒适的座椅, 绿荫掩映间正是学生专享静心读书雅趣的好场所。举办读书节, 开设教师、学生及家长读书讲坛, 组织“读书明星”“读书人物”“书香家庭”评选活动, 倡导建立家庭读书角和亲子读书活动, 在浓郁的读书氛围里, 学生把读书当成了一种人生享受, 真切体验到一日无书、食不甘味。每年四月, 举行读书节, 组织“跳蚤书市活动”“经典诵读比赛”“读书总结表彰”等富有乐趣的读书活动, 在读书节的推动下, 在多彩读书活动的配合下, 学生的阅读兴趣越来越浓, 学习意识越来越强, 学习能力也越来越高, 学生享受到了读书的快乐。

四是践行“四给”理念, 成就“成功课堂”。在课堂教学管理上, 引领教师做到“四给”:一是把思考的时间给学生;二是把讲解的机会给学生;三是把参与的过程给学生;四是把实践的乐趣给学生。各教研组确立两个课堂教学改革实验班, 通过教学领导干部与实验教师结对子, 深入推进教学研究, 让学生在课堂上唱主角, 自主思考、自主实践, 在丰富生动的情境中, 愉快地活动、愉快地学习, 帮助学生发现自己、肯定自己, 以鼓励和表扬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学习兴趣, 让更多的孩子陶醉在成功的喜悦中, 大力提升课堂教学效率。2014年, 在教研室组织的骨干教师课堂教学技能竞赛活动中, 学校参赛的七节课均获得栖霞市优质课一等奖的好成绩。

三、创造快乐德育, 提高德育实效

学生厌倦枯燥的道德说教, 多喜欢生动多样的德育实践活动。因此, 学校开展多姿多彩的德育实践活动, 让学生在快乐活动中形成道德体验, 提高了德育实效。

自立体验。开展城乡学生“手拉手”活动, 将学生分批送到乡镇小学学习体验生活, 在快乐、新鲜的下乡锻炼中, 让他们学会自立。比如, 与唐家泊镇中心小学交换学生, 做一周的访问学习。学生自带铺盖、洗漱用品, 由学校统一接送, 体验回来, 学生们感受深刻, 受益匪浅。学生连炫琪说:“一周的体验, 我悟出了一个道理:我们不能总是依赖父母, 总有一天我们会离开父母, 自己去飞翔, 所以, 从现在起, 要学会自立, 不让父母操心。”此外, 学校还与市特殊教育学校联谊, 让学生去特殊教育学校跟聋哑儿童、盲童一起学习生活, 在特别的生活天地里学会关爱, 学会生存, 体会幸福, 体验生命。

劳动体验。组织学生到工厂参观学习, 让他们在那里感受劳动的快乐, 从而理解劳动的价值, 树立劳动观念, 体会父母的辛苦, 学会珍惜劳动成果。比如, 组织学生到安立制衣厂体验生活。在工人师傅的指导下, 孩子们给裁剪的布料标注号码、给成衣剪线头、练习用缝纫机缝合布料, 通过参观和实践, 孩子们发现, 劳动是不容易的, 无论做什么事情都不能眼高手低。学生王清玉说:“写号特别辛苦, 每一个数都不能编错, 错一个的话所有的工程都白费了, 所以叔叔编号很辛苦, 比我们想象的还要辛苦很多。”这样的参观实践活动还有很多, 如到烟台栖霞红壹佰照明有限公司、梅卡庄园等参观实践。

安全体验。让学生亲身体验安全演习, 增强安全意识, 提高自护自救能力。学校带领学生到消防队参观学习, 听消防民警的安全报告, 接受消防培训。在惨烈的图片面前, 孩子们为水火的残酷而胆战心惊, 为消防民警的英勇无畏所震撼, 为生命的脆弱而感叹……听着民警叔叔的安全讲座, 孩子们一个个聚精会神, 格外用心。参观过程中, 他们还练习了消防水带的排布, 灭火器的使用, 参观回来之后, 不少学生还做起了家庭消防宣传员, 动员家长在家里也配上了泡沫灭火器。

爱心体验。给学生创造奉献爱心的机会, 让他们在奉献中收获快乐。学校将校园树木公开招标, 组织学生认养“爱心树”, 认养树木上挂上爱心标签, 标签上印制认养学生姓名, 认养学生在校读书期间, 负责“爱心树”的浇水工作, 由此培养学生对学校、对生命的热爱。组织学生周末进行爱心义卖活动, 组织餐厅志愿者到学校餐厅参加爱心服务, 筹集爱心基金资助贫困学生。比如, 2013年4月, 学校组织了一次义卖鲜花活动。义卖活动在东山早市、振华商厦、丝绸公司路边、万家超市入口、电影院等六地展开, 共义卖鲜花500多盆, 收入1500余元, 义卖所得全部存入了学校爱心基金。学生王子昊说:“这次爱心义卖活动结束了, 看着手里的钱, 我真正感受到了挣钱是多么不易, 坚持是多么重要, 爱又是多么伟大!”2013年12月, 大队委利用爱心基金组织少先队员代表分别看望了苏家店明德小学王淼正等七位困难同学并为60名困难同学购买了新书包。

四、开发快乐舞台, 增强体能和才艺

科学利用时间与空间, 积极开展阳光体育活动和艺术活动, 让学生乐于锻炼, 享受运动;享受艺术, 拥有特长。

一是开展阳光体育活动。开展阳光体育活动, 让学生乐于参加体育锻炼。每月安排一个体育活动项目, 比如跳绳、呼啦圈、抖空竹等, 每个级部安排一个课外活动, 统一组织学生参加体育锻炼。每项体育活动结束后都统一组织比赛, 评选出体育小明星。同时, 编制、推广适合学生运动的韵律操, 编排了乒乓球操、武术操、骑马舞、垫子操、兔子舞、小苹果舞等欢快活泼的校本操, 每天课间操安排学生练习。在数百人一齐蹦跳的壮观场面中, 孩子们玩得起劲, 锻炼得尽兴。每次做完优美的校本操, 撤离操场时, 孩子们迈着欢快的步伐, 就像一只只快活的小鸟。孩子都有喜爱玩沙的天性, 学校就专门为孩子们建起了运动休闲沙坑, 并在沙坑里安装了各种健身器材, 这样孩子们既可以在沙坑里尽情地玩沙, 又可以在沙坑里毫无顾忌地尽情地玩健身器材, 既安全, 又惬意。为了让孩子们保持运动经常化, 引入了亲情的力量, 利用寒暑假, 给学生布置仰卧起坐、跳绳、呼啦圈等体育作业, 要求家长陪同孩子锻炼, 并填写反馈意见表。家长在反馈意见表中说, 有了家长的陪伴, 孩子运动起来更有乐趣。为了让孩子们体验到运动的成功与欢乐, 又推出了“体育节”。学校每年四月举办一次体育节, 安排全员参与的亲子趣味运动会、趣味游戏、短跑、跳远、接力赛、 抛实心球等田径比赛项目, 三人制篮球联赛等新颖有趣的运动项目, 吸引更多的学生参加运动。体育节中涌现出来的“体育小明星”, 全部在“体育纪录墙”上展示, 让孩子们品尝运动的快乐, 享受运动成功的喜悦。

二是开展艺术活动。满足小学生爱唱爱跳, 爱写爱画的个性发展需要, 让他们在丰富的艺术活动中快乐成长。学校开发了二胡、陶艺、版画十字绣、剪纸等近10门艺术类课程, 利用课外活动时间, 鼓励学生根据个人爱好自主选修。为了满足小学生乐于表现自我的心理需要, 每年六月都举办一届艺术节, 组织书法展览、绘画大赛、文艺汇演, 让学生人人参与, 人人展示特长, 为学生展示才艺、提升艺术素养搭建舞台。一幅幅气韵生动的书法作品在孩子们怡然自得的气氛中完成, 一幅幅天真烂漫的五彩画卷描绘着孩子们快乐的梦想, 一台台精彩纷呈的文艺表演诠释着孩子们的欢欣与激情, 孩子们在快乐中领悟艺术的真谛, 在尽情挥洒中展示独到的才艺。

通过打造“快乐”特色文化, 学校开拓了一条促进学生幸福成长的教育之路, 促进了学校办学水平的整体提高。形成了一支“师德高、业务精、乐奉献、善创新”的教师队伍, 现在一走进校园, 看到的是:花木繁茂的植物园, 欢声笑语的沙坑, 挂满 “小明星”照片的“荣誉墙”, 洋溢着灿烂笑容的“笑脸墙”, 留下美好回忆的“足迹墙”……校园里处处留下了学生快乐的印迹, 无处不在的快乐滋润着孩子们幸福成长的心田。

2014年3月, “快乐德育”工作经验在烟台市中小学德育工作会议上做交流。2014年7月5日, 学校的德育工作经验 《奏响实践育人的主旋律》在山东省首届创新教育节上做了交流。学校先后被评为“全国百强特色学校”“中国特色教育理念与实践项目学校”“国家级语言文字规范化示范校”“全国规范汉字书写教育特色学校”“山东省教学示范学校”“山东省中小学素质教育工作先进单位”“山东省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先进单位”“烟台市文明单位”等上百项市级以上荣誉称号。

校园师生 篇11

一、研究背景

本课程研究对象是初中一年级学生,他们刚步入初中校园,对新校园自然环境、教学风格都需要重新认识。那么本课程在学生学习地图基本知识后,根据地图三要素,从学生实际出发,制作学校平面图,可帮助学生加深对地图三要素的理解,检测知识点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同时通过本次学习活动,让学生了解校园的一草一木,加强对校园的熟悉,以便能更好地适应新校园生活和教学方式;让学生体验及学会分工合作与交流共享的学习模式。

二、研究依据

该教学方法的研究内容主要以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11年版)》为依据,进行地理教学方法设置与具体实施。课标要求学生能在地图上辨别方向,判读经纬度,量算距离;根据需要选择常用地图,查找所需地理信息,养成在日常生活中使用地图的习惯。同时本节教学中提供开展活动教学的参考性建议:开展运用地图、动手制作等活动,如使用地图、手持定位仪等进行“定向越野”活动。通过师生共同参与讨论,进而确定最优参观校园路线;师生手持罗盘、GPS、卷尺等共同测量校园建筑的走向、经纬度、长宽度等以及最后绘制出校园平面图。

三、研究目标

知识与技能:通过师生共同绘制校园平面图,教师在认识校园过程中,充当导游角色,向学生介绍学校的地理方位、校园的主要建筑名称、建筑物的平面形状及功能、道路的名称和走向、植被及土地利用情况等。在整个共同构建校园地图过程中,教师和学生扮演对等的角色,都是参与者与实施者,都各尽所能、各尽其才对整个过程提出自己的见解与想法。师生相互学习、共同讨论,从而达到双赢共进的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通过师生共同绘制校园平面图,增强学生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巩固强化地理知识。也增加师生之间的知识、思想文化等交流,有助于师生互相理解,加强情感联系,共同成长进步。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师生共同构建校园地图,可增强学生对学校的熟悉度,树立热爱校园、保护校园的意识,加深学生对爱校、护校的理解,有助于良好校风和学风的建设。

四、“图谱”法的理解

“图”主要指可以形象地将事物的空间信息用图面形式表达的地图。地学信息图谱中的“图”包括图像、图表、图解等表现形式。地图作为地理学重要的表达工具,具有统一的公式化表达以及应用符号,遵循统一的标准。“谱”的对象是同类或者相近的事物,以某种规律、规则进行系统排列,然后进行系列分析与评价,根据事物的特性将结果按照时间序列以有序的方式体现,亦称“谱系”。“图谱”中,图即图形, “谱”即谱系,兼有图形与谱系双重特性,是“图”与“谱”的结合。“图”与“谱”合一所形成的图谱,是空间与时间动态变化的统一表达。它可以表达和反映出事物或现象的空间结构特征及其时间和空间尺度上的动态变化规律,可以对未来的发展趋势做出预测,从而反映事物或现象的本质特征。本文所利用的图谱法是用形象而具体的方式反映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地学图谱的优点:图用以描述事物的外部特征,谱用以描述内部规律;图具有静态性,谱具有动态性和形象性;图具有表面性,谱具有演绎性和推理性;图具有二维性,谱具有多维性等特点。

五、活动过程——以北京师范大学校园地图构建为例

1.确定校园参观路线

绘制校园地图首先要确定最优校园路线。这一过程需师生集思广益,各自提出校园参观路线并说明理由,最后经过广泛商榷,制定最优参观路线。

教师路线(如图1):北京师范大学正门(新街口外大街19号,东门)→乐育路→京师路→辅仁路→研究生路→晨曦路→京师路→乐育路→东门。教师认为应从正门集合,经过图书馆、科技馆、食堂、各学院楼、操场、宿舍、教学楼之后再回到出发地,这一过程囊括了学校的主要区域如图书馆、宿舍、操场、食堂,并且总体形成一闭合线路,便于记忆与学生召集。

学生A:小西门→立身路→京师路 →晨曦路→研究生路→辅仁路→京师路→乐育路→正门。这样不仅可以与教师路线一样参观学校的食堂、教学楼、宿舍楼以及操场,而且也深入学生的生活区以及本科生宿舍,对整个学生生活状况有更进一步的了解。

学生B:鉴于时间充足,也应对整个教学环境进行更深入的参观。

学生C:……

根据各自对学校的理解都制定了参观校园的路线,但在听取其他人意见后,大家都陷入了思考。最后,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制定出统一的最优校园参观路线。

2.组内分工与测量

校园图绘制是一个费时费力、并非一朝一夕能完成的项目。在各项数据测量过程中,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与精力。因此,需要大家协作配合,根据各个成员的实际情况、时间安排和特长进行分工。分别负责组织、测量、记录、计算、绘制、填色等,并填写分工记录表(见表1)。

具体测量过程中,学生对有些仪器使用以及注意事项不甚了解,如卷尺、指南针、GPS、三角架等,需要教师耐心指导,同时教师在综合制图过程中也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此外,此次测量中会遇到一些问题,不一定当时能解决,这就需要记录,将学生操作中遇到的问题和解决方案制成表格(见表2),形成测量日志,有助于测量工作既快又好地进行。

3.具体绘图要求

本活动每一细节都是在师生共同努力过程中完成,大家各抒己见、畅所欲言,最终经过讨论达成最优方案。学生通过网络查找资料和阅读国内外文献等对地图制图的要求有了新的认识。如为了突出一些具有纪念意义的建筑——名人雕像,可以不按比例尺进行绘制,夸大其事物比例,以突出其重要价值。

绘图要求:利用地图三要素绘制学校平面图,能基本体现各功能区的形状特征、分布区域和比例大小。绘图步骤:先确定学校整体轮廓形状,再根据比例尺大致确定各功能区的比例大小和位置分布,最后分别绘制各功能区的位置、形状、大小。其中教师须一直强调建筑物在图上所处方向应与实际方向一致。校园图加工:地图的修改涉及修改错误的地理事物方位、确定方向、建筑物的大致平面图、个别地理事物之间的比例大小、各图例的设计等。地图的上色涉及相应颜色的设计,用水彩笔涂抹在不同的地理事物上,如操场用绿色、建筑物用灰色等。其中需要注意正确标注图名,合适位置标出比例尺、方向和图例。

共同构建校园图过程中,师生经过深入思考将多种想法集中,最终确定最优方案。培养了学生的动手、创新与合作等能力,也树立了热爱校园、保护校园的意识,并强化了地图的基本知识和技能,拓展丰富了自己的视野和思维方式,从而实现教学的双赢。endprint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的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11年版)》对课程目标、课程设置以及教师的教学过程和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等方面有了新的要求,它要求学生能够学到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对其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同时要求教师能够着眼于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充分重视校内外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从而提升学生的生活品味和精神体验。本文通过师生共同构建校园地图“图谱法”研究,帮助学生了解与其生活密切相关的地理知识,以期让学生学到对生活和其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

一、研究背景

本课程研究对象是初中一年级学生,他们刚步入初中校园,对新校园自然环境、教学风格都需要重新认识。那么本课程在学生学习地图基本知识后,根据地图三要素,从学生实际出发,制作学校平面图,可帮助学生加深对地图三要素的理解,检测知识点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同时通过本次学习活动,让学生了解校园的一草一木,加强对校园的熟悉,以便能更好地适应新校园生活和教学方式;让学生体验及学会分工合作与交流共享的学习模式。

二、研究依据

该教学方法的研究内容主要以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11年版)》为依据,进行地理教学方法设置与具体实施。课标要求学生能在地图上辨别方向,判读经纬度,量算距离;根据需要选择常用地图,查找所需地理信息,养成在日常生活中使用地图的习惯。同时本节教学中提供开展活动教学的参考性建议:开展运用地图、动手制作等活动,如使用地图、手持定位仪等进行“定向越野”活动。通过师生共同参与讨论,进而确定最优参观校园路线;师生手持罗盘、GPS、卷尺等共同测量校园建筑的走向、经纬度、长宽度等以及最后绘制出校园平面图。

三、研究目标

知识与技能:通过师生共同绘制校园平面图,教师在认识校园过程中,充当导游角色,向学生介绍学校的地理方位、校园的主要建筑名称、建筑物的平面形状及功能、道路的名称和走向、植被及土地利用情况等。在整个共同构建校园地图过程中,教师和学生扮演对等的角色,都是参与者与实施者,都各尽所能、各尽其才对整个过程提出自己的见解与想法。师生相互学习、共同讨论,从而达到双赢共进的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通过师生共同绘制校园平面图,增强学生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巩固强化地理知识。也增加师生之间的知识、思想文化等交流,有助于师生互相理解,加强情感联系,共同成长进步。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师生共同构建校园地图,可增强学生对学校的熟悉度,树立热爱校园、保护校园的意识,加深学生对爱校、护校的理解,有助于良好校风和学风的建设。

四、“图谱”法的理解

“图”主要指可以形象地将事物的空间信息用图面形式表达的地图。地学信息图谱中的“图”包括图像、图表、图解等表现形式。地图作为地理学重要的表达工具,具有统一的公式化表达以及应用符号,遵循统一的标准。“谱”的对象是同类或者相近的事物,以某种规律、规则进行系统排列,然后进行系列分析与评价,根据事物的特性将结果按照时间序列以有序的方式体现,亦称“谱系”。“图谱”中,图即图形, “谱”即谱系,兼有图形与谱系双重特性,是“图”与“谱”的结合。“图”与“谱”合一所形成的图谱,是空间与时间动态变化的统一表达。它可以表达和反映出事物或现象的空间结构特征及其时间和空间尺度上的动态变化规律,可以对未来的发展趋势做出预测,从而反映事物或现象的本质特征。本文所利用的图谱法是用形象而具体的方式反映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地学图谱的优点:图用以描述事物的外部特征,谱用以描述内部规律;图具有静态性,谱具有动态性和形象性;图具有表面性,谱具有演绎性和推理性;图具有二维性,谱具有多维性等特点。

五、活动过程——以北京师范大学校园地图构建为例

1.确定校园参观路线

绘制校园地图首先要确定最优校园路线。这一过程需师生集思广益,各自提出校园参观路线并说明理由,最后经过广泛商榷,制定最优参观路线。

教师路线(如图1):北京师范大学正门(新街口外大街19号,东门)→乐育路→京师路→辅仁路→研究生路→晨曦路→京师路→乐育路→东门。教师认为应从正门集合,经过图书馆、科技馆、食堂、各学院楼、操场、宿舍、教学楼之后再回到出发地,这一过程囊括了学校的主要区域如图书馆、宿舍、操场、食堂,并且总体形成一闭合线路,便于记忆与学生召集。

学生A:小西门→立身路→京师路 →晨曦路→研究生路→辅仁路→京师路→乐育路→正门。这样不仅可以与教师路线一样参观学校的食堂、教学楼、宿舍楼以及操场,而且也深入学生的生活区以及本科生宿舍,对整个学生生活状况有更进一步的了解。

学生B:鉴于时间充足,也应对整个教学环境进行更深入的参观。

学生C:……

根据各自对学校的理解都制定了参观校园的路线,但在听取其他人意见后,大家都陷入了思考。最后,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制定出统一的最优校园参观路线。

2.组内分工与测量

校园图绘制是一个费时费力、并非一朝一夕能完成的项目。在各项数据测量过程中,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与精力。因此,需要大家协作配合,根据各个成员的实际情况、时间安排和特长进行分工。分别负责组织、测量、记录、计算、绘制、填色等,并填写分工记录表(见表1)。

具体测量过程中,学生对有些仪器使用以及注意事项不甚了解,如卷尺、指南针、GPS、三角架等,需要教师耐心指导,同时教师在综合制图过程中也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此外,此次测量中会遇到一些问题,不一定当时能解决,这就需要记录,将学生操作中遇到的问题和解决方案制成表格(见表2),形成测量日志,有助于测量工作既快又好地进行。

3.具体绘图要求

本活动每一细节都是在师生共同努力过程中完成,大家各抒己见、畅所欲言,最终经过讨论达成最优方案。学生通过网络查找资料和阅读国内外文献等对地图制图的要求有了新的认识。如为了突出一些具有纪念意义的建筑——名人雕像,可以不按比例尺进行绘制,夸大其事物比例,以突出其重要价值。

绘图要求:利用地图三要素绘制学校平面图,能基本体现各功能区的形状特征、分布区域和比例大小。绘图步骤:先确定学校整体轮廓形状,再根据比例尺大致确定各功能区的比例大小和位置分布,最后分别绘制各功能区的位置、形状、大小。其中教师须一直强调建筑物在图上所处方向应与实际方向一致。校园图加工:地图的修改涉及修改错误的地理事物方位、确定方向、建筑物的大致平面图、个别地理事物之间的比例大小、各图例的设计等。地图的上色涉及相应颜色的设计,用水彩笔涂抹在不同的地理事物上,如操场用绿色、建筑物用灰色等。其中需要注意正确标注图名,合适位置标出比例尺、方向和图例。

共同构建校园图过程中,师生经过深入思考将多种想法集中,最终确定最优方案。培养了学生的动手、创新与合作等能力,也树立了热爱校园、保护校园的意识,并强化了地图的基本知识和技能,拓展丰富了自己的视野和思维方式,从而实现教学的双赢。endprint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的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11年版)》对课程目标、课程设置以及教师的教学过程和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等方面有了新的要求,它要求学生能够学到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对其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同时要求教师能够着眼于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充分重视校内外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从而提升学生的生活品味和精神体验。本文通过师生共同构建校园地图“图谱法”研究,帮助学生了解与其生活密切相关的地理知识,以期让学生学到对生活和其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

一、研究背景

本课程研究对象是初中一年级学生,他们刚步入初中校园,对新校园自然环境、教学风格都需要重新认识。那么本课程在学生学习地图基本知识后,根据地图三要素,从学生实际出发,制作学校平面图,可帮助学生加深对地图三要素的理解,检测知识点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同时通过本次学习活动,让学生了解校园的一草一木,加强对校园的熟悉,以便能更好地适应新校园生活和教学方式;让学生体验及学会分工合作与交流共享的学习模式。

二、研究依据

该教学方法的研究内容主要以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11年版)》为依据,进行地理教学方法设置与具体实施。课标要求学生能在地图上辨别方向,判读经纬度,量算距离;根据需要选择常用地图,查找所需地理信息,养成在日常生活中使用地图的习惯。同时本节教学中提供开展活动教学的参考性建议:开展运用地图、动手制作等活动,如使用地图、手持定位仪等进行“定向越野”活动。通过师生共同参与讨论,进而确定最优参观校园路线;师生手持罗盘、GPS、卷尺等共同测量校园建筑的走向、经纬度、长宽度等以及最后绘制出校园平面图。

三、研究目标

知识与技能:通过师生共同绘制校园平面图,教师在认识校园过程中,充当导游角色,向学生介绍学校的地理方位、校园的主要建筑名称、建筑物的平面形状及功能、道路的名称和走向、植被及土地利用情况等。在整个共同构建校园地图过程中,教师和学生扮演对等的角色,都是参与者与实施者,都各尽所能、各尽其才对整个过程提出自己的见解与想法。师生相互学习、共同讨论,从而达到双赢共进的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通过师生共同绘制校园平面图,增强学生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巩固强化地理知识。也增加师生之间的知识、思想文化等交流,有助于师生互相理解,加强情感联系,共同成长进步。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师生共同构建校园地图,可增强学生对学校的熟悉度,树立热爱校园、保护校园的意识,加深学生对爱校、护校的理解,有助于良好校风和学风的建设。

四、“图谱”法的理解

“图”主要指可以形象地将事物的空间信息用图面形式表达的地图。地学信息图谱中的“图”包括图像、图表、图解等表现形式。地图作为地理学重要的表达工具,具有统一的公式化表达以及应用符号,遵循统一的标准。“谱”的对象是同类或者相近的事物,以某种规律、规则进行系统排列,然后进行系列分析与评价,根据事物的特性将结果按照时间序列以有序的方式体现,亦称“谱系”。“图谱”中,图即图形, “谱”即谱系,兼有图形与谱系双重特性,是“图”与“谱”的结合。“图”与“谱”合一所形成的图谱,是空间与时间动态变化的统一表达。它可以表达和反映出事物或现象的空间结构特征及其时间和空间尺度上的动态变化规律,可以对未来的发展趋势做出预测,从而反映事物或现象的本质特征。本文所利用的图谱法是用形象而具体的方式反映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地学图谱的优点:图用以描述事物的外部特征,谱用以描述内部规律;图具有静态性,谱具有动态性和形象性;图具有表面性,谱具有演绎性和推理性;图具有二维性,谱具有多维性等特点。

五、活动过程——以北京师范大学校园地图构建为例

1.确定校园参观路线

绘制校园地图首先要确定最优校园路线。这一过程需师生集思广益,各自提出校园参观路线并说明理由,最后经过广泛商榷,制定最优参观路线。

教师路线(如图1):北京师范大学正门(新街口外大街19号,东门)→乐育路→京师路→辅仁路→研究生路→晨曦路→京师路→乐育路→东门。教师认为应从正门集合,经过图书馆、科技馆、食堂、各学院楼、操场、宿舍、教学楼之后再回到出发地,这一过程囊括了学校的主要区域如图书馆、宿舍、操场、食堂,并且总体形成一闭合线路,便于记忆与学生召集。

学生A:小西门→立身路→京师路 →晨曦路→研究生路→辅仁路→京师路→乐育路→正门。这样不仅可以与教师路线一样参观学校的食堂、教学楼、宿舍楼以及操场,而且也深入学生的生活区以及本科生宿舍,对整个学生生活状况有更进一步的了解。

学生B:鉴于时间充足,也应对整个教学环境进行更深入的参观。

学生C:……

根据各自对学校的理解都制定了参观校园的路线,但在听取其他人意见后,大家都陷入了思考。最后,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制定出统一的最优校园参观路线。

2.组内分工与测量

校园图绘制是一个费时费力、并非一朝一夕能完成的项目。在各项数据测量过程中,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与精力。因此,需要大家协作配合,根据各个成员的实际情况、时间安排和特长进行分工。分别负责组织、测量、记录、计算、绘制、填色等,并填写分工记录表(见表1)。

具体测量过程中,学生对有些仪器使用以及注意事项不甚了解,如卷尺、指南针、GPS、三角架等,需要教师耐心指导,同时教师在综合制图过程中也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此外,此次测量中会遇到一些问题,不一定当时能解决,这就需要记录,将学生操作中遇到的问题和解决方案制成表格(见表2),形成测量日志,有助于测量工作既快又好地进行。

3.具体绘图要求

本活动每一细节都是在师生共同努力过程中完成,大家各抒己见、畅所欲言,最终经过讨论达成最优方案。学生通过网络查找资料和阅读国内外文献等对地图制图的要求有了新的认识。如为了突出一些具有纪念意义的建筑——名人雕像,可以不按比例尺进行绘制,夸大其事物比例,以突出其重要价值。

绘图要求:利用地图三要素绘制学校平面图,能基本体现各功能区的形状特征、分布区域和比例大小。绘图步骤:先确定学校整体轮廓形状,再根据比例尺大致确定各功能区的比例大小和位置分布,最后分别绘制各功能区的位置、形状、大小。其中教师须一直强调建筑物在图上所处方向应与实际方向一致。校园图加工:地图的修改涉及修改错误的地理事物方位、确定方向、建筑物的大致平面图、个别地理事物之间的比例大小、各图例的设计等。地图的上色涉及相应颜色的设计,用水彩笔涂抹在不同的地理事物上,如操场用绿色、建筑物用灰色等。其中需要注意正确标注图名,合适位置标出比例尺、方向和图例。

校园师生 篇12

教师被称之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育事业是阳光下最纯洁、最伟大、最光荣的职业, 教师的责任是重大的, 关系着民族的希望, 国家的存亡。是科教兴国战略的一线实施者。师者, 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师的责任不仅仅是教授课本上的知识, 更重要的是教授学生做人的道理。大学生作为一个即将步入社会的群体, 思想意识比较活跃, 也比较动荡不定, 如果在这段时间里, 能够给他们一些正确的引导和建议, 将使他们受益终身。那么, 加强大学校园师生间的思想交流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二、当代大学校园师生间的思想交流现状

1. 交流现状

大学校园, 不比小学, 中学, 学生们的学习压力似乎减小了, 学生们不再像以前一样紧紧地围绕在老师身边, 询问着头疼难解的习题。学生们的学习更多的变成了以老师教学为基础, 以学生自学为主的学习方式。师生之间的交流变少了, 老师上课而来, 下课而归, 很少有学生询问问题。教师和学生变得只有面熟, 甚至一学期下来, 老师连班上的学生都认不全, 学生连自己的老师叫什么都不清楚。如此冷漠的师生关系, 剩下的只有“表面的尊重和和谐”了。

其次, 在当今的大学校园里, 很少看到有学生主动的找老师探讨教学以外的问题, 有了思想上的苦恼闷在心里, 或者寻找其他的途径解决。比如, 向同学诉说, 或上网聊天等。另一方面, 教师越来越觉得学生们的思想离奇古怪, 难以理解。所以不到万不得已, 选择了不去理解。

2. 形成师生间沟通困难的原因

形成大学教师和大学生沟通困难的原因, 笔者主要总结为两点:一是生长环境不一样, 形成的思想观念不一样;二是传统的教育模式与当代大学生新思想的矛盾。

一个人的生长环境包括了很多层次上的意思, 大到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 当时媒体宣传的影响力, 小到当时生活的周边环境, 父母和朋友的影响也是很关键的。现在大学校园里的教师, 岁数大点的出生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 属于高职称, 高职位的人群。这些人经历过国家的困难时期, 绝大多数人是靠自己的奋斗取得了今天的成绩。自强、自立的思想观念在这些人的思想中根深蒂固。虽然表现的很慈祥——那是多年教学生涯积累的师生沟通技巧, 也是爱生之心的外在体现。但是他们对待学生的要求是最为严格的, 从对待师长的态度, 对待同学的态度, 对待学习的态度, 对待生活的态度等等各个方面, 观察着这些学生, 如果这些学生的思想中存在着问题, 没有他们希望看到的自立自强、自尊自爱, 没有对师长的尊敬和爱护、没有对同学的团结和友爱, 这些老教师是很难接受的, 但同时他们也会反思自己对学生的教育是不是存在某些问题, 学生出现这些问题的根源在哪儿。这些教师给中青年老师起到了表率带头作用。

中间层次的老师的年龄在三十多岁, 出生在70年代, 或八十年代初。这些老师的思想可以说是承上启下的。他们的生活环境跟学生的生活环境更为接近。虽然在他们年幼时国家的经济仍然处于起步阶段, 但是在这些人的记忆里已经没有了挨饿的经历。这些人的成长是伴随着国家经济的快速发展的。笔者认为, 这些中青年教师的生长环境跟现代大学生的很大一个区别在于家庭的重心不一样。很多中青年教师都有同感, 他们的父母把经济建设当成了家庭的核心任务, 他们对孩子的最大爱护就是给他们吃好的, 穿好的。而忽略了孩子们的思想和心理上的需求。很多家庭都做不到思想自由, 地位平等。父为子纲的思想还是很严重的。在这种环境里长大的孩子, 自我的意识不会很强烈。所以在学校里, 对老师的尊重和对同学的团结都显得比较顺其自然。久而久之, 父母, 教师对待他们的方式影响了这些人的思想, 不知不觉中, 形成了自己的思想观念, 也成为了他们审视学生的一个标准。在这些中青年教师的眼里, 现在的大学生自我意识过于强大, 为人处事不懂得自尊和尊重他人, 却要求得到别人的尊重。在这些老师的眼里, 学生们的思想意识有偏差, 却不得不承认他们比自己当初更懂得社会的交际规则, 或许这就是家长把重心转移到孩子教育的结果。

还有, 就是刚毕业参加工作的新老师, 这些人与学生们的思想是最为接近的。对学生的种种行为事端持理解态度, 与学生们沟通起来比较容易。

二是从学生的角度出发。俗话说, 物以类聚, 人以群分, 学生们只选择与自己思想相同的人交流。跟老师的交流大多停留在表面上。在很多学生看来, 就某件事跟老师的意见相左时, 也要表现出同意老师看法的样子, 这样维护了老师的颜面, 也体现了对老师的尊重。再者, 有些想法是教师所不能理解的, 老师提出的建议自己也不认同, 所以, 即使跟老师说了, 心中的郁结也打不开, 干脆就不说了。

再者, 从宏观上来说, 有教育体制的问题。从老师的角度出发, 大学老师的工作重心被分成了两部分:一是教学, 二是科研。教师最看重的就是评职称。就现在的职称评审体制, 科研的分量要比教学重。所以, 导致了教师除了正常的上课外, 工作上的大部分精力用在了搞科研上。学生们的所思所想除了跟日常教学相关的, 也就放任自流, 漠不关心了。

上一篇:留白教学策略下一篇:质量深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