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白教学策略

2024-09-24

留白教学策略(精选12篇)

留白教学策略 篇1

在我们国家的语文教学课堂中,存在着多种创新手段的教学方法,而在教课的时候科学合理地运用留白,可以有力地激发出学生们探索知识的欲望。通过对留白艺术的运用,这样学生们就能将书本上的文字教条进行抽象化的想象和理解。虚实结合的教育方法,不但可以更深入地让学生学习相关知识,还扩展了学生想象力和创新思维。本文针对中学语文教学中合理运用留白所产生的意义进行全面分析,并提出相关策略。

一、留白在语文教学中的实际应用意义

(一)构建动静结合的学习氛围

课堂语文教学中出现的留白有很多都是在经过一大段叙述之后才出现。在语文教学中,老师不能将课本上的知识从头至尾干枯乏味的讲解,这样就导致课堂上出现极致安静的氛围,很多学生在老师讲述的这个漫长的时间中,失去原有的学习主动性,适当地在讲解时运用留白,这样就能给课堂增添一分灵动性,可以开发出学生的思考和想象空间。留白的适当运用是能够构建一个充满活力的学习氛围的。

(二)开发出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学习兴趣

一个失去了学习兴趣的学习过程是得不到学习质量保证的,只会在一定程度上给学生们造成负面影响,学生们会觉得学习成了自己的负担,完全处于一个消极的学习状态中。在语文教学课堂中,如果能够将留白运用到课堂中,在课堂上,让每个同学都积极地参与进来,展开自己的想象空间和想象中的创造力,这样就能将知识深入文本中,这种完全以学生为主体性教学模式,完全能够调动出学生们对语文知识的渴望和强烈的学习兴趣。

二、留白教学的主要方式

(一)时间留白

在我国传统的教学模式中,很多老师的教学方法也都非常传统化,只是在课堂上一味地去讲解相关的课本知识和理论,完全忽视了学生们的想法和学习中的理解程度。尤其是在中学生的语文教学中,很多知识都是非常复杂难理解的,在老师提出相关问题后,并没有给学生提供相应的思考时间,就急于要求学生们给予答案,这样学生们根本就没有将问题深入进行思考,所以老师教学的过程中,一定要合理地运用时间留白,给学生们留出更多的思想空间,这样学生们才能针对问题进行更进一步的理解和学习,还能开发出学生们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二)表达留白

教学本身就不是单方面的活动,在课堂上需要老师和学生们的相互沟通和互动。老师的教学手段和学术表达方法完全决定着学生们对知识的理解力,在中学语文教学的过程当中,由于语文知识的深奥和博大精深,如果表述不清、不具体就会造成学生们对知识理解出现偏差和错误。所以在讲解的过程中老师们可以运用相关的科技手段或媒介,为同学全面展现出更丰富的学习内容和信息,让学生们自己发挥自身的想象空间去理解,这样不仅能丰富学生的文化知识,还能创造出学生们在语文课堂上的学习激情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三)空间留白

中学生的语文教学知识含量非常高,其中内容多样、语句词汇都在很大程度上让学生们觉得学习语文是个枯燥乏味的过程。而对于作者来说,这些相对枯燥静止的词汇语言都是经过其精心巧妙构思和安排的,只有这样才能创造出一篇具有存在情感和意境的作品,这些也完全都是作者心理活动和情感的真实写照。在这方面就需要语文教师在授课的时候运用空间留白的手段,让学生们自己充分地想象,在自己的脑海和思维中勾勒出最直观的场景和画面,要充分发挥学生们自己的想象能力,科学引导学生们对知识和文章的联想,这样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展开思维式教学手段。

三、留白在高中人教版的案例

以高中语文人教版的必修课本1 中的诗词《沁园春·长沙》为示例,在诗词讲解的过程当中,语文老师就可以将留白充分地运用起来。

首先让同学们对《沁园春·长沙》这一题目进行具体的分析和了解,在给学生们讲解一下作者写这首诗的前提和背景,让同学们充分了解到这首诗的由来过程,再对各个词进行逐步地分解分析。老师可以根据这首诗的背景和主题在读诗和讲解的过程中放一些符合诗中气氛的配音或音乐,这样可以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能充分加以想象和感受这首诗的实质。在诗中描写到了四个场景和画面:独立寒秋、湘江秋景、峥嵘岁月、中流击水,这就需要老师将时间留白和空间留白加以运用,在了解字词意思的基础上,让同学们根据相关描述的场景进行充分的发挥和想象,这样就会让学生们在脑海中形成更生动的画面,更能体会到作者写这首诗时候的状态和处境,通过对诗词的合理留白教学,不仅可以让学生通俗易懂的理解,也加快了学生们领悟知识的效率。

四、结语

综上所述,在如今中学语文的实际教学中,一定要打破传统的教学方式和理念,通过科学和创新的思维教育方法,留白在教学中的作用不可忽视。相关的老师在教学的课堂上一定要根据实际的授课内容和学生们对待学习的特点,给予适当的留白空间,让学生们针对语文课本知识中的内容进行充分的想象和遐想,展开自己的想象空间,实现领悟知识的最大化,创造了学生们对学习语文的积极性。这样在一定基础上也就提高了学生的学习质量和效率,因此课堂中合理地运用留白在教学领域中有着重要的意义。

摘要:在中学语文的教学中,适当地运用留白,不但可以让同学们在领悟知识的时候产生无限的遐想空间,还能够增强和提高学生们对学习语文知识的兴趣。没有运用留白的学习课堂,是一个干枯乏味的课堂,这样的教学课堂是不可能完全激发出学生们对待学习的爱好,也不会在课堂中保持学生精神愉悦的学习状态,这样就不会让相关的教学质量得到提升。

关键词:中学语文,留白,兴趣,教学质量

留白教学策略 篇2

2.在知识上留白,让学生积极主动地观察与探索

知识上留白的设计并不是对于部分知识的舍弃,而是通过空白的设计去调动学生观察与思维的积极性。通过学生的观察、发现与探索去理解空白处的内容,给文中知识更大的补充和丰富,从而促进学生个性化的发展。如某老师执教《大自然的语言》。课文是一首知识性小诗,诗中从一些最为常见的自然现象入手,向我们展示了大自然语言的奥秘:白云高飘预示天气变化,蝌蚪游动昭示季节更新,鱼鳞上的圈圈则可推算鱼儿年龄等,学生们在学习中表现出探索大自然语言的浓厚兴趣。为了点燃学生留心观察大自然和周围事物的热情,也为了指导学生在观察后有所发现,教师课前鼓励学生用自己的一双慧眼并结合自己的生活世界,去发现大自然还有什么语言。在该堂课结束的前几分钟,他整合课程资源,引导学生现场仿编、创编诗歌,学生们饶有兴致地编出了一首首简洁、优美、活泼的小诗。教师有意的留白,使学生的活动空间无限扩大,他们在“完形”中领略到了大自然语言的神奇,也激发了探索大自然的兴趣,教学目标在不知不觉中有效地实现了。

3.在思考上留白,为学生提供广阔的思维空间

思维是一种能力,更是一个循序渐进、逐步发展的过程。语文教学中,教师如果将问题一抛,就急着请学生举手发言,不给学生充分思考的时间,那么学生的思维将受到限制,结果,学生要么答非所问,要么答不到点子上或语句颠三倒四。这样,能力的培养就成了一句空话,而教师的提问也就失去了价值。

如教学北师大版《妈妈的爱》,这首诗歌感情细腻,语言亲切、自然,学生特别爱读,他们带着对妈妈的爱满怀深情地读了一遍又一遍。为了培养学生的仿编能力,也为了让学生在平凡的生活中发现母爱、感悟亲情,笔者在课堂上安排了这样一个练习:你觉得妈妈的爱还像什么?能不能当回小诗人,试着再编一节?话音刚落,学生们就自信地回答:“能!”接下来,笔者足足给了学生五分钟的思考时间。在这五分钟里,学生思维的火花进发,有的冥思苦想,有的轻声低语,有的边画边写……在静静的等待之后,学生们精彩的作品诞生了。

4.在评价上留白,让学生的主体作用得以充分发挥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因而课堂教学中的评价构成应是学生评价和教师评价两方面的协调。可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师生间的地位是不平等的,教师凌驾于学生之上,具有最高的评价权。以至于学生往往唯教师马首是瞻,压制了自己的主体意识。事实上,由于多种原因,教师对学生的评价也常会出现不正确或不公正,而这对学生的伤害是巨大的。因而,在有了一定的评价标准之后,教师完全可以放手把评价权交还给学生自己,让他们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毕竟,自己最了解自己。而来自同龄人的评价也许会更真实、客观。同时,这还有利于培养学生勇敢、自信的品质,锻炼学生的分析和判断能力,从而使学生的主体意识进一步提高。例如,在请学生朗读课文之后,笔者总不急于给学生下定论。而是有意地在评价上留出空白,即先请学生作自我评价,并给自己打分,然后再请其他学生发表对他朗读情况的看法。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主体意识不断被激发,被他人赞赏的自豪感和赞赏他人的使命感也在不断内化和深化。因为,为了在同学面前给自己“挣脸”。学生都会在预读时下工夫,并在平时反复的朗读训练中积极主动地感悟、探索和掌握朗读的方法与技巧。

培养学生自强意识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师生间的地位是不平等的,教师凌驾于学生而对学生具有最高的评价权,以致于学生往往唯教师马首是瞻而压制了自己的主体意识。事实上,教师由于某些原因可能造成对学生评价的不正确甚至不公正,而这,对学生的伤害是巨大的。其实,在有了一定的评价标准之后,我们教师完全可以放手把某些评价权交还给学生自己,让其实行自我评价和生生评价——毕竟,自己最了解自己,而来自同龄人的评价可能也更真实、客观。譬如,我在请学生朗读完课文之后,从不急着给他下定论,而是先请他自己谈谈朗读的好坏,自己给自己打分;然后,请其余同学表达自己对他朗读情况的看法: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主体自我意识不断被激发,被他人赞赏的自豪感和赞赏他人的使命感也在不断内化和深化——为了在同学面前“挣脸”,学生读书一般都很认真、尽心,“预读”工夫那是做到家了。

留白教学策略 篇3

【关键词】 高中语文 “留白”艺术 策略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992-7711(2016)07-083-01

0

从应用角度而言,“留白”是指一种简单、安闲的理念,可分为词语、艺术、哲学等留白形式,其在艺术领域中能够促进艺术创作,以获得更高的审美价值。所以,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如何充分利用“留白”艺术对提高教学质量,丰富教学形式具有十分重要的引导作用。以下就高中教学中“留白”艺术的实际应用进行全面探讨及分析,以期能给高中语文教师提供帮助。

1.抓住文本留白,留出想象空间

阅读教学是高中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内容,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内容,同时还能发散学生的思维。在阅读教学时,要想全面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除了教师进行适当的指导之外,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自主阅读,因此充分利用“留白”艺术则显得十分重要。需要注意的是,“留白”艺术应用时应当结合教材内容,由教师发掘文章中的空白点,也就是说抓住文本留白,留给学生自由想象的空间,从而发散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以及填补文本阅读空白。例如,在人教版《死水》这一阅读教学中,结尾有一句话:这是一沟绝望的死水,这里断不是美的存在,不如让丑恶来开垦,看他造出个什么世界。这句话既是故事的留白,也是作者的留白。这对这一情况,在阅读时教师要求学生切身感受,针对“看他造出个什么世界”完成故事延伸,这样一来便能很好地运用“留白”艺术。一来可以让学生自由想象,是造出充满绝望还是希望的世界,是憎恨还是挚爱,二来可以活跃学生的思维,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自主阅读能力。通过在阅读教学中使用“留白”艺术,能够让学生体会作者热爱祖国的情怀,以及对丑恶势力憎恨的情感,从而激发学生对故事的创造能力,全面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2.课后作业“留白”,巩固课堂教学

课后作业的“留白”艺术可以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不但能培养学生的独立性,还能巩固课堂教学,为教学的提升创造良好的条件。具体而言,“留白”艺术主要以发挥学生的想象能力为主,不管是课堂作业还是课后作业教师都应给予一定的思考及想象空间,既能体现“留白”艺术的积极效果,又能丰富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因此,在课后作业“留白”艺术中,必须建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只有这样才能进一步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例如,在人教版《鸿门宴》这一教学中,布置课后作业时让学生思考“如果你是刘邦,是该躲着项羽,不赴宴?还是面对项羽,赴宴?提出自己的看法(三百字左右)”。通过课后作业的“留白”,可以发现:学生通过看书、上网等方式详细了解楚汉之争的历史;与教师、同学互相交流,然后总结自己的看法完成作业;学会利用想象,模拟鸿门宴的场景,将自己设定成刘邦,然后在主观因素的条件下完成课后作业。如此一来,不仅能充分发挥“留白”艺术的作用,还能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3.课堂提问“留白”,激发探究热情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为学生创造课堂提问“留白”有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对知识的求知欲,具有明显的启发作用。细化而言,课堂提问“留白”,能够为学生留出结论空白,留给学生一定的质疑控制,同时让学生学会多角度地思考问题,以达到学生能够在课堂大胆发言以及挖掘学生优势等目的。因此,如何创设提问“留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例如,在人教版《装在套子里的人》这一教学中,根据教材设置具有探究性意义的问题,比如“别里科夫为什么把自己装在套子里呢?对此发表自己的看法”“别里科夫生活上、思想上的“套子”包括哪些?”“教师和全城的人为什么怕别里科夫?”“整片文章揭示了一个什么主题?”等类型的问题。通过这些问题,留给学生一定的质疑空间,并且每一个学生都能进行有效回答。另一方面,通过提问“留白”能够让学生了解本章的教学目标,体会作者的感受。在这样的教学效果下,不但能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还能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进而全方位地提高教学质量,进一步优化教学策略。

结语

综上分析,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留白”艺术是一种巧妙的教学手法,在优化教学形式方面具有较高的指导意义。一方面,可以丰富课堂教学形式,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另一方面,可以为学生留出足够的想象空间、质疑空间,有助于激发学生的探究能力。从而促进高中语文教学革新,有效提高整体的教学质量。

[ 参 考 文 献 ]

[1]李琳.对提高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效果的几点思考[J].青海教育,2015(23):24.

[2]华前前.高中语文教学中留白艺术的实践与思考[J].教材教法,2013(04):29.

[3]成国.关于高中语文教学中的留白艺术浅谈[J].新课程学习,2014(02):127.

留白教学策略 篇4

1.于课前导入处留白,充分发挥引人入胜的作用。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走向成功的一半。”作为一位语文教师,若是善于在课堂导入环节中“留白”,就好像在为心潮难平的学生喂下一颗“安定片”。这不仅可以充分发挥有效的镇静作用,而且能够帮助学生以积极良好的心态迅速投入到新一轮学习之中,促使他们自觉成为课堂教学活动中的主要角色。比如《皇帝的新装》一文,教师可设计如下课堂导入:“有句俗语叫‘穷人无二件’,意思就是说生活穷苦的人只有一套衣服,却没有第二套用来换洗的衣服。我们不妨假设一下,如果有人赠送一套新衣服给这位穷人,他的心情应是什么样子呢?(稍等)而普天下最尊贵和富有的人莫过于皇帝,他为什么会对一件新衣服如此地在意和痴迷呢?足以说明这件新装很特别!那么究竟是如何的特别呢?我想看看哪些同学在阅读课文后能够回答好这个问题……”如此悬而未解的“留白”导入,自然会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阅读热情。

2.于学习困惑处留白,充分发挥愤启悱发的作用。“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这是孔子对启发式教学的最精辟论述。“把学习主权还给学生,把学习时空留给学生”,这既是新课程精神理念的实质性要求,又是素质教育时代发展中的最强音。启发式教学的核心是“设疑”,而有效把握“愤悱”心态则是其中的关键环节。它能让学生产生“一石激浪”和“茅塞顿开”之感,从中收获出奇制胜的教学效果。比如《孔乙己》,某教师在引导通读感知整个文本后,有些学生出现了注意力分散现象,他随即提问如下:“现在请大家用哪一个字来评价文中主角孔乙己?”这一具有挑战性的问题迅速重新地激发了全班跃跃欲试的状态。可是学生苦思冥想、热烈讨论了好长一段时间,还是找不出合适的“一字评语”。面对满目期待之色,教师说道:“假如生活中你遇到了一个既令人可怜却又非常可嫌的人,你对他会有什么态度?”历经短时间的沉寂,有学生恍然大悟地“唉!”了起来,紧接着冒出了“嗨!哼!啊!呸!”的一大片。把“最甜的甘蔗”留给学生,这是“留白”艺术的独特效果。

3.于学习高潮处留白,充分发挥意造景生的作用。茅盾先生曾经以“蛙声十里出山泉”为题诚请齐白石大师为之作画。结果后者稍稍着墨,只是在画纸上简单地点了“几只小蝌蚪奔游于两石激流中”。然而从整体效果看来,正是因为留出了大片“空白”供人遐想,才使人仿佛听到十里之外的蛙声一片。这就启示我们,语文教学不要“灌满”学生的大脑,否则就会堵塞再创造思维,变相剥夺了他们再创造学习的权利。这种教学只会获得事与愿违、弄巧成拙甚至适得其反的结果。而“少着墨、多留白”的语文教学活动,把“弄潮”与“冲浪”的激动主动让出,往往会让学生变得激情四溢、思绪飞扬。比如《我的叔叔于勒》,某教师讲到菲利普夫妇在哲尔赛岛旅行的船上偶然遇到穷光蛋于勒而陡生紧张、不安和愤怒,正当全班学习状态随着文中情节而掀起高潮之时,教师提出了一个并不“和谐”的问题:“假如菲利普一家在船上突然遇见的是百万富翁于勒,他们的情形又会是如何呢?”这一问犹如“一石激浪”,再次激发学习情趣的空前高涨。

4.于教学收尾处留白,充分发挥再接再厉的作用。“编筐编篓,贵在收口。”文章创作也是这样,既应重视“凤头”和“猪肚”,也要讲求“豹尾”。就是说,一篇美文在结尾之际,一段精彩的演讲在结束之后,一堂优质的语文教学在收尾之处,都不必急于去归纳和总结,而是要努力为读者、听众和学生留下一种“未完待续”“音断气存”“挥之不去”之感。如此“留白”,能够获得“此时无声胜有声”“此情已绝意绵绵”的藕断丝连效应。

综上所述,教学“留白”是一项科学、合理而又巧妙的实践艺术。语文“留白”教学还有很多的发展时空,只要我们与时俱进、勇于实践、善于创新,就一定能够收获“运用之妙、存乎一心”的实践效果。

摘要:“留白”,这是一种美妙意会却难言传的智慧和艺术。“恰是未曾着墨处,烟波浩渺满目前”的绘画留白,能够为人创设一种虚幻空灵的美妙意境;“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的音乐留白,能够为人开发一片心驰神往的无限空间;“于无声处听惊雷,于无风处觅鱼踪”的文学留白,能够为人搭建一座神思遐想的壮丽舞台。“教学艺术的本质,不在于知识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积极开展初中语文留白教学活动,能够创设一种善教乐学的良好情境,让学生在思维灵动中充分感受到它的语言美、形象美和意境美,从中赢得寓教于乐和事半功倍的效果。本文试简要阐述之。

找准留白 巧设语文教学桥梁 篇5

【摘要】成功的课堂需要高效的教学,在课堂中巧设教学桥梁引起学生主动探究的欲望,设置悬念,留给发挥的空间,在课堂上精心设计“留白”,激荡学生的思维火花,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激发学生想象与联想,注重学生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从而提高教学的艺术效果和水平,使学生获得独特的审美体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成功的课堂需要高效的教学,而“留白”作为一种机智的教学策略,它引而不发,是铺垫和蓄势。何谓“留白”?“留白”是中国画中一种十分讲究的绘画技巧,也是非常重要的画理。在语文课本中,用心阅读,就会发现也有许多留白的地方。有经验的教师就特别重视巧妙利用这些课文中的留白,给学生营造一个想象和创新的空间,将“留白”的艺术手法运用于语文课堂教学中,以引起学生的联想和想象,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从而提高教学的艺术效果和水平。在语文课堂教学中,从如下几个方面进行“留白”。

一、巧设导语,留白引人入胜

我们的课堂从一开头就该是“黑白相间”的,教师描出黑色的框架,学生去补满那些“白”的空间。导语就是极其重要的“留白”环节,它是教师框架中的第一笔。燎原之火是否燃得起来,就看开头这三五分钟的星星之火。导语最关键要体现出“导”字,它的方式多种多样,但每一篇文章都会有一个最恰当的方式,能做到贯通师生与文本。教师呈现导的方式,要宽中寓窄,黑里布白。让学生有一种逼仄压迫的感觉,而内在里却有一个广阔无比的天地,这个空间就在课文之中,犹如《桃花源记》中所写:“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这会是一中极具激情的学习的体验,惟其如此,才能让学生们在学习中“乐知”。

二、在标题处补白,巧解课题,激趣引文

标题是文章的“眼睛”,经常起到眉目传情的效果。有些文章题目借用化用广告语、歌名歌词,诙谐生动,幽默风趣;有的巧用符号,如《书+书=?》给人留下了思考联想的空间;有的活用修辞,如《我与书签约》,形象生动,又富有生活气息;有的反常求异,故意以不合常情,不合常理的说法作题目,别具一格,如《书,请离我远点》。可见多数文章题目简洁、新奇、概括性强,留给读者联想的空间大。如教学《玩出了名堂》一课,教学中我从学生感兴趣的方面入手,创设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同学们,你们喜欢玩吗?你们平时都喜欢玩些什么呀?”并在此基础上导入课文:“今天我们要来学习一篇跟玩有关的课文――《玩出了名堂》。那么具体是谁玩出了名堂呢?他又玩出了什么名堂呢?”此时,孩子们非常想知道这些问题的答案,这样便通过挖掘课题的空白,激发了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我就利用这一课题的空白,鼓励学生读通、读懂课文,从而填补“空白”,这调动了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的积极性,使学生的主体性体现得淋漓尽致。

三、找标点,填留白

在书面语言中,标点符号通常起着停顿、表示语气、表示词语的性质等方面的辅助作用。但是,有时我们可以借助标点符号构造特殊的语句以便更好地表达感情、刻画心理、描绘神态等。这时,标点符号就产生了积极的修辞作用。在阅读教学中教师一定要讲清有些标点符号的作用,以便加深学生对文学作品更好地理解。

比如在教学《穷人》一课时,作者是这样描述主人公桑娜抱回孩子时那忐忑不安的心理:“他会说些什么呢?这是闹着玩的吗?自己的五个孩子已经够他受的了……是他来啦?……不,还没来!……为什么把他们抱过来啊?……他会揍我的!那也活该,我自作自受。……嗯,打我一顿也好!”这段话中的每个标点都值得学生去深究。我引导学生充分利用这些留白:这里的省略号有什么作用?她还会想些什么?在每个省略号中补充相应的内容。几个问号可以看出桑娜当时怎样的心情?而那感叹号又说明了什么?通过填补空白,剖析人物的内心世界,使学生从中领会桑娜从矛盾、自责到下定决心的一系列心理变化,对人物的善良,有同情心,有了深刻的体会。

四、教学流程巧“留白”

课堂教学都有一套独特的教学结构和体现教学活动逻辑过程的操作顺序。教学过程就是按照时间流程从逻辑上展开的各个教学步骤。“踏花归来马蹄香”,是有名的布白之作,目的是留给欣赏者遐想的余地。老师讲课也应如此,在细针密线、鞭辟入理的同时,要充分留给学生思考的余地,这就是教学流程上的“留白”。《语文学案》教学,步骤如下:

①在课文中标注自然段,了解作者及背景;

②字词巩固;

③用一句话概括文章的内容,并重新拟标题;

④语言赏析;

⑤文章读后感受(读后感);

⑥美文推荐阅读。

将⑤、⑥方面充分的留给学生,使学生和作者的心灵一起放飞,展现自己独特的见解,从而拥有全新的体验。

留白教学策略 篇6

一、理论依据

《英语课程标准》(2011版)基本理念告诉广大教师:要注重素质教育,体现语言学习对学生发展的价值。英语课程是以人为本的课程。英语教学和学习不是简单地以让学生掌握语言知识为目标,而是要通过英语课程促进学生认知能力、思维水平的发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帮助学生进行跨学科学习,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教学“留白”是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根据需要展开教学,不能直接把全部教学内容和盘托出,而应有意识地在内容上制造一定的空白地带,让学生自己去推测和预计可能的结论。“留白”既是一种教育机智,也是一种教学策略。实施该教学策略的主要目的是促使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所以“教学留白”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能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感悟能力。

二、教学过程

“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和“留白”教学策略促使笔者去反思和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下面笔者就结合实践来谈谈新的做法和思考。

1.自己订正,留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学习是一种相当个性化的行为,离不开学生的独立思考。在学习过程中,学生都有过这样的经历:看到老师批的红叉叉,再读一下题目,或者稍微一想,就知道怎么订正错误了。因而,每次讲评练习之前,笔者总会留些时间让学生独立思考、自己订正。从格式塔理论来说,当人们在观察一个不完美的,即有“缺陷”或“空白”的事物时,会情不自禁地产生一种紧张的“内驱力”,促使大脑积极地填补和完善那些“缺陷”或“空白”,使之趋向完美,从而达到内心的平衡,获得愉悦感受。因此,这种“红叉叉”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让学生独立思考,寻求正确答案。

2.寻找答案,留给学生互动的空间。韦斯特说过“英语是学会的而不是教会的”。因而,在第二个环节,笔者让学生自己去寻找答案。一些学生离开自己的座位,三五成群地聚集到成绩优秀的学生身边,一起探讨问题。这一过程是最热闹的,学生自由发言,相互请教,既找到了问题的答案,也享受了学习的过程。

如初一Unit 7测试卷的作文中出现了这样的一个句子:他对中国历史很了解。很多学生都将“中国历史”翻译为:Chinese history。学生订正的时候看不出有什么问题。但当有些学生去问英语课代表时,课代表告诉他们教材37页对“中国历史”的表达是Chinas history.学生一翻书,果然如此。在这一问、一翻中,学生既找到了正确答案,也对这一知识有了深刻印象。

3.质疑解惑,留给教师点拨的机会。前两个环节均以学生为中心,更多地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但“留白”的习题讲评课堂还要坚持教师的主导地位。孔子曰:“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在寻求答案的过程中,学生肯定会有无法解开的疑团,笔者会留给学生质疑的机会,然后进行点拨。点拨不是传统意义上的讲解,而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思考来解惑。艾米尔认为,教授的艺术就是懂得如何引导。教师要尽可能少讲,尽可能不对问题一一道破,有意识地设计空白。请看下列实例。我市2012-2013学年期末考试卷初一英语的第64小题:Our teacher looked (高兴) at us after we won the basketball match. 很多学生都填了happy,在经过寻找答案环节之后,学生虽然知道要改为happily,但不清楚如何使用happy与happily。笔者是这样来解惑的:My mother looked (高兴).请学生们填,学生们一看就知道了答案,“看上去开心”应该填happy。然后笔者在原来的句子后加上at me,变成了My mother looked (高兴) at me. 学生们经过思考后一致认为,这儿的look不是“看上去”的意思,是“看着”的意思,应填副词happily。当同学们议论之时,笔者又给出一题:My mother looked (高兴) at that moment. 结果有10位同学认为是happy, 有12位认为是happily, 理由是后面有介词at, 还有一部分学生表示不知道选哪个,感觉两个都有道理。笔者也不给出结论,而是请认为是happy的学生和认为是happily的学生展开辩论,说服对方。最后班长解释:at用在固定短语at that moment里,与look没有关系,look 还是“看上去”的意思。最后,学生达成了一致意见,认为此处应该填happy。为了巩固这个难点,我又出了类似的题目,这次,学生的正确率大大提高。

留白教学策略 篇7

有甲乙两个粮仓, 存粮吨数的比是7∶3。如果从甲粮仓运出10吨粮食到乙粮仓, 那么两个粮仓存粮就一样多, 原来甲粮仓存粮多少吨?

当学生学习比的时候, 这是一类经常会出现的练习题型, 而学生在解题时一遇到阻塞, 以往我总是马上先画线段图进行讲解分析。

一遍讲完, 有学生直喊听不懂。两遍讲完, 还有学生一脸疑惑。三遍讲完, 所有的学生无语了。课后一问才知有一些学生怕同学笑话, 所以装懂。于是, 我再不厌其烦地辅导, 形成了“教师滔滔不绝地讲, 学生默默无声地听”的局面。

当教学解决问题的策略时, 学生阅读小数报的时候, 又遭遇此类题型, 掂量再三, 决定放手一回, 让学生自己解决。

师:同学们, 你们有没有办法自己解决?

生:当然能。

师:好, 老师相信你们一定能行, 先自己寻找解题的方法, 然后再和同学交流自己的解题方法。

教室里安静下来了, 我巡视着, 发现有的学生眉头紧锁思考着, 有的学生在草稿上涂鸦, 还有的学生专心地画着线段图。几分钟后, 有同桌开始讨论, 随后有人开始举手。

生1:甲乙的比是7∶3, 7份比3份多4份, 4份要平均分成2份, 也就是甲要给乙2份, 2份正好对应的吨数是10, 10÷2=5, 1份也就是5, 5×7=35, 甲等于35吨。

生3:我设甲有7x吨, 乙有3x吨, 7x-3x=20x=5, 7x=35。

生6:甲乙的比是7∶3, 甲粮仓运出10吨粮食到乙粮仓, 甲∶乙=1∶1, 两次粮仓的总吨数不变, 可以把粮仓的总吨数分成相同的份数是10份, 一开始甲仓库占7份, 后来甲粮仓运出10吨粮食到乙粮仓后, 甲仓库占了总份数中的5份, 少了总份数的2份也就少了10吨, 1份等于5吨, 甲占了这样的7份, 所以甲等于35吨。

听着听着, 我惊讶了, 我没有想到学生的解题方法竟如此之多。

【反思】

我们在数学课堂教学中, 需要“留白”。我们给学生一定的时间, 让学生自主探究新知, 然后通过汇报交流, 使原来不理解或理解有偏差的同学, 通过质疑、讨论等生生之间的有效互动, 丰富自己的认知, 提高探究能力, 这样不但能使学生拥有“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 而且能留给学生知识上、心理上的暂时性“空白”, 留给学生思维驰骋的空间, 留足学生自由思考的余地, 并以此突出学生经历数学学习的过程, 更重要的是促进他们的发展, 让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

1.在思考上“留白”, 留出学生思考的时间和空间, 让学生的思维过程充分展现。

杨振宁教授在中美学生的对比中谈到:中国学生学得多, 悟得少;美国学生则学得少, 却悟得多。在教学中, 学生不能被塞的满满的, 如果塞满了, 哪有时间悟自己所学的东西?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教师不能代替学生观察、分析、思考, 不能代替学生明白任何一个知识和掌握任何一条规律。教师只能让学生自己去感受事物, 自己观察、分析、思考, 从而使他们自己明白数理, 自己掌握知识发展变化的规律。因此, 教师一定要转变观念:要学生感悟, 就要给学生一些启发、一些思考的余地和能够自由控制的时间, 让他们自由地活动, 从“无”生出“有”, 从自由的活动中生发出自主性和创造性。

因此, 短短的几分钟, 留给学生的却是思考的时间、尝试的时间、讨论的时间, 学生可能会“灵机一动”, 可能“出人意料”, 还可能“锦上添花”。上述这道题, 就在这几分钟里, 学生用推理、假设、画图、转化等方法, 探索出了那么多的不同解法, 甚至有的还进行了优化。

2.在知识上“留白”, 激活学生的原创思维, 让学生自我构建和完善。

以往我总是过多地考虑教材的编排特点和学生解题时会遇到的哪些困难, 常常用自己的思维方式, 通过喋喋不休的讲解把知识灌输给学生。而思维是一种能力, 更是一个过程, 如果只注意结果, 而忽略了思维过程, 问题一提出, 就马上要求学生发言, 只要学生说出正确的答案, 教师就心满意足了。这样的教学方式, 使学生的思维受到了限制, 能力的培养就成为一句空话。在此过程中, 教师有意无意地就取代了学生面临问题的最初的思维形式——原创思维, 造成学生思维的断层。从这个角度来看, 学生的不解、疑惑是可以理解的。

为了激活学生的原创思维, 在这次教学中, 我做了调整。“你们有没有办法自己解决?”“好, 老师相信你们一定行。”随着情境的转换, 学生的探究欲望也随之被激活, 在涂鸦、画图、思索中, 在思考的过程中, 找到了“呼之欲出”的感觉, 一种、两种、三种……没有预约的生成接踵而至。

3.在探究上“留白”, 营造各抒己见的氛围, 让学生自我体验和感受。

留白教学策略 篇8

所谓“留白”原是国画创作中的一种构图方法, 可以收到虚实相映、形神兼备之效, 创造出无画处皆成妙境的艺术境界。艺术领域亦有相通之处, 文人写文, 讲究含蓄, 目的是让欣赏者从有尽文字中体会无尽之意, 从而带给欣赏者空灵的艺术享受。绘画的“留白”与文学的“留白”, 这两者都是以无形促进人们意识中形象的延续。因此, 作为大艺术门类的教学艺术同样需要留白这种独特的艺术处理手段, 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在语文阅读教学活动中运用这一艺术表现手法, 构成教学的“阴晴圆缺”, 从而把阅读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让他们的思维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内驰骋, 主动发现问题, 然后协同解决问题。这种教学中的无形之境, 看似空白, 实则是教者匠心独具的创造。语虽未到, 而意已到;言虽已尽, 其意无穷。那么,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 如何具体运用“留白”艺术完善整个教学活动的实施呢?

一、运用“留白艺术”引导学生深入感知文本, 加强自我情感体验, 获得自我觉醒。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 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 教师的作用在于引导学生阅读文本, 让学生在“身临其境”中体验和感受, 在情感和认知活动中获得自然而真切的感悟。因此, 在教学活动中, 教师应留出情感体验的空白, 把最美的画面留给学生欣赏。

1. 在导入新课时留白, 激活学生的思维。

阅读教学的导入环节是一堂课的“序曲”, 它虽不是高潮, 却很重要, 决定整堂课的教学基调。教师可以用一张有趣的图片、一个精彩的镜头或一组生动形象的语言做“引子”, 在学生的脑海中构建一个框架, 而后让学生在这个框架里补白;也可以用一个小故事、一首诗、一个片段等导入, 抓住学生的注意力, 引起好奇心, 随后设置悬念, 留下空白, 待学生进入最佳思维状态和求知状态, 自然引入课题。但也有些过于花哨的导入语也许只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上公开课时, 有时为了先声夺人, 教师往往先倒出华词丽句一大箩筐, 然后才悠悠步入正题。可能觉得这样才足够展示自己的基本素质, 这堂课才有公开课的气质。可是, 如果这样, 主题就不突出了, 而且很有可能让学生的思维发散。导入留白应做到宽窄恰当, 框架的布局不能给学生压迫感, 而应开辟其自由驰骋的可控空间。

2. 在朗读时留白, 引发学生共鸣。

新课标明确指出:语文教学中的朗读占据极其重要的地位。古人说:书读百遍, 其义自见。的确, 朗读让学生披情入文, 学生通过绘声绘色地朗读理解词句篇章, 领会主旨神韵, 并受到熏陶感染, 尤其是一些文质兼美的文学作品, 更是只有反复朗读方解其中滋味。职业中学学生更是应该加强阅读体验。因此, 在教学中, 我们应把多读的权利还给学生, 有时可能做不到一下子进入文本语境, 此时, 教师就需要运用“留白”的艺术, 渲染氛围, 酝酿情感, 调动心智, 引导学生阅读文本, 指出应利用什么语调, 什么情感去读。当学生具备这些条件之后, 再朗读, 可能就会声情并茂, 更富有感染力, 同时才能更好把握作品内容, 渐入情境, 和作者产生情感共鸣, 从而获得一种情感上的愉悦。

二、有效利用“教学留白”鼓励自由质疑, 放飞学生想象, 实施创新阅读。

中职学生由于思维品质不成熟, 形象思维比逻辑思维发达, 缺乏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抽象概括能力, 思维带有较大的盲目性、表面性和片面性。这就需要教师指导学生阅读, 创设适宜的教学环境, 让学生有自由支配的“空白时间带”, 以其特有的经验和方式对材料进行选择、加工和改造, 让学生自己构建和完善知识。尊重学生心灵, 在阅读形式上不求单一和标准, 引导鼓励学生大胆质疑, 进行创造性阅读。

1. 在质疑处留白, 激发研究兴趣。

“学贵有思, 思贵有疑”。质疑问难既是一种传统的求知途径, 又是新课标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新型学习方式的前提。在语文阅读教学中, 有价值的质疑是推动语文阅读教学的前进动力, 质疑解疑应是阅读课堂的核心。在现实教学中, 许多教师只注重结果, 忽略了学生自己思考的过程, 问题一提出, 立刻就让学生回答, 不给学生充分思考的时间, 往往造成课堂冷场的尴尬局面。其实, 事实并不完全是学生对问题不知所措, 而是教师在问题抛出后缺少“留白”, 缺少让学生思考的时间。这种不“思”只“答”的教学方式, 使学生的思维受到限制, 能力培养也成了一句空话。

提问后的“留白”在课堂教学中是很重要的。充满活力的课堂不排斥“静”, 留一点空白, 让学生静心思考;留一段寂静, 让学生默读, 用心与文本对话。学生有了充分的时空自由, 才有可能针对问题积极思维, 主动探讨, 课堂上才会有更多更恰当的答案生成。答案的丰富同样可以为课堂带来更多精彩的生成, 并且为课堂注入灵动与活力, 这样有助于激发学生探究兴趣, 引发他们对问题作更深入的思考。

2. 在联想勾联处留白, 放飞学生思绪。

“接受美学”认为, 文学作品中留有的“空白”, 可以允许读者发挥想象力来“填充”。伊瑟尔说:“作者只有激发读者的想象, 才有希望使他全神贯注, 从而实现作品本文的意图。”在语文阅读教学中, 教师要以教材为依托, 立足文本, 超越文本, 抓住课堂教学空间, 引导学生放飞想象。有些课文中关键的词语、重要的语段就给学生留有丰富的想象空间, 就是学生展开想象的切入口, 如果教师能准确地把握并灵活运用这一点, 则往往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进一步促进学生知识、能力、情意的转化与整合, 引导学生联系课文情境和生活经验去体味, 去想象。因此, 在阅读教学中, 教师要善用“留白技巧”让学生发现课文的“空白点”, 引发学生想象, 开阔学生的思路, 补充“空白点”, 鼓励标新立异, 努力实践文学作品阅读欣赏中的“二度创作”, 与作者一起创造作品的意义与价值。

3. 课末“留白”, 激活创新意识。

课末是教学课堂的“终曲”, 课已结束, 而学生的思维活动却在持续, 在此阶段的留白, 能够促使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回顾升华, 激起学生进一步的探究欲望。语文新课程观提出:语文教学应关注学生个体的生命体验, 倡导语文即生活, 生活即语文。课堂语文的结束正是生活语文的开始。从这个层面上说, 课堂教学的结束只是在规定的时间内课堂对话、课堂交流的结束, 生活其实为学生提供了更广阔的学习空间与舞台。因此, 教师如能善于捕捉、善于发现教学中尚未挖掘的可引申的空白点, 为学生创造有价值的空白延伸点, 引导学生将学习感悟由课堂拓展到课外, 多进行与课堂知识相关联的书籍阅读, 填补教师的知识空缺, 则不仅能够引发学生的文学想象, 发展其思维表达能力, 更能够发展学生的创造力, 激发其创新意识。

总之, 语文阅读教学要善于利用“留白”的艺术, 给学生多留点想象的余地和创造的空间, 让学生与文本对话, 与作者对话, 与教者对话, 让中职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在这种具备留白艺术的课堂教中获得提高。

参考文献

[1]杨盛烨.语文课堂中的“空白艺术”.中学文科教学, 2001.2.

[2]李东方.课堂教学中的空白艺术.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2006.04.

[3]吴湘琴.浅谈语文教学中“留白”艺术.学周刊, 2011.05.

[4]尤时荣.空白艺术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运用.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2005.3.

初中语文课堂留白策略的运用 篇9

笔者结合教学实践,认为语文课堂的留白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在交流处留白

交流不仅是知识的交换,更是思想的碰撞。 学生在相互交流的过程中,学习热情会空前高涨,在此基础上的知识交换也会碰撞出智慧的火花,从而提高课堂效率。

叶圣陶说:“教任何功课,最终的目的都在于达到不需要教。假如学生进入这种境界,能够自己去探索,自己去辨析,自己去历练,从而获得正确的知识和熟练的能力,岂不是就不需要教了吗?”这种自主式的学习方式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他们找到最好的老师———兴趣。但是教学实践中,很多教师对学生不放心, 即便让学生自主讨论,也设置了各种要求。教师要给予学生充分的信任,给他们留下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让他们大胆地表达。即使学生的某些想法是错误的,也要肯定其思考的价值。

二、在独立思考处留白

孔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思考和讨论的目的是相同的,都是培养学生的深度思维,但两者又有所区别:讨论强调的是碰撞,是动态的;思考强调的是自省,是静态的。康德说:“人的教育不能只是简单地、机械地接受训练,最重要的是要使儿童学会思考。”对于静态的思考,教师不仅要创设有助于学生深刻思考的情境,而且应当提醒学生注意思考指向性的多元以及思维的深度。

课堂上,经常会出现这样的情形:某位学生对某个问题的思考完全超越了他所处的年龄阶段和思维层次,这时,教师应当及时抓住这样的瞬间,将学生的思考引向深入,这往往会成为一节课中最靓丽的风景。

笔者曾听过一节《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的公开课,一位学生在发言时表示,自己从 “暂凭杯酒长精神”中的“暂”字里,读出了诗人积极乐观背后的无奈,而教师却总结道,“诗的结尾表现了诗人的乐观精神”,这实际上是否定了这位学生的回答,而且,教师也没有针对他的回答展开讨论,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他独立思考的积极性,非常遗憾。

三、在质疑处留白

巴尔扎克说:“打开一切科学的钥匙,都毫无异议的是句号。”将质疑引入语文课堂是提升课堂教学质量的有效举措。它是学生增进对知识的理解,提升思维层次的重要途径。

实际上,学生的质疑往往来源于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只有有了这样的基础,他们才敢于大胆地提出自己的疑问。虽然有些疑问在成年人看来离谱可笑,但这些是学生思维能力提升的表现,因此,教师应当在课堂中留出足够的时间,让学生在深入思考的前提下大胆质疑。

四、在课堂总结处留白

一节语文课,无论时间上还是内容上都是有限的,但是,其对学生的提升、情感渗透、价值观引导等却是无限的。因此,教师在总结一节课时,不应当画一个句号,而应当画一个令人回味无穷的省略号。

我们知道,一个人对知识的理解与其经历有关,初中生阅历尚浅,因而课内的某些内容对他们而言就存在一定的学习障碍。例如,学习 《枣核》《乡愁》等课文时,学生较难理解文本中透露出的思乡之情;学习《最后一课》《始终眷恋着祖国》等文章时,学生也无法深刻体会作者对祖国的眷恋之情。对此,教师可以在总结时,引导学生着眼未来,让他们在人生经历丰富时,再重读这些文章,相信到那时,学生对文本中所蕴含的情感一定会有更加深刻的理解和感悟。

课堂总结处的留白不仅是让学生将课内所学的知识带向自己的日常生活,而且要使他们的心灵受到震动;不仅是让学生经过学习,对人对事能有更新、更独特的认识,而且要使他们重新反思自己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总之,课堂总结处的留白就是要让学生产生“言有尽而意无穷” 之感。

留白教学策略 篇10

由张艺谋导演的电影《我的父亲母亲》算得上中国电影史上经典之作。影片曾获得柏林电影节银熊奖, 也推出了国际巨星章子怡等电影明星。最为巧妙的是, 电影《我的父亲母亲》吸收了中国画留白一般的艺术形式, 将一个最为普通乡土的爱情故事娓娓道来, 讲出了诗意。

本片在叙事上有别具一格的取舍考量。艺术家面对众多的素材故事, 取舍往往是对其讲故事能力的巨大考验。电影讲述了父亲洛先生和母亲招娣之间初恋的故事, 从《假如爱有天意》到《情书》, 在中外电影史上初恋题材数量大, 不乏经典。想在其中出新出奇并不容易, 太容易落入俗套之中。张艺谋的《我的父亲母亲》仍然独辟蹊径。影片舍弃了父亲母亲在一起生活数十年的细节, 只选取了两点:其一, 母亲初次见父亲便心生萌动;其二, 父亲去世, 母亲执拗要求抬棺。这样的取舍看似像是一幅寥寥几笔的国画, 一笔画天, 一笔画地, 中间是大幅的留白。

影片用了大量篇幅讲述母亲对父亲深藏于心的爱恋, 用了少量的看似微不足道的细节故事表现母亲的感情的萌动——送饭、吃饭、等待回归。细节虽简单, 但却将其孕育于反复出现的形式中, 起到了良好的效果。仅仅就送饭来说, 盖房子时反复出现了招娣三次送饭与期待。三次送饭, 心情一次次起落, 失望和期待交织, 一次比一次强烈, 温暖而饱满的画面伴随着婉转美妙的笛声, 美不胜收。当房子盖好后, 趁着洛先生吃派饭的当口, 招娣终于和洛先生搭上话, 然而奶奶的反对再次给期待的招娣以重击。当洛先生因事回城, 母亲奔跑送饭却打碎了青花碗, 丢掉了发卡。期待再次变成失望。然而, 这些期待与失望并非来自相处的矛盾, 爱情的纠缠, 而是来的更单纯, 来自对青春萌动的羞涩, 外界偶然事件的阴差阳错和阻隔。

本片采取了插叙的叙事结构。本片开头和结尾都有一段漫长, 甚至显得有些沉闷的黑白片段, 所讲述的是老年母亲在父亲死后要求抬棺的事儿。老年的母亲早已不再拥有当初美丽的面容。影片中内心独白的“我”以回忆的口吻插叙了父亲母亲之间的爱情故事。现实是死灰一样没有生气的农村场景, 用的是黑白颜色, 镜头更为固定, 安静。而插叙则带着一些梦幻般的亮丽色泽, 大量母亲年轻时单纯美貌的脸部特写, 镜头运动充满动感。到影片最后, 过去和现实交织, 速走中的老年母亲和奔跑中微笑的年轻招娣交叉剪辑, 展现了岁月的流逝于爱情的永恒, 将父亲母亲单纯的爱情熔铸地干净、动人。

尽管影片黑白片段和彩色片段在镜头运动, 色彩运用, 演员人选, 影片节奏感上都呈现出截然不同的状态。但有些小细节却紧密地把两部分捏合在一起。首先便是关于老年母亲执拗的谜团:执拗要求抬棺, 要自己织布。两个谜团像悬念一样, 在彩色部分得到了解答。其次, 影片以“我”为故事讲述者, 大量运用了内心独白、旁白的叙事手法, 讲述了母亲与父亲一生中爱情的前前后后。“我”的独白让观众更有代入感, 因而也更为亲切, 巧妙化解了影片两部分可能不相融合的阻隔。

影片的主题简单, 讲述的是父亲母亲之间至纯的爱情;情节简单, 送饭, 等待, 死亡;人物线索简单, 音乐也简单明快。但正是这看似简单的故事, 却能给观众深刻的震撼, 其背后的力量来源, 自然是其巧妙的形式。来自形式背后情境的营造, 同一场景反复出现后的情感强调。

在《我的父亲母亲》之后, 张艺谋又拍摄过一部同样根据小说改编的纯爱电影《山楂树之恋》, 都是发生在文革的背景中, 都是男女之年简单的爱情萌动。但与《我的父亲母亲》不同, 《山楂树之恋》不得已仍然使用线性叙事, 回到了原始的故事套路, 讲述男女之间由萌动到恋爱, 相助, 相知。同样真诚的题材, 因为形式不同, 《山楂树之恋》反响与评价自然逊《我的父亲母亲》一筹。两相比较, 更凸显了《我的父亲母亲》在叙事策略上的成功。

用教学留白促进语文教学 篇11

一、精简教学内容,实现减负增效

在教学的过程中,小学语文教师必须掌握学情,了解学生的现状,对于学生已经掌握的知识,教师就可以简要的提醒或者讲解就可以了,有条件的还可以对学生熟知的知识展开学生授课,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让同学之间利用元认知进行知识的切磋和沟通。那么对于学习难度较大,学生不易掌握的知识,教师就必须多加解释,多给时间,让学生掌握相关的内容。小学语文的课堂留白是需要教师对教学内容和学情有一个全面的了解的,熟知的知识就要学生去自主探究或者通过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开展自学。

如在学习《司马光》的时候,其实很多的学生已经了解了故事的梗概,那么教师就不需要浪费太多的口沫,把课堂主动权让出来,给学生提供一定的展示机会。可以让学生讲解故事的大概内容,或者让学生相互配合,设计表演课,让学生通过一定的情境把相关的内容呈现出来,在此过程中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被调动起来,学习热情也得到激发,学习的效果自然就提高了。

二、依据现有学情,巧设留白难度

小学生好奇心比较重,所以在小学语文课堂开展教学留白的时候,其实就是给学生留下了充分探究问题的时间与空间,有利于激发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动性。但是,小学语文教师还必须了解,小学生受挫折的能力有限,抗打击的能力较弱,所以在留白的问题上一定要控制好问题的难度和探究问题的密度。太难就会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他们失去信心,那么他们就不会再主动地探究问题了,一节课下来学生会感觉到非常的劳累,那么也对以后的教学埋下了隐患。如果问题太简单吧,学生就容易失去探究的欲望,这么简单的问题,他们就不愿意去思考了,这也会影响到课堂教学的效果。为此,在小学语文课堂开展教学留白的时候,一定要结合教学内容,充分地分析学情,把握好问题设计的度,做到难易程度适中,这样收到的效果就会大大增加。同时,如果和教师留白的问题过多,学生就会花费大量的实时用以应付教师提出的问题,精神过度紧张,极易出现学习疲劳,不利于学习;反之提问过少,学生没有学习方式的变动,不利于学习情绪的调动和师生间的交流互动,也不利于学习。鉴于此,教师一定要在课堂留白中把握好问题的难度和密度。

如在学习《木兰从军》的文章时,教师就可以这样设计问题,让学生去思考与探究。花木兰为什么要代父从军?花木兰是男是女?她的哪些精神是值得我们学习的?通过这样的教学留白,其实就是告诉学生在学习文章的时候一定要注意这些重点问题,解决了这三个问题,那么文章的大意也就掌握了。问题看上去简单,但是又能包含课文的主要问题,这样的教学留白才是有效的。

三、开展有效教学,实践语言留白

小学语文的学习就是小学生通过对文字的接触,结合自身的思考来诠释作者的意境。为了让小学生准确地把握文章的主旨,那么在开展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就可以采取语言留白的方式,让学生通过文字的阅读了解作者真正的意境。小学生思维能力较弱,对于抽象的理论化的问题不感兴趣,所以教师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一定要简化语言,该少说的少说,不该说的不说。在语言的应用上强调语言的精准,让语言背后透漏出阅读者的情感和思想。在教学中,小学语文教师可以根据讲授的内容和课堂的需要,要讲究语言含蓄,通过设置悬念一步一步地将学生引入到问题之中;教学停顿也是教学所必不可少的语言变化方式,它所造成的暂时性的语言“留白”,目的是给学生以咀嚼、回味已讲内容的机会,便于进一步使“教”和“学”顺利进行。对于语言的留白,只有所留之“白”能引起学生的联想和想象,生出“实”来,才是能启发学生思维的教学艺术,才能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如在学习《狐假虎威》的时候,教师就可以简单的表述文章的大意,用简单的语言告诉学生思考的问题。为什么那么多动物都怕狐狸?是真的怕吗?生活中有没有这样的人存在?一步接一步的悬念设计,一下子就能让学生明白狐假虎威的真正寓意,也从情感教育的角度告诫学生切忌“狐假虎威”。

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一定要革新思维,优化教学过程,突出学生学习能力和学习方法的培养,给学生创造自主学习、自主探究与主动思考的机会,让学生动起来,确保学生的课堂参与率。

留白教学策略 篇12

一、减少教师的“讲”,把课堂时间留给学生

初中语文的学习内容相对来说不是很多,并且很多的知识学生在以往的生活中已经掌握了部分,所以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必须掌握学情,了解学生的现状,对于学生已经掌握的知识,教师就可以简要的提醒或者讲解就可以了,有条件的还可以对学生熟知的知识展开学生授课,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让同学之间利用元认知进行知识的切磋和沟通。那么对于学习难度较大,学生不易掌握的知识,教师就必须多加解释,多给时间,让学生掌握相关的内容。初中语文的课堂留白是需要教师对教学内容和学情有一个全面的了解的,熟知的知识就要学生去自主探究或者通过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开展自学。如学习《诺曼底号遇难记》的时候,教师也要了解到学生对故事的了解程度,组织学生开展相应的探究活动,进而掌握相关的学习内容。

二、激发学习的“趣”,在留白上把握好“度”

初中生好奇心比较重,所以在初中语文课堂开展教学留白的时候,其实就是给学生留下了充分探究问题的时间与空间,有利于激发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动性。但是,初中语文教师还必须了解,初中生受挫折的能力有限,抗打击的能力较弱,所以在留白的问题上一定要控制好问题的难度和探究问题的密度。太难就会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他们失去信心,那么他们就不会在主动的探究问题了,一节课下来学生会感觉到非常的劳累,那么也对以后的教学埋下了隐患。如果问题太简单吧,学生就容易失去探究的欲望,这么简单的问题,他们就不愿意去思考了,这也会影响到课堂教学的效果。为此,在初中语文课堂开展教学留白的时候,一定要结合教学内容,充分的分析学情,把握好问题设计的度,做到难易程度适中,这样收到的效果就会大大增加。同时,如果和教师留白的问题过多,学生就会花费大量的实际用以应付教师的的问题,精神过度紧张,极易出现学习疲劳,不利于学习;反之提问过少,学生没有学习方式的变动,不利于学习情绪的调动和师生间的交流互动,也不利于学习。鉴于此,教师一定在课堂留白中把握好问题的难度和密度。

三、致力课堂的“精”,巧用课堂语言“留白”

初中语文的学习就是初中生通过对文字的接触,结合自身的思考来诠释作者的意境。为了让初中生准确的把握文章的主旨,那么在开展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就可以采取语言留白的方式,让学生通过文字的阅读了解作者真正的意境。初中生思维能力较弱,对于抽象的理论化的问题不感兴趣,所以教师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一定要简化语言,该说的少说,不该说的不说。在语言的应用上强调语言的精准,让语言背后透漏出阅读者的情感和思想。在教学中,初中语文教师不要把讲授的内容和盘托出,有时候可以根据课堂的需要,要讲究语言含蓄,通过设置悬念一步一步地将学生引入到问题之中;教学停顿也是教学所必不可少的语言变化方式,它所造成的暂时性的语言“留白”,目的是给学生以咀嚼、回味已讲内容的机会,便于进一步使“教”和“学”顺利进行。对于语言的留白,只有所留之“白”能引起学生的联想和想像,生出“实”来,才是能启发学生思维的教学艺术,才能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上一篇:接线分析下一篇:校园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