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白也精彩(精选6篇)
留白也精彩 篇1
留白,追求的是“于无声处胜有声”,“不着一字,尽得风流”,让学生有自我思索、自我开创、自我翱翔的时空,让学生主动探究,用自己的知识和体验去“补白”、去创造、去提高,这不正是新课程语文教学的一大亮点吗?这不正是一个语文教师所孜孜追求的吗?
当代中学生风华正茂,感情充沛,想象力丰富,语文老师应该在课堂上努力创造一些空白,让学生在空白情境中尽情释放个体情感。那么如何创造和利用空白来带领学生进入无声之境?语文教学该怎样留白?下面我就具体地谈谈“留白”的运用策略。
一、设置悬念“留白”———激发兴趣
孔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愤”和“悱”,实际上是学生进入积极思维状态前的心理状态上的空白,此时学生的注意力、思维、情感、意志等交织在一起,是智力发展的最佳时刻。教师要善于创设这样的空白情境,引导学生进入“愤”和“悱”的状态,点燃学生探索的热情,激活学生的思维。
例如,教《罗布泊,消逝的仙湖》时,教师不要急于让学生读课文,而让学生看题目,问:“通过题目你都想知道哪些问题?”“罗布泊是个什么样的地方”“罗布泊以前什么样子?现在什么样子”?“罗布泊为什么称为仙湖?”“罗布泊消逝的原因是什么?”……学生所提问题几乎涵盖了课文的所有内容。这时我“乘胜追击”,让学生带着这些问题读课文,看谁最快找到答案。这正是“留白”价值的体现:既唤醒了学生的问题意识,又培养了学生认真读书、勤于思考的学习品质。学生表面凝神屏息,而内心却如即将喷发的熔岩,异常活跃。
二、拓宽文本“留白”———激越情思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以教材为依托,立足文本,超越文本,抓住课堂教学的空间,引导学生放飞思维。有些课文中关键的词语、重要的语段给学生留有丰富的想象空间,如果教师能准确地把握并灵活地运用这一点,往往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进一步促进学生知识、能力、情意之间的转化与整合,引导学生联系课文情况和生活经验去体味、去想象。
该如何利用好课文的留白点?教师要善于把它们和学生的已有经验、教师的教育机智、教育思想等相关资源整合起来,把这些“留白点”变成神奇的“魔法棒”。
1. 利用疑点解留白,挖掘深层含义。
研读文本,不可凭空臆断,也不可一扫而过,要培养言之有据的分析习惯。如果我们放弃有思考价值的疑点,只抓高声朗读,抓疏通文字,让学生登台表演课本剧,课堂倒是会活跃,但学生会失去有价值的思考。语文课不应该有太多的表面热闹,应该把学生思维能力的提高摆在首位。
在学习《藤野先生》时,有学生突然提出:“‘东京也无非是这样’中的‘也’是关联词,前面没有句子,跟谁关联?为什么文本第一句要这么写?”我不急于说出答案,而是及时留白,让学生根据文中的信息及自己了解的相关信息进行探讨。通过反复探究,大家明白了文本第一句的前面有潜台词,这里省略了,尽在不言中。大清帝国日暮穷途,腐败不堪,作者东渡,留学日本,为的是寻求救国救民的良策,没想到到了日本,发现东京的留学生如此浑浑噩噩、醉生梦死,于是失望与不满之情充盈胸际,难以抑制,浇铸出“东京也无非是这样”的话。这句话看似平常,实则内涵丰富,感情浓烈,留给了读者想象的空间。
在七年级下册《赵普》中,赵普是“补缀”奏荐某人的“旧纸”再上疏宋太祖的。有学生质疑:“重写一分奏章比‘补缀’容易多了,为什么赵普要如此费力呢?”一语既出,惊动四座,我也有点措手不及,于是师生一起讨论。我的答案是:“奏章是赵普心血的结晶,太祖舍得撕,我赵普还舍不得扔呢。”学生的答案却更多:“‘补缀’有弥补之意,提示太祖要弥补过错。”补缀的奏章前所未有,特别醒目,提醒太祖反思。“撕了一次可以补,你太祖再撕了,就无法弥补了。”“破烂的奏章提醒太祖用人不要只看外表,要看实质。”从而挖掘了赵普新的形象性格。假如没有课堂的留白,怕是永远没有如此让学生自豪、老师惊叹的机会了。
2. 利用细节悟留白,探究言外之意。
有些课文把握其大意不难,但对局部的细节问题学生容易忽略。课文中的细节需要反复引导,学生才能把握。因此,在课文的细节处,教师要善于激活学生的思维,进行艺术的补白和再创造,从而在更高意义上充实和升华文本。
《斑羚飞渡》是一篇感人至深的小说。斑羚在危难时表现出来的智慧、勇气和自我牺牲精神,让每一个读过文章的人精神震撼,启发人们重新认识这个万物共生的世界。为了深入体味作者的情感,培养学生深入研读的阅读品质,我抽取文中的关键细节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根据上下文做出合理推断。在分析镰刀头羊的三次叫声时,巧妙留白:“请学生闭目想象具体情境,有兴趣的可以模仿三声不同的羊叫,并说说在学羊叫时想传达什么信息。”学生静心体会,感悟到:“第一次叫声,含有无能为力之意;第二次叫声,是招回母斑羚,并告诉斑羚群,已想出自救方法,要迅速实施;第三次是决定牺牲正当盛年包括自己在内的同类的一声忧伤的叹息,也是补充死亡命令。”设计这些空白,意在引导学生充分感受主人公的身份、处境,深入理解主人公的内心,在尊重上下文及主人公心理的前提下,培养细致入微的思维习惯。
3. 利用标点填留白,变“无”为“有”。
标点符号是书面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文字粘连配合,成为文章不可缺少的细胞。标点的多样性、丰富性为文章增添了许多内涵,特别是省略号的使用往往会使人产生“千言万语尽在不言中”的感觉。因此,教师可引导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去联想,去补充。在这些似乎“无”的空白之中,隐藏着极丰富的“有”。
如《故乡》一文,当见到阔别二十余年的闰土时,“我”说了一句话“阿!闰土哥,———你来了?……”这短短的一句话,运用了五种标点,每个标点都值得深究,剖析人物的内心世界。这时我创设留白:“‘我’当时心里会怎么想,请在标点处各加一句话,反映‘我’当时的心情。”我通过填补空白,学生从中领会“我”兴奋—欢喜—生分—疑问,急切了解的一系列心理变化。这样的教学蕴含着鲜活灵动的生命力。
又如《鼎湖山听泉》是一篇文质优美的游记,尤其是第四自然段描写夜晚听泉的那个段落,更是精彩,那变化多端的泉声仿佛就萦绕在我们的耳边。特别是段尾的“———”更是意犹未尽。教学时,我让学生想象:“除了泉水‘绕过树根,拍打卵石,穿越草丛,流连花间’外,还有哪些动作?最好也用上四字词语。”学生的话匣子一下被打开了,思如泉涌:亲吻小草,抚摸小虾,拥抱明月,跨越岩石,等等。学生在填补空白的过程中,不仅真切地感受到了泉水的千变万化,而且理解了这个省略号“此时无声胜有声”的作用。
4. 利用结尾探留白,激荡思绪飞扬。
这种留白,虽然是文学作品中未明确写出的部分,但它仍是文中已实写的内容向读者所暗示或提示的部分。它存在于情节结构层面上。如《孔乙己》的结尾:我到现在终于没有见到———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孔乙己到底有没有死?如果死了,他会是怎么死的?我启发学生联系上文孔乙己的社会地位、性格、品行去思考。不少同学认识到:孔乙己受封建教育制度的毒害而好逸恶劳,四体不勤,又死要面子,被丁举人打折腿后,连窃也不能,其结局的这一留白点充溢着作者独特的感情。到这里学生想象的翅膀已展开,并各抒己见,解说这一留白:有的说孔乙己在冰天雪地中冻死;有的说他没钱医治活活痛死;有的说他饿死;也有的学生说孔乙己没有死,他借钱治好了腿,后来还中了举,也像丁举人一样淫威乡里……如果作者写出了结局,就不会有我们现在的争论,就会缩小读者思考的空间,作品的余味也会降低。
我们可以想象,学生在填补这些留白的过程中,会有什么样的收获。正如西方著名的神学解释学家H.奥特说:“在诗歌和艺术中,存在着一种创造性的空。而这种创造性的空的理解和填补,往往体现了人的生存中必然存有的一种生命体验,也是人的生命中最为本真和创造性的东西。”
三、延伸课外“留白”———激活创新
按照一般的教学环节,课文教完了,语文课也就结束了,学生的语文学习似乎就告一段落了。但语文的学习仅仅是语文课的任务吗?大语文教学理念告诉我们,要拓展学生学习语文的渠道,让学生带着问题走出课堂,带着更深、更新的问题走出课堂,并为解决问题而自主学习。而这就需要我们在结束语文教学的时候善于恰当地留白,从课文引申拓展开去,把课堂上的“留白”延伸到课后,鼓励学生向课外书、向生活学习语文。
我在《纸船》的读写创造环节中,设计了这样一个“留白”式的仿写练习:结合你对母爱的感受和理解,仿照开头的两句写几句诗。
小时候,母爱融在乳汁里,吮着它,香甜甜。
长大后,母爱藏在枕头里,枕着它,意绵绵。
……
这样的设计既是对课堂内容的合理延伸,又为学生的创新意识搭建了平台,学生易于接受,颇具匠心。如有的同学课后仿写了这样一些有趣的句子:
上学后,母爱装在书包里,背着它,沉甸甸。
寒冬里,母爱织在毛衣里,穿着它,暖融融。
送别时,母爱嵌在窗框里,望着它,情牵牵。
离别后,母爱装在信封里,读着它,意浓浓。
值得注意的是,留给学生的“白”多了,教师在课堂上反而不轻松了。而要充分地留白给学生,教师必须思维敏捷,即席发挥的能力强,必须拥有“复合型”、“开放型”、“创新型”、“学者型”的知识结构。要让学生的主体意识得以充分发挥,让学生的综合素质在这种“留白”的课堂教学中得到真正的提高,使语文教学更有实效,教师在“留白”上必须做到以下两点。
1. 时间“留白”,提出问题停一停,给学生充分阅读和思考的时间,让学生的思维过程充分展现。
在课堂教学中,师生、生生、学生与文本之间的对话,都需要一个思考分析的过程,需要留白。经常在公开课上看到这样的情境:老师问题一提出,马上就听到学生滴水不漏的回答。于是一堂课你问我答看似严谨,如行云流水,但究竟能否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值得探讨。美国一位教育专家说:“对学生的提问,在每个问题提出后,至少要等待3分钟,若不给学生留思考的时间,提问也就失去了价值。”其实,充满活力的课堂不排斥静。留一点空白,让学生静心思考;留一段寂静,让学生默读,用心与文本对话。频繁的问答,难以达到对话的最佳境界,有时一段冷场往往绽放智慧之花。教师留给学生特别是学困生争辩、质疑的时间,同时也就给自己留下了发挥无限智慧和创造力的空间。
2. 思维“留白”,不急于灌输观点,少分析多倾听,启发学生自我感悟,尊重学生个性。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正所谓“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在课堂教学中不能用所谓的标准答案来取代学生的感受,统一学生的理解,束缚学生的思维,抵制学生的个性,以致阻碍学生的创造。教师应留出理解结果的空白,对有些问题不必给出一个具体的答案,应该让学生充分发表不同的意见,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分享多元的理解和观念。因为人们无法预料教学所产生的成果的全部范围,“没有预料不到的成果,教学也就不成为一种艺术了”(布卢姆)。
老子说:“大音希声,大象无形。”我想,只要向艺术学习,巧妙运用留白技法,重视“留白”,积极“留白”,给学生留出想象和创造的余地,使学生自主学习真正落到实处,我们的课堂就会焕发出春天般的活力。
让我们的语文教学留白出彩,让我们的学生在无声中感悟更多的有声。留白亦精彩。
摘要:“留白”是语文课行之有效的教学艺术, 是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作用的有机统一。在课堂教学中, 既要留下教学空白, 又要利用好留白, 做到实处含虚, 虚处探实, 激活课堂, 开启学生的智慧, 培养创新思维, 达到“于无声处听惊雷”的艺术效果。
关键词:语文教学,留白,运用策略
留白也精彩 篇2
摘 要:巧妙地将写诗作画艺术中的“留白”手法运用于数学课堂教学中,不但能使学生拥有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而且能留给学生知识上、心理上暂时性的“空白”,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提高学生探究并解决问题的兴趣。
关键词:小学数学;留白;探索
众所周知,“留白”是绘画艺术中常用的一种表现手法。其实质是欣赏者通过“补白”和画者之间进行对话、交流和建构的过程。如果巧妙地将写诗作画艺术中的“留白”手法运用于数学课堂教学中,不但能使学生拥有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而且能留给学生知识上、心理上暂时性的“空白”,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提高学生探究并解决问题的兴趣。
一、在悬念处留白
苏联著名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有经验的教师在讲课的时候,往往只是微微打开一个通往一望无际的科学世界的窗口,而把某些东西有意地留下不讲”。这样就给学生造成了暂时性的知识“空白”。孔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愤”“悱”实际上是学生进入积极思维状态前的一种短暂的心理状态上的“空白”。我们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在导入处创造悬念,留有空白,引导学生进入“愤”“悱”状态,提高学生探究和解决问题的兴趣。这样既能加深理解、记忆深刻,又能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意识和创新能力。例如,在《通分》的导入时,我是这样设计的:你有办法比较大小吗?先试着自己独立的尝试分析、思考,然后组内交流、整理,最后进行全班汇报、展示。学生在交流汇报自己的解决方法时,由于都是经过自己独立的思考,而且每个人都有话可说,他们的方法也是多样的。
二、在预设中留白
很多教师善于预设一些富有创意的教学活动,在教学中以各种形式鲜明地突显出来,并以其新颖性、奇特性、启发性吸引学生主动热情地进行创造性学习。
在教学长方形的面积时,先让学生用1平方分米的小正方形测量3幅画的大小,感知面积是有大有小的。接着让学生凭自己的经验,大胆的猜测一下,长方形的面积可能与它的什么有关?学生各抒己见,有的说与它的周长有关,有的说与长或宽有关。学生回答后,给学生每人几个长方形(长、宽分别是整厘米数),分别测量出长、宽以及面积,从而得出面积公式。接着让学生进一步验证为什么长方形的面积=长×宽?这时巧妙地点燃了学生思考的烈焰,撞出了智慧的火花。因此,成功的教学预设本身就应该给学生与教学创造提供充分的空间,这样有助于展示学生丰富、独特的内心世界。
三、在指导纠错时“留白”
在教学中,学生自己能发现和解决的问题,应让学生自己去做;学生自己不能发现甚至做错的问题,教师应引导他们提出并指导他们解决。如,学习了“商不变性质”后,学生做有余数的除法时出现了一些错误:⑴6200÷600=62÷6=20……2 ⑵178÷25=(178×4)÷(25×4)=712÷100=7……12 ⑶1300÷30=13÷3=4……1我把这些题目写在黑板上,引导学生讨论“计算结果对不对?为什么?”然后要求学生不用简便方法重算一遍,就会发现第⑴题的余数应该是200,因为被除数和除数同时缩小了100倍;而第⑵题把被除数和除数同时扩大了4倍,就应该把余数缩小4倍;第⑶题被除数和除数根本没有同时缩小相同的倍数。这样,学生通过讨论,再动手实践,自己找出错误原因,明确了“商不变性质”在有余数的除法中的实际应用及注意点,不仅对所学知识有了进一步的理解,而且提高了学生的学习能力。
四、在情境中“留白”
学习是学生主动的建构活动,学习应与一定的情境相联系,在实际情境下进行学习,可以使学生利用原有知识和经验同化当前要学习的新知识。这样获取的知识不但便于保持,而且容易迁移到新的问题情境中去。在情境出现后,给学生留出独立思考的时间和空间就能激起学生无穷的遐想。
例如有位教师在执教《直线和线段》时,中间有这样的一个片断。师:孙悟空的金箍棒有什么奇妙的地方吗?生:它可以变长。师:假如这条直的线就是金箍棒的话,现在我们就让它变长。(多媒体课件演示)师:你觉得它发生了什么变化?生:向两端延长。师:告诉你一个小秘密,这条直的线它可以穿过这块屏幕,穿过教室,穿过教学楼,一直不停地向两端延长,我们说它可以向两端无限延长。闭上眼睛想象一下,这条直的线穿过这块屏幕,穿过教室,穿过教学楼,一直不停地向两端延长……学生的想象经过多媒体课件的演示,真是身临其境:画、声、光、动作于一体的画面,使学生具体地感知到什么是“向两边延长”,什么是“无限”,使抽象的概念变得具体起来,形象起来。教师有意识地留出时间让学生想象,为他们制造了心理上的空白,这种留白能有力地引导学生的思维在无限的时空领域纵横,学生学得积极主动,学得快乐。
五、在质疑中“留白”
“首先是怀疑,然后是探索,最后是发现。”有了问题,才能促使学生带着问题去进行一次次地探索,去发现。学生质疑问难的时候,心理上可能是“空白”的,需要教师引导,让学生从“愤”“悱”状态中跳出来。例:教师出示了这样一组信息:每组割3筐,每筐15千克,4个小组一共割多少千克?学生的做法很多,其中一位学生在别人讲好后对教师说:“老师,我与他们不一样,我是这样做的。”教师捕捉到这是激发学生主动探索的好时机,于是,在学生质疑时,留给学生发言表达的机会,教师带着学生一步步走向问题,并寻找到答案。
六、在评价上留白
留白亦精彩 篇3
实处。
关键词:留白;攻略;精彩
中国古代的老子最先提出了“知白守黑”这个朴素的辨证观点,它深远地影响着中国绘画中“留白的运用”。正所谓“虚实相生,无画处皆成妙境”“留白”能给观者留下联想、想象的余地和空间,可以表现更多的东西。语文虽然不同于绘画,但同属于文艺的范畴,在语文教学中“留白”,能留给学生多一些表现的机会,多一些思考的空间,这也是符合新课标“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要,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的理念。那么,怎样“留白”才实用,才精彩,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留白”攻略一——将问的权利还给学生
古人云:“学贵有疑。”可见疑是探究新知的开始,也是探究新知的动力。《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强调构建一种“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其中“探究”的核心就是“质疑”。在语文课上,如果把“问”的权利还给学生,让学生自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可以使老师的教学有的放矢,可以更好地激活学生的思维。要改变“老师问,学生答”,改变“老师再三鼓励,学生无人回答”的局面,首先要打消学生怕被嘲笑和批评的心理,创设一个相对宽松的环境,让学生敢于提问,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也不能走过场,学生有能力解决的,可以让学生合作解决;对于学生感兴趣并与课文内容密切相关但自学有困难的,要及时组织讨论。当学生能争先恐后提问时,老师就应该指导学生问一些有价值、有深度的问题,即引导学生从课文的重点字词句处、内容关键处、理解困难处、与日常生活不同处等方面提出问题,使学生的提问逐步由“多而杂”转变为“少而精”,让学生学会质疑。
二、“留白”攻略二——把读的权利留给学生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说明书要读,而且要认真读、反复读,因此语文教学要把“读”作为一个重要环节来处理,老师要精心选择读的形式和方法,让学生始终处于一种积极兴奋的读书状态。把读的时间留给学生,还要求教师在朗读训练中引进选择机制,因为学生的朗读能力是不相同的,要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或角色来读,这样,他们往往会获得成功,从而满怀信心、主动积极地投入到下一项学习活动中去。同时,把读的权利留给学生,还要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使学生意识到一篇课文不仅要在课堂上读,还需要在课前读,达到读通、读准,做到正确、流利;也需要在课后读,将一些精彩片段熟读成诵,从而内化为自己的语言。
三、“留白”攻略三——把讲的权利让给学生
陶行知说:“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古人也有“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的说法,因此,课堂上老师应该从“独奏者”过渡到“伴奏者”,让学生始终参与课文的理解。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好的语文课应将讲的权利让给学生,应将课堂讨论有机地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对重点词句、含义深刻的句段,应让学生品够,议透。在议论中,教师要引导学生从书中找到根据,发表自己的见解,特别是与众不同的见解,让学生在议论品评活动中自己去尝试语言、鉴别语言、理解语言、学会运用语言。对于学生思考后所发表的观点,教师应及时给予一定的表扬、鼓励,让各个层次的学生都尝到成功的乐趣。这样,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发挥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四、“留白”攻略四——把练的选择权利放给学生
新课标倡导学生的个性化作业,这就要求老师打破目前语文家庭作业现状,少布置机械重复的作业,而是根据教学内容,多设计一些开放性的、需要学生去探索、收集、整理、获取信息的作业,或设计一些多样性的作业,让不同学生能根据自己的能力、兴趣爱好去选择,这样可以提高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效率。如学完《桂林山水》一课后,考虑到学生的兴趣和特点,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达学过课文后的感受(可作诗、绘画,可以为桂林写广告词……),效果不错:喜欢绘画的同学,用五彩的笔画出了桂林山中有水,水中有山,山水交融的奇丽景色;喜欢作诗的同学作出了一首首绮丽的小诗;到过桂林旅游的同学选取给自己留下深刻印象的一个景点写了一段导游词……当教师设计多样性的作业,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智力、能力来选择做,这样学生把作业当作一种快乐,无压力,乐于完成,提高了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效率。
当然,要实现在语文课堂中留白,还是有一定的难度的,因为首先要更新的就是我们的观念,只有那种能给学生自主空间的教学,只有那些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才能更加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而这一切的实现,都是以教师在课堂上的“留白”作为基础的。重视“留白”,积极“留白”,这样的课堂才是生动活泼的课堂,这样的课堂才能使学生的自主学习落到实处。正所谓:留白亦精彩!
参考文献:
预设留白生成精彩 篇4
小学英语教学是一种开放性、多向性、交流性很强的双边活动.它需要教师在课堂这一有限的时空内针对某一目标对学生进行启发引导, 给他们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发挥主体作用, 自主探索、主动学习.因此, 小学英语教学的留白不是空白, 它是动静的和谐, 是张弛的结合, 是一种“自主、合作、探究”型的教学模式, 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行之有效的手段.
一、预设导入阅读留白,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著名特级教师于漪有一句名言:“课的第一锤要敲在学生的心灵上, 激发起他们的思维火花, 好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教师在导入新课阅读时, 根据教学内容巧妙地设置悬念, 留下一段空白, 可以使他们快速集中注意力, 进入最佳思维状态和求知欲.我们在教学过程中, 可以让学生从产生疑问入手, 然后提出疑问, 再通过自主探究、小组合作学习, 学生自己解决疑问, 以问促学.
如在一堂市评优课中, 执教者在呈现课题后进行留白处理, 让学生通过课题《A letter to a penfriend》预测对话的相关内容, 提出相应的问题.学生在教师的诱导下积极思考, 提出了与课文对话内容一致的问题:Who is writing a letter?Who is the penfriend?What is the letter about?接着, 学生们带着自己提出的问题积极主动地进入了自主阅读、自主探究的学习活动中.教学的目的在于启发诱导学生思考, 老师并不急于给出答案, 而是给出时间、空间, 引导学生走进文本, 一层层地叠加, 问题的答案已经是呼之欲出.悬念的设置逐一得到解答, 教师只是在一旁引导, 课堂教学犹如文章的布局谋篇, 首尾呼应, 一气呵成.在这样的学习中学生才能体验到自主学习的快乐, 课堂才更显充实, 更有生机.
二、预设提问留白, 尊重学生的思维过程
美国有位教育专家说, 对学生的提问, 在每个问题提出之后, 至少要等待3秒钟, 这样做有很多好处:可以有更多的学生能够主动而又恰当地回答问题;可减少卡壳现象;可增加学生的信心;可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可增多发散性思维的成分;可增加学生回答问题的多样性等.若不给学生留思考的时间, 提问也就失去了价值.因此, 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一定要留出思考的空白, 给予学生充分思考的时空.
英语课堂上, 我们经常会围绕教学内容设计问题, 并与学生展开对话操练.对于交换个人基本信息、问候等较容易回答的问题, 教师可以要求学生立即回答.而对于需要一定时间进行信息整理的问题就不能这样处理了.思维是一种能力, 更是一种过程.有的教师只注重结果, 而忽略了思维过程, 问题一提出, 就马上要求学生发言, 不给学生充分思考的时间, 只要学生说出正确答案, 教师就心满意足, 这种不“开”只“达”的教学方式, 使学生的思维受到限制, 能力培养也成了一句空话.如:1.Which season do you like best?And why?2.How can you make a penfriend?3.What can we do if we lose our way?…此类问题学生需要一定的时间来思考, 教师要尊重学生的思维过程, 在提出问题后要有意识地停顿, 给学生消化、吸收、甚至讨论的时间, 这样学生才能针对问题积极思考、主动探讨.
三、预设文本留白, 放飞学生的想象
在英语教学中, 教师要以教材为依托, 立足文本, 超越文本, 抓住课堂教学的空间, 引导学生放飞想象.而想象是思维的核心, 是创新的前提.如在故事教学中, 在故事发展的关键时刻, 教师不妨留下悬念, 给学生丰富的想象空间, 这就是学生展开想象的切入口.如果教者能准确地把握并灵活地运用这一点, 往往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能进一步促进学生知识、能力、情意之间的转化与整合, 能引导学生联系课文情况和生活经验去体味, 去想象.
如在教学6A Unit1 Part E时, 教师先以故事的形式进行教学导入:On Sunday morning, Mr.Smith is taking a walk in the park.Suddenly, he sees something on the ground.It is a ten-yuan note…接着, 教师让学生发挥想象, 说说Mr.Smith会怎么做?学生讨论热烈:
S1:Mr.Smith will pick up and note and put it into his pocket.
S2:Mr.Smith will not pick up the note because he knows he shouldn’t walk on the grass.
S3:Mr.Smith will pick up the note and wait for the owner.
…
老师对学生的猜想和表达表示赞许, 接着叙述故事的发展:Mr.Smith looks around.There’s no one nearby.He quickly walks to the note and picks it up.Then a park keeper comes up to him…接着教师继续让学生发挥想象, 说说故事将如何发展.学生的思维再一次被激发:
S1:The park keeper says to Mr.Smith:“It’s my money.Give it to me.”
S2:The park keeper says to Mr.Smith:“I saw the note, too.Let’s share it.”
S3:The park keeper says to Mr.Smith:“I can help you find the owner.You can give the note to me first.”
…
这样的设计一方面是对文章内容的进一步充实, 另一方面是对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训练, 同时培养学生不要贪小利的情感.学习是学生主动的建构活动, 学习应与一定的情境相联系, 在实际情境下进行学习, 可以使学生利用原有知识的经验同化当前要学习的新知识.这样知识不但便于保持, 而且易于迁移到新的问题情境中去.有了精彩的情境, 加上恰到好处的留白, 就能激起学生无穷的遐想, 绽放问题情境的趣味性和应用性.
四、预设知识留白, 完善学生的知识体系
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化, 我们应该还学生以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地位.在课堂教学中不能以教师的知识体系来统一学生的理解, 束缚学生的思维.在课堂上, 把某些知识有意识地留下不讲, 给学生暂时性的知识“空白”, 这会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使他们迫不及待地想去了解这一知识点.每个学生都有不同的知识基础, 都有自己独特的理解方式和思维方式, 因此, 教师应留出空白, 让学生自己去构建和完善知识.
如在教学6A Unit5 On the farm时, 执教者提出问题:What can you do on the farm?
S1:We can water trees.We can pick fruit.
T:Yes.I watered trees, picked oranges and tasted them last Monday.What else can you do on the farm?
S2:We can pull up carrots and milk cows.
T:Good!I pulled up carrots and milked cows last Tuesday.And I also collected eggs.
接着老师让学生观察上述画线的句子, 看它们跟以往的表达有何不同?
S1:动词后都有“ed”.
S2:“last Monday”、“last Tuesday”都是表示过去的时间.
T:Great!谁能归纳成一句话?
S3:当表示过去发生的事情时, 动词后要加“ed”.
T:Excellent!Then how to pronounce“ed”?
教师带读:watered trees, pulled up carrots
picked oranges, milked cows
tasted them, collected eggs
让学生归纳总结:“ed”在原音、浊辅音后发/d/;在清辅音后发/t/;在“t”后发/id/.
这种留白的设计并不是对部分知识的舍弃, 而是通过留白的设计去调动学生思维的主动性与积极性, 通过自己的探索研究去获得空白处的内容, 从而达到对知识的掌握.
五、预设课外留白, 提高学生的语言实践
“取法于课内, 得益于课外”.课堂教学的时间、空间是有限的, 如果发挥好课堂教学向课外的辐射作用, 则可以使有限的时间、空间获得无限的延伸.通过仿写、课外阅读适量增加学生的读写量, 从而培养学生的读写能力.
如教学6A Unit1 Public signs, 我让学生课后上网搜索更多关于公共标识的英语表达.
在教学6B Unit3 Asking the way, 我设计了这样的课后练习:
Communicate with your friends:How do you get to school from your home?Then draw a map and write a short passage. (请与你的朋友们交流:你是如何从家到学校的?然后画出地图并写一篇小短文.)
I Study at_______________________.It’s______ (far from/near) my home.It’s about_____________away.I usually go to school_____________ (by…/on foot) .First I_______ (go/ride) along_________________, then turn___________at_____________ (…Road/…crossing) .__________________
老师设计“留白”于课外, 通过收集资料拓展了教学内容, 丰富了学生的知识;通过说、画、写的形式加深了学生对文章的理解, 与课堂教学相得益彰.此外一些根据课文、单元主题编排的小练笔, 综合性学习, 都可以帮助学生实现知识的迁移, 并能让学生举一反三, 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同时激发了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提高了学生英语实践的能力.
总之, 英语教学是一门以学生为主体的“艺术”, 教学中的“留白”正是这种主体性的具体显现.让我们巧妙地在英语教学中预设留白, 尽可能地给学生多一些思考质疑的空间, 多一些自主探究的时间进行思维碰撞, 让教师的预设之“白”, 在学生身上生成各自的“精彩”.当然, “留白”只是手段, 不能过于夸大其作用而滥用, 不能流于形式, 一味放手, 而必须建立在明确的目标基础上和达到所需效果的前提下.教必有法, 教无定法, 适合学生的才是最有用的方法.
摘要:小学英语教学中的“留白”艺术, 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行之有效的手段。本文结合一些案例, 就预设导入阅读留白、提问留白、文本留白、知识留白、课外留白这几个方面展开探讨, 让学生在“补白”的过程中生成课堂的精彩.
关键词:留白,求知欲,思维,自我构建,语言实践
参考文献
[1]胡晓芸.2011留出一片精彩——谈小学英语教学的留白艺术[J].小学教学设计 (英语) (2) .
[2]刘美芳2009.10留白, 绽放别样的精彩[J].河北教育 (10)
语文课也可留白 篇5
意……
【关键词】语文;留白;导语留白;内容留白;结语留白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留白,顾名思义,就是在作品中留下相应的空白,给人留有想象的空间。南宋马远的《寒江独钓图》,画面中一只小舟,一个渔翁在垂钓,整幅画中没有一丝水,而让人感到烟波浩渺,满幅皆水,正所谓“此处无物胜有物”。文学,音乐上亦多有“不着一字,而形神俱备”“无声胜有声”的留白。
将留白艺术运用在语文课上,也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一、导语留白,抛砖引玉
初中的语文教材中,有很多的课文是需要放在写作背景当中去才能更深入地体会文章情感的,这就需要给学生补充讲解一些历史的人文的知识,可是,内容如何取舍呢?讲得太多,语文课就成了历史课,舍本逐末;讲得太少,达不到预期的效果。于是,导语留白就非常的重要。
教学《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这一课时,我引用了一部影片中艺术化处理的一段,非常有画面感地讲解百年前中国的格局,我是这样导入的:
“一百年前的中国,中国人民推翻了清朝,但是,中国的出路何在?记得一部影片这样记录当时的中国格局:一张巨大的桌子上摆着一块金鸡形的大蛋糕,由中国各个省份构成,分享这块大蛋糕的是各个国家,有英国,有法国,等等,他们张开大嘴,分享这块大蛋糕,你吃山东,我吃青海,个个喜笑颜开。可是,中国呢?山河破碎,民不聊生。中国的出路何在?许多有志之士迷惘,在这样的情形下,李大钊写下了《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这篇文章,激励大家。”
这样的开场白起到了抛砖引玉的作用,激起了学生的爱国之情,学习文章时,情绪充沛,达到了预期效果。
二、内容留白,大胆取舍
教学《福楼拜的星期天》这篇课文时,原打算用两个课时讲完这一篇自读课文,可是,按着自己设计的思路,发现一节课虽有点紧凑,但也能上得完。问题就在于,如何取舍。
以往备课,总怕遗漏什么,总怕遗漏的部分会影响学生的整体理解,会影响学生的考试成绩,所以,课尽量上得面面俱到。
这篇课文,重点在于体会莫泊桑的场面描写,体会他对四位文学巨匠的不同描写,写出了他们不同的特点的方法。
围绕这个重点,我先给同学们一个问题:“这篇文章是什么体裁?”有人说是散文,也有人说是记叙文,于是,我这样开场:“我更愿意把这篇文章看成是莫泊桑的练笔之作。”
这样的导语很自然地引入了学生课前搜集福楼拜与莫泊桑的故事的展示环节。在讲述了他们的学写文章的故事之后,我告诉同学们:“大师的文笔就是这样锤炼出来的,今天,我们也模仿这篇文章写写练笔:一个场面描写,至少两个人,抓住人物的不同特点,写出他们的肖像。”
怎么将这么多人联系在一个场面中呢?从文中找出这样的句子。学生很快就找到相应句子,并知道文章用的是时间顺序。
怎么写出人物的不同特点呢?这是这篇文章的重点。于是,我把时间给了学生,让他们先找出最能体现四位文学巨匠气质的词语,分别从文中找出相应的句子来说明。
我引导学生围绕屠格涅夫的“博学多识”、都德的“生性健谈”、左拉的“沉默寡言”和福楼拜的“热情奔放”来理解人物形象。
在交流讨论中,学生明白了,原来围绕一个人的不同气质,选择不同的人物描写方法,才能突出一个人的特点。
在教参中,这四位人物的性格特点还有好几个词来形容,但我都忽略不计了。我认为,只要教给了方法,对于老师没有讲到、没有讲透的地方,学生也有能力自己去理解。
从同学们交上来的练笔中可以看出,学生们对于写出人物的不同特点已掌握了方法,剩下的只是不停地练习,在不断的练笔中,提高自己的遣词造句的能力。
语文课的教学中,大胆取舍,有效留白,就像猫教老虎学本领一样,可以留一手,逼迫学生自己去思考。这样,学生才会自己走,也才会青出于蓝。
三、结语留白,意犹未尽
一节课好的结语,可以起到余音绕梁、意犹未尽的效果。
教学《土地的誓言》一课时,我是这样设计结束语的:
“今天,端木蕻良的誓言早已实现。作为21世纪的我们,应该怎么做,才能让祖国不再有往日的屈辱呢?送给大家一段话,选自梁启超的《少年中国说》。
故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
读到这儿,聪明的孩子们便跟着我一起读:
“少年强则——”
“国强!”
“少年独立则——”
“国独立!”
“少年自由则——”
“国自由!”
“少年进步则——”
“国进步!”
“少年胜于欧洲则——”
“国胜于欧洲!”
“少年雄于地球则——”
“国雄于地球!!”
孩子们的声浪一浪高过一浪,我知道,他们已经懂了我的言外之意,还用我再说什么吗?
留白是一种智慧,也是一种境界。
语文课上,也可留白。
运用留白艺术 演绎课堂精彩 篇6
【关键词】留白艺术课堂精彩
【中图分类号】G424.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3-0057-01
一、課堂留白与课堂精彩的含义
课堂教学的留白是指教师于一定的时空中,针对某一目标,有意留出相当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思考和创新,向学生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让学生自己去构建对数学的理解。
数学课堂的精彩不仅要关注教师讲得多么精彩,更要关注学生学得多么主动。教师一个人精彩的课堂不是精彩的课堂,只有当学生们通过自己的主动活动去构建自己对数学的理解,从而展现出自己的精彩,这样的课堂才是精彩的课堂。
二、运用留白艺术,凸显精彩
(一)留白,留予学生独立思考的机会
独立思考权是人最起码的权利和自由,最本质的人性价值就是人的独立性。教会学生独立思考,为学生创造更为有利的思考氛围是教育的使命。正如瑞士教育家裴斯泰洛齐所说:"教育的主要任务不是积累知识,而是发展思维"。教师是学生独立思考权的维护者、促进者和引导者,应当悉心为学生创造条件,激发学生积极思考,充分享受独立思考权,教会学生学会思维,以发展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所以在进行教学活动时,正如叶澜教授说的那样,让自己少说一点,留出时间和空间给学生,留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机会。
教学过程充满了多元性,不可预测和不确定性,因此,在教学活动中教师不能用自己的思维代替学生的思维,包办学生的思维过程。教师的作用"不在于全盘授予,而在于相机诱导",当我们像绘画艺术中的画家一样"蜻蜓点水",留出适当的"留白",让学生主动参与,用自己的知识背景、活动经验,根据自己的理解,通过独立思考去构建自己对数学的理解,这样的课堂不能不说是精彩的课堂。
(二)留白,留予学生与他人交流的机会
孔子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与人交流,相互学习,取长补短,从古到今都被有识之士所重视。建构主义者Newmann&Wehlag认为:"真正的教学具有以下特征:高水平的思维、知识的深度、与现实的联系、大量的交流以及为学生的发展提供社会支持等"。只有通过大量的知识、信息的交流才能进行知识的建构(创新)。 课堂上教师要留给学生与他人交流的机会,通过学生间的互相交流,来实现优势互补,留下精彩的课堂。
案例:《围矩形》(人教版九上)教学片段:课堂设计围绕学校在建的操场,已知矩形的周长为120 m,我设计了如下思路:(1)面积为 500 m2,求这个矩形的长与宽;(2)面积为 675 m2,求这个矩形的长与宽;(3)面积为 1000 m2,求这个矩形的长与宽;(4)能围成矩形的最大面积为多少?(5)围成黄金矩形,求这个矩形的长与宽。
单从问题本身来看,很多同学可以单独解决,但只是拘泥于一种方法,往往会停留在问题的本身,而通过与他人交流,会使一个表面的问题进入一个更高的层次。课堂上留予学生与他人交流的机会,这样的课堂会出现意外,也会出现惊喜,也会留下精彩。
在解决第四个问题的时候,学生马上喊了出来,最大值为900 m2,因为小学的时候老师讲过当矩形的周长一定的时候,围成正方形时的面积最大。于是我紧接着问了一句,那你知道为什么吗?你能用本章所学的知识来解释为什么最大值为900 m2吗?给予学生充足的时间交流之后,学生开始汇报,在他们小组讨论的时候,我注意到他们小组的每位同学都想到了方法一,而当一个同学想到方法二之后,经过交流启发,他们又想出了方法三。如果没有与他人交流的机会,他们小组也许也不会想到从各个角度来考虑这个问题。
(三)留白,留予学生反思的机会
反思,简单地说就是对过去的再认识,使思维上升到更高层次的理性认识。因而从这个意义上说,反思本身就是一种创造性的学习,而课堂小结是对一节课反思的一个很好的机会。但我们却经常可以看到,当课堂教学到"课堂小结"这一环节的时候,要么因为时间的关系,教师一带而过,要么教师包干,自己整理,自己小结。其实,教师要舍得花一些时间让学生进行反思自问:今天主要讲了什么?我知道了多少?还有哪些不懂的地方?我还想探索什么内容等。"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生通过反思,达到一个更高的境界,给平淡的课堂留下精彩的瞬间。
在我们的课堂上,如果能留一个空间让学生自己去填充;留一段时间让学生自己去安排;留一个问题让学生自己去探索;留一个机遇让学生自己去抓住;留一个困难让学生自己去解决,让学生通过自己的主动活动,包括独立思考、与他人交流和反思等,去构建对数学的理解,学生们一定会展现出他们的精彩,而我们的课堂也将能收获许多意料之外的精彩。
参考文献:
[1]殷世东,潘黎.把独立思考权还给学生[J].现代中小学教育,2006(02)
[2]黎金传.新课程理念下数学教学的"留白"艺术[J].新课程(教师),200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