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白

2024-07-21

留白(精选12篇)

留白 篇1

在绘画艺术中, 有意留白, 可以给人无限想象与创造思维, 意趣无穷。同样, 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 留白艺术是不容忽视的, 是重要而有效的教学方法与手段, 可增添艺术性、探究性, 诱导学生主动参与, 投入学习, 创造发现, 加深对文本的理解与感悟, 让课堂生成智慧与精彩。

一、抓住文本留白, 诱导阅读, 加深感悟

在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 若要学生积极而主动地阅读, 教师就需要引发学生的阅读动力与热情。这样, 学生才会全身心地融入文本, 最大化地汲取与把握知识。其中, 文本的空白可以促使学生结合经验与想象, 不自觉地填充与补白, 是吸引与激起学生完成文本、再次构建作品的动力因素。因为人的心理存在一种“完形压强”, 总是追求完美的事物, 当看到一个不完满、不规则 (也就是有“空白”、“缺陷”) 的形状时, 通常会出现一种内在紧张力, 促使大脑紧张而兴奋的活动, 以填补“空白”与“缺陷”。所以, 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 教师要善于发掘文本的留白处, 根据信息与情节的空白点来巧设问题, 设置悬念, 调动学生阅读与探究欲望, 激活学生心智与思维, 促进师生、文本的多向互动, 从而帮助学生深入文本, 发掘文本深意, 打破沉闷氛围, 焕发生命活力, 生成最优化的教学效果。

如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祝福》一文, 文章多处蕴含“留白”, 若能挖掘并细细品味, 则有助于让学生感悟丰富深刻的意蕴, 更好地领悟文本中人物特点, 理解本文的写作意图与思想情感。比如分析鲁四老爷这一形象时, 可由文本空白处进行深入解读。譬如关于鲁四老爷的书斋的描述:一边对联已经脱落……一边的还在, 道是“事理通达心平气和”。引导学生思考:对联展示的是“理学家”的修养标准, 既然鲁四老爷是个“讲理学的老监生”, 为何只挂了一边对联, 而另外一边对联卷了放在桌上?这“不和谐”的陈设, 含蓄地表明, 鲁四老爷是“假理学家”, 是封建卫道士, 阴险虚伪。再如祥林嫂被抢走时, 鲁四老爷说了两次“可恶”与“然而”, 但具体谁可恶, 然而又是什么, 文中并未明说。此时教师可引导学生结合文本内容来填充空白, 由这几个简单的字来探寻鲁四老爷的心理活动, 认识其性格本质。

二、注意课堂留白, 静待思考, 提升深度

课堂留白, 就是给学生留出充足的思考时间, 促进课堂“动静结合”。但在传统教学中, 教师总是滔滔不绝地灌输知识, 却忽视了学生自主思考的空间和独立消化的时间, 收效甚微。有的教师注意到了新课程要求, 注重师生互动和学生主体性的发挥, 虽打破了灌输教育, 却又陷入了形式主义的误区:满满的课堂活动, 但为保证进度, 各活动的开展只是浅尝辄止, 缺乏耐心等待。学生倒是时刻都参与着, 课堂看似无比热闹, 但细细想来, 一直热闹的课堂, 缺乏精心思考, 显得单薄、肤浅。因为真正有效的课堂应该是动静结合的。所以,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 教师要注意课堂留白, 留出安静, 留出时间, 让语文课堂更有宽度与深度, 更丰盈而充实, 生动活跃。

如教学必修一《江南的冬景》时, 提出第一个“主问题”:冬天的江南美在哪里?江南的冬景给作者留下的总体印象是什么?在“逍遥”“可爱”“悠闲”“诗意”“明朗”这几个词中, 哪个是文章的“文眼”, 最能涵盖“江南的冬景”的特征?这时, 教师需要给学生留出沉思默想的时间, 让他们独立阅读、安静而充分地思考, 让语文课堂有短暂的“空白”。而后, 再引导学生交流讨论, 表述各自的观点与看法, 碰撞思维, 将课堂推向高潮, 并在教师点拨启发下, 深化感悟, 加深对文本的整体理解。接着进入品味赏析环节, 看看文中描写了几幅画面?请尝试给每副画面拟一个标题, 并想想自己最钟情于哪幅画面?这样, 由于学生进入沉思, 课堂渐趋安静。而后说说各自喜欢的理由, 对意象及其特点、蕴含的情感加以分析。这样, 在相互交流与讨论中, 课堂再次掀起“波澜”, 生成新的精彩与高潮。利用课堂留白, 对课堂节奏进行了灵活调整, 使之张弛有度, 动静结合, 跌宕起伏。

总之, 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 教师要注意留白艺术, 既要能够充分发掘文本中的空白点, 引导学生填补空白, 创造空白, 深化理解, 也要注意课堂留白, 给学生充足的安静思考时间, 让他们更自主地分析与吸收, 由被动接受向主动思考与探究转变, 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使其体验到参与的快乐, 让整个课堂动静结合, 师生互动、融洽。

摘要: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 教师要注意留白艺术, 既要能够充分发掘文本中的空白点, 引导学生填补空白, 创造空白, 深化理解, 也要注意课堂留白, 给学生充足的安静思考时间, 让他们更自主地分析与吸收, 由被动接受向主动思考与探究转变, 发挥学生主动性, 使其体验到参与的快乐, 从而让整个课堂动静结合, 师生互动、融洽。本文对此进行了分析研究。

关键词: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留白艺术

参考文献

[1]陈卫东.高中语文教学“留白”艺术三板斧[J].语文月刊, 2012 (09) .

[2]金娟伟.浅谈语文课堂教学中的留白[J].文学教育 (上) , 2012 (05) .

[3]楼振林.留白与补白让课堂充满想象的张力[J].学苑教育, 2012 (04) .

[4]赵艳.浅谈高中语文教学尤需留白艺术[J].新课程 (上) , 2011 (11) .

[5]尚玲.语文教学中的留白艺术例谈[J].文学教育 (下) , 2011 (10) .

[6]全君君.语文课堂板书的留白艺术[J].文学教育 (上) , 2011 (08) .

留白 篇2

中国书画之美很大程度体现在黑白对比之中。墨为黑,纸是白。笔墨过处为黑,笔墨不到之处为白。一张白宣纸,笔墨哪里到,哪里不到,书画家在创作过程中是必须考量的。一件精美的书画作品如何留白十分关键。笪重光在《书筏》上说:“精美出于挥毫,巧妙在于布白。”蒋和在《书法正宗》中说“布白有三:字中之白,逐字之白,行间布白”。包世臣《艺舟双楫》里援引邓石如说:“字画疏处可以走马,密处不使透风,常计白以当黑,奇趣乃出。”近代著名书法家林散之拜见黄宾虹时,出示自己的书法作品,黄宾虹说:“古人重实处,尤重虚处,重黑处,尤重白处;所谓知白守黑,计白当黑,此理最微,君宜领会。君之书法,实处多虚处少,黑处见力量,白处欠功夫。”林散之听闻后恍然有悟,并从技道两个方面体味和实践书法中的“黑白”之术,终成一代宗师。欣赏林散之的遗墨,不仅从笔力中感受书法的千钧之力,更要从留白中窥视大千世界的妙趣。

“知白守黑”,语出《道德经》第二十八章“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译成白话为:深知本性洁白,却守持混沌昏黑的态势,将成为天下的范式。这句话的语境是:前有“雌雄”和“荣辱”的对应;后有圣者如何用运用之说。由此可以了解到“黑白”之说,最初是老子训诫世人之语。任何事物都有两个方面,相对立的方面,要做到心中有数。对是非黑白,虽然明白,还当保持沉默,如无所见,相信事物最终会转化的。老子认为做到这一点是普天之下常态的做法。然而,现实世界却不尽相同,甚至与之大谬。为此“黑白”之说便为后人多多演绎。首先是援引到太极之中。《周易・系辞上》有言:“一阴一阳之谓道”。阴阳在太极图中是以黑白来体现的,黑者为阴,白者为阳。相互借助对方的.形态来衬托自己,其中一方有变,另一方也因之而变,形成正负形的关系,从视觉上视线游移黑白两极之间,轮转不息。一些哲学家往往用老子在《道德经》五十六章“和其光同其尘”来进一步强调,意为收敛缓和自己的光芒以同尘俗,但不改变本真。这种不露锋芒,不标新立异,不显山露水,深藏不露的处世态度或是“黑白”说的延伸注释。佛家对老子的“黑白”之说却从修道的路径中进一步阐释,修炼者长时间闭目面壁而思,或许某一时刻眼前的黑暗突然光亮起来,人世间所有苦难突然间化为乌有,西方世界,正大光明,快乐至极,这也许就是顿悟。

“黑白”之说诠释最好的应该是中国的书画家们,或许是他们从太极图中受到启示,由相而生,不在乎色彩的存在,黑和白只是两个相对应的世界,互为转换,各领千秋。八大山人的花鸟画,许多情况下是一张白纸,仅有一条鱼,或者一枝荷,即便是有色彩的山水画也是:天,无限的空阔;水,无限的渺茫。实处或许轻描淡写,虚处却苦心经营。中国漫画第一人丰子恺先生三十年代的漫画,笔墨精致,内容丰富。到了后期,笔简墨少,画面越来越旷远,廖廖数笔,直抒胸意。描物,或仅有其面;写人,或仅有其线;全然赋予人们的想象。朱耷是阅尽人世沧桑之后,深悟人性之简淡;丰子恺或因其师弘一繁华之后的沉寂而启迪。当然弘一自己又何尝不是,留白余生而复归人性之归真呢?

时下芸芸众生多叹世道艰辛,其实也是感悟不了老子“黑白”之说的表征。当然,如何理解圣哲之言,自要有一番切肤之体验。为政者,因长时间官场浸润,或者能够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伺机而动,以掌控局面,而长盛不衰;经商者,因长时间利益熏心,或者能够做到抓大放小,趋利避害,放长线而钓大鱼;平民百姓,因长时间平淡生活,或者能够耐得住寂寞,经得起摔打,以最能隐忍的方式,最终也可以获得上帝普惠式的恩赐。西人黑格尔说过存在的便是合理的。现实对于每个人来说,所有的现在,都是必然所至。一个人无论处于什么社会层面,无论拥有多少社会资源,都要有实生虚相、虚为实相的心态。绝境处不登顶,绝境中不绝望。绝顶之处必岌岌可危,绝望处也可能柳暗花明。守得云开,就能见到月明;学会留白,就能画出人生最美的风景。

莫让“留白”艺术“白留” 篇3

寒假期间,闲在家里,顺手翻翻一年的听课笔记,其中某位老师教学《台阶》一课的片段给我留下深刻印象。摘录如下:

师: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第11小结,说一说这节是怎样刻画父亲的形象的?

生1:有动作描写,如 “看见别人家高高的台阶”、“坐在绿阴里”。

生2:写父亲“专注的目光”,是通过神态描写来刻画父亲的。

生3:还有情景交融,通过桃树、柳树、旱烟雾来烘托父亲的形象。

生4:这一节还有心理描写,作者刻画父亲的动作和目光,其实就是为了表现父亲此时此刻的心理活动。

师:同学们回答得很全面、准确,这一节对人物的刻画非常细腻,我们不仅要从中品味父亲想修台阶的心理状态,还要在自己的作文中学习如何细致地刻画人物形象。好,我们再把这一节齐声朗读一遍。

姑且不说教者点评的语言怎样地空洞、俗套,笔者实在为这位老师丢失一次课堂生成契机而惋惜。应该说,教者选择这一节来品味,还是有发现眼光的,学生的回答也可谓准确到位,尤其是生4的回答,发他人之所未发,表现出独特的思考角度。教者正好可以抓住契机,顺势引导,让学生展开想像和讨论,揣测父亲此时的心理,深化对父亲形象的理解,解读作者此处“留白”艺术的密码,激起课堂的精彩波澜。然而,教者却仅仅停留在对人物描写方法这一浅层次的简单说教上,与精彩擦肩而过,着实让人扼腕。

其实,在我们的语文教材中,许多经典课文都留有空白之处,这些“留白”是融进了作者复杂浓烈的思想情感,深化了作品的思想深度,丰富了语言的表达效果,藏而不露,丰而不显,使文章更见深沉、含蓄,更具厚实感,能够达到“悠然心会,妙处难与君说”的境界。在语文教学时,我们如能合情合理地解读这些“空白”,能加深对作品主题的理解,启迪学生的心智,训练学生的思维,催化课堂的动态生成,从而产生意想不到的课堂教学效果。笔者认为,课堂教学中可以从如下几个方面来处理课文中的“留白”艺术:

一、悬而不决“留白”,激发学习兴趣

苏霍姆林斯基说:“在讲课的时候,好像是微微打开一个通道望一望天际的科学世界的窗口,而把某些东西留下不讲。”这句话启迪我们适当地保留教学内容,让学生自己去体验思考的过程。如果我们对文本“留白”处悬而不决,学生就会对那块“留白”迫不及待地去探究、发现、填补,极大地调动学生主动探究的积极性。

二、深入探究“留白”,提高理解能力

1.理解人物形象内涵:好的文章像书法,有时密不透风,有时疏可走马。“疏可走马”处就是作者精心留下的“空白”。人物形象内涵往往隐藏于其中,教者在课堂上如果能够引导学生深入探究,更加有利于深刻地理解人物的精神世界。

2.理解文本言外之意:文本的言外之意也就是作者的弦外之音。作者往往将自己复杂的感情浓缩在一字一词之中。教者须引导学生反复揣摩,才能深解其中味。

3.理解作者创作意图:大多作者的创作意图并非全都明朗地托出,而是深藏于字里行间,待读者慢慢玩味。这个缘由或是社会环境恶劣而隐其辞,或是自身心绪所致而晦其言。教者只有引导学生探究其本质,才能让作者的创作意图浮出水面。

三、拓展延伸“留白”,调动思维情感

1.激活创新思维:作品既有作者的创作个性化,又有读者的阅读多样性。读者创造性的思维丰富了作品的内涵。作者的“留白”之处正是激活读者创新思维的最好契机,教者如果善在“留白”处别具匠心,做足文章,对培养学生的思维大有裨益。泰格特的小说《窗》的结尾“他看到的只是光秃秃的一堵墙”,像一道休止符取得了“此时无声胜有声”的艺术效果,留给读者广阔的想像空间。我在教学这部分时,学生的创新思维得到了充分体现:

师:当得到靠窗位置的病人“看到的只是光秃秃的一堵墙”该会说些什么?他的命运又将如何?

生1:他会恼羞成怒对着这堵墙大骂他的病友:“你是个骗子,十恶不赦的大骗子。”不久,他就转院了—精神病院。

生2:他会绝望地瘫倒在床上长叹一声:“上帝啊,赦免我的罪过吧,我是多么自私和猥琐啊!”出院以后,他将病友的照片放在自己的身边,时时提醒自己要做一个“心中永远拥有春天”的人。

生3:他会羞愧地望着窗外,颤抖着双手,默默地念叨:“对不起,对不起……”最后忧郁而终。

生4:他会狠狠地盯着窗外想:“谁能帮我推倒这堵墙呢!”

……

这处设问打开了学生思维的闸门,训练了学生的求异思维、形象思维,引领学生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深刻地理解了文本,提升了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2.丰富情感体验:作品的“留白”处往往是作者感情最浓烈之处,学生只有反复咀嚼,悉心体验,才能与作者产生情感的共鸣,从而享受到艺术的魅力。而做到这一点,需要教者设置情境、联系生活,打通学生与作者、文本之间的感情通道。

老子说:“大音希声,大象无形。” “留白”处必有佳境。重视文本中的“留白”,开发文本中的“留白”,巧妙利用“留白”,将“留白”艺术教学作为有效课堂的切入口,值得语文教师潜心研究。

留白 篇4

一、借导课“留白”, 引发学生求知的欲望

俗话说:“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一部优秀的电影, 往往都有一个精彩的开头, 紧扣观众的心弦。课堂教学又何尝不是如此。其中, 富有“留白”意境的导入, 能让一堂课从一开始就蒙上一层神秘的“面纱”, 使学生求学情理处于“心求通而未达, 口欲言而未能”的不平衡状态, 引发求知欲望, 点燃学习兴趣, 从而拉开一堂教学课的精彩序幕。

例如, 讲授“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这一内容时, 笔者没有急于直奔课堂教学主题, 而是先播放几则有关内蒙古、新疆与西藏等民族自治区巨变的短片, 同时配以宋祖英唱的歌曲———《爱我中华》。生动的画面加上优美的旋律, 让学生在一阵惊喜之后顿生疑惑:这跟我们今天的学习有关系吗?如果有关系, 又是什么原因造成了我国各民族的生活发生了如此翻天覆地的变化呢?学生议论纷纷, 求知的渴望凝聚在每个人的眼神里。笔者则故作茫然, 说欲知谜底, 请参考课本相关内容。于是, 学生立即对课本产生了强烈的学习冲动, 迅速地进入了积极的思考状态。很显然, 借用导课留白, 为整堂课的成功展开作了良好的铺垫。

又如, 讲授“防范侵害, 保护自己”一课时, 笔者借用导入这一小环节来链接生活大课堂, 巧妙留白, 迅速弹响学生心中求知的琴弦。上课前, 笔者通过视频播放了一首流行歌曲。正当学生如痴如醉之时, 美妙动听的歌声却戛然而止, 只听到视频中的黑暗里传来一阵哭声。刹那间, 教室立即安静了下来。笔者问学生:“歌声中蕴藏着一个鲜为人知的故事, 大家想听吗?”“想听!”学生异口同声地回答。于是, 笔者轻点鼠标, 用视频展示了一则“千里会网友而受骗”的真实故事情节, 故事内容就像一块石头, 在学生心中激起了千层浪。学生纷纷发言, 探究案例发生的原因, 寻找有效的防范措施……迫不及待地进入了新的学习过程。

课后座谈会上, 一位专家为此作出这样的点评:这样的导课, 一彰显, 一留白, 引发了学生求知的欲望, 点燃了学生思考的烈焰, 撞出了学生智慧的火花。

二、借评价“留白”, 点燃学生创新的火花

课堂教学评价是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评价, 让学生在课程的学习过程中不断体验失败与成功, 大胆质疑, 挑战权威, 超越自我, 点燃创新的火花。因此, 教师的评价不能局限于学生对问题解答的正确与否, 更要关注学生能否积极思维和勇敢表达, 并予以积极的鼓励。

例如, 讲授“保护环境”这一教学内容前, 笔者通常先出示一个问题:我们为什么要保护环境?让学生思考后回答。沉默片刻之后, 不少学生举手回答。答案五花八门, 有的说自己很喜欢大自然和动物, 然而现在, 我们已经很难瞧见河里有鱼尾在摆动, 很难听见树上小鸟的歌声, 更谈不上在山上看见大型动物, 只能到动物园去过过瘾, 所以我们要保护动物;有的说自己很喜欢植物, 然而现在的植物种类越来越少了, 只有公园的景色还赏心悦目, 所以我们要保护植物;有的说自己周围的环境越来越差, 水不清了, 空气不新鲜了, 天空不蓝了, 人与自然太不和谐了, 所以我们要保护环境……乍看学生的回答大多从自己的视角出发, 认识并不一定准确、完整, 但都是可喜的多元化感悟, 不同观点之间的碰撞是学生的智慧火花在闪耀, 显得那么鲜活灿烂, 富有生命力!此时, 如果教师不注意保护学生的满腔热情, 只顾自己按事先准备好的答案轻率地评价学生, 无疑在扼杀学生的创新火苗。于是, 笔者这样对学生说:“同学们太有才了, 从不同角度讲了保护环境的原因, 其中有的见解独到, 连老师也没有想到。现在, 还有谁愿意继续说说老师还没有想到的其他原因?”学生一听都笑了, 纷纷举手, 抢着发言……

教学评价有时不能一锤定音, 而要用富有幽默弹性的“留白”给学生留出思想的余地。在这里, “留白”成了一种呼唤, 一种引导, 一种激励, 从而让学生的思维得到最大限度的激活, 学生创新的潜能得到充分的挖掘。

三、借作业“留白”, 张扬学生灿烂的个性

在传统的应试教育中, 教师布置作业后往往要求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 并希望每次都达到几乎一样的期望值目标。这显然漠视了学生之间的个性差异。学生是有差异的, 教师不仅不能回避学生间存在的差异, 相反, 还要正确面对、高度重视。按发展性教学理论, “差异是一种难得的资源”。既然学生的差异是一种难得的资源, 那么, 我们教师就应当尊重并合理利用好这种资源, 巧借作业“留白”, 就充分尊重了这种差异, 进而张扬了学生灿烂的个性。因此, 在设计作业的时候, 除了布置共同的基础作业之外, 教师不妨多多尝试分层设计, 让学生自主选择适合自己水平层次的作业, 使每个学生拥有自主学习的空间, 且都能跳一跳, 够到自己想要的东西。

例如, 讲授完“改革开放三十周年”这一专题复习内容之后, 笔者问学生:“今天学习了这一内容后, 大家想要做什么作业呢?”有的学生说, 想回家了解一下自己村里改革开放这三十年中到底发生了哪些变化;有的学生说, 很想了解台州改革开放这三十年里究竟发生了哪些巨变;有的学生说, 浙江这三十年的确发生了很大变化, 自己想知道造成这些变化的原因是什么;有的学生说, 改革开放这三十年里发生了很多变化, 但在全国范围内还有不少地方依然落后, 自己很想解析其中的原因……于是, 笔者在布置完全班学生都须完成的基本作业后, 让学生自由选择一两个由同学们提出的问题作为自己的课外作业。笔者的话音刚落, 全班学生就一起欢呼了起来, 大大出乎了笔者的意料。要知道, 平时学生最害怕教师布置作业, 那天学生一反常态, 做作业的积极性大增, 甚至连一些后进生也显得兴趣盎然、信心十足。都是作业“留白”的功劳!

在实际教学中, 不少教师经常埋怨说, 学生上交的作业数量越来越少, 作业质量越来越差。其实, 我们教师应该好好分析一下其中的原因, 不一定全是学生的错, 教师可能有责任。如平时教师布置作业, 总习惯于一个模式:要求学生按统一的要求、格式, 并在统一的时间内完成。这样做, 只会让学生失去选择的余地, 无法张扬自己的个性, 学生还会有做作业的积极性吗?!在布置作业的时候, 教师大可不必过于担心, 事先与学生讨论一下, 布置一些自选作业, 给学生在作业中留下属于他们自己填写的空白, 使作业更人性化, 效果反而更好。因为作业“留白”让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有效的尊重, 大大激发了学生的积极性, 思维真正“活”了起来, 个性张扬成为可能。

四、借探究“留白”, 锻炼学生探索的能力

近些年来, 笔者在不同场合听了不少思想品德公开课, 发现几乎每堂公开课都运用了探究式教学, 存在着两种较为普遍存在、令人担忧的现象。一种是“重形式上的探究要素、重探究步骤完整、重文本式探究结果”式探究教学, 整堂课塞得满满的, 没有留下一点“空白”;另一种则是教师不作适度引导的“完白”式探究教学, 貌似“留白”, 其实“放羊”, 效果不好。这些都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探究教学, 只会在很大程度上限制学生的思维活动, 抑制学生的创新精神。真正意义上的探究教学, 是一种以学生探究为主的学习, 主要是重视学生探究学习的过程, 激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提高学生的观察水平, 锻炼学生探索新知的能力。因此, 在思想品德课探究教学中, 教师的“留白”应该巧妙, 属于知识上、心理上、活动上的暂时性“空白”, 目的是为了给学生留下必要的时间和空间, 让其自主活动、自己建构、探索新知。

例如, 讲授“实现祖国和平统一”这一教学内容时, 班上绝大部分学生一时难以理解“实现海峡两岸统一是历史的必然”这一知识点。如果此时笔者直接讲解, 学生的理解顶多是一知半解, 不能从内心深处予以领会。怎么办?笔者立即想到了借助探究“留白”解决这一难题, 即让学生四个人组成一个小组, 每个小组选择一两个角度探究原因。由于留出了充足的时间让学生自己去质疑、议疑、解疑、发现、感悟, 学生个个热情高涨, 连一些后进生也表现得兴奋不已。有的小组从历史和文化渊源的角度去探索;有的小组从民意的角度去分析;有的小组从改革开放以来祖国大陆综合国力大大增强的角度去寻找;有的小组从国际形势以及香港、澳门回归祖国后更加稳定、繁荣、发展的成功经验等角度去深挖……经过一番热烈的探讨之后, 笔者再采用记者采访以及答记者问的形式来彰显学生的研究成果。

课后, 听课的十几个教师一致认为:单从学生自信的回答, 就足以看出这是一堂非常成功的探究教学;授课者借助探究“留白”的教学手法, 大大活跃了课堂气氛, 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锻炼了学生勇于探索新知的能力, 使学生通过探究深刻地体验了探究、创新的成功乐趣, 真正成了学习的主人。

五、借结课“留白”, 拓展学生想象的空间

俗话说:“编筐编篓, 重在收口。”在课堂教学中也是如此。然而,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 一些教师尤其是年轻教师往往会对课堂导入大举投入, 作出精彩设计, 却舍不得对课堂结尾花费必要的精力与时间, 要么干脆没有结课设计, 要么匆忙而过、草草收场, 不仅给人一种虎头蛇尾的感觉, 还使前面的努力黯然失色, 使整堂课的质量大打折扣, 令人遗憾又惋惜。因此, 教师必须重视课堂结尾, 并把它当成一门艺术来正确对待。一个好的课堂结尾往往是“言虽尽而意无穷”, 可以再次激发学生的思维掀起高潮, 颇具有“画龙点睛”之功效, 给人留下余味无穷、余音绕梁的美好印象。当然, 由于教学时空的限制, 课尾结语“留白”设计要巧妙, 以弹好“终曲”, 激起学生进一步探究的兴趣和继续思维的浪花, 从而大力拓展学生想象的空间;而好的结语“留白”又为下堂课的顺利展开埋下伏笔, 使本课的结尾在一定程度上成为一堂新课的开头, 达成课课之间有机衔接的效果。

例如, 在教学“功在当代, 利在千秋”一课结束之际, 笔者提了两个问题:一是请学生课后搜集现实生活中还存在的环境问题;二是让学生找寻造成这些环境问题的原因。结语“留白”让学生热情高涨, 第二天纷纷拿着资料来和笔者交流。学生对学习的热情似火, 让笔者也情不自禁, 立刻与学生一起探讨造成环境问题的原因。学生看到笔者成为他们中的一员, 意外之后特别高兴, 探究的热情迅速进入高潮。经过一番全身心投入的研讨, 学生达成共识:要解决我国目前的环境问题, 就必须优先发展教育事业, 提高国民素质;必须重视发展科学技术, 提高我国科技创新能力……使下一节要讲授的“实施科教兴国的发展战略”的导入水到渠成。

事后, 笔者在自己的日记上写下了这样一段话:好的一堂课不应该是一个完美的句号, 而应该是一个巧借结课“留白”让学生浮想联翩的省略号, 将想象的触角伸向更加广阔的课外。

青春不留白随笔 篇5

前些天,思修老师布置了一份作业,写一下自己的婚姻观、爱情观、家庭观。有人对我说:“我一定要谈一场轰轰烈烈的爱情!”我冒了句:伤不起呀!高中遇到了一位让我感动的男生:主动帮我整理散乱的书架,耐心帮我摆平调皮的坏孩子,在我困惑时帮我排忧解难,考试紧张时鼓励我冷静应对……来大学后,有次我问他:我们今天拉下一个赞助,过些天要举行一个派对,你会让我参加吗?他说:随“心而行吧!也许会遇到更好的,世事如书而我偏爱你,你有你的朗读者,而我只是个摆渡人,你有权利做自己想做或让自己变优秀的事情,开心就好!”一个理科生说了这番深刻的话,我有些感慨万千。我觉得青春中的爱情是在恰当的时候成全对方,给对方充分的自由空间。

针对这项作业,会有人说:我一定要找一个又高又帅的男人,这个要求不是太高吧?你说是吧?等一下,我想说,又高又帅这个要求不是太高,而是太低了。

男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如果全中国的女生都把又高又帅作为选择标准的话,那么中国还有什么希望呢?难道你想等你耄耋之年后对你孙子说:“你爷爷啥都不会做,就是一个大花瓶呀!”

处于青年时代的我们要树立正确的人格,就算你没有能力改变这个世界的丑陋,至少这个世界的丑陋也没法轻易的改变你,同意吗?

刚来学校的那个月,我像大多数人一样选择了冷眼旁观或浑浑噩噩地泡日子,埋葬梦想与追求。身体是自己的,灵魂早已脱壳,在无聊空虚中渴望诗意的栖居,厌烦而想改进,无聊而想上进,而这些突然冒出的可贵思想却像昙花绽放般短暂,终归恢复沉寂。

在这样的环境里,我看到了各式各样的年轻人在大学里生活的姿态,看到他们酣睡一下午醒来之后眼中的迷惘,看到了他们用手机看视频时隐藏在喜悦表面下的忧伤,但也看到了图书馆、考验自修室莘莘学子疯狂阅读的喜悦与逐梦的疯狂。

还记得临近高考时的那几天,我在高中觉得压力很大,于是休假待在家中,我每天都在怀疑自己:我能考上吗?妈妈那段时间对我千依百顺,之前她不是这样的。在我印象中,她讨厌我。她光给妹妹洗澡而忽略我,出远门时,她背着妹妹叫我走路。在我五岁时,经常撵着揍我,我就拼命地哭,以至于邻居家的大爷晚上逝世了,第二天早上起来他老伴说是我哭死的。有时,我看到村子的一口井都有一种想跳下去的冲动,还好我没那么大的勇气。填报志愿之后,收到了大学录取通知书,本来是件高兴的事情,可是妈妈仍哭了,因为从我家到这所学校相隔800多公里,没有直达车。在驶向大学的火车上,妈妈一宿没睡,她拿着笔和纸帮我记着站点的名称,叮嘱我不要坐过站。我眼前突然浮现出她在大雪中披着橘黄色的已经褪色的发旧了的大棉袄吃力的蹬车远去的背影。还有她为家庭操劳手上结的厚厚的冻疮,以及每次帮我拎行李目送我去学校那望眼欲穿的神态……

我突然觉得,妈妈的爱一直围绕在我身旁,从未消失过。

留白于山水间 篇6

11月份的官厅水库,还未到天寒地冻的季节,不过强劲的北风依旧吹得我抬不起头来。这里曾是北京重要的水源地,随后因旅游而焕发出新的活力。因为工作原因,我在春、夏和冬天来过这里,但那些却是不同的感受。春天的生机,夏天的悠然和冬季的漫长,都像精准的图片般印在我的脑海里。惟独深秋,这里却能感受到如电影版的迷离与错乱。

凛冬将至,曾经火热的水上项目已不见了踪迹,水库旁的几个村落,老人们痴痴地望着马路上急驰而过的汽车,稍年轻的男人将枯黄的秸秆卷到一起,妇女们烧起热腾腾的开水,光影和村民们最真实的生活状态在这里虚幻而又真切可靠。

从北京来到这里,大概有三四条线路可选。京藏高速犹如一条水泥巨龙般从北京市中心凌空驾到远方;经门头沟斋堂的永定河峡谷虽潇洒离奇,却过于曲折艰辛。最终,我选择了经门头沟雁翅的小道。11月份的山里,实在说不清是秋天的尾巴还是冬天的开始。不仅仅是超过十摄氏度的温差让人颇感窘迫,太阳和尖锐的风声更是让人更到气候的变化莫测。即便如此,我仍怀揣着对BMW产品的渴望走进这片山林,毕竟一辆富有驾驶乐趣的SUV在这个庞大的市场里并不多见,更是因为燕山余脉北侧的官厅水库有着北京市区难得的清净。

对很多人来说,想驶离烦闷一定要经过错乱的道路,而错乱的道路最好的表现形式便是山路。或许这是一个墨守成规的逻辑,道理就好比饺子与陈醋,枪战与《侠盗猎车手》。坦率的讲,这条通往官厅水库的小路充满了挑战,在一个个急促的发卡弯面前,即便是性能过硬的房车也要小心谨慎。

现在,摆在我面前的是一辆新BMW X1,但我却并不会用“硬朗”、“姿态良好”这样的词汇去形容我手中的这辆座驾。事实情况是,尽管它与老款3系共用底盘技术,但升高的车身势必会对它的操控性能带来严峻的考验。因此,我更期待与它闲庭信步般漫游在这片已经逐渐凋零的山林里。

SUV车型的出现与热销,不断地扩充着我们的生活半径。基于种种先天优势,SUV可以把你带到更远的地方,体会更深的接触。

作为一款年度改款车型,新BMW X1依然搭载了那台杰出的4缸涡轮增压利器,ZF 8速变速器犀利且精准的换挡效率,足可以让它胜任各种驾驶条件的挑战。近些年,BMW在高效动力(Efficient Dynamics)策略方面无疑开辟出了一片新天地,涡轮增压发动机的全面启用让这个素以动力和操控著称的品牌在燃油经济性的比拼中也有了更多的底气。就像掀开发动机舱盖时我们看到的那样,身材小巧的2.0L 4缸汽油发动机已经成为BMW家族的支柱产品。双涡管单涡轮增压技术的加持让这颗4缸心脏有了超越同排量自然吸气发动机的强大功率,而与同等功率级别的6缸发动机相比,采用全铝曲轴箱的N20又在重量和结构上更有优势。

当落座在这样一款精炼的产品上,你会做的第一件事是什么?如果道路条件、天气和心情允许的话,这个问题在很多人眼中并不用回答。然而,我依旧舒缓的驾驶者新BMW X1行驶在山中。尽管这招来了副驾驶的摄影师的声讨,但他一定不能体会到我的用心:杀入山路的确很容易诱发荷尔蒙的分泌,但紧绷的神经或许会就此打消旅行的美好。

事实上,BMW的设计师和工程师们早就把诸多可能计算在内。他们为新X1配备了大量舒适性配置。比如音色极佳的Harman/Kardo,再比如超大面积的全景天窗,每一处细节,似乎都在欢迎这个美好出行的片段。所以,此时驾车开在驶向官厅水库的路上,一点都不会感受到苦闷。丰富的配置和蜿蜒曲折的道路,让我的心情就好比被打开了任督二脉,周身顿感爽快。

在摄影师不断的督促下,我逐渐加快了车速。太阳一路上都在和北风捉迷藏,而愈发崎岖的山路也让前方的路面和我玩儿起躲猫猫。尽管新BMW X1有着优异的底盘调校功力,但上述未知的元素让我变得有些紧张。

我所驾驶的试驾车已是新X1家族中的顶配车型,但遗憾的是,它没有像很多同门兄弟那样配备可变驾驶模式选项。这就好比是你已经拥有一位让人垂涎欲滴的异性,但无论何时,你都会希望她能穿上别样的制服来刺激你的感官。面对不可莫测的弯角,我小心谨慎的做出收油门、补油的动作。这种冒险的尝试很快结束,因为在肉眼已能看到远方水面的山顶上,道路的破损程度愈发严重。因此,我决定重归安静和平和,友好而温暖的结束这最后一段山路。这时的变速器,不见刚才的凌厉,就像是一块棉柔的靠垫,默不作声的把自己当成我休憩的港湾。这种疾驰过后的温存,让我更加坚信新X1所扮演的角色,与其说它是知冷知热的伴侣,倒不如视为灵魂的伴侣。

轿车的底盘和俊俏的外观往往会令人忽视新X1的越野能力,但车门下方的xDirve标识提醒着我们它也有能力撒撒野。驶向水库最后一段路面是起伏不平非铺装路面。得益于底盘系统管理架构以及动态稳定控制系统(DSC)对车辆姿态细微变化的感知,xDrive能够预见车辆的失控趋势,迅速将动力传递至附着力最好的车轮,动力分配比例范围达0-100%,响应时间仅为0.1秒。和大部分越野车型不同,新X1的差速锁不需要复杂的手动调节,当车轮出现打滑迹象,自动差速制动系统(ADB-X)会单独进行车轮制动,锁止动力被施加到相对的车轮上。在松软的沙土中,除了感受到X1一直具有较好的动力输出和轮胎抓地力外,几乎难以察觉到xDrive如何在四轮上进行分配。

留白 篇7

教学“留白”是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根据教学需要, 不直接把一些学习内容通过讲述、讨论和交流等方式明确告知学生, 而是通过言语激发、提出问题和布置练习等方式留下“空白”, 引发学生在更广阔的时间和空间里实践与操作、联想与想象、思考与探索, 利用自己的想象填补空白, 更好地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一种机智的教学策略。那么如何在高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具体应用这种“留白”艺术呢?

一、导入时“留白”———抛砖引玉

一堂课的“序曲”在于导入, 美国教育学家哈曼说过:“那些不设法勾起学生求知欲望的教学, 正如同锤打着一块冰冷的生铁。”上课伊始, 我们应依据教材内容, 抓住学生好奇心强的心理特点, 通过精心设计, 把“留白”巧妙地应用到导入中来, 有意给一些教材知识蒙上一层神秘的“面纱”, 致使学生处于一种“心求通而未达, 口欲言而未能”的状态, 激起他们强烈的求知欲, 促使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 从而拉开学习的序幕。如此的“留白”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 活跃了课堂气氛。

【教学片断】

在讲解给Flash的按钮元件设置动作命令这堂课时, 导入时先给学生演示一遍, 当单击“返回”、“退出”、“Play”和“Replay”这些按钮的时候, 会不断切换到不同的动画场景, 让学生觉得很神奇:为什么当在这些按钮上单击鼠标时, 能听从命令进行?这样就能吸引学生的注意, 让学生有求知欲, 急切地想要学习这些知识, 以便自己也能快速地学会并应用。

【反思】

教师的主导地位决定了教师重在引导学生去思考、去学习, 让学生在“身临其境”中体验和感受, 所以, 在教学中, 教师应留给学生自己体验的空白。导入时留白启发学生积极思考, 学生的注意力在上课时短短的几分钟就被吸引住了, 为下面整堂课的教学打好基础, 同时学生的扩散性思维也得到了很好地训练。

二、讲授时“留白”———故摆迷阵

艾米尔认为, 教授的艺术就是懂得如何引导。在平时课堂教学中, 学生在学习知识时, 碰到有些问题往往会走入误区, 教师不妨设计几个“陷阱”, 让学生先“跳”进去, 然后通过学生自己的思考, 辅以教师的引导让他们再“跳”出来。

【教学片断】

在讲授“如何制作超链接”时, 提到链接到某个网址和链接到某个邮箱地址的区别时, 故意出了两个比较接近的地址, 一个链接到网址:http://www.baidu.com, 一个链接到邮箱地址:wwwang@163.com, 结果很多同学做这两个题目的时候都将其链接到网址上, 认为www开头, 又有.com结尾就一定是某个网址, 而忽略了邮箱地址的标志“@”导致题目做错。

【反思】

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注重知识的再现和创造, 尽可能少讲, 尽可能不一语道破, 摒弃传统教学中精雕细琢、面面俱到、全盘托出的做法, 有意识地设置暂时性的知识“空白”。有时候, 教师只需“引火”, 把“燃烧”的热情传给学生, 把话语的空间留给学生。这样, 既避免了课堂的“过度饱和”, 排除了学生听觉压抑, 而且易于激起学生急于“填补、充实”空白并使之完善的欲望, 最大限度地向学生提供思维想象的空间。

三、重难点“留白”———欲擒故纵

在教学中, 恰到好处的留白, 能够达到“引火点爆”的效果, 也就是在课堂讲授时, 教师讲解关键点、重难点时, 使课堂教学呈现“欲爆未爆”之势。如同射箭一样, 教师拉开弓, 进行指点后, 让学生把箭射出去。在教学这个双边活动的过程中, 教师是教的主体, 学生是学的主体, 教师为了让学生充分理解知识的内在联系, 可以给出一个“引子”, 让学生自己思考、认真分析和具体阐述, 最后让学生在探索的过程中, 找到知识的共性, 从而理解并掌握重难点。

【教学片断】

这是一堂操练课, 讲解Excel的筛选时, 提到筛选的目的就是在众多数据中找到符合条件的数据, 然后给出一个如表1中的“寻人启事”任务, 看学生是否能将所学的知识运用到该任务中。

【反思】

布卢姆曾言:“人们无法预料教学所产生的成果的全部范围, 如果没有预料不到的成果, 教学也就不成为一种艺术。”在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留白”, 目的在于虚中求实, 而不是空洞无物。

在讲到重难点时, 故意保留某些内容不讲, 并不是对知识的“舍弃”, 而是一种“欲擒故纵”的手法, 因为杂乱无序的思维唯有历经静思、顿悟, 才能享受到余地生辉的妙境。此时作适时、适当的停顿, 就起到了“吊学生胃口”、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强烈求知欲的作用。此时的教学要含而不露、开而不达, 要给学生留白, 以便于他们静静地思考, 从而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四、时间上“留白”———激活思维

在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 精彩的留白可以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教师在帮助学生温习旧知识、扫除障碍、作好充分地知识铺垫 (既“画龙”) , 再让学生唤起联想的基础上, 进行发挥 (即“点睛”) , 切忌教学中满堂灌不给学生“点睛”的机会, 这样学生的运用能力就得不到发展和提高。运用“画龙点睛”法, 留有适当的时间空白让学生去思考、去填补, 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爆发思维的火花。

【教学片断】

复习完Excel中的统计分析数据知识时 (即筛选、排序) 后, 布置下面表2所示的评分表, 让学生根据刚才所复习的内容, 独立完成这个作业, 目的就是看学生是否能理解这些知识, 并能灵活运用到作业中。

【反思】

现在, 信息技术课堂上活动频繁, 为在有效时间内使活动“顺利”开展, 一些教师要么越俎代庖, 要么像赶鸭子一样, 让学生游走于自己设计的活动中。其实教师所能做的, 只能是充分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 让他们用各自独有的方式去学习, 让他们主动地走自己的道路, 产生自己的理解, 而不是被动地跟在教师后面, 听任教师摆布, 成为毫无自主性的“应声虫”。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讲过:“有经验的教师往往只是微微打开一扇通向一望无际的知识原野的窗子。”

老师讲的间隙, 给学生留出几分钟来完成笔记和思考老师所讲的内容, 而这往往是我们所忽视的, 往往我们一讲到底, 而学生还没来得及反应, 又要被动地接受新的知识, 有时教师讲授了多少, 并不等于学生领会了多少。没有时间的保证, 一切将无从谈起。多给学生学的时间,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教师不能代替学生观察、分析、思考, 代替学生明白任何一个知识和掌握任何一条规律。教师只能让学生自己去读书, 自己去感受事物, 自己观察、分析、思考, 必须让学生拥有自主学习的时间, 并给学生留足时间。

五、结课时“留白”———余音绕梁

一堂课虽有良好的开端、成功的过程, 但如果结果草草收场, 也会功亏一篑。俗话说:“编筐编篓, 重在收口。”课堂教学也是如此, 好的开端必须有好的结尾才能相得益彰, 而好的结尾必须圆满有力, 使课堂内容得以概括和深化, 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我们应把握好这一最后环节, 使之成为“精彩之幕”, 给人以“课尽而意无穷”的享受。设置空白, 弹好“终曲”, 以“不全”求“全”, 在有限中求无限, 为一堂好课的结尾注入浓郁的色彩和艺术的韵味, 给学生以想象和回味。

【教学片断】

例如, 在讲解完使用Photoshop处理图片和文字的知识后, 使用网络教室给学生观看几张教师自制的图片, 内容为教师与某个学生喜欢的偶像明星的合影, 教师在世界某个著名的风景区 (如埃及金字塔) 的留影等。这些照片吸引了学生的注意, 学生感到很新奇, 然后教师告知其实这些照片都是根据现在所学的Photoshop知识进行的图片合成, 那么怎么合成呢?此时, 无形中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心。学生对这个问题非常感兴趣, 他们学好信息技术、用好信息技术的情绪和积极性空前地高涨, 从而学生们的问题意识也得到了充分地发挥和显示。

【反思】

叶圣陶先生说:“结尾是文章完了的地方, 但结尾最忌的就是整个完了”。好的结尾, 应如咀嚼干果, 品尝香茗, 达到“音犹尽而意不穷”的效果。在课堂结尾处, 留出几分钟的时间让学生进行自我释疑, 或由教师巧妙布白, 使知识得以概括和深化, 巩固学习的兴趣, 使学生怀着兴奋情绪或悬念走出课堂, 将课内活跃的思维、涌动的创新精神延伸到课外, 延伸到现实的生活和学习实践中去。

如果一堂课没有小结, 会给人虎头蛇尾的感觉。因此教师在上课结束前不能马马虎虎, 敷衍了事。课的小结和课的导入一样重要。小结不到位, 不仅影响本节课的教学效果, 而且也会影响到下一节课的进程。当然, 较之于导入, 小结更注重的是归纳整理。如果教师在小结上也能下下功夫, 做点“留白”, 也会让学生产生意犹未尽的感觉, 并对下节课充满期待。

正所谓设“场”才能导“渔”, “留白”课堂强调了留给学生更多自由思考的空间, 尊重他们独特的感受, 保护其创造天性, 激发其学习潜能和热情。作为一名富有教学智慧的教师, 我们要学生在课堂里适当地运用“留白”, 驾驶“留白”, 或在知识的衔接处, 或讲课高潮时, 或提出问题之初, 或结论得出之后, 留给学生一定的空间和时间空白。让教师有意识地“布白”, 在学生身上出“实”来, 让“留白”绚烂我们的课堂, 让“留白”真正成为课堂中“无言的精彩”。

摘要:教学中的“留白”是教育的新境界, 它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意识, 给学生营造一个自主创新的空间, 让学生的主体意识在教师留下的空白里得以充分发挥。本文从“导入”、“讲授”、“重难点”、“时间”和“结课”五方面探讨空白艺术在信息技术课堂中的应用。借此以发挥“此时无声胜有声”的作用, 使学习更富成效, 课堂更具魅力。

关键词:留白,信息技术,教学,课堂

参考文献

[1]薛飞.留白亦精彩[J].考试周刊, 2011 (57) .

[2]韩红苗.巧于留白妙置悬念[J].教育界, 2011 (3) .

[3]刘美芳.留白, 绽放别样的精彩[J].河北教育, 2009 (10) .

[4]冯小凌, 夏维功.让“留白艺术”激起智慧的火花[J].中小学电教, 2011 (8) .

[5]胡济民, 李尚仁.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教师读本[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4.

留白 篇8

一、导入环节留白———激情生趣

导入环节向来是开展语文教学的第一个关卡,其重要性在于导入方式是否新颖,是否有趣,是否能成功抓住学生的眼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从教学实践来看,导入环节恰如其分地运用留白,将会产生奇特的化学效应,既能迅速引领学生进入学习状态,又能激发学生做一个探究者的求知欲望。有的教师会通过创设问题,以问题的提出为留白的时间点,使学生思疑、解疑、释疑,趣在思中起,乐在思中生,行从思中来。例如,《触摸春天》一课,教师先给学生抛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假如现在你是个盲童,你会感受到怎样的一个世界呢?”学生闻言,好奇中还有一份激动,经过思考后,给出来精彩纷呈的答案。其实,这种留白给学生一个先入为主的体验,为学生即将解读课文中盲童的生活多一份切身感受,甚至达到一种心灵上的契合,能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为学生期待看到这样一个盲童会有什么样的生活态度埋下伏笔,产生一种想了解这个盲童的心理冲动。

二、解读文本留白———挖掘情感

教师在带领学生走进课文、品读解析、把握脉络、鉴赏美感、引发共鸣、探究主旨的解读过程中,会有不少可以设计留白的节点。既可以从文本字、词、句的研读细品中设置留白,让学生拓展思维,自我发挥想象力,逐步接近作者的文思脉络和情感走向,也可以将行文中那些含蓄隽永的叙述表达作为留白的根据,让学生驰骋在想象的田野,用独特的心理体验来完成对这种意犹未尽行文的再创作。依然以《触摸春天》一文为例,文中有这样一句:“许久,她张开手指,蝴蝶扑着翅膀飞走了。小女孩仰起头来张望。”小女孩在仰望什么?教师利用文本中的这一留白,引导学生尽情补白,她究竟能看到什么呢?其实,留白提供了学生解读文本的自由平台,使补白不再是教师的硬性灌输,而是以学生的主观意识去主动自觉地解读文本,了解一个盲童对生活的热爱,教师要做的便是引导和点拨,最终使得学生与盲童的心合二为一。

三、课外延伸留白———升华情感

不少课文的结尾总是留给读者一些余音未了、余味无穷的感觉,这是留白带来的更为艺术化的效果,一种无限扩大的可能,一种天马行空的空间想象,一种至高至上的艺术境界,令读者叹为观止,千肠百转,思绪万千。教师应抓住这样的文本结尾补白,充分催生学生意犹未尽、不吐不快的心理渴求。如,《凡卡》一文的结尾愈加让学生对凡卡的命运充满了唏嘘和同情,也激发了学生的写作欲望。有的学生写到:“爷爷终于接走了凡卡,他俩幸福的生活在一起了。”也有的写:“凡卡的信意外地被一对富有的夫妇收到,他俩收养了凡卡并帮助他找到了爷爷。”这一系列的结尾补白,实际上就是学生将作者的情感进行了延伸和升华,以各自不同的想象思维,为作者欲言又止的悲叹结局画上充满个性的句号。以文化人,用文化熏陶感染学生、浸润学生情感、净化学生思想境界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留白艺术为学生与文本之间架起了一座心灵之桥,丰润了学生的独特情感,丰富了学生的个性体验,丰厚了学生的文学素养。

留白 篇9

一、减少教师的“讲”,把课堂时间留给学生

初中语文的学习内容相对来说不是很多,并且很多的知识学生在以往的生活中已经掌握了部分,所以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必须掌握学情,了解学生的现状,对于学生已经掌握的知识,教师就可以简要的提醒或者讲解就可以了,有条件的还可以对学生熟知的知识展开学生授课,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让同学之间利用元认知进行知识的切磋和沟通。那么对于学习难度较大,学生不易掌握的知识,教师就必须多加解释,多给时间,让学生掌握相关的内容。初中语文的课堂留白是需要教师对教学内容和学情有一个全面的了解的,熟知的知识就要学生去自主探究或者通过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开展自学。如学习《诺曼底号遇难记》的时候,教师也要了解到学生对故事的了解程度,组织学生开展相应的探究活动,进而掌握相关的学习内容。

二、激发学习的“趣”,在留白上把握好“度”

初中生好奇心比较重,所以在初中语文课堂开展教学留白的时候,其实就是给学生留下了充分探究问题的时间与空间,有利于激发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动性。但是,初中语文教师还必须了解,初中生受挫折的能力有限,抗打击的能力较弱,所以在留白的问题上一定要控制好问题的难度和探究问题的密度。太难就会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他们失去信心,那么他们就不会在主动的探究问题了,一节课下来学生会感觉到非常的劳累,那么也对以后的教学埋下了隐患。如果问题太简单吧,学生就容易失去探究的欲望,这么简单的问题,他们就不愿意去思考了,这也会影响到课堂教学的效果。为此,在初中语文课堂开展教学留白的时候,一定要结合教学内容,充分的分析学情,把握好问题设计的度,做到难易程度适中,这样收到的效果就会大大增加。同时,如果和教师留白的问题过多,学生就会花费大量的实际用以应付教师的的问题,精神过度紧张,极易出现学习疲劳,不利于学习;反之提问过少,学生没有学习方式的变动,不利于学习情绪的调动和师生间的交流互动,也不利于学习。鉴于此,教师一定在课堂留白中把握好问题的难度和密度。

三、致力课堂的“精”,巧用课堂语言“留白”

初中语文的学习就是初中生通过对文字的接触,结合自身的思考来诠释作者的意境。为了让初中生准确的把握文章的主旨,那么在开展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就可以采取语言留白的方式,让学生通过文字的阅读了解作者真正的意境。初中生思维能力较弱,对于抽象的理论化的问题不感兴趣,所以教师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一定要简化语言,该说的少说,不该说的不说。在语言的应用上强调语言的精准,让语言背后透漏出阅读者的情感和思想。在教学中,初中语文教师不要把讲授的内容和盘托出,有时候可以根据课堂的需要,要讲究语言含蓄,通过设置悬念一步一步地将学生引入到问题之中;教学停顿也是教学所必不可少的语言变化方式,它所造成的暂时性的语言“留白”,目的是给学生以咀嚼、回味已讲内容的机会,便于进一步使“教”和“学”顺利进行。对于语言的留白,只有所留之“白”能引起学生的联想和想像,生出“实”来,才是能启发学生思维的教学艺术,才能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留白 篇10

留白, 一直被称为报纸版面设计的第四元素。留白就是留出空白的空间, 是报纸视觉传达的重要手段 (1) 。在“5·19”地震哀悼日期间, 国内部分报纸大面积使用留白的编排手段, 使报纸用无声的语言表达了报人们最深层次的哀思。

“5·19”哀悼日国内各大报纸头版的留白设计

图一为《京华时报》的头版, 整版“留黑”, 在沉痛、肃穆的黑色映衬下, “哀悼日”及“32476”几个白色字体格外醒目突出, 既向读者传递了最重要的新闻信息, 又营造出了报人对鲜活生命逝去的悲痛气氛。处于报纸视觉中心位置的一束温暖的烛光似乎照亮了整个黑暗的世界, 仿佛为四川人民燃起了一束希望之光, 让读者的内心充满了希望。

图二为《重庆晚报》, 整版“留黑”, 报头下方“举国哀悼”四个大字在白色线条围框的映衬下, 犹如为遇难同胞竖立的一块墓碑, 版面的下方是用烛光排列出了数字“5·12”, 整个版面设计, 既表达了报人们的沉痛哀思, 又传递了对四川人民的祈福之情。

图三为《北京晚报》, 报头缩小, 版心全部“留白”, 在白色的映衬下, “哀悼”两个黑色大字浓重而醒目, 国旗降半, 悬挂半空, 整个版面肃穆、庄严而悲咽, 表达出了报人的深切哀悼之情。

关于“5·19”哀悼日期间, 报纸头版应用留白设计的编排, 不仅仅是以上所举的三家媒体, 国内几十家报纸也都竞相使用了留白的编排手段, 如《新京报》、《成都晚报》、《扬子晚报》、《齐鲁晚报》、《都市快报》、《东南快报》等, 在此不能一一列举。“5·19”哀悼日期间的报纸头版留白设计, 已使报纸版面不仅仅停留在传达信息这一最基本的功能上, 而是更多地升华到了人文关怀的层面, 此举对于地震灾难中遭受过巨大创伤的广大读者而言, 无疑是最好的一剂抚慰良药。

但就报纸使用留白设计的编排手段而言, 汶川地震哀悼日国内各大报纸头版的留白设计并非首创, 其实在西方新闻界, 早已被多次并且广泛使用过。早在2003年2月1日, 美国哥伦比亚航天飞机失事, 西方报纸在报道这一重大突发事件时, 就运用了大面积的“留白”艺术 (2) 。如美国《时代先驱记录报》、《长岛新闻日报》在报道“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失事的新闻时, 在版式设计上, 就采用了大面积的“留黑”及“留蓝”, 用黑色或者蓝色在版面上留出大片的虚空间, 取得了“不著一字, 尽得风流”的视觉审美感受。而“留黑”、“留蓝”的编排手法恰好是留白设计的一种置换, 因为“留白”可以置换为任意一种颜色。

留白设计的使用在西方很多报纸上早已运用, 而我国却鲜有此举, 究其原因, 是因为长期以来, 中国的报纸编辑们在设计版式上, 一直存在一个认识误区, 即版面留白就是“浪费版面!”其实则不然, 随着传统报纸的“薄报”向现代报纸的“厚报”时代发展, 新闻信息量激增, 报纸版面设计越来越力求“简洁”、“易读”、“快读”, 而留白编排手段的运用, 确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有效途径之一。

版面留白的作用

美国报纸设计师马里奥·加西亚认为:“版面是由黑、灰、白三种颜色构成的。黑色来自标题和图片, 灰色是稿件文字形成的, 白色则是版面上的透气口 (3) 。”留白为报纸版面设计进行创新和突破提供了发展空间。事实上, 空白在版面设计上发挥的作用是很大的。

烘托新闻强势。美国学者斯金纳的视觉心理学测试结果显示:在一个白色的表面上放一个黑点, 便可以使读者的视线向这个黑点移动并停留在那里 (4) 。这是空白烘托强势作用的实验证明, 即空白可以显示出重要性, 增加强势。比如在新闻标题四周或正文、图片四周留有适当空白, 可以形成鲜明的黑白对比, 从而增加文与图的强势, 达到引人注意的效果, 这是一种以虚衬实的编排手法。“5·19”哀悼日《北京晚报》 (图三) 的头版设计, 在整版留白的版面上, “哀悼”两个黑色大字及鲜红的国旗与周围的大片空白形成鲜明对比, 使黑色的“哀悼”两个字更显强势, 国旗也更加鲜艳醒目, 从而使整个版面达到引人注目的设计效果。“5·19”哀悼日国内其他报纸的头版留白设计等无疑都起到了烘托新闻主题的强势作用。

缓和视觉紧张, 增强易读性。在报纸版式设计中, 有许多关节点, 如字体的大与小、色彩的黑与白、排版的疏与密、标题与正文、图片与文字等, 而在所有的关系中, 留白是相当重要的 (5) 。但从目前国内报纸的版面设计来看, 多数报纸的版面设计内容太满, 留白不够, 尤其是当重大突发新闻事件发生时, 一些版面编辑更是吝惜寸土寸金的版面, 用大量即时的新闻信息和广告塞满版面空间, 结果往往弄巧成拙。其实, 编辑越想给读者看的东西多, 读者看到的反而越少, 因为编排太满的版面使读者的视觉失去了休息和停顿的空间, 使一些主要的新闻因视觉疲劳而被忽略阅读了。“5·19”哀悼日当天, 广播、电视、网络充分发挥各自的媒介优势, 全天候24小时进行文字、声音、图像的滚动报道, 就在受众的耳目被大量的即时信息塞满淹没时, 报纸版面的留白空间犹如一个心灵歇息的驿站, 使读者的视听神经得到了有效的缓和。

报纸版面留白设计时应注意的问题

面对现代媒体的激烈竞争, 作为传统媒体的报纸不仅要在内容上下工夫, 还要重视在版面设计上下工夫, 才能实现新闻性和艺术性的双丰收。在当前国内报纸版面设计的多种创新编排手段中, 留白应该受到重视, 因为只要留白设计运用得当, 它便会发挥出“化腐朽为神奇”的功效。在报纸版面运用留白设计时, 具体应注意以下两个方面的问题:

使用留白不应仅限于重大突发新闻事件。简洁、单纯的现代主义风格已成为当今平面设计的主流。在这一趋势下, 版面编排倡导减法式编辑原则, 提倡少用装饰, 强调留白。所以在版面设计时, 报纸不应只注重在重大突发新闻事件时使用头版封面留白设计, 即使在日常的版面编排设计时, 也应注重使用留白的编排设计, 如报纸的导读区、标题区、图片区、栏行距、内文区、图形区、提示区等都可以适当运用留白的编排设计, 从而使报纸版面变得简洁、单纯, 以利于读者阅读。

使用留白时应讲求适度原则。凡事都得有个度, 留白也不是越多越好, 应讲求适度原则, 毕竟中国报纸的版面规模不如国外报纸, 并且读者购买的是信息商品, 而不是美术品, 所以在运用留白技巧时, 应当注意“适度留白”, 如行距留白、导读区留白、标题区留白可以多用、常用, 而内文区留白、提示式留白、版式留白等要慎用、少用。再者, 从版面空间来看, 除非特别重要的新闻, 要闻版、时政版、社会新闻版、经济版等版面应尽量少用大面积留白, 而娱乐版、体育版、副刊版、时尚版、旅游版等版面在保持版面整体风格和谐统一的前提下可适度放宽留白尺度。

留白在我国报纸版式设计上的运用还有很多值得挖掘和研究的地方。留白艺术只有被报纸的各个部分恰当地利用, 才算真正挖掘出了留白在报纸版面设计上的潜力和功能。所以在报业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 抓住“留白”这颗版式设计上的“明珠”, 使之发挥出“化腐朽为神奇”的功效是非常重要和必要的。

注释

1[1][2]许期卓:《美国报纸视觉设计》,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8年版。

2[3]马里奥·加西亚:《当代报纸设计》, pren-tice-hall公司, 1981年版。

3[4]陈振平:《报纸设计新概念》, 福建人民出版社, 2004年版。

巧妙“留白”,生成精彩 篇11

一、充实图片资料,激发多重体验

有些写景的文章,文本语言很优美,但学生并没有亲身经历过,必须让他们亲眼目睹景物,方能茅塞顿开,真正感受到语言文字的魅力所在。这时,教师就需要引领学生凭借画面,走进文本,感悟祖国山水风光的美丽。笔者认为,在适当的时候呈现相应的图片资料,利用学生的多种感官,充实他们对语言文字的理解,产生深刻的印象,利于对话顺利进行。比如教学《九寨沟》一文,读完文字时,学生品味出来的仅仅是一个肤浅的表象:美。但是,到底美在哪里,你怎么感受到它的美?学生脑海中却是一片空白。为此,我从网络上搜集来一些九寨沟风景区的图片,给学生仔细观察,细细品味。看到这一幅幅美妙绝伦的图画,学生仿佛身临其境,再让学生读课文,谈谈自己的体会时,他们的交流非常热烈。最后,让学生尽情地朗读,以表达自己对这景象的赞美之情,自然是水到渠成了。为使学生的对话再上一个台阶,学完课文后我还特意创设一个情境,请学生为九寨沟做广告,大家妙语连珠:

蓝天白云,碧波荡漾,参天古木,周末休闲来这里吧!

九寨沟——你最佳的选择!

二、展现精彩视频,冲击感官享受

课堂上教师要有意识创设情境,把课文所描绘的客观事物或现象生动形象地展现在学生的面前,让学生身临其境,加深感受。在教学《金蝉脱壳》一文时,我犯了愁。因为学生对金蝉脱壳的过程毫无了解,所以理解文本、感悟文本就有了相当的难度。尤其是文中出现的这样一段话,让学生与文本的对话产生了障碍:“开始脱壳了!蝉虫整个身体来回地抽搐了几下,背上立刻裂开了一道口子,蝉背露出来了。背上那一层保护甲的颜色也在很快地变化着,先是极淡的绿色,一会儿变成了深绿色。接着,头钻出来了,前面一双透明发亮的大眼睛,像两颗花椒籽一样又黑又亮。六只脚出来了,整个身子在慢慢地活动。最有趣的是蝉尾出壳的情景。未出壳的蝉尾使劲地抖动着,伸着。蝉儿把它已经出壳的上半身腾空向后仰去,又敏捷地向前扑来,再用前脚抓住蝉壳用力一抽,又白又嫩的蝉尾就出来了。整个动作配合得自然协调。”我灵机一动,从网上找来一段“金蝉脱壳”的视频,在学生初步阅读语言文字后,我把视频展示给学生看。视频带来的视觉冲击让学生深深地感染了,他们顿时有了需要表达的语言。

三、放飞想象翅膀,深入作者心灵

苏教版五下《爱如茉莉》,是一则通过细节描写父母亲之间平淡却深厚的亲情故事。课文中有一段精彩的“留白”:“爸爸没有吃我买的饺子,也没听我花尽心思编的谎话,便直奔医院。”爸爸是怎么知道妈妈生病住院的?课文中没有给出答案。但是,适当地引导学生在此处展开想象,却极有助于进一步体会文章情感。

当学生精彩的交流触及到这处语言时,我抓住机会巧设疑问:“爸爸没有吃我买的饺子,也没有听我编的谎话,他是怎么知道妈妈已经住院的呢?”学生顿时怔住了,随即,学生的思维活跃了起来,他们正在想象的世界里遨游呢!不一会儿,教室里小手林立:“也许爸爸发现了饺子不是妈妈亲手包的!”“也许爸爸听出了女儿说的是谎话!”……带着想象的翅膀,学生的思维活了,文本也活了!正是文章“留白”让课堂如此有效,如此精彩!

总之,“留白”的教法是一种匠心独运的教学艺术,它能激励学生自主创造,营造出丰富生成的课堂。

留白 篇12

一进彩陶艺术博物馆,留白就被摆放在一隅。不大,宽边,折口,腹上圆而下敛,好像一顶安全帽。

留白腹内是漩涡纹图案。漩涡纹在盆腹部的下方,一个漩涡纹,慢慢旋转,向左右方向扩散发展,变成了两个漩涡。两个漩涡,继续扩散,形成三个漩涡,没有出现第四排漩涡,就戛然而止,留下一半空白,给人无限的遐想空间。

漩涡纹是马家窑文化彩陶的典型特征。《道德经》里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这个道理五千年前的马家窑人就懂。这里面也包含了留白的价值。

难道是半成品?不像。这件陶器画工精细,笔力娴熟、老到,怎会是半成品?留白本是后来人在书法、绘画、文章中常用的技巧,没有想到先民们不仅掌握了这项技巧,还用得如此娴熟、大胆。

留白是几年前在甘肃临洮某施工现场被发现的,发现者见它是一个只画了一半的彩陶盆,曾认为它是一件还未完工的次品,因而并不重视。收藏家讲究品相,器形完整、画工精美的物品才是首选,怎么会将一个只画了一半的彩陶盆看在眼中?但这件彩陶盆,最终还是被有识之士发现了。

其实,留白是一种智慧。水满则溢,月盈则亏,即为此意。世间懂得留白的人多,识得留白的人少,会用者更是寥寥。周一早上,同事驾车上班路上发生剐蹭,烦恼好几日,都是距离太近惹的祸。在我看来,保持距离便是为生活留白。有距离,则产生美。J

上一篇:高速公路收费站下一篇:c语言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