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型偏头痛

2024-09-21

普通型偏头痛(精选3篇)

普通型偏头痛 篇1

偏头痛是一种周期性反复发作的原发性头痛, 是临床的常见病和多发病。笔者运用刮痧、耳穴按压治疗该病60例, 疗效显著, 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120例患者中, 男56例, 女64例。将12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0例。观察组年龄21~55岁, 平均33.4岁;病程3个月~6年, 平均 (18.67±14.67) 月。对照组年龄20~56岁, 平均36.6岁;病程3个月~6年, 平均 (20.63±15.48) 月。两组资料比较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参照国际头痛学会1988年关于偏头痛的分类标准和普通偏头痛诊断标准[1]。

1.3 疼痛强度分级标准

采用目测类比量表测量法。使用根据中华医学会疼痛学会监制的HANS视觉模拟尺[2]改进的自制工具 (Visual Analogue Scale, VAS, ) 于治疗前后分别进行头痛强度自我评定。视觉模拟评分尺的正面依次为无痛、轻微疼痛、中度疼痛、重度疼痛和剧痛5个等级。背面有0~10的数字刻度, “0”分为“无痛”, “1~3”分评定为“轻微疼痛”, “4~6”分为“中度疼痛”, “7~8”分为“重度疼痛”, “9~10”分为“剧痛”。患者根据自己感受的疼痛程度, 将其定格在标尺的正面相应位置, 医生可在评分尺的背面看到具体的刻度数字并记录。

1.4 纳入标准

①符合上述普通偏头痛诊断标准, 头颅CT正常, 无高血压、甲亢等病;②均为缓解期患者;③病程3个月以上;④发作程度每月1次以上;⑤疼痛持续时间至少4小时;⑥视觉模拟评分 (Visual Analogue Scale, VAS) ≥4分;⑦病人知情同意。

1.5 排除标准

先兆偏头痛及脑血管病、高血压或局部疾病所致的偏头痛;合并有心肝肾疾病和精神病者;妊娠妇女。

2 方法

2.1 治疗方法

对照组氟桂利嗪 (西安杨森制药有限公司) 5mg睡前服。观察组采用: (1) 刮痧疗法:从头部患侧前发际开始, 由前向后刮至风池穴, 从太阳穴起, 沿悬厘、率谷、浮白向后刮, 从百会穴向下刮至天柱穴。每组刮痧约3分钟。手法由轻至重, 在同一经脉上刮至皮肤发红, 以出现红紫色为度。7天1次, 共治疗4次 (2) 耳穴按压:选穴神门、颞、交感、胰胆、内分泌。消毒皮肤和探棒后, 用探棒在病人的一侧耳上准确选穴将王不留行籽用胶布贴于相应穴位, 嘱患者每日按压不少于3次, 每次3分钟, 使局部产生热、酸、麻、胀、重等感觉, 隔3天更换1次, 两耳交替, 10天为1疗程, 共治疗3个疗程。 (3) 情志护理:有意识地采用以情胜情、以情制情的方法, 达到相互制约、相互消长的治疗目的。再根据患者的情况给予解释、疏导, 减轻其心理压力, 同时指导患者家属陪伴和交流。以情易情, 分散病人对疾病的注意力, 从而解除其不良情绪, 树立积极治疗的信心。

2.2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for windows 13.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 采用χ2检验和t检验。

3 结果

3.1 疗效标准

显效:治疗后VAS评分降低≥4分:有效:VAS评分降低≥2分, 但<4分:无效:VAS评分降低<2分, 或无变化, 或评分增加。

3.2 两组疗效比较

见表1。

与对照组比较*P<0.05

3.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VAS分值比较

见表2。

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0.05, △△P<0.01;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P<0.05

4 讨论

偏头痛是临床常见、多发病。现代医学认为其发生是由多种因素引起的头颅部血管舒缩功能不稳定, 并与调节血管运动的中枢神经部分功能失调有关。痉挛引起局限性脑缺血, 常呈周期性。偏头痛属中医学“头风”、“脑风”等范畴。耳穴按压治疗本病, 其机理是刺激相应穴位, 通过分布在耳廓上的感受器以调节经络系统、神经系统, 传递到相应脏腑组织器官和人脑, 调整阴阳平衡。从而使局部血管舒缩及神经功能紊乱获得调节, 使经络通畅、气血调和、通则不痛, 从而达到缓解痉挛和镇静止痛作用[3]。胰胆穴舒通肝胆经气, 通络止痛;神门镇痛、镇静, 为止痛要穴;交感、内分泌可以调节植物神经及血管的舒缩功能。诸穴合用, 共奏通经活络、解痉止痛的功效。刮拭头颈部及其相关的经络穴位, 起到舒筋活络、祛风散邪、活血化瘀的作用。刮痧能使血液和淋巴的循环增强, 使肌肉和末梢神经得到充分的营养, 并能直接刺激末梢神经, 调节神经内分泌系统[4], 促使局部病变部位的细胞被不断激活, 使体内的气血畅达, 而头痛自止。再配合情志护理解除患者的思想顾虑, 建立治疗的信心, 使之积极配合治疗, 从而促进康复。总之, 刮痧、耳穴按压配合情志护理治疗偏头痛, 具有简便易行、安全可靠, 无副作用, 疗效高等优点,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贝政平.3200个内科疾病诊断标准.北京:科学出版社, 1998:631.

[2]唐有为.针灸临床效果判定中使用的直视模拟标度尺.国外医学.中医中药分册, 1997, 19 (4) :27.

[3]李鸿江主编.中华手法医学推拿按摩大全.北京:农村读物出版社, 1997:165.

[4]陈志敏, 樊兆明, 李瑞琴, 等.刮痧疗法.北京:金盾出版社, 1996:5.

普通型偏头痛 篇2

1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全部病例60例, 男16例, 女44例;年龄最小20岁, 最大58岁, 平均41岁;病程最短12月, 最长10年。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两组年龄、性别、病程, 经统计学处理无显著性差异, 具有可比性 (P>0.05) 。

1.2 诊断标准

依据国际头痛协会1988年的诊断标准[1]。 (1) 至少有5次发作符合B-D项标准; (2) 头痛发作持续时间4~72小时 (未治疗或治疗失败) ; (3) 头痛至少具有下列特点中的两项:①单侧发生:②搏动性头痛;③程度为中度或重度 (影响日常活动) ;④上楼梯或其类似日常活动头痛加重。 (4) 头痛时至少有以下一种症状:①恶心、呕吐;②畏光和厌声。 (5) 至少符合下列条件之一:①临床上能排除器质性疾患引起的头痛;②尽管临床上怀疑器质性疾患, 通过检查可否定;③临床有器质性疾患, 但其发病经过可否定与其关系。

1.3 纳入标准

(1) 符合无先兆偏头痛的诊断标准, 在偏头痛的发作期。 (2) 年龄在20~60岁。 (3) 神经系统检查阴性, 颅脑CT或MRI正常。 (4) 无下列排除标准中所列情况。

1.4 排除标准

(1) 典型偏头痛及其他类型偏头痛; (2) 各种继发性头痛; (3) 自行服用其他药物者。 (4) 合并心、肝、肾等严重内脏疾病及有血液系统疾病不能针刺者。

2方法

2.1 治疗方法

治疗组针刺患侧会宗穴, 配痛点齐刺。会宗穴要求有明显针感, 痛点及所傍两针进针深度0.5~1寸, 均刺向痛点。对照组针刺患侧太冲穴, 配患侧头维、颔厌、悬颅、丝竹空、率谷、角孙、风池。太冲每次必刺, 配穴根据头痛部位每次选3~4个穴位。以上治疗均每日1次, 每次留针20分钟。连续治疗7天。

2.2 观察指标和方法

记录治疗前、首次治疗后和疗程结束时的头痛评分。观察即时止痛效果和临床疗效。 (1) 即时止痛效应:参照1988年国际头痛协会标准[1]:0级, 无头痛;1级, 轻度头痛, 但不影响活动;2级, 中度头痛, 但不停止活动;3级, 重度头痛, 不能参加活动。运用4 pointscale对疼痛进行评分。 (2) 疗效指标:采用计分法[2]对患者治疗前的头痛发作次数、程度、持续时间和伴随症状评分。①头痛发作次数:以月计算, 每月发作5次以上记6分, 3~4次记4分;2次以下记2分。②头痛程度:发作时需卧床记6分;发作时影响工作记4分;发作时不影响工作记2分。③疼痛持续时间:持续2天以上计6分;持续12小时至2天计4分;小于12小时, 计2分。④伴随症状:伴有恶心、呕吐、畏光、畏声等3项或以上计3分;2项记2分;1项记1分。综合积分在17分或以上为严重头痛, 积分在12分以上为中度头痛, 积分在7分或以上为轻度头痛。疗程结束时根据积分评判临床疗效。

3结果

3.1 疗效标准

(1) 即时止痛标准:控制:症状消失。显效:头痛降低2个级别。有效:头痛降低1个级别。无效:头痛未见改善。 (2) 随访1个月的疗效标准:参照郑筱萸主编《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2]标准。临床治愈:疗程结束无发作性偏头痛症状, 1个月内无复发.显效:治疗后积分减少50%以上;有效:治疗后积分减少21%~50%。无效:治疗后积分减少20%以下。

3.2 结果

3.2.1 两组即时止痛效果比较

见表1。

χ2检验;与对照组比较*P<0.05, **P<0.01 (下同)

3.2.2 两组疗效比较

见表2。

4体会

偏头痛是一种反复发作的血管性头痛, 其发病机制目前尚未完全明了。中医学认为偏头痛是由于各种原因导致头部经络气血运行不畅, 不通则痛。针刺是疏通经络最有效的治疗手段, 郄穴是治疗急症的要穴, 而阳经郄穴通常用来治疗各种痛症。会宗穴是手少阳三焦经的郄穴, 根据“经络所过, 主治所及”的治疗原理, 同时, 阿是穴也是治疗痛症的选穴原则;齐刺则是直接疏通经络的刺法, 内经曰:“四日齐刺, 齐刺者, 直入一, 傍人二, 以治寒气小深者。或日三刺, 三刺者, 治痹气小深者也"。由此可见, 会宗配痛点齐刺治疗普通型偏头痛, 既能针对偏头痛的发病机制, 也充分体现了针刺选穴及刺法的治疗原理。

参考文献

[1]Headache Classification Committee of the Intemational Headache Society.Classification and diagnostic criteria for headache disor-ders, cranial neuralgias and facial pain.Cephalalgia, 1998, (Supp17) :1.

普通型偏头痛 篇3

关键词:七叶皂苷钠,乙酰谷酰胺,普通型头痛

1资料和方法

1.1 病例选择

在2007~2009年间在门诊及急诊共治疗了用口服氟桂嗪、静脉滴注丹参、天麻等无效的208例普通型头痛患者。其中男68例, 年龄28~68岁之间, 平均年龄40.2岁。女140例, 年龄21~58岁, 平均年龄49.4岁。

1.2 方法

七叶皂苷钠20 mg 加0.9%氯化钠注射液250 ml中缓慢静脉滴注, 乙酰谷酰胺600 mg加入5%的葡萄糖或0.9%氯化钠注射液150~250 ml中静脉滴注。3 d为有效, 其余为好转或无效。

2结果

208例患者中静脉滴注一次, 症状消失的有144例, 占69.2%, 静脉滴注两天无症状的54例, 占25.9%, 静脉滴注三天没有症状的7例, 占3.36%。其余几例静脉滴注4 d或更多天好转或者未好。

3讨论

普通型头痛是血管神经性头痛中最常见的一种, 大多无明显的前驱症状。有的头痛呈双侧性开始于一侧而波及对侧, 也有的双侧交替发作, 有呈搏动性, 有的影响日常活动, 有的类似日常活动后也加重头痛, 伴有恶心、呕吐、畏光或畏声, 持续1~3 d, 因紧张、疲劳应激情况而诱发。严重的头痛患者反应时间减慢, 信息处理低效和语词记忆差, 占血管神经性头痛的80%。可能与遗传、神经及内分泌失调, 紧张及过度疲劳应激等情况有关。心理应激因素首先影响交感神经功能, 使头痛发作前期先是颅内血管收缩, 接着颅外血管扩张, 头痛发作期出现搏动性头痛, 同时颅内血管亦扩张, 脑血流量减少, 从而出现神经功能障碍等症状, 后者又影响脑组织产生脑水肿而产生头痛。临床诊断普通型头痛有以下几点:①有头痛病史, 如前所述, 体格检查、神经系统检查不提示器质性疾病;②头痛发作反复多次, 至少5次, 每次持续4~72 h, 发作前个别有感觉运动或视觉方面的先兆;③局限于一侧或对侧, 呈搏动性头痛, 程度中等或剧烈, 影响日常生活;④有的伴有恶心、呕吐、失眠记忆力差等植物神经症状。辅助检查, 做脑血流图发作期和间歇期的变化有两侧波幅不对称, 一侧偏高或偏低, TCD有的血流速度增快, 两侧流速不对称, 血流杂音血、流速度有的不稳定, 发作期平均峰流速度下降, 杂音消失, 头部CT或核磁检查正常。以往的治疗方法有放松情绪、改变环境, 用丹参或天麻静脉滴注或口服氟桂嗪等, 疗效不是很肯定。还有的做神经原子再生等比较高级疗法, 这种疗法价钱比较高昂, 大多数患者承受不了, 发病时不能及时得到治疗, 所以不方便。采用七叶皂苷钠联合乙酰谷酰胺治疗普通型头痛机制如下:七叶皂苷钠是中药婆罗中的干燥成熟果实中提出的萜皂药钠盐, 国外它是由生药欧子栗的成熟果实提取。Eiserburger[1]等研究发现七叶皂苷钠对神经系统同时具有预防性治疗性的抗炎和抗渗出作用。这些作用主要是通过降低血-脑屏障的通透性和促进利尿作用得以实现。七叶皂苷钠富含酶键三皂苷, 它能增加体内细胞内的前列腺素PGF2α的分泌, 抑制前列腺E的释放, 并能促进肾上腺皮质分泌皮质类固醇作用, 从而具有抗炎抗渗出, 改善循环, 减轻脑水肿作用。付强[2]等七叶皂苷钠能减轻氧自由基对脑细胞和周围组织的有害作用, 从而具有重要的神经保护作用[3]。能改善微循环及血液循环, 具有保护血管壁作用。普通型头痛, 就是某些因素造成血循环障碍致脑血管供血不足或是颅内水肿渗出致颅内高压所引起的, 故用七叶皂苷钠治疗普通型头痛有效。七叶皂苷钠有作用温和, 副作用少等优点, 临床用起来方便。乙酰谷酰胺它是能通过血-脑屏障后分解为谷氨酸, γ氨基丁酸 (GABA) , 谷氨酸参与中枢神经系统的信息传递, γ氨基丁酸能拮抗谷氨酸兴奋毒理作用, 有改善神经细胞代谢, 维持神经应激能力及降血氨作用, 从而改善脑功能, 具有神经保护作用, 治疗头痛有很好的效果。采用七叶皂苷钠联合乙酰谷酰胺治疗普通型头痛的疗效更佳, 值得临床应用。

参考文献

[1]Eisenburger VR, Hofrichter G, Liehu HD, et al, Zurphermakod-ynamik Vona andβaesca nach opplikaion peros.Arznem-Forsch.Drug Res, 1976, 26 (5) :821-824.

[2]付强.β-七叶皂苷钠.对加兔脑缺血gmf灌注损害的保护作用.急诊医学, 1998, 7 (1) :23-26.

上一篇:警报通信下一篇:思维发展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