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人价值

2024-10-22

病人价值(通用8篇)

病人价值 篇1

1 中国医疗体系的问题及现行的医疗改革

医疗卫生行业 (Health Care) 在全球大多数国家的社会与经济结构要素中, 都是非常重要的产业。医疗健康与国民的直接切身利益是密切相关的, 是提高人均寿命、改善国民生活水平的必要因素, 因此各国都在日益增加相应的医疗卫生支出。根据世界银行网站[1]的数据, 在2004年至2011年期间, 全球平均的医疗卫生行业年度总支出相对于GDP总量基本上保持在10%上下。其中, 中国保持在5%左右, 德国保持在10%~11%, 英国保持在8%~9%, 而美国更是占到了16%以上。

中国是医疗卫生资源尤其是优质资源相对较为缺乏的国家。在过去二十多年里, 中国的经济和社会获得了快速持续的发展, 虽然经过局部的医疗体制改革后, 卫生筹资总体水平不断提高, 筹资制度也逐渐得到了一定的完善[2]。但“看病难, 看病贵”仍然是一个非常普遍的现象。从浅层面讲, 中国医疗卫生支出占GDP的比重值相比全球平均值过低, 相对于中国庞大的人口基数以及社会人口结构的快速老龄化趋势而言, 必然造成中国的人均医疗卫生资源依然相对不足的现状。尤其是人均优质医疗资源的相对匮乏更为严重, 进一步加大医疗卫生的投入显然是势在必行。但更为迫切需要着力解决的, 是由于缺乏标准有效的管理流程与管理体制、以及优质医疗资源分布与分配的不平衡, 所造成的资源使用效率低下以及资源浪费。在以公立医院为主导的现状下, 自部属医院、省级医院、市县医院、以及城乡基层卫生机构由上而下的等级划分中, 各种软硬件资源、智力资源在不同层次医疗机构之间的配置和流动, 也呈现了非常不合理、不平衡的结构。加上各级医院的技术业务水平和内部管理机制差别较大, 上下级医院之间信息流通不畅, 缺乏协调沟通, 加剧了医疗资源的浪费或使用效率的低下。

我国已经实施了较长时间的医疗卫生体制改革, 而在新医疗改革中较为成功的众多试点实践[3], 基本上局限在以下几个方面:公立医院的市场化产权改造、引入民间资本进入公共医疗服务领域、以及减少政府对于医院的干预等。这几种医疗改革, 对于医疗卫生系统而言都有一定的改进作用, 但都属于局部性的改善, 而非系统的、根本的改革, 对于医疗卫生体系低效浪费及医疗资源不足等问题无法带来本质性的转变。因此, 经过局部改革后的医疗卫生体系仍然存在居民医疗卫生费用负担比重过高、公共卫生体系薄弱、卫生资源配置失当、短缺与浪费并存等问题。由于各种改革方案的设计局限和实施混乱, 造成了医疗体系中“市场化不足”与“过度市场化”并存;从实施效果而言, 追逐利益的心理对医院与医生的用药和处方行为产生了重要影响, 造成了医疗服务的价格迅猛增长。因此, 普通社会群体仍然难以以可接受的成本获得 (或者至少无法便利地获得) 现代医疗卫生服务。

2 世界医疗体系的共性问题

在全球各国的医疗体系领域中, 高成本、低效率以及让人无法满意的综合医疗水平等问题一直是广泛困扰各国医疗体系良性发展的共同阻碍[4,5]。这类问题在医疗卫生投入比例较高的美国、欧盟等发达国家中非常明显。以美国为例, 其医疗卫生总支出的大约30%左右被医疗行业管理实践中的不合理计划和不科学资源管理所浪费掉[6]。虽然美国的医疗卫生支出和人均医疗资源相对较高, 而且其医疗卫生体制也是最具市场导向的, 私立医疗卫生机构远超过半数以上, 但行业的低效率却是非常普遍而且严重的。这种问题造成了美国医疗体系的“成本危机” (cost crisis) , 即医疗支出在持续增长, 但所对应的医疗服务质量和社会健康水平却并未出现改善, 甚至在个别情况下还有恶化倒退的趋势。虽然医疗卫生管理部门进行了一系列的补救政策和改革措施, 如强制临床路径、降低误诊率、实施电子病历系统等, 但带来的效果却非常有限[7]。

医疗改革的目的, 最根本的应该是要尽可能地提供给社会和公民充裕的医疗资源和医疗服务, 而进一步的更高层次追求, 则应是为所有的社会人群以更低的成本提供高质量的医疗服务。然而, 医疗资源尤其是优质的医疗资源, 比如高水平的医疗专家和医务人员、以及高科技的医疗器械和设备等, 相对于需求而言总是有限的。这种矛盾的解决根本, 需要通过提高医疗资源 (尤其是优质资源) 的使用效率, 而非简单地增加绝对的资源数量。Champy从医疗流程效率角度提出了医疗流程的再造, 从而达到本质性地改进流程效率的目的[8]。Mark Graban借鉴生产制造体系中的精益生产, 提出并贯彻实施了精益医疗 (lean healthcare) 的概念[9]。这些研究者和本文作者都通过大量观察而得出:在病人的诊疗流程中, 各医疗环节通常都是隔绝独立的, 这样会由于流程设计缺乏防错机制而造成医疗失误。比如, 病人在诊疗过程中会遇到许多的医生和检查师, 这些医生、医师之间通常并没有针对该病人病情进行有效的沟通, 因此不可避免地会产生重复或非必要的检查、诊断延迟等无效率的工作, 造成病人治疗成本的增加;而且, 时有发生由于糟糕的流程设计造成的医疗过失。在一般情况下, 没有服务提供者和医院管理者会为这种无效率或浪费负责, 最终都是由病人和医疗保险来支付或承担的。

可以看到, 以上分析所发现的医疗问题, 存在于全球绝大部分的医疗体系中。因此, 我们急需要一种能够从根本上改变医疗体系现状, 从而能够建立起高效率、高质量、低浪费、同时兼顾公平的新型医疗体系。

3 远程医疗与医疗价值改革

3.1 远程医疗的定义与发展

作为一种新的医疗技术与医疗体系改进模式, 远程医疗在全球各个国家及地区的健康体系中都得到了高速发展及局部的有效应用。远程医疗, 从字面可以直接理解为“远距离的治疗”, 其基本目的就是借助信息和通信技术的发展, 帮助病人即使在距离医院很远的地方也能够及时获得医疗专家的诊疗服务, 从而节约病人远距离交通的成本与时间[9]。欧洲远程健康信息协会 (EHTEL) 则在2008年对远程医疗给出了一个较为精确的定义[10]:“远程医疗服务可以扩展高质量医疗健康服务的获得渠道, 从而避免在病人所在地点发生所需医疗卫生专家的短缺”。经过多年的发展, 目前远程医疗服务中包括远程监护、远程急救、远程预约与咨询、以及特殊场合的远程医疗 (如航班、灾难、航空等环境下) 等针对病人提供的远程医疗服务;而针对医疗人员的远程医疗服务包括远程咨询、远程会诊、远程放射分析、远程病理分析、以及远程培训学习。随着通信技术的发展, 又逐步衍生出的如m-health无线移动医疗服务、虚拟医疗中心等服务, 从而进一步发展获得以病人健康为中心的多样化远程医疗服务。远程医疗系统基于电子病历 (EMR) 的医院信息系统 (HIS) , 通过内部网络将医院各医疗设备、专家科室终端连接起来;以及在具有可相互沟通的医院信息系统之间, 通过专有网络或公共网络进行连接, 从而完成需要双方协同的远程医疗服务。

3.2 面向医疗价值的改革

战略管理大师Porter认为, 全球的医疗成本危机虽然来自于医院管理和医疗流程中的无效率, 而更核心的原因则在于现有医疗体系对医疗价值判断的误导[4]。现有医疗体系的运营和评价, 都是以医生的成果为中心的, 但是作为服务于社会和公民的机构, 对医疗体系的评判更应该基于服务接受者即病人从中获得的价值, 而且这种价值方向的改革实际上更是一种双赢的结果。因此, 从医疗诊断模式、病人价值目标、收费方式、整合医疗体系、医院服务范围以及IT技术平台六个方面构建更为彻底的医疗改革战略框架, 目标即是建立基于价值的医疗体系 (value-based health care) [4,7], 基于提高与医疗价值相关联的医疗质量、医疗效率等, 而不是单纯基于增加业务量去增加医院的利润。目前的医疗服务收费模式无外乎按人头收费或按服务收费, 这些都不支持对病人价值提升的奖励 (保持疗效的基础上降低病人花费, 或者保持同样花费基础上提高疗效) 。比如, 一位医生能够以较少的诊断检查项目来确诊病人病情、并且能够以较短的住院时间及较少的住院花费治愈病人, 在全球的现行收费模式下, 这位医生都无法获得任何实质性的精神鼓励或物质奖励, 更有可能得到的只是惩罚性结果, 如收入下降。从管理的角度而言, 提供了更高价值的服务反而使得服务提供者的收益受损, 这样的情况是肯定是不能接受的, 但在医疗系统却大量存在。因此, Porter所提出的改革措施都是针对提高病人价值而制定的 (如图1所示) , 其包括:建立多元化的协同诊疗小组、采用组合式收费模式 (按病种以及病人初始状况) 、强化绩效评价以及成本评估、将诊疗业务集中在医疗服务链的特定环节、利用医院联合体或连锁的方式扩充医疗服务地域、以及建立完善数字化医疗信息平台。

相对于Porter所提的医疗体系改革的战略架构而言, 我国截止目前所进行的局部性医疗改革从浅入深包括减少政府对于医院的干预、公立医院私有化改制、或直接引入民间私人资本, 初衷就是利用私有化体制提高经营效率, 部分地减少医疗资源浪费, 同时又通过扩大私人资本在公共医疗服务体系的医疗资源投入, 提高社会普通公民的可获取性和便捷性。医院私有化、医疗体系的市场化, 仅仅是医疗体系改革的最初级阶段, 仅能在最低层面提高医疗效率, 而且美国等发达国家的例子也已经证明了简单的私有化根本无法解决医疗体系中的根本问题。最近几年试点较为成功的医联体改革, 才开始真正涉及到了深度的医疗改革。

4 建立基于病人价值的远程医疗体系

Porter所提出的基于病人价值的医疗体系, 为医疗体系改革提供了一个非常吸引人的战略远景与实施框架, 其本身就是Porter针对存在于全球医疗体系共性的重大改革性问题所提出的根本解决策略方案。同时, EHTEL在2008年也已经明确提出了欧洲的“European 2020”战略规划, 其本质就是在实现各种医疗信息化系统集成的基础上, 建立在数字医疗环境下基于远程医疗的e-Health医疗体系。这种新型体系的特征包括两项:可持续性发展和需求拉动 (demand-pull) 。这本质上代表了一种在网络信息环境下全新的医疗体系模式, 是对现有医疗体系大幅提高系统效率及资源利用率的一种结构性改革。而且, 在EHTEL的远程医疗定义中[10], EHTEL把为病人用户提供的服务放在了最核心的位置:一是医疗资源 (特别是优质医疗资源) 对于病人的可获取性和便利性, 二是病人获得的医疗服务的质量。资源的可获取性和便利性是医疗卫生系统发展的最基本目标, 然而医疗服务的质量、成本以及效率却是全球医疗体系所面临的更重大的挑战, 也应该是医疗体系改革的最本质目标。因此, 综合而言, 远程医疗体系的未来发展目标和建立基于病人价值的医疗体系是相辅相成和协调一致的。因此, 作者相信:以远程医疗体系的建设为基础, 以基于病人价值的医疗体系为目标, 最终建立基于病人价值的远程医疗体系, 才是从根本上解决现有医疗系统中的资源不足、浪费严重、医疗质量偏低等顽疾问题的有效策略。

远程医疗体系的建设, 可以从资源优化、流程效率、协同医疗以及多样化服务等有效发展途径 (如图2所示) , 为基于病人价值的医疗体系的发展提供全方位的支撑, 从而提高医疗体系对于病人在成本、效率、质量、资源获取、诊疗满意程度等多尺度价值的本质性提高。比如, 在资源优化方面, 通过远程医疗系统的网络架构, 可以克服各种医疗资源、专家智力资源分布不均的现状, 并且可以避免病人因为患病的特殊性需要在不同医疗实体之间流动时, 由于沟通不畅所造成的重复性检查和治疗。在流程效率方面, 围绕基于现代IT技术建立的远程医疗网络, 对现有各种医疗诊治流程进行面向医疗效率和医疗质量的再造, 类比于流程再造在现代服务业和制造业的效果, 必然可以大大提升医疗体系带给病人的平均价值。同时, 已经有大量实践证据证明基于远程医疗的诊疗服务能够降低病人治愈所花费的时间和成本。在协同医疗方面, 远程医疗网络架构的建设, 能够更迅速地建立针对任意医疗服务节点出现的疑难杂症进行专家会诊, 为重急症患者提供及时的有效处理;并且, 基层医生可以通过远程系统频繁地与中心医院专家医生进行远程协同诊断, 提升基层医生诊治经验与医疗水平。进一步地, 通过远程医疗体系可以方便建立中心医院和基层医院的医联体, 提升基层医院对于周边病人的吸引力和信任水平。另外, 只有在远程医疗体系的建设基础上, 医疗实体才能为长期病、重急症病人提供高附加值如远程监控、远程急救等的多样化服务。

5 结语

我国现行的医疗体系改革, 被赋予了高度的期望。然而, 这种改革的大多数措施, 实际上仅是为了弥补公立医疗资源的相对不足、以及减缓行政体系对于医疗体系的干预所造成的资源效率浪费, 相对于存在于医疗体系深层的医疗价值问题, 无法提供根本性的解决。同时, 我国和其他很多国家或地区对于建设远程医疗体系给予了很高的重视程度以及投资力度, 然而世界卫生组织的报告显示大部分远程医疗的建设都缺乏系统的战略发展规划或国家政策[11]。针对这一关键问题, 本文创新性地提出了建设基于病人价值的远程医疗体系, 则可以为远程医疗的发展以及针对全球医疗体系共性问题的改革, 提供非常重要的指引作用。远程医疗的战略发展目标, 应该不仅仅限定在通过通讯网络与IT技术对于现有医疗体系与诊疗流程的促进, 更应该是对于现有医疗体系各种问题进行根本性改革和诊疗流程再造的一个良好契机。

参考文献

[1]世界银行网站.2004-2011年世界各国医疗卫生行业年度支出[M].http://www.worldbank.org/

[2]Business Monitor International.China pharmaceuticals&Healthcare Report 2011[M].London, Business Monitor International, 2011.

[3]季六祥.新医改区域模式与实施路径设计—以广东湛江为例[J].中国软科学, 2012, 09:55-71.

[4]Michael E.Porter and Thomas H.Lee.The strategy that will fix health care[J].Harvard Business Review, 2013, October:2-19.

[5]Michael E.Porter and Clemens Guth.Redefining German Health Care:Moving to a Value-Based System[M].Gabler, Springer, 2012.

[6]Michael W.Carter, Bruce L.Golden, and Edward A.Wasil.Introduction:application of management science and operations research models and methods to problems in health care[J].Interfaces, 2009, 39 (3) :183-185.

[7]Michael E.Porter, Erika A.Pabo and Thomas H.Lee.Redesigning primary care:a strategic vision to improve value by organizing around patients’needs[J].Health Affairs, 2013, 32 (3) :516-525.

[8]James Champy and Harry Greespun.Reengineering Health Care:A Manifesto for Radically Rethinking Health Care Delivery[M].FT Press, 2010.

[9]Mark Graban.Lean Hospitals:Improving Quality, Patient, and Employee Engagement[M], Productivity Press, 2011.

[10]欧洲远程健康信息协会 (EHTEL) 指导委员会.Sustainable Telemedicine:Paradigms for Future-Proof Healthcare[M].2008, http://www.ehtel.org/.

[11]世界卫生组织 (WHO) .Global Observatory for e-Health series (卷1–卷6) [M].2011, http://www.who.int/en/.

病人价值 篇2

【关键词】腹外疝 快速康复理念 护理

快速康复外科(FTS)理念是指通过优化围手术期处理的诸多措施,以缓解手术创伤应激反应,从而减少术后并发症,缩短住院时间,达到快速康复的目的[1]。FTS在欧美国家的应用较为广泛,在我国还属于一种新兴的护理模式,我院近年来将FTS理念应用到腹外疝患者的护理中,取得较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科在2012年1月至2014年1月收治的腹外疝患者60例,所有患者均行手术治疗,术式均为无张力修补术。将所有患者按照1:1比例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观察组男性20例,女性10例,年龄48~78岁,平均年龄(66.7±5.8)岁,其中斜疝15例,直疝7例,股疝5例,切口疝3例;对照组男性18例,女性12例,年龄46~80岁,平均年龄(65.2±5.7)岁,其中斜疝16例,直疝8例,股疝3例,切口疝3例。两组患者上述一般资料方面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具有可比性。

1.2护理方法 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采用快速康复理念为患者实施护理,具体方法:

1.2.1术前护理 ①心理方面:腹外疝患者长期遭受疾病的折磨,他们一方面想尽快手术解除病痛,另一方面又对手术效果存在担忧[2],针对上述患者存在的不良心理反应,护理人员应加强与患者的沟通,耐心的向患者讲解疾病的发生原因以及治疗方法,并重点向患者介绍手术治疗的必要性、安全性以及手术方式、术前、术后的注意事项等,以更好的取得患的配合,并介绍成功的病例,提高患者治愈的信心;②充分的术前准备:对存在营养不良的患者给予纠正,以提高患者手术耐受性;重点强调的是,以往择期手术术前需常规禁食水6h,但是FTS不主张常规术前肠道准备,认为术前2h进水或碳水化合物可更好的利于患者康复,减少不良反应,因此护理人员应指导患者术前2h进水或碳水化合物,并向患者说明该项操作的目的和意义,以更好的取得患者的配合。

1.2.2术后护理 ①加强保温:低温可导致应激反应、切口感染等并发症的发生机率,因此加强对患者的保温处理,术后尤其是冬季在给予患者液体输入时可采用加温装置给予加温处理;保证整个病房环境的温度适宜;为患者实施盖被、穿脚套等保暖措施;②术后早期进食水:有研究表明术后早期可恢复进食进水,无需等到肠道通气后,因此术后鼓励患者早期进食水,并可采用咀嚼口香糖“假饲”的治疗,缩短患者术后肠麻痹时间,促进排气;③疼痛护理 通过听音乐、看电视等注意力转移法缓解患者的疼痛,并对患者疼痛表示理解,给予患者鼓励和暗示,提高患者的疼痛阈值,降低疼痛;④早期活动 术后鼓励患者患者早期下床活动,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制定活动计划表,以使患者有计划进行活动锻炼,更快的促进身体恢复。

1.3观察指标 观察比较两组患者术后下床活动时间、排气时间、住院时间以及并发症发生率。

1.4统计学方法 应用软件SPSS15.0分析资料,计量资料和计数资料分别采用(x±s)和(n)表示,并分别应用t和X2检验,以P<0.05表示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

2.结果

对两组患者术后下床活动时间、排气时间、住院时间和并发症发生率比较,观察组均明显小于对照组,且P<0.05,详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术后指标比较(x±s)

组别下床活动时间(h)排气时间(h)住院时间(d)并发症

观察组4.8±0.98.3±2.13.3±0.60/30

对照组8.4±2.119.7±3.65.6±1.44/30*

P<0.05<0.05<0.05<0.05

注:*对照组4例并发症分别为切口感染(1例)、尿潴留(1例)、肠梗阻(2例)。

3.讨论

对于外科手术患者来讲,快速康复外科(FTS)理念的实现需要依靠麻醉、微创手术操作以及围手术期护理3个环节[3]。在本组资料中,观察组和对照组麻醉以及手术方式相同,其中无张力疝修补术是目前治疗腹外疝的常用术式,具有对患者造成创伤小、恢复快、并发症少等优势,因此要想更好的实现FTS理念,需要加强围手术期护理。我们对观察组患者在FTS理念的指导下实施术前和术后整个围手术期护理干预,术前加强心理护理和术前准备,在FTS理念为患者实施胃肠道准备,术后加强对患者保温护理、进食水护理、疼痛护理以及早期活动的护理,结果显示与行常规护理的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患者术后下床活动时间、排气时间以及住院时间均明显缩短(P<0.05),并发症发生率均明显减少(P<0.05),提示快速康复理念在外科腹外疝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显著,可明显减少并发症发生,缩短患者住院时间,提高护理质量,值得临床在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张臻颖,邓小华,陈瑾.快速康复理念在外科腹外疝病人护理中的应用[J].海峡科学,2011,14(9):86.

[2]栾苏红.腹外疝患者心理分析及护理对策[J].中国当代医药,2011,18(24):159-160.

[3]卢静,张鹏年,孙琳.快速康复外科新理念在结肠癌病人护理中的应用[J].全科护理,2012,10(13):1225-1226.endprint

【摘要】目的:探讨快速康复理念在外科腹外疝患者护理的应用和效果。方法:选取我科在2012年1月至2014年1月收治的腹外疝患者60例,按照1:1比例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根据快速康复理念实施护理,并比较两组护理效果。结果:观察组术后下床活动时间、排气时间、住院时间以及并发症发生率均明显小于对照组,且P<0.05。结论:快速康复理念在外科腹外疝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显著,可明显降低并发症发生率,缩短住院时间,提高护理质量。

【关键词】腹外疝 快速康复理念 护理

快速康复外科(FTS)理念是指通过优化围手术期处理的诸多措施,以缓解手术创伤应激反应,从而减少术后并发症,缩短住院时间,达到快速康复的目的[1]。FTS在欧美国家的应用较为广泛,在我国还属于一种新兴的护理模式,我院近年来将FTS理念应用到腹外疝患者的护理中,取得较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科在2012年1月至2014年1月收治的腹外疝患者60例,所有患者均行手术治疗,术式均为无张力修补术。将所有患者按照1:1比例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观察组男性20例,女性10例,年龄48~78岁,平均年龄(66.7±5.8)岁,其中斜疝15例,直疝7例,股疝5例,切口疝3例;对照组男性18例,女性12例,年龄46~80岁,平均年龄(65.2±5.7)岁,其中斜疝16例,直疝8例,股疝3例,切口疝3例。两组患者上述一般资料方面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具有可比性。

1.2护理方法 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采用快速康复理念为患者实施护理,具体方法:

1.2.1术前护理 ①心理方面:腹外疝患者长期遭受疾病的折磨,他们一方面想尽快手术解除病痛,另一方面又对手术效果存在担忧[2],针对上述患者存在的不良心理反应,护理人员应加强与患者的沟通,耐心的向患者讲解疾病的发生原因以及治疗方法,并重点向患者介绍手术治疗的必要性、安全性以及手术方式、术前、术后的注意事项等,以更好的取得患的配合,并介绍成功的病例,提高患者治愈的信心;②充分的术前准备:对存在营养不良的患者给予纠正,以提高患者手术耐受性;重点强调的是,以往择期手术术前需常规禁食水6h,但是FTS不主张常规术前肠道准备,认为术前2h进水或碳水化合物可更好的利于患者康复,减少不良反应,因此护理人员应指导患者术前2h进水或碳水化合物,并向患者说明该项操作的目的和意义,以更好的取得患者的配合。

1.2.2术后护理 ①加强保温:低温可导致应激反应、切口感染等并发症的发生机率,因此加强对患者的保温处理,术后尤其是冬季在给予患者液体输入时可采用加温装置给予加温处理;保证整个病房环境的温度适宜;为患者实施盖被、穿脚套等保暖措施;②术后早期进食水:有研究表明术后早期可恢复进食进水,无需等到肠道通气后,因此术后鼓励患者早期进食水,并可采用咀嚼口香糖“假饲”的治疗,缩短患者术后肠麻痹时间,促进排气;③疼痛护理 通过听音乐、看电视等注意力转移法缓解患者的疼痛,并对患者疼痛表示理解,给予患者鼓励和暗示,提高患者的疼痛阈值,降低疼痛;④早期活动 术后鼓励患者患者早期下床活动,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制定活动计划表,以使患者有计划进行活动锻炼,更快的促进身体恢复。

1.3观察指标 观察比较两组患者术后下床活动时间、排气时间、住院时间以及并发症发生率。

1.4统计学方法 应用软件SPSS15.0分析资料,计量资料和计数资料分别采用(x±s)和(n)表示,并分别应用t和X2检验,以P<0.05表示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

2.结果

对两组患者术后下床活动时间、排气时间、住院时间和并发症发生率比较,观察组均明显小于对照组,且P<0.05,详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术后指标比较(x±s)

组别下床活动时间(h)排气时间(h)住院时间(d)并发症

观察组4.8±0.98.3±2.13.3±0.60/30

对照组8.4±2.119.7±3.65.6±1.44/30*

P<0.05<0.05<0.05<0.05

注:*对照组4例并发症分别为切口感染(1例)、尿潴留(1例)、肠梗阻(2例)。

3.讨论

对于外科手术患者来讲,快速康复外科(FTS)理念的实现需要依靠麻醉、微创手术操作以及围手术期护理3个环节[3]。在本组资料中,观察组和对照组麻醉以及手术方式相同,其中无张力疝修补术是目前治疗腹外疝的常用术式,具有对患者造成创伤小、恢复快、并发症少等优势,因此要想更好的实现FTS理念,需要加强围手术期护理。我们对观察组患者在FTS理念的指导下实施术前和术后整个围手术期护理干预,术前加强心理护理和术前准备,在FTS理念为患者实施胃肠道准备,术后加强对患者保温护理、进食水护理、疼痛护理以及早期活动的护理,结果显示与行常规护理的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患者术后下床活动时间、排气时间以及住院时间均明显缩短(P<0.05),并发症发生率均明显减少(P<0.05),提示快速康复理念在外科腹外疝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显著,可明显减少并发症发生,缩短患者住院时间,提高护理质量,值得临床在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张臻颖,邓小华,陈瑾.快速康复理念在外科腹外疝病人护理中的应用[J].海峡科学,2011,14(9):86.

[2]栾苏红.腹外疝患者心理分析及护理对策[J].中国当代医药,2011,18(24):159-160.

[3]卢静,张鹏年,孙琳.快速康复外科新理念在结肠癌病人护理中的应用[J].全科护理,2012,10(13):1225-1226.endprint

【摘要】目的:探讨快速康复理念在外科腹外疝患者护理的应用和效果。方法:选取我科在2012年1月至2014年1月收治的腹外疝患者60例,按照1:1比例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根据快速康复理念实施护理,并比较两组护理效果。结果:观察组术后下床活动时间、排气时间、住院时间以及并发症发生率均明显小于对照组,且P<0.05。结论:快速康复理念在外科腹外疝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显著,可明显降低并发症发生率,缩短住院时间,提高护理质量。

【关键词】腹外疝 快速康复理念 护理

快速康复外科(FTS)理念是指通过优化围手术期处理的诸多措施,以缓解手术创伤应激反应,从而减少术后并发症,缩短住院时间,达到快速康复的目的[1]。FTS在欧美国家的应用较为广泛,在我国还属于一种新兴的护理模式,我院近年来将FTS理念应用到腹外疝患者的护理中,取得较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科在2012年1月至2014年1月收治的腹外疝患者60例,所有患者均行手术治疗,术式均为无张力修补术。将所有患者按照1:1比例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观察组男性20例,女性10例,年龄48~78岁,平均年龄(66.7±5.8)岁,其中斜疝15例,直疝7例,股疝5例,切口疝3例;对照组男性18例,女性12例,年龄46~80岁,平均年龄(65.2±5.7)岁,其中斜疝16例,直疝8例,股疝3例,切口疝3例。两组患者上述一般资料方面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具有可比性。

1.2护理方法 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采用快速康复理念为患者实施护理,具体方法:

1.2.1术前护理 ①心理方面:腹外疝患者长期遭受疾病的折磨,他们一方面想尽快手术解除病痛,另一方面又对手术效果存在担忧[2],针对上述患者存在的不良心理反应,护理人员应加强与患者的沟通,耐心的向患者讲解疾病的发生原因以及治疗方法,并重点向患者介绍手术治疗的必要性、安全性以及手术方式、术前、术后的注意事项等,以更好的取得患的配合,并介绍成功的病例,提高患者治愈的信心;②充分的术前准备:对存在营养不良的患者给予纠正,以提高患者手术耐受性;重点强调的是,以往择期手术术前需常规禁食水6h,但是FTS不主张常规术前肠道准备,认为术前2h进水或碳水化合物可更好的利于患者康复,减少不良反应,因此护理人员应指导患者术前2h进水或碳水化合物,并向患者说明该项操作的目的和意义,以更好的取得患者的配合。

1.2.2术后护理 ①加强保温:低温可导致应激反应、切口感染等并发症的发生机率,因此加强对患者的保温处理,术后尤其是冬季在给予患者液体输入时可采用加温装置给予加温处理;保证整个病房环境的温度适宜;为患者实施盖被、穿脚套等保暖措施;②术后早期进食水:有研究表明术后早期可恢复进食进水,无需等到肠道通气后,因此术后鼓励患者早期进食水,并可采用咀嚼口香糖“假饲”的治疗,缩短患者术后肠麻痹时间,促进排气;③疼痛护理 通过听音乐、看电视等注意力转移法缓解患者的疼痛,并对患者疼痛表示理解,给予患者鼓励和暗示,提高患者的疼痛阈值,降低疼痛;④早期活动 术后鼓励患者患者早期下床活动,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制定活动计划表,以使患者有计划进行活动锻炼,更快的促进身体恢复。

1.3观察指标 观察比较两组患者术后下床活动时间、排气时间、住院时间以及并发症发生率。

1.4统计学方法 应用软件SPSS15.0分析资料,计量资料和计数资料分别采用(x±s)和(n)表示,并分别应用t和X2检验,以P<0.05表示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

2.结果

对两组患者术后下床活动时间、排气时间、住院时间和并发症发生率比较,观察组均明显小于对照组,且P<0.05,详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术后指标比较(x±s)

组别下床活动时间(h)排气时间(h)住院时间(d)并发症

观察组4.8±0.98.3±2.13.3±0.60/30

对照组8.4±2.119.7±3.65.6±1.44/30*

P<0.05<0.05<0.05<0.05

注:*对照组4例并发症分别为切口感染(1例)、尿潴留(1例)、肠梗阻(2例)。

3.讨论

对于外科手术患者来讲,快速康复外科(FTS)理念的实现需要依靠麻醉、微创手术操作以及围手术期护理3个环节[3]。在本组资料中,观察组和对照组麻醉以及手术方式相同,其中无张力疝修补术是目前治疗腹外疝的常用术式,具有对患者造成创伤小、恢复快、并发症少等优势,因此要想更好的实现FTS理念,需要加强围手术期护理。我们对观察组患者在FTS理念的指导下实施术前和术后整个围手术期护理干预,术前加强心理护理和术前准备,在FTS理念为患者实施胃肠道准备,术后加强对患者保温护理、进食水护理、疼痛护理以及早期活动的护理,结果显示与行常规护理的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患者术后下床活动时间、排气时间以及住院时间均明显缩短(P<0.05),并发症发生率均明显减少(P<0.05),提示快速康复理念在外科腹外疝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显著,可明显减少并发症发生,缩短患者住院时间,提高护理质量,值得临床在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张臻颖,邓小华,陈瑾.快速康复理念在外科腹外疝病人护理中的应用[J].海峡科学,2011,14(9):86.

[2]栾苏红.腹外疝患者心理分析及护理对策[J].中国当代医药,2011,18(24):159-160.

病人价值 篇3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该院收治的57例糖尿病患者 (研究组) 以及57例健康体检人群 (对照组) 作为临床研究对象, 所有糖尿病患者均符合1999年世界卫生组织制定的糖尿病诊断标准。其中, 研究组:男35例, 女22例, 年龄30~60岁, 平均年龄 (51.3±8.1) 岁 ;对照组 : 男34例, 女23例, 年龄31~61岁, 平均年龄 (51.6±8.5) 岁;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等方面对比无明显差异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所有人员禁食12 h, 次日清晨空腹抽取静脉血, 主要对患者的总胆固醇 (TC) 、三酰甘油 (TG) 、高密度脂蛋白 (HDL-C) 以及低密度脂蛋白 (LDL-C) 含量进行检测。运用780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 (日本某公司生产) , 运用浙江某药业提供的试验试剂, 确保试验试剂处于有效期;运用酶法对患者的TC、TG进行检测, 运用2点终点法对HDL-C和LDL-C进行检测。

1.3 异常标准

将《中国成人血脂异常防治指南》中的血脂异常标准为依据:TC大于或者等于6.22 mmol/L, TG大于或者等于2.26 mmol/ L, HDL-C大于或者等于1.55 mmol/L或者小于1.4 mmol/L, LDLC大于或者等于4.14 mmol/L。 [1]

1.4 统计方法

采用SPSS17.0软件进行数据的统计与分析, 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 P<0.05为差异, 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研究组患者和对照组患者的TC、TG、HDL-C以及LDL-C对比存在明显差异 (P<0.05, 见表1) 。

3 讨论

近年来,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 饮食结构的不断改善, 糖尿病的发病率在逐渐提高。糖尿病已成为严重威胁人们身体健康的主要慢性疾病之一。糖尿病主要受体内胰岛素分泌不 足、缺少或胰岛素抵抗几大病因所致, 致使患者出现代谢紊乱综合征, 其主要病症为糖代谢紊乱, 临床主要表现为高血糖持续升高。另外, 人们对高热量食物的摄入比例越来越大, 而相应的运动锻炼却无法跟上, 致使体内营养物质无法完全吸收, 进而使其大量转化为脂肪, 停留在患者体内, 为糖尿病的发生埋下了巨大隐患[2]。在该研究中, 糖尿病患者的TC、TG、HDL-C以及LDL-C与健康人群对比, 均高于健康人群, 研究组患者和对照组患者的TC、TG、HDL-C以及LDL-C对比存在明显差异 (P<0.05) , 这与严洁[3]研究的文献结果一致。结果表明, 糖尿病患者不仅血糖水平异常, 而且血脂水平也存在异常。其中, TC主要受到生活条件因素的影响, 而随着年龄的不断增长, 从70岁后, 患者体内的TC开始逐渐下降, 因此, 临床上通常将其作为对糖尿病患者进行有效预防、观察及治疗的重要指标;TG主要受到患者性别、年龄以及生活习惯等因素的影响;HDL-C主要受到患者的饮食习惯、年龄、性别、家族史以及身体状况等因素的影响, 且其和冠心病发病有负相关的关系;LDL-C会随着患者年龄增长而不断升高, 其主要受到运动少、精神紧张、摄入高脂肪水平以及高热量等因素的影响。糖尿病血脂异常主要受到胰岛素抵抗、胰岛素水平低等 因素影响, 上述因素可降低脂蛋白酯酶的活性, 同时降低TG的水解能力;另外, 其还会减弱胰岛素的作用, 并抑制激素敏感酯酶, 使其活性增强, 进而促进脂肪组织将脂肪酸释放出来。糖尿病患者血糖水平出现异常, 也会导致血脂水平出现异常, 其主要表现为TG、TC以及LDL-C升高, HDL-C降低。心血管疾病作为影响糖尿病患者的主要原因, 有报道表明, 约80%的糖尿病患者死亡受到心血管疾病因素的影响。

综上所述, 糖尿病患者的血脂水平若存在异常, 就需要对其给予降脂治疗, 且血脂检验对糖尿病患者的诊断具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摘要:目的 对糖尿病患者的血脂检验水平进行研究, 并对其在临床中的应用价值进行探讨, 旨在为临床治疗提供重要诊断依据。方法 选择该院2012年6月—2013年6月收治的57例糖尿病患者 (研究组) 以及57例健康体检人群 (对照组) 作为临床研究对象, 对其血脂进行检验和对比。结果 研究组患者和对照组患者的TC、TG、HDL-C以及LDL-C对比存在明显差异 (P<0.05) 。结论 与正常健康人群相比, 糖尿病患者的血脂水平存在异常, 需要对其给予降脂治疗, 进而降低心血管并发症发生率, 血脂检验在糖尿病患者的诊断中具有一定临床价值。

关键词:糖尿病,血脂,检验,临床价值

参考文献

[1]王健龙.糖尿病患者血脂检验的临床价值探析[J].中国保健营养 (上旬刊) , 2014, 24 (2) :1153-1154.

[2]邱健姣, 李华, 阳建伶.急诊糖尿病患者血清尿酸及血脂检测结果分析[J].医学信息, 2014, 10 (13) :465-456.

病人价值 篇4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2007~2008年住院人数213例, 男109例 (51.2%) , 女104例 (48.8%) , 年龄1~89岁, 平均 (48.4) 岁, 对照组500例。

1.2 方法

偶氮偶联法, NAP (大连医科大学二院, 王永才主编《最新血液骨髓诊断学多媒体图谱》人民军医出版社) 。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用SPSS专业统计软件中t检验表示。

2 结果

详见表1。结果表明, 球菌感染包括葡萄球菌、肺炎球菌、脑膜炎双球菌、链球菌等及类白血病反应, NAP活性明显升高, 明显高于杆菌、病毒、结核、寄生虫、真菌、立克次体感染和正常对照组, P<0.01;各种病毒感染, NAP活性均明显减低;其次, 为结核杆菌感染;杆菌感染如:伤寒、痢疾感染, 较立克次体、真菌减低;相互之间经统计学处理, P>0.05, 因此该项指标对各种菌群, 及病毒、立克次体、寄生虫感染均有重要识别价值。

本文除了对各种感染发热病人NAP检测外, 还对900多例, 50多种疾病不明原因发热病人进行NAP活性检测, 结果表明, AA、PV、MF、MM、PCL、HCL所致的发热, NAP均呈强阳性反应;白血病、MDS, NAP活性明显减低, MH病人高热NAP活性消失为零, 上述疾病血象、骨髓象有特殊异常病理改变, 可对NAP增高有明显鉴别诊断价值。

3 讨论

不明原因发热是临床常见的病理表现, 临床有高热和低热之分。只有弄清发热病因, 才能有效的控制和消除发热, 有时临床常出现数10天用各种方法及手段都无法弄清发热原因, 病人持久高热或低热, 各种药物治疗均无效, 使病人衰竭而死亡。因此寻求积极有效的检测方法和诊断指标是当务之急[1~5]。

本文多年对发热病人除做血象、骨髓象、细菌培养、病毒、立克次体、真菌、结核相关检查外, 对一些非典型病人, 都做NAP活性检测, 使许多病人得到及时的诊断和准确的治疗, 已经成我院常规的不明原因发热必检方法[1~4]。

3.1 NAP可为细菌、病毒、立克次体、真菌、寄生虫感染提供重要的诊断线索和依据

各种化脓性球菌感染, 中性粒细胞明显升高, NAP活性>90%, 阳性指数>300分;而病毒感染引起的发热, 而NAP活性明显减低<5%, 阳性指数<10分;结核病人NAP虽然较病毒感染略偏高, 但与其他感染相比仍呈低水平, 如果结核合并化脓性感染, NAP出现增高反应。

杆菌、寄生虫感染, NAP都处于正常或降低水平, NAP活性<50%, 阳性指数<100分;立克次体、真菌感染较球菌感染低, 而明显高于病毒、杆菌、寄生虫感染, 处于中间状态, NAP活性<90%, 阳性指数>150<200分, 因此NAP可对不同菌群、病毒、立克次体的感染, 都能提供明确的诊断, 因此NAP可对不明发热原因的病人, 做出准确的诊断和鉴别诊断[1, 4~5]。

3.2 NAP对血液病引起的发热能做出准确的诊断和鉴别诊断

对AA与其他全血细胞减少症的鉴别都有重要帮助, AA病人有独特的NAP剧增反应, 不管是病程的进展期或缓解期都居高不下NAP活性100%强阳性, 阳性指数高达350分以上;PV与一过性、继发性和相对性红细胞增多不同, NAP持续强阳性反映, 其活性高达100%, 阳性指数高达300分以上, 成为该病诊断的金标准;MF由于NAP持续增高, 可排除混血和其他病症的鉴别诊断;MM、PCL、HCL因NAP持续增高, 其活性>90%, 阳性指数>250%分, 有助于与反应性浆细胞增多相区别;MH NAP持续减低或消失为零, 成为MH与反应性组织细胞增多症鉴别诊断的方法;类白血病样反应NAP活性剧增, 而与白血病和MDS不同。总之, NAP对不明原因的高热所引起的血象、骨髓象的异常变化, 能够做出明确的诊断和鉴别诊断。

摘要:目的探讨感染发热病人种类及诊断、鉴别诊断指标应用临床。方法应用偶氮偶联法对1103例、50多种不同疾病, 其中213例感染、发热病人进行中性粒细胞碱磷酶 (NAP) 活性和阳性指数测定, 并与相关疾病发热疾病、正常对照组比对, 找出相关性。结果球菌感染明显高于杆菌、结核、病毒、立克次体及正常对照组, 二者有明显差异, P<0.01。结论NAP可做细菌、病毒、立克次体、寄生虫等感发、热染重要诊断及鉴别诊断指标。

关键词:中性粒细胞碱磷酶 (NAP) ,感染,发热

参考文献

[1]王永才.最新血液骨髓细胞诊断学多媒体图谱[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 2008.

[2]石青武.中性粒细胞碱性磷酸酶染色在血液病诊断中的应用[J].青海医学院学报, 2001, 2 (1) :15~16.

[3]陈发枢, 中性粒细胞碱性磷酸酶活性测定对慢性中毒的诊断价值[J].预防医学, 2002, 3 (6) :44~48.

[4]王永才.血液病确诊化验检查[M].大连:大连出版社, 1991.

[5]乔丽津, 李淑萍, 肖云生, 等.中性粒细胞碱性磷酸酶活性在儿童长期发热鉴别诊断中的意义[J].Tianjin med November, 2000, V1:28~011.

病人价值 篇5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选择我院2005年1月至

2007年12月循环病房住院病人307例, 男186例;年龄64±17岁, 女111例, 年龄58±12岁。循环门诊以胸闷气短为首珍病人563例, 男234例, 年龄34±17岁, 女329例, 年龄45±23岁。

1.2 所有病人均行肺功能检测:

测定肺活量 (VC) , 最大肺活量 (FVC) , 1秒量 (FEV1。0) ;1秒率 (FEV1。0/FVC%) ;呼气峰流速 (PEF) , 50%用力呼气流速 (P E F 5 0) , 2 5%用力呼气流速 (F E F 2 5) , 最大中期呼气流速 (F E F2 5~7 5%) , 一氧化碳弥散量 (D L C O一口气法) 。依据美国胸科协会 (ATS) 标准[1]受试者至少测试3次, 两次间最佳误差<5%, 取其最佳值作为统计用数据。

1.3 肺功能判定标准[2]:

V C、FVC、FEV1。0、PEF、FEF50、FEF25、FEF 25~75%、DLCO均为实测值/预计值>80%为正常, FEV1.0/FVC%>70%为正常。对FEV1.0降低者进行支气管舒张试验。

1.4 支气管舒张试验方法及判定标准[3]:

吸入药物为万托林400ug。吸药前与吸药后间隔15分钟, FEV1.0改变率 (%) = (吸药后F EV 1.0-吸药前F E V1.0) /吸药前FEV1.0100%。以FEV1.0改变率≥15%, 同时绝对值≥0.2L为阳性指标。限制性通气功能障碍判定标准:V C或FVC<80%预计值。阻塞性通气功能障碍判定标准:FEV1.0<80%预计值或FEV1.0/F V C%<7 0%。

注: () 为占该组病人总数百分比

1.5 仪器

美国SENSORMEDICVmax6229组合式肺功能仪。

2. 结果

由表1可见307例住院病人中肺通气功能异常占7.8~11%, (其中限制性通气功能障碍7.8%, 阻塞性通气功能障碍11%, 小气道功能异常占31%, 肺换气功能异常占4.2%, 支气管舒张试验阳性占2.9%。563例门诊病人中肺通气功能异常占3.1~3.9%, (其中限制性通气功能障碍3.1%, 阻塞性通气功能障碍3.9%, 小气道功能异常占5.8%, 肺换气功能异常占1.0%, 支气管舒张试验阳性占1.7%。

3. 讨论

随着医学的进步, 现代大型医院科系的划分, 双科系或多科系疾病有时会被漏珍、误诊。夏迎雪等[4]呈报道28例以胸痛为主要表现的支气管哮喘, 若临床缺乏认识而不能及时诊断。故需多方面考虑症状的起因。胸部X片可以排除具有影像特征的呼吸系统疾病, 肺功能检测可进一步提供无影像但功能已出现障碍的呼吸系疾病。

心血管系统疾病因心脏功能较差, 肺部吸进氧气, 排除二氧化碳, 必须通过心脏泵出到肺部的血液去完成。如果心脏功能不好, 泵出的血液不足, 会出现气短, 肺动能检测正常。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是一种具有气流受限特征的但可以预防和治疗的疾病, 气流受限不完全可逆, 呈进行性发展, 肺动能检测出现F EV 1.0/F V C%、F E V1.0、PEF、FEF50、FEF25、FEF 25~75%均降低, 支气管舒张试验阴性。哮喘是一种以嗜酸粒细胞、肥大细胞反应为主的气道变应性炎症和气道高反应性为特征的疾病。表现为不同程度的可逆性气道阻塞症状。肺功能检测FEV1.0/FVC%、FEV1.0、PEF、FEF50、FEF25、FEF 25~75%均降低, 支气管舒张试验阳性。弥散性肺间质疾病是一组不同类型的非特异性的侵犯肺泡壁及肺泡周围组织的疾病。肺功能检测结果VC、FVC、DLCO均降低。上述呼吸疾病均会出现气短症状。

神经官能症是以心血管呼吸和神经系统症状为主要表现的临床综合征, 临床和病理方面均无气质性病变, 肺功能检测正常。

本文结果显示307例住院病人中肺通气功能异常占7.8~11%, (其中限制性通气功能障碍7.8%, 阻塞性通气功能障碍11%) , 小气道功能异常占31%, 肺换气功能异常占4.2%, 支气管舒张试验阳性占2.9%。563例门诊病人中肺通气功能异常占3.1~3.9%, (其中限制性通气功能障碍3.1%, 阻塞性通气功能障碍3.9%) , 小气道功能异常占5.8%, 肺换气功能异常占1.0%, 支气管舒张试验阳性占1.7%。那些未行肺功能检查病人中是否存在呼吸病的漏诊、误诊。我们知道心血管药物治疗只能解除病人循环系统疾病所致的气短, 而对呼吸系统疾病是无效的, 肺功能测定做为一种经济方便的检查正在普及, 做为呼吸系统疾病诊断的重要指标在国际也得到同样认可[5]建议具有胸闷气短循环病人进行客观检查 (肺功能检测) 可以降低呼吸疾病的漏诊、误诊。

摘要:目的 胸闷气短是循环系统疾病病人的常见症状, 但呼吸系统疾病也同样出现此症状。为探讨疾病的起因, 防止误诊、漏诊。本文回顾性分析了870例循环系统病人的肺功能资料。探讨肺功能检测在循环系统疾病病人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择2005年1月至2007年12月循环病房住院病人307例, 男186例;年龄64±17岁, 女111例, 年龄58±12岁。循环门诊以胸闷气短为首珍病人563例, 男234例, 年龄34±17岁, 女329例, 年龄45±23岁。所有病人均行肺功能检测:测定肺活量 (VC) , 最大肺活量 (FVC) , 1秒量 (FEV1。0) ;1秒率 (FEV1.0/FVC%) ;呼气峰流速 (PEF) , 50%用力呼气流速 (PEF50) , 25%用力呼气流速 (FEF25) , 最大中期呼气流速 (FEF25~75%) , 一氧化碳弥散量 (DLCO一口气法) 。对FEV1.0降低者进行支气管舒张试验。结果:307例住院病人中肺通气功能异常占7.8~11%, (其中限制性通气功能障碍7.8%, 阻塞性通气功能障碍11%, 小气道功能异常占31%, 肺换气功能异常占4.2%, 支气管舒张试验阳性占2.9%。563例门诊病人中肺通气功能异常占3.1~3.9%, (其中限制性通气功能障碍3.1%, 阻塞性通气功能障碍3.9%, 小气道功能异常占5.8%, 肺换气功能异常占1.0%, 支气管舒张试验阳性占1.7%。讨论 随着医学的进步, 现代大型医院科系的划分, 双科系或多科系疾病有时会被漏珍、误珍。故需多方面考虑症状的起因。胸部X片可以排除具有影像特征的呼吸系统疾病, 肺功能检测可进一步提供无影像但功能已出现障碍的呼吸系疾病。我们知道心血管药物治疗只能解除病人循环系统疾病所致的气短, 而对呼吸系统疾病是无效的, 肺功能测定做为一种经济方便的检查正在普及, 是呼吸系统疾病诊断的重要指标。建议具有胸闷气短循环病人进行客观检查 (肺功能检测) 可以降低呼吸疾病的漏诊、误诊。

关键词:胸闷气短,肺功能,循环系统疾病,呼吸系统疾病,漏诊,误诊

参考文献

[1]Standardization of Spirometry, 1994 Update.Amerrican Thoracie Society.Am J Respir Crit Care Med, 1995, 152:1107-1136.

[2]朱蕾, 刘文宁, 于润江, 主编.临床肺功能第一版,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 0 0 4:8.

[3]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哮喘学组.支气管哮喘防治指南 (支气管哮喘的定义、诊断、治疗及教育和管理方案) .中华结合和呼吸杂志.2003, 26 (1) :132-1 3 8.

[4]夏迎雪, 薛克栋, 张建.以胸痛为主要表现的支气管哮喘.中华结合和呼吸杂志.2007, 30 (6) :65.

病人价值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2013 年9 月~2015 年4 月到笔者医院就医且有早期重症急性胰腺炎相应临床症状的病人(资料完善且无慢性脏器功能不全者)中随机挑选出78 例聚成一组,即本研究的重症组。 通过与同期收集的78 例无胰腺炎疾病的正常人做对照,比较两组成员体内血乳酸和血肌酐含量变化及预后影响情况。 其中重症组与健康组成员中男40 例,女38 例,且两组成员的年龄都在44~65(54.2±1.6)岁,重症组和健康组在性别及年龄上的差异无显著性(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先分别抽取重症组和健康组成员的动脉血来测定动脉血乳酸和血清肌酐含量情况,然后分别以均数±标准差的形式统计出两组入院24h内的血乳酸和肌酐的含量及患者住院期间的总体血乳酸和肌酐的含量情况。

1.3 观察指标观察两组成员的血乳酸以及肌酐的含量情况;生存率与死亡率情况;治疗后并发症情况;患有SAP重症组中死亡人员和存活人员血乳酸以及肌酐含量情况。

1.4 统计学方法本研究涉及SAP的相关资料均采用SPSS19.0 中文版统计学软件处理, 其中的部分计量资料使用t检验(以均数±标准差的形式表示);P<0.05 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入院24h内与患者入院期间总体血乳酸和肌酐含量比较重症组成员在住院24h内及住院期间的总体血乳酸、肌酐含量明显高于健康组成员且其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见表1。

2.2 重症组成员的生存、死亡和并发症比较重症组中死亡例数为46 例,其死亡率为58.97%(46/78),而健康组中只有1 例与SAP无关的人为事故死亡,其死亡率为1.28%(1/78);重症组并发症较多而健康组成员中并没有发现有相似病症(P<0.05)。 见表2。

2.3 重症组中的死亡人员与存活人员的血乳酸、肌酐含量比较重症组的死亡人员的血乳酸和肌酐含量均高于存活人员(P<0.05)。 见表3。

3 讨论

虽然在急性胰腺炎中SAP只占少数(10%~20%),但它的病例凶险程度及病人死亡率却很高,其中有百分之八十左右的SAP是由于恶意酗酒、不规律的暴饮暴食以及部分胆道微小结石疾病而引起的。 SAP患者常以持续性腹痛、进行性黄疸、高烧不退及呼吸精神异常等表现到医院就诊,严重者还会有不同程度的低血压性休克、消化道大出血伴脓血性腹水等情况[2]。 SAP是急性胰腺炎中比较特殊一类且常伴有局部或全身并发症,所以会给临床治疗上带来很大难题。 血乳酸是一项对重症病进行预后评估且及时反映出机体组织是否缺氧以及代谢、灌注、损伤与修复状况的重要检测指标[3,4]。由于SAP器官功能衰竭是引发病人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而肾脏往往最先受累,所以通过对血清肌酐检测来分析判断患者是否有早期肾功能不全的可能。 本研究是通过把正常人的血乳酸以及肌酐含量作为对照,通过对有SAP相应临床表现的重症组成员住院期间的血乳酸和血肌酐体内含量的改变情况及死亡与存活人员的体内血乳酸、 血肌酐的测量比较,探讨对SAP病人的早期诊断和预后影响价值。

经过本研究的实践证明,重症组成员在住院24h内及住院期间的总体血乳酸、肌酐含量明显高于健康组成员且SAP死亡率高、并发症多,随着SAP病情发展,重症组的死亡人员的血乳酸和肌酐含量明显偏高于存活人员,说明血乳酸和肌酐含量的升高与SAP预后是存在紧密关联的。

然而,随着SAP治疗方法的快速发展和优化改进,SPA的治愈率有显著改变,但是总体死亡情况却依然没有得到很好的改善[5,6]。 所以对SAP的早期发现和及时诊断就非常关键了。 而血乳酸、肌酐的含量变化可以及时反映机体组织器官发生的异常表现且它们的含量水平又与SAP的预后密切相关,因此可以有效的观察SAP的发生及进展,及时作出应对方案,减少SAP死亡率的发生。 除此之外,医护人员也应在日后的临床工作中多规范自身的无菌操作技术,提高自我救治责任感,正确、合理、熟练的应用检测手段,及时掌握手术指征、禁忌证及SAP病人病情进展情况,尽量减少由治疗不当引罚的各类并发症[7]。 我们需要加强人们对SAP的认知度,及时有效的对SAP患者进行心理干预治疗[8],不断改善和提高SAP患者的生活质量,以便更好的保障其生命心理健康。

总之,血乳酸和肌酐含量对SAP病人的早期发现和预后评估方面都有重要意义,建议临床多加应用。

参考文献

[1]罗敏,焦志勇,刘易林,等.血乳酸及肌酐总听水平对早期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的预后评估价值[J].岭南急诊医学杂志,2014,19(1):26-36.

[2]王亚东,黄晓英,韩旭东,等.血乳酸清除率与急性生理及慢性健康评分对重症患者预后评估的比较[J].交通医学,2011,25(2):179-180.

[3]杨云,刘云龙,汪勇.血乳酸、乳酸清除率对重症患者预后的影响[J].蚌埠医学院学报,2015,40(1):40-42.

[4]陈国林,陆士奇.急性胰腺炎患者早期C-反应蛋白、血乳酸与APACHEⅡ和Ranson评分的关系[J].江苏医药,2012,38(8):931-933.

[5]李新民.重症急性胰腺炎的诊治体会[J].中国医药指南,2014,12(31):219-220.

[6]曲鹏飞,王红,刘鸿泽,等.急性胰腺炎的诊治共识解读[J].中国中西医结合外科杂志,2015,21(2):207-211.

[7]王宇,蒋晓青.重症急性胰腺炎的治疗体会[J].现代消化及介入诊疗,2015,20(1):65-67.

病人价值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病例来源

连续入选2006年6月—2007年6月因胸痛到我院CCU住院的183例病人, 首先行18导联心电图, 将确诊的43例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排除, 对剩余的140例病人即刻测定其BNP、心肌肌酸激酶同工酶 (CK-MB) 、肌钙蛋白I (TnI) 水平。140例病人中, 男86例, 女54例, 年龄64岁±12岁。既往有糖尿病25例, 高血压病32例, 心力衰竭5例, 心肌梗死6例, 吸烟78例。根据病人心电图 (ECG) 及CK-MB、TnI监测结果最终将140例病人确诊并分为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组、不稳定型心绞痛组和非心源性胸痛组。

1.2 生化指标的测定

入院时取病人静脉全血, 采用美国博适-Triage干式快速定量心力衰竭/心肌梗死诊断仪快速测定BNP、CK-MB、TnI, BNP其正常最高上限定义为100 pg/mL。CK-MB及TnI其测试灵敏度分别为0.6 ng/mL及0.1 ng/mL, 其正常最高上限分别为5.0 pg/mL及1.0 ng/mL。

1.3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1.5软件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 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计数资料以频数、百分率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利用ROC曲线计算BNP、CK-MB及TnI各自诊断NSTEMI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利用二值多元Logistic回归模型, 对BNP及年龄、吸烟史、入院正常ECG、高血压史、糖尿病史、既往心肌梗死、心力衰竭等因素与进行相关分析。所有统计资料均为双侧, 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各组BNP水平

非ST段抬高急性心肌梗死病人BNP为215.6 pg/mL (55.6 pg/mL~512.3 pg/mL) , 然而不稳定型心绞痛及非急性冠脉综合征病人则分别为81.2 pg/mL (26.8 pg/mL~248.6 pg/mL) 和25.6 pg/mL (8.9 pg/mL~68.9 pg/mL) (P<0.01) , 这些差异只有在入选没有心力衰竭的临床证据时才具有显著性。

2.2 双变量分析

BNP基线水平直接与病人的年龄、糖尿病史、既往的心肌梗死、既往的心力衰竭史、入选时心力衰竭、入选时ST段压低等直接相关。既往有心力衰竭、心肌梗死病史或入选时有心力衰竭证据的病人, 其入选时BNP均值水平显著高于其他人。与BNP值的第1个四分位数的病人相比, 那些第2、第3、第4个百分位数的病人患AMI的危险比分别为1.18 (95% CI 0.78~3.16) 、1.83 (95% CI 1.52~3.82) 及5.22 (95%CI 4.92~7.21, P<0.000 1) 。入选时TnI水平升高 (>1.0 ng/mL) 的病人, 其BNP均值水平显著高于TnI正常者:172.2 pg/mL (95%CI 41.2~563.5) vs 56.8 pg/mL (95% CI 18.6~152.3) , 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00 1) 。但是, 在急性心肌梗死病人入选时TnI及BNP水平未发现线性相关。

2.3 ROC曲线分析

BNP值为100 pg/mL为诊断AMI的最佳切割点 (曲线下的面积=0.721, 95% CI 0.652~0.786) 。其灵敏度、特异性、阴性预测值、阳性预测值及BNP>100 pg/mL时诊断AMI阴性和阳性的似然比描述。详见表1。

尽管BNP在AMI的诊断方面较CK-MB、TnI具有更高的灵敏性, 但其特异性、阳性预测值均明显降低。在入选时, 联合应用BNP、CK-MB及TnI较单独应用CK-MB及TnI能显著提高其敏感度 (P<0.001) , 同时能提高其阴性预测值 (P=0.001 5) , 但显著减低其特异性及阳性预测值。

应用ROC曲线分析认为, TnI的切割点应为0.28 ng/mL, 因为在此值, TnI诊断AMI较1.0 ng/mL能显著提高其敏感度 (65.8%, P<0.000 1) , 且对阴性预测值没有影响。联合应用这些生化指标, 只能显著提高其敏感度 (91.6%, P=0.022 6) 。另外, 联合应用ST段下移、BNP、CK-MB及TnI不能进一步提高这些生化指标的诊断准确性。

通过回归分析表明, BNP>100 pg/mL是AMI的独立预测指标。

3 讨 论

因胸痛入院的病人常使医生很难做出准确的诊断, 特别是心电图没有特异性表现的时候, 尽管有60%~70%的病人在医院接受进一步的检查, 但也只有不到1/3的病人被准确诊断为急性冠脉综合征[3]。非ST抬高的急性心肌梗死的诊断主要依靠时间依赖的心肌坏死标志物, 而这些标志物在入选时其敏感度是很低的[4], 故对这些病人确诊的延误是不可避免的。

在急性缺血性疾病中, 心肌细胞的死亡 (心肌坏死标志物的释放) 是最后事件[5]。在这一过程中, 心室收缩及舒张功能障碍是第一步。心肌细胞在压力增加或负荷加重时, 特别在出现收缩功能障碍时, 释放出BNP[6]。既往的研究表明, AMI病人血浆BNP水平的升高反映梗死面积较大和/或伴有显著的收缩功能障碍[7]。最近的研究表明, 对ST段抬高的AMI和非ST段抬高的急性冠脉综合征病人, BNP是其早期和以后心脏事件发生的潜在预测因子[8,9]。在这些研究中, BNP是在病人入院后几小时至几天内被测定的。Jernberg等[10]测定了775例因急性胸痛入院的病人的BNP, 这些病人心电图均不表现为ST段抬高, 结果表明BNP的水平与AMI的诊断密切相关, 急性心肌梗死的病人其BNP水平显著高于不稳定型心绞痛或非心源性胸痛的病人。

最近的研究也表明, 在因胸痛而入院的病人中, 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病人的BNP水平显著高于不稳定型心绞痛和非急性冠脉综合征的病人。与CK-MB及TnI相比, BNP在诊断上具有更高的敏感性, 而具有相似的阴性预测价值。更重要的是, 当与这些心肌坏死标志物同时测定时, BNP可以使它们诊断的敏感性和阴性预测价值分别提高到87.3%和97.3%。即便是TnI正常的病人, BNP浓度超过100 pg/mL, 其患AMI的可能性是BNP浓度正常者的4倍。但是, 值得重视的是, 对患有左室功能障碍的病人, 单纯BNP的升高, 不能确定其是否患有AMI。由于BNP较低的阳性和阴性似然比, 故此, BNP不能取代CK-MB及TnI而成为诊断AMI的金标准。

这项研究进一步验证了急性心肌缺血病人BNP升高的病理生理机制。急性冠脉综合征病人心肌缺氧而引发的一系列生物学反应、AMI较不稳定性心绞痛缺血更加严重, 这一点通过对这些亚组病人BNP浓度的逐级升高的观察得以证实。BNP的快速升高看上去似乎与心肌坏死或细胞坏死的数量没有直接的联系, 因为没有发现它与同时测量的肌钙蛋白浓度存在线性相关。然而, BNP似乎是一个心室功能障碍导致的缺血负荷加重的标志物。因此, 可以认为BNP不是AMI的一个诊断工具, 而是一个强有力的预测因子, 特别是那些伴有胸痛、心电图及CK-MB或TnI浓度没有特异性改变升高的病人。

摘要:目的探索脑钠肽 (BNP) 对伴有胸痛而非ST段抬高的急性心肌梗死病人的诊断价值。方法连续入选2006年6月—2007年6月因胸痛到我院CCU住院的183例病人, 首先行18导联心电图, 将确诊的43例ST抬高型心肌梗死病人排除, 将剩余的140例病人, 即刻测定其BNP、心肌肌酸激酶同工酶 (CK-MB) 、肌钙蛋白I (TnI) 水平。根据监测结果最终将140例病人确诊并分为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组、不稳定型心绞痛组和非心源性胸痛组。并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急性心肌梗死病人的BNP均值水平为215.6pg/mL (55.6pg/mL512.3pg/mL) , 然而不稳定型心绞痛及非急性冠脉综合征病人则分别为81.2pg/mL (26.8pg/mL248.6pg/mL) 和25.6pg/mL (8.9pg/mL68.9pg/mL) (P<0.001) 。与BNP值的第1个四分位数的病人相比, 那些第2、第3、第4个百分位数的病人患AMI的危险比分别为1.18 (95%CI0.783.16) 、1.83 (95%CI1.523.82) 及5.22 (95%CI4.927.21, P<0.0001) 。尽管BNP在AMI的诊断方面较CK-MB、TnI具有更高的灵敏性, 但其特异性、阳性预测值均明显降低。结论BNP不是AMI的一个诊断工具, 而是一个强有力的预后预测因子, 特别是那些伴有胸痛、心电图及CK-MB、TnI浓度没有特异性改变升高的病人。

关键词:B型利尿钠肽,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肌钙蛋白Ⅰ

参考文献

[1] Maisel AS, Krishnaswamy P, Nowak RM, et al. Rapid measurement of B-type natriuretic peptide in the emergency diagnosis of heart failure[J]. N Engl J Med, 2002, 347:161-167.

[2] Morrison LK, Harrison A, Krishnaswamy P, et al. Utility of a rapid B-natriuretic peptide assay in differentiating congestive heart failure from lung disease in patients presenting with dyspnea[J]. J Am Coll Cardiol, 2002, 39:202-209.

[3]McCarthy BD, Beshansky JR, D’Agostino RB, et al.Missed diagno-sis of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inthe emergency department:Results froma multicenter study[J].Ann Emerg Med, 1994, 22:579-582.

[4]Apple FS, Christenson RH, Valdes Jr R, et al.Si multaneous rapid measurement of whole blood myoglobin, creatine kinase MB, and car-diac troponin I by the triage cardiac panel for detection of myocardial infarction[J].Clin Chem, 1999, 45:199-205.

[5] Arnand IS, Fisher LD, Chiang YT, et al. Changes in brain natriuretic peptide and norepinephrine over time and mortality and morbidity in the valsartan heart failure trial (Val-HeFt) [J]. Circulation, 2003, 107:1278-1283.

[6] Maeda K, Tsutamoto T, Wada A, et al. Plasma brain natriuretic peptide as a biochemical marker of high left ventricular end-diastolic pressure in patients with symptomatic left ventricular dysfunction[J]. Am Heart J, 1998, 135:825-832.

[7] Morita E, Yasue H, Yoshimura M, et al. Increased plasma levels of brain natriuretic peptide in patients with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J].Circulation, 1993, 88:82-91.

[8]de Lemos JA, Morrow DA, Bentley JH, et al.The prognostic value of B-type natriuretic peptide in patients with acute coronary syn-dromes[J].N Engl J Med, 2001, 345:1014-1021.

[9] Morrow DA, de Lemos JA, Sabatine MS, et al. Evaluation of B-type natriuretic peptide for risk assessment in unstable angina/non-ST elevation myocardial infarction[J]. J Am Coll Cardiol, 2003, 41:1264-1272.

病人价值 篇8

关键词:护理告知,脑梗死,护理安全

随着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的出台, 病人就诊时的参与意识和维权意识逐渐提高, 因而对护理人员的综合素质、技术水平及服务治疗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目前, 作为“以病人为中心”及“以人为本”的管理模式, 临床中的护理告知程序也逐渐引起了医疗界重视。脑梗死病人具有病情危重、存在不同程度的语言障碍、偏身感觉障碍和康复时间较长等特点[1,2], 若在护理过程中存在告知缺乏或不当的现象, 易导致病人发生坠床、跌倒致使皮肤挫伤等, 更甚者致使病人骨折、颅内压增高引发脑疝等严重后果。本研究选择我院收治的脑梗死病人80例, 在护理过程中对其实施护理告知, 取得较为满意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选择2010年1月—2012年1月我院神经内科收治的脑梗死病人80例, 其中男47例, 女33例, 年龄36岁~82岁, 平均67岁。所有病人发病后经CT或核磁共振成像 (MRI) 证实有不同部位的梗死灶, 符合第4届全国脑血管疾病会议制订的诊断标准[3]。

2 护理告知的方式

2.1 书面告知

即在为病人实施某些特殊治疗和护理措施前, 以书面文字的形式将相关操作注意事项告知病人及家属, 并需要病人或家属了解、同意并在告知书上签字确认的过程。该方式可将告知随病案保存, 具有法律效力。但由于文化程度的差异, 个别程度较低的病人及家属的阅读和理解能力方面存在不同程度的缺陷。

2.2 口头告知

即在实施操作相对简单、风险相对较小的护理过程中护理人员对病人或家属口述讲解相关知识, 并视情况进行必要的记录。该方式简单明了且通俗易懂, 但存在病人容易忘记、需反复强调, 且不具有法律效力的缺点。

2.3 图文、公式告知

即以公开的“店堂告示”的方法向病人履行风险告知义务的告知方式[4]。在病区醒目位置张贴图文标识、文字说明等, 具有广而告之的作用, 以温馨提示的形式告知病人及家属相关内容。但由于告知对象的不稳定性以及文化程度不高的告知对象, 其理解方面可能存在一定的问题。

3 护理告知的内容

3.1 入院告知

作为住院病人健康教育的基础内容, 在病人接诊及入院宣教时进行入院告知。目的在于使病人及家属了解就医环境、条件及程序, 避免和减少不必要的麻烦, 使病人尽快适应, 配合治疗和护理, 提高其康复效果。具体内容包括:①医院及病区环境, 医院诊疗程序和规章制度, 病房设施的使用, 各种物品的放置;②介绍病室床位、同病室病友、主治医生、责任护士、作息时间、治疗时间、探视时间、就餐时间等;③加强安全防范的告知, 包括物品的妥善保管, 防止院内丢失、被盗, 同时注意人身安全, 避免坠床、摔倒、碰撞等意外发生;④进行细化的生活指导和诊疗指导, 告知病人及家属查询费用的方法及在查询过程如何处理相关疑问, 若遇到问题可及时咨询相关人员等。

3.2 疾病护理告知

疾病护理告知主要是对病人目前疾病的相关知识、诊断治疗方案及护理措施进行告知, 使病人对自身状况、医院各类措施有一定的了解, 从而配合治疗。护理人员应与病人积极沟通, 收集其提出的健康问题, 制订个性化的护理方案, 并给予针对性的宣教, 进行整体护理, 提高护理质量。具体措施包括:病人病情、饮食、治疗、用药、常规及特殊的检查以及实施费用较大的项目前, 告知病人或家属相关信息, 征求意见并履行签字手续。对病情危重的病人应告知其家属。

3.3 护理操作告知

护理操作告知是护理人员在对病人实施护理操作前向病人实施的一种明白、安全、有效的护理模式, 是根据护理操作而制订的一种告知程序。该程序的实施可使病人及家属理解护理人员的操作及其原因, 使病人及家属配合和理解, 从而完成护理操作。具体内容包括实施操作的概念、目的、意义、适应证、程序、注意事项、可能出现的情况及配合方法。对烦躁不安、高热、谵妄、昏迷、危重病人以及安全起见需采取保护具的病人, 护理人员应向家属说明并征得其同意和理解。

3.4 用药告知

为了使病人及家属充分了解药物治疗, 并做好心理准备, 有必要对病人进行用药告知。具体内容包括:告知病人及家属服用药物后可能引起的不良反应及应对措施, 药物使用的注意事项及药物的性能、剂量等, 尽量使病人遵守用药原则, 保证药物效果, 缓解病人的紧张和恐惧心理。

3.5 辅助检查护理告知

在进行B超、CT、核磁共振检查及留取检验标本等护理前, 护理人员告知病人及家属相关事宜的一种告知程序。具体内容包括:检查的目的、具体时间、饮食、注意事项、检查前的准备、检查中的配合及检查后可能出现的不适及应对措施;指导病人正确留取检验标本的方法, 避免出现假阳性。

3.6 医疗费用的告知

为了避免因治疗效果未能达到病人及家属的预期目的时, 由于病人自觉医疗费用过高而引起医疗纠纷, 以及拖欠医疗费, 护理人员应将病人治疗时所花费用, 尤其是价格较高的检查、治疗项目、药品及一次性物品等一并告知病人及家属, 使其了解费用使用情况, 经其同意后方可进行治疗。

3.7 出院告知

在病人出院前对病人及家属治疗和护理的阶段性完结及出院后相关注意事项的一种告知程序。具体内容包括:治疗效果、病情现状、继续用药、饮食及休息要求、功能锻炼方法、定期复查、咨询联系等。

4 效果及体会

在对病人实施护理告知程序的过程中对进展情况不断评估, 及时发现问题并给予修改和完善, 调整告知的形式和方法, 并将实施结果以口头、书面问卷、填调查表的方式评价教育目标是否达到。

4.1 护理告知的实施符合整体护理理念

新型医学模式以病人为中心, 要求护理人员对病人的疾病以及其行为意识、心理状态均予以关心[5]。在于病人交流的过程中护理人员应根据病人的不同情况进行评估, 寻找已存在和可能的疾病问题, 确定护理目标, 制订护理措施, 通过采取科学合理及人性化的护理告知程序, 解决病人的护理问题。

4.2 护理告知的实施提高了病人的满意度, 避免了护患纠纷的发生

通过护理告知使病人及家属全面了解到脑梗死相关治疗及康复知识, 提高了病人的依从性, 降低了不良反应及并发症的发生率, 同时, 使护患关系更加和谐融洽, 减少了护理纠纷, 提高了护理质量。通过在护理过程中不断总结经验, 有效加强了护理人员的维权意识, 连续1年内未发生护理纠纷, 明显提高了病人对护理工作的服务满意度。

4.3 护理告知的实施提高了护理质量

在实施护理的过程中护理人员给予病人健康指导的同时, 病人及家属也会提出相应的问题及疑惑。在此次调查的80例住院病人中对健康教育的满意率为96%, 家属的满意率为100%;其中20%的家属希望更加全面深入地了解疾病及康复的相关知识, 5%的家属对护理人员进行的健康教育内容理解欠佳。因此, 护理人员应不断加强学科知识和护理技术的学习, 以满足病人和家属在疾病信息及心理等方面的进一步需求, 提高护理质量。

4.4 护理告知的实施确保了护理安全

对病人安全隐患的管理不断加强, 为护理安全提供了保证。护理告知要求护理人员对住院病人存在或任何可能的风险做出准确和及时的评价, 并将评价问题及时告知病人及家属并采取应对措施, 对于个别不安全的事情做到早知道、早预防, 尽量防患于未然。

参考文献

[1]陈飞, 吴清芳, 姜磊.高血压脑出血并发症的康复护理[J].华北煤炭医学院学报, 2009, 11 (4) :570.

[2]关欣.加强临床护理告知推进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J].护理研究, 2011, 25 (8A) :2045-2046.

[3]中华医学会神经科学会.各类脑血管疾病的诊断要点[J].中华神经科杂志, 1996, 29 (6) :379-380.

[4]蔡惠平, 陈华英, 詹国锋.护理告知在颅脑伤患者护理中的应用[J].护理实践与研究, 2009, 9 (2) :28-29.

【病人价值】推荐阅读:

失语病人07-15

临终病人10-15

就诊病人05-31

病人健康06-09

关爱病人06-13

急诊病人06-15

医保病人06-27

妇科病人07-08

儿科病人07-31

哮喘病人08-04

上一篇:3Dmax虚拟现实下一篇:晋中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