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康综合干预

2025-01-02

中医健康综合干预(共8篇)

中医健康综合干预 篇1

2011年, 笔者通过文献水平调研、专家咨询、社区实验观察等途径, 对全国各地所应用的“治未病”健康干预方法作综合性探视, 并梳理为10种类型, 从而提出了中医“治未病十分法”分类方法 (简称“十分法”) [1]。经过两年社区实践应用, 笔者对中医“治未病”的分类有了新的认识与体验, 并提出更有助于社区整合应用的中医“治未病五分新法” (简称“五分新法”) 。

1 中医“治未病”分类法的提出与“十分法”的形成

1.1 中医“治未病”方法梳理与“十分法”提出

自国家推进“治未病”健康工程以来, “治未病”影响不断扩大。但是, 笔者在诊疗实践中也发现了中医“治未病”中存在的诸多“乱象”, 主要表现在众多的“治未病”方法缺乏统一管理, 使得这些方法散在于日常诊疗工作中而不成体系, 有的地方甚至把“治未病”当做一只“万能筐”, 什么都往里面装, 以至于出现了“泥沙俱下、鱼龙混杂”的现象。因此, 笔者于2011年对名目繁多的“治未病”方法作了细致的梳理, 将看上去林林总总显得杂乱无章的“治未病”方法归结为10种类型, 这就是中医“治未病”“十分法”的由来。

1.2 中医“治未病”“十分法”概述

第一类是中医传统治法与方剂在“治未病”中的应用。中医几千年来形成了许多治疗法则, 如“活血化瘀”、“清热解毒”、“疏肝明目”、“健脾利湿”等等, 这些治法与中医“治未病”理念有着密切的联系, 因而作为“治未病”的重要方法被广泛应用[2]。

第二类是经络学说与针推技术在“治未病”中的应用。经络学说与针灸推拿技术, 是中医药宝库中的奇葩, 近年来在中医“治未病”中发挥了独特作用[3]。

第三类是中医敷贴疗法在“治未病”中的应用。敷贴疗法是中医独特的疾病防治方法, 很好地体现了“治未病”的思想[4]。

第四类是中医体质辨病方法在“治未病”中的应用。根据中医理论, 可以把亚健康分为9种类型, 根据亚健康病人体质的类型施以不同的中医治法[5]。

第五类是食疗在“治未病”中的应用。根据体质的特点以及食物治疗学的理论, 恰当地选择相应的食物来防治疾病是“治未病”的重要内容[6]。

第六类是中医养生摄生方法在“治未病”中的应用。即顺应四时阴阳消长之序, 做出相应的身心调整, 其内容包括顺时摄身和顺时摄心[7]。

第七类是中华武术健身法在“治未病”中的应用。武术历来在养生健体、祛病防病中发挥着独特的作用, 在“治未病”中又独树一帜[8]。

第八类是膏方在“治未病”中的应用。膏方注重全面、整体的调理;既辩证, 又辩体质;可纠偏却病, 适用范围较广;药力缓和, 稳定而持久[9]。

第九类是现代医学方法与“治未病”方法结合的应用。现代科技手段与“治未病”的相结合, 是“治未病”现代化的一条创新性途径。如系统生物学信息处理促进“治未病”现代化体系构建和实施, 现代护理学与“治未病”的结合等[10]。

第十类是“治未病”的康复方法。中医“治未病”三种境界之一是“瘥后防复”, 即“治未病”理论应用于慢性病等疾病的康复[11]。

1.3 中医“治未病”“十分法”推出后的反应

中医“治未病”“十分法”于2011年发表后, 业内人士认为这是中医“治未病”领域具有开创性的一项工作, 对中医“治未病”的社区应用起到指导作用;对中医“治未病”进行初步分类, 在一定程度上消除了行业内对中医“治未病”的一些模糊认识, 并具有学术意义。

2 对中医“治未病”分类的再认识与“五分新法”

2.1 对“十分法”的再认识

笔者经过2年来对“十分法”在社区的应用, 发现此法存在一些缺陷:一是分类过细;二是单一无法满足要求;三是顾此失彼影响效果;四是无法形成融会贯通。

2.2 中医“治未病五分新法”概述”

“五分新法”是对原“十分法”进行进一步梳理、归纳, 通过将理论、方法和类型上相近的类别“合并同类项”, 并保留部分相对独立成类的方法形成。

第一类为“传统治法与方剂”。这一类主要体现“治未病”的传统方法和传统方剂的传承和应用。

第二类为“经络学说与针推敷贴”。这一类主要体现在中医经络学说基础上, 与经络有关的“治未病”方法的系统应用, 即运用者可单用一种方法, 亦可几种方法同时应用。

第三类为体质辨识与养生。这一类将原“十分法”中的中医体质辨识、食疗、中医养生摄生、武术健身和膏方五类合并为一类, 体现了具有相似预防保健功能及理论基础的“治未病”方法的综合应用。

第四类为现代医学方法与“治未病”方法的结合。这一类体现了“治未病”领域的中西医结合, 以及“治未病”方法的创新应用。

第五类为“治未病”的康复方法。这一类主要体现“治未病”的“瘥后防复”理念, 以及对丰富的中医传统康复方法的开发应用。

2.3“五分新法”的预期效果

“五分新法”较之“十分法”, 在分类名目上更为简明, 各种类别的区分更为合理, 既有利于技术方法和学科上的专业分科、专科特色体现和命名, 也更有利于学术的交流而易被学术界所接受;同时, 对中医“治未病”文献归类和档案管理也提供了一套简约易行的方法。

3“五分新法”的应用策略

3.1 管理层的认同评价和有效干预

中医“治未病”的分类工作应引起中医药主管部门的关注, 特别是其中负责“治未病”领域的部门, 应组织有关方面的专家对“五分新法”作进一步的探讨和评估, 以专业学术的角度提出意见, 并提出相应的应用意见进行有效干预。

3.2 社区层的有效应用和群体观察

欢迎有兴趣的社区卫生工作者共同参与“五分新法”的应用探索, 并在为社区居民服务过程中进行群体性的应用观察, 以便更大范围内获取反映, 从而进一步对“新法”进行完善。

3.3 骨干层的系统研究和整体提升

所谓“骨干层”指的是市级以上中医药临床、科研及“治未病”专业机构, 希望能够发挥这一层面的专家技术力量, 从学术角度, 以“五分新法”为基础, 对中医“治未病”分类法进行系统研究, 从而从整体上提升中医“治未病”分类法的科学性和质量水平。

参考文献

[1]李航.当前中医“治未病”健康干预方法探视[J].中国农村卫生事业管理, 2011, 31 (8) :808-809.

[2]郭红刚.治未病与扶正培本——中医“治未病”思想在肿瘤防治中的体现[A].第六届全国中西医结合中青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 2008:167-170.

[3]郭红.“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与“治未病”[A].中华中医药学会第十届仲景学说研讨会论文集[C], 2009:88-89.

[4]虞彬艳, 宣丽华.“治未病”贴膏的研制及其临床应用[J].浙江中医杂志, 2010, 45 (2) :113-114.

[5]胡亚男, 尚晓玲, 杨靖.近5年中医体质学说与疾病的相关性研究概况[A].全国第七届中医体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 2009:82-85.

[6]张伟妃, 张伟荣.食疗调节体质的研究概况[J].中华中医药杂志, 1010, 25 (5) :734-737.

[7]廖冬燕, 罗毅.顺时摄生——中医“治未病”之源[A].泛中医论坛·思考中医2007论文集[C].2007:454-455.

[8]纪东, 余文燕.太极拳与中医“治未病”[A].泛中医论坛·思考中医, 2007论文集[C].2007:170-172.

[9]毛水泉.浅谈膏方“治未病”的临床体会[J].中华中医药杂志, 2010, 25 (1) :70-71.

[10]赵红.以系统生物学信息处理促进“中医治未病”现代化体系构建和实施——中西医结合预防医学的一个切入点[A].第二次全国中西医结合诊断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 2008:234-238.

中医健康综合干预 篇2

【关键词】 中医护理;老年人;不稳定性心绞痛;情志护理

【中图分类号】R541.9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007-8517(2016)12-0167-02

不稳定性心绞痛指介于非稳定性心绞痛和急性心肌梗死的一组临床心绞痛综合症。类型多样,可分为初发劳力型心绞痛、恶化劳力型心绞痛、静心心绞痛等[1]。不稳定性心绞痛临床表现复杂多样,主要表现为胸骨后的重物挤压感,某些患者还表现向前臂、下颌和牙齿放射,个别患者还表现为肩部或肩胛间痛甚至胃肠道症状如腹部不适等,胸痛持续时间多在5~15min,含服硝酸甘油可以缓解症状[2]。因其易导致急性心肌梗死和猝死,故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尤其是该疾病高发人群多集中于老年人,严重影响老年人的生活质量。临床除治疗外,对患者进行有效护理也尤为重要,为了提高老年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的生活质量,笔者应用中医综合护理进行干预,取得一定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8月至2015年8月我院收治的老年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84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护理方法的不同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两组,各42例。所有患者均符合《不稳定性心绞痛诊断和治疗建议》[1]中关于不稳定性心绞痛的诊断标准,及《中药新药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3]。所有患者的年龄均超过60岁,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急性心肌梗死引起的心绞痛患者;颈椎病引起的心绞痛;神经系统疾病患者;严重心脑血管损伤患者。对照组男20例,女22例;年龄60~75岁,平均年龄(49±0.6)岁;病程3个月~6年,平均病程(3.9±0.8)年;初发劳力型心绞痛患者19例,恶化劳力型心绞痛患者23例;观察组男21例,女21例;年龄62~80岁,平均年龄(50±0.5)岁;病程4个月~6.5年,平均病程(3.8±0.9)年;初发劳力型心绞痛患者20例,恶化劳力型心绞痛患者22例。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病程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两组患者均给予抗血小板、抗凝血酶、硝酸酯类相同的药物治疗。治疗期间,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包括环境护理(保持病房室温、气流、湿度适中)、遵医嘱用药(定时督促患者用药及询问用药后身体反应)、健康教育(讲解病情,告知可缓解心理压力的娱乐方式,如听轻音乐,画画等)。

观察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行中医综合护理干预,包括技术操作、整体护理、生活起居护理、饮食护理、情志护理,具体如下。

1.2.1 技术操作:取内关穴针刺,针刺时取前臂正中,腕横纹上2寸,在桡侧屈腕肌腱和掌长肌腱中间,垂直进针,针刺手法切忌快速提插旋转,应不疾不徐,缓慢进针,得气即止。内关穴是治疗心绞痛的特效穴,属于手厥阴心包经络穴,有宁心、安神、理气功效;按压郄门穴,此穴定位于前臂掌侧,腕横纹上5寸,在曲泽与大陵的连线上,病情发作时,护理人员用左手拇指按定该穴,右手握住患者左手向内侧转动45°再返回,以一分钟60下的速度重复该动作,持续1min左右。郄门穴属于手厥阴心包郄穴,有理气、活血、宁心功效。针对个别惧怕针灸或推拿的患者,护理人员在医师的指导下采用艾灸、中药熏蒸办法。

1.2.2 整体护理: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除了心血管问题,还伴随存在“三高”的风险,因此,在给予心血管系统方面护理的同时,严格控制“三高”风险,每天早晚定时给患者测量血压,血压过高时给予降压药服用;每天定期测量患者空腹血糖和餐后2h血糖,必要时服用降糖药物;入院前行血脂四项检查,发现偏高者建议清淡饮食,必要时药物降血脂,并嘱定期复查血脂。针对其它诱发因素,如过度劳累、大量饮酒、熬夜,护理人员监督患者作息,督促定时睡觉、睡足觉,禁止高体能工作,饮食方面禁止饮酒、摄入高脂肪食物。

1.2.3 生活起居护理:督促患者做到起居有规律,晚8~9点睡觉,早6~7点起床。晚睡前听轻音乐或与病友愉快交流以放松心情,缓解疲劳。早起后进行洗漱,随后至医院花园散步或进行适量有氧运动,调节呼吸,呼吸新鲜空气,以保持良好心态。根据室内外气温、风力差异及时添补衣物。

1.2.4 饮食护理:根据患者日常饮食习惯,调整患者的饮食规律和结构,以低脂肪饮食为主,并根据患者体质搭配合理饮食。如虚寒体质患者建议食用温补类食物,忌寒凉、咸性食物。

1.2.5 情志护理:对部分严重焦虑或抑郁患者,给以头部穴位按摩,迅速缓解情绪,放松心情。积极与患者进行交流,了解患者情绪变化原因,进行有效疏导和劝慰。多与患者家属交流,使家属给予老年患者更多关心,分担心理压力。适当考虑患者的爱好,在不影响患者和他人前提下提供相应条件,如提供音乐、影像播放设备或提供绘画、象棋(排除过分计较输赢患者)等娱乐工具,以转移患者消极情绪。

1.3 观察指标 ①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AS)[4]和抑郁自评量表(SDS)[5]对两组患者护理前后心理状态进行评估。分值越高,焦虑、抑郁倾向越明显。②采用西雅图心绞痛调查表(SAQ)[6]对于患者生活质量进行评分。量表分5个大项:躯体活动受限程度、心绞痛稳定程度、疾病认知程度、心绞痛发作程度、治疗满意程度,19个问题,逐项评分,总分100分,评分越高患者生活质量及机体功能越好。

1.4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 17.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量资料采用均数加减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百分比(%)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SAQ评分比较 观察组患者干预后SAQ评分优于对照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详见表1。

2.2 两组患者SAS、SDS评分比较 护理干预后,观察组SAS、SDS评分评分优于对照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详见表2。

3 讨论

不稳定性心绞痛疾病高发人群为老年人,老年人自身身体素质较差,大部分因缺乏家庭关爱,心理素质低,承受能力差,加大了临床对该疾病的治疗难度[7]。老年不稳定性心绞痛诱发性较高,常因为劳动、心情等因素复发,致死率也较高,严重影响患者生存、生活质量。因此,除必要的治疗外,护理也尤为重要。常规护理在该疾病的治疗上有一定辅助作用,但依旧存在缺陷,中医综合护理主要考虑整体性辩证施护,在临床上效果较好。

中医四诊“望、闻、问、切”充分体现了中医对疾病的整体认识。《古今医统》有载:“望闻问切四字,诚为医之纲领”,可见其重要性。而根据病情所实施的中医护理依旧围绕诊疗原则实施,如部分患者病情严重程度或接受方式不同,需要进行特殊护理。不仅如此,中医护理注重整体性,即将人视为有机整体,认为所有器官通过经络、气血相互连通影响,无论是生理或心理都与身体整体相关,疾病的发生是因为身体系统整体性功能失调所致[8]。

本次研究,在给予患者常规护理基础上,从患者饮食、起居及心理方面进行系统施护。中医注重“天人合一”,认为自然界的因素与人的身体息息相关。健康者对风、寒、暑、热等具有自身调节功能,然而当身体机能下降,就会导致疾病[9]。因此,根据患者身体及环境变化,作息规律进行调整,辅助患者适应环境变化。在饮食方面中医有“食药同源”说法,广义来说食物与药物一样,取之自然,大多食物同样具有药理作用[10]。食物的温热寒凉之性可以调节人体的阴阳平衡[11]。因此,根据患者身体情况对饮食进行调节,实为饮食疗法。此外,患者的劳动程度、自身心理情况、被关心程度都与患者康复相关,对患者心理进行干预有助于患者积极配合治疗,减轻病人心理压力和痛苦,也是现代医学对患者人性化的服务。

本次研究,护理干预后,观察组SAQ各项评分优于对照组(P<0.05); SAS和SDS评分优于对照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综上所述,中医综合护理干预有助于缓解老年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焦虑、抑郁情绪,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编辑委员会.不稳定性心绞痛诊断和治疗建议[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00,28(6):409-410.

[2]张艳.中医护理干预对老年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的临床效果观察[J].中国疗养医学,2014,(3):251-252.

[3]郑筱萸.中药新药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288-293.

[4]张作纪.行为医学量表手册[M].北京:中华医学音像出版社,2005:490.

[5]王征宇,迟玉芬.抑郁自评量表(SDS)[J].上海精神医学,1984,2:71-72.

[6]张作纪.行为医学量表手册[M].北京:中华医学音像出版社,2005:123-124.

[7]邱春燕.老年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的中医护理干预分析[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4,(2):111-114.

[8]黄兆铭.从临床实践看中医整体观的重要性[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0,19(3):278.

[9]谭柳纯,徐君容.中医辩证施护的临床应用概述[J].2011,9(7):1964-1965.

[10]孟奇.食药同源之说[J].健身科学,2005,3:40.

[11]张晓黎,郭迎树.中医护理在治未病中的优势与实践[J].中国医药导报,2009,6(8):72-75.

中医健康综合干预 篇3

1 中医传统治法与方剂在“治未病”中的应用

中医学在几千年的长期实践中, 形成了许多具有明显疗效的治疗法则, 如“活血化瘀”、“清热解毒”、“疏肝明目”、“健脾利湿”等等, 这些治法与中医“治未病”的预防观理念有着密切的联系, 不仅在理论上相近, 而且在实践上也证明行之有效, 因而作为“治未病”健康干预的重要方法被广泛应用。如“活血化瘀”法在“治未病”中就具有重要作用。以心脑血管疾病为例, 已有实践证明, 血瘀证是心脑血管病发生、发展过程中的重要病理环节。而血管内皮细胞损伤与功能障碍则是血瘀证的实质;研究内皮细胞分泌功能改变与血瘀证气血辩证的相关性, 为血瘀证疾病的防治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即以“血瘀证”为核心, 以活血化瘀法为基本手段, 形成了预防心脑血管疾病的新的视角[1]。

糖尿病是当前最为常见的慢性病之一, 其特点是容易出现众多并发症, 如微血管并发症。运用中医“治未病”和中医传统治法中的“络病”理论, 针对糖尿病络脉瘀阻的病理特点, 在“治糖”时积极“治络”, 可起到较好的保护血管作用[2]。

“治未病”思想与中医传统的“扶正培本”治则亦有异曲同工之妙, 因而被业内人士用于肿瘤防治的“抗转移”过程中。许多恶性肿瘤虽经手术切除, 最终仍死于复发和转移, 特别是微转移很不容易察觉。尽管中医文献没有对肿瘤微转移的记载, 但有相关论述, 如肿瘤病人的正气亏虚, 瘤毒内伏, 就可能出现“传舍” (转移) , 在治疗上强调“补虚”、“解毒”, 以及“截断传舍之势”, 其中扶正培本就是总的治疗原则[3]。

除了中医传统治法, 中医传统方剂在“治未病”中亦作为一类方法得以广泛应用。如四逆散是治疗肝胃 (脾) 气滞的传统基本方剂, 具有运转枢机、疏肝理脾、调和气机、调节阴阳水火平衡之功效, 近年来, 已有临床实践证明在消化、心血管、神经-内分泌等慢性功能性失调状态防治方面显示出独特的优势[4]。

2 经络学说与针推技术在“治未病”中的应用

经络学说与针灸推拿技术, 是中医药宝库中的奇葩, 其历史源远流长, 典籍丰富, 近年来在中医“治未病”中发挥了独特作用。《金匮要略》开篇“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 几乎通篇贯穿着“治未病”的理念, 对疾病的预防、病因、病机、诊断、治疗等方面, 都做了全面而具体的论述。特别是“若五脏元真通畅, 人即安和”, “若人能养慎, 不令邪风干杵经络, 适中经络, 未流传脏腑, 即医治之”等论述, 从脏腑经络角度遵循着防重于治的“治未病”观点, 充分体现了“上工治未病”的原则。有专家从这一理念出发, 在“治未病”实践中灵活辩证, 进行了有益的开拓[5]。

中医“点穴”疗法也是专家所推崇的“治未病”方法。点穴是指运用一定的手法, 使“气”和“力”作用于一定的穴位, 沿着经络—内脏的相关路线, 将其产生的作用深透到患者体内, 以激发经气, 让气至病灶产生感应, 从而调整阴阳脏腑的功能和营卫气血的盛衰, 既可以疏通经络, 行气活血, 也可以平衡阴阳, 扶正祛邪, 防治疾病。点穴疗法的机理有待进一步研究, 但其防治疾病效果却已为大量事实所证明, 是保健益寿的良方妙法。而且此法简便易行, 适合于任何环境下施治, 便于自我保健, 更适合于广大社区和农村[6]。

“针灸配合耳尖放血预防中风”, 也是近年用于“治未病”的成功方法之一。医者利用针灸调和阴阳、扶正祛邪、疏通经络等作用, 能够很好地预防中风, 充分体现了中医“治未病”的理念[7]。

3 中医敷贴疗法在“治未病”中的应用

“冬病夏治”是中医独特的疾病防治方法, 并很好地体现了“治未病”的思想, 其中又以三伏天穴位敷贴法最具代表。将传统贴膏加以改进, 增加药物透皮作用, 辩证选穴, 将穴位敷贴法用于预防和治疗哮喘、过敏性鼻炎、慢性阻塞性肺病、咽炎等呼吸系统疾病及颈椎病、腰腿痛等证属中医寒性痹症范畴的疾病, 是深受群众欢迎的“治未病”方法。每次贴2小时, 每年3次 (头、中、末伏) , 一般以3年为一疗程, 取得较好的疗效, “治未病”贴膏即应运而生[8]。

“伏九贴敷疗法”也是中药穴位贴敷疗法的一种, 因其操作简便、价廉、无损伤、疗效确切, 得到了广大群众的认可, 是目前中医界开展得较好的适宜技术之一。近年来, 伏九敷贴法在“治未病”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特别是在防治咳喘病方面发挥出独特的疗效, 引起了学术界的研究兴趣[9,10]。

4 中医体质辨病方法在“治未病”中的应用

体质是个体生命过程中, 在先天遗传和后天获得的基础上表现出的形态结构、生理机能和心理状态方面综合的、相对稳定的特质。体质现象是人类生命活动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 与疾病和健康有着密切的联系。近5年来, 随着“治未病”的兴起, 体质辨病用于“治未病”的实践也越来越多。不同类型的体质决定了不同个体对某些病因、疾病的特殊易感性和病理过程的倾向性, 因此不同体质特征可以为疾病的预防和治疗提供考评依据。体质因素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个体对治疗反应的差异性, 因此重视患者的体质是治疗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它直接影响治疗的效果。如肝病患者在临床上就可根据病人的不同体质, 分别采用相应的中医治法进行调治[11]。

分辨体质在养生保健中也有重要作用。如中医师可根据不同的偏颇体质制定相应的中医药膳调养方案, 对不同体质的病人采用相应的药膳干预、适宜的饮食宣教等手段“治未病”, 通过调理各种偏颇体质为平和体质, 对疾病的症状可起到一定的改善作用, 对疾病的病程和转归也可起到相应的辅助治疗效果[11]。

体质辨病方法用于亚健康治疗效果也很显著。根据中医理论, 可以把亚健康分为9种类型, 根据亚健康病人体质的类型施以不同的中医治法, 如气血亏虚型施以补气益血, 方用人参归脾汤或归芍六君子汤;肝郁气滞型施以疏肝解郁, 方用逍遥散或丹栀逍遥散, 等等[12]。

5 食疗在“治未病”中的应用

中医认为“药食同源”, “药食同性”。根据体质的特点以及食物治疗学的理论, 恰当地选择相应的食物来防止疾病是中医“治未病”的重要内容。食物与药物一样都能表现出相同的性味, 具有相同的作用机制和同样的功效。有专家将人类的饮食分为4个阶段:“温饱型”、“口福型”、“营养型”、“体质食养型”;并将人的体质分为晦涩质、腻滞质、燥红质、迟冷质、 质、正常质等6类, 并根据病理体质形成的原理针对6种主要体质提出了6种调质法, 取得了良好的疗效[13]。

6 中医养生摄生方法在“治未病”中的应用

《内经》中有一篇“四气调神大论”, 是论述如何顺应四季变化, 调摄身心的专门篇章, “治未病”即见于该篇之末, 用于总结和强调顺时摄生对于养生、防病的重要性。“顺时摄生”中的“顺时”指的是顺应四时, “摄生”指的是调摄身心。顺时摄生的根本在于顺应四时阴阳消长之序, 做出相应的身心调整, 其内容包括顺时摄身和顺时摄心。顺时摄身主要包括起居、饮食、着装等各方面的综合调理;顺时摄心则强调虚恬少欲、清静平和是调摄精神的根本;此外尚有四季调神, 即根据四时阴阳消长的变化进行相应的情志调节[14]。

顺时摄生的意义在于体现了“天人合一”的中医理论核心概念。正因为顺时摄生通乎天气, 天人相应, 所以人的生命活动只有遵循自然界的客观规律进行, 才能避邪防病、养生从而达到“治未病”的目的。廖冬燕等[14]认为, 若能坚持顺时摄生, 节阴阳而调刚柔, 使心安神定, 真气内守, 气血以流, 自能百病不生而达到“治未病”的最高层次。

7 中华武术健身法在“治未病”中的应用

中华武术是中华文化的瑰宝, 历来在养生健体、祛病防病中发挥着独特的作用, 近年来又在“治未病”中独树一帜, 其中尤以太极拳、五禽戏等最受群众欢迎。

中医“治未病”首先要做到的是未病先防, 然后才是既病防变。因此在未病时人们需要借助体育锻炼来达到强身健体祛病轻身的目的, 其实这就是“治未病”。太极拳不仅是一项体育运动, 还具有养生、健体、防身、御敌作用, 它集中了古代健身运动的精华, 与中医养生、“治未病”紧密相连, 有调理脏腑、疏通经络、补益气血的作用[14]。

以健身为目的的太极拳、五禽戏等是一类优美的动功, 具备气功调气、调身、调心的“三调”原理, 具有疏通经络的作用, 并且符合中医学保精毓神的精神实质, 符合中医学调养精、气、神而达到“治未病”的目的[14]。

8 膏方在“治未病”中的应用

膏方是我国古代流传下来的中药剂型的一种, 是中医药的精华。膏方的特点有四:注重全面、整体的调理;既辩证, 又辩体质;可纠偏却病, 适用范围较广;药力缓和, 稳定而持久。目前膏方使用的人群主要有四个方面:一是身体虚弱但无慢性病者;二是工作压力大, 精神和睡眠质量下降, 难以自我恢复者;三是曾患慢性病但已恢复, 或虽未治愈但又相对稳定者;四是大病后、手术后、出血后处于恢复阶段者。近年来有医者用膏方治未病, 特别是在未病先防、有病早治、既病防变、病愈防复发等各个环节方面都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特别是对“既病防变”患者, 在冬令之时用膏方辩证施治, 既扶正, 又祛邪;既治病, 又防变, 不失为一个很好的“治未病”方法, 且实践证明其确实有效[15]。

9 现代医学方法与“治未病”方法结合的应用

运用中西医结合方法“治未病”, 特别是现代科技手段与“治未病”的相结合, 是实现中医“治未病”干预方法现代化的一条创新性途径。以系统生物学信息处理促进“治未病”现代化体系构建和实施, 是中西医结合预防医学的一个全新切入点。系统生物学以其系统论观点, 致力于通过各种级别的生物结构及其相互作用来定量阐明和预测生物功能、表型和行为。而我国传统中医药学正是实现了对“ 证” 这种系统论的本征生物表型模式的观测和分类, 并加以调节以改变人体状态。目前提倡的健康管理主要是对从健康到疾病之间的中间状态即所谓“ 亚健康” 态的潜在疾病危险因素的管理和控制, 与中医药“ 治未病”思想不谋而合。系统生物学信息处理正是基于对“ 证” 这一生物表型模式的量化识别, 为中医“治未病” 的现代化体系构建和实现提供必不可少的条件方法及结果。在无创检测人体的宏观整体系统属性的基础上, 采用有示教的机器学习算法, 凭籍严格的基于流行病学的前瞻性模型为示教标准, 而开发出低成本且易于推广应用的无创型健康风险评估模型的通用建立方法。其中成功的案例是国人缺血性心血管病发病危险人体经络评估模型[16]。

探讨现代护理学与“治未病”的结合, 也是这方面的成果之一。如探讨中医整体护理在疾病治疗中的应用, 强调通过中医护理评估, 在中医辨证施治原则指导下进行中医护理诊断, 根据不同的护理问题应用中医“扶正祛邪”“标本缓急”, 以及“未病先防, 既病防变”等原则来制定相应的护理措施, 就是典型的成功案例[17]。

10 “治未病”的康复方法

中医“治未病”理论的三种境界“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瘥后防复”, 在疾病的康复阶段具有重要意义。“治未病”强调疾病不仅要治, 还要促进康复, 防止复发或发展。近年来中医“治未病”理论应用于慢性病康复, 并初见成效。如有医者按照“见肝实脾”的“治未病”思想, 在治疗糖尿病“脾”病的同时, 提倡积极固护肾气, 这对糖尿病治疗更有意义。也有医者对肿瘤病人采用“扶正培本”等中药配合手术、放疗等综合治疗手段, 能明显延长患者的生存期甚至治愈。运用中医药调整人体阴阳的偏盛或偏衰, 恢复其相对的平衡, 可以有效防止肿瘤的复发和转移。亦有学者采用自拟咳喘粉 (组方:麻黄、细辛、白芥子、制半夏、杏仁) , 取穴定喘、肺俞、脾俞等, 对慢性支气管炎病人能减少发病次数, 提高生活质量[20]。

综上所述, 目前用于中医“治未病”干预方法较多, 这些方法并非限于独立应用, 而是可以互相配合, 互相融合, 交互使用。当然, 很多方法的实际效果有待更多的实践验证。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对众多的中医“治未病”干预方法缺乏统一管理, 使得这些方法散在于日常诊疗工作中而不成体系, 同时对这些方法的效果也缺乏权威的评价和论证。笔者认为当前亟待需要通过科研手段, 运用预防医学理论和中医“治未病”的理念, 将现行的中医“治未病”干预方法进行分析、梳理、分类和排序, 经过中医药管理层面和中医“治未病”专家层面的反复论证, 对中医“治未病”干预方法进行集纳整理, 如同“国家基本药物目录”一样, 形成一份中医“治未病”干预方法的基本推荐目录。

摘要:作者通过文献水平调研手段, 对近年来全国各地所应用的“治未病”健康干预方法作综合性探视, 并梳理为10种类型, 即中医传统治法与方剂的应用, 经络学说与针推技术的应用, 中医敷贴疗法的应用, 中医体质辨病方法的应用, 食疗的应用, 中医养生摄生方法的应用, 武术健身法的应用, 膏方的应用, 现代医学方法与“治未病”方法的结合, 以及“治未病”的康复方法。作者对这些方法分别作了阐述, 并提出了通过科研手段, 对中医“治未病”干预方法进行集纳整理, 形成“中医‘治未病’干预方法基本推荐目录”的建议。

中医健康综合干预 篇4

颈性眩晕是由于来自于上颈椎本体感受器的不正常冲动传入前庭核所致, 中医学将其病因总结为上虚、髓海不足, 且进一步提出“上虚则眩”的观点[1]。颈性眩晕病情易反复发作, 严重影响病人的生活和工作, 为减轻病人的痛苦, 我院对颈性眩晕病人在药物治疗的同时实施中医综合护理干预措施, 取得良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2011年1月—2013年4月我科收治50例颈性眩晕病人, 男15例, 女35例;年龄25岁~65岁 (40.5岁±5.5岁) ;病程15d至10年 (5.5年±1.0年) ;均符合颈性眩晕诊断标准[2], 入院时均表现有眩晕症、枕颈神经痛征、交感神经激惹征、颈部僵痛症, 均经X线片、经颅多普勒超声 (TCD) 检查、颈肌电图检测确诊。病例纳入标准:符合诊断标准、具有生活自理能力、能进行语言沟通、能坚持按计划完成干预、自愿参与者。排除标准:伴有心脏病、高血压、贫血等全身性疾病;耳源性或眼源性眩晕者;有颈性眩晕的典型临床表现, 但影像学检查正常或仅影像学检查异常而无颈性眩晕临床症状者;未能坚持按计划完成干预、不愿参与者。将50例病人按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干预组各25例, 两组病人年龄、病情、病程等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护理方法

两组病人均给予常规复方丹参等药物静脉输液及手法推拿按摩治疗。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 干预组给予情志调适、中药热敷、颈椎操锻炼和健康教育等中医综合护理干预。具体措施如下。

1.2.1 情志调适

《内经》指出:“喜怒不节则伤脏”, “愁忧恐惧则伤心”, “故善摄生者, 常少怒”, “莫大怒”, 希望人们“心无妄念, 身无妄听, 割嗜欲所以固血气, 忍怒以全阴, 抑喜以养阳。”国外学者胡夫兰德在《人生延长寿法》一书中指出“一切对人不利的影响中, 最能使人短命夭亡的就要算是不好的情绪和恶劣的心境, 如忧虑、颓废、惧怕、贪求、怯懦和憎恨等”[3]。颈性眩晕由于病程长、病情反复发作, 大多数病人均有不同程度的焦虑、烦躁、抑郁、紧张、恐惧心理, 责任护士应对病人心理状况进行评估, 根据评估结果及病人的个性特征采用抑情顺理法、言语开导法等对其进行心理疏导, 使其心情舒畅, “解郁而病退, 病退而解郁”。

1.2.2 中药热敷

采用威灵仙30g、桂枝30g、透骨草30g、红花30g、桑寄生30g、姜黄30g、当归30g、花椒30g、独活30g、赤芍30g、制草乌30g、制川乌30g碾碎装入布袋, 放气锅中加热制成热奄包, 取出后先熏治疗部位, 待温度下降至50℃~60℃, 以不烫伤病人为前提, 在病人能耐受情况下外敷40min, 每日2次, 2次之间需间隔5h以上, 一个药包使用4次, 疗程14d。每次热敷前需对治疗部位局部皮肤进行评估, 如皮肤有红肿、溃烂、感染等禁止热敷;热敷过程中注意观察热奄包温度, 防止操作失误烫伤。

1.2.3 颈椎操锻炼

(1) 颈部前屈后伸:站立或坐位, 双手叉腰先抬头后伸, 同时呼气, 双眼望天, 停留片刻;然后缓慢向前屈, 同时吸气, 双眼看地, 前屈时闭口, 使下颌尽量紧贴前胸。此训练反复进行4次。 (2) 颈部左右旋转:站立或坐位, 双手叉腰, 先将头部缓慢转向左侧, 同时吸气于胸, 让右侧颈部伸直后, 停留片刻, 再缓慢转向左侧, 同时呼气, 让左边颈部伸直后, 停留片刻。反复交替做4次。 (3) 颈部侧屈:站立或坐位, 头部缓慢向左肩侧屈, 使左耳贴于左肩, 停留片刻, 头部返回中立位;然后再向右肩侧屈, 右耳贴于右肩, 停留片刻, 再回到中立位。如此重复进行4次, 头部摆动时需吸气, 回到中立位时慢慢呼气, 做操时双肩、颈要尽量放松。 (4) 提肩缩颈:双肩缓慢提起, 颈部尽量往下缩, 停留片刻, 双肩缓慢放松放下, 头颈自然伸出, 还原自然, 然后再将双肩用力往下沉, 头颈部向上拔伸, 停留片刻, 双肩放松, 并自然呼气;在缩伸颈同时要慢慢吸气, 停留要憋气, 松肩要尽量使肩、颈部放松;此步骤反复做4次。颈椎操锻炼应遵循轻柔、缓慢、循环进行的原则, 每日早晚锻炼1次, 每次10min, 坚持1个月不间断。

1.2.4健康教育

(1) 体位教育。指导病人选择合适的枕头、保持正确的睡姿、纠正不良姿势, 以免诱发眩晕或加重眩晕症状。选择软硬度适宜的枕头, 仰卧位时枕高10cm~15cm, 与病人竖拳高度一致, 侧卧位时枕高与病人侧肩宽长度一致。睡眠时枕头放置于颈后部, 不可放于枕部, 以免造成头部抬高, 颈曲反张或变直、颈部肌肉疲劳。指导病人建立和养成良好的坐、站、睡、劳动姿势, 勿躺于过高枕头或沙发扶手上看书、看电视等, 工作时桌高80cm、椅高45cm为宜, 长时间阅读者宜使用阅读架, 连续低头工作超过1h者最好每1h进行双眼望远处、头后伸动作或颈椎操锻炼。更换体位时应遵循“站起坐下慢、行走慢、抬头转头慢”三慢原则, 避免突然剧烈颈部转动。 (2) 应急指导。指导病人在眩晕发作时放松身心, 立即闭眼、就地坐卧、身旁有床时立即抓住床栏卧床休息, 尽量避免走动以防摔倒受伤, 待症状缓解后再到医院进行进一步检查治疗。 (3) 饮食教育。气血不足为眩晕发作的主要原因之一, 中医理论素有“食治胜于药治, 药补不如食补”之说[4]。颈性眩晕病人宜选择益气补血、强筋壮骨、补益肝肾、防止血管硬化的食物进食, 多进食高蛋白、高维生素、新鲜蔬菜、水果, 如桂圆、红枣、花生、莲子、黄芪、枸杞等食物, 忌辛辣刺激性、寒凉、生冷食物。 (4) 生活指导。颈部注意保暖, 秋冬季节穿高领衣服、戴围巾和帽子, 避免风寒湿邪侵袭;炎热夏季避免电风扇长时间直吹, 使用空调时不能对着空调风直吹, 空调温度调节适宜, 不能太低。

1.3 评价指标

(1) 眩晕症状和功能评分:两组病人分别在入院和干预1个月时采用改良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评估量表[5]进行评分, 对评分结果及改善指数进行比较。该量表包含眩晕、颈肩痛、头痛、日常生活及工作、心理及社会适应5大项, 对病人独自白天步行、晚上户外散步、看书、做家务等日常生活及工作影响情况进行详细评估, 满分为44分。 (2) 椎动脉的血流峰速度值:两组病人分别在入院和干预1个月时TCD监测记录椎动脉的血流峰速度值 (取左右双侧椎动脉的均数) 。经颅多普勒超声TCD无创性地直接探测椎动脉颅内段和基底动脉的血流速度, 对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是一种有效的诊断方法。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5.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 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两组病人入院时眩晕症状和功能评分、椎动脉的血流峰速度值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干预1个月时两组病人眩晕症状和功能评分、椎动脉的血流峰速度值均较入院时有所提高, 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 。见表1。

3 讨论

颈性眩晕是指颈椎有关软组织 (关节囊、韧带、神经、血管、肌肉等) 发生器质性或功能性变化所引起的眩晕, 又称Barre-Lieon综合征, 其主要与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有关。中医学属于“眩晕”范畴。《灵枢·海论》:“脑为髓之海……髓海有余, 则轻劲多力, 自过其度;髓海不足, 则脑转耳鸣, 颈酸眩冒, 目无所见, 懈怠安卧。”眩晕是由于风、火、痰、虚、瘀引起清宫失养, 临床上以头晕眼花为主症的一类病症, 颈性眩晕急性发作期的病机非风、痰、瘀莫属, 每因情志波动或用脑过度而诱发, 使肝气亢奋, 夹痰饮上冒颠顶[6]。本研究采用情志调适、中药热敷、颈椎操锻炼和健康教育等系列中医综合护理干预措施对病人进行护理, 其中热敷所用中药热奄包中各中药方剂从根本上切中病因, 具有祛在表之风湿, 又有除湿、活血、散寒、化瘀、通络的功效, 热敷后使经络通畅、气血平和, 诸症自平。颈椎操锻炼是时下流行的一种颈部保健运动, 其主要通过上下左右、简单轻缓转动头部、颈部的方式来达到对颈部的局部锻炼, 起到加速颈部血液循环、解除肌肉痉挛、增强颈部韧性的效果;中药热敷辅以颈椎操锻炼可以缓解和改善病人颈部肌肉的劳损状态, 使颈部肌肉的生理功能得以恢复, 增强了颈椎的外在平衡性。在实施中药热敷和颈椎操锻炼的同时做好病人的情志调适, 加强病人体位教育、应急指导、饮食教育和生活指导, 使病人能改变不良的生活行为习惯, 采取良好的坐、站、睡眠和劳动姿势等日常生活行为, 避免颈部的过度劳累和无意识的人为性受损, 从而增强颈椎的稳定性和功能, 有效提高颈性眩晕的治疗效果, 预防和终止颈椎进一步退变的发生, 降低颈性眩晕的复发, 提高病人的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方红, 丁贤.三步推拿法治疗颈性眩晕的护理体会[J].护理与康复, 2010, 9 (3) :210-212.

[2]葛植厚.颈椎眩晕临床诊断标准的初步探讨[J].颈腰痛杂志, 1999, 20 (4) :295.

[3]董尚丰.高血压的中医护理与健康教育[J].护理实践与研究, 2013, 10 (7) :153.

[4]邓迎秋, 张晓春.中医药治疗颈性眩晕的护理[J].中国医学创新, 2012, 9 (24) :58-59.

[5]王文春, 张安仁, 卢家春, 等.改良《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评估量表》在椎动脉型颈椎病中医临床中的应用及评价[J].西南军医, 2007, 9 (4) :145-146.

中医健康综合干预 篇5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2月—2016年2月我社区医院的120例患者进行研究, 应用随机数字表法来分组, 具体划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观察组:男36例, 女24例;年龄最小患者22岁, 年龄最大患者68岁, 平均年龄 (45.3±1.3) 岁。对照组:男35例, 女25例;年龄最小患者21岁, 年龄最大患者69岁, 平均年龄 (45.0±1.9) 岁。所有患者全部经过准确诊断, 无误诊、漏诊;患者签署知情同意书, 经过医学伦理委员会同意。2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应用常规方法进行干预处理, 要求患者卧床休养, 时间控制在1周左右, 应用相应的镇痛药物, 有效缓解患者的疼痛感受[1];针对患者病情进行分析, 选择相应的活动方式、活动力度, 加速血液流通, 减少腰痛程度;当患者临床表现明显改善后制定其他的休养方案, 在活动时间、休息时间等方面进一步调整, 逐步恢复患者的行动能力;在饮食上加强钙质食物、蛋白质食物, 补充身体营养, 强健患者腰椎骨骼。观察组应用社区中医综合干预方案, 除了常规干预方法外, 还添加了中医治疗方式, 具体为:选用天和2骨通贴膏 (桂林天和药业股份有限公司生产, 规格:7 cm×10 cm×10贴) 贴于腰部最痛点, 2贴/次, 8 h/次;针刺大肠腧、关元腧时, 针尖略斜向脊柱, 深3 cm~4 cm, 进针后轻轻提插, 以有强烈触电感或烧灼感为佳。针环跳穴按70°角向内下方进针, 施行提插捻转, 使针感沿足少阳经放散[2]。

1.3 疗效判定标准

显效:患者经过临床治疗后, 腰椎间盘突出症完全康复, 无任何疼痛感、不适感。有效:患者在相应的方法治疗后, 疼痛感明显减轻, 不必完全卧床休养, 在饮食、睡眠等方面有所改善。无效:患者经过临床治疗, 身体上的病痛无任何缓解情况, 需依靠镇痛药物来维持, 选择其他方法进行治疗[3]。

1.4 统计学方法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观察组患者显效41例, 有效18例, 无效1例, 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为98.3%;对照组患者显效32例, 有效12例, 无效16例, 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为73.3%, 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 (P<0.05) 。见表1。

3 讨论

腰椎间盘突出症是临床上的常见疾病, 对患者身体影响特别严重, 甚至会引发较多的并发症, 威胁到患者的生命健康。常规干预方法往往只能是将患者的疼痛、不适暂时缓解, 无法在客观上达到理想的效果, 复发概率较高[4]。

在本次研究中, 观察组患者应用社区中医综合干预方案治疗后, 临床疗效明显高于对照组 (P<0.05) , 充分证明中医综合干预疗法的有效性。该方法在应用后, 一方面可以针对患者病情进行分析, 阶段性地选择治疗方案进行干预;另一方面会充分考虑到患者自身的接受能力, 运用多元化的中医模式进行治疗, 降低复发概率的同时, 不会产生不良反应, 得到患者和业界的认可[5]。

综上所述, 对于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实施社区中医综合干预可帮助患者尽快地康复, 充分减少对身体造成的不利影响, 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同时还降低了病情反复的概率, 值得推广应用。

摘要:目的 针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 讨论实施社区中医综合干预方案的治疗效果, 为日后的临床治疗提供参考与指导。方法 选取2013年2月—2016年2月我社区医院的120例患者进行研究, 应用随机数字表法来分组, 具体划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针对观察组患者, 选择应用社区中医综合干预方案;针对对照组患者, 选择应用常规干预方案, 对2组患者的临床疗效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观察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 (P<0.05) 。结论 对于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 实施社区中医综合干预方案治疗可帮助患者尽快康复, 提高患者生活质量的同时, 降低了病情反复的概率, 值得推广应用。

关键词:腰椎间盘突出症,社区,中医综合干预,疗效

参考文献

[1]陈新用, 王振飞, 梁裕.腰椎间盘突出症非手术治疗效果系统评价综述[J].中国循证医学杂志, 2012, 7 (8) :861-866.

[2]马彦旭, 张翔, 孟开, 等.独活寄生汤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随机对照试验的系统评价[J].中医杂志, 2012, 24 (5) :2095-2099.

[3]赵继荣, 张海清, 陈文, 等.中医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社区方案研究[J].中国中医骨伤科杂志, 2014, 3 (6) :17-19.

[4]戴德纯, 童国海, 边联龙, 等.CT引导下经皮介入及康复一体化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2013, 48 (9) :8449-8454.

中医健康综合干预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232例研究对象均为2012年1月—2014年6月在宣武中医医院、安贞医院和西苑医院就诊的AMI患者,符合世界卫生组织(WHO)制订的AMI诊断标准[3]。根据是否接受中医药综合干预分为暴露组和非暴露组。病例纳入标准:符合AMI诊断标准;自愿接受临床观察并签署知情同意书;发病时间≤3个月。病例排除标准:合并严重肝、肾、造血系统、神经系统等原发性疾病及精神病、恶性肿瘤患者;估计依从性较差者。剔除标准:入选后未按规定用药,或未按期进行复查者予以剔除。

1.2 方法详细记录入选患者临床信息:既往史、症状、体征、舌象、脉象、理化检查指标、治疗情况、量表等。检查超声心动图、心电图。所有入选患者均进行3个月的面诊随访,记录临床信息、生存质量。两组均给予西医标准化药物治疗,并进行冠心病二级预防指导。暴露组在常规治疗的同时加用中医药综合治疗,具体措施包括:1 辨证选用中药制剂,规律服用3 个月;2调情志,与患者进行面对面交谈,了解患者性格特征及情绪状态,对患者的疑虑进行耐心的解答;3发放患者宣传手册,对患者进行中医养生相关指导;4开通中医心脏康复网站,对患者进行心肌梗死相关知识及运动、饮食相关指导。

1.3 观察指标分别于入组时、随访3个月时测定患者的心绞痛、中医主症、生存质量测定量表简表(WHOQOL-BREF)、焦虑自评量表(SAS)积分情况。1.4 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 15.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对各组数据进行正态性检验和方差齐性检验,描述性统计分析:定性资料以频数表、百分率或构成比描述;定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s)表示。定性资料采用卡方检验、Fisher精确概率法、Wilcoxon秩和检验,定量资料符合正态分布用t检验,不符合正态分布用Wilcoxon秩和检验、中位数分析。

2 结果

2.1 基线资料比较2 3 2例患者中男1 7 2例(74.14% ),女6 0例(2 5.8 6% ),年龄2 8岁~7 8岁(5 6.3 8岁 ±1 0.2 4岁)。暴露组1 4 4例,失访7例(4.86%);非暴露组88例,失访5例(5.68%)。两组性别、中医主症积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年龄、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冠心病家族史等基线方面均具有可比性。详见表1。

2.2 心绞痛积分比较两组随访3个月心绞痛积分与入组时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1),说明两组经干预均可改善心绞痛症状;暴露组随访3个月改善心绞痛症状有优于非暴露组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5)。详见表2。

2.3 中医主症积分比较两组患者随访3个月时中医主症积分较入组时明显降低(P =0.000);入组时两组间中医主症积分基线不一致(P =0.023),随访3个月暴露组中医主症积分与非暴露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详见表3。

2.4 WHOQOL-BREF积分比较两组患者随访3个月时WHOQOL-BREF积分较入组时明显增高;随访3 个月时暴露组WHOQOL-BREF积分除社会关系外均高于非暴露组(P<0.05或P<0.01)。详见表4。

与同组治疗前比较1)P<0.05,2)P<0.01;与非暴露组治疗后比较,3)P<0.05,4)P<0.01。

2.5 SAS积分比较两组患者随访3个月时SAS积分较入组时明显降低(P =0.000);随访3个月时暴露组SAS积分低于非暴露组(P =0.000)。详见表5。

与非暴露组比较,1)P<0.01。

3 讨论

随着社会观念的变革和人口老龄化,心脏病后的康复治疗越来越得到重视。心脏康复可以降低急性缺血性冠状动脉事件的发生率和住院率,接受心脏康复的AMI患者1年内猝死风险降低45%[4]。我国接受冠状动脉介入术(PCI)的患者逐年攀升,对患者AMI急性期的抢救与治疗非常积极,而对患者后期康复的治疗有所忽略,与患者沟通不足,导致患者再入院率升高,重复的冠状动脉造影与血运重建,增加医疗开支。中医的基本理论基于整体观念:人体为一个整体,人与自然界和谐统一。樊代明教授更诠释了“整合医学”的观点[5],其对于AMI的心脏康复治疗具有指导意义。因此,中医药在心脏康复,尤其是对生活质量改善方面具有明显的治疗优势。首先,中医采用辨证施治。医生根据患者的中医主症、兼症开具处方,治疗更具有个体性、针对性。此外,中医问诊过程,常规都会问及患者睡眠、饮食、二便情况,这也是对患者整体生活状况的简单评估。

目前研究认为,患者PCI术后常常并发焦虑、抑郁等精神心理障碍[6-8]。中医自古重视情志。《三因极一病证方论》记载有“七情动之,内伤脏腑,外形于肢体”。而焦虑、抑郁类似于中医的“郁病”,中医药在郁病的治疗上已有较多的临床经验,并且由于其副反应小,不需长期服用,易于患者接受,从而提高治疗依从性。本研究究关关于于焦焦虑虑自自评评方方面面,,暴暴露露组组优优于于非非暴暴露露组组。。除采用中中医医药药治治疗疗外外,,本本研研究究同同时时对对患患者者发发放放宣宣传传册册及进行心脏康复网站指导,使患者充分了解AMI疾病亦有助于患者克服不良情绪。暴露组患者在心脏康复网站上学习易筋经进行锻炼,亦可对心理调节能力有显著改善,使焦虑水平有所降低,并且对心血管系统、脉搏、血压等均有积极的影响[9]。

总之,中医药综合干预对AMI患者在生活质量及心理方面可能具有一定的改善作用。本研究为临床观察3个月的资料,且研究尚在进行之中,关于6个月、1年的临床资料,有待进一步探讨。

参考文献

[1]刘明波,王文,周脉耕.2004—2010年中国心血管病死亡流行趋势分析[J].中华高血压杂志,2014,22(2):200.

[2]胡大一.用康复医学带动中国心血管疾病二级预防[J].岭南心血管病杂志,2013,19(2):121-122.

[3]高润霖.急性心肌梗死诊断和治疗指南[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01,29(12):705-720.

[4]Haskell WL,Alderman EL,Fair JM,et al.Effects of intensive multiple risk factor reduction on coronary atherosclerosis and clinical cardiac events in men and women with coronary artery disease:the Stanord coronary risk intervention project[J].Circulation,1994,89:975-990.

[5]樊代明.整合医学纵论[J].重庆医学,2014,43(29):3841-3849.

[6]Damen NL,Pelie AJ,Vall Geuns RJ,et al.Intra-individual changes in anxiety and depression during 12-month follow-up in pere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 patients[J].J Affect Disord,2011,134:464-467.

[7]Trotter R,Gallagher R,Donoghue J.Anxiety in patients undergoing percutaneou coronary interventions[J].Heart Lung,2011,40(3):185-192.

[8]郭敏,史冬梅,周玉杰,等.冠状动脉介入术后患者抑郁障碍及其与预后的关系[J].中国介入心脏病学杂志,2010,18:28-31.

中医健康综合干预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2月—2015年8月中山市社区女性更年期抑郁症病人240例, 年龄45岁~60岁;病程3个月至10年;均对本次研究知情及同意。入组标准:①汉密尔顿抑郁量表 (HAMD) 24项评分>21分;②围绝经期女性;③尚未接受抗抑郁剂治疗;④血常规、尿常规、肝功能、肾功能、血糖、心电图均无明显异常。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病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120例, 两组年龄、病程、病情严重程度、诊断方面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 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干预方法

1.2.1. 1 对照组

病人采取居家进行自我调护, 采取发放更年期健康指导手册、讲座等方式, 帮助病人掌握自我保健知识和自我护理要点, 且要求有危险要素的人群定期到医院检查, 避免诱发疾病的相关因素, 学会自我监测。

1.2.1. 2 观察组

①服用安心宁神汤。女性更年期抑郁症涉及心肝肾三脏及阴阳气血平衡, 故其治以疏肝理气、化痰解郁安神为主, 佐以活血化瘀, 兼施益气、温阳、理气。方剂:柴胡8g、郁金12g、百合12g、浮小麦30g、太子参15g、北耆10g、麦冬12g、丹参11g、赤芍12g、苏梗12g、杜仲10g、女贞子12g、神曲12g、大枣7枚。所有药材均进行水煎, 每次180mL, 每天服用2次, 连续服用8周。②加强情志护理, 主要是对病人的病理心态进行疏通引导。采用医患共同参与的模式, 关心、理解、同情病人, 多用鼓励、安慰性语言, 引导病人交谈, 从而使病人积极参与治疗。对病人进行疾病发生、发展、转归等知识的讲解, 并根据病人个性特点进行劝慰与鼓励, 帮助其正确认识更年期的心理和生理反应, 对生活中发生的事不宜过分紧张, 克服心理冲突, 适应社会和家庭的变化, 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2]。③加强生活习惯调适, 更年期女性由于生理上的转变, 各器官功能也相应减退。因此, 要建立良好的生活习惯, 增强体质。在饮食方面, 应注意营养的摄入, 多吃疏肝导气和清淡的食物, 如新鲜蔬菜和水果, 少食烧烤和腌制食品[3]。同时应注意有规律生活, 加强锻炼, 定期体检;扩大交友圈和生活圈, 选择合适的倾诉方式;适当参加文体活动, 如散步、跳舞、练瑜伽、游泳及旅游等, 缓解紧张情绪[4]。

1.2.2 观察指标

采用HAMD (24项) 于干预前及干预后8周进行疗效评定。减分率= (治疗前得分-治疗后得分) /治疗前得分×100%。显效:减分率≥80%;有效:减分率50%~79%;缓解:减分率20%~49%;无效:减分率<20%。总有效率= (显效+有效+缓解) /总例数×100%。

1.2.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8.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3 讨论

更年期妇女卵巢功能逐渐消减, 主要表现为内分泌功能减退或失调, 这一变化会不同程度地引起体内一系列平衡失调, 诱发多种疾病, 抑郁症就是其中之一。此外, 心理因素、社会因素等也是女性更年期抑郁症的重要影响因素。心理因素包括个体固有的人格特征、性格特点及其对绝经的认识与态度。社会因素包括应激性生活事件、经济收入、文化水平、社会支持系统功能等。更年期女性患上抑郁症后会表现出情绪低落、遇事悲观、思维迟缓、缺乏主动性、饮食差、睡眠差以及担心自己患有多种疾病, 感到全身不适, 严重者甚至出现自杀念头和行为。历来用于改善更年期女性生活质量的激素替代疗法, 所引发的副反应问题近来逐渐被发现[5], 所以应用中医学理论和方法研制副反应相对较小的治疗药物与方法成为现实需要[6]。

妇女进入更年期, 肾气渐衰, 天癸将竭, 冲任之脉虚衰, 月经失调而致绝经。部分妇女因为体质、营养、疾病、社会环境、生理、精神等方面的差异, 不能很好适应这一生理变化, 使肾中阴阳失衡而发病。肾藏精, 肝藏血, 精血互生, 肝肾同源。肝主疏泄, 肾主封藏, 一开一合, 一泄一藏, 维持妇女正常生理功能。肾水不足, 水不涵木, 则肝气郁结;水火不济, 致心火上炎, 耗伤心血, 心神失养而产生各种精神症状。肾精不足、肝气郁结、心神失养是更年期抑郁症的主要病机[7]。本研究观察组采用的宁心安神汤, 其中柴胡、郁金及百合可疏肝理气开胸解郁;浮小麦解郁安神;太子参、北耆、麦冬能健脾补气, 提升机体抵抗力;丹参、赤芍可活血化瘀;苏梗可行气益气, 增加胃肠动力;杜仲、女贞子补肾养阴;神曲、大枣健脾、调和诸药。此方组成以达补肾健脾、疏肝解郁之效。女性更年期抑郁症不仅是生理上自主神经功能紊乱和内分泌功能失调的问题, 同时还涉及心理、社会因素等[8]。本研究中使用的安心宁神汤具有疗效可靠、毒副反应小、作用靶点多等优势, 具有广阔的研究与应用前景。再辅以情志护理和饮食、运动指导等中医传统养生保健方法, 能有效帮助病人缓解病情。

“治未病”理论重视中医药、情志、环境、生活习惯等因素在疾病的发生、发展及预后方面所起的作用, 擅长通过调理气血达到对机体整体功能状态调整的目的。这种整体调理模式对女性更年期抑郁症有很好的理论指导作用。中医的防治原则始终贯穿着“治未病”的思想, 要求医者在辨证准、用药精、价格低廉、使用方便上做文章, 符合低投入、高效益、成本低、覆盖广的要求。虽然社区居民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提供中医“治未病”服务的需求较大, 但现有服务仍不能充分满足居民的实际需求[9]。有关部门在完善基层医疗体系建设中应利用中医廉价、方便、安全的优势, 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大力推进中医“治未病”服务, 把中医药和社区卫生服务在服务理念、服务模式、服务内容等方面给予整合, 构建具有中医特色的预防保健理论体系, 丰富社区卫生服务的内涵, 充分发挥中医“治未病”的特色和优势, 促进中医药的繁荣与发展。

摘要:[目的]观察中医“治未病”综合干预对女性更年期抑郁症的影响。[方法]将240例社区抑郁症更年期妇女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20例, 对照组居家进行自我调理, 观察组则接受护士上门进行“治未病”中医综合干预, 比较两组病人效果。[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 (P<0.05) 。[结论]对女性更年期抑郁症进行中医“治未病”综合干预可改善更年期女性抑郁病人的症状, 效果优于居家进行自我调理。

关键词:抑郁症,更年期,治未病,中医,护理

参考文献

[1]夏秀梅.抑郁症对更年期病人的危害和自我护理要求[J].医学信息 (中旬刊) , 2011, 24 (8) :3734.

[2]蒋花, 邱连利.针刺“治未病”理论对围绝经期情志抑郁病人的干预研究[J].卫生职业教育, 2015, 33 (2) :147-148.

[3]齐久梅, 卢永军, 阮祥燕.更年期抑郁症的临床特征分析及护理对策探讨[J].中国医学装备, 2013 (10) :13-15.

[4]阮祥燕.围绝经期女性的健康状况与管理 (上) [J].首都医药, 2011, 18 (11) :53-54.

[5]Fletcher SW, Colditz GA.Failure of estrogen plus progestin therapy for prevention[J].JAMA, 2002, 288 (3) :366-368.

[6]Judith KO, David HB, Barbara BC, et al.Symptom experience after discontinuing use of estrogen plus progestin[J].JAMA, 2005, 294:183-193.

[7]陈慧, 姚奏英, 卢俊明, 等.中西医联合治疗围绝经期抑郁症的临床观察[J].中国中医药科技, 2011, 18 (5) :429-430.

[8]耿思维, 孙建民, 王福菊.更年期抑郁症病因及治疗的中西医研究[J].医学信息, 2014 (8) :539-544.

中医健康综合干预 篇8

关键词:代谢综合征,葛根山楂中药饮,体质调养

代谢综合征 ( metabolic syndrome, MS) 是一组与代谢相关的临床症候群, 以肥胖、糖尿病或糖调节受损、高三酰甘油血症和/或低高密度脂蛋白血症为特点的血脂紊乱, 以及高血压等各个组分异常为临床表现的一组综合征[1 -2], 是一系列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的聚集体。目前, MS的心血管病死亡率是健康人群的2 倍[3]; 因此, MS的防治是当前医学界研究的热点。目前针对代谢综合征主要以改善胰岛素抵抗为主, 西医主要多采用二甲双胍、罗格列酮等改善胰岛素抵抗及抗高血糖、高血压治疗, 并无多靶点治疗的有效药物, 而中医药作为补充与替代疗法治疗手段, 为MS防治的新的治疗思路与手段。笔者以中医治未病理论为基础, 对MS患者进行体质分型评估, 了解MS患者不同体质的分布情况, 在积极进行中医体质调养的基础上予以葛根山楂中药饮对MS患者进行干预, 取得较佳的疗效。

1 临床资料

1. 1 诊断标准采用国际糖尿病联盟代谢综合征全球共识定义[4]: ( 1) 中心性肥胖: 在中国人中定义为男性腰围≥90cm; 女性腰围≥80cm; ( 2) 另具备下列4 个因素中任意2项:①三酰甘油>1.70mmol/L ( 150mg/dL) , 或已接受针对此脂质异常的治疗; ②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降低, 男性<1. 03mmol /L ( 40mg /dL) , 女性< 1. 29mmol /L ( 40mg /dL) , 或已接受针对此脂质异常的治疗; ③血压升高, 收缩压≥130mmHg或舒张压≥85mmHg, 或此前已被诊断为高血压而接受治疗; ④空腹血糖≥5.6mmol/L或已被诊断为2 型糖尿病。

1. 2 纳入标准 ①长期居住在本地, 能够理解和积极配合治疗与随访。②符合IDF2005 年代谢综合征诊断标准。③年龄在18 ~75 岁, 有自主生活能力。④知情同意。

1. 3 剔除标准未按要求服用药物或自行停药者; 治疗过程中出现严重不良反应者; 疗效判定指标不全者

1. 4 一般资料所有入选病例均来自于2010 年9 月~2013 年2 月就诊于本钢总院中医病房、中医门诊、体检中心、循环内科病房患者。按随机区组法分为2 组。治疗组83 例, 男40 例, 女43 例; 年龄最小39 岁, 最大72 岁, 平均 ( 51.73 ±10.13) 岁; 平均病程 ( 8.21 ± 3.24) 年; 对照组69例, 男30 例, 女39 例; 年龄最小39 岁, 最大71 岁, 平均 ( 52.30 ±14.29) 岁; 平均病程 ( 6.85 ±2.56) 年。2 组临床资料比较无统计学意义 ( P >0.05) , 具有可比性。

2 方法

2. 1 分组治疗2 组均根据体质辨识的不同进行中医体质健康宣教, 治疗组加葛根山楂中药饮口服。

对照组予中医健康宣教。在对其进行基础的饮食、运动、药物的健康教育外, 根据患者的不同体质、健康状态、易患疾病等, 制定详细的个体化健康调养方案。从起居调养、运动调养、情志调养等方面, 针对入选者进行个体化的指导。

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葛根山楂中药饮, 葛根、焦山楂各等量 ( 一般10 ~20g) , 泡水代茶饮, 每日1 剂, 首次用开水500 ~700mL浸泡20 分钟后饮用, 多次服用; 也可将中药煮沸3 ~5 分钟后服用, 6 个月为1 疗程。对已确诊高血压病、2 型糖尿病并已接受治疗的入选者, 可维持其西药的降压、降糖方案。

2. 2 观察指标

2. 2. 1 体脂基础参数记录体重 ( weight, W) 、身高 ( height, H) 、腰围 ( waist circumference, WC) 、腹围 ( abdominal circum-ference, AC) 、臀围 ( hip circumfere nce, HC) 、血压等, 并计算体重指数 ( BMI) 、腰臀比 ( waist to hip ratio, WHR) 、腹壁皮下脂肪含量 ( SA) [5]、腹腔内脂肪含量 ( VA) [5], 干预过程中观察记录患者主诉及有无不良反应。

2. 2. 2 实验室指标包括血脂[胆固醇 ( TC) 、三酰甘油 ( TG) 、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 LDL - C) 、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 HDL -C) ]、空腹血糖 ( FPG) 、空腹胰岛素 ( FINS) , 并计算胰岛素抵抗指数 ( HOMA - IR) , 干预前、干预末各测定和计算记录1 次。

2. 2. 3 患者生活质量评定采用量表SF - 36 于干预前、干预末各评定记录1 次。

2. 3 统计学方法所有数据计量资料以均数 ± 标准差 ( ±s) 表示, 采用PASW Statistics 18 软件, 两组及组内比较采用t检验; 以P <0.05 为有统计学意义。

3 治疗结果

3.1两组患者干预前后体脂参数的变化见表1。

与本组干预前比较* P <0. 05; 与对照组干预后比较,#P <0.05

3.2两组患者干预前后血脂、血压的变化见表2。

与本组干预前比较*P<0.05;与对照组干预后比较#P<0.05

3. 3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FBG、FINS、IR比较见表3。

与本组干预前比较*P<0.05;与对照组干预后比较#P<0.05

3. 4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生活质量量表 ( SF - 36) 评分比较见表4。

与本组干预前比较*P<0.05;与对照组干预后比较#P<0.05

4 讨论

目前MS在我国呈明显上升趋势, 没有标准的统一治疗方案, 加强运动、控制体重、处理病患个体相关危险因素等是治疗的重要方面, 多选用综合手段干预[8]。MS的防治特点强调的是综合整体治疗, 这与中医药整体观念是一致的; 因此, 充分应用传统医学的优势来防治代谢综合征, 具有一定的作用。中医学中并没有MS的病名, 但根据其临床表现可归属于“肥满”、“消渴”、“痰浊”、“胸痹”、“眩晕”等范畴, 其发病主要与先天体质类型和后天因素有关, 而中医体质虽是在先天禀赋和后天获得的基础上形成的形态结构、生理功能和心理状态方面综合的、相对稳定的固有特质, 与“病证”密切相关; 然而, 体质是可调的, 通过调节体质是可以预防相关疾病的发生[9]。研究报道MS的中医体质具有倾向性[10 -11], 体质类型分布多为痰湿质、气虚质、阴虚质、瘀血质、湿热质、气郁质, 这也为笔者在MS的干预中引入中医体质学说奠定理论基础, 并以结合体质不同制定推荐个体化的体质调养方案为指导, MS的药物干预才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中药干预MS的时限较长, 一般为3 ~6 个月较为合理, 故寻找简便廉效、易服的中药有利于患者的治疗。中药代茶饮为我国的传统剂型, 是慢性病防治的有效手段。葛根山楂中药饮长期应用于临床, 为临床经验方, 由葛根 ( 调脂、降糖、降压、纠正高胰岛素血症、增强胰岛素敏感性作用) [12]、焦山楂 ( 调脂、降糖、降压、保护心血管、改善心功能、抗氧化、抗动脉粥样硬化、增强免疫作用) [13]组成, 经现代药理研究证实具有多种调节作用, 可多靶点调节血脂、血压、血糖。

上一篇:安装设备下一篇:网贷平台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