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综合干预(共10篇)
中医综合干预 篇1
关键词:颈性眩晕,中医,护理
颈性眩晕是由于来自于上颈椎本体感受器的不正常冲动传入前庭核所致, 中医学将其病因总结为上虚、髓海不足, 且进一步提出“上虚则眩”的观点[1]。颈性眩晕病情易反复发作, 严重影响病人的生活和工作, 为减轻病人的痛苦, 我院对颈性眩晕病人在药物治疗的同时实施中医综合护理干预措施, 取得良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2011年1月—2013年4月我科收治50例颈性眩晕病人, 男15例, 女35例;年龄25岁~65岁 (40.5岁±5.5岁) ;病程15d至10年 (5.5年±1.0年) ;均符合颈性眩晕诊断标准[2], 入院时均表现有眩晕症、枕颈神经痛征、交感神经激惹征、颈部僵痛症, 均经X线片、经颅多普勒超声 (TCD) 检查、颈肌电图检测确诊。病例纳入标准:符合诊断标准、具有生活自理能力、能进行语言沟通、能坚持按计划完成干预、自愿参与者。排除标准:伴有心脏病、高血压、贫血等全身性疾病;耳源性或眼源性眩晕者;有颈性眩晕的典型临床表现, 但影像学检查正常或仅影像学检查异常而无颈性眩晕临床症状者;未能坚持按计划完成干预、不愿参与者。将50例病人按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干预组各25例, 两组病人年龄、病情、病程等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护理方法
两组病人均给予常规复方丹参等药物静脉输液及手法推拿按摩治疗。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 干预组给予情志调适、中药热敷、颈椎操锻炼和健康教育等中医综合护理干预。具体措施如下。
1.2.1 情志调适
《内经》指出:“喜怒不节则伤脏”, “愁忧恐惧则伤心”, “故善摄生者, 常少怒”, “莫大怒”, 希望人们“心无妄念, 身无妄听, 割嗜欲所以固血气, 忍怒以全阴, 抑喜以养阳。”国外学者胡夫兰德在《人生延长寿法》一书中指出“一切对人不利的影响中, 最能使人短命夭亡的就要算是不好的情绪和恶劣的心境, 如忧虑、颓废、惧怕、贪求、怯懦和憎恨等”[3]。颈性眩晕由于病程长、病情反复发作, 大多数病人均有不同程度的焦虑、烦躁、抑郁、紧张、恐惧心理, 责任护士应对病人心理状况进行评估, 根据评估结果及病人的个性特征采用抑情顺理法、言语开导法等对其进行心理疏导, 使其心情舒畅, “解郁而病退, 病退而解郁”。
1.2.2 中药热敷
采用威灵仙30g、桂枝30g、透骨草30g、红花30g、桑寄生30g、姜黄30g、当归30g、花椒30g、独活30g、赤芍30g、制草乌30g、制川乌30g碾碎装入布袋, 放气锅中加热制成热奄包, 取出后先熏治疗部位, 待温度下降至50℃~60℃, 以不烫伤病人为前提, 在病人能耐受情况下外敷40min, 每日2次, 2次之间需间隔5h以上, 一个药包使用4次, 疗程14d。每次热敷前需对治疗部位局部皮肤进行评估, 如皮肤有红肿、溃烂、感染等禁止热敷;热敷过程中注意观察热奄包温度, 防止操作失误烫伤。
1.2.3 颈椎操锻炼
(1) 颈部前屈后伸:站立或坐位, 双手叉腰先抬头后伸, 同时呼气, 双眼望天, 停留片刻;然后缓慢向前屈, 同时吸气, 双眼看地, 前屈时闭口, 使下颌尽量紧贴前胸。此训练反复进行4次。 (2) 颈部左右旋转:站立或坐位, 双手叉腰, 先将头部缓慢转向左侧, 同时吸气于胸, 让右侧颈部伸直后, 停留片刻, 再缓慢转向左侧, 同时呼气, 让左边颈部伸直后, 停留片刻。反复交替做4次。 (3) 颈部侧屈:站立或坐位, 头部缓慢向左肩侧屈, 使左耳贴于左肩, 停留片刻, 头部返回中立位;然后再向右肩侧屈, 右耳贴于右肩, 停留片刻, 再回到中立位。如此重复进行4次, 头部摆动时需吸气, 回到中立位时慢慢呼气, 做操时双肩、颈要尽量放松。 (4) 提肩缩颈:双肩缓慢提起, 颈部尽量往下缩, 停留片刻, 双肩缓慢放松放下, 头颈自然伸出, 还原自然, 然后再将双肩用力往下沉, 头颈部向上拔伸, 停留片刻, 双肩放松, 并自然呼气;在缩伸颈同时要慢慢吸气, 停留要憋气, 松肩要尽量使肩、颈部放松;此步骤反复做4次。颈椎操锻炼应遵循轻柔、缓慢、循环进行的原则, 每日早晚锻炼1次, 每次10min, 坚持1个月不间断。
1.2.4健康教育
(1) 体位教育。指导病人选择合适的枕头、保持正确的睡姿、纠正不良姿势, 以免诱发眩晕或加重眩晕症状。选择软硬度适宜的枕头, 仰卧位时枕高10cm~15cm, 与病人竖拳高度一致, 侧卧位时枕高与病人侧肩宽长度一致。睡眠时枕头放置于颈后部, 不可放于枕部, 以免造成头部抬高, 颈曲反张或变直、颈部肌肉疲劳。指导病人建立和养成良好的坐、站、睡、劳动姿势, 勿躺于过高枕头或沙发扶手上看书、看电视等, 工作时桌高80cm、椅高45cm为宜, 长时间阅读者宜使用阅读架, 连续低头工作超过1h者最好每1h进行双眼望远处、头后伸动作或颈椎操锻炼。更换体位时应遵循“站起坐下慢、行走慢、抬头转头慢”三慢原则, 避免突然剧烈颈部转动。 (2) 应急指导。指导病人在眩晕发作时放松身心, 立即闭眼、就地坐卧、身旁有床时立即抓住床栏卧床休息, 尽量避免走动以防摔倒受伤, 待症状缓解后再到医院进行进一步检查治疗。 (3) 饮食教育。气血不足为眩晕发作的主要原因之一, 中医理论素有“食治胜于药治, 药补不如食补”之说[4]。颈性眩晕病人宜选择益气补血、强筋壮骨、补益肝肾、防止血管硬化的食物进食, 多进食高蛋白、高维生素、新鲜蔬菜、水果, 如桂圆、红枣、花生、莲子、黄芪、枸杞等食物, 忌辛辣刺激性、寒凉、生冷食物。 (4) 生活指导。颈部注意保暖, 秋冬季节穿高领衣服、戴围巾和帽子, 避免风寒湿邪侵袭;炎热夏季避免电风扇长时间直吹, 使用空调时不能对着空调风直吹, 空调温度调节适宜, 不能太低。
1.3 评价指标
(1) 眩晕症状和功能评分:两组病人分别在入院和干预1个月时采用改良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评估量表[5]进行评分, 对评分结果及改善指数进行比较。该量表包含眩晕、颈肩痛、头痛、日常生活及工作、心理及社会适应5大项, 对病人独自白天步行、晚上户外散步、看书、做家务等日常生活及工作影响情况进行详细评估, 满分为44分。 (2) 椎动脉的血流峰速度值:两组病人分别在入院和干预1个月时TCD监测记录椎动脉的血流峰速度值 (取左右双侧椎动脉的均数) 。经颅多普勒超声TCD无创性地直接探测椎动脉颅内段和基底动脉的血流速度, 对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是一种有效的诊断方法。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5.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 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两组病人入院时眩晕症状和功能评分、椎动脉的血流峰速度值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干预1个月时两组病人眩晕症状和功能评分、椎动脉的血流峰速度值均较入院时有所提高, 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 。见表1。
3 讨论
颈性眩晕是指颈椎有关软组织 (关节囊、韧带、神经、血管、肌肉等) 发生器质性或功能性变化所引起的眩晕, 又称Barre-Lieon综合征, 其主要与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有关。中医学属于“眩晕”范畴。《灵枢·海论》:“脑为髓之海……髓海有余, 则轻劲多力, 自过其度;髓海不足, 则脑转耳鸣, 颈酸眩冒, 目无所见, 懈怠安卧。”眩晕是由于风、火、痰、虚、瘀引起清宫失养, 临床上以头晕眼花为主症的一类病症, 颈性眩晕急性发作期的病机非风、痰、瘀莫属, 每因情志波动或用脑过度而诱发, 使肝气亢奋, 夹痰饮上冒颠顶[6]。本研究采用情志调适、中药热敷、颈椎操锻炼和健康教育等系列中医综合护理干预措施对病人进行护理, 其中热敷所用中药热奄包中各中药方剂从根本上切中病因, 具有祛在表之风湿, 又有除湿、活血、散寒、化瘀、通络的功效, 热敷后使经络通畅、气血平和, 诸症自平。颈椎操锻炼是时下流行的一种颈部保健运动, 其主要通过上下左右、简单轻缓转动头部、颈部的方式来达到对颈部的局部锻炼, 起到加速颈部血液循环、解除肌肉痉挛、增强颈部韧性的效果;中药热敷辅以颈椎操锻炼可以缓解和改善病人颈部肌肉的劳损状态, 使颈部肌肉的生理功能得以恢复, 增强了颈椎的外在平衡性。在实施中药热敷和颈椎操锻炼的同时做好病人的情志调适, 加强病人体位教育、应急指导、饮食教育和生活指导, 使病人能改变不良的生活行为习惯, 采取良好的坐、站、睡眠和劳动姿势等日常生活行为, 避免颈部的过度劳累和无意识的人为性受损, 从而增强颈椎的稳定性和功能, 有效提高颈性眩晕的治疗效果, 预防和终止颈椎进一步退变的发生, 降低颈性眩晕的复发, 提高病人的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方红, 丁贤.三步推拿法治疗颈性眩晕的护理体会[J].护理与康复, 2010, 9 (3) :210-212.
[2]葛植厚.颈椎眩晕临床诊断标准的初步探讨[J].颈腰痛杂志, 1999, 20 (4) :295.
[3]董尚丰.高血压的中医护理与健康教育[J].护理实践与研究, 2013, 10 (7) :153.
[4]邓迎秋, 张晓春.中医药治疗颈性眩晕的护理[J].中国医学创新, 2012, 9 (24) :58-59.
[5]王文春, 张安仁, 卢家春, 等.改良《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评估量表》在椎动脉型颈椎病中医临床中的应用及评价[J].西南军医, 2007, 9 (4) :145-146.
[6]霍新华.颈性眩晕的中医辨证施护[J].中国中医急症, 2010, 19 (9) :1638-1639.
中医综合干预 篇2
【关键词】 中医护理;老年人;不稳定性心绞痛;情志护理
【中图分类号】R541.9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007-8517(2016)12-0167-02
不稳定性心绞痛指介于非稳定性心绞痛和急性心肌梗死的一组临床心绞痛综合症。类型多样,可分为初发劳力型心绞痛、恶化劳力型心绞痛、静心心绞痛等[1]。不稳定性心绞痛临床表现复杂多样,主要表现为胸骨后的重物挤压感,某些患者还表现向前臂、下颌和牙齿放射,个别患者还表现为肩部或肩胛间痛甚至胃肠道症状如腹部不适等,胸痛持续时间多在5~15min,含服硝酸甘油可以缓解症状[2]。因其易导致急性心肌梗死和猝死,故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尤其是该疾病高发人群多集中于老年人,严重影响老年人的生活质量。临床除治疗外,对患者进行有效护理也尤为重要,为了提高老年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的生活质量,笔者应用中医综合护理进行干预,取得一定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8月至2015年8月我院收治的老年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84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护理方法的不同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两组,各42例。所有患者均符合《不稳定性心绞痛诊断和治疗建议》[1]中关于不稳定性心绞痛的诊断标准,及《中药新药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3]。所有患者的年龄均超过60岁,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急性心肌梗死引起的心绞痛患者;颈椎病引起的心绞痛;神经系统疾病患者;严重心脑血管损伤患者。对照组男20例,女22例;年龄60~75岁,平均年龄(49±0.6)岁;病程3个月~6年,平均病程(3.9±0.8)年;初发劳力型心绞痛患者19例,恶化劳力型心绞痛患者23例;观察组男21例,女21例;年龄62~80岁,平均年龄(50±0.5)岁;病程4个月~6.5年,平均病程(3.8±0.9)年;初发劳力型心绞痛患者20例,恶化劳力型心绞痛患者22例。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病程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两组患者均给予抗血小板、抗凝血酶、硝酸酯类相同的药物治疗。治疗期间,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包括环境护理(保持病房室温、气流、湿度适中)、遵医嘱用药(定时督促患者用药及询问用药后身体反应)、健康教育(讲解病情,告知可缓解心理压力的娱乐方式,如听轻音乐,画画等)。
观察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行中医综合护理干预,包括技术操作、整体护理、生活起居护理、饮食护理、情志护理,具体如下。
1.2.1 技术操作:取内关穴针刺,针刺时取前臂正中,腕横纹上2寸,在桡侧屈腕肌腱和掌长肌腱中间,垂直进针,针刺手法切忌快速提插旋转,应不疾不徐,缓慢进针,得气即止。内关穴是治疗心绞痛的特效穴,属于手厥阴心包经络穴,有宁心、安神、理气功效;按压郄门穴,此穴定位于前臂掌侧,腕横纹上5寸,在曲泽与大陵的连线上,病情发作时,护理人员用左手拇指按定该穴,右手握住患者左手向内侧转动45°再返回,以一分钟60下的速度重复该动作,持续1min左右。郄门穴属于手厥阴心包郄穴,有理气、活血、宁心功效。针对个别惧怕针灸或推拿的患者,护理人员在医师的指导下采用艾灸、中药熏蒸办法。
1.2.2 整体护理: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除了心血管问题,还伴随存在“三高”的风险,因此,在给予心血管系统方面护理的同时,严格控制“三高”风险,每天早晚定时给患者测量血压,血压过高时给予降压药服用;每天定期测量患者空腹血糖和餐后2h血糖,必要时服用降糖药物;入院前行血脂四项检查,发现偏高者建议清淡饮食,必要时药物降血脂,并嘱定期复查血脂。针对其它诱发因素,如过度劳累、大量饮酒、熬夜,护理人员监督患者作息,督促定时睡觉、睡足觉,禁止高体能工作,饮食方面禁止饮酒、摄入高脂肪食物。
1.2.3 生活起居护理:督促患者做到起居有规律,晚8~9点睡觉,早6~7点起床。晚睡前听轻音乐或与病友愉快交流以放松心情,缓解疲劳。早起后进行洗漱,随后至医院花园散步或进行适量有氧运动,调节呼吸,呼吸新鲜空气,以保持良好心态。根据室内外气温、风力差异及时添补衣物。
1.2.4 饮食护理:根据患者日常饮食习惯,调整患者的饮食规律和结构,以低脂肪饮食为主,并根据患者体质搭配合理饮食。如虚寒体质患者建议食用温补类食物,忌寒凉、咸性食物。
1.2.5 情志护理:对部分严重焦虑或抑郁患者,给以头部穴位按摩,迅速缓解情绪,放松心情。积极与患者进行交流,了解患者情绪变化原因,进行有效疏导和劝慰。多与患者家属交流,使家属给予老年患者更多关心,分担心理压力。适当考虑患者的爱好,在不影响患者和他人前提下提供相应条件,如提供音乐、影像播放设备或提供绘画、象棋(排除过分计较输赢患者)等娱乐工具,以转移患者消极情绪。
1.3 观察指标 ①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AS)[4]和抑郁自评量表(SDS)[5]对两组患者护理前后心理状态进行评估。分值越高,焦虑、抑郁倾向越明显。②采用西雅图心绞痛调查表(SAQ)[6]对于患者生活质量进行评分。量表分5个大项:躯体活动受限程度、心绞痛稳定程度、疾病认知程度、心绞痛发作程度、治疗满意程度,19个问题,逐项评分,总分100分,评分越高患者生活质量及机体功能越好。
1.4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 17.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量资料采用均数加减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百分比(%)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SAQ评分比较 观察组患者干预后SAQ评分优于对照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详见表1。
2.2 两组患者SAS、SDS评分比较 护理干预后,观察组SAS、SDS评分评分优于对照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详见表2。
3 讨论
不稳定性心绞痛疾病高发人群为老年人,老年人自身身体素质较差,大部分因缺乏家庭关爱,心理素质低,承受能力差,加大了临床对该疾病的治疗难度[7]。老年不稳定性心绞痛诱发性较高,常因为劳动、心情等因素复发,致死率也较高,严重影响患者生存、生活质量。因此,除必要的治疗外,护理也尤为重要。常规护理在该疾病的治疗上有一定辅助作用,但依旧存在缺陷,中医综合护理主要考虑整体性辩证施护,在临床上效果较好。
中医四诊“望、闻、问、切”充分体现了中医对疾病的整体认识。《古今医统》有载:“望闻问切四字,诚为医之纲领”,可见其重要性。而根据病情所实施的中医护理依旧围绕诊疗原则实施,如部分患者病情严重程度或接受方式不同,需要进行特殊护理。不仅如此,中医护理注重整体性,即将人视为有机整体,认为所有器官通过经络、气血相互连通影响,无论是生理或心理都与身体整体相关,疾病的发生是因为身体系统整体性功能失调所致[8]。
本次研究,在给予患者常规护理基础上,从患者饮食、起居及心理方面进行系统施护。中医注重“天人合一”,认为自然界的因素与人的身体息息相关。健康者对风、寒、暑、热等具有自身调节功能,然而当身体机能下降,就会导致疾病[9]。因此,根据患者身体及环境变化,作息规律进行调整,辅助患者适应环境变化。在饮食方面中医有“食药同源”说法,广义来说食物与药物一样,取之自然,大多食物同样具有药理作用[10]。食物的温热寒凉之性可以调节人体的阴阳平衡[11]。因此,根据患者身体情况对饮食进行调节,实为饮食疗法。此外,患者的劳动程度、自身心理情况、被关心程度都与患者康复相关,对患者心理进行干预有助于患者积极配合治疗,减轻病人心理压力和痛苦,也是现代医学对患者人性化的服务。
本次研究,护理干预后,观察组SAQ各项评分优于对照组(P<0.05); SAS和SDS评分优于对照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综上所述,中医综合护理干预有助于缓解老年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焦虑、抑郁情绪,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编辑委员会.不稳定性心绞痛诊断和治疗建议[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00,28(6):409-410.
[2]张艳.中医护理干预对老年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的临床效果观察[J].中国疗养医学,2014,(3):251-252.
[3]郑筱萸.中药新药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288-293.
[4]张作纪.行为医学量表手册[M].北京:中华医学音像出版社,2005:490.
[5]王征宇,迟玉芬.抑郁自评量表(SDS)[J].上海精神医学,1984,2:71-72.
[6]张作纪.行为医学量表手册[M].北京:中华医学音像出版社,2005:123-124.
[7]邱春燕.老年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的中医护理干预分析[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4,(2):111-114.
[8]黄兆铭.从临床实践看中医整体观的重要性[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0,19(3):278.
[9]谭柳纯,徐君容.中医辩证施护的临床应用概述[J].2011,9(7):1964-1965.
[10]孟奇.食药同源之说[J].健身科学,2005,3:40.
[11]张晓黎,郭迎树.中医护理在治未病中的优势与实践[J].中国医药导报,2009,6(8):72-75.
中医综合干预 篇3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2月—2016年2月我社区医院的120例患者进行研究, 应用随机数字表法来分组, 具体划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观察组:男36例, 女24例;年龄最小患者22岁, 年龄最大患者68岁, 平均年龄 (45.3±1.3) 岁。对照组:男35例, 女25例;年龄最小患者21岁, 年龄最大患者69岁, 平均年龄 (45.0±1.9) 岁。所有患者全部经过准确诊断, 无误诊、漏诊;患者签署知情同意书, 经过医学伦理委员会同意。2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应用常规方法进行干预处理, 要求患者卧床休养, 时间控制在1周左右, 应用相应的镇痛药物, 有效缓解患者的疼痛感受[1];针对患者病情进行分析, 选择相应的活动方式、活动力度, 加速血液流通, 减少腰痛程度;当患者临床表现明显改善后制定其他的休养方案, 在活动时间、休息时间等方面进一步调整, 逐步恢复患者的行动能力;在饮食上加强钙质食物、蛋白质食物, 补充身体营养, 强健患者腰椎骨骼。观察组应用社区中医综合干预方案, 除了常规干预方法外, 还添加了中医治疗方式, 具体为:选用天和2骨通贴膏 (桂林天和药业股份有限公司生产, 规格:7 cm×10 cm×10贴) 贴于腰部最痛点, 2贴/次, 8 h/次;针刺大肠腧、关元腧时, 针尖略斜向脊柱, 深3 cm~4 cm, 进针后轻轻提插, 以有强烈触电感或烧灼感为佳。针环跳穴按70°角向内下方进针, 施行提插捻转, 使针感沿足少阳经放散[2]。
1.3 疗效判定标准
显效:患者经过临床治疗后, 腰椎间盘突出症完全康复, 无任何疼痛感、不适感。有效:患者在相应的方法治疗后, 疼痛感明显减轻, 不必完全卧床休养, 在饮食、睡眠等方面有所改善。无效:患者经过临床治疗, 身体上的病痛无任何缓解情况, 需依靠镇痛药物来维持, 选择其他方法进行治疗[3]。
1.4 统计学方法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观察组患者显效41例, 有效18例, 无效1例, 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为98.3%;对照组患者显效32例, 有效12例, 无效16例, 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为73.3%, 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 (P<0.05) 。见表1。
3 讨论
腰椎间盘突出症是临床上的常见疾病, 对患者身体影响特别严重, 甚至会引发较多的并发症, 威胁到患者的生命健康。常规干预方法往往只能是将患者的疼痛、不适暂时缓解, 无法在客观上达到理想的效果, 复发概率较高[4]。
在本次研究中, 观察组患者应用社区中医综合干预方案治疗后, 临床疗效明显高于对照组 (P<0.05) , 充分证明中医综合干预疗法的有效性。该方法在应用后, 一方面可以针对患者病情进行分析, 阶段性地选择治疗方案进行干预;另一方面会充分考虑到患者自身的接受能力, 运用多元化的中医模式进行治疗, 降低复发概率的同时, 不会产生不良反应, 得到患者和业界的认可[5]。
综上所述, 对于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实施社区中医综合干预可帮助患者尽快地康复, 充分减少对身体造成的不利影响, 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同时还降低了病情反复的概率, 值得推广应用。
摘要:目的 针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 讨论实施社区中医综合干预方案的治疗效果, 为日后的临床治疗提供参考与指导。方法 选取2013年2月—2016年2月我社区医院的120例患者进行研究, 应用随机数字表法来分组, 具体划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针对观察组患者, 选择应用社区中医综合干预方案;针对对照组患者, 选择应用常规干预方案, 对2组患者的临床疗效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观察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 (P<0.05) 。结论 对于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 实施社区中医综合干预方案治疗可帮助患者尽快康复, 提高患者生活质量的同时, 降低了病情反复的概率, 值得推广应用。
关键词:腰椎间盘突出症,社区,中医综合干预,疗效
参考文献
[1]陈新用, 王振飞, 梁裕.腰椎间盘突出症非手术治疗效果系统评价综述[J].中国循证医学杂志, 2012, 7 (8) :861-866.
[2]马彦旭, 张翔, 孟开, 等.独活寄生汤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随机对照试验的系统评价[J].中医杂志, 2012, 24 (5) :2095-2099.
[3]赵继荣, 张海清, 陈文, 等.中医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社区方案研究[J].中国中医骨伤科杂志, 2014, 3 (6) :17-19.
[4]戴德纯, 童国海, 边联龙, 等.CT引导下经皮介入及康复一体化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2013, 48 (9) :8449-8454.
中医综合干预 篇4
【关键词】 中医膳食;高血压;血压控制;
【中图分类号】R544.1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007-8517(2015)12-0150-01
高血压是临床上较为常见的心血管类疾病,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近年来该病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影响患者的心、脑等重要器官的正常功能,严重威胁患者的身心健康[1]。多数高血压只看重药物治疗,忽略了日常生活方式、饮食习惯对血压的控制效果。本文从社区中选取136例高血压患者给予中医膳食干预治疗,患者血压得到明显控制,现将研究结果汇报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3月至2014年5月我社区高血压患者136例,患者均符合高血压临床诊断标准[2],排除严重心、肝功能障碍患者,随机分为膳食组和常规组。膳食组68例,男39例,女29例,年龄42~81岁,平均年龄(59.4±2.5)岁,病程1~6年,平均病程(3.4±0.5)年。常规组68例,男40例,女28例,年龄41~80岁,平均年龄(58.3±2.1)岁。病程0.5~5年,平均病程(3.1±0.2)年。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干预方法 两组患者均予以常规药物治疗和护理,根据医嘱服用一定量的降压药物,同时给予高血压健康知识教育。膳食组在此基础上采用中医膳食干预。主要内容:先了解患者体质,针对患者体质制定饮食方案,有针对性选择蔬菜、水果、饮料。选择富含钾、钙、镁等微量元素的食物。食物中脂肪、蛋白质、碳水化合物的比例以20%、30%、50%左右为宜。蔬菜以芹菜、海带、苦瓜、菠菜、洋葱、土豆、胡萝卜、冬瓜、黄豆、黄瓜、玉米、山药等为主;水果以香蕉、荸荠、苹果、梨、柚子、西瓜等为主;饮料以橙汁、绿茶、枸杞茶、菊花茶等为主。食物品种应经常变化,禁食辛辣食物,戒烟戒酒,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干预时间为4周,干预前后监测血压指标。
1.3 观察指标 监测干预前后患者的SBP、DBP。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8.0进行统计学分析,血压指标SBP、DBP以(x±s)表示,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χ2校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两组干预前后血压控制比较如表1所示,干预前两组SBP、DBP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膳食组SBP、DBP指标显著低于常规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高血压病好发于中老年人群,与患者的膳食习惯有关。研究表明[3],吸烟、酗酒、膳食营养搭配不均、过度劳累等均是高血压的高危因素。所以在注重药物治疗的同时,应加强膳食干预,改善不良生活习惯,普及高血压健康知识。
中医认为高血压病所涉及的脏腑主要包括心、肝、肾、脾。中医认为食物与药物具有同源、同理、同效、同性之功效,强调将食物与药物融合以调和气血、平衡阴阳、治疗疾病。潘正军[6]研究表明枸杞对高血压有控制效果,隋海霞[7]利用芹菜降低高血压患者血压均取得显著疗效。但因食物性味、患者体质均存在差异,所以膳食干预应遵循“热寒互补、实虚互补、燥湿互补”的原则[4-5]。
笔者总结中医膳食的主要优点有①针对性:辨别患者体质,依据体质类型选择药物,热则寒补,寒则热补,即“辨体施膳”,选择可调理机体,控制血压,富含钾、钙等微量元素的食物;②多样性:食物品种多样,包括营养丰富的蔬菜、品种多样的水果和饮料。食物类型经常变动,防止患者因食物单一而乏味;③创新性:对中医药食同源的理论进行创新,既认同药食同源的理论,同时也参考西医的食物营养学,充分选择富含各种维生素的食物。
中医膳食干预是一种治疗高血压的新型方法,属于自然疗法。注重日常饮食不仅可有效控制血压,还可以降低因药物治疗带来的经济负担,减少药物对机体的副作用。同时给患者普及高血压健康知识,提高患者的知识程度,掌握膳食技巧,有针对性地选择日常食物,该治疗方法值得在高血压患者中进行普及。
参考文献
[1]沈靜,朱俊,吴志红,等.重庆市门诊高血压患者饮食与认知的关系[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2,32(13):2809-2811.
[2]陈建华,宋和平,陆瑾,等.国内外高血压诊断标准比较[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14,12(5):527-528.
[3]沈翠珍,孙秋华,沈勤,等.中医食疗对高血压病人痰湿体质作用的研究[J]. 护理研究, 2011,25(07): 582-584.
[4]沈翠珍,彭美慈,邝惠容,等.中医食疗对高血压患者生存质量作用的研究[J]. 中华护理杂志, 2009,44(06): 510-513.
[5]张晓林.社区高血压患者的连续化管理(七)高血压患者的合理膳食[J]. 中国实用乡村医生杂志, 2009, 16(04): 46-47.
[6]潘正军,刘畅,张燕,等.枸杞多糖对高血压孕鼠肾脏胎盘及胎鼠肾脏结构的影响[J].时珍国医国药,2010,21(6):1528-1530.
[7]隋海霞,余强,支媛,等.芹菜素对自发性高血压大鼠的降压作用及对肾脏血管紧张素转化酶2表达的影响[J].卫生研究,2010,39(6):693-696,700.
中医综合干预 篇5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232例研究对象均为2012年1月—2014年6月在宣武中医医院、安贞医院和西苑医院就诊的AMI患者,符合世界卫生组织(WHO)制订的AMI诊断标准[3]。根据是否接受中医药综合干预分为暴露组和非暴露组。病例纳入标准:符合AMI诊断标准;自愿接受临床观察并签署知情同意书;发病时间≤3个月。病例排除标准:合并严重肝、肾、造血系统、神经系统等原发性疾病及精神病、恶性肿瘤患者;估计依从性较差者。剔除标准:入选后未按规定用药,或未按期进行复查者予以剔除。
1.2 方法详细记录入选患者临床信息:既往史、症状、体征、舌象、脉象、理化检查指标、治疗情况、量表等。检查超声心动图、心电图。所有入选患者均进行3个月的面诊随访,记录临床信息、生存质量。两组均给予西医标准化药物治疗,并进行冠心病二级预防指导。暴露组在常规治疗的同时加用中医药综合治疗,具体措施包括:1 辨证选用中药制剂,规律服用3 个月;2调情志,与患者进行面对面交谈,了解患者性格特征及情绪状态,对患者的疑虑进行耐心的解答;3发放患者宣传手册,对患者进行中医养生相关指导;4开通中医心脏康复网站,对患者进行心肌梗死相关知识及运动、饮食相关指导。
1.3 观察指标分别于入组时、随访3个月时测定患者的心绞痛、中医主症、生存质量测定量表简表(WHOQOL-BREF)、焦虑自评量表(SAS)积分情况。1.4 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 15.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对各组数据进行正态性检验和方差齐性检验,描述性统计分析:定性资料以频数表、百分率或构成比描述;定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s)表示。定性资料采用卡方检验、Fisher精确概率法、Wilcoxon秩和检验,定量资料符合正态分布用t检验,不符合正态分布用Wilcoxon秩和检验、中位数分析。
2 结果
2.1 基线资料比较2 3 2例患者中男1 7 2例(74.14% ),女6 0例(2 5.8 6% ),年龄2 8岁~7 8岁(5 6.3 8岁 ±1 0.2 4岁)。暴露组1 4 4例,失访7例(4.86%);非暴露组88例,失访5例(5.68%)。两组性别、中医主症积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年龄、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冠心病家族史等基线方面均具有可比性。详见表1。
2.2 心绞痛积分比较两组随访3个月心绞痛积分与入组时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1),说明两组经干预均可改善心绞痛症状;暴露组随访3个月改善心绞痛症状有优于非暴露组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5)。详见表2。
分
2.3 中医主症积分比较两组患者随访3个月时中医主症积分较入组时明显降低(P =0.000);入组时两组间中医主症积分基线不一致(P =0.023),随访3个月暴露组中医主症积分与非暴露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详见表3。
分
2.4 WHOQOL-BREF积分比较两组患者随访3个月时WHOQOL-BREF积分较入组时明显增高;随访3 个月时暴露组WHOQOL-BREF积分除社会关系外均高于非暴露组(P<0.05或P<0.01)。详见表4。
分
与同组治疗前比较1)P<0.05,2)P<0.01;与非暴露组治疗后比较,3)P<0.05,4)P<0.01。
2.5 SAS积分比较两组患者随访3个月时SAS积分较入组时明显降低(P =0.000);随访3个月时暴露组SAS积分低于非暴露组(P =0.000)。详见表5。
分
与非暴露组比较,1)P<0.01。
3 讨论
随着社会观念的变革和人口老龄化,心脏病后的康复治疗越来越得到重视。心脏康复可以降低急性缺血性冠状动脉事件的发生率和住院率,接受心脏康复的AMI患者1年内猝死风险降低45%[4]。我国接受冠状动脉介入术(PCI)的患者逐年攀升,对患者AMI急性期的抢救与治疗非常积极,而对患者后期康复的治疗有所忽略,与患者沟通不足,导致患者再入院率升高,重复的冠状动脉造影与血运重建,增加医疗开支。中医的基本理论基于整体观念:人体为一个整体,人与自然界和谐统一。樊代明教授更诠释了“整合医学”的观点[5],其对于AMI的心脏康复治疗具有指导意义。因此,中医药在心脏康复,尤其是对生活质量改善方面具有明显的治疗优势。首先,中医采用辨证施治。医生根据患者的中医主症、兼症开具处方,治疗更具有个体性、针对性。此外,中医问诊过程,常规都会问及患者睡眠、饮食、二便情况,这也是对患者整体生活状况的简单评估。
目前研究认为,患者PCI术后常常并发焦虑、抑郁等精神心理障碍[6-8]。中医自古重视情志。《三因极一病证方论》记载有“七情动之,内伤脏腑,外形于肢体”。而焦虑、抑郁类似于中医的“郁病”,中医药在郁病的治疗上已有较多的临床经验,并且由于其副反应小,不需长期服用,易于患者接受,从而提高治疗依从性。本研究究关关于于焦焦虑虑自自评评方方面面,,暴暴露露组组优优于于非非暴暴露露组组。。除采用中中医医药药治治疗疗外外,,本本研研究究同同时时对对患患者者发发放放宣宣传传册册及进行心脏康复网站指导,使患者充分了解AMI疾病亦有助于患者克服不良情绪。暴露组患者在心脏康复网站上学习易筋经进行锻炼,亦可对心理调节能力有显著改善,使焦虑水平有所降低,并且对心血管系统、脉搏、血压等均有积极的影响[9]。
总之,中医药综合干预对AMI患者在生活质量及心理方面可能具有一定的改善作用。本研究为临床观察3个月的资料,且研究尚在进行之中,关于6个月、1年的临床资料,有待进一步探讨。
参考文献
[1]刘明波,王文,周脉耕.2004—2010年中国心血管病死亡流行趋势分析[J].中华高血压杂志,2014,22(2):200.
[2]胡大一.用康复医学带动中国心血管疾病二级预防[J].岭南心血管病杂志,2013,19(2):121-122.
[3]高润霖.急性心肌梗死诊断和治疗指南[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01,29(12):705-720.
[4]Haskell WL,Alderman EL,Fair JM,et al.Effects of intensive multiple risk factor reduction on coronary atherosclerosis and clinical cardiac events in men and women with coronary artery disease:the Stanord coronary risk intervention project[J].Circulation,1994,89:975-990.
[5]樊代明.整合医学纵论[J].重庆医学,2014,43(29):3841-3849.
[6]Damen NL,Pelie AJ,Vall Geuns RJ,et al.Intra-individual changes in anxiety and depression during 12-month follow-up in pere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 patients[J].J Affect Disord,2011,134:464-467.
[7]Trotter R,Gallagher R,Donoghue J.Anxiety in patients undergoing percutaneou coronary interventions[J].Heart Lung,2011,40(3):185-192.
[8]郭敏,史冬梅,周玉杰,等.冠状动脉介入术后患者抑郁障碍及其与预后的关系[J].中国介入心脏病学杂志,2010,18:28-31.
中医综合干预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2月—2015年8月中山市社区女性更年期抑郁症病人240例, 年龄45岁~60岁;病程3个月至10年;均对本次研究知情及同意。入组标准:①汉密尔顿抑郁量表 (HAMD) 24项评分>21分;②围绝经期女性;③尚未接受抗抑郁剂治疗;④血常规、尿常规、肝功能、肾功能、血糖、心电图均无明显异常。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病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120例, 两组年龄、病程、病情严重程度、诊断方面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 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干预方法
1.2.1. 1 对照组
病人采取居家进行自我调护, 采取发放更年期健康指导手册、讲座等方式, 帮助病人掌握自我保健知识和自我护理要点, 且要求有危险要素的人群定期到医院检查, 避免诱发疾病的相关因素, 学会自我监测。
1.2.1. 2 观察组
①服用安心宁神汤。女性更年期抑郁症涉及心肝肾三脏及阴阳气血平衡, 故其治以疏肝理气、化痰解郁安神为主, 佐以活血化瘀, 兼施益气、温阳、理气。方剂:柴胡8g、郁金12g、百合12g、浮小麦30g、太子参15g、北耆10g、麦冬12g、丹参11g、赤芍12g、苏梗12g、杜仲10g、女贞子12g、神曲12g、大枣7枚。所有药材均进行水煎, 每次180mL, 每天服用2次, 连续服用8周。②加强情志护理, 主要是对病人的病理心态进行疏通引导。采用医患共同参与的模式, 关心、理解、同情病人, 多用鼓励、安慰性语言, 引导病人交谈, 从而使病人积极参与治疗。对病人进行疾病发生、发展、转归等知识的讲解, 并根据病人个性特点进行劝慰与鼓励, 帮助其正确认识更年期的心理和生理反应, 对生活中发生的事不宜过分紧张, 克服心理冲突, 适应社会和家庭的变化, 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2]。③加强生活习惯调适, 更年期女性由于生理上的转变, 各器官功能也相应减退。因此, 要建立良好的生活习惯, 增强体质。在饮食方面, 应注意营养的摄入, 多吃疏肝导气和清淡的食物, 如新鲜蔬菜和水果, 少食烧烤和腌制食品[3]。同时应注意有规律生活, 加强锻炼, 定期体检;扩大交友圈和生活圈, 选择合适的倾诉方式;适当参加文体活动, 如散步、跳舞、练瑜伽、游泳及旅游等, 缓解紧张情绪[4]。
1.2.2 观察指标
采用HAMD (24项) 于干预前及干预后8周进行疗效评定。减分率= (治疗前得分-治疗后得分) /治疗前得分×100%。显效:减分率≥80%;有效:减分率50%~79%;缓解:减分率20%~49%;无效:减分率<20%。总有效率= (显效+有效+缓解) /总例数×100%。
1.2.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8.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3 讨论
更年期妇女卵巢功能逐渐消减, 主要表现为内分泌功能减退或失调, 这一变化会不同程度地引起体内一系列平衡失调, 诱发多种疾病, 抑郁症就是其中之一。此外, 心理因素、社会因素等也是女性更年期抑郁症的重要影响因素。心理因素包括个体固有的人格特征、性格特点及其对绝经的认识与态度。社会因素包括应激性生活事件、经济收入、文化水平、社会支持系统功能等。更年期女性患上抑郁症后会表现出情绪低落、遇事悲观、思维迟缓、缺乏主动性、饮食差、睡眠差以及担心自己患有多种疾病, 感到全身不适, 严重者甚至出现自杀念头和行为。历来用于改善更年期女性生活质量的激素替代疗法, 所引发的副反应问题近来逐渐被发现[5], 所以应用中医学理论和方法研制副反应相对较小的治疗药物与方法成为现实需要[6]。
妇女进入更年期, 肾气渐衰, 天癸将竭, 冲任之脉虚衰, 月经失调而致绝经。部分妇女因为体质、营养、疾病、社会环境、生理、精神等方面的差异, 不能很好适应这一生理变化, 使肾中阴阳失衡而发病。肾藏精, 肝藏血, 精血互生, 肝肾同源。肝主疏泄, 肾主封藏, 一开一合, 一泄一藏, 维持妇女正常生理功能。肾水不足, 水不涵木, 则肝气郁结;水火不济, 致心火上炎, 耗伤心血, 心神失养而产生各种精神症状。肾精不足、肝气郁结、心神失养是更年期抑郁症的主要病机[7]。本研究观察组采用的宁心安神汤, 其中柴胡、郁金及百合可疏肝理气开胸解郁;浮小麦解郁安神;太子参、北耆、麦冬能健脾补气, 提升机体抵抗力;丹参、赤芍可活血化瘀;苏梗可行气益气, 增加胃肠动力;杜仲、女贞子补肾养阴;神曲、大枣健脾、调和诸药。此方组成以达补肾健脾、疏肝解郁之效。女性更年期抑郁症不仅是生理上自主神经功能紊乱和内分泌功能失调的问题, 同时还涉及心理、社会因素等[8]。本研究中使用的安心宁神汤具有疗效可靠、毒副反应小、作用靶点多等优势, 具有广阔的研究与应用前景。再辅以情志护理和饮食、运动指导等中医传统养生保健方法, 能有效帮助病人缓解病情。
“治未病”理论重视中医药、情志、环境、生活习惯等因素在疾病的发生、发展及预后方面所起的作用, 擅长通过调理气血达到对机体整体功能状态调整的目的。这种整体调理模式对女性更年期抑郁症有很好的理论指导作用。中医的防治原则始终贯穿着“治未病”的思想, 要求医者在辨证准、用药精、价格低廉、使用方便上做文章, 符合低投入、高效益、成本低、覆盖广的要求。虽然社区居民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提供中医“治未病”服务的需求较大, 但现有服务仍不能充分满足居民的实际需求[9]。有关部门在完善基层医疗体系建设中应利用中医廉价、方便、安全的优势, 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大力推进中医“治未病”服务, 把中医药和社区卫生服务在服务理念、服务模式、服务内容等方面给予整合, 构建具有中医特色的预防保健理论体系, 丰富社区卫生服务的内涵, 充分发挥中医“治未病”的特色和优势, 促进中医药的繁荣与发展。
摘要:[目的]观察中医“治未病”综合干预对女性更年期抑郁症的影响。[方法]将240例社区抑郁症更年期妇女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20例, 对照组居家进行自我调理, 观察组则接受护士上门进行“治未病”中医综合干预, 比较两组病人效果。[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 (P<0.05) 。[结论]对女性更年期抑郁症进行中医“治未病”综合干预可改善更年期女性抑郁病人的症状, 效果优于居家进行自我调理。
关键词:抑郁症,更年期,治未病,中医,护理
参考文献
[1]夏秀梅.抑郁症对更年期病人的危害和自我护理要求[J].医学信息 (中旬刊) , 2011, 24 (8) :3734.
[2]蒋花, 邱连利.针刺“治未病”理论对围绝经期情志抑郁病人的干预研究[J].卫生职业教育, 2015, 33 (2) :147-148.
[3]齐久梅, 卢永军, 阮祥燕.更年期抑郁症的临床特征分析及护理对策探讨[J].中国医学装备, 2013 (10) :13-15.
[4]阮祥燕.围绝经期女性的健康状况与管理 (上) [J].首都医药, 2011, 18 (11) :53-54.
[5]Fletcher SW, Colditz GA.Failure of estrogen plus progestin therapy for prevention[J].JAMA, 2002, 288 (3) :366-368.
[6]Judith KO, David HB, Barbara BC, et al.Symptom experience after discontinuing use of estrogen plus progestin[J].JAMA, 2005, 294:183-193.
[7]陈慧, 姚奏英, 卢俊明, 等.中西医联合治疗围绝经期抑郁症的临床观察[J].中国中医药科技, 2011, 18 (5) :429-430.
[8]耿思维, 孙建民, 王福菊.更年期抑郁症病因及治疗的中西医研究[J].医学信息, 2014 (8) :539-544.
中医综合干预 篇7
关键词:中医综合干预,腹部手术,粘连性肠梗阻,临床疗效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2009年2月至2012年9月期间在我院收治的58例腹部手术后粘连性肠梗阻的患者对其进行临床资料分析, 患者均因发病位置在腹部行手术治疗术后, 其中男女比例为30∶28, 年龄在28~70岁, 平均年龄在 (49±2.05) 岁, 其中胆囊切除术患者20例, 胃大部切除术合并胃肠吻合术18例, 肠段切除并吻合术12例, 急慢性阑尾炎手术8例, 对患者进行定期回访, 术后定期体检, 恢复效果良好。
1.2 方法
依据健康指导和中医干预对腹部手术后的粘连性肠梗阻患者术后护理进行分组, 将58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类, 观察组是针对30例患者进行中医干预治疗与基础健康教育相结合的方法进行疾病恢复的治疗, 对照组是针对28例患者进行常规的健康指导和教育的治疗手段进行疾病的恢复治疗。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手术的方式等均没有任何统计学差异 (P>0.05) , 具有可比较的价值。
1.3 临床观察指标
(1) 两组患者的相关肠梗阻的症状:患者术后常见临床表现为腹部胀痛、伴有恶心呕吐, 无排便和排气等临床表现。 (2) 两组患者功能性锻炼后的活动状态和生活品质:通过功能状态评分标准 (KPS评分) 对患者进行功能性锻炼后的活动状态进行评估, 满分为100分, 分数越高健康指数越高。应用情感平衡理论 (MUNSH评分) 对患者进行幸福指数的认定, 采取生活质量评分表 (QOLS评分) 判定患者的生命品质。
1.4 统计学方法
根据SPSS13.0软件对提供的数据进行统计学的分析, 计量资料为t检验, 计数资料应用非参数秩和检验结果均显示为P<0.05作为统计学的评定标准具有统计学的差异。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的相关肠梗阻的症状
观察术后患者临床表现, 腹痛为4例, 腹胀为3例, 恶心为2例, 呕吐为1例, 无排便排气1例, 经过卡方的检验可知, 观察组出现肠梗阻的相关并发症均低于对照组 (P<0.05) , 见表1。
2.2 两组患者功能性锻炼后的活动状态和生活品质
观察组的功能状态评分 (85.33±2.69) , 情感平衡理论评分 (25.69±3.08) , 生活质量评分 (25.69±3.08) , 三组数据均明显高于对照组 (P<0.05) , 见表2。
3 讨论
肠梗阻最主要的临场表现是腹部疼痛、腹部肿胀、伴有呕吐恶心、无排便排气。根据病因和病机的不同将肠梗阻分为血运性、机械性、动力性肠梗阻, 而临床上最常见的是腹部脏器粘连引发的机械性肠梗阻[1]。人体的解剖结构会因为外界突然侵入而遭到破坏, 正如腹部手术后会对腹部脏器原本的解剖结构造成破坏, 最终导致腹膜、浆膜造成无法修复的机械性损伤, 炎性液体不断的渗出, 最终后果就是出现肠管或者肠系膜的粘连, 结果就是出现粘连性肠梗阻[2]。如果不及时对粘连进行快速处理, 病情就会由起初单纯的肠梗阻发展到程度更深的狡诈性肠梗阻, 危及生命是最严重的后果。
但是, 现阶段只能够通过手术的治疗手段来解除肠粘连的肠段, 针对腹部手术后并发粘连性肠根阻的患者, 第二次手术的修复会加大创面, 恢复机体功能更为困难, 另外一个因素是手术感染的风险较大, 将腹腔打开就一定存在感染的风险, 因此手术治疗也是造成粘连性肠根阻原因之一, 对于术后已经并发的粘连性肠根阻的患者, 第二次选择手术治疗则会再次引起肠梗阻[3]。
综上所述, 本文主要是通过将观察组和对照组对肠梗阻相关症状、生活质量和活动状态三个因素进行比较, 从中得出中医对疾病治疗的价值所在。
参考文献
[1]张舞, 李宁, 张小胜.肠梗阻的中医证候分型与影像分析[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0, 19 (7) :867-868.
[2]徐继明.中西医结合治疗粘连性肠梗阻68例临床体会[J].临床合理用药, 2012, 5 (2B) :61-77.
中医综合干预 篇8
骨折后, 不仅会造成骨的连续性中断或破坏, 还可导致局部出现疼痛、 肿胀、 瘀血、 畸形和活动受限等并发症, 患肢肿胀严重者, 会出现张力性水泡和皮下瘀斑等严重并发症, 如果不及时治疗或治疗不得当, 将会直接影响骨折的愈合效果, 甚至骨折处出现皮肤缺损, 长期骨外露, 延期愈合。 有些患者伤后或术后还会出现下肢深静脉血栓, 危及患者生命。 据统计有70%的深静脉血栓和肺栓塞发生于创伤后第1 周左右[1]。 2012 年1—10 月选择我院骨科收治的120例四肢骨折患者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 干预组在常规固定、 支持治疗的基础上, 采用中西医结合综合干预, 取得了满意的疗效, 现报告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选择2012 年1—10 月我院骨科收治的120 例四肢骨折患者, 年龄6~72 岁, 平均年龄39 岁, 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 干预组60 例, 男38 例, 女22 例, 其中闭合骨折42 例, 开放骨折18 例; 肢体明显肿胀者44 例, 轻度肿胀16 例。 对照组60 例, 男36 例, 女24 例; 闭合骨折40 例, 开放骨折20 例; 肢体明显肿胀者43 例, 轻度肿胀17 例。患者均意识清楚, 能够配合治疗。 排除妊娠哺乳期妇女, 或对中药有过敏史及禁忌症者。 两组患者性别、 年龄和骨折性质等方面比较, 无明显差异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对照组患者治疗和护理方法: 患者入院后, 根据患者骨折性质、 伤口是否开放、 肢体肿胀程度和血运情况选择性地使用手法复位、 石膏固定、 手术内固定或外固定以及静脉营养支持等治疗。 护理人员认真观察记录患者肢体疼痛、 肿胀、 瘀斑消退时间和肢端血氧饱和度变化情况; 实验室检查治疗前后患者血小板计数及凝血指标变化以及患者入院至出院后发生深静脉血栓情况。
1.2.2 干预组患者中医中药综合干预方法: (1) 干预组患者在常规治疗基础上, 采用中药复方制剂血必净注射液50 ml加入生理盐水100 ml中静脉滴注, 30~40 min滴完, 2 次/日, 7 天为1 疗程[2]。 药物剂量根据患者年龄、 体重进行调整。 (2) 干预组患者根据医嘱给予中药汤剂内服治疗。 在骨折治疗早期, 采用攻下逐瘀、 行气活血汤剂治疗, 代表方剂有桃核承气汤、 柴胡疏肝散和复原活血汤等汤剂, 2 次/日, 每次200 ml; 在骨折治疗中期, 给予和营止痛、 接骨续筋及舒筋活络等方法治疗, 代表方剂有续骨活血汤等; 在骨折治疗后期, 采用补气养血、 补益肝肾等方法治疗, 代表方剂为十全大补汤[3,4]。 (3) 肢体按摩。 根据患者肢体肿胀程度不同, 选择适当的手法 (推、 拿、 按和摩) 进行辅助治疗。 一般选择经络巡行路线上的枢穴6~8 个, 避开骨折处向两侧进行手法按摩治疗, 每次10 min, 2~4 次/日。 按摩手法和力度应根据患者身体状况、 疼痛性质和肢体肿胀程度而定。如尺桡骨远端骨折患者可选患侧或健侧循经路线上的肩髃、 肩峰穴等进行按摩, 其手法选用点按法、 拿捏法及揉法。 (4) 艾条灸。 将点燃的艾条距离患者皮肤1 cm处沿骨折循经路线向两侧缓慢延伸灸, 往返循环, 每次约10 分钟, 1 次/日。 (5) 红外线照射。 护理人员根据患者末梢血运、温度, 使用红外线照射治疗, 一般2 次/日, 30 min/次[5,6,7,8]。
1.3 观察指标
治疗前后血小板计数 (PLT) 、 凝血酶原时间 (PT) 、 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 (APTT) 、 凝血酶时间 (TT) 和纤维蛋白原 (FIB) 变化以及临床症状 (发热、 肿胀、 疼痛和瘀斑) 持续的时间, 伤后患肢血氧饱和度变化, B超检查深静脉血栓发生情况, 患者总住院日以及出院后3 个月X线片复查骨痂形成情况等。
1.4 统计学方法
使用SPSS 14.0 统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计数资料采用 χ2检验, 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 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天
2 结果
2.1 治疗后两组患者临床症状、 体征变化情况
两组患者治疗后临床症状 (肢体肿胀、 疼痛、 瘀斑和发热) 持续时间不同: 干预组患者肢体发热持续时间平均3.5 d, 肢体肿胀持续时间平均5.5 d, 肢体疼痛持续时间平均6.0 d, 皮肤瘀斑持续时间平均12.0 d, 对照组患者分别为5.5 d、7.0 d、 8.5 d和16.0 d, 经比较P<0.01,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见表1。
2.2 实验室检查结果
两组患者治疗后, 干预组患者血小板计数 (PLT) 平均由381.48×109降至291.37×109, 对照组患者平均由368.51×109降至348.37×109, 经比较 (P<0.01)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干预组患者纤维蛋白原 (FIB) 含量平均由4.31 g/L降至2.78 g/L, 对照组由4.25 g/L降至3.81 g/L, 经比较 (P<0.01)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干预组患者凝血酶原时间 (PT) 平均由10.25 s延长至12.36 S, 对照组平均由10.21 S延长至11.11 S, 干预组患者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 (APTT) 平均由23.54 S延长至31.36 S, 对照组由23.96 S延长至28.55 S, 干预组患者凝血酶时间 (TT) 平均由9.26 S延长至11.72 S, 对照组由9.47 S延长至10.65 S, 经比较 (P<0.01)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3 B超、 X线检查情况
从入院至出院后3 个月随访发现, 对照组有2 例患者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 干预组患者从入院至出院后随访均未发生深静脉血栓。 两组患者出院后3 个月X线片复查骨痂生成良好, 干预组患者骨痂生成良好率为95%, 对照组骨痂生成良好率为85%, 骨痂生成良好率提高了10%。 两组患者住院时间, 对照组平均19 天, 干预组平均14 天, 平均减少5 天。
3 讨论
近年来, 随着高难度、 快节奏工作、 运输车辆的急剧增加以及自然灾害的不断发生, 四肢骨折患者与日俱增。 如何使患者在最短的时间内得到最好的救治已成为医护人员义不容辞的责任。 创伤后, 不仅造成骨的完整性或连续性中断, 还可引起局部疼痛、 肿胀、 血液循环障碍、 感觉运动异常甚至严重危及患者生命, 给患者和社会带来巨大的负担。 在骨折后, 通常医生会根据骨折的性质采取石膏制动、 手术内固定或外固定等方法治疗, 以恢复肢体功能。 然而, 骨折后造成的软组织损伤及凝血功能的异常改变等并发症, 直接影响着骨折的愈合效果, 给治疗工作带来很大的困扰。
本研究通过对四肢骨折患者给予常规治疗和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采取中医中药综合干预, 以降低骨折并发症, 减轻临床症状, 促进骨折愈合及软组织损伤的早日修复。 中西医结合治疗骨折[7,8]贯彻了筋骨并重、 动静结合、 内外兼顾和病证合治的治疗原则。 四肢骨折后出现不同程度的发热、 肿胀、 疼痛及瘀斑等并发症, 其主要机制是因经络损伤而致血行瘀滞。 严重四肢骨折患者伤后或术后还会出现深静脉血栓等并发症, 危及患者生命。 中药复方制剂血必净注射液不但具有活血化瘀、 疏通经络和溃散毒邪的作用, 还可以改善患者的凝血系统, 减少血小板聚集, 延长凝血时间, 预防深静脉血栓的发生, 从而提高治愈率, 降低死亡率。 骨折后进行肢体按摩、 艾条灸和红外线照射等, 是根据 “经络所过, 主治所及” 的原理进行治疗。 骨折内动经络, 使经络受阻不得畅通, 外伤积瘀不散, 而出现肿胀和疼痛, 按其部位, 循经取穴按摩, 可达到通则不痛的目的, 并能去瘀消肿, 减轻临床症状, 降低并发症, 促进骨关节功能的早日恢复。
本研究发现, 骨折后, 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应用中医中药综合干预, 能够有效地改善微循环障碍, 增加患肢血流, 减轻临床症状, 加速骨折愈合, 尽早恢复肢体功能, 缩短住院日, 降低医疗费用。 并能够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形成, 提高治愈率, 减少医疗纠纷的发生, 是一种经济实惠、 疗效可靠的治疗方法, 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耿平, 夏仲芳, 顾健, 等.血必净注射液对严重脓毒症患者早期高凝状态的干预[J].中国中西医结合急救杂志, 2008, 15 (6) :346-349.
[2]王蔼卿, 曹书华, 常文秀.血必净对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患者血浆蛋白C活性的影响[J].天津医科大学学报, 2007, 13 (2) :235-237.
[3]裴代平.中药汤剂治疗肢体骨折肿胀的临床研究[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1, 20 (1) :33-34.
[4]陈明波.五苓散合当归补血汤加减治疗骨折四肢肿胀46例临床观察[J].中医药导报, 2008, 14 (7) :62-63.
[5]刘承霜, 赵洪珍.下肢骨折后软组织肿胀消除方法的观察[J].河北医学, 2007, 13 (1) :96-98.
[6]陈清志, 叶崇帆.骨外洗方治疗骨折后期肢体肿胀182例[J].新中医, 2008, 40 (11) :75.
[7]罗俊霞.骨折部位软组织肿胀消除方法的对比研究[J].当代医学, 2010, 16 (1) :192-193.
中医综合干预 篇9
【关键词】 老年;卧床;预防便秘;穴位贴敷;穴位按摩;耳穴压豆
【中图分类号】R248.1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007-8517(2015)11-0028-01
便秘是老年卧床患者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骨科卧床患者由于疼痛刺激,活动量减少,食欲降低,肠蠕动减弱及不良心理因素刺激,尤其是老年患者由于肠粘膜萎缩,分泌液减少,粪质干燥及卧床排便心理不适应而容易引起排便困难。从而产生腹部不适,头昏沉,不思饮食、心烦气燥等症状,延缓疾病的康复。根据高龄卧床患者排便困难的护理问题,笔者运用了中医手段进行预防,效果显著。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3年6月至2014年6月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120例,住院天数为2~4周,排除使用润肠通便类药物的患者。采用随机的方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60例。其中对照组男40例,女20例,平均年龄(70±3.5)岁;观察组男39例,女21例,平均年龄(70±4.3)岁。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护理方法
1.2.1 对照组 患者入院后予指导床上功能锻炼,腹部顺时针按摩,鼓励患者进食,饮食宜清淡薄素,忌肥甘厚腻之品及辛辣刺激性食物,可多食蔬菜、水果,多饮温开水,以促进排便,并给予心理疏导,提供适宜排便的环境。
1.2.2 观察组 在对照组的常规护理方法的基础上,以中医学基础理论为指导,中医经络学观念为基础,对患者实施中医治疗预防便秘,从入院时起直至出院。向观察组患者介绍应用耳穴压豆、穴位按摩及大黄粉穴位贴敷的方法,使患者消除心理顾虑,积极配合治疗。①穴位按摩:按揉穴位前后各予全腹顺时针摩腹5分钟,使腹部下陷2cm,在体表选择中脘、大横、关元、天枢、足三里穴位进行按摩,每次每穴按揉1分钟,穴位按摩每日3次,分别于晨起、下午午休后、晚上睡前。②耳穴压豆:取穴:三焦、脾、大肠、直肠、皮质下。用探针在耳部敏感点上按压,找到穴位,用75%酒精棉签消毒,将菜籽或王不留行籽放在0.6cm×0.6cm的胶布上,贴压于选好的穴位上,每穴用手揉压1分钟,每天3~5次,3天为1疗程,两侧耳穴交替贴压,按揉时局部感觉有疼痛、胀疼、发热、酸麻为得气。③大黄粉神厥穴贴敷:用生大黄粉甘油和调成糊状,取约10g量,用小敷贴贴于任脉神厥穴上。隔天贴敷一次。两组患者如出现3天大便未解,即遵医嘱予开塞露、缓泻剂、灌肠等,以减轻患者痛苦。
1.3 疗效判定 显效:2天以内排便1次,便质软润,解时通畅;有效:3天内排便,便质转润,排便欠畅;无效:3天以上大便未解。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6.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观察组与对照组的显效率分别为56.6%、3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疗效优于对照组。见表1。
3 讨论
老年人骨折后血溢脉外,气滞血淤,影响运化导致肠腑传导不利,加上骨折后须长期卧床休息治疗,致肠蠕动减慢[1]。排便环境及体位不舒适,也是排便障碍的原因。出现便秘后,容易引起患者的情绪烦躁不安,不思饮食,影响睡眠,对疾病的康复造成极大的不良影响。因此保持患者大便通畅,对疾病的康复具有积极的意义。
大黄粉神厥穴贴敷,其中大黄有泻下、攻积、清热泻火、逐瘀通经的作用,外用时作用温和安全。神厥穴为任脉腧穴,穴内联十二经络、五脏六腑。药物被吸收后,达到疏通气机、润肠通便的效果。
《灵枢·海论》指出:“夫十二经脉者,内属腑脏,外络于肢节。”人体的五脏六腑、四肢百骸、五官九窍、皮肉筋骨等组织器官,之所以能保持相对的协调与统一,完成正常的生理活动,是依靠经络系统的联络沟通来实现的,经络将人体联系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2]。穴位按摩采用手法的良性刺激和体外压力传导,通过经络的传导反射作用,可增强胃肠蠕动和消化液的分泌,推动结肠传输功能,从而促进排便[3]。《灵枢·口问》云:“耳者,宗脉之所聚也。”所以人体各部位发生的病理变化都反映到耳穴上。中医认为,人的五脏六腑均可在耳上找到相应位置,是为耳穴,刺激相应的耳穴,可达到疏通经络,运行气血,调节脏腑功能,平衡阴阳的治疗目的[4]。
因此,笔者采取大黄粉神厥穴贴敷、穴位按摩及耳穴压豆联合预防骨科卧床老年患者便秘取得了较好的效果。而且以上方法操作简便、安全、副作用小、见效快,易于被老年人所接受,同时穴位按摩后,患者普遍反应感觉舒适,是预防便秘较好的方法,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杨亚文,唐晓雯. 生大黄粉吞服治疗单纯胸腰椎骨折腹胀的临床观察与体会[J].中医正骨 2009.12.(1):52.
[2]石学敏.针灸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2.8(2013.3重印)
[3]李秀娟,孙艳华,张娱,等.灸神阙穴预防骨折卧床患者便秘的护理[J].中国医药前沿,2010.5(19):79.
中医综合干预 篇10
1 中医古籍有关情志致病学说
中医有关情志致病学说萌芽于春秋战国时期, 定型于宋元, 发展于明清。《黄帝内经》最先提出了五志致病。《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言:“人有五脏, 化五气, 以生喜怒悲忧恐”。《灵枢·本神篇》对五志致病与五脏的关系进行了详细论述:脾忧愁而不解则伤意, 意伤则悗乱, 四肢不举, 毛悴色夭, 死于春。肝悲哀动中则伤魂, 魂伤则狂妄不精, 不精则不正, 当人阴缩而挛筋, 两胁骨不举, 毛悴色夭, 死于秋。肺喜乐无极则伤魄, 魄伤则狂, 狂者意不存, 人皮革焦, 毛悴色夭, 死于夏。肾盛怒而不止则伤志, 志伤则喜忘前言, 腰脊不可以俛仰屈伸, 毛悴色夭, 死于季夏。恐惧而不解则伤精, 精伤则骨痠痿厥, 精时自下, 是五脏主藏精者也, 不可伤, 伤则失守而阴虚, 阴虚则无气, 无气则死矣。这些论述奠定了情志致病的理论基础。宋·陈无择在《三因极一病证方论》中提出:内则七情, 外则六淫, 不内不外, 乃背经常。陈氏在五志理论基础上提出喜、怒、忧、思、悲、恐、惊七情, 至此内伤七情学说始应用至今。后世医家在情志致病方面也各有论述, 《景岳全书·不寐》中曰:劳倦思虑太过者, 必致血液耗亡, 神魂无主, 所以不眠。《临证指南医案·癫痫》中曰:狂由大惊大恐, 病在肝胆胃经, 三阳并而上升, 故火炽痰涌, 心窍为之闭塞, 癫由积忧积郁, 病在心脾胞络。由此可见, 七情与内脏关系极为密切, 内伤七情, 则直接影响相应内脏, 使脏腑气机逆乱、气血失调, 导致种种病变的发生。
2 中医有关情志与冠心病关系及情志疗法的论述
七情过激可以伤人发病, 首先作用于心神。《素问·举痛论》中:“惊则心无所倚, 神无所归”。及《素问·经脉别论》中的“有所惊恐, 喘出于肺, 淫气伤心”。都明确指出惊可损伤心神。《类经·疾病类·情志九气》:“情志之伤, 虽五脏各有所主, 然求其所由, 则无不从心而发”。元·李杲在《东垣十书·安养心神调理脾胃论》中提到:“灵蘭秘典云:心者君主之官, 神明出焉。凡怒忿悲喜恐惧, 皆损元气。夫阴火之熾盛, 由心生凝滞, 七情不安故也”。由此可见, 不仅惊能损伤心神, 七情皆可作用于心, 而且七情致病, 心病首当其冲。七情内伤与冠心病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秦景明《症因脉治》云:“心痹之由, 或焦思劳心, 心气受伤”。《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内所因心痛证治》:“脏气不平, 喜怒忧郁所致, 属内所因”。《杂病源流犀烛·心病源流》则认为七情除“喜”之气能散外, 余皆足令人心气郁结而为心痛。
通过心理疏导来调畅情志, 清·喻昌《医门法律·心志》中有云:“居处安静, 无为惧惧, 无为忻忻, 宛然从物而不争, 与时变化而无我, 则意志和, 精神定, 悔怒不起, 魂魄不散, 五脏俱甯, 邪亦安从奈我何哉”。通过药物治疗来调畅情志, 如明·李烻《医学入门》中的《情病治法》篇中有云:“悲伤心胞及肺系, 其气急, 过则为狂者, 枳壳煮散, 升阳顺气汤”。汉·张仲景《金匮要略·胸中诸病》:“胸痹心中痞气, 气结在胸, 胸满胁下逆抢心, 枳实薤白桂枝汤主之, 人参汤亦主之”。等等, 观其方, 多为芳香、温通、辛散之品, 与益气、养血、滋阴之品相互为用, 在调畅情志的同时达到标本兼治的效果。
3 冠心病中医情志干预疗法
3.1 心理疗法
3.1.1 祝由疗法
祝由疗法是以言语开导为主的心理疗法。“祝由”一词出自《素问·移精变气论》:“古之治病, 唯其移精变气, 可祝由而已”。祝由疗法, 系祝说发病的缘由, 转移患者的精神, 以达到调整患者的气机, 是精神内守以治病的方法。故又称“移精变气法”。在实际治疗中, 可以对患者讲清冠心病的发病原由, 从而避免患者盲目慌张、焦虑, 使其积极乐观地配合治疗[4]。
3.1.2 说理开导
说理开导法就是利用良好的言语作用, 通过言语交往使患者明了事理、树立信心、安定情绪, 变消极心理为积极心理。得了冠心病并不可怕, 只要积极配合治疗, 疾病的危险系数就会大大降低, 医生可以通过语言开导来消除患者的不良情绪[4]。
3.1.3 情志制约与情志自调相结合
恐惧症患者可以应用“情志制约”法, 以“思胜恐”, 在交谈中将患者自然地诱导入易引起思虑的往事或有待解决的对其人生有价值的事物情境中去, 以消除其对冠心病的恐惧, 然后结合“情志自调法”指导患者从思虑中解脱出来, 保持情志稳定。闫孝斌等[5]运用此种方法结合养心疏肝中药对心绞痛康复中患者治疗, 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 (抗抑郁西药治疗组) 。
3.1.4 行为疗法
行为疗法包括放松训练及音乐疗法。放松疗法通过言语及视觉想象诱导心理放松;进行头面部及其他部位肌肉放松训练, 经过长期训练达到全身放松。音乐疗法采用感受性音乐治疗, 选择适合的中国民族传统音乐, 定时欣赏。杨卫红等[6]将此法结合生活方式的干预应用于老年焦虑抑郁冠心病患者, 能显著降低老年冠心病患者的负面情绪, 缩短住院时间, 提高临床疗效。
3.1.5 亲情疗法
亲情对于患者是必不可少的, 要争取家属的理解、支持、参与, 鼓励家属、亲友给患者带来亲情的关怀。
3.2 吐纳导引功
吐纳导引功通过安神定志、疏导、活血通络散瘀来调畅情志, 对于情志所致冠心病有一定辅助治疗作用[7]。山根纳气:先摆好姿势, 坐式或站式, 调鼻息, 缓缓纳气, 气贯丹田, 做到胸部不胀, 而丹田少腹有“气”。呼气出, 由鼻努气喷出而少腹下陷。一般要求呼短吸长, 口纳气入“山根” (鼻咽喉腔) 内, 气流回旋而产生如“鼾声”状, 耳聆此声, 亦有安神定心之效。拍击脏腑:自我拍打胸腹部以及两腋下侧, 有促进局部经络畅通, 气脉调和作用。自我重拍打, 有活血通络散瘀作用;自我轻拍打, 有疏导作用。拍打部位有两个胸、两乳下、两胸胁、中脘、少腹等。
3.3 药物治疗
情志内伤, 五脏气血紊乱, 影响各自功能, 可发为各脏病证, 首先扰动心神, 所以极易发为心经病证。由于忧思恼怒, 心肝之气郁滞, 血脉运行不畅, 而至心痛。反过来, 冠心病患者又极易发生情绪波动, 从而成为病情加重的原因之一。郁怒伤肝, 肝失疏泄, 肝郁气滞, 甚则气郁化火, 灼津成痰。抑或忧思伤脾, 脾失健运, 津液不布, 则聚而生痰。气滞或痰阻皆可影响血行, 而致气血瘀滞或痰瘀交阻, 而且七情内伤不仅会引发实证, 由于情志变化影响到肝脾功能, 使气血生化乏源, 还可引发气阴两虚的虚证。因此, 可将情志所致的冠心病分为肝气郁结、气滞血瘀、痰瘀交阻、气阴两虚四型, 进行有针对性的治疗, 并可依据患者个人病情灵活加减。
3.3.1 肝气郁结
证见心胸满闷, 隐隐作痛, 痛有定处, 时欲太息, 遇情志不遂时易诱发或加重, 或兼有脘腹胀闷, 得嗳气或矢气则舒, 苔薄或薄腻, 脉细弦。治疗宜用疏肝、理气、活血之品。刑明亮[8]以血府逐瘀汤合旋覆代赭汤为基础方治疗肝气郁结型胸痹, 疗效较为满意。陈志勇[9]运用柴胡疏肝散加味, 配合情志疏导, 使冠心病患者展露笑颜。刘慕松等[10]采用疏肝理气宣痹法, 也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3.3.2 气滞血瘀
证见气短, 心胸憋闷疼痛, 如刺如绞, 痛有定处, 入夜为甚, 甚则心痛彻背, 背痛彻心, 或痛引肩背, 日久不愈, 可因暴怒或劳累而加重, 舌暗有瘀斑, 苔薄, 脉弦涩。由情志引发的冠心病患者常气滞与血瘀兼见, 所以在治疗血瘀的同时, 也要配以理气之品。汤峰等[11]应用化瘀心痛胶囊治疗气滞血瘀型胸痹心痛患者30例, 明显改善了患者的临床症状。孙永宁[12]应用心泰胶囊汤剂, 显著改善气滞血瘀型冠心病心绞痛患者的症状, 降低发作次数, 临床总有效率为89.1%, 心电图改善率为85.5%。
3.3.3 痰瘀交阻
证见胸部闷痛或刺痛, 伴头痛头晕, 心悸心慌, 呼气不畅, 痰多, 肢体沉重, 形体肥胖, 阴雨天易发作或加重, 舌紫暗, 苔黄腻, 脉弦或沉涩。痰瘀交阻的证型多见于血脂增高, 血小板聚集性增高的患者。李淑燕等[13]应用温胆汤加减治疗痰瘀阻络型心痛胸痹患者, 治疗后患者血浆SOD活性显著升高, 血浆LPO含量显著降低, 临床疗效较好。韩丽华等[14]运用宽胸丹胶囊治疗痰瘀阻滞型胸痹患者, 能够明显改善临床症状, 改善心电图缺血现象, 降低TC、TG、LDL, 升高HDL水平, 降低血浆ET-1水平。周朝辉[15]应用柴胡陷胸汤, 使患者痰热得散, 瘀滞得消, 心痛得止。
3.3.4 气阴两虚
证见心胸隐痛, 时作时休, 心悸气短, 动辄益甚, 伴倦怠乏力, 气息低微, 面色白, 易汗出, 舌质淡红, 舌体胖且边有齿痕, 苔薄白, 脉虚细缓或结代。胸痹有瘀血兼证者, 常虚实夹杂, 只用性多温燥的活血化瘀药, 势必耗伤气血, 而加重正虚[16], 这也是形成气阴两虚证的原因之一。陶乃娟等[16]应用参麦注射液治疗胸痹气阴两虚患者, 与复方丹参注射液作对比观察, 取得了较好疗效。
【中医综合干预】推荐阅读:
中医辨证综合治疗09-14
中医综合考研科目07-24
面瘫的中医综合治疗09-15
中医药综合治疗10-05
综合内科中医针灸半年工作总结09-13
新化县中医院综合楼竣工验收汇报材料10-14
中医健康干预09-22
综合干预管理07-17
性病综合干预06-11
临床综合干预08-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