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干预效果

2024-10-09

综合干预效果(精选12篇)

综合干预效果 篇1

产后抑郁症是一种常见的情感性精神障碍性疾病, 以产妇产后孤僻、爱哭、失眠或嗜睡、注意力难以集中、疲乏及食欲缺乏、悲观厌世、有自杀倾向等为特征[1]。产后抑郁是最常见的分娩后并发症, 未被发现者可能高达50%[2]。针对产后抑郁诱发因素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 可减少产后抑郁发生。本研究对于本院分娩的150例采取综合干预措施, 具体情况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选择2009年1-6月份, 在我院门诊进行产前检查, 并自愿参加孕期培训的150例孕妇作为干预组。选择同期同数量定期产前检查, 但未接受教育和护理干预的孕妇作为对照组。所有入选孕妇无精神病史和脑部疾患。两组孕妇在年龄、文化程度、既往孕产史、本次怀孕的健康状况、家庭经济状况等方面大体一致。

1.2 方法

1.2.1 孕期健康教育

在知情同意的前提下, 对照组孕妇接受常规产前检查、健康宣教和产褥期护理。干预组孕妇在接受常规产前检查和产褥期护理的基础上, 接受系统的孕期培训。具体内容包括: (1) 开展产前教育。护理人员根据孕妇的不同情况, 如年龄、职业、文化程度、性格、孕周等采取相应的心理咨询和指导, 说明分娩是一个自然的生理过程, 让其了解有关妊娠、胎儿生长发育和分娩的知识, 消除其紧张、恐惧心理。向孕妇讲解“拉玛泽减痛分娩法”, 帮助其了解分娩过程中的放松技巧与配合、产后保健、正确对待婴儿性别等问题。 (2) 角色适应。指导孕妇正确对待即将承担的角色, 树立自信, 保持积极乐观的情绪。指导孕妇如何在产后进行合理的营养和适当的锻炼, 及早恢复体形, 使孕妇具有良好的身心适应状态。 (3) 正确处理家庭、社会人际关系。帮助孕妇正确对待产后家庭成员在育儿方面的分歧, 同时指导丈夫及家属正确理解产妇的生理和心理变化, 重视产妇的心理需求。 (4) 产后抑郁症的认知。向孕产妇提供如何避免产后抑郁症的教育, 内容包括如何做父母, 如何应对分娩焦虑和产后抑郁, 保持乐观的情绪, 提高社会支持等。

1.2.2加强产时心理支持

产时应重视支持系统的作用, 包括家庭支持和医院支持。具体方法如下: (1) 导乐分娩。导乐分娩是指由一位有分娩经验的或有接生经验的妇女为产妇提供持续的产前、产时、产后的身心帮助和支持, 使产妇顺利完成分娩过程, 是一种以产妇身心健康为中心的全新服务模式。 (2) 陪伴分娩。分娩过程是产妇伴随痛苦和焦虑的过程, 让产妇丈夫或家属参与产妇的分娩是最有力的社会支持。在产程中, 适时让丈夫参与, 对应激情境能够起到缓冲作用。

1.2.3 产后护理

(1) 对观察组的孕产妇实行个体化护理。护理人员用友善、亲切的语言和温柔、诚恳的态度给产妇创造一个温馨、舒适、亲切、宽松的分娩和修养环境, 营造快乐的心理氛围。产妇有情绪波动时, 要尽量倾听和满足她的发泄。 (2) 创造安静、舒适的环境。护理时间要相对集中, 在产妇午休和后半夜时减少对产妇不必要的打扰, 落实陪伴制度, 特别是亲朋好友的探视。 (3) 产后及时进行保健知识指导。教给产妇母乳喂养的方法、技巧, 正确的母乳喂养姿势, 以及新生儿的观察和护理, 指导家属能够积极参与, 正确护理新生儿, 以保证产妇能够充分休息。 (4) 支持产妇参与新生儿抚触、游泳和洗澡, 增加亲子交流, 使其充分体会初为人母的乐趣。 (5) 对丈夫和家属加以指导, 当产妇诉说、抱怨甚至痛哭流涕时均不加以劝阻, 待产妇心情平静后再运用心理学知识, 以科学的态度、恰当的方法, 耐心地对患者的心理顾虑进行疏导, 使其平稳地度过分娩、产褥期, 降低产后抑郁的发生率[3]。

1.3 筛查工具和诊断标准于产后42天采用爱丁堡产后抑郁调查表 (E P D S) 对两组进行调查评分、诊断。

2 结果

入组时, 观察组和对照组抑郁筛查阳性者分别为12例 (8.0%) 和14例 (9.3%) , 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χ2=0.168, P>0.05) ;产后42天时, 干预组抑郁筛查阳性者2例 (1.3%) , 对照组为9例 (6.0%) , 两组抑郁筛查的阳性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4.624, P<0.05) 。

3 讨论

产后抑郁症的病因主要包括生理因素、心理因素、家庭和社会因素等方面。 (1) 生理因素:产妇在妊娠分娩过程中, 体内内分泌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尤其是产后72 h内, 胎盘类固醇分泌突然减少, 同时孕激素下降, 是产后抑郁症发生的生物学基础。张洪涛等[4]研究显示, 孕激素下降幅度越大, 产后抑郁症发生的可能性就越大。 (2) 心理因素:产妇对分娩的恐惧、紧张, 对新生儿健康状况的担忧, 角色的改变, 产后被关注中心的转移, 初为人母的压力, 对自身身体变化的焦虑, 新生儿的性别、外貌与自己所期盼的不相吻合, 会造成产妇的心理压力过重而导致产后抑郁症。 (3) 社会因素:家庭矛盾、夫妻关系不和, 产后家人关心较少, 家庭经济条件差, 也都是引起产后抑郁的危险因素[5]。

本研究结果表明, 入组时两组孕妇抑郁患病情况接近, 而产后42天时护理干预组抑郁筛查阳性率低于对照组, 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国内外有许多学者就护理干预对产后抑郁症的发生, 进行了大量的研究, 结果都提示实施护理干预, 可有效地降低产后抑郁症的发生, 如杨晓涛等[6]提出孕期听课与接受咨询的次数与产后抑郁症的发生率呈负相关。周敬珍等[7]的研究表明, 导乐分娩能够提高孕产妇的心理健康, 是阻断产后抑郁发病的重要环节。何明娇等[8]提出家属 (尤其是丈夫) 的陪伴可以为产妇提供精神上的安慰, 利于产妇分娩过程中心理状态的稳定, 降低产后抑郁的发生率。

本研究通过对孕妇有计划、有组织的系统教育, 使孕妇提前了解了分娩后可能发生的变化, 产后以良好的心态去面对, 同时发挥社会支持系统的作用, 改善家庭生活环境, 积极去除诱发因素, 使产妇保持轻松愉快的心情。

参考文献

[1]乐杰.妇产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1:261.

[2]王世茹.围产期产后抑郁症的预见性护理[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 2008, 29 (15) :1909-1910.

[3]陈燕杰, 钟友彬.产后抑郁症[J].实用妇产科杂志, 2006, 16 (1) :13.

[4]张洪涛, 李红岩, 杨海荣.产后抑郁症的原因分析及护理对策[J].山东医药, 2006, 46 (23) :57.

[5]范学红.产后抑郁症发病危险因素研究[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 2008, 7 (5) :27-29.

[6]杨晓涛, 林桂梅, 黄秀风, 等.健康教育对孕产妇产后抑郁症影响的研究[J].现代护理, 2005, 11 (23) :2039-2040.

[7]周敬珍, 尹春艳, 贾晓江, 等.全程导乐陪伴分娩对产后抑郁症发病的影响[J].中国妇幼保健, 2006, 21 (9) :1188-1190.

[8]何明娇, 徐玉苑, 李芸.陪伴分娩对产后抑郁症的影响[J].南方护理学报, 2001, 8 (4) :17-19.

综合干预效果 篇2

【摘 要】目的:分析探讨综合护理干预措施对四肢骨折患者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我院在2015年6月-2017年7月期间所收治的120例四肢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60例,对照组患者施以临床常规护理干预,而研究组患者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施以综合护理干预措施,然后对比两组患者护理干预效果。结果:研究组患者消肿时间及住院时间均比对照组患者明显偏短,且废用性肌肉萎缩与并发症发生率比对照组明显偏低,而舒适度与遵医行为的发生率均比对照组患者明显偏高,组间差异明显,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综合护理干预措施在四肢骨折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显著,能有效促进患者康复,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具有广阔的临床应用价值。

【关键词】综合护理干预;四肢骨折;应用效果

【中图分类号】R47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83(2018)02-03-0-01

四肢骨折在临床上较为常见,是一种发病率较高的骨科疾病。手术治疗后如果护理不科学,将极易引发压疮、肺部感染、泌尿系统感染以及深静脉栓塞等诸多并发症,影响患者预后及康复[1]。另外,四肢骨折患者在手术后极易发生肢体肿胀,影响患者静脉回流与动脉供血,导致患肢的正常血液供应不畅,影响术后创口及骨折的康复和愈合[2]。因而,对四肢骨折患者在术后给予必要的护理干预措施对于促进患者骨折愈合及减少并发症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在2015年6月-2017年7月期间所收治的120例四肢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60例;研究组中,男性32例,女性28例,患者年龄分布在17-55岁,平均年龄为(36.42±2.15)岁;其中34例为上肢骨折,26例为下肢骨折。对照组中,男性33例,女性27例,患者年龄分布在18-54岁,平均年龄为(35.28±1.47)岁;其中32例为上肢骨折,28例为下肢骨折。对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进行统计,包括性别、年龄等均不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施以临床常规护理干预,主要包括对患者的生命体征进行监测,给予预防压疮及伤口感染护理,严格预防术后深静脉血栓的形成,并给予便秘护理。

研究组患者施以综合护理干预措施,具体如下:

(1)功能锻炼相应护理指导:依据患者骨折实际情况给予针对性的功能锻炼指导,如在其伤后的1-2周应对患者进行肌肉收缩指导;在伤后的3-6周依据患者情况适当加大肌收缩的力度、时间及次数,逐渐增加关节的活动范围与活动量;在伤后的7-20周应适当增加关节相应主动活动。

(2)心理护理:四肢骨折后患者的生活质量将受到较大影响,加之骨折的康复周期较长,患者极易出现恐惧、焦躁等不良心理情绪,影响疾病的预后,因而应给予患者必要的心理护理,消除其不良心理情绪,增强其战胜疾病的信心。

(3)观察患肢的血液循环以及循环功能:对上肢患肢的端桡动脉博动情况进行观察,注意是否出现肿胀、青紫或压痛现象,观察下肢足趾是否出现肿胀与青紫现象。

(4)疼痛护理:借助支架对患者骨折部位进行固定,依据患者病情状况适当调整其体位,使患者身体保持舒适状态,指导患者如何进行身体放松,保持舒适状态。

1.3 评价指标

统计两组患者肢体消肿时间及住院时间,观察两组患者废用性肌肉萎缩与并发症发生情况,并统计患者护理后的舒适度及遵医行为。

1.4 统计分析方法

运用SPSS19.0软件对此次研究所有统计的各指标数据进行归纳统计,相应计数资料用以()表示,并予以t检验,而计量资料以百分比(%)表示,并予以检验,若有P<0.05,则表示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2.1 两组消肿及住院时间比较

研究组患者消肿及住院时间均比对照组患者明显偏短,组间差异明显,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具体数据详见下表1:

2.2 两组术后废用性肌肉萎缩、并发症等发生情况比较

研究组患者废用性肌肉萎缩与并发症发生率比对照组明显偏低,而舒适度与遵医行为的发生率比对照组患者明显偏高,组间差异明显,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具体数据详见下表2:讨论

四肢骨折是临床上发生率较高的骨科疾病,对患者的生活质量造成严重的影响,因而极易引起患者出现焦虑、恐惧以及烦躁等不良心理情绪,不利于创伤及骨折的愈合。另外,手?g后如果护理不科学,极易导致患者出现压疮、肺部感染、泌尿系统感染以及深静脉栓塞等诸多并发症,增加患者痛苦[3]。因而在患者康复期间予以必要的护理干预措施对于促进骨折愈合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综合护理干预是依据患者病情,在骨折的不同时期施以针对性的护理干预,包括功能锻炼、心理护理、疼痛护理及血液循环与循环功能监测等措施,有助于增加患者舒适感,促进患者创伤及骨折愈合[4]。此次研究结果显示,研究组患者消肿时间及住院时间均比对照组患者明显偏短,且废用性肌肉萎缩与并发症发生率比对照组明显偏低,而舒适度与遵医行为的发生率比对照组患者明显偏高,组间差异明显,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表明综合护理干预在四肢骨折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显著,能有效促进患者康复,提升其生活质量。

综上所述,综合护理干预措施在四肢骨折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显著,能有效促进患者康复,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具有广阔的临床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综合干预效果 篇3

【关键词】门诊输液;综合护理干预;效果

【中图分类号】R47 【文獻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6)06-0044-02

门诊输液是临床治疗过程中常用的一种干预方法,能够快速的针对患者实施治疗,并改善其情况,但是在门诊输液的过程中,由于患者熟练较多,同时人员流动性较大,因此护理效果常常不佳,所以我们及时进行有效方法的总结。本次我们针对80例门诊输液患者进行分组护理,两组共80例患者均为我院2013年3月到2016年6月间收治,目的在于能够及时帮助患者提高护理效果,本次研究详情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

针对80例门诊输液患者进行分组护理,两组共80例患者均为我院2013年3月到2016年6月间收治,在进行本次研究前,我们均对患者说明本次研究的概况,对于愿意参加本次研究的患者,我们进行纳入干预,即为本次入选的80例患者;同时本次纳入研究的患者均为年龄超过18周岁的成年人,即患者在输液完成后,进行评价的过程中,能够自主对于护理人员的护理情况进行满意与否的评价;对照组患者中女性22例、男性18例,患者年龄20.5-63.5岁,患者年龄均值为37.352.13岁;观察组患者中女性23例、男性17例,患者年龄20.0-63.5岁,患者年龄均值为37.652.09岁;比较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其中P>0.05,故可比。

1.2方法

针对80例门诊输液患者进行分组护理,对照组为常规护理,常规护理的方法即按照医嘱对患者进行相应药物的使用,同时在注射前对患者的个人信息进行核对,确保准确后对患者进行输液,输液期间患者出现问题和自行联系医护人员,同时在换药前需要及时告知护士,输液完成后患者对输液部位进行按压后,即可自行离开;观察组为综合护理干预,在患者进行输液前,我们应该积极引导患者进行相应的检查和就诊,并指导患者进行相关手续的办理;输液的环境尽量包括干净卫生、同时禁止在输液大厅吵闹,输液前需要询问患者的基本情况,包括患者有无其他严重不适等,同时可以严格排除患者的过敏史,如果发现患者情况存在异常,应该及时向医生进行反映,减少用药疏漏的出现[1];交由相关工作人员完成配药后,针对患者信息进行核对,确认无误后对患者进行注射,注射中可以来回进行巡视,对于患者存在的问题耐心进行指导;用药完成后观察患者的注射部位情况,确认无异常出现后才准许患者离开。

1.3观察指标

观察患者的临床情况,即是否在输液的过程中出现漏针、肿胀、出血等不良事件,对于两组的情况分别进行统计;同时调查患者对于本次护理的满意程度,包括不满意和较满意、以及很满意三项另患者自行勾选,勾选完成后进行统计,其中很满意和较满意两项之和则为总满意率,比较两组患者的总满意率[2]。

1.4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19.0软件进行实验数据分析,用X2检验计数资料,经过检验如果P在0.05以内,则说明两组间的数据具有明显差异,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两组患者护理满意率比较

针对性分析两组患者的满意率,发现观察组患者明显较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下表1。

2.2两组患者输液不良事件比较

比较两组患者的输液不良事件发现,观察组发生率明显较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下表2。

3 讨论

在临床对于门诊输液患者进行分析的过程中发现,由于患者的流动量往往较大,因此护理人员的工作相对繁重,我们在护理过程中,只有做到有条不紊,才能够减少护理中出现的疏漏,从而提升护理效果。而在输液大厅进行门诊输液的过程中,患者的疾病类型往往不尽相同,同时多数患者由于疾病影响会产生不适的感觉,所以患者多数伴随焦躁、茫然等现象,而护理人员是和患者的第一线接触人员,在护理人员出现少许不到位的情况下,容易和患者出现分歧,同时引起患者对于护理工作的不满意,甚至引起纠纷的发生。综合护理干预则是从全方面入手,杜绝问题的发生,首先对于患者进行就诊之前,对患者进行耐心引导,帮助患者顺利完成治疗,同时在用药前对于患者的既往病史和过敏史等进行充分询问,避免出现用药疏漏的现象。而在确定进行输液时,我们则需要按照药物的实际信息对患者进行核对,避免用药错误;在输液的过程中,很有可能因为患者活动不当等情况,引起针头偏移,我们则要及时进行巡视,发现异常后需要对患者进行及时干预。另外一方面问题就是,护理人员应该在综合护理的基础上,提高自身的专业护理水平,例如在进行扎针的过程中,尽可能选择适合患者的位置,减少输液中出现出血等显现,同时对于患者的输液速度应该进行细致观察,避免因为速度不当而导致患者产生不适等;从而对于整体的护理效果进行有效提升,减少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同时提高护理满意率。

本次我们针对80例患者进行分组护理后,比较两组患者的输液不良事件发现,观察组发生率2.5%明显较低(对照组为12.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针对性分析两组患者的满意率,发现观察组患者95.0%明显较高(对照组为72.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均说明对照组使用的综合护理干预对于患者具有相对积极的意义。

综上所述,门诊输液患者实施综合护理干预的效果观察发现,其能够有效减少患者出现不良事件的可能,同时提高患者对于护理工作的认可,因此值得我们在进行门诊输液护理的过程中使用。

参考文献:

[1]王萍萍.护理管理干预用于门诊静脉输液患者临床效果观察[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3,7(24):250-251.

高血压社区综合干预效果评价 篇4

1 对象和方法

1.1 对象

从神堂沟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规范管理的高血压患者中筛选出256例自愿参加本研究的患者。

1.2 方法

2011年9月—2012年9月对参加研究的对象采取社区健康教育、指导生活方式、用药指导等社区综合干预措施。

1.2.1 社区健康教育服务

1.2.1.1 高血压知识普及

对筛选出的高血压患者进行4场高血压健康知识教育, 让患者知晓高血压相关知识, 了解并发症的危害性, 认识到防治措施的重要性。面对面咨询可提高患者的健康知识、技能、自信心和治疗依从性。

1.2.1.2 高血压用药知识教育

对高血压患者每季度面对面随访1次, 平时电话随访, 根据患者自身病情、合并症情况, 指导其正确合理地选择及使用药物, 将血压控制在正常或接近正常范围, 防止和降低并发症的危害。

1.2.1.3 高血压患者健康生活方式指导

社区服务中心制作各种健康教育处方, 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订各种方案, 包括:①有氧运动。建议的方式有慢跑、快走、健身操、太极拳、跳跃、羽毛球、游泳等, 要求运动循序渐进, 持之以恒。②开展控盐、控油活动。配送每名患者盐瓶、油壶, 建议多吃蔬菜, 含钾、钙多的食物, 少吃动物脂肪。③戒烟、限酒。宣传吸烟、喝酒不仅会使血压出现一过性增高, 而且还可增加脑卒中的风险。加大宣传力度, 鼓励帮助患者戒烟、少喝酒。④控制体重。使体重指数控制在24以下。

1.2.1.4 心理干预

对于精神压力大、心情抑郁的患者, 尽量了解其紧张的原因, 有针对性地进行心理调节, 使之保持乐观积极的心态, 缓解精神紧张。建议积极参与社交活动, 多与病友及家属交流, 疏导不良情绪, 充分体现出心理治疗是无形的药物[2]。

1.2.2 社区高血压患者的规范管理

1.2.2. 1 对筛选出的高血压患者定期随访, 使患者形成良好的服药及遵医习惯, 督促患者自我监测血压, 及时发现病情变化, 及时调整干预方案。

1.2.2. 2 对入选的患者进行2次免费体检, 包括身高, 体重, 血尿常规化验, 血糖、血脂、血流变, 眼底检查, 做好并发症的防治工作。

1.3 统计学方法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经过1年的综合干预, 256例高血压患者高血压知识知晓率由60.93%上升到97.26%,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 。见表1。

2.2 256例高血压患者规律服药率由干预前的59.37%上升到85.54%, 间断用药患者由干预前的26.56%下降到1 0. 5 5%, 不服药患者由干预前的14.60%下降到3.91%, 各项数据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1) 。见表2。

例 (%)

2.3 经过1年的综合干预, 高血压患者每周锻炼小于3次者比例由干预前的72.26%下降到49.21%, 高盐饮食者比例由3 3.9 8%下降到16.41%, 经统计学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1) 。吸烟、饮酒差异虽无统计学意义, 但吸烟数量及饮酒数量均有下降。见表3。

2.4 经过1年的综合干预, 末次随访血压控制与最初调查时比较, 血压控制率由干预前的48.82%上升到76.56%,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 。见表4。

3 讨论

高血压是一种与生活行为方式密切相关的疾病, 其发生、发展进程中, 不良行为生活方式起着加重病情发展的作用[3]。因此对高血压患者进行规范化管理, 运用生物-社会-心理医学模式, 使高血压患者得到综合治疗, 对于延缓高血压病情进展, 减少心、脑、肾损害意义重大。

健康教育接受率越高, 则患者完全遵医率越高。做好高血压患者的用药护理, 加强高血压相关知识的宣传, 指导锻炼和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可以提高高血压患者的遵医行为[4]。社区综合干预能够有效提高社区居民对高血压知识知晓率, 做到更合理地用药, 提高服药依从性, 坚持适量运动, 合理膳食, 及时监测血压, 使血压控制达到一定稳定状态。今后, 更要加强对社区高血压患者的综合干预, 充分发挥社区医师的职责。对社区高血压患者进行系统规范的管理能更好地掌握高血压患病情况, 对高血压的三级预防起到很大作用[5]。通过有效合理的随访制度, 建立密切的医患关系, 提高遵医行为, 进而提高血压控制率, 控制医疗费用, 全面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综上所述, 社区综合干预是控制高血压行之有效的措施, 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叶任高.内科学[M].第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3:258.

[2]杨凤池.原发性高血压的心理治疗简介[J].中国全科医学, 1999, 2 (6) :427.

[3]王伟.论社区护理对社区高血压患者健康教育和危险因素的干预[J].中国医学创新, 2008, 5 (31) :140-141.

[4]田镇安, 刘志明, 刘海波.197例高血压患者服药依从性调查分析[J].中国全科医学, 2004, 7 (19) :1430-1431.

综合干预效果 篇5

近视是学生常见病之一。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小学生近视率持续升高,近10年来,发病年龄呈低龄化趋势。为探讨预防小学生近视简便易行的有效措施,科学地指导小学生近视预防控制工作,学校在2016-2017年对全校近视学生采取了干预措施,情况如下。

一、对象:

以2016学年三年级近视学生作为研究对象,共151人,作为试验组,其中男生87名,女生64名。对照组为2017学年四年级近视学生140人,其中男生78名,女生62名。

二、对试验组所采取的系列教育及干预手段:

1、学生健康教育。

自2016年10月开始学校配有专职保健老师,给予试验组学生上健康课各2次,教材选用??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小学健康教育教案汇编》第1版以及各年级的小学健康教育教材。

2、教学设施配备。

(1)试验组每个教室内保证光线充足;每周检查日光照明灯的照明情况,对坏的及时更换。

(2)试验组每个教室采用不反光的黑板;老师的书写板书有条理,字迹工整,字体大小要合适。

(3)试验组教室桌椅统一使用标准课桌椅;前排边坐的学生与黑板远端形成的水平视角不小于30度。

(4)试验组每两周调换一次座位,方式为两边与中间对换。

(5)试验组每个教室都安装了一个视力表,并划出标准5米线,以方便学生随时检查自己的视力,做到早发现、早治疗。

3、合理安排课程和作业。

(1)试验组教师坚决做到不拖堂,保证课间休息10分钟。

(2)试验组坚持星期五下午有老师组织户外活动。

(3)试验组学生家庭作业量控制在1小时之内。

4、各种形式宣传教育。

(1)定期向学生讲解正确用眼保护视力的方法和意义,并且做好监督工作;(2)看书、写字姿势要端正,眼睛与书本的距离要有一尺远。

(3)看书、写字四十分钟后要休息片刻,并适当远望。

(4)每天做眼保健操时找准穴位。

5、家长预防近视健康教育。

(1)通过开家长会对学生家长进行预防近视健康教育 ,以巩固课堂所教,课后能正确贯彻执行。

(2)配合疾病控制中心搞好一学期一次的健康体检工作,对查出视力下降的学生,及时通知家长的同时,与该学生进行谈话,共同找出视力下降的原因,针对原因进行纠正;

(3)教育在家不要躺在床上看书;不要歪着头或身子看书;不要在走路或乘车时看书;不要在强光或弱光下看书。(4)教育孩子看电视距离和时间要适当。

6、做眼保健操。坚持正确做全国小学生眼保健操。

三、对照组的干预手段:对照组未采取干预措施,只做全国中小学生眼保健操。

四、眼科检查:干预前(2016年9月)、干预中(2017年3月)和干预结束时(2017年9月)由经区疾控中心组织的专门医院对试验学生进行视力测试。视力测试采用标准远、近视力表,按中国学生体质调研标准,左右眼分别记录。以≥5.0为正常,4.9为轻度近视,4.6~4.8为中度,≤4.5为重度。

五、干预措施落实情况及效果评价:

对于学生所有干预措施的执行情况都进行了监督考核,干预措施均已落实执行,执行情况良好。通过健康教育,学生对近视危害的认识由开始前的45.9%(69/151)提高到结束时的97.0%(146/151),对不良行为习惯由开始前的61.3%(92/151)降到21.1%(32/151),做眼保健操合格率由开始前的19.2%(29/151)上升到89.5%(135/151)。通过干预,在试验组学生四年级时,试验组和对照组对照发现,试验组(40.0%)近视率明显低于对照组(55.0%),其中重度近视率差别最大。试验组(8.1%)重度近视率明显低于对照组(9.1%)。

六、讨论:

综合干预效果 篇6

[关键词]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社区综合干预

糖尿病为内分泌系统疾病,属于慢性代谢病,其对人类身心健康造成严重影响。目前,我国老龄化趋势的加重使得糖尿病发病率越来越高,继医院治疗后的社区干预成为社区2型糖尿病患者维持健康的重要途径。本研究探讨了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社区综合干预效果,具体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3年6月~2015年7月收治的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74例,均符合2型糖尿病诊断标准,所有患者均无交流、意识障碍,均可配合本次研究。将其随机分为两组,每组37例,常规干预组包括男25例,女12例;年龄60~79岁,平均(655±113)岁;体重指数(BMI)23.24~31.21kg/㎡,平均(26 41±2.77)kg/㎡,病程1~16年,平均(7.56±1.56)年。综合干预组包括男24例,女13例;年龄60~78岁,平均(64.7±11.2)岁;BMI为23.31~31.67kg/㎡,平均(26.13±2.74)kg/㎡,病程1.3~16年,平均(7.66±1.98)年。两组基线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常规干预组患者给予单纯药物降糖,根据患者情况选择双胍类、磺酰脲类、胰岛素等进行干预,并定期监测血糖,根据监测结果调整药物。

综合干预组患者给予社区综合干预。社区医生和家庭成员共同配合,为患者定期宣教,通过糖尿病防治手册、宣传栏等形式提升患者保健意识。(1)药物治疗干预。根据患者病情给予二甲双胍、常规胰岛素、肠溶阿司匹林、阿卡波糖等药物进行干预,合理调整剂量,并严格遵医嘱按时规律用药,做好用药不良反应的监测。(2)定期为患者进行血糖监测,并根据监测结果调整药物剂量,确保血糖控制效果良好,每周用血糖仪测定1次血糖,并记录具体数据,以更好评价药物治疗效果,并有效预防低血糖。(3)运动指导。对患者说明体育锻炼的优势,其可有效阻抗血管内皮细胞和冠状动脉扩张,有助于高血压和心脏病的预防。同时,通过四肢肌肉的收缩可对葡萄糖载体产生刺激,使其转移到心肌纤维膜中,促进GLUT4载体蛋白的表达,发挥逆转胰岛素抵抗的作用。运动还可增加蛋白质含量和脂蛋白酶活性,可降低餐后血甘油三酯水平。根据患者身心情况指导患者选择合适运动项目、制定合理运动时间、强度、频率等,并列举注意事项。每天运动时间30~60min,1次/d或1周4~5次,以餐后1h左右运动为宜。(4)饮食干预。饮食上合理控制总热量、适量摄入碳水化合物,以改善葡萄糖耐量,减少酸中毒,提升胰岛素敏感性;减少脂肪摄入,保证充足优质蛋白的摄入,如豆类、蛋类或鱼肉等,并注意微量元素、B族维生素、纤维素的补充,合理安排餐次,戒烟戒酒,规律饮食。(5)关注患者的并发症情况,眼部病变、糖尿病足、肾脏病变等是糖尿病的常见并发症,医生应告知患者相关并发症的危害性及预防措施,并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给予患者药物治疗。每周定期电话随访,了解患者血糖控制、用药情况,每个月上门随访1次,对患者心理问题、身体状况进行评估,并指导患者和家属自我血糖监测方法,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1.3观察指标

评估两组患者干预前后血糖水平的变化、低血糖反应发生率、血糖达标率。

血糖达标判断标准:FBG<7.0mmol/L,2hPBG<10.0mmol/L。

低血糖反应判断标准:出现心慌、眩晕、大汗、颤抖等低血糖症状和(或)末梢血糖<3.9mmol/L。

1.4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20.0统计学软件,计量资料以(x±s)表示,进行t检验分析;低血糖反应发生率、血糖达标率均属于计数数据比较采用x2检验,并用百分率表示。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干预前后血糖水平比较

两组干预前血糖水平t检验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综合干预组空腹血糖(FBG)、餐后2h血糖(2hPBG)和糖化血红蛋白(HbAlC)均明显降低,优于常规干预组,t检验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两组低血糖反应发生率、血糖达标率比较

综合干预组血糖达标率明显高于常规干预组,低血糖反应发生率明显少于常规干预组,经对比分析,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讨论

2型糖尿病为临床常见病,属于全身性、终生性疾,一般情况下,2型糖尿病不选择住院治疗,因其病程长,住院经济负担大,且无法实现长期监测和干预。而社区干预为医院治疗不可分割的部分和延续,其更贴近社区居民特点,可为患者提供更为方便、连续化的综合干预。

本研究常规干预组患者给予单纯药物降糖,综合干预组患者给予社区综合干预,通过药物干预、血糖监测、运动指导、饮食干预、并发症预防等综合干预内容实现对患者的延续治疗,注重其疾病知识认知度的提高和健康行为指数的提高,促进其保持良好心态和规范化用药,通过饮食控制和运动等方式构建良好健康的生活习惯,有效维持血糖的平稳。

药物干预是控制患者血糖水平的基础手段,对患者的用药情况进行监测和指导,可有效增强药效,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定期对患者的血糖进行监测,便于医生及时掌握患者的血糖变化,调整用药剂量,促进治疗效果的提高,并规避低血糖等不良事件的发生;通过饮食控制,可促进患者饮食结构的合理化和饮食营养的均衡,有助于控制含糖食物的摄入,严格控制血糖;通过运动安排,可提高患者运动量,促进机体代谢,改善血糖代谢水平,对病情改善和避免肥胖、进一步引发其他并发症有益;并发症的预防和治疗是改善患者预后的重要手段。

经结果显示,综合干预组患者干预后血糖水平改善更显著,血糖达标率更高,低血糖反应发生率更少,提示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社区综合干预效果确切,可有效控制血糖,提高血糖达标率,减少低血糖反应发生率。欧阳间英等研究表明,对糖尿病患者给予一对一、面对面的社区治疗干预后,患者饮食控制、运动锻炼、药物依从性、血糖监测、足部治疗等依从性评分明显提高,且空腹血糖和餐后2h血糖水平明显降低,跟本研究结果具有相似性,经社区干预后患者通过健康行为依从性的提高有效促进了血糖水平的改善。何瑞豪等的研究结果也有相似性。

老年高血压综合干预效果分析 篇7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选取2013年5月至2014年5月在我院门诊进行治疗的60岁以上高血压患者中随机抽取112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其中男性61例, 女性51例, 年龄61~88岁, 平均年龄73.1岁, 病程1~22年, 平均8.6年。所有患者均符合《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 (2005年修订版) 的诊断和分级标准, 其中合并其他心脑血管病者42例, 所有患者均接受单药或联合抗高血压药物治疗。排除严重肝肾功能不全、重症、继发性高血压或急症高血压患者。

1.2 方法

1.2.1 健康教育

(1) 通过发放健康教育处方、健康教育宣传资料、科普书籍、定期举办高血压讲座等方式向患者及家属讲解有关高血压病的基本知识, 血压控制不良的严重后果, 以及可能出现的各种并发症和靶器官损害, 使患者充分认识到控制血压的重要性, 让患者充分了解个体化治疗的意义和终身治疗的必要性。进行合理膳食指导, 减少钠盐、减少膳食脂肪、多吃水果和蔬菜, 细嚼慢咽、避免过饱、少食多餐, 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 (2) 大量研究表明, 导致心血管病的确定危险因素是缺乏体力活动[1], 所以对于高血压患者尤其是肥胖者来说, 要限制总热量的摄入, 使体重控制在理想范围内, 同时适量运动, 增加热量的消耗。运动主要是进行有氧运动, 例如慢跑、步行、太极拳等, 而运动强度则要根据患者的年龄和血压水平而定, 一般为每周3~5次, 每次20~60min。 (3) 要与患者进行沟通和交流, 给予情感上的支持, 指导患者学会心理调节, 保持心理平衡, 从而减轻患者的精神压力。同时要指导患者养成良好的生活方式, 戒烟限酒, 保证充足睡眠, 研究表明有效地纠正不良生活方式不仅可以直接降低血压, 还有助于改善降压药物的疗效[2]。

1.2.2 治疗指导

有针对性地制定个体化治疗原则方案, 根据高血压患者的血压水平、危险分层、生活和行为方式及经济状况, 进行分析及评估, 适当选用高血压药物。首选单药治疗, 尽量使用长效降压药, 1次/d;如果患者经济状况不佳, 可以选用短效制剂, 2~3次/d, 按时服用, 维持有效的血药浓度。如果接受单药治疗效果不佳, 可以采用联合用药, 尽量选用长效复方制剂, 患者不能自行停药和更换药物。治疗中应加强宣教, 使患者充分认识到血压控制的重要性, 让患者及家属主动参与血压控制和治疗计划的制定, 指导自测血压, 提高服药依从性。一般根据血压水平半个月左右调整1次治疗方案, 并寻找药物最小有效耐受剂量, 一般情况下, 1~2级高血压争取在4~12周内使血压逐渐达标。若血压控制不理想, 要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在调整过程中尽量减少不必要的联合和大剂量用药, 尽可能减少药物的不良反应。

1.3 观察指标

记录患者干预前后的血压变化以及知晓率情况。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7.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的处理与分析, 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 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干预前后血压变化

干预前血压控制达标率为42.86% (48/112) , 干预后血压控制达标率为88.39% (99/112) , 组间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2.2 高血压知晓率

干预前知晓率为50.89% (57/112) , 通过对老年高血压患者防治知识的宣传, 知晓率为90.18% (101/112) ,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3 讨论

近年来, 随着生活方式的改变以及人口老龄化的增加, 高血压的发病率呈现出不断上升的趋势, 高血压人群较低的控制率、服药率和知晓率是导致此趋势不断增加的重要因素。作为基层医务工作者, 对老年高血压病防治知识的宣传力度要加大, 指导患者要戒烟戒酒、适当运动、合理膳食、控制运动, 定期进行血压的监测和复查, 同时要对患者进行跟踪治疗和随访。在对患者进行治疗方案的制订时, 要对患者的身体状况进行评估, 选择适合患者自身条件的降压药物, 遵循药物种类由少到多, 剂量由小到大的原则, 同时要密切观察患者产生的不良反应, 及时调整用药的种类以及剂量等。

在本研究中, 112例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干预前血压控制达标率和知晓率都低于干预后, 表明通过健康宣教以及个体化药物治疗的结合在提高患者知晓率的同时也使患者血压得到较为理想的控制, 提高了血压控制达标率。因此, 对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采取综合干预措施, 能够提高患者的血压控制达标率, 进而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在提高老年患者知晓率的同时改善患者预后, 从而提高高血压患者的生活质量。

摘要:目的:对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开展高血压综合干预活动, 分析其对血压控制达标率和高血压知识知晓率的影响, 提高患者用药依从性, 从而有效控制高血压。方法:112例老年高血压患者接受单药或联合抗高血压药物治疗, 同时对其开展高血压综合干预活动, 进行健康教育和治疗指导, 观察干预前后血压控制达标率和高血压知识知晓率的情况并进行分析。结果:干预前患者血压控制达标率为42.86%, 低于干预后患者88.39%的血压控制达标率, 组间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而112例患者干预前50.89%的知晓率, 低于干预后90.18%的知晓率, 组间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对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采取综合干预措施, 能够提高患者的血压控制达标率和高血压知识知晓率, 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从而提高高血压患者的生活质量。

关键词:高血压,综合干预,效果分析

参考文献

[1]潘巧玲, 吴建华, 冯常森, 等.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研究现状[J].实用医学杂志, 2009, 25 (20) :3520-3522.

高血压社区综合干预效果分析 篇8

1 资料与方法

1.1 社区的基本数据

我们将社区15岁及以上常住人口24 857人 (外出半年以上者除外) , 全部列入高血压综合干预管理人群。将随访人群分成三组:①正常组:血压<140/90mmHg, 且不伴有任何危险因素者;②高危组:血压在正常高限 (120~139/80~90mmHg) 伴有危险因素1项及以上者;高血压组:血压≥140/90mmHg, 包括原先有高血压史, 近两周内仍服降压药物, 血压正常者。高血压组再根据血压水平、心血管危险因素、靶器官受损及相关疾病, 将高血压病人分成3级:1级高血压 (轻度) :指血压在140~159/90~99 mmHg, 高血压危险分层为低危险且不伴有危险因素者;2级高血压 (中度) :指血压在160~179/100~109mmHg, 高血压危险分层为中危者且伴有1个以上危险因素, 但无靶器官受损及糖尿病;3级高血压 (重度) :指血压≥180/110mmHg或血压虽未持续≥180/110mmHg, 但伴有靶器官受损和/或伴糖尿病[1]。

1.2 方法

对于不同人群采取相应管理措施;正常组, 每年至少测量血压1次以及采取了各种形式和方法的健康教育 (如健康咨询、高血压专题讲座、建立社区健康教育宣传窗、发放防治高血压宣传资料) , 倡导健康生活方式。高危组, 除每年至少测量血压1次及接受健康教育外, 对于危险因素我们通过各种渠道 (如:社区责任医生定期下村、全科门诊、电话随访等) , 开展有针对性的、个体化的干预, 使其改变不良的生活习惯, 倡导合理膳食、戒烟戒酒、适量运动、心理平衡等主要措施;高血压组患者, 对于高血压患病人群我们采用非药物干预和药物干预同时进行, 通过以社区责任医生下村为主要方式进行并予以分级管理:1级管理为每3个月至少检测1次血压, 给予健康教育和非药物治疗, 若在3~6个月无效再行药物治疗;2级管理每2个月至少检测1次血压, 非药物治疗和健康教育作为主要手段, 若随访3个月血压仍≥150/95mmHg时开始药物治疗;3级管理每个月至少检测1次血压, 药物治疗为主要手段, 使血压降至目标水平, 配合非药物治疗和个体化健康教育[2]。

1.3 质量控制

严格按照《心血管病流行病学调查方法手册》[3]中测量血压的要求进行。检测的仪器统一使用校正的台式血压计。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统计学各率的变化, 及统计表分别对5年来高血压管理人群的个体危险因素、血压的变化、三率的变化、进行评价分析。

2 结果

2.1 干预及随访情况

2005年全镇接受基线调查24 857人, 共发现高血压人群4 662人, 2006年共随访10 015人次, 其中管理人群随访率85.68%、患病人群随访率98.35%。2007年共随访16 243人次, 其中管理人群随访率82.65%、患病人群随访率99.63%。2008年共随访24 841人次, 其中管理人群随访率81.62%、患病人群随访率98.77%。 2009年共随访26 672人次, 其中管理人群随访率82.58%、患病人群随访率98.33%。

2.2 高血压知晓率、治疗率、控制率变化

通过综合干预前后的比较, 社区居民高血压知晓率上升了74.1%、接受药物治疗率上升了54.2%、血压控制率上升了52.9%, 见表1。

2.3 血压的危险因素变化

对干预前后高血压的危险因素的观察, 我们发现通过健康教育, 改变人群不良生活方式、倡导合理膳食、戒烟戒酒、适量运动、心理平衡等主要措施, 自我保护意识得到同步提高, 高血压各项危险因素变化见表2。

2.4 血压均值的改变

治疗中根据不同患者病情选用不同的治疗方法, 首先改正不良生活习惯、戒烟限酒、低盐低脂饮食、充分休息和适度锻炼并根据病情选用合适降压药物, 单方或联合用药[1]。同时积极治疗并发症。经随访检查, 患病人群血压均值比2005年度有所下降。各人群血压水平变化见表3。

注:表中增加、减少、不变等指干预后与干预前危险因素变化的比例

2.5 使用降压药物的正确率

高血压患病人群的降压药物的正确使用逐年有明显提高, 如:2005年降压药物的正确率为31.49%、2006年降压药物的正确率为50.31%%, 2007年降压药物的正确率为79.64%, 2008年降压药物的正确率达80.64%, 2009年降压药物的正确率已达83.33%。

3 讨论

从本资料结果显示:通过一系列干预, 高血压知晓率上升了74.1%、接受药物治疗率上升了54.2%、血压控制率上升了52.9%, 患病人群平均收缩压下降7.36mmHg, 舒张压下降5.49mmHg, 各种危险因素得到有效控制, 运动量也有所提高, 干预效果明显。

心脑血管疾病已成为我国居民首位死亡原因, 其中高血压是心脑血管疾病最重要的危险因素之一。随着高血压患病率的增加, 冠心病、脑卒中、肾功能衰竭、眼底血管病变等并发症也将明显增加。目前, 我国高血压流行特点和防治现状仍是“三高” (高发病率、高致残率、高病死率) 、“三低” (低知晓率、低治疗率、低控制率) 、“三不” (不愿意服药、不难受不服药、不按医嘱服药) [4]。且农村情况差于城市[5]。高血压的发病和死亡是多种社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高血压仅仅依靠医院门诊治疗是远远不够的, 必须重视并加强社区人群防治和对患者的管理, 走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社区综合防治的道路。改变社区人群的被动就诊为主动预防的模式, 提供“防”和“治”结合在一起的一体化服务的防治体系, 以适应社区庞大的高血压患病群体和心血管病的防治需求, 从根本上遏制高血压病的蔓延。

摘要:目的:探讨高血压社区综合干预对于提高社区高血压病的知晓率、服药率、控制率以及减少发病率的作用。方法:对社区高血压管理人群进行以防治结合为主的一体化综合干预, 通过随访5年来管理人群高血压病的知晓率、服药率、控制率以及发病率, 作出记录和分析。结果:5年来高血压管理人群的血压降低以及各率变化有显著差异。结论:在社区内对高血压患者综合干预的模式, 对于降低高血压患者的血压, 提高控制率, 改变社区人群不良生活习惯, 改善高血压患者的生活质量, 保障社区居民身心健康是有效的、可行的。

关键词:综合干预,高血压:社区管理

参考文献

[1]刘力生, 王文, 等.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09年基层版全文.

[2]金宏义, 唐新华, 等.高血压社区综合干预信息化管理规范[M].

[3]周北凡, 吴锡桂.心血管病流行病学调查方法手册[M].北京:北京医科大学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联合出版社, 1997, 2-1.

[4]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起草委员会.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J].高血压杂志, 2000, 8 (1) :94-102.

综合干预效果 篇9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及分组

2007年5月至2011年8月本院收治的骨盆骨折患者74例, 均结合临床表现及影像学检查确诊。男45例, 女29例。年龄 (38.9±7.8) 岁。合并脏器损伤:尿道损伤7例 (9.5%) , 直肠损伤4例 (5.4%) , 膀胱损伤1例 (1.3%) 。74例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 各37例。

1.2 方法

两组患者均给予绝对卧床休息, 在保证基础护理情况下, 加强心理护理、牵引护理、泌尿系统损伤护理、疼痛护理及并发症的预防性护理。试验组结合患者年龄、性别、病情和身心状态, 给予目标性的心理护理, 主要是通过语言、手势、眼神等给患者安慰与鼓励。在护理理念上, 更强调目标性和平等性。一是通过对患者的综合分析, 评估患者的心理状态, 对于患者当前阶段存在的主要情绪问题进行原因分析, 然后有重点地给予护理干预, 达到有效改善患者情绪状态的目的。二是不刻意强调心理护理的概念, 而是在与患者的平等交流中, 通过倾听患者的声音, 掌握患者情绪变化, 然后以平等的方式, 从侧面展开对话, 护理人员主动与患者沟通, 了解患者需求。同时嘱家属对患者多一些理解和关心, 在患者面前尽量保持稳定, 以减轻患者的内疚感和焦虑感。

1.3 统计与处理

统计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 心理舒适度 (采用SCL-90量表, 得分越高, 心理状态越好) 和住院时间。SPSS 12.0软件处理相关数据, t检验计量资料, χ2检验计数资料, P<0.0 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试验组发生并发症5例 (13.5%) , 压疮、尿路感染各1例, 便秘3例;对照组14例 (37.8%) , 压疮3例, 尿路感染、肺部感染各2例, 便秘7例。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4.89, P<0.05) 。试验组患者住院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 SCL-90评分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详见表1。

3 讨论

骨盆骨折患者病情普遍较为严重, 住院时间相对较长, 相关并发症发生的可能性大, 而且也容易产生内疚、悲观和焦虑等负面情绪[1]。住院期间, 常规护理非常重要, 但临床上容易出现对病情的过度关注, 而忽略患者心理需求的问题;或即使对患者的心理问题有一定关注, 但护理干预比较零散, 不能形成对患者情绪康复的有效支持。

综合护理是从患者的整体情况出发, 通过系统的护理干预, 从生理、心理和社会需求等方面, 让患者在生理上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 心理上保持相对积极的心态, 从而实现病情的早日、全面康复[2]。因此, 我们更注重心理护理的系统性, 根据患者具体情况, 给予有区别的目标性心理护理, 同时注意加强患者亲属的配合参与, 让患者在平等状态下, 更好的感受到多方面的心理支持。

良好的心理状态, 对于患者进食、服药以及休息等方面均有积极影响, 为更好地康复奠定良好基础[3]。从本次研究的统计结果可以看出, 试验组并发症发生率和住院时间显著少于对照组, SCL-90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 提示综合护理具有更好的护理效果。当然, 由于患者在院内, 相应的社会支持开展不太现实。我们认为, 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展开综合护理干预, 可以让患者在住院期间保持相对较高的身心舒适度, 促进康复。

参考文献

[1]庄丽玲, 陈夏平, 林静静.骨盆骨折的护理[J].中医正骨, 2006, 18 (5) :78.

[2]郭玉纯.综合护理干预对不稳定骨盆骨折的护理效果评价[4].中国健康月刊, 2011, 30 (5) :164-165.

冠心病社区综合干预的效果评价 篇10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9年1月~2011年1月一机医院社区120例冠心病患者, 其中, 男70例, 女50例;平均年龄 (62.1±6.5) 岁;病程2~8年, 平均 (4.1±1.3) 年。根据患者出院的顺序进行编号, 双号为观察组, 单号为对照组, 各60例。所有患者均自愿参加本项目, 在本地居住超过5年, 符合WHO关于陈旧性心肌梗死型冠心病与心绞痛型冠心病的诊断标准。排除有肝肾功能不全者, 药物治疗后舒张压≥110 mm Hg或收缩压≥180 mm Hg者, 吸毒或酗酒者, 精神障碍者, 患有甲状腺疾病或恶性肿瘤者, 严重心律失常者。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及病情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1.2 干预方法

所有患者在出院时均给予服药指导, 其中对照组患者进行常规的冠心病知识教育, 观察组患者进行4次健康知识教育, 同时积极地进行健康干预, 分为药物指导、饮食干预及运动干预等方面。均于出院后2、8、14周对其随访。

1.2.1 药物指导

冠心病患者服药依从性较差, 要求患者出院后严格遵循医嘱用药以防止疾病反复发作。

1.2.2 饮食干预

患者饮食以清淡为主, 并合理控制摄入总量, 以少量多餐为原则。患者每日钠盐摄入量少于6 g, 高血压患者每日钠盐摄入量少于5 g。控制患者每日胆固醇与脂肪含量的摄入, 胆固醇摄入量小于300 mg/d。患者应禁食油炸食品及肥腻食品, 多食蔬菜与水果[3,4]。

1.2.3 运动干预

适当的运动对冠心病的治疗有积极作用, 应加强对患者的运动干预。首先对患者进行评估, 了解患者身体状态以进行干预。患者应以太极拳、保健操、游泳、登山、慢跑及步行等有氧运动为主, 避免对身体造成伤害。运动时间不宜过长, 保持在1 h内为宜, 每日坚持运动。保持适当的运动量, 以身心舒畅为宜[5,6]。

1.3 观察指标

记录所有患者干预前后的生化指标, 如低密度脂蛋白、三酰甘油及总胆固醇等。对患者的生活方式, 如服药、复诊、烟酒、运动及饮食等情况进行问卷调查, 并进行统计分析。

1.4 统计学分析

用SPSS 13.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分析, 计量资料数据以均数±标准差表示, 进行t检验;计数资料进行χ2检验, 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表示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患者干预前后生化指标的比较

两组患者经过治疗干预, 两组组内比较, 观察组和对照组总胆固醇、三酰甘油及低密度脂蛋白三项指标均比干预前有所好转, 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 (P<0.01) ;组间比较, 干预后观察者总胆固醇、三酰甘油及低密度脂蛋白三项指标改善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 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 (P<0.01) 。具体见表1。

2.2 患者生活方式变化情况分析

对患者的生活方式, 如服药、复诊、烟酒、运动及饮食等情况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显示, 观察组按时服药率、定时复诊率、戒除烟酒率、按时运动率及合理饮食率明显优于对照组, 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 (P<0.01) 。具体见表2。

注:与干预前相比, *P<0.01;与对照组相比, ※P<0.01

注:与对照组相比, *P<0.01

3 讨论

冠心病是临床上一种常见的心血管疾病, 患者由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而狭窄, 使心肌缺血而引发心肌梗死及心绞痛。疾病的发生与许多因素有关,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及社会结构的改变, 疾病的发生率与死亡率逐年上升。糖尿病、高血脂、高血压及不健康的生活方式等危险因素严重影响着疾病的康复, 因此控制血压、血脂及对不良生活习惯进行纠正能够有效地降低疾病的发生率与死亡率[7]。

本研究对2009年1月~2011年1月社区居住的120例冠心病患者进行社区综合干预, 主要包括在进行健康知识教育的同时, 并积极地进行健康干预, 分为药物指导、饮食干预及运动干预等方面, 以促进冠心病患者的康复。研究结果显示, 两组患者经过治疗后, 其中观察组与对照组总胆固醇、三酰甘油及低密度脂蛋白三项指标比干预前均有所好转, 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 (P<0.01) ;干预后观察组与对照组相比较, 观察组各项指标改善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 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 (P<0.01) 。观察组按时服药率、定时复诊率、戒除烟酒率、按时运动率及合理饮食率均高于对照组, 各项生活习惯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 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 (P<0.01) 。综上所述, 社区综合干预能够明显改善患者的生化指标及不良生活习惯, 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曹教育.冠心病危险因素的研究进展与护理干预[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 2008, 29 (17) :2129-2130.

[2]程红, 邵华军, 裴咏桢.冠心病危险因素综合干预对预后的影响[J].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 2006, 14 (6) :439-440.

[3]于秀芹, 程红.家庭护理干预对于稳定型心绞痛患者预后的影响[J].河北医学, 2008, 14 (12) :1490-1492.

[4]焦溥蕙.冠心病的预防策略[J].中国老年学杂志, 2005, 25 (7) :860-863.

[5]苏彦芷.护理干预对冠心病心绞痛患者生存质量的影响[J].中国现代医生, 2009, 47 (28) :74-75.

[6]蔡建蓉, 容峰.临床护理路径在冠心病介入治疗中的应用[J].中国现代医生, 2010, 48 (4) :82-83.

综合干预效果 篇11

【关键词】白内障;围手术期;综合护理;干预效果

【中图分类号】R47377【文献标志码】 A【文章编号】1007-8517(2016)18-0056-03

白内障是目前临床中常见的致盲性眼科疾病,常见于老年人,其发病率随着人们生活习惯的恶性改变而增加。目前临床对于本病治疗最为有效的方法是手术治疗,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术联合人工晶体移植术是目前最为常用的治疗方法[1]。虽然手术可有效促进患者视力的恢复,但有一定的创伤性,并且术后还可能发生并发症,大多数患者不可避免地会出现焦虑、抑郁负面情绪,所以,除手术治疗外,护理干预对白内障手术患者术后恢复也至关重要[2]。笔者对42例白内障围手术期患者采用综合护理干预,具体结果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随机抽取本院2014年6月至2016年1月收治入院的白内障患者83例,按照随机双盲法原则将其分成对照组41例和实验组42例。实验组:男19例,女23例,年龄57~83岁,平均(7236±513)岁,病程在7个月至8年,平均(364±190)年,单眼患病31例,双眼患病11例,基础疾病:糖尿病12例,高血压19例,高脂血症11例;对照组:男17例,女24例,年龄56~81岁,平均(7135±504)岁,病程在9个月至10年,平均(404±201)年,单眼患病29例,双眼患病12例,基础疾病:糖尿病13例,高血压15例,高脂血症13例。两组上述资料经统计学分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对照组:围手术期常规护理,做好术前准备,进行手术知识宣教工作,指导患者眼球转动训练,手术过程中配合手术医师完成手术操作,术后告知患者注意事项,密切监测各项生命体征,合理膳食,控制基础疾病,术后并发症予以及时处理。实验组:①术前护理:术前2d由责任护理人员对患者进行心理-行为训练。指导患者进行腹式呼吸。患者取半坐位,左手置入腹部,右手置入胸前,用力吸气,左手感受腹部向上抬,到达最高点后屏气3s,然后缓慢呼气,呼、吸时间比控制在1∶[KG-*3/5]1,每次重复训练10min,每分钟4次,早晚各1次。根据患者情绪的变化,并根据其个人喜好选择合适的音乐帮助患者放松心情。②术中护理:在手术操作的过程中,手术室护士应时刻关注患者的表情变化及其四肢状况,同时予以鼓励患者,可适当按摩其指关节,让患者感受到备受关注和尊重。③术后护理:术后指导患者养成健康、合理的作息时间及饮食习惯,选择合适的卧床体位,并指导患者采用正确的咳嗽及打喷嚏方式。对疼痛的患者可进行全身肌肉放松训练,转移患者注意力。术后指导患者药物治疗,每日滴眼,可遵照医嘱予以患者消炎、止痛以及预防性抗感染治疗。④出院指导:患者出院前,确定术眼情况无异常后方可办理出院,嘱患者多食富含蛋白、维生素且易消化的食物,手术后3个月内避免重体力活动以及低头的动作。

13观察指标主要观察住院时间、术后SAS、SDS评分情况,以及术后并发症情况和患者满意度。SAS:共有20个项目,并采用4级评分,将所有项目得分相加,即粗分,然后125×粗分,取整数即为标准分,得分与焦虑的症状呈正向相关;SDS:总共20题,计分的方式与焦虑评分一致,抑郁指数=粗分/80,标准分为125×粗分,抑郁指数在005以下即为无抑郁,轻度抑郁在050~059,重度抑郁在060~069,重度抑郁在070及以上[3]。满意度则采用本院自制的护理满意度调查表展开,其中包括满意、一般和不满意三个级别。

14统计学分析处理应用统计学软件SPSS 180对研究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x[TX-*3]±s)表示,并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表示,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入院、术后1d SAS、SDS评分变化情况对比入院时两组患者SAS、SDS评分统计学分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过不同方法护理后,均较前改善,且实验组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两组住院时间比较实验组平均住院时间为(403±103)d,对照组为(769±236)d,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3两组并发症发生情况及患者满意度调查结果对比实验组仅1例发生术后感染,发生率为238%(1/42);对照组中出现2例感染、2例头晕、1例畏光,发生率为1220%(5/4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满意度调查对比,实验组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2。

3讨论

随着我国社会人口的逐渐老龄化,白内障的发病率也随之上升。白内障是由多种外界因素导致的晶状体蛋白质变性,进一步出现浑浊现象,随着病情的发展最终会导致患者失明[4]。针对白内障目前尚未发现有效的药物治疗方法,国内外均还处于探究阶段,对于一些早期白内障应用药物可能会延缓疾病发展,且患者视力会得到一定的恢复,但不一定是药物作用的效果,可能是由于白内障疾病本身属于慢性进展的疾病,其发展到某个阶段会暂时停止发展,并且该阶段不会对患者的视力造成威胁[5]。目前临床主要采用超声乳化吸出术联合人工晶体置入术实施治疗,且效果也得到一致认可。但可能患者由于对疾病及手术的认识不足或者存在错误的认识,导致患者存在恐惧、焦虑心理,并且手术不能够完全排除病并发症发生的可能,所以护理干预对患者也必不可少[6]。

在本次研究中,两组患者入院时SAS、SDS评分结果均较高,主要是由于疾病导致患者视力受到严重的影响,加之患者年龄较大,身体各项机能下降,导致情绪较为激动、紧张,加之手术给患者造成的心理压力。然而经过不同方法护理后,患者情况均出现改善,且实验组改善效果显著优于对照组,由此可见予以患者适当心理护理是十分必要的[7]。在手术的过程中指导患者正确的呼吸方式,不仅能够缓解患者的紧张情绪,同时还有助于手术的顺利进行[8]。综合护理干预还能有效降低术后并发症的发生,而这也是患者所希望的。护理质量直接关系到患者的满意度,而患者的满意度也是衡量一个医院发展的重要因素。

综合护理是从疾病、心理、生理、社会等方面实施护理的一种方式。本次研究显示,综合护理干预能够明显缓解白内障围手术期患者的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这主要是因为综合护理干预针对患者的不良情绪实施针对性疏导,让患者缓解内心的焦虑。研究结果还显示,综合护理干预还能有效降低并发症发生率,这主要是在实施综合护理干预时,针对白内障患者进行健康知识宣教,让患者了解日常注意事项,从预防角度使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降低。综合护理干预不仅能够从疾病护理出发,同时还考虑患者内心的感受,让患者在治疗疾病的同时得到关怀,从而提高护理满意度。总之,对白内障患者围手术期实施综合护理干预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的不良心理,促进术后恢复,同时还能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患者满意度,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徐会欣.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围术期护理[J].河南职工医学院学报,2014,26(1):63-64.

[2]徐会欣.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围术期护理[J].河南职工医学院学报,2013,25(6):730-731.

[3]贺美玲,隆春玲,郭志华,等.小组心理干预对空巢老年人焦虑抑郁情绪的影响[J].中华护理杂志,2013,48(5):450-452.

[4]牟娟.综合护理干预对白内障围术期患者遵医行为和术后视力的影响[J].国际护理学杂志,2013,32(4):796-797.

[5]崔丽萍.综合护理措施预防白内障术后并发症效果观察[J].河南职工医学院学报,2013,25(4):488-489.

[6]石永超.临床护理路径在白内障围术期护理中的应用效果[J].河南外科学杂志,2013,19(6):121-121.

[7]蔡爱兰.小切口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564例围术期护理[J].齐鲁护理杂志,2009,15(6):84-85.

[8]姜慧,王凤玲.胰岛素泵在糖尿病合并白内障患者围术期中的应用及护理[J].齐鲁护理杂志,2012,18(29):18-20.

高血压患者社区综合干预效果评估 篇12

为了探索高血压患者在社区的有效管理模式, 我中心于2007年8月—2008年8月对110例高血压患者采取了干预措施, 并进行干预效果评价。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择2007年8月—2008年8月在我中心门诊就诊的高血压患者110例。所有患者高血压病程均在10年以上。

1.2 方法

1.2.1 问卷调查

分别在干预前 (2007年8月) 和干预后 (2008年8月) 进行2次现场问卷调查。高血压患者知识问卷由本中心制定。

1.2.2 医学体检

干预前和干预后分别进行2次医学体检, 现场体检包括身高、体重、腰围、血压、眼底、心电图检查等, 实验室检查包括血糖、血脂等。

1.2.3 干预方法

1.2.3.1 健康教育

根据高血压患者病程、病情严重程度、生活习惯、不良嗜好、既往治疗史及不良反应等制定有针对性的个体化健康指导方案, 提出健康指导建议, 进行面对面、一对一的健康指导;根据患者健康状况适时进行电话健康指导、集体健康教育、聘请专家开展专题讲座;利用广播、宣传板、黑板报、发放宣传画和小册子等, 开展高血压及相关知识有奖竞答;组织适合在社区开展的体育和文娱活动, 如托球比赛、健身操和扭秧歌等。

1.2.3.2 分层管理

按照高血压危险分层方法对高血压患者进行三级管理[5]。根据管理级别按时进行随访, 随访主要内容包括血压、自觉症状、体征、辅助检查、药物及非药物检查、测量血压和空腹血糖等, 将每次随访情况如实记录在随访表内, 根据每个人的健康指导建议询问执行情况, 了解患者自觉症状及药物治疗效果, 必要时调整干预方案, 根据存在的具体问题提出解决方法。

1.3 诊断标准

高血压采用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标准:收缩压 (SBP) ≥140 mmHg (1 mmHg=0.133 kPa) 和 (或) 舒张压 (DBP) ≥90 mmHg或正在服用降压药者。糖尿病采用国际通用诊断标准:两次空腹血糖≥7.0 mmol/L或糖耐量试验, 餐后2 h血糖≥11.1 mmol/L。体质量指数 (BMI) <18.5 kg/m2为体重不足, 18.5 kg/m2~23.9 kg/m2 为正常, 24.0 kg/m2~27.9 kg/m2为超重, ≥28.0 kg/m2 为肥胖。血脂异常:采用1997 年血脂异常防治建议诊断标准:三酰甘油 (TG) >1.7 mmol/L或总胆固醇 (TC) >5.2 mmol/L或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HDL-C) <0.91mmol/L或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LDL-C) >3.12 mmol/L。

1.4 质量控制

参加社区高血压干预的所有专业技术人员, 均由北京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慢性病研究所进行培训, 培训后现场练习, 由专家考核合格后上岗。血糖、血脂等生化指标检测按常规要求进行质控, 绘制质量控制图。现场体检项目如身高、体重、血压等, 按质控标准 (±1 cm、±0.2 kg、±6 mmHg) 进行质控。调查问卷按质控标准 (每份问卷空项、填写不清或逻辑错误≤1项) 进行质控。

1.5 统计学处理

用EpiData 3.0软件建立数据库, 对调查问卷及干预资料进行双人双机录入, 逻辑纠错。采用SPSS 13.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2 结 果

2.1 一般人口学情况

基线时参加调查并进行社区干预的高血压患者共115例, 其中5例资料不全 (1例意外去世, 4例地址变更) , 共资料完整者110例。男性48例, 女性62例;年龄60岁~73岁 (65.8岁±5.8岁) , 男性 (63.9±4.6) 岁, 女性 (66.1±6.2) 岁。

2.2 高血压患者合并其他疾病情况

合并糖尿病9.01%, 脑卒中4.50%, 血脂异常71.17%, 超重或肥胖65.77%, 冠心病6.31%。

2.3 高血压相关知识知晓率比较

在高血压诊断标准、主要症状、危险因素、主要损害器官、高血压不能根治、服降压药感觉良好后仍需坚持用药等方面, 除遗传是高血压危险因素的知晓率无差别外, 其余知识的知晓率在干预前后差别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1) 。详见表1。

2.4 非药物治疗依从性比较

干预前后患者在控制体重、限制食盐、增加运动、限制饮酒、戒烟和保持心理平衡等方面的使用率均上升, 除限制饮酒和戒烟外, 其余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干预后随着高血压知识知晓率的提高, 患者的依从性也相应提高, 使得非药物疗法的使用率增高 (见表2) 。

2.5 复查率、药物治疗率和血压控制率比较 (见表3)

2.6 血压、BMI、腰围、血脂水平比较

干预后SBP和DBP较干预前分别下降了8.07 mmHg和5.47 mmHg, 差别有统计学意义 (P<0.01) 。TC、TG、HDL- C和LDL-C干预前后差别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详见表4。

3 讨 论

高血压是常见的心脑血管疾病, 也是引起其他心脑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之一[6,7,7]。本研究中社区高血压患者合并糖尿病、血脂异常、超重或肥胖的患病率分别为9.01%, 71.17%, 65.77%, 高于农村平均水平 (5.13%, 49.61%和46.32%) [8]。在高血压干预工作中, 针对每个患者存在的危险因素提出具体的健康促进建议, 使患者可以参照执行, 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 是行之有效的干预方法。本研究通过为期1年的健康教育、分层管理的社区综合干预随访工作, 使得患者非药物疗法依从性、血压控制率以及对高血压等慢性病的相关知识知晓率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为高血压患者制定个体化的健康指导方案、定期随访干预、开展健康教育等综合干预措施是高血压防治工作最有效的手段[9], 也是高血压基层防治的最佳途径。目前高血压等慢性病已成为社区居民最关心的健康问题, 因此, 充分利用居民关注慢性病防治的有利契机, 继续开展社区高血压综合干预并不断扩大对目标人群的管理量, 对降低高血压发病率、减少并发症、降低病死率、提高人群健康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摘要:目的对社区高血压患者实施综合干预, 并对干预效果进行评估。方法对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确诊的110例高血压患者进行为期一年的社区综合干预, 包括健康教育、药物治疗、行为干预和定期随访, 并且于干预前后对患者进行问卷调查和医学体检, 评价其干预效果。结果参加社区综合干预的高血压患者综合干预1年后, 患者血压显著下降;高血压等相关慢性病知识知晓率有显著提高。患者的不良行为如饮酒、过量食盐、不规则服药、缺乏体力活动的人数与干预前相比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高血压患者实施综合干预对血压控制、改善认知状况具有积极作用。

关键词:高血压,社区,综合干预,效果评价

参考文献

[1]洪昭光.全科医学前景广阔[J].中华全科医学杂志, 2002 (1) :36-37.

[2]钱用红, 李夫艳.高血压病营养教育现状的调查与分析[J].卫生职业教育, 2004, 6 (6) :80-81.

[3]刘泽军.2002年北京市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调查报告[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6:83.

[4]顾同进, 殷民德, 郑松柏.现代内科疾病诊断与治疗[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2004:73-80.

[5]刘力生, 龚兰生, 孔灵芝, 等.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M].北京:北京市卫生局, 1999:18.

[6]吴和弟, 周干.高血压左心室肥厚与脑卒中的关系探讨[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2007, 5 (9) :892-893.

[7]黄建龙, 李云辉, 林中平.中西医结合治疗高血压性脑出血51例疗效观察[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2007, 5 (11) :1054-1056.

[8]王秀林, 解春新, 黄苹, 等.2002年昌平区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调查报告[J].中华临床医学杂志, 2005, 6 (2) :126-128.

上一篇:悲观主义者下一篇:保密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