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干预管理(精选10篇)
综合干预管理 篇1
代谢综合征(MS)是一组以肥胖、血脂紊乱、血压异常、血糖升高等表现为主的代谢紊乱症候群,是多种心血管疾病的代谢危险因素在个体内集结的状态[1]。MS已呈全球流行趋势,是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Ford等学者研究数据显示,美国成年人MS患病率为34.30%[2]。多个流行病学研究显示,我国MS患病率则为14.6%~37.36%[3,4,5]。生活方式调整、健康教育及药物干预是预防与治疗MS的常用方法,我们采用社区综合管理模式,评价其对老年MS患者的干预效果,为MS的社区防治提供依据。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2014年7月—2015年3月选取我院收治的老年MS患者86人作为研究组,同时选取老年MS患者86人作为对照组。所有入选者均具备以下条件:①年龄≥60岁;②符合MS诊断标准,MS诊断标准参照《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关于代谢综合征的建议》[6];③近期无心血管意外发生者;④无恶性肿瘤、感染等严重躯体疾病者;⑤知情同意且可配合完成此次研究者。两组老年MS患者性别、年龄与文化程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1.2 方法
1.2.1 社区综合干预模式
成立MS社区管理小组,成员包括心血管专科医师、内分泌专科医师、专科护士、健康管理师、营养师、社区医务工作人员。研究组在对照组常规的药物治疗与随访基础上,由MS管理小组给予一系列的社区干预活动,干预期限为6个月,具体干预措施可分为:①建立老年MS患者社区综合管理档案,包括患者的基本信息,血压,血糖,体重指数(BMI),血脂,饮食及运动信息,用药记录等;②健康教育:编制MS健康教育需求问卷确定实施健康教育的时间、内容、方式等;制定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个体化的健康教育方案,讲解MS定义,血压、血糖、血脂与体重的监测方法与正常值,合理膳食与适当运动等知识;依据健康教育目标计划进行效果评价,征求患者、家属及MS干预小组成员的建议修改补充,不断完善健康教育方案。③饮食指导:均衡饮食的原则,按照三大营养素进行能量分配,限制钠盐的摄入,增加蔬菜水果的摄入,发放自行设计编制的《食物营养成分表》,指导患者运用等量食物交换法分配三餐,保证食物摄入的多样性。④运动干预:遵循个体化、由低强度到高强度的循序渐进原则,依据患者的年龄、性别、身体健康情况选择合适的运动方式,指导患者自查心率的方法,依据心率确定运动量(适宜心率=170-年龄),运动方式以慢跑、步行、太极拳等有氧运动方式为主,频率3~5次/周,30~60 min/次。⑤纠正不良生活方式,如戒烟、限制饮酒等。⑥用药指导:依据患者血糖、血压、血脂等的动态变化调整患者的用药种类与剂量,观察药物可能产生的不良反应,制定最大治疗效益、考虑患者经济能力、安全人性的个体化药物治疗方案。
1.2.2 评价指标
检测MS患者的BMI,甘油三酯(TG),收缩压(SBP)、舒张压(DBP)、空腹血糖(FPG)、24 h尿蛋白(24 h UAlb),BMI采用欧姆龙超声波身高体重仪HNH-318测量,血压采用欧姆龙全自动医用电子血压计HEM-9020测量,TG、24 h UAlb、FPG采用用罗氏MODULAR P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代谢异常评分(DS)包含有4个条目(SBP或DBP异常、TG或HDL-C异常、BMI异常、24 h UAlb异常),每个条目计1分,总分为0~4分[7];稳态胰岛素评估模型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是评价机体对胰岛素反应减退的有效指标[8],计算公式为空腹血糖×空腹血胰岛素/22.5,空腹血胰岛素采用ADVIA CENTAUR XP全自动化学发光免疫分析仪检测,HOMA-IR数值越高则表明该患者胰岛素抵抗程度越高。
1.3 统计学分析
应用SPSS l7.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两组老年MS患者的一般资料以均数、频数等描述分析,资料的比较采用t检验或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干预前后老年MS患者代谢指标的比较
干预前不同组别MS患者BMI、TG、SBP、DBP、FPG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干预后不同组别MS患者BMI、TG、SBP、DBP、FP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2.2 干预前后老年MS患者代谢异常评分与HOMA-IR的比较
干预前两组老年MS患者代谢异常评分与HOMA-IR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两组老年MS患者代谢异常评分与HOMA-IR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注:BMI—体重指数;TG—甘油三酯;SBP—收缩压;DBP—舒张压;FPG—空腹血糖。
注:BMI—体重指数;TG—甘油三酯;SBP—收缩压;DBP—舒张压;FPG—空腹血糖。
注:HOMA-IR—胰岛素抵抗指数。
3 讨论
MS常见于老年人群,是心血管疾病的独立危险因素,其各组分(糖尿病、高血压、血脂紊乱与肥胖)均与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密切相关[9]。老年人由于年龄、教育水平、身体健康水平的差异及伴有的慢性病增多导致其较中青年人更难控制代谢紊乱[10]。MS患者的高糖与高胰岛素血症可通过氧化应激途径损害血管内皮功能,加之血压升高的共同作用可加快血管动脉粥样硬化炎性反应的发生与进展,且MS患者血压升高导致的肾小球入球小动脉损害或粥样硬化及血糖升高引起的肾脏一系列病理生理改变均可损害患者的肾功能[11]。
此次研究显示,社区综合管理可有效降低老年MS患者的BMI、TG、SBP、DBP、FPG水平(P≤0.05)。社区综合管理服务模式可对老年MS患者的健康危险因素进行全面的管理,调动个体及集体的积极性利用有限的资源来达到最大的健康效果[12]。通过健康教育、饮食指导、运动干预等相关社区干预措施提高老年MS患者的疾病知晓率、空腹血糖控制率、自我监测实施率、健康生活方式形成率等,有效控制代谢异常。目前我国社区老年MS患者综合管理水平低且干预力度弱,社区卫生服务人员缺乏专业的MS干预知识与技能,MS干预的具体职责不明确,缺少人力、物力、财力及环境的支持。应将MS管理纳入慢病防控体系中,加强对社区医务人员MS干预的相关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培训,帮助社区老年MS患者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提高其健康意识水平。此次研究显示,社区综合管理可有效降低老年MS患者的代谢异常评分与胰岛素抵抗程度(P≤0.05)。该研究结果与Goodpaster等学者的研究结果较为一致,Goodpaster等研究显示通过饮食与运动干预MS患者的胰岛素敏感性提高39%~59%[13]。社区综合管理通过食物交换法技能的指导,充分发挥患者的主观能动性提高饮食的自我管理能力,减少老年MS患者脂肪的摄入,脂肪摄入过多是胰岛素抵抗形成的重要因素[14]。社区综合管理通过患者的饮食自我记录动态调整饮食方案,加强与患者的沟通、解释与指导,帮助其建立长期饮食控制的信心,且老年MS患者通过运动指导增加了运动的时间与频率,运动可增加肌肉、脂肪等机体外周组织胰岛素受体的结合力,降低胰岛素抵抗[15]。
综上所述,社区综合管理可有效控制老年MS患者的代谢异常,改善其健康状态。应加大社区卫生服务的投入,积极探讨更为完善的社区MS管理模式,通过社区早期干预提高老年MS患者的预后。
作者声明
本文无实际或潜在的利益冲突
综合干预管理 篇2
摘要:目的 研究分析综合护理干预措施对预防重症加强护理病房(ICU)综合征的应用价值。方法 151例ICU收治的患者, 采用双盲对照法随机分为观察组(76例)与对照组(75例)。对照组采用ICU重症常规护理模式进行服务干预, 观察组采用综合护理干预措施进行服务, 对比两组患者对护理质量的满意度及ICU综合征的发生情况。结果 两组患者ICU综合征发生率对比, 观察组显著低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9614, P=0.0083<0.05)。观察组患者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0.7831, P=0.00102<0.05)。结论 综合护理干预措施对预防ICU综合征的发生具有良好效果, 同时规范、优质的护理也促进了护患关系和谐, 值得推广应用。
关键词:ICU综合征;预防对策;满意度;护理干预
ICU综合征的发生可造成重症患者其他并发症率提高, 不利于后期治疗恢复, 严重者可造成心理、认知功能障碍, 影响患者后期生活质量[1]。对此如何预防ICU综合征的发生成为当前重症医学科护理学中较为关注的`课题, 本文回顾分析151例重症医学科收治的患者临床资料, 采取综合护理干预措施进行服务, 其有效避免了患者发生ICU综合征, 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一、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取本院9月~3月ICU收治的患者151例, 男73例, 女78例, 年龄19~67岁,平均年龄(51.7±6.5)岁, 其中手术患者69例, 危重症患者82例, 已排除精神、认知功能障碍, 重症无意识患者。采用双盲对照法随机分为观察组(76例)与对照组(75例)。对照组中男36例, 女39例, 年龄19~66岁,平均年龄(52.4±6.1)岁;观察组中男37例, 女39例, 年龄20~67岁,平均年龄(51.1±6.9)岁。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病情等一般资料对比,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
1. 2. 1 对照组 采用ICU重症常规护理模式进行护理服务。
1. 2. 2 观察组 针对重症患者心理干预、环境以及病症特点等制定全面综合性个体化护理措施进行服务, 具体如下:①认知、心理干预。ICU收治的患者多为病情危重者, 其心理状态普遍存在一定压力, 同时这种心理状态也与患者自身对病情的了解认知情况及文化知识水平相关。其贝克认知法早已证实错误的认知可造成自错误的判断与推论, 导致负面的情感和行为。重症患者普遍对自身病情知之甚少, 其心理多伴有紧张、焦虑之感, 若得不到有效疏导可引发抑郁恐惧等情绪;因此医护人员可在患者入院后对相关疾病及治疗过程给予相关知识宣教, 给予一定的关心与鼓励支持, 行针对性进行心理疏导, 促进患者积极配合治疗。②行为护理。护理人员在患者病情允许的状态下, 可鼓励其适当进行肢体活动, 增加自身主观能动性。比如适当帮助患者翻身, 床上适度伸展四肢, 指导患者采用合理的体位配合治疗;另外在护理期间护士还需注重观察记录患者情绪、认知方面情况, 若患者出现失眠、抑郁、焦躁、抵触ICU治疗等异常情况时, 需立即报告医生进行相关处理, 给予行为、情绪疏导干预。③环境干预。重症医学科的环境对于患者治疗具有明显影响, 护理人员可通过加强病区环境的清洁, 合理控制病室温度, 调节照明设备亮度, 避免光照源刺激患者双眼, 严格保持昼夜规律;另外根据患者病情不同规范划分病区, 必要时可采用屏风或布帘进行隔挡, 减少患者间不良反应或情绪的影响刺激。④音乐情感支持。在治疗期间可采用音乐疗法缓解患者情绪, 如定时在病区播放轻柔、舒缓的轻音乐, 同时护理人员采用柔和、诚恳的态度与患者交流, 倾听患者在治疗期间所承受的疾病痛苦, 让患者充分释放心中的负面情绪, 通过针对患者心理及生理需求进行全面细致的护理, 来提升患者治疗信心。
1. 3 观察指标 采用ICU意识模糊评估量表(CAM-ICU)来评估本次研究中患者是否存在ICU综合征, 并通过自制问卷调查表评估症状患者对ICU治疗期间护理服务质量的满意情况。
1. 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对研究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二、结果
两组患者ICU综合征发生率对比 观察组ICU综合征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9614, P=0.0083<0.05);通过满意度问卷调查, 观察组患者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0.7831, P=0.00102<0.05)。见表1。
三、小结
重症医学科作为医院拯救患者生命最为主要的战场, 其各种设施、治疗、护理手段均将抢救生命作为主要目的[2]。因此ICU病区各类医疗设备较多, 造成患者病区活动受到限制, 加之病区环境的陌生及各类指示灯、报警噪音等产生以及与亲属的隔离, 无法进行良好的交流等因素均会对患者造成巨大心理压力, 部分患者因而产生认知功能紊乱或行为异常等变化。这类负面心理可导致患者情志失畅, 机体免疫能力降低, 不利于治疗恢复, 更甚者易造成病症进一步扩展加重[3]。而本院采取综合护理干预模式来防治重症患者发生ICU综合征的情况, 有效缓解、消除了患者负面心理, 降低心理压力, 为患者树立了战胜疾病的信心。
综上所述, 综合护理干预措施对预防ICU综合征的发生具有良好效果, 同时规范、优质的护理也促进了护患关系和谐, 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崔轮盟, 郭永波, 张磊, 等.对ICU 综合征护理干预的探讨.中国药物经济学, (1):331-332.
[2] 张晶晶, 张志刚.早期护理干预对预防ICU综合征的研究.护理实践与研究, , 6(7):55-57.
社区高血压综合干预的体会 篇3
方法:于2000年3月在双桥新村进行全面健康体检及高血压知晓率、治疗率、控制率的调查,了解该社区基本健康状况和高血压知晓率、治疗率、控制率。通过5年的干预包括对双桥新村社区人口进行在治疗高血压的同时,干预患者检查出来的所有危险因素,并适当处理病人同时存在的各种临床情况。对于一般高血压患者降压目标应是140/90mmHg以下,而对于合并糖尿病的病人,血压应降至130/80mmHg以下。具体措施如下。
预防策略包括三方面:①全人群策略:旨在改变全人群的生活方式和环境,以普遍降低危险因素水平,增进人群健康。②高危策略:对检出的高危对象,如高血脂、肥胖、糖尿病和吸烟者,进行针对性的处理和健康教育。以上两部分属一级预防。③二级预防:对已有高血压病者预防其并发症和病情发展加重。第2、3两部分是针对个体的预防。
高血压诊断标准和分类:①诊断标准:不同日多次测收缩压水平≥140mmHg;舒张压水平≥90mmHg或正在服用降压药物。②血压的分类:(见“中国高血压的定义及分类”)。
高血压的危险因素:吸烟、血脂紊乱、糖尿病、年龄>60岁,男性或绝经女性、有心血管家族史而且患高血压年龄女性<65岁男性<55岁。
高血压危险因素分层:(见“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中的危险度分层”)。
高血压患者的评估和分组管理:按照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治疗流程结合本社区特点。
高血压患者分组管理:①管理对象:
重点管理对象:常住本社区并在本社区就诊和维持治疗的高血压患者,由本社区实施分组管理。
一般管理对象:常住本社区,不在本社区就诊的高血压患者不纳入分组,每年进行1次随访管理。
管理分组:一组(重点组):全年血压控制不良和尚可的高危层和很高危层患者、血压控制不良的中危层患者,每半月进行1次随访管理。二组(好转组):全年血压控制优良的高危层和很高危层患者、控制尚可的中危层患者和血压控制不良的低危层患者,每月进行1次随访管理。三组(稳定组):全年血压控制优良和尚可的低危层患者和血压控制优良的中危层患者,每3个月进行1次随访管理。
不定期转组:管理过程中发现二组、三组患者病情突然恶化,出现心脏病、脑血管疾病等高血压临床相关疾病时,重新确定其危险分层,并从下月起纳入一组(重点组)随访管理。
高血压治疗:非药物治疗见表1。
药物治疗:①高血压药物治疗的基本原则:a.以最小有效剂量开始,在不出现明显不良反应的情况下,可逐渐加量,达到最佳效果。b.如果第1种使用的药物降压效果不明显,或有不良反应时,应改用第2类药物,而不是增加药物的剂量和加用第2类药物。c.为达到最大的降压效果,同时减少不良反应,通常使用作用机制不同的两类或两类以上药物,以小剂量联合。采用长效药物,1日1剂,提供24小时持续控制血压。②配伍原则a.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或血管紧张素Ⅱ受体阻滞剂)与利尿剂;b.钙拮抗剂与β-阻滞剂;c.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与钙拮抗剂;d.利尿剂与β-阻滞剂;e.α-阻滞剂与β-阻滞剂。
健康教育:高血压危象,对患者的健康甚至生命造成直接威胁之外,更主要的是引起心、脑、肾等器官以及血管损伤为主要病理改变的器官损害,进而引起上述器官各种疾病的发生,甚至危及生命,造成对人类健康的间接威胁。对35岁以上就诊病人中血压偏高而确诊者,予以行为干预和健康生活方式指导。对高血压患者每一季度开展一次形式多样的高血压防治知识讲座,让患者了解积极地治疗和控制高血压,并不仅仅在于减少高血压的直接危害,更重要的是通过控制血压达到一个平稳的较低水平来预防和减少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减少其间接危害。建立高血压患者俱乐部,让患者之间、患者和医务人员之间有交流和沟通的机会。
结 果
通过5年(2000年3月~2005年3月)的全面干预,双桥新村社区人群对高血压的知晓率由36.8%升至82.6%,治疗率由26.4%升至68.2%,控制率由15.7%升至42.3%,社区全人群的高血压发病率由36.8%降至23.7%。
讨 论
综合干预管理 篇4
1 具体做法
1.1 健全组织, 加强领导
为确保项目的顺利实施, 加强与政府部门的沟通, 多次组织召开座谈会, 使领导充分认识到高血压病造成的经济损失已严重阻碍了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 高血压的社区综合防治必须建立规模化、规范化的信息化管理网络, 下发了北苑办《关于成立义乌市北苑街道高血压社区综合干预领导小组的通知》[2007]57号, 制定了北苑高血压社区综合干预信息化管理实施方案。
1.2 全面实施高血压社区综合干预方案
成立以省、市心、脑防办专家为依托、北苑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枢纽、社区责任医生团队成员为基础、高血压患者和家属共同参与的高血压康复、指导、保健管理网络, 努力做好查、管、治3个环节。严格执行35岁以上就诊病人测血压制度, 利用日常的门诊、农民健康体检等多种途径发现新病例, 从高血压患者具体情况出发, 进行多形式、多方面干预, 提高高血压的知晓率、服药率和控制率;利用现有一切社区慢性病综合管理系统对患者进行规模化、规范化、信息化管理, 为有需求的患者提供送医送药服务, 积极开展家庭病床医疗康复服务;加强质量控制, 每月随机抽查20名管理对象, 了解按时随访、表格填写、健康教育、规律服药情况。
总结以往工作经验, 结合实际制定了《北苑全民健康生活方式行动实施方案》, 广泛发动社会力量, 创造支持性环境, 形成互促互动的良好效应。每完成一个社区、村 (居) 的健康体检任务后, 认真分析健康体检结果, 组织专家举办有针对性的健康知识讲座, 尽量采用口语式, 图像式或肢体语言形式, 为每个居
(1) 义乌市北苑中心卫生院
浙江义乌322000民提供一个交流与互动的平台;责任医生团队成员不定期主动上门随访, 提供个性化健康处方, 采用面对面的健康教育形式来改变居民不良的生活行为习惯, 以控制高血压发病率。
1.3 加强学习培训
2006年10月, 我中心承办了义乌市基层高血压知识培训班;2007年6月由院长亲自带队, 组织人员参加项目集中培训, 并邀请卫生部心血管病防治研究中心朱曼路一行及省心脑血管病防治中心唐新华主任等专家来中心技术指导和业务培训;2008年6月, 由省心脑血管病防治中心主办, 我中心与义乌市卫校协办, 成功举办了高血压及相关疾病诊疗进展培训班, 全市200余名医务人员参加了培训。
1.4 加大经费投入
根据上级文件精神, 我市开展第一轮农民健康体检的项目仅有三大常规、肝胆B超、胸透、心电图、物理检查。为实施高血压规范化管理项目, 中心投入10余万元为辖区高血压、糖尿病患者免费检查血脂全套、空腹血糖, 并为每个社区卫生服务站配备了快速血糖检测仪。充分利用高血压防治中心成立周年纪念日、全国高血压日等, 开展系列活动, 如在市民广场进行宣传、举办大型专家义诊咨询活动和健康知识讲座, 仅2008年就投入5万余元。项目启动以来, 已先后投入20万元左右。
1.5 积极开展高血压病友会、糖尿病俱乐部活动
结合2007年病友会活动开展情况, 2008年对高血压病友会和糖尿病俱乐部进行整合, 制定了周密的年度活动计划。其中6月份采用高血压、糖尿病防治知识有奖竞答的形式开展活动, 对往年有关健康知识讲座内容进行了系统回顾, 大大提高了学习效果。
1.6 加强督查考核
2008年修改完善了《奖惩条例》、《综合目标管理责任制考核实施方案》、《责任医生专项奖惩 (量化考核) 办法》、《积分制评定方案》, 把高血压社区综合干预考核指标作为社区卫生服务工作人员能力测评的重要内容, 评定成绩列入单位人事档案管理, 作为外出参观学习、进修、职称晋升和职务聘用的重要依据, 末位人员取消年度评优评先资格。信息员、质控员不定期浏览“U1000”系统, 查看等待随访情况及随访内容, 核实规范化管理符合率, 及时督促整改。对督查结果进行定期通报, 表扬先进, 鞭策落后, 奖惩分明。
2 讨论
虽然我们付出了很大的努力, 但仍有一半左右的高血压患者血压控制不理想。究其原因, 我们发现有的与药物有关, 如用药剂量过小、合并用药不合理、使用了有升压作用或干扰降压药疗效的药物等;有的与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有关, 如患者未理解医嘱或记不清医嘱、忘记服药、缺乏高血压防治基本知识等;更为重要的是部分高血压患者对高血压的危害性认识不足, 明明知道自己有不良的行为习惯和健康危险因素, 因为害怕长期治疗有副作用, 服药带有很大的随意性和盲目性, 表现在不难受不服药, 血压正常就停药, 按广告或亲朋好友的介绍服药而不按医嘱服药。诸多因素, 导致高血压患者危险因素改变率、规律服药率、正确用药率、控制率较低。
综合干预管理 篇5
摘要:目的 探讨促进艾滋病母婴阻断成功的综合干预措施,并对其干预后的效果进行评价。方法 通过调查并随访本地区54例艾滋病感染孕妇,明确其阻断艾滋病母婴传播的综合干预措施及其阻断临床效果。结果 PMTCT综合干预措施实施后,调查的54例艾滋病感染孕妇中,仅有1例阻断失败,阻断成功率达98.15%,母婴传播仅为1.85%。结论 PMTCT综合干预措施的实行是阻断艾滋病母婴传播的良好措施,取得了显著成效,对促进艾滋病母婴传播阻断成功具有重大意义。
关键词:艾滋病;母婴传播;孕妇;综合干预
中图分类号:R473.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1959(2017)18-0130-02
自1985年我国发现首例艾滋病患者以来,艾滋病在我国的传播呈逐年增长趋势,据保守统计,截至2011年,我国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病人累计报告七十多万例[1]。世界卫生组织指出,实施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PMTCT)综合干预措施可以有效减少艾滋病的母婴传播[2],因此近年来我国在PMTCT方面不断加大投入,并发布相关政策,进行了大量的工作,收效良好。艾滋病的主要传播途径之一是母婴传播,也是年龄在15 岁以下儿童感染艾滋病病毒的主要途径。因此,母婴阻断综合干预措施的建立和实施对降低艾滋病母婴传播和保护妇女儿童的身体健康以及减少艾滋病造成的危害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调查并随访了本地区54例艾滋病感染孕妇,评估其综合干预措施的临床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调查了本地区2010~2013 年各医疗机构收治的54例感染HIV 病毒孕产妇,年龄23~34岁,平均年龄(28.4±4.6)岁;28例为初中以下文化水平,17例为高中文化水平,9例为大专以上文化水平;54例艾滋病孕妇均无其他妊娠合并症,进行母婴阻断综合干预措施时,15 例怀孕0~28 w,33例怀孕28~40 w。
1.2方法
1.2.1艾滋病母婴传播预防知识宣传 全市范围通过广告、海报、卡片、宣传册及相关节目和课程等形式展开广泛的艾滋病预防及艾滋病母婴传播预防知识,使得艾滋病预防知识深入人心,特别是对于育龄期妇女进行重点宣传和关注。确保育龄期妇女在妊娠前就已经了解艾滋病的预防知识和艾滋病的母婴传播方式及其危害。
1.2.2孕产妇艾滋病筛查和系统管理 对全市的孕产妇产检时进行免费HIV抗体筛查,在产科门诊等医疗保健部?T完善妊娠检查措施,并在第一次产检时建立个人档案,对查出HIV阳性孕产妇实行系统管理,严格保密措施,及时进行阳性结果告知,将资料上报疾病控制中心进行备案,制定相关干预措施,为干预对象提供完善的艾滋病咨询和检测,在尊重保障患者隐私的前提下为孕产妇及其家属进行相关知识的宣传教育,使其充分认识艾滋病对产妇和胎儿的危害,帮助其选择适合自身情况的妊娠计划和干预措施,并提供心理、情感的关怀和支持。
1.2.3妊娠期干预 在遵循知情同意的原则下,对选择终止妊娠者提供计划生育服务,安排其尽快进行相关手术。并在术后给予提供完善的避孕咨询和指导,并将资料纳入疾病控制中心的综合管理体系。对选择继续妊娠者提供免费的药物干预,并进行规范的管理,为其提供充分完善的孕期保健服务,给予孕期的心理、保健的指导、住院分娩、产科干预、合理优化饮食。确保孕产妇知情的情况下,讲解艾滋病母婴传播阻断的具体方法和利弊,与产妇沟通选择分娩方法。对于产道分娩采取尽量缩短生产过程、避免宫缩和产科损伤的原则进行生产。
1.2.4产后干预 产后安排专人对产妇进行随访管理及保健指导。对于进行剖腹产的的新生儿断脐应远离母体端,及时为新生儿清除产妇血液、羊水等体液、分泌物。新生儿出生后注意清洁保暖,及时接种乙肝等预防疫苗。根据母亲和新生儿产期用药和身体情况为新生儿服用预防性药物。所生儿童的免费检测、免费的儿童生长发育监测及保健服务。新生儿的喂养采用人工喂养,避免使用母乳或混合喂养,为新生儿提供免费奶粉和相关喂食指导。
1.2.5后期随访 建立完善的随访机制有助于产后艾滋病预防。产妇出院前3个月,每月随访1次,以后每3个月随访1次,直至新生儿18个月。当地疾病控制中心对12个月和18个月大的新生儿进行HIV抗体检测,登记管理,阴性新生儿可按常规管理,阳性反应新生儿纳入艾滋病综合防控体系进行管理。
2结果
PMTCT综合干预措施实施后,调查的54例艾滋病感染孕妇中,仅有1例阻断失败,阻断成功率达98.15%,母婴传播仅为1.85%。
3讨论
艾滋病的主要传播方式为血液传播、性传播以及母婴传播。艾滋病母婴传播是指妇女在怀孕、分娩或哺乳等过程中将艾滋病病毒传染给胎儿或婴儿的过程[3]。通过母婴传播感染艾滋病的儿童占90%,成为儿童艾滋病传播的主要途径。因此,采取阻断母婴传播途径的有效措施将对降低儿童患病几率有重大意义。研究显示,未进行干预的艾滋病母婴传播率为20%~40%,而对艾滋病母婴传播提前提供有效的综合干预措施可以将转播率降至5%以下[4-5]。2003年起,我国采取“四免一关怀”的艾滋病预防政策,对全国PMTCT工作提出具体实施要求,几年来,我国卫生部门对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做了重要的工作,至2009年,我国将艾滋病母婴传播预防工作纳入医改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并加大财政投入,给予育龄孕产妇免费提供艾滋病咨询指导、筛查,并对艾滋病孕妇免费提供相应的干预措施服务。
艾滋病母婴阻断措施主要包括早期进行HIV检测和早期进行干预以及适当使用抗反转录病毒药物。有研究显示,在孕期即对艾滋病感染孕产妇进行综合干预如提供疾病咨询、HIV检测、使用药物预防、保障安全分娩、倡导人工喂养以及提供心理辅导和情感关怀等,可使艾滋病母婴传播的发生率明显降低[5]。本研究调查了本地区54例艾滋病感染孕妇实行阻断艾滋病母婴传播的综合干预措施及其阻断临床效果,结果显示,54例艾滋病感染孕妇均接受了不同程度的阻断母婴传播的综合干预措施如艾滋病预防知识宣传、HIV 抗体的免费筛查、免费的药物干预以及健康指导等,其艾滋病母婴传播阻断成功率达98.15%,母婴传播仅为1.85%。这表明了对艾滋病孕妇采取综合干预措施阻断母婴传播收效良好。
综上所述,对艾滋病孕妇采取阻断母婴传播的综合干预措施,能有效预防艾滋病的垂直传播,减少对妇女以及儿童的影响,在国家PMTCT政策的支持下,各地应广泛采取综合干预措施,最大程度地避免艾滋病垂直传播,并将之推广应用,使全社会受益。
参考文献:
综合干预管理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8年8月—2011年10月共收治糖尿病并发肺结核102例, 男64例占62.8%、女35例占37.2%;年龄范围22~81岁, 平均59.03±12.9岁, 102例糖尿病人全部并发肺结核, 均为继发型肺结核, 合并空洞65例, 伴有胸腔积液11例, 肺结核均为初治。降糖治疗首选胰岛素, 根据病情给予个体化方案。肺结核治疗采用雷米封、利福平、乙胺丁醇、吡嗪酰胺、链霉素 (HREZS) 4联联合化疗, 疗程9~12月。农村病人和城镇病人分别占79.4% (81/102) 、20.6% (21/102) 。
1.2 研究对象
分别按照2007年版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4] 和2008年版中国结核病防治规划实施工作指南制定的诊断标准[5], 确定纳入对象。排除妊娠糖尿病。
1.3 健康教育模式及内容
对糖尿病并发肺结核患者实施健康教育, 在对糖尿病、肺结核病人知、性、行问卷调查的基础上, 坚持针对性、普适性和个体化原则, 将糖尿病、肺结核防治知识, 采取不同教育方式 (随访、面谈、个体化教育、集中教育、病员间教育) 进行健康教育。
1.4 干预效果评价指标
1.4.1 糖尿病和肺结核认知、行为改变指标。
1.4.2 血糖及糖化血红蛋白控制指标。
1.4.3 肺结核疗效指标 ①痰菌阴转情况;②临床影像指标:明显吸收:病变吸收1/2及以上者。吸收:病变吸收不足1/2者。无改变:病变无变化者。恶化:病变增大或出现新病变者;③空洞变化指标: 闭合: (包括瘢斑和阻塞愈合) 或消失, 缩小:空洞平均直径缩小1/2及以上者, 无改变:空洞平均直径缩小不足1/2者。
1.4.4 自我管理能力指标 将营养饮食、适量运动、规范用药、自我监测、糖尿病急性并发症先兆症状识别与处理、糖尿病与肺结核认知度等6个方面管理情况按积分法计算, 每项:理想3分、合格2分、不合格1分。6个项目:总分18~16分为理想, 15~12分为合格, 11~6分为不合格。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3软件分析, 独立样本剂量治疗t检验, 自身对照计量计数资料分别进行配对t检验、χ2检验。
2 结果
2.1 血糖控制情况
2.1.1 病人入院时 (干预前) 平均空腹血糖为9.9±5.1mmol/L、餐后两小时血糖为15.97±5.8 mmol/L。
2.1.2 病人入院 (干预前) 、出院时 (干预后) 、随访时空腹与餐后血糖水平控制达标率比较:见表1、2。
2.1.3 糖化血红蛋白检测情况:入院和随访6个月时67例糖化血红蛋白检测达标率分别为:14.9% (10/67) 、50.8% (34/67) , 相互比较χ2=14.49, P<0.01。
2.2 肺结核临床疗效
67例随访病人肺部病变变化情况:临床治愈17例占25.4%, 明显吸收31例占46.3%, 吸收11例占16.4%, 无变化5例占7.5%, 恶化3例占4.4%。6个月痰菌阴转情况:随访痰菌阴转率为83.3% (45/54) 。
2.3 问卷调查情况
糖尿病病人饮食管理能力情况:见表3。
干预前后抑郁自评量表 (SDS) 评分分别是:55.15分、39.53分, 干预后下降28.3个百分点。
干预前后结核病认知度评分分别是:83.07分、98.79分, 干预后上升18.9个百分点。
2.4 随访情况
102例病人6个月随访率为65.7% (67/102) , 在失访的35例病人中, 死亡4例, 占3.9%、拒访6例, 占5.9%、失去联系24例, 占90.2%。
2.5 自我管理能力评价
根据本项目研究结果, 对照我们制定的评价自我管理能力指标。在67例随访病人中, 自我管理符合理想水平的病人9例, 占13.43% (9/67) 、合格41例, 占61.19% (35/67) 、不合格的17例, 占25.38% (17/67) 。
3 讨论
糖尿病系非自限性、代谢性疾病, 需终身治疗和干预, 肺结核病人需要早期、足量、联合、长疗程治疗, 因此提高病人自我管理能力 , 是提高病人双重治疗依从性的关键所在。糖尿病人的肺结核患病率较正常人高出3~10倍[6], 两病并发年递增率可达25%[7], 糖尿病的存在提高了肺结核病复发的危险度, 高3~4倍[8], 糖尿病人必须在饮食与运动等生活方式上发生一些明显改变, 如果他们不能接受这些改变, 就可能会导致糖尿病控制不佳[9], 将会导致糖尿病人的肺结核病情恶化。糖尿病并发肺结核病人自我管理情况如何, 问卷调查显示:90%病人愿意为自己的健康改变生活习惯, 但大部分病人缺乏应对能力与自我管理方法。因此我们把教育管理的重点放在如何提高病人的应对技能及认知水平上, 应用授权教育模式[10], 鼓励病人及家属参与一日三餐设计与安排、运动量及运动方式选择、血糖自我监测如何与饮食、运动、药物调整有机结合、如何及时发现急性并发症的先兆症状并能适当预处理等, 由病人承担自我管理的责任, 促使病人行为改变[11], 提升病人自我管理能力、信心、情感状况以及生活质量, 避免“不依从性”[12]和“糖尿病治疗疲竭”[13]的产生。使病人在回归家庭与社会生活时, 有良好自我管理能力, 保持住院期间血糖控制成效。
综合干预管理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选取2014 年9 月—2015 年10 月舞阳县人民医院收治的晚期肿瘤患者103 例, 其中男58 例, 女45 例; 年龄42 ~ 76 岁; 食管癌26 例, 原发性肝癌22 例, 肺癌19 例, 乳腺癌12 例, 胃癌11 例, 直肠癌8 例, 胰腺癌3 例, 胆囊癌2 例。采用疼痛数字评分法 ( NRS) [1]进行评估, NRS评分≥4 分。将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52 例与对照组51 例。观察组中男29 例, 女23 例; 年龄54 ~ 76 岁, 平均 ( 66. 0 ± 3. 6) 岁;病程3 ~ 42 个月, 平均 ( 17. 0 ± 4. 8) 个月。对照组中男29例, 女22 例; 年龄42 ~ 72 岁, 平均 ( 64. 0 ± 3. 3) 岁; 病程3 ~ 38 个月, 平均 ( 16. 0 ± 5. 2) 个月。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 P > 0. 05) , 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对照组患者予以常规护理, 合理采用三阶梯镇痛疗法, 遵医嘱及时予以止痛药物, 并进行用药知识宣教。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予以综合护理干预, 具体如下。
1. 2. 1 认知干预采用护理程序对患者及家属进行疼痛管理相关知识宣教, 发放 “无痛生活是我的权力”宣教手册, 根据患者对镇痛相关知识的掌握程度进行一对一健康教育, 指导患者正确认识阿片类药物的作用和不良反应, 纠正 “应用麻醉止痛药对健康不利”的错误观念, 让 “免除疼痛是患者的基本权利”“不痛才能生活更好”等观念根植于患者心中, 使其以积极的心态对待疼痛药物与非药物治疗。
1. 2. 2 心理干预由于预后不良及疾病折磨, 患者常产生恐惧、无助、孤独感, 且自暴自弃, 不愿主动与人交往。医护人员应予以患者有针对性的心理干预, 主动关心患者, 真诚地倾听、陪伴患者, 与其建立良好的关系, 增强患者对医护人员的信任, 使其正确面对治疗。同时有效利用社会支持系统, 指导家属积极配合, 予以患者安慰、鼓励和支持, 增强其治疗信心。
1. 2. 3 规范评估责任护士依据常规、量化、动态、全面原则, 采用多种方法和评估工具对患者进行疼痛评估。入院8h内完成全面评估, 后每日评估1 次, 药物静脉滴注过程中出现暴发痛时行用药前评估、用药后评估。对患者癌痛的评估应以患者的描述为准, 尊重患者的主诉[2]。内容包括疼痛的部位和范围, 疼痛的性质、强度、持续时间及加重和缓解因素。
1. 2. 4 用药干预严格遵循三阶梯镇痛疗法的基本原则, 按时、按阶梯、个体化给药, 维持有效血药浓度, 保证疼痛连续缓解。初次用药的患者应规范进行阿片类药物剂量静脉滴注, 方法遵循 “NCCN成人癌痛临床实践指南 ( 2010 版) ”, 以达到最佳治疗剂量和满意的镇痛效果, 增加患者治疗信心。避免 “痛了就吃, 不痛就不吃”的给药方式, 最大限度地降低药物依赖性。
1. 3 观察指标观察两组患者平均住院时间、疼痛控制情况 ( 疼痛控制时间、疼痛控制率) 及护理满意度。
1. 4 评价指标 ( 1) 疼痛控制情况: 入院第2 天患者按癌性疼痛 “3 个3 的控制标准”[3] ( 即依据数字评分法, 评估疼痛强度< 3 分, 24h内突发性疼痛次数< 3 次, 24h内需要药物缓解次数< 3 次) 进行评价, 1 次/d, 达到标准为疼痛控制, 否则为未控制。 ( 2) 护理满意度: 采用本院自制护理工作满意度调查表, 分为满意、基本满意及不满意3 个等级, 满意度= ( 满意例数+ 基本满意例数) /总例数 × 100% 。
1. 5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 10. 0 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 计量资料以± s表示, 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 χ2检验。以P < 0. 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平均住院时间观察组患者平均住院时间为 (10.8±1.3) d;对照组患者平均住院时间为 (10.5±2.1) d。两组患者平均住院时间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2.2疼痛控制情况观察组患者疼痛控制时间长于对照组, 疼痛控制率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
2. 3 护理满意度观察组患者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 P < 0. 05, 见表2) 。
注: 与对照组比较, *P < 0. 05
3 讨论
疼痛是一种不愉快的感觉和情绪感受, 已成为继体温、脉搏、呼吸、血压4 大生命体征后的第5 大生命体征。疼痛限制了患者的活动, 影响患者睡眠、饮食, 使肿瘤患者更加孤独、焦虑、抑郁, 加剧疾病对患者心灵的创伤, 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存质量。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 人们认为任何疾病治疗的最终目的均是尽最大可能减轻疾病本身对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 即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4]。
我国自1990 年开始推行 “三阶梯药物镇痛”原则, 将癌痛治疗作为国内疼痛控制的第一步, 目前我国仅有25% ~41% 的癌痛患者得到了有效缓解, 每天至少有180 万患者正遭受癌痛的折磨[5]。医护人员、患者及社会均对癌痛相关内容的认识存在偏差, 护理干预措施不足导致癌痛控制仍存在阻碍。故提高认知水平、强化护理干预措施是改善肿瘤患者镇痛效果的重要方法。
本研究常规护理基础上加用认知干预、心理干预、规范评估、用药干预等综合护理, 有助于改善患者的负性情绪, 纠正患者及家属的错误观念, 促进其建立正确的疾病应对措施, 提高了癌痛的控制效果及满意度, 改善了患者的生活质量, 而生活质量的提高也促进了患者的遵医行为, 达到了良性循环。医护人员要了解癌痛控制的相关知识, 具有同情心和责任感, 重视癌痛护理, 最终达到持续有效地缓解疼痛, 实现肿瘤患者 “与癌生存”“活得久”“活得好”最终目的。
本研究结果显示, 两组患者平均住院时间比较, 无显著差异; 观察组患者疼痛控制时间长于对照组, 疼痛控制率高于对照组, 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 有显著差异。表明综合护理干预在恶性肿瘤患者疼痛管理中的应用效果显著, 可提高患者的疼痛控制率, 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提高患者满意度,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李小寒, 尚少梅.基础护理学[M].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2:440.
[2]马双莲, 丁玥.临床肿瘤护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3:103.
[3]林莉, 韩亚琴.综合护理干预对艾滋病患者HAART治疗依从性及生活质量的影响[J].齐鲁护理杂志, 2015, 21 (7) :25.
[4]丁玥, 杨萍, 孙丽秋, 等.北京市30家医院住院癌症病人疼痛及控制情况的调查[J].中华护理杂志, 2011, 46 (3) :282-285.
综合干预管理 篇8
1 主要做法
1.1 进一步摸清低档暗娼基本情况, 制定《建水县低档暗娼艾滋病防治干预综合管理实施方案》
2012年5月由县卫生局牵头, 在县公安局、崇正社区等部门的配合下, 组织县疾控中心专业技术人员对全县低档暗娼的基本情况开展进一步调查评估工作。建水县有暗娼614名, 结合2012年云南省暗娼哨点监测数据表明, 建水县暗娼人群的HIV感染率达4%。全县有低档暗娼106名, 其中大部分分布在临安镇崇正社区。崇正社区位于建水县古城区, 交通便利, 周边有朝阳楼、朱家花园等名胜古迹及东门花园、小桂湖等公共休闲娱乐场所, 平时流动人员较多。社区内建有数十间路边出租屋和小旅店, 其内住有低档暗娼82名, 占建水市低档暗娼总数的77.36% (82/106) 。82名低档暗娼分别来自7省16州市30县, 最小年龄15岁, 最大年龄56岁, 平均年龄 (38±2.9) 岁;初中学历22人, 占26.83% (22/82) , 初中以下学历57人, 占69.51% (57/82) ;艾滋病知晓率仅为24.39% (20/82) , 最近一次和最近一个月每次发生性行为时的安全套使用率分别为56.10% (46/82) 、20.73% (17/82) , 艾滋病感染率高达10.96% (9/82) ;最近1周性交易次数最少者9次, 最多者70次, 平均交易次数为 (22±2.6) 次;其交易对象以建筑工地工人、老年人为主。根据调查结果, 决定在崇正社区开展低档暗娼艾滋病防治干预综合管理模式探索工作, 并制定了《建水县低档暗娼艾滋病防治干预综合管理实施方案》。
1.2 建立项目协调领导结构
项目启动前, 成立了由县卫生局局长任组长, 县公安局、计生局、文广局、疾控中心、卫生监督所和崇正社区等单位领导为成员的低档暗娼艾滋病防治干预管理领导小组, 负责项目组织和协调指导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在县疾控中心, 负责项目执行的日常工作。
1.3 召开项目启动会, 明确部门单位工作职责
于2012年7月初召开项目启动会, 项目领导小组成员、县疾控中心有关工作人员、崇正社区低档暗娼干预管理人员以及片区民警参加了会议。会上, 分管副县长作了动员讲话, 明确了各部门工作职责, 分解了任务指标。其中, 崇正社区负责辖区内低档暗娼的建档和日常干预管理;县疾控中心负责提供艾滋病知识培训工作的师资、HIV抗体检测咨询、告知以及阳性病例后续随访管理的技术支持;片区民警协助崇正社区做好低档暗娼管理工作;从县卫生监督所、公安局、计生局、文广局和疾控中心抽调工作人员10名, 组成艾滋病高危人群干预工作队 (简称高干队) , 定期对低档暗娼接受艾滋病知识培训以及HIV抗体检测卡持有情况进行检查。
1.4 开展项目工作队伍能力培训
1.4.1 对社区低档暗娼干预管理工作人员开展培训。
从崇正社区抽调妇女主任、计生专干等社区干部3名作为社区低档暗娼干预管理工作人员。由县疾控中心负责对其开展艾滋病防治、如何与暗娼沟通及取得信任、安全套推广使用、HIV抗体检测转介及抗病毒治疗等相关知识的培训。通过培训, 提高了工作人员对低档暗娼开展干预管理工作的技能、技巧。
1.4.2 开展高干队员能力培训工作。
由县疾控中心负责对高干队员进行艾滋病防治、暗娼行为干预、艾滋病防治法律、法规以及《建水县低档暗娼艾滋病防治干预综合管理实施方案》等相关知识的培训, 提高队员的艾滋病综合干预管理能力和执法水平。
1.5 开展低档暗娼艾滋病防治干预综合管理工作
1.5.1 召开低档暗娼干预管理培训会。
为进一步推进低档暗娼干预工作, 由县疾控中心专家、片区民警联合分别对路边出租屋、小旅店业主、低档暗娼和其中的骨干人员开展相关知识培训。⑴召开业主培训会。对业主开展了艾滋病防治及相关法律、法规知识培训, 片区民警要求各位业主要主动将出租屋、小旅店内新来的以及既往常住的暗娼上报崇正社区, 由社区进行备案登记管理。若存在不报、瞒报、漏报的, 将进行严重处罚。同时, 要求业主要积极动员组织暗娼参与社区和疾控中心召开的各种培训会, 支持配合高干队开展的各种检查工作。⑵召开骨干暗娼培训班。在低档暗娼中挑选了10名学历相对较高、影响力较大的人员作为艾滋病防治干预骨干和同伴教育员, 并对其进行艾滋病相关知识培训, 培训后由其负责在低档暗娼中开展同伴教育工作, 以提高同伴的艾滋病知晓率。⑶召开低档暗娼培训会。由县疾控中心专家, 定期对低档暗娼开展艾滋病危害性、传播途径、预防措施、建水县艾滋病流行趋势及正确使用安全套方法等知识培训, 旨在提高其艾滋病知晓率和安全套使用率, 以减少其感染和传播艾滋病的风险。
1.5.2 社区低档暗娼干预管理工作人员开展日常干预管理工作。
社区低档暗娼干预工作人员对辖区内的低档暗娼建立了详细的登记管理记录, 做到情况清、底子明。社区管理人员着重做好以下工作:⑴开展面对面的艾滋病防治知识培训工作。⑵对低档暗娼免费发放安全套, 提高其安全套使用率。⑶对新进入社区的暗娼及时开展HIV抗体检测转介工作, 了解其健康状况;对既往常住的暗娼, 每3个月开展一次检测。检测结果为阴性的暗娼, 由县疾控中心发给HIV抗体检测卡。对检测结果为阳性的暗娼, 纳入建水县HIV感染者/病人随访管理网络管理, 并及时转介至建水县人民医院接受抗病毒治疗。
1.5.3 高干队开展督促检查。
分别由领导小组成员单位轮流牵头, 组织高干队一个季度对社区低档暗娼干预工作开展一次督促检查。对业主重点检查出租屋、小旅店内居住的低档暗娼上报社区的情况;对低档暗娼重点检查HIV抗体检测卡持有以及接受艾滋病防治知识培训情况。通过高干队开展督促检查, 促进业主和暗娼积极支持和参与社区开展的艾滋病防治工作。
2 成效
项目实施18个月后 (2012年7月-2013年12月) , 建水县崇正社区建立了以社区为基础, 以县疾控中心为技术支持, 以县卫生局、公安局、计生局及文广局等相关部门为组织保证的低档暗娼艾滋病防治干预综合管理模式。社区内低档暗娼艾滋病知识知晓率由干预前的24.39%提高到干预后的98.52% (P<0.01) , 最近一次和最近一个月每次发生性行为时的安全套使用率, 分别由干预前的56.10%、20.73%提高到干预后的96.30%、93.33% (P<0.01) 。对132名低档暗娼开展了HIV抗体检测, 检测率达97.78%, HIV抗体检测卡持卡率达97.78%, 检测发现HIV抗体阳性病例5例, 均为新进入社区的暗娼, BED检测结果提示这5例病例均非近期感染。基线调查和项目实施过程中共发现HIV感染者/病人14名, 对其中的10名成功实施了抗病毒治疗转介, 其余4名要求回户籍所在地治疗, 建水县疾控中心将感染者个人信息转至当地疾控中心。
3 讨论
低档暗娼具有组成结构复杂、流动性大、学历层次低、艾滋病知晓率和安全套使用率低及HIV感染率高的流行病学特点。目前, AIDS疫情正由高危人群经桥梁人群向一般人群扩散, 而暗娼正是这一桥梁人群[3]。建水县艾滋病监测资料显示, 近年新发报告的HIV感染者/病人中, 90%以上的感染途径都是异性性传播, 所以做好暗娼, 特别是低档暗娼的艾滋病防治干预管理工作, 对有效遏制艾滋病的流行传播意义重大。切断性传播途径是防治艾滋病成功经验的核心, 安全套推广使用是成功经验的灵魂[4]。通过对低档暗娼开展艾滋病相关知识培训, 提高其艾滋病知识知晓率和安全套使用率, 这是有效控制艾滋病的重要干预措施。艾滋病作为一种慢性传染性疾病, 及早发现和有效管理艾滋病病毒感染者/艾滋病病人 (即是传染源) 是艾滋病预防控制的重要措施之一[5]。对新进入社区的低档暗娼、常住低档暗娼定期、及时开展HIV抗体检测工作是非常必要的, 对检测发现的HIV抗体阳性暗娼, 纳入建水县HIV感染者/病人随访管理网络管理, 并及时转介至建水县人民医院接受抗病毒治疗。通过告知、随访管理工作的开展, 让病人及时、科学地认识了自身的身体状况, 增强了卫生意识及保护意识, 一方面提高生活质量, 延长生命, 另一方面减少传播HIV的高危行为, 从而减少艾滋病的二代传播[6]。建水县崇正社区低档暗娼艾滋病防治干预综合管理模式集HIV抗体检测、检测结果告知、干预、随访及抗病毒治疗转介等工作为一体, 各相关部门的参与, 特别是公安部门的参与, 保证了低档暗娼综合干预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 提高了低档暗娼接受并参与干预工作的依从性。通过召开低档暗娼艾滋病防治知识培训会、同伴教育员开展同伴教育工作以及其社区暗娼干预管理人员开展的日常干预工作, 逐步取得了业主和暗娼的信任, 增强了低档暗娼的艾滋病防病意识, 灌输了安全性行为观念, 从而提高了安全套使用率;对发现的HIV抗体阳性暗娼及时开展抗病毒治疗, 可降低病人体内的病毒载量, 减低其传染性, 有效控制艾滋病的二代传播。
参考文献
[1]陆林, 贾曼红, 马艳玲, 等.云南省1989—2005年艾滋病流行分析[J].中国艾滋病性病, 2006, 12 (6) :517-519.
[2]姜汝武, 陈海兵.某县城区娱乐场所女从业人员STD/AIDS相关知识调查[J].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 2007, 18 (2) :103.
[3]Yang Hong-mei, Stanton B.Heterosexualtransmission of HIV in china:a systematicreview of behavioral studies in the past twodecades[J].Sex Transm Dis, 2005 (32) :270-272.
[4]王陇德.中国艾滋病流行与控制[M].北京:北京出版社, 2006:6.
[5]汤后林, 毛宇嵘.HIV感染者检测晚的原因、影响及其对策的研究进展[J].中华预防医学杂志, 2010, 44 (11) :1040-1051.
综合干预管理 篇9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在2010~2013年到广州市白云区三元里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就诊的患者中筛选符合纳入排除标准的糖尿病患者180例, 进行中西医结合社区综合干预。
纳入标准:符合1997年WHO发布的糖尿病诊断标准, 年龄在40~65岁, 在三元里街社区居住满5年者, 至少一名家属同意并全程参与管理者, 自愿参与研究并签署知情同意书者, 同意建立健康档案者。
排除标准:根据Wagner分级法糖尿病足诊断达到1级以上者 (即足部出现皮肤破损者) , 伴有其他系统严重器质性病变者, 伴有精神障碍等无法配合干预者。
1.2 干预方法
1.2.1 建立患者健康档案
建立患者健康档案, 记录患者姓名、陪同家属姓名、患者及家属联系方式、住址、药物使用情况、接受教育内容、病情 (餐前血糖、餐后血糖状况、生活质量) 等。
1.2.2 健康教育
定期组织糖尿病相关知识讲座, 要求家属陪同患者共同参与。教育内容包括疾病相关知识、饮食控制、运动锻炼、药物知识、自我监测、足反射区按摩等。
1.2.2. 1 疾病相关知识教育
介绍糖尿病的危险因素、发病机理、临床症状体征、进展预后、并发症表现、血糖监测标准、并发症的护理、健康教育的意义等, 让患者及家属对糖尿病有正确的认识, 调整心态, 积极参与疾病的控制及自身管理。
1.2.2. 2 饮食控制教育
饮食控制教育包括食物交换法、血糖指数 (GI) 、血糖负荷 (GL) , 家属与患者可根据自身理解程度选择不同饮食控制法, 同时参与的患者及家属可相互交流学习, 亦可电话或单独咨询饮食控制方法。
1.2.2. 3 运动教育
主要针对运动的强度、频率、持续时间及注意事项进行宣讲。建议家属陪同患者在餐后90 min后散步, 根据患者的个体情况及对运动的逐步适应, 每次持续时间从最初的20~30 min/次逐渐增至40~60 min/次, 最长应限制在60 min内, 以免对膝关节和下肢肌肉造成损伤。频率从每周至少3次逐渐增至每日2次。运动强度以靶心率作为指标 (靶心率=安静心率+安静心率×50%) 。
1.2.2. 4 用药教育
包括口服药的种类、作用特点、服药方法及可能出现的副反应, 说服患者遵医嘱用药, 并指导其合理用药。正确掌握胰岛素注射部位及方法, 了解低血糖作为胰岛素使用的不良反应, 掌握其紧急处理措施等。
1.2.2. 5 自我监测教育
要求患者及家属建立餐前餐后血糖、血压、体重、用药、饮食、运动等项目的监测记录本, 要求家属监督患者进行血糖等项目的监测及记录, 复诊时附带作为血糖控制等参考。
1.2.2. 6 足底反射区按摩方法教育
向患者及家属宣讲中医经络腧穴及足底反射区的理论, 及足底按摩的操作方法。主要选取的足底反射区包括:基本反射区 (肾上腺、肾、腹腔神经丛、输尿管、膀胱和尿道) , 胰腺、血糖代谢区, 心、肺、肝、脾等反射区。手法要求柔和平稳, 摩、揉等法以足部发热为度, 按法以微感疼痛为度。顺序为基本反射区5 min, 胰腺血糖代谢区5 min, 其他反射区各点按50次, 基本反射区5 min结束[2]。
1.2.3 转诊指标
社区转医院:血糖控制不良, 急性严重代谢紊乱, 感染性并发症, 慢性并发症情况严重复杂者。医院转回社区的标准为病情稳定。
1.3 观察周期及评价指标
患者共参与糖尿病管理1年, 至少每3个月复诊1次, 复诊时记录患者血糖控制情况。比较干预1年期间的患者血糖控制情况、患者生存质量变化情况。
1.3.1 血糖控制标准
理想控制:空腹血糖4.4~6.1 mmol/L且餐后2 h血糖4.4~8.0 mmol/L。良好控制:血糖水平得到控制, 但未达到理想控制水平, 空腹血糖≤7.0 mmol/L, 且餐后2 h血糖≤10.0 mmol/L。未控制:血糖仍处于较高水平, 空腹血糖>7.0 mmol/L, 和 (或) 餐后2 h血糖>10.0 mmol/L[3]。
1.3.2 生存质量
糖尿病患者生活质量特异性量表 (DQSL) 进行生活质量评定[4]。量表分为4个维度:生理功能、心理、社会关系和治疗的影响。共27道题目, 分5级评分, 每道题目最低分1分, 最高分5分。得分越高, 生活质量越差。
1.4 统计方法
所得数据由专人采用SPSS 22.0 for Mac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处理。正态分布的计量数据采用t检验, 组内比较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和校正卡方检验。等级资料采用非参数秩和检验分析。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病例脱落与基本情况
干预1年期间, 家属坚持参与完成管理的患者共171例。脱落的9例患者均干预不足半年, 2例患者因迁移住址中止参与管理。2例患者因工作原因中止参与管理, 5例患者因家属无法继续参与而中止参与管理。
完成管理的171例患者, 男69例, 占40.35%, 女102例, 占59.65%。平均年龄53.78±10.35岁, 平均病程8.92±6.77年。
2.2 中西医综合干预前后血糖控制情况
血糖控制情况采用非参数检验, 发现参与管理前后, 患者血糖控制情况有显著改善 (χ2=34.159, P<0.001) 。两两组间比较共进行10次, 故P≤0.005为具有统计学意义。经两两比较发现与基线相比, 干预3个月后血糖控制情况有一定改善, 但显著性不具有统计学意义 (Z=-1.027, P=0.304) 。干预6个月后出现明显改善 (Z=-2.910, P=0.004) , 且9周和12周均较基线明显改善 (P<0.001) , 详见表1。
2.3 中西医综合干预前后生活质量变化
171例患者参与管理前生活质量评分为65.62±8.09, 参与管理后生活质量评分为60.41±7.36, 前后差值平均数为5.21±5.88, 配对t检验发现t=11.102, P<0.001。即参与管理1年后171例糖尿病患者生活质量有显著性提高。
3 讨论
糖尿病是一种慢性代谢综合症, 长期的糖、蛋白质、脂肪代谢紊乱可引起全身大血管和微血管病变, 而糖尿病微血管病变是糖尿病的特征性并发症, 可导致患者皮肤、骨骼肌、神经、肾脏、眼底等病变性[5]。为全面、有效地控制糖尿病, 国际糖尿病联盟 (IDF) 提出5项基本措施:糖尿病教育、饮食控制、体育锻炼、药物治疗和自我监测, 即“五驾马车”综合治疗[6]。社区管理作为糖尿病终身治疗不可缺少的部分, 分别从以上5个方面对患者进行宣讲教育及管理。Samuel等[7]提出向家庭成员寻求帮助是有效控制糖尿病并发症发生和发展的重要因素。为提高患者依从性, 本研究要求患者至少有一名家属全程参与管理, 从旁督促监察。通过对患者及家属的糖尿病教育, 提高了其对糖尿病危险因素、发展预后、并发症表现及护理的认识。饮食控制及运动教育不仅对患者有一定的治疗作用, 也促使患者家属改变生活方式, 形成健康的生活习惯。药物使用教育使家属及患者了解到规律性遵医嘱服药的重要性。自我检测教育使患者及家属更了解患者疾病的变化, 促使患者尽早就医。
在祖国医学中, 糖尿病归属于“消渴”范畴, 其病因病机多为耗伤肺、胃、肾之津液, 与肝、脾亦有相关, 所生之阴虚为本, 燥热为标。现代研究认为糖尿病病位在胰腺, 为血糖代谢障碍的内分泌疾病。故足反射区疗法在基本反射区的基础上选用疾病相关区域胰腺、血糖代谢区, 及中医整体理论之相关脏腑、心、肺、肝、脾区, 通过按摩手法调整阴阳、扶正祛邪、疏通经络。家庭自我疗法为主, 配合家属监督, 必要时寻求社区医师的规范化治疗与培训, 能够保证患者进行足底反射区按摩的时间, 避免因患者无法就诊而减少治疗次数。尽管患者自我按摩的强度及准确度不及医师, 但在保健预防方面仍有一定效用。
本研究通过观察患者血糖控制情况及患者生活质量变化情况发现, 充分利用社区医疗资源对患者及至少一名家属进行规范控制饮食、运动、指导合理用药、监测等健康教育, 配合足底反射区自我按摩, 可以有效地降低糖尿病患者血糖、提高患者生存质量。
摘要:目的:探讨至少一名家属参与的健康教育配合足底反射区按摩的中西医结合社区综合干预对糖尿病社区管理的效果。方法:根据WHO糖尿病诊断标准, 纳入180例居住5年以上的糖尿病患者, 通过对患者及至少一名家属进行一系列的健康教育及足底反射区按摩培训, 观察比较干预1年前后的患者血糖控制情况和患者生存质量变化情况。结果:剔除未完成管理的患者后分析数据发现, 经过健康教育配合足底反射区按摩的中西医结合社区综合干预措施, 171例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情况明显优于干预前 (χ2=34.159, P<0.001) , 且干预6个月后出现明显变化 (Z=-2.910, P=0.004) , 干预后患者生存质量亦明显提高 (t=11.102, P<0.001) ,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充分利用社区医疗资源对患者及至少一名家属进行规范控制饮食、运动、指导合理用药、自我监测等健康教育, 配合足底反射区自我按摩, 可以有效地降低糖尿病患者血糖、提高患者生存质量。
关键词:糖尿病,社区综合干预,健康教育,足底反射区,生存质量
参考文献
[1]YANG W, LU J, WENG J, et al.Prevalence of diabetes among men and women in China[J].N Engl J Med, 2010, 362 (12) :1090—1101.
[2]武义华, 章合生, 张星辰, 等.中药足浴、足底穴位按摩及护理干预对早期糖尿病足的疗效观察[J].护士进修杂志, 2010, 25 (7) :604—606.
[3]唐国宝, 杨叔禹, 陈友兰, 等.糖尿病社区、医院一体化管理模式的研究[J].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 2011, 19 (1) :74—76.
[4]张雪芹, 魏欣芝, 高英丽.社区不同人群2型糖尿病患者生活质量调查研究[J].中国现代医生, 2010, 48 (23) :69—70.
[5]林垦, 郭羿辰.中西医结合治疗对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微血管病变的影响[J].中国老年学杂志, 2014, 34 (8) :2028—2030.
[6]许岭翎.糖尿病社区综合防治策略—五驾马车详解[J].中国社区医师, 2011, 13 (26) :2—5.
肾病综合征的护理干预 篇10
1 一般资料
118例患者全部选自我院2006年—2008年收治病例, 均符合肾病综合征的诊断标准, 即大量蛋白尿 (>3.5 g/d) 、低蛋白血症 (<30 g/L) 、高脂血症、水肿。其中, 成年男性52例, 女性66例;已婚74例, 未婚44例;接受过肾活检48例。文化程度:大学32例, 中学48例, 小学38例。
2 护理干预
2.1 教育和鼓励患者面对现实, 树立自强自立的生活信念。
肾病综合征病程迁延不愈, 故患者思想负担重, 常表现为悲观、焦虑, 针对这种心理状态, 护理工作要从病情本身入手, 做好解释工作, 劝导患者既要有良好的生活愿望, 又必须正视现实, 在与疾病抗争的同时, 也应从心理上战胜自我, 主动配合治疗, 效果会更好。以此唤起患者对治疗的信心, 也可让恢复较好的患者现身说教, 以期获得更好的效果。
2.2 疾病知识讲解与干预
2.2.1 诊断标准
了解肾病综合征的诊断标准, 尿蛋白超过3.5 g/d和血浆蛋白低于30 g/L为诊断所必需。
2.2.2 诊断性检查
(1) 尿常规检查, 通过尿蛋白定性, 可以初步判断是否有肾小球疾病存在, 指导患者正确留取尿标本; (2) 24 h尿蛋白定量; (3) 血浆蛋白定量; (4) 血脂定量; (5) 经皮肾穿刺, 讲解其重要意义。
2.2.3 药物用法
肾病综合征每天于尿中排出大量白蛋白和其他血浆蛋白, 会引起人体病理、生理学的许多改变, 大量蛋白尿本身也会损害肾功能, 因此, 必须积极治疗。干预患者正确、规律用药, 尤其是激素的用药、撤减, 注意观察用药后的反应以及告之环磷酰胺等细胞毒性药物的用药注意事项。
2.3 饮食指导。
合理的饮食可以保护或改善肾功能, 是治疗肾病综合征的重要措施之一。要向患者宣教饮食疗法的重要性, 介绍饮食知识, 以取得积极配合。患者服用大剂量激素时, 易使钠滞留而引起水肿, 故限制钠盐可减轻水肿, 水肿时应进低盐饮食 (<3 g/d) 。给予优质蛋白饮食, 热量要保证充分。
2.4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和文化素质的不断提高, 对性问题越来越重视, 通过对患者的护理干预, 向患者讲解有关肾病综合征与性功能相关知识, 并且通过查阅大量资料及专家咨询, 找出肾与性功能关系的科学依据, 如在肾病未完全恢复时就过性生活, 由于神经兴奋、心率加快、血压升高、精神紧张及体力消耗, 都可能使病情加重。但随着医学的进步, 肾病已不再是不治之症, 当病情恢复到尿蛋白阴性, 尿蛋白定量小于200 mg/24h, 停用激素2个月以上, 无水肿及其他临床症状时可谨慎行房事, 但要注意节制, 以防疾病复发。
2.5 预防感染。
肾病综合征患者由于长时间使用皮质激素, 要及时选用敏感、强烈、无肾毒性的抗微生物药物治疗, 并加强支持疗法, 干预患者避免去人群集中的地方, 防止交叉感染, 同时防止过度疲劳, 导致机体抵抗力低下诱发感染。
3 讨论
3.1肾病综合征具有长期性、复杂性、预后差等特点, 尤其是患者不遵守医嘱用药, 不懂得饮食调护, 不能正确选择体力活动, 加之诱因的出现, 常使病情复发。对患者实施护理干预, 可以让患者更详细地掌握有关疾病的知识, 学会自我管理, 强化患者的保健意识, 提高自我护理能力, 减少病情复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