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消化道出血的原因论文

2024-07-17

上消化道出血的原因论文(共12篇)

上消化道出血的原因论文 篇1

作为消化内科临床常见急症之一的上消化道出血, 其病死率较高, 需要引起临床高度重视, 及时进行抢救治疗。但是, 由于出血的原因较多, 引起出血的原因有时难于明确, 因此给临床有效而及时的抢救治疗带来了一定的困难。为进一步提高对上消化道出血的临床诊治疗效, 现对我院消化内科于2009年2月-2011年5月期间收治的96例上消化道出血患者的病因及相关因素分析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采用查阅保存完整的所有患者住院病历资料的方法, 归纳并统计出血的诱发因素与直接病因 (即引起出血的原发疾病) 以及发病的时间、季节。本组96例上消化道出血住院患者的一般病历资料如下:男63例, 女33例;年龄20~81岁, 其中20~35岁14例, 36~59岁60例, 60岁以上者22例。病程最短0.5d, 最长18年;病史有间断上腹部饱胀、纳差及反酸等上消化道症状者73例, 腹痛9例, 合并有头晕、心慌30例, 无明显自觉症状而以出血为首发症状者14例。临床表现:呕血20例, 黑便45例, 呕血与黑便同时出现者21例。治疗转归:好转86例, 死亡10例, 死亡病例数占10.42%。死亡原因:4例死于肝硬化食管静脉曲张破裂, 2例死于肺部感染, 死于心脑血管疾病及心肌梗死各2例。

2结果

2.1 诱发因素

有明确出血诱发因素者58例, 占60.42%。其中受凉或精神刺激或疲劳等应激28例, 饮酒等饮食因素14例, 服用非甾体抗炎药11例, 其他诱因5例。

2.2 出血原因

本组96例中, 有82例是由消化性溃疡及胃黏膜糜烂引起, 成为上消化道出血主要原因, 共占85.4%。消化性溃疡62例, 急性胃炎、胃黏膜糜烂11例, 十二指肠溃5例, 十二指肠炎3例, 十二指肠息肉、胃癌及胃良性肿瘤各1例。肝硬化门脉高压症3例。原因不明9例。

2.3 发病的时间、季节

出血最多发生在每年的秋冬交替季节, 其次是冬季或冬春交替季节, 以每年的11月、12月、1月及4月、5月为发病高峰期, 此5个月的发病例数为63例, 占总病例数的65.6%。

3讨论

上消化道出血是指屈氏韧带以上的消化道, 包括食管、胃、十二指肠或胰胆等病变引起的出血。常见的上消化道出血原因有:胃、十二指肠病变、急性胃黏膜病变、食道病变、门脉高压引起的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或门脉高压性胃病、上消化道临近器官的病变、全身性疾病, 而前三者占出血的近80%, 急性胃黏膜病变占出血原因的25%[1]。本组统计结果显示:96例中有82例是由消化性溃疡及胃黏膜糜烂引起, 占85.4%, 与之基本相符。消化性溃疡出血主要是蛋白酶、胃酸、非甾体类消炎药、胆酸等破坏因素及胃黏膜保护因子平衡紊乱所引起的[2]。造成上消化道出血的主要原因还有可能是:由于肿瘤引起的糜烂、溃疡, 也有极少数是由于癌细胞直接侵犯大血管所造成上消化道大出血。

上消化道出血的发病以每年的秋冬交替季节、其次是冬季或冬春交替季节为主, 每年的11月、12月、1月及4月、5月为发病高峰期, 占65.6%。本组资料还显示, 男∶女=63∶33=1.9∶1, 男性多于女性。从年龄段来看, 发病以36~59岁之间的年龄段为多见。本资料结果符合消化性溃疡发病的性别、年龄特点。上消化道出血以秋冬交替季节、其次是冬季或冬春交替季节为主, 可能与秋冬季节消化性溃疡发病增多, 加上本地潮湿、寒冷的气候使患者胃黏膜下血管痉挛、收缩, 加重胃黏膜缺血、缺氧、坏死引起出血有关。本资料显示, 36~59岁之间的年龄段的人群是上消化道出血的高发阶段。其原因有以下4个方面[1]: (1) 此阶段是肿瘤的好发年龄, 一些胃肠肿瘤可以导致上消化道出血。 (2) 我国尤其是广西是乙型肝炎的高发区。在此年龄段乙型肝炎患者有部分转化成肝炎后肝硬化, 而肝硬化患者门静脉压力升高, 侧支循环的建立如食道、胃底静脉的曲张。曲张的胃底静脉破裂引起出血。 (3) 在此年龄的人群所面临的社会竞争力强、工作压力很大、生活节奏快以及经济负担较重、饮食无规律等等因素, 在精神应激时可能使胃的分泌和运动功能增强, 增加胃酸排出量和加速胃的排空。同时由于交感神经的兴奋而使胃十二指肠的血管收缩, 黏膜血流量下降, 降低黏膜自身防御机能, 从而引发溃疡出血。加之此年龄段的人尤其是青壮年时期其自我保健意识不强。 (4) 此阶段亦是心脑血管疾病的好发年龄。一些心脑血管疾病可以合并应急性溃疡而引发出血。但也有报道[3], 上消化道出血与患者的年龄密切相关, 年龄越大, 出血的危险性越高, 程度越重, 其原因可能与老年人动脉硬化、凝血机制差有关。郑慧等[4]研究表明, 60 岁以下患者出血原因以良性疾病为多见, 与患者不良的生活习惯、社会环境压力大、身体易感性等问题有关;认为老年患者消化性溃疡高发的原因与胃黏膜呈退行性改变、防御能力差和动脉硬化等有关, 加之患者心功能下降, 胃黏膜淤血、缺氧, 影响黏膜的再生修复。此外, 老年人为预防心脑血管疾病长期服用小剂量阿司匹林, 其对胃黏膜的损害作用及抑制血凝的作用可加剧上消化道出血的凶险性[5]。

根据对本组病例出血诱发因素及病因的分析, 认为通过以下措施可以有效预防上消化道出血: (1) 当患者出现慢性腹痛、上腹部饱胀、纳差及反酸等上消化道症状时就要及时就诊、及时检查及治疗; (2) 有溃疡病史者在出血高发季节应采取适当措施, 注意保暖, 尽量减少出血诱因, 还可进行预防性用药; (3) 老年和已患胃病者宜慎用阿司匹林或其他非甾体类抗类药; (4) 对于明确诊断的消化性溃疡患者要进行积极的治疗, 减少出血的次数以及其他并发症的发生。 (5) 避免常见的出血诱发因素:如防止受凉、饮食规律、少饮酒和避免精神与情绪刺激。

本组死亡10例, 其中6例直接死于合并的全身慢性疾病恶化如肺部感染和心脑血管疾病及心肌梗死。因此认为, 即使小量上消化道出血, 也可加重或恶化已存在的慢性疾病, 积极治疗合并的全身慢性疾病是改善上消化道出血患者预后, 提高生存率的关键因素之一。

参考文献

[1]徐春灵, 周志成.63例急性上消化道出血原因分析 (J) .兵团医学, 2004, (1) :35-36.

[2]汪春莲, 任海英, 欧阳春晖, 等.198例老年人急性上消化道出血的病因探讨 (J) .中国内镜杂志, 2006, 12 (6) :648-649.

[3]姚丽.上消化道出血128例病因分析 (J) .现代诊断与治疗, 2008, 19 (3) :179.

[4]郑慧, 王岩.上消化道出血114例病因分析 (J) .黑龙江医药科学, 2009, 32 (1) :91.

[5]梁宏.上消化道出血368例原因分析 (J) .山东医药, 2006, 46 (16) :92.

上消化道出血的原因论文 篇2

2.便血护理大便次数频繁,每次便后应擦净,保持臀部清洁、干燥,以防发生湿疹和褥疮。

3.饮食护理出血期禁食;出血停止后按序给予温凉流质、半流质及易消化的软饮食; 出血后3d未解大便患者,慎用泻药。

4.使用双气囊三腔管压迫治疗时,参照双气囊三腔管护理常规。

上消化道出血的原因论文 篇3

【关键词】上消化道出血;老年人;病因;消化性溃疡

【中图分类号】R5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2)08-0415-01

上消化道出血是指十二指腸Treitz韧带以上的消化道,包括食管、胃、十二指肠、胰管和胆道的出血,以及胃切除手术后的吻合口,上段空肠出血。上消化道出血常表现为急性大量出血,是临床实践中最常见威胁生命的,需要紧急处理的内科急症[1]。由于生理功能、病理生理的差异,老年人上消化道出血的临床特点与中青年人相比存在较大的不同,且老年患者,有严重伴随病患者中病死率仍相当高,临床应予高度重视[2]。为了进一步了解老年人上消化道出血的病因及临床特点,本文就2006年1月至2009年12月因上消化道出血住院治疗的53例患者的病历资料,就其病因及临床特点进行分析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53例,男38例,女15例,男女比例约为2.5∶1,年龄61—88岁,平均68.2岁。

1.2 临床表现 中度及重度出血者在短期内出现急性周围循环衰竭的表现,有不同程度的眩晕、晕厥、乏力、冷汗、心率加快、面色苍白和血压下降。53例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呕血和(或)黑便,上腹部压痛,其中呕血伴黑便者20例(37.7%),单纯黑便者28例(52.8%),大便潜血试验均为阳性。同时患有心、肺、脑、肾等重要脏器疾患者21例(39.6%)。有长期服用药物史的老年人17例(32.1%)。

1.3 病因分布 所有患者均通过电子胃镜确诊,并排除下消化道出血,出血病因依次为消化性溃疡25例(47.2%),其中胃溃疡稍多于十二指肠溃疡;急性糜烂出血性胃炎14例(26.4%),消化道肿瘤8例(15.1%),食道胃底静脉曲张破裂3例(5.7%),其他2例(3.8%),原因不明1例(1.9%)。

1.4 治疗方法 所有患者入院后均给予禁食,补液,输血、抗休克、止血以及维持水电解质平衡,并积极治疗原发疾病及监测病情,经内科积极治疗仍大量出血不止且有手术指针则及时外科手术治疗。

2 结果

2.1 上消化道出血的常见病因 老年人仍以消化性溃疡占首位,占47.2%,胃溃疡稍多,其次为急性糜烂出血性胃炎占26.4%,消化道肿瘤占15.1%,食管静脉曲张及其他占11.4%。

2.2 合并症 老年人伴有合并症的发生率为39.6%(21/53),其主要合并症有:高血压病7例、冠心病2例、慢性支气管炎6例、肺气肿3例、糖尿病3例、肝硬化2例、类风湿关节炎4例。

2.3 疗效观察 本组53例患者经内科积极治疗72h内止血者38例,72h后止血者9例,占88.7%;进食后短期内再出血者9例,再出血率为16.98%;并发症12例(22.64%):肺部感染6例,心血管疾病3例,多脏器功能衰竭1例,肝性脑病2例;死亡5例,病死率为9.43%;死亡原因:失血性休克1例,多器官功能衰竭1例,癌症晚期死亡2例,肝硬化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1例。

3 讨论

上消化道出血是临床常见急症之一,呕血和柏油样便是上消化道出血的特征性表现,上消化道出血病因很多,本组资料显示,消化性溃疡、急性糜烂出血性胃炎及胃癌为老年人上消化道出血的三大主要病因,占88.7%。这可能与下列因素有关①老年人胃粘膜呈退行性变,血供不足致营养不良,胃粘膜萎缩,抵抗力降低,胃粘膜屏障破坏,氢离子向粘膜内逆行弥散,导致粘膜溃疡;②老年人幽门螺旋杆菌(HP)感染率明显高于年轻人,北京地区调查两千余例老年人HP抗体阳性率为80%左右[3]。③大多数老年人合并心脑血管病、类风湿关节炎等慢性疾病,长期服用阿司匹林、非甾体类抗炎药(NSAID)可损伤血管内皮,活化中性粒细胞,释放炎性介质,加重了消化道粘膜的损害引起出血,糜烂出血本组资料显示为26.4%占老年人上消化道出血的第2位。故需长期使用NSAID的老年人,推荐同时服用质子泵抑制剂或胃粘膜保护剂预防出血[4]。④上消化道肿瘤居老年人上消化道出血的第3位,本组资料所示为15.1%,胃癌仍是我国老年人的高发病,主要与环境、饮食因素、HP感染及遗传因素有关[2]。⑤本组男女比例为2.5:1,可能与男性嗜烟酒者较多及社会压力较大等因素有关[5]。

老年人由于感觉不灵敏或反应迟钝,出血之前可能没有特殊不适或有些上腹不适,故未能及时就诊,等出血积累到一定量,突然发生呕血或黑便时病情已十分严重。加之有41.5%的患者同时患有高血压、糖尿病等心血管及代谢性疾病,这些疾病对人体凝血功能均有影响,给诊断和治疗带来一定困难。所以,对老年人只要有轻微的上腹部不适或消化道症状,甚至烦躁等情绪改变,都要引起重视,警惕上消化道出血可能。老年人免疫功能低下,合并症多,大多有动脉硬化,上消化道出血不易停止,时间越长出血越多,胃镜检查耐受性越差,故宜尽早行胃镜检查,这样可以迅速明确出血部位、病因,从而指导临床制定最佳治疗方案,降低病死率。对于活动性出血病例,胃镜直视下治疗止血效果很好,较手术安全。

老年人代谢功能低,动脉硬化,细胞再生能力差,虽然出血暂时停止,但引起出血的病变短期内难以彻底恢复,故容易发生短期内再出血,高龄、出血量大及伴随严重疾病等,是发生早期再出血的危险因素[6]。因此出血停止后,应适当延长治疗时间及推迟进食时间。此外,老年人合并其他主要脏器疾病,出血量大可加重原有脏器损伤,导致多器官功能衰竭而死亡,故老年人上消化道出血病死率相对较高,本文病死率为9.43%。随着老年人口的增长,老年人上消化道出血越来越值得关注。由于老年患者多合并心脑肾等基础病,故多数病情重、并发症多,且因老年人对手术的耐受性差,所以对老年人上消化道出血应以内科保守治疗为主[7]。在积极的止血、抗休克、病因治疗的同时,要严密监测患者生命体征变化,以保证各脏器的血液供应,防止发生多脏器功能衰竭等严重并发症。但对于较大溃疡、复合溃疡大出血者,若保守治疗效果不佳,且全身情况允许者,则宜尽早选用内镜或手术治疗,效果显著[8]。

合并症既是老年人上消化道出血的诱因,在出血发生后又明显增加再出血率和并发症,同时也是老年人上消化道出血的直接死亡原因或诱因。因此,对老年人呕血及黑便者要提高警惕,尽早行电子胃镜检查,明确病因,积极治疗上消化道出血的病因和并发症,尽可能降低老年人上消化道出血的再出血率和病死率。

参考文献:

[1] 周隽,何继东,欧阳晓波,等.红霉素在急性上消化道出血紧急内镜检查中应用的系统评价[J].世界华人消化杂志,2009,17(31): 3273-3277.

[2] 叶任高,陆再英,等.《内科学》第6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480;389

[3] 吴本俨,老年人消化系统的衰老改变[J].中华老年医学杂志,2007,26(1):76-78.

[4] 中华内科杂志编委会.急性非静脉曲张上消化道出血诊断指南(草案)[J].中华内科杂志,2005,44(1):73-75.

[5] 张燕,张伟,魏以召,等.心里因素及社会因素对消化性溃疡的影响[J].现代预防医学,2009,36(5):912-913.

[6] 张晓军,黎红光, 双梅,等.消化性溃疡并出血患者早期再出血的危险因素预测[J].中华消化杂志,2006,26(2):135-136.

[7] 李太一.急性上消化道出血的诊断和处理[J].中国医药指南,2008;22(6):181 3.

上消化道出血的原因论文 篇4

关键词:消化道出血,不明原因,胶囊内镜,护理

胶囊内镜 (CE) 是对经胃镜、肠镜检查阴性的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病人的常用检查手段之一, 因其无创的优势更易被病人接受[1,2]。CE作为目前唯一的无创性、可视性的小肠全程检查手段, 为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的诊断、治疗带来了新的契机[3]。2009年12月—2013年2月我院对163例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病人进行CE检查, 取得良好效果。现将护理总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2009年12月—2013年2月我院对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病人行CE检查163例, 男90例, 女73例;年龄18岁~84岁 (52.44岁±16.17岁) ;均经胃镜和肠镜检查, 不能明确诊断。

1.2 仪器与方法

CE诊断系统由中国重庆科技集团研发的OMOM胶囊内镜套件, 包括OMOM胶囊、图像记录仪和影像工作站 (计算机和图像分析软件) 3部分。检查时病人穿上背心接收器, 嘱病人吞服胶囊, 并提醒病人避免用牙咬损胶囊, 凭借消化道蠕动功能将胶囊不断向前推进, 胶囊以2帧/秒的速度对所经过的胃肠道进行拍摄。检查、拍摄时间6h~8h, 其发射的无线信号通过固定于病人体表的阵列式传感器接受并传输至数据记录仪。8h后将记录仪的信息下载至工作站, 进行治疗分析。胶囊均为一次性使用。

1.3 结果

成功完成检查161例 (98.8%) , 失败2例 (1.2%) , 其中检出病变89例, 病变检出率为55.3% (89/161) 。89例病人中累及部位102个, 累及3个及以上部位2例, 累及2个部位14例, 累及1个部位73例。病变部位:回肠14例, 空肠12例, 十二指肠15例, 胃13例, 小肠41例, 血管5例, 结肠2例。接受手术治疗20例, 病理检查表现正常2例, 血管病变3例, 间质瘤4例, 憩室3例, 溃疡3例, 炎症2例, 十二指肠内瘘、杜氏病、Brunner腺瘤各1例。

2 护理

2.1 病情评估

详细了解病人的病史, 评估出血的情况。本组163例病人临床表现均表现为便血、慢性间歇性黑便和 (或) 不同程度的低血红蛋白血症, 经胃镜和肠镜检查均未能明确病因。安装心脏起搏器、孕妇和完全性肠梗阻及年龄<18岁的病人不纳入此检查。本组病人均选择在检查的最佳时机进行, 即病人CE检查前1周内均有活动性出血史, 且保证生命体征平稳的前提下进行。

2.2 心理护理

CE检查是一种新的消化道检查方法, 因费用昂贵, 且病人缺乏相关的检查知识, 容易产生紧张、焦虑、恐惧等情绪, 影响检查效果。因此, 在CE检查前向病人详细讲解检查的方法、目的、安全性、必要性以及比传统胃、肠镜的优势, 以取得病人的配合。同时告知病人该检查的局限性和风险。本组162例病人均顺利吞下胶囊, 其中1例病人无法下咽胶囊, 劝说无效;1例病人检查失败, 因为胶囊长时间滞留于食管和胃导致小肠未完整检查。

2.3 检查前准备

(1) 肠道准备:嘱病人检查前2d进少渣半流饮食, 晚餐进少量流质饮食, 检查前12h嘱病人口服甘露醇250mL和5%葡萄糖氯化钠注射液1000mL, 直至排出清水样便, 检查日晨禁食, 检查前20min口服二甲硅油作为去泡剂。 (2) 物品准备:检查前准备好物品, 如电池充电, 数据记录初始化, 检查胶囊内镜及电极是否完好等。 (3) 病人准备:嘱病人检查前24h禁烟, 以免咳嗽影响肠道蠕动。应着装宽松, 以两件套上衣为宜, 以利于穿戴图像记录仪。 (4) 病人检查前1周内勿做消化道钡餐或钡灌肠检查, 以免钡剂残留在肠道内影响检查效果。 (5) 签署知情同意书:在检查前向病人发放1份CE检查病人须知, 由经验丰富的专职医生详细讲解检查的目的、注意事项、仪器性能、操作过程, 并告知可能出现的危险情况 (如小肠梗阻) 和相应的措施。明确责任范围, 如果病人同意进行检查并愿意共同承担风险, 按常规签订知情同意书。

2.4 检查中护理

2.4.1 病情观察

如有腹痛、恶心、呕吐、头晕或低血糖反应等不适, 应立即通知医生进行处理。本组1例80岁病人在检查中出现大汗、头晕、心悸, 测床边血糖4.1mmol/L, 经静脉输入葡萄糖注射液后好转。

2.4.2 饮食指导

嘱病人吞服胶囊内镜后至少2h内不能进食或饮水, 胶囊内镜确定其通过幽门进入十二指肠后可进少量水, 4h后可进少量食物。但需记录用餐时间及用餐量。检查全部结束后可正常饮食。其中有5例胃轻瘫老年病人, 胶囊在胃内潴留, 在胃镜下通过圈套器直接将胶囊内镜送至十二指肠。

2.4.3 注意事项

(1) CE检查期间, 病人可以自由走动, 但要避免高强度的活动, 避免过多的弯腰屈体, 且不要自行移动腰带, 切勿撞击图像记录仪, 不能接近任何强力的电磁源区域, 如磁共振、无线电台等, 以避免电波干扰而丢失图像。对于出血量较多、年龄大的病人, 指导其卧床休息或床边活动。本组10例住院病人确定胶囊内镜达到十二指肠后嘱病人回病房休息, 床边活动。 (2) 检查期间需15 min观察1次记录仪上的ACT指示灯是否每秒闪2次, 如闪烁频率下降至4s闪1次, 提示胶囊电力用完, 检查结束记录当时的时间。本组161例病人检查经过顺利。

2.5 检查后的护理

嘱病人观察胶囊排出的情况, 一般在胃肠道内停留8h~72h后随粪便排出体外, 如果72h后或者仍不能确定胶囊已排出体外, 且出现难以解释的腹痛、呕吐等肠道梗阻症状, 应及时联系医生, 必要时行X线检查。胶囊内镜工作8h后 (确定胶囊电量耗尽后) 由专业人员拆除设备, 小心运送、放置记录仪, 避免冲击、震荡或阳光照射, 以免造成数据丢失。本组161例病人均顺利排出胶囊。

3 讨论

虽然国内研究显示双气囊小肠镜小肠出血诊断价值优于胶囊内镜[4], 但胶囊内镜为无创性检查方法, 病人容易接受、顺应性好、并发症少, 适用于各个年龄层次的病人, 尤其是合并心、肺、脑、肾等多脏器疾病的病人, 以及难以承受肠系膜动脉血管造影、小肠镜、小肠钡剂造影的老年病人。胶囊内镜操作简便、无需麻醉镇静剂、彩色图像清晰、无交叉污染、可提供全胃肠道图像, 胶囊内镜简单、安全、无创, 是小肠疾病诊断的主要方法之一。CE检查也存在一些不足, 如不能活检、不能内镜下治疗。

CE检查为目前最先进的内镜检查方法, 检查前充分评估病人, 排除禁忌证, 是保证检查成功的基础;良好的肠道准备是保证检查成功、提高检出率的必要条件, 相关指导是保证检查顺利进行的有效方法。因此, 做好CE检查的护理配合, 对提高疾病诊断率、避免并发症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Adler DG, Knipsehield M, Gostout C.A prospective comparison of capsule endoscopy andpush enteroseopy in patients with GI bleeding of obscure origin[J].Gastrointest Endosc, 2004, 59:492-498.

[2]Mylonaki M, Friseher-Ravens A, Swain P.Wireless capsule endoscopy:A comparison with push enteroscopy in patients with gastroscopy and colonoscopy negative gastrointestinal bleeding[J].Gut, 2003, 52:1122-1126.

[3]陈孝, 张子其, 张建萍, 等.胶囊内镜对不明原因小肠出血的诊断价值[J].中华医学杂志, 2003, 83 (17) :1535.

上消化道出血患者的个案护理 篇5

题目:上消化道出血患者个案护理报告

姓名:赵志琳

专业:护理

科室:消化内科二病区

工号:5193

上消化道出血患者的个案护理报告

【病史介绍】 主诉:黑便两天

现病史:患者,女,已婚,两天前进食粗糙食物(瓜子、花生)后出现黑便,为糊状便,每次量约50-100个,一天三次黑便,伴头晕、乏力,无出汗、晕厥,无恶心、呕吐,无反酸、烧心,无心慌、胸闷,无发热,无咳痰、咳喘。遂就诊于当地医院,入院后给予抑酸,补液,营养支持等治疗,未见明显好转,今日又排三次黑便,当地医院考虑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建议到上级医院行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结扎术,遂就诊于我院,急诊以“上消化道出血”收入院。自起病以来,患者未进食,睡眠可,近期体重未见明显减轻。既往史:患者一年前因腹胀,黑便,就诊于山东省立医院,诊断为“门脉高压,腹水,脾大,食管胃底静脉曲张”。高血压病史五年收缩压最高大150mmHg,自服降压药,控制血压,具体药物不详。否认“糖尿病”病史,否认“肝炎”、“肺结核”,否认重大手术外伤史,否认输血史,否认食物药物过敏史,预防接种史不祥。

个人史:出生长大于原籍,否认长期外地居住史,否认疫水疫区接触史,否认毒物放射物质接触史,否认烟酒等不良嗜好。婚育史:月经史14健。

家族史:父母已故,有一姐姐和一妹妹,均体健。【初步诊断】

1、上消化道出血

2、门脉高压

3、高血压病 【治疗方案】

1、消化内科护理常规,一级整体护理,禁饮食。4550,26岁结婚,育有2女1儿,配偶及子女均体26282、完善相关检查:血常规、凝血五项、生化全项等。

3、给予止血,抑酸,降低门静脉压力,营养支持等对症治疗。【护理诊断】

1、潜在并发症:血容量不足。

2、活动无耐力:与失血性周围循环衰竭有关。

3、有受伤的危险:窒息,误吸。

4、营养失调:与禁食、上腹部胀痛不适有关。

5、恐惧:与生命或健康受到威胁有关。

6、知识缺乏:缺乏有关引起上消化道出血的疾病知识。【护理目标】

1、循环良好,排便已正常。

2、活动耐力增加。

3、无窒息或误吸发生。

4、营养状况明显好转,无头晕、乏力。

5、焦虑较入院前有好转。

6、患者知晓有关上消化道出血的疾病和预防知识。【护理措施】

潜在并发症:血容量不足。

1、迅速建立静脉通路,遵医嘱快速补充液体,立即配血,做好输血准备。

2、监测呼吸、心率、血压情况。

3、加强观察头晕,心悸,四肢厥冷,出汗,晕厥等失血性周围循环衰竭症状。

4、严密观察病人神志变化,皮肤和甲床的色泽,肢体是否温暖和走位静脉,尤其是颈静脉充盈情况。

5、准确记录每天出入量和呕血、黑便情况,估计病人出血量,必要时用心电监护。

6、提供舒适的体位。

7、呕血时指导病人漱口,做好口腔护理。活动无耐力

1、提供安静舒适的环境,注意保暖。

2、协助病人日常基本生活。

3、卧床休息至出血停止,保持充足的睡眠和休息。

4、出血停止后适当室内活动,逐渐增加。

5、和病人制定活动计划,逐渐提高活动耐力。有受伤的危险:窒息,误吸

1、加强观察生命体征和呕吐境况。

2、持身心两方面的休息,减少交流时间。

3、指导病人在呕血时,采取侧卧位或仰卧位脸侧向一边,使呕吐物易于呕出,防止窒息。

4、病人大量出血时,应及时通知医生。

5、床边准备抢救器械,如负压吸引,气管切开包等。营养失调:与禁食、上腹部胀痛不适有关

1、禁食,无呕吐或无明显活动性出血时,给予清淡而无刺激性的冷流质。出血停止后改半流质,逐渐过渡到正常饮食。

2、遵医嘱给予静脉营养支持。恐惧:与生命或健康受到威胁有关

1、热情主动迎接病人做好入院宣教。

2、尽量主动满足病人生理、心理需求,让病人对医护人员产生信任感。

3、针对病人的顾虑确认、解释或指导。

4、介绍同室病友、互相交流,加强沟通。

5、耐心细致的讲解病人的症状,体征和病情发展,治疗过程。知识缺乏:缺乏有关引起上消化道出血的疾病知识

1、教会患者及家属识别早期出血征象及应急措施

2、出现呕血或黑便时应卧床休息,保持安静,减少身体活动。

3、保持良好的心态和乐观精神,正确对待疾病,合理安排生活,增强体质。

4、在医生指导下用药,勿自用处方,慎重服用某些药物。【出院指导】

1.应在医生指导下积极治疗原发病,如消化性溃疡及肝硬化等。(掌握有关疾病的病因及诱因,预防,治疗知识,以减少自发出血的危险)

2.生活要有规律。饮食要定时有节,切忌暴饮暴食,忌酒忌烟,不要饮用浓茶和咖啡。

3.注意药物的使用,(一定要遵医嘱用药,)应尽量少用或不用对胃有刺激性的药物,如必需使用时,应加用保持胃粘膜药物。

上消化道出血的急救 篇6

上消化道出血是指食管、胃、十二指肠或胰、胆等病变引起的出血,胃空肠吻合术后的空肠病变出血亦属这一范围。上消化道出血常表现为急性大量出血,是指在数小时内失血量超出1000毫升或循环血容量的20%。近年虽然诊断及治疗水平已有很大提高,但在高龄、有严重伴随病变的患者中,病死率仍相当高,应给予高度重视。临床最常见的病因是消化性溃疡、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急性糜烂出血性胃炎和胃癌。

辨识出血 争取第一时间

那么,我们怎么来判定患者是上消化道出血呢?我们来看看这样2个病例:

病例1:张先生今年40岁,最近上厕所发现大便时常呈黑色,有时候还伴有恶心并呕血的现象,呕出的血有时鲜红,有时呈棕褐色。而且持续发热数日,多在38.5℃以下。

呕血和黑粪为上消化道出血的特征性表现,上消化道出血后均有黑粪,出血部位在幽门以上者常伴有呕血。呕血多棕褐色呈咖啡渣样,如出血量大,未经胃酸充分混合即呕出,则为鲜红或有血块。黑粪呈柏油样,黏稠而发亮,当出血量大时,粪便可呈暗红色甚至鲜红色。

病例2:李女士今年59岁,发生过几次头晕、软弱无力,突然站立时感觉口渴、肢体冷感,并伴随昏厥,血压比较低。最严重的一次发生了休克,送医院检查原来是消化道大出血。

如出现烦躁不安或神志不清、面色苍白,四肢湿冷、口唇发绀、呼吸困难、血压下降,脉压差缩小(小于25~30毫米汞柱)及脉搏快而弱(脉率大于120次/分)等表现,提示已经发生了休克,而此时出血量一般超过全身血量的30%~50%(约1500~2500毫升)。

及早辨识是否是上消化出血和初步估计出现量的多少,将为院前急救争取到第一时间。

院前急救,把握第一时间

上消化道大量出血病情急、变化快,严重者可危及生命。如果遇到这种情况,应在马上拔打120或附近医院电话求助的同时,立即采取以下积极措施:

第一步——

◆ 立即让患者安静,用言语、动作消除其紧张情绪,烦躁的患者可予以口服安定。

◆ 避免走动,让患者处于侧卧位,保持头低足高,以防剧烈呕吐时引起窒息。这种体位也可保证患者大失血时脑部血流的供应,避免虚脱或晕倒在地。注意为患者保暖。

◆ 严密观察患者的意识、呼吸、脉搏。

第二步——

◆ 出血时,立即禁食、禁饮温热水,可让患者用水漱口,并用冷水袋冷敷心窝处,病情严重者如果有条件,可立即给予吸氧。

◆ 保留患者的呕吐物或粪便,并粗略估计其总量,留取部分标本待就医时化验。

◆ 家中如果备有云南白药可马上服用止血,也可服用甲氰脒胍或雷尼替丁、法莫替丁,这些药有制止胃酸分泌的作用,也能帮助止血。也可缓慢间断饮用100~200毫升5℃左右的冷饮或冰水或冰牛奶。

◆ 加强护理,防止呕吐物吸入呼吸道引起肺炎或窒息。对已发生昏迷者,应及时清除其口腔内的积血,防止血液吸入气管而造成窒息。

第三步——

上消化道出血的原因论文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选取我院收治的70例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患者, 其中有35例男, 35例女, 年龄在23~79岁之间, 平均为37岁。所有患者均有2d~9年的病史。主要有以下临床症状:呕血、腹痛、重复黑便或便血, 严重者是失血性休克等。

1.2 方法

给予所有患者采用DSA检查, 所使用的仪器为飞利浦Allura Xper FD20大型平板C型臂, Nemoto高压注射器。通过使用Seldinger技术, 给予患者实施常规穿刺右股动脉, 分别进行动脉造影, 如肠系膜上下动脉、腹腔动脉等, 如有需要, 则可在双侧髂内动脉与双侧膈动脉等进行造影。在造影时, 选择碘佛醇作为造影剂, 0.5~6ml/s作为造影剂的速度, 每秒5帧。由动脉期、实质期和静脉期构成造影时间。在出血灶中, 利用明胶海绵或PVA颗粒、弹簧钢圈作为栓塞剂。对于禁止栓塞治疗的患者, 可以通过灌注药物的方式进行止血, 即将容量为10~40ml的NS与2~4u是垂体后叶素融合, 并使用微泵缓慢灌注, 其灌注速度是0.2U/min。经20min后, 进行复查造影, 若依然有出血现象, 则灌注的剂量需要加大, 当停止出血后, 将导管留置1~3d即可。

2 结果

通过观察患者经DSA造影诊断后, 其中有60例阳性, 10例阴性;在60例阳性患者中有40例是介入栓塞或者灌注治疗, 有33例首次止血成功, 术后7d后有7例复发, 未有严重并发症出现, 如穿孔和无肠管坏死等;在1~2个月时间的随访后, 没有复发现象。

3 讨论

消化道急性出血的发生, 能够直接影响着患者的生存质量, 即使目前的治疗及诊断水平在不断的提升, 但是, 对于高龄或者是患有另外躯体疾病的患者, 仍然具有相对比较高的死亡率[2]。所以针对这一问题, 在临床上需要加大重视。在消化道诊断中, 主要有DSA、放射性核素扫描、胶囊内镜以及内镜等方法, 将这些方法充分应用在不同时期的消化道出血中, 发挥着不同的重要作用。尤其是采用DSA诊断方法, 对于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 具备良好的特诊, 即将消化道出血出现的征象进行清晰显示, 这一征象指由病变血管外溢, 也能够把不良血管出现的形态特征、血流动力学改变情况以及分布范围等进行显示, 进而有效提高定性诊断率。然而, 在此其中, 在使用DSA诊断的同时, 也可进行介入治疗, 如灌注或者动脉栓塞等药物止血。

应用DSA诊断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 可将其出血原因与位置进行确定, 特别是对于血管病变的诊断, 具有更好的诊断效果, 如肠血管发育异常、胃肠道动脉瘤以及血管畸形等。根据相关专家认为, 当急性持续出血的速度大于0.5 ml/min时, 就是DSA的最为理想的造影时机。据相关研究资料提出, 对于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的患者, 需要立即采取DSA诊断以及介入治疗。这是因为在急性消化道出血中, 介入治疗起着立竿见影的临床疗效, 其中主要有药物灌注与动脉栓塞两种治疗方法。而PVA颗粒、自体凝血块、明胶海绵等是栓塞经常使用的材料, 垂体后叶素是灌注常用的药物。相关文献表明, 消化道出血采用动脉栓塞进行治疗, 有高达90%的有效率, 并且复发率也相对比较低, 较强的安全性[3]。总而言之, 在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疾病中, 积极采用DSA诊断以及介入治疗, 具有良好的临床效果, 有利于快速明确患者出血位置和原因, 并及时给予治疗, 从而使患者快速恢复健康, 进一步提高生存质量[4]。

摘要:目的 观察研究采用DSA诊断以及介入治疗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的效果。方法 随机选取我院收治的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患者70例作为研究对象, 给予所有患者进行DSA造影诊断以及介入治疗, 并采用回顾性的方式进行分析其治疗后的效果。结果 患者经DSA造影诊断后, 有60例阳性, 10例阴性;在60例阳性患者中有40例是介入栓塞或者灌注治疗, 有33例首次止血成功, 7例复发, 未有严重并发症出现, 如穿孔和无肠管坏死等。通过内科保守治疗和外科手术治疗分别有10例。结论 对于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 积极采用DSA诊断, 具有良好的效果, 能够将其患者出血的具体位置以及导致的因素进行确定;采用介入治疗后, 取得优质的临床疗效, 值得广泛应用和大力推广。

关键词:消化道出血,DSA诊断,介入治疗

参考文献

[1]秦宝山, 韩文豪.DSA诊断及介入治疗在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中应用探讨[J].医药论坛杂志.2011, 8 (17) :45-50.

[2]周建, 李晋荣.血管造影诊断及介入治疗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的临床研究[J].当代医学.2009, 7 (18) :34-40.

[3]李玉伟, 张富强, 李云辉, 袁亮, 斯光宴.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的DSA诊断与介入治疗[J].现代诊断与治疗.2009, 2 (01) :45~60.

上消化道出血的原因论文 篇8

CT小肠造影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用于小肠疾病诊断的新技术。CT小肠造影 (CTE) 通过口服对比剂使小肠充分扩张, 然后进行CT扫描。静脉注射造影剂后, 在小肠壁增强时获取图像。由于CT小肠造影不但能准确反映肠壁异常情况, 还能发现肠道外病变, 因此CT小肠造影是诊断包括炎性肠病在内的肠道疾病的有力工具[3,4]。本研究探讨CT小肠造影在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中的诊断价值。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2012年1月~2012年12月, 本院放射科相继对22例疑患小肠疾病者作了CT小肠造影。其中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20例, 男11例, 女9例;年龄28~67岁, 平均45.6岁。20例出血者中, 平均出血4.6次。上述患者均经结肠镜、胃镜、X线钡餐、小肠钡剂灌肠、血管造影或核素扫描等检查末发现异常。

1.2 方法

螺旋CT小肠造影检查:采用西门子公司SOMA TOM PLUS 4全身螺旋CT机, 空腹8 h, 检查前2 h内分次口服温开水 (增强) 2%泛影葡胺 (平扫) 800~1 200 m L。患者取仰卧位, 扫描层厚5~8 mm, 螺距1.5~1.0。所获得图像由3位放射科医师采用双盲法进行分析和评价。

2 结果

患者主要症状为腹痛、腹泻及贫血。所有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患者均伴有黑便、直肠出血或大便隐血, 为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或者黑粪症, 采用上消化道或下消化道内镜检查均为阴性。

螺旋CT小肠造影检查结果显示, 12例患者 (60%) 阴性, 8例患者 (40%) 阳性。8例阳性病例中, 1例腹腔疾病主要表现为空肠回肠黏膜水肿及肠系膜淋巴结肿大 (见图1) 。1例炎症性肠病 (活跃性克罗恩病) 主要表现为回肠袢远端肠壁增厚、黏膜回声增强、黏膜下层水肿及水晕征, 此外还伴有肠系膜脂肪肥厚和“梳子征”。活跃性克罗恩病的这些CT特征与活跃性克罗恩病患者血液高凝状态引起的肠系膜上动脉 (SMA) 血栓有关 (见图2) 。1例伴水晕征的缺血性肠道病变主要表现为右髂窝回肠袢肠系膜上动脉 (SMA) 压迫性肠梗阻 (见图3) 。其余5例患者均为小肠肿瘤, 具体表现如下:

1例回肠血管脂肪瘤患者, 表现为管腔内回声普遍增强和继发性肠套叠 (见图4) 。1例具有回肠富血供性胃肠道间质瘤, 升结肠右前壁见向腔外生长的类圆形肿块, 不均匀强化 (见图5) 。1例十二指肠胃肠道间质瘤, 十二指肠降段右壁可见一分叶状肿块骑跨肠壁生长, 管腔狭窄, 肿块不均匀中度强化, 中央坏死区无强化。1例十二指肠癌, 表现为在十二指肠降段右壁具有不均质的增强性病变, 中央组织坏死以及在相关肠系膜处的血管充血部位有纤维成形性反应。1例近端空肠处空肠绒毛状腺瘤, 空肠起始段可见一明显不均匀强化的肿瘤, 病变与肠腔相通, 液体及空气进入肿瘤内, 形成气液平面 (见图6) 。

3 讨论

由于CT扫描技术的不断发展, 以及不断的研究证实, CT检查在胃肠出血诊断中的作用越来越受到重视。不少研究由于采用的扫描方式不一, 研究结果也不一致。本研究主要探讨双相CT检查在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 (OGIB) 中的诊断价值。

一共有20例OGIB患者纳入本次研究, 其中11例男性患者, 9例女性患者, 年龄范围是28~67岁, 平均45.6岁。患者主要症状是腹痛、腹泻和贫血。所有患者都有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并伴有黑便、直肠出血或大便隐血, 采用上消化道或下消化道内镜检查均为阴性。采用CT小肠造影检查, 60%的患者仍为阴性反应, 而40%出现阳性反应。本研究结果与JAIN等[5]的研究结果一致, JAIN等采用4排和16排双相CT小肠造影评估了21例OGIB患者, 结果有10~12例患者 (45%) 明确了胃肠道出血的潜在原因。ZHANG等人[5]比较了胶囊内镜和双相16排CT造影在OGIB中诊断价值的差异, 结果表明胶囊内镜的阳性检测率是30.08%, 而CT造影是57.72%。此外, 二者联合应用的阳性检测率是65.86%。HARA等人[7]采用16排或64排CT小肠造影检查了48例OGIB患者, 结果表明CT造影灵敏度和特异性分别是33%和89%, 未能检测到的病变主要是溃疡和血管病变。LEE等[8]利用16节双相CT造影检测65例OGIB患者, 其阳性检测率为24.6% (16例) 。HUPRI CH等[9]采用64排或者128排三相CT小肠造影检查了58例OGIB患者, 患者平均年龄是65岁, 年龄范围是23~86岁。结果表明CT小肠造影的敏感性明显好于胶囊内镜 (分别是88%和38%, P=0.008) , CT小肠造影能够显示更多的小肠肿块 (分别是100%和33%, P=0.03) 。

总之, 小肠造影在OGIB诊断中具有好的诊断准确率, 能够可靠地显示胃肠道出血点位置, 并且能对随后治疗提供准确的信息。

摘要:目的 探讨CT小肠造影在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中的诊断价值。方法 20例年龄在2867岁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 (OGIB) 患者接受双相CT小肠造影检查。结果 CT小肠造影检查后12例患者 (60%) 是阴性反应, 而8例患者 (40%) 出现阳性反应。在8例阳性患者中, 1例患者具有腹腔疾病症状, 表现为迟钝的空肠回肠黏膜水肿, 肠系膜淋巴结肿大。1例患者有炎症性肠病 (活跃性克罗恩病) , 表现为壁增厚伴随黏膜过度增强和和黏膜下层水肿, 并伴有肠系膜脂肪增厚和“梳子征”。结论 CT小肠造影在OGIB诊断中具有较好的诊断准确率, 能够可靠地显示胃肠道出血点位置, 并能指导随后治疗。

关键词:CT小肠造影,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诊断

参考文献

[1]BROCK AS, HOFFMAN BJ.Obscure gastrointestinal bleeding:a review[J].Journal of the South Carolina Medical Association (1975) , 2011, 108 (5) :120-122.

[2]TESHIMA CW, KUIPERS EJ, VAN ZANTEN SV, et al.Double balloon enteroscopy and capsule endoscopy for obscure gastrointestinal bleeding:An updated meta-analysis[J].Journal of Gastroenterology and Hepatology, 2011, 26 (5) :796-801.

[3]CHEN LB, WANG Y, LI R, et al.Imaging characteristics of malignant lymphoma of the small bowel[J].China Journal of Endoscopy, 2012, 22 (20) :91-95.

[4]HUPRICH JE, FLETCHER JG, FIDLER JL, et al.Prospective blinded comparison of wireless capsule endoscopy and multiphase CT enterography in obscure gastrointestinal bleeding[J].Radiology, 2011, 260 (3) :744-751.

[5]JAIN TP, GULATI MS, MAKHARIA GK, et al.CT enteroclysis in the diagnosis of obscure gastrointestinal bleeding:initial results[J].Clinical radiology, 2007, 62 (7) :660-667.

[6]ZHANG BL, JIANG LL, CHEN CX, et al.Diagnosis of obscure gastrointestinal hemorrhage with capsule endoscopy in combination with multiple-detector computed tomography[J].Journal of Gastroenterology and Hepatology, 2010, 25 (1) :75-79.

[7]HARA AK, WALKER FB, SILVA AC, et al.Preliminary estimate of triphasic CT enterography performance in hemodynamically stable patients with suspected gastrointestinal bleeding[J].American Journal of Roentgenology, 2009, 193 (5) :1252-1260.

[8]LEE SS, OH TS, KIM HJ, et al.Obscure gastrointestinal bleeding:diagnostic performance of multidetector CT enterography[J].Radiology, 2011, 259 (3) :739-748.

上消化道出血的原因论文 篇9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7 0例患者根据病史、症状、体征、化验、B超或C T等检查符合肝硬化诊断标准;且伴呕血、黑便;男43例, 女37例;年龄平均 (47.7±9.9) 岁。肝炎后肝硬化43例、酒精肝硬化20例、血吸虫肝硬化7例, 其他10例。Child-pugh A级20例、B级26例、C级2 4例。存在诱因 (食用干硬食物、多食暴食、饮酒、过度劳累、情绪紧张等) 55例、无明显诱因25例。

1.2 B超检查

门脾静脉内径 (PV) (14.1±1.9) mm, 其中58例≥14mm;脾静脉内径 (SV) (1.16±0.14) mm, ≥10mm56例;41例肝脏缩小, 脾肿大者46例;腹腔积液阳性者54例。

1.3 胃镜检查结果

出血2 4~4 8h内进行急诊内镜检查, 均有不同程度食管、胃底静脉曲张。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45例 (食管静脉曲张38例, 食管与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7例) , 占出血的50.0% (35/70) ;符合门脉高压性胃病者29例, 表现为樱桃红大小斑点或弥漫性出血性病变17例, 占出血的27.1% (19/70) ;消化性溃疡出血13例 (胃溃疡出血6例, 十二指肠球部溃疡出血3例, 复合性溃疡出血3例) , 18.6% (13/70) ;不明原因6.5% (3/70) 。

1.4 治疗与预后

禁食、常规予质子泵抑制剂、奥曲肽、护肝、扩容、纠正水电解质紊乱及酸碱失衡, 必要时三腔二囊管压迫、输血及内镜下止血, 内科保守治疗效果不佳请外科会诊。7例死亡, 死亡原因失血性休克3例, 肝肾综合征2例, 肝性脑病2例。

2 讨论

肝硬化是终末期肝病的共同病理变化, 上消化道出血是最危险的并发症之一, 约占所有上消化消化道出血的20%~25%[1], 本研究发现肝硬化合并上消化道出血具有下列特征: (1) 出血病因中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占50.0%、门脉高压性胃病27.1%;消化性溃疡18.6%、其他6.5%, 原因为肝硬化患者肝功能受损, 凝血因子合成减少;脾功能亢进致血小板数量减少;门静脉高压致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胃肠道循环瘀血, 致使胃黏膜易发生缺血缺氧性改变, 加上肝功能下降, 体内毒性物质不能及时排出, 而在胃肠道黏膜下潴留, 易形成消化性溃疡、门脉高压性胃病而出血[2]。因此, 在临床不能一概认为出血都是由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所致, 应常规作急诊胃镜检查以明确出血原因, 判断出血部位、程度, 为下一步急救处理、药物选择提供理论依据;另外, 鉴于肝硬化上消化道出血常见的原因为EV破裂、HPG和HU, 所以在常规使用降低门脉压力药物的同时, 应及时应用抑制胃酸的药物 (如质子泵抑制剂等) , 以利于改善预后、预防再出血的发生[3]。 (2) 多存在明显的诱因78.6% (55/70) , 吞咽生、硬食物使曲张静脉受到外部机械性创伤, 导致破裂而出血;情绪异常可引起体内儿茶酚胺大量释放, 导致周围血管收缩, 静脉血容量相对增加;体力活动、咳嗽、便秘等都会引起门静脉压力增高。因此避免进食粗糙、刺激性大的食物, 药片放入冷水中溶化后口服, 或将其研末后用水冲服, 对胃有刺激性或能引起恶心等不适的药物应饭后服用或更换药物;避免能增加腹压的可控诱因, 保持大便通畅, 必要时应用缓泻剂;勿过饱饮食, 下蹲站起、弯腰等动作应轻缓, 及时治疗咳嗽、呕吐、呃逆等;输液、输血时应根据患者血压、脉搏情况随时调整滴速, 防止血容量突然增加使门脉压力升高;患者由于病程长, 病情反复, 失去劳动能力和经济来源, 而出现心理问题, 如焦虑、紧张、恐惧、悲观失望、抑郁等, 这些不良心理可使交感神经兴奋性增高, 从而诱发出血, 应指导其保持情绪稳定, 避免不良因素的刺激。

总之, 肝硬化上消化道出血发生率较高, 常常存在明显的诱因, 应提高对出血危险因素的认识, 加强临床防治工作的规范, 重视并避免诱因;发生出血原因是多方面的, 只要患者情况允许, 应首先进行消化道内镜检查, 明确出血原因及部位;在采用一系列止血措施的同时, 要考虑预防肝昏迷的措施, 如抽吸胃内滞留血液、灌肠排除积血等, 以防过多蛋白质在肠内变成氨而诱发肝昏迷[3]。

摘要:目的探讨肝硬化上消化道出血原因和诱因。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5年1月至2007年12月我院肝硬化上消化道出血7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出血24~48h内进行急诊内镜检查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45例、门脉高压性胃病者出血19例、消化性溃疡出血13例、不明原因3例;存在诱因55例、无明显诱因25例。结论肝硬化上消化道出血发生率较高, 常常存在明显的诱因, 应重视并避免诱因;发生出血应进行内镜检查, 明确出血原因及部位。

关键词:肝硬化,上消化道出血,原因,诱因

参考文献

[1]刘天舒, 蒋伟, 董玲, 等.肝硬化及其并发症的防治[J].中华医学杂志, 2002, 82 (17) :1214~1217.

[2]张秀国.肝硬化上消化道出血病因探讨[J].现代诊断与治疗, 2006, 17 (4) :240~241.

消化道出血内科治疗失败原因分析 篇10

1 临床资料

共24例病人均在内科住院治疗, 其中男18例, 女6例, 平均年龄62岁。22例以呕血、黑便为主诉入院, 另有2例仅有黑便, 无呕血史。肝硬化食道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10例;消化性溃疡7例, 其中6例是十二指肠球部溃疡, 1例是胃窦部溃疡;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4例;介入治疗栓塞后再出血两例;小肠平滑肌肉瘤并出血1例。

2 结果

肝硬化食道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10例中的4例因进食过早引发大出血休克死亡, 2例病人是在拔除三腔两囊管后24 h内大出血死亡, 另4例虽经积极内科救治, 出血仍无法控制死亡。消化性溃疡7例, 其中6例是十二指肠球部溃疡, 1例是胃窦部溃疡出血, 内镜证实有血管残端裸露或血痂覆盖, 内科治疗失败, 转外科手术获救。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4例, 因种种原因未行内镜检查, 再次大出血时出血部位不清, 无法行外科手术治疗, 最终失去抢救时机。介入治疗栓塞后再出血两例, 均为老人, 栓塞治疗后无法手术, 再次大出血死亡。小肠平滑肌肉瘤并出血1例, 间断便血, 两次内镜发现病变, 转外科手术。

3 讨论

3.1 肝硬化食道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

共10例其中4例在禁食数天、出血初步控制后强烈要求进食, 其中1例病人已排黄色大便。结果进食后突然出现大量呕血, 血压迅速下降, 导致循环衰竭休克死亡。分析原因, 有可能是进食过早引发已破裂的食道静脉表面的血痂脱落或静脉再次破裂而出现致命性大出血死亡。有2例病人是在拔除三腔两囊管后24 h内大出血死亡, 说明拔除三腔两囊管24 h内是出血危险时间。应提高警惕。另外1例病人是尚合并有心血管病等合并症, 无法耐受手术, 造成治疗困难, 最终死亡。还有1例病人是家属因经济原因放弃抢救。另外2例病人虽经积极内科救治, 出血仍无法控制死亡。

教训: (1) 对于肝硬化食道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的病人, 应在出血初步控制后及时服用降门脉压药物, 最好在排出黄色大便3 d后进食可能会更安全。 (2) 对于既往有反复消化道出血的肝硬化病人, 建议出血控制后转外科手术治疗或者行TIPS手术等。 (3) 出血控制病情稳定后若有条件可以行食道静脉硬化治疗或者套扎治疗。 (4) 三腔两囊管留置容易, 但拔出时很危险, 容易再次大出血, 甚至是致命的大出血。所以拔出时需非常小心:首先要放气观察出血是否停止;拔前喝石蜡油润滑食道胃底, 使三腔两囊管与食道胃黏膜充分分离开;喝去甲肾上腺素冰盐水使食道胃黏膜血管收缩;拔管时动作要缓慢轻柔。拔管后24 h内严密观察病人有无活动性出血情况。

3.2 消化性溃疡

共7例, 其中6例是十二指肠球部溃疡, 4例经胃镜证实, 2例手术证实。2例有血管残端裸露, 2例覆有血痂, 出血迅猛, 入院前或者入院后均有晕厥现象, 经积极内科治疗后出血暂时停止, 甚至已排黄色大便后, 给予进食并减少或降低止血药档次, 导致病人再次大出血晕厥等, 再次积极治疗效果差而转入外科手术治疗, 治愈出院。其中1例, 再次出血时仅排出少量黑便, 也无呕血, 但有明显血压下降、全身冷汗、皮肤黏膜苍白。1例是胃窦部溃疡出血, 出血迅猛多次输血, 胃镜下见有血管残端裸露和活动性出血, 给予内镜下钛夹治疗, 暂时夹闭血管出血停止。约1周后, 再次大出血, 内科保守治疗效果差急转外科手术治疗获救。分析内科治疗失败原因是: (1) 当溃疡烂及血管时, 出血较迅猛, 内科治疗容易失败。必要时应该果断转入外科手术。 (2) 当溃疡表面有血痂时, 短期内很容易再次出血, 禁食应该超过1周, 并应该应用强抑酸剂及奥曲肽等药物。 (3) 使用钛夹止血后, 当钛夹脱落时容易造成再次大出血而危及生命。当镜下确定是血管出血时, 钛夹仅能作为暂时治疗手段, 可及早转外科手术治疗。

3.3 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

共4例:4例病人均因无明显诱因突然呕血、便血入院, 既往无特殊疾病史, 无消化道出血史。3例因入院治疗后出血情况似有控制而且一般情况良好而未考虑行急诊内镜检查, 入院后48 h内突然大出血, 血压迅速下降休克死亡。1例因老年体质差不能耐受胃镜。因大出血时病人血压不稳, 而且出血部位不清, 无法行外科手术治疗, 最终失去抢救时机。分析原因: (1) 对病情估计不够充分, 观察病情不够仔细, 从出血到血压下降是应该有个过程的, 病人是会有所表现的, 如:心率加快, 出冷汗, 肠鸣音活跃等。只有及时发现病情变化, 才能及时做出相应处理。 (2) 未及时行胃镜检查, 使治疗时不能做到心中有数。 (3) 因病人入院时血色素下降不多而未备血, 事实上入院时可能存在血液浓缩, 当时的血色素并不是真实的情况。当血压下降时再配血就有些来不及。 (4) 未选用最强的止血药物。

教训: (1) 病人入院时应充分评估病人再出血的风险性及凶险程度, 必要时及时做胃镜检查以明确出血部位及原因, 从而可以做到心中有数, 内科治疗失败时也可以直接手术治疗。 (2) 对于不能耐受胃镜的病人, 可以考虑做肠系膜血管造影检查协助诊断。 (3) 在诊断不明确的情况下, 应该选用较强的止血药物如:奥曲肽、质子泵抑制剂等, 更有利于控制出血。 (4) 消化道出血的病人入院时就应该备血, 防止大出血时来不及再抽血配血。

3.4 介入治疗栓塞后再出血

共2例:两例均为75岁以上老人, 1例是曾做过胆管癌手术, 呕血、便血来院, 因体质不好家属不愿冒险做胃镜, 急诊造影显示胃窦附近出血, 给予行栓塞治疗, 止血成功, 但栓塞后第7天再次大出血休克死亡。另1例是不明原因频繁便血来院, 不能耐受胃肠镜, 造影显示为小肠出血, 给予栓塞治疗, 出血停止仅约24 h后再次出血不止, 死亡。分析原因:老年病人, 基础疾病多, 血管硬化, 无法耐受胃肠镜或手术, 给治疗带来很大困难。介入治疗行血管栓塞, 只能短时间内起效, 当胃肠道血管侧枝循环建立后很容易再次出血不止。遇到这类病人, 应该与家属充分沟通, 充分告知病情的凶险性及不良预后, 避免纠纷发生。

3.5 小肠平滑肌肉瘤并出血

共1例:为62岁男性病人, 以间断黑便为主诉入院, 无呕血史。入院后第1次做胃镜、肠镜均未发现异常, 但病人黑便一直无减轻且合并有贫血, 因第一次胃镜仅插至十二指肠球部, 故又行第2次胃镜检查, 插至十二指肠乳头下方发现有半球形隆起性病变, 表面有溃疡糜烂出血, 转入外科手术治疗。术后病理证实为小肠平滑肌肉瘤。分析原因:小肠肿瘤虽然发病率不高, 但诊断较困难。该例病人侥幸肿瘤位置靠上, 再次胃镜得以发现。所以消化道出血病人做胃镜检查时, 应该尽量胃镜插深一些, 就有可能发现病变。

摘要:目的 分析消化道出血内科治疗失败原因, 从中吸取教训。方法 总结该科收治的消化道出血内科治疗失败的病例并进行原因分析。结果 共24例病人中, 16例内科治疗失败死亡, 8例外科手术获救。结论 肝硬化食道胃底静脉曲张破裂病情凶险, 过早进食容易导致再次大出血死亡, 拔除三腔两囊管时也容易再次大出血死亡。及时内镜检查明确诊断, 可在内科保守治疗失败时转外科手术增加止血成功率。积极配血、应用强止血药物, 镜下止血等措施有利于抢救成功。

关键词:消化道出血,肝硬化食道胃底静脉曲张破裂,消化性溃疡

参考文献

[1]陈冬冬, 严启栋, 郝璐.上消化道出血的急诊胃镜诊治130例[J].第四军医大学学报, 2005 (S1) :59.

[2]龙成东.消化性溃疡合并大出血70例治疗体会[J].当代医学, 2010 (20) :86-87.

上消化道出血患者的护理 篇11

【关键词】上消化道出血;内科;护理体会;健康疏导

【中图分类号】R473.5【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44-5511(2011)11-0275-01

【Abstract 】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effective patients with upper gastrointestinal bleeding nursing methods and nursing way. Methods 68 cases of upper gastrointestinal bleeding in patients with ordinary treatment and nursing care in strengthening the foundation of psychological guidance, perioperative, cooperate closely, postoperative close observation and nursing. The results through closely monitor, timely to medicine, good food, psychological care, 68 patients achieved good care and treatment effect. Conclusion patients with upper gastrointestinal bleeding the treatment process, clinical nursing observation is the scientific basis for clinical diagnosis.

【Keywords 】upper gastrointestinal bleeding; Internal medicine; Nursing experience; Health counseling.

上消化道出血是指十二指肠空肠悬韧带以上的胃肠道出血以及胰腺、胆道的急性出血,死亡率较高。上消化道出血通常表现为急性大出血,是临床急症。临床上最常见的出血病因是消化性溃疡、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急性糜烂性出血性胃炎和胃癌,这些病因约占上消化道出血的80~90%[1]。出血原因顺序为:胃十二指肠溃疡、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性胃炎、胃癌、胆道出血、食管裂孔疝、贲门黏膜撕裂综合征等。我科在2007年1月至2010年05月年共收治上消化道出血患者68例,现将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1.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2007年1月~2010年05月在我院经内镜诊断为上消化道活动性出血患者68例,其中男50例,女18例,年龄15~85岁,平均年龄50岁。入选患者出血为小量出血、中等量出血和大量出血[2]。

1.2 相关标准:上消化道出血定为以屈氏韧带为界,其上的消化道出血。本组68例患者均为该症。

1.3 临床表现:有呕血、黑便同时存在,也有单纯黑便而无呕血者。出血量少者为100m1,出血多者为2000ml。多为鲜红色或暗紫色血块,6例伴有失血性休克的症状。

1.4 治疗方法与结果:所有治疗均采用内科治疗,迅速建立两路有效的静脉通道,补充血容量、吸氧、输血、监测生命体征,必要时心电监护,应用止血药、制酸药、补充水分及电解质平衡液、应用胃黏膜保护剂、内镜止血、给予饮食治疗。经过抢救、治疗和护理,治愈58例,好转6例,转外科手术2例,病情恶化和自动出院2例。

2.临床观察

严密观察生命体征并对TPR、BP的记录;患者神志的变化;呕血、便血量和性质及伴随症状的记录;皮肤及指(趾)甲及肢端色泽的温度变化的记录;保持呼吸道通畅以防呕吐物引起窒息;记录尿量和中心静脉压,及早发现并发症。检测血红蛋白,红细胞压积,及时了解有无继续出血[3]。

3.护理体会

3.1 急性出血时的护理:当患者发生急性出血时,立即通知医生抢救并备好急救药品、物品,取侧卧位或去枕平卧位,头偏向一侧,及时吸出口腔内呕吐物,同时给予氧气吸入。

3.2 及时补充血容量迅速建立两条静脉通道,及时补充血容量,抢救治疗开始滴速要快,但也要避免因过多、过快输液,输血引起肺水肿或诱发再出血,从而加重病情。

3.3 合理选择止血药:甲氰咪胍、垂体后叶素、善得定、洛赛克、立止血、止血敏、止血芳酸等药是治疗上消化道出血的有效药物,要根据患者个体情况适量选用,同时注意传统药物和新药的不同应用;在用止血药过程中,应根据药物的性质,掌握好其禁忌证,避免患者出现严重不良反应。

3.4 加强基础护理:口腔护理:由于呕血后,口腔内会有残留血,给细菌生长创造了条件,细菌增多,易引起口腔感染,口腔内有臭味、异味。因此,我们用益口做好口腔护理,每日2次,使患者口腔清洁、清鲜,防止了口腔感染。皮肤护理:消化道出血患者,血循环较差,因此要经常更换体位,按摩受压部位。每次排便后,用温水擦洗肛周,并涂少量滑石粉。

3.5 饮食护理:饮食护理是上消化道出血护理的重要环节,合理的饮食有助于止血,促进患者早日康复,否则可引起再度出血。在严重呕血伴恶心、呕吐,食道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者应暂禁食,待病情稳定,出血停止或少量出血且无呕吐物时给少量多餐温凉流质饮食。如米汤、豆浆、牛奶,逐步过渡为糊状饮食,如藕粉、芝麻糊等,以后根据病情转为软食、普食。忌食辛辣、生硬、粗纤维食物,防止诱发出血,如浓茶、咖啡、酒、浓鸡汤、肉汤、过酸过甜的饮料等。肝硬化患者给予高热量、高维生素、少渣饮食,忌食多刺的鱼,小排骨、花生、核桃、瓜子之类食品。有肝昏迷表現者,限制蛋白的摄入(每日<20g)。

3.6 心理护理 :心理护理是指在护理全过程中,由护士通过各种方式和途径积极影响患者的心理状态,以达到其自身的最佳身心状态,其必要条件是护士要与患者建立良好的互相信任的治疗性人际关系,并对存在的心理问题有较深的了解和准确的评估[4]。患者对疾病缺乏正确认识的前提下,易产生紧张恐惧的情绪而加重出血,尤其反复出血者因反复住院给家庭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感到前途暗淡,消极悲观,对治疗失去信心。因此做好有效的心理护理尤为重要。医护人员从容的态度、亲切的语言、认真的答疑、果断的决策、沉着、冷静、熟练的操作,可给患者以安全感,解除患者精神紧张及恐惧心理,有益于良好护患关系的建立和进一步治疗的配合。

4.讨论

急性上消化道出血属危急重症,患者易产生紧张恐惧心理而加重出血,临床护理过程中由护士通过各种方式和途径积极影响患者的心理状态,以达到其自身的最佳身心状态,其必要条件是护士要与患者建立良好的互相信任的治疗性人际关系,并对存在的心理问题有较深的了解和准确的评估。医护人员从容的态度、亲切的语言、认真的答疑、果断的决策以及沉着、冷静、熟练的操作,给患者以安全感。解除其紧张、恐惧心理,有益于良好护患关系的建立和进一步治疗的配合。

参考文献

[1] 焦宏芝,聂春艳.上消化道出血患者的内科护理[J]现代护理,2009,3:159.

[2]潘国宗.现代胃肠病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4:230.

[3]赖育清.消化性溃疡并上消化道出血疗效观察[J]中国现代医生,2008,46(9):38.

上消化道出血的原因论文 篇12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我院2012年9月~2014年3月接收并治疗的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患者中选取86例进行回顾性分析, 其中男49例, 女37例, 年龄19~78 (47.6±3.4) 岁, 所有患者均出现呕吐、黑便、血便、呕血等症状, 12例患者出现心率加快、9例患者出现血压下降、5例患者出现发热、3例患者上消化道大出血 (失血量在1000ml以上) 。排除呼吸道出血患者, 精神疾病患者及其他情况导致大便异常患者。随机将86例患者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 每组43例, 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症状及其他情况无明显差异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行单纯药物治疗:使用垂体后叶素进行药物止血, 用量为15~25U静脉注射, 然后以0.2~0.5U/min持续静脉滴注, 维持12~14h, 或选用奥曲肽, 首次100~200ug静脉注射, 继以25~50ug/h速度静脉滴注, 连续36~48h, 同时给予奥美拉唑80mg静脉推注, 继而以8mg/h静脉滴注持续72h, 给予抗菌药头孢呋辛钠治疗5d。静脉用药结束后可给与心痛定、硝酸甘油等口服药。观察组行急救处理联合药物治疗, 紧急处理方法如下:首先对于所有患者, 当尽快建立静脉通道, 对于出血量较大患者, 需配合及时输血与补液, 维持正常生命体征, 纠正休克及血容量不足症状。迅速建立呕血监测, 同时对黑便的的频率及出血量进行观察。观察生命体征及意识变化、皮肤温度和色泽, 观察周围静脉充盈情况, 记录尿量, 以决定补液输血的速度和总量, 老年患者同时监测心率、血氧饱和度以观察心肺功能, 防止心肺功能不全等并发症的发生。药物治疗与对照组一致。同时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做好并发症治疗和饮食调整。

1.3 疗效判定标准

参考《急性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诊治指南》疗效判断标准[3]:显效:患者症状基本消除, 7d内呕血、黑便及血便消失, 出血量减少超过90%, 基本实现止血;有效:患者症状明显改善, 呕血、黑便及血便现象明显减少, 出血情况好转;无效:患者症状无改善甚至加重, 出血量无减少甚至加大, 止血失败。

1.4 统计学分析

将研究所得数据录入SPSS19.0软件中进行统计学分析, 计数资料以χ2检验, 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发病原因比较

治疗后随访结果显示, 两组患者主要发病原因包括:十二指肠溃疡、胆管结石、小肠肿瘤、毛细血管扩张等, 观察组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 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见表1。

2.2 两组疗效比较

经治疗, 观察组显效16例, 有效23例, 总有效率为90.70%;对照组显效11例, 有效18例, 总有效率为67.44%。观察组治疗效果显著优于对照组, P<0.05,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见表2。

3 讨论

在临床中, 消化道出血作为一种常见急诊, 诊断和治疗一直存在较大难度, 根据出血位置可将其分为上消化道出血与下消化道出血, 上消化道出血具有较高的患病率, 而下消化道出血的诊断较为困难[4]。在临床中, 根据出血量及出血速度, 可以将其分为急性和慢性, 急性消化道出血症状明显, 出血量大, 严重情况下可能会致患者休克甚至死亡。引起上消化道出血的原因具有多样性, 临床资料显示[5], 其中最主要为消化性溃疡, 其他疾病, 如胃癌、急性糜烂及出血性胃炎等, 都会引发较为严重的上消化道出血。根据相关文献报道[6], 下消化道出血的引发原因较为复杂, 临床数据显示[7], 最为常见原因为肠道原发性肿瘤和息肉, 而毛细血管扩张也可能造成出血。上消化道出血同下消化道出血的特征差异性较大, 常作为临床诊断重要标准, 前者主要临床表现为黑便及呕血, 呕血多为棕褐色呈咖啡渣, 如出血量大, 则表现为鲜红或有血块, 黑粪呈柏油样, 当出血量大时, 粪便为暗红色甚至鲜红色;后者主要临床表现为血便, 颜色呈血色鲜红, 附于粪便表面多为肛门、直肠、乙状结肠病变;便后滴血或喷血多为痔或肛裂;右侧结肠出血为暗红色或猪肝色, 因在肠内停留时间长可呈柏油样便。鉴于上述因素, 单凭血便颜色鉴别出血的病因及部位较为困难, 常需借助各项内镜检查以确诊, 严重病例需手术探查方可确诊。由于基层医院客观手段与技术条件所限, 消化道出血的病因诊断更为困难一些, 且常常不能在出血后48h内行内镜检查以明确病因, 因此先行急救措施及综合治疗, 挽救患者的生命成为必要手段。

我院通过设置观察组与对照组对单纯药物治疗和综合性治疗进行对比, 数据显示, 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0.70%, 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7.44%, 观察组治疗效果显著优于对照组 (P<0.05) ;对经治疗患者进行随访后发现, 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发病原因无明显差异 (P>0.05) , 结果同相关文献报道一致。

综上所述, 在对于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的治疗中, 运用综合治疗手段, 能够有效止血, 缓解病症, 控制病情, 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荆燕, 赵秀华.乳果糖联合门冬氨酸鸟氨酸预防消化道出血诱发肝性脑病的疗效观察[J].山东医药, 2013, 53 (9) :72-73.

[2]王丽娟.注射用血凝酶及奥美拉唑联合给药治疗新生儿消化道出血的疗效[J].中国当代医药, 2012, 19 (21) :111-111, 113.

[3]罗悦, 白冰洋.云南白药胃内给药治疗新生儿消化道出血42例疗效观察[J].儿科药学杂志, 2012, 18 (2) :22-23.

[4]Adrienne Chu, Hongshik Ahn, Bhawna Halwan et al.A decision support system to facilitate management of patients with acute gastrointestinal bleeding[J].Artificial Intelligence in Medicine, 2008, 42 (3) :247-259.

[5]唐美妃.泮托拉唑用于急危重症患者消化道出血43例[J].中国药业, 2013, 22 (7) :116-117..

[6]徐玲风, 周高龙.综合治疗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80例[J].江西中医药, 2012, 43 (2) :28-29..

上一篇:综合干预管理下一篇:文化空间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