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行为综合干预

2024-11-28

认知行为综合干预(共8篇)

认知行为综合干预 篇1

慢性精神分裂症在精神疾病中比较常见, 发病原因较多且各不相同, 但是都会影响患者的工作、学习以及家庭生活, 给患者本身以及其家属都带来了严重的负担[1]。对于慢性精神分裂患者, 临床上主要采取药物治疗, 但是通过临床显示, 药物治疗效果不是好[2]。鉴于此, 通过采用综合性心理行为干预与药物治疗相结合与临床常规方法比较, 得到了一些经验,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2月-2013年6月笔者所在医院共接收了130例慢性精神分裂患者。其中男69例, 女61例。年龄24~54岁, 平均 (44.6±3.1) 岁。病程3~15年, 平均 (9.2±2.7) 年。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每组65例。其中观察组男35例, 女30例, 年龄25~54岁, 平均 (45.2±2.5) 岁。病程3~14年, 平均 (8.9±2.4) 年。对照组男34例, 女31例。年龄24~54岁, 平均 (43.9±4.5) 岁。病程4~15年, 平均 (9.5±2.6) 年。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等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研究方法

两组患者均进行常规药物治疗。对照组在药物治疗的同时, 进行常规心理护理。观察组在药物治疗的同时进行综合性心理行为干预, 比较两组在治疗之后PANSS评分与WCST评分。

1.3 综合性心理行为干预

(1) 对患者进行心理认知教育:患者入院时针对患者情况, 对患者进行一次教育讲解, 让患者清楚自己现在存在哪些异常表现, 导致目前症状的原因, 怎样在未发作前及时制止, 如何做才能恢复正常。医护人员讲解完毕后, 鼓励患者提出疑问并给予解答, 患者通过对自身疾病的系统认知, 提高患者配合治疗的积极性与合作性。治疗期间要多与患者接触, 发现患者异常行为时, 及时了解患者的想法, 纠正患者的错误认知, 帮助患者建立正确的认知。 (2) 对患者进行行为护理干预:经常与患者进行沟通交流, 鼓励患者做到生活自理, 多与人沟通交流, 积极参加举办的娱乐活动。对表现良好的患者进行奖励, 促进患者培养能力的主动性, 刺激其他患者的积极性。让患者掌握生活自理能力、社交能力以及回归社会后的生存能力。

1.4 效果评价

显效:对于治疗患者具有强烈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认知功能大幅度提高, 对护理质量十分满意;有效:对于治疗患者具有积极性与主动性较好, 认知功能有所提高, 对护理质量满意;无效:对于治疗患者积极性与主动性不高甚至缺乏, 认知功能无改变或下降, 对护理质量不满。总有效率为显效率与有效率之和[3]。

1.5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3.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比较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护理效果比较

观察组护理效果显效占比75.38% (49/65) , 总有效率为93.85% (61/65) , 均显著高于对照组的52.31% (34/65) , 72.31% (47/65) , 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例 (%)

2.2 治疗后两组的PANSS评分比较

观察组阳性症状、阴性症状以及一般精神病理评分均低于对照组, 观察组总分 (51.1±8.9) 分低于对照组的 (56.2±8.5) 分, 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提示慢性精神分裂患者采用综合性心理行为干预后分裂症状明显低于简单心理护理组。详见表2。

2.3 两组治疗后WCST评分比较

观察组持续错误数、随机错误数以及正确数评分均低于对照组, 观察组总分 (70.2±16.7) 分低于对照组的 (84.2±17.9) 分, 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3。

3 讨论

慢性精神分裂患者最开始表现为对工作产生厌倦, 工作能力下降, 学习成绩下降, 人际交往不热衷, 对人不热情, 对外界的兴趣下降, 逐渐变得生活懒散, 喜欢猜忌, 孤僻, 可能还会有睡眠障碍以及情绪失控的情况[4]。精神分裂患者普遍存在持久性的认知功能障碍, 会影响患者的记忆、语言、视空间、理解判断等, 对患者影响较大[5]。因此在研究精神分裂疾病时, 认知功能研究为主要研究之一[6]。研究人员认为引起认知功能障碍的原因较多, 不同的人其影响因素不同, 虽无明确原因, 但发现共同点都是与患者日常行为功能有关, 所以治疗精神分裂患者时, 除药物治疗外, 还要进行心理护理干预、社交技能以及认知行为治疗等综合性心理行为干预治疗[7]。

本文对比综合性心理行为干预与简单心理护理对于慢性精神分裂患者认知能力的效果, 结果发现, 观察组护理效果显效占比75.38%, 有效率为93.85%, 均显著高于对照组。本文研究结果符合王成艳等[8]的报道, 提示综合性心理行为干预对慢性精神分裂患者认知能力的改善比简单心理护理更加显著。这可能是因为患者慢性精神分裂患者是属于心理疾病, 需要着重心理护理治疗, 单纯的药物治疗与简单的心理护理很难使患者康复[9]。综合性心理行为干预护理模式, 能够全面的从心理方面对患者进行护理治疗, 与药物结合治疗, 达到全方位的治疗效果。此外, 两组治疗后PANSS评分对比观察组阳性症状、阴性症状以及一般精神病理评分均低于对照组。本文结果与赵静等[10]报道结果一致, 提示慢性精神分裂患者采用综合性心理行为干预后分裂症状明显低于简单心理护理组患者。PANSS评分主要是对患者妄想、概念紊乱、幻觉行为、情感交流障碍、抽象思维困难、抑郁以及异常思维内容等方面的评价, 对慢性精神分裂患者进行综合性心理行为干预治疗期间, 医护人员能够及时发现患者异常行为现象, 并在最快时间内指出与纠正, 避免了症状的恶化[11,12,13]。同时医护人员还对患者进行了行为护理干预, 帮助患者掌握生活能力与社会回归能力。另外, 两组治疗后WCST评分对比观察组持续错误数、随机错误数以及正确数评分均低于对照组, 韦月琴等[14]也有过类似报道。提示对患者采用综合性心理行为干预后认知功能明显高于简单心理护理组患者。

综上所述, 对慢性精神分裂患者的综合性心理行为干预, 能够有效改善认知功能, 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

摘要:目的:研究综合性心理行为干预对慢性精神分裂患者的认知功能影响。方法:选取2012年2月-2013年6月笔者所在医院接受治疗的130例慢性精神分裂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每组65例。两组均进行药物治疗, 观察组病患在药物治疗的基础上采用综合性心理行为干预治疗, 对照组病患采用简单的心理护理, 比较两组患者认知功能。结果:观察组护理总有效率为93.85%, 显著高于对照组72.31%, 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观察组阳性症状、阴性症状以及一般精神病理评分均低于对照组, 观察组总分 (51.1±8.9) 分低于对照组的 (56.2±8.5) 分, 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观察组持续错误数、随机错误数以及正确数评分均低于对照组, 观察组总分 (70.2±16.7) 分, 低于对照组的 (84.2±17.9) 分, 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在药物治疗的基础上采用综合性心理行为干预, 能够更加显著改善患者的认知功能, 值得临床推荐。

关键词:综合性心理行为干预,慢性精神分裂,认知功能

认知行为综合干预 篇2

【关键词】妇女;宫颈癌;机会性筛查;认知;行为干预

为调查研究妇女对宫颈癌机会性筛查的认知及行为干预情况,对我镇两癌筛查中行妇科检查的4329例妇女的临床资料进行了回顾性分析,具体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自2013年1月1日到2013年12月31日期间在我镇两癌筛查中行妇科检查的4329例妇女作为本次的研究对象,其中年龄小于25岁1329例,年龄为26~35岁1200例,年龄为36~45岁1290例,年龄大于45岁510例;文化程度:小学及以下文化129例,初中文化1203例,中专或高中文化1289例,大专及以上文化1708例;其中3212例妇女为已婚,1117例妇女为未婚;月经济收入情况:439例妇女小于1000元,1911例妇女为1000~2999元,1880例妇女为3000~4999元,99例妇女大于等于5000元。

1.2 方法 分别向所有研究对象派发由我院自制的宫颈癌相关内容问卷调查表,问卷调查表以妇女对宫颈癌筛查现存问题及相关因素为依据设计,其主要包含三部分,一是认知部分,二是态度部分,三是行为部分,问卷调查经我镇两癌筛查小组审核论证批准,每部分共包含20个题目,每个题目共包含4个选项,总分为100分;评分以5级评分法为依据进行,1分为绝对错误,5分为绝对正确;本次研究共发放4329份问卷调查表,并全部有效回收,其有效回收率为100%。

1.3 统计学分析 本次研究中所有问卷调查表中的数据均采用SPSS 18.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单因素组内数据比较均展开t检验,以P<0.05为有明显差异,表示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本组4329例研究对象中2例妇女确诊为宫颈癌,占0.05%;且妇女对宫颈癌机会性筛查的认知、态度及其行为状态得分呈正相关(P<0.05),有统计学意义,其具体结果如下。

2.1 不同年龄段妇女的认知、态度、行为调查结果比较 不同年龄段妇女在对宫颈癌机会性筛查的认知、态度、行为状况等方面的得分比较有明显差异(P<0.05),26~35岁、36~45岁两个年龄段得分较高。具体见表1。

2.2 不同文化程度妇女的认知、态度、行为调查结果比较不同文化程度妇女在对宫颈癌机会性筛查的认知、态度、行为状况等方面的得分比较有明显差异(P<0.05),文化程度越高,得分越高。具体见表2。

2.3 不同婚姻状况妇女的认知、态度、行为调查结果比较不同婚姻状况妇女的认知、态度、行为调查结果比较均有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2.4 不同收入状况妇女的认知、态度、行为调查结果比较不同收入状况妇女在对宫颈癌机会性筛查的认知、态度、行为状况等方面的得分比较有明显差异(P<0.05)。具体见表4。

3 讨论

宫颈癌是临床上常见的一种妇科恶性肿瘤,其严重影响着妇女的身体健康及生命安全。因此,及时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预防以减少宫颈癌发生,提高妇女生活质量就显得尤为重要[1]。现阶段由政府出资、基层卫生机构实施的两癌筛查成为临床上宫颈癌防癌筛查的普及形式,并作为预防及控制该病的有效方式,然而由于部分妇女受自身因素及地区性客观因素的影响,未认识到宫颈癌筛查的重要性,影响了宫颈癌防癌筛查工作的顺利开展[2]。因此,及时了解妇女对宫颈癌筛查相关知识的认知情况,以确保宫颈癌工作顺利开展意义重大。

临床上认为建立以“知、信、行”统一的KAP模型实施有效的健康教育是增强妇女对宫颈癌筛查知识认识程度,保证宫颈癌筛查工作正常进行的重要措施。该模型的建立及实施应加强对以下几点的重视,第一,加强知识普及。妇女缺乏对宫颈癌筛查知识的认识是影响宫颈癌防癌筛查参与率的一项重要因素。所以,必须要加强对宫颈癌普查宣传教育的重视,不断提高妇女对宫颈癌的认知,增强其自我保护意识。本次研究数据提示特别要加强对青年或中年妇女、无性生活经验、收入水平较低及文化程度偏低等高危人群进行宣传教育的重视。

通过多种渠道、多种手段进行宫颈癌筛查相关知识的普及与教育[3]。第二,提高妇女宫颈癌防癌筛查意识。本次研究结果表明妇女对宫颈癌筛查的认识、态度及行为状况间有著非常重要的联系,所以不断提高宫颈癌防癌筛查认知水平,增强妇女的自我保护意识,是促进妇女主动参与到防癌筛查工作的一项重要措施。有研究指出,从众心理是影响妇女防癌筛查态度的重要因素,多数妇女会因周围人群筛查行为较少,认为自己也无需进行筛查[4]。所以,要加强对公众教育、信息普及的重视,从而不断提高有从众心理的妇女的主动参与意识。第三,严格落实防癌筛查工作。现阶段我国的宫颈癌防癌筛查率仍相对较低,这就需要医疗机构及社区医疗加大力度普及宫颈癌防癌筛查相关知识,做好宣教工作,定期组织妇女进行宫颈癌防癌筛查。同时还可适当改变筛查方式,选用灵敏度较高、操作方便,且费用较低的筛查方式,从而便于妇女接受,有效增强其参与意识。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本组4329例研究对象中2例妇女确诊为宫颈癌,占0.05%,且妇女对宫颈癌机会性筛查的认知、态度及其行为状态得分呈正相关(P<0.05),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这一结果表明妇女对宫颈癌机会性筛查的认知、态度及行为状况间存在着相互影响,为确保防癌筛查工作顺利开展就必须要加强对妇女知识普及宣教的重视,不断提高妇女自我保健意识。

参考文献

[1]吴丹梅,陈曼玲,金松.TCTHPV及hTERC基因检测在宫颈癌筛查中的临床价值[J].重庆医学,2013,42(34):4185-4187.

[2]麻全慧,王志国,陈娟,等. Cobas 4800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分型检测对宫颈癌筛查的价值[J].江苏医药,2014,40(4):422-425.

[3]邢慧云,周冰.液基薄层细胞学检测法与传统巴氏涂片法对宫颈癌筛查的准确性比较[J].中国妇幼保健,2014,29(7):1113-1115.

认知行为综合干预 篇3

关键词:焦虑,因特网,认知疗法,治疗结果,学生,医科

社交焦虑是对某一种或多种人际处境有强烈的忧虑、紧张不安或恐惧的情绪反应和回避行为,主要表现为回避社交环境、害怕与别人对视或被人注视等[1]。社交焦虑是青少年常见的心理卫生问题之一,其损害症状逐渐趋向低龄化,且其症状自发缓解的可能性很小,可持续到成年期或更晚[2],因此早期预防及干预需要引起人们足够的重视。目前,社交焦虑的治疗方法主要包括药物治疗和心理治疗两大方面[3]。在大学生中临床状态社交焦虑患者很少,而多数处于亚临床或亚健康状态,对上述状态的大学生认知行为疗法更为适用[4]。国外研究发现,网络认知行为疗法(Internet-based cognitive-behavioral therapy, ICBT)对社交焦虑的干预有效、且长期效果较稳定[5]。本研究通过追踪、探索ICBT对医学生社交焦虑状况的长期效果,并了解不同网络干预形式的疗效稳定性差异,以寻求改善医学生社交焦虑状况的最佳干预方式。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方法,利用社交焦虑量表(SPIN)[6]对某医科大学低年级学生进行调查。通过网络对所有参与调查的学生发放参与网络认知行为疗法干预的知情同意书,所有参与者均可自愿选择参与的组别。最终确定参与本次网络认知行为疗法实验组的对象共30人,其中一对一干预组和一对五干预组各15人,2组被试年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过程中无人员退出。

1.2 方法

1.2.1 工具

(1)社交焦虑量表(The Social Phobia Inventory , SPIN)[6]。应用该量表的中文修订版[7],包括17个自评条目,用于评估人群的社交焦虑症状。共包含害怕、回避和生理反应3个分量表。每个条目使用5级评分制,总分范围0~68分,得分在0~11为低焦虑组,12~23为中等焦虑组,≥24为高焦虑组[8]。重测信度为0.887,Spear-man-brown分半信度为0.889,Cronbach' s α系数为0.894。截断值为19,此时的灵敏度为76.13%,特异度为78.47%。(2)社交焦虑状态访谈问卷。测试采取面对面访谈形式,题目设置参照社交恐怖症筛查问卷 (the social phobia screening questionnaire, SPSQ)[9] ,包括14项有关社交情境的问题和8项美国精神疾病诊断标准(DSM-IV)[10]评定标准的题目,Cronbach' s α系数为0.9。访谈问卷评判标准参照SPSQ和慕尼黑综合国际诊断访谈(The Munich Composite International Diagnostic Interview, M-CIDI)[11]。

评判标准:社交焦虑临床状态。被试个体需至少符合社交困难量表中1个潜在的恐怖状况得分高于3分(0~4分制),同时,还要符合社交恐怖症判定标准中的A-E标准。社交焦虑亚临床状态。被试个体需至少符合社交困难量表中1个潜在的恐怖状况得分高于3分(0~4分制),并符合社交恐怖症判定标准中的A标准以及E标准中的一项。社交焦虑亚健康状态。被试个体需至少符合1个潜在的恐怖状况得分高于3分(0~4分制),并符合社交恐怖症判定标准中的A标准。社交正常状态。被试个体未达到上述潜在恐怖状况及社交恐怖症评定标准。

1.2.2 干预方法

采用加密网络即时聊天室形式开展干预治疗。(1)实验分组及干预方法:将参与者分为一对一ICBT组和一对五ICBT组,分别采用认知行为疗法为主的单人和团体治疗干预方法。网络干预培训材料分为开始阶段(1个单元),认知调节、行为训练与情绪表达阶段(6个单元)和结束阶段(1个单元)。治疗时间每周1次,每次1 h,共8次,持续8周。(2)远期效果评价:在干预实施后及干预结束后3个月和6个月利用SPIN问卷及社交焦虑状态访谈进行追踪测试,以了解被试者社交焦虑状态以及干预的稳定性和远期效果。

1.3 统计分析

建立EpiData数据库,数据双份录入并核对;采用SPSS 13.0进行配对t检验、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等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不同干预时间实验组社交焦虑分数比较

运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分析2种网络干预方法的主效应、时间的主效应(干预前、干预后、干预结束3个月后、干预结束6个月后)以及两者的交互作用。经Mauchly“球对称”检验(χ2=5.993,P=0.127),数据符合球形对称,不需要进行校正。干预前,两组社交焦虑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848,P=0.075)。干预后,不同干预方法在组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0.643,P=0.805),而不同干预时间受试者的焦虑水平不同(F=82.077,P<0.01),干预方法和时间的交互作用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2.237,P=0.112)。

一对一网络干预组干预后、干预结束3个月后、干预结束6个月后的社交焦虑水平均比干预前低(t值分别为5.575,4.054,5.093;P值均<0.01),而干预后、干预结束3个月后、干预结束6个月后两两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值为-1.676,-1.948,-0.871;P值均>0.05);一对五网络干预组干预后、干预结束3个月后、干预结束6个月后的社交焦虑水平较干预前均有所下降(t值为2.773,2.207,2.551;P值均<0.05),但干预后、干预结束3个月后、干预结束6个月后两两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值为-0.741,-2.053,0.799,P值均>0.05)。见表1。

2.2 各实验组干预前后及追踪时社交焦虑状态的比较

干预后,一对一ICBT组临床、亚临床状态者明显减少。追踪3个月时,1名亚临床状态者仍然保持该状态,又新出现社交焦虑亚临床状态及亚健康状态各1名;追踪6个月时,除1名亚临床状态者仍然保持该状态外,追踪3个月时出现的2名社交焦虑亚临床状态和亚健康状态者均转为正常;干预后,一对五ICBT组所有参与者访谈社交焦虑程度均有所降低。追踪3个月时,2名亚临床状态者仍保持该状态;追踪6个月时,1名亚临床状态者转为正常,1名仍保持该状态。

3 讨论

目前国内外网络心理咨询师普遍认为网络心理咨询可以解决轻度或一般心理疾病[12,13],且网络干预治疗对降低焦虑情绪有较好的功效[14,15]。本研究发现,2种网络干预方式均能降低医学生的社交焦虑水平,一对一ICBT组较一对五ICBT组干预效果更具显著性。张瑾[16]对社交焦虑大学生采用认知行为疗法干预时发现,认知行为治疗能够改善大学生的社交焦虑状况,张新凯等[17]也得到了类似结论。Erik等[5]应用网络认知行为疗法(ICBT)和传统认知行为疗法 (CBGT)治疗社交焦虑障碍患者时得出,两组干预方法治疗均有较大成效,ICBT较CBGT组效果更为显著。

本研究发现,一对一和一对五ICBT组除随访3个月时SPIN分数略有增高外,从干预前至干预结束6个月后追踪的得分呈现平稳下降趋势,可见2种方法的干预效果持久性良好。龙卿志[18]采用CBGT干预高中社交焦虑学生,干预结束6个月后发现干预效果并没有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消失,而本课题组对医学生进行综合疗法干预社交焦虑问题时也得到相同结论[19]。可见网络认知行为疗法可在较短时间内改善学生的社交焦虑水平,且效果稳定。

认知行为综合干预 篇4

1 对象和方法

1.1 对象

乌鲁木齐市某小学筛选出6名ADHD儿童, 这几名儿童都符合以下几个标准: (1) 符合美国精神病学会有关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儿童的临床诊断标准; (2) 瑞文智力测验智商 (IQ) >80; (3) 病程持续6个月以上, 排除精神神经发育迟缓、品行障碍、情绪障碍以及各种精神类疾病; (4) 近一个月没有使用过精神类药物; (5) 儿童、家长和教师都愿意配合进行治疗。

1.2 方法

治疗总共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为15次注意力基础训练。注意力基础训练主要从视觉和听觉两个方面进行训练, 视觉训练包括舒尔茨文字测试、散点图追踪, 计算完成训练时间作为评判标准。听觉训练包括听觉理解、记忆, 以回答正确率作为标准。通过视觉和听觉两个方面来提高ADHD儿童注意力水平。第二阶段为7次问题解决。主要教会ADHD儿童在面对问题时, 能正确使用五步法进行问题解决。

1.3 疗效评定

1.3.1 数字化消测验

给被试呈现1-10随机排列 (50*50) 的阿拉伯数字, 要求被试在3分钟内, 划掉所有的“3”, 主试用电子表控制时间, 计算被试划掉指定数字的数目。

1.3.2 Conners父母症状评价量表

该量表共48项, 采用四级评分法 (0、1、2、3) , 共包括六个因子:品行问题、学习问题、身心障碍、冲动—多动、焦虑、多动指数, 其效度和信度已经得到中国研究者的验证。 (1)

注:*P<0.05, **P<0.01

注:*P<0.05, **P<0.01

2 结果

2.1 治疗各阶段conners儿童行为量表父母问卷

第一阶段完成后在品行问题、多动—冲动、多动指数这三个维度上的分数比训练前都有所降低, 且具有统计学意义。第二阶段自我指导训练完成后, 在品行问题、多动—冲动、焦虑、多动指数这四个维度上的分数比完成第一阶段训练完成时都有所降低, 且差异显著。两阶段训练后各项因子的得分与训练前相比, 品行问题因子分、多动—冲动因子分、焦虑因子分、多动指数因子分存在显著差异, 这四项因子分比训练前显著降低。

2.2 治疗各阶段数字化消测验结果比较

第一阶段完成后与前测相比, 数字化消数目有所提升, 且差异显著;第二阶段完成后与第一阶段相比, 数字化消数目有所提升, 但差异不显著;完成两阶段训练后, 与前测相比, 上升差异显著。

3 讨论

有研究表明, ADHD儿童存在反应抑制缺陷, 恰是由于ADHD儿童抑制功能的缺陷, 从而才导致ADHD儿童行为冲动、情绪不稳定、上课不听讲、做事易分心。 (2) 我们第一阶段从视觉和听觉两个方面对ADHD儿童进行训练, 旨在提高患儿在视、听觉注意的持久性和稳定性, 在视觉和听觉训练中, 儿童为了更好的完成任务获得奖励, 就必须全神贯注, 这就有效地抑制了无关信息的干扰, 对自己的行为进行了主动的控制。第二阶段主要旨在培养患儿“先思后行”的能力, 能运用正确的方法去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运用五步法进行问题解决, 需要儿童不断进行头脑风暴搜索各种问题解决的办法, 为了顺利解决问题, 患儿时刻提醒自己需要专注, 并且不断地检查和纠正自己的行为, 使患儿逐步形成一种自我控制、自我指导和有效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这两个的训练过程中, 同时采用团体代币和社会强化技术, 不断增加患儿注意力的持久性, 并且增加患儿参加治疗的兴趣和动机。

本研究采用conners父母症状量表和数字化消测验作为衡量ADHD儿童治疗效果的评定标准, 患儿在接受了两个阶段治疗后, PSQ除了学习问题和身心问题两个维度外, 其余4个维度分数均有所下降, 并具有统计学意义。数字化消测验, 在完成两阶段训练后, 相同时间内, 数字化消数目与治疗前相比都有所上升, 并且具有统计学意义。说明本研究所采用的增加基础认知训练后的认知行为疗法有效地改善了儿童注意力的稳定性和持久性。

注释

1杜亚松等.Conners教师测评量表的中国城市常模和信度研究.上海精神医学, 2004.16 (2) .

认知行为综合干预 篇5

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的内分泌-代谢疾病, 是由遗传因素、免疫功能紊乱、微生物感染及其毒素、自由基毒素、精神因素等各种致病因子作用于机体, 导致胰岛功能减退、胰岛素抵抗等而引发的血糖、蛋白质, 脂肪, 水和电解质等一些列代谢紊乱综合征。糖尿病随着人口老龄化, 以及诊疗水平的提高而迅速增加。合理控制饮食可以减轻胰岛B 细胞的负荷, 有利于血糖控制。适当的运动提高胰岛素敏感性, 降低胰岛素的用量, 改善胰岛素抵抗。饮食治疗是各种类型糖尿病患者最基本的治疗措施。近年来, 由于糖尿病教育的广泛开展, 许多糖尿病患者已经认识到控制饮食是治疗糖尿病的一部分。但是有部分患者对饮食热量换算、食品交换份的应用、运动治疗的强度、时间认知并不全面, 尚存在偏差。本文旨在探讨门诊糖尿病患者已知饮食运动治疗的不全面再认知行为干预方法, 提高患者自控饮食及运动能力。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在门诊慢性病管理室选取具有《佳木斯基本医疗保险指定慢性病就医证》病种为糖尿病, 糖尿病并发高血压、冠心病、脑梗死, 在门诊慢性病诊室就诊的患者560例, 经糖尿病饮食控制及降糖药物治疗后, 空腹血糖低于12mmol/L, 无并发症或轻度并发症一般状态较好者, 血压低于160/100mmHg。把所有患者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 每组280例。两组患者年龄、性别、文化程度等一般资料经统计学检验,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1.2 方法

两组患者分为对照组和干预组, 对照组按照自己以前的方式进行药物治疗加锻炼及饮食, 干预组在此基础上给予护理干预, 根据每一位患者具体情况分析制定不同的方案。具体护理干预: (1) 标准体重换算公式 (kg) =身高 (cm) -105 (常数) 测算体重。 (2) 根据糖尿病病人劳动强度 (卧床休息、轻体力劳动、中等体力劳动、重体力劳动) , 告知病人每公斤理想体重所需热量。 (3) 告知病人每日的膳食要全面, 强调食品交换四大组 (八小类) 内容和营养价值, 四大组食品有谷薯组 (谷薯类) 、蔬果组 (蔬菜类、水果类) 肉蛋组 (大豆类、奶类、肉蛋类) 、油脂 (硬果类、油脂类) , 很容易估算一日摄取热量。 (4) 食品的数量与简易换算。糖尿病人对自己每天应进的食物种类与数量要做到心中有数。最好自备一套专用的碗碟、勺。开始用秤将主食、副食秤一下、做熟后盛在餐具里看看有多大容积, 以后即可以按此份量估计。饮食处方合理易患者接受。 (5) 运动干预。首先以确认病情稳定没有进行性的合并症, 做好运动项目的选择, 可以选择散步、上楼梯、骑自行车、踢毽子、打太极拳等, 视病人状态可以增加运动。 (6) 教会患者掌握运动强度, 我们以心率为运动强度的指标, 根据年龄计算。即60%的最大摄氧量时心率=170-年龄 (岁) 。对于基础心率60次/分以下的患者不能使用。运动时间随患者的个人情况及对运动的逐步适应逐渐增加。

1.3 评价方法

运动处方与设计饮食治疗, 采取知识问卷, 问卷内容包括:饮食治疗的目的;糖尿病的饮食原则;标准体重计算;轻、中、重度劳动者每公斤理想体重所需热量;每日总热量计算;食品交换的应用;食品的数量与简易换算;饮食中糖、蛋白质、脂肪比例;三餐热量分配;控制饮食自觉性;运动强度;靶心率运动最佳时间等均采用笔试简答形式, 得分60分以上者为掌握, 60分以下者为未掌握。采用统一的指导语解释问卷的填写方法和注意事项, 以干预对象自行填写为主, 调查问卷回收率为100% 。

2 结果

见表1。

干预组掌握率为90.63%, 不同程度地掌握了饮食治疗相关知识, 与对照组掌握率75.00%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11.49, P<0.05) 。

3 讨论

认知行为综合干预 篇6

认知行为治疗 (Cognitive-Behavioral Therapy, CBT) 是根据认知过程影响情感和行为的理论假设, 通过认知行为技术改变患者不良认知的方法。CBT在认知治疗的过程中强调应用行为治疗中的一系列行为矫正技术, 目前广泛应用于对失眠、心理异常等的治疗。近期Espie等[4]进行了一项随机临床研究, 证实CBT可改善肿瘤患者的失眠情况, 研究中认知行为疗法使失眠患者每晚平均减少了55分钟的觉醒时间, 在入睡时间、夜间觉醒次数、睡眠效率方面也得到了明显提高, 并可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睡眠障碍学组也推荐使用认知行为疗法治疗失眠[5]。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本研究以自愿报名的方式于在校高职护理学生中招募被试者, 失眠的诊断以2010年世界卫生组织 (WHO) 对失眠的定义为标准[6], 具体包括: (1) 入睡或维持睡眠困难或睡眠质量差; (2) 睡眠障碍每周至少发生3次, 至少持续1个月; (3) 过度关注失眠问题及其可能带来的不良结果; (4) 对睡眠质量的不满和 (或) 睡眠质量给其带来痛苦明显干扰患者的日常活动。同时使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 (PSQI) 量表, 确定失眠的严重程度。于2015年3—4月在本校多媒体教室对参与干预的10名被试者进行团体干预。

1.2 研究方法

1.2.1 干预方案的内容

本次干预采用的认知行为疗法包括:刺激控制疗法、睡眠限制疗法、睡眠卫生教育、放松训练和认知疗法。

(1) 刺激控制疗法。刺激控制是美国睡眠医学会认可的治疗失眠的一线行为干预措施[7], 该方法作为单一疗法已被广泛验证, 并有可靠的临床效果, 其核心是限制清醒时躺在床上的时间和待在卧室或床上的行为。

(2) 睡眠限制疗法。为失眠的二线行为干预措施, 是失眠的认知行为治疗的必要组成部分[8], 通过缩短卧床清醒时间, 增加入睡的驱动力, 以提高睡眠效率。根据被试者的睡眠日记将在床时间限制至其平均总睡眠时间。

(3) 睡眠卫生教育。这种干预措施并不被认为是一种有效的“单一治疗”[7], 但被视为是失眠的认知行为治疗的组成部分。治疗包括为被试者提供手册、与被试者一起学习条目和原理, 共包括14个方面的内容:睡到第二天能恢复精力即可;每天同一时刻起床;规律锻炼;确保你的卧室舒适、无干扰;卧室夜间温度适宜;规律进餐, 不空腹上床;夜间避免过度饮用饮料;减少所有咖啡类产品的摄入;避免饮酒;避免吸烟;不把问题带到床上;不想方设法入睡;不看闹钟;避免白天打盹[9]。

(4) 放松训练。放松疗法主要有4种形式:渐进性肌肉放松、腹式呼吸、自我训练法、意象训练。干预者应选择被试者最易学、与其觉醒表现形式相协调的训练方式。本次干预采用的是渐进性肌肉放松法以减轻被试者骨骼肌的紧张[10], 促进其睡眠。

(5) 认知治疗。临床虽没有将认知疗法作为单一治疗研究其有效性, 但已将其作为综合治疗的一部分[11], 它在治疗失眠中有明显的作用, 也是失眠的认知行为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失眠的认知重建包括6个步骤: (1) 计算被试者失眠的天数; (2) 识别和记录3~10个灾难性想法; (3) 评估被试者灾难性想法的估计发生频率; (4) 确定被试者预期“灾难”真正发生的频率; (5) 讨论被试者的估计与灾难性后果真正发生频率的不匹配; (6) 提供对灾难性想法的批判。

1.2.2 干预的实施过程

干预者为本研究者, 并有课题组另外两名成员辅助实施。每周1次, 每次约1个小时, 共5次。为方便被试者学习, 为其提供失眠的认知行为干预指导手册、睡眠计划记录手册和睡眠日记记录本。具体安排如下。

(1) 第一次干预:以晤谈为主, 主要内容包括: (1) 向被试者介绍自己、该项目的概况、失眠的表现及干预方法的概况、效果; (2) 引导被试者, 让他们坚持记录睡眠日记; (3) 与来访者协商确定每周的治疗时间。

(2) 第二次干预:认知行为疗法干预, 详细流程包括: (1) 总结和图示睡眠日记, 计算睡眠效率, 并图示每周平均值;讨论在床时间和总睡眠时间的“不匹配”。 (2) 介绍失眠的行为治疗 (睡眠限制疗法和刺激控制疗法) 的效果和具体措施。 (3) 睡眠卫生教育。 (4) 调整睡眠计划。

(3) 第三次干预:认知行为疗法干预, 详细流程包括: (1) 总结和图示睡眠日记, 确定被试者是否根据说明遵守约定; (2) 评估治疗获益和依从性; (3) 调整睡眠计划; (4) 回顾失眠的行为治疗和睡眠卫生教育; (5) 放松训练指导; (6) 对负性睡眠信念采用认知治疗。

(4) 第四次干预:巩固治疗方案, 包括: (1) 总结和图示睡眠日记; (2) 评估治疗获益和依从性; (3) 调整睡眠计划; (4) 解决其他有关侵入性想法和负性睡眠信念的问题。

(5) 第五次干预:巩固治疗方案, 预防复发, 具体包括: (1) 总结和图示睡眠日记; (2) 评估治疗获益和依从性; (3) 讨论。

1.2.3 调查工具

PSQI量表[12]是由匹兹堡大学精神科医生Buysse博士于1989年编制而成的, 用于评价睡眠质量。PSQI共有7个维度, 包括睡眠质量、入睡时间、睡眠时间、睡眠效率、睡眠障碍、催眠药物和日间功能障碍, 每个维度按0~3分四级计分, 累计各维度得分为PSQI总分, 得分越高表示睡眠质量越差。7个维度的Cronbach'α系数为0.83, 各维度与总分间的平均相关系数为0.58, 各条目间的Cronbach'α系数为0.83。刘贤臣等于1996年将该量表译成中文, 并对该量表译本的信度和效度进行了验证。PSQI 7个维度的Cronbach'α系数为0.84, 各维度与总分间的平均相关系数为0.72, 各条目间的Cronbach'α系数为0.85。

1.2.4 统计学方法

使用SPSS17.0统计软件包输入数据并进行统计学分析。采用配对t检验比较干预前与干预后失眠学生PSQI总分及各维度的得分情况。

2 结果

2.1 一般资料

本研究共纳入20名在校高职护理失眠学生, 年龄 (19.90±0.57) 岁。

2.2 失眠学生干预前和干预后的PSQI得分情况 (见表1)

注:*P<0.05;**P<0.01

失眠学生在干预前后均未使用催眠药物, 因此催眠药物维度的得分在干预前和干预后均为0分, 表1中未列出。

3 讨论

3.1 认知行为干预能全面改善失眠学生的睡眠质量

本研究结果显示, 对失眠学生进行认知行为干预, 可以有效降低其睡眠质量、睡眠效率、日间功能障碍和PSQI总分的得分, 干预前后得分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表明认知行为干预可以提高失眠学生的睡眠质量、睡眠效率, 改善日间功能障碍, 改善失眠状况。

3.2 学生对睡眠计划的依从性影响治疗效果

研究中发现有些学生不能很好地按照指令调整自己的睡眠行为, 非依从性的主要形式是想做但是做不到。对于这样的问题应给予更多的认知治疗, 让被试者充分了解短期牺牲与长期获益之间的关系, 以提高其依从性。

3.3 不同的干预措施适用于不同的被试者

研究中发现, 针对失眠发病原因和临床表现的不同, 应采用不同的干预措施。对于入睡和睡眠维持困难的失眠者, 应进行睡眠卫生教育, 同时进行睡眠限制治疗和刺激控制治疗[13]。对于以“不能放松”为特征和 (或) 伴多种躯体不适的失眠者, 采用放松训练最合适。对于那些过分关注失眠的潜在影响的被试者, 采用认知治疗最合适。

认知行为综合干预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于2015年9月—2015年11月随机抽取湖南省两所高职院校学生进行研究, 以方便、可行原则, 分为干预组与对照组, 分别纳入民族新生50人, 均知情同意且自愿参与本研究。最后得到有效样本88人, 干预组40人, 对照组48人。两组均为大一新生, 平均年龄为 (18.90±0.77) 岁;男生47人, 女41人;两组性别、年龄、民族、家庭居住地等情况比较无显著性差异 (P>0.05) , 资料均衡, 具有可比性。

1.2 研究工具

采用陈会昌等人编制的“大学生行为问题量表”作为基本测量工具。该量表包括4个维度:学习问题、社会适应、健康情绪、恋爱与性, 共78个条目, 采用五级评分 (1~5分) , 得分越高, 表明该维度行为问题越严重。该量表已在全国大学生中施测, 具有较好的信度和效度[7]。分别以量表总分≤155分、156~195分、196~234分、≥235分表示行为正常, 轻度、中度、重度行为问题[8]。

1.3 方法

对照组不采取任何干预措施。干预组实施元认知团体干预, 每个干预团体10人, 参加两个月的元认知干预技术团体辅导, 每周1次, 共8次, 每次60~90 min。元认知团体干预包括建立良好群体关系、认知调整、放松训练和元认知辅导4个阶段。干预前后分别以相关量表施测, 进行初次评估与再次评估对比。各阶段干预方法如下。

1.3.1 建立良好群体关系阶段

第一次干预时, 通过自我介绍“串名字游戏”、团体活动“学会赞美”建立彼此信任、和谐的良好群体关系。

1.3.2 认知调整阶段

向被试介绍关于元认知干预技术的基本概念、实施步骤、具体操作方法及心理行为问题的类型、表现、心理机制等陈述性知识, 尤其是条件性情绪反应的基本原理。通过反映大学生常见心理行为问题情境的心理剧演示及议题讨论 (内容涉及考试焦虑、网络成瘾、人际交往、适应不良、抑郁情绪、强迫观念、畸形消费、爱情亲情等) , 加深被试对相关陈述性知识的理解。若被试能运用所学陈述性知识分析常见心理行为问题产生原因, 并能解释日常生活学习中的一些常见现象, 则提示认知调整阶段结束, 进入下一阶段。

1.3.3 放松训练阶段

在认知调整基础上, 通过放松训练重塑被试条件性情绪体验过程。在平缓、轻松的音乐背景下, 通过深呼吸、冥想、渐进式肌肉放松等方法, 使被试在轻松、宁静、愉悦的状态下获得积极的情绪体验, 同时引导被试进入问题情境, 想象在原来的问题情境中做出新适应性行为并体验此时的愉快心情, 以此建立一种积极的条件性情绪反射 (“刺激—条件性情绪—反应”条件反射过程) 。当被试行为问题出现的频率、强度达到预定目标时, 提示放松训练阶段结束, 进入下一阶段。

1.3.4元认知辅导阶段

此阶段任务是教会被试一些元认知策略, 输入正确的思维与行为程序, 并予以积极强化, 通过长期的自我训练, 让行为训练结果内化为被试人格的一部分。可让被试记录自己情绪反应的变化, 对取得的进步给予积极肯定和奖励, 并体会此时的积极情绪体验;要求被试每天进行跑步、深呼吸、渐进性肌肉放松等训练, 并报告训练成绩;要求被试每天坚持写生活日记, 思考所遇到的问题, 并运用元认知干预技术进行解释和调整。当被试能自觉运用元认知干预技术处理遇到的应激事件及问题情境时, 标志着整个干预过程完成。

1.4 统计分析

采用SPSS 13.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检验水准取0.05, 如无特殊说明, 所有P值均表示双侧概率。

2 结果

2.1 高职民族新生行为问题现状

被试行为问题量表得分为 (143.18±55.81) 分。被试行为正常者占67.0%, 有轻度、中度、重度行为问题者分别占14.8%、10.2%、8.0%。

2.2 干预前后两组行为问题量表得分组内比较

采用配对t检验分别对干预前后两组行为问题量表各项得分进行比较, 结果显示:干预组干预后各项得分均较干预前低, 差异有显著性 (P<0.05) , 对照组干预前后各项得分差异无显著性 (P>0.05) , 见表1。

2.3 干预前后两组行为问题量表得分组间比较

采用成组t检验分别对干预前后两组行为问题量表得分进行比较, 结果显示:干预前两组行为问题量表各项得分差异无显著性 (P>0.05) , 干预后两组行为问题量表各项得分差异有显著性 (P<0.05) , 见表2。

3 讨论

3.1 高职民族新生行为问题现状

本次调查的88名高职民族新生中, 有67.0%的行为正常, 约1/3的存在不同程度的行为问题, 高于张阿敏等人调查得出的学生问题行为累计检出率[9]。由于生长环境、民俗风情、语言文化等方面的特殊性, 民族学生常保留着某些不健康、不文明的生活习性与方式, 使得正处于环境适应和角色转换时期的民族新生, 易产生焦虑、孤独、茫然、偏执等不良情绪。加之民族新生享受高考降分投档政策, 文化基础相对较弱, 知识接受能力较差, 面对现代化的高职教学手段会适应不良, 易引发学习问题。此外, 传统观念与现代文明的冲突以及民族文化的差异, 易引发民族新生恋爱与性方面的问题。

3.2 元认知团体干预对高职民族新生行为问题的影响

元认知干预技术以条件性情绪反射为核心因素, 解释各种心理行为问题的形成原因, 强调元认知在个体情绪加工过程中的调节和引导作用[10,11]。通常在不能改变客观存在的刺激因素的情况下, 对心理行为问题进行干预的关键在于干预其条件性情绪, 进而形成积极正向的心理行为反应。高职民族新生有着共同的成长问题及精神困扰, 相互间容易建立信任合作的伙伴关系, 为元认知团体干预的顺利开展创造了条件。本研究结果显示, 元认知团体干预能全面改善高职民族新生学习问题、社会适应、健康情绪、恋爱与性等行为问题现状, 提升其心理行为健康水平。

本研究过程中, 按顺序运用三大元认知核心技术———认知调整、放松训练、元认知辅导对被试施以干预。通过被试在不同行为问题情境中反映的具体问题给予针对性辅导, 分析被试行为问题产生原因和心理机制, 即被试在行为问题情境中存在的潜意识条件性情绪反应。进一步运用多种放松方法, 使被试对行为问题情境建立积极正向的条件性情绪反应, 替代原来的消极条件性情绪反应, 并经过多次放松训练加以巩固。在此基础上, 向被试输入正确的思维与行为程序, 对其进步和成绩作出积极评价与正性反馈, 有助于增强被试自信心和依从性, 配合长期自我训练, 潜移默化中使被试思维模式和行为方式内化为人格的一部分, 使其在现实中遇到类似情境时亦能妥善处理和积极应对, 有效降低行为问题复发的可能性。

同时, 团体干预模式具有干预效果好、干预效率高、干预效果持久等优点[12], 不仅能使成员间相互探讨启发、相互影响借鉴、相互学习体验, 还能加强本次元认知技术对高职民族新生行为问题的干预作用, 为后续元认知研究的高效实施提供参考。

4 总结

综上所述, 部分高职民族新生存在不同程度的行为问题, 影响着学校、民族和谐与稳定, 应引起足够重视。根据高职民族新生特点制订的元认知团体干预策略, 能全面、有效改善其行为问题现状, 值得推广运用。

参考文献

[1]耿艳, 敬丹萤.大学新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J].中国学校卫生, 2014, 35 (8) :1233-1234, 1236.

[2]高全新.新疆高职院校少数民族学生非健康心理教育途径[J].新疆职业大学学报, 2013, 21 (2) :53-55.

[3]金洪源, 刘英晓, 邱淑红.大学生演讲紧张的元认知心理干预[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2010, 18 (4) :505-507.

[4]P H Lysaker, A Carcione, G Dimaggio, et al.Metacognition amidst narratives of self and illness in schizophrenia:associations with neurocognition, symptoms, insight and quality of life[J].Acta Psychiatrica Scandinavica, 2005, 112 (1) :64-71.

[5]韩乐, 廖虹, 孟玲筠.元认知策略在高职高专英语单词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卫生职业教育, 2011, 29 (12) :67-69.

[6]丁维敏.论中职学生元认知能力对数学学习的影响[J].卫生职业教育, 2014, 32 (18) :66-67.

[7]包晓波, 包延桥, 陈会昌, 等.对军校大学生行为问题的测查与分析[J].教育理论与实践, 2005, 25 (12) :30-31.

[8]石香云.大学生人格、人际信任与问题行为的关系研究[D].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 2014.

[9]张阿敏, 徐大真.关于中职生问题行为与社会支持关系的调查[J].职教论坛, 2013, 12 (1) :87-92.

[10]关曦, 刘海燕.治疗情绪障碍的元认知疗法[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2007, 21 (5) :356-358.

[11]许相媛.元认知干预技术中布置训练任务对社交恐怖症治疗效果的影响[D].大连:辽宁师范大学, 2014.

认知行为综合干预 篇8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2008年2月至2009年4月在福建医科大学邵武市立医院血透中心行血液透析治疗3个月以上患者126例, 其中男性71例, 女性55例, 年龄21~90岁, 各年龄段分布及占总人口比例为:<60岁59例 (46.8%) , 6 0~6 9岁2 1例 (1 6.6%) , 7 0~7 9岁3 5例 (2 7.7%) , ≥8 0岁1 1例 (8.7%) ;血液透析2~3次/周, 每次4h。诊断标准:内生肌酐清除率<10%, 血肌酐>5mg/d L常呈现各种尿毒症症状, 如明显贫血、严重恶心、呕吐及各种神经系统症状[4]。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干预组各63例。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职业、婚姻状况、文化程度、家庭经济收入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1.2 方法

对血液透析患者实施常规护理以及传统的卫生宣教, 而干预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增加认知行为干预。首先对符合入组条件的患者及家属讲明认知行为干预的方法、目的和意义, 再与患者深入交流, 取得其充分信任, 最终在自愿参加的基础上对干预组实施专门的认知行为干预。两组均由责任护士记录在12个月内患者的跌倒率及跌倒造成损伤的情况。所有数据应用SPSS13.0统计软件处理, 采用χ2检验。

2 护理干预

2.1 认知干预

帮助患者树立正确的认知, 重建信念系统。根据患者不同心理状态指出其存在的错误认知, 帮助分析产生错误认知的原因及危害性, 使其认识到自己想法的不合理之处, 进而放弃, 并重建信念系统。在帮助患者建立正确认知的过程中, 医务人员要耐心、诚恳的与患者交流, 使患者感到他人的理解、同情, 消除自卑感。鼓励患者说出真实的想法, 帮助其纠正不良思考方法。

2.2 放松训练

采用口头指导法, 让患者躺在床上, 呈随意舒适姿势, 手臂放在身体两侧, 手掌向下, 并轻轻闭上双眼, 嘱患者按照研究者的指导语有顺序地进行全身肌肉放松, 对每一肌群先引导患者感受紧张, 持续10s后, 再让其感觉放松, 在两组肌肉群练习的间隙, 间隔5s。

2.3 健康宣教

举办预防跌倒知识讲座:每月1次, 每次60min。讲解透析患者的跌倒原因包括内在危险因素 (如意识障碍;定位能力;步态和平衡失调;移动能力;执行指令及合作能力;精神状态改变;失眠问题) 及外在危险因素 (病室、浴室卫生间缺少辅助设施;地面易滑倒;设施使用不当;床上或床边缺少辅助设施;衣服或鞋袜不合适) 。并制作一些预防跌倒知识的小册子或小卡片发放到患者手中, 增强患者对预防跌倒相关知识的了解。讲座结束后征求患者意见, 收集患者疑问最多的问题, 集中给予解答。

2.4 功能锻炼

多数跌倒与肌力减退, 特别是下肢肌力减退有关。可在医师的指导下适当加强骨骼肌肉的活动;对于体质虚弱的患者加强营养支持。

2.5 合理使用药物

加强医患沟通, 对使用可能增加跌倒危险药物, 要经常检查是否仍有使用的必要, 尽可能限制多种药物合用, 避免低血压、低血糖的发生。

3 结果

对两组患者跌倒的发生率比较显示:干预组63例患者中3例发生跌倒占4.8%, 与对照组的22.2%的跌倒发生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 (χ2=8.228, P<0.01) , 具体见表1。两组患者跌倒的损伤情况比较见表2。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

4 小结

血液透析患者跌倒而导致意外损伤 (如皮外伤出血、局部血肿、骨折等) , 不仅让患者增加经济负担, 还给患者带来机体创伤、功能状态衰退、心理创伤, 甚至危及生命。认知疗法是通过帮助患者改变认知不合理成分, 调整其错误、歪曲的思维想像信念, 摆脱消极观念, 接受新的正确的思想, 以消除不适应行为和不良情绪反应。行为治疗则是以行为学习理论为依据, 帮助患者通过学习获得适应性行为。

本研究通过认知行为干预对血液透析患者预防跌倒的效果观察, 结果显示两组患者在12个月内跌倒的发生率及两组患者跌倒的损伤情况比较,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1) 。对血液透析患者跌倒的护理重在预防, 认知功能是引起人的行为的决定因素[5]。针对跌倒因素采用相应的综合干预措施, 正确评估透析患者身体状况, 采取有效的认知行为干预措施, 创造适合血液透析患者的生活环境, 可有效的减少血液透析患者跌倒的发生率, 提高透析患者的生存质量。

参考文献

[1]Fader G, Cryer Cr, Donovan S, et al.Guldelines for the preventionof falls in people over 65.The Guidelines′Development Group[J].Br Med J, 2000, 321 (7267) :1007-1011.

[2]李林涛, 王声勇, 荆春霞.老年人跌倒的危险因素研究[J].疾病控制杂志, 2001, 5 (3) :227-229.

[3]孙慧娟.血液透析患者跌倒危险的评估与干预措施[J].护理管理杂志, 2008, 8 (1) :56-59.

[4]陈灏珠.实用内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98:1755.

上一篇: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下一篇:瓦斯异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