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查寻行为的认知心理学模式述评(共2篇)
信息查寻行为的认知心理学模式述评 篇1
信息查寻行为的认知心理学模式述评
在知识爆炸的信息时代,对信息的查寻与获得已成为现代人必备素质,因此,对于受众的信息查寻心理与行为规律的`研究成为当前各相关学科关注的热点问题.虽然对受众信息查寻行为的研究在如图书馆学、情报学中早已开展,但将重点放在个人对信息查寻时的心理行为与确认决定行为因素的研究却最早始于1959年威斯特利(Bruce Westley)和巴罗(Lionel C Barrow) .
作 者:张凡迪 范立国 作者单位:沈阳大学 刊 名:理论界 英文刊名:THEORY CIRCLE 年,卷(期): “”(3) 分类号:B84 关键词:信息查寻行为的认知心理学模式述评 篇2
根据Wilson(1997)的定义,信息查寻行为是:个体对他/她的信息需求所做出的反应,包括最初影响反应的因素和反应中包含的过程[3]。它具体分为信息检索和信息浏览两种行为[4]。信息检索行为是一种有明确目标、有计划、能清楚表达信息需求的信息查寻行为;而信息浏览行为是没有具体信息需求目标或难以清楚表达信息需求的较随意的信息查寻行为。据此,我们认为网络信息查寻行为是指:个体通过网络信息查寻工具,对其信息需求所做出的一系列反应,它包括网络信息检索和网络信息浏览两种行为。
信息查寻行为是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它依赖于个体所处的环境,但是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查寻信息的个体[3,4,5]。随着对查寻个体的关注,对用户信息查寻习惯进行全面探究的活动应运而生。为了更全面的了解信息查寻行为,应该更多的分析隐藏在多种信息查寻方式背后的心理因素[3]。以往从心理学角度对信息科学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认知能力[5]、认知风格[7]、情感[5]、人格特征[8,9,10,11,16]等对信息查寻的影响。人们公认:人格特征是影响数据库查寻的因素之一,在设计信息检索系统时,人格特征成为了考虑因素之一[8]。Bellardo[9]研究证明:长时间通过数据库查寻会降低人格特征对它的影响,羞怯感和低自信对查寻结果有负面影响。Palmer[10]用适应者-革新者量表对科学家的信息行为进行了调查,结果发现:革新者在查寻信息时涉猎广泛、富有激情、渠道广泛,而适应者容易受到社会压力和权威的冲击,表现得比较顺从,而且常常质疑自己的能力。Kernan和Mojena[11]调查了大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的信息使用情况。根据大学生的信息行为和个体特征,将他们为3组:墨守成规组、有效组、冒险组。墨守成规组责任心强,能够坚持不懈,在解决问题过程中用到了大量的信息,但是对自己和他人缺乏信心。有效组在查寻信息量和大五人格上的得分处于平均水平。冒险组外向,自信,敢于接受具有挑战性的任务,支配能力和社交能力较强,不喜欢墨守成规。冒险组只利用了查找信息的15%,而墨守成规组则利用了1/3。
现有的这些研究对人格特征的描述多采用大五人格,采用16PF作为工具测量大学生的人格特征,并分析其与网络信息查寻行为之间关系的研究成果较为鲜见。而Burger指出:卡特尔16PF总结了人格的16个根源特质,而大五人格是概括性的人格概念[12]。Paunonen[13]、Briggs等[14]也分别指出:在多数情况下,要预测人的行为,考察某一具体人格特质比测量一个更具综合性的人格维度有用的多。因此本论文采用卡特尔16PF和自编的“网络信息查寻行为”量表对396名大学生进行调查,旨在探讨:人格特征和网络信息查寻行为是否存在着密切关系,哪些具体的人格特质会对网络信息查寻行为产生影响,影响的程度如何等问题。
2 对象与方法
2.1 对象
本研究数据是通过将有关调查问卷放在我们自主开发的网站(http://202.117.16.110:8086)上收集的,以西安交通大学9个学院(部)大一、大二学生作为主要研究对象,共有396人参与调查,其中,男生287名,女生109名。他们均登陆过此网站,进行为期半年的系统网络学习。
2.2 工具
卡特尔16PF[15]。采用卡特尔16种人格因素测验,简称16PF。本文选用的是华东师范大学戴忠恒和祝蓓里老师主修的中文版本。该量表已在国内外广泛使用,具有较好的信度和效度。
网络信息查寻行为量表。以Hesintrom编制的“信息查寻行为量表”为主要参考依据[16],与参加网络学习的大学生进行访谈,自编了“大学生网络信息查寻行为量表”,并请有关专家提出修订意见,数次修订后形成初始问卷,共19道题目。每个题目均采用Likert方式编写,从“非常同意”到“非常不同意”共分为5个等级,由学生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
根据调查结果,我们对这些题目进行了优选,最终选择12道题目建构了“大学生网络信息查寻行为量表”。对主成分因素分析并进行方差最大旋转(Varimax)的结果表明,这12道题可以分为3个因子(结构见表1),它们累计解释的方差为41.037%。
注:因素负荷小于0.400的省略
这3个因子即3种信息查寻模式,分别被命名为:快速表层式、广泛扫描式、深层潜入式。快速表层式的典型特点是:看重资料的形式而不是内容。运用这种方式的学生在查找信息时,往往不够彻底,也不会在查找信息时付出很多精力。广泛扫描式的典型特点是:通过各种各样的渠道,广泛、彻底地查寻信息,并常常会意外的找到相关信息。深层潜入式的典型特点是:看重信息的质量。
表2为“大学生网络信息查寻行为量表”验证性因素分析结果。从表中可以看出所列出的各项指标均达到要求,说明该量表具有较好的结构效度。
表3为“大学生网络信息查寻行为量表”的信度分析结果,表明该量表的信度是可以接受的。
2.3 统计分析
将所有答题记录从网站数据库直接导入SPSS11.5,进行数据统计与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大学生网络信息查寻行为的特点
表4列出了大学生在网络信息查寻模式上的平均数。可以看出:大学生在快速表层式上的平均数最高,其次为广泛扫描式,最后为深层潜入式。男生在这3种模式上的得分均比女生高,但是经过独立样本t检验,发现他们在这3种模式上均不存在显著性差异。
3.2 大学生人格特征与网络信息查寻行为的关系
大学生人格特征与网络信息查寻行为的相关分析。将大学生人格特征和网络信息查寻行为作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见表5。
由表5可以看出,快速表层式和稳定性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广泛扫描式和稳定性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和乐群性、敢为性、忧患性存在显著的正相关。深层潜入式和有恒性、实验性存在显著正相关。
16PF和网络信息查寻行为的多元逐步回归分析。为了探讨人格特征对网络信息查寻行为影响的大小,以16PF为自变量,以3种网络信息查寻模式为因变量,进行多元逐步回归分析,结果见表6。在分析时,以偏相关系数达到0.05的显著性水平时,才将自变量引入回归方程。由表6可以看出:稳定性对快速表层式具有显著的负向影响,忧患性对广泛扫描式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有恒性对深层潜入式也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
*P<0.05, **P<0.01 下同
4 讨论
4.1 大学生网络信息查寻行为特点分析
整体上,大学生在快速表层式上得分最高,在深层潜入式上得分最低。这说明:他们希望快速、便捷的获取到最新的信息,因此在查寻信息时匆匆忙忙,较少注重信息的质量,也没有对信息作细致、深入的分析。另外,发现男女大学生在网络信息查寻行为上不存在显著性差异。这可能与本研究中男女学生在数量上差异较大有关,也可能是他们之间确实不存在显著性差异,这个问题有待进一步研究。
4.2 人格特征与网络信息查寻关系分析
研究结果显示:大学生人格特征对网络信息查寻行为具有一定的影响。
运用快速表层式的学生看重资料的形式,而信息的内容是次要的考虑因素,他们通常不会深入的查找信息,而是在很浅的水平上就停止了查找。在快速表层式上,稳定性成为了主要的影响因素,它具有显著的负向影响。这说明稳定性越低的学生越倾向于使用这种信息查寻模式。低稳定性的人的典型特征是:情绪激动,易生烦恼,没有耐心,在学习中容易受环境支配而心神不定,无法在实践中获得更多的知识。所以这类人在信息查寻时注意力往往不够集中,也不会静下心来深入的查找资料,因而倾向于使用快速表层式查寻方式。有研究指出:急躁、不耐烦的人不可能花费很多的时间用于查寻,当他们急切需要信息时才匆忙的查寻信息,这时因为时间紧张,查寻的效果必然受到影响,时间一紧,心情更加烦躁,结果是使整个检索过程马虎、草率、肤浅[17]。这与本研究结果相一致。
广泛扫描式和稳定性负相关,和乐群性、敢为性、忧患性正相关。高乐群性、高敢为性学生的共同特征是:天生随和、活泼,敢做敢为,对新兴事物充满广泛的兴趣和强烈的好奇心,这在信息查寻时也表现出来。他们在查寻信息时,信源范围选择较宽,信源渠道广泛,愿意付出更多的努力大范围的获取信息。另外,他们往往也会意外的查找到一些有趣的或相关的信息。以往的研究结果表明:自身对所查找的资料感兴趣并且能够投身其中的话,就可以扩大查找的范围和内容[18]。进一步回归分析发现:忧患性对广泛扫描式具有正向预测作用。这可能因为高忧患性的人内心缺乏安全感,他们会担心自己所查找的资料不够多或者用处不大,因此会尽可能从各种渠道获取更多的信息。